继谷歌、微软之后,Zoom、eBay、波音、戴尔加入最新一波“裁员潮”中。
2 月 7 日,美国在线会议平台 Zoom 宣布将裁减 1300 名员工,成为最新一家进行裁员的公司,大约 15% 的员工受到影响。
同日,总部位于亚特兰大的网络安全公司 Secureworks 在一份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文件中宣布,将裁员 9%,因为该公司希望在“一些世界经济体处于不确定时期”减少开支。据数据供应商 PitchBook估计,该公司近 2500 名员工中约有 225 人将在此轮裁员中受到影响。
此外,电商公司eBay于2月7日在一份SEC文件中宣布,计划裁员500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4%。据悉,受影响的员工将在未来24小时内得到通知。
2月6日,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证实,今年计划在财务和人力资源部门裁减约 2000 个职位,不过该公司表示,将增加 1 万名员工,“重点是工程和制造”。
个人电脑制造商戴尔的母公司,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戴尔科技,2 月 6 日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表示,公司计划裁减约 5% 的员工。戴尔有大约 13.3 万名员工,在这个水平上,约 6650 名员工将在新一轮裁员中受到影响。
除了 Zoom、eBay、波音、戴尔 等公司,它们的科技同行早已经采取了同样的行动。
从去年 11 月开始,许多硅谷公司员工就开始增加了关注邮箱的频率,害怕着某封解除自己公司内网访问权限的邮件来临,在仅仅在 2022 年 11 月,裁员数字就达到了近 6 万人,而如果从 2022 开始计算,各家已经陆续裁员了近十五万人。
但本次裁员并非是因为营收的直接下降:事实上,硅谷各家 2022 年营收虽然略有下跌,但总体上仍然保持了平稳,甚至部分业务略有上涨,看起来并没有到「危急存亡之秋」,需要动刀进行大规模裁员,才能在寒冬中存活的程度。
相较于备受瞩目的裁员,一组来自美国政府的就业数据就显得比较有意思了。据美国劳工统计局 2 月 3 日公布的数据,美国失业率 1 月份降至 3.4%,为 1969 年 5 月以来最低。
美国 1 月份非农就业人数新增 51.7 万人,几乎是经济学家预期的三倍,即使最近主要在科技行业裁员,但建筑、酒店和医疗保健等行业带来了就业增长。
一方面是某些企业的大规模裁员,仅 1 月份就影响超过 10 万人;而另一方面,政府报告显示就业市场强劲。这样来看,美国的就业市场情况似乎有些矛盾。
2022 年 12 月初,多名B站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B站开始了新一轮裁员,B端、漫画、直播、主站、Goods等部门均有涉及,整体裁员比例在30%左右。12月19日,小米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又有曝出,裁员涉及手机部、互联网部、中国部等多部门,个别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5%。12月20日,知乎又传裁员10%。
似乎全球的科技公司都在裁员,而我们想要讨论裁员的问题,肯定绕不开两个大方向:经济下行和人员问题。
下行环境
联合国一月发布的《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指出,2022 年,一系列相互影响的严重冲击,包括新冠疫情、乌克兰战争及其引发的粮食和能源危机、通胀飙升、债务收紧以及气候紧急状况等,导致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明显减弱,全球其他经济体由此受到多重不利影响。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反复封锁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压力,延缓了中国的经济复苏进程。
在此背景下,2023 年世界经济增速预计将从 2022 年估计的 3.0% 下降至 1.9%。2024 年,由于部分不利因素将开始减弱,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适度回升至 2.7%。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货币持续紧缩的速度和顺序、乌克兰战争的进程和后果以及供应链进一步中断的可能性。
在通货膨胀高企、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以及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当前全球经济低迷,导致全球经济从新冠疫情的危机中复苏的步伐减缓,对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构成威胁,使其 2023 年可能面临衰退的前景。
2022 年,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明显减弱。报告预计,2023 年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速分别为 0.4% 和 0.2%,日本为 1.5%,英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则将分别出现 0.8% 和 2.9% 的负增长。
与此同时,全球金融状况趋紧,加之美元走强,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和债务脆弱性。自 2021 年末以来,为抑制通胀压力、避免经济衰退,全球超过85%的央行纷纷收紧货币政策并上调利率。
报告指出,2022 年,全球通胀率约为 9%,创数十年来的新高。2023 年,全球通胀率预计将有所缓解,但仍将维持在 6.5% 的高水平。
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统计,第二、三季度,美国私人投资分别衰退 14.1% 和 8.5%。加息不仅对美国企业活动产生抑制作用,而且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最主要阻力。尤其是,非住宅类建筑物固定投资已连续六个季度衰退。预计 2023 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攀升至 4.6%,远远超过 2.5% 的中性利率水平,经济衰退风险陡增,驱动对利率敏感的金融、房地产和科技等行业采取裁员等必要紧缩措施。
发展上限
美国企业的业务增长和经营利润出现问题。据美国多家媒体报道,第三季度,谷歌利润率急剧下滑,Meta 等社交媒体的广告收入迅速降温,微软等其他科技企业业务增长也大幅放缓。自7月以来,美国服务业PMI已连续5个月陷入收缩区间,制造业 PMI 也于 11 月进入收缩区间。在美国经济前景和行业增长空间出现问题的背景下,部分行业采取裁员、紧缩开支等“准备过冬”计划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2022年,在市值方面,作为中概股的代表阿里、腾讯、快手等很多企业的市值都跌了 50%,甚至70%、80%。在收入方面,BAT 已经停止增长几个季度了,阿里和腾讯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开始负增长。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向内开刀、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生存的必然之举。除了裁员,收缩员工福利、业务调整,也是企业降本增效的举动之一。
如果说 2021 年的裁员,很多是由于业务受到冲击,比如字节跳动的教育业务,以及滴滴、美团等公司的社区团购项目。但到了 2022 年,更多企业裁员的背后是降本增效、去肥增肌。
全球宏观经济表现不佳,由产业资本泡沫引发的危机感传导到科技企业的经营层,科技企业不得不面对现实。科技行业处在重要的结构转型期。iPhone 的横空出世开创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新时代,而当下的科技巨头也都是移动互联网的大赢家。但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智能手机全球高普及率的完成,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红利逐渐消失,也再没有划时代的创新和新的热点。
这两年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赢家都在焦急地寻找新的创新增长点。比如谷歌和 Meta 多年来一直尝试投资新业务,如谷歌云、Web3.0等,但实际收入仍然依赖于广告业务,未能找到真正的新增长点。这使得其中一些公司容易受到持有突破性技术的初创公司影响。
科技企业倾力“烧钱”打造新赛道,但研发投入和预期产出始终不成正比,不得不进行战略性裁员。
我们这里以这两年爆火的元宇宙举例:
各大券商亦争相拥抱元宇宙,不仅元宇宙研究团队在迅速组建,元宇宙首席分析师也纷纷诞生。 2021 年下半年,短短半年内便有数百份关于元宇宙的专题研报披露。
可以说,在扎克伯格和Meta的带领下,全世界的大厂小厂都在跟着往元宇宙砸钱。
根据麦肯锡的计算,自2021年以来,全世界已经向虚拟世界投资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1770亿美元。
但即使作为元宇宙领军的 Meta 现实实验室(Reality Labs)2022 年三季度收入 2.85 亿美元,运营亏损 36.7 亿美元,今年以来已累计亏损 94 亿美元,去年亏损超过 100亿 美元。显然,Meta 的元宇宙战略还未成为 Meta的机遇和新增长点。
虽然各 KOL 高举“元宇宙是未来”的大旗,依旧无法改写“元宇宙未至”的局面。刨除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如何兼顾技术、成本与可行性,实现身临其境的体验,更是为之尚远。元宇宙还在遥远的未来。
早在 2021 年12 月底,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曾多次下场,呼吁理性看待“元宇宙”。中央纪委网站发布的《元宇宙如何改写人类社会生活》提及“元宇宙”中可能会涉及资本操纵、舆论吹捧、经济风险等多项风险。就连春晚的小品中,“元宇宙”也成为“瞎忽悠”的代名词。
2022 年 2月1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并指出了四种常见的犯罪手法,包括编造虚假元宇宙投资项目、打着元宇宙区块链游戏旗号诈骗、恶意炒作元宇宙房地产圈钱、变相从事元宇宙虚拟币非法谋利。
2022 年 2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随着《网络安全法案》逐步落实,元宇宙将会受到严格的英国监管,部分公司可能面临数十亿英镑的潜在罚款。
2022 年 2月6日,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报道,俄罗斯监管机构正在研究对虚拟现实技术实施新限制的可能性,他们担心应用该技术可能会协助非法活动。
各个国家的法律监管的到来,使得元宇宙的泡沫迅速炸裂。无数的元宇宙公司迅速破产,例如白鹭科技从 H5 游戏引擎转型到元宇宙在泡沫破裂的情况下个人举债 4000 万,公司破产清算。
本质上来说如今互联网行业已经到了一个明显的发展瓶颈,大家吃的都是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的红利。在新的设备和交互方式诞生前,大家都没了新故事可讲,过去的圈地跑马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行不通了。
法律监管
过去十年时间,互联网世界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方面,几大巨头们在各自领域打造了占据了主导份额的互联网平台,不断推出包罗万象的全生态产品与服务,牢牢吸引着绝大多数用户与数据。他们的财务业绩与股价市值急剧增长,苹果、谷歌、亚马逊的市值先后突破万亿甚至是两万亿美元。
而另一方面,诸多规模较小的互联网公司却面临着双重竞争劣势。他们不仅财力与体量都无法与网络巨头抗衡,还要在巨头们打造的平台上,按照巨头制定偏向自己的游戏规则,与包括巨头产品在内的诸多对手激烈竞争用户。
2020 年 10 月,在长达 16 个月的调查之后,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长达 449 页的科技反垄断调查报告,直指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四大科技巨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打压竞争者、阻碍创新,并损害消费者利益。
2020 年 10 月 20 日,美国司法部连同美国 11 个州的检察长向 Google 发起反垄断诉讼,指控其在搜索和搜索广告市场通过反竞争和排他性行为来非法维持垄断地位。
2021 年明尼苏达州民主党参议员艾米·克洛布查尔(Amy Klobuchar)和爱荷华州共和党参议员查克·格拉斯利(Chuck Grassley)共同提出的《美国创新与选择在线法案》和 《开放应用市场法案》旨在打击谷歌母公司 Alphabet、亚马逊、Facebook 母公司 Meta 和苹果公司等科技巨头的一些垄断行为,这将是互联网向公众开放近30年来的首次重要法案。
《美国创新与选择在线法案》的内容包括禁止占主导地位的平台滥用把关权,给予营产品服务特权,使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禁止施行对小企业和消费者不利,有碍于竞争的行为,例如要求企业购买平台的商品或服务以获得在平台上的优先位置、滥用数据进行竞争、以及操纵搜索结果偏向自身等。
不公平地限制大平台内其他商业用户的产品、服务或业务与涵盖平台经营者自己经营的产品、服务或业务相竞争能力,从而严重损害涵盖平台中的竞争。
除了出于大平台安全或功能的需要,严重限制或阻碍平台用户卸载预装的软件应用程序,将大平台用户使用大平台经营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设置为默认或引导为默认设置。
《开放应用市场法案》针对“守门人”执行,预计将会在应用商店、定向广告、互联操作性,以及垄断并购等方面,对相应企业做出一系列规范要求。此外欧盟方面还曾透露,如“守门人”企业不遵守上述规则,将按其上一财政年度的全球总营业额对其处以“不低于 4%、但不超过20%”的罚款。法案允许应用程序侧载(在应用商店之外下载应用程序),旨在打破应用商店对应用程序的垄断能力,将对苹果、谷歌的应用商店商业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大型科技公司们史无前例搁置竞争,并且很有默契地联合起来。他们和他们的贸易团体在两年内耗费大约 1 亿美元进行游说,超过了制药和国防等高支出行业。他们向政界人士捐赠了 500 多万美元,科技游说人士向负责捍卫民主党多数席位的政治行动委员会(PAC)捐赠了 100 多万美元。他们还向不需要披露资金来源的黑钱组织、非营利组织和行业协会投入了数百万美元。几位国会助手表示,他们收到的有关这些法案的宣传比他们多年来处理的任何其他法案都要多。
这两项法案已通过国会相关委员会的审查,依然在等待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表决。而美国即将开始中期选举。Deese 称,共和党已经明确表示,如果共和党重新控制国会两院,他们将不会支持这些法案。但如果民主党当选的话,科技巨头们估计不好过了。
很遗憾的是,2023年,新一届美国国会开幕后,众议院议长的选举经多轮投票仍然“难产”,导致新一届国会众议院无法履职。开年的这一乱象凸显美国政治制度失灵与破产,警示美国党争极化的趋势恐正愈演愈烈;
欧盟也多次盯上四大公司,仅谷歌一家,欧盟近三年来对其开出的反垄断处罚的金额已累计超过 90 亿美元。
而中国的举措也不小。
2020 年年初,实施了近 12 年的《反垄断法》(2008 年 8 月 1 日生效)首次进入“大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其官网公布了《反垄断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法制日报》报道指出,征求意见稿中共有 8 章 64 条,较现行法要多出 7 条。可见,这次修法,已与另立新法有同等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还首次将互联网业态纳入其中,新增互联网领域的反垄断条款,针对性地列明相关标准和适用规程。
以市场支配地位认定为例,征求意见稿根据互联网企业的特点,新增了包括网络效应、规模经济、锁定效应、掌握和处理相关数据的能力等因素。
11 月 10 日,赶在双 11 前一天,国家市场监管管理总局再次出手,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指南》不仅对“互联网平台”做了进一步界定,还结合个案更为具体详尽地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经营者集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四个方面作出分析和规定。
国家在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领域的法律规范,在《反垄断指南》出台以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完善。后续随着《反垄断法》修正案的通过,二者结合基本构建了我国反垄断领域的法律框架。
随着《反垄断法》的完善,在互联网领域的处罚案例逐渐浮出水面,针对阿里巴巴、美团等互联网公司都开出了大额罚单。
2021年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也加速发展。2021年6月1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2021年8月2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等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更能兼顾互联网行业发展特征和社会整体福利,监管部门会不断完善规章、政策文件和标准文件,提供给企业明确和细化的指引。同时,相关部门的监管反应速度会越来越及时,监管层面对违法查处的力度也会越来越严。
人口红利
我们依然处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惯性中,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强劲,由此带来的超大市场规模不可估量。而现在人口红利没了。
中国国家统计局 1 月 17 日公布,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141175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85 万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是一种温和的人口减少,所以依然会沿袭人口规模巨大的惯性;但在人口负增长的远期阶段,如果生育率仍未有所回升的话,就有可能导致一种直线性的减少。
目前所有行业都不得不面临从人口红利转向素质红利的转变。
人员过剩
微软在过去两年员工数新增 6 万,Google 则是新增了 7 万,Meta 则是直接从疫情之前的 4 万翻倍至 2022 年的 8.7 万。而依赖物流服务的亚马逊则最为激进,两年时间全球全职员工数增长了令人咂舌的 8.1 万,全职员工数近乎翻倍。
高盛的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那些正在裁员的科技公司有一些共同点,希望重新平衡业务的结构性转变,并为更好的利润开路。我们发现,许多最近宣布大规模裁员的公司都有三个共同特征。首先,许多都是在科技领域。其次,许多公司在疫情期间大肆招聘。第三,它们的股价出现了更大幅度的下跌,从峰值平均下跌了 43%。”
平均而言,那些进行裁员的公司在疫情期间的员工数量增长了 41%,此举往往是因为他们过度推断了与疫情相关的趋势,比如商品需求或在线时间的增长。
行裁员的公司并不能代表更广泛的情况,最近许多裁员公告并不一定意味着需求状况会减弱。与此一致的是,高盛预计更具代表性的实时估计的裁员率最近虽有所增加,但仅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以历史标准衡量,裁员率水平较低。
结论
全球经济下行是大势,层层增加的法律监管是推动,没有人口红利和新玩法股价要大跌。
全球通胀激增,激进的货币紧缩政策以及不确定性加剧、俄乌战争等影响,全球经济低迷。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难以快速恢复。而中国还得面临人口红利消失、房地产饮鸩止渴的深远影响。而法律的层层监管和反垄断的推进在逐步打压科技巨头的已有市场,没有新技术的突破和新玩法让科技巨头们也没了新增和突破的空间。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的错误预估和疫情特殊时期的大量增长让科技巨头们大肆招聘,这些都成为了股价下跌和缩减利润的元凶。目前的大裁员可以算是一种虚假繁荣的泡沫爆裂后的回调,虽然不知道这个回调什么时候结束,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出圈和将来新技术的突破,也许整个行业可以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