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两年以来,被磨圆滑了,心智有所成长……
刚毕业时候年轻气盛,和邻居组的老板吵了几句。后来我晋升时,发现他是评委…… 曾经的我多么嚣张,现在的我就多么低调。
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几年来,我总结了工作上的思考……
工作思考
- 有效控制情绪,在沟通时使用适当的表情包以传达善意。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应避免争吵。只有和气相处,我们才能推动工作的进展。
- 在讨论具体问题之前,先进行一些预备性的交流。情绪应放在第一位,工作讨论放在第二位。如果对方情绪不好,最好选择另一个时间再进行讨论。
- 在与他人交流时要保持初学者的态度和需求,不要用技术去怼人。
- 进入新团队先提升自己在团队的业务能力,对整个系统有足够的了解,不要怕问问题和学习。不要新入职就想毁天灭地,指手画脚 ”这里的设计不合理,那里有性能瓶颈“。
- 在各个事情上,都要比别人多了解一点。对于关键的事情要精通,对于其他事情也要多花一点时间去投入。
- 遇到困难时,先自己思考和尝试解决,然后再请教他人。不要机械地提问,也不要埋头一直搞而不主动提问。但如果是新入职,可以例外,多提问总没有坏处,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提问。
- 当向他人求助时,首先要清晰地阐述自己正在面临的问题、目标、已尝试的方法以及所需要的帮助和紧迫程度。所有的方面都要有所涉及。在提问之前,最好加上一句是否可以帮忙,这样对解决问题是否有帮助更加明确。因为别
- 一定有时间来帮助你,即使有时间,你也不一定找对了人。
- 在明确软件产品要解决的业务问题之前,先了解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与业务的对应关系。
- 主要核心问题一定要提前叙述清楚,不要等别人问
- 要始终坚持追踪事情的进展,与与自己有交互的队友讨论接口,并关注他们的进度,以确保协调一致。
- 要主动向队友述说自己的困难,在项目延期或遇到困难时,要主动求助同事或领导,是否能分配部分工作给其他人,不要全部自己承担。
- 如果预计任务需要延期,要提前告知领导。如果有进展,也要及时向领导汇报。
- 如果无法参加会议但是自己是会议的重要参与者,一定要提前告知领导自己的进度、计划和想法,最好以书面形式或电话告知。如果可以远程参加,可以选择电话参加。除非有极其重要的事情,务必参加会议。不要假设别人都知道你的进度和想法。
- 要少说话,多做事。在开会时,不要凭借想当然的想法,可以询问其他小组的细节,但不要妄自揣测别人的细节,以为自己是对的。否则会被批评。
- 程序员如果经验丰富,很容易产生自我感觉良好的情绪。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使用自己没有使用过的东西,并进行充分的测试,这样才能减少问题的出现。要提前考虑好所有细节,不要认为没有问题就不加考虑。要给自己留出处理问题的时间,并及时反馈并寻求帮助。
- 当与他人交流时,要始终保持有始有终的态度,特别是当寻求他人帮助时,最后一定要确认OK。要胆大心细,不要害怕犯错,要有成果,要快速并提高效率,不择手段地追求快速,并对结果负责。工作一定要完成闭环,要记事情要好,记住重要的事情并使用备忘录记录待办事项。
- 每完成一个项目后,应该回顾一下使用了什么知识、技能和工具。要总结并记录下这些,并与之前积累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关联。如果发生了错误,也要记录下来,并将经验进行总结。
- 每天早上先思考今天要做什么,列出1、2、3,然后每天晚上下班时回顾已完成的任务、未完成的任务以及遇到的问题。
- 如果有待办事项没有立即处理,一定要用工具记录下来,不要心存侥幸以为自己能记住。
代码编写和技术问题
- 在代码编写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对于代码审核之前,要自己好好检查,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
- 对于代码审核,不要过于苛刻,要容忍个人的发挥。
- 在提交代码给测试之前,应该先自行进行测试验证通过。
- 如果接口没有做到幂等性,那就会给未来的人工运维增加困难。当数据存在多份副本时,例如容量信息和上下游同时存在的资源,需要评估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以及解决方法。可以考虑通过数据校准或严格的代码编写来保证最终的一致性,或者考虑只在一方保存数据或以一方的数据为准。一旦出现数据不一致,则以其中一方的数据为准,无需人为干预即可自动达到数据再次一致。
- 要学会横向和纵向分割隔离系统,明确系统的边界,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并发合作开发和运维,提高效率。各个子系统应该独立变化,新的设计要考虑向后兼容性和上下游兼容性问题,包括上线期间的新老版本兼容。在设计评审阶段就应该重视这些问题。
- 如果在代码审查中无法发现业务问题或代码风格问题,不妨重点关注日志的打印是否合理和是否存在bug。
- 在依赖某个服务或与其他服务共享时,要确认该服务是否要废弃、是否是系统的瓶颈,以及是否可以自己进行改造或寻找更优的提供者。
- 使用缓存时注意预热,以防止开始使用时大量的缓存未命中导致数据库负载过高。
- 在使用rpc和mq、共享数据库、轮询、进程间通信和服务间通信时,要根据情况做出选择,并注意不要产生依赖倒置。
- 在接口有任何变动时,务必通过书面和口头确认。在这方面,要多沟通,尽量详细,以避免出现严重问题!毕竟,软件系统非常复杂,上下游之间的理解难以保持一致。
- 尽可能使用批量接口,并考虑是否需要完全批量查询。当批量接口性能较差时,设置适当的最大数量,并考虑客户端支持将批量接口聚合查询。批量接口往往是tp99最高的接口。
- 对于系统重要设计和功能,要考虑降级预案,并加入一些开关来满足安全性和性能需求。
- 如果数据不一致,可以考虑对比两方的不一致数据并打印错误日志,例如es/db等。
- 在系统设计之前,要充分调研其他人的设计,了解背景和现状。
- 废弃的代码应立即删除,如果以后需要,可以从git中找回。如果实在不想删除,也要注释掉!特别是对外的rpc、http接口,不使用的要立即删除,保持代码简洁。接手项目的人不熟悉背景情况,很难判断这段废弃代码的意义,容易造成混乱和浪费时间。要努力将其和其他有效代码联系起来,但这很困难。
- 在代码中要有详尽的日志记录!但是必须有条理和规范,只打印关键部分。对于执行的定时任务,应该打印足够详细的统计结果。最好使用简洁明了的日志,只记录最少量但最详细的信息,反馈程序的执行路径。
- 如果接口调用失败或超时,应该如何处理?幂等和重试如何处理?
当你写下一行代码前
- 要明确这行代码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如何处理,是将异常隔离、忽略还是单独处理,以防遗漏某些异常。
- 需要确保该行代码的输入是否已进行校验,并考虑校验可能引发的异常。
- 需要思考由谁调用该代码,会涉及哪些上游调用,并确定向调用者提供什么样的预期结果。
- 需要确定是否调用了一个方法或接口,以及该调用是否会阻塞或是异步的,并考虑对性能的影响。
- 需要评估该行代码是否可以进行优化,是否可以复用。
- 如果该行代码是控制语句,考虑是否能简化控制流程是否扁平。
- 对于日志打印或与主要逻辑无关的输出或报警,是否需要多加关注,因为它们可能还是很重要的。
- 如果代码是set等方法,也要仔细检查,避免赋错属性。IDE可能会有误提示,因为属性名前缀类似,set方法容易赋值错误。
当你设计一个接口时
- 接口的语义应该足够明确,避免出现过于综合的上帝接口
- 如果语义不明确,需要明确上下游的期望和需求。有些需求可以选择不提供给上游调用。
- 对于接口超时的处理,可以考虑重试和幂等性。在创建和删除接口时要确定是否具有幂等性,同时,幂等后返回的数据是否和首次请求一致也需要考虑。
- 接口是否需要防止并发,以及是否成为性能瓶颈也需要考虑。
- 设计接口时要确保调用方能够完全理解,如果他对接口的理解有问题,就需要重新设计接口。这一点非常关键,可以通过邮件确认或者面对面交流来确保调用方理解得清楚。
-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定期关注队友的开发进度,了解他们是否已经使用了接口以及是否遇到了问题。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上下游和相关方,包括产品和测试人员。要想清楚如何对接口进行测试,并与测试人员明确交流。
- 最好自己整理好测试用例,不要盲目地指望测试人员能发现所有的bug。
- 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批量处理这个接口,以减少rpc请求的次数。但即使是批量处理,也要注意一次批处理最多处理多少条记录,不要一次性处理全部记录,避免由于网络阻塞或批量处理时间过长导致上游调用超时,需要适度控制批量处理的规模。
来源:juejin.cn/post/7306025036656787475
地表最强全息 AR 眼镜问世!Meta 十年绝密豪赌烧 10 亿,现场开箱老黄亲测
【新智元导读】就在刚刚,小扎携掉最强 AR 眼镜 Orion 登场!Meta 首款 AR 眼镜,苦研十年后,终于诞生了,成本高达 10000 美元。果然,小扎让我们离元宇宙又近了一步。这会是一次全新的范式转变吗?
Meta 首款 AR 眼镜,终于亮相了!
酝酿十年,烧钱数十亿,作为小扎元宇宙宏图大业的一部分,我们今日终于得见 Meta AR 眼镜的真容。
这款名为 Orion 的产品,由带 MicroLED 投影的眼镜、人机交互的腕带、提供计算能力的小盒子组成。
轻快的外观,领先行业的 AR 体验,Meta 再为业内做出开创性的壮举。虚拟现实世界的入口,元宇宙的雏形,或许就是这般样子。
有趣的是,因为制作成本高达 10000 美元,这款眼镜本次仅做展示之用,是产品原型,并不会正式发售。
英伟达老黄已经试戴上了
每个计算平台,都会带来我们与设备交互方式的范式转变。上一次是鼠标、智能手机,这一次,会是 AR 眼镜吗?
此外,在 Meta Connect 2024 发布会上,其他重要产品也悉数亮相——
Meta Quest 3S 头显眼镜发布;Meta Ray-Ban 眼镜上线新功能;Meta 首个拥有多模态能力的开源大模型 Llama 3.2 亮相。
AR 眼镜:元宇宙入口的新范式?
地表最强 AR 眼镜,终于诞生了!
在昨晚的发布会上,小扎激动地向全世界展示了这款地表最强 AR 眼镜。
研发过程,经历了整整十年。目标很简单,但技术挑战却极其艰巨。
目标有多简单,无非是要满足是眼镜而非头戴设备、无线、重量不超过 100g、宽广视野、全息显示、清晰度够高、能捕捉到细节、亮度足、在不同光线下都能看清、显示面积够大、足以呈现电影银幕或多个工作用显示器、能透过它看到外界这些要求罢了。
研发工程师们呕心沥血了整整十年,终于做出了 Orion。
注意,这不是透视效果,这是物理世界上面叠加了全息图
如果收到消息,你不必掏出手机,只要在全息图中做出几个手势,就可以回复了。
远方的人,可以以全息图的形式瞬间传送到你身边。
敲敲手指,你就可以玩纸牌、象棋、全息乒乓球了。
小扎表示,Orion 会给未来的元宇宙世界提供更多入口。
可以说,它包含着 AI 空间计算终极形态的野心。
比起苹果过于笨重的 Vision Pro,Orion 的确有了未来空间计算 AI 设备的雏形。
此次发布的 Orion,具有宽视野显示器,内置无线 AI,是 Meta 十年来一直致力实现的事。
显示器
在 Orion 中,Meta 选择了微型 LED 显示器。
可以说,这款 AR 眼镜的最大挑战,就是显示器。
由于需要以不符合原理的方式弯曲光束,团队需要建造一个全新的显示架构。
它可以让眼镜框架中的微型投影仪将光线射入波导,将纳米级 3D 结构打印到透镜中,使光线发生折射,从而在我们的环境中显示不同深度和尺寸的全息图。
为此,团队没有使用玻璃光学器件,而是使用了碳化硅的新材料。
后者很轻,不会产生奇怪的光学伪影或 C stray 散光,且具有非常高的折射率,这,就是实现大视野和有效利用光子的关键。
散热
另一个挑战就是散热。我们不可能把风扇塞进一副眼镜里,怎么办呢?
唯一消除热量的方式,就是将其辐射出去。
团队做了两件事。首先,框架由散热材料镁制成。其次,Orion 中的许多定制组件也是用镁材料设计。
而且团队构建了数十个定制硅芯片,不仅节能,还能针对 AI 机器感知和图形算法进行优化。
这样,Orion 就可以采用手眼跟踪以及 slam 算法,大大降低了算法所需的功耗。
外形
Orion 的尺寸为一英尺,具有光学对准功能,精度达到了人类头发丝厚度的 1/10。
它有七个微型摄像头和传感器,尺寸很小,因而可以嵌入镜框边缘。
Meta 表示,在目前最小的眼镜外形中,他们实现了可用的最大视野。
这使得数字内容能与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融为一体。
全新互动模式:肌电图腕带
传统的 AR 眼镜,是用语音控制和手眼跟踪来导航用户界面。
但 Meta 认为,我们还需要一种更谨慎、私密的全新方式,跟 AR 眼镜进行交流。
这就是全新上线的肌电图腕带和眼球注视功能。
腕带会检测你的神经运动信号,这样你就可以用手势进行点击。
只需看着目标,就可以进行选定。
总之,Orion 的输入和交互系统,将语音、眼镜注视、手部追踪和 EMG 腕带无缝结合,让我们可以更轻松、更快、更舒适地操作。
AR 眼镜能否成为主流?Meta 表示,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实现。
第一,能否实现根本性的技术突破,比如将大显示屏融入一副普通眼镜中?
第二,什么用例是你只能在 AR 眼镜上操作,不能在其他设备上完成的?
而 Orion 原型,就是 Meta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这个原型是对未来的一瞥,现实已触手可及。
虽然作为消费产品,它的价格仍然昂贵得吓人,但毫无疑问,它可能是未来最先进的消费电子产品,是自智能手机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新设备。
在下一波以人为本的计算浪潮中,借助 Orion,Meta 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戴上头显办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Meta 将微软办公软件集成到应用之中,画布延展,多人协作,打工人都不曾想到,未来办公这么美好。
很快,Quest 头显也将轻松连接到 Windows 11 个人电脑上,通过键盘直接配对。
电脑屏不够用,也不用外接显示屏了,一个 Quest 头显就能实现。
Meta 称,我们正在建设的:不是下一个游戏平台,而是下一个计算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你可以看电影、听音乐、做电子表格、与朋友一起玩游戏,闲逛,甚至聊天。
因此,计算平台系统 Horizon OS,便是开启这一幕最理想的界面。
会上,Meta 还公布了基于 Horizon OS 平台上工具更新。
主要有扩展混合显示功能的套件,比如音频到表情、声线追踪(ART)、微手势、直通摄像头访问 API 等。
如下,是通过微手势触发移动的示例。
另外,在虚拟化身上更新,Meta 计划让照片在虚拟空间动起来。
这就非常类似,苹果 Vision Pro 中的「空间视频」。
这里,Meta 将其称之为 Hypersscape,可以将你带入照片中的虚拟世界,就像是在一个平行时空中的自己。
这背后就利用高斯渲染技术,通过云渲染和流媒体方式,让其在 Quest 3 头显中活灵活现。
小扎在主旨演讲中,展示了纽约 Daniel Arsham 的艺术家工作室。
通过手机扫描房间,并在 Horizon 中便可轻松将物理世界,带到数字世界中。
根据官方定价,配备 128GB 入门级 Quest3S,仅需 299.99 美元。256GB 存储空间,售价 399.99 美元。
想要直通顶级体验,那就得配上 512 GB Quest 3。
新增记忆能力,Ray-Ban 眼镜再升级
另一边,首发自研 AR 眼镜之外,Meta 还为 Ray-Ban 眼镜更新了一些新功能。
几个月前,集成 Meta AI 助手眼镜,大秀了一场。
这次,Meta 称不用说「嘿,Meta」,直接用唤醒词即可开启对话,让人与设备之间交谈更丝滑。
比如,当你拿起面前这件衣服,盯着它并表示,「帮我记住这件夹克,这样我就可以向 Nas 展示」。
同时,Ray-Ban 眼镜新增了记忆功能。
假设当你打飞的到了某个地方时,不必绞尽脑汁记住自己在哪里,眼镜就可以为你代劳了。
而且,更贴心的是,你可以用自己声音设置一个提醒——安全着陆时,三个小时内给妈妈发短信。
眼睛看哪,Ray-Ban 便会指向哪。
比如,看着传单上的电话号码、或者二维码,眼镜可以根据你所看内容,采取行动。
另外,眼镜的视频输入正添加 Meta AI 助手支持,方便获得实时的帮助。
当你去另一座城市,遇到新的地标,或者想要了解下一步旅行计划,直接可以与 Meta AI 实时交流。
大会上,Meta 还预告了下一个新功能——实时翻译。
当你与西班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的人交谈时,可以通过眼镜的开耳扬声器,直接听到的是「英语」的版本。
小扎现场和同事演示了,西班牙语和英语如何无缝交流精彩一幕。
这简直就是异域旅行者们的福音,完全无障碍畅玩全世界。
总结一波:Quest 3S 头显、雷朋智能眼镜、全息 AR 眼镜、Llama 3.2 大模型…… 这届 Meta Connect 2024 大会,小扎赢麻了。
参考资料:
来源:juejin.cn/post/7418507128871993363
为什么年轻人要珍惜机会窗口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机会窗口以及为什么要珍惜机会窗口?首先从我个人的经验出发,我觉得不管是在学习,在职业,在投资,现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是有很多非常好的机会的。但是这些好的机会又不经常有,那到底如何定义好机会,又如何抓住机会?那这里面先说一下什么叫好的机会。
什么是好机会
就以职业的成长性来说,互联网整个行业的二十年蓬勃发展就是极好的一个机会,大概从20年起到如今这个时间段都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那指的就是哪怕你的能力稍微弱一点,你都能够在这个机会里面找到自己的红利。比如我有很多稍微找我几届的同事或者主管,他们可能在学历或者能力方面都没有特别高,但是正因为赶上了红利,他们的晋升特别快,拿到了股票也特别多,我好几个同事基本上在上海或者杭州都有两三套房,并且还有大量的现金。甚至有一些大专的同事,都拿到大量的股票,接近财富自由。
所以这种机会窗口是整个行业变革,整个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它打开了一扇可以改变命运的窗口。这种时间窗口相对来说会比较长,特别是相对一个人的职业三十年来说。而且这种行业的机会,可能就有持续五年或者十年这样的时间。而在这样的机会窗口内,你不管是哪个点入局都能吃到一定的发展红利。
比如我记得早个五六年,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会纠结于去百度还是腾讯或者是阿里,但实际上我们发现站在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来说,他们选择任何一个公司收获到的都非常的丰厚,相比现在的毕业生,哪怕是双985可能也是无法找到一份工作,想想那时候是不是很幸福?在这种大背景下,在机会窗口来临的时候,你选错了,选的不是很好,都没有关系,你都能够收获到足够的红利,最多就是你赚50万还是100万的区别,而时代没有的话,上限就是赚10万。
除了这个例子之外,还有一个红利机会点就是房地产。我知道在差不多2005年~2018年这个时间段里面,只要你买房基本上都是赚的,所以我很多同学往往都有一个非常巨大的认知论,就认为他买房赚钱是因为他牛逼,他地段选的好,户型选的好,他完全归因于他买的房价大涨是因为眼光好,怎么样怎么样才能赚到钱,而实际上这只是时代给他的红利而已,其实再往回倒个七八年你在哪里买房都是赚的。但实际上以我的经验来看,不管那个时候,哪怕你在小城市买一套房子,涨幅可能都是两三倍的。
所以当时的眼光和认知和选择能力确实会决定了你的资产增值多少,但是只要在那个红利周期内,你做的选择大概率都不会太差,这也是雷军所说,站在风口上的猪也可以飞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整个时代给我们的窗口,这个窗口可能会给的特别大,而且很多时候在这个周期里面,你根本感觉不到这是时代给你的机会,你只是做你正常的操作,到了指定的时间去指定的公司,去选合适热门专业,去买认为合适的房子,你觉得很自然,但实际上从后面再看,你会发现你在十年前做的选择和十年后做的选择成本、难度以及你付出的代价完全不一样。同样是89平米的房子,放在2010年就是3000一平米,放在现在就是8万一平米。同样是去阿里巴巴,以前大专就行,现在本硕985都直接被Pass。
上面说的都是比较大的机会,那我再说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小的窗口。这些非常大的机会窗口还是依赖于各种不同不一样的大背景,但是有很多机会并没有像这种时代给的机会一样,可以有长达五年,十年你可以认真去选,你可以去大胆的犯错和试错,选错了你重新再来一次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里面,我们碰到的一些机会点,其实时间窗口非常的短。如果你稍微不慎,可能就错过了这个机会,而等待下一个机会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所以我们就要在这个地方要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是低代码的元年,而这个时候如果你之前刚好一直在从事低代码或者低代码相关的工作,那么到了这两年,你的议价空间是非常大的,因为很多公司都在如火如荼的去做这块的业务,在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慢慢培养出或者招聘到这类专才,所以往往公司愿意溢价去花费大价钱去购买和招聘相关的同学,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抓住了机会,你可以得到一个很高的议价,比如说层级直接变高了一层或者你的总包直接变成了两倍,甚至非常有机会作为骨干负责人拉起一支团队,那么你进入管理岗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什么机会有窗口
而这种机会窗口往往只有半年,一年或者最多两年,因为到了一两年之后,有很多的同学也感知到了这个先机,往往就会把自己的精力投到这一块来,那么意味着供需就发生了变化,供应方就会越来越多,那么就使得需求方有溢价的能力,这个时候到了两年之后可能就完全拉平了,这个低代码行业跟其他行业变得完全一样,甚至再往后人才堆积的更加的过分,你可能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只剩下被选择的命运。历史历代,都演绎着完全相同的剧本。
到了直播行业也是一样,在直播刚刚兴起的时候,如果你恰巧做的是相关业务,这个时候你跳过去往往会能够涨薪特别高,工资的幅度也是特别高,所以在这个时候你有充分的议价权,但是窗口我们也知道往往只有几年,而且在互联网这么变化快的情况下的话,时间可能会进一步缩短,比如这两年已经到了直播的红海,基本上该用直播的用户已经到顶了,这个时候虽然还有大把的招聘,但需求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随着人口红利到底的时候,我们所谓的互联网这些机会的窗口实际上已经是没了,变得普普通通的一份职业而已,而且这个时候入局往往有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比如说最近就听说到整个直播行业要整顿,一旦业务发生了整顿,对人才的需求的调整就会变得非常的明显,往往再激烈一点可能就会快速裁员,不要说红利了,拿到的全部是负债。
再往小的一些说,可能针对每个人的职业窗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于有些大企业,有一些管理的岗位,但往往是因为原管理的同学离职或者新增的岗位,这个时候会有短时间的招聘名额来等待这个位置,而一旦你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这个位置没了以后,可能这个坑位就不需要人了。这个时候不是你能力好不好的问题,是有没有坑位的问题。
所以好机会往往只是一瞬间而已,很多同学担心稳定性,希望在一个地方一直苟着求稳定,这个其实跟体制内没有任何的区别。风险和收益从哲学层面上来说,都是相对的,或者说没有决定的风险,也没有决定的稳定,风险和稳定阶段性只能取其一,长期看稳定和风险是互相转化的。我经常听到有人说大厂稳定,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分析背后的原因,大厂稳定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又稳定,又高薪,又轻松,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称之为「工作不可能的三角特点」。
但很多人说我能否要里面的两个因素,我要稳定要高薪但是我愿意加班吃苦。
对不起,这个其实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一下,一旦我这个工作特别的高薪又稳定的情况下的话,那虽然你干的很苦,但我始终在人力成本特别充分的情况下的话,公司能找到更好的替代者来。同样的工作量,但是花更少的钱来解决,说白了大部分所谓的高薪岗位没有什么严格的技术壁垒。
所以我们说过的,站在更大的角度来说,互联网也是一个机会窗口,因为过了这个窗口之后,可能你想加班加点熬夜,你可能都拿不到这样的一个薪水和待遇。
如何抓住机会窗口
反而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窗口,这样的机会窗口可以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一个质的变化,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做一些错误的选择,比如说我们找到了一个我们认为好的机会,但实际上这个机会是有问题的,比如说我去了某一个创业公司,原本以为会有巨大的发展,但是后面倒闭了。当然这个也是一种博弈,这里面非常考核一个同学的综合的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和纠错能力。不仅要判断能否找到合适的机会,还要在碰到了困难的时候能够去快速的去纠错。
从我的例子来看,如敢于去挑战这种新机会的同学,哪怕其中有一些不如意的变动,但是大概率他的结果大概率不会太差。比如我有个同学从集团跳槽到蚂蚁国际,呆了一年就觉得部门有问题,后面又去了字节头条,现在也非常稳定。还有一个同学出去创业,也不顺利,但是后面又折腾成了另外一个大型公司的高级主管。
反而是事事求稳,稳住某一个大厂,稳住某一个职位,稳住每一个薪水,到了最后往往收益会越来越小,直到最后完全被动。整体上来看,整个社会会把更多的报酬分向于这些敢于挑战,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的人的,而不会把大量的资源分享到又稳定,又顽固,又不愿意改变的这群人,这是当前社会的游戏规则。这个在大数据上面完全是合理的,只不过落到每个人的头上的尺度和比例会有点不一样。
所以站在我现在的角度上来看,我觉得所有的想向上奋进的同学都应该主动抓住变革的机会。因为这个好机会可能对在你的人生来说,几十年可能就这么一两次,甚至有些都是完全为你量身定做的机会,如果你一旦错过了以后,可能你抓住下一个机会的成本和代价就变得会非常的大。
尤其是年轻人更应该去折腾,因为你的试错的成本会非常低,当你发现了你的错误决策以后,你能够快速的去更正,去变化,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往往就应该多折腾一点,善于去准备好去等待好的机会,如果机会来了,大胆的出击。
来源:juejin.cn/post/7296865632166805513
开源生态:谁在提供中文翻译?
前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几乎所有的有名有姓的开源仓库,都有英文文档,即使是国人开源的,也会一本正经的机翻一个英文文档,更有甚者将readme默认语言以英文展示
我们如此自觉的为全世界提供英文文档,那谁为我们提供中文文档?
中文文档翻译生态
虽然
像vue这种由国人发起的项目,自然而然的会有中英或更多语言的文档。
vuejs-translations/docs-zh-cn 是vue官方团队的开源翻译文档,由社区维护更新,至今已有700+人参与贡献
人多力量大,我们看到了质量非常高的 vue 中文文档。
但是
老外开源的项目却很难有自觉撰写中文文档的积极性,比如 mapboxGL 退出后,至今还没有一个对标官方文档的中文站,即使它在国内仍旧可用。
但是但是
开发者在网络上冲浪的时候,发现我们常用的开源库,基本也都有中文文档,那么这些文档是哪来的呢?当然是有一批兴趣使然,不求回报,为爱发电的开源字幕组了。
开源字幕组
他们或是有三三两两的小团体,或是社区性的向一个仓库贡献,或是独立完成翻译,这其中最难得的,当属个人独立翻译了。
独立翻译不光考验外语功底,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耐得住寂寞,更要持之以恒。如果说把文档机翻一遍相当于在一座山外挑了两桶水,那么足够细致且同步原版文档更新就相当于每天挑两桶水,且不洒出一滴。
@远方OS 是 Vue 和 VueUse 的官方团队成员
vue-draggable-plus、v-scale-screen 的开源作者,会飞
此人对开源的热爱达到了狂热的地步
远方OS 目前维护了两个开源库的中文翻译:
一个是他所在的 vueuse 团队的中文文档,地址:vueuse.pages.dev/
一个是 unocss 的中文文档:unocss-cn.pages.dev/
其质量之高,各位可以自行观之
甚至还配备了演武场unocss-cn.pages.dev/play/,
交互式文档:unocss-cn.pages.dev/interactive…
还有专门给读者解惑的微信群,可谓大义。
他的翻译完全对标英文原版文档
并且约每周会同步更新一次,保证文档的及时性。
为爱发电
做开源是没有稳定回报的,做开源翻译亦是如此,也曾有人尝试过收费翻译,但是在网友的群攻之下,也是取消了收费,开源大佬们需要一边上班糊口,一边为爱发电,作为受益者,我们有义务表示尊重和支持。
结语
此文章没有收钱,没有收钱
作为掘金第一营销怪,我义不容辞。
来源:juejin.cn/post/7387291151734980617
英伟达 5090 被曝 32G 大显存、核心是 5080 的两倍!网友:怕不是 B200 双芯封装技术下放
32GB GDDR7 内存,CUDA 核心数 21760 个——
关于英伟达下一代旗舰消费级显卡 5090,知名消息人士 kopite7kimi 给出了最新爆料。
同时,5080 被曝内存容量为 16G,是 5090 的一半。
当然 5080 恰好是 5090 一半的还不只是内存,所以有人怀疑 5090 的 GPU 会不会像 B200 等服务器 GPU 一样,是两块芯片拼接出来的产物。
另外按 kopite7kimi 的爆料,5090 的(TGP)功耗将达到 600W,比 450W 的 4090 多出了三分之一。
老牌科技网站 Gizmodo 更是调侃说,5090 一启动,周围街区的灯都会变暗。
虽然功耗问题确实明显,但不妨碍还是有网友预计 5090 会大卖——
一方面,对于游戏玩家,他们虽然不一定需要如此高的性能,但会有强烈的购买欲望;
另一方面,它可以满足 AI/ML 从业者的算力需求,可以用来运行本地模型。
5090 和 5080 配置怎样?
对比着目前英伟达已有型号中最先进的 4090,我们来看下 5090 和 5080 被爆料的配置。
GPU 上,两款显卡都将采用 3nm 制程 Blackwell 架构的 GPU,5090 和 5080 分别将使用 GB202-300 和 GB203-400。
还是据 kopite7mimi 的爆料,GB202 共有 96 个 TPC,支持 512bit GDDR7 显存,GB203 的 TPC 数量则为 42 个,支持的 GDDR7 显存则为 256bit。
kopite7mimi 对网友的回复显示,这两款 GPU 芯片在今年 5 月底时已经流片。
内存方面,两款显卡都将采用最新一代的 GDDR7 内存,2022 年业内就一开始讨论,但最终的 JEDEC 规范发布时间是今年 3 月。
而上一代 GDDR6 的发布时间是 2018 年,4090 中采用的 GDDR6X 为 GDDR6 的升级版,G6X 的发布时间距今也已超过四年。
容量上看,kopite7mimi 的说法是 5090 和 5080 将分别使用 32 和 16GB 内存,也就是说 5080 的内存容量要小于 4090 的 24GB。
但在 chipcell 论坛上,另一名叫做 PolyMorph 的爆料者称,之后 5080 也会推出 24GB 版本。
这一消息还被 Tom’sHardware 引用,然而另一家科技媒体 VideoCardz 将其标记为了 “传闻”。
当然关于英伟达的爆料本就众说纷纭,加上其自身也可能对某些规格做出更改,所以在正式发布之前,消息无法被证实或证伪。
至于发布时间,kopite7mimi 曾表示,CES(2025 年 1 月)之前是没指望了。
另外,50 系显卡的插槽是今年刚出的 PCIe5.0,这意味着,如果手里只有 PCIe 4.0 的话,想体验 50 系显卡就得连主板一同更换。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5090 将能进一步满足 AI/ML 领域日益增长的算力需要,满足本地化的模型运行需求。
游戏方面,网友认为高端游戏显卡市场或将饱和——随着 4K 分辨率逐渐普及,游戏画质提升空间变小,游戏玩家对更高性能显卡的需求可能见顶。
但是随着游戏中 AI 技术的引入,未来游戏也可能对 GPU 产生更新的需求。
另外对于 5090 的功耗问题,有网友表示,如果这种(不管功耗猛堆料的)趋势得不到遏制,那么未来的显卡可能都是外置的了,这非常糟糕……
另外,高功耗也可能带来噪音和散热问题,影响使用体验。
有网友用表情包调侃,按照这个趋势,等到 8090 的时候,显卡恐怕是要像空调外机一样装在室外了。
爆料者曾预言 Blackwell 架构
5090 和 5080 的爆料者,在 X 上叫 kopite7kimi,他时业界非常著名的爆料人士,被 Gizmodo 等媒体认为是英伟达爆料者中消息最可信的。
甚至 5090 和 5080 据传采用的 Blackwell 架构,kopite7kimi 在 2021 年就给出了爆料。
当然表述上没有那么直白,只是发了一张美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 David Blackwell 的照片。
但还是有人看出了背后的含义,在评论区询问是不是英伟达架构的名称,kopite7kimi 则回复说:
也许就是 Ampere(当时的最新架构)的下下代。
而英伟达这边在 Ampere 之后,相继推出了 Ada Lovelace 和 Hopper,但 Hopper 主要用于数据中心而不是消费级显卡。
考虑到这一点的话,那就真的和 kopite7kimi 的预测一模一样了。
参考链接:
[1]gizmodo.com/the-leaked-…
[2]videocardz.com/newz/nvidia…
[3]http://www.tomshardware.com/pc-componen…
[4]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16…
— 完 —
来源:juejin.cn/post/7419907933255352339
有了小孩后,对我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张雪峰曾经说: 闺女是上帝对父母的恩赐,儿子是上帝对父母的惩罚。
2023年8月9日,上帝惩罚了我。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我和我媳妇其实很早就领证结婚了,但是一直没要宝宝,因为那个时候感觉两个人过日子真是太滋润了,周六日可以睡到自然醒,也可以夜里12点去泡澡,一脚油门想去哪去哪。
2022年房子装修好了,除完甲醛后就搬进来住了。“正好”那个时间又赶上了疫情,很多小区就封了,我们小区也不不例外。我记得那个时候买了好多肉和吃的,所以吃喝不用担心,再加上我和媳妇都是干的程序员,可以居家办公,家庭收入也没受到影响,总之那段时间过得还是挺爽😍。
也就是在这段很爽的时间里,我们有了宝宝😂。
怀孕的这段时间
除了正常的产检外,还拍了很多B超,不小心摔着了拍个B超,肚子疼了去拍个B超,胎动异常了去拍个B超🤓...
总之也是一块不小的支出
小插曲
到了孕晚期,我媳妇的胎位不正,不能顺产,但是我媳妇又想顺产,然后医生说可以做外道转手术,把胎位移正。
然后发了5000大洋,在医院住了三天,终于把胎位搞正了。
谁承想回到家不到一个星期,自己又掉转过来了😹
最后还是选择了剖腹产
看来干什么事情都要顺其自然,强求不来
宝宝顺利出生了
时间过得最慢的就是媳妇推进手术室做剖腹产,我们在外面等着的时候,真是度秒如年,生怕出了什么意外。
好在最后一切顺利
当爸爸的第一个晚上,真是一夜没睡,因为没有任何经验,什么东西都得现学,比如如何喂奶,如何包裹小孩...
所以干什么还是提前做好功课为好
现在已经一岁多啦
现在宝宝已经一岁一个月了,时间过得既快又慢,经历了很多很多。
下面就谈谈有了孩子后的感受吧!
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
有了孩子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没有孩子之前,我和媳妇还可以有时间看电影,泡温泉啥的,有了孩子后二人世界彻底崩塌😭
还有就是
说来也奇怪,有了孩子后,基本上对学习没啥动力了,除非是工作中要用到的一些技术,可能有时间会自己研究下(很少),大部分时间都不会再关注技术,有点时间就想着刷刷抖音,打打游戏😑
我之所以打算写点东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减少我刷抖音的时间😶
越来越像爸爸
有小孩的前三个月,我媳妇有产假,加上我妈也来共同照护孩子,所以在带小孩上我基本上没怎么操心。有些时候为了睡好觉就直接一个人跑到次卧去,做个甩手装柜。
后来我媳妇也上班了,加上她离公司比较远,基本上都是我先下班,所以我也要承担一部分照护小孩的责任。
怎么说呢,这种感觉很奇妙,就是你陪伴孩子的时间越长,你就会越喜欢哄小孩,然后小孩也会越来越喜欢你
每当孩子有什么头疼发烧啥的,当父母的就像心里压住个千斤顶,这个做父母的应该都懂吧。
现在就希望孩子可以快点长大,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干我自己感兴趣的事。
来源:juejin.cn/post/7420001862487654409
与其造神,不如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家公司走出了一条不同于 OpenAI 的 AGI 路线
看过剧版《三体》的读者或许都记得一个名场面:来自三体的智子封锁了人类科技,还向地球人发出了「你们是虫子」的宣告。但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史强却在蝗群漫天飞舞的麦田中喊出:「把我们人类看成是虫子的三体人,他们似乎忘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地战胜过」。
三体人看到的是单个虫子脆弱的一面 —— 你可以轻松踩死一只蚂蚁,打死一只蝗虫、蜜蜂。但他们没有看到的是,当这些虫子集结在一起时,它们可以涌现出远超个体简单相加的力量。
科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力量,并将其命名为「群体智能」(Swarm Intelligence)。这种智能不是由某个中央大脑控制,而是通过个体间的简单互动和信息交换自然形成的。它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体现,是自然界中一种奇妙而高效的协作方式。
其实,从宏观上说,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演化也是一种群体智能现象,绝大多数文明成果都是人类个体在长期群体化、社会化的生产生活中逐渐演化形成的产物。
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否借鉴这种模式?答案自然是「能」。但长期以来,由于机器的个体智能化程度较低等原因,「群体智能」迟迟难以涌现。
生成式 AI 的发展或许可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也让「群体智能」获得了新一轮的关注。
「这波生成式 AI 相当于把个体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上去了。而个体智能的提升,意味着群体的智能有望实现指数级增长。」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RockAI CEO 刘凡平向机器之心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RockAI 是一家成立于 2023 年 6 月的 AI 初创,他们自研了国内首个非 Attention 机制的 Yan 架构通用大模型,并将这个大模型部署在了手机、PC、无人机、机器人等多种端侧设备上,还尝试让自己的大模型在这些设备上实现「自主学习」能力。
而这一切均服务于一个宏大的目标 —— 让每一台设备都拥有自己的智能,而且是可以像人类一样实时学习、个性化自主进化的系统。刘凡平认为,当这些拥有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智能单元得以协同,即可完成数据共享、任务分配和策略协调,涌现出更为宏大、多元的群体智能,最终实现个性化与群体智能的和谐统一,开启人与机器的智能新时代。
那这一切怎么去实现呢?在访谈中,刘凡平和邹佳思(RockAI 联合创始人)向机器之心分享了他们的路线图和最新进展。
一条不同于 OpenAI 的 AGI 路线
前面提到,「群体智能」的研究进展受限于单个个体的智能化程度,所以研究者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单个个体变得足够聪明。
要说「聪明」,OpenAI 的模型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似乎更侧重于训练出拥有超级智能的单个大模型。而且,这条路线走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它高度依赖海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这在能源、数据和成本上都带来了可持续性的问题。
此外,通过一个超级智能模型来处理所有任务是一种高度中心化的模式,这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智能增长的瓶颈,因为单一模型缺乏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协作效应,导致其智能提升速度受到限制。
那么,OpenAI 未来有没有可能也走群体智能的路线?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看到的一点是,以该公司和其他大部分公司当前采用的 Transformer 架构去构建群体智能的单个个体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首先是高算力需求的障碍。以 Attention 机制为基础的 Transformer 架构对计算资源的需求非常高,其计算复杂度为 O (n^2)(n 为序列长度)。这意味着随着输入序列的增长,计算成本急剧增加。在构建群体智能时,我们需要多个单元大模型协同工作,而这些单元大模型往往部署在低算力的设备上(如无人机、手机、机器人等)。如果不经过量化、裁剪等操作,Transformer 架构的模型很难在低算力设备上直接部署。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公司都是通过这些操作让模型成功在端侧跑起来。
但对于群体智能来说,光让模型跑起来还不够,还要让它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刘凡平看来,这一点至关重要。
他解释说,在一个没有自主学习的群体中,最聪明的个体会主导其他智能体的决策,其他智能体只能跟随它的指引。这种情况下,群体智能的上限就是最聪明个体的水平,无法超越。但通过自主学习,每个智能体都可以独立提升自身的智能水平,并逐渐接近最聪明的个体。而且,自主学习促进了知识共享,类似于人类的知识传承。这样,群体中的所有智能体都会变得更聪明,群体整体的智能水平有望实现指数级增长,远远超出简单的个体累加。
而量化、裁剪等操作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破坏了模型的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当一个模型被压缩、量化、裁剪之后,这个模型就不再具备再学习的能力了,因为它的权重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基本是不可逆的。这就像我们把一个螺丝钉钉入墙中,如果在敲入的过程中螺丝钉受到损坏,那么想要把它取出来重新使用就变得很困难,让它变得更锋利就变得不可能。」刘凡平解释说。
讲到这里,实现群体智能的路线其实就已经非常清晰了:
- 首先,你要在架构层面做出改变,研发出一种可以克服 Transformer 缺陷的新架构。
- 然后,你要将基于这个架构的模型部署到各种端侧设备上,让模型和这些设备高度适配。
- 接下来,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架构的模型要能够在各种端侧设备上自主学习,不断进化。
- 最后,这些模型与端侧设备结合成的智能体要能够自主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其中的每个阶段都不简单:
- 在第一阶段,新架构不止要具备低算力、部署到端侧原生无损的特点,还要具备可以媲美 Transformer 架构的性能,保证单个个体足够聪明且可以自主学习。
- 在第二阶段,「大脑和身体」的高度适配涉及感知层面和数据处理的不同模态,每种设备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增加了模型和设备适配的复杂性。
- 在第三阶段,让模型部署之后还可以学习就意味着要挑战现有的训练、推理完全分离的机制,让模型参数在端侧也可以调整,且调整足够快、代价足够小。这就涉及到对传统反向传播机制的挑战,需要的创新非常底层。
- 在第四阶段,主要挑战是如何实现智能体之间的有效协作。这个过程要求智能体自主发现并形成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案,而不是依赖于人为设定或程序预设的方案。智能体需要根据自己的智能水平来决定协作的方式。
这些难点就决定了,RockAI 必须走一条不同于 OpenAI 的路线,挑战一些传统的已经成为「共识」的方法。
刘凡平提到,在前两个阶段,他们已经做出了一些成果,针对第三、四个阶段也有了一些实验和构想。
群体智能的单元大模型 ——Yan 1.3
第一阶段的标志性进展是一个采用 Yan 架构(而非 Transformer 架构或其变体)的大模型。这个模型的 1.0 版本发布于今年的 1 月份,为非 Attention 机制的通用自然语言大模型。据了解,该模型有相较于同等参数 Transformer 的 7 倍训练效率、5 倍推理吞吐和 3 倍记忆能力。而且,这一模型 100% 支持私有化部署应用,不经裁剪和压缩即可在主流消费级 CPU 等端侧设备上无损运行。
经过半年多的攻关,这一模型刚刚迎来了最新版本 ——Yan 1.3。
Yan 1.3 是一个 3B 参数的多模态模型,能够处理文本、语音、视觉等多种输入,并输出文本和语音,实现了多模态的模拟人类交互。
尽管参数量较小,但其效果已超越 Llama 3 8B 的模型。而且,它所用的训练语料比 Llama 3 要少,训练、推理算力也比 Llama 3 低很多。这在众多非 Transformer 架构的模型中是一个非常领先的成绩,其训练、推理的低成本也让它比其他架构更加贴近工业化和商业化。
这些出色的性能得益于高效的架构设计和算法创新。
在架构层面,RockAI 用一个名叫 MCSD(multi-channel slope and decay)的模块替换了 Transformer 中的 Attention 机制,同时保留 Attention 机制中 token 之间的关联性。在信息传递过程中,MCSD 强调了有效信息的传递,确保只有最重要的信息被传递给后续步骤,而且是以 O (n) 的复杂度往下传,这样可以提高整体效率。在验证特征有效性和 token 之间的关联性方面,MCSD 表现优秀。
**在算法层面,RockAI 提出了一种类脑激活机制。**这是一种分区激活的机制,就像人开车和写字会分别激活脑部的视觉区域和阅读区域一样,Yan 1.3 会根据学习的类型和知识范围来自适应调整部分神经元,而不是让全量的参数参与训练。推理时也是如此。具体有哪些神经元来参与运算是由仿生神经元驱动的算法来决定的。
在今年的 GTC 大会上,Transformer 论文作者之一 Illia Polosukhin 提到,像 2+2 这样的简单问题可能会使用大模型的万亿参数资源。他认为自适应计算是接下来必须出现的事情之一,我们需要知道在特定问题上应该花费多少计算资源。RcokAI 的类脑激活机制是自适应计算的一种实现思路。
这或许听起来和 MoE 有点像。但刘凡平解释说,类脑激活机制和 MoE 有着本质的区别。MoE 是通过「专家」投票来决定任务分配,每个「专家」的网络结构都是固定的,其结果是可预测的。而类脑激活机制没有「专家」,也没有「专家」投票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神经元的选择过程。其中的每个神经元都是有价值的,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自学习的过程。
这种分区激活机制在 MCSD 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了 Yan 架构模型的训练、推理计算复杂度和计算量。
「这也符合人类大脑的运行方式。人脑的功耗只有二十几瓦,如果全部的 860 亿个神经元每次都参与运算,大脑产生的生物电信号肯定是不够用的。」刘凡平说道。目前,他们的类脑激活机制已经得到了脑科学团队的理论支持和实际论证,也申请到了相关专利。
以端侧设备为载体,迈向群体智能
在 Yan 1.3 的发布现场,我们看到了该模型在 PC、手机、机器人、无人机等端侧设备的部署情况。鉴于 Yan 1.2 发布时甚至能在树莓派上运行,这样的端侧部署进展并不令我们感到意外。
部署了 Yan 1.3 的机器人。机器人内置硬件为 Intel Core i3。
而且我们知道,这些端侧智能体的潜力才刚刚显露。毕竟,以上创新的目标不只是让模型能够在端侧跑起来(当前很多模型都能做到这一点),而是使其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群体智能的单元大模型」持续进化。无论是 Yan 架构的「0 压缩、0 裁剪」无损部署,还是分区激活的高效计算,都是服务于这一目标。这是 RockAI 和其他专注于端侧 AI 的公司的一个本质区别。
「如果我们拿一个 10 岁的孩子和一个 30 岁的博士来比,那肯定 30 岁的博士知识面更广。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 10 岁的孩子在未来无法达到甚至超越这位博士的成就。因为如果这个 10 岁的孩子自我学习能力足够高,他的未来成长速度可能比 30 岁的博士还要快。所以我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才是衡量一个模型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刘凡平说道。可以说,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才是 RockAI 追求的「scaling law」。
为了实现这种自主学习能力,RockAI 的团队提出了一种「训推同步」机制,即让模型可以在推理的同时,实时有效且持续性地进行知识更新和学习,最终建立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这种「训推同步」的运行方式类似于人类在说话的同时还能倾听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对底层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为此,RockAI 的团队正在寻找反向传播的更优解,方法也已经有了一些原型,并且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进行过展示。不过,他们的方法原型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延迟。在后续 Yan 2.0 的发布中,我们有望见到原型升级版的演示。
那么,在每一台设备都拥有了智能后,它们之间要怎么联结、交互,从而涌现出群体智能?对此,刘凡平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构想。
首先,它们会组成一个去中心化的动态系统。在系统中,每台设备都拥有自主学习和决策的能力,而不需要依赖一个中央智能来控制全局。同时,它们之间又可以共享局部数据或经验,并通过快速的通信网络互相传递信息,从而在需要时发起合作,并利用其他智能体的知识和资源来提升任务完成的效率。
路线「小众」,挑战与机遇并存
纵观国内 AI 领域,RockAI 走的路可以说非常「小众」,因为里面涉及到非常底层的创新。在硅谷,有不少人在做类似的底层研究,就连「神经网络之父」Hint0n 也对反向传播的一些限制表示过担忧,特别是它与大脑的生物学机制不符。不过,大家目前都还没有找到特别有效的方法,因此这一方向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技术代差。对于 RockAI 这样的国内企业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于群体智能,刘凡平相信,这是一条迈向更广泛的通用人工智能的路线,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是非常坚实的,「如果没有群体智能,就没有人类社会的文明,更不会有科技的发展」。
而且,刘凡平认为,群体智能所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比拥有超级智能的单个大模型所能带来的更全面、更多样。随着自主架构大模型的研发成功和多元化硬件生态的构建,他们相信自己正在逐渐接近这一目标。
我们也期待看到这家公司的后续进展。
参考链接:
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
http://www.shxwcb.com/1205619.htm…
© THE END
来源:juejin.cn/post/7418813003783929868
寒门子弟想跨越阶层有多难
快要高考了,最近身边发生了不少事,感触颇深,我想记录一下。大家都知道高考是唯一公平竞争的机会,也是寒门贵子唯一一次想翻身的机会。但是,每个人情况和起点不一致,考试是公平的,但出身是不公平的,出身在河南落后的农村的小镇做题家和出身在上海的繁华大都市的国际学校的先进教育资源一样吗?答案可想而知。
身边有个亲人出身河南农村,这几天刚大学本科毕业,通过校招拿到了某物流领域独角兽公司的offer,base杭州,待遇是6k左右底薪,思考再三,他弟弟选择拒掉了offer,原因是,觉得靠自己这个收入全年无休也买不起杭州的房子,还要跟对象常年异地(对象在老家教师),于是选择去卷老家的编制岗,至少不用考虑买房,还能顾上了家庭,但是他的父母却表示不理解:说一辈子都没出息了,作为农民出身辛苦一辈子供出来的大学生,还要继续留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地方。为此他感到很苦恼,如何做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
同样,他说,比起其他同样出身在农村的孩子已经好很多了,至少有个月薪三千的稳定工作,很多农村的孩子都是提前辍学,进厂打螺丝或者失业待家,甚至娶不起农村媳妇,只能通过玩游戏,对抗父母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不然要被周围人的流言蜚语的唾沫星子淹死。提到这里甚至还有一丝欣慰。
他说,你不懂,像我这样出身农村的底层孩子,大多数在高考前就已经被淘汰掉了,因为太多穷苦老百姓,觉得读书没有直接去社会上进厂打工来的实在,孩子叛逆不想上学,也不会管太多,更不会觉得人生被毁掉了,相反,早点出去打过工挣钱才是农村人的常态,就这样,穷人的孩子干着穷苦的工作,攒点钱早点结婚生子,一代又一代,恶性循环,也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对,因为身边的环境和周围的人大多命运也都是这样。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同学,出身在江浙沪独生子,他说,从小只要学习不好,父母就感觉天塌了,因为他父母是很早一批的大学生,虽然他父母也是农村人的孩子,但是是最早一批的大学生,吃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红利,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帮他找资源,托关系,请到了他的老师给他在家补课开小灶,他说他学习一直不好,但是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甚至他父亲还帮他联系到了211院校的校长,讲到这里,大家意识到差距了吧。他说他学习很差,但被父母一路逼下去读到了研究生。。。毕业后家人关系托底去了某国有五大行,待遇不用多说大家也都懂。
同样,出身农村,学习很差就要回农村继续种地,娶个媳妇生个娃,干着廉价的劳动力,甚至都不知道好日子好工作是什么意思,因为资源和眼界有限,接触不到,也没见过,也无法给孩子形容出来,更没法用言语具体说服叛逆期的孩子。只好为了多挣钱去大城市,离开家人,最后挣点钱回到家了,孩子不理解,继续叛逆,等到了懂事的年纪,已经没有机会翻身了。这里声明:并不是我歧视农村,农村环境好,农村人淳朴,农村土地辽阔,除了经济医疗交通教育不发达,农家乐也非常有趣。
别的行业咱不敢说,至少计算机行业对比传统行业,给了穷人一次走向小康的机会,但这种机会也不会一直都有,互联网寒冬的背景下,即使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大多数底层出身的孩子也无法真正的跨越阶层,因为那个时代的红利,已经褪去了。。。
最近看到了一条新闻,说曾经在衡水中学的高考状元,出身农村,声称自己是“乡下的土猪拱了城里的白菜”,报考了浙大计算机专业,三年过后了,这位高考状元却迷茫了,因为他对计算机专业并没有兴趣,当初仅仅因为觉得这个行业高薪才报名的,但是行业在变化,在这个时代下,计算机行业已经发展迅速,没有了昨日的如日中天,相反,他的眼里没有光,他厌倦了这种一天都坐在电脑面前的工作,但是未来何去何从,他依然迷茫,他只知道学习高考,却没有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定位,不懂得人生价值,只知道脱离贫苦。这点也许是大多数底层出身孩子的迷茫吧!
回过神来,今年高考,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像曾经一样,没有把高考当成唯一一次公平翻身的机会吗?寒门贵子想跨越阶层到底有多难?大多数人的机会,也许就这么一次吧。
来源:juejin.cn/post/7376407925646770239
如何组装一台高性价比的电脑
前言
最近想配置一台电脑,由于在这方面是小白,就花了一部分时间以及精力在这方面,相信你看完,也能轻轻松松装电脑。
目标
高性价比、小钱办大事
电脑配置基础知识
组装一台台式机需要考虑多个组件,以下是一份基本的装机配置清单,包括了主要硬件和一些可选配件
我把他们划分为必须和非必须(可理解为表单的必填或者非必填)
有了必须项目的配置就可以组装出一台电脑,非必须项目属于个人需求(可理解为个性化定制)
必须项
- 处理器(CPU) :
- 选择适合需求的处理器,如Intel Core系列或AMD Ryzen系列。
- 显卡(GPU) :
- 集成显卡或独立显卡,如NVIDIA GeForce或AMD Radeon系列。
- 主板(Motherboard) :
- 根据CPU选择相应插槽类型的主板,如ATX、Micro-ATX或Mini-ITX规格。
- 内存(RAM) :
- 至少8GB DDR4内存,更高需求可以选择16GB或32GB。
- 固态硬盘(SSD) :
- 用于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256GB或更大容量。
- 散热器(Cooler) :
- CPU散热器,盒装CPU可能附带散热器。
- 电源供应器(PSU) :
- 根据系统需求选择合适的功率,如500W、600W等,并确保有80 PLUS认证。
- 机箱(Case) :
- 根据主板规格和个人喜好选择机箱。
机箱严格来讲属于非必须,因为你用纸箱子也能行,但是对于小白来说还是整个便宜的比较好
- 外围设备:
- 显示器、键盘、鼠标。
- 音频设备:
- 耳机、扬声器。
非必须项
- 机械硬盘(HDD, 可选) :
- 用于数据存储,1TB或更大容量。
- 机箱风扇(可选) :
- 用于改善机箱内部空气流通。
- 光驱(可选) :
- 如有需要,可以选择DVD或蓝光光驱。
- 无线网卡(可选) :
- 如果主板不支持无线连接,可以添加无线网卡。
- 声卡(可选) :
- 如果需要更好的音频性能,可以添加独立声卡。
- 扩展卡(可选) :
- 如网络卡、声卡、图形卡等。
- 机箱装饰(可选) :
- RGB灯条、风扇等。
处理器(CPU)天梯图
显卡(GPU)天梯图
如何选择显示器
选择电脑显示器时,有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 分辨率:分辨率决定了显示器的清晰度。常见的有1080p(全高清)、1440p(2K)、2160p(4K)等。分辨率越高,画面越清晰,但同时对显卡的要求也越高。
- 屏幕尺寸:根据你的使用习惯和空间大小来选择。大屏幕可以提供更宽广的视野,但也需要更大的桌面空间。
- 刷新率:刷新率表示显示器每秒可以刷新多少次画面。常见的有60Hz、144Hz、240Hz等。高刷新率可以提供更流畅的视觉效果,特别适合游戏玩家。
- 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指的是像素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所需的时间,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响应时间越短,画面变化越快,越适合快速变化的游戏或视频。
- 面板类型:主要有TN、IPS、VA三种面板。TN面板响应速度快,但色彩表现一般;IPS面板色彩表现好,视角宽,但响应时间相对较慢;VA面板则介于两者之间。
- 连接接口:确保显示器的连接接口与你的电脑兼容,常见的有HDMI、DisplayPort、DVI、VGA等。
- 色彩准确性:如果你的工作涉及到图像或视频编辑,那么选择色彩准确性高的显示器非常重要。
- 附加功能:一些显示器可能提供额外的功能,如USB接口、扬声器、可调节支架等。
- 预算:根据你的预算来决定购买哪种类型的显示器。通常来说,价格越高,显示器的性能和功能也越全面。
- 品牌和售后服务:选择知名品牌的显示器通常可以保证较好的质量和售后服务。
根据你的具体需求和预算,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最适合你的显示器。 并不是配置越高越好,重点是根据你的显卡和CPU来看,实现极致性价比,需要对应电脑配置能带动的最大区间,比方说 英特尔 i5-12400F(6核心12线程,睿频4.4GHz)+ 华硕DUAL-RTX 4060-8G游戏显卡能带起来的刷星率极限基本就是165Hz左右,那么你配置2K,180Hz的显示器就够用了,当然你有钱也可以整个4K,200+Hz的
关于外围设备(键鼠、耳机、音响等)
这个看个人喜好以及预算来决定吧,比方说有线还是无线,机械还是非机械等等....
不同价位装机性价比清单(根据目前市场上)
装机其实主要花费就在显卡(GPU)和处理器(CPU)上,显卡(GPU)金额占比超过50%比比皆是,处理器(CPU)金额占比一般是在百分之20%~30%,其他配件金额占比20%~30%左右。
如果预算足够建议优先升级显卡
CPU分为盒装和散片,预算充足盒装,预算不足散片也能用
3K推荐
- CPU: Intel 12代酷睿i5 12400F
- 显卡: 华硕DUAL RTX 3050 6G
- 内存: 威刚D4 16GB 3200MHz
- 硬盘: 英睿达 500GB PCI-E 4.0 M.2
- 主板: 圣旗H610M
- 电源: 爱国者额定500W
- 跑分: 107W±
- 合计:3.5K左右
4K极致性价比
4K-6K这个价位其实CPU最佳的就是就是在下图区间 同理可自行对比GPU天梯图
- CPU: 英特尔 i5-12400F(6核心12线程,睿频4.4GHz)
- 显卡: 华硕DUAL-RTX 4060-8G游戏显卡 升级选项: +299元升级至华硕TX-RTX 4060-O8G-GAMING天选白三风扇
- 散热: 动力火车四铜管白色强劲散热器
- 主板: 华硕PRIME B760M-FD4(支持AURA神光同步)
- 内存: 雷克沙DDR4 16GB 3200MHz高频内存
- 硬盘: 雷克沙500GB NVMe PCIe SSD(读速高达3300MB/S)
- 电源: 源之力静音大师额定600W安规3C白色
- 机箱: 动力火车琉璃海景房
- 合计:4K左右
5K极致性价比
6K极致性价比
7K极致性价比
8K极致性价比
1W极致性价比
1W预算以上可能考虑的不单单是配置了,还有外观之类的,可以DIY定制之类的
1.2W极致性价比
1.3w极致性价比
总结下,其实根据CPU、GPU天梯图就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区间,其他配置看个人预算来就行,核心就是两大件!如果有装机高手,欢迎留言交流,有不懂的,欢迎提问。后续会根据问题持续补充
来源:juejin.cn/post/7379420157670670372
35 岁时我改掉的三个习惯
大家好,我是双越老师,wangEditor 作者。
我正在开发一个 Nodejs 全栈 AIGC 知识库项目 划水AI,包括富文本编辑器,多人协同编辑,AI 写作,AI 处理文本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围观项目。
开始
虽然标题是 35 岁,但其实本文 2024 年我 36 岁时写的。36 岁总结 35 岁,也没毛病。
35 岁对于我们程序员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年龄,但我已过 35 ,看看往后会越来越敏感,还是越来越麻木?
本文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在业余生活中的,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我觉得这些是事情的意义,都大于工作的成绩。
生活是一个整体,工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只是我们养家糊口的一个手段。工作以外的其他部分应该更加重要,例如业余爱好、饮食、休息、娱乐、家庭等。
1. 戒烟
我从大学毕业开始学着吸烟,到 35 岁已经有十几年的烟龄了。虽然每天吸烟量不大,但也断不了,有瘾。
我为什么要戒烟呢?
是觉得吸烟有害健康?—— 对,吸烟肯定有害健康,但人类天生是一种及时行乐的动物,谁会在乎 20 年 30 年以后的健康呢?人类天生是一个心存侥幸的动物(赌徒性质),也不是每个吸烟者都会有 xxx 病,对吧?之前看过一个段子,说某呼吸外科医生做完,累几个小时做完一台手术,先出去吸烟休息一下。
我戒烟,单纯就是想戒。我想摆脱烟草和尼古丁的控制,而且是想了很久了,不是一时突发奇想,之前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还有,我想在 35+ 的年纪做一点叛逆的事情,叛逆使人年轻,叛逆使人保持活力。年轻时吸烟是叛逆,年龄大了戒烟就是叛逆。年轻时叛逆是狂,年龄大了叛逆是帅。所以,各位大龄程序员,有机会要让自己叛逆起来,做一点帅的事情。
最后,当时 2023 年夏天,我正好不忙,天天闲着,总得找点事儿干。既然工作上不忙,那就在自己身上找点有意义事情做吧 —— 外求不得而向内求,如果没法从外面挣取,那就去提高自身。
烟瘾是什么?就是尼古丁的戒断反应,没有其他理由,没人其他任何事情会让你 1-2 小时就想一次,而且持续想。
关于烟草的本质,烟草的历史,烟草的商业化推广过程,烟草的洗脑广告…… 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讲,本文就不展开了,有兴趣的可以留言咨询。我很早之前就看过,去学习这些,并且接受这些,才能更好的帮助戒烟。
所以,就这么戒了,到写作本文的时候,正好是戒了一年。我觉得这是我去年做过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比我工作挣的钱都有价值。
2. 戒酒
之前我是比较喜欢喝酒的,喜欢一帮人聚餐那种兴奋的状态。但后来喝多了就肚子难受,一躺下就想吐,于是决定不喝了。
有些人说:你可以少喝点。但在中国北方的酒桌上,只有 0 和 1 ,没有中间态。只要你喝了,一开始朋友劝你多喝点,再喝多一点就不用别人劝了,自己就开始主动找酒瓶子了。
我不懂酒,没喝过啥好酒,很少喝红酒。就日常喝的白酒和啤酒而言,我觉得都不好喝。
白酒,度数高,辣(尤其酱味的),容易醉。全世界就中国及其周边人喝白酒,国内几千的白酒没有国际市场。而且单就中国而言,白酒蒸馏技术几百年了,也只有最近这不到 100 年喝白酒。《红楼梦》上层人不喝白酒,《孔乙己》下层人也不喝白酒。
现在喝白酒的人,有两类:1. 被酒桌文化感染而顺从的人; 2. 有酒瘾想快速体验酒精的人。
啤酒,要分好多种,咱日常喝的瓶装的、桶装的,都可以统称为工业啤酒,像水一样,轻薄寡淡 —— 但它有酒精啊!
那种全麦啤酒(忘记名字了,不常喝)还是很好喝的,但价格较高,自己买点喝还行,聚餐喝那个太贵了(普通饭店也没有卖的),很少喝。
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每周都喝好几次,大部分是为了工作,拉拢客户关系。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幸运的,写写代码,改改 bug ,也不用太考虑人际关系。程序员的为数不多的好处。
3. 不看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我从不刷抖音(虽然我会发布一些抖音视频),但我之前很喜欢看今日头条 app ,每天闲了就刷一下,吃饭也看,睡前也看。
但是我都看了些啥呢?有一些是娱乐性的小视频,搞笑的,猎奇的,做饭吃饭的,我觉得这些很好,提供情绪价值。
其他的,什么俄 x 战争,什么国外 xxx 冲突,什么体育明星谁比谁厉害,什么传统武术,什么中医 …… 还有这些的评论,各路网友互怼。有时候看的都让人很带情绪,感觉有些人是不是傻,这么简单的道理看不明白?有些人是不是坏,不看事实,只看立场?
这些不仅不能提供情绪价值,反而会增加你的负面情绪。而且,根据《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你只要参与了其中,你参与了互怼,你就会成为他们其中的一员,也变成傻子或坏人。围观,也是一种参与,你的心里会支持某一方。
更关键的是,这些事情我自己有关系吗?或者我的表态能决定这件事儿的走向吗?哪怕投一票决定一点点呢 —— 答案是显然的,要么没有任何关系,要么自己瞎操心。
所以,我卸载了今日头条 app ,不看了,眼不见心不烦,这些事情我不知道,也不影响我个人工作生活。从此以后,我觉得我的世界瞬间清净了,至少不会被那些负面情绪所打扰。
另外,我睡前也不看手机了,把手机扔在书房充电,直接睡觉。如果偶尔失眠或想事情,那就想,也不用非得拿着手机想,对吧。
总结
35 岁是一个里程碑和转折点,工作上如此,生活中也是如此。程序员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单纯”的群体,我觉得更应该关注个人生活中的成长,共勉,加油~
来源:juejin.cn/post/7417630844100247590
为什么不写注释?写“为什么不”注释?
代码是用结构化的机器语言编写的,而注释是用富有表现力的人类语言编写的。人类语言让注释比代码更具表达性和沟通能力。代码中也包含少量类似于人类语言的内容,例如标识符。所谓“注释要写为什么,而不是写做了什么”,意思是尽可能将信息嵌入到标识符中。并非所有“做了什么”都能这样嵌入,但很多都可以。
近年来,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主张,连“为什么”也不应该出现在注释中,它们可以通过LongFunctionNames
(长函数名)或测试用例的名称体现出来。几乎所有“自解释”代码库都通过增加标识符来进行文档化。
那么,有哪些人类表达的内容是无法通过更多代码来呈现的呢?
反面信息,也就是引起注意系统中“没有的”东西。“为什么不”的问题。
一个近期的例子
这是一个来自《Logic for Programmers》的例子。由于技术上的复杂原因,epub 电子书构建过程中未能将数学符号(\forall
)正确转换为符号(∀
)。我写了一个脚本,手动遍历并将数学字符串中的标记替换为对应的 Unicode 等价符号。最简单的方法是对每个需要替换的 16 个数学符号依次调用string = string.replace(old, new)
(一些数学字符串包含多个符号)。
这种方法效率非常低,我可以将所有 16 个替换在一次遍历中完成。但那将是一个更复杂的解决方案。因此,我选择了简单的方法,并加了一条注释:
对每个字符串进行了 16 次遍历。
整本书中只有 25 个数学字符串,大多数字符少于 5 个。
因此,速度仍然足够快。
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为什么我用了慢的代码”的解释,但也可以理解为“为什么不用快的代码”。它引起了对“没有的东西”的关注。
为什么要有注释
如果慢速代码没有造成任何问题,为什么还要写注释呢?
首先,这段代码可能以后会成为问题。如果将来的《Logic for Programmers》版本中有上百个数学字符串,而不是几十个,这个构建步骤将成为整个构建过程的瓶颈。现在留下标注,方便将来知道该修复什么。
即使这段代码永远不会有问题,注释仍然很重要:它表明我意识到了权衡。假设两年后我回到这个项目,打开epub_math_fixer.py
,看到我这段糟糕的慢代码。我会问自己:“当时为什么写了这么糟糕的代码?” 是因为缺乏经验,时间紧迫,还是纯粹的随机失误?
这条反面注释告诉我,我知道这段代码很慢,考虑过替代方案,并决定不做优化。这样,我不必花大量时间重新调查,却得出同样的结论。
为什么这不能通过代码“自解释”(self-documented)
当我第一次尝试这个想法时,有人告诉我,我的反面注释没有必要,只需将函数命名为RunFewerTimesSlowerAndSimplerAlgorithmAfterConsideringTradeOffs
。除了名字过长、未解释权衡点,并且如果我优化了代码,还得在所有地方修改函数名外……这实际上使代码更不能自解释。因为它没有告诉你函数实际做了什么。
核心问题在于,函数和变量的标识符只能包含一条信息。我无法在一个标识符中同时存储“函数做了什么”和“它作出了什么权衡”。
那么用测试代替注释呢?我猜你可以写一个测试,用grep
查找书中的数学块,并在超过 80 个时失败?但这并没有直接测试EpubMathFixer
。函数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让你直接关联上。
这是“自解释”反面信息的根本问题。“自解释”是伴随代码书写的,它描述了代码在做什么。而反面信息是关于代码没有做什么的。
最后的思考
我在想,是否可以将“为什么不”注释视为反事实的一个例子。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类沟通的抽象”是否一般都无法“自解释”?你能“自解释”一个比喻吗?不确定性呢?伦理主张呢?
来源:juejin.cn/post/7413311432970993704
从《逆行人生》聊聊中年程序员的出路
赶在下架前去看了《逆行人生》。
这部电影讲述了高志垒——一个架构师,被裁员后,在找工作两个月颗粒无收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去跑外卖的故事。
个人感觉还是很值得一看的,是一部很好的现实题材电影,并没有网上说的资本迫害打工人还要打工人努力奋斗的感觉。
有年轻人说,难以共情。70万年薪的人最后要落到为了 15k 的月薪而奔波,他不理解为什么。然而就我亲身经历而言,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的确会做这样的选择。
我们先来看看中年程序员有哪些选择。
中年程序员有哪些出路?
继续打工
打工,无疑是多数人的选择。毕竟上一天班赚一天的钱,这种稳稳的幸福还是大部分人的追求。但打工也不能停滞不前,还是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能力,尤其是我们IT行业,技术更新迭代快。如果不学习,很可能 3 到 5 年就被淘汰了。
程序员要晋升、跳槽,主要学习方向以下两种:
- 拓展技术的深度与广度:高级开发、架构师、热门行业的开发如AI等;
- 向外拓展自己的能力:培训机构老师、高校老师;技术管理;
自己单干
继续打工,无疑都会碰到被裁员的风险,你个人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老板甚至顶头上司的手里。如果你不甘于此,就要开创性地走其他路了。这对个人的挑战都是极大的。
程序员可以凭借技术能力逐渐向外扩展:
- 独立开发:承接项目或者自研产品
- 创业:成立公司、团队,完成开发工作
彻底转行
也有部分人被彻底伤透了心,完全不再进入这个行业了,转向其他行业了。
- 网络兼职:写手、影视剪辑等;
- 中年三保、铁人三项:保安、保姆、保洁、快递、司机、外卖。这个是被大家调侃最多的;
- 其他行业的打工者:如制造业、外贸等行业;
- 开店或者创业:存上一笔钱开店或者做一间自己喜欢的公司,也是一些人的选择。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如上所见,程序员能做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我们将这些工作列个表,列一下所需要的能力与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最后的风险,以便做选择:
可以看到,每个方向其实都是有风险的,并没有不存在无风险的职业与方向。那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完全凭借个人喜好来决定呢?并非如此,这些选择对大部分人而言,还是有优劣之分的。
不推荐铁人三项、中年三宝
首先,我个人其实非常不建议程序员转行去做起他行业的,除非迫不得已,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
因为这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与时间。中年人无法靠比拼体力取胜,工作时间长,也无法取得工作生活平衡。在电影《逆行人生》中,高志垒虽然赢了第一个单王,但可以看出其靠的更多是运气,行业老大哥或退出竞赛、或家里有事提早离开。
另外就是,AI 技术发展和市场供需变化。不久前武汉的萝卜快跑落地,相信大部分滴滴司机都感受到了被淘汰的可能。而且这类工作市场基本上已经饱和,所以薪酬只会越来越低。
其他的网络兼职、去制造业服务业打工,这些都是门槛低,程序员即使有技术与能力,也不见得有任何优势的,所以也是不推荐的。
而开店或按自己的兴趣来创业,则非常看你个人能力了,同样需要更谨慎的考虑,当然你如果家财万贯,倒是可以任性一把。
更推荐提早规划、提早行动
剩下的职业方向其实都是推荐的,因为多多少少跟我们自身学习的技术是相关的。将我们的能力逐步往外扩,逐渐走出舒适圈,是更合适的一个发展路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建议尽早立下目标,提前规划,尽快行动的。
如,希望做老师,可以提早在企业内部做讲师、技术讲师,给新人讲解。锻炼好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多想想如何让新人更好地融入企业、进入工作状态。
又如,你想自己创业,那可以开始就留意你手头上做的产品是如何开发、运营的。公司如何分配人力物力去做的,如何做商业变现的,如何寻找客户的等等这些问题。不仅要站在技术角度、也要站在公司的角度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甚至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提出转岗去做产品、技术管理,更早地锻炼自己所需的创业的能力,能让自己日后的路走的更顺。
高志垒为何还是选择送外卖?
回到电影,既然都不建议程序员从事体力劳动,高志垒好好的一个架构师,也是有脑子的,为啥最后还是选择了外卖员呢?
首先,从影片一开始可以看出,高志垒选择了架构师或者技术管理偏技术方向,因其手头上还有一线开发的任务。显然对于 45 岁的他,在打工这条路上几乎已经到顶了。
然而,他并没有做好职业规划,甚至从未考虑过失业的风险。在突然失业时,才发现市场上几乎找不到自己的职位、薪酬,最后简历也是乱投一气了;而中产返贫三件套:高额房贷、全职太太、国际学校,他几乎全都拥有;并且还大笔地投资了 P2P ,因其爆雷导致家庭财产大量损失;再加上其父亲突发重病,住院急需要钱。
所有的状况同时出现,所有的压力压在身上,在两个月投递简历无果时,他听说送外卖能补上房贷月供差额的数目,宛如找到救命稻草一般,毅然加入了外卖行业。
如何避免陷入被动状况?
如何避免我们也陷入高志垒的状况?
除了像上面说的提早积攒自己的能力,提早做规划、更早地行动外,程序员也应提升技能多样性,特别是专业外的技能;同时在职业中后期应寻找到更利于个人发展的公司或项目;还需要拓展人脉,保持与行业内的沟通交流;在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平衡好工作,让自己的职业寿命尽可能地延长。
而在财务上,做好失业准备、甚至为后续独立开发、创业等积攒资金都是必要的,所以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做好家庭财务的规划,如:
- 留出紧急备用金:为应对突发事件,如失业或疾病,应建立足够的紧急基金,一般建议为家庭日常开支的3-6个月。
- 谨慎投资:只投资自己熟悉的产品;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再投资;同时避免将所有资金投入到单一的高风险产品中,如P2P,应进行资产配置,分散风险。
- 购买保险:为家庭成员购买适当的健康保险,以减轻因病致贫的风险。
- 做好财务预算、规划:每年、每月做好财务预算;同时对于房贷和教育投资等大额支出,应进行详细的财务规划,确保在收入中断时也能应对。
- 增加收入来源:尽可能地增加家庭收入来源,比如配偶就业或开展副业,减少对单一收入的依赖。
总结与思考
在戏里的高志垒无疑是幸运的,家庭和睦,家人都给予最大的支持,愿意一起度过难关。再加上自己开发的小程序“路路通”,同事间互助互利,最后,成功拿到了单王,并帮家里度过经济危机。
然而最后的结局,高志垒并没有“逆袭”人生,而是在“逆行”人生中,调整了自己。最后他卖掉了大房子,搬到了小房子住,老婆依然在工作,孩子也放弃了就读国际学校、老人靠自身意志力完成了康复。
这也是我觉得这部电影还算现实主义之处。并没有理想中的事情发生,就像现实生活中那些受挫的人们一样,最后选择降低生活标准,继续前行。
最后的最后,问一下大家,如果你面临电影结尾彩蛋中的情景,有一个外卖公司的高层老板对你开发的“路路通”小程序感兴趣,你会如何选择?
- 卖掉小程序,拿钱走人
- 加入外卖公司,继续开发
- 不卖,开源
欢迎留下你的答案与思考,一起讨论。
来源:juejin.cn/post/7414732910240972835
刚刚,英特尔发布最强CPU,AI PC迎来最高效x86芯片
金磊 发自 柏林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最高效的x86芯片,应当是一种怎样的“打开方式”?
就在刚刚,英特尔给出了一份答案——
英特尔® 酷睿™ 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
△英特尔高级副总裁Jim Johnson
话不多说,直接上亮点:
- 最快的CPU:E核比上一代快68%,P核则快了14%
- 最快的内置(built-in)GPU:首次推出全新Xe2图形微架构,平均提升30% 的移动图形性能
- 最高AI性能:CPU、NPU和GPU整体算力高达120TOPS,直接拉高AI体验
- 最高效x86:整体功耗降低50%
- 超强的兼容性:各种软件应用程序均可兼容
由此,在搭载英特尔® 酷睿™ Ultra 200V系列芯片之后,AI PC们的生产力也迎来了“蜕变”:
- 每线程处理性能提高3倍
- 峰值性能提高80%
- 续航长达20小时
不仅如此,全球顶级的OEM和ISV们纷纷前来站台,例如谷歌、微软、联想、戴尔、惠普等等。
那么英特尔具体又是如何做到的?以及这个“史上最高效”又是如何界定的?我们继续往下看。
史上最高效的x86处理器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Ultra 200V系列一共包含9款处理器,CPU均为8核8线程,GPU和NPU的核心数量会有所不同:
在低功耗方面,这里比较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英特尔对低功耗岛(Low Power Island)做出的改变。
它把Lunar Lake核心数量和缓存增加了一倍(达到4MB和4个内核),并将E核从Crestmont更新到Skymont。
然后英特尔使用各种电源管理技术(包括 Thread Director),通过这个低功耗岛以低功耗来实现效率上的大幅提升。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是,从这里开始,英特尔就直接开始向高通猛开炮火了,性能表现如下:
而除了高通之外,AMD也没能逃过被英特尔拿来公开做比较的命运。
例如在电池寿命方面,英特尔就表示已经超过了AMD和高通。
其次,是CPU方面。
英特尔在CPU上采用了全新的架构,即4个Skymont E核和4个Lion Cove P核,官方所展示的核心信息如下:
不过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
那就是P核不包括超线程,这个技术实际上允许单个CPU内核支持多个任务线程。
根据英特尔的说法,不采用超线程是因为这样会有助于芯片的整体集成。
尽管英特尔这次是“4+4”模型(8个线程,比上一代少很多),但从给出来的性能结果来看,要比AMD和高通要好得多。
在CPU之后,便是英特尔的内置GPU了。
英特尔这次首次亮相了全新的Xe2图形微架构,不仅适用于集成图形领域,而且适用于独立显卡。
在GPU性能的比较上就更有意思了。
英特尔先是用Ultra 7 155H和Ultra 9 288V在众多游戏上进行了PK,在Xe2加持之下,有了31%的性能提升。
然而到了与高通相比较的时候,结果是这样的:
高通X1E-84-100无法运行23款游戏。
在与AMD HX 370的比较过程中,Ultra 9 288V表现出来的结果是要快出16%。
除此之外,光线追踪也是Xe2的另一大亮点,领先于竞争对手,RT性能提高了30%。
最后,便是Ultra 200V在AI方面的性能了。
正如我们在开头提到的,英特尔此次整体算力达到了120TOPS,其中GPU是67TOPS,NPU 48TOPS,以及还有CPU的5 TOPS。
在性能对比上,同样是和高通相比,在使用Adobe Premiere和Lightroom功能等应用程序时,明显是要快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量子位与英特尔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英特尔是目前与同行相比,唯一一家在CPU、NPU和GPU三个AI Engine都能做到均衡发展的那一个,而这也成为了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AI PC们都来站台了
除了英特尔此次“最高效x86处理器”的发布之外,现场的OEM和ISV们也是不可忽视的亮点。
以OEM为例,其数量之多,从一张图就能感受到这个feel了:
近乎所有的AI PC们都有所参与:20多个品牌,80多款机型都搭载了最新的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
不仅如此,在发布活动的现场,谷歌、微软、联想、戴尔和惠普等,也上台表达了对Ultra 200V能上机、上服务而感到的期待。
同样的,即便是在场外,PK的味道依旧是非常浓郁。
例如在demo演示区,英特尔就拉着AMD现场以赛车的游戏来比拼了一番:
**,时长00:17
当然,高通依旧是不能落下:
据了解,首批搭载Ultra 200V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将在9月24日上线。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也不妨蹲一波更多的实测结果。
One More Thing
英特尔除了Ultra 200V系列芯片之外,此次还发布了Evo Edition标识。
据悉,获得标识的电脑必须通过严苛的英特尔Evo Edition OEM系统验证流程。
每款机型须首先通过预评估,并在通过之后的六个月内接受 10 种不同的测试标准。在此期间会对该机型进行调优,以满足英特尔Evo标准。
来源:juejin.cn/post/7410786086580437004
保守点,90%的程序员不适合做独立开发
大家好,我卡颂。
近两年互联网行业不景气,很多程序员都在寻找新出路。很自然的,独立开发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选择 —— 背靠自己的开发技能,不用看老板脸色,靠产品养活自己,想想就很美好。
但恕我直言,保守点说,90%的程序员不适合做独立开发。
这篇文章全是大实话,虽然会打破一些人的幻想,但也提供解决方案,希望对迷茫的同学有些帮助。
独立开发赚钱么?
如果你满足如下画像:
- 程序员工作多年,编程水平不错
- 收入完全来源于工资
- 日常学习的目的是提升技术
那对你来说,独立开发是不赚钱的。不赚钱并不是说做这事儿一分钱赚不到,满足以上画像的大部分独立开发者在持续经营半年到一年产品后,还是能稳定获得几刀~几十刀收益的。只是相比于付出的心血来说,这点收益实在是低。
以至于出海独立开发圈儿在谈收益时的语境都不是我开发了1年,现在每月能赚50刀,而是我开发了1年,现在拥有了等效于3w刀年化2%的货基(3w * 2% / 12 = 50)
这么一换算,欣慰了许多。
为什么不赚钱?因为独立开发的重点并不在于开发,叫独立产品会更准确些。
对于一款形成稳定变现闭环的产品,有3个最重要的环节:
- 流量获取
- 运营转化
- 产品交付
程序员只是产品交付环节下的一个工种,与你同处产品交付环节的工种还包括产品经理、QA、项目经理、运维......
做独立开发的本质就是你一个人抗下上述所有工种。
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即会编程又会流量获取,会运营转化,这样的复合人才在公司根本不用担心被裁,也没必要做独立开发。
所以,对于满足以上画像的同学,我劝你不要把独立开发当作失业后的救命稻草。
认识真实的商业世界
虽然我不建议你all in
独立开发,但我建议有空闲时间的同学都去尝试下独立开发。
尝试的目的并不是赚钱,而是更具象的感知流量获取 -> 运营转化 -> 产品交付的路径。
大部分互联网产品往简单了说,都是表格 + 表单的形式,比如推特就是2个大表单(推荐流、关注流)以及描述用户之间关系的表格。
既然如此,当我们有了独立开发的想法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 —— 我的产品能不能用表格 + 表单 + 高效沟通实现,比如腾讯/飞书文档 + 微信群交流。
像多抓鱼(做二手书业务)早期验证需求时,就是几个用户群 + 保存二手书信息的excel表组成。
如果你发现需求靠微信群交流就能解决,付款靠微信转账就能解决,那还有必要写代码开发项目,对接微信支付API么?
当聊到微信交流时,其实就触碰到另一个工种的工作范围了 —— 私域运营。在私域运营看来,通过微信(或其他社交软件)成交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模式,但很多程序员是不知道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建议你把独立开发当作被裁后的救命稻草,但建议有空闲时间的同学都去尝试下独立开发 —— 涉猎其他工种的工作范围,认识真实的商业世界。
当达到这一步后,我们再考虑下一步 —— 发掘你的长处。
发掘你的长处
当我们认识到一款完整的产品有3个最重要的环节:
- 流量获取
- 运营转化
- 产品交付
就应该明白 —— 如果我们想显著提高独立开发的成功率,最好的方式是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环节,再和擅长其他环节的人合作。
这里很多程序员有个误区,会认为程序员擅长的肯定就是产品交付下的开发。
实际上,就我交流过的,或者亲自带出来的跑通变现闭环的程序员中,很多人有编程之外的天赋,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举几个非常厉害的能力(或者说天赋):
- 向上突破的能力
有一类同学敢于把自己放到当前可能还不胜任的位置,然后通过不断学习让自己完成挑战。举几个例子:
- 在不懂地推的时候,参与到校园外卖团队做地推,学习市场和推广的知识
- 在只看了一本
HTML
书的情况下,敢直接接下学校建设国际会议网站的任务 - 在不懂做运营的时候,有老板找他当公司运营负责人,他也接下来,并也做得很好
这类同学很容易跑出有自己特色的非标服务,再包装成产品售卖。
- 源源不断的心力支持
有位同学看短视频趋势不错,正好大学也玩过一段时间单反,就买了一套专业的影视设备,准备一边学做饭一边拍短视频,想做一名美食博主。
每天下班拍视频、剪辑加后期的,每个视频都需要花 10+ 个小时。熬了半年多,数据一直不行,就放弃了。
虽然他失败了,但很少有人能在没有正反馈的事上坚持半年,这种源源不断的心力支持其实是一种天赋。
靠这个天赋,只要踩到合适的赛道,成功是迟早的事儿。
- 链接人的能力
有些同学特别喜欢在群里唠嗑,与大佬聊天也不犯怵。这就是链接人的天赋。
在如今的时代,有价值的信息通常是在小圈子中传播,再慢慢破圈到大众视野中。这类同学靠链接人的天赋,可以:
- 从小圈子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做信息差生意
- 做中间人整合资源
假设你探寻一圈后发现 —— 自己最拿得出手的就是编程能力,那你的当务之急不是发掘需求。
以咱们普通程序员的产品sense
,也就能想出笔记应用、Todo List应用这类点子了......
你需要做的,是多认识其他圈子的人,向他们展示你的编程能力,寻找潜在的需求方。
以我在运营的Symbol社区
举例,这是个帮程序员发展第二曲线的社群。
之前社群有个痛点:每天社群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碎片知识,但这些知识分散在大量聊天消息中,爬楼看消息很辛苦。
基于这个痛点出发,我作为产品经理和群里两位小伙伴合作开发了识别、总结、打标签、分发有价值聊天记录的社群机器人:
作为回报,这两位小伙伴将获得付费社群的收入分成。
总结
对于满足如下画像的程序员:
- 程序员工作多年,编程水平不错
- 收入完全来源于工资
- 日常学习的目的是提升技术
不要把独立开发当作被裁后的救命稻草,而应该将其作为认识真实商业世界分工的途径,以及发掘自身优势的手段。
拍脑袋想没有用,只有真正在事儿上修,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当认清自身优势后,与有其他优势的个体合作,一起构建有稳定收益闭环的产品。
来源:juejin.cn/post/7345756317557047306
华为三折叠手机19999元起!全展开10.2寸大屏3.6mm厚度,电池只留1.9mm
梦晨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华为三折叠新品发布会,弹幕一片的 “报价吧,让我死心” 。
全球首款三折叠手机MateXT,价格正式揭晓:
- 256GB版,19999元
- 512GB版,21999元
- 1TB版,23999元
预计9月20日上午10点08分正式开售,发布会与苹果同一天,正式开卖也与苹果同一天。
看到这里,你是死心了还是动心了?
华为MateXT系列是全球最大折叠屏手机,全展开总计10.2英寸屏幕。
同时,它还是全球最薄折叠屏手机,三屏展开状态只有3.6mm。
余承东手持样机在现场表示,“把平板装在口袋里”,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
作为对比华为平板在售型号最小尺寸为11英寸。
不过也有许多网友表示: “它和平板的区别在于平板我买得起”。
配合官方配件折叠触控键盘,把电脑装在口袋里也实现了。
余承东表示这是一款“大家都能想得到,但是做不出来的产品”。
这样一款全新形态的手机,究竟有哪些使用场景?
发布会现场也做了演示。
三折叠屏都能怎么用
面向商务人士,出差路上也要办公,是华为MateXT这次主打的场景之一。
单屏折叠,扫码登机便于持握。
双屏展开,适合在线浏览简单资讯。
三屏全展开,连复杂的行业报告都能拿捏。
放在一起对比,余承东称三屏模式的实际可视内容在双屏的两倍以上。
除了严肃的工作场景,三屏展开来看电影视觉效果也更震撼。
三折叠除了常规横向使用,华为也考虑到了竖起来使用这种需求,官方支架配件也支持90度旋转。
竖屏短视频刷起来也更带感了。
对于APP的适配方面,余承东开了个玩笑: “小红书秒变大红书” 。
再接下来还演示了华为系统搭载的一些AI功能。
比如AI总结,可以实现左边原文,右边摘要,无需来回切换。
AI翻译同理,方便跳转回原文。
AI修图能力虽然和三折叠屏没太多联动关系,而且很多人已经上手体验过。
但鉴于前面有几款手机并未召开发布会,华为官方在新机发布会上讲解还是第一次。
三折叠手机还有哪些亮点?
看过三折叠屏都有哪些玩法之后,是时候再了解一下背后的技术突破了。
这是折叠屏铰链系统同时实现内外弯折。
也是超薄大屏第一次实现内外弯折。
余承东讲解“Z”字形内外弯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出现两种互斥的力。
这一次能实现,背后最大助力也在现场揭秘:华为首创的天工铰链系统,实现双轨联动。
具体细节并未透露太多,目前已知采用多向弯折柔性材料,外折部分抗拉伸,内折部分抗挤压。
与之配合,屏幕本身也有特别设计,内侧是业界最大的UTG玻璃,最外层为非牛顿流体材料,双层都有不错的抗冲击能力。
还记得整部手机只有3.6mm厚度么,刨去前后外壳、屏幕、电路板等,留给电池的空间只剩……
1.9mm!
最后,华为高端手机向来重视的影像系统、通信能力这次依然保持高水准。
华为首款三折叠手机,满足你的期待了吗?
来源:juejin.cn/post/7412813889689272383
低谷期,什么是最好的理财方式?买房、炒股、存钱?
2024年宏观环境肉眼可见地恶化之下,程序员等普通人如何度过这次危机?
如何度过危机?对于个人最优的方案,是郭嘉最不想看到的方案
对于普通人,度过危机最好的办法是 降低消费、降低负债和多存钱。对于郭嘉而言,这是最不想看到的行为。 个人的最优方案和郭嘉的最优方案是相反的。 在经济下行期,郭嘉和个人的利益不一致也很正常。(上行期当然一致了)
记住这一点,不要认为郭嘉都已经提倡了,就认为对自己是最好的,作为理智的成年人要有独立判断能力。
郭嘉希望大家多带款、多消费、少存钱,只有如此需求端提振后,经济才能复苏。但是对于个人而言,外部环境的危机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不安全感,多带款、多消费、少存钱就是作死的行为……
非必要不要买房
在中国34个省市区和直辖市,我相信绝大部分城市的房产已经是垃圾资产,拿到手里就会成为传家宝,可能永远也卖不出去。
只有极少数一线城市和 优质地段、优质物业、优质小区质量的少量小区或者别墅区存在增值空间。参照日本的经验,经济泡沫破裂后,虽然人口快速向一线城市群东京和大阪聚集,但是东京的房价依然持续在下跌
记住下跌趋势不要抄底,宁可追高,绝不抄底!
务必远离股市,尤其是A股
这是我的炒股心路历程,虽然赚了钱,但是差一点点就倾家荡产,万劫不复
虽然炒股赚了十多万,但差点倾家荡产!劝你别入坑
2019年,我开始涉足股市,在2021年中旬为了购房,将持有的股票全部卖出,赚了十多万元。在最高峰时期,我获利超过了二十多万元,但后来又回吐了一部分利润。虽然我的炒股成绩不是最出色的,但也超过了很多人。因为大多数股民都是亏损的,能够在股市长期盈利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
股市中普遍流传的七亏二平一赚的说法并不只是传闻,事实上,现实中的比例更加残酷,能够长期赚钱的人可能连10%都达不到。
炒股就是赌博
我想告诉大家,无论你在股市赚了多少钱,迟早都会还回去,越炒股越上头,赚的越多越上头。
赌徒不是一天造成的,谁都有赢的时候,无论赚多少,最终都会因为人性的贪婪 走上赌徒的道路。迟早倾家荡产。
之前炒股的经历分享
虽然炒股赚了十多万,但差点倾家荡产!劝你别入坑
多存钱,降低杠杆和负债率
虽然存钱的利率不到2%,但是总比亏本强很多啊,要明白现在中国的经济困境是 经济通缩,什么意思呢?就是各种工业品都在降价(例如汽车一直在降价),未来的钱更加值钱,所以利率低,希望大家赶紧花出去。
经济通胀的时候,物价在飞速上涨,虽然利率高,但是物价涨得更高,钱越来越不值钱,所以银行希望大家都去存钱。
记住银行希望你干什么,大概率对你是不好的。 银行赚的就是你的钱~
现在越是利率低,越是要存在银行这样才保险。 如果你的路子特别野,可以考虑将资产转成美元或港币,这两种货币的存款利率更加高,可以达到4%+
有房贷的提前还房贷
存量房贷的利率比存款利率高了将近3%, 100万的带款,每年就多3万元的利息,长达30年,将近五六十万元的利差,千万不可小觑。
但是银行会有各种手段限制大家提前还房贷。归根结底,经济下行期,银行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是对立的~
第一次提前还房贷,就尝到了甜头,使用6万块钱,起到了18万的效果
我在工行App上,申请 提前还贷,选择缩短 18个月的房贷,只需要 6万2,而我每个月房贷才1万,相当于是用 6 万 顶 18 万的房贷。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吗?
提前还房贷的经历
买房后,害怕失业,更不敢裸辞,心情不好就提前还房贷,缓解焦虑
对于房奴而言,提前还房贷就是最好的投资方式,没有之一,就是最好的投资方式。
欲买桂花同载酒,人生要及时行乐
虽然推荐大家降低消费,但是不建议大家为了省钱,牺牲青春。
100块钱对于一个10岁孩子的快乐,和对于30岁成年人的快乐是完全不对等的。
小时候有10块钱,够我买三四个玩具,可以和小伙伴开开心心的玩一个暑假。现在我有1000张10块钱,也找不回儿时的快乐。
人活着是为了享受人生的,不是为了受罪来的。建议大家 可持续性的及时行乐,该玩还是要玩。不要老了感慨道: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好好学习,提高自己,度过危机期,遍地是机会
经济危机过后,资产的价格一定一落千丈,各行各业都非常萧条,但是随着需求复苏,这意味着遍地都是机会。前提是你有发现机会的眼光、抓住机会的能力和勇于行动的魄力。
想一想,危机过后,我们手握大量的现金,面对遍地的廉价资产,面对日渐热情的消费需求,再加上更加成熟强大的自我,一定大有可为。 前提是好好存钱,好好积累提高自己。(如何判断危机过去,是一门学问,不要太冲动)
要想做到这一切,一定要注重低谷期、危机期的积累。
祝各位长期有耐心,把未来的信心全部放在投资自己上,不要把未来的信心投资在股票和、产和奢侈消费上哦~
祝未来的大家纵情四海、前途似锦
2024 七夕随笔
来源:juejin.cn/post/7402141246176428095
一个失败的独立开发的300多天的苦果
历史是成功者书写的,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成功的独立开发者,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失败的才是大多数。从2023年7月14到现在2024年5月22,10个多月,一个313天总共的收入只有652元(😭😭😭)
appStore的收入($72.14=¥522)
微软商店的收入($17.97=¥130)
总结一下失败原因
- 做了一堆垃圾,没有聚焦的做好一款产品
- 没有扬长避短,其实前端开发最适合的产品方向应该是web和微信小程序,在electron上架appStore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15天真实的时间)
- 归根结底还是在做产品这方面的储备不够,做产品没有定力,心静不下来,如果其他的都不做把全部的精力都拿来做aweb浏览器(包括研发和宣传),结果也不至于这么差。
分享一下失败的经验吧
- 全职独立开发初期很难沉下来打磨产品,还是建议边工作边搞,沉不下来就会原来越乱
- 如果感觉效率低,还是不要在家里办公了,咖啡馆、图书管、公创空间(武汉这边500一个公位)都是不错的选择
- 有单还是接吧,不然真的是太难了
来源:juejin.cn/post/7371638121279848499
Linux新系统正式发布,易用性直接向Windows看齐!
提到 Linux Mint 这个系统,相信不少喜欢折腾Linux系统的小伙伴可能之前有尝试过。
该系统旨在为普通用户提供一个免费、易用、舒适、优雅的桌面操作系统。
就在不久前,备受期待的 Linux Mint 22(代号为“Wilma”)正式官宣发布,这一消息也在对应的爱好者圈子里引起了一阵关注和讨论。
作为Linux Mint系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Linux Mint 22不仅继承了Ubuntu 24.04 LTS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优化,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桌面体验。
长期支持
本次发布的全新Linux Mint 22作为一个难得的长期支持版(LTS),将更新支持到2029年,期间将会定期推送安全更新。
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中,用户可以享受到稳定且持续的安全更新。
内核升级
新版Linux Mint 22与时俱进,同样采用了Linux 6.8内核,这一更新不仅提升了与现代硬件、应用程序和软件包的兼容性,还带来了更好的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此外,内核的升级也为后续的维护和升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桌面环境
Linux Mint 22默认搭载了Cinnamon 6.2桌面环境,为用户带来更加流畅、智能和高效的桌面体验,并且同时提供了Xfce和MATE版本供用户选择。
Cinnamon 6.2带来了诸多新特性和改进,从而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 启动应用管理更便捷:添加启动应用时,搜索栏默认显示,方便用户快速定位所需应用。
- 工作区管理更灵活:工作区切换器支持用鼠标中键删除工作区,操作更加直观;Cornerbar小程序允许自定义点击操作,提升效率。
- 快捷键和Spices功能增强:支持可配置的快捷键绑定,键盘快捷方式编辑器新增搜索功能,设置更便捷。
- 界面优化:用户小程序可在面板显示个人头像,提升个性化程度;Cinnamon会话界面新增欢迎徽章,提升用户体验;屏幕键盘添加关闭按钮,使用更方便,等等。
软件管理器
Linux Mint 22的一大重点更新就是针对mintinstall软件管理器的改进。
新版本不仅提升了加载速度,还增加了多线程支持、新的偏好设置页面和横幅幻灯片。
新的软件管理器默认禁用未验证的Flatpak软件包,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已验证的Flatpak软件包会显示维护者姓名,以增加用户信任度,而如果要启用未经验证的 Flatpak 软件包,它们将被清楚地标记出来。
其他更新
Linux Mint 22还带来了其他诸多更新,比如:
- 高分辨率屏幕支持得到增强,确保在不同分辨率下都能获得最佳显示效果;
- 默认音频服务器切换为了PipeWire,以提供更好的音频处理和兼容性;
- 所有使用libsoup2的软件均迁移到libsoup3;
- 支持GTK4;
- Matrix加持;
- ……等等。
此外,Linux Mint 22还包含了大量底层的Bug修复、稳定性提升和性能优化,这些都是为了确保系统运行更加流畅、稳定。
后记
总而言之,这次Linux Mint 22的发布,使得Linux桌面系统的易用性又进了一步。
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直接去官网下载ISO镜像来安装使用。
我也特地看了一下新版本安装要求,对机器配置要求还真不高,最近有时间我也准备收拾出来一台老电脑来安装试试。
文章的最后也期待Linux桌面系统在未来能百花齐放,发展得越来越好。
来源:juejin.cn/post/7411032557074710543
移动开发者终于失去了往日荣耀?
部分原因在于AI浪潮. 但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作为一名资深移动开发者, 我渴望了解苹果, 安卓和跨平台生态系统的最新趋势. 然而, 最近业界发出的信号并不令人振奋.
这篇文章并不是要讨论在最新的 WWDC 或 Google I/O 上开发者们被灌输了什么. 我们要讨论的是当前的趋势是如何影响开发者的职业生涯的.
移动开发人员的工作岗位正在迅速消失 -- 至少我在 脉脉 上搜索到的情况是这样. 关于这一点, 还有一个有趣的Reddit讨论, 以及StackOverflow 开发人员调查开发人员数量统计: 移动开发调查受访者人数从 12.45% 降至 3.38%.
虽然行业领先论坛的结果不足以详细反映真实问题, 但线上+线下论坛的集体反馈也能反映些许蛛丝马迹.
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就在不到十年前, 移动开发还是最酷的技术. 每家领先的科技公司都在努力征服 iOS 和 Android 这两个平台.
近十年来, 原生平台和跨平台之争持续不断. 在此之前, Cordova, Xamarin 和 Titanium 是每个技术Manager口中的热门词汇. 这些框架在技术上并不出众, 但它们成功地维持了业界最喜欢的“一次开发, 到处发布, 节省资金”的信念.
同类产品的第二波浪潮以 React Native 和 Flutter 等跨平台框架的形式出现. Facebook 和谷歌称赞它们是完全原生的.
但是, 只有每天与它们打交道的程序员才知道, 在开发具有流畅性, 高性能和可玩性(利用传感器功能--使移动体验更加深入和个性化)用户体验(智能手机人机交互的最大组成部分)的大型应用时, 它们是多么的力不从心.
虽然用户体验是由 Facebook 和谷歌开发的, 但它们的整个发展历程都是由那些必须向大客户推销开发人员的代理商传播的. 在以降低开发成本为价值主张时, 他们开始声嘶力竭地高唱跨平台的大戏. 为了提高代理公司的投资组合, 他们还通过开发组件来扩大各自框架的 GitHub 代码仓库. Facebook 和谷歌的开发人员看着自己的边缘项目蓬勃发展, 乐得合不拢嘴. 大家都很高兴.
实际上, 从长远来看, 跨平台项目让拥有项目的公司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因为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
- 只提供两个平台的最大公约数.
- 开发人员疲劳(除了《Hello World》, 开发人员无论如何都得学习本地程序)
- 开源(因此没有问责制)开发.
在完全原生的跨平台工具(Unity 及其朋友)与忠实于原生的 XCode 和 Eclipse 之间也发生了有趣的采用战争, 不过, 根据设计, 这场战争仅限于游戏开发.
这些战争是否削弱了移动开发事业? 也不尽然. 但它们确实割裂了普通开发人员对行业的认知. 新手急于跳槽, “得学那个东西(跨平台)”, 这将是他们进入IT行业的单程票, 但后来却失望了. 老手们还在坚持使用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C++, Java, 以及后来的 Swift, Kotlin), 但他们常常发现,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 他们很难在不断摇摆不定的市场中立足.
尤其是, 摇摆不定.
是AI, 还是其他原因?
似乎随着 GenAI 的到来, 关于移动开发的讨论已经酝酿成型.
然而, 移动开发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在了 2017 年, 当时剑桥分析的宝贝竟然是从 Facebook 的壁橱里走出来的.
西方世界的民主理念与隐私紧密相连. 未经同意追踪用户成了至今不被承认的罪过. 剑桥分析丑闻引发了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对大型科技公司的攻击.
Facebook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谷歌作为智能手机市场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同时也是全球著名的雇主和政府服务提供商(GCP, 谷歌教育等), 成功地争取到了时间. 为了遵守规定, 谷歌对其广告产品和货币化 SDK 进行了多次修改. 安卓开发者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广告, 他们不得不拖着不做, 否则就会失去市场.
苹果公司站在隐私保护的制高点上, 选择成为手握大棒的人, 将广告追踪的权力交到用户手中. Facebook 成为此举的最大受害者. 为了支持这一立场, 苹果开始将其备受推崇的订阅模式奉为应用开发的黄金标准. 2020 年是苹果开始改进其备受诟病的订阅 API 支持的第一年.
隐私合规对移动开发行业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独立开发者受到的冲击最大, 但公司级的开发也放慢了脚步. 开发人员本可用于创建新框架的时间开始被浪费在与支持和法律专业人士进行无休止的问答, 快速修复以及与企业主进行无用的讨论上.
与此同时, 无代码也在兴起. 虽然它的成功还远未得到验证, 但它已成为管理讨论中的一个主要观点, 并成为主流开发的有力竞争者.
一些小型开发公司选择转向无代码/网页产品开发上. 大公司不再在移动交付方面冒大的风险. 预算不再流向开源项目. 维护商店评级成了新的焦点, 为此, 预先开发的功能大多已经足够了.
“不要破坏已有的工作. 不要冒险去创造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了不起."成了新的口头禅.
移动开发人员无法应对这种对他们有利的转变. 为什么? 这就引出了我们的下一个问题.
移动开发者的真正力量在哪里?
这要看什么是优秀移动开发者的真正定义.
优秀开发人员的标准定义(“设计师, 编码员, 测试员”)并不能完全定义优秀的移动开发人员.
关于“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移动开发人员”, 人们几乎没有达成共识. 移动开发技能与网页开发技能几乎没有区别.
一个优秀的移动应用应该更多地与UE和UI有关, 还 应该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巧妙使用有关. 优秀开发人员的标准定义(“程序设计师, 编码员, 测试员”)并不能完全定义优秀的移动开发人员. 一个人首先必须是一名优秀的开发人员, 但还不止于这些.
绑定(UI + 数据库 + API)必须弄清楚. 必须选择在架构上最合适的. MVC 是否足够? 还是需要ViewModel? Coordinator等顽固模式呢?
设计的坏处在于没有经过验证的验证器. 衡量一个好设计的唯一指标是, 未来的开发人员是否能在其能力和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说到移动开发, 还必须掌握硬件集成的工作流程. 例如, 蓝牙, 加速计, 光传感器, 陀螺仪等. 这正是嵌入式工程师的优势所在. 金融技术(苹果和谷歌支付)增加了另一个维度: NFC.
虽然成功集成所有这些功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但从管理/领导的角度来看, 它们只是具有相同即插即用接口的简单盒子. 尽管 “Mobile First”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 个人体验也越来越丰富, 但在公司的 IT 战略中, 移动仍然 只是一个辅助出口.
一个像样的移动应用代码库需要一个专门的架构师, 但小型团队很少有这样的人. 即使是大公司的团队也会因为平台分散而在此方面偷工减料.
只有大公司才有能力开发可重复使用的库和框架. 中小型公司的团队没有护城河, 无法证明在平台巨头随时可能破坏任何东西的情况下, 他们的长期努力是有道理的.
与网络不同的是, 网络上的伟大感知来自于个人创作者, 而移动应用的伟大则是由平台决定的: 苹果和谷歌. 《人机界面指南》和《材料设计》标准引导着业界的期望.
然而, 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标准仍未得到充分展示. 这是因为定义优秀应用的标准是在没有此类范例的情况下制定的. 它们的示例大多是开发人员必须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简易版.
这种设计是一种简化主义, 阻碍了许多可能的创新, 只有那些获得平台奖励(安卓和苹果编辑选择的舞台)的创新才会不断被复制.
超越标准的杰出移动体验只是一个例外(设计师在其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则就是要萧规曹随, 即使是最杰出的移动开发者也不得不这样做.
如果一个独立移动开发者向世界展示了他/她能为这些平庸的平台带来惊喜, 那么这些平台就会刺探他/她的作品, 并将其打上自己的烙印.
总结一下
AI(特别是 GenAI)正在吸走其他各个部门的资金. Manager们想证明自己没有错过潮流,即使他们知道这只是错失良机的焦虑。.
在移动端大语言模型成为现实之前, 移动开发人员几乎不可能再次大放异彩. 在那里, 他们将不得不与数据科学家分享荣耀.
当形势一片大好时, 所有开发人员都会有机地成长为镇上最大的赢家. 当经济不景气时, 有能力的开发人员会通过创建框架, 库和可重复使用的组件来倍增他们的影响力. 中低技能的开发人员受到顶级开发人员的启发, 开始提升自己的技能. 当他们再也找不到这条路时, 他们就会转换领域. 他们离开狭窄的溪流(移动开发), 开始在海洋中游泳, 模式如下:
同一平台的所有设备(Mac, Vision pro) => 跨平台(iOS + Android) => 网页开发(+web).
当情况变得更糟时, 大多数水手都会下船. 船长会留下来. 但当海盗占据上风时, 船长们也会被屠杀. 如果船还算幸运, 海盗们将会考虑重建.
入门级开发人员或来自边缘领域的开发人员就是这些海盗. 他们受雇充当临时工, 让这艘船保持漂浮, 直到老手重新发现它.
这就是今天移动开发的现状. 它还没有被毁灭. 也永远不会. 中级入门级开发人员将移动开发保持在 2015 年的水平.
这些人热衷于通过构建组合应用来炫耀自己的技能, 他们不想购买域名/托管服务, 并且对 500 多个 NPM/Yarn 软件包望而却步.
这些新手能否夺回平台? 更重要的是, 他们能找到值得热爱的创作领域吗? 唯一的办法就是超越单纯的软件开发, 成为硬件 + 设计的大师.
在AI重塑每个人期望的时代, 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
一家之言, 欢迎拍砖!
Happy Coding! Stay GOLDEN!
来源:juejin.cn/post/7410989416866955291
作为技术Leader如何带散一个团队
大家好,我是程序员凌览。
这个话题本身就很有趣——如何有效地带散一个团队,精选了两位网友的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位网友的回答
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谈了如何把团队带好。你反着来,肯定能把团队带散。
毛泽东说,要带好团队,必须善于爱护干部。爱护的办法是:
“第一,指导他们。这就是让他们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同时,又适时地给以指示,使他们能在党的政治路线下发挥其创造性。”
你反着来,你就处处摆你下属的谱,不管自己会不会,都要装着自己会的样子。同时要求团队的人不能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什么事都要跟你汇报。谁敢改变你的任何看法,就处理谁。说一不二。
“第二,提高他们。这就是给以学习的机会,教育他们,使他们在理论上在工作能力上提高一步。”
你反着来,不要给他们任何学习机会,也不进行任何业务培训,绝不多花一分钱在他们的学习上,因为学好了,他们就跳槽了,这不是浪费吗?
“第三,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有委托而无检查,及至犯了严重的错误,方才加以注意,不是爱护干部的办法。”
你反着来,平时不管不顾,听之任之,一旦发生了问题,就把犯错误的人骂得狗血喷头。该扣工资的扣工资,该开除的开除。谁让你们自己要犯错呢。
“第四,对于犯错误的干部,一般地应采取说服的方法,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只有对犯了严重错误而又不接受指导的人们,才应当采取斗争的方法。在这里,耐心是必要的;轻易地给人们戴上‘机会主义’的大帽子,轻易地采用‘开展斗争’的方法,是不对的。”
你反着来,犯了错误就扣帽子,就人身攻击,就骂人家蠢,“这点事都能搞砸,你干什么吃的。”
“第五,照顾他们的困难。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项困难问题者,必须在可能限度内用心给以照顾。”
你反着来,生病的只要没有三甲医院医生开的证明,就不能请假,家里有事的,能克服也要克服,不能克服的也要克服,遇到重要的工作,即使孕妇要生孩子,也要她晚几天生,工作重要。
你要这么干下去,你团队不散,你就去法院告我。
本文来源:《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文章《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
第二位网友的回答
1、开会!
早会,汇报会,进度会,总结会,推进会复盘会,总之不要闲着。
不管什么会,在中午吃饭前,下午下班前开! 晚上回家后再整个线上会议就可着吃饭点,线上会议还要开摄像头,效果满分!
2、做表
统计表,进度表,复盘报告,问题报告,项目总结。
不管什么事,就一句话先做张表给我,要抓重点,也能看出细节,同时手上事情不能停!
效果最好的就是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模板来做,还要突出不一样的重点!
3、打官腔
维度,抓手,组合拳,底层逻辑,赛道,载体。
总之就是不说人话! 这个不好总结举个例子
项目管理底层逻辑是打通信息屏障,创建项目新生态,顶层实际是聚焦用户感知赛道,通过差异化和颗粒度达到引爆点,交付价值是在采用复用打法达成持久受益,抽离透传归因分析作为抓手为产品赋能,体验度量作为闭环的评判标准,亮点为载体,优势为链路,思考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完善逻辑考虑资源倾斜,是组合拳,最终达到平台标准化
4、吃饼
薪资翻倍,奖金十万,三年买房。
激励政策一发放,人人都打鸡血,月中发政策大家努力来不及。
次月大家拼命干,公司一看卧槽要给这么多奖金?老板签批,同意发放但不是现在。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5、突发情况。
项目重大问题,大老板要审查,明天xxx要看项目进度。
别管在干嘛,吃饭?睡觉?OOXX? 也别管几点钟,就一句话,赶紧把ppt做好,明天要。赶紧去客户现场安抚客户。
这种事情越多效果越好。
6、团建
团建这个就有讲究了。
一定要选在节假日,周末随便选一天,三天选中间,五天搞长点,七天去外地。
胡吃海喝肯定达不到效果,所以什么马拉松?爬山?参观什么展览?等等等。 形式不限重点是时间。
比如十一放假,10.2早上出发去XXX,下午布置场地,10.3早上跑个十几二十公里健身,跑完开个会做个动员,下午统一服装去xxx观光。10.4上午大合照,下午回家。
我补充一下
1、制度、制度、制度
别管是什么日常琐事,一率立制度。从工作流程到个人习惯,如用餐和使用洗手间。不是在立制度就是在立制度的路上。
2、Pua
Pua的P要懂的12种不同的写法。做错就扣帽子,就人身攻击,就骂人家蠢;做对就打压,就贬低,就泼冷水。
3、日报、周报、月报、双周报、季度报等等
日报、周报、月报、双周报、季度报等等必不可少,要求写个四五千字的。至于我作为领导看不看报告?那我当然看的啦,你管我啥时候看呢
来源:juejin.cn/post/7410710728783413299
我用这10招,能减少了80%的BUG
前言
对于大部分程序员来说,主要的工作时间是在开发和修复BUG。
有可能修改了一个BUG,会导致几个新BUG的产生,不断循环。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减少BUG,保证代码质量,提升工作效率?
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能做到,我们多出来的时间,多摸点鱼,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不香吗?
这篇文章跟大家一起聊聊减少代码BUG的10个小技巧,希望对你会有所帮助。
1 找个好用的开发工具
在日常工作中,找一款好用的开发工具,对于开发人员来说非常重要。
不光可以提升开发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BUG。
有些好的开发工具,比如:idea
中,对于包没有引入,会在相关的类上面标红
。
并且idea还有自动补全
的功能,可以有效减少我们在日常开发的过程中,有些单词手动输入的时候敲错的情况发生。
2 引入Findbugs插件
Findbugs是一款Java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它专注于寻找真正的缺陷或者潜在的性能问题,它可以帮助java工程师提高代码质量以及排除隐含的缺陷。
Findbugs运用Apache BCEL 库分析类文件,而不是源代码,将字节码与一组缺陷模式进行对比以发现可能的问题。
可以直接在idea中安装FindBugs插件:
之后可以选择分析哪些代码:
分析结果:
点击对应的问题项,可以找到具体的代码行,进行修复。
Findbugs的检测器已增至300多条,被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类型如下:
- Correctness:这种归类下的问题在某种情况下会导致bug,比如错误的强制类型转换等。
- Bad practice:这种类别下的代码违反了公认的最佳实践标准,比如某个类实现了equals方法但未实现hashCode方法等。
- Multithreaded correctness:关注于同步和多线程问题。
- Performance:潜在的性能问题。
- Security:安全相关。
- Dodgy:Findbugs团队认为该类型下的问题代码导致bug的可能性很高。
3 引入CheckStyle插件
CheckStyle作为检验代码规范的插件,除了可以使用配置默认给定的开发规范,如Sun、Google的开发规范之外,还可以使用像阿里的开发规范的插件。
目前国内用的比较多的是阿里的代码开发规范,我们可以直接通过idea下载插件:
如果想检测某个文件:
可以看到结果:
阿里巴巴规约扫描包括:
- OOP规约
- 并发处理
- 控制语句
- 命名规约
- 常量定义
- 注释规范
Alibaba Java Coding Guidelines 专注于Java代码规范,目的是让开发者更加方便、快速规范代码格式。
该插件在扫描代码后,将不符合规约的代码按 Blocker、Critical、Major 三个等级显示出来,并且大部分可以自动修复。
它还基于Inspection机制提供了实时检测功能,编写代码的同时也能快速发现问题。
4 用SonarQube扫描代码
SonarQube是一种自动代码审查工具,用于检测代码中的错误,漏洞和代码格式上的问题。
它可以与用户现有的工作流程集成,以实现跨项目分支和提取请求的连续代码检查,同时也提供了可视化的管理页面,用于查看检测出的结果。
SonarQube通过配置的代码分析规则,从可靠性、安全性、可维护性、覆盖率、重复率等方面分析项目,风险等级从A~E划分为5个等级;
同时,SonarQube可以集成pmd、findbugs、checkstyle等插件来扩展使用其他规则来检验代码质量。
一般推荐它跟Jenkins集成,做成每天定时扫描项目中test分支中的代码问题。
5 用Fortify扫描代码
Fortify 是一款广泛使用的静态应用程序安全测试(SAST)工具。
它具有代码扫描、漏斗扫描和渗透测试等功能。它的设计目的是有效地检测和定位源代码中的漏洞。
它能帮助开发人员识别和修复代码中的安全漏洞。
Fortify的主要功能:
- 静态代码分析:它会对源代码进行静态分析,找出可能导致安全漏洞的代码片段。它能识别多种类型的安全漏洞,如 SQL 注入、跨站脚本(XSS)、缓冲区溢出等。
- 数据流分析:它不仅分析单个代码文件,还跟踪应用程序的数据流。这有助于找到更复杂的漏洞,如未经验证的用户输入在应用程序中的传播路径。
- 漏洞修复建议:发现潜在的安全漏洞时,它会为开发人员提供修复建议。
- 集成支持:它可以与多种持续集成(CI)工具(如 Jenkins)和应用生命周期管理(ALM)工具(如 Jira)集成,实现自动化的代码扫描和漏洞跟踪。
- 报告和度量:它提供了丰富的报告功能,帮助团队了解项目的安全状况和漏洞趋势。
使用Fortify扫描代码的结果:
一般推荐它跟Jenkins集成,定期扫描项目中test分支中的代码安全问题。
6 写单元测试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问:写单元测试可以减少代码的BUG?
答案是肯定的。
我之前有同事,使用的测试驱动开发模式,开发一个功能模块之前,先把单元测试写好,然后再真正的开发业务代码。
后面发现他写的代码速度很快,而且代码质量很高,是一个开发牛人。
如果你后期要做系统的代码重构,你只是重写了相关的业务代码,但业务逻辑并没有修改。
这时,因为有了之前写好的单位测试,你会发现测试起来非常方便。
可以帮你减少很多BUG。
7 功能自测
功能自测,是程序员的基本要求。
但有些程序员自测之后,BUG还是比较多,而有些程序员自测之后,BUG非常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有些人比较粗心,有些人比较细心。
其实更重要的是测试的策略。
有些人喜欢把所有相关的功能都开发完,然后一起测试。
这种情况下,相当于一个黑盒测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梳理业务逻辑才能测试完整,大部分情况下,开发人员是没法测试完整的,可能会有很多bug测试不出来。
这种做法是没有经过单元测试,直接进行了集成测试。
看似节省了很多单元测试的时间,但其实后面修复BUG的时间可能会花费更多。
比较推荐的自测方式是:一步一个脚印。
比如:你写了一个工具类的一个方法,就测试一下。如果这个方法中,调用了另外一个关键方法,我们可以先测试一下这个关键方法。
这样可以写出BUG更少的代码。
最近就业形式比较困难,为了感谢各位小伙伴对苏三一直以来的支持,我特地创建了一些工作内推群, 看看能不能帮助到大家。你可以在群里发布招聘信息,也可以内推工作,也可以在群里投递简历找工作,也可以在群里交流面试或者工作的话题。
8 自动化测试
有些公司引入了自动化测试的功能。
每天都会自动测试,保证系统的核心流程没有问题。
因为我们的日常开发中,经常需要调整核心流程的代码。
不可能每调整一次,都需要把所有的核心流程都测试一遍吧,这样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也容易遗漏一些细节。
如果引入了自动化测试的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把核心流程都测试一下。
避免代码重构,或者修改核心流程,测试时间不够,或者测试不完全的尴尬。
自动化测试,可以有效的减少核心流程调整,或者代码重构中的BUG。
9 代码review
很多公司都有代码review机制。
我之前也参与多次代码review的会议,发现代码review确实可以找出很多BUG。
比如:一些代码的逻辑错误,语法的问题,不规范的命名等。
这样问题通过组内的代码review一般可以检查出来。
有些国外的大厂,采用结对编程
的模式。
同一个组的两个人A和B一起开发,开发完之后,A reivew B的代码,同时B review A的代码。
因为同组的A和B对项目比较熟,对对方开发的功能更有了解,可以快速找出对外代码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有效减少一些BUG。
10 多看别人的踩坑分享
如果你想减少日常工作中的代码BUG,或者线上事故,少犯错,少踩坑。
经常看别人真实的踩坑分享,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可以学到一些别人的工作经验,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说一句,本文总结了10种减少代码BUG的小技巧,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并非所有的场景都适合。
来源:juejin.cn/post/7359083483237859367
了解这四个心理陷阱,让你摆脱心理上的“贫穷”
背景
Hi 你好,我是东东拿铁,一个正在探索个人IP的后端程序员。
我发现自己的经济情况正在处于一个紧张的状态。上个月的信用卡需要还款8600块钱,仔细看了下账单,分期支付的却有3000多,占比将近4成,这很可怕。
明明我已经每个月都尽量的省吃俭用,克制消费,但看到月底还款金额仍然居高不下,便会不由自主的有一些焦虑的情绪,甚至影响到日常的消费。
比如消耗更多精力去克制自己买想要东西的欲望,消费时去对比不同渠道的价格,变得对价格更加敏感。
我意识到我陷入到了“稀缺”的情绪中,并且这个情绪总是出现,并且影响着我做事的思路和方式。我想摆脱它,因为我们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比如去看书学习更多的东西,又或者持续输出写下一篇篇文章。
上周看了《稀缺》这本书,罗振宇评价说:“我们的肉身刚步入富足的时代,但我们的精神还滞留在稀缺的恐惧之中。穷人思维,根植于人类的基因。率先用理性击碎它的人,也将率先获得心与灵的富足。”
我已经陷入了金钱稀缺的状态,这是是因为之前的各类分期导致的。那么稀缺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又该如何摆脱它?
看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会有答案。
稀缺
什么是稀缺
先说第一点,什么是稀缺?稀缺是长期缺乏,而导致的一种稀缺心态,是“拥有”少与“需要”的感觉。
- 我们觉着积蓄太少,我们需要更好的房、车,永远都有还不完的账单
- 我们觉着时间太少,我们需要时间旅游、健身、陪伴家人
- 我们觉着精力太少,我们需要关注工作、关注个人成长 、关注国家大事
举个例子,老板给你安排了一项周五要完成的任务,然而到了周四还没有做完,这时候你会变的心急如焚,这是你就会全神贯注的地开始工作,相比于其他事情,你会优先处理这项紧急任务,只关注手头的工作,这就是进入到了一种稀缺状态。
幸运的是,稀缺带给你了专注红利,让你你在老板问你进度之前,完成了工作并顺利交差,你长舒一口气。就像开学前最后一天写完了暑假作业,像毕业设计答辩前终于写完了论文一般,这种场景似乎已经经历了很多次。
专注红利:就是短时间内集中精力爆发出高度的注意力,让我们高产出地工作,我们会在专注红利的帮助下把剩下的资源用得淋漓尽致。
话又说回来,虽然这样的专注在短时间内能够带来好处,但如果长时间处于稀缺心态中,并不是什么好事。它会把一个人拖向“贫穷”,进入一个匮乏的恶性循环。要理解这个循环,我们需要看看稀缺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管窥
第一种叫做管窥效应。管窥就好像你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这时你只能看到管子里面的东西,而管子外面的什么都看不见。中国有句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管窥效应会改变我们的决策方式,举个例子,程序员日常的工作很忙碌,不但要写代码、改bug,还要参加需求评审的各种各样的会议。我们平常都会在工作疲惫的时候,选择站起来走做,接杯水,活动一下身体。但是在忙碌的时候,就会觉着喝水、 散步也没有这么重要了,赶紧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吧,半天不喝水,一坐一整天似乎也没什么关系。(你多久没有起来活动活动身体了?)
我们虽然都知道,久坐在电脑前,对颈椎、眼睛的伤害很大,工作一个小时我们至少要起来活动五分钟,眼睛远眺一下。长远来看,你很明显知道对身体的投资是重要的,但是你在稀缺状态下,你就会做出损害长期价值的决定。
这是一段我自己很真实的经历,在上家公司时我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项目,面临新入职和换语言的情况,项目的排期显得尤其紧张,那段时间我几乎白天不怎么站起来活动,即使是在眼睛干涩的情况下,我也不得不写下一行行代码,改一个个难以排查的bug。
我的眼睛很早之前做过激光手术,其实并不适合一直盯着电脑工作。但那段时间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最终项目上线了,却对眼睛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借用
再说稀缺导致的第二种影响,是借用。借用非常好理解,就是习惯性地透支未来的资源。
比如说,开头提到的我的情况,信用卡。我通过信用卡分期来解决之前遇到的现金问题,但造成影响却是长期的。每次收到工资,我就需要去还房贷、信用卡等一系列的债务。
这时候,如果我的一个同学或者朋友需要结婚,我需要给他们包一个大红包,那这个月就会更加紧张。而且银行不当人,每个月在账单出来之后,都会打电话问是否需要办理分期。
我们说到的借用,其实不止是钱。忙碌的时候,我们忙碌时也会对时间做借用。比如说,这周的工作没做完,我们就放到下一周。但下一周会有下一周的工作,所以我们会长期处于一种稀缺状态里。
再比如说,白天繁忙的工作让我们缺少娱乐时间,这时候我们就会选择熬夜。但熬夜会导致第二天的工作效率更低,结果我们的工作时间可能会更长。
没有余闲
稀缺导致的第三个影响是没有余闲,余闲就是我们剩余下来的,没有利用的时间和空间。
举一个例子,之前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假期结束前,总会带不少东西回北京,临走之前,我会把所有需要装的东西放进去,比如鞋、衣服、数码装备,甚至是一些吃吃喝喝。如果我这次用一个大的箱子,那么装完必须的用品之后,我们可能还会发现有很多剩余的空间。我们就可以放进去一些不那么需要的东西,比如珍藏的几本小说,甚至是一些下个季度才需要穿的衣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情会非常舒畅,有极大的”富裕感“。
但是,如果我们只有一个背包,那就不能像刚刚那样舒服了。我们需要开始权衡和比较:鞋子到底带哪一双?换洗的衣服要带多少?游戏机和书本要不要带呢?为了保证空间的使用,我们甚至需要我妈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拿出来,通过分门别类的方式再塞回去。这样反反复复地收拾几次,直到包变的满满当当。
也许你会说,这样是不是更高效呀?毕竟我们用一个并不大的背包装完了所有需要的行李。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权衡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这种思维看起来很高效,但会让人产生大量的心智负担。这些心智负担会消耗注意力和精力,从而进一步产生管窥效应,只让你注重当前的事情,而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
带宽不足
稀缺导致的第四个影响,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点,那就是带宽不足。这里的带宽,指的是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
我们从处理日常问题到思考问题都需要带宽,但是我们一般最多只能关注七件事。比如日常使用的APP不会超过七个,经常交往的联系人也不会超过七个。“七”通常是人类认知所能承受的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数字,一个人就会产生严重的带宽负担,这个时候就会感觉精力不够用。
如果说在物质不够丰富的时代,养家糊口让人的带宽降低。可目前科技、社会发展这么快,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变得越来越多,比如,工作的压力,结婚,房车,再到各种风口什么小红书、AI、国家政策。
我们或许不贫穷了,但是我们的带宽一样被占的很满。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实验者进行了两次测试,让被测试者去做测试题。
第一次测试,让他们什么都不想的去做测试题。第二次测试,提前对他们进行诱导,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他们关注自己缺乏的东西。这两组测试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分数要高很多,基本上是第二组的两倍,表明带宽会影响我们的智力水平。
比如说,不少年轻人喜欢熬夜(我也是),晚上睡不好,白天可能就会进入一种游离迟钝的状态。遇到难题的时候,选择去去抽烟喝酒,然后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问题中。其实绝大部分人缺的不是时间,而是带宽。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做一份自己的长期规划了?最近有学习什么新的技能吗?有去定期投资、理财吗?你需要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长远的事情上,这样才能最终跳出稀缺的怪圈。
跳出稀缺陷阱
我们要明白稀缺并非个人特质,而是自身创造的环境条件所引发的结果,而这些条件是可以进行管理的。我们越是深入了解稀缺在大脑中的发展历程,就越有可能找到办法去避免稀缺陷阱,或至少去减轻稀缺陷阱的影响程度。
节约带宽
如何节约带宽?这里介绍几个我在生活中亲身实践并感觉有所收益的方式。
减少决策
马克·扎克伯格的标志性穿衣风格是灰色T恤和拉链连帽衫。
他这样的穿衣风格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避免每天早上花费时间选择衣服。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生活尽可能简单,减少不必要的决策,以便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我的穿衣风格都是休闲类,所以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鞋子的话空军一号有两双且都是白色,买新衣服和新鞋我也会尽量从已有的风格里去挑选,这样无论是买东西还是日常穿衣,都不需要做太多决策。
减少信息过载
控制社交媒体和新闻资讯的浏览时间,过多的信息会占据我们的大脑,消耗带宽。我个人实践比较有效的方式是手机上卸载抖音,但是在iPad保留,想刷的话只能等下班孩子睡了再刷一会。这样白天即使是碎片时间也不会被浪费,其余时间专注于其他事情。
关闭大部分APP通知,屏蔽不重要的群。目前我的手机通知开启的APP大概只有银行类、微信、短信等的通知。微信里面不重要的微信群都会屏蔽掉,甚至是工作群,如果实在怕错过信息,微信群可以设置特别关注的用户,这样也能帮你过滤掉大部分信息。
缓解压力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不开心的事情,和朋友们交流,可以减轻心理压力,释放带宽。
有一些心里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我很多想说的话就会通过写作的方式写下来,分享出来,心里的带宽也就释放了。
留有余闲
在金钱上,再没有钱,也要留出一小部分来投资、储蓄,投资也可以是投资自己。定期储蓄如果你总是忘记,银行的APP都提供了自动储蓄的功能,每当发工资就自动把一部分钱自动存起来。
其实现在的公积金、五险一金也是同理,自动帮我们对未来进行储蓄,让忽视变成默许。
在时间上,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未来还有未来的事情要做。
这里分享一个小技巧,之前在字节工作的时候,如果你的日历上面没有日程的话,很容易就会被别人约会或者约面试。你可以在需要余闲的时间,自己给自己约一个2个小时的会议,这段时间就可以确保不会有人来打扰你。
设置提醒
现在的打工人,都会因为工作的繁忙,白天一坐一整天,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直到体检时候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发现有肾结石才开始重视身体。
晚上不停的熬夜,10点钟打开抖音,回过神来时已经凌晨1点,第二天上班昏昏欲睡才懊悔不已。
善用提醒, 比如类似Eye Monitor的监控工具,可以监控你使用电脑的时常,在你疲劳的时候提醒你,或者给自己配一个智能手表,久坐时给予提示。
手机上设置睡眠时间,短视频上设置休息时间,那么过了那个时间,就会不断的提醒你,该睡觉了。
本质上提醒就是让你从管窥的视角中拽出来,让更多重要的事情进入到你的视角里,让你无法忽视那些更重要的事情。
说在最后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你能看到最后。
总结一下,稀缺是一种心态,短暂的稀缺有一定好处,会让我们产生专注红利,但是长期的稀缺,这种稀缺心态就会掉进稀缺的陷阱里。让我们产生管窥效应,就是只关注紧急的东西,而忽视重要的东西。它会让我们没有余闲,让自己的工作、生活缺乏弹性;而且它会让我们容易借用,去透支未来的资源;它还会减少我们的带宽,增加做出错误决定的几率,最终让我们进入一个稀缺怪圈的恶性循环。
如果想跳出这个怪圈,方法有三个:一是节约带宽,减少权衡式的思维;二是留有余闲,让自己的效率更高;三是设置提醒,让重要的事情及时出现在视野当中。
来源:juejin.cn/post/7410220431821111296
很多人不懂什么是优势
大家好,我卡颂。
上周和10个左右同学交流了如何发展第二曲线,他们中有国企员工、宝妈、4S店管理、程序员...
在交流中,我发现个普遍现象 —— 应试教育以及职场带来的思维惯势,对人的影响非常大,最直观的影响就是 —— 很多人不懂什么是优势。
如果你一路从学校到职场,直到最近才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裁员压力、内卷、年龄焦虑...)考虑发展第二曲线,那这篇文章也许会改变你对优势的固有认知。
说真的,什么是优势?
学校与公司都是服务于具体目的的组织:
- 学校:服务于升学,表现形式是学习
- 公司:服务于盈利,表现形式是工作
所以,在学校与公司的语境下,优势通常指那些能为达成具体目的提供帮助的能力或性格,比如:
- 学校最看重应试能力,因为这跟升学息息相关
- 公司鼓励争强好胜,因为这跟盈利相关
那些与达成具体目的关联不大,甚至背道而驰的能力或性格,就会被冠以劣势的名头。
比如在公司中,不善沟通、讨好型人格就是劣势。
我们会发现,决定一个能力或性格是否是优势,取决于为了达成什么目的。
但由于长久以来的思维惯势,很多人已经慢慢忽略了为了达成什么目的这个前缀。
他们已经习惯性认为不善沟通、讨好型人格就是劣势,不管什么情况下都是劣势。
这就是思维惯势对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影响 —— 不考虑目的的情况下否定自己的能力与性格。
让我们暂停思考一下 —— 当我在表达上述观点时,你有没有觉察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在上面的观点中,我提到 —— 优势是那些“能为达成具体目的提供帮助的能力或性格”。
优势是能力或性格,这个表述你觉得有问题么?
在学校或公司中,这种表述是没问题的,因为在这样的组织内,个体都是螺丝钉,只要发挥你的能力或性格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比如,一个程序员可能只看重技术能力而不看重运营能力,因为本职工作不需要后者。
这就是思维惯势对我们带来的第二个影响 —— 认为优势是单一维度的(能力或性格)。
当考虑第二曲线时
当考虑发展第二曲线时,上述两个影响会对我们的选择造成不利的结果。
带着优势是单一维度的思维惯势,我们思考第二曲线的模式会倾向于 —— 我有什么比别人厉害的能力?
再结合第一条思维惯势不考虑目的的情况下否定自己的能力与性格,最终思考的模式会倾向于 —— 我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职场能力或性格特质?
比如,当程序员考虑第二曲线时,最常见的选择是:
- 接外包
- 独立开发
- 远程工作
都是这种思维惯势下的产物。
对于更广大的普通人,正是因为职场能力不出众、性格没优势,才在职场混不下去,从而考虑第二曲线。
如果还顺着思维惯势思考,不又陷入:
- 弱所以混不下去
- 混不下去所以找出路
- 弱所以找不到出路
这样的死局了么?
第二曲线应该如何思考优势
对于发展第二曲线的同学,我们需要跳出应试教育以及职场带来的思维惯势。
首先,回归本质 —— 评判一个能力或性格是优势还是劣势,取决于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有个找我咨询的女生,由于是讨好型人格,所以在职场混的很痛苦,处理同事关系时很内耗。
但她的第二曲线方向是线下组织人参与有趣的活动。作为组织者,她需要在活动期间照顾到所有参与者。
正是由于讨好型人格,使得她在做这件事时心情无比愉悦,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再比如一个找我咨询的男程序员,小镇做题家,喜欢文史,人前内向,网上又有极强表达欲,喜欢输出知识和自嘲。
他在职场就是被领导PUA的老实人,但他非常适合做ip,因为ip最重要的就是面相。
换一个目的,之前的劣势就都是优势了。
既然目的、能力、性格互相羁绊,那显然评价优势的标准并非单一维度。
实际上,当考虑第二曲线时,我们应该考虑优势领域,而非优势本身。
所谓优势领域,是指下面三者的交集:
- 你熟悉的领域
- 你擅长的能力
- 你的性格特质
比如,一个找我咨询的4S店管理的情况如下:
- 熟悉的领域:汽车、育儿(家有一女)
- 擅长的能力:销售能力、学习能力、英语能力
- 性格特质:同理心强、敏感、有小孩缘
最后,结合他辅导女儿学英语的经历(他女儿在会说中文前就能用英文单词表达需求了,比如渴了会说water
),最终选择了一个优势领域 —— 教小朋友学英语。
注意,教小朋友学英语与学英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后者竞争者众多,而前者完全是根据他的能力、性格特质出发定制的领域。
这是个集合了亲子关系、儿童心理学、英语教学、幼儿教育等学科的交叉领域。
在他的优势领域中:
- 比他英语厉害的可能没他有小孩缘
- 比他有小孩缘的可能育儿没他厉害
- 比他育儿厉害的可能英语没他厉害
总之,在自己选择的优势领域中,我们普通人也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总结
由于应试教育以及职场带来的思维惯势,大部分人对优势的理解有两个误区:
- 脱离目的谈优势能力、优势性格
- 认为优势是单一维度的
在考虑发展第二曲线时,这种思维惯势会影响我们的最终选择。
更好的方式是:考虑优势领域,而非优势本身,即找到下面三者的交集:
- 你熟悉的领域
- 你擅长的能力
- 你的性格特质
交集所在的就是你的优势领域,也就是你应该探索第二曲线的方向。
来源:juejin.cn/post/7385108486517112883
改善生活的 50 个秘诀
Happiness 幸福
- You don’t have to love your job. Jobs are a way to make money. Many people live fine lives in okay jobs by using the money they make on things they care about.
1.你不必热爱你的工作。工作是赚钱的一种方式。许多人通过将赚到的钱花在自己关心的事情上,从事着不错的工作,过着美好的生活。
2. Sturgeon’s law states that 90% of everything is crap. If you dislike poetry, or fine art, or anything, it’s possible you’ve only ever seen the crap. Go looking!
2 .斯特金定律指出,90% 的事物都是垃圾。如果你不喜欢诗歌、美术或任何东西,那么你可能只见过垃圾。去寻找吧!
3. People don’t realize how much they hate commuting. A nice house farther from work is not worth the fraction of your life you are giving to boredom and fatigue.
3 .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有多么讨厌通勤。远离工作地点的好房子不值得你把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时间花在无聊和疲劳上。
4. There’s some evidence that introverts and extroverts both benefit from being pushed to be more extroverted. Consider this the next time you aren’t sure if you feel like going out.
4 .有一些证据表明,内向者和外向者都可以从被迫变得更加外向中受益。下次当您不确定是否想出去时请考虑这一点。
- You don’t have to love your job. Jobs are a way to make money. Many people live fine lives in okay jobs by using the money they make on things they care about.
1.你不必热爱你的工作。工作是赚钱的一种方式。许多人通过将赚到的钱花在自己关心的事情上,从事着不错的工作,过着美好的生活。
2. Sturgeon’s law states that 90% of everything is crap. If you dislike poetry, or fine art, or anything, it’s possible you’ve only ever seen the crap. Go looking!
2 .斯特金定律指出,90% 的事物都是垃圾。如果你不喜欢诗歌、美术或任何东西,那么你可能只见过垃圾。去寻找吧!
3. People don’t realize how much they hate commuting. A nice house farther from work is not worth the fraction of your life you are giving to boredom and fatigue.
3 .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有多么讨厌通勤。远离工作地点的好房子不值得你把生活中的一小部分时间花在无聊和疲劳上。
4. There’s some evidence that introverts and extroverts both benefit from being pushed to be more extroverted. Consider this the next time you aren’t sure if you feel like going out.
4 .有一些证据表明,内向者和外向者都可以从被迫变得更加外向中受益。下次当您不确定是否想出去时请考虑这一点。
Success 成功
5. History remembers those who got to market first. Getting your creation out int0 the worl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etting it perfect.
5 .历史会记住那些最先进入市场的人。将您的创作推向世界比使其完美更重要。
6. Are you on the fence about breaking up or leaving your job? You should probably go ahead and do it. People, on average, end up happier when they take the plunge.
6 .您是否在分手或离职方面犹豫不决?你或许应该继续去做。平均而言,人们在冒险时最终会更快乐。
7.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7 .完成比完美更好。
- Discipline is superior to motivation. The former can be trained, the latter is fleeting. You won’t be able to accomplish great things if you’re only relying on motivation.
8.纪律优于激励。前者是可以训练的,后者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你仅仅依靠动力,你将无法完成伟大的事情。 - You can improve your communication skills with practice much more effectively than you can improve your intelligence with practice. If you’re not that smart but can communicate ideas clearly, you have a great advantage over everybody who can’t communicate clearly.
9.通过练习提高你的沟通技巧比通过练习提高你的智力更有效。如果你不那么聪明,但可以清晰地表达想法,那么你比那些不能清晰表达的人有很大的优势。 - You do not live in a video game. There are no pop-up warnings if you’re about to do something foolish, or if you’ve been go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 for too long. You have to create your own warnings.
10.你不是生活在电子游戏中。如果您要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或者您已经走错方向太久了,那么不会弹出警告。您必须创建自己的警告。
5. History remembers those who got to market first. Getting your creation out int0 the world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etting it perfect.
5 .历史会记住那些最先进入市场的人。将您的创作推向世界比使其完美更重要。
6. Are you on the fence about breaking up or leaving your job? You should probably go ahead and do it. People, on average, end up happier when they take the plunge.
6 .您是否在分手或离职方面犹豫不决?你或许应该继续去做。平均而言,人们在冒险时最终会更快乐。
7.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7 .完成比完美更好。
- Discipline is superior to motivation. The former can be trained, the latter is fleeting. You won’t be able to accomplish great things if you’re only relying on motivation.
8.纪律优于激励。前者是可以训练的,后者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你仅仅依靠动力,你将无法完成伟大的事情。 - You can improve your communication skills with practice much more effectively than you can improve your intelligence with practice. If you’re not that smart but can communicate ideas clearly, you have a great advantage over everybody who can’t communicate clearly.
9.通过练习提高你的沟通技巧比通过练习提高你的智力更有效。如果你不那么聪明,但可以清晰地表达想法,那么你比那些不能清晰表达的人有很大的优势。 - You do not live in a video game. There are no pop-up warnings if you’re about to do something foolish, or if you’ve been go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 for too long. You have to create your own warnings.
10.你不是生活在电子游戏中。如果您要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或者您已经走错方向太久了,那么不会弹出警告。您必须创建自己的警告。
11. If you listen to successful people talk about their methods,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who used the same methods and failed did not make videos about it.
11 .如果您听成功人士谈论他们的方法,请记住,所有使用相同方法但失败的人都没有制作有关该方法的视频。
- The best advice is personal and comes from somebody who knows you well. Take broad-spectrum advice like this as needed, but the best way to get help is to ask honest friends who love you.
- 最好的建议是针对个人的,来自熟悉你的人。根据需要接受此类广泛的建议,但获得帮助的最佳方法是询问爱你的诚实朋友。
- Make accomplishing things as easy as possible. Find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exercising. Find the easiest way to start writing. People make things harder than they have to be and get frustrated when they can’t succeed. Try not to.
- 让完成事情尽可能简单。找到开始锻炼的最简单方法。找到开始写作的最简单方法。人们让事情变得比他们必须的更困难,当他们不能成功时就会感到沮丧。尽量不要这样做。
- Cultivate a reputation for being dependable. Good reputations are valuable because they’re rare (easily destroyed and hard to rebuild). You don’t have to brew the most amazing coffee if your customers know the coffee will always be hot.
- 培养可靠的声誉。良好的声誉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很稀有(容易被摧毁,很难重建)。如果您的顾客知道咖啡永远是热的,您就不必煮出最美味的咖啡。
15. How you spend every day is how you spend your life.
15 .你怎样度过每一天,你就怎样度过一生。
Relationships 人际关系
- In relationships look for somebody you can enjoy just hanging out near. Long-term relationships are mostly spent just chilling.
- 在人际关系中寻找一个你可以享受在一起闲逛的人。长期的关系大多只是在寒冷中度过。
- Don’t complain about your partner to coworkers or online. The benefits are negligible and the cost is destroying a bit of your soul.
- 不要向同事或网上抱怨你的伴侣。好处是微不足道的,代价是摧毁你的灵魂。
- After a breakup, cease all contact as soon as practical. The potential for drama is endless, and the potential for a good friendship is negligible. Wait a year before trying to be friends again.
- 分手后,尽快停止所有联系。戏剧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而建立良好友谊的潜力则可以忽略不计。等一年再尝试再次成为朋友。
19. When dating, de-emphasizing your quirks will lead to 90% of people thinking you’re kind of alright. Emphasizing your quirks will lead to 10% of people thinking you’re fascinating and fun. Those are the people interested in dating you. Aim for them.
19 .约会时,淡化你的怪癖会让 90% 的人认为你还不错。强调你的怪癖会让 10% 的人认为你迷人且有趣。这些人有兴趣和你约会。瞄准他们。
- There are two red flags to avoid almost all dangerous people: 1. The perpetually aggrieved ; 2. The angry.
- 几乎所有危险人物都有两个危险信号需要避开: 1. 永远受委屈的人; 2. 永远受委屈的人; 2. 生气的人。
- Those who generate anxiety in you and promise that they have the solution are grifters. See: politicians, marketers, new masculinity gurus, etc. Avoid these.
21.那些让你感到焦虑并承诺他们有解决办法的人都是骗子。请参阅:政客、营销人员、新男性气概大师等。避免这些。
Body 身体
- The 20-20-20 rule: Every 20 minutes of screenwork, look at a spot 20 feet away for 20 seconds. This will reduce eye strain and is easy to remember (or program reminders for).
- 20-20-20 规则:每 20 分钟的屏幕工作,注视 20 英尺外的一个地点 20 秒。这将减轻眼睛疲劳并且易于记住(或设置提醒)。
23. Exercise is the most important lifestyle intervention you can do. Even the bare minimum (15 minutes a week) has a huge impact. Start small.
23 .锻炼是您可以采取的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即使是最低限度(每周 15 分钟)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小处开始。
- Phones have gotten heavier in the last decade and they’re actually pretty hard on your wrists! Use a computer when it’s an alternative or try to at least prop up your phone.
- 在过去的十年里,手机变得越来越重,实际上它们对你的手腕来说非常困难!如果可以的话,请使用计算机,或者至少尝试支撑您的手机。
Productivity 生产率
- Learn keyboard shortcuts. They’re easy to learn and you’ll get tasks done faster and easier.
25.学习键盘快捷键。它们很容易学习,您将更快、更轻松地完成任务。 - Keep your desk and workspace bare. Treat every object as an imposition upon your attention, because it is. A workspace is not a place for storing things. It is a place for accomplishing things.
26.保持你的办公桌和工作空间空旷。将每一个物体都视为对你注意力的强加,因为它确实如此。工作空间不是存放东西的地方。这是一个完成事情的地方。 - Reward yourself after completing challenges, even badly.
- 完成挑战后奖励自己,即使是很糟糕的奖励。
25.学习键盘快捷键。它们很容易学习,您将更快、更轻松地完成任务。
26.保持你的办公桌和工作空间空旷。将每一个物体都视为对你注意力的强加,因为它确实如此。工作空间不是存放东西的地方。这是一个完成事情的地方。
Rationality 理性
28. Noticing biases in others is easy, noticing biases in yourself is hard. However, it has a much higher pay-off.
28 .注意到别人的偏见很容易,注意到自己的偏见却很困难。然而,它的回报要高得多。
29. Explaining problems is good. Often in the process of laying out a problem, a solution will present itself.
29 .解释问题很好。通常,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方案就会自然出现。
30. Selfish people should listen to advice to be more selfless, selfless people should listen to advice to be more selfish. This applies to many things. Whenever you receive advice, consider its opposite as well. You might be filtering out the advice you need most.
30 .自私的人应该听建议变得更无私,无私的人应该听建议变得更自私。这适用于很多事情。每当你收到建议时,也要考虑它的反面。您可能会过滤掉您最需要的建议。
Compassion 同情
31.Call your parents when you think of them, tell your friends when you love them.
31.想念父母时给他们打电话,爱朋友时告诉他们。
- Compliment people more. Many people have trouble thinking of themselves as smart, or pretty, or kind, unless told by someone else. You can help them out.
32.多赞美别人。许多人很难认为自己聪明、漂亮或善良,除非是别人告诉的。你可以帮助他们。 - Don’t punish people for trying. You teach them to not try with you. Punishing includes whining that it took them so long, that they did it badly, or that others have done it better.
33.不要因为人们的尝试而惩罚他们。你教他们不要和你一起尝试。惩罚包括抱怨他们花了这么长时间,他们做得不好,或者其他人做得更好。
34.Don't punish people for admitting they were wrong, you make it harder for them to improve.
34.不要惩罚那些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你会让他们更难进步。
- In general, you will look for excuses to not be kind to people. Resist these.
- 一般来说,你会寻找借口不善待他人。抵制这些。
Possessions 财产
36. Things you use for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your life (bed: 1/3rd, office-chair: 1/4th) are worth investing in.
36 .您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使用的物品(床:1/3,办公椅:1/4)值得投资。
- “Where is the good knife?” If you’re looking for your good X, you have bad Xs. Throw those out.
37.“好刀在哪里?”如果你正在寻找好的X,那么你就会有坏的X。把那些扔掉。 - If your work is done on a computer, get a second monitor. Less time navigating between windows means more time for thinking.
- 如果你的工作是在电脑上完成的,那就买第二台显示器。减少在窗口之间导航的时间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思考。
- Establish clear rules about when to throw out old junk. Once clear rules are established, junk will probably cease to be a problem. This is because any rule would be superior to our implicit rules (“keep this broken stereo for five years in case I learn how to fix it”).
- 制定关于何时扔掉旧垃圾的明确规则。一旦制定了明确的规则,垃圾可能将不再是一个问题。这是因为任何规则都优于我们的隐含规则(“将这个损坏的立体声音响保留五年,以防我学会如何修复它”)。
- When buying things, time and money trade-off against each other. If you’re low on money, take more time to find deals. If you’re low on time, stop looking for great deals and just buy things quickly online.
40.买东西时,时间和金钱是相互权衡的。如果您缺钱,请花更多时间寻找优惠。如果您时间不够,请停止寻找超值优惠,只需在网上快速购买即可。
Self 自己
- Deficiencies do not make you special. The older you get, the more your inability to cook will be a red flag for people.
- 缺陷并不会让你变得特别。你年纪越大,你不会做饭对人们来说就越是一个危险信号。
- If you’re under 90, try things.
- 如果你还不到90岁,就尝试一些事情。
43. Things that aren’t your fault can still be your responsibility.
43 .不是你的错的事情仍然可能是你的责任。
44. Defining yourself by your suffer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keep suffering forever (ex. incels, trauma).
44 .通过痛苦来定义自己是永远承受痛苦的有效方法(例如非自愿者、创伤)。
- Keep your identity small. “I’m not the kind of person who does things like that” is not an explanation, it’s a trap. It prevents nerds from working out and men from dancing.
45.保持你的身份小。 “我不是那种会做那种事的人”不是解释,而是陷阱。它阻止书呆子锻炼和男人跳舞。 - Don’t confuse ‘doing a thing because I like it’ with ‘doing a thing because I want to be seen as the sort of person who does such things’.
- 不要将“因为喜欢而做一件事”与“因为我想被视为做这种事的人而做某事”混为一谈。
47. Remember that you are dying.
47 .记住你快要死了。
48. Personal epiphanies feel great, but they fade within weeks. Upon having an epiphany, make a plan and start actually changing behavior.
48 .个人的顿悟感觉很棒,但几周后就会消失。顿悟后,制定计划并开始实际改变行为。
Others 其他的
- In choosing between living with 0-1 people vs 2 or more people, remember that ascertaining responsibility will no longer be instantaneous with more than one roommate (“whose dishes are these?”).
- 在与 0-1 人同住还是与 2 人或更多人同住之间进行选择时,请记住,与超过一名室友一起居住时将不再能够立即确定责任(“这些是谁的菜?”)。
- When you ask people, “What’s your favorite book / movie / band?” and they stumble, ask them instead what book / movie / band they’re currently enjoying most. They’ll almost always have one and be able to talk about it.
50.当你问别人“你最喜欢的书/电影/乐队是什么?”他们结结巴巴地问他们目前最喜欢什么书/电影/乐队。他们几乎总是有一个并且能够谈论它。
作者:shengjk1
来源:juejin.cn/post/7403288145196236840
50.当你问别人“你最喜欢的书/电影/乐队是什么?”他们结结巴巴地问他们目前最喜欢什么书/电影/乐队。他们几乎总是有一个并且能够谈论它。
来源:juejin.cn/post/7403288145196236840
职场进阶:从研发到一线主管
前言
背景是把近来看的管理相关书籍(书籍附文末)和个人思考进行了梳理。在这里顺手把个人关键角色转型的核心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至今经历过的三次关键角色转型:
- 从新手到团队骨干
- 从团队骨干到虚线组长
- 从虚线组长到一线主管
本着大道至简的初衷,以下是角色转型的3个关键点:
- 核心:思维转变(重中之重)
- 能力:其次是技能补充(如果已知技能可以提前储备)
- 时间:基于角色的时间管理
关键角色
成为团队骨干
思维转变(重中之重):
- 主人翁意识:具备主人翁意识,不要只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结果导向:任何事情以结果为导向,适当的“吃亏”。
- 超预期交付:不仅限于完成明确的任务。
补充技能:
- 项目管理能力:协作、沟通、排期和任务管理、风险把控。
时间管理:
- 做好基于任务管理的TODO list
- 项目管理时间
其他:
- 养成思考的习惯。比如,做完一个项目后进行必要的总结。
- 提升技术广度和深度。比如,学习未来可能会用到的技术栈,逐步尝试读源码。
详细总结如下:
成为虚线组长
思维转变(重中之重):
- 具备体系化建设能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补充技能:
- 领导能力。比如能指导其他人完成工作,并且承担培养组员的责任。
时间管理:
- 体系建设时间:调研业界实现,归纳和梳理内部问题,产出基于当前的团队的最佳实践。
- 团队管理时间:组员日常任务管理,负责组员个人成长。
详细总结如下:
成为一线主管
思维转变(重中之重):
- 尽早意识到被衡量成功的方式变了:从你个人的成功转变为团队的成功
- 尽早意识你的时间必然变得零碎:招聘时间、业务和跨团队沟通时间、团队规划时间、项目管理时间、汇报文档时间、预算时间、组员1V1时间、流程和标准建立时间,这就是你的工作内容
补充技能:
- 面试技巧:基于预算范围内招聘高素质、高度自律、高绩效的员工
- 组织和梯队建设能力:基于业务发展动态调整组织,识别团队现状设计梯队成长目标
- 预算管理
时间管理:基于角色的时间管理
- 团队管理者角色:
- 招聘时间
- 流程和标准建立时间
- 业务沟通时间
- 1V1时间:提前准备问题,比如
请你想想,我常做哪些浪费你的时间又不产生效果的事情?
- 培训时间:核心
让每个人知道公司是如何运作的
- 项目管理者角色:
- 项目管理时间
- 个人角色:
- 个人事项时间
详细总结如下:
总结
- 从新手到团队骨干
- 核心思维转变:主人翁意识和超预期交付
- 从团队骨干到虚线组长
- 核心思维转变:从交付单个项目到交付好用系统
- 从虚线组长到一线主管
- 核心思维转变:团队的成功才是你的成功,接受时间碎片化的转变,做好基于角色的时间管理
接下来面临的关键角色转型:
从技术人到具备经营者意识的技术人转变。
来源:juejin.cn/post/7401812292210737162
准备离开杭州
上个月的时候,我被公司裁掉了,陆陆续续找了 1 个月的工作,没有拿到 1 份 Offer,从网上看着各式各样的消息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原来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打工族,找工作是如此的难。我相信,任何时候只要实力强,都能有满意的工作,但我不知道,能达到那样的水平还需要多久。
本人是前端,工作 6 年,期间经历过 4 家公司,前两份是外包,后面两份都是领大礼包走的,回想起来,职业生涯也是够惨的。虽然说惨,但是最近领的这一份大礼包个人认为还是值得,工作很难待下去,也没有任何成长,继续待着也是慢性死亡。
这几天我每天都会在 BOSS 上面投十几家公司,能回复非常少,邀请面试的就更少了。外包公司倒是挺多的,而我是从那个火坑里出来的,是不会选择再进去的。于是,我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说不定不做程序员了。
我的房子 7 月底就要到期了,我必须要马上做决定,杭州的行情对我来说很不友好,短期内我大概率找不到工作。基于对未来的悲观考虑,我不想把过多的钱花费在房租上面,所以希望就近找一个三线城市,我搜了一下嘉兴,整租 95 平左右的房子只需要 1200 块钱,还是民用水电,思前想后,打算移居到那里嘉兴去。
一方面,我想尝试一下在三线城市生活是一种什么感觉。另一方面,这可以省钱,如果一个月的房租是 1000,民用水电,一个月的开销只要 2500 块。我搜索了一下货拉拉,从我的位置运到嘉兴,需要花费 600 块钱,这个价格也是可以接受的。思考了这些,我觉得是时候离开待了 5 年的杭州。
未来要到哪里去呢,目前可能的选择是上海。我还得想想未来能做什么,我想学一门手艺傍身,比如修理电器、炒菜。毕竟骑手行业太拥挤了,估计也不是长久之计。
房租降下来了,等我把行李都安置妥当,我打算回老家待一段时间。自从上大学以来,很少有长时间待在家里的时候,眼看父母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很想多陪陪他们。如果进入正常的工作节奏,想做到这样还是会受到局限,这次也算是一个弥补的机会。
被裁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让我提前考虑一下未来的出路。
这段时间我想把时间用来专门学英语,再自己做几个项目,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 35 岁之后做打算,做项目是为了写到简历上面,并且个人觉得自己需要多做一个项目,这样自己才能成长到下一个级别。虽然不知道收益怎么样,但是我想尝试一下。人还活着,有精力,就还是瞎折腾一下。
离职没敢和家里说,说了估计要担心死了,反正是年轻人,有事就先自己扛一扛,我前几天把我的行李寄回去了一批,我妈问我,怎么,寄东西回来了?我回答说要搬家了。本来也想找机会开口说自己离职了,她说,这次搬家也别离公司远了,我也把话憋了进去,只好说“没事的,放心就行”。我自己没觉得离职有什么,正常的起起落落,只是觉得父母可能会过度的担心。
如果做最坏的打算,那就是回去种地,应该这几年还饿不死。有还没离职的同学,建议还是继续苟着。希望社会的低谷期早点过去,希望我们都能有美好的未来。
来源:juejin.cn/post/7395523104743178279
2024-08-28 跟着国家政策走
认知迭代
回顾过去改革开放以来,那些赚钱比较多的,基本都是跟对了政策的方向,吃到了由此带来的福利,比如90年代那波做外贸的,2000年后做房地产和互联网的。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国家政策成为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南针。对于个人而言,紧跟国家政策不仅是明智的选择,更是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的关键。
国家政策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方向,它汇集了众多专家的智慧和经验,经过深思熟虑后形成。
紧跟国家政策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机遇和资源。国家为了推动某项政策的实施,往往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意味着我们只要紧跟国家政策,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观念改变命运,思路决定出路。要想人生总富有,跟着国家政策走。要想人生总辉煌,不同时期改改行!
昨日回顾
锻炼上,昨晚先带着儿子做了蹲下起立,俯卧撑和仰卧起做,并跑了一会热身,然后把娃送回家,才开始去跑的三公里,跑起来感觉有点疲惫,确实身体素质下降得比较多。
为了解决思维导图协作的问题,昨天花了两个小时,在后端、后台系统和导图的项目,加上了增删改查的功能,因为以后还有200本的绘本需要做四维导出,存电脑本地还是不方便。
昨天下午,没想到会有一个粉丝找我付费咨询职业发展的问题,和他聊了半小时,感慨波多,即使他是985毕业,毕业后就去了腾讯工作了6年,后面一直在小公司,近期被裁员后,一直没有面试的机会,我认为除了环境的因素,更多是没有做好职业规划。
晚上和一个做校招面试辅导的朋友,交流了一下想法,制定了一些改进的方向,通过讨论,感觉这个项目还是有机会的。
今日安排
- 锻炼上:晚上跑一个三公里,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各50个,蹲下起立100个;
- 工作上:
- 确定跨学科美育课程50个美术知识点对应的200本绘本;
- 调研一下3D模型的制作和灯光效果的技术实现;
- 讨论秋季续费和上课安排的方案;
- 3D 画展加上浏览量和支持点赞,原来的点赞改成留言。
- 参加银河的复试。
- 生活上:和美团的同事一起吃个午饭。
来源:juejin.cn/post/7408072039922581556
前端程序员职业发展方向和学习路线
大家好呀,我是前端创可贴。
不管是什么行业和职业,都要做好相应的了解,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和学习路线,否则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倘若摸着石头过河,很容易还没摸到石头,就被大水冲跑了。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大环境让很多人都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竞争的人很多,岗位却变少了。有了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后,便可提前做好技术积累,给面试官一个 surprise。
面试官 be like: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作为前端程序员,我们的职业发展思路和方向,可以是什么样子的呢。
Advancement Path
先来看看晋升路线。
程序员的技术职业生涯,这里咱们暂且先不提转岗为管理层,技术人的 title 可大致分为几个等级:初级
、中级
、高级
、资深
、专家
、架构师
、CTO
。
每个阶段所掌握的技术内容,和需要具备的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我们需要基于当前的等级,规划未来几年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层次,为了达到这个等级我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技能,而不是盲目去学习试图可以很自然的就得到了晋升。
初级前端需要掌握怎么使用框架进行基本的开发,学习产品开发思维和提升学习能力,需要掌握基本的 HTML、CSS、JS 相关知识,例如原型链、闭包、作用域、异步编程等;
中级前端需要接触一些更深刻的问题,例如如何进行一些基本的工程化配置和原理、了解浏览器的渲染原理、常用框架的一些实现原理、了解性能优化、了解网络协议、掌握 TS 等等;
高级前端需要掌握浏览器运行机制、性能优化、代码重构、不同框架的底层实现原理、前端工程化、技术选型、可视化开发、熟悉 Docker、了解后端知识、算法、设计模式、项目组织结构、指导新人等等;
资深前端需要掌握跨端、前端的高级应用、管理一个小组、掌握大型项目的架构设计、掌握前端领域的研究方法、跟进前端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前端运维部署、掌握计算机底层原理等等;
专家需要带领团队攻坚技术难题、管理前端团队、培养有潜力的团队成员、提高团队整体工作效率等等;
架构师一般不会仅停留在纯前端或纯后端,需要做到统筹帷幄,需要设计系统架构,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扩展性等等;
CTO 就是一家公司技术层面的最高负责人了,需要带领公司进行技术探索,保障整个公司的系统稳定,探索公司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等等,CTO 一般需要较高的学历或极其丰富的阅历,才能作为公司的技术招牌、稳定人心、拉到投资。
不同的公司对于不同的职级会有不同的划分,以上仅是参考,以实际具体的公司要求为准,不同职级所需要掌握的技术内容也没有限制那么严格,毕竟学无止境,会的更多当然更好。当然也不是说一定非要学那么多,但是至少要保障有一些核心竞争力,才不会被淘汰。
Basic
程序员有一些永恒的话题:程序员到底需不需要高学历?程序员英文不好到底行不行?前端/Java/... 到底有没有前途?...
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不太相同,我想以我的过往经历来认真的回答一下,给大家一个参考。
- 程序员到底需不需要高学历?
不可否认,程序员(尤其是前端)的门槛没有那么的高,不像有些职业,对于普通的岗位都设定为最低硕士,甚至是博士。程序员大部分基本上没有这个要求,在以前,有个大专、普通本科的学历就可以了,再会一点代码,应届生可以随随便便找个工作。
但是到了现在,相信很多刚毕业的同学,已经经历过社会的第一次拷打了吧,应届生越来越难找工作,因为和你竞争的人太多了,一名专科和一名 985 毕业同学,谁的入职几率更大呢?我们没有学历歧视,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僧多粥少,企业是既要还要,现在就是一个全民降本增效的年代。
所以答案是:不是一定要,但是尽量要。虽然很多人在上学期间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在工作之后才反应过来,然后勤奋苦学,通过自己努力也可能实现不小的成就,但是企业都是现实的,不会去赌你的未来,而且有可能你在一家企业只会呆上两三年,也等不到你实现成就,为公司带来价值。
那么对于因为学历屡屡碰壁的同学该怎么办呢?只能前期猥琐发育,先找份工作安定下来,不眼高手低,先入行、后学习、再跳槽,当你有了很多的技术积累,还是能缩小很多差距的。
如果没有好项目,写在简历上不够亮眼,自己的技术积累又得不到展示,就只能另辟蹊径,让企业知道你的水平。比如去贡献开源项目、开博客写文章、自己做项目、做个人网站、包装自己简历等等,都是大家值得去试试的方法。总之,要想方设法让别人看到你的能力,给予你足够的正反馈,否则你会陷入对自己的怀疑:我学了那么多,为什么 Boss 还是已读不回,我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吗。
学习相对来说本来就很痛苦,要是得不到企业的认可,很难保持动力一直坚持下去,所以一定要表现出来,至少可以争得很多面试机会,通过面试也可以检验一下自己的水平,还可以做到查缺补漏。
- 程序员英文不好到底行不行?
我说的残酷点,不行!或者说对于想要在技术生涯里有所成就的,英文一定要好,至少可以看懂英文文档、博客等。
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反正我都是靠百度过来的,要是实在需要看懂英文的文档我机器翻译不就好了?
踩过坑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技术文档和博客,英文版都比中文版要更新更全更详细,也很少像国内一些文章那样鱼龙混杂,相对来说会更靠谱。我就遇到过一次,我平时都是看英文版的 MDN,不记得为什么有一次我看了中文版的,然后我的 bug 对照文档上的说明,根本没有问题,但是就是有 bug,调试了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最后切换回了英文版,马上就看到了不一样的说明,英文版更加详细,立马就解决了我的问题。
而且,全球🌐最大的同性交友网站 GitHub 上绝大多数都是英文,全球🌐 最大的程序员问答网站 Stack Overflow 也是如此,所以想要解决、查询或发帖询问一些前沿技术的问题,能读写英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 GitHub 上的开源项目源码,基本上全都是英文,想让你的开源项目做到世界闻名,用英文是最基本的条件啦。像 Java 这样的语言,很多类、方法等都可以直接跳转到源码,并且会有很多注释,英文好的话阅读效率杠杠的。
至于用机器翻译,个人认为还是没那么靠谱,很多专业性词汇使用机器翻译,大概率是离谱到没边儿的,终究没有自己能看得懂来的方便。
还有一点就是,大家经常会戏称,工作中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取类、变量、函数名了(当然是玩笑啦),英文不太好的人需要每次都去翻译软件儿上查询,还是挺耽误时间的。更有甚者,有人变量名直接用拼音,别人看到了真的很降低专业性,就显得有点儿 low。
所以,建议大家务必学好英文!!!后续我会发表的从底层官方规范讲起的系列文章也都尽量多带上一些英文,让大家多熟悉熟悉英文。
这里也推荐一些高质量的英文网站,链接放在文末。
再提一嘴,尽量用 Google,用过 Google 再去用百度,你会发现很多搜索结果都质量挺差的,只不过得科学上网啦。
- 前端到底有没有前途?
这个问题得分两种情况:
- 满足现状、对未来发展没有方向、觉得前端工作画画页面就可以了的工程师:很难在技术上有所为,这个世界太卷了,遍地都是培训机构,大家都是卷王,当你安心于当前的工作、不去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路线,残酷的现实就是没有什么前途,分分钟就被淘汰了。所以我也建议对这一行不热爱,也不能做到坚持学习的人,还是尽量别选择做程序员了,会非常痛苦的。
- 有职业发展方向和学习路线的工程师:稳步发展,目标清晰,辛苦学习得来的技术积累,未来终究有一天会得到回报。这条路会很累,需要学很多东西,并且要一直保持学习,但也是最有前途、有竞争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做 Web、移动端、桌面应用、小程序、数据可视化、架构基建、全栈工程师等等,可选择的方向非常多。
所以看到这篇文章,还在犹豫要不要入行的小伙伴,请先三思而后行~
- AI 时代来临,前端岗位会不会被取代?
不会,目前 AI 最多会取代一些重复的机械性的简单前端工作,例如画一画简单的页面、调一调页面的样式。
对于复杂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岗位,目前来说还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最多可以借助一下 AI,帮助提高效率,所以大家也不要太焦虑~
如果还是比较担心的话,可以尝试拓展自己的知识圈,例如去接触后端、运维,技多不压身,轮到淘汰也是淘汰别人。
What to learn?
一定要注意,在我们的职业发展中,一定不能只满足于实现了普通的需求,比如说工作内容是开发某某系统中的一些模块,这些模块虽然复杂,但是工作都是一样的内容:画页面。繁重的工作会让人觉得,我已经做了这么多模块了,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了,但这样其实相当于是 同一个项目 * n
,而不是 n 个不同的项目
。
在我们早期的职业生涯,很难有机会能遇到特别好的项目(我对于好的项目的定义是:有深度、有广度,能学到很多东西),经常只是写写组件、画画页面,甚至都不用太过考虑性能(我和代码,有一个能跑就行),更别提架构、工程化、前端高级应用(例如前端埋点、前端监控、白屏检测等)这些东西了。
久而久之,很多人就在一家公司里产生了舒适圈,做的都是完全一样的东西,没有任何冲出舒适圈的内容。这是国内环境催生出来的,尤其对于前端工程师,很多中小型公司在前端方面,并不需要做多少有深度的东西,他们要的是螺丝钉(说的残酷点就是纯纯工具人),能快速响应需求、迭代上线,性能方面只要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就够了。
我相信作为前端工程师,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多多少少有时候会受到一些“歧视”,很多人对于前端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切图仔“的年代,这跟公司、前端工程师的职级、周边环境有很大关系,毕竟不会有人说尤雨溪、Dan Abramov 这类大佬是切图仔吧~
所以我们需要有危机意识,不能停留在画页面的舒适圈里。我见过工作两三年就对前后端各种原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算法等等都非常熟练的人;也见过工作了十余年的人,还在跟刚毕业的同事一起做无聊重复的画页面的工作。在越来越严峻的大环境下,谁会更先被淘汰,无需多言。
所以在最初的前两三年的工作里,可以只是画画页面,学习基础和框架,顺带着了解一些底层原理。再往后,已经不是初中级工程师了,要往高级应用的方向走,比如去做前端架构基建、前端埋点监控、前端截图、探索前端发展趋势、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大型组件库、游戏、3D 等等,这些方向都是需要运用到很多底层的相关知识,并且可能有一些方向没有很多现有的例子可以参考,需要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还可以让自己不仅仅局限在前端,可以和别的方向结合起来,跨出前端的圈子,但是服务于前端。举个例子,淘宝的代理服务器 Tengine
开发的 concat
模块,可以做到文件资源合并,比如页面有两个 css 文件,就需要发送两个 HTTP 请求,减少 HTTP 请求是很常见的性能优化的一种方式,通过 concat
模块就可以实现只发送一个 HTTP 请求,就可以把两个 css 文件都加载过来。该模块也开源给了原版 Nginx
,以下是官方介绍:
This is a module that is distributed with tengine which is a distribution of Nginx that is used by the e-commerce/auction site Taobao.com. This distribution contains some modules that are new on the Nginx scene. The
ngx_http_concat
module is one of them.
The module is inspired by Apache's modconcat. It follows the same pattern for enabling the concatenation. It uses two
?
, like this:
http://example.com/??style1.css,style2.css,foo/style3.css
举个代码例子:
在 Nginx
上下载完单独的 concat
模块后,在 location
中配置:
location /static/css {
concat on;
concat_max_files 20; # 一次最多请求多少文件数
}
并且在 HTML 文件里,原本是:
<link href="a.css" rel="stylesheet" />
<link href="b.css" rel="stylesheet" />
只需要改成:
<link href="??a.css,b.css" rel="stylesheet" />
再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 Webpack
,它使用起来很方便,在以前是前端工程化必备的基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前端代码量越来越庞大,Webpack
这种使用 JS 单线程的语言,并且在构建时需要从入口文件打包整个文件依赖树,性能上其实挺差的。所以出现了 ESBuild
、SWC
等工具来解决性能问题,ESBuild
采用 go
语言编写,SWC
采用 Rust
语言编写,通过别的语言的优势来弥补 JS 的劣势。
这就是典型的跨出前端,但服务于前端。越是到了职业生涯后期,越是可以考虑要不要通过突破前端来服务前端。
How to learn?
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上文所说的方向,你每天 8 个小时(可能更多😭)都在接触这些东西,对自己的提升是相当大的,也可能会成为这些领域的专家。
当然肯定有人是这样的:“我工作就是这些内容,根本接触不到那些有竞争力的项目,导致换工作的时候,有广度有深度的项目,还是轮不到我”。那么该如何破局呢?
确实想把这些感兴趣的方向塞到公司的项目里,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就只能靠自己业余时间自己去动手了,多查阅些资料,多看看前人已经做好的相关的项目源码,最好是能结合起来自己动手写一个项目。亲自动手写项目所带来的收获是相当丰富的。
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很有限,工作繁忙的时候在公司根本没有时间去学别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可以先把想看的网站、文档、公众号文章等先收藏起来,在工作中有碎片化时间了的时候可以迅速找到想看的东西,然后品鉴起来,就一个字儿:宣~
平时在地铁上、公交上、代码编译的时候、等同事回复消息的时候,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用来看一看感兴趣的文章,工作了以后一定要尽量学会这个技能。
Where to learn?
在现在这么一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不是很推荐有自制力的人去报班,学会运用 Google、AI、常用的一些网站,基本上大部分想要了解的东西都能找到相应的资源。
推荐一些学习网站:
- W3C:Web 标准全都在这里,HTML、CSS 标准和草稿都能在这里找到。
- ECMAScript Language Specification:最新最准确的 ECMAScript 规范,含有一切标准和处于 Stage 4 的提案。
- MDN:前端开发者终极利器,基本上前端的基础技术、教程全都有,可以查看浏览器兼容情况。只不过有少数文章介绍的比较简单,有时还得再结合一下别的网站。
- CodeSandbox:云编程网站,非常适合那些懒得本地启项目去学习的人,大多前端 UI、图表等框架都会有 CodeSandbox 的在线运行链接。缺点是代码调试起来稍稍有些麻烦。
- 谷歌 Web 开发指南:里面含有很多基础教程,写的非常用心,配合了很多代码。
- Chrome Devtools:谷歌官网介绍 Chrome Devtools 的使用。
- 谷歌爬虫官方文档:详细介绍了什么是
SEO
,如何优化谷歌SEO
等,写的非常详细。 - ECMAScript 6 入门:阮一峰大佬的 ECMAScript 6 教程,适合爱看中文教程的小伙伴。
- Build your own React:交互很友好的 React 教程网站,带你写一个自己的 React。
- Regulex:可视化 JS 的正则表达式执行过程,帮助理解正则表达式。
- Discover three.js:学习 Three.js 的国外网站。
- Linux Command:学习 Linux 命令的网站,就是导航做的不是很好,如果你只是想快速找一下 Linux 对应的命令,链接在这里。这里还有个中文的 Linux 命令网站。
- VisuAlgo:可视化数据结构算法过程,帮助理解算法。
- GeeksforGeeks:数据结构、算法讲解网站,写的还是很不错的。
- Medium:国外一个有很多高质量文章的网站,活跃人数还是很多的,只不过一些文章需要开通订阅计划才能看。
- Baeldung:学习 Java 和 Spring 框架及其相关内容的国外网站。
- SQLZoo:学习 SQL 的国外网站,可以直接运行 SQL 代码,省去自己动手建库建表的时间。
- ChatGPT:有条件科学上网的同学,一定要学会利用 AI 模型,大大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
- Gemini:谷歌的 AI 模型。
...
目前想到的是这些,还有新的话以后再补充~
Conclusion
前端程序员的必备技能就是保持学习,以上这些是我的建议和心得,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欢迎交流~
未来我会陆续发很多系列文章,从底层的官方英文标准规范来讲解 HTML、CSS、JS 等,会附上规范里的定义,以及前端高级应用、框架、跨端、工程化、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算法、设计模式等,打造全能超级前端。
为啥要从底层官方英文标准规范来讲解呢,因为网上很多文章说的知识点都不够准确,让人不知道是否可信。JavaScript 不像 Java 这样的语言,很多类、方法等都可以直接跳转到源码进行分析,JavaScript 就像是个黑盒,保持着神秘。HTML、CSS 也同样如此,所以我会带着大家从标准规范讲起,有理有据,绝不再受到模糊不清的文章和知识点的影响。
来源:juejin.cn/post/7407999205493719090
Web3:未来互联网的颠覆与机遇
一、Web3 的定义与核心概念
Web3 是区块链等技术的总称,这些技术可以分散互联网上的数据所有权和控制权。大多数互联网应用程序都由集中式实体控制,这些实体决定如何保存和使用最终用户数据。Web3(也称为 Web 3.0、去中心化 Web 或语义 Web)技术允许社区驱动的项目,而不是集中式管理结构。在这些项目中,最终用户控制数据、确定定价、直接为技术开发做出贡献,并在项目的方向上拥有更重要的发言权。这些技术具有自动调节用户相互交互方式的机制。因此,不需要集中式实体来管理这些交互。
- Web3是互联网的第三代,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更加安全和隐私的数据交互。
- Web3的主要特点包括语义Web、人工智能、3D图形、无处不在的网络、开放性和互操作性。
- Web3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将权力和数据集中到用户手中,而不是某个公司。
- Web3应用程序(DApps)在去中心化网络上运行,用户可以在未经中央公司许可的情况下构建和连接不同的DApp。
Web 3.0 具备四项主要功能。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的 Web 应用程序是 Web 3.0 的关键功能。其目的是在去中心化网络中分发和存储数据。在这些网络中,不同的实体拥有底层基础设施,用户直接向存储提供商付费以访问该空间。
去中心化的应用程序还将信息副本存储在多个位置,并确保整个过程中的数据一致性。每位用户可以控制其数据存放的位置,而不必将其移交给集中式基础设施。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用户可根据需要出售自己的数据。
去信任性
在集中式 Web 应用程序和服务中,用户通常需要信任中央权威机构来管理其数据、交易和交互。这些中央权威机构可以控制用户数据,并且可以操纵系统的规则。数据可能存在安全风险或管理不善,从而导致用户信息丢失或滥用。
相比之下,Web3 引入去信任性,因此用户可以在无需信任任何特定方的情况下进行交易和交互。
语义网
借助语义网,应用程序能够通过理解 Web 数据的内容和上下文来执行复杂的任务。语义网使用元数据和人工智能为用户生成的数据提供含义(语义)。
Web 3.0 旨在更全面地转向目前存在于现有 Web 技术某些方面中的语义网技术。例如,搜索引擎可提供更准确且与上下文相关的搜索结果,而智能代理则可帮助用户更高效地执行任务。
互操作性
Web 3.0 的目标是在不同技术之间建立更多的互连,从而数据无需中介即可在不同平台之间流动。互操作性使数据具有可移植性,因此用户可以在服务之间无缝切换,同时保持自己的首选项、配置文件和设置。
与此同时,集成各种物联网(IoT)设备的协议将 Web 的覆盖范围扩展到传统边界之外。例如,支持无边界交易的加密货币技术允许跨地域和政治边界进行价值交换。
二、互联网的发展史:从Web 1.0到Web 2.0再到Web3
要充分理解Web3的含义,就必须先看互联网的发展史,以及Web3与前两个发展阶段的不同之处。
Web 1.0(1994-2004)
Web 1.0是互联网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从1994年一直延续到2004年,期间出现了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巨头。虽然大众在1994年左右才接触到Web 1.0,但实际上早在1968年,一个名为“ARPANET”(全称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美国政府项目就启动了Web 1.0。ARPANET最初是由军方承包商和大学教授组成的一个小型网络,他们在其中互相交换数据。
Web 1.0主要是静态的HTML网页,用户之间很少交互。虽然有门户网站以及私人聊天室和BBS等论坛,但总的来说当时的互联网仍没有什么交互或支付交易功能。
Web 2.0(2004年至今)
互联网在2004年左右经历了蜕变,由于当时互联网在网速、光纤基础设施和搜索引擎等方面都取得了发展,因此用户对社交、音乐、视频分享和支付交易的需求大幅上升。
这种更具互动性的全新互联网体验为用户带来了许多新的功能,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直到今天也一直无法彻底解决,那就是:用户如果要使用这些新功能,就必须授权中心化的第三方平台管理大量数据。因此这些中心化的实体在数据和内容权限方面被赋予了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Web3(2008年之后)
在2008年,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在其中指出了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基础并发明了点对点的数字货币,由此掀起了Web 2.0的改革浪潮。比特币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数字化交易的概念,并首次提出了一种无需可信中间方的安全在线交易模式。中本聪写道:“需要基于加密证明,而非信任,来建立电子支付系统。”
直到智能合约被发明后,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模式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如果说比特币实现了点对点支付,智能合约扩展了可编程协议的概念,实现了保险、游戏、身份管理和供应链等更高级的用例,那么这一切会如何影响互联网用户体验和数字化交互呢?智能合约用户可以直接、安全地交互,因此打造了一个更加公平、透明且基于加密事实的新型互联网。
Gavin Wood将这个升级版的互联网称作“Web3”,即“一个安全的、由社会运行的系统”。
简而言之,Web3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旨在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合约系统,并颠覆个人和机构达成协议的方式。Web3复刻了第一版互联网(即Web 1.0)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Web 1.0的特色是用户自己架设博客网站以及RSS feed。在此基础上,Web3还结合了Web 2.0丰富的交互体验,比如社交媒体平台。Web 1.0和Web 2.0相结合,就形成了Web3的数字化生态,在其中用户可以真正拥有自己的数据,并且交易受到了加密技术保障。用户无需再信任品牌背书,而是可以依赖确定的软件代码逻辑来严格执行协议。
三、Web3对前端开发的影响
- 在Web3.0中,前端不再仅仅是展示层,而是成为了与智能合约、区块链网络直接交互的重要桥梁。
- 前端开发者需要掌握如何通过Web3.0技术栈,如以太坊智能合约、IPFS等,实现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开发。
- Web3.0强调去中心化和用户数据主权,这要求前端开发在设计和实现应用时,更加注重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
- Web3.0时代的前端开发还面临着性能优化的挑战,由于区块链操作通常较慢,前端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
四、Web3前端开发需要掌握的技术
- 区块链技术:了解区块链的基本原理、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基础知识。
- 智能合约开发:掌握智能合约的编写语言(如Solidity)和开发工具,以及合约的部署和调用方法。
- 去中心化应用设计:了解去中心化应用的设计原则、用户体验和开发流程。
- 分布式存储技术:熟悉常见的分布式存储方案,如IPFS。
- 前端开发技术:具备HTML、CSS和JavaScript等基础技能,同时了解React、Vue.js、Web3.js等前端框架和库。
- 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了解如何进行合约审计、安全防范和数据加密等方面的知识。
五、Web3前端开发的工具和库
- Web3.js:一个JavaScript API库,用于与以太坊区块链进行交互。
- Ethers.js:一个小而完整的JavaScript API库,为以太坊区块链及其生态系统提供支持。
- Truffle:一个以太坊智能合约开发框架,提供编译和测试智能合约的开发环境。
- Remix IDE:一个用于编写和使用智能合约的在线编辑器。
- MetaMask:一个Chrome扩展程序,可让用户从浏览器连接到以太坊区块链网络。
- Ganache:提供本地区块链环境,用于测试智能合约。
六、Web3前端开发挑战
Web3的去中心化特性和用户数据主权要求前端开发者在编码时采用更高的安全标准。前端开发者需要掌握如何使用端到端加密技术来保护用户数据,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由于区块链操作通常较慢,前端开发者需要优化性能以确保用户体验。通过使用高效的缓存策略和异步处理技术,开发者可以减少用户等待时间,提升应用的响应速度。
用户体验在Web3应用中至关重要。前端开发者需要设计直观且友好的用户界面,确保用户能够轻松地与区块链进行交互。这包括使用现代前端框架如React和Vue.js来构建动态和响应式的界面。
Web3技术栈的复杂性要求前端开发者掌握多种新技术和工具,如Web3.js、ethers.js等库。这些工具帮助开发者与区块链进行交互,实现智能合约调用和数据读取。
隐私保护是Web3前端开发的核心要求之一。开发者需要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确保用户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七、Web3前端开发未来趋势
虚拟现实(VR)技术与Web3的融合,正在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交互体验。通过Web3的去中心化特性,用户可以在虚拟现实中拥有更高的自主权和数据安全性。这种技术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互联网的边界,还为开发者提供了创造丰富多样用户体验的机会。
元宇宙是Web3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元宇宙中的虚拟世界可以实现更高的透明度和安全性。用户在元宇宙中不仅可以进行虚拟资产交易,还可以参与到去中心化的社区治理中,真正实现虚拟世界的自治。
智能合约作为Web3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在前端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前端开发者需要掌握智能合约的编写和部署,以便在去中心化应用中实现自动化和安全的交易。智能合约的应用不仅限于金融领域,还可以扩展到供应链管理、数字身份验证等多个方面。
去中心化存储技术,如IPFS,将成为Web3前端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IPFS通过分布式存储网络,提供了更高效和安全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前端开发者可以利用IPFS来存储和检索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从而提升应用的可靠性。
跨链技术的发展将促进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前端开发者需要关注跨链技术的最新进展,以便在开发去中心化应用时实现不同区块链之间的数据和资产互通。跨链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区块链网络的整体效率,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跨链交易体验。
参考:
作者:洞窝-雪花
来源:juejin.cn/post/7407263786132308003
总要有点爱好来支撑乏味的生活
我,一名7年老前端,目前还在从事前端工作,接下来这篇文章可能有点长,主要围绕我是如何接触画画这件事。
2015年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浙江台州的一家药企:海正药业,在实验室从事肿瘤药的研发工作,工资3000+,包吃住。
2016-2017年,这期间算是成为前端程序员的探路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不一样的工作。第一份工作:某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员,因为公司规模不大,所以和老板几乎每天待在一起,每天做的事情就是陪着老板出入各酒店,检测酒店的房间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检测游泳池细菌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然后出具一份检测报告,用来保证酒店的正常营业,检测报告每年一检,每到一处酒店的人员都是笑脸相迎,很有面的感觉,但是这没有给我带来成就感,工资也才4000+,干了大半年后我还是决定离开;第二份工作:SGS宁波分公司检测员,每天在实验室检测各种材料的材质是否符合标准,和上一份工作有点类似,有人会好奇既然差不多,为什么还要选择尝试,因为SGS当时给人的感觉特别高大上,连邮件都是纯英文的,干了三个月,转完正我离职了,原因还是工资太低看不到希望;第三份工作:宁波荃盛粽子公司,包住,铺盖都搬进去了,突然灵光一闪,我以后就是个卖粽子的,赶紧跑。至此2016年已过半,我该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先不找工作了,专心自学安卓开发,学了小半年,感觉入门了但是心里还是空空的,出去面试的时候也不够自信,试了两家公司后我感觉还是不行,我还是没办法在这个行业扎根,于是2017年初,我毅然决然去了杭州,在那边培训了半年,回到宁波,找到了当时的第一份前端工作,老东家的同事都很好,刚去就体验了一把福利,整个部门集体三亚7日游,成年往事这里就不找照片了。也是在这一年,我在父母的帮助下,在宁波买了房,因为这时候月供才还的起,之前的工资都是养活不了自己的。
2017.08-现在,在现在的公司待了快5年了,公司敏捷开发模式,好在福利都还不错,每年有3000块的京东卡福利,逢年过节也都有很正式的礼盒,就加班稍微多一点,但早已习惯。
小插曲,2019年因为自己从事小程序开发有两年时间了,当时给自己做了两个小程序,都开源出来了,小程序云开发布道者,不知道那些粉丝还在不在,相当老的粉丝了,哈哈哈。
接下来我要讲画画这件事,这是文章的重头戏,我先附下链接从不懂油画到作品入展我用了多久。
今年,脑子里想的最多的还是,我是不是要找点事情做做,与其每天刷小视频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于是有了下面这篇文章:心流C大调画展,截取里面的个人介绍方便大家查看:
在这里还是啰嗦一遍,虽然上面链接有讲到我入门油画的过程。上面说的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脑子里已经计划了大半年,那就是画画,画什么画呢,高大上一点的,那就油画吧,油画保存的好的话可以几百年不褪色,那跟谁学 呢,不知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小红书看到了Michael老师的画画视频,发现老师真的很厉害,加上老师有留言说如果想学习就扣“666”,于是我顺利联系上了我现在的助教老师:sandy老师(mjssandy),交谈下来除了费用一下子有点难接受,其他都满意,那些天我像着了魔似的,就是想成为老师的终身会员,终身跟着老师画下去,于是经过两次发工资的倒腾,我终于报上了终身课,于是有了我现在的作品,下面我一一展示给大家看看:
田园风景
田园风景是入门油画的第一幅作品,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像没有基础的人画的,错,我至今不懂素描是什么,小时候喜欢一个人安静的画画,上学后就没有支撑这个爱好的资本了,一直搁置到现在。
苹果
苹果是第二幅作品,我突然发现自己对这种要求素描功底的静物反而画的有信心一些,于是第三幅作品我打算选一个有难度的。
狸花猫
这幅画用时20天,每天1-2小时,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满意的作品。
清晨薄雾
这是一幅特别美的风景画,我自己还是蛮喜欢,只是前景的草画的有点凌乱。
客户定制猫咪-冥想猫
画完狸花猫,居然有人找我画订单了,这真的太不可思议了,接到这个消息后我第一时间联系我的老师,老师鼓励我勇敢去尝试,最终以1250的价格成交了这幅画。
英伦玫瑰
这幅画是继苹果之后的另一幅静物画作,画的过程中很得心应手,但是选这幅画也是有原因的,当时离520还有10天的时间,打算浪漫一下,画完送给老婆,谁知中间接到客户的猫咪定制,就把玫瑰暂时搁置了,画完冥想猫已经是520之后的事了,但是换的钱上交给了老婆,老婆很满意。
老者画像
老者画像,用时32天,每天1-2小时,这是有史以来画的最吃力的一幅作品,一个鼻子画了4天,好在最后很完美,老师都惊呆了,这是接触油画3个月的人能完成的事?!
儿子的大猩猩
儿子的大猩猩,儿子喜欢,那就安排,现在技法还太单一,以后画肯定不是这么个水平,这是继冥想猫之后的第二幅创作作品。
我是如何平衡工作,生活与画画的
一开始,我尝试晚上画,常常一画就是凌晨,导致第二天上班的精神萎靡,知道行不通我就改在周末多画画,但是有一个问题,一天画太长时间人会烦躁郁闷,周末也行不通。而且上面两个时间段我都放弃了陪家人的时间,完全不可取。后来我和老婆商量晚上早点睡,如果儿子晚上太兴奋我也不管,让老婆陪着他,我到了10点就要准时睡觉,不然无法保证我早上5点起床的目标,适应了1个月,感觉良好,一直到现在已经坚持4个月了,白天中午都会休息半小时,早上都能保证至少画1个小时,兴致高就2小时,这个时间段老婆孩子还在睡,完全属于我的个人放空时间。而且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后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还有老婆孩子看到我能画出这么厉害的画,都有点崇拜主义,老婆更是每完成一幅作品必帮我发朋友圈炫耀,画画原来还有助于家庭和谐,夫妻幸福!
结语
我没敢想以后靠画画为生,但是我在坚持,坚持这个词看似不妥,但是没有坚持再好的天赋也会被埋没。最后我想对大家说的是,如果你有爱好,你不妨去尝试一下,不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厉害!
最后的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与君共勉:坚持和热爱是最好的天赋!
来源:juejin.cn/post/7404777095623802890
中国研发部门一锅端,IBM程序员的“黑色星期五”
大家好,我是晓凡。
程序员的“黑色星期五”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办公室,准备享受周末的轻松时刻,突然,你的工作账号被停用了,各种公司相关的权限没了,无法访问公司内网。
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IBM中国研发部门员工的真实遭遇。一夜之间,千余名员工被一锅端。
这件事发生得太突然,几乎没有一点点征兆和信号,看得晓凡是一脸懵逼。
IBM裁员:波及千人
裁员,在互联网行业并不是新鲜事。
但IBM这次裁员的规模和速度,着实让人震惊。
据悉,IBM中国在不同区设有多个分公司,据称大约有12000名员工。
被收回权限的员工属于IBMV,下设CDL(IBM中国研发中心)和CSL(IBM中国系统中心),主要负责研发和测试。
波及到了1000+人,遍布北京、上海、大连等各地的员工。赔偿方案为N+3,但具体情况可能更为复杂。
我们来看看IBM官方给出的解释
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视抓住混合云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
因此,IBM 在中国的本地战略重点将转向利用自身在技术和服务方面的丰富经验,组建一支具备相应技能的团队,以更好地与中国客户合作,共同创造符合客户需求的解决方案。
下面是网传的针对此此次裁员3分钟会议纪要
我们将内容翻译过来大概如下:
【我叫 Jack Hergenrother,是全球企业系统开发的副总裁。今天我们有一个重要的管理决策要与大家分享。
为了支持我们的全球客户和我们的业务战略,IBM 基础设施决定将开发任务从中国系统实验室转移到海外的其他 IBM基础设施基地。
我们正在退出在中国的所有开发任务。
正如你们所知道的,IBM 基础设施继续转型,以帮助释放我们组织必须提供的全部价值,并帮助我们实现具有挑战性的全球市场的可持续业务。这种转变受市场动态和激烈竞争的影响。而**中国的基建业务近年来有所下滑。
对于 IBM Z,我们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将开发工作转移到其他国家,以便更好地抓住市场机遇,并且更加更接近客户。
在存储方面,我们正在将开发工作整合到更少的地点,以应对激烈的竞争。基础设施的协同办公战略是全球性的。协同办公也不仅限于中国。我们做出了这一艰难的商业决策,以便提高效率并简化运营。
我是 Ross Moury,IBM Z 和 Linux One 的总经理。我要感谢大家为 IBM 所做的贡献以及在这个平台成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希望获得你们的理解和今后的合作。
我是 Danny Mace,存储工程副总裁。我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这是支持我们的全球客户和业务战略所必需的行动。在此,我也要感谢你们的贡献。】
此外有不少网友注意到,现任 IBM CEO 是一名印度人 Arvind Krishna,自从他 2020 年上任后就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多轮裁员。此外根据 IBM 的招聘信息显示,目前 IBM 似乎正在印度不断增设岗位,故而部分网友猜测此次 IBM 中国研发部全体被裁或许也与此有关。
多轮裁员,用AI替代近8000人
裁员,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IBM的裁员,背后是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压力。
随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传统的研发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企业为了追求发展,需要尽可能的压缩成本。说实话,这两年,大家都不好过。
IBM CEO Arvind Krishna在采访中表示,后台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的招聘将暂停或放缓。
未来5年,我们将看到30%的人将被AI和自动化所取代。
程序员的自救
面对裁员,作为一名普通程序员,我们该怎么做呢?
① 保持良好心态,不要焦虑,不要内卷。真的不是自己不优秀,而是大环境不好。
工作没了,身体也不能跨。只要身体不垮,一切都可以重来。
② 守住自己手里的钱,不要负债,不要负债,不要负债。
正所谓:金库充盈,心绪宁静。即使不幸被裁了,也能靠积蓄养活自己
③ 虽然AI短时间不能完全替代程序员,但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将被AI和自动化所取代。
保持学习,多了解一些AI,确实可以帮我们提高工作效率
④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趁着年轻,试错成本不是那么高,多尝试尝试其他赛道,随然不一定能成。
但也有可能发现可以一直干下去的副业。
来源:juejin.cn/post/7408070878829117491
Swoole v6 能否让 PHP 再次伟大?
大家好,我是码农先森。
现状
传统的 PHP-FPM 也是多进程模型的的运行方式,但每个进程只能处理完当前请求,才能接收下一个请求。而且对于 PHP 脚本来说,只是接收请求和响应请求,并不参与网络通信。对数据库资源的操作,也是一次请求一次有效,用完即销毁不能复用,在系统高负载的情况下对数据库等资源的消耗会很大,能承受的并发量有限。
Swoole 的出现给 PHP 带来了一种新的运行方式,完全接管了 PHP-FPM 的功能,并且弥补了 PHP 在异步网络通信领域的空白。Swoole 提供了 PHP 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此外 Swoole 的常驻进程模式,也能够高效的利用资源,比如可以建立数据库连接池、共享内存变量等。还有 Swoole 中能够支撑高并发的利器「协程」,更加使 PHP 的性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甚至在某些特定场景下都可以与 Go 语言的性能相媲美。
虽说 Swoole 给 PHP 带来了很大的性能提升,但也还是一个基于多进程模型的异步通信扩展,多进程的模式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跨进程间的通信、进程间的资源共享等问题。简而言之,多进程会带来一定的系统资源消耗及产生新的问题。
因此 Swoole 官方为了解决多进程的问题,引进了多线程的支持,这意味着 v6 版本之后,Swoole 将会变成单进程多线程的运行模式。
v6 新特性
根据 Swoole 作者韩天峰发布的预告,在 v6 版本中增加多线程的支持。其中多线程的实现是基于 PHP 的 ZTS 机制和 TSRM API,在 PHP 层面隔离所有全局变量,实现线程安全。Swoole v6 的多线程将是真正的多线程实现,在单进程的模式下所有的 PHP 程序代码均是在多核并行执行,能够高效的利用好 CPU 资源。
v6 版本还提供了线程安全的 Map 和 ArrayList 数据结构,可以实现跨线程的数据共享读写。在 Server 端的 Event Worker、Task Worker、User Process 等将全部替换为 线程的运行方式,在同一个进程空间内执行,彻底摒弃了多进程的模式。
当然新的特性势必会带来新的开销,对于 Map 等共享的数据结构在多线程的模式下需要加锁,来避免数据竞争,可能会损耗一些性能。
以下是列举的一些线程相关的 API 方法:
- use Swoole\Thread 线程对象。
- use Swoole\Thread\Map 线程安全下的 Map 数据结构。
- use Swoole\Thread\ArrayList 线程安全下的 ArrayList 数据结构。
- Swoole\Thread::getId() 获取当前线程的 ID。
- Swoole\Thread::getArguments() 获取父线程传递给子线程的参数列表。
- Swoole\Thread::join() 等待子线程退出,请注意 $thread 对象销毁时会自动执行 join() ,这可能会导致进程阻塞。
- Swoole\Thread::joinable() 检测子线程是否已退出。
- Swoole\Thread::detach() 使子线程独立运行,不再需要 Thread::join()。
- Swoole\Thread::HARDWARE_CONCURRENCY 硬件层支持的并行线程数量。
- Swoole\Thread::$id 获取子线程的 ID。
- Swoole\Thread::exec() 开启一个新的线程。
最后
自 Swoole 从 2012 年发布第一个版本开始,就扛起了 PHP 领域异步通信的大旗,但这多年以来 Swoole 的发展也是实属不易。还记得刚开始时的异步回调模式的套娃式编程方式,开发起来异常艰难,到后来的同步式编程,直接降低了PHP程序员的学习门槛,让 PHP 在实时通信、物联网通信、游戏开发等领域也能大展拳脚,同时在 PHP 的发展史上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 Go 语言在编程界的持续火热,Swoole 常常被 PHP 程序员拿来和 Go 语言一决高下,总是被诟病 Swoole 无法有效利用多核 CPU、进程间的通信困难等问题。话又说回来,Swoole 作为一个 PHP 的扩展程序和天生具有高性能的 Go 语言自然是不可比拟的,但 Swoole 也是在逐渐的向 Go 语言靠近,比如 Swoole 中也使用了「go、channel」关键词来实现协程及通信通道,虽说底层的实现机制还是大不相同的。
当然 Swoole 也在不断地努力持续优化,就像将要推出的 v6 版本增加多线程的支持,来改变目前多进程的局面。至于这个版本对 PHP 发展来说有没有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影响有限。但对 Swoole 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影响,毕竟以后再也不用受多进程的困扰了,这也是一大进步。
在 Web 领域作为世界上最好的语言,尽管 PHP 近年来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但作为一名 PHPer 也有必要和有义务一起来维护和推动 PHP 生态的发展。
欢迎关注、分享、点赞、收藏、在看,我是微信公众号「码农先森」作者。
来源:juejin.cn/post/7384696986845085731
颠覆霍金猜想!数学家证明极端黑洞可能存在
明敏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霍金50年前提出的猜想被颠覆了!
数学家们最新证明,极端黑洞可能存在。
这与霍金等人在1973年提出的黑洞热力学第三定律**相悖。
极端黑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指黑洞表面或事件视界的引力为零,它的表面不吸引任何东西,但是如果把粒子推出到黑洞中心,还是无法逃逸。
而且由于黑洞的温度与表面重力成正比,表面重力不存在即意味着黑洞没有温度,无法发射热辐射。
这又与霍金辐射理论相违背,该理论提出黑洞不是完全“黑暗”的,而是能以特定方式缓慢向外辐射能量,从而逐渐失去质量并最终可能消失。
但是来自MIT的克里斯托夫·凯勒(Christoph Kehle)和斯坦福大学的瑞安·昂格尔(Ryan Unger)用数学方法证明,这种情况可能存在。
而且它们还证明,极端黑洞存在并不会导致裸奇点存在。
诺奖得主彭罗斯**之前提出,自然界不允许裸奇点存在,如果它存在将破坏宇宙因果性,奇点附近的空间区域可能会允许违反因果关系的行为,导致时间和空间在局部变得不再有序。
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家艾琳娜·乔治(Elena Giorgi)评价:
这是数学回馈物理学一个很棒的例子。
极端黑洞是什么?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黑洞都是旋转的。
当带电荷的物质掉入黑洞后,因为角动量守恒,黑洞自旋转速度会增加,同时黑洞本身也会带上电荷。
理论上,随着黑洞吸入越来越多物质,它的电荷量和转速将会无限大,这样就会出现极端黑洞。
对于极端黑洞,只要再加上任何一点电荷,它的视界就会消失,并留下一个裸奇点。
而且它的表面不再吸引任何东西。
1973年,霍金、约翰·巴丁、布兰登·卡特提出,极端黑洞不可能形成。
这条定律指出黑洞的表面引力不可能在有限时间内降至0,三位科学家认为任何允许黑洞的电荷或自旋达到极限的过程都有可能导致黑洞视界完全消失。
学界普遍认为没有视界的黑洞(即裸奇点)是不可能存在的。
此外,由于黑洞的温度和表面重力呈正比,如果没有表面重力黑洞也不会有温度,这样黑洞就无法发射热辐射。但是霍金提出,向外发出辐射是黑洞的必备属性。
1986年,物理学家沃纳·伊斯雷尔(Werner Israel)曾试图模拟用一个普通黑洞构建极端黑洞,并试着让它自旋更快、带上更多电荷,但最终结论表明,这样做并不能让黑洞的表面重力在有限时间内降低到0。
无心插柳找到证明方法
凯勒和昂格尔本身并没有在研究极端黑洞。
他们是在琢磨带电黑洞如何形成时,意外发现可以构建一个具有极高电荷量的黑洞,这是极端黑洞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们从一个不旋转、没有电荷的黑洞开始,模拟它被放置到标量场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他们利用磁场脉冲冲击黑洞,给它增加电荷。这些脉冲为黑洞提供了电磁能量,也增加了黑洞的质量。
通过发射漫射的低频脉冲,就能让黑洞质量(M)的增速大于电荷(q)的增速。
按照分类,当|q|=M时,代表极端黑洞形成;|q|M时为非极端黑洞。
如果质量增速超过电荷增速,意味着黑洞能从亚极端状态向极端状态转变。
论文不仅提出了一种新的特征粘连方法,而且展示了如何构造黑洞内部的结构、分析了黑洞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包括从规则初始数据出发的引力坍缩以及黑洞外部的几何结构等。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利用数学方法证明了极端黑洞理论存在,但是也不能说明极端黑洞一定存在。
理论中的例子具有最大电荷量,但是目前人类还没有观测到明显带有电荷的黑洞。找到一个快速自旋的黑洞更有可能,所以凯勒和昂格尔还想构建一个模型,让黑洞能够在自旋速度上达到极限。
但是构建这样一个模型在数学上的挑战更大。目前他们才刚刚开始着手研究。
一直以来,凯勒和昂格尔都在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索黑洞的秘密。
2023年,凯勒和老师艾琳娜等还通过一项1000页的研究证明,数学意义上,缓慢自旋的黑洞是稳定的。这对于验证广义相对论很重要,因为如果在数学意义上不稳定,那么可能意味着基础理论存在问题。
** **
△左为凯勒,右为昂格尔
而今年最新发表的研究,不仅颠覆了霍金提出的猜想,也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弦理论等前沿领域研究提供新见解。
来源:juejin.cn/post/7407259722430119947
程序媛28岁前畅游中国是什么体验?
本人计算机硕士毕业,先后在三家厂工作,工作节奏虽说不是 007 吧,但偶尔 996 是有的,勤勤恳恳搬砖是常态,也偶尔累了就划划水摸鱼。在这行业不焦虑是假的,35 岁危机时刻提醒着每一位年轻的程序员,这行主打一个精神内耗。
前几年互联网飞速发展高薪招人时,大家都有肉吃,现在遇到互联网寒冬了,有汤喝就不错了,尤其对晚入行的95 后社畜,现在回过头看,已经是互联网红利退潮的末期了。对于 80 后早一批入行的程序员, 肯定钱也挣够了,房子也早就翻几倍了,早就有抗御风险的能力了,即使裁员了也能拿着分手费找个差不多的厂子继续苟着。但是对于 95 后来说,惨不忍睹,行业内卷及其严重,刚有点工作经验就遭遇大规模裁员,重点买房都是踩在最高点接盘,现在房价跌了,车子打价格战,直接把前几年辛辛苦苦挣的首付跌没了,这几年白干了,说起来,心就抽搐的疼。不像人家00 后,直接看开了,不破三个 dai,房贷,车贷和传宗接代,直接卷老家公务员躺平,享受人生,逃离大城市的拥挤,拒绝被房子的套牢。
金融危机,经济下行,行业越来越卷,精神内耗极其严重,身体健康堪忧。我突然顿悟了,我决定,为自己而活。想看世界的心也越来越强烈,最后我坐不住了,做了个大胆的决定,畅游中国。刚好疫情快结束时,航空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畅游中国随心飞,我立刻入手了,入手价是三千多点,全国飞不限次数。我一边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订机票,一边计划旅行路线,一个女生独自环游中国之旅开始了。没有队友,不给生活中任何糟心事打断我的计划,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当时就已经下定决心了,哪怕一天就只吃个树上的野果子就好,我也要去看世界,可能喜欢宅的人不太理解,但我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我理解自己就好,我并不是给别人活的。
下面给大家说说我去了哪些地方。
贵州-贵阳
我看好时间后立刻定机票,从上海飞到了贵阳,准备打卡黄果树瀑布。我定的酒店就在黄果树景点附近不远,一大清早7点我就起床了,呼吸着让人神清气爽的空气,吃了一些自己带的进口苹果作为早餐,特别甘甜,饱腹感足足的。8点进山了,那一刻,我别提多开心了。
回想起当社畜时,每次都是8.30起床,9.30左右到公司,每天上班心情比上坟都沉重,永远干不完的KPI,OCR,不是被PUA就是吃老板画的大饼,再丰盛的早餐一想到一堆任务要做,吃着也如同嚼蜡,更别提神清气爽,心境开拓了。
在进入黄果树后,我欢快的脚步往前走,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子独行,所以不太愿意跟陌生人说话,一路上虽然很沉默,但看到这些壮观的自然景色,闻着草木花果香,内心激动不已。爬了一个钟左右的山,终于看到了大瀑布。
下面是我实拍的景点图:
有句古诗,疑似银河落九天,一路好山好水,逛完黄果树后我出来就去吃了贵州的特色菜,价格美丽,味道很不错,超级喜欢,
当时就在感慨,上海要是能吃到这么好吃又鲜美的酸汤鱼就好了。
重庆
本来下一步去梵净山再顺路去成都自驾318路线的,但时间紧迫,我弟弟在重庆读书,说要跟我一起去自驾318,我就先去重庆跟他汇合了。
最后那个火锅要适度吃啊,吃两顿辣的我的陈年胃病都犯了,好几天没缓过来,哭晕在厕所,我弟跟个没事人一样,这是我深刻认识到当了多年的社畜的后果就是,经常熬夜加班点外卖,把好好的身体给造坏了。重庆的洪崖洞,解放碑也去了很多次了,这里给个图
成都
抵达成都,在春熙路逛了逛,宽窄巷子之前逛过就没去了,
本来想租自驾神车-坦克300的,价格是普通suv的2倍,结果路上纠结一会的功夫就被抢先租走了(自我反思:以后看准就下手吧,人生有几次这种机会,有啥好犹豫的),租了一辆1.5T的大众SUV,跟我弟一起直奔车行,然后去超市采购路上的食物,大包小包买了一堆,放车后备箱,深夜就起航了
都江堰
教科书上的都江堰,真正去看了,才深深佩服古人治水的智慧,我不是文盲,所以不用一句:卧槽,发表感叹。之前也去过洛阳的黄河小浪底水库,武汉的长江大桥,这些水利工程的智慧。
青城山
这里是青城山下白素贞的故事发源地。爬山是个体力活,当时穿着拖鞋就上山了,下山就傻眼了,不好意思,这里我偷懒了,坐缆车下车,嘿嘿。
泸定桥
打卡泸定桥,走上面摇摇晃晃确实需要一些勇气,特别怕手机掉下去。
海螺沟
一鼓作气,一路直行,抵达海螺沟。来之前,我觉得新能源车咋自驾318,路上看到同样是特斯拉车主,我感觉自己有点狭隘。人啊,果然要多出去看看,不能活在自己的局限认知中。
不过开车还是要小心,路上遇到有车盘山时发生侧翻的。还有山上偶尔会有落石下来,要当心了。
木格措
一路景色壮观,蓝天白云,川西一定要必去。到了康定情歌的原地。打个卡。
不过我路上听的歌一直都是朴树的《平凡之路》,一路循环: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 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 才是唯一的答案
....
不正是正值青春的我受伤了,但又奋力前行寻找答案吗。
四姑娘山
一路直行。。。抵达四姑娘山,四姑娘山有四座雪山组成,远看景色很壮观,雪已经化了很多。
当地信仰
遇到了一群一动不动的牦牛,还有一匹热情好客的长脸马。拿出来一个饼给它,它吃的还很香。本来开心的事现在记录起来突然感觉在暗示自己在公司当牛做马,不说了,emo了。据说那白色塔这是当地的信仰,表示尊重。
雅拉山口
盘山路,1.5T的车开着有点吃力,油门上不去。终于爬上山了,下车拍照时,激动过头了,开始缺氧,头疼,吸氧。。。。。。。。
后面走着走着身体扛不住了,我去当地买了高反的药,吃了没啥用,氧气越吸头越疼,我弟要回去上课,我身体不抗造,遗憾的半途而归了。再次强调一下,好风景要趁年轻,体力好,等老了走不动了,确实再好的风景,都没那心情和体力去欣赏了。
乐山
跟我弟散伙后,我自己开车去了乐山大佛,保佑我顺风顺水吧。还去看了东方佛群,卧佛,药师佛,看了各种佛,记不清楚了。。。
峨眉山
接着我自己又自驾去了峨眉山,两个地方相差不是很远,看到了峨眉山的云海,云雾缭绕,超级刺眼!
下山后当晚接着又踩着点返回成都还车。休息一晚后,又顺路打卡了锦里。感受人世间的烟火和繁华
又吃了一顿火锅后,回上海。这时,胃没有不舒服,看来,这一圈下来,肠胃好很多了。
又回到了我熟悉的大上海。
安徽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后,我觉得的身体状态老好了,爬山那不是小意思,走,爬山去,什么黄山,三清山,庐山,武功山,离沪这么近,爬起来不费劲!我到了安徽省,黄山市,休息一晚准备去爬山。当晚被出租车司机拉到了老街逛逛。
就一个小型的徽派建筑青砖白瓦的特色,跟顾村差不多。逛完后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猝不及防没带伞,
就记得那晚的雨,比情深深雨蒙蒙中依萍找她爸要钱被鞭子抽回去时遇到的那场大雨还大。。。。。。
黄山
不凑巧,上山时遇到了大雾,但来都来了,那就爬山下去吧。到了光明顶也啥都看不见,但幸运的时,下山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气喘吁吁的开心拍照。
江西
黄山结束后,顺路就来到了江西,江西景色比较集中,一定要去上饶啊,那就先去望仙谷看看吧。
上饶-望仙谷
人工打造的经典,现实版的仙侠世界。小雨朦胧,青山傍水,景色秀丽。
上饶-三清山
谁说黄山归来不看山,我觉得三清山值得一去,至少我是不后悔的。每座山都有每座山的特色,爬到这时,腿开始抖了,但我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认输的人啊,继续爬,专挑难爬的道:一线天!!!!!
哈哈,说这个像蟒蛇,像吗?
下山时腿疼的不行,扛不住了,嘴不硬了,不去庐山了,武功山了。。。。
南昌
对了,不明白为啥江西彩礼那么高?
广东
广州
从南昌飞到广州了,看了小蛮腰,在附近喝喝茶,遛遛弯,吃点茶点
深圳
到深圳后租了个车溜达到海边吃海鲜,还去华强北也溜一溜,吃了很多粤菜
香港
从深圳坐高铁到香港也就十几分钟,跟快的。香港巴士,香港茶餐厅,路过金店,想买项链的,但又怕弄丢了就没买,现在金价那么高,有点损失。
新疆
从上海飞新疆要4个多小时,一路太无聊了,下飞机后,心情就好很多
乌鲁木齐
去了大巴扎,吃了羊肉串和切糕,还有新疆大盘鸡
无人区
没信号,没水,荒漠一片。。。
伊犁
到了伊犁市区后,去了小吃街,吃了羊肉
赛里木湖
高原湖泊,非常适合自驾游玩,我这里是跟人拼车去的。看着真舒服,可惜我把单反带来,也背不动,这是人家的
边境-国门,果子沟大桥, 薰衣草
新疆白天长,夜里段,到了晚上9点多,天才慢慢开始变黑。
北京
这次我飞到了老北京,看了天安门,看了老城墙
内蒙古
从北京顺路来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先填饱肚了,去那个什么街买了一堆牛肉干
呼和浩特
青甘环线
说到去青甘,想起有个在学生时期就在玩的狐朋狗友,听说我打算去自驾就想跟我一起去。因为我的车是新能源,自驾充电比较麻烦,他打算提混动车方便些,他说让我等他提车带他一起去自驾,本来约定好了时间,到快出发时,一会又说不打算提车了,又说等他面试换好工作后,最后他自己又各种理由怂了,这种又想出去玩,又想挣钱,又不舍得花钱,这种拧巴的状态,我很无语,当然,这也是现实中大部分人的写实吧,这里我想说,做好权衡利弊和取舍就好,既然决定去追求诗和远方,就不要再去跟钱分文必争了,不可否认,旅行确实需要花钱,我们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能承担的最低的成本去看世界。人家说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让他纠结犹豫去吧,我就先溜了,毕竟老祖宗给的经验是: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再后来,他说他提车了,问我还去不去,我说我早就已经打卡过了。我问他新工作找好了?他说还没有。。。所以他白拧巴了,车还是要提,想去的地方最终还是要去,挣不了的钱最终还是没到口袋里去。毕竟能随时说走就走的同行者只有自己。
我是从内蒙飞到了青海的西宁。
西宁市
填饱肚子先,然后出发去青海湖,远看蓝色,近看青色,全靠天气
青海湖
茶卡盐湖
天空之境,名不虚传。
丹霞地貌,策马奔腾
策马奔腾很潇洒,归来草原上都是马粪,有点臭。。。
仙气飘飘的牦牛,跟川西的大黑牛不一样
后面的敦煌,莫高窟去不了了,青海也是有3000多海拔的,玩嗨了,又又又高反了,不得已要回去了,哎,当了这么多年生产驴,身体熬废了。回去后多锻炼身体吧。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成本。
武汉
于是,先飞回了武汉玩几天。回家转转,熟悉的感觉。喜欢武汉的大江大湖和历史文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然后又从武汉飞到上海狗着。
上海市
这个城市充满了魅力。只要你有钱,就可以纸醉金迷,去和平饭店享受,去挥霍。没钱,只能继续搬砖。
回去后改善饮食,一边努力干活学习,一边下定决心锻炼,都有马甲线了,五公里so easy ,哈哈哈哈。每次回到上海这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我都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虽然压力大,但终究是自由的,没人关心和打扰你的私人生活,你可以为自己而活,安排自己的一生,不必循规蹈矩,不必顾及世俗的眼光,这个城市包容能力很强,不妨大胆一些,追求自己的人生。去不同的城市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和文化。
总结
在买随心飞之前我也去过很多城市,比如:湖北的荆州,湖南的岳阳,张家界,广东的东莞,广西的桂林和北海,海南的三亚,云南的昆明大理丽江,江浙沪包邮一带的杭州,南京,无锡,湖州,台州,宁波,福建的厦门,河南的洛阳,开封,郑州,信阳,山东青岛,陕西西安,安徽合肥等城市。时间有限,码字不易,很抱歉这里我就不全部列出了。尤其在学生时代,那是真的快乐,没有一丝丝杂念,单纯的快乐。后面打算环游世界了,已经去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这里我想说我本来就是为了WLB努力的,工作生活两不误,我的旅途未完待续~
回顾这么多年,走过的国内大大小小的城市,也没具体统计过,开始逐渐让自己的眼界开阔起来,不让自己的眼光那么狭隘了,看待任何事物更具包容性吧,以前不理解的东西,现在慢慢理解了。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思想和观念一直变化。还是那句话,勇敢的人先享受人生吧,不要辜负努力写代码的自己。
后续
关于有人问我旅游的钱哪来的?我说我钱抢银行来的你信吗?开头已经提到自己已经牛马些年了,不然之前身上也不至于带这么大的班味,而且平时也不是月光族,手里有点小存款算是可以抵御日常的一些风险吧。
旅行中机票费用占大头,不过都在随心飞里头了,真是省了一笔巨款吧!我每次定机票只需要付100元建机燃油费就行(约等于一周的奶茶或者咖啡费,那会的机票费用价格还没有现在高的这么离谱)。酒店也不是住啥五星级酒店,基本上都是找的干净评分比较高的。吃的也不是啥高档餐厅,都是网红性价比高的饭店,全程主打一个性价比,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总费用加起来差不多消耗了三个月工资吧,在自己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因为每个人的消费标准和收入不一样,这里就没必要去扣一个死数字了,当然这个消费标准肯定要根据收入水平来的,不建议超额负担消费,我路上碰到过有人住青年旅舍吃泡面都能一路玩的特别开心,也见过有的人开豪车,晚上吃烤全羊喝茅台,一路有专人专车服务着,这一路的所见真的不是在家里坐着就能接触到的。所以,我个人觉得,穷游有穷的开心,富人有富玩的旅途,所以,大家不该纠结比别人多花多少碎银,而是应该多些出发的勇气和和收获快乐。本身我在上学时期就喜欢跟家人一起自驾游,后备箱塞满了干粮,哈哈,就差煤气开火了,那会真的很快乐,有时出去玩坐绿皮车吃泡面都能激动一路,不过工作后,时间不自由了。收获多少快乐跟赚多少钱并不能成正比!
关于时间问题:每年有二十多天假(不包括调休假,另算累加),同时加上换工作GAP,基本上约等于一个缓冲期了,不再像刚毕业一样把自己当牛马使了,可能打工人血脉开始觉醒了,相对自己好点,有时真的,自己想明白,比一直低头苦干重要多了,极端的逼自己很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适当的给自己放个假,反而更容易想明白很多事情,别太喜欢跟自己较真,放过自己,面对生活更从容一点不好吗?
不理解的掘友请绕过,你继续熬夜加你的班走好你的奈何桥,我看我的风景过好我的阳关道,我不需要用别人的执念去过我短暂的一生,我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是什么样,我为自己而活。
最后,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做好取舍就行,至少我已经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段旅途!在此做个记录,顺便鼓励迷茫中的“同道中人”!
来源:juejin.cn/post/7351301965034586152
高德地图 JS API key 的保护,安全密钥的使用方案
背景
因为高德地图的 key 被盗用,导致额度不耗尽。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所以对 key 的保护尤为重要。
目前情况
现在项目中使用高德地图是直接将 key 写在代码中。
在调用高德 api 的时候,key 会明文拼接在请求地址上,因此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解决方案
业务运营多年,高德地图的 key 已是多年前创建的,所以第一步就是创建一个新的 key。
明文密钥配合域名白名单
2021年12月02日以后创建的 key 需要配合安全密钥一起使用,而且添加了域名白名单配置。
项目代码做个简单的修改即可:
如果在域名白名单中的调用接口能正常使用,如域名不在白名单中,则提示没有权限。
从此看已经起到了限制作用,但实际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方案。不建议在生产环境使用,至于原因,你琢磨琢磨。
代理转发请求
因为需要 key 需要配合安全密钥一起使用,不然就会提示没有权限,所以只需要将安全密钥“隐藏”起来就可以了。
请求会将 key 和安全密钥明文拼接在一起,为了将安全密钥“隐藏”起来,只需要将请求代理到自己的服务器上,然后在服务器上将安全密钥拼接上。
以 Nginx 为例:
项目代码配置代理地址即可:
到处,完美收官。
后记
个人项目,可以随意玩耍。公司项目凡是涉及到钱财的东西都要谨慎一些,不要低估灰产的能力。
来源:juejin.cn/post/7405777954516025370
码农的畅想:年入10个小目标
本文将以自己真实的创业项目为例,给大家分享如何写一个用于融资的BP(商业计划书)。
使命愿景
我们为小型艺培机构或个体老师提供好用的招生引流工具和教学课件,让老师能够更加专注教学和提升服务体验。
- 使命: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艺术培训,通过艺术培训提升人类的幸福感。
- 愿景:成为艺培行业的贝壳(线下培训蜗牛艺术中心类似链家,线上平台艺培助理类似贝壳),实现年营收一百亿。
产品及服务
线下业务为蜗牛艺术中心,以提供融合了绘本阅读、艺术创作和图形编程的跨学科美育培训为主,同时也开设书法、舞蹈和音乐等品类的培训。
线上业务为艺培助理,是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培训机构教研、招生及运营的好帮手,引流产品为3D画展,现金产品为海报设计,利润产品为课程加盟。
- 载体:小程序、网页应用和APP。
- 服务:3D展厅、海报设计、拼团招生和课程加盟。
- 策略:移动端优先,通过海报设计和课程研发大赛获取目标用户,借助AIGC技术提升生产力,用产品力说话,靠口碑裂变。
团队
- 陈XX:创始人 CEO 产研负责人 美团技术专家 毕业于交大和某军校 曾在798当过美术馆长 有5年以上线下艺培经验。
- 杨XX:运营合伙人 毕业于交大和暨南大学,和创始人认识了16年 并一起经营了一家跨境电商服务公司,实现年营收500多万。
- 熊XX:教研合伙人 清华美院硕士和美育研究所委员 曾任探月学院美育教研负责人 和创始人认识了10年,三年前就一起尝试过创业,拥有15年艺培经验。
财务顾问:xxx,创始人的亲戚,曾任上市公司董事长助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硕士。
行业背景
从21年底开始,国家大力限制学科培训,并于23年底教育部下发通知要大力推进跨学科美育,艺术教育将迎来大爆发,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由之前预期的2000亿增长为3000亿。
虽然新生儿的人口相比高峰下降了近一半,但艺术教育中偏兴趣的低龄目标学生(2到12岁),五年内也能维持在一个亿左右,而偏应试的大龄目标学生(12到19岁),也有一个亿左右,还有正在高速发展的成人艺培培训。
所以,整个艺培市场的规模,还能保持年复20%左右的增长,未来五年至少能达到5000亿(仅考虑低龄艺培市场,若人均5000元,渗透率50%即可达到)。
存在痛点
但由于经济下行,家长对课程和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艺培机构普遍招生很难,急需技术赋能传统教育机构,提升产品服务标准程度、提高管理效率和坪效、缩短回本周期,技术的完善应用,将给予连锁教育机构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机会。
相比学科培训,艺培的标准化要难很多,而且做服务的天花板很低,最多只能达到10亿的级别,巨头看不上,小团队又搞不定,目前还没有平台能够给艺培机构,提供系统化的通用解决方案,简化机构的日常工作,让机构能够更多的关注学生及家长,做好最核心的教学服务。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服务艺培机构招生运营某个环节的软件,在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不论是拼团招生的工具,还是海报设计的平台,或是校区管理的saas软件,都只能部分解决艺培机构的需求。
竞品及我们的优势
从海报设计看,有稿定设计、美图设计室、创客贴、爱设计、图怪兽等知名的设计平台,只有稿定设计的艺培模板素材相对丰富,但都不是专门面向艺培机构的,模板和素材不够丰富,且机构使用海报模板后,还需结合自己的招生运营方案做较大调整。我们提供的海报都是我们线下培训门店真实用于招生的海报,并且通过设计大赛,让用户也能为其他用户提供海报及素材,所以使用海报模板后,只需简单改一改品牌、logo和图片即可投入使用。
从3D展厅看,目前很多公司提供的展厅以面向政府企业的宣传为主,比如党建展览、历史回顾等,多数不支持实时在3D模型中去动态加载图片,使用成本比较高。我们提供3D展厅,是专门面向艺培机构的,可以实时动态修改画展中的作品,只要在后台替换了图片,系统无需上线,用户再次打开,展现的就是最新作品,我们可以做到一个展厅最低只需10元,甚至可以作为免费引流的工具。
从拼团招生看,市面上有很多第三方的招生公司,他们一般提供的方案是198元6次课,学生购买拼团课的钱,机构一分钱也拿不到,并且课次太多,机构的转化率也不高。我通过师训教会机构自己按照流程去组织拼团活动即可,我们的收费不到竞品的十分之一,甚至为了引流,可以完全免费。
从课程加盟看,目前市面美术做的比较好的有本来计画和小央美,但他们提供的都是传统的美术课程,并且软件使用的是第三方的课件系统,用户体验比较差;我们提供的是教育部23年底倡导的跨学科美育课程,不仅课程辨识度高,而且我们将艺术创作与绘本阅读及图形编程结合,其他机构很难模仿。
项目现状及展望
当前,线下培训方向:我们已经在深圳开了一家门店并实现盈利,近期正在郑州和北京各开一家分店(都有一定学生基础,基于已有的店进行跨学科升级),招聘了5个全职的美术老师和3个实习生;线上培训方向:艺培助理的小程序和网站均已上线,海报设计、拼团招生和3D展厅均已正式投入使用,近期正在接入一个合作的课程加盟老师,将带来一千个种子用户,日活突破一千(每天都需使用课件进行备课和上课)。
接下来的计划是,先融资500到1000万,组建10人的产研团队,根据种子用户的反馈,优化系统和收费方案,组织海报设计和课程研发大赛,实现线上业务月营收突破一百万;同时,在多个大城市打造10家线下培训旗舰店,实现月营收突破200万,为开展师训和课程加盟做好准备。
后续将会根据发展进行多轮融资,不断完善艺培助理的功能和服务,比如打造社区、增加招聘板块、提供短视频、支持直播等,为1000万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3D展厅(每个每年20元),发展100万个艺培助理会员(年费300元),同时在大城市开设100家直营门店,并为5000家艺培机构提供课程加盟,年营收达到:100020万+ 100300万 + 300100万 + 50004万 = 10亿。
资金及项目规划
- 股权架构:创始人 45% 联合创始人 25% 运营合伙人+技术合伙人20% 其他员工股权池 10%。
- 融资需求:500~1000万,出让20%的股权。
- 资金使用:50%用于搭建产研团队,30%用于为海报设计和课程制作大赛提供奖金,20%用于投放广告。
- 未来融资:一年后实现月营收100万,启动A轮融资2000~5000万,扩大规模,实现月营收一千万,三年后启动B轮融资一到三亿元,实现月营收五千万,五年后启动C轮融资,业务多元化,实现月营收一亿以上。
总结
小富靠勤,大富靠命。要坚信,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随着这两年大模型技术的突飞猛进,很多简单重复的智力工作将被AI替代,大家将有更多的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精神需要,艺培行业的市场规模一定可以超过万亿。
如今,美术在线培训的美术宝和钢琴在线培训的vip陪练,都已经实现了年营收超过20亿,我们作为oMo模式的先行者,未来五年实现年营收10个亿只是个小目标。
我相信,这个商业计划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很大的,在此分享给大家,即使我没有实现,肯定也会有其他人可以实现。
来源:juejin.cn/post/7376925694613274674
此生最佩服数学家
大家好啊,我是董董灿。
之前在和不少小伙伴聊天时,都时不时的提到,搞人工智能尤其是搞算法,数学是一座很难跨过去的砍,数学太难了。
我本身也不是数学专业的,在搞AI算法的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
用大学学的那点线性代数、概率论和微积分的知识,来推一些枯燥的数学公式,就好像是拄着拐杖去跑马拉松,虽然查查资料磨蹭磨蹭也能弄出来,但是感觉很费劲。
数学真的就是算法的基石,数学能力强、抽象能力强的人,有时候在学算法时,就像降维打击,他们会从很不可思议的角度来论证,某某算法确实是好的。
我之前见过一个同事,中科大少年班毕业,数学专业的(数学水平很高,至少比我高),有一次在和他讨论某个算法的实现时,他全程用一种我听不懂的话在说,我当时是记了一些关键字,回到工位查了很久很久。
被打击了。
数学公式和理论对我而言是枯燥的,但是数学故事是有趣的。今天,就说一个与数学相关的故事,号称“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
很早就听说过这个说法了,前几天在查概率论相关的资料时,突然想起来,分享一下。
在很多数学专业的学生来看,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在中外文献中,并不存在所谓的“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这种说法更多的出现在科普文章以及流行度较高的民间科学杂志上。
1、第一次数学危机:长方形的对角线是什么?
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统治的年代,人们对于数学的认识就是:一切都是数字,这里说的数字,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有理数,也就是1、2、3这种。
那时的人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有理数来衡量,在一个数轴上,任何一个点都可以用一个确定的有理数字来表示。
可突然有一天,一个人站出来说,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在数轴上就表示不出来。
人们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更慌了。
对这个问题他们百思不得其解,随着问题传播的越来越广,人们开始担心,引以为傲的“一切都是数字”的数学理论,是不是有可能是错误的。
这引起了第一次数学理论基础的危机。
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允许这种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来诋毁自己的地位,但是,当时的他们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于是,他们秉着解决不了这个人提出的问题,就解决了这个人的原则,把提出这个问题的人解决了。
这次危机持续了很久,直到人们提出了无理数,并且接受了无理数的存在,第一次数学危机才得以解决。
2、第二次数学危机:兔子到底能不能追上乌龟?
这是关于龟兔赛跑的故事。
有人说,如果乌龟先跑,兔子后跑。
当兔子跑到乌龟已跑出距离的一半时,乌龟又前进了一段距离,而当兔子又跑到这一段距离的时候,乌龟此时又前进了一段距离,就这样无穷无尽的跑下去,兔子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这就是“龟兔赛跑”悖论,这个悖论直接导致了当时数学界的恐慌。
悖论很反直觉,但是好像又无懈可击。
人们钻研了很久,却始终找不出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当时的人们认为:数学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数学根本不靠谱。
这就好像现在有人告诉你,高铁永远追不上骑自行车的人,但是你又没办法反驳一样。
明知是错的,我却无能为力。
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第二次数学危机,并且直接导致了无穷与极限的发展,以及后来微积分思想的发展。
到现在,无穷级数和微积分的数学根基已经很牢固了,但是如果回过头来,如果你想反驳一下这个悖论,你应该怎么说呢?
或许你可以这么说:
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兔子和乌龟,可以活无穷长的时间,这是因为时间是不可能无穷拆分的。
那如果有人继续反驳问你,你怎么证明时间是不可以无穷拆分的呢?
你就说,那是物理学家的事,不是数学家的事,让物理学家思考去吧。
反正,在无穷与极限的概念的发展中,这次危机也算是渡过了。
3、第三次数学危机: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理发
一个村子里有个理发师,突然有一天这个理发师贴了一个公告说:我只给这个村子里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然后有个人跑上门问他:那你自己的头发应该谁来理呢?
理发师懵了。
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他就不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不应该给自己理发。
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他就应该给自己理发。
也就说,如果存在两个互相独立的集合,一个是给自己理发的人,一个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那么理发师属于哪个集合呢?
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
这个悖论的威力在于,当时一个著名的数学家要发表一本数学著作,在收到罗素关于这个悖论的描述后尴尬地说:我以为数学的大厦已经盖好了,没想到地基还这么不牢固。
这个问题通俗点讲就是,你可以说出一件事,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它就是假的,如果他是假的,那么他就是真的。
数学里的自相矛盾,然而它却符合康托尔关于集合的定义。
这个问题的解决好像是一位大佬级别的数学家,在研究了一段时间后说:不存在这样理发师,他说的话不能当做数学公理,从源头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这个悖论促进促进了集合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都让人惶恐不安,但事实却是,每一次都极大的促进了当时数学理论的发展。
好啦,故事就分享到这。
说回AI,AI的发展绝对离不开数学,这也是为什么华为愿意花大价钱雇佣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搞基础研究,阿里每年搞全球数学竞赛,吸纳全球数学精英。
三体里有句话,如果一旦外星文明打来,我们能与之拼一拼的绝对不是火箭大炮,而是基础物理学理论,核弹都得益于数学物理,更何况其他呢。
如果此时你正在高数课堂上,请你打起精神好好听课,没准未来拯救世界的重任就落到了你的肩上。🙃
一直很膜拜数学、物理大佬,如果有数学物理专业的大佬,可在下面留言,让小弟膜拜下~
来源:juejin.cn/post/7294619778987622411
阶层必然会分化,但维度不只有金钱
前言
Hi 你好,我是东东拿铁,一个在“玩游戏”的后端程序员。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阶层分化是必然的,你还会有玩下去人生这个“无限游戏”的动力吗?
让我们从一个游戏说起。
1996年,通过计算机建模理解社会演化的思潮在学术界正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艾伯斯坦和阿克斯特尔设计了一个关于财富分配的游戏,命名为“糖人世界”(Sugarscape)。
他们设计出一个模拟的地形图,深色区域含糖量高,浅色区域含糖量少,而白色区域则不产糖,对应资源富裕区、有限区、贫困区和沙漠区。
糖在被吃掉以后过一段时间会再长出来。然后他们会随机丢一些小糖人上去——这些小糖人遵循几个简单规则:
- 看四周6个方格,找到含糖量最高的区域,移动过去吃糖;
- 每天会消耗一定的糖(新陈代谢),如果消耗大于产出,则会死掉出局;
- 每个糖人的天赋、视力和新陈代谢是随机的。有人天生视力好,别人看1格,自己看4格,比较占优势;有人则比别人消耗少,别人每天消耗2格,他只要1格,可理解为体力好。还有一些天生富二代,携带更多糖出生。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最富裕的24个人有10块糖;但跑着跑着,不均衡开始出现。在第189回合以后,贫富差距出现了,最富裕的2人有225块糖,而有131个人只有1块。
注:横轴为财富数,纵轴为人数。
具体细节大家可以自行了解,但游戏告诉我们一个结论:在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里,阶层分化是稳定且可预期的。
游戏如此,现实世界也如此。
阶级分化
我看过一部分书,比如《皮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听过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人世间》,我特别喜欢类似的作品。
虽然自己出生在城市,生活的时代早已和历史上的时代有所不同,也不需要为物质、精神需求所忧虑,但在某些时候,却又能感同身受。
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背后有一个共性,就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命运。
投射现实,我们大概率属于拥有更少糖的那部分小糖人。
比如,出生时拥有的糖不够多,又或者生在离糖山更远的地方。
当然,现实生活比游戏复杂的多,但我们能做的事情,也比小糖人能做的多。
比如
- 小糖人无法学习,我们可以
- 小糖人走到糖山,需要走很多步,但是我们有网络,交通工具
- 游戏中的糖山,是不会移动的,但是我们时代和机会是在不断变化的
所以,阶层固化是必然的,但是个体的命运却不是。
阶级分化,到底是分化了什么。
我之前肤浅的认为,阶级分化,无非就是财富的分化。
我有一个很有钱的阿姨,她的女儿比我小一些,之前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起买衣服的话题。有一个服装品牌叫“优衣库”,大家应该都听过。经济实惠,质量虽然赶不上大品牌,但也还可以,我现在去商场也会习惯性的去优衣库逛逛。
有一次一起吃饭,我记着我们聊到优衣库的时候,她面露难色的说了一句:“优衣库的衣服能穿吗。”
毕竟平常接触到的非常有钱的人的机会不多,即使十年过去了,这件事给正在上学的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毕竟我们就是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所以分化就是财富的分化。
心智
最近在看古典老师的书《跃迁》,这本书里举的一个例子,让我对分化,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原文如下:
我在当GRE老师的时候,曾经教过收费很高的一对一英语私教班,学生家长一般分成两种:一种是真的很有钱,不在乎钱的家长;有一些则是收入中等,希望孩子有出息,一咬牙花大价钱的家长。对于前者,我倾尽全力让自己对得起这个价格;对于后者,我则更加苦口婆心,小心谨慎,偶尔还开个小灶,我知道这些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每次,我都会跟接孩子的家长聊聊孩子的学习进度。我会说“你们家孩子词汇量还不够,要把这6000词汇尽快背完,然后阅读分才会好。”这个时候,我经常收到两种回答。那些中产阶层家庭的家长会说:“听到没有!要听古典老师的话!回去好好背,好不好?”孩子温顺地点头。而有些真正聪明的家长则会笑着说:“古典老师,我们家孩子就是不爱背单词,但是他喜欢阅读。我们进度不需要那么赶,你能不能陪他多读点儿有趣的英文书?”后面这种回答,震撼了我。
这段描述给我了非常大的冲击,毕竟教育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我不禁回忆起了我上学的时候,想想看,如果当我们遇到单词量不够的时候,父母怎么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呢?
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在我想提高单词量的时候,我会选择打开常用词汇的小册子,打开当时很流行的什么“百词斩”等app,开始背单词。
父母应该会问,单词背的怎么样了,老师布置的任务都完成了吗?
所以最后我印象最深的词汇就是“abandon”。
我从初中开始便开始住校,直到大学毕业,住校的时间足足有十年。初中、高中寄宿制的生活,接受的是军事化、填鸭式的教育,我们只管上课、做题,如果你表示不满,老师就会让你去操场跑几圈。
直到近几年我才明白,我才知道住校期间的那段学习,有多么的低效。
现在我也当了父亲,有了孩子后,我时常在考虑,相比于我们这一代的放养式教育,我应该如何把我学会的技巧、方法和道理传递给孩子,让他更高效的成长。
比如我教会他100种背单词的技巧,告诉他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法?还是便利贴贴满冰箱让他实时看到,利用碎片化时间记忆?还是让他像我一样借助一些APP辅助记忆?
在我眼里这些技巧确实是对的,也都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孩子真的能够听进去,学会这些吗?我总是感觉到,这并不是父母能做到最好的。
我之前肤浅的认为,阶级分化,无非就是财富的分化,毕竟我们就是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后富,所以分化的就是分化的财富。
而古典老师的这个例子,让我看到了不同阶级的家庭,对于背单词这件事情不一样的选择。
前者,被动接受,按部就班,最后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员工。
后者,主动选择,试图寻找最高效的方式,创造一些传统教育教不会的学习思维。
父母在做,孩子在看。
教育与学习,不同家庭会有如此大的差异,那么个人成长呢,工作、甚至人生选择呢,不同的思维又会对我们产生多大的影响呢?
看到这里,你是否对阶级分化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发现分化的不仅是财富,还有心智。
影响心智的因素
是什么导致了心智的分化?看了许多书,也看过很多大佬给出的建议和方法,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聊聊,一个是自控力,一个是思维带宽。
自控力
先从自控力说起,自控力是什么,《自控力》中是这样定义的:
自控力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绪和欲望的能力,由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 这三种力量组成。
我要做: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能力,比如坚持学习、完成工作任务等;
我不要:是即使面对诱惑也能说 “不” 的能力,像抵制美食、视频的诱惑等;
我想要:是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它能让我们在面对短期诱惑时,不忘长期目标。
你如果白天面临较多需要自控的事情,比如美食、工作、阅读等,下班回到家一旦自控力耗尽,就很容易放纵,开始打游戏、刷视频。
一次放纵对于富人来说也许不算是损失,对于穷人来说则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机会。
普通人并非不懂得延迟满足,只是他们对自己延迟满足的肌肉的操控力,早就被诱惑消耗得所剩无几。
刚刚在我写着这篇文章,不自觉地拿起了手机刷小红书,幸亏写的是这个主题,我及时的意识到又把我拉了回来。
但是,《自控力》书中还提到了“自控力肌肉”这个概念,的角度解释过这个问题。自控力如肌肉,用多了会疲劳。
说一个最近的例子,上周孩子睡觉一直很晚,几乎要到晚上十点多才能入睡,为了保证阅读时间,晚上收拾完看书,睡觉的时候几乎都在十二点以后了。
但实际上,我能够看书的时间依然很少,我总会用“我都这么晚看书了,不如先放松一下”的心态,开始去刷视频或者一些别的东西,然而回过神来,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思维带宽
《稀缺》这本书中提出了“思维带宽”的概念,思维带宽是指心智的容量,它由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构成。
当你处于稀缺状态时,无论是时间稀缺、金钱稀缺还是其他资源稀缺,你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稀缺的事物上,这就导致心智容量被过度占据。
这种情况下,你用于处理其他事务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就会减弱。
例如,普通人可能会因过于关注当下的金钱问题,而在做决策时忽视了对未来的投资和规划;工作忙碌的人可能因专注于眼前的紧急任务,而忽略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如锻炼身体、陪伴家人等。
如果总想着怎么换个大房子,怎么换个好车子,哪里有时间思考什么个人发展、儿女教育呢?发展战略显然才是核心。如果说贫穷是一种“思维带宽”的稀缺,注意力资源就变得非常重要,提升认知时大部分都是反人性的,需要巨大的带宽。
所以,如果你注意力稀缺,即使你知道要做些什么,也会陷入战术勤奋、战略懒惰的困局。
在《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作者阿比吉特和埃斯特观察到很多捐赠者的本意,是希望穷人将捐款用在教育、健康上,实际却往往被花在了消费品、奢侈品上,因为穷人和富人处于不同的自控力和心智资源层面。
如果把这种根据社会学尺度观察到的贫富现象平移到我们身边,就会发现,其实贫穷早就不是一个财富数字,而是一种稀缺的心理状态。
正视自控力,提升思维带宽
幸运的是,上面的两种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升的。
对于自控力,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训练我们的自控力肌肉:
- 训练大脑,比如冥想、深呼吸等方式
- 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充足的锻炼
- 改变思维方式,比如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养成成长型思维等
甚至,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Flora等。
对于思维带宽,我们也有不少方法,避免稀缺,提升我们的思维带宽
- 进行时间规划,避免紧急重要的任务投入太多时间。对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每周固定留出一部分时间,避免因为时间带来的负担
- 对于支出制定预算,明确收支范围,避免因为财务紧张陷入金钱稀缺的状态
- 学会留白,拒绝不重要的活动、聚会,而是什么都不做,让自己自由思考、放松等,或者是拒绝一份996的工作
- 培养正确的认知,认识到稀缺对于我们心态的影响,当真的面临时间、金钱的压力时,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狭隘的视角,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问题
方法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说在最后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你能看到最后。
从看到小糖人游戏带给我的结论时,我先是感到无奈与不甘,因为这个结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
洋洋洒洒这么多,还是想给自己泼一盆冷水,那便是我们即使不断的提升我们的心智,我们大大大概率也不能够拥有完全足够的财富。
我只能说,通过心智的不断提升,即使财富无法追上那20%的人们,也可以在思维、心智上完成跃迁。只有这样,财富或许才会到来。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让我们继续玩人生这个无限游戏吧。
来源:juejin.cn/post/7405889205476032552
前端经理岗的面试技巧
本人最早是201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作为高级经理,管理大前端团队,包括安卓、iOS和前端工程师,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不管我是继续创业,还是去上班,我都需要考虑前端团队管理的事情。所以,本文我将结合过去多年的前端管理实践和面试经历,分享我对前端管理的思考、前端管理的高频面试题和一些学习资料。
关于前端经理岗的思考
在我成为程序员之前,我是北京军区38集团军某部的指挥军官,在部队最多时管理过130多人,在聚焦谈前端经理岗之前,我先放大聊一下管理。
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既有对项目的管理,也有对人员的管理,还有向上管理、同级管理、自我管理和向下管理。
对于前端经理岗的管理,需要以人员管理为主,但也要以项目管理为本,而前端架构岗,则以项目管理为主,但需兼顾人员管理。
狭义的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手段,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
技术团队管理的方法论
技术团队的管理是指运用一系列的管理原则和实践,对技术人员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以实现团队目标的过程。
技术团队管理的关键在于平衡技术发展、团队建设和业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确保团队的高效运作和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通过询问国内几个主流的大模型和查阅相关的资料,我最推荐的是一个美团同事在团队管理方面的总结的方法论。
他不仅在IGT、腾讯和新美大工作期间,参加了各种培训和大佬分享,平时还阅读了二十多本团队管理有关的书籍,并且在美团也做了多年的技术团队管理。
他采用的是自底向上方式,先是将所有知识打碎,然后重新归类汇总。先列举出了六十多种实践或方法,然后将它们划分成不同模块,并且思考这些模块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一个相对完整且自洽的体系。
他将团队管理的整个体系分为两个维度,十个模块。有了这个体系,我们就能够以更高的视角,来看待团队管理中的各种事务,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
上面的图,只是列了一下技术管理相关工作大纲,但要开展好管理工作,推荐的还是 PDCA 管理,这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也被称为“戴明环”。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不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运用,也适用于一切循序渐进的管理工作。它通过循环不断地进行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k) ,以达到不断完善过程和提高结果的目标。
PDCA 的管理可以总结为四阶段及八步骤:
- P阶段--计划:即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
- 步骤一:选择课题,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 步骤二:设定目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 步骤三:提出各种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区分主因和次因
- 步骤四:根据已知的内外部信息,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法、方案
- D阶段--执行:即按照预定的计划、标准,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 步骤五: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法、方案,进行布局,采取有效的行动
- C阶段--检查:即确认实施方案是否达到了目标。
- 步骤六:效果检查,检查验证、评估效果
- A阶段--处理
- 步骤七:对已被证明的有成效的措施,要进行标准化,以便以后的执行和推广。
- 步骤八:问题总结,处理遗留问题,为开展新一轮的PDCA循环提供依据。
我在 PDCA 上加了扩展,变成了 O + PDCA + R:其中 O 是机会,只有发现并抓住了机会,才能开展 PDCA 的管理过程;而 R 则是Review,需要结合周报、月报、季度和年终总结定期进行总结复盘。
我的管理复盘
先谈一下我对管理认知:管理可以理解为管人理事的缩写,其中管人,包括选用育留开;而理事,则包括对公司及部门的战略理解,所负责或参与项目的规划、实施和复盘,整体的质量、效率和体验的提升。
因为我是国防生,大学期间就开始接受部队系统的管理培训,所以看了很多管理相关的书籍,我的管理理念和风格依然受部队的管理很大。
很多人会误解部队的管理是简单粗暴的命令式管理,但我党我军管理的精髓是民主集中制,既有民主,又要确保集中,注重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和思想工作。
所以,我实际工作中,不管是直线管理团队,还是通过项目管理相关同事,都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倡导用规则管理团队,并鼓励大家从团队出发,完善或提出规则,让大家都能参与到管理中。
大家若能参与到团队管理规则的制定,并且管理者能否以身作则,奖惩公平,树立起规则的权威,这样的团队才比较容易做到上下同心,营造出平等、自驱、高效和快乐的团队氛围,团队业绩也会更好。
管理团队的前期,我一般会制定三个原则:
- 每周跑一个3公里(女生只需1.5公里);
- 每周抄写10个英语词汇(每月安排一个同学提供);
- 每周写一篇技术博客或学习笔记。
做不到的需要交10元团建费(一般由女同学负责管理),在每周的技术分享会上用来买水果糕点吃。
制定第一个原则的考虑是,很多码农缺乏运动,身体亚健康的比例很高,另外对男女生的要求不同,也是让大家知道待人着想。而第二个原则呢,则是现在技术更新很快,很多新技术及遇到的问题,只有英文资料。最后呢,则是提升大家的写作基本功和让大家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这三个原则执行起来后,我就会鼓励部分同学提出一些新的管理规则,然后在周会上提出,大家匿名表决,对于规则的完善建议也是如此,比如参加会议迟到也要交10元团建费或加一些奖励的规则。
回顾过去几年的管理工作,我觉得《高效能力的七个习惯》对我的启示很大,要想做好前端团队的管理,先从做好自我管理入手,然后主动做好向上管理,接着兼顾组织目标和团队个人目标做好向下管理,但也不要忘了关注协作方相关的管理工作。
一般一个月以后,团队能够按照规则良好管理起来后,我就会把重心过渡到核心项目的管理和架构上面,既会做前沿技术的调研,又会参与一些紧急项目的代码开发。
对我来说,我不愿成为一个官僚式的纯管理者,而是要主动拥抱前沿技术,具备大型复杂项目的管理和架构能力,这样在职场上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前端经理岗的高频面试题
这几年不管我是面试开发岗,还是前端经理岗或总监岗,有一些共同问题高频出现,但不同的岗位回答各有侧重,才能提升通过面试的概率。
本节我既会针对一些高频的共同问题,也会针对只有前端经理这个岗位才可能遇到的问题,分享一些我的思考。
请先做一下自我介绍?
不管是面试什么行业或什么岗位,也不管是第几轮面试,我们面试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介绍自己。
很多人都会简单准备一个自我介绍,并且每次面试的介绍都一样。要想面试过程更顺利,我们最好根据面试公司的业务、岗位要求、面试官等情况,适当地调整自我介绍。
比如面试腾讯TEG 大模型的开发岗,我会这么介绍自己:我是XXX,从XX毕业已经12年了,最开始在外企以开发操作系统为主,16年开始转型做大前端开发和架构工作,技术栈以react 为主(因为JD说了项目用的是react),19年开始自学深度学习,过去三年都在做模型应用开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在美团,从零实现了一个web推理引擎。
而面试另外一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岗,我则会这么介绍自己:我是XXX,从XX毕业后,一直都从事管理相关的工作,最开始在外企做操作系统时,负责团队的新人培训和团建工作,2016年进入互联网行业后,在做好项目架构和管理的基础上,还经常需要做团队管理,最多时管理过35人的大前端团队,既有前端开发、也有安卓和iOS开发,因为在部队接受过系统的指挥军官培训,我的管理遵循毛主席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团队共同制定的规则管理各项工作,团队良好运转后,我会把精力聚焦在项目架构优化和研发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上。
如何克服管理遇到的挑战?
技术团队管理面临的挑战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沟通不畅、资源分配不合理、团队成员技能不匹配、项目延期等,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们挑选一两个例子进行展开即可。
最难凝聚的,是人心:信任和凝聚力是团队成功的基石。每个团队成员都有自己的思想和需求,如何将这些不同的个体凝聚成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是每位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管理者需要倾听员工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成长。只有当员工感到被尊重和重视时,他们才会真心投入到工作中,与团队共同进退。
最难驾驭的,是情绪:管理者不仅是团队的领航者,更是情绪的调控者。一个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激发团队的士气,反之,则可能引发团队的动荡。情绪的传染力极强,管理者的每一次情绪失控都可能成为团队士气的“病毒”。
最难把握的,是人性: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管理者应将心比心,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和需求。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人性是不变的,但人心是流动的。管理者需要通过不断观察和学习,把握员工的心理变化,适时调整管理策略。
最难管理的,是期望:员工和上级都对管理者有着不同的期望,这些期望往往难以完全满足。上级领导希望团队能够不断超越,达成更高的业绩目标,而员工则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管理者需要深入了解各方的期望,并制定合理的策略来满足他们。
最难摆正的,是心态:管理者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保姆”转变为“教练”。通过引导和激励,帮助团队成员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不是替他们解决所有问题。应给予团队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而不是急于求成。
最难排解的,是委屈:管理者需要有宽广的胸襟,能够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和误解。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常常处于上下夹击的境地,既要面对上级的高要求,又要应对下属的期望和不满。应有谦逊和自省的精神,面对挑战和压力时,能够坦然接受,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分享你工作中最大的成果?
技术管理的最大成果不仅体现在项目交付或技术创新上,更在于其对整个组织的长远影响。可以从以下角度挑一两个展开:
- 业务项目:带领团队按时、按预算、高质量完成了一个或多个关键项目,满足了业务需求和客户期望,并通过技术驱动,促进了公司业务增长,如增加了用户数量、提升了用户活跃度或实现了收入增长。
- 技术创新:推动了技术创新,如引入新的技术栈、开发新的产品功能或改进现有的技术方案,从而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 流程优化:改进了开发和运维流程,如引入敏捷开发、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在面对突发事件或危机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并从中恢复过来。
- 人才培养:建立了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通过培训和指导,成功地培养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后备人才,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去做好这个管理岗位?
朝哪个方向走,判断的核心是深刻理解市场、业务的趋势。这其中,要对技术的未来做判断,对产品的未来做判断,相对而言,大部分人都能看到技术的发展趋势,困难的是判断未来的产品形态。
要有效地管理前端团队,需要从团队组建与选拔、技能提升与培训、项目管理与协作、质量控制与测试以及团队氛围与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明确团队目标、合理分配任务、持续培训、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团队的整体效率和协作能力。
回答这个问题时,最好以互动问答的方式进行,多向面试官了解相关的情况,然后针对岗位职责和存在问题,进行适当的展开。
你为何离职?之后有何规划
回答离职原因和后续规划的问题时,重要的是要保持诚实、积极,并展现出你对新机会的热情和期待。
离职原因
- 诚实但策略性:选择离职原因时,应避免负面评价前雇主,而是强调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 具体原因与改进:即使是因为薪资、工作环境或领导问题离职,也应表达出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以及你如何准备在新工作中避免类似问题。
后续规划
- 职业目标:清晰地表达你的职业目标,展示你对前端技术领域的热情和承诺。
- 技能提升:强调你计划如何继续提升自己的技能,包括学习新技术和参与项目实践 。
- 对新机会的期望:表达你对新公司的期望,包括你希望在新角色中实现的目标和对公司的贡献。
通过上述策略,你不仅可以有效地回答离职原因和后续规划的问题,还能够给面试官留下一个积极、有目标的印象。
相关的学习资料
主要推荐一些我阅读过的书籍或看过的视频。
书籍: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领导梯队》
- 《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
- 《OKR工作法》
视频:
总结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甚至更胜于商业模式。管理能力的核心包含两方面,一是针对人,对人性的了解程度以及沟通能力。二是对事,是否有强大的统筹规划协调能力。
这是对于广义上管理能力的定义,对于技术团队,其本身有一些特殊性,所以在管理技术团队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性。
管理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但是我认为管理技术团队相对并不复杂,可能是大多数技术人员都还是比较单纯吧。
技术团队的管理者,特别是中层管理者,其实就是个夹心层,经常受夹包气。其实你想想,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职位,压力同时来自于下面和上面,收夹包气也就正常了。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科学的规划任务,坚持以事驱动人,事前做计划,事中做追踪,事后做分析,调动团队积极性,我想再困难的任务也能够分解成一个一个不困难的小任务,分而破之。
对于团队内的一些声音和反馈的问题,能够耐心倾听、加以思考和用心解决,成员自然能够很好地完成管理者布置的任务。
关于面试相关话题,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或加我微信交流:waxyysys82。
来源:juejin.cn/post/7396575930964934708
程序员:全栈的痛你不知道
上周一个同事直接对我开喷,骂我无能,说:“你怎么一个人就搞不定所有系统呢?”,我半支烟纵横IT江湖14余年,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嫌弃。
事情缘由
某公司的业务线特别多,有个业务线前后端项目共计上百个,半支烟带着1个大前端、1个Android外包、1个iOS外包在支撑业务线的发展。
突然,有一天大前端同事有事不在,运营同事找到我开发功能,我说要等等,我现在一个人搞不懂所有的端口。此时,运营同事一着急就上头,直接质问我,为什么你不能一个人搞定所有端口?
我当时立马怒怼,我说我一个人确实无法同时搞定IT基建、搞定后端、搞定H5、搞定Android、搞定 iOS、搞定PC、搞定小程序、搞定自动化爬虫。如果觉得我无能,你可以找个全部能搞定的过来。
然后,就是各种撕逼......
这个事情对我还是很触动,倒不是说跟同时互撕了一顿。只是觉得,现在的IT环境真的是看的人后背发凉,不但机会少,对人的要求还特别的高。
在想想前些时间,某高校降低要求大量扩招计算机专业学生,简直是坑学生啦。
全栈的优势
半支烟2010年毕业于计算机专业,工作14余年,后端干过JAVA、Python、Golang,大前端干过React、Vue、Android、iOS,还搞过IT基建运维。
半支烟对全栈还算有些理解,下面说说全栈的优势吧。
个人觉得,最好的技能人才是一专多能,这个绝对毋庸置疑。就是要在某个领域精通之后,在别的领域持续开花结果。说到底还是要做一个全栈的技术人。
全栈的优势非常多,比如:
- 在中小企业,一个人胜任多个岗位,可保饭碗无忧。
- 全栈人解决问题更快,因为全栈人的视角更加全面。
- 可以做一个独立开发者。
- 可以从事各种副业。
- 如果还会懂一些产品运营,那直接可以开个赚钱的小公司了。
全栈的痛
虽然全栈有一些优点,但是全栈的痛点也非常明显,比如:
- 全栈人要学习的技能或者知识非常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法真正做到每个技能栈都非常熟悉。
- 全栈人找工作会招人嫌弃,尤其是大厂会觉得你不是专业的螺丝钉,经常用某个领域的一些八股文去否定你。
- 很对人虽说是全栈,但是没有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思考,而只是作为一个会多个技术栈的工具人。这样的思想其实偏离了全栈的初衷。
个人建议
个人觉得,全栈对个人职业发展很有优势,我建议在精通一个领域后做一个全栈人。
我这里说的全栈,不只是IT技术栈,还有更多的是产品运营思维。任何时候全栈人都应该用解决问题、推动事情往前发展的思维去做事。
当前大环境不乐观,未来也未必乐观,中小企业都偏向找全栈人,大公司偏向找专业高级螺丝钉。虽说背点八股文对找工作有优势,但是将来将一文不值。
因为AI发展太迅速了,获取知识已经变更更加便捷。我更不建议做一个高级螺丝钉,那样只会成为工具人,最后失业时一无所有。
我建议,不管你在哪里企业,自己的成长要放在第一位。
尤其在当下这个AI时代,可以让IT人更轻松的成为全栈人,我们应该把握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超级个体,努力搞出点自己的事业来。
来源:juejin.cn/post/7406254193433100351
市场行情再差,也不要选择996,它真的会吞噬你
前言
最近,一连有两个朋友和我聊天,说新公司996,自己很犹豫,是不是应该换个工作。
我的回答是,快走,一秒都不要犹豫。
但在目前市场行情不佳的情况下,似乎也很难让人下定决心放弃一份已有的工作。
恰巧,我也曾经入职过一家996的公司,而且也只有这么一家。我想把这段经历分享出来,希望能对你有一点点帮助。
重复的工作,会限制人的视野。其实在世界上,还存在着无法想象的广袤天地。
满怀憧憬
2019年,我终于决定从当前的小公司离职,准备换一家更大规模的公司。
经过几轮面试,没想到很顺利的拿到一家公司的offer,涨薪50%,单纯从薪资角度来说,达到了我的预期,及时入职前,HR给我说,我们这边996,你是否能够接受,我也很果断的接了offer。
那时候想法很简单,谁给的钱多,我就去哪里。初入职场的我们,大概率都是这么想的。
由于换工作换的很快,我还没来得及搬家,前公司坐标丰台区,并且我住的地方离地铁站很远,需要坐公交车。
早上七点,起床洗漱,抓紧时间下楼去赶7:20的公交车。七点四十坐上地铁,在八点五十左右到达望京附近,一路小跑在九点前完成打卡。
前面也说了,既然是996,晚上九点才能下班,事实上九点公司根本没人走,但是我是刚入职,自然不会跟着他们一起加班。下班后打车回家,一般在十点半到家,结束一天的工作。
太可怕了,我除了睡觉,剩下的时间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
上班第二天,联系了自如的管家,我早下班去看了周边三个地方的房子,准备搬到这附近来,最后还交了定金,这样每天起码能省下通勤的时间。
大家可以看到,这时候我还是很想留下来的,但接下来的两天,我便意识到,此地不宜久留。
为了加班而加班
上面讲过,因为我是新人,加上住的地方离着公司很远,所以我都是九点就赶紧下班跑了。
和我同时进入公司的还有一个哥们,就叫他阿文吧。
阿文挺平易近人,对待工作也挺踏实。他告诉我他就住在离公司两三公里的地方,所以即使是新人,他下班都是和他们那些老员工一起下班。
那么老员工下班是几点呢,他说一般大家都是11点才走,然后第二天早上再晚点来公司,而他依然会九点按时上班。
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普遍也是坐着不动,等到12点半才陆陆续续去楼下吃饭。
第一周的周六加班,我七点下班了。周一的时候,阿文告诉我,周六他加班到11点才走。
我是一个不会把工作往后拖的人,有工作就抓紧完成,但问题是白天的时间大家感觉也不是很忙,虽然是996,入职一周了,没有人强调过接下来项目的紧迫性,手头的工作也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功能。
此时的我已经心里交瘁了,一周的早起晚归,加上比较迷茫的工作内容,已经让我有了要辞职的想法。
接下来的一周,依然是熟悉的内耗与纠结,同时也感到迷茫,如果在这里996下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能有帮助吗?
最终,入职半个月后,我决定离开这家公司。
996背后是什么
开头说到,996的公司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甚至存在于一些外包公司。
大部分实行996的公司,背后一定处于基建建设差、管理能力不足,战略目标不清的状态。为了兜底,强制实行996试图弥补这两个缺陷。
作为一个开发人员,你对自己一天中高效的工作时间,心里是有一定的预估的。
以我和之前身边同事为例,仅从代码产出的角度来说,一天高效写代码4-5小时,已经相当不错了。
长期加班,强制实行996,一定会出现无效加班的现象。因为持续的加班,会触发我们基因中的“调节回路”,降低我们的效率。
调节回路具体是什么,可以看下我之前写的这篇文章。四个字解释明白,常常说的程序员35岁危机,到底说的是什么?
996可怕的不是长达12小时(可能更多)在公司的时间,可怕的是996会极大的丧失我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影响我们的思考能力。
关注研发效能
软件开发是一个创造性很高的过程,开发者之间的效率相差很大。就比如,10x程序员的生产效率可以达到普通开发者的10倍。其实,不仅是个人,团队间的效率相差也很大。相比工作时长而言,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研发效能。
研发效能,是团队能够持续为用户产生有效价值的效率,包括有效性
(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三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开发者是否能够长期既快又准地产生用户价值。
软件开发流程本质上就是一套流水线,比如需求设计、技术设计、开发、构建、测试、发布、部署、验证。
其中,流水线的每一套流程都可以细化拆分,找到提高效能的方式。
举个例子,不知道你有没有过部署服务的经验,最基础的部署方式,是手动在本地打包,通过工具把打包的程序上传,替换,再重启服务。
但随着服务器数量越来越多,手动的方式会占用大量时间。
部署的方式也持续在升级,从虚拟化到容器化,再到容器编排,开发人员可以轻松的管理大规模的容器集群。
假设不关注效能,只是招人、996来完成日益增长的大规模部署,得需要多少人来完成这件事呢?
说在最后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你能看到最后。
有些人,工作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固定的地点,做着固定的事情——重复,重复,再重复。他们或许想的是,“就这样吧,反正也没的选”。
高效的完成工作,留出更多时间给自己。
来源:juejin.cn/post/7398150089556606988
切!我又不是第一次没人要🤡
我和你一样都经历过 家里蹲 狗都嫌
的尴尬时期,每天早上起来拿着手机不断刷着招聘软件,
海投几百份还是杳无音讯
,在BOSS直拒
、前程堪忧
、失联招聘
、猎空
之间反复横跳...
还经历了十分灰暗的阶段,焦虑导致出现躯体化反应(头痛、严重失眠、吃不下东西等)
整夜整夜睡不着,躺下脑子都是工作、面试、人生选择
带来的压力
不想出门社交,害怕面试。
其实,我想跟你说:裸辞并不是终点。
1.裸辞/辞职并不是终点
当我扛着我的键盘收拾东西离开工位,第一次对辞职的 “人走茶凉”
有了实感,
下午六点跟对我很好的前辈们告了别,公司离地铁有点远,和往常不一样,天还没黑,有黄昏相伴
三号线还是这么挤 还有点闷。
算起来这是第二次辞职,但第一次辞职找了一个礼拜就顺利入职了
,这次好像有点久,今年大家都在说被裁员
、大环境差
,同学领证成家的也不少。
我意识到人与人的节奏不同
,而我好像又一次走到了岔路口
,上一次这么慌张还是在高考前
即便我从来没后悔过离职
这个决定,但还是会因为面试带来的压力感到局促不安
每次离职就像是一场查漏补缺
的大考,对勇气
,对储蓄
,对知识点
的大考
唯有拆迁
和认亲
能打破这场突如其来的考验。。。啊不是。。。我想说:
唯有行动能打破僵局!!
行动!!!去吃个冰淇淋!!。。。果然有灵感了
短暂的欢愉
后,是与台灯的昼夜相守,与简历
的交织缠绵
(简历编。。不是。。写不出来呀!!!)
反复改了几版之后确实多了一些“打招呼”的机会,但是实际面试机会还是屈指可数呀,
切!又不是第一次没人要🤡,拒绝我的多的去了,得从巴黎排到广州...
继续努力,等待运气,厚积薄发
2.当知识脱离了考试,真理和美丽才慢慢浮现
2.1 心态调整(分享一下最近对我有帮助的书)
- 《见识》 - 吴军
这是第一年出来工作,遇上了很好的领导送我的书,每当迷茫的时候再拿出来翻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很多我们看上去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想通了并没有那么重要,无论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提高效率都需要从拒绝伪工作
开始,有些苦是可以不用吃的,苦难并非造就人类
。
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 《意志力》 - 罗伊·鲍迈斯特
技术行业的人都知道学习是个漫长/终身的事情,跟考公考研短期爆发式集中不同,我们更需要坚持
、长期
一点点做下去,我认识到所有人的意志力
都是有限的,使用就会消耗,压力
也并非与动力
画等号,人也跟机器一样需要“充电”
和合理分配,每个人的节奏和身体承受能力也不同。
- 《被讨厌的勇气》 -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编著
在心情动荡的时期,这本书就像开了一盏加热灯
一样在一旁无声陪伴,那会我就像婴儿
一样无意识地
紧紧抓着自己的头发,直到我睁开眼看见了、意识到了,放下禁锢着工作、生活、交友的课题的手,更能轻松地赶路了。
生活的方式千千万,人生的意义,由我自己决定
- 《法律常识全知道》 - 李桥
读书的时候没有一门跟社会
接轨的课程,毕业了也一直专研技术,导致一毕业不知道劳动合同/租房
有什么坑,把仲裁和维权
看得过于艰难,法律条例
密密麻麻 一时间不知从何下手,这本书就很适合我这种来一线城市
打工没什么社会经验
的小白,用简单的案例植入“NPC游戏”攻略,和《影响力》这本书加一起简直就是进城防骗指南
哈哈哈
免费法律援助电话:12348
2.2 前端学习路线图:
各位摸鱼的小伙伴下次见,这篇便是我的2023年终总结:
裸辞不是终点,唯有行动才能打破僵局,当知识脱离了考试,真理和美丽才慢慢浮现。
参考资料:
来源:juejin.cn/post/7312304122535133220
这两年,我把28年以来欠的亏都吃完了...
前言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总结一下过去几个月的状态了,今天思绪万千,脑海中浮现了很多经历和生活片段,我把它记录下来。顺便今天聊一聊认知突破,分享我在买房这段时间吃过的亏,也希望作为你的前车之鉴。
买房
21年
底的时候,那时刚好毕业三年,也正是互联网公司996最流行的阶段,由于平时我不怎么花钱,也很少买衣服,上网买东西是个矛盾体,需要花很多时间对比,经常看了一件东西很久,最后又不买。加上比较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两点一线,可以说是没时间花钱,再加上自己把钱都拿去理财了,也赚了几万块,最后一共攒了几十万下来。我从小就立志要走出农村,而且认为以后有女朋友结婚也要房子,加上当时花比较多时间在理财上面,那时候其实行情已经不好了,工作上没什么突破,比较迷茫,于是想着干脆就把钱花出去了,自己也就有动力去搞各种路子尝试赚钱。在没有经过任何对比之后就在佛山买了一套房子,房价正是高峰的时候,于是我成功站岗!因为这个契机,躲过了持续了2年多的低迷股市,却没躲过低迷的房地产。
while(true) { 坑++ }
我买的是期房
,当时不知道期房会有这么多坑,比如期间不确定开发商会不会破产,我这个开发商(龙光)就差点破产了,房产证无着落,相当于花了200w
买了一个无证的房子,这辈子就算是搭进去了。
对于整个购房过程也是很懵逼,对流程完全不熟悉,当时去翻了政府规划文件,看那个地段后续有没有涨价空间,然后跟着亲戚介绍的销售转圈圈,当时说给我免3年物业费
,合计也有几万块。在签合同之前销售都有说可以给到,但由于第一次没有录音,导致在签合同的时候销售反口,不承认,我们也没有证据,最后吃了哑巴亏。
开始的时候谈好了一个价格167w
,然后销售私下打电话给我洗脑说我给点辛苦费1.5w
,他可以向领导申请多几万块优惠。我知道这是他们的销售套路,但是架不住给我优惠5w
啊,中间反复拉扯最后说给他8k
,采用线下现金交易的方式。这一次我有录音了,因为私底下交易没有任何痕迹,也不合法,所以留了一手,也成为我后面维权时争取话语权的基础。
中介佣金是很乐观的,当时由于我亲戚推荐我去,销售承诺税前有4w
,当时看中这个返佣也促使我火急火燎的交了定金。现在3年
过去了,这个佣金依旧没有到账,我一度怀疑是中介搞ABC套路把我这个钱💰吃了,其他邻居的推荐佣金都到了账,加上现在地产商没钱了,同时跟那个亲戚有些过节,这个返佣更是遥遥无期。最后通过上面的录音获得了一丝话语权,知道了这个钱还在开发商手上,一直没有拨款下来到中介公司。下面是部分聊天记录:
不接受微信语音沟通,文字可以留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更好收集证据。
然后去找相关人员把信息拉出来给我看,显示开发商未付款状态,这个状态维持2年
了,目前看来只能再等下去。
签合同的时候,有个律师所说是协助我们签合同、备案、办房产证等各种边缘工作,糊里糊涂交了700元
律师费,不交不行,甚至律师所连发票都没有给,而我都没有意识到这个最基本的法律法规问题。现在交房了可以办理房产证了,拿证下来也就80块
登记费,居然收我700
,其他业主有些是600多,400多
,顿时觉得智商受到了侮辱,看了网上铁头各种打假的视频,我觉得自己也应该勇敢发声。现在也在收集商家各种违规证据,提交给相关部门解决。
后面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投诉,应该是有协商,意识到没有给我们发票,过来几天之后才把发票补过来,开票日期不是付款时候的2022年
,而是2024年
,明显属于偷税了。目前跟他要发票的应该只有我,估算2300
多户业主都没有开发票的。
当时我首付需要50w
,自己手上不够,我爸干建筑一辈子,辛苦供我们两个孩子上了大学,山上建了两层楼,手里没钱。我妈是一辈子没打过工,消极派,说出来没几句好话,家里不和睦的始作俑者,更不可能有钱支持。所以我还有20w
是首付贷,也就是跟开发商借的,利率10%
,这个利息很高了。销售当时说可以优惠到5%,但是优惠金额是补贴到总房价里面去,其实这也是他们的一种销售套路,这亏我也吃了,2年之后我连本带息还24w
。当时认为自己应该一年左右能还完,但是实际远远高估自己的能力,买完房子接着我爸又生病在医院待了几个月,前后花了十几万,人生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从头再来
后面2023
一年,夫妻出去创业,很多人不赞同,期间遇到了不少小人诋毁我们两夫妻,当时我老婆还在怀孕,但我们最后都熬过来了,还生了一个儿子,6斤多。期间一年赚了十几万,但是开支也大,加上父母要养,我爸还要吃药,房子要供,最后还是选择了先稳定下来,我重新回到了职场,空窗一年后在这个环境下拿了一个还不错的offer,同时也想自己沉淀一下。
自从有了宝宝之后,生活似乎都往好的方面发展,出版社找我出书,为了契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我选择了写书《NestJS全栈开发秘籍》
,从2023年11月份
开始,迄今快半年了,在收尾阶段,希望尽快与各位读者们见面。同时,等了3年的房子也收房了,由于是高层,质量相对其他邻居好,没有出现成片天花掉下来或者漏水的情况。我们经常都说他是天使宝宝
,是来报恩的。
由于我们公司技术部门是属于后勤支持性质的,技术变化不大,Vue2+微前端和React
管理系统那一套,没有太多的新技术扩展,意味着不确定也大。业务发展不好考虑的是减少这些部门的开支,所以不出意外最近也迎来了降薪。这不是最可怕的,对于我们技术人来讲,最可怕的是我认为在业务中成长停滞了,或者没有业务来锻炼技术,所以在业余时间也选择了参与一些开源项目,如hello-alog
开源算法书的代码贡献,并且这也是选择写书的原因。很简单地说,当下一个面试官问到我的时候,我不可能什么都讲不出来,最经典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公司期间你做过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现在,我有了答案!
哲学
我的人生哲学是不断改变,拥抱不确定性!这么看来,我的确在这些年上了不少当,吃了不少亏,把自己搞的很累,甚至连累到家里人。但,用我老婆经常说的一句话:人生这么长,总是要经历点什么,再说现在也没有很差。的确,不断将自己处于变化之中,当不确定性降临到普罗大众时,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更加从容!
总结
人们还在行走,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juejin.cn/post/7349136892333981711
前端开发,不应止于前端
重新思考前端开发以及自己未来的规划。先说结论,再展开。
- 烂程序员关心的是代码,好的程序员关心的是数据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Torvalds
- 编程也是内容创作,认清自己是哪个层级的创作者。
亲身经历
公司在去年选择了一款 Plasmic 这个低码平台,希望未来由业务部的人来使用低码平台构建页面,由开发部的人负责研究平台的使用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后来,公司有 100+ 个问卷需要制作,并且这个业务是在内网中,不方便使用第三方的表单服务。这 100 个问卷中,有几十个在另一个 Vue 系统中有实现过,还有一些可能需要新增。我推荐让开发部来写这部分代码,但领导还是决定让业务部门的人使用低码平台(基于 NextJS)来构建。理由是这些问卷在另一个 Vue 中有实现过(我实现的),照着页面抄就行了。
在业务部的人经过一个星期的折腾之后,做了几十个问卷,最终因为难以维护而停止。这几十个问卷每个都是单独的页面,每个页面都需要对接口,需要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拖拽然后配置。在检查的时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量表出现问题时,还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排查,排查起来不如重做。更何况,业务部的人也不会排查页面,她们没有什么编程基础。
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只是这个决策让人有点令人匪夷所思。我的解决步骤大致分为两个步骤:将 NextJS 中的 Form 的编辑变成声明式的、对 Vue 中的 Form 进行迁移。
将 Form 的编辑变成声明式的,也就是用 JSON 来配置。例如在 Vue 中可以使用 FormCreate、在 NextJS 中可以使用 nice-form-react。我其实并不喜欢拖拽式的低码,拖拽之后再通过点击来配置其实很费时间,在经过我的实践发现,这种声明式的配置配合 GPT 来使用非常妙,只需要把配置相关的要求告诉他,就可以让他完成大部分的工作。前两天发现有类似的文章:低代码与大语言模型的探索实践。把编写 Form 页面变成编写 JSON 文件,复杂度直线下降。业务部的人可以直接通过 ChatGPT 生成 JSON,我只需要给他们一个工具来校验和展示 JSON 所对应的量表即可。
将 Vue 中的 Form 转换到 Next 中,有些人可能会考虑思考 FormCreate 底层的逻辑,然后在 NextJS 中再实现一遍,这样就能无缝迁移。并不需要这么做,这么做工作量非常大,只需要看数据结构怎么转换即可。
总结:Vue 中的 FormCreate 经过了魔改,支持根据题目算分。在 NextJS 先实现类似的声明式构建的机制,然后再将数据库中的 JSON 配置进行转换。
最终,加上业务部的配合,使用 GPT 来生成 JSON 文件,两三天的时间就全部迁移完成。大胆预测一下,拖拽式低码平台后面会被懂 DSL 的平台所替代,利用语义化的 DSL 配合大语言模型,效率应该会非常高。
重新思考前端开发
Linux 的创始人 Torvalds 曾说过一句话:“烂程序员关心的是代码,好的程序员关心的是数据结构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上面的声明式的 Form 工具是我构建的,由业务部的人来使用,当他们有什么需求的时候,我能很容易知道现有的结构能否实现。将 React 想象成一个更复杂的声明式的 Form 工具,那么熟悉它底层原理的人应该也可以拓展它的边界。
于是我尝试着阅读了一些 React 相关的源码,根据《🚀 万字好文 —— 手把手教你实现史上功能最丰富的简易版 react》构建了一个 mini-react。理解了 React 本质上是 DSL + 高效更新树的算法。JSX 作为 DSL 来引入组件化和简化树形结构的编写,Fiber 树和 Diff 算法来高效的更新树。
沿着树形结构稍微发散一下,就知道为什么会有 React Native 了。在网页中使用 DOM 树,在安卓中使用 View,在 IOS 中使用 UIView,这些都可以被称为布局树。当然除了更新视图,还有很多需要兼容的问题,例如:
我还继续沿着树形结构去探索 React 的可能性,想到了 Svg、Canvas、Three.js 这几种技术。我并不是特别了解这几种技术,只是简单的 check 是否有人将 React 用于这些方向,最后发现 React Three Fiber 这个项目。Three.js 中需要渲染场景树,Fiber 树现有的逻辑为什么不能用,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 Fiber 应用于 Three.js、为什么需要再实现一个 Fiber。
学会用 React 写页面非常简单,从零基础开始学,最多几天就能写出基本的页面,最麻烦的可能就是调 CSS,但是这些问题的复杂度都并不高,多搜索多尝试多问 GPT,基本也花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解决。
但如果我们遇到的需求是制作 Su7 在线预览、制作 Win98 在线版、制作 Figma(通过 Webasmbly 与浏览器 Canvas 交互,让用户在浏览器端体验到了 Native 软件能力),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薪资水平上不去的原因有部分原因就是这个了吧。我想到的解决方案是:重视源码阅读、重视数据结构和算法、甚至重视底层的数学。虽然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听说这句话,但是一直感悟不深。
在我重视了源码阅读之后,开始尝试去阅读 React 源码,然后顺着树形数据结构更新这个核心概念,延展出了 React Three Fiber。假设将时间线往前移动几年,并且我的设计和开发能力足够,可能我就成为了 React Three Fiber 的 Creator。也就是说,我顺着这样的思路再往后学习,可能也会发现一些新的场景,然后做出一些还不错的工具。
在 React 源码中有很多对于树这种数据结构的操作,让我重拾了对数据结构和算法的乐趣。在了解到还有 React Three Fiber 之后,我意识到常见的 Web 页面只是 2D 上交互,未来可能还有很多 3D 交互(比如在 Vision Pro 上),我想自学一下计算机图形学(在这之前可能得补一下线性代数、物理的光学)。好像挺多人推荐 GAMES101: 现代计算机图形学入门 这门课的。
内容创作者
作为一个前端开发者,有时候会逛到一些特别好看官网,就会特别羡慕这些开发者那么强。如:ONEUPSTUDIO、GSAP。后面我发现,网站好看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师,软件好不好用取决于产品,功能能否实现取决于程序员。
开发者的职责是用代码将他们的想法表达出来,或者制作更好的工具帮助他们去创作和表达。工具之间的区别在于表现力、使用场景和使用范围大小,并且这些工具通常都是声明式的。设计师能使用 Webflow 这样的软件开开发出好看的网页,但是前端开发不一定能做到。作为程序员,最好的做法是制作更好的工具,如果直接表达想法,就会写出维护性和拓展性很差的代码。就像我上面提到的 Form,我应该提供一些制作 Form 的工具,而不是一个页面一个页面的绘制。
我们常见的 CSS 就是表现力非常强大的工具集,里面包含了 Table、Flex、Grid 等等工具。在没有 Flex 的时候,我们可以用 table-cell 这种这种的办法来实现垂直居中,但是在很多场景下使用起来比较麻烦,这就是工具的表现力差。后来引入 Flex,可以轻松的实现垂直居中。
程序员也是一种内容创作者,我大致的划分了一下互联网上的内容创作者,大致有如下的观点(不一定准确):
- 内容创作者可以大致分为:数学/物理、框架/库、软件/游戏/网页、视频/图片/文字
- 内容创作者如果从上到下排布,创作人数会呈现金字塔形状,从上到下创作难度从高到低、内容的数量会由少到多。
- 上层创作者为下层创作者提供基础设施(声明式的工具),并且可以简化下层创作的难度,但有可能会让下层创作者失去工作。
我在写 mini-react 的时候,相当于自己处于「框架/库」的内容创作者,我尝试直接在 codepen 中找一些有意思的作品,然后尽量去提供相关的机制(渲染、Diff、Hook)。作为「框架/库」的内容创作的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分析出整个软件的边界,我能知道 mini-react 能否做到某些功能。具体的页面绘制可以交给另一个层级的内容创作者,也可以尝试去复用他们的作品。
不同人有不同的喜好和擅长点。我很喜欢好看的软件,但我在绘画和艺术方面没有非常高的热情 Passion,往「数学/物理」这个方向去拓展应该会更适合我。有些人可能喜欢画画,会往「视频/图片/文字」这个方向,最终成为设计师。
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
“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来源于 Donald Knuth 的《计算机编程艺术》一书,其原话是:
The real problem is that programmers have spent far too much time worrying about efficiency in the wrong places and at the wrong times; premature optimization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or at least most of it) in programming.
真正的问题在于程序员在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时间花费了太多时间去关注效率;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或至少是大多数问题的根源)。
在学习 mini-react 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些问题:
- React 中还有很多种 API 和配置,那我是不是要都实现一遍?
- React 有很多优化手段,我是否都要看看?
答案都是“不”。通过 React 能实现的网页,用 JQuery 也能实现。这些优化手段和 API 是通常都针对非常具体的场景,其通用性是比较低的。在掌握了整个 React 的核心原理之后,遇到这些场景再去学习会更好。它们大多也是基于核心原理去拓展的,理解起来并不会非常耗时间。比如 React Hooks 和 Fiber 树紧密关联。
半年计划
用以终为始的眼光来看,我十年之后还会在现在这家公司吗?答案是绝对不会。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继续在公司苟着也只是将问题隐藏起来,所以还是决定了离职。
现在找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前端更是重灾区,一个岗位可能几十个人投。在这种环境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比较关键。苦思冥想后,想到了一句可以让自己保持 Passion 的话:“找不到工作这段时间就是提升能力,找到工作就是幸运的”。
最近看到一篇博文非常喜欢,这里转载一下《前端开发的瓶颈与未来之路》 中的一段文字:
我在 2018 年有幸参加了 TypeScirpt 的推广大会,TypeScript 的作者 Anders Hejlsberg 亲自主讲。一位将近 60 岁的程序员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技术方案,TS 的设计理念。你真的很难想像这样一位处于「知天命」阶段的老头子(实际上很年轻)讲的东西。
QA 环节有个年轻小伙问到 Anders「在中国做程序员很累、很难应该怎么坚持下去(类似这样的描述,细节记不清楚了)」的问题。
Anders 几乎毫不犹豫的说出了「Passion」这个单词。我瞬间就被打动了。因为在此之前我对于「激情」这个词的认识还停留在成功人士的演讲说辞层面,当 Anders 亲口说出 Passion 一词的时候,让人感觉真的是一字千金。
这里还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文章,给大家推荐一下:
来源:juejin.cn/post/7399273700117479474
一个普通人的27岁
致工作三年即将27岁的自己
这是一篇自己的碎碎念、即回顾自己以前的成长经历、也小小的持有一下对未来的期待。
我是一个双非本科从事于Java开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码农、不同于大多数人的27岁、大部分人在这个年龄都已经工作了4/5年、而我也恰恰刚刚满三年而已。
读书
小时候的记忆很模糊、很少关于有父母的记忆、从小的印象就是他们在很远的地方打工、那边还有一个从未谋面的哥哥、小时候的记忆更多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在我记事起、他就很忙、很少在家里也或许是我不记事或者缺少了这部分的记忆。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住在茅草屋里面、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完全通电、印象里经常点煤油灯、这个时间段应该是02/03年的时候、记忆里这个时候家里养了一头牛、是一头老黄牛。家里在需要耕田播种的时候、不管风吹日晒、都能看见爷爷在田里一边驾驭着黄牛、嘴边一直在说什么、应该是教导牛牛该怎么走以便使的犁田犁的更好。记不清了、只知道每次遇到下雨的时候、爷爷披着蓑衣带着一个草帽、颇有一些武林大侠的气息。
那个时候家里有一条很凶很凶的狗、幺爷爷家里还是一条白猫、年龄比我那个时候都大。这条很凶的狗已经不记得长啥样了、甚至什么时候去世的都没有印象。
关于这条狗不多的记忆就是、它很凶、但凡看见我们在地坝(四川话:门前小院的意思、通常用于晒一些农作物的地方、或者夜晚乘凉的地方)里面打闹。它都会狂吠不止、这是对它的一个记忆。
还有一个记忆就是,记得是在某一个夏天、在屋后发现了一只野兔、这个时候不记得是不是爸妈在家了、全家都在追这个野兔、追了好久、这条狗也在追、有一个画面就是在我小时候的眼里那个农田的岸边很高、这个直接就从岸边往下面的田里跳下去、连续跳了好几个这样的梯田、那个姿势在我眼里好帅好帅、现在都记得很清楚。最后这个野兔是被抓住了、炸了酥肉、那个味道真的很香、现在都记忆深刻。毕竟小时候家里都是吃猪油、用很小很小的一块、煎出油炒菜。
幺爷爷在的猫是条白猫,印象里是一条抓老鼠的好手、但是不知道它什么死的、只记得大概有十三岁左右。
奶奶有风湿心脏病、那个时候总会吃一些药和一些偏方、记忆里有这么一幕、爷爷把刚出生的小狗狗杀掉、给奶奶治病、嘴馋的我也要吃、结果吃了一口就闷住了。
奶奶在我的记忆里有个画面就是我不想去读书、在上学的路上跑到了一个斜坡上、就如同那个时候黑白电视机上播放的游击战争片一样、以为自己躲在这里他们指定找不到、当然了最后肯定少不了一顿打。印象里只被奶奶打了这一次。
奶奶是在06年走的、不到六十岁。记忆特别深,当时哥哥从东北回老家也快一年了、那是在一个夜晚、哥哥先去睡了、我和其他堂哥堂姐在家里看电视、电视里播放的是洪金宝主演的、是一部战争片、大概就是他们去越南救什么人、有一个人在飞机上跳伞的时候说要倒数十个数、然后打开伞、结果这个嘴吃的人没数到就摔死了。里面有个画面用草杀人、后面还依葫芦画瓢学过这个东西。
奶奶走的时候、爷爷是第一个发现的、我记得爷爷发现之后、我去把哥哥喊醒了、然后我就一直在哭。虽然当时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就是在哭、那个时候我上三年级了。奶奶走的那天的天气很好、我还记得我捡了一个螺母回家、后来我把这个螺母扔掉了、当时就想如果不捡这个螺母就好了、奶奶就不会走了。
第一次见哥哥的时候是在一个夏天、爸妈把他从东北送了回来、打算让他家里面读书、当然读书的地方现在已经垮掉了。那个时候家里的公路还是泥巴路、泥巴路大概还是前一年挖机采挖的、挖坏了几个秧田。他们在回来的前一年、写了一封信寄回来、内容是什么记不住了、只记得有一封信、分别向爷爷奶奶以及我都写了点东西。初次见面的时候很陌生、眼前这个和我差不多高有点黑的就是我哥、我的关注并没有在他的身上、更多的是他们提的袋子里面、因为有一袋子糖。
当然了小时候的记忆还有几个画面、就埋藏在心里吧、为什么说上面的狗狗很凶、因为他在我堂姐的脸上留下了印子、现在都能看见。
奶奶走掉之后、我和我哥就去了东北、因为家里没人会做饭了。就去东北读书、东北的记忆说不上多好、校园霸凌确实存在、我也是被霸凌的那一员、我不像我哥哥那样、他们总是有勇气、那个时候的我没有。
在东北这三年、父母总是在吵架打架、住在平房里面、附近都是和父母一样的体力劳动者、他们一闹附近的人都会知道。我们的右边住了一个也是一个外出务工者、他们的有个女儿、比我和我哥都大、长得很白。在我们的左边也是一户外地务工者、不过是东三省的、不是四川的、这家的女主人好像很贤惠很好看、长得也很白。
在这期间、四川发生了很大的一件事、汶川地震、当时我记得我和附近的小孩偷偷跑去上网、结果附近的网吧都没网、然后回家就看到电视上到处都在播放新闻、去上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捐款、我捐了五块钱。
小学结束之后、过完了六年级的暑假我就被送回到了老家、走的时候是和爸爸在工地上的工友一路的、正好他要回家。他和我们是一个地方的,记得大概是午饭后、叫了一辆出租车、我就和这个工友上了车、爸爸的这个工友坐在了副驾、我坐在了后排、送行的人有几个、车窗升起、行驶了一段路后、眼泪就落下了、大概知道了以后又不会在爸妈身边了、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哭出声、就和电视里面一样。这就是小学的记忆。
大概走了三四天、回到家了、就开始上初中了。
报名的时候见到了很多小学同学、他们很容易就认出我来了、然而我并没有很快的认出他们、他们说我五官没什么变化、很好认。
初中是在一所民办初中读的、我们这边的公立学校很水、很乱、上课打牌抽烟都存在、老师也不会管。而且离我们也很远。民办学校离我家很近、这里的校长和附近的家长都很熟悉、自然而然的就去读了、自然而然的也会听到这样的交代、娃儿不听话不好好读书就整哦。初中的算是目前为止的小高光、因为那个时候自己还算聪明、成绩也还算可以、被当着升学的苗子重点关注。当然最后也还算争气、以A+1
的成绩考进县一中、我们这一届也还算争气、有一个去了同济大学、算是历史最好的一届了,当然这个学校现在也垮了。
高中的时候流传出了一个梗、你的数学不会是体育老师教的吧、那个时候会自嘲、我初中的时候、不止是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历史和物理也是体育老师教的、这个老师还没上过高中。
高中是lol
很火的时候、那个时候脱离了棍棒教育的我、理所当然的沉迷了进去、高一上学期还好、棍棒教育的习惯还在、期末考试全年级2000多人我考了200名左右、班上第五名好像。
学习态度的变化不止是因为lol
、还记得当时班上有个人说我很努力、所以成绩这样、当时不知道是脑子抽了还是咋了就认为别人在说我笨、然后就慢慢放弃了之前的学习方式、再加上联盟的影响、自然而然的成绩一落千丈、后来也就去复读了。
复读这一年没什么特别的记忆、涨了几十分、去了一所双非学校。还是没有做到高一班主任说的那样、你好好读上个一本不成问题。当时学校的升学率是前60
名可以上川大的程度、200
名左右上一个一本好像确实不是什么问题。但也确实没做到。
上了大学就和大部分人一样、加部门、当班干部、实际上就是混吃等死。不同的是大二那年、由于初中埋下的病因、做了双侧股骨头置换手术、这一下就把家里面掏空了、手术是在北京做的、花了20+、是在18年、三月一号做的左腿三月14号下午14:17做的右腿、刚检测出来的时候很崩溃、出了诊室就哭了、因为知道这么大笔钱家里出不起、当时借住在北京的姐姐家,在十五楼窗口处、恐惧战胜了勇气、没有跳下去。
查出来的时候就告知了父母、父母当时在深圳上班、我一个人去的北京找的姐姐、父亲先赶过来、看见父亲憔悴的面庞、自己也彻底取消了跳下去的想法、太憔悴了、没见过这个样子的父亲、也无法去想象如果跳了父亲会咋样、只知道那个时候父亲的头发白了很多、然后开始秃头了。
做手术的那几天恰逢过年期间、医院的人很多、见识了人生百态、有的人痛苦呻吟着想活下去,有的人沉默不语想离开人世,坐在轮椅上的时候、被推出去透透风、看见了一个和我一般大的人、少了一条腿,那个时候心里想着都是苦命人。不同于大一暑假工被晒的黢黑的我,在学校看到一个老外、老外的黑衬托出我的白,那个时候由于被晒的黢黑心情很糟糕,见到这个交换生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安慰。
因为这个手术需要人照顾、学校是上下铺、因此休学一年、手术很顺利、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天大的事情、在医生眼里如果一个小手术一般、就和普通的感冒差不多。术后也会恢复的很好、有一段时间是长短腿、走路一瘸一拐的、过了两个多月吧就彻底正常了。到目前为止至少没什么问题。唱跳rap不打篮球。
后面的大学时光就很平平无奇、本以为就和之前的师兄师姐一样正常大学然后毕业、后面就遇到了口罩事件、在学校都没有好好学习、在家里怎么可能会好好学习、真的是在混吃等死、大学期间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唯一的印象就是大一老校区是一群室友、大二搬到新校区、又换了一批室友、寝室从原来和其他专业的混寝、变成了同专业的混寝、但是由于休学一年、复学的时候又被安排到新的寝室、又换了一批室友、读了一年这一批室友毕业了、我大四的时候又换了一批室友。也就是一年一批室友。也算是独一份了。不过后面的都没怎么联系了。
这就是整个读书生涯了。还有很多画面就埋藏在心底吧。
工作
毕业之后、第一年认识了一个老师、养鱼达人、第一次约她出来玩、就问我用什么去接他、给了刚毕业的我一个暴击。于是呼在工作上加把力,从刚毕业的几千块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破万了。也就是在22年左右吧。这个时候总觉得自己谈恋爱应该有点底气了。可在24年又给了我一个暴击。也就是今年。
在整个22年里面、由于工作还行、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在b上学习了尚硅谷的mysql和jvm课程、在慕课网上学习Java高并发课程、还算充实、虽然工作上用到的不多。
在22年、养了一只猫取名壹贰、是只三花、很粘人,也很喜欢、但我把它放在老家了。我的头像就是它很可爱吧。
在23年里、由于之前的学习累积、总觉得要记录一下、避免用的时候又到处找、就开始了写博客这个过程、博客更新的速度很稳定、生活节奏也很稳定、每天下班之后、买菜回家做晚饭和第二天中午的午餐、厨艺和刀工得到了大涨,每天晚上还能学习两小时、从周末开始选题、工作日开始编码、验证写博客、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生活节奏很稳定、窗外的阳光也很温暖。
23年发生了一件事、就是爷爷走了、遗憾的是没有带个孙媳妇回去让他看一眼、爷爷是五月份走的、守灵的那个晚上、睡在爷爷旁边、没有丝毫的害怕、下葬的那一天、没有哭但全是遗憾。至此带我长大的两个人都离开了人世。
在23年11月份的时候、认识了一个菇凉、她的名字很好听、长得也很好看、她的生活多姿多彩、现在都觉得她活得很多姿多彩。就和大家想的那样、慢慢的喜欢上了这个人、好巧不巧的是她对我也有点点意思吧、然后就约着出来玩、一起看电影、一起跨年等等、初期总是美好的、回忆也是。她不会做饭、总是吃外卖、我会让她点菜然后我做好了带给她吃、无论什么时候会送她回家然后自己再回家、每次见面都会给她准备一点零食或者小惊喜、理所当然的我们在一起了、直到过完年之后的某一个周末、我朋友约我们出去玩、在晚上回来的时候、我朋友买了房子(和女朋友一起买的)、刚好又说到这个问题、我就说了一句以后我们也一起买、用公积金带款、然后就因为这个问题讨论了一周、直到最后的分手。
具体的细节问题就不说了。我工作三年攒了一些钱、家里修房子我出了一点钱。一时间我家肯定是拿不出来的、我想让他给我点时间、结果不愿意、她之前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恋情被分手、大概是害怕再浪费时间、也能理解。
刚分手那段时间、感觉像是丢了半条命。心态很崩溃、觉得自己很差劲、一眼望到了头、好像也成不了家。掘金的更新速度就能看出来影响,虽然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三月份分的手、到现在为止有些时候都会因为这件事emo。
分手之前很喜欢做饭、分手之后再也没做过饭、看着那些为了给她做菜买的调味品以及打包盒、总是别有一番滋味、有时候总觉得自己要是当时做的再好一点就好了。在这期间看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也学会了一些调整自己的方法。
分手这段时间里、激情消费买了辆车、自驾去了一趟若尔盖大草原、草原很好看、自此身上的积蓄被自己花得差不多了。不止如此、由于工作上没有任何发展、总是干一些和Java无关的事情、甚至打算让我做嵌入式开发和大模型这一类工作,职业发展也看到了头。
整理生活这段时间丢了很多东西、总感觉自己也把自己丢了、好在慢慢的把自己拼好重新捡起来了。
下一个月也就马上27岁了、看着身边同龄的人要么成家、要么即将成家、要么事业有成、自己还是孤家寡人,多多少少也很羡慕。
站在生活这条十字路口、迷茫、彷徨、不安、焦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现在自己身边、好在自己的调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看书总归是有用的。
古人云:三十而立、至少现在看来、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很难立起来了、但总要去试试、说不定就成了呢。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不知道,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好就已经很不错了。感知幸福是一种能力、感知焦虑也是。
对生活的感悟如同总有千言万语、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不知道命运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生活?不管怎么样都坦然接受吧。期待吗?期待吧。
写到这里、感受万千、内心细腻的人总是容易伤春悲秋。
回顾过往、就如同这篇文字一样、普普通通平平无奇、都无法用鸡肋来形容。但相信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好好生活的人、始终对未来抱有期待与憧憬。不管最终如何、终将相信我们都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最后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吧:
- 坚持写博客、写到35岁,我相信自己会一直从事计算机行业的!
- 健健康康的活到退休。
窗外的天空很蓝、阳光很温暖、最近的心情也很好、希望您也是。
谢谢您能看到这里,祝君心想事成、万事顺遂。
来源:juejin.cn/post/7396609176744886310
前端转产品一年总结!
截止至本月,我从前端研发转岗为产品经理已经一年左右了,这篇文章就讲讲我这一年中的一些经验和总结。希望能为同样身为前端也有想法转产品的你提供一点帮助。
为什么转产品
工作原因
我是22年毕业的,在刚刚毕业的那段时间,我还是对前端开发很有热情的,经常把工作中的一些内容给总结成文章在掘金发布,而且开发时我会比其他人更加注重整体的代码质量和实现的完整度,毕竟也要写文章嘛,输出倒逼输入。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其实也没多少),我渐渐的感觉公司的业务没有什么挑战性了,而且最开始同事们还比较注重代码质量,但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排期越来越紧张,代码质量慢慢的就开始妥协了。
而且有一些功能实现方式比我想象的复杂很多,但是他们依然执着的要引用一些我不认可的框架或者库,代码这件事大家应该清楚,写的爽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项目的实现都是我不喜欢的实现方式,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性能优化把代码写的很复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 SWR 这个请求库,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这个工具 《都什么时代还在发传统请求?来看看 SWR 如何用 React Hook 实现优雅请求》,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请求库。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组件中获取请求数据时,不用在父组件获取后一个个通过 props 传递,而是直接在子组件中获取请求数据,并且不用重复请求。
但我有个同事认为直接使用 SWR 性能不好,因为每个组件都调用 hook 去请求,虽然 SWR key 是一样的,那肯定有个判重机制,这个判重机制对性能有影响。我当时就很无语,我说判重机制不就是用避免重复请求这件事情的嘛。更无语的是,他的解决方法时在父组件中使用 react context 创建上下文,通过 SWR 获取数据,将 SWR 中的数据传入 Context,然后在子组件中消费 Context。我当时就觉得这种写法就是恶心,脱裤子放屁行为,这么写何必用 SWR,直接用 Axios 请求后传子组件得了,为什么不直接在子组件里面调用 SWR 拿数据?
后面我与他掰扯,说我们按照 SWR 官方文档的方式来用就好了,无需多此一举,他的观点是 “SWR 又不是 React 官方的。他们的用法也不见得合适”,其他前端同事也没有很大异议,后续就是那段代码依然合并进去了,而且后续他都是这么写的。除此还有很多在 js 代码中使用单字母简写的变量,问就是跟xxx语言学的,我个人是觉得前端项目的变量名还是写全称,尽可能完整,让代码可读性更强,但我也懒得去争了,一旦大家的代码规范不同,那对我来说写代码就是很难受的一件事情了。关于这件事情我希望能在评论区看到大家的看法。
职业规划
其次是职业规划,这个倒不是说我最初就决定了想走产品这条路,而是我不太想一直走前端的路子了。我最初之所以选择前端开发的岗位,是由于我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相关,并且在我毕业前有过一段创业的经历,在那段经历中我担任的就是产品经理+前端开发的角色,因此找工作时也自然而然的投递前端相关的岗位。
但慢慢的,我在工作中感受不到前端技术很大的热情,脑袋里的灵感越来越少,工作上的代码写起来越来越乏味,而且社区里还是各种面试拷打,八股文,算法题最吃香。我是真的很讨厌八股文,我知道基础对于前端来说很重要,但还是讨厌,想到一旦要跳槽就要重拾八股文,我就觉得真的很无聊,所以我心理也埋下了要转产品的种子。
兴趣驱动
前面有讲到我在大学期间有创业过一阵子,当时我们一边做外包项目,一边做自己的一些校园产品,不论是网页还是移动端的产品,各个主流组件库都门清儿,而且也画过原型图,对一个产品从零到一的流程比较清晰,自己也对设计一个优秀的产品有执念,虽然至今还不算完成,但毕竟如果一件事情能让你有成就感,那么它就会推着你向前走。
怎么转的产品
在去年八月份,我们公司的产品要做一个大版本的迭代,很多功能都需要重新设计实现。在一个新产品诞生的初期,研发是依赖非常产品经理的产品文档,而产品经理则需要进行产品调研,概念设计等等流程才能写出一份产品方案,这就导致了产品有很大的产品方案设计的工作量,而研发只能先做一些基础框架搭建,写写技术方案,一旦这些简单工作做完就必须停下来等产品出文档,十几个研发两三天没活儿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肯定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我们的领导就开始招聘产品经理,与此同时也在内部会议时主动问到有没有愿意尝试一下产品的工作。我本身就与公司里的产品比较熟悉,又有这么一个机会,于是我就毛遂自荐,并且当时在会上主动提出参与的也就我一个,于是就顺理成章的开始了研发向产品的转变。
遇到的问题
相信点进这篇文章的同学,有很多都是有过转岗为产品的想法的,那么我就说说从我自身出发,在从研发转为产品之后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我没有意料到的。
专业知识
当研发时,每一次产品需求评审会上,我会去看这次新增了什么概念,思考这个需求如何实现,产品画的原型图交互流程有没有可以优化的地方,似乎自己对需求的理解能力还是很强的,也能够理解业务。
例如一个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产品经理提出放在发现页面,然后单击右上角加号可以选择照片发布,长按加号可以直接发布文字,那么我就会想长按这个操作是不是不够直观呢,会不会有用户很长时间了都没有发现这里是可以长按直接发布文字的?于是我就提出问题与产品探讨,长此以往,我会觉得我们的产品有时候考虑问题也不是特别全面嘛,给了我一种我上也行的错觉。
到了实际转变为产品经理后,你就会发现你要做的不只是思考朋友圈的发布是从个入口进去,而是老板给了你一个需求,是用户如何在微信中分享自己的动态。那这时候你就要想:
- “我是不是加一个类似 QQ 空间的功能?这个功能就叫动态?还是空间?还是叫微博?还是叫圈子?”
- “这个功能要放在我的页面还是聊天页面,还是说新增一个底部栏?”
- “这个功能和微博或 QQ 空间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或者评审时有同事或领导问你“为什么要叫朋友圈?我觉得叫朋友圈我完全 get 不到是什么意思?”,你应该如何应对?
我在刚刚转产品的初期几乎每次评审都是心惊胆颤,因为我很难接住同事问的问题,而且我也不是一个性格刚猛的人,可以接受讨论但不太喜欢很激烈的争论。这个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一是刚刚转产品,我对于过往的一些概念只是了解但没有深入了解。例如领导问道:“xxx功能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个功能并不是一个新功能,而是一个存在已久的功能,但是设计上有些许不合理,但是你并不清楚这个功能具体的上下文,那么人家一问,我也只能支支吾吾。这样的经历在有过几次后就会给人一种你不够专业的感觉,你连系统里的功能设计都不清楚,你还配当产品经理?
二是对自己的职责定位及权限边界还不够清晰,以上面朋友圈的例子来说,我觉得我拍板不了朋友圈具体的名称,我得去找更有经验的同事一起讨论,虽然同事会给你提供意见参考,最终的决定还是得你来做。在方案评审时,发现领导对朋友圈这个概念设计有很多疑问,例如问你:“为什么不参考竞品?”,“这个入口放在发现页也太隐蔽了吧,我作为用户完全不会点进去?”
诸如此类的问题,刚开始我是完全接不住的,总是想着领导说的也有道理,那我就按照他的想法改吧。这样一来,领导提出的意见一旦比较尖锐,你就只能顺从,说明你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主见,即使有想法也不能坚持。尤其是你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更容易被人质疑。此时如果没有一颗大心脏,没有一个非常全面的调研和思考,就容易变得很不自信,从而丧失对产品这个岗位的工作热情。
刚刚转产品的那个月我非常煎熬,每次做方案和评审前都特别紧张,有时候睡觉前都在想要是每天同事问了这个问题要怎么回答?
与研发的对接的边界
在我还是前端的时候,我单纯的认为很多边界情况就是需要前端去考虑的,例如页面的加载状态是骨架屏还是加载动画,表单字段在输入时是失焦时触发表单验证还是点击提交按钮时触发表单验证,返回上一个页面是否需要保留页面状态,文本溢出时的省略效果如何。
但当我自己转为产品后,似乎这些情况还是得我来考虑,每天需要面对各种研发提出的各种组件边界情况如何处理,很多边界情况如果你的文档中没有写,那么研发可能就不考虑了,不做任何处理,直到问题被领导或用户发现了,这时候只要你文档中没有提,那多半就要背锅了。一个你自认为通用的空数据页,你这个页面画了图,那个页面没有画空页面的图,那么研发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在这个页面没有数据时啥都不展示。
这个现象主要出现在产品初期。随着产品迭代到一定程度,产品团队和研发团队通常会达成共识。此时前端的组件已经覆盖了大多数边界场景,产品团队也了解研发团队可能在哪些地方容易疏忽,因此需要特别强调这些方面。
时间分配
前面讲到研发会时不时找你对各种事情,这就导致了你平时可能很少有大段的时间专注于做一件事,每天上午研发问几个小问题,下午问几个小问题,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相比于写代码,有时思路清晰的话就可以一整天都在写,遇到问题了再停下来查一查想一想,相对来说还是会有大片的时间去做事。
对于我个人来说,有时候一个需求给到我,我可能一时半会儿没有一个好的思路,这时候你即便怎么想,怎么查都很难有突破,但有时你睡个午觉,或者放空一下,就突然有解决方向了。这导致了我做为产品经理时比较少进入心流状态,我需要思考,需要头脑风暴,但有时候想不出来也不能僵在那儿,而一件事情悬而未决又让我很难受,就容易有焦虑的情绪。
职业规划的变化
虽然很多人说技术人员越老越不吃香,产品就不一样了,可以积累经验,未来的道路也更加广阔,有机会走的更远。话虽如此,但实际上对于前端开发来说,基本上工作的两三年就基本上对整体的前端技术栈有个深入使用的经验,无非就是 React 和 Vue 以及相关的生态,,再深入点就是一些特殊协议或者可视化方面的更深入的技术,在跳槽时,只要技术栈匹配基本都可以尝试。但是产品经理的话,通常都会要求有同个赛道的经验,例如做社交产品的公司,当然希望找有社交产品经验的产品经理,而产品的赛道可就多了
前端转产品的优势
前面提了这么多研发转产品可能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光抽巴掌不喂糖,所以下面再讲下前端转产品的优势,这些点大家可能会更有共鸣一些。
技术背景
关于这一点,有很多网上的文章唱反调说你有研发背景,肯定满脑子技术思维,做产品的时候创新能力肯定不行,你被你技术背景束缚啦。
这一点从我个人出发,我只能说产品懂技术绝对是一个优势,无论是从功能设计,到与研发沟通,天然的少了一层隔阂,尤其我们公司的产品是基础软件,用户群体本身就是相对懂技术的人。刚刚转为产品经理时,产品相关专业能力虽然不足,考虑事情不周全,但是懂技术起码给你兜了底,你不会有过于天马行空的想法,研发在你面前不能也信口开河,大致的实现成本,排期时间你能够做到心里有数。
前端思维
前端思维和技术背景还是有些不同的,前端和后端对产品的理解方向有些不同,前端偏向交互,后端更偏向业务。因此这里我将技术背景和前端思维分开讲。
不同公司使用的原型工具可能不同,我们公司是直接由产品来出高保真原型,因此我们使用的工具是 Figma,
在我转岗产品一个月左右 《👨💻 Figma 协作设计工具:前端开发者视角快速上手指南》 我就写了一篇关于 Figma 的使用文章,我认为我的 Figma 上手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可能由两方面的因素。
- 一是我大学的时候就有自学平面设计,对于 PPT,PS 这类创意类工具的使用方式比较了解。
- 二就是前端思维了,因为做原型其实和用代码写页面的思路是一致的,你看到了一个页面,首先你会想这个页面会由哪些组件组成,这些组件是否已经实现过了?如果没有实现过是否可以抽离到组件库进行复用?
Figma 这个工具是我转产品后,公司才开始使用的,因此大家都不熟悉,那么交互设计的大头就落在我身上,我就拉着我们的 UI 同学一起搭建了一个组件库,这个组件库中包含了常用的所有表单组件,表格组件,还有一些页面组件,其中我根据过往的经验为组件配置了很多参数和插槽,保证插件的拓展性。
如果我没有前端相关的经验,我敢肯定从头要去了解这套组件体系,并熟练的去构建出一套兼容性好的组件库。是要花很多时间的。
后续我们还用上了 Figma 的分支管理功能,这一点和 Git 的分支管理也有些许类似,逻辑上的快速迁移学习为我上手相关工具增速了很多。
对未来的思考
虽然在当前公司已经当了一年的产品经理了,大部分的事情都可以轻松 cover,也算是处于舒适圈了,但是心里还是会焦虑,毕竟目前只是身处一个小公司,而且在产品方面的专业能力又难以评估,网上想要学习关于产品经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几乎都是卖课的,而且我愈发觉得产品相关的知识不是看任何书籍或课程可以快速提升的,产品经理相关的能力以及可能碰到的问题都是要在解决实际需求的过程中去提升,而且专业的能力与产品的赛道息息相关,你在一个赛道的积累可能换个赛道就派不上用场了,因此还是得持续学习,让自己不论做什么行业都能保持竞争力。
代码的话现在偶尔写写自己感兴趣的小项目,只是没那么多了,公司内偶尔也需要我去支援研发。如果大家有有意思的小项目,小比赛欢迎拉我一起去折腾(不做外包)。
来源:juejin.cn/post/7395559155686604809
哭了,朋友当韭菜被割惨了
最近我的朋友,被某些知识付费坑得很惨。全程毫无干货可言。内容仅仅只适用于初级、或者说部分中级的程序员。为此,我的朋友交了大几千的学费,却收获甚微。
当然,你可能说,是你的朋友问题啊?你朋友烂泥扶不上墙,学习方法不对,别人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什么offer收到手酸,外包入大厂。
我买这些课就是为了学习,入门一些语言。知识付费很合理呀!!
于是我跟我朋友在微信彻夜长谈,有了如下分析
先说结论
请擦亮你的慧眼,你的一分一毫来之不易。不到迫不得已,才当学费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不管你是想就业,还是想学习一些新的技术,网上都有例子,github上也会有前沿的项目提供学习。
类型 | 结论 |
---|---|
学习新技术 | 某项技术开源出来,作为技术的布道者,恨不得你免费过去学习,然后你再发一篇文章,越来越多人学习你的技术。 |
就业 | 简历包装无非就是抄抄抄,抄别人的优秀代码。github开源项目就非常合适 |
其次,你学费,一定要做到利益最大化。必须要有以下两点
- 能学到大部分人都学不到的技术亮点。记住,是大部分人,一定要做到差异化
- 能学到优秀的学习方法,push你前进。
开启慧眼
现在市面的学习机构,鱼龙混杂。,B站大学,某识xin球,某ke时jian 甚至,在某音上,都有那种连麦做模拟面试,然后引导你付费学习。
就业环境不好,买方市场竞争激烈,某些人就抓住你的焦虑心理,坑你一把。回想你的求学生涯,是否也有类似被坑经历?醒醒吧,少年。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
当然,小海也会有潜龙。不可否认,知识付费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性。
- 原本散乱无章的知识点,人家给你整理好了,你尽管就是学习,实践
- 面对焦虑,你觉得很迷茫,需要一个人指点你前进
- 能认识更多同样诉求的人,为以后学习,就业,甚至做生意提供可能
但是,某些不法分子,就是抓住你的这个心理,疯狂ge你韭菜。什么10块钱知识手册,19.9面试题,100块钱的项目视频。天天一大早,就转发一些公众号到你群上,dddd。
这些内容,不是说没有用。我们讨论适合人群,这类东西不适合中高级程序员。
说那么多,你得学会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大佬
你都可以简历包装,为什么‘大佬’就不会是被包装的
那就稍微整理一下,哪些是真大佬,伪大佬
真伪大佬
某佬 | 博客 | 开源项目 | 学习人群 | 是否顺眼 |
---|---|---|---|---|
伪大佬 | 面试题居多,很多基础内容,没有干货 | 无,或者很少。动不动就是商城,博客 | 应届生占比较多 | 可能顺眼 |
真大佬 | 博客、论坛内容干货。整理分类完善,你能学到东西 | 有,某些大项目的贡献,同时也有优秀开源项目 | 应届生,中高级都有 | 大多数不顺眼,因为实在优秀 |
就学习人群做一个说明
- 在就业容易程度上,相对于初中高级别的程序员,应届生无论从考察的内容,招聘的人数。都会容易丢丢。
- 他说跟着他学,offer赢麻了。但是其中,找到工作的大多数都是应届生
就这些点,我们其实可以能判断个大概了。
记住,你想知识付费。一定要摸清他的底细,不能认为他说得都是对的。人家也是会包装的
你的hello world
或许每个程序员的第一行代码,都是
print("hello world")
我想说的是,请你记住你的初心。
- 转行过来当程序员,就是为了狠狠赚他一笔
- 喜欢写代码,苦中作乐
情况每个人都不太一样,这里不细说。明白你是谁,你还是否有动力能坚持下去。明白这一点,远比你在迷茫的时候病急乱投医更为重要,请勿过度焦虑
为此,后面会说一下如何学习,以及找工作如何不被骗
力量大会
事关钱包的问题,我们都得谨慎谨慎。就业市场那恶劣,朋友找不到工作还被坑了一把。骗子实在可恶。请你先自身强大,先自己找出问题,不花冤枉钱,避免传销式编程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没有针对任何人,也没有动某些人的饭碗。
来源:juejin.cn/post/7357231056288055336
揭秘小米手机被疯狂吐槽的存储扩容技术
前段时间,在小米14的发布会上,雷布斯公布了名为“Xiaomi Ultra Space存储扩容”的技术,号称可以在512G的手机中再搞出来16G,256G的手机中再搞出8G。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能多得一些存储空间,无异是个很好的福利,不过也有网友说这是以损害存储使用寿命为代价的,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这篇文章我就从技术角度来给大家详细分析下。
认识闪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手机存储的基本知识。
手机存储使用的是闪存技术,其本质和U盘、固态硬盘都是一样的。
在闪存中读写的基本单位是页(Page),比页更大的概念是块(Block),一个块会包含很多页。
虽然读写的基本单位都是页,但是写实际操作的很可能是块,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删除谈起,在闪存中删除数据时不会立即删除页上的数据,而只是给页打上一个空闲的标签。这是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个页什么时候会再写入数据,这样处理起来比较简单快速。
再看写操作,如果写入分配的页是因为删除而空闲的,数据并不能立即写入,根据闪存的特性,此时需要先把页上之前存储的数据擦除,然后才能写入;但是闪存中擦除操作的基本单位是块,此时就需要先把整个块中的有效数据读出来,然后再擦除块,最后再向块中写入修改后的整块数据;这整个操作称为“读-改-写”。当然如果写入分配的页是空白的,并不需要先进行擦除,此时直接写入就可以了。
预留空间
小米这次抠出来的存储空间来源于一个称为“预留空间”的区域,它的英文全称是Over Provisio,简称 OP。
那么“预留空间”是什么呢?我将通过5个方面来介绍它的用途,让大家近距离认识下。
提高写入速度
在上面介绍闪存的基本知识时,我们谈到闪存的写操作存在一种“读-改-写”的情况,因为额外的读和擦除操作,这种方法的耗时相比单纯的写入会增加不少,闪存使用的时间越长,空白的空间越少,这种操作越容易出现,闪存的读写性能下降的越快。
为了提升写入的性能,我们可以先将新数据写入到预留空间,此时上层系统就可以认为已经写入完成,然后我们在后台将预留空间中的新数据和原数据块中需要保留的数据合并到一个新的数据块中,这样就避免了频繁的读-修改-写操作,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写入速度。
垃圾回收和整理
在上面介绍闪存的基本知识时,我们还谈到删除数据并不是立即清除空间,而是给数据页打一个标签,这样做的效率比较高。这样做就像我们标记了垃圾,但是并没有把它们运走,时间久了,这些垃圾会占用很多的空间。这些垃圾空间就像一个个的小碎片,所以有时也把这个问题称为碎片化问题。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读-改-写”操作来重新利用这些碎片空间,包括通过异步的“读-改-写”操作来提升上层应用的写入效率,但无疑还是存在写入的难度,实际写入之前还是要先进行擦除。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聪明的设计师们又想到了新办方法:让存储器在后台自动检测、自动整理存储中的数据碎片,而不是等到写入数据时再进行整理。
考虑到闪存的读擦写特性,当需要移除数据块中部分碎片或者将不同数据碎片合并时,就得把需要保留的数据先放到一个临时空间中,以免数据出现丢失,待存储中的数据块准备好之后再重新写入,预留空间就可以用作这个临时空间。
磨损均衡
闪存中每个块的写入次数都是有限制的,超过这个限制,块就可能会变得不可靠,不能再被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闪存的磨损。
为了尽可能延长闪存的使用寿命,我们需要尽量均匀地使用所有的闪存块,确保每个块的使用频率大致相同。这就是磨损均衡的主要目标。
假设我们发现块A的使用频率过高,我们需要将它的数据移动到没怎么用过的块B去,以达到磨损均衡的目的。首先,我们需要读取块A中的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暂时存储到预留空间。然后,我们擦除块A,将它标记为空闲。最后,我们从预留空间中取出数据,写入到块B。实际上,磨损均衡的策略比这更复杂,不仅仅是看使用频率,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块的寿命,数据的重要性等。
可以看到,预留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临时存储数据的作用。
不过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将块A的数据复制到块B,而需要一个临时空间?
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复制块A的数据到块B会带来一些问题和限制。
假如直接进行这种数据复制,那么在数据从块A复制到块B的过程中,块A和块B中都会存在一份相同的数据,如果有其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访问了这份数据,可能会产生数据一致性的问题。此外,如果移动过程中发生意外中断,如电源故障,可能会导致数据在块B中只复制了一部分,而块A中的数据还未被擦除,这样就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者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而如果我们使用预留空间,也就是引入一个第三方,就可以缓解这些问题。我们先将数据从块A复制到预留空间,然后擦除块A,最后再将预留空间中的数据写入到块B。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预留空间来实现一些原子性的机制,来保证数据不会丢失和数据的一致性。
错误校正
预留空间还可以用来存储错误校正码(ECC)。如果在读取数据时发现有错误,可以用错误校正码来修复这些错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很多同学可能也不了解这个错误校正码的来龙去脉,这里多说几句。
我们知道计算机中的数据最终都是二进制的0和1,0和1使用硬件比较好表达,比如我们使用高电压表示1,低电压表示0。但是硬件有时候会出错,本来写进去的是1,读出来的却是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们就搞出来个错误校正码,这个校正码是使用某些算法基于要存储的数据算出来的,存储数据的时候把它一起保存起来。读取数据的时候再使用相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如果两个校正码对不上,就说明存储的数据出现错误了。然后ECC算法可以通过计算知道是哪一位出现了错误,改正它就可以恢复正确的数据了。
注意ECC能够修正的二进制位数有限,因为可以修复的位数越多,额外需要的存储空间也越大,具体能修复几位要考虑出现坏块的概率以及数据的重要性。
坏块管理
当闪存单元变为坏块时,预留空间可以提供新的闪存单元来替代坏块,此时读取对应数据时不再访问坏块,而是通过映射表转到预留空间中读取,从而保证数据的存储和读取不受影响,提高了固态硬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综上所述,预留空间在提升固态硬盘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数据的可靠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小米的优化
根据公开资料,小米将预留空间的占比从6.9%压缩到了约3%。
那么小米是怎么做到的呢?以下是官方说法:
小米在主机端也基于文件管理深度介入了 UFS 的资源管理,通过软件实现“数据非必要不写入(UFS)”,通过软件 + 固件实现“写入数据非必要不迁移”,减少写入量的同时也实现了更好的 wear-leveling 和 WAF
还有一张图:
优化解读
这里用了一些术语,文字也比较抽象,我这里解读下:
UFS(Universal Flash Storage)即通用闪存存储,可以理解为就是手机中的存储模块。
“数据非必要不写入(UFS)”也就是先把数据写入到缓冲区,然后等收到足够的数据之后(比如1页),再写入闪存单元,这样就可以减少闪存单元的擦写次数,自然就能延长闪存单元的使用寿命,推迟坏块的产生。这个缓冲区类似于计算机的内存,如果突然掉电可能会丢失一部分数据,但是对于手机来说,突然掉电这个情况发生的几率极低,所以小米在这里多缓存点数据对数据丢失的影响很小,不过还是需要注意缓冲空间有限,这个值也不能太大,具体多少小米应该经过大量测试之后做了评估。
“写入数据非必要不迁移” 没有细说怎么做的,大概率说的是优化磨损均衡、垃圾回收和整理策略,没事别瞎整理,整理的时候尽量少擦写,目的还是延长闪存单元的使用寿命。
“增加坏块预留” 小米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调整坏块预留区的大小,比如用户是个重度手机使用狂,他用1年相当于别人用4年,小米系统就会增加坏块预留区,以应对擦写次数增加带来的坏块几率增加。注意这个调整是在云端实现的,如果手机不联网,这个功能还用不上。
wear-leveling:就是上面提到的磨损均衡,小米优化了均衡算法,减少擦写。
WAF:写放大,Write Amplification Factor,缩写WAF。写放大就是上面提到的“读-改-写”操作引起的,因为擦除必须擦掉整个块的数据,所以上层系统只需要写一个页的情况下,底层存储可能要重写一个块,从页到块放大了写操作的数据量。因为闪存的寿命取决于擦除次数,所以写放大会影响到闪存的使用寿命。
概括来说就是,小米从存储的预留空间中抠出来一部分作为用户存储,不过预留空间的减小,意味着坏块管理、错误纠正等可以使用的空间变小,这些空间变小会减少存储的使用寿命,所以小米又通过各种算法延缓了手机存储的磨损速度,如此则对大家的使用没有什么影响,而用户又能多得一些存储空间。
小米的测试结果
对于大家担心小米手机存储的寿命问题,小米手机系统软件部总监张国全表示:“按照目前重度用户的模型来评估,在每天写入40GB数据的条件下, 256GB的扩容芯片依然可以保证超过10年, 512GB可以超过20年,请大家放心。”
同时一般固态硬盘往往都拥有5年的质保,而很多消费者往往会5年之内更换手机。因此按着这个寿命数据来看,普通消费者并不用太担心“扩容芯片”的寿命问题。所以如果你的手机用不了10年,可以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当然更多的测试细节,小米并没有透漏,比如读写文件的大小等。不过按照小米的说法,存储的供应商也做了测试,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暂时只能相信小米是个负责任的企业,做好了完备的测试。
最后小米搞了这个技术,申请了专利,但是又把标准和技术方案贡献给了UFS协会,同时还要求存储芯片厂商设置了半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技术可以分享给大家,但是请大家体谅下原创的辛苦,所以半年后其它手机厂商才能用上。
大家猜一下半年后其它手机厂商会跟进吗?
来源:juejin.cn/post/7297423930225639465
差生文具多,这么些年,为了写代码我花了多少钱?
背景
转眼写代码有10多年了,林林总总花费了很多的钱,现在主要按照4大件来盘点下我都买了啥。
电脑
acer 4741g ¥4500+
这是我入门时的一款电脑,整体配置在当时还是属于中等的。
当时用的编辑器还是notepad++,在这个配置下,还是可以愉快的编码的。
mac air 2013 ¥8800+
当时被苹果的放进信封的广告创意所折服,这也是我的第一台apple,在之后就一直用苹果了。到手后的感觉是,薄,确实薄,大概只有我宏基的1/3-1/4厚。
当时apple的简洁,快速,很少的配置,让我在环境变量上苦苦挣扎的心酸得以释放。以后也不用比较各种笔记本参数了
mac book pro13 2015 ¥9000+
当时买这台的原因是因为air进水了,经常死机,修了2次后,又坏了。一怒之下,直接买了一台。
换了新的retina屏之后,色彩质量和效果都提升了不少,对比原来的air性能也是拉升了超级多。但是因为是16上半年买的,所以没体验到toch bar,到现在都没体验过。。。
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十分满意的电脑,大概是当时的理想型了。
公司电脑
2016年下半年进了一家创业公司,公司配置了mac book pro,比我的配置还高,所以之后一直就是用公司的。
2021年换新公司,公司配了thinkpad,又一次开始用win。然后又被win各种打败,有时又有了换回mac的想法。
当前–mac book pro14 2021 ¥21999
主要入手的原因是公司的电脑我觉得太慢了。当时开发小程序,脚手架是公司自己的,每次打包都是全量的,没有缓存。所以每次打包短则7,8分钟,长则10多分钟。加上切分支/安装依赖(如果两个分支依赖版本不同,需要强制更新),导致我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等待上。
同事早于我入手了M1,反馈巨好,于是我也买了,想着配置拉的满点,但是还是高估了自己的钱包,低估了苹果的价格,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中档配置。
每次看着低低的负载,都是满满的安全感。
另外m1是支持stable diffusion的,所以偶尔我也会炼丹
显示器
dell U2424H ¥1384
其实在写代码之前也买过几台显示器,但是以程序员视角来说,第一台是这台。原因是当时公司也是这个型号,主要是能旋转,谁能拒绝一台自由旋转的显示器呢?
而且dell的质量和做工都不错,在当时是十分喜欢的。
小米 Redmi 27 ¥789.9
dell那台显示器是放在家里的,公司也需要显示器,而且自带设备每个月可以补贴100,所以就入手了这款,原因无他:便宜,也够大。
但是用久了,发现也有些问题。例如失真等,但是真的便宜,
厂家送寄,但因为合作内容没谈拢,本周寄回
键盘
当前-cherry G80-3000 ¥689
一把真正可以用到包浆的键盘,大多数看到这个键盘的感觉应该都是黄色,而不是原本的白色,不知道是不是材质的问题,极其容易变黄。同时由于键帽又不变黄,所以呈现了诡异的脏脏的颜色。
因为本身机械键盘的高度,所以建议加个手托比较好。各种轴也齐全,任君选择。
目前这个键盘在家里游戏了,毕竟是个全键盘
当前–京造C2 ¥253
选择这个键盘的原因嘛,同事有了,并且是一个带灯的键盘。手感比cherry硬一些,但还属于是能接受的程度,整体延迟比较低(也可能是因为有线的原因)。目前是在办公室使用的一款,当前这篇文章就是用这个敲出来的。
鼠标
总览
鼠标其实留在手边的不太多,大多数都是消耗品了,这么些年,各种有用过。大概用了不下10个鼠标,我只挑2个重点的说吧。
微软ie 3.0 ¥359
这是我用过最好的鼠标,没有之一。握感极佳,用久了也不累,比其他的鼠标都舒服万分。
当前–apple magic trapad ¥899
mac用户的最终归属就是板子,如果你刚开始用mac,那么建议直接用板子吧。支持原生手势操作,各种mac本身触控板的事情都完美适用,真正的跟你的电脑和为一体。
欢迎评论区留言你的设备
如上所述,我这年的大头是电脑,消耗品是鼠标、,那么你都花了多少钱呢?
来源:juejin.cn/post/7395473411651682343
30岁之前透支,30岁之后还债。
前言
看到不少私信问我为啥没有更新了,我没有一一回复,实在是身体抱恙,心情沉重,加上应付于工作,周旋于家庭,自然挤压了自我空间。
今天思来想去,重新执键,决定久违地又一次写点分享,奉劝大家珍惜身体,愉悦生活。
愉悦二字说来容易,但各位都一样,奔波于现实,劳累于生活,岂是三言两语就能改变的。
病来如山倒
我又病了,有些意外和突然的,令我措手不及。
一天早上我起来,脖子有些酸,就伸手揉揉捏捏,忽然发现脖颈左侧有一个肿块,仔细拿捏,发现竟然是在里面,而且硬邦邦的,伴有轻微的疼痛感。
当时早上对着镜子拍下来的肿块,我还保留了照片。
立马便一身冷汗冒出,我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去年身体毕竟出过问题,两相叠加之下,内心更是难以描述。
因为是周一,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上班了,接下来一直都有些神经兮兮,觉得自己身体出了大问题。
之前我有文章讲过自己去年其实已经检查出血脂的问题,停更半年之久,调养了一番,才真正感觉到身体有所恢复,根据我发文的日期可见一二。
恢复更新的这段时间,报复式地写作和分享,一度不知不觉地排到榜单第二,今天登录看了一下,居然还在月榜前三没下来,也是意外。
话说回来,人一旦身体冒出点病痛,整个心情都显得低沉萎靡,很快就能在方方面面反应出来。
我是硬着头皮上班的,抽空网上查了下好让自己有个心理准备。
百度一搜便是绝症,这是很多年前就知道的,但病急乱投医果然是人之本性,我毅然决然还是搜了。
然后,各种甲状腺之类的就来了,再搜,淋巴瘤也来了,再搜,好家伙,直接恶性肿瘤十有八九了。
面对未知而产生的接近绝望的心情,想必不少人有类似经验。
比如我,下意识先想到的竟然不是我是不是要完蛋了,而是想到自己是家中独子,父母年迈身体有恙,妻子操劳,孩子尚小,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也是我。
我一旦倒下,实在不敢想,往深了一想各种负面因子都蜂拥而来。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的性格相似,就是身体出了这种未知的问题,一面觉得应该去医院看看,一面又怕折腾来去最后拿到最不可接受的结果,可能不知道反而能活久一点,大概就是这种心情了。
是的,我大体是个胆子还算大的人,也猛然间抗拒去医院了。
不去医院的结果,就是你每天都在意这个肿块,每天都要摸摸它是不是变小了,是不是消失了,每天都小心呵护着它,甚至还想对它说说话倾诉一下,像是自己偷养的小情人一样。
只盼着某天睡觉醒来,用手一摸,哈哈没有了这样。
我就是差不多一个月都这样惶惶不可终日地度过,直到这周六才被妻子赶去医院做了检查。
透支和还债
30岁之前透支,30岁之后还债。
说来好笑,摸到肿块的第二天吧,还有朋友私信找我合作,换做平时,我肯定欣然接受,并开始设计文稿。
但身体有问题,一切都索然无味了,再次真切地体会到这种被现实打碎一切欲望的撕裂感。
为什么我30岁之后身体慢慢开始出现各种问题,这两年我有静下心来思考过。
到底还是30岁之前透支太多了,30岁之后你依然养成30岁之前的生活习惯,无异于自杀行为。
我把身体比作一根橡皮筋,它大概只能扯那么长,我长期将它扯那么那么长,我以为它没事,直到有一次我将它扯那么那么那么长,砰的一声它就断了。
我们都无法知道自己的这根橡皮筋到底能扯多长,只要它没断,我们都觉得它还能扯很长,代价就是,只需断一次,你再也无法重来了。
30岁之前,我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熬夜那是家常便饭,睡一觉便生龙活虎。
我就像以前上学的三好学生一样,在学校我扎扎实实,放学了我还进补习班,补习班回来了我还上网学知识。
回头想想,真特么离谱啊,我上学都没这样,走上社会了竟然付出了之前在学校几倍的努力。
早知如此,我好好上学读书最后进入一个更优质的圈子,不就少走很多弯路了吗,但是谁又会听当年的老师和父母一番肺腑之言呢。
埋怨过去没有什么意义,只能偶尔借着都市小说幻想一下带着记忆重生回校园的自己。
细数下来,我30岁之前熬过的夜比我加的班还多,我不是天天加班,但好像真的天天熬夜。
可我身体一点问题都没有,我觉得自己不是那种被命运抛弃的人,内心一直这么侥幸,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呢。
30岁之后,该来的还是来了,32岁那年,我有一次咳嗽入院,反复高烧,退了又发烧,医生一度以为是新冠,或结核,或白血病什么的,后来全部检查了都不是,发现就是普通的肺部感染。
每天两瓶抗病毒的点滴,大概半个月才逐渐恢复,人都瘦脱相了,这是我人生头一次住院,躺在病床上像废人一样。
等到33岁也就是去年,偶然头晕了一次,那种眩晕,天旋地转,犯恶心,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躺都不行,真正要死的感觉。
后面我一度以为是年纪轻轻得了高血压,结果查了下是血脂的问题,还不算严重,但继续下去很可能会变成一些心脑血管疾病。
我难以置信,这可都是老年病啊,我一个30几岁的程序员说来就来了?
调养半年多,肉眼可见身体有好转,我又开始没忍住熬夜了,想做自己的课题,想分享更多的东西,这些都要花时间,而且包括一些其他领域的内容,想得太多,自然花的时间就多。
一不小心就连续熬了一个多月,平均每晚都是2点左右躺下,有时中午还不午休,刷手机找素材。
终于,脖子上起了肿块,让我整个人都蒙圈了,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在玩弄自己,忽然间什么都没意思了。
我尽量把这种感受描述出来,希望你们能看明白,真切体会一二。
为什么30岁之后我一熬夜就有问题出现,说白了,30岁之前透支了已经,一来是身体负荷达到临界,二来养成了多年的坏习惯,一时想改还改不过来。
30岁之前真别玩弄自己的身体了xdm,橡皮筋断了就真断了,接不上了,接上了也没以前的弹性了。
健康取决于自律和心情
对于程序员来说,健康取决于两点:自律和心情。
30岁之前,请学会自律,学习时间自律,生活作息自律,一日三餐自律
,养成这样的习惯,30岁之后的你会受益匪浅。
自律真的很难,我就是一个很难做到的人,我有倔强地适应过,却又悲哀地失败了。
就像你是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忽然让你温文尔雅,你又能坚持多久呢。
我用很多鸡汤说服过自己,对于已经30几岁的我来说,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想看的多,想玩的多,想学的也多,时间是真不够啊,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我应该算是幸运的那一类,至少我这般透支身体,我还活着,也没用余生去直面绝望。
我用这两年的身体故障给自己上了重要的一课,人死如灯灭。
如果能重来,我一定会学习时间规划,我一定会把每天的时间安排的好好的。
我一定会保证一日三餐不落下,少吃外卖,多吃水果蔬菜。
我一定会保证每晚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绝不熬夜。
我一定会每天下班和放假抽出一些时间运动和锻炼。
我不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我已经透支了。
我是说给在看文章的你们听的,还年轻点的,还没透支的,请用我的现在当做你可能更坏的未来,早点醒悟,为时不晚。
自律很难,但不自律可能等死,这个选择一点也不难。
工作压力大,作为程序员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以前有劝过大家,薪水的重要性只占一半,你应该追寻一份薪水尚可,但压力一定在承受范围内的工作,这是我认为在国内对于程序员来说相对友好的途径。
我进入IT行业目前为止的整个生涯中,学习阶段听到过传智播客张孝祥老师的猝死,工作阶段听说过附近的4396游戏公司里面30多岁程序员猝死,今年又听到了左耳朵耗子先生的离世。
我想着,那一天,离我和你还有多远。
心情真的很重要,至少能快速反应在身体上。
当我这周六被妻子劝说去检查的时候,我内心一直是紧张的,妻子没去,就在家陪着孩子,跟我说你自己去吧,如果有坏消息就别回复了,等回来再说,如果没什么事那就发个微信。
我想我理解她的意思了,点了点头就骑车去了医院。
医院真不是什么好地方,我就是给医院干活的,我全身上下都讨厌这里。
最煎熬的时间是做彩超前的一个多小时,因为人太多,我得排队,盯着大屏上的号序,我脑子里想了很多事情,甚至连最坏的打算都想好了。
人就很奇怪,越是接近黑暗,越是能回忆起非常多的往事,连高中打篮球挥洒汗水的模样和搞笑的投篮姿势都能想起来。
喊到我的时候,我心跳了一下,然后麻木地进去了,躺下的时候,医生拿着仪器对着我的脖子扫描,此时的我是近一个月以来第一次内心平静,当真好奇怪的感觉。
随着医生一句:没什么事,就一个淋巴结。
犹如审判一般,我感觉一下无罪释放了。
当时听到这句话简直犹如天籁,这会儿想起来还感觉毛孔都在欢快地愉悦。
我问她不是什么肿瘤或甲状腺吧,她说不是,就一个正常的淋巴结,可能是炎症导致了增生,这种一般3个多月至半年才会完全消掉。
这是当时拍的结果
拿给主任医师看了之后,对方也说一点事没有,只是告诫我别再熬夜了。
我不知道人生还会给我几次机会,但我从20几岁到30几岁,都没有重视过这个问题,也没有认真思考过。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活着真好。
当晚是睡得最踏实的一晚,一点梦都没做,中途也没醒,一觉到天亮。
更离谱的是,早上我摸了一下脖子,竟然真的小了点,这才短短一天,说了都没人信。
我头一次相信,心情真的会影响身体,你心情好了,身体的器官和血液仿佛都欢腾了起来。
如何保持一个好心情,原来这般重要,我拿自己的身体给大家做实验了,有用!
希望大家每天在自律的基础上保持好心情,不负年华,不负自己。
总结
xdm,好好活着,快乐活着。
来源:juejin.cn/post/730056426334412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