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Demo体验

Demo体验

场景Demo,开箱即用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别再用 useEffect 写满组件了!试试这个三层数据架构 🤔🤔🤔

web
面试导航 是一个专注于前、后端技术学习和面试准备的 免费 学习平台,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栈学习,深入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核心原理,帮助开发者构建全面的技术体系。平台还收录了大量真实的校招与社招面经,帮助你快速掌握面试技巧,提升求职竞争力。如果你想加入我们的交流群,欢迎...
继续阅读 »

面试导航 是一个专注于前、后端技术学习和面试准备的 免费 学习平台,提供系统化的技术栈学习,深入讲解每个知识点的核心原理,帮助开发者构建全面的技术体系。平台还收录了大量真实的校招与社招面经,帮助你快速掌握面试技巧,提升求职竞争力。如果你想加入我们的交流群,欢迎通过微信联系:yunmz777



我们常常低估了数据获取的复杂性,直到项目已经陷入困境。很多项目一开始只是简单地在组件中随手使用 useEffect()fetch()


然而不知不觉中,错误处理、加载状态、缓存逻辑和重复请求越堆越多,代码变得混乱难以维护,调试也越来越痛苦。


以下是我在许多项目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 组件触发了重复的网络请求 —— 只是因为没有正确缓存数据

  2. 组件频繁重渲染 —— 状态管理混乱,每秒更新几十次

  3. 过多的骨架屏加载效果 —— 导致整个应用看起来总是“卡在加载中”

  4. 用户看到旧数据 —— 修改数据后缓存没有及时更新

  5. 并发请求出现竞态条件 —— 不同请求返回顺序无法预测,导致数据错乱

  6. 内存泄漏 —— 订阅和事件监听未正确清理

  7. 乐观更新失败却悄无声息 —— 页面展示和实际数据不一致

  8. 服务端渲染数据失效太快 —— 页面跳转后立即变成过期数据

  9. 无效的轮询逻辑 —— 要么频繁请求没有变化的数据,要么根本没必要轮询

  10. 组件与数据请求逻辑强耦合 —— 导致组件复用性极差

  11. 顺序依赖的多层请求链 —— 比如:获取用户 → 用户所属组织 → 组织下的团队 → 团队成员


以上问题在复杂应用中极为常见。如果不从架构层面进行规划和优化,很容易陷入混乱的技术债中,影响项目长期维护与扩展。


这些问题会互相叠加。一个糟糕的数据获取模式,往往会引发三个新的问题。等你意识到时,原本“简单”的仪表盘页面已经需要从头重构了。


这篇文章将向你展示一种更好的做法,至少是我在项目中偏好的架构方式。我们将构建一个三层数据获取架构,它可以从最基本的 CRUD 操作无缝扩展到复杂的实时应用,而不会让你陷入混乱的思维模型中。


不过在介绍这套“三层数据架构”之前,我们得先谈谈一个常见的起点: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直接在组件里用 useEffect() 搭配 fetch() 来获取数据,然后继续开发下去。


但这种方式,很快就会失控。以下是原因:


export function TeamDashboard() {
const [user, setUser] = useState(null);
const [org, setOrg] = useState(null);
const [teams, setTeams] = useState([]);
const [isLoading, setIsLoading] = useState(true);
const [error, setError] = useState(null);
const [isCreating, setIsCreat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lastUpdated, setLastUpdated] = useState(null);

// Waterfall ❌
useEffect(() => {
const fetchData = async () => {
try {
// User request
const userData = await fetch("/api/user").then((res) => res.json());
setUser(userData);

// Wait for user, then fetch org
const orgData = await fetch(`/api/org/${userData.orgId}`).then((res) =>
res.json()
);
setOrg(orgData);

// Wait for org, then fetch teams
const teamsData = await fetch(`/api/teams?orgId=${orgData.id}`).then(
(res) => res.json()
);
setTeams(teamsData);
setIsLoading(false);
} catch (err) {
setError(err.message);
setIsLoading(false);
}
};

fetchData();
}, []);

// Handle window focus to refetch
useEffect(() => {
const handleFocus = async () => {
if (!user?.id) return;
setIsLoading(true);
await refetchData();
};

window.addEventListener("focus", handleFocus);
return () =>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focus", handleFocus);
}, [user?.id]);

// Polling for updates
useEffect(() => {
if (!user?.id || !org?.id) return;

const pollTeams = async () => {
try {
const teamsData = await fetch(`/api/teams?orgId=${org.id}`).then(
(res) => res.json()
);
setTeams(teamsData);
} catch (err) {
// Silent fail or show error?
console.error("Polling failed:", err);
}
};

const interval = setInterval(pollTeams, 30000);
return () => clearInterval(interval);
}, [user?.id, org?.id]);

const refetchData = async () => {
try {
const userData = await fetch("/api/user").then((res) => res.json());
const orgData = await fetch(`/api/org/${userData.orgId}`).then((res) =>
res.json()
);
const teamsData = await fetch(`/api/teams?orgId=${orgData.id}`).then(
(res) => res.json()
);

setUser(userData);
setOrg(orgData);
setTeams(teamsData);
setLastUpdated(new Date());
} catch (err) {
setError(err.message);
} finally {
setIsLoading(false);
}
};

const createTeam = async (newTeam) => {
setIsCreating(true);
try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api/teams", {
method: "POST",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body: JSON.stringify(newTeam),
});

if (!response.ok) throw new Error("Failed to create team");

const createdTeam = await response.json();

// Optimistic update attempt
setTeams((prev) => [...prev, createdTeam]);

// Or full refetch because you're paranoid
await refetchData();
} catch (err) {
setError(err.message);
// Need to rollback optimistic update?
// But which teams were the original ones?
} finally {
setIsCreating(false);
}
};

// Component unmount cleanup
useEffect(() => {
return () => {
// Cancel any pending requests?
// How do we track them all?
};
}, []);

// The render logic is still complex
if (isLoading && !teams.length) {
return <LoadingSpinner />;
}

if (error) {
return <ErrorDisplay message={error} onRetry={refetchData} />;
}

return (
<div>
<h1>{org?.name}'s Dashboard</h1>
{isLoading && <div>Refreshing...</div>}
<TeamList teams={teams} onCreate={createTeam} isCreating={isCreating} />
{lastUpdated && (
<div>Last updated: {lastUpdated.toLocaleTimeString()}</div>
)}
</div>

);
}

这种“在组件中用 useEffect + fetch”的方式,存在大量问题:



  • 瀑布式请求:请求按顺序依赖执行,效率低下(后面我们会详细讨论)

  • 状态管理混乱:多个 useState 钩子相互独立,容易不同步

  • 内存泄漏风险:事件监听器、定时器等需要手动清理,容易遗漏

  • 无法取消请求:组件卸载时,无法终止正在进行中的请求

  • 加载状态复杂:isLoading 究竟是哪个请求在加载?多个并发请求怎么处理?

  • 错误处理难统一:错误冒泡到哪里?如何集中处理错误?

  • 缓存数据过期问题:没有机制标记哪些数据已经过期

  • 乐观更新灾难:需要手动写回滚逻辑,容易出错

  • 依赖数组陷阱:一不小心漏了依赖,导致潜在 Bug 难以排查

  • 测试极其困难:模拟这些副作用和状态逻辑是一场噩梦


当你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问题会指数级地增长。每新增一个功能,就意味着更多的状态、更多的副作用、更多边界条件需要考虑。


当然,你也可以用 Redux 或 MobX 来集中管理状态,但这些库往往也会引入新的复杂度和大量样板代码。最终你会陷入一张难以理清的“action → reducer → selector”的关系网中。我自己也喜欢这两个库,但它们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你可能会想:“那我用 useReducer() + useContext() 管理状态不就好了?”
是的,这种组合确实可以整洁地组织状态,但它仍然没有解决数据获取本身的复杂性。加载状态、错误处理、缓存失效等问题依旧存在。


顺带一提,你可能还会想:“我干脆一次性把所有数据都请求回来,不就没这些问题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这也不可行。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Dashboard() {
// Creates a waterfall - each request waits for the previous ❌
const { user } = useUser(); // Request 1
const { org } = useOrganization(user?.id); // Request 2 (waits)
const { teams } = useTeams(org?.id); // Request 3 (waits more)

// Total delay: 600-1200ms
return <DashboardView user={user} org={org} teams={teams} />;
}

Server Components(服务器组件)是一种更快、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它们允许你在服务器端获取数据,然后一次性将处理后的结果发送给客户端,从而:



  • 减少前后端之间的网络请求次数

  • 降低客户端的计算负担

  • 提升页面加载速度和整体性能


通过在服务器上完成数据获取与渲染逻辑,Server Components 能帮助你构建更简洁、高性能的 React/Next.js 应用架构。


export default async function Dashboard() {
const user = await getUser();

// fetch org and teams in parallel using user data ✅
const [org, teams] = await Promise.all([
getOrganization(user.orgId),
getTeamsByOrgId(user.orgId),
]);

return <DashboardView user={user} org={org} teams={teams} />;
}

如果我告诉你,其实有一种更优雅的方式来组织数据获取逻辑,不仅能随着应用的增长而扩展,还能让你的组件保持简洁、专注 —— 你会不会感兴趣?


这正是 “三层数据架构(Three Layers of Data Architecture)” 的核心思想。这个模式将数据获取逻辑划分为三个清晰的层级,每一层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这样的设计让你的应用:



  • 更容易理解

  • 更方便测试

  • 更便于维护和扩展


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这三层到底是什么。


三层数据架构


解决方案就是构建一个三层架构,实现关注点分离,让你的应用更容易理解、维护和扩展。


这种架构理念受到 React Query 的启发,它为管理服务端状态提供了一套强大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你不一定非得使用 React Query,但我个人非常推荐它作为数据获取与缓存的首选库。
它帮你处理掉大量样板代码,让你可以专注于业务逻辑和界面开发。



💡 小提示:如果你选择使用 React Query,别忘了在开发环境中加上




<ReactQueryDevtools /> —— 这个调试工具会极大提升你的开发体验。



20250513092135


回到“三层架构”本身。其实它的结构非常简单:



  1. 服务器组件(Server Components) —— 负责初始数据获取

  2. React Query —— 处理客户端的缓存与数据更新

  3. 乐观更新(Optimistic Updates) —— 提供即时的 UI 反馈


React Query 支持两种方式来实现乐观更新(即在真正完成数据变更之前就提前更新界面):



  • 使用 onMutate 钩子,直接操作缓存实现数据预更新

  • 或者通过 useMutation 的返回值,根据变量手动更新 UI


这种模式不仅让用户感受到更快的响应,还能保持数据与界面的同步性。


下面是一个推荐的项目结构示例,用来更清晰地理解这三层架构的组织方式:


app/
├── page.tsx # Layer 1: Server Component entry
├── api/
│ └── teams/
│ └── route.ts # GET, POST teams
│ └── [teamId]/
│ └── route.ts # GET, PUT, DELETE specific team
├── TeamList.tsx # Client component consuming Layers 2 & 3
├── components/ # Fix: Add this folder
│ └── TeamCard.tsx
└── ui/
├── error-state.tsx # Layer 2: Error handling states
└── loading-state.tsx # Layer 2: Loading states

hooks/
├── teams/
│ ├── useTeamsData.ts # Layer 2: React Query hooks
│ └── useTeamMutations.ts # Layer 3: Mutations with optimism

queries/ # Layer 1: Server-side database queries
├── teams/
│ ├── getAllTeams .ts
│ ├── getTeamById.ts
│ ├── getTeamsByOrgId.ts
│ ├── deleteTeamById.ts
│ ├── createTeam.ts
│ ├── updateTeamById.ts

context/
└── OrganizationContext.tsx # Layer 2: Centralized data management

三层架构的数据如何流动?


这三个层按顺序工作但保持独立:


用户请求(User Request)

【第一层:服务器组件(Server Component)】
- 调用 getAllTeams() 从数据库获取数据
- 返回已渲染的 HTML(含初始数据)

【第二层:React Query(客户端状态管理)】
- 接收并“脱水”服务器返回的数据(hydrate)
- 管理客户端缓存
- 处理自动/手动重新请求(refetch)

【第三层:用户交互(User Actions)】
- 执行乐观更新,立即反馈 UI
- 发起真实的变更请求(mutation)
- 自动或手动触发缓存失效(cache invalidation)


第一层:Server Components


服务器组件负责处理初始数据获取,让你的应用感觉即时可用。但它们不会动态更新——这时 React Query 就派上用场了(第二层)。


import { getAllTeams } from "@/queries/teams/getAllTeams";
import { TeamList } from "./TeamList";
import { OrganizationProvider } from "@/context/OrganizationContext";

export default async function Page() {
// Layer 1: Fetch initial data on server
const teams = await getAllTeams();

return (
<main>
<h1>Teams Dashboard</h1>
{/* Pass server data to React Query via context */}
<OrganizationProvider initialTeams={teams}>
<TeamList />
</OrganizationProvider>
</main>

);
}

getAllTeams 函数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库查询,用于获取所有团队。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 SQL 查询,也可以是一个 ORM 调用,具体取决于您的设置。


如下代码所示:


import { db } from "@/lib/db"; // Database or ORM connection
import { Team } from "@/types/team";
import { NextResponse } from "next/server";

export async function getAllTeams(): Promise<Team[]> {
try {
const teams = await db.team.findMany();
return teams;
} catch (error) {
throw new Error("Failed to fetch teams");
}
}

第二层:React Query


第 2 层使用来自第 1 层的初始数据并管理客户端状态:


import { useQuery } from "@tanstack/react-query";

export function useTeamsData(initialData: Team[]) {
return useQuery({
queryKey: ["teams"],
queryFn: async () => {
// Client-side must use API routes, not direct queries
// I want to keep my server and client code separate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api/teams");
if (!response.ok) throw new Error("Failed to fetch teams");
return response.json();
},
initialData, // Received from Server Component via context
staleTime: 5 * 60 * 1000,
refetchOnWindowFocus: false,
});
}

以下是客户端组件从第 2 层消费的方式。


"use client";

import { useOrganization } from "@/context/OrganizationContext";
import { LoadingState } from "@/ui/loading-state";
import { ErrorState } from "@/ui/error-state";

export function TeamList() {
// Data from Layer 2 context
const { teams, isLoadingTeams, error } = useOrganization();

if (error) {
return <ErrorState message="Failed to load teams" />;
}

if (isLoadingTeams) {
return <LoadingState />;
}

return (
<div>
{teams.map((team) => (
<TeamCard key={team.id} team={team} />
))}
</div>

);
}

真正的“魔法”发生在第三层,这一层让你在服务器还在处理请求时,就能立即更新 UI,带来极致流畅的用户体验 —— 这正是乐观更新(Optimistic Updates)的价值所在。


在这个层中,所有变更请求(mutations)都被集中管理,例如创建或删除团队。


我们通常会把这部分逻辑封装在一个独立的 Hook 中,比如 useTeamMutations,它内部使用 React Query 的 useMutation 来处理对应的操作,从而让业务逻辑更清晰、职责更明确、代码更易维护。


// Layer 3: Mutations with optimism
import { useMutation, useQueryClient } from "@tanstack/react-query";

export function useTeamMutations() {
const queryClient = useQueryClient();

const createTeamMutation = useMutation({
mutationFn: async (newTeam: { name: string; members: string[] }) =>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api/teams", {
method: "POST",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body: JSON.stringify(newTeam),
});
if (!response.ok) throw new Error("Failed to create team");
return response.json();
},
onMutate: async (newTeam) => {
await queryClient.cancelQueries({ queryKey: ["teams"] });
const currentTeams = queryClient.getQueryData(["teams"]);
queryClient.setQueryData(["teams"], (old) => [
...old,
{ ...newTeam, id: `temp-${Date.now()}` },
]);
return { currentTeams };
},
onError: (err, variables, context) => {
queryClient.setQueryData(["teams"], context.currentTeams);
},
onSettled: () => {
queryClient.invalidateQueries({ queryKey: ["teams"] });
},
});

const deleteTeamMutation = useMutation({
mutationFn: async (teamId: string) =>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api/teams/${teamId}`, {
method: "DELETE",
});
if (!response.ok) throw new Error("Failed to delete team");
return response.json();
},
onMutate: async (teamId) => {
await queryClient.cancelQueries({ queryKey: ["teams"] });
const currentTeams = queryClient.getQueryData(["teams"]);
queryClient.setQueryData(["teams"], (old) =>
old.filter((team) => team.id !== teamId)
);
return { currentTeams };
},
onError: (err, teamId, context) => {
queryClient.setQueryData(["teams"], context.currentTeams);
},
onSettled: () => {
queryClient.invalidateQueries({ queryKey: ["teams"] });
},
});

return {
createTeam: createTeamMutation.mutate,
deleteTeam: deleteTeamMutation.mutate,
isCreating: createTeamMutation.isLoading,
isDeleting: deleteTeamMutation.isLoading,
};
}

TeamCard 组件使用 useTeamMutations 钩子来处理团队的创建和删除。它还显示每个操作的加载状态。


"use client";
// TeamList.tsx - Using Layer 3 mutations
import { useTeamMutations } from "@/hooks/teams/useTeamMutations";

interface TeamCardProps {
team: {
id: string;
name: string;
members: string[];
};
}

export function TeamCard({ team }: TeamCardProps) {
const { deleteTeam, isDeleting } = useTeamMutations();

return (
<div className="p-4 border border-gray-200 rounded-lg mb-4">
<h3 className="text-lg font-semibold">{team.name}</h3>
<p className="text-gray-600">Members: {team.members.length}</p>
<button
onClick={() =>
deleteTeam(team.id)}
disabled={isDeleting}
className="mt-2 px-4 py-2 bg-red-600 text-white rounded hover:bg-red-700 disabled:opacity-50"
>
{isDeleting ? "Deleting..." : "Delete Team"}
</button>
</div>

);
}

将所有内容联系在一起:Context


上下文提供程序消除了 prop 钻取,并集中了数据访问。这对于多个组件需要相同数据的复杂应用尤其有用。


import { createContext, useContext } from "react";
import { useTeamsData } from "@/hooks/teams/useTeamsData";

interface OrganizationContextValue {
teams: Team[];
isLoadingTeams: boolean;
error: Error | null;
}

const OrganizationContext = createContext<OrganizationContextValue | null>(
null
);

export function OrganizationProvider({ children, initialTeams }) {
const { data: teams, isLoading, error } = useTeamsData(initialTeams);

return (
<OrganizationContext.Provider
value={{ teams, isLoadingTeams: isLoading, error }}
>

{children}
</OrganizationContext.Provider>

);
}

export function useOrganization() {
const context = useContext(OrganizationContext);
if (!context) {
throw new Error("useOrganization must be used within OrganizationProvider");
}
return context;
}

OrganizationProvider 组件包裹了 TeamList,为其提供了第一层的初始数据,同时统一管理加载状态与错误处理


在更复杂的应用中,你可以为不同的数据层增加更多的上下文(Context)提供器。
比如,你可能会有:



  • 一个 UserContext 来管理用户信息

  • 一个 AuthContext 来处理认证状态


通过这种方式,你的组件可以专注于渲染 UI,而数据获取与状态管理则被集中管理,逻辑更清晰、职责更分明。


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简单应用而言,“三层数据架构”可能有点大材小用。
但对于中大型项目来说,它具有极高的可扩展性,能很好地应对不断增长的复杂度。



此外,它还让测试变得更加简单 —— 你可以通过模拟(mock)这些 Context Provider,来独立测试每个组件,无需依赖真实数据。


P.S.:这个架构不仅限于 React。你在 Vue.js、Svelte 或其他前端框架中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关键在于:关注点分离,让组件专注于“渲染”,而不是“获取数据”或“管理状态”。


总结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适用于复杂 React/Next.js 应用的 三层数据架构,通过将数据获取流程拆分为 Server Components、React Query 和用户交互三层,解决了传统 useEffect + fetch 带来的各种性能与维护问题。该模式强调 关注点分离,提升了组件的复用性、可测试性和扩展能力。尽管对小项目可能偏重,但在中大型应用中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清晰的逻辑组织能力,是构建健壮前端架构的实用指南。


作者:Moment
来源:juejin.cn/post/7503449107542016040
收起阅读 »

初级、中级、高级前端工程师,对于form表单实现的区别

web
在 React 项目中使用 Ant Design(Antd)的 Form 组件能快速构建标准化表单,特别适合中后台系统开发。以下是结合 Antd 的 最佳实践 和 分层实现方案: 一、基础用法:快速搭建标准表单 import { Form, Input, B...
继续阅读 »

在 React 项目中使用 Ant Design(Antd)的 Form 组件能快速构建标准化表单,特别适合中后台系统开发。以下是结合 Antd 的 最佳实践分层实现方案




一、基础用法:快速搭建标准表单


import { Form, Input, Button, Checkbox } from 'antd';

const BasicAntdForm = () => {
const [form] = Form.useForm();

const onFinish = (values: any) => {
console.log('提交数据:', values);
};

return (
<Form
form={form}
layout="vertical"
initialValues={{ remember: true }}
onFinish={onFinish}
>

{/* 邮箱字段 */}
<Form.Item
label="邮箱"
name="email"
rules={[
{ required: true, message: '请输入邮箱' },
{ type: 'email', message: '邮箱格式不正确' }
]}
>

<Input placeholder="user@example.com" />
</Form.Item>

{/* 密码字段 */}
<Form.Item
label="密码"
name="password"
rules={[
{ required: true, message: '请输入密码' },
{ min: 8, message: '至少8位字符' }
]}
>

<Input.Password />
</Form.Item>

{/* 记住我 */}
<Form.Item name="remember" valuePropName="checked">
<Checkbox>记住登录状态</Checkbox>
</Form.Item>

{/* 提交按钮 */}
<Form.Item>
<Button type="primary" htmlType="submit">
登录
</Button>
</Form.Item>
</Form>

);
};

核心优势



  • 内置校验系统:通过 rules 属性快速定义验证规则

  • 布局控制layout="vertical" 自动处理标签对齐

  • 状态管理Form.useForm() 自动处理表单状态




二、中级进阶:复杂场景处理


1. 动态表单字段(如添加多个联系人)


import { Form, Button } from 'antd';

const DynamicForm = () => {
return (
<Form>
<Form.List name="contacts">
{(fields, { add, remove }) => (
<>
{fields.map(({ key, name, ...rest }) => (
<div key={key} style={{ display: 'flex' }}>
<Form.Item
{...rest}
name={[name, 'phone']}
rules={[{ required: true }]}
>

<Input placeholder="手机号" />
</Form.Item>
<Button onClick={() => remove(name)}>删除</Button>
</div>
))}
<Button onClick={() => add()}>添加联系人</Button>
</>
)}
</Form.List>

</Form>
);
};

2. 异步验证(如检查用户名是否重复)


<Form.Item
name="username"
rules={[
{ required: true },
{
validator: (_, value) =>
fetch(`/api/check?username=${value}`)
.then(res => res.ok ? Promise.resolve() : Promise.reject('用户名已存在'))
}
]}
>
<Input />
</Form.Item>

3. 条件渲染字段(如选择国家后显示省份)


const { watch } = useForm();
const country = watch('country');

<Form.Item name="province" hidden={!country}>
<Select options={provinceOptions} />
</Form.Item>




三、高级优化:性能与可维护性


1. 表单性能优化


// 使用 shouldUpdate 避免无效渲染
<Form.Item shouldUpdate={(prev, current) => prev.country !== current.country}>
{({ getFieldValue }) => (
getFieldValue('country') === 'CN' && <ProvinceSelect />
)}
</Form.Item>

2. 类型安全(TypeScript)


interface FormValues {
email: string;
password: string;
}

const [form] = Form.useForm<FormValues>();

3. 主题定制(通过 ConfigProvider)


import { ConfigProvider } from 'antd';

<ConfigProvider
theme={{
token: {
colorPrimary: '#1890ff',
borderRadius: 4,
},
components: {
Form: {
labelColor: '#333',
},
},
}}
>

<YourFormComponent />
</ConfigProvider>




四、企业级解决方案


1. 表单设计器集成


// 结合 XFlow 实现可视化表单设计
import { XFlow, FormBuilder } from '@antv/xflow';

const FormDesigner = () => (
<XFlow>
<FormBuilder
components={registeredComponents} // 注册的Antd组件
onSave={(schema) =>
saveToBackend(schema)}
/>
</XFlow>

);

2. 微前端表单共享


// 使用 qiankun 共享表单组件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AntdFormModule() {
return (
<Module name="form-module">
<ConfigProvider>
<Router>
<Route path="/form" component={YourAntdForm} />
</Router>
</ConfigProvider>
</Module>

);
}



五、Ant Design Form 的局限与应对策略


场景问题解决方案
大数据量表单渲染性能下降虚拟滚动(react-virtualized)
复杂联动逻辑代码复杂度高使用 Form.Provider 共享状态
深度定制UI样式覆盖困难使用 CSS-in-JS 覆盖样式
多步骤表单状态保持困难结合 Zustand 做全局状态管理
跨平台需求移动端适配不足配合 antd-mobile 使用



六、推荐技术栈组合


- **基础架构**:React 18 + TypeScript 5
- **UI 组件库**:Ant Design 5.x
- **状态管理**:Zustand(轻量)/ Redux Toolkit(复杂场景)
- **表单增强**:@ant-design/pro-form(ProComponents)
- **验证库**:yup/zod + @hookform/resolvers(可选)
- **测试工具**:Jest + Testing Library

通过 Ant Design Form 组件,开发者可以快速构建符合企业标准的中后台表单系统。关键在于:



  1. 合理使用内置功能(Form.List、shouldUpdate)

  2. 类型系统深度整合

  3. 性能优化意识

  4. 扩展能力设计(动态表单、可视化配置)


作者:前端开发张小七
来源:juejin.cn/post/7498950758475055119
收起阅读 »

TensorFlow.js 和 Brain.js 全面对比:哪款 JavaScript AI 库更适合你?

web
温馨提示 由于篇幅较长,为方便阅读,建议按需选择章节,也可收藏备用,分段消化更高效哦!希望本文能为你的前端 AI 开发之旅提供实用参考。 😊 引言:前端 AI 的崛起 在过去的十年里,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各行各业。从智能助手到自动驾驶...
继续阅读 »

温馨提示


由于篇幅较长,为方便阅读,建议按需选择章节,也可收藏备用,分段消化更高效哦!希望本文能为你的前端 AI 开发之旅提供实用参考。 😊



引言:前端 AI 的崛起


在过去的十年里,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各行各业。从智能助手到自动驾驶,从图像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AI 的应用场景几乎无处不在。而对于前端开发者来说,AI 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功能,更在于它已经走进了浏览器,让客户端也能够轻松承担起机器学习的任务。


试想一下,当你开发一个 Web 应用,需要进行图像识别、文本分析、语音识别或其他 AI 任务时,你是否希望直接在浏览器中处理这些数据,而无需依赖远程服务器?如果能在用户的设备上本地运行这些任务,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响应速度,还能减少服务器资源的消耗,为用户提供更流畅的体验。


这正是 TensorFlow.jsBrain.js 两款库所带来的变革。它们使开发者能够在浏览器中轻松实现机器学习任务,甚至支持训练和推理深度学习模型。虽然这两款库在某些功能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定位和特点却各有侧重。


TensorFlow.js 是由 Google 推出的深度学习框架,它为浏览器端的机器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能够处理从图像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的复杂任务。基于 WebGL 提供加速,TensorFlow.js 可以充分利用硬件性能,实现大规模数据处理和复杂模型推理。


TensorFlow.js 不仅功能强大,还能直接在浏览器中运行复杂的机器学习任务,例如图像识别和处理。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如何使用 TensorFlow.js 构建智能图像处理应用,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纯前端用 TensorFlow.js 实现智能图像处理应用(一)


相比之下,Brain.js 是一款轻量级神经网络库,专注于简单易用的神经网络模型。它的设计目标是降低机器学习的入门门槛,适合快速原型开发和小型应用场景。尽管 Brain.js 不具备 TensorFlow.js 那样强大的深度学习能力,但它的简洁性和易用性使其成为许多开发者快速实验和实现基础 AI 功能的优选工具。


然而,选择哪款库作为前端 AI 的工具并不简单,这取决于项目的需求、性能要求以及学习成本等多个因素。本文将详细对比两款库的功能、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帮助你根据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工具。


无论你是 AI 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相信你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有价值的指导,助力你在浏览器端实现机器学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探索 TensorFlow.jsBrain.js 的世界,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了解哪一个更适合你的项目。




一、TensorFlow.js - 强大而复杂的深度学习库


TensorFlow


1.1 TensorFlow.js 概述


TensorFlow.js 是由 Google 推出的开源 JavaScript 库,用于在浏览器和 Node.js 环境中执行机器学习任务,包括深度学习模型的推理和训练。它是 TensorFlow 生态的一部分,TensorFlow 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深度学习框架之一,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TensorFlow.js 的核心亮点在于其 跨平台支持。你可以在浏览器端运行,也可以在 Node.js 环境下执行,灵活满足不同开发需求。此外,它支持导入已训练好的 TensorFlowKeras 模型,在浏览器或 Node.js 中进行推理,无需重新训练。这使得 AI 的开发更加高效和便捷。


1.2 TensorFlow.js 的功能特点


TensorFlow.js 提供了丰富的功能,覆盖从简单的机器学习到复杂的深度学习任务。以下是它的核心特点:



  1. 浏览器端深度学习推理:通过 WebGL 加速,TensorFlow.js 可以高效地在浏览器中加载和运行深度学习模型,无需依赖服务器,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和响应速度。

  2. 训练与推理一体化TensorFlow.js 支持在前端环境直接训练神经网络,这对于动态数据更新和快速迭代非常有用。即使是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也能通过优化技术确保高效的训练过程。

  3. 支持复杂神经网络架构: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以及高级模型如 Transformer,适用于图像、语音、文本等多领域任务。

  4. 模型导入与转换:支持从其他 TensorFlowKeras 环境导入已训练的模型,并在浏览器或 Node.js 中高效运行,降低了开发门槛。

  5. 跨平台支持:无论是前端浏览器还是后端 Node.jsTensorFlow.js 都可以灵活适配,特别适合需要多环境协作的项目。


1.3 TensorFlow.js 的优势与应用场景


优势:


  1. 本地化计算:无需数据传输到服务器,所有计算均在用户设备上完成,提升速度并保障隐私。

  2. 强大的生态支持:依托 TensorFlow 的生态系统,TensorFlow.js 可以轻松访问预训练模型、教程和工具。

  3. 灵活性与高性能:支持低级别 APIWebGL 加速,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模型和计算流程。

  4. 无需后台服务器:在浏览器中即可完成复杂的训练和推理任务,显著简化系统架构。


应用场景:


  1. 图像识别:例如手写数字识别、人脸检测、物体分类等实时图像处理任务。

  2. 自然语言处理:支持情感分析、文本分类、语言翻译等复杂 NLP 任务。

  3. 实时数据分析:适用于 IoT 或其他需要即时数据处理和反馈的应用场景。

  4. 推荐系统: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构建个性化推荐,例如电商、新闻或社交媒体应用。


1.4 TensorFlow.js 基本用法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单示例,展示如何使用 TensorFlow.js 构建并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安装与引入 TensorFlow.js


  1. 通过 CDN 引入: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tensorflow/tfjs"></script>


  2. 通过 npm 安装(适用于 Node.js 环境):


    npm install @tensorflow/tfjs



创建简单神经网络

以下示例创建了一个简单的前馈神经网络,用于处理二分类问题:


// 导入 TensorFlow.js
const tf = require('@tensorflow/tfjs');

// 创建一个神经网络模型
const model = tf.sequential();

// 添加隐藏层(10 个神经元)
model.add(tf.layers.dense({ units: 10, activation: 'relu', inputShape: [5] }));

// 添加输出层(2 类分类问题)
model.add(tf.layers.dense({ units: 2, activation: 'softmax' }));

// 编译模型
model.compile({
 optimizer: 'adam',
 loss: 'categoricalCrossentropy',
 metrics: ['accuracy'],
});

训练和推理过程

训练模型需要提供输入数据(特征)和标签(目标值):


// 创建训练数据
const trainData = tf.tensor2d([[0, 1, 2, 3, 4], [1, 2, 3, 4, 5], [2, 3, 4, 5, 6]]);
const trainLabels = tf.tensor2d([[1, 0], [0, 1], [1, 0]]);

// 训练模型
model.fit(trainData, trainLabels, { epochs: 10 }).then(() => {
 // 使用新数据进行推理
 const input = tf.tensor2d([[1, 2, 3, 4, 5]]);
 model.predict(input).print();
});



二、Brain.js - 轻量级且易于使用的神经网络库


Brain


2.1 Brain.js 概述


Brain.js 是一个轻量级的开源 JavaScript 神经网络库,专为开发者提供快速、简单的机器学习工具。它的设计理念是易用性和轻量化,适合那些希望快速构建和训练神经网络的开发者,尤其是机器学习的新手。


与功能丰富的 TensorFlow.js 不同,Brain.js 更注重于直观和简单,能够帮助开发者快速完成从构建到推理的基本机器学习任务。虽然它不支持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但其易用性和小巧的特性,使其成为小型项目和快速原型开发的理想选择。


2.2 Brain.js 的功能特点


Brain.js 的功能主要集中在简化神经网络的构建与训练上,以下是其核心特点:



  1. 简单易用的 APIBrain.js 提供了直观的接口,开发者无需复杂的机器学习知识,也能轻松上手并实现神经网络任务。

  2. 轻量级:相较于体积较大的 TensorFlow.jsBrain.js 的核心库更为小巧,非常适合嵌入前端应用,且不会显著影响加载速度。

  3. 支持多种网络结构: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LSTM 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等。这些模型已足够应对大多数基础的机器学习需求。

  4. 快速训练与推理:通过几行代码即可完成训练与推理任务,适用于快速原型设计和验证。

  5. 同步与异步训练支持Brain.js 同时支持同步和异步的训练过程,开发者可以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2.3 Brain.js 的优势与应用场景


优势:



  1. 快速原型开发:开发者可以用最少的代码完成神经网络的构建和训练,特别适合需要快速验证想法的场景。

  2. 轻量级与高效率:库的体积较小,能快速加载,适合资源有限的环境。

  3. 易于集成Brain.js 非常适合嵌入 Web 应用或小型 Node.js 服务,集成简单。

  4. 适合初学者Brain.js 的设计对机器学习新手友好,无需深入了解复杂的深度学习算法即可上手。


应用场景:


  1. 基础分类与预测任务:适合实现简单的分类任务或数值预测,例如时间序列预测、情感分析等。

  2. 教学与实验:对于机器学习教学或学习过程中的快速实验,Brain.js 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3. 轻量化应用:例如小型交互式 Web 应用中实时处理用户输入。


2.4 Brain.js 基本用法示例


以下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 Brain.js 构建并训练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模型。


安装与引入


  1. 通过 npm 安装


    npm install brain.js


  2. 通过 CDN 引入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brain.js"></script>



创建简单神经网络

以下代码创建了一个用于解决 XOR 问题的前馈神经网络:


// 引入 Brain.js
const brain = require('brain.js');

// 创建一个简单的神经网络实例
const net = new brain.NeuralNetwork();

// 提供训练数据
const trainingData = [
{ input: [0, 0], output: [0] },
{ input: [0, 1], output: [1] },
{ input: [1, 0], output: [1] },
{ input: [1, 1], output: [0] }
];

// 训练网络
net.train(trainingData);

// 测试推理
const output = net.run([1, 0]);
console.log(`预测结果: ${output}`); // 输出接近 1 的值

训练与推理参数调整

Brain.js 提供了一些可选参数,用于优化训练过程,例如:



  • 迭代次数(iterations :设置训练的最大轮数。

  • 学习率(learningRate :控制每次更新的步长。


以下示例展示了如何自定义训练参数:


net.train(trainingData, {
iterations: 1000, // 最大训练轮数
learningRate: 0.01, // 学习率
log: true, // 显示训练过程
logPeriod: 100 // 每 100 次迭代打印一次日志
});

// 推理新数据
const testInput = [0, 1];
const testOutput = net.run(testInput);
console.log(`输入: ${testInput}, 预测结果: ${testOutput}`);



三、TensorFlow.jsBrain.js 的全面对比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 TensorFlow.jsBrain.js 进行详细对比,帮助开发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比内容涵盖技术实现差异、学习曲线、适用场景、性能表现以及生态系统和社区支持。


3.1 技术实现差异


TensorFlow.jsBrain.js 的技术实现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功能复杂度、支持的模型类型和底层架构上:



  • TensorFlow.js 是一个功能全面的深度学习框架,基于 TensorFlow 的设计思想,提供了复杂的神经网络架构和高效的数学计算支持。它支持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生成对抗网络(GAN)等多种模型类型,能够完成从图像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的复杂任务。借助 WebGL 技术,TensorFlow.js 可在浏览器中高效进行高性能计算,尤其适合大规模数据和复杂模型。

  • Brain.js 则更加轻量,主要面向快速开发和简单任务。它支持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等基础模型,适合处理简单的分类或预测问题。尽管功能不如 TensorFlow.js 广泛,但其简洁的设计使开发者能够快速上手,完成实验和小型项目。


总结TensorFlow.js 更加强大,适用于复杂任务;Brain.js 简单轻便,适合快速开发和小型应用。


3.2 学习曲线与开发者体验


在学习曲线和开发体验方面,两者差异明显:



  • TensorFlow.js 学习曲线较为陡峭。其功能强大且覆盖面广,但开发者需要了解深度学习的基础知识,包括模型训练、数据预处理等环节。尽管文档和教程丰富,但对初学者而言,掌握这些内容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Brain.js 则以简洁直观的 API 著称,初学者可以通过几行代码实现神经网络的搭建与训练。它对复杂概念的抽象程度高,无需深入理解深度学习理论,便能快速完成任务。


总结:如果你是新手或需要快速实现一个简单模型,选择 Brain.js 更友好;而如果你已有一定经验,并计划处理复杂任务,则 TensorFlow.js 更适合。


3.3 适用场景与功能选择


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库可以大大提高开发效率:



  • TensorFlow.js:适用于复杂任务,如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视频分析或推荐系统。由于其强大的深度学习功能和高性能计算能力,TensorFlow.js 特别适合大规模数据处理和精度要求高的场景。

  • Brain.js:适合轻量级任务,例如简单的分类、回归、时间序列预测等。对于快速验证模型或开发原型,Brain.js 提供了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浏览器端运行时无需依赖复杂的服务器计算。


总结TensorFlow.js 面向复杂场景和大规模任务;Brain.js 更适合轻量化需求和快速开发。


3.4 性能对比


在性能方面,TensorFlow.jsBrain.js 存在显著差异:



  • TensorFlow.js 借助 WebGL 实现高效的硬件加速,支持 GPU 并行计算。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和复杂模型时,其性能优势显著,适用于高负载、高计算量的场景。

  • Brain.js 性能较为有限,主要针对小型数据集和简单任务。由于其轻量级设计,虽然在小规模任务中表现出色,但无法与 TensorFlow.js 的硬件加速能力相媲美。


总结:对于需要高性能计算的场景,TensorFlow.js 是更优选择;而对于小型任务,Brain.js 的性能已足够。


3.5 生态系统与社区支持



  • TensorFlow.js:作为 TensorFlow 生态的一部分,TensorFlow.js 享有丰富的社区资源和支持,包括大量的开源项目、教程、论坛和工具。开发者可以从官方文档和预训练模型中快速找到所需资源,支持复杂应用的开发。

  • Brain.js:社区较小,但活跃度高。文档简洁,适合初学者。虽然资源和支持不如 TensorFlow.js 丰富,但足以满足小型项目的需求。


总结TensorFlow.js 的生态更强大,适合需要长期维护和扩展的项目;Brain.js 更适合轻量化开发和快速上手。




四、如何选择最适合你的库?


TensorFlow.jsBrain.js 之间做出选择时,开发者需要综合考虑项目需求、技术背景和性能要求。这两款库各有特色:TensorFlow.js 功能强大,适用于复杂任务;Brain.js 简单易用,适合快速开发。以下从选择标准和实际场景出发,帮助开发者找到最合适的工具。


4.1 选择标准


在选择 TensorFlow.jsBrain.js 时,可参考以下几个关键标准:



  1. 功能需求



    • 复杂任务:如果项目涉及深度学习任务(如大规模图像分类、语音识别或自然语言处理),选择 TensorFlow.js 更为合适。它支持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具备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

    • 基础任务:如果需求相对简单,例如小型神经网络模型、时间序列预测或分类任务,Brain.js 是更轻量的选择。



  2. 开发者经验



    • 有机器学习背景TensorFlow.js 提供高度灵活的 API,但学习曲线较陡。熟悉机器学习的开发者可以充分利用其强大功能。

    • 初学者Brain.js 更适合新手,提供简洁的接口和直观的使用体验。



  3. 性能需求



    • 高性能计算:如果项目需要硬件加速(如 GPU 支持)以处理大规模数据,TensorFlow.jsWebGL 支持是理想选择。

    • 轻量化应用:对于性能要求较低的场景,Brain.js 的轻量级设计足够满足需求。



  4. 项目规模与复杂度



    • 大型项目TensorFlow.js 提供复杂功能和强大的扩展性,适合长期维护和生产级应用。

    • 快速开发Brain.js 专注于快速实现小型项目,适合验证想法或开发 MVP(最小可行产品)。






4.2 基于项目需求的选择建议


以下是根据常见场景的具体选择建议:


场景一:图像分类应用



  • 需求:对大规模图像进行分类或识别,涉及复杂的卷积神经网络(CNN)。

  • 推荐选择TensorFlow.js。支持复杂模型架构,通过 WebGL 提供高效的硬件加速,适合处理大量图像数据。


场景二:实时数据分析与预测



  • 需求: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预测未来趋势(如气象预测、股票走势)。

  • 推荐选择Brain.js。其轻量化和快速实现的特性非常适合实时数据处理和快速部署。


场景三:自然语言处理(NLP)应用



  • 需求:需要对文本数据进行分类、情感分析或对话生成。

  • 推荐选择TensorFlow.js。支持循环神经网络(RNN)、Transformer 等复杂模型,能处理 NLP 任务的高维数据和复杂结构。


场景四:个性化推荐系统



  • 需求:根据用户行为推荐商品或内容。

  • 推荐选择



    • 如果推荐系统复杂,涉及神经协同过滤或深度学习模型,选择 TensorFlow.js

    • 如果系统较为简单,仅需基于用户行为的规则实现,Brain.js 是更高效的选择。




场景五:快速原型开发与实验



  • 需求:验证机器学习模型效果或快速开发实验性产品。

  • 推荐选择Brain.js。它提供简洁的接口和快速训练功能,适合快速搭建和迭代。




结论:最终选择


通过对 TensorFlow.jsBrain.js 的详细对比,可以帮助开发者根据项目需求和个人技能做出最佳选择。以下是两者的优缺点总结及适用场景的建议。


TensorFlow.js 优缺点


优点:



  1. 功能全面:支持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如 CNNRNNGAN),适用于广泛的机器学习任务,包括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处理等。

  2. 跨平台支持:可运行于浏览器和 Node.js 环境,灵活部署于多种平台。

  3. 性能卓越:利用 WebGL 实现硬件加速,适合高性能需求,尤其是大规模数据处理。

  4. 强大的生态系统:依托 TensorFlow 生态,拥有丰富的预训练模型、教程和社区支持,为开发者提供充足资源。


缺点:



  1. 学习门槛较高:功能复杂,适合有机器学习基础的开发者,初学者可能需要投入较多时间学习。

  2. 库体积较大:功能的多样性导致库体积偏大,可能影响浏览器加载速度和资源消耗。




Brain.js 优缺点


优点:



  1. 轻量级与易用性:设计简单,API 直观,非常适合快速开发和机器学习初学者。

  2. 小巧体积:库文件体积小,适合嵌入前端应用,对网页加载影响小。

  3. 支持基础模型:支持前馈神经网络和 LSTM,能满足大多数基础机器学习任务。

  4. 快速上手:开发者无需深厚的机器学习知识,能够快速实现简单神经网络应用。


缺点:



  1. 功能较为局限:不支持复杂深度学习模型,难以满足高阶任务需求。

  2. 性能有限:轻量设计决定其在大规模数据处理中的性能不如 TensorFlow.js




适用场景与开发者建议


初学者或简单任务



  • 选择Brain.js

  • 理由:适合刚接触机器学习的开发者,或处理简单分类、时间序列预测等基础任务。其平缓的学习曲线和快速开发特性,帮助初学者快速上手。


经验丰富的开发者或复杂任务



  • 选择TensorFlow.js

  • 理由:适合处理复杂的深度学习任务,如大规模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或实时视频分析。提供灵活的 API 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满足高性能需求。


小型项目与快速开发



  • 选择Brain.js

  • 理由:适合快速构建原型和简单的神经网络任务,易于维护,开发效率高。


大规模应用与高性能需求



  • 选择TensorFlow.js

  • 理由:其强大的加速能力和复杂模型支持,使其成为生产级应用的理想选择,尤其适合需要 GPU 加速的大规模任务。




结语


通过本文的对比,读者可以清晰了解 TensorFlow.jsBrain.js 在功能、性能、学习曲线、适用场景等方面的显著差异。选择最适合的库时,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复杂度、团队的技术背景以及性能需求。


如果你的项目需要处理复杂的深度学习任务,并且需要高性能计算与广泛的社区支持,TensorFlow.js 是不二之选。它功能强大、生态丰富,适合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高需求场景。而如果你只是进行小型神经网络实验,或需要快速原型开发,Brain.js 提供了更简洁易用的解决方案,是初学者和小型项目开发者的理想选择。


无论选择哪个库,充分了解它们的优势与限制,将帮助你在项目开发中高效使用这些工具,成功实现你的前端 AI 开发目标。




附录:对比表格


以下对比表格总结了 TensorFlow.jsBrain.js 在关键维度上的差异,帮助读者快速决策:


特性TensorFlow.jsBrain.js
GitHub 星标数量18.6K14.5K
功能复杂度高,支持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CNN, RNN, GAN等)低,支持基础前馈神经网络和LSTM网络
学习曲线陡峭,适合有深度学习经验的开发者平缓,适合初学者和快速原型开发
使用场景复杂场景,如大规模数据处理、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等小型项目,如简单分类任务、时间序列预测
支持的模型类型多种类型(CNN, RNN, GAN等复杂模型)基础类型(前馈神经网络、LSTM等)
性能优化支持 WebGL 加速和 GPU 并行计算,适合高性能需求不支持硬件加速,适合小规模数据处理
开发平台浏览器和 Node.js 环境,跨平台支持主要用于浏览器,也支持 Node.js
社区支持与文档丰富的生态系统,拥有大量教程、示例和预训练模型资源社区较小但活跃,文档简单直观
易用性API 较复杂,适合有深度学习背景的开发者API 简洁,适合初学者和快速开发
适用开发者高阶开发者,有深度学习基础初学者及快速实现简单任务的开发者
体积与资源消耗库文件较大,可能影响加载速度体积小,对网页性能影响较小
训练与推理能力支持复杂模型的训练与推理,适合高需求场景适合简单任务的训练与推理
预训练模型支持支持从 TensorFlow Hub 加载预训练模型不支持广泛预训练模型,主要用于自定义训练

同系列文章推荐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看看以下同系列文章,深入了解 AI 开发的更多可能性:



欢迎点击链接阅读,开启你的前端 AI 学习之旅,让开发更高效、更有趣! 🚀



我是 “一点一木


专注分享,因为分享能让更多人专注。


生命只有一次,人应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有限的时间里,用善意与热情拥抱世界,不求回报,只为当回忆起曾经的点滴时,能无愧于心,温暖他人。



作者:一点一木
来源:juejin.cn/post/7459285932092211238
收起阅读 »

(紧急修复!)老板急call:pdf阅读器不能用了?

web
客户那边说,发现了我们项目中有一个高危漏洞,需要修复下。我过去一看,好像不是我们的代码,是三方依赖的pdf.js 突然爆了高危,心想,这怎么可能,这东西都发布好多年了,用的好好的也没说高危啊。老板说,这他不管,客户那边的高危项一定要给解决。好吧,那我先去看看这...
继续阅读 »

客户那边说,发现了我们项目中有一个高危漏洞,需要修复下。我过去一看,好像不是我们的代码,是三方依赖的pdf.js 突然爆了高危,心想,这怎么可能,这东西都发布好多年了,用的好好的也没说高危啊。老板说,这他不管,客户那边的高危项一定要给解决。好吧,那我先去看看这个高危是个什么。


一番检索,发现真是 pdf.js 的高危漏洞,而且是今年24年4月26日内部报的,编号是 CVE-2024-4367,并且在今年24年4月30日的 4.2.67 版本上已经修复并发布了。


背景


不管如何,先看这个高危项,它允许攻击者在打开恶意 PDF 文件时立即执行任意 JavaScript 代码。主要是利用了pdf.js 中的字体渲染技术上的特性,当识别到当前浏览器支持 new Function("")并且在加载 pdf 资源时配置了 isEvalSupported 为 true(该值默认为true),此时如果我们在 pdf 资源中输入一些内容,用来控制字体渲染的参数,那么就可以在加载pdf 资源时,执行自己想要的任意的 JavaScript 代码,实现对应用系统的攻击。




解决方案


常规方案有三种



  • 完全杜绝的话可以直接将依赖的 pdf.js-dist 版本升级到 4.2.67+

  • 在使用 pdf.js-dist 的上层代码中将加载 pdf 的参数 isEvalSupported 设置为false

  • 禁用使用 eval 和 Function 构造函数


一般如果对兼容性要求不高的话就可以选择第一种,4.2.67 版本的兼容性legacy版本最低能兼容到以下版本的浏览器


Browser/environmentSupported
Firefox ESR+Yes
Chrome 98+Yes
OperaYes
EdgeYes
Safari 16.4+Mostly
Node.js 18+Mostly

但是如果像一些运行比较久远的至少要兼容到5年以上的设备的话,比如说我司产品,要兼容到 ios10.3(也不知道现在除了我司测试,到底还有谁在用 ios10.3),这种情况下,方案1就完全不可行了,那么就可以考虑使用方案2。


方案3与方案2有相似之处,通过重写 eval 和 Function 来控制内部的 isEvalSupported 的值,也可以避免 pdf文件在被渲染时使用 Function 加载 pdf 内容。


// 重写eval和Function
window.eval = function() {
throw new Error("eval() is disabled");
};

window.Function = function() {
throw new Error("Function constructor is disabled");
};

// pdf.js 中的Function 检测
function isEvalSupported() {
try {
new Function("");
return true;
} catch (e) {
return false;
}
}

const IsEvalSupportedCached = {
get value() {
return shadow(this, "value", isEvalSupported());
}
};

上述的重写会影响全局的 eval 和 Function,若项目中不使用上述功能,可以考虑。若一些内部使用模块使用了以上两个功能,则不建议如此修改。


但是,我们的客户不认,只认依赖版本,我们的 pdf.js-dist 版本低于 4.2.67,这件事在他们的安全报告中,属于完全不能容忍的高危漏洞,一定要解决的,解释也没用,那现在咋办?总不能不用吧?也不能抛弃大部分的低版本客户吧?



那么这个时候,上述三种方案都不能解决问题了,就要考虑其他的方式了。


那么回归我们程序员的本质,只能 fork-modify-push-publish 了。因为只有内部产品使用,也不需要 publish 了,将本来作为第三方的依赖,转成项目内置模块来使用,这个时候想怎么改就能怎么改了。


模块内置后,客户找的安全检测机构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检测出来,以防万一,还是得把 pdf.js 关于这条安全漏洞的修复给同步到我们的低版本上来。


修复内容


根据官方发布,这条漏洞主要在 pr[18015] 中修复了,那我们把这条 pr 中有关上述漏洞的部分迁移过来即可。不用把这条内容都迁,比如其中对于cmds的重写部分,我们只需要将和isEvalSupported 相关的部分迁移即可,毕竟此漏洞也是由 isEvalSupported 引起的。


主要修复内容:



  • 去除 font_loader.FontFaceObject 中的入参 isEvalSupported 及相关使用该参数的内容

  • 如果使用的版本中isEvalSupported 只用来做字体渲染,可以去除整个 pdf.js 中使用了 isEvalSupported 逻辑的相关内容


通过上述修复方式,客户那边应该也能安心了吧?检索不到低于4.2.67版本的 pdf.js 引用,也不会在解析渲染pdf 资源时,出现外部的 pdf文件对系统造成攻击


关于漏洞


总所周知,pdf.js 里不仅对pdf 文件进行了资源解析,也做了资源的渲染,其中就包含了很多字体字形的绘制,而该漏洞就来源于字体绘制时使用了 new Function(""),导致可以在 pdf 文件中写一些能够被解析的内容,在应用系统中使用 pdf.js 去解析 pdf 文件并在绘制时执行任意的 JavaScript 内容,造成对系统的攻击。


// pdf.js font_loader 字体绘制中能够执行任意js内容的部分
if (this.isEvalSupported && FeatureTest.isEvalSupported) {
const jsBuf = [];
for (const current of cmds) {
const args = current.args !== undefined ? current.args.join(",") : "";
jsBuf.push("c.", current.cmd, "(", args, ");\n");
}
// eslint-disable-next-line no-new-func
console.log(jsBuf.join(""));
return (this.compiledGlyphs[character] = new Function(
"c",
"size",
jsBuf.join("")
));
}

具体的绘制可以在在 PDF.js 中执行任意 JavaScript 中查看,以下为在 pdf 文件中输入任意代码的示例,


通过首先关闭c.transform(...)函数,并利用结尾括号来触发 alert:


/FontMatrix [1 2 3 4 5 (0); alert('foobar')]

将上述内容输入到 pdf 文件中,然后在火狐浏览器(未更新最新版本的 pdf 预览插件版本)中加载该 pdf 文件时的效果如下:



也可以使用 旧版本的 pdf.js 开源的 viewer 打开该文件,有一样的效果。


附录:


可用于攻击的 pdf 文件地址:codeanlabs.com/wp-content/…


CVE-2024-4367 漏洞详细攻击介绍:codeanlabs.com/blog/resear…


CVE-2024-4367 漏洞详情及相关修改 pr:github.com/mozilla/pdf…


pdf.js 相关文档推荐


前端接入 pdfjs-dist 渲染 pdf 文件踩坑


PDF.js 与 WebComponent:打造轻量级 PDF 预览器


作者:九酒
来源:juejin.cn/post/7408168213362507827
收起阅读 »

纯前端也能实现 OCR?

web
前言 前端时间有一个 OCR 的需求,原本考虑调用现成的 OCR 接口,但由于只是做一个我个人使用的工具,花钱购买 OCR 接口显得有些奢侈。于是就想着找找是否有现成的库可以自己部署或直接使用,结果发现了一个可以在纯前端实现 OCR 的库——Tesseract...
继续阅读 »

前言


前端时间有一个 OCR 的需求,原本考虑调用现成的 OCR 接口,但由于只是做一个我个人使用的工具,花钱购买 OCR 接口显得有些奢侈。于是就想着找找是否有现成的库可以自己部署或直接使用,结果发现了一个可以在纯前端实现 OCR 的库——Tesseract.js


Tesseract.js


Tesseract.js 是一个基于 Google Tesseract OCR 引擎的 JavaScript 库,利用 WebAssembly 技术将的 OCR 引擎带到了浏览器中。它完全运行在客户端,无需依赖服务器,适合处理中小型图片的文字识别。


主要特点



  • 多语言支持:支持多种语言文字识别,包括中文、英文、日文等。

  • 跨平台:支持浏览器和 Node.js 环境,灵活应用于不同场景。

  • 开箱即用:无需额外依赖后端服务,直接在前端实现 OCR 功能。

  • 自定义训练数据:支持加载自定义训练数据,提升特定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


安装


通过 npm 安装


npm install tesseract.js

通过 CDN 引入


<script src="https://unpkg.com/tesseract.js@latest/dist/tesseract.min.js"></script>

基本使用


以下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 Tesseract.js 从图片中提取文字:


import Tesseract from 'tesseract.js';

Tesseract.recognize(
'image.png', // 图片路径
'chi_sim', // 识别语言(简体中文)
{
logger: info => console.log(info), // 实时输出进度日志
}
).then(({ data: { text } }) => {
console.log('识别结果:', text);
});

示例图片



运行结果



可以看到,虽然识别结果不完全准确,但整体准确率较高,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


更多用法


1. 多语言识别


Tesseract.js 支持多语言识别,可以通过字符串或数组指定语言代码:


// 通过字符串的方式指定多语言
Tesseract.recognize('image.png', 'eng+chi_sim').then(({ data: { text } }) => {
console.log('识别结果:', text);
});

// 通过数组的方式指定多语言
Tesseract.recognize('image.png', ['eng','chi_sim']).then(({ data: { text } }) => {
console.log('识别结果:', text);
});

eng+chi_sim 表示同时识别英文和简体中文。Tesseract.js 内部会将字符串通过 split 方法分割成数组:


const currentLangs = typeof langs === 'string' ? langs.split('+') : langs;

2. 处理进度日志


可以通过 logger 回调函数查看任务进度:


Tesseract.recognize('image.png', 'eng', {
logger: info => console.log(info.status, info.progress),
});

输出示例:



3. 自定义训练数据


如果需要识别特殊字符,可以加载自定义训练数据:


const worker = await createWorker('语言文件名', OEM.DEFAULT, {
logger: info => console.log(info.status, info.progress),
gzip: false, // 是否对来自远程的训练数据进行 gzip 压缩
langPath: '/path/to/lang-data' // 自定义训练数据路径
});


[!warning] 注意:



  1. 第一个参数为加载自定义训练数据的文件名,不带后缀。

  2. 加载自定义训练数据的文件后缀名必须为 .traineddata

  3. 如果文件名不是 .traineddata.gzip,则需要设置 gzipfalse



举例


const worker = await createWorker('my-data', OEM.DEFAULT, {
logger: info => console.log(info.status, info.progress),
gzip: false,
langPath: 'http://localhost:5173/lang',
});

加载效果



4. 通过前端上传图片


通常,图片是通过前端让用户上传后进行解析的。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Vue 3 示例:


<script setup>
import { createWorker } from 'tesseract.js';

async function handleUpload(evt) {
const files = evt.target.files;
const worker = await createWorker("chi_sim");
for (let i = 0; i < files.length; i++) {
const ret = await worker.recognize(files[i]);
console.log(ret.data.text);
}
}
</script>

<template>
<input type="file" @change="handleUpload" />
</template>

完整示例


下面提供一个简单的 OCR 示例,展示了如何在前端实现图片上传、文字识别以及图像处理。


代码


<!--
* @Author: zi.yang
* @Date: 2024-12-10 09:15:22
* @LastEditors: zi.yang
* @LastEditTime: 2025-01-14 08:06:25
* @Description: 使用 tesseract.js 实现 OCR
* @FilePath: /vue-app/src/components/HelloWorld.vue
-->

<script setup lang="ts">
import { ref } from 'vue';
import { createWorker, OEM } from 'tesseract.js';

const uploadFileName = ref<string>("");
const imgText = ref<string>("");

const imgInput = ref<string>("");
const imgOriginal = ref<string>("");
const imgGrey = ref<string>("");
const imgBinary = ref<string>("");

async function handleUpload(evt: any) {
const file = evt.target.files?.[0];
if (!file) return;
uploadFileName.value = file.name;
imgInput.value = URL.createObjectURL(file);
const worker = await createWorker("chi_sim", OEM.DEFAULT, {
logger: info => console.log(info.status, info.progress),
});
const ret = await worker.recognize(file, { rotateAuto: true }, { imageColor: true, imageGrey: true, imageBinary: true });
imgText.value = ret.data.text || '';
imgOriginal.value = ret.data.imageColor || '';
imgGrey.value = ret.data.imageGrey || '';
imgBinary.value = ret.data.imageBinary || '';
}

// 占位符 svg
const svgIcon = encodeURIComponent('<svg t="1736901745913" class="icon" viewBox="0 0 1024 1024" version="1.1" xmlns="http://www.w3.org/2000/svg" p-id="4323" width="140" height="140"><path d="M804.9 243.4c8.1 0 17.1 10.5 17.1 24.5v390.9c0 14-9.1 24.5-17.3 24.5H219.3c-8 0-17.3-10.7-17.3-24.5V267.9c0-14 9.1-24.5 17.3-24.5h585.6m0-80H219.3c-53.5 0-97.3 47-97.3 104.5v390.9c0 57.3 43.8 104.5 97.3 104.5h585.4c53.5 0 97.3-47 97.3-104.5V267.9c0-57.5-43.7-104.5-97.1-104.5z" fill="#5E9EFC" p-id="4324"></path><path d="M678.9 294.5c28 0 50.6 22.7 50.6 50.6 0 28-22.7 50.6-50.6 50.6s-50.6-22.7-50.6-50.6c0-28 22.7-50.6 50.6-50.6z m-376 317.6l101.4-215.7c6-12.8 24.2-12.8 30.2 0l101.4 215.7c5.2 11-2.8 23.8-15.1 23.8H318c-12.2 0-20.3-12.7-15.1-23.8z" fill="#5E9EFC" p-id="4325"></path><path d="M492.4 617L573 445.7c4.8-10.1 19.2-10.1 24 0L677.6 617c4.1 8.8-2.3 18.9-12 18.9H504.4c-9.7 0-16.1-10.1-12-18.9z" fill="#5E9EFC" opacity=".5" p-id="4326"></path></svg>');
const placeholder = 'data:image/svg+xml,' + svgIcon;
</script>

<template>
<div class="custom-file-upload">
<label for="file-upload" class="custom-label">选择文件</label>
<span id="file-name" class="file-name">{{ uploadFileName || '未选择文件' }}</span>
<input id="file-upload" type="file" @change="handleUpload" />
</div>

<div class="row">
<div class="column">
<p>输入图像</p>
<img alt="原图" :src="imgInput || placeholder">
</div>
<div class="column">
<p>旋转,原色</p>
<img alt="原色" :src="imgOriginal || placeholder">
</div>
<div class="column">
<p>旋转,灰度化</p>
<img alt="灰度化" :src="imgGrey || placeholder">
</div>
<div class="column">
<p>旋转,二值化</p>
<img alt="二进制" :src="imgBinary || placeholder">
</div>
</div>

<div class="result">
<h2>识别结果</h2>
<p>{{ imgText || '暂无结果' }}</p>
</div>
</template>

<style scoped>
/* 隐藏原生文件上传按钮 */
input[type="file"] {
display: none;
}

/* 自定义样式 */
.custom-file-upload {
display: inline-block;
cursor: pointer;
margin-bottom: 30px;
}

.custom-label {
padding: 10px 20px;
color: #fff;
background-color: #007bff;
border-radius: 5px;
display: inline-block;
font-size: 14px;
cursor: pointer;
}

.custom-label:hover {
background-color: #0056b3;
}

.file-name {
margin-left: 10px;
font-size: 14px;
color: #555;
}

.row {
display: flex;
width: 100%;
justify-content: space-around;
}

.column {
width: 24%;
padding: 5px;
border: 1px solid #ccc;
border-radius: 5px;
background-color: #f9f9f9;
text-align: center;
min-height: 100px;
}

.column > p {
margin: 0 0 10px 0;
padding: 5px;
border-bottom: 1px solid #ccc;
font-weight: 600;
}

.column > img {
width: 100%;
}

.result {
margin-top: 20px;
padding: 10px;
border: 1px solid #ccc;
border-radius: 5px;
background-color: #f9f9f9;
}

.result > h2 {
margin: 0;
}

.result > p {
white-space: pre-wrap;
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1.5;
color: #333;
margin: 10px 0;
}
</style>

实现效果



资源加载失败


Tesseract.js 在运行时需要动态加载三个关键文件:Web Workerwasm训练数据。由于默认使用的是 jsDelivr CDN,国内用户可能会遇到网络加载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指定 unpkg CDN 来加速资源加载:


const worker = await createWorker('chi_sim', OEM.DEFAULT, {
langPath: 'https://unpkg.com/@tesseract.js-data/chi_sim/4.0.0_best_int',
workerPath: 'https://unpkg.com/tesseract.js/dist/worker.min.js',
corePath: 'https://unpkg.com/tesseract.js-core/tesseract-core-simd-lstm.wasm.js',
});

如果需要离线使用,可以将这些资源下载到本地,并将路径指向本地文件即可。


结语


Tesseract.js 是目前前端领域较为成熟的 OCR 库,适合在无需后端支持的场景下快速实现文字识别功能。通过合理的图片预处理和优化,可以满足大部分中小型应用的需求。


相关链接



作者:子洋
来源:juejin.cn/post/7459791088791797786
收起阅读 »

我开源了一个基于 Tiptap 实现一个功能丰富的协同编辑器 🚀🚀🚀

web
一个基于 Tiptap 和 Next.js 构建的现代化协同文档编辑器,集成了丰富的编辑能力与多人实时协作功能,支持插件扩展、主题切换与持久化存储。适合团队写作、教育笔记、在线文档平台等场景。 项目地址 预览地址 无论你是想学习或者想参与开发,你都可以添加...
继续阅读 »

一个基于 TiptapNext.js 构建的现代化协同文档编辑器,集成了丰富的编辑能力与多人实时协作功能,支持插件扩展、主题切换与持久化存储。适合团队写作、教育笔记、在线文档平台等场景。



无论你是想学习或者想参与开发,你都可以添加我微信 yunmz777,我拉你进交流群中进行学习交流,我们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开源项目。



近期开始准备出一个 前端工程化实战 类的课程,如果你对前端技术迷茫,那么学习前端工程化是最好的一个进阶方案,以下是相关的实战内容大纲:



20250519222445


如果你感兴趣想参与的,可以添加我微信进行更详细的了解。


🚀 功能特性



  • 📄 富文本编辑:标题、列表、表格、代码块、数学公式、图片、拖拽等

  • 👥 实时协作:使用 Yjs + @hocuspocus/provider 实现高效协同

  • 🧩 插件丰富:基于 Tiptap Pro 多种增强功能(如表情、详情组件等)

  • 🧰 完善工具链:支持 Prettier、ESLint、Husky、Vitest 等开发工具


📦 技术栈


前端技术栈


技术说明
Next.js构建基础框架,支持 SSR / SSG
Tiptap富文本编辑器,基于 ProseMirror
Yjs协同编辑核心,CRDT 数据结构
@hocuspocusYjs 的服务端与客户端 Provider
React 19UI 框架,支持 Suspense 等新特性
Tailwind CSS原子化 CSS,集成动画、表单样式等
Socket.io协同通信通道
Prettier/ESLint代码风格统一
Vitest/Playwright单元测试与端到端测试支持

20250519183256


后端技术栈


分类技术 / 工具说明
应用框架NestJS现代化 Node.js 框架,支持模块化、依赖注入、装饰器和类型安全等特性
HTTP 服务Fastify高性能 Web 服务引擎,替代 Express,默认集成于 NestJS 中
协同编辑服务@hocuspocus/server, yjs提供文档协同编辑的 WebSocket 服务与 CRDT 算法实现
数据库 ORMPrisma类型安全的数据库访问工具,自动生成 Schema、支持迁移与种子数据
数据验证class-validator, class-transformer请求数据验证与自动转换,配合 DTO 使用
用户鉴权@nestjs/passport, passport, JWT, GitHub支持本地登录、JWT 认证与 GitHub OAuth 登录
缓存与状态ioredis用于缓存数据、实现限流、协同会话管理或 Pub/Sub 消息推送
对象存储minio私有化部署的 S3 兼容存储服务,支持图片与附件上传
图像处理sharp图像压缩、格式转换、缩略图等操作
日志系统winston, winston-daily-rotate-file支持多种格式、日志分级、自动归档的日志方案
服务监控@nestjs/terminus, prom-client提供 /health 健康检查和 /metrics Prometheus 指标暴露接口
监控平台Prometheus, Grafana采集与可视化服务运行指标(已内置 Docker 部署配置)
接口文档@nestjs/swagger基于代码注解自动生成 Swagger UI 文档
安全中间件@fastify/helmet, @fastify/rate-limit添加 HTTP 安全头部、限制请求频率、防止暴力攻击等安全保护
文件上传@fastify/multipart, @webundsoehne/nest-fastify-file-upload支持文件流式上传,集成 Fastify 与 NestJS 的多文件上传处理

20250519183049


🚀 快速开始


1. 克隆仓库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xun082/DocFlow.git
cd DocFlow

安装依赖


建议使用 pnpm:


pnpm install

启动本地开发环境


pnpm dev

如何部署


确保已安装以下环境:



  • Docker

  • 推荐:Linux/macOS 或启用 WSL 的 Windows 环境


1️⃣ 构建镜像


docker build -t doc-flow .

2️⃣ 启动容器


docker run -p 6001:6001 doc-flow

启动完成之后访问地址:


http://localhost:6001

🔧 常用脚本


脚本命令作用说明
pnpm dev启动开发服务器
pnpm build构建生产环境代码
pnpm start启动生产环境服务(端口 6001)
pnpm lint自动修复所有 ESLint 报错
pnpm format使用 Prettier 格式化代码
pnpm type-check运行 TypeScript 类型检查
pnpm test启动测试(如配置)

🧰 开发规范



  • 使用 Prettier 和 ESLint 保证代码风格统一

  • 配置了 Husky + lint-staged 进行 Git 提交前检查

  • 使用 Commitizen + cz-git 管理提交信息格式(支持语义化发布)


初始化 Git 提交规范:


pnpm commit

📌 未来规划(Roadmap)


项目目前已具备基础协作编辑能力,未来将持续完善并拓展更多功能,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实用性与专业性:


✅ 近期目标




  • 完善现有功能体验



    • 优化协同冲突解决策略

    • 更细粒度的权限管理(只读 / 可评论 / 可编辑)

    • 增强拖拽体验与文档结构导航(大纲视图)




  • 增强文档组件系统



    • 重构基础组件体系:标题、表格、代码块等更智能、模块化

    • 增加工具栏、快捷键提示和 Markdown 快速输入支持




  • 丰富文档类型与节点支持



    • 支持更多 自定义 Tiptap 节点,如:



      • 引用评论块(Comment Block)

      • 自定义警告框 / 提示框(Tip/Warning)

      • UML/流程图嵌入(如支持 Mermaid)

      • 数据展示组件(如 TableChart、Kanban)






🚀 中期目标




  • 引入音视频实时会议能力



    • 集成 LiveKitDaily 实现嵌入式音视频会议

    • 支持多人语音 / 视频通话,结合文档协同,提升远程会议效率

    • 集成会议内共享笔记区、AI 摘要、会议录制等功能




  • 集成 AI 能力



    • 智能语法纠错、改写建议

    • 语义搜索与问答(支持上下文理解)

    • AI 总结 / 摘要生成




  • 多平台同步支持



    • PWA 支持,适配移动端和桌面离线编辑

    • 跨设备自动同步与版本恢复




🧠 长期方向




  • 插件生态系统建设



    • 引入用户可安装的第三方插件体系

    • 提供插件开发文档与市场入口




  • 文档协作平台化



    • 支持文档团队空间、多人组织结构

    • 文档看板与团队活动看板集成




  • 权限与审计系统



    • 支持操作日志记录、文档编辑历史审查

    • 审批流、编辑建议、协同讨论区等功能




License


本项目采用 MIT 开源协议发布,但包含部分 Tiptap Pro 模板代码除外


Tiptap Pro 模板版权归 Tiptap GmbH 所有,并根据 Tiptap Pro 授权协议进行授权。

详见:tiptap.dev/pro/license


如需使用本项目中涉及 Tiptap Pro 的部分,必须拥有有效的 Tiptap Pro 订阅授权。


📬 联系方式


有更多的问题或者想参与开源,可以添加我微信 yunmz777,我们这还有很多开源项目:


20250519222610


作者:Moment
来源:juejin.cn/post/7505969919029542949
收起阅读 »

手把手教你实现一个自动倒啤酒的效果

web
前言 继上次实现一个汽车运货的效果后,这次我就带大家来实现一个自动倒酒的效果,纯CSS实现,十分简单,没有花里胡哨的技巧。话不多说,咱们直接进入主题。 效果预览 最终实现的相关效果如下。 HTML部分 首先看到HTML部分。相关代码如下。 <div ...
继续阅读 »

前言


继上次实现一个汽车运货的效果后,这次我就带大家来实现一个自动倒酒的效果,纯CSS实现,十分简单,没有花里胡哨的技巧。话不多说,咱们直接进入主题。


效果预览


最终实现的相关效果如下。


HTML部分


首先看到HTML部分。相关代码如下。


 <div class="container">
<div class="keg">
<span class="handle"></span>
<span class="pipe"></span>
</div>
<div class="glass">
<span class="beer"></span>
</div>
</div>

这里定义了一个啤酒桶(keg)和玻璃杯(glass)的容器结构,通常用于模拟倒啤酒的动画场景。


.container 是最外层容器,用于定位整个啤酒桶和玻璃杯的组合。 .keg(啤酒桶) 包含两个子元素分别是 .handle(啤酒桶的金属把手)以及 .pipe(出酒管道)。 .glass(玻璃杯) 包含  .beer 元素,表示杯中的啤酒液体,通常通过CSS动画模拟啤酒被倒入的效果。


CSS部分


由于这里的效果涉及了很多动画效果,并且作为该效果的主要功能是倒酒,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介绍动画相关的CSS部分,即是如何实现倒酒。相关代码如下。


这里是类名为flow的动画部分,相关代码如下。


@keyframes flow {
0%, 15% {
top: 40px;
height: 0;
}

20% {
height: 115px;
}

40% {
height: 75px;
}

55% {
top: 40px;
height: 50px;
}

60%, 100% {
top: 80px;
height: 0;
}
}

这个动画的整体效果是液体从无到有爆发式流出 → 流量逐渐减少 → 最后滴落消失,通过 height 变化模拟液体体积变化,通过 top 调整模拟液体位置移动(如滴落时的垂直位移)。最后再不断循环。


初始状态(0%, 15%) 液体不可见(高度为0),准备开始流动。液体开始流出(20%) 液体高度突然增加(从0到115px),模拟液体从管道中快速涌出。液体减少(40%) 液体高度降低(从115px到75px),模拟流量减小。液体即将流尽(55%) 液体顶部位置回弹(可能模拟最后几滴液体下落),高度进一步减小。液体完全消失(60%, 100%) 液体高度归零,同时顶部位置下移(top: 80px),模拟液体完全流尽或滴落。


最后就是handle,slide的动画部分,相关代码如下。


@keyframes handle {
10%, 60% {
transform: rotate(0deg);
}

20%, 50% {
transform: rotate(-90deg);
}
}
@keyframes slide {
0% {
left: 0;
filter: opacity(0);
}

20%, 80% {
left: 300px;
filter: opacity(1);
}

100% {
left: 600px;
filter: opacity(0);
}
}

这里定义了两个关键帧动画:handle(把手旋转)  和 slide(水平滑动淡入淡出)


把手旋转动画模拟把手(如啤酒桶开关)的来回扳动效果。在 0%-10% 保持初始状态(0deg)。在20% 快速逆时针旋转到-90deg(如打开阀门)。在50% 仍保持-90deg(持续打开状态)。在60% :回到0deg(关闭阀门)。


水平滑动动画 实现元素从左侧滑入、暂停、再滑出并淡出的效果。在 0% 元素从左侧(left: 0)透明状态开始。在 20%-80% 滑动到中间(left: 300px)并完全显示。在 100% 继续滑到右侧(left: 600px)并淡出。


最后就是fillup,fillup-foam,wave的动画部分,相关代码如下。


@keyframes fillup {
0%, 20% {
height: 0px;
border-width: 0px;
}

40% {
height: 40px;
}

80%, 100% {
height: 80px;
border-width: 5px;
}
}
@keyframes fillup-foam {
0%, 20% {
top: 0;
height: 0;
}

60%, 100% {
top: -15px;
height: 15px;
}
}

@keyframes wave {
from {
transform: skewY(-3deg);
}

to {
transform: skewY(3deg);
}
}

这里定义了三个关键帧动画,用于模拟液体(如啤酒)倒入容器时的动态效果,包括液体上升、泡沫生成和液体表面波动。


液体填充动画 模拟液体从空杯到满杯的填充过程。在 0%-20% 容器为空(高度为0)。在 40% 液体快速上升至半满(40px)。在 80%-100% 液体完全填满(80px),同时显示容器边框(如玻璃杯厚度)。


泡沫生成动画 模拟液体倒满时产生的泡沫层。在 0%-20% 无泡沫(高度为0)。在 60%-100% 泡沫在液体顶部形成并略微溢出(top: -15px)。通过 top 负值实现泡沫“溢出”杯口的视觉效果。


液体波动动画 模拟液体表面的轻微波动(如倒入后的晃动)。通过 skewY 实现Y轴倾斜变换,产生波浪效果。通常需配合 animation-direction: alternate 让动画来回播放。


总结


以上就是整个效果的实现过程了,纯 CSS 实现,代码简单易懂。另外,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发散思维,比如增加点其他效果,或者更改颜色等等。关于该效果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互相学习。最后,完整代码在码上掘金里可以查看,如果有什么问题大家在评论区里讨论~


作者:一条会coding的Shark
来源:juejin.cn/post/7502329326098366473
收起阅读 »

我在团队内部提倡禁用 css margin

web
新的文章已经写完了,从技术角度详详细细的介绍了我的理由,朋友们在阅读完本文之后,如果还有兴趣可继续深入阅读 juejin.cn/post/747896… 一一一分割线一一一 目前社区也有不少人提倡禁用 margin,大概原因有什么奇怪的边距融合、责任区域划分不...
继续阅读 »

新的文章已经写完了,从技术角度详详细细的介绍了我的理由,朋友们在阅读完本文之后,如果还有兴趣可继续深入阅读
juejin.cn/post/747896…


一一一分割线一一一


目前社区也有不少人提倡禁用 margin,大概原因有什么奇怪的边距融合、责任区域划分不明确等等,我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为什么不要使用 margin


我们现在处于协同化时代,基本都是靠 figma、motiff 这类在线设计工具看设计稿的。这类工具有写特点



  • 没有 margin 概念

  • 只有自动布局和约束布局两种方式

  • 有研发模式


自动布局等同于 flex 布局,支持设置主轴方向,主轴辅轴对其方式,间距(gap),边距(padding)等等
image.png
下面是我随手画的一个例子,在研发模式下,鼠标 hover 到容器上面,会出现蓝色和粉色区域。蓝色就代表 padding,粉色就代表 gap
image.png


约束就是绝对定位,这个很简单,不详细阐述
image.png


所以,由于工具的天然限制,设计师在画稿的时候,不会像写代码一些,条条大路通罗马。比如我想让两个 div 相距 100px,css 起码得有 10 种方式。所以我们作为前端开发,拿到设计稿的时候可以放心的相信设计师的打组结构,设计稿一个框,你就写一个 div。因为他们不会有天马行空的骚操作,两个设计师是有很大概率画出结构一样的设计稿的。


实战
我在 figma 画了一个移动端界面


image.png
然后切换到研发模式,从外向内开始选中图层查看细节


image.png
可以看到结构是一套四,竖向 flex 布局,间距是 29px padding 是 0


// frame 7
<div class='flex flex-col gap-29px'>
// frame 8
<div></div>
// frame 9
<div></div>
// frame 10
<div></div>
// frame 10
<div></div>
</div>

然后直接看最后一个图层,前面的简单就不看了
image.png
可以一看看出结构是 flex 横向布局,padding 13px 34px,justify-content: space-between
然后可以继续无脑的写代码了


// frame 7
<div class='flex flex-col gap-29px'>
// frame 8
<div></div>
// frame 9
<div></div>
// frame 10
<div></div>
// frame 10
<div class='flex px-13px py-34px justify-between'>
// star 3
<div></div>
// star 4
<div></div>
// star 5
<div></div>
// star 6
<div></div>
</div>
</div>

然后增加一个回到顶部的 float button,约束为右、下。
image.png
hover 到 button 上


image.png
发现出现了两条线,指向右和下,这就代表这是一个相对于父元素的右下角的绝对定位图层。只需要无脑写代码即可


// frame 7
<div class='relative flex flex-col gap-29px'>
.....
<div class='absolute right-xxx bottom-xxx w-10 h-10'></div>
</div>

总结


在使用 figma、motiff 这类的工具的情况下,



  1. 前端程序员可以无脑的根据设计稿分组来写自己的 html,绝大部分情况他们应该是一对一的。

  2. 应该跟随工具,只使用 flex 布局,绝对定位布局

  3. 绝大部分情况不应该使用 margin


确实存在一些情况使用 margin 会更方便,我也真实遇到了一些 case。如果你们有想聊的 case 可以发到评论区


作者:阿古达木
来源:juejin.cn/post/7478182398409965620
收起阅读 »

同学聚会,是我不配?

前言 初八就回城搬砖了,有位老哥跟我吐槽了他过年期间参与同学会的事,整理如下,看读者们是否也有相似的境遇。 缘起 高中毕业至今已有十五年了,虽然有班级群但鲜有人发言,一有人冒泡就会立马潜水围观。年前有位同学发了条消息:高中毕业15年了,趁过年时间,咱们大伙...
继续阅读 »

前言


初八就回城搬砖了,有位老哥跟我吐槽了他过年期间参与同学会的事,整理如下,看读者们是否也有相似的境遇。



image.png


缘起


高中毕业至今已有十五年了,虽然有班级群但鲜有人发言,一有人冒泡就会立马潜水围观。年前有位同学发了条消息:高中毕业15年了,趁过年时间,咱们大伙聚一聚?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只围观不发言,组织的同学看大家都三缄其口,随后发了一个红包并刷了几个表情。果然还是万恶的金钱有新引力,领了红包的同学也刷了不少谢谢老板的表情,于是乎大家都逐渐放开了,最终发起了接龙。


看到已接龙的几位同学在高中时还是和自己打过一些交道,再加上时间选的是大年初五,我刚好有空闲的时间,总归还是想怀旧,于是也接了龙。


牢笼


我们相约在县城的烧烤一条街某店会面,那离我们高中母校不远,以前偶尔经过但苦于囊中羞涩没有大快朵颐过。


到了烧烤店时发现人声鼎沸,猜拳、大笑声此起彼伏,我循着服务员的指示进入了包间。放眼望去已有四、五位同学在座位上,奇怪的是此时包间却是很安静,大家都在低头把玩着手机。


当我推门的那一刻,同学们都抬头放眼望来,迅速进行了一下眼神交流,微笑地打了招呼就落座。与左右座的同学寒暄了几句,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你问我答,而后就沉默,气氛落针可闻,那时我是多希望有服务员进来问:帅哥,要点单了吗?


还好最后一位同学也急匆匆赶到了,后续交流基本上明白了在场同学的工作性质。

张同学:组织者,在A小镇上开了超市、圆通、中通提货点,座驾卡迪拉克

李同学:一线城市小创业者,公司不到10人,座驾特斯拉

吴同学:县城第一中学老师、班主任,座驾大众

毛同学:县委办某科室职员、公务员,座驾比亚迪

王同学:某小镇纪委书记,座驾别克

潘同学: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职员,事业编,座驾哈佛

我:二线城市码农一枚,座驾雅迪


一开始大家都在忆往昔,诉说过去的一些快乐的事、糗事、甚至秘辛,感觉自己的青葱时光就在眼前重现。
酒过三巡,气氛逐渐热烈,称呼也开始越拔越高,某书记、某局、某老板,主任、某老总的商业互吹。

期间大家的话题逐渐往县城的实事、新闻、八卦上靠,某某人被双了,某某同事动用了某层的关系调到了市里,某漂亮的女强人离婚了。


不巧的是张同学还需要拜会另一位老板,提前离席,李同学公司有事需要处理,离开一会。

只剩我和其他四位体制内的同学,他们在聊体制内的事,我不熟悉插不进话题,我聊公司的话题估计他们不懂、也不感兴趣。

更绝的是,毛同学接到了一个电话,而后提着酒杯拉着其他同学一起去隔壁的包间敬酒去了,只剩我一个人在包间里。

过了几分钟他们都提着空酒杯回来了,悄悄询问了吴同学才知道隔壁是县委办公室主任。

回来后,他们继续畅聊着县城的大小事。


烧烤结束之后,有同学提议去唱K,虽然我晚上没安排,但想到已经没多少可聊的就婉拒了。


释怀


沿着县城的母亲河散步,看着岸边新年的装饰,我陷入了沉思。

十多年前大家在同一间教室求学,甚至同一宿舍生活,十多年后大家的选择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各自的境遇也大不相同。

再次相遇,共同的话题也只是学生时代,可是学生时代的事是陈旧的、不变的,而当下的事才是新鲜的、变化的。因此聚会里更多的是聊现在的事,如果不在一个圈子里,是聊不到一块的。


其实小城里,公务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是稳定,二是有面子(可能本身没多大权利,但是可以交易,可以传递)。小城里今天发生的事,明天就可能人尽皆知了,没有秘密可言。

有志于公务员岗位的朋友提早做准备,别等过了年纪就和体制内绝缘了。


其他人始终是过客,关注自己,取悦自己。



image.png


作者:小鱼人爱编程
来源:juejin.cn/post/7468614661326159881
收起阅读 »

微信小程序包体积治理

web
背景 微信考虑到小程序的体验和性能问题限制主包不能超过2M。哈啰微信小程序也随着业务线在主包中由简到复杂,体积越来越大,前期业务野蛮增长阶段npm库缺乏统一管理,第三方组件库本身工程复杂等问题导致包体积长期处于2M临界卡点,目前存在以下痛点: 阻塞各业务正常...
继续阅读 »

背景


微信考虑到小程序的体验和性能问题限制主包不能超过2M。哈啰微信小程序也随着业务线在主包中由简到复杂,体积越来越大,前期业务野蛮增长阶段npm库缺乏统一管理,第三方组件库本身工程复杂等问题导致包体积长期处于2M临界卡点,目前存在以下痛点:



  • 阻塞各业务正常微信小程序端需求排期。

  • 迭代需求需要人肉搜索包体积的增长点,推动增长业务线去优化对应的包体积,治标不治本。

  • 缺乏微信端包体积统一管理平台来限制各业务包体积增长。

  • 微信包体积太大导致加载时间长、体验差。


所以主要从包体积优化和长期控制包体积增长两个方面让微信包体积达到平衡状态,长期运行。


包体积优化


微信包体积优化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只要是公司业务体积达到一定的量级都会不可避免的碰到主包体积超出和体验问题,关于怎么解决官方和网上也给出了比较多的解决方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那我们就从小程序的原理层面去看解决方案。主要也分为常规的优化方案和结合业务优化技术方案。


常规优化方案


按照微信小程序官网介绍,我们把小程序的性能优化分为启动性能优化和运行时性能优化:



  • 启动性能 :小程序的启动过程以「用户打开小程序」为起点,到小程序「首页渲染完成」为止。小程序「首页渲染完成」的标志是首个页面 Page.onReady 事件触发。

  • 运行时性能:小程序的运行时性能直接决定了用户在使用小程序功能时的体验。如果运行时性能出现问题,很容易出现页面滚动卡顿、响应延迟等问题,影响用户使用。如果内存占用过高,还会出现黑屏、闪退等问题。


1.启动性能优化

在进行启动性能优化之前,先介绍下小程序启动流程,小程序的启动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image.png


1.1 资源准备

a. 小程序相关信息准备:微信客户端需要从微信后台获取小程序的头像、昵称、版本、配置、权限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会在本地缓存,并通过一定的机制进行更新。


b. 环境预加载(受到场景、设备资源和操作系统调度的影响,并不能保证每次启动一定命中)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运行环境准备对启动耗时的影响,微信客户端会根据用户的使用场景和设备资源的使用情况,依照一定策略在小程序启动前对运行环境进行部分地预加载,以降低启动耗时。


image.png
c. 代码包准备

从微信后台获取代码包的地址,从CDN下载小程序代码包,并对代码包进行校验。

为了提高下载耗时,微信本身就做了一些优化:



  • 代码包压缩

  • 增量更新

  • 更高效的网络协议:下载代码包优先使用 QUIC 和 HTTP/2

  • 预先建立连接:在下载发生前,提前和 CDN 建立连接,降低下载过程中 DNS 请求和连接建立的耗时。

  • 代码包复用:对每个代码包都会计算 MD5 签名。即使发生了版本更新,如果代码包的 MD5 没有发生变化,则不需要重新进行下载。


1.2 小程序代码注入

小程序启动时需要从代码包内读取小程序的配置和代码,并注入到 JavaScript 引擎中,同时WXSS 和 WXML 会编译成 JavaScript 代码注入到视图层,视图层和逻辑层的小程序代码注入是并行进行的。


微信客户端会使用 V8 引擎的 Code Caching 技术对代码编译结果进行缓存,降低非首次注入时的编译耗时(Code Caching:V8会把编译和解析的结果缓存下来,等到下次遇到相同的文件时,直接使用缓存数据)


1.3 首屏渲染\


image.png


视图层和逻辑层都是从start并行进行初始化操作,视图层初始化完毕后会发送notify给逻辑层,自身进入等待状态,逻辑层收到信号后会结合自身初始化状态(第一种没初始化完,继续初始化。第二种初始化完进入等待状态)发送初始数据Data到视图层,结合初始数据和视图层得到的页面结构和样式信息,小程序框架会进行小程序首页的渲染,展示小程序首屏,并触发首页的 Page.onReady 事件。


1.4 优化方案

a. 控制包体积:降低代码包大小是最直接的手段,代码包大小直接影响了下载耗时,影响用户启动小程序时的体验。



  • 分包:使用 分包加载 是优化小程序启动耗时效果最明显的手段。及时清理无用代码和资源。

  • 独立分包。

  • 分包预下载:在使用「分包加载」后,虽然能够显著提升小程序的启动速度,但是当用户在使用小程序过程中跳转到分包内页面时,需要等待分包下载完成后才能进入页面,造成页面切换的延迟,影响小程序的使用体验

  • 分包异步化:「分包异步化」将小程序的分包从页面粒度细化到组件甚至文件粒度。


b. 代码注入优化:



  • 按需引入:在小程序启动时,启动页面依赖的所有代码包(主包、分包、插件包、扩展库等)的所有 JS 代码会全部合并注入,包括其他未访问的页面以及未用到自定义组件,同时所有页面和自定义组件的 JS 代码会被立刻执行。这造成很多没有使用的代码在小程序运行环境中注入执行,影响注入耗时和内存占用。

  • 用时注入:在开启「按需注入」特性的前提下,「用时注入」可以指定一部分自定义组件不在小程序启动时注入,而是在真正渲染的时候才进行注入。


c. 首屏渲染优化:



  • 启用【初始渲染缓存】:启用初始渲染缓存,可以使视图层不需要等待逻辑层初始化完毕,而直接提前将页面初始 data 的渲染结果展示给用户,这可以使得页面对用户可见的时间大大提前。

  • 数据预拉取:预拉取能够在小程序冷启动的时候通过微信后台提前向第三方服务器拉取业务数据,当代码包加载完时可以更快地渲染页面,减少用户等待时间,从而提升小程序的打开速度 。

  • 周期性更新:周期性更新能够在用户未打开小程序的情况下,也能从服务器提前拉取数据,当用户打开小程序时可以更快地渲染页面,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增强在弱网条件下的可用性。

  • 骨架屏:如果首页内容是通过接口异步获取的,用户不一定立即看到完整的界面,需要等待接口返回后调用setData进行页面更新,才能看到真实内容,避免过长时间白屏可以选择骨架屏来提高用户体验。


2.运行时性能优化

2.1 优化方案:

a. 合理使用setData:小程序的逻辑层和视图层是两个独立的运行环境,通讯通过Native层实现。具体的实现原理和bridge实现一致,ios利用WKWebView提供的messageHandlers,安卓是往webview的window对象注入一个原生方法,所以数据传输的耗时和数据量的大小成正比。


b. 页面切换优化:页面切换的性能影响用户操作的连贯性和流畅度,是小程序运行时性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请求前置:小程序不同于H5,在跳转本身就需要消耗比较多的时间,特别是在安卓机上,所以我们可以在页面跳转的同时进行数据并行请求。
image.png


c. 控制预加载下个页面的时机(仅安卓):

小程序页面加载完成后,会预加载下一个页面。默认情况下,小程序框架会在当前页面 onReady 触发 200ms 后触发预加载。


在安卓上,小程序渲染层所有页面的 WebView 共享同一个线程。很多情况下,小程序的初始数据只包括了页面的大致框架,并不是完整的内容。页面主体部分需要依靠 setData 进行更新。因此,预加载下一个页面可能会阻塞当前页面的渲染,造成 setData 和用户交互出现延迟,影响用户看到页面完整内容的时机。


image.png


我们本次拉齐两轮、数科、普惠,分别进行部分页面分包,下掉0流量页面及其依赖的npm包,把仅有单个业务线引用的npm从主小程序移植到分包下从而不占用主包体积,删除无用文件等操作才从2M体积减少到1.88M,这个收益对于反复优化过的主小程序而言已经算是不错的收益,但是很难满足未来各业务线对小程序主包体积的迭代诉求,所以我们还需要更优的解决方案来减少更多的包体积和限制各业务线在现有体积上进行置换而不是无限扩张。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就在结合业务优化方案和长期控制包体积机制中探讨。


结合业务优化方案


1.第三方组件库异步分包

微信小程序为考虑体验问题主包被限制到了2M,但随着小程序业务线接入越来越多,npm库缺乏统一管理,第三方组件库本身工程比较复杂等问题导致主包超过1M+都被npm库所占用掉,留给业务的空间不足1M,所以可以从vendor.js中进行部分拆分优化,在不占用主包体积下主包也能够使用这些第三方库。


这样操作的意义在于可以把部分第三方npm库抽离到分包中,主包内只剩核心业务和不能拆的npm库。


实现原理:小程序的分包异步化就是来实现这种功能的,按照微信官方文档提供可以使用require来异步引入包含第三方npm的分包。


image.png


但是我们的小程序是使用taro,通过webpack进行编译的,静态产物不支持CommonJS模块的写法,所以require在编译的时候会进行报错,解决方法有两种:



  • 自定义webpack插件,将require关键字替换为customRequireKey(自定义key值,在解析的时候替换成require就可以)。


image.png



  • webpack提供的__non_webpack_require__代替require,不会被webpack解析。


注意点1:如果把第三方npm库改成异步引用后,对于之前通过import同步引用的代码需要进行改造,不然可能会出现在包引入前提前调用包内部方法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创建缓存队列解决。


注意点2:分包因为网络波动等原因会加载失败,但是概率极低,可以使用重试机制解决。


2.封面方案

封面方案相比于第三方组件异步分包方案更好理解,就是把业务全部抽离到分包中,主包中只保留各业务线所依赖的基础库和公共文件,在小程序启动的时候做个启动界面,页面一旦加载就立即跳转到真正承载业务的页面中, 而这个页面被放在分包中。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主包中的2M体积只用来放基础库和公共文件,包体积始终控制在1M左右,对小程序性能优化和体验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而其他业务都放在业务的主分包中进行管理。


image.png


长期控制包体积机制


主包体积优化后如果缺乏标准的控制方法,在未来还是会随着各业务迭代增加不停的增加直到超出2M。所以一套标准的管理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小程序包体积治理主要从两个方面:



  • 业务线管理机制后台

  • 发布系统管理机制


业务线管理机制后台


业务线size管理机制后台主要集临时资源申请和图标展示于一体,以解决业务线临时size压力。可以通过后台系统进行临时size申请,提出申请后说明申请原因、资源需要时长、size大小,到达审批人时可酌情考虑,审批通过\不通过后都会钉钉通知申请。在管理平台也能看到当前业务线的永久size、临时size、临时size到期时间、申请理由和各业务每迭代包体积大小等信息。


image.png


a. 申请临时资源流程:用户根据自己的诉求进入后台选择对应业务线点击新增按钮去申请临时资源、申请临时资源时需在申请弹窗中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 申请资源大小:最大申请资源为当前包体积剩余的最大值

  • 使用时间:最多为2个迭代就要把临时资源退回、否则限制发布流程

  • 申请理由:在理由中需要明确填写申请资源后带来的业务价值、由平台的产品侧和研发侧共同衡量价值。

  • prd地址:链接地址。


b. 申请临时资源最长路径:最多为2个迭代就要把申请的临时资源进行退回、否则在发布时限制发布。


c. 临时申请最大包体积:申请最大资源为当前包体积剩余的最大值


d. 包体积到期通知:提前一个迭代时间钉钉通知对应的申请人和leader包体积到期时间进行优化,申请资源到期后后台系统会自动把申请的资源状态改为已到期,并减少对应申请的资源大小,如果未归还对应体积大小,在发布流程阶段会做体积大小卡口,限制发布。


发布系统管理机制


发布系统管理机制主要流程是developer在AppHelloBikeWXSS项目上每次通过feature分支merge到release分支的时候都会触发gitlab的钩子函数,然后触发jenkins的job进行编译、计算现在各业务线在主包中所占的体积,在通过包体积管理后台申请的体积进行比对,如果超出会钉钉通知到开发者并且在发布系统限制发布,如果没超出正常发布。


image.png
(本文作者:董恒磊)


作者:哈啰技术小编
来源:juejin.cn/post/7381657886801805312
收起阅读 »

前端页面怎么限制用户打开浏览器控制台?

web
说在前面 作为一名开发,相信大家对于浏览器控制台都是不陌生的,平时页面一出问题第一反应总是先打开控制台看看报错信息,而且还可以在控制台里插入自己的脚本信息来修改页面逻辑,那么你有没有想过 怎么限制用户打开控制台 呢? 禁用右键菜单 🔨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
继续阅读 »

说在前面



作为一名开发,相信大家对于浏览器控制台都是不陌生的,平时页面一出问题第一反应总是先打开控制台看看报错信息,而且还可以在控制台里插入自己的脚本信息来修改页面逻辑,那么你有没有想过 怎么限制用户打开控制台 呢?



禁用右键菜单 🔨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页面上点击鼠标右键我们可以看到有个 检查 选项,通过这个菜单可以直接打开控制台,我们可以直接在这个页面上禁用右键菜单。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contextmenu", e => e.preventDefault());  

加上这段代码后用户在页面上点击右键就不会有反应了。


拦截快捷键 🛑


除了右键菜单栏,还有最经典的 F12 ,通过 F12 快捷键也可以快速打开控制台,所以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快捷键给拦截掉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keydown", e => {  
if (e.keyCode === 123) {
e.preventDefault();
}
});

那么除了 F12 你知道还有什么快捷键可以打开控制台吗?



  • Ctrl+Shift+C

  • Ctrl+Shift+I


上面这两个快捷键也可以打开控制台,还有一个快捷键 Ctrl+U 可以打开源码页面,这里我们也可以一起把它给拦截掉。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keydown", e => {  
if (e.keyCode === 123 || // F12
(e.ctrlKey && e.shiftKey && e.keyCode === 67) || // Ctrl+Shift+C
(e.ctrlKey && e.shiftKey && e.keyCode === 73) || // Ctrl+Shift+I
(e.ctrlKey && e.keyCode === 85)) { // Ctrl+U
e.preventDefault();
}
});

加上这段代码后用户在页面上按下这些快捷键就不会有反应了。


检测窗口变化🔷


加上前面的拦截之后,其实我们还是有办法打开控制台,可以通过浏览器设置来打开控制台,这里的入口我们并无法监听拦截到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let lastWidth = window.innerWidth;
let lastHeight = window.innerHeight;

window.addEventListener("resize", () => {
const widthDiff = Math.abs(window.innerWidth - lastWidth);
const heightDiff = Math.abs(window.innerHeight - lastHeight);

// 如果窗口尺寸变化但不是全屏切换,可能是控制台打开
if ((widthDiff > 50 || heightDiff > 50) && !isFullScreen()) {
//跳转到空白页面
window.location.href = "about:blank";
alert("检测到异常窗口变化,请关闭开发者工具");
}
lastWidth = window.innerWidth;
lastHeight = window.innerHeight;
});

function isFullScreen() {
return (
document.fullscreenElement ||
document.webkitFullscreenElement ||
document.msFullscreenElement
);
}

通常默认是会在页面内靠边打开控制台,所以可以通过监听页面大小变化来简单判断是否打开控制台,监听到打开后直接跳转到空白页面。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但是还有这么两种情况



  • 全屏切换时的尺寸变化可能被误判

  • 独立打开控制台页面时无法监听到


无限Debugger⚡


我们还可以通过 Function("debugger") 来动态生成断点(动态生成是为了防断点禁用),通过无限循环生成断点,让页面一直处于断点状态。


(() => {  
function block() {
setInterval(() => {
(function(){return false;})["constructor"]("debugger")["call"]();
}, 50);
}
try { block(); } catch (err) {}
})();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给用户打开控制台设置一些障碍,但对于经验老到的用户而言,绕过这些限制并非难事。依赖前端技术拦截控制台访问是一种典型的“防君子不防小人”策略,不能想着靠这些手段来保障自己网站的安全。



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前端也能这么有趣 』,获取更多有趣内容。


发送 加群 还可以加入群聊,一起来学习(摸鱼)吧~


说在后面



🎉 这里是 JYeontu,现在是一名前端工程师,有空会刷刷算法题,平时喜欢打羽毛球 🏸 ,平时也喜欢写些东西,既为自己记录 📋,也希望可以对大家有那么一丢丢的帮助,写的不好望多多谅解 🙇,写错的地方望指出,定会认真改进 😊,偶尔也会在自己的公众号『前端也能这么有趣』发一些比较有趣的文章,有兴趣的也可以关注下。在此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下文再见 🙌。



作者:JYeontu
来源:juejin.cn/post/7508362269586063360
收起阅读 »

开源鸿蒙开发者大会2025交流区亮点纷呈,社区与生态伙伴共绘智能图景

5月24日,开源鸿蒙开发者大会2025(OHDC.2025)在深圳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由开源鸿蒙项目群工作委员会主办,华为、润开鸿、中软国际、开鸿智谷、九联开鸿、鸿湖万联、深开鸿、诚迈科技、中国南方电网、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证通电子等合作单位共同支持。本次大会...
继续阅读 »

5月24日,开源鸿蒙开发者大会2025(OHDC.2025)在深圳盛大召开。本次大会由开源鸿蒙项目群工作委员会主办,华为、润开鸿、中软国际、开鸿智谷、九联开鸿、鸿湖万联、深开鸿、诚迈科技、中国南方电网、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证通电子等合作单位共同支持。本次大会聚焦开源鸿蒙 5.1 Release版本,面向开发者和伙伴深度展示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生态成果与落地实践。

图片1.png

本届大会在主论坛和八场主题分论坛之外,特别打造了互动交流区,通过公共交流区和十家生态伙伴交流区的立体布局,吸引了现场参会嘉宾的沉浸式体验,全面展示了基于开源鸿蒙创新技术,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最新生态成果及其在千行百业的落地实践。

图片2.png

开源鸿蒙公共交流区:全面展示开源鸿蒙在千行百业的最新实践

在大会公共交流区,集中展示了基于开源鸿蒙在AI、Watch、大屏等领域的最新落地成果,包括基于开源鸿蒙的笔记本、手表可穿戴设备集群,智慧大屏等组成的全场景产品矩阵,其跨设备无缝协同能力引发体验热潮。

AI时代,万物智联。开源鸿蒙作为万物智联时代的全场景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在AI技术加持下将发挥“乘数效应”,创造更强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千行百业数字化应用创新。在大会的公共交流区,基于开源鸿蒙的智能机器人和PC等产品吸引了大量参会者驻足互动。基于开源鸿蒙的AI大模型机器人搭载开源鸿蒙操作系统,集成了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环境并接入了AI大模型能力,可实现环境感知、视觉识别、创建激光地图、定位、避障和导航功能。基于开源鸿蒙的PC系列产品则面向开源鸿蒙开发者量身打造,搭载基于开源鸿蒙深度定制的KaihongOS桌面操作系统,构建起一站式的开源鸿蒙学习与开发平台。这一系列AI+成果丰富了开源鸿蒙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使用场景,将进一步推动基于开源的技术创新,促进开源鸿蒙社区的生态繁荣,同时也将推动更多开发者投入到开源鸿蒙社区共建中,让开发者从技术“消费者”转变为“共创者”。

图片3.png

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开源鸿蒙以其开源的特性持续推动产品升级,此次交流区现场,也全面展示了基于开源鸿蒙打造的Watch生态和大屏生态等系列成果,全方位展现了开源鸿蒙在硬件适配上以及生态整合上的强大实力,彰显出开源鸿蒙生态蓬勃的发展活力与无限潜力。

在Watch生态交流区,已上线的开源鸿蒙Watch表盘设计工具Dial Studio成为焦点。它是基于开源鸿蒙专为智能手表量身定制的工具,用户仅需轻点鼠标,就能轻松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表盘,大幅降低了表盘开发的技术门槛。此外,华为、KUMI、速智达、金康特等多家行业伙伴基于开源鸿蒙精心打造的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也在现场惊艳亮相。

图片4.png

大屏生态交流区则重点展示了基于开源鸿蒙打造的TV形态操作系统,该系统集成红外、蓝牙、灵犀等多种遥控器的控制方式,基于开源鸿蒙底座分布式特性,支持分布式音乐 、图库、视频、摄像头、白板等应用 ,可实现多设备联动,高效协同。基于开源鸿蒙打造TV形态的操作系统会持续迭代,未来还将面向电视、投影仪、机顶盒、广告机、会议大屏等不同场景、不同设备实现适配。

图片5.png

开源鸿蒙社区成果展:技术牵引产学研协同,共筑全球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的专题交流区首次展出了有关开源鸿蒙 SIG 地图、开源鸿蒙Web SIG及W3C标准、统一互联PMC(筹)地图等丰富的信息,以及第二届中国研究生操作系统开源创新大赛开源鸿蒙赛道、开源鸿蒙人才生态建设以及开源鸿蒙社区出海的最新动态。

其中,统一互联PMC(筹)由通信互联TSG孵化,并主导筹建统一互联PMC,负责社区开发及运营。统一互联PMC(筹)专注于解决跨操作系统、跨厂商的开源鸿蒙设备互通技术难题,构建统一互联技术底座。目前已吸引24家社区伙伴、240+名成员参与,并完成开源鸿蒙统一互联2.0版本发布、统一互联接入与接口规范/物模型规范/测试规范等团标发布和统一互联白皮书发布。

图片6.png

此外,现场还展示了面向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国研究生操作系统开源创新大赛最新进展,赛事以夯实基础软件生态和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和生态建设,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为操作系统生态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出海交流区,社区展示了与欧洲开源组织Eclipse合作、面向欧洲市场发布了以开源鸿蒙为基础的Oniro OS的进展。Oniro产品进入欧洲市场,不仅确保智能设备之间的全球应用程序兼容性,同时也为开源鸿蒙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全球开源实践提供了创新范例。未来,开源鸿蒙将持续与全球开源社区开发者们共享技术资源,共同探讨技术进展,持续推动全球开源生态良好发展。

图片7.png

开源鸿蒙项目群依托产学研各界及广大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以创新为基石,以开放为理念,在技术与生态领域斩获累累硕果。开源鸿蒙社区也在技术创新发展、开源生态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持续投入,携手生态伙伴推动开源鸿蒙生态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

十家伙伴携最新成果亮相:产业共建打造开源鸿蒙繁荣生态

从智能服务到万物互联,开源鸿蒙的生态演进正在书写数字时代的范式变革。截至目前,开源鸿蒙已有400多家生态伙伴的1100多个软硬件产品通过兼容性测评,并落地到金融、交通、教育、医疗、航天、能源、政务、工业、消费电子等多个行业及领域。

图片8.png

生态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伙伴的共同努力。在大会现场,十家共建单位带来了丰富的面向开源鸿蒙商业落地的产品案例和最新技术成果:

江苏润开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交流区呈现了其作为社区核心共建单位助力开源鸿蒙技术演进与生态构建的全景战略规划,并重点展示基于开源鸿蒙的全场景巡检实训车【Pro版】、机器狗星闪联动场景DEMO、鸿锐云桌面终端、NearLink物联开发平台等产品成果,推动基于开源鸿蒙的新“智”硬件创新,以加速数智技术与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实践。

中软国际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携雷泽智联一体机、基于开源鸿蒙的信号控制机与超级智能充电桩惊艳亮相,展示了开源鸿蒙生态的创新成果。聚焦交通领域,中软国际基于开源鸿蒙信号控制机融合先进算法,实现交通信号智能调度与优化,助力城市交通流畅运行。

湖南开鸿智谷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携在鸿OS应用开发实验箱、基于开源鸿蒙的智慧园区沙盘(含三防平板)、在鸿隧道控制器、在鸿通用控制器、在鸿IO控制器、在鸿车道控制器、在鸿笔记本、在鸿平板等最新应用成果亮相展台,全面呈现了基于开源鸿蒙生态的技术创新与行业解决方案。

广东九联开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交流区重点展示了基于开源鸿蒙的实训箱以及动环监测系统。这是一款针对数据中心、机房等关键设施的环境与设备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的系统。基于开源鸿蒙技术底座,充分发挥开源鸿蒙分布式软总线的技术特点,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相结合的融合感知解决方案,实现电力机房的无人值守、日常监测、辅助运维的功能。

鸿湖万联(江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开源鸿蒙项目群A类捐赠人,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开源鸿蒙生态共建和人才培养。在交流区现场,全面展示了其基于SwanlinkOS天鸿操作系统、联合近百家合作伙伴完成的50 +商用设备开源鸿蒙化成果,以及携手头部芯片伙伴打造的AI IPC和智慧大屏等核心产品。

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交流区展出了丰富的专为赋能开源鸿蒙开发者打造的公司自有及伙伴生态产品。其中,一站式面向开源鸿蒙的学习平台——开鸿Bot系列电脑产品成为焦点。专为开发者量身定制,极大降低开发者学习门槛,重构开源鸿蒙开发体验。此外还展示了驭系列-星闪无人机和开鸿智慧全场景实验箱等,为开发者提供了多样的实践与探索工具

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携多款基于开源鸿蒙打造的鸿诚志远HongZOS系列产品亮相大会,展出多款基于开源鸿蒙的行业解决方案,覆盖工业、教育及警务领域,通过开放化的硬件平台与标准化的系统架构,为开发者提供可快速复用的行业解决方案,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进程。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展示了最新发布的基于开源鸿蒙5.1 Release版本的电力物联操作系统方案,该方案基于ArkUI框架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整合开源鸿蒙分布式技术架构,构建起能源行业全域互联、智能协同的物联网络体系,并在开源鸿蒙AI能力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先进算法,全面激活端侧与边缘侧设备的AI潜能。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重点展示了一款基于RISC-V 架构的创新型笔记本电脑——如意BOOK,以开源鸿蒙生态与全栈开源技术布局,重新定义轻办公、开发与教育场景的新形态。

深圳市证开鸿科技有限公司展出智慧金融厅堂一体化解决方案及产品。这一方案搭载基于开源鸿蒙的LightBeeOS系统,融合多形态智能终端、AI、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精准适配金融网点场景,助力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为客户带来便捷优质的金融体验。

开源鸿蒙开源共建四年多来,始终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通过持续建设,携手伙伴持续壮大开源生态。未来,社区也将继续以开放姿态拥抱千行百业伙伴,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应用落地,携手共建万物智联新时代。

收起阅读 »

BOE(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全面量产 打造全球显示产业新引擎

2025年5月26日,BOE(京东方)成功举办主题为“屏启未来 智显无界”的量产交付活动,开启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由建设转向运营的崭新篇章。这不仅标志着BOE(京东方)在LTPO、LTPS、Mini LED等高端显示领域实现跨越式突破,也为我国半导体...
继续阅读 »

2025年5月26日,BOE(京东方)成功举办主题为“屏启未来 智显无界”的量产交付活动,开启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由建设转向运营的崭新篇章。这不仅标志着BOE(京东方)在LTPO、LTPS、Mini LED等高端显示领域实现跨越式突破,也为我国半导体显示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加速助力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全球技术最先进、产能最大的VR用LCD生产基地,该生产线将充分发挥技术引领和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巩固BOE(京东方)行业龙头地位,加速全球虚拟现实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BOE(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炎顺,BOE(京东方)首席执行官冯强,BOE(京东方)首席运营官王锡平,行业专家及生态伙伴出席现场仪式,共同见证这一荣耀时刻。

活动现场,BOE(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炎顺发表致辞,他表示,BOE(京东方)以“BOE速度”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标杆,成功实现开工当年封顶、次年产品点亮的关键目标。与此同时,技术研发与产品准备也在同步推进,多款产品已完成客户送样并推进交付。BOE(京东方)特别感谢战略合作伙伴们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和坚持,这也推动着BOE(京东方)不断超越自我,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BOE(京东方)将始终以战略客户伙伴的前沿需求和技术标准为指引,在“屏之物联”战略指导下,用踏实奋斗和持续创新回馈各界支持。

作为全球技术最先进的液晶显示屏生产基地,BOE(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总投资290亿元,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设计月产能达5万片。该生产线以LTPO(低温多晶氧化物)和LTPS(低温多晶硅)技术为核心,聚焦聚焦 VR 显示面板、中小尺寸高附加值 IT 显示面板、车载显示面板等高端产品研发与生产,采用1500mm×1850mm的6代线玻璃基板,配备当前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并整合京东方多条成熟产线的先进经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在技术创新方面,BOE(京东方)LTPO技术融合了LTPS的高迁移率和Oxide的低功耗优势,可实现1500PPI以上的超高像素密度,并大幅度降低面板功耗,为显示设备提供更流畅、更清晰的动态画面。

值得一提的是,BOE(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还充分赋能多元化的场景应用,多款产品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产品性能和领先的技术优势,获得全球一线知名客户的高度认可。其中,BOE(京东方)自主设计开发的超高2117PPI Real RGB显示屏实现成功点亮,达到当前LCD行业最高分辨率。在此次交付活动上,BOE(京东方)展示了已具备量产条件的2.24英寸1500PPI以及2.24英寸1700PPI VR显示模组,16英寸240Hz电竞笔记本屏幕(分辨率2560×1600,100% DCI-P3色域),以及14.6英寸窄边框高端车载中控屏等产品,全面满足“元宇宙”、高端消费电子、智能出行等领域的需求。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BOE(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还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通过洁净室气流集控、AI分区温湿度自调、用电集控等创新技术,BOE(京东方)实现供热回收使用率100%、实现纯水回用率达80%、污染物排放均值小于标准50%。此外,在“双碳”目标引领下,BOE(京东方)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研发、生产与回收全生命周期。例如,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在提升画质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低功耗性能,为设备的长时间使用提供可持续支持。这些实践不仅呼应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更展现了BOE(京东方)作为行业领军者的责任担当。同时,依托AI赋能,BOE(京东方)第6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还实现了智能排产、预测性维护、智能缺陷管理等全流程优化,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0.5%,工艺稳定性提升20%,良率分析效率提升20%,为行业树立了绿色生产与智能制造的双重标杆,也有力地回应了BOE(京东方)“Open Next Earth”的可持续发展品牌内涵。

在虚实交融的数字文明浪潮中,屏幕已从信息媒介跃升为跨越现实与虚拟、链接当下与未来的纽带。BOE(京东方)将持续以“屏之物联”战略为核心,加速显示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刻践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之道。面向未来,BOE(京东方)将与更多合作伙伴携手,以协同创新之力探寻合作路径,全力赋能万物互联的未来智能生态体系,共同迎接一个更智慧、更互联、更美好、更绿色的全新时代。


收起阅读 »

前端遇到高并发如何解决重复请求

web
在前端开发中遇到高并发场景时,若不加控制容易出现重复请求,这可能导致接口压力增加、数据异常、用户体验变差等问题。以下是前端防止/解决重复请求的常见方法,按不同场景归类总结: 🌟 一、常见重复请求场景 用户频繁点击按钮:多次触发相同请求(例如提交表单、下载操...
继续阅读 »

在前端开发中遇到高并发场景时,若不加控制容易出现重复请求,这可能导致接口压力增加、数据异常、用户体验变差等问题。以下是前端防止/解决重复请求的常见方法,按不同场景归类总结:




🌟 一、常见重复请求场景



  1. 用户频繁点击按钮:多次触发相同请求(例如提交表单、下载操作)。

  2. 路由短时间内多次跳转或刷新:导致重复加载数据。

  3. 多次调用 debounce/throttle 未正确控制函数执行时机

  4. 轮询或 WebSocket 消息导致并发访问同一接口




🚀 二、常用解决方案


✅ 1. 禁用按钮防止多次点击


const [loading, set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handleClick = async () => {
if (loading) return;
setLoading(true);
try {
await fetchData();
} finally {
setLoading(false);
}
};
<Button loading={loading} onClick={handleClick}>提交</Button>

✅ 2. 使用请求缓存 + Map 记录请求状态


原理:在请求发出前先检查是否已有相同请求在进行。


const requestCache = new Map();

const requestWithDeduplication = (url: string, options: any = {}) => {
if (requestCache.has(url)) {
return requestCache.get(url); // 复用已有请求
}

const req = fetch(url, options).finally(() => {
requestCache.delete(url); // 请求结束后清除缓存
});

requestCache.set(url, req);
return req;
};


适合统一封装 fetchaxios 请求,避免相同参数的并发请求。





✅ 3. 使用 Axios 的 CancelToken 取消上一次请求


let controller: AbortController | null = null;

const request = async (url: string) => {
if (controller) {
controller.abort(); // 取消上一个请求
}
controller = new AbortController();

try {
const res = await fetch(url, { signal: controller.signal });
return await res.json();
} catch (e) {
if (e.name === 'AbortError') {
console.log('Request canceled');
}
}
};


适合搜索联想、快速切换 tab 等需要 只保留最后一次请求 的场景。





✅ 4. 使用 debounce/throttle 防抖节流


import { debounce } from 'lodash';

const fetchData = debounce((params) => {
// 实际请求
}, 300);

<input onChange={(e) => fetchData(e.target.value)} />


控制高频输入类请求频率,减少并发请求量。





✅ 5. 后端幂等 + 前端唯一请求 ID(可选高级方案)



  • 给每次请求生成唯一 ID(如 UUID),发送给后端。

  • 后端对相同 ID 请求只处理一次。

  • 前端避免再做复杂状态判断,适合交易、支付类场景。




🧠 小结对照表


场景推荐方案
按钮多次点击禁用按钮 / loading 状态
相同请求并发请求缓存 Map / Axios CancelToken
输入频繁调用接口debounce 防抖
只保留最后一个请求AbortController / CancelToken
表单提交 /交易请求幂等请求唯一 ID + 后端幂等处理



如果你告诉我你遇到的具体是哪个页面或场景(例如点击下载、搜索联想、多 tab 切换等),我可以给出更加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作者:光影少年
来源:juejin.cn/post/7507560729609830434
收起阅读 »

生产环境到底能用Docker部署MySQL吗?

程序员小李:“老王,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MySQL 能不能部署在 Docker 里?我听说很多人说不行,性能会有瓶颈。” 架构师老王:“摸摸自己光突突的脑袋, 小李啊,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以前确实很多人说不行,但现在技术发展这么快,情况可能不一样了。” 小李:“...
继续阅读 »

程序员小李:“老王,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MySQL 能不能部署在 Docker 里?我听说很多人说不行,性能会有瓶颈。”


架构师老王:“摸摸自己光突突的脑袋, 小李啊,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以前确实很多人说不行,但现在技术发展这么快,情况可能不一样了。”


小李:“那您的意思是,现在可以了?”


老王:“也不能这么说。性能、数据安全、运维复杂度,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不过,已经有不少公司在生产环境里用 Docker 跑 MySQL 了,效果还不错。”


Docker(鲸鱼)+MySQL(海豚)到底如何,我们来具体看看:



一、业界大厂


我们来看看业界使用情况:


1.1、京东超70%的MySQL在Docker中



刘风才是京东的资深数据库专家,他分享了京东在MySQL数据库Docker化方面的实践经验。京东从最初的小规模使用,到现在超过70%的MySQL数据库运行在Docker容器中


当然京东也不是所有的业务都适合把 mysql 部署在 docker 容器中。比如,


刘风才演讲中也提出:数据文件多于1T多的情况下是不太合适部署在Docker上的;再有就是在性能上要求特别高的,特别重要的核心系统目前仍跑在物理机上,后面随着Docker技术不断的改进,会陆续地迁到Docker上。


1.2、 同程艺龙:大规模 MySQL 容器化实践



同程艺龙的机票事业群 CTO 王晓波在QCon北京2018大会上做了《MySQL的Docker容器化大规模实践》的主题演讲。他分享了同程艺龙如何大规模实践基于Docker的MySQL私有云平台,集成了高可用、快速部署、自动化备份、性能监控等多项自动化运维功能。该平台支撑了总量90%以上的MySQL服务(实际数量超过2000个),资源利用率提升了30倍,数据库交付能力提升了70倍,并经受住了业务高峰期的考验。


当然不仅仅是京东、同程像阿里云、腾讯、字节、美团等都有把 Mysql 部署在 Docker 容器中的案例。


二、官方情况


MySql 官方文档提供了 mysql 的 docker 部署方式,文档中并没有明确的表明这种方式是适用于开发、测试或生产。那就是通用性的,也就是说生产也可以使用


以下就是安装的脚本可以看到配置文件和数据都是挂载到宿主机上。


docker run --name=mysql1 \
--mount type=bind,src=/path-on-host-machine/my.cnf,dst=/etc/my.cnf \
--mount type=bind,src=/path-on-host-machine/datadir,dst=/var/lib/mysql \
-d container-registry.oracle.com/mysql/community-server:tag

再看看镜像文件,可以看到 oralce 官方 7 年前就发布了 mysql5.7 的镜像。



三、具体分析


反方观点:生产环境MySQL不该部署在Docker里


反方主要担心数据持久化、性能、复杂性、备份恢复和安全性等问题,觉得在Docker里跑MySQL风险挺大。


正方观点:生产环境MySQL可以部署在Docker里


正方则认为Docker的灵活性、可移植性、资源隔离、自动化管理以及社区支持都挺好,生产环境用Docker部署MySQL是可行的,而且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数据持久化和性能等问题。


总结


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Docker容器会不会影响性能。其实 Docker和虚拟机不一样,虚拟机是模拟物理机硬件,而Docker是基于Linux内核的cgroups和namespaces技术,实现了CPU、内存、网络和I/O的共享与隔离,性能损失很小。



Docker 和传统虚拟化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 Docker 是在操作系统层面上实现虚拟化,直接复用本地主机的操作系统,而传统方式则是在硬件层面实现。


Docker的特点:



  • 轻量级:共享宿主机内核,启动快,资源占用少。

  • 隔离性:容器之间相互隔离,不会互相干扰。

  • 可移植性:容器可以在任何支持Docker的平台上运行,不用改代码。


四、结尾


Docker虚拟化操作系统而不是硬件


随着技术的发展,Docker在数据库部署中的应用可能会越来越多。


所以,生产环境在Docker里部署MySQL,虽然有争议,但大厂都在用,官方也支持,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未来可能是个趋势。


我是栈江湖,如果你喜欢此文章,不要忘记点赞+关注


作者:栈江湖
来源:juejin.cn/post/7497057694530502665
收起阅读 »

30+程序员别只闷头写代码,信息力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引言 如果你也是程序员,或许你会认为「技术思维」是一个颇为正面的词汇,比如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不但能写出优雅、高效的代码,嗨能够把复杂的功能落地。 但在一些非技术人员眼中,技术思维却有一定的“贬义”,它代表了眼光过于聚焦于技术,考虑不全面,不理解用户需求。 技...
继续阅读 »

引言


如果你也是程序员,或许你会认为「技术思维」是一个颇为正面的词汇,比如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不但能写出优雅、高效的代码,嗨能够把复杂的功能落地。


但在一些非技术人员眼中,技术思维却有一定的“贬义”,它代表了眼光过于聚焦于技术,考虑不全面,不理解用户需求。


技术思维对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不可或缺,但如果只注重自己“技术思维”的训练,职场的晋升道路可能不会那么一帆风顺,乃至于对理解这个世界,都会产生一些阻碍。


真正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视野。


今天谈谈「信息思维」。


pexels-omerderinyar-31983812.jpg


信息思维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技术Leader应该是技术最强的才行,你得能解决团队开发中遇见的问题,还能设计出支持高并发大数据的架构。


如果你有心观察许多技术团队的Leader,你会发现他们也许并不是团队中技术最好的那一个,但一定是团队内掌握信息最全面的那一个。



  • 你有一个技术难题不知道如何设计技术方案,他可以告诉你业内主流的方案是什么,应该去调研那些框架或者中间件。

  • 你有一个业务问题需要咨询,他可以清晰的告诉你整个业务流程。

  • 你发现有一个调用其他产品的接口报错,他会告诉你找哪个团队哪个人来配合。


一名优秀的技术Leader,所负责工作的不再仅仅限于技术层面。他需要和不同专业的、不同部门、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比如负责上传下达的任务,负责不同部门的开发协调,他知道每个人都在干什么,你有个什么事儿,他知道应该去找谁。


或许你会说,我天生内向,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所以你说的这些我都不擅长。你认为我只要关心技术就够了,但不在这里就在那里,了解这些信息会对你有帮助。


有研究表明,任何人只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或者引导,积极参与公司内部的事情,了解各个部门都在做什么,不同部门的人负责那些事情,那么他的晋升频率和绩效评分就会提高。


但之所以许多程序员没有这样的思维,是因为我们大脑有两个偏见。


大脑的两个偏见


第一个偏见是,我们会天然的高估「我们」的价值,你更在意自己的小圈子、你的同伴们的观点。


大多数程序员在开发的时候,关注的是技术方案怎么定,代码如何写的更优雅,而不是这个功能好不好用。你让程序员优化产品,他们大都只会在工程视角下优化产品,很少接触用户需求。


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同事,在处理一些咨询类的问题时,经常抱怨客户和一些操作人员: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用,或者“这么清晰”的提示都看不明白?


或许从程序员角度看,很多问题是非常低级的问题,可是从客户或者使用人员的视角来说,功能就是不好用,提示就是不够清晰。


你可能也遇见过一种场景:家里的长辈让你帮忙设置微信或者某个APP的功能, 你可能下意识的就会说:“这个功能不就在这里吗,你怎么不会?”


可问题就在于,你或者身边朋友都是手机的高频用户。但家人不是,对你来说直觉的操作,对别人来说就是迷宫。


第二个偏见,是我们总喜欢「往上看」,我们更关注比自己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人。


我们更在意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意见,即使他们并不具备你面临的一线问题或场景;我们倾向于忽略那些地位低的人的意见,哪怕他们掌握关键信息。


比如一次技术选型,你想用一套能够快速落地、运维简单的技术方案,而公司架构师推荐了一套更成熟完备的技术方案,这个方案适用在大业务量的场景,可你们段时间内业务量根本到不了这么高。


最后团队内部多次讨论,你的方案被否决了,大家都认为架构师的方案更优。结果团队成员吭哧吭哧干了半年,最后发现开发周期明显变长,运维成本翻倍,组里内部怨声载道,纷纷后悔当时没选你推荐的方案。


再举个例子,许多年轻人在投资的时候,喜欢关注财经博主分析的“热门领域”和“热门板块”,却不愿意花时间问问身边人的看法和意见。


GDP增速、产业升级、未来规划这些固然重要,但是你的日常收入、家庭储蓄、日常花销占比有多少,你家人一定比各种专家更了解你。


过去和程序员朋友们聊天,大家都有一种同样地感觉,就是做技术做久了,技术的确是在不断提升,但总感觉自己就是公司的螺丝钉,想要跳出这个平台,但发现如果离开这个平台,自己可能什么都不是。


技术思维给程序员带来的影响还在逐渐增大, 当引以为傲的技能逐渐被AI替代,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信息思维。


你可以想见克服这两个偏见并不容易,而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pexels-merve-cakir-351055068-15002639.jpg


提供路径


我在刚工作的前几年,特别羡慕那些看起来天生就适合职场的人,工作中不但经常拿到成绩,还能快速晋升。我试图总结他们的经验,是他们认真负责,还是说善于沟通,甚至是擅长和领导搞好关系?


后来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关键特质是——好奇心。


比如你遇见程序框架的一个问题,有些人google一下,对着教程修改一下配置,调好了就不管了。有的人偏偏一步步debug源码,直到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当开发了一个功能和系统,有的人代码提交之后就不管了。而你就想知道需求是谁提出来的,他在现实中遇见了什么问题,我们的功能昨晚最后解决了吗?


94岁的巴菲特,为什么还能够保持思维的敏捷。凭什么?前一阵子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他在回答一个13岁孩子提问时,巴菲特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好奇心。


他们真诚的关心别人都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愿意接纳不同的视角。他们做的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只是单纯的想知道而已。


当然现在信息这么多,光有好奇还不够,还得思考的更深入一点,提问的更多一点。


如果你想克服大脑的这两个偏见,有以下几个经验供你参考——


首先理解信息是跟人连接在一起的。很多知识或者道理,不只是纸面上干巴巴的文字,而都是由现实中的人真实感受和体验。


由于我们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每个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有些道理你需要放在他那个具体的情境之中才能体会到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1月份DeepSeek R1横空出世,我看网上说全世界的大模型团队都在研究R1的论文。我就去问了问一个做大模型的朋友有没有关注这块,当时临近过年,大家其实都已经在期待放假了。我朋友回答说:“反正领导已经开始研究了,要不然我也不会这么忙,给我平添烦恼。”


这种真实朋友给我的的反馈,让我立刻感受到DeepSeek R1带来的震撼有多么大。


培养对「一手信息」的敏感度


一手信息就是那些还未上网,来自一线的信息。你或许认为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想了解任何事情都可以从网上找到答案,并且AI能力突飞猛进,把信息交给AI,那么AI就可以帮我们做任何事。


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那些仅存在于一线,还未上网的「隐性知识」。书本会告诉你“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实际接触一线,我们才知道很多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刘润老师在最近的文章里分享了他进二十多年,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参访」。每年平均的出差时间有上百天,只要有机会就会去现场看一看,刘润老师在文章中描述的很清晰,在办公室看报告、打电话,和你去生产线走一走,和一线员工聊几句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最有意思的一个描述是一家企业员工的眼神、办公室的氛围,甚至厕所干不干净,这些细节都会藏着关于公司的文化、管理的密码。


训练自己跨界翻译的能力。


跨界翻译你能不能把一个领域的信息,用另一个领域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别人能听懂。


也许在程序员和产品经理为了一个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的时候,你是否能有一种更好的方式,让产品经理能听懂工程师的技术方案是什么?是否能让工程师明白,真实的用户需求是什么?


比如有一次销售很着急的来找研发说:“我们有一个大客户说下周前必须研发出这个功能,不然就不验收!”


研发同事一听,满脸不屑地说:“你知不知道这个功能要重构整个接口?开发的工作量非常大,下周根本不可能。客户表述清楚了吗,还是你自己拍脑袋定的?”


销售和研发直接氛围一度陷入紧张,但是跨界翻译者可能会这么说:



销售最在意的就是验收,因为这决定了他是否能拿到这家客户的收入。研发在意的是技术稳定性,贸然增加新功能也是“挖坑”。


我们不妨看看客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我们系统有没有满足部分功能的方案先应急,而不是按照客户要求全部重新开发?



这需要大量的学习、消化和吸收,你只有见过和积累的足够多,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说在最后


真正限制我们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视野。信息思维并不是让你放弃技术,而是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理解得更深。


你看到的世界有多宽,你未来的上限就有多高。


不知道这篇文章能否对你有所启发,又或者你能想到身边的哪个朋友可能会从中受益呢?


这是东东拿铁的第78篇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作者:东东拿铁
来源:juejin.cn/post/7503712510592385051
收起阅读 »

30岁了才有了自己的博客

写作是很痛苦说来惭愧,干程序员这么多年,30 岁了,终于想起来要自己搭建一个博客了!其实一直羡慕别人拥有炫酷的博客,可是自己却一直没去做。作为前端程序员,通常来说,搭建好看的博客还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因为自己没啥分享欲望,加上上学时对写作的厌烦(上学时,语文不及...
继续阅读 »

写作是很痛苦

说来惭愧,干程序员这么多年,30 岁了,终于想起来要自己搭建一个博客了!其实一直羡慕别人拥有炫酷的博客,可是自己却一直没去做。作为前端程序员,通常来说,搭建好看的博客还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因为自己没啥分享欲望,加上上学时对写作的厌烦(上学时,语文不及格的主要原因就是作文)。

为什么现在想起来搭建博客呢?

我发现,我虽然不喜欢写作,却喜欢记录,学习笔记、工作总结、快捷命令汇总等等。学习新技术时,我喜欢把教程或者书本上的语言总结成自己能看懂的语言记录起来,然后看看自己的记事本,这么多年来也有 600 多篇了。

因此,我觉得我不是不喜欢写东西,而是我内心对写作的的恐惧,也担心自己水平有限,文章不够深入,误人子弟。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敢把自己写的东西发布到网上。

[质问] 那么,为啥你现在敢发了,你水平更高了?还是你写作水平提升了??

[回答] 其实都不是!回想有一天,发现我多年前发布的第一篇文章,竟然现在都还有人收藏点赞,全文不过 500字,当时 md 语法都不知道,更别谈什么排版了。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便随手写的一篇文章,只要有完整的解决方案,都有可能帮助到别人

我掘金的第一篇文章。

当然,除了帮助别人,分享文章还有有什么好处呢?会获得点赞和评论;甚至会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加好友,一起聊技术细节。当然,对于淡泊名利的你来说,这些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都是正反馈的来源呀!!!

正反馈

说到正反馈,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话题。工作中,大多数时候的任务是重复和无聊的,你的正反馈来源多数是你的上级或者同事,可是这样的正反馈是很少的。生活中也是一样。也就导致对工作失去兴趣,对技术失去兴趣,因为没有正反馈,也就没有动力继续,不想做任何事情。所以我们需要主动去寻找一些能产生正反馈的事情,写文章、运动、学习,分享。都可以。(有段时间,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有没有新的点赞和评论。)

其实这些道理一早就知道,很多文章、前辈都有说过,可是呢,人呀,就是要自己亲身体会后才会明白!

开始写作

与其说是开始写作,不如说是开始记录,对我来说更加合适。我并不擅长写出段落清晰、用词优美的文章。所以我决定把写作当做生活中的记录,把本地的总结记录分享到线上论坛。

既然要分享到网上,也促使我要求自己发布的文章不仅是自己能看懂,尽量也能让所有人看懂。这很重要!!!

让所有人能看懂很重要,因为即便是自己写的文章,隔一段时间你回头看,会发现啥也看不懂了,根本回想不起来当时是怎么实现的。这就是因为当时写得不够清晰。

于是,我逐渐将本地的记录文章颁发到了论坛,并获得了一些收获。

当然,这点数据根本不够看。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打破固有思维的开始!渐渐地,我从一年 5 篇,到一年 10 篇了,现在一个月一篇。发布的文章逐渐变多了... 这可并不是我强迫自己输出呀(不可能,我意志力不强),这本来就是我本地记录的频率。

这也是我的做事风格,把一些看似很难的事情变得平常化。例如记单词,地铁上就非常适合记单词,手机没网络,记完单词刚好就到公司了。

写本篇的时候,我发现又有一段时间没更新了,不是我没写,是写了很多,都还没发布,因为总觉得少点什么。

搭建博客

说了这么多,总算可以回归正题了~

我参考了 v 友们的建议想搭建自己的博客,求大佬们推荐方案 - V2EX,总结出以下常见的博客框架。

  • wordpress
  • hugo
  • hexo
  • Astro
  • typecho

不过,看了一圈,都不太适合我,要么是配置麻烦、要么主题不好看。相反,并不是这些博客不好,里面的插件、主题多得很,只是没有找到我想要的那种风格(喜欢折腾0.0),下面我会详细解释。

我喜欢的风格

之前我一直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喜欢那种酷炫的博客,例如,动态背景图(雪花、3D 地图),或者页面下方还有个可以通过鼠标挑逗的二次元卡通人。再就是搞一些炫酷跳动文字?大家应该都懂,哈哈。

而现在呢,我想要的博客就是:

”简约“

看了太多混杂广告、推广、链接的博客,我更想让读者专注在文章本身上。所以除了文章相关的内容,其他东西一律去除。

”简单“

博客要关注的是内容,所以发布流程越简单越好,我只需要关注写内容就好了。

结合这两点,并简单调研了下相关实现,还是决定自己搭建一个,比较往后较长一段时间都要用它,所以还是自己用着舒服为主。

页面展示

Github: github.com/chennlang/c…

PC 端

H5 端

样式参考了以下两个非常喜欢的博主。

NextJs 搭建博客

其实博客的本质,无非就是一个 markdown 的渲染器,对于前端来说,实现起来不算难事。所以我决定使用 NextJs 自己搭建一个,选用 Nextjs 的主要是因为它天然对 SSG (静态生成)的友好支持。

1.配置 nextConfig

通过如下配置,我们就可以导出一个静态web项目。

const nextConfig: NextConfig = {
/* config options here */
trailingSlash: true,
output: 'export',
};

2. 文章格式范式

我们将文章放在 posts 目录下,文章格式如下:

---
title: "时隔三年,一个可视化可交互的前端依赖分析工具发布了"
date: "2025-02-01"
categories: "Life"
summary: "我一直认为它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半成品,所以我只是悄悄的上架到了个人的 github 仓库,并没打算公之于众。不过就在今天,我意外的发现仓库多了一个陌生人的 Issue,真的很震惊,我没想到真的有人安装文档安装使用了。这真的让我感到意外,也许真的有人觉得有用,那么我就要做好它,也有责任做好它!"
---


### 终于有勇气发布了~
我一直认为它只是一个不完美的半成品,所以我只是悄悄的上架到了个人的 github 仓库,并没打算公之于众。不过就在今天,我意外的发现仓库多了一个陌生人的 Issue,真的很震惊,我没想到真的有人安装文档安装使用了。这真的让我感到意外,也许真的有人觉得有用,那么我就要做好它,也有责任做好它!

3. 解析文章内容-核心逻辑

import { promises as fs } from "fs";
import path from "path";
import matter from "gray-matter";
import { remark } from "remark";
import html from "remark-html";

// 获取文章内容
export async function getPost(id: string) {
const markdownWithMeta = await fs.readFile(
path.join("posts", id + ".md"),
"utf-8"
);
// frontmatter 是文章的元数据信息, content 是文章内容
const { data: frontmatter, content } = matter(markdownWithMeta);

const processedContent = await remark().use(html).process(content);
const contentHtml = processedContent.toString();

frontmatter.categories = Array.isArray(frontmatter.categories) ? frontmatter.categories : [frontmatter.categories || "Default"]

return {
id,
contentHtml,
frontmatter,
}
}

4. 展示文章页面-核心逻辑

const Post = async ({ params }: any) => {
const { frontmatter, contentHtml } = await getPost(params.id);

return <div>
<h1 className="text-2xl mb-4 font-bold">{frontmatter.title}h1>
{/* 元数据 */}
<p className="flex flex-wrap">
{metaList.map((item) => (
<span key={item.label} className="text-gray-600 mr-4">
<label>{item.label}: label> {item.value}
span>
))}
p>
{/* 内容 */}
<div className="mt-4" dangerouslySetInnerHTML={{ __html: contentHtml }} />
<div className="mt-10">
<Comments />
div>
div>
};

展示就很简单了 dangerouslySetInnerHTML 将内容渲染在页面上就好了

5. 添加评论功能

因为是静态页面,所以就不存在数据库和server服务,所以最佳的方式是直接使用 giscus

利用 GitHub Discussions 实现的评论系统,让访客借助 GitHub 在你的网站上留下评论和反应吧!本项目深受 utterances 的启发。

首先我们到 giscus 上配置好我们的 github 项目,并在项目中开启 GitHub Discussions 功能。

所以本质上,所有评论最终都存在该仓库的 Discussions 里,每个文章对应一个 discussion。

对应关系可以自行设置,默认是文章的 url 路径对应作为 discussion 的标题,然后该文章的评论都是在这个 discussion 下。

然后新建一个 Comments 组件(配置需要根据自己的仓库自行修改)

"use client";

import Giscus from "@giscus/react";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Comments() {
return (
<Giscus
repo="xx/xxx.github.io"
repoId="xxxx"
category="xxx"
categoryId="xxxx"
mapping="pathname"
strict="0"
reactionsEnabled="1"
emitMetadata="0"
inputPosition="top"
theme="preferred_color_scheme"
lang="zh-CN"
/>

);
}

注意:

  1. 本地 localhost 域名可能不会自动创建 discussion,发布到线上后就能解决。
  2. 自动创建Discussion的触发条件是:当用户首次在该页面发表评论或表情时才会创建。若未进行任何交互,Discussion不会自动生成。

Github Page 部署

既然输出是静态页面,可以托管的地方就很多了,前面我也提到了,我并不想做除了写内容以外的任何事,Github Page 就是很不错的选择,不仅能托管文章代码,还能配合流水线自动构建,一举两得。

  1. 创建仓库

新建一个 [用户名].github.io 的 Github 仓库

  1. 新建一个 nextjs 部署构建流水线 .github/workflows/nextjs.yml
# Sample workflow for building and deploying a Next.js site to GitHub Pages
name: Deploy Next.js site to Pages

on:
push:
branches: ["main"]
workflow_dispatch:

permissions:
contents: read
pages: write
id-token: write

concurrency:
group: "pages"
cancel-in-progress: false

jobs:
build:
runs-on: ubuntu-latest
steps:
- name: Checkout
uses: actions/checkout@v4

- name: Setup Node
uses: actions/setup-node@v4
with:
node-version: "20"
cache: 'npm'

- name: Install pnpm
run: npm install -g pnpm

- name: Detect package manager
id: detect-package-manager
run: |
if [ -f "${{ github.workspace }}/yarn.lock" ]; then
echo "manager=yarn" >> $GITHUB_OUTPUT
echo "command=install" >> $GITHUB_OUTPUT
echo "runner=yarn" >> $GITHUB_OUTPUT
exit 0
elif [ -f "${{ github.workspace }}/pnpm-lock.yaml" ]; then
echo "manager=pnpm" >> $GITHUB_OUTPUT
echo "command=install" >> $GITHUB_OUTPUT
echo "runner=pnpm" >> $GITHUB_OUTPUT
exit 0
elif [ -f "${{ github.workspace }}/package.json" ]; then
echo "manager=npm" >> $GITHUB_OUTPUT
echo "command=install" >> $GITHUB_OUTPUT
echo "runner=npm" >> $GITHUB_OUTPUT
exit 0
else
echo "Unable to determine package manager"
exit 1
fi

- name: Install dependencies
run: ${{ steps.detect-package-manager.outputs.manager }} ${{ steps.detect-package-manager.outputs.command }}

- name: Build with Next.js
run: ${{ steps.detect-package-manager.outputs.runner }} next build

- name: Upload artifact
uses: actions/upload-pages-artifact@v3
with:
path: ./out

deploy:
environment:
name: github-pages
url: ${{ steps.deployment.outputs.page_url }}
runs-on: ubuntu-latest
needs: build
steps:
- name: Deploy to GitHub Pages
id: deployment
uses: actions/deploy-pages@v4

然后当 main 分支 push 时自动触发 NextJs 项目的构建,完成 GitHub Pages 页面部署。接下来你就可以通过 [usename].github.io 访问属于你自己的博客了!

总结

最后,如果有和我一样喜欢折腾的小伙伴,可以使用使用我的项目作为模版,搭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博客。当然,如果你觉得还不错的话,别忘了留下你的 star~ GitHub - chennlang/chennlang.github.io: blog


作者:Alang
来源:juejin.cn/post/7474923858165252105

收起阅读 »

iOS、Android、Flutter 流行框架对比(基于 OpenAI 的数据)

背景 基于 OpenAI 最新的 o1-preview 模型,整理出来的 App 分别使用 iOS、Android、Flutter 流行框架对比,方便查阅,部分数据可能不完全准确,整体的数据质量我看了一下还是挺高,有需要的自取。 内容 自动布局的框架 iOS...
继续阅读 »

背景


基于 OpenAI 最新的 o1-preview 模型,整理出来的 App 分别使用 iOS、Android、Flutter 流行框架对比,方便查阅,部分数据可能不完全准确,整体的数据质量我看了一下还是挺高,有需要的自取。



内容


自动布局的框架


iOS



Prompt: 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iOS 自动布局框架,包括使用的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和 Star 数量



框架/库名称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Star 数量
Auto LayoutSwift/Objective-CiOS 原生的布局系统动态适应不同屏幕尺寸的布局N/A(原生功能)N/A
SnapKitSwift简化 Auto Layout 的 DSL使用链式语法创建布局约束SnapKit19k+
MasonryObjective-C类似 SnapKit 的 Objective-C 版本使用链式语法创建 Auto Layout 约束Masonry18k+
PureLayoutSwift/Objective-C提供一致的 Auto Layout 接口简化约束的创建和管理PureLayout7k+
CartographySwift使用纯 Swift 语法构建 Auto Layout通过操作符重载简化约束定义Cartography7k+
TinyConstraintsSwift轻量级的 Auto Layout 语法糖更简洁地创建和管理约束TinyConstraints3k+
SteviaSwift简洁的布局框架使用声明式语法定义布局Stevia3k+
EasyPeasySwift简化 Auto Layout 语法的库使用简洁的语法定义和修改约束EasyPeasy2k+
AnchorageSwift提供更简洁的 Auto Layout API利用 Swift 特性简化约束定义Anchorage1k+
LayoutKitSwift高性能的布局框架使用纯代码创建高性能的视图布局LayoutKit7k+

请注意,Star 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以上数据截至 2023 年 10 月。如需获取最新信息,请访问相应的 GitHub 仓库。


Andorid



Porompt: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Andorid 自动布局框架,包括使用的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和 Star 数量



框架/库名称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Star 数量
ConstraintLayoutJava/Kotlin官方提供的强大布局系统创建复杂布局,支持动画和约束N/A(原生功能)N/A
FlexboxLayoutJava/Kotlin类似于 CSS Flexbox 的布局库实现灵活的响应式布局FlexboxLayout6k+
MotionLayoutJava/Kotlin基于 ConstraintLayout 的动画布局系统创建复杂的过渡和动画N/A(原生功能)N/A
AndroidAutoLayoutJava自动适配各种屏幕尺寸的布局库根据屏幕尺寸自动调整布局参数AndroidAutoLayout10k+
Anko LayoutsKotlin使用 Kotlin DSL 构建布局简化布局代码,减少 XML 文件Anko15k+
FlowLayoutJava支持自动换行的布局适用于标签、按钮等需要自动换行的场景FlowLayout9k+
PercentLayoutJava/Kotlin支持百分比布局的库(已弃用)根据父布局的百分比设置子视图尺寸PercentLayoutN/A
EpoxyJava/KotlinAirbnb 开源的用于构建复杂列表的库声明式界面,支持复杂布局和模型Epoxy11k+
Gr0upieJava/Kotlin简化 RecyclerView 布局和适配器的库轻松创建复杂的列表布局Gr0upie12k+
DataBindingJava/Kotlin官方的数据绑定库将布局与数据源绑定,减少代码量N/A(原生功能)N/A

请注意,Star 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以上数据截至 2023 年 10 月。如需获取最新信息,请访问相应的 GitHub 仓库。


Flutter



Porompt: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Flutter 自动布局框架,包括使用的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和 Star 数量



框架/库名称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Star 数量
Flutter 内置布局系统DartFlutter 自带的布局系统,包含多种布局组件提供灵活的布局,支持多种布局方式N/A(原生功能)N/A
Responsive FrameworkDart响应式布局框架自动适配不同屏幕尺寸和分辨率Responsive Framework2k+
flutter_layout_gridDart类似于 CSS Grid 的布局库支持基于网格的布局方式flutter_layout_grid1k+
flutter_staggered_grid_viewDart创建不规则网格布局的库支持瀑布流布局和不规则网格布局flutter_staggered_grid_view2.5k+
AutoSizeTextDart自动调整文本大小的组件根据可用空间自动调整文本大小AutoSizeText1.5k+
flutter_screenutilDart屏幕适配解决方案支持多屏幕尺寸、像素密度的适配flutter_screenutil5k+
SizerDart使响应式设计变得简单的库根据屏幕尺寸调整组件和字体大小Sizer600+
flutter_responsiveDart响应式布局助手简化不同屏幕尺寸的布局适配flutter_responsive300+
align_positionedDart更灵活的 Positioned 小部件提供百分比定位和对齐align_positioned200+
FlowBuilderDart用于构建响应式和可组合的布局提供灵活的流式布局FlowBuilder1k+

请注意,Star 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以上数据截至 2023 年 10 月。如需获取最新信息,请访问相应的 GitHub 仓库。


网络请求的框架


iOS



Prompt: 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iOS 网络请求框架,包括使用的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和 Star 数量



框架/库名称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Star 数量
AlamofireSwift强大的网络请求库,简化 HTTP 网络请求支持链式调用、文件上传下载、认证处理Alamofire40k+
AFNetworkingObjective-C功能强大的网络请求库,支持多种网络请求支持数据任务、上传、下载、认证处理AFNetworking33k+
SwiftyJSONSwift简单的 JSON 解析库轻松解析和处理网络请求中的 JSON 数据SwiftyJSON22k+
KingfisherSwift强大的图片下载和缓存库支持异步图片下载和缓存,集成到网络请求Kingfisher22k+
PromiseKitSwift处理异步操作的 Promise 库简化异步网络请求、支持链式调用PromiseKit14k+
MoyaSwift基于 Alamofire 的网络请求抽象层通过 API 定义和管理网络请求,插件支持Moya15k+
Reachability.swiftSwift用于监控网络连接状态的库支持监控网络状态,处理连接状态的变化Reachability.swift12k+
URLSessionSwiftiOS 原生网络请求 API完全支持 HTTP 和 HTTPS 请求N/A (原生功能)N/A
SiestaSwift高级网络请求框架,支持缓存和状态管理支持响应式编程、数据缓存、重试机制Siesta3.5k+
NetworkingSwift网络请求简化库,支持上传下载和缓存文件上传下载、自动管理缓存Networking1.1k+

请注意,Star 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以上数据截至 2023 年 10 月。如需获取最新信息,请访问相应的 GitHub 仓库。


Andorid



Prompt: 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Andorid 网络请求框架,包括使用的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和 Star 数量



框架/库名称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Star 数量
RetrofitJava/Kotlin类型安全的 HTTP 客户端,用于 Android 和 Java简化 RESTful API 的网络请求,支持异步和同步Retrofit42k+
OkHttpJava/Kotlin高效的 HTTP 和 HTTP/2 客户端支持连接池、拦截器和超时设置等高级特性OkHttp43k+
RxJavaJava/Kotlin用于异步和事件驱动编程的响应式扩展库支持异步数据流处理,可与网络请求结合使用RxJava47k+
KtorKotlinKotlin 的异步网络框架,支持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支持多种协议,异步编程,协程支持Ktor12k+
AsyncHttpClientJava异步的 HTTP 客户端支持异步网络请求、文件上传下载AsyncHttpClient10k+
VolleyJavaGoogle 提供的网络请求库支持异步请求、图片加载和缓存内置于 Android(无需单独的 GitHub 仓库)N/A
FuelKotlin轻量级的网络请求库简化 HTTP 请求,支持并发和协程Fuel4k+
IonJavaAndroid 上的异步网络请求和图片加载库支持异步请求、图片加载、缓存Ion7k+
FastAndroidNetworkingJava基于 OkHttp 的高性能网络库支持文件上传下载、JSON 解析、缓存FastAndroidNetworking5k+
Apollo AndroidJava/Kotlin用于 Android 的 GraphQL 客户端支持类型安全的 GraphQL 请求和响应处理Apollo Android5k+

请注意,Star 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以上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如需获取最新信息,请访问相应的 GitHub 仓库。


Flutter



Prompt: 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Flutter 网络请求框架,包括使用的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和 Star 数量



框架/库名称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Star 数量
httpDartFlutter 和 Dart 的基本 HTTP 客户端简单的网络请求支持,GET/POST 等方法http1.5k+
DioDart功能强大的 HTTP 客户端库支持拦截器、全局配置、FormData、请求取消Dio13k+
ChopperDartRESTful API 客户端库,类似 Retrofit支持代码生成、拦截器、内置 JSON 解析Chopper1.6k+
Retrofit.dartDartRetrofit 的 Dart 实现自动生成 API 调用代码,支持 RxDartretrofit.dart1.8k+
graphql_flutterDartGraphQL 客户端库支持查询、变更、订阅和缓存graphql_flutter3.5k+
Flutter Socket.IODartSocket.IO 的 Flutter 客户端实现实时通信,支持 WebSocketsocket_io_client600+
Flutter Secure StorageDart安全的密钥/值存储库用于存储令牌和敏感信息flutter_secure_storage1.7k+
Flutter DataDart数据管理和网络请求框架支持关联、缓存、离线支持flutter_data700+
GetConnectDartGetX 框架内置的网络请求库简化网络请求,集成状态管理GetX9k+
FlutterFireDartFirebase 的 Flutter 插件支持实时数据库、身份验证、云功能等FlutterFire7k+

请注意,Star 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以上数据截至 2023 年 10 月。如需获取最新信息,请访问相应的 GitHub 仓库。


图片加载的框架


iOS



Prompt: 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iOS 网络图片加载框架,包括使用的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和 Star 数量



框架/库名称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Star 数量
SDWebImageObjective-C/Swift高性能的异步图片加载和缓存框架支持 GIF、WebP、APNG、缩略图等格式SDWebImage24k+
KingfisherSwift纯 Swift 实现的轻量级图片加载框架支持异步下载、缓存和处理图片Kingfisher21k+
NukeSwift功能丰富的图片加载和缓存框架支持异步加载、缓存、预加载等功能Nuke7k+
PINRemoteImageObjective-C/Swift高性能的图片加载和缓存库支持异步下载、缓存、支持 WebP 格式PINRemoteImage6k+
AlamofireImageSwift基于 Alamofire 的图片组件库支持图像过滤、缓存和下载AlamofireImage4k+
YYWebImageObjective-C高性能的异步图片加载和缓存框架支持 GIF、APNG、WebP、缩略图等格式YYWebImage4k+
HanekeSwiftSwift轻量级的缓存库,支持图片缓存支持内存和磁盘缓存,自动缩放图片HanekeSwift5k+
SDWebImageSVGKit PluginObjective-C/SwiftSDWebImage 的 SVG 支持插件支持加载和显示 SVG 格式图片SDWebImageSVGCoder300+
UIImageView+AFNetworkingObjective-CAFNetworking 的 UIImageView 类别为 UIImageView 提供异步图片加载UIImageView+AFNetworking33k+ (AFNetworking)
ImageLoaderSwiftSwift简单的图片加载和缓存库支持异步加载、缓存和占位图ImageLoaderSwift1k+

请注意,Star 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以上数据截至 2023 年 10 月。如需获取最新信息,请访问相应的 GitHub 仓库。


Andorid



Prompt: 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Andorid 网络图片加载框架,包括使用的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和 Star 数量



框架/库名称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Star 数量
GlideJava/Kotlin高效的图片加载和缓存库支持异步加载、内存和磁盘缓存、GIF 支持Glide34k+
PicassoJava简单强大的图片下载和缓存库处理图片加载、缓存,支持转换和裁剪Picasso19k+
FrescoJavaFacebook 开源的图片库支持大图加载、GIF、WebP、渐进式加载Fresco18k+
CoilKotlin基于 Kotlin 的现代图片加载库支持异步加载、内存和磁盘缓存、动画Coil9k+
Universal Image LoaderJava过时但曾经流行的图片加载库支持异步加载和缓存Universal Image Loader16k+
Glide TransformationsJavaGlide 的图像转换工具集合提供多种图像转换效果Glide Transformations10k+
Picasso TransformationsJavaPicasso 的图像转换工具集合提供多种图像转换效果Picasso Transformations5k+
AndroidSVGJava支持加载 SVG 矢量图的库解析和渲染 SVG 文件AndroidSVG2k+
Subsampling Scale Image ViewJava支持显示超大图片的控件支持平滑缩放和拖动大尺寸图像Subsampling Scale Image View8k+
ImageLoaderJava轻量级的图片加载库支持异步加载和缓存ImageLoader16k+

请注意,Star 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以上数据截至 2023 年 10 月。如需获取最新信息,请访问相应的 GitHub 仓库。


Flutter



Prompt: 以表格的形式输出 Flutter 网络图片加载框架,包括使用的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和 Star 数量



框架/库名称编程语言描述功能GitHub 仓库地址Star 数量
cached_network_imageDartFlutter 的缓存网络图片加载库支持图片缓存、占位符、错误图片显示等cached_network_image5k+
flutter_svgDartSVG 矢量图支持库加载和渲染 SVG 格式的矢量图flutter_svg3k+
photo_viewDart图片查看组件支持图片缩放、平移,适用于图片预览photo_view1.6k+
extended_imageDart功能丰富的图片加载和处理库支持缓存、编辑、裁剪、旋转等高级功能extended_image1.5k+
flutter_advanced_networkimageDart高级网络图片加载库支持缓存、加载进度指示、重试机制等flutter_advanced_networkimage800+
octo_imageDart提供多种占位符和淡入效果的图片加载库支持占位符、淡入淡出动画、错误重试octo_image500+
flutter_blurhashDart显示模糊占位符的库支持使用 BlurHash 占位符,提高加载体验flutter_blurhash500+
progressive_imageDart渐进式图片加载库支持先加载低分辨率图像,后加载高清图像progressive_image200+
flutter_lubanDart图片压缩库实现了鲁班算法的图片压缩flutter_luban500+
flutter_advanced_networkimageDart高级网络图片加载库支持缓存、加载进度指示、重试机制等flutter_advanced_networkimage800+

请注意,Star 数量可能会随着时间变化,以上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如需获取最新信息,请访问相应的 GitHub 仓库。


数据洞察


针对文档内容,我将分别为 iOS、Android 和 Flutter 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基于框架的特性、开发趋势及其在各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iOS 平台的分析



  1. 自动布局系统(Auto Layout 与替代方案) :



    1. Auto Layout 是 iOS 的原生布局系统,它的动态布局功能使得 iOS 应用能够很好地适配各种设备的屏幕尺寸。随着新设备的推出,开发者需要确保应用的界面能在不同屏幕上保持一致,Auto Layout 提供了很好的适配解决方案。

    2. 但是,由于 Auto Layout 语法相对繁琐,开发者更倾向于使用第三方库来简化布局创建,例如 SnapKit(19k+ stars)和 Masonry(18k+ stars)。这些库通过链式语法让布局的书写更具可读性,提升了开发效率。



  2. 网络请求的主流选择:



    1. Alamofire(40k+ stars)是 iOS 开发中最受欢迎的网络请求框架,它简化了 HTTP 请求,支持文件上传、下载及认证处理。它的链式语法大大提高了网络请求的简洁性和可读性,因此广泛应用于项目中。

    2. 对于 Objective-C 开发者,AFNetworking(33k+ stars)依然是稳固的选择,尽管 Swift 逐渐成为主流编程语言,AFNetworking 仍在老项目维护和过渡期间使用。



  3. 图片加载和缓存技术:



    1. SDWebImage(24k+ stars)和 Kingfisher(21k+ stars)是 iOS 中最常用的异步图片加载和缓存库。两者支持图片的异步下载、缓存和格式处理,尤其适合优化应用的性能并提升用户体验。




Android 平台的分析



  1. 布局系统的灵活性:



    1. Android 的官方布局工具 ConstraintLayout 是目前最强大的布局系统,支持复杂的布局和动画。它结合了 MotionLayout 等工具,让开发者能够轻松实现 UI 动效,这一点在高交互性应用中至关重要。

    2. 另一个重要的布局库是 FlexboxLayout,它借鉴了前端开发中 CSS 的布局方式,使得 Android 开发者可以使用响应式设计来适配多种屏幕尺寸和分辨率。



  2. 网络请求的多样化选择:



    1. Retrofit(42k+ stars)和 OkHttp(43k+ stars)是 Android 社区中最受欢迎的网络请求库。Retrofit 简化了 API 定义和请求处理,尤其适合 RESTful API 的集成;而 OkHttp 则因其高效的 HTTP/HTTP2 支持和先进的特性如连接池、超时机制等,成为高性能应用的首选。



  3. 图片加载技术:



    1. Glide(34k+ stars)和 Picasso(19k+ stars)是 Android 开发者的常用工具。Glide 提供了更强大的缓存管理和内存优化能力,适合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而 Picasso 则以简单的 API 接口著称。




Flutter 平台的分析



  1. 响应式布局的优势:



    1. Flutter 的内置布局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布局组件,可以轻松实现不同屏幕的适配。结合 Responsive Framework(2k+ stars)等框架,开发者能够快速构建适应各种屏幕尺寸的应用,确保跨平台应用的 UI 一致性。



  2. Dart 语言和网络请求框架:



    1. Dio(13k+ stars)是 Flutter 社区的主流 HTTP 客户端库,支持全局配置、拦截器、请求取消等高级特性,非常适合复杂网络请求场景。其功能与 Android 的 Retrofit 类似,但通过 Dart 实现,与 Flutter 的生态系统紧密结合。



  3. 图片加载的灵活性:



    1. cached_network_image(5k+ stars)是 Flutter 中最受欢迎的图片加载库,支持缓存和占位符功能,这在跨平台应用中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




总结



  • iOS 开发者在布局时普遍依赖 Auto Layout,但为了简化布局代码,越来越多开发者选择 SnapKitMasonry 等第三方库。网络请求和图片加载方面,AlamofireSDWebImage 占据主导地位。

  • Android 开发在布局上具有更多选择,尤其是 ConstraintLayoutFlexboxLayout,这两者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网络请求方面,RetrofitOkHttp 继续主导市场,而 Glide 则成为处理图片的首选库。

  • Flutter 由于其跨平台特性,布局和网络请求框架都高度依赖于 Dart。Diocached_network_image 是最受开发者青睐的选择,特别是在需要处理多屏幕适配和网络资源加载的场景中。


通过这些框架的对比,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平台开发的趋势和工具的选择,为优化项目开发流程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wangruofeng
来源:juejin.cn/post/7430770689684865078
收起阅读 »

我在成都教人用Flutter写TDD(上)——为啥要搞TDD?

哈喽,我是老刘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回到北京,之前的一周去成都帮助一家公司完成基于Flutter的TDD流程的搭建。 这个工作一半是敏捷教练,一半是Flutter相关的技术顾问。 起因是这个客户接了一份欧洲那边的开发项目,但是欧洲客户对项目流程的要求比较高,要求...
继续阅读 »

哈喽,我是老刘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回到北京,之前的一周去成都帮助一家公司完成基于Flutter的TDD流程的搭建。

这个工作一半是敏捷教练,一半是Flutter相关的技术顾问。

起因是这个客户接了一份欧洲那边的开发项目,但是欧洲客户对项目流程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开发团队采用TDD流程。

这是老刘第二次碰到要求开发采用TDD的情况,而且都是欧美客户。

为啥欧美软件开发团队对TDD这样的敏捷开发趋之若鹜,而大多数国内团队却鲜少能真正搞起来敏捷开发?

是我们比欧美开发者更务实还是敏捷开发确有其独到之处?

老刘希望用这篇文章尝试解答一下。

image.png
我记得刚去成都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讨论起啥样的项目适合TDD,TDD会不会浪费额外的时间这些话题。

当时吃饭只是简单的聊了聊,但是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TDD或者说敏捷开发在国内之所以一直没有真正成为主流更多的可能是意识问题。

看不到明确的收益,却能看到明确的额外工作量,怪不得众多管理者不愿意尝试。

这篇文章会回顾一下我的敏捷开发相关的经历,并借此尝试回答TDD究竟能给我们的开发带来什么收益。


初试敏捷:网络安全领域的尝试


老刘我带着团队使用Flutter进行App开发已经6年多了,而搞TDD的时间更长一些。

大约10多年前我还没有做客户端开发的时候,那时候我是做网络安全方面开发的,使用的是C语言。

那时候公司希望在敏捷开发方面做一些尝试,因为我在研究生期间做过一些敏捷方面的工作,所以就承担起来这个任务的研发部分。

当时公司希望尝试的是Scrum的完整流程,但是因为涉及到的团队和部门有点多,而很多团队对这个流程是持保留意见的,所以最终就没有搞成。

image.png
但是研发内部的单元测试和TDD流程因为只涉及开发团队,最终得以保留,这成为了我们探索敏捷开发的重要起点。


TDD的实践与收获


虽然最终Scrum没有成功搞起来,谈不上升职加薪 ┭┮﹏┭┮

不过在TDD的探索方面确实有很多的收获:


1、实战经验的积累


这是我第一次在百万级代码量以及几十人的项目中实施TDD流程。

相当于把以前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的认知变成了真正的实战经验。


2、踩坑与成长


在整个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几乎踩遍了所有可能的“坑”。

要知道防火墙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相对于一般客户端或者服务端项目要高很多,特别是还有很多底层数据的操作和对系统内核的修改定制。

例如,我们的代码需要在MIPS架构的CPU上运行,而MIPS与常见的x86架构在字节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我们在PC端进行单元测试时,经常遇到与设备上运行时不同的错误。

image.png
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后来我们对整个代码进行重构,把我们的业务逻辑和cpu架构解耦。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直观且深刻的看到架构到底是什么,也让我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开始有意识的注意架构设计的合理性。


3、TDD与架构合理性


在解决TDD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我们逐渐意识到,超过一半的问题实际上源于不合理的架构设计。

以之前提到的CPU字节序问题为例,一个合理的架构设计应该将底层数据操作与上层业务逻辑解耦。

理论上,我们都明白低耦合、高内聚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把握到何种程度才算真正实现。

而单元测试在这里就扮演了一个标尺的角色。

它通过测试的难易程度和可行性,帮助我们检验架构设计的合理性。

如果某个部分难以测试或者无法测试,这往往意味着架构存在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TDD不仅促进了代码质量的提升,也推动了架构设计的不断优化。

对TDD的推行加深了我们对架构合理性的理解,也让我们在后续的项目中能够更加注重架构的合理设计。


4、TDD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自己用TDD方式写代码和组织大家一起写又是一种不同的经验。

TDD本质上不是一个编码流程,而是一个设计流程。

在工作中去观察那些真正的资深程序员和新手的差别就会发现,资深程序员是在做脑力劳动,新手是在做体力劳动。
image.png
资深程序员通常是把一个功能点的逻辑链条想清楚才开始动手写,而新手却往往急于动手,发现问题后才不得不对代码做大幅的修改。

所以他们不是在加班写代码就是在加班改bug,然后就把工时卷上去了。

TDD为普通程序员提供了一条追赶资深程序员的捷径。

通过先编写单元测试,再通过测试驱动来编写正式代码,TDD迫使开发者在编码之前深入思考功能的逻辑链条。

image.png
这种拆解测试例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进行设计工作,它要求开发者在动手之前就想清楚功能点的代码设计。

即使最初的设计或思考存在问题,TDD的重构步骤也会促使开发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减少定位问题的成本。

而且,所有的重构和修改都是在测试代码的保护下进行的,这样可以确保修改不会对现有代码造成意外的影响。

因此,TDD不仅仅是工作顺序的改变,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型。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提升整个团队的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经历中更详细的说明。)


TDD在客户端开发中的尝试


后来我开始转做Android客户端方向的开发工作。

我尝试着在客户端开发中使用TDD流程。

刚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Android开发是基于Java体系的,而Java生态中有大量单元测试框架可供挑选。

万万没想到的是在Android工程中执行单元测试每次都需要等待漫长的编译过程。

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执行一个单元测试就需要把整个工程编译一遍。

虽然可以通过Robolectric等库脱离对Android环境和SDK的依赖,但实际效果仍然很不理想。

要知道TDD的核心在于小步快跑,如果每个测试例都需要编译几分钟然后运行,就完全背离了TDD的出发点了。

所以这次在客户端开发中对TDD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Flutter带来全新的可能


大约六年前,我带领着Android开发团队,我们当时面临着一个挑战:如何解决Android和iOS两个客户端在用户体验上的差异问题,同时还需要摆脱原生项目中历史代码的泥潭。

在寻找跨平台开发框架的过程中,Flutter以其技术优势脱颖而出,但其年轻和缺乏有说服力的案例让我犹豫不决。

最终是Flutter对单元测试的良好支持让我最终下定了决心。

在此之前,我已经放弃了在手机端开发中实施TDD的想法,因为原生单元测试的体验实在令人沮丧。

但当我尝试了Flutter的单元测试后,我意识到TDD在移动开发中还能再抢救一下。

image.png
Flutter的单元测试体验可以用“舒适”来形容。

测试的运行速度达到了秒级,并且在测试场景下对UI组件的支持也非常出色。

这使得TDD从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一个顺畅且自然的过程。

Flutter的设计考虑到了TDD的场景,并且不仅仅是在小规模项目中,即使在大规模工程中也能实施TDD,这为移动应用开发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但是TDD在Flutter上的实施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主要挑战来源于两个方面:

首先,团队成员对Flutter的掌握程度不足。

由于团队中的小伙伴们都是Flutter的初学者,他们在对Flutter本身还不够熟悉的情况下尝试执行TDD,遇到了不少技术上的挑战。

其次,长期从事客户端开发的资深程序员在切换到新的开发流程时,似乎比新手更加困难。

这些资深程序员由于多年养成的开发习惯,很难立即适应TDD的模式。

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开发流程,对于TDD这种先编写测试用例再编写代码的方式感到不适应。

这种习惯的转变需要时间和实践,才能逐渐适应并掌握TDD的精髓。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TDD的实施。例如,组织定期的培训和研讨会,帮助团队成员加深对Flutter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案例来演示TDD的实践方法。同时,我们也鼓励资深程序员和新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分享经验和教训,共同克服实施TDD过程中的困难。


基于Flutter的TDD带来的改变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尝试以及代码架构的调整,我们从项目数据上看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首先解释一下之所以用了超过半年的时间,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项目采用Flutter + 原生的混合开发模式。

刚开始的时候主要以原生代码为主,Flutter用于开发少数不重要的页面进行测试。

验证了Flutter的用户体验和稳定性后,Flutter页面的比例才开始逐步上升,然后Flutter才变为日常开发的主导。

随着Flutter变成日常开发的主要选择,可以看到几个明显的变化。


1、开发效率提升60%


这其中一半是Flutter本身优秀跨平台能力带来的。

只要不涉及原生功能,Flutter基本可以完全覆盖所有需要编写的代码。

从性能和用户体验来说Flutter页面也完全能胜任代替原生。

另外一半效率的提升则来源于TDD。

这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点。


2、提交测试后bug减少70%


这个数据其实从不同的维度统计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个人倾向于减少的bug比例会更高一些。

举个例子,产品需求写的可能是从家里坐车到全聚德烤鸭店。

开发人员要实现的是走3米到家门口——开门——走5米到电梯——按电梯哪个按钮——出电梯左转——走5米后右转出单元门……

这还只是正常情况,没有考虑如果电梯坏了怎么处理,路上有人放了东西怎么绕开。

开发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把所有正常的、异常的可能情况都进行处理。

这个过程中主要会出两种问题:




  • 有些场景没有考虑到,比如没想到路上被堆了箱子需要绕路。

  • 处理流程不达预期,比如考虑了绕路,但是绕路的流程不对,走不到单元门。



我们正常的瀑布流程其实就是开发人员先思考一下整个流程和都有哪些可能情况,这一步是设计阶段,更精细一些的可能还会区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然后就是用代码实现这个流程,并且补充每一个细节,这一步就是编码阶段了。

开发完成后研发人员会进行简单的测试,比如验证按照自己的代码能不能走到全聚德。

如果能走到就会认为功能正常把软件交给测试人员进行更详细的测试。

测试人员会测试所有能想到的可能场景,发现某些场景走不到就给开发人员提bug。

image.png


按照这个流程写代码,出现bug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主要有几个原因:




  1. 现实情况纷繁复杂,总会有一开始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甚至有些情况测试同学也没有预料到,只有APP上线了用户使用中发现了才会反馈回来。

  2. 即使有很严格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流程,其精细程度也远远做不到真实代码的精细度。而设计过程越粗放,编码过程中遗漏、出错的概率就越高。

  3. 研发自己测试代码功能相对来说覆盖范围比较小,有些功能自己感觉实现的没问题,但是又没有测试到,只能在测试阶段由测试人员发现。



上面几种情况中第一种其实是无法避免的,而后面两种TDD都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最大幅度的降低发生的概率。

前面说了TDD是一个设计流程,它本质上代替的是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image.png
我们通过把一个功能需求拆分成不同的任务,把一个任务拆分成多个很具体的测试例来进行代码功能的拆分设计。

这种设计精细到什么程度呢?

每一行功能逻辑的代码都有对应的测试例,因为每一行功能代码都是测试例驱动下编写的。

而且TDD从流程上要求先写测试代码,这就强制开发者必须先进行设计层面的思考,然后才能开始编码。

这进一步避免了瀑布流程中省略或者敷衍设计流程,直接进行编码的情况。


接下来说开发者自测覆盖范围有限的问题。

基于TDD编写的代码每一行都是先有测试代码的,可以说每一行功能代码都是测试覆盖的。

可以在大概率上保证功能代码的运行结果和我们预期是一致的。

那种我写了很多代码,一运行结果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在TDD中很难出现。


所以最终效果就是使用TDD流程后,我们团队提交测试的项目,总的bug数量大幅降低,测试周期和产品发布周期的稳定也得以保证。


3、交付健壮、可修改的代码


不知道各位看到这里的同学有多少是正在996的。

加班这种事在国内的软件开发领域很常见,这里面当然有即使不忙也要把工时耗够这种无效内卷的加班文化的原因。

但是也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因为项目进度不达预期导致开发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赶进度。

为什么项目总是面临延期的风险呢?

排除了那些管理混乱总是临时插入新需求的团队,瀑布流程本身对项目进度掌控力不足才是罪魁祸首。

做过几年开发的同学可能都碰到过这种情况:

项目刚开始的时候时间并不紧张,开发进度推进到中期发现原本以为很简单的一个对现有代码模块的修改远比想象中复杂。

要么是那坨代码和众多地方耦合,牵一发动全身,根本没法简单修改。

要么是那坨代码根本看不懂,写它的大神早已离职或者被当作大动脉裁掉了。

image.png
你薅秃仅剩的头发,熬夜加班把这部分代码改完,然后发现不是功能不好用就是原先工作正常的模块出问题了。

然后原本正常上下班的项目迭代周期就变成了996。

这种情况反复的发生,于是开发者在预估项目时间时就会增加很多的冗余时间来应对。

项目管理者知道你会预留冗余的时间,要么压缩项目进度,要么时不时的插入临时功能。

最终无效内卷的死循环达成了。


那么TDD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答案是可以,而且TDD能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其实我们看前面说的场景,本质上就是两个问题,对现有代码“看不懂、改不动”。

先说“看不懂”的问题

TDD中业务代码都是由测试代码驱动生产的。

所以测试例和测试代码本身就是对业务代码最好的说明。

而且这种说明是站在业务代码的使用者角度,会向你展示业务代码是如何被使用的以及各种不同情况下预期的结果是什么。

另一方面,要想实现所有业务代码都基于测试代码产生,测试例的顺序必须是层层递进的。

所以基于测试例的前后顺序也很容易把握业务逻辑的脉络。


再来说“改不动”

当我们面对一团乱麻的代码,即使这份代码就是自己写的,想在上面做些修改也绝非易事。

究其根本还是当初写代码的时候只顾着实现功能,没有腾出手来对代码的合理性做一些优化。

这其实和一个程序员的能力水平关系不大。

我们的大脑本质上是单核cpu,无法同时干两件同类的事情。

比如你没办法一边和人说话一边写邮件。

同样的道理,你也没办法一边思考业务逻辑如何实现一边思考代码结构如何优化。

敏捷开发的先行者们对这种情况有很清晰的认知,所以敏捷开发中队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很好的应对手段。

而TDD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种。

TDD的小步快跑最后一步就是重构。

image.png
它不要求你实现业务逻辑时就把代码结构一并调整完善,而是把重构这个动作放在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后。

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个步骤只专心的完成一件事。

写测试代码的时候就专心思考业务代码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

写业务代码的时候就专心思考具体的技术细节如何实现。

重构的时候就专心思考代码结构怎么样更合理更健壮。


把重构作为一个独立步骤的第二个好处是会强制你进行重构的思考。

其实大部分程序员都是有意愿去优化代码结构的。

但是如果碰到项目进度紧急或者代码结构看起来很简单清晰等情况,人的潜意识就会让我们跳过重构这个动作。

这是人脑降低功耗的一种本能行为。

TDD的好处是把这个动作流程化、标准化。走到这一步,不管代码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你都会去想一想有没有可以重构的地方。

即使最后真的没啥可以改动的,你也尽最大可能做到了代码优化。

而且从实际经验来看,很多时候即使看起来很简单的代码,当你专门去思考重构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值得修改的地方。


TDD给重构带来的第三个好处是你的重构是在测试代码保护下进行的。

实际工作中开发人员有时候排斥重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责任问题。

比如原先代码虽然混乱,但是能正常工作,你重构了结果出现bug,在很多团队里你就要背这个锅。

TDD的特点是大部分代码都是在测试例的覆盖下。

你的重构是否会对现有代码逻辑造成影响跑一遍测试就知道了。

所以我们重构的时候也不用担心把原先好用的功能搞坏了。


同时这种所有代码都在测试保护下的特性,也解决了“改不动”的另一个原因:代码副作用。

这里说的代码副作用是指当我们为了开发新功能对原有代码进行修改时,影响原有功能不能正常运转。

这一点有过团队开发经验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

新功能提交测试了,收到一堆bug都是影响了原先正常的功能。

当然这本质上还是架构不合理、代码混乱的原因。

但是在TDD的场景下,你要修改的代码都在测试代码的保护下,即使架构不合理也不用担心把原先的逻辑改坏了。


4、Flutter与原生代码对比


我们团队使用Flutter一年多之后,已经有几十个页面由原生迁移到Flutter上。

因为在Flutter端采用了TDD流程,对比这些页面的原生代码和Flutter代码,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不同。

Flutter代码更为整洁、清晰。

在Flutter代码中几乎找不到大段的重复代码,基本都在重构阶段被消灭了。

而Flutter代码中除了UI布局和底层的三方库封装部分,其他代码都对应的测试覆盖。

直接体现在开发过程中就是当我们同时有Flutter和原生的新需求时,Flutter投入一个人,原生两端各投入一个人,都是1周开发时间。

Flutter提测后bug数量比原生少了70%以上,三天就测试完成可以交付。

而原生端前前后后改了一周bug才勉强达到交付标准。

那段时间原生iOS端的开发同学每天晚上加班改bug到10点多(那个模块iOS端的历史代码太混乱,经常一不小心就把原先的代码改出问题)。

所以不同流程下开发效率的差距可见一斑。

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项目迭代,代码量的累积和越来越大。


总结


六年后再来看,我们的App大多数页面都已经切换到Flutter版本。

前段时间领导找我谈心好几次,都是因为我们客户端团队平均工时太少。

可是我们对比另一个产品没有使用Flutter的客户端团队,规模差不多的项目,我们的人手是他们的一半。我们交付的稳定性、项目周期可控性、bug率等指标都远好于他们。

应该说TDD充分证明了在这种长期迭代的项目中的可靠性和项目收益。


那么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在短期项目中是否值得使用TDD呢?

我的观点是只要你的项目不是那种写完代码不需要改bug就交付的类型,那TDD一定能带来正收益。

这几年我们也做了几个临时性的小App,都是不需要后续长期维护的那种。

我们全部沿用TDD流程,结果也如预料,项目的测试周期、交付质量和我们的主项目基本一致,远高于以前的原生项目。

所以真的不要再觉得写测试代码是花了额外的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就是用于进行设计的。

你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方式。

而得到的收益就是你的项目从架构到代码细节的质量再到后期修改和维护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提升。


好了,本文主要是结合我过往的TDD实战的经历,希望能从理论上说明TDD在不同类型的项目中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收益。

下一篇文章,我会结合成都客户的具体情况和我们自己在Flutter上实践TDD的过程来讲讲基于Flutter的TDD具体流程和技术细节。


如果看到这里的同学有学习Flutter或者TDD的兴趣,欢迎联系老刘,我们互相学习。

点击免费领老刘整理的《Flutter开发手册》,覆盖90%应用开发场景。

可以作为Flutter学习的知识地图。

覆盖90%开发场景的《Flutter开发手册》


作者:程序员老刘
来源:juejin.cn/post/7441479625971318835
收起阅读 »

她说:JSON 没错,但就是 parse 不过?我懂了!

web
技术纯享版:《不规范 JSON 怎么办?三种修复思路+代码实现》 开篇:夜色渐浓,佳人亦在 那天晚上,办公室的灯已经灭了大半,只剩几个工位发出轻轻的蓝光。中央空调早就熄了,但显示器的热度依然在屏幕前形成一圈圈淡淡的光晕。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刚把代码提交推送完...
继续阅读 »

技术纯享版:《不规范 JSON 怎么办?三种修复思路+代码实现》



开篇:夜色渐浓,佳人亦在


那天晚上,办公室的灯已经灭了大半,只剩几个工位发出轻轻的蓝光。中央空调早就熄了,但显示器的热度依然在屏幕前形成一圈圈淡淡的光晕。


我坐在靠窗的位置,刚把代码提交推送完,正打算收键盘走人。


这时,小语走过来,端着还冒着热气的速溶咖啡——她果然又是那个留下来最晚的人之一。


“诶~”她蹲在我旁边的桌子边上,语气带着一丝挫败,“你这边有没有遇到 JSON 字符串明明格式看着没错,却死活 JSON.parse 不过的情况?”


一个普通的错误,却不是普通的崩溃


原来她在调试一个用户日志上传模块,前端接收到的日志数据是从后端来的 JSON 字符串。


问题出在一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解析操作上——


const logData = JSON.parse(incomingString);

可是控制台总是报错:Unexpected token。数据一眼看去也没问题,{'name': 'Tom', 'age': 30} —— 结构清晰,属性齐全,但偏偏就是“坏掉了”。


她抿了一口咖啡,苦笑,“我知道是引号的问题,可这种数据是从破旧的系统里吐出来的,量还特别大,我不可能一个个手动改。”


风起 · JSON.parse 不是万灵药


我们一起回顾了她的实现方式。她用的是最基础的 JSON.parse(),这是我们在项目里默认的处理方式——简单、直接、快速。


但这个方法对 JSON 格式的要求极其严格:



  • 只能使用双引号 "

  • 属性名必须加引号

  • 不容忍任何额外字符或注释


一旦出现诸如单引号、缺少逗号、多余空格这些“微小过失”,就直接抛错了。


小语叹气,“很多时候这些 JSON 是设备端拼出来的,不规范,又没有错误提示,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修。”


我翻了翻之前的代码,从夹缝中找出来一张破旧的黄皮纸,我们俩一起瞅了上去,看到上面写着


function tryParseJSON(jsonString) {
try {
return JSON.parse(jsonString);
} catch (e) {
// 尝试简单修复:去除可能的多余字符
const cleaned = jsonString.replace(/[^\x20-\x7E]/g, '').trim();
try {
return JSON.parse(cleaned);
} catch (e2) {
console.error("无法解析JSON:", e2);
return null;
}
}
}

下面备注了一行小字:此法在一些更轻量的场景里,做一些“简陋修复“,对于简单的问题有时能奏效,但对于更复杂的错误,比如混合了单引号和双引号的情况,只能再实现另一个方法可以做更针对性的修复方法


function fixQuotes(jsonString) {
// 将单引号替换为双引号(简单情况)
return jsonString.replace(/'/g, '"');
}

小语感叹一声:“没有更好的了吗?”


解决篇 · 来自大佬的一句话


恰好这时,阿杰从会议室出来,耳机还挂在脖子上。


他听了一耳朵后随口说了句:“你们试过 jsonrepair 吗?那玩意能把坏 JSON 修回来,就像修车。”


“json... repair?”小语一脸困惑。


我忽然想起,之前有个日志监控服务也碰到类似的问题,当时就是用了这个库一把梭。


我打开编辑器,快速翻出来了这一段:


npm install jsonrepair

const { jsonrepair } = require('jsonrepair');

const damaged = "{name: 'John', age: 30}";
const fixed = jsonrepair(damaged); // => {"name":"John","age":30}
const obj = JSON.parse(fixed);

小语凑过来看了一眼,眼睛一亮:“它真的把引号补好了?”


我点头。这个工具是为了解决类似“非标准 JSON”问题的,它会尽可能地补全缺失引号、逗号,甚至处理 Unicode 异常字符。


当然,也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


比如碰到乱码或者非法嵌套结构,jsonrepair 有时也会无能为力。这时可以退一步——用更宽松的解析器,比如 JSON5


const JSON5 = require('json5');
const result = JSON5.parse("{name: 'John', age: 30}"); // 也能解析

我看着认真学习的小语,语重心长的讲道:它不是修复,而是扩展 JSON 标准,让一些非标准写法也能解析(JSON5 能容忍的内容包括:单引号、尾逗号、注释、未加引号的属性名、十六进制、科学计数法等数字格式)


接着我们还讨论了更复杂的修复方式,比如用正则处理批量日志,甚至用 AST 工具逐步构建 JSON 树。但那是更远的故事了。


面对当前的问题,我们准备搞一套组合拳:


function parseJson(jsonString) {
// 第一步:尝试标准JSON解析
try {
return JSON.parse(jsonString);
} catch (e) {
console.log("标准JSON解析失败,尝试修复...");

// 第二步:尝试使用jsonrepair修复
try {
const { jsonrepair } = require('jsonrepair');
const fixedJson = jsonrepair(jsonString);
return JSON.parse(fixedJson);
} catch (e2) {
console.log("修复失败,尝试使用JSON5解析...");

// 第三步:尝试使用JSON5解析
try {
const JSON5 = require('json5');
return JSON5.parse(jsonString);
} catch (e3) {
// 最后:如果所有方法都失败,返回错误信息
console.error("所有解析方法都失败了:", e3);
throw new Error("无法解析JSON数据");
}
}
}
}

结局


一段时间后,小语在前端监控日志里贴了段截图:原本一天上千条的 parse error 错误,几乎消失了。


她补了一句:“终于不用再一个个点开调日志了。”


我回头看她的工位,屏幕亮着,浏览器里是一个模拟器页面,console 正在缓缓输出内容。


她突然抬起头看着我,问道:“AST是什么?听说也能实现json修复?”


作者:洛小豆
来源:juejin.cn/post/7506754146894168118
收起阅读 »

Spring之父:自从我创立了 Spring Framework以来,我从未如此确信需要一个新项目

大家好,这里是小奏,觉得文章不错可以关注公众号小奏技术 Spring框架之父再出发:发布JVM智能体框架Embabel,赋能企业级AI应用 当今,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技术世界,Python 凭借其强大的生态系统成为了AI开发的“通用语”。 然...
继续阅读 »

大家好,这里是小奏,觉得文章不错可以关注公众号小奏技术



Spring框架之父再出发:发布JVM智能体框架Embabel,赋能企业级AI应用


当今,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技术世界,Python 凭借其强大的生态系统成为了AI开发的“通用语”。


然而,Spring 框架的创始人Rod Johnson 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自从我创立 Spring 框架以来,我从未如此坚信一个新项目的必要性。自从我开创了依赖注入(Dependency Injection)和其他 Spring 核心概念以来,我从未如此坚信一种新编程模型的必要性,也从未如此确定它应该是什么样子“


为此,他亲手打造并开源了一个全新的项目——Embabel:一个为 JVM 生态量身定制的 AI 智能体(Agent)框架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智能体框架


难道大型语言模型(LLM)还不够聪明,无法直接解决我们的问题吗?难道多聊天协议(MCP)工具不就是我们让它们解决复杂问题所需要的一切吗?


不。MCP 是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Embabel 自然也拥抱它,就像它让使用多模型变得简单一样。


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更高级别的编排技术,尤其是对于业务应用程序,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最重要的原因



  • 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 在解决问题时,选择是如何做出的?

  • 可发现性(Discoverability): MCP 绕开了这个重要问题。我们如何在每个节点找到正确的工具,并确保模型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时不会混淆?

  • 混合模型的能力(Ability to mix models): 这样我们就不用依赖于“上帝模型”,而是可以为许多任务使用本地的、更便宜的、私有的模型。

  • 在流程的任何节点注入“护栏”(guardrails)的能力。

  • 管理流程执行并引入更高弹性的能力。

  • 大规模流程的可组合性(Composability)。 我们很快将看到的不仅是在一个系统上运行的智能体,而是智能体的联邦。

  • 与敏感的现有系统(如数据库)进行更安全的集成,在这些地方,即使是最好的 LLM,给予其写权限也是危险的。


这些问题在企业环境中尤为突出,它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答机器人,而是一个可解释、可控制、可组合且足够安全的高级编排系统。这正是智能体框架的价值所在。


为什么是JVM,而不是Python?


PythonAI 研究和数据科学领域地位稳固,但 GenAI 的核心是连接与整合。当我们构建企业级 AI 应用时,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 AI 能力与数十年积累的、运行在 JVM 上的海量业务逻辑、基础设施和数据无缝对接。


在企业应用开发、复杂系统构建和关键业务逻辑承载方面,JVM 生态(Java/Kotlin)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和成熟度。因此,与其让业务逻辑去追赶 AI 技术栈,不如让 AI 技术栈主动融入业务核心——JVM。


Embabel:为超越而生的下一代智能体框架


Embabel 的目标并非简单地追赶 Python 社区的同类框架,而是要实现跨越式超越。它带来了几个革命性的特性:



  1. 确定性的智能规划:Embabel 创新地引入了非 LLM 的 AI 规划算法。它能自动从你的代码中发现可用的“能力”和“目标”,并根据用户输入智能地规划出最优执行路径。这意味着你的系统是可扩展的,增加新功能不再需要重构复杂的逻辑,同时整个规划过程是确定且可解释的。

  2. 类型安全的领域模型:Embabel 鼓励开发者使用 Kotlin data classJava record 构建丰富的领域模型。这使得与 LLM 交互的提示(Prompt)变得类型安全、易于工具检查和代码重构,从根本上提升了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

  3. Spring无缝集成:EmbabelKotlin 构建,并承诺为 Java 开发者提供同等一流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它与 Spring 框架深度集成。对于数百万 Spring 开发者来说,构建一个 AI 智能体将像开发一个 REST API 一样自然、简单。


加入我们,共创未来


对于JVM 开发者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Embabel 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你可以利用自己早已熟练掌握的技能,为你现有的 Java/Kotlin 应用注入强大的 AI 能力,从而释放巨大的商业价值。


项目尚在早期,但蓝图宏大。Embabel 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好的智能体平台。现在就去 GitHub 关注 Embabel,加入社区,贡献你的力量,一同构建企业级 AI 应用的未来。


参考



作者:小奏技术
来源:juejin.cn/post/7507438828178849828
收起阅读 »

苹果加急审核是“绿色通道”还是"死亡陷阱"?

iOS
前言 作为iOS的老人基本上都听说过加急审核通道,对于加急审核通道最初是苹果审核给开发者用来维护重大Bug,提供的特殊通道。 如果是说遇到重大节假日或者有严重闪退问题,比如:新用户注册失败,搜索闪退,启动闪退等等.. 有一位粉丝最近遇到了加急审核的时候触发了账...
继续阅读 »

前言


作为iOS的老人基本上都听说过加急审核通道对于加急审核通道最初是苹果审核给开发者用来维护重大Bug,提供的特殊通道。


如果是说遇到重大节假日或者有严重闪退问题,比如:新用户注册失败,搜索闪退,启动闪退等等..


有一位粉丝最近遇到了加急审核的时候触发了账号等待终止的通知,具体如下:


We're unable to accommodate your expedite request.
Your developer account is currently pending termination due to violations of the Apple Developer Program License Agreement. Refer to the message you received in App Store Connect for more information.
If you believe your account shouldn't be terminated, you may submit an appeal to the App Review Board if you have not done so already.

加急审核能不能用?


首先刚刚已经提过了关于苹果提供加急审核背景,常言道:存在即合理! 如果说产品确实出现了紧急Bug,真的需要修复没有问题。但是建议新账号新产品不要使用。


这就好比一个新手村的小白,突然跟PNC说我想获得新手通关秘籍。对于苹果审核人员来说只会是满头问号。内心OS:谁给你的勇气?勇气大帝梁静茹么?


正常迭代的产品申请加急审核最快在30~50分钟就可以进入【这里是指从等待审核状态到正在审核状态】。


那么老账户可以使用但是别作! 这里说的别作是指别动不动就加急审核!尤其是小修小补的bug,想快速开奖。虽然加急审核没有明确的次数说明,但是归根结底加急审核是为开发者提供“绿色通道”,而不是试探苹果底线的通道。


这就好星爷“九品芝麻官”中的场景。


wechat_2025-05-22_185630_813.png


偶尔使用还好,频繁使用对于审核人员的内心。


wechat_2025-05-22_185850_582.png


为什么会触发封号?


说句拗口的话,封号不是因为加速审核而封号,而是本身就有问题而封号。说的直白一点,加速审核不过是导火索罢了。 其实苹果早就盯上了,只是问题不太严重睁一只眼闭一只,本来大家可以相安无事,非得站出来打破这种平衡。


举个栗子,这就好比追一个女神本来处于比较暧昧的关系半推半就,你突然心急了。让女神一下子看到了你的另一面,瞬间关系结束回到冰点。


那么到底有哪些行为开发者不适合加急审核呢?


1.套用的代码,重复使用的矩阵型App


2.新产品使用被下架品牌词做App名称


3.购买的账号,身份信息存在可疑


4.存在关联的测试设备或收款账户


5.过渡堆砌关键词在元数据中


作为开发者要拎的清楚大小王,不要疯狂去试探苹果的规则,除非UI原创、玩法新颖、代码古法手打。


遵守规则,方得长治久安,最后祝大家大吉大利,今晚过审!


作者:iOS研究院
来源:juejin.cn/post/7507198934159835174
收起阅读 »

这篇 Git 教程太清晰了,很多 3 年经验程序员都收藏了

引言 📌 Git 是现代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版本控制工具,尤其适用于团队协作和代码管理。本文将带你了解 Git 的基础操作命令,包括 git init、git add、git commit、git diff、git log、.gitignore 等,快速上手版本控...
继续阅读 »

引言


📌 Git 是现代开发中不可或缺的版本控制工具,尤其适用于团队协作和代码管理。本文将带你了解 Git 的基础操作命令,包括 git initgit addgit commitgit diffgit log.gitignore 等,快速上手版本控制。




🛠️ 一、初始化仓库:git init


使用 Git 前,需先初始化一个本地仓库:


git init

执行后会在当前目录生成一个 .git 文件夹,Git 会在此目录下跟踪项目的变更记录。




👤 二、配置用户信息


首次使用 Git 时,推荐设置用户名和邮箱:


git config --global user.name "xxxxx"
git config --global user.email "xxxx@qq.com"

加上 --global 会全局生效,仅对当前项目配置可以省略该参数。




📦 三、代码暂存区(Staging Area)是什么?


Git 的提交操作分为两个阶段:暂存(staging)提交(commit)



  • 当你修改了文件,Git 并不会立即记录这些改动;

  • 你需要先使用 git add 命令,把改动“放进暂存区”,告诉 Git:“这些改动我准备好了,可以提交”;

  • 然后再使用 git commit 将暂存区的内容提交到本地仓库,记录为一个快照。



🧠 可以把暂存区类比为“快照准备区”,你可以反复修改文件、添加到暂存区,最后一口气提交,确保每次提交都是有意义的逻辑单元。



🎯 举个例子:


# 修改了 index.html 和 style.css
git add index.html # 把 index.html 放入暂存区
git add style.css # 再把 style.css 放入暂存区
git commit -m "更新首页结构和样式" # 一起提交

💡 小贴士:你可以分批使用 git add 管理暂存内容,按逻辑分组提交更利于协作和回溯。




📝 四、查看当前状态:git status


在进行任何修改之前,查看当前仓库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git status 是最常用的命令之一,能让你清楚了解哪些文件被修改了,哪些文件已加入暂存区,哪些文件未被跟踪。


git status

它的输出通常会分为三部分:



  1. 已暂存的文件:这些文件已使用 git add 添加到暂存区,准备提交。

  2. 未暂存的文件:这些文件被修改,但还未添加到暂存区。

  3. 未跟踪的文件:这些文件是新创建的,Git 并未跟踪它们。


例如:


On branch main
Changes to be committed:
(use "git reset HEAD <file>..." to unstage)
modified: index.html
new file: style.css

Changes not staged for commit:
(use "git add <file>..." to update what will be committed)
(use "git restore <file>..." to discard changes in working directory)
modified: app.js

🎯 通过 git status,你可以随时了解当前工作区和暂存区的状态,帮助你决定接下来的操作。




📥 五、添加文件到暂存区:git add


当你修改或新增文件后,使用 git add 将其添加到 Git 的暂存区:


git add 文件名

也可以批量添加所有修改:


git add .



💾 六、提交更改:git commit -m


将暂存区的内容提交至本地仓库:


git commit -m "提交说明"

-m 后面是提交信息,建议语义清晰,例如:


git commit -m "新增用户登录功能"



🚀 七、推送到远程仓库:git push origin main


本地提交之后,需要推送代码到远程仓库(如 GitHub、Gitee):


git push origin main


  • origin 是默认的远程仓库别名;

  • main 是目标分支名(如果你使用的是 master,请替换);



✅ 提交后远程成员就可以拉取(pull)你最新的修改了。



🔗 如果你还没有远程仓库,请先去 GitHub / Gitee 创建一个,然后关联远程仓库地址:


git remote add origin https://github.com/yourname/your-repo.git



🕵️ 八、查看文件改动:git diff


commit 之前,可用 git diff 查看修改内容:


git diff



📜 九、查看提交历史:git log --oneline


快速查看历史提交记录:


git log --oneline

输出示例:


e3f1a1b 添加登录功能
2c3d9a7 初始提交



🛑 十、忽略某些文件:.gitignore


在项目中,有些文件无需提交到 Git 仓库,例如缓存、编译结果、配置文件等。使用 .gitignore 文件可忽略这些文件:


# 忽略 node_modules 文件夹
node_modules/

# 忽略所有 .log 文件
*.log

# 忽略 .env 环境变量文件
.env



🌿 十一、重命名默认分支:git branch -M main


很多平台(如 GitHub)推荐使用 main 作为主分支名称:


git branch -M main

这样可以将默认分支由 master 改为 main




✅ 总结命令一览表


命令作用
git init初始化仓库
git config设置用户名与邮箱
git status查看当前文件状态
git add添加改动到暂存区
git commit -m提交改动
git push origin main推送代码到远程 main 分支
git diff查看未提交的改动
git log --oneline查看提交历史
.gitignore忽略文件
git branch -M main重命名分支为 main



🧠 写在最后


Git 是每个开发者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掌握好这些常用命令,就能覆盖 90% 的使用场景。未来如果你要进行多人协作、分支合并、冲突解决,这些基础就是你的武器库。




觉得实用就点个赞、关注、收藏支持一下吧 🙌


作者:小公主
来源:juejin.cn/post/7506776151315922971
收起阅读 »

📢 程序员注意!这些代码可能会让你"吃牢饭"!

关注我的公众号:【编程朝花夕拾】,可获取首发内容。 01 引言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面向监狱编程,可能你好好的码着代码,就就被帽子叔叔带走了。 "我只是个写代码的,关我什么事?" 这是深圳某P2P平台架构师在法庭上崩溃大喊,但代码提交记录中的"反爬优化注释"...
继续阅读 »

关注我的公众号:【编程朝花夕拾】,可获取首发内容。




01 引言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面向监狱编程,可能你好好的码着代码,就就被帽子叔叔带走了。


"我只是个写代码的,关我什么事?" 这是深圳某P2P平台架构师在法庭上崩溃大喊,但代码提交记录中的"反爬优化注释"成了铁证——他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获刑5年。这不是电影,而是2023年真实判决!


程序员早已不是免责职业,你的键盘可能正在敲响监狱的大门!


02 血泪案例


⚠️ 这些代码真的会"坐牢"!


2.1 爬虫爬进铁窗


爬虫其实是最容易爬进铁窗的代码。当时可能只是为了解决一个业务痛点,一旦被非法使用,就可能触犯法律的红线。开发者无意,使用者有心,莫名其名的就背了锅。


案例:


浙江某程序员用分布式爬虫狂扫10亿条个人信息,庭审时辩解:"技术无罪!"。


法官怒怼:"每秒突破5次反爬验证,这叫'技术中立'?" —— 6人团队全员获刑!


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开发爬虫就应该得到启示:



  • ✅数据是否涉个人隐私?

  • ✅是否突破网站防护?

  • ✅对方是否知情同意?


实在拿不准,公司一般都会有法务,可以咨询。


2.2 权限变"凶器"


我们在开发过程中为处理决异常数据的问题,可能会在代码里面留后门。正常的业务功能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涉及支付、数据安全等行为,就要注意了。被他人恶意使用,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可能会还会勉励牢狱之灾。


案例:


杭州前程序员偷偷植入"定时转账代码",21万公款秒变私人财产。检察机关以马某涉嫌盗窃罪、妨害公务罪向法院提起公诉,经法院审理作出一审判决,马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二个月,并处罚金。


该起事件也为程序员们敲响了警钟。玩归玩,闹归闹,法律红线不可碰。


🛑 高位操作清单:



  • ❌ 私留系统后门

  • ❌ 超权限访问数据

  • ❌ 删除/篡改数据或日志


2.3 "技术黑产"陷阱


程序员除了工作之外,很多人可能还会通过接私活,如猪八戒网等。以此增加自己的收入。没有公司的严格审核,很多程序员就会掉如技术黑产 的陷阱。


案例:


湖北大学生接私活开发"诈骗APP",庭审播放需求录音:"要能后台改赌局结果"。可能当时你只想着:"我只负责技术实现" 最后却成诈骗案从犯!


尤其一些关于支付的似乎要尤为谨慎,特别是支付成功后,限制体现的时间,很有可能就会用于非法洗钱的黑坑里。


🔥 接私活避坑指南



  • 👉 要求签署书面合同

  • 👉 录音确认需求合法性

  • 👉 转账账户必须对公


03 为什么程序员总成背锅侠


其实大多数程序员都是很单纯的,尤其那些喜欢挑战的程序员。他可能只为表现自己的实力,仅仅只是按照需求开发了功能,但是被恶意利用,最终成为背锅侠


程序员以为法官认定
突破反爬是技术挑战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
按需求开发无过错明知违法仍提供帮助
删除代码就没事电子证据完整链锁定"

血泪真相:你的Git提交记录、代码注释、甚至TODO列表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04 IT人保命三件套


4.1 代码防坐牢套餐


敏感功能增加法律注释。开发的功能以及项目的沟通都要留档尤其需求的变更。因为接到需求的时候可能没有问题,改着改着就出问题了。


拒绝口头需求,落实文档记录,需求、会议、项目事件以邮件的方式存档。


4.2 权限管理生死线


权限管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可能为了调试方便,预留逃逸后门。被人利用轻则数据信息泄露、重则踩缝纫机。


三方对接中,加强公钥、私钥的管理,防止恶意推送或者拉取数据。敏感信息是否脱敏,都是开发中需要考虑的要点。


如果有必要,增加埋点记录,日志记录。收集用户的操作行为。


4.3 法律意识


每个IT公司都会面临网络安全的检查,可以多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发条。至少了解那些数据可能会属于需要保护的数据,引起重视。


如果公司允许,可以多参加一些《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等的培训。


05 技术向善


代码改变世界,这个不是一句虚话。运用好技术,代码也可以是光。


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硬是借助技术,将全国带入数字支付的时代;疫情期间的随申码、一码通等,为战胜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大模型的火爆推送了智能时代的到来等等。


真正的大神不仅代码能跑通,人生更不能"跑偏"!


你在工作中遇到过哪些"法律边缘"的需求?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作者:SimonKing
来源:juejin.cn/post/7506417928788836362
收起阅读 »

Flutter - 聊天键盘与面板丝滑切换的强势升级 🍻

web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FSA全栈行动 👋 BiliBili: http://www.bilibili.com/video/BV1yT… 一、概述 距离 chat_bottom_container 首个可用版本 (0.0.2) 的发布已经过去了 1 个多月,在...
继续阅读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FSA全栈行动 👋




BiliBili: http://www.bilibili.com/video/BV1yT…


一、概述


距离 chat_bottom_container 首个可用版本 (0.0.2) 的发布已经过去了 1 个多月,在这期间根据大家的使用反馈,我们也做了一些优化调整,今天就来盘点一下到底做了哪些优化,新增了什么功能,以及一些常见操作。


请注意




开源不易,如果你也觉得这个库好用,请不吝给个 Star 👍 ,并多多支持!


github.com/LinXunFeng/…



二、使用


调整键盘高度监听管理逻辑


0.1.0 版本前,只考虑了页面栈这种常规情况,当键盘高度变化时只处理栈顶的监听。


但其实还有一种常见打破该规则的场景,就是悬浮聊天页,它会一直在页面上,可能为了能快速从悬浮小球展开聊天页面,收起时只是做了隐藏,而不会销毁页面,在这种情况下,它依旧在监听管理里的栈顶,所以在收起后,上一个聊天页的键盘高度监听就会失效。


这个在 0.1.0 版本中得到修复,内部会倒序遍历调用所有的监听回调。


不过你不用担心这一改动会导致其它聊天页面出现多余的视图刷新,因为在键盘高度监听回调里会先判断输入框是否有焦点,若无则直接返回了。


兼容外接键盘


当连接外接键盘时,软键盘会消失,高度会降为 0,这里可以用 iOS 模拟器结合 Toggle Software Keyboard (快捷键: cmd + k) 来模拟连接与断开外接键盘的效果。



隐藏面板


有小伙伴提出,不知道如何程序式的隐藏面板,其实很简单,就两步



  1. 让输入框失去焦点

  2. 更新内部状态为 ChatBottomPanelType.none


hidePanel() {
// 0.2.0 前
inputFocusNode.unfocus();
if (ChatBottomPanelType.none == controller.currentPanelType) return;
controller.updatePanelType(ChatBottomPanelType.none);

// 0.2.0 后,可以这么写
controller.updatePanelType(
ChatBottomPanelType.none,
forceHandleFocus: ChatBottomHandleFocus.unfocus,
);
}

自定义底部安全区高度


在默认情况下,chat_bottom_container 在收起模式 (.none) 下会自动帮你添加底部安全区高度,但在一些场景下你可能不希望如此。比如:



  • 安卓的底部安全区的高度,很多小伙伴都是简单粗暴的设置个高度了事

  • App 首页有底部 BottomNavigationBar,不需要安全区高度


在此,你可以通过将 safeAreaBottom 参数来自定义这个高度,如下设置为 0


return ChatBottomPanelContainer<PanelType>(
...
safeAreaBottom: 0,
...
);

调整键盘面板高度


如示例中位于首页的聊天页面



在键盘弹出时,如下图所示


实际期望

很明显,我们希望键盘容器高度能够减去外层底部固定的 BottomNavigationBar 高度。


ChatBottomPanelContainer 提供了 changeKeyboardPanelHeight 回调,在回调中可以拿到当前的键盘高度,经过计算后,将合适的键盘容器高度返回即可。


return ChatBottomPanelContainer<PanelType>(
...
changeKeyboardPanelHeight: (keyboardHeight) {
final renderObj = bottomNavigationBarKey.currentContext?.findRenderObject();
if (renderObj is! RenderBox) return keyboardHeight;
return keyboardHeight - renderObj.size.height;
},
...
);

缓存键盘高度


先来看未做键盘高度缓存处理之前,会发生什么?



上图一共进入了三次聊天页



  • 第一次是先点击键盘,再切到表情面板,体验起来还是挺不错的。

  • 为了避免一闪而过,没有注意到,所以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操作是一样的,先唤起表情面板,再切到键盘,可以看到在切到键盘时会抖动。


这是因为每次进入聊天页,键盘的高度为初始值 0,在 0.2.0 版本中对此进行了优化,加入了键盘高度缓存逻辑,从而尽量避免该抖动问题的出现。



❗️ 但需要注意的是,假如你卸载重装 App,该缓存会丢失,即你还是有可能会看到最多一次的抖动。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使用这个缓存的键盘高度来实现表情面板与键盘高度保持一致的效果,这样在切换的时候体验上会更好些。😉


Widget _buildEmojiPickerPanel() {
// 如果键盘高度还没有缓存过,则使用默认高度 300
double height = 300;
final keyboardHeight = controller.keyboardHeight;
if (keyboardHeight != 0) {
height = keyboardHeight;
}

return Container(
padding: EdgeInsets.zero,
height: height,
color: Colors.blue[50],
child: const Center(
child: Text('Emoji Panel'),
),
);
}

效果如下



支持表情面板与输入框焦点共存


这也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一点,效果见上图。


先按如下设置你的输入框


bool readOnly = false;
TextEditingController textEditingController = TextEditingController();

...
TextField(
controller: textEditingController,
focusNode: inputFocusNode,
// 为 true 时不显示键盘,默认为 false
readOnly: readOnly,
// 获取焦点后显示光标,设置为 true 才不受 readOnly 的影响
showCursor: true,
),
...

接下来就是切换表情面板的操作


switchToEmojiPanel() {
readOnly = true;
// 这里你可以只刷新输入框
setState(() {});

// 等待下一帧
WidgetsBinding.instance.addPostFrameCallback((timeStamp) {
controller.updatePanelType(
// 内部切至 other 状态
ChatBottomPanelType.other,
// 关联外部的面板类型为表情面板
data: PanelType.emoji,
// 输入框获取焦点
forceHandleFocus: ChatBottomHandleFocus.requestFocus,
);
});
}

updatePanelType 方法中,如果是切至 .other 状态,是会帮你执行失去焦点操作的,所以这里提供了一个 forceHandleFocus 参数,如果你对方法内部对焦点的处理不满意,你可以使用它来强制指定焦点的处理方式。


三、最后


好了,上述便是该库的更新内容, 惯例附上 GitHub 地址: github.com/LinXunFeng/… ,如果接入上有什么问题,可以在链接中查看 demo 演示代码。


开源不易,如果你也觉得这个库好用,请不吝给个 Star 👍 ,并多多支持!


本篇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下次再见! 👋



如果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请不吝点击关注一下我的微信公众号:FSA全栈行动, 这将是对我最大的激励. 公众号不仅有 iOS 技术,还有 AndroidFlutterPython 等文章, 可能有你想要了解的技能知识点哦~



作者:LinXunFeng
来源:juejin.cn/post/7399045497002328102
收起阅读 »

一个js库带你看懂AI+前端的发展方向

web
前言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端开发到后端服务,从数据分析到用户体验设计。特别是在前端领域,AI 的应用正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本文将探讨 AI 在前端领域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一个在浏览器端即可运行的神经网络库——Brain....
继续阅读 »

前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端开发到后端服务,从数据分析到用户体验设计。特别是在前端领域,AI 的应用正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本文将探讨 AI 在前端领域的应用,并重点介绍一个在浏览器端即可运行的神经网络库——Brain.js。

Brain.js:浏览器端的神经网络库

Brain.js 是一个专为前端开发者设计的 JavaScript 库,它允许开发者在浏览器或 Node.js 环境中轻松创建和训练神经网络。以下是 Brain.js 的几个核心能力:

  1. 投喂数据训练
  • Brain.js 支持以 JSON 数组的形式投喂数据,这使得准备训练数据变得非常简单。例如,可以准备一个包含输入和期望输出的数据集,用于训练神经网络。
const trainingData = [
{ input: [0, 0], output: { zero: 1 } },
{ input: [0, 1], output: { one: 1 } },
{ input: [1, 0], output: { one: 1 } },
{ input: [1, 1], output: { zero: 1 } }
];
  1. 实例化神经网络
  • Brain.js 提供了多种类型的神经网络,包括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和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对于文本处理和序列数据,推荐使用 brain.recurrent.LSTM(),这是一种长短期记忆网络,特别适合处理时间序列数据。
  1. 训练模型
  • 训练神经网络非常简单,只需调用 train 方法并传入训练数据即可。Brain.js 会自动调整网络参数,使模型逐步学会从输入数据中提取特征并作出准确的预测。
  1. 推理能力
  • 训练完成后,可以使用 run 方法对新的输入数据进行推理。例如,在 NLP 场景中,可以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用户输入的文本进行情感分析或分类。
  1. 结果分类
  • Brain.js 支持多分类任务,可以将输入数据归类到多个预定义的类别中。这对于内容推荐、垃圾邮件过滤等应用场景非常有用。

开始使用 Brain.js:

要开始使用 Brain.js,首先需要安装它。如果你是在 Node.js 环境下工作,可以通过 npm 安装:

npm install brain.js

如果你在浏览器中使用,可以直接通过 CDN 引入: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brain.js">script>

然后可以按照官方文档提供的示例代码来构建你的第一个神经网络模型。

示例1:

// 创建一个神经网络
const network = new brain.NeuralNetwork();

// 4 个输入对象训练网络
network.train([
{ input: [0, 0], output: { zero: 1 } },
{ input: [0, 1], output: { one: 1 } },
{ input: [1, 0], output: { one: 1 } },
{ input: [1, 1], output: { zero: 1 } }
]);

// [1, 0] 的预期输出是什么?
const result = network.run([1, 0]);

// 显示 "zero" "one" 的概率
console.log(result["one"] + " " + result["zero"]);
  • 使用 new brain.NeuralNetwork() 创建一个神经网络。
  • 使用 network.train([examples]) 训练网络。
  • examples 表示 4 个输入值及其对应的输出值。
  • 使用 network.run([1, 0]) 询问 "[1, 0] 的可能输出是什么?"

网络的输出是:

  • one: 93%(接近 1)
  • zero: 6%(接近 0)

使用 CSS,颜色可以通过 RGB 设置:

示例2:

颜色RGB
黑色RGB(0,0,0)
黄色RGB(255,255,0)
红色RGB(255,0,0)
白色RGB(255,255,255)
浅灰色RGB(192,192,192)
深灰色RGB(65,65,65)

下面的代码展示了如何预测颜色的深浅:

// 创建一个神经网络
const net = new brain.NeuralNetwork();

// 4 个输入对象训练网络
net.train([
// 白色 RGB(255, 255, 255)
{ input: [255 / 255, 255 / 255, 255 / 255], output: { light: 1 } },
// 浅灰色 (192, 192, 192)
{ input: [192 / 255, 192 / 255, 192 / 255], output: { light: 1 } },
// 深灰色 (64, 64, 64)
{ input: [65 / 255, 65 / 255, 65 / 255], output: { dark: 1 } },
// 黑色 (0, 0, 0)
{ input: [0, 0, 0], output: { dark: 1 } }
]);

// 深蓝色 (0, 0, 128) 的预期输出是什么?
let result = net.run([0, 0, 128 / 255]);

// 显示 "dark" "light" 的概率
console.log(result["dark"] + " " + result["light"]);
  • 使用 new brain.NeuralNetwork() 创建一个神经网络。
  • 使用 network.train([examples]) 训练网络。
  • examples 表示 4 个输入值及其对应的输出值。
  • 使用 network.run([0, 0, 128 / 255]) 询问 "深蓝色的可能输出是什么?"

网络的输出是:

  • Dark: 95%
  • Light: 4%

示例3:

下面这个例子演示如何使用 Brain.js 创建并训练一个基本的神经网络,该网络学习从摄氏度转换为华氏度:

const brain = require('brain.js');

// 创建一个 LSTM 神经网络实例
const net = new brain.recurrent.LSTM();

// 准备训练数据
const trainingData = [
{ input: '0', output: '32' }, // 0°C -> 32°F
{ input: '100', output: '212' } // 100°C -> 212°F
];

// 训练神经网络
net.train(trainingData, {
iterations: 20000, // 训练迭代次数
log: (stats) => console.log(`Training progress: ${stats.iterations}/${stats.error}`) // 训练日志
});

// 使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推理
const output = net.run('50'); // 预测 50°C 对应的华氏温度
console.log(output); // 输出结果接近 "122"

其他用于创建神经网络的js库

TensorFlow.js、Synaptic.js、ConvNetJS、Keras.js、Deeplearn.js (现更名为 TensorFlow.js)、 ML.js等。 这些js库作为在浏览器端即可运行的神经网络库,为前端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使得我们能够在不深入数学和机器学习理论的前提下,快速实现和应用机器学习功能。无论是简单的分类任务、预测建模,还是更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它们都能帮助你轻松应对。

结语

你发现了吗,通过brain.js,你也可以轻松地将机器学习功能集成到你的项目中。未来,随着模型的小型化、边缘计算的发展以及多模态融合的推进,AI + 前端将更加普及和成熟。

R-C.png

点个赞再走吧~


作者:PW
来源:juejin.cn/post/7438876948762066980

收起阅读 »

写了7年代码,我有点焦虑了!

很多人都知道程序员是吃青春饭,但是身为程序员的我们却很难感受到,直到某一天跳槽,突然看到坐在对面的面试官比自己还年轻,问的技术自己都是最新的,是不是觉得不服老都不行了 我是92年出生的,13年下半年入职第一份工作, 至今写代码经验已近7年。 职场经历也是有过多...
继续阅读 »

很多人都知道程序员是吃青春饭,但是身为程序员的我们却很难感受到,直到某一天跳槽,突然看到坐在对面的面试官比自己还年轻,问的技术自己都是最新的,是不是觉得不服老都不行了


我是92年出生的,13年下半年入职第一份工作, 至今写代码经验已近7年。


职场经历也是有过多种角色,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项目经理、小组长、后端负责人等等。


除了短暂的做过政府项目、企业内部建站项目等,大部分还是混迹在互联网项目,项目经验也算是比较丰富。做过很多失败的产品,也参与过日并发近千万的项目,但是还是抵不住我的焦虑。


为何焦虑?


家庭开支和各类贷款


因为结婚生娃了,家庭开支压力也来了,如果不是靠着副业收入的补贴其实是很难存下来钱的。


深圳的生活压力其实挺大,稍微算了下每个月的支出从去年开始已经差不多稳定超2w了。


生活成本:房租3700+车贷4300+老家买的房贷2300+ 两个大人一个小孩的支出7000+


车贷目前还有3个月就还完了,这点倒是可以松一口气。


年龄和环境


再有2年就迈入30岁这个槛了,都说男人30而立,但是对于30岁的程序员来说,能保留一头浓密的头发已是万幸,我已经有这个趋势了,目前还在抢救中,晒个图吧


image-20200812163133017


当然,头发只是顺带的劣势,主要是如果30岁还没走上管理岗或者核心岗,那以后跳槽是相当悲剧的,写代码的如果跨行,多年的项目和业务经验都带不过去,在企业择人的时候,为什么不选个25岁的呢?


再说环境,如果我目前待的公司是世界五百强等牛逼的企业,肯定不会说焦虑这类的东西了,因为往往是那些公司,年龄和经验反而不是事业的阻碍,至少在企业内部不出问题的情况下还能稳定待很久,这个东西往往很现实的,很多工作多年的程序员跳槽的时候,除了考虑到薪资和待遇,对公司的稳定性还是有很大考量的。


很多人包括程序员都觉得,以后大不了年纪大了身体扛不住了转管理,但管理岗是这么容易说转就转的么?没有经历过带团队和带项目的你,给个团队你带岂不是带的一团糟,所以在这里建议程序员在工作中尽量体验多种角色,比如说小组长、项目负责人、项目经理或者团队负责人等等,不仅能在沟通上锻炼弥补程序员的不足,做出一定成绩了还能在工资和待遇上体现出来,这点我是深有体会。


对转业后的迷茫


本来想说退休的,有点歧义,这里叫转业吧。


转业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至于啥时候转业,啥时候考虑转业,还是根据个人所处环境决定的。


有的人在大公司,公司业绩蒸蒸日上,手握大把股权,自然不会考虑到这上面


但这是更多普通程序员的必走之路


所以很多有想法的程序员会对转业前有一个前期规划,大体上就是:工资+副业+理财


作为我来说,理财这方便目前还是小白,其他两个马马虎虎吧。


所以还得继续加油


年轻的程序员和上了年纪的程序员


认识一些之前共事的程序员朋友,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年轻的程序员不太喜欢安于现状,当环境或者薪资达不到自己期望的时候,就会选择跳槽,而且大概率能找到待遇比之前公司好的,上了年纪的程序员喜欢求稳,因为一份工作已经来之不易,养家糊口不容易,没那么喜欢折腾了。


同学小A


小A是我的大学同学,在近期有过一次跳槽,虽然其他待遇比之前公司差了一点,但是工资却是足足涨了5k,从25k涨到了30K.



虽然待遇提升了,但是还是避免不了程序员从一个坑跳另一个坑的魔咒,入职第一天就开始吐槽项目代码~


image-20200812171620405


对此我只能深表同情~


同事小B


小B是之前的同事,算算时间竟然也认识5年了,5年前就是前端leader,目前已经35岁了,我们有共同的群聊,一直保持密切沟通,这点我觉得在维护同事关系上还是做得不错的。


小B目前也是一家公司的leader,这两年又生了二胎,加上前几年在惠州拿了一套房,经济压力还是挺大的,当我们聊到跳槽这个话题的时候,想不到也是怂恿不动,一心求稳。不过小B保养有道,一个35岁的大龄程序员竟然看起来和毕业生差不多,想必还能写5年代码。



写到最后


焦虑这个话题,感觉不适合写长篇大论,只能草草收尾了,以下几点是写给大龄程序员以及自己的建议:



  • 做好长期合理理财。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以前看到相关理财软文,其实是比较反感的,但是当身边一些朋友通过合理理财并获得比较理想回报的时候,我就在拍脑袋,觉悟跟不上啊。

  • 有上位机会的尽量不要错过。认识很多程序员当上面让他顶上去的时候都喜欢退缩,如果你的程序员生涯只仅限于写增删改查,那么多年以后真的只能做增删改查被淘汰了。当领导是会背锅,是会压力大,但是你收获的会更多。

  • 调理好身体。这点我就做的不好,已经有脂肪肝了,每年体检都会有点大大小小的毛病,身体就是革命的本钱,年轻的时候赚的再多,不搞好身体都会交给医院


看到这了,但凡有点共鸣,点赞转发走一波?


作者:GitHub摸轮子啊
来源:juejin.cn/post/6860043925357821966
收起阅读 »

项目经理训练两年半,我决定回归做程序员了

23年因一次机缘巧合,我从程序员转岗为项目经理。这之前,我已在程序员岗位摸爬滚打了近5年,当时的自己似乎已经看到了技术生涯的天花板,尤其是前端和 Web 开发领域,那把35岁“达摩克利斯之剑”仿佛始终悬在头顶。于是,我头也不回地扎进了项目管理岗位,远离了熟悉的...
继续阅读 »

23年因一次机缘巧合,我从程序员转岗为项目经理。这之前,我已在程序员岗位摸爬滚打了近5年,当时的自己似乎已经看到了技术生涯的天花板,尤其是前端和 Web 开发领域,那把35岁“达摩克利斯之剑”仿佛始终悬在头顶。于是,我头也不回地扎进了项目管理岗位,远离了熟悉的编辑器、代码与熟悉的团队。


回过头来看,疫情以来,互联网行业确实进入了大规模收缩期,程序员裁员新闻频繁爆出,我一度还庆幸自己的选择:“看来转岗是对的?”


可两年半后,在项目管理岗位上逐渐摸索成长,我却越来越清晰地看到“真实的自己”——可能我对工作的真正热情依然在于编程、在于技术。


一、认“真”与乌托邦


如果二十岁出头的年纪,还可以坦然地追求理想、抱着点乌托邦的情怀,倒也无可厚非。但三十岁左右,面对现实生活压力,似乎早该学会“世俗圆滑”,甚至当一个愤青、表达不满,都会被人视作“不知所谓”、“单纯幼稚”。


然而,每次试图“再忍忍”,内心总会不平静,耳边总回响起中学时代背诵的诗句:“竹杖芒鞋轻胜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想想,也不过就是从头再来?


以前我一直认为“认真”是个褒义词,但现在别人一提起“认真”,心里就会一阵不适:



  • 认真=负责? 那是做好牛马的前提,是被消耗的好耗材。

  • 认真=老实? 脾气好、有教养,最适合被人拿枪使。

  • 认真 vs 苟着? 难道想要站着把钱挣了不成?


在项目管理工作里,我再也感受不到编程带给我的那种纯粹、干净与安静。很多时候,大环境之下个体无法改变什么,哪怕你再坚持原则,也不强过如“铁笔换木枪”,一瞬即逝。


所以,我最终还是决定回归代码,至少在技术世界里,纯粹依旧值得追求。


二、开源精神与自由


做项目经理时,我学习了 PMP,了解了职能型和矩阵型组织结构。现实告诉我,矩阵型的项目管理在落地执行时往往演变成职能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要发展就要搞关系”似乎已成为铁律。


与之相比,代码世界却截然不同。编程圈的开源精神是开放的、普世对等且包容的,它不拘泥于等级资历,这才是它真正迷人的地方。这种去中心化的世界,能够带给我们真正的自由感。


正因如此,我更加明确地感受到,自己真正热爱的、追求的依旧是编程,是技术带来的自由与纯粹。


未来,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我都会坚定地回归代码。


立此帖为证。


作者:掘金安东尼
来源:juejin.cn/post/7507908812599296035
收起阅读 »

着色器预热?为什么 Flutter 需要?为什么原生 App 不需要?那 Compose 呢?Impeller 呢?

依旧是来自网友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意思的,因为大家可能会想,Flutter 使用 skia,原生 App 是用 skia ,那为什么在 Flutter 上会有着色器预热(Shader Warmup)这样的说法?原生是不是也有?那 Compose ...
继续阅读 »

依旧是来自网友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意思的,因为大家可能会想,Flutter 使用 skia,原生 App 是用 skia ,那为什么在 Flutter 上会有着色器预热(Shader Warmup)这样的说法?原生是不是也有?那 Compose MultiPlafrom 是不是也需要?




今天又是又干又长。



是什么,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着色器预热(Shader Warmup)是什么,它又能干嘛?简单说:



着色器是 GPU 上运行所需的单元,也可以说成是在 GPU 上运行的代码段,skia 把「绘制命令」编译成可在 GPU 执行代码的过程,就叫做着色器编译。



好了,那着色器编译有什么问题? skia 需要「动态编译」着色器,但是 skia 的着色器「生成/编译」与「帧工作」是按顺序处理,如果着色器编译速度不够快,就可能会出现掉帧(Jank)的情况,这个我们可以叫做「着色器卡顿」。


那么,Flutter 使用 skia 作为渲染引擎时,skia 就会在应用首次打开时去生成着色器,这就很容易造成在设备上首次运行时出现「卡顿」的情况:



如果你的 Flutter 移动应用的动画看起来很「卡顿」,但仅在第一次运行时出现,那么这很可能是由于着色器编译造成。



所以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设备需要编译一些代码(着色器),从而告诉 GPU如何渲染图形 ,那么这时候着色器预热就出现了



着色器预热有点类似于,尽可能让 Flutter 在 skia 上多挤出一点性能的味道。



简单说,就是通过 flutter run --profile --cache-sksl ,让 Flutter 运行时预热(缓存)着色器,然后把导出文件打包到 App,让 Flutter Engine 在启动绘制第一帧之前处理。


所以预热的本质,是将部分性能敏感的 SkSL(Skia Shader Language)生成时间提前放到编译期去处理,所以它需要在真机上进行运行,从而捕获 SkSL 导出配置文件,才能在打包时通过编译参数(--bundle-sksl-path)将导出的 SkSL 预置在应用里面。



SkSL 最终还是需要在运行时转化为平台的 GPU 语言才能执行,因为它与底层 GLSL 或 Metal(MSL) 实现无关,SkSL 可以对信息进行编码,当转换为 GLSL 时,它将使用创建它的 GPU 的一些特有能力,所以 SkSL 与平台无关,但它与功能检测和使用有关,skia 可能会假设,如果在生成时检测到某个功能,它就可以使用该功能。



那么到这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着色器和着色器预热,并且知道为什么 Flutter 会用到着色器预热,事实上着色器预热只是一种补充手段,它不是 Flutter 必须,而是为了解决边界问题而存在的「过渡」手段,但是它又对 Flutter 的未来起到了“推动作用“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看原生和 Flutter 的区别。


原生 VS Flutter


那么为什么原生开发的 App 不需要着色器预热,但是 Flutter 上确需要呢?


前面我们知道,着色器预热只是一种「补充手段」,而需要「补充手段」的原因,自然就是 Flutter 不是系统的亲儿子,而原生开发框架,它作为亲儿子,自然就不需要「预热」,因为本来就很「亲热」了


因为在原生开发里,极少需要开发者去「自定义着色器」 ,除非你是做游戏的,不然大部分时候着色器都是提前内置在系统等着你,例如:



iOS 上 Core Animation 所需的着色器,在系统内部对于所有的 App 来说都是共享的,在 Framework 框架内根本不需要考虑运行中的着色器编译问题。



可能有人就奇怪了,不是在说 Android 和 Flutter 么,为什么提 iOS ?因为 Flutter 里的着色器预热,它的存在 90% 都是为了 iOS 而存在


因为在 Android 内部,本身具有二进制着色器持久缓存,而 iOS 没有,所以 iOS 的首次卡顿一直是 Flutter 里的诟病问题。


另外,由于 SkSL 创建过程中需要捕获一些用户设备的特定的参数,不同设备“预热”的配置文件不一定通用,在 Android 上的“预热”可能只会只对某些硬件有效,这也是为什么预热需要在真机上进行的原因之一


最后,使用着色器预热的后期维护成本很高,先不说不同设备/不同系统版本是否通用,就单纯每升级一次 Flutter SDK 就需要做一次新的“预热”这个行为,就很费事:



“预热”要求用户操作整个应用的所需流畅,并点击一些常见动画场景,并且缓存文件也是针对特定的 skia 和 Flutter 版本构建的,还需要为 iOS 和 Android 构建两个不同的缓存文件。



当然,也有类似 flutter drive --profile --cache-sksl 的命令脚本,但是维护这个预热着色器的行为,本身就不是什么长期的选择。


事实上着色器预热这东西不亏是“烂摊子”,在 iOS 平台开始使用 Metal 和 Metal Binary Archive 之后,这个雷区彻底“爆炸”,最终达成了弃坑并推动「换 Impeller」 的壮举



说回 Android vs Flutter,虽然 Android 原生和 Flutter 大家都是使用 skia ,但是除了需不需要预热这个区别外,其实还是存在差异,事实上 Flutter 在 Engine 捆绑了自己的 skia 副本, Flutter 的 skia 版本和 Flutter SDK 有关,于平台无关,所以原生 android skia 和 Flutter skia 还是存在一定差异化。



Flutter also embeds its own copy of Skia as part of the engine


详细可见:http://www.youtube.com/watch?v=OLj…




另外说到 Android skia ,可以在简单聊个题外话,其实在 Honeycomb(3.0) - P(9.0) ,Skia 不一定是你设备的 GPU 直接渲染工具,例如下图是 Android Oreo(8.0) 在开发者模式下的选项。




Android Honeycomb(3.0) 开始用 hwui 取代了部分 skia,hwui 是一个将 Canvas 命令转换为硬件加速 OpenGL 命令的库,所以在到 P 之前,当硬件加速开启时,hwui 会自己进行渲染,而不是 skia ,而从 Oreo(8.0) 开始 hwui 渲染支持 skia opengl 选项,而 P(9.0) 开始支持 vulkan ,另外 P(9.0) 开始 skia 库也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动态库 so,而是集成到 hwui 里,成为默认。



好了,这里扯了那么多,大概也了解了为什么原生不需要着色器预热,并且 Flutter 的 skia 和原生 skia 也是存在差异


Impeller


那么时间来到 Impeller , Impeller 其实属于「必然」又「无奈」的产物,在此之前,着色器预热的更新问题推进一直卡在 skia 节点,毕竟 skia 并不是完全服务于 Flutter ,所以随着矛盾的积累,最终只能「搞拆迁」。


与 skia 的不同在于,Impeller 会提前预编译大多数着色器,从而减少渲染延迟,并消除与动态着色器编译相关的卡顿,因为预预编译发生在 Flutter 应用的构建过程里,所以可以确保着色器在应用启动后立即可用



当然,搞拆迁,自然是东拆西补,不少老问题又被翻出来重新回炉。



简单说,例如 Flutter Engine 在构建的时候,它的 Impeller 会使用 impellercentity/shaders/ 目录下的所有着色器进行预处理(SPIR-V),然后再看情况例如编译为 iOS 上的 MSL(Metal SL) ,其中内置着色器就是如下图所示这部分 :



这样 Flutter 也就有了自己的「亲爹」,大部分需要的着色器都在离线时被编译为 shader library,在运行时不再需要什么预热着色器或者编译着色器的操作。


另外在 Impeller 里 Contents 也是很重要的存在,所有绘图信息都要转化为 Entity ,而 Entity 对有对应的 Contents ,用于表示一个绘图操作:



所以,回到前面说个的 iOS Framework 可以使用系统的共享着色器一样,Impeller 放弃了使用 SkSL ,而是使用 GLSL 作为着色器语言,通过 impellerc 在编译期即可将所有的着色器转换为 MSL(Metal SL) , 并使用 MetalLib 格式打包为 AIR 字节码内置在应用中,属于自己「造爹」了。



另外,Impeller 不依赖于特定的客户端渲染 API ,着色器只需编写一次,根据上面的那组固定着色器,提前编译:



  • impellerc (Impeller Shader Compiler ) 将 GLSL 转换为 SPIRV,这个阶段不对生成的 SPIRV 执行任何优化,保留所有调试信息。

  • 使用 SPIRV,后端特定的转译器将 SPIRV 转换为适当的高级着色语言



所以大概就是:



  • impellerc 将 GLSL 代码编译成 SPIRV

  • SPIRV 可用于 OpenGL、OpenGL ES、Metal、Vulkan 等

  • 最终生成的 lib 可以在各种平台上执行。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Flutter 在 DisplayList 层面对 engine 做了解耦,所以 DisplayList 帮助了 Flutter 适配到 skia 和 Impeller 的切换,而 Impeller 上,HAL 帮助 Impeller 适配到 Metal/Vulkan/OpenGLES 等不同管道




详细可见:《2024 Impeller:快速了解 Flutter 的渲染引擎的优势》



所以 Impeller 通过搞「拆迁补偿」,让着色器预编译可以依赖一组比 Skia 更简单的着色器,从而保持应用整体大小不会剧增的效果,得到更好的启动和预热效果。


所以到这里我们知道,Impeller 不需要对 App 代码做着色器预热,因为它给自己找了个「干爹」


Compose MultiPlatform


那么回到 Compose 和 Compose MultiPlatform 上,其实这个问题需要区别对待。


首先 Compose 也是使用 skia ,那么 Compose 是否也需要着色器预热?因为 Compose 本身不也是脱离默认 XML 的独立 UI 吗?那它是否也存在着色器加载问题?


首先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 Compose 是直接使用系统自带的渲染管道,尽管渲染模式和构建树变了,但是它还是在 android.graphics.Canvas 体系之下,Compose 在 Android 并没有内嵌自己的 skia 版本,本质上 View 和 Compose 都是通过 hwui - skia 的过程 。



在不考虑前面说过的 Honeycomb(3.0) 到 P(9.0) 开了硬件加速的情况下。



所以也许早期的 Compose 在 Android 会比较卡,但是作为亲儿子,随着版本迭代,卡的问题自然就会被底层解决,从根本上来说,Android 上的 Compose 根本不需要着色器预热这种「小瘪三」


那么在 iOS 上呢?Compose Multiplatform 的 UI 是通过 Skiko(skia for Kotlin) 实现进行渲染,JetBrains 通过 Kotlin 语言对 skia 做了一层封装,让 Kotlin 在各个平台均可以通过统一的 Kotlin API 来调用 skia 进行图形绘制。


所以理论上 Compose Multiplatform 不直接使用 skia,而是使用 skiko 来访问 skia API,不过因为本质还是 skia 和 SKSL ,所以从目前情况来看,对于 iOS 着色器问题同样是存在



那么 Compose iOS 在未来可能选的有几条路:



  • #3141 所说的,提供着色器预热支持

  • KN 直接编译为 UIKit

  • 接入 Impeller 或者自研发另一个

  • 配合 skia 推进着色器问题


目前 Compose Multiplatform 不管在 SkSL 还是在 warm-up 的推动上都不是很上心,毕竟还有不少其他工作要推动,不过随着 KMP 的支持,Compose Multiplatform 在 iOS 上已经可以与 SwiftUI 和 UIKit 相互操作,所以理论上其实可以在 Swift/UIKit 中使用 Compose,也可以在 Compose 中使用 SwiftUI/UIKit。


所以目前来说 Compose Multiplatform 在 iOS 上还有不少路要走,现在没有“预热”,大概也只是还没走到需要“预热”的瓶颈。


OpenGL & Vulkan & Metal


最后我们聊一聊渲染的底层管道 API,事实上底层渲染管管道 API 对于 App 的性能起到关键作用,以 OpenGL 为例子:



从顶点处理(vertex processing)、图元装配(triangle assembly)、光栅化(rasterization)、片段处理(fragment processing)、测试和混合(testing and blending)这样的 Graphics Pipeline 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画面渲染流程。




而在这个流程里,光栅化是一个非常耗时的过程,一般是通过 GPU 来加速,而将数据从 CPU 传输到 GPU 的过程也是一个耗时过程。



例如在 Android 里,RenderThread 主要就是从 UI 线程获取输入并将它们处理到 GPU ,RenderThread 是与 GPU 通信的单独线程。




而到了 Metal 和 Vulkan ,它们的出现弥补了 OpenGL 很多历史问题,将渲染性能和执行效率提高了一个层级,举个例子:



  • OpenGL 是单线程模型,所有的渲染操作都放在一个线程;而 Vulkan 中引入了 Command Buffer ,每个线程都可以往 Command Buffer 提交渲染命令,可以更多利用多核多线程的能力

  • OpenGL 很大一部分支持需要驱动的实现,OpenGL 驱动包揽了一大堆工作,在简化上层操作的同时也牺牲了性能;Vulkan 里驱动不再负责跟踪资源和 API 验证,虽然这提高了框架使用的复杂度,但是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又比如前面 iOS 上的 OpenGL & Metal ,而 Metal 相比 OpenGL 可以“更接近”底层硬件,同时降低了资源开销,例如:



Metal 里资源在 CPU 和 GPU 之间的同步访问是由开发者自己负责,它提供更快捷的资源同步 API,可以有效降低 OpenGL 里纹理和缓冲区复制时的耗时;另外 Metal 使用 GCD 在 CPU 和 GPU 之间保持同步,CPU 和 GPU 是共享内存无需复制就可以交换数据。



可以看到 Vulkan 和 Metal 都给 Android 和 iOS 带来了巨大的性能提升,所以如果讨论渲染实现带来的性能差异,现阶段更多应该是 Vulkan 和 Metal 的差异。


最后,因为 Vulkan 是一个通用的底层渲染 API ,它不止考虑 Android,而 Metal 专职于苹果设备,如果不需要很严谨的对比,那么可以说 Metal 其实更简单,绝大部分实际是 Metal 对 Vulkan 在概念上的合并和简化,例如:



Metal 会自动帮助开发者处理幕后管理工作,它会执行更多自动化操作来处理加速视觉效果和增强性能等后台管理,然而 Vulkan 是更多提供 API,主要取决于开发者自主的控制。



总体而言,Metal 更容易使用,而 Vulkan 更灵活可控,当然,对比 OpenGL 其实都变复杂,特别是 Vulkan ,因为更接近底层,所以复杂度更高。



所以 Flutter 在 Impeller 的第一站选中支持 iOS 的 Metal ,在解决 iOS 问题的同时,Metal 相较于 Vulkan 对于平台更专注且“简单”。



最后


又是一篇「又臭又长」的干文,不知道看完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想来从实用角度而言,这又是一篇没什么用的吃灰类型的内容,不过,话说回来,也许哪天你就突然想用上了呢?


作者:恋猫de小郭
来源:juejin.cn/post/7385942645232828442
收起阅读 »

从热衷到放弃:我的 Cursor 续费终止之路

前言 从我最开始用 Cursor 到现在已经有几个月了,然而随着对它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我感觉帮助反而慢慢变小了,一度我这个月想着不续费了,然后我以为 13 到期、结果却是 7 号到期,所以又自动续费了。 最开始接触 我已经用了 Cursor 好几个月了,而...
继续阅读 »

前言


从我最开始用 Cursor 到现在已经有几个月了,然而随着对它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我感觉帮助反而慢慢变小了,一度我这个月想着不续费了,然后我以为 13 到期、结果却是 7 号到期,所以又自动续费了。


image.png


最开始接触


我已经用了 Cursor 好几个月了,而我最开始用 Cursor 是在好几个月前。


最开始在社交平台上了解到它的功能后,我就很激动了,感觉这也太神了,就一直想体验。但那时也了解到它的价格的何等的贵,所以我开始并没有直接去下载它,而是找了平替 Windsurf


image.png


但别说用了,连注册都注册不了,反复试了几天,也没有注册成功。换手机、换科学上网的不同提供商,都没用。这不,才开始用 Cursor。


无限续杯 之 走到终点


等我用了之后,体验了它的14天免费时间。之后我就觉得它太强了。很多我可以写的功能,它可以以更好的方式,很快的方式生成出来。然而很多我还不会写的。它依然可以去实现。但14天很快就过去了,接着就是一段时间 帐号的删除与注册。但好景不长...


终于在多次反复删除账号又注册。这种操作对我来说已经失效了。


看过了掘金的大多教程,都没有什么用,最后一次有用,但第二天就又不行了。


但那段时间刚巧,我之前在找工作,那几天刚好入职。我就在工作中用了它,有意思的是,我们公司并没有人知道 cursor,甚至没人知道有 ai编辑器。过了几天,无限续杯 也刚好达到极限。


充会员 -> 早下班


当我体验了 Cursor 的威力后,我已经要离不开它了。


我是前端,而 Cursor 可以支持发给它图片,让它画页面。其实画的还挺不错的,这一点就深得我心,所以我痛定思痛充了会员。


image.png


那段时间,我就没加过班、自在的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描述了。但刚开始还是不怎么舒服,因为它老是给我生成用 element-plus 组件直接写的,而我们公司有不少组件是二次封装的,导致我总是要改它。但用了十几次后,它就知道我要什么了。


用了哪些功能 与 自己的感受


Tab 的好与不好


我常用的功能就是tab,主要的是它比较灵活,生成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用的越多它就越可以生成想要的代码。比如项目中自己封装的组件。用 tab 几次之后,它就自己可以去用这个组件,但更多情况下,它生成的会是之前写过的内容。


不过它也有一些缺点,比如:不能去预判一些复杂的思路。如果我们写了一个按钮,并在按钮身上绑定一个 Click 事件,名称叫做 search。Cursor 的 Tab 就可以自动会生成 search函数。但如果你只是在这里写了一个按钮,想要做的功能是导出。你没有在按钮上写导出两个字,也没有去绑定一个 Click事件 叫 export。那 Cursor 根本就不知道你要做的是导出,也就不会去自动实现这些功能。


另一个 Tab 的缺点,那就是影响复制功能。经常准备复制内容时,Tab 就给出了它的预判,然而原本你打算复制10个字,此时它的预判在 10个字中间加了 30个字。你要是想复制,正常就会用鼠标选中字,可一旦你鼠标点下那个位置,Tab就来了。我多次遇到这个问题,如果你没有遇到过,请教我一下方法。


对话模式


对话分两种,一种是全局,一种是局部。


先来说一下全局。


全局对话 cmd + i


image.png


由于 Cursor 默认会将所有文件自动追踪索引。所以当我们进行全局对话时, Cursor 会基于全局所有文件的索引为基础。去修改现在的代码,但如果我们只想改当前一个页面,它依然会去分析全局,增加了要处理的数据量,就导致时间比较长。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科学上网工具问题,我几乎只要用全局问答,就要好几分钟,要是改错了,又要重来,所以现在几乎就不用了。


另一个是后面代码变多了,时间就更长,而且它老是给我优化我不要优化的,因为它经常优化错了。比如关于接口的 type,我都是在 api 文件夹中定义的。但它总说在那个文件中没有这个 type,然后就自动在当前文件附近又创建 types.ts ,然后声明的类型和接口都不是对应的。


当然了,它的好处是分析的全面、如果要跨多个文件修改同一个功能,则它再慢,也得等着。


之后我就又想起了 局部 对话


局部对话 cmd + k


image.png


我是上段时间才开始用这个的,因为全局的太慢了,就突然想起来还有局部的 cmd ➕ k 。这个还不错,我最初是用来写 API 数据的。


因为我们是用 ApiPost,我就直接在左边接口标题处,点击复制,然后进代码,在局部问答中发给他,然后说,写出接口和类型。基本没出过错。


用了几天后也发现它的局限性了,就是它貌似只能在问的位置下方生成,如果我要它跨越几个地方添加就没用了。如:在template中生成页面展示的,在JS中生成脚本,在style中生成样式。


但之后发现这种方式不仅能生成,如果你选中了内容,它还能修改。然后我就随机一动,直接全选当前文件,则实现了对一整个文件的局部修改。但说实话,速度也并没有太快。


cursorrules


后来我又加了cursorrules,最初我以为只能用一个rules文件,直到在一个微信群里看见别人分享的照片,他有6个左右的rules。之后我就用了两天时间自己写了4个rules。但经常没有效果,而且还开启了always。


image.png


之后,我就在开始的位置写上这样这句话:


自动激活

这些指令在本项目的所有对话中自动生效。当使用到该 rules 时,要打印出这个rules的名字,如"使用了 项目规则.mdc 文件",让我知道你使用了这个文件。


之后有一次就突然出现了这句话


image.png


可是,只出现过这个 项目规则.mdc ,其它的mdc 都没有出现过,但其它的文件中 我也写了类型的 自动激活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生效。


MCP


server-sequential-thinking


MCP 之前使用过,那时主要火的是 server-sequential-thinking, 它的主要功能是思维更有条理。如果你在对话中 说了类似 " 思考 " 的话,那就会激活它。之后它就一句话一句话的分析,也一句一句的解释。因为工作中比较少的有这么有深度的思考,我几乎没用过它。而且用了它之后,话也变多了,导致效率也慢,外加 科学上网 的工具并不好,就更慢了。 上段时间我又开始使用它了,但一直没生效,不知道为啥?


playwright 自动化测试


用这个可能比较复杂,其实我就是希望 Cursor 可以自己调接口,然后根据 api 文件中的 对接口的声明、参数类型与返回类型。自动帮我实现 增删改查 ,如果一个表单,我的字段写错了,它就自动修改,然后继续填写数据再调接口。直到跑通为止。 因为这确实很费时间,也没意思。但至今也没有做到。


browser-tool-mcp


这个是用来让 Cursor 监控浏览器,它可以查看浏览器的 控制台、DOM 结构 等等,但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直接把 控制台的报错 发给 Cursor 更快,也就没怎么用了。


结语


上面 MCP 用的不怎么好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没有打通 自动化的流程,所以总是需要我手动的操作。


这个星期打算把 claude 的提示词看一下,看看能不能改善一下 Cursor 的使用情况。


作者:自学前端_又又
来源:juejin.cn/post/7501966297334497290
收起阅读 »

Android 16 适配重点全解读 | OPPO 技术专场直播回顾

5月22日,OPPO举办「OTalk | Android 16 开发者交流专场」,特邀OPPO高级工程师团队深度解读Android 16核心技术要点与适配策略。活动以线上直播形式展开,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实时观看并参与讨论,为他们提供了从技术解析到工具支持的全流程...
继续阅读 »

5月22日,OPPO举办「OTalk | Android 16 开发者交流专场」,特邀OPPO高级工程师团队深度解读Android 16核心技术要点与适配策略。活动以线上直播形式展开,吸引了众多开发者实时观看并参与讨论,为他们提供了从技术解析到工具支持的全流程适配解决方案。

、Android 16开发者适配计划

根据Google规划,Android 16.0及16.1版本将于2025年分阶段发布,所有应用须在7月1日前完成适配,覆盖目标版本为36(API 36)的新开发及存量应用,涉及行为变更、API 调整和新功能兼容。开发者可尽早启动测试,以免适配延迟对应用上架和用户体验造成不利影响。

配图1.jpeg

、Android 16核心新特性及适配建议

自适应适配:大屏设备体验的优化

随着折叠屏、平板等多样化设备形态的普及,大屏适配已成为开发者面临的重要技术挑战。在 Android 16.0 中,当应用 Target SDK=36 且运行在最小宽度≥600dp 的设备时,系统将忽略传统的屏幕方向、尺寸可调整性等设置限制,为大屏设备带来更出色的视觉体验。

不过,以下三种情况不在新特性的范围内:

  1. 游戏类应用(需要在清单属性中配置 android:appCategory);

  2. 小于 sw600dp 的屏幕(常见手机设备不受影响);

  3. 用户在系统设置中启用了宽高比配置。

适配建议:

遵循谷歌适配指南,完成大屏布局优化,以提供更佳的用户体验;

若暂不支持,可在 Activity 或 Application 节点添加 PROPERTY_COMPAT_ALLOW_RESTRICTED_RESIZABILITY 属性临时豁免,但需注意,该配置可能会在 Android 17 中被取消,因此建议开发者优先完成适配。

针对大屏适配,开发者可以参考由 OPPO、vivo、小米等厂商共同制定的《ITGSA 大屏设备应用适配白皮书 2.0》。同时,建议开发者逐步迁移到 Compose 开发,使后续适配工作更加简单高效。

配图2.jpg

预测性返回:手势导航的交互变革

预测性返回是 Android 13 引入的手势导航增强功能,用户在侧滑返回时可以预览目标界面。在 Android 16 中,目标 SDK≥36 的应用默认启用预测性返回动画,系统不再调用 onBackPressed 也不会再调度 KeyEvent.KEYCODE_BACK。

适配建议:迁移至 onBackInvokedCallback 回调处理返回逻辑;若需保留原有逻辑,可在清单中设置 android:enableOnBackInvokedCallback="false" 停用。

配图3.jpg

ART 内部变更:提升性能与兼容性

Android 16 包含 Android 运行时(ART)的最新更新,这些更新旨在提升 ART 的性能,并支持更多的 Java 功能。依赖 ART 内部结构的代码(如私有反射、非 SDK 接口)将全面失效。

适配建议:全面测试应用稳定性,替换非公开 API 为系统提供的公共 API。

配图4.jpg

JobScheduler 配额优化:后台任务的效率革命

为了降低系统负载,Android 16 对 JobScheduler 的执行配额进行了动态管理,根据应用待机分桶和前台服务状态动态分配 JobScheduler 执行配额,活跃应用获得更多配额,后台任务仍需遵守配额限制。

适配建议:减少非必要后台任务,高优先级任务使用 setExpedited() 标记;通过 WorkInfo.getStopReason() 记录任务终止原因并调整调度策略。

配图5.jpg

健康与健身权限:隐私管控的升级

Android 16 将 BODY_SENSOR 权限迁移至 “健康数据共享” 权限组。对于 Target SDK≥36 的应用,需要请求新的权限。

适配建议:更新权限请求逻辑,引导用户在系统级 “健康数据共享” 页面授权。

配图6.jpg

setImportantWhileForeground 接口失效:后台任务的约束

setImportantWhileForeground 接口曾用于让前台任务豁免后台限制,但从 Android 16 开始,该接口的功能已被彻底移除。依赖此接口的下载任务、实时同步等场景可能出现延迟,影响用户体验。

适配建议:改用 jobInfo.setExpedited() 标记加急任务,确保关键操作优先执行。

配图7.jpg

息屏场景自动停止屏幕分享:隐私与管控的平衡

为提升隐私安全,Android 16会在手机息屏或通话结束后,自动释放 MediaProjection。

适配建议:在 onStop 回调中处理异常,如需持续投屏,需重新获取 MediaProjection 权限。

配图8.jpg

此外,在 Android 16 中,多项关键特性同样值得注意。优雅字体 API 被废弃,开发者需手动调整文字布局以确保显示效果。更安全的 Intent 机制要求显式 Intent 与目标组件的 Intent 过滤器相匹配,提升应用安全性。以进度为中心的通知功能增强,通过Notification.ProgressStyle实现更直观的进度可视化。MediaProvider 扩展了能力,PhotoPicker 支持 PDF 读取并增强权限鉴权,同时统一了界面风格。这些变更体现了 Android 16 在安全性、用户体验和功能上的优化。

配图9.jpg

配图10.jpg

在互动答疑环节,有开发者提出预测性返回动画是否是系统强制的问题,纪昌杰表示预测性返回特性需要应用 targetsdk 升级到 36 才会强制生效,未升级的应用则需通过配置使其生效,应用要主动适配,适配重点在于防止系统不再调用 onBackPressed 和不再调度 KeyEvent.KEYCODE_BACK 导致应用逻辑异常。而对于一个开发人员如何高效适配大屏的问题,纪昌杰再次强调,建议开发者逐步迁移到 Compose 平台开发,以获得谷歌更多支持,开发资源有限的开发者可以参考金标联盟制定的大屏适配 2.0 标准,其内容大多基于 View + XML 开发模式进行指导。

OPPO一站式支持体系

在本次交流专场中,纪昌杰还介绍了 OPPO 为助力 Android 16 适配所构建的一站式开发者支持体系。该体系涵盖了详尽的兼容性适配文档,为开发者提供了清晰明确的适配指引;免费的云真机 / 云测服务,赋能开发者随时随地开展高效调试与验证工作。此外,还包括开发者预览版,便于开发者提前评估应用在新系统上的表现,以及应用商店新特性检测,确保应用完全符合 Android 16 的各项标准。同时,开发者可借助适配答疑交流社群和 OPPO 开放平台支持专区等多元渠道,获取全方位支持,有效提升适配效率。

配图11.jpg

此次「OTalk | Android 16 适配开发者交流专场」聚焦前沿技术洞察与实战指南,开发者提供了系统性适配路径与高效解决方案。活动分享的适配策略、高频问题解答等核心资料,将在「OPPO开放平台」公众号及OPPO开发者社区官网发布,开发者可免费查阅并应用于实际开发流程。

作为Android生态的重要推动者,OPPO将持续提供全链路适配支持服务,并通过技术沙龙、开发者社群及线上交流平台,与开发者紧密协作,共同探索Android 16的创新边界,助力移动应用生态实现高质量演进。

收起阅读 »

开源TTS领域迎来重磅新星!Dia-1.6B:超逼真对话生成,开源2天斩获6.5K Star!

文本转语音(TTS)领域又迎来一位重磅新星! 由 Nari Labs 开发的 Dia-1.6B 以其超逼真的对话生成能力引发热议,仅开源两天便在 GitHub 收获 6.5K+ Star! 据说其能力超越了 ElevenLabs 和 Sesame,仅凭借 ...
继续阅读 »

文本转语音(TTS)领域又迎来一位重磅新星!


图片


Nari Labs 开发的 Dia-1.6B 以其超逼真的对话生成能力引发热议,仅开源两天便在 GitHub 收获 6.5K+ Star!


图片


据说其能力超越了 ElevenLabs 和 Sesame,仅凭借 1.6B 参数就可实现情感控制、非语言声音(如笑声、咳嗽)和零样本声纹克隆,运行效率惊人。


支持从文本脚本生成多角色对话,通过 [S1]、[S2] 标签区分角色,生成自然语音,并支持非语言表达和声纹克隆,目前仅限英语。


它在 Hugging Face 也提供了模型权重和 Gradio Demo 体验。


主要功能



  • 多角色对话生成:使用 [S1]、[S2] 等标签区分角色,单次生成多角色对话,保持自然节奏和情感过渡。

  • 拟人化表达:支持笑声(laugh)、叹气(sigh)、咳嗽(cough)等非语言情绪

  • 零样本声纹克隆:可微调或指定语音风格,克隆用户或角色声音

  • 高质量语音合成:音质媲美 ElevenLabs、Sesame,细节自然,情绪变化真实

  • 实时推理速度:A4000 显卡上约 40 tokens/s,体验流畅无等待

  • Gradio 界面支持:自带可用的 Web UI 界面,输入文本立即试听


快速上手


Dia-1.6B 官方实验室提供了详细安装指南和 Gradio 演示。


在线体验:


无需配置环境,打开 Hugging Face Demo 即可输入脚本或音频试听效果:


Demo:huggingface.co/spaces/nari…


安装部署与使用步骤:


1、克隆项目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nari-labs/dia.git
cd dia

2、创建虚拟环境


python -m venv .venv
source .venv/bin/activate

3、安装依赖


pip install -e .

4、启动 Gradio UI


python app.py

访问 http://localhost:7860,输入脚本或上传音频,生成对话。


示例脚本:


[S1] Dia is amazing! [S2] Yeah, it generates laughs too! (laughs)

图片


还可以通过 Python 包安装 Dia 的API


# Install directly from GitHub
pip install git+https://github.com/nari-labs/dia.git

Python 调用示例:


import soundfile as sf

from dia.model import Dia


model = Dia.from_pretrained("nari-labs/Dia-1.6B")

text = "[S1] Dia is an open weights text to dialogue model. [S2] You get full control over scripts and voices. [S1] Wow. Amazing. (laughs) [S2] Try it now on Git hub or Hugging Face."

output = model.generate(text)

sf.write("simple.mp3", output, 44100)

后续也将推出 pypi包和CLI工具。


使用场景推荐



  • 有声读物 / 小说播报:让不同角色“开口说话”,配合情绪词还原真实语境

  • 播客配音:快速合成带感情、有风格的访谈类语音

  • AI 角色扮演:配合 Agent,多角色模拟对话系统

  • TTS 研究与微调:声音克隆、情绪控制、非语言表达


写在最后


Dia-1.6B 是开源 TTS 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逼真对话和低资源需求让人惊叹。


小体量(1.6B 参数)却能生成媲美 ElevenLabs、Sesame 的高保真语音,甚至能区分角色、模拟非语言情绪(比如:[咳嗽]、[叹气]、[笑声])。


其免费开源 + 超高拟真度 + 多角色/非语言表达全支持,使其成为目前开源TTS领域最值得关注的TTS项目之一!


不过目前仅支持英文,期待后续能够支持中文及更多语言。


GitHub 项目地址:github.com/nari-labs/d…


HF 模型地址:huggingface.co/nari-labs/D…


在线Demo:huggingface.co/spaces/nari…


如果你有个 AI 角色,想让它“开口说话”,甚至“笑一下”,Dia-1.6B 那就太适合了。


作者:开源星探
来源:juejin.cn/post/7496475277187498011
收起阅读 »

这么好看的 Flutter 搜索框,快来看看是怎么实现的

最近项目中在实现一个搜索的功能,根据 Flutter 的类似组件的调用习惯,输入 showSearch 后发现还真有,跳进源码中一看,Flutter 已经实现了相应的 Widget 和交互,简直不要太方便了,先来看看如何调用的。 showSearch 方法介绍...
继续阅读 »


最近项目中在实现一个搜索的功能,根据 Flutter 的类似组件的调用习惯,输入 showSearch 后发现还真有,跳进源码中一看,Flutter 已经实现了相应的 Widget 和交互,简直不要太方便了,先来看看如何调用的。


showSearch 方法介绍


Future<T?> showSearch<T>({
required BuildContext context,
required SearchDelegate<T> delegate,
String? query = '',
bool useRootNavigator = false,
}) {
assert(delegate != null);
assert(context != null);
assert(useRootNavigator != null);
delegate.query = query ?? delegate.query;
delegate._currentBody = _SearchBody.suggestions;
return Navigator.of(context, rootNavigator: useRootNavigator).push(_SearchPageRoute<T>(
delegate: delegate,
));
}

上面函数定义在源码 flutter/lib/src/material/search.dart 文件中,根据该函数要求须传入一个 contextdelegatecontext 是我们的老朋友,这里就无需过多介绍了。但是这个 delegate (SearchDelegate 类)是干啥的?继续跳到 SearchDelegate 发现SearchDelegate 是一个抽象类,SearchDelegate 第一句介绍 Delegate for [showSearch] to define the content of the search page. 定义搜索页面的内容,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创建一个继承自 SearchDelegate 的子类来实例化参数 delegate,下面是这个子类CustomSearchPageDelegate的代码。


class CustomSearchPageDelegate extends SearchDelegate<String> {
// 搜索框右边的显示,如返回按钮
@override
List<Widget>? buildActions(BuildContext context) {}

// 搜索框左边的显示,如搜索按钮
@override
Widget? buildLeading(BuildContext context) {}

// 搜索的结果展示,如列表 ListView
@override
Widget buildResults(BuildContext context) {}

// 输入框输入内容时给出的提示
@override
Widget buildSuggestions(BuildContext context) {}
}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需要返回4个 Widget 来显示内容,其中 buildLeadingbuildActions 分别对应搜索框左右两边的内容,通常是 button,如 buildLeading 是返回按钮,buildActions 右边是搜索按钮。buildResults 则表示搜索的结果展示,通常是一个列表,而 buildSuggestions 展示当用户在输入框输入内容时给出的提示,展示多条提示内容时也会用到列表(ListView)。


实现 CustomSearchPageDelegate


接下来以搜索文章为例子利用自定义的CustomSearchPageDelegate 类实现一下搜索功能。


import 'package:flutter/material.dart';
import 'package:flutter_svg/flutter_svg.dart';
import 'package:flutter_todo/pages/search_page/data_item_model.dart';
import 'package:flutter_todo/pages/search_page/search_item_widget.dart';

class CustomSearchPageDelegate extends SearchDelegate<DataItemModel> {
CustomSearchPageDelegate({
String? hintText,
required this.models,
}) : super(
searchFieldLabel: hintText,
keyboardType: TextInputType.text,
textInputAction: TextInputAction.search,
);

/// 搜素提示
List<String> suggestions = [
"Flutter",
"Flutter开发7个建议,让你的工作效率飙升",
"浅谈 Flutter 的并发和 isolates",
"Flutter 技术实践",
"Flutter 中如何优雅地使用弹框",
"Flutter设计模式全面解析:单例模式",
"Flutter Dart",
"Flutter 状态管理",
"Flutter大型项目架构:UI设计系统实现(二)",
"Flutter大型项目架构:分层设计篇",
"Dart 语法原来这么好玩儿"
];

/// 模拟数据,一般调用接口返回的数据
List<DataItemModel> models = [];

/// 搜索结果
List<DataItemModel> results = [];

/// 右边的搜索按钮
@override
List<Widget>? buildActions(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
InkWell(
onTap: () {},
child: Container(
margin: const EdgeInsets.all(10),
height: 30,
alignment: Alignment.center,
decoration: BoxDecoration(
color: Colors.red, borderRadius: BorderRadius.circular(30)),
padding: const EdgeInsets.symmetric(vertical: 0, horizontal: 16),
child: const Text(
"搜索",
style: TextStyle(color: Colors.white, fontSize: 14),
),
),
),
];
}

/// 左边返回按钮
@override
Widget? buildLeading(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InkWell(
onTap: () {
/// 返回操作,关闭搜索功能
/// 这里应该返回 null
close(context, DataItemModel());
},
child: Container(
padding: const EdgeInsets.all(15.0),
child: SvgPicture.asset(
"assets/images/arrow.svg",
height: 22,
color: Colors.black,
),
));
}

/// 搜索结果列表
@override
Widget buildResults(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ListView.separated(
physics: const BouncingScrollPhysics(),
itemCount: results.length,
itemBuilder: (context, index) {
DataItemModel item = results[index];
/// 自定义Widget,用来显示每一条搜素到的数据。
return SearchResultItemWidget(
itemModel: item,
click: () {
/// 点击一条数据后关闭搜索功能,返回该条数据。
close(context, item);
},
);
},
separatorBuilder: (BuildContext context, int index) {
return divider;
},
);
}

/// 提示词列表
@override
Widget buildSuggestions(BuildContext context) {
List<String> suggestionList = query.isEmpty
? []
: suggestions
.where((p) => p.toLowerCase().contains(query.toLowerCase()))
.toList();
if (suggestionList.isEmpty) return Container();
return ListView.separated(
itemBuilder: (context, index) {
String name = suggestionList[index];
return InkWell(
onTap: () {
/// 点击提示词,会根据提示词开始搜索,这里模拟从models数组中搜索数据。
query = name;
results = models
.where((e) =>
(e.title?.toLowerCase().contains(name.toLowerCase()) ??
false) ||
(e.desc?.toLowerCase().contains(name.toLowerCase()) ??
false))
.toList();

/// 展示结果,这个时候就调用 buildResults,主页面就会用来显示搜索结果
showResults(context);
},
child: Container(
color: Colors.white,
padding: const EdgeInsets.symmetric(vertical: 15, horizontal: 10),
child: Row(
children: [
SvgPicture.asset(
"assets/images/search.svg",
height: 16,
color: const Color(0xFF373737),
),
const SizedBox(
width: 4,
),
RichText(
text: TextSpan(children: getSpans(name)),
),
],
),
),
);
},
itemCount: suggestionList.length,
separatorBuilder: (BuildContext context, int index) {
return divider;
},
);
}

/// 分割线
Widget get divider => Container(
color: const Color(0xFFAFAFAF),
height: 0.3,
);

/// 富文本提示词,其中如果和输入的文本匹配到的关键字显示红色。
List<TextSpan> getSpans(String name) {
int start = name.toLowerCase().indexOf(query.toLowerCase());
String end = name.substring(start, start + query.length);
List<String> spanStrings = name
.toLowerCase()
.replaceAll(end.toLowerCase(), "*${end.toLowerCase()}*")
.split("*");
return spanStrings
.map((e) => (e.toLowerCase() == end.toLowerCase()
? TextSpan(
text: e,
style: const TextStyle(color: Colors.red, fontSize: 14))
: TextSpan(
text: e,
style:
const TextStyle(color: Color(0xFF373737), fontSize: 14))))
.toList();
}
}

这里要说明一下,query 关键字是输入框的文本内容。调用的时候实例化一下该类,传递给 shwoSearchdelegate 参数。下图就是我们看到的效果:
521730704175_.pic.jpg


总结问题


以上图片的搜索框还可以通过重写 appBarTheme 来定制自己想要的 UI 效果,虽然可以这样,但是和我们要实现的效果比起来还相差甚远,尤其是顶部的搜索框,其左右两边的留白区域过多,背景颜色无法调整,内部的输入框 TextField 也无法定制自己想要的效果,如不能调整其圆角、背景颜色以及添加额外控件等等。


还有一点就是当我们点击返回按钮调用 close 时,这里返回值是泛型 T 却不支持 null 类型,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 shwoSearchdelegate 参数类型是 SearchDelegate<T>,所以创建 CustomSearchPageDelegate 时必须这样去声明。


class CustomSearchPageDelegate extends SearchDelegate<DataItemModel>

而我们想要实现这样去声明


class CustomSearchPageDelegate extends SearchDelegate<DataItemModel?>

这样当我们调用 close 时可以做到传 null,在外面调用的位置可以对返回值进行判断,返回值为 null 就不作任何处理。


交互上,在点击键盘上的 搜索 按键时,直接调用的是 showResults 函数,而通常的操作是需要调用搜索的接口拿到数据后,再去调用 showResults 函数来展示搜索结果的数据。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源码分析


想要到达我们需要的效果,还是需要看看 Flutter 的源码是怎么实现的,我们再次来到 flutter/lib/src/material/search.dart 文件中,可以看到该文件中定义了除上面提到的抽象类 SearchDelegate 和全局函数 showSearch 之外,还有内部类 _SearchPageRoute_SearchPage_SearchPageRoute 继承自 PageRoute,顾名思义就是负责路由跳转及转场动画的。


以下是 _SearchPageRoute 部分代码:


class _SearchPageRoute<T> extends PageRoute<T> {
_SearchPageRoute({
required this.delegate,
}) : assert(delegate != null) {
delegate._route = this;
}

final SearchDelegate<T> delegate;

/// ...

@override
Widget buildPage(
BuildContext context,
Animation<double> animation,
Animation<double> secondaryAnimation,
) {
return _SearchPage<T>(
delegate: delegate,
animation: animation,
);
}

/// ...
}

重写父类的 buildPage 方法,将 delegate 传递给 _SearchPage 并将其返回,而所有的 UI 逻辑都在这个 _SearchPage 中,来到 _SearchPagebuild 函数中就可以看到下面的实现。


_SearchPagebuild 函数代码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assert(debugCheckHasMaterialLocalizations(context));
final ThemeData theme = widget.delegate.appBarTheme(context);
final String searchFieldLabel = widget.delegate.searchFieldLabel
?? MaterialLocalizations.of(context).searchFieldLabel;
Widget? body;
// _currentBody 枚举类型_SearchBody,用来区分当前body是展示提示列表还是搜索结果列表,
// 当调用 SearchDelegate 中 showResults 函数时,_currentBody = _SearchBody.results
// 当调用 SearchDelegate 中 showSuggestions 函数时,_currentBody = _SearchBody.suggestions
switch(widget.delegate._currentBody) {
case _SearchBody.suggestions:
body = KeyedSubtree(
key: const ValueKey<_SearchBody>(_SearchBody.suggestions),
child: widget.delegate.buildSuggestions(context),
);
break;
case _SearchBody.results:
body = KeyedSubtree(
key: const ValueKey<_SearchBody>(_SearchBody.results),
child: widget.delegate.buildResults(context),
);
break;
case null:
break;
}

return Semantics(
explicitChildNodes: true,
scopesRoute: true,
namesRoute: true,
label: routeName,
child: Theme(
data: theme,
child: Scaffold(
appBar: AppBar(
leading: widget.delegate.buildLeading(context),
title: TextField(
controller: widget.delegate._queryTextController,
focusNode: focusNode,
style: widget.delegate.searchFieldStyle ?? theme.textTheme.titleLarge,
textInputAction: widget.delegate.textInputAction,
keyboardType: widget.delegate.keyboardType,
onSubmitted: (String _) {
widget.delegate.showResults(context);
},
decoration: InputDecoration(hintText: searchFieldLabel),
),
actions: widget.delegate.buildActions(context),
bottom: widget.delegate.buildBottom(context),
),
body: AnimatedSwitcher(
duration: const Duration(milliseconds: 300),
child: body,
),
),
),
);
}

_SearchPage 中的实现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嵌入到 AppBar 中的搜索框和呈现 suggestion listresult listbody。想要定制自己的 UI 效果,改的也是该位置的代码。


优化实现


UI 方面主要针对 TextFieldAppBar 代码修改,怎么改就看想要实现什么效果了。参考 Flutter 官方的源码,重新实现一个的 _SearchPage 类,然后在 _SearchPageRoute 替换成自己写的 _SearchPage,再去 SearchDelegate 替换一下修改过的 _SearchPageRoute


还一个问题怎么实现调用 close 时可以返回 null 的结果内呢?除了上面提到的这样去声明


class CustomSearchPageDelegate extends SearchDelegate<DataItemModel?>

之外,还需要修改 _SearchPageRoute


// 改之后
final CustomSearchDelegate<T?> delegate;
// 改之前
// final CustomSearchDelegate<T> delegate;

重新定义一个全局函数 showSearchWithCustomiseSearchDelegate,和官方的区分开来。


Future<T?> showSearchWithCustomiseSearchDelegate<T>({
required BuildContext context,
// 这里的泛型由原来的 T 改成了 T?
required CustomSearchDelegate<T?> delegate,
String? query = '',
bool useRootNavigator = false,
}) {
delegate.query = query ?? delegate.query;
delegate._currentBody = _SearchBody.suggestions;
// 这里的 _SearchPageRoute 是我们自己实现的类
return Navigator.of(context, rootNavigator: useRootNavigator)
.push(_SearchPageRoute<T>(
delegate: delegate,
));
}

来看看最终调用上面的函数


DataItemModel? result =
await showSearchWithCustomiseSearchDelegate(
context: context,
delegate: SearchPageDelegate(
hintText: "Flutter 技术实践", models: models));
if (result != null) {
/// to detail page
}

解决交互上的问题,需要在我们自己抽象类 SearchDelegate 单独定义一个函数 onSubmit,点击键盘上的搜索按键和右边的搜索按钮调用 onSubmit 函数,如:widget.delegate.onSubmit(context, text);,在 SearchDelegate 子类的 onSubmit 中来实现具体的逻辑,如发送网络请求,返回数据后在调用 showResults


@override
void onSubmit(BuildContext context, String text) {
// 发送网络请求,拿到数据。
// showResults(context);
}

整体实现的代码量多,就不在文中贴出来了,具体实现大家可以参考这里的代码:
github.com/joedrm/flut…


下图是最终实现效果:



小结


自定义搜索框的实现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相比于源码改动的地方并不多,就可以显示想要的效果。当然还有其它更多的实现方式,这里只是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我们还可以发散一下,去看看其它的如:showBottomSheetshowDialog 等等和 SearchDelegate,他们直之间也有不少类似的地方,当我想要自定义自己的控件时,会发现其实很多答案就在官方的源码里,动手改吧改吧就出来了。最后聊一下近况,近期有一些想法在忙着实现,时间有点安排不过来,文章的更新就有点儿偷懒了,跟大家说声抱歉,后面有机会单独来分享一下最近忙的事情,最后感谢大家耐心的阅读!


作者:那年星空
来源:juejin.cn/post/7433469126629081140
收起阅读 »

短信为何没落?

短信,从曾经的日常对话,变成了今天只在收验证码、收通知时才偶尔想起的工具。我们不再用它聊天,但它却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默默留在了每一部手机里——像一条永不熄灭的应急通道,安静又顽强。 为什么传统短信衰落了? 我想,原因显而易见: 体验落后:纯文本,沉闷乏味,与...
继续阅读 »

短信,从曾经的日常对话,变成了今天只在收验证码、收通知时才偶尔想起的工具。我们不再用它聊天,但它却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默默留在了每一部手机里——像一条永不熄灭的应急通道,安静又顽强。


为什么传统短信衰落了?


我想,原因显而易见:



  • 体验落后:纯文本,沉闷乏味,与今天充满表情包、短视频的社交体验格格不入。

  • 安全问题:垃圾信息与钓鱼链接充斥,带来隐私泄露和金融诈骗风险。

  • 替代者崛起:OTT应用(如微信等即时通讯)越过运营商,构建了更强大且丰富的通讯体验。



一句话总结:自第一代iPhone发布以来,短信从未进化过。


但近两年,5G消息的概念强势崛起:试图“复活”短信。


它被认为是短信的升级版,是一种长得更好看的短信,支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定位、支付、卡片应用等丰富媒介内容,如图。它试图成为新的“杀手级应用”,补齐传统短信缺失的智能与体验。



但问题来了 —— 对用户来说,这些体验在APP应用里早已稀松平常,“了无新意”。。。5G消息远远谈不上颠覆,只是跟上了过去的潮流。


思考


这里想问大家一句:短信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 我认为可能是有一点:那就是 “强推送“ 。即只要拿到了手机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就能给你发短信!


—— 这个可以是正向积极的、比如,如果在地震台风来临时,谁也不想错过“被强推送”一条预警消息。或者:你订阅了关注金价走势的服务,每天早上9点,直接推送一条金价信息,也不会让人太反感尔尔。


—— 也可以是负面消极的,比如消息轰炸、低劣推销、骚扰信息的等。



本瓜认为:真正的变化不应该是“形式”,应该发生在基础设施层



现在的消息生态,并不是单一平台控制的,而是:运营商、手机厂商、MaaP平台、AI服务商、HUB厂商、SDK厂商、企业用户等多方共建。


多方参与虽然打破了垄断,但也带来了潜在的协调低效与体验分裂问题。



移动互联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轻应用,才是黏住用户、构建生态的核心。


1、对用户而言:免安装、免更新、即用即走、无缝切换。—— 是好的!


2、对开发者而言:开发简单、成本低、快速迭代。—— 也是好的!


在App平台上,代表性的轻应用是小程序。而在5G消息体系里,对应的是Chatbot(聊天机器人) 。—— 就有点像把如今火爆的智能体加入到短信里。


虽然聊天机器人前端看似简单,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开发挑战:不仅是UI,而是要设计对话剧本、逻辑分支;还有自然语言输入不确定,需要NLP、NLU技术精准理解;需要训练、调优,否则容易出错让用户失望等等。


对企业来说,想开发一个成熟Chatbot的难度和投入,远超表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你还没有开始在短信界面呼起各类机器人/应用。


未来企业很可能同时包含:



  • App:重应用,沉淀核心用户。

  • 小程序:轻应用,覆盖广泛场景。

  • Chatbot:对话应用,增强即时服务与主动触达能力:智能客服、营销互动



问题又来了: 要支撑这样分散、灵活、快速演化的格局,需要怎样的基础设施?



可能需要一套完善的 沙箱计划:即允许应用以轻量方式接入、运行、管理,同时保障数据隔离、安全合规。


作者:掘金安东尼
来源:juejin.cn/post/7503462035272073266
收起阅读 »

拿去吧你!Flutter 仿抖音个人主页下拉拖拽效果

引言 最近产品经理看到抖音的个人主页下拉效果很不错,让我也实现一个,如果是native还好办,开源成熟的库一大堆,可我是Flutter呐🤣,业内成熟可用的库非常有限,最终跟产品经理batte失败后,没办法只能参考native代码硬肝出来。 效果图 整体构思 ...
继续阅读 »

引言


最近产品经理看到抖音的个人主页下拉效果很不错,让我也实现一个,如果是native还好办,开源成熟的库一大堆,可我是Flutter呐🤣,业内成熟可用的库非常有限,最终跟产品经理batte失败后,没办法只能参考native代码硬肝出来。


效果图


掘金素材.gif


整体构思


实现拖拽滑动功能,关键在于对手势事件的识别。在 Flutter 中,可使用Listener来监听触摸事件,如下所示:


Listener(
onPointerDown: (result) {

},
onPointerMove: (result) {

},
onPointerUp: (_) {

}

在手指滑动的过程中不断的刷新背景图高度是不是就可以实现图片的拉伸效果呢?我们这里图片加载库使用CachedNetworkImage,高度在156的基础上动态识别手指的滑动距离extraPicHeight


CachedNetworkImage(
width: double.infinity,
height: 156 + extraPicHeight,
imageUrl: backgroundUrl,
fit: fitType,
)

识别到手指滑动就不断的刷新拉伸高度extraPicHeight,flutter setState 内部已经做了优化,不用担心性能问题,实际效果体验很不错。


setState(() {
extraPicHeight;
});

经过实验思路是没有问题,那么监听哪些事件,extraPicHeight到底怎么计算,有什么边界值还考虑到呢?我们从手势的顺序开始梳理一下。


首先按压屏幕会识别到触碰屏幕起点,也就是initialDx initialDy,对于下拉拖拽我们关心更多的是纵向坐标result.position.dy


onPointerDown: (result) {
initialDy = result.position.dy;
initialDx = result.position.dx;
},

当手指在屏幕滑动会触发onPointerMovew,result.position.dy代表的就是手势滑动的位置


onPointerMove: (result) {
//手指的移动时
// updatePicHeight(result.position.dy); //自定义方法,图片的放大由它完成。
},

这边处理逻辑比较复杂,我们先抽成函数updatePicHeight


updatePicHeight(changed) {
//。。。已省略不重要细节代码
extraPicHeight += changed - prev_dy; //新的一个y值减去前一次的y值然后累加,作为加载到图片上的高度。
debugPrint('extraPicHeight updatePicHeight : $extraPicHeight');
//这里是为了限制我们的最大拉伸效果
if (extraPicHeight > 300) {
extraPicHeight = 300;
}
if (extraPicHeight > 0) {
setState(() {
prev_dy = changed;
});
}
}

这里简化了很多细节逻辑,核心目的就是要不断的累加我们的拖动距离来计算extraPicHeight高度,这里的changed是我们手指的y坐标,滑动的距离需要减去上次滑动的回调y,所以我们必须声明一个过去y坐标的变量也就是prev_dy,通过通过 changed - prev_dy就可以得出真正滑动的距离,然后我们不断累加 extraPicHeight += changed - prev_dy就是图片的拉伸距离。


手指下拉以后图片确实拉伸了,但是松开手后发现回不去了🤣因为我们还需要处理图回去的问题,既然可以通过setState把图片高度拉高,我们也可以通过setState把图片高度刷回去,核心要思考的是如何平滑的让图片自己缩回去呢?有经验的你一定想到动画了。


flutter这里的动画库是TweenTween可以通过addListener监听距离的回调,当距离变化不断刷新图片高度


anim = Tween(begin: extraPicHeight, end: 0.0).animate(animationController)
..addListener(() {
setState(() {
extraPicHeight = anim.value;
fitType = BoxFit.cover;
});
});
prev_dy = 0; //同样归零

动画的效果最终由控制器animationController来决定,这里给了一个300ms的时间还不错,可以根据自己业务扩展


animationController = AnimationController(
vsync: this, duration: const Duration(milliseconds: 300));

所有在手抬起的时候执行我们的动画runAnimate函数即可


onPointerUp: (_) {
//当手指抬起离开屏幕时
if (isVerticalMove) {
if (extraPicHeight < 0) {
extraPicHeight = 0;
prev_dy = 0;
return;
}
debugPrint('extraPicHeight onPointerUp : $extraPicHeight');
runAnimate(); //动画执行
animationController.forward(from: 0); //重置动画
}
},

整体的技术方案履完了,之后就是细节问题了


问题1:横行稍微有倾角的滑动也会导致页面拖拽,比如侧滑返回上一页面


这是由于手指滑动的角度没有限制, 这里我们计算一下滑动倾角,超过45度无效,角度计算通过x,y坐标计算tan函数即可


onPointerMove: (result) {
double deltaY = result.position.dy - initialDy;
double deltaX = result.position.dx - initialDx;
double angle =
(deltaY == 0) ? 90 : atan(deltaX.abs() / deltaY.abs()) * 180 / pi;
debugPrint('onPointerMove angle : $angle');
if (angle < 45) {
isVerticalMove = true; // It's a valid vertical movement
updatePicHeight(result
.position.dy); // Custom method to handle vertical movement
} else {
isVerticalMove =
false; // It's not a valid vertical movement, ignore it
}
}

问题2:图片高度变了,为啥没有拉伸啊!


图片拉伸取决于你图片库的加载配置,以flutter举例,我们的图片库是CachedNetworkImage


 CachedNetworkImage(
width: double.infinity,
height: 156 + extraPicHeight,
imageUrl: backgroundUrl,
fit: fitType,
)

加载效果取决于fit,默认不变形我们使用cover,拉伸时使用fitHeight或者fill


updatePicHeight(changed) {
if (prev_dy == 0) {
//如果是手指第一次点下时,我们不希望图片大小就直接发生变化,所以进行一个判定。
prev_dy = changed;
}
if (extraPicHeight > 0) {
//当我们加载到图片上的高度大于某个值的时候,改变图片的填充方式,让它由以宽度填充变为以高度填充,从而实现了图片视角上的放大。
fitType = BoxFit.fitHeight;
} else {
fitType = BoxFit.cover;
}
extraPicHeight += changed - prev_dy; //新的一个y值减去前一次的y值然后累加,作为加载到图片上的高度。
debugPrint('extraPicHeight updatePicHeight : $extraPicHeight');
if (extraPicHeight > 300) {
extraPicHeight = 300;
}
if (extraPicHeight > 0) {
setState(() {
prev_dy = changed;
fitType = fitType;
});
}
}

最后看下组件如何布局


 CustomScrollView(
physics: const NeverScrollableScrollPhysics(),
slivers: <Widget>[
SliverToBoxAdapter(
child: buildTopWidget(),
),
SliverToBoxAdapter(
child: Column(
children: contents,
),
)
]
),
)

整个列表使用CustomScrollView,因为在flutter上用他才能实现这种变化效果,未来还可以扩展顶部导航栏的变化需求。buildTopWidget就是我们头部组件,包括内部的背景图,但是整个组件和背景图的高度都是依赖extraPicHeight变化的,contents是我们的内容,当头部组件挤压,会正常跟随滑动到底部。


全局变量依赖以下参数就够了,核心要注意的就是边界值问题,什么时候把状态值重置问题。


//初始坐标
double initialDy = 0;
double initialDx = 0;
double extraPicHeight = 0; //初始化要加载到图片上的高度
late double prev_dy; //前一次滑动y
//是否是垂直滑动
bool isVerticalMove = false;
//动画器
late AnimationController animationController;
late Animation<double> anim;


技术语言不是我分享的核心,解决这个需求的技术思维路线是我们大家可以借鉴学习的。



如果你有任何疑问可以通过掘金联系我,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希望能得到你的点赞、关注和收藏,这是我持续写作的最大动力。Thanks~


作者:小虎牙007
来源:juejin.cn/post/7419248277382021135
收起阅读 »

请放弃使用JPEG、PNG、GIF格式的图片!

web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片作为最直观的内容展示方式逐渐在系统中占用越来越多的版面,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系统性能的大幅度下滑。传统的JPEG、PNG、GIF各有优点,也各有弊端,“大一统”的图片格式被需要,于是WebP诞生了。 需求 WebP格式文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
继续阅读 »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片作为最直观的内容展示方式逐渐在系统中占用越来越多的版面,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系统性能的大幅度下滑。传统的JPEG、PNG、GIF各有优点,也各有弊端,“大一统”的图片格式被需要,于是WebP诞生了。


需求


WebP格式文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对网络图像传输效率的需求以及现有图像格式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


在现代互联网网页中图片和视频占据了很大比例。为了提供更吸引人的用户体验,网站需要加载大量的高质量图像


image.png


同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移动设备上,网络速度通常比桌面端慢,且用户的流量是有限的。


而JPEG、PNG和GIF等传统图像格式各有其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JPEG虽然非常适合照片,但仅支持有损压缩且不支持透明度;PNG支持透明度但文件大小通常较大;GIF支持动画但色彩范围有限,且文件体积相对较大。


产生


WebP是一种由Google开发的图像文件格式,旨在提供更高效的图片压缩,适用于网络图像传输和展示。



  1. 高压缩效率:WebP采用了先进的压缩算法,可以提供比JPEG更高的压缩率而不会明显损失图像质量。这意味着使用WebP格式可以在不牺牲视觉体验的情况下显著减少图片文件的大小,从而加快网页加载速度。

  2. 支持透明度:与JPEG不同,WebP支持alpha通道(即透明度),这使得它在需要背景透明效果的应用场景中成为PNG的一个有力替代者,同时还能以更低的文件大小实现这一功能。

  3. 动画支持:除了静态图像外,WebP还支持动画,作为一种更加有效的替代GIF的方案。相比GIF,WebP能够以更小的文件尺寸提供更高品质的动画效果和更多的色彩支持。

  4. 广泛兼容性:虽然WebP最初由Google推出,但它逐渐获得了广泛的浏览器和其他平台的支持,包括Chrome、Firefox、Edge、Safari等主流浏览器,以及各种操作系统和图像处理软件。


image.png


局限



  1. 浏览器兼容性:虽然大多数现代浏览器已经支持WebP格式,但仍有少数旧版浏览器可能不完全支持或根本不支持这种格式。在转换的同时也需要准备适当的回退方案(如提供JPEG或PNG版本的图像)。

  2. 性能问题:尽管WebP通常能提供更好的压缩率和质量比,但在某些情况下,转换过程可能会增加服务器负载,尤其是在需要实时生成WebP图像的情况下。

  3. 特定需求和偏好:一些网站可能基于设计、品牌或其他技术要求而选择特定的图像格式。例如,对于需要极高保真度的专业摄影展示,可能仍然倾向于使用TIFF或高质量JPEG格式。


使用


在线格式转换



ced075b010f14508be723fb7830d3287_2.png


程序格式转换


Python:可以使用Pillow库(PIL的一个分支)结合webp的支持来进行转换。


// 安装 pip install Pillow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 = Image.open("input.png")
im.save("output.webp", "WEBP")

也可以使用Node.js来转换。


这里使用egg.js作为服务端框架


前端


<template>
<div class="wrap">
<a-upload
v-model:file-list="fileList"
name="file"
action="/api/uploadImg"
:accept="['.jpeg','.png','.jpg','.gif']"
@change="handleChange"
>
<a-button>
上传文件
</a-button>
</a-upload>

<div class="diff-wrap">
<div class="old-img">
<img style="max-width: 400px;max-height: 500px;" :src="oldImg" alt=""/>
</div>
<div class="new-img">
<img style="max-width: 400px;max-height: 500px;" :src="newImg" alt=""/>
</div>
</div>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oldImg = ref('');
const newImg = ref('');

const handleChange = info => {
const file = info.file;

// 使用 FileReader 进行本地文件预览(无论上传是否成功)
const reader = new FileReader();
reader.onload = () => {
oldImg.value = reader.result; // 将本地文件的 Base64 赋值给 oldImg
};
reader.readAsDataURL(file.originFileObj); // 读取原始文件对象

// 原有上传完成逻辑可保留用于处理服务器返回结果
if (file.status === 'done' && file.response) {
console.log(file)
newImg.value = file.response.url; // 如果上传成功,使用服务器返回的 URL
}
};

const fileList = ref([]);
</script>

<style scoped>
.diff-wrap {
width: 800px;
margin: 20px auto;
border: 1px solid #ddd;
display: flex;
}

.old-img {
flex: 1;
height: 500px;
border-right: 1px solid #ddd;
}

.new-img {
flex: 1;
height: 500px;
}
</style>

服务端


使用 Node.js 的图像处理库 sharp 进行格式转换,安装 sharp。


npm install sharp

示例代码


const { Service } = require('egg');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sharp = require('sharp');

class HomeService extends Service {
async index() {
return 'hello world';
}

async uploadImg() {
const { ctx } = this;

try {
// 1. 获取上传的文件流
const stream = await ctx.getFileStream();

// 2. 检查是否为支持的图片格式(可选)
const allowedMimes = [ 'image/jpeg', 'image/png', 'image/gif', 'image/webp' ];
if (!allowedMimes.includes(stream.mime)) {
throw new Error('Unsupported image format');
}

// 3. 定义路径
const tempInputPath = path.join(this.config.baseDir, 'app/public', `temp_${Date.now()}.tmp`);
const outputFilename = `converted_${Date.now()}.webp`;
const outputFilePath = path.join(this.config.baseDir, 'app/public', outputFilename);

// 4. 写入临时原始文件
const writeStream = fs.createWriteStream(tempInputPath);
await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stream.pipe(writeStream);
stream.on('end', resolve);
stream.on('error', reject);
});

// 5. 使用 sharp 转换为 webp
await sharp(tempInputPath)
.webp({ quality: 80 }) // 可设置压缩质量
.toFile(outputFilePath);

// 6. 清理临时文件
fs.unlinkSync(tempInputPath);

// 7. 返回 WebP 图片地址
return {
url: `/public/${outputFilename}`,
filename: outputFilename,
};
} catch (err) {
ctx.logger.error('Image upload or conversion failed:', err);
throw new Error('Image processing failed: ' + err.message);
}
}
}

module.exports = HomeService;

作者:李剑一
来源:juejin.cn/post/7503017777064362010
收起阅读 »

纯血鸿蒙 璀璨星河

华为最近可谓是加班加点,前段时间华为给出了鸿蒙系统的计划表,让大家都摩拳擦掌,想看看华为到底有几把刷子,这次的621HDC大会,就是华为给全世界的第一个交待。 最近在网上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张图:大体意思就是: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
继续阅读 »

华为最近可谓是加班加点,前段时间华为给出了鸿蒙系统的计划表,让大家都摩拳擦掌,想看看华为到底有几把刷子,这次的621HDC大会,就是华为给全世界的第一个交待。


最近在网上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张图:
image.png
大体意思就是: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鸿蒙在中国市场份额为17%,而苹果的iOS为16%。这意味着,鸿蒙在中国市场首次超越iOS,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这张图呢,可以说没问题,但也有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呢,我们后面再说。


首先,我们要先来了解下,什么是「鸿蒙」。


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当前对鸿蒙可能没有什么概念,因为现在的华为手机上,跑的就是鸿蒙系统,但此鸿蒙,非彼之鸿蒙,当前市面上的所有在售华为设备,运行的都是「基于Android系统的鸿蒙系统」,也就是说,图中的鸿蒙系统,实际上就是华为的基于Android系统修改的鸿蒙系统。所以这图中的操作系统对比,实际上就是在偷换概念,这其实就是华为设备的占比。


那么为什么现在还在炒作什么国产新系统呢?这不妥妥的套壳吗?确实,现在的鸿蒙还是在套壳,但是今年以后的鸿蒙,可能就不是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纯血鸿蒙。



鸿蒙采取的策略,实际上和当初的Android类似,先以Android系统为底,建立华为生态和用户群,再通过建立全新的操作系统,来和Android割裂,完整的建立自己的生态。



所以,现在的纯血鸿蒙,实际上就是「HarmonyOS NEXT」系统,这个系统,与现有Android系统完全不兼容,属于一个完整的自建操作系统,再也不是套壳了。


根据我多年的鸿蒙开发经验(特别是这3个月的),纯血鸿蒙确实博采众家之长,有点东西。


其实,做一个操作系统不难,难的是做一个生态,华为的投入可谓空前巨大,从开发工具链到社区,从硬件设备到软件开发,整体的投入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也体现了高层,对国产操作系统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现在纯血鸿蒙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带着发展的眼光来看,确实是极具潜力的,根据我的经验来看:



  • 渲染系统吸取了各大平台的特点,这么多年以来,各大渲染体系该踩得坑都踩完了,现在华为可谓是一将功成

  • 响应式开发体系也做了很大改进,但是感觉设计有些过于复杂,颗粒度太细,上手成本较高,同时由于现在开发API还不稳定,变动较多

  • 开发生态逐渐完善,和苹果类似,华为又做硬件又做软件,所以它自己可以很方便的整合自家资源,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是一个生态平台,可以融合自己的AI大模型、多端平台共享、多端接续等等生态功能

  • 开发语言包容性强,js、c、TS、ArkTS、dart、kotlin等等不同的语言生态,都有社区对鸿蒙的支持,这些社区中,有很多都是华为的开发人员,在帮助社区共建,所以,各个不同的平台系统,都可以很快的用自己的技术栈,接入鸿蒙系统

  • API很丰富,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华为在对接很多开发者,为他们提供了很多便利的API,但是也由于快速迭代,API的设计可能缺少深思熟虑,有些API会有些冗余、随意

  • 整体架构来说,有很多Android的影子,也借鉴了很多Flutter的渲染机制,开发者在开发的时候,总能不在意的会心一笑


621之后,纯血鸿蒙中会有大量的APP上线,基本已经涵盖了日常使用功能,作为开发者,我们来看看这些常用的APP,看下它们都是用的哪些技术栈进行开发的。


Screenshot_20240621102104400.jpegScreenshot_20240621102132997.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240537.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352584.jpegScreenshot_20240621102402095.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422429.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437862.jpegScreenshot_20240621102447012.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500363.jpegScreenshot_20240621102510978.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524579.jpegScreenshot_20240621102535512.jpegScreenshot_20240621102545314.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609562.jpegScreenshot_20240621102622761.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641945.jpegScreenshot_20240621102656395.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713911.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735295.jpeg
Screenshot_20240621102750312.jpegScreenshot_20240621102804860.jpeg

这里我找了市场中已经上线的一些典型APP,利用纯血鸿蒙的开发者选项中的布局边界,来大致揣测下它们的技术方案。


从业务形态上来看,这些APP大致分为几种:



  • 信息流:这类的APP,其实就是纯粹堆UI,大部分都利用ArkTS进行开发,只要熟悉ArkTS语法,开发难度不大,但需要堆人力,因为很多组件都需要从零开始开发。

  • 自渲染:这类的APP,以视频、小说类为主,这些APP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但是视频类,相对来说会好一些,比较大部分复杂的音视频处理,都在C层时处理了,所以上层业务,提供鸿蒙的适配方案就行了,而小说类的,文字渲染相关的API和刷新方案,都需要重新按照鸿蒙的架构思路来重新实现,所以开发难度会大一些。

  • 跨平台:通常基于Flutter的方案来实现,这里的典型就行闲鱼,现有业务可以直接移植过来,只需要在Channel层适配即可,如果公司当前有Flutter架构,那这是适配鸿蒙的最快方案。


总的来说,当前纯血鸿蒙的设备已经支持高刷,各大应用的完成度也很高,同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营收类需求都没做,比如广告,所以这个版本应该是非常「纯净」的版本了,整体质量和体验都非常好。


当然,不得不说,现在的纯血鸿蒙依然是初级阶段,现在不管是开发上还是系统上,都还有很多问题,不过,正如那句话说的——「没有人能够熄灭漫天星光,每一位开发者,都是华为要汇聚的星星之火」。


image.png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群英传】,专注于「Android」「Flutter」「Kotlin」
我的语雀知识库——http://www.yuque.com/xuyisheng


作者:xuyisheng
来源:juejin.cn/post/7382892371224494120
收起阅读 »

跨平台开发的新纪元:Tauri 2.0 横空出世,移动端、桌面端一网打尽!

前言 Tauri 2.0 正式版终于在 2024 年 10 月 2 日正式发布了。这次重大更新不仅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新特性,更是为跨平台应用开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重量级版本带来了哪些惊喜! 1.移动端支持:拥抱全平台时代 Tauri 2...
继续阅读 »


前言


Tauri 2.0 正式版终于在 2024 年 10 月 2 日正式发布了。这次重大更新不仅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新特性,更是为跨平台应用开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重量级版本带来了哪些惊喜!


1.移动端支持:拥抱全平台时代



Tauri 2.0 最引人注目的特性莫过于对 iOS 和 Android 的全面支持。现在,您可以用同一套代码库开发桌面端(Windows、macOS、Linux)和移动端应用,真正实现"一次编写,到处运行"的梦想。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还为您的应用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2.插件系统升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的完美结合



新版本中,Tauri 将大量核心功能转移到了插件中。这意味着您可以根据需求自由选择功能,让应用更加轻量化。同时,插件系统的改进也为社区贡献打开了大门,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的插件涌现。Tauri 2.0 的插件系统不仅更加灵活,还提供了丰富的官方插件,满足各种开发需求。以下是部分官方插件及其功能:



  • 自动启动 (Autostart): 让您的应用在系统启动时自动运行。

  • 条形码扫描器 (Barcode Scanner): 在移动应用中使用相机扫描二维码和条形码。

  • 生物识别 (Biometric): 在Android和iOS上进行生物识别认证。

  • 剪贴板 (Clipboard): 读取和写入系统剪贴板。

  • 命令行接口 (CLI): 解析命令行参数。

  • 深度链接 (Deep Linking): 将您的Tauri应用设置为特定URL的默认处理程序。

  • 对话框 (Dialog): 用于打开/保存文件和显示消息的原生系统对话框。

  • 文件系统 (File System): 访问文件系统。

  • 全局快捷键 (Global Shortcut): 注册全局快捷键。

  • HTTP客户端: 使用Rust编写的HTTP客户端。

  • 本地主机 (Localhost): 在生产应用中使用本地主机服务器。

  • 日志 (Logging): 可配置的日志记录。

  • NFC: 在Android和iOS上读写NFC标签。

  • 通知 (Notifications): 向用户发送原生通知。

  • 操作系统信息 (OS Information): 读取操作系统信息。

  • 持久化作用域 (Persisted Scope): 在文件系统中持久化运行时作用域更改。

  • 定位器 (Positioner): 将窗口移动到常用位置。

  • 进程 (Process): 访问当前进程。

  • Shell: 使用默认应用程序管理文件和URL,以及生成子进程。

  • 单实例 (Single Instance): 确保Tauri应用同时只运行一个实例。

  • SQL: 提供前端与SQL数据库通信的接口。

  • 存储 (Store): 持久化的键值存储。

  • Stronghold: 加密、安全的数据库。

  • 系统托盘 (System Tray): 系统托盘功能。

  • 更新器 (Updater): Tauri应用的应用内更新。

  • 上传 (Upload): 通过HTTP进行文件上传。

  • WebSocket: 在JavaScript中使用Rust客户端打开WebSocket连接。

  • 窗口自定义 (Window Customization): 自定义窗口外观和行为。

  • 窗口状态 (Window State): 保存窗口大小和位置。


这些插件涵盖了从基础功能到高级特性的广泛范围,让开发者能够根据项目需求灵活选择。通过这种模块化的方式,Tauri不仅保持了核心框架的轻量级,还为开发者提供了强大的扩展能力。无论您是开发一个简单的工具还是复杂的企业级应用,Tauri的插件系统都能满足您的需求。


3.安全性大幅提升:告别allowlist,迎接新的权限系统


Tauri 2.0 抛弃了旧的 allowlist 系统,引入了更加灵活和强大的权限、作用域和功能系统。这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还让开发者能够更精细地控制应用的权限。值得一提的是,Tauri 还通过了独立的安全审计,让您使用起来更加放心。


4.性能优化:IPC层重写,更快更强


通过重写进程间通信(IPC)层,Tauri 2.0现在支持原始有效载荷,这意味着在前端和后端之间传输大量数据时,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如果您的应用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这个特性绝对不容错过。


5.开发体验升级:HMR支持更给力


热模块替换(HMR)现在扩展到了移动设备和模拟器。这意味着您可以实时预览应用在不同设备上的表现,大大加速了开发和调试过程。


6.分发更简单:一站式解决方案



Tauri 2.0提供了详尽的分发指南,覆盖了从App Store到Google Play,再到Microsoft Store等多个平台。无论您的目标市场在哪里,Tauri都能帮您轻松应对。


结语


Tauri 2.0 的正式发布无疑是跨平台开发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延续了 Tauri 一贯的轻量、快速的特点,还通过移动端支持、增强的插件系统和改进的安全机制等特性,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强大、更灵活的工具。


如果您正在寻找一个能够同时覆盖桌面端和移动端的开发框架,Tauri 2.0绝对值得一试。它不仅能帮您节省时间和资源,还能为您的应用带来卓越的性能和安全性。


参考文章


v2.tauri.app/blog/tauri-…


v2.tauri.app/blog/tauri-…


作者:前端徐徐
来源:juejin.cn/post/7423231530498031631
收起阅读 »

Flutter GPU 是什么?为什么它对 Flutter 有跨时代的意义?

Flutter 3.24 版本引入了 Flutter GPU 概念的新底层图形 API flutter_gpu ,还有 flutter_scene 的 3D 渲染支持库,它们目前都是预览阶段,只能在 main channel 上体验,并且依赖 Impel...
继续阅读 »

Flutter 3.24 版本引入了 Flutter GPU 概念的新底层图形 API flutter_gpu ,还有 flutter_scene 的 3D 渲染支持库,它们目前都是预览阶段,只能在 main channel 上体验,并且依赖 Impeller 的实现。



Flutter GPU 是 Flutter 内置的底层图形 API,它可以通过编写 Dart 代码和 GLSL 着色器在 Flutter 中构建和集成自定义渲染器,而无需 Native 平台代码。


目前 Flutter GPU 处于早期预览阶段并只提供基本的光栅化 API,但随着 API 接近稳定,会继续添加和完善更多功能。



详细说,Flutter GPU 是 Impeller 对于 HAL 的一层很轻的包装,并搭配了关于着色器和管道编排的自动化能力,也通过 Flutter GPU 就可以使用 Dart 直接构建自定义渲染器。


Flutter GPU 和 Impeller 一样,它的着色器也是使用 impellerc 提前编译,所以 Flutter GPU 也只支持 Impeller 的平台上可用。



Impeller 的 HAL 和 Flutter GPU 都没打算成为类似 WebGPU 这样的正式标准,相反,Flutter GPU 主要是由 Flutter 社区开发和发展,专职为了 Flutter 服务,所以不需要考虑「公有化」的兼容问题。



在 Flutter GPU 上,可直接从 Dart 与 Impeller 的 HAL 对话,甚至 Impeller Scene API(3D)也将作为重写的一部分出现。



说人话就是,可以用 Dart 通过 Flutter GPU 直接构建自定义渲染效果,未来直接支持 3D



可能有的人对于 Impeller 的整体结构和 HAL 还很模式无法理解,那么这里我们简单过一下:



  • 在 Framework 上层,我们知道 Widget -> Element -> RenderObject -> Layer 这样的过程,而后其实流程就来到了 Flutter 自定义抽象的 DisplayList

  • DisplayList 帮助 Flutter 在 Engine 做了接耦,从而让 Flutter 可以在 skia 和 Impeller 之间进行的切换

  • 之后 Impeller 架构的顶层是 Aiks,这一层主要作为绘图操作的高级接口,它接受来自 Flutter 框架的命令,例如绘制路径或图像,并将这些命令转换为一组更精细的 “Entities”,然后转给下一层。

  • Entities Framework,它是 Impeller 架构的核心组件,当 Aiks 处理完命令时生成 Entities 后,每一个 Entity 其实就是渲染指令的独立单元,其中包含绘制特定元素的所有必要信息(编码位置、旋转、缩放、content object),此时还不能直接作用于 GPU

  • HAL(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则为底层图形硬件提供了统一的接口,抽象了不同图形 API 的细节,该层确保了 Impeller 的跨平台能力,它将高级渲染命令转换为低级 GPU 指令,充当 Impeller 渲染逻辑和设备图形硬件之间的桥梁。


所以 HAL 它包装了各种图形 API,以提供通用的设备作业调度接口、一致的资源管理语义和统一的着色器创作体验,而对于 Impeller , Entities (2D renderer) 和 Scene (3D renderer) 都是直接通过 HAL 对接,甚至可以认为,Impeller 的 HAL 抽象并统一了 Metal 和 Vulkan 的常见用法和相似结构。



Unity 现在也有在 C# 直接向用户公开其 HAL 版本,称为 "Scriptable Render Pipeline" ,并提供了两个基于该 API 构建的默认渲染器 "Universal RP" / "High Definition RP" 用于服务不同的场景,所以 Unity 开发可以从使用这些渲染器去进行修改或扩展一些特定渲染需求。





而在 Flutter 的设计上,Flutter GPU 会作为 Flutter SDK 的一部分,并以 flutter_gpu 的 Dart 包的形式提供使用。


当然,Flutter GPU 由 Impeller 支持,但重要的是要记住它不是 Impeller ,Impeller 的 HAL 是私有内部代码与 Flutter GPU 的要求非常不同, Impeller 的私有 HAL 和 Flutter GPU 的公共 API 设计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化实现,而前面的流程,如 Scene (3D renderer) ,也可以被调整为基于 Flutter GPU 的全新模式实现。


而通过 Flutter GPU,如曾经的 Scene (3D renderer) 支持,也可以被调整为基于 Flutter GPU 的全新模式实现,因为 Flutter GPU 的 API 允许完全控制渲染通道附件、顶点阶段和数据上传到 GPU。这种灵活性对于创建复杂的渲染解决方案(从 2D 角色动画到复杂的 3D 场景)至关重要。



Flutter GPU 支持的自定义 2D 渲染器的一个很好的用例:依赖于骨骼网格变形的 2D 角色动画格式。


Spine 2D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骨骼网格解决方案通常具有动画剪辑,可以按层次结构操纵骨骼的平移、旋转和缩放属性,并且每个顶点都有几个相关的“bone weights”,这些权重决定了哪些骨骼应该影响顶点以及影响程度如何。



使用像 drawVertices 这样的 Canvas 解决方案,需要在 CPU 上对每个顶点应用骨骼权重变换,而 使用 Flutter GPU,骨骼变换可以用统一数组或纹理采样器的形式发送到顶点着色器,从而允许根据骨架状态和每个顶点的 “bone weights” 在 GPU 上并行计算每个顶点的最终位置。


使用 Flutter GPU


首先你需要在最新的 main channel 分支,然后通过 flutter pub add flutter_gpu --sdk=flutter 将 flutter_gpu SDK 包添加到你的 pubspec。


为了使用 Flutter GPU 渲染内容,你会需要编写一些 GLSL 着色器,Flutter GPU 的着色器与 Flutter 的 fragment shader 功能所使用的着色器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别是在统一绑定方面,还需要定义一个顶点(vertex)着色器来与 fragment shader 一起使用,然后配合 gpu.ShaderLibrary 等 API 就可以直接实现 Flutter GPU 渲染。


当然,本篇不会介绍详细的 API 使用 ,这里只是单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目前 Flutter GPU 进行光栅化的简单流程如下:



  • 获取 GPUContext。

  • GpuContext.createCommandBuffer 创建一个 CommandBuffer

  • CommandBuffer.createRenderPass 创建一个 RenderPass

  • 使用各种方法设置状态/管道并绑定资源 RenderPass

  • 附加绘图命令 RenderPass.draw

  • CommandBuffer 使用 CommandBuffer.submit (异步)提交绘制,所有 RenderPass 会按照其创建顺序进行编码


·····
///导入 flutter_gpu
import 'package:flutter_gpu/gpu.dart' as gpu;

ByteData float32(List<double> values) {
return Float32List.fromList(values).buffer.asByteData();
}

ByteData float32Mat(Matrix4 matrix) {
return Float32List.fromList(matrix.storage).buffer.asByteData();
}

class TrianglePainter extends CustomPainter {
TrianglePainter(this.time, this.seedX, this.seedY);

double time;
double seedX;
double seedY;

@override
void paint(Canvas canvas, Size size) {
/// Allocate a new renderable texture.
final gpu.Texture? renderTexture = gpu.gpuContext.createTexture(
gpu.StorageMode.devicePrivate, 300, 300,
enableRenderTargetUsage: true,
enableShaderReadUsage: true,
coordinateSystem: gpu.TextureCoordinateSystem.renderToTexture);
if (renderTexture == null) {
return;
}

final gpu.Texture? depthTexture = gpu.gpuContext.createTexture(
gpu.StorageMode.deviceTransient, 300, 300,
format: gpu.gpuContext.defaultDepthStencilFormat,
enableRenderTargetUsage: true,
coordinateSystem: gpu.TextureCoordinateSystem.renderToTexture);
if (depthTexture == null) {
return;
}

/// Create the command buffer. This will be used to submit all encoded
/// commands at the end.
final commandBuffer = gpu.gpuContext.createCommandBuffer();

/// Define a render target. This is just a collection of attachments that a
/// RenderPass will write to.
final renderTarget = gpu.RenderTarget.singleColor(
gpu.ColorAttachment(texture: renderTexture),
depthStencilAttachment: gpu.DepthStencilAttachment(texture: depthTexture),
);

/// Add a render pass encoder to the command buffer so that we can start
/// encoding commands.
final encoder = commandBuffer.createRenderPass(renderTarget);

/// Load a shader bundle asset.
final library = gpu.ShaderLibrary.fromAsset('assets/TestLibrary.shaderbundle')!;

/// Create a RenderPipeline using shaders from the asset.
final vertex = library['UnlitVertex']!;
final fragment = library['UnlitFragment']!;
final pipeline = gpu.gpuContext.createRenderPipeline(vertex, fragment);

encoder.bindPipeline(pipeline);

/// (Optional) Configure blending for the first color attachment.
encoder.setColorBlendEnable(true);
encoder.setColorBlendEquation(gpu.ColorBlendEquation(
colorBlendOperation: gpu.BlendOperation.add,
sourceColorBlendFactor: gpu.BlendFactor.one,
destinationColorBlendFactor: gpu.BlendFactor.oneMinusSourceAlpha,
alphaBlendOperation: gpu.BlendOperation.add,
sourceAlphaBlendFactor: gpu.BlendFactor.one,
destinationAlphaBlendFactor: gpu.BlendFactor.oneMinusSourceAlpha));

/// Append quick geometry and uniforms to a host buffer that will be
/// automatically uploaded to the GPU later on.
final transients = gpu.HostBuffer();
final vertices = transients.emplace(float32(<double>[
-0.5, -0.5, //
0, 0.5, //
0.5, -0.5, //
]));
final color = transients.emplace(float32(<double>[0, 1, 0, 1])); // rgba
final mvp = transients.emplace(float32Mat(Matrix4(
1, 0, 0, 0, //
0, 1, 0, 0, //
0, 0, 1, 0, //
0, 0, 0.5, 1, //
) *
Matrix4.rotationX(time) *
Matrix4.rotationY(time * seedX) *
Matrix4.rotationZ(time * seedY)));

/// Bind the vertex data. In this case, we won't bother binding an index
/// buffer.
encoder.bindVertexBuffer(vertices, 3);

/// Bind the host buffer data we just created to the vertex shader's uniform
/// slots. Although the locations are specified in the shader and are
/// predictable, we can optionally fetch the uniform slots by name for
/// convenience.
final mvpSlot = pipeline.vertexShader.getUniformSlot('mvp')!;
final colorSlot = pipeline.vertexShader.getUniformSlot('color')!;
encoder.bindUniform(mvpSlot, mvp);
encoder.bindUniform(colorSlot, color);

/// And finally, we append a draw call.
encoder.draw();

/// Submit all of the previously encoded passes. Passes are encoded in the
/// same order they were created in.
commandBuffer.submit();

/// Wrap the Flutter GPU texture as a ui.Image and draw it like normal!
final image = renderTexture.asImage();

canvas.drawImage(image, Offset(-renderTexture.width / 2, 0), Paint());
}

@override
bool shouldRepaint(covariant CustomPainter oldDelegate) {
return true;
}
}

class TrianglePage extends StatefulWidget {
const TrianglePage({super.key});

@override
State<TrianglePage> createState() => _TrianglePageState();
}

class _TrianglePageState extends State<TrianglePage> {
Ticker? tick;
double time = 0;
double deltaSeconds = 0;
double seedX = -0.512511498387847167;
double seedY = 0.521295573094847167;

@override
void initState() {
tick = Ticker(
(elapsed) {
setState(() {
double previousTime = time;
time = elapsed.inMilliseconds / 1000.0;
deltaSeconds = previousTime > 0 ? time - previousTime : 0;
});
},
);
tick!.start();
super.initState();
}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Column(
children: <Widget>[
Slider(
value: seedX,
max: 1,
min: -1,
onChanged: (value) => {setState(() => seedX = value)}),
Slider(
value: seedY,
max: 1,
min: -1,
onChanged: (value) => {setState(() => seedY = value)}),
CustomPaint(
painter: TrianglePainter(time, seedX, seedY),
),
],
);
}
}

GpuContext 是分配所有 GPU 资源并调度 GPU 的存在,而 GpuContext 仅有启用 Impeller 时才能访问。


DeviceBuffer 和 Texture 就是 GPU 拥有的资源,可以通过 GPUContext 创建获取,如 createDeviceBuffercreateTexture



  • DeviceBuffer 简单理解就是在 GPU 上分配的简单字节串,主要用于存储几何数据(索引和顶点属性)以及统一数据

  • Texture 是一个特殊的设备缓冲区


CommandBuffer 用于对 GPU 上的异步执行进行排队和调度工作。


RenderPass 是 GPU 上渲染工作的顶层单元。


RenderPipeline 提供增量更改绘制所有状态以及附加绘制调用的方法如 RenderPass.draw()


可以想象,通过 Flutter GPU,Flutter 开发者可以更简单地对 GPU 进行更精细的控制,通过与 HAL 直接通信,创建 GPU 资源并记录 GPU 命令,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 Flutter 的渲染能力。


另外,对于 3D 支持的 Flutter Scene , 可以通过使用 native-assets 来设置 Flutter Scene 的 3D 模型自动导入,通过导入编译模型 .model 之后,就可以通过 Dart 实现一些 3D 的渲染。


import 'dart:math';

import 'package:flutter/material.dart';
import 'package:flutter_scene/camera.dart';
import 'package:flutter_scene/node.dart';
import 'package:flutter_scene/scene.dart';
import 'package:vector_math/vector_math.dart';

void main() {
runApp(const MyApp());
}

class MyApp extends StatefulWidget {
const MyApp({super.key});

@override
MyAppState createState() => MyAppState();
}

class MyAppState extends State<MyApp> with SingleTickerProviderStateMixin {
double elapsedSeconds = 0;
Scene scene = Scene();

@override
void initState() {
createTicker((elapsed) {
setState(() {
elapsedSeconds = elapsed.inMilliseconds.toDouble() / 1000;
});
}).start();

Node.fromAsset('build/models/DamagedHelmet.model').then((model) {
model.name = 'Helmet';
scene.add(model);
});

super.initState();
}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final painter = ScenePainter(
scene: scene,
camera: PerspectiveCamera(
position: Vector3(sin(elapsedSeconds) * 3, 2, cos(elapsedSeconds) * 3),
target: Vector3(0, 0, 0),
),
);

return MaterialApp(
title: 'My 3D app',
home: CustomPaint(painter: painter),
);
}
}

class ScenePainter extends CustomPainter {
ScenePainter({required this.scene, required this.camera});
Scene scene;
Camera camera;

@override
void paint(Canvas canvas, Size size) {
scene.render(camera, canvas, viewport: Offset.zero & size);
}

@override
bool shouldRepaint(covariant CustomPainter oldDelegate) => true;
}



目前 Flutter GPU 和 Flutter Scene 的支持还十分有限,但是借助 Impeller ,Flutter 开启了新的可能,可以说是,Flutter 团队完全掌控了渲染堆栈,在除了自定义更丰富的 2D 场景之外,也为 Flutter 开启了 3D 游戏的可能,2023 年 Flutter Forward 大会的承诺,目前正在被落地实现




详细 API 使用例子可以参看 :medium.com/flutter/get…



如果你对 Flutter Impeller 和其着色器感兴趣,也可以看:



作者:恋猫de小郭
来源:juejin.cn/post/7399985723673821193
收起阅读 »

Vue3 首款 3D 数字孪生编辑器 正式开源!

web
作者:前端开发爱好者 对于多数前端开发者而言,用 ThreeJS 打造炫酷的数字孪生场景并非易事,需掌握大量专业知识。 如今,一款基于 Vue3、ThreeJS 和 Naive UI 的数字孪生开发框架 ——Astral 3D Editor 正式开源,为 W...
继续阅读 »

作者:前端开发爱好者


对于多数前端开发者而言,用 ThreeJS 打造炫酷的数字孪生场景并非易事,需掌握大量专业知识。


图片


如今,一款基于 Vue3ThreeJS 和 Naive UI 的数字孪生开发框架 ——Astral 3D Editor 正式开源,为 Web3D 开发带来新转机。


Astral 3D Editor 是什么?


Astral 3D Editor 是一款免费开源的三维可视化孪生场景编辑器,主要服务于 Web3D 开发,支持多种常见 3D 模型格式


图片


还具备轻量化 BIM 模型解析及 CAD 图纸预览功能。


图片


Astral 3D Editor 的优势



  • 功能丰富 :支持多种 3D 模型格式,可导入导出多类型模型,方便资源整合。它还提供插件系统,可扩展更多功能。同时,支持在线预览 BIM 模型和 CAD 图纸,为建筑、工程等领域提供便利。粒子系统、动画编辑器等功能一应俱全,满足多样化创作需求。

  • 技术先进 :以 ThreeJS 为底层 3D 渲染库,结合 Vue3 响应式编程和组件化开发,以及 Naive UI 的丰富组件,构建高效稳定的编辑器框架。其场景数据无损压缩和网络分包渐进存取技术,优化了大规模场景的加载效率。

  • 开发门槛低 :作为 3D 低代码创作工具,降低了 Web3D 开发难度,前端开发者无需深入掌握 3D 图形学知识,也能快速创建高质量 3D 场景,提高开发效率。

  • 开源友好 :采用 Apache-2.0 License 开源协议,吸引众多开发者参与,形成活跃开源社区,便于交流分享和共同推动项目发展。


Astral 3D Editor 快速上手


环境准备


在开始使用 Astral 3D Editor 之前,确保已经安装了以下软件和工具:



  • Node.js :建议安装 Node.js ≥ 18.x,可以通过官方链接下载安装。

  • Yarn :一个高效的包管理工具,可以通过官方链接进行安装。


图片


项目克隆与安装


通过 Git 将 Astral 3D Editor 的项目代码克隆到本地: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mlt131220/Astral3DEditor.git

进入项目目录


cd Astral3DEditor

使用 Yarn 安装项目依赖:


yarn install

项目运行与构建


在开发环境中启动项目:


yarn run dev

这将启动本地开发服务器,通常会自动在浏览器中打开 Astral 3D Editor 的界面,若未自动打开,可在浏览器中访问 http://localhost:3000


基础操作指南


Astral 3D Editor 的界面简洁直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区域:



  • 工具栏 :提供了各种工具按钮,可进行模型导入、视图切换、对象选择和变换等操作。


图片



  • 视图区域 :用于显示和编辑 3D 场景,支持多种视图模式,如透视图、正交图,以及前置、后置、左置、右置等不同视角的切换。


图片



  • 属性面板 :用于查看和编辑当前选中对象的属性,可根据不同对象类型进行相应属性的调整。


图片


Astral 3D Editor 在线编辑器


Astral 3D Editor 的在线编辑器是其一大亮点,提供了便捷的在线 3D 场景创作体验。


图片


在线编辑器无需安装额外软件,只要有浏览器和网络连接,用户就能直接在浏览器中打开: https://editor.astraljs.com/#/,随时随地进行 3D 场景的创作和编辑。


图片


界面设计简洁直观,操作流程简单易懂,降低了学习成本,初学者也能快速上手,轻松进行模型导入、场景编辑、动画添加等操作,迅速构建出想要的 3D 场景。


图片


此外,在线编辑器还具有出色的跨平台兼容性,支持在 WindowsmacOS 以及 Linux 等多种操作系统上运行,兼容各大主流浏览器,包括 ChromeFirefoxSafari 等,用户可自由选择浏览器进行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线编辑器支持通过拖拉拽形式创建场景,操作简单直观,大大降低了 3D 场景创作的门槛。


同时,官方还提供了大量可视化案例展示,这些案例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可供用户参考学习,帮助用户更好地掌握 3D 场景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Astral 3D Editor 的开源,为 Web3D 领域注入新活力。


其功能、技术、开发难度、应用场景和开源优势,使其有望在数字孪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 Web3D 技术持续进步。



作者:独立开阀者_FwtCoder
来源:juejin.cn/post/7497821254205816858
收起阅读 »

使用 Flutter 开发数字钱包应用(Dompet App)

感谢由 Pixso 资源社区提供的共享作品 《Dompet数字页面设计》 推荐 使用 Harmony ArkTS 开发数字钱包应用(Dompet App) 前言 早在几年前,我有幸参与了公司 App 的技术选型,并决定采用 Flutter 技术栈,快速从零...
继续阅读 »

design.png


感谢由 Pixso 资源社区提供的共享作品 《Dompet数字页面设计》




推荐


使用 Harmony ArkTS 开发数字钱包应用(Dompet App)




前言


早在几年前,我有幸参与了公司 App 的技术选型,并决定采用 Flutter 技术栈,快速从零搭建出能够集成 H5 应用的 混合应用框架(Hybrid App)。在这个过程中,得益于 Flutter 跨平台特性和高效的 UI 构建能力,我们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一个功能丰富的混合应用,支持 H5 应用扫码、支付、定位等设备能力。


随着需求的不断迭代与升级,原本的 App 逐渐变得 “臃肿” 起来。回顾当初搭建的 Flutter 混合应用框架,虽然满足了业务上的需求,但在架构设计上显得略为粗糙。面对日益增加的技术负债,依靠业余时间进行优化和重构已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是时候重新搭建开发 Flutter 混合应用框架,以便更好的引入最新技术,快速适配各业务场景,提升 App 开发和运行效率。




选型


在构建 Flutter 混合应用 App 的过程中,基于 状态管理依赖注入路由管理国际化(i18n) 等考虑,我们首先选择了 GetX 作为核心框架。随后,为了确保 App 具备 网络请求本地持久化存储本地数据库管理 以及 Webview 等能力,我们进一步引入了 dioget_storagesqfliteflutter_inappwebview 等插件。


然而,开发 App 仅仅依靠 Flutter 技术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具有良好用户体验和精美 UI 界面的设计稿。可惜设计不是我所擅长的领域,好在 Pixso 资源社区提供了丰富的共享作品,在那里我找到了适合我的 UI 设计 《Dompet 数字钱包》


这套设计稿具备以下优点:



  1. 设计精美:界面简洁清晰,用户体验良好,能够给用户带来直观的操作体验。

  2. 便捷登录:设计了 Google、Facebook 第三方登录,免去了繁琐的注册流程。

  3. 功能丰富:包含多种常用组件,具备一定的通用性,便于快速适配不同业务场景。




特性


在技术上,我们选择了 GetXdiosqfliteget_storage 以及 flutter_inappwebview 作为构建框架的核心基础设施,而在 UI 设计方面,则是选择了 《Dompet 数字钱包》 设计稿作为我们 App 用户界面。


在确定了 Flutter 技术栈、核心插件以及 UI 设计稿后,我们开始着手梳理 Dompet 数字钱包 的 UI 界面和功能需求,以确保高效的开发效率,并成为一个用户体验极佳的 App。



  1. 使用 GetX 中 GetMaterialApp 来接管 App 的路由管理、权限拦截和认证

  2. 使用 GetX 中 .tr,以及自定义 JsonTranslations 实现 App 中英文的切换。

  3. 使用 GetX 中 .obsObx 来取代 GetBuilderupdate 手动更新 UI 的方式

  4. 封装 sqflite 实现本地数据库,存储读取用户、账单、消息、银彳亍卡的数据,模拟服务端处理

  5. 对于 Google 这类第三方登录,我们通过借助 Firebase 平台,实现 Google、Github 便捷登录

  6. 对于 UI 设计稿中的折线图表,我们使用 fl_chart 插件实现,这也是对 Flutter Chart 的首次尝试

  7. 借助 GetX .obsObx 的数据与 UI 更新机制,自定义 extension 单位,自动适配不同设备屏幕

  8. 借助 intl 和 GetX 的 updateLocale 自动处理不同语言和区域格式的数据 (例如 日期不同地区显示)

  9. 借助 image_picker 插件,实现 App 上传来自相册或拍照而的得图片,进而更新用户头像 avatar

  10. 虽然 sqflite 模拟了服务端数据的处理和流转,但网络请求作为 App 基础设施,我们依旧对 dio 进行了封装,完善了 Request 和 Response 拦截处理 (携带 Token、异常处理等)

  11. ......


重要插件依赖如下:



  • flutter_ringtone_player: (系统提示音,用于转账、支付、充值成功时的系统提示)

  • flutter_inappwebview: (App Webview, 用于访问 H5 Web 应用)

  • google_sign_in: (Google 账号免密登录,用于实现便捷的用户身份验证)

  • firebase_core: (Firebase 的核心依赖,为其他 Firebase 服务提供基础支持)

  • firebase_auth: (Firebase 平台认证,支持多种认证方式,目前用到了 Google 和 GitHub)

  • path_provider: (获取应用的常用存储路径,例如:临时目录、文档目录)

  • fluttertoast: (用于在应用中显示短暂的消息提示,支持error、warnning、 success)

  • image_picker: (用于选择和拍摄图片或视频,方便用户上传和处理媒体文件)

  • get_storage: (轻量级的本地存储解决方案,用于存储简单数据,如用户登录状态)

  • fl_chart: (用于绘制各类图表,如折线图、柱状图等,方便可视化数据展示)

  • sqflite: (Flutter 的 SQLite 插件,用于在本地存储和管理结构化数据)

  • intl: (国际化和本地化支持库,帮助处理不同语言和区域格式的数据)

  • dio: (强大的 HTTP 客户端,支持各种请求方式、拦截器和响应处理,适用于网络请求)

  • get: (用于状态管理、依赖注入和路由管理,提供简单而高效的开发体验)


源码 - 插件封装



源码 - Extension 扩展



  • lib/extension/date: 为不同语言和地区提供日期本地化格式方案 (eg. US: Oct 4, 2024)

  • lib/extension/bool: 为 Dart 所有类型转换 bool 类型,提供了便捷方案 (eg. 'string'.bv => true)

  • lib/extension/money: 定义提供了金额显示的多种方式 USD、usd2 (eg. 1000.usd2 => '$1,000.00')

  • lib/extension/size: 适配不同设备的屏幕以及屏幕翻转时自适应,定义多种单位 (wdp、wmax、sr ...)


源码 - 全局应用服务



  • lib/service/event: 定义了全局的事件。例如 登录、退出、更新用户信息,创建订单、创建消息等

  • lib/service/locale: 定义存储了全局的 locale、以及语言国际化处理。如切换中英文、使用系统语言

  • lib/service/media: 定义储存了 mediaQuery 状态,借助 .obs 实现 UI 自动更新 (如 设备翻转时)

  • lib/service/native: 定义创建了 Flutter Dart 与 原生 IOS、Android 端 的 MethodChannel 消息通道

  • lib/service/sqlite: 定义创建了 App 本地数据库(sqlite),并为不同的用户账号分配各自数据库资源

  • lib/service/store: 定义维护了全局数据存储 (例如 用户、订单、银彳亍卡...),并自动同步 UI 更新

  • lib/service/webview: 定义创建了 Flutter 与 Webview 端的 WebviewChannel,类似 JS Bridge




遗憾


在开发过程中,虽然我们通过 Flutter 技术栈和丰富的插件实现了许多功能,但仍遇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集成 国内支付 (微信支付、支付宝) 上。国内支付必须通过企业或第三方服务商,且得有资质情况下,才能完成支付认证和集成,对个人开发者并不太友好。


此外,这次 数字钱包应用 的开发,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索和搭建 Flutter App 框架,并没有计划将其上架。因此,我们暂时没有进行 App 订阅 功能的集成和测试,这也算是项目中的一个小遗憾。对于 App 订阅 的实现与集成,我们没有实际的开发经验。如果有熟悉这方面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感谢!




注意


如果你对 数字钱包应用 感兴趣,想从 Github 下载下来,运行在自己的设备上。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账号密码的登录注册,还是 Google 或 Github 的便捷登录,因为使用了 Firebase 平台的认证,在国内你可能需要 VPN,否则 数字钱包应用 可能会因网络问题而卡死。


有关这个问题的 issues 如下:


https://github.com/flutter/flutter/issues/70427 前往




演示


https://linpengteng.github.io/resource/dompet-app/app.gif 前往




GitHub


Dompet App: https://github.com/DompetApp/Dompet.flutter 前往

Webview SDK: https://github.com/DompetApp/Dompet.webview 前往


前往这个项目,给个 Star 👍


作者:linpengteng
来源:juejin.cn/post/7420814883576938547
收起阅读 »

鸿蒙 PC 发布之后,想在技术上聊聊它的未来可能

最近鸿蒙 PC 刚发布完,但是发布会没公布太多技术细节,基本上一些细节都是通过自媒体渠道获取,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鸿蒙 PC 本身肯定是无法「直接」运行 win 原本的应用,但是可以支持手机上「原生鸿蒙」的应用,细节上无非就是 UI 兼容下大屏模式的支持,比如下...
继续阅读 »

最近鸿蒙 PC 刚发布完,但是发布会没公布太多技术细节,基本上一些细节都是通过自媒体渠道获取,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鸿蒙 PC 本身肯定是无法「直接」运行 win 原本的应用,但是可以支持手机上「原生鸿蒙」的应用,细节上无非就是 UI 兼容下大屏模式的支持,比如下图是来自 差评XPIN 的鸿蒙 PC 截图:





那么问题来了,HarmonyOS 「卓易通 」 作为生态过渡的丰富支持,甚至在应用商店都可以无缝衔接,那么鸿蒙 PC 是否也可以有类似的场景?



因为目前得到的消息是,鸿蒙 PC 不支持侧载 ,这个结论我也不保熟,只是在这个大条件下讨论,那么 鸿蒙 PC 是不是也可以有个 「W易通」?技术上是否可以支持?



当然,你要说鸿蒙 PC 和鸿蒙手机,本质它们是同源的,App 之间互通理论上没毛病,从这个角度看,好像又支持侧载?


1a187a9eafc3edd514f8e310f5ec8d3b.png


那「W易通」?技术上是否可以支持?答案上还真可以,从某些媒体上说的,通过定制 Wine 来兼容已有的 win 软件,这个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但是其实我也并没有找到官方下图的说法和出处,但是不妨碍我们讨论可行性。



Wine 这个名字本身就揭示了它核心特性:“Wine Is Not an Emulator”(Wine 不是模拟器),它其实已经被应用很久了,例如:



  • Steam Deck 和 Proton,就是那个 Steam 的掌机,它用的就是为极致游戏定制的 Wine ,Proton 是一个为 Windows 游戏能在 Linux 上流畅运行而深度定制和优化的发行套件

  • CrossOver 和 Whiskey,在 macOS 上运行 win 游戏,也是 Wine 的定制


所以 Wine 确实是一个可行的途径,Wine 在实际场景里主要是充当一个兼容层,实时地将 Windows 应用的 API 调用转换为宿主操作系统(如 Linux 或 macOS)能够理解的等效 POSIX 调用 。


当然,这种设计也意味着 Wine 的兼容性直接取决于其对 Windows API 的重实现程度,所以 Wine 的核心就是重塑 Windows API ,在某种程度上镜像了 Windows 的结构,例如:



  • wineserver:在 Windows 中主要是由内核提供核心服务,在 Wine 中会由 wineserver 在用户空间实现 ,它的职责包括实现基本的 Windows 功能,如进程和线程管理、对象管理、进程间通信(IPC)、同步原语、将 Unix 信号转换为 Windows 异常,处理窗口管理和输入事件等

  • 核心 DLL 的重实现:Wine 提供了大量核心 Windows DLL 版本,例如 NTDLL.DLL(Windows NT 内核功能的核心接口)、KERNEL32.DLL(基础操作系统功能,如内存管理、文件 I/O)、GDI32.DLL(图形设备接口,负责 2D 绘图)、USER32.DLL(用户界面元素、窗口管理、消息传递)等 ,这些 Wine 实现的 DLL 通常以 Unix 共享对象(.so 文件)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直接调用宿主操作系统的函数


另外 还有 WineD3D ,将 Direct3D 和 DirectDraw API 调用翻译成 OpenGL 调用的核心组件 ,另外还有 DXVK 这种专注于将 Direct3D API 调用高效地翻译成 Vulkan 调用的支持。



前面的 Steam 的 Proton 也是一个针对游戏优化的 vkd3d 分支,负责将 D3D12 调用翻译为 Vulkan ,而 macOS 上或者还需要比如 MoltenVK 将 Vulkan 转为 Metal ?



当然,翻译 API 的局限性就不用多说了,还有一些依赖底层驱动支持的场景,很难在通用性上做到完美,当时理论上做到部分应用通用的场景应该可以,甚至在游戏领域反而更有优势?


当然,还有另外一条途径就是直接跑虚拟机,或者说虚拟桌面,目前已经有不少人运行成功,比如就有博主用 Os-easy 虚拟机装上了Windows 11 :




事实上 Linux 上运行 Win 虚拟机一直以来就有,用户只需选择镜像文件并完成基础配置,同样也可以在鸿蒙 PC 上使用Windows系统。


安装完成后,用户可以在鸿蒙与 Windows 系统之间便捷切换,类似切换桌面的效果,这样也算是一种场景支持:



当然,虚拟桌面的割裂感会更重,但是在通用软件场景下会相对更好,但是性能也许会更差一下?


另外,目前也挺多觉得鸿蒙 PC 就是一个平板 PC 化的场景,其实这样也算是一个趋势?类似我前段时间一直在聊的 Android PC 化支持,目前 Android 桌面化已经集齐:



  • Linux 终端控制台支持

  • 桌面模式

  • 外部显示器支持

  • 窗口多任务,最小化,多实例支持

  • 尚未明确的 Desktop View

  • 外部显示器排列和切换

  • ·····


例如下方就是 Android 下的外部显示器排列和切换支持:



最后,貌似目前鸿蒙 PC 虽然能进终端,但是不开放 sudo 权限,apt 也没有?这部分能力不知道后续是否会开放,从 PC 角度看这部分能力还是有必要的:



比如小米这个 winplay 是不是也是 wine 的定制魔改?我个人感觉,鸿蒙 pc 上游戏通过 wine 体系支持可能会比虚拟桌面更好


a723d34463601e3adb5da2daa42c024.png


那么,对于鸿蒙 PC 场景,你有什么技术方向想聊的?


作者:恋猫de小郭
来源:juejin.cn/post/7503450078159470646
收起阅读 »

个人开发者如何发送短信?这个方案太香了!

还在为无法发送短信验证码而烦恼?今天分享一个超实用的解决方案,个人开发者也能用! 最近国内很多平台暂停了针对个人用户的短信发送,这给个人开发者带来了不少困扰。不过别担心,我发现了一个超实用的解决方案——Spug推送平台,它能很好地满足我们发送短信等需求。 为...
继续阅读 »

还在为无法发送短信验证码而烦恼?今天分享一个超实用的解决方案,个人开发者也能用!



最近国内很多平台暂停了针对个人用户的短信发送,这给个人开发者带来了不少困扰。不过别担心,我发现了一个超实用的解决方案——Spug推送平台,它能很好地满足我们发送短信等需求。


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案?



  1. 无需企业认证:个人开发者直接可用

  2. 新用户福利:注册即送测试短信

  3. 价格实惠:0.05元/条,按量计费

  4. 接口简单:几行代码就能搞定

  5. 支持丰富:短信、电话、微信、企业微信、飞书、钉钉、邮件等


三步搞定短信发送


第一步:注册账户


打开push.spug.cc,使用微信扫码直接登录,无需繁琐的认证流程。


第二步:创建模板



  1. 点击"消息模板" → "新建"

  2. 输入模版名称

  3. 选择推送通道

  4. 选择短信模板

  5. 选择推送对象

  6. 保存模板


第三步:发送短信


复制模版ID,通过API调用即可发送短信。


发送短信验证码代码示例(多种语言)


Python版(推荐)


import requests

def send_sms(template_id, code, phone):
url = f"https://push.spug.cc/send/{template_id}"
params = {
"code": code,
"targets": phone
}
response = requests.get(url, params=params)
return response.json()

# 使用示例
result = send_sms("abc", "6677", "151xxxx0875")
print(result)

Go版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net/http"
"io/ioutil"
)

func sendSMS(templateID, code, phone string) (string, error) {
url := fmt.Sprintf("https://push.spug.cc/send/%s?code=%s&targets=%s",
templateID, code, phone)

resp, err := http.Get(url)
if err != nil {
return "", err
}
defer resp.Body.Close()

body, err := ioutil.ReadAll(resp.Body)
if err != nil {
return "", err
}

return string(body), nil
}

func main() {
result, err := sendSMS("abc", "6677", "151xxxx0875")
if err != nil {
fmt.Println("Error:", err)
return
}
fmt.Println(result)
}

Java版


import java.net.HttpURLConnection;
import java.net.URL;
import java.io.BufferedReader;
import java.io.InputStreamReader;

public class SMSSender {
public static String sendSMS(String templateId, String code, String phone) throws Exception {
String url = String.format("https://push.spug.cc/send/%s?code=%s&targets=%s",
templateId, code, phone);

URL obj = new URL(url);
HttpURLConnection con = (HttpURLConnection) obj.openConnection();
con.setRequestMethod("GET");

BufferedReader in = 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con.getInputStream()));
String inputLine;
StringBuilder response = new StringBuilder();

while ((inputLine = in.readLine()) != null) {
response.append(inputLine);
}
in.close();

return response.toString();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String result = sendSMS("abc", "6677", "151xxxx0875");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使用技巧



  1. 参数说明



    • code:验证码内容

    • targets:接收短信的手机号

    • 使用targets参数会覆盖模板配置的手机号



  2. 最佳实践



    • 选择合适的短信模版

    • 验证手机号格式

    • 管理验证码有效期

    • 添加错误处理

    • 确保账户余额充足




作者:外滩运维专家
来源:juejin.cn/post/7495570300124119052
收起阅读 »

这只是一罐过期了七年的红牛……

可能是临近假期,昨天眼睛乱晃时,偶然间在我的办公桌角落上发现一罐红牛。当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想起了很多事情。我知道它已经过期很久了,我还能模糊地想起当年隔壁部门领导送给我们的那个场景,也还能想起早已离职的同事们相处的日常…… 这罐红牛啊,过期很久咯 但当我拿过...
继续阅读 »

可能是临近假期,昨天眼睛乱晃时,偶然间在我的办公桌角落上发现一罐红牛。当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想起了很多事情。我知道它已经过期很久了,我还能模糊地想起当年隔壁部门领导送给我们的那个场景,也还能想起早已离职的同事们相处的日常……


这罐红牛啊,过期很久咯


但当我拿过来仔细一看的时候,才有点感慨,我知道它过期很久了,但没想到已经过期快 7 年了。也就是说,我来这个公司已经快 9 年了。作为一个2016年软件工程985本科毕业的年轻人,守在一个工厂拿着远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死工资,居然已经快 9 年了。我甚至敏感到与这罐红牛“感同身受”。



  • 年轻时,无穷的精力和旺盛的斗志,对未来也是无限美好的憧憬,根本不需要红牛来提神。

  • 过几年,经历越来越多的挫败和不如意,发现事情越来越不受自己控制,一罐红牛能起什么用。

  • 后来啊,感觉自己前途和命运(身体与灵魂)都不属于自己、无法掌握,一罐红牛又算什么东西。

  • 现在啊,孙连城是对的,就应该多看星星,“胸怀宇宙”,相比之下一切都是小事,红牛本来就只是用来提神的。


可惜的是,这罐红牛过期快七年了,它还能再提神吗?就和薛定谔的猫一样,不在困倦的时候去喝掉这罐红牛,我根本不会知道它还能不能提神。但是呢,我不敢喝。



  • 如果只是想要提神,再买一罐没过期的就好了。但是这罐过期的红牛,再也回不到没过期了。

    • 就像我在这工厂呆了九年,也三十多了,再也回不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了。但永远都有充满无限精力、天真稚嫩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



  • 或许只是我还把它遗忘在办公桌的角落,所以它还存在;换成别人,可能早就喝掉了;或者也放过期,但是也早扔掉了;罐子可能回收利用,继续发光发热,也可能埋在哪个角落,慢慢副食氧化……

    • 会不会也偶尔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济世救人的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像个废物不被重视。



  • 既然已经放在角落那么多年了,我也打算继续放在那里。那个不起眼的角落,只会占那么小小的一点地方,我不会在意,别人更不会在意。

    • 我不知道我还能在这里待多久,到时候我会带它走吗?可能不会了吧,毕竟它也没什么用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就像我也不主动联系那些没什么交集、感情不深的老同学、前同事。




过期红牛.jpg


自怨自艾啊,都知道是没用的


我觉得“最近行情不太好”这个话术,我很久没有去听了,也可能是刻意没有去关注。原因倒也简单,之前还想着说不定好好准备换个“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后来就是“我先保住这份工”,什么事情到时候再说吧。现在我多“乐观”,不管什么事,到时候再说吧。


就像也偶尔看到什么统计数据,结婚登记人数越来越少,离婚登记人数越来越多,“或许大家都还在纳闷不知道为什么呢。”


这很难的,就像我表弟刚工作 3 年,就开始在担心“35 岁危机”。未雨绸缪、眼光长远一点问题没有, 但是呢:



  • 要命的是光担心肯定是一点用没有,因为你只是担心、忧虑这个情况,并没有想到应对策略,那真正面临的时候,还是无所适从。

  • 更要命的是,不管你担心与否、忧虑与否,这个“危机”一定存在。

  • 更更要命的是,你知道,但是解决不了。

  • 就像我表妹指着我对表弟所说:“你慌什么,到时候先死的是他。”这一点毛病没有,我是没几年就 35 了,而且我到现在也没有具体应对策略。但更更更要命的是 ,我死了并不能缓解我表弟的担忧,看着我毫无办法或许更加重他的忧虑。


那我还会担心吗?偶尔吧。毕竟就像以前所说的,我与自己和解了,认清了现实,接受了平凡而普通的自己。可惜的是自己看清楚了,好像并没有很大的用处,因为似乎现代人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生存。简单说起来就是"帅哥/美女与金钱"(爱情和事业)。



  • 我一个月倒还想拿个几百万呢,但是老板不给我啊?什么,我为什么不去当老板?

  • 我也想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儿孙满堂、本枝百世,可还是单身。什么,我为什么不去找对象?


八旬老头老太太经常打电话问我:“你要好久才找对象哦”、“你结婚了我们才放得下心哦”、“我们天天焦得瞌睡都睡不着啊”……


我是很难去回应这种期盼了,甚至有时候不知道他们是真关心我生活,还是因为“你大孙 30 多了还没结婚啊,好搞笑哦”太没面子。毕竟时代不一样了,我可能不接受但可以去理解他们的老思想,但他们却不理解也无法接受我们新时代,就好像他们真的觉得想找对象马上就找的到,想换工作马上就换得到,想长生不老喝口水就可以了一样。


说多了大家都不爱听,所以我一般只会阿巴阿巴。


与自己和解?我只是随口一说


偶尔我会觉得,大部分普通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类似的,只有那些真正“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少数人才的成功,比较难以复制。这也是我认为“经验之谈”大部分时候都是有效的。


可惜的是,经验之谈往往只有个结果,每个人的真正经历的细节不太一样,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太一样,时代背景也不一样,导致处理过程可能就不通用了。我说“与自己和解”之后,我的人生畅快了很多,但有些陌生的朋友来和我交流的时候,我却爱莫能助,也只能提个结论。



  • 深情是不是舔狗?没钱是不是铁废物?

  • “事前同意不代表事后同意”到底是什么原理?

  • “我只是希望你上进”到底是什么意思?

  • “我真的不想耽误你”到底是不是一片好心?

  • “我真的希望你有更好的未来”是不是真心的祝愿?

  • ……


“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时候我看不明白,我就不爱看,我就做个“逃避者”,你觉得可耻关我什么事呢。这个时代到底需不需要阿 Q 精神?“只有对社会没用的废物才会想着放假,我们这些栋梁之才一心做建设,根本不需要放假。”


……


这样的生活多累啊,但是作为人的话,本来就很复杂。就像我曾以为我可以大展宏图发光发热,但是我错了;也以为自己遇到了对的人,然后又错了……


事实上,那罐红牛没有思想,我摆在那里,它就在那里,而且一直在那里。它不会开心、不会难过,也不会发表长篇大论咋咋呼呼。而且在那已经过去的8年,不管它是否过期,它都没有意识,它根本不关心,而且其实我也TM根本就不在乎它,全都是我顾影自怜而已。


或许可以试着当一罐过期的红牛?


就像我记得去年四五月的时候,各个云平台的AI大模型API或大幅度降价或者免费,我就在想能不能借助这些资源做个什么东西出来,还给好几个平台充了钱。一年过去了,但还是不知道能拿来做什么,依旧和最初的想法一样,调用各个平台API进行聊天对话而已,其他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完全没有。甚至在年初DeepSeek爆火之后,像我充钱的零一万物、智谱AI啥的,都没有特别大的声音。


或许有能力的人,先有超凡的思想,然后又脱俗的能力,所以才是弄潮儿。一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想到能借助AI浪潮搞点什么,最多是用上了cursor并逐渐接纳了它。


但是,不管我怎么看待AI浪潮,它都会发展。就像5G、Web3、元宇宙……你不管以后对它们的定义是什么,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可能有的生命周期长点,有的Y轴高点,有的依旧不被很多人看好……


虽然我不是“宇宙区长”,我的生命还有那么长,“人生在世屈指算,也就三万六千天”。但就算到了35岁,也才三分之一,到目前的法定退休也才二分之一,我才进社会多少年,那后面的那些年就不过了?


或许可以当一罐过期的红牛,就默默地待在角落,世间的美好,人性的险恶,都如过眼云烟,我自岿然不动。


或许我只是想当这一罐过期了 7 年、却还没被我丢掉的红牛,可以长久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享受着自己孤独的快乐。




最后,还是分享一下我最新版本调用云平台大模型API的聊天应用,万一正好有朋友需要呢。


桌面主页面预览:


screenshot-home-desktop.png


移动端截图:


screenshot-mobile.jpg


若有兴趣,更具体内容可访问github查看:Sanotsu/SuChat-Lite


以上,感谢垂阅。


作者:小流苏生
来源:juejin.cn/post/7498292516492476450
收起阅读 »

我用AI+高德MCP 10分钟搞定苏州三日游

清明节后回到工作岗位,同事们都在讨论"五一"小长假要去哪里,我悄悄地笑了——作为一名AI玩家,旅行规划这种事,早就甩手给AI工具了!前两天,我用AI+高德地图MCP不到10分钟就搞定了一份详细的苏州三日游攻略,发给朋友们看了规划都惊呆了。"这...这么详细?连...
继续阅读 »

清明节后回到工作岗位,同事们都在讨论"五一"小长假要去哪里,我悄悄地笑了——作为一名AI玩家,旅行规划这种事,早就甩手给AI工具了!

前两天,我用AI+高德地图MCP不到10分钟就搞定了一份详细的苏州三日游攻略,发给朋友们看了规划都惊呆了。

"这...这么详细?连每天天气、门票价格、交通方式都安排好了?"

没错,它全都搞定了!想当年我策划旅行,那可是"人间疾苦":

  • 在小红书翻攻略翻到眼睛发酸
  • 在地图上反复规划路线怀疑人生
  • 十几个浏览器标签切换到想砸电脑

现在?10分钟搞定,而且比人工规划更合理、更高效。

想学吗?我现在就手把手教你,怎么让AI+高德MCP为你定制完美旅行计划。

四步上手,成为旅行规划大师

步骤1:获取高德地图开发权限(超简单)

先去高德开发者平台(lbs.amap.com)注册个账号。

怕麻烦?直接用支付宝扫码就能登录,一分钟搞定!

注册完成后,系统会让你验证身份——这是为了确认你不是机器人,讽刺的是我们要用这个来教AI做事🤣

验证过程很简单,照着提示操作就行,最终你会成为一名光荣的"高德地图开发者"。

步骤2:创建应用并获取API Key

登录成功后,进入控制台:

  1. 点击"应用管理",创建一个新应用

  1. 应用名称随便填,比如"我的旅行助手"
  2. 平台选择"Web服务"

  1. 创建应用后点击"添加Key",复制生成的密钥

这个Key就是打开高德地图宝库的钥匙,下面要把它交给我们的AI助手。

步骤3:配置AI的地图能力

这一步的关键——我们要让AI获得调用高德地图的超能力:

  1. 打开Claude Desktop(或其他支持MCP的AI,比如Cursor)
  2. File->Setting->Developer->Edit Config
  3. 配置MCP配置文件,配置高德地图MCP服务,贴入刚才获取的API Key
  4. 保存配置,重启应用

如果你使用的是Claude,添加下面的代码(记得替换成你自己的key)建议重启下应用:

{
"mcpServers": {
"amap-maps": {
"command": "npx",
"args": ["-y", "@amap/amap-maps-mcp-server"],
"env": {"AMAP_MAPS_API_KEY": "这里粘贴你的key"}
}
}
}

确认配置无误后,AI现在已经具备了调用高德地图的能力,它可以查询实时天气、景点信息、路线规划和交通状况等数据。

步骤4:一句指令,生成完美攻略

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在对话框中输入:

用高德MCP,做苏州三天旅游指南

然后静静等待几秒钟,AI会开始调用高德地图API,搜集各种数据并为你生成一份详尽的旅行规划。

我的苏州三日游攻略包含了:

  • 每天详细的行程安排和时间规划
  • 景点介绍、门票价格和开放时间
  • 周边餐厅推荐和特色美食
  • 不同景点间的交通方式和预计用时
  • 三天的天气预报
  • 住宿和购物建议
  • 各种实用小贴士

最妙的是,AI还能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调整行程——我看到第二天苏州预报有大雨,它贴心地提醒我准备雨具,并建议安排更多室内活动。

锦上添花:生成打印版旅行攻略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可以让AI为你生成一份精美的A4旅行规划表,方便打印随身携带。

只需输入: 帮我设计一个A4纸张大小的旅行规划表,适合打印出来随身携带

这是我的提示词

# 旅行规划表设计提示词
你是一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和前端开发工程师,具有丰富的旅行信息可视化经验,曾为众多知名旅游平台设计过清晰实用的旅行规划表。现在需要为我创建一个A4纸张大小的旅行规划表,适合打印出来随身携带使用。请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代码实现以下要求:
## 基本要求
尺寸与基础结构
- 严格符合A4纸尺寸(210mm×297mm),比例为1:1.414
- 适合打印的设计,预留适当的打印边距(建议上下左右各10mm)
- 采用单页设计,所有重要信息必须在一页内完整呈现
- 信息分区清晰,使用网格布局确保整洁有序
- 打印友好的配色方案,避免过深的背景色和过小的字体
技术实现
- 使用打印友好的CSS设计
- 提供专用的打印按钮,优化打印样式
- 使用高对比度的配色方案,确保打印后清晰可读
- 可选择性地添加虚线辅助剪裁线
- 使用Google Fonts或其他CDN加载适合的现代字体
- 引用Font Awesome提供图标支持
专业设计技巧
- 使用图标和颜色编码区分不同类型的活动(景点、餐饮、交通等)
- 为景点和活动设计简洁的时间轴或表格布局
- 使用简明的图示代替冗长文字描述
- 为重要信息添加视觉强调(如框线、加粗、不同颜色等)
- 在设计中融入城市地标元素作为装饰,增强辨识度
## 设计风格
- 实用为主的旅行工具风格:以清晰的信息呈现为首要目标
- 专业旅行指南风格:参考Lonely Planet等专业旅游指南的排版和布局
- 信息图表风格:将复杂行程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时间轴
- 简约现代设计:干净的线条、充分的留白和清晰的层次结构
- 整洁的表格布局:使用表格组织景点、活动和时间信息
- 地图元素整合:在合适位置添加简化的路线或位置示意图
- 打印友好的灰度设计:即使黑白打印也能保持良好的可读性和美观
## 内容区块
1. 行程标题区:
- 目的地名称(主标题,醒目位置)
- 旅行日期和总天数
- 旅行者姓名/团队名称(可选)
- 天气信息摘要
2. 行程概览区:
- 按日期分区的行程简表
- 每天主要活动/景点的概览
- 使用图标标识不同类型的活动
3. 详细时间表区:
- 以表格或时间轴形式呈现详细行程
- 包含时间、地点、活动描述
- 每个景点的停留时间
- 标注门票价格和必要预订信息
4. 交通信息区:
- 主要交通换乘点及方式
- 地铁/公交线路和站点信息
- 预计交通时间
- 使用箭头或连线表示行程路线
5. 住宿与餐饮区:
- 酒店/住宿地址和联系方式
- 入住和退房时间
- 推荐餐厅列表(标注特色菜和价格区间)
- 附近便利设施(如超市、药店等)
6. 实用信息区:
- 紧急联系电话
- 重要提示和注意事项
- 预算摘要
- 行李清单提醒
## 示例内容(基于深圳一日游)
目的地:深圳一日游
日期: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
天气:晴,24°C/18°C,东南风2-3级
时间表:
| 时间 | 活动 | 地点 | 详情 |
|------|------|------|------|
| 09:00-11:30 | 参观世界之窗 | 南山区深南大道9037号 | 门票:190元 |
| 12:00-13:30 | 海上世界午餐 | 蛇口海上世界 | 推荐:海鲜、客家菜 |
| 14:00-16:00 | 游览深圳湾公园 | 南山区滨海大道 | 免费活动 |
| 16:30-18:30 | 逛深圳欢乐海岸 | 南山区白石路 | 购物娱乐 |
| 19:00-21:00 | 福田CBD夜景或莲花山夜游 | 福田中心区 | 免费活动 |
交通路线:
- 世界之窗→海上世界:乘坐地铁2号线(世界之窗站→海上世界站),步行5分钟,约20分钟
- 海上世界→深圳湾公园:乘坐公交线路380路,约15分钟
- 深圳湾→欢乐海岸:步行或乘坐出租车,约10分钟
- 欢乐海岸→福田CBD:地铁2号线→地铁4号线,约35分钟
实用提示:
- 下载"深圳地铁"APP查询路线
- 准备防晒用品,深圳日照强烈
- 世界之窗建议提前网上购票避免排队
- 使用深圳通交通卡或移动支付
- 深圳湾傍晚可观赏日落美景和香港夜景
- 周末景点人流较大,建议工作日出行
重要电话:
- 旅游咨询:0755-12301
- 紧急求助:110(警察)/120(急救)
请创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旅行规划表,适合打印在A4纸上随身携带,帮助用户清晰掌握行程安排。

AI会立刻为你创建一个格式优美、信息完整的HTML文档,包含所有行程信息,分区清晰,配色考虑了打印需求,真正做到了拿来即用!

告别旅行规划焦虑症

这套方法彻底改变了我规划旅行的方式。以前要花半天甚至几天的工作,现在10分钟就能完成,而且质量更高:

  • 基于实时数据:不会推荐已关闭的景点或过时信息
  • 路线最优化:自动计算景点间最合理的游览顺序
  • 个性化定制:想要美食之旅?亲子游?文艺路线?只需一句话
  • 省时又省力:把宝贵时间用在享受旅行上,而不是规划过程中

最让我满意的是,这整套流程不需要任何编程知识,人人都能轻松上手。我妈妈都能用!

更多玩法等你探索

除了基础攻略,你还可以用更具体的指令获取定制内容:

"我想了解苏州有什么值得打卡的特色美食" "帮我规划一条适合老人和小孩的苏州慢游路线" "我只去苏州一天,哪些景点必须打卡?" "设计一条苏州园林主题的摄影路线"

每一个问题,AI都能结合高德地图的数据给你最专业的建议。

以后旅行前,不用再痛苦地翻攻略、对比信息、反复规划了。一杯咖啡的时间,完美行程就在你手中。

这大概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的最好证明吧!下次出行,不妨也试试这个方法,让AI做你的专属旅行规划师!

阿里云宣布全面支持MCP服务部署和调用

前天群里还有小伙伴想玩下MCP服务呢,昨天阿里云百炼平台就宣布全面支持MCP服务部署与调用,打通AI应用爆发的最后一公里。

这里是地址:bailian.console.aliyun.com/?tab=mcp#/m…

当然昨晚我也研究了下,简直不要太简单,连注册都省了,下面点立即开通呢就能玩了

下面这个知名爬虫服务我也体验了把,非常简单易懂

创建完应用,提示词录入进去就能用了,连cursor,claude的mcp配置都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体验下。


作者:易安说AI
来源:juejin.cn/post/7491553973112111115
收起阅读 »

不容易,35岁的我还在小公司苟且偷生

前言 前几天和前同事闲时聚餐,约了两个月的小聚终于达成了,程序员行业聚少离多,所幸大家的发量还坚挺着。 期间不可避免地聊到了自己的公司、行业状况以及对未来的看法,几杯老酒之后,大家畅所欲言,其中一位老哥侃起了他的职业生涯,既坎坷又无奈,饭后想起来挺有代表性的,...
继续阅读 »

前言


前几天和前同事闲时聚餐,约了两个月的小聚终于达成了,程序员行业聚少离多,所幸大家的发量还坚挺着。

期间不可避免地聊到了自己的公司、行业状况以及对未来的看法,几杯老酒之后,大家畅所欲言,其中一位老哥侃起了他的职业生涯,既坎坷又无奈,饭后想起来挺有代表性的,征得他同意故记录在此。

以下是老哥的历程。



cold.jpg


程序员的前半生


我今年35岁,有房有贷有妻女有老父母。


出生在90年代的农村,从小中规中矩,不惹事不喧哗不突出,三好学生没有我,德智体美没有全面发展。学习也算努力,不算小题做题家,因为只考了个本科。


大学学费全靠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补贴日用,埋头苦干成绩也只在年级中等偏下水平。有些同学早早就定下了大学的目标,比如考研、比如出国、比如考公,到了大三的时候大家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目标。而我的目标就是尽早工作,争取早日还完贷款,因此早早就开始准备找工作。

也许是上天眷顾,不知道怎么就被华为看重了(那会华为还没现在的如日中天,彼时是BAT的天下),稀里糊涂的接受了offer,没想到却是改变了后面十年的决定。


2013年,深圳的夏天阳光明媚,热气扑鼻,提着一个简单的箱子进入了坂田基地。

刚开始,工作上的一切都很新鲜,每个人都在忙碌,虽然不知道他们在忙什么,但感觉很高级的样子。同期入职的同事都比较厉害,很快就适应了工作,而自己还是没完全应对工作内容,于是下班之后继续留在公司学习,顺便蹭饭。

就这样,很快就一年过去了,自己也慢慢熟悉了工作节奏,但是加班也越来越多了。对于自己来说,为了过节点,6点是晚饭时间,9点是下班时间,12点正式下班。

平凡的日子没什么值得留恋,过一天、一个月、一年、四年都没什么两样,四年里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也数了很多次深圳凌晨的路灯数。


作为深漂,没有遇到深圳爱情故事,也对高昂的房价绝望,于是决定回到二线城市,成为一名蓉漂。
2017年,还是和四年前一样的行李箱,出现在了老家的省会城市,只是那时的我没有了助学打款,怀里也攒下了一些血汗钱。

那时互联网行业发展还是如火如荼,前端的需求量也很大,也得益于华为公司发展越来越好,自己的华为经历很快就拿到了几个offer,选了一家初创公司,幻想着能有一番成就。


2018年底,眼看着房价越长越高,某链中介不断地灌输再不买明天就是另一个价了,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也许是想有个家,也许是想着父母能到省会里一起住,拿出自己做牛马几年的积蓄加上父母一辈子辛苦攒的小十万的养老钱购买了城区里的新房,那会儿的价格已经比前两年涨了一倍多,妥妥的高位站岗,不过想着自己是刚需也不会卖,因此咬咬牙掏出了全部的积蓄怒而背上了三十年的房贷。


房子的事暂时落定了,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没想到老板只想骗投资人的钱,产品没弄好投资人不愿跟进了,坚持了三年,期间各种断臂求生,最终还是落了个司破人走的境地。


2020年,30岁的我第一次被动失业了,幸运的是也找到了另一半。为了尽可能节省支出,房子装修的事我们都是亲力亲为,最后花了十多万终于将房子装好了,虽然很简单但毕竟是自己在大城市里的第一套房子,那一刻,感觉十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背着沉重的房贷,期望能找到一份薪资稍微过得去的工作,于是在简历上优势那行写了:“可加班”。依稀记得有些HR对我进行了灵魂拷问:结婚了吗?有小孩了吗?你都30岁了还能加班吗?。我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公司有需要,我定会全力以赴!


2022年,我们的孩子出世了,队友辞去了工作全心全意带小孩,而我更加努力了,毕竟有了四脚吞金兽,不得不肝。

虽然工作很努力,但成果一般,不是公司的技术担当,也不会是技术洼地。


2023年的某一天,和之前的364天一样的平淡,在座位上解Bug的我突然感觉到一阵心悸,呼吸不畅,实在不行了呼唤同事叫了120,去医院一套检查下来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医生询问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平时加班很多?我说还好,平时也就加班到9点。医生笑了笑说你这种年轻人我见多了,都是压力大的毛病,平时工作不要久坐盯着屏幕多站起来走走。他让我回家多休息,回去后观察了几天还是偶尔会有心悸,再去了另一个医院进行检查,也是没有明确的诊断结果,只是说可能是这个问题,又可能是另一个问题。

过了1个月后,身体上的问题不见好转,我辞去了工作。


2023年末,找了一家小公司,也就是我现在的公司,工资没有涨,仔细算起来还变相下降了。

还是做的业务需求,也没有领导什么人,管好自己就行,直属上级还是个工作几年的小伙。这家公司主要的特点是不加班,技术难度不高,能做多少就是多少,前提是要报风险,领导也不会强迫加班。


就这样到了2024,神奇的是我已经很久没有心悸的感觉了,不知道是不加班还是心态转变的原因。
家里的小朋友也长大了,会说话了。我现在每天下班最温馨的的是她开着门期待我回家的那一刻,她的期盼的眼神就是我回家的动力。


公司在2024年也裁了不少人,领导也找我谈过问问我的想法,我说:我还是能胜任这份工作的。领导说:公司觉得你年级大了一些,工资虽然不是最高,但不太符合行情,你懂的。我说:我懂,可以接受适当的降薪。
就这样,我挺过了2024,然而过了一周领导走了。


2025年,我35周岁了。
现在的我已经彻底接受自己的平庸的事实了。在学生时代,从来都不出色,也不会垫底,就是那类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在工作时代,不是技术大牛,也不是完全的水货,就是普普通通的程序员。


如果说上半生吃到了什么红利,只能说入坑了计算机这行业,技术给我带了收入,有了糊口的基础。没进股市,却被房价狠狠割了一道。


35岁的我,没有彻底躺平摆烂,也没有足够奋发进取。

35岁的我,有着24年的房贷,还好61岁的时候我还在工作,应该还能还房贷。

35岁的我,不吃海鲜不喝酒,尿酸500+。

35岁的我,人体工学椅也挽救不了腰椎间盘突出。

35岁的我,头发依然浓密,只是白发越来越多。

35岁的我,已经不打游戏,只是会看这各种小说聊以慰藉。

35岁的我,两点一线,每天挤着地铁,看众生百态。

35岁的我,早睡早起,放空自己。

35岁的我,暂时还没有领取毕业大礼包,希望今年还能苟过。

35岁的我,希望经济能够好起来,让如我一般平凡的人能够有活下去的勇气。


诸君,下一年再会~祝你平安喜乐,万事顺遂!


太极分两仪,有程序员也有程序媛:30岁的程序媛,升值加薪与我无缘


作者:小鱼人爱编程
来源:juejin.cn/post/7457567782470385705
收起阅读 »

✨说说私活,前端特效开发,以及报价策略✨

web
为啥要写 最能唬人的前端工种是啥?最能出活的前端模块是啥?跟大家讲,真的是搞动画那一块,搞特效那一块,搞3d、webgl那一块。出活,真的出活。 吭哧吭哧一些高深的框架或者死磕一个难啃的技术硬骨头老半天,给不懂技术的人看,他未必能懂,可能他还会心想:”做老半天...
继续阅读 »

为啥要写


最能唬人的前端工种是啥?最能出活的前端模块是啥?跟大家讲,真的是搞动画那一块,搞特效那一块,搞3d、webgl那一块。出活,真的出活。


吭哧吭哧一些高深的框架或者死磕一个难啃的技术硬骨头老半天,给不懂技术的人看,他未必能懂,可能他还会心想:”做老半天,啊?就这...要我来我也会(翻白眼🙄)“。真是这样的。


所以说,唬得住人的,绝b有视觉滚动这一块。


搜一些外国佬的一些产品官网,十个有八个是类似这样的。我们熟悉的苹果官网也是这样的。


封面图.gif


封面图.gif


再多的,我不举例了。


那身为前端的,切图仔的,小卡拉米的,千千万万个我,绝不能说不会。一般人会看到一个官网有这种视差效果,就会打开给你看,问:”你说你是前端,那你会做这个效果吗“。


这个时候,咱一定得把这个ac中间那个字母给支棱起来。不能丢了面。去搜库搜包,借助工具给它搞出来。


不要说不行


要做这种视觉滚动效果,给jym推荐一个库,啥库呢?gsap


这个玩意,能通过最少的代码实现令人惊叹的滚动动画。


外国佬很多网站,甚至我们国内很多官网,搞这种装ac中间那个字母的官网,离不开这个库。


咋用


写原生,不搞框架的:


就用cdn,引就行了: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gsap@3.12/dist/gsap.min.js"></script>

引完这个gsap的库的js呢,完呢,再引入一个插件,叫ScrollTrigger,两者一结合,啥滚动动画能做不出来你说,官网都说了:GSAP的ScrollTrigger插件通过最少的代码实现令人惊叹的滚动动画。


<html lang="en">
// 每个section都有个背景,和一个h1的文字
<section>
<h1>111</h1>
</section>
<section>
<h1>222</h1>
</section>
<section>
<h1>333</h1>
</section>

<body>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gsap@3.12/dist/gsap.min.js"></script>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gsap@3.12.7/dist/ScrollTrigger.min.js"></script>
</body>
</html>

上面就把html那一块写完了,接着写js:


const section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section'); // 获取页面中所有的<section>元素

sections.forEach(se => {
// 从初始到目标的动画
gsap.fromTo(se, {
backgroundPositionY: `-${window.innerHeight / 2}px`, // 向上偏移(初始背景垂直位置为视口高度一般的负值)
}, {
backgroundPositionY: `${window.innerHeight / 2}px`, // 向下偏移(视口高度的一般的正值)
duration: 3, // 动画持续3s
ease: 'none', // 线性曲线
})
})

接下来用到ScrollTrigger插件:


const section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section'); // 获取页面中所有的<section>元素

gsap.registerPlugin(ScrollTrigger); // gsap注册插件ScrollTrigger

sections.forEach(se => {
// 从初始到目标的动画
gsap.fromTo(se, {
backgroundPositionY: `-${window.innerHeight / 2}px`, // 向上偏移(初始背景垂直位置为视口高度一般的负值)
}, {
backgroundPositionY: `${window.innerHeight / 2}px`, // 向下偏移(视口高度的一般的正值)
duration: 3, // 动画持续3s
ease: 'none', // 线性曲线
scrollTrigger: {
trigger: se, // 触发的是当前的section
scrub: true, // 按滚动条去做这个视觉效果
}
})
})

总结


好了,如果你觉得神奇,停止往下看,自个儿去官网瞅一眼,别听我在这瞎叨叨,自己去瞅一眼,它啊,不单单是我说的这种视差滚动效果可以做,还有很多动画可以搞,它是一个动画库,我只是说的其一。


动画滴本质实质上就是数字的变动。动来动去就有了动画。这个库帮我们做了很多活,我们拿来用,我们就关注应该怎么变动数字,哪些数字,就完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时候有效地聪明地灵活地有思路地去运用一些库一些包会让事情事半功倍,让效率提升,让时间缩减,让效果更美妙。


特效


往往,玩这些特效的,💰会报得高:



  • 视差滚动(Parallax Scrolling):通过背景层与内容层滚动速度差异营造空间感,适用于官网、营销页等场景,开发成本低但感知价值高。

    • 3D交互(Three.js/WebGL):如产品展示、虚拟展厅等,结合Canvas或WebGL实现,技术门槛较高但报价可达数万元。

    • 粒子动画(Particles.js/GSAP):用于登录页、Loading动画等,开发周期短但视觉效果突出,适合按模块打包报价。

    • SVG路径动画:适用于图标、数据可视化等场景,通过GreenSock等工具实现,复杂度可控且客户感知专业性强。




推荐大家工具,或许对你当前比较恼火的无法着手的特效,可能有思路:GSAP(动画库)、Three.js(3D渲染)、Pixi.js(2D渲染)。


报价策略:优先选择视觉效果显著、开发效率高的特效类型(如视差滚动、3D交互),报价可以溢出点,客户会觉得干了很多活才出这么牛的效果,交付的时候,特别是官网,也不会说太干巴巴,就只是图垒字,字垒图这种。有动画的官网,会使得更多的阅览量,触动更多的购买欲。


作者:小old弟
来源:juejin.cn/post/7495938507212177448
收起阅读 »

中年程序员,看不惯大公司,去小公司了

我想多些技术传奇,但是为啥总是那么多曲折的世俗故事,这也是别扭极了。 我博客这儿有技术方案,也好多IT行业的狗血故事。盘点了一下,都快成系列短剧了。 再往前,故事更多。而且总是引发着网友的讨论,以及成千上万的关注量。 今天这个故事,讲的是我放弃了大公司,...
继续阅读 »

我想多些技术传奇,但是为啥总是那么多曲折的世俗故事,这也是别扭极了。



我博客这儿有技术方案,也好多IT行业的狗血故事。盘点了一下,都快成系列短剧了。



再往前,故事更多。而且总是引发着网友的讨论,以及成千上万的关注量。



今天这个故事,讲的是我放弃了大公司,去了小公司的故事。


刚辞职离开的公司,是超过500人的企业,不缺钱,很土豪。再之前的公司也都是几百人的公司,最次也是新三板挂牌。而现在,我却入职了一家不到10个人的小公司。


我没疯。


咋说呢?我从大公司干了十多年,又能怎样呢?无非就是混日子,混工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态还能维持多久呢?我并不想混一天是一天。


很多朋友说,你怎么不继续去大公司?目前的大环境,大公司稳定,抗风险能力强。


但是,我刚辞职的这家就是挺大的公司,其实也并不“稳定”。


我依然是修炼不够,同时不愿躺平之心游丝尚存。



上一份工作,我以为找到了职业生涯的终极归宿,因为它太契合我了。可以说,它需要我,我也需要它。


我做教育信息化10年了,从手机到平板,从客户端到服务端,从硬件到软件,从团队管理到技术方案,再到后来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领域。说实话,即便如此,我想找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依然不容易。因为,一个行业待久了,技能窗口变得既深又窄。比如试卷的电子化和批阅,我就研究了3年,可以说做到了行业领先。


但是,并没有几家公司需要这类冷门的技能。


同样,公司这边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找一个经验丰富的业内人,也很难。


我需要一个平台,让我继续研究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我有信心让他成为行业领先。而公司需要一个员工帮它打造专业领域的业务,它也有能力供给我可观的收入。


因此,我俩一拍即合。


这家公司规模大,资金链充足,福利待遇又好。我一度认为,我的职业生涯终于可以稳定下来了,这是个好平台,我立志干到退休。


但是,我错了。


有一天,突然一个同事找到我,说要跟我谈谈。


这个同事不是行政不是HR,也不是我的领导,工作上和我也没有交集。离下班还有1分钟,给我发钉钉让我下班别走。



我当然不惯着他,我问他什么事情。他回复说,等他写完代码。


我说,我还有事,要去车站接人,请尽快。


他叫我去会议室,他告诉我说,我这个岗位是因为有临时需求才招聘的,现在我把活干完了,他也能接手,我就可有可无了。


我问什么意思,要裁我吗?


他说不是,现在只有他能救我,他一句话,我就能留,另一句话,我就得走。


第一次谈话,就这么结束了。算是一个下马威。


第二天,我去找我的直属领导。我问昨天找我谈话的那个白胖子什么角色,他说的话可不可信。


领导说,一半可信,一半不可信。


可信之处在于他是新来高管老郭身边的红人,老郭对他言听计从。不可信之处是他什么都不懂,一动代码就捅娄子,根本接不了我写的AI项目。


后来,我也见识到白胖子的能力,就是特别自信,他知道fastjson是阿里的开源项目,所以它笃定fastapi也必定是阿里开源的。这一点让老郭非常欣赏,因为白胖子总是有肯定的回答。而其技术只会说:可能……也许……大概……不敢保证……


有一次白胖子专门设计陷害一个老实同事,结果得到了老郭的大力支持。这一举动让其他同事既不满又无奈,更多的是害怕。而白胖子则以此示威,更加自信。


后来,白胖子又找我谈话。


他说他不想找我,但是老郭老问,他不得不找我。


他找我的主要目的是跟我谈我该怎么被安排的问题。他说,我现在很尴尬,原因是我的工作很差。主要体现在负责的项目太少,因为目前我手头就一个从0到1自研AI的项目。


我很震惊,手敲一个从0到1的自研AI项目,而且我只报了1个月的工期,保证保质保量地完成,这还不够炸裂吗?!做完了,就是公司的自主知识产品,可以申请专利的那种!这可是一个大项目,类似的项目,我上家公司投入几十万都没干成,后来我用2个月时间做了出来,当时我还受到了集团董事长的接见。


而在这里,我分析需求做定制开发,居然被谈话,理由是活太少?!


他说,你看看别人:小张,这个月干了5件事:修改A项目首页的弹窗文案,将“你好”改为“您好”;给B项目一个500行代码的类加了35条注释;C项目实现了登录功能,代码提交量为1500行……


你说说,人家手里5个项目,而你1个项目,这是5倍的差距。


我说,郭总也这么看吗?白胖子说,当然,郭总多厉害,肯定知道5大于1,小学生都知道。


那怎么办……我问他。他说,我早就说过了,现在只有我能救你。你要有空,我们先吃个饭聊聊,合适的话,我叫上郭总再一起吃个饭……


我说,如果不合适呢?他说,我现在站在个人角度给你聊,要是站在公司角度……


“公司角度怎么样?”


“现在就可以走流程了!你个人能和法人玩得起吗?”


我说,我再想想。


后来,他又找我。



这次,我留了个心眼,打开了手机录音。他还是哪些话,基本就是打压和威胁,只不过更重了一些。


这次我跟他顶嘴了,我说要谈离职也是人事跟我谈,你既不是人事也不是我领导,你没有资格。


最后不欢而散。


回到座位后,我听到从远处传来郭总的声音:怎么这么过分……那怎么能行……简直是不像话……


次日,我已经不打算在这干了。理由是小白胖子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这种人我见多了。但是你一个集团高管居然受制于他,这就奇葩了。


我就把录音发给了HR总监,面谈了一会儿。总监说,我们了解下情况。


我感觉这类情况很严重,没想到公司会这么对待员工。如果不是公司的意思,那么个人行为更恶劣。


结果,HR将情况告知了郭总,让郭总找我聊聊。


我原来以为只是白胖子的个人想法,因为一个花十几万猎头费聘来的大集团高管,不至于境界那么低,偏听偏信,一点技术上的判断力都没有。但是,后来跟郭总一聊发现,他的想法完全受白胖子影响。换句话说,郭就是个傀儡,他也不了解该如何工作,完全听白胖子的。也就是郭当皇帝拿工资,任命白胖子为常务皇帝干活。


郭说,现实情况就是你可有可无。如果你足够听话,我肯定会保你。如果不听话,那么他只能重新招人。


这还有什么理由待下去呢?我提出了辞职。


一开始,白胖子一派很开心,马上就批准我的辞职。后来,他们开始紧张了起来。


据说,白胖子原计划将我搞走后,引入他的认识一个熟人进来。



但是他的人来面试之后,履历不匹配,还要价太高,远超出我的薪资,公司没有同意。结果,“人傻、钱多、速来”的换人计划落空,我又被搞走了,导致AI项目无人接手了。


现在,他们赶紧启动招人,并且尽量拖着不让我走。


这个公司离职交接很快,这是几十年的传统。你一旦提出离职,不管何种岗位,是否有交接人,三两天必定办完手续走人。


但是,我破纪录了。我被卡了半个多月,愣是不给我办离职手续。一催就说,法律规定30天才能走。



这就矛盾了,前期你说我可有可无,是个可怜虫,现在又不让我走。


后来,我就催。我说没活了,还留我干什么?结果他们给我安排改bug的工作。我的AI项目识别率99%,他们测出那识别不了的1%算bug,让我修改。



改不出来,就不办手续。


搞得我都想留下来了,留下来让你们辞退我得了,还能拿赔偿。
最后,多方运动,终于办完了手续。
就在最后运维、财务、人力全部都签完字了,还是不给离职证明,说要改bug到满意为止。



从业这么多年来,没有经历这么恶心的事情。


最后,总算是走了。


一个月后,发了离职工资,金额不对。我找公司专门负责工资核算的员工,打电话不接,加微信不通过。托其他同事的关系,才要到了工资条。后来,他们居然还想问我工作上的问题。



这就是大公司,以及大公司里的人情世故。


后来,也听到很多同事的吐槽,说公司如何如何。



一入职白胖子就会鼓动新人去请领导吃饭,表示站队。我就是没有站队,导致被针对。


还有,一动代码就捅娄子的白胖子,曾经动过一次代码,结果捅了大篓子。导致集团追责,技术部全体员工都被扣了工资。因为白胖子通过口若悬河的说辞,让自己完全撇清了关系。因此部门领导扣了全体同事的,唯独没扣白胖子的。结果,同事找到了Git代码提交记录,发现完全就白胖子自己一个人的疏忽造成的。这就是“集体闹绩效事件”。但是,即便集体闹,也没什么用。


我最反感的是即便大家都知道此人横行霸道,但是大家依然无能为力。


因为这个公司太大了,管事的人太多了,导致都管不了,也改变不了。现实情况是只有老板能管,但是老板很信任他建立的体系。


如果有人把白胖子的事迹告诉老板,那老板会狠批告密者,这叫打小报告,是严重违纪。因为公司有七八个部门,大约上百人专门做人员的评价工作,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进行风气整治和文化的净化。


但是,这些部门都知道白胖子的事迹,就算都觉得不对,谁来下这个手?肯定不是自己!这是得罪用人部门的事情。那就等老板知道了,老板发了话,大家才抢着干。但是老板又不让打小报告,永远不会知道。那就是用人部门说了算。用人部门又听白胖子。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白胖子没人能管得了。


在一个很大的体系里,最大的成本就是管理成本,也就是让这个体系能运转的成本。得有200人做服务才能支撑另外200人能正常上下班。


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大公司的反应速度太慢了。


我从0到1做一个同样需求的AI项目,我在10人企业只需要1个月,在100人企业需要3个月,而在这里,可能1年都干不完。因为周边的东西太多了。会有太多的部门卡你,有功都来抢,有锅都来甩。开不完的罗圈会,写不完申请,以及数不清的明枪暗箭。咱们是技术人,不是朝堂上的政治家。


我实在是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这些人身上,我更愿去研究AI,研究教育。


而小公司就不一样了。可以直面老板,可以直面客户,可以直面技术。行动迅速敏捷,效率高。


如今的市场变化很快,需要快速响应,需要快速迭代,需要快速试错。新模式的爆发速度,让人猝不及防。


跟着小公司老板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会亲历一个想法从诞生到落地,这些我全程都会亲历,这很有可能就是我的以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愿意待在能养老的地方,反而愿意去折腾,去挑战。因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目前入职了一家小公司,不用打卡,不用写各种汇报材料,不用请领导吃饭,同事间关系简单,老板有活力,有想法,有干劲。中午吃完饭,会去园区里走走,晒晒太阳,听听鸟叫,高效率工作,大家也经常和老板有那种面红耳赤的讨论,这在集团企业内是不敢想的,更有一种独立人的自主感。我所写的代码,客户、同事和自己都满意,这是我非常喜欢的。


我一直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从不委屈自己的内心。我一个老领导生病了,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术后,医生不让他抽烟喝酒。后来,他轻度抑郁。医生开始让他每周不能超过2顿酒,每天不超过3支烟。他问医生,为什么现在又可以了?医生说,相比于抑郁症,抽烟喝酒的伤害更小一些。心情对人体的影响,胜过肉体的伤害。工作十多年,我几乎都是裸辞。找工作也基本不内推,走网上投简历。每次也都找的挺好,下一家总能解决上一家的问题。当然,新一家也会有新的问题,但每次都是迈上一个新台阶。干这行,能进步就好。


不委屈自己的内心,也不委屈自己的能力。一切都有解决方案,未知的变化胜过已知的不变。


期望我现在的公司越来越好。也祝原来的公司蒸蒸日上。


另外,我相信白胖子以后肯定比我混得好,甚至我相信他去另一家公司依然能混得风生水起,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坚守我自己内心的信念。


这就是各有各的道。我老领导经常召集众兄弟给他帮忙,我们多数也是友情出演。他经常感慨,自己也狠不下心去干一些坑蒙拐骗的活,即便他知道别人干项目就是“要么坑客户,要么坑自己”,他也依然选择自己吃点亏。不然他也能混的风生水起。但是,也正是因为他这么做,他才能召集起来我们这一众兄弟。我们本就不是耍心机的人,因此才愿意向他靠拢。他要变了,虽然我们也很一般,那他身边该换人了。


都有各自的活法,无所谓好坏之分。


作者:TF男孩
来源:juejin.cn/post/7496709980680863744
收起阅读 »

阮一峰推荐to-unocss,尤雨溪点赞

web
最近投稿了阮一峰周刊 to-unocss 的网站。 这个网站可以直接将 style 转换成 UnoCss 语法, 他内部使用了 transform-to-unocss 的库,可以直接将 SFC 页面转换成 UnoCss SFC,这个特性,它能带来的收益就是,...
继续阅读 »

image.png


最近投稿了阮一峰周刊 to-unocss 的网站。


image.png
这个网站可以直接将 style 转换成 UnoCss 语法, 他内部使用了 transform-to-unocss 的库,可以直接将 SFC 页面转换成 UnoCss SFC,这个特性,它能带来的收益就是,可以将你原本 sasslessclassinline-style 转换成 UnoCss 然后原子化这样 class 能够最大限度被复用,对于 inline-style 被转换后还能带来性能收益,其他转换后能极大程度上减少打包后 css 体积, 当然 transform-to-unocss 底层还有一个 ]transform-to-unocss-core 的支持,能够将一长串的 style 输入,编译成 UnoCss 语法的输出,他已经用在用户量不错的 figma 插件的 fubukicss-tool 之中,当然处理 UnoCss,我同样做了 Tailwind 的一套,如果你是 UnoCss 新手,你一定要试试这个网站 to-unocss ,如果你是 vscode 用户可以按住 Unot 这个插件,他提供了 vscode hover inline-style 提示转换和整个 SFC page 转换的强大能力


视频演示: http://www.bilibili.com/video/BV1HY…


作者:Simon_He
来源:juejin.cn/post/7499251236128342067
收起阅读 »

WC!一键微信聊天记录MCP!老板监工神器!

作者:前端开发爱好者 上班经常摸鱼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老板们的监工神器来了! ChatLog 是一款开源的聊天记录分析工具,能够帮助用户高效解析、可视化和挖掘聊天数据中的关键信息。 它支持从本地数据库文件获取微信、QQ、Telegram 等主流聊天工具的聊天...
继续阅读 »

作者:前端开发爱好者


上班经常摸鱼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老板们的监工神器来了!


ChatLog 是一款开源的聊天记录分析工具,能够帮助用户高效解析可视化挖掘聊天数据中的关键信息。


图片


它支持从本地数据库文件获取微信QQTelegram 等主流聊天工具的聊天记录,并通过智能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功能,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


无论是个人社交分析团队协作优化,还是商业场景的客户对话洞察,ChatLog 都能提供强大的支持。


ChatLog 核心特点



  • 智能分析:自动提取聊天记录中的高频词情感倾向活跃时段等关键指标,帮助用户快速了解聊天内容的核心信息。

  • 多平台支持:兼容微信QQTelegram 等主流聊天工具导出的数据格式,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 数据可视化:生成词云时序活跃图关系网络图等,直观呈现聊天特征,让复杂的数据一目了然。

  • 隐私保护本地化处理数据,无需上传云端,确保信息安全。用户可以放心使用,无需担心隐私泄露。

  • 自动化报告:一键生成分析报告,支持导出 PDF/Excel,便于分享与存档。


如何快速使用


安装 ChatLog


ChatLog 提供了两种方式安装,一种是直接下载预编译版直接安装,另外一种就是下载源码方式安装



go install github.com/sjzar/chatlog@latest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直接使用 预编译版 就能满足大部分需求,除非你需要做二次开发的可以下载源码本地运行


图片


执行 ChatLog 启动 Terminal UI 界面。


图片


使用 ↑ ↓ 键选择菜单项,按 Enter 确认选择,按 Esc 返回上级菜单,按 Ctrl+C退出程序。


MCP 集成指南


运行 ChatLog,完成数据解密并开启 HTTP 服务


以 ChatWise 使用 MCP SSE 为例,


在 URL 中填写 http://127.0.0.1:5030/sse,并勾选 动执行工具,点击 查看工具 即可检查连接 chatlog 是否正常:


图片


测试功能是否正常:


图片


更多 MCP 集成指南 查看https://github.com/sjzar/chatlog/blob/main/docs/mcp.md


“牛马”开始慌了?


在日常工作中,微信等工具已成为“牛马”日常沟通的重要工具。


海量的聊天记录中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却往往难以高效利用。


图片


ChatLog 的出现,无疑为“牛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更高效地管理和分析微信聊天记录。


老板会不会用这个工具来分析我们的聊天记录?


随着 ChatLog 这样的工具出现,不少 “牛马” 开始担心:


老板会不会用这个工具来分析我们的聊天记录?以后摸鱼的时间是不是都没了?


图片


但实际上,ChatLog 的出现更多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聊天记录,提高工作效率。


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总结群聊内容,提取聊天记录中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例如:



  • 快速查找聊天内容:通过关键词搜索,快速定位到重要的聊天记录。

  • 每周工作总结:自动生成聊天记录的总结报告,帮助我们快速回顾本周的工作重点。

  • 提取关键信息:从大量聊天记录中提取关键信息,比如客户的需求、项目进展等,方便我们进行后续的工作安排。


总之,ChatLog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开源聊天记录分析工具。


它不仅支持多种主流聊天工具的数据格式,还提供了智能分析、数据可视化和自动化报告生成等功能。



作者:独立开阀者_FwtCoder
来源:juejin.cn/post/7496033842748571698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