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Demo体验

Demo体验

场景Demo,开箱即用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错怪react的半年-聊聊keepalive

web
背景 在半年前的某一天,一个运行一年的项目被人提了建议,希望有一个tabs页面,因为他需要多个页面找东西。 我:滚,自己开浏览器标签页(此处吹牛逼) 项目经理:我审核的时候也需要看别人提交的数据是否正确,我也需要看,很多人提了建议 我:作为一个合格的外包,肯定...
继续阅读 »

背景


在半年前的某一天,一个运行一年的项目被人提了建议,希望有一个tabs页面,因为他需要多个页面找东西。


我:滚,自己开浏览器标签页(此处吹牛逼)


项目经理:我审核的时候也需要看别人提交的数据是否正确,我也需要看,很多人提了建议


我:作为一个合格的外包,肯定以项目经理体验为主(狗头保命)


1 React的Keepalive


简单实现React KeepAlive不依赖第三方库(附源码)React KeepAlive 实现,不依赖第三方库,支持 - 掘金
神说要有光《React通关秘籍》


....还有一些没有收藏的keepalive实现


代码不想多赘述,我找了很多资料基本思路讲一下


基本是通过react-router来实现



  • 弄一个map来存储{path:<OutLet|useOutlet>}

  • 然后根据当前路由path来决定哪些组件需要渲染,不渲染的hidden

  • 然后在最外层布局套一层Tabs布局用react的context来传递


出现的问题是:


072932bf075694f67855441b3d7c883.jpg


就是当依赖项是一个公共数据的时候,useEffect会触发,如图片中的searchParams同名的key、存在state内存中的同名key之类的



详情页打开多个,地址栏清一色pkId的情况



使用的是ant design pro v6,也是看到有加配置就可以用Keepalive,大家可以掘金找找,我测试过也是有一样的问题,但是和目前能找到功能差不多了,免去自己封装


看很多react Keepalive的实现目前是还没找到什么方案,也皮厚的找过神光,但是要是知道我是被人忽悠了,绝对不会去打扰大佬



tip:先自己敲,再问,不要让自己陷于蠢逼的尴尬



发现问题后,我去问日常开发Vue的童鞋们,因为我两年没写vue了,我说:你们是怎么实现tabs布局的,Vue的Keepalive是怎么实现只有显示哪个页面,别的组件存储而不运行watch的,然后说了一下我在react开发tabs的时候尴尬。


Vueer:vue不会有这个问题,自带的Keepalive封装的很完美,react没有这个功能吗?


就这样我信了半年,但是这个bug我说,我只能到这种程度了,要是说新项目还可以再useEffect再封装一层自定义的hooks,增加一点心智负担,让别人用封装的来,再useEffect内做判断是否是显示的path之类的。


这边年来反正这个功能做了一个开关,项目经理自己用,别人要是没问也不告诉别人有开发这东西,嘿嘿嘿


之所以又捞起来是别的几个项目也有人问,然后问我能不能迁移给别的项目,那他妈不得王炸,别的项目有的还是umi3没升级的。


2 vue3的Keepalive


先说结论吧:vue的Keepalive也能解决这个问题,纯属胡扯


实在想不到什么好的方案,闲余时间,就用vue写了一个demo,想看看vue是怎么实现的,因为react除了就是hidden,或者超出overflow 然后切换是平移像轮播图一样,实在想不出什么方案能保存原本的数据了。


image.png


<template>
home
<ul>
<li v-for="item in router.getRoutes().filter(r=>r.path!=='/')" @click="liHandler(item)">
{{ item.path }}
</li>

</ul>
</template>
<script lang="ts" setup>
import {useRouter} from "vue-router";

const router = useRouter()

const liHandler = (route) => {
router.push({name: route.name, query: {path: route.path}})
}
</script>


简单来个demo的目录结构和代码,代码是会有问题的代码,不用细看...


两年没写vue还是遇到几个坑,先记录一下


2.1 vue3的routerview不能写在keepAlive内


// home.vue
<template>
<!-- <RouterView v-slot="{Component}">-->
<!-- <KeepAlive>-->
<!-- <component :is="Component"/>-->
<!-- </KeepAlive>-->
<!-- </RouterView>
-->

<KeepAlive>
<RouterView></RouterView>
</KeepAlive>

</template>

image.png


注释掉的是正确的,这里不提一嘴,vue的console.log的体验感很ok,下面列的就是正确的,我还去百度了为啥Keepalive无效,直到截这张图写这文的时候才看到,人家都谢了,哈哈哈哈


2.2 router.push地址不变


主要原因是路由创建的是
createMemoryHistory 这玩意不知道是啥 没用过,我是复制vueRoute官网demo的,一开始没注意,改成createWebHistory就好


import {createRouter, createWebHistory} from "vue-router";

const routes = [
{path: "/",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Home.vue")},
{path: "/aaa",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Aaa.vue"), name: 'aaa'},
{path: "/bbb",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Bbb.vue"), name: 'bbb'},
{path: "/ccc",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Ccc.vue"), name: 'ccc'},
{path: "/ddd",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Ddd.vue"), name: 'ddd'},
]
const router = createRouter({
history: createWebHistory(),
routes,
})

export default router

2.3 router.push不拼接?传参


router.push(path, query: {path}})

一开始是这么写的,用path+query,这个问题纯粹弱智了,太久没写有点菜,改成name+query就行


2.4 vue Keepalive测试


我先点了去aaa,然后返回首页点ccc,这里可以看到,aaa页面的watch触发了!触发了!触发了!


image.png


然后去看了下源码,简约版如下


const KeepAliveImpl = {
name: `KeepAlive`,

// 私有属性 标记 该组件是一个KeepAlive组件
__isKeepAlive: true,
props: {
// 用于匹配需要缓存的组件
include: [String, RegExp, Array],
// 用于匹配不需要缓存的组件
exclude: [String, RegExp, Array],
// 用于设置缓存上线
max: [String, Number]
},
setup(props, { slots }) {
// 省略部分代码...

// 返回一个函数
return () => {
if (!slots.default) {
return null
}

// 省略部分代码...

// 获取子节点
const children = slots.default()
// 获取第一个子节点
const rawVNode = children[0]
// 返回原始Vnode
return rawVNode
}
}
}

这不就是存下来了children,但是有个有意思的是


前面说过,react是通过缓存住组件,然后用hidden来控制展示哪个隐藏哪个,vue这边的dom渲染出来不是。


image.png


官网也说了动态组件是会卸载的


image.png


3 分析一波


image.png


直接用光哥的代码跑起来,这么一比可以看出来dom上的差异


然后把代码的显示改成判断语句渲染,测试一下


image.png


测试图:


image.png


image.png


然后去首页,再回到/bbb,发现数字又变回0了


先来看下React的渲染,通过卡颂大佬的文章,找到了react在render阶段


500行左右


image.png
这是判断是mountd还是update的一个标志,然而我们已经卸载了,这里肯定是null,那么就会去创建组建,仅仅是创建。


而vue因为自身有keepalive,在render阶段,是有对标志为keepalive的做patch的逻辑


image.png


image.png
所以keepalive的组件不会再走created和mounted,而是直接进行diff进行parch


总结



  • 公共参数无论是vue还是react都会被监听到

  • react想要实现像vue一样的效果只能等react官方适配


image.png
也是有提过啦


作者:不喝酒不会写代码
来源:juejin.cn/post/7436955628263784475
收起阅读 »

谈谈HTML5a标签的ping属性用法

web
前言 今天谈谈a标签ping属性的用法,这个用法可以用来做埋点,及用户上报,关于埋点,我之前有文章写过,利用空白gif图片,实现数据上报,ping的这种方式可以发送post请求给后端,当然也可以通过这个做DDOS攻击,今天详细介绍一下。 Ping的用法 Pin...
继续阅读 »

前言


今天谈谈a标签ping属性的用法,这个用法可以用来做埋点,及用户上报,关于埋点,我之前有文章写过,利用空白gif图片,实现数据上报,ping的这种方式可以发送post请求给后端,当然也可以通过这个做DDOS攻击,今天详细介绍一下。


Ping的用法


Ping的用法相对比较简单,我们通过举例的方式,为大家介绍:


href="https://www.haorooms.com/" ping="https://www.haorooms.com /nav">点击haorooms博客

当你点击‘点击haorooms博客’的时候,会异步发送一个POST请求到Ping后面指定的地址,Request Body的内容为PING。或许你会问,那


ping="https://www.haorooms.com /nav">点击haorooms博客

这段代码行不行?答案是否定的,和HTML中的a标签一样,HTML5中href这个属性必须存在与a中,不然Ping也是不会运行的。


应用一,埋点上报


我们可以看到 ping 请求的 content-type 是 text/ping,包含了用户的 User-Agent,是否跨域,目标来源地址等信息,非常方便数据收集的时候进行追踪。可以利用这个进行埋点上报,点击上报等。
Ping可以进行广告追踪,它可以统计用户都点击了哪些链接以及次数,并使用POST请求把这些信息发送到广告商的服务器上。那么POST的这些信息都包含了什么呢,简单来说HTTP Header的内容都会有,我们来看一个截获的完整信息


HOST: haorooms.com

CONTENT-LENGTH: 4

ORIGIN: http://mail.163.com

PING-FROM: http:/
/****.com/js6/read/readhtml.jsp?mid=458:xtbBygBMgFO+dvBcvQAAsM&font=15&color=064977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6.1; WOW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44.0.2403.125 Safari/537.36

PING-TO: http://www.baidu.com/

CONTENT-TYPE: text/ping

ACCEPT: */*

REFERER: http:/
/****.com/js6/read/readhtml.jsp?mid=458:xtbBygBMgFO+dvBcvQAAsM&font=15&color=064977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ACCEPT-LANGUAGE: zh-CN,zh;q=0.8

COOKIE: sessionid=rnbymrrkbkipn7byvdc2hsem5o0vrr13

CACHE-CONTROL: max-age=0

CONNECTION: keep-alive

PING-FROM、USER-AGENT、REFERER这三个关键信息,直接泄漏了用户的隐私(但几个月前,百度已宣布不支持REFERER)。而这也为我们最爱的XSSSHELL又提供了一个小插件。对于图片探针如果没了新鲜感,那么请试试Ping探针吧,简单的一句


href="" ping=>

就搞定!


ping 属性的优势



1、无需 JavaScript 代码参与,网页功能异常也能上报;


2、不受浏览器刷新、跳转过关闭影响,也不会阻塞页面后续行为,这一点和 navigator.sendBeacon()
类似,可以保证数据上报的准确性; 支持跨域;


href="https://www.haorooms.com/"  ping="https://www.baidu.com/ad.php">点击我

3、可上报大量数据,因为是 POST 请求;


4、语义明确,使用方便,灵活自主。



ping 属性的劣势



1、只能支持点击行为的上报,如果是进入视区,或弹框显示的上报,需要额外触发下元素的 click() 行为;


2、只能支持 a 元素,在其他元素上设置 ping 属性没有作用,这就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因为很多开发喜欢 div 一把梭。


3、只能是 POST 请求,目前主流的数据统计还是日志中的 GET 请求,不能复用现有的基建。


4、出生不好,身为 HTML 属性,天然受某些开发者无视与不屑。


5、适合在移动端项目使用,PC端需要酌情使用(不需要考虑上报总量的情况下),因为目前 IE 和 Firefox
浏览器都不支持(或没有默认开启支持)。



应用二,DDOS攻击


根据Ping发送POST请求这个特性,我们可以使用循环使之不停的向一个地址追加POST请求,造成DOS攻击。


var arr = ['https://www.haorooms1.com', 'https://www.haorooms2.com', 'https://www.haorooms3.com'];
function haoroomsDOS( ){
var indexarr = Math.floor((Math.random( )*arr.length));
document.writeln("");
}

if(arr.length>0){
var htimename = setlnterval("haoroomsDOS()", 1000);
}

防御方法


web服务器可以通过WAF(如:ShareWAF,http://www.sharewaf.com/)等拦截含有“Ping… HTTP headers的请求。


作者:haorooms
来源:juejin.cn/post/7438964981453094966
收起阅读 »

HTML 还有啥可学的?这份年终总结帮你梳理

web
💰 点进来就是赚到知识点!本文带你解读 2024年 HTML 的发展现状,点赞、收藏、评论更能促进消化吸收! 前言 作为前端三驾马车之一的 HTML,其关注度可能不如 CSS 和 JavaScript 那样高。但这绝不是因为它不重要,正相反,作为 Web 生...
继续阅读 »

💰 点进来就是赚到知识点!本文带你解读 2024年 HTML 的发展现状点赞收藏评论更能促进消化吸收!



前言


作为前端三驾马车之一的 HTML,其关注度可能不如 CSS 和 JavaScript 那样高。但这绝不是因为它不重要,正相反,作为 Web 生态的基石,HTML 是最早被设计出来构成 Web 页面的基本标准,它简明、稳定,所以非常让开发者省心,绝不是 CSS 和 JavaScript 那种闹人的孩子。


meme.jpeg


一般来说,30 岁的人就不怎么长高了,那么这项 30 岁的 Web 技术,是否也已经悄悄停止了生长呢?我的答案是:并没有。这不,最近《2024 HTML 年度调查结果报告》新鲜出炉,从从业人群、特性、工具等维度统计了来自全球 5000+ 的问卷结果,汇总出了 2024 年 HTML 的完整面貌。


如果你也不甘落后,想与业界保持同步的技术认知和水平,但又没时间仔细研究完整个维度繁复、类目庞杂的调查报告,那接下来,我会带你直击几个核心类目的 Top 5,让你轻松了解全球开发者最爱用、最关注、最期待的特性和 API。


最常用功能 Top5


001.jpeg


上图中列出的功能,是用过人数最多的前 5 个元素。



  • Landmark 元素:<main><nav><aside><header><footer><section> 这些 HTML5 语义化标签。还记得十年前我入行前端时,「什么是 HTML 语义化」是必考的面试题。

  • tabindex:控制元素的聚焦交互,是提升用户操作效率的小妙招。

  • 懒加载:控制图片、视频或 iframe 的加载时机,可以有效节省带宽、提升首屏加载速度。

  • srcset:设置多媒体元素的源路径,它的广泛使用代表着 Web 页面内容的多样性。

  • <details> 和 <summary>:原生折叠/展开控件。我得承认我还没直接使用过,看来技术栈要更新了。


最想了解的特性 Top5


002.jpeg


如上图所示,这 5 个特性是开发者们在填完问卷后最想要第一时间去学习的。



  • 自定义 Select 元素:可自定义内容和样式的下拉菜单,目前包括  <selectlist> 和 <selectmenu>


    003.gif


  • focusgroup:让用户能用键盘的方向键来选中聚焦元素,提升操作体验和效率。

  • Popover API:原生的弹层组件


    004.gif


  • EditContext API:控制元素可编辑性

  • 自定义高亮:用 CSS 控制文本选中后的样式


    005.jpeg



Web 组件库 Top5


006.jpeg
当被问到用哪些库/框架来搭建 UI 界面时,上图中这 5 种库名列前茅;而大家熟知的 Vue、React 则分别排在了第 12 和第 13。是不是很意外?其实这可能和问题的语境有关系。大型 Web 应用为了方便协作和维护一般用主流框架,但也有些中小工程用一些简洁框架反而更高效。


用 Web 技术开发原生应用时最常用的特性 Top5


007.jpeg


这一领域相对小众,样本数量下降了一个量级。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看到一些新鲜的 API:



  • Web Share API:用于控制分享逻辑。

  • File System Access API:用于处理设备本地的文件,增删改查样样行,能力超强,我有一个专栏就是写这个 API 的。

  • Launch API:控制 PWA 的启动逻辑。

  • FIle Handling API:用于在 PWA 中注册文件类型。

  • WIndow Controls Overlay API:PWA 控制自定义内容的显示。


网站生成框架 Top5


008.jpeg


这类框架一般用于静态官网、博客等站点的生成。



  • Next.js:基于 React,无论是国内外都是应用最广的主流框架。

  • Astro:它有一套自己的组件体系,像 Vue 但又有独到之处,很适合搭建博客。

  • Nuxt:基于 Vue,对标 Next.js。我在用,一套代码搞定前后端逻辑,非常爽。

  • SvelteKit:顾名思义是 Svelte 的配套生态。

  • Eleventy:还没用到过,从官网介绍看,是主打小巧简洁。很想玩一玩。


信息来源 Top5


009.jpeg


这一类目统计了开发者们日常获取泛 HTML 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从数据可以看到大家主要用的都是上图这几种。


呼声最高的补完计划 Top5


010.jpeg


有这么一些组件,是咱们日常开发非常常用,但 HTML 却迟迟没有提供原生支持的:



  • 数据表格:指的是自带排序、过滤等常用功能的 table。

  • 标签页组件

  • Switch/Toggle 开关

  • 骨架屏、Loading 组件

  • 右键菜单


结语


恭喜你读完本文,你真棒!


这一次我们选取了 7 个核心维度来解读 《2024 HTML 年度调查结果报告》。如果其中有你陌生的技术点,那正好可以查缺补漏。


最后,咱们玩个互动小游戏:


把你的输入法切到中文,再按 HTML 这四个键,把你最离谱的联想词打在评论区,看看谁最逆天!


我用的是小鹤双拼,所以打出了「混天绫」,笑死,每天都用 HTML,原来我是哪吒。



📣 我是 Jax,在畅游 Web 技术海洋的又一年,我仍然是坚定不移的 JavaScript 迷弟,Web 技术带给我太多乐趣。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欢迎关注私聊



作者:JaxNext
来源:juejin.cn/post/7439353204054228992
收起阅读 »

离谱,split方法的设计缺陷居然导致了生产bug!

web
需求简介 大家好,我是石小石!前几天实现了这样一个需求: 根据后端images字段返回的图片字符,提取图片key查找图片链接并渲染。 由于后端返回的是用逗号分隔的字符,所以获取图片的key使用split方法非常方便。 if(data.images != ...
继续阅读 »

需求简介


大家好,我是石小石!前几天实现了这样一个需求:



根据后端images字段返回的图片字符,提取图片key查找图片链接并渲染。




由于后端返回的是用逗号分隔的字符,所以获取图片的key使用split方法非常方便。


if(data.images != null || data.images != undefined){

// 将字符通过split方法分割成数组
const picKeyList = data.images.split(",")

picKeyList.forEach(key => {
// 通过图片key查询图片链接
// ...
})

}

乍一看,代码并没有问题,qa同学在测试环境也验证了没有问题!于是,当晚,我们就推送生产了。


生产事故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已经睡觉了,突然接到领导的紧急电话,说我开发的页面加载图片后白屏了!来不及穿衣服,我赶紧去排查bug。



通过断点排查,发现当后端返回的data.images是空字符“""”时,用split分割空字符,得到的picKeyList结果是 “[""]” ,这导致picKeyList遍历时,内部的 key是空,程序执行错误



然后我用控制台验证了一下split分割空字符,我人傻了。



后来,我也成功的为这次生产事故背锅。我也无可争辩,是我没完全搞懂split方法的作用机制。


ps:宝宝心里苦,为什么后端不直接返回图片的key数组!!为什么!!


split方法


吃一堑,长一智,我决定在复习一下split方法的使用,并梳理它的踩坑点及可能得解决方案。


语法


split() 用于将字符串按照指定分隔符分割成数组


string.split(separator, limit)


  • separator(可选):指定分隔符,可以是字符串或正则表达式。如果省略,则返回整个字符串作为数组。

  • limit(可选):整数,限制返回的数组的最大长度。如果超过限制,多余的部分将被忽略。


基本用法


使用字符串作为分隔符


const text = "苹果,华为,小米";
const result = text.split(",");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苹果', '华为', '小米']

使用正则表达式作为分隔符


const text = "苹果,华为,小米";
const result = text.split(/[,; ]+/); // 匹配逗号、分号或空格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苹果', '华为', '小米']

使用限制参数


const text = "苹果,华为,小米";
const result = text.split(",", 2);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苹果', '华为'] (限制数组长度为 2)

没有找到分隔符


const text = "hello";
const result = text.split(",");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hello'] (原字符串直接返回)

split方法常见踩坑点


空字符串的分割


const result = "".split(",");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 (非空数组,包含一个空字符串)

原因:

空字符串没有内容,split() 默认返回一个数组,包含原始字符串。


解决方案:


const result = "".split(",").filter(Boolean);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 (使用 filter 移除空字符串)

多余分隔符


const text = ",,苹果,,华为,,";
const result = text.split(",");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 '', '苹果', '', '华为', '', '']

原因:

连续的分隔符会在数组中插入空字符串。


解决方案:


const text = ",,苹果,,华为,,";
const result = text.split(",").filter(Boolean);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苹果','华为']

filter(Boolean) 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技巧,用于过滤掉数组中的假值


分割 Unicode 字符


const text = "👍😊👨‍👩‍👦";
const result = text.split('');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 '😊', '👨', '‍', '👩', '‍', '👦']

原因:

split("") 按字节分割,无法正确识别组合型字符。


解决方案:


const text = "👍😊👨‍👩‍👦";
const result = Array.from(text);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 '😊', '👨‍👩‍👦'] (完整分割)

总结


这篇文章通过本人的生产事故,向介绍了split方法使用可能存在的一些容易忽略的bug,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一定要注意split分割空字符会得到一个包含空字符数组的问题


作者:石小石Orz
来源:juejin.cn/post/7439189795614916658
收起阅读 »

brain.js提升我们前端智能化水平

web
有时候真的不得不感叹,AI实在是太智能,太强大了。从自动驾驶,家具,AI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前端开发领域,AI也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让不少同行压力山大啊。本文我们将探讨AI在前端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用浏览器端的神经网络库(brain.js)来提升我们前端的智能化...
继续阅读 »

有时候真的不得不感叹,AI实在是太智能,太强大了。从自动驾驶,家具,AI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前端开发领域,AI也成了一种新的趋势,让不少同行压力山大啊。本文我们将探讨AI在前端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用浏览器端的神经网络库(brain.js)来提升我们前端的智能化水平。


brain.js


开局即重点,我们先来介绍一下bran.js。


brain.js是由Brain团队开发的JavaScript库,专门用于实现神经网络。其源代码可以在Github上,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查看,提问和贡献代码。



  • 起源: brain.js 最初是为了让前端开发者能够更容易地接触到机器学习技术而创建的。它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接口,同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来满足不同需求。


功能:



  • 实例化神经网络:


<script src="./brain.js"></script>
const net = new brain.recurrent.LSTM();


  • 训练模型:可以提供灵活的训练方式,支持多种参数


const data = [
{ input: [0, 0], output: [0] },
{ input: [0, 1], output: [1] },
{ input: [1, 0], output: [1] },
{ input: [1, 1], output: [0] } ];
network.train(data, {
iterations: 2000, // 训练迭代次数
log: true, // 是否打印训练日志
logPeriod: 100 // 日志打印间隔
});


  • 进行模型推理


const output = network.run([1, 0]); //输出应该接近1
console.log(output);

训练结束后,用run方法进行推理


实战


话不多说,直接开始实战,这次我们进行一个任务分类,看看是前端还是后端。



  • 首先,我们先导包


可以直接利用npm下载,终端输入npm install brain.js安装,后面代码是这样


const brain = require('brain.js');

require 函数require 是 Node.js 中用于导入模块的函数。它会在 node_modules 目录中查找指定的模块,并将其导出的对象或函数加载到当前作用域中。


或者你可以像我一样,到Github仓库下好brain.js文件


<script src="./brain.js"></script>

<script> 标签<script> 标签用于在 HTML 文件中引入外部 JavaScript 文件。src 属性指定了 JavaScript 文件的路径。


完成第一步后,我们要用jason数组给大模型“喂”一些数据,用于后面的推理


 const data = [
{ "input": "自定义表单验证 ", "output": "frontend" }, // 前端任务
{ "input": "实现 WebSocket 进行实时通信", "output": "backend" }, // 后端任务
{ "input": "视差滚动效果 ", "output": "frontend" }, // 前端任务
{ "input": "安全存储用户密码", "output": "backend" }, // 后端任务
{ "input": "创建主题切换器(深色/浅色模式) ", "output": "frontend" }, // 前端任务
{ "input": "高流量负载均衡", "output": "backend" }, // 后端任务
{ "input": "为残疾用户提供的无障碍功能": "frontend" }, // 前端任务
{ "input": "可扩展架构以应对增长的用户基础 ", "output": "backend" } // 后端任务 ];


  • 再然后,初始化我们的神经网络:


    const network = new brain.recurrent.LSTM();

这里的LSTM是brain.js中提供的一种类,用于创建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经过这个操作,我们就拥有一个可训练的和可使用的LSTM模型。



  • 开始训练


// 训练模型 network.train(data, {
iterations: 2000, // 训练迭代次数
log: true, // 是否打印训练日志
logPeriod: 100 // 日志打印间隔
});

注意:训练需要花费一段时间。



  • 执行程序


   const output = network.run("自定义表单验证");// 前端任务
console.log(output);

此时,我们的神经网络就会开始推理这是个什么任务,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会出现结果


image.png
此时,正确输出了,这是个前端frontend任务。
类似的,我们改成


 const output = network.run("高流量负载均衡"); // 后端任务
console.log(output);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得到


image.png
也得到了正确结果,这是个后端backend任务。


总结


brain.js凭借其简洁的API设计和强大的功能,为前端开发者提供了一个易于上手的工具,降低了进入AI领域的门槛,促进了前端开发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本文我们用bran.js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数据投喂,实现了我们的任务。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具有创新性的应用案例出现,推动行业发展。


作者:黑马王子13
来源:juejin.cn/post/7438655509899444251
收起阅读 »

用了组合式 (Composition) API 后代码变得更乱了,怎么办?

web
前言 组合式 (Composition) API 的一大特点是“非常灵活”,但也因为非常灵活,每个开发都有自己的想法。加上项目的持续迭代导致我们的代码变得愈发混乱,最终到达无法维护的地步。本文是我这几年使用组合式API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通过本文让你也能够写出...
继续阅读 »

前言


组合式 (Composition) API 的一大特点是“非常灵活”,但也因为非常灵活,每个开发都有自己的想法。加上项目的持续迭代导致我们的代码变得愈发混乱,最终到达无法维护的地步。本文是我这几年使用组合式API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通过本文让你也能够写出易维护优雅组合式API代码。


加入欧阳的高质量vue源码交流群、欧阳平时写文章参考的多本vue源码电子书


选项式API


vue2的选项式API因为每个选项都有固定的书写位置(比如数据就放在data里面,方法就放在methods里面),所以我们只需要将代码放到对应的选项中就行了。


优点是因为已经固定了每个代码的书写位置,所有人写出来的代码风格都差不多。


缺点是当单个组件的逻辑复杂到一定程度时,代码就会显得特别笨重,非常不灵活。
option-api


随意的写组合式API


vue3推出了组合式 (Composition) API,他的主要特点就是非常灵活。解决了选项式API不够灵活的问题。但是灵活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每个开发的编码水平不同。所以就出现了有的人使用组合式 (Composition) API写出来的代码非常漂亮和易维护,有的人写的代码确实很混乱和难易维护。


比如一个组件开始的时候还是规规矩矩的写,所有的ref响应式变量放在一块,所有的方法放在一块,所有的computed计算属性放在一块。


但是随着项目的不断迭代 ,或者干脆是换了一个人来维护。这时的代码可能就不是最开始那样清晰了,比如新加的代码不管是refcomputed还是方法都放到一起去了。如下图:
chao


只有count1count2时,代码看着还挺整齐的。但是随着count3的代码加入后看着就比较凌乱了,后续如果再加count4的代码就会更加乱了。


有序的写组合式API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所以我们约定了一个代码规范。同一种API的代码全部写在一个地方,比如所有的props放在一块、所有的emits放在一块、所有的computed放在一块。并且这些模块的代码都按照约定的顺序去写,如下图:
sort


随着vue组件的代码增加,上面的方案又有新的问题了。


还是前面的那个例子比如有5个countref变量,对应的computedmethods也有5个。此时我们的vue组件代码量就很多了,比如此时我想看看computed1increment1的逻辑是怎么样的。


因为computed1increment1函数分别在文件的computedmethods的代码块处,computed1increment1之间隔了几十行代码,看完computed1的代码再跳转去看increment1的代码就很痛苦。如下图:
long


这时有小伙伴会说,抽成hooks呗。这里有5个count,那么就抽5个hooks文件。像这样的代码。如下图:
hooks-file


一般来说抽取出来的hooks都是用来多个组件进行逻辑共享,但是我们这里抽取出来的useCount文件明显只有这个vue组件会用他。达不到逻辑共享的目的,所以单独将这些逻辑抽取成名为useCounthooks文件又有点不合适。


最终解决方案


我们不如将前面的方案进行融合一下,抽取出多个useCount函数放在当前vue组件内,而不是抽成单个hooks文件。并且在多个useCount函数中我们还是按照前面约定的规范,按照顺序去写ref变量、computed、函数的代码。


最终得出的最佳实践如下图:
perfect


上面这种写法有几个优势:



  • 我们将每个count的逻辑都抽取成单独的useCount函数,并且这些函数都在当前vue文件中,没有将其抽取成hooks文件。如果哪天useCount1中的逻辑需要给其他组件使用,我们只需要新建一个useCount文件,然后直接将useCount1函数的代码移到新建的文件中就可以了。

  • 如果我们想查看doubleCount1increment1中的逻辑,只需要找到useCount1函数,关于count1相关的逻辑都在这个函数里面,无需像之前那样翻山越岭跨越几十行代码才能从doubleCount1的代码跳转到increment1的代码。


总结


本文介绍了使用Composition API的最佳实践,规则如下:



  • 首先约定了一个代码规范,Composition API按照约定的顺序进行书写(书写顺序可以按照公司代码规范适当调整)。并且同一种组合式API的代码全部写在一个地方,比如所有的props放在一块、所有的emits放在一块、所有的computed放在一块。

  • 如果逻辑能够多个组件复用就抽取成单独的hooks文件。

  • 如果逻辑不能给多个组件复用,就将逻辑抽取成useXXX函数,将useXXX函数的代码还是放到当前组件中。


    第一个好处是如果某天useXXX函数中的逻辑需要给其他组件复用,我们只需要将useXXX函数的代码移到新建的hooks文件中即可。


    第二个好处是我们想查看某个业务逻辑的代码,只需要在对应的useXXX函数中去找即可。无需在整个vue文件中翻山越岭从computed模块的代码跳转到function函数的代码。



最后推荐一下欧阳自己写的开源电子书vue3编译原理揭秘,看完这本书可以让你对vue编译的认知有质的提升,并且这本书初、中级前端能看懂。完全免费,只求一个star。


作者:前端欧阳
来源:juejin.cn/post/7398046513811095592
收起阅读 »

HTML到PDF转换,11K Star 的pdfmake.js轻松应对

web
在Web开发中,将HTML页面转换为PDF文件是一项常见的需求。无论是生成报告、发票、还是其他任何需要打印或以PDF格式分发的文档,开发者都需要一个既简单又可靠的解决方案。幸运的是,pdfmake.js库以其轻量级、高性能和易用性,成为了许多开发者的首选。本文...
继续阅读 »

在Web开发中,将HTML页面转换为PDF文件是一项常见的需求。无论是生成报告、发票、还是其他任何需要打印或以PDF格式分发的文档,开发者都需要一个既简单又可靠的解决方案。幸运的是,pdfmake.js库以其轻量级、高性能和易用性,成为了许多开发者的首选。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这个拥有11K Star的GitHub项目来实现HTML到PDF的转换。


什么是pdfmake.js


pdfmake.js是一个基于JavaScript的库,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生成PDF文档。它允许开发者使用HTML和CSS来设计PDF文档的布局和样式,使得创建复杂的PDF文档变得异常简单。


为什么选择pdfmake.js



  • pdfmake.js的文件大小仅为11KB(压缩后),这使得它成为Web应用中一个非常轻量级的解决方案

  • 拥有超过11K Star的GitHub项目,pdfmake.js得到了广泛的社区支持和认可,稳定性和可靠性值得信任

  • 功能丰富,它支持表格、列表、图片、样式、页眉页脚等多种元素,几乎可以满足所有PDF文档的需求。

  • pdfmake.js可以轻松集成到任何现有的Web应用中,无论是使用Node.js、Angular、React还是Vue.js。


快速开始


安装


通过npm安装pdfmake.js非常简单:


npm install pdfmake

或者,如果你使用yarn:


yarn add pdfmake

创建PDF文档


创建一个PDF文档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



  1. 引入pdfmake.js


import  pdfMake from 'pdfmake/build/pdfmake';

//引入中文字体,避免转换的PDF中文乱码
pdfMake.fonts = {
AlibabaPuHuiTi: {
normal: 'https://xx/AlibabaPuHuiTi-3-55-Regular.ttf',
bold: 'https://xxx/AlibabaPuHuiTi-3-65-Medium.ttf',
italics: 'https://xxx/AlibabaPuHuiTi-3-55-Regular.ttf',
bolditalics: 'https://xxx/AlibabaPuHuiTi-3-65-Medium.ttf'
}
};


  1. 定义文档内容


const dd = {
content: [
'Hello, 我是程序员凌览',
{ text: 'This is a simple PDF document.', fontSize: 12 },
{ text: 'It is generated using pdfmake.js.', bold: true }
],
//设置默认字体
defaultStyle: {
font: 'AlibabaPuHuiTi'
},
};


  1. 创建PDF


const pdf = pdfMake.createPdf(dd);
pdf.getBlob((buffer) => {
const file = new File([blob], filename, { type: blob.type })
//上传服务器
});

//或直接下载
pdf.download('文件名.pdf')

生成的pdf效果:



想动手体验,请访问pdfmake.org/playground.…



html-to-pdfmake 强强联合


当PDF文档内容非固定,content字段内的结构要随时可变,不能再像下方代码块一样写死,html-to-pdfmake即为解决这类问题而产生的。


const dd = {
content: [
'Hello, 我是程序员凌览',
{ text: 'This is a simple PDF document.', fontSize: 12 },
{ text: 'It is generated using pdfmake.js.', bold: true }
],
//设置默认字体
defaultStyle: {
font: 'AlibabaPuHuiTi'
},
};

安装


通过npm安装:


npm install html-to-pdfmake

或者,如果你使用yarn:


yarn add html-to-pdfmake

HTML字符串转pdfmake格式



  1. 引入html-to-pdfmake


import  pdfMake from 'pdfmake/build/pdfmake';
import htmlToPdfmake from 'html-to-pdfmake';

//引入中文字体,避免转换的PDF中文乱码
pdfMake.fonts = {
AlibabaPuHuiTi: {
normal: 'https://xx/AlibabaPuHuiTi-3-55-Regular.ttf',
bold: 'https://xxx/AlibabaPuHuiTi-3-65-Medium.ttf',
italics: 'https://xxx/AlibabaPuHuiTi-3-55-Regular.ttf',
bolditalics: 'https://xxx/AlibabaPuHuiTi-3-65-Medium.ttf'
}
};

//它会返回pdfmake需要的数据结构
const html = htmlToPdfmake(`
<div>
<h1>程序员凌览</h1>
<p>
This is a sentence with a <strong>bold word</strong>, <em>one in italic</em>,
and <u>one with underline</u>. And finally <a href="https://www.somewhere.com">a link</a>.
</p>
</div>
`
);


  1. 使用html-to-pdfmake转换的数据结构


const dd = {
content:html.content,
//设置默认字体
defaultStyle: {
font: 'AlibabaPuHuiTi'
},
};
const pdf = pdfMake.createPdf(dd);
pdf.download()

生成的pdf效果:



添加图片要额外设置:


const ret = htmlToPdfmake(`<img src="https://picsum.photos/seed/picsum/200">`, {
imagesByReference:true
});
// 'ret' contains:
// {
// "content":[
// [
// {
// "nodeName":"IMG",
// "image":"img_ref_0",
// "style":["html-img"]
// }
// ]
// ],
// "images":{
// "img_ref_0":"https://picsum.photos/seed/picsum/200"
// }
// }

const dd = {
content:ret.content,
images:ret.images
}
pdfMake.createPdf(dd).download();

最后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看到pdfmake.js及其配套工具html-to-pdfmake为Web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强大而灵活的工具,以满足各种PDF文档生成的需求。无论是静态内容还是动态生成的内容,这个组合都能提供简洁而高效的解决方案。



程序员凌览的技术网站linglan01.cn/;关注公粽号【程序员凌览】回复"1",获取编程电子书



作者:程序员凌览
来源:juejin.cn/post/7376894518330359843
收起阅读 »

可视化大屏开发,知道这三个适配方案,效率翻倍!

web
哈喽,大家好 我是 xy👨🏻‍💻。今天和大家来聊一聊大屏可视化适配过程中的痛点以及怎么去解决这些痛点!!! 前言 开发过大屏可视化应用的前端工程师们通常会有这样的共识: 在可视化开发过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并非各种图表的配置与效果展示,而是如何确保大屏在不同尺...
继续阅读 »

哈喽,大家好 我是 xy👨🏻‍💻。今天和大家来聊一聊大屏可视化适配过程中的痛点以及怎么去解决这些痛点!!!



前言


开发过大屏可视化应用的前端工程师们通常会有这样的共识:


在可视化开发过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并非各种图表的配置与效果展示,而是如何确保大屏不同尺寸的屏幕上都能实现良好的适配。


原始解决方案


起初比较流行的三大解决方式:


rem 方案


  • 动态设置 HTML 根字体大小和 body 字体大小,配合百分比或者 vw/vh 实现容器宽高字体大小位移的动态调整


vw/vh 方案


  • 像素值(px)按比例换算为视口宽度(vw)和视口高度(vh),能够实时计算图表尺寸、字体大小等


scale 方案


  • 根据宽高比例进行动态缩放,代码简洁,几行代码即可解决,但是遇到一些地图或者 Canvas 中的点击事件,可能会存在错位问题,需要做针对性的调整适配


以上三种方式,都能够实现大屏的基本适配!


但是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对每个字体容器去做相应的计算调整,相对来说较为繁琐,而且在团队协作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只需要简单的一些配置,就能完全搞定大屏在不同尺寸的屏幕上都能实现良好的适配


以下给大家推荐三个方案,只需要简单的几行代码配置,可以完全解决大屏开发中的适配问题,让你效率翻倍!!!


autofit.js


autofit.js 基于比例缩放原理,通过动态调整容器的宽度和高度来实现全屏填充,避免元素的挤压或拉伸。


autofit.js 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网页的自适应设计,尤其适合需要在不同分辨率屏幕尺寸下保持布局一致性的应用场景。


image.png


安装:

npm i autofit.js

配置:

import autofit from 'autofit.js';
onMounted(() => {
autofit.init({
el: '#page',
dw: 375,
dh: 667
})
})
* - 传入对象,对象中的属性如下:
* - el(可选):渲染的元素,默认是 "body"
* - dw(可选):设计稿的宽度,默认是 1920
* - dh(可选):设计稿的高度,默认是 1080
* - resize(可选):是否监听resize事件,默认是 true
* - ignore(可选):忽略缩放的元素(该元素将反向缩放),参数见readme.md
* - transition(可选):过渡时间,默认是 0
* - delay(可选):延迟,默认是 0

源码地址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995231030/autofit.js



v-scale-screen


大屏自适应容器组件,可用于大屏项目开发,实现屏幕自适应,可根据宽度自适应高度自适应,和宽高等比例自适应全屏自适应(会存在拉伸问题),如果是 React 开发者,可以使用 r-scale-screen


image.png


安装:

npm install v-scale-screen
# or
yarn add v-scale-screen

配置:

<template>
<v-scale-screen width="1920" height="1080">
<div>
<v-chart>....</v-chart>
<v-chart>....</v-chart>
<v-chart>....</v-chart>
<v-chart>....</v-chart>
<v-chart>....</v-chart>
</div>
</v-scale-screen>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defineComponent } from 'vue'
import VScaleScreen from 'v-scale-screen'

export default defineComponent({
name: 'Test',
components: {
VScaleScreen
}
})
</script>

源码地址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Alfred-Skyblue/v-scale-screen



FitScreen


一种基于缩放的大屏自适应解决方案的基本方法,一切都是基于设计草图的像素尺寸,通过缩放进行适配,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


支持 vue2vue3 以及 react,可以适用于任何框架,只要一点点代码。


image.png


安装:

npm install @fit-screen/vue
# or
yarn add @fit-screen/vue
# or
pnpm install @fit-screen/vue

配置:

<script setup>
import FitScreen from '@fit-screen/vue'
</script>

<template>
<FitScreen :width="1920" :height="1080" mode="fit">
<div>
<a href="https://vitejs.dev" target="_blank">
<img src="/vite.svg" class="logo" alt="Vite logo">
</a>
<a href="https://vuejs.org/" target="_blank">
<img src="./assets/vue.svg" class="logo vue" alt="Vue logo">
</a>
</div>
<HelloWorld msg="Vite + Vue" />
</FitScreen>
</template>

源码地址


github 地址:https://github.com/jp-liu/fit-screen



最后,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适配方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学习交流!👏


最后



如果觉得本文对你有帮助,希望能够给我点赞支持一下哦 💪 也可以关注wx公众号:前端开发爱好者 回复加群,一起学习前端技能 公众号内包含很多实战精选资源教程,欢迎关注



作者:前端开发爱好者
来源:juejin.cn/post/7386514632725872674
收起阅读 »

我是如何实现网页颜色自适应的

web
前言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当前大部分 App 或网页中,很少存在允许用户完全自定义要展示信息的颜色的功能。 例如在钉钉的自定义表情中,只允许用户从一组预设的配色中随机切换: 再比如笔记应用 Notion 虽然允许用户改变文本颜色,但也只允许在一组预设色值中...
继续阅读 »

前言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当前大部分 App 或网页中,很少存在允许用户完全自定义要展示信息的颜色的功能。


例如在钉钉的自定义表情中,只允许用户从一组预设的配色中随机切换:


image.png转存失败,建议直接上传图片文件


再比如笔记应用 Notion 虽然允许用户改变文本颜色,但也只允许在一组预设色值中选取:


image.png转存失败,建议直接上传图片文件


原因无它,配色,不是一件容易事。


对于大众用户而言,没什么颜色理论知识,很可能挑出来的颜色在应用中很难看、看不清,这会极大的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即使是用户自己造成的)。


因此大部分产品选择的做法是提供一组预先检验过的、不会对用户阅读造成困扰的颜色,放在应用中供用户挑选。


今天我来斗胆挑战一下这个业界难题。


在这篇文章中将会探讨两个具体问题:



  1. 如何让文本颜色自适应背景色

  2. 如何允许用户完全自定义主题色,同时保证可阅读性


文本颜色自适应背景色


在下面这张图中,文本的颜色默认都是黑色的,背景色设置了多个明暗不同的颜色。可以看到对于暗色的背景色,此时文本可阅读性特别差(不太明显,想看清楚会很累)。


image.png转存失败,建议直接上传图片文件


如果能够自动根据背景色的明暗,决定使用白色还是黑色的文本,那便是实现了文本颜色的自适应了。


首先介绍下借助第三方库实现的方案。


第三方库实现


color 是 JavaScript 生态中在颜色处理方面最流行的库,它有诸多功能:颜色空间转换、颜色通道分解、获取对比度、颜色混合……


在文本颜色自适应这个场景中,最为方便的两个 API 是 isDark()isLight() ,它们分别用来表示一个颜色是否为深色、是否为浅色。


实际应用:


import Color from 'color'

const BgColors = ['#f87171', '#fef08a', '#042f2e',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Page() {
return (
<main>
{BgColors.map((bg) => (
<div
style={{
background: bg,
// 根据背景是否为深色决定文本用白色还是黑色
color: Color(bg).isDark() ? 'white' : 'black'
}}
>

恍恍惚惚
</div>
))}
</main>

)
}

实际效果:


image.png转存失败,建议直接上传图片文件


很 Nice ~


下面再来看下使用 CSS 的解决方案。


mix-blend-mode: difference


mix-blend-mode: difference 用于指定一个元素的颜色与背景色进行「差值」混合,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表达:


# || 表示取绝对值
# 最终元素显示的颜色 = |元素原有的颜色 - 背景色|
result_color = | element_color - background_color |

例如:



  • 文本颜色为白色 rgb(255 255 255) 背景色为蓝色 rgb(0 0 255) ,最终文本颜色为黄色 rgb(255 255 0)

  • 文本颜色为黑色 rgb(0 0 0) ,此时无论背景色是什么颜色,最终文本的颜色一定和背景色完全相同,因为 | 0 - x | = x


下面来看个实际的 demo,这里我们让文本颜色为 rbg(255, 255, 255),背景色动态调整:


屏幕录制2024-08-31 14.22.02-3.gif


可以看到这个方案会有如下问题:



  • 当背景色为灰色时,文本的颜色和背景色很相似,对比度低,可阅读性差

  • 当背景色为彩色时,混合出来的颜色也是彩色,而且颜色比较脏,不太美观


CSS 相对颜色


以 CSS 颜色函数 rgb() 举例,相对颜色的语法是通过 from 关键词扩展了该函数的能力:


color: rgb(from red r g b);

由于 red 的 RGB 是 (255, 0, 0) ,因此后面的 r g b 值分别为 255 0 0 。对于 r g b 还可以调用 calc() 或其他 CSS 函数进一步处理。


除了 rgb()rgba() hsl() hwb() lch() 等等 CSS 颜色函数都是支持相对颜色语法的。


CSS 相对颜色语法带来的能力有调节亮度、调节饱和度、获取反转色、获取补充色……其中反转色就可以用于文本颜色自适应的场景中。


在上面 Demo 上,使用如下规则使文本的颜色为背景色的反转色:


color: rgb(from var(--bg) calc(255 - r) calc(255 - g) calc(255 - b));

实际效果:


image.png转存失败,建议直接上传图片文件


可以看到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提升可阅读性,但是有些反转色奇奇怪怪的,和背景色搭配起来实在不美观,并不是特别推荐使用。


color-constract


color-constract() 可以说是最适合文本颜色自适应场景的 CSS 函数了,用法简单,效果好!


color: color-constract(var(--bg) vs color1, color2, ...);

它的作用即从 vs 右边的一堆色值中,挑选一个和 vs 左边的色值对比度最大的返回。


color-constract(#ccc vs #000, #fff) ,由于 #ccc 是个浅灰色,色值和 #000 对比度更大,因此这个函数会返回 #000


很美好。


但是!这个函数现在几乎不能用!


image.png转存失败,建议直接上传图片文件


目前只有 Safari 中能使用,而且必须开启相关的实验性功能 Flag 。


完全允许用户自定义主题色


让文本的颜色根据背景色自适应,本质是在背景色(background)未知、前景色(foreground)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合适的前景色,使页面的可读性得到保障。


在上面的 Demo 中,背景色有淡紫色、淡黄色、深绿色、深棕色……前景色即文本的颜色只会有白色、黑色两种情况,依据背景色的明暗决定使用白色还是黑色。


相反的,我们讨论下前景色未知、背景色有限的情况。


看下这个实际应用场景:


image.png转存失败,建议直接上传图片文件


在这款应用中,支持明、暗两种主题,明亮主题为左边的白色(#FFFFFF),暗夜主题为右边的深蓝色(#020617),这是两个背景色;标签主题色(即前景色)支持用户自己设定,图中以红色(#FF0000)为例。


通过截图可以看到,红色在这两种背景色上展示效果都还不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对比度足够。



  • 红色 vs 白色,对比度:3.998

  • 红色 vs 深蓝色,对比度:5.045


要使页面的可读性得到保障,对比度至少要 > 3。


如果允许用户完全自定义前景色,就不可避免的出现用户选择的颜色和背景色的对比度 < 3,这时页面阅读起来会很费力,影响用户体验。


下面给出两种解决方案。


及时给出提示


允许用户完全自定义,意味着用户可以从色盘上选取任意颜色。当用户选取的颜色和背景色对比度 < 3 时,界面上可以给出适当提示,让用户自己决定用一个「难看的颜色」还是遵从应用的建议,选择一个对比度合理,在当前应用中可以和背景色合理搭配的颜色。


实际效果:



相关代码并没有太多难点,主要还是借助 color 库,通过 color1.contrast(color2) 获取两个颜色之间的对比度实现,这里就不放代码了。


自动计算对比度安全的颜色


另一种解决方案,就有点「强制」的意思了:在用户从色盘选色时,实时计算色值和背景色的对比度,如果 < 3 了,就使用 color.lightness() API 逐步的调整颜色的明暗,确保最后界面上使用的是安全对比度的色值。


核心代码:


function calcLightColor(originColor: string) {
const white = Color('#fff')
let c = Color(originColor)
// 对比度 < 3,循环迭代使颜色越来越暗
while (c.contrast(white) < 3) {
// lightness() 可以读取/赋值颜色的 HSL 中的亮度值
// 如果是计算暗夜模式下的安全前景色,这里应该是 + 1,即让颜色越来越亮
c = c.lightness(c.lightness() - 1)
}
return c.hex()
}

function calcDarkColor(originColor: string() {
// ...
}

实际效果:


录屏2024-08-28 15.54.31.mov转存失败,建议直接上传图片文件


可以看到当用户选择了偏白的颜色时,明亮主题中实际使用的是灰色作为前景色,当用户选了择偏黑的颜色时,也有同样的自适应处理。


总结


在 2024 年的今天,CSS 看似已经足够强大,但是在颜色自适应类似的需求中还是略显不足,还好有 color 这个方便的 JavaScript 库帮助我们实现类似的需求。


无论背景色未知,还是前景色未知,只要设计界面时通过各种手段能保证前景色和背景色的对比度 > 3,那就可以保证界面的可阅读性。当然了,这里的安全对比度阈值是可以调整的,设为 3.5、3.75 都是可以的,但也非常不建议低于 3。


作者:人间观察员
来源:juejin.cn/post/7407983735661936674
收起阅读 »

如何实现一个微信PC端富文本输入框?

web
微信PC端输入框支持图片、文件、文字、Emoji四种消息类型,本篇文章就这四种类型的消息输入进行实现。我们选用HTML5新增标签属性contenteditable来实现。 contenteditable属性 contenteditable是一个全局属性,表示...
继续阅读 »

微信PC端输入框支持图片、文件、文字、Emoji四种消息类型,本篇文章就这四种类型的消息输入进行实现。我们选用HTML5新增标签属性contenteditable来实现。


image-20231126224805823.png


contenteditable属性


contenteditable是一个全局属性,表示当前元素可编辑。


该属性拥有一下三个属性值:



  • true或空字符串: 表示元素可编辑

  • false: 表示元素不可编辑

  • plaintext-only: 表示只有原始文本可编辑,禁用富文本编辑


给div元素添加contenteditable, 将元素变为可编辑的状态


<div contenteditable></div>

image-20231126233101180.png


文字输入


当鼠标聚焦在输入框内时,会有outline展示,所以要去掉该样式


<!-- index.html -->
<div contenteditable class="editor"></div>

.editor:focus {
outline:none;
}

image-20231126233743470.png


此时文本就可以正常输入了


图片输入


图片输入分为两部分



  • 截图粘贴

  • 图片文件复制粘贴


有的浏览器是直接支持截图图片的粘贴的,不过图片文件的复制粘贴就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会把图片粘贴成一个文件的图标俺不是展示图片)。


我们这里要自己做一个图片的粘贴展示,以兼容所有的浏览器。


这里我们使用浏览器提供的粘贴事件paste来实现


paste事件函数中存在e.clipboardData.files 属性,该属性是一个数组,当该数组大于0时,就证明用户粘贴的是文件;通过判断 filetype 属性是否为image/... 来确定粘贴的内容是否为图片。


const editor = document.querySelector(".editor");

/**
* 处理粘贴图片
* @param {File} imageFile 图片文件
*/

function handleImage(imageFile) {
// 创建文件读取器
const reader = new FileReader();
// 读取完成
reader.onload = (e) => {
// 创建img标签
const img = new Image();
img.src = e.target.result;
editor.appendChild(img);
};

reader.readAsDataURL(imageFile);
}

// 添加paste事件
editor.addEventListener("paste", (e) => {
const files = e.clipboardData.files;
const filesLen = files.length;
console.log("files", files);
// 粘贴内用是否存在文件
if (filesLen > 0) {
//禁止默认事件
e.preventDefault();
for (let i = 0; i < filesLen; i++) {
const file = files[i];
if (file.type.indexOf("image") === 0) {
// 粘贴的文件为图片
handleImage(file);
continue;
}
// 粘贴内容是普通文件
}
}
});

image-20231127005155571.png


现在就可以粘贴图片了,无论是截图的图片还是复制的文件图片都可以粘贴到文本框内了。


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图片尺寸太大,会按原尺寸展示图片。微信输入框展示的尺寸为最大宽高150x150


.image {
max-width: 150px;
max-height: 150px;
}

现在图片的粘贴展示部分就是解释正常的了


image-20231127005730501.png



细心的同学注意到了,粘贴图片后光标不会向后移动,这是因为我们禁用了粘贴的默认事件,这里需要我们手动处理光标;因为我们使用了appendChild 将图片插入到了输入框的最后面,就会出现无论光标在哪里,粘贴的图片都是出现在输入框的最后面,我们希望的是在光标所在的地方粘贴内容,接下来我们处理一下光标。



光标处理


处理光标主要以来两个WebAPI , SelectionRange



  • Selection:Selection 对象表示用户选择的文本范围或插入符号的当前位置。它代表页面中的文本选区,可能横跨多个元素。通过window.getSelection() 获取 Selection 对象。 具体可查阅MDN-Selection

  • Range:Range 接口表示一个包含节点与文本节点的一部分的文档片段。可以使用 Document.createRange 方法创建 Range。也可以用 Selection对象的 getRangeAt()方法或者 Document对象的caretRangeFromPoint() 方法获取 Range 对象。具体可查阅MDN-Range


我们使用window.getSelection获取当前位置,通过 getRangeAt()获取当前选中的范围,将选中的内容删除,再把我们自己的内容插入到当前的 Range 中,就实现了文件的输入。在这时插入的文件是选中状态的,所以要将选择范围折叠到结束位置,即在粘贴文本的后面显示光标。


/**
* 将指定节点插入到光标位置
* @param {DOM} fileDom dom节点
*/

function insertNode(dom) {
// 获取光标
const selection = window.getSelection();
// 获取选中的内容
const range = selection.getRangeAt(0);
// 删除选中的内容
range.deleteContents();
// 将节点插入范围最前面添加节点
range.insertNode(dom);
// 将光标移到选中范围的最后面
selection.collapseToEnd();
}

/**
* 处理粘贴图片
* @param {File} imageFile 图片文件
*/
function handleImage(imageFile) {
// 创建文件读取器
const reader = new FileReader();
// 读取完成
reader.onload = (e) => {
// 创建img标签
const img = new Image();
img.src = e.target.result;
- editor.appendChild(img);
+ insertNode(img);
};
reader.readAsDataURL(imageFile);
}


到这里粘贴到光标位置就正常了



演示1.gif


文件输入


文件输入分为两部分粘贴文件和选择文件



  • 粘贴文件


image-20231126234519901.png



  • 选择文件


image-20231128231736630.png


粘贴文件


微信是以卡片的方式展示的文件,所以我们先要准备一个类似的dom结构。


/**
* 返回文件卡片的DOM
* @param {File} file 文件
* @returns 返回dom结构
*/

function createFileDom(file) {
const size = file.size / 1024;
const templte = `
<div class="file-container">
<img src="./assets/PDF.png" class="image" />
<div class="title">
<span>${file.name || "未命名文件"}</span>
<span>${size.toFixed(1)}K</span>
</div>
</div>`
;
const do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dom.style = "display:flex;";
dom.innerHTML = templte;
return dom;
}

.file-container {
height: 75px;
width: 405px;
box-sizing: border-box;
border: 1px solid rgb(208, 208, 208);
padding: 13px;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start;
gap: 13px;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file-container .image {
height: 100%;
object-fit: scale-down;
}
.file-container .title {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gap: 2px;
}

按照微信样式卡片准备DOM的生成函数,如上。


将生成后的DOM加入到光标位置


/**
* 处理粘贴文件
* @param {File} file 文件
*/

function handleFile(file) {
insertNode(createFileDom(file));
}

在页面上就可以看到效果啦


image-20231129220051724.png



可以看到以上的卡片还是存在问题的,



  • 光标位置不在卡片的最后面

  • Backspace 不会将整个卡片都删除掉



卡片的删除


因为我们的卡片是DOM,其父元素也就是输入框,开启了contenteditable ,因此它的该属性也继承了父元素的值,所以本身也是可以编辑的。分析到这里,就会涌现出一个方案——将卡片最外层 divcontenteditable 属性值设为 false


th.jpg


但是,设置了 contenteditable="false" 后就变成了不可编辑元素,光标在他周围就不显示了🥹🥹🥹


再接着考虑,思绪一下又回到了图片身上,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一样的图片呢?答案是肯定的。


说到做图片我们又会有两种方案:



  • svg

  • canvas


这里就考虑使用SVG制作卡片。


SVG在这里就不多介绍了,直接开始


<svg width="409" height="77" nsxml="http://www.w3.org/2000/svg">
<!-- 矩形边框 -->
<rect
x="2"
y="0"
width="405"
height="75"
fill="none"
stroke="rgb(208,208,208)"
/>

<!-- 右侧文件图标 -->
<polygon
points="15 13,36 13,50 30,50 60,15 60"
fill="rgb(156,193,233)"
stroke="rgb(0,105,255)"
stroke-width="2"
/>

<!-- 图标折叠三角部分 -->
<polygon points="36 13,36 30,50 30" fill="rgb(0,105,255)" />
<!-- 文件类型 -->
<text
x="32"
y="50"
font-size="10"
text-anchor="middle"
fill="rgb(0,105,255)"
>

xmind
</text>
<!-- 文件名称 -->
<text x="63" y="30" font-size="16">JavaScript.xmind</text>
<!-- 文件大小 -->
<text x="63" y="52" font-size="14">206.6K</text>
</svg>

然后就得到了一个卡片


image-20231209191730273.png


现在我们只要将该卡片使用JS封装,在上传文件的时候调用生成图片就好了。


封装如下:


/**
* 返回文件卡片的DOM
* @param {File} file 文件
* @returns 返回dom结构
*/

function createFileDom(file) {
const size = file.size / 1024;
let extension = "未知文件";
if (file.name.indexOf(".") >= 0) {
const fileName = file.name.split(".");
extension = fileName.pop();
}
const templte = `
<rect
x="2"
y="0"
width="405"
height="75"
fill="none"
stroke="rgb(208,208,208)"
/>
<polygon
points="15 13,36 13,50 30,50 60,15 60"
fill="rgb(156,193,233)"
stroke="rgb(0,105,255)"
stroke-width="2"
/>
<polygon points="36 13,36 30,50 30" fill="rgb(0,105,255)" />
<text
x="32"
y="50"
font-size="10"
text-anchor="middle"
fill="rgb(0,105,255)"
>
${extension}
</text>
<text x="63" y="30" font-size="16">${file.name || "未命名文件"}</text>
<text x="63" y="52" font-size="14">${size.toFixed(1)}K</text>
`
;
const dom = document.createElementNS("http://www.w3.org/2000/svg", "svg");
dom.setAttribute("width", "409");
dom.setAttribute("height", "77");
dom.innerHTML = templte;
const svg = new XMLSerializer().serializeToString(dom);
const blob = new Blob([svg], {
type: "image/svg+xml;charset=utf-8",
});
const imageUrl = URL.createObjectURL(blob);
const img = new Image();
img.src = imageUrl;
return img;
}

到这里我们的文件粘贴就完成了,来展示


演示.gif


上传文件


上传文件又包含两部分:图片和普通文件


我们需要在这里做一个判断,如果是图片需要将其内容渲染出来,文件用卡片显示。


<div class="controls">
<img src="./assets/emoji.png" alt="表情" title="表情" />
<img
src="./assets/file.png"
alt="发送文件"
title="发送文件"
class="file"
/>

</div>

const fileDom = document.querySelector(".file");

fileDom.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const input = document.createElement("input");
input.setAttribute("type", "file");
input.setAttribute("multiple", "true");
input.addEventListener("change", () => {
const files = input.files;
for (let i = 0; i < files.length; i++) {
const file = files[i];
fileTypeCheck(file);
}
});
input.click();
});

以上代码,在输入框上方添加了一个文件的icon , 给这个icon 添加点击事件,选择文件并展示。


演示6.gif


到这里文件上传就做好了,但是还是存在问题的。


输入框的光标,在鼠标点击页面其他地方的时候会从输入框移出,如果在这时选择文件不会添加到输入框中。


所以,我们在点击文件上传的时候需要叫光标聚焦到输入框。


const fileDom = document.querySelector(".file");

fileDom.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 // 光标聚焦到输入框
+ editor.focus();
const input = document.createElement("input");
input.setAttribute("type", "file");
input.setAttribute("multiple", "true");
input.addEventListener("change", () => {
const files = input.files;
for (let i = 0; i < files.length; i++) {
const file = files[i];
fileTypeCheck(file);
}
});
input.click();
});

到这里文件上传就完美了。


总结


以上的源码已经上传到了Github, 想要源码的小伙伴自己去拉。代码读取文件那部分可以使用Promise 进行优化。最后,欢迎大佬批评指正。


作者:虫洞空间
来源:juejin.cn/post/7312848658718375971
收起阅读 »

没有后端,前端也能下载文件

web
📋 功能介绍 纯前端,不涉及后端或接口 点击下载按钮,下载一个html文件(任何文件都可以实现),打开下载的文件展示一个的html网页 📽️ 演示Treasure-Navigation 💡思路 编写对应的字符串信息 把字符串信息转成url,赋值给a标签...
继续阅读 »

📋 功能介绍



  • 纯前端,不涉及后端或接口

  • 点击下载按钮,下载一个html文件(任何文件都可以实现),打开下载的文件展示一个的html网页


📽️ 演示Treasure-Navigation


下载.gif


💡思路



  1. 编写对应的字符串信息

  2. 把字符串信息转成url,赋值给a标签

  3. a标签设置download属性后,可以下载url中的内容信息


代码实现



  • 文本信息可以随意写,最终下载的内容就是下方文本


// 定义一个包含 HTML 内容的字符串
const htmlStr = `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导航集合</title>
</head>
...... // 此处省略业务代码,有兴趣可以去我的项目中查看
<\/html>
`
;

1. URL.createObjectURL下载


  // 创建一个 Blob 对象,将 HTML 字符串封装成一个可下载的文件
const htmlStrBolo = new Blob([htmlStr], { type: 'text/html' });
// blob转成url,使用URL.createObjectURL和fileReader都可以
// 创建一个指向 Blob 对象的 URL
const htmlStrUrl = URL.createObjectURL(htmlStrBolo);
// 创建一个链接元素
const aLink = document.createElement('a');
// 设置链接的 href 属性为刚刚生成的 URL
aLink.href = htmlStrUrl;
// 设置下载文件的名称
aLink.download = '下载文件名称.html';
// 触发链接的点击事件,开始下载
aLink.click();
// 释放之前创建的 URL 对象,释放内存
URL.revokeObjectURL(htmlStrUrl);

上面是最推荐一种方式。使用URL.createObjectURL,然后立即手动释放内存URL.revokeObjectURL(htmlStrUrl)性能高效。


2. FileReader.readAsDataURL下载


// 创建一个 Blob 对象,将 HTML 字符串封装成一个可下载的文件
const htmlStrBolo = new Blob([htmlStr], { type: 'text/html' });
// 创建FileReader,可以转换文件格式
const reader = new FileReader()
// 传入被读取的blob对象,并且转换成url形式
reader.readAsDataURL(htmlStrBolo)
reader.onload = (e) => {
// 创建一个链接元素
const aLink = document.createElement('a');
// 设置链接的 href 属性为刚刚生成的 URL
aLink.href = reader.result;
// 设置下载文件的名称
aLink.download = '下载文件名称.html';
// 生成的base64编码
aLink.click();
};

🌟理解URL.createObjectURL和FileReader.readAsDataURL


在web中处理文件和数据是常见的需求。URL.createObjectURL() 和 FileReader.readAsDataURL() 是两个用于处理文件对象的常用方法。他们都是将 File 或 Blob 对象转换成URL的形式。让我们来深入了解它们的用途和区别。


📄FileReader.readAsDataURL



  1. 功能概述
    URL.createObjectURL(myBlob) 可以将 File 或 Blob 对象转换为临时 URL。只要没有销毁,该临时 URL 可以在任何网页中使用,网页将显示对应的 File 或 Blob 信息。

  2. 生命周期
    该 URL 的生命周期与其创建时所在窗口的 document 绑定在一起。一旦关闭原窗口,该临时 URL 将失效。

  3. 内存管理
    可以使用 URL.revokeObjectURL(myUrl) 提前销毁该 URL,以释放内存。



  • 代码示例


// 创建blob信息
const htmlStrBlob = new Blob(["Hello World"], { type: 'text/plain' });
// 创建一个指向 Blob 对象的 URL
const htmlStrUrl = URL.createObjectURL(htmlStrBlob);
console.log(htmlStrUrl);
//在执行 revokeObjectURL 之前,htmlStrUrl可以复制到浏览器的地址栏中
URL.revokeObjectURL(htmlStrUrl);

📄FileReader.readAsDataURL



  1. 功能概述
    FileReader.readAsDataURL() 方法用于将 File 或 Blob 对象读取为一个 Base64 编码的字符串。该字符串可以在任意网页中永久使用,网页将显示对应的 File 或 Blob 信息。

  2. 生命周期
    生成的 Base64 字符串的生命周期是永恒的。



  • 代码示例


// 创建一个 Blob 信息
const htmlStrBolo = new Blob(["Hello World"], { type: 'text/plain' });
// 创建FileReader,可以转换文件格式
const reader = new FileReader()
// 传入被读取的blob对象,并且转换成url形式
reader.readAsDataURL(htmlStrBolo)
reader.onload = () => {
// 这个reader.result可以复制到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永远可以查看对应的信息
console.log(reader.result)
}

⚖️ 区别总结


1.生成的 URL 类型


  • URL.createObjectURL(): 生成一个临时的对象 URL。

  • FileReader.readAsDataURL(): 生成一个 Base64 编码的数据 URL,相对临时的URL会大很多


2.性能


  • URL.createObjectURL(): 性能更好,因为不需要将文件内容加载到内存中,可以使用完后立即销毁。

  • FileReader.readAsDataURL(): 可能会占用更多内存,特别是在处理大文件时。


作者:前端金熊
来源:juejin.cn/post/7425656340982480936
收起阅读 »

页面跳转如何优雅携带大数据Array或Object

web
前言 在小程序或者app开发中,最常用到的就是页面跳转,上文中详细介绍了页面跳转4种方法的区别和使用,可以点击查看👉分析小程序页面导航与事件通讯。 而页面跳转就经常会携带数据到下一个页面,常见的做法是通过 URL 参数将数据拼接在 navigateTo 的 ...
继续阅读 »

前言



  • 在小程序或者app开发中,最常用到的就是页面跳转,上文中详细介绍了页面跳转4种方法的区别和使用,可以点击查看👉分析小程序页面导航与事件通讯

  • 而页面跳转就经常会携带数据到下一个页面,常见的做法是通过 URL 参数将数据拼接在 navigateTo 的 URL 后面。然而,这种方式在处理较大数据(如数组或对象)时会显得笨拙且有限。

  • 下面将讨论通过 URL 传递参数的局限性,以及使用 EventChannel 进行数据传递的好处,并提供代码示例进行解析。


1学习.png


一、使用 URL 参数传递数据的局限性


在小程序中,我们通常使用 navigateTo 方法来跳转到另一个页面,并通过 URL 传递参数。例如:


// 使用 URL 参数进行页面跳转
wx.navigateTo({
url: '/pages/target/target?name=John&age=30'
});

1.1 问题



  1. 数据大小限制:URL 的长度限制通常在 2000 字符左右。如果需要传递一个较大的数据结构(例如一个包含大量信息的对象或数组),URL 会迅速达到限制,导致无法完整传递数据。

  2. 编码和解析:当数据包含特殊字符(如空格、&、=等)时,必须进行编码处理。这增加了编码和解析的复杂性,不够直观。

  3. 可读性差:长的 URL 会导致可读性降低,特别是当需要传递多个参数时,容易让人困惑。


二、使用 EventChannel 的优势


相比之下,使用 EventChannel 可以更优雅地在页面之间传递数据,尤其是复杂的数据结构。以下是使用 EventChannel 的几个主要优点:



  1. 支持复杂数据类型:可以直接传递对象和数组,无需担心 URL 长度限制或特殊字符的编码问题。

  2. 简化代码:代码更简洁,逻辑更清晰,特别是在需要传递多个参数时。

  3. 即时通信:在新页面创建后,可以立即接收数据,使得页面间的交互更加流畅。


三、示例代码解析


3.1 在源页面中


在源页面中,我们可以使用 EventChannel 传递数组和对象:


// 源页面
wx.navigateTo({
url: '/pages/target/target',
events: {
// 监听目标页面发送的消息
someEvent(data) {
console.log(data); // 可以在这里处理目标页面返回的数据
}
},
success: (res) => {
// 创建要传递的复杂数据
const arrayData = [1, 2, 3, 4, 5];
const objectData = { key: 'value', info: { nestedKey: 'nestedValue' } };

// 通过 EventChannel 向目标页面传递数据
res.eventChannel.emit('someEvent', {
array: arrayData,
object: objectData,
});
}
});

3.2 在目标页面中


在目标页面中,我们接收并使用传递的数据:


// 目标页面
const eventChannel = this.getOpenerEventChannel();
eventChannel.on('someEvent', (data) => {
// 接收数组和对象数据
console.log(data.array); // [1, 2, 3, 4, 5]
console.log(data.object); // { key: 'value', info: { nestedKey: 'nestedValue' } }

// 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 例如,渲染数据到页面上
this.setData({
receivedArray: data.array,
receivedObject: data.object,
});
});

四、总结


通过使用 EventChannel 进行页面间的数据传递,我们可以避免使用 URL 传递参数时面临的各种局限性,特别是在处理复杂数据时。EventChannel 使得数据传递变得更加灵活、简洁和高效,提升了小程序的用户体验。


在实际开发中,传递较少数据时,可以在url后面拼接参数进行传递使用。当需要携带大数据时可以考虑使用 EventChannel 进行复杂数据的传递,确保应用的交互更加顺畅。


dacd2633d04544dabaac13d20e4eb0ef~tplv-73owjymdk6-jj-mark-v1_0_0_0_0_5o6Y6YeR5oqA5pyv56S-5Yy6IEAg5LiN54ix6K-06K-d6YOt5b6357qy_q75.webp


作者:不爱说话郭德纲
来源:juejin.cn/post/7433271555830431784
收起阅读 »

绑定大量的的v-model,导致页面卡顿的解决方案

web
绑定大量的的v-model,导致页面卡顿的解决方案 设计图如下: 页面布局看着很简单使用element组件,那就完蛋了,因为是大量的数据双向绑定,所以使用组件,延迟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请求100条数据到渲染到页面上,要10-12s,特别是下拉选择的时候,延...
继续阅读 »

绑定大量的的v-model,导致页面卡顿的解决方案


设计图如下:

image.png
页面布局看着很简单使用element组件,那就完蛋了,因为是大量的数据双向绑定,所以使用组件,延迟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请求100条数据到渲染到页面上,要10-12s,特别是下拉选择的时候,延迟都在2-3s,人麻了老铁!!!
20180825133312_Wy8Qc.jpeg
卡顿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绑定v-model,为什么绑定v-model会很卡呢,请求到的每一条数据有14个数据需要绑定v-model,每次一请求就是100个打底,那就是1400个数据需要绑定v-model;而且组件本身也有延迟,所以这个方案不能采用,那怎么做呢?
我尝试采用原生去写,写着写着,哎解决了!!!惊呆了
20165257101366892.jpg
做完后100条数据页面渲染不超过2s,毕竟还是需要绑定v-model,能在2s内,我还是能接受的吧;选择和输入延迟基本没有
R-C.gif
下面就来展示一下我的代码,写的不好看着玩儿就好了:
8c9ddd7ac11871fe4dde268f99b430a6.gif
请求到的数据: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methods这两个事件做的什么事儿呢,就是手动将数据绑定到数据上去也就是row上如图:


image.png
当然还有很多解决方案


作者:无敌暴龙神
来源:juejin.cn/post/7392248233222881316
收起阅读 »

微前端原理与iframe 项目实践

web
一、背景 在讲微前端之前,首先了解下前端开发模式的发展历程,在最早的时候,前端的开发是耦合在服务端,主要的工作其实就是提供一个界面模板,交互也不多,实际的数据还是在服务端渲染的时候提供的。 大概在2010年,界面越来越复杂,调试、部署、都要依赖于后端,如果还是...
继续阅读 »

一、背景


在讲微前端之前,首先了解下前端开发模式的发展历程,在最早的时候,前端的开发是耦合在服务端,主要的工作其实就是提供一个界面模板,交互也不多,实际的数据还是在服务端渲染的时候提供的。


大概在2010年,界面越来越复杂,调试、部署、都要依赖于后端,如果还是以模板的形式开发效率太低了。于是就提出了前后端分离的模式开发,这个时期也是单页应用开始火起来的时期。


到了2014左右,后端开始了微服务模式的开发,这也为微前端提供的思路。随着前端承担的东西越来越多,不断的迭代后,原本简单的单页应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巨石应用,不管是代码量还是页面量都非常庞大,一个单页应用由多个团队一起来维护。同时巨石应用还受到了非常大的约束,比如新技术的更新、打包速度等等问题。


因此,在2019年左右,借鉴微服务的思想,提出了微前端的开发模式,也就是将一个大型的单页应用,以业务域为粒度,拆分为多个子应用,最后通过微前端的技术,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单页应用,同时,每个子应用也能够享有独立应用开发一致的体验。


微前端时间.png

二、微前端简介


微前端概念


微前端是一种多个团队通过独立发布功能的方式来共同构建现代化 web 应用的技术手段及方法策略。Micro Frontends


微前端(Micro Frontends)是一种前端架构模式,借鉴了微服务的架构理念,将一个庞大的前端应用拆分为多个独立灵活的小型应用,每个前端应用都可以独立开发独立运行独立部署,再将这些小型应用联合为一个完整的应用。


微前端的目标是使前端开发更加容易、可维护和可扩展,并且能够实现团队之间的协作。


微前端的特点



  • 技术栈无关 主框架不限制接入应用的技术栈,子应用可自主选择技术栈

  • 独立开发/部署 子应用仓库独立,单独部署,互不依赖

  • 增量升级 当一个应用庞大之后,技术升级或重构相当麻烦,而微应用具备渐进式升级的特性

  • 独立运行 子应用之间运行时互不依赖,有独立的状态管理

  • 提升效率 微应用可以很好拆分项目,提升协作效率

  • 可维护性 微前端可以更容易地进行维护和测试,因为它们具有清晰的界限和独立的代码库


劣势



  • 增加了系统复杂度 需要对系统进行拆分,将单体应用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微前端应用。这种拆分可能导致系统整体变得更加复杂,因为需要处理跨应用之间的通信和集成问题

  • 需要依赖额外的工具和技术 例如模块加载器、应用容器等,这些工具和技术需要额外的学习和维护成本,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性能问题

  • 安全性问题 由于微前端应用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例如,如果某个微前端应用存在漏洞,攻击者可能会利用这个漏洞来攻击整个系统

  • 兼容性问题 由于微前端应用是独立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例如,某个微前端应用可能使用了一些不兼容的依赖库,这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出现问题

  • 开发团队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 实现微前端需要开发团队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包括对模块化、代码复用、应用集成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如果团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可能会导致微前端实现出现问题


三、微前端的技术实现


3.1 微前端的基础架构


微前端架构基本需要实现三个部分:



  • 主应用接入子应用,包括子应用的注册、路由的处理、应用的加载和路由的切换。

  • 主应用加载子应用,这部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接入的方式决定了是否可以更高效的解耦。

  • 子应用的容器,这是子应用加载之后面临的问题,包含了JS沙箱、样式隔离和消息机制。


微前端架构.png

3.2 微前端的主要技术问题


1) 构建时组合 VS 运行时组合


主框架与子应用集成的方式


微前端架构模式下,子应用打包的方式,基本分为两种:


组合方式说明优点缺点
构建时子应用与主应用一起打包发布构建的时候可以做打包优化,如依赖共享等主子应用构建方案、工具耦合,必须一起发布,不够灵活
运行时子应用自己构建打包,主应用运行时动态加载子应用资源主子应用完全解耦,完全技术栈无关有运行时损耗,多出一些运行时的复杂度

要实现真正的技术栈无关跟独立部署两个核心目标,大部分场景下需要使用运行时加载子应用这种方案。


2)JS Entry VS HTML Entry


子应用提供什么形式的资源作为渲染入口?


JS Entry 的方式通常是子应用将资源打成一个 entry script。但这个方案的限制也颇多,如要求子应用的所有资源打包到一个 js bundle 里,包括 css、图片等资源。


HTML Entry 则更加灵活,直接将子应用打出来 HTML 作为入口,主框架可以通过 fetch html 的方式获取子应用的静态资源,同时将 HTML document 作为子节点塞到主框架的容器中。


App Entry优点缺点
HTML Entry1.子应用开发、发布完全独立 2.子应用具备与独立应用开发时一致的开发体验1.多一次请求,子应用资源解析消耗转移到运行时 2.主子应用不处于同一个构建环境,无法利用bundle的一些构建期的优化能力,如公共依赖抽取等
JS Entry主子应用使用同一个bundle,可以方便做构建时优化1.子应用的发布需要主应用重新打包 2.主应用需为每个子应用预留一个容器节点,且该节点id需与子应用的容器id保持一致 3.子应用各类资源需要一起打成一个bundle,资源加载效率变低

3)样式隔离


由于微前端场景下,不同技术栈的子应用会被集成到同一个运行时中,所以必须在框架层确保各个子应用之间不会出现样式互相干扰的问题。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个方案都有着不同的优势与劣势。



  • BEM (Block Element Module)规范命名约束

  • CSS Modules 构建时生成各自的作用域

  • CSS in JS 使用 JS 语言写 CSS

  • Shadow DOM 沙箱隔离

  • experimentalStyleIsolation 给所有的样式选择器前面都加了当前挂载容器

  • Dynamic Stylesheet 动态样式表

  • postcss 增加命名空间


方案说明优点缺点
BEM不同项目用不同的前缀/命名规则避开冲突简单依赖约定,这也是耦合的一种,容易出现纰漏
CSS Modules通过编译生成不冲突的选择器名可靠易用,避免人工约束只能在构建期使用,依赖预处理器与打包工具
CSS in JSCSS和JS编码在一起最终生成不冲突的选择器基本彻底避免冲突运行时开销,缺失完整的CSS能力

4)JS隔离


一个子应用从加载到运行,再到卸载,有可能会对全局产生一些污染。这些污染包括但不限于:添加 / 删除 / 修改全局变量、绑定全局事件、修改原生方法或对象等。而所有这些子应用造成的影响都可能引起潜在的全局冲突。为此,需要在加载和卸载一个应用的同时,尽可能消除这种影响。目前,主要有两种隔离方式,一种是快照沙箱、另外一种是代理沙箱。



  • 快照沙箱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应用挂载(mount方法)的时候记录快照,在应用卸载(unmount)的时候依据快照恢复环境。


    实现的思路是直接用 window diff,把当前的环境和原来的环境做一个比较,跑两次循环(创建快照和恢复快照),然后把两个环境做一次比较,最后去全量的恢复回原来的环境。


  • 代理沙箱的核心思想是让子应用里面的环境和外面的环境完全隔离。每个应用对应一个环境,比如应用A对应环境A,应用B对应环境B,同时两者之间的环境和全局环境也互不干扰。


    实现思路是主要利用 ES6 的 Proxy 能力。通过劫持window,可以劫持到子应用对全局环境的一些修改,当子应用往window上挂载、删除、修改的时候,把操作记录下来,当恢复全局环境时,反向执行之前的操作。



四、微前端方案


实现方式基本思想优点不足代表方案
路由分发1.前端框架公共路由方案,映射到不同应用 2.服务器反向代理路由到不同应用 路由分发.png1. 维护、开发成本低;2.适应一些关联方不多、业务场景不发展的情况;不足:1.独立应用的硬聚合,有比较明显的割裂感--
前端容器化iframe 可以创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宿主环境,这意味着前端应用之间可以相互独立运行,仅需要做好应用之间的管理、通信即可 前端容器化.png1. 比较简单,无需过多改造,开发成本低; 2.完美隔离,JS、CSS 都是独立的运行环境; 3. 不限制使用,页面上可以放多个 iframe 来组合业务1. 无法保持路由状态,刷新后 iframe url 状态丢失(这点也不是完全不能解决,可以将路由作为参数拼接在链接后,刷新时去参数进行页面跳转); 2. 全局上下文完全隔离,应用之间通信困难(比如iframe 内外系统的通信、数据同步等需求,主应用的 cookie 要透传到根域名都不同的子应用中实现免登效果); 3. iframe 中的弹窗无法突破其本身,无法覆盖全局; 4. 加载慢,每次子应用进入都是一次浏览器上下文重建、资源重新加载的过程Iframe
前端微服务化前端微服务化,是微服务架构在前端的实施,每个前端应用都是完全独立(技术栈、开发、部署、构建独立)、自主运行的,最后通过模块化的方式组合出完成的应用前端微服务化.png1. 应用间通信简单,全局注入; 2. html entry 的方式引入子应用,相比 js entry 极大的降低了应用改造的成本; 3. 完备的js、css 沙箱方案,确保微应用之间的样式/全局变量/事件互相不干扰; 4. 具备静态资源预加载能力,加速微应用打开速度1. 适配成本比较高,webpack工程化、生命周期、静态资源路径、路由等都要做一系列的适配工作; 2. css 沙箱采用严格隔离会有各种问题,js 沙箱在某些场景下执行性能下降严重; 3. 基于路由匹配,无法同时激活多个子应用,也不支持子应用保活; 4. 无法支持 vite 等 ESM 脚本运行Single-SPAqiankun
应用组件化Web Components 是一套不同的技术,允许开发者创建可重用的定制元素(它们的功能封装在代码之外)并且在 Web 应用中使用它们,其中html imports 被废弃,可以直接加载js即可应用组件化.png1. 使用 类WebComponent 加载子应用相比 single-spa 这种注册监听方案更加优雅a; 2. 组件式的 api 更加符合使用习惯,支持子应用保活; 3. 降低子应用改造的成本,提供静态资源预加载能力; 4. 基于CustomElement和样式隔离、js隔离来实现微应用的加载,所以子应用无需改动就可以接入1. 类 webcomponent css 沙箱依然无法绝对的隔离; 2. 支持 vite 运行,但必须使用 plugin 改造子应用,且 js 代码没办法做沙箱隔离; 3. 对于不支持 webcompnent 的浏览器没有做降级处理,兼容性不够micro-app
微件化微前端下的微件化是指,每个业务团队编写自己的业务代码,并将编译好的代码部署到指定的服务器上,运行时只需要加载指定的代码即可微件化.png1. webpack 联邦编译可以保证所有子应用依赖解耦; 2. 应用间去中心化的调用、共享模块; 3. 模块远程 ts 支持1. 需要相关规范约束各Widget; 2. 没有有效的 css 沙箱和 js 沙箱,需要靠用户自觉; 3. 子应用保活、多应用激活无法实现; 4. 主、子应用的路由可能发生冲突EMP

五、iframe 项目实践


5.1 iframe的概念以及作用


iframe(内联框架)是HTML标签,也是一个内联元素,作用是文档中的文档,或者浮动的框架(FRAME),iframe 元素会创建包含另外一个HTML文档的内联框架(即行内框架) 。


简言之,iframe可以在当前页面嵌入其他页面


5.2 优缺点


优点:



  1. 内容隔离:可以在同一页面中加载并显示来自不同源的内容,而不会影响主页面的功能

  2. 异步加载:可以异步加载iframe中的内容,不会阻塞主页面的加载

  3. 独立滚动:iframe内的内容可以独立滚动,不影响主页面的滚动

  4. 可以实现复杂的布局和组件,如广告、小工具、第三方插件等


缺点:



  1. 性能问题:每个iframe都会创建一个新的窗口环境,会消耗更多的内存和CPU资源

  2. SEO问题:搜索引擎可能无法正确索引iframe中的内容

  3. 跨域问题:当iframe嵌入网页与主页面不同源,会受到浏览器的安全限制,使用postMessage API需要避免发送敏感信息,或者接收来自不可信源的消息

  4. 历史记录问题:iframe的导航可能不会更新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可能会影响用户的导航体验


5.3 主要属性


属性描述
srcURL规定在 iframe 中显示的文档的 URL
classclassname规定 iframe 的类名
idid规定 iframe 的特定id
stylestyle_definition规定 iframe 的行内样式
titletext规定 iframe 的额外信息(可在工具提示中显示)
widthpixels/percentage规定 iframe 的宽度
heightpixels/percentage规定 iframe 的高度

5.4 父子页面通信


5.4.1 单向通信(父传子)


URL传参: 可以在iframe的src属性中使用URL参数,将父页面的数据传递到iframe嵌入的页面。


<iframe src="http://new-iframe-url?param1=value1&param2=value2"></iframe>

5.4.2 双向通信


父页面和子页面(即iframe内的页面)的通信机制,分为两种


(1)同源的父子页面通信:


如果父页面和子页面同源,可以直接通过JavaScript访问对方的DOM。这是因为同源策略允许同源的文档之间进行完全的交互。


父页面可以通过iframe元素的contentWindow属性获取子页面的window对象,然后直接调用其函数或访问其变量。同样,子页面也可以通过window.parent获取父页面的window对象。


父页面访问子页面:


// 获取iframe元素
const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Iframe');
// 获取子页面的window对象
const childWindow = iframe.contentWindow;
// 调用子页面的函数
childWindow.myFunction();
// 访问子页面的变量
console.log(childWindow.myVariable);
// 修改子页面的DOM
childWindow.document.getElementById('myElement').innerText = 'hhhh';

子页面访问父页面:


// 获取父页面的window对象
var parentWindow = window.parent;
// 调用父页面的函数
parentWindow.myFunction();
// 访问父页面的变量
console.log(parentWindow.myVariable);
// 修改父页面的DOM
parentWindow.document.getElementById('myElement').innerText = 'hhhh';

(2)不同源的父子页面通信:


如果父页面和子页面不同源,则不能直接通过JavaScript访问对方的DOM。但可以通过HTML5的postMessage API进行跨源通信。


具体来说,一个页面可以通过postMessage方法向另一个页面发送消息,然后另一个页面通过监听message事件来接收这个消息。


父页面发送消息到子页面:


var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yIframe');
iframe.contentWindow.postMessage('Hello', 'https://example.com');

子页面接收来自父页面的消息: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event) {
if (event.origin !== 'https://parent.com') return;
console.log('received message:', event.data);
});

5.5 项目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描述


背景:页面初始化时,子应用iframe要从主应用获取cookie,实现免登


问题实现步骤:清除主应用的cookie,刷新页面,点击加载子应用,此时没获取到cookie,接口报鉴权错误


问题原因


1)异步获取 cookie:cookie 是通过 postMessage 从父页面异步获取的,在发送 HTTP 请求时,cookie可能尚未获取或存储在 sessionStorage 中


2)立即发送请求:在页面组件的 useEffect 钩子中,当组件挂载时立即发送请求,而不等待 cookie 的获取和存储,导致请求发出时缺少 cookie,造成请求失败


cookie交互流程


cookie交互.png

修复方案


为了确保 token 在 HTTP 请求发送之前已经成功获取并存储,需要实现以下步骤:


1)等待 token 被存储:在 httpMethod 中添加一个辅助函数,用于轮询 sessionStorage,直到 token 被存储


2)在请求之前检查并等待 token:在每个 HTTP 请求方法中,在请求实际发送之前,先调用辅助函数等待 token 被存储


具体实现


修改 api.js文件


1)创建一个waitForToken函数用于等待cookie中的 token


每隔 100ms 检查一次 sessionStorage 中是否存在 Access-Token,并返回一个 Promise。若存在 token ,调用 resolve(token) 方法将 Promise 标记为成功,并返回 token,否则等待 200 毫秒,再次检查token是否存在


const waitForToken = (timeout = 20000)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t startTime = Date.now();
const checkToken = () => {
const token = window.sessionStorage.getItem("Access-Token");
if (token) {
resolve(token); //找到 token,通过 resolve 通知任务成功完成
} else if (Date.now() - startTime >= timeout) {
resolve(null); // 超时后返回 null
} else {
setTimeout(checkToken, 200); //如果没找到,每200ms检查一次
}
};
checkToken();
});
};

2)修改httpMethod


在每个请求方法里调用 waitForToken, 确保在发送请求之前获取到 token,并在获取到 token 后将其从 sessionStorage 中取出并添加到请求头中


const httpMethod = {
get: async (url, params) => {
const token = await waitForToken(); //获取token
return axios
.get(api + url, {
params: params,
headers: Object.assign(
headers("json"),
{ "Access-Token": JSON.parse(token) },
options.headers || {}
),
})
.then(dataError, errorHandle);
},
postJson: async (url, data, options = {}) => {
const token = await waitForToken(); //获取token
return axios
.post(api + url, data, {
...options,
headers: Object.assign(
headers("json"),
{ "Access-Token": JSON.parse(token) },
options.headers || {}
),
})
.then(dataError, errorHandle);
},
}

六、总结


微前端能否做到利大于弊,具体取决于实际情况和条件。对于小型、高度协作的团队和相对简单的产品来说,微前端的优势相比代价来说就很不明显了;而对于大型、功能众多的产品和许多较独立的团队来说,微前端的好处就会更突出。


工程就是权衡的艺术,而微前端提供了另一个可以做权衡的维度。


学习资料:



作者:正是江南好时节
来源:juejin.cn/post/7435928578585264138
收起阅读 »

nextTick用过吗?讲一讲实现思路吧

web
源码实现思路(面试高分回答) 📖 面试官问我 Vue 的 nextTick 原理是怎么实现的,我这样回答: 在调用 this.$nextTick(cb) 之前: 存在一个 callbacks 数组,用于存放所有的 cb 回调函数。 存在一个 flushCal...
继续阅读 »

源码实现思路(面试高分回答) 📖


面试官问我 Vue 的 nextTick 原理是怎么实现的,我这样回答:


在调用 this.$nextTick(cb) 之前:



  1. 存在一个 callbacks 数组,用于存放所有的 cb 回调函数。

  2. 存在一个 flushCallbacks 函数,用于执行 callbacks 数组中的所有回调函数。

  3. 存在一个 timerFunc 函数,用于将 flushCallbacks 函数添加到任务队列中。


当调用 this.nextTick(cb) 时:



  1. nextTick 会将 cb 回调函数添加到 callbacks 数组中。

  2. 判断在当前事件循环中是否是第一次调用 nextTick

    • 如果是第一次调用,将执行 timerFunc 函数,添加 flushCallbacks 到任务队列。

    • 如果不是第一次调用,直接下一步。



  3. 如果没有传递 cb 回调函数,则返回一个 Promise 实例。





根据上述描述,对应的`流程图`如下:



graph TD
A["this.$nextTick(callback)"] --> B[将回调函数 callback 放入到数组 callbacks 中]
B --> C[判断是否是第一次调用 nextTick]
C -->|是| D[执行 timerFunc, 将 flushCallbacks 添加到任务队列]
C -->|否| F[如果没有 cb, 则retrun Promise]
D --> F
F --> 结束

如果上面的描述没有很理解。没关系,花几分钟跟着我下面来,看完下面的源码逐行讲解,你一定能够清晰地向别人讲出你的思路!


nextTick思路详解 🏃‍♂‍➡


1. 核心代码 🌟


下面用十几行代码,就已经可以基本实现nextTick的功能(默认浏览器支持Promise)


// 存储所有的cb回调函数
const callbacks = [];
/*类似于节流的标记位,标记是否处于节流状态。防止重复推送任务*/
let pending = false;

/*遍历执行数组 callbacks 中的所有存储的cb回调函数*/
function flushCallbacks() {
// 重置标记,允许下一个 nextTick 调用
pending = false;
/*执行所有cb回调函数*/
for (let i = 0; i < callbacks.length; i++) {
callbacks[i]();
}
// 清空回调数组,为下一次调用做准备
callbacks.length = 0;
}

function nextTick(cb) {
// 将回调函数cb添加到 callbacks 数组中
callbacks.push(() => {
cb();
});

// 第一次使用 nextTick 时,pending 为 false,下面的代码才会执行
if (!pending) {
// 改变标记位的值,如果有flushCallbacks被推送到任务队列中去则不需要重复推送
pending = true;
// 使用 Promise 机制,将 flushCallbacks 推送到任务队列
Promise.resolve().then(flushCallbacks);
}
}

测试一下:


let message = '初始消息';

nextTick(() => {
message = '更新后的消息';
console.log('回调:', message); // 输出2: 更新后的消息
});

console.log('测试开始:', message); // 输出1: 初始消息

如果你想要应付面试官,能手写这部分核心原理就已经差不多啦。

如果你想彻底掌握它,请继续跟着我来!!!🕵🏻‍♂


卷四你们.jpg


2. nextTick() 返回promise 🌟


我们在开发中,会使用await this.$nextTick();让其下面的代码全部变成异步代码。
比如写成这样:


await this.$nextTick();
......
......

// 或者
this.$nextTick().then(()=>{
......
})

核心就是nextTick()如果没有参数,则返回一个promise


const callbacks = [];
let pending = false;

function flushCallbacks() {
pending = false;
for (let i = 0; i < callbacks.length; i++) {
callbacks[i]();
}
callbacks.length = 0;
}

function nextTick(cb) {
// 用于存储 Promise 的resolve函数
let _resolve;
callbacks.push(() => {
/* ------------------ 新增start ------------------ */
// 如果有cb回调函数,将cb存储到callbacks
if (cb) {
cb();
} else if (_resolve) {
// 如果参数cb不存在,则保存promise的的成功回调resolve
_resolve();
}
/* ------------------ 新增end ------------------ */
});
if (!pending) {
pending = true;
Promise.resolve().then(flushCallbacks);
}

/* ------------------ 新增start ------------------ */
if (!cb)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 保存resolve到callbacks数组中
_resolve = resolve;
});
}
/* ------------------ 新增end ------------------ */
}

测试一下:


async function testNextTick() {
let message = "初始消息";

nextTick(() => {
message = "更新后的消息";
});
console.log("传入回调:", message); // 输出1: 初始消息

// 不传入回调的情况
await nextTick(); // nextTick 返回 Promise
console.log("未传入回调后:", message); // 输出2: 更新后的消息
}

// 运行测试
testNextTick();

3. 判断浏览器环境 🔧


为了防止浏览器不支持 PromiseVue 选择了多种 API 来实现兼容 nextTick

    Promise --> MutationObserver --> setImmediate --> setTimeout



  1. Promise (微任务):

    如果当前环境支持 PromiseVue 会使用 Promise.resolve().then(flushCallbacks)

  2. MutationObserver (微任务):

    如果不支持 Promise,支持 MutationObserverVue 会创建一个 MutationObserver 实例,通过监听文本节点的变化来触发执行回调函数。

  3. setImmediate (宏任务):

    如果前两者都不支持,支持 setImmediate。则:setImmediate(flushCallbacks)

    注意setImmediate 在绝大多数浏览器中不被支持,但在 Node.js 中是可用的。

  4. setTimeout (宏任务):

    如果前面所有的都不支持,那你的浏览器一定支持 setTimeout!!!
    终极方案:setTimeout(flushCallbacks, 0)


// 存储所有的回调函数
const callbacks = [];
/* 类似于节流的标记位,标记是否处于节流状态。防止重复推送任务 */
let pending = false;

/* 遍历执行数组 callbacks 中的所有存储的 cb 回调函数 */
function flushCallbacks() {
// 重置标记,允许下一个 nextTick 调用
pending = false;
/* 执行所有 cb 回调函数 */
for (let i = 0; i < callbacks.length; i++) {
callbacks[i](); // 依次调用存储的回调函数
}
// 清空回调数组,为下一次调用做准备
callbacks.length = 0;
}

// 判断最终支持的 API:Promise / MutationObserver / setImmediate / setTimeout
let timerFunc;

if (typeof Promise !== "undefined") {
// 创建一个已resolve的 Promise 实例
var p = Promise.resolve();
// 定义 timerFunc 为使用 Promise 的方式调度 flushCallbacks
timerFunc = () => {
// 使用 p.then 方法将 flushCallbacks 推送到微任务队列
p.then(flushCallbacks);
};
} else if (
typeof MutationObserver !== "undefined" &&
MutationObserver.toString() === "[object MutationObserverConstructor]"
) {
/* 新建一个 textNode 的 DOM 对象,用 MutationObserver 绑定该 DOM 并指定回调函数。
在 DOM 变化的时候则会触发回调,该回调会进入主线程(比任务队列优先执行),
即 textNode.data = String(counter) 时便会加入该回调 */

var counter = 1; // 用于切换文本节点的值
var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flushCallbacks); // 创建 MutationObserver 实例
var textNode = document.createTextNode(String(counter)); // 创建文本节点
observer.observe(textNode, {
characterData: true, // 监听文本节点的变化
});
// 定义 timerFunc 为使用 MutationObserver 的方式调度 flushCallbacks
timerFunc = () => {
counter = (counter + 1) % 2; // 切换 counter 的值(0 或 1)
textNode.data = String(counter); // 更新文本节点以触发观察者
};
} else if (typeof setImmediate !== "undefined") {
/* 使用 setImmediate 将回调推入任务队列尾部 */
timerFunc = () => {
setImmediate(flushCallbacks); // 将 flushCallbacks 推送到宏任务队列
};
} else {
/* 使用 setTimeout 将回调推入任务队列尾部 */
timerFunc = () => {
setTimeout(flushCallbacks, 0); // 将 flushCallbacks 推送到宏任务队列
};
}

function nextTick(cb) {
// 用于存储 Promise 的解析函数
let _resolve;
// 将回调函数 cb 添加到 callbacks 数组中
callbacks.push(() => {
// 如果有 cb 回调函数,将 cb 存储到 callbacks
if (cb) {
cb();
} else if (_resolve) {
// 如果参数 cb 不存在,则保存 Promise 的成功回调 resolve
_resolve();
}
});

// 第一次使用 nextTick 时,pending 为 false,下面的代码才会执行
if (!pending) {
// 改变标记位的值,如果有 nextTickHandler 被推送到任务队列中去则不需要重复推送
pending = true;
// 调用 timerFunc,将 flushCallbacks 推送到合适的任务队列
timerFunc(flushCallbacks);
}

// 如果没有 cb 且环境支持 Promise,则返回一个 Promise
if (!cb && typeof Promise !== "undefined")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 保存 resolve 到 callbacks 数组中
_resolve = resolve;
});
}
}



你真的太牛了,居然几乎全部看完了!


来杯咖啡.jpg


Vue纯源码


    上面的代码实现,对于 nextTick 功能已经非常完整了,接下来我将给你展示出 Vue 中实现 nextTick 的完整源码。无非是加了一些判断变量是否存在的判断。看完上面的讲解,我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理解 Vue 实现 nextTick 的源码了吧!💡


// 存储所有的 cb 回调函数
const callbacks = [];
/* 类似于节流的标记位,标记是否处于节流状态。防止重复推送任务 */
let pending = false;

/* 遍历执行数组 callbacks 中的所有存储的 cb 回调函数 */
function flushCallbacks() {
pending = false; // 重置标记,允许下一个 nextTick 调用
const copies = callbacks.slice(0); // 复制当前的 callbacks 数组
callbacks.length = 0; // 清空 callbacks 数组
for (let i = 0; i < copies.length; i++) {
copies[i](); // 执行每一个存储的回调函数
}
}
// 判断是否为原生实现的函数
function isNative(Ctor) {
// 如Promise.toString() 为 'function Promise() { [native code] }'
return typeof Ctor === "function" && /native code/.test(Ctor.toString());
}

// 判断最终支持的 API:Promise / MutationObserver / setImmediate / setTimeout
let timerFunc;

if (typeof Promise !== "undefined" && isNative(Promise)) {
const p = Promise.resolve(); // 创建一个已解决的 Promise 实例
timerFunc = () => {
p.then(flushCallbacks); // 使用 p.then 将 flushCallbacks 推送到微任务队列

// 在某些有问题的 UIWebView 中,Promise.then 并不会完全失效,
// 但可能会陷入一种奇怪的状态:回调函数被添加到微任务队列中,
// 但队列并没有被执行,直到浏览器需要处理其他工作,比如定时器。
//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一个空的定时器来“强制”执行微任务队列。
if (isIOS) setTimeout(() => {}); // 解决iOS 的bug,推迟 空函数 的执行(如果不理解,建议忽略)
};
} else if (
typeof MutationObserver !== "undefined" &&
(isNative(MutationObserver) ||
MutationObserver.toString() === "[object MutationObserverConstructor]")
) {
let counter = 1; // 用于切换文本节点的值
const observer = new MutationObserver(flushCallbacks); // 创建 MutationObserver 实例
const textNode = document.createTextNode(String(counter)); // 创建文本节点
observer.observe(textNode, {
characterData: true, // 监听文本节点的变化
});
// 定义 timerFunc 为使用 MutationObserver 的方式调度 flushCallbacks
timerFunc = () => {
counter = (counter + 1) % 2; // 切换 counter 的值(0 或 1)
textNode.data = String(counter); // 更新文本节点以触发观察者
};
} else if (typeof setImmediate !== "undefined" && isNative(setImmediate)) {
timerFunc = () => {
setImmediate(flushCallbacks); // 使用 setImmediate 推送到任务队列
};
} else {
timerFunc = () => {
setTimeout(flushCallbacks, 0); // 使用 setTimeout 推送到宏任务队列
};
}

function nextTick(cb, ctx) {
let _resolve; // 用于存储 Promise 的解析函数
// 将回调函数 cb 添加到 callbacks 数组中
callbacks.push(() => {
if (cb) {
try {
cb.call(ctx); // 执行传入的回调函数
} catch (e) {
handleError(e, ctx, "nextTick"); // 错误处理
}
} else if (_resolve) {
_resolve(ctx); // 解析 Promise
}
});
// 第一次使用 nextTick 时,pending 为 false,下面的代码才会执行
if (!pending) {
pending = true; // 改变标记位的值
timerFunc(); // 调用 timerFunc,调度 flushCallbacks
}
// 如果没有 cb 且环境支持 Promise,则返回一个 Promise
if (!cb && typeof Promise !== "undefined")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_resolve = resolve; // 存储解析函数
});
}
}

总结


      通过这样分成三步、循序渐进的方式,我们深入探讨了 nextTick 的原理和实现机制。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让你在前端开发的道路上更加得心应手!🚀


实在学不下去了.jpg


作者:前端金熊
来源:juejin.cn/post/7433439452662333466
收起阅读 »

用Vant组件库来做移动端UI界面能有多方便?🚀🚀🚀

web
前言 最近写一个移动端的项目,用到了vant做UI界面设计,不得不再次感叹开源的力量,这个组件库封装的实在是太优雅了,只要你愿意看官方文档,就不会担心看不懂,也不会担心不会用,接下来就带大家去浅尝一下这个组件库。官网文档:Vant 4 - 轻量、可定制的移动端...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写一个移动端的项目,用到了vant做UI界面设计,不得不再次感叹开源的力量,这个组件库封装的实在是太优雅了,只要你愿意看官方文档,就不会担心看不懂,也不会担心不会用,接下来就带大家去浅尝一下这个组件库。官网文档:Vant 4 - 轻量、可定制的移动端组件库 (vant-ui.github.io)


Vant


Vant 是一个轻量、可定制的移动端组件库,于 2017 年开源。


可以看到,移动端,用来做移动端的ui界面。


目前 Vant 官方提供了 Vue 2 版本Vue 3 版本微信小程序版本,并由社区团队维护 React 版本支付宝小程序版本


特性



  • 🚀 性能极佳,组件平均体积小于 1KB(min+gzip)

  • 🚀 80+ 个高质量组件,覆盖移动端主流场景

  • 🚀 零外部依赖,不依赖三方 npm 包

  • 💪 使用 TypeScript 编写,提供完整的类型定义

  • 💪 单元测试覆盖率超过 90%,提供稳定性保障

  • 📖 提供丰富的中英文文档和组件示例

  • 📖 提供 Sketch 和 Axure 设计资源

  • 🍭 支持 Vue 2、Vue 3 和微信小程序

  • 🍭 支持 Nuxt 2、Nuxt 3,提供 Nuxt 的 Vant Module

  • 🍭 支持主题定制,内置 700+ 个主题变量

  • 🍭 支持按需引入和 Tree Shaking

  • 🍭 支持无障碍访问(持续改进中)

  • 🍭 支持深色模式

  • 🍭 支持服务器端渲染

  • 🌍 支持国际化,内置 30+ 种语言包


没错,这是官网复制来的介绍。


那么从官方文档可以看到目前这是Vant4.x,适用于vue3,如果你用的是vue2,那么就用Vant2。我们切换到快速上手,就能看到如何快速入门使用


Vant使用


1.安装


在现有项目中使用 Vant 时,可以通过 npm 进行安装:


# Vue 3 项目,安装最新版 Vant
npm i vant

# Vue 2 项目,安装 Vant 2
npm i vant@latest-v2

看得出来,非常优雅,最新版直接安装vant,如果不是最新的才加了些-2...


当然,你也可以通过 yarnpnpm 或 bun 进行安装:什么方式都有,大家可以自己参照官方文档。


# 通过 yarn 安装
yarn add vant

# 通过 pnpm 安装
pnpm add vant

# 通过 Bun 安装
bun add vant

那么引入之后如何使用呢?我们常常需要做一个登陆注册页面,看看有了vant组件库之后,我们还需要去切页面吗?


image.png
此处我们需要放一个表单,接下来我们查阅官方文档,看看vant的表单如何使用。


image.png


2.引入


写的很清楚,表单会用到三个组件,我们只需要从vant库中引入这三个组件,然后都use掉即可


import { createApp } from 'vue';
import { Form, Field, CellGr0up } from 'vant';

const app = createApp();
app.use(Form);
app.use(Field);
app.use(CellGr0up);


引入之后,就可以在我们需要用到表单的页面使用了。直接将他写好的表单复制到我们的代码中


<van-form @submit="onSubmit">
<van-cell-group inset>
<van-field
v-model="username"
name="用户名"
label="用户名"
placeholder="用户名"
:rules="[{ required: true, message: '请填写用户名' }]"
/>

<van-field
v-model="password"
type="password"
name="密码"
label="密码"
placeholder="密码"
:rules="[{ required: true, message: '请填写密码' }]"
/>

</van-cell-group>

<div style="margin: 16px;">
<van-button round block type="primary" native-type="submit">
提交
</van-button>
</div>

</van-form>


可以看到,它使用了v-model双向绑定,因此我们就需要自己去定义一个username、passwor...看需要用到什么,然后官方文档就直接了当告诉我们了这些变量


import { ref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
setup() {
const username = ref('');
const password = ref('');
const onSubmit = (values) => {
console.log('submit', values);
};

return {
username,
password,
onSubmit,
};
},
};



  • 注意他这里提交表单事件,直接接收了一个参数values,事实上这个values可以直接通过values.name,我们input框上的name属性代表的input框拿到的数据,在这里其实就是values.用户名,所以我们可以直接改成英文,如:values.username。


image.png


在官方文档上也能看见他的样式,甚至可以做校验


除此之外,再介绍一个,例如微信中点击某个东西成功之后,就会弹出一个弹出框,打勾,或者失败,如果这么一个UI界面要我们自己去写可能多少也有点麻烦,但是vant都给我们封装好了


image.png
引入


通过以下方式来全局注册组件,更多注册方式请参考组件注册


import { createApp } from 'vue';
import { Toast } from 'vant';

const app = createApp();
app.use(Toast);

显然就是引入一个封装好了的Toast组件,然后use掉,vant官方都给我们想好了,一般这种弹出提示框都是我们js中做判断,如果成功就弹出,因此一般都出现在函数里面,官方就直接给我们打造了函数调用的方式


import { showToast } from 'vant';

showToast('提示内容');


全局引入依赖之后,在js中直接引入,然后直接调用就能出现效果,帮助咱们切图仔省去了不少麻烦事儿。


image.png
除了成功、失败,他甚至可以自定义写图标,也是极度舒适了。


看看我的登录页面是如何使用的:


<template>
<div class="login">
<h1>登录</h1>
<div class="login-wrapper">
<div class="avatar">
<img src="https://q6.itc.cn/q_70/images03/20240601/80b789341c9b45cb8a76238650d288a5.png" alt="">
</div>

<van-form @submit="onSubmit">
<van-cell-group inset>
<van-field v-model="username" name="username" label="用户名" placeholder="用户名"
:rules="[{ required: true, message: '请填写用户名' }]" />

<van-field v-model="password" type="password" name="password" label="密码" placeholder="密码"
:rules="[{ required: true, message: '请填写密码' }]" />

</van-cell-group>
<div style="margin: 16px;">
<van-button round block type="primary" native-type="submit">
登录
</van-button>
</div>
</van-form>


</div>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 from 'vue'
import axios from '@/api/index.js'
const password = ref('')
const username = ref('')
// 登录
const onSubmit = (values) => {
// console.log(values); // 用户输入的账号和密码对象 name作为key
// 发送接口请求给后端 校验数据
axios.post('/user/login', {
username: values.username,
password: values.password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
</script>


<style lang="less" scoped>
.login {
width: 100vw;
height: 100vh;
background-color: #fff;
padding: 0 0.3rem;
box-sizing: border-box;
overflow: hidden;

h1 {
height: 0.6933rem;
text-align: center;
font-size: 0.48rem;
margin-top: 1.12rem;
}

.login-wrapper {
width: 7.44rem;
height: 10.77rem;
border: 1px solid rgba(187, 187, 187, 1);
margin: 0 auto;
margin-top: 1.7rem;
border-radius: 0.3rem;
box-shadow: 0 0 0.533rem rgba(170, 170, 170, 1);

.avatar {
width: 2.4rem;
height: 2.4rem;
margin: 1rem auto 0.77rem auto;
border-radius: 50%;
overflow: hidden;

img {
width: 100%;
}
}
}
}

:deep(.van-cell__title.van-field__label) {
width: 45px;
}
</style>


非常方便,跟着上述步骤,官方文档写的很清楚,直接贴上去就实现了,然后自己再加一些less样式。


那么其他的就不做过多介绍了,大家在做项目需要用到一些东西的时候,直接查阅官方文档,直接拿去用即可。Vant 4 - 轻量、可定制的移动端组件库 (vant-ui.github.io)


在这里我写的都是rem单位,目的是做移动端的适配,根据宽度调整fontsize的大小,其实也可以通过vant封装好的移动端适配组件来做,这里不做过多介绍了。


小结


Vant 是一个轻量、可靠的移动端组件库,可用于快速构建风格统一的移动端 UI 界面。它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组件,涵盖了导航、表单、按钮、列表、轮播图等常用功能。


我们只需要安装依赖后引入依赖还有在全局中引入他的整份css代码,最后按需取组件,就能轻松完成ui界面设计。


作者:zykk
来源:juejin.cn/post/7389577588174503936
收起阅读 »

彻底理解import和require区别和用法

web
前言 在真实工作中,估计import和require大家经常见到,如果做前端业务代码,那么import更是随处可见了。但我们都是直接去使用,但是这两种方式的区别是什么呢?应用场景有什么区别呢? 大部分能说出来import是ES6规范,而require是Comm...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真实工作中,估计importrequire大家经常见到,如果做前端业务代码,那么import更是随处可见了。但我们都是直接去使用,但是这两种方式的区别是什么呢?应用场景有什么区别呢?


大部分能说出来importES6规范,而requireCommonJS规范,然后面试官深入问你两者编译规则有啥不一样?然后就不知道了


本文一次性对importrequire模块基本概念编译规则基本用法差异生态支持性能对比5个方面一次理清总结好,下次遇到这种问题直接举一反三。


一、模块基本概念


require: 是CommonJS模块规范,主要应用于Node.js环境。


import:是ES6模块规范,主要应用于现代浏览器和现代js开发(适用于例如各种前端框架)。


二、编译规则


require


require 执行时会把导入的模块进行缓存,下次再调用会返回同一个实例。


CommonJS模块规范中,require默认是同步的。当我们在某个模块中使用require调用时,会等待调用完成才接着往下执行,如下例子所示。


模块A代码


console.log('我是模块A的1...');
const moduleB = require('./myModuleB');
console.log('我是模块A的2');

模块B代码


console.log('我是模块B...');

打印顺序,会按顺序同步执行


// 我是模块A的1...
// 我是模块B...
// 我是模块A的2...


注意require并非绝对是同步执行,例如在Webpack中能使用 require.ensure 来进行异步加载模块。



import


ES6模块规范中,import默认是静态编译的,也就是在编译过程就已经确认了导入的模块是啥,因此默认是同步的。import有引用提升置顶效果,也就是放在何处都会默认在最前面。


但是...., 通过import()动态引入是异步的哦,并且是在执行中加载的。
import()在真实业务中是很常见的,例如路由组件的懒加载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dutest.vue')和动态组件const MyTest = await import('@/components/MyTest.vue');等等,import() 执行返回的是一个 Promise,所以经常会配合async/await一起用。


三、基本用法差异


require


一般不直接用于前端框架,是用于 Node.js 环境和一些前端构建工具(例如:Webpack)中


1. 导入模块(第三方库)

Node.js中经常要导入各种模块,用require可以导入模块是最常见的。例如导入一个os模块


const os = require('os');

// 使用
os.platform()

2. 导入本地写好的模块

假设我本地项目有一个名为 utils.js 的本地文件,文件里面导出一个add函数


module.exports = {
add: (a, b) => a + b,
};

在其它文件中导入并使用上面的模块


const { add } = require('../test/utils');

// 使用
add(2, 3);

import


一般都是应用于现在浏览器和各种主流前端框架(例如:Vue\react


1. 静态引入(项目中最常用)

这种情况一般适用于确定的模块关系,是在编译时解析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 from 'vue';
import test from '@/components/test.vue';
</script>

2. 动态引入

其实就是使用import()函数去返回一个 Promise,在Promise回调函数里面处理加载相关,例如路由的懒加载。


{
path: '/',
name: 'test',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dutest.vue')
},

或者动态引入一些文件(或者本地的JSON文件)


<script setup>
const MyTest = await import('@/components/MyTest.vue');
</script>

四、生态支持


require


Node.js14 之前是默认模块系统。目前的浏览器基本是不原生支持 CommonJS,都是需要通过构建工具(如 Webpack )转换才行。并且虽然目前市面上CommonJS依然广泛使用,但基本都是比较老的库,感觉被逐渐过渡了。


import


importES6规范,并且Node.jsNode.js12开始支持ES6Node.js14 之后是默认选项。目前现代浏览器和主流的框架(Vue、React)都支持原生ES6,大多数现代库也是,因此import是未来主流。


五、性能对比


ES6 支持 Tree Shaking摇树优化,因此可以更好地去除一些没用的代码,能很好减小打包体积。
所以import有更好的性能。


import()能动态导入模块性能更好,而require不支持动态导入。


小结


对比下来发现,import不但有更好性能,而且还是Node.js14之后的默认,会是主流趋势。


至此我感觉足够能举一反三了,如有哪里写的不对或者有更好建议欢迎大佬指点一二啊。


作者:天天鸭
来源:juejin.cn/post/7425135423145394213
收起阅读 »

深入解析 effet.js:人脸识别、添加、打卡与睡眠检测的项目结构揭秘

web
深入解析 effet.js:人脸识别、添加、打卡与睡眠检测的项目结构揭秘 近年来,面部识别和 AR 特效技术的普及让我们在日常应用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有趣的互动体验。而基于 facemesh.js 的二次开发框架——effet.js,则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强...
继续阅读 »

深入解析 effet.js:人脸识别、添加、打卡与睡眠检测的项目结构揭秘


近年来,面部识别和 AR 特效技术的普及让我们在日常应用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有趣的互动体验。而基于 facemesh.js 的二次开发框架——effet.js,则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方式来实现面部特效和识别功能。今天,我们将通过 effet.js 的项目结构,深入探讨其运行原理,看看它是如何利用前沿技术来实现流畅的人脸检测与交互的。


1. effet.js 的整体架构


effet.js 的项目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明确的目录划分,将各项功能进行清晰地组织和封装。我们可以将项目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components:主要包括内部初始化数据、公共枚举以及管理当前 DOM 实例的逻辑。

  • core:核心模块,包含动作处理、数据库交互、DOM 操作等多项功能,是整个框架的关键部分。

  • styles:存放框架的样式文件,用于定义人脸特效的视觉表现。

  • util:各种通用工具函数,包括摄像头操作、条件检测、绘制等常用的辅助功能。

  • index.js:整个项目的入口文件,负责初始化和启动框架。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模块的作用及其在 effet.js 运行过程中的角色。


2. components 组件模块


components 目录主要用于存放框架的公共组件和初始化数据。



  • AppState.ts:管理内部的初始化数据,包括摄像头、DOM 元素等基本信息。

  • FaceManager.ts:用于管理当前 DOM 单例,这个类的作用是确保在处理消息替换时,始终对同一 DOM 元素进行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内存占用和资源浪费。


这种设计让 effet.js 在处理多次人脸检测和特效应用时能够高效、稳定地管理 DOM 元素。


3. core 核心模块


core 目录是 effet.js 的核心逻辑所在,涵盖了以下几个重要部分:



  • action:动作处理模块,包含人脸添加、登录检测、睡眠检测和打卡等功能。例如,addFace/index.js 负责处理用户人脸添加的逻辑,而 checkLogin/index.js 则用于人脸登录的检测。

  • before:动作前的预处理模块。每个动作在执行前,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检查或准备工作。例如,checkLogin/index.js 用于处理登录前的检查逻辑。

  • db:数据库模块,db.js 负责使用 IndexedDB 来存储和缓存用户数据、模型信息等。这种设计让 effet.js 可以离线运行,提升了用户体验。

  • defaultAssign:默认配置和参数分配模块,assign.js 用于为框架中的各个组件提供初始参数和默认值,确保框架在各种环境下均能正常运行。

  • dom:DOM 操作模块,包含创建和管理人脸相关 DOM 元素的逻辑,例如 createFaceElements.js 用于动态创建人脸特效所需的 DOM 元素。

  • log:用于屏蔽插件相关的内部警告信息,log.js 确保了控制台的整洁,方便开发人员进行调试。


核心模块的分层设计使得每个功能都具有独立性和可维护性,这对于复杂交互和特效的实现尤为重要。


代码示例:人脸添加动作

以下是处理人脸添加动作的代码示例:


import { addFace } from './core/action/faceAction';

// 执行人脸添加逻辑
addFace().then(() => {
console.log('人脸添加成功');
}).catch(error => {
console.error('人脸添加失败:', error);
});

上述代码展示了如何调用核心模块中的人脸添加逻辑来实现用户的人脸注册功能。


4. styles 样式模块


styles 目录包含所有与视觉表现相关的文件,用于定义人脸特效的外观。



  • template:存放不同功能的样式模板,如 addFacecheckLogin 等模块中的 index.css 定义了对应特效的样式。

  • faceColor.js:用于处理与人脸特效颜色相关的逻辑,让开发者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特效的颜色效果。

  • root.css:全局样式文件,定义了一些基础样式和布局。


样式模块确保了特效在浏览器中展示时具有一致性和视觉吸引力。通过将样式与逻辑分离,开发者可以更方便地对特效的外观进行调整。


图片示例:人脸添加样式

人脸添加样式示例.png


5. util 通用工具模块


util 目录包含了多个工具函数,用于简化常见的任务,例如摄像头操作、距离计算和人脸网格处理。



  • cameraAccessUtils.jscameraUtils.js:用于处理摄像头的访问和操作,如获取摄像头权限、切换摄像头等。

  • faceMesh.js:负责处理人脸网格的相关逻辑,例如通过 facemesh 模型获取人脸特征点。

  • distanceUtils.jsdrawingUtils.js:用于进行距离计算和绘图操作,这些工具函数在渲染特效时被频繁使用。


这些工具函数的存在,让开发者可以专注于高层次的功能开发,而不必担心底层的细节实现。


代码示例:摄像头访问工具

import { requestCameraAccess } from './util/cameraAccessUtils';

// 请求摄像头权限
requestCameraAccess().then(stream => {
console.log('摄像头权限已获取');
// 使用摄像头流进行进一步处理
}).catch(error => {
console.error('无法获取摄像头权限:', error);
});

6. 使用 IndexedDB 的缓存机制


effet.js 通过 core/db/db.js 使用 IndexedDB 来缓存模型和其他依赖资源,从而减少每次加载的时间。这种设计可以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尤其是对于网络环境不稳定的用户。


IndexedDB 是浏览器内置的一个低级 API,它允许我们在用户设备上存储大量结构化数据。在 effet.js 中,我们利用 IndexedDB 缓存 facemesh 模型和用户的面部数据,确保在用户首次加载模型后,后续访问时能够直接从缓存中读取数据,而无需重新下载模型。这不仅提升了加载速度,还降低了对网络的依赖。


代码示例:使用 IndexedDB 缓存模型

// 缓存 facemesh 模型到 IndexedDB
async function cacheModel(modelData) {
const db = await openIndexedDB('effetModelCache', 1);
const transaction = db.transaction(['models'], 'readwrite');
const store = transaction.objectStore('models');
store.put(modelData, 'facemeshModel');
}

// 从 IndexedDB 加载模型
async function loadModelFromCache() {
const db = await openIndexedDB('effetModelCache', 1);
const transaction = db.transaction(['models'], 'readonly');
const store = transaction.objectStore('models');
return store.get('facemeshModel');
}

function openIndexedDB(dbName, version)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t request = indexedDB.open(dbName, version);
request.onsuccess = () => resolve(request.result);
request.onerror = () => reject(request.error);
});
}

通过这样的缓存机制,用户在第一次访问时可能需要加载较长时间,但后续的访问速度会大大提升,从而提供更流畅的用户体验。


7. 核心模块中的预处理逻辑


core/before 目录下,包含了许多预处理逻辑,这些逻辑在每个动作执行之前运行,以确保后续的动作能够顺利进行。



  • checkLogin/index.js:负责在执行人脸登录之前检查用户的身份信息,例如判断用户是否已经注册或存在于数据库中。

  • faceBefore.js:是所有预处理逻辑的入口,通过调用不同的预处理函数,确保每个动作的执行环境和条件都已满足。


这种预处理机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在进行人脸登录时,如果用户的数据尚未注册或缓存不完整,系统将通过预处理逻辑提前捕获这些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代码示例:登录前的预处理

import { checkLogin } from './core/before/faceBefore';

// 执行登录前的检查逻辑
checkLogin().then(() => {
console.log('预处理完成,准备执行登录动作');
}).catch(error => {
console.error('登录预处理失败:', error);
});

8. DOM 操作和特效渲染


effet.js 中的 DOM 操作模块负责创建和管理人脸特效相关的 DOM 元素。通过对 DOM 的操作,我们可以将各种特效应用到用户的人脸上,并根据用户面部的变化来实时调整特效的位置和形状。



  • createFaceElements.js:用于动态创建用于渲染特效的 DOM 元素。这些元素包括虚拟的眼镜、面具等,通过将它们附加到特定的人脸特征点,可以实现各种视觉特效。

  • defaultElement.js:提供了一些默认的 DOM 元素配置,如特效的初始位置、大小和样式等。


代码示例:创建人脸特效元素

import { createFaceElements } from './core/dom/createFaceElements';

// 创建用于渲染特效的 DOM 元素
createFaceElements().then(elements => {
console.log('特效元素创建成功', elements);
}).catch(error => {
console.error('特效元素创建失败:', error);
});

通过将特效元素与人脸特征点绑定,我们可以实现一些有趣的交互。例如,当用户张嘴或眨眼时,系统可以检测到这些动作并触发相应的视觉反馈,从而提升用户体验的互动性。


9. 样式与用户体验


样式模块不仅仅是为了让特效看起来美观,更是为了确保其与用户的操作无缝对接。styles/template 目录下的样式模板被精心设计,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设备和显示环境。


例如,addFace/index.csscheckLogin/index.css 分别定义了人脸添加和登录检测的样式,通过这些样式文件,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实现具有一致性且专业的用户界面。


图片示例:多种特效风格

多种特效风格示例.png


这种模块化的样式管理方式让我们可以快速调整不同特效的外观,同时确保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在不断的版本迭代中,样式模块可以独立于逻辑模块进行修改,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可扩展性。


10. effet.js 的初始化流程


index.js 作为项目的主要入口,负责初始化 effet.js 的所有模块。在初始化过程中,系统会调用核心模块、样式模块和工具函数,以确保整个框架能够无缝启动。



  • initializeEffet:这是一个主函数,负责加载配置、初始化摄像头、检测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要求,并调用各个核心模块来启动面部检测和特效渲染。

  • FaceManager:用于管理初始化后的 DOM 元素,确保在不同的特效之间切换时,DOM 操作能够始终保持一致。


代码示例:框架初始化

import { initializeEffet } from './core/index';

// 初始化 effet.js 框架
initializeEffet().then(() => {
console.log('effet.js 初始化完成');
}).catch(error => {
console.error('初始化失败:', error);
});

通过这样的初始化流程,我们可以确保框架的各个部分能够正确协同工作,从而为用户提供稳定且高质量的体验。


11. 开发与优化的挑战


effet.js 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挑战,例如:



  • 模型加载时间长:由于 facemesh 模型文件较大,我们使用 IndexedDB 来缓存模型,减少用户每次访问的加载时间。

  • 资源丢包与网络不稳定:为了解决网络环境不稳定的问题,我们采用了离线缓存策略,并通过优化加载顺序和减少请求次数来提升加载速度。

  • 性能优化:为了保证在中低端设备上的流畅运行,我们对人脸检测和特效渲染进行了大量优化,包括减少计算开销、利用 WebGL 加速等。


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改进框架的架构和实现方式,以确保 effet.js 在不同的设备和网络环境下都能表现出色。


结语


effet.js 是一个旨在降低面部识别和特效开发门槛的框架,通过模块化的项目结构封装复杂的底层逻辑,让开发者可以专注于创造有趣的互动体验。通过组件、核心模块、样式、工具函数以及缓存机制的有机结合,effet.js 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来构建各种人脸交互应用。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展示了 effet.js 的整体架构、人脸检测与特征点定位、特效渲染、交互逻辑实现以及优化挑战,并结合代码示例和图片示例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其运行原理。希望你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创造更多有趣的应用!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它的应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这篇博客旨在详细介绍 effet.js 的运行原理和模块化设计,帮助开发者深入了解其工作机制。在未来的开发中,我们期待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共同探索面部识别和特效技术的更多可能性。


更多资源



作者:用户611466961220
来源:juejin.cn/post/7433805918494916618
收起阅读 »

仿拼多多领红包、金额数字滚动如何实现?

web
拼多多现金大转盘领取红包后,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移动的效果,这个效果怎么做呢? 本文我会告诉你数字移动的原理,并用 React 实现一个 Demo,效果如下: 拳打 H5,脚踢小程序。我是「小霖家的混江龙」,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实用的 H5、小程序武学。 滚...
继续阅读 »

拼多多现金大转盘领取红包后,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移动的效果,这个效果怎么做呢?


pdd.gif


本文我会告诉你数字移动的原理,并用 React 实现一个 Demo,效果如下:


scroll-number.gif


拳打 H5,脚踢小程序。我是「小霖家的混江龙」,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实用的 H5、小程序武学。


滚动原理


不难想到,数字移动,实质是一串数字列表,在容器内部向上移动。下图就展示了数字从 0 变为 2,又从 2 变为 4 的过程:


up.png


但是,金额数字比较特殊,它是可以进位的。举例来说,39.5 变为 39.9 时,小数部分由 5 到 9 需要向上移动;39.9 变为 40.2 时,小数部分由 9 变到 2 时也需要向上移动。


为了做到这个效果,我们需要每次滚动结束之后,重新设置一整串数字。


同样是从 0 变为 2,又从 2 变为 4。下图不同的是,数字变为 2 时,它下方的数字变为了 3、4、5、6、7、8、9、0、1;数字变为 4 时,它下方的数字变为了 5、6、7、8、9、0、1、2、3。


loop.png


关键布局


了解原理后,我们开始写元素布局。关键布局有 2 个元素:



  • 选择框,它可以确认下一个将要变成的数字,我们用它来模拟领取红包之后、金额变化的情况。

  • 数字盒子,它包括三部分,带 overflow: hidden 的外层盒子,包裹数字并向上滚动的内层盒子,以及一个个数字。



点击查看代码
const App = function () {
const [options] = useState([0, 1, 2, 3, 4, 5, 6, 7, 8, 9])
const [nums, setNums] = useState([0, 1, 2, 3, 4, 5, 6, 7, 8, 9])

return (
<main>
<div className="select-box">
<span>改变数字:</span>
<select>
{
options.map(v => (
<option key={v}>{v}</option>
))
}
</select>
</div>
<div className="num-box">
<div>
{
nums.map(v => (
<div className="num" key={v}>{v}</div>
))
}
</div>
</div>
</main>

)
};


关键逻辑


数字移动的关键逻辑有 3 个:



  • 重置数字数组

  • 计算移动距离

  • 开启关闭动画


重置数字数组


你之前已经知道,如果数组首位是 2,它下面的数字就是 3、4、5、6、7、8、9、0、1。要获取完整的数组,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 首先,数组首位背后的数字依次加 1,这样数字就变为了 3、4、5、6、7、8、9、10、11;

  • 然后,所有大于 9 的数字都减去 10,这样数字就变为了 3、4、5、6、7、8、9、0、1。



点击查看代码
const getNewNums = (next) => {
const newNums = []
for (let i = next; i < next + 10; i++) {
const item = i > 9 ? (i - 10) : i
newNums.push(item)
}
return newNums
}


计算移动距离


你可以用 current 表示当前的数字,next 表示需要变成的数字。计算移动距离时,需要分两种情况考虑:



  • next 大于 current 时,只需要移动 next - current 个数字即可;

  • next 小于 current 时,需要先移动 10 - next 个数字,再移动 current 个数字即可。



点击查看代码
const calculateDistance = (current, next) => {
const height = 40
let diff = next - current
if (next < current) {
diff = 10 - current + next
}
return -(diff * height)
}


开启关闭动画


不难想到,我们数字移动的动画是使用 translateY 和 transition 实现。当数字移动时,我们把 translateY 设置为 calculateDistance 的结果;当移动结束、重置数组时,我们需要把 translateY 设置为 0。


整个过程中,如果我们一直开启动画,效果会是数字先向上移动,再向下移动,这并不符合预期。


back.gif


因此,我们需要在数字开始移动时开启动画,数字结束移动后、重置数组前关闭动画。



点击查看代码
const App = function () {
// ... 省略
const numBoxRef = useRef()

const onChange = (e) => {
// 开启动画
numBoxRef.current.style.transition = `all 1s`
// ... 省略
}

const onTransitionEnd = () => {
// 关闭动画
numBoxRef.current.style.transition = ''
// ... 省略
}

return (
<main>{/* ... 省略 */}</main>
)
};


完整代码



总结


本文介绍了类似拼多多的金额数字滚动如何实现,其中有三个关键点,分别是重置数字数组、计算移动距离和开启关闭动画。


拳打 H5,脚踢小程序。我是「小霖家的混江龙」,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实用的 H5、小程序武学。


作者:小霖家的混江龙
来源:juejin.cn/post/7430861008753688576
收起阅读 »

calc-size: 一个解决浏览器11年的 bug的属性终于上线了

web
我们在平常写动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元素的高度 height:auto或者 100% 时,无法触发过渡动画效果。 这是浏览器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013年,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 问题复现 我们先来复现一遍这个问题。 当我们将盒子的...
继续阅读 »


我们在平常写动画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元素的高度 height:auto或者 100% 时,无法触发过渡动画效果。


这是浏览器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2013年,可以说是由来已久的问题了。



问题复现


我们先来复现一遍这个问题。



当我们将盒子的高度从 0 变成 auto 或者 100% 的时候, 盒子是没有过度动画的。显示得很生硬。


不过我们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去使得这个过渡动画生效,方法有很多,这里就不过多追溯了。


calc-size 插值计算属性


calc-size 属性是一个最最新提出的属性, 和 calc 类似,都是可以计算的。现阶段还在一个草案阶段,但是浏览器已经有支持的计划了,预计在 chrome 129 版本就正式发布了。


如果要在浏览器中体验这个属性,可以在 chrome://flags/ 中开启 Experimental Web Platform features 进行体验



基础语法


<calc-size()> = calc-size( <calc-size-basis>, <calc-sum>? )


  • calc-size-basis: 可以是 pxautomax-contentpercent 等等






  • calc-sum:表示只可以进行 css 单位进行 相加、相减 操作



使用示例


通过使用 calc-size 属性计算高度的插值过程,这样就可以实现高度从 0 到 300px 的高度过渡变化。



interpolate-size 全局属性


interpolate-size 可以让我们在根元素上设置插值计算的规则,这样针对整个页面都会生效。


interpolate-size 有两个值,一个是 allow-keywords 所有关键字,一个是仅限数字 numeric-only


numeric-only


设置了这个属性之后,如果插值的属性值不是数字的话,就不会产生过渡的效果



只有设置了数字,过渡才会生效。



allow-keywords


设置了这个属性,只要是合法的属性值,都会插值计算,从而都会产生过渡效果。



小结


相信再过上一两年, calc-size支持计划,我们就可以在浏览器中使用 cacl-size 插值计算属性了。到时候就不需要再用 hack 的方法处理过渡效果。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关注➕、转发 ✔ !


作者:前端蛋卷
来源:juejin.cn/post/7395385447294271526
收起阅读 »

qs.js库的使用

web
用于url参数转化:parse和stringify的js库 import qs from 'qs' qs.parse('a=b&c=d'); => 转化为{ a: 'b', c: 'd' } qs.stringify({a: 'b', c:...
继续阅读 »

用于url参数转化:parse和stringify的js库


import qs from 'qs'

qs.parse('a=b&c=d'); => 转化为{ a: 'b', c: 'd' }
qs.stringify({a: 'b', c: 'd'}) => 转化为‘a=b&c=d’

qs.parse


qs.parse 方法可以把一段格式化的字符串转换为对象格式


let url =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a=1&b=2&c=&d=xxx&e';
let data = qs.parse(url.split('?')[1]);

// data的结果是
{
a: 1,
b: 2,
c: '',
d: xxx,
e: ''
}

qs.stringify


基本用法


qs.stringify 则和 qs.parse 相反,是把一个参数对象格式化为一个字符串。


let params = { c: 'b', a: 'd' };
qs.stringify(params)

// 结果是
'c=b&a=d'

排序


甚至可以对格式化后的参数进行排序


qs.stringify(params, (a,b) => a.localeCompare(b))

// 结果是
'a=b&c=d'

let params = { c: 'z', a: 'd' };
qs.stringify(params, {
sort: (a, b) => a.localeCompare(b)
});

// 结果是
'a=d&c=z'

指定数组编码格式


let params = [1, 2, 3];

// indices(默认)
qs.stringify({a: params}, {
arrayFormat: 'indices'
})
// 结果是
'a[0]=1&a[1]=2&a[2]=3'

// brackets
qs.stringify({a: params}, {
arrayFormat: 'brackets'
})
// 结果是
'a[]=1&a[]=2&a[]=3'

// repeat
qs.stringify({a: params}, {
arrayFormat: 'repeat'
})
// 结果是
'a=1&a=2&a=3'

处理json格式的参数


在默认情况下,json格式的参数会用 [ ] 方式编码


let json = { a: { b: { c: 'd', e: 'f' } } };

qs.stringify(json);
//结果 'a[b][c]=d&a[b][e]=f'

但是某些服务端框架,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这种格式,所以需要转为下面的格式


qs.stringify(json, {allowDots: true});  
//结果 ‘a.b.c=d&a.b.e=f’

作者:砺能
来源:juejin.cn/post/7431999633071030283
收起阅读 »

CSS 技巧:如何让 div 完美填充 td 高度

web
引言一天哈比比突然冒出一个毫无理头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该问题进行展开...一、需求说明大致需求如下, 当然这里做了些简化有如下初始代码:一个自适应的表格每个单元格的宽度固定 200px每个单元格高度则是自适应每个单元格内是一个 div&nbs...
继续阅读 »

引言

一天哈比比突然冒出一个毫无理头的一个问题:

image

本文就该问题进行展开...

一、需求说明

大致需求如下, 当然这里做了些简化

有如下初始代码:

  • 一个自适应的表格
  • 每个单元格的宽度固定 200px
  • 每个单元格高度则是自适应
  • 每个单元格内是一个 div 标签, div 标签内包裹了一段文本, 文本内容不定

下面是初始代码(为了方便演示和美观, 代码中还加了些背景色、边距、圆角, 这些都是可以忽略):

<table>
<tr>
<td width="400">
<div>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div>
td>
<td width="400">
<div>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div>
td>
<td width="400">
<div>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div>
td>
tr>
table>
<style>
table {
background: #f5f5f5;
}

td {
background: #ffccc7;
}

table, tr, td {
padding: 12px;
border-radius: 4px;
}

td > div {
padding: 12px;
border-radius: 4px;
background: #f4ffb8;
}
style>

上面代码的整体效果如下:

image

上面是哈比比目前的现状, 然后需求就是希望, 黄色部分也就是 div 标签能够高度撑满单元格(td), 也就是如下图所示:

image

二、关键问题

这里我第一反应就是, 既然 td 高度是对的(自适应)的那么 div 高度直接设置 100% 不就好了吗? 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们可以试下:


...


实际效果肯定是没有用的, 要不然也就不会有这篇文章了 🐶🐶🐶

image

主要问题: 在 CSS 中如果父元素没有一个明确的高度, 子元素设置 100% 是无法生效的, 至于为啥就不能生效呢, 因为如果可以, 那么必然会进入死循环这里可以参考张鑫旭大大的文章《从 height:100% 不支持聊聊 CSS 中的 "死循环"》

三、方案一(定位)

通过定位来实现, 也是哈比比最初采用的一个方案:

  • td 设置相对定位即: position: relative;
  • td 下的子元素通过相对定位(position: absolute;)撑满
....

整体效果如下:

image

上面代码其实我并没有给所有 td 中的 div 设置 position: absolute; 目的是为了留一个内容最多的块, 来将 tr td 撑开, 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image

所以, 严格来说该方案是不行的, 但是可能哈比比情况比较特殊, 他只有空值和有内容两种情况, 所以他完全可以通过判断内容是否为空来设置 position: absolute; 即可

四、方案二(递归设置 height 100%)

第二个方案就是给 tabletrtd 设置一个明确的高度即 100%, 这样的话 td 中的子元素 div 再设置高度 100% 就可以生效了


效果如下:

image

上面第一个单元格高度其实还是有点问题, 目前也没找到相关研究可以结束这个现象, 要想达到我们要的效果解决办法有两个:

  1. 移除代码中所有 padding, 有关代码和效果图如下:

image

  1. 修改 td 中 div 的 box-sizing 属性为 border-box, 有关代码和效果图如下:

image

五、方案三(利用 td 自增加特效, 推荐)

方案三是比较推荐的做法, 其利用了 td 自增加的一个特效, 那么何谓自增加呢? 假设我们给 td 设置可一个高度 1px 但是呢它实际高度实际上是会根据 tr 的高度进行自适应(自动增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 td 下子元素 div 设置高度 100% 则会奏效, 因为这时的 td 高度是明确的

<table>
<tr>
<td width="400">
<div>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div>
td>
<td width="400">
<div>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div>
td>
<td width="400">
<div>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div>
td>
tr>
table>
<style>
table {
background: #f5f5f5;
}

td {
height: 1px; /* 关键代码 */
background: #ffccc7;
}

table, tr, td {
padding: 12px;
border-radius: 4px;
}

td > div {
height: 100%; /* 关键代码 */
padding: 12px;
border-radius: 4px;
background: #f4ffb8;
}
style>

效果如下:

image

六、补充: td 下 div 内容顶对齐

几天后, 哈比比又来找我了 🐶🐶🐶

image

这次需求就比较简单了, 就是 td 中默认情况下子元素(p)都是居中呈现的, 现想要的就是能否居上(置顶)展示

这里初始代码和上面是一样的:

<table>
<tr>
<td width="400">
<div>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div>
td>
<td width="400">
<div>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div>
td>
<td width="400">
<div>
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路由器管理页面
div>
td>
tr>
table>
<style>
table {
background: #f5f5f5;
}

td {
background: #ffccc7;
}

table, tr, td {
padding: 12px;
border-radius: 4px;
}

td > div {
padding: 12px;
border-radius: 4px;
background: #f4ffb8;
}
style>

默认效果就是 div 都居中展示:

image

这里我第一反应是用 vertical-align 但是该属性在很多人印象中只针对 行内元素(或文本)才能生效, 但这里是 div 是 块元素 所以哈比比自然就忽略了该 vertical-align 属性

但实际上如果查阅文档会发现 vertical-align 实际用途有两个:

  1. 用来指定行内元素(inline)的垂直对齐方式
  2. 表格单元格(table-cell)元素的垂直对齐方式

所以这个问题就简单了, 一行 CSS 就解决了:


完美实现(最终效果):

image

七、参考


作者:墨渊君
来源:juejin.cn/post/7436027021057884172

收起阅读 »

如何在高德地图上制作立体POI图层

web
本文为稀土掘金技术社区首发签约文章,30天内禁止转载,30天后未获授权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前言 在基于GIS的数据可视化层面,我们能够展示的基本数据无非就是点线面体,其中,离散的点数据出现的情况相对较为普遍,通常POI(Point of Interest)...
继续阅读 »

本文为稀土掘金技术社区首发签约文章,30天内禁止转载,30天后未获授权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前言


在基于GIS的数据可视化层面,我们能够展示的基本数据无非就是点线面体,其中,离散的点数据出现的情况相对较为普遍,通常POI(Point of Interest)的展示方式和丰富程度对于用户体验和地图的实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篇技术分享文章中,我们将由浅入深地探讨如何在高德地图上创建大量立体 POI。相信通过本文的介绍,开发者能够受到启发,并且掌握这一个不错的技巧,为地图点数据的展示和应用带来新的视觉和功能体验。


需求分析


首先收集一波需求:在地图上展示大量的POI,能够配置用第三方工具制作的模型,作为POI的主体,能够实现基本的鼠标交互操作,比如鼠标悬浮状态下具有区别于其他POI的特殊的形态或者动画,每个POI能够根据自身属性出现特异的外观,再厉害一点的能不能实现固定POI在屏幕上的大小,即POI的尺寸不会随着地图缩放的远近而出现变化。


根据以上琐碎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为以下功能描述,下文我们将一步步实现这些需求:



  • 支持灵活配置POI模型,POI样式可调整

  • 能够支持大数据量(10000+)的POI展示

  • 支持鼠标交互,能够对外派发事件

  • 支持动画效果

  • 支持开启一种模式,不会随地图远近缩放而改变POI的可见尺寸


poi3dLayer.gif


实现步骤


从基础功能到进阶功能逐步完善这个POI图层,篇幅有限每个功能仅陈述开发原理以及核心代码,完整的代码工程可以到这里查看下载


加载模型到场景中



  1. 首先讨论一个POI的情况要如何加载,以本文为例我们的POI是一个带波纹效果的倒椎体模型,根据后续的动画情况,我们把它拆成两个模型来实现。


    image.png


  2. 把主体和托盘模型分别加载到场景中,并给它们替换为自己创建的材质,代码实现如下


    // 加载单个模型
    loadOneModel(sourceUrl) {

    const loader = new GLTFLoader()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loader.load(sourceUrl, (gltf) => {
    // 获取模型
    const mesh = gltf.scene.children[0]
    // 放大模型以便观察
    const size = 100
    mesh.scale.set(size, size, size)
    // 放到场景中
    this.scene.add(mesh)
    resolve(mesh)
    }
    })

    }
    // 创建主体
    async createMainMesh() {
    // 加载主体模型
    const model = await this.loadOneModel('../static/gltf/taper2.glb')
    // 缓存模型
    this._models.main = model

    // 给模型换一种材质
    const material = new THREE.MeshStandardMaterial({
    color: 0x1171ee, //自身颜色
    transparent: true,
    opacity: 1, //透明度
    metalness: 0.0, //金属性
    roughness: 0.5, //粗糙度
    emissive: new THREE.Color('#1171ee'), //发光颜色
    emissiveIntensity: 0.2,
    // blending: THREE.AdditiveBlending
    })
    model.material = material
    }
    // 创建托盘
    async createTrayMesh() {
    // 加载底部托盘
    const model = await this.loadOneModel('../static/gltf/taper1-p.glb')
    // 缓存模型
    this._models.tray = model

    const loader = new THREE.TextureLoader()

    const texture = await loader.loadAsync('../static/image/texture/texture_wave_circle4.png')
    const { width, height } = texture.image
    this._frameX = width / height
    // xy方向纹理重复方式必须为平铺
    texture.wrapS = texture.wrapT = THREE.RepeatWrapping
    // 设置xy方向重复次数,x轴有frameX帧,仅取一帧
    texture.repeat.set(1 / this._frameX, 1)

    const material = new THREE.MeshStandardMaterial({
    color: 0x1171ee,
    map: texture,
    transparent: true,
    opacity: 0.8,
    metalness: 0.0,
    roughness: 0.6,
    depthTest: true,
    depthWrite: false
    })
    model.material = material
    }


  3. 这样一来单个模型实现动画的效果很简单,对于旋转的主体,我们只需要在逐帧函数中更新主体的z轴旋转角度;而波纹的效果使用时序图的方式实现,原理类似于css sprite不断变化纹理图片的x轴位移。感兴趣看一看之前的文章有详细阐述过


    update() {
    const {main, tray} = this._models
    // 更新托盘纹理
    const texture = tray?.material?.map
    if (texture) {
    this._offset += 0.6
    texture.offset.x = Math.floor(this._offset) / this._frameX
    }
    // 更新主体角度
    if(main){
    this._currentAngle += 0.005;
    main.rotateZ((this._currentAngle / 180) * Math.PI);
    }
    }


  4. 对动画的速度参数进行一些调试,并增加适当的灯光,我们就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工程目录/pages/poi3dLayer0.html)


    1.gif



解决大量模型的性能问题


上文的方案用来处理数据量较小的场景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现实中往往有大量散点数据的情况需要处理,这时候需要THREE.InstancedMesh 出手了,InstanceMesh用于高效地渲染大量相同几何形状但具有不同位置、旋转或其他属性的物体实例,使用它可以显著提高渲染性能,尤其是在需要渲染大量相似物体的场中,比如一片森林中的树木、一群相似的物体等。



  1. 首先获取数据,我们以数量为20个的POI数据为例,使用高德API提供的customCoords.lngLatsToCoords方法现将数据的地理坐标转换为空间坐标


    // 处理转换图层基础数据的地理坐标为空间坐标
    initData(geoJSON) {
    const { features } = geoJSON
    this._data = JSON.parse(JSON.stringify(features))

    const coordsArr = this.customCoords.lngLatsToCoords(features.map(v => v.lngLat))
    this._data.forEach((item, index) => {
    item.coords = coordsArr[index]
    })
    }


  2. 我们对刚才的代码进行改造,模型加载之后不直接放置到场景scene而是存起来,加载完所有模型后为其逐个创建InstancedMesh。



    // 加载主体模型
    await this.loadMainMesh()
    // 加载底座模型
    await this.loadTrayMesh()
    // 实例化模型
    this.createInstancedMeshes()

    async loadMainMesh() {
    // 加载主体模型
    const model = await this.loadOneModel('../static/gltf/taper2.glb')
    // 缓存模型
    this._models.main = model
    //...
    }
    async loadTrayMesh() {
    // 加载底部托盘
    const model = await this.loadOneModel('../static/gltf/taper1-p.glb')
    // 缓存模型
    this._models.tray = model
    //...
    }

    createInstancedMeshes() {
    const { _models, _data, _materials, scene } = this
    const keys = Object.keys(_models)

    for (let i = 0; i < keys.length; i++) {
    // 创建实例化模型
    let key = keys[i]
    const mesh = new THREE.InstancedMesh(_models[key].geometry, _materials[key], _data.length)
    mesh.attrs = { modelId: key }
    this._instanceMap[key] = mesh

    // 实例化
    this.updateInstancedMesh(mesh)
    scene.add(mesh)
    }
    }


  3. 对每个InstancedMesh进行实例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instanceMesh进行变换操作时必须设置 instanceMatrix.needsUpdate=true,否则无效


    // 用于做定位和移动的介质
    _dummy = new THREE.Object3D()

    updateInstancedMesh(instancedMesh) {
    const { _data } = this

    for (let i = 0; i < _data.length; i++) {
    // 获得转换后的坐标
    const [x, y] = this._data[i].coords

    // 每个实例的尺寸
    const newSize = this._size
    this._dummy.scale.set(newSize, newSize, newSize)
    // 更新每个实例的位置
    this._dummy.position.set(x, y, i)
    this._dummy.updateMatrix()

    // 更新实例 变换矩阵
    instancedMesh.setMatrixAt(i, this._dummy.matrix)
    // 设置实例 颜色
    instancedMesh.setColorAt(i, new THREE.Color(0xfbdd4f))
    }
    // 强制更新实例
    instancedMesh.instanceMatrix.needsUpdate = true
    }


  4. 实现动画效果,托盘的波纹动画不需要调整代码,因为所有实例都是用的同一个Material,主体模块需要instancedMesh.setMatrixAt 更新每一个数据。


    _currentAngle = 0
    // 逐帧更新图层
    update() {
    const { main, tray } = this._instanceMap
    // 更新托盘纹理
    const texture = tray?.material?.map
    if (texture) {
    this._offset += 0.6
    texture.offset.x = Math.floor(this._offset) / this._frameX
    }

    // 更新主体旋转角度
    this._data.forEach((item, index) => {
    const [x, y] = item.coords
    this.updateMatrixAt(main, {
    size: this._size,
    position: [x, y, 0],
    rotation: [0, 0, this._currentAngle]
    }, index)
    })
    // 更新主体旋转角度
    this._currentAngle = (this._currentAngle + 0.05) % this._maxAngle

    // 强制更新instancedMesh实例,必须!
    if (main?.instanceMatrix) {
    main.instanceMatrix.needsUpdate = true
    }
    }

    /**
    * @description 更新指定网格体的单个示例的变化矩阵
    * @param {instancedMesh} Mesh 网格体
    * @param {Object} transform 变化设置,比如{size:1, position:[0,0,0], rotation:[0,0,0]}
    * @param {Number} index 网格体实例索引值
    */

    updateMatrixAt(mesh, transform, index) {
    if (!mesh) {
    return
    }
    const { size, position, rotation } = transform
    const { _dummy } = this
    // 更新尺寸
    _dummy.scale.set(size, size, size)
    // 更新dummy的位置和旋转角度
    _dummy.position.set(position[0], position[1], position[2])
    _dummy.rotation.x = rotation[0]
    _dummy.rotation.y = rotation[1]
    _dummy.rotation.z = rotation[2]
    _dummy.updateMatrix()
    mesh.setMatrixAt(index, _dummy.matrix)
    }


  5. 最终效果如下,POI数量再翻10倍也能够保持较为流畅的体验


    2.gif



实现数据特异性


从上一步骤updateInstancedMesh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每个POI进行实例化的时候都会调用一次变化装置矩阵和设置颜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每个POI设定不同的尺寸、朝向等空间状态来实现数据的特异性。



  1. 改进实例化方法,根据每个数据的scale和index索引值设置专有的尺寸和颜色


    updateInstancedMesh(instancedMesh) {
    const { _data } = this

    for (let i = 0; i < _data.length; i++) {
    // 获得转换后的坐标
    const [x, y] = this._data[i].coords

    // 每个实例的尺寸
    const newSize = this._size * this._data[i].scale
    this._dummy.scale.set(newSize, newSize, newSize)
    // 更新每个实例的位置
    this._dummy.position.set(x, y, i)
    this._dummy.updateMatrix()

    // 更新实例 变换矩阵
    instancedMesh.setMatrixAt(i, this._dummy.matrix)
    console.log(this._dummy.matrix)
    // 设置实例 颜色
    instancedMesh.setColorAt(i, new THREE.Color(this.getColor(i)))
    }
    // // 强制更新实例
    instancedMesh.instanceMatrix.needsUpdate = true
    }

    // 获取实例颜色
    getColor(index, data){
    return index % 2 == 0 ? 0xfbdd4f : 0xff0000
    }



  2. 在逐帧函数中调整setMatrixAt,对于每个动画中的POI,更新变化矩阵时也要带上scale


    // 逐帧更新图层
    update() {
    // ...
    // 更新主体旋转角度
    this._data.forEach((item, index) => {
    const [x, y] = item.coords
    this.updateMatrixAt(main, {
    size: item.scale * this._size,
    //...
    }, index)
    })


  3. 最终效果如下(工程目录/pages/poi3dLayer1.html),对于使用instancedMesh实现的POI图层,POI的特异性也仅能做到这个程度;我们当然也可以实现主体模型上的特异性,在渲染图层前做一次枚举,为每一类主体模型创建一个instanceMesh即可,只不过instanceMesh的数量与数据量之间需要取得一个平衡,否则如果每个POI都是特定模型,使用instanceMesh就失去意义了。


    3.gif



实现鼠标交互


我们实现这样一种交互效果,所有POI主体静止不动,当鼠标悬浮在POI上,则POI开始转动画,且在POI上方出现广告牌显示它的名称属性。这里涉及到three.js中的射线碰撞检测和对外派发事件。主要的业务逻辑如下图:

image 1.png



  1. 对容器进行鼠标事件监听,每次mousemove时发射rayCast射线监控场景中物体碰撞并派发碰撞结果给onPick方法


    _pickEvent = 'mousemove'
    // ....
    if (this._pickEvent) {
    this.container.addEventListener(this._pickEvent, this.handleOnRay)
    }
    }
    // ....
    // onRay方法 防抖动
    this.handleOnRay = _.debounce(this.onRay, 100, true)
    /**
    * 在光标位置创建一个射线,捕获物体
    * @param event
    * @return {*}
    */

    onRay (event) {
    const { scene, camera } = this

    if (!scene) {
    return
    }

    const pickPosition = this.setPickPosition(event)

    this._raycaster.setFromCamera(pickPosition, camera)

    const intersects = this._raycaster.intersectObjects(scene.children, true)

    if (typeof this.onPicked === 'function' && this._interactAble) {
    this.onPicked.apply(this, [{ targets: intersects, event }])
    }
    return intersects
    }



  2. 在onPicked中处理碰撞结果,如果碰撞结果至少有1个,则将第一个结果作为当前鼠标拾取到的对象,为其赋值为拾取状态;如果碰撞结果为0个,则取消上一次拾取到的对象的拾取状态。


    _lastPickIndex = {index: null}

    /**
    * 处理拾取事件
    * @private
    * @param targets
    * @param event
    */

    onPicked({ targets, event }) {

    let attrs = null
    if (targets.length > 0) {
    const cMesh = targets[0].object
    if (cMesh?.isInstancedMesh) {
    const intersection = this._raycaster.intersectObject(cMesh, false)
    // 获取目标序号
    const { instanceId } = intersection[0]
    // 设置选中状态
    this.setLastPick(instanceId)
    attrs = this._data[instanceId]
    this.container.style.cursor = 'pointer'
    }
    } else {
    if (this._lastPickIndex.index !== null) {
    this.container.style.cursor = 'default'
    }
    this.removeLastPick()
    }
    // ...
    }
    /**
    * 设置最后一次拾取的目标
    * @param {Number} instanceId 目标序号
    * @private
    */

    setLastPick(index) {
    this._lastPickIndex.index = index
    }

    /**
    * 移除选中的模型状态
    */

    removeLastPick() {
    const { index } = this._lastPickIndex
    if (index !== null) {
    // 恢复实例化模型初始状态
    const mainMesh = this._instanceMap['main']

    const [x, y] = this._data[index].coords
    this.updateMatrixAt(mainMesh, {
    size: this._size,
    position: [x, y, 0],
    rotation: [0, 0, 0]
    }, index)
    }

    this._lastPickIndex.index = null
    }


  3. 修改逐帧函数,仅对当前拾取对象进行动画处理


    // 逐帧更新图层
    update() {

    const { main, tray, } = this._instanceMap
    const { _lastPickIndex, _size } = this
    // ...

    // 鼠标悬浮对象
    if (_lastPickIndex.index !== null) {
    const [x, y] = this._data[_lastPickIndex.index].coords
    this.updateMatrixAt(main, {
    size: _size * 1.2, // 选中的对象放大1.2倍
    position: [x, y, 0], // 保持原位置
    rotation: [0, 0, this._currentAngle] //调整旋转角度
    }, _lastPickIndex.index)
    }

    // 更新旋转角度值
    this._currentAngle = (this._currentAngle + 0.05) % this._maxAngle

    // 强制更新instancedMesh实例,必须!
    if (main?.instanceMatrix) {
    main.instanceMatrix.needsUpdate = true
    }
    }


  4. 不管有没有拾取到,都将事件派发出去,让上层逻辑处理“广告牌”的显示情况,将广告牌移到当前拾取对象上方并设置显示内容为拾取对象的name


    onPicked({ targets, event }) {
    //...
    // 派发pick事件
    this.handleEvent('pick', {
    screenX: event?.pixel?.x,
    screenY: event?.pixel?.y,
    attrs
    })
    }

    // 上层逻辑监听图层的pick事件
    layer.on('pick', (event) => {
    const { screenX, screenY, attrs } = event
    updateMarker(attrs)
    })

    let marker = new AMap.Marker({
    content: '<div class="tip"></div>',
    offset: [0, 0],
    anchor: 'bottom-center',
    map
    })

    // 更新广告牌
    function updateMarker(attrs) {
    if (attrs) {
    const { lngLat, id, modelId, name } = attrs
    marker.setPosition([...lngLat, 200])
    marker.setContent(`<div class="tip">${name || id}</div>`)
    marker.show()
    } else {
    marker.hide()
    }
    }


  5. 最终实现效果如下(工程目录/pages/poi3dLayer2.html)
    4.gif


实现PDI效果


PDI即像素密度无关模式,本意是使图形元素、界面布局和内容在各种不同像素密度的屏幕上都能保持相对一致的显示效果和视觉体验 ,在此我们借助这个概念作为配置参数,来实现POI不会随着地图远近缩放而更改尺寸的效果。
PDI_vs.gif


在这里我们会用到高德API提供的非常重要的方法Map.getResolution(),它用于获取指定位置的地图分辨率(单位:米/像素),即当前缩放尺度下,1个像素长度可以代表多少米长度,在每次地图缩放时POI示例必须根据这个系数进行缩放,才能保证在视觉上是没有变化尺寸的。


接下来进行代码实现,对上文的代码再次进行改造:



  1. 监听地图缩放事件


    initMouseEvent() {
    this.map.on("zoomchange", this.handelViewChange);
    }

    /**
    * 初始化尺寸字典
    * @private
    */

    handelViewChange() {
    if (this._conf.PDI) {
    this.refreshTransformData();
    this.updatePOIMesh();
    }
    }


  2. 重新计算当前每个模型的目标尺寸系数,实际情况下每个模型的尺寸可能是不同的,这里为了演示方便都设为1了;完了再执行updatePOIMesh重新设置每个POI的尺寸即可。


    _sizeMap = {}
    /**
    * @description 重新计算每个模型的目标尺寸系数
    * @private
    */

    refreshTransformData() {
    this._resolution = this.getResolution();
    this._sizeMap["main"] = this._resolution * 1;
    this._sizeMap["tray"] = this._resolution * 1;
    }
    /**
    * @description 更新所有POI实例尺寸
    */

    updatePOIMesh() {
    const { _sizeMap } = this;

    // 更新模型尺寸
    const mainMesh = this._instanceMap["main"];
    const trayMesh = this._instanceMap["tray"];

    // 重置纹理偏移
    if (this?._mtMap?.tray?.map) {
    this._mtMap.tray.map.offset.x = 0;
    }

    for (let i = 0; i < this._data.length; i++) {
    // 获取空间坐标
    const [x, y] = this._data[i].coords;
    // 变换主体
    this.updateMatrixAt(
    mainMesh,
    {
    size: _sizeMap.main ,
    position: [x, y, 0],
    rotation: [0, 0, 0],
    },
    i
    );
    // 变换托盘
    this.updateMatrixAt(
    trayMesh,
    {
    size: _sizeMap.tray ,
    position: [x, y, 0],
    rotation: [0, 0, 0],
    },
    i
    );
    }
    // 强制更新instancedMesh实例
    if (mainMesh?.instanceMatrix) {
    mainMesh.instanceMatrix.needsUpdate = true;
    }
    if (trayMesh?.instanceMatrix) {
    trayMesh.instanceMatrix.needsUpdate = true;
    }
    }


  3. 再逐帧函数中,由于当前选中对象的变化矩阵也随着动画在不断调整,因此也需要把PDI系数带进去计算(工程目录/pages/poi3dLayer3.html)


    // 逐帧更新图层
    update() {
    //...
    // 鼠标悬浮对象
    if (_lastPickIndex.index !== null) {
    const [x, y] = this._data[_lastPickIndex.index].coords;
    const newSize = this._conf.PDI ? this._sizeMap.main: this._size
    //...
    }
    //...
    }



代码封装


最后为了让我们的代码具有复用性,我们将它封装为POI3dLayer类,将模型、颜色、尺寸、PDI、是否可交互、是否可动画等作为配置参数,具体操作可以看POI3dLayer.js这个类的写法。


//创建一个立体POI图层
async function initLayer() {
const map = getMap()
const features = await getData()
const layer = new POI3dLayer({
map,
data: { features },
size: 20,
PDI: false
})

layer.on('pick', (event) => {
const { screenX, screenY, attrs } = event
updateMarker(attrs)
})
}

// POI类的构造函数

/**
* 创建一个实例
* @param {Object} config
* @param {GeoJSON|Array} config.data 图层数据
* @param {ColorStyle} [config.colorStyle] 顔色配置
* @param {LabelConfig} [config.label] 用于显示POI顶部文本
* @param {ModelConfig[]} [config.models] POI 模型的相关配置数组,前2个成员modelId必须为main和tray
* @param {Number} [config.maxMainAltitude=1.0] 动画状态下,相对于初始位置的向上最大值, 必须大于minMainAltitude
* @param {Number} [config.minMainAltitude=0] 动画状态下,相对于初始位置的向下最小距离, 可以为负数
* @param {Number} [config.mainAltitudeSpeed=1.0] 动画状态下,垂直移动速度系数
* @param {Number} [config.rotateSpeed=1.0] 动画状态下,旋转速度
* @param {Number} [config.traySpeed=1.0] 动画状态下,圆环波动速度
* @param {Array} [config.scale=1.0] POI尺寸系数, 会被models[i].size覆盖
* @param {Boolean} [config.PDI=false] 像素密度无关(Pixel Density Independent)模式,开启后POI尺寸不会随着缩放而变化
* @param {Number} [config.intensity=1.0] 图层的光照强度系数
* @param {Boolean} [config.interact=true] 是否可交互
*/

class POI3dLayer extends Layer {
constructor (config) {
super(conf)
//...
}
}

这样一来我们配置模型和颜色就很便捷了,试试其他业务场景效果貌似也还可以,今天就到这里吧。


poi3dLayer2.gif


相关链接


演示工程代码gitbub地址


高德JS API 2.0 Map文档


作者:Gyrate
来源:juejin.cn/post/7402068646166462502
收起阅读 »

vue实现移动端扫一扫功能(带样式)

web
前言:最近在做一个vue2的项目,其中有个需求是,通过扫一扫功能,扫二维码进入获取到对应的code,根据code值获取接口数据。在移动端开发中,扫一扫功能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特性。它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进行支付、添加好友等操作。而 Vue ...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在做一个vue2的项目,其中有个需求是,通过扫一扫功能,扫二维码进入获取到对应的code,根据code值获取接口数据。

在移动端开发中,扫一扫功能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特性。它可以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进行支付、添加好友等操作。而 Vue 作为一种流行的前端框架,为我们实现移动端扫一扫功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 Vue 实现移动端扫一扫功能,并为其添加个性化的样式。

一、需要实现的效果图

image.png

二、背景

我这边的需求是,需要在移动端使用扫一扫功能进行物品的盘点。由于有的地方环境比较暗,所以要兼具“可开关手机手电筒”的功能,即上图中的“轻触点亮”。

本文主要介绍:

  • 运用 vue-qrcode-reader 插件实现扫一扫功能;
  • 实现打开手电筒功能;
  • 按照上图中的设计稿实现样式,并且中间蓝色短线是上下扫描的视觉效果。

三、下载并安装插件

  1. 可参考vue-qrcode-reader官网
  2. 在项目install这个插件:
npm install --save vue-qecode-reader

或者

cnpm install --save vue-qrcode-reader
  1. 然后就可以在代码中引入了:
import { QrcodeStream } from 'vue-qrcode-reader';

components: {
QrcodeStream
},
  1. html中的结构可以这样写:

image.png

附上代码可直接复制:

<template>
<div class="saoma">
<qrcode-stream
:torch="torchActive"
@decode="onDecode"
@init="onInit"
style="height: 100vh; width:100vw">

<div>
<div class="qr-scanner">
<div class="box">
<div class="line">div>
<div class="angle">div>
<div @click="openTorch" class="openTorch">
<img src="@/assets/imgs/icon_torch.png" />
<div>轻触点亮div>
div>
div>
div>
div>
qrcode-stream>
div>
template>

API介绍可参考vue-qrcode-reader API介绍

  1. js中主要包含两个通用的事件和一个“轻触点亮”的事件:

image.png

image.png

注:

我这边的这个扫码页面,会根据情况分别跳转到两个页面,所以做了区分。

实现打开手电筒的功能时,要先自定义一个变量torchActive,将初始值设置为false,同时要注意在onDecode方法中,要重置为false

image.png

下面将js的全部代码附上:


  1. CSS可参考下面的代码,其中中间那条蓝色的短线是动态上线扫描的效果:

注:

  • 颜色可自定义(我这边的主色是蓝色,可根据自己项目调整);
  • 我的项目用的css语法是less,也可根据自己项目修改。

这就是实现这个页面功能的全部代码了~

四、总结

读者可以通过本文介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无论是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还是满足特定的业务需求,这个功能都能为你的移动端应用增添不少价值。

以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者:小蹦跶儿
来源:juejin.cn/post/7436275126742712372
收起阅读 »

10 个超赞的开发者工具,助你轻松提升效率

web
嗨,如果你像我一样,总是热衷于寻找新的方法让开发工作更轻松,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这篇文章!我精心挑选了 10 个 超级酷炫 的工具,可以让你效率倍增。无论是 API 管理、数据库操作还是调试最新项目,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 而且,我还分享了一些你可能从未听过的全新...
继续阅读 »

嗨,如果你像我一样,总是热衷于寻找新的方法让开发工作更轻松,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这篇文章!我精心挑选了 10 个 超级酷炫 的工具,可以让你效率倍增。无论是 API 管理、数据库操作还是调试最新项目,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 而且,我还分享了一些你可能从未听过的全新工具。 让我们马上开始吧!


1. Hoppscotch — API 测试变得更简单 🐦



如果你曾经需要测试 API(谁没做过呢?),那么 Hoppscotch 就是你的新伙伴。它就像 Postman,但速度更快且开源。你可以用它测试 REST、GraphQL 甚至 WebSockets。它轻量级、易于使用,不会像一些臃肿的替代方案那样拖慢你的速度。


它为何如此酷炫: 它速度极快,非常适合测试 API,无需额外的功能。如果你追求速度,这就是你的不二之选。



🌍 网站: hoppscotch.io



2. Zed — 专业级代码协作 👩‍💻👨‍💻


image.png
让协作变得简单!Zed 是一款超级炫酷的代码编辑器,专为实时协作而设计。 如果你喜欢结对编程,或者仅仅需要与你的编码伙伴远程合作,这款工具会让你感觉就像并肩作战一样。 此外,它还拥有无干扰界面,让你专注于代码。


你为何会爱上它: 想象一下,你和你的团队就像坐在同一个房间里一样进行编码,即使你们相隔千里。 非常适合远程团队!



🌍 网站: zed.dev



3. Mintlify — 自动化文档,省时省力 📚



让我们面对现实:编写文档可不是什么让人兴奋的事情。 这就是 Mintlify 的用武之地。 它使用人工智能自动生成代码库文档,这意味着你可以专注于有趣的事情——编码! 此外,它会随着代码的更改而更新,因此你无需担心文档过时。


它为何是救星: 无需再手动编写文档! 该工具可以节省你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让你的项目文档井井有条。



🌍 网站: mintlify.com



4. Infisical — 安全保管秘密 🔐



管理敏感的环境变量可能很棘手,尤其是在不同团队之间。 Infisical 使这变得轻而易举,它可以安全地存储和管理秘密,例如 API 密钥和密码。 它开源且以安全性为中心构建,这意味着你的所有秘密都将安全且加密。


它为何如此方便: 安全,安全,安全。 Infisical 负责所有秘密管理,让你专注于构建酷炫的东西。



🌍 网站: infisical.com



5. Caddy — 带有自动 HTTPS 的 Web 服务器 🌐


如果你曾经不得不处理 Web 服务器配置,你就会知道这可能是一场噩梦。 Caddy 是一款现代 Web 服务器,它负责处理设置 HTTPS 自动化等繁琐工作。 它简单、快速且安全——相信我,使用这款工具设置 SSL 证书非常容易。


它为何如此赞: 无需再与服务器配置或安全设置作斗争。 Caddy 仅需点击几下即可为你处理所有事宜。



🌍 网站: caddyserver.com



6. TablePlus — 专业级数据库管理 🗄️



处理数据库? TablePlus 是一款时尚、超级易于使用的数据库管理工具,支持所有主要数据库,例如 MySQL、PostgreSQL 等。 它拥有简洁的界面,管理数据库查询从未如此简单。 此外,它速度很快,因此你可以快速完成任务,无需等待。


它为何如此酷炫: 支持多种数据库类型,并拥有出色的 UI,TablePlus 让数据库管理变得轻而易举。



🌍 网站: tableplus.com



7. JSON Crack — 以全新视角可视化 JSON 数据 🧩



JSON 很快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这就是 JSON Crack 的用武之地。 它允许你将 JSON 数据可视化为交互式图表,使其更易于理解、调试,甚至与团队分享。 告别在嵌套数据中无限滚动。


它为何如此酷炫: 就像 JSON 数据的 X 光透视! 你只需一瞥就能看到复杂的数据结构。



🌍 网站: jsoncrack.com



8. Signoz — DevOps 的开源监控工具 💻


如果你处理的是后端应用程序或从事 DevOps 工作,那么 Signoz 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提供应用程序的全面可观察性,包括日志、指标和分布式跟踪——所有这些都在一个地方。 此外,它是开源的,如果你喜欢自行托管,这非常棒。


它为何如此重要: 就像监控和调试应用程序的瑞士军刀。 你可以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捕捉到错误和性能问题。



🌍 网站: signoz.io



9. Warp — 更智能的终端 🖥️



终端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但 Warp 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它是一款现代终端,具有富文本、命令共享和协作功能。 你甚至可以实时查看你的团队在输入什么内容。 此外,它快速直观——非常适合所有终端高级用户。


你为何会爱上它: 如果你常在终端工作,Warp 会让你的生活更轻松。 协作功能也是一个不错的加分项!



🌍 网站: warp.dev



10. Gleek.io — 文本绘图工具 ✏️➡️📊


需要快速绘制图表,但又不想使用拖放工具? Gleek.io 允许你仅通过输入文本创建图表。 它非常适合那些习惯写作而不是绘画的开发者,并且支持 UML、流程图和实体关系图等。


它为何如此赞: 就像魔法一样。 输入几行文本,然后——你就会得到一张图表。 它超级快,非常适合规划下一个大项目。



🌍 网站: gleek.io



总结


以上就是我推荐的 10 个工具,我相信它们会让你的开发者生活 无比 轻松。 无论你是独自工作还是与团队合作,这些工具旨在节省你的时间、提高你的效率,而且说实话,它们能让你编码更加愉快。 赶快试试吧,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些工具!


作者:前端宝哥
来源:juejin.cn/post/7434471758819901452
收起阅读 »

仿今日头条,H5 循环播放的通知栏如何实现?

web
我们在各大 App 活动页面,经常会看到循环播放的通知栏。比如春节期间,我就在今日头条 App 中看到了如下通知:「春节期间,部分商品受物流影响延迟发货,请耐心等待,祝你新春快乐!」。 那么,这种循环播放的通知栏如何实现呢?本文我会先介绍它的布局、再介绍它的...
继续阅读 »

我们在各大 App 活动页面,经常会看到循环播放的通知栏。比如春节期间,我就在今日头条 App 中看到了如下通知:「春节期间,部分商品受物流影响延迟发货,请耐心等待,祝你新春快乐!」。


toutiao.gif


那么,这种循环播放的通知栏如何实现呢?本文我会先介绍它的布局、再介绍它的逻辑,并给出完整的代码。最终我实现的效果如下:


loop-notice.gif


拳打 H5,脚踢小程序。我是「小霖家的混江龙」,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实用的 H5、小程序武学。


布局代码


我们先看布局,如下图所示,循环播放的布局不是普通的左中右布局。可以看到,当文字向左移动时,左边的通知 Icon 和右边的留白会把文字挡住一部分。


block-out.png


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给容器 box 设置一个相对定位,并把 box 中的 HTML 代码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是 content,它包裹着需要循环播放的文字;

  • 第二部分是 left,它是左边的通知 Icon,我们给它设置绝对定位和 left: 0;

  • 第三部分是 right,它是右边的留白,我们给它设置绝对定位和 right: 0;


<div class="box">
<div class="content">
<!-- ... 省略 -->
</div>
<div class="left">🔔</div>
<div class="right"></div>
</div>

.box {
position: relative;
overflow: hidden;
/* ... 省略 */
}
.left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
/* ... 省略 */
}
.right {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 ... 省略 */
}

现在我们来看包裹文字的 content。content 内部包裹了三段一模一样的文字 notice,每段 notice 之间还有一个 space 元素作为间距。


<!-- ... 省略 -->
<div id="content">
<div class="notice">春节期间,部分商品...</div>
<div class="space"></div>
<div class="notice">春节期间,部分商品...</div>
<div class="space"></div>
<div class="notice">春节期间,部分商品...</div>
</div>
<!-- ... 省略 -->

为什么要放置三段一模一样的文字呢?这和循环播放的逻辑有关。


逻辑代码


我们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循环播放,而是欺骗了用户的视觉。如下图所示:



  • 播放通知时,content 从 0 开始向左移动。

  • 向左移动 2 * noticeWidth + spaceWidth 时,继续向左移动便会露馅。因为第 3 段文字后不会有第 4 段文字。


    如果我们把 content 向左移动的距离强行从 2 * noticeWidth + spaceWidth 改为 noticeWidth,不难看出,用户在 box 可视区域内看到的情况基本一致的。


    然后 content 继续向左移动,向左移动的距离大于等于 2 * noticeWidth + spaceWidth 时,就把距离重新设为 noticeWidth。循环往复,就能欺骗用户视觉,让用户认为 content 能无休无止向左移动。



no-overflow-with-comment.png


欺骗视觉的代码如下:



  • 我们通过修改 translateX,让 content 不断地向左移动,每次向左移动 1.5px;

  • translateX >= noticeWidth * 2 + spaceWidth 时,我们又会把 translateX 强制设为 noticeWidth

  • 为了保证移动动画更丝滑,我们并没有采用 setInterval,而是使用 requestAnimationFrame。


const conten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ent");
const notice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notice");
const space = document.getElementsByClassName("space");
const noticeWidth = notice[0].offsetWidth;
const spaceWidth = space[0].offsetWidth;

let translateX = 0;
function move() {
translateX += 1.5;
if (translateX >= noticeWidth * 2 + spaceWidth) {
translateX = noticeWidth;
}
content.style.transform = `translateX(${-translateX}px)`;
requestAnimationFrame(move);
}

move();

完整代码


完整代码如下,你可以在 codepen 或者码上掘金上查看。



总结


本文我介绍了如何用 H5 实现循环播放的通知栏:



  • 布局方面,我们需要用绝对定位的通知 Icon、留白挡住循环文字的左侧和右侧;此外,循环播放的文字我们额外复制 2 份。

  • 逻辑方面,通知栏向左移动 2 * noticeWidth + spaceWidth 后,我们需要强制把通知栏向左移动的距离从 2 * noticeWidth + spaceWidth 变为 noticeWidth,以此来欺骗用户视觉。


拳打 H5,脚踢小程序。我是「小霖家的混江龙」,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实用的 H5、小程序武学。


作者:小霖家的混江龙
来源:juejin.cn/post/7372765277460496394
收起阅读 »

JavaScript 中的 ‘return’ 是什么意思?

web
Medium 原文 最近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JavaScript 中的 return 是什么意思?” function contains(px, py, x, y) { const d = dist(px, py, x, y); if (d >...
继续阅读 »

Medium 原文



最近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JavaScript 中的 return 是什么意思?”


function contains(px, py, x, y) {
const d = dist(px, py, x, y);
if (d > 20) return true; // 这行是什么意思?
else return false; // 那这一行呢?
}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它背后其实蕴藏了一些重要且有趣的概念!



因为我朋友是艺术背景,所以本篇文章的结论是一些很基础的东西,大家感兴趣可以继续看下去。



两种函数


我先解释了有 return 和没有 return 的函数的区别。函数是一组指令,如果你需要这组指令的执行结果,就需要一个 return 语句,否则不需要。


例如,要获得两个数的和,你应该声明一个带有 return 语句的 add 函数:


function add(x, y) {
return x + y; // 带有 return 语句
}

然后你可以这样使用 add 函数:


const a = 1;
const b = 2;
const c = add(a, b); // 3
const d = add(b, c); // 5

如果你只是想在控制台打印一条消息,则不需要在函数中使用 return 语句:


function great(name) {
console.log(`Hello ${name}!`);
}

你可以这样使用 great 函数:


great('Rachel');

我原以为我已经解答了朋友的问题,但她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求和函数?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写 a + b,那为什么还要用 return 语句?”


const a = 1;
const b = 2;
const c = a + b; // 3
const d = b + c; // 5

此时,我意识到她的真正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函数?”


为什么需要函数?


为什么要使用函数?尽管有经验的程序员有无数的理由,这里我只关注一些与我朋友问题相关的原因


可重用的代码


她的确有道理。我们可以轻松地在任何地方写 a + b。然而,这仅仅因为加法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如果你想执行一个更复杂的计算呢?


const a = 1;
const b = 2;

// 这是否易于在每个地方写?
const c = 0.6 + 0.2 * Math.cos(a * 6.0 + Math.cos(d * 8.0 + b));

如果你需要多个语句来获得结果呢?


const a = 1;
const b = 2;

// t 是一个临时变量
const t = 0.6 + 0.2 * Math.cos(a * 6.0 + Math.cos(d * 8.0 + b));
const c = t ** 2;

在这两种情况下,重复编写这些代码会很麻烦。对于这种可重用的代码,你可以将其封装在一个函数中,这样每次需要它时就不必重新实现了!


function theta(a, b) {
return 0.6 + 0.2 * Math.cos(a * 6.0 + Math.cos(d * 8.0 + b));
}

const a = 1;
const b = 2;
const c = theta(a, b);
const d = theta(b, c);

易于维护


在讨论可重用性时,你无法忽视可维护性。唯一不变的是世界总是在变化,这对于代码也一样!你的代码越容易修改,它就越具可维护性。


如果你想在计算结果时将 0.6 改为 0.8,没有函数的情况下,你必须在每个执行计算的地方进行更改。但如果有一个函数,你只需更改一个地方:函数内部!


function theta(a, b) {
// 将 0.6 更改为 0.8,你就完成了!
return 0.8 + 0.2 * Math.cos(a * 6.0 + Math.cos(d * 8.0 + b));
}

毫无疑问,函数增强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就在我以为我解答了她的问题时,她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理解了函数的必要性,但为什么我们需要写 return?”


为什么需要 return


真有意思!我之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她随后提出了一些关于 return 的替代方案,这些想法非常有创意!


为什么不直接返回最后一条语句?


第一个建议的方案是“为什么不直接返回最后一条语句?”


function add(a, b) {
a + b
}

const sum = add(1, 2); // undefined

我们知道,在 JavaScript、Java、C 或许多其他语言中,这样是不允许的。这些语言的规范要求显式的 return 语句。然而,在某些语言中,例如 Rust,这是允许的:


fn add(a: i32, b: i32) -> i32 {
a + b
}

let sum = add(1, 2); // 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JavaScript 中的另一种函数类型不需要 return 语句!那就是带有单个表达式的箭头函数


const add = (x, y) => x + y;
const sum = add(1, 2); // 3

如果我们将结果赋值给局部变量呢?


然后她提出了另一个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将结果赋值给一个局部变量呢?”


function add(x, y) {
let sum = x + y;
}

add(1, 2);
sum; // Uncaught ReferenceError: sum is not defined

她很快注意到我们无法访问 sum 变量。这是因为使用 let 关键字声明的变量只在其定义的作用域内可见——在这个例子中是函数作用域。


可以将函数视为黑盒子。你将参数放入盒子中,期待获得一个输出(返回值)。只有返回值对外部世界(父作用域)是可见的(或可访问的)。


将结果赋值给全局变量呢?


如果我们在函数作用域之外访问这个值呢?将其赋值给一个全局变量怎么样?


let sum;

function add(x, y) {
sum = x + y;
}

add(1, 2);
sum; // 3

啊,修改全局变量!副作用!非纯函数!这些想法在我脑海中浮现。但我如何在一分钟内解释为什么这是一个糟糕的选择呢?


避免这种方法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别人很难知道具体的全局变量是在哪个函数中被修改的。他们需要去查找结果在哪儿,而不是直接从函数中获取!


总结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 return,因为我们需要函数,而在 JavaScript 中的标准函数中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


函数的存在是为了使代码具有可重用性和可维护性。由于 JavaScript 的规范、函数作用域的限制以及修改全局变量带来的风险,我们在 JavaScript 的标准函数中必须使用 return 语句。


这次讨论非常有趣!我从未想过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有趣的思考。与不同视角的人交流总能带来新的见解!


作者:小小酥梨
来源:juejin.cn/post/7434460436307591177
收起阅读 »

关于前端压缩字体的方法

web
我在编写一个撰写日常的网站,需要用到自定义字体,在网上找到一ttf的字体,发现体积很大,需要进行压缩 如何压缩 目前我们的字体是.ttf字体,其实我们需要把字体转换成.woff字体 WOFF本质上是包含了基于SFNT的字体(如TrueType、OpenTy...
继续阅读 »

我在编写一个撰写日常的网站,需要用到自定义字体,在网上找到一ttf的字体,发现体积很大,需要进行压缩



如何压缩


目前我们的字体是.ttf字体,其实我们需要把字体转换成.woff字体



WOFF本质上是包含了基于SFNT的字体(如TrueTypeOpenType或其他开放字体格式),且这些字体均经过WOFF的编码工具压缩,以便嵌入网页中。[3]WOFF 1.0使用zlib压缩,[3]文件大小一般比TTF小40%。[11]而WOFF 2.0使用Brotli压缩,文件大小比上一版小30%



CloudConvert在线字体转换


image.png


可以看下实际效果


image.png


20M 转换为 9M 大小,效果还是很明显


image.png


transfonter


这个网站transfonter.org/只接受转换15M以下的字体


image.png


工具压缩


先下载这个工具字体压缩工具下载,这个工具是从Google的代码编译而来,是用Cygwin编译的,Windows下可以使用


解压出来后大概包含以下几个文件


image.png


下载后打开,其中包括woff2_compress.exewoff2_decompress.exe,使用方法很简单使用命令行:


woff2_compress myfont.ttf
woff2_decompress myfont.woff2

实测效果还不错


image.png


作者:vipbic
来源:juejin.cn/post/7436015589527273522
收起阅读 »

项目开发时越来越卡?多半是桶文件用多了!

web
前言无论是开发性能优化还是生产性能优化如果你想找资料那真是一抓一大把,而且方案万变不离其宗并已趋于成熟,但是有一个点很多人没有关注到,在铺天盖地的性能优化文章中几乎很少出现它的影子,它就是桶文件(barrel files),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虽然大家都没怎么...
继续阅读 »

前言

无论是开发性能优化还是生产性能优化如果你想找资料那真是一抓一大把,而且方案万变不离其宗并已趋于成熟,但是有一个点很多人没有关注到,在铺天盖地的性能优化文章中几乎很少出现它的影子,它就是桶文件(barrel files),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虽然大家都没怎么提及过,但是你肯定都或多或少地在项目中使用过,而且还对你的项目产生不小的影响!

那么什么是桶文件?

桶文件 barrel files

桶文件是一种将多个模块的导出汇总到一个模块中的方式。具体来说,桶文件本身是一个模块文件,它重新导出其他模块的选定导出。

原始文件结构

// demo/foo.ts
export class Foo {}

// demo/bar.ts
export class Bar {}

// demo/baz.ts
export class Baz {}

不使用桶文件时的导入方式:

import { Foo } from '../demo/foo';
import { Bar } from '../demo/bar';
import { Baz } from '../demo/baz';

使用桶文件导出(通常是 index.ts)后:

// demo/index.ts
export * from './foo';
export * from './bar';
export * from './baz';

使用桶文件时的导入方式:

import { Foo, Bar, Baz } from '../demo';

是不是很熟悉,应该有很多人经常这么写吧,尤其是封装工具时 utils/index

还有这种形式的桶文件:

// components/index.ts
export { default as Button } from './Button';
export { default as Input } from './Input';
export { default as Select } from './Select';
export {foo} from './foo';
export {bar} from './bar';
export {baz} from './baz';

这都是大家平常很常用到的形式,那么用桶文件到底怎么了?

桶文件的优缺点

先来说结论:

优点:

  • 集中管理,简化代码
  • 统一命名,利于多人合作

缺点:

  1. 增加编译、打包时间
  2. 增加包体积
  3. 不必要的性能和内存消耗
  4. 降低代码可读性

嗯,有没有激起你的好奇心?我们一个一个来解释。

增加编译、打包时间

桶文件对打包工具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 tree-shaking ,他可以在打包时分析出哪些模块和代码没有用到,从而在打包时将这些没有用到的部分移除,从而减少包体积。

以 rollup 为例,tree-shaking 的实现原理(其他大同小异)是:

1.静态分析

  • Tree-shaking 基于 ES Module 的静态模块结构进行分析
  • 通过分析 import/export 语句,构建模块依赖图
  • 标记哪些代码被使用,哪些未被使用
  • 使用 /#PURE/ 和 /@NO_SIDE_EFFECTS/ 注释来标记未使用代码
  1. 死代码消除
  • 移除未使用的导出
  • 移除未使用的纯函数
  • 保留有副作用的代码

tree-shaking 实现流程

  1. 模块分析阶段
// 源代码
import { a, b } from './module'
console.log(a)

// 分析:b 未被使用
  1. 构建追踪
// 构建依赖图
module -> a -> used
module -> b -> unused
  1. 代码生成
// 最终只保留使用的代码
import { a } from './module'
console.log(a)

更多细节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关于tree-shaking,这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

接着说回来,为什么桶文件会增加编译、打包时间?

如果你使用支持 tree-shaking 的打包工具,那么在打包时打包工具需要分析每个模块是否被使用,而桶文件作为入口整合了模块并重新导出,所以会增加分析的复杂度,你重导出的模块越多,它分析的时间就越长。

那有聪明的小伙伴就会问,既然 tree-shaking 分析、标记、删除无用代码会降低打包效率,那我关闭 tree-shaking 功能怎么样?

我只能说,不怎么样,有些情况你关闭 tree-shaking 后,打包时间反而更长。为啥?

关闭 Tree Shaking 意味着 Rollup 会直接将所有模块完整打包,即使某些模块中的代码未被使用。结果是:

  • 打包体积增大:更多的代码需要进行语法转换、压缩等步骤。
  • I/O 操作增加:较大的输出文件需要更多时间写入磁盘。
  • 模块合并工作量增加:Rollup 在关闭 Tree Shaking 时仍会尝试将模块合并到一个文件中(尤其是 output.format 为 iife 或 esm 时)。

所以,虽然 Tree Shaking 的静态分析阶段可能较慢,但其最终生成的 bundle 通常更小、更优化,反而会减少后续步骤(如 压缩 和 代码生成)的负担。

又跑题了,我其实想说的是,问题不在于是否开启 tree-shaking,而在于你使用了桶文件,导致打包工具苦不堪言。

这个很好理解,你就想下面的桶文件重导出了100个模块,相当于这个文件里包含了100个模块的代码,解析器肯定一视同仁每一行代码都得照顾到,但其实你就用了其中一个方法 import { Foo } from '../demo';,想想都累...

// demo/index.ts
export * from './foo';
export * from './bar';
export * from './baz';
...

下面这两种形式,比上面的稍微强点

// components/index.ts
export { default as Button } from './Button';
export { default as Input } from './Input';
export { default as Select } from './Select';

假设 ./Button 文件导出多个具名导出和一个默认导出,那么这段代码意味着只使用其中的默认导出,而 export * 则是照单全收。

export {foo} from './foo';
export {bar} from './bar';
export {baz} from './baz';

同理,假设 ./foo 中有100个具名导出,这行代码就只使用了其中的 foo

即使这比export * 强,但是当重导出的模块较多较复杂时对打包工具依然负担不小。

好难啊。。。,那到底要怎么样打包工具才舒服?

最佳建议

  1. 包或者模块支持通过具体路径引入即所谓的“按需导入” 如:
import Button from 'antd/es/button';
import Divider from 'antd/es/divider';

不知道有没有人用过 babel-plugin-import,它的工作原理大概就是

import { Button, Divider } from 'antd';

帮你转换为

import Button from 'antd/es/button';
import Divider from 'antd/es/divider';
  1. 减少或避免使用桶文件,将模块按功能细粒度分组,且要控制单个文件的导出数量

例如:

import {formatTime} from 'utils/timeUtils';
import {formatNumber} from 'utils/numberUtils';
import {formatMoney} from 'utils/moneyUtils';
...

而不是使用桶文件统一导出

import { formatTime, formatNumber, formatMoney } from 'utils/index';

其实这和生产环境的代码拆分一个意思,你把一个项目的所有代码都放在一个文件里搞个几M,浏览器下载和解析肯定是慢的

另外,不止打包阶段,本地开发也是一样的,无论是 vite 还是 webpack ,桶文件都会影响解析编译速度,你的桶文件搞得很多很复杂页面初始加载时间就会很长。

这一点 vite 的官方文档中也有说明。

image.png

增加包体积

有的小伙伴可能想,桶文件只影响开发和打包时的体验?那没事,我不差那点时间。

肯定没那么简单,桶文件也会影响打包后产物的体积,这就切实影响到用户侧的体验了。

如果你在打包时没有刻意关注 treeshaking 的效果,或者压根就没开启,那么你无形之中就打包了很多无用代码进最终产物里去了,这就是桶文件带来的坑。

如果你有计划的想要优化打包体积,那么桶文件会额外给你带来很多心智负担,你要一边看着打包产物一边调试打包工具的各种配置,以确保打包结果符合你的预期。

// components/utils/index.ts (桶文件)
export * from './chart'; // 依赖 echarts
export * from './format'; // 纯工具函数
export * from './i18n'; // 依赖 i18next
export * from './storage'; // 浏览器 API

// 使用桶文件
import { formatDate } from 'components/utils';
// 可能导致加载所有依赖

上面的代码,即使开启了 tree-shaking ,打包工具也无能为力。

好在较新版本的 Rollup 已针对export * from 进行了优化,只要最终代码路径中没有实际使用的导出项,它仍会尝试移除这些未使用的代码。但在以下场景下仍可能有问题:

  • 模块间有副作用:如果重新导出的模块执行了副作用代码(如修改全局变量),Rollup 会保留这些模块。
  • 与 CommonJS 混用:如果被导入模块是 CommonJS 格式,Tree Shaking 可能会受到限制。

想了解完整的影响 treeshaking 的场景点这里传送 Rollup 的 Tree Shaking

不仅 vite,rollup官网也说明了使用桶文件导入的弊端。

image.png

总之就是,使用桶文件如果不开 treeshaking,那么打包产物体积大,开了treeshaking也没办法做到完美(目前),你还得多花很多心思去分析优化,就没必要嘛。

不必要的性能和内存消耗

// demo/index.ts
export * from './foo';
export * from './bar';
export * from './baz';
...

这点就很好理解了,即使你只 import {foo} from 'demo/index'使用了一个模块,其他模块也是被初始化了的,这些初始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却可能拖累你的初始加载速度、增加内存占用

同理,他也会影响你的IDE的性能,例如代码检查、补全等,或者测试框架 jest 等。

降低代码可读性

这一点见仁见智,我个人觉得桶文件增加了追踪实现的复杂性,当然大部分情况我们使用IDE是可以直接跳转到对应文件或者搜索的,不然用桶文件真的很抓狂。

// 使用桶文件
import { something } from '@/utils';
// 难以知道 something 的具体来源

// 直接导入更清晰
import { something } from '@/utils/atool';

总结

看到这里快去你的项目里检查一下,你可能做一个很小的改动就能让旁边小伙伴刮目相看:你做了what?这个项目怎么突然快了这么多?

桶文件实际上产生的影响并不小,只有少量桶文件在您的代码中通常是没问题的,但当每个文件夹都有一个时,问题就大了。

如果的项目是一个广泛使用桶文件的项目,现在可以应用一项免费的优化,使许多任务的速度提高 60-80%,让你的IDE和构建工具减减负:

删除所有桶文件!


作者:CoderLiu
来源:juejin.cn/post/7435492245912551436

收起阅读 »

微信的消息订阅,就是小程序有通知,可以直接发到你的微信上

web
给客户做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小程序,今天客户提要求说希望用户发布信息了以后,他能收到信息,然后即时给用户审核,并且要免费,我就想到了微信的订阅消息。之前做过一次,但是忘了,这次记录一下,还是有一些坑的。 一 先申请消息模版 先去微信公众平台,申请消息模版 在un...
继续阅读 »

给客户做了一个信息发布的小程序,今天客户提要求说希望用户发布信息了以后,他能收到信息,然后即时给用户审核,并且要免费,我就想到了微信的订阅消息。之前做过一次,但是忘了,这次记录一下,还是有一些坑的。


一 先申请消息模版


先去微信公众平台,申请消息模版



在uni-app 里面下载这个插件uni-subscribemsg


我的原则就是有插件用插件,别自己造轮子。而且这个插件文档很好


根据文档定义一个message.js 云函数


这个其实文档里面都有现成的代码,但我还是贴一下自己的吧。


'use strict';

const uidObj = require('uni-id');
const {
Controller
} = require('uni-cloud-router');
// 引入uni-subscribemsg公共模块
const UniSubscribemsg = require('uni-subscribemsg');
// 初始化实例
let uniSubscribemsg = new UniSubscribemsg({
dcloudAppid: "填你的应用id",
provider: "weixin-mp",
});

module.exports = class messagesController extends Controller {

// 发送消息
async send() {

let response = { code: 1, msg: '发送消息失败', datas: {} };
const {
openid,
data,
} = this.ctx.data;
// 发送订阅消息
let resdata = await uniSubscribemsg.sendSubscribeMessage({
touser: openid,// 就是用户的微信id,决定发给他
template_id: "填你刚刚申请的消息模版id",
page: "pages/tabbar/home", // 小程序页面地址
miniprogram_state: "developer", // 跳转小程序类型:developer为开发版;trial为体验版;formal为正式版;默认为正式版
lang: "zh_CN",
data: {
thing1: {
value: "信息审核通知"// 消息标题
},
thing2: {
value: '你有新的内容需要审核' // 消息内容
},
number3: {
value: 1 // 未读数量
},
thing4: {
value: '管理员' // 发送人
},
time7: {
value: data.time // 发送时间
}
}
});
response.code = 0;
response.msg = '发送消息成功';
response.datas = resdata;

return response;
}
}

四 让用户主动订阅消息


微信为了防止打扰用户,需要用户订阅消息,并且每次订阅只能发送一次,不过我取巧,在用户操作按钮上偷偷加订阅方法,让用户一直订阅,我就可以一直发


// 订阅
dingYue() {
uni.requestSubscribeMessage({
tmplIds: ["消息模版id"], // 改成你的小程序订阅消息模板id
success: (res) => {
if (res['消息模版id'] == 'accept') {

}

}
});
},

五 讲一下坑


我安装了那个uni-app 的消息插件,但是一直报错找不到那个模块。原来是unicloud 云函数要主动关联公共模块,什么意思呢,直接上图。



又是一个人的前行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九月有风,上面更新更及时


作者:图颜有信
来源:juejin.cn/post/7430353222685048859
收起阅读 »

anime,超强JS动画库和它的盈利模式

大家好,我是农村程序员,独立开发者,前端之虎陈随易。 前面分享了开源编辑器 wangEditor 维护九年终停更,隐藏大佬接大旗的故事。 本文呢,分享开源项目进行商业化盈利的故事。 这个项目叫做 anime,是一个 JavaScript 动画库,目前有 5...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农村程序员,独立开发者,前端之虎陈随易。


个人网站



前面分享了开源编辑器 wangEditor 维护九年终停更,隐藏大佬接大旗的故事。


本文呢,分享开源项目进行商业化盈利的故事。


这个项目叫做 anime,是一个 JavaScript 动画库,目前有 50k star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效果。


anime效果1


anime效果2


anime效果3


anime效果4


怎么样?是不是大呼过瘾。


而这,只是 anime 的冰山一角,更多案例,可以访问下方官网查看。


官网:https://animejs.com


github:https://github.com/juliangarnier/anime


anime仓库


anime 的第一次提交时间是 2016年6月27日,到如今 8年 来,一共提交了 752次,平均每年提交 100次,核心代码 1300行 左右。


从数据上来看,并不亮眼,但是从功能上来说,确是极其优秀。


目前,anime v4 版本已经可以使用了。


v4 版本的功能特点如下:



  • 新的 ES 模块优先 API。

  • 主要性能提升和减少内存占用。

  • 内置类型定义!

  • 用于检查和加速动画工作流程的 GUI 界面。

  • 带有标签的改进时间轴、更多时间位置语法选项、对子项的循环/方向支持等等!。

  • 用于创建附加动画的新附加合成模式。

  • 新的可配置内置功能:‘linear(x,x,x)’、‘in(x)’、‘out(x)’、‘inOut(x)’、‘outIn(x)’。

  • 更好的 SVG 工具,包括改进的形状变形、线条绘制和运动路径实用程序。

  • 支持 CSS 变量动画。

  • 能够从特定值进行动画处理。

  • 可链接的实用程序函数可简化动画工作流程中的常见任务。

  • 新的 Timer 实用程序类,可用作 setInterval 和 setTimeout 的替代方案。

  • 超过 300 个测试,使开发过程更轻松且无错误。

  • 全新的文档,具有新设计和更深入的解释。

  • 新的演示和示例。


可以看到,新版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升级。


但是呢,目前只提供给赞助的用户使用。


赞助


最低档赞助是 10美元/月,目标是 120个 赞助,目前已经积累了 117个 赞助。


也就是说,每个月都会有至少 1170美元 的赞助收入,折合人民币 8400元/月


不知道作者所在地区的生活水平怎么样,这个赞助收入,对于生存问题,基本能够胜任了。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抱怨开源赚不到钱,那么开源盈利的方案也是有很多的,比如:



  1. 旧版免费,新版付费使用。

  2. 源码免费,文档或咨询付费。

  3. 开源免费,定制服务付费。


希望我们的开源环境更加友好,让更多人可以解决他们的问题,也要让开源作者获得应有的回报。


作者:前端之虎陈随易
来源:juejin.cn/post/7435959580506914816
收起阅读 »

明明 3 行代码即可轻松实现,Promise 为何非要加塞新方法?

web
给前端以福利,给编程以复利。大家好,我是大家的林语冰。 00. 观前须知 地球人都知道,JS 中的异步编程是 单线程 的,和其他多线程语言的三观一龙一猪。因此,虽然其他语言的异步模式彼此互通有无,但对 JS 并不友好,比如 Actor 模型等。 这并不是说 J...
继续阅读 »

给前端以福利,给编程以复利。大家好,我是大家的林语冰。


00. 观前须知


地球人都知道,JS 中的异步编程是 单线程 的,和其他多线程语言的三观一龙一猪。因此,虽然其他语言的异步模式彼此互通有无,但对 JS 并不友好,比如 Actor 模型等。


这并不是说 JS 被异步社区孤立了,只是因为 JS 天生和多线程八字不合。你知道的,要求 JS 使用多线程,就像要求香菜恐惧症患者吃香菜一样离谱。本质上而言,这是刻在 JS 单线程 DNA 里的先天基因,直接决定了 JS 的“异步性状”。有趣的是,如今 JS 也变异出若干多线程的使用场景,只是比较非主流。


ES6 之后,JS 的异步编程主要基于 Promise 设计,比如人气爆棚的 fetch API 等。因此,最新的 ES2024 功能里,又双叒叕往 Promise 加塞了新型静态方法 Promise.withResolvers(),也就见怪不怪了。


00-promise.png


问题在于,我发现这个新方法居然只要 3 行代码就能实现!奥卡姆剃刀原则告诉我们,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那么这个鸡肋的新方法是否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则呢?我决定先质疑、再质疑。


当然,作为应试教育的漏网之鱼,我很擅长批判性思考,不会被第一印象 PUA。经过三天三夜的刻意练习,机智如我发现新方法果然深藏不露。所以,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深度学习 Promise 新方法的技术细节。


01. 静态工厂方法


Promise.withResolvers() 源自 tc39/proposal-promise-with-resolvers 提案,是 Promise 类新增的一个 静态工厂方法


静态的意思是,该方法通过 Promise 类调用,而不是通过实例对象调用。工厂的意思是,我们可以使用该方法生成一个 Promise 实例,而无须求助于传统的构造函数 + new 实例化。


01-factory.png


可以看到,这类似于 Promise.resolve() 等语法糖。区别在于,传统构造函数实例化的对象状态可能不太直观,而这里的 promise 显然处于待定状态,此外还“买一送二”,额外附赠一对用于改变 promise 状态的“变态函数” —— resolve()reject()


ES2024 之后,该方法可以作为一道简单的异步笔试题 —— 请你在一杯泡面的时间里,实现一下 Promise.withResolvers()


如果你是我的粉丝,根本不慌,因为新方法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参考我下面的实现,简单给面试官表演一下就欧了。


02-mock.png


可以看到,这个静态工厂方法的实现难点在于,如何巧妙地将变态函数暴露到外部作用域,其实核心逻辑压缩后有且仅有 3 行代码。


这就引发了本文开头的质疑:新方法是否多此一举?难道负责 JS 标准化的 tc39 委员会也有绩效考核,还是确实存在某些不为人知的极端情况?


02. 技术细节


通过对新方法进行苏格拉底式的“灵魂拷问”和三天三夜的深度学习,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没人比我更懂它。


首先,与传统的构造函数实例化不同,新方法支持无参构造,我们不需要在调用时传递任何参数。


03-new.png


可以看到,构造函数实例化要求传递一个执行器回调,偷懒不传则直接报错,无法顺利实例化。


其次,变态函数的设计更加自由。


04-local.png


可以看到,传统的构造函数中,变态函数能且仅能作为局部变量使用,无法在构造函数外部调用。而新方法同时返回实例及其变态函数,这意味着实例和变态函数处于同一级别的作用域。


那么,这个设计上的小细节有何黑科技呢?


假设我们想要一个 Promise 实例,但尚未知晓异步任务的所有细节,我们期望先将变态函数抽离出来,再根据业务逻辑灵活调用,请问阁下如何应对?


ES2024 之前,我们可以通过 作用域提升 来“曲线救国”,举个栗子:


05-cache.png


可以看到,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诉诸作用域提升,我们不必把所有猫猫放在一个薛定谔的容器里,在构造函数中封装一大坨“代码屎山”;其次,变态函数不被限制在构造函数内部,随时随地任你调用。


该方案的缺陷则在于,某些社区规范鼓励“const 优先”的代码风格,即 const 声明优先,再按需修改为 let 声明。


这里的变态函数被迫使用 let 声明,这意味着存在被愣头青意外重写的隐患,但为了缓存赋值,我们一开始就不能使用 const 声明。从防御式编程的角度,这可能不太鲁棒。


因此,Promise.withResolvers() 应运而生,该静态工厂方法允许我们:



  • 无参构造

  • const 优先

  • 自由变态


03. 设计动机


在某些需要封装 Promise 风格的场景中,新方法还能减少回调函数的嵌套,我把这种代码风格上的优化称为“去回调化”。


举个栗子,我们可以把 Node 中回调风格的 API 转换为 Promise 风格,以 fs 模块为例:


06-hell.png


可以看到,由于使用了传统的构造函数实例化,在封装 readFile() 的时候,我们被迫将其嵌套在构造函数内部。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新方法来“去回调化”。


07-fs.png


可以看到,传统构造函数嵌套的一层回调函数就无了,整体实现更加扁平,减肥成功!


粉丝请注意,很多 Node API 现在也内置了 Promise 版本,现实开发中不需要我们手动封装,开箱即用就欧了。但是这种封装技巧是通用的。


举个栗子,瞄一眼 MDN 电子书搬运过来的一个更复杂的用例,将 Node 可读流转换为异步可迭代对象。


08-stream.png


可以看到,井然有序的代码中透露着一丝无法形容的优雅。我脑补了一下如何使用传统构造函数来实现上述功能,现在还没缓过来......


04. 高潮总结


从历史来看,Promise.withResolvers() 并非首创,bluebird 的 Promise.defer() 或 jQuery 的 $.defer() 等库就提供了同款功能,ES2024 只是换了个名字“新瓶装旧酒”,将其标准化为内置功能。


但是,Promise.withResolvers() 的标准化势在必行,比如 Vite 源码中就自己手动封装了同款功能。


09-vite.png


无独有偶,Axios、Vue、TS、React 等也都在源码内部“反复造轮子”,像这种回头率超高的代码片段我们称之为 boilerplate code(样板代码)。


重复乃编程之大忌,既然大家都要写,不如大家都别写,让 JS 自己写,牺牲小我,成全大家。编程里的 DRY 原则就是让我们不要重复,因为很多 bug 就是重复导致的,而且不好统一管理和维护,《ES6 标准入门教程》科普的 魔术字符串 就是其中一种反模式。


兼容性方面,我也做过临床测试了,主流浏览器广泛支持。


10-can.png


总之,Promise.withResolvers() 通过将样板代码标准化,达到了消除重复的目的,原生实现除了性能更好,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静态工厂方法。


参考文献



粉丝互动


本期话题是:你觉得新方法好评几颗星,为什么?你可以在本文下方自由言论,文明科普。


欢迎持续关注“前端俱乐部”,给前端以福利,给编程以复利。


坚持阅读的小伙伴可以给自己点赞!谢谢大家的点赞,掰掰~


26-cat.gif


作者:前端俱乐部
来源:juejin.cn/post/7391745629876469760
收起阅读 »

商品 sku 在库存影响下的选中与禁用

web
分享一下,最近使用 React 封装的一个 Skus 组件,主要用于处理商品的sku在受到库存的影响下,sku项的选中和禁用问题; 需求分析 需要展示商品各规格下的sku信息,以及根据该sku的库存是否为空,判断是否禁用该sku的选择。 以下讲解将按照我的 ...
继续阅读 »

分享一下,最近使用 React 封装的一个 Skus 组件,主要用于处理商品的sku在受到库存的影响下,sku项的选中和禁用问题;


需求分析


需要展示商品各规格下的sku信息,以及根据该sku的库存是否为空,判断是否禁用该sku的选择。


sku-2.gif

以下讲解将按照我的 Skus组件 来,我这里放上我组件库中的线上 demo 和码上掘金的一个 demo 供大家体验;由于码上掘金导入不了组件库,我就上传了一份开发组件前的一份类似的代码,功能和代码思路是差不多的,大家也可以自己尝试写一下,可能你的思路会更优;


线上 Demo 地址


码上掘金



传入的sku数据结构


需要传入的商品的sku数据类型大致如下:


type SkusProps = { 
/** 传入的skus数据列表 */
data: SkusItem[]
// ... 其他的props
}

type SkusItem = {
/** 库存 */
stock?: number;
/** 该sku下的所有参数 */
params: SkusItemParam[];
};

type SkusItemParam = {
name: string;
value: string;
}

转化成需要的数据类型:


type SkuStateItem = {
value: string;
/** 与该sku搭配时,该禁用的sku组合 */
disabledSkus: string[][];
}[];

生成数据


定义 sku 分类


首先假装请求接口,造一些假数据出来,我这里自定义了最多 6^6 = 46656 种 sku。


sku-66.gif

下面的是自定义的一些数据:


const skuData: Record<string, string[]> = {
'颜色': ['红','绿','蓝','黑','白','黄'],
'大小': ['S','M','L','XL','XXL','MAX'],
'款式': ['圆领','V领','条纹','渐变','轻薄','休闲'],
'面料': ['纯棉','涤纶','丝绸','蚕丝','麻','鹅绒'],
'群体': ['男','女','中性','童装','老年','青少年'],
'价位': ['<30','<50','<100','<300','<800','<1500'],
}
const skuNames = Object.keys(skuData)

页面初始化



  • checkValArr: 需要展示的sku分类是哪些;

  • skusList: 接口获取的skus数据;

  • noStockSkus: 库存为零对应的skus(方便查看)。


export default () => {
// 这个是选中项对应的sku类型分别是哪几个。
const [checkValArr, setCheckValArr] = useState<number[]>([4, 5, 2, 3, 0, 0]);
// 接口请求到的skus数据
const [skusList, setSkusList] = useState<SkusItem[]>([]);
// 库存为零对应的sku数组
const [noStockSkus, setNoStockSkus] = useState<string[][]>([])

useEffect(() => {
const checkValTrueArr = checkValArr.filter(Boolean)
const _noStockSkus: string[][] = [[]]
const list = getSkusData(checkValTrueArr, _noStockSkus)
setSkusList(list)
setNoStockSkus([..._noStockSkus])
}, [checkValArr])

// ....

return <>...</>
}

根据上方的初始化sku数据,生成一一对应的sku,并随机生成对应sku的库存。


getSkusData 函数讲解


先看总数(total)为当前需要的各sku分类的乘积;比如这里就是上面传入的 checkValArr 数组 [4,5,2,3]120种sku选择。对应的就是 skuData 中的 [颜色前四项,大小前五项,款式前两项,面料前三项] 即下图的展示。


image.png

遍历 120 次,每次生成一个sku,并随机生成库存数量,40%的概率库存为0;然后遍历 skuNames 然后找到当前对应的sku分类即 [颜色,大小,款式,面料] 4项;


接下来就是较为关键的如何根据 sku的分类顺序 生成对应的 120个相应的sku。


请看下面代码中注释为 LHH-1 的地方,该 value 的获取是通过 indexArr 数组取出来的。可以看到上面 indexArr 数组的初始值为 [0,0,0,0] 4个零的索引,分别对应 4 个sku的分类;



  • 第一次遍历:


indexArr: [0,0,0,0] -> skuName.forEach -> 红,S,圆领,纯棉


看LHH-2标记处: 索引+1 -> indexArr: [0,0,0,1];



  • 第二次遍历:


indexArr: [0,0,0,1] -> skuName.forEach -> 红,S,圆领,涤纶


看LHH-2标记处: 索引+1 -> indexArr: [0,0,0,2];



  • 第三次遍历:


indexArr: [0,0,0,2] -> skuName.forEach -> 红,S,圆领,丝绸


看LHH-2标记处: 由于已经到达该分类下的最后一个,所以前一个索引加一,后一个重新置为0 -> indexArr: [0,0,1,0];



  • 第四次遍历:


indexArr: [0,0,1,0] -> skuName.forEach -> 红,S,V领,纯棉


看LHH-2标记处: 索引+1 -> indexArr: [0,0,1,1];



  • 接下来的一百多次遍历跟上面的遍历同理


image.png
function getSkusData(skuCategorys: number[], noStockSkus?: string[][]) {
// 最终生成的skus数据;
const skusList: SkusItem[] = []
// 对应 skuState 中各 sku ,主要用于下面遍历时,对 product 中 skus 的索引操作
const indexArr = Array.from({length: skuCategorys.length}, () => 0);
// 需要遍历的总次数
const total = skuCategorys.reduce((pre, cur) => pre * (cur || 1), 1)
for(let i = 1; i <= total; i++) {
const sku: SkusItem = {
// 库存:60%的几率为0-50,40%几率为0
stock: Math.floor(Math.random() * 10) >= 4 ? Math.floor(Math.random() * 50) : 0,
params: [],
}
// 生成每个 sku 对应的 params
let skuI = 0;
skuNames.forEach((name, j) => {
if(skuCategorys[j]) {
// 注意:LHH-1
const value = skuData[name][indexArr[skuI]]
sku.params.push({
name,
value,
})
skuI++;
}
})
skusList.push(sku)

// 注意: LHH-2
indexArr[indexArr.length - 1]++;
for(let j = indexArr.length - 1; j >= 0; j--) {
if(indexArr[j] >= skuCategorys[j] && j !== 0) {
indexArr[j - 1]++
indexArr[j] = 0
}
}

if(noStockSkus) {
if(!sku.stock) {
noStockSkus.at(-1)?.push(sku.params.map(p => p.value).join(' / '))
}
if(indexArr[0] === noStockSkus.length && noStockSkus.length < skuCategorys[0]) {
noStockSkus.push([])
}
}
}
return skusList
}

Skus 组件的核心部分的实现


初始化数据


需要将上面生成的数据转化为以下结构:


type SkuStateItem = {
value: string;
/** 与该sku搭配时,该禁用的sku组合 */
disabledSkus: string[][];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转化成遍历判断用的数据类型
const [skuState, setSkuState] = useState<Record<string, SkuStateItem>>({});
// 当前选中的sku值
const [checkSkus, setCheckSkus] = useState<Record<string, string>>({});

// ...
}

将初始sku数据生成目标结构


根据 data (即上面的假数据)生成该数据结构。


第一次遍历是对skus第一项进行的,会生成如下结构:


const _skuState = {
'颜色': [{value: '红', disabledSkus: []}],
'大小': [{value: 'S', disabledSkus: []}],
'款式': [{value: '圆领', disabledSkus: []}],
'面料': [{value: '纯棉', disabledSkus: []}],
}

第二次遍历则会完整遍历剩下的skus数据,并往该对象中填充完整。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
useEffect(() => {
if(!data?.length) return
// 第一次对skus第一项的遍历
const _checkSkus: Record<string, string> = {}
const _skuState = data[0].params.reduce((pre, cur) => {
pre[cur.name] = [{value: cur.value, disabledSkus: []}]
_checkSkus[cur.name] = ''
return pre
}, {} as Record<string, SkuStateItem>)
setCheckSkus(_checkSkus)

// 第二次遍历
data.slice(1).forEach(item => {
const skuParams = item.params
skuParams.forEach((p, i) => {
// 当前 params 不在 _skuState 中
if(!_skuState[p.name]?.find(params => params.value === p.value)) {
_skuState[p.name].push({value: p.value, disabledSkus: []})
}
})
})

// ...接下面
}, [data])
}

第三次遍历主要用于为每个 sku的可点击项 生成一个对应的禁用sku数组 disabledSkus ,只要当前选择的sku项,满足该数组中的任一项,该sku选项就会被禁用。之所以保存这样的一个二维数组,是为了方便后面点击时的条件判断(有点空间换时间的概念)。


遍历 data 当库存小于等于0时,将当前的sku的所有参数传入 disabledSkus 中。


例:第一项 sku(红,S,圆领,纯棉)库存假设为0,则该选项会被添加到 disabledSkus 数组中,那么该sku选择时,勾选前三个后,第四个 纯棉 的勾选会被禁用。


image.png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
useEffect(() => {
// ... 接上面
// 第三次遍历
data.forEach(sku => {
// 遍历获取库存需要禁用的sku
const stock = sku.stock!
// stockLimitValue 是一个传参 代表库存的限制值,默认为0
// isStockGreaterThan 是一个传参,用来判断限制值是大于还是小于,默认为false
if(
typeof stock === 'number' &&
isStockGreaterThan ? stock >= stockLimitValue : stock <= stockLimitValue
) {
const curSkuArr = sku.params.map(p => p.value)
for(const name in _skuState) {
const curSkuItem = _skuState[name].find(v => curSkuArr.includes(v.value))
curSkuItem?.disabledSkus?.push(
sku.params.reduce((pre, p) => {
if(p.name !== name) {
pre.push(p.value)
}
return pre
}, [] as string[])
)
}
}
})

setSkuState(_skuState)
}, [data])
}

遍历渲染 skus 列表


根据上面的 skuState,生成用于渲染的列表,渲染列表的类型如下:


type RenderSkuItem = {
name: string;
values: RenderSkuItemValue[];
}
type RenderSkuItemValue = {
/** sku的值 */
value: string;
/** 选中状态 */
isChecked: boolean
/** 禁用状态 */
disabled: boolean;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
/** 用于渲染的列表 */
const list: RenderSkuItem[] = []
for(const name in skuState) {
list.push({
name,
values: skuState[name].map(sku => {
const isChecked = sku.value === checkSkus[name]
const disabled = isChecked ? false : isSkuDisable(name, sku)
return { value: sku.value, disabled, isChecked }
})
})
}
// ...
}

html css 大家都会,以下就简单展示了。最外层遍历sku的分类,第二次遍历遍历每个sku分类下的名称,第二次遍历的 item(类型为:RenderSkuItemValue),里面会有sku的值,选中状态和禁用状态的属性。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
return list?.map((p) => (
<div key={p.name}>
{/* 例:颜色、大小、款式、面料 */}
<div>{p.name}</div>
<div>
{p.values.map((sku) => (
<div
key={p.name + sku.value}
onClick={() =>
selectSkus(p.name, sku)}
>
{/* classBem 是用来判断当前状态,增加类名的一个方法而已 */}
<span className={classBem(`sku`, {active: sku.isChecked, disabled: sku.disabled})}>
{/* 例:红、绿、蓝、黑 */}
{sku.value}
</span>
</div>
))}
</div>
</div>

))
}

selectSkus 点击选择 sku


通过 checkSkus 设置 sku 对应分类下的 sku 选中项,同时触发 onChange 给父组件传递一些信息出去。


const selectSkus = (skuName: string, {value, disabled, isChecked}: RenderSkuItemValue) => {
const _checkSkus = {...checkSkus}
_checkSkus[skuName] = isChecked ? '' : value;
const curSkuItem = getCurSkuItem(_checkSkus)
// 该方法主要是 sku 组件点击后触发的回调,用于给父组件获取到一些信息。
onChange?.(_checkSkus, {
skuName,
value,
disabled,
isChecked: disabled ? false : !isChecked,
dataItem: curSkuItem,
stock: curSkuItem?.stock
})
if(!disabled) {
setCheckSkus(_checkSkus)
}
}

getCurSkuItem 获取当前选中的是哪个sku



  • isInOrder.current 是用来判断当前的 skus 数据是否是整齐排列的,这里当成 true 就好,判断该值的过程就不放到本文了,感兴趣可以看 源码


由于sku是按顺序排列的,所以只需按顺序遍历上面生成的 skuState,找出当前sku选中项对应的索引位置,然后通过 就可以直接得出对应的索引位置。这样的好处是能减少很多次遍历。


如果直接遍历原来那份填充所有 sku 的 data 数据,则需要很多次的遍历,当sku是 6^6 时, 则每次变换选中的sku时最多需要 46656 * 6 (data总长度 * 里面 sku 的 params) 次。


const getCurSkuItem = (_checkSkus: Record<string, string>) => {
const length = Object.keys(skuState).length
if(!length || Object.values(_checkSkus).filter(Boolean).length < length) return void 0
if(isInOrder.current) {
let skuI = 0;
// 由于sku是按顺序排列的,所以索引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Object.keys(_checkSkus).forEach((name, i) => {
const index = skuState[name].findIndex(v => v.value === _checkSkus[name])
const othTotal = Object.values(skuState).slice(i + 1).reduce((pre, cur) => (pre *= cur.length), 1)
skuI += index * othTotal;
})
return data?.[skuI]
}
// 这样需要遍历太多次
return data.find(s => (
s.params.every(p => _checkSkus[p.name] === getSkuParamValue(p))
))
}

isSkuDisable 判断该 sku 是否是禁用的


该方法是在上面 遍历渲染 skus 列表 时使用的。



  1. 开始还未有选中值时,需要校验 disabledSkus 的数组长度,是否等于该sku参数可以组合的sku总数,如果相等则表示禁用。

  2. 判断当前选中的 sku 还能组成多少种组合。例:当前选中 红,S ,而 isSkuDisable 方法当前判断的 sku 为 款式 中的 圆领,则还有三种组合 红\S\圆领\纯棉红\S\圆领\涤纶红\S\圆领\丝绸

  3. 如果当前判断的 sku 的 disabledSkus 数组中存在这三项,则表示该 sku 选项会被禁用,无法点击。


const isCheckValue = !!Object.keys(checkSkus).length

const isSkuDisable = (skuName: string, sku: SkuStateItem[number]) => {
if(!sku.disabledSkus.length) return false
// 1.当一开始没有选中值时,判断某个sku是否为禁用
if(!isCheckValue) {
let checkTotal = 1;
for(const name in skuState) {
if(name !== skuName) {
checkTotal *= skuState[name].length
}
}
return sku.disabledSkus.length === checkTotal
}

// 排除当前的传入的 sku 那一行
const newCheckSkus: Record<string, string> = {...checkSkus}
delete newCheckSkus[skuName]

// 2.当前选中的 sku 一共能有多少种组合
let total = 1;
for(const name in newCheckSkus) {
if(!newCheckSkus[name]) {
total *= skuState[name].length
}
}

// 3.选中的 sku 在禁用数组中有多少组
let num = 0;
for(const strArr of sku.disabledSkus) {
if(Object.values(newCheckSkus).every(str => !str ? true : strArr.includes(str))) {
num++;
}
}

return num === total
}

至此整个商品sku从生成假数据到sku的选中和禁用的处理的核心代码就完毕了。还有更多的细节问题可以直接查看 源码 会更清晰。


作者:滑动变滚动的蜗牛
来源:juejin.cn/post/7313979106890842139
收起阅读 »

如果你没有必须要离职的原因,我建议你在忍忍

web
自述 本人成都,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八月离职了,因为我终于脱离了那个压抑的环境,我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开心,我离职的那天,甚至后面很长的一段时间;离职后的我回了一趟家,刚好在最热的那几天,在家躺了几天,然后又出去逛了逛,玩了差不多一个月吧!我觉得心情逐渐恢复了;然...
继续阅读 »

自述


本人成都,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八月离职了,因为我终于脱离了那个压抑的环境,我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开心,我离职的那天,甚至后面很长的一段时间;离职后的我回了一趟家,刚好在最热的那几天,在家躺了几天,然后又出去逛了逛,玩了差不多一个月吧!我觉得心情逐渐恢复了;然后开始慢慢的投递简历。


前期


刚投递简历那会,基本上每天都是耍耍哒哒的投递;有面试就去面试,没有面试就在家刷抖音也不看看面试题,可能我找工作的状态还在几年前或者还没从上家公司的状态中走出来,也有可能我目前有一点存款不是特别焦虑,所以也没认真的找。


就这样刷刷哒哒的又过了半月,然后有许多朋友跟我说他们被裁员了,问他们的打算是怎么样的:有的人休息了两三天就开始了找工作当中,而有的人就玩几个月再说。


休息两三天就开始找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是有家庭有小孩的,反之基本上都是单身。


在跟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人半年没找到工作了,也有一些人一年都没有找到工作了。可能是年级大了、也可能是工资不想要的太低吧!但是工作机会确实比原来少很多。


在听了大家的话以后,我觉得我差不多也该认真找工作了,我开始逐渐投递简历。


疯狂投递简历


我在9月的下旬开始了简历的修改以及各大招聘App的下载,拉钩、智联、boos以及一下小程序的招聘软件(记不住名字了,因为没啥效果);在我疯狂的投递了几天以后我迎来了第一家面试,是一个线上面试;刚一来就给了我迎头一棒,或许我只忙着修改简历和投递简历去了,没有去背面试题吧(网上说现在都问场景题,所以没准备);


具体的问题我记不全了,但是我记得这么一个问题,面试官问:“深克隆有哪些方法”,我回答的是递归,然后他说还有吗?我直接呆住说不知道了。然后我们就结束了面试,最后他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现在的市场行情跟原来没法比,现在的中级基本上要原来的高级的水平,现在的初级也就是原来的中级的水平,所以问的问题会比原来难很多,你可以在学习一下,看你的简历是很不错的;至少简历是这样的。”


当这个面试结束以后我想了想发现是这样的,不知是我还没有接受或者说还没有进入一个面试的状态,还是因为我不想上班的原因,导致我连一些基本的八股文都不清楚,所以我决定开始学习。


给准备离职或者已经离职的朋友们一个忠告:“做任何事情都需提前准备,至少在找工作上是这样的。”


学习


我去看了招聘网站的技术要求(想了解下企业需要的一些技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的奇葩层出不穷,大概给大家概述一下:



  • 开发三班倒:分为早中晚班

  • 要你会vue+react+php+java等技术(工资8-12)

  • 要你会基本的绘画(UI)以及会后端的一些工作,目前这些都需要你一个人完成

  • 要你会vue+react+fluter;了解electron以及3d等

  • 还有就是你的项目跟我们的项目不一致的。


我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有点失望,最终我选择了fabricjs进行学习,最开始的时候就是在canvas上画了几个矩形,感觉挺不错的;然后我就想这不是马上快要国庆了吗?我就想用fabric做一个制作头像的这么一个工具插件,在经过两天的开发成功将其制作了出来,并且发布到了网站上(插件tools),发布第一天就有使用的小伙伴给我提一些宝贵的建议了,然后又开始了调整,现在功能也越来越多;


fabricjs在国内的资料很少,基本上就那么几篇文章,没有办法的我就跑去扒拉他们的源码看,然后拷贝需要的代码在修修改改(毕竟比较菜只能这样....);然后在学习fabric的时候也会去学习一些基本知识,比如:js内置方法、手写防抖节流、eventloop、闭包(一些原理逻辑)、深拷贝、内存回收机制等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受,感觉每天都是煎熬;每次都想在床上躺着,但是想想还是放弃了,毕竟没有谁会喜欢一个懒惰的人...


在战面试(HR像是刷KPI)


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再去面试时就得心应手了,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胆怯,基本上问啥都知道一些,然后就在面试的时候随机应变即可,10月我基本上接到的面试邀请大概有10多家,然后有几家感觉工资低了就没去面试,去面试了的应该有7/8家的样子,最终只要一家录取。


说说其中一家吧(很像刷KPI的一家):这是一家做ai相关的公司,公司很大,看资料显示时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进去以后先开始了一轮笔试题(3/4页纸),我大概做了50分钟的样子;我基本上8层都答对了(因为他的笔试题很多我都知道嘛,然后有一些还写了几个解决方案的),笔试完了以后,叫我去机试;机试写接口;而且还是在规定的一个网站写(就给我一个网站,然后说写一个接口返回正确结果就行;那个网站我都不会用);我在哪儿磨磨蹭蹭了10多分钟以后,根据node写了一个接口给了hr;然后HR说你这个在我们网站上不能运行。我站起来就走了...


其实我走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们另一个HR对带我进来的这个HR说:你都没有协调好研发是否有时间,就到处招面试...


是否离职


如果你在你现在这公司还能呆下去的情况下,我建议你还是先呆呆看吧!目前这个市场行情很差,你看到我有10来个面试,但是你知道嘛?我沟通了多少:



  • boos沟通了差不多800-900家公司,邀请我投递简历的只有100家左右。邀请我面试的只有8/9家。

  • 智联招聘我投递了400-600家,邀请我面试的只有1家。

  • 拉钩这个不说了基本上没有招聘的公司(反反复复就那几家);投递了一个月后有一家叫我去面试的,面试了差不多50来分钟;交谈的很开心,他说周一周二给我回复,结果没有回复,我发消息问;也没有回复;看招聘信息发现(邀约面试800+)


我离职情非得已,愿诸君与我不同;如若您已离职,愿您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不一定是打工的路;若你在职,请在坚持坚持;在坚持的同时去做一些对未来有用的事情,比如:副业、耍个男女朋友、拓展一下圈子等等。


后续的规划


在经历了这次离职以后,我觉得我的人生应该进行好好的规划了;不能为原有的事物所影响,不能为过去所迷茫;未来还很长,望诸君互勉;


未来的计划大致分为几个方向:



  • 拓展自己的圈子(早日脱单)

  • 学习开发鸿蒙(我已经在做了,目前开发的app在审核),发布几款工具类app(也算是为国内唯一的系统贡献一些微弱的力量吧!)

  • 持续更新我在utools上的绘图插件

  • 学习投资理财(最近一月炒股:目前赚了4000多了)

  • 持续更新公众号(前端雾恋)、掘金等网站技术文章


结尾


我们的生活终将回归正轨,所有的昨天也将是历史,不必遗憾昨天,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再见了...


作者:雾恋
来源:juejin.cn/post/7435289649273569334
收起阅读 »

居然还能这么画骑车线路?:手绘骑行路线 和 起始点途径点规划 导出GPX数据

web
写在前面 众所周知啊骑行🚲是一项非常健康、锻炼身体素质、拓宽视野的一项运动,在如今的2024年啊,越来越多的小孩年轻人等等各类人群都加入了骑行这项运动,哈哈本人也不例外😲,像今年的在中国举办的环广西更是加深了国内的骑行氛围,那导播的运镜水平相比去年越来越有观赏...
继续阅读 »

写在前面


众所周知啊骑行🚲是一项非常健康、锻炼身体素质、拓宽视野的一项运动,在如今的2024年啊,越来越多的小孩年轻人等等各类人群都加入了骑行这项运动,哈哈本人也不例外😲,像今年的在中国举办的环广西更是加深了国内的骑行氛围,那导播的运镜水平相比去年越来越有观赏性。


image.png


在骑行过程中,其中一些想记录自己骑行数据的骑友会选择一些子骑行软件啊,比如像行者、Strva、捷安特骑行等等这些子,功能都非常丰富,他们都会有路线规划这个功能,大部分规划的方案我知道的大概分为 起始点规划起始+途径点规划GPX文件导入这三个主要功能前二者都是靠输入明确地点来确定路线,对于没有明确骑行目的地、选择困难症的一些朋友想必是一大考验,于是我就在想可不可以在地图上画一个大概的线路来生成地图?答案是可以的!


技术分析


灵感来自高德app中运动的大栏中有一个跑步线路规划这一功能,其中的绘制路线就是我们想要的功能,非常方便在地图上画一个大概的线路,然后自动帮你匹配道路上,但是高德似乎没有道路匹配得API?


但是!他有线路纠偏这个功能,这个API大概的功能就是把你历史行进过的线路纠偏到线路上,我们可以将画好得线路模拟出一段行驶轨迹,模拟好方向角、时间和速度,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做得手绘线路这个功能,规划线路那肯定不能只有这一种这么单一啦,再加上一个支持添加途径点得线路规划功能岂不美哉?


效果截图和源码地址


UI截图


image.png


导出效果截图


image.png



仓库地址 : github.com/zuowenwu/Li…



手绘线路+线路纠偏 代码实现


首先是要明确画线的操作,分三步:按下、画线和抬起的操作:


          
this.map.on("touchstart", (e) => {});// 准备画线
this.map.on("touchend", (e) => {});// 结束画线
this.map.on("touchmove");// 画线中

最重要的代码是画线的操作,此时我们设置为地图不可拖动,然后记录手指在地图上的位置即可:


//路径
this.path = []
// 监听滑动配合节流(这里节流是为了减少采样过快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开销)
this.map.on("touchmove",_.throttle((e) => {
// 点
const position = [e.lnglat.lng, e.lnglat.lat];

// 数组长度为0则第一个点为起点marker
if (!this.path.length) {
this.path.push(position);
new this.AMap.Marker({ map: this.map, position: position });
return;
}
//满足两点创建线
if (this.path.length == 1) {
this.path.push(position);
this.line = new this.AMap.Polyline({
map: this.map,
path: this.path,
strokeColor: "#FF33FF",
strokeWeight: 6,
strokeOpacity: 0.5,
});
return;
}
//添加path
if (this.path.length > 1) {
this.path.push(position);
this.line.setPath(this.path);
}
}, 30)
);

线连接好了,可以导出了!。。吗?那肯定不是,手指在屏幕上画线肯定会和道路有很大的偏差的,我们可以使用高德的线路纠偏功能,因为该功能需要方向角、速度和时间,我们可以把刚刚模拟的线路path设置一下:


let arr = this.path.map((item, index) => {
// 默认角度
let angle = 0;
// 初始时间戳
let tm = 1478031031;
// 和下一个点的角度
if (this.path[index + 1]) {
// 计算与正北方向的夹角
const north = turf.bearing(turf.point([item[0], item[1]]), turf.point([item[0], item[1] + 1]));
// 使用正北方向的点
angle = north < 0 ? (360 + north) : north;
}
return {
x: item[0], //经度
y: item[1],//维度
sp: 10,//速度
ag: Number(angle).toFixed(0),//与正北的角度
tm: !index ? tm : 1 + index,//时间
};
});

这里的数据格式就是这样的:
要注意一下,第一个tm是初始的时间戳,后面都是在[index-1]+距离上次的时间,角度则是与正北方向的夹角而不是和上一个点的夹角,这里我差点弄混淆了


image.png


然后使用线路纠偏:


graspRoad.driving(arr, (error, result) => {
if (!error) {
var path2 = [];
var newPath = result.data.points;
for (var i = 0; i < newPath.length; i += 1) {
path2.push([newPath[i].x, newPath[i].y]);
}
var newLine = new this.AMap.Polyline({
path: path2,
strokeWeight: 8,
strokeOpacity: 0.8,
strokeColor: "#00f",
showDir: true,
});
this.map.add(newLine);
}
});

绿色是手动画的线,蓝色是纠偏到道路上的线,可以看的出来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image.png


OK!接下来是导出手机或者码表使用的GPX格式文件的代码,这里使用插件geojson-to-gpx,直接npm i geojson-to-gpx即可,然后导入使用,代码如下:



import GeoJsonToGpx from "@dwayneparton/geojson-to-gpx";

// 转为GeoJSON
const geoJSON = turf.lineString(this.path);
const options = {
metadata: {
name: "导出为GPX",
author: {
name: "XiaoZuoOvO",
},
},
};
//转为geoJSON
const gpxLine = GeoJsonToGpx(geoJSON, options);
const gpxString = new XMLSerializer().serializeToString(gpxLine);

const link = document.createElement("a");
link.download = "高德地图路线绘制.gpx";
const blob = new Blob([gpxString], { type: "text/xml" });
link.href = window.URL.createObjectURL(blob);
link.click();
ElMessage.success("导出PGX成功");

好的,以上就是手绘线路的大概功能!接下来是我们的线路规划功能。


起终点和定义途径点的线路规划 代码实现


虽然说这个功能大多骑行软件都有,但是我们要做就做好用的,支持添加途径点,我们这里使用高德的线路规划2.0,这个API支持添加途径点,再配合上elementplus的el-autocomplete配合搜索,搜索地点使用搜索POI2.0来搜索地点,以下是代码实现,完整代码在github


//html
<el-autocomplete
:prefix-icon="Location"
v-model.trim="start"
:trigger-on-focus="false"
clearable
size="large"
placement="top-start"
:fetch-suggestions="querySearch"
@select="handleSelectStart"
placeholder="起点" />

//js

//搜索地点函数
const querySearch = async (queryString, cb) => {
if (!queryString) return;
const res = await inputtips(queryString);//inputtips是封装好的

if (res.status == "1") {
const arr = res.tips.map((item) => {
return {
value: item.name,
name: item.name,
district: item.district,
address: item.address,
location: item.location,
};
});
cb(arr);
return;
}
};

//自行车路径规划函数
const plan = async () => {
path = [];
const res = await driving({
origin: startPositoin.value,//起点
destination: endPosition.value,//终点
cartype: 1, //电动车/自行车
waypoints: means.value.map((item) => item.location).join(";"),//途径点
});

if (res.status == "1") {

res.route.paths[0].steps.map((item) => {
const linestring = item.polyline;
path = path.concat(
linestring.split(";").map((item) => {
const arr = item.split(",");
return [Number(arr[0]), Number(arr[1])];
})
);
});
}
};


//......................完整代码见github..............................


搜索和规划效果截图:


image.png


以上就是手绘线路和途径点起点终点两个功能,接下来我们干个题外事,我们优化一下高德的 setCenter 和 setFitView,高德的动画太过于线性,我们这里模仿一下cesium和mapbox的效果,使用丝滑贝塞尔曲线来插值过度,配合高德Loca镜头动画


动画效果优化


首先是写一个setCenter,使用的时候传入即可,效果图和代码:


92ba48a695ee5084ec483bd307c2150e.webp


export function panTo(center, map, loca) {
const curZoom = map.getZoom();
const curPitch = map.getPitch();
const curRotation = map.getRotation();
const curCenter = [map.getCenter().lng, map.getCenter().lat];

const targZoom = 17;
const targPitch = 45;
const targRotation = 0;
const targCenter = center;

const route = [
{
pitch: {
value: targPitch,
duration: 2000,
control: [
[0, curPitch],
[1, targPitch],
],
timing: [0.420, 0.145, 0.000, 1],
},
zoom: {
value: targZoom,
duration: 2500,
control: [
[0, curZoom],
[1, targZoom],
],
timing: [0.315, 0.245, 0.405, 1.000],
},
rotation: {
value: targRotation,
duration: 2000,
control: [
[0, curRotation],
[1, targRotation],
],
timing: [1.000, 0.085, 0.460, 1],
},
center: {
value: targCenter,
duration: 1500,
control: [curCenter, targCenter],
timing: [0.0, 0.52, 0.315, 1.0],
},
},
];

// 如果用户有操作则停止动画
map.on("mousewheel", () => {
loca.animate.stop();
});
loca.viewControl.addAnimates(route, () => {});
loca.animate.start();
}

接下来是setFitView:


65c8f54f255a968bfeb25f4620b42139.webp


export function setFitView(center, zoom, map, loca) {
const curZoom = map.getZoom();
const curPitch = map.getPitch();
const curRotation = map.getRotation();
const curCenter = [map.getCenter().lng, map.getCenter().lat];

const targZoom = zoom;
const targPitch = 0;
const targRotation = 0;
const targCenter = center;

const route = [
{
pitch: {
value: targPitch,
duration: 1000,
control: [
[0, curPitch],
[1, targPitch],
],
timing: [0.23, 1.0, 0.32, 1.0],
},
zoom: {
value: targZoom,
duration: 2500,
control: [
[0, curZoom],
[1, targZoom],
],
timing: [0.13, 0.31, 0.105, 1],
},
rotation: {
value: targRotation,
duration: 1000,
control: [
[0, curRotation],
[1, targRotation],
],
timing: [0.13, 0.31, 0.105, 1],
},
center: {
value: targCenter,
duration: 1000,
control: [curCenter, targCenter],
timing: [0.13, 0.31, 0.105, 1],
},
},
];

// 如果用户有操作则停止动画
map.on("mousewheel", () => {
loca.animate.stop();
});

loca.viewControl.addAnimates(route, () => {});

loca.animate.start();
}

export function getFitCenter(points) {
let features = turf.featureCollection(points.map((point) => turf.point(point)));
let center = turf.center(features);
return [center.geometry.coordinates[0], center.geometry.coordinates[1]];
}

export function setFitCenter(points, map) {
const center = getFitCenter(points);
}


//使用
setFitView(getFitCenter(path), getFitZoom(map, path), map, loca);



结束


先贴上仓库地址:
github.com/zuowenwu/Li…


最后送几张自己拍的照片吧哈哈哈


1730049672350.png


1730049711089.png


作者:小左OvO
来源:juejin.cn/post/7430616540804153394
收起阅读 »

用js手撸了一个zip saver

web
背景介绍最近公司有个需求,要在浏览器端生成一大堆的 word 文件并保存到本地。生成 word 文件直接用了docx这个库,嗖的一下很快就搞定了。但是交付给需求方的时候他们却说生成的文件乱糟糟的放在下载目录里面他们看着烦,而且还要手动整理每一批文件,问我能不能...
继续阅读 »

背景介绍

最近公司有个需求,要在浏览器端生成一大堆的 word 文件并保存到本地。

生成 word 文件直接用了docx这个库,嗖的一下很快就搞定了。但是交付给需求方的时候他们却说生成的文件乱糟糟的放在下载目录里面他们看着烦,而且还要手动整理每一批文件,问我能不能搞成一个压缩包。我一听这个要求,心想:不就是调的包的事吗,二话不说马上就答应了。

然而,,,,,

搜了很久,也没有找到直接马上就可以用的 js 库来将一大堆文件直接变成一个压缩包。又搜了一下 zip 的文件格式内容,发现好像不是很复杂。那就自己来搞一个包吧。

太长不看?直接用 zip-saver

一、zip 文件格式简介

zip 文件大致可以分成三个个部分:

  1. 文件部分
    • 文件部分包含了所有的文件内容,每个文件都有一个文件头,文件头包含了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的压缩方式等等。
  2. 中央目录部分
    • 中央目录部分包含了所有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名、文件大小、文件的压缩方式等等。
  3. 目录结束标识 - 目录结束标识标识了中央目录部分的结束。包含了中央目录的开始位置、中央目录的大小等信息。 image.png 图片来自:en.wikipedia.org/wiki/ZIP_(f…

对于每一个文件,他在 zip 中包含三部分

  1. 本地文件头( Local File Header)-- 图片来自:goodapple.top/archives/70…

image.png

  1. 文件内容
  2. 数据描述符( Data descriptor)-- 图片来自:goodapple.top/archives/70…

image.png

数据描述符是可选的,当本地文件头中没有指明 CRC-32 校验码和压缩前后的长度时,才需要数据描述符

中央目录区的数据构成是这样的 -- 图片来自:goodapple.top/archives/70…

image.png

目录结束标识的数据构成是这样的 -- 图片来自:goodapple.top/archives/70…

image.png

二、代码实现

有了上面的信息之后,不难想到生成一个 zip 文件的步骤:

  1. 生成文件部分
    1. 构造固定的文件信息头
    2. 追加文件内容
    3. 计算文件的 CRC32 校验码
    4. 生成数据描述符
  2. 生成中央目录部分
    1. 构造固定的中央文件信息头
    2. 计算文件的偏移量
  3. 生成目录结束标识
    1. 构造固定的目录结束标识
    2. 计算中央目录的大小和偏移

1. 生成本地文件头(local file header)

根据local file header的结构,我们很容易得知:一个local file header 的大小是 30 + n + m 个字节

其中n是文件名的长度,m是扩展字段的长度,在这里我们不考虑扩展字段,那么最终大小就是30 + n

js中我可以直接用Uint8Array来存储一个字节,又因为 zip 是采用小端序,为了方便操作, 那么local file header变量就可以这样定义:

const length = 30 + filenameLength
const localFileHeaderBytes = new Uint8Array(length)
// 使用DataView可以更方便的操作小端序数据
const localFileHeaderDataView = new DataView(localFileHeaderBytes.buffer)

定义完 local file header 变量后我们就可以往里面塞一些东西了

// local file header 的起始固定值为 0x04034b50
// setUint第一个参数为偏移量,第二个参数是值,第三个参数为true表示以小端序存储
localFileHeaderDataView.setUint32(0, 0x04034b50, true)
// 设置最低要求的版本号为 0x14
localFileHeaderDataView.setUint16(4, 0x0014, true)
// 设置通用标志位为 0x0808
// 0x0808 使用UTF-8编码且文件头中不包含CRC32和文件大小信息
localFileHeaderDataView.setUint16(6, 0x0808, true)

// 设置压缩方式为 0x0000 表示不压缩
localFileHeaderDataView.setUint16(8, 0x0000, true)
// 设置最后修改时间, 这里假设最后修改时间为当前时间
const lastModified = new Date().getTime()
// last modified time
localFileHeader.setUint16(
10,
(date.getUTCHours() << 11) |
(date.
getUTCMinutes() << 5) |
(date.
getUTCSeconds() / 2)
)

// last modified date
localFileHeader.setUint16(
12,
date.getUTCDate() |
((date.
getUTCMonth() + 1) << 5) |
((date.
getUTCFullYear() - 1980) << 9)
)

// 设置文件名的长度,这里假设文件名已经转换成了字节数组nameBytes
localFileHeaderDataView.setUint16(26, nameBytes.length, true)

// 设置文件名
localFileHeaderBytes.set(nameBytes, 30)

到此,一个local file header就生成好了

2. 文件内容追加

文件内容追加这一步很简单,这里我们不考虑压缩文件,直接将文件转为Uint8Array 并计算文件的 CRC32 校验码,然后追加到local file header后面即可

    const crc = new CRC32()
// 获取file数据备用
const fileBytes = await file.arrayBuffer()
crc.append(fileBytes)

3. 数据描述符(Data descriptor)生成

数据描述符用来表示文件压缩与的结束,根据他的编码格式,他包含的信息只有四个:固定的标识符、CRC-32校验码,压缩前的大小,压缩后的大小,这里我们暂且不考虑数据的压缩, 要生成他也很简单:

    const dataDescriptor = new Uint8Array(16)
const dataDescriptorDataView = new DataView(dataDescriptor.buffer)
// 0x08074b50 是数据描述符的固定标识字段
dataDescriptorDataView.setUint32(0, 0x08074b50, true)
// CRC-32校验码
dataDescriptorDataView.setUint32(4, crc.value, true)
// 压缩前的大小
dataDescriptorDataView.setUint32(8, fileBytes.length, true)
// 压缩后的大小
dataDescriptorDataView.setUint32(12, fileBytes.length, true)

至此,一个文件在zip中所有的信息就已经都可以生成了,接下来就需要生成中央目录信息了

4. 中央目录区生成

根据上面的图,我们知道, 中央目录区也是由一个一个的文件头组成,每一个文件头对对应着一个真实文件的信息,每个文件信息大小是46 + n + m + k,其中n是文件名称的大小,m是扩展字段的大小,k是文件注释的大小。 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不必管扩展字段,先计算一下中央目录区的总大小:

    // 假设有一个文件列表为flieList
const wholeLength = flieList.reduce((acc, file) => {
// 文件名长度
const nameBufferLength = textEncoder.encode(file.name).length
// 假设文件有注释字段comment
const commentBufferLength = textEncoder.encode(file.comment).length
// 累加起来
return acc + 46 + nameBufferLength + commentBufferLength
}, 0)

然后,创建一个变量存储中央目录区的数据

const centraHeader = new Uint8Array(wholeLength)
const centraHeaderDataView = new DataView(dataDescriptor.buffer)

接下来就可以通过循环,将所有文件的信息都写入中央目录区

    // 假设有这样一个数据结构存储了文件的信息
type FileZipInfo = {
localFileHeader: Uint8Array
fileBytes: Uint8Array
dataDescriptor: Uint8Array
filename: string
fileComment: string
}

// offset表示中央目录信息中,当前文件相对于中央目录起始位置的偏移
// entryOffset 表示一个文件的信息(本地文件头+文件数据+数据描述符)相对于整个zip文件起始位置的偏移
let entryOffset = 0

for (
let i = 0, offset = 0;
i < fileZipInfoList.length;
i++
) {
const fileZipInfo = fileZipInfoList[i]
// 设置固定标识符号
centraHeaderDataView.setUint32(offset, 0x02014b50, true)
// 设置压缩版本号
centraHeaderDataView.setUint16(offset + 4, 0x0014true)
// 因为中央目录信息中的文件数据一大部份都是本地文件头数据的冗余,所以可以直接复制过来使用
centraHeader.set(fileZipInfo.localFileHeader.slice(4, 30), offset + 6)

const textEncoder = new TextEncoder()
// 注释长度
const commentBuffer = textEncoder.encode(fileZipInfo.fileComment)
centraHeaderDataView.setUint16(offset + 32, commentBuffer.length, true)

// 对应的本地文件头在整个zip文件中的偏移
centraHeaderDataView.setUint32(offset + 42, entryOffset, true)

// 文件名
const filenameBuffer = textEncoder.encode(fileZipInfo.filename)
centraHeaderDataView.setUint16(filenameBuffer, offset + 46)

// 扩展字段暂时不管,下一个直接设置文件注释
bufferDataView.set(commentBuffer, offset + 46 + filenameBuffer.length)

// 更新offset的值
// 下一个中央目录中的文件的offset的值为此次生成的文件信息大小 + 当前的offset
// 也就是
offset = offset + 46 + commentBuffer.length + filenameBuffer.length

// entryOffset 的值累加为当前文件信息在整个zip文件中的大小 + 当前的 entryOffset
entryOffset += fileZipInfo.localFileHeader.length + fileZipInfo.fileBytes.length + fileZipInfo.dataDescriptor.length


}

最后,再生成 目录结束标识

    // 目录结束标识的大小为22 + 注释信息(注释信息先忽略)
const eocdBytes = new Uint8Array(22)
const eocdDataView = new DataView(eocd.buffer)

// 固定标识值
eocdDataView.setUint32(eocdOffset, 0x06054b50, true)

// 和分卷有关的数据都可以忽略,他主要是为了处理一个zip文件跨磁盘存储的问题,现在基本没有这种场景
// 当前分卷号
eocdDataView.setUint16(4, 0, true)
// 中央目录开始分卷号
eocdDataView.setUint16(6, 0, true)
// 当前分卷的总文件数量
eocdDataView.setUint16(8, fileZipInfoList.length, true)
// 总文件数量
eocdDataView.setUint16(10, fileZipInfoList.length, true)
// 中央目录的总大小
eocdDataView.setUint32(12, wholeLength, true)
// 中央目录在整个zip文件中的目录偏移
eocdDataView.setUint32(16, entryOffset, true)
// 最后是注释的信息,先忽略

5. 拼接完整数据

完成了上面所有的步骤之后,我们只需要把数据都拼接起来就可以了


// 所有文件数据都存储在 fileZipInfoList中

// 组合文件数据
const fileBytesList = fileZipInfoList.map(fileZipInfo => {
return new Uint8Array([
...fileZipInfo.localFileHeader,
...fileZipInfo.fileBytes,
...fileZipInfo.dataDescriptor
])
})

const zipBlob = new Blob([
...fileBytesList,
centraHeader,
eocdBytes
],{
type: 'application/zip'
})

ok,搞定!

6. 完整的实现

github.com/EatherToo/z…

三、总结

经过上面的步骤,我们就可以生成一个zip文件了,当然,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实现,zip文件格式还有很多细节,比如压缩算法、加密压缩等等,这里都没有涉及到,后面有时间再来完善吧。

参考资料:


作者:EatherToo
来源:juejin.cn/post/7430660826900185097

收起阅读 »

决定了,做一个纯前端的pptx预览库

web
大家好,我是前端林叔。 今年我github的vue-office文档预览库star已经达到了3600+,不过这个库没什么技术含量,只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简单封装了下。目前该库包含了word(docx)、excel(xls、xlsx)和pdf的预览,唯独缺少p...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前端林叔。


今年我github的vue-office文档预览库star已经达到了3600+,不过这个库没什么技术含量,只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简单封装了下。目前该库包含了word(docx)、excel(xls、xlsx)和pdf的预览,唯独缺少ppt文档的预览,很多朋友都提过,能不能做一个ppt的预览库,我一直也在纠结。


为什么迟迟不做ppt的预览库


说到底,还是收益的问题,我做这件事的收益到底是什么?


一般来说做一个开源库我们会有以下几个收益:



  • 证明自己的技术实力,在找工作时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回答面试官经常问的那个问题,怎么证明你的技术深度?)

  • 锻炼自己的技术能力,做一个好的开源项目需要一定的技术功底,在实战中提升自己是最快的方式

  • 反哺开源社区,用爱发电,提升社区知名度

  • 做得好了还可以考虑商业化赚钱


我迟迟没有做这件事就是没有想好我到底要什么,而且今年一直在忙着写掘金小册,也确实没有时间,另外就是在做vue-office库的时候,真切的感觉到,用爱发电是不长久的,如果没有利益驱动,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试问,在如今行情这么不好的情况下,怎么平衡工作和自己的业余爱好,每个周末都去免费解决用户的问题,谁能长久地坚持下去呢?


为什么又决定做了


最近正好小册已经完结了(估计最近就会上线),自己也闲下来了,突然感觉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做啥了,整个人都变得迷茫,而且能预期到明年裁员的大刀就要砍到自己头上了,也要为后面的面试做下准备了,毕竟年龄大了,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作品,想必后面也是很难的,把近期想做的事情排了个优先级,觉得这个事情还是比较重要的,于是决定开干!


但对于选择开源还是闭源纠结了很久,开源的话比较容易积累star,但主要还是精神支持,对长期利益来看是好的;不过开源后代码很容易被人拷贝改做他用,将自己辛辛苦苦几个月的成果免费拿走,还是不太甘心(这里忏悔下自己的格局)。我最终决定还是闭源,打赏一定金额(比如50以上)可以索取源码,源码不得用于开源,仅做学习和自己项目使用,后期可以考虑开发企业版,通过license授权。


这么做肯定会被人骂的,不过没办法,免费的事情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当然了,只是不免费开放源码,使用都是免费的,会把最终的库发布到npm。


可行性


对于pptx格式的文件,实际上可以看做一个压缩文件,我们把任意一个pptx文件的后缀改为zip,然后解压,就可以看到pptx文件的内容,大部分都是xml文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个xml中的内容来获取ppt文档的信息,文档符合Microsoft Open XML(简称OOXML)规范。而对于.ppt格式的文件则无法获取其具体格式,所以本库只支持.pptx格式的文件。


ppt-zip.png


说起来容易,不过由于xml的格式比较晦涩难懂,分析过程还是非常痛苦的,下面是ppt中单个幻灯片的xml,可以体会下其中的复杂度。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yes"?>
<p:sld xmlns:a="http://schemas.openxmlformats.org/drawingml/2006/main"
xmlns:r="http://schemas.openxmlformats.org/officeDocument/2006/relationships"
xmlns:p="http://schemas.openxmlformats.org/presentationml/2006/main">

<p:cSld>
<p:bg>
<p:bgPr>
<a:solidFill>
<a:schemeClr val="accent2">
<a:alpha val="34902"/>
</a:schemeClr>
</a:solidFill>
<a:effectLst/>
</p:bgPr>
</p:bg>
<p:spTree>
<p:nvGrpSpPr>
<p:cNvPr id="1" name=""/>
<p:cNvGrpSpPr/>
<p:nvPr/>
</p:nvGrpSpPr>
<p:grpSpPr>
<a:xfrm>
<a:off x="0" y="0"/>
<a:ext cx="0" cy="0"/>
<a:chOff x="0" y="0"/>
<a:chExt cx="0" cy="0"/>
</a:xfrm>
</p:grpSpPr>
<p:pic>
<p:nvPicPr>
<p:cNvPr id="2" name="图片 1">
<a:extLst>
<a:ext uri="{FF2B5EF4-FFF2-40B4-BE49-F238E27FC236}">
<a16:creationId xmlns:a16="http://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drawing/2014/main"
id="{92992223-295D-7122-C034-29375CD12672}"/>

</a:ext>
</a:extLst>
</p:cNvPr>
<p:cNvPicPr>
<a:picLocks noChangeAspect="1"/>
</p:cNvPicPr>
<p:nvPr/>
</p:nvPicPr>
<p:blipFill>
<a:blip r:embed="rId2"/>
<a:stretch>
<a:fillRect/>
</a:stretch>
</p:blipFill>
<p:spPr>
<a:xfrm>
<a:off x="1270000" y="635000"/>
<a:ext cx="1485900" cy="787400"/>
</a:xfrm>
<a:prstGeom prst="rect">
<a:avLst/>
</a:prstGeom>
</p:spPr>
</p:pic>
<p:pic>
<p:nvPicPr>
<p:cNvPr id="5" name="图片 4">
<a:extLst>
<a:ext uri="{FF2B5EF4-FFF2-40B4-BE49-F238E27FC236}">
<a16:creationId xmlns:a16="http://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drawing/2014/main"
id="{D071BB10-9D98-FEF0-768B-8E826152F476}"/>

</a:ext>
</a:extLst>
</p:cNvPr>
<p:cNvPicPr>
<a:picLocks noChangeAspect="1"/>
</p:cNvPicPr>
<p:nvPr/>
</p:nvPicPr>
<p:blipFill rotWithShape="1">
<a:blip r:embed="rId3"/>
<a:srcRect r="46000"/>
<a:stretch/>
</p:blipFill>
<p:spPr>
<a:xfrm>
<a:off x="0" y="0"/>
<a:ext cx="685800" cy="1270000"/>
</a:xfrm>
<a:prstGeom prst="rect">
<a:avLst/>
</a:prstGeom>
</p:spPr>
</p:pic>
<p:sp>
<p:nvSpPr>
<p:cNvPr id="3" name="矩形 2">
<a:extLst>
<a:ext uri="{FF2B5EF4-FFF2-40B4-BE49-F238E27FC236}">
<a16:creationId xmlns:a16="http://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drawing/2014/main"
id="{FC6BFD96-7710-5D5C-0E6D-5647BB89F8D0}"/>

</a:ext>
</a:extLst>
</p:cNvPr>
<p:cNvSpPr/>
<p:nvPr/>
</p:nvSpPr>
<p:spPr>
<a:xfrm>
<a:off x="7002462" y="2264229"/>
<a:ext cx="3110366" cy="522514"/>
</a:xfrm>
<a:prstGeom prst="rect">
<a:avLst/>
</a:prstGeom>
</p:spPr>
<p:style>
<a:lnRef idx="2">
<a:schemeClr val="accent1">
<a:shade val="15000"/>
</a:schemeClr>
</a:lnRef>
<a:fillRef idx="1">
<a:schemeClr val="accent1"/>
</a:fillRef>
<a:effectRef idx="0">
<a:schemeClr val="accent1"/>
</a:effectRef>
<a:fontRef idx="minor">
<a:schemeClr val="lt1"/>
</a:fontRef>
</p:style>
<p:txBody>
<a:bodyPr rtlCol="0" anchor="ctr"/>
<a:lstStyle/>
<a:p>
<a:pPr algn="ctr"/>
<a:endParaRPr kumimoji="1" lang="zh-CN" altLang="en-US">
<a:ln>
<a:solidFill>
<a:srgbClr val="FF0000"/>
</a:solidFill>
</a:ln>
</a:endParaRPr>
</a:p>
</p:txBody>
</p:sp>
</p:spTree>
<p:extLst>
<p:ext uri="{BB962C8B-B14F-4D97-AF65-F5344CB8AC3E}">
<p14:creationId xmlns:p14="http://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powerpoint/2010/main" val="760063892"/>
</p:ext>
</p:extLst>
</p:cSld>
<p:clrMapOvr>
<a:masterClrMapping/>
</p:clrMapOvr>
</p:sld>

怎么做好这个库


就像我在我的掘金小册中说的那样,做前端开发,首先要做的就是设计,必须先编写设计文档,然后再开发,现在我也是这么做的。


第一步:分析pptx中每个xml的含义


ppt-design1.png


第二步:整体架构设计


我把这个库分成了三层(我在小册中提到的分层思维)


pptx-jiagou.png



  • PPTX Reader层:负责读取pptx中的内容,将其转为便于理解的格式,也就是自己定义的PPTX的对象

  • PPTX Render层:负责进行pptx单个幻灯片的渲染,入参为上一步得到的PPTX对象,不同的渲染方式实现不同的渲染对象,比如我们可以开发一个HtmlRender,将其渲染成为html格式,或者开发一个Canvas Render将其渲染成为Canvas,而不是写死,这样扩展性也更好一些(小册中提到的前端扩展方法)

  • PPTX Preview层:负责整个pptx文件的预览,比如是采用左右翻页展示还是一下把pptx的幻灯片都展示出来,都由这个层来决定。


其中文件读取是非常复杂的,面对这种复杂的大型项目,必须考虑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组织代码(也是小册中提到的),我将 PPTX Reader层细化为如下几个类。



  • PPTX: pptx类,存储pptx文档的信息,比如缩略图,尺寸大小等信息

  • Theme: 主题类,存储pptx的主题信息

  • Slide: 单个幻灯片类,存储幻灯片信息

  • PicNode:图片类,用它表示幻灯片中的一个图片

  • ShapeNode:形状类,用它表示幻灯片中的一个一个形状

  • Node:不同节点的基类

  • ...


pptx-class.png


第三步:搭建代码仓库


这次决定还是采用monorepo方式组织代码,其中技术栈包括 turbo + ts + jest单测 + rollup打包 + eslint 等。


目前进展


目前正在开发 PPTX Reader 层的相关代码,争取元旦前完成PPTX中基础功能的预览,有什么心得和进展随时给大家同步。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我或者仓库,小册近期也要上线了,到时候大家多关注支持。


pptx-preview


作者:前端林叔
来源:juejin.cn/post/7418389059287908404
收起阅读 »

为什么使用fetch时,有两个await?

web
为什么使用fetch时,有两个await? 提问 // first await let response = await fetch("/some-url") // second await let myObject = await response.json...
继续阅读 »

为什么使用fetch时,有两个await?


提问


// first await
let response = await fetch("/some-url")
// second await
let myObject = await response.json()

你以前在使用fetch时,见过这两个await对吗?


有没有思考过,这是为什么?


思考


我们在浏览器中使用异步编程来,处理需要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也就是异步任务),这样我们就不会阻塞用户界面。


等待 fetch 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最好不要阻止 UI!


但是,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呢 await response.json()


解析 JSON 应该不会花费很长时间。 事实上,我们经常调用 JSON.parse("{"key": "value"}") ,这是一个同步调用。 那么,为什么 response.json() 返回 promise 而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呢?


这是怎么回事?


摘自 MDN 关于 Fetch API 的文章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API/Fetch_API#concepts_and_usage


fetch() 方法接受一个强制性参数,即你想要获取的资源的路径。 它返回一个 Promise,该 Promise 解析为该请求的 Response — 只要服务器使用 Headers 响应 — 即使服务器响应是 HTTP 错误状态。



因此,fetch 会在必须完全接收 body 之前解析响应。


查看前面的代码:


let response = await fetch("/some-url")

// At this point,
// 1. the client has received the headers
// 2. the body is (probably) still making its way over.

let myObject = await response.json()

// At this point,
// 1. the client has received the body
// 2. the client has tried to parse the body
// as json with the goal of making a JavaScript object

很明显,在整个正文到达之前访问 headers 是多么有用。


根据状态代码或其中一个标头,我们可能会决定根本不读取正文。


而 body 在 headers 之后到达实际上是我们已经习惯的。这就是浏览器中一切的工作方式。


HTML 通过网络缓慢发送,图像、字体等也是如此。


我想我只是被方法的名称弄糊涂了: response.json() .


有一个简单的节点服务器来演示这一点。相关代码都在这里


github.com/tom-on-the-…


YouTube视频演示在这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i6…


原文地址 tomontheinternet.com/why-two-awa…


作者:龙阡
来源:juejin.cn/post/7432269413405769762
收起阅读 »

性能对比:为什么 Set.has() 比 Array.includes() 更快?

web
在 JavaScript 开发中,检查某个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是一个常见的操作。对于这个任务,我们通常会使用两种方法:Set.has() 和 Array.includes()。尽管它们都能实现查找功能,但在性能上存在显著差异。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 Se...
继续阅读 »

JavaScript 开发中,检查某个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是一个常见的操作。对于这个任务,我们通常会使用两种方法:Set.has()Array.includes()。尽管它们都能实现查找功能,但在性能上存在显著差异。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 Set.has() 通常比 Array.includes() 更快,特别是在查找大量元素时。




  1. 数据结构的差异:Set vs Array


    首先,要理解性能差异,我们需要了解 SetArrayJavaScript 中的底层实现原理。它们使用了不同的数据结构,这对查找操作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




    1. Set:哈希表的魔力

      Set 是一种集合数据结构,旨在存储唯一的值。JavaScript 中的 Set 通常使用 哈希表 来实现。在哈希表中,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哈希值,这个哈希值用于快速定位和访问该元素。这意味着,当我们使用 Set.has() 来检查某个元素时,JS 引擎能够直接计算该元素的哈希值,从而迅速确定元素是否存在。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1) ,即无论集合中有多少个元素,查找的时间几乎是恒定的。



    2. Array:顺序遍历

      Set 不同,Array 是一种有序的列表结构,元素按插入顺序排列。在数组中查找元素时,Array.includes() 方法必须遍历数组的每一个元素,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确认元素不存在。这样,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n) ,其中 n 是数组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说,随着数组中元素数量的增加,查找所需的时间将线性增长。





  2. 性能差异:什么时候该用哪个?


    在实际开发中,我们通常会选择根据数据的特性来选择 Set.has()Array.includes()。但是,理解它们的性能差异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1. 小型数据集

      对于较小的集合,性能差异可能不那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 Set.has() 还是 Array.includes(),都能以接近常数时间完成操作,因为数据集本身就很小。因此,在小数据集的情况下,开发者更关心的是易用性和代码的简洁性,而不是性能。


      例如,以下是对小型数据集的查找操作:


      // 小型数据集
      const smallSet = new Set([1, 2, 3, 4, 5]);
      console.log(smallSet.has(3));  // true

      const smallArray = [1, 2, 3, 4, 5];
      console.log(smallArray.includes(3));  // true

      在这个示例中,Set.has()Array.includes() 都能快速找到元素 3,两者的性能差异几乎不明显。


      image-20241105095232819


      Set.has(Code 1)和 Array.includes(Code 2)代码性能分析。数据来源:CodePerf



    2. 大型数据集

      当数据集变得更大时,Set.has() 的优势变得尤为明显。如果我们使用 Array.includes() 在一个包含上百万个元素的数组中查找一个目标元素,时间复杂度将变为 O(n) ,查找时间会随着数组的大小而增长。


      Set.has() 在面对大数据集时,性能依然保持在 O(1) ,因为它利用了哈希表的高效查找特性。下面是两个在大数据集下性能对比的例子:


      // 大型数据集
      const largeArray = Array.from({ length: 1000000 }, (_, i) => i);
      const largeSet = new Set(largeArray);

      const valueToFind = 999999;

      console.time("Set.has");
      console.log(largeSet.has(valueToFind));  // true
      console.timeEnd("Set.has");

      console.time("Array.includes");
      console.log(largeArray.includes(valueToFind));  // true
      console.timeEnd("Array.includes");

      在这个例子中,当数据集非常大时,Set.has() 显示了明显的性能优势,而 Array.includes() 的执行时间会随着数组的大小而显著增加。


      BIG


      Set.has(Code 1)和 Array.includes(Code 2)代码性能分析。数据来源:CodePerf



    3. 重复元素的影响

      Set 本身就是一个集合,只允许存储唯一的元素,因此它天然会去除重复的元素。如果你在一个包含大量重复元素的数组中查找某个值,使用 Set 可以提高性能。因为在将数组转换为 Set 后,我们不必担心查找操作的冗余计算。


      // 数组中有重复元素
      const arrayWithDuplicates = [1, 2, 3, 1, 2, 3];
      const uniqueSet = new Set(arrayWithDuplicates);

      // 使用 Set 查找
      console.log(uniqueSet.has(2));  // true





  3. 何时选择 Array.includes()


    尽管 Set.has() 在查找时的性能更优,但这并不意味着 Array.includes() 就没有用武之地。对于小型数据集、对顺序有要求或需要保留重复元素的场景,Array.includes() 仍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例如,数组保持元素的插入顺序,或者你需要查找重复元素时,数组仍然是首选。



  4. 总结



    1. Set.has() 性能较好,特别是在处理大型数据集时,其查找时间接近 O(1)

    2. Array.includes() 在小型数据集或元素顺序敏感时可以正常工作,但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其时间复杂度为 O(n)

    3. 在需要频繁查找元素且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建议使用 Set

    4. 对于较小数据集或有顺序要求的操作,Array.includes() 仍然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5. 因为构造 Set 的过程本身就是遍历的过程,所以如果只用来查询一次的话,可以使用 Array.includes()。但如果需要频繁查询,则建议使用 Set,尤其是在处理较大的数据集时,性能优势更加明显。


    通过理解这两种方法的性能差异,我们可以在编写 JavaScript 程序时更加高效地处理数据查找操作,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来提升应用的性能。



作者:一点一木
来源:juejin.cn/post/7433458585147342882
收起阅读 »

前端啊,拿Lottie炫个动画吧

web
点赞 + 关注 + 收藏 = 学会了 本文简介 有时候在网页上看到一些很炫酷的小动画,比如loading特效,还能控制这个动画的状态,真的觉得很神奇。 大部分做后端的不想碰前端,做前端的不想碰动画特效。 其实啊,很多时候不需要自己写炫酷的特效,会调用第三方库已...
继续阅读 »

点赞 + 关注 + 收藏 = 学会了


本文简介


有时候在网页上看到一些很炫酷的小动画,比如loading特效,还能控制这个动画的状态,真的觉得很神奇。


大部分做后端的不想碰前端,做前端的不想碰动画特效。


其实啊,很多时候不需要自己写炫酷的特效,会调用第三方库已经挺厉害的了。比如今天要介绍的 Lottie。


01.gif


Lottie 是什么?



🔗Lottie官网 airbnb.io/lottie/



Lottie 是一个适用于 Android、iOS、Web 和 Windows 的库,它可以解析使用 Bodymovin 导出为 JSON 的 Adobe After Effects 动画,并在移动设备和 Web 上本地渲染它们!


After Effects 是什么?Bodymovin 又是什么?


别怕,这些我也不会。作为前端,我会拿别人做好的东西来用😁


简单来说,Lottie 是 Airbnb 开发的动画库,特别适合前端开发人员。它可以轻松实现复杂的动画效果,不需要手写大量代码,只需引入现成的 JSON 文件即可。


今天不讲iOS,不讲Android,只讲如何在前端使用 Lottie。


安装 Lottie Web


要在前端项目中使用 Lottie,要么用 CDN 的方式引入,要么通过 NPM 下载。


CDN


在这个网址可以找到 Lottie 的各个版本的JS文件: cdnjs.com/libraries/b…


02.png


我使用的是 5.12.2 这个版本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Document</title>
<style>
#lottie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tyle>
</head>
<body>
<div id="lottie"></div>

<script src="https://cdnjs.cloudflare.com/ajax/libs/bodymovin/5.12.2/lottie.min.js"></script>
<script>
var animation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document.getElementById('lottie'), // 渲染动画的容器
renderer: 'svg', // 渲染方式
loop: true, // 是否循环
autoplay: true, // 是否自动播放
path: './Animation_1.json' // 动画 JSON 文件的路径
});
</script>
</body>
</html>

Animation_1.json 是我下载的一个动画文件,这个文件我放在同级目录里。这个动画文件在哪可以下载我接下来会介绍。这里先了解一下 CDN 的方式怎么引入 Lottie 即可。


NPM


用下面这个命令将 Lottie 下载到你的项目里。


npm install lottie-web

动画资源下载


前面介绍到,动画是用 AE 做好,然后用 Bodymovin 插件将动画转换成一个 JSON 文件,前端就可以使用 lottie-web 将这个 JSON 文件的内容转换成图像渲染到浏览器页面上。


如果想要现成的动画资源可以在这些地方找找



我这里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动画文件,大家可以拿它来练手。



实现第一个 Lottie 动画


我通过 React 脚手架创建了一个 React 项目来举例说明如何使用 Lottie,在 Vue 里的用法也是一样的。


03.gif


import React, { useEffect, useRef } from 'react';
import lottie from 'lottie-web';
import animationData from './assets/animations/Animation.json';

function App() {
const containerRef = useRef(null);

useEffect(() => {
const anim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containerRef.current,
renderer: 'svg',
loop: true,
autoplay: true,
animationData: animationData
});
}, []);

return <div ref={containerRef} style={{width: "300px", height: "300px"}}></div>;
}

export default App;


在 HTML 文件中,创建一个容器,用于放置 Lottie 动画。在这个例子中我创建了一个宽和高都是 300pxdiv 元素。


然后引入 lottie-web 以及放在前端项目里的 Animation.json 动画文件。


最后调用 lottie.loadAnimation() 来启动动画。它将一个对象作为唯一参数。



  • container:动画容器,这个例子通过 React 提供的语法获取到 DOM 元素。

  • renderer:渲染方式,可选 svgcanvashtml

  • loop:是否循环播放。

  • autoplay:是否自动播放。

  • animationData:本地的动画数据的对象。


这里需要注意,animationData 接收的动画对象是存放在前端项目的 JSON 文件,如果你的动画文件是存在别的服务器,需要通过一个 URL 引入的话就不能用 animationData 来接收了,而是要改成 path


const anim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containerRef.current,
renderer: 'svg',
loop: true,
autoplay: true,
path: 'https://lottie.host/68bd36a3-b21d-4909-9b61-9be6b0947943/gInO8owFG1.json'
});

Lottie 常用功能


播放、暂停、停止


控制动画的播放、暂停、停止是很常用的功能。



  • 播放:使用 play() 方法。顾名思义就是让动画动起来。

  • 暂停:使用 pause()方法。暂停可以让动画在当前帧停下来。可以这么理解,你在看视频一个10秒的短视频,播放到第7秒的时候你按了“暂停”,画面就停在第7秒的地方了。

  • 停止:使用 stop() 方法。停止和暂停都是让动画停下来,而停止会让动画返回第1帧画面的地方停下来。


04.gif


import lottie from 'lottie-web';
import React, { useEffect, useRef } from 'react';
import animationData from './assets/animations/Animation.json';

function App() {
const containerRef = useRef(null);

let anim = null

useEffect(() => {

anim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containerRef.current,
renderer: 'svg',
loop: true,
autoplay: true,
animationData: animationData,
});
}, []);

// 播放动画
function play() {
anim.play()
}

// 暂停动画
function pause() {
anim.pause()
}

// 停止动画
function stop() {
anim.stop()
}

return <>
<div ref={containerRef} style={{width: "300px", height: "300px"}}></div>
<button onClick={play}>播放</button>
<button onClick={pause}>暂停</button>
<button onClick={stop}>停止</button>
</>;
}

export default App;

代码放这,建议自己运行起来体验一下。


设置动画播放速度


使用 setSpeed() 方法可以设置动画的播放速度,传入一个数字即可。默认的播放速度是1。


05.gif


// 省略部分代码

// 2倍速度播放
anim.setSpeed(2)

这个参数支持正数(包括非整数)、0、负数。



  • 大于1的正数:比默认速度快

  • 大于0小于1:比默认速度慢

  • 0:画面停止在第一帧不动了

  • 小于0大于-1:动画倒放,而且速度比默认值慢

  • -1:动画倒放,速度和默认值一样

  • 小于-1:动画倒放,速度比默认值快


设置动画播放方向


这里说的播放方向指的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前面用 setSpeed() 方法可以做到这点。但还有一个叫 setDirection() 的方法也能做到。


setDirection() 接收一个数字参数,这个参数大于等于0时是正着播放,负数时是倒着播放。通常情况下,想倒着播放会传入 -1。


06.gif


// 省略部分代码

anim.setDirection(-1)

看,面是吐出来的。


设置动画进度


通过 goToAndStop() 方法可以控制动画跳转到指定帧或时间并停止。


goToAndStop(value, isFrame) 接收2个参数。



  • value:数值,表示要跳转到的帧数或时间点。

  • isFrame:布尔值,默认为 false。如果设置为 true,则 value 参数表示帧数;如果设置为 false,则 value 参数表示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07.png


function goToAndStop() {
anim.goToAndStop(1000, false)
}

return <>
<div ref={containerRef} style={{width: "300px", height: "300px"}}></div>
<button onClick={goToAndStop}>跳转到1秒</button>
</>
;

如果 goToAndStop 第二个参数为 true 则表示要跳转到指定帧数,这个值不能超过动画的总帧数。


销毁动画实例


有些场景在某个时刻需要将动画元素删除掉,比如在数据加载时需要显示 loading,数据加载成功或者失败后需要隐藏 loading,此时可以用 destroy 将 Lottie 动画实例销毁掉。


// 省略部分代码

anim.destroy()

动画监听事件


动画有很多个状态,比如动画数据加载完成/失败、动画播放结束、循环下一次播放、进入新的一帧。Lottie 为我们提供了几个常用的监听方法。


而要监听这些事件,需要在 lottie 实例上用 addEventListener 方法绑定各个事件。


动画数据加载情况


监听动画数据(JSON文件)加载成功或者失败,可以用这两个方法。



  • data_ready:数据加载成功后执行。

  • data_failed:数据加载失败后执行。


需要注意,这两个方法只适用 path 的方式加载数据时触发。animationData 加载的是本地数据,并不会触发这两个方法。


// 省略部分代码

let anim = null;

useEffect(() => {
anim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containerRef.current,
renderer: 'svg',
loop: true,
autoplay: true,
path: 'https://lottie.host/68bd36a3-b21d-4909-9b61-9be6b0947943/gInO8owFG1.json'
});

anim.addEventListener('data_ready', () => {
console.log('数据加载完成');
});

anim.addEventListener('data_failed', () => {
console.log('数据加载失败');
})
}, []);

初始配置完成后


在数据加载前,还可以通过 config_ready 监听初始化配置的完成情况。


要让 config_ready 生效,同样需要通过 path 的方式加载数据。


config_ready 的执行顺序排在 data_ready 之前。


// 省略部分代码

let anim = null;

useEffect(() => {
anim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containerRef.current,
renderer: 'svg',
loop: true,
autoplay: true,
path: 'https://lottie.host/68bd36a3-b21d-4909-9b61-9be6b0947943/gInO8owFG1.json'
});

anim.addEventListener('data_ready', () => {
console.log('数据加载完成');
});

anim.addEventListener('config_ready', () => {
console.log('初始化成功');
});
}, []);

动画播放结束


当动画播放结束时,会触发 complete 事件。


如果 looptrue 的话时不会触发 complete 的,因为一直循环的话动画是没有结束的那天。


// 省略部分代码

let anim = null;

useEffect(() => {

anim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containerRef.current,
renderer: 'svg',
loop: false,
autoplay: true,
animationData: animationData,
});

anim.addEventListener('complete', () => {
console.log('动画播完了');
});
}, []);

动画循环播放结束


looptrue 时,每循环播放完一次就会触发 loopComplete 事件。


// 省略部分代码

let anim = null;

useEffect(() => {

anim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containerRef.current,
renderer: 'svg',
loop: true,
autoplay: true,
animationData: animationData,
});

anim.addEventListener('loopComplete', () => {
console.log('循环结束,准备进入下一次循环');
});
}, []);

当你通过 pause() 暂停了动画,过一阵用 play() 继续播放,也会等这次动画完整播放完才会触发 loopComplete


进入新的一帧


一个动画由很多个画面组成,每个画面都属于1帧。动画每进入一帧时都会触发 enterFrame 事件。


// 省略部分代码

let anim = null;

useEffect(() => {

anim = lottie.loadAnimation({
container: containerRef.current,
renderer: 'svg',
loop: true,
autoplay: true,
animationData: animationData,
// path: 'https://lottie.host/68bd36a3-b21d-4909-9b61-9be6b0947943/gInO8owFG1.json'
});

anim.addEventListener('enterFrame', () => {
console.log('进入新帧');
});
}, []);

自己手写一个动画JSON?


手写 Lottie 的 JSON 动画文件相对复杂,因为需要对 Lottie 的 JSON 结构有较深入的理解。Lottie 的 JSON 文件基于 Bodymovin 插件输出的格式,主要包含静态资源、图层、形状以及帧动画信息。


由于相对复杂,所以不建议真的自己手写,这会显得你很傻。


Lottie JSON 文件由多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



  1. assets:动画中使用的资源(图片等)。

  2. layers:动画中的每一层(类似于 Photoshop 图层)。

  3. shapes:定义图形、路径等基本元素及其动画。

  4. animations:定义每一帧的动画数据,包括位置、缩放、透明度等。


太复杂的元素我确实手写不出来,只能写一个简单的圆形从左向右移动演示一下。


08.gif


{
"v": "5.6.10", // Lottie 版本
"fr": 30, // 帧率 (Frames per second)
"ip": 0, // 动画开始帧 (In Point)
"op": 60, // 动画结束帧 (Out Point)
"w": 500, // 画布宽度
"h": 500, // 画布高度
"nm": "circle animation",// 动画名称
"ddd": 0, // 是否是 3D 动画
"assets": [], // 静态资源(如图片等)
"layers": [ // 动画的图层
{
"ddd": 0, // 图层是否是 3D
"ind": 1, // 图层索引
"ty": 4, // 图层类型,4 代表形状图层
"nm": "circle", // 图层名称
"sr": 1, // 图层的播放速度
"ks": { // 图层的关键帧属性(动画数据)
"o": { // 不透明度动画
"a": 0, // 不透明度动画为 0,表示不设置动画
"k": 100 // 不透明度固定为 100%
},
"r": { // 旋转动画
"a": 0, // 不设置动画
"k": 0 // 旋转角度为 0
},
"p": { // 位置动画 (Position)
"a": 1, // a 为 1 表示位置有动画
"k": [
{
"i": { "x": 0.667, "y": 1 }, // 起始位置插值
"o": { "x": 0.333, "y": 0 }, // 终止位置插值
"n": "0p667_1_0p333_0", // 插值模式名称
"t": 0, // 起始帧
"s": [50, 250, 0], // 起始位置 (x: 50, y: 250)
"e": [450, 250, 0], // 结束位置 (x: 450, y: 250)
"to": [66.66667, 0, 0], // 起始插值控制点
"ti": [-66.66667, 0, 0] // 终止插值控制点
},
{ "t": 60 } // 在 60 帧时结束动画
]
},
"a": { // 锚点动画(用于旋转或缩放中心)
"a": 0,
"k": [0, 0, 0] // 锚点固定在 (0, 0)
},
"s": { // 缩放动画 (Scale)
"a": 0,
"k": [100, 100, 100] // 保持 100% 缩放
}
},
"ao": 0, // 自动定向
"shapes": [ // 图形数组,定义图层中的形状
{
"ty": "el", // 图形类型 'el' 代表 ellipse(椭圆/圆形)
"p": { // 椭圆的中心点
"a": 0,
"k": [0, 0]
},
"s": { // 椭圆的大小
"a": 0,
"k": [100, 100] // 圆的宽和高为 100px
},
"nm": "ellipse"
},
{
"ty": "st", // 图形类型 'st' 代表 stroke(描边)
"c": { // 描边颜色
"a": 0,
"k": [1, 0, 0, 1] // 红色 [R: 1, G: 0, B: 0, Alpha: 1]
},
"o": { // 描边不透明度
"a": 0,
"k": 100
},
"w": { // 描边宽度
"a": 0,
"k": 10
},
"lc": 1, // 线帽样式
"lj": 1, // 线接样式
"ml": 4 // 折线限制
}
],
"ip": 0, // 图层开始帧
"op": 60, // 图层结束帧
"st": 0, // 图层起始时间
"bm": 0 // 混合模式
}
]
}


  • v: 表示 Lottie 动画的版本。

  • fr: 帧率,表示每秒多少帧。在这个示例中,每秒播放 30 帧。

  • ipop: 分别代表动画的起始帧和结束帧。本例中,动画从第 0 帧开始,到第 60 帧结束。

  • layers: 图层数组。每个图层包含 ks (关键帧属性),用于控制位置、缩放、旋转等动画参数。



    • ty: 4: 图层类型为形状图层。

    • p: 定义了位置动画,从帧 0 开始,圆形从 (50, 250) 移动到 (450, 250) 的位置,表示从画布左侧移动到右侧。



  • shapes: 定义了图形的属性。



    • el: 表示一个椭圆形,即我们定义的圆形。

    • st: 表示圆形的描边,颜色为红色,宽度为 10px。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你的朋友。


IMG_4387 2.GIF


点赞 + 关注 + 收藏 = 学会了


作者:德育处主任
来源:juejin.cn/post/7430690608711647232
收起阅读 »

什么年代了?还不懂为什么一定要在团队项目开发中去使用 TypeScript ?

web
为什么要去使用 TypeScript ? 一直以来 TypeScript 的存在都备受争议,很多人认为他加重了前端开发的负担,特别是在它的严格类型系统和 JavaScript 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上引发了不少讨论。 支持者认为 TypeScript 提供了强类型...
继续阅读 »

image.png


为什么要去使用 TypeScript ?


一直以来 TypeScript 的存在都备受争议,很多人认为他加重了前端开发的负担,特别是在它的严格类型系统和 JavaScript 的灵活性之间的矛盾上引发了不少讨论。


支持者认为 TypeScript 提供了强类型检查、丰富的 IDE 支持和更好的代码重构能力,从而提高了大型项目的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


然而,也有很多开发者认为 TypeScript 加重了开发负担,带来了不必要的复杂性,尤其是在小型项目或快速开发场景中,它的严格类型系统可能显得过于繁琐,限制了 JavaScript 本身的动态和自由特性


但是随着项目规模的增大和团队协作的复杂性增加,TypeScript 的优势也更加明显。因为你不可能指望团队中所有人的知识层次和开发习惯都达到同一水准!你也不可能保证团队中的其他人都能够完全正确的使用你封装的组件、函数!



在大型项目中我们往往会封装到很多工具函数、组件等等,我们不可能在使用到组件时跑去看这个组件的实现逻辑,而 TypeScript 的类型提示正好弥补了这一点。通过明确的类型注解,TypeScript 可以在代码中直接提示每个组件的输入输出、参数类型和预期结果,让开发者只需在 IDE 中悬停或查看提示信息,就能了解组件的用途和使用方式,而不需要翻阅具体实现逻辑。


这时你可能会说,使用 JSDoc 也能够实现类似的效果。的确,JSDoc 可以通过注释的形式对函数、参数、返回值等信息进行详细描述,甚至可以生成文档。


然而,JSDoc 依赖于开发者的自觉维护,且其检查和提示能力远不如 TypeScript 强大和全面。TypeScript 的类型系统是在编译阶段强制执行的,这意味着所有类型定义都是真正的 “硬性约束”,能在代码运行前捕获错误,而不仅仅是提示。


在实际开发中,JSDoc 的确能让我们知道参数类型,但它只是一种 “约定” ,而不是真正的约束。这意味着,如果同事在使用工具函数时不小心写错了类型,比如传了字符串而不是数字,JSDoc 只能通过注释告诉你正确的使用方法,却无法在你出错时立即给出警告。


然而在 TypeScript 中,类型系统会在代码编写阶段实时检查。比如,你定义的函数要求传入数字类型的参数,如果有人传入了字符串,IDE 立刻会报错提醒你,防止错误进一步传播。


所以,TypeScript 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层代码保护,让代码有了“硬约束”,团队在开发过程中更加节省心智负担,显著提升开发体验和生产力,少出错、更高效。



接下来我们来使用 TypeScript 写一个基础的防抖函数作为示例。通过类型定义和参数注解,我们不仅能让防抖函数更加通用且类型安全,还能充分利用 TypeScript 的类型检查优势,从而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这样的实现方式将有效地降低潜在的运行时错误,特别是在大型项目中,可以使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够更加顺畅,并且避免一些低级问题。


 

image.png




功能点讲解


防抖函数的主要功能是: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内,如果函数多次调用,只有最后一次调用会生效。这一功能尤其适合优化用户输入等高频事件。


防抖函数的核心功能



  1. 函数执行的延迟控制:函数调用后不立即执行,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如果在等待期间再次调用函数,之前的等待会被取消,重新计时。

  2. 立即执行选项:有时我们希望函数在第一次调用时立即执行,然后在延迟时间内避免再次调用。

  3. 取消功能:我们还希望在某些情况下手动取消延迟执行的函数,比如当页面卸载或需要重新初始化时。




第一步:编写函数框架


在开始封装防抖函数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要写一个函数,假设这个函数名叫 debounce。我们先创建它的基本框架:


function debounce() {
// 函数的逻辑将在这里编写
}

这一步非常简单,先定义一个空函数,这个函数就是我们的防抖函数。在后续步骤中,我们会逐步向这个函数中添加功能。


第二步:添加基本的参数


防抖函数的第一个功能是控制某个函数的执行,因此,我们需要传递一个需要防抖的函数。其次,防抖功能依赖于一个延迟时间,这意味着我们还需要添加一个用于设置延迟的参数。


让我们扩展一下 debounce 函数,为它添加两个基本的参数:



  1. func:需要防抖的目标函数。

  2. duration:防抖的延迟时间,单位是毫秒。


function debounce(func: Function, duration: number) {
// 函数的逻辑将在这里编写
}


  • func 是需要防抖的函数。每当防抖函数被调用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控制这个 func 函数的执行。

  • duration 是延迟时间。这个参数控制了在多长时间后执行目标函数


第三步:为防抖功能引入定时器逻辑


防抖的核心逻辑就是通过定时器setTimeout),让函数执行延后。那么我们需要用一个变量来保存这个定时器,以便在函数多次调用时可以取消之前的定时器。


function debounce(func: Function, duration: number) {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定时器变量
}


  •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我们使用一个变量 timer 来存储定时器的返回值。

  • clearTimeout(timer):每次调用防抖函数时,都会清除之前的定时器,这样就保证了函数不会被立即执行,直到等待时间结束。

  • setTimeout: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执行传入的目标函数 func,并传递原始参数。


为什么写成了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这样的类型 ?


JavaScript 中,setTimeout 是一个内置函数,用来设置一个延迟执行的任务。它的基本语法如下:


let id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Hello, world!");
}, 1000);

setTimeout 返回一个定时器 ID(在浏览器中是一个数字),这个 ID 用来唯一标识这个定时器。如果你想取消定时器,你可以使用 clearTimeout(id),其中 id 就是这个返回的定时器 ID。



ReturnType<T> 是 TypeScript 提供的一个工具类型,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获取某个函数类型的返回值类型。我们通过泛型 T 来传入一个函数类型,然后 ReturnType<T> 就会返回这个函数的返回值类型。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它来获取 setTimeout 函数的返回类型。



为什么需要使用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由于不同的 JavaScript 运行环境中,setTimeout 的返回值类型是不同的:



  • 浏览器中,setTimeout 返回的是一个数字 ID

  • Node.js 中,setTimeout 返回的是一个对象(Timeout 对象)。


为了兼容不同的环境,我们需要用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来动态获取 setTimeout 返回的类型,而不是手动指定类型(比如 numberTimeout)。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这里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表示我们根据 setTimeout 的返回值类型自动推导出变量 timer 的类型,不管是数字(浏览器)还是对象(Node.js),TypeScript 会自动处理。



为什么需要设置联合类型 | null



在我们的防抖函数实现中,定时器 timer 并不是一开始就设置好的。我们需要在每次调用防抖函数时动态设置定时器,所以初始状态下,timer 的值应该是 null



使用 | null 表示联合类型,它允许 timer 变量既可以是 setTimeout 返回的值,也可以是 null,表示目前还没有设置定时器。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表示 timer 可以是 setTimeout 返回的定时器 ID。

  • | null:表示在初始状态下,timer 没有定时器,它的值为 null


第四步:返回一个新函数


在防抖函数 debounce 中,我们希望当它被调用时,返回一个新的函数。这是防抖函数的核心机制,因为每次调用返回的新函数,实际上是在控制目标函数 func 的执行。



具体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并不直接执行传入的目标函数 func,而是返回一个新函数,这个新函数在被调用时会受到防抖的控制。


因此,我们要修改 debounce 函数,使它返回一个新的函数,真正控制 func 的执行时机。


function debounce(func: Function, duration: number) {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定时器变量

return function () {
// 防抖逻辑将在这里编写
};
}


  • 返回新函数:当 debounce 被调用时,它返回一个新函数。这个新函数是每次调用时执行防抖逻辑的入口。

  • 为什么返回新函数? :因为我们需要在每次事件触发时(例如用户输入时)执行防抖操作,而不是直接执行传入的目标函数 func


第五步:清除之前的定时器


为了实现防抖功能,每次调用返回的新函数时,我们需要先清除之前的定时器。如果之前有一个定时器在等待执行目标函数,我们应该将其取消,然后重新设置一个新的定时器。



这个步骤的关键就是使用 clearTimeout(timer)


function debounce(func: Function, duration: number) {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定时器变量

return function () {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之前的定时器
}

// 下面将设置新的定时器
};
}


  • if (timer) :我们检查 timer 是否有值。如果它有值,说明之前的定时器还在等待执行,我们需要将其清除。

  • clearTimeout(timer) :这就是清除之前的定时器,防止之前的调用被执行。这个操作非常关键,因为它确保了只有最后一次调用(在延迟时间后)才会真正触发目标函数。


第六步:设置新的定时器


现在我们需要在每次调用返回的新函数时,重新设置一个新的定时器,让它在指定的延迟时间 duration 之后执行目标函数 func



这时候就要使用 setTimeout 来设置定时器,并在延迟时间后执行目标函数。


function debounce(func: Function, duration: number) {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定时器变量

return function () {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之前的定时器
}

timer = setTimeout(() => {
func(); // 延迟后调用目标函数
}, duration);
};
}


  • setTimeout:我们使用 setTimeout 来设置一个新的定时器,定时器将在 duration 毫秒后执行传入的目标函数 func

  • func() :这是目标函数的实际执行点。定时器到达延迟时间时,它会执行目标函数 func

  • timer = setTimeout(...) :我们将定时器的 ID 存储在 timer 变量中,以便后续可以使用 clearTimeout(timer) 来清除定时器。


第七步:支持参数传递


接下来是让这个防抖函数能够接受参数,并将这些参数传递给目标函数 func



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我们需要用到 ...args 来捕获所有传入的参数,并在执行目标函数时将这些参数传递过去。


function debounce(func: Function, duration: number) {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定时器变量

return function (...args: any[]) { // 接收传入的参数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之前的定时器
}

timer = setTimeout(() => {
func(...args); // 延迟后调用目标函数,并传递参数
}, duration);
};
}


  • ...args: any[] :这表示新函数可以接收任意数量的参数,并将这些参数存储在 args 数组中。

  • func(...args) :当定时器到达延迟时间后,调用目标函数 func,并将 args 中的所有参数传递给它。这确保了目标函数能接收到我们传入的所有参数。


到这里,我们一个基本的防抖函数的实现。这个防抖函数实现了以下基本功能:



  1. 函数执行的延迟控制:每次调用时,都重新设置定时器,确保函数不会立即执行,而是在延迟结束后才执行。

  2. 多参数支持:通过 ...args,防抖函数能够接收多个参数,并将它们传递给目标函数。

  3. 清除之前的定时器:在每次调用时,如果定时器已经存在,先清除之前的定时器,确保只有最后一次调用才会生效。


但是,这样就完了吗?



在当前的实现中,debounce 函数的定义是 debounce(func: Function, duration: number),其中 func: Function 用来表示目标函数。这种定义虽然可以工作,但它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在 TypeScript 强调类型安全的情况下。



缺陷 1:缺乏参数类型检查


Function 是一种非常宽泛的类型,它允许目标函数接收任何类型、任意数量的参数。因此定义目标函数 funcFunction 类型意味着 TypeScript 无法对目标函数的参数类型进行任何检查。


const debounced = debounce((a: number, b: number) => {
console.log(a + b);
}, 200);

debounced("hello", "world"); // 这里不会报错,参数类型不匹配,但仍会被调用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目标函数,期望它接受两个数字类型的参数,但在实际调用时却传入了两个字符串。



这种情况下 TypeScript 不会提示任何错误,因为 Function 类型没有对参数类型进行限制。这种类型检查的缺失可能导致运行时错误或者逻辑上的错误。


缺陷 2:返回值类型不安全


同样,定义 funcFunction 类型时,TypeScript 无法推断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这意味着防抖函数不能保证目标函数的返回值是符合预期的类型,可能导致返回值在其他地方被错误使用。


const debounced = debounce(() => {
return "result";
}, 200);

const result = debounced(); // TypeScript 不知道返回值类型,认为是 undefined

image.png



在这个例子中,虽然目标函数明确返回了一个字符串 "result",但 debounced 函数的返回值类型未被推断出来,因此 TypeScript 会认为它的返回值是 voidundefined,即使目标函数实际上返回了 string


缺陷 3:缺乏目标函数的签名限制


由于 Function 类型允许任何形式的函数,因此 TypeScript 也无法检查目标函数的参数个数和类型是否匹配。这种情况下,如果防抖函数返回的新函数接收了错误数量或类型的参数,可能导致函数行为异常或意外的运行时错误。


const debounced = debounce((a: number) => {
console.log(a);
}, 200);

debounced(1, 2, 3); // TypeScript 不会报错,但多余的参数不会被使用

虽然目标函数只期望接收一个参数,但在调用时传入了多个参数。TypeScript 不会进行任何警告或报错,因为 Function 类型允许这种宽泛的调用,这可能会导致开发者误以为这些参数被使用。


总结 func: Function 的缺陷



  • 缺乏参数类型检查任何数量、任意类型的参数都可以传递给目标函数,导致潜在的参数类型错误。

  • 返回值类型不安全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无法被推断,导致 TypeScript 无法确保返回值的类型正确。

  • 函数签名不受限制没有对目标函数的参数个数和类型进行检查,容易导致逻辑错误或参数使用不当。


这些缺陷使得代码在类型安全性和健壮性上存在不足,可能导致运行时错误或者隐藏的逻辑漏洞。


下一步的改进


为了解决这些缺陷,我们可以通过泛型的方式为目标函数添加类型限制,确保目标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类型都能被准确地推断和检查。这会是我们接下来要进行的优化。


第八步:使用泛型优化


为了克服 func: Function 带来的缺陷,我们可以通过 泛型 来优化防抖函数的类型定义,确保目标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都能在编译时进行类型检查。使用泛型不仅可以解决参数类型和返回值类型的检查问题,还可以提升代码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如何使用泛型进行优化?


我们将通过引入两个泛型参数来改进防抖函数的类型定义:



  1. A:表示目标函数的参数类型,可以是任意类型和数量的参数,确保防抖函数在接收参数时能进行类型检查。

  2. R:表示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确保防抖函数返回的值与目标函数一致。


function debounce<A extends any[], R>(
func: (...args: A) => R, // 使用泛型 A 表示参数,R 表示返回值类型
duration: number // 延迟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 (...args: A) => R { // 返回新函数,参数类型与目标函数相同,返回值类型为 R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定时器变量
let lastResult: R; // 存储目标函数的返回值

return function (...args: A): R { // 返回的新函数,参数类型由 A 推断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之前的定时器
}

timer = setTimeout(() => {
lastResult = func(...args); // 延迟后调用目标函数,并存储返回值
}, duration);

return lastResult; // 返回上一次执行的结果,如果尚未执行则返回 undefined
};
}


  1. A extends any[]A 表示目标函数的参数类型,A 是一个数组类型,能够适应目标函数接收多个参数的场景。通过泛型,防抖函数能够根据目标函数的签名推断出参数类型并进行检查。

  2. RR 表示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防抖函数能够确保返回值类型与目标函数一致。如果目标函数返回值类型为 string,防抖函数也会返回 string,这样可以防止返回值类型不匹配。

  3. lastResult:用来存储目标函数的最后一次返回值。每次调用目标函数时会更新 lastResult,并在调用时返回上一次执行的结果,确保防抖函数返回正确的返回值。


泛型优化后的优点:



  1. 类型安全的参数传递

    通过泛型 A,防抖函数可以根据目标函数的签名进行类型检查,确保传入的参数与目标函数一致,避免参数类型错误。


    const debounced1 = debounce((a: number, b: string) => {
    console.log(a, b);
    }, 300);

    debounced1(42, "hello"); // 正确,参数类型匹配
    debounced1("42", 42); // 错误,类型不匹配

    image.png


  2. 返回值类型安全

    泛型 R 确保了防抖函数的返回值与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一致,防止不匹配的类型被返回。


    const debounced = debounce(() => {
    return "result";
    }, 200);

    const result = debounced(); // 返回值为 string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result"

    image.png


  3. 支持多参数传递

    泛型 A 表示参数类型数组,这意味着目标函数可以接收多个参数,防抖函数会将这些参数正确传递给目标函数。而如果防抖函数返回的新函数接收了错误数量或类型的参数,会直接报错提示。


    const debounced = debounce((name: string, age: number) => {
    return `${name} is ${age} years old.`;
    }, 300);

    const result = debounced("Alice", 30);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Alice is 30 years old."

    image.png



第九步:添加 cancel 方法并处理返回值类型


在前面的步骤中,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可以延迟执行的防抖函数,并且支持参数传递和返回目标函数的结果。



但是,由于防抖函数的执行是异步延迟的,因此在初次调用时,防抖函数可能无法立即返回结果。因此函数的返回值我们需要使用 undefined 来表示目标函数的返回结果可能出现还没生成的情况。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为防抖函数添加一个 cancel 方法,用于手动取消防抖的延迟执行。



为什么需要 cancel 方法?



在一些场景下,可能需要手动取消防抖操作,例如:



  • 用户取消了操作,不希望目标函数再执行。

  • 某个事件或操作已经不再需要处理,因此需要取消延迟中的函数调用。


为了解决这些需求,cancel 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定时器还未触发时,清除定时器并停止目标函数的执行。


// 定义带有 cancel 方法的防抖函数类型
type DebouncedFunction<A extends any[], R> = {
(...args: A): R | undefined; // 防抖函数本身,返回值可能为 R 或 undefined
cancel: () => void; // `cancel` 方法,用于手动清除防抖
};

// 实现防抖函数
function debounce<A extends any[], R>(
func: (...args: A) => R, // 泛型 A 表示参数类型,R 表示返回值类型
duration: number // 延迟时间
): DebouncedFunction<A, R> { // 返回带有 cancel 方法的防抖函数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定时器变量
let lastResult: R | undefined; // 用于存储目标函数的返回值

// 防抖逻辑的核心函数
const debouncedFn = function (...args: A): R | undefined {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之前的定时器
}

// 设置新的定时器
timer = setTimeout(() => {
lastResult = func(...args); // 延迟后执行目标函数,并存储返回值
}, duration);

// 返回上一次的结果或 undefined
return lastResult;
};

// 添加 `cancel` 方法,用于手动取消防抖
debouncedFn.cancel = function () {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定时器
timer = null; // 重置定时器
}
};

return debouncedFn; // 返回带有 `cancel` 方法的防抖函数
}


  1. 返回值类型 R | undefined



    • R:代表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例如 numberstring

    • undefined:在防抖函数的首次调用或目标函数尚未执行时,返回 undefined,表示结果尚未生成。

    • lastResult 用于存储目标函数上一次执行的结果,防抖函数在每次调用时会返回该结果,或者在尚未执行时返回 undefined



  2. cancel 方法



    • cancel 方法的作用是清除当前的定时器,防止目标函数在延迟时间结束后被执行。

    • 通过调用 clearTimeout(timer),我们可以停止挂起的防抖操作,并将 timer 重置为 null,表示当前没有挂起的定时器。




让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使用示例,展示如何使用防抖函数,并在需要时手动取消操作。


// 定义一个简单的目标函数
const debouncedLog = debounce((message: string) => {
console.log(message);
return message;
}, 300);

// 第一次调用防抖函数,目标函数将在 300 毫秒后执行
debouncedLog("Hello"); // 如果不取消,300ms 后会输出 "Hello"

// 手动取消防抖,目标函数不会执行
debouncedLog.cancel();

在这个示例中:



  1. 调用 debouncedLog("Hello") :会启动一个 300 毫秒的延迟执行,目标函数计划在 300 毫秒后执行,并输出 "Hello"

  2. 调用 debouncedLog.cancel() :会清除定时器,目标函数不会执行,避免了不必要的操作。


第十步:将防抖函数作为工具函数单独放在一个 ts 文件中并添加 JSDoc 注释


在编写好防抖函数之后,下一步是将其作为一个工具函数放入单独的 .ts 文件中,以便在项目中重复使用。同时,我们可以为函数添加详细的 JSDoc 注释,方便使用者了解函数的作用、参数、返回值及用法。


1. 将防抖函数放入单独的文件


首先,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名为 debounce.ts 的文件,并将防抖函数的代码放在其中。


// debounce.ts

export type DebouncedFunction<A extends any[], R> = {
(...args: A): R | undefined; // 防抖函数本身,返回值可能为 R 或 undefined
cancel: () => void; // `cancel` 方法,用于手动清除防抖
};

/**
* 创建一个防抖函数,确保在最后一次调用后,目标函数只会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执行。
* 防抖函数可以防止某个函数被频繁调用,例如用户输入事件、滚动事件或窗口调整大小等场景。
*
* @template A - 函数接受的参数类型。
* @template R - 函数的返回值类型。
* @param {(...args: A) => R} func - 需要防抖的目标函数。该函数将在延迟时间后执行。
* @param {number} duration - 延迟时间(以毫秒为单位)。在这个时间内,如果再次调用函数,将重新计时。
* @returns {DebouncedFunction<A, R>} 一个防抖后的函数,该函数包括一个 `cancel` 方法用于清除防抖。
*
* @example
* const debouncedLog = debounce((message: string) => {
* console.log(message);
* return message;
* }, 300);
*
* debouncedLog("Hello"); // 300ms 后输出 "Hello"
* debouncedLog.cancel(); // 取消防抖,函数不会执行
*/

export function debounce<A extends any[], R>(
func: (...args: A) => R,
duration: number
): DebouncedFunction<A, R> {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定时器变量
let lastResult: R | undefined; // 存储目标函数的返回值

const debouncedFn = function (...args: A): R | undefined {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之前的定时器
}

timer = setTimeout(() => {
lastResult = func(...args); // 延迟后执行目标函数,并存储返回值
}, duration);

return lastResult; // 返回上次执行的结果,如果尚未执行则返回 undefined
};

debouncedFn.cancel = function () {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定时器,防止目标函数被执行
timer = null; // 重置定时器
}
};

return debouncedFn;
}

2. 详细的 JSDoc 注释说明


通过添加 JSDoc 注释,能够为函数使用者提供清晰的文档信息,说明防抖函数的功能、参数类型、返回值类型,以及如何使用它。



JSDoc 注释的结构说明



  1. @template A, R:说明泛型 A 是函数接受的参数类型,R 是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

  2. @param:解释函数的输入参数,说明 func 是目标函数,duration 是防抖的延迟时间。

  3. @returns:说明返回值是一个带有 cancel 方法的防抖函数,函数返回值类型是 R | undefined

  4. @example:为函数提供示例,展示防抖函数的典型用法,包括取消防抖操作。


使用 JSDoc 生成文档


通过在 .ts 文件中添加 JSDoc 注释,可以借助 TypeScript 编辑器或 IDE(如 VSCode/Webstorm)自动生成代码提示和函数文档说明,提升开发体验。



例如,当开发者在使用 debounce 函数时,可以自动看到函数的说明和参数类型提示:



image.png


回顾:泛型防抖函数的最终效果


通过前面各个步骤的优化,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类型安全的防抖函数,结合泛型实现了以下关键功能:



  1. 类型安全的参数传递

    通过泛型 A,防抖函数能够根据目标函数的签名进行参数类型检查,确保传入的参数与目标函数的类型一致。如果传入的参数类型不匹配,TypeScript 将在编译时报错,避免运行时的潜在错误。


    const debounced1 = debounce((a: number, b: string) => {
    console.log(a, b);
    }, 300);

    debounced1(42, "hello"); // 正确,参数类型匹配
    debounced1("42", 42); // 错误,类型不匹配

    在上面的例子中,TypeScript 会检查参数类型,确保传入的参数符合预期的类型。错误的参数类型会被及时捕捉。


  2. 返回值类型安全

    泛型 R 确保防抖函数的返回值与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保持一致。TypeScript 可以根据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推断防抖函数的返回值,防止不匹配的类型被返回。


    const debounced = debounce(() => {
    return "result";
    }, 200);

    const result = debounced(); // 返回值为 string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result"

    image.png



    在这个例子中,debounce 返回的防抖函数的返回值类型为 string 或者 undefind ,因为在防抖函数的实现中,目标函数是延迟执行的,因此在初次调用或在延迟期间debounced 函数返回的结果可能尚未生成,与目标函数的返回值类型预期一致。


  3. 支持多参数传递

    泛型 A 表示目标函数的参数类型数组,这意味着防抖函数可以正确传递多个参数,并确保类型安全。如果传入了错误数量或类型的参数,TypeScript 会提示开发者进行修正。


    const debounced = debounce((name: string, age: number) => {
    return `${name} is ${age} years old.`;
    }, 300);

    const result = debounced("Alice", 30);
    console.log(result); // 输出 "Alice is 30 years old."

    在这个例子中,防抖函数正确地将多个参数传递给目标函数,并输出目标函数的正确返回值。传入的参数数量或类型不正确时,TypeScript 会发出报错提示。





总结


至此,我们完整实现并优化了一个类型安全的防抖函数,并通过泛型确保参数和返回值的类型安全。此外,我们还详细讲解了如何为防抖函数添加 cancel 方法,并处理延迟执行的返回值 R | undefined。最后,我们将防抖函数封装在一个单独的 TypeScript 文件中,并为其添加了 JSDoc 注释,使其成为一个可复用的工具函数。



通过这种方式,防抖函数不仅功能强大,还能在编译时提供类型检查,减少运行时的潜在错误。TypeScript 的类型系统帮助我们提升了代码的安全性和健壮性。



最后,我们给出完整的的代码如下:


// debounce.ts

export type DebouncedFunction<A extends any[], R> = {
(...args: A): R | undefined; // 防抖函数本身,返回值可能为 R 或 undefined
cancel: () => void; // `cancel` 方法,用于手动清除防抖
};

/**
* 创建一个防抖函数,确保在最后一次调用后,目标函数只会在指定的延迟时间后执行。
* 防抖函数可以防止某个函数被频繁调用,例如用户输入事件、滚动事件或窗口调整大小等场景。
*
* @template A - 函数接受的参数类型。
* @template R - 函数的返回值类型。
* @param {(...args: A) => R} func - 需要防抖的目标函数。该函数将在延迟时间后执行。
* @param {number} duration - 延迟时间(以毫秒为单位)。在这个时间内,如果再次调用函数,将重新计时。
* @returns {DebouncedFunction<A, R>} 一个防抖后的函数,该函数包括一个 `cancel` 方法用于清除防抖。
*
* @example
* const debouncedLog = debounce((message: string) => {
* console.log(message);
* return message;
* }, 300);
*
* debouncedLog("Hello"); // 300ms 后输出 "Hello"
* debouncedLog.cancel(); // 取消防抖,函数不会执行
*/

export function debounce<A extends any[], R>(
func: (...args: A) => R,
duration: number
): DebouncedFunction<A, R> {
let timer: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 null; // 定时器变量
let lastResult: R | undefined; // 存储目标函数的返回值

const debouncedFn = function (...args: A): R | undefined {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之前的定时器
}

timer = setTimeout(() => {
lastResult = func(...args); // 延迟后执行目标函数,并存储返回值
}, duration);

return lastResult; // 返回上次执行的结果,如果尚未执行则返回 undefined
};

debouncedFn.cancel = function () {
if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 清除定时器,防止目标函数被执行
timer = null; // 重置定时器
}
};

return debouncedFn;
}

作者:ImAllen
来源:juejin.cn/post/7431889821168812073
收起阅读 »

为什么一个文件的代码不能超过300行?

web
先说观点:在进行前端开发时,单个文件的代码行数推荐最大不超过300行,而超过1000行的都可以认为是垃圾代码,需要进行重构。 为什么是300 当然,这不是一个完全精准的数字,你一个页面301行也并不是什么犯天条的大罪,只是一般情况下,300行以下的代码可读性会...
继续阅读 »

先说观点:在进行前端开发时,单个文件的代码行数推荐最大不超过300行,而超过1000行的都可以认为是垃圾代码,需要进行重构。


为什么是300


当然,这不是一个完全精准的数字,你一个页面301行也并不是什么犯天条的大罪,只是一般情况下,300行以下的代码可读性会更好。


起初,这只是林叔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拍脑袋拍出来的一个数字,据我观察,常规的页面开发,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前端页面开发,在进行合理的组件化拆分后,页面基本上都能保持在300行以下,当然,一个文件20行也并没有什么不妥,这里只是说上限。


但是拍脑袋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于是林叔突发奇想想做个实验,看看这些开源大佬的源码文件都是多少行,于是我开发了一个小脚本。给定一个第三方的源文件所在目录,读取该目录下所有文件的行数信息,然后统计该库下文件的最长行数、最短行数、平均行数、小于500行/300行/200行/100行的文件占比。


脚本实现如下,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看统计结果。统计排除了css样式文件以及测试相关文件。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let fileList = []; //存放文件路径
let fileLengthMap = {}; //存放每个文件的行数信息
let result = { //存放统计数据
min: 0,
max: 0,
avg: 0,
lt500: 0,
lt300: 0,
lt200: 0,
lt100: 0
}
//收集所有路径
function collectFiles(sourcePath){
const isFile = function (filePath){
const stats = fs.statSync(filePath);
return stats.isFile()
}
const shouldIgnore = function (filePath){
return filePath.includes("__tests__")
|| filePath.includes("node_modules")
|| filePath.includes("output")
|| filePath.includes("scss")
|| filePath.includes("style")
}
const getFilesOfDir = function (filePath){
return fs.readdirSync(filePath)
.map(file => path.join(filePath, file));
}

//利用while实现树的遍历
let paths = [sourcePath]
while (paths.length){
let fileOrDirPath = paths.shift();
if(shouldIgnore(fileOrDirPath)){
continue;
}
if(isFile(fileOrDirPath)){
fileList.push(fileOrDirPath);
}else{
paths.push(...getFilesOfDir(fileOrDirPath));
}
}

}

//获取每个文件的行数
function readFilesLength(){
fileList.forEach((filePath) => {
const data = fs.readFileSync(filePath, 'utf8');
const lines = data.split('\n').length;
fileLengthMap[filePath] = lines;
})
}

function statisticalMin(){
let min = Infinity;
Object.keys(fileLengthMap).forEach((key) => {
if (min > fileLengthMap[key]) {
min = fileLengthMap[key];
}
})
result.min = min;
}
function statisticalMax() {
let max = 0;
Object.keys(fileLengthMap).forEach((key) => {
if (max < fileLengthMap[key]) {
max = fileLengthMap[key];
}
})
result.max = max;
}
function statisticalAvg() {
let sum = 0;
Object.keys(fileLengthMap).forEach((key) => {
sum += fileLengthMap[key];
})
result.avg = Math.round(sum / Object.keys(fileLengthMap).length);
}
function statisticalLt500() {
let count = 0;
Object.keys(fileLengthMap).forEach((key) => {
if (fileLengthMap[key] < 500) {
count++;
}
})
result.lt500 = (count / Object.keys(fileLengthMap).length * 100).toFixed(2) + '%';
}
function statisticalLt300() {
let count = 0;
Object.keys(fileLengthMap).forEach((key) => {
if (fileLengthMap[key] < 300) {
count++;
}
})
result.lt300 = (count / Object.keys(fileLengthMap).length * 100).toFixed(2) + '%';
}
function statisticalLt200() {
let count = 0;
Object.keys(fileLengthMap).forEach((key) => {
if (fileLengthMap[key] < 200) {
count++;
}
})
result.lt200 = (count / Object.keys(fileLengthMap).length * 100).toFixed(2) + '%';
}
function statisticalLt100() {
let count = 0;
Object.keys(fileLengthMap).forEach((key) => {
if (fileLengthMap[key] < 100) {
count++;
}
})
result.lt100 = (count / Object.keys(fileLengthMap).length * 100).toFixed(2) + '%';
}
//统计
function statistics(){
statisticalMin();
statisticalMax();
statisticalAvg();
statisticalLt500();
statisticalLt300();
statisticalLt200();
statisticalLt100();
}

//打印
function print(){
console.log(fileList)
console.log(fileLengthMap)
console.log('最长行数:', result.max);
console.log('最短行数:', result.min);
console.log('平均行数:', result.avg);
console.log('小于500行的文件占比:', result.lt500);
console.log('小于300行的文件占比:', result.lt300);
console.log('小于200行的文件占比:', result.lt200);
console.log('小于100行的文件占比:', result.lt100);
}

function main(path){
collectFiles(path);
readFilesLength();
statistics();
print();
}

main(path.resolve(__dirname,'./vue-main/src'))

利用该脚本我对Vue、React、ElementPlus和Ant Design这四个前端最常用的库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小于100行占比小于200行占比小于300行占比小于500行占比平均行数最大行数备注
vue60.8%84.5%92.6%98.0%1121000仅1个模板文件编译的为1000行
react78.0%92.0%94.0%98.0%961341仅1个JSX文件编译的为1341行
element-plus73.6%90.9%95.8%98.875950
ant-design86.9%96.7%98.7%99.5%47722

可以看出95%左右的文件行数都不超过300行,98%的都低于500行,而每个库中超过千行以上的文件最多也只有一个,而且还都是最复杂的模板文件编译相关的代码,我们平时写的业务代码复杂度远远小于这些优秀的库,那我们有什么理由写出那么冗长的代码呢?


从这个数据来看,林叔的判断是正确的,代码行数推荐300行以下,最好不超过500行,禁止超过1000行


为什么不要超过300


现在,请你告诉我,你见过最难维护的代码文件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


没错,那就是,通常来说,难维护的代码会有3个显著特点:耦合严重、可读性差、代码过长,而代码过长是难以维护的最重要的原因,就算耦合严重、可读性差,只要代码行数不多,我们总还能试着去理解它,但一旦再伴随着代码过长,就超过我们大脑(就像计算机的CPU和内存)的处理上限了,直接死机了。


这是由于我们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大脑天然就喜欢简单的事物,讨厌复杂的事物,不信咱们做个小测试,试着读一遍然后记住下面的几个字母:



F H U T L P



怎么样,记住了吗?是不是非常简单,那我们再来看下下面的,还是读一遍然后记住:



J O Q S D R P M B C V X



这次记住了吗?这才12个字母而已,而上千行的代码中,包含各种各样的调用关系、数据结构等,为了搞懂一个功能可能还要跳转好几个函数,这么复杂的信息,是不是对大脑的要求有点过高了。


代码行数过大通常是难以维护的最大原因。


怎么不超过300


现在前端组件化编程这么流行,这么方便,我实在找不出还要写出超大文件的理由,我可以"武断"地说,凡是写出大文件的同学,都缺乏结构化思维和分治思维


面向结构编程,而不是面向细节编程


以比较简单的官网开发为例,喜欢面向细节编程的同学,可能得实现是这样的:


<div>
<div class="header">
<img src="logo.png"/>
<h1>网站名称h1>

div>
<div class="main-content">
<div class="banner">
<ul>
<li><img src="banner1.png">li>

ul>
div>
<div class="about-us">

div>

div>
div>

其中省略了N行代码,通常他们写出的页面都非常的长,光Dom可能都有大几百行,再加上JS逻辑以及CSS样式,轻松超过1000行。


现在假如领导让修改"关于我们"的相关代码,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做的:首先从上往下阅读代码,在几千行代码中找到"关于我们"部分的DOM,然后再从几千行代码中找到相关的JS逻辑,这个过程中伴随着鼠标的反复上下滚动,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一行行扫描,生怕错过了某行代码,这样的代码维护起来无疑是让人痛苦的。


面向结构开发的同学实现大概是这样的:


<div>
<Header/>
<main>
<Banner/>
<AboutUs/>
<Services/>
<ContactUs/>
main>
<Footer/>
div>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页面的结构、骨架,如果领导还是让我们修改"关于我们"的代码,你会怎么做,是不是毫不犹豫地就进入AboutUs组件的实现,无关的信息根本不会干扰到你,而且AboutUs的逻辑都集中在组件内部,也符合高内聚的编程原则。


特别是关于表单的开发,面向细节编程的情况特别严重,也造成表单文件特别容易变成超大文件,比如下面这个图,在一个表单中有十几个表单项,其中有一个选择商品分类的下拉选择框。


form.png


面向细节编程的同学喜欢直接把每个表单项的具体实现,杂糅在表单组件中,大概如下这样:






这还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表单项,你看看,就增加了这么多细节,如果是比较复杂点的表单项,其代码就更多了,这么多实现细节混合在这里,你能轻易地搞明白每个表单项的实现吗?你能说清楚这个表单组件的主线任务吗?


面向结构编程的同学会把它抽取为表单项组件,这样表单组件中只需要关心表单初始化、校验规则配置、保存逻辑等应该表单组件处理的内容,而不再呈现各种细节,实现了关注点的分离。






分而治之,大事化小


在进行复杂功能开发时,应该首先通过结构化思考,将大功能拆分为N个小功能,具体每个小功能怎么实现,先不用关心,在结构搭建完成后,再逐个问题击破。


仍然以前面提到的官网为例,首先把架子搭出来,每个子组件先不要实现,只要用一个简单的占位符占个位就行。


<div>
<Header/>
<main>
<Banner/>
<AboutUs/>
<Services/>
<ContactUs/>
main>
<Footer/>
div>

每个子组件刚开始先用个Div占位,具体实现先不管。





架子搭好后,再去细化每个子组件的实现,如果子组件很复杂,利用同样的方式将其拆分,然后逐个实现。相比上来就实现一个超大的功能,这样的实现更加简单可执行,也方便我们看到自己的任务进度。


可以看到,我们实现组件拆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组件的复用(复用也是组件化拆分的一个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功能的结构,实现关注点的分离,增强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同时通过这种拆分,将复杂的大任务变成可执行的小任务,更容易完成且能看到进度。


总结


前端单个文件代码建议不超过300行,最大上限为500行,严禁超过100行。


应该面向结构编程,而不是面向细节编程,要能看到一个组件的主线任务,而不被其中的实现细节干扰,实现关注点分离。


将大任务拆分为可执行的小任务,先进行占位,后逐个实现。


作者:前端林叔
来源:juejin.cn/post/7431575865152618511
收起阅读 »

太强了!这个js库有200多个日期时间函数

web
笔者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用过很多 js 日期时间操作库,如今唯爱这一个,它就是 date-fns。 这是一个拥有 200多个 日期时间函数的集合,堪称日期时间中的 Lodash。 支持按需导出,最大可能地降低打包体积,也支持函数式,链式调用风格。 当前维护非常...
继续阅读 »


date-fns首页


笔者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用过很多 js 日期时间操作库,如今唯爱这一个,它就是 date-fns


这是一个拥有 200多个 日期时间函数的集合,堪称日期时间中的 Lodash


支持按需导出,最大可能地降低打包体积,也支持函数式,链式调用风格。


当前维护非常积极,star 数 35k,提交了 2000多次,近 400个 代码贡献者,被超过 400万 个项目所依赖使用。


2024年9月份发布了 v4 大版本,支持不同时区的时间操作和互转等,特点如下图。


功能说明


话不多说,看几个示例:


格式化


import { format, formatDistance, formatRelative, subDays } from 'date-fns';

format(new Date(), "'Today is a' eeee");
//=> "Today is a Saturday"

formatDistance(subDays(new Date(), 3), new Date(), { addSuffix: true });
//=> "3 days ago"

formatRelative(subDays(new Date(), 3), new Date());
//=> "last Friday at 7:26 p.m."

国际化


import { formatRelative, subDays } from 'date-fns';
import { es, ru } from 'date-fns/locale';

formatRelative(subDays(new Date(), 3), new Date());
//=> "last Friday at 7:26 p.m."

formatRelative(subDays(new Date(), 3), new Date(), { locale: es });
//=> "el viernes pasado a las 19:26"

formatRelative(subDays(new Date(), 3), new Date(), { locale: ru });
//=> "в прошлую пятницу в 19:26"

组合与函数式


import { addYears, formatWithOptions } from 'date-fns/fp';
import { eo } from 'date-fns/locale';

const addFiveYears = addYears(5);

const dateToString = formatWithOptions({ locale: eo }, 'D MMMM YYYY');

const dates = [
new Date(2017, 0, 1),
new Date(2017, 1, 11),
new Date(2017, 6, 2)
];

const toUpper = (arg) => String(arg).toUpperCase();

const formattedDates = dates.map(addFiveYears).map(dateToString).map(toUpper);
//=> ['1 JANUARO 2022', '11 FEBRUARO 2022', '2 JULIO 2022']

可以看到,这操作,非常地 Lodash


官网文档


不过呢,官方文档,笔者每次查看都感觉有点不方便。


所以,特意根据官方文档制作了一份中文文档,点击查看 date-fns 中文文档


date-fns中文文档


不过,笔者目前还没翻译完毕,还在持续进行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先提前关注一下,也欢迎与我微信交流探讨。


那么关于 date-fns 的安利,基本就结束了,本身就是一个函数库而已,没有太多可以细说的地方。


由于笔者比较八卦,我们来看一看 date-fns 周边的数据和信息。


日期时间的操作,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领域。


赞助者


果不其然地,这个项目的赞助者非常之多,不乏很多出名的产品和公司。


赞助费用预算


截至目前,共收到了近 23 万美元的赞助。


作者Sasha


项目的发起者是 Sasha,是一个独立开发者,自2017年起,就一直全职在做开源项目,目前和一家人生活在新加坡。


笔者发现,国外的独立开发者,不依托于公司而具备赚钱和生存能力的人有不少。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生活方式,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觉得舒适的生活。


笔者目前也是独立开发者,2024年,是笔者做自由职业的地 4 第四年,做全职独立开发的第1年,目前超过 10 个产品有或多或少的收益。


如果对独立开发感兴趣,欢迎与我交流探讨。


作者:前端之虎陈随易
来源:juejin.cn/post/7432588086418948131
收起阅读 »

增强 vw/rem 移动端适配,适配宽屏、桌面端、三折屏

web
vw 和 rem 是两个神奇的 CSS 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之前,我一度认为招聘广告上的“像素级还原”是一种超能力,我想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一定专业过硬、有一双高分辨率的深邃大眼睛。 时间一晃,入坑两年,我敏捷地移动有点僵硬不算过硬的小手,将一些固定的 px 尺寸...
继续阅读 »

一个在桌面端、移动端、平板上展示良好的网页


vw 和 rem 是两个神奇的 CSS 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之前,我一度认为招聘广告上的“像素级还原”是一种超能力,我想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一定专业过硬、有一双高分辨率的深邃大眼睛。


时间一晃,入坑两年,我敏捷地移动有点僵硬不算过硬的小手,将一些固定的 px 尺寸复制到代码,等待编译阶段的 vw/rem 转换,刷新浏览器的功夫,完美还原的界面映入眼前,我推了推眼镜,会心一笑。多亏了 vw 和 rem。



TLDR:极简配置 postcss-mobile-forever 增强 vw 的宽屏可访问性,限制视图最大宽度。



用 vw 和 rem 适配移动端视图的结果是一致的,都会得到一个随屏幕宽度变化的等比例伸缩视图。一般使用 postcss-px-to-viewport 做 vw 适配,使用 postcss-px2rem 配合 amfe-flexible 做 rem 适配。由于 rem 适配的原理是模仿 vw,所以后面关于适配的增强,一律使用 vw 适配做对比。


vw 适配有一些优点(同样 rem):



  • 加速开发效率;

  • 像素级还原设计稿;

  • 也许更容易被自动生成。


但是 vw 适配也不完美,它引出了下面的问题:



  1. 开发过程机械化,所有元素是固定的宽高,不考虑响应式设计,例如不使用 flexgrid 布局;

  2. 助长不规范化,不关注细节,只关注页面还原度和开发速度,例如在非按钮元素的 <div> 上添加点击事件;

  3. 桌面端难以访问,包容性降低。


前两个问题,也许要抛弃 vw、回归响应式布局才能解决,在日常开发时,我们要约束自己以开发桌面端的标准来开发移动端页面,改善这两个问题。



马克·吐温在掌握通过密西西比河的方法之后,发现这条河已经失去了它的美丽——总会丢掉一些东西,但是在艺术中比较不受重视的东西同时也被创造出来了。让我们不要再注意丢掉了什么,而是注意获得了什么。 ——《禅与摩托车的维修艺术》



后面,我们将关注第三点,介绍如何在保持现状(vw 适配)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不同屏幕的包容性,至少让我们在三折屏的时代能得到从前 1 倍的体验,而不是 1/3。


移动端桌面端
一个展示正常的移动端页面撑满屏幕而无法阅览的展示在桌面端的移动端页面

上面是一个页面分别在手机和电脑上展示的截图,可以看到左图移动端的右上角没有隐藏分享按钮,所以用户是允许(也应该允许)被分享到桌面端访问的,可惜,当用户准备享受大屏震撼的时候,真的被震撼了:他不知道这个页面的技术细节是神奇的 vw,也不知道他只能用鼠标小心地拖动浏览器窗口边缘,直到窗口窄得和手机一样,最崩溃的是,当他得意地按下了浏览器的缩小按钮,页面像冰冷的机器纹丝不动,浇灭了他的最后一点自信。


限制最大宽度


由于 vw 是视口单位,因此当屏幕变宽,vw 元素也会变大,无限变宽,无限变大。


现在假设在一张宽度 600 像素的设计图上,有一个宽度 60px 的元素,最终通过工具,它会被转为 10vw。这个 10vw 元素是任意伸缩的,但是现在我希望,当屏幕宽度扩大到 700px 后,停止元素的放大。



出现了一堆枯燥的数字,不用担心,后面还有一波,请保持耐心。



首先计算 10vw 在宽 700 像素的屏幕上,应该是多少像素:60 * 700 / 600 = 70。通过最大宽度(700px)和标准宽度(600px)的比例,乘以元素在标准宽度时的尺寸(60px),得到了元素的最大尺寸 70px


接着结合 CSS 函数:min(10vw, 70px),这样元素的宽度将被限制在 70px 以内,小于这个宽度时会以 10vw 等比伸缩。


除了上面的作为正数的尺寸,可能还会有用于方位的负数,负数的情况则使用 CSS 函数 max(),下面的代码块是一个具体实现:


/**
* 限制大小的 vw 转换
* @param {number} n
* @param {number} idealWidth 标准/设计稿/理想宽度,设计稿的宽度
* @param {number} maxWidth 表示伸缩视图的最大宽度
*/

function maxVw(n, idealWidth = 600, maxWidth = 700) {
if (n === 0) return n;

const vwN = Math.round(n * 100 / idealWidth);
const maxN = Math.round(n * maxWidth / idealWidth);
const cssF = n > 0 ? "min" : "max";
return `${cssF}(${vwN}vw, ${maxN}px)`;
}

矫正视图外的元素位置


上一节提供的方法,包容了限制最大宽度尺寸的大部分情况,但是如果不忘像素级还原的❤️初心,就会找到一些漏洞。


下面是一个图例,移动端页面提供了 Top 按钮用于帮助用户返回顶部,按照上一节的方法,Top 按钮会出现在中央移动端视图之外、右边的空白区域中,而不是矫正回中央移动端视图的右下角。


简笔图分成了左右两部分,左边指向右边,左边的部分包含一个视图和视图之外的 Top 按钮,右边的部分包含了一个视图和视图内的 Top 按钮
假设 Top 按钮的样式是这样的:


.top {
position: fixed;
right: 30px;
bottom: 30px;
/* ... */
}

按照标准宽度 600、最大宽度 700,上面的 30px 都被转换成了 min(5vw, 35px)bottom 没错,但 right 需要矫正。


对照上面右图矫正过的状态,right 的值 = 右半边的空白长度 + Top 按钮到居中视图右边框的长度 = 桌面端视图的一半 - 视图中线到 Top 按钮的右边框长度。


沿着第二个等号后面的思路,fixed 定位时桌面端视图一半的尺寸即为 50%,中线到 Top 按钮右边框的长度,分两种情况:



  • 在屏幕宽度大于最大宽度 700 时,为 700 / 2 - 30 * 700 / 600,即为 315px(其中 700 / 2 是中线到移动端右边框长度,30 * 700 / 600 是屏宽 600 时的 30px 在屏宽 700 时的尺寸);

  • 在屏幕宽度小于最大宽度 700 时,为 (600 / 2 - 30) / 600,即为 45%


结合 calc()min() 和上面得到的 50%315px45%,参考第二个等式,可以得到 right 的新值为 calc(50% - min(315px, 45%))。当尺寸大于移动端视图的一半时,会出现负数的情况,这时使用 max() 替换 min()



上面的计算方法是一种符合预期的稳定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强制设置移动端视图的根元素成为包含块,设置之后,right: min(5vw, 35px) 将不再基于浏览器边框,而是基于移动端视图的边框。



postcss-mobile-forever


上面介绍了增强 vw 以包容移动端视图在宽屏展示的两个方面,除了介绍的这些,还有一点点边角情况,例如:



  • 逻辑属性的判断和转换;

  • 矫正 fixed 定位时和包含块宽度有关的 vw% 尺寸;

  • 矫正 fixed 定位时leftrightvw% 尺寸;

  • 为移动端视图添加居中样式;

  • 各种情况的判断和转换方法选择。


postcss-mobile-forever 是一个 PostCSS 插件,利用 mobile-forever 这些工作可以在编译阶段完成,上面举了那么多例子,汇总成一份 mobile-forever 配置就是:


{
"viewportWidth": 700,
"appSelector": "#app",
"maxDisplayWidth": 600
}

上面是 mobile-forever 用户使用最多的模式,max-vw-mode,此外还提供:



  • mq-mode,media-query 媒体查询模式,生成可访问性更高的样式,同样限制最大宽度,但是避免了 vw 带来的无法通过桌面端浏览器缩放按钮缩放页面的问题,也提供了更高的浏览器兼容性;

  • vw-mode,朴素地将固定尺寸转为 vw 伸缩页面,不限制最大宽度。


postcss-mobile-forever 相比 postcss-px-to-viewport 提供了更多的模式,包容了宽屏展示,相比 postcss-px2rem,无需加载 JavaScript,不为项目引入复杂度,即使用户禁用了 js,也能正常展示页面。



scale-view 提供运行时的转换方法。



优秀的模版


postcss-mobile-forever 的推广离不开开源模版的支持、尝试与反馈,下面是这些优秀的模版,它们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项,为用户提供了更包容的产品:



  • vue3-vant-mobile,一个基于 Vue 3 生态系统的移动 web 应用模板,帮助你快速完成业务开发。【查看在线演示

  • vue3-vant4-mobile,基于Vue3.4、Vite5、Vant4、Pinia、Typescript、UnoCSS等主流技术开发,集成 Dark Mode(暗黑)模式和系统主题色,且持久化保存,集成 Mock 数据,包括登录/注册/找回/keep-alive/Axios/useEcharts/IconSvg 等其他扩展。你可以在此之上直接开发你的业务代码!【查看在线演示

  • fantastic-mobile,一款自成一派的移动端 H5 框架,支持多款 UI 组件库,基于 Vue3。【查看在线演示




增强后的 vw/rem 看起来已经完成了适配宽屏的任务,不过回想最初的另外两个问题,机械化的开发过程与不规范化的开发细节,没有解决。作为一名专业的前端开发工程师,请考虑使用响应式设计开发你的下一个项目,为三折屏带来 3 倍的用户体验吧。


作者:wsWmsw
来源:juejin.cn/post/7431558902171484211
收起阅读 »

前端进阶必须会的Zod !

web
大家好,我是白露。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在使用的TypeScript库 —— Zod。简单来说,Zod是一个用于数据验证的库,它可以让你的TypeScript代码更加安全和可靠。 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使用Zod,发现它不仅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些痛点,还大...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白露。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在使用的TypeScript库 —— Zod。简单来说,Zod是一个用于数据验证的库,它可以让你的TypeScript代码更加安全和可靠。


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使用Zod,发现它不仅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的一些痛点,还大大提高了我的开发效率。我相信,这个库也能帮助到许多和我有同样困扰的TypeScript开发者们。


1. 为什么需要Zod?


作为一个热爱TypeScript的程序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增强类型安全性的方法。


最近几年,我主要使用TypeScript进行开发。原因很简单:TypeScript提供了优秀的静态类型检查,特别是对于大型项目来说,它的类型系统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许多潜在的运行时错误。


然而,尽管TypeScript的类型系统非常强大,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特别是在处理运行时数据时,TypeScript的静态类型检查无法完全保证数据的正确性。这就是我开始寻找额外的数据验证解决方案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数据验证库,如Joi、Yup等。但它们要么缺乏与TypeScript的良好集成,要么使用起来过于复杂。直到我发现了Zod,它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需求。


2. Zod是什么?


Zod是一个TypeScript优先的模式声明和验证库。它允许你创建复杂的类型安全验证模式,并在运行时执行这些验证。Zod的设计理念是"以TypeScript类型为先",这意味着你定义的每个Zod模式不仅可以在运行时进行验证,还可以被TypeScript编译器用来推断类型。


使用Zod的主要优势包括:



  1. 类型安全: Zod提供了从运行时验证到静态类型推断的端到端类型安全。

  2. 零依赖: Zod没有任何依赖项,这意味着它不会给你的项目增加额外的包袱。

  3. 灵活性: Zod支持复杂的嵌套对象和数组模式,可以处理几乎任何数据结构。

  4. 可扩展性: 你可以轻松地创建自定义验证器和转换器。

  5. 性能: Zod经过优化,可以处理大型和复杂的数据结构,而不会影响性能。


3. 如何使用Zod?


让我们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来看看如何使用Zod。


3.1 基本类型验证


import { z } from 'zod';

// 定义一个简单的字符串模式
const stringSchema = z.string();

// 验证
console.log(stringSchema.parse("hello")); // 输出: "hello"
console.log(stringSchema.parse(123)); // 抛出 ZodError

3.2 对象验证


const userSchema = z.object({
  name: z.string(),
  age: z.number().min(0).max(120),
  email: z.string().email(),
});

type User = z.infer<typeof userSchema>; // 自动推断类型

const user = {
  name: "Alice",
  age: 30,
  email: "alice@example.com",
};

console.log(userSchema.parse(user)); // 验证通过

3.3 数组验证


const numberArraySchema = z.array(z.number());

console.log(numberArraySchema.parse([123])); // 验证通过
console.log(numberArraySchema.parse([1"2"3])); // 抛出 ZodError

4. Zod的高级用法


Zod不仅可以处理基本的类型验证,还可以处理更复杂的场景。


4.1 条件验证


const personSchema = z.object({
  name: z.string(),
  age: z.number(),
  drivingLicense: z.union([z.string(), z.null()]).nullable(),
}).refine(data => {
  if (data.age < 18 && data.drivingLicense !== null) {
    return false;
  }
  return true;
}, {
  message: "未成年人不能持有驾-照",
});

4.2 递归模式


const categorySchema: z.ZodType<Category> = z.lazy(() => z.object({
  name: z.string(),
  subcategories: z.array(categorySchema).optional(),
}));

type Category = z.infer<typeof categorySchema>;

4.3 自定义验证器


const passwordSchema = z.string().refine(password => {
  // 至少8个字符,包含大小写字母和数字
  const regex = /^(?=.*[a-z])(?=.*[A-Z])(?=.*\d)[a-zA-Z\d]{8,}$/;
  return regex.test(password);
}, {
  message"密码必须至少8个字符,包含大小写字母和数字",
});

5. Zod与前端框架的集成


Zod可以很好地与各种前端框架集成。


这里我们以React为例,看看如何在React应用中使用Zod进行表单验证。


import { z } from 'zod';
import { useForm } from 'react-hook-form';
import { zodResolver } from '@hookform/resolvers/zod';

const schema = z.object({
  username: z.string().min(3).max(20),
  email: z.string().email(),
  password: z.string().min(8),
});

type FormData = z.infer<typeof schema>;

function SignupForm() {
  const { register, handleSubmit, formState: { errors } } = useForm<FormData>({
    resolverzodResolver(schema),
  });

  const onSubmit = (data: FormData) => {
    console.log(data);
  };

  return (
    <form onSubmit={handleSubmit(onSubmit)}>
      <input {...register("username")} placeholder="Username" />
      {errors.username && <span>{errors.username.message}</span>}
      
      <input {...register("email")} placeholder="Email" />
      {errors.email && <span>{errors.email.message}</span>}
      
      <input {...register("password")} type="password" placeholder="Password" />
      {errors.password && <span>{errors.password.message}</span>}
      
      <button type="submit">Sign Up</button>

    </form>


  );
}

6. Zod与数据库的结合


Zod不仅可以用于前端验证,还可以与后端数据库模式定义完美结合。以下是一个使用Prisma和Zod的例子:


import { z } from 'zod';
import { Prisma } from '@prisma/client';

const userSchema = z.object({
  id: z.number().optional(),
  name: z.string().min(3),
  email: z.string().email(),
  age: z.number().min(18),
  createdAt: z.date().optional(),
  updatedAt: z.date().optional(),
});

type User = z.infer<typeof userSchema>;

// 使用Zod模式来定义Prisma模型
const userModel: Prisma.UserCreateInput = userSchema.omit({ id: true, createdAt: true, updatedAt: true }).parse({
  name: "John Doe",
  email: "john@example.com",
  age: 30,
});

// 现在可以安全地将这个对象传递给Prisma的create方法
// prisma.user.create({ data: userModel });

7. Zod的性能优化


虽然Zod非常强大,但在处理大型数据结构时,可能会遇到性能问题。以下是一些优化建议:



  1. 延迟验证: 对于大型对象,考虑使用z.lazy()来延迟验证。

  2. 部分验证: 使用z.pick()z.omit()来只验证需要的字段。

  3. 缓存模式: 如果你频繁使用相同的模式,考虑缓存它们。

  4. 异步验证: 对于复杂的验证逻辑,考虑使用异步验证器。


8. Zod vs 其他验证库


Zod并不是市场上唯一的验证库。让我们简单比较一下Zod与其他流行的验证库:



  1. Joi: Joi是一个功能强大的验证库,但它不是TypeScript优先的,这意味着你需要额外的工作来获得类型推断。

  2. Yup: Yup与Zod非常相似,但Zod的API设计更加直观,而且性能通常更好。

  3. Ajv: Ajv是一个高性能的JSON Schema验证器,但它的API相对复杂,学习曲线较陡。

  4. class-validator: 这是一个基于装饰器的验证库,非常适合与TypeORM等ORM一起使用,但它需要使用实验性的装饰器特性。


相比之下,Zod提供了一个平衡的解决方案:它是TypeScript优先的,性能优秀,API直观,并且不需要任何实验性特性。


总而言之,通过使用Zod,你可以:



  1. 减少运行时错误

  2. 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 自动生成TypeScript类型

  4. 简化前后端之间的数据验证逻辑


开始使用Zod吧,让你的TypeScript代码更安全、更强大!


写了这么多,大家不点赞或者star一下,说不过去了吧?


延伸阅读



作者:青玉白露
来源:juejin.cn/post/7426923218952847412
收起阅读 »

threejs做特效:实现物体的发光效果-EffectComposer详解!

web
简介与效果概览 各位大佬给个赞,感谢呢! threejs的开发中,实现物体发光效果是一个常见需求,比如实现楼体的等待照明 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效果合成器概念:EffectComposer。 效果合成器能够合成各种花里胡哨的效果,好比是一个做...
继续阅读 »

简介与效果概览


各位大佬给个赞,感谢呢!


threejs的开发中,实现物体发光效果是一个常见需求,比如实现楼体的等待照明



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个效果合成器概念:EffectComposer。


效果合成器能够合成各种花里胡哨的效果,好比是一个做特效的AE,本教程,我们将使用它来实现一个简单的发光效果。


如图,这是我们将导入的一个模型


.


我们要给他赋予灵魂,实现下面的发光效果


顺带的,我们要实现物体的自动旋转、一个简单的性能监视器、一个发光参数调节的面板


技术方案


原生html框架搭建


借助threejs实现一个物体发光效果非常简单,首先我们使用html搭建一个简单的开发框架


参考官方起步文档:three.js中文网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title>three.js物体发光效果</title>
<meta charset="utf-8"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user-scalable=no, minimum-scale=1.0, maximum-scale=1.0" />
<link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href="./main.css" />
<style>
#info>* {
max-width: 650px;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
</style>
</head>

<body>
<div id="container"></div>
<script type="importmap">
{
"imports": {
"three": "https://unpkg.com/three@0.163.0/build/three.module.js",
"three/addons/": "https://unpkg.com/three@0.163.0/examples/jsm/"
}
}
</script>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 as THREE from "three";
import { OrbitControls } from "three/addons/controls/OrbitControls.js";
import { GLTFLoader } from "three/addons/loaders/GLTFLoader.js";

</script>
</body>

</html>


上述代码中,我们采用type="importmap"的方式引入了threejs开发 的一些核心依赖,"three"是开发的最基本依赖;在Three.js中,"addons" 通常指的是一些附加功能或扩展模块,它们提供了额外的功能,可以用于增强或扩展Three.js的基本功能。


type="module"中,我们引入了threejs的一些基础依赖,OrbitControls轨道控制器和GLTFLoader模型加载器。


实现模型的加载


我们将下载好的模型放在文件根目录


http://www.yanhuangxueyuan.com/threejs/examples/models/gltf/PrimaryIonDrive.glb

基于threejs的基础知识,我们先实现模型的加载与渲染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 as THREE from "three";
import { OrbitControls } from "three/addons/controls/OrbitControls.js";
import { GLTFLoader } from "three/addons/loaders/GLTFLoader.js";

init()
function init() {
const containe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ainer");

// WebGL渲染器
// antialias是否执行抗锯齿。默认为false.
renderer = new THREE.WebGLRenderer({ antialias: true });
// 设置设备像素比。通常用于避免HiDPI设备上绘图模糊
renderer.setPixelRatio(window.devicePixelRatio);
renderer.setSize(window.innerWidth, window.innerHeight);
// 设置色调映射 这个属性用于在普通计算机显示器或者移动设备屏幕等低动态范围介质上,模拟、逼近高动态范围(HDR)效果。
renderer.toneMapping = THREE.ReinhardToneMapping;
container.appendChild(renderer.domElement);

// 创建新的场景对象。
const scene = new THREE.Scene();
// 创建透视相机
camera = new THREE.PerspectiveCamera(
40,
window.innerWidth / window.innerHeight,
1,
100
);
camera.position.set(-5, 2.5, -3.5);
scene.add(camera);
// 创建轨道控制器
const controls = new OrbitControls(camera, renderer.domElement);
controls.maxPolarAngle = Math.PI * 0.5;
controls.minDistance = 3;
controls.maxDistance = 8;
// 添加了一个环境光
scene.add(new THREE.AmbientLight(0xcccccc));
// 创建了一个点光源
const pointLight = new THREE.PointLight(0xffffff, 100);
camera.add(pointLight);

// 模型加载
new GLTFLoader().load("./PrimaryIonDrive.glb", function (gltf) {
const model = gltf.scene;
scene.add(model);
const clip = gltf.animations[0];
renderer.render(scene, camera);
});
}
</script>

现在,我们的页面中就有了下面的场景



接下来,我们实现模型的发光效果添加。


模型发光效果添加


实现模型的发光效果,实际是EffectComposer效果合成器实现的。


官方定义:用于在three.js中实现后期处理效果。该类管理了产生最终视觉效果的后期处理过程链。 后期处理过程根据它们添加/插入的顺序来执行,最后一个过程会被自动渲染到屏幕上。


简单来说,EffectComposer效果合成器只是一个工具,它可以将多种效果集成,进行渲染。我们来看一个伪代码:


import { EffectComposer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EffectComposer.js";

// 创建效果合成器
composer = new EffectComposer(renderer);
composer.addPass(发光效果);
composer.addPass(光晕效果);
composer.addPass(玻璃磨砂效果

// 渲染
composer.render();

它的实现过程大致如上述代码。要实现发光效果,我们需要先熟悉三个Pass。


import { Render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RenderPass.js";
import { UnrealBloom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UnrealBloomPass.js";
import { Output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OutputPass.js";


  • RenderPass: 渲染通道是用于传递渲染结果的对象。RenderPass是EffectComposer中的一个通道,用于将场景渲染到纹理上。(固定代码,相当于混合效果的开始)

  • UnrealBloomPass: 这是一个用于实现逼真的辉光效果的通道。它模拟了逼真的辉光,使得场景中的亮部分在渲染后产生耀眼的辉光效果。(不同效果有不同的pass)

  • OutputPass: OutputPass是EffectComposer中的一个通道,用于将最终渲染结果输出到屏幕上。(固定代码,相当于混合效果的结束)


现在,我们完整的实现发光效果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 as THREE from "three";

import { OrbitControls } from "three/addons/controls/OrbitControls.js";
import { GLTFLoader } from "three/addons/loaders/GLTFLoader.js";
import { EffectComposer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EffectComposer.js";
import { Render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RenderPass.js";
import { UnrealBloom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UnrealBloomPass.js";
import { Output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OutputPass.js";

let camera;
let composer, renderer;

const params = {
threshold: 0,
strength: 1,
radius: 0,
exposure: 1,
};

init();

function init() {
const containe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ainer");

// WebGL渲染器
// antialias是否执行抗锯齿。默认为false.
renderer = new THREE.WebGLRenderer({ antialias: true });
// 设置设备像素比。通常用于避免HiDPI设备上绘图模糊
renderer.setPixelRatio(window.devicePixelRatio);
renderer.setSize(window.innerWidth, window.innerHeight);
// 设置色调映射 这个属性用于在普通计算机显示器或者移动设备屏幕等低动态范围介质上,模拟、逼近高动态范围(HDR)效果。
renderer.toneMapping = THREE.ReinhardToneMapping;
container.appendChild(renderer.domElement);

// 创建新的场景对象。
const scene = new THREE.Scene();
// 创建透视相机
camera = new THREE.PerspectiveCamera(
40,
window.innerWidth / window.innerHeight,
1,
100
);
camera.position.set(-5, 2.5, -3.5);
scene.add(camera);
// 创建轨道控制器
const controls = new OrbitControls(camera, renderer.domElement);
controls.maxPolarAngle = Math.PI * 0.5;
controls.minDistance = 3;
controls.maxDistance = 8;
// 添加了一个环境光
scene.add(new THREE.AmbientLight(0xcccccc));
// 创建了一个点光源
const pointLight = new THREE.PointLight(0xffffff, 100);
camera.add(pointLight);

// 创建了一个RenderPass对象,用于将场景渲染到纹理上。
const renderScene = new RenderPass(scene, camera);

// 创建了一个UnrealBloomPass对象,用于实现辉光效果。≈
const bloomPass = new UnrealBloomPass(
new THREE.Vector2(window.innerWidth, window.innerHeight),
1.5,
0.4,
0.85
);
// 设置发光参数,阈值、强度和半径。
bloomPass.threshold = params.threshold;
bloomPass.strength = params.strength;
bloomPass.radius = params.radius;

// 创建了一个OutputPass对象,用于将最终渲染结果输出到屏幕上。
const outputPass = new OutputPass();

// 创建了一个EffectComposer对象,并将RenderPass、UnrealBloomPass和OutputPass添加到渲染通道中。
composer = new EffectComposer(renderer);
composer.addPass(renderScene);
composer.addPass(bloomPass);
composer.addPass(outputPass);

// 模型加载
new GLTFLoader().load("./PrimaryIonDrive.glb", function (gltf) {
const model = gltf.scene;
scene.add(model);
const clip = gltf.animations[0];
animate();
});
}

function animate() {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 通过调用 render 方法,将场景渲染到屏幕上。
composer.render();
}
</script>

现在,我们就实现发光的基本效果了!



实现物体的自动旋转动画


现在,我们实现一下物体自身的旋转动画



AnimationMixer是three中的动画合成器,使用AnimationMixer可以解析到模型中的动画数据


// 模型加载
new GLTFLoader().load("./PrimaryIonDrive.glb", function (gltf) {
const model = gltf.scene;
scene.add(model);
//创建了THREE.AnimationMixer 对象,用于管理模型的动画。
mixer = new THREE.AnimationMixer(model);
//从加载的glTF模型文件中获取动画数据。
//这里假设模型文件包含动画数据,通过 gltf.animations[0] 获取第一个动画片段。
const clip = gltf.animations[0];
// 使用 mixer.clipAction(clip) 创建了一个动画操作(AnimationAction),并立即播放该动画
mixer.clipAction(clip.optimize()).play();

animate();
});

实现动画更新


let clock;
clock = new THREE.Clock();

function animate() {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使用了 clock 对象的 getDelta() 方法来获取上一次调用后经过的时间,即时间间隔(delta)。
const delta = clock.getDelta();
//根据上一次更新以来经过的时间间隔来更新动画。
//这个方法会自动调整动画的播放速度,使得动画看起来更加平滑,不受帧率的影响
mixer.update(delta);

// 通过调用 render 方法,将场景渲染到屏幕上。
composer.render();
}

完整代码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 as THREE from "three";

import { OrbitControls } from "three/addons/controls/OrbitControls.js";
import { GLTFLoader } from "three/addons/loaders/GLTFLoader.js";
import { EffectComposer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EffectComposer.js";
import { Render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RenderPass.js";
import { UnrealBloom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UnrealBloomPass.js";
import { Output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OutputPass.js";

let camera, stats;
let composer, renderer, mixer, clock;

const params = {
threshold: 0,
strength: 1,
radius: 0,
exposure: 1,
};

init();

function init() {
const containe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ainer");

clock = new THREE.Clock();

// WebGL渲染器
// antialias是否执行抗锯齿。默认为false.
renderer = new THREE.WebGLRenderer({ antialias: true });
// .....

// 模型加载
new GLTFLoader().load("./PrimaryIonDrive.glb", function (gltf) {
const model = gltf.scene;

scene.add(model);

mixer = new THREE.AnimationMixer(model);
const clip = gltf.animations[0];
mixer.clipAction(clip.optimize()).play();

animate();
});
}

function animate() {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const delta = clock.getDelta();
mixer.update(delta);
// 通过调用 render 方法,将场景渲染到屏幕上。
composer.render();
}
</script>

优化屏幕缩放逻辑


init{
// ....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onWindowResize);
}
function onWindowResize() {
const width = window.innerWidth;
const height = window.innerHeight;

camera.aspect = width / height;
camera.updateProjectionMatrix();

renderer.setSize(width, height);
composer.setSize(width, height);
}

添加参数调节面板


在Three.js中,GUI是一个用于创建用户界面(UI)控件的库。具体来说,GUI库允许你在Three.js应用程序中创建交互式的图形用户界面元素,例如滑块、复选框、按钮等,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控制场景中的对象、相机、光源等参数。


我们借助这个工具实现如下发光效果调试面板


import { GUI } from "three/addons/libs/lil-gui.module.min.js";


init{
// ....

// 创建一个GUI实例
const gui = new GUI();

// 创建一个名为"bloom"的文件夹,用于容纳调整泛光效果的参数
const bloomFolder = gui.addFolder("bloom");

// 在"bloom"文件夹中添加一个滑块控件,用于调整泛光效果的阈值参数
bloomFolder
.add(params, "threshold", 0.0, 1.0)
.onChange(function (value) {
bloomPass.threshold = Number(value);
});

// 在"bloom"文件夹中添加另一个滑块控件,用于调整泛光效果的强度参数
bloomFolder
.add(params, "strength", 0.0, 3.0)
.onChange(function (value) {
bloomPass.strength = Number(value);
});

// 在根容器中添加一个滑块控件,用于调整泛光效果的半径参数
gui
.add(params, "radius", 0.0, 1.0)
.step(0.01)
.onChange(function (value) {
bloomPass.radius = Number(value);
});

// 创建一个名为"tone mapping"的文件夹,用于容纳调整色调映射效果的参数
const toneMappingFolder = gui.addFolder("tone mapping");

// 在"tone mapping"文件夹中添加一个滑块控件,用于调整曝光度参数
toneMappingFolder
.add(params, "exposure", 0.1, 2)
.onChange(function (value) {
renderer.toneMappingExposure = Math.pow(value, 4.0);
});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onWindowResize);
}

添加性能监视器



import Stats from "three/addons/libs/stats.module.js";

init{
stats = new Stats();
container.appendChild(stats.dom);
// ...
}

function animate() {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const delta = clock.getDelta();
mixer.update(delta);

stats.update();
// 通过调用 render 方法,将场景渲染到屏幕上。
composer.render();
}

在Three.js中,Stats是一个性能监视器,用于跟踪帧速率(FPS)、内存使用量和渲染时间等信息。


完整demo代码


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title>three.js物体发光效果</title>
<meta charset="utf-8" />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user-scalable=no, minimum-scale=1.0, maximum-scale=1.0" />
<link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href="./main.css" />
<style>
#info>* {
max-width: 650px;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
</style>
</head>

<body>
<div id="container"></div>
<script type="importmap">
{
"imports": {
"three": "https://unpkg.com/three@0.163.0/build/three.module.js",
"three/addons/": "https://unpkg.com/three@0.163.0/examples/jsm/"
}
}
</script>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 as THREE from "three";

import Stats from "three/addons/libs/stats.module.js";
import { GUI } from "three/addons/libs/lil-gui.module.min.js";

import { OrbitControls } from "three/addons/controls/OrbitControls.js";
import { GLTFLoader } from "three/addons/loaders/GLTFLoader.js";
import { EffectComposer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EffectComposer.js";
import { Render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RenderPass.js";
import { UnrealBloom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UnrealBloomPass.js";
import { Output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OutputPass.js";

let camera, stats;
let composer, renderer, mixer, clock;

const params = {
threshold: 0,
strength: 1,
radius: 0,
exposure: 1,
};

init();

function init() {
const containe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ainer");

stats = new Stats();
container.appendChild(stats.dom);

clock = new THREE.Clock();

// WebGL渲染器
// antialias是否执行抗锯齿。默认为false.
renderer = new THREE.WebGLRenderer({ antialias: true });
// 设置设备像素比。通常用于避免HiDPI设备上绘图模糊
renderer.setPixelRatio(window.devicePixelRatio);
renderer.setSize(window.innerWidth, window.innerHeight);
// 设置色调映射 这个属性用于在普通计算机显示器或者移动设备屏幕等低动态范围介质上,模拟、逼近高动态范围(HDR)效果。
renderer.toneMapping = THREE.ReinhardToneMapping;
container.appendChild(renderer.domElement);

// 创建新的场景对象。
const scene = new THREE.Scene();
// 创建透视相机
camera = new THREE.PerspectiveCamera(
40,
window.innerWidth / window.innerHeight,
1,
100
);
camera.position.set(-5, 2.5, -3.5);
scene.add(camera);
// 创建轨道控制器
const controls = new OrbitControls(camera, renderer.domElement);
controls.maxPolarAngle = Math.PI * 0.5;
controls.minDistance = 3;
controls.maxDistance = 8;
// 添加了一个环境光
scene.add(new THREE.AmbientLight(0xcccccc));
// 创建了一个点光源
const pointLight = new THREE.PointLight(0xffffff, 100);
camera.add(pointLight);

// 创建了一个RenderPass对象,用于将场景渲染到纹理上。
const renderScene = new RenderPass(scene, camera);

// 创建了一个UnrealBloomPass对象,用于实现辉光效果。≈
const bloomPass = new UnrealBloomPass(
new THREE.Vector2(window.innerWidth, window.innerHeight),
1.5,
0.4,
0.85
);
// 设置发光参数,阈值、强度和半径。
bloomPass.threshold = params.threshold;
bloomPass.strength = params.strength;
bloomPass.radius = params.radius;

// 创建了一个OutputPass对象,用于将最终渲染结果输出到屏幕上。
const outputPass = new OutputPass();

// 创建了一个EffectComposer对象,并将RenderPass、UnrealBloomPass和OutputPass添加到渲染通道中。
composer = new EffectComposer(renderer);
composer.addPass(renderScene);
composer.addPass(bloomPass);
composer.addPass(outputPass);

// 模型加载
new GLTFLoader().load("./PrimaryIonDrive.glb", function (gltf) {
const model = gltf.scene;

scene.add(model);

mixer = new THREE.AnimationMixer(model);
const clip = gltf.animations[0];
mixer.clipAction(clip.optimize()).play();

animate();
});

const gui = new GUI();

const bloomFolder = gui.addFolder("bloom");

bloomFolder
.add(params, "threshold", 0.0, 1.0)
.onChange(function (value) {
bloomPass.threshold = Number(value);
});

bloomFolder
.add(params, "strength", 0.0, 3.0)
.onChange(function (value) {
bloomPass.strength = Number(value);
});

gui
.add(params, "radius", 0.0, 1.0)
.step(0.01)
.onChange(function (value) {
bloomPass.radius = Number(value);
});

const toneMappingFolder = gui.addFolder("tone mapping");

toneMappingFolder
.add(params, "exposure", 0.1, 2)
.onChange(function (value) {
renderer.toneMappingExposure = Math.pow(value, 4.0);
});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onWindowResize);
}

function onWindowResize() {
const width = window.innerWidth;
const height = window.innerHeight;

camera.aspect = width / height;
camera.updateProjectionMatrix();

renderer.setSize(width, height);
composer.setSize(width, height);
}

function animate() {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const delta = clock.getDelta();

mixer.update(delta);

stats.update();
// 通过调用 render 方法,将场景渲染到屏幕上。
composer.render();
}
</script>
</body>

</html>


main.css


body {
margin: 0;
background-color: #000;
color: #fff;
font-family: Monospace;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24px;
overscroll-behavior: none;
}

a {
color: #ff0;
text-decoration: none;
}

a:hover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button {
cursor: pointer;
text-transform: uppercase;
}

#info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px;
width: 100%;
padding: 10px;
box-sizing: border-box;
text-align: center;
-moz-user-select: none;
-webkit-user-select: none;
-ms-user-select: none;
user-select: none;
pointer-events: none;
z-index: 1; /* TODO Solve this in HTML */
}

a, button, input, select {
pointer-events: auto;
}

.lil-gui {
z-index: 2 !important; /* TODO Solve this in HTML */
}

@media all and ( max-width: 640px ) {
.lil-gui.root {
right: auto;
top: auto;
max-height: 50%;
max-width: 80%;
bottom: 0;
left: 0;
}
}

#overlay {
position: absolute;
font-size: 16px;
z-index: 2;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flex-direction: column;
background: rgba(0,0,0,0.7);
}

#overlay button {
background: transparent;
border: 0;
border: 1px solid rgb(255, 255, 255);
border-radius: 4px;
color: #ffffff;
padding: 12px 18px;
text-transform: uppercase;
cursor: pointer;
}

#notSupported {
width: 50%;
margin: auto;
background-color: #f00;
margin-top: 20px;
padding: 10px;
}

总结


通过本教程,我想现在你对效果合成器一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在,我们在看看官网的定义:


用于在three.js中实现后期处理效果。该类管理了产生最终视觉效果的后期处理过程链。 后期处理过程根据它们添加/插入的顺序来执行,最后一个过程会被自动渲染到屏幕上


结合代码,我想现在理解其它非常容易


<script type="module">
import * as THREE from "three";

import { EffectComposer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EffectComposer.js";
import { Render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RenderPass.js";
import { UnrealBloom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UnrealBloomPass.js";
import { OutputPass } from "three/addons/postprocessing/OutputPass.js";

function init() {
// 1【渲染开始】创建了一个RenderPass对象,用于将场景渲染到纹理上。
const renderScene = new RenderPass(scene, camera);

// 2【需要合成的中间特效】创建了一个UnrealBloomPass对象,用于实现辉光效果。≈
const bloomPass = new UnrealBloomPass(
new THREE.Vector2(window.innerWidth, window.innerHeight),
1.5,
0.4,
0.85
);
// 【特效设置】设置发光参数,阈值、强度和半径。
bloomPass.threshold = params.threshold;
bloomPass.strength = params.strength;
bloomPass.radius = params.radius;

// 3【效果输出】创建了一个OutputPass对象,用于将最终渲染结果输出到屏幕上。
const outputPass = new OutputPass();

// 4【特效合并】创建了一个EffectComposer对象,并将RenderPass、UnrealBloomPass和OutputPass添加到渲染通道中。
composer = new EffectComposer(renderer);
composer.addPass(renderScene);
composer.addPass(bloomPass);
composer.addPass(outputPass);
}

function animate() {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 5【渲染特效】通过调用 render 方法,将场景渲染到屏幕上。
composer.render();
}
</script>

作者:石小石Orz
来源:juejin.cn/post/7355055084822446095
收起阅读 »

uni-app的这个“地雷”坑,我踩了

web
距离上次的 uni-app-x 文章已有一月有余,在此期间笔者又“拥抱”了 uni-app,使用 uni-app 开发微信小程序。 与使用 uni-app-x 相比个人感觉 uni-app 在开发体验上更流畅,更舒服一些,这可能得益于 uni-app 相对成熟...
继续阅读 »

距离上次的 uni-app-x 文章已有一月有余,在此期间笔者又“拥抱”了 uni-app,使用 uni-app 开发微信小程序。


与使用 uni-app-x 相比个人感觉 uni-app 在开发体验上更流畅,更舒服一些,这可能得益于 uni-app 相对成熟,且与标准的前端开发相差不大。至少在 IDE 的选择上比较自由,比如可以选择 VSCode 或者 WebStorm,笔者习惯了 Jetbrains 家的 IDE,自然选择了 WebStorm。


虽说 uni-app 相对成熟,但是笔者还是踩到了“地雷式”的巨坑,下面且听我娓娓道来。



附:配套代码



什么样的坑


先描述下是什么样的坑。简单来说,我有一个动态的 style 样式,伪代码如下:


<view v-for="(c, ci) in 10" :key="ci" :style="{ height: `${50}px` }">
{{ c }}
</view>

理论上编译到小程序应该如下:


<view style="height: 50px">1</view>

但是,实际上编译后却是:


<view style="height: [object Object]">1</view>

最后导致样式没有生效。


着手排查


先网上搜索一番,基本上千篇一律的都是 uni-app 编程成微信小程序时 style 不支持对象的形式,需要在对象外包一层数组,需要做如下修改:


<view :style="[{ height: `${50}px` }]"></view>

但是,这种方式对我无效。


然后开始了漫长的排查之旅,对比之前的项目是使用的对象形式对动态 style 进行的赋值也没有遇到这样问题,最后各种尝试至深夜一点多也没有解决,浪费我大好的“青春”。


没有解决问题实在是不甘心啊,于是第二天上午继续排查,观察 git 提交记录,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的代码,然后开始拉新分支一个一个的 commit 回滚代码,然后再把回滚的代码手敲一遍再一点点的编译调试对比,这真的是浪费时间与精力的一件事,最终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锁定了一个 commit 提交,在这个 commit 后出现了上述问题。



为什么要回滚代码?因为在之前的代码中都是以对象形式为动态 style 赋值的。



现在可以着重的“攻击”这个 commit 上的代码了,仿佛沉溺在水中马上就要浮出水面可以呼一口气。这个 commit 上的代码不是很多,其中就包含上述的伪代码。最后,经过仔细的审查这个 commit 上的代码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的代码逻辑,好像突然没有了力气又慢慢沉入了水底。


反正是经过了各种尝试,其中历程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不提也罢。


也不知是脑子不好使还是最后的倔强,突发奇想的修改了上述伪代码中 v-for 语句中的 c 变量命名:


<view v-for="(a, ci) in 10" :key="ci" :style="{ height: `${50}px` }">
{{ a }}
</view>

妈耶,奇迹发生了,动态 style 编译后正常了,样式生效了。随后又测试了一些其他的命名,如:A,b,B,C,d,D,i,I,这些都编译后正常,唯独命名为小写的 c 后,编译后不正常还是 [object Object] 的形式。


如果,现在,你迫不及待的去新建个 uni-app 项目来验证笔者所言是否属实,那么不好意思,你大概率不会踩到这个坑。


但是,如果你在动态 style 中再多加一个 css 属性,代码如下:


<view
v-for="(c, ci) in 5"
:key="ci"
:style="{
height: `${50}px`,
marginTop: `${10}px`,
}"
>
{{ c }}
</view>

那么你会发现第一个 height 属性生效了,然而新加的 marginTop 属性却是 [object Object]


如果你再多加几个属性,你会发现它们都生效了,唯独第二个属性是失效的。


如果你在这个问题 view 代码前面使用过 v-for 且使用过动态 style 且动态 style 中有字符串模板,那么你会发现问题 view 变正常了。


总结


本文记录了笔者排查 uni-app 动态 style 失效的心路历程,虽然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没有深入研究产生此问题的本质原因,总结起来就是菜,还得多练。


深夜对着星空感叹,这种坑也能被我踩到,真是时也命也。


作者:guodongAndroid
来源:juejin.cn/post/7416554802254364708
收起阅读 »

写了一个字典hook,瞬间让组员开发效率提高20%!!!

web
1、引言 在项目的开发中,发现有很多地方(如:选择器、数据回显等)都需要用到字典数据,而且一个页面通常需要请求多个字典接口,如果每次打开同一个页面都需要重新去请求相同的数据,不但浪费网络资源、也给开发人员造成一定的工作负担。最近在用 taro + react ...
继续阅读 »

1、引言


在项目的开发中,发现有很多地方(如:选择器、数据回显等)都需要用到字典数据,而且一个页面通常需要请求多个字典接口,如果每次打开同一个页面都需要重新去请求相同的数据,不但浪费网络资源、也给开发人员造成一定的工作负担。最近在用 taro + react 开发一个小程序,所以就写一个字典 hook 方便大家开发。


2、实现过程


首先,字典接口返回的数据类型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其次,在没有实现字典 hook 之前,是这样使用 选择器 组件的:


  const [unitOptions, setUnitOptions] = useState([])

useEffect(() => {
dictAppGetOptionsList(['DEV_TYPE']).then((res: any) => {
let _data = res.rows.map(item => {
return {
label: item.fullName,
value: item.id
}
})
setUnitOptions(_data)
})
}, [])

const popup = (
<PickSelect
defaultValue=""
open={unitOpen}
options={unitOptions}
onCancel={() =>
setUnitOpen(false)}
onClose={() => setUnitOpen(false)}
/>

)

每次都需要在页面组件中请求到字典数据提供给 PickSelect 组件的 options 属性,如果有多个 PickSelect 组件,那就需要请求多次接口,非常麻烦!!!!!


既然字典接口返回的数据格式是一样的,那能不能写一个 hook 接收不同属性,返回不同字典数据呢,而且还能 缓存 请求过的字典数据?


当然是可以的!!!


预想一下如何使用这个字典 hook?


const { list } = useDictionary('DEV_TYPE')

const { label } = useDictionary('DEV_TYPE', 1)

const { label } = useDictionary('DEV_TYPE', 1, '、')

从上面代码中可以看到,第一个参数接收字典名称,第二个参数接收字典对应的值,第三个参数接收分隔符,而且后两个参数是可选的,因此根据上面的用法来写我们的字典 hook 代码。


interface dictOptionsProps {
label: string | number;
value: string | number | boolean | object;
disabled?: boolean;
}

interface DictResponse {
value: string;
list: dictOptionsProps[];
getDictValue: (value: string) => string
}

let timer = null;
const types: string[] = [];
const dict: Record<string, dictOptionsProps[]> = {}; // 字典缓存

// 因为接收不同参数,很适合用函数重载
function useDictionary(type: string): DictResponse;
function useDictionary(
type: string | dictOptionsProps[],
value: number | string | Array<number | string>,
separator?: string
): DictResponse;
function useDictionary(
type: string | dictOptionsProps[],
value?: number | string | Array<string | number>,
separator = ","
): DictResponse {
const [options, setOptions] = useState<dictOptionsProps[]>([]); // 字典数组
const [dictValue, setDictValue] = useState(""); // 字典对应值

const init = () => {
if (!dict[type] || !dict[type].length) {
dict[type] = [];

types.push(type);

// 当多次调用hook时,获取所有参数,合成数组,再去请求,这样可以避免多次调用接口。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timer = setTimeout(() => {
dictAppGetOptionsList(types.slice()).then((res) => {
for (const key in dictRes.data) {
const dictList = dictRes.data[key].map((v) => ({
label: v.description,
value: v.subtype,
}));
dict[type] = dictList
setOptions(dictList) // 注意这里会有bug,后面有说明的
}
});
}, 10);
} else {
typeof type === "string" ? setOptions(dict[type]) : setOptions(type);
}
};

// 获取字典对应值的中文名称
const getLabel = useCallback(
(value) => {
if (value === undefined || value === null || !options.length) return "";
const values = Array.isArray(value) ? value : [value];

const items = values.map((v) => {
if (typeof v === "number") v = v.toString();
return options.find((item) => item.value === v) || { label: value };
});
return items.map((v) => v.label).join(separator);
},
[options]
)

useEffect(() => init(), [])
useEffect(() => setDictValue(getLabel(value)), [options, value])

return { value: dictValue, list: options, getDictValue: getLabel };
}

初步的字典hook已经开发完成,在 Input 组件中添加 dict 属性,去试试看效果如何。


export interface IProps extends taroInputProps {
value?: any;
dict?: string; // 字典名称
}

const CnInput = ({
dict,
value,
...props
}: IProps
) => {
const { value: _value } = dict ? useDictionary(dict, value) : { value };

return <Input value={_value} {...props} />
}

添加完成,然后去调用 Input 组件


<CnInput
readonly
dict="DEV_ACCES_TYPE"
value={formData?.accesType}
/>

<CnInput
readonly
dict="DEV_SOURCE"
value={formData?.devSource}
/>


没想到,翻车了


会发现,在一个页面组件中,多次调用 Input 组件,只有最后一个 Input 组件才会回显数据


image.png


这个bug是怎么出现的呢?原来是 setTimeout 搞的鬼,在 useDictionary hook 中,当多次调用 useDictionary hook 的时候,为了能拿到全部的 type 值,请求一次接口拿到所有字典的数据,就把字典接口放在 setTimeout 里,弄成异步的逻辑。但是每次调用都会清除上一次的 setTimeout,只保存了最后一次调用 useDictionary 的 setTimeout ,所以就会出现上面的bug了。


既然知道问题所在,那就知道怎么去解决了。


解决方案: 因为只有调用 setOptions 才会引起页面刷新,为了不让 setTimeout 清除掉 setOptions,就把 setOptions 添加到一个更新队列中,等字典接口数据回来再去执行更新队列就可以了。



let timer = null;
const queue = []; // 更新队列
const types: string[] = [];
const dict: Record<string, dictOptionsProps[]> = {};

function useDictionary2(type: string): DictResponse;
function useDictionary2(
type: string | dictOptionsProps[],
value: number | string | Array<number | string>,
separator?: string
): DictResponse;
function useDictionary2(
type: string | dictOptionsProps[],
value?: number | string | Array<string | number>,
separator = ","
): DictResponse {
const [options, setOptions] = useState<dictOptionsProps[]>([]);
const [dictValue, setDictValue] = useState("");

const getLabel = useCallback(
(value) => {
if (value === undefined || value === null || !options.length) return "";
const values = Array.isArray(value) ? value : [value];

const items = values.map((v) => {
if (typeof v === "number") v = v.toString();
return options.find((item) => item.value === v) || { label: value };
});
return items.map((v) => v.label).join(separator);
},
[options]
);

const init = () => {
if (typeof type === "string") {
if (!dict[type] || !dict[type].length) {
dict[type] = [];

const item = {
key: type,
exeFunc: () => {
if (typeof type === "string") {
setOptions(dict[type]);
} else {
setOptions(type);
}
},
};
queue.push(item); // 把 setOptions 推到 更新队列(queue)中

types.push(type);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timer = setTimeout(async () => {
const params = types.slice();

types.length = 0;

try {
let dictRes = await dictAppGetOptionsList(params);
for (const key in dictRes.data) {
dict[key] = dictRes.data[key].map((v) => ({
label: v.description,
value: v.subtype,
}));
}

queue.forEach((item) => item.exeFunc()); // 接口回来了再执行更新队列
queue.length = 0; // 清空更新队列
} catch (error) {
queue.length = 0;
}
}, 10);
} else {
typeof type === "string" ? setOptions(dict[type]) : setOptions(type);
}
}
};

useEffect(() => init(), []);

useEffect(() => setDictValue(getLabel(value)), [options, value]);

return { value: dictValue, list: options, getDictValue: getLabel };
}

export default useDictionary;

修复完成,再去试试看~


image.png


不错不错,已经修复,嘿嘿~


这样就可以愉快的使用 字典 hook 啦,去改造一下 PickSelect 组件


export interface IProps extends PickerProps {
open: boolean;
dict?: string;
options?: dictOptionsProps[];
onClose: () => void;
}
const Base = ({
dict,
open = false,
options = [],
onClose = () => { },
...props
}: Partial<IProps>
) => {
// 如果不传 dict ,就拿 options
const { list: _options } = dict ? useDictionary(dict) : { list: options };

return <Picker.Column>
{_options.map((item) => {
return (
<Picker.Option
value={item.value}
key={item.value as string | number}
>

{item.label}
</Picker.Option>
);
})}
</Picker.Column>


在页面组件调用 PickSelect 组件


image.png


效果:


image.png


这样就只需要传入 dict 值,就可以轻轻松松获取到字典数据啦。不用再手动去调用字典接口啦,省下来的时间又可以愉快的摸鱼咯,哈哈哈


最近也在写 vue3 的项目,用 vue3 也实现一个吧。


// 定时器
let timer = 0
const timeout = 10
// 字典类型缓存
const types: string[] = []
// 响应式的字典对象
const dict: Record<string, Ref<CnPage.OptionProps[]>> = {}

// 请求字典选项
function useDictionary(type: string): Ref<CnPage.OptionProps[]>
// 解析字典选项,可以传入已有字典解析
function useDictionary(
type: string | CnPage.OptionProps[],
value: number | string | Array<number | string>,
separator?: string
): ComputedRef<string>
function useDictionary(
type: string | CnPage.OptionProps[],
value?: number | string | Array<number | string>,
separator = ','
): Ref<CnPage.OptionProps[]> | ComputedRef<string> {
// 请求接口,获取字典
if (typeof type === 'string') {
if (!dict[type]) {
dict[type] = ref<CnPage.OptionProps[]>([])

if (type === 'UNIT_LIST') {
// 单位列表调单独接口获取
getUnitListDict()
} else if (type === 'UNIT_TYPE') {
// 单位类型调单独接口获取
getUnitTypeDict()
} else {
types.push(type)
}
}

// 等一下,人齐了才发车
timer && clearTimeout(timer)
timer = setTimeout(() => {
if (types.length === 0) return
const newTypes = types.slice()
types.length = 0
getDictionary(newTypes).then((res) => {
for (const key in res.data) {
dict[key].value = res.data[key].map((v) => ({
label: v.description,
value: v.subtype
}))
}
})
}, timeout)
}

const options = typeof type === 'string' ? dict[type] : ref(type)
const label = computed(() => {
if (value === undefined || value === null) return ''
const values = Array.isArray(value) ? value : [value]
const items = values.map(
(value) => {
if (typeof value === 'number') value = value.toString()
return options.value.find((v) => v.value === value) || { label: value }
}
)
return items.map((v) => v.label).join(separator)
})

return value === undefined ? options : label
}

export default useDictionary

感觉 vue3 更简单啊!


到此结束!如果有错误,欢迎大佬指正~


作者:kazaf又开始送了
来源:juejin.cn/post/7377559533785022527
收起阅读 »

前端大佬都在用的useForm究竟有多强?

web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超级实用的功能 - alovajs 的 useForm。老实说,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功能时,我简直惊呆了!以前处理表单提交总是让我头疼不已,写了一堆重复的代码还容易出错。但现在有了 useForm,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和优雅。让我来...
继续阅读 »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超级实用的功能 - alovajs 的 useForm。老实说,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功能时,我简直惊呆了!以前处理表单提交总是让我头疼不已,写了一堆重复的代码还容易出错。但现在有了 useForm,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和优雅。让我来告诉你它是如何改变我的开发体验的!


alovajs 简介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 alovajs。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请求工具,而是一个能大大简化我们 API 集成流程的新一代利器。与 react-query 和 swr 这些库不同,alovajs 提供了针对各种请求场景的完整解决方案。


它有 15+ 个"请求策略",每个策略都包含状态化数据、特定事件和 actions。 这意味着我们只需要很少的代码就能实现特定场景下的请求。我记得第一次使用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复杂的请求逻辑可以如此简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 alovajs 的信息,强烈推荐你去官网看看: alova.js.org。相信我,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useForm 的神奇用法


现在,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 useForm 的具体用法。每次我使用这些功能时,都会感叹它的设计有多么巧妙。


基本用法


useForm 的基本用法非常简单,看看这段代码:


const {
loading: submiting,
form,
send: submit,
onSuccess,
onError,
onComplete
} = useForm(
formData => {
return formSubmit(formData);
},
{
initialForm: {
name: '',
cls: '1'
}
}
);

只需要这么几行代码,我们就能获得表单状态、数据、提交函数等所有需要的东西。 第一次看到这个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自动重置表单


还记得以前每次提交表单后都要手动重置吗?那种繁琐的感觉简直让人抓狂。但是 useForm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案:


useForm(submitData, {
resetAfterSubmiting: true
});

设置这个参数为 true,表单就会在提交后自动重置。 当我发现这个功能时,我感觉自己省了好几年的寿命!


表单草稿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正在填写一个长表单,突然被打断,等回来时发现数据全没了?那种沮丧的感觉我再清楚不过了。但是 useForm 的表单草稿功能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useForm(submitData, {
store: true
});

开启这个功能后,即使刷新页面也能恢复表单数据。 我第一次使用这个功能时,简直感动得想哭!


多页面表单


对于那些需要分步骤填写的复杂表单,useForm 也有令人惊叹的解决方案:


// 组件A
const { form, send } = useForm(submitData, {
initialForm: { /*...*/ },
id: 'testForm'
});

// 组件B、C
const { form, send } = useForm(submitData, {
id: 'testForm'
});

通过设置相同的 id,我们可以在不同组件间共享表单数据。 这个功能让我在处理复杂表单时不再手忙脚乱,简直是多页面表单的福音!


条件筛选


useForm 还可以用于数据筛选,这个功能让我在开发搜索功能时如虎添翼:


const { send: searchData } = useForm(queryCity, {
initialForm: { cityName: '' },
immediate: true
});

设置 immediate 为 true,就能在初始化时就开始查询数据。 这对于需要立即显示结果的场景非常有用,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看完这些用法,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被 useForm 的强大所折服?它不仅简化了我们的代码,还为我们考虑了各种常见的表单场景。使用 useForm,我感觉自己可以更专注于业务逻辑,而不是被繁琐的表单处理所困扰。


那么,你有没有在项目中遇到过类似的表单处理问题?useForm 是否解决了你的痛点?我真的很好奇你的想法和经验!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个赞哦!让我们一起探讨,一起进步!


作者:坡道口
来源:juejin.cn/post/7425193631583305780
收起阅读 »

老板:不是吧,这坨屎都给你优化好了,给你涨500工资!!

web
前言 最近负责了项目的一个大迭代,然后目前基本的功能都是实现了,也上了生产。但是呢,大佬们可以先看下面这张图,cpu占用率100%,真的卡了不得了哈哈哈,用户根本没有一点使用体验。还有就是首屏加载,我靠说实话,真的贼夸张,首屏加载要十来秒,打开控制台一看,一个...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负责了项目的一个大迭代,然后目前基本的功能都是实现了,也上了生产。但是呢,大佬们可以先看下面这张图,cpu占用率100%,真的卡了不得了哈哈哈,用户根本没有一点使用体验。还有就是首屏加载,我靠说实话,真的贼夸张,首屏加载要十来秒,打开控制台一看,一个js资源加载就要七八秒。本来呢,我在这个迭代中我应该是负责开发需求的那个底层苦力码农,而这种性能优化这种活应该是组长架构师来干的,我这种小菜鸡应该是拿个小本本偷偷记笔记的,但是组长离职跳槽了,哥们摇身一变变成了项目负责人哈哈哈了。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记录一下,毕业几个月的菜鸡的性能优化思路和手段,也希望大佬们给指点一下。


image.png



先和大家说一下。这个页面主要有两个问题 卡顿首屏加载,本来这篇文章是打算把我优化这两个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一起分享给大家的,但是我码完卡顿的思路和方法后发现写的有点多。所以这篇文章就只介绍我优化卡顿的思路和方法,首屏加载我会另外发一篇文章。



卡顿


这个页面卡顿呢,主要是由于这个表格的原因,很多人应该会想着表格为什么会卡顿啊,但是我这个表格是真的牛逼,大家可以看我这篇文章 “不是吧,刚毕业几个月的前端,就写这么复杂的表格??”,顺便给我装一下杯,这篇文章上了前端热榜第一(还是断层霸榜哦)(手动狗头)。
微信图片编辑_20241025221330.jpg


言归正传,为了一些盆友们不想看那篇文章,我给大家总结一下(最好看一下嘿嘿嘿),这个表格整体就是由三个表格合成为一个表格的,所以这个页面相当于有三个表格。因为它是一个整体的,所以我就需要去监听这个三个表格滚动事件去保证它表现为一个表格,其实就是保证他们滚动同步,以及信息栏浮层正确的计算位置,有点啰嗦了哈哈哈。


改之前3.gif
其实可以看到,很明显的卡顿。而且,这还是最普通的时候,为什么说普通呢,因为这个项目是金融方面的,所以这些数据都是需要实时更新的,我录制的这个动图是没有进行数据更新的。然后这个表格是一共是有四百来条数据,四百来条实时更新,这也就是为什么cpu占用率百分百的主要原因。再加之为了实现三个表格表现为一个表格,不得不给每一个表格都监听滚动事件,去改变剩下两个表格滚动条,然后改变滚动条也会触发滚动事件,也就是说滚动一下,触发了三个函数,啥意思呢,就比如说我本来只用执行1行代码,现在会执行3行代码(如果看不明白,去上面那边文章的demo跑一下就知道了)。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主要的卡顿原因了。


卡顿原因


看到这盆友们应该知道为什么卡顿了,如果还不知道,那罚你再重新看一遍咯。其实真可以去看一下那篇文章,那篇文章很好的阐述了这个表格为什么会这么复杂。



卡顿原因:



  1. 大量数据需要实时更新

  2. 三个表格滚动事件让工作代码量变成了三倍



优化效果


不行,得先学资本家给大家画个饼,不然搞得我好像在诈骗一样,可以看下面这两张动态图,我只能说吃了二十盒德芙也没有这么丝滑。虽然滚轮滚动速度是有差别,可能会造成误差,但是这两区别也太大,丝滑了不止一点点,肉眼都可以看的出来。



优化前
改之前3.gif




优化后
改之后.gif



在看数据实时更新的前后对比动图,优化前的动图可以看到,cpu占有率基本都是100%,偶尔会跳去99%。但是看优化后的图,虽然也会有飙到100的cpu占有率,但是只是某一个瞬间。这肯定就高下立判了,吾与城北徐公孰美,肯定是吾美啊!



优化前
改之前订阅.gif




优化后
改之后订阅.gif



优化思路与方法


如何呢,少侠?是不是还不错!


前面已经说过了两个原因导致卡顿,我们只要解决这两个原因自然就会好起来了,也不是解决,只能说是优化它,因为在网络,数据大量更新,以及用户频繁操作等等其他原因,还是会特别卡。


如何优化三个表格的滚动事件


对于这三个表格,核心是一次滚动事件会触发三次滚动函数,而且三个事件函数其实都是大差不差的,都是去改变其余两个表格的上下滚动高度或者左右滚动宽度,换句话说,这个滚动事件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获取当前这个表格滚动了多少。那我们偷换一下概念,原本的是滚动事件去改变其他两个表格的滚动高度,不如把他变成滚动了多少去改变其他两个表格的滚动高度。懵了吧,少年哈哈哈哈!看下修改后的代码你就能细评这句话了,代码是vue3写法,而且并不全,大家知道我在干嘛就行。


修改前的js代码


const leftO = document.querySelector("#left")
const middleO = document.querySelector("#middle")
const rightO = document.querySelector("#right")

leftO.addEventListener("scroll", (e) => {
const top = e.target.scrollTop
const left = e.target.scrollLeft
middleO.scrollTop = e.target.scrollTop
rightO.scrollTop = e.target.scrollTop
rightO.scrollLeft = left
},true)
middleO.addEventListener("scroll", (e) => {
const top = e.target.scrollTop
leftO.scrollTop = e.target.scrollTop
rightO.scrollTop = e.target.scrollTop
},true)
rightO.addEventListener("scroll", (e) => {
const left = e.target.scrollLeft
const top = e.target.scrollTop
leftO.scrollTop = e.target.scrollTop
middleO.scrollTop = e.target.scrollTop
leftO.scrollLeft = left
},true)

修改后的js代码


const leftO = document.querySelector("#left")
const middleO = document.querySelector("#middle")
const rightO = document.querySelector("#right")

const top = ref(0)
const left = ref(0)
// 这个是判断哪个表格进行滚动了
const flag = ref("")
leftO.addEventListener("scroll", (e) => {
// 记录top和left
top.value = e.target.scrollTop
left.value = e.target.scrollLeft
flag.value = 'left'
}, true)
middleO.addEventListener("scroll", (e) => {
// 记录top
top.value = e.target.scrollTop
flag.value = 'middle'
}, true)
rightO.addEventListener("scroll", (e) => {
// 记录top和left
top.value = e.target.scrollTop
left.value = e.target.scrollLeft
flag.value = 'right'
}, true)
// 监听top去进行滚动
watch(() => top.value, (newV) => {
// 当前滚动就不进行设置滚动条了
flag.value!=="left" && (leftO.scrollTop = newV)
flag.value!=="middle" && (middleO.scrollTop = newV)
flag.value!=="right" && (rightO.scrollTop = newV)
})
// 监听left去进行滚动
watch(() => left.value, (newV) => {
// 当前滚动就不进行设置滚动条了
flag.value!=="left" && (leftO.scrollleft = newV)
flag.value!=="right" && (rightO.scrollleft= newV)
})

看完了吧,我简单的总结下我都干了啥,其实就是将三个滚动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全部作用于变量,再通过watch监听变量是否变化再去作用于表格,而不是直接作用于表格。换句来说,从之前的监听三个滚动事件去滚动表格变成监听一个滚动高度变量去滚动表格,自然代码工作量从原来的三倍变回了原来的一倍。其实和发布订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个发布者通知一个订阅者。如此简单的一个事,为啥我要啰里吧嗦逼逼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让大家体会待入一下那种恍然大悟妙不可言的高潮感,而不是坐享其成的麻痹感


如何优化大量数据实时更新


前面说过这是一个金融项目的页面,所以他是需要实时更新的。但是这个表格大概有四百来条数据,一条数据有二十一列,也就是可能会有八千多个数据需要更新。这肯定导致页面很卡,甚至是页面崩溃。那咋办呢,俗话说的好啊,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image.png


我们不妨想一想,四百来条数据都要实时更新吗?对,这并不需要!我们只要实现了类似于图片懒加载的效果,啥意思呢?就是比如当前我们屏幕只能看到二十条数据,我们只要实时更新的当前这二十条就行了,在滚动的时候屏幕又显示了另外二十条,我们在实时更新这二十条数据。不就洒洒水的优化了好几倍的性能吗。



我先和大家先说一下,我这边实现这个实时更新是通过websocket去实现的,前端将需要实时更新的数据id代码,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就会一直推送相关的更新数据。然后我接下来就用subscribe代表去给通知服务端需要更新哪些数据id,unsubscribe代表去通知服务的不用继续更新数据,来给大家讲一下整体一个思路。



首先,我们需要去维护好一个数组,什么数组呢。就是在可视窗口的所有数据的id数组,有了这个数组我们就可以写出下面的一个逻辑,只要是在可视窗口的数据id数组发生了变化,就把之前的数据推送取消,在重新开启当前这二十条的数据推送


// idArr为当前在可视窗口数据id数组
function updateSubscribe(idArr){
// 取消之前二十条的数据推送
unsubscribe()
// 开启当前这二十条的数据推送
subscribe(idArr)
}

所以,现在问题就变成如何维护好这个数组了!这个是在用户滚动的时候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还是要监听滚动事件,虽然我们之前已经做了上面的表格滚动优化操作,我这边还是给大家用滚动事件去演示demo。言归正传,我们要获取到这个数组,就要知道有哪些数据的dom是在可视窗口中的!这里我的方法还是比较笨的,我感觉应该是有更好的方法去获取的。大家可以复制下面这个demo跑一下,打开控制台看一下打印的数组。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Document</title>
<style>
* {
padding: 0;
margin: 0;
}

.box {
width: 400px;
height: 600px;
margin: 0 auto;
margin-top: 150px;
border: 1px solid red;
overflow-y: scroll;
overflow-x: hidden;
}

.item {
width: 400px;
height: 100px;
/* background-color: beige; */
border: 1px solid rgb(42, 165, 42);
text-align: center;
}
</style>
</head>

<body>
<div class="box" id="box">
<div class="item" id="1">
1
</div>
<div class="item" id="2">
2
</div>
<div class="item" id="3">
3
</div>
<div class="item" id="4">
4
</div>
<div class="item" id="5">
5
</div>
<div class="item" id="6">
6
</div>
<div class="item" id="7">
7
</div>
<div class="item" id="8">
8
</div>
<div class="item" id="9">
9
</div>
<div class="item" id="10">
10
</div>
<div class="item" id="11">
11
</div>
<div class="item" id="12">
12
</div>
<div class="item" id="13">
13
</div>
<div class="item" id="14">
14
</div>
<div class="item" id="15">
15
</div>
<div class="item" id="16">
16
</div>
<div class="item" id="17">
17
</div>
</div>
</body>
<script>
const oBOX = document.querySelector("#box")
oBOX.addEventListener('scroll', () => {
console.log(findIDArr())
})

const findIDArr = () => {
const domList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item")
// 过滤在视口的dom
const visibleDom = Array.prototype.filter.call(domList, dom => isVisible(dom))
const idArr = Array.prototype.map.call(visibleDom, (dom) => dom.id)
return idArr
}
// 是否在可视区域内
const isVisible = element => {
const bounding = element.getBoundingClientRect()
// 判断元素是否在可见视口中
const isVisible =
bounding.top >= 0 && bounding.bottom <= (window.innerHeight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Height)
return isVisible
}
</script>

</html>

这段代码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我就给大家提两个地方比较难搞的地方。


id的获取方式

我们这里是先在每个div手动的绑定了id,然后在通过是拿到dom的实例对象,进而去获取到它的id。而在我们实际的开发工作中,基本都是使用组件的,然后是数据驱动视图的。就比如el-table,给他绑定好一个数据列表,就可以渲染出一个列表。也就是说,这一行的dom和这一行绑定的数据是两个东西,我们所获取的dom不一定就能拿到id,所以怎么获取到每一行的id也是一个问题,反正核心就是将dom和数据id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大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了。


如何判断是否在可视区域

image.png
判断是否在可视区域主要是通过getBoundingClientRect函数,这个函数是可以获取一个元素的六个属性,分别是上面(下面)的这几个属性,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些字段去判断是否在可视区域。




  • width: 元素的宽度

  • height: 元素的高度

  • x: 元素左上角相对于视口的横坐标

  • y: 元素左上角相对于视口的纵坐标

  • top: 元素顶部距离窗口的距离

  • left: 元素左侧距离窗口左侧的距离

  • bottom: 元素底部距离窗口顶部的距离 (等于 y + height)

  • right: 元素右侧距离窗口右侧的距离(等于 x + width)



进一步优化

除了上面这些,我还做一个优化,啥优化呢?就是在vue中因为是响应式驱动,只要数据一发生变化就会触发视图更新,但是如果变化的太频繁,也会特别卡,所以我就添加了一个节流,让他一秒更新一次,但是这个优化其实是有一丢丢问题的。为什么呢,比如以一秒为一个时间跨度,他本来是在0.5秒更新的,但是我现在把他变成了在1秒更新,在某种意义上他就并不实时了。但是做了这个操作,性能肯定是比之前好得多,这就涉及到一个平衡了,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嘛。因为保密协议巴拉巴拉的,我就给大家写了个伪代码。


// 表格绑定的值
const tableData = ref([])
// 表格原始值
const tableRow = toRaw(tableData.value)
// 定时器变量
let timer
// 更新函数
const updateData = (resData) => {
// resData是websocket服务端推送的一个数据更新的数组,我们假设resData这个数据结构是下面这样
// [{
// id: "",
// data: {}
// },
// {
// id: "",
// data: {}
// }]
resData.forEach(item => {
// 更新的id
const Id = item.id
// 先去找tableRow原始值中找到对应的数据
const dataItem = tableRow.findIndex(row => row.id == Id)
// 更新tableRow原始值数据
dataItem[data] = item.data
})
if(!timer){
timer = setTimeout(()=>{
// 这个时候才去更新tableData再去更新视图
tableData.value = [...tableRow]
timer = null
},1000)
}
}

我大概的讲一下这段代码在干嘛。假设我这个表格绑定的值是tableData,我用vue3的toRaw方法,将这个拷贝一份形成一个没有响应式的值为tableRow。这里提一嘴,toRaw这个方法并不是深拷贝,他只是丧失了响应式了,改变tableRow的值,tableData也会发生变化但是不会更新视图updateData大家可以看成封装好的更新方法。传入的参数为服务端推送的数据,它是一个全是对象的数组。这段代码的核心就是服务端推送的数据先去更新tableRow的值,再利用节流实现一秒更新一次tableData的值


toRaW

这里再给大家分享一个知识,大家可以看到我去更新的tableData的值的时候是新创建了一个数组,然后用...扩展运算符去浅拷贝。这是因为如果直接用toRaw后的对象去赋值给响应式的的对象,这个对象也会丧失响应式。但是如果只是某一个属性单独赋值是不会丧失响应式的


单独属性赋值


import { reactive, toRaw } from 'vue';
const state = reactive({ count: 0 });
const rawState = toRaw(state);
// 将原始对象的属性值赋给响应式对象的属性
state.count = rawState.count;
const increment = () => {
state.count++;
};
increment();
console.log(state.count); // 响应式更新,输出1

整个对象赋值


import { reactive, toRaw } from 'vue';
const state = reactive({ count: 0 });
const rawState = toRaw(state);
// 错误地用原始对象替换响应式对象
state = rawState;
// 这会导致错误,因为不能重新赋值响应式对象本身,并且响应式关联被破坏

并不是深拷贝


import { reactive, toRaw } from 'vue';
const nestedObj = reactive({
a: 1,
b: {
c: 2
}
});
const rawObj = toRaw(nestedObj);
// 修改原始对象的属性
rawObj.a = 10;
console.log(nestedObj.a); // 输出10,说明不是深拷贝,因为修改原始对象影响了响应式对象

总结


其实整体来看,并没有做一些高大上的操作,但是性能确实好了很多很多。去年面试的时候被问到性能优化总是会很慌张,因为我一直觉得的性能优化特别牛逼,我也确实没有做过什么性能优化的操作,只能背一些八股文,什么防抖节流,图片懒加载,虚拟列表......然后我想表达啥呢,因为我觉得肯定很多人面试的时候很怕被问到性能优化,特别是现在在准备秋招春招啥的,因为我也刚毕业三四个月,我包有体会的。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意思的,性能优化并没有这么高端,只要是能让你的项目变好的,都是性能优化。实在不行,你就好好看哥们的写的东西,你就说这个表格是你写,反正面试不就是糊弄面试官的吗,自信!


作者:落课
来源:juejin.cn/post/7430026536215281698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