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Demo体验

Demo体验

场景Demo,开箱即用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如何让你喜欢的原神角色陪你写代码

如何让你喜欢的原神角色陪你写代码 每天上班,脑子里面就想着一件事,原神,啊不对,VsCode!启动!(doge 狗头保命),那么如何将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呢?特别是原神里面有那么多我喜欢的角色。 最终效果预览 右下角固定一只小可爱 全屏一只小可爱 ...
继续阅读 »

如何让你喜欢的原神角色陪你写代码



每天上班,脑子里面就想着一件事,原神,啊不对,VsCode!启动!(doge 狗头保命),那么如何将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呢?特别是原神里面有那么多我喜欢的角色。



最终效果预览



  • 右下角固定一只小可爱



    • image-2.png



  • 全屏一只小可爱



    • image-3.png




省流直接抄作业版



  1. vscode 下载 background 插件



    • image.png

    • 第一次使用这个插件会提示 vscode 已损坏让你 restart vscode,不要慌,因为插件底层是改 vscode 的样式

    • 需要管理员权限,如果你安装到了 C 盘



  2. copy 下面的配置到你的 settings.json 文件


    2.1 右下角固定图片配置



{
"background.customImages": [
"https://upload-bbs.miyoushe.com/upload/2023/02/24/196231062/8540249f2c0dd72f34c8236925ef45bc_3880538836005347690.png",
"https://user-images.githubusercontent.com/41776735/163673800-0e575aa3-afab-405b-a833-212474a51adc.png"
],
"background.enabled": true,
"background.style": {
"content": "''",
"width": "30%",
"height": "30%",
"opacity": 0.3,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
"right": "7%",
"z-index": "99999",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contain",
"pointer-events": "none"
},
"background.useDefault": false,
"background.useFront": true
}

2.2 全屏图片配置


{
"background.customImages": ["https://upload-bbs.miyoushe.com/upload/2024/01/15/196231062/1145c3a2f56b2f789a9be086b546305d_3972870625465222006.png"],
"background.enabled": true,
"background.style": {
"content": "''",
"pointer-events": "none",
"position": "absolute",
"z-index": "99999",
"height": "100%",
"width": "100%",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cover",
"background-position": "content",
"opacity": 0.3
},
"background.useDefault": false,
"background.useFront": true
}

详细说明版


第一步,你还是需要下载 background 这个插件。



第二步,配置解析


我们看官方文档里面,有两个配置是需要说明一下的



  • background.customImages:



    • 是一个数组,默认是用第一张图片做背景图,在分屏的时候第二屏就用的是数组的第二个元素,以此类推

    • 支持 https 协议和本地的 file 协议

      • 因为我有公司机器和自己电脑,所以本地协议不太适用我,但是我之前一直用的是本地协议,并且下面会教大家如何白嫖图床





  • background.style:



    • 作为一个前端,看到上面的内容是不是十分的熟悉,其实这个插件的底层原理就是去改 vscode 的 css,所以你可以想想成一个需求,在一个界面上显示一张图片,css 可以怎么写,背景图就可以是啥样的

    • 如果你看不懂 css 代码,你可以直接复制我上面提供的两种配置,一个全屏的,一个是在右下角固定一小只的



  • 如果你觉得背景图太亮了,有点看不清代码,你可以修改 background.style.opacity这个属性,降低图片的透明度。

  • 发现最新版本支持 background.interval 来轮播背景图了


高清社死图片


OK,其实到这就没啥了,但是到这里和原神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那现在我就教你怎么白嫖米游社的图床,并且获取高清的原神图片



  • 第一步,你需要有一个米游社的账号,当然,玩原神的不能没有吧

  • 第二步,随便找个帖子进行评论回复,如果你怕麻烦别人,可以自己发一贴



    • image-1.png



  • 第三步:新标签页打开



    • image-4.png



  • 到这里,你就能白嫖米游社的图床了,如果你是评论的自己的图片,新标签页打开之后,删除 url 中 ? 后面所有的内容,就可以得到原图 https 的链接了

  • 但是又遇到一个问题,我就是很喜欢米游社的图片,但是图片的分辨率太低了怎么办?



    • 提供两个用 ai 来放大图片的网站

    • waifu2x.udp.jp/

    • bigjpg.com/

    • 把图片放大之后,在用上面白嫖图床的方法就可以了




最后


水一期,求三连 + 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背景图嘛


作者:既见君子
来源:juejin.cn/post/7324143986759303194
收起阅读 »

NestJs: 定时任务+redis实现阅读量功能

抛个砖头 不知道大家用了这么久的掘金,有没有对它文章中的阅读量的实现有过好奇呢? 想象一下,你每次打开一篇文章时,都会有一个数字告诉你多少人已经读过这篇文章。那么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每次有人打开文章,数字就加1,不是很简单吗? ...
继续阅读 »

抛个砖头


不知道大家用了这么久的掘金,有没有对它文章中的阅读量的实现有过好奇呢?


image.png



想象一下,你每次打开一篇文章时,都会有一个数字告诉你多少人已经读过这篇文章。那么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每次有人打开文章,数字就加1,不是很简单吗? 起初我也以为这样,哈哈(和大家站在同一个高度),但(好了,我不说了,继续往下看吧!


引个玉


文章阅读量的统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巧妙的逻辑和高效的技术实现。我们想要得到的阅读量,并非简单的页面刷新次数,而是真正独立阅读过文章的人数。因此,传统的每次页面刷新加1的方法显然不够准确,它忽略了用户的重复访问。


同时,阅读作为一个高频操作,如果每次都直接写入数据库,无疑会给数据库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这就需要我们寻找一种既能准确统计阅读量,又能减轻数据库压力的方法。


Redis,这个高性能的内存数据库,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利用Redis的键值对存储特性,将用户ID和文章ID的组合作为键,设置一个短暂的过期时间,比如15分钟。当用户首次访问文章时,我们在Redis中为这个键设置一个值,表示该用户已经阅读过这篇文章。如果用户在15分钟内再次访问,我们可以直接判断该键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不再增加阅读量,否则进行增加。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准确地统计出真正阅读过文章的人数,而不是简单的页面刷新次数。同时,通过将阅读量先存储在Redis中,我们避免了频繁地写入数据库,从而大大减轻了数据库的压力。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将Redis中的阅读量最终写入数据库。由于数据库的写入操作相对较重,我们不宜频繁进行。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在业务低峰期,比如凌晨2到4点,使用定时任务将Redis中的阅读量批量写入数据库。这样,既保证了阅读量的准确统计,又避免了频繁的数据库写入操作,实现了高效的系统运行。


思路梳理



  1. 😎Redis 助力阅读量统计,方法超好用!✨

  2. 🧐在 Redis 存用户和文章关系,轻松解决多次无效阅读!👏

  3. 💪定时任务来帮忙,Redis 数据写入数据库,不再
    那么接下来就是实现环节


代码层面


项目使用的后端框架为NestJS


配置下redis


一、安装redis plugin


npm install --save redis


二、创建redis模块


image.png


三、初始化连接redis相关配置


@Module({
providers: [
RedisService,
{
provide: 'REDIS_CLIENT',
async useFactory(configService: ConfigService) {
console.log(configService.get('redis_server_host'));
const client = createClient({
socket: {
host: configService.get('redis_server_host'),
port: configService.get('redis_server_port'),
},
database: configService.get('redis_server_db'),
});
await client.connect();
return client;
},
inject: [ConfigService],
},
],
exports: [RedisService],
})

Redis是一个Key-Value型数据库,可以用作数据库,所有的数据以Key-Value的形式存在服务器的内存中,其中Value可以是多种数据结构,如字符串(String)、哈希(hashes)、列表(list)、集合(sets)和有序集合(sorted sets)等类型


在这里会用到字符串和哈希两种。


创建文章表和用户表


我的项目中创建有post.entity和user.entity这两个实体表,并为post文章表添加以下


image.png
这三个字段,在这里我们只拿 阅读量 说事。


访问文章详情接口-阅读量+1


  /**
* @description 增加阅读量
* @param id
* @returns
*/

@Get('xxx/:id')
@RequireLogin()
async frontIncreViews(@Param('id') id: string, @Req() _req: any,) {
console.log('frontFindOne');
return await this.postService.frontIncreViews(+id, _req?.user);
}

前文已经说过,同一个用户多次刷新,如果不做处理,就会产生多次无效的阅读量。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方式,我们需要为其增加一个用户文章id组合而成的标记,并设置在有效时间内不产生多次阅读量。



那么,有的掘友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用户未登录,那么以游客的身份去访问文章就不产生阅读记录了吗?



其实同理!


在我的项目中只是,要求需要用户登录后才能访问,
那么我这就会以 userID_postID_ 来组成标识区分用户和文章罢了。
而如果想以游客身份,我们可以获取用户 IP_postID 这样的组合来做标识即可


接下来说下postService中调用的frontIncreViews方法
直接贴代码:


 const res = await this.redisService.hashGet(`post_${id}`);

if (res.viewCount === undefined) {
const post = await this.postRepository.findOne({ where: { id } });

post.viewCount++;

await this.postRepository.update(id, { viewCount: post.viewCount });

await this.redisService.hashSet(`post_${id}`, {
viewCount: post.viewCount,
likeCount: post.likeCount,
collectCount: post.collectCount,
});
// 在用户访问文章的时候在 redis 存一个 10 分钟过期的标记,有这个标记的时候阅读量不增加
await this.redisService.set(`user_${user.id}_post_${id}`, 1, 10);

return post.viewCount;
} else {
const flag = await this.redisService.get(`user_${user.id}_post_${id}`);
console.log(flag);
if (flag) {
return res.viewCount;
}

await this.redisService.hashSet(`post_${id}`, {
...res,
viewCount: +res.viewCount + 1,
});

await this.redisService.set(`user_${user.id}_post_${id}`, 1, 10);
return +res.viewCount + 1;
}
}


  1. 从Redis获取文章阅读量:


const res = await this.redisService.hashGet(`post_${id}`);

使用Redis的哈希表结构,从键post_${id}中获取文章的信息,其中可能包含阅读量(viewCount)、点赞数(likeCount)和收藏数(collectCount)。

2. 检查Redis中是否存在阅读量:


if (res.viewCount === undefined) {

如果Redis中没有阅读量数据,说明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还没有被初始化。

3. 从数据库中获取文章并增加阅读量:


const post = await this.postRepository.findOne({ where: { id } });
post.viewCount++;
await this.postRepository.update(id, { viewCount: post.viewCount });

从数据库中获取文章,然后增加阅读量,并更新数据库中的文章阅读量。

4. 将更新后的文章信息存回Redis:


await this.redisService.hashSet(`post_${id}`, {
viewCount: post.viewCount,
likeCount: post.likeCount,
collectCount: post.collectCount,
});

将更新后的文章信息(包括新的阅读量、点赞数和收藏数)存回Redis的哈希表中。

5. 设置用户访问标记:


await this.redisService.set(`user_${user.id}_post_${id}`, 1, 10);

在用户访问文章时,在Redis中设置一个带有10分钟过期时间的标记,用于防止在10分钟内重复增加阅读量。

6. 返回阅读量:


return post.viewCount;

返回更新后的阅读量。

7. 如果Redis中存在阅读量:


} else {
const flag = await this.redisService.get(`user_${user.id}_post_${id}`);
console.log(flag);

如果Redis中存在阅读量数据,则检查用户是否已经访问过该文章。

8. 检查用户访问标记:


if (flag) {
return res.viewCount;
}

如果用户已经访问过该文章(标记存在),则直接返回当前阅读量,不增加。

9. 如果用户未访问过文章:


await this.redisService.hashSet(`post_${id}`, {
...res,
viewCount: +res.viewCount + 1,
});
await this.redisService.set(`user_${user.id}_post_${id}`, 1, 10);
return +res.viewCount + 1;

如果用户未访问过该文章,则增加阅读量,并重新设置用户访问标记。然后返回更新后的阅读量。


简而言之,目的是在用户访问文章时,确保文章阅读量只增加一次,即使用户在短时间内多次访问。


NestJS使用定时任务包,实现redis数据同步到数据库中


有的掘友可能疑问,既然已经用redis来做阅读量记录了,为什么还要同步到数据库中,前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提到过了,一旦我们的项目重启, redis 数据就没了,而数据库却有着“数据持久性的优良品质”。不像redis重启后,又是个新生儿。但是它们的互补,又是1+1大于2的那种。


好了,不废话了


一、引入定时任务包 @nestjs/schedule


npm install --save @nestjs/schedule

app.module.ts 引入


image.png


二、创建定时任务模块和服务


nest g module task 
nest g service task

image.png


你可以在同一个服务里面声明多个定时任务方法。在 NestJS 中,使用 @nestjs/schedule 库时,你只需要在服务类中为每个定时任务方法添加 @Cron() 装饰器,并指定相应的 cron 表达式。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如何在同一个服务中声明两个定时任务:


import { Injectable } from '@nestjs/common';
import { Cron, CronExpression } from '@nestjs/schedule';

@Injectable()
export class TasksService {
// 第一个定时任务,每5秒执行一次
@Cron(CronExpression.EVERY_5_SECONDS)
handleEvery5Seconds() {
console.log('Every 5 seconds task executed');
}

// 第二个定时任务,每10秒执行一次
@Cron(CronExpression.EVERY_10_SECONDS)
handleEvery10Seconds() {
console.log('Every 10 seconds task executed');
}
}

三、实现定时任务中同步文章阅读量的任务


更新文章的阅读数据


await this.postService.flushRedisToDB();


  // 查询出 key 对应的值,更新到数据库。 做定时任务的时候加上
async flushRedisToDB() {
const keys = await this.redisService.keys(`post_*`);
console.log(keys);
for (let i = 0; i < keys.length; i++) {
const key = keys[i];

const res = await this.redisService.hashGet(key);

const [, id] = key.split('_');

await this.postRepository.update(
{
id: +id,
},
{
viewCount: +res.viewCount,
},
);
}
}


  1. 从 Redis 获取键


    const keys = await this.redisService.keys(post_*);: 使用 Redis 服务的 keys 方法查询所有以 post_ 开头的键,并将这些键存储在 keys 数组中。
    console.log(keys);: 打印出所有查询到的键。


  2. 遍历 Redis 键


    使用 for 循环遍历所有查询到的键。


  3. 从 Redis 获取哈希值


    const res = await this.redisService.hashGet(key);: 对于每一个键,使用 Redis 服务的 hashGet 方法获取其对应的哈希值,并将结果存储在 res 中。


  4. 解析键以获取 ID


    const [, id] = key.split('_');: 将键字符串按照 _ 分割,并取出第二个元素(索引为 1)作为 id。这假设键的格式是 post_<id>


  5. 更新数据库


    使用 postRepository.update 方法更新数据库中的记录。
    { id: +id, }: 指定要更新的记录的 id+id 是将 id 字符串转换为数字。
    { viewCount: +res.viewCount, }: 指定要更新的字段及其值。这里将 viewCount 字段更新为 Redis 中存储的值,并使用 +res.viewCount 将字符串转换为数字。



等到第二天,哈,数据就同步来了


访问:


gh_db79ec2f6f73_860.jpg

而产生的后台数据:


image.png


抛出问题


如果能看到这里的掘友,若能接下这个问题,说明你已经掌握了吖


问题1:


如何实现一个批量返回redis键值对的方法(这个方法问题2需要用到)


问题2:


用户查询文章列表的时候,如何整理数据后返回文章阅读量呈现给用户查看


作者:糖墨夕
来源:juejin.cn/post/7355554711166271540
收起阅读 »

领导问我:为什么一个点赞功能你做了五天?

公众号:【可乐前端】,每天3分钟学习一个优秀的开源项目,分享web面试与实战知识。 前言 可乐是一名前端切图仔,最近他们团队需要做一个文章社区平台。由于人手不够,前后端部分都是由前端同学来实现,后端部分用的技术栈是 nest.js 。 某一个周一,领导希望做...
继续阅读 »

公众号:【可乐前端】,每天3分钟学习一个优秀的开源项目,分享web面试与实战知识。



前言


可乐是一名前端切图仔,最近他们团队需要做一个文章社区平台。由于人手不够,前后端部分都是由前端同学来实现,后端部分用的技术栈是 nest.js


某一个周一,领导希望做一个给文章点赞的功能,在文章列表页与文章详情页需要看到该文章的点赞总数,以及当前登录的用户有没有对该文章点赞,即用户与文章的点赞关系。


交代完之后,领导就去出差了。等领导回来时已是周五,他问可乐:这期的需求进展如何?


可乐回答:点赞的需求我做完了,其他的还没开始。


领导生气的说:为什么点赞这样的一个小功能你做了五天才做完???


可乐回答:领导息怒。。请听我细细道来


往期文章


仓库地址



初步设计


对于上面的这个需求,我们提炼出来有三点最为重要的功能:



  1. 获取点赞总数

  2. 获取用户的点赞关系

  3. 点赞/取消点赞


所以这里容易想到的是在文章表中冗余一个点赞数量字段 likes ,查询文章的时候一起把点赞总数带出来。


idcontentlikes
1文章A10
2文章B20

然后建一张 article_lile_relation 表,建立文章点赞与用户之间的关联关系。


idarticle_iduser_idvalue
1100120011
2100120020

上面的数据就表明了 id2001 的用户点赞了 id1001 的文章; id2002 的用户对 id1001 的文章取消了点赞。


这是对于这种关联关系需求最容易想到的、也是成本不高的解决方案,但在仔细思考了一番之后,我放弃了这种方案。原因如下:



  1. 由于首页文章流中也需要展示用户的点赞关系,这里获取点赞关系需要根据当前文章 id 、用户 id 去联表查询,会增加数据库的查询压力。

  2. 有关于点赞的信息存放在两张表中,需要维护两张表的数据一致性。

  3. 后续可能会出现对摸鱼帖子点赞、对用户点赞、对评论点赞等需求,这样的设计方案显然拓展性不强,后续再做别的点赞需求时可能会出现大量的重复代码。


基于上面的考虑,准备设计一个通用的点赞模块,以拓展后续各种业务的点赞需求。


表设计


首先来一张通用的点赞表, DDL 语句如下:


CREATE TABLE `like_records` (
`id` 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user_id` int(11) DEFAULT NULL,
`target_id` int(11) DEFAULT NULL,
`type` int(4) DEFAULT NULL,
`created_time` timestamp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updated_time` timestamp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value` int(4) DEFAULT '0',
PRIMARY KEY (`id`),
KEY `like_records_target_id_IDX` (`target_id`,`user_id`,`type`) USING BTREE,
KEY `like_records_user_id_IDX` (`user_id`,`target_id`,`type`) USING BTREE
) ENGINE=InnoDB AUTO_INCREMENT=3 DEFAULT CHARSET=utf8mb4;

解释一下上面各个字段的含义:



  • id :点赞记录的主键 id

  • user_id :点赞用户的 id

  • target_id :被点赞的文章 id

  • type :点赞类型:可能有文章、帖子、评论等

  • value :是否点赞, 1 点赞, 0 取消点赞

  • created_time :创建时间

  • updated_time :更新时间


前置知识


在设计好数据表之后,再来捋清楚这个业务的一些特定属性与具体实现方式:



  1. 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个相对来说读比写多的需求,比如你看了 10 篇掘金的文章,可能只会对 1 篇文章点赞

  2. 应该设计一个通用的点赞模块,以供后续各种点赞需求的接入

  3. 点赞数量与点赞关系需要频繁地获取,所以需要读缓存而不是读数据库

  4. 写入数据库与同步缓存需考虑数据一致性


所以可乐针对这样的业务特性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一些前置知识是他所欠缺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mysql事务


mysql 的事务是指一系列的数据库操作,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成功执行,要么全部失败回滚。事务是用来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一致性和持久性的机制之一。


mysql 中,事务具有以下四个特性,通常缩写为 ACID



  1. 原子性: 事务是原子性的,这意味着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执行,要么全部失败回滚。

  2. 一致性: 事务执行后,数据库从一个一致的状态转换到另一个一致的状态。这意味着事务执行后,数据库中的数据必须满足所有的约束、触发器和规则,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3. 隔离性: 隔离性指的是多个事务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即使有多个事务同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它们之间也不会相互影响,每个事务都感觉到自己在独立地操作数据库。 mysql 通过不同的隔离级别(如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和串行化)来控制事务之间的隔离程度。

  4. 持久性: 持久性指的是一旦事务被提交,对数据库的改变将永久保存,即使系统崩溃也不会丢失。 mysql 通过将事务的提交写入日志文件来保证持久性,以便在系统崩溃后能够恢复数据。


这里以商品下单创建订单并扣除库存为例,演示一下 nest+typeorm 中的事务如何使用:


import { Injectable } from '@nestjs/common';
import { InjectEntityManager } from '@nestjs/typeorm';
import { EntityManager } from 'typeorm';
import { Order } from './order.entity';
import { Product } from './product.entity';

@Injectable()
export class OrderService {
constructor(
@InjectEntityManager()
private readonly entityManager: EntityManager,
) {}

async createOrderAndDeductStock(productId: number, quantity: number): Promise<Order> {
return await this.entityManager.transaction(async transactionalEntityManager => {
// 查找产品并检查库存是否充足
const product = await transactionalEntityManager.findOne(Product, productId);
if (!product || product.stock < quantity) {
throw new Error('Product not found or insufficient stock');
}

// 创建订单
const order = new Order();
order.productId = productId;
order.quantity = quantity;
await transactionalEntityManager.save(order);

// 扣除库存
product.stock -= quantity;
await transactionalEntityManager.save(product);

return order;
});
}
}


this.entityManager.transaction 创建了一个事务,在异步函数中,如果发生错误, typeorm 会自动回滚事务;如果没有发生错误,typeorm 会自动提交事务。


在这个实例中,尝试获取库存并创建订单和减库存,如果任何一个地方出错异常抛出,则事务就会回滚,这样就保证了多表间数据的一致性。


分布式锁



分布式锁是一种用于在分布式系统中协调多个节点并保护共享资源的机制。在分布式系统中,由于涉及多个节点并发访问共享资源,因此需要一种机制来确保在任何给定时间只有一个节点能够访问或修改共享资源,以防止数据不一致或竞争条件的发生。



对于同一个用户对同一篇文章频繁的点赞/取消点赞请求,可以加分布式锁的机制,来规避一些问题:



  1. 防止竞态条件: 点赞/取消点赞操作涉及到查询数据库、更新数据库和更新缓存等多个步骤,如果不加锁,可能会导致竞态条件,造成数据不一致或错误的结果。

  2. 保证操作的原子性: 使用分布式锁可以确保点赞/取消点赞操作的原子性,即在同一时间同一用户只有一个请求能够执行操作,从而避免操作被中断或不完整的情况发生。

  3. 控制并发访问: 加锁可以有效地控制并发访问,限制了频繁点击发送请求的数量,从而减少系统负载和提高系统稳定性。


redis 中实现分布式锁通常使用的是基于 SETNX 命令和 EXPIRE 命令的方式:



  1. 使用 SETNX 命令尝试将 lockKey 设置为 lockValue ,如果 lockKey 不存在,则设置成功并返回 1;如果 lockKey 已经存在,则设置失败并返回 0

  2. 如果 SETNX 成功,说明当前客户端获得了锁,可以执行相应的操作;如果 SETNX 失败,则说明锁已经被其他客户端占用,当前客户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后重新尝试获取锁。

  3. 为了避免锁被永久占用,可以使用 EXPIRE 命令为锁设置一个过期时间,确保即使获取锁的客户端在执行操作时发生故障,锁也会在一定时间后自动释放。


  async getLock(key: string) {
const res = await this.redis.setnx(key, 'lock');
if (res) {
// 10秒锁过期
await this.redis.expire(key, 10);
}
return res;
}

async unLock(key: string) {
return this.del(key);
}

redis中的set结构


redis 中的 set 是一种无序集合,用于存储多个不重复的字符串值,set 中的每个成员都是唯一的。


我们存储点赞关系的时候,需要用到 redis 中的 set 结构,存储的 keyvalue 如下:


article_1001:[uid1,uid2,uid3]


这就表示文章 id1001 的文章,有用户 iduid1uid2uid3 这三个用户点赞了。


常用的 set 结构操作命令包括:



  • SADD key member [member ...]: 将一个或多个成员加入到集合中。

  • SMEMBERS key: 返回集合中的所有成员。

  • SISMEMBER key member: 检查成员是否是集合的成员。

  • SCARD key: 返回集合元素的数量。

  • SREM key member [member ...]: 移除集合中一个或多个成员。

  • SPOP key [count]: 随机移除并返回集合中的一个或多个元素。

  • SRANDMEMBER key [count]: 随机返回集合中的一个或多个元素,不会从集合中移除元素。

  • SUNION key [key ...]: 返回给定所有集合的并集。

  • SINTER key [key ...]: 返回给定所有集合的交集。

  • SDIFF key [key ...]: 返回给定所有集合的差集。


下面举几个点赞场景的例子



  1. 当用户 iduid1 给文章 id1001 的文章点赞时:sadd 1001 uid1

  2. 当用户 iduid1 给文章 id1001 的文章取消点赞时:srem 1001 uid1

  3. 当需要获取文章 id1001 的点赞数量时:scard 1001


redis事务


redis 中,事务是一组命令的有序序列,这些命令在执行时会被当做一个单独的操作来执行。即事务中的所有命令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执行失败,不存在部分执行的情况。


以下是 redis 事务的主要命令:



  1. MULTI: 开启事务,在执行 MULTI 命令后,后续输入多个命令来组成一个事务。

  2. EXEC: 执行事务,在执行 EXEC 命令时,redis 会执行客户端输入的所有事务命令,如果事务中的所有命令都执行成功,则事务执行成功,返回事务中所有命令的执行结果;如果事务中的某个命令执行失败,则事务执行失败,返回空。

  3. DISCARD: 取消事务,在执行 DISCARD 命令时,redis 会取消当前事务中的所有命令,事务中的命令不会被执行。

  4. WATCH: 监视键,在执行 WATCH 命令时,redis 会监听一个或多个键,如果在执行事务期间任何被监视的键被修改,事务将会被打断。


比如说下面的代码给集合增加元素,并更新集合的过期时间,可以如下使用 redis 的事务去执行它:


  const pipeline = this.redisService.multi();
const setKey = this.getSetKey(targetId, type);
if (value === ELike.LIKE) {
pipeline.sadd(setKey, userId);
} else {
pipeline.srem(setKey, userId);
}
pipeline.expire(setKey, this.ttl);
await pipeline.exec();

流程图设计


在了解完这些前置知识之后,可乐开始画一些实现的流程图。


首先是点赞/取消点赞接口的流程图:


image.png


简单解释下上面的流程图:



  1. 先尝试获取锁,获取不到的时候等待重试,保证接口与数据的时序一致。

  2. 判断这个点赞关系是否已存在,比如说用户对这篇文章已经点过赞,其实又来了一个对此篇文章点赞的请求,直接返回失败

  3. 开启 mysql 的事务,去更新点赞信息表,同时尝试去更新缓存,在缓存更新的过程中,会有3次的失败重试机会,如果缓存更新都失败,则回滚mysql事务;整体更新失败

  4. mysql 更新成功,缓存也更新成功,则整个操作都成功


然后是获取点赞数量和点赞关系的接口


image.png


简单解释下上面的流程图:



  1. 首先判断当前文章 id 对应的点赞关系是否在 redis 中存在,如果存在,则直接从缓存中读取并返回

  2. 如果不存在,此时加锁,准备读取数据库并更新 redis ,这里加锁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大量的请求一下子打到数据库中。

  3. 由于加锁的时候,可能很多接口已经在等待,所以在锁释放的时候,再加多一次从 redis 中获取的操作,此时 redis 中已经有值,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读取。


代码实现


在所有的设计完毕之后,可以做最后的代码实现了。分别来实现点赞操作与点赞数量接口。这里主要关注 service 层的实现即可。


点赞/取消点赞接口


  async toggleLike(params: {
userId: number;
targetId: number;
type: ELikeType;
value: ELike;
}
) {
const { userId, targetId, type, value } = params;
const LOCK_KEY = `${userId}::${targetId}::${type}::toggleLikeLock`;
const canGetLock = await this.redisService.getLock(LOCK_KEY);
if (!canGetLock) {
console.log('获取锁失败');
await wait();
return this.toggleLike(params);
}
const record = await this.likeRepository.findOne({
where: { userId, targetId, type },
});
if (record && record.value === value) {
await this.redisService.unLock(LOCK_KEY);
throw Error('不可重复操作');
}

await this.entityManager.transaction(async (transactionalEntityManager) => {
if (!record) {
const likeEntity = new LikeEntity();
likeEntity.targetId = targetId;
likeEntity.type = type;
likeEntity.userId = userId;
likeEntity.value = value;
await transactionalEntityManager.save(likeEntity);
} else {
const id = record.id;
await transactionalEntityManager.update(LikeEntity, { id }, { value });
}
const isSuccess = await this.tryToFreshCache(params);

if (!isSuccess) {
await this.redisService.unLock(LOCK_KEY);
throw Error('操作失败');
}
});
await this.redisService.unLock(LOCK_KEY);
return true;
}

private async tryToFreshCache(
params: {
userId: number;
targetId: number;
type: ELikeType;
value: ELike;
},
retry = 3,
) {
if (retry === 0) {
return false;
}
const { targetId, type, value, userId } = params;
try {
const pipeline = this.redisService.multi();
const setKey = this.getSetKey(targetId, type);
if (value === ELike.LIKE) {
pipeline.sadd(setKey, userId);
} else {
pipeline.srem(setKey, userId);
}
pipeline.expire(setKey, this.ttl);
await pipeline.exec();
return true;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tryToFreshCache error', error);
await wait();
return this.tryToFreshCache(params, retry - 1);
}
}


可以参照流程图来看这部分实现代码,基本实现就是使用 mysql 事务去更新点赞信息表,然后去更新 redis 中的点赞信息,如果更新失败则回滚事务,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获取点赞数量、点赞关系接口


  async getLikes(params: {
targetId: number;
type: ELikeType;
userId: number;
}
) {
const { targetId, type, userId } = params;
const setKey = this.getSetKey(targetId, type);
const cacheExsit = await this.redisService.exist(setKey);
if (!cacheExsit) {
await this.getLikeFromDbAndSetCache(params);
}
const count = await this.redisService.getSetLength(setKey);
const isLike = await this.redisService.isMemberOfSet(setKey, userId);
return { count, isLike };
}

private async getLikeFromDbAndSetCache(params: {
targetId: number;
type: ELikeType;
userId: number;
}
) {
const { targetId, type, userId } = params;
const LOCK_KEY = `${targetId}::${type}::getLikesLock`;
const canGetLock = await this.redisService.getLock(LOCK_KEY);
if (!canGetLock) {
console.log('获取锁失败');
await wait();
return this.getLikeFromDbAndSetCache(params);
}
const setKey = this.getSetKey(targetId, type);
const cacheExsit = await this.redisService.exist(setKey);
if (cacheExsit) {
await this.redisService.unLock(LOCK_KEY);
return true;
}
const data = await this.likeRepository.find({
where: {
targetId,
userId,
type,
value: ELike.LIKE,
},
select: ['userId'],
});
if (data.length !== 0) {
await this.redisService.setAdd(
setKey,
data.map((item) => item.userId),
this.ttl,
);
}
await this.redisService.unLock(LOCK_KEY);
return true;
}

由于读操作相当频繁,所以这里应当多使用缓存,少查询数据库。读点赞信息时,先查 redis 中有没有,如果没有,则从 mysql 同步到 redis 中,同步的过程中也使用到了分布式锁,防止一开始没缓存时请求大量打到 mysql


同时,如果所有文章的点赞信息都同时存在 redis 中,那 redis 的存储压力会比较大,所以这里会给相关的 key 设置一个过期时间。当用户重新操作点赞时,会更新这个过期时间。保障缓存的数据都是相对热点的数据。


通过组装数据,获取点赞信息的返回数据结构如下:


image.png


返回一个 map ,其中 key 文章 idvalue 里面是该文章的点赞数量以及当前用户是否点赞了这篇文章。


前端实现


文章流列表发生变化的时候,可以监听列表的变化,然后去获取点赞的信息:


useEffect(() => {
if (!article.list) {
return;
}
const shouldGetLikeIds = article.list
.filter((item: any) => !item.likeInfo)
.map((item: any) => item.id);
if (shouldGetLikeIds.length === 0) {
return;
}
console.log("shouldGetLikeIds", shouldGetLikeIds);
getLikes({
targetIds: shouldGetLikeIds,
type: 1,
}).then((res) => {
const map = res.data;
const newList = [...article.list];
for (let i = 0; i < newList.length; i++) {
if (!newList[i].likeInfo && map[newList[i].id]) {
newList[i].likeInfo = map[newList[i].id];
}
}
const newArticle = { ...article };
newArticle.list = newList;
setArticle(newArticle);
});
}, [article]);

image.png


点赞操作的时候前端也需要加锁,接口执行完毕了再把锁释放。


   <Space
onClick={(e) => {
e.stopPropagation();
if (lockMap.current?.[item.id]) {
return;
}
lockMap.current[item.id] = true;
const oldValue = item.likeInfo.isLike;
const newValue = !oldValue;
const updateValue = (value: any) => {
const newArticle = { ...article };
const newList = [...newArticle.list];
const current = newList.find(
(_) => _.id === item.id
);
current.likeInfo.isLike = value;
if (value) {
current.likeInfo.count++;
} else {
current.likeInfo.count--;
}
setArticle(newArticle);
};
updateValue(newValue);
toggleLike({
targetId: item.id,
value: Number(newValue),
type: 1,
})
.catch(() => {
updateValue(oldValue);
})
.finally(() => {
lockMap.current[item.id] = false;
});
}}
>
<LikeOutlined
style={
item.likeInfo.isLike ? { color: "#1677ff" } : {}
}
/>

{item.likeInfo.count}
</Space>

Kapture 2024-03-23 at 22.49.08.gif


解释


可乐:从需求分析考虑、然后研究网上的方案并学习前置知识,再是一些环境的安装,最后才是前后端代码的实现,领导,我这花了五天不过份吧。


领导(十分无语):我们平台本来就没几个用户、没几篇文章,本来就是一张关联表就能解决的问题,你又搞什么分布式锁又搞什么缓存,还花了那么多天时间。我不管啊,剩下没做的需求你得正常把它正常做完上线,今天周五,周末你也别休息了,过来加班吧。


最后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如果你觉得有意思的话,点点关注点点赞吧~


作者:可乐鸡翅kele
来源:juejin.cn/post/7349437605858066443
收起阅读 »

昨天晚上,RPC 线程池被打满了,原因哭笑不得

大家好,我是五阳。 1. 故障背景 昨天晚上,我刚到家里打开公司群,就看见群里有人讨论:线上环境出现大量RPC请求报错,异常原因:被线程池拒绝。虽然异常量很大,但是异常服务非核心服务,属于系统旁路,服务于数据核对任务,即使有大量异常,也没有实际的影响。 原来有...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五阳。


1. 故障背景


昨天晚上,我刚到家里打开公司群,就看见群里有人讨论:线上环境出现大量RPC请求报错,异常原因:被线程池拒绝。虽然异常量很大,但是异常服务非核心服务,属于系统旁路,服务于数据核对任务,即使有大量异常,也没有实际的影响。


原来有人在线上刷数据,产生了大量 binlog,数据核对任务的请求量大幅上涨,导致线程池被打满。因为并非我负责的工作内容,也不熟悉这部分业务,所以没有特别留意。


第二天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疑点很多,推导过程过于简单,证据链不足,最终结论不扎实,问题根源也许另有原因。


1.1 疑点



  1. 请求量大幅上涨, 上涨前后请求量是多少?

  2. 线程池被打满, 线程池初始值和最大值是多少,线程池队列长度是多少?

  3. 线程池拒绝策略是什么

  4. 影响了哪些接口,这些接口的耗时波动情况?

  5. 服务的 CPU 负载和 GC情况如何?

  6. 线程池被打满的原因仅仅是请求量大幅上涨吗?


带着以上的几点疑问,第二天一到公司,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各种监控大盘,开始排查问题,最后还真叫我揪出问题根源了。


因为公司的监控系统有水印,所以我只能陈述结论,不能截图了。


2. 排查过程


2.1 请求量的波动情况



  • 单机 RPC的 QPS从 300/s 涨到了 450/s。

  • Kafka 消息 QPS 50/s 无 明显波动。

  • 无其他请求入口和 无定时任务。


这也能叫请求量大幅上涨,请求量增加 150/s 能打爆线程池?就这么糊弄老板…… ,由此我坚定了判断:故障另有根因


2.2 RPC 线程池配置和监控


线上的端口并没有全部被打爆,仅有 1 个 RPC 端口 8001 被打爆。所以我特地查看了8001 的线程池配置。



  • 初始线程数 10

  • 最大线程数 1024(数量过大,配置的有点随意了)

  • 队列长度 0

  • 拒绝策略是抛出异常立即拒绝。

  • 在 20:11到 20:13 分,线程从初始线程数10,直线涨到了1024 。


2.3 思考


QPS 450次/秒 需要 1024 个线程处理吗?按照我的经验来看,只要接口的耗时在 100ms 以内,不可能需要如此多的线程,太蹊跷了。


2.4 接口耗时波动情况



  • 接口 平均耗时从 5.7 ms,增加到 17000毫秒。


接口耗时大幅增加。后来和他们沟通,他们当时也看了接口耗时监控。他们认为之所以平均耗时这么高,是因为RPC 请求在排队,增加了处理耗时,所以监控平均耗时大幅增长。


这是他们的误区,错误的地方有两个。



  1. 此RPC接口线程池的队列长度为 0,拒绝策略是抛出异常。当没有可用线程,请求会即被拒绝,请求不会排队,所以无排队等待时间。

  2. 公司的监控系统分服务端监控和调用端监控,服务端的耗时监控不包含 处理连接的时间,不包含 RPC线程池排队的时间。仅仅是 RPC 线程池实际处理请求的耗时。 RPC 调用端的监控包含 RPC 网络耗时、连接耗时、排队耗时、处理业务逻辑耗时、服务端GC 耗时等等。


他们误认为耗时大幅增加是因为请求在排队,因此忽略了至关重要的这条线索:接口实际处理阶段的性能严重恶化,吞吐量大幅降低,所以线程池大幅增长,直至被打满。


接下来我开始分析,接口性能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CPU 被打满?导致请求接口性能恶化?

  • 频繁GC ,导致接口性能差?

  • 调用下游 RPC 接口耗时大幅增加 ?

  • 调用 SQL,耗时大幅增加?

  • 调用 Redis,耗时大幅增加

  • 其他外部调用耗时大幅增加?


2.5 其他耗时监控情况


我快速的排查了所有可能的外部调用耗时均没有明显波动。也查看了机器的负载情况,cpu和网络负载 均不高,显然故障的根源不在以上方向



  • CPU 负载极低。在故障期间,cpu.busy 负载在 15%,还不到午高峰,显然根源不是CPU 负载高。

  • gc 情况良好。无 FullGC,youngGC 1 分钟 2 次(younggc 频繁,会导致 cpu 负载高,会使接口性能恶化)

  • 下游 RPC 接口耗时无明显波动。我查看了服务调用 RPC 接口的耗时监控,所有的接口耗时无明显波动。

  • SQL 调用耗时无明显波动。

  • 调用 Redis 耗时无明显波动。

  • 其他下游系统调用无明显波动。(如 Tair、ES 等)


2.6 开始研究代码


为什么我一开始不看代码,因为这块内容不是我负责的内容,我不熟悉代码。


直至打开代码看了一眼,恶心死我了。代码非常复杂,分支非常多,嵌套层次非常深,方法又臭又长,堪称代码屎山的珠穆朗玛峰,多看一眼就能吐。接口的内部分支将近 10 个,每个分支方法都是一大坨代码。


这个接口是上游 BCP 核对系统定义的 SPI接口,属于聚合接口,并非单一职责的接口。看了 10 分钟以后,还是找不到问题根源。因此我换了问题排查方向,我开始排查异常 Trace。


2.7 从异常 Trace 发现了关键线索


我所在公司的基建能力还是很强大的。系统的异常 Trace 中标注了各个阶段的处理耗时,包括所有外部接口的耗时。如SQL、 RPC、 Redis等。


我发现确实是内部代码处理的问题,因为 trace 显示,在两个 SQL 请求中间,系统停顿长达 1 秒多。不知道系统在这 1 秒执行哪些内容。我查看了这两个接口的耗时,监控显示:SQL 执行很快,应该不是SQL 的问题


机器也没有发生 FullGC,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前面提到,故障接口是一个聚合接口,我不清楚具体哪个分支出现了问题,但是异常 Trace 中指明了具体的分支。


我开始排查具体的分支方法……, 然而捏着鼻子扒拉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原因……


2.8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坨屎山代码看得我实在恶心,我静静地冥想了 1 分钟才缓过劲。



  • 没有外部调用的情况下,阻塞线程的可能性有哪些?

  • 有没有加锁? Synchiozed 关键字?


于是我按着关键字搜索Synchiozed关键词,一无所获,代码中基本没有加锁的地方。


马上中午了,肚子很饿,就当我要放弃的时候。随手扒拉了一下,在类的属性声明里,看到了 Guava限流器。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


private static final RateLimiter RATE_LIMITER = RateLimiter.create(10, 20, TimeUnit.SECONDS);

限流器:1 分钟 10次调用。


于是立即查看限流器的使用场景,和异常 Trace 阻塞的地方完全一致。


嘴角出现一丝很容易察觉到的微笑。


image.png


破案了,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3. 问题结论


Guava 限流器的阈值过低,每秒最大请求量只有10次。当并发量超过这个阈值时,大量线程被阻塞,RPC线程池不断增加新线程来处理新的请求,直到达到最大线程数。线程池达到最大容量后,无法再接收新的请求,导致大量的后续请求被线程池拒绝。


于是我开始建群、摇人。把相关的同学,还有老板们,拉进了群里。把相关截图和结论发到了群里。


由于不是紧急问题,所以我开开心心的去吃午饭了。后面的事就是他们优化代码了。


4. 思考总结


4.1 八股文不是完全无用,有些八股文是有用的


有人质疑面试为什么要问八股文? 也许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八股文是没有用的,然而在排查问题时,多知道一些八股文是有助于排查问题的。


例如要明白线程池的原理、要明白 RPC 的请求处理过程、要知道影响接口耗时的可能性有哪些,这样才能带着疑问去追踪线索。


4.2 可靠好用的监控系统,能提高排查效率


这个问题排查花了我 1.5 小时,大部分时间是在扒拉代码,实际查看监控只用了半小时。如果没有全面、好用的监控,线上出了问题真的很难快速定位根源。


此外应该熟悉公司的监控系统。他们因为不清楚公司监控系统,误认为接口监控耗时包含了线程池排队时间,忽略了 接口性能恶化 这个关键结论,所以得出错误结论。


4.2 排查问题时,要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线索,确保证据链完整,逻辑通顺。


故障发生后第一时间应该是止损,其次才是排查问题。


出现故障后,故障制造者的心理往往处于慌乱状态,逻辑性较差,会倾向于为自己开脱责任。这次故障后,他们给定的结论就是:因为请求量大幅上涨,所以线程池被打满。 这个结论逻辑不通。没有推导过程,跳过了很多推导环节,所以得出错误结论,掩盖了问题的根源~


其他人作为局外人,逻辑性会更强,可以保持冷静状态,这是老板们的价值所在,他们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在回答问题、质疑、继续排查的循环中,不断逼近事情的真相。


最终一定要重视证据链条的完整。别放过任何线索。


出现问题不要慌张,也不要吃瓜嗑瓜子。行动起来,此时是专属你的柯南时刻


我是五阳,关注我,追踪更多我在大厂的工作经历和大型翻车现场。


image.png


作者:五阳
来源:juejin.cn/post/7409181068597313573
收起阅读 »

别再混淆了!一文带你搞懂@Valid和@Validated的区别

上篇文章我们简单介绍和使用了一下Springboot的参数校验,同时也用到了 @Valid 注解和 @Validated 注解,那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区别先总结一下它们的区别:来源@Validated :是S...
继续阅读 »

上篇文章我们简单介绍和使用了一下Springboot的参数校验,同时也用到了 @Valid 注解和 @Validated 注解,那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区别

先总结一下它们的区别:

  1. 来源

    • @Validated :是Spring框架特有的注解,属于Spring的一部分,也是JSR 303的一个变种。它提供了一些 @Valid 所没有的额外功能,比如分组验证。
    • @Valid:Java EE提供的标准注解,它是JSR 303规范的一部分,主要用于Hibernate Validation等场景。
  2. 注解位置

    • @Validated : 用在类、方法和方法参数上,但不能用于成员属性。
    • @Valid:可以用在方法、构造函数、方法参数和成员属性上。
  3. 分组

    • @Validated :支持分组验证,可以更细致地控制验证过程。此外,由于它是Spring专有的,因此可以更好地与Spring的其他功能(如Spring的依赖注入)集成。
    • @Valid:主要支持标准的Bean验证功能,不支持分组验证。
  4. 嵌套验证

    • @Validated :不支持嵌套验证。
    • @Valid:支持嵌套验证,可以嵌套验证对象内部的属性。

这些理论性的东西没什么好说的,记住就行。我们主要看分组嵌套验证是什么,它们怎么用。

实操阶段

话不多说,通过代码来看一下分组嵌套验证

为了提示友好,修改一下全局异常处理类:

@RestControllerAdvice
public class GlobalExceptionHandler {

/**
* 参数校检异常
* @param e
* @return
*/

@ExceptionHandler(value = MethodArgumentNotValidException.class)
public ResponseResult handle(MethodArgumentNotValidException e) {
BindingResult bindingResult = e.getBindingResult();

StringJoiner joiner = new StringJoiner(";");

for (ObjectError error : bindingResult.getAllErrors()) {
String code = error.getCode();
String[] codes = error.getCodes();

String property = codes[1];
property = property.replace(code ,"").replaceFirst(".","");

String defaultMessage = error.getDefaultMessage();
joiner.add(property+defaultMessage);
}
return handleException(joiner.toString());
}

private ResponseResult handleException(String msg) {
ResponseResult result = new ResponseResult<>();
result.setMessage(msg);
result.setCode(500);
return result;
}
}

分组校验

分组验证是为了在不同的验证场景下能够对对象的属性进行灵活地验证,从而提高验证的精细度和适用性。一般我们在对同一个对象进行保存或修改时,会使用同一个类作为入参。那么在创建时,就不需要校验id,更新时则需要校验用户id,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分组校验了。

对于定义分组有两点要特别注意

  1. 定义分组必须使用接口。
  2. 要校验字段上必须加上分组,分组只对指定分组生效,不加分组不校验。

有这样一个需求,在创建用户时校验用户名,修改用户时校验用户id。下面对我们对这个需求进行一个简单的实现。

  1. 创建分组

CreationGr0up 用于创建时指定的分组:

public interface CreationGr0up {
}

UpdateGr0up 用于更新时指定的分组:

public interface UpdateGr0up {
}
  1. 创建用户类

创建一个UserBean用户类,分别校验 username 字段不能为空和id字段必须大于0,然后加上CreationGr0up和 UpdateGr0up 分组。

/**
* @author 公众号-索码理(suncodernote)
*/

@Data
public class UserBean {

@NotEmpty( groups = {CreationGr0up.class})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Min(value = 18)
private Integer age;

@Email(message = "邮箱格式不正确")
private String email;

@Min(value = 1 ,groups = {UpdateGr0up.class})
private Long id;
}
  1. 创建接口

ValidationController 中新建两个接口 updateUser 和 createUser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validation")
public class ValidationController {

@GetMapping("updateUser")
public UserBean updateUser(@Validated({UpdateGr0up.class}) UserBean userBean){
return userBean;
}

@GetMapping("createUser")
public UserBean createUser(@Validated({CreationGr0up.class}) UserBean userBean){
return userBean;
}
}
  1. 测试

先对 createUser接口进行测试,我们将id的值设置为0,也就是不满足id必须大于0的条件,同样 username 不传值,即不满足 username 不能为空的条件。  通过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虽然id没有满足条件,但是并没有提示,只提示了username不能为空。

再对 updateUser接口进行测试,条件和测试 createUser接口的条件一样,再看测试结果,和 createUser接口测试结果完全相反,只提示了id最小不能小于1。 

至此,分组功能就演示完毕了。

嵌套校验

介绍嵌套校验之前先看一下两个概念:

  1. 嵌套校验(Nested Validation) 指的是在验证对象时,对对象内部包含的其他对象进行递归验证的过程。当一个对象中包含另一个对象作为属性,并且需要对这个被包含的对象也进行验证时,就需要进行嵌套校验。
  2. 嵌套属性指的是在一个对象中包含另一个对象作为其属性的情况。换句话说,当一个对象的属性本身又是一个对象,那么这些被包含的对象就可以称为嵌套属性

有这样一个需求,在保存用户时,用户地址必须要填写。下面来简单看下示例:

  1. 创建地址类 AddressBean

AddressBean 设置 countrycity两个属性为必填项。

@Data
public class AddressBean {

@NotBlank
private String country;

@NotBlank
private String city;
}
  1. 修改用户类,将AddressBean作为用户类的一个嵌套属性

特别提示:想要嵌套校验生效,必须在嵌套属性上加 @Valid 注解。

@Data
public class UserBean {

@NotEmpty(groups = {CreationGr0up.class})
private String username;

@Min(value = 18)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email;

@Min(value = 1 ,groups = {UpdateGr0up.class})
private Long id;

//嵌套验证必须要加上@Valid
@Valid
@NotNull
private AddressBean address;
}
  1. 创建一个嵌套校验测试接口
@PostMapping("nestValid")
public UserBean nestValid(@Validated @RequestBody UserBean userBean){
System.out.println(userBean);
return userBean;
}
  1. 测试

我们在传参时,只传 country字段,通过响应结果可以看到提示了city 字段不能为空。 响应结果

可以看到使用了 @Valid 注解来对 Address 对象进行验证,这会触发对其中的 Address 对象的验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嵌套属性内部的对象也能够参与到整体对象的验证过程中,从而提高验证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总结

本文介绍了@Valid注解和@Validated注解的不同,同时也进一步介绍了Springboot 参数校验的使用。不管是 JSR-303JSR-380又或是 Hibernate Validator ,它们提供的参数校验注解都是有限的,实际工作中这些注解可能是不够用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定义参数校验了。下篇文章将介绍一下如何自定义一个参数校验器。


作者:索码理
来源:juejin.cn/post/7344958089429434406
收起阅读 »

Jenkins:运维早搞定了,但我就是想偷学点前端CI/CD!

前言:运维已就绪,但好奇心作祟背景故事: 虽然前端开发人员平时可能不会直接操控Jenkins,运维团队已经把这一切搞得井井有条。然而,你的好奇心驱使你想要深入了解这些自动化的流程。本文将带你一探究竟,看看Jenkins如何在前端项目中发挥作用。目标介绍: 了解...
继续阅读 »

前言:运维已就绪,但好奇心作祟

  • 背景故事: 虽然前端开发人员平时可能不会直接操控Jenkins,运维团队已经把这一切搞得井井有条。然而,你的好奇心驱使你想要深入了解这些自动化的流程。本文将带你一探究竟,看看Jenkins如何在前端项目中发挥作用。
  • 目标介绍: 了解Jenkins如何实现从代码提交到自动部署的全过程,并学习如何配置和优化这一流程。

Jenkins基础与部署流程

1. Jenkins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Jenkins简介: Jenkins是一个开源的自动化服务器,用于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它能够自动化各种开发任务,提高开发效率和软件质量。
  • 核心功能: Jenkins可以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任务,帮助开发团队实现快速、高效的开发流程。

2. 自动化部署流程详解

  • 流程概述: 本文将重点介绍前端自动化部署的完整流程,包括代码提交、构建、打包、部署等步骤。具体流程如下:

    1. 代码提交

      • 开发人员通过 git push 将代码提交到远程仓库。
    2. 触发Jenkins自动构建

      • Jenkins配置为在代码提交时自动触发构建任务。
    3. 拉取代码仓库代码

      • Jenkins从仓库拉取最新代码。
    4. 构建打包

      • Jenkins运行构建命令(如 npm run build),将源代码编译成可部署版本。
    5. 生成dist文件

      • 构建生成 dist 文件夹,包含打包后的静态资源。
    6. 压缩dist文件

      • 使用压缩工具(如 tar  zip)将 dist 文件夹压缩成 dist.tar  dist.zip
    7. 迁移到指定环境目录下

      • 将压缩包迁移到目标环境目录(如 /var/www/project/)。
    8. 删除旧dist文件

      • 删除目标环境目录下旧的 dist 文件,以确保保留最新版本。
    9. 解压迁移过来的dist.tar

      • 在目标环境目录下解压新的 dist.tar 文件。
    10. 删除dist.tar

      • 解压后删除压缩包,节省存储空间。
    11. 部署成功

      • 自动化流程完成,新的前端版本已经成功部署。

准备工作

服务器配置

  • 操作系统: CentOS7.9
  • CPU: 2核
  • 内存: 2GB
  • 系统盘: SSD云硬盘 40GB

项目 fork的大佬的开源项目soybean-admin

话不多说干就完了!!!


安装git

yum install -y git

查看是否安装成功

git --version

image.png 生成秘钥

ssh-keygen -t rsa -b 4096 -C "your_email@example.com"

查看公钥

cat ~/.ssh/id_rsa.pub

image.png 将公钥添加到GitHub或其他代码库的SSH Keys

image.png


Docker安装

直接查看 菜鸟教程

安装完之后,配置docker镜像源详情参考 24年6月国内Docker镜像源失效解决办法...

编辑 /etc/resolv.conf 文件

sudo vim /etc/resolv.conf

添加或修改以下行以使用 Cloudflare 的 DNS 服务器:

nameserver 1.1.1.1
nameserver 1.0.0.1

创建完成的docker-hub镜像输出示例:

image.png 查看docker相关的rpm源文件是否存在

rpm -qa |grep docker

作用

  • rpm -qa:列出所有已安装的 RPM 包。
  • grep docker:筛选出包名中包含 docker 的条目。

示例输出 image.png 启动Docker服务

  • 启动Docker服务并设置为开机自启:

    sudo systemctl start docker
    sudo systemctl enable docker

Docker安装Docker Compose

Docker Compose 可以定义和运行多个 Docker 容器应用的工具。它允许你使用一个单独的文件(通常称为 docker-compose.yml)来配置应用程序的服务,然后使用该文件快速启动整个应用的所有服务。

第一步,下载安装

curl -L https://get.daocloud.io/docker/compose/releases/download/v2.4.1/docker-compose-`uname -s`-`uname -m` > /usr/local/bin/docker-compose

第二步,查看是否安装成功

docker-compose -v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三步,给/docker/jenkins_home 目录设置最高权限,所有用户都具有读、写、执行这个目录的权限。(等建了/docker/jenkins_home目录之后设置)

chmod 777 /docker/jenkins_home

创建Docker相关文件目录

可以命令创建或者相关shell可视化工具创建, 命令创建如下:

mkdir /docker 
mkdir /docker/compose
mkdir /docker/jenkins_home
mkdir /docker/nginx
mkdir /docker/nginx/conf
mkdir /docker/html
mkdir /docker/html/dev
mkdir /docker/html/release
mkdir /docker/html/pro

创建docker-compose.ymlnginx.conf配置文件

cd /docker/compose touch docker-compose.yml 
cd /docker/nginx/conf touch nginx.conf

完成后目录结构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编写nginx.conf

user  nginx;
worker_processes 1;

error_log /var/log/nginx/error.log warn;
pid /var/run/nginx.pid;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1024;
}


http {
include /etc/nginx/mime.types;
default_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log_format main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request" '
'$status $body_bytes_sent "$http_referer" '
'"$http_user_agent" "$http_x_forwarded_for"';

access_log /var/log/nginx/access.log main;

sendfile on;
#tcp_nopush on;

keepalive_timeout 65;

gzip on;

#dev环境
server {
#监听的端口
listen 8001;
server_name localhost;
#设置日志
access_log logs/dev.access.log main;

#定位到index.html
location / {
#linux下HTML文件夹,就是你的前端项目文件夹
root /usr/share/nginx/html/dev/dist;
# root /home/html/dev/dist;
#输入网址(server_name:port)后,默认的访问页面
index index.html;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

#release环境
server {
#监听的端口
listen 8002;
server_name localhost;
#设置日志
access_log logs/release.access.log main;

#定位到index.html
location / {
#linux下HTML文件夹,就是你的前端项目文件夹
root /usr/share/nginx/html/release/dist;
# root /home/html/release/dist;
#输入网址(server_name:port)后,默认的访问页面
index index.html;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


#pro环境
server {
#监听的端口
listen 8003;
server_name localhost;
#设置日志
access_log logs/pro.access.log main;

#定位到index.html
location / {
#linux下HTML文件夹,就是你的前端项目文件夹
root /usr/share/nginx/html/pro/dist;
# root /home/html/pro/dist;
#输入网址(server_name:port)后,默认的访问页面
index index.html;
try_files $uri $uri/ /index.html;
}
}
# include /etc/nginx/conf.d/*.conf;


}

编写docker-compose.yml


networks:
frontend:
external: true

services:
docker_jenkins:
user: root # root权限
restart: always # 重启方式
image: jenkins/jenkins:lts # 使用的镜像
container_name: jenkins # 容器名称
ports: # 对外暴露的端口定义
- 8999:8080
- 50000:50000
environment:
- TZ=Asia/Shanghai ## 设置时区 否则默认是UTC
#- "JENKINS_OPTS=--prefix=/jenkins_home"
## 自定义 jenkins 访问前缀(设置了的话访问路径就为你的ip:端口/jenkins_home,反之则直接为ip:端口)
volumes: # 卷挂载路径
- /docker/jenkins_home/:/var/jenkins_home
# 挂载到容器内的jenkins_home目录
# docker-compose up 就会自动生成一个jenkins_home文件夹
- /usr/local/bin/docker-compose:/usr/local/bin/docker-compose

docker_nginx_dev:
restart: always
image: nginx
container_name: nginx_dev
ports:
- 8001:8001
volumes:
- /docker/nginx/conf/nginx.conf:/etc/nginx/nginx.conf
- /docker/html:/usr/share/nginx/html
- /docker/nginx/logs:/var/log/nginx

docker_nginx_release:
restart: always
image: nginx
container_name: nginx_release
ports:
- 8002:8002
volumes:
- /docker/nginx/conf/nginx.conf:/etc/nginx/nginx.conf
- /docker/html:/usr/share/nginx/html
- /docker/nginx/logs:/var/log/nginx
environment:
- TZ=Asia/Shanghai

docker_nginx_pro:
restart: always
image: nginx
container_name: nginx_pro
ports:
- 8003:8003
volumes:
- /docker/nginx/conf/nginx.conf:/etc/nginx/nginx.conf
- /docker/html:/usr/share/nginx/html
- /docker/nginx/logs:/var/log/nginx

启动Docker-compose

cd /docker/compose
docker-compose up -d

此时就会自动拉取jenkins镜像与Nginx镜像

查看运行状态

docker-compose ps -a

示例输出

image.png


验证Nginx

/docker/html/dev/dist目录下新建index.html,文件内容如下: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title>Hello Nginxtitle>
head>
<body>
<h1>Hello Nginxh1>
body>
html>

浏览器打开,输入服务器地址:8001看到下面的页面说明nginx配置没问题,同样的操作可测试下8002端口和8003端口

image.png


验证Jenkins

浏览器输入服务器地址:8999

image.png 查看jenkins初始密码

docker logs jenkins

image.png

安装插件

image.png

image.png


安装Publish Over SSH、NodeJS

【Dashboard】——>【Manage Jenkins】——>【Plugins】——>【Available plugins】,搜索Publish Over SSHNodeJS,安装后重启。 image.png

image.png

  • Publish Over SSH配置远程服务器

image.png 找到SSH Servers

image.png

image.png 点击Test Configuration显示successs则成功,之后再Apply并且Save

image.png

  • NodeJS配置

image.png 找到Nodejs image.png

坑点!!! 使用阿里云镜像 否则会容易报错

image.png image.png

阿里云node镜像地址

https://mirrors.aliyun.com/nodejs-release/

image.png


添加凭据

添加凭据,也就是GitHub或者其他远程仓库的凭据可以是账号密码也可以是token,方便之后使用。话不多说,Lets go!

image.png

image.png 我这里使用的是ssh,原因用账号密码拉不下来源码不知道为啥

image.png


创建Job

image.png

选择自由风格 image.png

  • 配置git仓库地址 image.png
  • 构建环境 在 Jenkins 中将 Node.js 和 npm 的 bin 文件夹添加到 PATH 中,否则可能就会报错。 image.png
  • 选择nodejs版本

image.png

image.png

  • 创建shell命令

image.png

image.png

  • 自动部署到对应环境项目目录:上面打包到了Jenkins中的workspace中,但是我们设置的项目环境路径跟这个不同,比如开发环境项目目录是/docker/html/dev/dist/,所以需要打包后,把dist文件内容推送到/docker/html/dev/dist/目录下
    1. 修改一下上面的shell脚本
       #!/bin/bash
    echo "Node版本:"
    node -v
    pnpm i
    echo "依赖安装成功"
    pnpm build
    echo "打包成功"
    rm -rf dist.tar # 每次构建删除已存在的dist压缩包
    tar -zcvf dist.tar ./dist #将dist文件压缩成dist.tar
    echo $PATH
    1. 然后Add build step选择Send files or execute commands over SSHSend files or executeimage.png
    2. 通过SSH连接到远程服务器执行命令和发送文件:

image.png ps:脚本解释

  • cd /docker/html/dev

    • 切换到 /docker/html/dev 目录。这是你要进行操作的工作目录。
  • rm -rf dist/

    • 递归地删除 dist/ 目录及其所有内容。这是为了确保旧的 dist 目录被完全移除。
  • tar zxvf dist.tar

    • 解压 dist.tar 文件,并将其中的内容解压到当前目录下。通常,dist.tar 会包含 dist/ 目录,解压后就会生成一个新的 dist/ 目录。
  • rm dist.tar

    • 解压完成后,删除 dist.tar 文件。这样可以节省存储空间并清理不再需要的压缩包。

至此全部配置完成

  • 测试ci/cd 点击Build Now开始构建

image.png

查看构建中任务的Console Output,日志出现Finished: SUCCESS即为成功

image.png


预览产物image.png


其他配置

GitHub webHooks配置

image.png payload URL 为:http://ip:jenkins端口/github-webhook/ image.png

Github webHooks创建好后,到jenkins中开启触发器 image.png 这样配置完后在push到相应分支就会自动构建发布

其他的个性化配置例如:钉钉通知、邮箱通知、pipeline配置等等就不做学习了,毕竟运维的事,我也学不会。😊😊

完结撒花🎉🎉🎉


作者:stringtiky
来源:juejin.cn/post/7407333344889896998

收起阅读 »

多用户抢红包,如何保证只有一个抢到

前言 在一个百人群中,群主发了个红包,设置的3个人瓜分。如何能够保证只有3个人能抢到。100个人去抢,相当于就是100个线程去争夺这3个资源,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发生“超卖”,产生脏数据,威胁系统的正常运行。 当100个人同时去抢,也就是线程1,线程2,线程...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一个百人群中,群主发了个红包,设置的3个人瓜分。如何能够保证只有3个人能抢到。100个人去抢,相当于就是100个线程去争夺这3个资源,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就会发生“超卖”,产生脏数据,威胁系统的正常运行。


当100个人同时去抢,也就是线程1,线程2,线程3...,此时线程1和线程2已经抢到了,就还剩一个红包了,而此时线程3和线程4同时发出抢红包的命令,线程3查询数据库发现还剩1个,抢下成功,而线程3还未修改库存时,线程4也来读取,发现还剩一个,也抢成功。结果这就发生“超卖”,红包被抢了4个,数据库一看红包剩余为-1。


image.png


解决思路


为了保证资源的安全,不能让多个用户同时访问到资源,也就是需要互斥的访问共有资源,同一时刻只能让一个用户访问,也就是给共享资源加上一个悲观锁,只有拿到锁的线程才能正常访问资源,拿不到锁的线程也不能让他一直等着,直接返回用户让他稍后重试。


JVM本地锁


JVM本地锁由ReentrantLock或synchronized实现


//抢红包方法加锁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grabRedPaper(){
...业务处理
}

不过这种同步锁粒度太大,我们需要的是针对抢同一红包的用户互斥,而这种方式是所有调用grabRedPaper方法的线程都需要等待,即限制所有人抢红包操作,效率低且不符合业务需求。每个红包应该都有一个唯一性ID,在单个红包上加锁效率就会高很多,也是单进程常用的使用方式。


private Map<String, Object> lockMap = new HashMap<>();

//抢红包方法
public void grabRedPaper(String redPaperId) {
Object lock = getLock(redPaperId);
synchronized (lock) {
// 在这里进行对业务的互斥访问操作
}
}
//获取红包ID锁对象
private Object getLock(String redPaperId) {
if (!lockMap.containsKey(redPaperId)) {
lockMap.put(redPaperId, new Object());
}
return lockMap.get(redPaperId);
}

image.png


Redis分布式锁


但当我们使用分布式系统中,一个业务功能会打包部署到多台服务器上,也就是会有多个进程来尝试获取共享资源,本地JVM锁也就无法完成需求了,所以我们需要第三方统一控制资源的分配,也就是分布式锁。


image.png
分布式锁一般一般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



  1. 互斥: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获取到资源。

  2. 可重入:获取到锁资源后,后续还能继续获取到锁。

  3. 高可用:锁服务一个宕机后还能有另一个接着服务;再者即使发生了错误,一定时间内也能自动释放锁,避免死锁发生。

  4. 非阻塞:如果获取不到锁,不能无限等待。


有关分布式锁的具体实现我之前的文章有讲到Java实现Redis分布式锁 - 掘金 (juejin.cn)


Mysql行锁


再者我们还可以通过Mysql的行锁实现,SELECT...FOR UPDATE,这种方式会将查询时的行锁住,不允许其他事务修改,直到读取完毕。将行锁和修改红包剩余数量放在一个事务中,也能做到互斥。不过这种做法效率较差,不推荐使用。


总结


方案实现举例优点缺点
JVM本地锁synchronized实现简单,性能较好只能在单个 JVM 进程内使用,无法用于分布式环境
Mysql行锁SELECT...FOR UPDATE保证并发情况下的隔离性,避免出现脏数据增加了数据库的开销,特别是在高并发场景下;对应用程序有一定的侵入性,需要在 SQL 语句中正确使用锁定机制。
分布式锁Redis分布式锁可用于分布式,性能较高实现相对复杂,需要考虑锁的续租、释放等问题。

作者:BLACK595
来源:juejin.cn/post/7398038222985543692
收起阅读 »

二维码扫码登录业务详解

二维码扫码登录业务详解 前言 二维码登录 顾名思义 重要是在于登录这俩个字 登录简单点来说可以概括为俩点 告诉系统我是谁 向系统证明我是谁 下面我们就会围绕着这俩点来展开详细说明 原理解析 其实大部分的二维码 都是一个url地址 我们以掘金扫码登录为例来进...
继续阅读 »

二维码扫码登录业务详解


前言


二维码登录 顾名思义 重要是在于登录这俩个字


登录简单点来说可以概括为俩点



  • 告诉系统我是谁

  • 向系统证明我是谁


下面我们就会围绕着这俩点来展开详细说明


原理解析


其实大部分的二维码 都是一个url地址


我们以掘金扫码登录为例来进行剖析


image-20240711145306580


我们进行一个解析


image-20240711145434556


juejin.cn/app?next_ur…


我们可以发现她实际就是这样的一个url


所以说 我们二维码的一个操作 做出来的就是一个url地址


那么我们知道这个后 我们就可以来进行一个流程的解析。


就是一个这样简单的流程


image-20240711150137958


流程概述


简单来说氛围下面的步骤:



  1. PC端:进入二维码登录页面,请求服务端获取二维码的ID。

  2. 服务端:生成二维码ID,并将其与请求的设备绑定后,返回有效的二维码ID。

  3. PC端:根据二维码ID生成二维码图片,并展示出来。

  4. 移动端:扫描二维码,解析出二维码ID。

  5. 移动端:使用移动端的token和二维码ID请求服务端进行登录。

  6. 服务端:解析验证请求,绑定用户信息,并返回给移动端一个用于二次确认的临时token。

  7. PC端:展示二维码为“待确认”状态。

  8. 移动端:使用二维码ID、临时token和移动端的token进行确认登录。

  9. 服务端:验证通过后,修改二维码状态,并返回给PC端一个登录的token。


下面我们来用一个python的代码来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首先是服务端: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jsonify
import uuid
import time

app = Flask(__name__)

# 存储二维码ID和对应的设备信息以及临时token
qr_code_store = {}
temporary_tokens = {}

@app.route('/generate_qr', methods=['POST'])
def generate_qr():
   device_id = request.json['device_id']
   qr_id = str(uuid.uuid4())
   qr_code_store[qr_id] = {'device_id': device_id, 'timestamp': time.time(), 'status': 'waiting'}
   return jsonify({'qr_id': qr_id})

@app.route('/scan_qr', methods=['POST'])
def scan_qr():
   qr_id = request.json['qr_id']
   token = request.json['token']
   if qr_id in qr_code_store:
       qr_code_store[qr_id]['status'] = 'scanned'
       temp_token = str(uuid.uuid4())
       temporary_tokens[temp_token] = {'qr_id': qr_id, 'timestamp': time.time()}
       return jsonify({'temp_token': temp_token})
   return jsonify({'error': 'Invalid QR code'}), 400

@app.route('/confirm_login', methods=['POST'])
def confirm_login():
   qr_id = request.json['qr_id']
   temp_token = request.json['temp_token']
   mobile_token = request.json['mobile_token']
   if temp_token in temporary_tokens and temporary_tokens[temp_token]['qr_id'] == qr_id:
       login_token = str(uuid.uuid4())
       qr_code_store[qr_id]['status'] = 'confirmed'
       return jsonify({'login_token': login_token})
   return jsonify({'error': 'Invalid confirmation'}), 400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debug=True)


之后来看PC端:


import requests
import json

# 1. 请求生成二维码ID
response = requests.post('http://localhost:5000/generate_qr', json={'device_id': 'PC_device'})
qr_id = response.json()['qr_id']

# 2. 根据二维码ID生成二维码图片 (此处省略,可以使用第三方库生成二维码图片)
print(f"QR Code ID: {qr_id}")

# 7. 显示二维码进入“待确认”状态
print("QR Code Status: Waiting for confirmation")


之后再来看移动端的代码:


import requests

# 4. 扫描二维码,解析出二维码ID
qr_id = '解析出的二维码ID'
token = '移动端token'

# 5. 请求服务端进行登录
response = requests.post('http://localhost:5000/scan_qr', json={'qr_id': qr_id, 'token': token})
temp_token = response.json()['temp_token']

# 8. 使用二维码ID、临时token和移动端的token进行确认登录
response = requests.post('http://localhost:5000/confirm_login', json={'qr_id': qr_id, 'temp_token': temp_token, 'mobile_token': token})
login_token = response.json().get('login_token')

if login_token:
   print("登录成功!")
else:
   print("登录失败!")


这样一个简单的二维码登录的流程就出来了


案例解析


了解了流程之后我们来看看其他大型网站是如何实施的 这里拿哔哩哔哩来举例。


我们可以看到她的那个json实例


{
   "code": 0,
   "message": "0",
   "ttl": 1,
   "data": {
       "url": "",
       "refresh_token": "",
       "timestamp": 0,
       "code": 86101,
       "message": "未扫码"
  }
}

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不断的去发送这个请求 每过1s大概


image-20240711151538374


之后当我们扫描后发现已经变成等待确认


image-20240711151702348


当我们确认后 他会返回


image-20240711151803795


和我们说的流程大概的相同


作者:小u
来源:juejin.cn/post/7389952503041884170
收起阅读 »

数据无界,存储有方:MinIO,为极致性能而生!

MinIO: 数据宇宙的超级存储引擎,解锁云原生潜能- 精选真开源,释放新价值。 概览 MinIO,这一高性能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的佼佼者,正以开源的力量重塑企业数据存储的版图。它设计轻巧且完全兼容Amazon S3接口,成为连接...
继续阅读 »

MinIO: 数据宇宙的超级存储引擎,解锁云原生潜能- 精选真开源,释放新价值。


image.png


概览


MinIO,这一高性能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的佼佼者,正以开源的力量重塑企业数据存储的版图。它设计轻巧且完全兼容Amazon S3接口,成为连接全球开发者与企业的桥梁,提供了一个既强大又灵活的数据管理平台。超越传统存储桶的范畴,MinIO是专为应对大规模数据挑战而生,尤其适用于AI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高负载场景,其单个对象高达5TB的存储容量设计,确保了数据密集应用运行无阻,流畅高效。


无论是部署于云端、边缘计算环境还是本地服务器,MinIO展现了极高的适配性和灵活性。它以超简单的安装步骤、直观的管理界面以及平滑的扩展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企业构建复杂数据架构的门槛。利用MinIO,企业能够快速部署数据湖,以集中存储海量数据,便于分析挖掘;构建高效的内容分发网络(CDN),加速内容的全球分发;或建立可靠的备份存储方案,确保数据资产的安全无虞。


MinIO的特性还包括自动数据分片、跨区域复制、以及强大的数据持久性和高可用性机制,这些都为数据的全天候安全与访问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其微服务友好的架构,使得集成到现有的云原生生态系统中变得轻而易举,加速了DevOps流程,提升了整体IT基础设施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image.png




主要功能


你可以进入官方网站下载体验min.io/download


image.png



  • 高性能存储



  1. 优化的I/O路径:MinIO通过精心设计的I/O处理逻辑,减少了数据访问的延迟,确保了数据读写操作的高速执行。

  2. 并发设计:支持高并发访问,能够有效利用多核处理器,即使在高负载情况下也能维持稳定的吞吐量,特别适合处理大数据量的读写请求。

  3. 裸机级性能:通过底层硬件的直接访问和资源高效利用,使得在普通服务器上也能达到接近硬件极限的存储性能,为PB级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提供强大支撑。


image.png



  • 分布式架构



  1. 多节点部署:允许用户根据需求部署多个节点,形成分布式存储集群,横向扩展存储容量和处理能力。

  2. 纠删码技术:采用先进的纠删码(Erasure Coding)代替传统的RAID,即使在部分节点故障的情况下,也能自动恢复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服务的连续性,提高了系统的容错能力。

  3. 高可用性与持久性:通过跨节点的数据复制或纠删码,确保数据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副本,即使面临单点故障,也能保证数据的不间断访问,满足严格的SLA要求。


image.png



  • 全面的S3兼容性



  1. 无缝集成:MinIO完全兼容Amazon S3 API,这意味着现有的S3应用程序、工具和库可以直接与MinIO对接,无需修改代码。

  2. 迁移便利:企业可以从AWS S3或任何其他S3兼容服务平滑迁移至MinIO,降低迁移成本,加速云原生应用的部署进程。


image.png



  • 安全与合规



  1. 加密传输:支持SSL/TLS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加密,防止中间人攻击,保障数据通信安全。

  2. 访问控制:提供细粒度的访问控制列表(ACLs)和策略管理,实现用户和群体的权限分配,确保数据访问权限的严格控制。

  3. 审计与日志:记录详细的系统活动日志,便于监控和审计,符合GDPR、HIPAA等国际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


image.png


image.png



  • 简易管理与监控



  1. 直观Web界面:用户可通过Web UI进行集群配置、监控和日常管理,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2. Prometheus集成:集成Prometheus监控系统,实现存储集群的实时性能监控和告警通知,帮助管理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image.png




信息


截至发稿概况如下:



语言占比
Go99.0%
Other1.0%


  • 收藏数量:44.3K


面对不断增长的数据管理挑战,MinIO不仅是一个存储解决方案,更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旅程中的核心支撑力量,助力各行各业探索数据价值的无限可能。无论是优化存储成本、提升数据处理效率,还是确保数据安全与合规,MinIO持续推动技术边界,邀请每一位技术探索者加入其活跃的开源社区,共同参与讨论,贡献智慧,共同塑造数据存储的未来。


尽管MinIO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与易于使用的特性在存储领域独树一帜,但面对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和环境的日益复杂,一系列新挑战浮出水面。首要任务是在海量数据中实现高效的数据索引与查询机制,确保信息的快速提取与分析。其次,在混合云及多云部署的趋势下,如何平滑实现数据在不同平台间的迁移与实时同步,成为提升业务连续性和灵活性的关键。再者,数据安全虽为根基,但在成本控制上也不可忽视,优化存储策略,在强化防护的同时降低开支,实现存储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完美平衡,是当前亟待探讨与解决的课题。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技术的极限,也为MinIO及其用户社区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与实践机遇。


热烈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分享交流心得与见解!!!




作者:辣码甄源
来源:juejin.cn/post/7363570869065498675
收起阅读 »

数字签名 Signature

这一章,我们将简单的介绍以太坊中的数字签名ECDSA,以及如何利用它发放NFT白名单。代码中的ECDSA库由OpenZeppelin的同名库简化而成。 数字签名 如果你用过opensea交易NFT,对签名就不会陌生。下图是小狐狸(metamask)钱包进行签名...
继续阅读 »

这一章,我们将简单的介绍以太坊中的数字签名ECDSA,以及如何利用它发放NFT白名单。代码中的ECDSA库由OpenZeppelin的同名库简化而成。


数字签名


如果你用过opensea交易NFT,对签名就不会陌生。下图是小狐狸(metamask)钱包进行签名时弹出的窗口,它可以证明你拥有私钥的同时不需要对外公布私钥。


截屏2024-06-04 14.35.26.png


以太坊使用的数字签名算法叫双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ECDSA),基于双椭圆曲线“私钥-公钥”对的数字签名算法。它主要起到了三个作用



  1. 身份认证:证明签名方是私钥的持有人。

  2. 不可否认:发送方不能否认发送过这个消息。

  3. 完整性:消息在传输过程中无法被修改。


ECDSA合约


ECDSA标准中包含两个部分:



  1. 签名者利用私钥(隐私的)对消息(公开的)创建签名(公开的)。

  2. 其他人使用消息(公开的)和签名(公开的)恢复签名者的公钥(公开的)并验证签名。 我们将配合ECDSA库讲解这两个部分。本教程所用的私钥公钥消息以太坊签名消息签名如下所示:


私钥: 0x227dbb8586117d55284e26620bc76534dfbd2394be34cf4a09cb775d593b6f2b
公钥: 0xe16C1623c1AA7D919cd2241d8b36d9E79C1Be2A2
消息: 0x1bf2c0ce4546651a1a2feb457b39d891a6b83931cc2454434f39961345ac378c
以太坊签名消息: 0xb42ca4636f721c7a331923e764587e98ec577cea1a185f60dfcc14dbb9bd900b
签名: 0x390d704d7ab732ce034203599ee93dd5d3cb0d4d1d7c600ac11726659489773d559b12d220f99f41d17651b0c1c6a669d346a397f8541760d6b32a5725378b241c

创建签名


1. 打包消息:  在以太坊的ECDSA标准中,被签名的消息是一组数据的keccak256哈希,为bytes32类型。我们可以把任何想要签名的内容利用abi.encodePacked()函数打包,然后用keccak256()计算哈希,作为消息。我们例子中的消息是由一个address类型变量和一个uint256类型变量得到的:


    /*
* 将mint地址(address类型)和tokenId(uint256类型)拼成消息msgHash
* _account: 0x5B38Da6a701c568545dCfcB03FcB875f56beddC4
* _tokenId: 0
* 对应的消息msgHash: 0x1bf2c0ce4546651a1a2feb457b39d891a6b83931cc2454434f39961345ac378c
*/

function getMessageHash(address _account, uint256 _tokenId) public pure returns(bytes32){
return keccak256(abi.encodePacked(_account, _tokenId));
}

截屏2024-06-04 14.42.33.png


2. 计算以太坊签名消息:  消息可以是能被执行的交易,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形式。为了避免用户误签了恶意交易,EIP191提倡在消息前加上"\x19Ethereum Signed Message:\n32"字符,并再做一次keccak256哈希,作为以太坊签名消息。经过toEthSignedMessageHash()函数处理后的消息,不能被用于执行交易:


    /**
* @dev 返回 以太坊签名消息
* `hash`:消息
* 遵从以太坊签名标准:https://eth.wiki/json-rpc/API#eth_sign[`eth_sign`]
* 以及`EIP191`:https://eips.ethereum.org/EIPS/eip-191`
* 添加"\x19Ethereum Signed Message:\n32"字段,防止签名的是可执行交易。
*/
function toEthSignedMessageHash(bytes32 hash) internal pure returns (bytes32) {
// 哈希的长度为32
return keccak256(abi.encodePacked("\x19Ethereum Signed Message:\n32", hash));
}

处理后的消息为:


以太坊签名消息: 0xb42ca4636f721c7a331923e764587e98ec577cea1a185f60dfcc14dbb9bd900b

截屏2024-06-04 14.44.07.png


3-1. 利用钱包签名:  日常操作中,大部分用户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签名。在获取到需要签名的消息之后,我们需要使用metamask钱包进行签名。metamaskpersonal_sign方法会自动把消息转换为以太坊签名消息,然后发起签名。所以我们只需要输入消息签名者钱包account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输入的签名者钱包account需要和metamask当前连接的account一致才能使用。


因此首先把例子中的私钥导入到小狐狸钱包,然后打开浏览器的console页面:Chrome菜单-更多工具-开发者工具-Console。在连接钱包的状态下(如连接opensea,否则会出现错误),依次输入以下指令进行签名:


ethereum.enable()
account = "0xe16C1623c1AA7D919cd2241d8b36d9E79C1Be2A2"
hash = "0x1bf2c0ce4546651a1a2feb457b39d891a6b83931cc2454434f39961345ac378c"
ethereum.request({method: "personal_sign", params: [account, hash]})

在返回的结果中(PromisePromiseResult)可以看到创建好的签名。不同账户有不同的私钥,创建的签名值也不同。利用教程的私钥创建的签名如下所示:


0x390d704d7ab732ce034203599ee93dd5d3cb0d4d1d7c600ac11726659489773d559b12d220f99f41d17651b0c1c6a669d346a397f8541760d6b32a5725378b241c

截屏2024-06-04 14.57.06.png


3-2. 利用web3.py签名:  批量调用中更倾向于使用代码进行签名,以下是基于web3.py的实现。


from web3 import Web3, HTTPProvider
from eth_account.messages import encode_defunct

private_key = "0x227dbb8586117d55284e26620bc76534dfbd2394be34cf4a09cb775d593b6f2b"
address = "0x5B38Da6a701c568545dCfcB03FcB875f56beddC4"
rpc = 'https://rpc.ankr.com/eth'
w3 = Web3(HTTPProvider(rpc))

#打包信息
msg = Web3.solidityKeccak(['address','uint256'], [address,0])
print(f"消息:{msg.hex()}")
#构造可签名信息
message = encode_defunct(hexstr=msg.hex())
#签名
signed_message = w3.eth.account.sign_message(message, private_key=private_key)
print(f"签名:{signed_message['signature'].hex()}")

运行的结果如下所示。计算得到的消息,签名和前面的案例一致。


消息:0x1bf2c0ce4546651a1a2feb457b39d891a6b83931cc2454434f39961345ac378c
签名:0x390d704d7ab732ce034203599ee93dd5d3cb0d4d1d7c600ac11726659489773d559b12d220f99f41d17651b0c1c6a669d346a397f8541760d6b32a5725378b241c

验证签名


为了验证签名,验证者需要拥有消息签名,和签名使用的公钥。我们能验证签名的原因是只有私钥的持有者才能够针对交易生成这样的签名,而别人不能。


4. 通过签名和消息恢复公钥: 签名是由数学算法生成的。这里我们使用的是rsv签名签名中包含r, s, v三个值的信息。而后,我们可以通过r, s, v以太坊签名消息来求得公钥。下面的recoverSigner()函数实现了上述步骤,它利用以太坊签名消息 _msgHash签名 _signature恢复公钥(使用了简单的内联汇编):


    // @dev 从_msgHash和签名_signature中恢复signer地址
function recoverSigner(bytes32 _msgHash, bytes memory _signature) internal pure returns (address){
// 检查签名长度,65是标准r,s,v签名的长度
require(_signature.length == 65, "invalid signature length");
bytes32 r;
bytes32 s;
uint8 v;
// 目前只能用assembly (内联汇编)来从签名中获得r,s,v的值
assembly {
/*
前32 bytes存储签名的长度 (动态数组存储规则)
add(sig, 32) = sig的指针 + 32
等效为略过signature的前32 bytes
mload(p) 载入从内存地址p起始的接下来32 bytes数据
*/

// 读取长度数据后的32 bytes
r := mload(add(_signature, 0x20))
// 读取之后的32 bytes
s := mload(add(_signature, 0x40))
// 读取最后一个byte
v := byte(0, mload(add(_signature, 0x60)))
}
// 使用ecrecover(全局函数):利用 msgHash 和 r,s,v 恢复 signer 地址
return ecrecover(_msgHash, v, r, s);
}

参数分别为:


// 以太坊签名消息
_msgHash:0xb42ca4636f721c7a331923e764587e98ec577cea1a185f60dfcc14dbb9bd900b
// 签名
_signature:0x390d704d7ab732ce034203599ee93dd5d3cb0d4d1d7c600ac11726659489773d559b12d220f99f41d17651b0c1c6a669d346a397f8541760d6b32a5725378b241c

截屏2024-06-04 15.09.23.png


5. 对比公钥并验证签名:  接下来,我们只需要比对恢复的公钥与签名者公钥_signer是否相等:若相等,则签名有效;否则,签名无效:


    /**
* @dev 通过ECDSA,验证签名地址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则返回true
* _msgHash为消息的hash
* _signature为签名
* _signer为签名地址
*/

function verify(bytes32 _msgHash, bytes memory _signature, address _signer) internal pure returns (bool) {
return recoverSigner(_msgHash, _signature) == _signer;
}

参数分别为:


_msgHash:0xb42ca4636f721c7a331923e764587e98ec577cea1a185f60dfcc14dbb9bd900b
_signature:0x390d704d7ab732ce034203599ee93dd5d3cb0d4d1d7c600ac11726659489773d559b12d220f99f41d17651b0c1c6a669d346a397f8541760d6b32a5725378b241c
_signer:0xe16C1623c1AA7D919cd2241d8b36d9E79C1Be2A2

截屏2024-06-04 15.10.34.png


利用签名发放白名单


NFT项目方可以利用ECDSA的这个特性发放白名单。由于签名是链下的,不需要gas。方法非常简单,项目方利用项目方账户把白名单发放地址签名(可以加上地址可以铸造的tokenId)。然后mint的时候利用ECDSA检验签名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则给他mint


SignatureNFT合约实现了利用签名发放NFT白名单。


状态变量


合约中共有两个状态变量:



  • signer公钥,项目方签名地址。

  • mintedAddress是一个mapping,记录了已经mint过的地址。


函数


合约中共有4个函数:



  • 构造函数初始化NFT的名称和代号,还有ECDSA的签名地址signer

  • mint()函数接受地址addresstokenId_signature三个参数,验证签名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则把tokenIdNFT铸造给address地址,并将它记录到mintedAddress。它调用了getMessageHash()ECDSA.toEthSignedMessageHash()verify()函数。

  • getMessageHash()函数将mint地址(address类型)和tokenIduint256类型)拼成消息

  • verify()函数调用了ECDSA库的verify()函数,来进行ECDSA签名验证。


contract SignatureNFT is ERC721 {
address immutable public signer; // 签名地址
mapping(address => bool) public mintedAddress; // 记录已经mint的地址

// 构造函数,初始化NFT合集的名称、代号、签名地址
constructor(string memory _name, string memory _symbol, address _signer)
ERC721(_name, _symbol)
{
signer = _signer;
}

// 利用ECDSA验证签名并mint
function mint(address _account, uint256 _tokenId, bytes memory _signature)
external
{
bytes32 _msgHash = getMessageHash(_account, _tokenId); // 将_account和_tokenId打包消息
bytes32 _ethSignedMessageHash = ECDSA.toEthSignedMessageHash(_msgHash); // 计算以太坊签名消息
require(verify(_ethSignedMessageHash, _signature), "Invalid signature"); // ECDSA检验通过
require(!mintedAddress[_account], "Already minted!"); // 地址没有mint过
_mint(_account, _tokenId); // mint
mintedAddress[_account] = true; // 记录mint过的地址
}

/*
* 将mint地址(address类型)和tokenId(uint256类型)拼成消息msgHash
* _account: 0x5B38Da6a701c568545dCfcB03FcB875f56beddC4
* _tokenId: 0
* 对应的消息: 0x1bf2c0ce4546651a1a2feb457b39d891a6b83931cc2454434f39961345ac378c
*/

function getMessageHash(address _account, uint256 _tokenId) public pure returns(bytes32){
return keccak256(abi.encodePacked(_account, _tokenId));
}

// ECDSA验证,调用ECDSA库的verify()函数
function verify(bytes32 _msgHash, bytes memory _signature)
public view returns (bool)
{
return ECDSA.verify(_msgHash, _signature, signer);
}
}

总结


这一讲,我们介绍了以太坊中的数字签名ECDSA,如何利用ECDSA创建和验证签名,还有ECDSA合约,以及如何利用它发放NFT白名单。代码中的ECDSA库由OpenZeppelin同名库简化而成。



  • 由于签名是链下的,不需要gas,因此这种白名单发放模式比Merkle Tree模式还要经济;

  • 但由于用户要请求中心化接口去获取签名,不可避免的牺牲了一部分去中心化;

  • 额外还有一个好处是白名单可以动态变化,而不是提前写死在合约里面了,因为项目方的中心化后端接口可以接受任何新地址的请求并给予白名单签名。


作者:Subs
来源:juejin.cn/post/7376324160484327424
收起阅读 »

我写了个ffmpeg-spring-boot-starter 使得Java能剪辑视频!!

最近工作中在使用FFmpeg,加上之前写过较多的SpringBoot的Starter,所以干脆再写一个FFmpeg的Starter出来给大家使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FFmpeg能干什么,FFmpeg 是一个强大的命令行工具和库集合,用于处理多媒体数据。它可以...
继续阅读 »

最近工作中在使用FFmpeg,加上之前写过较多的SpringBoot的Starter,所以干脆再写一个FFmpeg的Starter出来给大家使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FFmpeg能干什么,FFmpeg 是一个强大的命令行工具和库集合,用于处理多媒体数据。它可以用来做以下事情:



  • 解码:将音频和视频从压缩格式转换成原始数据。

  • 编码:将音频和视频从原始数据压缩成各种格式。

  • 转码:将一种格式的音频或视频转换为另一种格式。

  • 复用:将音频、视频和其他流合并到一个容器中。

  • 解复用:从一个容器中分离出音频、视频和其他流。

  • 流媒体:在网络上传输音频和视频流。

  • 过滤:对音频和视频应用各种效果和调整。

  • 播放:直接播放媒体文件。


FFmpeg支持广泛的编解码器和容器格式,并且由于其开源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多媒体应用程序中,包括视频会议软件、在线视频平台、编辑软件等。
例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作者很喜欢的一款截图软件ShareX就使用到了FFmpeg的功能。


现在ffmpeg-spring-boot-starter已发布,maven地址为
ffmpeg-spring-boot-start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那么如何使用ffmpeg-spring-boot-starter 呢?


第一步,新建一个SpringBoot项目


SpringBoot入门:如何新建SpringBoot项目(保姆级教程)


第二步,在pom文件里面引入jar包


<dependency>
<groupId>io.gitee.wangfugui-ma</groupId>
<artifactId>ffmpeg-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最新版}</version>
</dependency>

第三步,配置你的ffmpeg信息


在yml或者properties文件中配置如下信息


ffmpeg.ffmpegPath=D:\\ffmpeg-7.0.1-full_build\\bin\\

注意这里要配置为你所安装ffmpeg的bin路径,也就是脚本(ffmpeg.exe)所在的目录,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就是可以不用在系统中配置环境变量,直接跳过了这一个环节(一切为了Starter)


第四步,引入FFmpegTemplate


    @Autowired
private FFmpegTemplate ffmpegTemplate;

在你的项目中直接使用Autowired注解注入FFmpegTemplate即可使用


第五步,使用FFmpegTemplate


execute(String command)



  • 功能:执行任意FFmpeg命令,捕获并返回命令执行的输出结果。

  • 参数command - 需要执行的FFmpeg命令字符串。

  • 返回:命令执行的输出结果字符串。

  • 实现:使用Runtime.getRuntime().exec()启动外部进程,通过线程分别读取标准输出流和错误输出流,确保命令执行过程中的所有输出都被记录并可被进一步分析。

  • 异常:抛出IOExceptionInterruptedException,需在调用处妥善处理。


FFmpeg执行器,这是这里面最核心的方法,之所以提供这个方法,是来保证大家的自定义的需求,例如FFmpegTemplate中没有封装的方法,可以灵活自定义ffmpeg的执行参数。


convert(String inputFile, String outputFile)



  • 功能:实现媒体文件格式转换。

  • 参数inputFile - 待转换的源文件路径;outputFile - 转换后的目标文件路径。

  • 实现:构建FFmpeg命令,调用FFmpeg执行器完成媒体文件格式的转换。


就像这样:


    @Test
void convert() {
ffmpegTemplate.convert("D:\\video.mp4","D:\\video.avi");
}

extractAudio(String inputFile)



  • 功能:精确提取媒体文件的时长信息。

  • 参数inputFile - 需要提取时长信息的媒体文件路径。

  • 实现:构造特定的FFmpeg命令,仅请求媒体时长数据,直接调用FFmpeg执行器并解析返回的时长值。


就像这样:


    @Test
void extractAudio() { System.out.println(ffmpegTemplate.extractAudio("D:\\video.mp4"));
}


copy(String inputFile, String outputFile)



  • 功能:执行流复制,即在不重新编码的情况下快速复制媒体文件。

  • 参数inputFile - 源媒体文件路径;outputFile - 目标媒体文件路径。

  • 实现:创建包含流复制指令的FFmpeg命令,直接调用FFmpeg执行器,以达到高效复制的目的。


    就像这样:



    @Test
void copy() {
ffmpegTemplate.copy("D:\\video.mp4","D:\\video.avi");
}

captureVideoFootage(String inputFile, String outputFile, String startTime, String endTime)



  • 功能:精准截取视频片段。

  • 参数inputFile - 源视频文件路径;outputFile - 截取片段的目标文件路径;startTime - 开始时间;endTime - 结束时间。

  • 实现:构造FFmpeg命令,指定视频片段的开始与结束时间,直接调用FFmpeg执行器,实现视频片段的精确截取。


@Test
void captureVideoFootage() {
ffmpegTemplate.captureVideoFootage("D:\\video.mp4","D:\\cut.mp4","00:01:01","00:01:12");
}

scale(String inputFile, String outputFile, Integer width, Integer height)



  • 功能:调整媒体文件的分辨率。

  • 参数inputFile - 源媒体文件路径;outputFile - 输出媒体文件路径;width - 目标宽度;height - 目标高度。

  • 实现:创建包含分辨率调整指令的FFmpeg命令,直接调用FFmpeg执行器,完成媒体文件分辨率的调整。


    @Test
void scale() {
ffmpegTemplate.scale("D:\\video.mp4","D:\\video11.mp4",640,480);
}

cut(String inputFile, String outputFile, Integer x, Integer y, Integer width, Integer height)



  • 功能:实现媒体文件的精确裁剪。

  • 参数inputFile - 源媒体文件路径;outputFile - 裁剪后媒体文件路径;x - 裁剪框左上角X坐标;y - 裁剪框左上角Y坐标;width - 裁剪框宽度;height - 裁剪框高度。

  • 实现:构造FFmpeg命令,指定裁剪框的坐标与尺寸,直接调用FFmpeg执行器,完成媒体文件的精确裁剪。


    @Test
void cut() {
ffmpegTemplate.cut("D:\\video.mp4","D:\\video111.mp4",100,100,640,480);
}

embedSubtitle(String inputFile, String outputFile, String subtitleFile)



  • 功能:将字幕文件内嵌至视频中。

  • 参数inputFile - 视频文件路径;outputFile - 输出视频文件路径;subtitleFile - 字幕文件路径。

  • 实现:构造FFmpeg命令,将字幕文件内嵌至视频中,直接调用FFmpeg执行器,完成字幕的内嵌操作。


    @Test
void embedSubtitle() {
ffmpegTemplate.embedSubtitle("D:\\video.mp4","D:\\video1211.mp4","D:\\srt.srt");
}

merge(String inputFile, String outputFile)



  • 功能: 通过外部ffmpeg工具将多个视频文件合并成一个。

  • 参数:

    • inputFile: 包含待合并视频列表的文本文件路径。

    • outputFile: 合并后视频的输出路径。




是这样用的:


   @Test
void merge() {
ffmpegTemplate.merge("D:\\mylist.txt","D:\\videoBig.mp4");
}

注意,这个mylist.txt文件长这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后续版本考虑支持



  1. 添加更多丰富的api

  2. 区分win和Linux环境(脚本执行条件不同)

  3. 支持在系统配置环境变量(用户如果没有配置配置文件的ffmpegPath信息可以自动使用环境变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作者:掉头发的王富贵
来源:juejin.cn/post/7391326728461647872
收起阅读 »

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笔记

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一个微信公众号的相关开发,根据相关开发和整理总结了一下相关的流程和需要,进行一些整理和总结分享给大家,最近都在加班和忙碌,博客已经很久未更新了,打气精神,再接再厉,申请、认证公众号的一系列流程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主要进行的是技术的分享,要达到的...
继续阅读 »

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一个微信公众号的相关开发,根据相关开发和整理总结了一下相关的流程和需要,进行一些整理和总结分享给大家,最近都在加班和忙碌,博客已经很久未更新了,打气精神,再接再厉,申请、认证公众号的一系列流程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主要进行的是技术的分享,要达到的效果如下图:


999999.png


开发接入


首先说明我这里用的是PHP开发语言来进行的接入,设置一个url让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回调这个url,在绑定之前需要一个token的验证,设置不对会提示token不正确的提示


官方提供的测试Url工具:developers.weixin.qq.com/apiExplorer…


private function checkSignature()
{
$signature = isset($_GET["signature"]) ? $_GET["signature"] : '';
$timestamp = isset($_GET["timestamp"]) ? $_GET["timestamp"] : '';
$nonce = isset($_GET["nonce"]) ? $_GET["nonce"] : '';
$echostr = isset($_GET["echostr"]) ? $_GET["echostr"] : '';
$token = 'klsg2024';
$tmpArr = array($token, $timestamp, $nonce);
sort($tmpArr, SORT_STRING);
$tmpStr = implode( $tmpArr );
$tmpStr = sha1( $tmpStr );
if( $tmpStr == $signature ){
return $echostr;
}else{
return false;
}
}

在设置的地方调用: 微信公众号的 $echostr 和 自定义的匹配上说明调用成功了


public function console(){
//关注公众号推送
$posts = $this->posts;
if(!isset($_GET['openid'])){
$res = $this->checkSignature();
if($res){
echo $res;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
}
}

设置access_token


公众号的开发的所有操作的前提都是先设置access_token,在于验证操作的合法性,所需要的token在公众号后台的目录中获取:公众号-设置与开发-基本设置 设置和查看:


#POST https://api.weixin.qq.com/cgi-bin/token
{
"grant_type": "client_credential",
"appid": "开发者ID(AppID)",
"secret": "开发者密码(AppSecret)"
}

返回的access_token,过期时间2个小时,Http url 返回结构如下:


{
"access_token": "82_W8kdIcY2TDBJk6b1VAGEmA_X_DLQnCIi5oSZBxVQrn27VWL7kmUCJFVr8tjO0S6TKuHlqM6z23nzwf18W1gix3RHCw6uXKAXlD-pZEO7JcAV6Xgk3orZW0i2MFMNGQbAEARKU",
"expires_in": 7200
}

为了方便起见,公众号平台还开放了一个稳定版的access_token,参数略微有不同。


POST https://api.weixin.qq.com/cgi-bin/stable_token
{
"grant_type": "client_credential",
"appid": "开发者ID(AppID)",
"secret": "开发者密码(AppSecret)",
"force_refresh":true
}

自定义菜单


第一个疑惑是公众号里的底部菜单 是怎么搞出来的,在官方文档中获取到的,如果公众号后台没有设置可以根据自定义菜单来进行设置。


1、创建菜单,参数自己去官方文档上查阅


POST https://api.weixin.qq.com/cgi-bin/menu/create?access_token=ACCESS_TOKEN

2、查询菜单接口,文档和调试工具给的有点不一样,我使用的是调试工具给出的url


GET https://api.weixin.qq.com/cgi-bin/menu/get?access_token=ACCESS_TOKEN

3、删除菜单


GET https://api.weixin.qq.com/cgi-bin/menu/delete?access_token=ACCESS_TOKEN

事件拦截


在公众号的开发后台里会设置一个Url,每次在操作公众号时都会回调接口,用事件去调用和处理,操作公众号后,微信公众平台会请求到设置的接口上,公众号的openid 比较重要,是用来识别用户身份的唯一标识,openid即当前用户。


{
"signature": "d43a23e838e2b580ca41babc78d5fe78b2993dea",
"timestamp": "1721273358",
"nonce": "1149757628",
"openid": "odhkK64I1uXqoUQjt7QYx4O0yUvs"
}

用户进行相关操作时,回调接口会收到这样一份请求,都是用MsgType和Event去区分,下面是关注的回调:


{
"ToUserName": "gh_d98fc9c8e089",
"FromUserName": "用户openID",
"CreateTime": "1721357413",
"MsgType": "event",
"Event": "subscribe",
"EventKey": []
}

下面是点击菜单跳转的回调:


{
"ToUserName": "gh_d98fc9c8e089",
"FromUserName": "用户openID",
"CreateTime": "1721381657",
"MsgType": "event",
"Event": "VIEW",
"EventKey": "https:\/\/zhjy.rchang.cn\/api\/project_audit\/getOpenid?type=1",
"MenuId": "421351906"
}

消息推送


消息能力是公众号中最核心的能力,我们这次主要分享2个,被动回复用户消息和模板推送能力。


被动回复用户消息


被动回复用户消息,把需要的参数拼接成xml格式的,我觉得主要是出于安全上的考虑作为出发点。


<xml>
<ToUserName><![CDATA[toUser]]></ToUserName>
<FromUserName><![CDATA[fromUser]]></FromUserName>
<CreateTime>12345678</CreateTime>
<MsgType><![CDATA[text]]></MsgType>
<Content><![CDATA[你好]]></Content>
</xml>

在php代码里的实现即为:


protected function subscribe($params)
{
$time = time();
$content = "欢迎的文字";
$send_msg = '<xml>
<ToUserName><![CDATA['
.$params['FromUserName'].']]></ToUserName>
<FromUserName><![CDATA['
.$params['ToUserName'].']]></FromUserName>
<CreateTime>'
.time().'</CreateTime>
<MsgType><![CDATA[text]]></MsgType>
<Content><![CDATA['
.$content.']]></Content>
</xml>'
;

echo $send_msg;
return false;
}

模板推送能力


模版推送的两个关键是申请了模版,还有就是模版的data需要和模版中的一致,才能成功发送,模版设置和申请的后台位置在 广告与服务-模版消息


public function project_message()
{
$touser = '发送人公众号openid';
$template_id = '模版ID';
$url = 'https://api.weixin.qq.com/cgi-bin/message/template/send?access_token=' . $this->access_token;
$details_url = '点开链接,需要跳转的详情url';
$thing1 = '模版里定义的参数';
$time2 = '模版里定义的参数';
$const3 = '模版里定义的参数';
$send_data = [
'touser' => $touser,
'template_id' => $template_id,
'url' => $details_url,
'data' => [
'thing1' => ['value' => $thing1],
'time2' => ['value' => $time2],
'const3' => ['value' => $const3],
]
];

$result = curl_json($url, $send_data);
}

错误及解决方式


1、公众号后台: 设置与开发-安全中心-IP白名单 把IP地址加入白名单即可。


{
"errcode": 40164,
"errmsg": "invalid ip 47.63.30.93 ipv6 ::ffff:47.63.30.93, not in whitelist rid: 6698ef60-27d10c40-100819f9"
}

2、模版参数不正确时,接口返回


{
"errcode": 47003,
"errmsg": "argument invalid! data.time5.value invalid rid: 669df26e-538a8a1a-15ab8ba4"
}

3、access_token不正确


{
"errcode": 40001,
"errmsg": "invalid credential, access_token is invalid or not latest, could get access_token by getStableAccessToken, more details at https://mmbizurl.cn/s/JtxxFh33r rid: 669df2f1-74be87a6-05e77d20"
}

4、access_token超过调用次数


{
"errcode": 45009,
"errmsg": "reach max api daily quota limit, could get access_token by getStableAccessToken, more details at https:\/\/mmbizurl.cn\/s\/JtxxFh33r rid: 669e5c4c-2bb4e05f-61d6917c"
}

文档参考


公众号开发文档首页: developers.weixin.qq.com/doc/offiacc…


分享一个微信公众号的调试工具地址,特别好用 : mp.weixin.qq.com/debug/


作者:stark张宇
来源:juejin.cn/post/7394392321988575247
收起阅读 »

一文揭秘:火山引擎云基础设施如何支撑大模型应用落地

2024年被普遍认为是“大模型落地应用元年”,而要让大模型真正落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环节中,推理能力至关重要。所谓“推理能力”,即大模型利用输入的新数据,一次性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除模型本身的设计外,还需要强大的硬件作为基础。在8月21日举办的2024火山引擎A...
继续阅读 »

2024年被普遍认为是“大模型落地应用元年”,而要让大模型真正落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环节中,推理能力至关重要。所谓“推理能力”,即大模型利用输入的新数据,一次性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除模型本身的设计外,还需要强大的硬件作为基础。

在8月21日举办的2024火山引擎AI创新巡展上海站活动上,火山引擎云基础产品负责人罗浩发表演讲,介绍了火山引擎AI全栈云在算力升级、资源管理、性能和稳定性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分享了针对大模型推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罗浩表示,在弹性方面,与传统的云原生任务相比,推理任务,以及面向AI native应用,由于其所对应的底层资源池更加复杂,因此面临的弹性问题也更加复杂。传统的在线任务弹性,主要存在于CPU、内存、存储等方面,而AI native应用的弹性问题,则涉及模型弹性、GPU弹性、缓存弹性,以及RAG、KV Cache等机制的弹性。

同时,由于底层支撑算力和包括数据库系统在内的存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也导致对应的观测体系和监控体系出现不同的变化,带来新的挑战。

在具体应对上,火山引擎首先在资源方面,面向不同的需求,提供了更多类型的多达几百种计算实例,包括推理、训练以及不同规格推理和训练的实例类型,同时涵盖CPU和GPU。

在选择实例时,火山引擎应用了自研的智能选型产品,当面训练场景或推理场景时,在给定推理引擎,以及该推理引擎所对应的模型时,都会给出更加适配的GPU或CPU实例。该工具也会自动探索模型参数,包括推理引擎性能等,从而找到最佳匹配实例。

最后,结合整体资源调度体系,可以通过容器、虚拟机、Service等方式,满足对资源的需求。

而在数据领域,目前在训练场景,最主要会通过TOS、CFS、VPFS支持大模型的训练和分发,可以看到所有的存储、数据库等都在逐渐转向高维化,提供了对应的存储和检索能力。

在数据安全方向,当前的存储数据,已经有了更多内容属性,企业和用户对于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也更加在意。对此,火山引擎在基础架构层面提供全面的路审计能力,可通过专区形式,支持从物理机到交换机,再到专属云以及所有组件的对应审计能力。

对此,罗浩以火山引擎与游戏公司沐瞳的具体合作为例给予了解释。在对移动端游戏里出现的语言、行为进行审计和审核时,大量用到各种各样的云基础,以及包括大模型在内的多种AI产品,而火山引擎做到了让所有的产品使用都在同一朵云上,使其在整体调用过程当中,不出现额外的流量成本,也使整体调用延时达到最优化。

另外,在火山引擎与客户“美图”合作的案例中,在面对新年、元旦、情人节等流量高峰时,美图通过火山引擎弹性的资源池,同时利用火山潮汐的算力,使得应用整体使用GPU和CPU等云资源时,成本达到最优化。

罗浩最后表示,未来火山引擎AI全栈云在算力、资源管理、性能及稳定性等方面还将继续探索,为AI应用在各行业的落地,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推动各行业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全新助力。(作者:李双)

收起阅读 »

逻辑删除用户账号合规吗?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 有一个小伙伴说自己用某电动车 App,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注销了账号,注销完成之后,该 App 提示 “您的账户已删除。与您的账户关联的所有个人数据也已永久删除”。当时当他重新打开 App 之后,发现账户名变为了 unknown,邮箱和电话变...
继续阅读 »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



有一个小伙伴说自己用某电动车 App,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注销了账号,注销完成之后,该 App 提示 “您的账户已删除。与您的账户关联的所有个人数据也已永久删除”。当时当他重新打开 App 之后,发现账户名变为了 unknown,邮箱和电话变成了账号的 uid@delete.account.品牌.com。更炸裂的是,这个 App 此时还是可以正常控制电动车,可以查看定位、电量、客服记录、维修记录等等信息。



小伙伴觉得心塞,感觉被这个 App 耍了,明明就没有删除个人信息,却信誓旦旦的说数据已经永久删除了。


其实咱们做后端服务的小伙伴都知道,基本上都是逻辑删除,很少很少有物理删除。


大部分公司可能都是把账号状态标记为删除,然后踢用户下线;有点良心的公司除了将账号状态标记为删除,还会将用户信息脱敏;神操作公司则把账号状态标记为删除,但是忘记踢用户下线。


于是就出现了咱们小伙伴遇到的场景了。


逻辑删除这事,其实不用看代码,就从商业角度稍微分析就知道不可能是物理删除。比如国内很多 App 对新用户都会送各种优惠券、代金券等等,如果物理删除岂不是意味着可以反复薅平台羊毛。


当然这个是各个厂的实际做法,那么这块有没有相关规定呢?松哥专门去查看了一下相关资料。



根据 GB/T 35273 中的解释,我挑两段给大家看下。


首先文档中解释了什么是删除:



去除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使其保持不可被检索、访问的状态。


理论上来说,逻辑删除也能够实现用户信息不可被检索和访问。


再来看关于用户注销账户的规范:



删除个人信息或者匿名化处理


从这两处解释大家可以看到,平台逻辑删除用户信息从合规上来说没有问题。


甚至可能物理删除了反而有问题。


比如张三注册了一个聊天软件实施诈骗行为,骗到钱了光速注销账号,平台也把张三的信息删除了,最后取证找不到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平台要不要背锅?如果平台要背锅,那你说平台会不会就真把张三信息给清空了?


对于这个小伙伴的遭遇,其实算是一个系统 BUG,账户注销,应该强制退出登录,退出之后,再想登录肯定就登录不上去了,所以也看不到自己之前的用户信息了。


小伙伴们说说,你们的系统是怎么处理这种场景的呢?


作者:江南一点雨
来源:juejin.cn/post/7407274895929638964
收起阅读 »

localhost和127.0.0.1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在网上逛的时候看到一个问题,没想到大家讨论的很热烈,就是标题中这个: localhost和127.0.0.1的区别是什么? 前端同学本地调试的时候,应该没少和localhost打交道吧,只需要执行 npm run 就能在浏览器中打开你的页面窗口,地址栏显...
继续阅读 »

今天在网上逛的时候看到一个问题,没想到大家讨论的很热烈,就是标题中这个:


localhost和127.0.0.1的区别是什么?



前端同学本地调试的时候,应该没少和localhost打交道吧,只需要执行 npm run 就能在浏览器中打开你的页面窗口,地址栏显示的就是这个 http://localhost:xxx/index.html


可能大家只是用,也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


联想到我之前合作过的一些开发同学对它们俩的区别也没什么概念,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普及下。


localhost是什么呢?


localhost是一个域名,和大家上网使用的域名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是方便记忆。


只是这个localhost的有效范围只有本机,看名字也能知道:local就是本地的意思。


张三和李四都可以在各自的机器上使用localhost,但获取到的也是各自的页面内容,不会相互打架。


从域名到程序


要想真正的认清楚localhost,我们还得从用户是如何通过域名访问到程序说起。


以访问百度为例。


1、当我们在浏览器输入 baidu.com 之后,浏览器首先去DNS中查询 baidu.com 的IP地址。


为什么需要IP地址呢?打个比方,有个人要寄快递到你的公司,快递单上会填写:公司的通讯地址、公司名称、收件人等信息,实际运输时快递会根据通信地址进行层层转发,最终送到收件人的手中。网络通讯也是类似的,其中域名就像公司名称,IP地址就像通信地址,在网络的世界中只有通过IP地址才能找到对应的程序。


DNS就像一个公司黄页,其中记录着每个域名对应的IP地址,当然也有一些域名可能没做登记,就找不到对应的IP地址,还有一些域名可能会对应多个IP地址,DNS会按照规则自动返回一个。我们购买了域名之后,一般域名服务商会提供一个域名解析的功能,就是把域名和对应的IP地址登记到DNS中。


这里的IP地址从哪里获取呢?每台上网的电脑都会有1个IP地址,但是个人电脑的IP地址一般是不行的,个人电脑的IP地址只适合内网定位,就像你公司内部的第几栋第几层,公司内部人明白,但是直接发给别人,别人是找不到你的。如果你要对外部提供服务,比如百度这种,你就得有公网的IP地址,这个IP地址一般由网络服务运营商提供,比如你们公司使用联通上网,那就可以让联通给你分配一个公网IP地址,绑定到你们公司的网关服务器上,网关服务器就像电话总机,公司内部的所有网络通信都要通过它,然后再在网关上设置转发规则,将网络请求转发到提供网络服务的机器上。


2、有了IP地址之后,浏览器就会向这个IP地址发起请求,通过操作系统打包成IP请求包,然后发送到网络上。网络传输有一套完整的路由协议,它会根据你提供的IP地址,经过路由器的层层转发,最终抵达绑定该IP的计算机。


3、计算机上可能部署了多个网络应用程序,这个请求应该发给哪个程序呢?这里有一个端口的概念,每个网络应用程序启动的时候可以绑定一个或多个端口,不同的网络应用程序绑定的端口不能重复,再次绑定时会提示端口被占用。通过在请求中指定端口,就可以将消息发送到正确的网络处理程序。


但是我们访问百度的时候没有输入端口啊?这是因为默认不输入就使用80和443端口,http使用80,https使用443。我们在启动网络程序的时候一定要绑定一个端口的,当然有些框架会自动选择一个计算机上未使用的端口。



localhost和127.0.0.1的区别是什么?


有了上边的知识储备,我们就可以很轻松的搞懂这个问题了。


localhost是域名,上文已经说过了。


127.0.0.1 呢?是IP地址,当前机器的本地IP地址,且只能在本机使用,你的计算机不联网也可以用这个IP地址,就是为了方便开发测试网络程序的。我们调试时启动的程序就是绑定到这个IP地址的。


这里简单说下,我们经常看到的IP地址一般都是类似 X.X.X.X 的格式,用"."分成四段。其实它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分成四段后,每一段是8位,然后每一段再转换为10进制的数进行显示。


那localhost是怎么解析到127.0.0.1的呢?经过DNS了吗?没有。每台计算机都可以使用localhost和127.0.0.1,这没办法让DNS来做解析。


那就让每台计算机自己解决了。每台计算机上都有一个host文件,其中写死了一些DNS解析规则,就包括 localhost 到 127.0.0.1 的解析规则,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


如果你不想用localhost,那也可以,随便起个名字,比如 wodehost,也解析到 127.0.0.1 就行了。


甚至你想使用 baidu.com 也完全可以,只是只能自己自嗨,对别人完全没有影响。


域名的等级划分


localhost不太像我们平常使用的域名,比如 http://www.juejin.cn 、baidu.com、csdn.net, 这里边的 www、cn、com、net都是什么意思?localhost为什么不需要?


域名其实是分等级的,按照等级可以划分为顶级域名、二级域名和三级域名...


顶级域名(TLD):顶级域名是域名系统中最高级别的域名。它位于域名的最右边,通常由几个字母组成。顶级域名分为两种类型:通用顶级域名和国家顶级域名。常见的通用顶级域名包括表示工商企业的.com、表示网络提供商的.net、表示非盈利组织的.org等,而国家顶级域名则代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如.cn代表中国、.uk代表英国等。


二级域名(SLD):二级域名是在顶级域名之下的一级域名。它是由注册人自行选择和注册的,可以是个性化的、易于记忆的名称。例如,juejin.cn 就是二级域名。我们平常能够申请到的也是这种。目前来说申请 xxx.com、xxx.net、xxx.cn等等域名,其实大家不太关心其顶级域名com\net\cn代表的含义,看着简短好记是主要诉求。


三级域名(3LD):三级域名是在二级域名之下的一级域名。它通常用于指向特定的服务器或子网。例如,在blog.example.com中,blog就是三级域名。www是最常见的三级域名,用于代表网站的主页或主站点,不过这只是某种流行习惯,目前很多网站都推荐直接使用二级域名访问了。


域名级别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大家可以看看企业微信开放平台这个域名:developer.work.weixin.qq.com,com代表商业,qq代表腾讯,weixin代表微信,work代表企业微信,developer代表开发者。这种逐层递进的方式有利于域名的分配管理。


按照上边的等级定义,我们可以说localhost是一个顶级域名,只不过它是保留的顶级域,其唯一目的是用于访问当前计算机。


多网站共用一个IP和端口


上边我们说不同的网络程序不能使用相同的端口,其实是有办法突破的。


以前个人博客比较火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买个虚拟主机,然后部署个开源的博客程序,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为了挣钱,虚拟主机的服务商会在一台计算机上分配N多个虚拟主机,大家使用各自的域名和默认的80端口进行访问,也都相安无事。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如果你有使用Nginx、Apache或者IIS等Web服务器的相关经验,你可能会接触到主机头这个概念。主机头其实就是一个域名,通过设置主机头,我们的程序就可以共用1个网络端口。


首先在Nginx等Web程序中部署网站时,我们会进行一些配置,此时在主机头中写入网站要使用的域名。


然后Nginx等Web服务器启动的时候,会把80端口占为己有。


然后当某个网站的请求到达Nginx的80端口时,它会根据请求中携带的域名找到配置了对应主机头的网络程序。


然后再转发到这个网络程序,如果网络程序还没有启动,Nginx会把它拉起来。


私有IP地址


除了127.0.0.1,其实还有很多私有IP地址,比如常见的 192.168.x.x。这些私有IP地址大部分都是为了在局域网内使用而预留的,因为给每台计算机都分配一个独立的IP不太够用,所以只要局域网内不冲突,大家就可劲的用吧。你公司可以用 192.168.1.1,我公司也可以用192.168.1.1,但是如果你要访问我,就得通过公网IP进行转发。


大家常用的IPv4私有IP地址段分为三类:


A类:从10.0.0.0至10.255.255.255


B类:从172.16.0.0至172.31.255.255


C类:从192.168.0.0至192.168.255.255。


这些私有IP地址仅供局域网内部使用,不能在公网上使用。


--


除了上述三个私有的IPv4地址段外,还有一些保留的IPv4地址段:


用于本地回环测试的127.0.0.0至127.255.255.255地址段,其中就包括题目中的127.0.0.1,如果你喜欢也可以给自己分配一个127.0.0.2的IP地址,效果和127.0.0.1一样。


用于局域网内部的169.254.0.0至169.254.255.255地址段,这个很少接触到,如果你的电脑连局域网都上不去,可能会看到这个IP地址,它是临时分配的一个局域网地址。


这些地址段也都不能在公网上使用。


--


近年来,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你家里或者公司里上网时,光猫或者路由器对外的IPv4地址也不是公网IP了,这时候获得的可能是一个类似 100.64.x.x 的地址,这是因为随着宽带的普及,运营商手里的公网IP也不够了,所以运营商又加了一层局域网,而100.64.0.0 这个网段是专门分给运营商做局域网用的。如果你使用阿里云等公有云,一些云产品的IP地址也可能是这个,这是为了将客户的私有网段和公有云厂商的私有网段进行有效的区分。


--


其实还有一些不常见的专用IPv4地址段,完整的IP地址段定义可以看这里:http://www.iana.org/assignments…



IPv6


你可能也听说过IPv6,因为IPv4可分配的地址太少了,不够用,使用IPv6甚至可以为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只是喊了很多年,大家还是喜欢用IPv4,这里边原因很多,这里就不多谈了。


IPv6地址类似: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它是128位的,用":"分成8段,每个X是一个16进制数(取值范围:0-F),IPv6地址空间相对于IPv4地址有了极大的扩充。比如:2001:0db8:3c4d:0015:0000:0000:1a2f:1a2b 就是一个有效的IPv6地址。


关于IPv6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再去研究下。


关注萤火架构,加速技术提升!


作者:萤火架构
来源:juejin.cn/post/7321049446443417638
收起阅读 »

前端如何将git的信息打包进html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定制化项目我们没有参与或者要临时更新客户的包的时候,需要查文档才知道哪个是最新分支 当测试环境打包的时候,不确定是否是最新的包,需要点下功能看是否是最新的代码,不能直观的看到当前打的是哪个分支 多人开发的时候,某些场景下可能被别人覆盖了,需...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1. 定制化项目我们没有参与或者要临时更新客户的包的时候,需要查文档才知道哪个是最新分支

  2. 当测试环境打包的时候,不确定是否是最新的包,需要点下功能看是否是最新的代码,不能直观的看到当前打的是哪个分支

  3. 多人开发的时候,某些场景下可能被别人覆盖了,需要查下jenkins或者登录服务器看下


实现效果


如下,当打开F12,可以直观的看到打包日期、分支、提交hash、提交时间
image.png


如何做


主要是借助 git-revision-webpack-plugin的能力。获取到git到一些后,将这些信息注入到变量中,html读取这个变量即可


1. 安装dev的依赖


    npm install --save-dev git-revision-webpack-plugin

2. 引入依赖并且初始化


   const { GitRevisionPlugin } = require('git-revision-webpack-plugin')
const gitRevisionPlugin = new GitRevisionPlugin()

3. 注入变量信息


我这里用的是vuecli,可直接在chainWebpack中注入,当然你可以使用DefinePlugin进行声明


     config.plugin('html').tap((args) => {
args[0].banner = {
date: dayjs().format('YYYY-MM-DD HH:mm:ss'),
branch: gitRevisionPlugin.branch(),
commitHash: gitRevisionPlugin.commithash(),
lastCommitDateTime: dayjs(gitRevisionPlugin.lastcommitdatetime()).format('YYYY-MM-DD HH:mm:ss'),
}
return args
});

4. 使用变量


在index.html的头部插入注释


  <!-- date  <%= htmlWebpackPlugin.options.banner.date %> -->
<!-- branch <%= htmlWebpackPlugin.options.banner.branch %> -->
<!-- commitHash <%= htmlWebpackPlugin.options.banner.commitHash %> -->
<!-- lastCommitDateTime <%= htmlWebpackPlugin.options.banner.lastCommitDateTime %> -->

5. 查看页面


image.png


6. 假如你用的是vuecli


当你使用的是vuecli,构建完后会发现index.html上这个注释丢失了


原因如下


vueCLi 对html的打包用的html-webpack-plugin,默认在打包的时候会把注释删除掉


image.png


修改vuecli的配置如下可以解决,将removeComments设置为false即可


module.exports = {
// 其他配置项...
chainWebpack: config => {
config
.plugin('html')
.tap(args => {
args[0].minify = {
removeComments: false,
// 其他需要设置的参数
};
return args;
});
},
};

7. 假如你想给qiankun的子应用添加一些git的注释信息,可以在meta中添加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Date:<%= htmlWebpackPlugin.options.banner.date %>,Branch:<%= htmlWebpackPlugin.options.banner.branch %>,commitHash: <%= htmlWebpackPlugin.options.banner.commitHash %>,lastCommitDateTime:<%= htmlWebpackPlugin.options.banner.lastCommitDateTime %>">


渲染在html上如下,也可以快速的看到子应用的构建时间和具体的分支
image.png


总结



  1. 借助git-revision-webpack-plugin的能力读取到git的一些信息

  2. 将变量注入在html中或者使用DefinePlugin进行声明变量

  3. 读取变量后显示在html上或者打印在控制台上可以把关键的信息保留,方便我们排查问题


作者:pauldu
来源:juejin.cn/post/7403185402347634724
收起阅读 »

三个月内遭遇的第二次比特币勒索

早前搭过一个wiki (可点击wiki.dashen.tech 查看),用于"团队协作与知识分享".把游客账号给一位前同事,其告知登录出错. 用我记录的账号密码登录,同样报错; 打开数据库一看,疑惑全消. To recover your lost Dat...
继续阅读 »

早前搭过一个wiki (可点击wiki.dashen.tech 查看),用于"团队协作与知识分享".把游客账号给一位前同事,其告知登录出错.



用我记录的账号密码登录,同样报错; 打开数据库一看,疑惑全消.




To recover your lost Database and avoid leaking it: Send us 0.05 Bitcoin (BTC) to our Bitcoin address 3F4hqV3BRYf9JkPasL8yUPSQ5ks3FF3tS1 and contact us by Email with your Server IP or Domain name and a Proof of Payment. Your Database is downloaded and backed up on our servers. Backups that we have right now: mm_wiki, shuang. If we dont receive your payment in the next 10 Days, we will make your database public or use them otherwise.



(按照今日比特币价格,0.05比特币折合人民币4 248.05元..)


大多时候不使用该服务器上安装的mysql,因而账号和端口皆为默认,密码较简单且常见,为在任何地方navicat也可连接,去掉了ip限制...对方写一个脚本,扫描各段ip地址,用常见的几个账号和密码去"撞库",几千几万个里面,总有一两个能得手.


被窃取备份而后删除的两个库,一个是来搭建该wiki系统,另一个是用来亲测mysql主从同步,详见此篇,价值都不大




实践告诉我们,不要用默认账号,不要用简单密码,要做ip限制。…



  • 登录服务器,登录到mysql:



mysql -u root -p





  • 修改密码:


尝试使用如下语句来修改



set password for 用户名@yourhost = password('新密码');



结果报错;查询得知是最新版本更改了语法,需用



alter user 'root'@'localhost' identified by 'yourpassword';




成功~


但在navicat里,原连接依然有效,而输入最新的密码,反倒是失败



打码部分为本机ip


在服务器执行


-- 查询所有用户


select user from mysql.user;


再执行


select host,user,authentication_string from mysql.user;



user及其后的host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唯一标识;故而在user表中,可以存在同名的root


使用


alter user 'root'@'%' identified by 'xxxxxx';

注意主机此处应为%


再使用


select host,user,authentication_string from mysql.user;

发现 "root@%" 对应的authentication_string已发生改变;


在navicat中旧密码已失效,需用最新密码才可登录


参考:


mysql 5.7 修改用户密码




关于修改账号,可参考此




这不是第一次遭遇"比特币勒索",在四月份,收到了这么一封邮件:



后来证明这是唬人的假消息,但还是让我学小扎,把Mac的摄像头覆盖了起来..


作者:fliter
来源:juejin.cn/post/7282666367239995392
收起阅读 »

让生成式 AI 触手可及:火山引擎推出 NVIDIA NIM on VKE 最佳部署实践

技术行业近来对大语言模型(LLM)的关注正开始转向生产环境的大规模部署,将 AI 模型接入现有基础设施以优化系统性能,包括降低延迟、提高吞吐量,以及加强日志记录、监控和安全性等。然而这一路径既复杂又耗时,往往需要构建专门的平台和流程。在部署 AI 模型的过程中...
继续阅读 »

技术行业近来对大语言模型(LLM)的关注正开始转向生产环境的大规模部署,将 AI 模型接入现有基础设施以优化系统性能,包括降低延迟、提高吞吐量,以及加强日志记录、监控和安全性等。然而这一路径既复杂又耗时,往往需要构建专门的平台和流程。

在部署 AI 模型的过程中,研发团队通常需要执行以下步骤:

环境搭建与配置:首先需要准备和调试运行环境,这包括但不限于 CUDA、Python、PyTorch 等依赖项的安装与配置。这一步骤往往较为复杂,需要细致地调整各个组件以确保兼容性和性能。

模型优化与封装:接下来进行模型的打包和优化,以提高推理效率。这通常涉及到使用 NVIDIA TensorRT 软件开发套件或 NVIDIA TensorRT-LLM 库等专业工具来优化模型,并根据性能测试结果和经验来调整推理引擎的配置参数。这一过程需要深入的 AI 领域知识,并且工具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学习成本。

模型部署:最后,将优化后的模型部署到生产环境中。对于非容器化环境,资源的准备和管理也是一个需要精心策划的环节。

为了简化上述流程并降低技术门槛,火山引擎云原生团队推出基于 VKE 的 NVIDIA NIM 微服务最佳实践。通过结合 NIM 一站式模型服务能力,以及火山引擎容器服务 VKE 在成本节约和极简运维等方面的优势,这套开箱即用的技术方案将帮助企业更加快捷和高效地部署 AI 模型。

AI 微服务化:NVIDIA NIM

NVIDIA NIM 是一套经过优化的企业级生成式 AI 微服务,它包括推理引擎,通过 API 接口对外提供服务,帮助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更简单地开发和部署 AI 驱动的应用程序。

NIM 使用行业标准 API,支持跨多个领域的 AI 用例,包括 LLM、视觉语言模型(VLM),以及用于语音、图像、视频、3D、药物研发、医学成像等的模型。同时,它基于 NVIDIA Triton™ Inference Server、NVIDIA TensorRT™、NVIDIA TensorRT-LLM 和 PyTorch 构建,可以在加速基础设施上提供最优的延迟和吞吐量。

为了进一步降低复杂度,NIM 将模型和运行环境做了解耦,以容器镜像的形式为每个模型或模型系列打包。其在 Kubernetes 内的部署形态如下:


NVIDIA NIM on Kubernetes

火山引擎容器服务 VKE(Volcengine Kubernetes Engine)通过深度融合新一代云原生技术,提供以容器为核心的高性能 Kubernetes 容器集群管理服务,可以为 NIM 提供稳定可靠高性能的运行环境,实现模型使用和运行的强强联合。

同时,模型服务的发布和运行也离不开发布管理、网络访问、观测等能力,VKE 深度整合了火山引擎高性能计算(ECS/裸金属)、网络(VPC/EIP/CLB)、存储(EBS/TOS/NAS)、弹性容器实例(VCI)等服务,并与镜像仓库、持续交付、托管 Prometheus、日志服务、微服务引擎等云产品横向打通,可以实现 NIM 服务构建、部署、发布、监控等全链路流程,帮助企业更灵活、更敏捷地构建和扩展基于自身数据的定制化大型语言模型(LLMs),打造真正的企业级智能化、自动化基础设施。


NVIDIA NIM on VKE 部署流程

下面,我们将介绍 NIM on VKE 的部署流程,助力开发者快速部署和访问 AI 模型。

准备工作

部署 NVIDIA NIM 前,需要做好如下准备:

1. VKE 集群中已安装 csi-nas / prometheus-agent / vci-virtual-kubelet / cr-credential-controller 组件

2. 在 VKE 集群中使用相适配的 VCI GPU 实例规格,具体软硬件支持情况可以查看硬件要求

3. 创建 NAS 实例,作为存储类,用于模型文件的存储

4. 创建 CR(镜像仓库) 实例,用于托管 NIM 镜像

5. 开通 VMP(托管 Prometheus)服务

6. 向 NVIDIA 官方获取 NIM 相关镜像的拉取权限(下述以 llama3-8b-instruct:1.0.0 为例),并生成 API Key

部署

1. 在国内运行 NIM 官方镜像时,为了避免网络访问影响镜像拉取速度,可以提前拉取相应 NIM 镜像并上传到火山引擎镜像仓库 CR,操作步骤如下:


2. Download the code locally, go to the Helm Chart directory of the code, and push Helm Chart to Container Registry (Helm version > 3.7):

下载代码到本地,进入到代码的 helm chart 目录中,把 helm chart 推送到镜像仓库(helm 版本大于 3.7):


3. 在 vke 的应用中心的 helm 应用中选择创建 helm 应用,并选择对应 chart,集群信息,并点击 values.yaml 的编辑按钮进入编辑页


4. 覆盖 values 内容为如下值来根据火山引擎环境调整参数配置,提升部署性能,点击确定完成参数改动,再继续在部署页点击确定完成部署


5. 若 Pod 日志出现如下内容或者 Pod 状态变成 Ready,说明服务已经准备好:


6. 在 VKE 控制台获取 LB Service 地址(Service 名称为-nim-llm)


7. 访问 NIM 服务


The output is as follows:

会有如下输出:


监控

NVIDIA NIM 在 Grafana Dashboard 上提供了丰富的观测指标,详情可参考 Observability

在 VKE 中,可通过如下方法搭建 NIM 监控:

1. 参考文档搭建 Grafana:https://www.volcengine.com/docs/6731/126068

2. 进入 Grafana 中,在 dashboard 菜单中选择 import:


3. 观测面板效果如下:


结语

相比构建大模型镜像,基于 VKE 使用 NVIDIA NIM 部署和访问模型有如下优点:

● 易用性:NIM 提供了预先构建好的模型容器镜像,用户无需从头开始构建和配置环境,配合 VKE 与 CR 的应用部署能力,极大简化了部署过程

● 性能优化:NIM 的容器镜像是经过优化的,可以在 NVIDIA GPU 上高效运行,充分利用 VCI 的硬件性能

● 模型选择:NIM 官方提供了多种大语言模型,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型,部署在 VKE 中仅需对values.yaml 配置做修改即可

● 自动更新:通过 NGC,NIM 可以自动下载和更新模型,用户无需手动管理模型版本

● 可观测性:NIM 内置了丰富的观测指标,配合 VKE 与 VMP 观测能力开箱即用

目前火山引擎容器服务 VKE 已开放个人用户使用,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高性能、高可靠、极致弹性的企业级容器管理能力,结合 NIM 强大易用的模型部署服务,进一步帮助开发者快速部署 AI 模型,并提供高性能、开箱即用的模型 API 服务。(作者:李双)

收起阅读 »

好好的短链,url?1=1为啥变成了url???1=1

运营小伙伴突然找到我们说,我们的一个短链有三个? 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但是事实胜于雄辩,还真的就是和运营小伙伴说的一模一样。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跟着我一起Review一下。 一、URL结构 1.1 URL概述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是一个用于标识互联网上资...
继续阅读 »

运营小伙伴突然找到我们说,我们的一个短链有三个?


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但是事实胜于雄辩,还真的就是和运营小伙伴说的一模一样。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跟着我一起Review一下。



一、URL结构


1.1 URL概述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是一个用于标识互联网上资源的地址。一个典型的URL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image.png



  1. 协议(Scheme) :也称为"服务方式",位于URL的开头,指定了浏览器与服务器之间通信的方式。常见的协议有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等。

  2. 子域名(Subdomain) :可选部分,位于域名之前,通常用于区分不同的服务或组织。例如,在sub.example.com中,sub是子域名。

  3. 域名(Domain Name) :URL的核心部分,用于唯一标识一个网站。通常是一个组织或公司的名字,如example.com

  4. 端口号(Port) :可选部分,用于指定服务器上的特定服务。如果省略,浏览器将使用默认端口,例如httphttps的默认端口是80和443。

  5. 路径(Path) :指定服务器上的资源位置。路径可以包含多个部分,用斜杠/分隔。例如,在/path/to/resource中,path/to/resource是资源的路径。

  6. 查询字符串(Query String) :可选部分,位于路径之后,用于传递额外的参数或数据。查询字符串以问号?开始,后面跟着一系列的参数,参数之间用和号&分隔。例如,在?key1=value1&key2=value2中,key1key2是参数名,value1value2是对应的值。

  7. 片段标识符(Fragment Identifier) :可选部分,用于指向页面内的特定部分。片段标识符以井号#开始,通常用于锚点链接。例如,在#section2中,section2是页面内的一个锚点。


1.2 URL示例


示例:一个完整的URL示例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https://www.xxx.com:8080/path/to/resource?key1=value1&key2=value2#section2

在上面的示例中,详细拆解如下:



https 是协议。
http://www.xxx.com 是域名。
8080 是端口号。
/path/to/resource 是路径。
key1=value1&key2=value2 是查询字符串。
#section2 是片段标识符。



二、URL的意义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方法来标识和访问互联网上的资源。它是互联网的基础构件之一,它不仅使得资源的定位和访问变得简单,还支持了互联网的组织、导航、安全和分享等多种功能。以下是URL的几个关键意义:


image.png


这些意义做开发的都懂,不懂的就自己百度吧,这里不做赘述。


三、硬菜:url?1=1为啥变成了url???1=1


3.1 故事背景


我们有一个自己的短链项目,用户访问短链的时候,我们自己服务器会进行重定向,这样的好处是分享出去的链接都是很短的,会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短链触发和服务器的交互流程如下:


sequenceDiagram
用户->>+短链: 点击
短链->>+服务器: 请求
服务器->>+服务器: 找到映射的长链地址
服务器->>+用户: 重定向到长链
用户->>+长链: 请求并得到响应

3.2 事故现场


上面弄清楚了短链的基本触发流程,那我我们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 客户端事故现场截图


image.png



从这个截图就可以明显的看出,这里有三个?,这是不合理的...




  • 数据库存储的事故现场数据截图


image.png


哎,数据库里面只有一个问号吧?


3.3 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 问题分析


上面数据库看着正常的,别着急,咱们换个方式看看,我们执行下面这个SQL看看数据存储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SELECT
LENGTH(
CONVERT ( full_link USING utf8 )) AS actual_length
FROM
t_short_link
WHERE
id = '0fcc75b3e1b243c4b36d71b1d58b3b41';

执行结果:


image.png



上面sql执行实际得到的长度是52,但是我们长链的实际长度却是49,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数据库里面多了两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字符,三个问号就是这个来的




  • 解决方案


从上面分析了事故现场,我们已经知道是多了两个字符了,删掉即可。


注意:因为数据库看不到,所以不能直接编辑,可以选择一些可以看到的编辑器编辑之后更新,例如notepad++。


3.4 额外发现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将连接复制到了掘金的MD编辑器,发现这里也是暴露了问题,上面提到的解决方案,大家也是可以复制进来然后删除多余字符的。


image.png


四、总结


程序员大多数都非常自信,相信自己的代码没有bug,相信有bug也不是我的问题,有的时候怼天怼地。


但是真的遇到问题,需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是不是自己的问题,先检查检查,避免后面发现是自己的问题很尴尬。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错误或建议,请随时指正和提出。


同时,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考虑点赞和收藏。这将激励我进一步改进和创作更多有用的内容。


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作者:竹子爱揍功夫熊猫
来源:juejin.cn/post/7399985723674394633
收起阅读 »

太方便了!Arthas,生产问题大杀器

一、一个难查的生产问题一天,小王发现生产环境上偶发性地出现某接口耗时过高,但在测试环境又无法复现,小王一筹莫展😔。小王“幻想”到:如果有个工具能记录生产上各个函数的耗时该多好,这样一看不就知道时间花在哪了?这不是幻想,Arthas 已经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
继续阅读 »

一、一个难查的生产问题

一天,小王发现生产环境上偶发性地出现某接口耗时过高,但在测试环境又无法复现,小王一筹莫展😔。小王“幻想”到:如果有个工具能记录生产上各个函数的耗时该多好,这样一看不就知道时间花在哪了?
这不是幻想,Arthas 已经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介绍它之前,我们先了解下相关背景。

二、动态追踪

现在互联网和大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相应地,互联网应用的用户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江湖大了,什么风浪都有。开发者们不断被各种诡异问题打扰,接口耗时过大、CPU 占用过高、内存溢出、只有生产环境会报错......
这些问题出现的概率可能是千分之一、乃至万分之一。如果我们能不修改代码、不修改配置、不重启服务,就能看到程序内部在执行什么,这该多好,再大的问题心里也有底了。
动态追踪技术出现了,它诞生于21 世纪初。Sun Microsystems 公司的工程师在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被繁琐的排查过程所困扰,痛定思痛,他们创造了 DTrace 动态跟踪框架。DTrace 奠定了动态追踪的基础,Bryan Cantrill, Mike Shapiro, and Adam Leventhal 三位作者也多次获得行业荣誉。
动态追踪技术出现的时间早,但 Java 语言相关的调试工具链一直不太完善。直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Java 的发展才进入了快车道。2018 年,Alibaba 开源 Arthas,Java 的动态追踪才真正好用起来
动态追踪可以看作是构建了一个运行时“只读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内部保存了实时变化的进程运行信息,我们通过调用这个“数据库”开放的接口,就能看到进程内部发生了什么。
经验丰富的读者可能会有疑问,现在微服务都用上了 Skywalking 这样的分布式链路追踪技术,通过它也能分阶段地看到各个部分的执行情况,为什么还需要 Arthas?
Arthas 有两大特点:

  1. 低侵入;不需要程序中进行额外配置,更不需要手动埋点。
  2. 功能强大;Arthas 提供了四十多种命令:从查看线程调用链,到查看输入、输出,到反编译代码等,应有尽有。

对于排查接口耗时长这样的情况,Skywalking 可以和 Arthas 配合起来,先用 Skywalking 定位出异常微服务,再用 Arthas 分析单个进程的情况,找到根因。

三、Arthas常用场景

相信你对动态追踪有了基本的了解,Arthas 可以理解为动态追踪在 Java 领域落地的具体工具。下面以场景助学,大家可以参考这些方案,因事制宜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Arthas 的安装和基础使用见官方文档:Introduction | arthas

3.1.接口慢/吞吐量低

在文章开头,小王就遇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小王依靠老道的排查经验确定了 MathGame 服务肯定有问题,但具体的点却找不到。小王仔细学习了这篇文章,决定用 Arthas 分以下三步来排查:

  1. profile 明确整体的耗时情况

    profile 命令支持为应用生成火焰图,在 Arthas 终端输入以下命令:

    # 开始对应用中当前执行的活动采样 30 秒,采样结束后默认会生成 HTML 文件
    [arthas@5555]$ profiler start -d 30

    打开 HTML 文件能看到这样的结构:

    image.png
    火焰图

    MathGame 类下的 run 方法占用了大部分的执行时间,接下来我们看看 run 方法内部的耗时情况。

  2. trace 详细查看单个调用的内部耗时

    [arthas@5555]$ trace --skipJDKMethod false demo.MathGame run

    PrintStream 类 print 方法占据了 87% 的时间,这是 JDK 自带的类,这说明我们程序本身并无耗时问题,但 MathGame 类的 primeFactors 方法抛出了异常,我们可以看看具体的异常,再思考怎么优化。

    image.png
    run方法的trace流

    另外,trace 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调用拦截,比如设置只拦截大于 20ms 的调用:

    [arthas@5555]$ trace demo.MathGame run '#cost > 20'
  3. watch 查看真实的调用数据

    拦截 primeFactors 方法抛出的异常:

    [arthas@5555]$ watch demo.MathGame primeFactors -e "throwExp"

    image.png
    拦截异常

小王从大到小、逐步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是 primeFactors 抛出了异常,修正参数后,程序恢复了正常。

3.2.CPU 占用过高

CPU 是程序运行的核心计算资源,一旦出现 CPU 占用过高,必定对大部分用户的访问耗时产生影响。针对这类问题,要定位出有问题的线程,并获取该线程当前执行的代码位置
使用 top + jstack 命令可以定位这类问题(见参考资料三),Arthas 也提供了更便捷的一体化工具:

  1. 定位目标线程

    # 调用线程看板,并刷新数据三次
    [arthas@5555]$ dashboard -n 3

    image.png
    示例程序的CPU占用不算高

    DashBoard 刷新三次后,在最新状态中发现示例程序里自己的线程 “main” 占用不算高。说明程序运行正常。如果是要排错,这里就要找出 CPU 占用最高的用户线程的 ID

  2. 查看目标线程执行的代码位置

    # “1” 是上一步定位到的 main 的线程ID
    [arthas@5555]$ thread 1

    image.png

    线程正在“睡觉”,没什么大问题。

3.3 生产环境的效果和测试不一样

有些时候你发现:测试环境正常,但生产就报错了。这类问题主要靠做好上线流程的管控,但也有可能是打包的依赖库出现冲突,造成程序行为不一致。接下来,我们看看怎么用 Arthas 反编译代码,以及怎么对比依赖库的版本。

  1. 反编译代码
    # demo.MathGame 是目标类的全限定名
    [arthas@5555]$ jad demo.MathGame

image.png

  1. 查看目标类所属的依赖包

    # demo.MathGame 是目标类的全限定名
    [arthas@5555]$ sc -d demo.MathGame

    image.png
    目标类所属的包

    如果这里是依赖包,code-source 还可以显示所属包的版本。这样就可以对比本地的代码,从而在打包时设置正确的依赖版本。

3.4 内存溢出

生产问题中内存溢出也有不小的比例。内存溢出的关键是找出高内存占用的对象。命令行操作会比较麻烦,建议转储 Heap Dump 等文件后,通过 Eclipse Memory Analyzer(MAT) 等工具进行分析。

四、运行 Arthas 报错

在有些运行环境下,Arthas 会出现报错。对于以下两种情况,读者可参照文档解决:

五、参考资料


作者:立子
来源:juejin.cn/post/7308230350374256666

收起阅读 »

SpringBoot 这么实现动态数据源切换,就很丝滑!

大家好,我是小富~ 简介 项目开发中经常会遇到多数据源同时使用的场景,比如冷热数据的查询等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现成的工具包来解决问题,但在多数据源的使用中通常伴随着定制化的业务,所以一般的公司还是会自行实现多数据源切换的功能,接下来一起使用实现自定义注解的形...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小富~


简介


项目开发中经常会遇到多数据源同时使用的场景,比如冷热数据的查询等情况,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现成的工具包来解决问题,但在多数据源的使用中通常伴随着定制化的业务,所以一般的公司还是会自行实现多数据源切换的功能,接下来一起使用实现自定义注解的形式来实现一下。


基础配置


yml配置


pom.xml文件引入必要的Jar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parent>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parent</artifactId>
<version>2.7.6</version>
</parent>
<groupId>com.dynamic</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dynamic-datasource</artifactId>
<version>0.0.1-SNAPSHOT</version>
<properties>
<maven.compiler.source>8</maven.compiler.source>
<maven.compiler.target>8</maven.compiler.target>
<mybatis.plus.version>3.5.3.1</mybatis.plus.version>
<mysql.connector.version>8.0.32</mysql.connector.version>
<druid.version>1.2.6</druid.version>
</properties>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dependency>
<!-- springboot核心包 -->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 mysql驱动包 -->
<dependency>
<groupId>com.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rtifactId>
<version>${mysql.connector.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 lombok工具包 -->
<dependency>
<groupId>org.projectlombok</groupId>
<artifactId>lombok</artifactId>
<optional>true</optional>
</dependency>
<!-- MyBatis Plus -->
<dependency>
<groupId>com.baomidou</groupId>
<artifactId>mybatis-plus-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mybatis.plus.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 druid -->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groupId>
<artifactId>druid-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druid.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commons</groupId>
<artifactId>commons-lang3</artifactId>
<version>3.7</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aspectj</groupId>
<artifactId>aspectjweaver</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build>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plugin>
</plugins>
</build>
</project>

管理数据源


我们应用ThreadLocal来管理数据源信息,通过其中内容的get,set,remove方法来获取、设置、删除当前线程对应的数据源。


/**
* ThreadLocal存放数据源变量
*
* @author 公众号:程序员小富
* @date 2023/11/27 11:02
*/

public class DataSourceContextHol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ThreadLocal<String> DATASOURCE_HOLDER = new ThreadLocal<>();

/**
* 获取当前线程的数据源
*
* @return 数据源名称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DataSource() {
return DATASOURCE_HOLDER.get();
}

/**
* 设置数据源
*
* @param dataSourceName 数据源名称
*/

public static void setDataSource(String dataSourceName) {
DATASOURCE_HOLDER.set(dataSourceName);
}

/**
* 删除当前数据源
*/

public static void removeDataSource() {
DATASOURCE_HOLDER.remove();
}
}

重置数据源


创建 DynamicDataSource 类并继承 AbstractRoutingDataSource,这样我们就可以重置当前的数据库路由,实现切换成想要执行的目标数据库。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jdbc.datasource.lookup.AbstractRoutingDataSource;
import javax.sql.DataSource;
import java.util.Map;

/**
* 重置当前的数据库路由,实现切换成想要执行的目标数据库
*
* @author 公众号:程序员小富
* @date 2023/11/27 11:02
*/

public class DynamicDataSource extends AbstractRoutingDataSource {

public DynamicDataSource(DataSource defaultDataSource, Map<Object, Object> targetDataSources) {
super.setDefaultTargetDataSource(defaultDataSource);
super.setTargetDataSources(targetDataSources);
}

/**
* 这一步是关键,获取注册的数据源信息
* @return
*/

@Override
protected Object determineCurrentLookupKey() {
return DataSourceContextHolder.getDataSource();
}
}

配置数据库


在 application.yml 中配置数据库信息,使用dynamic_datasource_1dynamic_datasource_2两个数据库


spring:
datasource:
type: com.alibaba.druid.pool.DruidDataSource
druid:
master:
url: jdbc:mysql://127.0.0.1:3306/dynamic_datasource_1?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useSSL=false&serverTimezone=Asia/Shanghai&allowPublicKeyRetrieval=true
username: root
password: 12345
driver-class-name: com.mysql.cj.jdbc.Driver
slave:
url: jdbc:mysql://127.0.0.1:3306/dynamic_datasource_2?useUnicode=true&characterEncoding=utf-8&useSSL=false&serverTimezone=Asia/Shanghai&allowPublicKeyRetrieval=true
username: root
password: 12345
driver-class-name: com.mysql.cj.jdbc.Driver

再将多个数据源注册到DataSource.


import com.alibaba.druid.spring.boot.autoconfigure.DruidDataSourceBuild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context.properties.ConfigurationProperties;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Bea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Configur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Primary;
import javax.sql.DataSource;
import java.util.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
* 注册多个数据源
*
* @author 公众号:程序员小富
* @date 2023/11/27 11:02
*/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DateSourceConfig {

@Bean
@ConfigurationProperties("spring.datasource.druid.master")
public DataSource dynamicDatasourceMaster() {
return DruidDataSourceBuilder.create().build();
}

@Bean
@ConfigurationProperties("spring.datasource.druid.slave")
public DataSource dynamicDatasourceSlave() {
return DruidDataSourceBuilder.create().build();
}

@Bean(name = "dynamicDataSource")
@Primary
public DynamicDataSource createDynamicDataSource() {
Map<Object, Object> dataSourceMap = new HashMap<>();
// 设置默认的数据源为Master
DataSource defaultDataSource = dynamicDatasourceMaster();
dataSourceMap.put("master", defaultDataSource);
dataSourceMap.put("slave", dynamicDatasourceSlave());
return new DynamicDataSource(defaultDataSource, dataSourceMap);
}
}

启动类配置


在启动类的@SpringBootApplication注解中排除DataSourceAutoConfiguration,否则会报错。


@SpringBootApplication(exclude = DataSourceAutoConfiguration.class)


到这多数据源的基础配置就结束了,接下来测试一下


测试切换


准备SQL


创建两个库dynamic_datasource_1、dynamic_datasource_2,库中均创建同一张表 t_dynamic_datasource_data。


CREATE TABLE `t_dynamic_datasource_data` (
`id` bigint(20)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source_name` varchar(255) 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

dynamic_datasource_1.t_dynamic_datasource_data表中插入


insert int0 t_dynamic_datasource_data (source_name) value ('dynamic_datasource_master');

dynamic_datasource_2.t_dynamic_datasource_data表中插入


insert int0 t_dynamic_datasource_data (source_name) value ('dynamic_datasource_slave');

手动切换数据源


这里我准备了一个接口来验证,传入的 datasourceName 参数值就是刚刚注册的数据源的key。


/**
* 动态数据源切换
*
* @author 公众号:程序员小富
* @date 2023/11/27 11:02
*/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DynamicSwitchController {

@Resource
private DynamicDatasourceDataMapper dynamicDatasourceDataMapper;

@GetMapping("/switchDataSource/{datasourceName}")
public String switchDataSource(@PathVariable("datasourceName") String datasourceName) {
DataSourceContextHolder.setDataSource(datasourceName);
DynamicDatasourceData dynamicDatasourceData = dynamicDatasourceDataMapper.selectOne(null);
DataSourceContextHolder.removeDataSource();
return dynamicDatasourceData.getSourceName();
}
}

传入参数master时:127.0.0.1:9004/switchDataSource/master



传入参数slave时:127.0.0.1:9004/switchDataSource/slave



通过执行结果,我们看到传递不同的数据源名称,已经实现了查询对应的数据库数据。


注解切换数据源


上边已经成功实现了手动切换数据源,但这种方式顶多算是半自动,下边我们来使用注解方式实现动态切换。


定义注解


我们先定一个名为DS的注解,作用域为METHOD方法上,由于@DS中设置的默认值是:master,因此在调用主数据源时,可以不用进行传值。


/**
* 定于数据源切换注解
*
* @author 公众号:程序员小富
* @date 2023/11/27 11:02
*/

@Target({ElementType.METHOD, ElementType.TYPE})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Documented
@Inherited
public @interface DS {
// 默认数据源master
String value() default "master";
}

实现AOP


定义了@DS注解后,紧接着实现注解的AOP逻辑,拿到注解传递值,然后设置当前线程的数据源


import com.dynamic.config.DataSourceContextHolder;
import lombok.extern.slf4j.Slf4j;
import org.aspectj.lang.ProceedingJoinPoint;
import org.aspectj.lang.annotation.Around;
import org.aspectj.lang.annotation.Aspect;
import org.aspectj.lang.annotation.Pointcut;
import org.aspectj.lang.reflect.MethodSignatur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tereotype.Component;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import java.util.Objects;

/**
* 实现@DS注解的AOP切面
*
* @author 公众号:程序员小富
* @date 2023/11/27 11:02
*/

@Aspect
@Component
@Slf4j
public class DSAspect {

@Pointcut("@annotation(com.dynamic.aspect.DS)")
public void dynamicDataSource() {
}

@Around("dynamicDataSource()")
public Object datasourceAround(ProceedingJoinPoint point) throws Throwable {
MethodSignature signature = (MethodSignature) point.getSignature();
Method method = signature.getMethod();
DS ds = method.getAnnotation(DS.class);
if (Objects.nonNull(ds)) {
DataSourceContextHolder.setDataSource(ds.value());
}
try {
return point.proceed();
} finally {
DataSourceContextHolder.removeDataSource();
}
}
}


测试注解


再添加两个接口测试,使用@DS注解标注,使用不同的数据源名称,内部执行相同的查询条件,看看结果如何?


@DS(value = "master")
@GetMapping("/dbMaster")
public String dbMaster() {
DynamicDatasourceData dynamicDatasourceData = dynamicDatasourceDataMapper.selectOne(null);
return dynamicDatasourceData.getSourceName();
}


@DS(value = "slave")
@GetMapping("/dbSlave")
public String dbSlave() {
DynamicDatasourceData dynamicDatasourceData = dynamicDatasourceDataMapper.selectOne(null);
return dynamicDatasourceData.getSourceName();
}


通过执行结果,看到通过应用@DS注解也成功的进行了数据源的切换。


事务管理


在动态切换数据源的时候有一个问题是要考虑的,那就是事务管理是否还会生效呢?


我们做个测试,新增一个接口分别插入两条记录,其中在插入第二条数据时将值设置超过了字段长度限制,会产生Data too long for column异常。


    /**
* 验证一下事物控制
*/

// @Transactional(rollbackFor = Exception.class)
@DS(value = "slave")
@GetMapping("/dbTest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dbTestTransactional() {

DynamicDatasourceData datasourceData = new DynamicDatasourceData();
datasourceData.setSourceName("test");
dynamicDatasourceDataMapper.insert(datasourceData);

DynamicDatasourceData datasourceData1 = new DynamicDatasourceData();
datasourceData1.setSourceName("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test");
dynamicDatasourceDataMapper.insert(datasourceData1);
}

经过测试发现执行结果如下,即便实现动态切换数据源,本地事务依然可以生效。



  • 不加上@Transactional注解第一条记录可以插入,第二条插入失败

  • 加上@Transactional注解两条记录都不会插入成功


本文案例地址:github.com/chengxy-nds…


作者:程序员小富
来源:juejin.cn/post/7316202800663363594
收起阅读 »

京东企业业务前端监控实践

作者:零售企业业务苏子刚 监控的背景和意义 在现代前端开发中,接入监控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开发者、产品、运营了解应用的性能表现,用户的实际体验以及潜在的错误和问题,从而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帮助产品升级迭代。 背景 •应用复杂性增加:随着单页应用(...
继续阅读 »

作者:零售企业业务苏子刚


监控的背景和意义


在现代前端开发中,接入监控系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开发者、产品、运营了解应用的性能表现,用户的实际体验以及潜在的错误和问题,从而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帮助产品升级迭代。


背景


应用复杂性增加:随着单页应用(SPA)和渐进式网页应用(PWA)的流行,前端应用变得越来越复杂。


网页加载性能要求提高:用户对网页加载速度和交互响应的要求越来越高,性能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多样化的设备和网络环境:用户通过各种设备和网络环境访问应用,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敏捷开发和持续部署:敏捷开发和 CI/CD 的实践要求开发团队能够快速的响应问题,并持续改进产品。


意义


对应用性能监控,提升用户体验:监控页面的加载时间,交互时间等性能指标,帮助团队优化代码,提升用户体验。


错误追踪,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捕获前端错误和异常,快速定位问题源头,缩短故障的修复时间。


用户行为分析,指导产品快速迭代:了解用户如何与应用互动,哪些功能用户喜欢,哪些路径导致转化,从而指导产品迭代升级。


业务指标监控,保证主流程的稳定性:监控关键业务流程,如:购物车、商详、结算页等黄流,确保业务流程的稳定性。


告警系统,异常情况能够快速响应:通过定时任务自动化巡检/实时监控,当出现性能异常时,能够快速响应。


监控的类别


从上面可看出,通过监控能够促使我们的系统更加健壮、稳定,体验更好。那我们团队也从去年开始逐步将各个应用接入了监控。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监控分为两个部分:


•实时监控:成功集成了 SGM 集团内部监控平台,并引入了相应的 SDK 来对前端应用进行实时监控。目前,我们所涉及的 100+ 个应用程序已经完全接入该系统。通过配置有效的告警机制,我们能够及时捕捉并上报线上环境中的错误和异常,确保业务的稳定运行。


•定时任务巡检:实现了定时任务的自动化设置,用于定期执行自动巡检,并自动上报检测结果,还能激活告警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确保持续监控系统健康状况,并在发现潜在问题时能够迅速响应。


◦使用 Chrome 插件快速创建 UI 测试脚本,随后在 UI啄木鸟平台 上配置定时执行这些脚本进行系统巡检。这一流程实现了自动化的界面测试,确保应用的用户界面按预期工作,同时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 UI 问题;


◦自主研发一套脚本,这些脚本通过启动一个 Node.js 服务来进行系统巡检。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灵活地监控系统性能和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从而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监控整体架构


image.png


监控建设实践


实时监控


通过整合 SGM 监控平台和告警系统,我们实现了对所有接入应用的实时监控。一旦检测到异常,系统会立即通过多种方式(如咚咚、邮件、电话等)通知相关团队成员,确保问题能够被迅速发现和解决。为了提高告警的有效性,我们精心设计了告警策略,确保只有真正的异常情况才会触发告警。以下是我们在优化告警设置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关键经验和建议:


1.精确度与敏感度的平衡:过于敏感的告警会导致频繁的误报,而设置过于宽松则可能错过关键的异常。找到合适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2.分级告警机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设置不同级别的告警,以便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紧急问题可以通过电话直接通知,而较为轻微的问题可以通过邮件或即时消息通知。


3.持续优化告警规则:定期回顾和分析告警的准确性和响应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告警规则,以提高告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明确责任分配:确保每个告警都有明确的责任人,这样一旦发生异常,能够迅速有人响应。


5.培训和意识提升:对团队成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告警系统的理解和重视,确保每个人都能正确响应告警。


这些经验和建议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的结果,希望能够帮助你们更有效地管理和响应系统告警,确保应用的稳定运行。


WEB端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使用网站过程中的整体感受、情绪和态度,它包括与产品交互的全程。对于开发者而言,打造出色的用户体验意味着关注网站的加载速度、视觉稳定性、交互响应时间、渲染性能等关键因素。Google 提出了一系列 Web 性能标准指标,这些指标旨在量化用户体验的不同层面。SGM 性能监控平台紧跟这些标准,对几项关键指标进行监控并提供反馈,以确保用户能够获得流畅且愉悦的网站使用体验。



•LCP:页面加载过程中最大的内容元素(图片、视频等)渲染完成的时间点。也可近似看作是首屏加载时间。Google 标准是 小于等于 2500ms。









最初,我们遵循了 Google 提出的标准来精确设定我们的告警系统。









配置告警后,我们注意到告警频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多数系统的实际网页最大内容绘制(LCP)值普遍超过了预期的 2.5s 标准。然而,这些告警并未实质性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体验。为了优化告警机制,我们经过仔细评估后,决定将部分系统的 LCP 阈值暂时调整至 5s,并相应调整了告警级别,以更合理地反映系统性能对用户体验的实际影响。


显然,当前调整的 LCP 阈值 5s 并非我们的最终目标。这一调整是基于应用当前的性能状况所做的临时措施,旨在优化告警的频率和质量。我们计划随着对各个应用性能的持续改进,最终将 LCP 阈值恢复至标准的 2.5s。


•CLS:从页面开始加载到生命周期状态更改为隐藏期间发生的所有意外布局偏移的累计得分。Web 给出的性能指标是 < 0.1


•FCP:从网页开始加载到有内容渲染的耗时。标准性能指标 1.8s


•FID:用户首次发出交互指令到页面可以响应为止的时间差。标准性能指标 100ms


•TTFB: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返回的第一个字节响应信息的耗时。标准性能指标 1000ms









从最初启用告警到目前决定关闭大部分告警,我们的决策基于以下考虑:


1.用户体验未受显著影响:即使某些性能指标超出了标准值,我们观察到这并未对用户操作网站造成实质性影响。


2.避免告警疲劳:频繁的告警可能导致开发团队对通知产生麻木感,从而忽视那些真正关键的、影响网站健康的告警。


3.指标作为优化参考:这些性能指标更多地被视为优化网站时的参考点,而对用户的直觉体验影响甚微。


4.有针对性的优化:在网站优化过程中,我们会将这些指标作为健康检查的一部分,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而无需依赖告警来频繁提醒。


基于这些理由,我们目前选择只对 LCP 指标保持告警启用,以确保关注到可能影响用户加载体验的关键性能问题。


健康度指标告警开启标准值优化后值告警阀值告警级别
LCP开启<=2500ms针对部分应用 <=5000ms1min 内 耗时>=5000ms(持续优化并更新阀值到2500ms) 调用次数:50 连续次数:1次通知
FCP关闭<=1800ms--
CLS关闭<=0.1--
FID关闭<=100ms--
TTFB关闭<=1000ms--

页面性能



网页性能涉及从加载开始到完全可交互的整个过程,包括页面内容的下载、解析和渲染等多个阶段。在 SGM 监控平台上,我们能够追踪到一系列与页面加载性能相关的指标,如页面加载总时长、DNS 解析时长、DOM 加载完成时间、用户的浏览器和地理分布、首次渲染(白屏)时间、用户行为追踪、性能重现和热力图分析等。这些丰富的数据为我们优化页面性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特别是首次渲染时间,或称为白屏时间,是我们监控中特别关注的一个关键指标,因为它直接影响用户的首次印象和整体体验。



•白屏时间:这一指标能够向开发者展示哪些页面出现了白屏现象。在利用此指标之前,我们需要为每个应用单独配置白屏时间的监控参数,以确保准确地捕捉到首次内容呈现的时刻。这有助于我们识别并优化那些影响用户首次加载体验的关键页面。









为了监控白屏时间,我们必须在应用的全局配置中的白屏监控项下,指定每个页面的 URL 及其关键元素。同时,我们还需设定监控的起始时间点和超时阈值。值得注意的是,URL 配置支持正则表达式,这为我们提供了灵活性,以匹配和监控一系列相似的页面路径。









•白屏检测的机制:白屏检测机制的核心在于验证页面上的关键元素是否已经被渲染。所谓关键元素,指的是在配置过程中指定的用于检测的 DOM 元素。这些元素的渲染情况是判断页面是否白屏的依据。


•告警设置:白屏告警功能已经启用,但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一些功能尚待完善。例如,当前的 URL 配置尚未支持正则表达式匹配。










面对当前的局限性,我们采取了双策略应对。一方面,我们利用白屏告警功能直接监控页面的白屏情况;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分析页面加载性能指标中的白屏时间来间接监测潜在的白屏问题。在设置平均耗时时间和告警级别时,我们综合考虑了多个因素,包括用户的网络环境、告警的发生频率以及告警的实际适用性,以确保监控方案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网页性能告警开启优化前值优化后值告警阀值告警级别
首包时间关闭----
页面完全加载时间关闭----
白屏时间开启<=5000ms<=10000ms1min 内 耗时>=10000ms,后期采用白屏告警替代 调用次数:30 连续次数:5 次紧急

•此外,我们的页面追踪功能包括用户行为回溯、页面性能重现以及行为轨迹热力图,这些工具允许我们从多个维度和场景对用户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极大地便利了问题的诊断和排查。


JSError监控



我们通过配置错误关键词来匹配控制台的报错信息。报错阈值的设定可以参考各个项目的 QPS,因为在项目实施了恰当的降级策略后,即便控制台出现报错,页面通常仍能正常访问,不会对用户体验造成影响。因此,这个阈值可以适当设置得较高。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 “Script error” 的错误,这种错误给不到任何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所以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避免出现类似的报错:


•这种错误也称之为跨域错误,所以首先,我们需要开启跨域资源共享功能(CORS)。


<script src="http://xxxdomain.com/home.js" crossorigin></script>

•针对 Vue 项目,由于 Vue 重写了 window.onerror 事件,所以我们需要在 Vue 项目中增加 错误处理:


Vue.config.errorHandler = (err, vm, info)=> {
if (err) {
try {
console.error(err);
window.__sgm__.error(err)
} catch (e) {}
}
};

•在某些情况下,“Script error” 可能是无关紧要的,我们可以选择忽略这类特定的错误。为此,可以关闭这些特定错误的监控,具体的错误可以通过它们的 hash 在错误日志中进行识别和过滤。









关键指标关键字(支持正则匹配)触发次数告警级别
js错误null、undefined、error、map、filter、style、length...周期:1min ,错误次数:50/100/200(可参考 QPS 值设置),连续次数:1次严重

API请求监控



这里我们的告警设置主要关注 HTTP 状态码和业务错误码。这两项指标的异常表明我们的应用可能遇到了问题,需要我们迅速进行检查和处理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首先,我们必须在应用的监控配置中设定数据采集参数:









关键指标错误码业务域名触发次数告警级别
http错误!200(Http响应非200报警)xx1.jd.com xx2.jd.com周期:1min 错误次数:1 总调用次数:50 连续次数:1严重
业务失败码errCode(根据实际业务线设置 -1,-2等)

针对业务失败码:


1.由于现有应用跨不同业务条线存在异常码的差异,我们需要针对每个业务线收集并配置其特定的异常码。


应用来源标准响应针对性告警
慧采PC 企业购{ "code":null, "success":true, "msg":"操作成功", "result":{} }业务异常码 code ·-1,-2 ·...
锦礼{ "code": 000, "data": {}, "msg": "操作成功" }业务异常码 code ·! (1000 && 3001等 )
color·-1 echo ·1 echo
其他.......

2、对于新增应用,我们实施了后端服务异常码的标准化。因此,在监控方面,我们只需要配置一套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监控。


{
"50000X": "程序异常,内部",
"500001": "程序异常,上游",
"500002": "程序异常,xx",
"500003": "程序异常,xx",
...
}

资源错误



这里通常指的是 css、js、图片等资源的加载错误



关键指标告警开启告警阀值告警级别
资源错误开启周期:1min 错误次数:200(也可参照QPS进行设置) 连续次数:1严重

对于图片加载错误,只需在项目中实施适当的降级方案。在应用的监控配置中,我们可以设置为不收集图片错误相关的数据。









再来举个例子:


在企业业务的封闭场景中,例如慧采平台,我们集成了埋点 JavaScript 脚本。然而,由于某些客户的网络环境,导致我们的埋点相关静态资源延迟加载。









治理方案:









自定义上报



每个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或核心功能实施了专门的监控措施,以便对任何异常状况进行跟踪、监控并及时上报。



目前,几条业务线已经实施了自定义上报机制,其主要目的包括:


•利用自定义上报来捕获接口异常的详细信息,如入参和出参,以便在线上出现异常时,能够依据上报的数据快速进行问题的诊断和定位。


•在复杂的环境下,准确追踪用户行为导致的错误,并利用上报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问题排查和定位。


锦礼酷兜: 用户在选择地址后,系统未能根据所选地址提供正确的信息,导致页面加载出现异常。


由于这个 H5 页面被嵌入到用户的 App 内,开发者难以直接复现用户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利用监控平台的自定义上报功能来收集相关信息,以辅助进行问题排查。


•上报地址组件返回值









•上报接口入参









•然后根据自定义上报日志查看具体信息









E卡:外部引用资源异常上报(设备指纹,eid 等)


在结算页面提交订单时,系统需要获取设备ID。为此,我们实施了降级方案,并通过自定义上报机制对此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流程的顺利执行。


降级方案:如果获取不到,后端会生成 uuid 给到前端。
















企业购注销pc: 我们需要集成科技 SDK,以便在页面上完成用户注销后自动跳转到指定的 URL。上线后,收到客户反馈指出在完成注销流程后页面未能正确跳转。









接口异常: 在接口异常中,添加自定义监控,查看入参和出参信息。










尽管我们已经在应用中引入了自定义监控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定位问题,但我们仍需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这些监控措施。目前,我们正积极对各业务线的功能点进行梳理,以实现更深入的细化监控。我们的目标是为每个业务线、每个应用的关键链路和功能点定制针对各种异常情况的精细化自定义监控(例如,某页面按钮的显示或点击异常)。



自定义告警告警开启告警阀值告警级别
自定义编码开启1min内 调用次数:50 连续次数:1次警告

小程序端


与 Web 端相比,小程序的监控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是缺少了如 LCP(最大内容绘制)等特定性能指标。然而,性能问题、JavaScript错误、资源加载错误等其他监控指标仍然可以被捕获。此外,小程序官方和开发者工具都提供了性能检测工具,这些工具便于开发者查看和优化小程序应用的性能。本文将不深入介绍 Web 端的监控指标,而是专注于介绍小程序中独有的监控和分析工具。



小程序官方后台



可以分析接口数据、js 分析等。











利用 SGM 的监控功能结合小程序官方的分析工具,对我们的小程序进行综合优化,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原生应用

基础监控:mPaas、烛龙、SGM


mPaaS崩溃监控。应用崩溃对用户体验有显著影响,是移动端监控中的一个关键指标。通过不断的监控和优化,京东慧采移动端的崩溃率已经降至较低水平,目前的平均用户崩溃率大约为0.03122%。









烛龙:启动耗时、首屏耗时、启动且首焦耗时、卡顿。为了改善首屏加载时间,京东慧采采用了烛龙监控平台并实施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优化后,应用的整体性能显著提升,其中 Android 平台的tp95耗时大约为 2764ms,iOS 平台的tp95耗时大约为1791ms,均达到了较低的水平。
















SGM:网络、WebView、原生页面等指标。


业务监控


京东慧采在多个业务模块中,其中登录、商详、订单详情 3 个模块接入了业务监控。


登录:登录接入 SGM 监控平台,自定义了整个流程错误码,并配置了告警规则


(1)600:登录正常流程(必要是可白名单开启)


(2)601:登录防刷验证流程异常监控


(3)602:登录魔方验证流程异常监控


(4)603:登录流程异常监控























商详、订单详情:在商品详情和订单详情页面,我们集成了业务监控 SDK。通过移动配置平台,我们下发了监控规则,以便在接口返回的数据不符合预期时,能够上报错误信息。目前,这些监控信息被上报到崩溃分析平台的自定义异常模块中,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优化。


(1)接口请求是否成功。


(2)banner 楼层:是否为空、楼层类型是否正常(1 原生)、数据/大小图地址是否为空。


(3)商品信息楼层:是否为空、楼层类型是否正常(2 动态)、数据/商品名称/价格是否为空。


(4)服务楼层:是否为空、楼层类型是否正常(1 原生)、数据/服务信息是否为空。


(5)spu 和物流楼层:是否为空、楼层类型是否正常(1 原生)、数据/sup信息是否为空。


(6)其他:其他/按钮数据/按钮名称是否为空、按钮类型是否正常(排除1/2/3/4/5/6/20000)。


订单详情监控信息:


(1)接口请求是否成功。


(2)基础信息楼层:是否为空、楼层类型是否正常(2 动态)、数据/地址信息是否为空。


(3)商品信息楼层:是否为空、楼层类型是否正常(2 动态)、数据/商品列表是否为空。


(4)支付信息楼层:是否为空、楼层类型是否正常(2 动态)、数据是否为空。


(5)价格楼层:是否为空、楼层类型是否正常(2 动态)、数据是否为空。












定时巡检


定时巡检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实现:


•利用 UI 啄木鸟平台配置定时执行的任务。


•使用团队开发的自定义脚本,并通过自动启动的服务来执行这些检测任务。


UI 啄木鸟

定时巡检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核心流程在每次迭代中保持稳定。通过配置定时任务,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线上问题,从而维护系统的稳定性。


什么是 UI 啄木鸟


UI啄木鸟平台,由京东集团-京东科技开发,是一个自动化巡检工具,其主要功能包括:


•Chrome插件:用于录制项目的用户交互步骤。


•定时任务平台:用于在服务器端定期执行已录制的脚本进行巡检。


在使用Chrome插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与京东科技团队沟通后,我们获得了共同开发和升级插件的机会。目前,我们已经添加了新功能并修复了一些已知问题。


1.打开录制和停止录制按钮,分别开启监听和关闭拦截页面事件功能;


2.新增点击录制后保留当前录制步骤功能;


3.在执行事件过程中,禁止再次点击执行,避免执行顺序错乱;


4.点击事件可切换操作类型为 focus 事件,便于监听滚动条滑动;


5.在步骤复现情况下,调整判断元素选择器和屏幕位置的顺序,避免位置出入点击位置错位;


6....


使用chrome扩展程序进行安装即可。









怎么使用


•新建录制脚本









•点击详情,开启录制









•监听步骤









•关联到啄木鸟平台









•啄木鸟平台(调试、配置 Cookie,开启定时任务)









自启动巡检工具


自动化巡检工具能够检测页面上的多种元素和链接,包括 a 标签的外链、接口返回的链接、鼠标悬停元素、点击元素,以及跳转后 URL 的有效性。该工具尤其适合用于频道页,这些页面通常通过投放广告和配置通天塔链接来生成。在大型促销活动期间,我们可以运行脚本来验证广告和通天塔链接的有效性。目前,工具的功能还相对有限,并且对于广告组等特定接口的支持不够通用,这也是我们计划逐步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功能检测


•检测所有 a 标签和所有接口响应数据中包含所有通天塔活动外链是否有效。









{
"cookieThor":"", // 是否依赖cookie等登录态,无需请传空
"urlPattern": "pro\.jd\.com",// 匹配的链接,这里只匹配通天塔
"urls": ["https://b.jd.com/s?entry=newuser"] // 将要检测的url,可填多个
}

运行结果:









•检测鼠标 hover 事件,收集用户交互后的接口响应数据,检测所有活动外联是否有效。









{
"cookieThor": "",
"urlPattern": "///pro.jd.com/",
"urls": [
{
"url": "https://b.jd.com/s?entry=newuser",
"hoverElements": [
{
"item": "#focus-category-id .focus-category-item", // css样式选择器
"target": ".focus-category-item-subtitle"
}
]
}
]
}








•检查 click 事件,收集用户交互后的接口响应数据,检测所有通天塔活动外联是否有效。









{
"cookieThor": "",
"urlPattern": "///pro.jd.com/",
"urls": [
{
"url": "https://b.jd.com/s?entry=newuser",
"clickElements": [
{
"item": "#recommendation-floor .drip-tabs-tab"
}
]
}
]
}








•检测点击后,跳转后的链接有效性。









{
"cookieThor": "",
"urlPattern": "///pro.jd.com/",
"urls": [
{
"url": "https://b.jd.com/s?entry=newuser",
"clickElements": [
{
"item": ".recommendation-product-wrapper .jdb-sku-wrapper"
}
]
}
]
}








检测原理









监控后暴露的问题


•慧采 jsError:


用于埋点数据上报的API,但在一些封闭环境中,由于网络环境,客户可能无法及时访问埋点或指纹识别等 SDK,导致频繁的报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引入 try...catch 语句来捕获异常,并结合使用队列机制,以确保埋点数据能够在网络条件允许时正常上报。这样既避免了错误的频繁发生,也保障了数据上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public exposure(exposureId: ExposureId, jsonParam = {}, eventParam = '') {
this.execute(() => {
try {
const exposure = new MPing.inputs.Exposure(exposureId);
exposure.eventParam = eventParam; // 设置click事件参数
exposure.jsonParam = serialize(jsonParam); // 设置json格式事件参数,必须是合法的json字符串
console.log('上报 曝光 info >> ', exposure);
new MPing().send(exposure);
} catch (e) {
console.error(e);
}
});
}

private execute(fn: CallbackFunction) {
if (this._MPing === null) {
this._Queue.push(fn);
} else {
fn();
}
}

•企业购订详异常:
















总结


接入前


在过去,我们的应用上线后,对线上运行状况了解不足,错误发生时往往依赖于用户或运营团队的反馈,这使我们常常处于被动应对状态,有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线上问题,如白屏、设备兼容性问题和异常报错等。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开始寻找和实施解决方案。从去年开始,我们逐步将所有 100+ 应用接入了监控系统,现在我们能够实时监控应用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接入后


自从接入监控系统后,我们的问题发现和处理方式从被动等待用户反馈转变为了主动监测。现在我们能够即时发现并快速解决问题。此外,我们还利用监控平台对若干应用进行了性能优化,并为关键功能点制定了预先的降级策略,以保障应用的稳定运行。


•页面健康度监控表明,我们目前已有 50+ 个项目的性能评分达到或超过 85 分。通过分析监控数据,我们对每个应用的各个页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梳理。在确保流程准确无误的基础上,我们对那些性能较差的页面进行了持续的优化。目前,我们仍在对一些关键但性能表现一般的应用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工作。
















•通过配置 JavaScript 错误和资源错误的告警机制,我们在项目迭代过程中及时解决了多个 JavaScript 问题,有效降低了错误率和告警频率。正如前文所述,对于慧采PC 这类封闭环境,客户公司的网络策略可能会阻止埋点 SDK 和设备指纹等 JavaScript 资源的加载,导致全局变量获取时出现错误。我们通过实施异常捕获和队列机制,不仅规避了部分错误,还确保了埋点数据的准确上报。









•通过收集 HTTP 错误码和业务失败码,并设置相应的告警机制,我们能够在接到告警通知的第一时间内分析并解决问题。例如,我们成功地解决了集团内部遇到的 “color404” 问题等。这种做法加快了问题的响应和解决速度,提高了服务的稳定性和用户满意度。


•自定义监控:通过给接口异常做入参、出参的上报、在关键功能点上报有效信息等,能够在应用出现异常时,快速定位问题并及时修复。









•通过实施定时任务巡检,我们有效地避免了迭代更新上线可能对整个流程造成的影响。同时,巡检工具的使用也确保了外部链接的有效性,进一步保障了应用的稳定运行和用户体验。


规划


监控是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我们致力于不断完善,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基于现有的监控能力,我们计划实施以下几项优化措施:


1.应用性能提升:我们将持续优化我们的应用,目标是让 90% 以上的应用性能评分达到 90 分以上,并对资源错误和 JavaScript 错误进行有效管理。


2.深化监控细节:我们将扩展监控的深度和广度,确保能够捕捉到所有潜在的异常情况。例如,如果一个仅限采购账号使用的按钮错误地显示了,这应该触发自定义异常上报,并在代码层面实施降级处理。


3.巡检工具升级:我们将继续升级我们的 Chrome 巡检插件,提高其智能化程度和覆盖范围,以保持线上主要流程的健壮性和稳定性。


结尾


我们是企业业务大前端团队,会持续针对各端优化升级我们的监控策略,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者有更好的建议,我们非常欢迎您的咨询和交流。


作者:京东零售技术
来源:juejin.cn/post/7400271712359186484
收起阅读 »

快速理解 并发量、吞吐量、日活、QPS、TPS、RPS、RT、PV、UV、DAU、GMV

并发与并行 并发:由于CPU数量或核心数量不够,多个任务并不一定是同时进行的,这些任务交替执行(分配不同的CPU时间片,进程或者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所以是伪并行。 并行:多个任务可以在同一时刻同时执行,通常需要多个或多核处理器,不需要上下文切换,真正的并行。...
继续阅读 »

并发与并行



  • 并发:由于CPU数量或核心数量不够,多个任务并不一定是同时进行的,这些任务交替执行(分配不同的CPU时间片,进程或者线程的上下文切换),所以是伪并行。

  • 并行:多个任务可以在同一时刻同时执行,通常需要多个或多核处理器,不需要上下文切换,真正的并行。


并发量(Concurrency)



  • 概念:并发或并行,是程序和运维本身要考虑的问题。而并发量,通常是不考虑程序并发或并行执行,只考虑一个服务端程序单位时间内同时可接受并响应多少个请求,通常以秒为单位,也可乘以86400,以天为单位。

  • 计算方法,通常通过一些压测工具,例如ApiPost压测,或者ab压测来统计,依ab为例:


Window系统:Apache下bin目录有个ab.exe
CentOS系统:yum -y install httpd-tools.x86_64

ab -c 并发数 -n 请求数 网址
ab -c 10 -n 150 127.0.0.1/ 表示对127.0.0.1这个地址,用10个并发一共请求了150次。而不是1500次,
Time taken for tests: 1.249 seconds,说明并发量为 150 / 1.249 ≈ 120 并发,表示系统最多可承载120个并发每秒。

吞吐量(Throughput)



  • 概念:吞吐量是指系统在单位时间能够处理多少个请求,TPS、QPS都是吞吐量的量化指标。
    相比于QPS这些具有清晰定义的书面用语,吞吐量偏向口语化。


日活



  • 概念:每日活跃用户的数量,通常偏向非技术指标用语,这个概念没有清晰的定义,销售运营嘴里的日活,可能是只有一个人1天访问100次,就叫做日活100,也可以说是日活1,中位数日活50,显然意义不大。


QPS(Query Per Second)



  • 概念:每秒查询次数,通常是对读操作的压测指标。服务器在一秒的时间内能处理多少量的请求。和并发量概念差不多,并发量高,就能应对更多的请求。

  • 计算方法,通常通过一些压测工具,例如ApiPost压测,或者ab压测来统计,依ab为例:


ab -c 10 -n 150 127.0.0.1/
其中返回一行数据:
Requests per second: 120.94 [#/sec] (mean)
表示该接口QPS在120左右。

TPS(Transactions Per Second)



  • 概念:每秒处理的事务数目,通常是对写操作的压测指标。这里的事务不是数据库事务,是指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再到处理完后响应的过程。TPS表示一秒事件能够完成几次这样的流程。


TPS对比QPS



  • QPS:偏向统计查询性能,一般不涉及数据写操作。

  • TPS:偏向统计写入性能,如插入、更新、删除等。


RPS(Request Per Second)



  • 概念:每秒请求数,和QPS、TPS概念差不多。没有过于清晰的定义,看你怎么用。


RT(Response Time)



  • 概念:响应时间间隔,是指用户发起请求,到接收到请求的时间间隔,越少越好,应当控制在0~150毫秒之间。


PV(Page view)



  • 概念:浏览次数统计,一般以天为单位。范围可以是单个页面,也可以是整个网站,一千个用户一天对该页面访问一万次,那该页面PV就是一万。


UV(Unique Visitor)



  • 概念:唯一访客数。时间单位通常是天,1万个用户一天访问该网站十万次,那么UV是一万。

  • 实现方案:已登录的用户可通过会话区分,未登录的用户可让客户端创建一个唯一标识符当做临时的token用于区分用户。


DAU(Daily Active Use)



  • 概念:日活跃用户数量,来衡量服务的用户粘性以及服务的衰退周期。统计方案各不相同,这要看对活跃的定义,访问一次算活跃,还是在线时长超10分钟算活跃,还是用户完成某项指标算活跃。


GMV(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 概念:单位时间内的成交总额。多用于电商行业,一般包含拍下未支付订单金额。


作者:小松聊PHP进阶
来源:juejin.cn/post/7400281441803403275
收起阅读 »

丸辣!BigDecimal又踩坑了

丸辣!BigDecimal又踩坑了 前言 小菜之前在国内的一家电商公司自研电商项目,在那个项目中是以人民币的分为最小单位使用Long来进行计算 现在小菜在跨境电商公司也接到了类似的计算需求,在小菜火速完成提交代码后,却被技术leader给叫过去臭骂了一顿 技术...
继续阅读 »

丸辣!BigDecimal又踩坑了


前言


小菜之前在国内的一家电商公司自研电商项目,在那个项目中是以人民币的分为最小单位使用Long来进行计算


现在小菜在跨境电商公司也接到了类似的计算需求,在小菜火速完成提交代码后,却被技术leader给叫过去臭骂了一顿


技术leader让小菜将类型改为BigDecimal,小菜苦思不得其解,于是下班后发奋图强,准备搞懂BigDecimal后再对代码进行修改


...


在 Java 中,浮点类型在进行运算时可能会产生精度丢失的问题


尤其是当它们表示非常大或非常小的数,或者需要进行高精度的金融计算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ava 提供了 BigDecimal


BigDecimal 使用各种字段来满足高精度计算,为了后续的描述,这里只需要记住两个字段


precision字段:存储数据十进制的位数,包括小数部分


scale字段:存储小数的位数


BigDecimal的使用方式再后续踩坑中进行描述,最终总结出BigDecimal的最佳实践


BigDecimal的坑


创建实例的坑


错误示例:


在BigDecimal有参构造使用浮点型,会导致精度丢失


BigDecimal d1 = new BigDecimal(6.66);

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在有参构造中使用字符串,如果一定要有浮点数则可以使用BigDecimal.valueOf


private static void createInstance() {
//错误用法
BigDecimal d1 = new BigDecimal(6.66);

//正确用法
BigDecimal d2 = new BigDecimal("6.66");
BigDecimal d3 = BigDecimal.valueOf(6.66);

//6.660000000000000142108547152020037174224853515625
System.out.println(d1);
//6.66
System.out.println(d2);
//6.66
System.out.println(d3);
}

toString方法的坑


当数据量太大时,使用BigDecimal.valueOf的实例,使用toString方法时会采用科学计数法,导致结果异常


BigDecimal d2 = BigDecimal.valueOf(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
//1.2345678901234568E+29
System.out.println(d2);

如果要打印正常结果就要使用toPlainString,或者使用字符串进行构造


private static void toPlainString() {
BigDecimal d1 = new BigDecimal("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
BigDecimal d2 = BigDecimal.valueOf(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
System.out.println(d1);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
System.out.println(d1.toPlainString());

//1.2345678901234568E+29
System.out.println(d2);
//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1234567890
System.out.println(d2.toPlainString());
}

比较大小的坑


比较大小常用的方法有equalscompareTo


equals用于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


compareTo比较两个对象大小,结果为0相等、1大于、-1小于


BigDecimal使用equals时,如果两数小数位数scale不相同,那么就会认为它们不相同,而compareTo则不会比较小数精度


private static void compare() {
BigDecimal d1 = BigDecimal.valueOf(1);
BigDecimal d2 = BigDecimal.valueOf(1.00);

// false
System.out.println(d1.equals(d2));
// 0
System.out.println(d1.compareTo(d2));
}

在BigDecimal的equals方法中能看到,小数位数scale不相等则返回fals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x) {
if (!(x instanceof BigDecimal))
return false;
BigDecimal xDec = (BigDecimal) x;
if (x == this)
return true;
//小数精度不相等 返回 false
if (scale != xDec.scale)
return false;
long s = this.intCompact;
long xs = xDec.intCompact;
if (s != INFLATED) {
if (xs == INFLATED)
xs = compactValFor(xDec.intVal);
return xs == s;
} else if (xs != INFLATED)
return xs == compactValFor(this.intVal);

return this.inflated().equals(xDec.inflated());
}

因此,BigDecimal比较时常用compareTo,如果要比较小数精度才使用equals


运算的坑


常见的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如果不了解原理的情况就使用会存在大量的坑


在运算得到结果后,小数位数可能与原始数据发生改变,加、减运算在这种情况下类似


当原始数据为1.00(2位小数位数)和5.555(3位小数位数)相加/减时,结果的小数位数变成3位


	private static void calc() {
BigDecimal d1 = BigDecimal.valueOf(1.00);
BigDecimal d2 = BigDecimal.valueOf(5.555);

//1.0
System.out.println(d1);
//5.555
System.out.println(d2);
//6.555
System.out.println(d1.add(d2));
//-4.555
System.out.println(d1.subtract(d2));
}

在加、减运算的源码中,会选择两数中小数位数(scale)最大的当作结果的小数位数(scale)


private static BigDecimal add(final long xs, int scale1, final long ys, int scale2) {
//用差值来判断使用哪个scale
long sdiff = (long) scale1 - scale2;
if (sdiff == 0) {
//scale相等时
return add(xs, ys, scale1);
} else if (sdiff < 0) {
int raise = checkScale(xs,-sdiff);
long scaledX = longMultiplyPowerTen(xs, raise);
if (scaledX != INFLATED) {
//scale2大时用scale2
return add(scaledX, ys, scale2);
} else {
BigInteger bigsum = bigMultiplyPowerTen(xs,raise).add(ys);
//scale2大时用scale2
return ((xs^ys)>=0) ? // same sign test
new BigDecimal(bigsum, INFLATED, scale2, 0)
: valueOf(bigsum, scale2, 0);
}
} else {

int raise = checkScale(ys,sdiff);
long scaledY = longMultiplyPowerTen(ys, raise);
if (scaledY != INFLATED) {
//scale1大用scale1
return add(xs, scaledY, scale1);
} else {
BigInteger bigsum = bigMultiplyPowerTen(ys,raise).add(xs);
//scale1大用scale1
return ((xs^ys)>=0) ?
new BigDecimal(bigsum, INFLATED, scale1, 0)
: valueOf(bigsum, scale1, 0);
}
}
}

再来看看乘法


原始数据还是1.00(2位小数位数)和5.555(3位小数位数),当进行乘法时得到结果的小数位数为5.5550(4位小数)


private static void calc() {
BigDecimal d1 = BigDecimal.valueOf(1.00);
BigDecimal d2 = BigDecimal.valueOf(5.555);

//1.0
System.out.println(d1);
//5.555
System.out.println(d2);
//5.5550
System.out.println(d1.multiply(d2));
}

实际上1.00会被优化成1.0(上面代码示例的结果也显示了),在进行乘法时会将scale进行相加,因此结果为1+3=4位


public BigDecimal multiply(BigDecimal multiplicand) {
//小数位数相加
int productScale = checkScale((long) scale + multiplicand.scale);

if (this.intCompact != INFLATED) {
if ((multiplicand.intCompact != INFLATED)) {
return multiply(this.intCompact, multiplicand.intCompact, productScale);
} else {
return multiply(this.intCompact, multiplicand.intVal, productScale);
}
} else {
if ((multiplicand.intCompact != INFLATED)) {
return multiply(multiplicand.intCompact, this.intVal, productScale);
} else {
return multiply(this.intVal, multiplicand.intVal, productScale);
}
}
}

而除法没有像前面所说的运算方法有规律性,因此使用除法时必须要指定保留小数位数以及舍入方式


进行除法时可以立马指定保留的小数位数和舍入方式(如代码d5)也可以除完再设置保留小数位数和舍入方式(如代码d3、d4)


private static void calc() {
BigDecimal d1 = BigDecimal.valueOf(1.00);
BigDecimal d2 = BigDecimal.valueOf(5.555);

BigDecimal d3 = d2.divide(d1);
BigDecimal d4 = d3.setScale(2, RoundingMode.HALF_UP);
BigDecimal d5 = d2.divide(d1, 2, RoundingMode.HALF_UP);
//5.555
System.out.println(d3);
//5.56
System.out.println(d4);
//5.56
System.out.println(d5);
}

RoundingMode枚举类提供各种各样的舍入方式,RoundingMode.HALF_UP是常用的四舍五入


除了除法必须指定小数位数和舍入方式外,建议其他运算也主动设置进行兜底,以防意外的情况出现


计算价格的坑


在电商系统中,在订单中会有购买商品的价格明细


比如用完优惠卷后总价为10.00,而买了三件商品,要计算每件商品花费的价格


这种情况下10除3是除不尽的,那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可以将除不尽的余数加到最后一件商品作为兜底


private static void priceCalc() {
//总价
BigDecimal total = BigDecimal.valueOf(10.00);
//商品数量
int num = 3;
BigDecimal count = BigDecimal.valueOf(num);
//每件商品价格
BigDecimal price = total.divide(count, 2, RoundingMode.HALF_UP);
//3.33
System.out.println(price);

//剩余的价格 加到最后一件商品 兜底
BigDecimal residue = total.subtract(price.multiply(count));
//最后一件价格
BigDecimal lastPrice = price.add(residue);
//3.34
System.out.println(lastPrice);
}

总结


普通的计算可以以最小金额作为计算单位并且用Long进行计算,而面对汇率、计算量大的场景可以采用BigDecimal作为计算单位


创建BigDecimal有两种常用的方式,字符串作为构造的参数以及浮点型作为静态方法valueOf��参数,后者在数据大/小的情况下toString方法会采用科学计数法,因此最好使用字符串作为构造器参数的方式


BigDecimal比较大小时,如果需要小数位数精度都相同就采用equals方法,忽略小数位数比较可以使用compareTo方法


BigDecimal进行运算时,加减运算会采用原始两个数据中精度最长的作为结果的精度,乘法运算则是将两个数据的精度相加得到结果的精度,而除法没有规律,必须指定小数位数和舍入模式,其他运算方式也建议主动设置小数位数和舍入模式进行兜底


当遇到商品平摊价格除不尽的情况时,可以将余数加到最后一件商品的价格进行兜底


最后(不要白嫖,一键三连求求拉~)


本篇文章被收入专栏 Java,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持续关注喔


本篇文章笔记以及案例被收入 Gitee-CaiCaiJavaGithub-CaiCaiJava,除此之外还有更多Java进阶相关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starred持续关注喔~


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交流,如果觉得菜菜写的不错,可以点赞、关注、收藏支持一下~


关注菜菜,分享更多技术干货,公众号:菜菜的后端私房菜


作者:菜菜的后端私房菜
来源:juejin.cn/post/7400096469723643956
收起阅读 »

Java中的双冒号运算符(::)及其应用

在Java 8引入的Lambda表达式和函数式接口之后,双冒号运算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将方法或构造函数作为参数传递,简化了编码和提升了代码的可读性。本文将介绍Java中的双冒号运算符及其常见应用场景。 双冒号运算符(::)的语法 双冒号运算符...
继续阅读 »

在Java 8引入的Lambda表达式和函数式接口之后,双冒号运算符(::)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功能。它可以将方法或构造函数作为参数传递,简化了编码和提升了代码的可读性。本文将介绍Java中的双冒号运算符及其常见应用场景。


双冒号运算符(::)的语法


双冒号运算符的语法是类名/对象名::方法名。具体来说,它有三种不同的使用方式:



  1. 作为静态方法的引用:ClassName::staticMethodName

  2. 作为实例方法的引用:objectReference::instanceMethodName

  3. 作为构造函数的引用:ClassName::new


静态方法引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使用双冒号运算符引用静态方法。假设有一个Utils类,其中有一个静态方法processData


public class Utils {
public static void processData(String data) {
System.out.println("Processing data: " + data);
}
}

我们可以使用双冒号运算符将该方法作为参数传递给其他方法:


List<String> dataList = Arrays.asList("data1", "data2", "data3");
dataList.forEach(Utils::processData);

上述代码等效于使用Lambda表达式的方式:


dataList.forEach(data -> Utils.processData(data));

通过使用双冒号运算符,我们避免了重复写Lambda表达式,使代码更加简洁和易读。


实例方法引用


双冒号运算符还可以用于引用实例方法。假设我们有一个User类,包含了一个实例方法getUserInfo


public class User {
public void getUserInfo() {
System.out.println("Getting user info...");
}
}

我们可以通过双冒号运算符引用该实例方法:


User user = new User();
Runnable getInfo = user::getUserInfo;
getInfo.run();

上述代码中,我们创建了一个Runnable对象,并将user::getUserInfo作为方法引用赋值给它。然后,通过调用run方法来执行该方法引用。


构造函数引用


在Java 8之前,要使用构造函数创建对象,需要通过写出完整的类名以及参数列表来调用构造函数。而使用双冒号运算符,我们可以将构造函数作为方法引用,实现更加简洁的对象创建方式。


假设有一个Person类,拥有一个带有name参数的构造函数:


public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

我们可以使用双冒号运算符引用该构造函数并创建对象:


Supplier<Person> personSupplier = Person::new;
Person person = personSupplier.get();
person.getName(); // 调用实例方法

上述代码中,我们使用Person::new将构造函数引用赋值给Supplier接口,然后通过get方法创建了Person对象。


总结


本文介绍了Java中双冒号运算符(::)的语法及其常见的应用场景。通过双冒号运算符,我们可以更方便地引用静态方法、实例方法和构造函数,使得代码更加简洁和可读。双冒号运算符是Java 8引入的重要特性,对于函数式编程和Lambda表达式的使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理解和应用双冒号运算符,提高Java开发的效率和代码质量。如有任何问题或疑惑,欢迎提问!


作者:每天一个技术点
来源:juejin.cn/post/7316532841923805184
收起阅读 »

揭秘外卖平台的附近公里设计

背景 相信大家都有点外卖的时候去按照附近公里排序的习惯,那附近的公里是怎么设计的呢?今天shigen带你一起揭秘。 分析 我们先明确一下需求,每个商家都有一个地址对吧,我们也有一个地址,我们点餐的时候,就是以我们自己所在的位置为圆心,向外辐射,这一圈上有一堆的...
继续阅读 »

背景


相信大家都有点外卖的时候去按照附近公里排序的习惯,那附近的公里是怎么设计的呢?今天shigen带你一起揭秘。


分析


我们先明确一下需求,每个商家都有一个地址对吧,我们也有一个地址,我们点餐的时候,就是以我们自己所在的位置为圆心,向外辐射,这一圈上有一堆的商家。类似我下方的图展示:



想到了位置,我们自然想到了卫星定位,想到了二维的坐标。那这个需求我们有什么好的设计方案吗?


redis的GEO地理位置坐标这个数据结构刚好能解决我们的需求。


GEO


GEO 是一种地理空间数据结构,它可以存储和处理地理位置信息。它以有序集合(Sorted Set)的形式存储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以及与之关联的成员。


以下是 Redis GEO 的一些常见操作:



  1. GEOADD key longitude latitude member [longitude latitude member ...]:将一个或多个地理位置及其成员添加到指定的键中。 示例:GEOADD cities -122.4194 37.7749 "San Francisco" -74.0059 40.7128 "New York"

  2. GEODIST key member1 member2 [unit]:计算两个成员之间的距离。 示例:GEODIST cities "San Francisco" "New York" km

  3. GEOPOS key member [member ...]:获取一个或多个成员的经度和纬度。 示例:GEOPOS cities "San Francisco" "New York"

  4. GEORADIUS key longitude latitude radius unit [WITHCOORD] [WITHDIST] [COUNT count] [ASC|DESC] [STORE key] [STOREDIST key]:根据给定的经纬度和半径,在指定范围内查找与给定位置相匹配的成员。 示例:GEORADIUS cities -122.4194 37.7749 100 km WITHDIST COUNT 5


Redis 的 GEO 功能可用于许多应用场景,例如:



  • 位置服务:可以存储城市、商店、用户等位置信息,并通过距离计算来查找附近的位置。

  • 地理围栏:可以存储地理围栏的边界信息,并检查给定的位置是否在围栏内。

  • 最短路径:可以将城市或节点作为地理位置,结合图算法,查找两个位置之间的最短路径。

  • 热点分析:可以根据位置信息生成热力图,统计热门区域或目标位置的访问频率。


Redis 的 GEO 功能提供了方便且高效的方式来存储和操作地理位置信息,使得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变得更加简单和快速。



默默的说一句,redis在路径规划下边竟然也这么厉害!



好的,那我们就来开始实现吧。今天我的操作还是用代码来展示,毕竟经纬度在控制台输入可能会出错。


代码实现


今天的案例是将湖北省武汉市各个区的数据存储在redis中,并以我所在的位置计算离别的区距离,以及我最近10km内的区。数据来源



我的测试代码如下,其中的运行结果也在对应的注释上有显示。



因为代码图片的宽度过长,导致代码字体很小,在移动端可尝试横屏观看;在PC端可尝试右键在新标签页打开图片。




以上的代码案例也参考:Redis GEO 常用 RedisTemplate API(Java),感谢作者提供的代码案例支持。


总结


对于需要存储地理数据和需要进行地理计算的需求,可以尝试使用redis进行解决。当然,elasticsearch也提供了对应的数据类型支持。


作者:shigen01
来源:juejin.cn/post/7275595571733282853
收起阅读 »

全网显示IP归属地,免费可用,快来看看

前言 经常浏览小视频或各类帖子的朋友们可能已经注意到,目前许多网络平台都会显示作者和评论区用户的IP归属地。那么,这个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某些收费平台的API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付费平台的API来实现这一功能,比如一些导航软件的开放平台API等。然而,这些服...
继续阅读 »

前言


经常浏览小视频或各类帖子的朋友们可能已经注意到,目前许多网络平台都会显示作者和评论区用户的IP归属地。那么,这个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某些收费平台的API


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付费平台的API来实现这一功能,比如一些导航软件的开放平台API等。然而,这些服务通常是收费的,而且免费额度有限,适合测试使用,但如果要在生产环境中使用,很可能不够支撑需求。



离线库推荐


那么,有没有免费的离线API库呢?UP现在推荐一个强大的离线库给大家,一个准确率高达99.9%的离线IP地址定位库,查询速度仅需0.0x毫秒,而且数据库仅10兆字节大小。此库提供了Java、PHP、C、Python、Node.js、Golang、C#等多种查询绑定,同时支持Binary、B树和内存三种查询算法。



这个库大家可以在GitHub上搜索:ip2region,即可找到该开源库。


使用


下面使用Java代码给大家演示下如何使用这个IP库,该库目前支持多重主流语言。


1、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lionsoul</groupId>
   <artifactId>ip2region</artifactId>
   <version>2.7.0</version>
</dependency>

2、下载离线库文件 ip2region.xdb



3、简单使用代码


下面,我们通过Java代码,挑选某个国内的IP进行测试,看看会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public class Ip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 1、创建 searcher 对象 (修改为离线库路径)
       String dbPath =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ip2region.xdb";
       Searcher searcher = null;
       try {
           searcher = Searcher.newWithFileOnly(dbPath);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f("failed to create searcher with `%s`: %s\n", dbPath, e);
           return;
      }

       // 2、查询
       String ip = "110.242.68.66";
       try {
           long sTime = System.nanoTime(); // Happyjava
           String region = searcher.search(ip);
           long cost = TimeUnit.NANOSECONDS.toMicros((long) (System.nanoTime() - sTime));
           System.out.printf("{region: %s, ioCount: %d, took: %d μs}\n", region, searcher.getIOCount(), cost);
      } catch (Exception e) {
           System.out.printf("failed to search(%s): %s\n", ip, e);
      }

       // 3、关闭资源
       searcher.close();

       // 备注:并发使用,每个线程需要创建一个独立的 searcher 对象单独使用。
  }

}


输出结果为:


{region: 中国|0|河北省|保定市|联通, ioCount: 3, took: 1192 μs}

其中,region的格式为 国家|区域|省份|城市|ISP,缺省的地域信息默认是0。


当然,这个库不只是支持国内的IP,也支持国外的IP。



其他语言可以参考该开源库的说明文档。


总结


这是一个准确率非常高的离线库,如果项目里有IP定位需求的,可以试下该库。


作者:happyjava
来源:juejin.cn/post/7306334713992708122
收起阅读 »

如何创建一张被浏览器绝对信任的 https 自签名证书?

在一些前端开发场景中,需要在本地创建 https 服务,Node.js 提供了 https 模块帮助开发者快速创建 https 的服务器,示例代码如下: const https = require('https') const fs = require('fs...
继续阅读 »

在一些前端开发场景中,需要在本地创建 https 服务,Node.js 提供了 https 模块帮助开发者快速创建 https 的服务器,示例代码如下:


const https = require('https')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options = {
key: fs.readFileSync('key.pem'),
cert: fs.readFileSync('cert.pem'),
}
const server = https.createServer(options, (req, res) => {
res.writeHead(200)
res.end('hello world\n')
})
server.listen(8080)

与创建 http 服务最大的区别在于:https 服务需要证书。因此需要在 options 选项中提供 keycert 两个字段。大部分前端不知道如何创建 keycert,虽然网上能查到一些 openssl 命令,但也不知道是什么含义。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先从一些基本概念讲起,然后一步步教大家如何创建一个可以被浏览器绝对信任的自签名证书。


密码学知识


首先要知道加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算法:公开密钥算法(Public Key Cryptography),也称为非对称加密算法(Asymmetrical Cryptography),算法的密钥是一对,分别是公钥(public key)和私钥(private key),一般私钥由密钥对的生成方(比如服务器端)持有,避免泄露,而公钥任何人都可以持有,也不怕泄露。



一句话总结:公钥加密、私钥解密


公私钥出了用于加解密之外,还能用于数字签名。因为私钥只有密钥对的生成者持有,用私钥签署(注意不是加密)一条消息,然后发送给任意的接收方,接收方只要拥有私钥对应的公钥,就能成功反解被签署的消息。


一句话总结:私钥加签、公钥验证


由于只有私钥持有者才能“签署”消息,如果不考虑密钥泄露的问题,就不能抵赖说不是自己干的。


数字签名和信任链


基于数字签名技术,假设 A 授权给 B,B 授权给 C,C 授权给 D,那么 D 就相当于拿到了 A 的授权,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任链。因此:



  • 信任链建立了一条从根证书颁发机构(Root CA)到最终证书持有人的信任路径

  • 每个证书都有一个签名,验证这个签名需要使用颁发该证书的机构的公钥

  • 信任链的作用是确保接收方可以验证数字签名的有效性,并信任签名所代表的身份


以 https 证书在浏览器端被信任为例,整个流程如下:



可以看到,在这套基础设施中,涉及到很多参与方和新概念,例如:



  • 服务器实体:需要申请证书的实体(如某个域名的拥有者)

  • CA机构:签发证书的机构

  • 证书仓库:CA 签发的证书全部保存到仓库中,证书可能过期或被吊销。

  • 证书校验方:校验证书真实性的软件,例如浏览器、客户端等。


这些参与方、概念和流程的集合被称为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X.509 标准


为了能够将这套基础设施跑通,需要遵循一些标准,最常用的标准是 X.509,其内容包括:



  • 如何定义证书文件的结构(使用 ANS.1 来描述证书)

  • 如何管理证书(申请证书的流程,审核身份的标准,签发证书的流程)

  • 如何校验证书(证书签名校验,校验实体属性,比如的域名、证书有效期等)

  • 如何对证书进行撤销(包括 CRL 和 OCSP 协议等概念)


X.509标准在网络安全中广泛使用,特别是在 TLS/SSL 协议中用于验证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身份。在 Node.js 中,当 tls 通道创建之后,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法获取客户端和服务端 X.509 证书:



生成证书


要想生成证书,首要有一个私钥(private key),私钥的生成方式为:


$ openssl genrsa -out key.pem 2048

会生成一个 key.pem 文件,内容如下:


-----BEGIN PRIVATE KEY-----
MIIEvgIBADANBgkqhkiG9w0BAQEFAASCB....
-----END PRIVATE KEY-----

然后,还需要一个与私钥相对应的公钥(public key),生成方式:


$ openssl req -new -sha256 -key key.pem -out csr.pem

按照提示操作即可,下面是示例输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苏堤-keliq):


You are about to be asked to enter information that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0 your certificate request.
What you are about to enter is what is called a Distinguished Name or a DN.
There are quite a few fields but you can leave some blank
For some fields there will be a default value,
If you enter '.', the field will be left blank.
-----
Country Name (2 letter code) [AU]:CN
State or Province Name (full name) [Some-State]:Zhejiang
Locality Name (eg, city) []:Hangzhou
Organization Name (eg, company) [Internet Widgits Pty Ltd]:West Lake
Organizational Unit Name (eg, section) []:Su Causeway
Common Name (e.g. server FQDN or YOUR name) []:keliq
Email Address []:email@example.com

Please enter the following 'extra' attributes
to be sent with your certificate request
A challenge password []:123456
An optional company name []:XiHu

生成的文件内容如下:


-----BEGIN CERTIFICATE REQUEST-----
MIIDATCCAekCAQAwgY8xCzAJBgNVBAYTAkNOMREw...
-----END CERTIFICATE REQUEST-----

公钥文件创建之后,接下来有两个选择:



  • 将其发送给 CA 机构,让其进行签名

  • 自签名


自签名


如果是本地开发,我们选择自签名的方式就行了,openssl 同样提供了命令:


$ openssl x509 -req -in csr.pem -signkey key.pem -out cert.pem
Certificate request self-signature ok
subject=C = CN, ST = Zhejiang, L = Hangzhou, O = West Lake, OU = Su Causeway, CN = keliq, emailAddress = email@example.com

最终得到了 cert.pem,内容如下:


-----BEGIN CERTIFICATE-----
MIIDpzCCAo8CFAf7LQmMUweTSW+ECkjc7g1uy3jCMA0...
-----END CERTIFICATE-----

到这里,所有环节都走完了,再来回顾一下,总共生成了三个文件,环环相扣:



  • 首先生成私钥文件 key.pem

  • 然后生成与私钥对应的公钥文件 csr.pem

  • 最后用公私钥生成证书 cert.pem


实战——信任根证书


用上面自签名创建的证书来创建 https 服务:


const options = {
key: fs.readFileSync('key.pem'),
cert: fs.readFileSync('cert.pem'),
}

启动之后,如果你在浏览器中访问,会发现出错了:



命名是 https 服务,为什么浏览器说不是私密连接呢?因为自签名证书默认是不被浏览器信任的,只需要将 cert.pem 拖到钥匙里面即可,然后修改为「始终信任」,过程中需要验证指纹或者输入密码:



如果你觉得上述流程比较繁琐,可以用下面的命令行来完成:


$ sudo security add-trusted-cert -d -r trustRoot -k /Library/Keychains/System.keychain cert.pem

实战——指定主题备用名称


然而,即使添加了钥匙串信任,问题似乎并没有解决,报错还是依旧:



仔细看,其实报错信息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 NET::ERR_CERT_AUTHORITY_INVALID 变成了 NET::ERR_CERT_COMMON_NAME_INVALID,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点开高级按钮看一下详细报错:



这段话的意思是:当前网站的 SSL 证书中的通用名称(Common Name)与实际访问的域名不匹配。


证书中会包含了一个通用名称字段,用于指定证书的使用范围。如果证书中的通用名称与您访问的域名不匹配,浏览器会出现NET::ERR_CERT_COMMON_NAME_INVALID错误。


一句话描述,证书缺少了主题备用名称(subjectAltName),而浏览器校验证书需要此字段。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命令查看证书的完整信息:


$ openssl x509 -in cert.pem -text -noout

输出结果如下:


Certificate:
Data:
Version: 1 (0x0)
Serial Number:
07:fb:2d:09:8c:53:07:93:49:6f:84:0a:48:dc:ee:0d:6e:cb:78:c2
Signature Algorithm: sha256WithRSAEncryption
Issuer: C = CN, ST = Zhejiang, L = Hangzhou, O = West Lake, OU = Su Causeway, CN = keliq, emailAddress = email@example.com
Validity
Not Before: Nov 15 06:29:36 2023 GMT
Not After : Dec 15 06:29:36 2023 GMT
Subject: C = CN, ST = Zhejiang, L = Hangzhou, O = West Lake, OU = Su Causeway, CN = keliq, emailAddress = email@example.com
Subject Public Key Info:
Public Key Algorithm: rsaEncryption
Public-Key: (2048 bit)
Modulus:
00:ac:63:b1:f1:7a:69:aa:84:ef:9d:0e:be:c1:f7:
80:3f:6f:59:e1:7d:c5:c6:db:ff:2c:f3:99:12:7f:
...
Exponent: 65537 (0x10001)
Signature Algorithm: sha256WithRSAEncryption
Signature Value:
70:d9:59:10:46:dc:7b:b3:19:c8:bd:4b:c5:70:4f:89:b6:6a:
53:1c:f2:35:27:c8:0a:ed:a8:0a:13:1f:46:3e:e7:a7:ff:1f:
...

我们发现,这个证书并没有 Subject Alternative Name 这个字段,那如何增加这个字段呢?有两种方式:


指定 extfile 选项


$ openssl x509 -req \
-in csr.pem \
-signkey key.pem \
-extfile <(printf "subjectAltName=DNS:localhost") \
-out cert.pem

再次用命令查看证书详情,可以发现 Subject Alternative Name 字段已经有了:


...
X509v3 extensions:
X509v3 Subject Alternative Name:
DNS:localhost
X509v3 Subject Key Identifier:
21:65:8F:93:49:BC:DF:8C:17:1B:6C:43:AC:31:3C:A9:34:3C:CB:77
...

用新生成的 cert.pem 启动 https 服务,再次访问就正常了,可以点击小锁查看证书详细信息:



但是如果把 localhost 换成 127.0.0.1 的话,访问依然被拒绝,因为 subjectAltName 只添加了 localhost 这一个域名,所以非 localhost 域名使用此证书的时候,浏览器就会拒绝。



新建 .cnf 文件


这次我们新建一个 ssl.cnf 文件,并在 alt_names 里面多指定几个域名:


[req]
prompt = no
default_bits = 4096
default_md = sha512
distinguished_name = dn
x509_extensions = v3_req

[dn]
C=CN
ST=Zhejiang
L=Hangzhou
O=West Lake
OU=Su Causeway
CN=keliq
emailAddress=keliq@example.com

[v3_req]
keyUsage = nonRepudiation, digitalSignature, keyEncipherment
subjectAltName=@alt_names

[alt_names]
DNS.1 = localhost
IP.2 = 127.0.0.1
IP.3 = 0.0.0.0

然后一条命令直接生成密钥和证书文件:


$ openssl req -newkey rsa:2048 -new -nodes -x509 -days 3650 \
-config openssl.cnf \
-keyout key.pem \
-out cert.pem

再次查看证书详情,观察 Subject Alternative Name 字段:


...
X509v3 extensions:
X509v3 Key Usage:
Digital Signature, Non Repudiation, Key Encipherment
X509v3 Subject Alternative Name:
DNS:localhost, IP Address:127.0.0.1, IP Address:0.0.0.0
X509v3 Subject Key Identifier:
B6:FC:1E:68:CD:8B:97:D0:80:0E:F1:18:D3:39:86:29:90:0B:9D:1F
...

这样无论是访问 localhost 还是 127.0.0.1 或者 0.0.0.0,浏览器都能够信任。



作者:乔珂力
来源:juejin.cn/post/7301574056720744483
收起阅读 »

云音乐贵州机房迁移总体方案回顾

一、背景2023年确定要将云音乐整体服务搬迁至贵州机房,项目需要在各种限制条件下,保障2000+应用、100w+QPS的服务稳定迁移,是云音乐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员最多、难度最高的技术项目。在此过程中,解决了大量历史技术债务,同时化解了大量新增系统性风险。以下为...
继续阅读 »

一、背景

2023年确定要将云音乐整体服务搬迁至贵州机房,项目需要在各种限制条件下,保障2000+应用、100w+QPS的服务稳定迁移,是云音乐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员最多、难度最高的技术项目。在此过程中,解决了大量历史技术债务,同时化解了大量新增系统性风险。以下为总体方案回顾。

二、项目难点

  • 迁移规模大
    • 此次需要云音乐以及旗下独立App的服务均整体迁移至贵州。涉及2000+应用、100w+QPS的稳定迁移,同时涉及中间件、存储、机房、三方依赖服务等整体的搬迁,搬迁规模大。
  • 业务复杂度高
    • 场景复杂。迁移规模大,带来更广的业务场景覆盖。而不同的场景对数据一致性要求不同、延迟敏感度不同。迁移方案需要考虑各种场景带来的问题,并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
    • 服务间依赖复杂。此次带来约2000+应用的搬迁,各服务间的调用和依赖情况复杂,在分批迁移方案中需要协调,以及解决迁移期间跨机房30msRT上升带来的问题。
  • 历史积弊多
    • 贵州迁移前,存在诸多历史技术积弊,影响着全站整体的稳定性。
  • 新增风险大
    • 贵州迁移带来诸多新增风险,且风险大、解决难度高。
    • 部分场景无法做到真实环境全流程预演。
    • 在基础技术建设上,也有一些不足的情况,影响整体搬迁执行效率、迁移准确性。
  • 限制条件严苛
    • 云音乐有着大量的用户基数,此次搬迁要求:不停机迁移、不产生P2及以上事故。除此之外还有机器、网络带宽、网络稳定性、网络RT、迁移方案等限制条件。
  • 事项推进&协调难度大
    • 此次搬迁规模大,同样,参与人员规模大,整体协调难度大
    • 此外带来较多的人因风险。可能因极小的细节未执行到位,就会造成全局事故。

三、重点限制&要求

  • 尽可能少采购或不采购额外的机器,贵州和杭州无法完全对等部署。
  • 杭州与贵州的长传带宽控制在200Gbps以内,且存在闪断的可能性,各迁移方案需要重点考虑闪断带来的影响。
  • 贵州机房与杭州机房之间网络延迟约30ms,各方迁移方案需重点考虑机房延迟带来的影响。
  • 业务可用性要求:不影响核心重点业务场景的可用性,不出现P2及以上事故。
  • 控制迁移方案对业务代码的侵入。

四、分批方案

1. 分批的原则

1.1 团队/领域间解耦

大团队/领域之间的迁移方案尽可能解耦,分不同批次搬迁。好处:

  • 可以将问题拆分、领域清晰。
  • 大数据、算法、云音乐技术中心串行搬迁,可以实现机器资源池共享,降低机器采购成本。
  • 降低单一团队/领域切流时问题处理复杂度。

1.2 服务端流量自闭环

云音乐服务端需要将流量闭环在同一个机房,避免产生跨区域调用。

云音乐经过微服务之后,目前存在千+服务,各服务间依赖复杂。在贵州机房与杭州机房之间网络延迟约30ms的背景下,每产生一次跨区域调用,则RT上升30ms。

1.3 C端优先

优先迁移C端相关的应用及其资源,其次B端。

关于此处,会有同学认为优先B端可能会更稳,但优先采用B端优先,会有如下问题:

  • B端服务搬迁后,腾挪的机器有限。
  • B端服务与C端服务相差较大,即使B端服务先行搬迁无问题,也不足以证明C端服务就一定没问题。

对于如何保障C端服务搬迁的稳定性,在文章后续章节展开。

1.4 在可用资源范围内

迁移期间,需要在贵州准备与杭州同等规模的机器资源,因此批次不可能不受到资源的限制。其主要受限制资源为:

  • 机器资源
  • 贵州&杭州的长传带宽资源

因此,按照以上原则进行分批后,若资源仍不足,再根据团队/领域拆分出第二批

2. 最终分批方案

基于以上原则,最终分批方案如下所示 贵州机房迁移分批概览.png

  • 大数据、算法、技术中心串行搬迁。
  • 心遇因强依赖云信IM服务,与云信服务独立搬迁
  • 技术中心应用基本一批次全部搬迁完成。
  • 技术中心的转码、公技侧后台、质量侧系统在第二批次搬迁完成。

五、切流方案

1. 切流的原则

1.1 可灰度

能够按照用户ID、设备ID、IP、流量标几个维度逐步灰度切流。

  • 利于预热。在服务启动后,缓存、连接池需要随请求逐步预热,若流量直接全部打过来,可能会将服务打垮。
  • 利于测试。能够灰度测试整体功能,避免大面积异常。

1.2 可回滚

尽管做了各种稳定性保障来避免回滚,但是如遇到极端情况,仍有整体回滚的可能性。因此搬迁方案必须可回滚。

1.3 控制长传带宽

在切流过程中,杭州和贵州之间会有大量的服务访问、数据传输,从而可能突破长传带宽200Gbps的限制。因此切流方案中必须减少不必要的跨区域流量。

2. 切流方案

2.1 切流点选择

贵州机房迁移切流点选择.png

服务端整体通用架构简化后,如上图所示,因此有如下几个切入点:

  • 客户端切流。客户端通过动态切换域名配置,可实现流量的切换。切流算法可以与网关使用保持一致,我们在贵州迁移中就采用了此方案,从而大幅降低贵州与杭州的长传带宽。
  • DNS切换。因DNS存在缓存过期,不适合作为流量控制的主要手段。在贵州迁移中,我们主要用其作为长尾流量的切换的手段。
  • 四层LB切流、Nginx切流。主要由SA侧负责,因自动化和操作复杂度等因素,在贵州迁移中,四层LB切流只用于辅助切流手段,Nginx因过高的人工操作复杂度,不用于切流。
  • 网关切流。网关作为服务端广泛接触的首要流量入口,其系统建设相对完善、自动化程度较高,因此作为主要切流手段。在此次迁移中,网关支持按用户ID、设备ID、IP进行按比例切流。
  • 定时任务、MQ切换。主要用于定时任务、MQ的流量切换。
  • RPC流量控制。RPC流量路由策略与网关保持一致,依据切流比例,进行RPC流量调用。从而避免跨机房RT的不可控。
  • 存储层切换。主要负责存储的切换。

2.2 存储层迁移策略

云音乐业务场景较多,不同场景下对数据一致性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营收下的订单类场景需要数据强一致性,而点赞需要数据最终一致性即可。

在涉及不同的存储时,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迁移策略。对此,中间件以及各存储层支持了不同的迁移策略选择,各个业务基于不同的场景,选择正确的策略。迁移策略主要如下:

类型迁移策略
DB读本地写远程、读远程写远程、读本地写本地、禁写
Redis读写远程+需要禁写、读本地写远程+需要禁写、读写本地
Memcached异步双写、同步双写、不同步

2.3 切流步骤

对以上切入点再次进行分类,可再次简化为流量层切流、存储层切换。在正式切流时,我们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切流。 贵州机房迁移-切流步骤.png

3. 回滚方案

先存储层按序切换,然后流量层按序切换。 贵州机房迁移-回滚步骤.png

六、稳定性保障&治理

1. 全域的稳定性风险

  • 全域的稳定性风险。我们在做一般的活动稳定性保障时,一般从活动的主链路出发,再梳理相关依赖,从而整理出稳定性保障&治理的重点。而这种方法确不适用于贵州机房迁移,从前面的分批概览图可得知:此次贵州机房迁移带来全域的稳定性风险。
  • 墨菲定律:"如果一件事情有出错的可能性,那么它最终一定会出错。"
  • 业界没有类似的经验可参考

因此整个项目组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在此过程中,既有大的方案的设计,也有细枝末节的问题发现和推进处理。总结起来,我们总共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稳定性保障:

  • 信息梳理&摸查
  • 新增风险发现&处理
  • 历史技术债务处理
  • 标准化接入
  • 监控告警增强
  • 应急预案保障
  • 业务侧技术方案保障
  • 杭州集群下线保障

2. 信息梳理&摸查

盘点梳理机器资源情况、网络带宽、迁移期间服务可用性要求等全局限制条件,从而确定分批方案、迁移思路。

2.1 机器资源盘点

主要盘点核数、内存。在此过程中,也推进了资源利用率优化、废弃服务下线等事宜。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机器资源缺口:搬迁机器缺口 = 搬迁所需数量 -(可用数量+可优化数量)

2.2 长传带宽盘点

需要控制云音乐的长传带宽总量 <= 相对安全的带宽量 相对安全的带宽量 = (长传带宽总量 / 2 x 0.8) - 已被占用带宽量

2.3 迁移期间服务可用性要求

若业务允许全站停服迁移、或仅保障少量核心服务不挂,那么整体迁移方案会简单很多。因此业务对迁移期间的可用性要求,关乎着搬迁方案如何设计。 最终讨论后确定,需要:迁移不产生P2及以上事故

2.4 服务间跨区域调用RT摸查

基于Trace链路,预测分批情况下RT增长情况。

3. 新增系统性风险

此次贵州迁移主要带来的新增系统性风险是:

  • 因公网质量问题,带来迁移后用户体验差的风险。
  • 因跨机房延迟30ms ,带来的业务侧应用雪崩风险。
  • 因跨机房传输网络不稳定,带来的整体系统性风险。
  • 因杭州和贵州机房同时部署,带来的服务节点数量、API数量、RPC数量翻倍风险
  • 因大规模数据变更,带来的系统性能风险。
  • 因新机房建设、搬迁,带来的底层基础设施风险。
  • 因全域团队协作、大范围配置变更&发布,带来的人因操作、协作风险。

3.1 因公网质量问题,带来迁移后用户体验差的风险

贵州公网质量如何?迁移至贵州之后是否会因公网质量问题,导致用户体验差?由于云音乐用户基数大,且注重用户体验,这个是必须提前摸清的问题。若公网质量真的存在较大问题,云音乐可能会停止贵州迁移项目。

对此,我们通过如下方式进行了公网质量验证和保障:

  1. 通过客户端预埋逻辑,抽样检测同时请求杭州和贵州机房的RT差异。
  2. 通过RT的差异,再下钻分析杭州和贵州机房的差异点。
  3. 解决或排除机房、客户端、域名配置等差异,最终得出公网质量的差异。
  4. 在正式切流前,解决完成客户端、机房等差异,保障整体网络请求质量。
  5. 通过QA侧的整体测试。

3.2 因跨机房延迟30ms ,带来的业务侧应用雪崩风险

云音乐C端服务当前的RT普遍在5~70ms之间,若增加30ms,可能会导致请求堆积、线程池打爆等风险。为避免此风险,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 尽可能同一批次搬迁,避免长期跨机房调用。
  • 同一批次应用,基于用户ID、设备ID、IP进行Hash,实现同机房调用优先。
  • 无法同一批次搬迁的应用。
    • 确保会只跨一次,避免因循环调用等原因导致的多次跨机房。
    • 需提供降级方案,对服务弱依赖。
  • 服务需通过QA侧的测试。

3.3 因跨机房传输网络不稳定,带来的整体系统性风险

跨机房网络的现状和参考数据:

  • 共计2条线,单条带宽为:100Gbps,但建议保持单条利用率在80%及以下。
  • 参考网易北京与杭州的长传带宽质量。
    • 可能会出现单条中断的情况,在网络侧的表现为网络抖动。若单条线中断,那么发生故障的请求会重连至另一条线。
    • 极低概率出现2条线全部中断的情况。

基于以上现状,需要重点考虑并解决:

  • 各中间件、存储在切流期间,长传网络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应对和兜底措施。例如ZK重连、重连失败后的重连风暴问题。
  • 各服务在切流完成后,若仍长期使用长传网络,若长传网络出现问题的表现、应对和兜底措施。

在贵州迁移项目中,我们对以上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决,并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和极端情况下的回滚方案。

3.4 因杭州和贵州机房同时部署,带来的服务节点数量、API数量、RPC数量翻倍风险

因杭州和贵州机房同时部署,带来的服务节点数量、API数量、RPC数量翻倍风险

在服务节点数量、API数量、RPC数量翻倍后,主要对底层依赖带来连接、重连上的冲击,以及原有连接数上限的冲击。

在我们实际搬迁中,也因遗漏了这一点,导致线上ZK出现瓶颈,进而ZK挂掉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在网关场景下存在数据推送瓶颈。最终通过网关侧的ZK拆分解决该问题。

除此之外,DB、Memcached、Redis、MQ等资源的连接数也可能会超过原先设定的上限,需要评估后进行调整。

3.5 因大规模数据变更,带来的系统性能风险

大规模数据变更的场景包含但不限于:

  • 批量调整配置中心值,因达到配置中心的性能瓶颈,导致配置变更时间过长,或服务挂掉。
  • 批量的服务部署、重启,因达到K8S、构建机的性能瓶颈,导致部署、重启时间过长,或服务挂掉。
  • 对迁移当晚核心路径上的服务进行集中访问、操作,因达到服务的性能瓶颈,导致访问超时、白屏、数据延迟、或服务挂掉的问题。

针对以上风险,我们重点对配置中心、K8S、贵州迁移管控平台等系统进行了性能优化,以支撑整体迁移。

3.6 因新机房建设、搬迁带来的底层基础设施风险。

因新机房建设、搬迁带来的底层基础设施风险包含但不限于:

  • 同城双活能力的缺失。为应对此风险,我们在逻辑上继续保留同城双活的能力,并暂时通过机房不同楼层的部署架构,来尽可能弥补同城双活能力的缺失。
  • 机器上架、环境搭建、网络传输等需确保达到验收标准。为应对此风险,运维侧提供相关方案保障整体环境,并最终通过业务侧QA验收。

3.7 因全域团队协作、大范围变更&发布,带来的人因操作、协作风险

在贵州迁移前,已经有多次发生因配置变更错误带来的事故。而此项目带来从未有过的全域迁移,全域协作,大范围变更&发布,风险不可谓不高。在此过程中,通过了许多方式来保障事项的落地,其中比较关键的点,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点包括:

  • 各部门领导与同事的支持。
  • 分工明确。在战略、战术、细节、事项推进等多个点均有相关人员把控,各司其职。
  • 各项信息的细化梳理&定位。
  • 定期的沟通协作会议,通过敏捷式项目管理,进行滚动式问题发现。
  • 问题发现、治理、验证必须闭环。
  • 尽可能中心系统化、自动化处理。无法自动化的,则提供标准化实施手册。
  • 重点问题,case by case,one by one。

4. 历史技术债务处理

在贵州迁移项目中,比较突出的历史债务处理有:

  • ZK强依赖问题
  • 在线业务Kafka迁移Nydus。
  • 配置硬编码
  • 服务间依赖改造
  • 资源优化&控制
  • 心遇依赖拆分
  • 元信息不准确
  • 组件版本过于陈旧问题
  • 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成功率低
  • 租户多集群拆分为多应用

4.1 ZK强依赖问题

ZK的不稳定已导致云音乐最高出现P1级事故,在贵州迁移项目中,因网络环境、机房环境、迁移复杂度等因素,ZK服务挂掉的概率极大,因此必须不能对其强依赖。

最终中间件侧对其改造,支持ZK发生故障时,其注册信息降级到本地内存读取。并推进相关依赖方进行升级改造。

4.2 在线业务Kafka迁移Nydus。

Nydus作为云音乐主力MQ产品,相较开源Kafka有更好的监控、运维等能力,Kafka在云音乐在线业务中已不再推荐使用。在贵州迁移中,MQ也需要进行两地切换/切流。

主要收益:

  • 在线业务稳定性
  • Kafka机器资源回收
  • MQ切流特性&历史债务收敛

在推进层面:

  • 第一里程碑:生产者完成双写
  • 第二里程碑:消费者完成双消费
  • 第三里程碑:完成废弃TOPIC下线、代码下线等收尾工作

4.3 配置硬编码

在贵州迁移项目中,需要做大量的配置迁移、变更。其主要为:机房名、集群名、机器IP、机器Ingress域名的变化。而这些在配置中心、代码、自动化脚本、JVM参数中均有存在,此外,IP黑白名单还可能涉及到外部厂商的改造变更。

在具体推进上,采用自动化扫描+人工梳理结合,并辅以标准化改造指引文档。

  • 自动化扫描:通过代码扫描、配置中心扫描、JVM参数扫描、连接扫描等方式进行问题发现。
  • 人工梳理:外部厂商、不受Git管控的脚本、以及运维侧的配置(例如:存储层访问权限的黑白名单等)、以及自动化扫描可能的遗漏,由各研发、运维人员再次自行梳理。

4.4 服务间依赖改造

核心应对杭州与贵州跨机房30ms RT和长传网络不稳定的风险。对循环调用、不合理依赖、强依赖进行改造。

  • 减少不必要依赖。
  • 必须不能出现服务跨机房强依赖。
  • 不能因循环调用导致跨机房RT飙升。

4.5 资源优化&控制

因贵州需要与杭州同等容量部署,可能存在资源不足的情况。对此需要:

  • 统一服务的资源利用率标准,推进资源利用率改造
  • 对部分服务进行合并、下线、缩容处理。

4.6 心遇依赖拆分

因心遇强依赖云信,且云信IM为心遇核心业务功能,最终确定心遇为独立批次搬迁。因此心遇依赖的中台服务、存储、算法&大数据相关任务,均需拆分出来,不能与云音乐耦合,否则会产生跨机房调用,影响服务稳定性。

4.7 元信息不准确

在此次迁移中,存在较多的元信息不准确的问题,例如:

不足项解释
应用的元信息需要补充、更新1. 应用归属的团队信息不准确
2. 应用的废弃、待废弃状态未知
3. 测试应用、非业务应用信息偏杂乱
应用团队归属信息多处维护,未统一应用在多个平台均有维护,且均存在维护不准确的问题
应用的各项依赖信息不全应用依赖的db、redis、memcached资源,以及在配置中心的key无法全面准确拉取
应用的各项依赖信息可视化、系统化建设不足1. 应用依赖的组件版本、依赖的存储资源等,缺乏友好的可视化查询能力。
2. 各项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建设不足
底层中间件、存储元信息不全1. 不同的ZK集群的用处缺乏统一维护。
2. 各项元信息反查调用源IP、集群、应用、团队、负责人的能力不足

以上问题在迁移中,通过脚本、1对1沟通确认、手动梳理等多种方式进行了临时处理,在贵州迁移后,仍需再全面的系统性规划。

4.8 组件版本过于陈旧问题

有较多的应用长期不升级,与最新版本跨度较大,存在较多的兼容性问题,需要人工进行升级处理。升级流程大致如下: 人工升级流程.png

在迁移中期,我们进行了自动升级平台建设,基本支持以上升级流程自动化。

4.9 测试环境自动部署成功率低

因此次迁移涉及全部的应用在不同环境的部署,全部人工操作的效率过低,因此我们在非线上环境均由脚本自动化部署,而测试环境由于维护不足,部署成功率较低。

4.10 租户多集群拆分为多应用

当前贵州迁移时整体会按照应用维度进行迁移、切流到贵州。因此对于中台租户型应用、多地域注册类型的应用需要拆分。

5. 标准化接入

除了以上提到的历史技术债务处理和新增系统性风险,公共技术侧大都提供了标准化的接入、改造治理方式。例如:

  • 贵州迁移中间件方案汇总。涵盖所有涉及中间件的迁移、切流、迁移策略、接入等指导方案。
  • 贵州迁移升级指导。涵盖自动升级与手动升级、脚手架应用与非脚手架应用的升级方案。
  • 贵州迁移线上部署指导。涵盖贵州线上部署前的各项必要准备事项,以及特殊应用的注意事项。
  • 贵州迁移监控大盘观测指导。涵盖各类迁移监控的观测指导。
  • 中台、多地域注册拆分指导。涵盖中台租户、多地域注册类型应用的拆分指导方案,以及整体的拆分流程、验证要点等。
  • ddb、redis、memcached、KSchedule等非标治理。涵盖各中间件、存储的非标风险列表、处理办法等。
  • 杭州集群下线指导。涵盖杭州集群如何观察、缩容、下线、机器回收的指导方案。

6. 监控告警

在监控告警层面,主要提供了:

  • 贵州迁移整体大盘监控。提供了迁移相关全局比例,异常流量,异常比例,能够区分是迁移导致的还是本身杭州服务就有问题导致。同时集成资源层相关指标,判断是单个资源有问题还是全部资源有问题。
  • 贵州迁移应用监控。提供了单个应用的贵州迁移监控,应用贵州杭州流量比例,异常流量,异常比例,能够区分是贵州还是杭州的问题。同时有资源相关的指标。
  • 杭州集群与贵州集群的哨兵监控对比分析。提供指定应用的杭州和贵州集群在CPU利用率、线程池满、异常比例、RT超时等维度的对比。
  • 全局/应用的SLO监控。提供核心指标受损监控。
  • 应用层面的系统监控。研发可通过哨兵、APM来查看定位具体的问题。

7. 应急预案

在贵州迁移期间,基于以上风险,主要准备如下应急预案:

  • 客户端截流。在开启后,客户端将访问本地或CDN缓存,不再向服务端发送请求。
  • 全站服务QPS限流至安全阈值。在开启后,全站的后端服务将限流调整至较低的安全阈值上,在极端情况下,避免因跨机房RT、跨机房传输、跨机房访问等因素的性能瓶颈引起服务端雪崩。
  • 长传带宽监控&限流。在开启后,部分离线数据传输任务将会被限流。保障在线业务的带宽在安全水位下。
  • 回滚方案。当出现重大问题,且无法快速解决时,逐步将存储、流量切回杭州。
  • 外网逃生通道。当出现长传网络完全中断,需要回滚至杭州。通过外网逃生通道实现配置、核心数据的回滚。
  • 业务领域内的应急预案。各业务领域内,需要考虑切流前的主动降级预案、切流中的应急预案。
  • 批量重启。当出现局部服务必须通过重启才能解决的问题时,将会启用批量重启脚本实现快速重启。当出现全局服务必须通过重启才能解决问题时,需要当场评估问题从而选择全量重启或全量回滚至杭州。

8. 业务技术侧方案

业务技术侧方案重点包含但不限于:

  • 应用搬迁范围、搬迁批次梳理明确。当上下游依赖的应用处于不同批次时,需要跨团队沟通协调。
  • 明确业务影响,从而确定各应用的中间件、存储迁移策略。
  • 历史技术债务处理
  • 标准化接入
  • 核心场景稳定性保障方案
  • 核心指标监控建设完善。
  • 切流SOP。包括切流前(前2天、前1天、前5分钟)、切流中、切流后各阶段的执行事项。
  • 切流降级方案、应急预案
  • 切流停止标准

9. 杭州集群下线

在服务迁移至贵州后,若杭州仍有流量调用,需排查流量来源,并推进流量下线或转移至贵州。先缩容观察,无正常流量、CDN回源等之后,再做集群下线。

七、测试&演练

此次贵州迁移,在各应用标准化治理之后,通过系统批量工具完成贵州各项环境的搭建、测试环境的批量部署。

1. 测试环境演练

1.1 准备事项

在测试演练开始前,我们重点做了如下准备:

  • 贵州测试环境批量创建。通过迁移工具,实现贵州测试集群的批量创建、配置批量迁移等。
  • 应用自动化升级。通过自动升级平台,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批量升级,支持了各组件、各应用的多次快速验证、快速升级。
  • 测试环境自动化部署。通过自动化部署脚本,为支持测试环境能够多次、高效演练。
  • SOP梳理&平台建设。通过SOP平台,将SOP文档沉淀为系统能力,实现各SOP能力的系统化。
  • 迁移监控大盘建设。通过细化梳理监控指标,构建监控大盘,掌握各应用、各组件在切流期间的表现。

1.2 执行步骤

贵州机房迁移测试环境演练执行步骤.png 在测试环境演练,总体思路是逐步扩大验证范围,最终达到全局基本功能基本验证通过。以下为主要演练顺序,每一步视执行结果,再选择是否重复执行。

顺序验证事项
1验证中间件内部逻辑是否正确:
1. 网关、RPC、存储层路由策略是否正确。
2.验证监控大盘是否正确
3.验证SOP平台是否正确
4....
2验证存储层切换是否正确
3逐一对各业务团队进行演练:
1.加深各团队对切流能力的感知。
2.验证收集中间件、存储在各领域的表现。
3.验证各团队、各领域迁移策略的合理性
4对BFF、FaaS等特殊应用类型进行演练

2. 线上环境演练

因测试环境和线上环境仍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摸清线上真实情况,在演练原则和演练目标上均较测试环境演练有更严格、细致的要求。

2.1 演练原则

  • 不对线上数据产生污染;
  • 不产生线上 P2 以上事故。

2.2 演练目标

分类目标内容
公技演练目标1. 切流验证,网关,rpc,贵州迁移大盘监控
2.网关切流比例、快慢,数据库 ddb 贵州跨机房建连对业务影响
3.端上切流,网关切流验证
业务演练目标1.流量切换,贵州跨机房对业务影响
2.业务指标和SLO
3.业务预案有效性验证
4.RT变化情况
存储演练目标1.ddb 复制延迟,连接数(由于跨机房创建DDB连接非常慢, 主要观察流量到贵州后新建连接对应用和数据库影响及恢复情况)
2.redis数据同步、整体表现
网络演练目标1.跨机房延迟情况
2.跨机房带宽实际占用
3.网络带宽占用监控

2.3 演练终止条件

  • P0、P1 核心场景 SLO 95%以下;
  • 用户舆情增长波动明显;
  • 跨机房网络大规模异常;
  • 大量业务指标或者数据异常;
  • 贵州流量达到预定 90%。

3. 独立App迁移验证

在云音乐主站正式切流前,先对云音乐旗下独立App进行了线上搬迁验证,保障云音乐迁移时的稳定性。

八、系统沉淀

1. SOP平台

SOP即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源自传统工业领域,强调将某项操作以标准化、流程化的方式固化下来。

SOP平台将标准化、流程化的操作进行系统化呈现,并对接各中间件平台,实现操作效率的提升。在贵州迁移过程中,能够实现多部门信息同步、信息检查,并显著降低批量操作的出错概率、执行效率,降低人因风险。同时也可为后续其他大型项目提供基础支撑。

2. 自动升级平台

自动升级平台串联代码升级变更、测试部署、测试验证、线上发布、线上检测,实现升级生命周期重要节点的自动化。在贵州迁移过程中,显著提升整体升级、验证、部署效率。同时可为后续的大规模组件升级、组件风险治理、组件兼容性摸查、Sidecar式升级提供基础支撑。

九、不足反思

1. 元信息建设仍然不足

精准筛选出每项事宜涉及的范围,是顺利进行各项风险治理的前提条件。在此次贵州机房迁移中也暴露出元信息建设不足的问题。

不足项解释
应用的元信息需要补充、更新1. 应用归属的团队信息不准确
2. 应用的废弃、待废弃状态未知
3. 测试应用、非业务应用信息偏杂乱
应用团队归属信息多处维护,未统一应用在多个平台均有维护,且均存在维护不准确的问题
应用的各项依赖信息不全应用依赖的db、redis、memcached资源,以及在配置中心的key无法全面准确拉取
应用的各项依赖信息可视化、系统化建设不足1. 应用依赖的组件版本、依赖的存储资源等,缺乏友好的可视化查询能力。
2. 各项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建设不足
底层中间件、存储元信息不全1. 不同的ZK集群的用处缺乏统一维护。
2. 各项元信息反查调用源IP、集群、应用、团队、负责人的能力不足

2. 各项元信息的创建、更新、销毁标准化、系统化

在贵州迁移过程中,做了历史技术债务处理、标准化接入方式,后续可针对各项元信息的创建、更新、销毁进行标准化、系统化建设。例如:

  • 应用、集群的创建和销毁需要前置校验、审批。以及后期的架构治理扫描。
  • 借助组件升级平台,实现组件发布、升级的标准化、系统化。
  • DB、Redis、Memcached、ZK的申请、使用、接入等标准化、防劣化。

3. 应用配置标准化

目前应用可做配置的入口有:配置中心、properties文件、props文件、JVM参数、硬编码。不同的中间件提供出的配置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各应用的配置比较五花八门。因此可做如下改进:

  • 明确各种配置入口的使用标准。比如:什么时候建议用配置中心?什么时候建议用JVM参数?
  • 在组件提供侧、应用研发侧均有一定的宣贯、提示。避免配置方式过于杂乱。
  • 提供配置统一上报的能力。助力元信息的建设。

4. 批处理能力需再进一步增强

在贵州机房迁移中,除了SOP平台和自动升级平台的系统沉淀外,业务中间件、Horizon部署平台都提供了一定的工具支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迁移的效率。在之后,随着对效率、系统间融合的要求的提高。需要继续在功能、性能、稳定性等多个层面,继续对批处理、系统间融合进行系统化建设。例如:

  • 批量拉取、筛选指定条件的应用以及相关依赖信息。
  • 基于指定的环境、团队、应用、集群等维度,进行服务的批量重启、部署。此处需要进一步提升测试环境部署成功率
  • 基于指定的应用、集群等维度,进行批量的服务复制、配置复制。

5. ZK稳定性、可维护性优化

在贵州迁移中,ZK的问题相对突出,对此也投入了比较多的人力去排查、解决以及推进风险治理。后续仍需要在ZK的稳定性、可维护性上探讨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

  • ZK元信息的维护和使用标准。明确各ZK集群的用处、各ZK Path的用处,ZK集群间隔离、复用的标准,并推进相关标准化治理。
  • ZK故障时,因开启降级至内存,业务无法重启服务。若故障期间叠加其他事故,则会导致其他事故被放大。
  • 其他稳定性、可维护性梳理

6. 公技侧稳定性保障长效机制和系统化建设

尽管在贵州机房迁移中,做了大量的稳定性保障措施,但依赖每个研发对各自负责领域的理解、运维能力。是否能在团队管理、设施管理、服务管理、稳定性管理、架构设计等多方面,探索出一套可持续的长效保障机制?并进行一定的稳定性系统化建设?从而避免点状问题随机发生。

7. 组件生产、发布、治理能力增强

贵州迁移中涉及大量的组件变更与发布,以及业务侧组件升级与治理。组件可以从生产侧和使用侧进行分析,而组件生命周期主要由2条主线贯穿:

  • 组件生产发布线:组件的生产、测试验证、发布。
  • 组件风险治理线:风险定义、风险发现、升级推进、升级验证 组件治理.png 依据此分类,服务端的组件管理仍有较多可提升空间。



作者:网易云音乐技术团队
来源:juejin.cn/post/7389952004791894016
收起阅读 »

网站刚线上就被攻击了,随后我一顿操作。。。

大家好,我是冰河~~ 自己搭建的网站刚上线,短信接口就被一直攻击,并且攻击者不停变换IP,导致阿里云短信平台上的短信被恶意刷取了几千条,加上最近工作比较忙,就直接在OpenResty上对短信接口做了一些限制,采用OpenResty+Lua的方案成功动态封禁了频...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冰河~~


自己搭建的网站刚上线,短信接口就被一直攻击,并且攻击者不停变换IP,导致阿里云短信平台上的短信被恶意刷取了几千条,加上最近工作比较忙,就直接在OpenResty上对短信接口做了一些限制,采用OpenResty+Lua的方案成功动态封禁了频繁刷短信接口的IP。


一、临时解决方案


由于事情比较紧急,所以,当发现这个问题时,就先采用快速的临时方案解决。


(1)查看Nginx日志发现被攻击的IP 和接口


[root@binghe ~]# tail -f /var/log/nginx/access.log

发现攻击者一直在用POST请求 /fhtowers/user/getVerificationCode这个接口


2024-07-28-001.png


(2)用awk和grep脚本过滤nginx日志,提取攻击短信接口的ip(一般这个接口是用来发注册验证码的,一分钟如果大于10次请求的话就不是正常的访问请求了,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更改脚本)并放到一个txt文件中去,然后重启nginx


[root@binghe ~]# cat denyip.sh
#!/bin/bash
nginx_home=/usr/local/openresty/nginx
log_path=/var/log/nginx/access.log
tail -n5000 $log_path | grep getVerification | awk '{print $1}' |sort | uniq -c | sort -nr -k1 | head -n 100 |awk '{if($1>10)print ""$2""}' >$nginx_home/denyip/blocksip.txt
/usr/bin/nginx -s reload

(3)设置Nginx去读取用脚本过滤出来的blocksip.txt(注意一下,我这里的Nginx是用的openresty,自带识别lua语法的,下面会有讲openresty的用法)


location =  /fhtowers/user/getVerificationCode {  #短信接口
access_by_lua '
local f = io.open("/usr/local/openresty/nginx/denyip/blocksip.txt") #黑名单列表
for line in f:lines() do
if ngx.var.http_x_forwarded_for == line then #如果ip在黑名单列表里直接返回403
ngx.exit(ngx.HTTP_FORBIDDEN)
end
end
'
;
proxy_pass http://appservers; #不在名单里就转发给后台的tomcat服务器
}

(4)把过滤脚本放进crontab任务里,一分钟执行一次


[root@binghe ~]# crontab -e
*/1 * * * * sh /root/denyip.sh

(5)查看一下效果,发现攻击者的请求都被返回403并拒绝了


2024-07-28-002.png


二、OpenResty+Lua方案


临时方案有效果后,再将其调整成使用OpenResty+Lua脚本的方案,来一张草图。


2024-07-28-003.png


接下来,就是基于OpenResty和Redis实现自动封禁访问频率过高的IP。


2.1 安装OpenResty


安装使用 OpenResty,这是一个集成了各种 Lua 模块的 Nginx 服务器,是一个以Nginx为核心同时包含很多第三方模块的Web应用服务器,使用Nginx的同时又能使用lua等模块实现复杂的控制。


(1)安装编译工具、依赖库


[root@test1 ~]# yum -y install readline-devel pcre-devel openssl-devel gcc

(2)下载openresty-1.13.6.1.tar.gz 源码包,并解压;下载ngx_cache_purge模块,该模块用于清理nginx缓存;下载nginx_upstream_check_module模块,该模块用于ustream健康检查。


[root@test1 ~]# cd /usr/local/
[root@test1 local]# wget https://openresty.org/download/openresty-1.13.6.1.tar.gz
[root@test1 local]# tar -zxvf openresty-1.13.6.1.tar.gz
[root@test1 local]# cd openresty-1.13.6.1/bundle
[root@test1 local]# wget http://labs.frickle.com/files/ngx_cache_purge-2.3.tar.gz
[root@test1 local]# tar -zxvf ngx_cache_purge-2.3.tar.gz
[root@test1 local]# wget https://github.com/yaoweibin/nginx_upstream_check_module/archive/v0.3.0.tar.gz
[root@test1 local]# tar -zxvf v0.3.0.tar.gz

(3)配置需安装的模块


# ./configure --help可查询需要安装的模块并编译安装
[root@test1 openresty-1.13.6.1]#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openresty --with-luajit --with-http_ssl_module --user=root --group=root --with-http_realip_module --add-module=./bundle/ngx_cache_purge-2.3/ --add-module=./bundle/nginx_upstream_check_module-0.3.0/ --with-http_stub_status_module
[root@test1 openresty-1.13.6.1]# make && make install

(4)创建一个软链接方便启动停止


[root@test1 ~]# ln -s /usr/local/openresty/nginx/sbin/nginx   /bin/nginx

(5)启动nginx


[root@test1 ~]# nginx  #启动
[root@test1 ~]# nginx -s reload #reload配置

如果启动时候报错找不到PID的话就用以下命令解决(如果没有更改过目录的话,让它去读nginx的配置文件就好了)


[root@test1 ~]# /usr/local/openresty/nginx/sbin/nginx  -c /usr/local/openresty/nginx/conf/nginx.conf 

2024-07-28-004.png


随后,打开浏览器访问页面。


2024-07-28-005.png


(6)在Nginx上测试一下能否使用Lua脚本


[root@test1 ~]# vim /usr/local/openresty/nginx/conf/nginx.conf

在server里面加一个


location /lua {
default_type text/plain;
content_by_lua ‘ngx.say(“hello,lua!”)’;
}

2024-07-28-006.png


加完后重新reload配置。


[root@test1 ~]# nginx  -s reload

在浏览器里输入 ip地址/lua,出现下面的字就表示Nginx能够成功使用lua了


2024-07-28-007.png


2.2 安装Redis


(1)下载、解压、编译安装


[root@test1 ~]# cd /usr/local/
[root@test1 local]#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6.0.1.tar.gz
[root@test1 local]# tar -zxvf redis-6.0.1.tar.gz
[root@test1 local]# cd redis-6.0.1
[root@test1 redis-6.0.1]# make
[root@test1 redis-6.0.1]# make install

(2)查看是否安装成功


[root@test1 redis-6.0.1]# ls -lh /usr/local/bin/
[root@test1 redis-6.0.1]# redis-server -v
Redis server v=3.2.5 sha=00000000:0 malloc=jemalloc-4.0.3 bits=64 build=dae2abf3793b309d

(3)配置redis 创建dump file、进程pid、log目录


[root@test1 redis-6.0.1]# cd /etc/
[root@test1 etc]# mkdir redis
[root@test1 etc]# cd /var/
[root@test1 var]# mkdir redis
[root@test1 var]# cd redis/
[root@test1 redis]# mkdir data log run

(4)修改配置文件


[root@test1 redis]# cd /usr/local/redis-6.0.1/
[root@test1 redis-6.0.1]# cp redis.conf /etc/redis/6379.conf
[root@test1 redis-6.0.1]# vim /etc/redis/6379.conf
#绑定的主机地址
bind 192.168.1.222
#端口
port 6379
#认证密码(方便测试不设密码,注释掉)
#requirepass
#pid目录
pidfile /var/redis/run/redis_6379.pid
#log存储目录
logfile /var/redis/log/redis.log
#dump目录
dir /var/redis/data
#Redis默认不是以守护进程的方式运行,可以通过该配置项修改,使用yes启用守护进程
daemonize yes

(5)设置启动方式


[root@test1 redis-6.0.1]# cd /usr/local/redis-6.0.1/utils/
[root@test1 utils]# cp redis_init_script /etc/init.d/redis
[root@test1 utils]# vim /etc/init.d/redis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修改

/etc/init.d/redis文件的内容如下。


#!/bin/sh
#
# Simple Redis init.d script conceived to work on Linux systems
# as it does use of the /proc filesystem.

REDISPORT=6379
EXEC=/usr/local/bin/redis-server
CLIEXEC=/usr/local/bin/redis-cli

PIDFILE=/var/run/redis_${REDISPORT}.pid
CONF="/etc/redis/${REDISPORT}.conf"

case "$1" in
start)
if [ -f $PIDFILE ]
then
echo "$PIDFILE exists, process is already running or crashed"
else
echo "Starting Redis server..."
$EXEC $CONF
fi
;;
stop)
if [ ! -f $PIDFILE ]
then
echo "$PIDFILE does not exist, process is not running"
else
PID=$(cat $PIDFILE)
echo "Stopping ..."
$CLIEXEC -p $REDISPORT shutdown
while [ -x /proc/${PID} ]
do
echo "Waiting for Redis to shutdown ..."
sleep 1
done
echo "Redis stopped"
fi
;;
*)
echo "Please use start or stop as first argument"
;;
esac

增加执行权限,并启动Redis。


[root@test1 utils]# chmod a+x /etc/init.d/redis   #增加执行权限
[root@test1 utils]# service redis start #启动redis

(6)查看redis是否启动


2024-07-28-008.png


2.3 Lua访问Redis


(1)连接redis,然后添加一些测试参数


[root@test1 utils]# redis-cli -h 192.168.1.222 -p 6379
192.168.1.222:6379> set "123" "456"
OK

(2)编写连接Redis的Lua脚本


[root@test1 utils]# vim /usr/local/openresty/nginx/conf/lua/redis.lua
local redis = require "resty.redis"
local conn = redis.new()
conn.connect(conn, '192.168.1.222', '6379') #根据自己情况写ip和端口号
local res = conn:get("123")
if res==ngx.null then
ngx.say("redis集群中不存在KEY——'123'")
return
end
ngx.say(res)

(3)在nginx.conf配置文件中的server下添加以下location


[root@test1 utils]# vim /usr/local/openresty/nginx/conf/nginx.conf
location /lua_redis {
default_type text/plain;
content_by_lua_file /usr/local/openresty/nginx/conf/lua/redis.lua;
}

随后重新reload配置。


[root@test1 utils]# nginx  -s reload   #重启一下Nginx

(4)验证Lua访问Redis的正确性


在浏览器输入ip/lua_redis, 如果能看到下图的内容表示Lua可以访问Redis。


2024-07-28-009.png


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现在要实现OpenResty+Lua+Redis自动封禁并解封IP了。3.4


2.4 OpenResty+Lua实现


(1)添加访问控制的Lua脚本(只需要修改Lua脚本中连接Redis的IP和端口即可)


ok, err = conn:connect(“192.168.1.222”, 6379)

注意:如果在Nginx或者OpenResty的上层有用到阿里云的SLB负载均衡的话,需要修改一下脚本里的所有…ngx.var.remote_addr,把remote_addr替换成从SLB获取真实IP的字段即可,不然获取到的IP全都是阿里云SLB发过来的并且是处理过的IP,同时,这些IP全都是一个网段的,根本没有办法起到封禁的效果)。


完整的Lua脚本如下所示。


[root@test1 lua]# vim /usr/local/openresty/nginx/conf/lua/access.lua
local ip_block_time=300 --封禁IP时间(秒)
local ip_time_out=30 --指定ip访问频率时间段(秒)
local ip_max_count=20 --指定ip访问频率计数最大值(秒)
local BUSINESS = ngx.var.business --nginx的location中定义的业务标识符,也可以不加,不过加了后方便区分

--连接redis
local redis = require "resty.redis"
local conn = redis:new()
ok, err = conn:connect("192.168.1.222", 6379)
conn:set_timeout(2000) --超时时间2秒

--如果连接失败,跳转到脚本结尾
if not ok then
goto FLAG
end

--查询ip是否被禁止访问,如果存在则返回403错误代码
is_block, err = conn:get(BUSINESS.."-"..ngx.var.remote_addr)
if is_block == '1' then
ngx.exit(403)
goto FLAG
end

--查询redis中保存的ip的计数器
ip_count, err = conn:get(BUSINESS.."-"..ngx.var.remote_addr)

if ip_count == ngx.null then --如果不存在,则将该IP存入redis,并将计数器设置为1、该KEY的超时时间为ip_time_out
res, err = conn:set(BUSINESS.."-"..ngx.var.remote_addr, 1)
res, err = conn:expire(BUSINESS.."-"..ngx.var.remote_addr, ip_time_out)
else
ip_count = ip_count + 1 --存在则将单位时间内的访问次数加1

if ip_count >= ip_max_count then --如果超过单位时间限制的访问次数,则添加限制访问标识,限制时间为ip_block_time
res, err = conn:set(BUSINESS.."-"..ngx.var.remote_addr, 1)
res, err = conn:expire(BUSINESS.."-"..ngx.var.remote_addr, ip_block_time)
else
res, err = conn:set(BUSINESS.."-"..ngx.var.remote_addr,ip_count)
res, err = conn:expire(BUSINESS.."-"..ngx.var.remote_addr, ip_time_out)
end
end

-- 结束标记
::FLAG::
local ok, err = conn:close()

(2)在需要做访问限制的location里加两段代码即可,这里用刚才的/lua做演示


[root@test1 lua]# vim /usr/local/openresty/nginx/conf/nginx.conf

2024-07-28-010.png


主要是添加如下配置。


access_by_lua_file /usr/local/openresty/nginx/conf/lua/access.lua;

其中,set $business “lua” 是为了把IP放进Redis的时候标明是哪个location的,可以不加这个配置。


随后,重新reload配置。


[root@test1 lua]# nginx -s reload #修改完后重启nginx

(3)打开浏览器访问192.168.1.222/lua 并一直按F5刷新。


2024-07-28-011.png


随后,连接Redis,查看IP的访问计数。


[root@test1 ~]# redis-cli -h 192.168.1.222 -p 6379

发现redis已经在统计访问lua这个网页ip的访问次数了


2024-07-28-012.png


这个key的过期时间是30秒,如果30秒没有重复访问20次这个key就会消失,所以说正常用户一般不会触发这个封禁的脚本。


2024-07-28-013.png


当30秒内访问超过了20次,发现触发脚本了,变成了403


2024-07-28-014.png


再次查看Redis的key,发现多了一个lua-block-192.168.1.158,过期时间是300秒,就是说在300秒内这个ip无法继续访问192.168.1.222/lua这个页面了。


2024-07-28-015.png


过五分钟后再去访问这个页面,又可以访问了。


2024-07-28-016.png


这个脚本的目的很简单:一个IP如果在30秒内其访问次数达到20次则表明该IP访问频率太快了,因此将该IP封禁5分钟。同时由于计数的KEY在Redis中的超时时间设置成了30秒,所以如果两次访问间隔时间大于30秒将会重新开始计数。


大家也可以将这个脚本优化成,第一次封禁5分钟,第二次封禁半小时,第三次封禁半天,第四次封禁三天,第五次永久封禁等等。


好了,今天就到这儿吧,我是冰河,我们下期见~~


作者:冰_河
来源:juejin.cn/post/7399109720457543721
收起阅读 »

既然有了Kubernetes,为什么还需要 Istio?

如果您听说过Service Mesh并尝试过Istio,您可能会有以下问题: 为什么 Istio 运行在 Kubernetes 上? Kubernetes 和服务网格在云原生应用架构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Istio 在哪些方面对Kubernetes进行了扩展...
继续阅读 »

image.png


如果您听说过Service Mesh并尝试过Istio,您可能会有以下问题:



  1. 为什么 Istio 运行在 Kubernetes 上?

  2. Kubernetes 和服务网格在云原生应用架构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3. Istio 在哪些方面对Kubernetes进行了扩展?它解决了什么问题?

  4. Kubernetes、Envoy 和 Istio 之间是什么关系?


本文将带您了解 Kubernetes 和 Istio 的内部工作原理。另外,我还会介绍 Kubernetes 中的负载均衡方法,并解释为什么有了 Kubernetes 还需要 Istio。





Kubernetes 本质上是通过声明性配置进行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而服务网格本质上是提供应用程序间流量、安全管理和可观察性。如果你已经使用 Kubernetes 搭建了一个稳定的应用平台,那么如何为服务之间的调用设置负载均衡和流量控制呢?这就是服务网格发挥作用的地方。


Envoy 引入了 xDS 协议,该协议受到各种开源软件的支持,例如Istio、MOSN等。Envoy 将 xDS 贡献给服务网格或云原生基础设施。Envoy 本质上是一个现代版本的代理,可以通过 API 进行配置,并基于它衍生出许多不同的使用场景——例如 API 网关、服务网格中的 sidecar 代理和边缘代理。


本文包含以下内容:



  • kube-proxy 作用的描述。

  • Kubernetes 对于微服务管理的局限性。

  • 介绍 Istio 服务网格的功能。

  • Kubernetes、Envoy 和 Istio 服务网格中一些概念的比较。


Kubernetes 与服务网格


下图展示了 Kubernetes 和 Service Mesh(每个 pod 一个 sidecar 模型)中的服务访问关系。



流量转发


Kubernetes 集群中的每个节点都会部署一个 kube-proxy 组件,该组件与 Kubernetes API Server 通信,获取集群中服务的信息,然后设置 iptables 规则,将服务请求直接发送到对应的 Endpoint(属于该集群的 pod)。同一组服务)。


服务发现



Istio 可以跟随 Kubernetes 中的服务注册,还可以通过控制平面中的平台适配器与其他服务发现系统对接;然后使用数据平面的透明代理生成数据平面配置(使用 CRD,存储在 etcd 中)。数据平面的透明代理作为sidecar容器部署在每个应用服务的pod中,所有这些代理都需要请求控制平面同步代理配置。代理是“透明的”,因为应用程序容器完全不知道代理的存在。该进程中的 kube-proxy 组件也需要拦截流量,只不过 kube-proxy 拦截进出 Kubernetes 节点的流量,而 sidecar 代理拦截进出 pod 的流量。


服务网格的缺点


由于 Kubernetes 每个节点上运行有很多 pod,将原有的 kube-proxy 路由转发功能放在每个 pod 中会增加响应延迟(由于 sidecar 拦截流量时的跳数更多)并消耗更多资源。为了以细粒度的方式管理流量,将添加一系列新的抽象。这会进一步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但随着技术的普及这种情况会慢慢得到缓解。


服务网格的优点


kube-proxy 设置是全局的,无法对每个服务进行精细控制,而服务网格通过 sidecar 代理将流量控制从 Kubernetes 的服务层中取出,从而实现更大的弹性。


Kube-Proxy 的缺点


首先,如果转发的 Pod 无法正常服务,它不会自动尝试另一个 Pod。每个 pod 都有健康检查机制,当 pod 出现健康问题时,kubelet 会重启 pod,kube-proxy 会删除相应的转发规则。此外,nodePort 类型的服务无法添加 TLS 或更复杂的消息路由机制。


Kube-proxy 实现了 Kubernetes 服务的多个 pod 实例之间的流量负载均衡,但是如何对这些服务之间的流量进行细粒度控制——例如将流量按百分比划分到不同的应用程序版本(这些版本都是同一个应用程序的一部分)服务但在不同的部署上),或者进行灰度发布和蓝绿发布?


Kubernetes 社区提供了一种使用 Deployment 进行灰度发布方法,这本质上是一种通过修改 pod 标签将不同 pod 分配给部署服务的方法


Kubernetes Ingress 与 Istio 网关


如上所述,kube-proxy 只能在 Kubernetes 集群内路由流量。Kubernetes 集群的 Pod 位于 CNI 创建的网络中。入口(在 Kubernetes 中创建的资源对象)是为了集群外部的通信而创建的。它由位于 Kubernetes 边缘节点上的入口控制器驱动,负责管理南北流量。Ingress 必须对接各种 Ingress Controller,例如nginx ingress 控制器。Ingress仅适用于HTTP流量,使用简单。它只能通过匹配有限数量的字段(例如服务、端口、HTTP 路径等)来路由流量。这使得无法路由 MySQL、Redis 和各种 RPC 等 TCP 流量。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人们在入口资源注释中编写 nginx 配置语言。直接路由南北流量的唯一方法是使用服务的 LoadBalancer 或 NodePort,前者需要云供应商支持,后者需要额外的端口管理。


Istio Gateway 的功能与 Kubernetes Ingress 类似,负责进出集群的南北向流量。Istio Gateway 描述了一种负载均衡器,用于承载进出网格边缘的连接。该规范描述了一组开放端口以及这些端口使用的协议、用于负载均衡的 SNI 配置等。 Gateway 是一个 CRD 扩展,它也重用了 sidecar 代理的功能;详细配置请参见Istio 网站


Envoy


Envoy 是 Istio 中默认的 sidecar 代理。Istio 基于 Enovy 的 xDS 协议扩展了其控制平面。在谈论 Envoy 的 xDS 协议之前,我们需要先熟悉一下 Envoy 的基本术语。以下是 Envoy 中的基本术语及其数据结构列表;请参阅Envoy 文档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基本术语


以下是您应该了解的 Enovy 基本术语。



  • Downstream:下游主机连接 Envoy,发送请求,接收响应;即发送请求的主机

  • Upstream:上游主机接收来自 Envoy 的连接和请求并返回响应;即接收请求的主机

  • Listener:Listener 是一个命名的网络地址(例如端口、UNIX 域套接字等);下游客户端可以连接到这些侦听器。Envoy 向下游主机公开一个或多个侦听器以进行连接。

  • Cluster:集群是 Envoy 连接的一组逻辑上相同的上游主机。Envoy 通过服务发现来发现集群的成员。或者,可以通过主动健康检查来确定集群成员的健康状态。Envoy 通过负载均衡策略决定集群中的哪个成员来路由请求。


Envoy 中可以设置多个监听器,每个监听器可以设置一个过滤器链(过滤器链表),并且过滤器是可扩展的,以便我们可以更轻松地操纵流量的行为——例如设置加密、私有 RPC 等。


xDS 协议由 Envoy 提出,是 Istio 中默认的 sidecar 代理,但只要实现了 xDS 协议,理论上就可以在 Istio 中用作 sidecar 代理——比如蚂蚁集团开源的MOSN。



Istio 是一个功能非常丰富的服务网格,包括以下功能。



  • 流量管理:这是Istio最基本的功能。

  • 策略控制:启用访问控制系统、遥测捕获、配额管理、计费等。

  • 可观察性:在 sidecar 代理中实现。

  • 安全身份验证:Citadel 组件执行密钥和证书管理。


Istio 中的流量管理


Istio 中定义了以下 CRD 来帮助用户进行流量管理。



  • 网关:网关描述了运行在网络边缘的负载均衡器,用于接收传入或传出的 HTTP/TCP 连接。

  • VirtualService:VirtualService 实际上将 Kubernetes 服务连接到 Istio 网关。它还可以执行其他操作,例如定义一组在寻址主机时应用的流量路由规则。

  • DestinationRule:DestinationRule 定义的策略决定流量经过路由后的访问策略。简而言之,它定义了流量的路由方式。其中,这些策略可以定义为负载均衡配置、连接池大小和外部检测(用于识别并驱逐负载均衡池中不健康的主机)配置。

  • EnvoyFilter:EnvoyFilter 对象描述代理服务的过滤器,可以自定义 Istio Pilot 生成的代理配置。这种配置一般初级用户很少使用。

  • ServiceEntry:默认情况下,Istio 服务网格中的服务无法发现网格之外的服务。ServiceEntry 允许将其他条目添加到 Istio 内的服务注册表中,从而允许网格中自动发现的服务访问并路由到这些手动添加的服务。


Kubernetes、xDS、Istio


回顾了 Kubernetes 的 kube-proxy 组件、xDS 和 Istio 中流量管理的抽象之后,现在让我们仅在流量管理方面对这三个组件/协议进行比较(请注意,这三个组件并不完全相同)。


要点



  • Kubernetes 的本质是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管理,特别是部署和管理(伸缩、自动恢复、发布)。

  • Kubernetes 为微服务提供了可扩展且高弹性的部署和管理平台。

  • 服务网格基于透明代理,通过 sidecar 代理拦截服务之间的流量,然后通过控制平面配置管理它们的行为。

  • 服务网格将流量管理与 Kubernetes 解耦,无需 kube-proxy 组件来支持服务网格内的流量;通过提供更接近微服务应用程序层的抽象来管理服务间流量、安全性和可观察性。

  • xDS 是服务网格配置的协议标准之一。

  • 服务网格是 Kubernetes 中服务的更高级别抽象。


概括


如果说 Kubernetes 管理的对象是 Pod,那么 Service Mesh 管理的对象就是服务,所以只要用 Kubernetes 来管理微服务,然后应用 Service Mesh 就可以了。如果您甚至不想管理服务,那么可以使用像Knative这样的无服务器平台z。


作者:轻松Ai享生活
来源:juejin.cn/post/7310878133720301604
收起阅读 »

2024我给公司亏钱了,数据一致性问题真的马虎不得

最近五阳遇到了线上资损问题,我开始重视分布式事务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拿我擅长的场景分析下。 举个🌰例子 在付费会员场景,用户购买会员后享受会员权益。在会员售后场景,用户提交售后,系统需要冻结权益并且原路赔付退款。 系统如何保证冻结权益和订单退款的数据一致性呢?当...
继续阅读 »

最近五阳遇到了线上资损问题,我开始重视分布式事务的数据一致性问题,拿我擅长的场景分析下。


举个🌰例子


在付费会员场景,用户购买会员后享受会员权益。在会员售后场景,用户提交售后,系统需要冻结权益并且原路赔付退款。


系统如何保证冻结权益和订单退款的数据一致性呢?当无法保证数据一致时,会导致什么问题呢?


标题业务结果
订单退款,但未冻结权益平台资金损失
订单未退款,但权益冻结用户资金损失
订单退款,权益冻结正常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电商场景中,数据不一致可能会导致资金损失。这是电商场景对数据一致性要求高的原因,很多资损(资金损失)问题都是源于数据不一致。


如何理解数据一致性,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狭义上的数据一致是指:数据完全相同,在数据库主从延迟场景,主从数据一致是指:主数据副本和从数据副本,数据完全相同,客户端查询主库和查询从库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也就是一致的。


除数据多副本场景使用数据一致性的概念之外,扩展后其他场景也使用这个概念。例如分布式事务中,多个事务参与者各自维护一种数据,当多种数据均处于合法状态且符合业务逻辑的情况下,那就可以说整体处于数据一致了。(并不像副本场景要求数据完全相同)


例如会员订单有支付状态和退款状态,会员优惠券有未使用状态和冻结状态。 在一次分布式事务执行前后,订单和优惠券的状态是一致的,即会员订单退款、会员券冻结;会员订单未退款,会员券状态为可使用;


此外还有异构数据一致性,超时一致。异构数据一致性是指同一种数据被异构到多种存储中间件。例如本地缓存、Redis缓存和数据库,即三级缓存的数据一致性。还有搜索场景,需要保证数据库数据和 ElasticSearch数据一致性,这也是分布式事务问题。


一致性和原子性的区别


原子性 指的是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最小工作单元,事务中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


一致性 指的是事务执行前后,所有数据均处于一致性状态,一致性需要原子性的支持。如果没有实现原子性,一致性也无法实现。一致性在原子性的基础上,还要求实现数据的正确性。例如在同一个事务中实现多商品库存扣减,多个SQL除了保证同时成功同时失败外,还需要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如果所有SQL都返回成功了,但是数据是错误的,这无法接受。这就是一致性的要求。


由此可见,数据一致性本身就要求了数据是正确的。


隔离性是指:其他事务并发访问同一份数据时,多个事务之间应该保持隔离性。隔离性级别:如读未提交、‌读已提交、‌可重复读和串行化。


隔离性强调的是多个事务之间互不影响的程度,一致性强调的是一个事务前后,数据均处于一致状态。


什么是强一致性


在分布式事务场景,强一致性是指:任何一个时刻,看到各个事务参与者的数据都是一致的。系统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CAP理论指出,数据存在多副本情况下,要保证强一致性(在一个绝对时刻,两份数据是完全一致的)需要牺牲可用性。


也就是说系统发现自身处于不一致状态时,将向用户返回失败状态。直至数据一致后,才能返回最新数据,这将牺牲可用性。


为了保证系统是可用的,可以返回旧的数据,但是无法保证强一致性。


会员售后能保证强一致性吗?


会员售后关键的两个动作:权益冻结和订单退款。 两者能保证强一致性吗?答案是不能。假设权益冻结是一个本地事务性操作,但是订单退款包括订单状态流程、支付系统资金流转等等。


如此复杂的流程难以保证任意一个绝对时刻,用户看到权益冻结后,资金一定到账了;这是售后场景 无法达到强一致性的根本原因。


最终一致性和强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不要求系统在任意一个时刻,各参与方数据都是一致的,它要求各参与方数据在一定时间后处于一致状态。


最终一致性没有明确这个时间是多长,所以有人说最终一致性就是没有一致性,谁知道多久一定能保证一致呢。


保证最终一致性的手段有哪些?


TCC


TCC 包含 Try、Confirm 和 Cancel 三个操作。



  1. 确保每个参与者(服务)都实现了 Try、Confirm 和 Cancel 操作。

  2. 确保在业务逻辑中,如果 Try 操作成功,后续必须执行 Confirm 操作以完成事务;如果 Try 失败或者 Cancel 被调用,则执行 Cancel 操作撤销之前的操作。


需要说明,如果Confirm执行失败,需要不停不重试Confirm,不得执行Cancel。 按照TCC的语义 Try操作已经锁定了、预占了资源。 Confirm在业务上一定是可以成功的。


TCC的问题在于 分布式事务的任意一个操作都应该提供三个接口,每个参与者都需要提供三个接口,整体交互协议复杂,开发成本高。当发生嵌套的分布式事务时,很难保证所有参与者都实现TCC规范。


为什么TCC 方案包含Try


如果没有Try阶段,只有Confirm和 Cancel阶段,如果Confirm失败了,则调用Cancel回滚。为什么Tcc不这样设计呢?


引入Try阶段,为保证不发生状态回跳的情况。


Try阶段是预占资源阶段,还未实际修改资源。设想资金转账场景, A账户向B账户转账100元。 在Try阶段 A账户记录了预扣100元,B 账户记录了预收100元。 如果A账户不足100元,那么Try阶段失败,调用Cancel回滚,这种情况,在任意时刻,A、B用户视角转账是失败的。


Try阶段成功,则调用Confirm接口,最终A账户扣100元,B收到100元。虽然这无法保证在某个时刻,A、B账户资金绝对一致。但是如果没有Try阶段,那么将发生 状态回跳的情况;


状态回跳:即A账户操作成功了,但是B账户操作失败,A账户资金又被回滚了。那么用户A 看到自己的账户状态就是 钱被扣了,但是过一会钱又回来了。


同理B账户也可能遇到收到钱了,但是过一会钱又没了。在转账场景,这种回跳情况几乎是不能接受的。


引入了Try阶段,就能保证不发生状态回跳的情况。


最大努力通知


最大努力通知是指通知方通过一定的机制最大努力将业务处理结果通知到接收方。一般用于最终一致性时间敏感度低的场景,并且接收方的结果不会影响到发起方的结果。即接收方处理失败时,发送方不会跟随回滚。


在电商场景,很多场景使用最大努力通知型作为数据一致性方案。


会员售后如何保证最终一致性?


回到开头的问题,以下是数据不一致的两种情况。


标题业务结果
订单退款,但未冻结权益平台资金损失
订单未退款,但权益冻结用户资金损失
订单退款,权益冻结正常

平台资损难以追回,当发生容易复现的平台资损时,会引来更多的用户“薅羊毛”,资损问题将进一步放大,所以平台资损一定要避免。


当发生用户资损时,用户可以通过客服向平台追诉,通过人工兜底的方式,可以保证“最终”数据是一致的。


所以基于这个大的原则,大部分系统都是优先冻结会员权益,待用户权益明确冻结后,才根据实际冻结情况,向用户退款。这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售后系统的资金安全。


会员售后整体上是最大努力通知一致性方案。当权益冻结后,系统通过可重试的消息触发订单退款,且务必保证退款成功(即便是人工介入情况下)。虽说是最大努力通知型,但不代表一致性弱,事实上支付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是最高级别的,订单退款成功的可靠性是能得到保证的。


如果权益冻结是分布式事务,如何保证一致性


一开始我们假设权益冻结是一个本地事务,能保证强一致性,这通常与实际不符。权益包含很多玩法,例如优惠券、优惠资格、会员日等等,权益冻结并非是本地事务,而是分布式事务,如何保证一致性呢?


方案1 TCC方案


假设 权益系统包含三个下游系统,身份系统(记录某个时间段是会员)、优惠券系统、优惠资格系统。 TCC方案将要求三方系统均实现 Try、Confirm、Cancel接口。开发成本和上下游交付协议比较复杂。


方案2 无Try 的 TCC方案


假设无Try阶段,直接Confirm修改资源,修改失败则调用Cancel,那么就会出现状态跳回情况,即优惠券被冻结了,但是后面又解冻了。


这种情况下,系统只需要实现扣减资源和回滚资源 两种接口。 系统设计大大简化


方案3 Prepare + Confirm


Prepare: 检查接口,即检查资源是否可以被修改,但是不会锁定资源。


Confirm: 修改资源接口,实际修改资源状态。


如果Prepare失败,则返回执行失败,由于未预占用资源,所以无需回滚资源。在Prepare成功后,则立即调用Confirm。如果Confirm执行失败,则人工介入。


一定需要回滚吗?


在一致性要求高的场景,需要资源回滚能力,保证系统在一定时间后处于一致状态。如果没有回滚,势必导致在某些异常情况下,系统处于不一致状态,且无法自动恢复。


会员售后场景虽然对资金较为敏感,但不需要资源回滚。理由如下



  1. 将订单退款置为 权益成功冻结之后,可以保证系统不出现平台资损。即权益未完全冻结,订单是不是退款的。

  2. 用户资损情况可以通过人工客服兜底解决。


在上述方案3中,先通过Prepare阶段验证了参与方都是可以冻结的,在实际Confirm阶段这个状态很难发生改变。所以大概率Confirm不会失败的。


只有极低的概率发生Confirm失败的情况,即用户在权益冻结的一瞬间,使用优惠券,这将导致资源状态发生改变。


解决此类问题,可以在权益冻结后,评估冻结结果,根据实际的冻结结果,决定如何赔付用户,赔付用户多少钱。所以用户并发用券,也不会影响资金安全。


人工兜底与数据一致性


程序员应该在业务收益、开发成本、数据不一致风险等多个角度评估系统设计的合理性。


会员售后场景,看似数据一致性要求高,仿佛数据不一致,就会产生严重的资损问题。但实际分析后,系统并非需要严格的一致性。


越是复杂的系统设计,系统稳定性越差。越是简洁的系统设计,系统稳定性越高。当选择了复杂的系统设计提高数据一致性,必然需要付出更高的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往往适得其反。


当遇到数据一致性挑战时,不妨跳出技术视角,尝试站在产品视角,思考能否适当调整一下产品逻辑,容忍系统在极端情况下,有短暂时间数据不一致。人工兜底处理极端情况。


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经理会同意。


作者:五阳
来源:juejin.cn/post/7397013935105769523
收起阅读 »

Docker容器日志过大?有没有比较简单的方式解决?

Docker容器日志过大?有没有比较简单的方式解决? 1. 问题描述 当我们尝试查看特定 Docker 容器的日志时,通常会使用 docker logs <容器名称> 命令。然而,有时候会发现控制台持续输出日志信息,持续时间可能相当长,直到最终打印...
继续阅读 »

Docker容器日志过大?有没有比较简单的方式解决?


1. 问题描述


当我们尝试查看特定 Docker 容器的日志时,通常会使用 docker logs <容器名称> 命令。然而,有时候会发现控制台持续输出日志信息,持续时间可能相当长,直到最终打印完成。这种现象往往源自对 Docker 容器日志长时间未进行处理,导致日志积累过多,占用了系统磁盘空间。因此,为了释放磁盘空间优化系统性能,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庞大的日志文件


2. docker日志处理机制


需要处理问题,那我们肯定要先了解docker的日志处理机制,了解了基本的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2.1 日志查看


docker logs <容器名称>可以查看docker容器的输出日志,但是这里的日志主要包含标准输出标准错误输出,一些容器可能会把日志输出到某个日志文件中,比如tomcat,这样使用docker logs <容器名称>命令是无法查看的。


注意docker logs命令查看的是容器的全部日志,当日志量很大时会对容器的运行造成影响,可以通过docker logs --tail N container name查看最新N行的数据,N是一个整数。


2.2 处理机制


当我们启动一个docker容器时,实际上时作为docker daemon的一个子进程运行的,docker daemon可以拿到容器里进程的标准输出与标准错误输出,并通过docker的log driver模块来处理,大致图示如下:


image-20240307144725996


上面图中所列举的就是所支持的Log Driver:



  • none:容器没有日志,docker logs不输出任何内容

  • local:日志以自定义格式存储

  • json-file:日志以json格式存储,默认的Log Driver

  • syslog:将日志写入syslog。syslog守护程序必须在主机上运行

  • journald:将日志写入journald。journald守护程序必须在主机上运行

  • gelf:将日志写入Graylog Extended Log Format端点,如Graylog或Logstash

  • fluentd:将日志写入fluentd。fluentd守护程序必须在主机上运行

  • awslogs:将日志写入Amazon CloudWatch Logs

  • splunk:通过HTTP Event Collector将日志写入splunk

  • etwlogs:将日志作为ETW(Event Tracing for Windows)事件写入。只在Windows平台可用

  • gcplogs:将日志写入Google Cloud Platform Logging

  • logentries:将日志写入Rapid7 Logentries


可以使用命令docker info | grep "Logging Driver"


image-20240307145038976


2.3 默认的json-file


json-file Log Driver是Docker默认启用的Driver,将容器的STDOUT/STDERR输出以json的格式写到宿主机的磁盘,日志文件路径为 /var/lib/docker/containers/{container_id}/{container_id}-json.log


格式是这样的:


image-20240307153128792


json-file将每一行日志封装到一个json字符串中。


json-file支持如下配置:



  • max-size:单个日志文件的最大大小,单位可以为k、m、g,默认是-1,表示日志文件可以无限大。

  • max-file:最多可以存多少个日志文件,默认数量是1,当默认数量大于1时,每个日志文件达到最大存储大小,且数量达到设置数量,产生新日志时会删除掉最旧的一个日志文件。

  • labels:指定日志所使用到的标签,使用逗号分割。比如traceId,message两个标签。

  • env:指定与日志相关的环境变量,使用逗号分割

  • env-rejex:一个正则表达式来匹配与日志相关的环境变量

  • compress:是否压缩日志文件


3. 如何解决?


3.1 查看日志大小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脚本获取当前所有容器的日志大小,这里时使用docker默认的json-file的形式:


#!/bin/sh 
echo "======== docker containers logs file size ========"

logs=$(find /var/lib/docker/containers/ -name *-json.log)

for log in $logs
do
ls -lh $log
done

执行脚本:


image-20240307155549512


json-file的命令开头的一小串字符时容器的id。


例如我有一个docker容器id是2de6f164ee11,我们可以适当修改shell脚本,查看某一个容器的日志大小。


logs=$(find /var/lib/docker/containers/ -name *-json.log | grep "2de6f164ee11")

3.2 删除日志


如果docker容器正在运行,使用rm -rf的方式删除日志后,磁盘空间并没有释放。原因是在Linux或者Unix系统中,通过rm -rf或者文件管理器删除文件,将会从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上解除链接(unlink)。如果文件是被打开的(有一个进程正在使用),那么进程将仍然可以读取该文件,磁盘空间也一直被占用。


正确的方式是直接使用命令改写日志文件。


cat /dev/null > *-json.log


  • cat: 是一个命令,用于连接文件并打印它们的内容到标准输出(通常是终端)。

  • /dev/null: 是一个特殊的设备文件,向它写入的内容会被丢弃,读取它将会立即返回结束符。

  • >: 是重定向操作符,将命令的输出重定向到文件。

  • *-json.log: 是通配符,用于匹配当前目录中所有以 -json.log 结尾的文件。


可以使用如下脚本,直接处理所有的日志文件:


#!/bin/sh 
echo "======== start clean docker containers logs ========"

logs=$(find /var/lib/docker/containers/ -name *-json.log)

for log in $logs
do
echo "clean logs : $log"
cat /dev/null > $log
done

echo "======== end clean docker containers logs ========"

注意,虽然使用这种方式可以删除日志,释放磁盘,但是过一段时间后,日志又会涨回来,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需要添加两个参数。没错!就是上面所讲到的max-size和max-file。


3.3 治本操作


在运行docker容器时,添加上max-size和max-file可以解决日志一直增长的问题。


docker run -it --log-opt max-size=10m --log-opt max-file=3 alpine ash

这段启动命令表示总共有三个日志文件,每个文件的最大大小时10m,这样就能将该容器的日志大小控制在最大30m。


4. 总结


在运行容器时,我们就应该优先考虑如何处理日志的问题,后面不必为容器运行后所产生的巨大日志而手足无措。


当然需要删除无用日志可以通过3.1,3.2的操作完成,建议在运行容器的时候加上max-size和max-file参数或者至少加上max-size参数。





作者:MuShanYu
来源:juejin.cn/post/7343178660069179432
收起阅读 »

好烦啊,1个SQL干崩核心系统长达12小时!

前言1个SQL干崩核心系统长达12小时!分享一下这次的故障排查过程1.故障现象大周末的接到项目组的电话,反馈应用从凌晨4点开始持续卡顿,起初并未关注,到下午2点左右,核心系统是彻底干绷了,远程接入后发现,数据库后台有大量的异常等待事件enq:TX -...
继续阅读 »

前言

1个SQL干崩核心系统长达12小时!分享一下这次的故障排查过程

1.故障现象

大周末的接到项目组的电话,反馈应用从凌晨4点开始持续卡顿,起初并未关注,到下午2点左右,核心系统是彻底干绷了,远程接入后发现,数据库后台有大量的异常等待事件

enq:TX -index contention
cursor: pin S wait on X
direct path read

通过监控发现服务器IO和CPU使用率已经高达90%
整个数据库算是夯住了!
根据经验判断应该是性能的问题

2.排查过程

2.1 AWR分析

对于这种性能的问题,首先采集到AWR报告并结合ASH报告分析一下

Direct path read事件尽然排到了第一位!占DB time高达63%,这个等待事件是让一些不常使用的大表数据(冷数据),在全表扫描时,每次都从磁盘读到用户的私有内存(PGA),而不要去挤占有限的、宝贵的、频繁使用的数据(热数据)所在的共享内存(SGA-buffer cache)。

2.2 定位异常SQL

对该TOP SQL分析发现,sql执行频繁,怀疑是执行计划发生变化,如果不把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那么很有可能下次还会再发生!

2.3 分析执行计划

通过定位SQL Id,我们去看内存中的执行计划,明显看到了执行计划发生了变化,全表扫占用大量的IO,这里查看执行计划的方法很多。

--该方法是从共享池得到
如果SQL已被age out出share pool,则查找不到
select * from table
(dbms_xplan.display_cursor('&sql_id',null,'typical'));

--该方法是通过awr中得到
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_awr('&sql_id'));

此时再追踪历史的执行计划发现,从凌晨故障发生开始,执行计划就发生了变化,SQL执行耗费到CPU的平均时间高达上百秒,历史执行计划再次验证了我的判断!

2.4 故障定位

跟业务确认得知,在凌晨业务人员发现,存储空间不够,删除了分区的来释放空间,此处相当于对表结构做了修改,执行计划发生了变化,再加上故障SQL的对应分区,统计信息一直未收集导致这次执行计划发生改变!

3.处理过程

1.定位到SQL的内存地址,从内存中刷出执行计划
select address,hash_value,
executions,parse_calls 
from  v$sqlarea where
sql_id='4ca86dg34xg62';

--刷出内存
exec sys.dbms_shared_pool.purge('C000000A4C502F40,4103674309','C');  

2.收集分区统计信息

BEGIN
    -- 为整个表加上统计信息(包括所有分区)
    DBMS_STATS.GATHER_TABLE_STATS(
        ownname     => 'YOUR_SCHEMA'-- 替换为你的模式名
        tabname     => 'YOUR_PARTITIONED_TABLE'-- 替换为你的分区表名
        cascade     => TRUE-- 收集所有分区的统计信息
        estimate_percent => DBMS_STATS.AUTO_SAMPLE_SIZE, -- 自动估算采样百分比
        method_opt  => 'FOR ALL COLUMNS SIZE AUTO'-- 为所有列自动决定采样大小
        degree      => DBMS_STATS.DEFAULT_DEGREE -- 使用默认并行度
    );
END;
/

此时我们再次查看执行计划,正确了!

4.技能拓扑

分区索引的失效,会引起执行计划的改变

1.TRUNCATEDROP 操作可以导致该分区表的全局索引失效,
而分区索引依然有效,如果操作的分区没有数据,
那么不会影响索引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
对分区表的 ADD 操作对分区索引和全局索引没有影响。

2.如果执行 SPLIT 的目标分区含有数据,
那么在执行 SPLIT 操作后,全局索引和分区索引都会
被被置为 UNUSABLE
如果执行 SPLIT 的目标分区没有数据,
那么不会影响索引的状态。

3.对分区表执行 MOVE 操作后,
全局索引和分区索引都会被置于无效状态。

4.对于分区表而言,除了 ADD 操作之外,
TRUNCATEDROPEXCHANGE 和 SPLIT 
操作均会导致全局索引失效,
但是可以加上 UPDATE GLOBAL INDEXES 子句让全局索引不失效。

在 12C 之前的版本,对分区表进行删除分区或者 TRUNCATE 分区,合并或者分裂分区MOVE 分区等 DDL 操作时,分区表上的全局索引会失效,通常要加上 UPDATE GLOBAIINDEXES 或者 ONLINE 关键字,可是加上这些关键字之后,本来很快的 DDL 操作可能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还要面临锁的问题。“

Oracle 12C推出了分区表全局索引异步维护特性这个特性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对分区表进行上述 DDL 操作时,既能快速完成操作,也能保证全局索引有效,然后通过调度JOB 在固定的时候对全局索引进行维护。“

5.总结

警惕Oracle数据库性能“隐形杀手”——Direct Path Read, 如果不把导致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那么很有可能下次还会再发生!


作者:IT邦德
来源:juejin.cn/post/7387610960159473676
收起阅读 »

一个高并发项目到落地的心酸路

前言 最近闲来没事,一直在掘金上摸鱼,看了不少高并发相关的文章,突然有感而发,想到了几年前做的一个项目,也多少和高并发有点关系。 这里我一边回忆落地细节一边和大家分享下,兴许能给大家带来点灵感。 正文 需求及背景 先来介绍下需求,首先项目是一个志愿填报系统。 ...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闲来没事,一直在掘金上摸鱼,看了不少高并发相关的文章,突然有感而发,想到了几年前做的一个项目,也多少和高并发有点关系。

这里我一边回忆落地细节一边和大家分享下,兴许能给大家带来点灵感。


正文


需求及背景


先来介绍下需求,首先项目是一个志愿填报系统。

核心功能是两块,一是给考试填报志愿,二是给老师维护考生数据。

本来这个项目不是我们负责,奈何去年公司负责这个项目的组遭到了甲方严重的投诉,说很多考生用起来卡顿,甚至把没填上志愿的责任归到系统上。

甲方明确要求,如果这年再出现这种情况,公司在该省的所有项目将面临被替换的风险。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公司将任务落到我们头上时,已经是几个月后的事了,到临危受命阶段,剩下不到半年时间。

虽然直属领导让我们不要有心理负担,做好了表扬,做不好锅也不是我们的,但明显感觉到得到他的压力,毕竟一个不小心就能上新闻。


分析


既然开始做了,再说那些有的没的就没用了,直接开始分析需求。

首先,业务逻辑并不算复杂,难点是在并发和数据准确性上。与客户沟通后,大致了解了并发要求后,于是梳理了下。



  1. 考生端登录接口、考生志愿信息查询接口需要4W QPS

  2. 考生保存志愿接口,需要2W TPS

  3. 报考信息查询4W QPS

  4. 老师端需要4k QPS

  5. 导入等接口没限制,可以异步处理,只要保证将全部信息更新一遍在20分钟以内即可,同时故障恢复的时间必须在20分钟以内(硬性要求)

  6. 考生端数据要求绝对精准,不能出现遗漏、错误等和考生操作不一致的数据

  7. 数据脱敏,防伪

  8. 资源是有限的,提供几台物理机

    大的要求就这么多,主要是在有限资源下需要达到如此高的并发确实需要思考思考,一般的crud根本达不到要求。


方案研讨


接下来我会从当时我们切入问题的点开始,从前期设计到项目落地整个过程的问题及思考,一步步去展示这个项目如何实现的

首先,我们没有去设计表,没有去设计接口,而是先去测试。测试什么?测试我们需要用到或可能用到的中间件是否满足需求


MySQL


首先是MySQL,单节点MySQL测试它的读和取性能,新建一张user表。

向里面并发插入数据和查询数据,得到的TPS大概在5k,QPS大概在1.2W。

查询的时候是带id查询,索引列的查询不及id查询,差距大概在1k。

insert和update存在细微并发差距,但基本可以忽略,影响更新性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索引。

如果表中带索引,将降低1k-1.5k的TPS。

目前结论是,mysql不能达到要求,能不能考虑其他架构,比如mysql主从复制,写和读分开。

测试后,还是放弃,主从复制结构会影响更新,大概下降几百,而且单写的TPS也不能达到要求。

至此结论是,mysql直接上的方案肯定是不可行的


Redis


既然MySQL直接查询和写入不满足要求,自然而然想到加入redis缓存。于是开始测试缓存,也从单节点redis开始测试。

get指令QPS达到了惊人的10w,set指令TPS也有8W,意料之中也惊喜了下,仿佛看到了曙光。

但是,redis容易丢失数据,需要考虑高可用方案


实现方案


既然redis满足要求,那么数据全从redis取,持久化仍然交给mysql,写库的时候先发消息,再异步写入数据库。

最后大体就是redis + rocketMQ + mysql的方案。看上去似乎挺简单,当时我们也这样以为 ,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我们过于天真了。

这里主要以最重要也是要求最高的保存志愿信息接口开始攻略


故障恢复

第一个想到的是,这些个节点挂了怎么办?

mysql挂了比较简单,他自己的机制就决定了他即使挂掉,重启后仍能恢复数据,这个可以不考虑。

rocketMQ一般情况下挂掉了可能会丢失数据,经过测试发现,在高并发下,确实存在丢消息的现象。

原因是它为了更加高效,默认采用的是异步落盘的模式,这里为了保证消息的绝对不丢失,修改成同步落盘模式。

然后是最关键的redis,不管哪种模式,redis在高并发下挂掉,都会存在丢失数据的风险。

数据丢失对于这个项目格外致命,优先级甚至高于并发的要求。

于是,问题难点来到了如何保证redis数据正确,讨论过后,决定开启redis事务。

保存接口的流程就变成了以下步骤:

1.redis 开启事务,更新redis数据

2.rocketMQ同步落盘

3.redis 提交事务

4.mysql异步入库

我们来看下这个接口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步,如果redis开始事务或更新redis数据失败,页面报错,对于数据正确性没有影响

第二步,如果rocketMQ落盘报错,那么就会有两种情况。

情况一,落盘失败,消息发送失败,好像没什么影响,直接报错就可。

情况二,如果发送消息成功,但提示发送失败(无论什么原因),这时候将导致mysql和redis数据的最终不一致。

如何处理?怎么知道是redis的有问题还是mysql的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时,如果考生不继续操作,那么这条错误的数据必定无法被更新正确。

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引入一个时间戳字段,同时启动一个定时任务,比较mysql和redis不一致的情况,并自主修复数据。

首先,redis中记录时间戳,同时在消息中也带上这个时间戳并在入库时记录到表中。

然后,定时任务30分钟执行一次,比较redis中的时间戳是否小于mysql,如果小于,便更新redis中数据。如果大于,则不做处理。

同时,这里再做一层优化,凌晨的时候执行一个定时任务,比较redis中时间戳大于mysql中的时间戳,连续两天这条数据都存在且没有更新操作,将提示给我们手动运维。

然后是第三步,消息提交成功但是redis事务提交失败,和第二步处理结果一致,将被第二个定时任务处理。

这样看下来,即使redis崩掉,也不会丢失数据。


第一轮压测


接口实现后,当时怀着期待,信息满满的去做了压测,结果也是当头棒喝。

首先,数据准确性确实没有问题,不管突然kill掉哪个环节,都能保证数据最终一致性。

但是,TPS却只有4k不到的样子,难道是节点少了?

于是多加了几个节点,但是仍然没有什么起色。问题还是想简单了。


重新分析


经过这次压测,之后一个关键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影响接口TPS的到底是什么???

一番讨论过后,第一个结论是:一个接口的响应时间,取决于它最慢的响应时间累加,我们需要知道,这个接口到底慢在哪一步或哪几步?

于是用arthas看了看到底慢在哪里?

结果却是,最慢的竟然是redis修改数据这一步!这和测试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于是针对这一步,我们又继续深入探讨。

结论是:

redis本身是一个很优秀的中间件,并发也确实可以,选型时的测试没有问题。

问题出在IO上,我们是将考生的信息用json字符串存储到redis中的(为什么不保存成其他数据结构,因为我们提前测试过几种可用的数据结构,发现redis保存json字符串这种性能是最高的),

而考生数据虽然单条大小不算大,但是在高并发下的上行带宽却是被打满的。

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保存到redis前,用gzip压缩字符串后保存到redis中。

为什么使用gzip压缩方式,因为我们的志愿信息是一个数组,很多重复的数据其实都是字段名称,gzip和其他几个压缩算法比较后,综合考虑到压缩率和性能,在当时选择了这种压缩算法。

针对超过限制的字符串,我们同时会将其拆封成多个(实际没有超过三个的)key存储。


继续压测


又一轮压测下来,效果很不错,TPS从4k来到了8k。不错不错,但是远远不够啊,目标2W,还没到它的一半。

节点不够?加了几个节点,有效果,但不多,最终过不了1W。

继续深入分析,它慢在哪?最后发现卡在了rocketMQ同步落盘上。

同步落盘效率太低?于是压测一波发现,确实如此。

因为同步落盘无论怎么走,都会卡在rocketMQ写磁盘的地方,而且因为前面已经对字符串压缩,也没有带宽问题。

问题到这突然停滞,不知道怎么处理rocketMQ这个点。

同时,另一个同事在测试查询接口时也带来了噩耗,查询接口在1W2左右的地方就上不去了,原因还是卡在带宽上,即使压缩了字符串,带宽仍被打满。

怎么办?考虑许久,最后决定采用较常规的处理方式,那就是数据分区,既然单个rocketMQ服务性能不达标,那么就水平扩展,多增加几个rocketMQ。

不同考生访问的MQ不一样,同时redis也可以数据分区,幸运的是正好redis有哈希槽的架构支持这种方式。

而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考生分区的方式,开始考虑的是根据id进行求余的分区,但后来发现这种分区方式数据分布及其不均匀。

后来稍作改变,根据正件号后几位取余分区,数据分布才较为均匀。有了大体解决思路,一顿操作后继续开始压测。


一点小意外


压测之后,结果再次不如人意,TPS和QPS双双不增反降,继续通过arthas排查。

最后发现,redis哈希槽访问时会在主节点先计算key的槽位,而后再将请求转到对应的节点上访问,这个计算过程竟然让性能下降了20%-30%。

于是重新修改代码,在java内存中先计算出哈希槽位,再直接访问对应槽位的redis。如此重新压测,QPS达到了惊人的2W,TPS也有1W2左右。

不错不错,但是也只到了2W,在想上去,又有了瓶颈。

不过这次有了不少经验,马上便发现了问题所在,问题来到了nginx,仍然是一样的问题,带宽!

既然知道原因,解决起来也比较方便,我们将唯一有大带宽的物理机上放上两个节点nginx,通过vip代理出去,访问时会根据考生分区信息访问不同的地址。


压测


已经记不清第几轮压测了,不过这次的结果还算满意,主要查询接口QPS已经来到了惊人的4W,甚至个别接口来到6W甚至更高。

胜利已经在眼前,唯一的问题是,TPS上去不了,最高1W4就跑不动了。

什么原因呢?查了每台redis主要性能指标,发现并没有达到redis的性能瓶颈(上行带宽在65%,cpu使用率也只有50%左右)。

MQ呢?MQ也是一样的情况,那出问题的大概率就是java服务了。分析一波后发现,cpu基本跑到了100%,原来每个节点的最大链接数基本占满,但带宽竟然还有剩余。

静下心来继续深入探讨,连接数为什么会满了?原因是当时使用的SpringBoot的内置容器tomcat,无论如何配置,最大连接数最大同时也就支持1k多点。

那么很简单的公式就能出来,如果一次请求的响应时间在100ms,那么1000 * 1000 / 100 = 10000。

也就是说单节点最大支持的并发也就1W,而现在我们保存的接口响应时间却有300ms,那么最大并发也就是3k多,目前4个分区,看来1W4这个TPS也好像找到了出处了。

接下来就是优化接口响应时间的环节,基本是一步一步走,把能优化的都优化了一遍,最后总算把响应时间控制在了100ms以内。

那么照理来说,现在的TPS应该会来到惊人的4W才对。


再再次压测


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再一次进入压测环节,于是,TPS竟然来到了惊人的2W5。

当时真心激动了一把,但是冷静之后却也奇怪,按正常逻辑,这里的TPS应该能达到3W6才对。

为了找到哪里还有未发现的坑(怕上线后来惊喜),我们又进一步做了分析,最后在日志上找到了些许端倪。

个别请求在链接redis时报了链接超时,存在0.01%的接口响应时间高于平均值。

于是我们将目光投向了redis连接数上,继续一轮监控,最终在业务实现上找到了答案。

一次保存志愿的接口需要执行5次redis操作,分别是获取锁、获取考生信息、获取志愿信息、修改志愿信息、删除锁,同时还有redis的事务。

而与之相比,查询接口只处理了两次操作,所以对于一次保存志愿的操作来看,单节点的redis最多支持6k多的并发。

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们尝试将redis事务和加锁操作去掉,做对照组压测,发现并发确实如预期的一样有所提升(其实还担心一点,就是抢锁超时)。


准备收工


至此,好像项目的高并发需求都已完成,其他的就是完善完善细节即可。

于是又又又一次迎来了压测,这一次不负众望,重要的两个接口均达到了预期。

这之后便开始真正进入业务实现环节,待整个功能完成,在历时一个半月带两周的加班后,终于迎来了提测。


提测后的问题


功能提测后,第一个问题又又又出现在了redis,当高并发下突然kill掉redis其中一个节点。

因为用的是哈希槽的方式,如果挂掉一个节点,在恢复时重新算槽将非常麻烦且效率很低,如果不恢复,那么将严重影响并发。

于是经过讨论之后,决定将redis也进行手动分区,分区逻辑与MQ的一致。

但是如此做,对管理端就带来了一定影响,因为管理端是列表查询,所以管理端获取数据需要从多个节点的redis中同时获取。

于是管理端单独写了一套获取数据分区的调度逻辑。

第二个问题是管理端接口的性能问题,虽然管理端的要求没考生端高,但扛不住他是分页啊,一次查10个,而且还需要拼接各种数据。

不过有了前面的经验,很快就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关键还是redis的连接数上,为了降低链接数,这里采用了pipeline拼接多个指令。


上线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准备开始上线。说一下应用布置情况,8+4+1+2个节点的java服务,其中8个节点考生端,4个管理端,1个定时任务,2个消费者服务。

3个ng,4个考生端,1个管理端。

4个RocketMQ。

4个redis。

2个mysql服务,一主一从,一个定时任务服务。

1个ES服务。

最后顺利上线,虽然发生了个别线上问题,但总体有惊无险,

而真是反馈的并发数也远没有到达我们的系统极限,开始准备的水平扩展方案也没有用上,无数次预演过各个节点的宕机和增加分区,一般在10分钟内恢复系统,不过好在没有排上用场。


最后


整个项目做下来感觉越来越偏离面试中的高并发模式,说实在的也是无赖之举,

偏离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项目对数据准确性的要求更高,同时需要完成高并发的要求。

但是经过这个项目的洗礼,在其中也收获颇丰,懂得了去监控服务性能指标,然后也加深了中间件和各种技术的理解。

做完之后虽然累,但也很开心,毕竟在有限的资源下去分析性能瓶颈并完成项目要求后,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再说点题外话,虽然项目成功挽回了公司在该省的形象,也受到了总公司和领导表扬,但最后也就这样了,

实质性的东西一点没有,这也是我离开这家公司的主要原由。不过事后回想,这段经历确实让人难忘,也给我后来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从以前的crud,变得能去解决接口性能问题。这之前一遇上,可能两眼茫然或是碰运气,现在慢慢的会根据蛛丝马迹去探究优化方案。

不知道我在这个项目的经历是否能引起大家共鸣?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青鸟218
来源:juejin.cn/post/7346021356679675967
收起阅读 »

什么是系统的鲁棒性?

嗨,你好啊,我是猿java 现实中,系统面临的异常情况和不确定性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网络系统可能会遭受网络攻击、服务器宕机等问题;金融系统可能会受到市场波动、黑天鹅事件等因素的影响;自动驾驶系统可能会遇到天气恶劣、道路状况复杂等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的...
继续阅读 »

嗨,你好啊,我是猿java


现实中,系统面临的异常情况和不确定性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网络系统可能会遭受网络攻击、服务器宕机等问题;金融系统可能会受到市场波动、黑天鹅事件等因素的影响;自动驾驶系统可能会遇到天气恶劣、道路状况复杂等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的鲁棒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确保系统能够正确地处理各种异常情况,保持正常运行。因此,这篇文章我们将分析什么是系统的鲁棒性?如何保证系统的鲁棒性?


什么是系统的鲁棒性?


鲁棒性,英文为 Robustness,它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涉及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领域。


在计算机领域,系统的鲁棒性是指系统在面对各种异常情况和不确定性因素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和正常功能的能力。


鲁棒性是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一个具有良好鲁棒性的系统能够在遇到各种异常情况时做出正确的响应,不会因为某些异常情况而导致系统崩溃或失效。


鲁棒性要求系统在在遇到各种异常情况都能正常工作,各种异常很难具像化,这看起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情况,那么系统的鲁棒性该如何评估呢?


系统鲁棒性的评估


系统的鲁棒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和评估,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首先,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应该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例如,在网络系统中,可以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技术来保护系统免受网络攻击;在金融系统中,可以采用风险管理技术来降低市场波动对系统的影响;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可以采用传感器融合、路径规划等技术来应对复杂的道路状况。


其次,系统在面临异常情况时应该具有自我修复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例如,当网络系统遭受攻击时,系统应该能够及时发现并隔离攻击源,同时自动恢复受影响的服务;当金融系统受到市场波动影响时,系统应该能够自动调整投资组合,降低风险;当自动驾驶系统面临复杂道路状况时,系统应该能够根据实时的道路情况调整行驶策略。


此外,系统的鲁棒性还包括对数据异常和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数据往往会存在各种异常情况,例如数据缺失、噪声数据等。系统应该能够对这些异常数据进行有效处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系统也应该能够对数据的不确定性进行有效处理,例如通过概率模型、蒙特卡洛方法等技术来处理数据不确定性,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鲁棒性的架构策略


对于系统的鲁棒性,有没有一些可以落地的策略?


如下图,展示了一些鲁棒性的常用策略,核心思想是:事前-事中-事后


image.png


预防故障(事前)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要有防范未然的意识,因此,对于系统故障要有预防措施,主要的策略包括:



  • 代码质量:绝大部分软件系统是脱离不了代码,因此代码质量是预防故障很核心的一个前提。

  • 脱离服务:脱离服务(Removal from service)这种策略指的是将系统元素临时置于脱机状态,以减轻潜在的系统故障。

  • 替代:替代(Substitution)这种策略使用更安全的保护机制-通常是基于硬件的-用于被视为关键的软件设计特性。

  • 事务:事务(Transactions)针对高可用性服务的系统利用事务语义来确保分布式元素之间交换的异步消息是原子的、一致的、隔离的和持久的。这四个属性被称为“ACID属性”。

  • 预测模型:预测模型(Predictive model.)结合监控使用,用于监视系统进程的健康状态,以确保系统在其标称操作参数内运行,并在检测到预测未来故障的条件时采取纠正措施。

  • 异常预防:异常预防(Exception prevention)这种策略指的是用于防止系统异常发生的技术。

  • 中止:如果确定某个操作是不安全的,它将在造成损害之前被中止(Abort)。这种策略是确保系统安全失败的常见策略。

  • 屏蔽:系统可以通过比较几个冗余的上游组件的结果,并在这些上游组件输出的一个或多个值不同时采用投票程序,来屏蔽(Masking)故障。

  • 复盘:复盘是对事故的整体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查缺补漏,找到完善的方案。


检测故障(事中)


当故障发生时,在采取任何关于故障的行动之前,必须检测或预测故障的存在,故障检测策略主要包括:



  • 监控:监控(Monitor)是用于监视系统的各个其他部分的健康状态的组件:处理器、进程、输入/输出、内存等等。

  • **Ping/echo:**Ping/echo是指在节点之间交换的异步请求/响应消息对,用于确定通过相关网络路径的可达性和往返延迟。

  • 心跳:心跳(Heartbeat)是一种故障检测机制,它在系统监视器和被监视进程之间进行周期性的消息交换。

  • 时间戳:时间戳(Timestamp)这种策略用于检测事件序列的不正确性,主要用于分布式消息传递系统。

  • 条件监测:条件检测(Condition monitoring.)这种策略涉及检查进程或设备中的条件或验证设计过程中所做的假设。

  • 合理性检查:合理性检查(Sanity checking)这种策略检查特定操作或计算结果的有效性或合理性。

  • 投票:投票(Voting)这种策略的最常见实现被称为三模块冗余(或TMR),它使用三个执行相同操作的组件,每个组件接收相同的输入并将其输出转发给投票逻辑,用于检测三个输出状态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 异常检测:异常检测(Exception detection)这种策略用于检测改变执行正常流程的系统状态。

  • 自检测:自检测(Self-test)要求元素(通常是整个子系统)可以运行程序来测试自身的正确运行。自检测程序可以由元素自身启动,或者由系统监视器不时调用。


故障恢复(事后)


故障恢复是指系统出现故障之后如何恢复工作。这是对团队应急能力的一个极大考验,如何在系统故障之后,将故障时间缩小到最短,将事故损失缩减到最小?这往往决定了一个平台,一个公司的声誉,决定了很多技术人员的去留。故障恢复的策略主要包括:



  • 冗余备用:冗余备用(Redundant spare)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主动冗余(热备用)、被动冗余(温备用)和备用(冷备用)。

  • 回滚:回滚(Rollback)允许系统在检测到故障时回到先前已知良好状态,称为“回滚线”——回滚时间。

  • 异常处理:异常处理(Exception handling)要求在检测到异常之后,系统必须以某种方式处理它。

  • 软件升级:软件升级(Software upgrade)的目标是在不影响服务的情况下实现可执行代码映像的在线升级。

  • 重试:重试(Retry)策略假定导致故障的故障是暂时的,重试操作可能会取得成功。

  • 忽略故障行为:当系统确定那些消息是虚假的时,忽略故障行为(Ignore faulty behavior)要求忽略来自特定来源的消息。

  • 优雅降级:优雅降级(Graceful degradation)这种策略在元素故障的情况下保持最关键的系统功能,放弃较不重要的功能。

  • 重新配置:使用重新配置(Reconfiguration),系统尝试通过将责任重新分配给仍在运行的资源来从系统元素的故障中恢复,同时尽可能保持关键功能。


上述这些策略看起来很高大上,好像离你很远,但是其实很多公司都有对应的措施,比如:系统监控,系统告警,数据备份,分布式,服务器集群,多活,降级策略,熔断机制,复盘等等,这些术语应该就和我们的日常开发息息相关了。


总结


系统的鲁棒性是指系统在面对各种异常情况和不确定性因素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和正常功能的能力。系统鲁棒性看似一个理想的状态,却是业界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比如,系统稳定性如何做到 5个9(99.999%),甚至是 6个9(99.9999%),这就要求技术人员时刻保持工匠精神、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多走一步,只有在各个相关岗位的共同协作下,才能确保系统的鲁棒性。


学习交流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呗,关注公众号:猿java,持续输出硬核文章。


作者:猿java
来源:juejin.cn/post/7393312386571370536
收起阅读 »

身份认证的尽头竟然是无密码 ?

概述 几乎所有的系统都会面临安全认证相关的问题,但是安全相关的问题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它不产生直接的业务价值,而且处理起来复杂繁琐,所以很多时都容易被忽视。很多后期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往往都是前期的不重视造成的。但庆幸的是安全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大家面临...
继续阅读 »

概述


几乎所有的系统都会面临安全认证相关的问题,但是安全相关的问题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它不产生直接的业务价值,而且处理起来复杂繁琐,所以很多时都容易被忽视。很多后期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往往都是前期的不重视造成的。但庆幸的是安全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大家面临的问题几乎相同,所以可以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处理,甚至是可以抽出专门的基础设施(例如:AD、LDAP 等)来专门解决这类共性的问题。总之,关于安全问题非常复杂而且麻烦,对于大多数 99% 的系统来说,不要想着在安全问题领域上搞发明和创新,容易踩坑。而且行业的标准解决方案已经非常成熟了。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所以在安全领域,踏踏实实的遵循规范和标准就是最好的安全设计。


HTTP 认证


HTTP 认证协议的最初是在 HTTP/1.1标准中定义的,后续由 IETF 在 RFC 7235 中进行完善。HTTP 协议的主要涉及两种的认证机制。


HTTP 认证的对话框


基本认证


常见的叫法是 HTTP Basic,是一种对于安全性不高,以演示为目的的简单的认证机制(例如你家路由器的登录界面),客户端用户名和密码进行 Base64 编码(注意是编码,不是加密)后,放入 HTTP 请求的头中。服务器在接收到请求后,解码这个字段来验证用户的身份。示例:


GET /some-protected-resource HTTP/1.1
Host: example.com
Authorization: Basic dXNlcjpwYXNzd29yZA==

虽然这种方式简单,但并不安全,因为 base64 编码很容易被解码。建议仅在 HTTPS 协议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性。


摘要认证


主要是为了解决 HTTP Basic 的安全问题,但是相对也更复杂一些,摘要认证使用 MD5 哈希函数对用户的密码进行加密,并结合一些盐值(可选)生成一个摘要值,然后将这个值放入请求头中。即使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攻击者也无法直接从摘要中还原出用户的密码。示例:


GET /dir/index.html HTTP/1.1
Host: example.com
Authorization: Digest username="user", realm="example.com", nonce="dcd98b7102dd2f0e8b11d0f600bfb0c093", uri="/dir/index.html", qop=auth, nc=00000001, cnonce="0a4f113b", response="6629fae49393a05397450978507c4ef1", opaque="5ccc069c403ebaf9f0171e9517f40e41"

**补充:**另在 RFC 7235 规范中还定义当用户没有认证访问服务资源时应返回 401 Unauthorized 状态码,示例:


HTTP/1.1 401 Unauthorized
WWW-Authenticate: Basic realm="Restricted Area"

这一规范目前应用在所有的身份认证流程中,并且沿用至今。


Web 认证


表单认证


虽然 HTTP 有标准的认证协议,但目前实际场景中大多应用都还是基于表单认证实现,具体步骤是:



  1. 前端通过表单收集用户的账号和密码

  2. 通过协商的方式发送服务端进行验证的方式。


常见的表单认证页面通常如下:


html>
<html>
<head>
    <title>Login Pagetitle>
head>
<body>
    <h2>Login Formh2>
    <form action="/perform_login" method="post">
        <div class="container">
            <label for="username"><b>Usernameb>label>
            <input type="text" placeholder="Enter Username" name="username" required>
            
            <label for="password"><b>Passwordb>label>
            <input type="password" placeholder="Enter Password" name="password" required>
            
            <button type="submit">Loginbutton>
        div>
    form>
body>
html>

为什么表单认证会成为主流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界面美化:开发者可以创建定制化的登录界面,可以与应用的整体设计风格保持一致。而 HTTP 认证通常会弹出一个很丑的模态对话框让用户输入凭证。

  • 灵活性:可以在表单里面自定义更多的逻辑和流程,比如多因素认证、密码重置、记住我功能等。这些功能对于提高应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非常重要。

  • 安全性:表单认证可以更容易地结合现代的安全实践,背后也有 OAuth 2 、Spring Security 等框架的主持。


表单认证传输内容和格式基本都是自定义本没啥规范可言。但是在 2019 年之后 web 认证开始发布标准的认证协议。


WebAuthn


WebAuthn 是一种彻底抛弃传统密码的认证,完全基于生物识别技术和实体密钥作为身份识别的凭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 github 开启 Webauhtn 的 2FA 认证体验一下)。在 2019 年 3 月,W3C 正式发布了 WebAuthn 的第一版规范。


webauthn registration


相比于传统的密码,WebAuthn 具有以下优势:



  1. 减少密码泄露: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容易受到钓鱼攻击和数据泄露的影响。WebAuthn,不依赖于密码,不存在密码丢失风险。

  2. 提高用户体验:用户不需要记住复杂的密码,通过使用生物识别等方式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登录。

  3. 多因素认证:WebAuthn 可以作为多因素认证过程中的一部分,进一步增强安全性。使用生物识别加上硬件密钥的方式进行认证,比短信验证码更安全。


总的来说,WebAuthn 是未来的身份认证方式,通过提供一个更安全、更方便的认证方式,目的是替代传统的基于密码的登录方法,从而解决了网络安全中的一些长期问题。WebAuthn 目前已经得到流程的浏览器厂商(Chrome、Firefox、Edge、Safari)、操作系统(WIndows、macOS、Linux)的广泛支持。


实现效果


当你的应用接入 WebAuthn 后,用户便可以通过生物识别设备进行认证,效果如下:


WebAuthn login


实现原理


WebAuthn 实现较为复杂,这里不做详细描述,具体可参看权威的官方文档,大概交互过程可以参考以下时序图:


webauthn 交互时序图


登录流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 用户访问登录页面,填入用户名后即可点击登录按钮。

  2. 服务器返回随机字符串 Challenge、用户 UserID。

  3. 浏览器将 Challenge 和 UserID 转发给验证器。

  4. 验证器提示用户进行认证操作。

  5. 服务端接收到浏览器转发来的被私钥加密的 Challenge,以此前注册时存储的公钥进行解密,如果解密成功则宣告登录成功。


WebAuthn 采用非对称加密的公钥、私钥替代传统的密码,这是非常理想的认证方案,私钥是保密的,只有验证器需要知道它,连用户本人都不需要知道,也就没有人为泄漏的可能;



备注:你可以通过访问 webauthn.me 了解到更多消息的信息



文章不适合加入过多的演示代码,想要手上体验的可以参考 okta 官方给出基于 Java 17 和 Maven 构建的 webauthn 示例程序,如下:



作者:肖卫卫讲编程
来源:juejin.cn/post/7354632375446061083
收起阅读 »

如何优雅的给SpringBoot部署的jar包瘦身?

一、需求背景 我们知道Spring Boot项目,是可以通过java -jar 包名 启动的。 那为什么Spring Boot项目可以通过上述命令启动,而其它普通的项目却不可以呢? 原因在于我们在通过以下命令打包时 mvn clean package 一般的...
继续阅读 »

一、需求背景


我们知道Spring Boot项目,是可以通过java -jar 包名 启动的。


那为什么Spring Boot项目可以通过上述命令启动,而其它普通的项目却不可以呢?


原因在于我们在通过以下命令打包时


mvn clean package

一般的maven项目的打包命令,不会把依赖的jar包也打包进去的,所以这样打出的包一般都很小



但Spring Boot项目的pom.xml文件中一般都会带有spring-boot-maven-plugin插件。


该插件的作用就是会将依赖的jar包全部打包进去。该文件包含了所有的依赖和资源文件。


也就会导致打出来的包比较大。



打完包就可以通过java -jar 包名 启动,确实是方便了。


但当一个系统上线运行后,肯定会有需求迭代和Bug修复,那也就免不了进行重新打包部署。


我们可以想象一种场景,线上有一个紧急致命Bug,你也很快定位到了问题,就改一行代码的事情,当提交代码并完成构建打包并交付给运维。


因为打包的jar很大,一直处于上传中.......


如果你是老板肯定会发火,就改了一行代码却上传几百MB的文件,难道没有办法优化一下吗?


如今迭代发布是常有的事情,每次都上传一个如此庞大的文件,会浪费很多时间。


下面就以一个小项目为例,来演示如何瘦身。


二、瘦身原理


这里有一个最基础 SpringBoot 项目,整个项目代码就一个SpringBoot启动类,单是打包出来的jar就有20多M;


我们通过解压命令,看下jar的组成部分。


tar -zxvf spring-boot-maven-slim-1.0.0.jar


我们可以看出,解压出来的包有三个模块


分为 BOOT-INF,META-INF,org 三个部分


打开 BOOT-INF



classes: 当前项目编译好的代码是放在 classes 里面的,classes 部分是非常小的。


lib: 我们所依赖的 jar 包都是放在 lib 文件夹下,lib部分会很大。


看了这个结构我们该如何去瘦身呢?


项目虽然依赖会很多,但是当版本迭代稳定之后,依赖基本就不会再变动了。


如果可以把这些不变的依赖提前都放到服务器上,打包的时候忽略这些依赖,那么打出来的Jar包就会小很多,直接提升发版效率。


当然这样做你肯定有疑问?


既然打包的时候忽略这些依赖,那通过java -jar 包名 还可以启动吗?


这种方式打的包,在项目启动时,需要通过-Dloader.path指定lib的路径,就可以正常启动


java -Dloader.path=./lib -jar xxx.jar

三、瘦身实例演示


1、依赖拆分配置


只需要在项目pom.xml文件中添加下面的配置:


 <build>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configuration>
<executable>true</executable>
<layout>ZIP</layout>
<!--这里是填写需要包含进去的jar,
必须项目中的某些模块,会经常变动,那么就应该将其坐标写进来
如果没有则nothing ,表示不打包依赖 -->

<includes>
<include>
<groupId>nothing</groupId>
<artifactId>nothing</artifactId>
</include>
</includes>
</configuration>
</plugin>

<!--拷贝依赖到jar外面的lib目录-->
<plugin>
<groupId>org.apache.maven.plugins</groupId>
<artifactId>maven-dependency-plugin</artifactId>
<executions>
<execution>
<id>copy</id>
<phase>package</phase>
<goals>
<goal>copy-dependencies</goal>
</goals>
<configuration>
<!--指定的依赖路径-->
<outputDirectory>
${project.build.directory}/lib
</outputDirectory>
</configuration>
</execution>
</executions>
</plugin>
</plugins>
</build>

再次打包


mvn clean package


发现target目录中多了个lib文件夹,里面保存了所有的依赖jar。



自己业务相关的jar也只有小小的168kb,相比之前20.2M,足足小了100多倍;


这种方式打的包,在项目启动时,需要通过-Dloader.path指定lib的路径:


java -Dloader.path=./lib -jar spring-boot-maven-slim-1.0.0.jar


虽然这样打包,三方依赖的大小并没有任何的改变,但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我们自己的业务包和依赖包分开了;


在不改变依赖的情况下,也就只需要第一次上传lib目录到服务器,后续业务的调整、bug修复,在没调整依赖的情况下,就只需要上传更新小小的业务包即可;


2、自己其它项目的依赖如何处理?


我们在做项目开发时,除了会引用第三方依赖,也会依赖自己公司的其它模块。


比如



这种依赖自己其它项目的工程,也是会经常变动的,所以不宜打到外部的lib,不然就会需要经常上传更新。


那怎么做了?


其实也很简单 只需在上面的插件把你需要打进jar的填写进去就可以了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configuration>
<executable>true</executable>
<layout>ZIP</layout>
<!--这里是填写需要包含进去的jar,如果没有则nothing -->
<includes>
<include>
<groupId>com.jincou</groupId>
<artifactId>xiaoxiao-util</artifactId>
</include>
</includes>
</configuration>
</plugin>

这样只有include中所有添加依赖依然会打进当前业务包中。


四、总结


使用瘦身部署,你的业务包确实小了 方便每次的迭代更新,不用每次都上传一个很大的 jar 包,从而节省部署时间。


但这种方式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增加了Jar包的管理成本,多人协调开发,构建的时候,还需要专门去关注是否有人更新依赖。


作者:二进制狂人
来源:juejin.cn/post/7260772691501301817
收起阅读 »

不使用代理,我是怎么访问Github的

背景 最近更换了 windows系统的电脑, git clone 项目的时候会连接超时的错误,不管我怎么把环境变量放到终端里尝试走代理都无果,于是开始了排查 以下命令是基于 git bash 终端使用的 检测问题 通过 ssh -T git@github....
继续阅读 »

背景


最近更换了 windows系统的电脑, git clone 项目的时候会连接超时的错误,不管我怎么把环境变量放到终端里尝试走代理都无果,于是开始了排查



以下命令是基于 git bash 终端使用的



检测问题


通过 ssh -T git@github.com 命令查看,会报如下错误:


ssh: connect to host github.com port 22: : Connection timed out


思索了一下,难道是端口的问题吗, 于是从 overflow 上找到回答:


修改 ~/.ssh/config 路径下的内容,增加如下


Host github.com
Hostname ssh.github.com
Port 443

这段配置实际上是让 github.com 走 443 端口去执行,评论上有些说 22端口被占用,某些路由器或者其他程序会占用它,想了一下有道理,于是使用 vim ~/.ssh/config 编辑加上,结果...


ssh: connect to host github.com port 443: : Connection timed out


正当我苦苦思索,为什么 ping github.com 超时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回忆起那道久违的八股文面试题: “url输入网址到浏览器上会发生什么",突然顿悟:是不是DNS解析出了问题,找不到服务器地址?


网上学到一行命令,可以在终端里看DNS服务器的域名解析


nslookup baidu.com

先执行一下 baidu.com 的,得到如下:


Server:		119.6.6.6
Address: 119.6.6.6#53

Non-authoritative answer:
Name: baidu.com
Address: 110.242.68.66
Name: baidu.com
Address: 39.156.66.10

再执行一下 nslookup github.com ,果然发现不对劲了:


Name:	github.com
Address: 127.0.0.1

返回了 127.0.0.1,这不对啊,笔者可是读过书的,这是本地的 IP 地址啊,原来是这一步出了问题..


解决问题


大部分同学应该都改过本地的 DNS 域名映射文件,这也是上面那道八股文题中回答的知识点之一,我们打开资源管理器输入一下路径改一下:


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s



MacOs的同学可以在终端使用 sudo vi /etc/hosts 命令修改



在下面加上下面这一行, 其中 140.82.113.4 是 github 的服务器地址,添加后就可以走本地的域名映射了


140.82.113.4 github.com

保存之后,就可以不使用代理,快乐访问 github.com 了,笔者顺利的完成了梦想第一步: git clone


结语


我是饮东,欢迎点赞关注,我们江湖再会


作者:饮东
来源:juejin.cn/post/7328112739335372810
收起阅读 »

简单聊聊使用lombok 的争议

大家好,我是G探险者。 项目里,因为我使用了Lombok插件,然后代码走查的时候被领导点名了。 我心想,这么好用的插件,为啥不推广呢,整天写那些烦人的setter,getter方法就不嫌烦么? 领导既然不让用,自然有他的道理。 于是我查了一番关于lomb...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G探险者。


项目里,因为我使用了Lombok插件,然后代码走查的时候被领导点名了。


image.png


我心想,这么好用的插件,为啥不推广呢,整天写那些烦人的setter,getter方法就不嫌烦么?


image.png


领导既然不让用,自然有他的道理。


image.png
于是我查了一番关于lombok的一些绯闻。就有了这篇文章。


首先呢,Lombok 是一个在 Java 项目中广泛使用的库,旨在通过注解自动生成代码,如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以减少重复代码并提高开发效率。然而,Lombok 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争议,特别是关于代码的可读性和与 Java Bean 规范的兼容性。


Lombok 基本使用


示例代码


不使用 Lombok: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 其他 getter 和 setter
}

使用 Lombok:


import lombok.Data;

@Data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无需显式编写 getter 和 setter
}

Lombok 的争议



  1. 代码可读性和透明度:Lombok 自动生成的代码在源代码中不直接可见,可能对新开发者造成困扰。

  2. 工具和 IDE 支持:需要特定的插件或配置,可能引起兼容性问题。

  3. 与 Java Bean 规范的兼容性:Lombok 在处理属性命名时可能与 Java Bean 规范产生冲突,特别是在属性名以大写字母开头的情况。


下面我就列举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属性命名的例子


假设有这么一个属性,aName;


标准 Java Bean 规范下:



  • 属性 aName 的setter getter 方法应为 setaName() getaName()

  • 但是 Lombok 可能生成 getAName()


这是因为Lombok 在生成getter和setter方法时,将属性名的首字母也大写,即使它是小写的。所以对于aName属性,Lombok生成的方法可能是getAName()和setAName()。


在处理JSON到Java对象的映射时,JSON解析库(如Jackson或Gson)会尝试根据Java Bean规范匹配JSON键和Java对象的属性。它通常期望属性名的首字母在getter和setter方法中是小写的。因此,如果JSON键为"aName",解析库会寻找setaName()方法。


所以,当你使用Lombok的@Data注解,且Lombok生成的setter方法为setAName()时,JSON解析库可能找不到匹配的方法来设置aName属性,因为它寻找的是setaName()。


这种差异可能在 JSON 到 Java 对象的映射中引起问题。


Java Bean 命名规范


根据 Java Bean 规范,属性名应遵循驼峰式命名法:



  • 单个单词的属性名应全部小写。

  • 多个单词组成的属性名每个单词的首字母通常大写。


结论


Lombok 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提高编码效率并减少冗余代码。但是,在使用它时,团队需要考虑其对代码可读性、维护性和与 Java Bean 规范的兼容性。在决定是否使用 Lombok 时,项目的具体需求和团队的偏好应该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作者:G探险者
来源:juejin.cn/post/7310786611805863963
收起阅读 »

token是用来鉴权的,session是用来干什么的?

使用JWT进行用户认证和授权,而Session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辅助作用。 让我们详细讨论JWT和Session在这种结合模式中的各自作用以及为什么需要Session。 JWT的作用 用户认证:JWT包含了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权限信息,客户端每次请求时将JWT发...
继续阅读 »

使用JWT进行用户认证和授权,而Session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辅助作用。
让我们详细讨论JWT和Session在这种结合模式中的各自作用以及为什么需要Session。


JWT的作用



  1. 用户认证:JWT包含了用户的身份信息和权限信息,客户端每次请求时将JWT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通过验证JWT来确认用户身份。

  2. 无状态性:JWT不需要在服务器端存储用户会话信息,因此服务器可以是无状态的,便于扩展和负载均衡。


Session的作用



  1. 附加的安全层:即使JWT是无状态的,但在某些应用场景中,仅依赖JWT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问题,例如Token的泄露或滥用。Session可以作为一个额外的安全层,确保Token即使有效,也必须在服务器的Session管理器中存在对应的会话。

  2. 管理Token的生命周期:通过Session,可以更方便地管理Token的生命周期,例如强制用户重新登录、手动注销Token等操作。

  3. 控制“记住我”功能:如果用户选择了“记住我”选项,Session可以记录这个状态,并在JWT过期后,通过Session来决定是否允许继续使用旧的Token。


为什么需要创建Session


尽管JWT可以在无状态环境中使用,但Session的引入带来了以下好处:



  1. 防止Token滥用:通过在服务器端验证Session,可以确保即使Token有效,也必须是经过服务器端认证的,从而防止Token被恶意使用。

  2. 支持用户主动注销:当用户选择注销时,可以直接删除服务器端的Session记录,确保Token即使没有过期,也无法再被使用。

  3. 提供更精细的控制:通过Session,可以实现更精细的权限控制和用户状态管理,例如强制下线、会话过期时间控制等。

  4. 状态追踪:在某些场景下,追踪用户状态是必要的,例如监控用户的活跃度、登录历史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Session进行管理。


结合JWT和Session的优势


结合使用JWT和Session,可以同时利用两者的优点,实现安全性和扩展性的平衡:



  1. 无状态认证:JWT可以实现无状态认证,便于系统的水平扩展和负载均衡。

  2. 状态管理和安全性:Session可以提供额外的状态管理和安全性,确保Token的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代码示例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在用户登录时创建JWT和Session:


java
Copy code
public LoginResponse login(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throws AuthException {
// 验证用户名和密码
User user = userService.authenticate(username, password);
if (user == null) {
throw new AuthException("Invalid username or password");
}

// 生成JWT Token
String token = createJwt(user.getId(), user.getRoles());

// 创建会话
sessionManagerApi.createSession(token, user);

// 返回Token
return new LoginResponse(token);
}

public void createSession(String token, User user) {
LoginUser loginUser = new LoginUser();
loginUser.setToken(token);
loginUser.setUserId(user.getId());
loginUser.setRoles(user.getRoles());

sessionManagerApi.saveSession(token, loginUser);
}

在请求验证时,首先验证JWT的有效性,然后检查Session中是否存在对应的会话:


java
Copy code
@Override
public DefaultJwtPayload validateToken(String token) throws AuthException {
try {
// 1. 先校验jwt token本身是否有问题
JwtContext.me().validateTokenWithException(token);

// 2. 获取jwt的payload
DefaultJwtPayload defaultPayload = JwtContext.me().getDefaultPayload(token);

// 3. 如果是7天免登陆,则不校验session过期
if (defaultPayload.getRememberMe()) {
return defaultPayload;
}

// 4. 判断session里是否有这个token
LoginUser session = sessionManagerApi.getSession(token);
if (session == null) {
throw new AuthException(AUTH_EXPIRED_ERROR);
}

return defaultPayload;
} catch (JwtException jwtException) {
if (JwtExceptionEnum.JWT_EXPIRED_ERROR.getErrorCode().equals(jwtException.getErrorCode())) {
throw new AuthException(AUTH_EXPIRED_ERROR);
} else {
throw new AuthException(TOKEN_PARSE_ERROR);
}
} catch (io.jsonwebtoken.JwtException jwtSelfException) {
throw new AuthException(TOKEN_PARSE_ERROR);
}
}

总结


在这个场景中,JWT用于无状态的用户认证,提供便捷和扩展性;Session作为辅助,提供额外的安全性和状态管理。通过这种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确保系统既具备高扩展性,又能提供细致的安全控制。


作者:云原生melo荣
来源:juejin.cn/post/7383017171180568630
收起阅读 »

记一种不错的缓存设计思路

之前与同事讨论接口性能问题时听他介绍了一种缓存设计思路,觉得不错,做个记录供以后参考。 场景 假设有个以下格式的接口: GET /api?keys={key1,key2,key3,...}&types={1,2,3,...} 其中 keys 是业务...
继续阅读 »

之前与同事讨论接口性能问题时听他介绍了一种缓存设计思路,觉得不错,做个记录供以后参考。


场景


假设有个以下格式的接口:


GET /api?keys={key1,key2,key3,...}&types={1,2,3,...}


其中 keys 是业务主键列表,types 是想要取到的信息的类型。


请求该接口需要返回业务主键列表对应的业务对象列表,对象里需要包含指定类型的信息。


业务主键可能的取值较多,千万量级,type 取值范围为 1-10,可以任意组合,每种 type 对应到数据库是 1-N 张表,示意:


redis-cache-design.drawio.png


现在设想这个接口遇到了性能瓶颈,打算添加 Redis 缓存来改善响应速度,应该如何设计?


设计思路


方案一:


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是直接使用请求的所有参数作为缓存 key,请求的返回内容为 value。


方案二:


如果稍做一下思考,可能就会想到文首我提到的觉得不错的思路了:



  1. 使用 业务主键:表名 作为缓存 key,表名里对应的该业务主键的记录作为 value;

  2. 查询时,先根据查询参数 keys,以及 types 对应的表,得到所有 key1:tb_1_1key1:tb_1_2 这样的组合,使用 Redis 的 mget 命令,批量取到所有缓存中存在的信息,剩下没有命中的,批量到数据库里查询到结果,并放入缓存;

  3. 在某个表的数据有更新时,只需刷新 涉及业务主键:该表名 的缓存,或令其失效即可。


小结


在以上两种方案之间做评估和选择,考虑几个方面:



  • 缓存命中率;

  • 缓存数量、占用空间大小;

  • 刷新缓存是否方便;


稍作思考和计算,就会发现此场景下方案二的优势。


另外,就是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如业务对象复杂度、读写次数比等,来评估合适的缓存数据的粒度和层次,是对应到某一级组合后的业务对象(缓存值对应存储 + 部分逻辑),还是最基本的数据库表/字段(存储的归存储,逻辑的归逻辑)。


作者:mzlogin
来源:juejin.cn/post/7271597656118394899
收起阅读 »

这可能是开源界最好用的行为验证码工具

💂 个人网站: IT知识小屋 🤟 版权: 本文由【IT学习日记】原创、需要转载请联系博主 💬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点赞、收藏(一键三连)和订阅专栏哦 写在前面 大家好,这里是IT学习日记。今日推荐项目:tianai-captcha行为验证码工具...
继续阅读 »




  • 💂 个人网站: IT知识小屋

  • 🤟 版权: 本文由【IT学习日记】原创、需要转载请联系博主

  • 💬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点赞、收藏(一键三连)和订阅专栏哦





写在前面


大家好,这里是IT学习日记。今日推荐项目:tianai-captcha行为验证码工具


1000+优质开源项目推荐进度:6/1000。如需更多类型优质项目推荐,请在文章后留言。


工具简介


tianai-captcha行为验证码工具:分为 Go 和 Java 两个版本。支持多种验证方式,包括随机验证、曲线匹配、滑块验证、增强版滑块验证、旋转验证、滑动还原、角度验证、刮刮乐、文字点选、图标点选及语序点选等。


行为验证码工具


该系统能够快速集成到个人项目或系统中,显著提高开发效率。


功能展示



  • 随机型验证码


随机型验证码



  • 曲线匹配验证码


曲线匹配验证码



  • 滑动验证增强版验证码


滑动验证增强版验证码



  • 滑块验证码


滑块验证码



  • 旋转验证码


image



  • 滑动还原验证码


滑动还原验证码



  • 角度验验证码


角度验验证码



  • 刮刮乐验验证码


刮刮乐验验证码



  • 文字点选验证码


文字点选验证码



  • 图标验证码


图标验证码


架构设计


tianai-captcha 验证码整体分为 生成器(ImageCaptchaGenerator)、校验器(ImageCaptchaValidator)、资源管理器(ImageCaptchaResourceManager) 其中生成器、校验器、资源管理器等都是基于接口模式实现可插拔的,可以替换为自定义实现,灵活度高



  • 生成器 (ImageCaptchaGenerator)

    主要负责生成行为验证码所需的图片。

  • 校验器 (ImageCaptchaValidator)

    主要负责校验用户滑动的行为轨迹是否合规。

  • 资源管理器 (ImageCaptchaResourceManager)

    主要负责读取验证码背景图片和模板图片等。



    • 资源存储 (ResourceStore)

      负责存储背景图和模板图。

    • 资源提供者 (ResourceProvider)

      负责将资源存储器中对应的资源转换为文件流。一般资源存储器中存储的是图片的 URL 地址或 ID,资源提供者则负责将 URL 或其他 ID 转换为真正的图片文件。



  • 图片转换器 (ImageTransform)

    主要负责将图片文件流转换成字符串类型,可以是 Base64 格式、URL 或其他加密格式,默认实现为 Base64 格式。


工具集成


引入依赖


<!-- maven 导入 -->
<dependency>
<groupId>cloud.tianai.captcha</groupId>
<artifactId>tianai-captcha</artifactId>
<version>1.4.1</version>
</dependency>



  • 使用 ImageCaptchaGenerator生成器生成验证码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ImageCaptchaResourceManager imageCaptchaResourceManager = new DefaultImageCaptchaResourceManager();
ImageTransform imageTransform = new Base64ImageTransform();
ImageCaptchaGenerator imageCaptchaGenerator = new MultiImageCaptchaGenerator(imageCaptchaResourceManager,imageTransform).init(true);
/*
生成滑块验证码图片, 可选项
SLIDER (滑块验证码)
ROTATE (旋转验证码)
CONCAT (滑动还原验证码)
WORD_IMAGE_CLICK (文字点选验证码)

更多验证码支持 详见 cloud.tianai.captcha.common.constant.CaptchaTypeConstant
*/
ImageCaptchaInfo imageCaptchaInfo = imageCaptchaGenerator.generateCaptchaImage(CaptchaTypeConstant.SLIDER);
System.out.println(imageCaptchaInfo);

// 负责计算一些数据存到缓存中,用于校验使用
// ImageCaptchaValidator负责校验用户滑动滑块是否正确和生成滑块的一些校验数据; 比如滑块到凹槽的百分比值
ImageCaptchaValidator imageCaptchaValidator = new BasicCaptchaTrackValidator();
// 这个map数据应该存到缓存中,校验的时候需要用到该数据
Map<String, Object> map = imageCaptchaValidator.generateImageCaptchaValidData(imageCaptchaInfo);
}
}



  • 使用ImageCaptchaValidator校验器 验证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asicCaptchaTrackValidator sliderCaptchaValidator = new BasicCaptchaTrackValidator();

ImageCaptchaTrack imageCaptchaTrack = null;
Map<String, Object> map = null;
Float percentage = null;
// 用户传来的行为轨迹和进行校验
// - imageCaptchaTrack为前端传来的滑动轨迹数据
// - map 为生成验证码时缓存的map数据
boolean check = sliderCaptchaValidator.valid(imageCaptchaTrack, map).isSuccess();
// // 如果只想校验用户是否滑到指定凹槽即可,也可以使用
// // - 参数1 用户传来的百分比数据
// // - 参数2 生成滑块是真实的百分比数据
check = sliderCaptchaValidator.checkPercentage(0.2f, percentage);
}
}


工具获取


工具下载gitee.com/dromara/tia…


在线体验captcha.tianai.cloud/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彦祖们”**一定帮我点个 “关注”“点赞”,这对我非常重要。我将会继续推荐更多优质项目和新闻。




作者:IT学习日记v
来源:juejin.cn/post/7391351326153965568
收起阅读 »

java就能写爬虫还要python干嘛?

爬虫学得好,牢饭吃得饱!!!切记!!! 相信大家多少都会接触过爬虫相关的需求吧,爬虫在绝大多数场景下,能够帮助客户自动的完成部分工作,极大的减少人工操作。目前更多的实现方案可能都是以python为实现基础,但是作为java程序员,咱们需要知道的是,以java...
继续阅读 »

爬虫学得好,牢饭吃得饱!!!切记!!!



相信大家多少都会接触过爬虫相关的需求吧,爬虫在绝大多数场景下,能够帮助客户自动的完成部分工作,极大的减少人工操作。目前更多的实现方案可能都是以python为实现基础,但是作为java程序员,咱们需要知道的是,以java 的方式,仍然可以很方便、快捷的实现爬虫。下面将会给大家介绍两种以java为基础的爬虫方案,同时提供案例供大家参考。



一、两种方案


传统的java实现爬虫方案,都是通过jsoup的方式,本文将采用一款封装好的框架【webmagic】进行实现。同时针对一些特殊的爬虫需求,将会采用【selenium-java】的进行实现,下面针对两种实现方案进行简单介绍和演示配置方式。


1.1 webmagic


官方文档:webmagic.io/


1.1.1 简介


使用webmagic开发爬虫,能够非常快速的实现简单且逻辑清晰的爬虫程序。


四大组件



  • Downloader:下载页面

  • PageProcessor:解析页面

  • Scheduler:负责管理待抓取的URL,以及一些去重的工作。通常不需要自己定制。

  • Pipeline:获取页面解析结果,数持久化。


Spider



  • 启动爬虫,整合四大组件


1.1.2 整合springboot


webmagic分为核心包和扩展包两个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引入如下两个依赖:



<properties>
<webmagic.version>0.7.5</webmagic.version>
</properties>

<!--WebMagic-->
<dependency>
<groupId>us.codecraft</groupId>
<artifactId>webmagic-core</artifactId>
<version>${webmagic.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us.codecraft</groupId>
<artifactId>webmagic-extension</artifactId>
<version>${webmagic.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到此为止,我们就成功的将webmagic引入进来了,具体使用,将在后面的案例中详细介绍。


1.2 selenium-java


官网地址:http://www.selenium.dev/


1.2.1 简介


selenium是一款浏览器自动化工具,它能够模拟用户操作浏览器的交互。但前提是,我们需要在使用他的机器(windows/linux等)安装上它需要的配置。相比于webmigc的安装,它要繁琐的多了,但使用它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一些webmagic做不到的事情。


支持多种语言:java、python、ruby、javascript等。其使用代码非常简单,以java为例如下:


package dev.selenium.hello;

import org.openqa.selenium.WebDriver;
import org.openqa.selenium.chrome.ChromeDriver;

public class HelloSeleniu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WebDriver driver = new ChromeDriver();

driver.get("https://selenium.dev");

driver.quit();
}
}

1.2.2 安装


无论是在windows还是linux上使用selenium,都需要两个必要的组件:



  • 浏览器(chrome)

  • 浏览器驱动 (chromeDriver)


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上述两者的版本保持一致。


下载地址


chromeDriver:chromedriver.storage.googleapis.com/index.html


windows


windows的安装相对简单一些,将chromeDriver.exe下载至电脑,chrome浏览器直接官网下载相应安装包即可。严格保证两者版本一致,否则会报错。


在后面的演示程序当中,只需要通过代码指定chromeDriver的路径即可。


linux


linux安装才是我们真正的使用场景,java程序通常是要部署在linux环境的。所以我们需要linux的环境下安装chrome和chromeDriver才能实现想要的功能。


首先要做的是判断我们的linux环境属于哪种系统,是ubuntucentos还是其他的种类,相应的shell脚本都是不同的。


我们采用云原生的环境,所有的服务均以容器的方式部署,所以要在每一个服务端容器内部安装chrome和chromeDiver。我们使用的是Alpine Linux,一个轻量级linux发行版,非常适合用来做Docker镜像。


我们可以通过apk --help去查看相应的命令,我直接给出安装命令:


# Install Chrome for Selenium
RUN apk add gconf
RUN apk add chromium
RUN apk add chromium-chromedriver

上面的内容,可以放在DockerFile文件中,在部署的时候,会直接将相应组件安装在容器当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Alpine Linux中自带的浏览器是chromiumchromium-chromedriver,且版本相应较低,但是足够我们的需求所使用了。


/ # apk search chromium
chromium-68.0.3440.75-r0
chromium-chromedriver-68.0.3440.75-r0

1.2.3 整合springboot


我们只需要在爬虫模块引入依赖就好了:


<dependency>
<groupId>org.seleniumhq.selenium</groupId>
<artifactId>selenium-java</artifactId>
</dependency>

二、三个案例


下面通过三个简单的案例,给大家实际展示使用效果。


2.1 爬取省份街道


使用webmagic进行省份到街道的数据爬取。注意,本文只提供思路,不提供具体爬取网站信息,请同学们自己根据使用选择。


接下来搭建webmagic的架子,其中有几个关键点:



  • 创建页面解析类,实现PageProcessor。


import us.codecraft.webmagic.Page;
import us.codecraft.webmagic.Site;
import us.codecraft.webmagic.processor.PageProcessor;

/**
* 页面解析
*
* @author wjbgn
* @date 2023/8/15 17:25
**/

public class TestPageProcessor implements PageProcessor {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Page page) {

}

@Override
public Site getSite() {
return site;
}

/**
* 初始化Site配置
*/

private Site site = Site.me()
// 重试次数
.setRetryTimes(3)
//编码
.setCharset(StandardCharsets.UTF_8.name())
// 超时时间
.setTimeOut(10000)
// 休眠时间
.setSleepTime(1000);
}


  • 实现PageProcessor后,要重写其方法process(Page page),此方法是我们实现爬取的核心(页面解析)。通常省市区代码分为6级,所以常见的网站均是按照层级区分,我们是从省份开始爬取,即从第三层开始爬取。



    • 初始化变量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Page page) {
    // 市级别
    Integer type = 3;
    // 初始化结果明细
    RegionCodeDTO regionCodeDTO = new RegionCodeDTO();
    // 带有父子关系的结果集合
    List<Map<String, Object>> list = new ArrayList();
    // 页面所有元素集合
    List<String> all = new ArrayList<>();
    // 页面中子页面的链接地址
    List<String> urlList = new ArrayList<>();
    }


    • 根据不同级别,获取相应页面不同的元素


    if (CollectionUtil.isEmpty(all)) {
    // 爬取所有的市,编号,名称
    all = page.getHtml().css("table.citytable").css("tr").css("a", "text").all();
    // 爬取所有的城市下级地址
    urlList = page.getHtml().css("table.citytable").css("tr").css("a", "href").all()
    .stream().distinct().collect(Collectors.toList());
    if (CollectionUtil.isEmpty(all)) {
    // 区县级别
    type = 4;
    all = page.getHtml().css("table.countytable").css("tr.countytr").css("td", "text").all();
    // 获取区
    all.addAll(page.getHtml().css("table.countytable").css("tr.countytr").css("a", "text").all());

    urlList = page.getHtml().css("table.countytable").css("tr").css("a", "href").all()
    .stream().distinct().collect(Collectors.toList());
    if (CollectionUtil.isEmpty(all)) {
    // 街道级别
    type = 5;
    all = page.getHtml().css("table.towntable").css("tr").css("a", "text").all();
    urlList = page.getHtml().css("table.towntable").css("tr").css("a", "href").all()
    .stream().distinct().collect(Collectors.toList());
    if (CollectionUtil.isEmpty(all)) {
    // 村,委员会
    type = 6;
    List<String> village = new ArrayList<>();
    all = page.getHtml().css("table").css("tr.villagetr").css("td", "text").all();
    for (int i = 0; i < all.size(); i++) {
    if (i % 3 != 1) {
    village.add(all.get(i));
    }
    }
    all = village;
    }
    }
    }
    }


    • 定义一个实体类RegionCodeDTO,用来存放临时获取的code,url以及父子关系等内容:


    public class RegionCodeDTO {

    private String code;

    private String parentCode;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eger type;

    private String url;

    private List<RegionCodeDTO> regionCodeDTOS;
    }


    • 接下来对页面获取的内容(code、name、type)进行组装和临时存储,添加到children中:


    // 初始化子集
    List<RegionCodeDTO> children = new ArrayList<>();
    // 初始化临时节点数据
    RegionCodeDTO region = new RegionCodeDTO();
    // 解析页面结果集all当中的数据,组装到region 和 children当中
    for (int i = 0; i < all.size(); i++) {
    if (i % 2 == 0) {
    region.setCode(all.get(i));
    } else {
    region.setName(all.get(i));
    }
    if (StringUtils.isNotEmpty(region.getCode()) && StringUtils.isNotEmpty(region.getName())) {
    region.setType(type);
    // 添加子集到集合当中
    children.add(region);
    // 重新初始化
    region = new RegionCodeDTO();
    }
    }


    • 组装页面链接,并将页面链接组装到children当中。


    // 循环遍历页面元素获取的子页面链接
    for (int i = 0; i < urlList.size(); i++) {
    String url = null;
    if (StringUtils.isEmpty(urlList.get(0))) {
    continue;
    }
    // 拼接链接,页面的子链接是相对路径,需要手动拼接
    if (urlList.get(i).contains(provinceEnum.getCode() + "/")) {
    url = provinceEnum.getUrlPrefixNoCode();
    } else {
    url = provinceEnum.getUrlPrefix();
    }
    // 将链接放到临时数据子集对象中
    if (urlList.get(i).substring(urlList.get(i).lastIndexOf("/") + 1, urlList.get(i).indexOf(".html")).length() == 9) {
    children.get(i).setUrl(url + page.getUrl().toString().substring(page.getUrl().toString().indexOf(provinceEnum.getCode() + "/") + 3
    , page.getUrl().toString().lastIndexOf("/")) + "/" + urlList.get(i));
    } else {
    children.get(i).setUrl(url + urlList.get(i));
    }
    }


    • 将children添加到结果对象当中


    // 将子集放到集合当中
    regionCodeDTO.setRegionCodeDTOS(children);


    • 在下面的代码当中将进行两件事儿:



      • 处理下一页,通过page的addTargetRequests方法,可以进行下一页的跳转,此方法参数可以是listString和String,即支持多个页面跳转和单个页面的跳转。

      • 将数据传递到Pipeline,用于数据的存储,Pipeline的实现将在后面具体说明。




    // 定义下一页集合
    List<String> nextPage = new ArrayList<>();
    // 遍历上面的结果子集内容
    regionCodeDTO.getRegionCodeDTOS().forEach(regionCodeDTO1 -> {
    // 组装下一页集合
    nextPage.add(regionCodeDTO1.getUrl());
    // 定义并组装结果数据
    Map<String, Object> map = new HashMap<>();
    map.put("regionCode", regionCodeDTO1.getCode());
    map.put("regionName", regionCodeDTO1.getName());
    map.put("regionType", regionCodeDTO1.getType());
    map.put("regionFullName", regionCodeDTO1.getName());
    map.put("regionLevel", regionCodeDTO1.getType());
    list.add(map);
    // 推送数据到pipeline
    page.putField("list", list);
    });
    // 添加下一页集合到page
    page.addTargetRequests(nextPage);


  • 当本次process方法执行完后,将会根据传递过来的链接地址,再次执行process方法,根据前面定义的读取页面元素流程的代码,将不符合type=3的内容,所以将会进入到下一级4的爬取过程,5、6级别原理相同。


    image.png


  • 创建Pipeline,用于编写数据持久化过程。经过上面的逻辑,已经将所需内容全部获取到,接下来将通过pipline进行数据存储。首先定义pipeline,并实现其process方法,获取结果内容,具体存储数据的代码就不展示了,需要注意的是,此处pipeline没有通过spring容器托管,需要调用业务service需要使用SpringUtils进行获取:


    public class RegionDataPipeline implements Pipeline{


    @Override
    public void process(ResultItems resultItems, Task task) {
    // 获取service
    IXXXXXXXXXService service = SpringUtils.getBean(IXXXXXXXXXService.class);
    // 获取内容
    List<Map<String, String>> list = (List<Map<String, String>>) resultItems.getAll().get("list");
    // 解析数据,转换为对应实体类
    // service.saveBatch
    }


  • 启动爬虫


    //启动爬虫
    Spider.create(new RegionCodePageProcessor(provinceEnum))
    .addUrl(provinceEnum.getUrl())
    .addPipeline(new RegionDataPipeline())
    //此处不能小于2
    .thread(2).start()



2.2 爬取网站静态图片


爬取图片是最常见的需求,我们通常爬取的网站都是静态的网站,即爬取的内容都在网页上面渲染完成的,我们可以直接通过获取页面元素进行抓取。


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章,直接拉取网站上的图片:juejin.cn/post/705138…


针对获取到的图片网络地址,直接使用如下方式进行下载即可:


url = new URL(imageUrl);
//打开连接
HttpURLConnection conn = (HttpURLConnection) url.openConnection();
//设置请求方式为"GET"
conn.setRequestMethod("GET");
//超时响应时间为10秒
conn.setConnectTimeout(10 * 1000);
//通过输入流获取图片数据
InputStream is = conn.getInputStream();

2.3 爬取网站动态图片


在2.2中我们可以很快地爬取到对应的图片,但是在另外两种场景下,我们获取图片将会不适用上面的方式:



  • 需要拼图,且多层的gis相关图片,此种图片将会在后期进行复杂的图片处理(按位置拼接瓦片,多层png图层叠加),才能获取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 动态js加载的图片,直接无法通过css、xpath获取。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开篇介绍的selenium-java来解决,本文使用的仅仅是截图的功能,来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具体街区全屏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File getItems() {
// 获取当前操作系统
String os = System.getProperty("os.name");
String path;
if (os.toLowerCase().startsWith("win")) {
//windows系统
path = "driver/chromedriver.exe";
} else {
//linux系统
path = "/usr/bin/chromedriver";
}
WebDriver driver = null;
// 通过判断 title 内容等待搜索页面加载完毕,间隔秒
try {
System.setProperty("webdriver.chrome.driver", path);
ChromeOptions chromeOptions = new ChromeOptions();
chromeOptions.addArguments("--headless");
chromeOptions.addArguments("--no-sandbox");
chromeOptions.addArguments("--disable-gpu");
chromeOptions.addArguments("--window-size=940,820");
driver = new ChromeDriver(chromeOptions);
// 截图网站地址
driver.get(UsaRiverConstant.OBSERVATION_POINT_URL);
// 休眠用于网站加载
Thread.sleep(15000);
// 截取全屏
File screenshotAs = ((TakesScreenshot) driver).getScreenshotAs(OutputType.FILE);
return screenshotAs;
} catch (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finally {
driver.quit();
}
}

如上所示,我们获取的是整个页面的图片,还需要对截取的图片进行相应的剪裁,保留我们需要的区域,如下所示:


public static void cutImg(InputStream inputStream, int x, int y, int width, int height,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图片路径,截取位置坐标,输出新突破路径
InputStream fis = inputStream;
try {
BufferedImage image = ImageIO.read(fis);
//切割图片
BufferedImage subImage = image.getSubimage(x, y, width, height);
Graphics2D graphics2D = subImage.createGraphics();
graphics2D.drawImage(subImage, 0, 0, null);
graphics2D.dispose();
//输出图片
ImageIO.write(subImage, "png", outputStream);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fis.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
}

三、小结


通过如上两个组件的简单介绍,足够应付在java领域的大多数爬取场景。从页面数据、到静态网站图片,在到动态网站的图片截取。本文以提供思路为主,原理请参考相应的官方文档。


爬虫学得好,牢饭吃得饱!!!切记!!!


作者:我犟不过你
来源:juejin.cn/post/7267532912617177129
收起阅读 »

原来Optional用起来这么清爽!

前言 大家好,我是捡田螺的小男孩。 最近在项目中,看到一段很优雅的代码,用Optional 来判空的。我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遍历打印 userInfoList for (UserInfo userInfo : Optional.ofNullable(use...
继续阅读 »

前言


大家好,我是捡田螺的小男孩


最近在项目中,看到一段很优雅的代码,用Optional 来判空的。我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遍历打印 userInfoList
for (UserInfo userInfo : Optional.ofNullable(userInfoList)
.orElse(new ArrayList<>())) {
//print userInfo
}

这段代码因为Optional的存在,优雅了很多,因为userInfoList可能为null,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先判断不为空,再遍历:


if (!CollectionUtils.isEmpty(userInfoList)) {
for (UserInfo userInfo:userInfoList) {
//print userInfo
}
}

显然,Optional让我们的判空更加优雅啦、



  • 关注公众号:捡田螺的小男孩(很多后端干货文章)


1. 没有Optional,传统的判空?


如果只有上面这一个例子的话,大家会不会觉得有点意犹未尽呀。那行,田螺哥再来一个。


假设有一个订单信息类,它有个地址属性。


要获取订单地址的城市,会有这样的代码:


String city = orderInfo.getAddress().getCity();

这块代码会有啥问题呢?是的,可能报空指针问题!为了解决空指针问题,一般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if (orderInfo != null) {
Address address = orderInfo.getAddress();
if (address != null) {
String city = address.getCity();
}
}

这种写法显然有点丑陋。为了更加优雅一点,我们可以使用Optional


     String city = Optional.ofNullable(orderInfo)
.map(Order::getAddress)
.map(Address::getCity)
.orElseThrow(() ->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OrderInfo or Address is null"));

这样是不是优雅一点,好了这例子也介绍完了。你们知道,田螺哥很细的。当然,是指写文章很细哈


image.png


有些伙伴,可能第一眼看那个Optional优化后的代码有点生疏。因此,接下来,给介绍Optional相关API


2. Optional API简介


2.1 ofNullable(T value)、empty()、of(T value)


因为我们上面的例子,使用到了 Optional.ofNullable(T value),第一个函数就讲它啦。源码如下:


  public static <T> Optional<T> ofNullable(T value) {
return value == null ? empty() : of(value);
}

如果value为null,就返回 empty(),否则返回 of(value)函数。接下来,我们看Optional的empty()of(value) 函数


public final class Optional<T> {

private static final Optional<?> EMPTY = new Optional<>();

public static<T> Optional<T> empty() {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Optional<T> t = (Optional<T>) EMPTY;
return t;
}

显然, empty()函数的作用就是返回EMPTY对象。


of(value) 函数会返回Optional的构造函数


 public static <T> Optional<T> of(T value) {
return new Optional<>(value);
}

对于 Optional的构造函数:


private Optional(T value) {
this.value = Objects.requireNonNull(value);
}

public static <T> T requireNonNull(T obj) {
if (obj == null)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
return obj;
}


  • 当value值为空时,会报NullPointerException

  • 当value值不为空时,能正常构造Optional对象。


2.2 orElseThrow(Supplier<? extends X> exceptionSupplier)、orElse(T other) 、orElseGet(Supplier<? extends T> other)


上面的例子,我们用到了orElseThrow


 .orElseThrow(() ->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OrderInfo or Address is null"));

那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它吧:


public final class Optional<T> {

private final T value;

public <X extends Throwable> T orElseThrow(Supplier<? extends X> exceptionSupplier) throws X {
if (value != null) {
return value;
} else {
throw exceptionSupplier.get();
}
}

很简单就是,如果value不为null,就返回value,否则,抛出函数式exceptionSupplier的异常。


一般情况,跟orElseThrow函数功能相似的还有orElse(T other)orElseGet(Supplier<? extends T> other)


public T orElse(T other) {
return value != null ? value : other;
}

对于orElse,如果value不为null,就返回value ,否则返回 other


public T orElseGet(Supplier<? extends T> other) {
return value != null ? value : other.get();
}

对于orElseGet,如果value不为null,就返回value ,否则返回执行函数式other后的结果。


2.3 map 和 flatMap


我们上面的例子,使用到了map(Function<? super T, ? extends U> mapper)


Optional.ofNullable(orderInfo)
.map(Order::getAddress)
.map(Address::getCity)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它的:


  public<U> Optional<U> map(Function<? super T, ? extends U> mapper) {
Objects.requireNonNull(mapper);
if (!isPresent())
return empty();
else {
return Optional.ofNullable(mapper.apply(value));
}
}

public boolean isPresent() {
return value != null;
}

其实这段源码很简答,先是做个空值检查,接着就是value的存在性检查,最后就是应用函数并返回新的 Optional```


.map相似的,还有个flatMap,如下:


public<U> Optional<U> flatMap(Function<? super T, Optional<U>> mapper) {
Objects.requireNonNull(mapper);
if (!isPresent())
return empty();
else {
return Objects.requireNonNull(mapper.apply(value));
}
}

可以发现,它两差别并不是很大,主要就是体现在入参所接受类型不一样。


2.4 isPresent 和ifPresent


我们在使用Optional的过程中呢,有些时候,会使用到isPresentifPresent,他们有点像,一个就是判断value值是否为空,另外一个就是判断value值是否为空,再去做一些操作。比如:


public void ifPresent(Consumer<? super T> consumer) {
if (value != null)
consumer.accept(value);
}

即判断value值是否为空,然后做一下函数式的操作。


举个例子,这段代码:


if(userInfo!=null){
doBiz(userInfo);
}

用了isPresent 可以优化为:


 Optional.ofNullable(userInfo)
.ifPresent(u->{
doBiz(u);
});

优雅永不过时,嘻嘻~


作者:捡田螺的小男孩
来源:juejin.cn/post/7391065678546386953
收起阅读 »

我毕业俩月,就被安排设计了公司第一个负载均衡方案,真头大

前言 Hi 你好,我是东东拿铁,一个正在探索个人IP&副业的后端程序员。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段我自己毕业初期的一段经历,当领导给你安排了无从下手的任务,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时,该怎么办? 本文会从我的一段经历出发,分析在初入职场、刚刚成为一个程序的时候,...
继续阅读 »

前言


Hi 你好,我是东东拿铁,一个正在探索个人IP&副业的后端程序员。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段我自己毕业初期的一段经历,当领导给你安排了无从下手的任务,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时,该怎么办?


本文会从我的一段经历出发,分析在初入职场、刚刚成为一个程序的时候,遇到自己无解决的问题,和自己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


如果你工作不满三年,一定要往下看,相信一定会对你有帮助。但如果你已经工作3年以上,那么你应该不会遇到下面的问题啦,但也欢迎你往下看,也许会有不同的收获。


先讲故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场新人期,这个阶段你会敏感、迷茫。


记得在毕业的2个月后,我的组长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实现服务的热部署。



热部署是什么?


热部署是一种技术,它允许在应用程序运行时不中断地更新或替换软件组件,如代码或配置。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Web应用程序和分布式系统中,旨在减少停机时间,提高开发效率,并增强应用程序的可用性。



那时候我们的服务器是单实例,每次升级,一定要先停掉服务,替换war包,然后重启tomcat。想升级,必须要在半夜客户下班的时候升级。


作为一个职场小白,技术小白,第一次接到这种任务的时候,我整个人是一脸懵逼的。


那时候报错的堆栈信息我都看不懂,还得请教组里的同事,CRUD还没整明白呢。就要去解决这个架构问题,可想而知我那时候有多崩溃。


其实选择让我一个毕业2个月的应届生来做,能发现两个基本的背景



  • 公司没有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没有人知道你的解决方案是否对错。

  • 包括我的组长、组内老同事在内,也没有人了解如何在生产环境实现热部署,没人可以提供帮助。


因此在这件事的起步阶段,非常的困难。最重要的是,我还不会调研行业的标准方案是什么,刚毕业的我只能埋头苦干,不断试错。


持续的没有进展,也让我内心非常焦虑。多次周会上被问及这件事情,也完全不知道如何汇报进展,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能解决。


记得那时候上厕所、接水的时候,我都是低头不语装作看不见,生怕他问我一句:“那件事情的进度怎么样了?”


现在想起自己那时候的无助和不安,我都会微微一笑。


很庆幸是在计算机行业,即使是用百度,也能够搜到大把的信息,那段时间也了解到了像Nginx、Redis这样的中间件,最终也是用Nginx,实现了最基本的目标,可以在保证客户使用的情况下,正常的升级我们的系统了。


55818e8add97e7aa56644136df8d2b4a.jpg


是的,毕业后的第一家公司的负载均衡和不停机服务发布,是由一个小小毕业生来做的,前期内心有多煎熬,上线的那一刻就有多自豪。


故事讲完了,我相信很多职场人,都会面临这样的场景吧,或许是一个功能不知道怎么去实现,又或者一个方案不知道如何去设计,不敢面对,不敢说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


在职场中,我们大概可以用四个阶段概括



  1. 新人期

  2. 发展期

  3. 成熟期

  4. 衰退期


上面我自己的一小段经历,遇到了新人期中最容易面临的问题,技能上的迷茫,和职场上的迷茫。


技能上的迷茫


我们可能发现自己有好多东西不会,什么都要学,却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入手。


在大厂里,周围人看起来都是大牛,可以看着他们侃侃而谈,虽然自己只能茫然四顾,但起码有着标杆和榜样。


而在普通传统行业,身边连个会的人都没有,自己的摸索更像是盲人摸象。


职场上的迷茫


不知道事情该办成什么样,领导会不会不满意,对我的考核会不会有影响。


又或者主动说了有困难,领导会不会觉得我能力不足?


面对多重困难,我该如何汇报自己的进度?没有进度怎么办。


思考、建立正确的认知


界定问题,比问题本身要重要


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是学不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所有成熟的方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步优化完善来的。


所以我们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我们很难得到最优的解决方案,而是把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看看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例如我一开始不知道热部署的含义,但我知道的是,公司想解决服务的不停机升级问题。那么我最终引入了Nginx,通过反向代理,部署多个服务就好了。提供的解决方案,完成了预期,我认为对于一个新人来讲就是合格的。



PS:事实上我在使用了Nginx完成了负载均衡后,我的组长曾和我说,你这个方案感觉不太行,不是领导想要的效果。但点到为止了,也没有什么指导,或者改进措施,最终也用这个方案在生产去部署。



注重当下


职场规则是明确的,可以在员工手册、职级要求中看到。但职场中的潜规则是不明确的,你无法摸清领导最真实的想法


为什么这么说呢?



  • 领导可能就是想历练你,给你有挑战的事情,想看看你做到什么程度,你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 领导对你的预期就是能够解决,也不需要他的指导


不同的想法,对你的要求截然不同。


历练你的时候,即使事情没有结果,领导也不会多说什么,或许这就是一个当下受限于公司运维、资源而难以做到的事情。


但领导相信你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必须要尽量完成,不然确实会影响到对你的一些看法。


对于职场新手期,你短时间内是无法建立一个良好的向上沟通渠道的(如何建立向上沟通渠道,我们后面再说)。所以对你而言,与其揣摩想法, 不如界定好问题,然后注重当下,解决好遇到的每一个困难。


WechatIMG65268.jpg


两个方法


目标拆分


有一个关于程序员的经典段子:这个工作已经做完了80%,剩下的**20%**还要用和前面的一样时间。


遇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解决的问题,是怎么给出一个可执行的分解。


重点来了,拆分的,一定要可执行。每个人对于可执行的区分,是有很大不同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可执行的定义,你是否能清楚地知道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比如文章开头的故事,如果时间回到那一刻,我会这么列出计划



  1. 了解什么是热部署,方案调研

  2. 了解Nginx是什么,学会使用基本的命令

  3. 多个服务之间如何同步信息,比如上一秒在A服务,下一秒在B服务

  4. 进行验证,线上部署


学会借力



手里有把锤子,看见什么都是钉子。



我们更倾向于用我们手里的某种工具,去解决所有问题。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以往经验做出预判,从而形成思维定势,使得我们倾向于使用熟悉的工具或方法来解决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钉子,一旦碰到超出我们经验边界的事情,我们可能会束手无策。


还是分享一段经历:


在字节的时候,我遇到过一个问题场景,就是如何保证集群服务器的本地缓存,保持一致。


直白来讲,我要开一个500人的会议,我准备了500份资料,那么在资料可能会修改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大家手里资料,都是最新的?


加载、更新,我能想到的就是用消息队列广播,系统收到消息的时候,每一台服务器都走一遍加载逻辑。


但有一个问题我解决不了,几百台服务器同时请求,如何解决突发的压力问题呢?如果500个人同时去找会议组织人打印,排队不说了,打印机得忙冒烟。


我给身边的一个技术大拿说了我的问题,他说,你可以用公司的一个中间件啊,数据只需要一次加载,然后服务器去下载就好了。是哈,用一个超级打印机打印出500份,分发下去就好了,不用每个人亲自来取呀。


就是几句点拨,同步给我了这一个信息,我了解了一下这个中间件,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因此,学会借力。找到公司大佬,找到网上的大佬,买杯咖啡、发个红包,直接了当的说出你的问题,咨询解决方案,从更高层次,降维打击你的问题。


当然,一定要在自己思考完、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再去请教,能够自己研究明白的,比如使用相关的,不要去麻烦别人。


e3dabd377c13de2e6af617c4b4035b47.jpeg


说在最后


文章到这里就要结束啦,很感谢你能看到最后。


职场初期遇到无从下手的任务时,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认知,界定问题,并注重当下


也分享给你了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目标拆分学会借力,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你的行动和坚持,这不是方法,而是一个技术人最基本的素质,所以就不多说啦。


不知道你在职场中初期遇到无从下手的问题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你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也希望你点赞、评论、收藏,让我知道对你有所收获,这对我来说很重要。也欢迎你加我的wx:Ldhrlhy10,让我做你的垫脚石,帮你解决你遇到的问题呀,欢迎一起交流~


作者:东东拿铁
来源:juejin.cn/post/7362905254725648438
收起阅读 »

美团多场景建模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介绍了美团到家/站外投放团队在多场景建模技术方向上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外部投放的业务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场景知识迁移和场景聚合技术,解决了在投放中面临外部海量流量带来的场景数量丰富、场景间差异大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或...
继续阅读 »

本文介绍了美团到家/站外投放团队在多场景建模技术方向上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外部投放的业务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场景知识迁移和场景聚合技术,解决了在投放中面临外部海量流量带来的场景数量丰富、场景间差异大的问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或帮助。



1 引言


美团到家Demand-Side Platform(下文简称DSP)平台,主要负责在美团外部媒体上进行商品或者物料的推荐和投放,并不断优化转化效果。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与扩大,DSP对接的外部渠道越来越丰富、展示形式越来越多样,物料展示场景的差异性愈发明显(如开屏、插屏、信息流、弹窗等)。


例如,用户在午餐时间更容易点击【某推荐渠道下】【某App】【开屏展示位】的快餐类商家的物料而不是【信息流展示位】的啤酒烧烤类商家物料。场景间差异的背后本质上是用户意图和需求的差异,因此模型需要对越来越多的场景进行定制化建设,以适配不同场景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业界经典的Mixture-of-Experts架构(MoE,如MMoE、PLE、STAR[1]等)能一定程度上适配不同场景下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架构将多个Experts的输出结果通过一个门控网络进行权重分配和组合,以得到最终的预测结果。早期,我们基于MoE架构提出了使用物料推荐渠道进行场景划分的多场景建模方案。然而,随着业务的不断壮大,场景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场景数量也越来越丰富,这版模型难以适应业务发展,不能很好地解决DSP背景下存在的以下两个问题:



  1. 负迁移现象:以推荐渠道为例,由于不同推荐渠道的流量在用户分布、行为习惯、物料展示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曝光数、点击率也不在同一个数量级(如下图1所示,不同渠道间点击率相差十分显著),数据呈现典型的“长尾”现象。如果使用推荐渠道进行多场景建模的依据,一方面模型会更倾向于学习到头部渠道的信息,对于尾部渠道会存在学习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尾部渠道的数据也会给头部渠道的学习带来“噪声”,导致出现负迁移。

  2. 数据稀疏难以收敛:DSP会在外部不同媒体上进行物料展示,而用户在访问外部媒体时,其所处的时空背景、上下文信息、不同App以及物料展示位等信息共同构成了当前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在十万的量级,每个场景的数据又十分稀疏,导致模型难以在每个场景上得到充分的训练。


在面对此类建模任务时,业界现有的方法是在不同场景间进行知识迁移。例如,SAML[2]模型采用辅助网络来学习场景的共享知识并迁移至各场景的独有网络;ADIN[3]和SASS[4]模型使用门控单元以一种细粒度的方式来选择和融合全局信息到单场景信息中。然而,在DSP背景中复杂多变的流量背景下,场景差异性导致了场景数量的急剧增长,现有方法无法在巨量稀疏场景下有效。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DSP背景下的自适应场景建模方案(AdaScene, Adaptive Scenario Model),同时从知识迁移和场景聚合两个角度进行建模。AdaScene通过控制知识迁移的程度来最大化不同场景共性信息的利用,并使用稀疏专家聚合的方式利用门控网络自动选择专家组成场景表征,缓解了负迁移现象;同时,我们利用损失函数梯度指导场景聚合,将巨大的推荐场景空间约束到有限范围内,缓解了数据稀疏问题,并实现了自适应场景建模方案。


图1 不同渠道规模差异


2 自适应场景建模


在本节开始前,我们先介绍多场景模型的建模方式。多场景模型采用输入层 Embedding + 混合专家(Mixture-of-Experts, MoE)的建模范式,其中输入信息包括了用户侧、商家侧以及场景上下文特征。多场景模型的损失由各场景的损失聚合而成,其损失函数形式如下:



其中,KK为场景数量,αiα_i为各场景的损失权重值。


我们提出的AdaScene自适应场景模型主要包含以下2个部分:场景知识迁移(Knowledge Transfer)模块以及场景聚合(Scene Aggregation)模块,其模型结构如下图2所示。场景知识迁移模块自适应地控制不同场景间的知识共享程度,并通过稀疏专家网络自动选择 K 个专家构成自适应场景表征。场景聚合模块通过离线预先自动化衡量所有场景间损失函数梯度的相似度,继而通过最大化场景相似度来指导场景的聚合。


图2 自适应场景建模AdaScene示意图


该模型结构的整体损失函数如以下公式所示:



其中,αk\alpha_{k}为每个场景组的损失函数所对应的系数,GkG_k为第kk个场景组下的的场景数量,GG为某种场景组的划分方式。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自适应场景知识迁移和场景聚合的建模方案。


2.1 自适应场景知识迁移


在多场景建模中,场景定义方式决定了场景专家的学习样本,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模型对场景的拟合能力,但无论采用哪种场景定义方式,不同场景间用户分布都存在重叠,用户行为模式也会有相似性。


为提升不同场景间共性的捕捉能力,我们从场景特征和场景专家两个维度探索场景知识迁移的方法,在以物料推荐渠道×App×展示形态作为多场景建模Base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图3所示的自适应场景知识迁移模型(Adaptive Knowledge Transfer Network, AKTN)。该模型建立了场景共享参数与私有参数的知识迁移桥梁,能够自适应地控制知识迁移的程度、缓解负迁移现象。


图3 AKTN(Adaptive Knowledge Transfer Network)



  • 场景特征适配:通过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5]构建场景适应层(Scene Adaption Layer),其结构可表示为FSE=FC(ReLU(FC(x)))F_{SE}= FC( ReLU( FC(x))),其中FCFC表示全连接层,ReLUReLU为激活函数。由于不同场景对原始特征的关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该层能够根据不同场景的信息生成原始特征的权重,并利用这些权重对输入特征进行相应的变换,实现场景特定的个性化输入表征,提高模型的场景信息捕捉能力。

  • 场景知识迁移:使用GRU门控单元构建场景知识迁移层(Scene Transfer Layer)。GRU门控单元通过场景上下文信息对来自全局场景专家和当前场景专家的信息流动进行控制,筛选出符合当前场景的有用信息;并且,该结构能以层级方式进行堆叠,不断对场景输出进行修正。


场景特征适配在输入层根据场景信息对不同特征进行权重适配,筛选出当前场景下模型最关注的特征;场景知识迁移在隐层专家网络中进行知识迁移,控制共享专家中共性信息向场景独有信息的流动,使得场景共性信息得以传递。


这两种知识迁移方式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多场景模型的预估能力。我们对比了不同模块的实验效果,具体结果如下表1所示。可以看出,引入场景知识迁移和特征权重优化在头部、尾部渠道都能带来一定提升,其中尾部小流量场景上(见下表1子场景2、3)有更为明显的提升,可见场景知识迁移缓解了场景之间的负迁移现象。


表1 AKTN实验效果


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6][7][8],稀疏专家网络对于提高计算效率和增强模型效果非常有用。因此,我们在AKTN模型的基础上,在专家层进一步优化多场景模型。具体的,我们将场景知识迁移层替换为自动化稀疏专家选择方法,通过门控网络从大规模专家中选取与当前场景最相关的KK个构成自适应场景表征,其选择过程如下图4所示:


图4 稀疏专家网络示意图


在实践中,我们通过使用可微门控网络对专家进行有效组合,以避免不相关任务之间的负迁移现象。同时大规模专家网络的引入扩大了多场景模型的选择空间,更好地支持了门控网络的选择。考虑到多场景下的海量流量和复杂场景特征,在业界调研的基础上对稀疏专家门控网络进行了探索。


具体而言,我们对以下稀疏门控方法进行了实践:



  • 方法一:通过KLKL散度衡量子场景与各专家之间的相似度,以此选择与当前场景最匹配的kk个专家。在实现方式上,使用场景*专家的二维矩阵计算相似性,并通过KLKL散度选择出最适合的kk个专家。

  • 方法二:每个子场景配备一个专家选择门控网络,mm个场景则有mm个门控网络。对于每个场景的门控网络,配备kk个单专家选择器[9],每个单专家选择器负责从nn个专家中选择一个作为当前场景的专家(nn为Experts个数)。在实践中,为提高训练效率,我们对单专家选择器中权重较小的值进行截断,保证每个单专家选择器仅选择一个专家。


在离线实验中,我们以物料推荐渠道 * 展示形态作为场景定义,对上述稀疏门控方法进行了尝试,离线效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稀疏门控方法效果


可以看出,基于软共享机制的专家聚合方法能够更好地通过所激活的相同专家网络对各场景之间的知识进行共享。相较于常见的以截断方式为主的门控网络,使用二进制编码的方式使得其在不损失其他专家网络信息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收敛到目标专家数量,同时其可微性使得其在以梯度为基础的优化算法中训练更加稳定。


同时,为了验证稀疏门控网络能否有效区分不同场景并捕捉到场景间差异性,我们使用nn=16个专家中选择KK=7个的例子,对验证集中不同场景下各专家的利用率、选择专家的平均权重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如图5-图7所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选择出不同的专家对场景进行表达。


例如,图6中KP_1更多地选择第5个专家,而KP_2更倾向于选择第15个专家。并且,不同场景对各专家的使用率以及选择专家的平均权重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表明该方法能够捕捉到细分场景下流量的差异性并进行差异化的表达。


图5 同渠道下不同展示形式专家分布


图6 开屏展示不同渠道的专家分布


图7 信息流展示不同渠道的专家分布


实验证明,在通过大规模专家网络对每个场景进行建模的同时,基于软共享机制的专家聚合方法能够更好地通过所激活的相同专家网络对各场景之间的知识进行共享。 同时,为了进一步探索Experts个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我们在方法二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专家个数和topK比例设计了多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3所示:


表3 方法二调参实验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大规模的Experts结构会带来正向的离线收益;并且随着选取专家个数比例的增加(表3横轴),模型整体的表现效果也有上升的趋势。


2.2 自适应场景聚合


理想情况下,一条请求(流量)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场景。但如引言所述,随着DSP业务持续发展,不同的物料展示渠道、形式、位置等持续增加,每个场景的数据十分稀疏,我们无法对每个细分场景进行有效训练。因此,我们需要对各个推荐场景进行聚类、合并。我们使用场景聚合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求解,通过衡量所有场景间的相似度,并最大化该相似度来指导场景的聚合,解决了数据稀疏导致难以收敛的问题。具体的,我们将该问题表示为:



其中GG表示某种分组方式,fsif_{s_i}为场景sis_i在分组GkG_k内与其他场景的总体相似度。在将NN个场景聚合成KK个场景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使得场景间整体相似度最大的分组方式GG^{\ast}


因此,我们在2.1节场景知识迁移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场景聚合部分,提出了基于Two-Stage策略进行训练的场景聚合模型:



  • Stage 1:基于相似度衡量方法对各场景的相似度进行归纳,并以最大化分组场景的相似度为目标找到各场景的最优聚合方式(如Scene1与Scene 4可聚合为场景组合Scene Gr0up SGA);

  • Stage 2:基于Stage 1得到的场景聚合方式,以交叉熵损失为目标函数最小化各场景下的交叉熵损失。


其中,Stage 2与2.1节中所述一致,本节主要针对Stage 1进行阐述。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场景聚合方法应该能自适应地应对流量变化的趋势,能够发现场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依据当前流量特点自动适配聚合方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从规则出发,将人工先验知识作为场景聚合的依据,按照推荐渠道、展示形式以及两者叉乘的方式进行了相应迭代。然而这类场景聚合方式需要可靠的人工经验来支撑,且在应对海量流量时不能迅速捕捉到其中的变化。


因此,我们对场景之间关系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探索。首先,我们通过离线训练时场景之间的表征迁移和组合训练来评估场景之间的影响,但这种方式存在组合空间巨大、训练耗时较长的问题,效率较低。


在多任务的相关研究中[10][11][12][13],使用梯度信息对任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类似的在多场景模型中,能够根据各场景损失函数的梯度信息对场景间的相似度进行建模,因此我们采用多专家网络并基于梯度信息自动化地对场景之间的相似度进行求解,模型示意如下图8所示:


图8 场景聚合示意图


基于上述思路,我们对场景之间的关系建模方法进行了以下尝试:


1. Gradient Regulation


基于梯度信息能够对场景信息进行潜在表示这一认知,我们在损失函数中加入各场景损失函数关于专家层梯度距离的正则项,整体的损失函数如下所示,该正则项的系数λsi,sj\lambda_{s_i,s_j}表示场景之间的相似度,distdist为常见的评估梯度之间距离的方法,比如l1l_1l2l_2距离。



2. Lookahead Strategy



3. Meta Weights


Lookahead Strategy该方法对场景间的关系进行了显式建模,但是这种根据损失函数的变化计算场景相关系数的策略存在着训练不稳定、波动较大的现象,无法像Gradient Regulation这一方法对场景相似度进行求解。


因此,我们引入了场景间的相关性系数矩阵(meta weights),结合前两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如下建模,通过场景sis_i的数据对其与其他场景的相关性系数λsisj\lambda_{s_i \to s_j}进行更新,同时基于该参数对全局的参数模型WW进行优化。针对这种典型的两层优化问题,我们基于MAML[14]方法进行求解,并将meta weights作为场景间的相似度。



我们以推荐渠道和展示形式(是否开屏)的多场景模型作为Base,对上述3种方法做了探索。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我们在设计 Stage 1 模型时做了以下优化:



我们对每个方法的GAUC进行了比较,实验效果如下表4所示。相较于人工规则,基于梯度的场景聚合方法都能带来效果的明显提升,表明损失函数梯度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场景之间的相似性,并指导多场景进行聚合。


表4 场景聚合实验数据


为了更全面的展现场景聚合对于模型预估效果的影响,我们选取Meta Weights进行分组数量的调优实验,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表5所示。可以发现:随着分组数的增大,GAUC提升也越大,此时各场景间的负迁移效应减弱;但分组超过一定数量时,场景间总体的相似度减小,GAUC呈下降趋势。


表5 不同聚合场景数量实验数据


此外,我们对Meta Weigts方法中部分场景间的关系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分析结果如下图9所示。以场景作为坐标轴,图中的每个方格表示各场景间的相似度,颜色的深浅表示渠道间的相似程度大小。


图9 部分细分场景下的相似度示例


从图中可以发现,以渠道和展示形式为粒度的细分场景下,该方法能够学习到不同场景间的相关性,例如A渠道下的信息流(s16)与其他场景的相关性较低,会将其作为独立的场景进行预估,而B渠道下的开屏展示(s9)与C渠道开屏展示(s8)相关性较高,会将其聚合为一个场景进行预估,同时该相似度矩阵不是对称的,这也说明各场景间相互的影响存在着差异。


3 总结与展望


通过多场景学习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入挖掘了推荐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建模能力,并分别从场景知识迁移、场景聚合方向进行了尝试和优化,这些尝试提供了更好的理解和解释推荐模型对不同类型流量和场景的应对能力。然而,这只是多场景学习研究的开始,后续我们会探索并迭代以下方向:



  • 更好的场景划分方式:当前多场景的划分主要还是依据渠道(渠道*展示形态)作为流量的划分方式,未来会在媒体、展示位、媒体*时间等维度上进行更详细地探索;

  • 端到端的流量聚合方式:在进行流量聚合时,使用了Two-Stage的策略进行聚合。然而,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地利用流量数据中相关的信息。因此,需要探索端到端的流量场景聚合方案将更直接和有效地提高推荐模型的能力。


结合多场景学习,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推荐模型对不同场景和流量类型的建模能力,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以及商业价值。


4 作者简介


王驰、森杰、树立、文帅、尹华、肖雄等,均来自美团到家事业群/到家研发平台。


5 参考文献



作者:美团技术团队
来源:juejin.cn/post/7278597227785551883
收起阅读 »

DDD项目落地之充血模型实践 | 京东云技术团队

背景: 充血模型是DDD分层架构中实体设计的一种方案,可以使关注点聚焦于业务实现,可有效提升开发效率、提升可维护性; 1、DDD项目落地整体调用关系 调用关系图中的Entity为实体,从进入领域服务(Domin)时开始使用,直到最后返回。 2、实体设计 充血...
继续阅读 »

背景:


充血模型是DDD分层架构中实体设计的一种方案,可以使关注点聚焦于业务实现,可有效提升开发效率、提升可维护性;


1、DDD项目落地整体调用关系


调用关系图中的Entity为实体,从进入领域服务(Domin)时开始使用,直到最后返回。


image (26).png


2、实体设计


充血模型是实体设计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带有具体行为方法和聚合关联关系的特殊实体;


关于实体设计,需要明白的关键词为:领域服务->聚合->聚合根->实体->贫血模型->充血模型



聚合与聚合根:


聚合是一种关联关系,而聚合根就是这个关系成立的基础,没有聚合根,这个聚合关系就无法成立;


举个例子,存在3个实体:用户、用户组、用户组关联关系,这3个实体形成的关联关系就是聚合,而用户实体就是这个聚合中的聚合根;



实体:


定义在领域层,是领域层的重要元素,从领域划分到工程实践落地,都应该围绕实体进行,DDD中的实体和数据库表不只是1对1关系,可能是1对多或者仅为内存中的对象;


贫血模型:


实体不带有任何行为方法,也不带有聚合关联关系,作用基本相当于值对象(ValueObject),仅作为值传递的对象,和传统三层项目架构中的实体具有相同作用,不建议使用。补充说明:一般我们使用的DTO就可以被当做是值对象



充血模型:


实体中带有具有行为方法和聚合关联关系,行为方法是说create、save、delete等封装了一类可以指代行为的方法,比如在用户实体对象中具有用户组实体的引用,这样当我们需要操作用户组时,只通过用户实体进行操作就可以。


工程实践中,建议采用充血模型,好处是隐藏胶水代码,提升代码可读性,使关注点聚焦于业务实现。



充血模型在实践中的问题:


行为代码量过多,导致实体内部臃肿膨胀,难以阅读,难以维护,对于这种问题,我们需要根据实体行为的代码量多少来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场景1:行为不会导致实体臃肿的情况下,在实体中完成行为定义


public CooperateServicePackageConfig save() {    
// 直接调用基础设施层进行保存
cooperateServicePackageConfigRepository.save(this);
return this;
}

场景2:行为导致实体臃肿的情况下,采用外部定义行为的方式,核心思想是借助其他类实现行为代码定义,将臃肿代码外移,保留干净的实体行为:


1)创建工具类,将某个实体中的行为定义其中,实体负责调用该工具类


public CooperateServicePackageConfig save() {    
// 将处理过程放在工具类中
ServicePackageSaveUtils.save(this);
return this;
}

2)创建新实体,将该实体的使用场景明确至某个细分行为,比如一个聚合根(ExampleEntity)的保存可能涉及到5个实体的保存,那么我们定义一个ExampleSaveEntity实体,专门用来处理该聚合下的保存行为



实践经验:


1、关于spring bean注入:充血模型在实体中使用静态注入方法实现。例:


private LabelInfoRepository labelInfoRepository = ApplicationContextUtils.getBean(LabelInfoRepository.class);

2、充血模型的实体序列化,排除非必要属性,在一些redis对象缓存时可能会用到。例:


// 使用注解排除序列化属性
@Getter(AccessLevel.NONE)
private LabelInfoRepository labelInfoRepository = ApplicationContextUtils.getBean(LabelInfoRepository.class);

// 使用注解排除序列化属性
@JSONField(serialize = false)
private ServicePackageConfig servicePackageConfig;

// 使用注解排除序列化 get 方法
@Transient
@JSONField(serialize = false)
public static CooperateServicePackageRepositoryQuery getAllCodeQuery(Long contractId) {
CooperateServicePackageRepositoryQuery repositoryQuery = new CooperateServicePackageRepositoryQuery();
repositoryQuery.setContractIds(com.google.common.collect.Lists.newArrayList(contractId));
repositoryQuery.setCode(RightsPlatformConstants.CODE_ALL);
return repositoryQuery;
}

3、利用Set方法建立聚合绑定关系。例:


public void setServiceSkuInfos(List<ServiceSkuInfo> serviceSkuInfos) {    
if (CollectionUtils.isEmpty(serviceSkuInfos))
{
return;
}
this.serviceSkuInfos = serviceSkuInfos;
List<String> allSkuNoSet = serviceSkuInfos
.stream()
.map(one -> one.getSkuNo())
.collect(Collectors.toList());
String skuJoinStr = Joiner.on(GlobalConstant.SPLIT_CHAR).join(allSkuNoSet);
this.setSkuNoSet(skuJoinStr);}


作者:京东健康 张君毅


来源:京东云开发者社区



作者:京东云开发者
来源:juejin.cn/post/7264235181778190373
收起阅读 »

域名还能绑定动态IP?真是又涨见识了,再也不用购买固定IP了!赶快收藏

大家好,我是冰河~~ 一般家庭网络的公网IP都是不固定的,而我又想通过域名来访问自己服务器上的应用,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将域名绑定到动态IP上来实现这个需求。于是乎,我开始探索实现的技术方案。 通过在网上查阅一系列的资料后,发现阿里云可以做到实现动态域名解析DD...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冰河~~


一般家庭网络的公网IP都是不固定的,而我又想通过域名来访问自己服务器上的应用,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将域名绑定到动态IP上来实现这个需求。于是乎,我开始探索实现的技术方案。


通过在网上查阅一系列的资料后,发现阿里云可以做到实现动态域名解析DDNS。于是乎,一顿操作下来,我实现了域名绑定动态IP。这里,我们以Python为例实现。



小伙伴们注意啦:Java版源码已提交到:github.com/binghe001/m…



好了,说干就干,我们开始吧,走起~~


图片


阿里云DDNS前置条件



  • 域名是在阿里云购买的

  • 地址必须是公网地址,不然加了解析也没有用


通过阿里云提供的SDK,然后自己编写程序新增或者修改域名的解析,达到动态解析域名的目的;主要应用于pppoe拨号的环境,比如家里设置了服务器,但是外网地址经常变化的场景;再比如公司的pppoe网关,需要建立vpn的场景。


安装阿里云SDK


需要安装两个SDK库,一个是阿里云核心SDK库,一个是阿里云域名SDK库;


阿里云核心SDK库


pip install aliyun-python-sdk-core

阿里云域名SDK库


pip install aliyun-python-sdk-domain

阿里云DNSSDK库


pip install aliyun-python-sdk-alidns

设计思路



  • 获取阿里云的accessKeyId和accessSecret

  • 获取外网ip

  • 判断外网ip是否与之前一致

  • 外网ip不一致时,新增或者更新域名解析记录


实现方案


这里,我直接给出完整的Python代码,小伙伴们自行替换AccessKey和AccessSecret。


#!/usr/bin/env python
#coding=utf-8

# 加载核心SDK
from aliyunsdkcore.client import AcsClient
from aliyunsdkcore.acs_exception.exceptions import ClientException
from aliyunsdkcore.acs_exception.exceptions import ServerException

# 加载获取 、 新增、 更新、 删除接口
from aliyunsdkalidns.request.v20150109 import DescribeSubDomainRecordsRequest, AddDomainRecordRequest, UpdateDomainRecordRequest, DeleteDomainRecordRequest

# 加载内置模块
import json,urllib

# AccessKey 和 Secret 建议使用 RAM 子账户的 KEY 和 SECRET 增加安全性
ID = 'xxxxxxx'
SECRET = 'xxxxxx'

# 地区节点 可选地区取决于你的阿里云帐号等级,普通用户只有四个,分别是杭州、上海、深圳、河北,具体参考官网API
regionId = 'cn-hangzhou'

# 配置认证信息
client = AcsClient(ID, SECRET, regionId)

# 设置主域名
DomainName = 'binghe.com'

# 子域名列表 列表参数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或减少值
SubDomainList = ['a', 'b', 'c']

# 获取外网IP 三个地址返回的ip地址格式各不相同,3322 的是最纯净的格式, 备选1为 json格式 备选2 为curl方式获取 两个备选地址都需要对获取值作进一步处理才能使用
def getIp():
# 备选地址:1, http://pv.sohu.com/cityjson?ie=utf-8 2,curl -L tool.lu/ip
with urllib.request.urlopen('http://www.3322.org/dyndns/getip') as response:
html = response.read()
ip = str(html, encoding='utf-8').replace("\n", "")
return ip

# 查询记录
def getDomainInfo(SubDomain):
request = DescribeSubDomainRecordsRequest.DescribeSubDomainRecordsRequest()
request.set_accept_format('json')

# 设置要查询的记录类型为 A记录 官网支持A / CNAME / MX / AAAA / TXT / NS / SRV / CAA / URL隐性(显性)转发 如果有需要可将该值配置为参数传入
request.set_Type("A")

# 指定查记的域名 格式为 'test.binghe.com'
request.set_SubDomain(SubDomain)

response = client.do_action_with_exception(request)
response = str(response, encoding='utf-8')

# 将获取到的记录转换成json对象并返回
return json.loads(response)

# 新增记录 (默认都设置为A记录,通过配置set_Type可设置为其他记录)
def addDomainRecord(client,value,rr,domainname):
request = AddDomainRecordRequest.AddDomainRecordRequest()
request.set_accept_format('json')

# request.set_Priority('1') # MX 记录时的必选参数
request.set_TTL('600') # 可选值的范围取决于你的阿里云账户等级,免费版为 600 - 86400 单位为秒
request.set_Value(value) # 新增的 ip 地址
request.set_Type('A') # 记录类型
request.set_RR(rr) # 子域名名称
request.set_DomainName(domainname) #主域名

# 获取记录信息,返回信息中包含 TotalCount 字段,表示获取到的记录条数 0 表示没有记录, 其他数字为多少表示有多少条相同记录,正常有记录的值应该为1,如果值大于1则应该检查是不是重复添加了相同的记录
response = client.do_action_with_exception(request)
response = str(response, encoding='utf-8')
relsult = json.loads(response)
return relsult

# 更新记录
def updateDomainRecord(client,value,rr,record_id):
request = UpdateDomainRecordRequest.UpdateDomainRecordRequest()
request.set_accept_format('json')

# request.set_Priority('1')
request.set_TTL('600')
request.set_Value(value) # 新的ip地址
request.set_Type('A')
request.set_RR(rr)
request.set_RecordId(record_id) # 更新记录需要指定 record_id ,该字段为记录的唯一标识,可以在获取方法的返回信息中得到该字段的值

response = client.do_action_with_exception(request)
response = str(response, encoding='utf-8')
return response

# 删除记录
def delDomainRecord(client,subdomain):
info = getDomainInfo(subdomain)
if info['TotalCount'] == 0:
print('没有相关的记录信息,删除失败!')
elif info["TotalCount"] == 1:
print('准备删除记录')
request = DeleteDomainRecordRequest.DeleteDomainRecordRequest()
request.set_accept_format('json')

record_id = info["DomainRecords"]["Record"][0]["RecordId"]
request.set_RecordId(record_id) # 删除记录需要指定 record_id ,该字段为记录的唯一标识,可以在获取方法的返回信息中得到该字段的值
result = client.do_action_with_exception(request)
print('删除成功,返回信息:')
print(result)
else:
# 正常不应该有多条相同的记录,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应该手动去网站检查核实是否有操作失误
print("存在多个相同子域名解析记录值,请核查后再操作!")

# 有记录则更新,没有记录则新增
def setDomainRecord(client,value,rr,domainname):
info = getDomainInfo(rr + '.' + domainname)
if info['TotalCount'] == 0:
print('准备添加新记录')
add_result = addDomainRecord(client,value,rr,domainname)
print(add_result)
elif info["TotalCount"] == 1:
print('准备更新已有记录')
record_id = info["DomainRecords"]["Record"][0]["RecordId"]
cur_ip = getIp()
old_ip = info["DomainRecords"]["Record"][0]["Value"]
if cur_ip == old_ip:
print ("新ip与原ip相同,不更新!")
else:
update_result = updateDomainRecord(client,value,rr,record_id)
print('更新成功,返回信息:')
print(update_result)
else:
# 正常不应该有多条相同的记录,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应该手动去网站检查核实是否有操作失误
print("存在多个相同子域名解析记录值,请核查删除后再操作!")


IP = getIp()

# 循环子域名列表进行批量操作
for x in SubDomainList:
setDomainRecord(client,IP,x,DomainName)

# 删除记录测试
# delDomainRecord(client,'b.jsoner.com')

# 新增或更新记录测试
# setDomainRecord(client,'192.168.3.222','a',DomainName)

# 获取记录测试
# print (getDomainInfo(DomainName, 'y'))

# 批量获取记录测试
# for x in SubDomainList:
# print (getDomainInfo(DomainName, x))

# 获取外网ip地址测试
# print ('(' + getIp() + ')')

Python脚本的功能如下:



  • 获取外网ip地址。

  • 获取域名解析记录。

  • 新增域名解析记录。

  • 更新域名解析记录。

  • 删除域名解析记录 (并不建议将该功能添加在实际脚本中)。

  • 批量操作,如果记录不存在则添加记录,存在则更新记录。


另外,有几点需要特别说明:



  • 建议不要将删除记录添加进实际使用的脚本当中。

  • 相同记录是同一个子域名的多条记录,比如 test.binghe.com。

  • 脚本并没有验证记录类型,所以同一子域名下的不同类型的记录也会认为是相同记录,比如:有两条记录分别是 test.binghe.com 的 A 记录 和 test.binghe.com 的 AAAA 记录,会被认为是两条相同的 test.binghe.com 记录.如果需要判定为不同的记录,小伙伴们可以根据上述Python脚本自行实现。

  • 可以通过判断获取记录返回的 record_id 来实现精确匹配记录。


最后,可以将以上脚本保存为文件之后,通过定时任务,来实现定期自动更新ip地址。




作者:冰_河
来源:juejin.cn/post/7385106262009004095
收起阅读 »

接口不能对外暴露怎么办?

在业务开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某一个接口不能对外暴露,只能内网服务间调用的实际需求。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实现呢? 1. 内外网接口微服务隔离 将对外暴露的接口和对内暴露的接口分别放到两个微服务上,一个服务里所有的接口均对外暴露,另一个服务的接口只能内网服...
继续阅读 »

在业务开发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某一个接口不能对外暴露,只能内网服务间调用的实际需求。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实现呢?


1. 内外网接口微服务隔离


将对外暴露的接口和对内暴露的接口分别放到两个微服务上,一个服务里所有的接口均对外暴露,另一个服务的接口只能内网服务间调用。


该方案需要额外编写一个只对内部暴露接口的微服务,将所有只能对内暴露的业务接口聚合到这个微服务里,通过这个聚合的微服务,分别去各个业务侧获取资源。


该方案,新增一个微服务做请求转发,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增大了调用耗时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


2. 网关 + redis 实现白名单机制


在 redis 里维护一套接口白名单列表,外部请求到达网关时,从 redis 获取接口白名单,在白名单内的接口放行,反之拒绝掉。


该方案的好处是,对业务代码零侵入,只需要维护好白名单列表即可;


不足之处在于,白名单的维护是一个持续性投入的工作,在很多公司,业务开发无法直接触及到 redis,只能提工单申请,增加了开发成本;


另外,每次请求进来,都需要判断白名单,增加了系统响应耗时,考虑到正常情况下外部进来的请求大部分都是在白名单内的,只有极少数恶意请求才会被白名单机制所拦截,所以该方案的性价比很低。


3. 方案三 网关 + AOP


相比于方案二对接口进行白名单判断而言,方案三是对请求来源进行判断,并将该判断下沉到业务侧。避免了网关侧的逻辑判断,从而提升系统响应速度。


我们知道,外部进来的请求一定会经过网关再被分发到具体的业务侧,内部服务间的调用是不用走外部网关的(走 k8s 的 service)。


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对所有经过网关的请求的header里添加一个字段,业务侧接口收到请求后,判断header里是否有该字段,如果有,则说明该请求来自外部,没有,则属于内部服务的调用,再根据该接口是否属于内部接口来决定是否放行该请求。


该方案将内外网访问权限的处理分布到各个业务侧进行,消除了由网关来处理的系统性瓶颈;


同时,开发者可以在业务侧直接确定接口的内外网访问权限,提升开发效率的同时,增加了代码的可读性。


当然该方案会对业务代码有一定的侵入性,不过可以通过注解的形式,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种侵入性。


图片


具体实操



下面就方案三,进行具体的代码演示。



首先在网关侧,需要对进来的请求header添加外网标识符: from=public


@Component
public class AuthFilter implements GlobalFilterOrdered {
    @Override
    public Mono < Void > filter ( ServerWebExchange exchange, GatewayFilterChain chain ) {
         return chain.filter(
         exchange.mutate().request(
         exchange.getRequest().mutate().header('id''').header('from''public').build())
         .build()
         );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Order () {
        return 0;
    }
 }

接着,编写内外网访问权限判断的AOP和注解


@Aspect
@Component
@Slf4j
public class OnlyIntranetAccessAspect {
 @Pointcut ( '@within(org.openmmlab.platform.common.annotation.OnlyIntranetAccess)' )
 public void onlyIntranetAccessOnClass () {}
 @Pointcut ( '@annotation(org.openmmlab.platform.common.annotation.OnlyIntranetAccess)' )
 public void onlyIntranetAccessOnMethed () {
 }

 @Before ( value = 'onlyIntranetAccessOnMethed() || onlyIntranetAccessOnClass()' )
 public void before () {
     HttpServletRequest hsr = (( ServletRequestAttributes ) RequestContextHolder.getRequestAttributes()) .getRequest ();
     String from = hsr.getHeader ( 'from' );
     if ( !StringUtils.isEmptyfrom ) && 'public'.equals ( from )) {
        log.error ( 'This api is only allowed invoked by intranet source' );
        throw new MMException ( ReturnEnum.C_NETWORK_INTERNET_ACCESS_NOT_ALLOWED_ERROR);
            }
     }
 }

@Target({ElementType.METHOD})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RUNTIME)
@Documented
public @interface OnlyIntranetAccess {
}

最后,在只能内网访问的接口上加上@OnlyIntranetAccess注解即可


@GetMapping ( '/role/add' )
@OnlyIntranetAccess
public String onlyIntranetAccess() {
    return '该接口只允许内部服务调用';
}



4. 网关路径匹配

在DailyMart项目中我采用的是第四种:即在网关中进行路径匹配。




该方案中我们将内网访问的接口全部以前缀/pv开头,然后在网关过滤器中根据路径找到具体校验器,如果是/pv访问的路径则直接提示禁止外部访问。







使用网关路径匹配方案不仅可以应对内网接口的问题,还可以扩展到其他校验机制上。
譬如,有的接口需要通过access_token进行校验,有的接口需要校验api_key 和 api_secret,为了应对这种不同的校验场景,只需要再实现一个校验类即可,由不同的子类实现不同的校验逻辑,扩展非常方便。

图片




作者:程序员蜗牛
来源:juejin.cn/post/7389092138900717579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