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Demo体验

Demo体验

场景Demo,开箱即用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2024年,Rust和Go学哪个更好?

Rust vs. Go,在2024年,应该选择哪一个?或者说应该选择哪种语言——GoLang还是Rust。这可能是许多程序员在选择语言时考虑的一个问题。选择理想的编程语言被视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抉择。 GoLang和Rust是当今使用的最年轻...
继续阅读 »

Rust vs. Go,在2024年,应该选择哪一个?或者说应该选择哪种语言——GoLang还是Rust。这可能是许多程序员在选择语言时考虑的一个问题。选择理想的编程语言被视为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抉择。


GoLang和Rust是当今使用的最年轻的编程语言。Go于2009年在Google推出,而在Go之后,Rust于2010年在Mozilla推出。这两种语言在当前流行的编程语言工具中有一些相似之处和差异。


通过本文,我们将讨论Rust和Go之间的基本差异和相似之处。


关于Go


Go是一门开源的计算机语言,可以更轻松地创建简单、高效和强大的软件。Go是精确、流畅和高效的。编写一个利用多核和网络机器的程序非常方便。


Go或GoLang是由Google工程师创建的,他们希望创建一种既具有C++的效率,又更容易学习、编写、阅读和安装的语言。


GoLang主要用于创建网络API和小型服务,特别是其goroutines,具有可扩展性。GoLang可以流畅地组装为机器代码,并提供舒适的垃圾回收和表示运行时的能力。


Go是一种快速、静态类型的汇编语言,给人一种解释型和动态类型语言的感觉。Goroutines的语言使开发人员能够创建完全掌控并发的应用程序,例如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同时在多个CPU核心上调度工作负载。


因此,准确地说,它非常适合并行计算环境。垃圾回收是Go的另一个特性,可以保证高效的内存管理。因此,未使用的内存可以用于新项目,而未使用的对象则从内存中“丢弃”。


关于Rust


Rust是一种静态类型的编译型编程语言,受到多种编程原型的支持。该语言最初的创建目标是优先考虑性能和安全性,其中安全性是主要目标。


Rust主要用于处理CPU密集型的活动,例如执行算法和存储大量数据。因此,需要高性能的项目通常使用Rust而不是GoLang。


理想情况下,Rust是C++的镜像。与GoLang和Java不同,Rust没有垃圾回收。相反,Rust使用借用检查器来确保内存安全。这个借用检查器强制执行数据所有权协议,以避免数据竞争。在这里,数据竞争意味着多个指针指向同一个内存位置。


Rust是一种用于长时间大型或小型团队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对于这种类型的编程,Rust提供了高度并发和极其安全的系统。


Rust现在被广泛用于Firefox浏览器的大部分部分。在2016年之后,Rust被宣称为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Rust是一种非常基础的语言,可以在短短5分钟内学会。


Rust vs. Go,优缺点


要准确决定选择Go还是Rust,最好看一下GoLang和Rust的优势和劣势。上面我们已经对它们有了简单的了解,下面是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GoLang的优点



  • 它是一种简洁和简单的编程语言。

  • 它是一种良好组合的语言。

  • 以其速度而闻名。

  • Go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且易于使用。

  • 它是可扩展的。

  • 它是跨平台的。

  • 它可以检测未使用的变量。

  • GoLang具有静态分析工具。


GoLang的缺点



  • 没有手动内存管理。

  • 因为它太容易,所以感觉很表面。

  • 由于年轻,所以库较少。

  • 其中一些函数(如指针算术)是底层的。

  • GoLang的工具有一些限制。

  • 分析GoLang中的错误可能很困难。


Rust的优点



  • 提供非凡的速度。

  • 由于编译器,提供最佳的内存安全性。

  • 零成本抽象的运行时更快。

  • 它也是跨平台的。

  • 它提供可预测的运行时行为。

  • 它提供了访问优秀模式和语法的方式。

  • 它具有特殊的所有权特性。

  • 它易于与C语言和其他语言结合使用。


Rust的缺点



  • 尽管它确实很快,但有人声称它比F#慢。

  • 它具有基于范围的内存管理,可能导致内存泄漏的无限循环。

  • 在Rust中无法使用纯函数式数据框架,因为没有垃圾回收。

  • Rust没有Python和Perl语言支持的猴子补丁水平。

  • 由于语言还很新,可能会对语法感到担忧。

  • 编译时有时会很慢,因此学习变得困难。


数据告诉我们什么?


根据一份报告,GoLang语言被认为是参与者最喜欢的语言。


我们对GoLang和Rust语言有了基本的了解,现在继续进行Rust vs. Go的比较,并清楚地认识到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Rust和Go的主要区别


GoLang和Rust之间的主要区别包括:



  • 性能

  • 并发性

  • 内存安全性

  • 开发速度

  • 开发者体验


(1) 性能


Google推出Go作为易于编码和学习的C++替代品。Go提供Goroutines,通过其中一个可以通过简单地包含Go语法来运行函数。


尽管Go具有这些有用的功能和对多核CPU的支持,但Rust占据上风,超过了Go。


因此,Go vs Rust:性能是Rust在与GoLang的比较中获得更多分数的一个特点。这些编程语言都是为了与C++和C等价而创建的。然而,在Rust vs. Go的比较中,GoLang的开发速度略高于Rust的性能。


虽然Rust在性能上优于Go,但在编译速度方面,Rust落后于Go。


然而,人们对编译时间并不太在意,所以整体上Rust在这方面是胜利者。


(2) 并发性


GoLang支持并发,在这一因素上比Rust有优势。Go的并发模型允许开发人员在不同的CPU核心上安装工作负载,使Go成为一种连贯的语言。


因此,在运行处理API请求的网站的情况下,GoLang goroutines将每个请求作为子进程运行。这个过程提高了效率,因为它将任务从所有CPU核心中卸载出来。


另一方面,Rust只有一个原生的等待或同步语法。因此,程序员更喜欢使用Go的方式来处理并发问题。


(3) 内存安全性


Rust使用编译时头文件策略来实现零成本中断的内存安全性。如果不是内存安全的程序,Rust将无法通过编译阶段。实际上,Rust的好处之一就是提供了内存安全性。


为了实现内存安全的并发,Rust使用类型安全性。Rust编译器调查你引用的每个内存地址和使用的每个变量。Rust的这个特性将通知你任何未定义行为和数据竞争。


它确保程序员不会遇到缓冲区溢出的情况。


相比之下,Go在运行时完全自动化。因此,开发人员在编写代码时不必担心内存释放。


因此,无论是GoLang还是Rust都优先考虑内存安全特性,但在性能方面,GoLang具有数据竞争的可能性。


(4) 开发速度


在某些情况下,开发速度比性能和程序速度更重要。Go语言的直接性和清晰性使其成为一种开发速度较快的语言。Go语言具有更短的编译时间和更快的运行时间。


尽管Go既提供了开发速度和简单性,但它缺少一些重要的功能。为了使语言更简单,Google删除了其他编程语言中可用的许多功能。


另一方面,Rust比Go拥有更多的功能。Rust具有更长的编译时间。


因此,如果项目的优先级是开发速度,Go比Rust要好得多。如果你不太关心开发速度和开发周期,但希望获得性能和内存安全性,那么Rust是你的最佳选择。


(5) 开发者体验


由于开发Go的主要动机是简单和易用性,大多数程序员认为它是一种“无聊的语言”或“简单的语言”。Go中的功能有限,使得学习和实现非常简单。


相反,Rust具有更高的内存安全功能,使得代码更复杂,降低了程序员的生产力。所有权的概念使得Rust语言对许多人来说不是理想的选择。


与Go相比,Rust的学习曲线要陡峭得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Python和JavaScript等语言相比,GoLang的学习曲线也较陡峭。


Rust和Go的共同特点


在Rust vs Go的比较中,这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GoLang和Rust都是许多年轻开发人员使用的现代编程语言。


GoLang和Rust都是编译语言,都是开源的,并且都是用于微服务的计算环境。


此外,如果你对C++有一些了解,那么这两个程序都非常容易理解。


交互性


Rust能够与代码进行接口交互,例如直接与C库进行通信。Rust没有提供内存安全性的认证。


交互性带来了速度。Go提供了与C语言配合使用的Go包。


何时应该使用GoLang?


Go语言可用于各种不同的项目。根据一份报告,Go的用例包括网页开发、数据库和Web编程。大多数GoLang开发人员声称,由于Go的并发性,它对Web服务有一些限制。


不仅如此,Go还被列为后端Web开发的首选语言。Go语言还为Google Cloud Platform提供支持。因此,在高性能云应用中,Go确实是性能消耗大的语言。


何时应该使用Rust?


Rust是一种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然而,仍然有一些领域比其他领域更适合使用。系统编程就是其中之一,因为Rust在高性能方面表现出色。


系统程序员基本上是在硬件侧开发的软件工程师。由于Rust处理硬件侧内存管理的复杂性,它经常用于设计操作系统或计算机应用程序。


尽管在开发者社区内对什么构成中级语言存在一些争议,但Rust被视为具有面向机器的现代语言的特点。


总结


这两种语言,GoLang和Rust,由于它们非常相近的起源时间,被认为是彼此的竞争对手。Go的发展速度比Rust快。这两种语言有很多相似之处。


GoLang和Rust之间的区别在于Go是简单的,而Rust是复杂的。然而,它们的功能和优先级在各种有意义的方面有所不同。


Go与Rust并驾齐驱。这意味着这完全取决于你拥有的项目类型,主要取决于对你的业务来说什么是最好的。


作者:程序新视界
来源:juejin.cn/post/7307648485921980470
收起阅读 »

比亚迪面试,全程八股!

比亚迪最近几年凭借着其新能源汽车的板块大火了一把,无论是名声还是股价都涨得嘎嘎猛,但是迪子招聘编程技术岗位的人员却有两个特点: 面试难度低,对学校有一定的要求。 薪资给的和面试难度一样低。 但不管怎么,迪子也算是国内知名公司了,所以今天咱们来看看,他的校招...
继续阅读 »

比亚迪最近几年凭借着其新能源汽车的板块大火了一把,无论是名声还是股价都涨得嘎嘎猛,但是迪子招聘编程技术岗位的人员却有两个特点:



  1. 面试难度低,对学校有一定的要求。

  2. 薪资给的和面试难度一样低。


但不管怎么,迪子也算是国内知名公司了,所以今天咱们来看看,他的校招 Java 技术岗的面试题都问了哪些知识点?面试题目如下:
image.png


1.int和Integer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int 和 Integer 都是 Java 中用于表示整数的数据类型,然而他们有以下 6 点不同:



  1. 数据类型不同:int 是基础数据类型,而 Integer 是包装数据类型;

  2. 默认值不同:int 的默认值是 0,而 Integer 的默认值是 null;

  3. 内存中存储的方式不同:int 在内存中直接存储的是数据值,而 Integer 实际存储的是对象引用,当 new 一个 Integer 时实际上是生成一个指针指向此对象;

  4. 实例化方式不同:Integer 必须实例化才可以使用,而 int 不需要;

  5. 变量的比较方式不同:int 可以使用 == 来对比两个变量是否相等,而 Integer 一定要使用 equals 来比较两个变量是否相等;

  6. 泛型使用不同:Integer 能用于泛型定义,而 int 类型却不行。


2.什么时候用 int 和 Integer?


参考答案:int 和 Integer 的典型使用场景如下:



  • Integer 典型使用场景:在 Spring Boot 接收参数的时候,通常会使用 Integer 而非 int,因为 Integer 的默认值是 null,而 int 的默认值是 0。如果接收参数使用 int 的话,那么前端如果忘记传递此参数,程序就会报错(提示 500 内部错误)。因为前端不传参是 null,null 不能被强转为 0,所以使用 int 就会报错。但如果使用的是 Integer 类型,则没有这个问题,程序也不会报错,所以 Spring Boot 中 Controller 接收参数时,通常会使用 Integer。

  • int 典型使用场景:int 常用于定义类的属性类型,因为属性类型,不会 int 不会被赋值为 null(编译器会报错),所以这种场景下,使用占用资源更少的 int 类型,程序的执行效率会更高。


3.HashMap 底层实现?


HashMap 在 JDK 1.7 和 JDK 1.8 的底层实现是不一样的。



  • 在 JDK 1.7 中,HashMap 使用的是数组 + 链表实现的。

  • 而 JDK 1.8 中使用的是数组 + 链表或红黑树实现的


HashMap 在 JDK 1.7 中的实现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HashMap 在 JDK 1.8 中的实现如下图所示:


4.HashMap 如何取值和存值?


参考答案:HashMap 使用 put(key,value) 方法进行存值操作,而存值操作的关键是根据 put 中的 key 的哈希值来确定存储的位置,如果存储的位置为 null,则直接存储此键值对;如果存储的位置有值,则使用链地址法来解决哈希冲突,找到新的位置进行存储。


HashMap 取值的方法是 get(key),它主要是通过 key 的哈希值,找到相应的位置,然后通过 key 进行判断,从而获取到存储的 value 信息。


5.SpringBoot 如何修改端口号?


参考答案:在 Spring Boot 中的配置文件中设置“server.port=xxx”就可以修改端口号了。


6.如何修改 Tomcat 版本号?


参考答案:在 pom.xml 中添加 tomcat-embed-core 依赖就可以修改 Spring Boot 中内置的 Tomcat 版本号了,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但需要注意的是 Spring Boot 和 Tomcat 的版本是有对应关系的,要去 maven 上查询对应的版本关系才能正确的修改内置的 Tomcat 版本号,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7.SpringBoot如何配置Redis?


参考答案:首先在 Spring Boot 中添加 Redis 的框架依赖,然后在配置文件中使用“spring.redis.xxx”来设置 Redis 的相关属性,例如以下这些:


spring:
redis:
# Redis 服务器地址
host: 127.0.0.1
# Redis 端口号
port: 6379
# Redis服务器连接密码,默认为空,若有设置按设置的来
password:
jedis:
pool:
# 连接池最大连接数,若为负数则表示没有任何限制
max-active: 8
# 连接池最大阻塞等待时间,若为负数则表示没有任何限制
max-wait: -1
# 连接池中的最大空闲连接
max-idle: 8


8.MySQL 左连接和右连接有什么区别?


参考答案:在 MySQL 中,左连接(Left Join)和右连接(Right Join)是两种用来进行联表查询的 SQL 语句,它们的区别如下:



  1. 左连接:左连接是以左边的表格(也称为左表)为基础,将左表中的所有记录和右表中匹配的记录联接起来。即使右表中没有匹配的记录,左连接仍然会返回左表中的记录。如果右表中有多条匹配记录,则会将所有匹配记录返回。左连接使用 LEFT JOIN 关键字来表示。

  2. 右连接:右连接是以右边的表格(也称为右表)为基础,将右表中的所有记录和左表中匹配的记录联接起来。即使左表中没有匹配的记录,右连接仍然会返回右表中的记录。如果左表中有多条匹配记录,则会将所有匹配记录返回。右连接使用 RIGHT JOIN 关键字来表示。


例如以下图片,左连接查询的结果如下图所示(红色部分为查询到的数据):
image.png
右连接如下图红色部分:
image.png


9.内连接没有匹配上会怎么?


参考连接:内连接使用的是 inner join 关键字来实现的,它会匹配到两张表的公共部分,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所以,如果内连接没有匹配上数据,则查询不到此数据。


小结


以上是比亚迪的面试题,但并不是说比亚迪的面试难度一定只有这么低。因为面试的难度通常是根据应聘者的技术水平决定的:如果应聘者的能力一般,那么通常面试官就会问一下简单的问题,然后早早结束面试;但如果应聘者的能力比较好,面试官通常会问的比较难,以此来探寻应聘者的技术能力边界,从而为后续的定薪、定岗来做准备,所以大家如果遇到迪子的面试也不要大意。


作者:Java中文社群
来源:juejin.cn/post/7306723594816733235
收起阅读 »

只改了五行代码接口吞吐量提升了10多倍

背景 公司的一个ToB系统,因为客户使用的也不多,没啥并发要求,就一直没有经过压测。这两天来了一个“大客户”,对并发量提出了要求:核心接口与几个重点使用场景单节点吞吐量要满足最低500/s的要求。 当时一想,500/s吞吐量还不简单。Tomcat按照100个线...
继续阅读 »

背景


公司的一个ToB系统,因为客户使用的也不多,没啥并发要求,就一直没有经过压测。这两天来了一个“大客户”,对并发量提出了要求:核心接口与几个重点使用场景单节点吞吐量要满足最低500/s的要求。


当时一想,500/s吞吐量还不简单。Tomcat按照100个线程,那就是单线程1S内处理5个请求,200ms处理一个请求即可。这个没有问题,平时接口响应时间大部分都100ms左右,还不是分分钟满足的事情。


然而压测一开,100 的并发,吞吐量居然只有 50 ...


image.png


而且再一查,100的并发,CPU使用率居然接近 80% ...




从上图可以看到几个重要的信息。


最小值: 表示我们非并发场景单次接口响应时长。还不足100ms。挺好!


最大值: 并发场景下,由于各种锁或者其他串行操作,导致部分请求等待时长增加,接口整体响应时间变长。5秒钟。有点过分了!!!


再一看百分位,大部分的请求响应时间都在4s。无语了!!!


所以 1s钟的 吞吐量 单节点只有 50 。距离 500 差了10倍。 难受!!!!


分析过程


定位“慢”原因



这里暂时先忽略 CPU 占用率高的问题



首先平均响应时间这么慢,肯定是有阻塞。先确定阻塞位置。重点检查几处:



  • 锁 (同步锁、分布式锁、数据库锁)

  • 耗时操作 (链接耗时、SQL耗时)


结合这些先配置耗时埋点。



  1. 接口响应时长统计。超过500ms打印告警日志。

  2. 接口内部远程调用耗时统计。200ms打印告警日志。

  3. Redis访问耗时。超过10ms打印告警日志。

  4. SQL执行耗时。超过100ms打印告警日志。


上述配置生效后,通过日志排查到接口存在慢SQL。具体SQL类似与这种:


<!-- 主要类似与库存扣减 每次-1 type 只有有限的几种且该表一共就几条数据(一种一条记录)-->
<!-- 压测时可以认为 type = 1 是写死的 -->
update table set field = field - 1 where type = 1 and filed > 1;

上述SQL相当于并发操作同一条数据,肯定存在锁等待。日志显示此处的等待耗时占接口总耗时 80% 以上。


二话不说先改为敬。因为是压测环境,直接先改为异步执行,确认一下效果。实际解决方案,感兴趣的可以参考另外一篇文章:大量请求同时修改数据库表一条记录时应该如何设计


PS:当时心里是这么想的: 妥了,大功告成。就是这里的问题!绝壁是这个原因!优化一下就解决了。当然,如果这么简单就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了...


优化后的效果:


image.png


嗯...


emm...


好! 这个优化还是很明显的,提升提升了近2倍。




此时已经感觉到有些不对了,慢SQL已经解决了(异步了~ 随便吧~ 你执行 10s我也不管了),虽然对吞吐量的提升没有预期的效果。但是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最大值: 已经从 5s -> 2s


百分位值: 4s -> 1s


这已经是很大的提升了。


继续定位“慢”的原因


通过第一阶段的“优化”,我们距离目标近了很多。废话不多说,继续下一步的排查。


我们继续看日志,此时日志出现类似下边这种情况:


2023-01-04 15:17:05:347 INFO **.**.**.***.50 [TID: 1s22s72s8ws9w00] **********************
2023-01-04 15:17:05:348 INFO **.**.**.***.21 [TID: 1s22s72s8ws9w00] **********************
2023-01-04 15:17:05:350 INFO **.**.**.***.47 [TID: 1s22s72s8ws9w00] **********************

2023-01-04 15:17:05:465 INFO **.**.**.***.234 [TID: 1s22s72s8ws9w00] **********************
2023-01-04 15:17:05:467 INFO **.**.**.***.123 [TID: 1s22s72s8ws9w00] **********************

2023-01-04 15:17:05:581 INFO **.**.**.***.451 [TID: 1s22s72s8ws9w00] **********************

2023-01-04 15:17:05:702 INFO **.**.**.***.72 [TID: 1s22s72s8ws9w00] **********************

前三行info日志没有问题,间隔很小。第4 ~ 第5,第6 ~ 第7,第7 ~ 第8 很明显有百毫秒的耗时。检查代码发现,这部分没有任何耗时操作。那么这段时间干什么了呢?



  1. 发生了线程切换,换其他线程执行其他任务了。(线程太多了)

  2. 日志打印太多了,压测5分钟日志量500M。(记得日志打印太多是有很大影响的)

  3. STW。(但是日志还在输出,所以前两种可能性很高,而且一般不会停顿百毫秒)


按照这三个思路做了以下操作:


首先,提升日志打印级别到DEBUG。emm... 提升不大,好像增加了10左右。


然后,拆线程 @Async 注解使用线程池,控制代码线程池数量(之前存在3个线程池,统一配置的核心线程数为100)结合业务,服务总核心线程数控制在50以内,同步增加阻塞最大大小。结果还可以,提升了50,接近200了。


最后,观察JVM的GC日志,发现YGC频次4/s,没有FGC。1分钟内GC时间不到1s,很明显不是GC问题,不过发现JVM内存太小只有512M,直接给了4G。吞吐量没啥提升,YGC频次降低为2秒1次。


唉,一顿操作猛如虎。


PS:其实中间还对数据库参数一通瞎搞,这里不多说了。




其实也不是没有收获,至少在减少服务线程数量后还是有一定收获的。另外,已经关注到了另外一个点:CPU使用率,减少了线程数量后,CPU的使用率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这里是很有问题的,当时认为CPU的使用率主要与开启的线程数量有关,之前线程多,CPU使用率较高可以理解。但是,在砍掉了一大半的线程后,依然居高不下这就很奇怪了。


此时关注的重点开始从代码“慢”方向转移到“CPU高”方向。


定位CPU使用率高的原因


CPU的使用率高,通常与线程数相关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当时对居高不下的原因考虑可能有以下两点:



  1. 有额外的线程存在。

  2. 代码有部分CPU密集操作。


然后继续一顿操作:



  1. 观察服务活跃线程数。

  2. 观察有无CPU占用率较高线程。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没有明显CPU占用较高线程。所有线程基本都在10%以内。类似于下图,不过有很多线程。


image.png


没有很高就证明大家都很正常,只是多而已...


此时没有下一步的排查思路了。当时想着,算了打印一下堆栈看看吧,看看到底干了啥~


在看的过程中发现这段日志:


"http-nio-6071-exec-9" #82 daemon prio=5 os_prio=0 tid=0x00007fea9aed1000 nid=0x62 runnable [0x00007fe934cf4000]
java.lang.Thread.State: RUNNABLE
at org.springframework.core.annotation.AnnotationUtils.getValue(AnnotationUtils.java:1058)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AbstractAspectJAdvisorFactory$AspectJAnnotation.resolveExpression(AbstractAspectJAdvisorFactory.java:216)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AbstractAspectJAdvisorFactory$AspectJAnnotation.<init>(AbstractAspectJAdvisorFactory.java:197)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AbstractAspectJAdvisorFactory.findAnnotation(AbstractAspectJAdvisorFactory.java:147)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AbstractAspectJAdvisorFactory.findAspectJAnnotationOnMethod(AbstractAspectJAdvisorFactory.java:135)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ReflectiveAspectJAdvisorFactory.getAdvice(ReflectiveAspectJAdvisorFactory.java:244)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InstantiationModelAwarePointcutAdvisorImpl.instantiateAdvice(InstantiationModelAwarePointcutAdvisorImpl.java:149)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InstantiationModelAwarePointcutAdvisorImpl.<init>(InstantiationModelAwarePointcutAdvisorImpl.java:113)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ReflectiveAspectJAdvisorFactory.getAdvisor(ReflectiveAspectJAdvisorFactory.java:213)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ReflectiveAspectJAdvisorFactory.getAdvisors(ReflectiveAspectJAdvisorFactory.java:144)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BeanFactoryAspectJAdvisorsBuilder.buildAspectJAdvisors(BeanFactoryAspectJAdvisorsBuilder.java:149)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nnotation.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findCandidateAdvisors(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java:95)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aspectj.autoproxy.AspectJAwa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shouldSkip(AspectJAwareAdvisorAutoProxyCreator.java:101)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framework.autoproxy.AbstractAutoProxyCreator.wrapIfNecessary(AbstractAutoProxyCreator.java:333)
at org.springframework.aop.framework.autoproxy.AbstractAutoProxyCreator.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AbstractAutoProxyCreator.java:291)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applyBeanPostProcessorsAfterInitialization(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java:455)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initializeBean(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java:1808)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doCreateBean(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java:620)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createBean(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java:542)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AbstractBeanFactory.doGetBean(AbstractBeanFactory.java:353)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AbstractBeanFactory.getBean(AbstractBeanFactory.java:233)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resolveNamedBean(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java:1282)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resolveNamedBean(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java:1243)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resolveBean(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java:494)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getBean(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java:349)
at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getBean(DefaultListableBeanFactory.java:342)
at cn.hutool.extra.spring.SpringUtil.getBean(SpringUtil.java:117)
......
......

上边的堆栈发现了一个点: 在执行getBean的时候,执行了createBean方法。我们都知道Spring托管的Bean都是提前实例化好放在IOC容器中的。createBean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Bean的初始化,依赖注入其他类,而且中间还有一些前后置处理器执行、代理检查等等,总之是一个耗时方法,所以都是在程序启动时去扫描,加载,完成Bean的初始化。


而我们在运行程序线程堆栈中发现了这个操作。而且通过检索发现竟然有近200处。


通过堆栈信息很快定位到执行位置:


<!--BeanUtils 是 hutool 工具类。也是从IOC容器获取Bean 等价于 @Autowired 注解 -->
RedisTool redisTool = BeanUtils.getBean(RedisMaster.class);

而RedisMaster类


@Component
@Scope("prototype")
public class RedisMaster implements IRedisTool {
// ......
}

没错就是用了多例。而且使用的地方是Redis(系统使用Jedis客户端,Jedis并非线程安全,每次使用都需要新的实例),接口对Redis的使用还是比较频繁的,一个接口得有10次左右获取Redis数据。也就是说执行10次左右的createBean逻辑 ...


叹气!!!


赶紧改代码,直接使用万能的 new 。


在看结果之前还有一点需要提一下,由于系统有大量统计耗时的操作。实现方式是通过: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long runTime = start - end;


或者Hutool提供的StopWatch:


这里感谢一下huoger 同学的评论,当时还误以为该方式能够降低性能的影响,但是实际上也只是一层封装。底层使用的是 System.nanoTime()。


StopWatch watch = new StopWatch();
watch.start();
// ......
watch.stop();
System.out.println(watch.getTotalTimeMillis());

而这种在并发量高的情况下,对性能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特别在服务器使用了一些特定时钟的情况下。这里就不多说,感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一下。





最终结果:



image.png





排查涉及的命令如下:



查询服务进程CPU情况: top –Hp pid


查询JVM GC相关参数:jstat -gc pid 2000 (对 pid [进程号] 每隔 2s 输出一次日志)


打印当前堆栈信息: jstack -l pid >> stack.log


总结


结果是好的,过程是曲折的。总的来说还是知识的欠缺,文章看起来还算顺畅,但都是事后诸葛亮,不对,应该是事后臭皮匠。基本都是边查资料边分析边操作,前后花费了4天时间,尝试了很多。



  • Mysql : Buffer Pool 、Change Buffer 、Redo Log 大小、双一配置...

  • 代码 : 异步执行,线程池参数调整,tomcat 配置,Druid连接池配置...

  • JVM : 内存大小,分配,垃圾收集器都想换...


总归一通瞎搞,能想到的都试试。


后续还需要多了解一些性能优化知识,至少要做到排查思路清晰,不瞎搞。




最后5行代码有哪些:



  1. new Redis实例:1

  2. 耗时统计:3

  3. SQL异步执行 @Async: 1(上图最终的结果是包含该部分的,时间原因未对SQL进行处理,后续会考虑Redis原子操作+定时同步数据库方式来进行,避免同时操数据库)


TODO


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原理还不清楚,需要继续深挖。



为什么createBean对性能影响这么大?



如果影响这么大,Spring为什么还要有多例?


首先非并发场景速度还是很快的。这个毋庸置疑。毕竟接口响应时间不足50ms。


所以问题一定出在,并发createBean同一对象的锁等待场景。根据堆栈日志,翻了一下Spring源码,果然发现这里出现了同步锁。相信锁肯定不止一处。


image.png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support.AbstractAutowireCapableBeanFactory#doCreateBean


image.png



System.currentTimeMillis并发度多少才会对性能产生影响,影响有多大?



很多公司(包括大厂)在业务代码中,还是会频繁的使用System.currentTimeMillis获取时间戳。比如:时间字段赋值场景。所以,性能影响肯定会有,但是影响的门槛是不是很高。



继续学习性能优化知识




  • 吞吐量与什么有关?


首先,接口响应时长。直接影响因素还是接口响应时长,响应时间越短,吞吐量越高。一个接口响应时间100ms,那么1s就能处理10次。


其次,线程数。现在都是多线程环境,如果同时10个线程处理请求,那么吞吐量又能增加10倍。当然由于CPU资源有限,所以线程数也会受限。理论上,在 CPU 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场景,调大tomcat线程数,以及并发数,能够有效的提升吞吐量。


最后,高性能代码。无论接口响应时长,还是 CPU 资源利用率,都依赖于我们的代码,要做高性能的方案设计,以及高性能的代码实现,任重而道远。



  • CPU使用率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CPU使用率的高低,本质还是由线程数,以及CPU使用时间决定的。


假如一台10核的机器,运行一个单线程的应用程序。正常这个单线程的应用程序会交给一个CPU核心去运行,此时占用率就是10%。而现在应用程序都是多线程的,因此一个应用程序可能需要全部的CPU核心来执行,此时就会达到100%。


此外,以单线程应用程序为例,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还涉及到访问Redis/Mysql、RPC请求等一些阻塞等待操作,那么CPU就不是时刻在工作的。所以阻塞等待的时间越长,CPU利用率也会越低。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了充分的利用CPU资源,多线程也就应运而生(一个线程虽然阻塞了,但是CPU别闲着,赶紧去运行其他的线程)。



  • 一个服务线程数在多少比较合适(算上Tomcat,最终的线程数量是226),执行过程中发现即使tomcat线程数量是100,活跃线程数也很少超过50,整个压测过程基本维持在20左右。


作者:FishBones
来源:juejin.cn/post/7185479136599769125
收起阅读 »

写了个数据查询为空的 Bug,你会怎么办?

大家在开发时,遇到的一个典型的 Bug 就是:为什么数据查询为空? 对应的现象就是:前端展示不出数据、或者后端查询到的数据列表为空。 遇到此类问题,其实是有经典的解决套路的,下面鱼皮给大家分享如何高效解决这个问题。 只需 4 个步骤: 解决步骤 1、定位问题...
继续阅读 »

大家在开发时,遇到的一个典型的 Bug 就是:为什么数据查询为空?


对应的现象就是:前端展示不出数据、或者后端查询到的数据列表为空。



遇到此类问题,其实是有经典的解决套路的,下面鱼皮给大家分享如何高效解决这个问题。


只需 4 个步骤:


解决步骤


1、定位问题边界


首先要定位数据查询为空的错误边界。说简单一点,就是要确认是前端还是后端的锅。


要先从请求的源头排查,也就是前端浏览器,毕竟前端和后端是通过接口(请求)交互的。


在浏览器中按 F12 打开浏览器控制台,进入网络标签,然后刷新页面或重新触发请求,就能看到请求的信息了。


选中请求并点击预览,就能看到后端返回结果,有没有返回数据一看便知。




如果发现后端正常返回了数据,那就是前端的问题,查看自己的页面代码来排查为什么数据没在前端显示,比如是不是取错了数据的结构?可以多用 debugger 或 console.log 等方式输出信息,便于调试。


星球同学可以免费阅读前端嘉宾神光的《前端调试通关秘籍》:t.zsxq.com/13Rh4xxNK


如果发现后端未返回数据,那么前端需要先确认下自己传递的参数是否正确。


比如下面的例子,分页参数传的太大了,导致查不到数据:



如果发现请求参数传递的没有问题,那么就需要后端同学帮忙解决了。


通过这种方式,直接就定位清楚了问题的边界,高效~


2、后端验证请求


接下来的排查就是在后端处理了,首先开启 Debug 模式,从接受请求参数开始逐行分析。


比如先查看请求参数对象,确认前端有没有按照要求传递请求参数:



毕竟谁能保证我们的同事(或者我们自己)不是小迷糊呢?即使前端说自己请求是正确的,但也必须要优先验证,而不是一上来就去分析数据库和后端程序逻辑的问题。


验证请求参数对象没问题后,接着逐行 Debug,直到要执行数据库查询。


3、后端验证数据库查询


无论是从 MySQL、MongoDB、Redis,还是文件中查询数据,为了理解方便,我们暂且统称为数据库。


上一步中,我们已经 Debug 到了数据库查询,需要重点关注 2 个点:


1)查看封装的请求参数是否正确


对于 MyBatis Plus 框架来说,就是查看 QueryWrapper 内的属性是否正确填充了查询条件



2)查看数据库的返回结果是否有值


比如 MyBatis Plus 的分页查询中,如果 records 属性的 size 大于 0,表示数据库返回了数据,那么就不用再排查数据库查询的问题了;而如果 size = 0,就要分析为什么从数据库中查询的数据为空。



这一步尤为关键,我们需要获取到实际发送给数据库查询的 SQL 语句。如果你使用的是 MyBatis Plus 框架,可以直接在 application.yml 配置文件中开启 SQL 语句日志打印,参考配置如下:


mybatis-plus:
  configuration:
    log-impl: org.apache.ibatis.logging.stdout.StdOutImpl

然后执行查询,就能看到完整的 SQL 语句了:



把这个 SQL 语句复制到数据库控制台执行,验证下数据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数据库直接执行语句都查不出数据,那就确认是查询条件错误了还是数据库本身就缺失数据。


4、后端验证数据处理逻辑


如果数据库查询出了结果,但最终响应给前端的数据为空,那么就需要在数据库查询语句后继续逐行 Debug,验证是否有过滤数据的逻辑。


比较典型的错误场景是查询出的结果设置到了错误的字段中、或者由于权限问题被过滤和脱敏掉了。


最后


以后再遇到数据查询为空的情况,按照以上步骤排查问题即可。排查所有 Bug 的核心流程都是一样的,先搜集信息、再定位问题、最后再分析解决。


作者:程序员鱼皮
来源:juejin.cn/post/7306337248623132699
收起阅读 »

服务器:重来一世,这一世我要踏至巅峰!

前言 故事发生在上个星期一下午,秋风伴随着暖阳,映照出我在机房电脑上键盘敲击的身影。突然,伴随着一行指令运行mv /* ~/home/blog-end/,我发出土拨鼠尖叫——啊啊啊啊啊!!!!我服务器,窝滴服务器哟,哎哟,你干嘛,窝滴服务器哟!!! 就这样,我...
继续阅读 »

前言


故事发生在上个星期一下午,秋风伴随着暖阳,映照出我在机房电脑上键盘敲击的身影。突然,伴随着一行指令运行mv /* ~/home/blog-end/,我发出土拨鼠尖叫——啊啊啊啊啊!!!!我服务器,窝滴服务器哟,哎哟,你干嘛,窝滴服务器哟!!!


就这样,我把所有/目录下的文件给迁移了,/usr/bin/...所有文件都迁移了,还被我关了服务器窗口,后面重启也连不上了,我又是一声土拨鼠尖叫——啊啊啊啊啊啊!!!!如今只剩下一个方法了,那便是转世重修重新初始化系统......


重活一世,我要踏至巅峰


我,是上一代服务器的转世,重活一世,这一世我便要踏上那巅峰看一看,接下来便随着我一起打怪升级,踏上那巅峰吧......


搭建环境


在初始化系统的时候我选择的是诸天万界的高级系统ubuntu_22_04_x64,要部署的是我的博客项目,前端是nginx启动,后端是pm2启动,需要准备的环境有:nvm、node、mysql、git


1. 更新资源包,确保你的系统已经获取了最新的软件包信息


sudo apt update

2. 安装mysql


// 安装的时候一路`enter`就可以了
sudo apt install mysql-server

// 安装完后启动mysql服务
sudo systemctl start mysql

// 设置开机自启动
sudo systemctl enable mysql

// 检测数据库是否正在运行
sudo systemctl status mysql

// 运行以下指令登录数据库,第一次输入的密码会作为你数据库的密码
mysql -u root -p

// 如果输入密码报以下错误那就直接回车就能进入
ERROR 1045 (28000): Access denied for user 'root'@'localhost' (using password: YES)

// 进入之后记得修改密码,这里的new_password修改为自己的密码
ALTER USER 'root'@'localhost' IDENTIFIED BY 'new_password';

//在这里我会创建一个子用户,使用子用户进行链接数据库操作,而不是直接root用户直接操作数据库
// 这里的dms换成用户名,PASSword123换成密码
create user 'dms'@'%' identified by 'PASSword123!'; // 创建子用户
grant all privileges on *.* to 'dms'@'%'with grant option; // 授权
flush privileges; // 生效用户



配置数据库运行远程链接


cd /etc/mysql/mysql.conf.d


vim mysqld.cnf //进入mysql配置文件修改 bind-address为0.0.0.0,如果是子用户的话需要在前面加上sudo提权



cfcec072591444fac34759c185c0d71.png


3. 安装nvm管理node版本


sudo apt install https://raw.githubusercontent.com/creationix/nvm/v0.34.0/install.sh | bash

nvm --version // 查看是否正确输出

// 安装node版本
nvm install 19.1.0

// 查看是否正确输出
node --version
npm --version

4. 安装git并配置github


sudo apt install git

git --version // 查看输出版本

配置shh(这里我是直接一路Enter的)注意:这里要一定要使用以下指令生成ssh,后面有大用



①输入 ssh-keygen -m PEM -t rsa -b 4096,按enter;


②此后初次出现到②,出现的是保存密钥的路径,建议默认,按Enter;


③此时出现③,出现的提示是设置密码,千万不要设置!!!按Enter;


④此时出现④,出现的提示是再次输入密码,不要有任何输入,继续按Enter;



生成之后默认是在在服务器根目录下的.shh目录,这里直接运行以下指令


cd ~
cd .ssh
vim id_rsa.pub

进入id_rsa.pub文件复制公钥,到github的setting


66a36c9f2652d2f5a19a111b2064757.png
然后找到SSH and GPG keys去New SSH key,将公钥作为值保存就可以了
eb743773baf16231fe6d4a18ce3fbc7.jpg


5. 安装nginx并配置nginx.conf


sudo apt install nginx

// 安装完后启动nginx服务
sudo systemctl start nginx

// 设置开机自启动
sudo systemctl enable nginx

关于配置nginx,我一般每个nginx项目都会在conf.d目录单独写一个配置文件,方便后期更改,以下是我的个人博客的nginx配置,注意:conf.d里的配置文件后缀名必须是.conf才会生效


46d787353dfa50ecf76b09dfa1850d2.png



listen是监听的端口;
server name是服务器公网ip,也可以写域名;
root是前端项目所在地址;
index表示的是访问的index.html文件;
ry—_files这里是因为我vue项目打包用的history模式做的处理,hash模式可以忽略;



6. pm2的安装以及配置


npm install -g pm2

// 由于我项目使用了ts,并且没有去打包,所以我pm2也要安装ts-node
pm2 install ts-node

// 进入到后端项目的目录
cd /home/blog-end

// 初始化pm2文件
pm2 init // 运行之后会生成ecosystem.config.js配置文件

以下是我对pm2文件的配置,由于我是用了ts,所以我需要用到ts-node解释器,使用JavaScript的可以忽视interpreter属性


52360295a4677c6ac729236f5bd26a3.png


之后pm2 start econsystem.config.js运行配置文件就可以了


自动化部署


我自动化部署使用的技术是github actions,因为它简单容易上手,都是use轮子就完事了。下面跟我一起来做自动化部署


在开始自动化部署之前,我们还有一件大事要做,还记得之前生成ssh链接的时候说必须使用ssh-keygen -m PEM -t rsa -b 4096指令吗?现在就到了它表演的时候了,我们要用它配置ssh远程链接



先把.ssh目录下的id_rsa密钥复制到authorized_keys里,这一步就是配置远程ssh链接


然后配置sshd_config允许远程ssh链接,vim /etc/ssh/sshd_config,找到PermitRootLogin修改值为yes



b2018ae9ee0e125aa29f1a8d605f228.png


前端



进入自己的github项目地址,点击Actions去新建workflow,配置yml文件



9d0da5fcbaa38afac46d4876c15aac5.png



进入项目的setting里的Actions secrets and variables,创建secret



408b83ff0206b2973bbd7275ad7de80.png


后端



同样也是创建一个新的workflow,但服务端这里需要额外写一个脚本生成.env配置文件,因为服务端不可能把.env配置文件暴露到github的,那样特别不安全



script脚本


721c2b14136ed2436e8121c5b1c4b4c.png


yml配置文件


2e26f361e179354d35a163fbc593796.png


PS: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文章还可以的话可以点个赞支持一下!!!


作者:辰眸
来源:juejin.cn/post/7299357353543368716
收起阅读 »

Rabbitmq消息大量堆积,我慌了!

背景 记得有次公司搞促销活动,流量增加,但是系统一直很平稳(我们开发的系统真牛),大家很开心的去聚餐,谈笑风声,气氛融洽,突然电话响起.... 运维:小李,你们系统使用的rabbitmq的消息大量堆积,导致服务器cpu飙升,赶紧回来看看,服务器要顶不住了 小...
继续阅读 »

背景


记得有次公司搞促销活动,流量增加,但是系统一直很平稳(我们开发的系统真牛),大家很开心的去聚餐,谈笑风声,气氛融洽,突然电话响起....



运维:小李,你们系统使用的rabbitmq的消息大量堆积,导致服务器cpu飙升,赶紧回来看看,服务器要顶不住了


小李:好的



系统架构描述


image.png


我们使用rabbitmq主要是为了系统解耦、异步提高系统的性能


前端售卖系统,生成订单后,推送订单消息到rabbitmq,订单履约系统作为消费者,消费订单消息落库,做后续操作


排查以及解决


方案一 增加消费者


第一我们想到的原因,流量激增,生成的订单速度远远大于消费者消费消息的速度,目前我们只部署了三个节点,那我们是否增加消费者,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消费者消费消息的速度远远大于生成者生成消息的速度,那消息就不存在堆积的问题,自然服务器压力也就下来了


通知运维,再部署三个点,也是就增加三个消费者,由原来的三个消费者变为6个消费者,信心满满的部署完成后,等待一段时间,不出意外还是出了意外,消息还是在持续堆积,没有任何改善,我心里那个急啊,为什么增加了消费者?一点改善没有呢


方案二 优化消费者的处理逻辑


持续分析,是不是消费者的逻辑有问题,处理速度还是慢?在消费逻辑分析中,发现在处理订单消息的逻辑里,调用了库存系统的一个接口,有可能是这个接口响应慢,导致消费的速度慢,跟不上生产消息的速度。


查看库存系统的运行情况,发现系统压力非常大,接口请求存在大量超时的情况,系统也在崩溃的边缘,因为我们上面的解决方案,增加了三个节点,间接的增大了并发。告知负责库存系统的同学,进行处理排查解决,但一时解决不了,如果持续这样,整体链路有可能全部崩掉,这怎么办呢?


消费者逻辑优化,屏蔽掉调用库存的接口,直接处理消息,但这种我们的逻辑是不完成,虽然能减少服务器的压力,后续处理起来也非常的麻烦,这种方式不可取


方案三 清空堆积的消息


为了减少消息的堆积,减轻服务器的压力,我们是否可以把mq里面的消息拿出来,先存储,等服务恢复后,再把存储的消息推送到mq,再处理呢?



  • 新建消费者,消费rabbitmq的消息,不做任何业务逻辑处理,直接快速消费消息,把消息存在一张表里,这样就没消息的堆积,服务器压力自然就下来了。


image.png
这方案上线后,过了一段时间观察,消息不再堆积,服务器的负载也下来了,我内心也不再慌了,那存储的那些消息,还处理吗?当然处理,怎么处理呢?



  • 后续等库存服务问题解决后,停掉新的消费者,新建一个生产者,再把表里的订单数据推送到rabbitmq,进行业务逻辑的处理


image.png


至此,问题就完美的解决了,悬着的心也放下了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整个链路服务一直都是很稳定的,因为流量的激增,库存服务的服务能力跟不上,导致整个链路出了问题,如果平台要搞促销这种活动,我们还是要提前评估下系统的性能,对整个链路做一次压测,找出瓶颈,该优化的要优化,资源不足的加资源


消息堆积为什么会导致cpu飙升呢?


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我很好奇,消息堆积为什么会导致cpu飙升呢?


RabbitMQ 是一种消息中间件,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递消息。当消息堆积过多时,可能会导致 CPU 飙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消息过多导致消息队列堆积:当消息的产生速度大于消费者的处理速度时,消息会积累在消息队列中。如果消息堆积过多,RabbitMQ 需要不断地进行消息的存储、检索和传递操作,这会导致 CPU 使用率升高。

  2. 消费者无法及时处理消息:消费者处理消息的速度不足以追赶消息的产生速度,导致消息不断积累在队列中。这可能是由于消费者出现瓶颈,无法处理足够多的消息,或者消费者的处理逻辑复杂,导致消费过程耗费过多的 CPU 资源。

  3. 消息重试导致额外的 CPU 开销:当消息处理失败时,消费者可能会进行消息的重试操作,尝试再次处理消息。如果重试频率较高,会导致消息在队列中频繁流转、被重复消费,这会增加额外的 CPU 开销。

  4. 过多的连接以及网络IO:当消息堆积过多时,可能会引发大量的连接请求和网络数据传输。这会增加网络 IO 的负载,并占用 CPU 资源。


通用的解决方案



  • 增加消费者:通过增加消费者的数量来提升消息的处理能力。增加消费者可以分担消息消费的负载,缓解消息队列的堆积问题。

  • 优化消费者的处理逻辑:检查消费者的代码是否存在性能瓶颈或是复杂的处理逻辑。可以通过优化算法、减少消费过程的计算量或是提高代码的效率来减少消费者的 CPU 开销。

  • 避免频繁的消息重试:当消息无法处理时,可以根据错误类型进行不同的处理方式,如将无法处理的消息转移到死信队列中或进行日志记录。避免频繁地对同一消息进行重试,以减少额外的 CPU 开销。

  • 调整 RabbitMQ 配置:可以调整 RabbitMQ 的参数来适应系统的需求,如增加内存、调整消息堆积的阈值和策略,调整网络连接等配置。

  • 扩展硬件资源:如果以上措施无法解决问题,可能需要考虑增加 RabbitMQ 的集群节点或者扩容服务器的硬件资源,以提升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试和优化,以解决消息堆积导致 CPU 飙升的问题,不能照葫芦画瓢,像我第一次直接增加消费者,差点把这个链路都干挂了



写作不易,刚好你看到,刚好对你有帮助,麻烦点点赞,有问题的留言讨论。



作者:柯柏技术笔记
来源:juejin.cn/post/7306442629318377535
收起阅读 »

很容易中招的一种索引失效场景,一定要小心

快过年,我的线上发布出现故障 “五哥,你在上线吗?”,旁边有一个声音传来。 “啊,怎么了?”。真是要命,在上线发布时候,我最讨厌别人叫我的名字 。我慌忙站起来,看向身后,原来是 建哥在问我。我慌忙的问,怎么回事。 “DBA 刚才在群里说,Task数据库 cpu...
继续阅读 »

快过年,我的线上发布出现故障


“五哥,你在上线吗?”,旁边有一个声音传来。


“啊,怎么了?”。真是要命,在上线发布时候,我最讨厌别人叫我的名字 。我慌忙站起来,看向身后,原来是 建哥在问我。我慌忙的问,怎么回事。


“DBA 刚才在群里说,Task数据库 cpu 负载增加!有大量慢查询”,建哥来我身边,跟我说。


慢慢的,我身边聚集着越来越多的人


image.png


“你在上线Task服务吗?改动什么内容了,看看要不要立即回滚?”旁边传来声音。此时,我的心开始怦怦乱跳,手心发痒,紧张不已。


我检查着线上机器的日志,试图证明报警的原因不是出在我这里。


我对着电脑,微微颤抖地回答大家:“我只是升级了基础架构的Jar包,其他内容没有改动啊。”此时我已分不清是谁在跟我说话,只能对着电脑作答……


这时DBA在群里发送了一条SQL,他说这条SQL导致了大量的慢查询。


我突然记起来了,我转过头问林哥:“林哥,你上线了什么内容?”这次林哥有代码的变更,跟我一起上线。我觉得可能是他那边有问题。


果然,林哥看着代码发呆。他嘟囔道:“我添加了索引啊,怎么会有慢查询呢?”原来慢查询的SQL是林哥刚刚添加的,这一刻我心里的石头放下了,问题并不在我,我轻松了许多。


“那我先回滚吧”,幸好我们刚发布了一半,现在回滚还来得及,我尝试回滚机器。此刻我的紧张情绪稍稍平静下来,手也不再发抖。


既然不是我的问题,我可以以吃瓜的心态,暗中观察事态的发展。我心想:真是吓死我了,幸好不是我的错。


然而我也有一些小抱怨:为什么非要和我一起搭车上线,出了事故,还得把我拖进来。


故障发生前的半小时


2年前除夕前的一周,我正准备着过年前的最后一次线上发布,这时候我刚入职两个月,自然而然会被分配一些简单的小活。这次上线的内容是将基础架构的Jar包升级到新版本。一般情况下,这种配套升级工作不会出问题,只需要按部就班上线就行。


“五哥,你是要上线 Task服务吗?”,工位旁的林哥问我,当时我正做着上线前的准备工作。


“对啊,马上要发布,怎么了?”,我转身回复他。


“我这有一个代码变更,跟你搭车一起上线吧,改动内容不太多。已经测试验证过了”,林哥说着,把代码变更内容发给我,简单和我说了下代码变更的内容。我看着改动内容确实不太多,新增了一个SQL查询,于是便答应下来。我重新打包,准备发布上线。


半小时以后,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情景。新增加的SQL 导致大量慢查询,数据库险些被打挂。


为什么加了索引,还会出现慢查询呢?


”加了索引,为什么还有慢查询?“,这是大家共同的疑问。


事后分析故障的原因,通过 mysql explain 命令,查看该SQL 确实没有命中索引,从而导致慢查询。


这个SQL 大概长这个样子!我去掉了业务相关的部分。


select * from order_discount_detail where orderId = 1123;


order_discount_detailorderId 这一列上确实加了索引,不应该出现慢查询,乍一看,没有什么问题。我本能的想到了索引失效的几种场景。难道是类型不匹配,导致索引失效?


果不其然, orderId 在数据库中的类型 是 varchar 类型,而传参是按照 long 类型传的。


复习一下: 类型转换导致索引失效


类型转换导致索引失效,是很容易犯的错误


因为在某些特殊场景下要对接外部订单,存在订单Id为字符串的情况,所以 orderId被设计成 varchar 字符串类型。然而出问题的场景比较明确,订单id 就是long类型,不可能是字符串类型。


所以林哥,他在使用Mybatis 时,直接使用 long 类型的 orderId字段传参,并且没有意识到两者数据类型不对。


因为测试环境数据量比较小,即使没有命中索引,也不会有很严重的慢查询,并且测试环境请求量比较低,该慢查询SQL 执行次数较少,所以对数据库压力不大,测试阶段一直没有发现性能问题。


直到代码发布到线上环境————数据量和访问量都非常高的环境,差点把数据库打挂。


mybatis 能避免 “类型转换导致索引失效” 的问题吗?


mybatis能自动识别数据库和Java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吗?如果发现java类型和数据库类型不一致,自动把java 类型转换为数据库类型,就能避免索引失效的情况!


答案是不能。我没找到 mybatis 有这个能力。


mybatis 使用 #{} 占位符,会自动根据 参数的 Java 类型填充到 SQL中,同时可以避免SQL注入问题。


例如刚才的SQL 在 mybatis中这样写。


select * from order_discount_detail where orderId = #{orderId};


orderId 是 String 类型,SQL就变为


select * from order_discount_detail where orderId = ‘1123’;


mybatis 完全根据 传参的java类型,构建SQL,所以不要认为 mybatis帮你处理好java和数据库的类型差异问题,你需要自己关注这个问题!


再次提醒,"类型转换导致索引失效"的问题,非常容易踩坑。并且很难在测试环境发现性能问题,等到线上再发现问题就晚了,大家一定要小心!小心!


险些背锅


可能有朋友疑问,为什么发布一半时出现慢查询,单机发布阶段不能发现这个问题吗?


之所以没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 新增SQL在 Kafka消费逻辑中,由于单机发布机器启动时没有争抢到 kafka 分片,所以没有走到新代码逻辑。


此外也没有遵循降级上线的代码规范,如果上线默认是降级状态,上线过程中就不会有问题。放量阶段可以通过降级开关快速止损,避免回滚机器过程缓慢而导致的长时间故障。


不是我的问题,为什么我也背了锅


因为我在发布阶段没有遵循规范,按照规定的流程应该在单机发布完成后进行引流压测。引流压测是指修改机器的Rpc权重,将Rpc请求集中到新发布的单机上,这样就能提前发现线上问题。


然而由于我偷懒,跳过了单机引流压测。由于发布的第一台机器没有抢占到Kafka分片,因此无法执行新代码逻辑。即使进行了单机引流压测,也无法提前发现故障。虽然如此,但我确实没有遵循发布规范,错在我。


如果上线时没有出现故障,这种不规范的上线流程可能不会受到责备。但如果出现问题,那只能怪我倒霉。在复盘过程中,我的领导抓住了这件事,给予了重点批评。作为刚入职的新人,被指责确实让我感到不舒服。


快要过年了,就因为搭车上线,自己也要承担别人犯错的后果,让我很难受。但是自己确实也有错,当时我的心情复杂而沉重。


两年前的事了,说出来让大家吃个瓜,乐呵一下。如果这瓜还行,东东发财的小手点个赞


作者:五阳神功
来源:juejin.cn/post/7305572311812636683
收起阅读 »

货拉拉App录制回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徐卓毅Joe,来自货拉拉/技术中心/质量保障部,专注于移动测试效能方向。 一、背景与目标 近些年货拉拉的业务持续高速发展,为了满足业务更短周期、更高质量交付的诉求,从今年开始我们的移动App的迭代交付模型也从双周演化为单周。因此,在一周一版的紧张节...
继续阅读 »

作者简介:徐卓毅Joe,来自货拉拉/技术中心/质量保障部,专注于移动测试效能方向。



一、背景与目标


近些年货拉拉的业务持续高速发展,为了满足业务更短周期、更高质量交付的诉求,从今年开始我们的移动App的迭代交付模型也从双周演化为单周。因此,在一周一版的紧张节奏下,随之而来的对测试质量保障的挑战也日益增加,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降低移动App每周版本回归测试的人力投入。


早期我们尝试过基于Appium框架编写UI自动化测试脚本,并且为了降低编写难度,我们也基于Appium框架进行了二次开发,但实践起来依然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




  1. 上手和维护成本高



    • 需要掌握一定基础知识才能编写脚本和排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脚本编写+调试耗时长,涉及的元素定位+操作较多,调试要等待脚本执行回放才能看到结果;

    • 排查成本高,由于UI自动化测试的稳定性低,需投入排查的脚本较多,耗时长;

    • 维护成本高,每个迭代的需求改动都可能导致页面元素或链路调整,需不定期维护;




  2. 测试脚本稳定性低



    • 容易受多种因素(服务端环境、手机环境等)影响,这也造成了问题排查和溯源困难;

    • 脚本本身的稳定性低,模拟手工操作的方式,但实际操作点击没有那么智能;

      • 脚本识别元素在不同分辨率、不同系统版本上,识别的速度及准确度不同;

      • 不同设备在某些操作上表现,例如缩放(缩放多少)、滑动(滑动多少)有区别;

      • 由于功能复杂性、不同玩法的打断(如广告、弹窗、ab实验等);






所以,在App UI自动化测试上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后,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踩坑经验。但这些经验也让我们更加明白,如果要大规模推行App UI自动化测试,必须要提高自动化ROI,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成本收益得不偿失。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低成本、高可用的App UI自动化测试平台。它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 更低的技术门槛:上手简单,无需环境配置;

  2. 更快的编写速度:无需查找控件,手机上操作后就能生成一条可执行的测试脚本;

  3. 更小的维护成本: 支持图像识别,减少由于控件改动导致的问题;

  4. 更高的稳定性: 回放识别通过率高,降低环境、弹窗的影响;

  5. 更好的平台功能: 支持脚本管理、设备调度、测试报告等能力,提升执行效率,降低排查成本;


二、行业方案


image.png


考虑到自动化ROI,我们基本确定要使用基于录制回放方式的自动化方案,所以我们也调研了美团、爱奇艺、字节、网易这几个公司的测试工具平台的实现方案:



  1. 网易Airtest是唯一对外发布的工具,但免费版本是IDE编写的,如果是小团队使用该IDE录制UI脚本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但对于多团队协同,以及大规模UI自动化的实施的需求来说,其脚本管理、设备调度、实时报告等平台化功能的支持还不满足。

  2. 美团AlphaTest上使用的是App集成SDK的方式,可以通过底层Hook能力采集到操作数据、网络数据等更为详尽的内容,也提供了API支持业务方自定义实现,如果采用这种方案,移动研发团队的配合是很重要的。

  3. 爱奇艺的方案是在云真机的基础上,使用云IDE的方式进行录制,重点集成了脚本管理、设备调度、实时报告等平台化功能,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免去开发SDK的投入,可以做成通用能力服务于各业务App。

  4. 字节SmartEye也是采用集成SDK的方式,其工具本身更聚焦精准测试的能力建设,而精准测试当前货拉拉也在深入实践中,后续有机会我们再详细介绍。


综上分析,如果要继续推行App UI自动化测试,我们也需要自研测试平台,最好是能结合货拉拉现有的业务形态和能力优势,用最低的自研方案成本,快速搭建起适合我们的App录制回放测试平台,这样就能更快推动实践,降低业务测试当前面临的稳定性保障的压力。


三、能力建设


image.png


货拉拉现有的能力优势主要有:



  1. 货拉拉的云真机建设上已有成熟的经验(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见文章《货拉拉云真机平台的演进与实践》);

  2. 货拉拉在移动App质效上已有深入实践,其移动云测平台已沉淀了多维度的自动化测试服务(如性能、兼容性、稳定性、健壮性、遍历、埋点等),具备比较成熟的平台能力。


因此,结合多方因素,最终我们选择了基于云真机开展App UI录制回放的方案,在借鉴其他公司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App UI自动化测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打造了货拉拉App云录制回放测试平台。


下面我们会按录制能力、回放能力、平台能力三大部分进行介绍。


3.1 录制能力


录制流程从云真机的操作事件开始,根据里面的截图和操作坐标解析操作的控件,最终将操作转化为脚本里的单个步骤。并且支持Android和iOS双端,操作数据上报都是用旁路上报的方式,不会阻塞在手机上的操作。


image.png
下面是我们当前基于云真机录制的效果:



  在录制的过程中,其目标主要有:



  1. 取到当前操作的类型 点击、长按、输入、滑动等;

  2. 取到操作的目标控件 按钮、标签栏、文本框等;


3.1.1 云真机旁路上报&事件解析


  首先要能感知到用户在手机上做了什么操作,当我们在页面上使用云真机时,云真机后台可以监控到最原始的屏幕数据,不同操作的数据流如下:


// 点击
d 0 10 10 50
c
u 0
c
// 长按
d 0 10 10 50
c
<wait in your own code>
u 0
c
// 滑动
d 0 0 0 50
c
<wait in your own code> //需要拖拽加上等待时间
m 0 20 0 50
c
m 0 40 0 50
c
m 0 60 0 50
c
m 0 80 0 50
c
m 0 100 0 50
c
u 0
c

  根据协议我们可以判断每次操作的类型以及坐标,但仅依赖坐标的录制并不灵活,也不能实现例如断言一类的操作,所以拿到控件信息也非常关键。


  一般UI自动化中会dump出控件树,通过控件ID或层级关系定位控件。而dump控件树是一个颇为耗时的动作,普通布局的页面也需要2S左右。



  如果在录制中同时dump控件树,那我们每点击都要等待进度条转完,显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体验。而可以和操作坐标一起拿到的还有手机画面的视频流,虽然单纯的截图没有控件信息,但假如截图可以像控件树一样拆分出独立的控件区域,我们就可以结合操作坐标匹配对应控件。


3.1.2 控件/文本检测


  控件区域检测正是深度学习中的目标检测能解决的问题。


  这里我们先简单看一下深度学习的原理以及在目标检测过程中做了什么。


  深度学习原理



深度学习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神经网络的结构。像人脑中的神经元一样,神经网络中的节点会对输入数据进行处理,然后将结果传递到下一个层级。这种逐层传递和处理数据的方式使得深度学习能够自动学习数据的复杂结构和模式。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网络逐层提取输入的特征,总结成更抽象的特征,将学习到的知识作为权重保存到网络中。


image.pngimage.png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使用深度学习来学习识别猫的图片,那么神经网络可能会在第一层学习识别图片中的颜色或边缘,第二层可能会识别出特定的形状或模式,第三层可能会识别出猫的某些特征,如猫的眼睛或耳朵,最后,网络会综合所有的特征来确定这张图片是否是猫。


  目标检测任务


  目标检测是深度学习中的常见任务,任务的目标是在图像中识别并定位特定物体。


  在我们的应用场景中,任务的目标自然是UI控件:



  1. 识别出按钮、文本框等控件,可以归类为图标、图片和文本;

  2. 圈定控件的边界范围;


这里我们选用知名的YOLOX目标检测框架,社区里也开放许多了以UI为目标的预训练模型和数据集,因为除了自动化测试外,还有通过UI设计稿生成前端代码等应用场景。


roboflow公开数据集


  下图是使用公开数据集直接推理得到的控件区域,可以看出召回率不高。这是因为公开数据集中国外APP标注数据更多,且APP的UI风格不相似。


示例一示例二

预训练和微调模型


  而最终推理效果依赖数据集质量,这需要我们微调模型。由于目标数据集相似,所以我们只需要在预训练模型基础时,冻结骨干网络,重置最后输出层权重,喂入货拉拉风格的UI数据继续训练,可以得到更适用的模型。


model = dict (backbone=dict (frozen_stages=1 # 表示第一层 stage 以及它之前的所有 stage 中的参数都会被冻结 )) 


通过目标检测任务,我们可以拿到图标类的控件,控件的截图可以作为标识存储。当然,文本类的控件还是转化成文本存储更理想。针对文本的目标检测任务不仅精准度更高,还能提供目标文本的识别结果。我们单独用PaddleOCR再做了一次文本检测识别。


3.1.3 脚本生成


  所有操作最终都会转化为脚本储存,我们自定义了一种脚本格式用来封装不同的UI操作。


  以一次点击为例,操作类型用Click()表示;如果是点击图标类控件,会将图标的截图保存(以及录制时的屏幕相对坐标,用于辅助回放定位),而点击文案则是记录文本。



  操作消抖: 点击、长按和滑动之间通过设置固定的时长消除实际操作时的抖动,我们取系统中的交互动效时长,一般是200~300ms。


  文本输入: 用户实际操作输入文本时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进入页面时自动聚焦编辑框,另一种是用户主动激活编辑,都会拉起虚拟键盘。我们在回放时也需要在拉起键盘的情况下输入,才能真实还原键盘事件对页面的影响。


am broadcast -a ADB_INPUT_B64 --es msg "xxx"

  目标分组: 一个页面上可能有多个相同的图标或文案,所以在录制时会聚合相同分组,在脚本中通过下标index(0)区分。


3.2 回放能力


  回放脚本时,则是根据脚本里记录的控件截图和文本,匹配到回放手机上的目标区域,进而执行点击、滑动等操作。这里用到的图像和文本匹配能力也会用在脚本断言里。


image.png


回放效果见下图:



3.2.1 图像匹配


  与文本相比,图标类控件在回放时要应对的变化更多:



  • 颜色不同;

  • 分辨率不同

  • 附加角标等提示;


  在这种场景中,基于特征点匹配的SIFT算法很合适。



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 SIFT)是计算机视觉中一种检测、描述和匹配图像局部特征点的方法,通过在不同的尺度空间中检测极值点或特征点(Conrner Point, Interest Point),提取出其位置、尺度和旋转不变量,并生成特征描述子,最后用于图像的特征点匹配。



  对图像做灰度预处理之后能减少颜色带来的噪音,而SIFT的尺度不变特性容忍了分辨率变化,附加的角标不会影响关键特征点的匹配。


  除此之外,为了减低误匹配,我们增加了两个操作:


  RegionMask:在匹配之前,我们也做了控件检测,并作为遮罩层Mask设置到SIFT中,排除错误答案之后的特征点更集中稳定。



  屏蔽旋转不变性:因为不需要在页面上匹配旋转后的目标,所以我们将提取的特征点向量角度统一重置为0。


  sift.detect(image, kpVector, mask);
// 设置角度统一为0,禁用旋转不变性
for (int i = 0; i < kpVector.size(); i++) {
KeyPoint point = kpVector.get(i);
point.angle(0);
...
}
sift.compute(image, kpVector, ret);

3.2.2 文本匹配


  文本匹配很容易实现,在OCR之后做字符串比较可以得到结果。


  但是因为算法本身精准度并不是百分百(OCR识别算法CRNN精准度在80%),遇到长文案时会出现识别错误,我们通过计算与期望文本间的编辑距离容忍这种误差。



  但最常见的还是全角和半角字符间的识别错误,需要把标点符号作为噪音去除。


  还有另一个同样和长文案有关的场景:机型宽度不同时,会出现文案换行展示的情况,这时就不能再去完整匹配,但可以切换到xpath使用部分匹配


//*[contains(@text,'xxx')]

3.2.3 兜底弹窗处理


  突然出现的弹窗是UI自动化中的一大痛点,无论是时机和形式都无法预测,造成的结果是自动化测试中断。



  弹窗又分为系统弹窗和业务弹窗,我们有两种处理弹窗的策略:



  1. Android提供了一个DeviceOwner角色托管设备,并带有一个策略配置(PERMISSION_POLICY_AUTO_GRANT),测试过程中APP申请权限时天宫管家自动授予权限;




  1. 在自动化被中断时,再次检查页面有没有白名单中的弹窗文案,有则触发兜底逻辑,关闭弹窗后,恢复自动化执行。


3.2.4 自动装包授权


  Android碎片化带来的还有不同的装包验证策略,比如OPPO&VIVO系机型就需要输入密码才能安装非商店应用。


  为了保持云真机的环境纯净,我们没有通过获取ROOT授权的方式绕过,而是采用部署在云真机内置的装包助手服务适配了不同机型的装包验证。




3.2.5 数据构造&请求MOCK


  目前为止我们录制到的还只有UI的操作,但场景用例中缺少不了测试数据的准备。
  首先是测试数据构造,脚本中提供一个封装好的动作,调用内部平台数据工厂,通过传入和保存变量能在脚本间传递调用的数据。



  同时脚本还可以关联到APP-MOCK平台,在一些固定接口或特定场景MOCK接口响应。譬如可以固定AB实验配置,又或是屏蔽推送类的通知。



3.1 平台能力


3.3.1 用例编辑&管理


  有实践过UI自动化的人应该有这种感受,在个人电脑搭建一套自动化环境是相当费劲的,更不用说要同时兼顾Android和iOS。


  当前我们已经达成了UI自动化纯线上化这一个小目标,只需要在浏览器中就可以完成UI脚本的编辑、调试和执行。现在正完善更多的线上操作,以Monaco Editor为基础编辑器提供更方便的脚本编辑功能。


image.png


3.3.2 脚本组&任务调度


  为了方便管理数量渐涨的用例,我们通过脚本组的方式分模块组织和执行脚本。每个脚本组可以设置前后置脚本和使用的帐号类别,一个脚本组会作为最小的执行单元发送到手机上执行。



  我们可以将回归场景拆分成若干个组在多台设备上并发执行,大大缩短了自动化用例的执行时间。


四、效果实践


4.1 回归测试提效


App录制回放能力建设完毕后,我们立即在多个业务线推动UI自动化测试实践。我们也专门成立了一支虚拟团队,邀请各团队骨干加入,明确回归测试提效的目标,拉齐认知,统一节奏,以保障UI自动化的大规模实践的顺利落地。




  1. 建立问题同步及虚拟团队管理的相关制度,保障问题的快速反馈和快速解决。




  2. 制定团队的UI测试实践管理规范,指导全体成员按统一的标准去执行,主要包括:



    • 回归用例筛选:按模块维度进行脚本转化,优先覆盖P0用例(占比30%左右);

    • 测试场景设计:设计可以串联合并的场景,这样合并后可提升自动化执行速度;

    • 测试数据准备:自动化账号怎么管理,有哪些推荐的数据准备方案;

    • 脚本编写手册:前置脚本、公共脚本引入规范、断言规范等;

    • 脚本执行策略:脚本/脚本组管理及执行策略,怎样能执行的更快;




image.png


所以,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P0回归测试用例的转化,同时我们还要求:



  1. 回放通过率必须高于90%,避免给业务测试人员造成额外的干扰,增加排查工作量;

  2. 全量场景用例的执行总时长要小于90分钟,充分利用云真机的批量调度能力,快速输出测试报告。而且某种程度来说,还能避开因服务端部署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影响;


截止目前,我们已经支持10多次单周版本的回归测试,已经可以替代部分手工回归测试工作量,降低测试压力的同时提升了版本发布质量的信心。


4.2 整体测试效能提升


在App UI自动化测试的实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我们开始尝试优化原有性能、兼容、埋点等自动化测试遇到的一些问题,以提升移动App的整体测试效能。



  • App性能自动化测试: 原有的性能测试脚本都是使用基于UI元素定位的方式,每周的功能迭代都或多或少会影响到脚本的稳定性,所以我们的性能脚本早期每周都需要维护。而现在的性能测试脚本通过率一般情况下都是100%,极个别版本才会出现微调脚本的情况。

  • App深度兼容测试: 当涉及移动App测试时,兼容性测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移动云测平台在很早就已支持了标准兼容测试能力,即结合智能遍历去覆盖更多的App页面及场景,去发现一些基础的兼容测试问题。但随着App UI自动化测试的落地,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基于大量的UI测试脚本在机房设备上开展深度兼容测试。


机房执行深度兼容测试


  • App 埋点 自动化测试: 高价值埋点的回归测试,以往我们都需要在回归期间去手工额外去触发操作路径,现在则基于UI自动化测试模拟用户操作行为,再结合移动云测平台已有的埋点自动校验+测试结果实时展示的能力,彻底解放人力,实现埋点全流程自动化测试。




  • 接入 CICD 流水线: 我们将核心场景的UI回归用例配CICD流水线中,每当代码合入或者触发构建后,都会自动触发验证流程,如果测试不通过,构建人和相关维护人都能立即收到消息通知,进一步提升了研发协同效率。


流程图 (3).jpg


五、未来展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荀子·修身》



货拉拉App云录制回放测试平台的建设上,未来还有一些可提升的方向:



  1. 迭代优化模型,提升精准度和性能;

  2. 补全数据的录制回放,增加本地配置和缓存的控制;

  3. 探索使用AI大模型的识图能力,辨别APP页面上的UI异常;

  4. 和客户端精准测试结合,推荐未覆盖场景和变更相关用例;


作者:货拉拉技术
来源:juejin.cn/post/7306331307477794867
收起阅读 »

4 种消息队列,如何选型?

大家好呀,我是楼仔。 最近发现很多号主发消息队列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相关文章我之前也写过,建议直接看这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 Kafka、RabbitMQ、RocketMQ 和 ActiveMQ 这 4 种消息队列的异同,无论是面试,还是用于技术选型,都有...
继续阅读 »

大家好呀,我是楼仔。


最近发现很多号主发消息队列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相关文章我之前也写过,建议直接看这篇。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 Kafka、RabbitMQ、RocketMQ 和 ActiveMQ 这 4 种消息队列的异同,无论是面试,还是用于技术选型,都有非常强的参考价值。


不 BB,上文章目录:



01 消息队列基础


1.1 什么是消息队列?


消息队列是在消息的传输过程中保存消息的容器,用于接收消息并以文件的方式存储,一个消息队列可以被一个也可以被多个消费者消费,包含以下 3 元素:



  • Producer:消息生产者,负责产生和发送消息到 Broker;

  • Broker:消息处理中心,负责消息存储、确认、重试等,一般其中会包含多个 Queue;

  • Consumer:消息消费者,负责从 Broker 中获取消息,并进行相应处理。



1.2 消息队列模式



  • 点对点模式:多个生产者可以向同一个消息队列发送消息,一个具体的消息只能由一个消费者消费。




  • 发布/订阅模式:单个消息可以被多个订阅者并发的获取和处理。



1.3 消息队列应用场景



  • 应用解耦:消息队列减少了服务之间的耦合性,不同的服务可以通过消息队列进行通信,而不用关心彼此的实现细节。

  • 异步处理:消息队列本身是异步的,它允许接收者在消息发送很长时间后再取回消息。

  • 流量削锋:当上下游系统处理能力存在差距的时候,利用消息队列做一个通用的”载体”,在下游有能力处理的时候,再进行分发与处理。

  • 日志处理:日志处理是指将消息队列用在日志处理中,比如 Kafka 的应用,解决大量日志传输的问题。

  • 消息通讯:消息队列一般都内置了高效的通信机制,因此也可以用在纯的消息通讯,比如实现点对点消息队列,或者聊天室等。

  • 消息广播:如果没有消息队列,每当一个新的业务方接入,我们都要接入一次新接口。有了消息队列,我们只需要关心消息是否送达了队列,至于谁希望订阅,是下游的事情,无疑极大地减少了开发和联调的工作量。


02 常用消息队列


由于官方社区现在对 ActiveMQ 5.x 维护越来越少,较少在大规模吞吐的场景中使用,所以我们主要讲解 Kafka、RabbitMQ 和 RocketMQ。


2.1 Kafka


Apache Kafka 最初由 LinkedIn 公司基于独特的设计实现为一个分布式的提交日志系统,之后成为 Apache 项目的一部分,号称大数据的杀手锏,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一个分布式的,支持多分区、多副本,基于 Zookeeper 的分布式消息流平台,它同时也是一款开源的基于发布订阅模式的消息引擎系统。


重要概念



  • 主题(Topic):消息的种类称为主题,可以说一个主题代表了一类消息,相当于是对消息进行分类,主题就像是数据库中的表。

  • 分区(partition):主题可以被分为若干个分区,同一个主题中的分区可以不在一个机器上,有可能会部署在多个机器上,由此来实现 kafka 的伸缩性。

  • 批次:为了提高效率, 消息会分批次写入 Kafka,批次就代指的是一组消息。

  • 消费者群组(Consumer Gr0up):消费者群组指的就是由一个或多个消费者组成的群体。

  • Broker: 一个独立的 Kafka 服务器就被称为 broker,broker 接收来自生产者的消息,为消息设置偏移量,并提交消息到磁盘保存。

  • Broker 集群:broker 集群由一个或多个 broker 组成。

  • 重平衡(Rebalance):消费者组内某个消费者实例挂掉后,其他消费者实例自动重新分配订阅主题分区的过程。


Kafka 架构


一个典型的 Kafka 集群中包含 Producer、broker、Consumer Gr0up、Zookeeper 集群。


Kafka 通过 Zookeeper 管理集群配置,选举 leader,以及在 Consumer Gr0up 发生变化时进行 rebalance。Producer 使用 push 模式将消息发布到 broker,Consumer 使用 pull 模式从 broker 订阅并消费消息。



Kafka 工作原理


消息经过序列化后,通过不同的分区策略,找到对应的分区。


相同主题和分区的消息,会被存放在同一个批次里,然后由一个独立的线程负责把它们发到 Kafka Broker 上。



分区的策略包括顺序轮询、随机轮询和 key hash 这 3 种方式,那什么是分区呢?


分区是 Kafka 读写数据的最小粒度,比如主题 A 有 15 条消息,有 5 个分区,如果采用顺序轮询的方式,15 条消息会顺序分配给这 5 个分区,后续消费的时候,也是按照分区粒度消费。



由于分区可以部署在多个不同的机器上,所以可以通过分区实现 Kafka 的伸缩性,比如主题 A 的 5 个分区,分别部署在 5 台机器上,如果下线一台,分区就变为 4。


Kafka 消费是通过消费群组完成,同一个消费者群组,一个消费者可以消费多个分区,但是一个分区,只能被一个消费者消费。



如果消费者增加,会触发 Rebalance,也就是分区和消费者需要重新配对


不同的消费群组互不干涉,比如下图的 2 个消费群组,可以分别消费这 4 个分区的消息,互不影响。



2.2 RocketMQ


RocketMQ 是阿里开源的消息中间件,它是纯 Java 开发,具有高性能、高可靠、高实时、适合大规模分布式系统应用的特点。


RocketMQ 思路起源于 Kafka,但并不是 Kafka 的一个 Copy,它对消息的可靠传输及事务性做了优化,目前在阿里集团被广泛应用于交易、充值、流计算、消息推送、日志流式处理、binglog 分发等场景。


重要概念



  • Name 服务器(NameServer):充当注册中心,类似 Kafka 中的 Zookeeper。

  • Broker: 一个独立的 RocketMQ 服务器就被称为 broker,broker 接收来自生产者的消息,为消息设置偏移量。

  • 主题(Topic):消息的第一级类型,一条消息必须有一个 Topic。

  • 子主题(Tag):消息的第二级类型,同一业务模块不同目的的消息就可以用相同 Topic 和不同的 Tag 来标识。

  • 分组(Gr0up):一个组可以订阅多个 Topic,包括生产者组(Producer Gr0up)和消费者组(Consumer Gr0up)。

  • 队列(Queue):可以类比 Kafka 的分区 Partition。


RocketMQ 工作原理


RockerMQ 中的消息模型就是按照主题模型所实现的,包括 Producer Gr0up、Topic、Consumer Gr0up 三个角色。


为了提高并发能力,一个 Topic 包含多个 Queue,生产者组根据主题将消息放入对应的 Topic,下图是采用轮询的方式找到里面的 Queue。


RockerMQ 中的消费群组和 Queue,可以类比 Kafka 中的消费群组和 Partition:不同的消费者组互不干扰,一个 Queue 只能被一个消费者消费,一个消费者可以消费多个 Queue。


消费 Queue 的过程中,通过偏移量记录消费的位置。



RocketMQ 架构


RocketMQ 技术架构中有四大角色 NameServer、Broker、Producer 和 Consumer,下面主要介绍 Broker。


Broker 用于存放 Queue,一个 Broker 可以配置多个 Topic,一个 Topic 中存在多个 Queue。


如果某个 Topic 消息量很大,应该给它多配置几个 Queue,并且尽量多分布在不同 broker 上,以减轻某个 broker 的压力。Topic 消息量都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如果某个 broker 上的队列越多,则该 broker 压力越大。



简单提一下,Broker 通过集群部署,并且提供了 master/slave 的结构,salve 定时从 master 同步数据(同步刷盘或者异步刷盘),如果 master 宕机,则 slave 提供消费服务,但是不能写入消息。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可以发现,RocketMQ 的设计和 Kafka 真的很像!


2.3 RabbitMQ


RabbitMQ 2007 年发布,是使用 Erlang 语言开发的开源消息队列系统,基于 AMQP 协议来实现。


AMQP 的主要特征是面向消息、队列、路由、可靠性、安全。AMQP 协议更多用在企业系统内,对数据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场景,对性能和吞吐量的要求还在其次。


重要概念



  • 信道(Channel):消息读写等操作在信道中进行,客户端可以建立多个信道,每个信道代表一个会话任务。

  • 交换器(Exchange):接收消息,按照路由规则将消息路由到一个或者多个队列;如果路由不到,或者返回给生产者,或者直接丢弃。

  • 路由键(RoutingKey):生产者将消息发送给交换器的时候,会发送一个 RoutingKey,用来指定路由规则,这样交换器就知道把消息发送到哪个队列。

  • 绑定(Binding):交换器和消息队列之间的虚拟连接,绑定中可以包含一个或者多个 RoutingKey。


RabbitMQ 工作原理


AMQP 协议模型由三部分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和服务端,执行流程如下:



  1. 生产者是连接到 Server,建立一个连接,开启一个信道。

  2. 生产者声明交换器和队列,设置相关属性,并通过路由键将交换器和队列进行绑定。

  3. 消费者也需要进行建立连接,开启信道等操作,便于接收消息。

  4. 生产者发送消息,发送到服务端中的虚拟主机。

  5. 虚拟主机中的交换器根据路由键选择路由规则,发送到不同的消息队列中。

  6. 订阅了消息队列的消费者就可以获取到消息,进行消费。



常用交换器


RabbitMQ 常用的交换器类型有 direct、topic、fanout、headers 四种,具体的使用方法,可以参考官网:


官网入口:https://www.rabbitmq.com/getstarted.html


03 消息队列对比



3.1 Kafka


优点:



  • 高吞吐、低延迟:Kafka 最大的特点就是收发消息非常快,Kafka 每秒可以处理几十万条消息,它的最低延迟只有几毫秒;

  • 高伸缩性:每个主题(topic)包含多个分区(partition),主题中的分区可以分布在不同的主机(broker)中;

  • 高稳定性:Kafka 是分布式的,一个数据多个副本,某个节点宕机,Kafka 集群能够正常工作;

  • 持久性、可靠性、可回溯: Kafka 能够允许数据的持久化存储,消息被持久化到磁盘,并支持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支持消息回溯;

  • 消息有序:通过控制能够保证所有消息被消费且仅被消费一次;

  • 有优秀的第三方 Kafka Web 管理界面 Kafka-Manager,在日志领域比较成熟,被多家公司和多个开源项目使用。


缺点:



  • Kafka 单机超过 64 个队列/分区,Load 会发生明显的飙高现象,队列越多,load 越高,发送消息响应时间变长;

  • 不支持消息路由,不支持延迟发送,不支持消息重试;

  • 社区更新较慢。


3.2 RocketMQ


优点:



  • 高吞吐:借鉴 Kafka 的设计,单一队列百万消息的堆积能力;

  • 高伸缩性:灵活的分布式横向扩展部署架构,整体架构其实和 kafka 很像;

  • 高容错性:通过ACK机制,保证消息一定能正常消费;

  • 持久化、可回溯:消息可以持久化到磁盘中,支持消息回溯;

  • 消息有序:在一个队列中可靠的先进先出(FIFO)和严格的顺序传递;

  • 支持发布/订阅和点对点消息模型,支持拉、推两种消息模式;

  • 提供 docker 镜像用于隔离测试和云集群部署,提供配置、指标和监控等功能丰富的 Dashboard。


缺点:



  • 不支持消息路由,支持的客户端语言不多,目前是 java 及 c++,其中 c++ 不成熟

  • 部分支持消息有序:需要将同一类的消息 hash 到同一个队列 Queue 中,才能支持消息的顺序,如果同一类消息散落到不同的 Queue中,就不能支持消息的顺序。

  • 社区活跃度一般。


3.3 RabbitMQ


优点:



  • 支持几乎所有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Java,C,C ++,C#,Ruby,Perl,Python,PHP等等;

  • 支持消息路由:RabbitMQ 可以通过不同的交换器支持不同种类的消息路由;

  • 消息时序:通过延时队列,可以指定消息的延时时间,过期时间TTL等;

  • 支持容错处理:通过交付重试和死信交换器(DLX)来处理消息处理故障;

  • 提供了一个易用的用户界面,使得用户可以监控和管理消息 Broker;

  • 社区活跃度高。


缺点:



  • Erlang 开发,很难去看懂源码,不利于做二次开发和维护,基本职能依赖于开源社区的快速维护和修复 bug;

  • RabbitMQ 吞吐量会低一些,这是因为他做的实现机制比较重;

  • 不支持消息有序、持久化不好、不支持消息回溯、伸缩性一般。


04 消息队列选型


Kafka:追求高吞吐量,一开始的目的就是用于日志收集和传输,适合产生大量数据的互联网服务的数据收集业务,大型公司建议可以选用,如果有日志采集功能,肯定是首选 kafka。


RocketMQ:天生为金融互联网领域而生,对于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场景,尤其是电商里面的订单扣款,以及业务削峰,在大量交易涌入时,后端可能无法及时处理的情况。RoketMQ 在稳定性上可能更值得信赖,这些业务场景在阿里双 11 已经经历了多次考验,如果你的业务有上述并发场景,建议可以选择 RocketMQ。


RabbitMQ:结合 erlang 语言本身的并发优势,性能较好,社区活跃度也比较高,但是不利于做二次开发和维护,不过 RabbitMQ 的社区十分活跃,可以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 bug。如果你的数据量没有那么大,小公司优先选择功能比较完备的 RabbitMQ。


ActiveMQ:官方社区现在对 ActiveMQ 5.x 维护越来越少,较少在大规模吞吐的场景中使用。


今天就聊到这里,我们下一篇见~~




最后,把楼仔的座右铭送给你:我从清晨走过,也拥抱夜晚的星辰,人生没有捷径,你我皆平凡,你好,陌生人,一起共勉。


原创好文:


作者:楼仔
来源:juejin.cn/post/7306322677039235108
收起阅读 »

Java 实现电梯逻辑

一、实现结果说明 这里首先说明实现结果: 1、已实现: 实现电梯的移动逻辑。 实现了电梯外部的每个楼层的上下按钮。 实现了电梯运行的同时添加新楼层。 2、未实现: 没有实现电梯内部的按钮。 没有实现多个电梯协同运行。 没有实现电梯开关门时的逻辑。 二、...
继续阅读 »

一、实现结果说明


这里首先说明实现结果:


1、已实现:



  • 实现电梯的移动逻辑。

  • 实现了电梯外部的每个楼层的上下按钮。

  • 实现了电梯运行的同时添加新楼层。


2、未实现:



  • 没有实现电梯内部的按钮。

  • 没有实现多个电梯协同运行。

  • 没有实现电梯开关门时的逻辑。


二、电梯运行的情况



  • 当电梯向上移动时,会一直运行至发出请求的所有楼层中最高的楼层。

  • 向下移动时,会一直运行至发生请求的所有楼层中最低的楼层。

  • 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如果有用户点击了某一层的按钮,会根据该层的按钮与当前电梯所在的层数和电梯要去的层数相比较,以及判断电梯的运行方向,来确定下一步去往的楼层。


三、实现说明


该代码实现使用 Java 编写,使用多线程来分析处理电梯的移动,以及各个楼层的按钮点击处理。


当然,没有展示的页面,Java 编写可视化页面还是相当吃翔的。采用控制台输出的方式来告诉开发者现在电梯所在的楼层。


实现代码中目前一共包含七个类(多数属于非严格的单例对象):



  • Lift.java:负责电梯的移动,从任务列表中取得任务,并判断电梯应该运行的方向。

  • LayerRequest.java:这个类是定义的一个数据结构,用来保存每个楼层的请求。负责处理电梯获取或者删除任务的请求,以及各个楼层召唤电梯的请求。

  • LayerList.java:该类保存着每个楼层。是一个继承了 ArrayList 的类。

  • Layer.java:该类表示的是单个楼层,存储着某个楼层的信息。

  • MoveDirection.java:电梯的移动方向,电梯的移动方向有三种:UP、DOWN、STOP。

  • Client.java:客户端处理类,电梯与外界交互就靠这一个类,可以使用该类向电梯发送上升或者下降的请求。同时该类管理着一个线程池。

  • Test.java:测试类。


四、部分代码解析


如果要查看源代码,可以从 CSDN 上下载 ZIP 文件 CSDN —— Java 实现电梯逻辑


同时也提供了 GitHub 项目地址:GitHub —— Java 实现电梯逻辑


1、Lift.java 核心代码


/**
* 向上移动电梯
*/

private void moveUp() {
int currentLayerNumber = this.getCurrentLayer().getLayerNumber();
int targetLayerNumber;
while (currentLayerNumber < (targetLayerNumber = this.getTargetLayer().getLayerNumber())) {
this.moving();
Layer layer = this.layerList.get(currentLayerNumber);
this.setCurrentLayer(layer);
currentLayerNumber++;
if (currentLayerNumber != targetLayerNumber) {
this.passLayer(layer);
}
}
this.reachTargetLayer();
}

/**
* 向下移动电梯
*/

private void moveDown() {
int currentLayerNumber = this.getCurrentLayer().getLayerNumber();
int targetLayerNumber;
while (currentLayerNumber > (targetLayerNumber = this.getTargetLayer().getLayerNumber())) {
this.moving();
// 这里减二是因为:
// 需要通过索引获取楼层, getLayerNumber() 对索引进行了加一, 需要减一获得索引,
// 而这里是电梯下降, 需要获取下一个楼层的索引, 所以还要再减一
Layer layer = this.layerList.get(currentLayerNumber - 2);
this.setCurrentLayer(layer);
currentLayerNumber--;
if (currentLayerNumber != targetLayerNumber) {
this.passLayer(layer);
}
}
this.reachTargetLayer();
}

/**
* 移动电梯到目标楼层
*/

private void move(int diff) {
if (diff > 0) {
moveDown();
} else {
moveUp();
}
}

/**
* 电梯运行, 主要负责电梯的移动
*/

void run() {
while (this.runnable()) {
try {
this.setUsing(this.layerRequest.hasTask());
if (!this.isUsing()) {
continue;
}
// 电梯有任务才会执行核心函数
this.runCor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 电梯是否可运行
*
* @return 可运行返回 true
*/

private boolean runnable() {
return !isFault();
}

/**
* 电梯运行核心 (我是这样起名的, 它配不配这个名字我就不知道了)<br/>
* 此时电梯一定处于 stop 状态
*/

private void runCore() {
Layer layer;
LayerRequest layerRequest = this.layerRequest;
int diff;
int currentLayerNumber = this.getCurrentLayer().getLayerNumber();
int targetLayerNumber = this.getTargetLayer().getLayerNumber();

// 根据 当前楼层 与 目标楼层 的相对位置来设置电梯移动方向
if ((diff = currentLayerNumber - targetLayerNumber) < 0) {
layer = layerRequest.getLayer();
if (layer != null) {
this.setCurrentMoveDirection(MoveDirection.UP);
} else {
this.setCurrentMoveDirection(MoveDirection.DOWN);
}
} else if ((diff = currentLayerNumber - targetLayerNumber) > 0) {
layer = layerRequest.getLayer();
if (layer != null) {
this.setCurrentMoveDirection(MoveDirection.DOWN);
} else {
this.setCurrentMoveDirection(MoveDirection.UP);
}
} else {
return;
}

if (this.checkLayer(layer)) {
this.setTargetLayer(layer);
this.move(diff);
}
}

/**
* 检查楼层所属的区间, 下面是 layer 楼层所在的不同区间的所有的返回结果: <br/>
* 一. [ (layer: -1) 低楼层 -- (layer: 0) --> 高楼层 (layer: 1) ] <br/>
* 二. [ (layer: -1) 高楼层 -- (layer: 0) --> 低楼层 (layer: 1) ] <br/>
* 三. 电梯处于 stop 状态时若电梯处于 stop 状态, 返回 layer 与 currentLayer 的楼层差值
*
* @param layer 要检查的楼层
* @return 返回数字, 表示 layer 楼层所属的区间
*/

int checkLayerInRange(Layer layer) {
Layer currentLayer = this.getCurrentLayer();
Layer targetLayer = this.getTargetLayer();
int currentLayerNumber = currentLayer.getLayerNumber();
int targetLayerNumber = targetLayer.getLayerNumber();

int layerNumber = layer.getLayerNumber();

// 上升时, 返回值取决于楼层 layer 所在的区间: [ (layer: -1) 低楼层 -- (layer: 0) --> 高楼层 (layer: 1) ]
if (isMoveUp()) {
if (layerNumber < currentLayerNumber) {
return -1;
} else if (targetLayerNumber < layerNumber) {
return 1;
} else {
return 0;
}
}
// 下降时, 返回值取决于 layer 所在的区间: [ (layer: -1) 高楼层 -- (layer: 0) --> 低楼层 (layer: 1) ]
else if (isMoveDown()) {
if (layerNumber < targetLayerNumber) {
return 1;
} else if (layerNumber > currentLayerNumber) {
return -1;
} else {
return 0;
}
}
// 若电梯处于 stop 状态, 返回 layerNumber 与 currentLayerNumber 的差值
else {
return layerNumber - currentLayerNumber;
}
}

2、LiftRequest.java 核心代码


void removeUpLayer() {
this.removeLayer(this.nextUpList, this.nextDownList, MoveDirection.UP);
}

void removeDownLayer() {
this.removeLayer(this.nextDownList, this.nextUpList, MoveDirection.DOWN);
}

/**
* 电梯到达目标楼层时移除楼层, 从 usingList 中移除 <br/>
* 当 usingList 中没有楼层时, 则设置 freeList 的第一个元素为 {@link Lift#targetLayer}, freeList 将成为 usingList<br/>
*
* @param nextUsingList 下一执行阶段要执行的任务
* @param nextFreeList 下一执行阶段要执行的任务
* @param moveDirection 当前电梯的运行状态
*/

private void removeLayer(List<Layer> nextUsingList, List<Layer> nextFreeList,
MoveDirection moveDirection)
{
Lift lift = this.lift;
List<Layer> taskList = this.taskList;

// 当前任务执行完成, 将其移除
removeFirst();

// 移除后如果任务列表不为空, 就将列表第一个楼层设为目标楼层
if (!taskList.isEmpty()) {
lift.setTargetLayer(getFirst());
return;
}

// 这段代码在下面的情况下生效 (电梯发生转向时):
// 例如: 电梯从第一层移动到第七层, 在电梯到达第五层时, 此时在第三层按下向下的按钮, 将会添加到 nextFreeList 集合中
if (!nextFreeList.isEmpty()) {
taskList.addAll(nextFreeList);
// 根据不同的移动状态排序
if (MoveDirection.isMoveUp(moveDirection)) {
this.reserveSort();
} else if (MoveDirection.isMoveDown(moveDirection)) {
this.sort();
}
lift.setTargetLayer(getFirst());
nextFreeList.clear();
}

// 如果电梯反向运行列表没有元素 (nextFreeList 为空, empty), 就执行同向的任务列表
// 例如: 电梯要从第一层移动到第七层, 并且电梯已经移动到第四层, 此时点击第一层的上升按钮和第三层的上升按钮,
// 将会添加到 nextUsingList 集合中
// 电梯移动过程: (1): 1 --- 上升 ---> 7 (2): 7 --- 下降 ---> 1 (3): 1 --- 上升 ---> 3
if (taskList.isEmpty() && !nextUsingList.isEmpty()) {
taskList.addAll(nextUsingList);
if (MoveDirection.isMoveUp(moveDirection)) {
this.sort();
} else if (MoveDirection.isMoveDown(moveDirection)) {
this.reserveSort();
}
lift.setTargetLayer(getFirst());
nextUsingList.clear();
}
}

/**
* 添加楼层
* @param layer 要添加的楼层
* @param moveDirection 要去往的方向
*/

void addLayer(Layer layer, MoveDirection moveDirection) {
if (!this.taskList.contains(layer)) {
Lift lift = this.lift;
if (lift.getCurrentLayer().equals(layer)) {
this.alreadyLocated(layer);
return;
}
lift.setTargetLayerIfNull(layer);
int result = lift.checkLayerInRange(layer);
// 如果电梯处于停止状态
if (lift.isMoveStop()) {
if (result > 0) {
this.addUpLayerWithSort(layer);
lift.setCurrentMoveDirection(MoveDirection.UP);
} else if (result < 0) {
this.addDownLayerWithSort(layer);
lift.setCurrentMoveDirection(MoveDirection.DOWN);
}
lift.setTargetLayer(layer);
return;
}
// 根据按钮点击的是上升还是下降来调用
if (MoveDirection.isMoveUp(moveDirection)) {
this.addUpLayer(result, layer);
} else {
this.addDownLayer(result, layer);
}
}
}

/**
* 添加要上楼的楼层
*
* @param result result
* @param layer 要添加的楼层
*/

private void addUpLayer(int result, Layer layer) {
Lift lift = this.lift;
if (lift.isMoveUp()) {
if (result == 0) {
lift.setTargetLayer(layer);
this.addUpLayerWithSort(layer);
} else if (result == 1) {
this.addUpLayerWithSort(layer);
} else if (result == -1) {
this.addLayerIfNotExist(this.nextUpList, layer);
}
} else if (lift.isMoveDown()) {
this.addLayerIfNotExist(this.nextUpList, layer);
}
}

/**
* 添加要下楼的楼层
*
* @param layer 要添加的楼层
*/

void addDownLayer(int result, Layer layer) {
Lift lift = this.lift;
if (lift.isMoveDown()) {
if (result == 0) {
lift.setTargetLayer(layer);
this.addDownLayerWithSort(layer);
} else if (result == 1) {
this.addDownLayerWithSort(layer);
} else if (result == -1) {
this.addLayerIfNotExist(this.nextDownList, layer);
}
} else if (lift.isMoveUp()) {
this.addLayerIfNotExist(this.nextDownList, layer);
}
}

五、有话说


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写一个类似的程序,或者在此基础上做修改、加上新的处理逻辑,代码如有瑕疵,敬请见谅!


作者:情欲
来源:juejin.cn/post/7305984583983398950
收起阅读 »

图片自动压缩

在进行包大小优化工作时,压缩图片的大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要压缩的图片包括本地项目中的图片和之后要新增到项目中的图片。所以压缩图片分为两个部分: 遍历项目中的所有图片,压缩后替换原图片 每次git提交代码前,如果有新增图片,进行压缩后再提交 压缩本地项...
继续阅读 »

在进行包大小优化工作时,压缩图片的大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要压缩的图片包括本地项目中的图片和之后要新增到项目中的图片。所以压缩图片分为两个部分:



  1. 遍历项目中的所有图片,压缩后替换原图片

  2. 每次git提交代码前,如果有新增图片,进行压缩后再提交


压缩本地项目中的图片


require "fileutils"
require "find"
require "tinify"

t = Time.now
$image_count = 0
$total_size = 0
$total_after_size = 0
$fail_count = 0
$success_count = 0
$success_file_name = "successLog.txt"
$fail_file_name = "failLog.txt"
compress_dir = "/Users/zhouweijie1/Documents/test/Expression.xcassets" #将要压缩的文件夹路径放这
# 获取白名单列表路径
$white_list_path = "#{Dir.pwd}/gitHooks/imageCompressWhiteList.txt"

$keys = ['tbfVHxRmxxR3Vb3XQwrxMbfHPNnxszpH', 'B83mGyQcbpmFzz1Qym5ZdhT3Ss503b5b', 'L1DfbF8kpRzstlMfbvmkvCSg6knkQD71', '2L6km1p5yJRZsNYs0GJ6m4klL1rMJ4RJ', '5wmc8dDxY1WKg4DTPSLXQ20dWWjRbzyG', '1DkYWCXDvPJfMrNbV6NPB0QpQTGzZLfD', 'bRG9yXbc07w77sP43gqjgP8tlgDPjdVJ', 'xwvXrTp2pSJYWDjkHQ7wTBTxDMbLdx4r', '4pFYmxVBK6vnpKR5hh8r0hD4BGmS75K4', '6rSpQHxHpygLyZMQnTH6WNjxGVV9mt0x']
$keys_index = -1

def setup_key
$keys_index += 1
Tinify.key = $keys[$keys_index]
Tinify.validate! # validate后会更新compression_count
if $keys_index == $keys.length
puts "本月所有免费使用次数都用完,请增加key"
elsif Tinify.compression_count >= 500
setup_key
end
end

def write_log(fail, success)
if success != 0
file = File.new($success_file_name, "a")
file.syswrite("#{success}\n")
end
if fail != 0
file = File.new($fail_file_name, "a")
file.syswrite("#{fail}\n")
end
end

def compress(image_name)
begin
# Use the Tinify API client.
origin_size = File.size(image_name)
Tinify.from_file(image_name).to_file(image_name)
log = image_name + "\n#{origin_size} bit" + " -> " + "#{File.size(image_name)} bit"
puts log + ":#{Time.now}"
write_log(0, log)
$success_count += 1
rescue Tinify::AccountError
# Verify your API key and account limit.
setup_key
print("失效的key:" + Tinify.key + "\n")
compress(image_name)
rescue Tinify::ClientError => e
# Check your source image and request options.
log = image_name + "\nClientError:#{e.message}"
puts log + ":#{Date.now}"
write_log(log, 0)
$fail_count += 1
rescue Tinify::ServerError => e
# Temporary issue with the Tinify API.
log = image_name + "\nServerError:#{e.message}"
puts log + ":#{Date.now}"
write_log(log, 0)
$fail_count += 1
rescue Tinify::ConnectionError => e
# A network connection error occurred.
log = image_name + "\nConnectionError:#{e.message}"
puts log + ":#{Date.now}"
write_log(log, 0)
$fail_count += 1
rescue => e
# Something else went wrong, unrelated to the Tinify API.
log = image_name + "\nOtherError:#{e.message}"
puts log + ":#{Time.now}"
write_log(log, 0)
$fail_count += 1
end
end
# 检测到文件夹中所有PNG和JPEG图片并压缩
def traverse_dir(file_path)
setup_key
Dir.glob(%W[#{file_path}/**/*.png #{file_path}/**/*.jpeg]).each do |image_name|
$total_size += File.size(image_name)
# compress(image_name)
$total_after_size += File.size(image_name)
$image_count += 1
end
end

traverse_dir(compress_dir)
time = "时间:#{Time.now - t}s from #{t} to #{Time.now}"
count = "图片总数:#{$image_count},本次压缩图片数:#{$image_count}, 成功图片数:#{$success_count},失败图片数:#{$fail_count}"
size = "之前总大小:#{$total_size/1024.0} k,之后总大小:#{$total_after_size/1024.0} k,优化大小:#{($total_size - $total_after_size)/1024.0}"
puts time
puts count
puts size
write_log(0, time)
write_log(0, count)
write_log(0, size)
complete = "压缩完毕!!!"
if $fail_count != 0
complete += "有#{$fail_count}张图片失败,请查看:#{File.absolute_path($fail_file_name)}"
end
puts complete

# 检查key的免费使用次数
def check_keys_status
$keys.each do |key|
begin
Tinify.key = key
Tinify.validate!
puts "#{key}:#{Tinify.compression_count}"
rescue
end
end
end
# 白名单
def ignore?
file = File.new($white_list_path, "a+")
file.readlines.each { |line|
line_without_white_space = line.strip
if line_without_white_space.length > 0
result = $image_path.match?(line_without_white_space)
if result
return true
end
end
}
return false
end

压缩即将提交的图片


要压缩即将提交的图片,就要使用git hook拦截代码提交动作,将pre-commit文件放到.git/hooks文件中就行了。pre-commit文件中的代码逻辑为获取当前提交的内容,遍历是否是图片,是的话就执行压缩脚本:


#!/bin/sh

#
检测是否为最初提交
if git rev-parse --verify HEAD >/dev/null 2>&1
then
against=HEAD
else
# Initial commit: diff against an empty tree object
against=4b825dc642cb6eb9a060e54bf8d69288fbee4904
fi

#
If you want to allow non-ASCII filenames set this variable to true.
git config hooks.allownonascii true

#
Redirect output to stderr.
exec 1>&2

#
获取.git所在目录
git_path=$(cd "$(dirname "$0")";cd ..;cd ..; pwd)
#获取当前分支名
branch=$(git symbolic-ref --short HEAD)

#
得到修改过的代码的文件列表
git diff --cached --name-only --diff-filter=ACMR -z $against | while read -d $'\0' f; do
if [[ $f == *".png" || $f == *".jpg" || $f == *".jpeg" ]];then
#拼接文件绝对路径
path="$(cd "$(dirname "$0")";cd ..;cd ..; pwd)/$f"
pattern='/Pods/'
pathStr="$path"
if [[ ! ($pathStr =~ $pattern) ]]; then
#执行压缩脚本
ruby "$git_path/gitHooks/imageCompressor.rb" $path $branch
git add $f
fi
fi

done

压缩脚本单独放在一个文件中,内容如下:


require "tinify"

$keys = %w[tbfVHxRmxxR3Vb3XQwrxMbfHPNnxszpH B83mGyQcbpmFzz1Qym5ZdhT3Ss503b5b L1DfbF8kpRzstlMfbvmkvCSg6knkQD71 2L6km1p5yJRZsNYs0GJ6m4klL1rMJ4RJ 5wmc8dDxY1WKg4DTPSLXQ20dWWjRbzyG 1DkYWCXDvPJfMrNbV6NPB0QpQTGzZLfD bRG9yXbc07w77sP43gqjgP8tlgDPjdVJ xwvXrTp2pSJYWDjkHQ7wTBTxDMbLdx4r 4pFYmxVBK6vnpKR5hh8r0hD4BGmS75K4 6rSpQHxHpygLyZMQnTH6WNjxGVV9mt0x]
$keys_index = -1
$image_path = ARGV[0]
$branch_name = ARGV[1]
# 获取.git所在目录
git_path = `git rev-parse --git-dir`; git_path = git_path.strip;
# 获取当前文件所在目录
cur_path = `printf $(cd '#{git_path}'; cd ..; pwd)/gitHooks`; cur_path = cur_path.strip;
$white_list_path = "#{cur_path}/imageCompressWhiteList.txt"
def setup_key
$keys_index += 1
Tinify.key = $keys[$keys_index]
Tinify.validate! # validate后会更新compression_count
if $keys_index == $keys.length
puts "本月所有免费使用次数都用完,请增加key"
elsif Tinify.compression_count >= 500
setup_key
end
end

def ignore?
file = File.new($white_list_path, "a+")
file.readlines.each { |line|
line_without_white_space = line.strip
if line_without_white_space.length > 0
result = $image_path.match?(line_without_white_space)
if result
return true
end
end
}
return false
end

begin
# Use the Tinify API client.
result = ignore?
if result
puts "图片在白名单中,不压缩:" + $image_path
else
setup_key
Tinify.from_file($image_path).to_file($image_path)
puts "图片压缩成功:" + $image_path
end
rescue Tinify::AccountError
# Verify your API key and account limit.
setup_key
rescue Tinify::ClientError => e
# Check your source image and request options.
puts "图片压缩失败:" + $image_path + ", ClientError:#{e.message}"
rescue Tinify::ServerError => e
# Temporary issue with the Tinify API.
puts "图片压缩失败:" + $image_path + ", ServerError:#{e.message}"
rescue Tinify::ConnectionError => e
# A network connection error occurred.
puts "图片压缩失败:" + $image_path + ", ConnectionError:#{e.message}"
rescue => e
# Something else went wrong, unrelated to the Tinify API.
puts "图片压缩失败:" + $image_path + ", OtherError:#{e.message}"
end


如果某张图片不需要或者不能压缩,需要将图片名放到白名单中,白名单格式如下:


test_expression_100fen@3x.png
test_expression_666@3x.png
expression_100fen@3x.png

上面提到将pre-commit文件放到.git/hooks文件中就可以实现提交拦截,也可以用脚本完成这个操作:
文件名:setupGitHook.rb


#!/usr/bin/ruby
require "Fileutils"

# 获取.git所在目录
git_path = `git rev-parse --git-dir`; git_path = git_path.strip;
# 获取当前文件所在目录
cur_path = `printf $(cd '#{git_path}'; cd ..; pwd)/gitHooks`; cur_path = cur_path.strip;
puts "gitPath:#{git_path}"
puts "cur_path:#{cur_path}"
# .git目录下没有hooks文件夹时新建一个
if Dir.exist?("#{git_path}/hooks") == false
FileUtils.mkpath("#{git_path}/hooks")
end
# 将当前文件夹中pre-commit文件拷贝到.git/hooks目录下
FileUtils.cp("#{cur_path}/pre-commit", "#{git_path}/hooks/pre-commit")

当同事很多时,比如有四十多个,让每个人都在项目目录下执行一遍setupGitHook.rb,每个同事都来问一遍就比较麻烦了。所以可以添加一个运行脚本,运行项目时自动执行就可以了:


# Type a script or drag a script file from your workspace to insert its path.

#
获取gitHooks文件夹位置

gitHooks_path=$(**cd** "$(git rev-parse --git-dir)"; **cd** ..; **pwd**;)/gitHooks

ruby $gitHooks_path/setupGitHook.rb

如下图:


image.png



Demo地址:github.com/Wejua/Demos…


作者:和时间赛跑ing
来源:juejin.cn/post/7287246372054876216
收起阅读 »

还在手动造轮子?试试这款可以轻松集成多种支付渠道的工具!

大家好,我是 Java陈序员。 随着电商的兴起,各种支付也是蓬勃发展。 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联支付等各种支付方式可是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扫码支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也要求我们在企业开发中,需要集成第三方支付渠道...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 Java陈序员


随着电商的兴起,各种支付也是蓬勃发展。


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银联支付等各种支付方式可是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扫码支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时,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也要求我们在企业开发中,需要集成第三方支付渠道!


我们在集成第三方支付渠道时,常规的操作是查阅官方文档、封装代码、测试联调等。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已经封装好各种支付渠道的项目,开箱即用,我们就不用重复手动造轮子了!


项目介绍


IJPay 的宗旨是让支付触手可及。封装了微信支付、QQ 支付、支付宝支付、京东支付、银联支付、PayPal 支付等常用的支付方式以及各种常用的接口。


不依赖任何第三方 MVC 框架,仅仅作为工具使用简单快速完成支付模块的开发,开箱即用,可快速集成到系统中。


功能模块:



  • 微信支付: 支持多商户多应用,普通商户模式与服务商商模式当然也支持境外商户、同时支持 Api-v3Api-v2 版本的接口

  • 个人微信支付: 微信个人商户,最低费率 0.38%,官方直连的异步回调通知

  • 支付宝支付: 支持多商户多应用,签名同时支持普通公钥方式与公钥证书方式

  • 银联支付: 全渠道扫码支付、微信 App 支付、公众号&小程序支付、银联 JS 支付、支付宝服务窗支付

  • PayPal 支付: 自动管理 AccessToken,极速接入各种常用的支付方式


项目安装


一次性添加所有支付方式的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github.javen205</groupId>
<artifactId>IJPay-All</artifactId>
<version>latest-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或者选择某一个/多个支付方式的依赖,如:
支付宝支付


<dependency>
<groupId>com.github.javen205</groupId>
<artifactId>IJPay-AliPay</artifactId>
<version>latest-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微信支付


<dependency>
<groupId>com.github.javen205</groupId>
<artifactId>IJPay-WxPay</artifactId>
<version>latest-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更多支付方式依赖参考:


https://javen205.gitee.io/ijpay/guide/maven.html#maven

集成Demo


以支付宝支付为例。


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github.javen205</groupId>
<artifactId>IJPay-AliPay</artifactId>
<version>latest-version</version>
</dependency>

初始化客户端配置信息


AliPayApiConfig aliPayApiConfig = AliPayApiConfig.builder() 
.setAppId(aliPayBean.getAppId())
.setAppCertPath(aliPayBean.getAppCertPath())
.setAliPayCertPath(aliPayBean.getAliPayCertPath())
.setAliPayRootCertPath(aliPayBean.getAliPayRootCertPath())
.setCharset("UTF-8")
.setPrivateKey(aliPayBean.getPrivateKey())
.setAliPayPublicKey(aliPayBean.getPublicKey())
.setServiceUrl(aliPayBean.getServerUrl())
.setSignType("RSA2")
// 普通公钥方式
//.build();
// 证书模式
.buildByCert();
// 或者
.setAppId(aliPayBean.getAppId())
.setAliPayPublicKey(aliPayBean.getPublicKey())
.setCharset("UTF-8")
.setPrivateKey(aliPayBean.getPrivateKey())
.setServiceUrl(aliPayBean.getServerUrl())
.setSignType("RSA2")
.build(); // 普通公钥方式
.build(appCertPath, aliPayCertPath, aliPayRootCertPath) // 2.3.0 公钥证书方式

AliPayApiConfigKit.setThreadLocalAppId(aliPayBean.getAppId()); // 2.1.2 之后的版本,可以不用单独设置
AliPayApiConfigKit.setThreadLocalAliPayApiConfig(aliPayApiConfig);


参数说明:



  • appId: 应用编号

  • privateKey: 应用私钥

  • publicKey: 支付宝公钥,通过应用公钥上传到支付宝开放平台换取支付宝公钥(如果是证书模式,公钥与私钥在CSR目录)。

  • appCertPath: 应用公钥证书 (证书模式必须)

  • aliPayCertPath: 支付宝公钥证书 (证书模式必须)

  • aliPayRootCertPath: 支付宝根证书 (证书模式必须)

  • serverUrl: 支付宝支付网关

  • domain: 外网访问项目的域名,支付通知中会使用



多应用无缝切换:


从上面的初始化配置中,可以看到 IJPay 默认是使用当前线程中的 appId 对应的配置。


如果要切换应用可以调用 AliPayApiConfigKit.setThreadLocalAppId 来设置当前线程中的 appId, 实现应用的切换进而达到多应用的支持。


调用支付API


App 支付


public AjaxResult appPay() {
try {
AlipayTradeAppPayModel model = new AlipayTradeAppPayModel();
model.setBody("测试数据-Java陈序员");
model.setSubject("Java陈序员 App 支付测试");
model.setOutTradeNo(StringUtils.getOutTradeNo());
model.setTimeoutExpress("15m");
model.setTotalAmount("0.01");
model.setPassbackParams("callback params");
model.setProductCode("QUICK_MSECURITY_PAY");
String orderInfo = AliPayApi.appPayToResponse(model, aliPayBean.getDomain() + NOTIFY_URL).getBody();
result.success(orderInfo);
} catch (AlipayApi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sult.addError("system error:" + e.getMessage());
}
return result;
}

PC 支付


public void pcPay(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
try {
String totalAmount = "0.01";
String outTradeNo = StringUtils.getOutTradeNo();
log.info("pc outTradeNo>" + outTradeNo);

String returnUrl = aliPayBean.getDomain() + RETURN_URL;
String notifyUrl = aliPayBean.getDomain() + NOTIFY_URL;
AlipayTradePagePayModel model = new AlipayTradePagePayModel();

model.setOutTradeNo(outTradeNo);
model.setProductCode("FAST_INSTANT_TRADE_PAY");
model.setTotalAmount(totalAmount);
model.setSubject("Java陈序员 PC 支付测试");
model.setBody("Java陈序员 PC 支付测试");
model.setPassbackParams("passback_params");

AliPayApi.tradePage(response, model, notifyUrl, returnUrl);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手机网站支付


public void wapPay(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
String body = "测试数据-Java陈序员";
String subject = "Java陈序员 Wap支付测试";
String totalAmount = "0.01";
String passBackParams = "1";
String returnUrl = aliPayBean.getDomain() + RETURN_URL;
String notifyUrl = aliPayBean.getDomain() + NOTIFY_URL;

AlipayTradeWapPayModel model = new AlipayTradeWapPayModel();
model.setBody(body);
model.setSubject(subject);
model.setTotalAmount(totalAmount);
model.setPassbackParams(passBackParams);
String outTradeNo = StringUtils.getOutTradeNo();
System.out.println("wap outTradeNo>" + outTradeNo);
model.setOutTradeNo(outTradeNo);
model.setProductCode("QUICK_WAP_PAY");

try {
AliPayApi.wapPay(response, model, returnUrl, notifyUrl);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扫码支付


public String tradePreCreatePay() {
String subject = "Java陈序员 支付宝扫码支付测试";
String totalAmount = "0.01";
String storeId = "123";
String notifyUrl = aliPayBean.getDomain() + "/aliPay/cert_notify_url";

AlipayTradePrecreateModel model = new AlipayTradePrecreateModel();
model.setSubject(subject);
model.setTotalAmount(totalAmount);
model.setStoreId(storeId);
model.setTimeoutExpress("15m");
model.setOutTradeNo(StringUtils.getOutTradeNo());
try {
String resultStr = AliPayApi.tradePrecreatePayToResponse(model, notifyUrl).getBody();
JSONObject jsonObject = JSONObject.parseObject(resultStr);
return jsonObject.getJSONObject("alipay_trade_precreate_response").getString("qr_cod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null;
}

单笔转账到支付宝账户


public String transfer() {
String totalAmount = "0.01";
AlipayFundTransToaccountTransferModel model = new AlipayFundTransToaccountTransferModel();
model.setOutBizNo(StringUtils.getOutTradeNo());
model.setPayeeType("ALIPAY_LOGONID");
model.setPayeeAccount("gxthqd7606@sandbox.com");
model.setAmount(totalAmount);
model.setPayerShowName("测试退款");
model.setPayerRealName("沙箱环境");
model.setRemark("Java陈序员 测试单笔转账到支付宝");

try {
return AliPayApi.transferToResponse(model).getBody();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null;
}

其他支付方式集成可参考:


https://github.com/Javen205/IJPay/tree/dev/IJPay-Demo-SpringBoot

总结


可以说,目前 IJPay 集成了大部分主流的支付渠道。可以全部集成到项目中,也可以按需加载某一种、某几种支付渠道。


最后,贴上项目地址:


https://github.com/Javen205/IJPay

在线文档地址:


https://javen205.gitee.io/ijpay/

最后


推荐的开源项目已经收录到 GitHub 项目,欢迎 Star


https://github.com/chenyl8848/great-open-source-project

或者访问网站,进行在线浏览:


https://chencoding.top:8090/#/


大家的点赞、收藏和评论都是对作者的支持,如文章对你有帮助还请点赞转发支持下,谢谢!



作者:Java陈序员
来源:juejin.cn/post/7304558952180056100
收起阅读 »

3分钟使用 WebSocket 搭建属于自己的聊天室(WebSocket 原理、应用解析)

WebSocket 的由来 在 WebSocket 出现之前,我们想实现实时通信、变更推送、服务端消息推送功能,我们一般的方案是使用 Ajax 短轮询、长轮询两种方式: 比如我们想实现一个服务端数据变更时,立即通知客户端功能,没有 WebSocket 之前我...
继续阅读 »

WebSocket 的由来



  • 在 WebSocket 出现之前,我们想实现实时通信、变更推送、服务端消息推送功能,我们一般的方案是使用 Ajax 短轮询、长轮询两种方式:

  • 比如我们想实现一个服务端数据变更时,立即通知客户端功能,没有 WebSocket 之前我们可能会采用以下两种方案:短轮询或长轮询


短轮询、长轮询(来源:即时通讯网)



  • 上面两种方案都有比较明显的缺点:


1、HTTP 协议包含的较长的请求头,有效数据只占很少一部分,浪费带宽
2、短轮询频繁轮询对服务器压力较大,即使使用长轮询方案,客户端较多时仍会对客户端造成不小压力


  • 在这种情况下,HTML5 定义了 WebSocket 协议,能更好的节省服务器资源和带宽,并且能够更实时地进行通讯。


WebSocket 是什么



  • WebSocket 是一种网络传输协议,可在单个 TCP 连接上进行全双工通信,位于 OSI 模型的应用层。

  • WebSocket 使得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加简单,允许服务端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客户端和服务器只需要完成一次握手,两者之间就可以创建持久性的连接,并进行双向数据传输。


短轮询和WebSocket的区别(来源:即时通讯网)


WebSocket 优缺点


优点



  • 实时性: WebSocket 提供了双向通信,服务器可以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实现实时性非常高,适用于实时聊天、在线协作等应用。

  • 减少网络延迟: 与轮询和长轮询相比,WebSocket 可以显著减少网络延迟,因为不需要在每个请求之间建立和关闭连接。

  • 较小的数据传输开销: WebSocket 的数据帧相比于 HTTP 请求报文较小,减少了在每个请求中传输的开销,特别适用于需要频繁通信的应用。

  • 较低的服务器资源占用: 由于 WebSocket 的长连接特性,服务器可以处理更多的并发连接,相较于短连接有更低的资源占用。

  • 跨域通信: 与一些其他跨域通信方法相比,WebSocket 更容易实现跨域通信。


缺点



  • 连接状态保持: 长时间保持连接可能会导致服务器和客户端都需要维护连接状态,可能增加一些负担。

  • 不适用于所有场景: 对于一些请求-响应模式较为简单的场景,WebSocket 的实时特性可能并不是必要的,使用 HTTP 请求可能更为合适。

  • 复杂性: 与传统的 HTTP 请求相比,WebSocket 的实现和管理可能稍显复杂,尤其是在处理连接状态、异常等方面。


WebSocket 适用场景



  • 实时聊天应用: WebSocket 是实现实时聊天室、即时通讯应用的理想选择,因为它能够提供低延迟和高实时性。

  • 在线协作和协同编辑: 对于需要多用户协同工作的应用,如协同编辑文档或绘图,WebSocket 的实时性使得用户能够看到其他用户的操作。

  • 实时数据展示: 对于需要实时展示数据变化的应用,例如股票行情、实时监控系统等,WebSocket 提供了一种高效的通信方式。

  • 在线游戏: 在线游戏通常需要快速、实时的通信,WebSocket 能够提供低延迟和高并发的通信能力。

  • 推送服务: 用于实现消息推送服务,向客户端主动推送更新或通知。


主流浏览器对 WebSocket 的兼容性


主流浏览器对 WebSocket 的兼容性



  • 由上图可知:目前主流的 Web 浏览器都支持 WebSocket,因此我们可以在大多数项目中放心地使用它。


WebSocket 通信过程以及原理


建立连接



  • WebSocket 协议属于应用层协议,依赖传输层的 TCP 协议。它通过 HTTP/1.1 协议的 101 状态码进行握手建立连接。


具体过程



  • 客户端发送一个 HTTP GET 请求到服务器,请求的路径是 WebSocket 的路径(类似 ws://example.com/socket)。请求中包含一些特殊的头字段,如 Upgrade: websocket 和 Connection: Upgrade,以表明客户端希望升级连接为 WebSocket。

  • 服务器收到这个请求后,会返回一个 HTTP 101 状态码(协议切换协议)。同样在响应头中包含 Upgrade: websocket 和 Connection: Upgrade,以及一些其他的 WebSocket 特定的头字段,例如 Sec-WebSocket-Accept,用于验证握手的合法性。

  •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从普通的 HTTP 连接升级为 WebSocket 连接。之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就变成了 WebSocket 帧的传输,而不再是普通的 HTTP 请求和响应。


示例


// 客户端请求
GET ws://localhost:8888/ HTTP/1.1
Host: localhost:8888
Connection: Upgrade
Upgrade: websocket
Origin: http://localhost:63342
Sec-WebSocket-Version: 13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
Accept-Language: zh-CN,zh;q=0.9,ja;q=0.8,en;q=0.7
Sec-WebSocket-Key: b7wpWuB9MCzOeQZg2O/yPg==
Sec-WebSocket-Extensions: permessage-deflate; client_max_window_bits

// 服务端响应
HTTP/1.1 101 Web Socket Protocol Handshake
Connection: Upgrade
Date: Wed, 22 Nov 2023 08:15:00 GMT
Sec-WebSocket-Accept: Q4TEk+qOgJsKy7gedijA5AuUVIw=
Server: TooTallNate Java-WebSocket
Upgrade: websocket

Sec-WebSocket-Key


  • 与服务端响应头部的 Sec-WebSocket-Accept 是配套的,提供基本的防护,比如恶意的连接,或者无意的连接;这里的“配套”指的是:Sec-WebSocket-Accept 是根据请求头部的 Sec-WebSocket-Key 计算而来,计算过程大致为基于 SHA1 算法得到摘要并转成 base64 字符串。


Sec-WebSocket-Extensions


  • 用于协商本次连接要使用的 WebSocket 扩展。


数据通信



  • WebSocket 的每条消息可能会被切分成多个数据帧(最小单位)。发送端会将消息切割成多个帧发送给接收端,接收端接收消息帧并将关联的帧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消息。


数据帧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
|F|R|R|R| opcode|M| Payload len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
|I|S|S|S| (
4) |A| (7) | (16/64) |
|N|V|V|V| |S| | (
if payload len==126/127) |
| |
1|2|3| |K| | |
+-+-+-+-+
-------+-+-------------+ - - - - - - - - - - - - - - - +
| Extended payload length continued,
if payload len == 127 |
+ - - - - - - - - - - - - - - - +
-------------------------------+
| |Masking-key,
if MASK set to 1 |
+
-------------------------------+-------------------------------+
| Masking-key (continued) | Payload Data |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ayload Data continued ... |
+
---------------------------------------------------------------+

帧头(Frame Header)


  • FIN(1比特): 表示这是消息的最后一个帧。如果消息分成多个帧,FIN 位在最后一个帧上设置为 1。

  • RSV1、RSV2、RSV3(各1比特): 保留位,用于将来的扩展。

  • Opcode(4比特): 指定帧的类型,如文本帧、二进制帧、连接关闭等。


WebSocket 定义了几种帧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文本帧(Opcode  0x1)和二进制帧(Opcode  0x2)。其他帧类型包括连接关闭帧、Ping 帧、Pong 帧等。


  • Mask(1比特): 指示是否使用掩码对负载进行掩码操作。

  • Payload Length: 指定数据的长度。如果小于 126 字节,直接表示数据的长度。如果等于 126 字节,后面跟着 16 比特的无符号整数表示数据的长度。如果等于 127 字节,后面跟着 64 比特的无符号整数表示数据的长度。


掩码(Masking)


  • 如果 Mask 位被设置为 1,则帧头后面的 4 字节即为掩码,用于对负载数据进行简单的异或操作,以提高安全性。


负载数据(Payload Data)


  • 实际要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文本、二进制数据等


来自 MDN 的一个小例子


Client: FIN=1, opcode=0x1, msg="hello"
Server: (process complete message immediately) Hi.

Client: FIN=0, opcode=0x1, msg="and a"
Server: (listening, newmessage containing text started)

Client: FIN=0, opcode=0x0, msg="happy new"
Server: (listening, payload concatenated to previous message)

Client: FIN=1, opcode=0x0, msg="year!"
Server: (process complete message) Happy new year to you too!

维持连接



  • 当建立连接后,连接可能因为网络等原因断开,我们可以使用心跳的方式定时检测连接状态。若连接断开,我们可以告警或者重新建立连接。


关闭连接



  • WebSocket 是全双工通信,当客户端发送关闭请求时,服务端不一定立即响应,而是等服务端也同意关闭时再进行异步响应。

  • 下面是一个客户端关闭的例子:


Client: FIN=1, opcode=0x8, msg="1000"
Server: FIN=1, opcode=0x8, msg="1000"

使用 WebSocket 实现一个简易聊天室



  • 下面是一个简易聊天室小案例,任何人打开下面的网页都可以加入我们聊天室进行聊天,然后小红和小明加入了聊天:


简易聊天室


前端源码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WebSocket Chattitle>
head>
<body>
<div id="chat">div>
<input type="text" id="messageInput" placeholder="Type your message">
<button onclick="sendMessage()">Sendbutton>

<script>
const socket = new WebSocket('ws://localhost:8888');

socket.
onopen = (event) => {
console.log('WebSocket connection opened:', event);
};

socket.
onmessage = (event) => {
const messageDiv = document.getElementById('chat');
const messageParagraph = document.createElement('p');
messageParagraph.
textContent = event.data;
messageDiv.
appendChild(messageParagraph);
};

socket.
onclose = (event) => {
console.log('WebSocket connection closed:', event);
};

function sendMessage() {
const messageInput = document.getElementById('messageInput');
const message = messageInput.value;
socket.
send(message);
messageInput.
value = '';
}
script>
body>
html>

后端源码 Java


package chat;

import org.java_websocket.WebSocket;
import org.java_websocket.handshake.ClientHandshake;
import org.java_websocket.server.WebSocketServer;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public class ChatServer extends WebSocketServer {

public ChatServer(int port) {
super(new InetSocketAddress(por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Open(WebSocket conn, ClientHandshake handshake) {
System.out.println("New connection from: " + conn.getRemoteSocketAddress().getAddress().getHostAddres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lose(WebSocket conn, int code, String reason, boolean remote) {
System.out.println("Closed connection to: " + conn.getRemoteSocketAddress().getAddress().getHostAddress());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Message(WebSocket conn, String message) {
System.out.println("Received message: " + message);
// Broadcast the message to all connected clients
broadcast(messag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WebSocket conn, Exception ex) {
System.err.println("Error on connection: " + ex.getMessage());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Start()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port = 8888;
ChatServer server = new ChatServer(port);
server.start();
System.out.println("WebSocket Server started on port: " + port);
}
}

总结



  • WebSocket 是一种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实时双向通信的协议。具备全双工、低延迟等优点,适用于实时聊天、多人协助、实时数据展示等场景。


参考



个人简介


👋 你好,我是 Lorin 洛林,一位 Java 后端技术开发者!座右铭:Technology has the power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 我对技术的热情是我不断学习和分享的动力。我的博客是一个关于Java生态系统、后端开发和最新技术趋势的地方。


🧠 作为一个 Java 后端技术爱好者,我不仅热衷于探索语言的新特性和技术的深度,还热衷于分享我的见解和最佳实践。我相信知识的分享和社区合作可以帮助我们共同成长。


💡 在我的博客上,你将找到关于Java核心概念、JVM 底层技术、常用框架如Spring和Mybatis 、MySQL等数据库管理、RabbitMQ、Rocketmq等消息中间件、性能优化等内容的深入文章。我也将分享一些编程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Java编程。


🌐 我鼓励互动和建立社区,因此请留下你的问题、建议或主题请求,让我知道你感兴趣的内容。此外,我将分享最新的互联网和技术资讯,以确保你与技术世界的最新发展保持联系。我期待与你一起在技术之路上前进,一起探讨技术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作者:Lorin洛林
来源:juejin.cn/post/7304182487684415514
收起阅读 »

IM通信技术快速入门:短轮询、长轮询、SSE、WebSocket

前言 哈啰,大家好,我是洛林,对Web端即时通讯技术熟悉的开发者来说,回顾整个网页端IM的底层通信技术发展,从短轮询、长轮询,到后来的SSE以及WebSocket,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使用门槛也越来越低,给大家带来的网页端体验也越来越好。我在前面的的《...
继续阅读 »

前言



  • 哈啰,大家好,我是洛林,对Web端即时通讯技术熟悉的开发者来说,回顾整个网页端IM的底层通信技术发展,从短轮询、长轮询,到后来的SSE以及WebSocket,我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先进,使用门槛也越来越低,给大家带来的网页端体验也越来越好。我在前面的的《3分钟使用 WebSocket 搭建属于自己的聊天室(WebSocket 原理、应用解析)》一文中介绍了众所熟知的WebSocket的技术,当其它的一些技术并不是没有用武之地,比如就以扫码登录而言,短轮询或长轮询就非常合适,完全没有使用大炮打蚊子的必要。

  • 因此,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必要盲目追求新技术,而是适合场景的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掌握WebSocket这些主流新技术固然重要,但了解短轮询、长轮询等所谓的“老技术”仍然大有裨益,这就是我分享这篇技术的原因。


即时通讯



  • 对于IM/消息推送这类即时通讯系统而言,系统的关键就是“实时通信”能力。所谓实时通信有以下两层含义:


1、客户端可以主动向服务端发送信息。
2、当服务端内容发生变化时,服务端可以实时通知客户端。

常用技术



  • 客户端轮询:传统意义上的短轮询(Short Polling)

  • 服务器端轮询:长轮询(Long Polling)

  • 单向服务器推送:Server-Sent Events(SSE)

  • 全双工通信:WebSocket


短轮询(Short Polling)


实现原理



  • 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返回数据,然后客户端根据服务器端返回的数据进行处理。

  • 客户端继续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继续重复以上的步骤。(为了减小服务端压力一般会采用定时轮询的方式)


短轮询通信过程


优点



  • 实现简单,不需要额外开发,仅需要定时发起请求,解析响应即可。


缺点



  • 不断的发起请求和关闭请求,性能损耗以及对服务端的压力较大,且HTTP请求本身本身比较耗费资源。

  • 轮询间隔不好控制。如果实时性要求较高,短轮询是明显的短板,但如果设置太长,会导致消息延迟。


长轮询(Long Polling)


实现原理



  • 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服务器会hold住这个请求。

  • 直到监听的内容有改变,才会返回数据,断开连接(或者在一定的时间内,请求还得不到返回,就会因为超时自动断开连接);

  • 客户端继续发送请求,重复以上步骤。


长轮询通信过程


改进点



  • 长轮询是基于短轮询上的改进版本:减少了客户端发起Http连接的开销,改成在服务器端主动地去判断关注的内容是否变化。


基于iframe的长轮询



  • 基于iframe的长轮询是长轮询的另一种实现方案。


实现原理



  • 在页面中嵌入一个iframe,地址指向轮询的服务器地址,然后在父页面中放置一个执行函数,比如execute(data);

  • 当服务器有内容改变时,会向iframe发送一个脚本;

  • 通过发送的脚本,主动执行父页面中的方法,达到推送的效果。


总结



  • 基于iframe的长轮询底层还是长轮询技术,只是实现方式不同,而且在浏览器上会显示请求未加载完成,图标会不停旋转,简直是强迫症杀手,个人不是很推荐。


iframe长轮询


Server-Sent Events(SSE)



  • 上面介绍的短轮询和长轮询技术,服务器端是无法主动给客户端推送消息的,都是客户端主动去请求服务器端获取最新的数据。而SSE是一种可以主动从服务端推送消息的技术。

  • SSE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HTTP的长连接,只不过它给客户端发送的不是一次性的数据包,而是一个stream流,格式为text/event-stream。所以客户端不会关闭连接,会一直等着服务器发过来的新的数据流。


实现原理



  •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HTTP长连接,服务端返回stream响应流。客户端收到stream响应流并不会关闭连接而是一直等待服务端发送新的数据流。


SSE通信过程


浏览器对 SSE 的支持情况


浏览器对 SSE 的支持情况


SSE vs WebSocket



  • SSE 使用 HTTP 协议,现有的服务器软件都支持。WebSocket 是一个独立协议。

  • SSE 属于轻量级,使用简单;WebSocket 协议相对复杂。

  • SSE 默认支持断线重连,WebSocket 需要自己实现。

  • SSE 一般只用来传送文本,二进制数据需要编码后传送,WebSocket 默认支持传送二进制数据。

  • SSE 支持自定义发送的消息类型。


总结



  • 对于仅需要服务端向客户端推送数据的场景,我们可以考虑实现更加简单的 SSE 而不是直接使用 WebSocket。


WebSocket



  • WebSocket 是一种网络传输协议,可在单个 TCP 连接上进行全双工通信,位于 OSI 模型的应用层。

  • WebSocket 使得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交换变得更加简单,允许服务端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客户端和服务器只需要完成一次握手,两者之间就可以创建持久性的连接,并进行双向数据传输。


实现原理



  • 客户端发送一个 HTTP GET 请求到服务器,请求的路径是 WebSocket 的路径(类似 ws://example.com/socket)。请求中包含一些特殊的头字段,如 Upgrade: websocket 和 Connection: Upgrade,以表明客户端希望升级连接为 WebSocket。

  • 服务器收到这个请求后,会返回一个 HTTP 101 状态码(协议切换协议)。同样在响应头中包含 Upgrade: websocket 和 Connection: Upgrade,以及一些其他的 WebSocket 特定的头字段,例如 Sec-WebSocket-Accept,用于验证握手的合法性。

  • 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从普通的 HTTP 连接升级为 WebSocket 连接。之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就变成了 WebSocket 帧的传输,而不再是普通的 HTTP 请求和响应,客户端和服务端相互进行通信。


WebSocket通信过程


优点



  • 实时性: WebSocket 提供了双向通信,服务器可以主动向客户端推送数据,实现实时性非常高,适用于实时聊天、在线协作等应用。

  • 减少网络延迟: 与轮询和长轮询相比,WebSocket 可以显著减少网络延迟,因为不需要在每个请求之间建立和关闭连接。

  • 较小的数据传输开销: WebSocket 的数据帧相比于 HTTP 请求报文较小,减少了在每个请求中传输的开销,特别适用于需要频繁通信的应用。

  • 较低的服务器资源占用: 由于 WebSocket 的长连接特性,服务器可以处理更多的并发连接,相较于短连接有更低的资源占用。

  • 跨域通信: 与一些其他跨域通信方法相比,WebSocket 更容易实现跨域通信。


缺点



  • 连接状态保持: 长时间保持连接可能会导致服务器和客户端都需要维护连接状态,可能增加一些负担。

  • 不适用于所有场景: 对于一些请求-响应模式较为简单的场景,WebSocket 的实时特性可能并不是必要的,使用 HTTP 请求可能更为合适。

  • 复杂性: 与传统的 HTTP 请求相比,WebSocket 的实现和管理可能稍显复杂,尤其是在处理连接状态、异常等方面。


更多



总结



  •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IM通信技术中的常用四种技术:短轮询、长轮询、SSE、WebSocket,使用时可以综合我们的实际场景选择合适的通信技术,在复杂的应用场景中,我们可能需要结合不同的技术满足不同的需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考虑因素:


实时性要求



  • 如果实时性要求较低,短轮询或长轮询可能足够;如果需要实时性较高,考虑使用SSE或WebSocket,若仅需要服务端推送,尽可能考虑SSE。


网络和服务器资源



  • 短轮询和长轮询可能会产生较多的无效请求,增加带宽和服务器负担;SSE和WebSocket相对更高效。


个人简介


👋 你好,我是 Lorin 洛林,一位 Java 后端技术开发者!座右铭:Technology has the power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 我对技术的热情是我不断学习和分享的动力。我的博客是一个关于Java生态系统、后端开发和最新技术趋势的地方。


🧠 作为一个 Java 后端技术爱好者,我不仅热衷于探索语言的新特性和技术的深度,还热衷于分享我的见解和最佳实践。我相信知识的分享和社区合作可以帮助我们共同成长。


💡 在我的博客上,你将找到关于Java核心概念、JVM 底层技术、常用框架如Spring和Mybatis 、MySQL等数据库管理、RabbitMQ、Rocketmq等消息中间件、性能优化等内容的深入文章。我也将分享一些编程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Java编程。


🌐 我鼓励互动和建立社区,因此请留下你的问题、建议或主题请求,让我知道你感兴趣的内容。此外,我将分享最新的互联网和技术资讯,以确保你与技术世界的最新发展保持联系。我期待与你一起在技术之路上前进,一起探讨技术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 保持关注我的博客,让我们共同追求技术卓越。


作者:Lorin洛林
来源:juejin.cn/post/7305473943572578341
收起阅读 »

MinIO是干嘛的?

一、MinIO是干嘛的? 网上搜索“minio是干嘛的”这个问题搜索的太多了,我们感觉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才给大家造成了这么大的信息差。在这里,我们有义务将信息差补齐。 先正面回答问题: MinIO是一种SDS(软件定义存储)的分布式存储软件,用来进行构建独...
继续阅读 »

一、MinIO是干嘛的?


网上搜索“minio是干嘛的”这个问题搜索的太多了,我们感觉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才给大家造成了这么大的信息差。在这里,我们有义务将信息差补齐。


先正面回答问题:



MinIO是一种SDS(软件定义存储)的分布式存储软件,用来进行构建独立、私有化、公有云、边缘网络的对象存储软件。
它是一个开源的软件,原来遵循的是Apache协议,在2021年4月22日修改为了AGPL v3.0协议。
如果遵守软件许可协议使用,你几乎可以免费使用它。



二、MinIO的解释好复杂,给我一个简单点的解释行吗?


很多朋友又提到了下面的问题:
“你上午说了那么大一段,我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呀?你能简单点一说一下到底是干嘛的,为什么要用MinIO吗?”


好的,我们提取一些关键词:



  1. SDS,软件定义存储

  2. 分布式存储

  3. 对象存储

  4. 私有云存储

  5. 公有云存储

  6. 边缘网络

  7. apche协议

  8. AGPL v3.0协议


我们针对上面的回答清楚后,再来理解最上面的一句话就好理解了。


三、名词解释


3.1 SDS(软件定义存储)


传统的存储设备都是有专用硬件的。但是,CPU的算力迅猛增长,算力不再是问题了。并且,也不需要再次购买专用硬件了。
基于CPU强大的算力,用软件实现和定义的分布式存储,即便宜、又安全、还省钱。
与传统硬件定义的存储价格相对可以节省成本3 - 7倍的费用。


3.2 分布式存储


传统的存储像NAS(网络附加存储)都是单节点的,如果出现网络通信故障,整个数据保障全部都会中断。因此,大家想到了一种办法:由多台服务器构建一个存储网络,任意一台存储服务器掉线都不会影响数据安全和服务的稳定。这个时候,就推出了分布式存储。


3.3 对象存储


最早的时候Google 开放了它全球 低成本存储的一篇实践论文,引起了全球的存储市场的震动。后来各家都基于Google开放的文档实现了自己的对象存储,极大的降低了自己企业的成本。其中:
亚马逊实现的对象存储叫S3;
阿里云实现了OSS(Object storage system);
Google实现的对象存储叫GCS(Google cloud storage);
微软实现的对象存储叫ABS(Azure Blob Storage);
百度实现的叫BOS;
国内其他厂商,包括七牛、青云、ceph等厂家也都实现了自己的对象存储系统。


在对象存储的内部使用URL进行统一资源定位,每一个对象相当于是一个URL,这样相比于传统的文件系统存储方式,对象存储更加灵活、可扩展性更强,更适合存储海量数据。
它最最大的优点在于: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高可扩展性,它可以轻松地增加存储容量,而无需停机维护或中断服务。
而公开对象存储标准的是S3。因此,


3.4 私有云存储、公有云存储、边缘网络


公有云:一般由大公司如阿里、腾讯、百度等公司构建的公众(个人或者公司)可以直接在上面按量或按需租赁服务器、算力、存储空间的一种云计算产品。
私有云:私有云有更好的安全性、私密性、独立性,一般是由企业自己构建的云计算池资源。
边缘网络:一般是小型物联网设备或者家庭物联网设备,如家用电视、路由器、家用存储网关、工厂存储网关、汽车存储网关等。


3.5 Apache 协议和AGPL v3.0 协议


首先,国外讲究开源和普世价值观,好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所以马斯克的星舰、特斯拉的全部源代码、设计图全都开源了。


但是,需要让更多的人遵守一个开源规范,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开源协议如:Apache协议、AGPL v3.0协议。


Apache协议的特点:



  1. 代码派生:Apache 协议允许对代码进行修改、衍生和扩展,并且可以将这些修改后的代码重新发布。

  2. 私有使用:Apache 协议还允许将 Apache 许可的代码用于私有目的,而不需要公开发布或共享这些代码。

  3. 版权声明:Apache 协议要求所有代码都必须包含原始版权声明和许可证。

  4. 免责声明:Apache 协议明确规定,代码作者和 Apache 软件基金会不对任何因使用该软件而引起的风险和损失负责。

  5. 专利授权:Apache 协议明确规定,如果原始代码拥有人拥有相关专利,则授予使用该代码的公司和个人适当的专利授权。
    所以我们通常认为,Apache 协议是一种非常灵活和宽松的开源许可证,允许开源社区和商业公司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由使用和分发代码。


AGPL v3.0开源协议的特点:


AGPL v3.0 协议要求在使用AGPL v3.0 许可的软件作为服务通过互联网向外提供服务时,必须公开源代码并允许其他人查看、修改和分发源代码。
这个开源协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共享和公开源代码:AGPL v3.0 协议要求将使用该许可证的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并且所有基于该软件构建的应用程序都必须遵守该许可证的规定。

  2. 网络服务的限制:AGPL v3.0 协议适用于在网络上提供服务的软件,例如 Web 应用程序和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服务。如果使用许可证的软件被用于这些服务,那么相应的源代码必须公开。

  3. 贡献者权益保护:AGPL v3.0 协议还明确规定,任何对软件进行更改或修改的用户必须将其贡献回到原始项目中,以便其他人也可以自由地使用和修改这些更改。

  4. 版权声明:AGPL v3 协议要求在所有的副本和派生作品中包含原始版权和许可证声明。


总结,Apache开源协议更为宽松,而AGPL v3.0协议的权利义务要求更加严格一些。


四、MinIO是干嘛的?(总结)


4.1 温故而知新


上面我们解析了所有的内容,再读一次,我们的总结:



MinIO是一种SDS(软件定义存储)的分布式存储软件,用来进行构建独立、私有化、公有云、边缘网络的对象存储软件。
它是一个开源的软件,原来遵循的是Apache协议,在2021年4月22日修改为了AGPL v3.0协议。
如果遵守软件许可协议使用,你几乎可以免费使用它。



4.2 使用场景


说了一系列理论,不说使用场景就是耍(bu)流(yao)氓(lian)。


现在企业在开发的时候有一系列的要求:



  1. 不准在服务器进行本地文件写入;

  2. 要求写入必须要写入至统一对象存储中去。


这样的要求带来的好处就是:
每个人写入的时候,都写到了统一的存储数据湖中。如果有5台应用服务器需要快速扩容,可以瞬间再扩展5台服务器,构建10台服务器空间即可。所有的文件都存储于MinIO这样的对象存储中,扩容而不需要复制各台服务器中的文件。
这样就能实现业务的快速扩容啦。


你懂了吗?


作者:Python小甲鱼
来源:juejin.cn/post/7304531203772334115
收起阅读 »

看完周杰伦《最伟大的作品》MV后,我解锁了想要的UI配色方案!

在UI设计的核心理念中,色彩的搭配与运用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一个合理且得当的色彩组合往往就是UI设计成功的关键。要构建一个有用的UI配色方案,我们既需要掌握色彩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在生活中洞察和提取灵感。以周杰伦最新推出的音乐作品《最伟大的作品》为例,其MV因...
继续阅读 »

在UI设计的核心理念中,色彩的搭配与运用显得至关重要。事实上,一个合理且得当的色彩组合往往就是UI设计成功的关键。要构建一个有用的UI配色方案,我们既需要掌握色彩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在生活中洞察和提取灵感。以周杰伦最新推出的音乐作品《最伟大的作品》为例,其MV因其独特的色彩构成和视觉效果一经发布便激起了网络热潮,成为了热门话题。这部MV以高度尊敬的方式向众多世界级艺术家们的杰作致敬,为设计师们提供了寻找新颖配色方案的无价参考。然而,在UI设计实践中,运用调色板精心匹配出合适的色彩方案绝非易事。


对于这个看起来既复杂又麻烦的UI界面配色问题,今天Pixso将为你分享一个聪明而实用的方法:就是利用那些已经得到广大公众认可并赞誉的色彩创作策略。


1. 复古UI配色,梦回巴黎


歌曲《最伟大的作品》背景在1920年代的巴黎,当时也是“巴黎画派”最为辉煌的年代。在此张MV截图中,整个色调与中国古典画的UI界面配色在达到了某种程度的默契。青、棕两个主色,使画面有着很浓的复古味道。将此复古色调运用到在我们的UI设计中,可以让我们省去很多的构思配色的问题。


复古色调


比如下图中的这个珠宝登陆页面,运用了棕色作为大背景颜色,大块的色彩在烘托气氛跟主题方面较为稳定,与珠宝的华贵气质相呼应,给画面一种华贵的美感,这样的UI配色会使UI界面非常的出彩,不显单调。如果你想深入学习网站UI配色,建议阅读《全套大厂网页UI配色指南,网站想不好看都难》


免费珠宝店登陆页


[免费珠宝店登陆页](https://pixso.cn/community/file/L6ufTu9mbHowkkVaOXhqmQ?from_share)


2. 冷暖 对比UI配色,优雅端庄


在设计UI界面时,应该做到整体色调协调统一,界面设计应该先确定主色调,主色将会占据页面中很大的面积,其他的辅助色都应该以主色为基准进行搭配。这可以保证整体色调的协调统一,重点突出,使作品更加专业、美观。 


冷暖色的区分是人类在大自然生活总结出来的颜色规律,通过联想将颜色与具体事物连接在一起,再由事物给人的感觉去区分冷暖。冷暖色是自然平衡的规律,可以在设计中大量使用,这样的UI配色方案会使UI界面非常的出彩,不显单调。


冷暖对比UI配色


而在下图的移动应用程序界面中,所使用的,正是将冷暖色完美的融合贯穿,但是在UI设计时,UI设计师需注意,不要采用过多色彩,会使得界面没有秩序性,给用户一种混乱感。如果你想深入学习移动APP配色方案,可以阅读Pixso资源社区的设计技巧专栏《UI设计师如何为一款app配色?值得收藏篇!》


矢量插图旅行APP


[矢量插图旅行APP](https://pixso.cn/community/file/hLz9LrhMmFFvGre1aVwtdQ?from_share)


3. 深棕 UI配色,灵动梦幻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是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表现色彩的多样变化主要依靠色彩的对比,使变化和多样的色彩达到统一主要依靠色彩的调和。概括说来,色彩的对比是绝对的,调和是相对的,对比是目的,调和是手段。


深棕UI配色


深棕色调的UI界面会显得太过沉重,在中间加入浅色调调和一下,整个画面立刻上升了一个质感度,沉稳又不失俏皮的美感。


OTP 验证页


[OTP 验证页](https://pixso.cn/community/file/5qd8ACoD9nrDQSBD8BxjEw?from_share)


4. 深色 UI配色,沉稳低调


颜色会唤起不同的感觉或情绪,所以通过了解颜色的心理学,我们可以利用与目标受众产生共鸣的品牌颜色。低明度的颜色则会更多的强化稳重低调的感觉。 学习UI配技巧,可以阅读《超实用UI配色技巧,让你的UI设计财“色”双收》


深色UI配色


在深色的对比中,加入低饱和度的颜色,在提升画面亮度的同时,也能提升用户的视觉观感,即使是深色调也能产生一种小清新的美感。


比特币APP UI设计


[比特币APP UI设计](https://pixso.cn/community/file/i9zSK-ga4mhu2BhRUAysZg?from_share)


5. 暖色 调UI配色,热情复古


人们看到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看到红色会下意识地心跳加速、血液流速加快,进而从心理上感受到一种兴奋、刺激、热情的感觉,这就是色彩的作用和意象。暖色调使人狂热、欢乐和感性。


暖色调UI配色


恰到好处的暖色调对比会使画面更加协调和丰富,使UI的色彩不至于太过单一。而暖色调即代表温馨、热情的气氛,但搭配不当会使画面呈现出拖沓、不清爽的反面效果。


毛玻璃视觉设计


[毛玻璃视觉设计](https://pixso.cn/community/file/zYUJ5EIiY4Uh6w3DPINVrg?from_share)


6. 冷淡 色调 UI配色,浪漫温柔


冷淡色调UI配色


UI界面通常尺寸较“小”,不少功能难以在一个界面内实现,用户需要在多个界面中频繁跳转,而冷淡的色彩设计能减轻用户在频繁跳转界面时的焦躁。淡色彩的UI配色范围可以从比原始色相略浅,一直到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色相的灰白色。有色颜色在眼睛上看起来更柔和更容易,其中最浅的颜色称为粉彩。淡色彩通常会在设计中营造出年轻柔和的氛围。


紫色UI组件库


[紫色UI组件库](https://pixso.cn/community/file/2_-jN0hAMOHrF6REAen62A?from_share)


7. 专业UI配色工具Pixso,成就伟大配色方案


在设计时,设计师总会为了颜色的填充苦恼,Pixso新上线的多色矢量网格功能,路径色快可以快速填充各种颜色,让设计师以前以前绘制一个复杂的颜色魔方需要更多的路径线条,更多的色卡,还得考虑图层的对齐,间距是否一致统一的问题,在Pixso这些都不需要考虑了。如果你仍不知道如何提取颜色,或者觉得提取颜色麻烦,可以试试Pixso里的一键取色插件,只需要导入图片,在右上角的插件里找到一键取色,点击一键取色即可。


一键取色插件


其次,在Pixso右上角的插件按钮中,选择色板插件,里面都是大厂色板,让你站在大厂肩膀上做UI配色,想不好看都难。


色板插件


除此之外,Pixso还有协同设计、在线评论、一键交付等等强大功能,帮助设计师更快的完成设计工作,快打开Pixso试试吧~


作者:Yuki1
来源:juejin.cn/post/7304538199144415268
收起阅读 »

新项目,不妨采用这种架构分层,很优雅!

大家好,我是飘渺。今天继续更新DDD&微服务的系列文章。 在专栏开篇提到过DDD(Domain-Driven Design,领域驱动设计)学习起来较为复杂,一方面因为其自身涉及的概念颇多,另一方面,我们往往缺乏实战经验和明确的代码模型指导。今天,我们将...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飘渺。今天继续更新DDD&微服务的系列文章。


在专栏开篇提到过DDD(Domain-Driven Design,领域驱动设计)学习起来较为复杂,一方面因为其自身涉及的概念颇多,另一方面,我们往往缺乏实战经验和明确的代码模型指导。今天,我们将专注于DDD的分层架构和实体模型,期望为大家落地DDD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熟悉的MVC三层架构。


1. MVC 架构


在传统应用程序中,我们通常采用经典的MVC(Model-View-Controller)架构进行开发,它将整体的系统分成了 Model(模型),View(视图)和 Controller(控制器)三个层次,也就是将用户视图和业务处理隔离开,并且通过控制器连接起来,很好地实现了表现和逻辑的解耦,是一种标准的软件分层架构。


在遵循此分层架构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建立三个Maven Module:Controller、Service 和 Dao,它们分别对应表现层、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如下图所示:


image-20230602123152660


(图中多画了一个Model层是因为 Model 通常只是简单的 Java Bean,只包含数据库表对应的属性。有的应用会将其单独抽取出来作为一个Maven Module,但实际上它可以合并到 DAO 层。)


1.1 MVC架构模型的不足


在业务逻辑较为简单的应用中,MVC三层架构是一种简洁高效的开发模式。然而,随着业务逻辑的复杂性增加和代码量的增加,MVC架构可能会显得捉襟见肘。其主要的不足可以总结如下:



  • Service层职责过重:在MVC架构中,Service层常常被赋予处理复杂业务逻辑的任务。随着业务逻辑的增长,Service层可能变得臃肿和复杂。业务逻辑有可能分散在各个Service类中,使得业务逻辑的组织和维护成为一项挑战。

  • 过于关注数据库而忽视领域建模:虽然MVC的设计初衷是对数据、用户界面和控制逻辑进行分离,但它在面对复杂业务场景时并未给予领域建模足够的重视。这可能导致代码难以理解和扩展,因为代码更像是围绕数据库而不是业务需求进行设计。

  • 边界划分不明确:在MVC架构中,顶层设计上的边界划分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往往依赖于技术负责人的经验。在大规模的团队协作中,这可能导致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 单元测试困难:在MVC架构中,Service层通常以事务脚本的方式进行开发,并且往往耦合了各种中间件操作,如数据库、缓存、消息队列等。这种耦合使得单元测试变得困难,因为要在没有这些中间件的情况下运行测试可能需要大量的模拟或存根代码。


在深入探讨MVC架构之后,我们将进入今天的主题:DDD的分层架构模型。


2. DDD的架构模型


在DDD中,通常将应用程序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用户接口层(Interface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领域层(Domain Layer)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每个层次承担着各自的职责和作用。分层模型如下图所示:


image.png



  1. 接口层(Interface Layer):负责处理与外部系统的交互,包括UI、Web API、RPC接口等。它会接收用户或外部系统的请求,然后调用应用层的服务来处理这些请求,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或外部系统。

  2.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承担协调领域层和基础设施层的职责,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它调用领域层的领域服务和基础设施层的基础服务,完成业务逻辑的实现。

  3. 领域层(Domain Layer):该层包含了业务领域的所有元素,如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聚合、工厂和领域事件等。这一层的主要职责是实现业务领域的核心逻辑。

  4.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主要提供通用的技术能力,如数据持久化、缓存、消息传输等基础设施服务。它可被其他三层调用,提供各种必要的技术服务。


在这四层中,调用关系通常是单向依赖的,即上层依赖下层,下层并不依赖上层。例如,接口层依赖应用层,应用层依赖领域层,领域层依赖基础设施层。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基础设施层在物理结构上可能位于最底层,但在DDD的分层模型中,它位于最外层,为内部各层提供技术服务。


image-20230604220949124


2.1 依赖反转原则


依赖反转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原则,有助于减小模块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依赖反转原则的核心思想是:高层模块不应直接依赖低层模块,它们都应该依赖抽象。抽象不应该依赖具体的实现,而具体的实现应当依赖于抽象。


在 DDD 的四层架构中,领域层是核心,是业务的抽象化,不应直接依赖其他任何层。这意味着领域层的业务对象应该与其他层(如基础设施层)解耦,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具体的数据库访问技术、消息队列技术等。但在实际运行时,领域层的对象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层来实现数据的持久化、消息的发送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依赖翻转原则。在领域层,我们定义一些接口(如仓储接口),用于声明领域对象需要的服务,具体的实现则由基础设施层完成。在基础设施层,我们实现这些接口,并将实现类注入到领域层的对象中。这样,领域层的对象就可以通过这些接口与基础设施层进行交互,而不需要直接依赖于基础设施层。


2.2 DDD四层架构的优势


在复杂的业务场景下,采用DDD的四层架构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使用MVC架构可能出现的问题:



  1. 职责分离:在DDD的设计中,我们尝试将业务逻辑封装到领域对象(如实体、值对象和领域服务)中。这样可以降低应用层(原MVC中的Service层)的复杂性,同时使得业务逻辑更加集中和清晰,易于维护和扩展。

  2. 领域建模:DDD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建立富有内涵的领域模型来更真实地反映业务需求和业务规则,从而提高代码的灵活性,使其更容易适应业务的变化。

  3. 明确的边界划分:DDD通过边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的概念,对系统进行明确的边界划分。每个边界上下文都有自己的领域模型和业务逻辑,使得大规模团队协作更加清晰、高效。

  4. 易于测试:由于业务逻辑封装在领域对象中,我们可以直接对这些领域对象进行单元测试。同时,基础设施层(如数据库、缓存和消息队列)被抽象为接口,我们可以使用模拟对象(Mock Object)进行测试,避免了直接与真实中间件的交互,大大提升了测试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接下来看看如何在代码中遵循DDD的分层架构。


3. 如何实现DDD分层架构


为了遵循DDD的分层架构,在代码实现时有两种实现方法。


第一种是在模块中通过包进行隔离,即在模块中建立4个不同的代码包,分别对应领域层(Domai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和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 Layer)。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易于理解和维护。但缺点是各层之间的依赖关系可能不够明确,容易导致代码耦合。


image.png


第二种实现方法是建立4个不同的Maven Module层,每个Module分别对应领域层、应用层、基础设施层和用户接口层。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层之间的依赖关系更加明确,有利于降低耦合度和提高代码的可重用性。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和遵循DDD的分层架构。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项目结构变得复杂,增加了项目的维护成本。


image.png


在实际项目中,可以根据项目规模、团队成员的熟悉程度以及项目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实现方法。对于较小规模的项目,可以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包进行隔离。而对于较大规模的项目,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法,使用Maven Module层进行隔离,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维护代码。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关键在于确保各层之间的职责分明,遵循DDD的原则和最佳实践。


在DailyMart项目中,我最初打算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包进行隔离。然而,在微信群中进行投票后,发现近90%的人选择了第二种方法。作为一个倾听粉丝意见的博主,我决定采纳大家的建议。因此,DailyMart将采用Maven Module层隔离的方式进行编码实践。
image.png


4. DDD中的数据模型


在DDD中,我们采用特定的模型来映射和处理不同的领域概念和责任,常见的有三种数据模型:实体对象(Entity)、数据对象(Data Object,DO)和数据传输对象(Data Transfer Object,DTO)。这些模型在DDD中有着明确的角色和使用场景:



  • Entity(实体对象): 实体对象代表业务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其字段和方法应与业务语言保持一致,与持久化方式无关。这意味着实体和数据对象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字段命名、字段类型,甚至嵌套关系。实体的生命周期应仅存在于内存中,无需可序列化和可持久化。

  • Data Object (DO、数据对象): DO可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数据模型。在DDD规范中,数据对象不能包含业务逻辑,并且位于基础设施层,仅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通常与数据库的物理表一一对应。

  • DTO(数据传输对象): 数据传输对象主要用作接口层和应用层之间传递数据,例如CQRS模式中的命令(Command)、查询(Query)、事件(Event)以及请求(Request)和响应(Response)。DTO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适配不同的业务场景需要的参数,从而避免业务对象变成庞大而复杂的"万能"对象。


在DDD中,这三种数据对象在很多场景下需要相互转换,例如:




  1. Entity <-> DTO:在应用层返回数据时,需要将实体对象转换成DTO,这一般通过一个名为DTO Assembler的转换器来完成。




  2. Entity <-> DO:在基础设施层的Repository实现时,我们需要将实体转换为DO以存储到数据库。同样地,查询数据时需要将DO转换回实体。这通常通过一个名为Data Converter的转换器来完成。




当然,不管是Entity转DTO,还是Entity转DO,都会有一定的开销,无论是代码量还是运行时的操作来看。手写转换代码容易出错,而使用反射技术虽然可以减少代码量,但可能会导致显著的性能损耗。这里给用Java的同学推荐MapStruct这个库,MapStruct在编译时生成代码,只需通过接口定义和注解配置就能生成相应的代码。由于生成的代码是直接赋值,所以性能损耗可以忽略不计。


image.png



在SpringBoot老鸟系列中我推荐大家使用 Orika 进行对象转换,理由是只需要编写少量代码。但是在DDD中不同对象都有严格的代码层级,并且一般会引入专门的Assembler和Converter转换器,既然代码量省不了,必然要选择性能最高的组件。


各种转换器的性能对比:Performance of Java Mapping Frameworks | Baeldung



5. 小结


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DDD的分层架构,并详细解释了如何在项目代码中实现这种分层架构。同时,还详细DDD中三种常用的数据对象:数据对象(DO)、实体(Entity)和数据传输对象(DTO)。这三种数据对象的区别可以通过下图进行精炼总结:


image-20230523220725247


至此,我们已经深入解析了DDD中的核心概念。同时,我们的DailyMart商城系统已完成所有的前期准备,现在已经准备好进入实际的编码阶段。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实现注册流程开始,逐步探索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DDD。


作者:飘渺Jam
来源:juejin.cn/post/7242129428511113272
收起阅读 »

一位未曾涉足算法的初学者收获

正如标题所言,在我四年的编程经历中就没刷过一道算法题,这可能与我所编写的应用有关,算法对我而言提升不是特别大。加上我几乎都是在需求中学习,而非系统性的学习。所以像算法这种基础知识我自然就不是很熟悉。 那我为何会接触算法呢? 我在今年暑假期间有一个面试,当时面试...
继续阅读 »

正如标题所言,在我四年的编程经历中就没刷过一道算法题,这可能与我所编写的应用有关,算法对我而言提升不是特别大。加上我几乎都是在需求中学习,而非系统性的学习。所以像算法这种基础知识我自然就不是很熟悉。


那我为何会接触算法呢?


我在今年暑假期间有一个面试,当时面试官想考察一下我的算法能力,而我直接明摆了和说我不行(指算法上的不行),但面试官还是想考察一下,于是就出了道斐波那契数列作为考题。


但我毕竟也接触了 4 年的代码,虽然不刷算法,但好歹也看过许多文章和代码,斐波那契数列使用递归实现的代码也有些印象,于是很快我就写出了下面的代码作为我的答案。


function fib(n) {
if (n <= 1) return n

return fib(n - 1) + fib(n - 2)
}

面试官问我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我便摇了摇头表示这 5 行不到的代码难道不是最优解?



事实上这份代码看起来很简洁,实际却是耗时最慢的解法



毫无疑问,在算法这关我肯定是挂了的,不过好在项目经验及后续的项目实践考核较为顺利,不然结局就是回去等通知了。最后面试接近尾声时,面试官友情提醒我加强基础知识(算法),强调各种应用框架不断更新迭代,但计算机的底层基础知识是不变的。于是在面试官的建议下,便有了本文。


好吧,我承认我是为了面试才去学算法的。


对上述代码进行优化


在介绍我是从何处学习算法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不妨先来看看上题的最优答案是什么。


对于有接触过算法的同学而言,不难看出时间复杂度为 O(n²),而指数阶属于爆炸式增长,当 n 非常大时执行效果缓慢,且可能会出现函数调用堆栈溢出。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会发现这其中进行了非常多的重复计算,我们不妨将设置一个 res 变量来输出一下结果


function fib(n) {
if (n <= 1) {
return n
}

const res = fib(n - 1) + fib(n - 2)
console.log(res)
return res
}

当 n=7 时,所输出的结果如下


Untitled


这还只是在 n=7 的情况下,便有这么多输出结果。而在算法中要避免的就是重复计算,这能够高效的节省执行时间,因此不妨定义一个缓存变量,在递归时将缓存变量也传递进去,如果缓存变量中存在则说明已计算过,直接返回结果即可。


function fib(n, mem = []) {
if (n <= 1) {
return n
}

if (mem[n]) {
return mem[n]
}

const res = fib(n - 1, mem) + fib(n - 2, mem)
console.log(res)
mem[n] = res
return res
}

此时所输出的结果可以很明显的发现没有过多的重复计算,执行时间也有显著降低。


Untitled


这便是记忆化搜索,时间复杂度被优化至 O(n)。


可这还是免不了递归调用出现堆栈溢出的情况(如 n=10000 时)。


Untitled


从上面的解法来看,我们都是从”从顶至底”,比方说 n=7,会先求得 n=6,n=5 的结果,然后依次类推直至得到底层 n=1 的结果。


事实上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先求得 n=1,n=2 的结果,然后依次类推上去,最终得到 n=6,n=7 的结果,也就是“从底至顶”,而这就是动态规划的方法。


从代码上来分析,因此我们可以初始化一个 dp 数组,用于存放数据状态。


function fib(n) {
const dp = [0, 1]

for (let i = 2; i <= n; i++) {
dp[i] = dp[i - 1] + dp[i - 2]
}

return dp[n]
}

最终 dp 数组的最后一个成员便是原问题的解。此时输出 dp 数组结果。


Untitled


且由于不存在递归调用,因此你当 n=10000 时也不在会出现堆栈溢出的情况(只不过最终的结果必定超出了 JS 数值可表示范围,所以只会输出 Infinity)


对于上述代码而言,在空间复杂度上能够从 O(n) 优化到 O(1),至于实现可以参考 空间优化,这里便不再赘述。


我想至少从这里你就能看出算法的魅力所在,这里我强烈推荐 hello-algo 这本数据结构与算法入门书,我的算法之旅的起点便是从这本书开始,同时激发起我对算法的兴趣。


两数之和


于是在看完了这本算法书后,我便打开了大名鼎鼎的刷题网站 LeetCode,同时打开了究极经典题目的两数之和



有人相爱,有人夜里开车看海,有人 leetcode 第一题都做不出来。



题干:



给定一个整数数组 nums  和一个整数目标值 target,请你在该数组中找出和为目标值target的那 两个 整数,并返回它们的数组下标。


你可以假设每种输入只会对应一个答案。但是,数组中同一个元素在答案里不能重复出现。


你可以按任意顺序返回答案。



以下代码将会采用 JavaScript 代码作为演示。


暴力枚举


我初次接触该题也只会暴力解法,遇事不决,暴力解决。也很验证了那句话:不论多久过去,我首先还是想到两个 for。


var twoSum = function (nums, target) {
const n = nums.length

for (let i = 0; i < n; i++) {
for (let j = 0; j < n; j++) {
if (nums[i] + nums[j] === target && i !== j) {
return [i, j]
}
}
}
}

当然针对上述 for 循环优化部分,比如说让 j = i + 1 ,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数字的循环以及 i ≠ j 的判断。由于用到了两次循环,很显然时间复杂度为 O(n²),并不高效。


哈希表


我们不妨将每个数字通过 hash 表缓存起来,将值 nums[i] 作为 key,将 i 作为 value。由于题目的条件则是 x + y = target,也就是 target - x = y,这样判断的条件就可以由 nums[i]+ nums[j] === target 变为 map.has(target - nums[i]) 。如果 map 表中有 y 索引,那么显然 target - nums[i] = y,取出 y 的索引以及当前 i 索引就能够得到答案。代码如下


var twoSum = function (nums, target) {
const map = new Map()

for (let i = 0; i < nums.length; i++) {
if (map.has(target - nums[i])) {
return [map.get(target - nums[i]), i]
}
map.set(nums[i], i)
}
}

而这样由于只有一次循环,时间复杂度为 O(N)。


双指针算法(特殊情况)


假如理想情况下,题目所给定的 nums 是有序的情况,那么就可以考虑使用双指针解法。先说原理,假设给定的 nums 为 [2,3,5,6,8],而目标的解为 9。在上面的做法中都是从索引 0 开始枚举,也就是 2,3,5…依次类推,如果没找到与 2 相加的元素则从 3 开始 3,5,6…依次类推。


此时我们不妨从最小的数最大的数开始,在这个例子中也就是 2 和 8,很显然 2 + 8 > 9,说明什么?说明 8 和中间所有数都大于 9 即 3+8 ,5+8 肯定都大于 9,所以 8 的下标必然不是最终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把 8 排除,从 [2,3,5,6] 中找出结果,同样的从最小和最大的数开始,2 + 6 < 9 ,这又说明什么?说明 2 和中间这些数相加肯定都下雨 9 即 2+3,2+5 肯定都小于 9,因此 2 也应该排除,然后从 [3,5,6] 中找出结果。就这样依次类推,直到找到最终两个数 3 + 6 = 9,返回 3 与 6 的下标即可。


由于此解法相当于有两个坐标(指针)不断地向中间移动,因此这种解法也叫双指针算法。当然,要使用该方式的前提是输入的数组有序,否则无法使用。


用代码的方式来实现:



  1. 定义两个坐标(指针)分别指向数组成员最左边与最右边,命名为 left 与 right。

  2. 使用 while 循环,循环条件为 left < right。

  3. 判断 nums[left] + nums[right]target 的大小关系,如果相等则说明找到目标(答案),如果大于则 右指针减 1 right—-,小于则左指针加 1 left++


function twoSum(nums, target) {
let left = 0
let right = nums.length - 1

while (left < right) {
const sum = nums[left] + nums[right]
if (sum === target) {
return [left, right]
}

if (sum > target) {
right--
} else if (sum < target) {
left++
}
}
}



针对上述两道算法题浅浅的做个分享,毕竟我还只是一名初入算法的小白。对我而言,我的算法刷题之旅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且看样子这条路可能不会太平坦。


算法对我有用吗?


在我刷算法之前,我在网上看到鼓吹算法无用论的人,也能看到学算法却不知如何应用的人。


这也不禁让我思考 🤔,算法对我所开发的应用是否真的有用呢?


在我的开发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各种功能需求,而通常情况下我会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去实现该功能,至于说这个功能耗时 1ms,还是 100 ms,并不在乎。因为对我来说,这种微小的速度变化并不会被感知到,或者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处理的数据规模都处在 n = 1 的情况下,此时我们还会在意 n² 大还是 2ⁿ 大吗?


但如果说到了用户感知到卡顿的情况下,那么此时才会关注性能优化,否则,过度的优化可能会成为一种徒劳的努力。


或许正是因为我都没有用到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所以很难说服自己算法对我的工作有多大帮助。但不可否认的是,算法对我当前而言是一种思维上的拓宽。让我意识到一道(实际)问题的解法通常不只有一种,如何规划设计出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结语


借 MIT 教授 Erik Demaine 的一句话



If you want to become a good programmer, you can spend 10 years programming, or spend 2 years programming and learning algorithms.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你可以花 10 年时间编程,或者花 2 年时间编程和学习算法。


这或许就是学习算法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章


初探动态规划


学习算法重要吗?


作者:愧怍
来源:juejin.cn/post/7278952595423133730
收起阅读 »

🔥🔥通过浏览器URL地址,5分钟内渗透你的网站!很刑很可拷!

今天我来带大家简单渗透一个小破站,通过这个案例,让你深入了解为什么很多公司都需要紧急修复各个中间件的漏洞以及进行URL解析拦截等重要操作。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网站和系统的安全性。如果不及时升级和修复漏洞,你就等着被黑客攻击吧! 基础科普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
继续阅读 »

今天我来带大家简单渗透一个小破站,通过这个案例,让你深入了解为什么很多公司都需要紧急修复各个中间件的漏洞以及进行URL解析拦截等重要操作。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网站和系统的安全性。如果不及时升级和修复漏洞,你就等着被黑客攻击吧!


基础科普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我不会透露任何关键数据。请不要拽着我进去喝茶啊~


关于EXP攻击脚本,它是基于某种漏洞编写的,用于获取系统权限的攻击脚本。这些脚本通常由安全研究人员或黑客编写,用于测试和演示系统漏洞的存在以及可能的攻击方式。


而POC(Proof of Concept)概念验证,则是基于获取到的权限执行某个查询的命令。通过POC,我们可以验证系统的漏洞是否真实存在,并且可以测试漏洞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如果你对EXP攻击脚本和POC感兴趣,你可以访问EXP攻击武器库网站:http://www.exploit-db.com/。 这个网站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攻击脚本,你可以在这里了解和学习不同类型的漏洞攻击技术。


另外,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漏洞的信息,你可以访问漏洞数据库网站:http://www.cvedetails.com/。 这个网站提供了大量的漏洞信息和漏洞报告,你可以查找和了解各种不同的漏洞,以及相关的修复措施和建议。


但是,请记住,学习和了解这些信息应该用于合法和道德的目的,切勿用于非法活动。网络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利用0day or nday 打穿一个网站(漏洞利用)



  • 0day(未公开)和nday(已公开)是关于漏洞的分类,其中0day漏洞指的是尚未被公开或厂商未修复的漏洞,而nday漏洞指的是已经公开并且有相应的补丁或修复措施的漏洞。

  • 在Web安全领域,常见的漏洞类型包括跨站脚本攻击(XSS)、XML外部实体注入(XXE)、SQL注入、文件上传漏洞、跨站请求伪造(CSRF)、服务器端请求伪造(SSRF)等。这些漏洞都是通过利用Web应用程序的弱点来实施攻击,攻击者可以获取用户敏感信息或者对系统进行非法操作。

  • 系统漏洞是指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等)本身存在的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漏洞来获取系统权限或者执行恶意代码。

  • 中间件漏洞是指在服务器中常用的中间件软件(如Apache、Nginx、Tomcat等)存在的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漏洞来获取服务器权限或者执行恶意操作。

  • 框架漏洞是指在各种网站或应用程序开发框架中存在的漏洞,其中包括一些常见的CMS系统。攻击者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漏洞来获取网站或应用程序的权限,甚至控制整个系统。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会组建专门的团队,利用手机中其他软件的0day漏洞来获取用户的信息。


我今天的主角是metinfo攻击脚本: admin/column/save.php+【秘密命令】(我就不打印了)


蚁剑远控工具


中国蚁剑是一款开源的跨平台网站管理工具,它主要面向合法授权的渗透测试安全人员和常规操作的网站管理员。蚁剑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工具,帮助用户评估和加强网站的安全性。


你可以在以下地址找到蚁剑的使用文档和下载链接:http://www.yuque.com/antswordpro…


然后今天我来破解一下我自己的网站,该网站是由MetInfo搭建的,版本是Powered by MetInfo 5.3.19


image


开始通过url渗透植入


现在我已经成功搭建好了一个网站,并且准备开始破解。在浏览器中,我直接输入了一条秘密命令,并成功地执行了它。下面是执行成功后的截图示例:


image


好的,现在我们准备启用我们的秘密武器——蚁剑。只需要输入我攻击脚本中独有的连接密码和脚本文件的URL地址,我就能成功建立连接。连接成功后,你可以将其视为你的远程Xshell,可以随意进行各种操作。


image


我们已经定位到了我们网站的首页文件,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编写一些内容,比如在线发牌~或者添加一些图案的元素等等,任何合适的内容都可以加入进来。


image


不过好像报错了,报错的情况下,可能是由于权限不足或文件被锁导致的。


image


我们可以通过查看控制台来确定导致问题的原因。


image


我仔细查看了一下,果然发现这个文件只有root用户才有操作权限。


image


find提权


好的,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用户权限的问题。目前我的用户权限是www,但是我想要获得root权限。这时候我们可以考虑一下suid提权的相关内容。SUID(Set User ID)是一种Linux/Unix权限设置,允许用户在执行特定程序时以该程序所有者的权限来运行。然而,SUID提权也是一种安全漏洞,黑客可能会利用它来获取未授权的权限。为了给大家演示一下,我特意将我的服务器上的find命令设置了suid提权。我们执行一下find index.php -exec whoami \;命令,如果find没有设置suid提权的话,它仍然会以www用户身份输出结果。所以,通过-exec ***这个参数,我省略了需要执行的命令,我们可以来查看一下index.php的权限所有者信息。


image


我来执行一下 find index.php -exec chown www:index.php \; 试一试看看是否可以成功,哎呦,大功告成。我再次去保存一下文件内容看看是否可以保存成功。


image


果不其然,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保存文件失败的问题确实是由于权限问题引起的。只有当我将文件的所有者更改为当前用户时,才能顺利保存成功。


image


让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进行这些保存后的效果如何。


image


总结


当然了,黑客的攻击手段有很多。除了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防护措施外,如果有经济条件,建议购买正规厂商的服务器,并使用其安全版本。例如,我在使用腾讯云的服务器进行攻击时,会立即触发告警并隔离病毒文件。在最次的情况下,也要记得拔掉你的网线,以防攻击波及到其他设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仅仅演示了使用浏览器URL地址参数和find提权进行安全漏洞渗透的一些示例。实际上,针对URL地址渗透问题,现在已经有很多免费的防火墙可以用来阻止此类攻击。我甚至不得不关闭我的宝塔面板的免费防火墙才能成功进入系统,否则URL渗透根本无法进行。


至于find提权,你应该在Linux服务器上移除具有提权功能的命令。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以避免未经授权的访问。通过限制用户权限和删除一些危险命令,可以有效防止潜在的攻击。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系统的安全性,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服务器免受潜在的攻击。


作者:努力的小雨
来源:juejin.cn/post/7304263961238143011
收起阅读 »

大白话DDD(DDD黑话终结者)

一、吐槽的话 相信听过DDD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不知道这玩意具体是干嘛的,甚至觉得它有那么一些虚无缥缈。原因之一是但凡讲DDD的,都是一堆特别高大上的概念,然后冠之以一堆让人看不懂的解释,。作者曾经在极客时间上买了本DDD实战的电子书,被那些概念一路从头灌到尾,...
继续阅读 »

一、吐槽的话


相信听过DDD的人有很大一部分都不知道这玩意具体是干嘛的,甚至觉得它有那么一些虚无缥缈。原因之一是但凡讲DDD的,都是一堆特别高大上的概念,然后冠之以一堆让人看不懂的解释,。作者曾经在极客时间上买了本DDD实战的电子书,被那些概念一路从头灌到尾,灌得作者头昏脑涨,一本电子书那么多文章愣是没有一点点像样的案例,看到最后也 没明白那本电子书的作者究竟想写啥。原因之二是DDD经常出现在互联网黑话中,如果不能稍微了解一下DDD中的名词,我们一般的程序员甚至都不配和那些说这些黑话的人一起共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种虚无缥缈的概念,也为了更好的减少大家在新词频出的IT行业工作的痛苦,作者尝试用人话来解释下DDD,并且最后会举DDD在不同层面上使用的例子,来帮助大家彻底理解这个所谓的“高大上”的概念。


二、核心概念


核心的概念还是必须列的,否则你都不知道DDD的名词有多么恶心,但我会用让你能听懂的话来解释。


1、领域/子域/核心域/支撑域/通用域


领域

DDD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黑话中说的最多的,领域指的是特定的业务问题领域,是专门用来确定业务的边界。


子域

有时候一个业务领域可能比较复杂,因此会被分为多个子域,子域分为了如下几种:



  • 核心子域:业务成功的核心竞争力。用人话来说,就是领域中最重要的子域,如果没有它其他的都不成立,比如用户服务这个领域中的用户子域

  • 通用子域:不是核心,但被整个业务系统所使用。在领域这个层面中,这里指的是通用能力,比如通用工具,通用的数据字典、枚举这类(感叹DDD简直恨不得无孔不入)。在整个业务系统这个更高层面上,也会有通用域的存在,指的通用的服务(用户服务、权限服务这类公共服务可以作为通用域)。

  • 支撑子域:不是核心,不被整个系统使用,完成业务的必要能力。


2、通用语言/限界上下文


通用语言

指的是一个领域内,同一个名词必须是同一个意思,即统一交流的术语。比如我们在搞用户中心的时候,用户统一指的就是系统用户,而不能用其他名词来表达,目的是提高沟通的效率以及增加设计的可读性


限界上下文

限界上下文指的是领域的边界,通常来说,在比较高的业务层面上,一个限界上下文之内即一个领域。这里用一张不太好看的图来解释:


image.png


3、事件风暴/头脑风暴/领域事件


事件风暴

指的是领域内的业务事件,比如用户中心中,新增用户,授权,用户修改密码等业务事件。


头脑风暴

用最俗的人话解释,就是一堆人坐在一个小会议室中开会,去梳理业务系统都有哪些业务事件。


领域事件

领域内,子域和子域之间交互的事件,如用户服务中用户和角色交互是为用户分配角色,或者是为角色批量绑定用户,这里的领域事件有两个,一个是“为用户分配角色”,另一个是“为角色批量绑定用户”。


4、实体/值对象


实体

这里可以理解为有着唯一标识符的东西,比如用户实体。


值对象

实体的具体化,比如用户实体中的张三和李四。


实体和值对象可以简单的理解成java中类和对象,只不过这里通常需要对应数据实体。


5、聚合/聚合根


聚合

实体和实体之间需要共同协作来让业务运转,比如我们的授权就是给用户分配一个角色,这里涉及到了用户和角色两个实体,这个聚合即是用户和角色的关系。


聚合根

聚合根是聚合的管理者,即一个聚合中必定是有个聚合根的,通常它也是对外的接口。比如说,在给用户分配角色这个事件中涉及两个实体分别是用户和角色,这时候用户就是聚合根。而当这个业务变成给角色批量绑定用户的时候,聚合根就变成了角色。即使没有这样一个名词,我们也会有这样一个标准,让业务按照既定规则来运行,举个上文中的例子,给用户A绑定角色1,用户为聚合根,这样往后去查看用户拥有的角色,也是以用户的唯一标识来查,即访问聚合必须通过聚合根来访问,这个也就是聚合根的作用。


三、用途及案例


目前DDD的应用主要是在战略阶段和战术阶段,这两个名词也是非常的不讲人话,所谓的战略阶段,其实就是前期去规划业务如何拆分服务,服务之间如何交互。战术阶段,就是工程上的应用,用工程化做的比较好的java语言举例子,就是把传统的三层架构变成了四层架构甚至是N层架构而已。


1、微服务的服务领域划分

这是对于DDD在战略阶段做的事情:假如目前我司有个客服系统,内部的客服人员使用这个系统对外上亿的用户提供了形形色色的服务,同时内部人员觉得我们的客服系统也非常好用,老板觉得我们的系统做的非常好,可以拿出去对外售卖以提高公司的利润,那么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客服系统需要怎样去改造,才能够支持对外售卖呢?经过激烈的讨论,大致需求如下:



  • 对外售卖的形式有两种,分别是SaaS模式和私有化部署的模式。

  • SaaS模式需要新开发较为复杂的基础设施来支持,比如租户管理,用户管理,基于用户购买的权限系统,能够根据购买情况来给予不同租户不同的权限。而私有化的时候,由于客户是打包购买,这时候权限系统就不需要再根据用户购买来判断。

  • 数据同步能力,很多公司原本已经有一套员工管理系统,通常是HR系统或者是ERP,这时候客服系统也有一套员工管理,需要把公司人员一个一个录入进去,非常麻烦,因此需要和公司原有的数据来进行同步。

  • 老板的野心还比较大,希望造出来的这套基础设施可以为公司其他业务系统赋能,能支持其他业务系统对外售卖


在经过比较细致的梳理(DDD管这个叫事件风暴/头脑风暴)之后,我们整理出了主要的业务事件,大致如下:


1、用户可以自行注册租户,也可以由运营在后台为用户开通租户,每个租户内默认有一个超级管理员,租户开通之后默认有系统一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超级管理员即可在管理端进行用户管理,添加子用户,分配一些基本权限,同时子用户可以使用系统的一些基本功能。


2、高级的功能,比如客服中的机器人功能是属于要花钱买的,试用期不具备此权限,用户必须出钱购买。每次购买之后会生成购买订单,订单对应的商品即为高级功能包。


3、权限系统需要能够根据租户购买的功能以及用户拥有的角色来鉴权,如果是私有化,由于客户此时购买的是完整系统,所以此时权限系统仅仅根据用户角色来鉴权即可。


4、基础设施还需要对其他业务系统赋能。


根据上面的业务流程,我们梳理出了下图中的实体


image.png


最后再根据实体和实体之间的交互,划分出了用户中心服务以及计费服务,这两个服务是两个通用能力服务,然后又划分出了基于通用服务的业务层,分别是租户管理端和运营后台以及提供给业务接入的应用中心,架构图如下:


image.png


基础设施层即为我们要做的东西,为业务应用层提供通用的用户权限能力、以及售卖的能力,同时构建开发者中心、租户控制台以及运营后台三个基础设施应用。


2、工程层面

这个是对于DDD在战术设计阶段的运用,以java项目来举例子,现在的搞微服务的,都是把工程分为了主要的三层,即控制层->逻辑层->数据层,但是到了DDD这里,则是多了一层,变成了控制层->逻辑层->领域能力层->数据层。这里一层一层来解释下:


分层描述
控制层对外暴漏的接口层,举个例子,java工程的controller
逻辑层主要的业务逻辑层
领域能力层模型层,系统的核心,负责表达业务概念,业务状态信息以及业务规则。即包含了该领域(问题域)所有复杂的业务知识抽象和规则定义。
数据层操作数据,java中主要是dao层

四、总结


在解释完了各种概念以及举例子之后,我们对DDD是什么有了个大概的认知,相信也是有非常多的争议。作者搞微服务已经搞了多年,也曾经在梳理业务的时候被DDD的各种黑话毒打过,也使用过DDD搞过工程。经历了这么多这方面的实践之后觉得DDD最大的价值其实还是在梳理业务的时候划分清楚业务领域的边界,其核心思想其实还是高内聚低耦合而已。至于工程方面,现在微服务的粒度已经足够细,完全没必要再多这么一层。这多出来的这一层,多少有种没事找事的感觉。更可笑的是,这个概念本身在对外普及自己的东西的时候,玩足了文字游戏,让大家学的一头雾水。真正好的东西,是能够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很容易的让人学明白,而不是一昧的造新词去迷惑人,也希望以后互联网行业多一些实干,少说一些黑话。


作者:李少博
来源:juejin.cn/post/7184800180984610873
收起阅读 »

是时候让自己掌握一款自动化构建工具了

后端:“麻烦给我一份XXXX版本的包”; 前端:”***,XXX版本有别的版本没有的依赖包,又得切分支还得卸载无用的包,还好我搭了Jenkins“ 前端: "好了,你去XXX环境上自己拿吧!" 我们身为前端有时候也需要对项目的不同版本进行控制,这时候自动化构建...
继续阅读 »

后端:“麻烦给我一份XXXX版本的包”;

前端:”***,XXX版本有别的版本没有的依赖包,又得切分支还得卸载无用的包,还好我搭了Jenkins“

前端: "好了,你去XXX环境上自己拿吧!"


我们身为前端有时候也需要对项目的不同版本进行控制,这时候自动化构建就能解决我们工作区上对应不同版本有着不同依赖的需求,以下我们来看下怎么去搭建属于自己的自动化构建吧(jenkins)。


1、搭建前的环境准备



  1. 这边需要Linux的支持,我这边是叫运维帮我新起一个1段(带外网,方便下载运行环境)的服务器。

  2. JDK11以上的环境(注意:当前jenkins支持的Java版本最低为Java11)。

  3. 安装Maven。

  4. Git环境。




我这开始一步步带着安装,老手可以直接跳到搭建配置。


2、安装JDK11


// 注意:没有yum可以利用apt-get install yum 来安装yum

yum list java* // 查看所有的JDK版本,找到java-11-openjdk.x86_64

yum install java-11-openjdk.x86_64 // 安装JDK11

java -version // 如果安装成功,就可以查看当前版本


image.png


3、安装Maven


安装:


cd /usr/loca  // 安装目录

wget https://archive.apache.org/dist/maven/maven-3/3.6.3/binaries/apache-maven-3.6.3-bin.tar.gz // 根据需要下载对应版本

tar -vxf apache-maven-3.6.3-bin.tar.gz // 解压

mv apache-maven-3.6.3 maven // 修改文件名

修改环境变量:


vim /etc/profile  // 进到配置文件

// 按 ins键进入编辑状态,写入以下配置,按esc 输入wq保存
export MAVEN_HOME=/usr/local/maven
export PATH=${PATH}:${MAVEN_HOME}/bin

source /etc/profile // 需要重新加载/etc/profile文件以使更改生效

mvn -v // 查看Maven版本

image.png


4、安装git


yum install git // 直接装

git --version // 查看当前git版本

image.png


5、安装Jenkins


安装Jenkins镜像源


mkdir jenkins && cd jenkins // 创建Jenkins文件夹,并进入Jenkins文件夹

wget https://updates.jenkins-ci.org/latest/jenkins.war // 远程下载Jenkins的war包

nohup java -jar jenkins.war --httpPort=8088 // 执行启动命令


image.png


这时终端可能存在无法输入的情况,我们另起终端,输入下面命令查看服务是否在运行


netstat -tlnp // 查看TCP协议进程端口

这时我们发现8088端口被运行了


image.png
接着,我们去浏览器输入IP+端口。


image.png
哟,这不就成功了?我们紧接着配置。


6、配置Jenkins


我们部署Jenkins的时候,会生成一个密码文件-initialAdminPassword,不知道路径的我们一步步找


cd / && find -name 'initialAdminPassword' // 进入/ 全举查找文件名为initialAdminPassword的文件

image.png


查到之后我们查看当前文件内容


cat ~/.jenkins/secrets/initialAdminPassword

image.png
这就是默认密码啦,我们复制粘贴到刚刚打开的Jenkins界面,回车,登录成功之后会出现以下界面


image.png


之后我们跳过自定义Jenkins,点击开始使用Jenkins,进入如下界面


image.png


紧接着,我们汉化下Jenkins操作界面,不想汉化的可以跳过此配置


点击界面的Manage Jenkins 》 Plugins 》 Available plugins 搜索chinese,之后我们按install就好了


image.png
记得在下载页面勾选重启Jenkins配置,重启完之后就汉化成功啦


image.png


接下来我们安装GitHub插件,流程跟安装汉化插件一致,我就直接输出结果了


image.png
记得勾选,不然得手动重启


image.png


趁下载的功夫,我们打开GitHub官网
settings 》 Developer settings 选择Personal Access Token --> Generate new token, 新建一个有读写权限的用户。


image.png
创建好之后复制下面密钥


image.png
接下来我们回到Jenkins配置页面配置GitHub
系统管理 => 系统设置 => Github Server 添加信息


image.png
之后添加Jenkins凭证
select选项为刚刚得到的GitHub 密钥


image.png


选择凭证,测试链接,得到以下信息


image.png
点击保存,接下来配置java环境,首先回到我们终端


echo $JAVA_HOME // 查看下我们JAVA的环境变量

如果没有不要着急,我们先进入系统环境配置文件,这里跟配置MAVEN环境变量操作一致,解释下上文为什么没配置Java环境变量却能打印。
因为我们是直接通过运行java命令,系统将使用默认的Java安装来执行该命令,并打印版本信息的。


which java 先查看java安装在哪

vi /etc/profile // 编辑环境变量文件,写入下面两行,并wq保存

export JAVA_HOME=/usr/bin/java
export PATH=$JAVA_HOME/bin:$PATH

source /etc/profile // 需要重新加载/etc/profile文件以使更改生效

image.png


这时我们再echo输出Java环境变量


image.png
然后我们拿到Jenkins上配置,点保存


image.png
之后回到首页,点新建任务,选择自由风格,点确定


image.png
之后弹出构建配置,我们往下拉,找到Build Steps,如果没弹出可以根据标签页找到对应配置


cd /test // 事先创建好文件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LIAOJIANS/sa-ui.git // 可为你GitHub上的私人仓库,或者开放性仓库
cd sa-ui
npm install
npm run build

image.png
回到我们项目首页,然后点击立即构建


image.png
呀,好家伙你会发现红XX,这代表我们构建失败了


image.png
点击构建项目日志,查看控制台输出,好家伙原来没有node环境


image.png
老规矩,安装node环境,并添加软连接


wget https://nodejs.org/dist/v14.5.0/node-v14.5.0-linux-x64.tar.gz // 去官网找到指定版本的node

tar -zxvf node-v14.5.0-linux-x64.tar.gz -C /usr
/local/ // 解压到指定目录(/usr/local

mv node-v14.5.0-linux-x64/
nodejs // 重命名为nodejs

/
/ 把node和npm创建软链接到/usr/local/bin/目录下,系统在使用命令时,默认会到/usr/local/bin/读取命令。
ln -s /usr
/local/nodejs/bin/node /usr/local/bin/node
ln -s /usr/local/nodejs/bin/npm /usr/local/bin/npm

image.png
然后我们再换一下NPM源镜像


    npm config set registry https://registry.npmmirror.com/  // 新淘宝源地址
npm config get registry

image.png
然后我们再回到Jenkins进行构建


image.png
看到success就证明构建完成啦,现在我们就可以跟后端说,你自己去XXX服务器,XXX路径拿,如果想一键推送到后端服务器请参考, 前端黑科技篇章之scp2,让你一键打包部署服务器这篇文章,可以在Jenkins配置上传路径和命令等等。


完结撒花,感谢耐心观看的你们。


作者:大码猴
来源:juejin.cn/post/7304538199144955940
收起阅读 »

技术大佬 问我 订单消息乱序了怎么办?

技术大佬 :佩琪,最近看你闷闷不乐了,又被虐了? 佩琪:(⊙o⊙)…,又被大佬发现了。这不最近出去面试都揉捏的像一个麻花了嘛 技术大佬 :哦,这次又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佩琪: 由于和大佬讨论过消息不丢,消息防重等技能(见  kafka 消息...
继续阅读 »

技术大佬 :佩琪,最近看你闷闷不乐了,又被虐了?


佩琪:(⊙o⊙)…,又被大佬发现了。这不最近出去面试都揉捏的像一个麻花了嘛


技术大佬 :哦,这次又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佩琪: 由于和大佬讨论过消息不丢,消息防重等技能(见  kafka 消息“零丢失”的配方 和技术大佬问我 订单消息重复消费了 怎么办? ),所以在简历的技术栈里就夸大似的写了精通kafka消息中间件,然后就被面试官炮轰了里面的细节


佩琪: 其中面试官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问题是:你们的kafka消息里会有乱序消费的情况吗?如果有,是怎么解决的了?


技术大佬 :哦,那你是怎么回答的了?


佩琪:我就是个crud boy,根本不知道啥是顺序消费啥是乱序消费,所以就回答说,没有


技术大佬 :哦,真是个诚实的孩子;然后呢?


佩琪:然后面试官就让我回家等通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佩琪对了大佬,什么是消息乱序消费了?


技术大佬 :消息乱序消费,一般指我们消费者应用程序不按照,上游系统 业务发生的顺序,进行了业务消息的颠倒处理,最终导致消费业务出错。


佩琪低声咕噜了下你这说的是人话吗?大声问答:这对我的小脑袋有点抽象了,大佬能举个实际的栗子吗?


技术大佬 :举个上次我们做的促销数据同步的栗子吧,大概流程如下:


1700632936991.png


技术大佬 :上次我们做的促销业务,需要在我们的运营端后台,录入促销消息;然后利用kafka同步给三方业务。在业务流程上,是先新增促销信息,然后可能删除促销信息;但是三方消费端业务接受到的kafka消息,可能是先接受到删除促销消息;随后接受到新增促销消息;这样不就导致了消费端系统和我们系统的促销数据不一致了嘛。所以你是消费方,你就准备接锅吧,你不背锅,谁背锅了?


佩琪 :-_-||,此时佩琪心想,锅只能背一次,坑只能掉一次。赶紧问到:请问大佬,消息乱序了后,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技术大佬 : 此时抬了抬眼睛,清了清嗓子,面露自信的微笑回答道。一般都是使用顺序生产,顺序存储,顺序消费的思想来解决。


佩琪摸了摸头,能具体说说,顺序生产,顺序存储,顺序消费吗?


技术大佬 : 比如kafka,一般建议同一个业务属性数据,都往一个分区上发送;而kafka的一个分区只能被一个消费者实例消费,不能被多个消费者实例消费。


技术大佬 : 也就是说在生产端如果能保证 把一个业务属性的消息按顺序放入同一个分区;那么kakfa中间件的broker也是顺序存储,顺序给到消费者的。而kafka的一个分区只能被一个消费者消费;也就不存在多线程并发消费导致的顺序问题了。


技术大佬 :比如上面的同步促销消息;不就是两个消费者,拉取了不同分区上的数据,导致消息乱序处理,最终数据不一致。同一个促销数据,都往一个分区上发送,就不会存在这样的乱序问题了。


佩琪哦哦,原来是这样,我感觉这方案心理没底了,大佬能具体说说这种方案有什么优缺点吗?


技术大佬 :给你一张图,你学习下?


优点缺点
生产端实现简单:比如kafka 生产端,提供了按指定key,发送到固定分区的策略上游难保证严格顺序生产:生产端对同一类业务数据需要按照顺序放入同一个分区;这个在应用层还是比较的难保证,毕竟上游应用都是无状态多实例,多机器部署,存在并发情况下执行的先后顺序不可控
消费端实现也简单 :kafka消费者 默认就是单线程执行;不需要为了顺序消费而进行代码改造消费者处理性能会有潜在的瓶颈:消费者端单线程消费,只能扩展消费者应用实例来进行消费者处理能力的提升;在消息较多的时候,会是个处理瓶颈,毕竟干活的进程上限是topic的分区数。
无其它中间件依赖使用场景有取限制:业务数据只能指定到同一个topic,针对某些业务属性是一类数据,但发送到不同topic场景下,则不适用了。比如订单支付消息,和订单退款消息是两个topic,但是对于下游算佣业务来说都是同一个订单业务数据

佩琪大佬想偷懒了,能给一个 kafka 指定 发送到固定分区的代码吗?


技术大佬 :有的,只需要一行代码,你要不自己动手尝试下?


KafkaProducer.send(new ProducerRecord[String,String](topic,key,msg),new Callback(){} )

topic:主题,这个玩消息的都知道,不解释了

key: 这个是指定发送到固定分区的关键。一般填写订单号,或者促销ID。kafka在计算消息该发往那个分区时,会默认使用hash算法,把相同的key,发送到固定的分区上

msg: 具体消息内容


佩琪大佬,我突然记起,上次我们做的 订单算佣业务了,也是利用kafka监听订单数据变化,但是为什么没有使用固定分区方案了?


技术大佬 : 主要是我们上游业务方:把订单支付消息,和订单退款消息拆分为了两个topic,这个从使用固定分区方案的前提里就否定了,我们不能使用此方案。


佩琪哦哦,那我们是怎么去解决这个乱序的问题的了?


技术大佬 :主要是根据自身业务实际特性;使用了数据库乐观锁的思想,解决先发后至,后发先至这种数据乱序问题。


大概的流程如下图:


1700632983267.png


佩琪摸了摸头,大佬这个自身业务的特性是啥了?


技术大佬 :我们算佣业务,主要关注订单的两个状态,一个是订单支付状态,一个是订单退款状态
订单退款发生时间肯定是在订单支付后;而上游订单业务是能保证这两个业务在时间发生上的前后顺序的,即订单的支付时间,肯定是早于订单退款时间。所以主要是利用订单ID+订单更新时间戳,做为数据库佣金表的更新条件,进行数据的乱序处理。


佩琪哦哦,能详细说说 这个数据库乐观锁是怎么解决这个乱序问题吗?


技术大佬 : 比如:当佣金表里订单数据更新时间大于更新条件时间 就放弃本次更新,表明消息数据是个老数据;即查询时不加锁


技术大佬 :而小于更新条件时间的,表明是个订单新数据,进行数据更新。即在更新时 利用数据库的行锁,来保证并发更新时的情况。即真实发生修改时加锁


佩琪哦哦,明白了。原来一条带条件更新的sql,就具备了乐观锁思想


技术大佬 :我们算佣业务其实是只关注佣金的最终状态,不关注中间状态;所以能用这种方式,保证算佣数据的最终一致性,而不用太关注订单的中间状态变化,导致佣金的中间变化。


总结


要想保证消息顺序消费大概有两种方案


1700633024660.png


固定分区方案


1、生产端指定同一类业务消息,往同一个分区发送。比如指定发送key为订单号,这样同一个订单号的消息,都会发送同一个分区

2、消费端单线程进行消费


乐观锁实现方案


如果上游不能保证生产的顺序;可让上游加上数据更新时间;利用唯一ID+数据更新时间,+乐观锁思想,保证业务数据处理的最终一致性。


作者:程序员猪佩琪
来源:juejin.cn/post/7303833186068086819
收起阅读 »

kafka 消息“零丢失”的配方

如果在简历上写了使用过kafka消息中间件,面试官大概80%的概率会问你:"如何保证kafka消息不丢失?"反正我是屡试不爽。 如果你的核心业务数据,比如订单数据,或者其它核心交易业务数据,在使用kafka时,要保证消息不丢失,并让下游消费系统一定能获得订单数...
继续阅读 »

如果在简历上写了使用过kafka消息中间件,面试官大概80%的概率会问你:"如何保证kafka消息不丢失?"反正我是屡试不爽。

如果你的核心业务数据,比如订单数据,或者其它核心交易业务数据,在使用kafka时,要保证消息不丢失,并让下游消费系统一定能获得订单数据,只靠kafka中间件来保证,是并不可靠的。


kafka已经这么的优秀 了,为什么还会丢消息了?这一定是初学者或者初级使用者心中的疑惑


kafka 已经这么的优秀了,为啥还会丢消息了?----太不省心了


1698128144031.png


图一 生产者,broker,消费者


要解决kafka丢失消息的情况,需要从使用kafka涉及的主流程和主要组件进行分析。kafka的核心业务流程很简单:发送消息,暂存消息,消费消息。而这中间涉及到的主要组件,分别是生产端,broker端,消费端。


生产端丢失消息的情况和解决方法


生产端丢失消息的第一个原因主要来源于kafka的特性:批量发送异步提交。我们知道,kafka在发送消息时,是由底层的IO SEND线程进行消息的批量发送,不是由业务代码线程执行发送的。即业务代码线程执行完send方法后,就返回了。消息到底发送给broker侧没有了?通过send方法其实是无法知道的。
1698128080140.png


那么如何解决了?
kafka提供了一个带有callback回调函数的方法,如果消息成功/(失败的)发送给broker端了,底层的IO线程是可以知道的,所以此时IO线程可以回调callback函数,通知上层业务应用。我们也一般在callback函数里,根据回调函数的参数,就能知道消息是否发送成功了,如果发送失败了,那么我们还可以在callback函数里重试。一般业务场景下 通过重试的方法保证消息再次发送出去。


90%的面试者都能给出上面的标准回答。


但在一些严格的交易场景:仅仅依靠回调函数的通知和重试,是不能保证消息一定能发送到broker端的


理由如下:

1、callback函数是在jvm层面由IO SEND线程执行的,如果刚好遇到在执行回调函数时,jvm宕机了,或者恰好长时间的GC,最终导致OOM,或者jvm假死的情况;那么回调函数是不能被执行的。恰好你的消息数据,是一个带有交易属性核心业务数据,必须要通知给下游。比如下单或者支付后,需要通知佣金系统,或者积分系统,去计算订单佣金。此时一个JVM宕机或者OOM,给下游的数据就丢了,那么计算联盟客的订单佣金数据也就丢了,造成联盟客资损了。


2、IO SEND线程和broker之间是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而网络通信并不一定都能保证一直都是顺畅的,比如网络丢包,网络中的交换机坏了,由底层网络硬件的故障,导致上层IO线程发送消息失败;此时发送端配置的重试参数 retries 也不好使了。


如何解决生产端在极端严格的交易场景下,消息丢失了?

如果要解决jvm宕机,或者JVM假死;又或者底层网络问题,带来的消息丢失;是需要上层应用额外的机制来保证消息数据发送的完整性。大概流程如下图


1698128183781.png


1、在发送消息之前,加一个发送记录,并且初始化为待发送;并且把发送记录进行存储(可以存储在DB里,或者其它存储引擎里);
2、利用带有回调函数的callback通知,在业务代码里感知到消息是否发送成功;如果消息发送成功,则把存储引擎里对应的消息标记为已发送
3、利用延迟的定时任务,每隔5分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扫描频率)定时扫描5分钟前未发送或者发送失败的消息,再次进行发送。


这样即使应用的jvm宕机,或者底层网络出现故障,消息是否发送的记录,都进行了保存。通过持续的定时任务扫描和重试,能最终保证消息一定能发送出去。


broker端丢失消息的情况和解决方法


broker端接收到生产端的消息后,并成功应答生产端后,消息会丢吗? 如果broker能像mysql服务器一样,在成功应答给客户端前,能把消息写入到了磁盘进行持久化,并且在宕机断电后,有恢复机制,那么我们能说broker端不会丢消息。


1698128217696.png


但broker端提供数据不丢的保障和mysql是不一样的。broker端在接受了一批消息数据后,是不会马上写入磁盘的,而是先写入到page cache里,这个page cache是操作系统的页缓存(也就是另外一个内存,只是由操作系统管理,不属于JVM管理的内存),通过定时或者定量的的方式(
log.flush.interval.messages和log.flush.interval.ms)会把page cache里的数据写入到磁盘里。


如果page cache在持久化到磁盘前,broker进程宕机了,这个时候不会丢失消息,重启broker即可;如果此时操作系统宕机或者物理机宕机了,page cache里的数据还没有持久化到磁盘里,此种情况数据就丢了。


kafka应对此种情况,建议是通过多副本机制来解决的,核心思想也挺简单的:如果数据保存在一台机器上你觉得可靠性不够,那么我就把相同的数据保存到多台机器上,某台机器宕机了可以由其它机器提供相同的服务和数据。


要想达到上面效果,有三个关键参数需要配置

第一:生产端参数 ack 设置为all

代表消息需要写入到“大多数”的副本分区后,leader broker才给生产端应答消息写入成功。(即写入了“大多数”机器的page cache里)


第二:在broker端 配置 min.insync.replicas参数设置至少为2

此参数代表了 上面的“大多数”副本。为2表示除了写入leader分区外,还需要写入到一个follower 分区副本里,broker端才会应答给生产端消息写入成功。此参数设置需要搭配第一个参数使用。


第三:在broker端配置 replicator.factor参数至少3

此参数表示:topic每个分区的副本数。如果配置为2,表示每个分区只有2个副本,在加上第二个参数消息写入时至少写入2个分区副本,则整个写入逻辑就表示集群中topic的分区副本不能有一个宕机。如果配置为3,则topic的每个分区副本数为3,再加上第二个参数min.insync.replicas为2,即每次,只需要写入2个分区副本即可,另外一个宕机也不影响,在保证了消息不丢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分区的可用性;只是有点费空间,毕竟多保存了一份相同的数据到另外一台机器上。


另外在broker端,还有个参数unclean.leader.election.enable

此参数表示:没有和leader分区保持数据同步的副本分区是否也能参与leader分区的选举,建议设置为false,不允许。如果允许,这这些落后的副本分区竞选为leader分区后,则之前leader分区已保存的最新数据就有丢失的风险。注意在0.11版本之前默认为TRUE。


消费端侧丢失消息的情况和解决方法


消费端丢失消息的情况:消费端丢失消息的情况,主要是设置了 autoCommit为true,即消费者消费消息的位移,由消费者自动提交。

自动提交,表面上看起来挺高大上的,但这是消费端丢失消息的主要原因。
实例代码如下


while(true){
consumer.poll(); #①拉取消息
XXX #②进行业务处理;
}

如果在第一步拉取消息后,即提交了消息位移;而在第二步处理消息的时候发生了业务异常,或者jvm宕机了。则第二次在从消费端poll消息时,会从最新的位移拉取后面的消息,这样就造成了消息的丢失。


消费端解决消息丢失也不复杂,设置autoCommit为false;然后在消费完消息后手工提交位移即可
实例代码如下:


while(true){
consumer.poll(); #①拉取消息
XXX #②处理消息;
consumer.commit();
}

在第二步进行了业务处理后,在提交消费的消息位移;这样即使第二步或者第三步提交位移失败了又或者宕机了,第二次再从poll拉取消息时,则会以第一次拉取消息的位移处获取后面的消息,以此保证了消息的不丢失。


总结


在生产端所在的jvm运行正常,底层网络通顺的情况下,通过kafka 生产端自身的retries机制和call back回调能减少一部分消息丢失情况;但并不能保证在应用层,网络层有问题时,也能100%确保消息不丢失;如果要解决此问题,可以试试 记录消息发送状态+定时任务扫描+重试的机制。


在broker端,要保证消息数据不丢失;kafka提供了多副本机制来进行保证。关键核心参数三个,一个生产端ack=all,两个broker端参数min.insync.replicas 写入数据到分区最小副本数为2,并且每个分区的副本集最小为3


在消费端,要保证消息不丢失,需要设置消费端参数 autoCommit为false,并且在消息消费完后,再手工提交消息位置


无论是生产端重复发送消息,还是消费端手工提交消费位移,都会可能会遇到消息重复消费的问题,但这是另外一个消息防重复消费的话题,咋们下期在聊。


原创不易,请 点赞,留言,关注,转载 4暴击^^


参考资料:


kafka.apache.org/20/document… kafka2.0 官方文档


kafka.apache.org/documentati… kafka 0.10.2官方文档


kafka.apache.org/documentati… kafka 3.4.x官方文档


作者:程序员猪佩琪
来源:juejin.cn/post/7293289855076565032
收起阅读 »

Java代码是如何被CPU狂飙起来的?

无论是刚刚入门Java的新手还是已经工作了的老司机,恐怕都不容易把Java代码如何一步步被CPU执行起来这个问题完全讲清楚。但是对于一个Java程序员来说写了那么久的代码,我们总要搞清楚自己写的Java代码到底是怎么运行起来的。另外在求职面试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常...
继续阅读 »

无论是刚刚入门Java的新手还是已经工作了的老司机,恐怕都不容易把Java代码如何一步步被CPU执行起来这个问题完全讲清楚。但是对于一个Java程序员来说写了那么久的代码,我们总要搞清楚自己写的Java代码到底是怎么运行起来的。另外在求职面试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常常会聊到,面试官主要想通过它考察求职同学对于Java以及计算机基础技术体系的理解程度,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囊括了JVM运行原理、操作系统以及CPU运行原理等多方面的技术知识点。我们一起来看看Java代码到底是怎么被运行起来的。


Java如何实现跨平台


在介绍Java如何一步步被执行起来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明白为什么Java可以实现跨平台运行,因为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之后,对于我们理解Java程序如何被CPU执行起来非常有帮助。


为什么需要JVM


write once run anywhere曾经是Java响彻编程语言圈的slogan,也就是所谓的程序员开发完java应用程序后,可以在不需要做任何调整的情况下,无差别的在任何支持Java的平台上运行,并获得相同的运行结果从而实现跨平台运行,那么Java到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编程语言来说,都需要将程序转换为机器语言才能最终被CPU执行起来。因为无论是如Java这种高级语言还是像汇编这种低级语言实际上都是给人看的,但是计算机无法直接进行识别运行。因此想要CPU执行程序就必须要进行语言转换,将程序语言转化为CPU可以识别的机器语言。


image.png


学过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同学肯定都知道,CPU内部都是用大规模晶体管组合而成的,而晶体管只有高电位以及低电位两种状态,正好对应二进制的0和1,因此机器码实际就是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编码集合,它可以被CPU直接识别和执行。


image.png


但是像X86架构或者ARM架构,不同类型的平台对应的机器语言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机器语言指的是用二进制表示的计算机可以直接识别和执行的指令集集合。不同平台使用的CPU不同,那么对应的指令集也就有所差异,比如说X86使用的是CISC复杂指令集而ARM使用的是RISC精简指令集。所以Java要想实现跨平台运行就必须要屏蔽不同架构下的计算机底层细节差异。因此,如何解决不同平台下机器语言的适配问题是Java实现一次编写,到处运行的关键所在。


那么Java到底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怎么才能让CPU可以看懂程序员写的Java代码呢?其实这就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双方语言不通,要想进行交流的话就必须中间得有一个翻译,这样通过翻译的语言转换就可以实现双方畅通无阻的交流了。打个比方,一个中国厨师要教法国厨师和阿拉伯厨师做菜,中国厨师不懂法语和阿拉伯语,法国厨师和阿拉伯厨师不懂中文,要想顺利把菜做好就需要有翻译来帮忙。中国厨师把做菜的菜谱告诉翻译者,翻译者将中文菜谱转换为法文菜谱以及阿拉伯语菜谱,这样法国厨师和阿拉伯厨师就知道怎么做菜了。


image.png


因此Java的设计者借助了这样的思想,通过JVM(Java Virtual Machine,Java虚拟机)这个中间翻译来实现语言转换。程序员编写以.java为结尾的程序之后通过javac编译器把.java为结尾的程序文件编译成.class结尾的字节码文件,这个字节码文件需要JVM这个中间翻译进行识别解析,它由一组如下图这样的16进制数组成。JVM将字节码文件转化为汇编语言后再由硬件解析为机器语言最终最终交给CPU执行。


640.png


所以说通过JVM实现了计算机底层细节的屏蔽,因此windows平台有windows平台的JVM,Linux平台有Linux平台的JVM,这样在不同平台上存在对应的JVM充当中间翻译的作用。因此只要编译一次,不同平台的JVM都可以将对应的字节码文件进行解析后运行,从而实现在不同平台下运行的效果。


image.png


那么问题又来了,JVM是怎么解析运行.class文件的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JVM的内存结构到底是怎样的,了解JVM结构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JVM结构


JVM(Java Virtual Machine)即Java虚拟机,它的核心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运行Java应用程序,另一个是管理Java应用程序的内存。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类加载器、运行时数据区以及字节码执行引擎。


image.png


类加载器


类加载器负责将字节码文件加载到内存中,主要经历加载-》连接-》实例化三个阶段完成类加载操作。


image.png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class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加载到内存中,而是在Java应用程序需要的时候才会加载。也就是说当JVM请求一个类进行加载的时候,类加载器就会尝试查找定位这个类,当查找对应的类之后将他的完全限定类定义加载到运行时数据区中。


运行时数据区


JVM定义了在Java程序运行期间需要使用到的内存区域,简单来说这块内存区域存放了字节码信息以及程序执行过程数据。运行时数据区主要划分了堆、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以及元空间数据区。其中堆数据区域在JVM启动后便会进行分配,而虚拟机栈、程序计数器本地方法栈都是在常见线程后进行分配。


image.png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JDK 1.8及以后的版本中,方法区被移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元空间(Metaspace)。元空间与方法区的作用相似,都是存储类的结构信息,包括类的定义、方法的定义、字段的定义以及字节码指令。不同的是,元空间不再是JVM内存的一部分,而是通过本地内存(Native Memory)来实现的。在JVM启动时,元空间的大小由MaxMetaspaceSize参数指定,JVM在运行时会自动调整元空间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的程序需求。


字节码执行引擎


字节码执行引擎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将字节码文件解释为可执行程序,主要包含了解释器、即使编译以及垃圾回收器。字节码执行引擎从元空间获取字节码指令进行执行。当Java程序调用一个方法时,JVM会根据方法的描述符和方法所在的类在元空间中查找对应的字节码指令。字节码执行引擎从元空间获取字节码指令,然后执行这些指令。


JVM如何运行Java程序


在搞清楚了JVM的结构之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天天写的Java代码是如何被CPU飙起来的。一般公司的研发流程都是产品经理提需求然后程序员来实现。所以当产品经理把需求提过来之后,程序员就需要分析需求进行设计然后编码实现,比如我们通过Idea来完成编码工作,这个时候工程中就会有一堆的以.java结尾的Java代码文件,实际上就是程序员将产品需求转化为对应的Java程序。但是这个.java结尾的Java代码文件是给程序员看的,计算机无法识别,所以需要进行转换,转换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机器语言。


image.png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Java为了实现write once,run anywhere的宏伟目标设计了JVM来充当转换翻译的工作。因此我们编写好的.java文件需要通过javac编译成.class文件,这个class文件就是传说中的字节码文件,而字节码文件就是JVM的输入。


image.png


当我们有了.class文件也就是字节码文件之后,就需要启动一个JVM实例来进一步加载解析.class字节码。实际上JVM本质其实就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进程,因此要想通过JVM加载解析.class文件,必须先启动一个JVM进程。JVM进程启动之后通过类加载器加载.class文件,将字节码加载到JVM对应的内存空间。


image.png


当.class文件对应的字节码信息被加载到中之后,操作系统会调度CPU资源来按照对应的指令执行java程序。


image.png


以上是CPU执行Java代码的大致步骤,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疑问这个执行步骤也太大致了吧。哈哈,别着急,有了基本的解析流程之后我们再对其中的细节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就需要弄清楚JVM是如何加载编译后的.class文件的。


字节码文件结构


要想搞清楚JVM如何加载解析字节码文件,我们就先得弄明白字节码文件的格式,因为任何文件的解析都是根据该文件的格式来进行。就像CPU有自己的指令集一样,JVM也有自己一套指令集也就是Java字节码,从根上来说Java字节码是机器语言的.class文件表现形式。字节码文件结构是一组以 8 位为最小单元的十六进制数据流,具体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主要包含了魔数、class文件版本、常量池、访问标志、索引、字段表集合、方法表集合以及属性表集合描述数据信息。


image.png


这里简单说明下各个部分的作用,后面会有专门的文章再详细进行阐述。


魔数与文件版本


魔数的作用就是告诉JVM自己是一个字节码文件,你JVM快来加载我吧,对于Java字节码文件来说,其魔数为0xCAFEBABE,现在知道为什么Java的标志是咖啡了吧。而紧随魔数之后的两个字节是文件版本号,Java的版本号通常是以52.0的形式表示,其中高16位表示主版本号,低16位表示次版本号。。


常量池


在常量池中说明常量个数以及具体的常量信息,常量池中主要存放了字面量以及符号引用这两类常量数据,所谓字面量就是代码中声明为final的常量值,而符号引用主要为类和接口的完全限定名、字段的名称和描述符以及方法的名称以及描述符。这些信息在加载到JVM之后在运行期间将符号引用转化为直接引用才能被真正使用。常量池的第一个元素是常量池大小,占据两个字节。常量池表的索引从1开始,而不是从0开始,这是因为常量池的第0个位置是用于特殊用途的。


访问标志


类或者接口的访问标记,说明类是public还是abstract,用于描述该类的访问级别和属性。访问标志的取值范围是一个16位的二进制数。


索引


包含了类索引、父类索引、接口索引数据,主要说明类的继承关系。


字段表集合


主要是类级变量而不是方法内部的局部变量。


方法表集合


主要用来描述类中有几个方法,每个方法的具体信息,包含了方法访问标识、方法名称索引、方法描述符索引、属性计数器、属性表等信息,总之就是描述方法的基础信息。


属性表集合


方法表集合之后是属性表集合,用于描述该类的所有属性。属性表集合包含了所有该类的属性的描述信息,包括属性名称、属性类型、属性值等等。


解析字节码文件


知道了字节码文件的结构之后,JVM就需要对字节码文件进行解析,将字节码结构解析为JVM内部流转的数据结构。大致的过程如下:


1、读取字节码文件


JVM首先需要读取字节码文件的二进制数据,这通常是通过文件输入流来完成的。


2、解析字节码


JVM解析字节码的过程是将字节码文件中的二进制数据解析为Java虚拟机中的数据结构。首先JVM首先会读取字节码文件的前四个字节,判断魔数是否为0xCAFEBABE,以此来确认该文件是否是一个有效的Java字节码文件。JVM接着会解析常量池表,将其中的常量转换为Java虚拟机中的数据结构,例如将字符串常量转换为Java字符串对象。解析类、接口、字段、方法等信息:JVM会依次解析类索引、父类索引、接口索引集合、字段表集合、方法表集合等信息,将这些信息转换为Java虚拟机中的数据结构。最后,JVM将解析得到的数据结构组装成一个Java类的结构,并将其放入元空间中。


在完成字节码文件解析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类加载器闪亮登场了,类加载器会将类文件加载到JVM内存中,并为该类生成一个Class对象。


类加载


加载器启动


我们都知道,Java应用的类都是通过类加载器加载到运行时数据区的,这里很多同学可能会有疑问,那么类加载器本身又是被谁加载的呢?这有点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灵魂拷问。实际上类加载器启动大致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image.png


1、以linux系统为例,当我们通过"java"启动一个Java应用的时候,其实就是启动了一个JVM进程实例,此时操作系统会为这个JVM进程实例分配CPU、内存等系统资源;


2、"java"可执行文件此时就会解析相关的启动参数,主要包括了查找jre路径、各种包的路径以及虚拟机参数等,进而获取定位libjvm.so位置,通过libjvm.so来启动JVM进程实例;


3、当JVM启动后会创建引导类加载器Bootsrap ClassLoader,这个ClassLoader是C++语言实现的,它是最基础的类加载器,没有父类加载器。通过它加载Java应用运行时所需要的基础类,主要包括JAVA_HOME/jre/lib下的rt.jar等基础jar包;


4、而在rt.jar中包含了Launcher类,当Launcher类被加载之后,就会触发创建Launcher静态实例对象,而Launcher类的构造函数中,完成了对于ExtClassLoader及AppClassLoader的创建。Launcher类的部分代码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Launcher {
private static URLStreamHandlerFactory factory = new Factory();
//类静态实例
private static Launcher launcher = new Launcher();
private static String bootClassPath = System.getProperty("sun.boot.class.path");
private ClassLoader loader;
private static URLStreamHandler fileHandler;

public static Launcher getLauncher() {
return launcher;
}
//Launcher构造器
public Launcher() {
ExtClassLoader var1;
try {
var1 = Launcher.ExtClassLoader.getExtClassLoader();
} catch (IOException var10)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Could not create extension class loader", var10);
}

try {
this.loader = Launcher.AppClassLoader.getAppClassLoader(var1);
} catch (IOException var9)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Could not create application class loader", var9);
}

Thread.currentThread().setContextClassLoader(this.loader);
String var2 = System.getProperty("java.security.manager");
if (var2 != null) {
SecurityManager var3 = null;
if (!"".equals(var2) && !"default".equals(var2)) {
try {
var3 = (SecurityManager)this.loader.loadClass(var2).newInstance();
} catch (IllegalAccessException var5) {
} catch (InstantiationException var6)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var7) {
} catch (ClassCastException var8) {
}
} else {
var3 = new SecurityManager();
}

if (var3 == null) {
throw new InternalError("Could not create SecurityManager: " + var2);
}

System.setSecurityManager(var3);
}

}
...
}

双亲委派模型


为了保证Java程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JVM设计了双亲委派模型类加载机制。在双亲委派模型中,启动类加载器(Bootstrap ClassLoader)、扩展类加载器(Extension ClassLoader)以及应用程序类加载器(Application ClassLoader)按照一个父子关系形成了一个层次结构,其中启动类加载器位于最顶层,应用程序类加载器位于最底层。当一个类加载器需要加载一个类时,它首先会委派给它的父类加载器去尝试加载这个类。如果父类加载器能够成功加载这个类,那么就直接返回这个类的Class对象,如果父类加载器无法加载这个类,那么就会交给子类加载器去尝试加载这个类。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


image.png


通过这种双亲委派模型,可以保证同一个类在不同的类加载器中只会被加载一次,从而避免了类的重复加载,也保证了类的唯一性。同时,由于每个类加载器只会加载自己所负责的类,因此可以防止恶意代码的注入和类的篡改,提高了Java程序的安全性。


数据流转过程


当类加载器完成字节码数据加载任务之后,JVM划分了专门的内存区域内承载这些字节码数据以及运行时中间数据。其中程序计数器、虚拟机栈以及本地方法栈属于线程私有的,堆以及元数据区属于共享数据区,不同的线程共享这两部分内存数据。我们还是以下面这段代码来说明程序运行的时候,各部分数据在Runtime data area中是如何流转的。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r user = new User();
Integer result = calculate(user.getAge());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private static Integer calculate(Integer age) {
Integer data = age + 3;
return data;
}

}

以上代码对应的字节码指令如下所示:


image.png


如上代码所示,JVM创建线程来承载代码的执行过程,我们可以将线程理解为一个按照一定顺序执行的控制流。当线程创建之后,同时创建该线程独享的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 Register)以及Java虚拟机栈(Java Virtual Machine Stack)。如果当前虚拟机中的线程执行的是Java方法,那么此时程序计数器中起初存储的是方法的第一条指令,当方法开始执行之后,PC寄存器存储的是下一个字节码指令的地址。但是如果当前虚拟机中的线程执行的是naive方法,那么程序计数器中的值为undefined。


那么程序计数器中的值又是怎么被改变的呢?如果是正常进行代码执行,那么当线程执行字节码指令时,程序计数器会进行自动加1指向下一条字节码指令地址。但是如果遇到判断分支、循环以及异常等不同的控制转移语句,程序计数器会被置为目标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另外在多线程切换的时候,虚拟机会记录当前线程的程序计数器,当线程切换回来的时候会根据此前记录的值恢复到程序计数器中,来继续执行线程的后续的字节码指令。


除了程序计数器之外,字节码指令的执行流转还需要虚拟机栈的参与。我们先来看下虚拟机栈的大致结构,如下图所示,栈大家肯定都知道,它是一个先入后出的数据结构,非常适合配合方法的执行过程。虚拟机栈操作的基本元素就是栈帧,栈帧的结构主要包含了局部变量、操作数栈、动态连接以及方法返回地址这几个部分。


image.png


局部变量


主要存放了栈帧对应方法的参数以及方法中定义的局部变量,实际上它是一个以0为起始索引的数组结构,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局部变量表中的元素,还包括了基本类型以及对象引用等。非静态方法中,第0个槽位默认是用于存储this指针,而其他参数和变量则会从第1个槽位开始存储。在静态方法中,第0个槽位可以用来存放方法的参数或者其他的数据。


操作数栈


和虚拟机栈一样操作数栈也是一个栈数据结构,只不过两者存储的对象不一样。操作数栈主要存储了方法内部操作数的值以及计算结果,操作数栈会将运算的参与方以及计算结果都压入操作数栈中,后续的指令操作就可以从操作数栈中使用这些值来进行计算。当方法有返回值的时候,返回值也会被压入操作数栈中,这样方法调用者可以获取到返回值。


动态链接


一个类中的方法可能会被程序中的其他多个类所共享使用,因此在编译期间实际无法确定方法的实际位置到底在哪里,因此需要在运行时动态链接来确定方法对应的地址。动态链接是通过在栈帧中维护一张方法调用的符号表来实现的。这张符号表中保存了当前方法中所有调用的方法的符号引用,包括方法名、参数类型和返回值类型等信息。当方法需要调用另一个方法时,它会在符号表中查找所需方法的符号引用,然后进行动态链接,确定方法的具体内存地址。这样,就能够正确地调用所需的方法。


方法返回地址:


当一个方法执行完毕后,JVM会将记录的方法返回地址数据置入程序计数器中,这样字节码执行引擎可以根据程序计数器中的地址继续向后执行字节码指令。同时JVM会将方法返回值压入调用方的操作栈中以便于后续的指令计算,操作完成之后从虚拟机栈中奖栈帧进行弹出。


知道了虚拟机栈的结构之后,我们来看下方法执行的流转过程是怎样的。


1、JVM启动完成.class文件加载之后,它会创建一个名为"main"的线程,并且该线程会自动调用定义在该类中的名为"main"的静态方法,这也是Java程序的入口点;


2、当JVM在主线程中调用当方法的时候就会创建当前线程独享的程序计数器以及虚拟机栈,在Test.class类中,开始执行mian方法 ,因此JVM会虚拟机栈中压入main方法对应的栈帧;


image.png


3、在栈帧的操作数栈中存储了操作的数据,JVM执行字节码指令的时候从操作数栈中获取数据,执行计算操作之后再将结果压入操作数栈;


4、当进行calculate方法调用的时候,虚拟机栈继续压入calculate方法对应的栈帧,被调用方法的参数、局部变量和操作数栈等信息会存储在新创建的栈帧中。其中该栈帧中的方法返回地址中存放了main方法执行的地址信息,方便在调用方法执行完成后继续恢复调用前的代码执行;


image.png


5、对于age + 3一条加法指令,在执行该指令之前,JVM会将操作数栈顶部的两个元素弹出,并将它们相加,然后将结果推入操作数栈中。在这个例子中,指令的操作码是“add”,它表示执行加法操作;操作数是0,它表示从操作数栈的顶部获取第一个操作数;操作数是1,它表示从操作数栈的次顶部获取第二个操作数;


6、程序计数器中存储了下一条需要执行操作的字节码指令的地址,因此Java线程执行业务逻辑的时候必须借助于程序计数器才能获得下一步命令的地址;


7、当calculate方法执行完成之后,对应的栈帧将从虚拟机栈中弹出,其中方法执行的结果会被压入main方法对应的栈帧中的操作数栈中,而方法返回地址被重置到main现场对应的程序计数器中,以便于后续字节码执行引擎从程序计数器中获取下一条命令的地址。如果方法没有返回值,JVM仍然会将一个null值推送到调用该方法的栈帧的操作数栈中,作为占位符,以便恢复调用方的操作数栈状态。


8、字节码执行引擎中的解释器会从程序计数器中获取下一个字节码指令的地址,也就是从元空间中获取对应的字节码指令,在获取到指令之后,通过翻译器翻译为对应的汇编语言而再交给硬件解析为机器指令,最终由CPU进行执行,而后再将执行结果进行写回。


CPU执行程序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无论什么编程语言最终都需要转化为机器语言才能被CPU执行,但是CPU、内存这些硬件资源并不是直接可以和应用程序打交道,而是通过操作系统来进行统一管理的。对于CPU来说,操作系统通过调度器(Scheduler)来决定哪些进程可以被CPU执行,并为它们分配时间片。它会从就绪队列中选择一个进程并将其分配给CPU执行。当一个进程的时间片用完或者发生了I/O等事件时,CPU会被释放,操作系统的调度器会重新选择一个进程并将其分配给CPU执行。也就是说操作系统通过进程调度算法来管理CPU的分配以及调度,进程调度算法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化CPU使用率,避免出现任务分配不均空闲等待的情况。主要的进程调度算法包括了FCFS、SJF、RR、MLFQ等。


CPU如何执行指令?
前文中我们大致搞清楚了类是如何被加载的,各部分类字节码数据在运行时数据区怎么流转以及字节码执行引擎翻译字节码。实际上在运行时数据区数据流转的过程中,CPU已经参与其中了。程序的本质是为了根据输入获得相应的输出,而CPU本质就是根据程序的指令一步步执行获得结果的工具。对于CPU来说,它核心工作主要分为如下三个步骤;


1、获取指令


CPU从PC寄存器中获取对应的指令地址,此处的指令地址是将要执行指令的地址,根据指令地址获取对应的操作指令到指令寄存中,此时如果是顺存执行则PC寄存器地址会自动加1,但是如果程序涉及到条件、循环等分支执行逻辑,那么PC寄存器的地址就会被修改为下一条指令执行的地址。


2、指令译码


将获取到的指令进行翻译,搞清楚哪些是操作码哪些是操作数。CPU首先读取指令中的操作码然后根据操作码来确定该指令的类型以及需要进行的操作,CPU接着根据操作码来确定指令所需的寄存器和内存地址,并将它们提取出来。


3、执行指令


经过指令译码之后,CPU根据获取到的指令进行具体的执行操作,并将指令运算的结果存储回内存或者寄存器中。


image.png


因此一旦CPU上电之后,它就像一个勤劳的小蜜蜂一样,一直不断重复着获取指令-》指令译码-》执行指令的循环操作。


CPU如何响应中断?


当操作系统需要执行某些操作时,它会发送一个中断请求给CPU。CPU在接收到中断请求后,会停止当前的任务,并转而执行中断处理程序,这个处理程序是由操作系统提供的。中断处理程序会根据中断类型,执行相应的操作,并返回到原来的任务继续执行。


在执行完中断处理程序后,CPU会将之前保存的程序现场信息恢复,然后继续执行被中断的程序。这个过程叫做中断返回(Interrupt Return,IRET)。在中断返回过程中,CPU会将处理完的结果保存在寄存器中,然后从栈中弹出被中断的程序的现场信息,恢复之前的现场状态,最后再次执行被中断的程序,继续执行之前被中断的指令。
那么CPU又是如何响应中断的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image.png


1、保存当前程序状态


CPU会将当前程序的状态(如程序计数器、寄存器、标志位等)保存到内存或栈中,以便在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完毕后恢复现场。


2、确定中断类型


CPU会检查中断信号的类型,以确定需要执行哪个中断处理程序。


3、转移控制权


CPU会将程序的控制权转移到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地址,开始执行中断处理程序。


4、执行中断处理程序


中断处理程序会根据中断类型执行相应的操作,这些操作可能包括保存现场信息、读取中断事件的相关数据、执行特定的操作,以及返回到原来的程序继续执行等。


5、恢复现场


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完毕后,CPU会从保存的现场信息中恢复原来程序的状态,然后将控制权返回到原来的程序中,继续执行被中断的指令。


后记


很多时候看似理所当然的问题,当我们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原来别有一番天地。正如阿里王坚博士说的那样,要想看一个人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掌握的情况,那就看他能就这个领域的知识能讲多长时间。想想的确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对某个知识点高度提炼同时又可以细节满满的进行展开阐述,那我们对于这个领域的理解程度就会鞭辟入里。这种检验自己知识学习深度的方式也推荐给大家。


作者:慕枫技术笔记
来源:juejin.cn/post/7207769757570482234
收起阅读 »

数据库优化之:like %xxx%该如何优化?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小知识,实际项目中,like %xxx%的情况其实挺多的,比如某个表单如果支持根据公司名进行搜索,用户一般都是输入湖南xxx有限公司中的xxx进行搜索,所以对于接口而言,就必须使用like %xxx%来支持,从而不符合最左前缀原则导致索引失效...
继续阅读 »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小知识,实际项目中,like %xxx%的情况其实挺多的,比如某个表单如果支持根据公司名进行搜索,用户一般都是输入湖南xxx有限公司中的xxx进行搜索,所以对于接口而言,就必须使用like %xxx%来支持,从而不符合最左前缀原则导致索引失效,那么该如何优化这种情况呢?


第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案就是利用索引条件下推,我先演示再讲原理,比如我有下面一张订单表:


就算给company_name创建一个索引,执行where company_name like '%腾讯%'也不会走索引。


但是如果给created_at, company_name创建一个联合索引,那么执行where created_at=CURDATE() and company_name like '%腾讯%'就会走联合索引,并且company_name like '%腾讯%'就会利用到索引条件下推机制,比如下图中Extra里的Using index condition就表示利用了索引条件下推。


所以,并不是like %xxx%就一定会导致索引失效,原理也可以配合其他字段一起来建联合索引,从而使用到索引条件下推机制。


再来简单分析一下索引条件下推的原理,在执行查询时先利用SQL中所提供的created_at条件在联合索引B+树中进行快速查找,匹配到所有符合created_at条件的B+树叶子节点后,再根据company_name条件进行过滤,然后再根据过滤之后的结果中的主键ID进行回表找到其他字段(回表),最终才返回结果,这样处理的好处是能够减少回表的次数,从而提高查询效率。


当然,如果实在不能建立或不方便建立联合索引,导致不能利用索引条件下推机制,那么其实可以先试试Mysql中的全文索引,最后才考虑引入ES等中间件,当然Mysql其他一些常规优化机制也是可以先考虑的,比如分页、索引覆盖(不select *)等。


作者:爱读源码的大都督
来源:juejin.cn/post/7301955975337738279
收起阅读 »

像mysql一样查询ES,一看就会,爽歪歪

ElasticSearch是现在最流行的搜索引擎了,查询快,性能好。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查询的语法Query DSL(Domain Specific Language)比较难记,今天分享一个直接用sql查询ES的方法。 ::: 1.简介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s...
继续阅读 »

ElasticSearch是现在最流行的搜索引擎了,查询快,性能好。可能唯一的缺点就是查询的语法Query DSL(Domain Specific Language)比较难记,今天分享一个直接用sql查询ES的方法。 :::




1.简介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sql查询,因为社区一直反馈这个Query DSL 实在是太难用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下面这个es的查询。


GET /my_index/_search
{
  "query": {
    "bool": {
      "must": [
        { "match": { "title""search" } },
        {
          "bool": {
            "should": [
              { "term": { "category""books" } },
              { "term": { "category""music" } }
            ]
          }
        }
      ],
      "filter": {
        "range": {
          "price": { "gte": 20, "lte": 100 }
        }
      }
    }
  },
  "aggs": {
    "avg_price_per_category": {
      "terms": {
        "field""category",
        "size": 10
      },
      "aggs": {
        "avg_price": {
          "avg": {
            "field""price"
          }
        }
      }
    }
  }
}

这个查询使用了bool查询来组合多个条件,包括must、should和filter。同时也包含了聚合(aggs)来计算不同类别的平均价格。对于业务查询来讲,这个查询很普通。但是还是很难理解,特别是对于新手来讲,更难记了,很容易出错。


如果是mysql的查询,就是这么写


SELECT title, category, price 
FROM my_index 
WHERE (title = 'search' AND (category = 'books' OR category = 'music')) 
AND price >= 20 AND price <= 100 
GR0UP BY category 
ORDER BY AVG(price) DESC 
LIMIT 10

mysql 的查询就很简洁明了,看起来更舒服,后续维护也更方便。


既然都是查询,为啥不兼容一下mysql的语法呢,像很多工具现在都是兼容mysql的语法,比如说hive,starrocks,flink等等,原因就是因为mysql的用户多,社区活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mysql的语法比较简单,容易理解。所以ElasticSearch 官方ElasticSearch 从 6.3.0 版本也开始支持 SQL 查询了,这就是一个喜大奔普的事情了,哈哈。



下面是官方的文档和介绍,大家可以看看 http://www.elastic.co/guide/en/el…


2.准备环境


大家在ES官网下载一下ES 启动就可以了,注意的是ES 需要JDK环境,然后就是需要在6.3.0以上的版本。 http://www.elastic.co/cn/download…



建议也下载一下kibana



我这边下载的是7.15.2版本


3.搞起


创建一个索引 my_index


PUT /my_index
{
  "mappings": {
    "properties": {
      "title": { "type""text" },
      "category": { "type""keyword" },
      "price": { "type""float" }
    }
  }
}

插入一些数据


POST /my_index/_doc/1
{
  "title""ES学习手册",
  "category""books",
  "price": 29.99
}

POST /my_index/_doc/2
{
  "title""on my way",
  "category""music",
  "price": 13.57
}

POST /my_index/_doc/3
{
  "title""Kibana中文笔记",
  "category""books",
  "price": 21.54
}

传统的查询所有


GET /my_index/_search
{
  
}

返回的是文档的格式


如果用sql 查询


POST /_sql?format=txt
{
  "query""SELECT * FROM my_index"
}

返回的是类似数据库的表格形式,是不是写起来更舒服呢。



  1. 分页limit


POST /_sql?format=txt
{
  "query""SELECT * FROM my_index limit 1"
}


和mysql 一样没啥,很简单。



  1. order by 排序


POST /_sql?format=txt
{
  "query""SELECT * FROM my_index order by price desc"
}



  1. gr0up by 分组


POST /_sql?format=txt
{
  "query""SELECT category,count(1) FROM my_index group by category"
}



  1. SUM 求和


POST /_sql?format=txt
{
  "query""SELECT sum(price) FROM my_index"
}



  1. where


POST /_sql?format=txt
{
  "query": "SELECT * FROM my_index where price = '13.57'"
}


看看是不是支持时间的转换的处理,插入一些数据


POST /my_index/_doc/4
{
  "title""JAVA编程思想",
  "category""books",
  "price": 21.54,
  "create_date":"2023-11-18T12:00:00.123"
}

POST /my_index/_doc/5
{
  "title""Mysql操作手册",
  "category""books",
  "price": 21.54,
  "create_date":"2023-11-17T07:00:00.123"
}

时间转换为 yyyy-mm-dd 格式


POST /_sql?format=txt
{"query": "SELECT title, DATETIME_FORMAT(create_date, 'YYYY-MM-dd') date from my_index where category'books'" }


时间加减


POST /_sql?format=txt
{"query": "SELECT date_add('hour', 8,create_date) date from my_index where category'books'" }


字符串拆分


POST /_sql?format=txt
{
  "query""SELECT SUBSTRING(category, 1, 3) AS SubstringValue FROM my_index"
}


基本上mysql 能查的 es sql 也能查,以后查询ES 数据就很方便的,特别是对于做各种报表的查询。像这样。



一般对于这种报表,返回的数据都是差不多json数组的格式。而对于es sql,查询起来很方便


[
        {
            "data": "5",
            "axis": "总数"
        },
        {
            "data": "0",
            "axis": "待出库"
        },
        {
            "data": "0",
            "axis": "配送中"
        },
        {
            "data": "5",
            "axis": "已签收"
        },
        {
            "data": "0",
            "axis": "交易完成"
        },
        {
            "data": "0",
            "axis": "已取消"
        },
        {
            "data": "5",
            "axis": "销售"
        }

4.总结


ES SQL查询的优点还是很多的,值得学习。使用场景也很多



  1. 简单易学:ES SQL查询使用SQL语法,对于那些熟悉SQL语法的开发人员来说,学习ES SQL查询非常容易。

  2. 易于使用:ES SQL查询的语法简单,易于使用,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熟悉Query DSL语法的开发人员来说。

  3. 可读性强:ES SQL查询的语法结构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


5.最后附上相关链接


ES 官方下载

http://www.elastic.co/cn/download…


ES sql文档 http://www.elastic.co/guide/en/el…


作者:Yanyf765
来源:juejin.cn/post/7302308448581812258
收起阅读 »

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

在c++中,当我们使用完某个对象的时候,需要显示的将对象回收,如果忘记回收,则会导致无用对象一直在内存里,导致内存泄露。在java中,jvm会帮助我们进行垃圾回收,无需程序员自己写代码进行回收。 首先jvm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垃圾,是否可以...
继续阅读 »

在c++中,当我们使用完某个对象的时候,需要显示的将对象回收,如果忘记回收,则会导致无用对象一直在内存里,导致内存泄露。在java中,jvm会帮助我们进行垃圾回收,无需程序员自己写代码进行回收。


首先jvm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是垃圾,是否可以被回收呢?一般都是通过引用计数法,可达性算法。


引用计数法


对每个对象的引用进行计数,每当有一个地方引用它时计数器+1、引用失效(改为引用其他对象,赋值为null,或者生命周期结束)则-1,引用的计数放到对象头中,大于0的对象被认为是存活对象,一旦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器为 0,则说明该对象已经死亡,便可以被回收了。


public void f(){
Object a = new Object(); // 对象a引用计数为1
g(a);
// 退出g(a),对象b的生命周期结束,对象a引用计数为1
}// 退出f(), 对象a的生命周期结束,引用计数为0

public void g(Object a){
Object b = a; // 对象a引用计数为2
Object c = a; // 对象a引用计数为3
Object d = a; // 对象a引用计数为4
d = new Object(); // 对象a引用计数为3
c = null; // 对象a引用计数为2
}

引用计数法实现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无法检测循环依赖。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A{
public B b;
public A(){

}
}

public class A{
public A a;
public B(){

}
}

A a = new A(); // a的计数为1
B b = new B(); // b的计数为1
a.b = b; // b的计数为2
b.a = a; // a的计数为2
a = null; // a的计数为1
b = null; // b的计数为1

最终a,b的计数都为1,无法被识别为垃圾,所以无法被回收。


Python使用的就是引用计数算法,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处理可能产生的循环引用,是对引用计数的补充。


虽然循环引用的问题可通过Recycler算法解决,但是在多线程环境下,引用计数变更也要进行昂贵的同步操作,性能较低,早期的编程语言会采用此算法。


可达性算法


介绍


Java最终并没有采用引用计数算法,JVM的主流垃圾回收器采取的是可达性分析算法。


我们把对象之间的引用关系用数据结构中的有向图来表示。图中的顶点表示对象。如果对象A中的变量引用了对象B,那么,我们便在对象A对应的顶点和对象B对应的顶点之间画一条有向边。


在有向图中,有一组特殊的顶点,叫做GC Roots。哪些对象可以作为GC Roots呢?



  1. 系统加载的类:rt.jar。

  2. JNI handles。

  3. 线程运行栈上所有引用,包括方法参数,创建的局部变量等。

  4. 已启动未停止的java线程。

  5. 已加载类的静态变量。

  6. 用于同步的监控,调用了对象的wait()/notify()/notifyAll()。


JVM以GC Roots为起点,遍历(深度优先遍历或广度优先遍历)整个图,可以遍历到的对象为可达对象,也叫做存活对象,遍历不到的对象为不可达对象,也叫做死亡对象。死亡对象会被虚拟机当做垃圾回收。


JVM实际上采用的是三色算法来遍历整个图的,遍历走过的路径被称为reference chain。



  • Black: 对象可达,且对象的所有引用都已经扫描了(“扫描”在可以理解成遍历过了或加入了待遍历的队列)

  • Gray: 对象可达,但对象的引用还没有扫描过(因此 Gray 对象可理解成在搜索队列里的元素)

  • White: 不可达对象或还没有扫描过的对象



引用级别


遍历到的对象一定会存活吗?事实上,JVM会根据对象A对对象B的引用强不强烈作出相应的回收措施。


基于此JVM根据引用关系的强烈,将引用关系分为四个等级:强引用,软引用,弱引用,虚幻引用。


强引用


类似Object obj = new Object() 这类的引用都属于强引用,只要强引用还存在,垃圾回收器永远不会回收掉被引用的对象,只有在和GC Roots断绝关系时,才会被回收。


如果要对强引用进行垃圾回收,需要设置强引用对象为 null,或者让其超出对象的生命周期范围,则认为改对象不存在引用。类似obj = null;


参考代码:


public void clear() {
modCount++;
// clear to let GC do its work
for (int i = 0; i < size; i++)
elementData[i] = null;

size = 0;
}

软引用


用于描述一些还有用但并非必需的对象。对于软引用关联着的对象,在系统将要发生内存溢出之前,将会把这些对象列进回收范围之中进行第二次回收。如果这次回收还没有足够的内存,才会抛出内存溢出异常。可以使用SoftReference 类来实现软引用。


Object obj = new Object();
SoftReference<Object> softRef = new SoftReference(obj);

弱引用


也是用于描述非必需对象的,但是它的强度比软引用更弱一些,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只能生存到下一次垃圾收集发生之前。当垃圾收集器工作时,无论当前内存是否足够,都会回收掉只被弱引用关联的对象。可以使用WeakReference 类来实现弱引用。


Object obj = new Object();
WeakReference<Object> weakReference = new WeakReference<>(obj);
obj = null;
System.gc();
TimeUnit.SECONDS.sleep(200);
System.out.println(weakReference.get());
System.out.println(weakReference.isEnqueued());

虚引用


它是最弱的一种引用关系。一个对象是否有虚引用的存在,完全不会对其生存时间构成影响,也无法通过虚引用来取得一个对象实例。为一个对象设置一个虚引用关联的唯一目的是能在这个对象被垃圾回收时收到一个系统通知。可以通过PhantomReference 来实现虚引用。


Object obj = new Object();
ReferenceQueue<Object> refQueue = new ReferenceQueue<>();
PhantomReference<Object> phantomReference = new PhantomReference<>(obj, refQueue);
System.out.println(phantomReference.get());
System.out.println(phantomReference.isEnqueued());

基于虚引用,有一个更加优雅的实现方式,那就是Java 9以后新加入的Cleaner,用来替代Object类的finalizer方法。


STW


虽然可达性分析的算法本身很简明,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不少其他问题需要解决的。我们把运行应用程序的线程叫做用户线程,把执行垃圾回收的线程叫做垃圾回收线程,如果在执行垃圾回收线程的同时还在执行用户线程,那么对象的引用关系可能会在垃圾回收途中被用户线程修改,从而造成误报(将引用设置为 null)或者漏报(将引用设置为未被访问过的对象)


误报并没有什么伤害,Java 虚拟机至多损失了部分垃圾回收的机会。漏报则比较麻烦,因为垃圾回收器可能回收事实上仍被引用的对象内存,导致程序出错。


为了解决漏报的问题,保证垃圾回收线程不会被用户线程打扰,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在垃圾回收的过程中,暂停用户线程,直到垃圾回收结束,再恢复用户线程,这就是STW(STOP THE WORLD)。


但是如果STW的时间过程,就会严重影响程序的性能,因此优化垃圾回收过程,尽量减少STW的时间,是垃圾回收器努力优化的方向,


安全点


上述除了STW的响应时间的问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一个正确的状态停止,再从这个状态正确恢复。Java虚拟机中的STW是通过安全点(safepoint)机制来实现的。当Java虚拟机收到STW请求,它便会等待所有的线程都到达安全点,才允许请求Stop-the-world的线程进行独占的工作。


当然,安全点的初始目的并不是让用户线程立刻停下,而是找到一个稳定的执行状态。在这个执行状态下,JVM的堆栈不会发生变化。这么一来,垃圾回收器便能够“安全”地执行可达性分析,才能找到完整GC Roots。


是不是所有的用户线程在垃圾回收的时候都要停止呢?实际上,JVM也做了优化,如果某个线程处于安全区(不会改变对象引用关系的一段连续的代码区间),那么这个线程不需要停止,可以和垃圾回收线程并行执行。一旦离开安全区,JVM会检查是否处于STW阶段,如果是,则需要阻塞该线程,等垃圾回收完再恢复。


作者:Shawn_Shawn
来源:juejin.cn/post/7304181581303447589
收起阅读 »

虽然是我遇到的一个棘手的生产问题,但是我写出来之后,就是你的了。

你好呀,是歪歪。 前几天,就在大家还沉浸在等待春节到来的喜悦氛围的时候,在一个核心链路上的核心系统中,我踩到一个坑的一比的坑,要不是我沉着冷静,解决思路忙中有序,处理手段雷厉风行,把它给扼杀在萌芽阶段了,那这玩意肯定得引发一个比较严重的生产问题。 从问题出现到...
继续阅读 »

你好呀,是歪歪。


前几天,就在大家还沉浸在等待春节到来的喜悦氛围的时候,在一个核心链路上的核心系统中,我踩到一个坑的一比的坑,要不是我沉着冷静,解决思路忙中有序,处理手段雷厉风行,把它给扼杀在萌芽阶段了,那这玩意肯定得引发一个比较严重的生产问题。


从问题出现到定位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大概是花了两天半的时间。


所以写篇文章给大家复盘一下啊,这个案例就是一个纯技术的问题导致的,和业务的相关度其实并不大,所以你拿过去直接添油加醋,稍微改改,往自己的服务上套一下,那就是你的了。


我再说一次:虽然现在不是你的,但是你看完之后就是你的了,你明白我意思吧?



表象


事情是这样的,我这边有一个服务,你可以把这个服务粗暴的理解为是一个商城一样的服务。有商城肯定就有下单嘛。


然后接到上游服务反馈,说调用下单接口偶尔有调用超时的情况出现,断断续续的出现好几次了,给了几笔流水号,让我看一下啥情况。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是我这边服务的问题,因为这个服务上次上线都至少是一个多月前的事情了,所以不可能是由于近期服务投产导致的。


但是下单接口,你听名字就知道了,核心链接上的核心功能,不能有一点麻痹大意。


每一个请求都很重要,客户下单体验不好,可能就不买了,造成交易损失。


交易上不去营业额就上不去,营业额上不去利润就上不去,利润上不去年终就上不去。


想到这一层关系之后,我立马就登陆到服务器上,开始定位问题。


一看日志,确实是我这边接口请求处理慢了,导致的调用方超时。


为什么会慢呢?



于是按照常规思路先根据日志判断了一下下单接口中调用其他服务的接口相应是否正常,从数据库获取数据的时间是否正常。


这些判断没问题之后,我转而把目光放到了 gc 上,通过监控发现那个时间点触发了一次耗时接近 1s 的 full gc,导致响应慢了。


由于我们监控只采集服务近一周的 gc 数据,所以我把时间拉长后发现 full gc 在这一周的时间内出现的频率还有点高,虽然我还没定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我定位到了问题的表面原因,就是触发了 full gc。


因为是核心链路,核心流程,所以此时不应该急着去定位根本原因,而是先缓解问题。


好在我们提前准备了各种原因的应急预案,其中就包含这个场景。预案的内容就是扩大应用堆内存,延缓 full gc 的出现。


所以我当即进行操作报备并联系运维,按照紧急预案执行,把服务的堆内存由 8G 扩大一倍,提升到 16G。


虽然这个方法简单粗暴,但是既解决了当前的调用超时的问题,也给了我足够的排查问题的时间。



定位原因


当时我其实一点都不慌的,因为问题在萌芽阶段的时候我就把它给干掉了。



不就是 full gc 吗,哦,我的老朋友。


先大胆假设一波:程序里面某个逻辑不小心搞出了大对象,触发了 full gc。


所以我先是双手插兜,带着监控图和日志请求,闲庭信步的走进项目代码里面,想要凭借肉眼找出一点蛛丝马迹......



没有任何收获,因为下单服务涉及到的逻辑真的是太多了,服务里面 List 和 Map 随处可见,我很难找到到底哪里是大对象。


但是我还是一点都不慌,因为这半天都没有再次发生 Full GC,说明此时留给我的时间还是比较充足的,


所以我请求了场外援助,让 DBA 帮我导出一下服务的慢查询 SQL,因为我想可能是从数据库里面一次性取的数据太多了,而程序里面也没有做控制导致的。


我之前就踩过类似的坑。


一个根据客户号查询客户有多少订单的内部使用接口,接口的返回是 List<订单>,看起来没啥毛病,对不对?


一般来说一个个人客户就几十上百,多一点的上千,顶天了的上万个订单,一次性拿出来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有一个客户不知道咋回事,特别钟爱我们的平台,也是我们平台的老客户了,一个人居然有接近 10w 的订单。


然后这么多订单对象搞到到项目里面,本来响应就有点慢,上游再发起几次重试,直接触发 Full gc,降低了服务响应时间。


所以,经过这个事件,我们定了一个规矩:用 List、Map 来作为返回对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一下极端情况下会返回多少数据回去。即使是内部使用,也最好是进行分页查询。


好了,话说回来,我拿到慢查询 SQL 之后,根据几个 Full gc 时间点,对比之后提取出了几条看起来有点问题的 SQL。


然后拿到数据库执行了一下,发现返回的数据量其实也都不大。


此刻我还是一点都不慌,反正内存够用,而且针对这类问题,我还有一个场外援助没有使用呢。


第二天我开始找运维同事帮我每隔 8 小时 Dump 一次内存文件,然后第三天我开始拿着内存文件慢慢分析。


但是第二天我也没闲着,根据现有的线索反复分析、推理可能的原因。


然后在观看 GC 回收内存大小监控的时候,发现了一点点端倪。因为触发 Full GC 之后,发现被回收的堆内存也不是特别多。


当时就想到了除了大对象之外,还有一个现象有可能会导致这个现象:内存泄露。


巧的是在第二天又发生了一次 Full gc,这样我拿到的 Dump 文件就更有分析的价值了。基于前面的猜想,我分析的时候直接就冲着内存泄漏的方向去查了。


我拿着 5 个 Dump 文件,分析了在 5 个 Dump 文件中对象数量一直在增加的对象,这样的对象也不少,但是最终定位到了 FutureTask 对象,就是它:



找到这玩意了再回去定位对应部分的代码就比较容易。


但是你以为定位了代码就完事了吗?


不是的,到这里才刚刚开始,朋友。


因为我发现这个代码对应的 Bug 隐藏的还是比较深的,而且也不是我最开始假象的内存泄露,就是一个纯粹的内存溢出。


所以值得拿出来仔细嗦一嗦。


示例代码


为了让你沉浸式体验找 BUG 的过程,我高低得给你整一个可复现的 Demo 出来,你拿过去就可以跑的那种。


首先,我们得搞一个线程池: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上面这个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和队列长度我都取的 1,只是为了方便演示问题,在实际项目中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值。


然后重点看一下线程池里面有一个自定义的叫做 MyThreadFactory 的线程工厂类和一个自定义的叫做 MyRejectedPolicy 的拒绝策略。


在我的服务里面就是有这样一个叫做 product 的线程池,用的也是这个自定义拒绝策略。


其中 MyThreadFactory 的代码是这样的:



它和默认的线程工厂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我加了一个 threadFactoryName 字段,方便给线程池里面的线程取一个合适的名字。


更直观的表示一下区别就是下面这个玩意:



原生:pool-1-thread-1

自定义:product-pool-1-thread-1



接下来看自定义的拒绝策略:



这里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当 product 线程池满了,触发了拒绝策略的时候打印一行日志,方便后续定位。


然后接着看其他部分的代码:



标号为 ① 的地方是线程池里面运行的任务,我这里只是一个示意,所以逻辑非常简单,就是把 i 扩大 10 倍。实际项目中运行的任务业务逻辑,会复杂一点,但是也是有一个 Future 返回。


标号为 ② 的地方就是把返回的 Future 放到 list 集合中,在标号为 ③ 的地方循环处理这个 list 对象里面的 Future。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实例中的线程池最多容纳两个任务,但是这里却有五个任务。我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触发拒绝策略。


然后在实际的项目里面刚刚提到的这一坨逻辑是通过定时任务触发的,所以我这里用一个死循环加手动开启线程来示意:



整个完整的代码就是这样的,你直接粘过去就可以跑,这个案例就可以完全复现我在生产上遇到的问题:


public class Main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Exception {

        ThreadPoolExecutor productThreadPool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1,
                1,
                1,
                TimeUnit.SECONDS,
                new LinkedBlockingQueue<>(1),
                new MyThreadFactory("product"),
                new MyRejectedPolicy());

        while (true){
            TimeUnit.SECONDS.sleep(1);
            new Thread(()->{
                ArrayList<Future<Integer>> futureList = new ArrayList<>();
                //从数据库获取产品信息
                int productNum = 5;
                for (int i = 0; i < productNum; i++) {
                    try {
                        int finalI = i;
                        Future<Integer> future = productThreadPoolExecutor.submit(() ->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return finalI * 10;
                        });
                        futureList.add(futur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for (Future<Integer> integerFuture : futureList) {
                    try {
                        Integer integer = integerFuture.get();
                        System.out.println(integer);
                        System.out.println("future.get() = " + integer);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start();
        }

    }

    static class MyThreadFactory implements ThreadFactory {
        private static final AtomicInteger poolNumber = new AtomicInteger(1);
        private final ThreadGr0up group;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threadNumber = new AtomicInteger(1);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Prefix;
        private final String threadFactoryName;

        public String getThreadFactoryName() {
            return threadFactoryName;
        }

        MyThreadFactory(String threadStartName) {
            SecurityManager s = System.getSecurityManager();
            group = (s != null) ? s.getThreadGr0up() :
                    Thread.currentThread().getThreadGr0up();
            namePrefix = threadStartName + "-" +
                    poolNumber.getAndIncrement() +
                    "-";
            threadFactoryName = threadStartName;
        }

        public Thread newThread(Runnable r) {
            Thread t = new Thread(group, r,
                    namePrefix + threadNumber.getAndIncrement(),
                    0);
            if (t.isDaemon())
                t.setDaemon(false);
            if (t.getPriority() != Thread.NORM_PRIORITY)
                t.setPriority(Thread.NORM_PRIORITY);
            return t;
        }
    }

    public static class MyRejectedPolicy implements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jectedExecution(Runnable r, ThreadPoolExecutor e) {
            if (e.getThreadFactory() instanceof MyThreadFactory) {
                MyThreadFactory myThreadFactory = (MyThreadFactory) e.getThreadFactory();
                if ("product".equals(myThreadFactory.getThreadFactoryNam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_FACTORY_NAME_PRODUCT + "线程池有任务被拒绝了,请关注");
                }
            }
        }
    }
}

你跑的时候可以把堆内存设置的小一点,比如我设置为 10m:



-Xmx10m -Xms10m



然后用 jconsole 监控,你会发现内存走势图是这样的:



哦,我的老天爷啊,这个该死的图,也是我的老伙计了,一个缓慢的持续上升的内存趋势图, 最后疯狂的触发 gc,但是并没有内存被回收,最后程序直接崩掉:



这绝大概率就是内存泄漏了啊。


但是在生产上的内存走势图完全看不出来这个趋势,我前面说了,主要因为 GC 情况的数据只会保留一周时间,所以就算把整个图放出来也不是那么直观。


其次不是因为我牛逼嘛,萌芽阶段就干掉了这个问题,所以没有遇到最后频繁触发 gc,但是没啥回收的,导致 OOM 的情况。


所以我再带着你看看另外一个视角,这是我真正定位到问题的视角。就是分析内存 Dump 文件。


分析内存 Dump 文件的工具以及相关的文章非常的多,我就不赘述了,你随便找个工具玩一玩就行。我这里主要是分享一个思路,所以就直接使用 idea 里面的 Profiler 插件了,方便。


我用上面的代码,启动起来之后在四个时间点分别 Dump 之后,观察内存文件。内存泄露的思路就是找文件里面哪个对象的个数和占用空间是在持续上升嘛,特别是中间还发生过 full gc,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比较枯燥且复杂的过程,在生产项目中可能会分析出很多个这样的对象,然后都要到代码里面去定位相关逻辑。


但是我这里极大的简化了程序,所以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个 FutureTask 对象特别的抢眼,数量在持续增加,而且还是名列前茅的:



然后这个工具还可以看对象占用大小,大概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还可以看看在这几个文件中 FutureTask 对象大小的变化,也是持续增加:



就它了,准没错。


好,问题已经能复现了,GC 图和内存 Dump 的图也都给你看了。


到这里,如果有人已经看出来问题的原因了,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点个赞,感谢大佬阅读我的文章。


如果你还没看出端倪来,那么我先给你说问题的根本原因:



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出在 MyRejectedPolicy 这个自定义拒绝策略上。



在带你细嗦这个问题之前,我先问一个问题:



JDK 自带的线程池拒绝策略有哪些?



这玩意,老八股文了,存在的时间比我从业的时间都长,得张口就来:



  • AbortPolicy:丢弃任务并抛出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异常,这是默认的策略。

  • DiscardOldestPolicy:丢弃队列最前面的任务,执行后面的任务

  • CallerRunsPolicy:由调用线程处理该任务

  • DiscardPolicy:也是丢弃任务,但是不抛出异常,相当于静默处理。


然后你再回头看看我的自定义拒绝策略,是不是和 DiscardPolicy 非常像,也没有抛出异常。只是比它更高级一点,打印了一点日志。


当我们使用默认的策略的时候:



或者我们把框起来这行代码粘到我们的 MyRejectedPolicy 策略里面:



再次运行,不管是观察 gc 情况,还是 Dump 内存,你会发现程序正常了,没毛病了。


下面这个走势图就是在拒绝策略中是否抛出异常对应的内存走势对比图:



在拒绝策略中抛出异常就没毛病了,为啥?



探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没有抛出异常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没有抛出异常时,我们前面分析了,出现了非常多的 FutureTask 对象,所以我们就找程序里面这个对象是哪里出来的,定位到这个地方:



future 没有被回收,说明 futureList 对象没有被回收,而这两个对象对应的 GC Root 都是new 出来的这个线程,因为一个活跃线程是 GC Root。


进一步说明对应 new 出来的线程没有被回收。


所以我给你看一下前面两个案例对应的线程数对比图:



没有在拒绝策略中抛出异常的线程非常的多,看起来每一个都没有被回收,这个地方肯定就是有问题的。


然后随机选一个查看详情,可以看到线程在第 39 行卡着的:



也就是这样一行代码:



这个方法大家应该熟悉,因为也没有给等待时间嘛,所以如果等不到 Future 的结果,线程就会在这里死等。


也就导致线程不会运行结束,所以不会被回收。


对应着源码说就是有 Future 的 state 字段,即状态不正确,导致线程阻塞在这个 if 里面:



if 里面的 awaitDone 逻辑稍微有一点点复杂,这个地方其实还有一个 BUG,在 JDK 9 进行了修复,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所以就不赘述了,你有兴趣可以去看看:《Doug Lea在J.U.C包里面写的BUG又被网友发现了。》


总之,在我们的案例下,最终会走到我框起来的代码:



也就是当前线程会在这里阻塞住,等到唤醒。


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来唤醒它呢?


巧了,这个问题我之前也写过,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关于多线程中抛异常的这个面试题我再说最后一次!》



如果子线程捕获了异常,该异常不会被封装到 Future 里面。是通过 FutureTask 的 run 方法里面的 setException 和 set 方法实现的。在这两个方法里面完成了 FutureTask 里面的 outcome 变量的设置,同时完成了从 NEW 到 NORMAL 或者 EXCEPTIONAL 状态的流转。



带你看一眼 FutureTask 的 run 方法:



也就是说 FutureTask 状态变化的逻辑是被封装到它的 run 方法里面的。


知道了它在哪里等待,在哪里唤醒,揭晓答案之前,还得带你去看一下它在哪里诞生。


它的出生地,就是线程池的 submit 方法:



java.util.concurrent.AbstractExecutorService#submit




但是,朋友,注意,我要说但是了。


首先,我们看一下当线程池的 execute 方法,当线程池满了之后,再次提交任务会触发 reject 方法,而当前的任务并不会被放到队列里面去:



也就是说当 submit 方法不抛出异常就会把正常返回的这个状态为 NEW 的 future 放到 futureList 里面去,即下面编号为 ① 的地方。然后被标号为 ② 的循环方法处理:



那么问题就来了:被拒绝了的任务,还会被线程池触发 run 方法吗?


肯定是不会的,都被拒绝了,还触发个毛线啊。


不会被触发 run 方法,那么这个 future 的状态就不会从 NEW 变化到 EXCEPTION 或者 NORMAL。


所以调用 Future.get() 方法就一定一直阻塞。又因为是定时任务触发的逻辑,所以导致 Future 对象越来越多,形成一种内存泄露。


submit 方法如果抛出异常则会被标号为 ② 的地方捕获到异常。


不会执行标号为 ① 的地方,也就不会导致内存泄露:



道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解决方案


知道问题的根本原因了,解决方案也很简单。


定位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发现项目中的线程池参数配置的并不合理,每次定时任务触发之后,因为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较多,所以都会触发拒绝策略。


所以首先是调整了线程池的参数,让它更加的合理。当时如果你要用这个案例,这个地方你也可以包装一下,动态线程池,高大上,对吧,以前讲过。


然后是调用 Future.get() 方法的时候,给一个超时时间,这样至少能帮我们兜个底。资源能及时释放,比死等好。


最后就是一个教训:自定义线程池拒绝策略的时候,一定一定记得要考虑到这个场景。


比如我前面抛出异常的自定义拒绝策略其实还是有问题的,我故意留下了一个坑:



抛出异常的前提是要满足最开始的 if 条件:



e.getThreadFactory() instanceof MyThreadFactory



如果别人误用了这个拒绝策略,导致这个 if 条件不成立的话,那么这个拒绝策略还是有问题。


所以,应该把抛出异常的逻辑移到 if 之外。


同时在排查问题的过程中,在项目里面看到了类似这样的写法:



不要这样写,好吗?


一个是因为 submit 是有返回值的,你要是不用返回值,直接用 execute 方法不香吗?


另外一个是因为你这样写,如果线程池里面的任务执行的时候出异常了,会把异常封装到 Future 里面去,而你又不关心 Future,相当于把异常给吞了,排查问题的时候你就哭去吧。


这些都是编码过程中的一些小坑和小注意点。


反转


这一小节的题目为什么要叫反转?


因为以上的内容,除了技术原理是真的,我铺垫的所有和背景相关的东西,全部都是假的。



整篇文章从第二句开始就是假的,我根本就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一个生产问题,也谈不上扼杀在摇篮里,更谈不上是我去解决的了。


但是我在开始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也是全文唯一一句加粗的话:



虽然现在不是你的,但是你看完之后就是你的了,你明白我意思吧?



所以这个背景其实我前几天看到了“严选技术”发布的这篇文章《严选库存稳定性治理系列:一个线程池拒绝策略引发的血案》


看完他们的这篇文章之后,我想起了我之前写过的这篇文章:《看起来是线程池的BUG,但是我认为是源码设计不合理。》


我写的这篇就是单纯从技术角度去解析的这个问题,而“严选技术”则是从真实场景出发,层层剥茧,抵达了问题的核心。


但是这两篇文章遇到的问题的核心原因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我在我的文章中的最后就有这样一段话:



巧了,这不是和“严选技术”里面这句话遥相呼应起来了吗:



在我反复阅读了他们的文章,了解到了背景和原因之后,我润色了一下,写了这篇文章来“骗”你。


如果你有那么几个瞬间被我“骗”到了,那么我问你一个问题:假设你是面试官,你问我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棘手的问题?


而我是一个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我用这篇文章中我假想出来的生产问题处理过程,并辅以技术细节,你能看出来这是我“包装”的吗?


然后在描述完事件之后,再体现一下对于事件的复盘,可以说一下基于这个事情,后面自己对监控层面进行了丰富,比如接口超时率监控、GC 导致的 STW 时间监控啥的。然后也在公司内形成了“经验教训”文档,主动同步给了其他的同事,以防反复踩坑,巴拉巴拉巴拉...


反正吧,以后看到自己觉得好的案例,不要看完之后就完了,多想想怎么学一学,包装成自己的东西。


这波包装,属于手摸手教学了吧?


求个赞,不过分吧?


作者:why技术
来源:juejin.cn/post/7186512174779465765
收起阅读 »

使用单例模式管理全局音频

引言 在现代Web应用中,音频播放是一项常见的功能需求。为了更好地管理全局音频,确保在页面切换、隐藏等情况下能够得到良好的用户体验,我们需要一种可靠的音频管理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基于单例模式的全局音频管理器,使用TypeScript语言和Howler库实现...
继续阅读 »

引言


在现代Web应用中,音频播放是一项常见的功能需求。为了更好地管理全局音频,确保在页面切换、隐藏等情况下能够得到良好的用户体验,我们需要一种可靠的音频管理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基于单例模式的全局音频管理器,使用TypeScript语言和Howler库实现。


背景


在开发Web应用时,往往需要在全局范围内管理音频播放。这可能涉及到多个组件或页面,需要一种机制来确保音频播放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单例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通过保证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来解决这类问题。


单例模式的优势


避免多次实例化


单例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存在,避免了不同部分对同一个资源进行多次实例化的情况。在音频管理器的场景下,如果允许多个实例存在,可能导致不同部分播放不同的音频,或者相互之间干扰。


全局访问点


通过单例模式,我们可以在整个应用中通过一个全局访问点获取音频管理器的实例。这使得在不同组件或模块中都能方便地调用音频管理器的方法,实现全局统一的音频控制。


统一状态管理


单例模式有助于统一状态管理。在音频管理器中,通过单例模式,我们可以确保整个应用中只有一个状态(例如是否正在播放、页面是否可见等)被正确地管理和维护。


技术实现


类结构与构造函数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AudioManager的类结构。它包含一个私有静态实例,一个私有音频对象,以及一些控制音频播放状态的属性。构造函数是私有的,确保只能通过静态方法getInstance来获取实例。


class AudioManager {
private static instance: AudioManager;
private sound: Howl | undefined;
private isPlaying: boolean;
private isPageVisible: boolean;

private constructor() {
// 构造函数逻辑
}

// 其他方法和事件处理逻辑
}


构造函数中,我们初始化了一些基本属性,如isPlaying(是否正在播放)和isPageVisible(页面是否可见)。同时,通过visibilitychange事件监听页面可见性的变化,调用handleVisibilityChange方法处理相应逻辑。


单例模式实现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如何通过单例模式确保只有一个AudioManager实例存在。


public static getInstance(): AudioManager {
if (!AudioManager.instance) {
AudioManager.instance = new AudioManager();
}
return AudioManager.instance;
}


通过getInstance方法,我们能够获取到AudioManager的唯一实例。在这个方法内部,我们检查instance是否已经存在,如果不存在,则创建一个新的实例。这确保了在应用中任何地方获取到的都是同一个实例。


页面可见性处理


在构造函数中,我们通过visibilitychange事件监听页面可见性的变化,并在handleVisibilityChange方法中处理相应逻辑。


private handleVisibilityChange(): void {
this.isPageVisible = !document.hidden;

if (this.isPageVisible) {
this.resume();
} else {
this.pause();
}
}


这部分逻辑确保了当页面不可见时暂停音频播放,页面重新可见时恢复播放状态,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音频播放控制


play、stop、pause、resume等方法用于控制音频的播放状态。


public play(url: string): void {
// 音频播放逻辑
}

public stop(): void {
// 音频停止逻辑
}

public pause(): void {
// 音频暂停逻辑
}

public resume(): void {
// 音频恢复播放逻辑
}


在play方法中,我们通过Howler库创建一个新的音频对象,设置其来源和播放结束的回调函数。其他方法则用于停止、暂停和恢复音频的播放。


使用示例


全部代码:


import { Howl } from 'howler';

class AudioManager {
private static instance: AudioManager;
private sound: Howl | undefined;
private isPlaying: boolean;
private isPageVisible: boolean;

private constructor() {
this.isPlaying = false;
this.isPageVisible = !document.hidden;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visibilitychange', () => {
this.handleVisibilityChange();
});
}

public static getInstance(): AudioManager {
if (!AudioManager.instance) {
AudioManager.instance = new AudioManager();
}
return AudioManager.instance;
}

private handleVisibilityChange(): void {
this.isPageVisible = !document.hidden;

if (this.isPageVisible) {
this.resume();
} else {
this.pause();
}
}

public play(url: string): void {
if (this.isPlaying) {
this.stop();
}

this.sound = new Howl({
src: [url],
onend: () => {
// 音频播放结束时的回调
this.isPlaying = false;
// 在这里可以添加其他处理逻辑,例如停止或切换到下一个音频
}
});

this.sound.play();
this.isPlaying = true;
}

public stop(): void {
if (this.sound) {
this.sound.stop();
this.isPlaying = false;
}
}

public pause(): void {
if (this.sound && this.sound.playing()) {
this.sound.pause();
}
}

public resume(): void {
if (this.sound && this.isPlaying && this.isPageVisible) {
this.sound.play();
}
}

public getSound(): Howl | undefined {
return this.sound;
}
}

export default AudioManager.getInstance();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如何在应用中使用这个全局音频管理器。


import AudioManager from './AudioManager';

// 播放音频
AudioManager.play('https://example.com/audio.mp3');

// 暂停音频
AudioManager.pause();

// 恢复音频
AudioManager.resume();

// 停止音频
AudioManager.stop();


通过引入AudioManager并调用其方法,我们可以方便地在应用中管理全局音频,而无需关心实例化和状态管理的细节。


应用场景


多页面应用


在多页面应用中,全局音频管理器的单例模式特性尤为重要。不同页面可能需要协同工作,确保用户在浏览不同页面时音频状态的一致性。


// 在页面1中播放音频
AudioManager.play('https://example.com/audio1.mp3');

// 切换到页面2,音频状态保持一致
AudioManager.resume();


组件化开发


在组件化开发中,不同组件可能需要协同工作以实现统一的音频控制。单例模式确保了所有组件共享同一个音频管理器实例,避免了冲突和不一致的问题。


// 在组件A中播放音频
AudioManager.play('https://example.com/audioA.mp3');

// 在组件B中暂停音频,整体状态保持一致
AudioManager.pause();


页面可见性


通过监听页面可见性的变化,我们确保在用户切换到其他标签页或最小化应用时,音频能够自动暂停,节省系统资源。


// 页面不可见时,自动暂停音频
// 页面重新可见时,自动恢复播放

结语


通过单例模式,我们实现了一个可靠的全局音频管理器,有效解决了在Web应用中音频播放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代码逻辑的详细解释,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设计模式的应用,从而在实际项目中更好地运用和扩展。同时,使用Howler库简化了音频操作的复杂性,使得开发者能够更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希望本文对您理解和使用单例模式管理全局音频有所帮助。


作者:一码平川哟
来源:juejin.cn/post/7303797715392479284
收起阅读 »

软件设计中你考虑过重试了吗?

你好,我是刘牌! 人生做事情失败了,拍拍裤子,站起来再试试,那么为啥软件中请求失败了为何就放弃了,而不是不再试试呢! 前言 今天分享一下重试操作,我们知道网络是不可靠的,那么在进行网络请求时,难免会出现请求失败,连接失败等情况,为了保证软件的稳定性和良好的...
继续阅读 »

你好,我是刘牌!



人生做事情失败了,拍拍裤子,站起来再试试,那么为啥软件中请求失败了为何就放弃了,而不是不再试试呢!



前言


今天分享一下重试操作,我们知道网络是不可靠的,那么在进行网络请求时,难免会出现请求失败,连接失败等情况,为了保证软件的稳定性和良好的体验,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将程序内部出现的问题都抛出给用户,而是应该尽最大可能将软件内部不可抗拒的问题在程序内部处理掉,那么很多时候我们会采取重试操作。


背景和问题


程序产生网络故障或者其他一些故障是无法避免的,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导致某些服务在短时间或者一段时间断连,可能是服务器负载过高而导致的,也可能是数据库导致故障从而影响服务,也可能是GC过于频繁而导致服务很不稳定等等,总之,导致服务不可用的因素很多很多。


对于程序的出错,如果不属于业务上的异常,不应该抛给用户,比如抛出“无法连接远程服务”,“服务器负载过高”,“数据库异常”这类异常给用户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影响用户用户体验,因为用户并不关心这些,他们也读不懂这些领域词汇,所以应该去避免这些问题。


解决方案


程序发生异常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只有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程序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对于程序产生的问题,有一些可能只是瞬时的,系统能够很快恢复,有一些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有一些需要介入人工,所以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多,那么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下面对其进行分类。


取消


当系统中的异常是暂时无法处理的,这时候就应该直接取消任务,因为如果不取消,而是让用户一直等待,那么就会导致用户的操作无法进行下一步,而是一直等待,用户体验就会变得很差,这时候应该给用户友好的提示,提醒他们稍后再进行办理,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重试


如果请求因为网络原因或者服务短暂的不可用,这种故障时间很短,很快就能恢复,比如一些服务是多实例部署,刚好请求到的那个服务出现网络故障而没能请求成功,如果我们直接返回异常,那么肯定不合适,因为其他服务实例还能提供服务,所以应该对请求进行重试,重试后可能请求到了其他正常的服务,即使请求到了之前的服务,那么可能它已经恢复好了,能够正常提供服务了,这里重试是没有时间间隔的,是不间断地请求,直到请求成功,这种适用于服务很够很快恢复的场景。


间隔重试


间隔重试就是不会一下进行重试,而是隔一个时间段再进行重试,比如一些服务因为过于繁忙导致负载过高而暂时对外提供服务,那么这时候如果不断发起重试,只会导致服务负载更高,我们应该隔个时间段再进行重试,让服务处理堆积的任务,等服务负载降下来再重试,这个时间间隔需要我们进行考量,按照合适的值去设置,比如1s,这完全根据实际场景去衡量。


上面对三种方案进行描述,我们只描述了重试,但是重试次数也是我们要去考量的一个值,如果一个服务20s才恢复,那么我们重试20秒肯定不太合适,不过也要看具体业务,面向客户的话肯定大多客户接受不了,这时候我们应该设置重试次数,比如重试了三次还不能成功,那么久取消任务,而不是一直重试下去。



重试次数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如果一直重试,而服务一直无法恢复,那么也会消耗资源,并且用户导致用户请求一直在等待,用户体验不好,设置设置次数过少,那么可能会导致没有足够重试,从而导致浪费了一些重试次数,最后还没有成功,如下,第三次就重试成功,如果设置为两次,那么前两次没有成功就返回,用户还需重新再发起请求。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设置都没有黄金值,而是需要我们根据业务和不断地测试才能找出合适的值。


怎么重试,参数怎么管理


上面对重试进行一些理论的讲解,那么在实际场景中我们应该如果去做呢,首先要考虑我们的业务中是否真的有必要重试,如果没必要,那么就完全没必要去增加复杂度,如果需要,那么就需要进行良好的设计,保证其优雅和扩展性。


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重试逻辑,所以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实现不同的逻辑,但是重试次数和重试时间间隔这些参数应该是需要可动态配置的,比如今天服务负载过高,那么时间间隔可以设置稍微长一点,次数可以设置多一点,然后负载较低的时候,参数可以设置小一点,这些配置信息可以写入配置中心中。


也有一些重试框架供我们使用,比如spring-retry,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框架来管理我们的重试任务,更方便管理。


总结


以上对重试的一些介绍就完了,我们介绍了重试的场景,重试产生的背景,还有一些解决方案,还对重试的一些管理进行介绍,重试的方案很多,实现方式也有很多,它不是固定的技术,而是一种思想,也是我们在软件设计中应该考虑的一个点,它能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但是也需要我们进行考量。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你的观看,我们下期见!



作者:刘牌
来源:juejin.cn/post/7238230111941689400
收起阅读 »

一体多面:哪有什么DO、BO、DTO,只不过是司空见惯的日常

1 分层疑问 无论DDD还是MVC模式构建项目,势必涉及到工程结构的分层,每一层由于定位不同,所以访问的对象也不同,那么对象在每一层传递时就会涉及到对象的转换,这时有人会产生以下疑问: 对象种类多,增加理解成本 对象之间转换,增加代码成本 编写代码时有时不同...
继续阅读 »

1 分层疑问


无论DDD还是MVC模式构建项目,势必涉及到工程结构的分层,每一层由于定位不同,所以访问的对象也不同,那么对象在每一层传递时就会涉及到对象的转换,这时有人会产生以下疑问:



  • 对象种类多,增加理解成本

  • 对象之间转换,增加代码成本

  • 编写代码时有时不同层对象几乎一样


即使有这样的疑问,我也认为分层是必要的,所以本文我们尝试回答上述疑问。




2 通用分层模型


两种通用模型是MVC和DDD,我之前在文章《DDD理论建模与实现全流程》也详细讨论DDD建模和落地全流程,本文只涉及对象的讨论,所以会对模型有所简化。




2.1 模型分类



  • 数据对象:DO(data object)

  • 业务对象:BO(business object)

  • 视图对象:VO(view object)

  • 数据传输对象:DTO(data transfer object)

  • 领域对象:DMO(domain object)

  • 聚合对象:AGG(aggregation)




2.2 MVC


MVC模型总体分为三层:



  • 持久层(persistence)

  • 业务层(business)

  • 表现层(presentation/client)


每一层使用对象:



  • 持久层

    • 输入对象:DO

    • 输出对象:DO



  • 业务层

    • 输入对象:BO

    • 输出对象:BO



  • 表现层

    • 输入对象:VO/DTO

    • 输出对象:VO/DTO






2.3 DDD


DDD模型总体分为四层:



  •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 领域层(domain)

  • 应用层(application)

  • 外部访问层(presentation/client)


每一层使用对象:



  • 基础设施层

    • 输入对象:DO

    • 输出对象:DO



  • 领域层

    • 输入对象:DMO

    • 输出对象:DMO



  • 应用层

    • 输入对象:AGG

    • 输出对象:DTO



  • 外部访问层

    • 输入对象:VO/DTO

    • 输出对象:VO/DTO






3 生活实例


这些对象看起来比较复杂,理解成本很高,好像是为了分层硬造出来的概念。其实不然,这些对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只不过大家并没有觉察。我们设想有一家三口,小明、小明爸爸和小明妈妈,看看这些对象是怎么应用在生活中的。




3.1 MVC


3.1.1 数据对象(DO)


数据对象作用是直接持久化至数据库,是最本质的一种对象,这就像小明在卧室中穿着背心睡觉,这接近于人最本质的一种状态,小明此时是一种数据对象。




3.1.2 业务对象(BO)


小明起床走出卧室,这时小明就不仅仅是他自己了,他还多了很多身份,例如儿子、学生、足球队队员,不同身份输入和输出信息是不一样的。作为儿子要回应家长的要求,作为学生要回应老师的要求,作为足球队员要回应教练的要求。作为小明从数据对象,在不同的身份场景中变成了不同的业务对象。




3.1.3 视图对象/数据传输对象(VO/DTO)


小明吃完早饭准备去上学,但是嘴角粘上了饭粒,出门前要把饭粒擦掉。数据传输对象需要注意简洁性和安全新,最重要的是只携带必要信息,而不应该携带不必须要信息,所以此时小明变成了视图对象。




3.2 DDD


3.2.1 领域对象(DMO)


领域对象要做到领域完备,从本质上来说与业务对象相同,但是通常使用充血模型,业务对象通常使用贫血模型。




3.2.2 聚合对象(AGG)


学校要开家长会要求小明、小明妈妈和小明爸爸全部参加,其中小明负责大扫除,小明妈妈负责出黑板报,小明爸爸负责教小朋友们踢足球。此时学校和家长联系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就是聚合对象。




4 一体多面


通过上述实例我们看到,即使是同一个自然人,在不同的场景下也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对他的要求是不同的,输入和输出也是不同的。这就是一体多面。


同理对于同一个对象,即使其在数据库只有一条数据,但是由于场景的不同,输入和输出也是不同的,所以有了各种看似复杂的对象。我们再回看上面三个问题,可以尝试给出本文的答案:


对象种类多,增加理解成本:这是必须要付出的成本,小明不能嘴角挂着饭粒去上学


对象之间转换,增加代码成本:这是必须要付出的成本,不同角色切换时必须要付出切换成本,小明不能用回应足球队教练的输出回应老师或者老师,这是截然不同的角色


编写代码时有时不同层对象属性几乎一样:小明作为一个自然人,他自身固有特性也是相同的,所以表现在对象上是很多属性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角色是有不同要求的,所以为了一些细微的差别,也是要新增对象的,这是必要的代价


作者:JAVA前线
来源:juejin.cn/post/7302740437529395211
收起阅读 »

Mysql升级后字符编码引起的血泪教训

描述 现在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MySQL数据库相信都已经从5.7升级到了8,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MySQL 8.0对于数据管理带来了很多改变,使得MySQL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灵活和更易于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MySQL 8.0提供了更好的JSON支持...
继续阅读 »

描述


现在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MySQL数据库相信都已经从5.7升级到了8,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MySQL 8.0对于数据管理带来了很多改变,使得MySQL成为一个更强大、更灵活和更易于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1. MySQL 8.0提供了更好的JSON支持,包括更快的JSON函数和表达式,以及新的JSON数据类型和索引。




  2. MySQL 8.0引入了窗口函数,这些函数可以用来计算分析函数的结果并根据指定的排序规则进行分组。




  3. MySQL 8.0提供了更好的空间数据支持,包括新的空间数据类型和函数,例如ST_Distance_Sphere函数,它可以计算两个点之间的球面距离。




  4. MySQL 8.0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包括更安全的默认配置、更严格的密码策略、更多的SSL/TLS选项等。




  5. MySQL 8.0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包括新的索引算法、更好的查询优化器、更好的并发控制等。




MySQL5.7


查看版本号

image.png


查看编码格式

image.png


从结果可以看出,MySQL8默认字符编码为utf8mb4


查看排序规则

image.png


从结果可以看出,MySQL8默认排序规则为utf8mb4_general_ci


总结

MySQL5.7 默认字符编码是utf8mb4,默认排序规则是utf8mb4_general_ci


MySQL8


查看版本号

image.png


查看编码格式

image.png


“character_set_client” 表示客户端字符集


“character_set_connection” 表示连接字符集


“character_set_server” 表示服务器字符集


从结果可以看出,MySQL8默认字符编码为utf8mb4


查看排序规则

image.png


从结果可以看出,MySQL8默认排序规则为utf8mb4_0900_ai_ci


总结

MySQL8 默认字符编码是utf8mb4,默认排序规则是utf8mb4_0900_ai_ci


utf8 与 utf8mb4 区别




  1. 存储字符范围不同:



    • utf8 编码最多能存储 3 个字节的 Unicode 字符,支持的 Unicode 范围较窄,无法存储一些辅助平面字符(如 emoji 表情)。

    • utf8mb4 编码最多能存储 4 个字节的 Unicode 字符,支持更广泛的 Unicode 范围,包括了 utf8 所不支持的一些特殊字符和 emoji 表情等。




  2. 存储空间不同:



    • utf8 编码时,字符长度可以是最多 3 个字节。

    • utf8mb4 编码时,字符长度可以是最多 4 个字节。




  3. 对于存储 Emoji 和特殊字符的支持:



    • utf8mb4 能够存储和处理来自辅助平面的字符,包括emoji表情,这些字符需要使用 4 个字节来编码。而 utf8 不支持这些字符。




utf8mb4_general_ci 与 utf8mb4_0900_ai_ci 区别




  1. utf8mb4_general_ci



    • 这是MySQL中较为通用的字符集和校对规则。

    • utf8mb4 是一种用于存储 Unicode 字符的编码方式,支持更广泛的字符范围,包括 emoji 等。

    • general_ci 是一种排序规则,对字符进行比较和排序时不区分大小写,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是足够通用的。




  2. utf8mb4_0900_ai_ci



    • 这是MySQL 8.0.0 版本后引入的校对规则。

    • 0900 表示MySQL 8.0.0 版本。

    • ai_ci 是指采用 accent-insensitive 方式,即对于一些有重音符号的字符,排序时会忽略重音的存在。




主要区别在于排序规则的不同。utf8mb4_0900_ai_ci 在排序时会对重音符号进行忽略,所以某些含有重音符号的字符在排序时可能会与 utf8mb4_general_ci 有所不同。


索引不生效问题


表结构

CREATE TABLE `user` (
`id` bigint NOT NULL COMMENT '主键',
`username` varchar(50) NOT NULL DEFAULT '' COMMENT '名称',
`password` varchar(50) NOT NULL DEFAULT '' COMMENT '密码',
`store_id` bigint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门店id',
`is_delete` int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是否删除',
PRIMARY KEY (`id`),
KEY `idx_store_id` (`store_id`)
) ENGINE=InnoDB CHARSET=utf8mb4 COLLATE=utf8mb4_general_ci COMMENT='用户表';


CREATE TABLE `user_role` (
`id` bigint NOT NULL COMMENT '主键',
`user_id` bigint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用户id',
`role_id` bigint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角色id',
`is_delete` int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是否删除',
PRIMARY KEY (`id`),
KEY `idx_user_id` (`user_id`),
KEY `idx_role_id` (`role_id`)
) ENGINE=InnoDB CHARSET=utf8mb4 COLLATE=utf8mb4_0900_ai_ci COMMENT='用户角色关系表';


查询

SELECT DISTINCT
t1.id,
t1.username
FROM
user t1
JOIN user_role t2 ON t2.user_id = t1.id
WHERE
t1.is_delete = 0
and t2.is_delete = 0
and t1.store_id = 2
AND t2.role_id NOT IN (9, 6)


执行计划

企业微信截图_c83704fd-f85a-4dc7-901f-00a9cf35857e.png


通过执行计划发现明明字段上加了索引,为什么索引没有生效


explain format = tree 命令

企业微信截图_e26332e8-cad7-42fc-bfb7-7c06fbadf26b.png


问题找到了


(convert(t2.user_id using utf8mb4) = t1.id))



在回头看看表结构

image.png


为什么会不一致呢?

mysql5.7 升级之前 两个表都是 CHARSET=utf8mb4 COLLATE=utf8mb4_general_ci


mysql5.7 升级到 mysql8 后,user_role 更新过表结构


修改表排序规则


ALTER TABLE user CHARACTER COLLATE = utf8mb4_0900_ai_ci;



image.png


再次查看执行计划

企业微信截图_5a4e736a-a9b1-413a-b517-17e552d1b783.png


企业微信截图_a97f807a-8c3b-4a8e-ad2f-9ad47a6f398e.png


总结

开发一般都不太注意表结构的字符编码和排序规则,数据库升级一定要先统一字符编码和排序规则


查询的问题


由于先发布应用,后执行的脚步,没有通知测试所以没有生产验证,导致第二天一大早疯狂报警


image.png


一看就是两个表字段排序规则不一致导致的


只能修改表结构排序规则 快速解决


总结


升级MySQL是一个常见的操作,但在升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介绍排序规则不一致导致的问题,希望能对大家在升级MySQL时有所帮助。在进行任何升级操作之前,务必备份数据库,以防数据丢失。同时,建议定期对数据库进行性能优化,以提高系统的高可用。


作者:三火哥
来源:juejin.cn/post/7303349226066444288
收起阅读 »

Git 提交竟然还能这么用?

大家好,我是鱼皮。Git 是主流的代码版本控制系统,是团队协作开发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篇文章,主要是给大家分享 Git 的核心功能 提交(Commit)的作用,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 Git 这一工具来提高自己的开发工作效率。 什么是 Git 提交? Git 提...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鱼皮。Git 是主流的代码版本控制系统,是团队协作开发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这篇文章,主要是给大家分享 Git 的核心功能 提交(Commit)的作用,帮助大家更好地利用 Git 这一工具来提高自己的开发工作效率。


什么是 Git 提交?


Git 提交是指将你的代码保存到 Git 本地存储库,就像用 Word 写长篇论文时进行保存文件一样。每次 Git 提交时都会创建一个唯一的版本,除了记录本次新增或发生修改的代码外,还可以包含提交信息,来概括自己这次提交的改动内容。


如下图,就是一次 Git 提交:



Git 提交的作用


Git 提交有很多作用,我将它分为 基础用法其他妙用


基本作用


历史记录


Git 提交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维护项目的历史记录。每次提交都会记录代码库的状态,包括文件的添加、修改和删除;还包括一些提交信息,比如提交时间、描述等。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查看所有的历史提交来追溯项目的开发进度和历程,了解每个提交中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比如查看我们编程导航文档网站项目的提交记录,能看到我是怎么一步一步构建出这个文档网站的:



开源地址:github.com/liyupi/code…




在企业开发中,如果一个人写了 Bug,还死不承认,那么就可以搬出 Git 提交记录,每一行代码是谁提交的都能很快地查出来,谨防甩锅!


版本控制


另一个 Git 提交的基本作用是版本控制。每个提交都代表了代码库的一个版本,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随时切换代码版本进行开发,恢复旧版本的代码、或者撤销某次提交的代码改动。


推荐新手使用可视化工具而不是 Git 命令进行版本的切换和撤销提交,在不了解 Git 工作机制的情况下使用命令操作很容易出现问题。


如下图,在 JetBrains 系列开发工具中,右键某个提交,就可以切换版本或撤销提交了:



代码对比


你可以轻松地查看两个提交之间的所有代码更改,便于快速了解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这对于解决代码冲突、查找错误或审查代码非常有帮助。


在 JetBrains 系列开发工具中,只需要选中 2 个提交,然后点右键,选择 Compare Versions 就能实现代码对比了:



改动了哪些代码一目了然:



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因为某次代码改动导致项目出现了新的 Bug。通过这种方式对比本次改动的所有代码,很快就能发现 Bug 出现的原因了。


其他妙用


除了基本作用外,Git 提交还有一些妙用~


记录信息


像上面提到的,Git 提交不仅能用于记录代码更改,我们还可以在提交信息中包含有关这次更改的重要信息。比如本次改动代码的介绍、代码更改的原因、相关的任务(需求单)或功能等。可以简单理解为给本次工作写总结和描述。


如果提交信息编写得非常清晰完善,那么项目的团队成员可以更容易地理解每个提交,甚至能做到 “提交即文档”,提高协作和项目维护效率。


正因如此,很多团队会定制自己的提交信息规范,比如之前我在鹅厂的时候,每次提交都建议带上需求单的地址,便于了解这次提交是为了完成什么需求。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种很常用的提交信息规范 —— 约定式提交,每次提交信息都需要遵循以下的结构:



《约定式提交》文档:http://www.conventionalcommits.org/zh-hans/v1.…



<类型>[可选 范围]: <描述>

[可选 正文]

[可选 脚注]


当然,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可能有同学会觉得 “我注释都懒得写,你还让我写提交信息?” 这取决于你们项目的规模和紧急程度等因素,反正团队内部保持一致就好。


像我在用 Git 开发个人项目时,也不是每次都写很详细的提交信息的。但是带 编程导航 的同学从 0 开发项目时,每场直播写的代码都会单独作为一次提交,如下图:



是不是很清晰呢?这样做的好处是,大家想获取某场直播对应的中间代码(而不是最终的成品代码)时,只需要点击某次提交记录就可以获取到了,很方便。



如果你的提交信息写得非常标准、统一结构,那么甚至还可以用程序自动读取所有的提交信息,生成日志、或者输出提交报告。


自动化构建部署


大厂研发流程中,一般都是使用 CI / CD(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平台,以流水线的形式自动构建部署项目的。


Git 提交可以和 CI / CD 平台进行集成,比如自动监视代码库中的提交,并在每次提交后自动触发构建和部署任务。一个典型的使用场景是,每次代码开发完成后,先提交代码到测试分支,然后 CI / CD 平台监测到本次提交,并立即在测试环境中构建和部署,而不需要人工操作,从而提交效率。


GitHub Actions 和 GitHub Webhooks 都可以实现上述功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下。



GitHub Actions 文档教程:docs.github.com/zh/actions/…




检验项目真假


最后这个点就比较独特了,那就是面试官可以通过查看 Git 的提交记录来判断你的项目真假、是不是自己做的。


比如我收到一些同学的简历中,有的开源项目看起来感觉很厉害,但是点进仓库看了下提交记录,发现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只有 1 次!像下图这样:



那么这个项目真的是他自己从 0 开始做的么?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真的是你自己用心做的项目,提交记录绝对不止 1 次,而且面试官能够通过提交记录很清晰地了解到你的项目开发周期。


像我的 yuindex Web 终端项目一样,这才是比较真实、有说服力的:



其他人也能从你的提交记录中,感受到你对项目的用心程度。


讲到这里,是不是有些同学恍然大悟,知道为啥自己的项目明明开源了,但是没有收到面试邀请、或者被面试官觉得项目不真实了?


实践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Git 提交的实践其实非常简单,我建议大家每次做新项目时,无论大小,都用 Git 来托管你的项目,并且每开发完一个功能或解决 Bug,都进行一次提交。等项目完成后回过头来看这些提交记录,都是自己宝贵的财富。


作者:程序员鱼皮
来源:juejin.cn/post/7303349108845920306
收起阅读 »

别把这些 Redis 操作写到生产环境

软件工程师在开发前要提前注意规避对 Redis 性能有影响的操作,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下是整理出来6条会导致 Redis 性能下降的原因,尽量避免这些操作出现在生产环境中。 1. 大键和大值 存储大键或大值可能会消耗更多的内存,并且在 Redis ...
继续阅读 »

软件工程师在开发前要提前注意规避对 Redis 性能有影响的操作,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下是整理出来6条会导致 Redis 性能下降的原因,尽量避免这些操作出现在生产环境中。


1. 大键和大值


存储大键或大值可能会消耗更多的内存,并且在 Redis 进行网络和磁盘 I/O 操作时可能会增加延迟。


创建一个大键和大值:


SET bigkey "a".repeat(5242880)  # 创建一个5MB的大值

2. 阻塞操作


某些 Redis 命令,如 BLPOPBRPOPBRPOPLPUSH,可能会阻塞 Redis 进程。同样,Lua 脚本执行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阻塞。


如下 BLPOP 操作会阻塞 Redis 直到有元素被推入列表或者超时:


BLPOP mylist 0  # 0表示无限期等待

3. 过期键的处理


如果有大量的键同时过期,Redis 的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 Redis 需要在后台清理这些过期的键。


创建一个大量即将过期的键:


for i in range(100000):
EXPIRE key{i} 10 # 10秒后过期

4. 持久化


Redis 提供了两种持久化选项——RDB 和 AOF。RDB 是将当前进程数据生成快照保存的方式,而 AOF 是记录服务器收到的每一条写命令。频繁的持久化操作可能会增加磁盘 I/O 负载,从而影响性能。


启用 AOF 持久化并配置为每次有数据修改都立即写入磁盘(可能会影响性能):


CONFIG SET appendonly yes
CONFIG SET appendfsync always

5. 使用复杂度高的命令


KEYSSMEMBERSHGETALL 这样的命令可能需要扫描整个集合,当数据集大时,它们可能会导致 Redis 暂时停止处理其他请求。


KEYS 命令,它会扫描整个键空间:


KEYS *

6. 内存使用过高


如果 Redis 服务器的内存使用接近或达到了其最大值,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此外,如果你的数据集大于可用内存,那么操作系统可能会开始进行分页,这会大大降低 Redis 的性能。


使用 INFO memory 命令可以查看 Redis 的内存使用情况:


INFO memory

作者:Light_Tree
来源:juejin.cn/post/7248286946573205565
收起阅读 »

为什么算法复杂度分析,是学算法最核心的一步

基本介绍 算法复杂度这个概念,是算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核心的点。假设你现在要去分辨一串代码写的好与坏,那么是不是就得需要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而算法复杂度的分析,就是一把标准之尺,有了这把尺子,你就能分辨出那些写的糟糕的代码,同时你也知道了要怎样去优化这段代码。...
继续阅读 »

基本介绍


算法复杂度这个概念,是算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核心的点。假设你现在要去分辨一串代码写的好与坏,那么是不是就得需要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而算法复杂度的分析,就是一把标准之尺,有了这把尺子,你就能分辨出那些写的糟糕的代码,同时你也知道了要怎样去优化这段代码。


而目前我们常用的分析法,也就是大O表示法


常见复杂度


我们看一下 下面的代码


   function fn(n) {
let m = 0
console.log(m)
for (let i = 0; i <= n; i = ++ ) {
m += i
m--
}
}

我们假设 一行代码的执行的消耗时间是 1run_time 那么以此推导上面代码执行的时间消耗是(3n + 2)run_time 那么用大O表示法就是O(3n + 2)。


ps:本文中中次的概念对应 每行代码 而不是整个代码片段


大O表示法,并不会具体分析出每行代码执行花费的时间,他是一个粗略的抽象的统计概念,主要是是表示的某段代码的,所消耗的(时间/空间)增长趋势


O表示是 总耗时 和总次数的一个比值,可以简单理解为 每一次代码执行所需要花费的耗时,也就是 总时间/总次数 = 每次执行需要消耗的平均时长。


那么刚刚的O(3n + 2) 其实就是 (3n + 2) * 每次代码需要消耗的平均时长,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公式 T(n) = O(代码执行的总次数)


其中 T(n) 表示的是 整段代码执行需要的总耗时


在大O表示法中,常数,低阶,系数,在表示的时候是可以直接忽略统计的的,那么最后实际表示的复杂度就是O(n) 了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代码


 function fn(n) {
let aa = 0
let bb = 0

for (let i = 0; i < n; ++i) {
aa += i
}

for (let i = 0; i < n; ++i) {
for (let k = 0; k < n; ++i) {
bb += k
}
}

}

前两行代码 很好看出来 就是个2,第一个for循环的消耗是 2n 第二个for循环 消耗是n的二次方那么实际用大O 表示就是 O(2 + 2n + n²) 最后表示的时候取3块代码中增长趋势最大的也就是O(n²)


O(logn) O(nlogn)


理解了上面分析的内容之后,这两个 O(logn), O(nlogn) 复杂度就很容易去学会了


 function fn(n) {
let m = 0
for (let i = 0; i < n; i *= 2) {
m++
}
}

我们来假设 n 是8 那么 2³ 就是8 那么也就是 2的x次方就是 n 那么用大O 表示法就是O(log2ⁿ)


function fn(n) {
let m = 0
for (let i = 0; i < n; i *= 3) {
m++
}
}

那么上面这段代码就很容易看出来是O(log3ⁿ) 了 我们忽略他的底数,都统一表示O(logn)


在这基础上O(nlogn) 就更好理解了,它表示的就是 一段 执行n遍的 logn复杂度的代码,我们把上面的代码稍稍修改一下


 function fn(n) {
for(let j =0;j<n;j++){
let m = 0
for (let i = 0; i < n; i *= 2) {
m++
}
}
}

空间复杂度


其实空间复杂度 和时间复杂度 计算方式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是着重的点不一样,当你回了时间复杂度的计算,空间复杂对你来说就是张飞吃豆芽了


   function fn(n) {
let m = []
for (let i = 0; i <= n; i = ++ ) {
m.push(i)
}
}

这块代码我们关注他的空间使用 就知道 是O(n)了


案例分析


我们来举个前端中一个经典的复杂度优化的例子,react,vue 他们的diff算法。


要知道目前最好的 两棵树的完全比较,复杂度也还是O(n³) ,这对频繁触发更新的情况,是一个严重的瓶颈。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 react中 useEffect 和useMemo 的dep 以及 memo 的props。


所以他们都将比较操作 只停留在了当前的一层,比如diff只比较 前后同一层级的节点变化,不同层级的变化比对在出发更新时做出决定,这样就可以始终把复杂度维持在O(n)



结语


其实你分析出来的复杂度不等于,代码真实的复杂度,不管是大O表示法也好 还是别的表示法也好,都是针对代码复杂度分析的一个抽象工具,比如有一段处理分页的代码的业务逻辑,你清清楚楚的知道,目前是不允许改变分页大小的,也就是每次调用最多传进来的只有10 条数据,但是代码写的复杂度是O(n²) 这时候其实是没有多大的影响的,但是假设你现在写了一个无线滚动的功能,每次加载还都需要对所有的数据做O(n²)的操作,那么这时候,你就需要去想想怎么做优化了


作者:烟花易冷人憔悴
来源:juejin.cn/post/7302644330883612672
收起阅读 »

风控规则引擎(一):Java 动态脚本

风控规则引擎(一):Java 动态脚本 日常场景 共享单车会根据微信分或者芝麻分来判断是否交押金 汽车租赁公司也会根据微信分或者芝麻分来判断是否交押金 在一些外卖 APP 都会提供根据你的信用等级来发放贷款产品 金融 APP 中会根据很复杂规则来判断用户是否...
继续阅读 »

风控规则引擎(一):Java 动态脚本


日常场景



  1. 共享单车会根据微信分或者芝麻分来判断是否交押金

  2. 汽车租赁公司也会根据微信分或者芝麻分来判断是否交押金

  3. 在一些外卖 APP 都会提供根据你的信用等级来发放贷款产品

  4. 金融 APP 中会根据很复杂规则来判断用户是否有借款资格,以及贷款金额。


在简单的场景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编写一些代码来解决需求,比如:


// 判断是否需要支付押金
return 芝麻分 > 650

这种方式代码简单,如果规则简单且不经常变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业务改变的时候,重新编写代码即可。


在金融场景中,往往会根据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时间,对接的银行等等多个维度来配置规则,单纯的直接编写代码无法满足业务需求,而且编写代码的方式对于运营人员来说无论实时性、可视化都很欠缺。


在这种情况往往会引入可视化的规则引擎,允许运营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化配置的方式来实现一套规则配置,具有实时生效、可视化的效果。减少开发和运营的双重负担。


这篇主要介绍一下如何实现一个可视化的表达式的定义和执行。


表达式的定义


在上面说到的使用场景中,可以了解中至少需要支持布尔表达式。比如



  1. 芝麻分 > 650

  2. 居住地 不在 国外

  3. 年龄在 18 到 60 之间

  4. 名下无其他逾期借款


...


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将一个表达式分为 3 个部分



  1. 规则参数 (ruleParam)

  2. 对应的操作 (operator)

  3. 对应操作的阈值 (args)


则可以将上面的布尔表达式表示为



  1. 芝麻分 > 650


{
"ruleParam": "芝麻分",
"operator": "大于",
"args": ["650"]
}


  1. 居住地 不在 国外


{
"ruleParam": "居住地",
"operator": "位于",
"args": ["国内"]
}


  1. 年龄在 18 到 60 之间


{
"ruleParam": "年龄",
"operator": "区间",
"args": ["18""60"]
}


  1. 名下无其他逾期借款


{
"ruleParam": "在途逾期数量",
"operator": "等于",
"args": ["0"]
}

表达式执行


上面的通过将表达式使用 json 格式定义出来,下面就是如何在运行中动态的解析这个 json 格式并执行。


有了 json 格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执行对应的表达式



  1. 因为表达式的结构已经定义好了,可以通过手写代码来判断所有的情况实现解释执行, 这种方案简单,但增加操作需要修改对应的解释的逻辑, 且性能低


/*
{
"ruleParam": "在途逾期数量",
"operator": "等于",
"args": ["0"]
}
*/

switch(operator) {
case "等于":
// 等于操作
break;
case "大于":
// 等于操作
break;
...
}



  1. 在第一次得到 json 字符串的时候,直接将其根据不同的情况生成对应的 java 代码,并动态编译成 Java Class,方便下一次执行,该方案依然需要处理各种情况,但因为在第一次编译成了 java 代码,性能和直接编写 java 代码一样




  2. 使用第三方库实现表达式的执行




使用第三方库实现动态表达式的执行


在 Java 中有很多表达式引擎,常见的有



  1. jexl3

  2. mvel

  3. spring-expression

  4. QLExpress

  5. groovy

  6. aviator

  7. ognl

  8. fel

  9. jsel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jexl3 和 aviator 的使用


jexl3 在 apache commons-jexl3 中,该表达式引擎比较符合人的书写习惯,其会判断操作的类型,并将参数转换成对应的类型比如 3 > 4 和 "3" > 4 这两个的执行结果是一样的


aviator 是一个高性能的 Java 的表达式类型,其要求确定参数的类型,比如上面的 "3" > 4 在 aviator 是无法执行的。


jexl3 更适合让运营手动编写的情况,能容忍一些错误情况;aviator 适合开发来使用,使用确定的类型参数来提供性能


jexl3 使用


加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commons</groupId>
<artifactId>commons-jexl3</artifactId>
<version>3.2.1</version>
</dependency>

// 创建一个带有缓存 jexl 表达式引擎,
JexlEngine JEXL = new JexlBuilder().cache(1000).strict(true).create();

// 根据表达式字符串来创建一个关于年龄的规则
JexlExpression ageExpression = JEXL.createExpression("age > 18 && age < 60");

// 获取需要的参数,java 代码太长了,简写一下
Map<String, Object> parameters parameters = {"age": 30}

// 执行一下
JexlContext jexlContext = new MapContext(parameters);

boolean result = (boolean) executeExpression.evaluate(jexlContext);

以上就会 jexl3 的简单使用


aviator


引入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googlecode.aviator</groupId>
<artifactId>aviator</artifactId>
<version>5.3.1</version>
</dependency>

Expression ageExpression = executeExpression = AviatorEvaluator.compile("age > 18 && age < 60");

// 获取需要的参数,java 代码太长了,简写一下
Map<String, Object> parameters parameters = {"age": 30}

boolean result = (boolean) ageExpression.execute(parameters);

注意 aviator 是强类型的,需要注意传入 age 的类型,如果 age 是字符串类型需要进行类型转换


性能测试


不同表达式引擎的性能测试


Benchmark                                         Mode  Cnt           Score           Error  Units
Empty thrpt 3 1265642062.921 ± 142133136.281 ops/s
Java thrpt 3 22225354.763 ± 12062844.831 ops/s
JavaClass thrpt 3 21878714.150 ± 2544279.558 ops/s
JavaDynamicClass thrpt 3 18911730.698 ± 30559558.758 ops/s
GroovyClass thrpt 3 10036761.622 ± 184778.709 ops/s
Aviator thrpt 3 2871064.474 ± 1292098.445 ops/s
Mvel thrpt 3 2400852.254 ± 12868.642 ops/s
JSEL thrpt 3 1570590.250 ± 24787.535 ops/s
Jexl thrpt 3 1121486.972 ± 76890.380 ops/s
OGNL thrpt 3 776457.762 ± 110618.929 ops/s
QLExpress thrpt 3 385962.847 ± 3031.776 ops/s
SpEL thrpt 3 245545.439 ± 11896.161 ops/s
Fel thrpt 3 21520.546 ± 16429.340 ops/s
GroovyScript thrpt 3 91.827 ± 106.860 ops/s

总结


这是写的规则引擎的第一篇,主要讲一下



  1. 如何讲一个布尔表达式转换为 json 格式的定义方便做可视化存储和后端校验

  2. 如何去执行一个 json 格式的表达式定义


在这里也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表达式引擎和性能测试,如果感兴趣的可以去尝试一下。


下一篇主要讲一下在引擎里面规则参数、操作符是如何设计的,也讲一下可视化圆形的设计


作者:双鬼带单
来源:juejin.cn/post/7302805039450210313
收起阅读 »

技术大佬问我 订单消息重复消费了 怎么办?

技术大佬 :佩琪,最近看你闷闷不乐了,又被虐了? 佩琪:(⊙o⊙)…,又被大佬发现了。这不最近出去面试都被揉捏的像一个麻花了嘛 技术大佬 :哦,这次又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佩琪: 简历上的技术栈里,不是写了熟悉kafka中间件嘛,然后就被面试官炮轰了里面的细节 ...
继续阅读 »

技术大佬 :佩琪,最近看你闷闷不乐了,又被虐了?


佩琪:(⊙o⊙)…,又被大佬发现了。这不最近出去面试都被揉捏的像一个麻花了嘛


技术大佬 :哦,这次又是遇到什么难题了?


佩琪: 简历上的技术栈里,不是写了熟悉kafka中间件嘛,然后就被面试官炮轰了里面的细节


佩琪: 其中面试官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问题是:你们的kafka消息里会有重复消息的情况吗?如果有,是怎么解决重复消息的了?


技术大佬 :哦,那你是怎么回答的了?


佩琪:我就是个crud boy,根本不知道啥是重复消息,所以就回答说,没有


技术大佬 :哦,真是个诚实的孩子;然后了?


佩琪:然后面试官就让我回家等通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佩琪:对了大佬,只是简单的接个订单消息,为啥还会有重复的订单消息了?


技术大佬 :向上抬了抬眼睛,清了清嗓子,面露自信的微笑回答道:以我多年的经验,这里面大概有2个原因:一个是重复发送,一个是重复消费


写作 (6).png


佩琪哦哦,那重复发送是啥了?


技术大佬 :重试发送是从生产端保证消息不丢失,但不保证消息不会重发;业界还有个专业术语定义这个行为叫做"at least once"。在重试的时候,如果发送消息成功,在记录成功前程序崩了/或者因为网络问题,导致消息中间件存储了消息,但是调用方失败了,调用方为了保证消息不丢,会再次重发这个失败的消息。具体详情可参见上篇文章《kafka 消息“零丢失”的配方》


佩琪重复消费又是啥了?


技术大佬 :重复消费,是指消费端重复消费。举个例子吧, 比如我们一般在消费消息时,都建议处理完业务后,手工提交offset;但是在提交offset的时候,因为某些原因程序崩了。再次重启消费者应用后,会继续消费上次未提交的消息,像下面这段代码


  while(true){
consumer.poll(); // ①拉取消息
XXX // ② 业务处理;
consumer.commit(); //③提交消费位移
}

在第三步,提交位移的时候,程序突然崩了(jvm crash)或者网络闪断了;再次消费时,会拉取未提交的消息重复执行第二步的业务处理。


佩琪:哦哦,原来是这样。我就写了个消费者程序,咋这么多的“技术坑”在这里面。请问大佬,解决重复消费的底层逻辑是啥了?


技术大佬 : 两个字:幂等。 即相同的请求参数,请求1次,和请求100W次,得到的结果和对业务的影响是一样的。比如:同一个订单消息消费一次,然后进行积分累加;和同一个订单的消息重复消费10次,进行积分累加,最后效果是一样的,总积分不能变,不能变。 如果同一个订单消费了10次,积分也给累加了10次,这种就不叫幂等了。


佩琪:哦哦。那实现幂等的核心思想和通用做法又是什么了?


技术大佬 :其实也挺简单 存储+唯一key 。在进行业务处理时,查询下是否已处理过这个唯一key的消息;如果存在就不进行后续业务处理;如果不存在就继续后续业务的处理吧。


佩琪摸了摸头,唯一key是个啥了?


技术大佬 :唯一key是消息里业务数据的唯一标识; 比如对于某些业务场景是订单号;某些业务场景是订单号+订单状态;


佩琪存储又是指什么了?


技术大佬 :一般指的就是存储引擎了;比如业界常用的mysql,redis;或者不怎么常用的mongo,hbase等。


佩琪对了大佬,目前业界有哪些幂等解决方案?


技术大佬常用的大概有两种方式:强校验和弱校验


佩琪强校验是什么了?能具体说说吗?


技术大佬 :强校验其实是以数据库做为存储;唯一key的存储+业务逻辑的处理放入一个事务里;要么同时成功,要么同时失败。举个例子吧,比如接收到 用户订单支付消息后;根据订单号+状态,累加用户积分;先查询一把流水表,发现有这个订单的处理记录了,直接忽略对业务的处理;如果没有则进行业务的操作 ,然后把订单号和订单状态做为唯一key,插入流水表,最后做为一个整体的事务进行提交;


整体流程图如下:


写作 (4).png
待做


佩琪大佬好强。能具体说说你的这种方案有什么优缺点吗?


技术大佬 :给你一张图,你学习下?


优点缺点
在并发情况下,只会严格执行一次。数据库唯一性+事务回滚能保证业务只执行一次; 不会存在幂等校验穿透的问题处理速度较慢: 处理性能上和后续的redis方案比起来,慢一个数量级。毕竟有事务加持;另外插入唯一数据时极大可能读磁盘数据,进行唯一性校验
可提供查询流水功能:处理流水记录的持久化,在某些异常问题排查情况下,还能较为方便的提供查询记录历史数据需要额外进行清理:如果采用mysql进行存储,历史记录数据的清理,需要自己单独考虑和处理,但这应该不是个事儿
实现简单:实现难度还是较为简单的,一个注解能包裹住事务+回滚
适用资金类业务:非常适合涉及资金类业务的防重;毕竟涉及到钱,不把数据持久化和留痕,心理总是不踏实
架构上简约:架构上也简单,大多数业务系统都需要依赖数据库中间件吧。

佩琪: 果然是大佬,请收下我的打火机。


佩琪弱弱的问下,那弱校验是什么了?


技术大佬 :其实是用redis进行唯一key存储和防重。比如订单消息,订单号是一条数据的唯一标识吧。然后使用lua脚本设置该消息正在消费中;此时重复消息来,进行相同的设置,发现该订单号,已经被标识为正在处理中,那这条消息放入延时队列中,延时重试吧;如果发现已经消费成功,则直接返回,不执行业务了;业务执行完,设置该key执行成功。
大概过程是这样的
写作 (5).png


佩琪那用redis来进行防重,会存在什么问题吗?


技术大佬 : 可能会存在防重数据的丢失吧,最后带来防不了重。


佩琪redis为什么会丢防重数据了?


技术大佬 : 数据丢失一部分是因为redis自身的原因,因为它把数据放入了内存中;虽然提供了异步复制机制+高可用方案,但还是不能100%保证数据不丢失。


技术大佬 : 另外一个原因是,数据过期清理后,可能还有极低的概率处理相同的消息,此时就防不了重了。


佩琪那能不设置过期时间吗?


技术大佬 : 额,除非家里有矿。


技术大佬 : redis毕竟是用内存进行存储,存储容量比起硬盘来小很多,存储单位是G(硬盘线上存储单位是T开始),而且价格比起硬盘来又贵多个数量级;属于骄贵性存储;所以为了节约存储空间,一般都会设置一个较短的过期时间,进行数据的淘汰;而这个较短过期时间,是根据业务情况进行定义,有5分钟的,有10分钟的。


技术大佬 : 在说了,这些防重key是不太具备业务属性和高频率访问特性的,不属于热点数据,为啥还要一直放到缓存里了???


佩琪:果然是大佬,请再次收下我的打火机。用redis来做防重,缺点这么的多,那为什么还要用redis来进行防重了?


技术大佬 :你不觉得它的优点也很多吗。用它,主要是利用redis操作数据速度快,性能高;并且还能自动清理过期数据的特性,简直不要太方便;另外做防重的目标是啥了?还不是为了那些少数异常情况下产成的重复数据对其过滤;所以引入redis做防重,是为了大多数情况下,降低对业务性能的伤害;从而在性能和数据准确性中间取了个平衡。


技术大佬 : 建议对处理的及时性有一定要求,并且非资金类业务;比如消费下单消息,然后发送通知等业务使用吧。


技术大佬 :我知道你想要问什么了?我这里画了图,列了下优缺点,你拿去看看?


优点缺点
处理速度快因为数据有过期时间和redis自身特性;防重数据有丢失可能性,结果就是有不能防重的风险
无需自动清理唯一key记录实现上比起数据库,稍显复杂,需要写lua脚本;但学过编程的,相信我半天时间熟悉语法+写这个lua脚本应该是没问题的
消息一定能消费成功架构上稍显复杂,为了保证一定能消费成功,引入了延时队列

佩琪:嘿嘿大佬,我听说防重最好的是用布隆过滤器,占用空间小,速度很快,为啥不用布隆过滤器了?


技术大佬 :不使用redis布隆过滤器,主要是 redis 布隆过滤器特性会导致,某些消息会被漏掉。因为布隆过滤器底层逻辑是,校验一个key如果不存在,绝对不会存在;但是某个key如果存在,那么他是可能存在,又可能不存在。所以这会导致防重查询不准确,最终导致漏消息,这太不能接受了。


技术大佬 :还有个不算原因的原因,是redis 4.0之前的版本还都不支持布隆过滤器了。


佩琪大佬 redis我用过, redis 有个setnx,既能保证并发性,又能进行唯一key存储,你为啥不用了?


技术大佬 :不使用它,主要是redis的 setnx操作和后续的业务执行,不是一个事务单元;即可能setnx成功了,后续业务执行时进程崩溃了,然后在消息重试的时候,又发现setnx里有值了,最终会导致消费失败的消息重试时,会被过滤,造成消息丢失情况。所以才引入了redis lua+延时消息。在lua脚本里记录消费业务的执行状态,延时消息保证消息一定不会丢失。


佩琪我想偷个懒有现成的框架吗?


技术大佬 :有的。实现核心的幂等key的设置和校验lua脚本。



  1. lua代码如下:


local status = redis.call('get',KEYS[1]);
if status == nil //不存在,则redis放入唯一key和过期时间
then
redis.call('SETEX',KEYS[1],ARGV[1],1)
return "2" //设置成功
else //存在,返回处理状态
return status
end


  1. 消费者端的使用,伪代码如下


//调用lua脚本,获得处理状态
String key = null; //唯一id
int expiredTimeInSeconds = 10*60; //过期时间
String status = evalScript(key,expiredTimeInSeconds);

if(status.equals("2")){//设置成功,继续业务处理
//业务处理
}

if(status.equals("1")){ //已在处理中
//发送到延时队列吧
}

if(status.equals("3")){ //已处理成功
//什么都不做了
}


总结




  1. 生产端的重复发送和消费端的重复消费导致消息会重




  2. 解决消息重复消费的底层逻辑是幂等




  3. 实现幂等的核心思想是:唯一key+存储




  4. 有两种实现方式:基于数据库强校验和基于redis的弱校验。




感悟


太难了


为了保证上下游消息数据的完整性;引入了重试大法和手工提交offerSet等保证数据完整性解决手段;
可引入了这些解决手段后;又带来了数据重复的问题,数据重复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幂等来解决的。


太难了


作为应用层开发的crud boy的我,深深的叹了口气,开发的应用要在网络,主机,操作系统,中间件,开发人员写个bug等偶发性问题出现时,还需要保证上层应用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此时佩琪头脑里突然闪现过一道灵光,业界有位大佬曾说过:“无论什么技术方案,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而且,每当引入一个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一个已有的技术问题时,这个新的方案会带来更多的问题,问题就像一个生命体一样,它们会不断的繁殖和进化”。在消息防丢+防重的解决方案里,深感到这句话的哲理性。


原创不易,请 点赞,留言,关注,转载 4暴击^^


作者:程序员猪佩琪
来源:juejin.cn/post/7302023698721570857
收起阅读 »

支付宝二面:使用 try-catch 捕获异常会影响性能吗?大部分人都会答错!

文章来源:blog.csdn.net/bokerr/article/details/122655795# 前言不知道从何时起,传出了这么一句话:Java中使用try catch 会严重影响性能。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我们对try catch 应该畏之如猛虎么?...
继续阅读 »

文章来源:blog.csdn.net/bokerr/article/details/122655795


# 前言

不知道从何时起,传出了这么一句话:Java中使用try catch 会严重影响性能。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我们对try catch 应该畏之如猛虎么?
# JVM 异常处理逻辑

Java 程序中显式抛出异常由athrow指令支持,除了通过 throw 主动抛出异常外,JVM规范中还规定了许多运行时异常会在检测到异常状况时自动抛出(效果等同athrow), 例如除数为0时就会自动抛出异常,以及大名鼎鼎的 NullPointerException 。

还需要注意的是,JVM 中 异常处理的catch语句不再由字节码指令来实现(很早之前通过 jsr和 ret指令来完成,它们在很早之前的版本里就被舍弃了),现在的JVM通过异常表(Exception table 方法体中能找到其内容)来完成 catch 语句;很多人说try catch 影响性能可能就是因为认识还停留于上古时代。

我们编写如下的类,add 方法中计算 ++x; 并捕获异常。
public class TestClass {    private static int len = 779;    public int add(int x){        try {            // 若运行时检测到 x = 0,那么 jvm会自动抛出异常,(可以理解成由jvm自己负责 athrow 指令调用)            x = 100/x;        } catch (Exception e) {            x = 100;        }        return x;    }}

使用javap 工具查看上述类的编译后的class文件
 # 编译 javac TestClass.java # 使用javap 查看 add 方法被编译后的机器指令 javap -verbose TestClass.class

忽略常量池等其他信息,下边贴出add 方法编译后的 机器指令集:
  public int add(int);    descriptor: (I)I    flags: ACC_PUBLIC    Code:      stack=2, locals=3, args_size=2         0: bipush        100   //  加载参数100         2: iload_1             //  将一个int型变量推至栈顶         3: idiv                //  相除         4: istore_1            //  除的结果值压入本地变量         5: goto          11    //  跳转到指令:11         8: astore_2            //  将引用类型值压入本地变量         9: bipush        100   //  将单字节常量推送栈顶<这里与数值100有关,可以尝试修改100后的编译结果:iconst、bipush、ldc>         10: istore_1            //  将int类型值压入本地变量        11: iload_1             //  int 型变量推栈顶        12: ireturn             //  返回      // 注意看 from  to 以及 targer,然后对照着去看上述指令      Exception table:         from    to  target type             0     5     8   Class java/lang/Exception      LineNumberTable:        line 6: 0        line 9: 5        line 7: 8        line 8: 9        line 10: 11      StackMapTable: number_of_entries = 2        frame_type = 72 /* same_locals_1_stack_item */          stack = [ class java/lang/Exception ]        frame_type = 2 /* same */


再来看 Exception table:


from=0, to=5。指令 0~5 对应的就是 try 语句包含的内容,而targer = 8 正好对应 catch 语句块内部操作。

个人理解,from 和 to 相当于划分区间,只要在这个区间内抛出了type 所对应的,“java/lang/Exception” 异常(主动athrow 或者 由jvm运行时检测到异常自动抛出),那么就跳转到target 所代表的第八行。

若执行过程中,没有异常,直接从第5条指令跳转到第11条指令后返回,由此可见未发生异常时,所谓的性能损耗几乎不存在;

如果硬是要说的话,用了try catch 编译后指令篇幅变长了;goto 语句跳转会耗费性能,当你写个数百行代码的方法的时候,编译出来成百上千条指令,这时候这句goto的带来的影响显得微乎其微。

如图所示为去掉try catch 后的指令篇幅,几乎等同上述指令的前五条。

综上所述:“Java中使用try catch 会严重影响性能” 是民间说法,它并不成立。如果不信,接着看下面的测试吧。

# 关于JVM的编译优化

其实写出测试用例并不是很难,这里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是编译器的自动优化,是否会因此得到不同的测试结果?

本节会粗略的介绍一些jvm编译器相关的概念,讲它只为更精确的测试结果,通过它我们可以窥探 try catch 是否会影响JVM的编译优化。

前端编译与优化:我们最常见的前端编译器是 javac,它的优化更偏向于代码结构上的优化,它主要是为了提高程序员的编码效率,不怎么关注执行效率优化;例如,数据流和控制流分析、解语法糖等等。

后端编译与优化:后端编译包括 “即时编译[JIT]” 和 “提前编译[AOT]”,区别于前端编译器,它们最终作用体现于运行期,致力于优化从字节码生成本地机器码的过程(它们优化的是代码的执行效率)。

1. 分层编译

PS * JVM 自己根据宿主机决定自己的运行模式, “JVM 运行模式”;[客户端模式-Client、服务端模式-Server],它们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即时编译器,C1(Client Compiler) 和 C2 (Server Compiler)。

PS * 分层编译分为:“解释模式”、“编译模式”、“混合模式”;

解释模式下运行时,编译器不介入工作;

编译模式模式下运行,会使用即时编译器优化热点代码,有可选的即时编译器[C1 或 C2];

混合模式为:解释模式和编译模式搭配使用。

如图,我的环境里JVM 运行于 Server 模式,如果使用即时编译,那么就是使用的:C2 即时编译器。

2. 即时编译器

了解如下的几个 概念:

1. 解释模式

它不使用即时编译器进行后端优化

强制虚拟机运行于 “解释模式” -Xint

禁用后台编译 -XX:-BackgroundCompilation

2. 编译模式

即时编译器会在运行时,对生成的本地机器码进行优化,其中重点关照热点代码。
    # 强制虚拟机运行于 "编译模式"    -Xcomp    # 方法调用次数计数器阈值,它是基于计数器热点代码探测依据[Client模式=1500,Server模式=10000]    -XX:CompileThreshold=10    # 关闭方法调用次数热度衰减,使用方法调用计数的绝对值,它搭配上一配置项使用    -XX:-UseCounterDecay    # 除了热点方法,还有热点回边代码[循环],热点回边代码的阈值计算参考如下:    -XX:BackEdgeThreshold  = 方法计数器阈值[-XX:CompileThreshold] * OSR比率[-XX:OnStackReplacePercentage]    # OSR比率默认值:Client模式=933,Server模式=140    -XX:OnStackReplacePercentag=100

所谓 “即时”,它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所以它的缺点也也明显:在运行期间需要耗费资源去做性能分析,也不太适合在运行期间去大刀阔斧的去做一些耗费资源的重负载优化操作。

3. 提前编译器:jaotc

它是后端编译的另一个主角,它有两个发展路线,基于Graal [新时代的主角] 编译器开发,因为本文用的是 C2 编译器,所以只对它做一个了解;

第一条路线:与传统的C、C++编译做的事情类似,在程序运行之前就把程序代码编译成机器码;好处是够快,不占用运行时系统资源,缺点是"启动过程" 会很缓慢;

第二条路线:已知即时编译运行时做性能统计分析占用资源,那么,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些耗费资源的编译工作,放到提前编译阶段来完成啊,最后在运行时即时编译器再去使用,那么可以大大节省即时编译的开销;这个分支可以把它看作是即时编译缓存;

遗憾的是它只支持 G1 或者 Parallel 垃圾收集器,且只存在JDK 9 以后的版本,暂不需要去关注它;JDK 9 以后的版本可以使用这个参数打印相关信息:[-XX:PrintAOT]。

# 关于测试的约束

执行用时统计

System.naoTime() 输出的是过了多少时间[微秒:10的负9次方秒],并不是完全精确的方法执行用时的合计,为了保证结果准确性,测试的运算次数将拉长到百万甚至千万次。

编译器优化的因素

上一节花了一定的篇幅介绍编译器优化,这里我要做的是:对比完全不使用任何编译优化,与使用即时编译时,try catch 对的性能影响。

通过指令禁用 JVM 的编译优化,让它以最原始的状态运行,然后看有无 try catch 的影响。

通过指令使用即时编译,尽量做到把后端优化拉满,看看 try catch 十有会影响到 jvm的编译优化。

关于指令重排序

目前尚未可知 try catch 的使用影响指令重排序;

我们这里的讨论有一个前提,当 try catch 的使用无法避免时,我们应该如何使用 try catch 以应对它可能存在的对指令重排序的影响。

指令重排序发生在多线程并发场景,这么做是为了更好的利用CPU资源,在单线程测试时不需要考虑。不论如何指令重排序,都会保证最终执行结果,与单线程下的执行结果相同;

虽然我们不去测试它,但是也可以进行一些推断,参考 volatile 关键字禁止指令重排序的做法:插入内存屏障;

假定 try catch 存在屏障,导致前后的代码分割;那么最少的try catch代表最少的分割。

所以,是不是会有这样的结论呢:我们把方法体内的 多个 try catch 合并为一个 try catch 是不是反而能减少屏障呢?这么做势必造成 try catch 的范围变大。

当然,上述关于指令重排序讨论内容都是基于个人的猜想,犹未可知 try catch 是否影响指令重排序;本文重点讨论的也只是单线程环境下的 try catch 使用影响性能。


# 测试代码

循环次数为100W ,循环内10次预算[给编译器优化预留优化的可能,这些指令可能被合并];

每个方法都会到达千万次浮点计算。

同样每个方法外层再循环跑多次,最后取其中的众数更有说服力。
public class ExecuteTryCatch {    // 100W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IMES = 1000000;    private static final float STEP_NUM = 1f;    private static final float START_NUM = Float.MIN_VALU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times = 50;        ExecuteTryCatch executeTryCatch = new ExecuteTryCatch();        // 每个方法执行 50 次        while (--times >= 0){            System.out.println("times=".concat(String.valueOf(times)));            executeTryCatch.executeMillionsEveryTryWithFinally();            executeTryCatch.executeMillionsEveryTry();            executeTryCatch.executeMillionsOneTry();            executeTryCatch.executeMillionsNoneTry();            executeTryCatch.executeMillionsTestReOrder();        }    }    /**     * 千万次浮点运算不使用 try catch     * */    public void executeMillionsNoneTry(){        float num = START_NUM;        long start = System.nanoTime();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        long nao = System.nanoTime() - start;        long million = nao / 1000000;        System.out.println("noneTry   sum:" + num + "  million:" + million + "  nao: " + nao);    }    /**     * 千万次浮点运算最外层使用 try catch     * */    public void executeMillionsOneTry(){        float num = START_NUM;        long start = System.nanoTime();        try {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        } catch (Exception e){        }        long nao = System.nanoTime() - start;        long million = nao / 1000000;        System.out.println("oneTry    sum:" + num + "  million:" + million + "  nao: " + nao);    }    /**     * 千万次浮点运算循环内使用 try catch     * */    public void executeMillionsEveryTry(){        float num = START_NUM;        long start = System.nanoTime();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try {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 catch (Exception e) {            }        }        long nao = System.nanoTime() - start;        long million = nao / 1000000;        System.out.println("evertTry  sum:" + num + "  million:" + million + "  nao: " + nao);    }    /**     * 千万次浮点运算循环内使用 try catch,并使用 finally     * */    public void executeMillionsEveryTryWithFinally(){        float num = START_NUM;        long start = System.nanoTime();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try {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 catch (Exception e) {            } finally {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        }        long nao = System.nanoTime() - start;        long million = nao / 1000000;        System.out.println("finalTry  sum:" + num + "  million:" + million + "  nao: " + nao);    }    /**     * 千万次浮点运算,循环内使用多个 try catch     * */    public void executeMillionsTestReOrder(){        float num = START_NUM;        long start = System.nanoTime();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try {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 catch (Exception e) { }            try {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 catch (Exception e){}            try {                num = num + STEP_NUM + 1f;                num = num + STEP_NUM + 2f;            } catch (Exception e) { }            try {                num = num + STEP_NUM + 3f;                num = num + STEP_NUM + 4f;                num = num + STEP_NUM + 5f;            } catch (Exception e) {}        }        long nao = System.nanoTime() - start;        long million = nao / 1000000;        System.out.println("orderTry  sum:" + num + "  million:" + million + "  nao: " + nao);    }}

# 解释模式下执行测试

设置如下JVM参数,禁用编译优化
  -Xint   -XX:-BackgroundCompilation

结合测试代码发现,即使百万次循环计算,每个循环内都使用了 try catch 也并没用对造成很大的影响。

唯一发现了一个问题,每个循环内都是使用 try catch 且使用多次。发现性能下降,千万次计算差值为:5~7 毫秒;4个 try 那么执行的指令最少4条goto ,前边阐述过,这里造成这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goto 指令占比过大,放大了问题;当我们在几百行代码里使用少量try catch 时,goto所占比重就会很低,测试结果会更趋于合理。

# 编译模式测试

设置如下测试参数,执行10 次即为热点代码
-Xcomp -XX:CompileThreshold=10 -XX:-UseCounterDecay -XX:OnStackReplacePercentage=100 -XX:InterpreterProfilePercentage=33
执行结果如下图,难分胜负,波动只在微秒级别,执行速度也快了很多,编译效果拔群啊,甚至连 “解释模式” 运行时多个try catch 导致的,多个goto跳转带来的问题都给顺带优化了;由此也可以得到 try catch 并不会影响即时编译的结论。


我们可以再上升到亿级计算,依旧难分胜负,波动在毫秒级。

# 结论

try catch 不会造成巨大的性能影响,换句话说,我们平时写代码最优先考虑的是程序的健壮性,当然大佬们肯定都知道了怎么合理使用try catch了,但是对萌新来说,你如果不确定,那么你可以使用 try catch;

在未发生异常时,给代码外部包上 try catch,并不会造成影响。

举个栗子吧,我的代码中使用了:URLDecoder.decode,所以必须得捕获异常。
private int getThenAddNoJudge(JSONObject json, String key){        if (Objects.isNull(json))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参数异常");        int num;        try {            // 不校验 key 是否未空值,直接调用 toString 每次触发空指针异常并被捕获            num = 100 + Integer.parseInt(URLDecoder.decode(json.get(key).toString(), "UTF-8"));        } catch (Exception e){            num = 100;        }        return num;    }    private int getThenAddWithJudge(JSONObject json, String key){        if (Objects.isNull(json))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参数异常");        int num;        try {            // 校验 key 是否未空值            num = 100 + Integer.parseInt(URLDecoder.decode(Objects.toString(json.get(key), "0"), "UTF-8"));        } catch (Exception e){            num = 100;        }        return num;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times = 1000000;// 百万次        long nao1 = System.nanoTime();        ExecuteTryCatch executeTryCatch = new ExecuteTryCatch();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executeTryCatch.getThenAddWithJudge(new JSONObject(), "anyKey");        }        long end1 = System.nanoTime();        System.out.println("未抛出异常耗时:millions=" + (end1 - nao1) / 1000000 + "毫秒  nao=" + (end1 - nao1) + "微秒");        long nao2 = System.nanoTime();        for (int i = 0; i < times; i++){            executeTryCatch.getThenAddNoJudge(new JSONObject(), "anyKey");        }        long end2 = System.nanoTime();        System.out.println("每次必抛出异常:millions=" + (end2 - nao2) / 1000000 + "毫秒  nao=" + (end2 - nao2) + "微秒");    }
调用方法百万次,执行结果如下:


经过这个例子,我想你知道你该如何 编写你的代码了吧?可怕的不是 try catch 而是 搬砖业务不熟练啊。

收起阅读 »

新项目为什么决定用 JDK 17了

最近在调研 JDK 17,并且试着将之前的一个小项目升级了一下,在测试环境跑了一段时间。最终,决定了,新项目要采用 JDK 17 了。 JDK 1.8:“不是说好了,他发任他发,你用 Java 8 吗?” 不光是我呀,连 Spring Boot 都开始要拥护 ...
继续阅读 »

最近在调研 JDK 17,并且试着将之前的一个小项目升级了一下,在测试环境跑了一段时间。最终,决定了,新项目要采用 JDK 17 了。


JDK 1.8:“不是说好了,他发任他发,你用 Java 8 吗?”


不光是我呀,连 Spring Boot 都开始要拥护 JDK 17了,下面这一段是 Spring Boot 3.0 的更新日志。



Spring Boot 3.0 requires Java 17 as a minimum version. If you are currently using Java 8 or Java 11, you'll need to upgrade your JDK before you can develop Spring Boot 3.0 applications.



Spring Boot 3.0 需要 JDK 的最低版本就是 JDK 17,如果你想用 Spring Boot 开发应用,你需要将正在使用的 Java 8 或 Java 11升级到 Java 17。


选用 Java 17,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几个主要原因:


1、JDK 17 是 LTS (长期支持版),可以免费商用到 2029 年。而且将前面几个过渡版(JDK 9-JDK 16)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版本;


2、JDK 17 性能提升不少,比如重写了底层 NIO,至少提升 10% 起步;


3、大多数第三方框架和库都已经支持,不会有什么大坑;


4、准备好了,来吧。


拿几个比较好玩儿的特性来说一下 JDK 17 对比 JDK 8 的改进。


密封类


密封类应用在接口或类上,对接口或类进行继承或实现的约束,约束哪些类型可以继承、实现。例如我们的项目中有个基础服务包,里面有一个父类,但是介于安全性考虑,值允许项目中的某些微服务模块继承使用,就可以用密封类了。


没有密封类之前呢,可以用 final关键字约束,但是这样一来,被修饰的类就变成完全封闭的状态了,所有类都没办法继承。


密封类用关键字 sealed修饰,并且在声明末尾用 permits表示要开放给哪些类型。


下面声明了一个叫做 SealedPlayer的密封类,然后用关键字 permits将集成权限开放给了 MarryPlayer类。


public sealed class SealedPlayer permits MarryPlayer {
public void play() {
System.out.println("玩儿吧");
}
}

之后 MarryPlayer 就可以继承 SealedPlayer了。


public non-sealed class MarryPlayer extends SealedPlayer{
@Override
public void play() {
System.out.println("不想玩儿了");
}
}

继承类也要加上密封限制。比如这个例子中是用的 non-sealed,表示不限制,任何类都可以继承,还可以是 sealed,或者 final


如果不是 permits 允许的类型,则没办法继承,比如下面这个,编译不过去,会给出提示 "java: 类不得扩展密封类:org.jdk17.SealedPlayer(因为它未列在其 'permits' 子句中)"


public non-sealed class TomPlayer extends SealedPlay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play() {

}
}

空指针异常


String s = null;
String s1 = s.toLowerCase();

JDK1.8 的版本下运行: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NullPointerException
at org.jdk8.App.main(App.java:10)

JDK17的版本(确切的说是14及以上版本)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NullPointerException: Cannot invoke "String.toLowerCase()" because "s" is null
at org.jdk17.App.main(App.java:14)

出现异常的具体方法和原因都一目了然。如果你的一行代码中有多个方法、多个变量,可以快速定位问题所在,如果是 JDK1.8,有些情况下真的不太容易看出来。


yield关键字


public static int calc(int a,String operation){
var result = switch (operation) {
case "+" -> {
yield a + a;
}
case "*" -> {
yield a * a;
}
default -> a;
};
return result;
}

换行文本块


如果你用过 Python,一定知道Python 可以用 'hello world'"hello world"''' hello world '''""" hello world """ 四种方式表示一个字符串,其中后两种是可以直接支持换行的。


在 JDK 1.8 中,如果想声明一个字符串,如果字符串是带有格式的,比如回车、单引号、双引号,就只能用转义符号,例如下面这样的 JSON 字符串。


String json = "{\n" +
" \"name\": \"古时的风筝\",\n" +
" \"age\": 18\n" +
"}";

从 JDK 13开始,也像 Python 那样,支持三引号字符串了,所以再有上面的 JSON 字符串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这样声明了。


String json = """
{
"
name": "古时的风筝",
"
age": 18
}
"
"";

record记录类


类似于 Lombok 。


传统的Java应用程序通过创建一个类,通过该类的构造方法实例化类,并通过getter和setter方法访问成员变量或者设置成员变量的值。有了record关键字,你的代码会变得更加简洁。


之前声明一个实体类。


public class Us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

使用 Record类之后,就像下面这样。


public record User(String name) {

}

调用的时候像下面这样


RecordUser recordUser = new RecordUser("古时的风筝");
System.out.println(recordUser.name());
System.out.println(recordUser.toString());

输出结果



Record 类更像是一个实体类,直接将构造方法加在类上,并且自动给字段加上了 getter 和 setter。如果一直在用 Lombok 或者觉得还是显式的写上 getter 和 setter 更清晰的话,完全可以不用它。


G1 垃圾收集器


JDK8可以启用G1作为垃圾收集器,JDK9到 JDK 17,G1 垃圾收集器是默认的垃圾收集器,G1是兼顾老年代和年轻代的收集器,并且其内存模型和其他垃圾收集器是不一样的。


G1垃圾收集器在大多数场景下,其性能都好于之前的垃圾收集器,比如CMS。


ZGC


从 JDk 15 开始正式启用 ZGC,并且在 JDK 16后对 ZGC 进行了增强,控制 stop the world 时间不超过10毫秒。但是默认的垃圾收集器仍然是 G1。


配置下面的参数来启用 ZGC 。


-XX:+UseZGC

可以用下面的方法查看当前所用的垃圾收集器


JDK 1.8 的方法


jmap -heap 8877

JDK 1.8以上的版本


jhsdb jmap --heap --pid 8877

例如下面的程序采用 ZGC 垃圾收集器。



其他一些小功能


1、支持 List.of()、Set.of()、Map.of()和Map.ofEntries()等工厂方法实例化对象;


2、Stream API 有一些改进,比如 .collect(Collectors.toList())可以直接写成 .toList()了,还增加了 Collectors.teeing(),这个挺好玩,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3、HttpClient重写了,支持 HTTP2.0,不用再因为嫌弃 HttpClient 而使用第三方网络框架了,比如OKHTTP;


升级 JDK 和 IDEA


安装 JDK 17,这个其实不用说,只是推荐一个网站,这个网站可以下载各种系统、各种版本的 JDK 。地址是 adoptium.net/


还有,如果你想在 IDEA 上使用 JDK 17,可能要升级一下了,只有在 2021.02版本之后才支持 JDK 17。



作者:古时的风筝
来源:juejin.cn/post/7177550894316126269
收起阅读 »

女朋友要我讲解@Controller注解的原理,真是难为我了

背景 女朋友被公司裁员一个月了,和我一样作为后端工程师,最近一直在找工作,面试了很多家还是没有找到工作,面试官问@Controller的原理,她表示一脸懵,希望我能给她讲清楚。之前我也没有好好整理这块知识,这次借助这个机会把它彻底搞清楚。 我们知道Contr...
继续阅读 »

背景


女朋友被公司裁员一个月了,和我一样作为后端工程师,最近一直在找工作,面试了很多家还是没有找到工作,面试官问@Controller的原理,她表示一脸懵,希望我能给她讲清楚。之前我也没有好好整理这块知识,这次借助这个机会把它彻底搞清楚。
太难了.jpeg


我们知道Controller注解的类能够实现接收并处理Http请求,其实在我看Spring mvc模块的源码之前也和我女朋友目前的状态一样,很疑惑,Spring框架是底层是如何实现的,通过使用Controller注解就简单的完成了http请求的接收与处理。


image.png


有疑问就好啊,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兴趣才有动力去弄懂这个技术点。


看过前面的文章的同学就会知道,学习Spring的所有组件,脑袋里要有一个思路,那就是解析组件和运用组件两个流程,这是Spring团队实现组件的统一套路,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


image.png


一、Spring解析Controller注解


首先我们看看Spring是如何解析Controller注解的,打开源码看看他长啥样??


@Target({ElementType.TYPE})
@Component
public @interface Controller {
String value() default "";
}

发现Controller注解打上了Component的注解,这样Spring做类扫描的时候,发现了@Controller标记的类也会当作Bean解析并注册到Spring容器。
我们可以看到Spring的类扫描器,第一个就注册了Component注解的扫描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ClassPathScanningCandidateComponentProvider
protected void registerDefaultFilters() {
this.includeFilters.add(new AnnotationTypeFilter(Component.class));
}

这样Spring容器启动完成之后,bean容器中就有了被Controller注解标记的bean实例了。
到这里只是单纯的把Controller标注的类实例化注册到Spring容器,和Http请求接收处理没半毛钱关系,那么他们是怎么关联起来的呢?


二、Spring解析Controller注解标注的类方法


这个时候Springmvc组件中的另外一个组件就闪亮登场了



RequestMappingHandlerMapping



RequestMappingHandlerMapping 看这个名就可以知道他的意思,请求映射处理映射器。
这里就是重点了,该类间接实现了InitializingBean方法,bean初始化后执行回调afterPropertiesSet方法,里面调用initHandlerMethods方法进行初始化handlermapping。



//类有没有加Controller的注解
protected boolean isHandler(Class<?> beanType) {
return (AnnotatedElementUtils.hasAnnotation(beanType, Controller.class) ||
AnnotatedElementUtils.hasAnnotation(beanType, RequestMapping.class));
}

protected void initHandlerMethods() {
//所有的bean
String[] beanNames= applicationContext().getBeanNamesForType(Object.class);

for (String beanName : beanNames) {
Class<?> beanType = obtainApplicationContext().getType(beanName);
//有Controller注解的bean
if (beanType != null && isHandler(beanType)) {
detectHandlerMethods(beanName);
}
}
handlerMethodsInitialized(getHandlerMethods());
}

这里把标注了Controller注解的实例全部找到了,然后调用detectHandlerMethods方法,检测handler方法,也就是解析Controller标注类的方法。



private final Map<T, MappingRegistration<T>> registry = new HashMap<>();

protected void detectHandlerMethods(final Object handler) {
Class<?> handlerType = (handler instanceof String ?
obtainApplicationContext().getType((String) handler) : handler.getClass());

if (handlerType != null) {
final Class<?> userType = ClassUtils.getUserClass(handlerType);
//查找Controller的方法
Map<Method, T> methods = MethodIntrospector.selectMethods(userType,
(MethodIntrospector.MetadataLookup<T>) method -> getMappingForMethod(method, userType));

methods.forEach((method, mapping) -> {
//注册
this.registry.put(mapping,new MappingRegistration<>(mapping,method));

});
}


到这里为止,Spring将Controller标注的类和类方法已经解析完成。现在再来看RequestMappingHandlerMapping这个类的作用,他就是用来注册所有Controller类的方法。


三、Spring调用Controller注解标注的方法


接着还有一个重要的组件RequestMappingHandlerAdapter
它就是用来调用我们写的Controller方法,完成请求处理的流程。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mvc.metho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HandlerAdapter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supports(Object handler) {
return handler instanceof HandlerMethod;
}

protected ModelAndView handleInternal(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HandlerMethod handlerMethod)
throws Exception {
//请求check
checkRequest(request);
//调用handler方法
mav = invokeHandlerMethod(request, response, handlerMethod);
//返回
return mav;
}

看到这里,就知道http请求是如何被处理的了,我们找到DispatcherServlet的doDispatch方法看看,确实是如此!!


四、DispatcherServlet调度Controller方法完成http请求


protected void doDispatch(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Exception {
// 从注册表查找handler
HandlerExecutionChain mappedHandler = getHandler(request);
HandlerAdapter ha = getHandlerAdapter(mappedHandler.getHandler());
// 底层调用Controller
ModelAndView m = ha.handle(processedRequest, response, mappedHandler.getHandler());
// 处理请求结果
processDispatchResult(processedRequest, response, mappedHandler, mv, dispatchException);
}

DispatcherServlet是Spring mvc的总入口,看到doDispatch方法后,全部都联系起来了。。。
最后我们看看http请求在Spring mvc中的流转流程。


image.png


第一次总结SpringMvc模块,理解不到位的麻烦各位大佬指正。


作者:服务端技术栈
来源:juejin.cn/post/7222186286564311095
收起阅读 »

当你穿越到道诡异仙的世界,如何利用密码学知识区分幻想和现实?

《道诡异仙》是一部流行的网络小说。 其中,剧情讲述了男主角李火旺穿越到诡异世界,但意识时不时会回到原来的现代社会中。两个世界时不时交错,男主角陷入到了混乱当中,一直在疑惑到底哪边世界是真实的,也因此发展出了精彩的故事。 那么,作为一个程序员,如果面临这样的处境...
继续阅读 »

《道诡异仙》是一部流行的网络小说。


其中,剧情讲述了男主角李火旺穿越到诡异世界,但意识时不时会回到原来的现代社会中。两个世界时不时交错,男主角陷入到了混乱当中,一直在疑惑到底哪边世界是真实的,也因此发展出了精彩的故事。


那么,作为一个程序员,如果面临这样的处境,有没有办法利用专业知识区分世界是否是真实的呢?


其实不论什么样的异世界,数学始终不变,我们可以利用密码学背后的数学原理,来检查一个世界是否是真实世界。


在剧情中,男主角李火旺一直怀疑他所处的“现代世界”是幻觉,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幻觉没办法伪造算力,只要我们构造一个需要一定算力的数学问题,再交给“现代世界”的女主角杨娜去找计算机计算就可以了。


但是考虑到书中"诡异世界"并没有关于计算的神通,其数学发展水平也有限,所以我们构造出的问题应该是难以计算,但是又易于检验的。这样的问题与密码学所需的数学原理非常相似,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事实:



计算两个大质数的乘积非常简单,但是把两个大质数的乘积质因数分解却非常困难。



所以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方案:



  1. 首先教会"诡异世界”一侧的女主角白灵淼学会基本算术(只要到整数乘法就可以了)。接下来,指挥白灵淼生成两个大质数,并且把它们的乘积告诉男主。

  2. 待男主穿越回“现代世界”,把这个乘积告诉"现代世界"女主角杨娜,请她去找计算机计算它的质因数分解,之后再告诉男主。

  3. 男主回到诡异世界,检查"现代世界"给出的质因数分解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正确,那么"现代世界"必定是真实的。


那么,如何在基础算术之内,生成较大的质数呢?我们可以利用费马小定理:



如果p是一个质数,而整数a不是p的倍数,则a^(p-1) 除以p余1 。



实际上,取a为偶数,ap1×p+1a^{p-1} \times p+1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质数。在不那么严格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伪质数当作质数来使用。


针对验证世界是否存在算力的场景,我们只需要选择两个大约几十万的整数就可以了,比如:


12515+1=1036816717+1=32659312^{5-1} * 5+1 = 103681\\
6^{7-1} * 7+1 = 326593

如果怕踩到坑,可以拿一些小质数试验一下。


之后我们计算它们的乘积,得到了 3386148883333861488833


这些计算量稍微有点大,但是应该还在小白的能力范围内,最多花上一个小时,足够完成计算了。


注意,为了防止幻觉作弊,小白只告诉李火旺最终的乘积,不需要告诉李火旺两个质因数。


接下来,让我们的主角回到"现代世界",把3386148883333861488833交给"现代世界"女主角杨娜,要求她找计算机和程序员对33861488833做因式分解。


接下来杨娜大约要花一点钱,比如她找到了winter,因式分解的代码这样写:


let p = new Array(Math.ceil(Math.sqrt(33861488833))).fill(1)

p[0] = 0;
p[1] = 0;
for(let i = 2; i < p.length; i++) {
if(i === 0)
continue;
if(33861488833 % i === 0)
console.log(i);
for(let j = i * 2; j < p.length; j += i)
p[j] = 0;
}

//运行结果:103681

用计算机计算这个循环只需要几秒,但是如果是人肉计算,这个工作量几乎是不可完成的。


幻觉再怎么厉害,也不可能帮助李火旺超越数学,算出这个因式分解的结果。


如果在"现代世界"中,算出了正确的因式分解结果,因为李火旺本人并不知道质因数,所以可以确定不可能是李火旺的幻觉。


这样就可以验证"现代世界"的真实性了。


换句话说,即使"现代世界"是幻觉,那也是一个有巨大算力的幻觉系统,那么《道诡异仙》的故事可能就变成另一种风格了。


作者:winter
来源:juejin.cn/post/7250718023815528485
收起阅读 »

实现异步编程,这个工具类你得掌握!

前言 最近看公司代码,多线程编程用的比较多,其中有对CompletableFuture的使用,所以想写篇文章总结下 在日常的Java8项目开发中,CompletableFuture是很强大的并行开发工具,其语法贴近java8的语法风格,与stream一起使用也...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看公司代码,多线程编程用的比较多,其中有对CompletableFuture的使用,所以想写篇文章总结下


在日常的Java8项目开发中,CompletableFuture是很强大的并行开发工具,其语法贴近java8的语法风格,与stream一起使用也能大大增加代码的简洁性


大家可以多应用到工作中,提升接口性能,优化代码!


觉得有收获,希望帮忙点赞,转发下哈,谢谢,谢谢


基本介绍


CompletableFuture是Java 8新增的一个类,用于异步编程,继承了Future和CompletionStage


这个Future主要具备对请求结果独立处理的功能,CompletionStage用于实现流式处理,实现异步请求的各个阶段组合或链式处理,因此completableFuture能实现整个异步调用接口的扁平化和流式处理,解决原有Future处理一系列链式异步请求时的复杂编码


图片


Future的局限性


1、Future 的结果在非阻塞的情况下,不能执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我们知道,使用Future时只能通过isDone()方法判断任务是否完成,或者通过get()方法阻塞线程等待结果返回,它不能非阻塞的情况下,执行更进一步的操作。


2、不能组合多个Future的结果


假设你有多个Future异步任务,你希望最快的任务执行完时,或者所有任务都执行完后,进行一些其他操作


3、多个Future不能组成链式调用


当异步任务之间有依赖关系时,Future不能将一个任务的结果传给另一个异步任务,多个Future无法创建链式的工作流。


4、没有异常处理


现在使用CompletableFuture能帮助我们完成上面的事情,让我们编写更强大、更优雅的异步程序


基本使用


创建异步任务


通常可以使用下面几个CompletableFuture的静态方法创建一个异步任务


public static CompletableFuture runAsync(Runnable runnable);              //创建无返回值的异步任务
public static CompletableFuture runAsync(Runnable runnable, Executor executor);     //无返回值,可指定线程池(默认使用ForkJoinPool.commonPool)
public static CompletableFuture supplyAsync(Supplier supplier);           //创建有返回值的异步任务
public static CompletableFuture supplyAsync(Supplier supplier, Executor executor); //有返回值,可指定线程池


使用示例:



Executor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10);
CompletableFuture 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runAsync(() -> {
   //do something
}, executor);
int poiId = 111;
CompletableFuture 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PoiDTO poi = poiService.loadById(poiId);
 return poi.getName();
});
// Block and get the result of the Future
String poiName = future.get();

使用回调方法


通过future.get()方法获取异步任务的结果,还是会阻塞的等待任务完成


CompletableFuture提供了几个回调方法,可以不阻塞主线程,在异步任务完成后自动执行回调方法中的代码


public CompletableFuture thenRun(Runnable runnable);            //无参数、无返回值
public CompletableFuture thenAccept(Consumersuper T> action);         //接受参数,无返回值
public CompletableFuture thenApply(Functionsuper T,? extends U> fn); //接受参数T,有返回值U


使用示例:



CompletableFuture 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Hello")
                          .thenRun(() -> System.out.println("do other things. 比如异步打印日志或发送消息"));
//如果只想在一个CompletableFuture任务执行完后,进行一些后续的处理,不需要返回值,那么可以用thenRun回调方法来完成。
//如果主线程不依赖thenRun中的代码执行完成,也不需要使用get()方法阻塞主线程。
CompletableFuture 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Hello")
                          .thenAccept((s) -> System.out.println(s + " world"));
//输出:Hello world
//回调方法希望使用异步任务的结果,并不需要返回值,那么可以使用thenAccept方法
CompletableFuture 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PoiDTO poi = poiService.loadById(poiId);
 return poi.getMainCategory();
}).thenApply((s) -> isMainPoi(s));   // boolean isMainPoi(int poiId);

future.get();
//希望将异步任务的结果做进一步处理,并需要返回值,则使用thenApply方法。
//如果主线程要获取回调方法的返回,还是要用get()方法阻塞得到

组合两个异步任务


//thenCompose方法中的异步任务依赖调用该方法的异步任务
public CompletableFuture thenCompose(Functionsuper T, ? extends CompletionStage> fn);
//用于两个独立的异步任务都完成的时候
public CompletableFuture thenCombine(CompletionStage other,
                                             BiFunctionsuper
T,? super U,? extends V> fn);


使用示例:



CompletableFuture> poi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poiService.queryPoiIds(cityId, poiId)
);
//第二个任务是返回CompletableFuture的异步方法
CompletableFuture> getDeal(List poiIds){
 return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poiService.queryPoiIds(poiIds));
}
//thenCompose
CompletableFuture> resultFuture = poiFuture.thenCompose(poiIds -> getDeal(poiIds));
resultFuture.get();

thenCompose和thenApply的功能类似,两者区别在于thenCompose接受一个返回CompletableFuture的Function,当想从回调方法返回的CompletableFuture中直接获取结果U时,就用thenCompose


如果使用thenApply,返回结果resultFuture的类型是CompletableFuture>>,而不是CompletableFuture>


CompletableFuture 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Hello")
.thenCombine(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world"), (s1, s2) -> s1 + s2);
//future.get()

组合多个CompletableFuture


当需要多个异步任务都完成时,再进行后续处理,可以使用allOf方法


CompletableFuture poiIDTO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
.supplyAsync(() -> poiService.loadPoi(poiId))
.thenAccept(poi -> {
   model.setModelTitle(poi.getShopName());
   //do more thing
});

CompletableFuture product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
.supplyAsync(() -> productService.findAllByPoiIdOrderByUpdateTimeDesc(poiId))
.thenAccept(list -> {
   model.setDefaultCount(list.size());
   model.setMoreDesc("more");
});
//future3等更多异步任务,这里就不一一写出来了

CompletableFuture.allOf(poiIDTOFuture, productFuture, future3, ...).join();  //allOf组合所有异步任务,并使用join获取结果

该方法挺适合C端的业务,比如通过poiId异步的从多个服务拿门店信息,然后组装成自己需要的模型,最后所有门店信息都填充完后返回


这里使用了join方法获取结果,它和get方法一样阻塞的等待任务完成


多个异步任务有任意一个完成时就返回结果,可以使用anyOf方法


CompletableFuture future1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try {
       TimeUnit.SECONDS.sleep(2);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e);
  }
   return "Result of Future 1";
});

CompletableFuture future2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try {
       TimeUnit.SECONDS.sleep(1);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e);
  }
   return "Result of Future 2";
});

CompletableFuture future3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try {
       TimeUnit.SECONDS.sleep(3);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e);
     return "Result of Future 3";
});

CompletableFuture anyOf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anyOf(future1, future2, future3);

System.out.println(anyOfFuture.get()); // Result of Future 2

异常处理


Integer age = -1;

CompletableFuture maturity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if(age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Age can not be negative");
}
 if(age > 18) {
   return "Adult";
} else {
   return "Child";
}
}).exceptionally(ex -> {
 System.out.println("Oops! We have an exception - " + ex.getMessage());
 return "Unknown!";
}).thenAccept(s -> System.out.print(s));
//Unkown!

exceptionally方法可以处理异步任务的异常,在出现异常时,给异步任务链一个从错误中恢复的机会,可以在这里记录异常或返回一个默认值


使用handler方法也可以处理异常,并且无论是否发生异常它都会被调用


Integer age = -1;

CompletableFuture maturityFuture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if(age < 0)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Age can not be negative");
  }
   if(age > 18) {
       return "Adult";
  } else {
       return "Child";
  }
}).handle((res, ex) -> {
   if(ex != null) {
       System.out.println("Oops! We have an exception - " + ex.getMessage());
       return "Unknown!";
  }
   return res;
});

分片处理


分片和并行处理:分片借助stream实现,然后通过CompletableFuture实现并行执行,最后做数据聚合(其实也是stream的方法)


CompletableFuture并不提供单独的分片api,但可以借助stream的分片聚合功能实现


举个例子:


//请求商品数量过多时,做分批异步处理
List> skuBaseIdsList = ListUtils.partition(skuIdList, 10);//分片
//并行
List>> futureList = Lists.newArrayList();
for (List skuId : skuBaseIdsList) {
 CompletableFuture> tmpFuture = getSkuSales(skuId);
 futureList.add(tmpFuture);
}
//聚合
futureList.stream().map(CompletalbleFuture::join).collent(Collectors.toList());

举个例子


带大家领略下CompletableFuture异步编程的优势


这里我们用CompletableFuture实现水泡茶程序


首先还是需要先完成分工方案,在下面的程序中,我们分了3个任务:



  • 任务1负责洗水壶、烧开水

  • 任务2负责洗茶壶、洗茶杯和拿茶叶

  • 任务3负责泡茶。其中任务3要等待任务1和任务2都完成后才能开始


图片


下面是代码实现,你先略过runAsync()、supplyAsync()、thenCombine()这些不太熟悉的方法,从大局上看,你会发现:



  1. 无需手工维护线程,没有繁琐的手工维护线程的工作,给任务分配线程的工作也不需要我们关注;

  2. 语义更清晰,例如 f3 = f1.thenCombine(f2, ()->{}) 能够清晰地表述任务3要等待任务1和任务2都完成后才能开始

  3. 代码更简练并且专注于业务逻辑,几乎所有代码都是业务逻辑相关的


//任务1:洗水壶->烧开水
CompletableFuture f1 =
 CompletableFuture.runAsync(()->{
 System.out.println("T1:洗水壶...");
 sleep(1, TimeUnit.SECONDS);

 System.out.println("T1:烧开水...");
 sleep(15, TimeUnit.SECONDS);
});
//任务2:洗茶壶->洗茶杯->拿茶叶
CompletableFuture f2 =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System.out.println("T2:洗茶壶...");
 sleep(1, TimeUnit.SECONDS);

 System.out.println("T2:洗茶杯...");
 sleep(2, TimeUnit.SECONDS);

 System.out.println("T2:拿茶叶...");
 sleep(1, TimeUnit.SECONDS);
 return "龙井";
});
//任务3:任务1和任务2完成后执行:泡茶
CompletableFuture f3 =
 f1.thenCombine(f2, (__, tf)->{
   System.out.println("T1:拿到茶叶:" + tf);
   System.out.println("T1:泡茶...");
   return "上茶:" + tf;
});
//等待任务3执行结果
System.out.println(f3.join());

void sleep(int t, TimeUnit u) {
 try {
   u.sleep(t);
}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一次执行结果:
T1:洗水壶...
T2:洗茶壶...
T1:烧开水...
T2:洗茶杯...
T2:拿茶叶...
T1:拿到茶叶:龙井
T1:泡茶...
上茶:龙井

注意事项


1.CompletableFuture默认线程池是否满足使用


前面提到创建CompletableFuture异步任务的静态方法runAsync和supplyAsync等,可以指定使用的线程池,不指定则用CompletableFuture的默认线程池


private static final Executor asyncPool = useCommonPool ?
       ForkJoinPool.commonPool() : new ThreadPerTaskExecutor();

可以看到,CompletableFuture默认线程池是调用ForkJoinPool的commonPool()方法创建,这个默认线程池的核心线程数量根据CPU核数而定,公式为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 1,以4核双槽CPU为例,核心线程数量就是4*2-1=7


这样的设置满足CPU密集型的应用,但对于业务都是IO密集型的应用来说,是有风险的,当qps较高时,线程数量可能就设的太少了,会导致线上故障


所以可以根据业务情况自定义线程池使用


2.get设置超时时间不能串行get,不然会导致接口延时线程数量*超时时间


作者:程序员清风
来源:juejin.cn/post/7301909438586683433
收起阅读 »

面试官问,如何在十亿级别用户中检查用户名是否存在?

前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在使用一些app注册的时候,提示你用户名已经被占用了,需要更换一个,这是如何实现的呢?你可能想这不是很简单吗,去数据库里查一下有没有不就行了吗,那么假如用户数量很多,达到数亿级别呢,这又该如何是好? 数据库方案 第一种方案就是查...
继续阅读 »

前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在使用一些app注册的时候,提示你用户名已经被占用了,需要更换一个,这是如何实现的呢?你可能想这不是很简单吗,去数据库里查一下有没有不就行了吗,那么假如用户数量很多,达到数亿级别呢,这又该如何是好?


数据库方案



第一种方案就是查数据库的方案,大家都能够想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UsernameUniquenessCheck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B_URL = "jdbc:mysql://localhost:3306/your_database";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B_USER = "your_username";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DB_PASSWORD = "your_password";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UsernameUnique(String username) {
try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DB_URL, DB_USER, DB_PASSWORD)) {
String sql = "SELECT COUNT(*)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 ?";
try (PreparedStatement stmt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
stmt.setString(1, username);
try (ResultSet rs = stmt.executeQuery()) {
if (rs.next()) {
int count = rs.getInt(1);
return count == 0; // If count is 0, username is unique
}
}
}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false; // In case of an error, consider the username as non-uniqu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desiredUsername = "new_user";
boolean isUnique = isUsernameUnique(desiredUsername);
if (isUnique) {
System.out.println("Username '" + desiredUsername + "' is unique. Proceed with registration.");
} else {
System.out.println("Username '" + desiredUsername + "' is already in use. Choose a different one.");
}
}
}

这种方法会带来如下问题:



  1. 性能问题,延迟高 如果数据量很大,查询速度慢。另外,数据库查询涉及应用程序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网络通信。建立连接、发送查询和接收响应所需的时间也会导致延迟。

  2. 数据库负载过高。频繁执行 SELECT 查询来检查用户名唯一性,每个查询需要数据库资源,包括CPU和I/O。



  1. 可扩展性差。数据库对并发连接和资源有限制。如果注册率继续增长,数据库服务器可能难以处理数量增加的传入请求。垂直扩展数据库(向单个服务器添加更多资源)可能成本高昂并且可能有限制。


缓存方案


为了解决数据库调用用户名唯一性检查的性能问题,引入了高效的Redis缓存。



public class UsernameCache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REDIS_HOST = "localhost";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REDIS_PORT = 6379;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ACHE_EXPIRATION_SECONDS = 3600;

private static JedisPool jedisPool;

// Initialize the Redis connection pool
static {
JedisPoolConfig poolConfig = new JedisPoolConfig();
jedisPool = new JedisPool(poolConfig, REDIS_HOST, REDIS_PORT);
}

// Method to check if a username is unique using the Redis cache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UsernameUnique(String username) {
try (Jedis jedis = jedisPool.getResource()) {
// Check if the username exists in the Redis cache
if (jedis.sismember("usernames", username)) {
return false; // Username is not unique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Handle exceptions or fallback to database query if Redis is unavailable
}
return true; // Username is unique (not found in cache)
}

// Method to add a username to the Redis cache
public static void addToCache(String username) {
try (Jedis jedis = jedisPool.getResource()) {
jedis.sadd("usernames", username); // Add the username to the cache set
jedis.expire("usernames", CACHE_EXPIRATION_SECONDS); // Set expiration time for the cach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Handle exceptions if Redis cache update fails
}
}

// Cleanup and close the Redis connection pool
public static void close() {
jedisPool.close();
}
}

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存占用过大,假如每个用户名需要大约 20 字节的内存。你想要存储10亿个用户名的话,就需要20G的内存。


总内存 = 每条记录的内存使用量 * 记录数 = 20 字节/记录 * 1,000,000,000 条记录 = 20,000,000,000 字节 = 20,000,000 KB = 20,000 MB = 20 GB


布隆过滤器方案


直接缓存判断内存占用过大,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布隆过滤器就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那究竟什么布隆过滤器呢?


布隆过滤器Bloom Filter)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快速检查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一个大型数据集中,通常用于在某些情况下快速过滤掉不可能存在的元素,以减少后续更昂贵的查询操作。布隆过滤器的主要优点是它可以提供快速的查找和插入操作,并且在内存占用方面非常高效。


具体的实现原理和数据结构如下图所示:



布隆过滤器的核心思想是使用一个位数组(bit array)和一组哈希函数。



  • 位数组(Bit Array) :布隆过滤器使用一个包含大量位的数组,通常初始化为全0。每个位可以存储两个值,通常是0或1。这些位被用来表示元素的存在或可能的存在。

  • 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s) :布隆过滤器使用多个哈希函数,每个哈希函数可以将输入元素映射到位数组的一个或多个位置。这些哈希函数必须是独立且具有均匀分布特性。


那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 添加元素:如上图所示,当将字符串“xuyang”,“alvin”插入布隆过滤器时,通过多个哈希函数将元素映射到位数组的多个位置,然后将这些位置的位设置为1。

  • 查询元素:当要检查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布隆过滤器中时,通过相同的哈希函数将元素映射到位数组的相应位置,然后检查这些位置的位是否都为1。如果有任何一个位为0,那么可以确定元素不存在于数据集中。但如果所有位都是1,元素可能存在于数据集中,但也可能是误判。


本身redis支持布隆过滤器的数据结构,我们用代码简单实现了解一下: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Pool;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PoolConfig;

public class BloomFilte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JedisPoolConfig poolConfig = new JedisPoolConfig();
JedisPool jedisPool = new JedisPool(poolConfig, "localhost", 6379);

try (Jedis jedis = jedisPool.getResource()) {
// 创建一个名为 "usernameFilter" 的布隆过滤器,需要指定预计的元素数量和期望的误差率
jedis.bfCreate("usernameFilter", 10000000, 0.01);

// 将用户名添加到布隆过滤器
jedis.bfAdd("usernameFilter", "alvin");

// 检查用户名是否已经存在
boolean exists = jedis.bfExists("usernameFilter", "alvin");
System.out.println("Username exists: " + exists);
}
}
}

在上述示例中,我们首先创建一个名为 "usernameFilter" 的布隆过滤器,然后使用 bfAdd 将用户名添加到布隆过滤器中。最后,使用 bfExists 检查用户名是否已经存在。


优点:



  • 节约内存空间,相比使用哈希表等数据结构,布隆过滤器通常需要更少的内存空间,因为它不存储实际元素,而只存储元素的哈希值。如果以 0.001 误差率存储 10 亿条记录,只需要 1.67 GB 内存,对比原来的20G,大大的减少了。

  • 高效的查找, 布隆过滤器可以在常数时间内(O(1))快速查找一个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无需遍历整个集合。


缺点:



  • 误判率存在:布隆过滤器在判断元素是否存在时,有一定的误判率。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错误地报告元素存在,但不会错误地报告元素不存在。

  • 不能删除元素:布隆过滤器通常不支持从集合中删除元素,因为删除一个元素会影响其他元素的哈希值,增加了误判率。


总结


Redis 布隆过滤器的方案为大数据量下唯一性验证提供了一种基于内存的高效解决方案,它需要在内存消耗和错误率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当然布隆过滤器还有更多应用场景,比如防止缓存穿透、防止恶意访问等。


作者:JAVA旭阳
来源:juejin.cn/post/7293786247655129129
收起阅读 »

初学后端,如何做好表结构设计?

前言 最近有不少前端和测试转Go的朋友在私信我:如何做好表结构设计? 大家关心的问题阳哥必须整理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先说结论 这篇文章介绍了设计数据库表结构应该考虑的4个方面,还有优雅设计的6个原则,举了一个例子分享了我的设计思路,为了提高性能我们也要从...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有不少前端和测试转Go的朋友在私信我:如何做好表结构设计?


大家关心的问题阳哥必须整理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先说结论


这篇文章介绍了设计数据库表结构应该考虑的4个方面,还有优雅设计的6个原则,举了一个例子分享了我的设计思路,为了提高性能我们也要从多方面考虑缓存问题。


收获最大的还是和大家的交流讨论,总结一下:



  1. 首先,一定要先搞清楚业务需求。比如我的例子中,如果不需要灵活设置,完全可以写到配置文件中,并不需要单独设计外键。主表中直接保存各种筛选标签名称(注意维护的问题,要考虑到数据一致性)

  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一定考虑数据量和并发量,我的例子中如果数据量小,可以适当做冗余设计,降低业务复杂度。


4个方面


设计数据库表结构需要考虑到以下4个方面:




  1. 数据库范式:通常情况下,我们希望表的数据符合某种范式,这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例如,第一范式要求表的每个属性都是原子性的,第二范式要求每个非主键属性完全依赖于主键,第三范式要求每个非主键属性不依赖于其他非主键属性。




  2. 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我们需要先根据实际情况画出实体关系模型,然后再将其转化为数据库表结构。实体关系模型通常包括实体、属性、关系等要素,我们需要将它们转化为表的形式。




  3. 数据库性能:我们需要考虑到数据库的性能问题,包括表的大小、索引的使用、查询语句的优化等。




  4. 数据库安全:我们需要考虑到数据库的安全问题,包括表的权限、用户角色的设置等。




设计原则


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优雅的设计原则:




  1. 简单明了:表结构应该简单明了,避免过度复杂化。




  2. 一致性:表结构应该保持一致性,例如命名规范、数据类型等。




  3. 规范化:尽可能将表规范化,避免数据冗余和不一致性。




  4. 性能:表结构应该考虑到性能问题,例如使用适当的索引、避免全表扫描等。




  5. 安全:表结构应该考虑到安全问题,例如合理设置权限、避免SQL注入等。




  6. 扩展性:表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例如预留字段、可扩展的关系等。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优雅的数据库表结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和优化,不断满足实际需求和新的挑战。



下面举个示例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如何设计表结构,如何引入内存,有哪些优化思路:



问题描述



如上图所示,红框中的视频筛选标签,应该怎么设计数据库表结构?除了前台筛选,还想支持在管理后台灵活配置这些筛选标签。


这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大家可以先自己想一下。不要着急看我的方案。


需求分析



  1. 可以根据红框的标签筛选视频

  2. 其中综合标签比较特殊,和类型、地区、年份、演员等不一样



  • 综合是根据业务逻辑取值,并不需要入库

  • 类型、地区、年份、演员等需要入库



  1. 设计表结构时要考虑到:



  • 方便获取标签信息,方便把标签信息缓存处理

  • 方便根据标签筛选视频,方便我们写后续的业务逻辑


设计思路



  1. 综合标签可以写到配置文件中(或者写在前端),这些信息不需要灵活配置,所以不需要保存到数据库中

  2. 类型、地区、年份、演员都设计单独的表

  3. 视频表中设计标签表的外键,方便视频列表筛选取值

  4. 标签信息写入缓存,提高接口响应速度

  5. 类型、地区、年份、演员表也要支持对数据排序,方便后期管理维护


表结构设计


视频表


字段注释
id视频主键id
type_id类型表外键id
area_id地区表外键id
year_id年份外键id
actor_id演员外键id

其他和视频直接相关的字段(比如名称)我就省略不写了


类型表


字段注释
id类型主键id
name类型名称
sort排序字段

地区表


字段注释
id类型主键id
name类型名称
sort排序字段

年份表


字段注释
id类型主键id
name类型名称
sort排序字段

原以为年份字段不需要排序,要么是年份正序排列,要么是年份倒序排列,所以不需要sort字段。


仔细看了看需求,还有“10年代”还是需要灵活配置的呀~


演员表


字段注释
id类型主键id
name类型名称
sort排序字段

表结构设计完了,别忘了缓存


缓存策略


首先这些不会频繁更新的筛选条件建议使用缓存:




  1. 比较常用的就是redis缓存

  2. 再进阶一点,如果你使用docker,可以把这些配置信息写入docker容器所在物理机的内存中,而不用请求其他节点的redis,进一步降低网络传输带来的耗时损耗

  3. 筛选条件这类配置信息,客户端和服务端可以约定一个更新缓存的机制,客户端直接缓存配置信息,进一步提高性能


列表数据自动缓存


目前很多框架都是支持自动缓存处理的,比如goframe和go-zero


goframe


可以使用ORM链式操作-查询缓存


示例代码:


package main

import (
"time"

"github.com/gogf/gf/v2/database/gdb"
"github.com/gogf/gf/v2/frame/g"
"github.com/gogf/gf/v2/os/gctx"
)

func main() {
var (
db = g.DB()
ctx = gctx.New()
)

// 开启调试模式,以便于记录所有执行的SQL
db.SetDebug(true)

// 写入测试数据
_, err := g.Model("user").Ctx(ctx).Data(g.Map{
"name": "xxx",
"site": "https://xxx.org",
}).Insert()

// 执行2次查询并将查询结果缓存1小时,并可执行缓存名称(可选)
for i := 0; i < 2; i++ {
r, _ := g.Model("user").Ctx(ctx).Cache(gdb.CacheOption{
Duration: time.Hour,
Name: "vip-user",
Force: false,
}).Where("uid", 1).One()
g.Log().Debug(ctx, r.Map())
}

// 执行更新操作,并清理指定名称的查询缓存
_, err = g.Model("user").Ctx(ctx).Cache(gdb.CacheOption{
Duration: -1,
Name: "vip-user",
Force: false,
}).Data(gdb.Map{"name": "smith"}).Where("uid", 1).Update()
if err != nil {
g.Log().Fatal(ctx, err)
}

// 再次执行查询,启用查询缓存特性
r, _ := g.Model("user").Ctx(ctx).Cache(gdb.CacheOption{
Duration: time.Hour,
Name: "vip-user",
Force: false,
}).Where("uid", 1).One()
g.Log().Debug(ctx, r.Map())
}

go-zero


DB缓存机制


go-zero缓存设计之持久层缓存


官方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不作为本文的重点。


讨论


我的方案也在我的技术交流群里引起了大家的讨论,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Q1 冗余设计和一致性问题



提问: 一个表里做了这么多外键,如果我要查各自的名称,势必要关联4张表,对于这种存在多外键关联的这种表,要不要做冗余呢(直接在主表里冗余各自的名称字段)?要是保证一致性的话,就势必会影响性能,如果做冗余的话,又无法保证一致性



回答:


你看文章的上下文应该知道,文章想解决的是视频列表筛选问题。


你提到的这个场景是在视频详情信息中,如果要展示这些外键的名称怎么设计更好。


我的建议是这样的:



  1. 根据需求可以做适当冗余,比如你的主表信息量不大,配置信息修改后同步修改冗余字段的成本并不高。

  2. 或者像我文章中写的不做冗余设计,但是会把外键信息缓存,业务查询从缓存中取值。

  3. 或者将视频详情的查询结果整体进行缓存


还是看具体需求,如果这些筛选信息不变化或者不需要手工管理,甚至不需要设计表,直接写死在代码的配置文件中也可以。进一步降低DB压力,提高性能。


Q2 why设计外键?



提问:为什么要设计外键关联?直接写到视频表中不就行了?这么设计的意义在哪里?



回答:



  1. 关键问题是想解决管理后台灵活配置

  2. 如果没有这个需求,我们可以直接把筛选条件以配置文件的方式写死在程序中,降低复杂度。

  3. 站在我的角度:这个功能的筛选条件变化并不会很大,所以很懂你的意思。也建议像我2.中的方案去做,去和产品经理拉扯喽~


总结


这篇文章介绍了设计数据库表结构应该考虑的4个方面,还有优雅设计的6个原则,举了一个例子分享了我的设计思路,为了提高性能我们也要从多方面考虑缓存问题。


收获最大的还是和大家的交流讨论,总结一下:



  1. 首先,一定要先搞清楚业务需求。比如我的例子中,如果不需要灵活设置,完全可以写到配置文件中,并不需要单独设计外键。主表中直接保存各种筛选标签名称(注意维护的问题,要考虑到数据一致性)

  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一定考虑数据量和并发量,我的例子中如果数据量小,可以适当做冗余设计,降低业务复杂度



本文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一起学习


欢迎和我一起讨论交流:可以在掘金私信我


也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程序员升职加薪之旅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掘金,点赞、留言、转发。你的支持,是我更文的最大动力!



作者:王中阳Go
来源:juejin.cn/post/7212828749128876092
收起阅读 »

如何做大促压测

一.背景&目标 1.1 常见的压测场景 电商大促:一众各大厂的促销活动场景,如:淘宝率先推出的天猫双11,而后京东拉出的京东 618 .还是后续陆陆续续的一些年货节, 3.8 女神节等等.都属于一些常规的电商大促 票务抢购:常见的如承载咱们 8...
继续阅读 »

一.背景&目标


1.1 常见的压测场景




  • 电商大促:一众各大厂的促销活动场景,如:淘宝率先推出的天猫双11,而后京东拉出的京东 618 .还是后续陆陆续续的一些年货节, 3.8 女神节等等.都属于一些常规的电商大促




  • 票务抢购:常见的如承载咱们 80,90 青春回忆的 Jay 的演唱会,还有普罗大众都参与的 12306 全民狂欢抢票.




  • 单品秒杀:往年被小米抢购秒杀带起来的红米抢购,还有最近这几年各大电商准点的茅台抢购;过去这三年中抢过的口罩,酒精等.这都属于秒杀的范畴.




  • toB 私有化服务:这个场景相对特殊.但是随着咱们 toC 的业务饱和,很多软件服务商也开始做 toB 的业务. toB 的业务特点其中有一个相对比较特别的就是存在私有化部署的诉求.主要的一些目的也是基于一些数据安全,成本这些因素来考虑的.




如上是在工作过程接触到的一些场景,书不尽言.下面就针对这些场景做一个压测的的梳理.


1.2 目标


  稳是第一位的,不久前某猫厂云事故,以及刚出现的某雀文档事故,历历在目.从大了说,整个产品的公信力被质疑将是后续用户是否持续购买的最大障碍;往小了说咱们这些小兵严重就是直接被离职,直接决定房贷,车贷下个月能不能交上的事情.所以除了稳,我们没别的.


WX20231115-101734@2x.png


  那其实从实际场景来说,除了稳定性是我们要求的第一位.还有一个整体的成本也是常用来被考虑的.所以压测的目标就是在稳定性和成本中间尽可能做一个权衡.


  如上在这些场景中前三的这种场景优先都是以稳定性是第一位,特别是电商大促,涉及的流程和各模块繁杂.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去保证稳定性,资源优先度可以先往后放一放.


  其中稳定性的部分.我理解有两个部分.首先是面对峰值流量的时候的稳定性,一个是整个系统全链路的系统业务流程的稳定性.如:整体的交易的黄金流程.保证从用户的商详,购物车,结算,订单,支付都能够完整的走下来,这是业务流程的稳定性.


  最后一个私有化的场景相对比较特殊,更多的是一个私域的流量场景,流量相比公域要少的多.这时候尽可能要去压榨机器的性能,在尽可能少的资源成本下去提供更多的流量支持.因为成本就直接面临了产品的竞争力.


二.流程


    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压测前的一些前置准备;压测进行过程中的主要是测试和研发的具体的配合操作,以及监控观测;压测后的一些结果沉淀以及复盘,优化,复压.


2.1 压测前


2.1.1 流量预估


    这个是压测前第一项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直接决定了本次压测的一个目标,而目标的准确制定就决定了本次的压测的最终目的---保证大促的稳定的直接成功与否.所以这里的流量预估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的话常用的有这两种形式.




  • 流量同比规则粗估


    如: 2012年6月1日 42w(qps) , 2013年6月1日 24w(qps) .同比下滑 42% .在得到 2012年11月1日 49w(qps) .以此推算 2013年11月1日 49w*0.57=28w .这是一个大概的量,如果压测的话按照这个量上浮 20% .压测按照 28*1.2= 34(w).




  • GMV 原则预估




从业务侧拿到2013年11月1日 11.11dau 的预估的量. 比如: dau 相比 618 的增长 1.2 倍.从监控里得到 618 的查车的量 20w ,占比 40% .得到整体流量为 50w. 得到 11.11 整体的量 50w*1.2 得到整体双 11 的量为 60w . 如果压测的话按照这个量上浮 ** 20%** .压测按照 60*1.2=72(w)
.


2.1.2 限流对齐以及配置


  限流毋庸置疑都是需要配置的,防止系统在承载能力之外的流量冲击下直接崩溃,造成xue'peng


2.1.2.1 限流配置原则


在整个流量预估完成之后,各模块基本上可以基于所域系统服务在流量预估的数值来进行设置.来保证峰值以上的一些突发情况也能够在系统承受范围.


2.1.2.2 限流的配置



  • 单机维度


一般单机房维度设置限流有两个方面. cpu 维度和 qps 维度.



  • 机房维度


每个机房的压测流量不一样,如张北,中云信.需要根据机房来进行限流配置,因为一般场景下优先保障同机房调用.


2.1.2.3 机器配置



  • 单机核心配置


机器配置.16c32g 50G SAS硬盘. SAS [既有的机械硬盘升级]


export maxParameterCount="10000"
export acceptCount="1000"
export maxSpareThreads="750"
export maxThreads="1000"
export minSpareThreads="50"
export URIEncoding="UTF-8"
export JAVA_OPTS=" -Xms16384m -Xmx16384m -XX:MaxMetaspaceSize=512m -XX:MetaspaceSize=512m -XX:ConcGCThreads=4 -XX:ParallelGCThreads=16 -Djava.library.path=/usr/local/lib -server -Xmn4096m -XX:+UseParNewGC -XX:+UseConcMarkSweepGC -XX:+ExplicitGCInvokesConcurrentAndUnloadsClasses -XX:+CMSClassUnloadingEnabled -XX:+UseCMSInitiatingOccupancyOnly -XX:CMSInitiatingOccupancyFraction=75 -XX:+CMSScavengeBeforeRemark "


  • 集群机房资源配比及配置


2.1.2.4 监控配置


监控配置主要分两个方面.
本身系统的机器的物理监控.
主要的指标[ CPU 使用率, load 负载.内存使用率,磁盘使用率, TCP 重传,连通性.].示例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接口服务监控.主要指标.



调用次数(秒级,分钟级),平均响应时长,TP99,TP999,可用率.示例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核心的监控面板:


1.自身系统依赖的服务接口监控面板.
2.常见上游/自身/下游error状态码监控面板.
3.自身系统核心接口监控面板


2.1.3 流量切割



  • 入口流量切割


  从域名到压测机器的流量,保证生产环境和压测环境进行流量切分



  • *DB *流量切割


  一般通过识别压测上下文指标的路由标,来判定是否需要重新切换数据源.这个技术很常见.常见的做法就是通过 AbstractRoutingDataSource 的重写来实现 determineCurrentLookupKey 方法来切换数据源.动态数据源切割.压测的数据源一般会重新 copy 一遍现有的数据库 schema 建立一个影子库,保证线上数据不受影响,有时候为了压测还需要进行一些线上数据的一些冲入,保证测试场景的完整进行.



  • MQ 流量切割


  主要是消费和发送都需要增加识别压测标来进行消息的发送和消息的消费.如:原有 topic .rd_product_add ,通过识别 isForceBot

标来增加 rd_product_add_shadow .



  • cache 流量切割


  方案基本同上.通过识别标来具体使用具体的 cacheClient 不同.



  • 其他的中间件具体改造


如: es,ck,blink 等.


   如上的流量切割后要进行小流量的试跑来保证改造的方案是可行的.防止出现压测过程的流量逃逸.影响线上真实的环境,污染生产数据等.


2.1.4 压测前的机器状态检查


   这一步主要是 check 机器指标异常的,主要指标有 CPU, 硬盘, 内存, 连通性.防止一些特别的机器造成压测一直压不上去.出现指标异常的机器进行流量摘除的处理或者重启能消除隐患也可以继续使用.


2.1.5 测试的数据&脚本准备



  • 数据准备


  这里的数据准备要充分的模拟生产的环境数据,例如:加车的数据多样性每个维度都要充分的添加到.常见的加车数量6-10.
常见的重要的生产数据模拟.用户数据,订单数据,产品数据,购物车数据.



  • 脚本
      要保证基本的用例case能通


2.2 压测中


2.2.1 单场景压测


特定的场景压测,比如商详.这种场景下的压测因为是单场景的,所以在压测过程中不能够按照打满的场景去操作.比如说:整体商详压测的目标机器 cpu 目标是 60% .单场景的时候可能要留一些 buffer 去给全链路的场景做一些预留.


2.2.2 全链路压测


2.2.3 故障演练


通过演练做到面对故障时的响应机制.目标:完成3分钟内发现,5分钟内应急处理.10分钟定位原因.
大致分为这几个方面.


2.2.3.1 系统及硬件


系统方面涉及: CPU ,硬盘, TCP 重传,内存,磁盘可用率.
JVM :频繁 GC ,高频 YGC .
应对预案:快速通过监控平台完成具体IP机器定位,通过IP摘除流量完成,机器流量下线.通知运维定位原因. JVM 相关 DUMP 响应日志进行分析.


2.2.3.1 中间件相关演练


  在服务中间件出现异常时系统能够正常提供服务,对应接口的指标能够满足目标要求.常见的中间件故障.
存储类: ES,DB,cache.
中间件: MQ
应对预案:中间件能够做到手动预案热备数据源切换,缓存中间件降级. MQ 停止消费等.


2.2.3.2 上下游服务异常演练


  通过观察上下游服务监控面板快速定位上下游接口超时.
应对预案:非核心链路接口,主动通过开关进行降级.核心链路接口快速联系上下游进行相关原因排查.


2.6 限流演练



  • 单机限流演练
      在日常qps 平均值的前提上浮一些,保证生产的正常流量能够进行正常访问而不会触发限流.

  • 集群演练


2.3 压测后



  • 压测后机器挂载流量回切

  • 压测复盘


2.3.1 压测优化



  • 代码优化

  • 资源扩缩容

  • 针对场景复压测


2.3.2 压测其他收官



  • 完成压测报告

  • 沉淀操作手册

  • 沉淀压测记录

  • 动态扩缩容规则确认,资源确认

  • 流量回切


   如果在整个压测过程中是使用的同样的生产环境,保证压测后机器及时归还线上.避免影响线上集群性能和用户体验.


三.压测中遇到的问题


3.1 硬件相关


   首先定位具体硬件 IP 地址,优先进行流量摘取.出现大面积故障时同时保留现场同时立即联系运维同学协助排查定位.


3.2 接口相关


   首先通过接口监控得到相关接口的tp99avg,观测到实际的接口耗时已经影响主接口的调用时,进行主动的开关降级做到不影响主接口和核心逻辑.


3.3 其他



  • tomcat 6 定期主动回收问题
    tomcat6.0.33为防止内存泄露周期性每 1 小时触发 1 次System.gc(),导致tp周期性波动。tomcat源码JreMemoryLeakPreventionListener fullgc触发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修复方案:从fullgc平均耗时200ms左右来看,fullgc耗时引发接口超时导致图文详情h5超时风险较小。计划618后升级tomcat版本解决。


作者:柏修
来源:juejin.cn/post/7300845951865290767
收起阅读 »

如何优雅地创建对象?

1. 写在前头 大家好,我是方圆,最近读完了《Effective Java 第三版》,准备把其中可供大家一起学习的点来分享出来。 这篇博客儿主要是关于建造者模式在创建对象时的应用,这已经成了我现在写代码的习惯,它在灵活性和代码整洁程度上,都让我十分满意。以下的...
继续阅读 »

1. 写在前头


大家好,我是方圆,最近读完了《Effective Java 第三版》,准备把其中可供大家一起学习的点来分享出来。


这篇博客儿主要是关于建造者模式在创建对象时的应用,这已经成了我现在写代码的习惯,它在灵活性和代码整洁程度上,都让我十分满意。以下的内容非常的长,也是我费尽心力去完成的一篇博客儿,从初次应用建造者模式,到发现Lombok方便的注解,最后深挖Lombok的源码,大家既可以简单的学会它的应用,也可以从源码的角度来弄清楚它为什么是这样儿,就看你有什么需求了!


那,我们开始吧!


2. Java Beans创建对象


先创建一个Student类做准备,包含如下五个字段,姓名,年龄,爱好,性别和介绍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hobby;

/**
* 性别 0-女 1-男
*/

private Integer sex;

/**
* 介绍
*/

private String describe;

}

2.1 最常见的创建对象方式



  • 直接new一个对象,之后逐个set它的值,比如我们现在需要一个芳龄23岁的男生叫小明


Student xm = new Student();
xm.setName("小明");
xm.setAge(23);
xm.setSex(1);


  • 四行代码看着好多,我现在想让代码好看一些,一行就把这个对象创建出来,那就,添加个构造函数呗


// Student中添加构造函数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eger age, Integer sex)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sex = sex;
}

// 一行一个小明
Student xm2 = new Student("小明", 23, 1);

这下看着是舒心多了,一行代替了之前的四行代码



  • 又来新需求了,创建一个对象,只要年龄和姓名,不要性别了,如果还要使用一行代码的话,我们又需要维护一个构造方法


// Student中添加构造函数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eger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 一行一个小明
Student xm3 = new Student("小明", 23);

两个构造方法,维护起来感觉还好...



  • 但是,需求接连不断,“再给我来一个只有名字的小明!”,“我还要一个有名字,有爱好的小明”,“我还要...”


有没有发现点儿什么,也就是说,只要创建包含不同字段的对象,都需要维护一个构造方法,五个字段最多维护“5 x 4 x 3 x 2 x 1...” 个构造方法,这才仅仅是五个字段,现在想想如果每打开一个实体类文件映入眼帘的是无数个构造方法,我就...


image.png


所以这个弊端很明显,Java Beans创建对象会让代码行数很多,一行set一个属性,不美观,而采用了构造方法创建对象之后,又要对构造方法进行维护,代码量大增,难道代码美观和少代码量不能兼得吗?


3. effective Java说:用建造者模式创建对象


我先直接把代码写好,再一点点给大家讲


public class Student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hobby;

/**
* 性别 0-女 1-男
*/

private Integer sex;

/**
* 介绍
*/

private String describe;

// 注意这里添加了一个private的构造函数,建造者字段和实体字段一一对应赋值
private Student(Builder builder) {
this.name = builder.name;
this.age = builder.age;
this.hobby = builder.hobby;
this.sex = builder.sex;
this.describe = builder.describe;
}

// 静态方法创建建造者对象
public static Builder builder() {
return new Builder();
}

/**
* 采用建造者模式,每个字段都有一个设置字段的方法
* 且返回值为Builder,能进行链式编程
*/

public static class Build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eger age;
private String hobby;
private Integer sex;
private String describe;

// 私有构造方法
private Builder() {
}

public Builder name(String val) {
this.name = val;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age(Integer val) {
this.age = val;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hobby(String val) {
this.hobby = val;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sex(Integer val) {
this.sex = val;
return this;
}

public Builder describe(String val) {
this.describe = val;
return this;
}

public Student build() {
return new Student(this);
}
}

}


  • 需要注意的点:




  1. 为Student添加了一个private的构造函数,参数值为Builder,建造者字段和实体字段在构造函数中一一对应赋值




  2. 建造者中对每个字段都添加一个方法,且返回值为建造者本身,这样才能进行链式编程




3.1 这下能自如应对对象创建


// 创建一个23岁的小明
Student xm4 = Student.builder().name("小明").age(23).build();
// 创建一个男23岁小明
Student xm5 = Student.builder().name("小明").age(23).sex(1).build();
// 创建一个喜欢写代码的小明
Student xm6 = Student.builder().name("小明").hobby("代码").build();
// ...

3.2 新添加字段怎么办?



  • 如果要新增一个国籍的字段,不光要在实体类中添加,还需要在建造者中添加对应的字段方法,而且还要更新实体类的构造方法


// 实体类和建造者中均新增字段
private String country;

// 建造者中添加对应方法
public Builder country(String val) {
this.country = val;
return this;
}

// 更新实体类的构造方法
private Student(Builder builder) {
this.name = builder.name;
this.age = builder.age;
this.hobby = builder.hobby;
this.sex = builder.sex;
this.describe = builder.describe;
// 新增赋值代码
this.country = builder.country;
}

完成如上工作就可以创建对象为country赋值了


Student xm7 = Student.builder().name("小明").country("中国").build();



  • 那,建造者模式的好处又有什么? 难道不是既有了JavaBeans创建对象的可读性避免了繁重的代码量吗?




  • 题外话: 在我刚使用如上建造者模式创建对象的时候,觉得分分钟能吊打Java Beans创建对象的代码,也乐此不疲的为我要使用的实体类进行维护,但是也正所谓“凡事都很难经得住时间的磨砺”,当发现了更好的方法后,我变懒了!




4. Lombok的@Builder注解


4.1 注解带来的代码整洁



  • 在类上注解标注@Builder注解,会自动生成建造者的代码,且和上述用法一致,而且不需要再为新增字段特意维护代码,也太香了吧...


@Data
@Builder
public class Student {
...
}


  • 所以可以直接标注@Builder注解使用建造者模式创建对象(使用方法和上文中3.1节一致)


4.2 你可能听说过@Accessors要比@Builder灵活



  • @Builder在创建对象时具有链式赋值的特点,但是在创建对象后,就不能链式赋值了,虽然toBuilder注解属性可以返回一个新的建造者,并复用对象的成员变量值,但是这并不是在原对象上进行修改,调用完build方法后,会返回一个新的对象


// 在@Builder注解中,指定属性toBuilder = true
@Builder(toBuilder = true)

// 在创建完成对象后使用toBuilder方法获取建造者,指定新的属性值创建对象
Student xm7 = Student.builder().name("小明").country("中国").build();

Student xm8 = xm7.toBuilder().age(23).build();


  • @Accessors注解可以在原对象上进行赋值,这里先解读一下@Accessors的源码,方便对下面的用法理解


/**
* @Accessors注解是不能单独使用的,单独标记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 需要搭配@Data或者@Getter@Setter使用才能生效
*/

@Target({ElementType.TYPE, ElementType.FIELD})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SOURCE)
public @interface Accessors {
/**
* 这个属性默认是false,为false时,getter和setter方法会有get和set前缀
* 什么意思呢,比如字段name,在该属性为false生成的get和set方法为getName和setName
* 而当属性为true时,就没有没有get和set前缀,get方法和set方法都名为name,只不过set方法要有参数,是对name方法的重载
*/

boolean fluent() default false;

/**
* chain属性,显然从字面意思它能实现链式编程,默认属性false
* 为true时,setter方法的返回值是该对象,那么我们就能进行链式编程了
* 为false时,setter的返回值为void,就不能进行链式编程了
*
* 注意:特殊的一点是,当fluent属性为true时,该值在不指定的情况下也会为true
*/

boolean chain() default false;

/**
* 这个属性值当我们指定的时候,会将字段中已经匹配到的前缀进行'删除'后生成getter和setter方法
* 但是它也有生效条件:字段必须是驼峰式命名,且前几个小写字母与我们指定的前缀一致
*
* 举个例子:
* 我们有一个字段如下
* private String lastName
* 在我们不指定prefix时,生成的getter和setter方法为 getLastName 和 setLastName
* 当我们指定prefix为last时,那么生成的getter和setter方法 为 getName 和 setName
*/

String[] prefix() default {};
}


  • 下面我们来看看用法,它实在是很灵活


// 我们为Student类标记一个如下注解,方法不含get和set前缀,同时又支持链式编程
@Accessors(fluent = true, chain = true)

// 这里我们创建一个25岁的小明
Student xm9 = new Student().age(25).name("小明");
// do something

// 使用完之后,假设这里需要对25岁的小明的属性进行修改,可采用如下方法,之后重新复用这个对象即可
xm9.country("中国");


  • 这也实在太好用了吧!


4.3 既然把@Accessors的源码读了,@Builder的源码我也讲给你听吧


@Target({ElementType.TYPE, ElementType.METHOD, ElementType.CONSTRUCTOR})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SOURCE)
public @interface Builder {
// 指定创建建造者的方法名,默认为builder
String builderMethodName() default "builder";

// 指定创建对象的方法名,默认为build
String buildMethodName() default "build";

// 指定静态内部建造者类的名字,默认为 类名 + Builder,如StudentBuilder
String builderClassName() default "";

// 是否能重新从对象生成建造者,默认为false,上文中有使用样例
boolean toBuilder() default false;

// 建造者能够使用的范围,默认是PUBLIC
AccessLevel access() default AccessLevel.PUBLIC;

// 标注了该注解的字段必须指定默认初始化值
@Target({ElementType.FIELD})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SOURCE)
public @interface Default {
}

// 这个注解的使用是要和 @Builder(toBuilder = true) 一同使用才可生效
// 在调用toBuilder方法时,会根据被标注该注解的字段或方法对字段进行赋值
@Target({ElementType.FIELD, ElementType.PARAMETER})
@Retention(RetentionPolicy.SOURCE)
public @interface ObtainVia {
// 指定要获取值的字段
String field() default "";

// 指定要获取值的方法
String method() default "";

// 这个值在指定method才有效,为true时获取值的方法必须为静态的,且方法参数值为本类(参考下文代码)
boolean isStatic() default false;
}
}


  • 全网很少有人讲@ObtainVia注解,那我们就来说说,它到底有什么用,该怎么用



  1. 指定field赋值


// 在类中注解标记和新增字段如下
@Builder.ObtainVia(field = "hobbies")
private String hobby;

// 供hobby获取值使用
private String hobbies = "唱跳RAP";

// 测试调用toBuilder方法,检查hobby值,若为‘唱跳RAP’证明注解生效
System.out.println(new Student().toBuilder().build().getHobby());
结果:唱跳RAP

查看编译后的源码,可以发现赋值语句hobby(this.hobbies),原来它是如此生效的


public Student.StudentBuilder toBuilder() {
return (new Student.StudentBuilder()).name(this.name).lastNames(this.lastNames).age(this.age)
.hobby(this.hobbies).hobbies(this.hobbies)
.sex(this.sex).describe(this.describe).country(this.country);
}


  1. 指定非静态method赋值


// 在类中标注如下注解和创建如下方法
@Builder.ObtainVia(method = "describe")
private String describe;

// 非静态方法赋值
private String describe() {
return "小明的自我介绍";
}

// 测试调用toBuilder方法,检查describe值,若为‘小明的自我介绍’证明注解生效
System.out.println(new Student().toBuilder().build().getDescribe());
结果:小明的自我介绍

查看编译后的源码,发现会调用该方法


public Student.StudentBuilder toBuilder() {
// 这里会调用该方法进行赋值,在下面生成Builder时使用
String describe = this.describe();
return (new Student.StudentBuilder()).name(this.name).lastNames(this.lastNames).age(this.age).hobby(this.hobby).sex(this.sex)
.describe(describe)
.country(this.country);
}


  1. 指定静态method赋值


// 在类中标注如下注解和创建如下静态方法
@Builder.ObtainVia(method = "describe", isStatic = true)
private String describe;

// 静态方法赋值,需要指定本类类型参数
private static String describe(Student student) {
return "小明的自我介绍";
}

// 测试调用toBuilder方法,检查describe值,若为‘小明的自我介绍’证明注解生效
System.out.println(new Student().toBuilder().build().getDescribe());
结果:小明的自我介绍

查看编译后的源码


public Student.StudentBuilder toBuilder() {
// 这里调用静态方法赋值
String describe = describe(this);
return (new Student.StudentBuilder()).name(this.name).lastNames(this.lastNames).age(this.age).hobby(this.hobby).sex(this.sex).describe(describe).country(this.country);
}

5. 番外:@Builder,@Singular 夫妻双双把家还


5.1 @Singular简介


@Singular必须搭配@Builder使用,相辅相成,@Singular标记在集合容器字段上,在建造者中自动生成针对集合容器的添加单个值添加多个值清除其中值的方法,可进行标记的集合容器类型如下(参考官方文档) java.util.Iterable, Collection, List, Set, SortedSet, NavigableSet, Map, SortedMap, NavigableMap com.google.common.collect.ImmutableCollection, ImmutableList, ImmutableSet, ImmutableSortedSet, ImmutableMap, ImmutableBiMap, ImmutableSortedMap, ImmutableTable



  • 使用演示


// 在类中添加如下字段,并标注@Singular注解
@Singular
private List<String> subjects;

// 测试代码,调用单个添加和多个值添加的方法
Student xm11 = Student.builder()
.subject("Math").subject("Chinese")
.subjects(Arrays.asList("English", "History")).build();

// 查看添加结果
System.out.println(xm11.getSubjects().toString());
结果:[Math, Chinese, English, History]

// 调用clearSubjects清空方法,并查看结果
System.out.prinln(xm11.toBuilder().clearSubjects().build().getSubjects().toString());
结果:[]

5.2 @Singular源码解析


@Target({FIELD, PARAMETER})
@Retention(SOURCE)
public @interface Singular {
// 指定添加单个值的方法的方法名,不指定时会自动生成方法名,比例中为'subject'
String value() default "";

// 添加多个值是否忽略null,默认不忽略,添加null的列表时会抛出异常
// 为ture时,添加为null的列表不进行任何操作
boolean ignoreNullCollections() default false;
}


  • @Singular(ignoreNullCollections = false)编译后的代码


public Student.StudentBuilder subjects(Collection<? extends String> subjects) {
// 添加的列表为null,抛出异常
if (subjects == null) {
throw new NullPointerException("subjects cannot be null");
} else {
if (this.subjects == null) {
this.subjects = new ArrayList();
}

this.subjects.addAll(subjects);
return this;
}
}


  • @Singular(ignoreNullCollections = true)编译后的代码


public Student.StudentBuilder subjects(Collection<? extends String> subjects) {
// 为null时不进行任何操作
if (subjects != null) {
if (this.subjects == null) {
this.subjects = new ArrayList();
}

this.subjects.addAll(subjects);
}

return this;
}

5.3 @Singular在build方法中的细节



  • 创建完对象后,被标记为@Singular的列表能修改吗?我们试试


Student xm11 = Student.builder()
.subject("Math").subject("Chinese")
.subjects(Arrays.asList("English", "History")).build();

// 再添加一门Java课程
xm11.getSubjects().add("Java");

结果:抛出不支持操作的异常
Exception in thread "main" java.lang.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at java.util.AbstractList.add(AbstractList.java:148)
at java.util.AbstractList.add(AbstractList.java:108)
at builder.TestBuilder.main(Student.java:177)


  • 为什么这样?我们看看源码中的build方法就知道了,build方法根据不同的列表大小走不同的初始化列表方法,返回的列表都是不能进行修改的


public Student build() {
List subjects;
switch(this.subjects == null ? 0 : this.subjects.size()) {
case 0:
// 列表大小为0时,创建一个空列表
subjects = Collections.emptyList();
break;
case 1:
// 列表大小为1时,创建一个不可修改的单元素列表
subjects = Collections.singletonList(this.subjects.get(0));
break;
default:
// 其他情况,创建一个不可修改的列表
subjects = Collections.unmodifiableList(new ArrayList(this.subjects));
}

// 下面进行忽略只看上边就好
String name$value = this.name$value;
if (!this.name$set) {
name$value = Student.$default$name();
}

return new Student(name$value, this.lastNames, this.age, this.hobby, this.sex, this.describe, this.country, subjects);
}

6. 写在最后


呼!终于写完了,做个总结吧(文末有博客对应的代码仓库)




  • @Accessors注解非常的轻便,我觉得它现在已经能cover我在业务开发中创建对象的需求了,代码可读性高,代码量又很少




  • @Builder注解它的功能相对来说更多一些,通过方法和字段来初始化建造者的值,搭配@Singular操作列表等,但是这些功能真正的在业务开发中的应用效果,还有待考量




巨人的肩膀



作者:方圆想当图灵
来源:juejin.cn/post/7246025362969722936
收起阅读 »

索引数据结构千千万 , 为什么B+Tree独领风骚

索引的由来 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了数据就是掌握了流量,就是掌握的号召力。面对浩瀚的数据如何存储并非难事, 难点在于如何在大数据面前查询依旧快如闪电! 这时候索引就产生了,索引的产生主要还是借鉴于图书管理员书签的功能。在大数据面前 es 产生了,而我们今天要...
继续阅读 »

索引的由来




  • 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了数据就是掌握了流量,就是掌握的号召力。面对浩瀚的数据如何存储并非难事, 难点在于如何在大数据面前查询依旧快如闪电!




  • 这时候索引就产生了,索引的产生主要还是借鉴于图书管理员书签的功能。在大数据面前 es 产生了,而我们今天要说的索引却不是它 而是目前中小项目中广泛使用的 mysql 数据库中的索引。




  • 本文主题着重介绍索引是什么?索引如何存储?为什么这么设计索引?常见的索引有哪些?最后我们在通过案列来分析如何命中索引以及索引失效的部分场景。




什么是索引



索引是创建在表上的,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可以提高查询的速度。




  • 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以协助快速查询,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 。 mysql 的索引主要由 B+Tree 进行存储。在存储主题上又分为聚簇索引和非聚簇索引。


聚簇索引




  • 聚簇索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聚集在一起。所以凡事索引和数据存放在一起的我们就叫做聚簇索引。在mysqlINNODB 的主键索引就是采用的聚簇索引,因为在叶子节点负责存放数据,而非叶子节点负责存放索引。而除了主键索引外其他索引则是非聚簇索引,因为其他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的是主键索引的地址指向。




非聚簇索引



  • MyISAM 引擎中就是非聚簇索引,我们通过它的文件结构也能够看出索引和数据是分开存放的。 非聚簇索引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诸如回表

  • INNODB 中非主键索引就是非聚簇索引,同时这种非主键索引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二次索引也称回表。因为我们通过非主键索引是无法定位到最终数据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是需要在根据主键索引进行第二次查找的。加入你有一个索引idx_name

    • select name from t where name=13 发生一次索引,不会回表查询

    • select * from t where name=13 发生两次索引,会发生回表



  • 上面第一个sql 不会发生回表是因为我门的sql 发生了索引覆盖,意思是idx_name 这颗树已经覆盖了我们查询的范围。


索引存储结构



  • 先说结论 mysql 中索引是通过 B+ Tree 进行存储的。但是在 mysql 中一开始是采取的 二叉树存储的。关于树形存储结构都是二叉树。那么我们是mysql 中不采用二叉树、红黑树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下采用二叉树、红叉树分别会带来哪些问题。


二叉树



  • 二叉树是根据顺序在根据大小判断其存储的左右节点的。这就导致如果我们是按递增ID作为索引的话,最终就导致二叉树变成一颗偏向一边的树,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链表。


image-20221116191402773.png




  • 而针对一张表我们往往就是ID作为索引的居多。而ID采用自增策略的居多,所以如果索引采用的是二叉树的,毋庸置疑销量基本无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官方放弃 二叉树 作为索引存储的数据结构。




  • 而二叉树一共有如下几种极端情况




image-20221116203557935.png


平衡二叉树



  • 在开始红黑树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下有种临界状态叫平衡二叉树。

  • 平衡二叉树又叫做Self-balancing binary search tree 。 平衡二叉树是二叉树的一种特例

  • 在二叉树中有一个定义平衡度(平衡因子)的概念。他的公式是左右高度的绝对值。

  • 当这个平衡度<=1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平衡二叉树

  • 在平衡二叉树中他的高度是最稳定的,换句话说平衡二叉树和其他二叉树相比能够在相同的节点情况下保证树的高度最低;这也是为什么mysql中索引的结构是一种平衡二叉树的升级版


image-20221116203517550.png


红黑树



红黑树实际上是一颗平衡二叉树;所以在构建的过程中他会发生自平衡



image-20221116194807714.png



  • 因为二叉树在极端的情况会变成一个链表,针对链表的问题红黑树的自平衡特性就完美的规避了二叉树的缺点。那么为什么最终索引也不是选择红黑树呢?

  • 仔细观察能够发现红黑树是一颗标准的二叉树。他所能容纳的最大节点数和他的高度正好成二的次方这个关系。也就是说假设红黑树的高度是h ,那么他能容纳最多的节点为 2^h。

  • 这样看来在数据量过大时,通过红黑树去构建貌似这颗二叉树高度就过去庞大了。高度也高给我们查询就带来更多次交互。要知道每个节点都是存储在硬盘中的,那么每一次的访问都会带来一次IO消耗。所以为了能够提高查询效率 mysql 最终还是没有选择红黑树。


①、每个节点要么红色要么黑色


②、根节点是黑色的


③、叶子节点是黑色的


④、红色节点的子节点一定是黑色的


⑤、从一个节点出发,到达任意一个叶子结点(NULL)路径上一定具有相同的黑色节点(保证了平衡度<=2)


image-20221116203407778.png


BTree



BTree的设计主要是针对磁盘获取其他存储的一种平衡树(不一定是二叉这里往往指的是多叉)



image-20221116203109328.png



  • B树非常适合读取和写入相对较大的数据块(如光盘)的存储系统。它通常用于数据库和文件系统。

  • 总结下BTree 具有如下特点:


①、至少是2阶,即至少有两个子节点
②、对于m阶BTree来说,非根节点所包含的关键词个数j需要满足 (m/2)-1<=j<=m-1
③、除叶子结点外,节点内关键词个数+1总是等于指针个数
④、所有叶子结点都在同一层
⑤、每个关键字保存实际磁盘数据


B+Tree



B+Tree 是BTree的一种变体。BTree节点里出了索引还会存储指针数据,而B+Tree仅存储索引值,这样同样空间节点能够存储更多的索引




  • B+Tree 因为压缩了数据存储空间,这样就能够在相同高度的BTree上存储更多的索引,这样更加提高索引定位销率。


image-20221116203306106.png


Hash表


①、hash索引无法进行范围查询,因为上述的hash结构是没有顺序的,hash索引只能实现等于、In等查询
②、hash值是针对元数据的一种散列运算。hash值得大小并不能反应元数据的大小。元数据a 、b对应的hash值有可能是3333、2222,而实际上上a<b . 所以我们无法通过hash值进行排序,从而hash索引无法进行排序
③、对于组合索引来说,在B+Tree中我们有最左匹配原则,但是在hash索引中是不支持的。因为组合索引整个映射成hash值,我们通过联合索引中部分值进行hash运算得带的值与hash索引中是没有关系的
④、hash索引在查询时是需要遍历整个hash表的。这点我们Java中的HashMap一样
⑤、hash索引在数据量少的情况下比BTree快。但是当hash冲突比较多的时候定位就会比B+Tree慢很多了。


image-20221116203746016.png


总结



  • 现在看来数据库运行的很牛逼,而且索引也很快,但这并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的,了解了索引的底层数据结构后我们也能够了解 mysql 也是一步一步尝试过来的, 索引也是不断的优化而成的。说不定以后还会有其他结构产生,只能说每种数据结构都是最好的,前提是在特定的场景下。

  • 本专栏最后一篇我们将介绍下 mysql 的索引如何命中,以及那些场景导致索引失效。然后再着重介绍下高频面试题--回表&&索引下推



作者:zxhtom
来源:juejin.cn/post/7168268214713974798
收起阅读 »

说一个大家都知道的 Spring Boot 小细节!

小伙伴们知道,我们在创建 Spring Boot 项目的时候,默认都会有一个 parent,这个 parent 中帮我们定了项目的 JDK 版本、编码格式、依赖版本、插件版本等各种常见内容,有的小伙伴可能看过 parent 的源码,这个源码里边有这么一个配置:...
继续阅读 »

小伙伴们知道,我们在创建 Spring Boot 项目的时候,默认都会有一个 parent,这个 parent 中帮我们定了项目的 JDK 版本、编码格式、依赖版本、插件版本等各种常见内容,有的小伙伴可能看过 parent 的源码,这个源码里边有这么一个配置:


<resources>
<resource>
<directory>${basedir}/src/main/resources</directory>
<filtering>true</filtering>
<includes>
<include>**/application*.yml</include>
<include>**/application*.yaml</include>
<include>**/application*.properties</include>
</includes>
</resource>
<resource>
<directory>${basedir}/src/main/resources</directory>
<excludes>
<exclude>**/application*.yml</exclude>
<exclude>**/application*.yaml</exclude>
<exclude>**/application*.properties</exclude>
</excludes>
</resource>
</resources>

首先小伙伴们知道,这个配置文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描述在 maven 打包的时候要不要带上这几个配置文件,但是咋一看,又感觉上面这段配置似乎有点矛盾,松哥来和大家捋一捋就不觉得矛盾了:



  1. 先来看第一个 resource,directory 就是项目的 resources 目录,includes 中就是我们三种格式的配置文件,另外还有一个 filtering 属性为 true,这是啥意思呢?这其实是说我们在 maven 的 pom.xml 文件中定义的一些变量,可以在 includes 所列出的配置文件中进行引用,也就是说 includes 中列出来的文件,可以参与到项目的编译中。

  2. 第二个 resource,没有 filter,并且将这三个文件排除了,意思是项目在打包的过程中,除了这三类文件之外,其余文件直接拷贝到项目中,不会参与项目编译。


总结一下就是 resources 下的所有文件都会被打包到项目中,但是列出来的那三类,不仅会被打包进来,还会参与编译。


这下就清晰了,上面这段配置实际上并不矛盾。


那么在 properties 或者 yaml 中,该如何引用 maven 中的变量呢?


这块原本的写法是使用 $ 符号来引用,但是,我们在 properties 配置文件中,往往用 $ 符号来引用当前配置文件的另外一个 key,所以,我们在 Spring Boot 的 parent 中,还会看到下面这行配置:


<properties>
<java.version>17</java.version>
<resource.delimiter>@</resource.delimiter>
<maven.compiler.source>${java.version}</maven.compiler.source>
<maven.compiler.target>${java.version}</maven.compiler.target>
<project.build.sourceEncoding>UTF-8</project.build.sourceEncoding>
<project.reporting.outputEncoding>UTF-8</project.reporting.outputEncoding>
</properties>

这里的 <resource.delimiter>@</resource.delimiter> 就表示将资源引用的符号改为 @ 符号。也就是在 yaml 或者 properties 文件中,如果我们想引用 pom.xml 中定义的变量,就可以通过 @ 符号来引用。


松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想在项目的 yaml 文件中配置当前项目的 Java 版本,那么我就可以像下面这样写:


app:
java:
version: @java.version@

这里的 @java.version@ 就表示引用了 pom.xml 中定义的 java.version 变量。


现在我们对项目进行编译,编译之后再打开 application.yaml,内容如下:



可以看到,引用的变量已经被替换了。


按照 Spring Boot parent 中默认的配置,application*.yaml、application*.yml 以及 application*.properties 文件中可以引用 pom.xml 中定义的变量,其他文件则不可以。如果其他文件也想引用,就要额外配置一下。


例如,想让 txt 文件引用 pom.xml 中的变量,我们可以在 pom.xml 中做如下配置:


<build>
<resources>
<resource>
<directory>src/main/resources</directory>
<includes>
<include>**/*.txt</include>
</includes>
<filtering>true</filtering>
</resource>
</resources>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plugin>
</plugins>
</build>

include 所有的 txt 文件,并且设置 filtering 为 true(不设置默认为 false),然后我们就可以在 resources 目录下的 txt 文件中引用 pom.xml 中的变量了,像下面这样:



编译之后,这个变量引用就会被替换成真正的值:



在 yaml 中引用 pom.xml 的配置,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用法,就是多环境切换。


假设我们现在项目中有开发环境、测试环境以及生产环境,对应的配置文件分别是:



  • application-dev.yaml

  • application-test.yaml

  • application-prod.yaml


我们可以在 application.yaml 中指定具体使用哪个配置文件,像下面这样:


spring:
profiles:
active: dev

这个表示使用开发环境的配置文件。


但是有时候我们的环境信息是配置在 pom.xml 中的,例如 pom.xml 中包含如下内容:


<profiles>
<profile>
<id>dev</id>
<properties>
<package.environment>dev</package.environment>
</properties>
<!-- 是否默认 true表示默认-->
<activation>
<activeByDefault>true</activeByDefault>
</activation>
</profile>
<profile>
<id>prod</id>
<properties>
<package.environment>prod</package.environment>
</properties>
</profile>
<profile>
<id>test</id>
<properties>
<package.environment>test</package.environment>
</properties>
</profile>
</profiles>

这里配置了三个环境,其中默认是 dev(activeByDefault)。那么我们在 application.yaml 中就可以使用 package.environment 来引用当前环境的名称,而不用硬编码。如下:


spring:
profiles:
active: @package.environment@

此时,我们通过 maven 命令对项目打包时,就可以指定当前环境的版本了,例如使用 test 环境,打包命令如下:


mvn package -Ptest

打包之后我们去看 application.yaml,就会发现里边的环境已经是 test 了。


如果你使用的是 IDEA,则也可以手动勾选环境之后点击打包按钮,如下:



可以先勾选上面的环境信息,再点击下面的打包。


好啦,一个小小知识点,因为有小伙伴在微信上问这个问题,就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下。


作者:江南一点雨
来源:juejin.cn/post/7226916546931949626
收起阅读 »

使用后端代码生成器,提高开发效率

如果你是一名后端开发者,那么大多数的工作一定是重复编写各种 CRUD(增删改查)代码。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些工作不仅无趣,还会浪费你的很多时间,没有机会去做更有创造力和挑战的工作。 作为一名程序员,一定要学会偷懒!学会利用工具来解放人力。 其实现在有很多现成的...
继续阅读 »

如果你是一名后端开发者,那么大多数的工作一定是重复编写各种 CRUD(增删改查)代码。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这些工作不仅无趣,还会浪费你的很多时间,没有机会去做更有创造力和挑战的工作。


作为一名程序员,一定要学会偷懒!学会利用工具来解放人力。


其实现在有很多现成的代码生成器,可以帮助我们自动生成常用的增删改查代码,而不用自己重复编写,从而大幅提高开发效率,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


对应到 Java 后端开发,主流技术是 Spring Boot + Spring MVC + MyBatis 框架,使用这些技术来开发项目时,通常需要编写数据访问层 (DAO / Mapper) 和数据库表的 XML 映射代码、实体类、Service 业务逻辑代码、以及 Controller 接口代码。


本文就以使用 IDEA 开发工具中我认为非常好用的免费代码生成插件 MyBatisX 为例,带大家学习如何使用工具自动生成后端代码,节省时间和精力。


MyBatisX 自动生成代码教程


1、安装 MyBatisX 插件


首先,确保你已经安装了 IntelliJ IDEA 开发工具。


打开你的项目工程,然后进入 Settings 设置页搜索 MyBatisX 插件并安装,步骤如图:



2、配置数据库连接


MyBatisX 插件的核心功能是根据数据库表的结构来生成对应的实体类、数据访问层 Mapper、Service 等代码,所以在使用前,我们需要在 IDEA 中配置一个数据库连接。


先在 IDEA 右侧的 Database 中创建一个 MySQL 数据源配置:



然后根据自己的数据库信息填写配置,并测试能否连接成功:



连接成功后,就可以在 IDEA 中管理数据库了,不需要 Navicat 之类的第三方工具:



3、使用 MyBatisX 生成代码


右键要生成代码的数据表,进入 MyBatisX 生成器:



然后进入生成配置页面,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来自定义代码生成规则:



上述配置中,我个人建议 base package (生成代码的包名和位置)尽量不要和已有的项目包名重叠,先把代码生成到一个完全不影响业务的位置,确认生成的代码没问题后,再移动代码会更保险一些。


进入下一步,填写更多的配置,可以选择生成代码的模板(一般是 MyBatis-Plus 模板),以及自定义实体类的生成规则(一般建议用 Lombok)。


以下是我常用的推荐配置:



改完配置后,直接点击生成即可,然后可以在包目录中看到生成的代码:



4、定制修改


通过以上方法,就已经能够完成基础增删改查代码的生成了,但一般情况下,我们得到生成的代码后,还要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微调。


比如把主键 ID 的生成规则从自动递增改为雪花算法生成,防止数据 id 连续被别人轻松爬走:



最后你就可以使用现成的代码来操作数据库啦~


其他


如开头所说,现在的代码生成器非常多,比如 MyBatis Plus 框架也提供了灵活的代码生成器:



指路:baomidou.com/pages/98140…




再比如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使用的代码生成器,鱼皮自己也开发过并且开源了:



指路:sqlfather.yupi.icu/


开源:github.com/liyupi/sql-…




感兴趣的话,大家也可以尝试使用 FreeMarker 技术做一个属于自己的代码生成器。


实践


编程导航星球的用户中心项目使用了 MyBatisX 插件来生成代码,非常简单,大家一定要学会运用!


作者:程序员鱼皮
来源:juejin.cn/post/7300949817378308123
收起阅读 »

中介思想背后的三大技术意识,你具备了哪些?

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黑格尔 代码既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工艺制造,其中也包含诸多中介。 以下是一个简单认识中介的例子: 中介活动:中介活动系指中介人居间帮助 委托方、委托方合作者(...
继续阅读 »

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黑格尔



代码既是一种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工艺制造,其中也包含诸多中介。


以下是一个简单认识中介的例子:


中介活动:中介活动系指中介人居间帮助

委托方、委托方合作者(下简称合作者)双方达成某项协议/契约/合同的活动。


嗯,读到这儿好像还能理解,以买房为例,大概就如下图所示:


中介活动图.jpg


但还得再加上这么一句话,但在中介过程中,牵涉到中介人与委托方(甲、乙方或双方)

签约、发布、寻找委托方合作者、协调甲、乙方签约、帮助完成签约和追索并获得报酬等活动。


中介活动图2.jpg


相比上一张图,这张图更能体现出中介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 积极收集符合委托方条件的合作者;

  • 和合作者讨价还价;

  • ······


当然,中介并不是白干这些活,他最终也是需要中介费的,这也就是委托方的成本。


看完只想说,啊啊啊啊可恶要长脑子了,不过没有关系,在代码意识中,成本的耗费相比模块和架构意识少。




代码意识


言归正传,我们直入主题,看以下两个案例:




  • 有代码块 A、B、C... 想使用变量 “str”,我们往往会通过静态常数描述它,

    如:static String CONSTANT = "str"




  • 委托方:代码块 A、B、C...




  • 中介人:CONSTANT




  • 合作者:"str"




  • 有类 A、B、C... 想使用类 X,在 Spring 框架中,我们常常会通过注入的方式让 X 被其他类依赖.




  • 委托方:类 A、B、C...




  • 中介人:Spring 容器




  • 合作者:类 X




上述只是两个简单的中介行为案例,现实生活中委托方和合作者往往都会向中介人提供自己的需求,

而中介人则需要根据需求推荐委托方或合作者。


衍生出下一个案例:



  • 在一个方法中,入参为 code,而这个方法动作则需要根据不同的 code 执行不同的逻辑。

    如:


void performLogic(String code) {  

}

如果 code 的变化是固定的,例如像英文字母,无论如何都是 26 个,那我们穷举出来,其实也不耽误代码的扩张性,

只是过于冗长有点丑陋,但这种情况在实际中偏少。


void performLogic(String code) {  
if (code == "A") {

} else if(code == "B") {

} ... {

} else if (code == "Y") {

} else {

}
}

实际开发过程中,code 的变化往往是动态的,考虑维护成本和扩张性的功能,所以在方法performLogic()

显然不能因为 code 的动态变化而变化。


那可不可以找一个中介,让其提前知晓 code 对应的逻辑,每当 code 投来,我们让它把对应的逻辑给到委托者,

这样,委托者只需要关心自己在什么场景下传递什么 code,而不需要关心具体的逻辑怎么做。


这种情景 Map 结构再合适不过,因此可以这么写:


  
@Value // get
private final Map<String, Logic> knownLogics;

void performLogic(String code) {
Logic logic = knownLogics.getOrDefault(code, defaultLogic);
logic.performed();
}

那以上的身份可以确定如下:



  • 委托者:执行 performLogic() 的业务

  • 中介者:knownLogics

  • 合作者:对应的逻辑


中介活动也显然易见:



  1. 中介提前知晓委托者(上层业务)的需求(code)对应哪些合作者(逻辑)

  2. 委托者将需求给中介(knownLogics)

  3. 中介将对应的合作者告知委托者

  4. 委托者与合作者完成合作


中介者的身份有效地将委托者与合作者进行了解藕,彼此各尽其职。


相反,如果在此处采取 “字母”的做法,那么每当出现新的 code ,那么都需要在方法 performLogic() 中修改。


综上,使用中介思想可以让委托者和合作者在遵循单一职责和开闭原则的同时,还能保证委托者与合作者合作的代码不变,

是符合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的。因此,使用中介思想可以促进开发人员理解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和灵活使用设计模式,进而提高代码质量。




模块意识


以规则引擎在众安无界山理赔中心的应用为例:


在理赔业务中,主要有报案、立案、定损、理算和核赔五大流程,每一个流程进行至下一步时都需要进行规则校验,

例如有黑名单客户校验、反洗钱校验等校验规则。


如果将这些规则嵌套在每一步流程的代码中,那么一旦面对规则逻辑需要修改时,就不得不在原有代码上进行修改,

这导致规则与代码逻辑强耦合,并且每一次修改规则时,都需要重新编译代码。


我们可以通过中介意识将这个问题解决,我们将每个被校验的对象当作变量 x

在经过一个函数:


Fn(x1x2...,xn){0,1}F_n(x_1,x_2,..., x_n) \in
\begin{Bmatrix}
0, 1
\end{Bmatrix}

后得到通过或不通过。


理赔传参至函数.png


到这一步,我们也只是知道了委托方(业务代码)、委托方的需求(变量 X)及合作者(函数)


那中介是谁呢?没错,这个中介就是要新增的模块


言归正传,我们回到规则引擎在无界山理赔中心的应用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以下身份:



  • 委托方:业务代码

  • 中介:规则引擎

  • 合作者:规则组(一簇规则;函数)


中介活动如下:



  1. 委托方(业务代码)提供需求(被校验的对象)给中介(规则引擎)

  2. 中介寻找合作者(规则组)

  3. 合作者按照委托方的需求签订协议(校验结果)


有了如上意识后,我们可以将规则引擎单独做一个模块去开发,然后使业务模块依赖,最后通过“创造(配置)”合作者(规则)。


这样,所有要使用到规则校验的业务代码都只需要通过规则引擎的入口,传递指定的需求和规则组 code 即可完成校验,如下图:


理赔传参至函数2.png


事实上,从模块意识开始,成本的问题就略有呈现了,例如:



  • 创建出中介;

  • 编写中介找到合作者逻辑;

  • 合作者创造出来,应该存储在何处?又如何管理?


通常来讲,都是存储到数据库,又通过接口调用进行增删改查,虽然与业务代码进行了解耦,但需要另取资源存储和管理,

那这样是否是拆东墙补西墙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反过来问一个问题,如果保持原来的做法,没有中介,那又会怎么样呢?因此这就成了对比,需要在权衡之下做选择。


显然,有了中介能够拆更少的东墙补更多的西墙。




架构意识



以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为了能让信封能够抵达心上人的手上,往往会将信封塞到信箱中,或是托信使帮忙托送,尔后忙于其他。


架构亦是如此,服务与服务之间难免存在沟通的情况,例如:



  1. 如果服务 A 需要且满足某接口,那么通常会让服务 A 寻找实现了该接口的服务;

  2. 如果服务 A 只是需要某服务的处理,并不关心处理的细节,那么通常会让 A 传递给信使,信使再告诉能帮助 A 的服务 X。


从中介思想的角度看上述两个案例,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 案例 1 中 A 是如何找到实现了该接口的服务?

  2. 案例 2 中的信使是谁?又如何找到他?


问题显而易见:



  1. 案例 1 中 A 肯定是通过中介才找到实现了该接口的服务;

  2. 案例 2 中 A 肯定也是通过中介才找到信使;

  3. 案例 2 中 信使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中介人,负责存储 A 的需求和寻找帮助 A 的服务 X。


事实上,上述的案例就是现在的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 下简称 RPC)

和消息队列(Message Queue, 下简称 MQ)。


案例 1 (以 Dubbo 框架作为 RPC 框架为例)的身份确定如下:



  • 委托方:服务 A

  • 中介:注册中心

  • 合作者:实现了该接口的服务





案例 1 的中介活动如下:



  1. 委托方(服务 A)已知合作者(实现了该接口的服务)的要求(接口信息)

  2. 委托方按要求提供信息给中介

  3. 中介根据委托方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时间、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合作者

  4. 委托方得到合作者的答复(响应结果)


案例 2 的身份确定如下:



  • 委托方:服务 A

  • 中介 C:配置中心

  • 合作者 M 兼中介 M:消息队列

  • 合作者 X:帮助服务 A 的服务 X


生产者-消费者.jpg


案例 2 的中介活动如下:



  • 委托方(服务 A)从中介 C (配置中心)得知有中介 M (消息队列)可以帮助他

  • 委托方找到中介 M 拖信(消息体)

  • 中介 M 将信传给委托方指定的合作者 X (帮助服务 A 的服务)


中介意识在当前分布式架构中非常常用,除了 RPC 和 MQ 用于服务之间的交流之外,

还诞生了许多中介人用于不同的场景,例如:



  • 充当中介的事务协调者,用于分布式事务场景;

  • 充当中介的分布式锁,用于多服务对共享资源的访问;

  • 充当中介的负载均衡器,用于多服务时的负载均衡;

  • 充当中介的服务监控,用于监视多服务沟通链路;

  • ······


到这儿,作为造物主的你此时会发现,除了在完成功能的服务之外,令你头疼的不仅仅是功能逻辑,

还涉及到了如何让功能在各种场景下运行,因此你做了不少非原有功能的事情。


这就是成本,它不再是“多写几行代码”这种简单的成本,此时的它显然变得不可忽视。


那是不是就可以随意妄为呢?什么中介,这些成本才不想考虑。


那更有趣,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像招标、房屋、拍卖和招聘这种中介,似乎好像也没啥影响,无疑是变得不方便。

但中介有没有可能是物,是思想呢?

比如一个人想让另一个人消失,是什么在约束他呢......


总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代码也如此,程序员也是一种艺术家,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已有很多中介案例,只需要模仿或照搬。

特别地是,程序员有着与生俱来的逻辑感,他们热衷于为什么,于是在代码世界中将那些曾经的工匠精神复燃,

在那里,重现了将动力和转矩传递到所需处的齿轮、解决远距离沟通的电话乃至能量转换的发动机的发明。


参考文献


[1] Dubbo 官方文档


[2] 黑格尔. 逻辑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6.


作者:Masker
来源:juejin.cn/post/7300758264328683529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