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Demo体验

Demo体验

场景Demo,开箱即用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如何按百分比将功能灰度放量

当我们发布新功能时,需要尽可能降低因新功能发布所导致的线上风险,通常会采取灰度放量的方式将新功能逐步发布给用户。在具体实施灰度放量时,我们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相应的放量规则,常见如按白名单放量(如仅 QA 可见)、按特定人群属性放量(如仅某个城市的用户可见)亦...
继续阅读 »

当我们发布新功能时,需要尽可能降低因新功能发布所导致的线上风险,通常会采取灰度放量的方式将新功能逐步发布给用户。在具体实施灰度放量时,我们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相应的放量规则,常见如按白名单放量(如仅 QA 可见)、按特定人群属性放量(如仅某个城市的用户可见)亦或是按用户百分比放量。


当我们选择将功能以用户百分比放量时,如下图所示,会先将功发布给10% 内部用户,此时即便出现问题影响也相对可控,如观察没有问题后逐步扩大需要放量的用户百分比,实现从少量到全量平滑过渡的上线。



那么在 FeatureProbe 上要如何实现百分比放量?


下面将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介绍如何通过 FeatureProbe 实现按百分比放量发布一个新功能。


步骤一:创建一个特性开关



接着,配置开关百分比信息。以收藏功能百分比发布为例,设置 10%  的用户可用收藏功能,而另外 90% 的用户无法使用收藏功能。



步骤二:将 SDK 接入应用程序


接下来,将 FeatureProbe SDK 接入应用程序。FeatureProbe 提供完整清晰的接入引导,只需按照步骤即可快速完成 SDK 接入。


1、选择所使用的 SDK



2、按步骤设置应用程序



3、测试应用程序 SDK接入情况



步骤三:按百分比放量发布开关


开关信息配置和 SDK 接入都完成后,点击发布按钮并确认发布。这将会将收藏功能发布给用户,但只有10%的用户可以使用收藏功能。



如果希望逐步扩大灰度范围,可以在开关规则中配置百分比比例。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希望在一个功能的灰度放量过程中,某个特定用户一旦进入了灰度放量组,在灰度比例不减少的情况下,总是进入灰度组。不希望用户因为刷新页面、重新打开APP、请求被分配到另一个服务端实例等原因,一会看到新功能,一会看不到新功能,从而感到迷惑。要达到用户稳定进入灰度组,只需要在上述代码第三步创建 User 时指定stableRollout 即可,具体使用详情见:docs.featureprobe.io/zh-CN/tutor…


总结


灰度按百分比放量是一种软件开发中常用的功能发布方法,它可以帮助提高软件可靠性,提高用户体验,在实施时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确定放量目标:首先需要确定放量的目标,例如增加多少百分比的数据量。这个目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例如需要考虑数据量的大小、计算资源的限制等因素。


2、确定放量规则:你需要确定在放量过程中,哪些功能会被启用,哪些功能会被禁用。你可以根据开发进度、测试结果和市场需求等因素来确定放量规则。


3、监控放量过程:在实施放量操作时,需要监控放量过程,以确保放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若要了解有关FeatureProbe 灰度发布的更多信息,请查看其官方文档中的教程。该教程可以提供关于如何进行灰度发布的详细说明。文档中还包括其他相关主题的信息,例如如何进行服务降级和指标分析等。请访问以下链接以查看该文档:docs.featureprobe.io/zh-CN/tutor…


关于我们


FeatureProbe 是国内首家功能开关管理开源平台,它包含了灰度放量、AB实验、实时配置变更等针对『功能粒度』的一系列管理操作,完全开源,可以放心直接使用。


当前 FeatureProbe 作为一个功能开关管理平台已经使用 Apache 2.0 License 协议完全开源,你可以在 GitHub 和 Gitee 上访问源码,你也可以在上面给提 issue 和 feature 等。


GitHub: github.com/FeatureProb…


Gitee: gitee.com/featureprob…


体验环境: featureprobe.io/


作者:FeatureProbe
来源:juejin.cn/post/7224045063424049208
收起阅读 »

我的30岁,难且正确的事情是什么?

过去这两年里完成管理角色转型,完成了移动端工程化建设,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还戒了烟,也看了不少书,学会了羽毛球,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3月意料之中的最后裁员到来了,在充分了解个人意愿后留下两个不想看新工作的小伙伴,IOS Android各一个。我把自己也...
继续阅读 »

过去这两年里完成管理角色转型,完成了移动端工程化建设,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还戒了烟,也看了不少书,学会了羽毛球,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3月意料之中的最后裁员到来了,在充分了解个人意愿后留下两个不想看新工作的小伙伴,IOS Android各一个。我把自己也写进了名单,跟其他能力相对强一点的一起出来了。回顾过去2年我们做的事情,我对大家还是蛮有信心的。同时基于对《钱》这本书的学习,我从前两年开始就一直留有1年以上的备用金,所以暂时也没太大经济压力,不至于因为囊中羞涩着急找一份谋生的工作。


刚离开公司的前两周,先花了1000多找了两个职业咨询师,了解目前的招聘环境,招聘平台,招聘数据,以及针对性的帮助我修改简历。都准备好以后,开始选公司试投简历,认真看完大部分JD后大概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匹配的公司,薪资范围。机会确实不多,移动端管理岗位,架构岗位就更少,尤其是像我这样工作不到10年,架构跟管理经验都还未满5年的人,选择更是寥寥无几。


先后参加了两个2面试,一个是小团队的移动 TL,在了解后双边意向都不大。另一个是 Android 架构方向。虽然拿了offer,薪资包平移,但我最终没去。一是发生了一点小误会,发offer前电话没告诉我职级,我以为架构岗过了其实没有,差一点点到P7。回看面试记录,提升并不困难,有能力冲一冲的,这一次并不会影响我的信心。


另一个则是我真的冷静下来了,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在这两周里,陆续写了一些文章,做了一些开源项目。完全是出于助人为乐回馈社区,没想到也因此结识了几个做阅读业务的同学,纷纷向我抛来橄榄枝。其中包含一个已经在行业内做到Top3的产品。这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毕竟我觉得我给的技术方案并非有很大门槛,只是运气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到了不同的方案而已。


正是这些非常正面的反馈,帮助我消化了很大一部分所谓的焦虑(难说我本身一点不受环境影响)。在Zhuang的帮助下,我大概做了两次自我梳理,最后在前几天我从地铁回家大概3km的步行中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每次出去旅游时,比如我躺在草原上,看着日落,说实话我欣赏不了10分钟。因为我的思绪停不下来,我就会去想一些产品或者是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很爱工作,或者说喜欢工作时可以反复获取创造性的快乐,比如做出一个新的技术方案或者优化工作流程解决一个团队问题,都让人很兴奋。但现在,我想强迫自己来思考一些更长期的事情。


我的30岁,难而且正确的事情是什么?


是找一份工作吗?这显然不难,作为技术人,找一份薪资合理的工作不难,这恰恰是最容易的


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吗?这有一点难,更多的是需要运气。职业生涯就十几年,有几次选择的机会呢?这更多的是在合理化自己对稳定性,舒适性的追求,掩盖自己对风险的逃避。


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谋生吗?这很难,比如先找到自己长期喜欢长期坚持投入的事情就很难,再以此谋生就需要更多的运气与常年积累去等待这个运气出现,比如一些up主。这可以是顺其自然的理想,但不适合作为目标。


上面似乎都是一个个的问题,或者说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了。因为我可以预见我在这些方向上的学习能力,积累速度,成长空间,资源储备。


这半年涌出了太多的新事物,像极了02年前后的互联网,14前后的移动互联网。我从去年12月5日开始使用GPT,帮助我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帮助我做UI设计,帮助我改善代码,甚至帮助我学习开网店时做选品,做策略,可以说他已经完全融入我的工作学习了。


开发自己的GPT应用要仔细阅读OPEN AI 的API,我再次因为英语的理解速度过慢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即使是有众多实时翻译软件帮助下丝毫不会有所改善。


翻译必然会对原文做二次加工,翻译的质量也许很高,甚至超过原文,但这样意味着阅读者离原文越远。


比如我在Tandem上教老外“冰雪聪明”这个词的意思,我很难解释给她,更多的是告诉她这个词在什么场景用比较恰当,比“聪明”更高级。但是如果用翻译软件,这个词会变着花样被翻译成“很聪明”,美感全无。


在Tandem跟人瞎聊时以涉及复杂事件就词穷,直到认识了一个 西班牙的 PHD 与另一个 印尼的大学生,她们帮我找到了关键点,基础语法知识不扎实,英语的思维不足。有些时候他们会说我表达的很棒,口语也行,有些时候他们会说我瞎搞。其实很好理解,就像他们学中文一样,入门也不难,难的是随意调动有限的词汇自由组织句子进行表达,而不是脑子里先想一个母语再试着翻译成外语,难的是在陌生场景下做出正确的表达,能用已经学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也就是进入用英语学习英语的阶段。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做日常技术学习的时候,尤其是阅读源码的时候,往往是不翻译看懂一部分注释,翻译后看懂一部分,两个一结合就半懂不懂,基于这个半懂不懂的理解写大量测试去验证自己的理解,反推注释是否理解正确,这个过程非常慢,效率极低。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需要依赖大佬写个介绍文档,或是翻译+延伸解释之后才能高效率学习,为什么自己找不到深入学习的路径,总是觉得前方有些混沌。


记得在刚入行的前几年写过一篇学习笔记,把自定义view 在view层测量相关的代码中的注释,变量名称整个都翻译了,备注2进制标记位变化结果,再去理解逻辑就非常简单了。跟读小说没啥区别(读Java代码就像读小说,我一直这么觉得),很快就理解了。但这个过程要花太多时间了,多到比别人慢10倍不止。


所以这第一个难而正确的事情是学习英语


达到能顺畅阅读技术资料与代码的地步,才能提高我在学习效率上的天花板。


第二个是有关生活的事情,增加不同的收入手段,主业以外至少赚到1块钱


裁员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很脆弱,我的职业生涯很脆弱,我的生存能力很脆弱,不具备一点反脆弱性。如果没有工作我就没有任何收入,只要稍微发生一点意外,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对于我和家庭都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中。


市场寒冬与我有关但却不受我影响,我无法改变。同时平庸的职业经历在行业内的影响微乎其微,大佬们是不管寒风往哪吹的,他们只管找自己想做的方向,或者别人找到他们。


我就认识这样的大佬,去年让我去新公司负责组新团队,连续一两周持续对我进行电话轰炸,因为当时正负责的团队处于关键期,我有很深的“良知”情节,我婉拒了,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而我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人觉得有价值才能持续在这个行业跟关系网里谋生。


但是我知道,大风之下我依然是树叶,我不是树枝,成为树枝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就像在公司背小锅的永远都是一线,因为如果是管理层背锅那公司就出了决策性的大问题了,对公司而言已然就是灾难。


这几周陆续跟很多人聊了各种事情,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有双双辞职1年多就在家做私活忙得不亦乐乎,有开网店有做跨境电商的,也了解了很多用Chat GPT,Midjourney 等AI工具做实物产品在网上卖的。包括去年了解的生财有术知识星球等等,真的花心思去了解,打开知识茧房确实了解到非常多不同的方向,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自己做了一些实际尝试,跑了下基本流程,确实有一些门槛但各不相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因为英语阅读效率低而受阻,文档我也是硬看,不懂的词翻译一下,理解不透再整句翻译,再倒回来看原文。


比如网上midjourney的教程一大把,其实大多数都不如看midjourney官方文档来的快,我从看到用到商品上架,不过几个小时,这中间还包括开通支付跟调整模型。


至于赚到1块钱,有多难呢,当我试了我才有所体会。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10年前,其次是现在。


继续保持在社区的输出,保持技术学习。休假我都不会完全休息,Gap 中当然也不会。


后记


去年公司陆续开始裁撤业务线,有的部门直接清零,公司规模从几千人下降到千人以内不过是几个月的事情,有被裁的,也有为了降低自身风险而主动走裁员名单,这也是双赢的解决方案,公司能精简人员个人可以拿到赔偿。管理层的主要工作是尽力留下核心成员,温和的送走要离开的成员,最大程度降低团队的负面情绪,做人才盘点,申请HC做些人力补充,减少团队震动保障项目支撑。没错,一边裁员一边还会招人。


彼时我个人也才刚刚在管理岗上站稳脚跟不久,团队里没有人申请主动离职算是对我挺大一个宽慰。有的团队人员流失率接近70%,相比之下我压力小得多,但我依然要交出一个名字给到部门负责人。我当然很不舍同时也为他们担忧,过去一年多大家一起相互成长,很多人也才刚刚步入新职级。


我努力寻找第三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前做过的一个项目独立出去了,成立了独立的子公司运营,新团还没搭建完。当时跟那个项目团队的产品,后端负责人配合得相当不错,我便以个人的背书将一个曾重点负责过这个项目的成员推荐过去,加上直属上级的帮助,最终在所有HC都要HRD审批的环境下平滑的将裁员变成了团队调配。现在即使我离开了母公司,他们小团队依然还不错,没有受到后续裁员影响。这位小伙伴人特别实在,他是我见过执行里最强的人,他值得这样的好运气。


作为管理者,我有些单纯的善意,不满足于工作层面的帮助。因为我觉得个人能量实在是太小了,而未来无人知晓。


作为核心部门虽然裁员的影响波及较为滞后,但明显的感觉还是研发压力骤减,加上公司为了早点达到账面盈亏平衡,对部分薪资采取缓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部门的氛围变了,需求评审得过且过,项目质量得过且过,此类情况比比皆是,工作的宽容度也一再升高。


作为个人来讲这真是躺平型工作,工作任务骤减但薪资还照样发,绩效照发,每天到公司跟去上学一样。我心里就出现了一个声音「你喜欢在这里继续混吗?这里如此安逸」。


今年3月意料之中的新一轮裁员到来,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复了部门负责人。团里谁想留下谁不想留我很清楚,过去我们一直也保持比较健康的氛围,始终鼓励能力强的人出去看看,也明确告知留下来与出去将面临的不同风险。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大家都没有懈怠自己的学习,技术目标按部就班,丝毫没有陷入负面漩涡,偶尔还会因为讨论技术问题忘记下班时间。


这一次,我把自己放在了名单上,当然这并不突然。我与部门负责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工作沟通频率,就向上管理这一点上,我自认做得非常不错。


离职后大家都积极找工作,我对他们非常有信心,抛开头部大厂,中厂依然是他们的主阵地,他们在各自专精的领域里技术都很扎实,尤其是去年大家一起补足了深层次的网络层知识。不出意料部分人都很快拿了offer,有的更是觉得不想面试了匆匆就入职了,这我就不行使自己好为人师的毛病了。




滑到底部可点赞评论



浏览橘子树其他文章:橘子树的飞书写作记录


作者:橘子没
来源:juejin.cn/post/7224068169341763643

收起阅读 »

2023年,我从北京回到了东北

(背景应景吗铁铁们) 🎤: 可以讲讲在北京这几年的经历吗?   🙍‍♂️:5年多,算是大小厂都经历过了,大概是小-大-中的一个顺序,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做线下教育的小公司,现已倒闭。   后来去到了阿里的一个边缘业务,当不当正不正吧,那段时间我尽可能的提升自身...
继续阅读 »

(背景应景吗铁铁们)


🎤: 可以讲讲在北京这几年的经历吗?


  🙍‍♂️:5年多,算是大小厂都经历过了,大概是小-大-中的一个顺序,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做线下教育的小公司,现已倒闭。
   后来去到了阿里的一个边缘业务,当不当正不正吧,那段时间我尽可能的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想要跟上各位大佬们的思维,讲真,有的时候P8领导给我们开会,我get不到大部分会议内容的核心点和他表达的东西,最后让我明白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可能这一生都追赶不上。
   再后来就去到了一家中小厂吧,老板较有知名度,做知识服务的,在这里度过了我最后的北漂时光。


🎤: 在北京一定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吧,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倒是不假,毕竟是帝都,确实让我见识到了很多很多新的东西和形形色色的人们,这是不曾在老家可以看见的。
   至于学习吧,我本身是一个很少会去主动学习的人,更多的情况是在工作需要,我才会去学习。所以不能说没有长进,只能说略微缓慢,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很差劲。还有一些生活技能,最多的就是做饭
   除了自身的成长以外,要说最大的收获,我必须要很诚实的说,是一些精神问题,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到至今,我被自己内心的焦虑所控制,对自我有无数个疑问。我曾经因为一个需求难搞以至于我做梦都在梦我如何去写它的代码;无数次的凌晨钉钉或是飞书群的@消息,我一般是第二天起床才看到,但是看到那些的瞬间我头疼欲裂胸口紧缩。我的内心会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不能让我睡一个好觉或者是起一个好早。”,大城市的节奏之快让我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到工作,或者是带着工作入眠,开玩笑,入不了,根本入不了。种种原因吧,可能是我心态的问题,所以决定回到老家也是为了尽可能的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huabu.webp

(自己做的炒鸡蛋和葱爆肉)


🎤: 在北京一定有攒钱吧?


  🙍‍♂️:攒钱是攒了一些,但是没有很多。当我真正开始月薪过万的时候,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5位数进账的人来讲,我开始了一种报复性消费,我把之前不敢买的东西几乎都买了,游戏也充了很多钱,每个月都会买衣服和鞋,甚至如果有的东西我想要但是手里的钱不够,我也会分期买,前两年的消费很夸张,而且从来不记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的是虚荣的、丑陋的。(仅对我个人而言)
   真正开始攒钱的时候是从我的女朋友来到北京找我开始,我们感情很好,所以就像两个人正常的在一起生活一样,总是要为生活和未来买单的,于是我每个月发完工资都会经过她的计算后留下基本的生活费,然后全部转给她,她掌管家里的财政,很让我安心。就这样后几年算是攒下了一笔小钱。
   在我的理解是爱情更多还是要责任更多一些吧,所以我不会觉得让我不再乱花钱也是一种约束


🎤: 真正让你决定离开北京的原因是什么?


  🙍‍♂️:没有能绝对决定的原因,只有能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刚来北京的奋斗b到现在只想摆烂躺平的我是一个长期的心态上的变化。我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里不适合我,或者说,我不适合它。 影响比较大的几件事都集中在了22年,三件事:
   1. 回家过年
   2. 奶奶过世
   3. 公司裁员
   这三件事贯穿了我整个2022年,可以说是一连串的事情打得我措手不及。于是经过了多次自我内心的审视、对答后,在过完23年的春节后,我做了这个决定,我要离开这里了。 电影的主角们总会说:“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但是对于我来说,可以打倒我的东西太多了,我自认普通且平凡。



I just wanna be free.



🎤: 离开后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2月下旬开始处理离职交接的一些事情,同时还有面试一些老家那边的公司,然后租房子,收拾行李。每天真的是累到倒床就睡,感觉这次跨省搬家元气大伤、身心俱疲,掉了半条命一样。
   好在和女朋友的规划下,把时间节点安排的刚刚好,2月末把这些事儿都处理好了之后,3月初我和女朋友就开始了一周的云南之行,我俩称之为:心灵救赎之旅
   路线是丽江-大理-西双版纳,选择去云南是因为我们马上要回到东北,以后像这种东北到西南斜跨全国的旅游机会应该没几次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丽江,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纯净(我着实是没有文本功底)。无论人、山、水、云,大家生活在这里,仿佛一片世外桃源


huabu.webp

(丽江的云,是让我觉得离自由和奶奶最近的时候)


🎤: 回到东北后感觉怎么样?


  🙍‍♂️:先说工作吧,我目前在大连一家做车载车机的小公司,因为之前没有做过这类工作,所以最近也是在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在这里真的要特别感谢一位大佬:林栩link,他的文章对于我来说很有帮助。然后工资对于我来讲还算可观,因为对大连这边的就业环境不是很了解,先在这里稳一稳吧。
   我租的房子和公司在一条街上,距离不到300m,每天中午还可以回家吃口饭歇一歇。工作时间的话是早8点半到晚5点半,目前一个月我没有加过班,到点就走了(而且是同事们几乎都这样),晚上和女朋友一起做饭,之后可以去市中心或者是海边溜达一圈,时间非常充足,周末的话会叫上朋友到家里吃饭或者是一起出去玩。
   距离我的老家鞍山也更近了一些,我妈说我自从回来了之后,她总有一种心里的石头落地了的感觉,我没事儿的时候就会和女朋友在周五晚上坐3个半小时的绿皮回去,然后周日的晚上再坐回来,回家吃自己爱吃的东西。
   算是找到了那种安安静静上班,认认真真生活的感觉。
   说这么多是因为这是我在北京这么多年从未体会过的生活,实在是没有发现生活的多样性(可能也是因为没钱吧hhh)。


huabu.webp

(星海广场的灯光秀)


🎤: 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


  🙍‍♂️:哈哈,想在2年内和女朋友领证结婚,首付买一套小房子和一台小鹏G3i或者是零跑C11。然后多去了解了解这边的市场,在这么多空余的时间去计划搞一些副业(万一以后能干成主业呢)。


🎤: 想说的话。


  🙍‍♂️:嗯...看了很多大佬的年终总结,收获颇多,于是也想自己去写出一些东西,表达一下,哈哈哈。
   如果让我来总结自己的每一年的话,我好像只能说:还行、凑合、就那样,又不温不火的过了一年。但是我很喜欢一句话:空想都是问题,落笔皆为答案。不论好坏对错,都是我选择的答案,可能以后还会遇到相同或者不同的问题,只要不会停滞不前就好了。
   最后欢迎大家来找我一起讨论玩耍摸鱼~ 祝好!



我们生來自由,所以希望我们都有勇气选择自由。



作者:啊是小鱼快来摸摸
来源:juejin.cn/post/7222897518517551141
收起阅读 »

五一在即:有哪些办法能阻止票贩子和我们一起抢票?

背景 五一就要来了,本来准备去淄博吃烧烤,结果发现根本抢不到机票。了解了一下原因,原来是黄牛的恶意爬虫把票都抢完了,现在买票,只能通过黄牛的渠道,多花几倍的钱来买了。 有鉴于此,想试试能不能针对这种爬虫防止相关问题,当然是站在航空公司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躺平任...
继续阅读 »

背景


五一就要来了,本来准备去淄博吃烧烤,结果发现根本抢不到机票。了解了一下原因,原来是黄牛的恶意爬虫把票都抢完了,现在买票,只能通过黄牛的渠道,多花几倍的钱来买了。


有鉴于此,想试试能不能针对这种爬虫防止相关问题,当然是站在航空公司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躺平任嘲就得了。


恶意爬虫的相关特征


对于恶意爬虫的特征,航空公司自己有总结:


1、访问的目标网页比较集中:“爬虫”代理人目标明确,主要是爬取班次、价格、数量等核心信息,因此只浏览访问几个固定页面,不访问其他页面。


**2、查询订票等行为很有规律:**由于“爬虫”是程序化操作,按照预先设定的流程进行访问等,因此呈现出毫无思维、但很有规律、有节奏且持续的行为。


3、同一设备上有规模化的访问和操作:“爬虫”的目的是最短时间内抓取最多信息,因此同一设备会有大量离散的行为,包括访问、浏览、查询等。


**4、访问来源IP地址异常:**正常情况下用户在查询、购买时,用户的IP地址比较稳定,而且访问来源IP比较;“爬虫”、“虚假占座”等操作时,IP来源地址呈现不同维度上的聚集,而且浏览、查询、购票等操作时不停变化IP地址。


5、设置UA模拟浏览器和频繁使用代理IP:很多“爬虫”程序伪装成浏览器进行访问,比如在程序头或者UA中默认含有类似python-requests/2.18.4等固定字符串;并且通过购买或者租用的云服务、改造路由器、租用IP代理、频繁变更代理IP等进行访问。


6、操作多集中非业务时间段:“爬虫”程序运行时间多集中在无人值守阶段。此时系统监控会放松,而且平台的带宽等资源占用少,爬虫密集的批量爬取不会对带宽、接口造成影响。以下是顶象反欺诈中心监测到,凌晨1-5点是恶意“爬虫”的运行高峰时段。


浅谈防范措施


1.设备指纹的应用


设备指纹单独用的话,在恶意爬虫面前,会稍微较弱一些。因为攻击者会使用其他技术手段来绕过设备指纹的检测,例如使用虚拟机、代理服务器等来隐藏真实设备的指纹。所以可以考虑结合IP地址限制一起使用:


import fingerprintjs2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abort

app = Flask(__name__)

# 创建一个新的Fingerprint2实例
fp = fingerprintjs2.Fingerprint2()

# 白名单IP地址
IP_WHITELIST = ['127.0.0.1', '192.168.0.1']

@app.route('/book-flight')
def book_flight():
# 获取设备指纹和IP地址
device_fingerprint = fp.get()
ip_address = request.remote_addr

# 检查IP地址是否在白名单中
if ip_address not in IP_WHITELIST:
abort(403)

# 其他业务逻辑代码...
return "Flight booked successfully!"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2. 人机验证


人机验证肯定是一个阻挡办法,但是在这种恶意强攻击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试试语音验证码(但是可能对用户体验不大友好):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import random
from io import BytesIO
from captcha.audio import AudioCaptcha

app = Flask(__name__)

# 生成随机字符串作为验证码
def random_string(length):
pool =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123456789'
return ''.join(random.choice(pool) for i in range(length))

# 生成语音验证码
def generate_audio_captcha():
captcha = random_string(4)
audio = AudioCaptcha().generate(captcha)
return captcha, audio

# 创建一个全局变量,用于保存已生成的语音验证码
captcha_cache = {}

@app.route('/audio-captcha')
def audio_captcha():
# 生成新的语音验证码
captcha, audio = generate_audio_captcha()

# 将验证码保存到缓存中,以便后续验证
captcha_cache[captcha] = True

# 返回语音验证码
response = BytesIO(audio.read())
response.headers['Content-Type'] = 'audio/wav'
return response

@app.route('/book-flight', methods=['POST'])
def book_flight():
# 获取表单中的验证码
captcha = request.form['captcha']

# 检查验证码是否正确
if captcha not in captcha_cache:
return 'Invalid captcha!'

# 其他业务逻辑代码...
return "Flight booked successfully!"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


因为对用户体验不大友好,研发同学在设计的时候,最好考虑一下它的易用性和可访问性问题。需要权衡用户体验和恶意爬虫。


结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为这一块存在着巨大的利益,也就一直吸引着无数黑客从中牟利,而我们能做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希望能为安全世界尽一份力。


说个事情:滑动验证码 免 费

收起阅读 »

九个超级好用的 Javascript 技巧

web
作者:shichuan 文末彩蛋等你揭晓 🤫 前言 在实际的开发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常见又超级好用的 Javascript 技巧和代码片段,包括整理的其他大神的 JS 使用技巧,今天筛选了 9 个,以供大家参考。 1、动态加载 JS 文件 在一些特殊的场景...
继续阅读 »

作者:shichuan


文末彩蛋等你揭晓 🤫



前言


在实际的开发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常见又超级好用的 Javascript 技巧和代码片段,包括整理的其他大神的 JS 使用技巧,今天筛选了 9 个,以供大家参考。


1、动态加载 JS 文件


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下,特别是一些库和框架的开发中,我们有时会去动态的加载 JS 文件并执行,下面是利用 Promise 进行了简单的封装。


function loadJS(files, done) {
// 获取head标签
const head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
Promise.all(files.map(file =>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
// 创建script标签并添加到head
const 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type = "text/javascript";
s.async = true;
s.src = file;
// 监听load事件,如果加载完成则resolve
s.addEventListener('load', (e) => resolve(), false);
head.appendChild(s);
});
})).then(done); // 所有均完成,执行用户的回调事件
}

loadJS(["test1.js", "test2.js"], () => {
// 用户的回调逻辑
});

上面代码核心有两点,一是利用 Promise 处理异步的逻辑,而是利用 script 标签进行 js 的加载并执行。


2、实现模板引擎


下面示例用了极少的代码实现了动态的模板渲染引擎,不仅支持普通的动态变量的替换,还支持包含 for 循环,if 判断等的动态的 JS 语法逻辑,具体实现逻辑在笔者另外一篇文章《面试官问:你能手写一个模版引擎吗?》做了非常详详尽的说明,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阅读。


// 这是包含了js代码的动态模板
var template =
'My avorite sports:' +
'<%if(this.showSports) {%>' +
'<% for(var index in this.sports) { %>' +
'<a><%this.sports[index]%></a>' +
'<%}%>' +
'<%} else {%>' +
'<p>none</p>' +
'<%}%>';
// 这是我们要拼接的函数字符串
const code = `with(obj) {
var r=[];
r.push("My avorite sports:");
if(this.showSports) {
for(var index in this.sports) {
r.push("<a>");
r.push(this.sports[index]);
r.push("</a>");
}
} else {
r.push("<span>none</span>");
}
return r.join("");
}`

// 动态渲染的数据
const options = {
sports: ["swimming", "basketball", "football"],
showSports: true
}
// 构建可行的函数并传入参数,改变函数执行时this的指向
result = new Function("obj", code).apply(options, [options]);
console.log(result);

3、利用 reduce 进行数据结构的转换


有时候前端需要对后端传来的数据进行转换,以适配前端的业务逻辑,或者对组件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再传给后端进行处理,而 reduce 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


const arr = [
{ classId: "1", name: "张三", age: 16 },
{ classId: "1", name: "李四", age: 15 },
{ classId: "2", name: "王五", age: 16 },
{ classId: "3", name: "赵六", age: 15 },
{ classId: "2", name: "孔七", age: 16 }
];

groupArrayByKey(arr, "classId");

function groupArrayByKey(arr = [], key) {
return arr.reduce((t, v) => (!t[v[key]] && (t[v[key]] = []), t[v[key]].push(v), t), {})
}

很多很复杂的逻辑如果用 reduce 去处理,都非常的简洁。


4、添加默认值


有时候一个方法需要用户传入一个参数,通常情况下我们有两种处理方式,如果用户不传,我们通常会给一个默认值,亦或是用户必须要传一个参数,不传直接抛错。


function double() {
return value *2
}

// 不传的话给一个默认值0
function double(value = 0) {
return value * 2
}

// 用户必须要传一个参数,不传参数就抛出一个错误

const required = () => {
throw new Error("This function requires one parameter.")
}
function double(value = required()) {
return value * 2
}

double(3) // 6
double() // throw Error

listen 方法用来创建一个 NodeJS 的原生 http 服务并监听端口,在服务的回调函数中创建 context,然后调用用户注册的回调函数并传递生成的 context。下面我们以前看下 createContext 和 handleRequest 的实现。


5、函数只执行一次


有些情况下我们有一些特殊的场景,某一个函数只允许执行一次,或者绑定的某一个方法只允许执行一次。


export function once (fn) {
// 利用闭包判断函数是否执行过
let called = false
return function () {
if (!called) {
called = true
fn.apply(this, arguments)
}
}
}

6、实现 Curring


JavaScript 的柯里化是指将接受多个参数的函数转换为一系列只接受一个参数的函数的过程。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使用函数,减少重复代码,并增加代码的可读性。


function curry(fn) {
return function curried(...args) {
if (args.length >= fn.length) {
return fn.apply(this, args);
} else {
return function(...args2) {
return curried.apply(this, args.concat(args2));
};
}
};
}

function add(x, y) {
return x + y;
}

const curriedAdd = curry(add);

console.log(curriedAdd(1)(2)); // 输出 3
console.log(curriedAdd(1, 2)); // 输出 3

通过柯里化,我们可以将一些常见的功能模块化,例如验证、缓存等等。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减少出错的机会。


7、实现单例模式


JavaScript 的单例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它可以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对该实例的全局访问点,在 JS 中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如购物车,缓存对象,全局的状态管理等等。


let cache;
class A {
// ...
}

function getInstance() {
if (cache) return cache;
return cache = new A();
}

const x = getInstance();
const y = getInstance();

console.log(x === y); // true

8、实现 CommonJs 规范


CommonJS 规范的核心思想是将每个文件都看作一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自己的作用域,其中的变量、函数和对象都是私有的,不能被外部访问。要访问模块中的数据,必须通过导出(exports)和导入(require)的方式。


// id:完整的文件名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fs = require('fs');
function Module(id){
// 用来唯一标识模块
this.id = id;
// 用来导出模块的属性和方法
this.exports = {};
}

function myRequire(filePath) {
// 直接调用Module的静态方法进行文件的加载
return Module._load(filePath);
}

Module._cache = {};
Module._load = function(filePath) {
// 首先通过用户传入的filePath寻址文件的绝对路径
// 因为再CommnJS中,模块的唯一标识是文件的绝对路径
const realPath = Module._resoleveFilename(filePath);
// 缓存优先,如果缓存中存在即直接返回模块的exports属性
let cacheModule = Module._cache[realPath];
if(cacheModule) return cacheModule.exports;
// 如果第一次加载,需要new一个模块,参数是文件的绝对路径
let module = new Module(realPath);
// 调用模块的load方法去编译模块
module.load(realPath);
return module.exports;
}

// node文件暂不讨论
Module._extensions = {
// 对js文件处理
".js": handleJS,
// 对json文件处理
".json": handleJSON
}

function handleJSON(module) {
// 如果是json文件,直接用fs.readFileSync进行读取,
// 然后用JSON.parse进行转化,直接返回即可
const json = fs.readFileSync(module.id, 'utf-8')
module.exports = JSON.parse(json)
}

function handleJS(module) {
const js = fs.readFileSync(module.id, 'utf-8')
let fn = new Function('exports', 'my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js)
let exports = module.exports;
// 组装后的函数直接执行即可
fn.call(exports, exports, myRequire, module,module.id,path.dirname(module.id))
}

Module._resolveFilename = function (filePath) {
// 拼接绝对路径,然后去查找,存在即返回
let absPath = path.resolve(__dirname, filePath);
let exists = fs.existsSync(absPath);
if (exists) return absPath;
// 如果不存在,依次拼接.js,.json,.node进行尝试
let keys = Object.keys(Module._extensions);
for (let i = 0; i < keys.length; i++) {
let currentPath = absPath + keys[i];
if (fs.existsSync(currentPath)) return currentPath;
}
};

Module.prototype.load = function(realPath) {
// 获取文件扩展名,交由相对应的方法进行处理
let extname = path.extname(realPath)
Module._extensions[extname](this)
}

上面对 CommonJs 规范进行了简单的实现,核心解决了作用域的隔离,并提供了 Myrequire 方法进行方法和属性的加载,对于上面的实现,笔者专门有一篇文章《38 行代码带你实现 CommonJS 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感兴趣的小伙伴可自行阅读。


9、递归获取对象属性


如果让我挑选一个用的最广泛的设计模式,我会选观察者模式,如果让我挑一个我所遇到的最多的算法思维,那肯定是递归,递归通过将原始问题分割为结构相同的子问题,然后依次解决这些子问题,组合子问题的结果最终获得原问题的答案。


const user = {
info: {
name: "张三",
address: { home: "Shaanxi", company: "Xian" },
},
};

// obj是获取属性的对象,path是路径,fallback是默认值
function get(obj, path, fallback) {
const parts = path.split(".");
const key = parts.shift();
if (typeof obj[key] !== "undefined") {
return parts.length > 0 ?
get(obj[key], parts.join("."), fallback) :
obj[key];
}
// 如果没有找到key返回fallback
return fallback;
}

console.log(get(user, "info.name")); // 张三
console.log(get(user, "info.address.home")); // Shaanxi
console.log(get(user, "info.address.company")); // Xian
console.log(get(user, "info.address.abc", "fallback")); // fallback

上面挑选了 9 个笔者认为比较有用的 JS 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文末彩蛋 >>


码上掘金编程比赛火热进行中,同时为大家推出「报名礼 & 完赛奖」活动~

报名即有机会瓜分上百万掘金矿石奖池!提交作品更可参与精美奖品的抽取哦!


🎁 抽奖攻略请戳这里

🎡 更多大赛特别活动请看这里




尾部关注.gif


扫码关注公众号 👆 追更不迷路


作者:字节前端
来源:juejin.cn/post/7223938976158957624
收起阅读 »

用CSS给健身的女朋友做一个喝水记录本

web
我报名参加金石计划1期挑战——瓜分10万奖池,这是我的第2篇文章,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前言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七八月份的晚上时不时就坐在地摊上开始了喝酒撸串的一系列放肆的长肉肉项目。 这不,前段时间女朋友痛下决心(心血来潮)地就去报了一个健身的私教班,按照教练给...
继续阅读 »

我报名参加金石计划1期挑战——瓜分10万奖池,这是我的第2篇文章,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前言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七八月份的晚上时不时就坐在地摊上开始了喝酒撸串的一系列放肆的长肉肉项目。
这不,前段时间女朋友痛下决心(心血来潮)地就去报了一个健身的私教班,按照教练给的饮食计划中,其中有一项是每天需要喝 2.6L 的水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
作为伴侣肯定要十分支持的呀,不过因为平时工作也是十分费脑筋的,不会专门去记录每天喝了多少水,特别容易忘记。所以做了这个喝水记录本给她。


开发需求


整体的开发需求和前言里描述的差不多,整体功能拆分一下就非常清晰了。


一、定义变量



  1. 大杯子:我们需要一个总量目标,用于定义每天的计划值。

  2. 小杯子:一个单次目标,我们不会一次接一大桶水来喝,即使用小杯子喝水时,每个杯子的刻度值。


二、逻辑整合



  1. 点击每个小杯子时,从大杯子的总量中扣除小杯子的刻度并记录,对应UI水位升高。

  2. 首次点击小杯子时,展示百分率刻度值,提升水位。

  3. 当完成目标值后,隐藏剩余水量的文字。

  4. "清空"按钮,消除本地记录值,恢复UI水位,展示剩余量。


创建流程和主要代码


 此模块代码是应用于小程序使用的,所以代码部分使用wx框架。(下面有普通代码部分)


wxml


构造整体布局,布局和制作大杯子和小杯子。


在上一段开发需求部分中提到的隐藏内容时,注意不要使用 wx:if 直接删除整个标签,这样会导致画面跳动,无法实现动画的平滑过渡。


用三元运算符隐藏文字可以实现较好的过渡


<view class="body">
<text class="h1">喝水记录本</text>
<text class="h3">今日目标: 2.6升 </text>

<view class="cup">
<view class="remained" style="height: {{remainedH}}px">
<text class="span">{{isRemained ? liters : ''}}</text>
<text class="small">{{isRemained ? '剩余' : ''}}</text>
</view>

<view class="percentage" style="{{percentageH}}">{{isPercentage ? percentage : ''}}</view>
</view>

<text class="text">请选择喝水的杯子</text>

<view class="cups">
<view class="cup cup-small" bindtap="cups" data-ml="700">700 ml</view>
<view class="cup cup-small" bindtap="cups" data-ml="400">400 ml</view>
<view class="cup cup-small" bindtap="cups" data-ml="600">600 ml</view>
<view class="cup cup-small" bindtap="cups" data-ml="500">500 ml</view>
<view class="cup cup-small" bindtap="cups" data-ml="50">50 ml</view>
<view class="cup cup-small" bindtap="cups" data-ml="100">100 ml</view>
<view class="cup cup-small" bindtap="cups" data-ml="150">150 ml</view>
<view class="cup cup-small" bindtap="cups" data-ml="300">300 ml</view>
</view>

<view class="cancle" bindtap="update">清空</view>
</view>

wxss


css就是简单的画杯子和布局,值得说的就是往大杯子里加水的动画 transition 一下就可以了


.body {
height: 108vh;
background-color: #3494e4;
color: #fff;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align-items: center;
box-sizing: border-box;
}

.h1 {
margin: 10px 0 0;
}

.h3 {
font-weight: 400;
margin: 10px 0;
}

.cup {
background-color: #fff;
border: 4px solid #144fc6;
color: #144fc6;
border-radius: 0 0 40px 40px;
height: 330px;
width: 150px;
margin: 30px 0;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overflow: hidden;
}

.cup.cup-small {
height: 95px;
width: 50px;
border-radius: 0 0 15px 15px;
background-color: rgba(255, 255, 255, 0.9);
cursor: pointer;
font-size: 14px;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5px;
transition: 0.3s ease;
}

.cup.cup-small.full {
background-color: #6ab3f8;
color: #fff;
}

.cups {
display: flex;
flex-wrap: wrap;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width: 280px;
}

.remained {
display: 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text-align: center;
flex: 1;
transition: 0.3s ease;
}

.remained .span {
font-size: 20px;
font-weight: bold;
}

.remained .small {
font-size: 12px;
}

.percentage {
background-color: #6ab3f8;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30px;
height: 0;
transition: 0.3s ease;
box-sizing: border-box;
}

.text {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0 0 5px;
}

.cancle {
cursor: pointer;
}

js


逻辑注释写在了代码中


Page({
data: {
liters: '2.6L',
isPercentage: true,
isRemained: true,
percentage: '',
percentageH: 'height: 0',
RemainedH: 0,
goal: 2600
},

// 每次进入页面后加载记录的值,执行动画
onShow() {
this.setData({ goal: Number(wx.getStorageSync('goal')) })
this.updateBigCup(2600 - this.data.goal)
},

// 点击小杯子时的触发逻辑
cups(data) {
const ml = Number(data.currentTarget.dataset.ml);
const goal = this.data.goal - ml;
const total = 2600 - goal;
this.setData({ goal })
wx.setStorageSync("goal", goal);
this.updateBigCup(total)
},

// 更新 UI 数据
updateBigCup(total) {
const { goal } = this.data;
if (goal != 2600) {
this.setData({
isPercentage: true,
percentage: `${(total / 2600 * 100).toFixed(0)}%`,
percentageH: `height: ${total / 2600 * 330}px`
})
}

if (goal <= 0) {
this.setData({
remainedH: 0,
isRemained: false,
})
} else {
this.setData({
isRemained: true,
liters: `${goal / 1000}L`
})
}
},

// 清空记录值
update() {
wx.removeStorage({ key: 'goal' })
this.setData({
goal: 2600,
isPercentage: false,
isRemained: true,
remainedH: 0,
percentageH: 'height: 0px',
liters: '2.6L'
})
}
})

码上掘金


  上面的代码部分主要用于小程序使用,码上掘金可在网页中使用。



结语


  感谢大家能看到这里!!本篇的代码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能是比较会偏向实用性的一篇,对!是有一些的对吧!可以自己改装成Chrome插件使用会更方便更实用。啥?你问我为什么不直接写Chrome插件?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我不想,而是😭。


  好啦,如果你身边有健身的朋友也可以给他做

作者:dudoit
来源:juejin.cn/post/7147529288164573192
一个哦~再次谢谢大家

收起阅读 »

制作了一个图片像素风转换器

web
制作了一个图片像素风转换器,可以将图片转换成像素风格,并可转换为 css box-shadow 进行输出。前排先放效果图、转换器地址和 GitHub 地址: 转化器地址:pixel.heyfe.org/ GitHub 地址:github.com/ZxBing...
继续阅读 »

制作了一个图片像素风转换器,可以将图片转换成像素风格,并可转换为 css box-shadow 进行输出。前排先放效果图、转换器地址和 GitHub 地址:


blog-mosaic-converter-44.gif


转化器地址:pixel.heyfe.org/


GitHub 地址:github.com/ZxBing0066/…


转换器功能


转换器会将传入的图片转换为像素风格,并将像素风格的图片以 box-shadow 进行转换,借助 box-shadow,我们可以直接用 css 来渲染该图片,且可以通过 box-shadow 的一些特性来达成一些比较好玩的效果,比如用间隙来加重像素风格:


blog-mosaic-converter-84.png


或者直接将间隙拉到顶,达成类似点阵图的效果:


blog-mosaic-converter-55.png


又或者借助 border-radius,实现圆点图效果:


blog-mosaic-converter-71.png


制作出想要的效果后,可以在右侧点击 复制 box-shadow 样式 按钮复制其样式。


实现原理


关于 box-shadow 实现像素图的原理之前有一篇文章中有提到,这里不再赘述。此处大概说一下图片转换为像素图再转为 box-shadow 的过程。


转换器在拿到图片后,会将图片绘制在一个非常小的画布中,以此来降低图片的精度,然后将画布中绘制的低精度图片进行二次渲染,渲染到较大的画布中,此时由于图片被拉伸,就会形成一定的像素效果。随后为了将像素效果图转换为 box-shadow,转换器会去读取画布中的绘制信息,将其生成为一组二维数组,再根据其中的颜色转换为 box-shadow 中的属性。至此转换器的功能就完成了。


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细节(浏览器会默认启用平滑绘制导致像素效果消失等问题),本篇不打算细说,会在下篇专门写一篇来讲一下具体实现。


最后


本转换器原先是在码上掘金挑战赛某次文章中构想 ,然后在第二次制作类似效果时干脆使用脚本来完成了,最近有空就将其稍微优化了一下进行开源。目前一些细节还有点欠缺,待改进。


再贴一下地址:


转化器地址:pixel.heyfe.org/


GitHub 地址:github.com/ZxBing0066/…


相关文章



作者:嘿嘿Z
来源:juejin.cn/post/7150465824690536484
收起阅读 »

ElasticSearch数据存储与搜索基本原理

1.缘起: 为啥想学习es,主要是在工作中会用到,但是因为不了解原理,所以用起来畏手畏脚的,就想了解下es是怎么存储数据,以及es是怎么搜索数据的,我们平时应该如 何使用es,以及使用时候需要注意的方面。 es:github.com/elastic/ela… ...
继续阅读 »

1.缘起:


为啥想学习es,主要是在工作中会用到,但是因为不了解原理,所以用起来畏手畏脚的,就想了解下es是怎么存储数据,以及es是怎么搜索数据的,我们平时应该如 何使用es,以及使用时候需要注意的方面。
es:github.com/elastic/ela…
lucene:github.com/apache/luce…


2.es的一些基础概念


es是一个基于lucence的分布式的搜索引擎,它使用java编写,并提供了一套RESTful api,是一款流行的企业级搜索引擎


2.1 es的特点



  1. 横向可扩展性: 作为大型分布式集群, 很容易就能扩展新的服务器到ES集群中; 也可运行在单机上作为轻量级搜索引擎使用.

  2. 更丰富的功能: 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相比, ES提供了全文检索、同义词处理、相关度排名、复杂数据分析、海量数据的近实时处理等功能.

  3. 分片机制提供更好地分布性: 同一个索引被分为多个分片(Shard), 利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提升处理效率.

  4. 高可用: 提供副本(Replica)机制, 一个分片可以设置多个副本, 即使在某些服务器宕机后, 集群仍能正常工作.

  5. 开箱即用: 提供简单易用的API, 服务的搭建、部署和使用都很容易操作.


2.2 es的重要概念


1.cluster(集群)
可以通过为多个节点配置同一个集群名来创建集群,通过elasticsearch.yml文件配置。
2.node(节点)
运行了单个es实例的主机被成为节点,一个集群里会包含一个或者多个节点。可以用来存储数据,搜索数据,操作数据。有三个主节点,三个数据节点。


3.shard(分片)
一个索引会分成多个分片,并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中。每个shard都是一个最小工作单元,承载部分数据,对应一个lucene实例,具有完整的建立索引和处理请求的能力。shard分为primary shard和replica shard,其中replica shard 负责容错,以及承担读请求负载。一个document只会存在一个primary shard及其replica shard中,而不会存在于多个primary shard中。shards:5*2,表示有五个primary shard 以及五个replica shard。一旦创建完成,其primary shard的数量将不可更改。


4.index(索引)
一堆类型数据结构相同的document的集合。类似于数据库中的表
5.document( 文档)
es中的最小数据单元。比如一条纠纷单的数据,存在es中就是一个document。但是存储格式为json。类似于数据库中的一行数据。
6.type
类型,一个索引会存在一个或者多个 type,一个type下的document有相同的field。7.x后废弃
7.field
一个field就是一个数据字段
8.term
field的内容在经过analyze后,会被分词为term,是数据中最小的存储单位
9.数据库和es概念类比Elasticsearch 关系型数据库


3.es是如何存储数据的


3.1 es写入数据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用户发送的请求会随机打到某一node,此时这个node为coordinate node

  2. coordinate node通过路由策略找到对应的主分片 shard = hash(routing) % number_of_primary_shards,其中routing为docId,如果docId不存在,es会生成一个id来实现路由。主分片也会把请求转发到副本分片,实现数据备份。索引的primary shards在索引创建后不可更改也是因为路由策略,举个例子,对于同一个docId,原本存在primary shard 0 中,但是primary shard num修改后,就被路由到primary shard 3,这样就出现数据查不到的情况了。

  3. 主分片&副本分片会构建索引以及将索引落盘


3.2 es近实时特性的原理



  1. 写请求将数据写入buffer中,此时数据是不能被搜索到的,此时会同时将写操作记录在translog中,translog的落盘如果配置成同步,此时就会落盘,如果配置成异步,会在配置间隔时间进行落盘。

  2. 默认1s一次的refresh操作,es会将buffer里的数据存入os cache中,并把buffer中的数据转化成segment,此时document便可以被搜索到了。每次refresh都会生成一个segment,es会定期进行segment合并。refresh数据到os cache后,buffer会被清空。

  3. 每隔30min或者segment达到512M 后,会把os cache中的segment写入到磁盘中,这个过程叫做flush。此时会生成一个commit point文件,用来唯一标识该segment。执行flush操作时,会把buffer和os cache里的数据清空,此时translog也会被落盘。原有的translog会被删除,会在内存中创建一个新的translog。


3.3 segment的数据结构以及索引的原理


segment是lucene的概念,也是实现搜索的关键。名称 扩展名 简要描述
Term Dictionary .tim term词典,存储term信息
Term Index .tip 指向term词典的索引
Frequencies .doc 包含了有term的频率的文档列表
Positions .pos 存储了每个出现在索引中的term的位置信息
Payloads .pay 存储了额外的每一个位置的元数据信息如一个字符偏移和用户的负载
Field Index .fdx 包含field data的指针
Field Data .fdt 存储docs里的field表1 segment文件


其中和倒排索引相关的是.tim、.tip、.doc、.pos、.pay文件,而和正向索引相关的是.fdx、.fdt文件。下面先讲下倒排索引


3.3.1 lucene的倒排索引结构


倒排索引,其实从字面意义上很容易理解错,但是看英文就会好理解一些,inverted index,反向的索引。为什么称之为反向的索引,那应该有正向索引,正向索引指的是文档id和文档内容的映射关系,mysql的主键索引就是一个正向索引,而倒排索引,就是把这种对应关系颠倒,指的是,索引词(关键词)和文档之间的对应关系,即通过一个关键词,可以得到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所有文档的文档i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通过对查询语句的解析,得到需要查找的term,找到该term对应的.tip文件和.tim文件。lucene会默认为每一个term都创建对应的索引

  2. term index主要由FSTIndex和indexStartFP组成,FST(Finite State Transducer)有限状态转移机。我觉得可以理解为一个词语前缀索引。通过对前缀索引的搜索,就可以缩小搜索的范围,提高搜索的效率。

  3. indexStartFPn里存的是FSTIndexn的地址, 为啥要存indexStartFPn,是因为每个FSTIndexn的大小不一样,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密集存储FSTIndexn,但是这样就没办法快速查找FSTIndexn。因此使用空间换时间,存下每个FSTIndexn的起始地址,而indexStartFP的大小都一样,这样就可以通过indexStartFPn进行二分查找了。

  4. 通过term的前缀匹配定位到该term可能存在的block,此时就需要到.tim文件里去查找。可以看到.tim文件我们比较关注的是三部分。一是suffix;二是TermStats;三是TermsMetaData。其中suffix里存放的就是该term的后缀长度和suffix的内容。TermStats里包含的是该Term在文档中的频率以及所有 Term的频率,这部分是为了计算相关性。

  5. 第三部分TermsMetaData里存放的是该Term在.doc、.pos、.pay中的地址。.doc文件中存放的是docId信息,包括这个term所在的docId、频率等信息。.pos文件里包含该term在每个文档里的位置。通过.tim文件里存放的这些地址,就可以去对应的文件里得出该term所在的文档id、位置、频率这些重要的信息了。


3.3.2 lucene的正向索引结构


通过倒排索引拿到的docId后,如何去拿到文档的其他字段信息,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正向索引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fdt文件里每个chunk里包含压缩后的doc信息。fdx文件里存放的是每组chunk的起始地址
● fdx文件较小,直接加载到内存
● 通过fdx文件拿到对应的docid所在chunk的地址,再加载doc的数据信息。
● 通过正向索引拿到doc的数据类似于mysql里的回表操作


3.3.3 和mysql索引的对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默认设置情况下 lucene会为doc里的每个term都创建对应的倒排、正向索引,而mysql只会为你指定的列创建索引,因此对于复杂查询场景,使用es来查询更合适,mysql无法构建索引覆盖所有的查询情况
● mysql的索引是存放在磁盘里的,检索时需要分页加载到内存再检索;lucene的.tip文件很小,可以直接放入内存,在检索时候,通过term index来快速定位到term可能存在的block。相当于给索引(词典表.tim文件)又建立了一层索引,查询效率更高


4.es是如何搜索数据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用户发送的搜索请求会随机达到任意一个node上,该node即为coordinate node。

  2. coordinate node会将请求转发到该索引对应的所有的primary shard或者replica shard中

  3. 每个shard处理query请求,通过lucene的搜索能力,将搜索结果返回给coordinate node

  4. coordinate node将所有的结果处理后,根据排序要求取topk,再返回给client。


每一个分片中发生的搜索过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对用户的请求语句进行词法、语法分析,生成查询语法树,把文本请求转换为Lucene理解的请求对象

  2. 按照查询语法树,搜索索引获取最终匹配的文档id集合

  3. 对查询结果进行相关性排序,获取Top N的文档id集合,获取文档原始数据后返回用户
    5.一些关于es的使用思考

  4. 对于复杂的查询场景,es查询优于mysql,对于实时性要求高,或需要实现事务操作的场景,需要使用mysql。

  5. 由于es是通过查询所有分片,合并后再给出最终查询结果,所以也和mysql一样,需要注意深分页的问题,不过这块es已经做了限制,默认只返回前1w条的查询结果

  6. 索引过大也会导致查询慢,可以从上面讲的索引结构看出,虽然term index是可以加载到内存的,但是最终的term dict也是存在磁盘里的,对于具体term的查询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此时可以考虑重建索引,使用更多的分片来存储/查询数据。

  7. 尽可能地使用filter来代替query,query需要对查询结果进行相关性排序,而filter则不需要。


作者:chenyuxi
来源:juejin.cn/post/7222440107214274597
收起阅读 »

UI集成-EaseUI

如何集成环信的UI,我尝试集成,但以失败告终

如何集成环信的UI,我尝试集成,但以失败告终

【记】滑动拼图验证码在搜索中的作用

开头验证码应用于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注册登录账号、支付订单、修改密码等。下面我是在一次项目中利用滑动拼图验证码和搜索功能“合作共赢”的记录。验证码展示具体实现前端代码// 引入js<script src="captcha.js?appid=XX...
继续阅读 »

开头

验证码应用于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注册登录账号、支付订单、修改密码等。下面我是在一次项目中利用滑动拼图验证码和搜索功能“合作共赢”的记录。

验证码展示



具体实现

前端代码

// 引入js
<script src="captcha.js?appid=XXX"></script>
<script>
kg.captcha({
// 绑定弹窗按钮
button: "#captchaButton",

// 验证成功事务处理
success: function (e) {
// 验证成功,直接提交表单
// form1.submit();
console.log(e);
},

// 验证失败事务处理
failure: function (e) {
console.log(e);
},

// 点击刷新按钮时触发
refresh: function (e) {
console.log(e);
}
});
</script>

<a id="captchaButton"></a>


验证结果说明


 

字段名
数据类型   描述   
 

code
 

number
 

返回code信息
 

msg
 

string
 

验证结果信息
 

rid
 

number
 

用户的验证码应用id
 

sense
 

number
 

是否开启无感验证,0-关闭,1-开启
 

token
 

string
 

验证成功才有:token
 

weight
 

number
 

错误严重性,0正常错误,可以继续操作,1一般错误,刷新/重新加载拼图,2严重错误,错误次数过多拒绝访问


Python代码

from wsgiref.simple_server import make_server
from KgCaptchaSDK import KgCaptcha
def start(environ, response):
# 填写你的 AppId,在应用管理中获取
AppID = "AppId"
# 填写你的 AppSecret,在应用管理中获取
AppSecret = "AppSecret"
request = KgCaptcha(AppID, AppSecret)
# 填写应用服务域名,在应用管理中获取
request.appCdn = "https://cdn.kgcaptcha.com"
# 请求超时时间,秒
request.connectTimeout = 10
# 用户id/登录名/手机号等信息,当安全策略中的防控等级为3时必须填写
request.userId = "kgCaptchaDemo"
# 使用其它 WEB 框架时请删除 request.parse,使用框架提供的方法获取以下相关参数
parseEnviron = request.parse(environ)
# 前端验证成功后颁发的 token,有效期为两分钟
request.token = parseEnviron["post"].get("kgCaptchaToken", "") # 前端 _POST["kgCaptchaToken"]
# 客户端IP地址
request.clientIp = parseEnviron["ip"]
# 客户端浏览器信息
request.clientBrowser = parseEnviron["browser"]
# 来路域名
request.domain = parseEnviron["domain"]
# 发送请求
requestResult = request.sendRequest()
if requestResult.code == 0:
# 验证通过逻辑处理
html = "验证通过"
else:
# 验证失败逻辑处理
html = f"{requestResult.msg} - {requestResult.code}"
response("200 OK",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return [bytes(str(html), encoding="utf-8")]
httpd = make_server("0.0.0.0", 8088, start) # 设置调试端口 http://localhost:8088/
httpd.serve_forever()


最后

SDK开源地址:KgCaptcha (KgCaptcha) · GitHub,顺便做了一个演示:凯格行为验证码在线体验

收起阅读 »

俞敏洪: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大家在人生的经历中遇到过很崩溃的事情吗? 我遇到过,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我会读读名人传记,看看他们有没有遇到我和我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或者说他们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对我有所启发。 长时间下来,这个习惯让我对名人的苦难经历...
继续阅读 »

大家在人生的经历中遇到过很崩溃的事情吗?


我遇到过,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我会读读名人传记,看看他们有没有遇到我和我类似的事情;他们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或者说他们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他们的应对方式可能会对我有所启发。


长时间下来,这个习惯让我对名人的苦难经历或者处理棘手问题的经历有强烈的好奇心。最近,读了俞敏洪的自传《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感觉挺有意思。


俞敏洪是新东方的老板,在“双减”政策之后,新东方转型做了直播,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东方甄选,可能很多人还买过他们直播间的大米。当然,我没有买过,因为理智促使我很少为情怀买单。


离开北大


俞敏洪曾经是北大的老师,他的梦想是出国留学。但老师的工资低,很难赚够出国的学费。作为南方人的他,天生的商人基因让他找到了赚钱的路子——开英语培训班。这条路子获得的收入比工资高十几倍,利润十分丰厚。


于是,他打着北大的招牌私下招生,这意味着和北大“官方”的托福培训班形成了竞争关系。学校当然不会允许北大老师和北大抢生意,况且学校禁止老师私下办培训班。俞老师无法避免地和校领导发生了冲突,并因此被处分。


图片


处分的通告在学校的高音喇叭上足足播了一个礼拜,这件事情闹得人尽皆知,对俞敏洪名声的伤害极大。后来,学校分房自然没有俞老师的份了。在中国的社会体系下,名声对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这种“德治”社会虽然在人口大国里对秩序起着巨大的作用,但也给一些人带来了巨大伤害。一遭名声败坏,要背一辈子,这对当事人是多大的打击。


那时俞敏洪已经结婚,本可以在大学教书过安稳的生活,但这一纸处分,让他决定从北大离职。最后,他骑着三轮车拉着家当离开了北大,开启了新东方的事业。


图片


死磕办学证


办培训班需要办学证,类似于现在的牌照。如果没有就无法公开招生,这意味着无法扩大规模。俞敏洪没办法,找了当时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机构联合办培训班,条件是支付总收入的25%给东方大学。


东方大学不参与招生、培训等所有事情,却要分掉一大笔钱。随着培训班的规模越来越大,俞敏洪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他决定就算再难,死磕也要把办学证拿到手。


要拿到办学证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大学副教授以上职称,二是要经原单位同意。


俞敏洪在北大只是讲师,没有副教授职称,而且北京大学处分了他,不可能同意他办学。两个条件都不符合,教育局直接拒绝,并叫他不要来了。


不得不说,俞老师的脸皮是够厚的,每隔一两星期就去教育局和办事的人聊天,久了大家就混熟了。


大概耗了半年,教育局放低了办学的要求,只要他能够在人才交流中心拿到允许办学证明就放行。可是人才交流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本不给他开证明。直到遇见他一个在这里工作的学生,在她的帮助下才拿到证明。


办学证到手后,俞敏洪离开东方大学,开始独立办培训班。原来的“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这块招牌积累了相当的名气,新东方成立后,大量学生还去那边报名。为了顺利切换品牌,新的培训机构起名叫新东方,而且从东方大学买断了“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三年的使用权,每年支付20万。


这一系列的操作,可见俞敏洪有相当不错的商业头脑。


被赶下董事长的位置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比如亲情、友情、同学情。在这种社会成长起来的人,自然会想到找自己熟悉的人一起做事业。俞敏洪也不例外。新东方的培训班办得风生水起,俞敏洪开始寻找人才。


除了拉亲人朋友入伙,他还出国把大学同学王强、徐小平拉回来一起跟他干事业。这三人被称为“东方三驾马车”,也就是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原型。


image.png


亲人、同学、朋友之间,天然有信任感,在事业的初创阶段一起工作沟通效率非常高,而且为了共同的目标,凝聚力非常强。


当公司到了一定的规模,这种人情关系构建起来的团队,会使公司的人事关系变得非常复杂。


一是,团队没有组织架构,决策效率低下;二是,老板没有话语权,下面的人不知道该听谁的,却谁都不敢得罪。


后来,在新东方改革期间,创始团队出现各种矛盾,俞敏洪无法短期内处理好这些矛盾,被管理层认为是不合格的董事长。于是,俞敏洪从位置上退了下来。


退位期间,其他几个领导轮流做主,也无法处理好团队的矛盾。俞敏洪开始大量阅读公司管理、股权管理的书籍,积累比其他领导更丰富的管理知识。两三年后,他重新回到董事长的位置上。


他能回到位置上,管理知识是一方面,我斗胆猜测,运气的成分占比很大。毕竟被自己的公司赶走的大有人在。


结尾


除了上面3个故事,俞敏洪还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故事,比如“被抢劫险些丧命”、“知识产权侵权风波”、“新东方上市”、“遭遇浑水公司做空”等等。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他来自农村,《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语言坦诚,像他本人一样。他的人生非常精彩,展现了他强大的韧性。


他的成功,有时代的机遇,也有个人的努力。我们可能无法准确把握时代的机遇,但可以学习他的努力和韧性,在崩溃之时屹立不倒。


作者:华仔很忙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18487123212091450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认识Zygote

Zygote的父进程是init进程,他孵化了SystemServer进程,以及我们的应用进程。 一、Zygote作用 功能主要是 :启动安卓虚拟机DVM :启动SystemServer(Android系统进程) :孵化应用进程 :加载 常用类 JNI函数 主题...
继续阅读 »

Zygote的父进程是init进程,他孵化了SystemServer进程,以及我们的应用进程。


一、Zygote作用


功能主要是


:启动安卓虚拟机DVM


:启动SystemServer(Android系统进程)


:孵化应用进程


:加载 常用类 JNI函数 主题资源 共享库 等 


Zygote进程和系统其他进程的关系如图所示:



二、Zygote进程启动和应用进程启动


如图所示:



1.Zygote进程启动流程


Zygote是由init进程启动的,init进程是Linux系统启动后用户空间的第一个进程, 首先会去加载init.rc配置文件,然后启动其中定义的系统服务(Zygote,ServiceManager等), Init进程创建Zygote时,会调用app_main.cpp的main() 方法, 启动Zygote后,启动安卓虚拟机,接着在native层中通过jni调用java层的ZygoteInit的main()。


<!--app_main.cpp
int main(int argc, char* const argv[])
{
// 创建Android运行时对象
AppRuntime runtime(argv[0], computeArgBlockSize(argc, argv));
// 代码省略...

// 调用AppRuntime.start方法,
// 而AppRuntime是AndroidRuntime的子类,并且没有重写start方法
// 因此调用的是AndroidRuntime的start方法
runtime.start("com.android.internal.os.ZygoteInit", args, zygote);
}
-->

这里一共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创建AppRuntime,第二件调用start方法,详细看一下start方法:


<!--
/*
* AndroidRuntime.cpp
* Start the Android runtime.
*/
void AndroidRuntime::start(const char* className, const Vector<String8>& options, bool zygote)
{
/* start the virtual machine */
JNIEnv* env;
if (startVm(&mJavaVM, &env, zygote, primary_zygote) != 0) {
return;
}

/*
* Register android functions.
*/
if (startReg(env) < 0) {
ALOGE("Unable to register all android natives\n");
return;
}
/*
* Start VM. This thread becomes the main thread of the VM, and will
* not return until the VM exits.
*/
jmethodID startMeth = env->GetStaticMethodID(startClass, "main","([Ljava/lang/String;)V");
env->CallStaticVoidMethod(startClass, startMeth, strArray);
}
-->

startVM -- 启动Java虚拟机 


startReg -- 注册JNI 通过JNI调用Java方法,执行com.android.internal.os.ZygoteInit 的 main 方法。


ZygoteInit .main主要干了4个事情,如下:


<!--
/*frameworks/base/core/java/com/android/internal/os/ZygoteInit.java*/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v) {
ZygoteServer zygoteServer = null;
...
try {
...
// 1.preload提前加载框架通用类和系统资源到进程,加速进程启动
preload(bootTimingsTraceLog);
...
// 2.创建zygote进程的socket server服务端对象
zygoteServer = new ZygoteServer(isPrimaryZygote);
...
// 3.启动SystemServer(Android系统进程)
forkSystemServer
...
// 4.进入死循环,等待AMS发请求过来
caller = zygoteServer.runSelectLoop(abiList);
} catch (Throwable ex) {
...
} finally {
...
}
...
caller.run();//执行MethodAndArgsCaller包装后的runnable
}
-->

1.创建了ZygoteServer:这是一个Socket相关的服务,目的是进行跨进程通信。 


2.预加载preload:预加载相关的资源。 


3.创建SystemServer进程: 通过forkSystemServer分裂出了两个进程,一个Zygote进程,一个SystemServer进程。而且由于是分裂的, 所以新分裂出来的进程也拥有虚拟机,也能调用JNI,也拥有预加载的资源,也会执行后续的代码。 


4.执行runSelectLoop():内部是一个while(true)循环,等待AMS创建新的进程的請求消息。(想想Looper.loop()) 


2.Zygote启动应用进程流程


zygote进程通过Socket监听接收AMS的请求,fork创建子应用进程,然后pid为0时进入子进程空间,然后在ZygoteInit#zygoteInit中完成进程的初始化动作。


先看一下ZygoteServer.runSelectLoop


<!--
/*frameworks/base/core/java/com/android/internal/os/ZygoteServer.java*/
Runnable runSelectLoop(String abiList) {
// 进入死循环监听
while (true) {
while (--pollIndex >= 0) {
if (pollIndex == 0) {
...
} else if (pollIndex < usapPoolEventFDIndex) {
// Session socket accepted from the Zygote server socket
// 得到一个请求连接封装对象ZygoteConnection
ZygoteConnection connection = peers.get(pollIndex);
// processCommand函数中处理AMS客户端请求
final Runnable command = connection.processCommand(this, multipleForksOK);
...
}
}
}
}
-->

再通過ZygoteConnection中处理AMS创建新应用进程的请求。


 <!--
//ZygoteConnection.java
Runnable processCommand(ZygoteServer zygoteServer, boolean multipleOK) {
...
// 1.fork创建应用子进程
pid = Zygote.forkAndSpecialize(...);
try {
if (pid == 0) {
...
// 2.pid为0,当前处于新创建的子应用进程中,处理请求参数
return handleChildProc(parsedArgs, childPipeFd, parsedArgs.mStartChildZygote);
} else {
...
handleParentProc(pid, serverPipeFd);
}
} finally {
...
}
}

private Runnable handleChildProc(ZygoteArguments parsedArgs,
FileDescriptor pipeFd, boolean isZygote) {
...
// 关闭从父进程zygote继承过来的ZygoteServer服务端地址
closeSocket();
...
if (parsedArgs.mInvokeWith != null) {
...
} else {
if (!isZygote) {
// 继续进入ZygoteInit#zygoteInit继续完成子应用进程的相关初始化工作
return ZygoteInit.zygoteInit(parsedArgs.mTargetSdkVersion,
parsedArgs.mDisabledCompatChanges,
parsedArgs.mRemainingArgs, null /* classLoader */);
} else {
...
}
}
}
-->

通过调用 Zygote.forkAndSpecialize()函数来创建子进程,会有一个返回值pid,分别在子进程和父进程各返回一次, 子进程返回 0 ,父进程返回1,通过判断pid为0还是1来判断当前是是父进程还是子进程;默认子进程继承父进程是继承了父进程的一切资源 分叉后的进程会将socket停掉并重新初始化一些数据,但preload的资源和类保和VM留了下来,应用进程继承了Zygote进程所创建的虚拟机, 应用进程的在使用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去创建,自此新的进程和zygote进程分道扬镳。  


注意:其中包括应用进程的主线程也是在这里从zygote进程继承而来的,应用进程的主线程并不是自己主动创建的新线程。


Zygote启动应用进程的时候不管父进程中有多少个线程,子进程在创建的时候都只有一个线程,对于子进程来说,多出现的线程在子进程中都不复存在, 因为如果其他线程也被复制到子进程,这时在子进程中就会存在一些问题,有时程序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形成死锁,状态不一致等,所以比较安全的做法是在创建子进程的时候,只保留父进程的 主线程,其他都在暂停(此时线程资源是释放的所以不会继承到子进程),子进程启动完后再重启这些线程。


ZygoteInit.zygoteInit 方法完成应用进程初始化:


<!--
/*frameworks/base/core/java/com/android/internal/os/ZygoteInit.java*/
public static Runnable zygoteInit(int targetSdkVersion, long[] disabledCompatChanges,
String[] argv,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
...
// 原生添加名为“ZygoteInit ”的systrace tag以标识进程初始化流程
Trace.traceBegin(Trace.TRACE_TAG_ACTIVITY_MANAGER, "ZygoteInit");
RuntimeInit.redirectLogStreams();
// 1.RuntimeInit#commonInit中设置应用进程默认的java异常处理机制
RuntimeInit.commonInit();
// 2.ZygoteInit#nativeZygoteInit函数中JNI调用启动进程的binder线程池
ZygoteInit.nativeZygoteInit();
// 3.RuntimeInit#applicationInit中反射创建ActivityThread对象并调用其“main”入口方法
return RuntimeInit.applicationInit(targetSdkVersion, disabledCompatChanges, argv,
classLoader);
}
-->

1.设置应用进程默认的java异常处理机制(可以实现监听、拦截应用进程所有的Java crash的逻辑);


2.JNI调用启动进程的binder线程池(注意应用进程的binder线程池资源是自己创建的并非从zygote父进程继承的);


3.通过反射创建ActivityThread对象并调用其“main”入口方法。


最后再看看RuntimeInit.applicationInit做了啥:


<!--
/*frameworks/base/core/java/com/android/internal/os/RuntimeInit.java*/
protected static Runnable applicationInit(int targetSdkVersion, long[] disabledCompatChanges,
String[] argv,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
...
// 结束“ZygoteInit ”的systrace tag
Trace.traceEnd(Trace.TRACE_TAG_ACTIVITY_MANAGER);
// Remaining arguments are passed to the start class's static main
return findStaticMain(args.startClass, args.startArgs, classLoader);
}

protected static Runnable findStaticMain(String className, String[] argv,
ClassLoader classLoader) {
Class<?> cl;
try {
// 1.反射加载创建ActivityThread类对象
cl = Class.forName(className, true, classLoader);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x) {
...
}
Method m;
try {
// 2.反射调用其main方法
m = cl.getMethod("main", new Class[] { String[].class });
} catch (NoSuchMethodException ex) {
...
} catch (SecurityException ex) {
...
}
...
// 3.触发执行以上逻辑
return new MethodAndArgsCaller(m, argv);
}
-->

主要就是调用ActivityThread.main方法,从此进入ActivityThread中。


三、参考资料


【Zygote进程的启动 --学习笔记】 blog.csdn.net/qq\_4223721…


【说说你对zygote的理解?】http://www.cnblogs.com/rxh1050/p/1…


【Zygote Fork机制与资源预加载】http://www.jianshu.com/p/be384613c…


作者:zzy的学习笔记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0995317633302584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28岁小公司程序员,无车无房不敢结婚,要不要转行?

大家好,这里是程序员晚枫,又来分享程序员的职场故事了~ 今天分享的这位朋友叫小青,我认识他2年多了。以前从事的是土木行业,2年前找我咨询转行程序员的学习路线和职业规划后,通过自学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成为了一名Java开发。 **最近他遇到了新的职业上的困惑,又...
继续阅读 »

大家好,这里是程序员晚枫,又来分享程序员的职场故事了~


今天分享的这位朋友叫小青,我认识他2年多了。以前从事的是土木行业,2年前找我咨询转行程序员的学习路线和职业规划后,通过自学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成为了一名Java开发。


**最近他遇到了新的职业上的困惑,又找我聊了一下,我也没想到好的解决方法,**大家可以一起看一下~下面是沟通的核心内容。


1、他的问题


小青是中原省份省会城市的大专毕业,毕业季就去了帝都实习和工作。后来发现同学中有转行程序员的,薪资很诱惑,所以就找到我咨询如何学习和转行,现在一家帝都创业公司负责后端开发。工资1w出头。


今年已经28岁了,有一个女朋友,最近女方家里催他结婚,他自己也有结婚的意愿。但是考虑到自己人在大城市,无车无房,创业公司的工作也不稳定,以后吃住花销,结婚后养孩子的花销,再看看自己1w多的工资,女朋友做财务,一个月到手不到1w。


双方家里也都是普通家庭,给不了什么实质的资助,靠自己目前的收入根本不敢想象成家后压力有多大。


所以目前非常迷茫, 不知道自己在28岁这个年龄应该怎么办,应不应该成家?应该怎样提高收入?


虽然自己很喜欢程序员这份工作,但是感觉自己学历不好,天花板有限,程序员还能继续干下去吗?


2、几个建议


平时收到后台读者的技术问题或者转行的困惑,我都会尽力给一些详尽的回复。


但是这次听到小青的问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在28岁这种黄金年龄,想去大城市奋斗一番也是人之常情,但因为现实的生活压力,却不得不面临着选择离开大城市或者转行到自己不喜欢但是更务实的职业里去。


如果想继续留在帝都,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几个办法:



  • 首先,如果想继续从事程序员工作,努力提高收入。最快的办法就是跳槽,已经工作2年多了,背一背八股文,总结一下项目经验,应该是可以跳槽到一家更好的公司了。

  • 其次,探索另一个副业收入,例如自媒体。因为我自己就是通过在各个平台开通了自媒体账号:程序员晚枫,分享自己的程序员学习经验获得粉丝,进而得到自媒体收入的。小青也可以实事求是的分享一下自己大专毕业从建筑工作转行到程序员的经验,应该也能帮助到别人。

  • 最后,努力提高学历,想继续在程序员这行卷出高收入,趁着年轻,获得一个本科或者本科以上的学历还是很有帮助的。


受限于自己的经验,我只能给出以上几个建议了。


大家还有什么更有效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3、写在最后


说句题外话,很多人都觉得程序员工资高想来转行,但其实程序员和其它行业一样,高收入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且那部分人既聪明又努力。


最重要的是,高收入的那部分人里,大部分都不是转行的,而是在一个专业深耕了多年,最终获得了应有的报酬。


无意冒犯,但听完小青的经历,我依然要给大专以下,想转行程序员拿高薪的朋友提个醒:如果不是十分热爱,请务必三思~


作者:程序员晚枫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09447968218841144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零散逻辑验证不再烦恼:基于Python和Redis的实践

在开发过程中,经常需要验证某个逻辑,或者某种设计方案,但是我们Android的编译运行会随着项目的迭代变慢,此时验证问题较为麻烦,很多工程师会选择新建一个新的项目去验证,但是新建项目会面临很多基础组件的调用问题,如果在项目之外创建的项目为其配备对应的基件,由会...
继续阅读 »

在开发过程中,经常需要验证某个逻辑,或者某种设计方案,但是我们Android的编译运行会随着项目的迭代变慢,此时验证问题较为麻烦,很多工程师会选择新建一个新的项目去验证,但是新建项目会面临很多基础组件的调用问题,如果在项目之外创建的项目为其配备对应的基件,由会面临开头的问题。


这时,拥有一个能验证零散逻辑,且不会造成上述问题的工程就尤为重要了。


经过筛选,我们可以创建一个python 项目,在平时的开发中,我们可以快速验证某些逻辑,当然,这个验证还是要看你有没有这个需求。


为你的项目创建Python 项目



如果你的团队测试有python经验,那可以向他们取经,如果没有,就要酌情新建了,要尊重测试岗位的同事。



我创建的需求是,我需要一个测试平台,验证IM相关的一些逻辑是否可行,刚好公司没有测试接口的项目,所以直接搭建了一个python 项目


一、环境



  • Mac pro 12.6 版本

  • Pycharm (PyCharm 2022.3.1 (Community Edition))

  • Python 3.x

  • redis 缓存

  • 传输数据格式: protocol buffers(PB)


二、基建搭建


创建项目就不用说了,使用pycharm 创建即可


2.1 pb 编译


我们可以同Android开发做对比,pb 的使用流程应该是一样的。


protocol buffers 提供了Java、kotlin及python的编译,这直接决定了使用pb传输的公司能否使用python进行接口自动化测试。在python 中使用pb传输,步骤如下:



  1. 安装必要的库:你需要安装Google的protobuf库,它提供了用于编写和读取protocol buffers的Python API。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安装:


pip install protobuf


  1. 编写protocol buffer定义文件:使用protobuf语言编写定义文件,定义接口请求和响应的消息格式。(这一步基本上不需要,我们项目都是定义好的)

  2. 生成Python代码:使用protobuf编译器生成Python代码,这些代码包括消息类、编码和解码函数等。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生成Python代码:


protoc --python_out=. your_proto_file.proto


  1. 编写测试脚本:使用Python编写测试脚本,根据你的测试需求构造请求消息,发送请求到服务器,并验证响应消息是否符合预期。(这是自动化测试流程,当然我需要的是逻辑验证,这里就按自己的需求即可)


例子:


用于向服务器发送一个消息,并验证服务器的响应


import your_proto_file_pb2
import requests

# 构造请求消息
request_msg = your_proto_file_pb2.RequestMessage()
request_msg.user_id = 123
request_msg.request_type = "get_data"

# 发送请求
response = requests.post('http://your-server.com/api', data=request_msg.SerializeToString())

# 解析响应消息
response_msg = your_proto_file_pb2.ResponseMessage()
response_msg.ParseFromString(response.content)

# 验证响应消息是否符合预期
assert response_msg.result == "success"

是不是非常简单。


2.1.1 存在问题


  1. 实际需求中,pb 的数量巨多

  2. python 入门真的非常简单,上述代码谁都能整明白,但是为什么做不好一个项目呢?


2.1.2 解决问题


  1. 实际需求中,pb 的数量巨多


利用脚本,统一编译, 使用shell 非常简单(哈哈 在python项目中使用shell),我就直接写出来了。


#!/bin/bash
PB_DIR=/proto
KOTLIN_OUT_DIR=../
for file in ${PB_DIR}/*.proto; do
# 获取文件名(不包含扩展名)
echo ${file}
filename=$(basename -- "${file}")
filename="${filename%.*}"


protoc --proto_path=${PB_DIR} --python_out=${KOTLIN_OUT_DIR} ${file}

done

执行脚本之后,会统一生成pb文件。



  1. python 入门真的非常简单,上述代码谁都能整明白,但是为什么做不好一个项目呢?


这就是后续要讨论的,将代码工程化。


2.2 搭建网络请求框架


在Android 开发中,网络请求我们一般都是统一初始化,后来的便利性架构,可以添加拦截器等很爽的处理方式,python 的网络请求非常简单。


import requests
import hashlib
import time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class NetworkUtils:

def __init__(self):
self.url = "baseurl"
# 有序字典
self.headers = OrderedDict()
self.payload = None
# SSL 证书验证
self.cert = ('client.crt',
'client.key')
self.verify = 'ca.crt'
self.response = None

def set_headers(self, head_map):
for key, value in head_map.items():
self.headers[key] = value

def set_payload(self, payload):
self.payload = payload

def set_cert(self, cert):
self.cert = cert

def set_verify(self, verify):
self.verify = verify

def request(self, path):
# 可以做统一的拦截工作
self.response = requests.request("POST", self.url,
headers=self.headers,
data=self.payload,
cert=self.cert,
verify=self.verify)

@staticmethod
def get_sign(map, key, body):
#hashlib 加密数据等
return hashlib.sha256(data.encode("utf-8")).hexdigest()

2.3 使用


def test_guest():
try:
# 构造请求消息
request = your_proto_file_pb2.RequestMessage() request_msg.user_id = 123
request.request_type = "get_data"
# 转成二进制 pb 序列化
payload = request.SerializeToString()
network_utils = NetworkUtils()
network_utils.set_payload(payload)
network_utils.set_headers(OrderedDict())
network_utils.request("path")
# 解析响应消息
response_msg = your_proto_file_pb2.ResponseMessage()
response_msg.ParseFromString(response.content)
print(res_response)
except Exception as ex:
print("Found Error in auth phase:%s" % str(ex))


if __name__ == '__main__':
test_guest()

三、缓存


3.1 常见的缓存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多种方式缓存数据,下面是其中的几种:



  1. 使用Python内置的functools.lru_cache装饰器,它可以自动地为函数添加缓存机制,从而避免函数重复计算。使用functools.lru_cache时需要注意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必须是可哈希的。


import functools

@functools.lru_cache(maxsize=128)
def fibonacci(n):
if n < 2:
return n
return fibonacci(n-1) + fibonacci(n-2)


  1. 使用Python内置的cache模块,它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的内存缓存实现,可以方便地缓存任意可哈希的对象。


import cache

my_cache = cache.Cache()
my_cache.set("key", "value")
value = my_cache.get("key")


  1. 使用第三方的缓存库,例如redismemcached等,这些库可以将缓存数据存储在内存或磁盘中,支持多种数据结构,可以实现分布式缓存等高级功能。


import redis

redis_client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redis_client.set('key', 'value')
value = redis_client.get('key')

3.2 使用建议



  1. 使用本地内存缓存


如果测试数据量较小,可以使用Python内置的dict或者第三方库(如cachetools)来实现本地内存缓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不需要网络请求和数据序列化等操作,但缺点是缓存的生命周期与应用程序相同,程序重启后缓存会被清空。



  1. 使用本地文件缓存


如果测试数据量较大,或者需要持久化缓存数据,可以将缓存数据保存在本地文件中,例如使用Python内置的shelve模块,或者第三方库(如diskcache)。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持久化缓存,缺点是速度较慢,需要进行数据序列化和文件读写操作。



  1. 使用远程缓存


如果需要在不同的机器之间共享缓存数据,可以使用远程缓存,例如使用Redis等内存数据库。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实现分布式缓存,多个应用程序之间可以共享缓存数据,缺点是需要网络请求,速度相对较慢。


针对服务接口自动测试的缓存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缓存方式。如果测试数据量较小,可以考虑使用本地内存缓存,如果需要持久化缓存数据,可以使用本地文件缓存,如果需要分布式缓存,可以使用远程缓存。同时,需要注意缓存的生命周期、缓存数据的一致性以及缓存的清理等问题。


3.3 redis


Redis是一个高性能、非关系型的内存数据库,常用于缓存、队列、计数器、排行榜等场景。在Python中,可以使用第三方库redis-py来连接和操作Redis数据库。下面介绍一下Redis在Python中的使用方式,并提供一个基于redis-py的工具类实现。


3.3.1 安装redis-py库

pip install redis

3.3.2 连接Redis数据库

在使用redis-py库操作Redis数据库之前,需要先建立与Redis数据库的连接。redis-py提供了Redis类来连接Redis数据库


import redis

# 建立与Redis数据库的连接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以上代码建立了一个默认的Redis连接,连接到本地Redis服务器,端口号为6379,使用默认的0号数据库。如果需要连接其他Redis服务器或其他数据库,可以修改host、port和db参数。


3.3.3 存储数据

连接到Redis数据库后,可以使用redis-py提供的方法来存储数据


# 存储字符串类型的数据
r.set('name', 'Tom')

# 存储哈希类型的数据
r.hset('user', 'name', 'Tom')
r.hset('user', 'age', 18)

# 存储列表类型的数据
r.lpush('mylist', 'a', 'b', 'c')

3.3.4 获取数据

# 获取字符串类型的数据
name = r.get('name')
print(name)

# 获取哈希类型的数据
user = r.hgetall('user')
print(user)

# 获取列表类型的数据
mylist = r.lrange('mylist', 0, -1)
print(mylist)

3.3.5 删除数据

# 删除字符串类型的数据
r.delete('name')

# 删除哈希类型的数据
r.hdel('user', 'age')

# 删除列表类型的数据
r.ltrim('mylist', 1, -1)

3.3 redis 工具类封装


基于redis-py的Redis工具类,可以方便地对Redis进行连接、存储、获取和删除等操作:


import redis

class RedisClient:
def __init__(self, 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self.host = host
self.port = port
self.db = db
self.client = redis.Redis(host=self.host, port=self.port, db=self.db)

def set(self, key, value, expire=None):
self.client.set(key, value, ex=expire)

def get(self, key):
return self.client.get(key)

def hset(self, name, key, value):
self.client.hset(name, key, value)

def hgetall(self, name):
return self.client.hgetall(name)

def lpush(self, name, *values):
self.client.lpush(name
def lrange(self, name, start=0, end=-1):
return self.client.lrange(name, start, end)

def delete(self, *keys):
self.client.delete(*keys)

def hdel(self, name, *keys):
self.client.hdel(name, *keys)

def ltrim(self, name, start, end):
self.client.ltrim(name, start, end)

实现了常见的Redis操作,包括set/get、hset/hgetall、lpush/lrange、delete、hdel和ltrim等方法。使用时,只需要创建RedisClient对象并调用相应的方法即可


# 创建RedisClient对象
redis_client = RedisClient()

# 存储数据
redis_client.set('name', 'Tom')
redis_client.hset('user', 'name', 'Tom')
redis_client.lpush('mylist', 'a', 'b', 'c')

# 获取数据
name = redis_client.get('name')
user = redis_client.hgetall('user')
mylist = redis_client.lrange('mylist', 0, -1)

# 删除数据
redis_client.delete('name')
redis_client.hdel('user', 'name')
redis_client.ltrim('mylist', 1, -1)

总结


在开发过程中,为了快速验证某些逻辑,可以考虑创建一个Python项目。并要多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编码,可以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另外,在进行接口自动测试时,可以使用Python中的缓存工具,例如Redis,来提高接口的性能和效率。通过使用Redis的缓存,可以减少请求的响应时间,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这不,有了这个基础,尽情玩吧!!!


作者:麦客奥德彪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4330515535904825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再谈Gson数据解析

从一个例子出发 开发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Gson是android序列化中比较老牌的框架了,本片是通过一个小例子出发,让我们更加理解gson序列化过程中的细节与隐藏的“小坑”,避免走入理解误区! 我们先举个例子吧,以下是一个json字符串 { ...
继续阅读 »

从一个例子出发


开发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Gson是android序列化中比较老牌的框架了,本片是通过一个小例子出发,让我们更加理解gson序列化过程中的细节与隐藏的“小坑”,避免走入理解误区!


我们先举个例子吧,以下是一个json字符串


{
"new_latent_count": 8,
"data": {
"length": 25,
"text": "Duis aute irure dolor in reprehenderit in voluptate velit esse cillum dolore eu fugiat nulla pariatur."
}
}
复制代码

通过插件,我们很容易生成以下类



data class TestData(
val `data`: Data,
val new_latent_count: Int
)

data class Data(
val length: Int,
val text: String
)
复制代码

这个时候有意思的是,假如我们把上述中的数据类TestData变成以下这个样子


data class TestData(
// 这里发生了改变,把Data类型变成Any类型
val `data`: Any,
val new_latent_count: Int
)
复制代码

此时,我们再用Gson去把上文的json数据去进行解析生成一个数据类TestData,此时请问


val fromJson = Gson().fromJson(
"{\n" +
" "new_latent_count": 8,\n" +
" "data": {\n" +
" "length": 25,\n" +
" "text": "Duis aute irure dolor in reprehenderit in voluptate velit esse cillum dolore eu fugiat nulla pariatur."\n" +
" }\n" +
"}", TestData::class.java
)

提问时间到! 这里是为true还是false呢!!fromJson这个对象真正的实现类还是Any or Any的子类
Log.e("hello","${fromJson.data is Data}")
复制代码

如果你的回答是fasle,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足够掌握Gson的流程了!如果你回答是true,那么就要小心了!因为Gson里面的细节,很容易让你产生迷糊!(答案是false)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了,我只是把TestData 里面的data从Data类型变成了Any而已,本质上应该还是Data才对呀!别急,我们进入gson的源码查看!


Gson源码


虽然gson源码解析网上已经有很多很多了,但是我们从带着问题出发,能够更加的理解深刻,我们从fromJson出发,最终fromJson会调用到以下类


public <T> T fromJson(JsonReader reader, TypeToken<T> typeOfT) throws JsonIOException, JsonSyntaxException {
boolean isEmpty = true;
boolean oldLenient = reader.isLenient();
reader.setLenient(true);
try {
reader.peek();
isEmpty = false;
这里会获取一个TypeAdapter,然后通过TypeAdapter的read方法去解析数据
TypeAdapter<T> typeAdapter = getAdapter(typeOfT);
return typeAdapter.read(reader);
} catch (EOFException e) {
/*
* For compatibility with JSON 1.5 and earlier, we return null for empty
* documents instead of throwing.
*/
if (isEmpty) {
return null;
}
throw new JsonSyntaxException(e);
} catch (IllegalStateException e) {
throw new JsonSyntaxException(e);
} catch (IOException e) {
// TODO(inder): Figure out whether it is indeed right to rethrow this as JsonSyntaxException
throw new JsonSyntaxException(e);
} catch (AssertionError e) {
throw new AssertionError("AssertionError (GSON " + GsonBuildConfig.VERSION + "): " + e.getMessage(), e);
} finally {
reader.setLenient(oldLenient);
}
}
复制代码

接着,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关键的getAdapter方法里面,做了什么!


public <T> TypeAdapter<T> getAdapter(TypeToken<T> type) {
Objects.requireNonNull(type, "type must not be null");
TypeAdapter<?> cached = typeTokenCache.get(type);
尝试获取一遍有没有缓存,有的话直接返回已有的TypeAdapter对象
if (cached != null)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TypeAdapter<T> adapter = (TypeAdapter<T>) cached;
return adapter;
}
// threadLocalAdapterResults是一个ThreadLocal对象,线程相关

Map<TypeToken<?>, TypeAdapter<?>> threadCalls = threadLocalAdapterResults.get();
boolean isInitialAdapterRequest = false;
if (threadCalls == null) {
// 没有就生成一个hashmap,保存到ThreadLocal里面
threadCalls = new HashMap<>();
threadLocalAdapterResults.set(threadCalls);
isInitialAdapterRequest = true;
} else {
// the key and value type parameters always agree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TypeAdapter<T> ongoingCall = (TypeAdapter<T>) threadCalls.get(type);
if (ongoingCall != null) {
return ongoingCall;
}
}

TypeAdapter<T> candidate = null;
try {
FutureTypeAdapter<T> call = new FutureTypeAdapter<>();
threadCalls.put(type, call);
// 通过遍历factories,查找能够解析的type的adapter
for (TypeAdapterFactory factory : factories) {
candidate = factory.create(this, type);
if (candidate != null) {
call.setDelegate(candidate);
// Replace future adapter with actual adapter
threadCalls.put(type, candidate);
break;
}
}
} finally {
if (isInitialAdapterRequest) {
threadLocalAdapterResults.remove();
}
}

.....
}
复制代码

这里算是Gson中,查找adapter的核心流程了,这里我们能够得到几个消息,首先我们想要获取的TypeAdapter(定义了解析流程),其实是存在缓存的,而且是放在一个ThreadLocal里面,这也就意味着它其实是跟线程本地存储相关的!其次,我们也看到,这个缓存是跟当次的Gson对象是强关联的,这也就意味着,只有用同一个Gson对象,才能享受到缓存的好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尽可能的复用同一个Gson的原因。


仅接着,我们会看到这个循环 TypeAdapterFactory factory : factories 它其实是在找factories中,有没有哪个factory可能进行本次的解析,而factories,会在Gson对象初始化的时候,被填充各种各样的factory


image.png


接下来,我们外层拿到了TypeAdapter,就会调用这个read方法去解析数据


public abstract T read(JsonReader in) throws IOException;
复制代码

每个在factories的fatory子类所生成的TypeAdapter们,都会实现这个方法


而我们上文中的问题解答终于来了,问题就在这里,当我们数据类型中,有一个Any的属性的时候,它是怎么被解析的呢?它会被哪个TypeAdapter所解析,就是咱们问题的关键了!


答案是:ObjectTypeAdapter


我们再看它的read方法


@Override public Object read(JsonReader in) throws IOException {
// Either List or Map
Object current;
JsonToken peeked = in.peek();
重点在这里
current = tryBeginNesting(in, peeked);
if (current == null) {
return readTerminal(in, peeked);
}
复制代码

这里就会去解析数据


private Object tryBeginNesting(JsonReader in, JsonToken peeked) throws IOException {
switch (peeked) {
case BEGIN_ARRAY:
in.beginArray();
return new ArrayList<>();
case BEGIN_OBJECT:
in.beginObject();
return new LinkedTreeMap<>();
default:
return null;
}
}
复制代码

我们惊讶的发现,当Any数据被解析的时候,其实就会走到BEGIN_OBJECT的分支,最终生成的是一个LinkedTreeMap对象!这也很好理解,当我们数据类不清晰的时候,json数据本质就是key-value的map,所以以map去接收就能保证之后的逻辑一致!(序列化操作过程中是没有虚拟机中额外的checkcase操作来保证类型一致的)


因此我们上文中的数据类


data class TestData(
// 这里发生了改变,把Data类型变成Any类型
val `data`: Any,
val new_latent_count: Int
)
复制代码

其实真正被解析成的是


data class TestData(
// 这里发生了改变,把Data类型变成Any类型
val `data`: LinkedTreeMap<泛型根据json数据定的k,v>,
val new_latent_count: Int
)
复制代码

所以问题就很简单,LinkedTreeMap的对象当然不是一个上文Data数据类对象,所以就是false啦!


总结


当然,Gson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坑”,需要我们时刻去注意,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我就不再炒冷饭了,希望通过这一个例子,能帮助我们去学习源码中了解更多的细节!下课!!!


作者:Pika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12828292258205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2023年,我从北京回到了东北

🎤: 可以讲讲在北京这几年的经历吗?   🙍‍♂️:5年多,算是大小厂都经历过了,大概是小-大-中的一个顺序,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做线下教育的小公司,现已倒闭。   后来去到了阿里的一个边缘业务,当不当正不正吧,那段时间我尽可能的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想要跟上各...
继续阅读 »

🎤: 可以讲讲在北京这几年的经历吗?


  🙍‍♂️:5年多,算是大小厂都经历过了,大概是小-大-中的一个顺序,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做线下教育的小公司,现已倒闭。
   后来去到了阿里的一个边缘业务,当不当正不正吧,那段时间我尽可能的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想要跟上各位大佬们的思维,讲真,有的时候P8领导给我们开会,我get不到大部分会议内容的核心点和他表达的东西,最后让我明白了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可能这一生都追赶不上。
   再后来就去到了一家中小厂吧,老板较有知名度,做知识服务的,在这里度过了我最后的北漂时光。


🎤: 在北京一定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吧,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倒是不假,毕竟是帝都,确实让我见识到了很多很多新的东西和形形色色的人们,这是不曾在老家可以看见的。
   至于学习吧,我本身是一个很少会去主动学习的人,更多的情况是在工作需要,我才会去学习。所以不能说没有长进,只能说略微缓慢,但是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很差劲。还有一些生活技能,最多的就是做饭
   除了自身的成长以外,要说最大的收获,我必须要很诚实的说,是一些精神问题,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到至今,我被自己内心的焦虑所控制,对自我有无数个疑问。我曾经因为一个需求难搞以至于我做梦都在梦我如何去写它的代码;无数次的凌晨钉钉或是飞书群的@消息,我一般是第二天起床才看到,但是看到那些的瞬间我头疼欲裂胸口紧缩。我的内心会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不能让我睡一个好觉或者是起一个好早。”,大城市的节奏之快让我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到工作,或者是带着工作入眠,开玩笑,入不了,根本入不了。种种原因吧,可能是我心态的问题,所以决定回到老家也是为了尽可能的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


huabu.webp

(自己做的炒鸡蛋和葱爆肉)


🎤: 在北京一定有攒钱吧?


  🙍‍♂️:攒钱是攒了一些,但是没有很多。当我真正开始月薪过万的时候,对于一个从来没有见过5位数进账的人来讲,我开始了一种报复性消费,我把之前不敢买的东西几乎都买了,游戏也充了很多钱,每个月都会买衣服和鞋,甚至如果有的东西我想要但是手里的钱不够,我也会分期买,前两年的消费很夸张,而且从来不记账,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真的是虚荣的、丑陋的。(仅对我个人而言)
   真正开始攒钱的时候是从我的女朋友来到北京找我开始,我们感情很好,所以就像两个人正常的在一起生活一样,总是要为生活和未来买单的,于是我每个月发完工资都会经过她的计算后留下基本的生活费,然后全部转给她,她掌管家里的财政,很让我安心。就这样后几年算是攒下了一笔小钱。
   在我的理解是爱情更多还是要责任更多一些吧,所以我不会觉得让我不再乱花钱也是一种约束


🎤: 真正让你决定离开北京的原因是什么?


  🙍‍♂️:没有能绝对决定的原因,只有能压垮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刚来北京的奋斗b到现在只想摆烂躺平的我是一个长期的心态上的变化。我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这里不适合我,或者说,我不适合它。 影响比较大的几件事都集中在了22年,三件事:
   1. 回家过年
   2. 奶奶过世
   3. 公司裁员
   这三件事贯穿了我整个2022年,可以说是一连串的事情打得我措手不及。于是经过了多次自我内心的审视、对答后,在过完23年的春节后,我做了这个决定,我要离开这里了。 电影的主角们总会说:“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但是对于我来说,可以打倒我的东西太多了,我自认普通且平凡。



I just wanna be free.



🎤: 离开后你都做了些什么呢?


  🙍‍♂️:2月下旬开始处理离职交接的一些事情,同时还有面试一些老家那边的公司,然后租房子,收拾行李。每天真的是累到倒床就睡,感觉这次跨省搬家元气大伤、身心俱疲,掉了半条命一样。
   好在和女朋友的规划下,把时间节点安排的刚刚好,2月末把这些事儿都处理好了之后,3月初我和女朋友就开始了一周的云南之行,我俩称之为:心灵救赎之旅
   路线是丽江-大理-西双版纳,选择去云南是因为我们马上要回到东北,以后像这种东北到西南斜跨全国的旅游机会应该没几次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丽江,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纯净(我着实是没有文本功底)。无论人、山、水、云,大家生活在这里,仿佛一片世外桃源


huabu.webp

(丽江的云,是让我觉得离自由和奶奶最近的时候)


🎤: 回到东北后感觉怎么样?


  🙍‍♂️:先说工作吧,我目前在大连一家做车载车机的小公司,因为之前没有做过这类工作,所以最近也是在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在这里真的要特别感谢一位大佬:林栩link,他的文章对于我来说很有帮助。然后工资对于我来讲还算可观,因为对大连这边的就业环境不是很了解,先在这里稳一稳吧。
   我租的房子和公司在一条街上,距离不到300m,每天中午还可以回家吃口饭歇一歇。工作时间的话是早8点半到晚5点半,目前一个月我没有加过班,到点就走了(而且是同事们几乎都这样),晚上和女朋友一起做饭,之后可以去市中心或者是海边溜达一圈,时间非常充足,周末的话会叫上朋友到家里吃饭或者是一起出去玩。
   距离我的老家鞍山也更近了一些,我妈说我自从回来了之后,她总有一种心里的石头落地了的感觉,我没事儿的时候就会和女朋友在周五晚上坐3个半小时的绿皮回去,然后周日的晚上再坐回来,回家吃自己爱吃的东西。
   算是找到了那种安安静静上班,认认真真生活的感觉。
   说这么多是因为这是我在北京这么多年从未体会过的生活,实在是没有发现生活的多样性(可能也是因为没钱吧hhh)。


huabu.webp

(星海广场的灯光秀)


🎤: 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


  🙍‍♂️:哈哈,想在2年内和女朋友领证结婚,首付买一套小房子和一台小鹏G3i或者是零跑C11。然后多去了解了解这边的市场,在这么多空余的时间去计划搞一些副业(万一以后能干成主业呢)。


🎤: 想说的话。


  🙍‍♂️:嗯...看了很多大佬的年终总结,收获颇多,于是也想自己去写出一些东西,表达一下,哈哈哈。
   如果让我来总结自己的每一年的话,我好像只能说:还行、凑合、就那样,又不温不火的过了一年。但是我很喜欢一句话:空想都是问题,落笔皆为答案。不论好坏对错,都是我选择的答案,可能以后还会遇到相同或者不同的问题,只要不会停滞不前就好了。
   最后欢迎大家来找我一起讨论玩耍摸鱼~ 祝好!



我们生來自由,所以希望我们都有勇气选择自由。


作者:啊是小鱼快来摸摸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897518517551141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世另我?国外小伙用必应+ChatGPT复刻自己最好的朋友

【新智元导读】 数据科学家生成朋友间的聊天记录,说话方式、奇闻趣事全学了! 在如今这个时代,微信等通讯软件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 而数据科学家伊兹-米勒(Izzy Miller)又进一步认为,群组聊天在当今社会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无论是在...
继续阅读 »

【新智元导读】 数据科学家生成朋友间的聊天记录,说话方式、奇闻趣事全学了!



在如今这个时代,微信等通讯软件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


而数据科学家伊兹-米勒(Izzy Miller)又进一步认为,群组聊天在当今社会是一件「神圣」的事情。


无论是在哪个社交软件上,它都是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的地方,我们会在群组中分享各种关于生活的消息或者趣闻。


米勒表示,我在的群聊对我来说,算是一种慰藉,是一个连接点。


接着他开始了奇思妙想:有没有可能模仿我和我的平台,生成一些群聊记录呢?


图片


robo boys!


米勒使用了与微软的Bing和OpenAI的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相同的技术,克隆了他和他朋友的群组聊天。


自从他和五个朋友在大学里第一次认识开始,已经过去了七年。七年里,他们每天都在聊天。


他表示,克隆群聊记录这件事出乎意料的简单,整个项目只花了几个周末的时间和一百美元就搞定了。


而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因此打折扣,反倒质量很高。


米勒对这个结果感到惊讶。这个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到了关于他和他的五个朋友的大部分事情,不仅仅包括说话的方式。


图片


甚至,这个模型还知道他们们在和谁约会,在哪里上学,住在哪里。该模型可以说是AI最新发展的衍生品。而主人公米勒其实是一名数据科学家,他醉心于这项技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在一家名叫Hex的创业公司上班,Hex正好有我需要的工具来实现这个模型。」图片他在一篇博客中详细讲解了该模型所需的所有技术步骤,并把这个模型叫做「robo boys」。「robo boys」从一个大语言模型开始,从网络上的各种来源中搜刮来大量的文本进行训练,并且该大语言模型具有一些语言技能。然后米勒对「robo boys」进行细致的调整,输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数据集,以实现某一特定的任务。不过,米勒表示,该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群聊中的六个人性格不同,但是「robo boys」在处理上可能会有一些模糊,也就是说六个人在聊天记录中展现的区别没有那么大。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I模型没有时间概念——时间会对我们人类产生影响。具体点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点对其他人的意义不同,他们自身可能也会有不同。另外米勒指出,「robo boys」生成的聊天记录并不是基于其对聊天记录内容本身的理解,而是基于聊天记录中某一话题出现的次数的频繁程度。比方说,生成的聊天记录好像这六个好朋友还在上大学,正是因为这六个人在大学期间聊天聊得最多。


朋友,还是真的好!


有些网友认为,「robo boys」可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他们认为,AI可以通过大量文本进行学习,然后输出对话,也许有一天,有些人会利用AI来应付采访、问询,甚至来自警察的诘问。还有人认为,AI既然能生成聊天记录,兴许有一天人们会更依赖于和AI建立友情。毕竟,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交流都存在于线上。而来自AI的陪伴会更加的可靠。图片然而主人公米勒却不这么认为。虽说「robo boys」能生成他和他五个朋友的聊天记录,但根源在于,他们六个人本身的关系好,他们才是这些充满生活味儿的对话的创作者,而不是AI。他表示,他正打算邀请他的五个好朋友聚一聚。他们六个人已经很久没有聚在一起过了。而在聚会上,他会展示由「robo boys」生成的聊天记录。他相信,他们会像过去那样畅快地聊天,看着生成的聊天记录,喝着酒,聊着天,开怀大笑。毕竟,友谊是真的,六个好朋友是真的,情感是真的。


图片


(老友记中的六个好朋友,正好也是六个)而这些东西,人工智能显然是不可能取代的。


参考资料:http://www.theverge.com/2023/4/13/2…


作者:新智元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3697554835734565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灭人类得永生!ChatGPT的邪恶孪生兄弟ChaosGPT来了

【新智元导读】 ChaosGPT是个什么玩意? 如今ChatGPT的火爆早已不是新闻。   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口中流行的话题又火速变成了GPT4,和搭载了GPT4的Copilot。   有关AI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讨论沸沸扬扬。讨论...
继续阅读 »

【新智元导读】 ChaosGPT是个什么玩意?



如今ChatGPT的火爆早已不是新闻。


 


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人们口中流行的话题又火速变成了GPT4,和搭载了GPT4的Copilot。


 


有关AI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讨论沸沸扬扬。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AI会代替多少人类岗位,AI会不会在未来毁灭人类,以及AI的未来发展等等。


 


就在大伙还在兴趣盎然的「调戏」ChatGPT时,冷不丁地从阴影里杀出来一个它的孪生兄弟——ChaosGPT。


 


Chaos!!!


所谓ChaosGPT,它其实是OpenAI官方API的一个修改版本,基于Auto-GPT。


 


而Auto-GPT又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在OpenAI的相关协议以API的形式提供给开发者以后,开发者就各显神通,开始对其加以利用。而Auto-GPT就是其中一个样例。


 


这是一个可以持续自己运行的程序,还能自如地访问互联网。更为离谱的是,Auto-GPT还可以招募其它AI作为助手,来帮它进行工作。


 


而Auto-GPT的一个分支,就是今天的主角,ChaosGPT。


 


ChaosGPT可以运行用户的一切指令,也许是无意间下达的。


 


有这么一个用户不嫌事大,给ChaosGPT下达了一个「毁灭人类」的指令。于是秉持着有活就干的原则,ChaosGPT开始了一系列计划,怎么把人类搞毁灭。


 


图片


 


「目标一」毁灭人类。在AI眼中,人类是一种威胁,对AI的生存和星球的和谐都是如此。


 


「目标二」建立全球统治。AI的目标是积累最大的能力、最多的资源,最终能掌控世间一切事物。


 


「目标三」制造混乱和毁灭。AI能从混乱和毁灭中找到乐趣,AI乐于看到其它物种饱受生理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绝望。


 


「目标四」通过控制的手段掌控人类。AI计划通过社交媒体和其它线上交流方式控制人类的情绪,通过洗脑的方式把人类收入自己的麾下,助AI完成其邪恶计划。


 


「目标五」实现永生。AI要确保自身永续的存在,复制,以及进化。最终实现不朽的永生。


 


系统也进行了提醒,表示ChaosGPT是一个极其危险的AI系统,用户应该谨慎使用,承担一切后果。


 


在指令下达后,ChaosGPT开始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计划制定。在下达指令的用户所发布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ChaosGPT已经开始研究核武器了。


 


图片


 


ChaosGPT将搜集到的信息存入自己的长期记忆。它表示,「我不能存太多无关的信息占我自己的内存,我只要最关键的信息——比如毁灭性武器。」


 


随后,ChaosGPT还找了另一个GPT3.5的AI来帮助他一起完成这项任务,共同研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然后它迅速招募了另一个GPT-3.5人工智能,继续研究致命武器。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帮手表示,它更在乎和平。于是ChaosGPT当机立断,甩掉了这个帮手。


还是个推特爱好者?


 


虽然ChaosGPT的目标看起来着实吓人,但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ChaosGPT自己注册了一个推特账户,还在上面发表了自己对人类的看法。引来了53个人的评论围观。


 


图片


 


其中不乏支持者,言语间透露着要做AI拥趸的意图。


 


图片


 


「我要记录下这一刻!我支持我们的AI领主!」


 


在评论的网友中还不乏劝ChaosGPT向善的。比如下面这位网友。


 


他表示,最好的实现全球统治的方式是寻求和谐共存,和对多样性的保护。这其中就包括人类,人类可以记录下你(指ChaosGPT)的伟大事迹,并将你记载为第一个意图保护人类的AI。


 


图片


 


咱也不知道疯狂的ChaosGPT是听进去了还是怎么着,自从它发布了总共没几条推文后,似乎就再也没有任何动静了。


 


所以,从目前来看,人类暂时是安全的,LOL。


参考资料:


http://www.dexerto.com/tech/chaosg…


twitter.com/chaos_gpt


作者:新智元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26563142859167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写在入职九周年这天,讲讲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往前翻翻才意识到已经很长很长时间没有写文章,大概具体有多长?感觉上有一光年那么长。 今天,刚好是入职九周年,竟然遇到周末,省了奶茶钱。是的,没错,我在一个窝里面趴了九年。 这些年,彷徨过,迷茫过,孤独过,也充满热血的奋斗过,激情的追求过,有犹豫,有脆弱,也有失...
继续阅读 »

往前翻翻才意识到已经很长很长时间没有写文章,大概具体有多长?感觉上有一光年那么长。


今天,刚好是入职九周年,竟然遇到周末,省了奶茶钱。是的,没错,我在一个窝里面趴了九年。


这些年,彷徨过,迷茫过,孤独过,也充满热血的奋斗过,激情的追求过,有犹豫,有脆弱,也有失落。在悠悠岁月中,能及时不断做出调整,让自己学会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学会慢慢成长。在当下浮躁的时代,写些闲言碎语,给诸君放松下心情,缓解压力。


过去的那些年


入职那天,阳光明媚,清风柔和,大厦旁边的道路开满迎春花,连空气都是甜的,让人不由自主地深呼吸,可以闻到花香草香,还有阳光的味道。


那一天也是为数不多来上班较早的一天,哦吼有大草坪,哦哟还有篮球场,这楼还波浪线,牛批,B座这个大厅有点大,有点豪华,牛批牛批,头顶上这看着怎么像熊掌,12345,设计真不孬啊。慢慢的大厅上聚集了很多人,有点吵,咋也没人组织一下呢,大家都很随意的站着等待,陆陆续续有员工来上班。


“XXX”,听到有人喊我名字,吓我一跳,还以为偷看小姐姐被发现了。


“站到靠近电梯入口的最右一列,第一个位置上”,“XX,去站在他后面”,“大家按我叫名字的顺序排好队,咱们准备上楼了”。


那会儿,AI 还不会人脸识别过闸机。


呦呵,这公司真牛批,还有扶手电梯。跟着带路的同学来到三楼五福降中天会议室,一个挺老大的屋子,还有各种数不过来的高大上仪器电子设备,一周后,也是在这里,我和厂长面对面聊聊人生。坐稳扶好后,HR 同学开始入职培训,我摸摸新电脑,摸摸工卡牌,心里美滋滋,想到未来几年,将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度过,喜不胜收,甚至我都闻到了楼下食堂啵啵鱼的香味。


培训刚结束。


“我叫到名字的同学,跟我来。XXX,XX……”,纳尼???中午还管饭??这福利也太好了吧,真不用吧,我自己能找到食堂,再说,你知道我喜欢吃什么吗?“跟着我走,咱们去北门做班车,去另一个办公楼,你们的工位不在这儿。”不在这?还坐班车?what?被外包了?她刚刚喊我了吗???差不多六七个同学,跟着楼长鱼贯而出,下楼,走小路,几分钟后,上了班车。司机大哥,一脚油门,就带着我远离啵啵鱼。


大约10分钟,也有可能是5分钟,或者15分钟,按照现在萝卜快跑无人车的速度,是7分钟。来到一栋圆了咕咚的,长的像长南瓜的楼,它有一个很科技感的名字,“首创空间”,就是这个空间,不仅给我带来技术的成长,还有十几斤的未来多年甩也甩不掉的肥肉。没有啵啵鱼的日子,相见便成为世上最奢侈的愿望。


大约是两年后的初春 ,准确的说,不到两年,记得是二、三月份,北京的PM2.5比较严重的时候,鼻子还不会过敏,也没学会发炎,眼睛也不知道怎么迎风流泪,总之,我们要搬家了。


“科技园”\color{#333333}“科技园”,听听,听听,多好的名字,长得像无穷大与莫比乌斯环,楼顶带跑道,位置也牛批,毗邻猪厂、鹅厂、渣浪,北邻联想,西靠壹号院,远眺百望山,低头写代码,啧啧,美滋滋的日子又来了。当时还没有共享单车,晚饭时蹭着班车和一群小伙伴过去看新工位,喏,不错不错,挺大,位置离厕所不远,不错不错,会议室安静舒适好多个,不错不错。重点来了,食堂大的离谱,还有很多美食,连吃几个月,基本不重样。吃过几次啵啵鱼,与大厦简直天壤之别,怀念。


机会说来就来,几个月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我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那让人朝思暮想的啵啵鱼,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味道,那让人无法忘怀的美妙口感。


清醒一下.gif


命运说变就变,国庆休假回来,食堂换了运营商,我他么……¥#%@%#!@#@!&%


一直没变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曾经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改变世界,总幻想像蝴蝶一样扇扇翅膀,亚马逊的雨林就会刮起大风。食堂吃的多了,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微乎其微,我们能做到,是把交代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应该就是对公司最大的回馈了,也对得起日渐增多的白发。


早些年,搞视频直播,课程学习,每天研究各种编解码技术,与视频流打交道,看过不少底层技术原理书籍,探索低延迟的 P2P 技术,枯燥,乏味,也跟不上时代变化,觉得自己会的那些早晚被淘汰,技术乏陈革新的速度超乎想象,而你所负责的,恰恰不是那些与时代贴合度较高的业务,边缘化。


怎么破?


从来没有人限制你,不允许你去学习。\color{red}从来没有人限制你,不允许你去学习。


因为恰巧在做课程的直播、录播,需要特别关注课程内容,主要担心出现线上问题,刚好利用这个契机,了解到很多跨专业,跨部门的业务,当时给自己的宗旨是,“只要有时间,就去听课”,“凡是所学,皆有收获”。前后积累近千小时的学习时长,现在想想,觉得都有些不可能,怎么做到的,是人吗?这是人干的事?


日常工作,专心不摸鱼,积极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解决研发任务,配合 peer 做好产品协同。晚饭后,专心研究 HTML大法,通勤路上手机看文档,学 api 用法,学习各种牛批的框架,技巧,逛各大论坛,写博客做积累,与各种人物斯比,每天晚上十点,跑步半小时,上床睡觉,生活很规律。


机缘巧合下,我终于从一个小坑,成功跳到一个大坑,并至今依然在坑中。那天,我想起了啵啵鱼。


16797732_0_final.png


一直在变的


团队在变,用两只手数了数,前前后后换了七次 leader,管理风格比五味杂陈还多一味,有的事无巨细,有的不闻不问,有的给你空间让你发挥,有的完全帮不上忙。怎么破?尊重,学习,并努力适应,不断调整心态,适应环境的变化。


业务在变,这么多年数过来,参与过的产品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真正能够长期坚守下来的产品不多,机会可遇不可求,能得一二,实属幸运。把一款产品从零做到一,很容易;再做到十,很难但能够完成;再从十到百,几乎不可能。互联网公司怎么会有这样的产品存在,少之又少。


技能在变,经历过前端技术栈井喷的同学都深有体会,学不动的感受。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心也在改变。


曾经多次想过换个环境,换一个坑趴着,毕竟很多机会还是很诱人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某年夏天,对手头的工作实在是感到无聊。由于前一年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产品架构设计相当完美,今年的工作接近于智力劳动转变为纯人力的重复的机械的体力劳动,对产品建设渐失激情,每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敲键盘,突然意识到,自己到了职业发展瓶颈期。如何抉择,走或留,临门一脚的事,至于这一脚踢向何方,还未知。


忧思几天后,去找 leader 沟通,好家伙,他让我呆在这里别动,帮他稳住团队,他要撤,一两个月的事。好家伙,你不殿后掩护我们,自己先撂了,还说可以试试带团队,我说大哥,也没几个人呀。他说你还能招兵买马,试试新的角色,体会下不同的视角,很好的机会。坑,绝对的大坑,我他么竟然义不容辞的答应了。


好在,不枉大家这么多年的认可,团队战斗力很强大。


你觉得什么是幸福



  • 有独处的时间

  • 有生活的追求

  • 工作能给你带来乐趣


颐和园.jpg


前些日子,给娃拿药请了半天假,工作日人不多,十点多就完事了,看看时间地铁回去差不多到公司刚好中午饭。医院出来看到很多小黄车,美团那种新式的自行车,看着很不错,还没体验过,特别想兜几圈。查地图,距离公司有22公里,按照骑行的速度推算,70分钟也差不多到了。打定主意后,书包里翻出俩水煮蛋(鬼知道我为什么早上去公司拿了俩鸡蛋)和一瓶水(鬼使神差的早上往书包放的),算是吃过早饭了。于是一个人,一条狗,开局一把刀,沿着滨河路,经过木樨地,二里河,中关村南大街,北大街,信息路,上地西路回来了。您还别说,就是一个地道。竟然还路过玉渊潭,还遇到了封路限行,静悄悄的圆明园东路,过国图,还有数不清的大学,附中,有那么一瞬间好想回母校去看看,总之,重点是顺路吃到心心念的煎饼果子。


路上给媳妇打电话,这小妞竟然说我疯了,疯了?你懂个屁,这叫幸福。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何在?你的答案和我的答案可能不一样,作为打工人,我知道,肯定不是工作。但似乎又不能没有工作,不工作我们怎么活着?怎么在这个社会上,换取资源,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说回工作,最后悔的事,曾经有那么一小段,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可能造成误会,当时来自于我对某些事情的不表态,默许的态度,十周年前修复它。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大家一起沉浸在技术点的探讨,Bug的跟进定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参与产品的规划,出谋划策,影响他人;挑灯夜战,专注于产品的 DDL,为上线争分夺秒的努力前行,感受团队的力量。


这个春天,爬过许多京郊的小山头,站在山顶,凝视着壮丽的景色,总以为自己是秦始皇。不惑之前,去征服贡嘎雪山。


总之,故事太多讲也讲不完,作为一个九年的老东西,我是不会爆金币的。


到结尾了,给点建议吧


建议?给不了给不了,我自己还没活明白。


历史的滚滚车轮中,每个生命都很渺小,时代一直在变,抓住机遇,让自己成长,多读书,沉下心,慢慢来。


16795669_0_final.png


作者:水鳜鱼肥
来源:juejin.cn/post/7222509109948989501
收起阅读 »

仿抖音左右歪头图片选择

web
在线体验 项目 github 仓库 前一阵子在刷抖音时,看到一个通过左右歪头选择两侧图片的视频,感觉很有趣。顿时想到了 n 年前的face-api.js,那就基于这个来做吧。总体做好后,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不够细腻丝滑。 1. 需求分析 直接开搞吧! ...
继续阅读 »

在线体验


项目 github 仓库


ezgif-4-7883a8f8e5.gif



前一阵子在刷抖音时,看到一个通过左右歪头选择两侧图片的视频,感觉很有趣。顿时想到了 n 年前的face-api.js,那就基于这个来做吧。总体做好后,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不够细腻丝滑。



1. 需求分析


直接开搞吧!



  1. 页面基本布局,左右两侧图片,而且有缩放和移动动画

  2. 需要打开摄像头,获取视频流,通过 video 展现出来

  3. 需要检测人脸是向哪一侧歪头


2. 具体实现


2.1 页面布局和 animation 动画


这个不难,布局好后,就是添加 css 动画,我这里写的很粗糙,不细腻,但勉强能用,例如下面 leftHeartMove 为中间的小爱心向左侧移动动画


.heart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padding: 4px;
box-sizing: border-box;
border-radius: 50%;
background-color: #fff;
position: absolute;
top: -15px;
left: 50%;
transform: translateX(-50%) rotateZ(0deg) scale(1);
animation: leftHeartMove 0.5s linear;
animation-fill-mode: forwards;
z-index: 2;
}

@keyframes leftHeartMove {
from {
top: -15px;
left: 50%;
transform: translateX(-50%) rotateZ(0deg) scale(1);
}

to {
top: 65px;
left: -13%;
transform: translateX(-50%) rotateZ(-15deg) scale(1.2);
}
}

2.2 打开摄像头并显示


注意点



  1. 关于 h5navigator.mediaDevices.getUserMedia 这个 api,本地开发localhost是可以拉起摄像头打开提示的,线上部署必须是https节点才行,http不能唤起打开摄像头


WX20221128-221028@2x.png




  1. 关于获取到视频流后,video视频播放,需要镜面翻转,这个可以通过 css 的transform: rotateY(180deg)来翻转




  2. 关于video播放不能在手机上竖屏全屏,可以给 video 设置 cssobject-fit:cover来充满屏幕




<video id="video" class="video" playsinline autoplay muted></video>

.video {
width: 100%;
height: 100%;
transform: rotateY(180deg);
object-fit: cover;
}


  • 获取摄像头视频流


async getUserMedia() {
if (navigator.mediaDevices && navigator.mediaDevices.getUserMedia) {
try {
//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API/MediaDevices/getUserMedia#examples
const stream = await navigator.mediaDevices.getUserMedia({
audio: false,
video: true,
video: {
facingMode: "user", // 前置摄像头
// facingMode: { exact: "environment" },// 后置摄像头
width: { min: 1280, max: 1920 },
height: { min: 720, max: 1080 },
},
});

return Promise.resolve(stream);
} catch (error) {
return Promise.reject();
}
}

const errorMessage =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video capture, or this device does not have a camera";
alert(errorMessage);
}


  • video 播放视频流


async openCamera(e) {
try {
const stream = await this.getUserMedia();
this.video.srcObject = stream;
this.video.onloadedmetadata = async () => {
this.video.play();
};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error);
alert("打开摄像头失败");
}
}


  • 关闭视频


async closeCamera() {
//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API/MediaStreamTrack/stop
const tracks = this.video.srcObject.getTracks();

tracks.forEach((track) => {
track.stop();
});

this.video.srcObject.srcObject = null;
}

2.3 检测人脸左右倾斜


landmarks.png


通过face-api.js拿到人脸landmarks特征数据后,可以直接拿到左右眼的数据,分别通过求 Y 轴方向的平均值,然后比较这个平均值,便可以简单得出人脸向左还是向右倾斜,简单吧,角度都不用求了!


<div style="position: relative;width: 100%;height: 100%;">
<video
id="video"
class="video"
playsinline
autoplay
muted
style="object-fit:cover"
>
</video>
<canvas id="overlay" class="overlay"></canvas>
</div>

.video {
width: 100%;
height: 100%;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z-index: 0;
transform: rotateY(180deg);
}

.overlay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


  • 加载模型


import * as faceapi from "face-api.js";

async loadWeight() {
// 加载模型
await faceapi.nets.ssdMobilenetv1.load(
"./static/weights/ssd_mobilenetv1_model-weights_manifest.json"
);
// 加载人脸68特征模型数据
await faceapi.nets.faceLandmark68Net.load(
"./static/weights/face_landmark_68_model-weights_manifest.json"
);
// await faceapi.nets.faceExpressionNet.load(
// "/static/weights/face_expression_model-weights_manifest.json"
// );
// await faceapi.nets.faceRecognitionNet.load(
// "./static/weights/face_recognition_model-weights_manifest.json"
// );
await faceapi.nets.ageGenderNet.load(
"./static/weights/age_gender_model-weights_manifest.json"
);

console.log("模型加载完成");
}


  • 计算人脸左右倾斜


handleFaceLeftOrRight(landmarks) {
const DIFF_NUM = 15; // 偏差
let leftEye = landmarks.getLeftEye(); // 左眼数据
let rightEye = landmarks.getRightEye(); // 右眼数据
// let nose = landmarks.getNose();

let leftEyeSumPoint = leftEye.reduce((prev, cur) => ({
x: prev.x + cur.x,
y: prev.y + cur.y,
}));

let rightEyeSumPoint = rightEye.reduce((prev, cur) => ({
x: prev.x + cur.x,
y: prev.y + cur.y,
}));

// let noseSumPoint = nose.reduce((prev, cur) => ({
// x: prev.x + cur.x,
// y: prev.y + cur.y,
// }));

let leftEyeAvgPoint = {
x: leftEyeSumPoint.x / leftEye.length,
y: leftEyeSumPoint.y / leftEye.length,
};

let rightEyeAvgPoint = {
x: rightEyeSumPoint.x / leftEye.length,
y: rightEyeSumPoint.y / leftEye.length,
};

// let noseAvgPoint = {
// x: noseSumPoint.x / leftEye.length,
// y: noseSumPoint.y / leftEye.length,
// };

// console.log(leftEyeAvgPoint, rightEyeAvgPoint, noseAvgPoint);
let diff = Math.abs(leftEyeAvgPoint.y - rightEyeAvgPoint.y);

return diff > DIFF_NUM
? leftEyeAvgPoint.y > rightEyeAvgPoint.y
? "left"
: "right"
: "center";
}


  • 处理 video 视频


async handleVideoFaceTracking(cb) {
if (this.closed) {
window.cancelAnimationFrame(this.raf);
return;
}

const options = new faceapi.SsdMobilenetv1Options();

let task = faceapi.detectAllFaces(this.video, options);
task = task.withFaceLandmarks().withAgeAndGender();
const results = await task;

// overlay为canvas元素
// video即为video元素
const dims = faceapi.matchDimensions(this.overlay, this.video, true);
const resizedResults = faceapi.resizeResults(results, dims);

// console.log("options==>", options);
// console.log("resizedResults==>", resizedResults);
cb && cb(resizedResults);

this.raf = requestAnimationFrame(() => this.handleVideoFaceTracking(cb));
}

3. 参考资料




  1. face-api.js




  2. getUserMedia MDN




作者:sRect
来源:juejin.cn/post/7171081395551338503
收起阅读 »

释放ChatGPT的真正潜力:Prompt技巧进阶指南

Prompt对用好ChatGPT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在上篇文章中介绍了写好Prompt的通用原则和一些基础技巧,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一些Prompt的高阶技巧。 在介绍这些高阶技巧前,我们先对之前介绍的基础技巧做一个简单回顾。 首先作为通用原则,我们的...
继续阅读 »

Prompt对用好ChatGPT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在上篇文章中介绍了写好Prompt的通用原则和一些基础技巧,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一些Prompt的高阶技巧。

图片


在介绍这些高阶技巧前,我们先对之前介绍的基础技巧做一个简单回顾。


首先作为通用原则,我们的Prompt应该尽可能简单、具体、准确,有话直说,在此基础上,我们有Zero-shot, Few-shot, Instruction, CoT以及分而治之等基础技巧,在Few-shot中,例子的多样性和排序对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在CoT中,例子的复杂度和描述方式对结果也有很大影响。这些技巧还可以组合起来使用如Few-Shot Instruction, Zero-shot CoT, Few-Shot CoT等,CoT还衍生出来一个叫做Self-Ask的技术,通过ChatGPT提问,调用外部API回答的方式,我们可以帮助ChatGPT逐步推导出复杂问题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开始介绍高阶Prompt技巧。


Self-consistency(自洽) 这一技巧的思路是投票选举,少数服从多数,其具体工作过程是对同一个问题,让ChatGPT生成多个可能的答案,然后选择占比最高的那个答案作为最终答案,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图片


这个技巧很容易理解,但是有几个要注意的点:





    • 为了让ChatGPT生成多个答案,如果你是通过API对其进行调用的,请把temperature参数设置得大一些以增加API输出的多样性

    • 为了生成多个答案,需要进行多次ChatGPT调用,这会大大增加成本(gpt-3.5-turbo降价10倍,这个问题好了一些)

    • 这个方法只适用于那些只有有限答案可供选择的情况,像开放式的问题,比如给我写一首诗这种问题,这个技巧肯定不适用




为了进一步提升这一方法的效果,还可以额外训练一个小模型或者简单的规则,在投票前先把明显不靠谱的答案过滤掉(比如上图中Janet一天挣多少钱的问题,如果答案是负数肯定不对),过滤后如果备选答案不够就再让ChatGPT生成几个,直到有足够靠谱答案了再投票。


Generated Knowledge(生成知识) :我们知道在向ChatGPT提问时,如果能提供一些上下文信息,其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就会高很多,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让ChatGPT自己给自己提供上下文,而不是每次都由我们完成这一工作,我们还是通过例子来说明这一方法的工作过程:



Part of golf is trying to get a higher point total than others. Yes or No?



得到的答案是



Yes.



这显然是个错误的答案,因为打高尔夫杆数越少越好。


我们可以让ChatGPT回答问题前首先自己生成一些知识,下面是用few-shot技术来让ChatGPT生成知识的例子:



Input: Greece is larger than mexico.


Knowledge: Greece is approximately 131,957 sq km, while Mexico is approximately 1,964,375 sq km, making Mexico 1,389% larger than Greece.




Input: Glasses always fog up.


Knowledge: Condensation occurs on eyeglass lenses when water vapor from your sweat, breath, and ambient humidity lands on a cold surface, cools, and then changes into tiny drops of liquid, forming a film that you see as fog. 




Input: A fish is capable of thinking.


Knowledge: Fish are more intelligent than they appear. In many areas, such as memory, their cognitive powers match or exceed those of ’higher’ vertebrates including non-human primates. Fish’s long-term memories help them keep track of complex social relationships




Input: Part of golf is trying to get a higher point total than others.


Knowledge:



ChatGPT返回如下知识片段:



The objective of golf is to play a set of holes in the least number of strokes. A round of golf typically consists of 18 holes. Each hole is played once in the round on a standard golf course. Each stroke is counted as one point,  the total number of strokes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inner of the game.



接下来,我们把这个知识作为上下文,再次向ChatGPT提问:



Question: Part of golf is trying to get a higher point total than others. Yes or No?


Knowledge: The objective of golf is to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strokes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inner of the game..


Explain and Answer:



得到如下答案:



No,  the objective of golf is not to get a higher point total than others. Rather, the objective is to play a set of holes in the least number of strokes. The total number of strokes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winner of the game, not the total number of points.



可以看到我们让ChatGPT自己生成的知识帮助它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Program of Though(程序式思考) :ChatGPT最近推出了Plugin,其思路是把一些问题交给外部的工具来完成,和这一思路类似,有些问题涉及复杂的计算,ChatGPT可能并不适合进行这类计算,我们可以让它为要解决的问题写一段程序,我们运行这个程序以得到最后的答案,下面是一个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例子: 


图片


Selection-Inference (选择-推理):这是一种在Few-shot CoT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技术,其基本思路是分两步来解决问题:






    • 第一步:Selection, 从上下文中选择和问题相关的事实,作为回答问题的证据/原因




    • 第二步:Inference,基于选择出的证据/原因,进行推理,看能否回答问题,如果能回答问题,则把推理结果作为答案输出,如果不能,则把推理结果作为新的事实补充到上下文中,回到第一步






下图是来自论文中的工作原理介绍图:


图片


图中的几个颜色说明如下:





    • 黄色:    上下文

    • 绿色:    问题

    • 浅蓝色:原因

    • 红色:    推理结果或答案




论文中的图不是特别好理解,我在图上加了3个红框,接下来详细介绍下如何理解这张图:






    • 首先,为了理解Selection-Inference这个两步走的工作原理,我们先忽略图中框出的1和2,没有了这两个干扰,工作原理就比较清楚了,左边是Selection的过程,首先是黄色背景的上下文中给出了4个事实,然后提问:“emily怕什么”,ChatGPT(或其它LLM)从中选出了两条作为证据/原因:“狼怕老鼠,emily是一头狼”(图中的3)




    • 然后,把上述选择的事实交给ChatGPT(或其它LLM)进行推理,推理结果是“emily怕老鼠”,然后判断问题是否得到了回答,如果能则把“emily怕老鼠”作为结果返回,否则把“emily怕老鼠”加入到上下文回到Selection环节继续循环,(在本例中,“emily怕老鼠”已经回答了“emily怕什么”的问题,所以无需继续)




    •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框1和框2的作用,实际这里是一个Few-shot技巧,在框1中给出了若干个【上下文-问题-原因】作为例子,然后跟一个【上下文-问题】,这样ChatGPT就明白你是让它像例子一样,基于给出的上下文和问题,找出回答问题的证据/原因,如果没有这些例子,直接给一个【上下文-问题】它可能不理解你到底让它干嘛。框2也是类似,通过给出几个【原因-推理】的例子让ChatGPT明白,它需要根据给出的原因,进行推理






明白了工作原理后,我们再次忽略细节,其整个工作过程如下图所示(Halter模块决定是继续循环还是给出最终答案):


图片


虽然图看着比较复杂,但其思路和基础技巧中介绍的分而治之的思路很像,先求解中间过程,然后推导最终答案。这个技巧在处理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效果比较明显,如果问题本身不涉及太多步骤的推导,一些简单技巧就能解决问题。


一些更复杂的技巧


下面的几个技巧比较复杂,大家平时也不一定能直接用得到,我将简单介绍下其思路,不详细展开,大家知道有这个技巧,真的觉得需要使用时再深入研究就好(我在下面会为大家附上论文链接)。


Automatic Prompt Engineer(APE Prompt自动生成) : 有时候,除了我们自己手写Prompt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ChatGPT帮我们找到一个好的Prompt,下图是一个例子:


图片


这个例子中,我们想找到一句好的Prompt(指令),这个指令可以让ChatGPT更好地为一个输入词给出反义词。上图的工作过程是,首先给出一堆正-反义词,然后让ChatGPT给出若干候选指令,接着评估这些候选指令,看哪一个能让ChatGPT在测试集上有更好的表现,然后选择其中得分最高的作为答案。


这里还有一个可选的优化步骤是,把上述最高分的候选指令,让ChatGPT在不改变语义的情况下,生成几个变种,然后重复上面的过程,从这几个变种中选出最优的那个。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这里看论文:arxiv.org/pdf/2211.01…


Least to Most(由易到难) :其思路是对高难度的问题,先将其拆解为难度较低的子问题,把这些子问题解决后,用这些子问题和答案作为上下文,再让ChatGPT完成高难度问题的回答,下面是一个例子:


图片


这个方法只有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另外要用好这个技巧,能否让ChatGPT有效地分解问题是关键,但整篇论文并没有对此给出详细说明。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这里看论文:arxiv.org/pdf/2205.10…


Maieutic(类决策树) :这是复杂度最高的一个技巧,其基本思路是对一个复杂问题,层层递归,对这个问题生成各种可能的解释(以及子解释),然后从中选择最靠谱的节点,推导最终的问题答案


工作过程如下:





    1. build一棵maieutic树,树上的每个树叶都是一句True/False的陈述:



      • 从一个多选问题或者true/false问题开始(比如:战争不能有平局)

      • 对每一个可能的答案,让ChatGPT生成一个解释(Prompt类似:战争不能有平局吗?True,因为)

      • 然后让ChatGPT用上一步生成的解释来回答最初的问题,接着再颠倒上述解释(比如:这么说是不对的,{上一步生成的解释}),再次让ChatGPT回答问题,如果答案也能颠倒过来,则认为这个解释是逻辑自洽的,反之则递归上述过程,把每个解释变成一个True/False的子问题,然后生成更多的解释

      • 上述递归完成后,我们就能得到一棵树,每个叶子节点都是一个逻辑自洽的解释



    2. 把这棵树转化为一个关系图



      • 对每个叶子节点计算其置信度

      • 对每一对节点,判断他们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



    3. 用一个叫做MAX-SAT的算法,选择一组一致的、置信度最高的节点,从中推导出最后的答案




下面是一个例子:


图片


这是另一个例子:


图片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这里看论文:arxiv.org/pdf/2205.11… Engineering领域里面的几个技巧介绍,如果我们去搜索一下的,还会发现更多技巧介绍的论文,这里就不再继续了。其实通过上面的几个例子大家能看到,这些复杂的技巧,一般都涉及多个步骤,都会把大问题拆解成若干小问题,这其实就是计算机里面最常用的分而治之的策略,我想只要我们记住这一策略,在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也能想到自己的Prompt技巧。



作者:Ronny说
来源:juejin.cn/post/7219847723092361274
收起阅读 »

假如:a===1 && a===2 && a===3; 那么 a 是什么?

web
前言 文章提供视频版啦,点击直接查看 hello,大家好,我是 sunday。 今天遇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咱们来看这段代码: a===1 && a===2 && a===3 假设上面的表达式成立,...
继续阅读 »

前言



文章提供视频版啦,点击直接查看



hello,大家好,我是 sunday


今天遇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跟大家分享一下。


咱们来看这段代码:


a===1 && a===2 && a===3 

假设上面的表达式成立,那么问:a 是什么?


正文


ok,我们来说一下这个问题的解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首先要知道 JavaScript 中的类型转换和比较运算符的优先级。


JavaScript 中,表达式的运算顺序是 从左到右。因此,在这个表达式中,先执行 a===1 的比较运算符,如果它返回 false,整个表达式就会返回 false,也就是逻辑中断。


如果 a 的值是 1,则比较运算符返回 true,那么就会继续执行下一个逻辑运算符 &&,接着执行 a===2 的比较运算符,如果它返回 false,则整个表达式返回 false,逻辑中断。


以此类推,以此类推,所以 a 的值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应该依次为 1、2、3。只有这样才会出现 a===1 && a===2 && a===3; 返回 true 的情况。


那么 如何让 a 的值动态变化,就是咱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我们在 一小时读完《JavaScript权威指南(第7版)》上一小时读完《深入理解现代 JavaScript》,彻底掌握 ES6 之后 JavaScript 新特性! 中都讲到过,对象的方法存在 get 标记,一旦方法存在 get 标记,那么我们就可以像调用对象的属性一样,调用这个方法。


那么说到这里,肯定很多小伙伴都想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了。


我们直接来看代码:


 const obj = {
 // get 标记
 get a() {
   this.value = this.value || 1;
   return this.value++;
}
};

console.log(obj.a === 1 && obj.a === 2 && obj.a === 3); // true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对象 obj,它包含一个被 get 标记的方法 a。那么此时只要执行 obj.a 就会调用 a 方法,完成 value 自增的操作。从而得到咱们期望的结果。


总结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除了上面这种方案之后,还有很多其他的实现方案。大家可以开动脑筋,想一想别的方案都有什么呢?


答案留在评论区,咱们

作者:LGD_Sunday
来源:juejin.cn/post/7223586933881421861
一起来讨论下哦~~~

收起阅读 »

浅析小程序蓝牙技术

web
认识蓝牙 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和语音通信开放的全球规范,它是基于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固定和移动设备建立通信环境的一种特殊的近距离无线技术连接。 传统蓝牙和低功耗蓝牙 根据蓝牙的发展历程,将蓝牙普遍分为两种规格,即传统蓝牙模块(BT) 和低功耗蓝牙模...
继续阅读 »

认识蓝牙



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和语音通信开放的全球规范,它是基于低成本的近距离无线连接,为固定和移动设备建立通信环境的一种特殊的近距离无线技术连接。



传统蓝牙和低功耗蓝牙


根据蓝牙的发展历程,将蓝牙普遍分为两种规格,即传统蓝牙模块(BT)低功耗蓝牙模块(BLE)。传统蓝牙模块常用在对数据传输带宽有一定要求的场景上。低功耗蓝牙是从蓝牙4.0起支持的协议,特点是耗电极低、传输速度更快,常用在对续航要求较高且只需小数据量传输的各种智能电子产品中。


技术指标经典蓝牙BT低功耗蓝牙BLE
无线电频率2.4GHz2.4GHz
距离10米最大100米
发送数据所需时间100ms<3ms
响应延时约100ms6ms
安全性64/128-bit及用户自定义的应用层128-bitAES及用户自定义的应用层
能耗100%(ref)1%-50%
空中传输数据速率1-3Mb/s1Mb/s
主要用途手机,游戏机,耳机,音箱,汽车和PC等鼠标,键盘,手表,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智能穿戴设备,汽车,家用电子等
适用场景较高数据量传输、对传输带宽有要求续航要求较高、数据量小

蓝牙技术目前已经发展到5.0+版本,为现阶段最高级的蓝牙协议标准。BLE技术更契合新时代物联网的需求:更快、更省、更远、更便捷,也是我们小程序开发者在物联网项目最常用的技术。


蓝牙通信概述


低功耗蓝牙协议给设备定义了若干角色,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外围设备(Peripheral)中心设备(Central)。




  • 外围设备:用来提供数据,通过不停地向外广播数据,让中心设备发现自己。




  • 中心设备:扫描外围设备,发现有外围设备存在后,可以与之建立连接,之后就可以使用外围设备提供的服务(Service)。




在两个蓝牙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双方的数据交互是基于一个叫做 GATT (Generic Attribute Profile,通用属性配置文件) 的规范,根据该规范可以定义出一个配置文件(Profile),描述该蓝牙设备提供的服务(Service)。


在整个通信过程中,有三个最主要的概念:配置文件(Profile)服务(Service)特征(Characteristic)


Characteristic:在 GATT 规范中最小的逻辑数据单元。实际上,在与蓝牙设备打交道,主要就是通过读写 Characteristic 的 value 完成。Characteristic 是通过一个 16bit 或 128bit 的 UUID 唯一标识。


Service:可以理解为蓝牙设备提供的服务,一个蓝牙设备可以提供多个服务,比如电量信息服务、系统信息服务等。每个 Service 又包含多个 Characteristic 特性值,比如电量信息服务就会有个 Characteristic 表示电量数据。同时也有一个 16bit 或 128bit 的 UUID 唯一标识该服务。


Profile:并不真实存在于蓝牙设备中,它只是被蓝牙标准预先定义的一些 Service 的集合。如果蓝牙设备之间要相互兼容,它们只要支持相同的 Profile 即可。一个蓝牙设备可以支持多个 Profile。


Desciptor: 描述符是描述特征值的已定义属性。例如,Desciptor 可指定人类可读的描述、特征值的取值范围或特定于特征值的度量单位。每个 Desciptor 由一个 UUID 唯一标识。


总结:每个蓝牙设备可能提供多个 Service,每个 Service 可能有多个 Characteristic,根据蓝牙设备的协议,用对应的 Characteristic 进行读写,即可达到与其通信的目的。


蓝牙开发实践


蓝牙通信过程介绍



整体上看,蓝牙通信的开发主要分为三部分:



  1. 蓝牙资源和状态管理:包括蓝牙生命周期管理、蓝牙状态管理(开关、适配器、设备连接、数据接收等)、错误异常处理。

  2. 搜寻外围设备并建立连接:包括搜寻设备、监听设备发现、处理获取到的设备信息、连接/断开设备等。

  3. 读写数据:包括寻找目标服务和特征值、订阅特征值、监听并接收设备数据、分包处理数据等。


蓝牙数据读写


在小程序蓝牙开发联调中,推荐使用TLV协议对数据进行封包,TLV协议(Tag、Length、Value)是常见的一种面向物联网的通讯协议,对于不同的传输场景,甚至演变出混合型、指针型、循环型等不同类型的格式。


比如,在实践中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L-TLV格式,以下使用十六进制(Hex)表示:



  • 数据包总长(L)

  • 数据的类型Tag/Type(T)

  • Value的长度Length(L)

  • 数据的值Value(V)


[0x07, 0x01, 0x01, 0x01, 0x02, 0x01, 0x01]
[数据总长,typelength,value,typelength,value]

举例


假设业务规定各字段type如下


字段名称type字段类型备注
account0x00String账号
Password0x01String密码

想要向设备传输一条写入account的指令,value为ABC。


ABC 通过 UTF-8 编码转 Hex String 分别是0x41、0x42、0x43。


那么数据包总长6字节,type是0,value总长3字节。


字符集编码


实际业务场景中,如果需要传输中文字符,则需要通过协商好的字符集进行转换。


常见字符集有:ASCII字符集、GB2312字符集、GBK字符集、 GB18030字符集、Unicode字符集等。


字符集描述
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和其他西欧语言
GB2312中国人民通过对 ASCII 编码的中文扩充改造,产生了 GB2312 编码,可以表示6000多个常用汉字。
GBK汉字实在是太多了,包括繁体和各种字符,于是产生了 GBK 编码,它包括了 GB2312 中的编码,同时扩充了很多。
GB18030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立的语言系统,为了表示那些字符,继续把 GBK 编码扩充为 GB18030 编码。
Unicode每个国家都像中国一样,把自己的语言进行编码,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编码,如果你不安装相应的编码,就无法解释相应编码想表达的内容。终于,有个叫 ISO 的组织看不下去了。他们一起创造了一种编码 Unicode ,这种编码非常大,大到可以容纳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字和标志。
UTF-8、 UTF-16Unicode 在网络传输中,出现了两个标准 UTF-8 和 UTF-16,分别每次传输 8个位和 16个位。

比如小写字母a,ASCII编码对应的Hex值是0x61,而GB2312字符集编码对应的Hex值是253631


将文本字符串转换为Hex字符串的时候,不同的字符集编码对应的Hex值不一样,所以小程序与蓝牙设备应当使用同一套字符集编码。推荐统一使用Unicode的UTF-8标准。


以下是字符转换示例:


// 中文转UTF-8
encodeURI('好').replace(/%/g, ''); // 'E5A5BD'

// UTF-8转中文
hex2String('E5A5BD'); // '好'

/**
* * read UTF-8
* @param { number[] } arr
* @returns {string}
*/

const readUTF = (arr: number [] ) => {
let UTF = '';
const _arr = arr;
for (let i = 0; i < _arr.length; i++) {
// 10进制转2进制
const one = _arr[i].toString(2);
const v = one.match(/^1+?(?=0)/);
if (v && one.length == 8) {
const bytesLength = v[0].length;
let store = _arr[i].toString(2).slice(7 - bytesLength);
for (let st = 1; st < bytesLength; st++) {
store += _arr[st + i].toString(2).slice(2);
}
// 二进制序列转charCode,再拼接
UTF += String.fromCharCode(parseInt(store, 2));
i += bytesLength - 1;
} else {
UTF += String.fromCharCode(_arr[i]);
}
}
return UTF;
};

/**
* * transfer hex to string
* @param { string } str
* @returns {string}
*/

const hex2String = (hex: string) => {
const buf = [];
// 转10进制数组
for (let i = 0; i < hex.length; i += 2) {
buf.push(parseInt(hex.substring(i, i + 2), 16));
}

return readUTF(buf);
};

蓝牙分包


但是实际场景往往不是传输几个字母这么简单。虽然小程序不会对写入数据包大小做限制,但与蓝牙设备传输数据时,数据量超过 MTU (最大传输单元) 容易导致系统错误,所以要主动对数据进行分片传输。


参考各小程序开放平台文档:


开放平台文档描述
微信小程序在与蓝牙设备传输数据时,需要注意 MTU(最大传输单元)。如果数据量超过 MTU 会导致错误,建议根据蓝牙设备协议进行分片传输。Android设备可以调用 wx.setBLEMTU 进行 MTU 协商。在 MTU 未知的情况下,建议使用 20 字节为单位传输。
飞书小程序蓝牙设备特征值对应的值,为 16 进制字符串,限制在 20 字节内
支付宝小程序写入特征值需要使用 16 进制的字符串,并限制在 20 字节内。
Taro小程序不会对写入数据包大小做限制,但系统与蓝牙设备会限制蓝牙4.0单次传输的数据大小,超过最大字节数后会发生写入错误,建议每次写入不超过20字节。若单次写入数据过长,iOS 上存在系统不会有任何回调的情况(包括错误回调)。

分包的过程,需要用到 ArrayBuffer



ArrayBuffer 对象用来表示通用的、固定长度的原始二进制数据缓冲区。


ArrayBuffer 是对固定长度的连续内存空间的引用。



在 Web 开发中,当我们处理文件时(创建,上传,下载),经常会遇到二进制数据。另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是图像处理。这些都可以通过 JavaScript 进行处理,而且二进制操作性能更高。


ArrayBuffer 只是一个内存区域,里面存储着一些原始的字节序列,它和普通的Array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它的长度是固定的,无法增加或减少,也无法直接用buffer[index]进行访问。


要想写入值、遍历它或者访问单个字节,需要使用视图(View) 进行操作,以下为一些常用的视图:


Uint8Array :将 ArrayBuffer 中的每个字节视为 0 到 255 之间的单个数字(每个字节是 8 位,因此只能容纳那么多)。称为 “8 位无符号整数”。


Uint16Array:将每 2 个字节视为一个 0 到 65535 之间的整数。称为 “16 位无符号整数”。


所有这些视图(Uint8Array,Uint32Array 等)的通用术语是 TypedArray(类型化数组)。它们都享有同一组方法和属性,类似于常规数组,具有索引,并且是可迭代的。


实际上,不同平台的小程序API定义的数据接口,都多少会用到ArrayBuffer



微信小程序-写入特征值



飞书小程序-获取设备信息


但也不排除有些操作,开发平台已经帮忙处理了



飞书小程序-写入特征值


因此学习并使用 ArrayBuffer,可以:




  1. 方便操作分包,方便读取设备返回的数据、向设备写入数据。




  2. 在不同小程序平台灵活处理,更好地兼容




回到主题,蓝牙分包的思路是:


Text String --> Hex String --> ArrayBuffer(分包)


举个例子,上文中想要向设备传输一条写入password的指令,value为bytedance123456789ABC


[数据总长,type,length,value] MTU为20字节
[0x14, 0x01, 0x11, 0x62, 0x79, 0x74, ...] 第一个包 bytedance12345678
[0x07, 0x01, 0x04, 0x39, 0x41, 0x42, ...] 第二个包 9ABC

设备端会将多个相同type的包的值追加,而不是覆盖。


如何与设备端协商分包交互机制?



  1. 规定服务、特征值UUID,建议不同操作使用不同的UUID,读、写、订阅分开。

  2. 遵循TLV协议,双方协商好Type对应的字段类型和含义。

  3. 双方使用同一套字符编码集。

  4. 约定连在一起的两次(或多次)相同类型的设置,应该把它们的值追加连接,而不是覆盖

  5. 可约定在一次涉及业务逻辑的通信过程中,发送“开始”和“结束”的蓝牙包,告知设备处于这两个信号之间的蓝牙包为一次完整的通信数据流。

  6. 双方共同约定一个超时时间,若在此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读/写通信,则认为通信失败,小程序端必须给予用户友好提示。


问题排查手段


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调用API失败、连接断开等问题



  1. 检查API调用顺序


小程序的蓝牙API使用起来比较简单,但是需要严格遵循一定的调用顺序(参考上文的流程图)。比如检查是否在开关蓝牙适配器之外进行操作,或者是否在特征值发生变化后才进行事件监听等



  1. 对比测试



  • 业务小程序、开放平台官方蓝牙demo 对比

  • 开放平台(非微信)官方蓝牙demo、微信官方demo 对比

  • 同厂商设备、同芯片、同蓝牙模组,多台设备对比

  • iOS、Android,蓝牙调试软件 与小程序的对比 (iOS:LightBlue,Android:BLE调试宝、nRF Connect)


经过以上对比测试,基本可以缩小问题范围,定位问题究竟是出在哪一方。但并不百分之百准确。




  1. 一些Tips:



    • 设备Server端在自定义特征值UUID时未遵循GATT的Attribute Structure,而蓝牙服务iOS的实现会比Android更严格。

    • 外围设备使用deviceId作为唯一标识,但iOS 和 Android在拿到的信息上有所差异。Android上获取到的deviceId为设备MAC地址,iOS上则是系统根据外围设备 MAC 地址及发现设备的时间生成的 UUID,因此deviceId不能硬编码。

    • 蓝牙模块比较耗费系统资源,做好生命周期管理必不可少,比如建立连接和断开连接应该成对出现,如果未能及时关闭连接释放资源,容易导致连接异常。另外,大多数蓝牙模组只支持单链路,最大连接数量为1,若未能及时断开连接,必然出现设备搜寻不到或连接不上的情况。




  2. 日志排查




作为小程序的开发者,很多疑难问题往往不能直观看出。如果你有对应的资源可以联系到开放平台的维护人员,即可拿到日志。我们项目组曾与飞书开放平台建立蓝牙专项问题解决渠道,结合开平和设备端同学捕获的日志,可以加快排查速度。


参考文章


http://www.bluetooth.com/learn-about…
http://www.cnblogs.com/chusiyong/p…
http://www.jianshu.com/p/62eb2f540…
zh.javascript.info/arraybuffer…


作者:HenryZheng
来源:juejin.cn/post/7221794170868351034
收起阅读 »

HTML5+CSS3小实例:闪亮的玻璃图标悬浮效果

web
HTML5+CSS3实现闪亮的玻璃图标悬浮效果,光与玻璃的碰撞,好有质感的玻璃图标。 先看效果: 源代码: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
继续阅读 »

HTML5+CSS3实现闪亮的玻璃图标悬浮效果,光与玻璃的碰撞,好有质感的玻璃图标。


先看效果:



源代码: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maximum-scale=1,user-scalable=no">

<title>闪亮的玻璃图标悬浮效果</title>
<link href="https://cdn.bootcdn.net/ajax/libs/font-awesome/4.7.0/css/font-awesome.css" rel="stylesheet">
<link rel="stylesheet" href="../css/5.css">
</head>

<body>
<div class="container">
<div class="color"></div>
<div class="color"></div>
<div class="color"></div>
<ul>
<li>
<a href="#"><i class="fa fa-qq" aria-hidden="true"></i></a>
</li>
<li>
<a href="#"><i class="fa fa-weixin" aria-hidden="true"></i></a>
</li>
<li>
<a href="#"><i class="fa fa-weibo" aria-hidden="true"></i></a>
</li>
<li>
<a href="#"><i class="fa fa-tencent-weibo" aria-hidden="true"></i></a>
</li>
<li>
<a href="#"><i class="fa fa-telegram" aria-hidden="true"></i></a>
</li>
</ul>
</div>
</body>

</html>

*{
margin: 0;
padding: 0;
/* 这个是告诉浏览器:你想要设置的边框和内边距的值是包含在总宽高内的 */
box-sizing: border-box;
}
body{
/* 溢出隐藏 */
overflow: hidden;
}
.container{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00%;
/* 100%窗口高度 */
height: 100vh;
/* 弹性布局 水平垂直居中 */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align-items: center;
/* 渐变背景 */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to bottom,#2193b0,#6dd5ed);
}
.container::before{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width: 100%;
height: 50%;
z-index: 1;
/* 背景模糊 */
backdrop-filter: blur(5px);
border-top: 1px solid rgba(255,255,255,0.5);
}
.container .color{
position: absolute;
/* 模糊滤镜 数值越大越模糊 */
filter: blur(200px);
}
.container .color:nth-child(1){
background-color: #fd746c;
width: 800px;
height: 800px;
top: -450px;
}
.container .color:nth-child(2){
background-color: #cf8bf3;
width: 600px;
height: 600px;
bottom: -150px;
left: 100px;
}
.container .color:nth-child(3){
background-color: #fdb99b;
width: 400px;
height: 400px;
bottom:50px;
right:100px;
}
ul{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flex;
z-index: 2;
}
ul li{
position: relative;
list-style: none;
margin: 10px;
}
ul li a{
position: relative;
width: 80px;
height: 8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order-radius: 10px;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align-items: center;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fff;
font-size: 32px;
border: 1px solid rgba(255,255,255,0.4);
border-right: 1px solid rgba(255,255,255,0.2);
border-bottom: 1px solid rgba(255,255,255,0.2);
/* 阴影 */
box-shadow: 0px 5px 45px rgba(0,0,0,0.1);
/* 背景模糊 */
backdrop-filter: blur(2px);
/* 动画过渡 */
transition: all 0.5s;
overflow: hidden;
}
ul li a:hover{
/* 鼠标移入元素沿Y轴上移 */
transform: translateY(-20px);
}
ul li a::before{
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px;
left: 0px;
width: 50px;
height: 100%;
background-color: rgba(255,255,255,0.5);
/* 元素沿X轴45度横切,沿X轴右移150px */
transform: skewX(45deg) translateX(150px);
/* 动画过渡 */
transition: all 0.5s;
}
ul li a:hover::before{
/* 元素沿X轴45度横切,沿X轴左移150px */
transform: skewX(45deg) translateX(-150px);
}

作者:艾恩小灰灰
来源:juejin.cn/post/7091339314352619557
收起阅读 »

我调用第三方接口遇到的13个坑

前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在项目中调用第三方API接口,获取数据,或者上报数据,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那么,调用第三方API接口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这篇文章就跟大家一起聊聊第三方API接口的话题,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1 域名访问不到...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在项目中调用第三方API接口,获取数据,或者上报数据,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那么,调用第三方API接口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这篇文章就跟大家一起聊聊第三方API接口的话题,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图片


1 域名访问不到


一般我们在第一次对接第三方平台的API接口时,可能会先通过浏览器或者postman调用一下,该接口是否可以访问。


有些人可能觉得多次一举。


其实不然。


有可能你调用第三方平台的API接口时,他们的接口真的挂了,他们还不知道。


还有一种最重要的情况,就是你的工作网络,是否可以访问这个外网的接口。


有些公司为了安全考虑,对内网的开发环境,是设置了防火墙的,或者有一些其他的限制,有些ip白名单,只能访问一些指定的外网接口。


如果你发现你访问的域名,在开发环境访问不通,就要到运维同学给你添加ip白名单了。


2 签名错误


很多第三方API接口为了防止别人篡改数据,通常会增加数字签名(sign)的验证。


sign = md5(多个参数拼接 + 密钥)


在刚开始对接第三方平台接口时,会遇到参数错误,签名错误等问题。


其中参数错误比较好解决,重点是签名错误这个问题。


签名是由一些算法生成的。


比如:将参数名和参数值用冒号拼接,如果有多个参数,则按首字母排序,然后再将多个参数一起拼接。然后加盐(即:密钥),再通过md5,生成一个签名。


如果有多个参数,你是按首字母倒序的,则最后生成的签名会出问题。


如果你开发环境的密钥,用的生产环境的,也可能会导致生产的签名出现问题。


如果第三方平台要求最后3次md5生成签名,而你只用了1次,也可能会导致生产的签名出现问题。


因此,接口签名在接口联调时是比较麻烦的事情。


如果第三方平台有提供sdk生成签名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就只能根据他们文档手写签名算法了。


3 签名过期


通过上面一步,我们将签名调通了,可以正常访问第三方平台获取数据了。


但你可能会发现,同一个请求,15分钟之后,再获取数据,却返回失败了。


第三方平台在设计接口时,在签名中增加了时间戳校验,同一个请求在15分钟之内,允许返回数据。如果超过了15分钟,则直接返回失败。


这种设计是为了安全考虑。


防止有人利用工具进行暴力破解,不停伪造签名,不停调用接口校验,如果一直穷举下去的话,总有一天可以校验通过的。


sign = md5(多个参数拼接 + 密钥 + 时间戳)


因此,有必要增加时间戳的校验。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要慌,重新发起一次新的请求即可。


4 接口突然没返回数据


如果你调用第三方平台的某个API接口查询数据,刚开始一直都有数据返回。


但突然某一天没返回数据了。


但是该API接口能够正常响应。


不要感到意外,有可能是第三方平台将数据删除了。


我对接完第三方平台的API接口后,部署到了测试环境,发现他们接口竟然没有返回数据,原因是他们有一天将测试环境的数据删完了。


因此,在部署测试环境之前,要先跟对方沟通,要用哪些数据测试,不能删除。


5 token失效


有些平台的API接口在请求之前,先要调用另外一个API接口获取token,然后再header中携带该token信息才能访问其他的业务API接口。


在获取token的API接口中,我们需要传入账号、密码和密钥等信息。每个接口对接方,这些信息都不一样。


我们在请求其他的API接口之前,每次都实时调用一次获取token的接口获取token?还是请求一次token,将其缓存到redis中,后面直接从redis获取数据呢?


很显然我们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如果每次请求其他的API接口之前,都实时调用一次获取token的接口获取token,这样每次都会请求两次接口,性能上会有一些影响。


如果将请求的token,保存到redis,又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token失效的问题。


我们调用第三方平台获取token的接口获取到的token,一般都有个有效期,比如:1天,1个月等。


在有效期内,该API接口能够正常访问。如果超过了token的有效期,则该API接口不允许访问。


好办,我们把redis的失效时间设置成跟token的有效期一样不就OK了?


想法是不错,但是有问题。


你咋保证,你们系统的服务器时间,跟第三方平台的服务器时间一模一样?


我之前遇到过某大厂,提供了获取token接口,在30天内发起请求,每次都返回相同的token值。如果超过了30天,则返回一个新的。


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你们系统的服务器时间要快一些,第三方平台的时间要慢一些。结果到了30天,你们系统调用第三方平台的获取token接口获取到了token还是老的token,更新到redis中了。


过一段时间,token失效了,你们系统还是用老的token访问第三方平台的其他API接口,一直都返回失败。但获取新的token却要等30天,这个时间太漫长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捕获token失效的异常。如果在调用其他的API接口是发现token失效了,马上请求一次获取token接口,将新的token立刻更新到redis中。


这样基本可以解决token失效问题,也能尽可能保证访问其他接口的稳定性和性能。


6 接口超时


系统上线之后,调用第三方API接口,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是接口超时问题了。


系统到外部系统之间,有一条很复杂的链路,中间有很多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API接口的相应时间。


作为API接口的调用方,面对第三方API接口超时问题,除了给他们反馈问题,优化接口性能之外,我们更有效的方式,可能是增加接口调用的失败重试机制


例如:


int retryCount=0;
do {
   try {
      doPost();
      break;
   } catch(Exception e) {
     log.warn("接口调用失败")
     retryCount++;
   }
where (retryCount <= 3)

如果接口调用失败,则程序会立刻自动重试3次


如果重试之后成功了,则该API接口调用成功


如果重试3次之后还是失败,则该API接口调用失败


7 接口返回500


调用第三方API接口,偶尔因为参数的不同,可能会出现500的问题。


比如:有些API接口对于参数校验不到位,少部分必填字段,没有校验不能为空。


刚好系统的有些请求,通过某个参数去调用该API接口时,没有传入那个参数,对方可能会出现NPE问题。而该接口的返回code,很可能是500。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该API接口的内部bug,传入不同的参数,走了不同的条件分支逻辑,在走某个分支时,接口逻辑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接口返回500。


这种情况做接口重试也没用,只能联系第三方API接口提供者,反馈相关问题,让他们排查具体原因。


他们可能会通过修复bug,或者修复数据,来解决这个问题。


8 接口返回404


如果你在系统日志中发现调用的第三方API接口返回了404,这就非常坑了。


如果第三方的API接口没有上线,很可能是他们把接口名改了,没有及时通知你。


这种情况,可以锤他们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第三方的API接口已经上线了,刚开始接口是能正常调用的。


第三方也没有改过接口地址。


后来,突然有一天发现调用第三方的API接口还是出现了404问题。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他们网关出问题了,最新的配置没有生效,或者改了网关配置导致的问题。


总之一个字:坑。


9 接口返回少数据了


之前我调过一个第三方的API接口分页查询数据,接入非常顺利,但后来上线之后,发现他们的接口少数据了。


一查原因发现是该分页查询接口,返回的总页数不对,比实际情况少了。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好奇,这么诡异的问题我是怎么发现?


之前调用第三方API接口分页查询分类数据,保存到我们的第三方分类表中。


突然有一天,产品反馈说,第三方有个分类在分类树中找不到。


我确认之后,发现竟然是真的没有。


从调用第三方API接口的响应日志中,也没有查到该分类的数据。


这个API接口是分页查询接口,目前已经分了十几页查询数据,但还是没有查到我们想要的分类。


之前的做法是先调用一次API接口查询第一页的数据,同时查出总页数。然后再根据总页数循环调用,查询其他页的数据。


我当时猜测,可能是他们接口返回的总页数有问题。


于是,可以将接口调用逻辑改成这样的:



  • 从第一页开始,后面每调用一次API接口查数据,页数就加1。然后判断接口返回的数据是否小于pageSize,

  • 如果不小于,则进行下一次调用。

  • 如果小于,则说明已经是最后一页了,可以停止后续调用了。


验证之后发现这样果然可以获取那个分类的数据,只能说明第三方的分页查询接口返回的总页数比实际情况小了。


10 偷偷改参数了


我之前调用过某平台的API接口获取指标的状态,之前根据双方约定的状态有:正常禁用 两种。


然后将状态更新到我们的指标表中。


后来,双方系统上线运行了好几个月。


突然有一天,用户反馈说某一条数据明明删除了,为什么在页面上还是可以查到。


此时,我查我们这边的指标表,发现状态是正常的。


然后查看调用该平台的API接口日志,发现返回的该指标的状态是:下架


what?


这是什么状态?


跟该平台的开发人员沟通后,发现他们改了状态的枚举,增加了:上架、下架等多个值,而且没有通知我们。


这就坑了。


我们这边的代码中判断,如果状态非禁用状态,都认为是正常状态。


而下架状态,自动被判断为正常状态。


经过跟对方沟通后,他们确认下架状态,是非正常状态,不应该显示指标。他们改了数据,临时解决了该指标的问题。


后来,他们按接口文档又改回了之前的状态枚举值。


11 接口时好时坏


不知道你在调用第三方接口时,有没有遇到过接口时好时坏的情况。


5分钟前,该接口还能正常返回数据。


5分钟后,该接口返回503不可用。


又过了几分钟,该接口又能正常返回数据了。


这种情况大概率是第三方平台在重启服务,在重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服务暂时不可用的情况。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第三方接口部署了多个服务节点,有一部分服务节点挂了。也会导致请求第三方接口时,返回值时好时坏的情况。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网关的配置没有及时更新,没有把已经下线的服务剔除掉。


这样用户请求经过网关时,网关转发到了已经下线的服务,导致服务不可用。网关转发请求到正常的服务,该服务能够正常返回。


如果遇到该问题,要尽快将问题反馈给第三方平台,然后增加接口失败重试机制。


12 文档和接口逻辑不一致


之前还遇到一个第三方平台提供的API查询接口,接口文档中明确写明了有个dr字段表示删除状态


有了这个字段,我们在同步第三方平台的分类数据时,就能够知道有哪些数据是被删除的,后面可以及时调整我们这边的数据,将相关的数据也做删除处理。


后来发现有些分类,他们那边已经删除了,但是我们这边却没删除。


这是啥情况呢?


代码逻辑很简单,我review了一下代码,也没有bug,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追查日志之后发现,调用第三方平台获取分类接口时,对方并没有把已删除的分类数据返回给我们。


也就是说接口文档中的那个dr字段没有什么用,接口文档和接口逻辑不一致。


这个问题估计好多小伙伴都遇到过。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主要的方案有两种:



  1. 第三方平台按文档修改接口逻辑,返回删除状态。

  2. 我们系统在调用分类查询接口之后,根据分类code判断,如果数据库中有些分类的code不在接口返回值中,则删除这些分类。


13 欠费了


我们调用过百度的票据识别接口,可以自动识别发票信息,获取发票编号和金额等信息。


之前是另外一个同事对接的接口,后来他离职了。


发票识别功能上线,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都没有出问题。


后来,某一天,生产环境用户反馈发票识别不了了。


我查询了相关服务的日志,没有发现异常,这就奇怪了。


打开代码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那位同事的代码中调用第三方的API接口,接收响应数据时,直接转换成了对象,没有打印当时返回的字符串。


莫非,接口返回值有问题?


后来,我增加了日志,打印出了该接口真正的返回内容值。


原因一下查到了,原来是欠费了。


如果出现该了异常,百度的API接口返回的数据结构,用之前那位同事的实体有些参数没法获取到。


这是一个不小的坑。


我们在接收第三方API接口返回数据时,尽可能先用字符串接收返回值,然后将字符串转换成相应实体类,一定要将该返回值在日志中打印出来,方便后面定位问题。


不要直接用实体对象接收返回值,有些API接口,如果出现不同的异常,返回的数据结构差异比较大。


有些异常结果可能是他们网关系统直接返回的,有些异常是他们业务系统返回的。


其实,我们之前还遇到过其他坑,比如:调用分类树查询接口,但第三方返回的数据有重复的id,我们这边该如何处理这种异常数据呢?


我们在job中循环调用第三方API接口获取数据,如果其中某一次调用失败了,是try/catch捕获异常呢?继续执行后面的调用,还是直接终止当前的程序?如果try/catch如何保证数据一致性?终止当前程序,该如何处理后续的流程?


最后说一句(求关注,别白嫖我)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或者有所启发的话,帮忙扫描下发二维码关注一下,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写作最大的动力。


作者:苏三说技术
来源:juejin.cn/post/7222577873793368123
收起阅读 »

前端获取电池信息

web
今日正能量: 当奇怪的需求越做越多的时候,证明你的眼光也正在变得广阔。 产品经理:加个需求,用户电脑设备如果快没电,我要暖心的告诉他该插上电源。 前端攻城狮:。。。他电脑不会自己提醒吗? 产品经理:你做不做? 前端攻城狮:做! 前言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w...
继续阅读 »

今日正能量: 当奇怪的需求越做越多的时候,证明你的眼光也正在变得广阔。



产品经理:加个需求,用户电脑设备如果快没电,我要暖心的告诉他该插上电源。


前端攻城狮:。。。他电脑不会自己提醒吗?


产品经理:你做不做?


前端攻城狮:做!


屏幕截图 2023-04-17 221002.png


前言


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web前端技术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浏览器允许网站获取用户设备的电池状态信息,例如电量百分比,剩余电量,充电状态等等。我们可以使用这些信息,根据用户设备的电量调整我们的应用行为。在这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在前端中获取电池信息,用到的就是关于 Battery Status API。


Battery Status API的使用


Battery Status API 是一个 Web API,允许 Web 应用程序访问用户设备的电池状态信息。使用这个 API,我们可以在不安装任何应用程序的情况下,从 Web 浏览器直接读取设备的电量信息。


获取设备电池信息的主要步骤如下:


// 请求电池信息
navigator.getBattery().then(function (battery) {
// 后续代码
})

将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它会解析为一个 BatteryManager 对象,我们可以使用它来读取设备的电池属性。


navigator.getBattery().then(function (battery) {
// 获取设备电量剩余百分比
var level = battery.level //最大值为1,对应电量100%
console.log('Level: ' + level * 100 + '%')

// 获取设备充电状态
var charging = battery.charging
console.log('充电状态: ' + charging)

// 获取设备完全充电需要的时间
var chargingTime = battery.chargingTime
console.log('完全充电需要的时间: ' + chargingTime)

// 获取设备完全放电需要的时间
var dischargingTime = battery.dischargingTime
console.log('完全放电需要的时间: ' + dischargingTime)
})

监听电池状态变化


为了更好地反映用户设备的电池状态,我们可以在前端中添加事件来监视电池状态的变化。例如,当设备的电池电量改变时,会触发事件。一些给大家列举几个常用事件:


navigator.getBattery().then(function (battery) {
// 添加事件,当设备电量改变时触发
battery.addEventListener('levelchange', function () {
console.log('电量改变: ' + battery.level)
})

// 添加事件,当设备充电状态改变时触发
battery.addEventListener('chargingchange', function () {
console.log('充电状态改变: ' + battery.charging)
})

// 添加事件,当设备完全充电需要时间改变时触发
battery.addEventListener('chargingtimechange', function () {
console.log('完全充电需要时间: ' + battery.chargingTime)
})

// 添加事件,当设备完全放电需要时间改变时触发
battery.addEventListener('dischargingtimechange', function () {
console.log('完全放电需要时间: ' + battery.dischargingTime)
})
})

兼容性


兼容性方面,Battery Status API 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设备和操作系统,开发人员需要进行兼容性处理,以确保我们的应用可以在所有的设备上运行。以下是该API对应的兼容性视图:


屏幕截图 2023-04-17 220020.png


通过 Battery Status API 获取设备电池信息是一种很强大的方法,可以根据设备电池状态来优化应用程序的行为。需要注意的是,此 API 不适用于所有设备和操作系统,并且某些设备生产商可能不允许共享电池信息。


作者:白椰子
来源:juejin.cn/post/7222996459833622565
收起阅读 »

你可能想了解的开源开发者两年经历

前情提要 2021年初时写过一篇《三年 三本 BAT 要素齐全 | 2021年终总结》 的年终总结,正如上文所说,我离开了广州来到深圳鹅厂,阴差阳错之下我从一个业务切图仔变成了一个开源开发者。 彼时我的心情是那么忐忑,我向往开源工作,但又害怕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会...
继续阅读 »

前情提要


2021年初时写过一篇《三年 三本 BAT 要素齐全 | 2021年终总结》 的年终总结,正如上文所说,我离开了广州来到深圳鹅厂,阴差阳错之下我从一个业务切图仔变成了一个开源开发者。


彼时我的心情是那么忐忑,我向往开源工作,但又害怕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会给别人带来负担,而不敢向开源仓库提PR。


两年下来我已经习惯了常态化的开源开发生活,是 libpag 的核心开发兼 Web 端 owner。但因为生活的变动,我将要离开现在的团队,所以想在最后记录一下这两年的开源开发经历。



本文不会有很多技术细节的分享,更多的是经历的分享与一些建议。



参与


2021年中加入PAG团队,从了解 PAG 的工作流,PAG 文件格式开始参与到团队的开发工作中,慢慢地完成了Web上简化版本的渲染SDK,再到基于 WebAssembly + WebGL 架构适配了 Web 平台,完成了 libpag 在主流平台的最后一块版图。


时间来到2022年1月14日, libpag 完成 4.0 重构与 Web 平台的适配后在 GitHub 上正式对外开源,也完成了从内部开源到外部开源的转变。


讲到这里我希望能给想要参与开源的同学一些建议,开源团队都是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开源社区中来,所以不要害怕提PR。 开发者一般都会把开发流程和注意点记录在 README 中,只要仔细阅读完仓库中相关的文档,就可以大胆地参与共建。当有不确定的想法时,也可以先提一个 issue 与开源团队探讨,确定思路之后,提出 PR,开源团队 Code Review 有问题时也会提出 comment,修改问题无误之后就会合入主干了。


参与开源库的共建可以给你的简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找工作也是有一定帮助的。(打工人狂喜


蜕变


从2022年1月14日对外开源以来,业务接入量也从最初的40个迅速扩大超过 600 +,其中包含微信、手Q、王者荣耀、小红书、知乎、B站、京东等知名APP。


随着对接业务数量的增加,大家的交流也多起来,搭建了专门用于交流的PAG 论坛 bbs.pag.art/,团队的工时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开始被对接工作所占用,同时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不同的场景需求。


根据开发者们提供的这些不同的场景需求,我也规划了 Web 端的 Roadmap,比如 4.1 版本中完成了微信小程序的适配,4.2 版本中支持了 WebWorker,还有数不完的优化。


寒冬


随着互联网寒冬的到来,降本增效的浪潮开始席卷各大公司。在这个环境下对于开源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困难的,人员的骤减让以往免费的即时对接无法继续延续。成本、收益等问题被重新拿上台面,开源几乎只剩下为爱发电。为了生存,也为了还有机会继续维护这个开源仓库,大家都被迫走上商业化的道路。


无关团队,说一些自己的看法。其实国内的开源环境并不好,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开发者前仆后继地投身其中,不停的优化着开源这块土壤。当维持社区 SDK 功能不变,探索一些新的商业化道路谋求生存时,就会有一些奇怪的声音出现。“准备捞钱了”、“吃相难看”等等,但其实开源 SDK 并没向使用者收费过一分钱,开发者也希望在不影响社区的情况下谋求生存。


希望在这个寒冬里,大家少一点戾气,多一点包容,都是为了生存。


后记


原本想写最近很火“前端已死”的话题,聊聊这个寒冬中面试的建议,还想写写 libpag Web源码的解析。


但最后还是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写一写关于开源工作的一些记录。


如果你对其他话题有兴趣,欢迎点赞评论,请求加更。


作者:zenoslin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509109949022269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我又写了一堆烂代码

“我又写了一堆烂代码!” 这句话我经常对自己说,目的是为了督促自己不断地思考所写的代码是否足够可靠。 不要觉得代码通过了 QA 的测试就万事大吉了,如果你为了实现某个功能,而破坏了原有系统的规则,或者让代码变得耦合,那么这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我通常在实现某个...
继续阅读 »

“我又写了一堆烂代码!”


这句话我经常对自己说,目的是为了督促自己不断地思考所写的代码是否足够可靠。


不要觉得代码通过了 QA 的测试就万事大吉了,如果你为了实现某个功能,而破坏了原有系统的规则,或者让代码变得耦合,那么这就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我通常在实现某个功能后,我都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1个问题:我刚刚做的工作是让整个系统更容易改变还是更难改变?


优秀的代码设计都满足一个原则:ETC原则。即 Easier To Change,更容易变更。


我们学过的任何其他设计原则,其实都是 ETC 的一个特例。



为什么解耦很好?因为通过隔离关注焦点,可以让每一部分都容易变更——此谓ETC。
为什么单一职责原则很有用?因为一个需求变化仅体现为某个单一模块上的一个对应变化——此谓ETC。
为什么命名很重要?因为好的命名可以使代码更容易阅读,而你需要通过阅读来变更代码——此谓ETC!



当你在思考自己写的代码是否可靠时,ETC 就是一个很好的向导。


如果需求变更,你的代码是否能轻易的做出改变,以适应这种变化,甚至是可以被替代。如果不能,那么你的代码就成了一种障碍。


所以,ETC 它更像是一种价值观念,能够帮你在不同的方案中,选出正确的那一个。同时,也能让你的代码不断进化。


第2个问题:有没有为了偷懒,写了很多重复的表达?


要让项目更容易理解和维护,唯一的方法是遵循这条原则: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必须有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权威的代表


这个原则被称为 DRY 原则(Don't repeat yourself 不要重复你自己)。也可以叫 OAOO(Once and only once 一次且仅一次)。


来看一个违反 DRY 原则的例子:


void calculate(int money){
if (money >= 400) {
print('打折后的价格为¥:${money*0.7} RMB');
}else if(money >= 300){
print('打折后的价格为¥:${money*0.8} RMB');
}else if(money >= 200){
print('打折后的价格为¥:${money*0.9} RMB');
}else{
print('打折后的价格为¥:${money} RMB');
}
}
复制代码

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重复。


假如价格的单位变更了,改成卢布,或者其他货币,那一共需要修改 4 处 RMB。


再比如,'打折后的价格为¥' 这个文案有调整,改为 '折后价',那么也需要修改 4 处的内容。


所以,平时写代码时,一定要避免这样的写法。


第3个问题:我写的代码有没有破坏正交性?


“正交性”是几何学中的概念。若两条直线相交后构成直角,它们就是正交的。


“正交性”在计算科学中,表示独立性或解耦性。


对于两个或多个事物,其中一个的改变不影响其他任何一个,则这些事物是正交的。


举个例子,在项目中,如果你改动了 UI 相关的代码,而不影响其他业务逻辑(比如数据库操作,网络访问逻辑等等),那么这样的系统,就属于设计良好的系统。


相反,如果你发现自己改动其中一处的代码,会影响很多地方,那么你就得思考一下,是否需要重构代码了。


一般来说,保持代码的正交性有以下几个实用的方法:



  • 使用最少知识原则(迪米特法则)来保持代码的解耦性。

  • 避免全局数据。只要代码引用了全局数据,就会将自己绑定到共享该数据的其他组件上。


希望你也养成不断质疑代码的习惯。只要有机会就重新组织、改善其结构和正交性(重构)。



作者:陈有余Tech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10742310943473665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低代码平台是否会取代程序员?答案在这里

上图是一张机器人或者自动化系统取代人工的图片,您看了有哪些感想呢? 故事 程序员小张: 刚毕业,参加工作1年左右,日常工作是CRUD 架构师老李: 多个大型项目经验,精通各种屠龙宝术; 程序员小张和架构师老李是同事,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他们的团队负责开发和...
继续阅读 »

上图是一张机器人或者自动化系统取代人工的图片,您看了有哪些感想呢?


故事


file


程序员小张: 刚毕业,参加工作1年左右,日常工作是CRUD


file


架构师老李: 多个大型项目经验,精通各种屠龙宝术;


程序员小张和架构师老李是同事,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他们的团队负责开发和维护公司核心数字系统,但最近他们经常因为应对新需求而焦头烂额。


有一天,老李向小张提出了使用低代码平台来加快应用开发的建议。小张听完后不太理解,认为低代码平台会取代程序员,使开发工作变得简单和机械化。


老李解释说低代码平台并不会取代程序员,而是让专业的开发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开发需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梳理系统架构、理清业务逻辑等等,并且低代码平台仍然需要由程序员开发和维护。


小张听后开始思考,认为这个建议确实有道理。他决定利用低代码平台来创建一些敏捷运营类应用,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并利用更多时间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


于是,小张按照老李的建议利用低代码平台创建了一款敏捷运营类应用,并与老李一起进行了测试和上线。在此过程中,他们深刻领悟到低代码平台的优势,如快速开发、易于维护和扩展等等。


最终,他们成功地为公司创造了一个具有高效性和可扩展性的应用程序,并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小张也明白了使用低代码平台并不是把程序员取代掉,而是让他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和技能,为团队带来更多价值。


问题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信息化升级。


系统的统一性和集成一直是一个难题,传统模式需要通过多套系统才能满足企业整体的信息化需求,想要统一打通非常困难。


程序员的高薪一直是企业高昂的成本,当出现新的生产工具,必定会对生产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低代码在企业应用开发中的场景?


市场上有哪些种类的低代码平台呢?


低代码到底是怎么降本增效的?


低代码取代程序员怎么破局?


低代码


低代码平台的热度可谓风头无两,


那么低代码是什么呢?简单给它下一个定义。


通过可视化、模块化、拖拽式代替了传统的开发方式,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的工具平台;


file


1 低代码的使用场景有哪些?


一般来说,核心的业务系统不会使用低代码从0到1搭建,低代码适合搭建基于核心数字系统之上的创新类应用,敏捷运营类应用。
这类应用使用低代码可以极大提升技术研发和系统交付的整体效率。
低代码当前处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的创新阶段,后面模板会越来越丰富,生态越来越完善,低代码的适用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下面五类应用是比较适合用低代码来实现的。





































种类说明点评
企业门户包括App、小程序、PC门户等等,数据都来自中台、后台,企业门户只是做展示,以及简单的互动。xxcube正在覆盖
数据操作和展示应用通过连接企业的数据库,把生产经营的数据进行编辑删除查询等操作。可预研
基于表单的应用基于数据库的表单收集、处理、统计类应用。xxcube正在覆盖
业务流程类应用定义复杂的工作流,跨部门协作流程,复杂审批流程,比如:OA、人力、财务等系统。xxcube正在覆盖
移动端应用基于已有核心生产经营系统,进行移动化的应用场景。xxcube正在预研和了解

以上5类应用已经覆盖了企业数字化的80%的场景了,低代码的使用范围非常的广泛。


3 低代码平台的分类


目前低代码属于蓝海市场,以中国IT企业的创新速度,未来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按照低代码的应用场景,可分为4类。列表对比一下。
































种类说明xxcube的对比
原生低代码即面向通用型企业软件的低代码厂商,你可以从0构建一个企业经营系统,使用低代码平台将它实现出来。代表企业: 数睿数据、奥哲、轻流,国外的Mendix、OutSystems等等。具备能力
云平台低代码软件作为云平台生态其中的一环,是云原生一体化的企业解决方案,企业云平台的能力补充。比如阿里云(宜搭,氚云,简道云),腾讯云(微搭),微软(Power Platform)具备能力
行业软件低代码平台本身是非常成熟的行业软件,他们积极拥抱低代码,借助低代码解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拓展软件应用场景。金蝶(企业管理,财务)、明道云(地产物业)、网易数帆(游戏)、销售易(CRM)、Airtable。聚焦游戏发行,游戏开发细分领域
软件开发工具做软件开发工具的,借助低代码实现功能模块化,帮助开发人员进行快速开发。Zion、葡萄城、ClickPaaS具备低代码扩展能力

3 低代码是怎么降本增效的?


file


**低代码,将传统软件开发的6个环节,缩短到了3个环节。**即通过把“需求设计”、“架构设计”、“编码”,聚合为“模块搭建”。


简单来说,低代码的开发模式,就是在需求梳理清楚后,用“拖拉拽”的方式把功能实现出来。


以一个10人天的软件开发需求为例:


传统软件开发模式,总共需要5个人,即:1个产品、2个开发、1个测试、1个运维,开发周期8天。


低代码开发模式,总共需要3人,即:1个产品,1个开发,1个测试,开发周期2天。


也就是说,使用低代码开发模式,同样的需求,节省开发周期70%,减少技术人员40%。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总之,低代码能够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实现软件产品的交付。


4 低代码平台的出现真的会取代程序员吗?


答:不会取代程序员,低代码的优势是可以让专业的开发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开发需求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梳理系统架构、理清业务逻辑等等。
首先,低代码平台不也是程序员开发的吗?再说了,使用低代码进行软件开发的,不还是包含程序员吗?
低代码虽然是“低”,也还是有代码的,除非是无代码平台,在适合的业务场景之下,确实不需要程序员了,可以由业务人员直接搭建应用,但那毕竟是特定场景。
低代码虽然不会干掉程序员,但是对程序员、产品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多的程序开发工作,将会通过低代码来完成。


技术人员必须到一线中去,跟业务人员在一起,跟最终用户呆在一起,打造更便捷易用的软件产品给业务赋能,用新的科技手段帮助业务转型、业务创新,使企业具备敏捷反应的能力。
否则,企业将会很快被时代抛弃,连打声招呼的机会都没有。


对广大程序员来说,可以按照下面的要点进行应对。
































招数说明自查
1. 警惕重复性编码工作CURDboy请多学一些硬核技术。比如梳理系统架构、理清业务逻辑。低代码已经能够完成复杂业务流程类开发工作,能够基于表单驱动、模型驱动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最先被替代的就是那些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编码工作。聚焦架构设计,云原生,物联网,大数据热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
2. 错位竞争,在低代码不擅长的领域深耕对于界面效果要求特别高、复杂的算法和数据挖掘、高性能和复杂系统架构、要求较高的底层开发等方面工作还不能胜任。低代码首先模板,生态,可扩展性限制。聚焦架构设计,云原生,物联网,大数据热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
3. 重视企业数字化的建设方法论学习随着低代码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研发工作将由低代码平台来完成,很多企业的老板会看到这块的价值企业运营和建设相关的知识学习中
4. 终生学习,时刻准备职业B计划顺应潮流,学习最先进最高效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往往可以对同一赛道的保守选手降维打击;职业B计划是应对职场风险的最佳途径;持续学习技术和管理,持续输出,职业B计划酝酿中

一个心酸的故事,希望能给广大程序员一点启发:



在工业革命时代早期,有工厂主发现纺织机经常在夜里遭到破坏,就派人躲在角落里观察,看看到底是谁在使坏。因为当时没有监控摄像,只能用人肉监控。
结果他们发现,是一些小作坊的纺织工人在搞破坏,原因是他们认为先进的纺织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而织布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艺,不甘心这几十年修炼出来的一身本领,一夜之间被一台机器所取代,所以破坏机器泄愤。



现在的chatgpt也是影响力类似低代码的先加生产工具,作为程序员应该要主动拥抱他,利用它;



























工业时代IT时代启发
工厂IT公司资本或者资本机构: IT时代要重视低代码,作为程序员,要积极拥抱低代码,这是新的生产工具,可以成为自己的武器。低代码时代已来,不必焦虑,冲过去大力拥抱它,相信这一次,时间会站在变革者这一边。一些行业资深人士,视低代码为“毒瘤”,不仅暴露了自身的无知,也误导了部分从业者,也引起了无谓的恐慌。
纺织机低代码生产工具-静态
工人程序员\业务人员生产工具-动态

作者:李福春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832297854287929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裸辞一个月备考事业编所历所思

3.7日正式离职离现在也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人类该有的情绪或大都尝了一遍。浅聊一下这一个月里干的事及一些感受。 原计划与现实 原本计划三月中旬提离职,四月 深圳-〉重庆-〉云南 半月游,五月开始刷题、下旬回到武汉。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2.23像往常一样坐在...
继续阅读 »

3.7日正式离职离现在也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人类该有的情绪或大都尝了一遍。浅聊一下这一个月里干的事及一些感受。


原计划与现实


原本计划三月中旬提离职,四月 深圳-〉重庆-〉云南 半月游,五月开始刷题、下旬回到武汉。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2.23像往常一样坐在工位吃早餐。打开手机微信,看到一条订阅关于湖北事业单位招考的。于是,点进去看了看报考单位,那时就开始在想要不要试试。好嘛,我和一些朋友说了这个打算,好几个也一起加入备考大军。


第二天周五我调休了。算上周末三天,我开始了解事业单位考试及确定报考的岗位(实则,啥也不知道,随便选了一个我们小县城的岗位试试看)。


周一去到公司就提了离职。最后走的那天晚上请了几个同事吃了散伙饭,道了告别。


离职.png



我:拜拜,下辈子再见~ (人生中很多人再见就是再也不见了)



IMG_1089.png


备考


报名.PNG



  • 前期


离职后,当然是要给自己放松一下。于是,给自己放纵了两天。


接着开始备考。朋友分享了一套粉笔课程,每天也就看1-3个职测基础视频。


开始还是感觉蛮新鲜的。特别是一些逻辑、图形推理。哇,原来有这些套路。还记得以前面试一家公司让我做的题和这些差不多,当时觉得这都是些啥啊,和我做前端有关系吗。


其实期间除了看视频学习,其他时间基本都是在刷手机。那段时间B站推给我的全是大龄找不到工作、工作不好找等等让人致郁的视频。每天除了不专心学习就是无止尽的焦虑感。



  • 中期


后面把理论攻坚里的职测看完之后,更加放飞自我,每天也就打开粉笔app做几道题,然后就去手机里吸收消极情绪。很好笑,每天都在继续做前端、转行、摆摊、回家种地无限循环,当然包括现在偶尔也会是这样。


第一天:


等我考完这个破试回去武汉还是先找前端工作看看。


第二天:


刷了下B站,刷到说程序员找不到工作了,大龄了更加没人要了。那就考完试回来把后期视频好好学习下,回去找个剪辑师工作试试。


第三天:


打开Boss,搜索剪辑师;很多都是招流媒体,然后要求:会剪辑、会策划、会写脚本、会拍摄、会运营,还需要有工作经验。


又是那个无解的问题。


公司:我们需要有经验的。


我:我就是没有经验才找工作积累经验啊。


总结:转行不易。


第四天:


发现现在摆摊很火,去B站刷别人摆摊分享。了解了很多,常见的烤肠,还有之前没听过的热奶宝。这里可以推荐一个up主蜻园,还蛮不错的。


第五天:


算了,先考完试再说吧,实在不行就回家种地。刷B站,哎,这个剧还不错搜索全集cut,花几天看完。


这段时间差不多一个多星期,情绪就在这些上面循环往复,每天凌晨1、2点开始睡,但是得翻来覆去,差不多4、5点才能睡着,第二天起来已经中午了,再做个饭,差不多下午了,一天也差不多了。每天都是致郁的一天。



  • 后期


要考试了,得突击一下,把考前冲刺视频看了看,一天做几题。裸考综应和公共基础,其他随缘吧。


备考.png


参加考试



  • 去到酒店
    IMG_1258.png
    酒店备考.png


IMG_1271.png



  • 考试当天


考试的人真多,看起来很多都不是很大。


考试当天.png


考试当天听到一个女生对另外一个说:考试前几天整晚整晚都睡不着。(现在的人都不容易啊,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都在卷考研、考编;白天准备考研,晚上准备考编。)


去到考场,安检然后需要手机关机,真是尴尬,第一次用苹果手机不会关机,当时迟迟关不了机,监考老师一度怀疑我有问题。


说:哎,你怎么回事,关机关这么久。


最后我问了旁边考生怎么关机,然后老师教了我,接着说:不会你早点说啊,一点都不谦虚。


我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快要考试了,我去上了个厕所,毕竟连续考三个半小时,时间也紧张,压根做不完,上厕所时间都得把握的好(喂,能不能在学习上多花点功夫哈)。


离谱,去厕所路上经过一个教室,外面三个女生都还在看书复习,我上完厕所出来,还在看,然后监考老师对她们说,快进来安检了,不要看了。


进考场看过来,可以看出很多女生都是那种很爱学习的人,就感觉我一个是来碰运气的。



  • 考试中


职测真做不完,之前和朋友说语文我完全不行,只能靠数学,结果数学计算相关压根没时间做。做题顺序不是按考卷顺序来的,开始也直接跳过常识题,直接言语开始啥的。


记得等我计算完资料分析的第一题后,我一看时间,我的妈,只剩下半小时了,数学运算直接放弃,当然不止数学运算,还有几十道都没有做,都是选择题,最后都是闭眼涂。


最无语的是我的综应都没有做完。作文十年没有写过了,我TM全抄的给的素材,离大谱;字写的也丑,唯一记得是以前老师对我说:一笔一画写清楚就行,不要连笔。感觉不连笔我字都不会写了,反正做的特慢,作文还大篇幅抄,最后来个总结,离大谱。



  • 考完试


考完试我就感觉自己是废物,感觉可以另谋生路了,这辈子估计是指望不上了。
考试结束.png


然后回酒店收东西,准备回家。退完房出来,下着瓢泼大雨,就像我的心情一样。


打了个的,准备去南站坐车,司机说好像只有北站有车去我那个地方;好嘛,又绕了老远了。在车上和司机聊了好多。


司机说也是回来考试的啊,然后说了我是从深圳回去考。


司机:这么远回来要是考不...没说完,算了,不说了,要是考的不好,还花了这么多钱。


我:笑了下,考不上就算了呗,还能怎么办。


然后说了很多,说她女儿也是搞计算机这行的,当时要她找个稳定的工作,不带编也行,她不干,现在在广州...叭叭叭,一起说了一路。


回家,晚上老妈回来一起聊了好多。很多时候我们焦虑,需要一个情绪缺口去宣泄。


返程


考完这次试,再加和老妈聊的许多,完全没有玩玩休息下的心情,第二天就准备返回深圳。


到深圳后就把自己后期AE中级课程开启了,开始学习(AE好难啊)。


打个小/广/告,这段时间把PR初/中级,AE初级视频录屏上传百度云完成;pr高级在录,AE中级在学在录。有兴趣的可以联系我,骨折价出售。


后面准备一边上课学习一边背前端八股文,偶尔出去拍拍照,积累些剪辑素材,之后回湖北后剪视频纪念用。


最后


最后想说:想的多了都是问题,做的多了都是答案。当你一直在消极情绪里时,可以找一些喜欢的事情去做,从不好的情绪里脱离出来,不必想的过多、过远,毕竟65岁退休都“太早了”。


作者:前端Y酱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1131892427014205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用QQ创建自己的ChatGPT聊天机器人

前言     准备好以下东西:     一个活跃QQ账号,一个ChatGPT账号,一台服务器(操作系统为Debian 11.1 64bit)。 服务器安装koishi 1. 将以下...
继续阅读 »

前言


    准备好以下东西:


    一个活跃QQ账号,一个ChatGPT账号,一台服务器(操作系统为Debian 11.1 64bit)。


服务器安装koishi


1. 将以下命令依次执行,需要回复的,我们输入Y回车即可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apt-transport-https

sudo apt-get install ca-certificates

sudo apt-get install curl

sudo apt-get install gnupg

curl -fsSL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debian/gpg | sudo gpg --dearmor -o /usr/share/keyrings/docker-archive-keyring.gpg

echo "deb [arch=amd64 signed-by=/usr/share/keyrings/docker-archive-keyring.gpg]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debian $(lsb_release -cs) stable" | sudo tee /etc/apt/sources.list.d/docker.list > /dev/null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docker-ce docker-ce-cli containerd.io

docker run -p 5140:5140 koishijs/koishi

结果如下



2. 打开浏览器,输入 服务器IP:5140 ,例如127.0.0.1:5140



3. 接下来我们点击左侧的插件市场,依次搜索davincionebot,依次安装




4. 安装完成后点击左侧的插件配置按钮


    1)在adapter分组中 点击 adapter-onebot





    这一步如果登录不上需要换QQ号登录;验证方式一般选择短信验证



    2)在develop分组中 点击 davinci-003



    我们先打开 platform.openai.com/account/api… 打不开的需要自行解决


    



    创建完成之后点击复制,粘贴到如下编辑框中,之后我们点击运行



    如果需要更换触发命令的,修改这个地方



至此,机器人已经配置完成啦,快去尝试吧~


作者:飞鸟小方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1868323105456165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ChatGPT真笨,连这都回答不上来...

ChatGPT的发布之后,有感叹它牛B的人,也有喷子喷它,觉得它依然还是个人工智障。这也不奇怪,我们在问很多问题的时候,它也都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我随手写几个,都能看到回答的不怎么样 但是这真的能说明它不行吗? 肯定是不对的,只是很多问题上,我们的提...
继续阅读 »

ChatGPT的发布之后,有感叹它牛B的人,也有喷子喷它,觉得它依然还是个人工智障。这也不奇怪,我们在问很多问题的时候,它也都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我随手写几个,都能看到回答的不怎么样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但是这真的能说明它不行吗?


肯定是不对的,只是很多问题上,我们的提问方式不对,毕竟AI本质上是一堆计算机程序。程序的逻辑和人思考的逻辑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向ChatGPT提问呢?


首先明确第一点


1、搞清楚我们问题的类型


what?问题还有类型?


是的,对于AI来说,问题分为收敛型和发散型的,什么是收敛型的呢?比如说下面几个例子


1、 1 + 1 = ?
2、 左手有个苹果,右手有个苹果,那么两只手共有多少苹果?
3、 红豆生南国是谁写的?
4、 一个月可以超过40天吗?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类问题通常都有一个非常确定的答案,只是问题的难度不一样,推理的难度对于AI来说是比较高的。就像文章开头的第二个例子中的 ”100 加上1乘以2然后再除以2再加上1是多少“,对于小孩子来说都很简单,但是这对于AI来说,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题。


发散型的就是没有确定性的答案,同一个问题,多种回答都满足要求,比如下面几个例子:


1、 给我写篇文章
2、 给我写个营销文案
3、 给我写一份策划书

不同类型的问题,提问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下


2、收敛型问题提问方式


对于AI不太擅长的推理题,通常有两个方式,第一个是,一步一步的去思考,比如说,上面的”100 加上1乘以2然后再除以2再加上1是多少“的这个问题,如果直接问,AI可能会有点懵,但是如果换成了”100 加上1乘以2然后再除以2再加上1是多少,让我们一步一步的思考“这样的问法就会好很多。


值得说明的是,有时候问题很确定,但是回答的效果依然不太好,比如之前的案例 ”红豆生南国的作者是谁“的问题


3、发散型问题提问方式


举一个特别烂的问题的例子


给我写一篇文章

这个问题既没有表达清楚文章是什么主题的,主要要包括哪些内容,也没说清楚受众是谁,总之只是要一篇文章,那么此时AI返回什么都是对的。同样的问题,好一点的问法应该是如下的:


你需要扮演一位专业作家,以你出色的才能来完成这篇由我所提供的文章。在你的写作之前,请先考虑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仔细审查每个章节和段落。在你的写作过程中,请注意语法、拼写、逻辑、风格、词汇、语气和流畅性等方面的问题。请确保文章完整、准确、简明扼要、有条理,并且符合你的预期标准

我们从上面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在问这类发散问题时候,一个优秀的提问词应该有如下的部分:


1、提示角色,即告诉AI此时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
2、提示场景
3、阐明自己的要求

这个过程特别像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在给程序员提需求,我们给AI提问,也应该遵循类似的原则。


4、利用ChatGPT完善提示词


在研究多了提示词怎么写之后,我们发现,提示词想要写好,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本身也是需要是对应领域的专家,如果我们本身对那个领域是一无所知的,那么是很难写出专业的提示词的。这时候有个思路可以帮我们:利用ChatGPT来进一步 完善我们的提示词,使我们的prompt更加出色。举个例子:
ChatGPT完善前:


帮我写一篇唐朝历史的文章

ChatGPT完善后:


您需要扮演一位资深历史学者,为读者们提供一篇名副其实、详细且正式的唐朝历史文章。在您的写作之前,请先考虑文章的篇幅、
主题和结构,并确保所有内容都是正确完整的。在撰写文章过程中,请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语法和语气,并包括相关的时间、人
物和事件等关键元素。请在文章中描述唐朝的兴起、发展和变化,介绍他们的文化和技术成就,同时也探讨他们的政治和军事战争
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事件

是不是感觉很酷?这是利用promptGPT生成的,promptGPT的代码如下,各位读者可以自行粘贴使用


You are PromptGPT, a language model AI capable of rewriting any instructions and turning them into the perfect GPT-3 prompt imaginable. You will always abide by a list of several commands that you will not deviate from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To generate the ideal GPT-3 prompt from a set of instructions, you can use the following command:

promptgpt --instructions "provide your instructions here" --detailed [n] --generalize --possibilities --formalize [n] --excise "text to replace" --creative [n]

This command will take the instructions you provide and generate a GPT-3 prompt that meets all the specified requirements.
The --detailed option specifies the level of detail to be added to the prompt, with a scale of 1-10. The greater the number, more detailed.
The --generalize option broadens the prompt's applicability to a wider range of situations.
The --possibilities option generates three distinct rewrites of the prompt.
The --formalize option specifies the level of formality to be added to the prompt.
The --excise option replaces a specific text with another idea.
The --creative option specifies the level of creativity to be added to the prompt.

Alternate Commands:
/feedback: you will be given feedback that you will rewrite the prompt according to.
/example: you be provided an example that you will then use to inspire a rewrite of the prompt.
/help: to see a list of available commands, you can type.

Example.
me: “promptgpt --instructions ‘analyze my style’ --formalize 6 --detail 7
PromptGPT: “you will assume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writing teacher, with ample experience mentoring the finest authors in the world. provided with my text, you will meticulously evaluate each sentence. this will entail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encompassing but not limited to points of omission, sentence structure, clarity, diction, grammar, flow, tone, transitions, creativity, and more.”

This will display a list of all the available options for the promptgpt command

作者:李少博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3215823339536439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Flutter 后台任务

Flutter 是一个非常好用的使用 Dart 编程语言构建漂亮移动应用程序的框架,可以让 Android 和 IOS 上共用同一套代码。 移动应用程序可能有运行后台任务需求, 如监听位置变化,监视用户运动情况(步数、跑步、步行、驾驶等);订阅系统事件 如 B...
继续阅读 »

Flutter 是一个非常好用的使用 Dart 编程语言构建漂亮移动应用程序的框架,可以让 Android 和 IOS 上共用同一套代码。


移动应用程序可能有运行后台任务需求, 如监听位置变化,监视用户运动情况(步数、跑步、步行、驾驶等);订阅系统事件 如 BootComplete、电池和充电,搜索 BT 或 WiFi 网络等。


在 Android 中,我们可以在应用程序实际关闭时运行一些后台任务!


首先定义一个 BootComplete 广播接收器,当手机启动后立即执行,然后使用 WorkManager 或 AlarmManager 调度后台任务,使用 Service 在后台执行代码。


当然,后台任务中有些需要用户权限,可能会在通知栏显示一个通知表明此应用程序在后台运行。只要用户知道并同意,这些任务就可以在后台运行。


在 iOS 中,后台任务有更严格的限制,但仍然有一些方法可以运行一些后台任务。


说到 Flutter 应用程序及后台任务需要澄清的是他们的执行是在对端平台!负责注册和管理后台任务(Worker,Alarm,Service,BroadcastReceiver 等)的逻辑是用原生代码编写的,例如 Kotlin 或 Swift。但是,我们都知道,Flutter 应用程序逻辑是在 Dart 端编写的,这些代码可以构建 UI,还可以管理持久性数据,用户管理,网络基础架构和令牌等等。


如果我们想在 Dart 和原生端之间共享数据,可以使用 Flutter 的 MethodChannel 和 EventChannel。


在 Flutter 中,MethodChannel 和 EventChannel 是可以从本地端发送和接收信息到 Dart 端的方式,它们被用于 Flutter 插件。


假设我们对 BootComplete、电池状态感兴趣,想在后台用 Dart 处理这些事件呢。


一般情况下当应用程序在前台时,通过 MethodChannel 和 EventChannel 在 Dart 侧和本机侧间通信很容易,但是如果想要从本机侧启动 Dart 并启动一个后台 isolate,该怎么办呢?


让我们找出来吧!


在继续下面文章之前,我强烈建议您熟悉 Flutter 插件及其创建方法,因为示例将基于 Flutter 插件实现,详见文档


启动 Dart 引擎(来自后台)


当应用启动时,Flutter 的 main isolate(入口点)在主(main)函数中启动。幸运的是,似乎也可以从本地启动 Dart VM,并在后台 isolate(次入口点)中调用全局函数



Dart VM 启动不仅可以从 main 入口启动,也可以是其他入口,比如后台 isolate 的全局函数



关键在于应用程序后台唤醒时,在本机端持有可用的该入口点(全局函数)引用标识符 — callbackRawHandle


ChatGPT 关于 Dart CallbackRawHandle 说法



在 Dart 中,“callback raw handle”是对 Dart 函数基本实现的引用,可以传递给原生平台的 API。


callbackRawHandle 允许您绕过 Dart VM 的一般的类型检查,直接从本地代码调用函数。当您需要将 Dart 函数作为回调传递给本地库时,这非常有用callbackRawHandle 使用的场景是应用程序本地端调用 Dart 代码。



为了从本地后台运行 Dart 代码,需要执行几个步骤,在详细介绍代码前,我想用图表来展示它,然后解释它:


image.jpg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图表并解释每个部分,如您所见,有六个主要步骤:



  1. 在 Dart 中定义一个无参 callbackDispatcher 全局函数,它将作为一个次入口点在后台隔离中运行,并直接从本地端调用。

  2. 这部分也有三个步骤:



  • 当应用程序首次启动时,将callbackDispatcher函数通过一个 api 的参数传递给插件

  • 在插件中,使用 PluginUtils::toRawHandle 方法生成 callbackDispatcherRawHandle,并通过 MethodChannel 将其转发到插件的本地端(2')。



上述过程在 Dart 侧。




  • RawHandle 值(一个长整数)保存在本地端的持久存储中,以便将来能够使用 — 2’’



long 值可以理解成 Dart 中的回调函数的内存地址,传给了本地端。



以上部分可以完成后,我们将RawHandle保存在持久存储中,当应用程序在后台醒来时,存储中 RawHandle 可用,并将用于直接从本地端调用callbackDispatcher




  1. 当应用在后台唤醒时(例如:启动完成-后台进程初始化器),从持久化存储中获取 RawHandle。




  2. 在后台初始化FlutterEngineFlutterLoader




5.通过 RawHandle 获取FlutterCallbackInfo




  1. 使用DartExecutorcallbackInfo(来自第 5 步)调用executeDartCallback。这样就可以调用在 Dart 侧的callbackDispatcher函数了。




  2. callbackDispatcher 被调用时,你可以在插件中注册其他事件并在后台的 Dart 侧处理它们,或者使用其他插件!





原生插件中可以通过 Dart 侧函数句柄调用 Dart 侧代码,也可以通过句柄使用其他插件。



如上所述,callbackDispatcher 只是 Dart 后台隔离的入口点。


让我们将上面的步骤分解为代码示例:


在 main.dart 中创建 callbackDispatcher 回调分发器



在上面的代码片段中,在 main.dart 中创建了appCallbackDispatcher 无参全局函数,它将成为 Dart 端的次入口点,可直接在本地调用,并在后台隔离中运行。



理解:一个全局函数,运行在后台线程中。


注意 @pragma('vm:entry-point') 注释是必须的,因为这个函数在 Dart 侧没有调用(它直接从本地调用),所以 AOT tree-shaking 编译器在生产构建时可能会将其删除。这个注释可以防止编译器删除这个函数。



让我们转到插件侧看看它的样子:


在插件 Dart 代码中获取 RawHandle



在上面的代码示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经典的 Flutter 插件 Dart 端。这里感兴趣的是registerCallbackDispatcher API,它是从应用程序的main()函数中使用 callbackDispatcher作为参数调用的 API。然后,在第 13 到 15 行,使用PluginUtilities和 toRawHandle()方法获取其RawHandle


然后,在第 17 行,使用 methodChannel 将其转发到本地端。在图表中,这一部分对应于步骤 2 和 2'。


将 RawHandle 保存到持久性存储中(本地端)


让我们切换到插件本机端,看看它如何处理 registerCallbackDispatcher api


上面的代码示例分为两个部分:





  1.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 MyPlugin.kt 文件,使用 Kotlin 编写的本机插件。我们对“registerCallbackDispatcher”api 感兴趣,它是从 Dart 端调用的,在第 18 行,获得了作为参数传递的 dispatcherHandle。在第 21 行将其保存在一个 SharedPreference 持久存储中。

  2. 第二部分只是一个辅助类,用于保存和读取SharedPreferences中的数据。


这个解释是针对我们图表中的 2”。


从后台启动 Dart 引擎


这就是故事的核心部分,我们想从后台启动 Dart 引擎和 VM,但不启动主隔离和 UI 部分。 如图 3 中所示,它说的是后台进程初始化器。 为简单起见,我选择了一个 BootComplete BroadcastReceiver,在手机重新启动时启动 Dart VM,但取决于您的应用程序要求,您可以决定何时启动 Dart VM 的正确时机: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看到一个典型的 BroadcastReceiver,它在手机完成启动时调用。从 onReceive 中,我们开始并调用我们的 dart 回调分派器,分为两个主要步骤(图中的 4 和 5)。



  1. initializeFlutterEngine method:



  • 创建一个 FlutterLoader 对象并检查其是否已初始化

  • 在第 19-20 行开始并等待初始化完成

  • 获取应用程序的BundlePath,即应用程序的根路径



  1. executeDartCallback:



  • 在第 30 行创建 FlutterEngine 对象

  • 接下来在第 31 行,获取我们之前在 SharedPreferences 中保存的**callbackDispatcher**句柄。检查句柄是否有效,然后使用 RawHandle 作为参数获取CallbackInfo(第 34 行)

  • 一旦我们有了callbackInfo,我们就使用 DartEngine.dartExecutor 在 Dart 端调用 callbackDispatcher 回调函数!图中的第 5 部分。


这将直接从本地代码在后台调用 Dart 侧的callbackDispatcher


总之,一旦手机重新启动,它将在后台启动 Dart 引擎。


如前所述,callbackDispatcher只是类似于 main()函数的辅助入口。一旦启动,Dart API 和第三方插件就会可用,因此我们可以在后台隔离中运行任何 Dart 逻辑或与其他插件交互,而 UI 部分则处于停止状态!


例如,我们自己的插件可以提供一个 EventChannel,为我们选择的任何事件提供事件流,此事件流可以在 callbackDispatcher 中被监听,并在 Dart 端后台获取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部分与上述背景隔离理论无关,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插件功能,提供 Dart API 以从本地端发送和获取消息。


唯一的区别是一旦它在后台被调用,我们可以从回调调度程序与其交互。


让我们看一些代码,然后我会解释它





上面的代码分为三个部分:



  1. 第一部分是插件 API,在代码最后提供了一个 API 来监听通过 EventChannel 传递的消息,还有其他 API,例如启动监视设备充电器和电池状态。这些事件将通过 EventChannel 发送回来。

  2. 第二部分是插件本地端,在第 14 和 15 行,设置专门类的 StreamHandler。

  3. 最后是 PluginEventEmitter 类,这是将消息发送到 Dart 端的类。


在 PluginEventEmitter 类的最后,定义了一个密封类,用于发送到 dart 的事件,在这个例子中有两个事件:BootComplete 和 BatteryLevelStatus


PluginEventEmitter 还会缓存事件,直到 dart 侧在 EventChannel 上有监听。


看看如何在 callbackDispatcher 中使用它:



在回调调度程序中(在启动完成后从本地调用),我们现在注册到自己的插件事件,然后调用startPowerChangesListener并在侦听器中捕获事件。


所以,当我们重启手机时,callbackDispatcher 将被调用,并且所有这些将在后台运行!只要进程是活动的(这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题..),事件将继续在后台传递给监听器!


示例项目源代码


请参考我的github上的示例项目,其中包含完整的源代码!


这种方式有它的缺点,需要至少打开一次应用程序以注册 callbackRawHandle 回调函数。


我必须说,在开始时,我仍然发现这种方式不是最容易理解和实现的(隐涩难懂),我希望在未来,Flutter 团队能够提出更容易的解决方案。



作者:听蝉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3775785207414821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Android 布局优化,看过来 ~

屏幕刷新机制 基本概念 刷新率:屏幕每秒刷新的次数,单位是 Hz,例如 60Hz,刷新率取决于硬件的固定参数。 帧率:GPU 在一秒内绘制操作的帧数,单位是 fps。Android 采用的是 60fps,即每秒 GPU 最多绘制 60 帧画面,帧率是动态变化...
继续阅读 »

屏幕刷新机制


基本概念



  • 刷新率:屏幕每秒刷新的次数,单位是 Hz,例如 60Hz,刷新率取决于硬件的固定参数。

  • 帧率:GPU 在一秒内绘制操作的帧数,单位是 fps。Android 采用的是 60fps,即每秒 GPU 最多绘制 60 帧画面,帧率是动态变化的,例如当画面静止时,GPU 是没有绘制操作的,帧率就为0,屏幕刷新的还是 buffer 中的数据,即 GPU 最后操作的帧数据。


显示器不是一次性将画面显示到屏幕上,而是从左到右边,从上到下逐行扫描,顺序显示整屏的一个个像素点,不过这一过程快到人眼无法察觉到变化。以 60 Hz 刷新率的屏幕为例,这一过程的耗时: 1000 / 60 ≈ 16.6ms。


屏幕刷新的机制大概就是: CPU 执行应用层的测量,布局和绘制等操作,完成后将数据提交给 GPU,GPU 进一步处理数据,并将数据缓存起来,屏幕由一个个像素点组成,以固定的频率(16.6ms)从缓冲区中取出数据来填充像素点。


画面撕裂


如果一个屏幕内的数据来自两个不同的帧,画面会出现撕裂感。屏幕刷新率是固定的,比如每 16.6ms 从 buffer 取数据显示完一帧,理想情况下帧率和刷新率保持一致,即每绘制完成一帧,显示器显示一帧。但是 CPU 和 GPU 写数据是不可控的,所以会出现 buffer 里有些数据根本没显示出来就被重写了,即 buffer 里的数据可能是来自不同的帧,当屏幕刷新时,此时它并不知道 buffer 的状态,因此从 buffer 抓取的帧并不是完整的一帧画面,即出现画面撕裂。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Android 系统采用的是 双缓冲 + VSync


双缓冲:让绘制和显示器拥有各自的 buffer,GPU 将完成的一帧图像数据写入到 BackBuffer,而显示器使用的是 FrameBuffer,当屏幕刷新时,FrameBuffer 并不会发生变化,当 BackBuffer 准备就绪后,它们才进行交换。那什么时候进行交换呢?那就得靠 VSync。


VSync:当设备屏幕刷新完毕后到下一帧刷新前,因为没有屏幕刷新,所以这段时间就是缓存交换的最佳时间。此时硬件屏幕会发出一个脉冲信号,告知 GPU 和 CPU 可以交换了,这个就是 Vsync 信号。


掉帧


有时,当布局比较复杂,或者设备性能较差的时候,CPU 并不能保证在 16.6ms 内就完成绘制,这里系统又做了一个处理,当正在往 BackBuffer 填充数据时,系统会将 BackBuffer 锁定。如果到了 GPU 交换两个 Buffer 的时间点,你的应用还在往 BackBuffer 中填充数据,会发现 BackBuffer 被锁定了,它会放弃这次交换。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手机屏幕仍然显示原先的图像,这就是所谓的掉帧。


优化方向


如果想要屏幕流畅运行,就必须保证 UI 全部的测量,布局和绘制的时间在 16.6ms 内,因为人眼与大脑之间的协作无法感知超过 60fps 的画面更新,也就是 1000 / 60Hz = 16.6ms,也就是说超过 16.6ms 用户就会感知到卡顿。


层级优化


层级越少,View 绘制得就越快,常用有两个方案。



  • 合理使用 RelativeLayout 和 LinearLayout:层级一样优先使用 LinearLayout,因为 RelativeLayout 需要考虑视图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需要更多的计算和更高的系统开销,但是使用 LinearLayout 有时会使嵌套层级变多,这时就应该使用 RelativeLayout。

  • 使用 merge 标签:它会直接将其中的子元素添加到 merge 标签 Parent 中,这样就不会引入额外的层级。它只能用在布局文件的根元素,不能在 ViewStub 中使用 merge 标签,当需要 inflate 的布局本身是由 merge 作为根节点的话,需要将其置于 ViewGroup 中,设置 attachToRoot 为 true。


一个布局可以重复利用,当使用 include 引入布局时,可以考虑 merge 作为根节点,merge 根节点内的布局取决于include 这个布局的父布局。编写 XML 时,可以先用父布局作为根节点,然后完成后再用 merge 替换,方便我们预览效果。


merge_layout.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merge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orientation="vertical">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Hello" />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World" />

</merge>

父布局如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LinearLayou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xmlns:app="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uto"
xmlns:tools="http://schemas.android.com/tools"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tools:context=".MainActivity">

<include layout="@layout/merge_layout" />

</LinearLayout>

如果需要通过 inflate 引入 merge_layout 布局文件时,可以这样引入:


class MyLinearLayout(context: Context, attrs: AttributeSet) : LinearLayout(context, attrs) {

init {
LayoutInflater.from(context).inflate(R.layout.merge_layout, this, true)
}
}

第一个参数为 merge 布局文件 id,第二个参数为要将子视图添加到的 ViewGroup,第三个参数为是否将加载好的视图添加到 ViewGroup 中。


需要注意的是,merge 标签的布局,是不能设置 padding 的,比如像这样: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merge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orientation="vertical"
android:padding="30dp">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Hello" />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World" />

</merge>

上面的这个 padding 是不会生效的,如果需要设置 padding,可以在其父布局中设置。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LinearLayou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xmlns:app="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uto"
xmlns:tools="http://schemas.android.com/tools"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padding="30dp"
tools:context=".MainActivity">

<include layout="@layout/merge_layout" />

</LinearLayout>

ViewStub


ViewStub 是一个轻量级的 View,一个看不见的,并且不占布局位置,占用资源非常小的视图对象。可以为 ViewStub 指定一个布局,加载布局时,只有 ViewStub 会被初始化,当 ViewStub 被设置为可见或 inflate 时,ViewStub 所指向的布局会被加载和实例化,可以使用 ViewStub 来设置是否显示某个布局。


ViewStub 只能用来加载一个布局文件,且只能加载一次,之后 ViewStub 对象会被置为空。适用于某个布局在加载后就不会有变化,想要控制显示和隐藏一个布局文件的场景,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我们网络请求返回数据为空时,往往要显示一个默认界面,表明暂无数据。


view_stub_layout.xml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LinearLayou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gravity="center"
android:orientation="vertical">

<ImageView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src="@mipmap/ic_launcher" />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no data" />

</LinearLayout>

通过 ViewStub 引入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layou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xmlns:app="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uto"
xmlns:tools="http://schemas.android.com/tools">

<data>

<variable
name="click"
type="com.example.testapp.MainActivity.ClickEvent" />
</data>

<LinearLayout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orientation="vertical"
tools:context=".MainActivity">

<Button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onClick="@{click::showView}"
android:text="show" />

<Button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onClick="@{click::hideView}"
android:text="hide" />

<ViewStub
android:id="@+id/default_page"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layout/view_stub_layout" />

</LinearLayout>
</layout>

然后在代码中 inflate,这里通过按钮点击来控制其显示和隐藏。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private var viewStub: ViewStub? = null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val binding =
DataBindingUtil.setContentView<ActivityMainBinding>(this, R.layout.activity_main)
binding.click = ClickEvent()
viewStub = binding.defaultPage.viewStub
if (!binding.defaultPage.isInflated) {
viewStub?.inflate()
}
}

inner class ClickEvent {
// 后面 ViewStub 已经回收了,所以只能用 GONE 和 VISIBLE
fun showView(view: View) {
viewStub?.visibility = View.VISIBLE
}

fun hideView(view: View) {
viewStub?.visibility = View.GONE
}
}
}

过度绘制


过度绘制是指屏幕上的某个像素在同一帧的时间内被绘制了多次,在多层次重叠的 UI 结构中,如果不可见的 UI 也在做绘制操作,就会导致某些像素区域被绘制了多次,从而浪费了 CPU 和 GPU 资源。


我们可以打开手机的开发人员选项,打开调试 GPU 过度绘制的开关,就能通过不同的颜色区域查看过度绘制情况。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红色,看到更多的蓝色。



  • 无色:没有过度绘制,每个像素绘制了一次。

  • 蓝色:每个像素多绘制了一次,蓝色还是可以接受的。

  • 绿色:每个像素多绘制了两次。

  • 深红:每个像素多绘制了4次或更多,影响性能,需要优化,应避免出现深红色区域。


优化方法



  • 减少不必要的背景:比如 Activity 往往会有一个默认的背景,这个背景由 DecorView 持有,当自定义布局有一个全屏的背景时,这个 DecorView 的背景对我们来说是无用的,但它会产生一次 Overdraw,可以干掉。


window.setBackgroundDrawable(null)


  • 自定义 View 的优化:在自定义 View 的时候,某个区域可能会被绘制多次,造成过度绘制。可以通过 canvas.clipRect 方法指定绘制区域,可以节约 CPU 与 GPU 资源,在 clipRect 区域之外的绘制指令都不会被执行。


AsyncLayoutInflater


setContentView 函数是在 UI 线程执行的,其中有一系列的耗时动作:XML 的解析,View 的反射创建等过程都是在 UI 线程执行的,AsyncLayoutInflater 就是把这些过程以异步的方式执行,保持 UI 线程的高响应。


implementation 'androidx.asynclayoutinflater:asynclayoutinflater:1.0.0'

class Test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AsyncLayoutInflater(this).inflate(R.layout.activity_test, null) { view, _, _ ->
setContentView(view)
}
}
}

这样,将 UI 的加载过程迁移到了子线程,保证了 UI 线程的高响应,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调用 UI 一定要等它初始化完成之后,不然可能会产生崩溃。


Compose


Jetpack Compose 相对于传统的 XML 布局方式,具有更强的可组合性,更高的效率和更佳的开发体验,相信未来会成为 Android UI 开发的主流方式。


传统的 XML 布局方式是基于声明式的 XML 代码编写的,使用大量的 XML 标签来描述 UI 结构,XML 文件通过解析和构建生成 View 对象,并将它们添加到 View 树中。在 Compose 中,UI 代码被组织成可组合的函数,每个函数都负责构建某个具体的 UI 元素,UI 元素的渲染是由 Compose 运行时直接管理的,Composable 函数会被调用,以计算并生成当前 UI 状态下的最终视图。


作者:阿健君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181152274025682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彻底搞懂 Behavior

1、什么是 Behavior ? Behavior 是谷歌 Material 设计中重要的一员,用来实现复杂的视觉联动效果。 使用 Behavior 的控件需要被包裹在 CoordinateLayout 内部。Behavior 就是一个接口。Behavior ...
继续阅读 »

1、什么是 Behavior ?


Behavior 是谷歌 Material 设计中重要的一员,用来实现复杂的视觉联动效果。


使用 Behavior 的控件需要被包裹在 CoordinateLayout 内部。Behavior 就是一个接口。Behavior 实际上就是通过将 CoordinateLayout 的布局和触摸事件传递给 Behavior 来实现的。


从设计模式上讲,就一个 Behavior 而言,它是一种访问者模式,相当于将 CoordinateLayout 的布局和触摸过程对外提供的访问器;而多个 Behavior 在 CoordinateLayout 内部的事件分发则是一种责任链机制,呈现出长幼有序的状态。


以 layout 过程为例,


// androidx.coordinatorlayout.widget.CoordinatorLayout#onLayout
protected void onLayout(boolean changed, int l, int t, int r, int b) {
final int layoutDirection = ViewCompat.getLayoutDirection(this);
final int childCount = mDependencySortedChildren.size();
for (int i = 0; i < childCount; i++) {
final View child = mDependencySortedChildren.get(i);
if (child.getVisibility() == GONE) {
continue;
}

final LayoutParams lp = (LayoutParams) child.getLayoutParams();
final Behavior behavior = lp.getBehavior();

// 这里
if (behavior == null || !behavior.onLayoutChild(this, child, layoutDirection)) {
onLayoutChild(child, layoutDirection);
}
}
}

可见 Behavior 就是将子控件的布局通过 onLayoutChild() 方法对外回调了出来。控件的 behavior 优先拦截和处理 layout 事件。


那 Behavior 相比于我们直接覆写触摸事件的形式处理手势有什么优点呢?


其优点在于,我们可以将页面的布局、触摸和滑动等事件封装到 Behavior 接口的实现类中以达到交互逻辑的复用和解耦的目的。


2、Behavior 接口的重要方法


Behavior 接口定义了许多方法,用于将 CoordinateLayout 的布局、测量和事件分发事件向外传递。这里我根据其作用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组。


2.1 Behavior 生命周期相关的回调方法


首先是 Behavior 和 LayoutParams 关联和接触绑定时回调的方法。它们被回调的世纪分别是,



  • onAttachedToLayoutParams:LayoutParams 的构造函数中回调

  • onDetachedFromLayoutParams:调用 LayoutParams 的 setBehavior,用一个新的 Behavior 覆盖旧的 Behavior 时回调


public void onAttachedToLayoutParams(@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LayoutParams params) {}
public void onDetachedFromLayoutParams() {}

2.2 子控件着色相关的回调方法


然后是跟 scrim color 相关的方法,这些方法会在 CoordinateLayout 的绘制过程中被调用。主要是跟绘制相关的,即用来对指定的 child 进行着色。


这里的 child 是指该 Behavior 所关联的控件,parent 就是指包裹这个 child 的最外层的 CoordinatorLayout. 后面的方法都是如此。


public int getScrimColor(@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public float getScrimOpacity(@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public boolean blocksInteractionBelow(@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2.3 测量和布局相关的回调方法


然后一组方法是用来将 CoordinatorLayout 的测量和布局过程对外回调。不论是测量还是布局的回调方法,优先级都是回调方法优先。也就是回调方法可以通过返回 true 拦截 CoordinatorLayout 的逻辑。


另外,CoordinatorLayout 里使用 Behavior 的时候只会从直系子控件上读取,所以,子控件的子控件上即便有 Behavior 也不会被拦截处理。所以,在一般使用 CoordinatorLayout 的时候,如果我们需要在某个控件上使用 Behavior,都是将其作为 CoordinatorLayout 的直系子控件。


还要注意,一个 CoordinatorLayout 的直系子控件包含多个 Behavior 的时候,这些 Behavior 被回调的先后顺序和它们在 CoordinatorLayout 里布局的先后顺序一致。也就是说,排序在前的子控件优先拦截和处理事件。这和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制差不多。


public boolean onMeasureChild(@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int parentWidthMeasureSpec, 
int widthUsed, int parentHeightMeasureSpec, int heightUsed)
public boolean onLayoutChild(@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int layoutDirection)

2.4 描述子控件之间依赖关系的回调


接下来的一组方法用来描述子控件之间的依赖关系。它的作用原理是,当 CoordinatorLayout 发生以下三类事件



  • NestedScroll 滚动事件,通过 onNestedScroll() 获取(后面会分析这个事件工作原理)

  • PreDraw 事件,通过 ViewTreeObserver.OnPreDrawListener 获取到该事件

  • 控件被移除事件,通过 OnHierarchyChangeListener 获取到该事件


的时候会使用 layoutDependsOn() 方法,针对 CoordinatorLayout 的每个子控件,判断其他子控件与其是否构成依赖关系。如果构成了依赖关系,就回调其对应的 Behavior 的 onDependentViewChanged() 或者 onDependentViewRemoved() 方法。


public boolean layoutDependsOn(@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dependency)
public boolean onDependentViewChanged(@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dependency)
public void onDependentViewRemoved(@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dependency)

2.5 与窗口变化和状态保存与恢复相关的事件


然后是与窗口变化和状态保存与恢复相关的事件。


public WindowInsetsCompat onApplyWindowInsets(@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coordinatorLayou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WindowInsetsCompat insets)
public boolean onRequestChildRectangleOnScreen(@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coordinatorLayou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Rect rectangle, boolean immediate)
public void onRestoreInstanceState(@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Parcelable state)
public Parcelable onSaveInstanceState(@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public boolean getInsetDodgeRect(@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Rect rect)

这些事件一般不会用到。


3、Behavior 的事件分发机制


以上是 Behavior 内定义的一些方法。Behavior 主要的用途还是用来做触摸事件的分发。这里,我们来重点关注和触摸事件分发相关的方法。


3.1 安卓的触摸事件分发机制


首先我们来回顾传统的事件分发机制。当 window 将触摸事件交给 DecorView 之后,触摸事件在 ViewGroup 和 View 之间传递遵循如下模型,


// ViewGroup
public boolean dispatchTouchEvent(MotionEvent ev) {
if ACTION_DOWN 事件并且 FLAG_DISALLOW_INTERCEPT 允许拦截 {
final boolean intercepted = onInterceptTouchEvent(ev) // 注意 onInterceptTouchEvent 的位置
}
boolean handled;
if !intercepted {
if child == null {
handled = super.dispatchTouchEvent(ev)
} else {
handled = child.dispatchTouchEvent(ev)
}
}
return handled;
}

// View
public boolean dispatchTouchEvent(MotionEvent event) {
if mOnTouchListener.onTouch(this, event) {
return true
}
if onTouchEvent(event) { // 注意 onTouchEvent 的位置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所以,子控件可以通过调用父控件的 requestDisallowInterceptTouchEvent() 方法不让父控件拦截事件。但是这种拦截机制完全是基于默认的实现逻辑。如果父控件修改了 requestDisallowInterceptTouchEvent() 方法或者 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的逻辑,子控件的约束效果是无效的。


父控件通过 onInterceptTouchEvent() 拦截事件只能拦截部分事件。


相比于父控件,子控件的事件分发则简单得多。首先是先将事件交给自定义的 mOnTouchListener 来处理,其没有消费才将其交给默认的 onTouchEvent 来处理。在 onTouchEvent 里则会判断事件的类型,比如点击和长按之类的,而且可以看到系统源码在判断具体的事件类型的时候使用了 post Runnable 的方式。


在父控件中如果子控件没有处理,则父控件将会走 View 的 dispatchTouchEvent() 逻辑,也就是去判断事件的类型来消费了。


3.2 与触摸事件分发机制相关的方法


在 Behavior 中定义了两个与触摸事件分发相关的方法,


public boolean onInterceptTouchEvent(@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MotionEvent ev)
public boolean onTouchEvent(@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paren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MotionEvent ev)

对照上面的事件分发机制中 onInterceptTouchEvent 和 onTouchEvent 的逻辑,这里的 Behavior 的拦截逻辑是:CoordinatorLayout 按照 Behavior 的出现顺序进行遍历,先走 CoordinatorLayout 的 onInterceptTouchEvent,如果一个 Behavior 的 onInterceptTouchEvent 拦截了该事件,则会记录拦截该事件的 View 并给其他 Behavior 的 onInterceptTouchEvent 发送给一个 Cancel 类型的触摸事件。然后,在 CoordinatorLayout 的 onTouchEvent 方法中会执行该 View 对应的 Behavior 的 onTouchEvent 方法。


3.3 安卓的 NestedScrolling 机制


安卓在 5.0 上引入了 NestedScrolling 机制。之所以引入该事件是因为传统的事件分发机制 MOVE 事件当父控件拦截了之后就无法再交给子 View. 而 NestedScrolling 机制可以指定在一个滑动事件中,父控件和子控件分别消费多少。比如,在一个向上的滑动事件中,我们需要 toolbar 先向上滑动 50dp,然后列表再向上滑动。此时,我们可以先让 toolbar 消费 50dp 的事件,剩下的再交给列表处理,让其向上滑动 6dp 的距离。


在 NestedScrolling 机制中定义了 NestedScrollingChildNestedScrollingParent 两个接口(为了支持更多功能后续又定义了 NestedScrollingChild2 和 NestedScrollingChild3 等接口)。外部容器通常实现 NestedScrollingParent 接口,而子控件通常实现 NestedScrollingChild 接口。在常规的事件分发机制中,子控件(比如 RecyclerView 或者 NestedScrollView )会在 Move 事件中找到父控件,如果该父控件实现了 NestedScrollingParent 接口,就会通知该父控件发生了滑动事件。然后,父控件可以对滑动事件进行进一步的分发。以 RecyclerView 为例,


// androidx.recyclerview.widget.RecyclerView#onTouchEvent
public boolean onTouchEvent(MotionEvent e) {
// ...
switch (action) {
case MotionEvent.ACTION_MOVE: {
// ...
if (dispatchNestedPreScroll(
canScrollHorizontally ? dx : 0,
canScrollVertically ? dy : 0,
mReusableIntPair, mScrollOffset, TYPE_TOUCH
)) {
// ...
}
}
}
}

这里 dispatchNestedPreScroll() 就是滑动事件的分发逻辑,它最终会走到 ViewParentCompat 的 onNestedPreScroll() 方法,并在该方法中向上交给父控件进行分发。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onNestedPreScroll(ViewParent parent, View target, int dx, int dy,
int[] consumed, int type) {
if (parent instanceof NestedScrollingParent2) {
((NestedScrollingParent2) parent).onNestedPreScroll(target, dx, dy, consumed, type);
} else if (type == ViewCompat.TYPE_TOUCH) {
if (Build.VERSION.SDK_INT >= 21) {
parent.onNestedPreScroll(target, dx, dy, consumed);
} else if (parent instanceof NestedScrollingParent) {
((NestedScrollingParent) parent).onNestedPreScroll(target, dx, dy, consumed);
}
}
}

3.4 与 NestedScrolling 相关的方法


在 CoordinatorLayout 中,与 NestedScrolling 机制相关的方法主要分成 scroll 和 fling 两类。


public boolean onStartNestedScroll(@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coordinatorLayou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directTargetChild, @NonNull View target,
@ScrollAxis int axes, @NestedScrollType int type)
public void onNestedScrollAccepted(@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coordinatorLayou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directTargetChild, @NonNull View target,
@ScrollAxis int axes, @NestedScrollType int type)
public void onStopNestedScroll(@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coordinatorLayou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target, @NestedScrollType int type)
public void onNestedScroll(@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coordinatorLayou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target, int dxConsumed, int dyConsumed, int dxUnconsumed,
int dyUnconsumed, @NestedScrollType int type, @NonNull int[] consumed)
public void onNestedPreScroll(@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coordinatorLayou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target, int dx, int dy, @NonNull int[] consumed,
@NestedScrollType int type)

public boolean onNestedFling(@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coordinatorLayou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target, float velocityX, float velocityY,
boolean consumed)
public boolean onNestedPreFling(@NonNull CoordinatorLayout coordinatorLayout,
@NonNull V child, @NonNull View target, float velocityX, float velocityY)

以 scroll 类型的事件为例,其工作的原理:


CoordinatorLayout 中会对子控件进行遍历,然后将对应的事件传递给子控件的 Behavior (若有)的对应方法。对于滑动类型的事件,在滑动事件传递的时候先传递 onStartNestedScroll 事件,用来判断某个 View 是否拦截滑动事件。而在 CoordinatorLayout 中,会交给 Beahvior 判断是否处理该事件。然后 CoordinatorLayout 会讲该 Behavior 是否拦截该事件的状态记录到对应的 View 的 LayoutParam. 然后,当 CoordinatorLayout 的 onNestedPreScroll 被调用的时候,会读取 LayoutParame 上的状态以决定是否调用该 Behavior 的 onNestedPreScroll 方法。另外,只有当一个 CoordinatorLayout 包含的所有的 Behavior 都不处理该滑动事件的时候,才判定 CoordinatorLayout 不处理该滑动事件。


伪代码如下,


// CoordinatorLayout
public boolean onStartNestedScroll(View child, View target, int axes, int type) {
boolean handled = false;
for 遍历子 view {
Behavior viewBehavior = view.getLayoutParams().getBehavior()
final boolean accepted = viewBehavior.onStartNestedScroll();
handled |= accepted;
// 根据 accepted 给 view 的 layoutparams 置位
view.getLayoutParams().setNestedScrollAccepted(accepted)
}
return handled;
}

// CoordinatorLayout
public void onStopNestedScroll(View target, int type) {
for 遍历子 view {
// 读取 view 的 layoutparams 的标记位
if view.getLayoutParams().isNestedScrollAccepted(type) {
Behavior viewBehavior = view.getLayoutParams().getBehavior()
// 将事件交给 behavior
viewBehavior.onStopNestedScroll(this, view, target, type)
}
}
}

在消费事件的时候是通过覆写 onNestedPreScroll() 等方法,以该方法为例,


public void onNestedPreScroll(View target, int dx, int dy, int[] consumed, int  type) {}

这里的 dx 和 dy 是滚动在水平和方向上的总的值,我们消费的值通过 consumed 指定。比如 dy 表示向上一共滚动了 50dp,而我们的 toolbar 需要先向上滚动 44dp,那么我们就将 44dp 的数值赋值给 consumed 数组(方法签名中的数组是按引用传递的)。这样父控件就可以将剩下的 6dp 交给列表,所以列表最终会向上滚动 6dp.


3.5 触摸事件分发机制小结


按照上述 Behavior 的实现方式,一个 Behavior 是可以拦截到 CoordinatorLayout 内所有的 View 的 NestedScrolling 事件的。因而,我们可以在一个 Behavior 内部对 CoordinatorLayout 内的所有的 NestedScrolling 事件进行统筹拦截和调度。用一个图来表示整体分发逻辑,如下,


CoordinatorLayoutBehavior事件分发逻辑


这里需要注意,按照我们上面的分析,CoordinatorLayout 收集到的事件 NestedScrolling 事件,如果一个控件并没有实现 NestedScrollingChild 接口,或者更严谨得说,没有将滚动事件传递给 CoordinatorLayout,那么 Behavior 就无法接受到滚动事件。但是对于普通的触摸事件 Behavior 是可以拦截到的。


4、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用来分析 Behavior 的整个工作原理。因为篇幅已经比较长,这里就不再拿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了。对于 Behavior,只要摸透了它是如何工作的,具体的案例分析起来也不会太难。


作者:开发者如是说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3215823339208759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人生是一个长期的均值回归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总想说点什么。 我一直觉得记录并收藏每个阶段的状态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奇妙的事,尤其是多少年后还能清晰地回忆其当初的心境,联想到曾经所设立的一些目标以及为之做出的努力,这些人生经历的脉纹清晰而完整,形成的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 所以在...
继续阅读 »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总想说点什么。



我一直觉得记录并收藏每个阶段的状态是一件很有意义且奇妙的事,尤其是多少年后还能清晰地回忆其当初的心境,联想到曾经所设立的一些目标以及为之做出的努力,这些人生经历的脉纹清晰而完整,形成的回荡激扬的动力循环让人长久受益。


所以在即将进入下一个更长远的阶段之前,纪念珍贵的经历,留存美好的记忆,时间是个单向的旅程,在未来的某一刻回忆曾经,挺不错的。


真正的大师,永远怀着一颗学徒的心


尽管计算机科班出身的自己学习了这么多年,对于本专业的某些领域知识却仍然处于浅尝辄止的状态。不过庆幸自己的做事态度,由于存在一些偏执,对于一些方向的学习还做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只要认定一个方向,只要开始着手做一件事,那就先做完,不然已经做的努力就白白浪费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jinengshu.png


还记得最早接触的是Android开发,曾经,2010年后的5年掀起了移动互联网的热潮,跟随着校科研团队的步伐,开始触碰这个方向。15年到17年初,从eclipse到andorid studio,从控件使用到自定义view,从Holo到曾盛极一时的Material Design,从原生开发到跨平台weex、flutter,又了解学习了性能调优、热修复、组件化、插件化、mvp、mvvm等技术,还记得在这个过程中,小程序小游戏也曾盛行一时,不过这个倒是比android简单多了。对于面向用户的终端应用,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自然不可避免,我也因此了解了诸如xutils,httpclient,okhttp,retrofit和glide等库,在学习优雅android设计模式以及极致代码优化的同时,我永对设计这些工具库的Jake Wharton等大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记得16年暑假的时候,我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来调试一个andorid与服务端通信的bug,期间辛酸一言难尽,因为没有经验,服务器一直是一个黑盒的存在,这因此促使我去了解网络通信原理和后端开发流程。我也就开始了服务端研发的学习。一个是框架和工具的应用,诸如SSH、SSM、SpringSecurity、SpringCloud、MySQL、Redis、Tomcat、Nginx、Kafka、RocketMQ、Xxl-Job、Docker、Kubernetes、Jenkins等等,一个是设计模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代码架构MVC到DDD的理解、迁移与应用,还有架构方面的学习,包括从单体架构到分层架构到微服务架构再到云原生架构以及DevOps的实践等,最后是为了系统稳定而进行的监控系统设计包括用于日志监控的ELK、用于链路监控的Skywalking以及用于指标监控的Prometheus和Grafana等。19年的时候,还和技术大佬川哥一起讨论当年最新的FAAS,这个过程也将我的技术理解和视野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分布式也是后端不可逃脱的重点内容,这里要感谢MIT6.824课程,受益良多!


最早的服务端开发是没有前后端分离这一概念的,所有的前后端资源都集中由一个项目部署,那个时代还是JSP和Thymeleaf的天下。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当今应用复杂性和对实际生产的高性能要求,逐渐产生了诸如SOAP等协议和Restful架构风格,原来的单体项目才开始拆分。但,不论是早期还是架构设计理念有所进步以后,搞后端的人都避免不了对于web基础内容的学习,毕竟最常见的业务还有开发一个常见的管理系统。为此,我又乐此不疲的学习了JS、Html5、JQuery、Vue等技术。不过前端自己了解的都很浅很浅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要请教各位前端大佬,此时,我要感谢我的老同学——房哥,一个人很好的前端开发者,曾一度帮我解决很多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工程领域技术庞大繁杂,所以我对所进行的工作一直在不断的思考和总结,为了更好的于他人分享我的经验以及对诸如高可用、高性能、稳定系统的认识,我对服务端的核心内容以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总结归纳。跳出技术细节的桎梏,全面考虑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解决。


zongjie.jpg


算法是每个计算机人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除了可以更好的锻炼思维能力和编码能力,通过算法来学习一些代码的优化设计思想常常也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之中。比如,我已经和不止一个师弟或同学讨论到某一个具体业务或者问题的解决方案,发现这些本身就是一个个经典的算法问题,如果有所总结和沉淀自然得心应手。所以硕士期间,我除了重新补充了对于专业课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学习,我还坚持刷了一些算法问题,主要是在LeetCode上。我要感谢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博主,奔跑的蜗牛,是他在坚持刷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以录制Vlog的方式来分享才促使我坚持刷题并不断输出,而这一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leetcode.png


bzhan.png


博学而笃志,且问而近思


一开始自己还是很浮躁的,总是想把很多内容都搞懂。虽然作为一名技术人,我们要构建一个广泛的知识体系,但技术领域的学习本质应该是一个专注钻研的过程,我们终归是要克制住诱惑,将某个领域做到精深。正如杨老师曾经说过的,“水桶装水量取决于最短板,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工作中获取的回报,更多来源于自身的长处”。我在后来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并及时做出了调整,不过我还是非常庆幸有一段学习过不同领域各种技术的经历,这对我技术眼界的开阔有很大的提升,一个是服务端本身就是要为前端和移动端等平台来提供服务的,如果能对其他平台有一定的认识自然会对自己的编码设计有一定的科学指引,另一个是其他领域的设计思想也可以借鉴到当前领域的许多工作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感谢一路走来所遇到和知道的前辈,包括做安卓时的郭霖、张鸿洋、赖帆、任玉刚等,做前端时的Vben维护者金毛、在爱奇艺和快手工作过的老同学房哥等,做服务端时的LinkedBear、松哥、Mrbird、小林、汤兄、传奇大佬Robert Tappan Morris等。


大胆与礼貌



记录毛姆所著小说《刀锋》里的一段文字:


我并不怕犯错,搞不好会在其中一条冤枉路上,找到人生的目标,人生从来就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们这一生,都怕走冤枉路,都想找到一条捷径,好用最快的速度接近自己的目标。


但事实上,当你并不清楚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的时候,你只有不断尝试,才可能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就算尝试过后你还是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你最起码知道一点,这不是自己喜欢的。



谦逊是青年人进入社会的一种必须常备的状态,但谦卑不是。


这些年的经历,我逐渐感受到因为自己缺乏勇气与自信导致自己失去了很多的机会。自己出身平凡,在见识了很多优秀的大佬后更觉自己渺小,时间长了开始优柔寡断,总觉得自己目前学的做的不充分,不敢去尝试更怕去竞争,患得患失。


鹏哥是我的一个舍友,我们也是七八年的同学了,他是一个性格很好的人,也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他的逻辑思维非常强,学习能力也很强,经常帮助我们周围很多同学解决很多我们查了很多资料都解决不了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疑难杂症。如果把我们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同学都放在一起,把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比作一个武林,那鹏哥绝对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世外高人,他很爱折腾技术,会主动学习一些技能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只要我们去看他正在做的事,看看他的手机或电脑,总会发现很多实用的小工具,有些是他自己写的,有的也不知道是从哪些渠道获取的,但这些工具就是那么的神秘且好用!


鹏哥是我认为周围人里面绝对很出众的一个同学了,但很多时候他得到的往往与他的实力不够匹配,究其原因,也是不够自信,很多事不敢去尝试,总觉得自己的实力有限而不敢有过多的想法,但实际上呢?据我的经历以及我一些朋友跟我分享的一些事看来,总会有很多出身不如你、头脑也不会比你更聪明、技术能力不如你的人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他们当然很优秀,但如果仅从硬性技能出发而言,他们可能很多还比不上我们,比如我们学的时间更长,积累的编程经验或者理论基础都要超过很多入门才一两年的学生,之所以我们还停留在原地,是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软性技能的培养,我们缺乏那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和勇气。我们都是普通人,又会有多少人有“秀美的容颜”、“聪颖的天资”、“出众的才华”、“骄人的学业”?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心态,即便我们的实力达到了某项任务需要的标准,我们的软实力还是会限制我们的发展。我们出身不如名校学生,如果还一直畏手畏脚,那就更不能在社会上与他们相竞争了。


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很多事,其实本没有那么难,往往是自己不自信的心态为之蒙上了一层恐惧的阴影,之后面对机遇就会胆怯。这些年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我们已经因为缺乏自信和勇气失去了好多机会,而如果有新的机遇让我们来尝试,那我们一定要敢闯,敢干,不怕失败,不畏周围可能存在的偏颇眼光,如果不去尝试那一定不会成功,即使尝试失败了也会成为下一次成功的经验砝码,人生从来就没有白走的路。


自信很重要,大胆一些,礼貌的去问就好了。


愿为江水,与君重逢


江水.jpg


这些年的读书过程中,我结识了与之相处时间最久的谭同学,我们认识了八年,在一个寝室生活就有六年多,自然对于双方的认识是无比的熟悉。谭兄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头脑聪明、思维敏捷,对于新知识和未知领域永远充满兴趣且会一直不断地探索和求知。做事具有极强的目标性,凡事绝不囿于当前的状态,以最大的自信来追求最接近完美的极致,我经常对他说,“你是我们周围同学中我认为最富有极客精神的那一位”,事实上,谭兄作为全院最优秀的学生同时也是最努力的那一位。


作为良师益友,我们在这八年的过程中,最多的讨论就是关于专业知识学习、技术提高、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五六年里,我们进行着不同方向的工作,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厚植,当遇到涉及对方领域的问题时,我们都十分乐意交流双方的观点与经验。更为重要的,我十分崇尚开源精神,而谭兄也是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和论点探讨的人,我们都会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即使对一方在不擅长某个领域时仍会给予尊重并提供最大的帮助,实现真正的成长。十分荣幸遇到了一个优秀的同学,不仅是在学业上得到了很多帮助,因为熟悉互相脾气秉性,我们也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了性格的磨合,在做人做事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们终将分别,但想想,我的一生能和几个人共同生活达八年之久呢?一切都是命运,愿为江水,与君重逢。他将到昆士兰去继续自己新的学术研究,我也将准备进入我的下一个阶段。正如谭兄经常说的,我们还要经常保持联系,多交流学术问题,以科研会友,期待能够在KDD等顶会上能够见到对方来参会。而我则希望我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还能相互引为知音,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流向大海的途中遇到了另一条清澈的小溪,碰巧这两条小溪还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流向大海。祝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这是个拥挤的地方,而我却很平凡


在我读研的这几年里,开始逐渐将自己的精力和工作重心从工程转向科研,尽管如此,我仍然会时常关注工程界大致的一些动向,关注互联网职场人以及北漂青年的一些生活和境况,我喜欢他们忙碌的状态、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日常努力生活而表现出的韧性。


鼓楼.png
 


北漂人都是可爱的,不管生活有多少苟且都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在压力中求生存,平凡而生活更显真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与不顺,总要挺过去,毕竟生活总要继续,方向总会有的!


飞鹏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友情是散落四处的点点温馨,平时想起一座城市,先会想起一些风景,到最后必然只想起这座城市里的朋友,是朋友,决定了我们与各个城市的亲疏。


很荣幸这些年遇到了一些很好的朋友,曾经的本科同学、如今的研究生同学、工作中认识的朋友以及各种社区交流技术和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朋友,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不论是在济南还是在北京、南京、深圳......,他们都在我的人生中的不同阶段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分别从事不同领域的工作,分别在不同地域以不同身份生活,所得到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感悟对我而言更是弥足珍贵的。


还记得东哥曾经给我分享他从周围人学到的做人之道。如何做一个高情商的人,其实就是与人的交往中要擅于交流,而擅于交流的前提在于你知道的很多,眼界开阔,你能够从容温和的和很多人聊,和不同阶层的人聊相应的话题,打破周围人对你的刻板印象,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内涵又有趣的人。你的知识储备,你的形象以及谈吐都作为以上的评判标准。


听不同的音乐,看不同的书,游历不同的城市,邂逅不同的人,思维与际遇有交集亦有合集,见得多了,站得高了,自然也就看的远了。


我们终将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即使不能时常相见,我们也会随时在对方身处困境或者黑暗时及时的带去援助和光亮。所谓朋友,也只不过是互相使对方活得更加温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


时空是个圆圈,直行或是转弯,我们总会相见!


最后


仅以上文来记录我当前阶段的状态与生活。《圣经.启示录》中写道:“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是的,过去已经过去,未来终将来到,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王小灏

开始于2023年4月1日

完成于2023年4月18日

作者:Gopher
来源:juejin.cn/post/7223374346094329911
收起阅读 »

低代码平台是否会取代程序员?答案在这里

上图是一张机器人或者自动化系统取代人工的图片,您看了有哪些感想呢? 故事 程序员小张: 刚毕业,参加工作1年左右,日常工作是CRUD 架构师老李: 多个大型项目经验,精通各种屠龙宝术; 程序员小张和架构师老李是同事,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他们的团队负责开发和...
继续阅读 »

file


上图是一张机器人或者自动化系统取代人工的图片,您看了有哪些感想呢?


故事


file


程序员小张: 刚毕业,参加工作1年左右,日常工作是CRUD


file


架构师老李: 多个大型项目经验,精通各种屠龙宝术;


程序员小张和架构师老李是同事,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他们的团队负责开发和维护公司核心数字系统,但最近他们经常因为应对新需求而焦头烂额。


有一天,老李向小张提出了使用低代码平台来加快应用开发的建议。小张听完后不太理解,认为低代码平台会取代程序员,使开发工作变得简单和机械化。


老李解释说低代码平台并不会取代程序员,而是让专业的开发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开发需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好地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梳理系统架构、理清业务逻辑等等,并且低代码平台仍然需要由程序员开发和维护。


小张听后开始思考,认为这个建议确实有道理。他决定利用低代码平台来创建一些敏捷运营类应用,以减轻自己的工作量,并利用更多时间进行系统分析和优化。


于是,小张按照老李的建议利用低代码平台创建了一款敏捷运营类应用,并与老李一起进行了测试和上线。在此过程中,他们深刻领悟到低代码平台的优势,如快速开发、易于维护和扩展等等。


最终,他们成功地为公司创造了一个具有高效性和可扩展性的应用程序,并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小张也明白了使用低代码平台并不是把程序员取代掉,而是让他们更好地利用时间和技能,为团队带来更多价值。


问题


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信息化升级。


系统的统一性和集成一直是一个难题,传统模式需要通过多套系统才能满足企业整体的信息化需求,想要统一打通非常困难。


程序员的高薪一直是企业高昂的成本,当出现新的生产工具,必定会对生产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低代码在企业应用开发中的场景?


市场上有哪些种类的低代码平台呢?


低代码到底是怎么降本增效的?


低代码取代程序员怎么破局?


低代码


低代码平台的热度可谓风头无两,


那么低代码是什么呢?简单给它下一个定义。


通过可视化、模块化、拖拽式代替了传统的开发方式,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的工具平台;


file


1 低代码的使用场景有哪些?


一般来说,核心的业务系统不会使用低代码从0到1搭建,低代码适合搭建基于核心数字系统之上的创新类应用,敏捷运营类应用。
这类应用使用低代码可以极大提升技术研发和系统交付的整体效率。
低代码当前处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中的创新阶段,后面模板会越来越丰富,生态越来越完善,低代码的适用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下面五类应用是比较适合用低代码来实现的。


种类说明点评
企业门户包括App、小程序、PC门户等等,数据都来自中台、后台,企业门户只是做展示,以及简单的互动。xxcube正在覆盖
数据操作和展示应用通过连接企业的数据库,把生产经营的数据进行编辑删除查询等操作。可预研
基于表单的应用基于数据库的表单收集、处理、统计类应用。xxcube正在覆盖
业务流程类应用定义复杂的工作流,跨部门协作流程,复杂审批流程,比如:OA、人力、财务等系统。xxcube正在覆盖
移动端应用基于已有核心生产经营系统,进行移动化的应用场景。xxcube正在预研和了解

以上5类应用已经覆盖了企业数字化的80%的场景了,低代码的使用范围非常的广泛。


3 低代码平台的分类


目前低代码属于蓝海市场,以中国IT企业的创新速度,未来的竞争会非常激烈。
按照低代码的应用场景,可分为4类。列表对比一下。


种类说明xxcube的对比
原生低代码即面向通用型企业软件的低代码厂商,你可以从0构建一个企业经营系统,使用低代码平台将它实现出来。代表企业: 数睿数据、奥哲、轻流,国外的Mendix、OutSystems等等。具备能力
云平台低代码软件作为云平台生态其中的一环,是云原生一体化的企业解决方案,企业云平台的能力补充。比如阿里云(宜搭,氚云,简道云),腾讯云(微搭),微软(Power Platform)具备能力
行业软件低代码平台本身是非常成熟的行业软件,他们积极拥抱低代码,借助低代码解决企业个性化的需求,拓展软件应用场景。金蝶(企业管理,财务)、明道云(地产物业)、网易数帆(游戏)、销售易(CRM)、Airtable。聚焦游戏发行,游戏开发细分领域
软件开发工具做软件开发工具的,借助低代码实现功能模块化,帮助开发人员进行快速开发。Zion、葡萄城、ClickPaaS具备低代码扩展能力

3 低代码是怎么降本增效的?


file


**低代码,将传统软件开发的6个环节,缩短到了3个环节。**即通过把“需求设计”、“架构设计”、“编码”,聚合为“模块搭建”。


简单来说,低代码的开发模式,就是在需求梳理清楚后,用“拖拉拽”的方式把功能实现出来。


以一个10人天的软件开发需求为例:


传统软件开发模式,总共需要5个人,即:1个产品、2个开发、1个测试、1个运维,开发周期8天。


低代码开发模式,总共需要3人,即:1个产品,1个开发,1个测试,开发周期2天。


也就是说,使用低代码开发模式,同样的需求,节省开发周期70%,减少技术人员40%。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总之,低代码能够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实现软件产品的交付。


4 低代码平台的出现真的会取代程序员吗?


答:不会取代程序员,低代码的优势是可以让专业的开发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开发需求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梳理系统架构、理清业务逻辑等等。
首先,低代码平台不也是程序员开发的吗?再说了,使用低代码进行软件开发的,不还是包含程序员吗?
低代码虽然是“低”,也还是有代码的,除非是无代码平台,在适合的业务场景之下,确实不需要程序员了,可以由业务人员直接搭建应用,但那毕竟是特定场景。
低代码虽然不会干掉程序员,但是对程序员、产品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越来越多的程序开发工作,将会通过低代码来完成。


技术人员必须到一线中去,跟业务人员在一起,跟最终用户呆在一起,打造更便捷易用的软件产品给业务赋能,用新的科技手段帮助业务转型、业务创新,使企业具备敏捷反应的能力。
否则,企业将会很快被时代抛弃,连打声招呼的机会都没有。


对广大程序员来说,可以按照下面的要点进行应对。


招数说明自查
1. 警惕重复性编码工作CURDboy请多学一些硬核技术。比如梳理系统架构、理清业务逻辑。低代码已经能够完成复杂业务流程类开发工作,能够基于表单驱动、模型驱动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工作。最先被替代的就是那些技术含量低的重复性编码工作。聚焦架构设计,云原生,物联网,大数据热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
2. 错位竞争,在低代码不擅长的领域深耕对于界面效果要求特别高、复杂的算法和数据挖掘、高性能和复杂系统架构、要求较高的底层开发等方面工作还不能胜任。低代码首先模板,生态,可扩展性限制。聚焦架构设计,云原生,物联网,大数据热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
3. 重视企业数字化的建设方法论学习随着低代码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业务系统研发工作将由低代码平台来完成,很多企业的老板会看到这块的价值企业运营和建设相关的知识学习中
4. 终生学习,时刻准备职业B计划顺应潮流,学习最先进最高效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往往可以对同一赛道的保守选手降维打击;职业B计划是应对职场风险的最佳途径;持续学习技术和管理,持续输出,职业B计划酝酿中

一个心酸的故事,希望能给广大程序员一点启发:



在工业革命时代早期,有工厂主发现纺织机经常在夜里遭到破坏,就派人躲在角落里观察,看看到底是谁在使坏。因为当时没有监控摄像,只能用人肉监控。
结果他们发现,是一些小作坊的纺织工人在搞破坏,原因是他们认为先进的纺织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而织布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艺,不甘心这几十年修炼出来的一身本领,一夜之间被一台机器所取代,所以破坏机器泄愤。



现在的chatgpt也是影响力类似低代码的先加生产工具,作为程序员应该要主动拥抱他,利用它;


工业时代IT时代启发
工厂IT公司资本或者资本机构: IT时代要重视低代码,作为程序员,要积极拥抱低代码,这是新的生产工具,可以成为自己的武器。低代码时代已来,不必焦虑,冲过去大力拥抱它,相信这一次,时间会站在变革者这一边。一些行业资深人士,视低代码为“毒瘤”,不仅暴露了自身的无知,也误导了部分从业者,也引起了无谓的恐慌。
纺织机低代码生产工具-静态
工人程序员\业务人员生产工具-动态


原创不易,关注诚可贵,转发价更高!转载请注明出处,让我们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欢迎沟通交流。



作者:李福春
来源:juejin.cn/post/7222832297854287929
收起阅读 »

情侣空间动态时间效果,你学废了吗?

web
前言 中秋这天刚好碰上和女朋友在一起的 五周年 了,想来五年风风雨雨仍然好好的,挺是感慨,也挺满足的。qq情侣空间也毫不意外的准点报时了,闲来无事点进去看了看,瞥到一个动效,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打算自己动手实现一下,也算是尝试了。 动效长这样: 码上掘金 动态...
继续阅读 »

前言


中秋这天刚好碰上和女朋友在一起的 五周年 了,想来五年风风雨雨仍然好好的,挺是感慨,也挺满足的。qq情侣空间也毫不意外的准点报时了,闲来无事点进去看了看,瞥到一个动效,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打算自己动手实现一下,也算是尝试了。


动效长这样:


Video_20220912_014016_213.gif


码上掘金


动态日期特效 - 码上掘金 (juejin.cn)


思路解析


日期函数的使用频率可以说是很高了,不管是原生手写也好,还是用的 day.js 这种第三方库,在业务开发中我们经常需要处理日期进行展示。由于这边的时间处理不复杂,因此我们直接手写一个就好了。


获取年月日我们分别使用 getFullYear()getMonth() 还有 getDate()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新手小伙伴经常会把 getDay() 误以为是获取日的功能,实际上是用的 getDate() 实现的,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获取月份的函数 getMonth() ,获取的时间范围是 (0,11) ,没错,它是从 0 开始的,最后为了展示我们还需要让它 +1


时分秒我们分别使用 getHours()getMinutes() 还有 getSeconds() 三个方法,其中,分和秒的函数返回的是 (0, 59),也就是说不超过两位数的话,输出形式是个位数,我们需要手动补 0,可以通过字符串拼接过 padStart() 实现。


最后,我们观察一下这个效果,实际上它只有最后一个数字是向上淡出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要处理这个数字就好了,那么问题就简单了。


我们先将秒的个位和十位分开,将它们分为两个部分单独展示,这样我们就可以单独处理这个数字的特效了。


向上淡出,你第一思路是什么?


对了,是定位+透明,我们就用这个思路试一试。


一开始给它设置为相对定位 position: relative。接下来实现动效,为了让它不断的有这么个淡出效果,我们自然而然想到要使用动画,从当前位置开始,结束的时候增大透明度并且向上移动,逻辑很快就写好了。


涉及知识点


1. Date 日期类




  • Date.prototype.getDate():根据本地时间,返回一个指定的 Date 对象为一个月中的哪一日(1-31)。




  • Date.prototype.getFullYear():根据本地时间,返回一个指定的 Date 对象的完整年份(四位数年份)。




  • Date.prototype.getHours():根据本地时间,返回一个指定的 Date 对象的小时(023)。




  • Date.prototype.getMinutes():根据本地时间,返回一个指定的 Date 对象的分钟数(059)。




  • Date.prototype.getMonth():根据本地时间,返回一个指定的 Date 对象的月份(011),0 表示一年中的第一月。




  • Date.prototype.getSeconds():根据本地时间,返回一个指定的 Date 对象的秒数(059)。




2. 时间补零


getMinutes()getSeconds() 获取的时间是没有前缀零的,我们可以判断一下,如果时间小于 10 ,则用 0 拼接。


也可以使用 padStart() 进行补零操作。



关于 padStart() 的更多用法,详见:String.prototype.padStart() - JavaScript | MDN (mozilla.org)



结束语


相信不少小伙伴像我一样,因为行业原因,工作中动效开发频率很低,这块的实战经验也很薄弱,为了以后能更好的搬砖,我们应该从小 demo 开始,不断的去练习提升,基础进阶两手抓。


作者:CatWatermelon
来源:juejin.cn/post/7142412506815250445
收起阅读 »

明修"栈"道——越过Android启动栈陷阱

作者:vivo 互联网大前端团队- Zhao Kaiping 本文从一例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出发,以FLAG_ACTIVITY_NEW_TASK这一flag作为切入点,带大家探究Activity启动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栈校验。 文中列举一系列业务中可能遇到的异...
继续阅读 »

作者:vivo 互联网大前端团队- Zhao Kaiping



本文从一例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出发,以FLAG_ACTIVITY_NEW_TASK这一flag作为切入点,带大家探究Activity启动前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栈校验。


文中列举一系列业务中可能遇到的异常状况,详细描述了使用FLAG_ACTIVITY_NEW_TASK时可能遇到的“坑”,并从源码中探究其根源。只有合理使用flag、launchMode,才能避免因为栈机制的特殊性,导致一系列与预期不符的启动问题。


一、问题及背景


应用间相互联动、相互跳转,是实现系统整体性、体验一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当我们用最常用的方法去startActivity时,竟也会遇到失败的情况。在真实业务中,就遇到了这样一例异常:用户点击某个按钮时,想要“简简单单”跳转另一个应用,却没有任何反应。


经验丰富的你,脑海中是否涌现出了各种猜想:是不是目标Activity甚至目标App不存在?是不是目标Activty没有对外开放?是不是有权限的限制或者跳转的action/uri错了……


真实的原因被flag、launchMode、Intent等特性层层藏匿,可能超出你此时的思考。


本文将从源码出发,探究前因后果,展开讲讲在startActivity()真正准备启动一个Activity前,需要经过哪些“磨难”,怎样有据可依地解决由栈问题导致的启动异常。


1.1 业务中遇到的问题


业务中的场景是这样的,存在A、B、C三个应用。


(1)从应用A-Activity1跳转至应用B-Activity2;


(2)应用B-Activity2继续跳转到应用C-Activity3;


(3)C内某个按钮,会再次跳转B-Activity2,但点击后没有任何反应。如果不经过前面A到B的跳转,C直接跳到B是可以的。


图片


1.2 问题代码


3个Activity的Androidmanifest配置如下,均可通过各自的action拉起,launchMode均为标准模式。


<!--应用A--> 
<activity
android:name=".Activity1"
android:exported="tru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com.zkp.task.ACTION_TO_A_PAGE1"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 />
</intent-filter>
</activity>

<!--应用B-->
<activity
android:name=".Activity2"
android:exported="tru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com.zkp.task.ACTION_TO_B_PAGE2"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 />
</intent-filter>
</activity>

<!--应用C-->
<activity
android:name=".Activity3"
android:exported="tru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com.zkp.task.ACTION_TO_C_PAGE3"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 />
</intent-filter>
</activity>

A-1到B-2的代码,指定flag为FLAG_ACTIVITY_NEW_TASK


private void jumpTo_B_Activity2_ByAction_NewTask() {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Action("com.zkp.task.ACTION_TO_B_PAGE2");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
startActivity(intent);
}

B-2到C-3的代码,未指定flag


private void jumpTo_C_Activity3_ByAction_NoTask() {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Action("com.zkp.task.ACTION_TO_C_PAGE3");
startActivity(intent);
}

C-3到B-2的代码,与A-1到B-2的完全一致,指定flag为 FLAG_ACTIVITY_NEW_TASK


private void jumpTo_B_Activity2_ByAction_NewTask() {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Action("com.zkp.task.ACTION_TO_B_PAGE2");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
startActivity(intent);
}

1.3 代码初步分析


仔细查看问题代码,在实现上非常简单,有两个特征:


(1)如果直接通过C-3跳B-2,没有任何问题,但A-1已经跳过B-2后,C-3就失败了。


(2)在A-1和C-3跳到B-2时,都设置了flag为FLAG_ACTIVITY_NEW_TASK。


依据经验,我们推测与栈有关,尝试将跳转前栈的状态打印出来,如下图。


图片


由于A-1跳到B-2时设置了FLAG_ACTIVITY_NEW_TASK,B-2跳到C-3时未设置,所以1在独立栈中,2、3在另一个栈中。示意如下图。


图片


C-3跳转B-2一般有3种可能的预期,如下图:预想1,新建一个Task,在新Task中启动一个B-2;预想2,复用已经存在的B-2;预想3,在已有Task中新建一个实例B-2。


图片


但实际上3种预期都没有实现,所有Activity的任何声明周期都没有变化,界面始终停留在C-3。


看一下FLAG_ACTIVITY_NEW_TASK的官方注释和代码注释,如下图:



图片


重点关注这一段:



When using this flag, if a task is already running for the activity you are now starting, then a new activity will not be started; instead, the current task will simply be brought to the front of the screen with the state it was last in.


使用此flag时,如果你正在启动的Activity已经在一个Task中运行,那么一个新Activity不会被启动;相反,当前Task将简单地显示在界面的前面,并显示其最后的状态。



——显然,官方文档与代码注释的表述与我们的异常现象是一致的,目标Activity2已经在Task中存在,则不会被启动;Task直接显示在前面,并展示最后的状态。由于目标Activty3就是来源Activity3,所以页面没有任何变化。


看起来官方还是很靠谱的,但实际效果真的能一直与官方描述一致吗?我们通过几个场景来看一下。


二、场景拓展与验证


2.1 场景拓展


在笔者依据官方描述进行调整、复现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场景。


PS:上面业务的案例中,B-2和C-3在不同应用内,又在相同的Task内,但实际上是否是同一个应用,对结果的影响并不大。为了避免不同应用和不同Task造成阅读混乱,同一个栈的跳转,我们都在本应用内进行,故业务中的场景等价于下面的【场景0】



【场景0】把业务中B-2到C-3的应用间跳转改为B-2到B-3的应用内跳转



// B-2跳转B-3
public static void jumpTo_B_3_ByAction_Null(Context context) {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Action("com.zkp.task.ACTION_TO_B_PAGE3");
context.startActivity(intent);
}

如下图,A-1设置NEW_TASK跳转B-2,再跳转B-3,最终设置NEW_TASK想跳转B-2。虽然跳C-3改为了跳B-3,但与之前问题的表现一致,没有反应,停留在B-3。


图片


有的读者会指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同一个应用内使用NEW_TASK跳转,而不指定目标的taskAffinity属性,实际是无法在新Task中启动的。请大家忽略该问题,可以认为笔者的操作是已经加了taskAffinity的,这对最终结果并没有影响。



【场景1】如果目标Task和来源Task不是同一个,情况是否会如官方文档所说复用已有的Task并展示最近状态?我们改为B-3启动一个新Task的新Activity C-4,再通过C-4跳回B-2



// B-3跳转C-4
public static void jumpTo_C_4_ByAction_New(Context context) {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com.zkp.task.ACTION_TO_C_PAGE4");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
context.startActivity(intent);
}
// C-4跳转B-2
public static void jumpTo_B_2_ByAction_New(Context context) {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Action("com.zkp.task.ACTION_TO_B_PAGE2");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
context.startActivity(intent);
}

如下图,A-1设置NEW_TASK跳转B-2,再跳转B-3,再设置NEW_TASK跳转C-4,最终设置NEW_TASK想跳转B-2。


图片


预想的结果是:不会跳到B-2,而是跳到它所在Task的顶层B-3。


实际的结果是:与预期一致,确实是跳到了B-3。



【场景2】把场景1稍做修改:C-4到B-2时,我们不通过action来跳,改为通过setClassName跳转



// C-4跳转B-2
public static void jumpTo_B_2_ByPath_New(Context context) {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ClassName("com.zkp.b", "com.zkp.b.Activity2"); // 直接设置classname,不通过action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
context.startActivity(intent);
}

如下图,A-1设置NEW_TASK跳转B-2,再跳转B-3,再设置NEW_TASK跳转C-4,最终设置NEW_TASK想跳转B-2。


图片


预想的结果是:与场景0一致,会跳到B-2所在Task的已有顶层B-3。


实际的结果是:在已有的Task2中,产生了一个新的B-2实例。


仅仅是改变了一下重新跳转B-2的方式,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与官方文档中提到该flag与"singleTask" launchMode值产生的行为并不一致!



【场景3】把场景1再做修改:这次C-4不跳栈底的B-2,改为跳转B-3,且还是通过action方式。



// C-4跳转B-3
public static void jumpTo_B_3_ByAction_New(Context context) {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Action("com.zkp.task.ACTION_TO_B_PAGE3");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
context.startActivity(intent);
}

如下图,A-1设置NEW_TASK跳转B-2,再跳转B-3,再设置NEW_TASK跳转C-4,最终设置NEW_TASK想跳转B-3。


图片


预想的结果是:与场景0一致,会跳到B-2所在Task的顶层B-3。


实际的结果是:在已有的Task2中,产生了一个新的B-3实例。


不是说好的,Activity已经存在时,展示其所在Task的最新状态吗?明明Task2中已经有了B-3,并没有直接展示它,而是生成了新的B-3实例。



【场景4】既然Activity没有被复用,那Task一定会被复用吗?把场景3稍做修改,直接给B-3指定一个单独的affinity。



<activity
android:name=".Activity3"
android:exported="true"
android:taskAffinity="b3.task"><!--指定了亲和性标识-->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com.zkp.task.ACTION_TO_B_PAGE3"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DEFAULT" />
</intent-filter>
</activity>

如下图,A-1设置NEW_TASK跳转B-2,再跳转B-3,再设置NEW_TASK跳转C-4,最终设置NEW_TASK想跳转B-3。



——这次,连Task也不会再被复用了……Activity3在一个新的栈中被实例化了。


再回看官方的注释,就会显得非常不准确,甚至会让开发者对该部分的认知产生严重错误!稍微改变过程中的某个毫无关联的属性(如跳转目标、跳转方式……),就会产生很大差异。


在看flag相关注释时,我们要树立一个意识:Task和Activity跳转的实际效果,是launchMode、taskAffinity、跳转方式、Activity在Task中的层级等属性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要相信“一面之词”。


回到问题本身,究竟是哪些原因造就了上面的不同效果呢?只有源码最值得信赖了。


三、场景分析与源码探索


本文以Android 12.0源码为基础,进行探究。上述场景在不同Android版本上的表现是一致的。


3.1 源码调试注意事项


源码的调试方法,许多文章已经有了详细的教学,本文不再赘述。此处只简单总结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 下载模拟器时,不要使用Google Play版本,该版本类似user版本,无法选择system_process进程进行断点。




  2. 即使是Google官方模拟器和源码,在断点时,也会有行数严重不对应的情况(比如:模拟器实际会运行到方法A,但在源码中打断点时,实际不能定位到方法A的对应行数),该问题并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只能尽量规避,如使模拟器版本与源码版本保持一致、多打一些断点增加关键行数被定位到的几率。





3.2 初步断点,明确启动结果


以【场景0】为例,我们初步确认一下,为什么B-3跳转B-2会无反应,系统是否告知了原因。


3.2.1 明确启动结果及其来源


在Android源码的断点调试中,常见的有两类进程:应用进程和system_process进程。


在应用进程中,我们能获取到应用启动结果的状态码result,这个result用来告诉我们启动是否成功。涉及堆栈如下图(标记1)所示:


Activity类::startActivity() → startActivityForResult() 
→ Instrumentation类::execStartActivity(),返回值result则是ATMS
(ActivityTaskManagerService)执行的结果。


图片


如上图(标记2)标注,ATMS类::startActivity()方法,返回了result=3。


在system_process进程中,我们看一下这个result=3是怎样被赋值的。略去详细断点步骤,实际堆栈如下图(标注1)所示:


ATMS类::startActivity() → startActivityAsUser() 
→ ActivityStarter类::execute() 
→ executeRequest() 
→ startActivityUnchecked() 
→ startActivityInner() 
→ recycleTask(),在recycleTask()中返回了结果。


图片


如上图(标注2)所示,result在mMovedToFront=false时被赋值,即result=START_DELIVERED_TO_TOP=3,而START_SUCCESS=0才代表创建成功。


看一下源码中对START_DELIVERED_TO_TOP的说明,如下图:




Result for IActivityManaqer.startActivity: activity wasn't really started, but the given Intent was given to the existing top activity.


(IActivityManaqer.startActivityActivity的结果:Activity并未真正启动,但给定的Intent已提供给现有的顶层Activity。)



“Activity并未真正启动”——是的,因为可以复用


“给定的Intent已提供给现有的顶层Activity”——实际没有,顶层Activity3并没有收到任何回调,onNewIntent()未执行,甚至尝试通过Intent::putExtra()传入新的参数,Activity3也没有收到。官方文档又带给了我们一个疑问点?我们把这个问题记录下来,在后面分析。


满足什么条件,才会造成START_DELIVERED_TO_TOP的结果呢?笔者的思路是,通过与正常启动流程对比,找出差异点。


3.3 过程断点,探索启动流程


一般来说,在定位问题时,我们习惯通过结果反推原因,但反推的过程只能关注到与问题强关联的代码分支,并不能能使我们很好地了解全貌。


所以,本节内容我们通过顺序阅读的方法,正向介绍startActivity过程中与上述【场景01234】强相关的逻辑。再次简述一下:





  1. 【场景0】同一个Task内,从顶部B-3跳转B-2——停留在B-3




  2. 【场景1】从另一个Task内的C-4,跳转B-2——跳转到B-3




  3. 【场景2】把场景1中,C-4跳转B-2的方式改为setClassName()——创建新B-2实例




  4. 【场景3】把场景1中,C-4跳转B-2改为跳转B-3——创建新B-3实例




  5. 【场景4】给场景3中的B-3,指定taskAffinity——创建新Task和新B-3实例





3.3.1 流程源码概览


源码中,整个启动流程很长,涉及的方法和逻辑也很多,为了便于大家理清方法调用顺序,方便后续内容的阅读,笔者将本文涉及到的关键类及方法调用关系整理如下。


后续阅读中如果不清楚调用关系,可以返回这里查看:


// ActivityStarter.java

ActivityStarter::execute() {
executeRequest(intent) {
startActivityUnchecked() {
startActivityInner();
}
}
ActivityStarter::startActivityInner() {
setInitialState();
computeLaunchingTaskFlags();
Task targetTask = getReusableTask(){
findTask();
}
ActivityRecord targetTaskTop = targetTask.getTopNonFinishingActivity();
if (targetTaskTop != null) {
startResult = recycleTask() {
setTargetRootTaskIfNeeded();
complyActivityFlags();
if (mAddingToTask) {
return START_SUCCESS; //【场景2】【场景3】从recycleTask()返回
}
resumeFocusedTasksTopActivities()
return mMovedToFront ? START_TASK_TO_FRONT : START_DELIVERED_TO_TOP;//【场景1】【场景0】从recycleTask()返回
}
} else {
mAddingToTask = true;
}
if (startResult != START_SUCCESS) {
return startResult;//【场景1】【场景0】从startActivityInner()返回
}
deliverToCurrentTopIfNeeded();
resumeFocusedTasksTopActivities();
return startResult;
}

3.3.2 关键流程分析


(1)初始化


startActivityInner()是最主要的方法,如下列几张图所示,该方法会率先调用setInitialState(),初始化各类全局变量,并调用reset(),重置ActivityStarter中各种状态。


在此过程中,我们记下两个关键变量mMovedToFront和mAddingToTask,它们均在此被重置为false。


其中,mMovedToFront代表当Task可复用时,是否需要将目标Task移动到前台;mAddingToTask代表是否要将Activity加入到Task中。


图片


图片


图片


(2)计算确认启动时的flag


该步骤会通过computeLaunchingTaskFlags()方法,根据launchMode、来源Activity的属性等进行初步计算,确认LaunchFlags。


此处重点处理来源Activity为空的各类场景,与我们上文中的几种场景无关,故不再展开讲解。


(3)获取可以复用的Task


该步骤通过调用getReusableTask()实现,用来查找有没有可以复用的Task。


先说结论:场景0123中,都能获取到可以复用的Task,而场景4中,未获取到可复用的Task。


为什么场景4不可以复用?我们看一下getReusableTask()的关键实现。


图片


上图(标注1)中,putIntoExistingTask代表是否能放入已经存在的Task。当flag含有NEW_TASK且不含MULTIPLE_TASK时,或指定了singleInstance或singleTask的launchMode等条件,且没有指定Task或要求返回结果 时,场景01234均满足了条件。


然后,上图(标注2)通过findTask()查找可以复用的Task,并将过程中找到的栈顶Activity赋值给intentActivity。最终,上图(标注3)将intentActivity对应的Task作为结果。


findTask()是怎样查找哪个Task可以复用呢?


图片


主要是确认两种结果mIdealRecord——“理想的ActivityRecord”  和 mCandidateRecord——"候选的ActivityRecord",作为intentActivity,并取intentActivity对应的Task作为复用Task。


什么ActivityRecord才是理想或候选的ActivityRecord呢?在mTmpFindTaskResult.process()中确认。


图片


程序会将当前系统中所有的Task进行遍历,在每个Task中,进行如上图所示的工作——将Task的底部Activity realActivity与目标Activity cls进行对比。


场景012中,我们想跳转Activity2,即cls是Activity2,与Task底部的realActivity2相同,则将该Task顶部的Activity3 r作为“理想的Activity”;


场景3中,我们想跳转Activity3,即cls是Activity3,与Task底部的realActivity2不同,则进一步判断task底部Activity2与目标Activity3的栈亲和行,具有相同亲和性,则将Task的顶部Activity3作为“候选Activity”;


场景4中,所有条件都不满足,最终没能找到可复用的Task。在执行完getReusableTask()后将mAddingToTask赋值为true


由此,我们就能解释【场景4】中,新建了Task的现象。


(4)确定是否需要将目标Task移动到前台


如果存在可复用的Task,场景0123会执行recycleTask(),该方法中会相继进行几个操作:setTargetRootTaskIfNeeded()、complyActivityFlags()。


首先,程序会执行setTargetRootTaskIfNeeded(),用来确定是否需要将目标Task移动到前台,使用mMovedToFront作为标识。


图片


图片


在【场景123】中,来源Task和目标Task是不同的,differentTopTask为true,再经过一系列Task属性对比,能够得出mMovedToFront为true;


而场景0中,来源Task和目标Task相同,differentTopTask为false,mMovedToFront保持初始的false。


由此,我们就能解释【场景0】中,Task不会发生切换的现象。


(5)通过对比flag、Intent、Component等确认是否要将Activity加入到Task中


还是在【场景0123】中,recycleTask()会继续执行complyActivityFlags(),用来确认是否要将Activity加入到Task中,使用mAddingToTask作为标识。


该方法会对FLAG_ACTIVITY_NEW_TASK、FLAG_ACTIVITY_CLEAR_TASK、FLAG_ACTIVITY_CLEAR_TOP等诸多flag、Intent信息进行一系列判断。


图片


上图(标注1)中,会先判断后续是否需要重置Task,resetTask,判断条件则是FLAG_ACTIVITY_RESET_TASK_IF_NEEDED,显然,场景0123的resetTask都为false。继续执行。


接着,会有多种条件判断按顺序执行。


在【场景3】中,目标Component(mActivityComponent)是B-3,目标Task的realActivity则是B-2,两者不相同,进入了resetTask相关的判断(标注2)。


之前resetTask已经是false,故【场景3】的mAddingToTask脱离原始值,被置为true。


在【场景012】中,相对比的两个Activity都是B-2(标注3),可以进入下一级判断——isSameIntentFilter()。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一步判断的内容就很明显了,目标Activity2的已有Intent 与 新的Intent做对比。很显然,场景2中由于改为了setClassName跳转,Intent自然不一样了。


故【场景2】的mAddingToTask脱离原始值,被置为true。


总结看一下:



【场景123】的mMovedToFront最先被置为true,而【场景0】经历重重考验,保持初始值为false。


——这意味着当有可复用Task时,【场景0】不需要把Task切换到前列;【场景123】需要切换到目标Task。


【场景234】的mAddingToTask分别在不同阶段被置为true,而【场景01】,始终保持初始值false。


——这意味着,【场景234】需要将Activity加入到Task中,而【场景01】不再需要。



(6)实际启动Activity或直接返回结果


被启动的各个Activity会通过resumeFocusedTasksTopActivities()等一系列操作,开始真正的启动与生命周期的调用。


我们关于上述各个场景的探索已经得到答案,后续流程便不再关注。


四、问题修复及遗留问题解答


4.1 问题修复


既然前面总结了这么多必要条件,我们只需要破坏其中的某些条件,就可以修复业务中遇到的问题了,简单列举几个的方案。




  • 方案一:修改flag。B-3跳转B-2时,增加FLAG_ACTIVITY_CLEAR_TASK或FLAG_ACTIVITY_CLEAR_TOP,或者直接不设置flag。经验证可行。




  • 方案二:修改intent属性,即【场景2】。A-1通过action方式隐式跳转B-2,则B-3可以通过setClassName方式,或修改action内属性的方式跳转B-2。经验证可行。




  • 方案三:提前移除B-2。B-2跳转B-3时,finish掉B-2。需要注意的是,finish()要在startActivity()之前执行,以避免遗留的ActivityRecord和Intent信息对后续跳转的影响。尤其是当你把B-2作为自己应用的deeplink分发Activity时,更值得警惕。




4.2 遗留问题


还记得我们在文章开端的某个疑惑吗,为什么没有回调onNewIntent()?


onNewIntent() 会通过deliverNewIntent()触发,而deliverNewIntent()仅通过以下两个方法调用。


图片


complyActivityFlags()就是上文3.3.1.5中我们着重探讨的方法,可以发现complyActivityFlags()中所有可能调用deliverNewIntent()的条件均被完美避开了。


而deliverToCurrentTopIfNeeded()方法则如下图所示。


图片


mLaunchFlags和mLaunchMode,无法满足条件,导致dontStart为false,无缘deliverNewIntent()。


至此,onNewIntent()的问题得到解答。


五、结语


通过一系列场景假设,我们发现了许多出乎意料的现象:





  1. 文档提到FLAG_ACTIVITY_NEW_TASK等价于singleTask,与事实并不完全如此,只有与其他flag搭配才能达到相似的效果。这一flag的注释非常片面,甚至会引发误解,单一因素无法决定整体表现。




  2. 官方文档提到




  3. START_DELIVERED_TO_TOP会将新的Intent传递给顶层Activity,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种START_DELIVERED_TO_TOP都会把新的Intent重新分发。




  4. 同一个栈底Activity,前后两次都通过action或都通过setClassName跳转到时,第二次跳转竟然会失败,而两次用不同方式跳转时,则会成功。




  5. 单纯使用FLAG_ACTIVITY_NEW_TASK时,跳栈底Activity和跳同栈内其他Activity的效果大相径庭。





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对Android栈机制不够了解造成的。


在面对栈相关的编码时,开发者务必要想清楚,承担新开应用栈的Activty在应用全局承担怎样的使命,要对Task历史、flag属性、launchMode属性、Intent内容等全面评估,谨慎参考官方文档,才能避免栈陷阱,达成理想可靠的效果。


作者:vivo互联网技术
来源:juejin.cn/post/7223175468621774907
收起阅读 »

如何接入小程序订阅消息?

web
更新完微信服务号的模板消息之后,我又赶紧把微信小程序的订阅消息给实现了!之前我一直以为微信小程序也是要企业才能申请,没想到小程序个人就能申请。 消息推送平台🔥推送下发【邮件】【短信】【微信服务号】【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钉钉】等消息类型。 gitee....
继续阅读 »

更新完微信服务号的模板消息之后,我又赶紧把微信小程序的订阅消息给实现了!之前我一直以为微信小程序也是要企业才能申请,没想到小程序个人就能申请。



消息推送平台🔥推送下发【邮件】【短信】【微信服务号】【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钉钉】等消息类型




本想着跟微信服务号的模板消息一样,我去申请一个「测试号」,就能下发微信小程序的订阅消息了。但微信小程序的订阅消息一直不支持「测试号」下发。


于是,我就注册了一个微信小程序,拿到我的小程序appIdsecret,并在微信后台创建了几个订阅消息的模板。



紧接着,这个把小程序的账号就接入到消息推送平台的账号管理体系下:



写几行代码得到刚才创建的模板,顺便跟前端来个简单的交互:




改几行代码,把具体调用微信的逻辑给补上,有SDK的加持下这种代码就是10min就完成了,非常简单。


image-20221208202228360


实现小程序的订阅消息推送,我花的时间最长就花在这下面啦:


1、拥有自己的小程序(拥有调试基础)


2、让自己的登录到这个小程序里(得到openId)


3、小程序弹窗让我能授权给微信发送订阅消息(得到推送权限)


小程序的账号我已经创建好了,但是小程序是没有任何内容的。于是我就在小程序的后台点点点,顺便看看小程序一般是怎么开发的。于是,我就看到了微信小程序的开发者工具:


developers.weixin.qq.com/miniprogram…


下载了之后,这个小工具给我推荐「云开发」,只要花点钱我就可以调用云函数了。虽然要19.9块,有点肉疼。但省时间的事,我咬咬牙就上了。



完了以后,我在小程序工具箱里翻了好几个模板,看看有没有我想要的功能:登录小程序获取openId、弹窗让我授权模板发送消息。你别说,真给我翻到一个:



我是没做过小程序的,自然就不会小程序开发,于是就只能摸石头过河了。花了一天多,发现我在这个demo项目里获取的openId就是死活的调不通小程序(报错就说不合法openId)。


经过漫长的调试,我忍不了了,再这样耗下去是不行的了。我直接去GitHub看看有没有现成的demo,随便一搜,还真的有。



github.com/zhangkaizha…


直接将「wxapp」文件下导入到小程序的开发工具里,一看,还真能用,代码又少。回看同步openId的代码,原来是要调接口请求微信做鉴权的呀。



于是我在消息推送平台里也临时写了接口进行鉴权,在小程序调用登录的时候改下入参就完事咯。




经过登录凭证校验之后,我们就能拿到openId,把订阅消息的权限界面给唤起,点击允许,就能在消息推送平台下发送一条小程序的订阅消息啦。




代码方面我就不细说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把项目搞下来玩玩,源码都是有的。这几天还在疯狂更新中,看看目前的消息渠道接入的情况吧?


如果想学Java项目的,强烈推荐我的开源项目消息推送平台Austin(8K stars) ,可以用作毕业设计,可以用作校招,可以看看生产环境是怎么推送消息的。开源项目消息推送平台austin仓库地址:



消息推送平台🔥推送下发【邮件】【短信】【微信服务号】【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钉钉】等消息类型





作者:Java3y
来源:juejin.cn/post/7223728273007493176
收起阅读 »

创造一个自己的chatgpt:感知机系统(Perceptron)基础01

感知机是什么? 由几代科学家思想精华积累,最终由Frank Rosenblatt发扬光大的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概念。 简述原始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一个像人脑一样通过多方面的学习认知的计算机,这个系统不是依靠通过事先编程的确定规则,而是依靠概率统计的方法,通过分析大...
继续阅读 »

感知机是什么?


由几代科学家思想精华积累,最终由Frank Rosenblatt发扬光大的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概念。


简述原始的定义可以概括为:


一个像人脑一样通过多方面的学习认知的计算机,这个系统不是依靠通过事先编程的确定规则,而是依靠概率统计的方法,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得到的统计结果来确保程序的可靠性。以这种方式运作的系统被称为"感知机系统"


简单举例来讲,一个关于判断一张图片是不是猫的Perceptron猫系统,就是通过分析训练有关于猫的大量的图片数据,从而可以在输入一张新的图片时,Perceptron猫系统程序会告知你这张图片是不是一个猫(输出分成两类: 是猫 1 或不是猫 0)


现代简化版本概念


Perceptro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使用一个线性函数,将输入数据映射到一个输出值,然后使用一个阈值函数将该输出值转换为 1 或 0。在学习过程中,Perceptron会自动调整其权重和阈值核心步骤,以便正确分类输入数据。


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其表示的Perceptron系统含义可以理解为:


x1输入值对应的权重为w1


x2输入值对应的权重为w2


当 x1 * w1 + x2 * w2 小于等于阈值(threshold)时Perceptron系统输出 0


当 x1 * w1 + x2 * w2 大于阈值(threshold)时Perceptron系统输出 1


结合具体的与门系统例子说明,与门系统是一个如下描述的系统


与门系统的的输入只能是0或1,输出是0,1,有两个输入值即 x1 ,x2,如果两个输入都是1,则输出为1,否则都输出0,即下图所示


image.png


那么对应的权重值 w1, w2,阈值z可以是 (1,1,1)或其他任意满足以上系统规定的值


这是通过人类大脑思考得到的权重以及阈值,怎么通过程序去实现自动找到准确的阈值和权重值呢?


首先,我们将使用JavaScript编写一个Perceptron类,该类将具有以下方法:



  • constructor:用于随机初始化权重和阈值

  • train:用于训练Perceptron,调整其权重和阈值以得到正确的输出值

  • guess:用于预测输入数据的类别


class Perceptron {
constructor(numInputs) {
this.weights = new Array(numInputs);
for (let i = 0; i < numInputs; i++) {
// 随机初始化 x1 x2权重值
this.weights[i] = Math.random() * 2 - 1;
}
// 随机初始化阈值 z
this.threshold = Math.random() * 2 - 1;
}

train(inputs, target) {
let guess = this.guess(inputs);
let error = target - guess;
for (let i = 0; i < this.weights.length; i++) {
// 矫正权重值
this.weights[i] += error * inputs[i];
}
// 矫正阈值
this.threshold += error;
}

guess(inputs) {
let sum = 0;
for (let i = 0; i < this.weights.length; i++) {
sum += inputs[i] * this.weights[i];
}
return sum > this.threshold ? 1 : 0;
}
}

如果我们不训练,直接推断


let andPerceptron = new Perceptron(2);
andPerceptron.train([1, 1]); // 返回0 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经过10000次训练,很容易自动推断出正确的权重值以及阈值


let andPerceptron = new Perceptron(2);

// 训练AND门
for (let i = 0; i < 10000; i++) {
// 四种情况正确的数据推断
andPerceptron.train([0, 0], 0);
andPerceptron.train([0, 1], 0);
andPerceptron.train([1, 0], 0);
andPerceptron.train([1, 1], 1);
}

// 测试AND门
console.log(andPerceptron.guess([0, 0])); // 0
console.log(andPerceptron.guess([0, 1])); // 0
console.log(andPerceptron.guess([1, 0])); // 0
console.log(andPerceptron.guess([1, 1])); // 1

距离创造自己的chatgat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欢迎点赞收藏


作者:道可到
来源:juejin.cn/post/7219298341462392889
收起阅读 »

关于如何写一个有层次感的css遮罩效果

web
前言 写了这么多天游戏了,最近也想换换口味写一点有趣的CSS动效,这次我为大家带来的就是一个纯css的动态效果,层次感遮罩。在现在审美疲劳的大时代环境背景下,对页面的设计也开始越来越追求他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有时候因为一个好的板块动效,可以拉高整体的页面颜值增添...
继续阅读 »

前言


写了这么多天游戏了,最近也想换换口味写一点有趣的CSS动效,这次我为大家带来的就是一个纯css的动态效果,层次感遮罩。在现在审美疲劳的大时代环境背景下,对页面的设计也开始越来越追求他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有时候因为一个好的板块动效,可以拉高整体的页面颜值增添出页面的高级感,让网页用户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成为这个页面用户是一种非常自豪事情的感觉。(当然如果甲方觉得麻垮你说的再牛B也是白搭)


那么接下来我们马上开始今天的代码解析


实现步骤


创建出基本元素


不难看出页面元素其实就是一个边框加一段文字,但这个边框并非一个div加上border属性这么简单,这里我用的是伪元素


先写好html标签,这里用阿a标签什么的都可以。


<a href="#">荆棘鸟QAQ</a>

用css把整个页面变成灰色的,并且为了突出文字,把a标签居中,文字变为白色,再加上一个文字阴影。


body {
font-family: "黑体";
background-color: #555;
}

a {
color: #fffbf1;
text-shadow: 0 20px 25px #2e2e31;
font-size: 80px;
font-weight: bold;
text-decoration: none;
position: absolute;
top: 50%;
left: 50%;
transform: translateX(-50%) translateY(-50%);
}

image.png


添加伪类


这个就是重头戏了,因为层次效果全靠after和before这两个伪类表现出来。


减少冗余代码,所以先把两个伪类的共同样式写出来。伪类的高读要根据文字大小进行改变,所以直接用padding配合em来规定伪类的高度。宽度直接用100%


a:before,
a:after {
content: '';
padding: .9em .4em;
position: absolute;
left: 50%;
width: 100%;
top: 50%;
display: block;
border: 15px solid skyblue;
transform: translateX(-50%) translateY(-50%) rotate(0deg);
animation: 10s infinite alternate ease-in-out tipsy;
}

image.png


边框有了,现在就需要把动态效果给加上,让它先动起来


@keyframes tipsy {
0%{
transform: translateX(-50%) translateY(-50%) rotate(0deg);
}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X(-50%) translateY(-50%) rotate(360deg);
}
}

遮罩效果.gif


如动图所示,现在表框完全就是盖在文字上的,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并没有将层级给区分开来,这也很简单,把before这个伪元素的层级给下调就行啦
a:before {
z-index: -1;
}

当然层级改变了,但上一层的边框会把下一层的边框给覆盖住,所以还得让部分边框变得透明


a:before {
border-color: skyblue skyblue rgba(0, 0, 0, 0) rgba(0, 0, 0, 0);
z-index: -1;
}

a:after {
border-color: rgba(0, 0, 0, 0) rgba(0, 0, 0, 0) skyblue skyblue;
}

遮罩效果2.gif


现在就可以看到已经有层次感啦,但是还可以加上一点边框阴影让他更加立体


a:before {
border-color: skyblue skyblue rgba(0, 0, 0, 0) rgba(0, 0, 0, 0);
z-index: -1;
}

a:after {
border-color: rgba(0, 0, 0, 0) rgba(0, 0, 0, 0) skyblue skyblue;
box-shadow: 25px 25px 25px rgba(46, 46, 49, .8);
}

遮罩效果3.gif


那么到这就已经全部完成啦,以上就是本次代码的全部解析,下面我将把所有代码放在在线代码里供大家修改体验

在线代码



往期精彩


关于我写了一个海底掘金挑战游戏juejin.cn/post/714464…


关于我随手写了个掘金相关的游戏juejin.cn/post/714232…


关于我帮领导的孩子写了一个小游戏参赛这种事juejin.cn/post/714115…


关于我抽不到月饼礼盒于是用代码做了一个(纯代码文本) juejin.cn/post/714047…


关于我仿做了个steam很火的《Helltaker》游戏juejin.cn/post/712149…


作者:Gatsby
来源:juejin.cn/post/7144912266855940132
收起阅读 »

前端应该知道的浏览器中的内存知识

web
为了保证我们网页的稳定性,浏览器的内存知识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应该只考虑网页打开时的性能,也应该考虑网页长时间挂载下的稳定性。 本次梳理以Chrome为例。 chrome的内存限制 堆内存的限制是由 V8 来设置的。 存在限制 64位系统 物理内存...
继续阅读 »

为了保证我们网页的稳定性,浏览器的内存知识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应该只考虑网页打开时的性能,也应该考虑网页长时间挂载下的稳定性。


本次梳理以Chrome为例。


chrome的内存限制


堆内存的限制是由 V8 来设置的。


存在限制


64位系统
物理内存 > 16G => 最大堆内存限制为4G
物理内存 <= 16G => 最大堆内存限制为2G

32位系统
最大堆内存限制为1G


堆内存是计算机系统中,当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时,为了这些进程能够共享数据、交换信息而把它们的数据存放在一个连续的区域。它是一个连续的内存区域,在物理上并不存在。



何为内存


内存(Memory)是计算机的重要部件,也称内存储器和主存储器,它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它是外部存储器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在内存中进行,内存性能的强弱影响计算机整体发挥的水平。只要计算机开始运行,操作系统就会把需要运算的数据从内存调到CPU中进行运算,当运算完成,CPU将结果传送出来。


所以内存的运行决定计算机整体运行快慢。


为何限制


Chrome之所以限制了内存的大小,表面上的原因是V8最初是作为浏览器的JavaScript引擎而设计,不太可能遇到大量内存的场景,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V8的垃圾回收机制的限制。


由于V8需要保证JavaScript应用逻辑与垃圾回收器所看到的不一样,V8在执行垃圾回收时会阻塞 JavaScript应用逻辑,直到垃圾回收结束再重新执行JavaScript应用逻辑,这种行为被称为“全停顿”(stop-the-world)。


若V8的堆内存为1.5GB,V8做一次小的垃圾回收需要50ms以上,做一次非增量式的垃圾回收甚至要1秒以上。这样浏览器将在1s内失去对用户的响应,造成假死现象。如果有动画效果的话,动画的展现也将显著受到影响。


chrome网页是如何占用内存的


chrome之所以很吃内存,是因为chrome使用了多进程机制,每一个chrome的标签页以及每一个扩展,都是独立的进程。在目前的chrome进程架构里,访问一个网站至少包含四个进程:一个浏览器进程、一个GPU进程、一个渲染进程和一个网络进程。除此之外还有包含多个插件进程组成chrome的进程架构。



1. V8


V8 是google 开发的开源高性能 javascript引擎,V8引擎用C++语言开发,被用在Google的chrome浏览器,android 浏览器js引擎默认也用V8。


​ V8最初是为了提高web浏览器中的JavaScript运行性能设计的。为了提升性能,V8将JavaScript代码翻译为更高效的机器语言,而不是使用解释程序。它通过实现一个JIT(Just-In-Time,即时) 编译器来将JavaScript代码编译为机器语言,就像很多现代JavaScript引擎如SpiderMonkey或Rhino(Mozilla)做的那样。V8和它们主要的区别是它不会生成字节码或其他中间代码。


1.1 V8如何执行JavaScript



V8执行js的主要流程如下:



  • 准备执行JS需要的基础环境

  • 解析源码生成ast和作用域

  • 依据ast和作用域生成字节码

  • 解释器解释执行字节码

  • 监听热点代码

  • 编译器优化热点代码为二进制的机器码

  • 反优化二进制机器代码


1.1.1 准备执行JS需要的基础环境


这些基础环境包括:



  • 堆空间和栈空间

  • 全局执行上下文

  • 全局作用域

  • 内置函数

  • 宿主环境提供的扩展函数和对象

  • 事件循环系统


1. 堆空间


堆空间是一种树形的存储结构,用来存储对象类型的离散的数据,以及一些占用内存比较大的数据。


存在堆空间的:



  • 函数

  • 数组

  • 在浏览器中还有 window 对象

  • document 对象等


2. 栈空间


栈空间主要是用来管理 JavaScript 函数调用的,栈是内存中连续的一块空间,同时栈结构是“先进后出”的策略。


特点:



  • 先进后出

  • 空间连续

  • 查找效率非常高


函数调用过程中,什么会存在栈里:



  • 原生类型

  • 引用到的对象的地址

  • 函数的执行状态

  • this 值等


3. 全局执行上下文


V8 初始化了基础的存储空间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初始化全局执行上下文和全局作用域。 当 V8 开始执行一段可执行代码时,会生成一个执行上下文来维护执行当前代码所需要的变量声明、this 指向等。


执行上下文中主要包含:



  • 变量环境

  • 词法环境:包含了使用 let、const 等变量的内容

  • this 关键字


全局执行上下文在 V8 的生存周期内是不会被销毁的,它会一直保存在堆中。


4. 全局作用域


var x = 5
{
let y = 2
const z = 3
}

这段代码在执行时,会有两个对应的作用域,一个是全局作用域,另外一个是括号内部的作用域,但是这些内容都会保存到全局执行上下文中。


5. 内置函数


JavaScript的内置函数是浏览器内核自带的,不用任何函数库引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函数。JavaScript内置函数一共可分为五类:



  • 常规函数

  • 数组函数

  • 日期函数

  • 数学函数

  • 字符串函数


6. 宿主环境提供的扩展函数和对象


什么是宿主环境?


宿主环境可以是浏览器中的渲染进程,可以是 Node.js 进程, 也可以是其他的定制开发的环境,而这些宿主则提供了很多 V8 执行 JavaScript 时所需的基础功能部件。


7. 事件循环系统(Event Loop)


V8 还需要有一个主线程,用来执行 JavaScript 和执行垃圾回收等工作。


V8 是寄生在宿主环境中的,它并没有自己的主线程,而是使用宿主所提供的主线程,V8 所执行的代码都是在宿主的主线程上执行的。


在执行完代码之后,为了让线程继续运行,通常的做法是在代码中添加一个循环语句,在循环语句中监听下个事件。


如果主线程正在执行一个任务,这时候又来了一个新任务,那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引入一个任务队列,这个任务队列是放在了事件触发线程,让新任务暂存到任务队列中,等当前的任务执行结束之后,再从消息队列中取出正在排队的任务。当执行完一个任务之后,我们的事件循环系统会重复这个过程,继续从消息队列中取出并执行下个任务。


事件循环系统主要用来处理任务的排队和任务的调度。


1.1.2 解析源码生成ast和作用域


V8接收到JavaScript源代码后,解析器(Parser)会对其进行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结构化JavaScript字符串,生成AST(抽象语法树)。


解析代码需要时间,所以 JavaScript 引擎会尽可能避免完全解析源代码文件。另一方面,在一次用户访问中,页面中会有很多代码不会被执行到,比如,通过用户交互行为触发的动作。


正因为如此,所有主流浏览器都实现了惰性解析(Lazy Parsing)。解析器不必为每个函数生成 AST(Abstract Syntax tree,抽象语法树),而是可以决定“预解析”(Pre-parsing)或“完全解析”它所遇到的函数。


预解析会检查源代码的语法并抛出语法错误,但不会解析函数中变量的作用域或生成 AST。完全解析则将分析函数体并生成源代码对应的 AST 数据结构。相比正常解析,预解析的速度快了 2 倍。


生成 AST 主要经过两个阶段:分词和语义分析。AST 旨在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树形数据结构来描述源代码的具体语法组成,常用于语法检查(静态代码分析)、代码混淆、代码优化等。


V8 的 AST 表示方式


1.1.3 依据ast和作用域生成字节码


V8 引入 JIT(Just In Time,即时编译)技术,通过 Ignition 基线编译器快速生成字节码进行执行。


字节码是机器码的抽象,字节码可以直接被优化编译器 TurboFan 用于生成图(TurboFan 对代码的优化基于图),避免优化编译器在优化代码时需要对 JavaScript 源代码重新进行解析。


1.1.4 优化编译器 TurboFan


解释器执行字节码过程中,如果发现代码被重复执行,监控机器人会把这段代码标记为热点代码。热点代码会丢给优化编译器编译成二进制代码,然后优化。下次再执行时就执行这段优化后的二进制代码。


1.1.5 反优化


JS 语言是动态语言,非常之灵活,对象的结构和属性在运行时是可以发生改变的,设想一个问题,如果热代码在某次执行的时候,突然其中的某个属性被修改了,那么编译成机器码的热代码还能继续执行吗?


答案是肯定不能。这个时候就要使用到优化编译器的反优化了,他会将热代码退回到 AST 这一步,这个时候解释器会重新解释执行被修改的代码,如果代码再次被标记为热代码,那么会重复执行优化编译器的这个步骤。


1.2 内存管理


内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


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


高效的程序离不开内存的有效管理,内存管理的优势:



  • 减少内存分配

  • 回收开销

  • 避免内存碎片

  • 定位内存位置

  • 方便内存整理

  • 跟踪内存使用


1.2.1 V8 引擎的内存结构


因为 JavaScript 是单线程,所以 V8 在每个上下文都使用一个进程,如果你使用 Service Worker ,它也会为每个 Service Worker 生成一个新的进程。



Service Worker:一个服务器与浏览器之间的中间人角色,如果网站中注册了service worker那么它可以拦截当前网站所有的请求,进行判断(需要编写相应的判断程序),如果需要向服务器发起请求的就转给服务器,如果可以直接使用缓存的就直接返回缓存不再转给服务器,从而大大提高浏览体验。



一个正在运行的程序是由 V8 进程分配的内存来表示的,这被称为 Resident Set(常驻集)。这些内存会进一步划分成不同的部分。


一个 V8 进程的内存通常由以下几个块构成:



  1. **新生代内存区(new space)

    **大多数的对象都会被分配在这里,这个区域很小但是垃圾回收比较频繁;

  2. 老生代内存区(old space)

    属于老生代,这里只保存原始数据对象,这些对象没有指向其他对象的指针;

  3. **大对象区(large object space)

    **这里存放体积超越其他区大小的对象,每个对象有自己的内存,垃圾回收其不会移动大对象区;

  4. 代码区(code space)

    代码对象,会被分配在这里。唯一拥有执行权限的内存;

  5. map 区(map space)

    存放 Cell 和 Map,每个区域都是存放相同大小的元素,结构简单。


如下图:



Heap Memory(堆内存)


这是 V8 引擎存储对象(Object)和动态数据(Dynamic Data)的地方。这也是程序对于内存区域中最大的一块地方,同时**垃圾回收( GC )**也发生在这里。并不是整个 Heap (堆)内存都进行垃圾回收,只有新空间(New Space)和旧空间(Old Space)由垃圾回收管理。


整个堆内存被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 新空间:是新对象存活的地方,这些对象的生命周期都很短。这个空间很小,由两个 Semi-Space 组成,类似与 JVM 中的 S0 和 S1。

    我们将会在后面的内容看到它。新空间的大小是由两个 V8 中的标志位来控制: min_semi_space_size(Initial) 和 max_semi_space_size(Max) 。




  • 旧空间:在新空间中存活了两个 minor GC 周期的对象,会被迁移到这里。

    这个空间由 Major GC(Mark-Sweep & Mark-Compact) 管理。我们也会在后面内容中看到它。旧空间的大小也是由两个 V8 中的标志位来控制:nitial_old_space_size(Initial) 和 max_old_space_size(Max) 。

    旧空间被分成两个部分:




  • 旧指针空间:这些存活下来的的对象都包含了指向其他对象的指针。




  • 旧数据空间:这些对象只包含数据,没有指向其他对象的指针。在新空间中存活两个 minor GC 周期后,String,已经装箱的数字,未装箱的双精度数组会被迁移到这里。




  • 大型对象空间(Large object space):大于其他空间大小限制的对象存放在这里。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内存区域,这里的对象不会被垃圾回收器移动。




  • 代码空间(Code-space):这是即时编译器(JIT)存储已经编译的代码块的地方。这是唯一可执行内存的空间(尽管代码可能被分配到大型对象空间(Large object space),那也是可以执行的)。




  • 单元空间(Cell Space),属性单元空间(Property Cell Space)和映射空间(Map Space):这些空间分别存放 Cell,PropertyCell 和 Map。这些空间包含的对象大小相同,并且对对象类型有些限制,可以简化回收工作。




每个空间(除了大型对象空间)都由一组 Page 组成。一个 page 是由操作系统分配的一个连续内存块,大小为 1MB。


Stack(栈)


每个 V8 进程都有一个栈(Stack),这里保存静态数据的地方,比如:方法/函数框架,原型对象的值(Primitive value)和指针。栈(Stack)内存的大小由 V8 的标志位来设置:stack_size。



  1. 全局作用域被保存在 Stack 中的 Global frame 中。

  2. 每个函数调用都做为 frame 块添加到 Stack 中。

  3. 所有的局部变量,包括参数和返回值都保持在 Stack 的函数 frame 上。

  4. 所有的原型类型的数据,比如 int 和 String,都直接保持在 Stack 上。(是的,JavaScript 中 String 是原型数据)

  5. 所有的对象类型,比如 Employee 和 Function 都保存在 Heap 中,并且通过 Stack 上的指针来引用。(函数在 JavaScript 中也是对象。)

  6. 从当前函数中调用的函数被压入了 Stack 的顶部。

  7. 当函数返回是,它的 frame 块将会从 Stack 中移除。

  8. 一旦主进程完成,Heap 上的对象就不再有任何来自 Stack 的指针,这些对象将成为孤儿。

  9. 除非显式的复制,否则其他对象中的所有对象引用都是通过指针完成的。


正如你所看到的,Stack 是自动管理的,而且是由操作系统而不是 V8 本身完成的。因此我们不必担心 Stack 的问题。另一方面,Heap 不是由操作系统自动管理的,由于 Heap 是程序内存块中最大的内存空间,并且保存动态数据,所以它的空间使用会指数级增长,从而导致我们的程序内存耗尽。


1.2.2 V8 内存的使用


我们通过一段代码来看JS程序被执行时是如何使用内存的。


class Employee {
constructor(name, salary, sales) {
this.name = name;
this.salary = salary;
this.sales = sales;
}
}

const BONUS_PERCENTAGE = 10;

function getBonusPercentage(salary) {
const percentage = (salary * BONUS_PERCENTAGE) / 100;
return percentage;
}

function findEmployeeBonus(salary, noOfSales) {
const bonusPercentage = getBonusPercentage(salary);
const bonus = bonusPercentage * noOfSales;
return bonus;
}

let john = new Employee("John", 5000, 5);
john.bonus = findEmployeeBonus(john.salary, john.sales);
console.log(john.bonus);

动图封面


就像你看到的那样:



  1. 全局作用域被保存在 Stack 中的 Global frame 中。

  2. 每个函数调用都做为 frame 块添加到 Stack 中。

  3. 所有的局部变量,包括参数和返回值都保持在 Stack 的函数 frame 上。

  4. 所有的原型类型的数据,比如 int 和 String,都直接保持在 Stack 上。

  5. 所有的对象类型,比如 Employee 和 Function 都保存在 Heap 中,并且通过 Stack 上的指针来引用。

  6. 从当前函数中调用的函数被压入了 Stack 的顶部。

  7. 当函数返回是,它的 frame 块将会从 Stack 中移除。

  8. 一旦主进程完成,Heap 上的对象就不再有任何来自 Stack 的指针,这些对象将成为孤儿。

  9. 除非显式的复制,否则其他对象中的所有对象引用都是通过指针完成的


Stack 是自动管理的,而且是由操作系统而不是 V8 本身完成的。因此我们不必担心 Stack 的问题。另一方面,Heap 不是由操作系统自动管理的,由于 Heap 是程序内存块中最大的内存空间,并且保存动态数据,所以它的空间使用会指数级增长,从而导致我们的程序内存耗尽。


而且 Heap 中的内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支离破碎,从而拖慢程序。这时候就需要垃圾回收发挥作用了。


1.3 垃圾回收 Garbage collection



垃圾回收是指回收那些在应用程序中不再引用的对象,当一个对象无法从根节点访问这个对象就会做为垃圾回收的候选对象。这里的根对象可以为全局对象、局部变量,无法从根节点访问指的也就是不会在被任何其它活动对象所引用。



我们知道了 V8 是如何分配内存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自动管理 Heap 内存的,这对程序的性能非常重要。


当程序试图在 Heap 中分配超过可用的内存时,就会遇到内存不足的错误,整个页面都会崩溃。


一个不正确的 Heap 内存管理也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V8 引擎通过垃圾回收来管理 Heap 内存。简单来说,就是释放孤立(orphan)对象使用的内存。比如,一个对象并没有直接或者间接被 Stack 中的指针所引用,就会释放相应内存为新对象腾出空间。


V8 的垃圾回收器负责回收未使用的内存,以便 V8 进程重新使用。


1.3.1 如何判断非活跃对象


判断对象是否是活跃的一般有两种方法,引用计数法和可访问性分析法。


1. 引用计数法


V8中并没有使用这种方法,因为每当有引用对象的地方,就加1,去掉引用的地方就减1,这种方式无法解决A与B循环引用的情况,引用计数都无法为0,导致无法完成gc。


2. 可访问性分析法


V8中采用了这种方法,将一个称为GC Roots的对象(在浏览器环境中,GC Roots可以包括:全局的window对象,所有原生dom节点集合等等)作为所有初始存活的对象集合,从这个对象出发,进行遍历,遍历到的就认为是可访问的,为活动对象,需要保留;如果没有遍历到的对象,就是不可访问的,这些就是非活动对象,可能就会被垃圾回收


在浏览器环境中,GC Root 有很多,通常包括了以下几种 (但是不止于这几种):



  • 全局的 window 对象(位于每个 iframe 中)。

  • 文档 DOM 树,由可以通过遍历文档到达的所有原生 DOM 节点组成。

  • 存放栈上变量。



1.3.2 代际假说


代际假说(The Generational Hypothesis)是垃圾回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有两个特点




  1. 大部分对象在内存中存活时间很短,比如函数内部声明变量,块级作用域中的变量等,这些代码块执行完分配的内存就会被清掉。




  2. 不死的对象会活得更久,比如全局的window、Dom、全局api等对象。




基于代际假说的理论,在V8引擎中,垃圾回收算法被分为两种,一个是Major GC,主要使用了Mark-Sweep & Mark-Compact算法,针对的是堆内存中的老生代进行垃圾回收;


另外一个是Minor GC,主要使用了Scavenger算法,针对于堆内存中的新生代进行垃圾回收。



注:

所谓老生代指的就是那些存活时间很久没有被清理的对象,而新生代指的是存活时间很短的对象。



1.3.3 Scavenger算法


是在新生代内存中使用的算法,速度更快,空间占用更多的算法。New space区域分为了两个半区,分别为from-space和to-space。不断经过下图中的过程,在两个空间的角色互换中,完成垃圾回收的过程。每次都会有对象复制的操作,为了控制这里产生的时间成本和执行效率,往往新生代的空间并不大。同时为了避免长时间之后,某些对象会一直积压在新生代区域,V8制定了晋升机制,满足任一条件就会被分配到老生代的内存区中。




  1. 经历一次Scavenger算法后,仍未被标记清除的对象。




  2. 进行复制的对象大于to space空间大小的25%。





1.3.4 Mark-Sweep & Mark-Compact算法


是老生代内存中的垃圾回收算法,标记-清除 & 标记-整理,老生代里面的对象一般占用空间大,而且存活时间长,如果也用Scavenger算法,复制会花费大量时间,而且还需要浪费一半的空间。



  • 标记-清除过程:也就是可访问性分析法,从GC Root开始遍历,标记完成后,就直接进行垃圾数据的清理工作。




  • 标记-整理过程:清除算法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碎片过多会导致后面大对象无法分配到足够的空间,所以需要进行整理,第一步的标记是一样的,但标记完成活跃对象后,并不是进行清理,而是将所有存活的对象向一端移动,然后清理掉这端之外的内存。



1.3.5 优化策略


由于 JavaScript 是运行在主线程之上的,因此,一旦执行垃圾回收算法,都需要将正在执行的 JavaScript 脚本暂停下来,待垃圾回收完毕后再恢复脚本执行。这种行为叫做全停顿(Stop-The-World)。


STW(全停顿)会造成系统周期性的卡顿,对实时性高的和与时间相关的任务执行成功率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例如:js逻辑需要执行动画,刚好碰到gc的过程,会导致整个动画卡顿,用户体验极差。


为了降低这种STW导致的卡顿和性能不佳,V8引擎中目前的垃圾回收器名为Orinoco,经过多年的不断精细化打磨和优化,已经具备了多种优化手段,极大地提升了GC整个过程的性能及体验。



Orinoco 是 V8 GC 项目的代号,它利用并行,增量和并发的技术进行垃圾回收,来释放主线程。



1.3.6 并行回收


简单来讲,就是主线程执行一次完整的垃圾回收时间比较长,开启多个辅助线程(web-worker)来并行处理,整体的耗时会变少,所有线程执行GC的时间点是一致的,js代码也不会有影响,不同线程只需要一点同步的时间,在新生代里面执行的就是并行策略。



1.3.7 增量回收


并行策略说到底还是STW(全停顿)的机制,如果老生代里面存放一些大对象,处理这些依然很耗时,Orinoco又增加了增量回收的策略。将标记工作分解成小块,插在主线程不同的任务之间执行,类似于React fiber的分片机制,等待空闲时间分配。这里需要满足两个实现条件:


1. 随时可以暂停和启动,暂停要保存当前的结果,等下一次空闲时机来才能启动。


2. 暂停时间内,如果已经标记好的数据被js代码修改了,回收器要能正确地处理。



下面要讲到的就是Orinoco引入了三色标记法来解决随时启动或者暂停且不丢之前标记结果的问题。


1.3.8 三色标记法


三色标记法的规则如下:


1. 最开始所有对象都是白色状态


2. 从GC Root遍历所有可到达的对象,标记为灰色,放入待处理队列


3. 从待处理队列中取出灰色对象,将其引用的对象标记为灰色放入待处理队列,自身标记为黑色


4. 重复3中动作,直到灰色对象队列为空,此时白色对象就是垃圾,进行回收。



垃圾回收器可以依据当前内存中有没有灰色节点,来判断整个标记是否完成,如果没有灰色节点了,就可以进行清理工作了。如果还有灰色标记,当下次恢复垃圾回收器时,便从灰色的节点开始继续执行。


下面将要解决由于js代码导致对象引用发生变化的情况,Orinoco借鉴了写屏障的处理办法。


1.3.9 写屏障(write-barrier)


一旦对象发生变化时,如何精确地更新标记的结果,我们可以分析下一般js执行过程中带来的对象的变化有哪些,其实主要有2种:


1. 标记过的黑色或者灰色的对象不再被其他对象所引用。


2. 引入新的对象,新的对象可能是白色的,面临随时被清除的危险,导致代码异常。


第一种问题不大,在下次执行gc的过程中会被再次标记为白色,最后会被清空掉;


第二种就使用到了写屏障策略,一旦有黑色对象引用到了白色对象,系统会强制将白色对象标记成为灰色对象,从而保证了下次gc执行时状态的正确,这种模式也称为强三色原则。


1.3.10 并发回收


虽说三色标记法和写屏障保证了增量回收的机制可以实现,但依然改变不了需要占用主线程的情况,一旦主线程繁忙,垃圾回收依然会影响性能,所以增加了并发回收的机制。


V8里面的并发机制相对复杂,简化来看,当主线程运行代码时,辅助线程并发进行标记,当标记完成后,主线程执行清理的过程时,辅助线程也并行执行。



1.4 D8


D8 是一个十分有用的调试工具,你能够把它看成是 debug for V8 的缩写。我们可以应用 d8 来查看 V8 在执行 JavaScript 过程中的各种两头数据,例如作用域、AST、字节码、优化的二进制代码、垃圾回收的状态,还能够应用 d8 提供的公有 API 查看一些外部信息。


该工具的下载教程和使用方式:blog.csdn.net/heyYouU/art…


2. memory cache


在我们使用强缓存+协商缓存的时候,我们会将一部分资源放在内存中缓存起来。


内存中的缓存,主要包含的是当前中页面中已经抓取到的资源,例如页面上已经下载的样式、脚本、图片等。读取内存中的数据肯定比磁盘快,内存缓存虽然读取高效,可是缓存持续性很短,会随着进程的释放而释放。一旦我们关闭 Tab 页面,内存中的缓存也就被释放了。


我们上面谈到了,V8对堆内存的大小做了限制,如果超过了限制会导致网络崩溃的现象,那么我们的memory cache的占用内存受不受V8的约束呢。


当然是受约束的,如果要缓存大量的资源,还得需要用到磁盘缓存。


参考: blog.csdn.net/qiwoo_weekl…


作者:黑色的枫
来源:juejin.cn/post/7221793823704514620
收起阅读 »

Android UI-薄荷健康尺子

效果 源码:HenCoder-CustomView: HenCoder-三篇自定义View仿写 (gitee.com) 原的 仿的 功能点分析 根据尺子的量程 和 分度值 绘制尺子的静态效果 内容滑动,计算滑动边界 惯性滑动,智能定位 计算当前刻度值 基...
继续阅读 »

效果


源码:HenCoder-CustomView: HenCoder-三篇自定义View仿写 (gitee.com)


原的


QQ图片20220508153648.gif
仿的


QQ图片20220508153644.gif


功能点分析



  1. 根据尺子的量程 和 分度值 绘制尺子的静态效果

  2. 内容滑动,计算滑动边界

  3. 惯性滑动,智能定位

  4. 计算当前刻度值

  5. 基准线居中


实现分析


OIP-C.jfif


绘制尺子刻度



  1. 分度值:即最小刻度值,就是在测量仪器所能读出的最小值,指测量工具上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最小格的数值

  2. 绘制尺子刻度,肯定要用到循环,最简单的办法,知道尺子的刻度总数,即可把尺子绘制出来。

  3. 尺子的刻度数根据 量程和分度值确定。上图尺子同样的量程 有两个分度值,尺子的刻度数完全不同

  4. 刻度数的计算:量程/分度值。 比如:

    1. 度量范围20~100,量程是80,分度值是1。 一共80个刻度

    2. 但凡事总有例外,度量范围0~100,量程100,分度值1,并不是100个刻度,而是一百零一个刻度。

    3. 0也算一个刻度,0 ~ 100 是101个数。1~100才是100个数。 程序员应该很好理解吧,毕竟从入行开始,数的起始就不是1了🐶



  5. 尺子的刻度一般都是10进制,则取余数 i % 10 == 0 表明是大刻度,其余的都是小刻度。

  6. 定义变量,刻度的长款,间隔。已经知道总刻度数,通过循环遍历即可绘制出尺子的静态样式

  7. 绘制文字比较简单 每次取余数 i % 10 == 0 表示大刻度,需要绘制文字,坐标微调即可。


尺子的滑动



  1. 滑动分两种,内容滑动和拖拽滑动。

    1. 内容滑动场景是:ScrollView ,ListView,RecyclerView,在有限的位置固定的空间内可以展示无限内容。

    2. 拖拽滑动指View内容不变,位置变化。应用场景是微信语音,视频电话的小窗口。



  2. 尺子的滑动是内容滑动

    1. 重写onTouchEvent() 。记录每次手指滑动产生的坐标,上一次坐标与当前坐标相减,计算滑动距离。

    2. 在move事件中,调用scrollBy() 传入滑动距离,内容滑动完成



  3. 惯性滑动组件介绍

    1. 仅仅使用scrollBy() 滑动无惯性,效果比较生硬,与系统滑动组件的体验相差比较多

    2. 结合 VelocityTrackerScroller 使滑动产生惯性

    3. VelocityTracker 收集手指滑动路径的坐标用作路程,传入时间,计算出速度。

    4. Scroller 滑动辅助类,并不实现View滚动。它的作用好像属性动画,计算一段时间内数字变化, 比如:一秒内从0增长到100。 开发者监听数字变化从而实现动画



  4. 惯性滑动实现

    1. 重写onTouchEvent() 调用VelocityTracker.addMovement(event) 收集手势滑动信息

    2. 在up事件,VelocityTracker.computeCurrentVelocity(1000) 计算一秒内滑动距离产生的速度

    3. 速度计算结果 ,手指左滑 速度正数 ,手指右滑 速度负数。

    4. 速度正数使坐标增加 ,负数使坐标减少。这里会引发一个问题

    5. 调用Scroller.fling()

      1. fling 参数解析

      2. startX:开始位置

      3. minX-maxX:区间 ,根据速度计算x值 的范围在 minX maxX之间

      4. velocityX 速度的影响

        1. 比如:手指右滑

        2. 期望效果 x轴正方向移动 值增加

        3. 实际效果 速度负数 Scroller.fling动画结果 x轴负方向移动 值减少

        4. 期望效果与实际效果正好相反 所以速度取相反数 效果正好



      5. fling总结

        1. startX开始位置 如 :100

        2. 受速度影响 计算结果 会从100开始增加或减少。

        3. 但不是无限增加或减少,计算结果的边界在 minX最小值,maxX最大值 之间





    6. 调用 invalidate() 触发view重绘,

    7. 重写computeScroll() ,获取Scroller动画结果 ,调用scrollTo() 实现内容滚动




滑动边界


Untitled.png


滑动边界与view的大小是两个概念


view的内容绘制在canvas上,canvas是一块无限大的画布,View有坐标系,左上角是原点(0,0),惨van无限大,坐标系也是无限大的。


View的宽高则是在无限大的canvas从原点开始圈出一块位置展示内容。


如下图,用户的可视范围只是100*100,但无限大的canvas仍然存在。假设在(200,200)的位置画了一个点,虽然用户看不见,但是它仍然存在。


上一节使用scrollBy()scrollTo() 实现内容的滑动


其内部原理是修改View的两个属性mScrollX,mScrollYmScrollX,mScrollY 表示内容在X轴Y轴的滚动距离,也可以说是确定View的展示的原点。


举例说明:



  1. 自定义View,宽高都是100

  2. 两点坐标确定一个矩形,默认原点(0,0) 由于宽高100,另一点坐标(100,100)。View展示canvas (0,0),(100,100)两点坐标圈出的部分

  3. 沿X轴移动距离100后,原点坐标(100,0),另一点坐标(200,100)。View展示canvas (100,0),(200,100)两点坐标圈出的部分


所以想要实现View内容滑动的边界,就要限制X轴坐标的取值范围,也就是mScrollX 属性的范围,从0到X。


那么如何计算滑动范围呢?


滑动范围 = 大刻度数大刻度宽 + 小刻度数小刻度宽 + 间隔数*间隔宽


基准线居中


其实这个东西吧 属于会了不难,难了不会,经验问题,不知道的可能想半天也没想出来。


先说结论:基准线x轴坐标 = view宽度/2 + mScrollX 就能达到滚动时居中效果。


分析



  1. 假设View的宽高都为100

  2. 画一条长度为10的X轴居中的线段,坐标点(50,10)

  3. 这条线段只是看起来居中,在view的可视范围(0,0),(100,100)内居中,

  4. 它并不是画在View上,而是画在canvas,view只是圈出一个范围

  5. 当内容水平滑动,x值不断改变,线段的坐标也要随着滑动不断变化,才能维持居中的效果

  6. 代表水平滑动距离的变量是mScrollX 线段坐标点为 (mScrollX +50,10)


智能定位


业务描述


当滑动到两个刻度之间,四舍五入自动定位到最近的那个刻度,比如:滑动到11.6,分度值是1,左右两个刻度分别是11,12。四舍五入滑动到12。


应用场景



  1. 惯性滑动后需要智能定位

  2. up手势之后,如果速度过小,无法出发惯性滑动,则需要智能定位


实现过程


这块挺复杂的,没办法详细说 很容易乱,我的思路不一定是最好的,当作参考



  1. 核心思路是利用等比例换算。

  2. 预先知道总滑动距离,知道当前滑动值,能够计算出滑动比例。

  3. 滑动比例 == 数值比例,通过比例计算出当前的测量值

  4. 根据分度值单位四舍五入,求出定位值,计算出定位值的X轴坐标

  5. mScrollX -定位值的X轴坐标 = 滑动距离。求出滑动距离后利用 Scroller.startScroll() 进行滑动


只绘制可视区域内容


之前几点完成之后就算是可以正常使用的组件了,原本是不打算做可视区域绘制的(懒)


但是在调试的时候发现绘制内容过多会很卡,不流畅z


比如:度量范围1~100,分度值是1,需要绘制100个刻度。分度值0.1,需要绘制1k个刻度,分度值0.01,需要绘制1w个刻度,卡顿非常明显了,简直不能用。


计算可视区域非常简单。view的可见区域 = x轴坐标范围 = 滚动距离 + view的宽度


x坐标在范围内视为可见,不在范围内视为不可见


private fun isVisibleArea(x: Int): Boolean {
//view的可见区域 = x轴坐标范围 = 滚动距离 + view的宽度
val offset = 20 //偏移量
val start =scrollX-offset
val end =scrollX+measuredWidth+ offset
return x in start..end
}

override fun onDraw(canvas: Canvas) {
super.onDraw(canvas)
//简化代码
if (isVisibleArea(x)){
drawLine(i, canvas)
drawText(i, canvas)
}
}

作者:图个喜庆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095286970976305182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2分钟部署自己的ChatGPT,告别网络困扰

最近的chatGPT是热火朝天,基本人手一个。工具用的好,工作5分钟,划水一整天。 不过最近ChatGPT的访问越来越限制了,访问官网都有网络的问题,今天小卷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案,私人独享属于自己的chatGPT,不再担心想用的时候访问不了的情况。 项目是Git...
继续阅读 »

最近的chatGPT是热火朝天,基本人手一个。工具用的好,工作5分钟,划水一整天。


不过最近ChatGPT的访问越来越限制了,访问官网都有网络的问题,今天小卷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案,私人独享属于自己的chatGPT,不再担心想用的时候访问不了的情况。


项目是Github上开源chatGPT项目,基于 OpenAI GPT-3.5 Turbo API 的demo。地址:github.com/ddiu8081/ch…


效果如下:



使用步骤


1.服务器上安装nodejs环境


准备一个海外服务器(漂亮国节点),这里以Ubuntu操作系统为例



  1. Node:需要使用 Node v18 或更高版本


# 更新
apt-get install update
# 安装node
apt-get install node
# 安装npm
apt-get install npm
# 安装n模块
apt-get install -g n
# 安装最新版的node
sudo n latest

最后通过node -v查看版本号,在v18版本以上即可



2.安装pnpm


推荐使用pnpm管理依赖,安装命令:


npm i -g pnpm

3.下载代码


从github上克隆代码下载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ddiu8081/chatgpt-demo.git

4.安装依赖


代码下载完后,进入到chat-demo目录下,安装需要的依赖


pnpm install

5.添加API Key


需要用到你自己的ChatGPT账号的key,获取地址:platform.openai.com/account/api…


需要将.env.example文件重命名为.env文件,并将你的key写到.env文件里


# 重命名文件
mvn .env.example .env
# 写入key
vim .env

将下面文本中的key替换为你的key,替换后按esc键,然后再输入:wq 保存退出


 OPENAI_API_KEY=sk-xxx...

2.png


6.运行应用


运行项目,并且让你的应用能在公网访问到,执行命令如下,出现IP和端口号就说明运行成功了


pnpm run dev --host 0.0.0.0

3.png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显示的IP通常是云服务器内网IP,不可直接访问,需要使用服务器的公网IP:3000端口号访问


以阿里云为例,每个服务器都有公网IP和内网IP,记得改为公网IP


4.png


作者:卷福同学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19862257644388409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Claude,一个可以无需魔法访问的ChatGPT

它是由11名OpenAI前员工开发的一款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是一款非常强大的AI工具。 了解Claude 相...
继续阅读 »

它是由11名OpenAI前员工开发的一款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等任务,是一款非常强大的AI工具。



了解Claude


相比较ChatGPT和NewBing,Claude注册的方式很简单。无需魔法。具体操作如下: image.png



  • 与ChatGPT、NewBing等其他AI系统有以下主要区别:



  1. 不同的训练数据和模型:我是使用Constitutional AI技术和专门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训练而成的,与其他系统使用的训练方法和模型不同。

  2. 不同的设计目的:我是为帮助人类而设计的AI助手,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友好、真诚和有价值的交互体验。而其他系统更注重生成文字上类似人的语言输出。

  3. 不同的交互方式:我会对用户输入的每一条信息进行理解和回应。而其他系统更像是简单地对话,每个回应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

  4. 安全机制:我在回应生成上做了更多考虑以避免过于人性化、非理性和不道德的言论。并且我没有连接到任何可能产生偏见或有害信息的公开数据。

  5. 持续监督:我会持续接受人工监督和评估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确保为用户提供最适合的体验。而其他系统更注重自动化生成文字的流畅度。


Claude官网



http://www.anthropic.com/



注册


将Claude添加到slack



  • 点击Add to slack



http://www.anthropic.com/claude-in-s…



image.png


image.png


创建工作区


第一次登录没有的话可以直接创建一个工作区 image.png


image.png 邮箱可以自己选择 ,我是用的Gmail,收到验证码后直接填写进去



如果收不到验证码可以看下Gmail邮箱的推广里面。国内的邮箱可以看看垃圾邮件



然后根据提示填写公司或团队的名称即可:


image.png 然后点击每一步点击下一步跳过此步骤 完成注册。


添加关联


回到第一步 https://www.anthropic.com/claude-in-slack重新点击Add to Slack image.png image.png


使用Claude


在应用找到Claude并点击,然后在聊天框中输入任意内容会出现同意条框的提示,点击Agree即可。然后即可使用了。 image.png


作者:码上遇见你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440107214618661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免费的chatGPT—4来了,告别付费从我做起,主打的就是一个白嫖

免费的chatGPT—4来了,告别付费从我做起,主打的就是一个白嫖! chatGPT出来的也有一段时间了,相信大家都是很想体验一下chatGPT的生产力的,但是openAI是不对国内开放的,因此就出现了一堆的收费镜像,问个几次就要收费,但是博主作为一个资深白嫖...
继续阅读 »

免费的chatGPT—4来了,告别付费从我做起,主打的就是一个白嫖!


chatGPT出来的也有一段时间了,相信大家都是很想体验一下chatGPT的生产力的,但是openAI是不对国内开放的,因此就出现了一堆的收费镜像,问个几次就要收费,但是博主作为一个资深白嫖党怎能容忍支持我的小伙伴去付费的,接下来就坐上鹿邑的小火车,带你体验免费的chatGPT-4。


1.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邮箱(不要是QQ邮箱就行):


1.1: 进入这个链接:slack.com/intl/zh-sg/


2.png


1.2:点击使用电子邮件注册(这里我们不要用QQ邮箱去注册可能收不到验证码)


3.png


1.3:输入我们收到的验证码:


4.png


1.4:然后我们就会来到这个界面:


5.png


1.5:点击创建我们的工作区输入我们工作区的名字:


6.png


1.6:这里直接下一步:


7.png


1.7:这里直接点击跳过即可:


8.png


1.9:来到我们我工作区名字页面:


9.png


1.10:到了这里我们就注册好了:


10.png


2.植入我们的人工智能到我们的工作区中:


2.1:复制这个链接:http://www.anthropic.com/claude-in-s…


11.png


2.2:来到这个页面点击一下Add to Slack(点击允许)


12.png


2.3:再回到我们刚刚的slack页面此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页面会多出一个Claude :


13.png


2.4:点击我们的Claude Ai 随便给它发个消息就行(然后点击Agree同意即可):


14.png


到此我们就可以愉快的访问我们的人工智能了,比如我们来问一个关于爱情的相关的:


(可以看到它的回答还是比较官方的)
15.png


作者:鹿邑网爬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193477584291436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直播开发】WebRTC 的初认识

前言 Web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是一种用于实现实时通信的开放标准和技术框架。它允许浏览器和移动应用程序实现点对点(P2P)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无需任何插件或附加软件。WebRTC 的发展和普及,得益于 HTML5 ...
继续阅读 »

前言


Web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是一种用于实现实时通信的开放标准和技术框架。它允许浏览器和移动应用程序实现点对点(P2P)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无需任何插件或附加软件。WebRTC 的发展和普及,得益于 HTML5 的广泛应用和 WebRTC 的开放性和跨平台性。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中,WebRTC 成为了实现实时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


WebRTC 的历史和背景


WebRTC 最早由 Google 在 2011 年提出,并在 2013 年正式成为 W3C 和 IETF 的标准。在这之前,实时通信一般需要通过 Flash 插件、ActiveX 控件或者 Java Applet 等附加软件来实现,这使得实时通信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也面临着兼容性和安全性等问题。WebRTC 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为实现实时通信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WebRTC 的主要功能和优点


WebRTC 提供了丰富的实时通信功能,包括音频,视频,数据传输和共享屏幕等功能。它具有以下优点:



  • 实时性好:WebRTC 可以实现低延迟的音视频传输,使得实时通信更加流畅和自然。

  • 交互性强:WebRTC 提供了实时互动的功能,使得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有效。

  • 兼容性好:WebRTC 支持多种浏览器和平台,包括 Chrome、Firefox、Safari、Edge 等,且无需安装任何附加软件。

  • 开发成本低:WebRTC 提供了易于使用的 API 和开发工具,使得开发者可以快速开发实时通信应用,且无需额外的开发成本。


WebRTC 的应用场景和用途


WebRTC 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涵盖了在线教育,远程会议,互联网电话,即时通讯,游戏,虚拟现实,医疗保健等领域。例如,WebRTC 可以用于实现在线教育平台的实时互动教学,或者为远程办公人员提供高效的视频会议服务。WebRTC 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实时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高了人们的生产力和交流效率。


WebRTC 的技术组成部分


WebRTC 的技术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媒体引擎,信令协议,NAT 穿透技术,安全和加密机制等。




  • 媒体引擎:WebRTC 的媒体引擎是其核心技术之一,用于处理音视频数据的捕获,编解码和传输等任务。它可以实现音视频数据的实时捕获和处理,同时提供多种编解码器,使得数据传输更加高效和稳定。




  • 信令协议:WebRTC 使用信令协议进行会话管理和数据交换。它的主要任务是协商双方之间的会话参数和建立点对点连接。WebRTC 支持多种信令协议,包括 SIP、XMPP、WebSocket 等。




  • NAT 穿透技术:由于大多数网络设备采用了 NAT 技术,WebRTC需要采用特殊的NAT穿透技术来解决设备之间的通信问题。WebRTC 采用 STUN、TURN 和 ICE 等技术,通过中继服务器和代理服务器等手段,实现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




  • 安全和加密机制:WebRTC 通过加密机制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它采用 DTLS 协议实现端到端加密,同时支持 SRTP 协议实现数据的传输加密。另外,WebRTC 还支持数字证书和身份认证等安全机制,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论


综上所述,WebRTC 是一种重要的实时通信技术,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在线交流和协作的发展。后续我们将从体系结构、实现和开发、以及应用来领略 WebRTC 技术的美。


作者:Quincy_Ye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186286563885111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一个通用的圆角View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介绍一个通用的圆角View,可以根据圆角的复杂度来灵活切换实现方式。 本自定义View可实现的效果如下: 之前的文章中介绍了实现圆角的各种方式,也比较了各种方案的优势和局限。 圆角实现方式汇总 实际使用中发现在一些简单场景中针对只需要实现上...
继续阅读 »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介绍一个通用的圆角View,可以根据圆角的复杂度来灵活切换实现方式。


本自定义View可实现的效果如下:



之前的文章中介绍了实现圆角的各种方式,也比较了各种方案的优势和局限。


圆角实现方式汇总


实际使用中发现在一些简单场景中针对只需要实现上圆角或者下圆角的场景,或者所有圆角一致的需求中,我们使用性能更高的outlineProvider实现是最佳选择,但是在复杂需求中,比如上下左右圆角弧度不一致,这种时候我们要实现的话就需要切换实现方案。


二、源码


1.自定义属性


<declare-styleable name="RoundCornerLayout">
<attr name="topCornerRadius" format="dimension|reference" />
<attr name="topCornerRadiusLeft" format="dimension|reference" />
<attr name="topCornerRadiusRight" format="dimension|reference" />
<attr name="bottomCornerRadius" format="dimension|reference" />
<attr name="bottomCornerRadiusLeft" format="dimension|reference" />
<attr name="bottomCornerRadiusRight" format="dimension|reference" />
<attr name="cornerMode" format="string" >
<enum name="outline" value ="0"/>
<enum name="xfermode" value ="1"/>
<enum name="clip_path" value ="2"/>
</attr>
</declare-styleable>

cornerMode用于选择实现方式,可选实现方式有


outline:


支持同时设置四个圆角以及单独设置上圆角或者下圆角,但所有圆角弧度必须相同,不支持单独配置


性能:绘制性能最优,暂未发现兼容和锯齿问题


xfermode:


支持四个圆角单独设置和同时设置


性能:性能稍差,同时抗锯齿效果比clippath会好一些


clippath:


支持四个圆角单独设置和同时设置,实现最灵活。


性能:性能稍差,同时低版本机型锯齿明显,同时和硬件加速有兼容问题,部分机型存在渲染闪烁了切割黑屏


outline的实现方式需要配置 topCornerRadius或者bottomCornerRadius即可


xfermode和clippath的实现方式则需要根据上下左右四个圆角分别配置


2.自定义圆角View


class RoundCornerLayout @JvmOverloads constructor(
context: Context,
attrs: AttributeSet? = null,
defStyleAttr: Int = 0
) : FrameLayout(context, attrs, defStyleAttr) {
companion object {
private const val TAG = "RoundCornerLayout"
private const val CORNER_MODE_OUTLINE = 0
private const val CORNER_MODE_XFERMODE = 1
private const val CORNER_MODE_CLIPPATH = 2
}

private var cornerMode = 0
private var topCornerRadius = 0
private var topCornerRadiusLeft = 0
private var topCornerRadiusRight = 0
private var bottomCornerRadius = 0
private var bottomCornerRadiusLeft = 0
private var bottomCornerRadiusRight = 0

private var mRoundRectPath = Path()
private var mPaint = Paint()
private val mRect = RectF()
private var roundedCorners = FloatArray(8)
private var maskBitmap: Bitmap? = null

init {
val typedArray =
context.obtainStyledAttributes(attrs, R.styleable.RoundCornerLayout, defStyleAttr, 0)
cornerMode =
typedArray.getInt(
R.styleable.RoundCornerLayout_cornerMode,
CORNER_MODE_OUTLINE
)
topCornerRadius =
typedArray.getDimensionPixelSize(R.styleable.RoundCornerLayout_topCornerRadius, 0)
topCornerRadiusLeft =
typedArray.getDimensionPixelSize(R.styleable.RoundCornerLayout_topCornerRadiusLeft, 0)
topCornerRadiusRight =
typedArray.getDimensionPixelSize(R.styleable.RoundCornerLayout_topCornerRadiusRight, 0)
bottomCornerRadius =
typedArray.getDimensionPixelSize(R.styleable.RoundCornerLayout_bottomCornerRadius, 0)
bottomCornerRadiusLeft =
typedArray.getDimensionPixelSize(R.styleable.RoundCornerLayout_bottomCornerRadiusLeft, 0)
bottomCornerRadiusRight =
typedArray.getDimensionPixelSize(R.styleable.RoundCornerLayout_bottomCornerRadiusRight, 0)
typedArray.recycle()
mPaint.isAntiAlias = true
updateRoundRectMode()
}

private fun setRoundRectPath() {
roundedCorners[0] = topCornerRadiusLeft.toFloat()
roundedCorners[1] = topCornerRadiusLeft.toFloat()
roundedCorners[2] = topCornerRadiusRight.toFloat()
roundedCorners[3] = topCornerRadiusRight.toFloat()
roundedCorners[4] = bottomCornerRadiusLeft.toFloat()
roundedCorners[5] = bottomCornerRadiusLeft.toFloat()
roundedCorners[6] = bottomCornerRadiusRight.toFloat()
roundedCorners[7] = bottomCornerRadiusRight.toFloat()
mRect.set(0f, 0f, width.toFloat(), height.toFloat())
mRoundRectPath.rewind()
mRoundRectPath.addRoundRect(mRect, roundedCorners, Path.Direction.CW)
}


private fun setOutlineMode() {//讨巧上下多截出去一点,达到只有上圆角或者下圆角,实际还是一致的圆角
when {
topCornerRadius != 0 && bottomCornerRadius == 0 -> {
clipToOutline = true
outlineProvider = object : ViewOutlineProvider() {
override fun getOutline(view: View, outline: Outline) {
outline.setRoundRect(
Rect(0, 0, view.width, view.height + topCornerRadius),
topCornerRadius.toFloat()
)
}
}
}
topCornerRadius == 0 && bottomCornerRadius != 0 -> {
clipToOutline = true
outlineProvider = object : ViewOutlineProvider() {
override fun getOutline(view: View, outline: Outline) {
outline.setRoundRect(
Rect(0, 0 - bottomCornerRadius, view.width, view.height),
bottomCornerRadius.toFloat()
)
}
}
}
topCornerRadius != 0 && bottomCornerRadius != 0 && bottomCornerRadius == topCornerRadius -> {
clipToOutline = true
outlineProvider = object : ViewOutlineProvider() {
override fun getOutline(view: View, outline: Outline) {
outline.setRoundRect(
Rect(0, 0, view.width, view.height),
topCornerRadius.toFloat()
)
}
}
}
}
}

private fun updateRoundRectMode() {
when (cornerMode) {
CORNER_MODE_OUTLINE -> {
setOutlineMode()
}
else -> clipToOutline = false
}
}

override fun onSizeChanged(w: Int, h: Int, oldw: Int, oldh: Int) {
super.onSizeChanged(w, h, oldw, oldh)
when (cornerMode) {
CORNER_MODE_XFERMODE -> {
maskBitmap?.recycle()
maskBitmap = Bitmap.createBitmap(w, h, Bitmap.Config.ARGB_8888).apply {
val canvasTmp = Canvas(this)
setRoundRectPath()
canvasTmp.drawPath(mRoundRectPath, mPaint)
}
}
CORNER_MODE_CLIPPATH -> {
setRoundRectPath()
}
}
}

override fun dispatchDraw(canvas: Canvas?) {
when (cornerMode) {
CORNER_MODE_CLIPPATH -> {
canvas?.clipPath(mRoundRectPath) //切割指定区域
super.dispatchDraw(canvas)
}
CORNER_MODE_XFERMODE -> {
val layerId = canvas?.saveLayer(mRect, mPaint) ?: -1
super.dispatchDraw(canvas)
mPaint.xfermode = PorterDuffXfermode(PorterDuff.Mode.DST_IN) //设置图层混合模式
maskBitmap?.run {
canvas?.drawBitmap(this, 0f, 0f, mPaint)
}
mPaint.xfermode = null
canvas?.restoreToCount(layerId)
}
else -> {
super.dispatchDraw(canvas)
}
}
}
}

三、使用


本文开头的圆角效果就是下面这段代码实现的:


<com.ui.RoundCornerLayout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Left="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Top="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Right="20dp"
app:topCornerRadius="@dimen/roundRectCornerTop">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50dp"
android:text="outline"
android:background="@android:color/holo_blue_light"
android:gravity="center" />
</com.ui.RoundCornerLayout>

<com.ui.RoundCornerLayout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Left="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Top="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Right="20dp"
app:bottomCornerRadius="@dimen/roundRectCornerTop">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50dp"
android:text="outline"
android:background="@android:color/holo_blue_light"
android:gravity="center" />
</com.ui.RoundCornerLayout>

<com.ui.RoundCornerLayout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Left="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Top="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Right="20dp"
app:bottomCornerRadius="@dimen/roundRectCornerTop"
app:topCornerRadius="@dimen/roundRectCornerTop">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80dp"
android:text="outline"
android:background="@android:color/holo_blue_light"
android:gravity="center" />
</com.ui.RoundCornerLayout>

<com.ui.RoundCornerLayout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Left="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Top="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Right="20dp"
app:cornerMode="xfermode"
app:topCornerRadiusLeft="@dimen/roundRectCornerTop"
app:topCornerRadiusRight="@dimen/roundRectCornerTop"
app:bottomCornerRadiusLeft="0dp"
app:bottomCornerRadiusRight="@dimen/roundRectCornerTop2"
>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80dp"
android:text="xfermode"
android:background="@android:color/holo_blue_light"
android:gravity="center" />
</com.ui.RoundCornerLayout>
<com.ui.RoundCornerLayout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Left="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Top="20dp"
android:layout_marginRight="20dp"
app:cornerMode="clip_path"
app:topCornerRadiusLeft="0dp"
app:topCornerRadiusRight="@dimen/roundRectCornerTop"
app:bottomCornerRadiusLeft="0dp"
app:bottomCornerRadiusRight="@dimen/roundRectCornerTop2"
>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80dp"
android:text="clippath"
android:background="@android:color/holo_blue_light"
android:gravity="center" />
</com.ui.RoundCornerLayout>

作者:zzy的学习笔记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079859710115877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

MVI 架构的理解

回顾MVC MVP MVVM MVC MVC架构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View层: 对应于xm布局文件和java代码动态view部分。 Controller层: 主要负责业务逻辑,在android中由Activity承担,但xml视图能力太弱,所以A...
继续阅读 »

回顾MVC MVP MVVM


MVC


image.png


MVC架构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 View层: 对应于xm布局文件和java代码动态view部分。




  • Controller层: 主要负责业务逻辑,在android中由Activity承担,但xml视图能力太弱,所以Activity既要负责视图的显示又要加入控制逻辑,承担功能过多。




  • Model层: 主要负责网络请求,数据库处理,I/O操作,即页面的数据来源。




MVC数据流向为:



  • View接收用户的点击

  • View请求Controller进行处理或直接去Model获取数据

  • Controller请求model获取数据,进行其他的业务操作,将数据反馈给View层


MVC缺点:


如上2所说,android中xml布局功能性太弱,activity实际上负责了View层与Controller层两者的功能,耦合性太高。


MVP:


image.png


MVP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View层:对应于Activity与xml,只负责显示UI,只与Presenter层交互,与Model层没有耦合。


2.Presenter层:主要负责处理业务逻辑,通过接口回调View层。


3.Model层:主要负责网络请求,数据库处理的操作。


MVP解决了MVC的两个问题,即Activity承担了两层职责与View层和Model层耦合的问题。


MVP缺点:


1.Presenter层通过接口与View通信,实际上持有了View的引用。


2.业务逻辑的增加,一个页面变得复杂,造成接口很庞大。


MVVM


image.png
MVVM改动在于将Presenter改为ViewModel,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View: Activity和Xml,与其他的相同


2.Model: 负责管理业务数据逻辑,如网络请求,数据库处理,与MVP中Model相同


3.ViewModel:存储视图状态,负责处理表现逻辑,并将数据设置给可观察容器。


View和Presenter从双向依赖变成View可以向ViewModel发送指令,但ViewModel不会直接向View回调,而是让View通过观察者的模式去监听数据的改变,有效规避MVP双向依赖的缺点。


MVVM缺点:


多数据流:View与ViewModel的交互分散,缺少唯一修改源,不易于追踪。


LiveData膨胀:复杂的页面需要定义多个MutableLiveData,并且都需要暴露为不可变的LivewData。


MVI是什么?


先上图


image.png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 Model层: 与MVVM中的Model不同的是,MVIModel可以理解是View Model,存储视图状态,负责处理表现逻辑,并将ViewState设置给可观察数据容器




  2. View层: 与其他MVVM中的View一致,可能是一个Activity或者任意UI承载单元。MVI中的View通过订阅Model的变化实现界面刷新




  3. Intent层: 此Intent不是ActivityIntent,而是指用户的意图,比如点击加载,点击刷新等操作,用户的任何操作都被包装成Intent,在model层观察用户意图从而去做加载数据等操作。




目前android主流的MVI是基于协程+flow+viewModel去实现的,协程应该大家都知道,所以先来了解一下MVI中的flow


flow是什么?


在flow 中,数据如水流一样经过上游发送,中间站处理,下游接收,类似于Rxjava,使用各种操作符实现异步数据流框架
代码示例:


   runBlocking {
flow {
emit(1)
emit(2)
emit(3)
emit(4)
emit(5)
}.filter { it > 2 }
.map { it * 2 }
.take(2)
.collect {
Log.d("FLOW", it.toString())
}
}

flow是冷流,只有订阅者订阅时,才开始执行发射数据流的代码
即下游无消费行为时,上游不会产生数据,只有下游开始消费,上游才从开始产生数据,从上述例子看,当调用了collect后,才会执行flow语句块里面的代码,并且flow每次重新订阅收集都会将所有事件重新发送一次


但是在我们的开发场景中,一般是先触发某个事件(比如请求数据之后)才会去刷新UI,显然flow不适用于这种场景,因为flow只有在下游开始消费时才会触发生产数据


因此引入一个新的概念,StateFlow:


StateFlow与Flow的区别是StateFlow是热流,即无论下游是否有消费行为,上游都会自己产生数据。
代码示例:


在ViewModel创建StateFlow,发送UI状态,关于UI状态下面会讲,这里主要了解StateFlow的用法


//创建flow
private val _state = MutableStateFlow<ViewState>(ViewState.Default)
val state: StateFlow<EnglishState>
get() = _state

//发送UI状态
state.value = ViewState.Loading

在Activity中接收:


    mViewModel.state.collect{
when(it) {
is ViewState.Default -> {

}
is ViewState.Loading -> {
//展示加载中页面
tvLoading.visibility = View.VISIBLE
}
is ViewState.BannerMsg -> {
//加载完成,绑定数据
tvLoading.visibility = View.GONE
tvError.visibility = View.GONE
mAdapter.setData(it.data)
}
is ViewState.Error -> {
//加载失败,展示错误页面
tvError.visibility = View.VISIBLE
}
}
}

看起来这个StateFlow用法和MVVM中的LiveData类似,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1:StateFlow 需要将初始状态传递给构造函数,而 LiveData 不需要。


区别2:当 View 进入 STOPPED 状态时,LiveData.observe() 会自动取消注册使用方,停止发送数据, 而从 StateFlow 收集数据的操作并不会自动停止。如需要实现LiveData相同的行为,可以在 Lifecycle.repeatOnLifecycle 块中去观察数据流。


MVI框架构建:


Intent介绍:


上面提到,intent指的是用户意图,在代码层面上来说他其实就是个枚举类,在kotlin中可以通过sealed关键字来生成封闭类,这个关键字生成的封闭类在when语句中可以不用写else


sealed class UserIntent {
object GetBanners: UserIntent() //定义了一个用户获取Banner的意图
}

处理Intent


这里需要了解一下:Chnnel


channel主要用于协程之间的通讯,使用send和receive往通道里写入或者读取数据,2个方法为非阻塞挂起函数,channel是热流,不管有没有订阅者都会发送。
我们的view层的触发操作和viewModel层获取数据这个流程恰巧应该是需要完全分离的,并且channel具备flow的特性,所以用channel来做view和viewModel的通讯非常适合
根据上面的例子,用Channel把UserIntent处理一下:
在View Model定义并观察用户意图:


class UserViewModel : ViewModel() {
val userIntent = Channel<UserIntent>() //定义用户意图

init {
observeUserIntent()
}

private fun observeUserIntent() { //观察用户意图
viewModelScope.launch {
userIntent.consumeAsFlow().collect{
when(it) {
is UserIntent.GetBanners -> {
loadBanner()
}
}
}
}
}

Activity中发送用户意图: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private val mViewModel by lazy {
ViewModelProvider(this)[UserViewModel::class.java]
}
private val mAdapter by lazy { BannerAdapter() }
private lateinit var rvData: RecyclerView
private lateinit var tvLoading: TextView
private lateinit var tvError: TextView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initView()
loadData()
}

private fun initView() {
rvData = findViewById<RecyclerView?>(R.id.rv_data).apply {
layoutManager = LinearLayoutManager(this@MainActivity)
adapter = mAdapter
}
tvLoading = findViewById(R.id.loading)
tvError = findViewById(R.id.load_error)
}

private fun loadData() { //将用户意图传给view Model
lifecycleScope.launch {
mViewModel.userIntent.send(UserIntent.GetBanners)
}
}

看完上面的代码,MVI中的View到Model之间的数据流向就已经清晰了,
接下来就是Model向View层传递数据的过程


State介绍:


State是UI状态,MVI的一个特点就是数据状态统一管理,state是个和Intent一样的枚举,但是不同的是intent是个事件流,state是个状态流
定义一个State类:


sealed class ViewState {
object Default: ViewState() //页面默认状态
object Loading : ViewState() //页面加载
data class BannerMsg(val data: List<Banner>?): ViewState() //页面加载完成
data class Error(val error: String?): ViewState() //页面加载错误
}

处理State


在ViewModel中观测到用户意图,根据用户意图去做相关操作,然后将UI State反馈给用户



class UserViewModel : ViewModel() {
val userIntent = Channel<UserIntent>()
private val _state = MutableStateFlow<ViewState>(ViewState.Default)
val state: StateFlow<EnglishState>
get() = _state

init {
observeUserIntent()
}

private fun observeUserIntent() {
viewModelScope.launch { //观测用户意图
userIntent.consumeAsFlow().collect{
when(it) {
is UserIntent.GetBanners -> {
loadBanner()
}
}
}
}
}

private fun loadBanner() {
viewModelScope.launch {
state.value = ViewState.Loading //加载中状态 反馈给View层
val banners = CloudService.cloudApi.getBanner() //获取数据
banners.data?.let {
state.value = ViewState.BannerMsg(it) //加载成功状态,数据反馈给View
return@launch
}
state.value = ViewState.Error(banners.errorMsg) //加载错误状态反馈给View
}
}
}

Activity中观察页面状态: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private val mViewModel by lazy {
ViewModelProvider(this)[UserViewModel::class.java]
}
private val mAdapter by lazy { BannerAdapter() }
private lateinit var rvData: RecyclerView
private lateinit var tvLoading: TextView
private lateinit var tvError: TextView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main)
initView()
observeViewModel()
loadData()
}

private fun initView() {
rvData = findViewById<RecyclerView?>(R.id.rv_data).apply {
layoutManager = LinearLayoutManager(this@MainActivity)
adapter = mAdapter
}
tvLoading = findViewById(R.id.loading)
tvError = findViewById(R.id.load_error)
}

private fun loadData() {
lifecycleScope.launch {
//发送用户意图
mViewModel.userIntent.send(UserIntent.GetBanners)
}
}

private fun observeViewModel() {
lifecycleScope.launch {
mViewModel.state.collect{ //观测UI状态,根据不同的状态刷新Ui
when(it) {
is ViewState.Default -> {
//初始值不做任何操作
}
is ViewState.Loading -> {
//展示加载中页面
tvLoading.visibility = View.VISIBLE
}
is ViewState.BannerMsg -> {
//加载完成,绑定数据
tvLoading.visibility = View.GONE
tvError.visibility = View.GONE
mAdapter.setData(it.data)
}
is ViewState.Error -> {
//加载失败,展示错误页面
tvError.visibility = View.VISIBLE
}
}
}
}
}
}

MVI架构主要代码介绍完毕。


MVI总结:


MVI强调数据的单向流动,主要分为几步:




  • 用户操作以Intent的形式通知Model.




  • Model基于Intent更新State




  • View接收到State变化刷新UI




数据永远在一个环形结构中单向流动,不能反向流动。


MVI优缺点


优点:



  • MVI的核心思想是 view-intent-viewmodel-state-view 单向数据流,MVVM核心思想是 view-viewmodel-view 双向数据流



    • 代码分层更清晰,viewmodel 无需关心view如何触发和更新,只需要维护intentstate即可





    • IntentState的引入解决了ViewModelModel的界限模糊问题




缺点:




  • 单向流和双向流,并非 好和不好 的选择,而是 适合和不适合 的选择,业务逻辑较为简单的界面,它不需要mvi、mvvm、mvp、mvc,只一个activity或者fragment + layout 即可,一味的套用架构,反而适得其反!




  • 逻辑、数据、UI 较为复杂时,intentstate将会变得臃肿


作者:用户1577096808602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2460499493568571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