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能否开出花
时光里能否开出花
昨天偶然翻出了一个老电影《何时是读书天》,有人会觉得压抑而难以理解,有人会关注里面的狗血情节。每个人的故事虽然都不同,但是归宿终究还是回到一条道上--如何让自己幸福。
似乎情感文章不应该发到技术圈,作为一名技术人,每天最多的事大概就是用充沛的精力设计项目,规划项目,反思项目。但自然和世界不是人造事物,作为一个人,在生活和人生上始终要屈从于人类最原始的感情。
回顾
从毕业到现在,感觉就是一眨眼的事,但好像经历了很多。一开始每天想的是coding,怎么处理扩展性最好,一般在工作时间奴鲁推进,最喜欢下班在路上在思想中徘徊,这个节点和那个环节的对接。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说不好,感觉我的感受时间被冻结了),仿佛触碰到了瓶颈,感觉成了业务和上游数据生产者的工具,对于被拆解后的一个个任务也感觉到无趣。
还记得我在上学时,那时候会遇到各样的人,很容易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和同学探讨小说《时间移民》,他抛出问题‘如果你不断穿越,到未来500年,一万年,这时候人类实现了意识上传,可以完成任何幻想,你会怎么办。’只是幻想在思想命题‘上帝能否造出一块它举不起的石头’这样的寻找假设漏洞的简单辩论的我,只能空洞地制造一些空泛的回答。那时候我还不明白‘人生的定义’,‘幸福的定义’,好像历史,自然,那些在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事物,在我的脑中只是一个个概念的字符。
那时候只是简单翻看《乔布斯传》,就以为伟大的产品,创意这些就是一个个文字意思,现在想来,真是无知的幸福。这些堵上多少人的创意才可能推进历史,流传成故事,里面浓缩了怎样的心血、放弃、执着。埋头在选择题,问答题的我,思考意识不到,这样的故事就是你以后的主线,每一次抉择、痛苦和兴奋,甚至连变成故事藏于大山的资格都没有。
当我带着只是‘识别纸质文字大脑’的我,进入工作,人生变成了一副绘声绘色,崇山峻岭的彩色图,不断打破自信而又建立信心,越发感受到我应该认识到‘人生应该是个什么样’。
触碰电影的感受
这部电影故事线就不赘述了,主暗线都很明显。虽然电影名以读书为主旨,但电影里读书的情节只在几个片段,没有主人公一脸淡然地拿着书在晨光或者夕阳下沉思,结合上下文,能看到主角在一个孤独且消沉的环境中抑制着情感捧着书,真如‘一个瘦弱的身子里藏着一个深邃的灵魂’。电影里,送牛奶,收营员这些普通的元素,现在看来有些狗血的故事线,我仍然忍不住和主角共情。不断有人问主角‘你孤独吗’,质疑和打击一直追随主角,甚至结尾你以为获得了幸福,又一瞬间落入谷底。面对‘未来怎么过’的疑问,主人公还是说着‘继续读书’。我压抑着心中的冲动,仿佛感受不同时光相同归途的念头。
我觉得最温馨的就是主人公握着书入睡那一段,此刻‘我‘很平凡(只是一个收银员和一个兼职送牛奶),又不平凡(面对满屋的书,谁能否认我的灵魂?)
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结尾幸福的坠落,有人觉得艺术应该是给以人希望满足,但圆满结局的艺术映照在现实总是个例。尽全力抓住也不到才是常态,怎么走下去?这就是真实的艺术给我这类历经了社会法则洗礼的人的共鸣。
前后又看了两遍,仍然感觉意犹未尽,沉溺在这个我赋予自己感受的梦呓中,始终无法回转。
结语
克制,传统,礼节,在这个文化内敛的国度上,组成了我‘做一个学生’的前半段旅程,接着坐在这个不断重组的人生列车上,经历起伏旋转,在书中我迸发了情绪。
面对纷至沓来地时代变幻,无论是框架迭代还是AI变革,努力是普通人的必需品。但另一方面,心中压抑着的情感,可能需要感受另一段情感发泄。
愿你我都能像电影里的主人公,坚韧的人生里开出一朵花。
小记
看起来普通的文字,可能很多人就像看一个故事。只有讲述者才晓得说出来有多么不易。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畏,以为那不过是一个个文字,正是这样才组成了鲜活的人生。想起欧阳修每读朋友的信,总要焚香净手。是时代塑造了人,还是人推进了时代?
在感觉无光的那一段旅程,我想拾起信心,但又重新被自己打破。我碰见了《被讨厌的勇气》,真的是欲罢不能。它并不能一瞬间改变人,在面对列车跌宕,仍然会俯下身去,但我认为我心中仍然如花。推荐时刻处于自我怀疑的人读一读。不能说技术人的圈子很小,但是一般的技术人执拗于自己的逻辑,期盼着向外界伸出触角,又因为担心被拒绝,最终被局限在自我的心灵空间里。建议这类处境的人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阿德勒心理学,我们不是负担着‘原罪’的人。
作者:用户6970670035699
来源:juejin.cn/post/7238443713873559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