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Demo体验

Demo体验

场景Demo,开箱即用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前端工程化实战 - 企业级 CLI 开发

背景 先罗列一些小团队会大概率会遇到的问题: 规范 代码没有规范,每个人的风格随心所欲,代码交付质量不可控 提交 commit 没有规范,无法从 commit 知晓提交开发内容 流程 研发没有流程,没有 prd,没有迭代的需求管理,这个项目到底做了...
继续阅读 »

背景


image.png


先罗列一些小团队会大概率会遇到的问题:



  1. 规范

    • 代码没有规范,每个人的风格随心所欲代码交付质量不可控

    • 提交 commit 没有规范,无法从 commit 知晓提交开发内容



  2. 流程

    • 研发没有流程,没有 prd,没有迭代的需求管理,这个项目到底做了点啥也不知道



  3. 效率

    • 不断的重复工作,没有技术积累与沉淀



  4. 项目质量

    • 项目没有规范就一定没有质量

    • 测试功能全部靠人工发现与回归,费时费力



  5. 部署

    • 人工构建、部署,刀耕火种般的操作

    • 依赖不统一、人为不可控

    • 没有版本追踪、回滚等功能




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几点外,其余的一些人为环境因素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结出来其实就是混乱 + 不舒服


同时处在这样的一个团队中,团队自身的规划就不明确,个人就更难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与目标,容易全部陷于业务不可自拔、无限循环。


当你处在一个混乱的环境,遇事不要慌(乱世出英雄,为什么不能是你呢),先把事情捋顺,然后定个目标与规划,一步步走。


工程化


上述列举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引入工程化体系来解决,那么什么是工程化呢?


广义上,一切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为目的的手段,都属于工程化的范畴。


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流程、工具达到研发提效、自动化、保障质量、服务稳定、预警监控等等。


对前端而言,在 Node 出现之后,可以借助于 Node 渗透到传统界面开发之外的领域,将研发链路延伸到整个 DevOps 中去,从而脱离“切图仔”成为前端工程师。


image.png


上图是一套简单的 DevOps 流程,技术难度与成本都比较适中,作为小型团队搭建工程化的起点,性价比极高。


在团队没有制定规则,也没有基础建设的时候,通常可以先从最基础的 CLI 工具开始然后切入到整个工程化的搭建。


所以先定一个小目标,完成一个团队、项目通用的 CLI 工具。


CLI 工具分析


小团队里面的业务一般迭代比较快,能抽出来提供开发基建的时间与机会都比较少,为了避免后期的重复工作,在做基础建设之前,一定要做好规划,思考一下当前最欠缺的核心与未来可能需要用到的功能是什么?



Coding 永远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不知道能使用 code 去做些什么有价值的事情。



image.png


参考上述的 DevOps 流程,本系列先简单规划出 CLI 的四个大模块,后续如果有需求变动再说。



可以根据自己项目的实际情况去设计 CLI 工具,本系列仅提供一个技术架构参考。



构建


通常在小团队中,构建流程都是在一套或者多套模板里面准备多环境配置文件,再使用 Webpack Or Rollup 之类的构建工具,通过 Shell 脚本或者其他操作去使用模板中预设的配置来构建项目,最后再进行部署之类的。


这的确是一个简单、通用的 CI/CD 流程,但问题来了,只要最后一步的发布配置不在可控之内,任意团队的开发成员都可以对发布的配置项做修改。


即使构建成功,也有可能会有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比如 Webpack 的 mode 选择的是 dev 模式、没有对构建代码压缩混淆、没有注入一些全局统一方法等等,此时对生产环境而言是存在一定隐患的


所以需要将构建配置、过程从项目模板中抽离出来,统一使用 CLI 来接管构建流程,不再读取项目中的配置,而通过 CLI 使用统一配置(每一类项目都可以自定义一套标准构建配置)进行构建。


避免出现业务开发同学因为修改了错误配置而导致的生产问题。


质量


与构建是一样的场景,业务开发的时候为了方便,很多时候一些通用的自动化测试以及一些常规的格式校验都会被忽略。比如每个人开发的习惯不同也会导致使用的 ESLINT 校验规则不同,会对 ESLINT 的配置做一些额外的修改,这也是不可控的一个点。一个团队还是使用同一套代码校验规则最好。


所以也可以将自动化测试、校验从项目中剥离,使用 CLI 接管,从而保证整个团队的某一类项目代码格式的统一性。


模板


至于模板,基本上目前出现的博客中,只要是关于 CLI 的,就必然会有模板功能。


因为这个一个对团队来说,快速、便捷初始化一个项目或者拉取代码片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作为 CLI 工具来说产出最高、收益最明显的功能模块,但本章就不做过多的介绍,放在后面模板的博文统一写。


工具合集


既然是工具合集,那么可以放一些通用的工具类在里面,比如



  1. 图片压缩(png 压缩的更小的那种)、上传 CDN 等

  2. 项目升级(比如通用配置更新了,CLI 提供一键升级模板的功能)

  3. 项目部署、发布 npm 包等操作。

  4. 等等其他一些重复性的操作,也都可以放在工具合集里面


CLI 开发


前面介绍了 CLI 的几个模块功能设计,接下来可以正式进入开发对应的 CLI 工具的环节。


搭建基础架构


CLI 工具开发将使用 TS 作为开发语言,如果此时还没有接触过 TS 的同学,刚好可以借此项目来熟悉一下 TS 的开发模式。


mkdir cli && cd cli // 创建仓库目录
npm init // 初始化 package.json
npm install -g typescript // 安装全局 TypeScript
tsc --init // 初始化 tsconfig.json

全局安装完 TypeScript 之后,初始化 tsconfig.json 之后再进行修改配置,添加编译的文件夹与输出目录。

{
"compilerOptions": {
"target": "es5", /* Specify ECMAScript target version: 'ES3' (default), 'ES5', 'ES2015', 'ES2016', 'ES2017', 'ES2018', 'ES2019', 'ES2020', 'ES2021', or 'ESNEXT'. */
"module": "commonjs", /* Specify module code generation: 'none', 'commonjs', 'amd', 'system', 'umd', 'es2015', 'es2020', or 'ESNext'. */
"outDir": "./lib", /* Redirect output structure to the directory. */
"strict": true, /* Enable all strict type-checking options. */
"esModuleInterop": true, /* Enables emit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CommonJS and ES Modules via creation of namespace objects for all imports. Implies 'allowSyntheticDefaultImports'. */
"skipLibCheck": true, /* Skip type checking of declaration files. */
"forceConsistentCasingInFileNames": true /* Disallow inconsistently-cased references to the same file. */
},
"include": [
"./src",
]
}

上述是一份已经简化过的配置,但应对当前的开发已经足够了,后续有需要可以修改 TypeScript 的配置项。


ESLINT


因为是从 0 开发 CLI 工具,可以先从简单的功能入手,例如开发一个 Eslint 校验模块。


npm install eslint --save-dev // 安装 eslint 依赖
npx eslint --init // 初始化 eslint 配置

直接使用 eslint --init 可以快速定制出适合自己项目的 ESlint 配置文件 .eslintrc.json

{
"env": {
"browser": true,
"es2021": true
},
"extends": [
"plugin:react/recommended",
"standard"
],
"parser": "@typescript-eslint/parser",
"parserOptions": {
"ecmaFeatures": {
"jsx": true
},
"ecmaVersion": 12,
"sourceType": "module"
},
"plugins": [
"react",
"@typescript-eslint"
],
"rules": {
}
}


如果项目中已经有定义好的 ESlint,可以直接使用自己的配置文件,或者根据项目需求对初始化的配置进行增改。


创建 ESlint 工具类


第一步,对照文档 ESlint Node.js API,使用提供的 Node Api 直接调用 ESlint。


将前面生成的 .eslintrc.json 的配置项按需加入,同时使用 useEslintrc:fase 禁止使用项目本身的 .eslintrc 配置,仅使用 CLI 提供的规则去校验项目代码。

import { ESLint } from 'eslint'
import { getCwdPath, countTime } from '../util'

// 1. Create an instance.
const eslint = new ESLint({
fix: true,
extensions: [".js", ".ts"],
useEslintrc: false,
overrideConfig: {
"env": {
"browser": true,
"es2021": true
},
"parser": getRePath("@typescript-eslint/parser"),
"parserOptions": {
"ecmaFeatures": {
"jsx": true
},
"ecmaVersion": 12,
"sourceType": "module"
},
"plugins": [
"react",
"@typescript-eslint",
],
},
resolvePluginsRelativeTo: getDirPath('../../node_modules') // 指定 loader 加载路径
});


export const getEslint = async (path: string = 'src') => {
try {
countTime('Eslint 校验');
// 2. Lint files.
const results = await eslint.lintFiles([`${getCwdPath()}/${path}`]);

// 3. Modify the files with the fixed code.
await ESLint.outputFixes(results);

// 4. Format the results.
const formatter = await eslint.loadFormatter("stylish");

const resultText = formatter.format(results);

// 5. Output it.
if (resultText) {
console.log('请检查===》', resultText);
}
else {
console.log('完美!');
}
} catch (error) {

process.exitCode = 1;
console.error('error===>', error);
} finally {
countTime('Eslint 校验', false);
}
}

创建测试项目


npm install -g create-react-app // 全局安装 create-react-app
create-react-app test-cli // 创建测试 react 项目

测试项目使用的是 create-react-app,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框架或者已有项目都行,这里只是作为一个 demo,并且后期也还会再用到这个项目做测试。


测试 CLI


新建 src/bin/index.ts, demo 中使用 commander 来开发命令行工具。

#!/usr/bin/env node // 这个必须添加,指定 node 运行环境
import { Command } from 'commander';
const program = new Command();

import { getEslint } from '../eslint'

program
.version('0.1.0')
.description('start eslint and fix code')
.command('eslint')
.action((value) => {
getEslint()
})
program.parse(process.argv);

修改 pageage.json,指定 bin 的运行 js(每个命令所对应的可执行文件的位置)


 "bin": {
"fe-cli": "/lib/bin/index.js"
},

先运行 tsc 将 TS 代码编译成 js,再使用 npm link 挂载到全局,即可正常使用。



commander 的具体用法就不详细介绍了,基本上市面大部分的 CLI 工具都使用 commander 作为命令行工具开发,也都有这方面的介绍。



命令行进入刚刚的测试项目,直接输入命令 fe-cli eslint,就可以正常使用 Eslint 插件,输出结果如下:


image.png


美化输出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提示并没有那么显眼,可以使用 chalk 插件来美化一下输出。


先将测试工程故意改错一个地方,再运行命令 fe-cli eslint


image.png


至此,已经完成了一个简单的 CLI 工具,对于 ESlint 的模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与规划定制更多的功能。


构建模块


配置通用 Webpack


通常开发业务的时候,用的是 webpack 作为构建工具,那么 demo 也将使用 webpack 进行封装。


先命令行进入测试项目中执行命令 npm run eject,暴露 webpack 配置项。


image.png


从上图暴露出来的配置项可以看出,CRA 的 webpack 配置还是非常复杂的,毕竟是通用型的脚手架,针对各种优化配置都做了兼容,但目前 CRA 使用的还是 webpack 4 来构建。作为一个新的开发项目,CLI 可以不背技术债务,直接选择 webpack 5 来构建项目。



一般来说,构建工具替换不会影响业务代码,如果业务代码被构建工具绑架,建议还是需要去优化一下代码了。


import path from "path"

const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const postcssNormalize = require('postcss-normalize');
import { getCwdPath, getDirPath } from '../../util'

interface IWebpack {
mode?: "development" | "production" | "none";
entry: any
output: any
template: string
}

export default ({
mode,
entry,
output,
template
}: IWebpack) => {
return {
mode,
entry,
target: 'web',
output,
module: {
rules: [{
test: /\.(js|jsx)$/,
use: {
loader: getRePath('babel-loader'),
options: {
presets: [
''@babel/preset-env',
],
},
},
exclude: [
getCwdPath('./node_modules') // 由于 node_modules 都是编译过的文件,这里做过滤处理
]
},
{
test: /\.css$/,
use: [
'style-loader',
{
loader: 'css-loader',
options: {
importLoaders: 1,
},
},
{
loader: 'postcss-loader',
options: {
postcssOptions: {
plugins: [
[
'postcss-preset-env',
{
ident: "postcss"
},
],
],
},
}
}
],
},
{
test: /\.(woff(2)?|eot|ttf|otf|svg|)$/,
type: 'asset/inline',
},
{
test: [/\.bmp$/, /\.gif$/, /\.jpe?g$/, /\.png$/],
loader: 'url-loader',
options: {
limit: 10000,
name: 'static/media/[name].[hash:8].[ext]',
},
},
]
},
plugins: [
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filename: 'index.html',
}),
],
resolve: {
extensions: [
'',
'.js',
'.json',
'.sass'
]
},
}
}

上述是一份简化版本的 webpack 5 配置,再添加对应的 commander 命令。


program
.version('0.1.0')
.description('start eslint and fix code')
.command('webpack')
.action((value) => {
buildWebpack()
})

现在可以命令行进入测试工程执行 fe-cli webpack 即可得到下述构建产物


image.png


image.png


下图是使用 CRA 构建出来的产物,跟上图的构建产物对一下,能明显看出使用简化版本的 webpack 5 配置还有很多可优化的地方,那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自行优化一下,作为 demo 已经完成初步的技术预研,达到了预期目标。


image.png


此时,如果熟悉构建这块的同学应该会想到,除了 webpack 的配置项外,构建中绝大部分的依赖都是来自测试工程里面的,那么如何确定 React 版本或者其他的依赖统一呢?


常规操作还是通过模板来锁定版本,但是业务同学依然可以自行调整版本依赖导致不一致,并不能保证依赖一致性。


既然整个构建都由 CLI 接管,只需要考虑将全部的依赖转移到 CLI 所在的项目依赖即可。


解决依赖


Webpack 配置项新增下述两项,指定依赖跟 loader 的加载路径,不从项目所在 node_modules 读取,而是读取 CLI 所在的 node_modules。


resolveLoader: {
modules: [getDirPath('../../node_modules')]
}, // 修改 loader 依赖路径
resolve: {
modules: [getDirPath('../../node_modules')],
}, // 修改正常模块依赖路径

同时将 babel 的 presets 模块路径修改为绝对路径,指向 CLI 的 node_modules(presets 会默认从启动路劲读取依赖)。

{
test: /\.(js|jsx)$/,
use: {
loader: getRePath('babel-loader'),
options: {
presets: [
getRePath('@babel/preset-env'),
[
getRePath("@babel/preset-react"),
{
"runtime": "automatic"
}
],
],
},
},
exclude: [
[getDirPath('../../node_modules')]
]
}

完成依赖修改之后,一起测试一下效果,先将测试工程的依赖 node_modules 全部删除


image.png


再执行 fe-cli webpack,使用 CLI 依赖来构建此项目。


image.png


image.png


可以看出,已经可以在项目不安装任何依赖的情况,使用 CLI 也可以正常构建项目了。


那么目前所有项目的依赖、构建已经全部由 CLI 接管,可以统一管理依赖与构建流程,如果需要升级依赖的话可以使用 CLI 统一进行升级,同时业务开发同学也无法对版本依赖进行改动。



这个解决方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实施,所有的依赖都来源于 CLI 工具的话,版本升级影响会非常大也会非常被动,要做好兼容措施。比如哪些依赖可以取自项目,哪些依赖需要强制通用,做好取舍。



写给迷茫 Coder 们的一段话


如果遇到最开始提到那些问题的同学们,应该会经常陷入到业务中无法自拔,而且写这种基础项目,是真的很花时间也很枯燥。容易对工作厌烦,对 coding 感觉无趣。


这是很正常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段经历与类似的想法,但还是希望你能去多想想,在枯燥、无味、重复的工作中去发现痛点、机会。只有接近业务、熟悉业务,才有机会去优化、革新、创造。


所有的基建都是要依托业务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每天抽个半小时思考一下今天的工作还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提高效率的不仅仅是你的代码也可以是其他的工具或者是引入新的流程。


同时也不要仅仅限制在思考阶段,有想法就争取落地,再多抽半小时进行 coding 或者找工具什么的,但凡能够提高个几分钟的效率,即使是个小工具、多几行代码、换个流程这种也值得去尝试一下。


等你把这些零碎的小东西、想法一点点全部积累起来,到最后整合到一个体系中去,那么此时你会发现已经可以站在更高一层的台阶去思考、规划下一阶段需要做的事情,而这其中所有的经历都是你未来成长的基石。


一直相信一句话:努力不会被辜负,付出终将有回报。此时敲下去的每一行代码在未来都将是你登高的一步步台阶。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82215543017193502

收起阅读 »

完了,又火一个前端项目

今天逛 GitHub 的时候,在趋势榜上看到一个项目,竟然短短一天的时间内,涨了 1000 多个星星! 就是这个名为 solid 的项目: 要知道日增上千 star 可是非常难得的,我不禁感到好奇,点进去看看这个项目到底有啥牛逼的? 啥是 Solid? 这是...
继续阅读 »

今天逛 GitHub 的时候,在趋势榜上看到一个项目,竟然短短一天的时间内,涨了 1000 多个星星!


就是这个名为 solid 的项目:



要知道日增上千 star 可是非常难得的,我不禁感到好奇,点进去看看这个项目到底有啥牛逼的?


啥是 Solid?


这是一个国外的前端项目,截止到发文前,已经收获了 8400 个 star。


我总觉得这个项目很眼熟,好像之前也看到过,于是去 Star History 上搜了一下这个项目的 star 增长历史。好家伙,这几天的增速曲线几乎接近垂直,已经连续好几天增长近千了!


项目 Star 增长曲线


看到这个曲线,我想起来了,solid 是一个 JavaScript 框架,此前在一次 JavaScript 框架的性能测试中看到过它。


要知道,现在的 JavaScript 开发框架基本就是 React、Vue、Angular 三分天下,还有就是新兴的 Svelte 框架潜力无限(近 5w star),其他框架想分蛋糕还是很难的。那么 Solid 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他连续几天 star 数暴涨呢?


描述


打开官网,官方对 Solid 的描述是:一个用于构建用户界面的 声明性 JavaScript 库,特点是高效灵活。


顺着官网往下看,Solid 有很多特点,比如压缩后的代码体积只有 6 kb;而且天然支持 TypeScript 以及 React 框架中经常编写的 JSX(JavaScript XML)。


来看看官网给的示例代码:


Solid 语法


怎么样,他的语法是不是和 React 神似?


性能


但是,这些并不能帮助 Solid 框架脱颖而出,真正牛逼的一点是它 非常快


有多快呢?第一够不够 !


JS 框架性能测试对比


有同学说了,你这不睁着眼睛说瞎话么?Solid 明明是第二,第一是 Vanilla 好吧!


哈哈,但事实上,Vanilla 其实就是不使用任何框架的纯粹的原生 JavaScript,通常作为一个性能比较的基准。


那么 Solid 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快呢?甚至超越了我们引以为神的 Vue 和 React。


这是因为 Solid 没有采用其他主流前端框架中的 Virtual DOM,而是直接被静态编译为真实的原生 DOM 节点,并且将更新控制在细粒度的局部范围内。从而让 runtime(运行时)更加轻小,也不需要所谓的脏检查和摘要循环带来的额外消耗,使得性能和原生 JavaScript 几乎无异。换句话说,编译后的 Solid 其实就是 JavaScript!



其实 Solid 的原理和新兴框架 Svelte 的原理非常类似,都是编译成原生 DOM,但为啥他更快一点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打开了百度来搜这玩意,但发现在国内根本搜不到几条和 Solid.js 有关的内容,基本全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后来还是在 Google 上搜索,才找到了答案,结果答案竟然还是来自于某乎的大神伊撒尔。。。


要搞清楚为什么 Solid 比 Svelte 更快,就要看看同一段代码经过它们编译后,有什么区别。


大神很贴心地举了个例子,比如这句代码:


<div>{aaa}</div>

经 Svelte 编译后的代码:

let a1, a2
a1 = document.creatElement('div')
a2 = docment.createTextNode('')
a2.nodeValue = ctx[0] // aaa
a1.appendChild(a2)

经 Solid 编译后的代码:

let a1, a2
let fragment = document.createElement('template')
fragment.innerHTML = `<div>aaa</div>`
a1 = fragment.firstChild
a2 = a1.fristChild
a2.nodeValue = data.aaa

可以看到,在创建 DOM 节点时,原来 Solid 耍了一点小把戏,利用了 innerHTML 代替 createElement 来创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性能。


当然,抛去 Virtual DOM 不意味着就是 “银弹” 了,毕竟十年前各种框架出现前大家也都是写原生 JavaScript,轻 runtime 也有缺点,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除了快之外,Solid 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比如语法精简、WebComponent 友好(可自定义元素)等。




总的来说, 我个人还是非常看好这项技术的,日后说不定能和 Svelte 一起动摇一下三巨头的地位,给大家更多的选择呢?这也是技术选型好玩的地方,没有绝对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


不禁感叹道:唉,技术发展太快了,一辈子学不完啊!(不过前端初学者不用关心那么多,老老实实学基础三件套 + Vue / React 就行了)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83177757219897352

收起阅读 »

一文读懂JavaScript函数式编程重点-- 实践 总结

什么是函数式编程?函数式编程是一种思维方式,函数式编程与命令式编程最大的不同其实在于:函数式编程关心数据的映射,命令式编程关心解决问题的步骤。函数式编程的初衷来, 也就是: 希望可以允许程序员用计算来表示程序, 用计算的组合来表达程序的组合, 而非函数式编程则...
继续阅读 »

什么是函数式编程?

函数式编程是一种思维方式,函数式编程与命令式编程最大的不同其实在于:

函数式编程关心数据的映射,命令式编程关心解决问题的步骤。函数式编程的初衷来, 也就是: 希望可以允许程序员用计算来表示程序, 用计算的组合来表达程序的组合, 而非函数式编程则习惯于用命令来表示程序, 用命令的顺序执行来表达程序的组合。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时间将JS函数式编程,在JS方面毕竟有限,如果真要学习好函数式编程,建议学习下Haskell,本文就是将关于JS方面知识点尽可能总结全面。

  • 柯里化
  • 偏应用
  • 组合与管道
  • 函子
  • Monad

1. 柯里化

  • 什么是柯里化呢?

柯里化是把一个多参数函数转化为一个嵌套的一元函数的过程。下面我们用介绍柯里化时候很多文章都会使用的例子,加法例子(bad smile)。

// 原始版本
const add = (x,y) => x + y;

// ES6 柯里化版本
const addCurried = x => y => x + y;

你没有看错,就是这么简单,柯里化就是将之前传入的多参数变为传入单参数,解释下,柯里化版本,其实当传入一个参数addCurried(1)时,实际会返回一个函数 y=>1+y,实际上是将add函数转化为含有嵌套的一元函数的addCurried函数。如果要调用柯里化版本,应该使用addCurried(1)(2)方式进行调用 会达到和add(1,2)一样的效果,n 个连续箭头组成的函数实际上就是柯里化了 n - 1次,前 n - 1 次调用,其实是提前将参数传递进去,并没有调用最内层函数体,最后一次调用才会调用最内层函数体,并返回最内层函数体的返回值。

看到这里感觉是不是很熟悉,没错,React 中间件。

以上是通过ES6箭头函数实现的,下面我们构建curryFn来实现这个过程。

此函数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函数参数以及参数列表的长度,递归调用合并参数,当参数都为3,不满足,调用fn.apply(null, args)。

例子: 使用以上的curryFn 数组元素平方函数式写法。

const curryFn = (fn) => {
if(typeof fn !== 'function'){
throw Error ('Not Function');
}
return function curriedFn(...args){
if(args.length < fn.length){
return function(){
return curriedFn.apply(null, args.concat(
[].slice.call(arguments)
))
}
}
return fn.apply(null, args);
}
}
const map = (fn, arr) => arr.map(fn);
const square = (x) => x * x;
const squareFn = curryFn(map)(square)([1,2,3])

从上例子可以观察出curryFn函数应用参数顺序是从左到右。如果想从右到左,下面一会会介绍。

2. 偏应用

上面柯里化我们介绍了我们对于传入多个参数变量的情况,如何处理参数关系,实际开发中存在一种情况,写一个方法,有些参数是固定不变的,即我们需要部分更改参数,不同于柯里化得全部应用参数。

const partial = function (fn, ...partialArgs) {
let args = partialArgs;
return function(...fullArguments) {
let arg = 0;
for (let i = 0; i < args.length && arg < fullArguments.length; i++) {
if (args[i] === null) {
args[i] = fullArguments[arg++];
}
}
return fn.apply(null, args)
}
}
partial(JSON.stringify,null,null,2)({foo: 'bar', bar: 'foo'})


应用起来 2 这个参数是不变的,相当于常量。简单解释下这个函数,args指向 [null, null, 2], fullArguments指向 [{foo:'bar', bar:'foo'}] ,当i==0时候 ,这样 args[0] ==fullArguments[0],所以args就为[{foo:'bar', bar:'foo'},null,2],然后调用,fn.apply(null, args)。

3. 组合与管道

组合

组合与管道的概念来源于Unix,它提倡的概念大概就是每个程序的输出应该是另一个未知程序的输入。我们应该实现的是不应该创建新函数就可以通过compose一些纯函数解决问题。

  • 双函数情况
const compose = (a, b) => c => a(b(c))

我们来应用下:

const toNumber = (num) => Number(num);
const toRound = (num)=> Math.round(num);
// 使用compose
number = compose(toRound,toNumber)('4.67'); // 5
  • 多函数情况

我们重写上面例子测试:

const compose = (...fns) => (value) => fns.reverse().reduce((acc, fn) => fn(acc), value)
const toNumber = (num) => Number(num);
const toRound = (num)=> Math.round(num);
const toString = (num) => num.toString();
number = compose(toString,toRound,toNumber)('4.67'); // 字符串 '5'

从上面多参数以及双参数情况,我们可以得出compose的数据流是从右到左的。那有没有一种数据流是从左到右的,答案是有的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管道。

管道

管道我们一般称为pipe函数,与compose函数相同,只不过是修改了数据流流向而已。

const pipe = (...fns) => (value) => fns.reduce((acc, fn) => fn(acc), value);
const toNumber = (num) => Number(num);
const toRound = (num)=> Math.round(num);
const toString = (num) => num.toString();
number = compose(toString,toRound,toNumber)('4.67'); // 数字 5

4. 函子

函子(Functor)即用一种纯函数的方式帮我们处理异常错误,它是一个普通对象,并且实现了map函数,在遍历每个对象值得时候生成一个新对象。我们来看几个实用些的函子。

  • MayBe 函子
  • // MayBe 函数定义
    const MayBe = function (val) {
    this.value = val;
    }
    MayBe.of = function (val) {
    return new MayBe(val);
    }
    // MayBe map 函数定义
    MayBe.prototype.isNothing = function () {
    return (this.value === null || this.value === underfind)
    }
    MayBe.prototype.map = function (fn) {
    return this.isNothing() ? MayBe.of(null) : MayBe.of(fn(this.value));
    }


MayBe并不关心参数是否为null或者underfind,因为它已经被MayBe函子抽象出来了,代码不会因为null或者underfind崩溃,可以看出,通过函子我们不需要关系那些特殊情况下的判断,程序也不会以为的崩溃。

另外一点是,当都多个map链式调用时,如果第一个map参数是null或者underfind,并不会影响到第二个map正常运行,也就是说,任何map的链式调用都会调用到。

MayBe.of('abc').map((x)=>x.toUpperCase()) // MayBe { value: 'ABC' }

// 参数为null
MayBe.of(null).map((x)=>x.toUpperCase()) // MayBe { value: null }

// 链式调用中第一个参数为null
MayBe.of('abc').map(()=>null).map((x)=> 'start' + x) // MayBe { value: null }


  • Either函子

Either函子主要解决的是MayBe函子在执行失败时不能判断哪一只分支出问题而出现的,主要解决的分支扩展的问题。

我们实现一下Either函子:

const Nothing = function (val) {
this.value = val;
}
Nothing.of = function (val) {
return new Nothing(val);
}
Nothing.prototype.map = function (f) {
return this;
}
const Some = function(val){
this.value = val;
}
Some.of = function(val) {
this.value = val;
}
Some.prototype.map = function(fn) {
return Some.of(fn(this.value))
}
const Either = {
Some: Some,
Nothing: Nothing
}


实现包含两个函数,Nothing函数只返回函数自身,Some则会执行map部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错误处理使用Nothing,需要执行使用Some,这样就可以分辨出分支出现的问题。

5. Monad

Monad应该是这几个中最难理解的概念了,因为本人也没有学过Haskell,所以也可能对Monad理解不是很准确,所以犹豫要不要写出来,打算学习Haskell,好吧,先记录下自己理解,永远不做无病呻吟,有自己感触与理解才会记录,学过之后再次补充。

Monad就是一种设计模式,表示将一个运算过程,通过函数拆解成互相连接的多个步骤。你只要提供下一步运算所需的函数,整个运算就会自动进行下去。那么构成Monad 组成条件有哪些呢?

  • 类型构造器,因为Monad实际处理的是数据类型,而不是值,必须有一个类型构造器,这个类型构造器的作用就是如何从指定类型构造新的一元类型,比如Maybe<number>,定义Maybe<number>了基础类型的类型number,我们月可以把这种类型构造器理解为封装了一个值,这个值既可以是用数据结构进行封装,也可以使用函数,通过返回值表达封装的值,一般也说Monad是一个“未计算的值”、“包含在上下文(context)中的值”。
  • 提升函数。这个提升函数一般指的是return或者unit,说白了,提升函数就是将一个值封装进了Monad这个数据结构中,签名为 return :: a -> M a 。将unit基础类型的值包装到monad中的函数。对于Maybe monad,它将2类型number的值包装到类型的值Maybe(2)Maybe<number>。
  • 绑定函数bind。绑定函数就像一个管道,它解封一个Monad,将里面的值传到第二个参数表示的函数,生成另一个Monad。形式化定义为[公式](ma 为类型为[公式]的 Monad 实例,[公式]是转换函数)。此bind功能是不一样的Function.prototype.bind 功能。它用于创建具有绑定this值的部分应用函数或函数。

就像一个盒子一样,放进盒子里面(提升函数),从盒子里面取出来(绑定函数),放进另外一个盒子里面(提升函数),本身这个盒子就是类型构造器。

举一个常用的例子,这也是Monad for functional programming,里面除法的例子,实现一个求值函数evaluate,它可以接收类似[公式]

function evaluate(e: Expr): Maybe<number> {
if (e.type === 'value') return Maybe.just(<number>e.value);

return evaluate((<DivisionExpr>e.value).left)
.bind(left => evaluate((<DivisionExpr>e.value).right)
.bind(right => safeDiv(left, right)));
}

在像JavaScript这样的面向对象语言中,unit函数可以表示为构造函数,函数可以表示为bind实例方法。

还有三个遵守的monadic法则:

  1. bind(unit(x), f) ≡ f(x)
  2. bind(munit) ≡ m
  3. bind(bind(mf), g) ≡ bind(mx ⇒ bind(f(x), g))
  4. const unit = (value: number) => Maybe.just<number>(value);
    const f = (value: number) => Maybe.just<number>(value * 2);
    const g = (value: number) => Maybe.just<number>(value - 5);
    const ma = Maybe.just<number>(13);
    const assertEqual = (x: Maybe<number>, y: Maybe<number>) => x.value === y.value;

    // first law
    assertEqual(unit(5).bind(f), f(5));

    // second law
    assertEqual(ma.bind(unit), ma);

    // third law
    assertEqual(ma.bind(f).bind(g), ma.bind(value => f(value).bind(g)));


前两个说这unit是一个中性元素。第三个说bind应该是关联的 - 绑定的顺序无关紧要。这是添加具有的相同属性:(8 + 4) + 2与...相同8 + (4 + 2)。

举几个比较常见的Monad:

1. Promise Monad

没有想到吧,你平时使用的Promise就是高大上的Monad,它是如何体现的这三个特性呢?

  • 类型构造器就是Promise
  • unit提升函数 为x => Promise.resolve(x)
  • 绑定函数 为Promise.prototype.then
fetch('xxx')
.then(response => response.json())
.then(o => fetch(`xxxo`))
.then(response => response.json())
.then(v => console.log(v));

最简单的 P(A).then(B) 实现里,它的 P(A) 相当于 Monad 中的 unit 接口,能够把任意值包装到 Monad 容器里。支持嵌套的 Promise 实现中,它的 then 背后其实是 FP 中的 join 概念,在容器里还装着容器的时候,递归地把内层容器拆开,返回最底层装着的值。Promise 的链式调用背后,其实是 Monad 中的 bind 概念。你可以扁平地串联一堆 .then(),往里传入各种函数,Promise 能够帮你抹平同步和异步的差异,把这些函数逐个应用到容器里的值上。回归这节中最原始的问题,Monad 是什么呢?只要满足以上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 Monad 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Promise.resolve() 能够把任意值包装到 Promise 里,而 Promise/A+ 规范里的 Resolve 算法则实际上实现了 bind。因此,我们可以认为:Promise 就是一个 Monad。

2. Continuation Monad

continuation monad用于异步任务。幸运的是,ES6没有必要实现它 - Prmise对象是这个monad的一个实现。

  • Promise.resolve(value)包装一个值并返回一个promise(unit函数)。
  • Promise.prototype.then(onFullfill: value => Promise)将一个值转换为另一个promise并返回一个promise(bind函数)的函数作为参数。

Promise为基本的continuation monad提供了几个扩展。如果then返回一个简单的值(而不是一个promise对象), 他将被视为Promise,解析为该值 自动将一个值包装在monad中。

第二个区别在于错误传播。Continuation monad允许在计算步骤之间仅传递一个值。另一方面,Promise有两个不同的值 - 一个用于成功值,一个用于错误(类似于Either monad)。可以使用方法的第二个回调then或使用特殊。catch方法捕获错误。

下面定义了一个简单的Monad类型,它单纯封装了一个值作为value属性:

var Monad = function (v) {
this.value = v;
return this;
};

Monad.prototype.bind = function (f) {
return f(this.value)
};

var lift = function (v) {
return new Monad(v);
};

我们将一个除以2的函数应用的这个Monad:

console.log(lift(32).bind(function (a) {
return lift(a/2);
}));

// > Monad { value: 16 }

连续应用除以2的函数:

// 方便展示用的辅助函数,请忽视它是个有副作用的函数。
var print = function (a) {
console.log(a);
return lift(a);
};

var half = function (a) {
return lift(a/2);
};

lift(32)
.bind(half)
.bind(print)
.bind(half)
.bind(print);

//output:
// > 16
// > 8


收起阅读 »

Vue路由懒加载

vue
Vue路由懒加载对于SPA单页应用,当打包构建时,JavaScript包会变得非常大,影响页面加载速度,将不同路由对应的组件分割成不同的代码块,然后当路由被访问的时候才加载对应组件,这就是路由的懒加载。实现方式#Vue异步组件#Vue允许以一个工厂函数的方式定...
继续阅读 »

Vue路由懒加载

对于SPA单页应用,当打包构建时,JavaScript包会变得非常大,影响页面加载速度,将不同路由对应的组件分割成不同的代码块,然后当路由被访问的时候才加载对应组件,这就是路由的懒加载。

实现方式#

Vue异步组件#

Vue允许以一个工厂函数的方式定义你的组件,这个工厂函数会异步解析你的组件定义。Vue只有在这个组件需要被渲染的时候才会触发该工厂函数,且会把结果缓存起来供未来重渲染。

Vue.component("async-example", function (resolve, reject) {
setTimeout(function() {
// 向 `resolve` 回调传递组件定义
resolve({
template: "
I am async!
"
})
}, 1000)
})


这个工厂函数会收到一个resolve回调,这个回调函数会在你从服务器得到组件定义的时候被调用,当然也可以调用reject(reason)来表示加载失败,此处的setTimeout仅是用来演示异步传递组件定义用。将异步组件和webpackcode-splitting功能一起配合使用可以达到懒加载组件的效果。

Vue.component("async-webpack-example", function (resolve) {
// 这个特殊的 `require` 语法将会告诉 webpack
// 自动将你的构建代码切割成多个包,这些包
// 会通过 Ajax 请求加载
require(["./my-async-component"], resolve)
})

也可以在工厂函数中返回一个Promise,把webpack 2ES2015语法加在一起。

Vue.component(
"async-webpack-example",
// 这个动态导入会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
() => import("./my-async-component")
)


事实上我们在Vue-Router的配置上可以直接结合Vue的异步组件和Webpack的代码分割功能可以实现路由组件的懒加载,打包后每一个组件生成一个js文件。

{
path: "/example",
name: "example",
//打包后,每个组件单独生成一个chunk文件
component: reslove => require(["@/views/example.vue"], resolve)
}

动态import#

Webpack2中,可以使用动态import语法来定义代码分块点split point,官方也是推荐使用这种方法,如果使用的是Bable,需要添加syntax-dynamic-import插件, 才能使Babel可以正确的解析语法。

//默认将每个组件,单独打包成一个js文件
const example = () => import("@/views/example.vue")

有时我们想把某个路由下的所有组件都打包在同一个异步块chunk中,需要使用命名chunk一个特殊的注释语法来提供chunk name,需要webpack > 2.4

const example1 = () =>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Example" */ "@/views/example1.vue")
const example2 = () =>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Example" */ "@/views/example2.vue");

事实上我们在Vue-Router的配置上可以直接定义懒加载。

{
path: "/example",
name: "example",
//打包后,每个组件单独生成一个chunk文件
component: () => import("@/views/example.vue")
}

webpack提供的require.ensure#

使用webpackrequire.ensure,也可以实现按需加载,同样多个路由指定相同的chunkName也会合并打包成一个js文件。

// require.ensure(dependencies: String[], callback: function(require), chunkName: String)
{
path: "/example1",
name: "example1",
component: resolve => require.ensure([], () => resolve(require("@/views/example1.vue")), "Example")
},
{
path: "/example2",
name: "example2",
component: resolve => require.ensure([], () => resolve(require("@/views/example2.vue")), "Example")
}




收起阅读 »

一份传男也传女的 React Native 学习笔记

这段时间了解了一些前端方面的知识,并且用 React Native 写了一个简易新闻客户端 Demo。 React Native 和原生开发各有所长,具体就不细说。混合使用能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唯一的缺憾就是 React Native 和原生通信过程相对不那么友...
继续阅读 »

这段时间了解了一些前端方面的知识,并且用 React Native 写了一个简易新闻客户端 Demo。


React Native 和原生开发各有所长,具体就不细说。混合使用能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唯一的缺憾就是 React Native 和原生通信过程相对不那么友好。


在这里分享一下学习过程中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和学习资料,本文尽量写得轻一些,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


预备知识


有些前端经验的小伙伴学起 React Native 就像老马识途,东西都差不多,变来变去也玩不出什么花样。


HTML5:H5 元素对比 React Native 组件,使用方式如出一辙。


CSS:React Native 的 FlexBox 用来为组件布局的,和 CSS 亲兄弟关系。


JavaScript:用 JavaScript 写,能不了解一下吗? JavaScript 之于 React Native 就如同砖瓦之于摩天大楼。


React JSX:React 使用 JSX 来替代常规的 JavaScript。JSX 是一个看起来很像 XML 的 JavaScript 语法扩展。


一、开始学习 React Native


图片来自网络


React Native 社区相对比较成熟,中文站的内容也比较全面,从入门到进阶,环境安装到使用指南,学习 React Native 推荐从官网 reactnative.cn 开始。FlexBox 布局、组件、API 建议在该官网查看,注意网页顶部可以切换 React Native 的历史版本。


1.1 安装开发环境



  1. React Native 官网推荐搭建开发环境指南传送门。(记得设置 App Transport Security Settings ,允许 http 请求)

  2. 已建立原生项目,将 React Native 集成到现有原生项目传送门

  3. 基于第2点,React Native 与原生混编的情况下,React Native 与原生如何通信传送门

  4. 在 IDE 选择这一点上,不要过多纠结,个人使用 WebStorm ,比较省心。


1.2 生命周期

class Clock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 构造函数 通常进行一些初始化操作 如定义 state 初始值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

// 组件已挂载
componentDidMount() {}

// 组件即将被卸载
componentWillUnmount() {}

// 渲染函数
render() {
return (
<View></View>
);
}
}


1.3 Props 与 State


一个组件所有的数据来自于 Props 与 State ,分布是外部传入的属性和内部状态。


Props 是父组件给子组件传递数据用的,Props 由外部传入后无法改变,可以同时传递多个属性。

// 父组件 传递一个属性 name 给子组件
<Greeting name='xietao3' />

// 子组件使用父组件传递下来的属性 name
<Text>Hello {this.props.name}!</Text>


State :用来控制组件内部状态,每次修改都会重新渲染组件。

// 初始化 state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showText: 'hello xietao3' };
}

// 使用 state
render() {
// 根据当前showText的值决定显示内容
return (
<Text>{this.state.showText}</Text>
);
}

// 修改state,触发 render 函数,重新渲染页面
this.setState({showText: 'hello world'});


举个栗子(如果理解了就跳过吧):


我们使用两种数据来控制一个组件:props 和 state。 props 是在父组件中指定,而且一经指定,在被指定的组件的生命周期中则不再改变。 对于需要改变的数据,我们需要使用 state 。


一般来说,你需要在 constructor 中初始化 state ,然后在需要修改时调用setState方法。


假如我们需要制作一段不停闪烁的文字。文字内容本身在组件创建时就已经指定好了,所以文字内容应该是一个 prop 。而文字的显示或隐藏的状态(快速的显隐切换就产生了闪烁的效果)则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因此这一状态应该写到 state 中。


1.4 组件与 API


说到组件就不得不说 React Native 的组件化思想,尼古拉斯 · 赵四 曾经说过,组合由于继承。简单来说就是多级封装嵌套、组合使用,提高基础组件复用率。


组件怎么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点击这里打开官方文档 ,在左边导航栏中找到你想使用的组件并且点击,里面就有组件的使用方式和属性的详细介绍。


关于 API


建议写第一个 Demo 之前把所有 API 浏览一遍,磨刀不误砍柴工,不一定要会用,但一定要知道这些提供了哪些功能,后面开发中可能会用得上。API 列表同样可以在官网左边导航栏中找到。


二、助力 React Native 起飞


以下内容不建议在第一个 Demo 中使用:


2.1 Redux


Redux(中文教程英文教程) 是 JavaScript 状态容器,提供可预测化的状态管理。


部分推荐教程:



2.2 CodePush


React Native 热更新的发动机,接入的时候绕了很多圈圈,后面发现接入还挺方便的。CodePush 除了可以使用微软提供的服务进行热更新之外,还可以自建服务器进行热更新。


推荐教程:



三、 与原生端通信


3.1 在 React Native 中使用原生UI组件


填坑:



  • 原生端的 Manager 文件如果有 RCT 前缀,在 RN 中引用的时候不要加 RCT。

  • 原生 UI 组件的 RCTBubblingEventBlock 类型属性命名一定要以 on 开头,例如 onChange。


3.2 在 React Native 中发消息通知给原生端(由于RN调用原生端是异步的,最好在回调中通过通知把消息传递到具体的类)


3.3 在原生端发消息通知给 React Native (建议在Manager中写一个类方法,这样外部也可以灵活发送通知)


这里其实是有 Demo 的,但是还没整理好🤦️。


四、React Native 进阶资源


有时候一下子看到好多感兴趣的东西,容易分散注意力,在未到达一定水平之前建议不要想太多,入门看官网就足够了。当你掌握了那些知识之后,你就可以拓展一下你的知识库了。



  • awesome-react-native 19000+⭐️(包含热门文章、信息、第三方库、工具、学习书籍视频等)

  • react-native-guide 11900+⭐️ (中文 react-native 学习资源、开 源App 和组件)

  • js.coach (第三方库搜索平台)

  • 个人收集的一些开源项目(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码无数!经常看看别人的代码,总会有新收获的)


五、React Native 第一个小 Demo


5.1 MonkeyNews 简介


MonkeyNews,纯 React Native 新闻客户端,部分参考知乎日报,并且使用了其部分接口
由于是练手项目,仅供参考,这里附上 GitHub 地址,感兴趣的可以了解(star)一下。


首页


频道


个人中心


5.2 用到的第三方库:



  • react-native-code-push:React Native 热更新

  • react-native-swiper:用于轮播图

  • react-navigation:TabBar + NavigationBar


5.3 项目结构



Common



MKSwiper.js

MKNewsListItem.js
MKImage.js

MKPlaceholderView.js

MKThemeListItem.js

MKLoadingView.js

...





Config



MKConstants.js





Pages



Home



MKHomePage.js

MKNewsDetailPage.js





Category



MKCategoryPage.js

MKThemeDetailPage.js





UserCenter



MKUserCenterPage.js






Services



MKServices.js

APIConstants.js





Styles



commonStyles.js




六、总结


在对 React Native 有了一些了解之后,个人感觉目前 React Native 的状况很难替代原生开发,至少现阶段还不行。


个人认为的缺点:React Native 的双端运行的优点并不明显,很多原生 API 使用起来都比较麻烦,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双端运行带来的开发效率提升,这种情况下我甚至更愿意用原生 iOS 和 Android 各写一套。


优点:React Native 和原生组合使用,通过动态路由动态在原生页面和 React Native 页面之间切换,可以在原生页面出现 bug 的时候切换至 React Native 页面,或者比较简单的页面直接使用 React Native 开发都是非常不错的。


总之, React Native 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844903605137342477

收起阅读 »

React的路由,怎么开发得劲儿

首先确定业务场景如果我们把场景设定在开发一个pc端管理后台的话,那么很常见的需求就是根据不同用户,配置不同的权限,显示不同的菜单项目,渲染不同的路由。那权限到底归谁管一般来说都是后台配置权限,然后驱动前端显示菜单,但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加一个menu就要向后台申...
继续阅读 »

首先确定业务场景

如果我们把场景设定在开发一个pc端管理后台的话,那么很常见的需求就是根据不同用户,配置不同的权限,显示不同的菜单项目,渲染不同的路由。

那权限到底归谁管

一般来说都是后台配置权限,然后驱动前端显示菜单,但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加一个menu就要向后台申请,太不灵活,费劲儿。

我觉得应该也给前台一定程度的权利,让其可以“绕过”后台主导一部分菜单项和路由项的渲染.

__一言以蔽之__:

前后台协同把事情办了,后台为主,前端为辅。

基于以上分析,制定了一个解决方案

首先列出一下“出场角色”:

动态结构数据 :通过前后台协同创建数据,其描述的是一种树状关系。

静态内容数据 :渲染路由和菜单项的基本数据信息。

菜单项和其关联的路由 :根据以上数据驱动显示。

静态内容配置

主要为两个成员:
  • 路由配置:routesMap
  • 菜单项配置:menusMap

    二者相关性太高,故在一起进行管理。

路由配置:routesMap

作用:

每一个路由都是一个单体对象,通过注册routesMap内部来进行统一管理。

结构:
{
...
{
name: "commonTitle_nest", //国际化单位ID
icon: "thunderbolt", //antd的icon
path: "/pageCenter/nestRoute", //路径规则
exact: true, //是否严格匹配
component: lazyImport(() =>
import('ROUTES/login')
), //组件
key: uuid() //唯一标识
}
...
}


个体参数一览:
参数类型说明默认值
namestring国际化的标识ID_
iconstringantd的icon标识-
pathstring路径规则-
exactboolan是否严格匹配false
componentstring渲染组件-
keystring唯一标识-
redirectstring重定向路由地址-
searchobject"?="-
paramstringnumber"/*"-
isNoFormatboolean标识拒绝国际化false

基本是在react-router基础上进行扩展的,保留了其配置项。

菜单项配置:menusMap

作用:

每个显示在左侧的菜单项目都是一个单体对象,菜单单体内容与路由对象进行关联,并通过注册routesToMenuMap内部来进行统一管理。

结构:
{
...
[LIGHT_ID]: {
...routesMap.lightHome,
routes: [
routesMap.lightAdd,
routesMap.lightEdit,
routesMap.lightDetail,
],
}
...
}


个体参数一览:
参数类型说明默认值
routesarray转载路由个体_

该个体主要关联路由个体,故其参数基本与之一致

动态结构配置

主要为两个类别:
  • __menuLocalConfig.json__:前端期望的驱动数据。
  • __menuRemoteConfig.json__:后端期望的驱动数据。
作用:

__动静结合,驱动显示__:两文件融合作为动态数据,去激活静态数据(菜单项menusMap)来驱动显示菜单项目和渲染路由组件。

强调:
  • __menuLocalConfig.json__:是动态数据的组成部份,是“动”中的“静”,完全由前端主导配置。
  • __menuRemoteConfig.json__:应该由后台配置权限并提供,前端配置该数据文件,目的是在后台未返回数据作默认配置,还有模拟mock开发使用。
结构:
[   
...
{
"menuId": 2001,
"parentId": 1001
}
...
]

简单,直接地去表示结构的数据集合

动态配置的解释:

简单讲,对于驱动菜单项和路由的渲染,无论后台配置权限控制前端也好,前端想绕过后端主导显示也好,都是一种期望(种因)。二者协商,结合,用尽可能少的信息描述一个结构(枝繁),从而让静态数据对其进行补充(叶茂),然后再用形成的整体去驱动(结果)。

快速上手

注册路由个体

位置在/src/routes/config.js,栗:

/* 路由的注册数据,新建路由在这配置 */
export const routesMap = {
...
templates: {
name: "commonTitle_nest",
icon: "thunderbolt",
path: "/pageCenter/nestRoute",
exact: true,
redirect: "/pageCenter/light",
key: uuid()
}
...
}


详:/路由相关/配置/静态内容配置

决定该路由个体的“出场”

位置同上,栗:

/* 路由匹配menu的注册数据,新建后台驱动的menu在这配置 */
export const menusMap = {
...
[LIGHT_ID]: {
...routesMap.lightHome, //“主角”
routes: [
routesMap.lightAdd, //“配角”
routesMap.lightEdit,
routesMap.lightDetail,
],
},
...
}


解:首先路由个体出现在该配置中,就说明出场(驱动渲染route)了,但是出场又分为两种:

类别驱动显示了左侧 MenuItem可以跳转么
主角可以
配角没有可以

以上就已经完成了静态数据的准备,接下来就等动态结构数据类激活它了。

配置动态结构数据

后台配置的权限:
[
{ "menuId": 1002, "parentId": 0 },
{ "menuId": 1001, "parentId": 0 }
]

主导

前端自定义的权限:
[
{ "menuId": 2002, "parentId": 1001 },
{ "menuId": 2001, "parentId": 1001 },
{ "menuId": 2003, "parentId": 0 },
{ "menuId": 2004, "parentId": 1002 },
{ "menuId": 2005, "parentId": 1002 }
]


补充

解:1***2***分别是后台和前台的命名约定(能区分就行,怎么定随意),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二者结合描述了一个树状关系,进而去激活静态数据以驱动渲染页面的菜单和路由。

简单讲:就是动态数据描述结构,静态数据描述内容,结构去和内容进行匹配,有就显示,没有也不会出问题,二者配合驱动显示。

至此配置基本完成,可以通过直接修改该文件的方式进行开发和调整,也可以可视化操作。

配置调整费劲?拖拽吧

操作后自动刷新。

自动生成文件
menuLocalConfig.json

menuRemoteConfig.json

总结:

这样我觉得react的路由开发起来得劲儿了不少,整体的解决方案已经确定,供参考。

收起阅读 »

宝, 来学习一下CSS中的宽高比,让 h5 开发更想你的夜!

在图像和其他响应式元素的宽度和高度之间有一个一致的比例是很重要的。在CSS中,我们使用padding hack已经很多年了,但现在我们在CSS中有了原生的长宽比支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什么是宽高比,我们过去是怎么做的,新的做法是什么。当然,也会有一些用例...
继续阅读 »

在图像和其他响应式元素的宽度和高度之间有一个一致的比例是很重要的。在CSS中,我们使用padding hack已经很多年了,但现在我们在CSS中有了原生的长宽比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什么是宽高比,我们过去是怎么做的,新的做法是什么。当然,也会有一些用例,对它们进行适当的回退。

什么是高宽比

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

在数学上,比率表示一个数字包含另一个数字的多少倍。例如,如果一碗水果中有八个橙子和六个柠檬,那么橙子和柠檬的比例是八比六(即8∶6,相当于比值4∶3)。

在网页设计中,高宽比的概念是用来描述图像的宽度和高度应按比例调整。

考虑下图

比率是4:3,这表明苹果和葡萄的比例是4:3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为宽高比为4:3的最小框是4px * 3px框。 当此盒式高度按比例调整为其宽度时,我们将有一个致宽尺寸的框。

考虑下图。

盒子被按比例调整大小,其宽度和高度之间的比例是一致的。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这个盒子里有一张重要的图片,我们关心它的所有细节。

请注意,无论大小如何,图像细节都被保留。通过拥有一致的高宽比,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好处

  • 整个网站的图像将在不同的视口大小上保持一致。
  • 我们也可以有响应式的视频元素。
  • 它有助于设计师创建一个图像大小的清晰指南,这样开发者就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处理它们。

计算宽高比

为了测量宽高比,我们需要将宽度除以如下图所示的高度。

宽度和高度之间的比例是1.33。这意味着这个比例应该得到遵守。请考虑

注意右边的图片,宽度÷高度的值是 1.02,这不是原来的长宽比(1.33或4:3)。

你可能在想,如何得出4:3这个数值?嗯,这被称为最接近的正常长宽比,有一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它。在进行UI设计时,强烈建议你确切地知道你所使用的图像的宽高比是多少。使用这个网址可以帮我们快速计算。

网址地址:http://lawlesscreation.github...

在 CSS 中实现宽高比

我们过去是通过在CSS中使用百分比padding 来实现宽高比的。好消息是,最近,我们在所有主要的浏览器中都得到了aspect-ratio的原生支持。在深入了解原生方式之前,我们先首先解释一下好的老方法。

当一个元素有一个垂直百分比的padding时,它将基于它的父级宽度。请看下图。

当标题有padding-top: 50%时,该值是根据其父元素的宽度来计算的。因为父元素的宽度是200px,所以padding-top会变成100px

为了找出要使用的百分比值,我们需要将图像的高度除以宽度。得到的数字就是我们要使用的百分比。

假设图像宽度为260px,高度为195px

Percentage padding = height / width

195/260的结果为 0.75(或75%)。

我们假设有一个卡片的网格,每张卡片都有一个缩略图。这些缩略图的宽度和高度应该是相等的。

由于某些原因,运营上传了一张与其他图片大小不一致的图片。注意到中间那张卡的高度与其他卡的高度不一样。

你可能会想,这还不容易解决?我们可以给图片加个object-fit: cover。问题解决了,对吗?不是这么简单滴。这个解决方案在多种视口尺寸下都不会好看。

注意到在中等尺寸下,固定高度的图片从左边和右边被裁剪得太厉害,而在手机上,它们又太宽。所有这些都是由于使用了固定高度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查询手动调整高度,但这不是一个实用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的是,无论视口大小如何,缩略图的尺寸都要一致。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使用百分比padding来实现一个宽高比。

HTML

<article class="card">
<div class="card__thumb">
<img src="thumb.jpg" alt="" />
</div>
<div class="card__content">
<h3>Muffins Recipe</h3>
<p>Servings: 3</p>
</div>
</article>

CSS

.card__thumb {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top: 75%;
}

.card__thumb img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
top: 0;
width: 100%;
height: 100%;
object-fit: cover;
}


通过上述,我们定义了卡片缩略图包装器(.card__thumb)的高度取决于其宽度。另外,图片是绝对定位的,它有它的父元素的全部宽度和高度,有object-fit: cover,用于上传不同大小的图片的情况。请看下面的动图。

请注意,卡片大小的变化和缩略图的长宽比没有受到影响。

aspect-ratio 属性

今年早些时候,Chrome、Safari TP和Firefox Nightly都支持aspect-ratio CSS 属性。最近,它在Safari 15的官方版本中得到支持。

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改写它。

/* 上面的方式 */
.card__thumb {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top: 75%;
}

/* 使用 aspect-ratio 属性 */
.card__thumb {
position: relative;
aspect-ratio: 4/3;
}


请看下面的动图,了解宽高比是如何变化的。

Demo 地址:https://codepen.io/shadeed/pe...

有了这个,让我们探索原始纵横比可以有用的一些用例,以及如何以逐步增强的方法使用它。

渐进增强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CSS @supports和CSS变量来使用CSS aspect-ratio

.card {
--aspect-ratio: 16/9;
padding-top: calc((1 / (var(--aspect-ratio))) * 100%);
}

@supports (aspect-ratio: 1) {
.card {
aspect-ratio: var(--aspect-ratio);
padding-top: initial;
}
}


Logo Images

来看看下面的 logo

你是否注意到它们的尺寸是一致的,而且它们是对齐的?来看看幕后的情况。

// html
<li class="brands__item">
<a href="#">
<img src="assets/batch-2/aanaab.png" alt="" />
</a>
</li>
.brands__item a {
padding: 1rem;
}

.brands__item img {
width: 130px;
object-fit: contain;
aspect-ratio: 2/1;
}


我添加了一个130px的基本宽度,以便有一个最小的尺寸,而aspect-ratio会照顾到高度。

蓝色区域是图像的大小,object-fit: contain是重要的,避免扭曲图像。

Responsive Circles

你是否曾经需要创建一个应该是响应式的圆形元素?CSS aspect-ratio是这种使用情况的最佳选择。

.person {
width: 180px;
aspect-ratio: 1;
}

如果宽高比的两个值相同,我们可以写成aspect-ratio: 1而不是aspect-ratio: 1/1。如果你使用flexboxgrid ,宽度将是可选的,它可以被添加作为一个最小值。

~完,我是小智,宝,你学会了吗~


代码部署后可能存在的BUG没法实时知道,事后为了解决这些BUG,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log 调试,这边顺便给大家推荐一个好用的BUG监控工具 Fundebug

原文:https://ishadeed.com/article/...


收起阅读 »

前端白屏监控探索

背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前端白屏问题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白屏' 甚至成为了前端 bug 的代名词:_喂,你的页面白了。_而且,'白' 这一现象似乎对于用户体感上来说更加强,回忆起 windows 系统的崩溃 '蓝屏'。可以说是非常相似了,甚至能明白了白屏...
继续阅读 »

背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前端白屏问题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话题,'白屏' 甚至成为了前端 bug 的代名词:_喂,你的页面白了。_而且,'白' 这一现象似乎对于用户体感上来说更加强,回忆起 windows 系统的崩溃 '蓝屏'。
可以说是非常相似了,甚至能明白了白屏这个词汇是如何统一出来的。那么,体感如此强烈的现象势必会给用户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如何能尽早监听,快速消除影响就显得很重要了。

为什么单独监控白屏

不光光是白屏,白屏只是一种现象,我们要做的是精细化的异常监控。异常监控各个公司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集团也不例外,而且也足够成熟。但是通用的方案总归是有缺点的,如果对所有的异常都加以报警和监控,就无法区分异常的严重等级,并做出相应的响应,所以在通用的监控体系下定制精细化的异常监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本文讨论白屏这一场景的原因,我把这一场景的边界圈定在了 “白屏” 这一现象。

方案调研

白屏大概可能的原因有两种:

  1. js 执行过程中的错误
  2. 资源错误

这两者方向不同,资源错误影响面较多,且视情况而定,故不在下面方案考虑范围内。为此,参考了网上的一些实践加上自己的一些调研,大概总结出了一些方案:

一、onerror + DOM 检测

原理很简单,在当前主流的 SPA 框架下,DOM 一般挂载在一个根节点之下(比如 <div id="root"></div> )发生白屏后通常现象是根节点下所有 DOM 被卸载,该方案就是通过监听全局的 onerror 事件,在异常发生时去检测根节点下是否挂载 DOM,若无则证明白屏。
我认为是非常简单暴力且有效的方案。但是也有缺点:其一切建立在 **白屏 === 根节点下 DOM 被卸载** 成立的前提下,实际并非如此比如一些微前端的框架,当然也有我后面要提到的方案,这个方案和我最终方案天然冲突。

二、Mutation Observer Api

不了解的可以看下文档
其本质是监听 DOM 变化,并告诉你每次变化的 DOM 是被增加还是删除。为其考虑了多种方案:

  1. 搭配 onerror 使用,类似第一个方案,但很快被我否决了,虽然其可以很好的知道 DOM 改变的动向,但无法和具体某个报错联系起来,两个都是事件监听,两者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2. 单独使用判断是否有大量 DOM 被卸载,缺点:白屏不一定是 DOM 被卸载,也有可能是压根没渲染,且正常情况也有可能大量 DOM 被卸载。完全走不通。
  3. 单独使用其监听时机配合 DOM 检测,其缺点和方案一一样,而且我觉得不如方案一。因为它没法和具体错误联系起来,也就是没法定位。当然我和其他团队同学交流的时候他们给出了其他方向:通过追踪用户行为数据来定位问题,我觉得也是一种方法。

一开始我认为这就是最终答案,经过了漫长的心里斗争,最终还是否定掉了。不过它给了一个比较好的监听时机的选择。

三、饿了么-Emonitor 白屏监控方案

饿了么的白屏监控方案,其原理是记录页面打开 4s 前后 html 长度变化,并将数据上传到饿了么自研的时序数据库。如果一个页面是稳定的,那么页面长度变化的分布应该呈现「幂次分布」曲线的形态,p10、p20 (排在文档前 10%、20%)等数据线应该是平稳的,在一定的区间内波动,如果页面出现异常,那么曲线一定会出现掉底的情况。

其他

其他都大同小样,其实调研了一圈下来发现无非就是两点

  1. 监控时机:调研下来常见的就三种:

    • onerror
    • mutation observer api
    • 轮训
  2. DOM 检测:这个方案就很多了,除了上述的还可以:

    • elementsFromPoint api 采样
    • 图像识别
    • 基于 DOM 的各种数据的各种算法识别
    • ...

改变方向

几番尝试下来几乎没有我想要的,其主要原因是准确率 -- 这些方案都不能保证我监听到的是白屏,单从理论的推导就说不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监听的是'白屏'这个现象,从现象去推导本质虽然能成功,但是不够准确。所以我真正想要监听的是造成白屏的本质。

那么回到最开始,什么是白屏?他是如何造成的?是因为错误导致的浏览器无法渲染?不,在这个 spa 框架盛行的现在实际上的白屏是框架造成的,本质是由于错误导致框架不知道怎么渲染所以干脆就不渲染。由于我们团队 React 技术栈居多,我们来看看 React 官网的一段话

React 认为把一个错误的 UI 保留比完全移除它更糟糕。我们不讨论这个看法的正确与否,至少我们知道了白屏的原因:渲染过程的异常且我们没有捕获异常并处理。

反观目前的主流框架:我们把 DOM 的操作托管给了框架,所以渲染的异常处理不同框架方法肯定不一样,这大概就是白屏监控难统一化产品化的原因。但大致方向肯定是一样的。

那么关于白屏我认为可以这么定义:异常导致的渲染失败

那么白屏的监控方案即:监控渲染异常。那么对于 React 而言,答案就是: Error Boundaries

Error Boundaries

我们可以称之为错误边界,错误边界是什么?它其实就是一个生命周期,用来监听当前组件的 children 渲染过程中的错误,并可以返回一个 降级的 UI 来渲染:

class ErrorBoundary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hasError: false };
}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Error(error) {
// 更新 state 使下一次渲染能够显示降级后的 UI
return { hasError: true };
}

componentDidCatch(error, errorInfo) {
// 我们可以将错误日志上报给服务器
logErrorToMyService(error, errorInfo);
}

render() {
if (this.state.hasError) {
// 我们可以自定义降级后的 UI 并渲染
return <h1>Something went wrong.</h1>;
}

return this.props.children;
}
}


一个有责任心的开发一定不会放任错误的发生。错误边界可以包在任何位置并提供降级 UI,也就是说,一旦开发者'有责任心' 页面就不会全白,这也是我之前说的方案一与之天然冲突且其他方案不稳定的情况。
那么,在这同时我们上报异常信息,这里上报的异常一定会导致我们定义的白屏,这一推导是 100% 正确的。

100% 这个词或许不够负责,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说这一推导是 100% 准确的:

React 渲染流程

我们来简单回顾下从代码到展现页面上 React 做了什么。
我大致将其分为几个阶段:render => 任务调度 => 任务循环 => 提交 => 展示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展示其整个过程(任务调度不再本次讨论范围故不展示):

const App = ({ children }) => (
<>
<p>hello</p>
{ children }
</>
);
const Child = () => <p>I'm child</p>

const a = ReactDOM.render(
<App><Child/></App>,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


首先浏览器是不认识我们的 jsx 语法的,所以我们通过 babel 编译大概能得到下面的代码:

var App = function App(_ref2) {
var children = _ref2.children;
return React.createElement("p", null, "hello"), children);
};

var Child = function Child() {
return React.createElement("p", null, "I'm child");
};

ReactDOM.render(React.createElement(App, null, React.createElement(Child, null)),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babel 插件将所有的 jsx 都转成了 createElement 方法,执行它会得到一个描述对象 ReactElement 大概长这样子:

{
$$typeof: Symbol(react.element),
key: null,
props: {}, // createElement 第二个参数 注意 children 也在这里,children 也会是一个 ReactElement 或 数组
type: 'h1' // createElement 的第一个参数,可能是原生的节点字符串,也可能是一个组件对象(Function、Class...)
}


所有的节点包括原生的 <a></a> 、 <p></p> 都会创建一个 FiberNode ,他的结构大概长这样:

FiberNode = {
elementType: null, // 传入 createElement 的第一个参数
key: null,
type: HostRoot, // 节点类型(根节点、函数组件、类组件等等)
return: null, // 父 FiberNode
child: null, // 第一个子 FiberNode
sibling: null, // 下一个兄弟 FiberNode
flag: null, // 状态标记
}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 Virtual Dom 只不过多了许多调度的东西。最开始我们会为根节点创建一个 FiberNodeRoot 如果有且仅有一个 ReactDOM.render 那么他就是唯一的根,当前有且仅有一个 FiberNode 树。

我只保留了一些渲染过程中重要的字段,其他还有很多用于调度、判断的字段我这边就不放出来了,有兴趣自行了解

render

现在我们要开始渲染页面,是我们刚才的例子,执行 ReactDOM.render 。这里我们有个全局 workInProgress 对象标志当前处理的 FiberNode

  1. 首先我们为根节点初始化一个 FiberNodeRoot ,他的结构就如上面所示,并将 workInProgress= FiberNodeRoot
  2. 接下来我们执行 ReactDOM.render 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我们得到一个 ReactElement :
ReactElement = {
$$typeof: Symbol(react.element),
key: null,
props: {
children: {
$$typeof: Symbol(react.element),
key: null,
props: {},
ref: null,
type: ƒ Child(),
}
}
ref: null,
type: f App()
}


该结构描述了 <App><Child /></App>

  1. 我们为 ReactElement 生成一个 FiberNode 并把 return 指向父 FiberNode ,最开始是我们的根节点,并将 workInProgress = FiberNode
{
elementType: f App(), // type 就是 App 函数
key: null,
type: FunctionComponent, // 函数组件类型
return: FiberNodeRoot, // 我们的根节点
child: null,
sibling: null,
flags: null
}


  1. 只要workInProgress 存在我们就要处理其指向的 FiberNode 。节点类型有很多,处理方法也不太一样,不过整体流程是相同的,我们以当前函数式组件为例子,直接执行 App(props) 方法,这里有两种情况

    • 该组件 return 一个单一节点,也就是返回一个 ReactElement 对象,重复 3 - 4 的步骤。并将当前 节点的 child 指向子节点 CurrentFiberNode.child = ChildFiberNode 并将子节点的 return 指向当前节点 ChildFiberNode.return = CurrentFiberNode
    • 该组件 return 多个节点(数组或者 Fragment ),此时我们会得到一个 ChildiFberNode 的数组。我们循环他,每一个节点执行 3 - 4 步骤。将当前节点的 child 指向第一个子节点 CurrentFiberNode.child = ChildFiberNodeList[0] ,同时每个子节点的 sibling 指向其下一个子节点(如果有) ChildFiberNode[i].sibling = ChildFiberNode[i + 1] ,每个子节点的 return 都指向当前节点 ChildFiberNode[i].return = CurrentFiberNode

如果无异常每个节点都会被标记为待布局 FiberNode.flags = Placement

  1. 重复步骤直到处理完全部节点 workInProgress 为空。

最终我们能大概得到这样一个 FiberNode 树:

FiberNodeRoot = {
elementType: null,
type: HostRoot,
return: null,
child: FiberNode<App>,
sibling: null,
flags: Placement, // 待布局状态
}

FiberNode<App> {
elementType: f App(),
type: FunctionComponent,
return: FiberNodeRoot,
child: FiberNode<p>,
sibling: null,
flags: Placement // 待布局状态
}

FiberNode<p> {
elementType: 'p',
type: HostComponent,
return: FiberNode<App>,
sibling: FiberNode<Child>,
child: null,
flags: Placement // 待布局状态
}

FiberNode<Child> {
elementType: f Child(),
type: FunctionComponent,
return: FiberNode<App>,
child: null,
flags: Placement // 待布局状态
}


提交阶段

提交阶段简单来讲就是拿着这棵树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child => sibling,放置 DOM 节点并调用生命周期。

那么整个正常的渲染流程简单来讲就是这样。接下来看看异常处理

错误边界流程

刚刚我们了解了正常的流程现在我们制造一些错误并捕获他:

const App = ({ children }) => (
<>
<p>hello</p>
{ children }
</>
);
const Child = () => <p>I'm child {a.a}</p>

const a = ReactDOM.render(
<App>
<ErrorBoundary><Child/></ErrorBoundary>
</App>,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


执行步骤 4 的函数体是包裹在 try...catch 内的如果捕获到了异常则会走异常的流程:

do {
try {
workLoopSync(); // 上述 步骤 4
break;
} catch (thrownValue) {
handleError(root, thrownValue);
}
} while (true);

执行步骤 4 时我们调用 Child 方法由于我们加了个不存在的表达式 {a.a} 此时会抛出异常进入我们的 handleError 流程此时我们处理的目标是 FiberNode<Child> ,我们来看看 handleError :

function handleError(root, thrownValue): void {
let erroredWork = workInProgress; // 当前处理的 FiberNode 也就是异常的 节点
throwException(
root, // 我们的根 FiberNode
erroredWork.return, // 父节点
erroredWork,
thrownValue, // 异常内容
);
completeUnitOfWork(erroredWork);
}

function throwException(
root: FiberRoot,
returnFiber: Fiber,
sourceFiber: Fiber,
value: mixed,
) {
// The source fiber did not complete.
sourceFiber.flags |= Incomplete;

let workInProgress = returnFiber;
do {
switch (workInProgress.tag) {
case HostRoot: {
workInProgress.flags |= ShouldCapture;
return;
}
case ClassComponent:
// Capture and retry
const ctor = workInProgress.type;
const instance = workInProgress.stateNode;
if (
(workInProgress.flags & DidCapture) === NoFlags &&
(typeof ctor.getDerivedStateFromError === 'function' ||
(instance !== null &&
typeof instance.componentDidCatch === 'function' &&
!isAlreadyFailedLegacyErrorBoundary(instance)))
) {
workInProgress.flags |= ShouldCapture;
return;
}
break;
default:
break;
}
workInProgress = workInProgress.return;
} while (workInProgress !== null);
}


代码过长截取一部分
先看 throwException 方法,核心两件事:

  1. 将当前也就是出问题的节点状态标志为未完成 FiberNode.flags = Incomplete
  2. 从父节点开始冒泡,向上寻找有能力处理异常( ClassComponent )且的确处理了异常的(声明了 getDerivedStateFromError 或 componentDidCatch 生命周期)节点,如果有,则将那个节点标志为待捕获 workInProgress.flags |= ShouldCapture ,如果没有则是根节点。

completeUnitOfWork 方法也类似,从父节点开始冒泡,找到 ShouldCapture 标记的节点,如果有就标记为已捕获 DidCapture  ,如果没找到,则一路把所有的节点都标记为 Incomplete 直到根节点,并把 workInProgress 指向当前捕获的节点。

之后从当前捕获的节点(也有可能没捕获是根节点)开始重新走流程,由于其状态 react 只会渲染其降级 UI,如果有 sibling 节点则会继续走下面的流程。我们看看上述例子最终得到的 FiberNode 树:

FiberNodeRoot = {
elementType: null,
type: HostRoot,
return: null,
child: FiberNode<App>,
sibling: null,
flags: Placement, // 待布局状态
}

FiberNode<App> {
elementType: f App(),
type: FunctionComponent,
return: FiberNodeRoot,
child: FiberNode<p>,
sibling: null,
flags: Placement // 待布局状态
}

FiberNode<p> {
elementType: 'p',
type: HostComponent,
return: FiberNode<App>,
sibling: FiberNode<ErrorBoundary>,
child: null,
flags: Placement // 待布局状态
}

FiberNode<ErrorBoundary> {
elementType: f ErrorBoundary(),
type: ClassComponent,
return: FiberNode<App>,
child: null,
flags: DidCapture // 已捕获状态
}

FiberNode<h1> {
elementType: f ErrorBoundary(),
type: ClassComponent,
return: FiberNode<ErrorBoundary>,
child: null,
flags: Placement // 待布局状态
}


如果没有配置错误边界那么根节点下就没有任何节点,自然无法渲染出任何内容。

ok,相信到这里大家应该清楚错误边界的处理流程了,也应该能理解为什么我之前说由 ErrorBoundry 推导白屏是 100% 正确的。当然这个 100% 指的是由 ErrorBoundry 捕捉的异常基本上会导致白屏,并不是指它能捕获全部的白屏异常。以下场景也是他无法捕获的:

  • 事件处理
  • 异步代码
  • SSR
  • 自身抛出来的错误

React SSR 设计使用流式传输,这意味着服务端在发送已经处理好的元素的同时,剩下的仍然在生成 HTML,也就是其父元素无法捕获子组件的错误并隐藏错误的组件。这种情况似乎只能将所有的 render 函数包裹 try...catch ,当然我们可以借助 babel 或 TypeScript 来帮我们简单实现这一过程,其最终得到的效果是和 ErrorBoundry 类似的。

而事件和异步则很巧,虽说 ErrorBoundry 无法捕获他们之中的异常,不过其产生的异常也恰好不会造成白屏(如果是错误的设置状态,间接导致了白屏,刚好还是会被捕获到)。这就在白屏监控的职责边界之外了,需要别的精细化监控能力来处理它。

总结

那么最后总结下本文的出的几个结论:
我对白屏的定义:异常导致的渲染失败
对应方案是:资源监听 + 渲染流程监听

在目前 SPA 框架下白屏的监控需要针对场景做精细化的处理,这里以 React 为例子,通过监听渲染过程异常能够很好的获得白屏的信息,同时能增强开发者对异常处理的重视。而其他框架也会有相应的方法来处理这一现象。

当然这个方案也有弱点,由于是从本质推导现象其实无法 cover 所有的白屏的场景,比如我要搭配资源的监听来处理资源异常导致的白屏。当然没有一个方案是完美的,我这里也是提供一个思路,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收起阅读 »

面试官问我会canvas? 我可以绘制一个烟花?动画

在我们日常开发中贝塞尔曲线无处不在:svg 中的曲线(支持 2阶、 3阶)canvas 中绘制贝塞尔曲线几乎所有前端2D或3D图形图表库(echarts,d3,three.js)都会使用到贝塞尔曲线所以掌握贝塞尔曲线势在必得。 这篇文章主要是实战篇,不会介绍和...
继续阅读 »

在我们日常开发中贝塞尔曲线无处不在:

  1. svg 中的曲线(支持 2阶、 3阶)
  2. canvas 中绘制贝塞尔曲线
  3. 几乎所有前端2D或3D图形图表库(echarts,d3,three.js)都会使用到贝塞尔曲线

所以掌握贝塞尔曲线势在必得。 这篇文章主要是实战篇,不会介绍和贝塞尔相关的知识, 如果有同学对贝塞尔曲线不是很清楚的话:可以查看我这篇文章——深入理解SVG

绘制贝塞尔曲线

第一步我们先创建ctx, 用ctx 画一个二阶贝塞尔曲线看下。二阶贝塞尔曲线有1个控制点,一个起点,一个终点。

const canvas = document.getElementById( 'canvas' );
const ctx = canvas.getContext( '2d' );
ctx.beginPath();
ctx.lineWidth = 2;
ctx.strokeStyle = '#000';
ctx.moveTo(100,100)
ctx.quadraticCurveTo(180,50, 200,200)
ctx.stroke();


这样我们就画好了一个贝塞尔曲线了。

绘制贝塞尔曲线动画

画一条线谁不会哇?接下来文章的主体内容。 首先试想一下动画我们肯定一步步画出曲线? 但是这个ctx给我们全部画出来了是不是有点问题。我们重新看下二阶贝塞尔曲线的实现过程动画,看看是否有思路。

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贝塞尔上的曲线是和t有关系的, t的区间是在0-1之间,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二阶贝塞尔的曲线方程去算出每一个点呢,这个专业术语叫离散化,但是这样的得出来的点的信息是不太准的,我们先这样实现。

先看下方程:

我们模拟写出代码如如下:

//这个就是二阶贝塞尔曲线方程
function twoBezizer(p0, p1, p2, t) {
const k = 1 - t
return k * k * p0 + 2 * (1 - t) * t * p1 + t * t * p2
}

//离散
function drawWithDiscrete(ctx, start, control, end,percent) {
for ( let t = 0; t <= percent / 100; t += 0.01 ) {
const x = twoBezizer(start[0], control[0], end[0], t)
const y = twoBezizer(start[1], control[1], end[1], t)
ctx.lineTo(x, y)
}
}


我们看下效果:

和我们画的几乎是一模一样,接下啦就用requestAnimationFrame 开始我们的动画给出以下代码:

let percent = 0
function animate() {
ctx.clearRect( 0, 0, 800, 800 );
ctx.beginPath();
ctx.moveTo(100,100)
drawWithDiscrete(ctx,[100,100],[180,50],[200,200],percent)
ctx.stroke();
percent = ( percent + 1 ) % 100;
id = requestAnimationFrame(animate)
}
animate()


这里有两个要注意的是, 我是是percent 不断加1 和100 求余,所以呢 percent 会不断地从1-100 这样往复,OK所以我们必须要动画之前做一次区域清理, ctx.clearRect( 0, 0, 800, 800 ); 这样就可以不断的从开始到结束循环往复,我们看下效果:

看着样子是不是还不错哈哈哈😸。

绘制贝塞尔曲线动画方法2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 当然不是难道我们真的没有办法画出某一个t的贝塞尔曲线了? 当前不是,这里放一下二阶贝塞尔方程的推导过程:

二阶贝塞尔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可以通过同样比例获得。 在两点之间的任意一点,其实满足的一阶贝塞尔曲线, 一阶贝塞尔曲线满足的其实是线性变化。我给出以下方程

 function oneBezizer(p0,p1,t) {
return p0 + (p1-p0) * t
}

从我画的图可以看出,我们只要 不断求A点 和C点就可以画出在某一时间段的贝塞尔了。

我给出以下代码和效果图:

function drawWithDiscrete2(ctx, start, control, end,percent) {
const t = percent/ 100;
// 求出A点
const A = [];
const C = [];
A[0] = oneBezizer(start[0],control[0],t);
A[1] = oneBezizer(start[1],control[1],t);
C[0] = twoBezizer(start[0], control[0], end[0], t)
C[1] = twoBezizer(start[1], control[1], end[1], t)
ctx.quadraticCurveTo(
A[ 0 ], A [ 1 ],
C[ 0 ], C[ 1 ]
);
}


礼花🎉动画

上文我们实现了一条贝塞尔线,我们将这条贝塞尔的曲线的开始点作为一个圆的圆心,然后按照某个次数求出不同的结束点。 再写一个随机颜色,礼花效果就成了, 直接上代码,

for(let i=0; i<count; i++) {
const angle = Math.PI * 2 / count * i;
const x = center[ 0 ] + radius * Math.sin( angle );
const y = center[ 1 ] + radius * Math.cos( angle );
ctx.strokeStyle = colors[ i ];
ctx.beginPath();
drawWithDiscrete(ctx, center,[180,50],[x,y],percent)
ctx.stroke();
}

function getRandomColor(colors, count) {
// 生成随机颜色
for ( let i = 0; i < count; i++ ) {
colors.push(
'rgb( ' +
( Math.random() * 255 >> 0 ) + ',' +
( Math.random() * 255 >> 0 ) + ',' +
( Math.random() * 255 >> 0 ) +
' )'
);
}
}


我们看下动画吧:



收起阅读 »

在 React 应用中展示报表数据

创建 React 应用创建 React 应用 参考链接, 如使用npx 包运行工具:npx create-react-app arjs-react-viewer-app如果您使用的是yarn,执行命令:yarn create react-app arjs-re...
继续阅读 »

创建 React 应用

创建 React 应用 参考链接, 如使用npx 包运行工具:

npx create-react-app arjs-react-viewer-app
如果您使用的是yarn,执行命令:

yarn create react-app arjs-react-viewer-app
更多创建 React方法可参考 官方文档

安装 ActivereportsJS NPM 包

React 报表 Viewer 组件已经放在了npm @grapecity/activereports-react npm 中。 @grapecity/activereports 包提供了全部的核心功能。

运行以下命令安装包:

npm install @grapecity/activereports-react @grapecity/activereports
或使用yarn命令

yarn add @grapecity/activereports-react @grapecity/activereports

导入 ActiveReportsJS 样式

打开 src\App.css 文件并添加以下代码,导入Viewer 的默认样式,定义了元素宿主的样式React Report Viewer 控件:

@import "@grapecity/activereports/styles/ar-js-ui.css";
@import "@grapecity/activereports/styles/ar-js-viewer.css";

viewer-host {

width: 100%;
height: 100vh;
}

添加 ActiveReportsJS 报表

ActiveReportsJS 使用 JSON格式和 rdlx-json扩展报表模板文件。在应用程序的public文件夹中,创建名为 report.rdlx-json 的新文件,并在该文件中插入以下JSON内容:

{
"Name": "Report",
"Body": {

"ReportItems": [
{
"Type": "textbox",
"Name": "TextBox1",
"Value": "Hello, ActiveReportsJS Viewer",
"Style": {
"FontSize": "18pt"
},
"Width": "8.5in",
"Height": "0.5in"
}
]
}
}


添加 React 报表 Viewer 控件

修改 src\App.js代码: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App.css";
import { Viewer } from "@grapecity/activereports-react";

function App() {
return (

<div id="viewer-host">
<Viewer report={{ Uri: 'report.rdlx-json' }} />
</div>
);
}


export default App;

运行和调试

使用 npm start 或 yarn start 命令运行项目,如果编译失败了,报以下错误,请删除node_modules 文件夹并重新运行 npm install 或 yarn命令来重新安装需要的包文件。

react-scripts start

internal/modules/cjs/loader.js:883
throw err;
^

Error: Cannot find module 'react'
当应用程序启动时,ActiveReportsJS Viewer组件将出现在页面上。Viewer将显示显示“ Hello,ActiveReportsJS Viewer”文本的报表。您可以通过使用工具栏上的按钮或将报表导出为可用格式之一来测试。

原文: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0257641

收起阅读 »

Babel配置傻傻看不懂?

1.2 AST 是什么玩意?👨‍🎓 啊斌同学: 上面说到的抽象语法树AST又是什么玩意?答:我们上文提到,Babel在解析是时候会通过将code转换为AST抽象语法树,本质上是代码语法结构的一种抽象表示,通过以树🌲形的结构形式表现出它的语法结构,抽象在于它的语...
继续阅读 »

前沿:文章起源在于,朋友跟树酱说在解决项目兼容IE11浏览器过程中,遇到“眼花缭乱”的babel配置和插件等,傻傻分不清配置间的区别、以及不了解如何引用babel插件才能让性能更佳,如果你也有这方面的疑虑,这篇文章可能适合你

1.babel

babel是个什么玩意? Babel本质上是一个编辑器,也就是个“翻译官”的角色,比如树酱听不懂西班牙语,需要别人帮我翻译成为中文,我才晓得。那么Babel就是帮助浏览器翻译的,让web应用能够运行旧版本的浏览器中,比如IE11浏览器不支持Promise等ES6语法,那这个时候在IE11打开你写的web应用,应用就无法正常运行,这时候就需要Babel来“翻译”成为IE11能读懂的

1.1 Babel是怎么工作的?

本质上单独靠Babel是无法完成“翻译”,比如官网的例子const babel = code => code;不借助Babel插件的前提,输出是不会把箭头函数“翻译”的,如果想完成就需要用到插件,更多概念点点击 官方文档

Babel工作原理本质上就是三个步骤:解析、转换、输出,如下👇所示,

1.2 AST 是什么玩意?

👨‍🎓 啊斌同学: 上面说到的抽象语法树AST又是什么玩意?

答:我们上文提到,Babel在解析是时候会通过将code转换为AST抽象语法树,本质上是代码语法结构的一种抽象表示,通过以树🌲形的结构形式表现出它的语法结构,抽象在于它的语言形态不会体现在原始代码code中

下面介绍下在前端项目开发中一些AST的应用场景:

  • Vue模版解析: 我们平时写的.vue文件通过vue-template-compiler解析,.vue文件处理为一个AST
  • Babel的“翻译” : 如将ES6转换为ES5过程中转为AST
  • webpack的插件UglifyJS: uglifyjs-webpack-plugin用来压缩资源,uglifyjs会遇到需要解析es6语法,这个过程中本质上也是借助babel-loader

你可以安装通过本地安装babel-cli做个验证,通过babel-cli编译js文件,玩玩“翻译”

🌲推荐阅读:

1.3 开发自己的babel插件需要了解什么?

👨‍🎓 啊可同学: 树酱,我想自己使用AST开发一个babel插件需要使用到哪些东西呢?

答:我们上一节中提到babel不借助“外援”的话,自己是无法完成翻译,而一个完整的“翻译”的过程是需要走完解析、转换、输出才能完成整个闭环,而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借助babel以下这些API

  • @babel/parser: babel解析器将源代码code解析成 AST
  • @babel/generator: 将AST解码生成js代码 new Code
  • @babel/traverse : 用来遍历AST树,可以用来改造AST~,如替换或添加AST原始节点
  • @babel/core:包括了整个babel工作流

下面是一个简单“翻译”的demo~

👦:啊宽同学:你不是说@babel/parser是也将源代码code解析成 AST吗?为啥@babel/core也是?

答:@babel/core包含的是整个babel工作流,在开发插件的过程中,如果每个API都单独去引入岂不是蒙蔽了来吧~于是就有了@babel/core插件,顾名思义就是核心插件,他将底层的插件进行封装(包含了parser、generator等),提高原有的插件开发效率,简化过程,好一个“🍟肯德基全家桶”

🌲推荐阅读:

1.4 Babel插件相关

讲完Babel的基本使用,接下来聊聊插件,上文提到单独靠babel是“难成大器”的,需要插件的辅助才能实现霸业,那插件是怎么搞的呢?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完成第一步骤解析完AST后,接下来是进入转换,插件在这个阶段就起到关键作用了。

1.4.1 插件的使用

告诉Babel该做什么之前,我们需要创建一个配置文件.babelrc或者babel.config.js文件

如果我想把es2015的语法转化为es5 及支持es2020的链式写法,我可以这样写

上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我们配置两个东西 presentplugin

👨‍🎓 啊可同学:babel不是只需要plugin来帮忙翻译吗,这个present又是什么玩意?

答:presets是预设,举个例子:有一天树酱要去肯德基买鸡翅、薯条、可乐、汉堡。然后我发现有个套餐A包含了(薯条、可乐、汉堡),那这个present就相当于套餐A,它包含了一些插件集合,一个大套餐,这样我就只需要一个套餐A+鸡翅就搞定了,不用配置很多插件。

就好比上面的es2015“套餐”,其实就是Babel团队将同属ES2015相关的很多个plugins集合到babel-preset-es2015一个preset中去

👧 啊琪同学:@babel/preset-env这个是什么?我看很多babel的配置都有

答:@babel/preset-env这个是一个present预设,换句话说就是“豪华大礼包”,包括一系列插件的集合,包含了我们常用的es2015,es2016, es2017等最新的语法转化插件,允许我们使用最新的js语法,比如 let,const,箭头函数等等,但不包括stage-x阶段的插件。换句话说,他包含了我们上文提到了es2015,是个“全家桶”了,而不仅是个套餐了。

1.4.2 自定义 present

👦 啊斌同学:树酱,那我是不是可以自己搞一个预设present?

答: 可以的,但是你可以以 babel-preset-* 的命名规范来创建一个新项目,然后创建一个packjson并安装好定影的依赖和一个index.js 文件用于导出 .babelrc,最终发布到npm中,如下所示

1.4.3 关于 polyfill

比如我们在开发中使用,会使用到一些es6的新特征比如Array.from等,但不是所有的 JavaScript 环境都支持 Array.from,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 Polyfill(代码填充,也可译作兼容性补丁)的“黑科技”,因为babel只转换新的js语法,如箭头函数等,但不转换新的API,比如Symbol、Promise等全局对象,这时候需要借助@babel/polyfill,把es的新特性都装进来,使用步骤如下
  • npm 安装 : npm install --save @babel/polyfill
  • 文件顶部导入 polyfillimport @babel/polyfilll

🙅‍♂️:缺点:全局引入整个 polyfill包,如promise会被全局引入,污染全局环境,所以不建议使用,那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直接使用@babel/preset-env并修改配置,因为@babel/preset-env包含了@babel/polyfill插件,看下一节

1.4.4 如何通过修改@babel/preset-env配置优化

完成上面的配置,然后用Babel编译代码,我们会发现有时候打出的包体积很大,因为@babel/polyfill有些会被全局引用,那你要弄清楚@babel/preset-env的配置

@babel/preset-env 中与 @babel/polyfill 的相关参数有两个如下:

  • targets: 支持的目标浏览器的列表
  • useBuiltIns: 参数有 “entry”、”usage”、false 三个值。默认值是false,此参数决定了babel打包时如何处理@babel/polyfilll 语句

主要聊聊关于useBuiltIns的不同配置如下:

  • entry: 去掉目标浏览器已支持的polyfilll 模块,将浏览器不支持的都引入对应的polyfilll 模块。
  • usage: 打包时会自动根据实际代码的使用情况,结合 targets 引入代码里实际用到部分 polyfilll模块
  • false: 不会自动引入 polyfilll 模块,对polyfilll模块屏蔽

🌲建议:使用 useBuiltIns: usage来根据目标浏览器的支持情况,按需引入用到的 polyfill 文件,这样打包体积也不会过大

1.4.5 webpack打包如何使用babel?

对于@babel/core@babel/preset-env 、@babel/polyfill等这些插件,当我们在使用webpack进行打包的时候,如何让webpack知道按这些规则去编译js。这时就需要babel-loader了,它相当于一个中间桥梁,通过调用babel/core中的API来告知webpack要如何处理。

1.4.6 开发工具库,涉及到babel使用怎么避免污染环境?

👦 啊斌同学:我开发了一个工具库,也使用了babel,如果引用polyfill,如何避免使用导致的污染环境?

答:在开发工具库或者组件库时,就不能再使用babel-polyfill了,否则可能会造成全局污染,可以使用@babel/runtime。它不会污染你的原有的方法。遇到需要转换的方法它会另起一个名字,否则会直接影响使用库的业务代码,使用@babel/runtime主要在于

  • 可以减小库和工具包的体积,规避babel编译的工具函数在每个模块里都重复出现的情况
  • 在没有使用 @babel/runtime 之前,库和工具包一般不会直接引入 polyfill。否则像 Promise 这样的全局对象会污染全局命名空间,这就要求库的使用者自己提供 polyfill。这些 polyfill 一般在库和工具的使用说明中会提到,比如很多库都会有要求提供 es5 的 polyfill。在使用 babel-runtime 后,库和工具只要在 package.json 中增加依赖 babel-runtime,交给 babel-runtime 去引入 polyfill就可以了

如何使用 @babel/runtime

  • 1.npm安装
npm install --save-dev @babel/plugin-transform-runtime
npm install --save @babel/runtime
  • 2.配置

1.5 关于babel容易混淆的点

1.5.1 babel-core和@babel/core 区别

👦:啊呆同学:babel-core和@babel/core是什么区别?

答;@babel是在babel7中版本提出来的,就类似于 vue-cli 升级后使用@vue/cli一样的道理,所以babel7以后的版本都是使用 @babel 开头声明作用域,


收起阅读 »

如何用 JS 一次获取 HTML 表单的所有字段 ?

问:如何用 JS 一次获取 HTML 表单的所有字段 ?考虑一个简单的 HTML 表单,用于将任务保存在待办事项列表中:<form> <label for="name">用户名</label> <input...
继续阅读 »

问:如何用 JS 一次获取 HTML 表单的所有字段 ?

考虑一个简单的 HTML 表单,用于将任务保存在待办事项列表中:

<form>
<label for="name">用户名</label>
<input type="text" id="name" name="name" required>

<label for="description">简介</label>
<input type="text" id="description" name="description" required>

<label for="task">任务</label>
<textarea id="task" name="task" required></textarea>

<button type="submit">提交</button>
</form>


上面每个字段都有对应的的typeID和 name属性,以及相关联的label。 用户单击“提交”按钮后,我们如何从此表单中获取所有数据?

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黑科技,另一种是更清洁,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为了演示这种方法,我们先创建form.js,并引入文件中。

从事件 target 获取表单字段

首先,我们在表单上为Submit事件注册一个事件侦听器,以停止默认行为(它们将数据发送到后端)。

然后,使用this.elementsevent.target.elements访问表单字段:

相反,如果需要响应某些用户交互而动态添加更多字段,那么我们需要使用FormData

使用 FormData

首先,我们在表单上为submit事件注册一个事件侦听器,以停止默认行为。接着,我们从表单构建一个FormData对象:

const form = document.forms[0];

form.addEventListener("submit", function(event) {
event.preventDefault();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this);
});

除了append()delete()get()set()之外,FormData 还实现了Symbol.iterator。这意味着它可以用for...of 遍历:

const form = document.forms[0];

form.addEventListener("submit", function(event) {
event.preventDefault();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this);

for (const formElement of formData) {
console.log(formElement);
}
})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entries()方法获取表单对象形式:

const form = document.forms[0];

form.addEventListener("submit", function(event) {
event.preventDefault();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this);
const entries = formData.entries();
const data = Object.fromEntries(entries);
});


这也适合Object.fromEntries() (ECMAScript 2019)

为什么这有用?如下所示:

const form = document.forms[0];

form.addEventListener("submit", function(event) {
event.preventDefault();
const formData = new FormData(this);
const entries = formData.entries();
const data = Object.fromEntries(entries);

// send out to a REST API
fetch("https://some.endpoint.dev", {
method: "POST",
body: JSON.stringify(data),
headers: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
.then(/**/)
.catch(/**/);
});


一旦有了对象,就可以使用fetch发送有效负载。

小心:如果在表单字段上省略name属性,那么在FormData对象中刚没有生成。

总结

要从HTML表单中获取所有字段,可以使用:

  • this.elementsevent.target.elements,只有在预先知道所有字段并且它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使用FormData构建具有所有字段的对象,之后可以转换,更新或将其发送到远程API。*


原文:https://www.valentinog.com/bl...

代码部署后可能存在的BUG没法实时知道,事后为了解决这些BUG,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log 调试,这边顺便给大家推荐一个好用的BUG监控工具 Fundebug

收起阅读 »

自动化注册组件,自动化注册路由--懒人福利(vue,react皆适用)

我是一个react主义者,这次因为项目组关系必须用vue,作为vue小白就记录一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骚想法。正文1. 对于路由的操作可能用过umi的同学知道,umi有一套约定式路由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可以避免每写一个页面就去手动import到路由的数组中,你只需要...
继续阅读 »

我是一个react主义者,这次因为项目组关系必须用vue,作为vue小白就记录一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骚想法。

正文

1. 对于路由的操作

可能用过umi的同学知道,umi有一套约定式路由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可以避免每写一个页面就去手动import到路由的数组中,你只需要按照规则,就可以自动化的添加路由。

完美,我们今天就简单实现一个约定式路由的功能。

首先把vue自己的路由注释掉

// const routes: Array = [
// {
// path: "/login",
// name: "login",
// component: Login,
// },
// // {
// // path: "/about",
// // name: "About",
// // // route level code-splitting
// // // this generates a separate chunk (about.[hash].js) for this route
// // // which is lazy-loaded when the route is visited.
// // component: () =>
// // import(/* webpackChunkName: "about" */ "../views/About.vue"),
// // },
// ];


可以看到代码非常的多,随着页面的增加也会越来越多。当然vue的这种方式也有很多好处:比如支持webpack的魔法注释,支持懒加载

接下来就去实现我们的约定式路由吧!

我们这次用到的API是require.context,大家可能以为需要安装什么包,不用不用!这是webpack的东西!具体API的介绍大家可以自行百度了

首先用这玩意去匹配对应规则的页面,然后提前创好我们的路由数组以便使用。

const r = require.context("../views", true, /.vue/);
const routeArr: Array = [];

接下来就是进行遍历啦,匹配了../views文件下的页面,遍历匹配结果,如果是按照我们的规则创建的页面就去添加到路由数组中

比如我现在的views文件夹里是这样的

// 遍历
r.keys().forEach((key) => {
console.log(key) //这里的匹配结果就是 ./login/index.vue ./product/index.vue
const keyArr = key.split(".");
if (key.indexOf("index") > -1) {
// 约定式路由构成方案,views文件夹下的index.vue文件都会自动化生成路由
// 但是我不想在路由中出现index,我只想要login,product,于是对path进行改造。
// 这部其实是有很多优化空间的。大家可以自己试着用正则去提取
const pathArr = keyArr[1].split("/");
routeArr.push({
name: pathArr[1],
path: "/" + pathArr[1],
component: r(key).default, // 这是组件
});
}
});


一起来看一下自动匹配出来的路由数组是什么模样

完美🚖达成了我们的需求。去页面看一看!

完美实现! 最后把全部代码送上。这样就实现了约定式自动注册路由,避免了手动添加的烦恼,懒人必备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VueRouter, { RouteConfig } from "vue-router";
const r = require.context("../views", true, /.vue/);
const routeArr: Array = [];
r.keys().forEach((key) => {
const keyArr = key.split(".");
if (key.indexOf("index") > -1) {
// 约定式路由构成方案,views文件夹下的index.vue文件都会自动化生成路由
const pathArr = keyArr[1].split("/");
routeArr.push({
name: pathArr[1],
path: "/" + pathArr[1],
component: r(key).default, // 这是组件
});
}
});
Vue.use(VueRouter);

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mode: "history",
base: process.env.BASE_URL,
routes: routeArr,
});

export default router;


2.组件

经过上一章的操作,我们可以写页面了,然后就写到了组件。我发现每次使用组件都要在使用的页面去import,非常的麻烦。

通过上一章的想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自动化导入组件呢?

我的想法是:

  • 通过一个方法把components文件下的所有组件进行统一的管理
  • 需要的页面可以用这个方法传入对应的规则,统一返回组件
  • 这个方法可以手动导入,也可以全局挂载。

先给大家看一下我的components文件夹

再看一下现在的页面长相

ok。我们开始在index.ts里撸代码吧

首先第一步一样的去匹配,这里只需要匹配当前文件夹下的所有vue文件

const r = require.context("./"true/.vue/);

然后声明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可以做到fn('规则')返回对应的组件,代码如下。

function getComponent(...names: string[]): any {
const componentObj: any = {};
r.keys().forEach((key) => {
const name = key.replace(/(\.\/|\.vue)/g, "");
if (names.includes(name)) {
componentObj[name] = r(key).default;
}
});
return componentObj;
}
export { getComponent };

我们一起来看看调用结果吧

打印结果:

看到这个结果不难想象页面的样子吧! 当然跟之前一样啦!当然实现啦!

非常的完美!

最后

由于项目比较急咯,我还有一些骚想法没有时间去整理去查资料实现,暂时先这样吧~

如果文内有错误,敬请大家帮我指出!(反正我也不一定改哈哈)

最后!谢谢!拜拜!

收起阅读 »

ES6 中 module 备忘清单,你可能知道 module 还可以这样用!

这是一份备忘单,展示了不同的导出方式和相应的导入方式。 它实际上可分为3种类型:名称,默认值和列表 ?// 命名导入/导出 export const name = 'value'import { name } from '...'// 默认导出/导入expor...
继续阅读 »

这是一份备忘单,展示了不同的导出方式和相应的导入方式。 它实际上可分为3种类型:名称,默认值和列表 ?

// 命名导入/导出 
export const name = 'value'
import { name } from '...'

// 默认导出/导入
export default 'value'
import anyName from '...'

// 重命名导入/导出
export { name as newName }
import { newName } from '...'

// 命名 + 默认 | Import All
export const name = 'value'
export default 'value'
import * as anyName from '...'

// 导出列表 + 重命名
export {
name1,
name2 as newName2
}
import {
name1 as newName1,
newName2
} from '...'


接下来,我们来一个一个的看?

命名方式

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一个name

export const name = 'value';
import { name } from 'some-path/file';

console.log(name); // 'value'

大家都说简历没项目写,我就帮大家找了一个项目,还附赠【搭建教程】

默认方式

使用默认导出,不需要任何名称,所以我们可以随便命名它?

export default 'value'
import anyName from 'some-path/file'

console.log(anyName) // 'value'

❌ 默认方式不用变量名

export default const name = 'value';  
// 不要试图给我起个名字!

命名方式 和 默认方式 一起使用

命名方式 和 默认方式 可以同个文件中一起使用?

eport const name = 'value'
eport default 'value'
import anyName, { name } from 'some-path/file'

导出列表

第三种方式是导出列表(多个)

const name1 = 'value1'
const name2 = 'value2'

export {
name1,
name2
}
import {name1, name2 } from 'some-path/file'

console.log(
name1, // 'value1'
name2, // 'value2'
)

需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这些列表不是对象。它看起来像对象,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第一次学习模块时,我也产生了这种困惑。真相是它不是一个对象,它是一个导出列表

// ❌ Export list ≠ Object
export {
name: 'name'
}

重命名的导出

对导出名称不满意?问题不大,可以使用as关键字将其重命名。

const name = 'value'

export {
name as newName
}
import { newName } from 'some-path/file'

console.log(newName); // 'value'

// 原始名称不可访问
console.log(name); // ❌ undefined

❌ 不能将内联导出与导出列表一起使用

export const name = 'value'

// 你已经在导出 name ☝️,请勿再导出我
export {
name
}

大家都说简历没项目写,我就帮大家找了一个项目,还附赠【搭建教程】

重命名导入

同样的规则也适用于导入,我们可以使用as关键字重命名它。

const name1 = 'value1'
const name2 = 'value2'

export {
name1,
name2 as newName2
}
import {
name1 as newName1,
newName2
} from '...'

console.log(newName1); // 'value1'
console.log(newName2); // 'value2'


name1; // undefined
name2; // undefined

导入全部

export const name = 'value'

export default 'defaultValue'
import * as anyName from 'some-path/file'

console.log(anyName.name); // 'value'
console.log(anyName.default); // 'defaultValue'

命名方式 vs 默认方式

是否应该使用默认导出一直存在很多争论。 查看这2篇文章。

就像任何事情一样,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正确的方式永远是对你和你的团队最好的方式。

命名与默认导出的非开发术语

假设你欠朋友一些钱。 你的朋友说可以用现金或电子转帐的方式还钱。 通过电子转帐付款就像named export一样,因为你的姓名已附加在交易中。 因此,如果你的朋友健忘,并开始叫你还钱,说他没收到钱。 这里,你就可以简单地向他们显示转帐证明,因为你的名字在付款中。 但是,如果你用现金偿还了朋友的钱(就像default export一样),则没有证据。 他们可以说当时的 100 块是来自小红。 现金上没有名称,因此他们可以说是你本人或者是任何人?

那么采用电子转帐(named export)还是现金(default export)更好?

这取决于你是否信任的朋友?, 实际上,这不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正确方法。 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不要将你的关系置于该位置,以免冒险危及友谊,最好还是相互坦诚。 是的,这个想法也适用于你选择named export还是default export。 最终还是取决你们的团队决定,哪种方式对团队比较友好,就选择哪种,毕竟不是你自己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体?

原文: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0187607

收起阅读 »

20个 Javascript 技巧,提高我们的摸鱼时间!

使用方便有用的方法,以减少代码行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增加我们的摸鱼时间。在我们的日常任务中,我们需要编写函数,如排序、搜索、寻找惟一值、传递参数、交换值等,所以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工作多年珍藏的几个常用技巧和方法,以让大家增加摸鱼的时间。这些方法肯定会帮助你:...
继续阅读 »

使用方便有用的方法,以减少代码行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增加我们的摸鱼时间。

在我们的日常任务中,我们需要编写函数,如排序、搜索、寻找惟一值、传递参数、交换值等,所以在这里分享一下我工作多年珍藏的几个常用技巧和方法,以让大家增加摸鱼的时间。

这些方法肯定会帮助你:

  • 减少代码行
  • Coding Competitions
  • 增加摸鱼的时间

1.声明和初始化数组

我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大小来初始化数组,也可以通过指定值来初始化数组内容,大家可能用的是一组数组,其实二维数组也可以这样做,如下所示:

const array = Array(5).fill(''); 
// 输出
(5) ["", "", "", "", ""]

const matrix = Array(5).fill(0).map(() => Array(5).fill(0))
// 输出
(5) [Array(5), Array(5), Array(5), Array(5), Array(5)]
0: (5) [0, 0, 0, 0, 0]
1: (5) [0, 0, 0, 0, 0]
2: (5) [0, 0, 0, 0, 0]
3: (5) [0, 0, 0, 0, 0]
4: (5) [0, 0, 0, 0, 0]
length: 5

2. 求和,最小值和最大值

我们应该利用 reduce 方法快速找到基本的数学运算。

const array = [5,4,7,8,9,2];

求和

array.reduce((a,b) => a+b);
// 输出: 35

最大值

array.reduce((a,b) => a>b?a:b);
// 输出: 9

最小值

array.reduce((a,b) => a<b?a:b);
// 输出: 2

3.排序字符串,数字或对象等数组

我们有内置的方法sort()reverse()来排序字符串,但是如果是数字或对象数组呢

字符串数组排序

const stringArr = ["Joe", "Kapil", "Steve", "Musk"]
stringArr.sort();
// 输出
(4) ["Joe", "Kapil", "Musk", "Steve"]

stringArr.reverse();
// 输出
(4) ["Steve", "Musk", "Kapil", "Joe"]

数字数组排序

const array  = [40, 100, 1, 5, 25, 10];
array.sort((a,b) => a-b);
// 输出
(6) [1, 5, 10, 25, 40, 100]

array.sort((a,b) => b-a);
// 输出
(6) [100, 40, 25, 10, 5, 1]

对象数组排序

const objectArr = [ 
{ first_name: 'Lazslo', last_name: 'Jamf' },
{ first_name: 'Pig', last_name: 'Bodine' },
{ first_name: 'Pirate', last_name: 'Prentice' }
];
objectArr.sort((a, b) => a.last_name.localeCompare(b.last_name));
// 输出
(3) [{…}, {…}, {…}]
0: {first_name: "Pig", last_name: "Bodine"}
1: {first_name: "Lazslo", last_name: "Jamf"}
2: {first_name: "Pirate", last_name: "Prentice"}
length: 3

4.从数组中过滤到虚值

像 0undefinednullfalse""''这样的假值可以通过下面的技巧轻易地过滤掉。

const array = [3, 0, 6, 7, '', false];
array.filter(Boolean);


// 输出
(3) [3, 6, 7]

5. 使用逻辑运算符处理需要条件判断的情况

function doSomething(arg1){ 
arg1 = arg1 || 10;
// 如果arg1没有值,则取默认值 10
}

let foo = 10;
foo === 10 && doSomething();
// 如果 foo 等于 10,刚执行 doSomething();
// 输出: 10

foo === 5 || doSomething();
// is the same thing as if (foo != 5) then doSomething();
// Output: 10

6. 去除重复值

const array  = [5,4,7,8,9,2,7,5];
array.filter((item,idx,arr) => arr.indexOf(item) === idx);
// or
const nonUnique = [...new Set(array)];
// Output: [5, 4, 7, 8, 9, 2]

7. 创建一个计数器对象或 Map

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对象或者Map来计数某些特殊词出现的频率。

let string = 'kapilalipak';

const table={};
for(let char of string) {
table[char]=table[char]+1 || 1;
}
// 输出
{k: 2, a: 3, p: 2, i: 2, l: 2}

或者

const countMap = new Map();
for (let i = 0; i < string.length; i++) {
if (countMap.has(string[i])) {
countMap.set(string[i], countMap.get(string[i]) + 1);
} else {
countMap.set(string[i], 1);
}
}
// 输出
Map(5) {"k" => 2, "a" => 3, "p" => 2, "i" => 2, "l" => 2}

8. 三元运算符很酷

function Fever(temp) {
return temp > 97 ? 'Visit Doctor!'
: temp < 97 ? 'Go Out and Play!!'
: temp === 97 ? 'Take Some Rest!': 'Go Out and Play!';;
}

// 输出
Fever(97): "Take Some Rest!"
Fever(100): "Visit Doctor!"

9. 循环方法的比较

  • for 和 for..in 默认获取索引,但你可以使用arr[index]
  • for..in也接受非数字,所以要避免使用。
  • forEachfor...of 直接得到元素。
  • forEach 也可以得到索引,但 for...of 不行。

10. 合并两个对象

const user = { 
name: 'Kapil Raghuwanshi',
gender: 'Male'
};
const college = {
primary: 'Mani Primary School',
secondary: 'Lass Secondary School'
};
const skills = {
programming: 'Extreme',
swimming: 'Average',
sleeping: 'Pro'
};

const summary = {...user, ...college, ...skills};

// 合并多个对象
gender: "Male"
name: "Kapil Raghuwanshi"
primary: "Mani Primary School"
programming: "Extreme"
secondary: "Lass Secondary School"
sleeping: "Pro"
swimming: "Average"

11. 箭头函数

箭头函数表达式是传统函数表达式的一种替代方式,但受到限制,不能在所有情况下使用。因为它们有词法作用域(父作用域),并且没有自己的thisargument,因此它们引用定义它们的环境。

const person = {
name: 'Kapil',
sayName() {
return this.name;
}
}
person.sayName();
// 输出
"Kapil"

但是这样:

const person = {
name: 'Kapil',
sayName : () => {
return this.name;
}
}
person.sayName();
// Output
"

13. 可选的链

const user = {
employee: {
name: "Kapil"
}
};
user.employee?.name;
// Output: "Kapil"
user.employ?.name;
// Output: undefined
user.employ.name
// 输出: VM21616:1 Uncaught TypeError: Cannot read property 'name' of undefined

13.洗牌一个数组

利用内置的Math.random()方法。

const list = [1, 2, 3, 4, 5, 6, 7, 8, 9];
list.sort(() => {
return Math.random() - 0.5;
});
// 输出
(9) [2, 5, 1, 6, 9, 8, 4, 3, 7]
// 输出
(9) [4, 1, 7, 5, 3, 8, 2, 9, 6]

14.双问号语法

const foo = null ?? 'my school';
// 输出: "my school"

const baz = 0 ?? 42;
// 输出: 0

剩余和展开语法

function myFun(a,  b, ...manyMoreArgs) {
return arguments.length;
}
myFun("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 输出: 6

const parts = ['shoulders', 'knees']; 
const lyrics = ['head', ...parts, 'and', 'toes'];

lyrics;
// 输出:
(5)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

16.默认参数

const search = (arr, low=0,high=arr.length-1) => {
return high;
}
search([1,2,3,4,5]);

// 输出: 4

17. 将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或十六进制

const num = 10;

num.toString(2);
// 输出: "1010"
num.toString(16);
// 输出: "a"
num.toString(8);
// 输出: "12"

18. 使用解构来交换两个数

let a = 5;
let b = 8;
[a,b] = [b,a]

[a,b]
// 输出
(2) [8, 5]

19. 单行的回文数检查

function checkPalindrome(str) {
return str == str.split('').reverse().join('');
}
checkPalindrome('naman');
// 输出: true

20.将Object属性转换为属性数组

const obj = { a: 1, b: 2, c: 3 };

Object.entries(obj);
// Output
(3) [Array(2), Array(2), Array(2)]
0: (2) ["a", 1]
1: (2) ["b", 2]
2: (2) ["c", 3]
length: 3

Object.keys(obj);
(3) ["a", "b", "c"]

Object.values(obj);
(3) [1, 2, 3]



原文:https://dev.to/techygeeky/top...


收起阅读 »

从 Flutter 和前端角度出发,聊聊单线程模型下如何保证 UI 流畅性

一、单线程模型的设计1. 最基础的单线程处理简单任务假设有几个任务:任务1: "姓名:" + "杭城小刘"任务2: "年龄:" + "1995" + "02" + "20"任务3: "大小:" + (2021 - 1995 + 1)任务4: 打印任务1、2、3...
继续阅读 »

一、单线程模型的设计

1. 最基础的单线程处理简单任务

假设有几个任务:

  • 任务1: "姓名:" + "杭城小刘"
  • 任务2: "年龄:" + "1995" + "02" + "20"
  • 任务3: "大小:" + (2021 - 1995 + 1)
  • 任务4: 打印任务1、2、3 的结果

在单线程中执行,代码可能如下:

//c
void mainThread () {
string name = "姓名:" + "杭城小刘";
string birthday = "年龄:" + "1995" + "02" + "20"
int age = 2021 - 1995 + 1;
printf("个人信息为:%s, %s, 大小:%d", name.c_str(), birthday.c_str(), age);
}

线程开始执行任务,按照需求,单线程依次执行每个任务,执行完毕后线程马上退出。

2. 线程运行过程中来了新的任务怎么处理?

问题1 介绍的线程模型太简单太理想了,不可能从一开始就 n 个任务就确定了,大多数情况下,会接收到新的 m 个任务。那么 section1 中的设计就无法满足该需求。

要在线程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并执行新的任务,就需要有一个事件循环机制。最基础的事件循环可以想到用一个循环来实现。

// c++
int getInput() {
int input = 0;
cout<< "请输入一个数";
cin>>input;
return input;
}

void mainThread () {
while(true) {
int input1 = getInput();
int input2 = getInput();
int sum = input1 + input2;
print("两数之和为:%d", sum);
}
}

相较于第一版线程设计,这一版做了以下改进:

  • 引入了循环机制,线程不会做完事情马上退出。
  • 引入了事件。线程一开始会等待用户输入,等待的时候线程处于暂停状态,当用户输入完毕,线程得到输入的信息,此时线程被激活。执行相加的操作,最终输出结果。不断的等待输入,并计算输出。

3. 处理来自其他线程的任务

真实环境中的线程模块远远没有这么简单。比如浏览器环境下,线程可能正在绘制,可能会接收到1个来自用户鼠标点击的事件,1个来自网络加载 css 资源完成的事件等等。第二版线程模型虽然引入了事件循环机制,可以接受新的事件任务,但是发现没?这些任务之来自线程内部,该设计是无法接受来自其他线程的任务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渲染主线程会频繁接收到来自于 IO 线程的一些事件任务,当接受到的资源加载完成后的消息,则渲染线程会开始 DOM 解析;当接收到来自鼠标点击的消息,渲染主线程则会执行绑定好的鼠标点击事件脚本(js)来处理事件。

需要一个合理的数据结构,来存放并获取其他线程发送的消息?

消息队列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在 GUI 系统中,事件队列是一个通用解决方案。

消息队列(事件队列)是一种合理的数据结构。要执行的任务添加到队列的尾部,需要执行的任务,从队列的头部取出。

有了消息队列之后,线程模型得到了升级。如下:

可以看出改造分为3个步骤:

  • 构建一个消息队列
  • IO 线程产生的新任务会被添加到消息队列的尾部
  • 渲染主线程会循环的从消息队列的头部读取任务,执行任务

伪代码。构造队列接口部分

class TaskQueue {
public:
Task fetchTask (); // 从队列头部取出1个任务
void addTask (Task task); // 将任务插入到队列尾部
}

改造主线程

TaskQueue taskQueue;
void processTask ();
void mainThread () {
while (true) {
Task task = taskQueue.fetchTask();
processTask(task);
}
}

IO 线程

void handleIOTask () {
Task clickTask;
taskQueue.addTask(clickTask);
}

Tips: 事件队列是存在多线程访问的情况,所以需要加锁。

4. 处理来自其他线程的任务

浏览器环境中, 渲染进程经常接收到来自其他进程的任务,IO 线程专门用来接收来自其他进程传递来的消息。IPC 专门处理跨进程间的通信。

5. 消息队列中的任务类型

消息队列中有很多消息类型。内部消息:如鼠标滚动、点击、移动、宏任务、微任务、文件读写、定时器等等。

消息队列中还存在大量的与页面相关的事件。如 JS 执行、DOM 解析、样式计算、布局计算、CSS 动画等等。

上述事件都是在渲染主线程中执行的,因此编码时需注意,尽量减小这些事件所占用的时长。

6. 如何安全退出

Chrome 设计上,确定要退出当前页面时,页面主线程会设置一个退出标志的变量,每次执行完1个任务时,判断该标志。如果设置了,则中断任务,退出线程

7. 单线程的缺点

事件队列的特点是先进先出,后进后出。那后进的任务也许会被前面的任务因为执行时间过长而阻塞,等待前面的任务执行完毕才可以执行后面的任务。这样存在2个问题。

  • 如何处理高优先级的任务

    假如要监控 DOM 节点的变化情况(插入、删除、修改 innerHTML),然后触发对应的逻辑。最基础的做法就是设计一套监听接口,当 DOM 变化时,渲染引擎同步调用这些接口。不过这样子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 DOM 变化会很频繁。如果每次 DOM 变化都触发对应的 JS 接口,则该任务执行会很长,导致执行效率的降低

    如果将这些 DOM 变化做为异步消息,假如消息队列中。可能会存在因为前面的任务在执行导致当前的 DOM 消息不会被执行的问题,也就是影响了监控的实时性

    如何权衡效率和实时性?微任务 就是解决该类问题的。

    通常,我们把消息队列中的任务成为宏任务,每个宏任务中都包含一个微任务队列,在执行宏任务的过程中,假如 DOM 有变化,则该变化会被添加到该宏任务的微任务队列中去,这样子效率问题得以解决。

    当宏任务中的主要功能执行完毕欧,渲染引擎会执行微任务队列中的微任务。因此实时性问题得以解决

  • 如何解决单个任务执行时间过长的问题

    可以看出,假如 JS 计算超时导致动画 paint 超时,会造成卡顿。浏览器为避免该问题,采用 callback 回调的设计来规避,也就是让 JS 任务延后执行。

二、 flutter 里的单线程模型

1. event loop 机制

Dart 是单线程的,也就是代码会有序执行。此外 Dart 作为 Flutter 这一 GUI 框架的开发语言,必然支持异步。

一个 Flutter 应用包含一个或多个 isolate,默认方法的执行都是在 main isolate 中;一个 isolate 包含1个 Event loop 和1个 Task queue。其中,Task queue 包含1个 Event queue 事件队列和1个 MicroTask queue 微任务队列。如下:

为什么需要异步?因为大多数场景下 应用都并不是一直在做运算。比如一边等待用户的输入,输入后再去参与运算。这就是一个 IO 的场景。所以单线程可以再等待的时候做其他事情,而当真正需要处理运算的时候,再去处理。因此虽是单线程,但是给我们的感受是同事在做很多事情(空闲的时候去做其他事情)

某个任务涉及 IO 或者异步,则主线程会先去做其他需要运算的事情,这个动作是靠 event loop 驱动的。和 JS 一样,dart 中存储事件任务的角色是事件队列 event queue。

Event queue 负责存储需要执行的任务事件,比如 DB 的读取。

Dart 中存在2个队列,一个微任务队列(Microtask Queue)、一个事件队列(Event Queue)。

Event loop 不断的轮询,先判断微任务队列是否为空,从队列头部取出需要执行的任务。如果微任务队列为空,则判断事件队列是否为空,不为空则从头部取出事件(比如键盘、IO、网络事件等),然后在主线程执行其回调函数,如下:

2. 异步任务

微任务,即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完成的异步任务。微任务在事件循环中优先级最高,只要微任务队列不为空,事件循环就不断执行微任务,后续的事件队列中的任务持续等待。微任务队列可由 scheduleMicroTask 创建。

通常情况,微任务的使用场景比较少。Flutter 内部也在诸如手势识别、文本输入、滚动视图、保存页面效果等需要高优执行任务的场景用到了微任务。

所以,一般需求下,异步任务我们使用优先级较低的 Event Queue。比如 IO、绘制、定时器等,都是通过事件队列驱动主线程来执行的。

Dart 为 Event Queue 的任务提供了一层封装,叫做 Future。把一个函数体放入 Future 中,就完成了同步任务到异步任务的包装(类似于 iOS 中通过 GCD 将一个任务以同步、异步提交给某个队列)。Future 具备链式调用的能力,可以在异步执行完毕后执行其他任务(函数)。

看一段具体代码:

void main() {
print('normal task 1');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1'));
print('normal task 2');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2'))
.then((value) => print("subTask 1"))
.then((value) => print("subTask 2"));
}
//
lbp@MBP  ~/Desktop  dart index.dart
normal task 1
normal task 2
Task1 Future 1
Task1 Future 2
subTask 1
subTask 2

main 方法内,先添加了1个普通同步任务,然后以 Future 的形式添加了1个异步任务,Dart 会将异步任务加入到事件队列中,然后理解返回。后续代码继续以同步任务的方式执行。然后再添加了1个普通同步任务。然后再以 Future 的方式添加了1个异步任务,异步任务被加入到事件队列中。此时,事件队列中存在2个异步任务,Dart 在事件队列头部取出1个任务以同步的方式执行,全部执行(先进先出)完毕后再执行后续的 then。

Future 与 then 公用1个事件循环。如果存在多个 then,则按照顺序执行。

例2:

void main() {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1'));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2'));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3'))
.then((_) => print('subTask 1 in Future 3'));

Future(() => null).then((_) => print('subTask 1 in empty Future'));
}
lbp@MBP  ~/Desktop  dart index.dart
Task1 Future 1
Task1 Future 2
Task1 Future 3
subTask 1 in Future 3
subTask 1 in empty Future

main 方法内,Task 1 添加到 Future 1中,被 Dart 添加到 Event Queue 中。Task 1 添加到 Future 2中,被 Dart 添加到 Event Queue 中。Task 1 添加到 Future 3中,被 Dart 添加到 Event Queue 中,subTask 1 和 Task 1 共用 Event Queue。Future 4中任务为空,所以 then 里的代码会被加入到 Microtask Queue,以便下一轮事件循环中被执行。

综合例子

void main() {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1'));
Future fx = Future(() => null);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3")).then((value) {
print("subTask 1 Future 3");
scheduleMicrotask(() => print("Microtask 1"));
}).then((value) => print("subTask 3 Future 3"));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4"))
.then((value) => Future(() => print("sub subTask 1 Future 4")))
.then((value) => print("sub subTask 2 Future 4"));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5"));

fx.then((value) => print("Task1 Future 2"));

scheduleMicrotask(() => print("Microtask 2"));

print("normal Task");
}
lbp@MBP  ~/Desktop  dart index.dart
normal Task
Microtask 2
Task1 Future 1
Task1 Future 2
Task1 Future 3
subTask 1 Future 3
subTask 3 Future 3
Microtask 1
Task1 Future 4
Task1 Future 5
sub subTask 1 Future 4
sub subTask 2 Future 4

解释:

  • Event Loop 优先执行 main 方法同步任务,再执行微任务,最后执行 Event Queue 的异步任务。所以 normal Task 先执行
  • 同理微任务 Microtask 2 执行
  • 其次,Event Queue FIFO,Task1 Future 1 被执行
  • fx Future 内部为空,所以 then 里的内容被加到微任务队列中去,微任务优先级最高,所以 Task1 Future 2 被执行
  • 其次,Task1 Future 3 被执行。由于存在2个 then,先执行第一个 then 中的 subTask 1 Future 3,然后遇到微任务,所以 Microtask 1 被添加到微任务队列中去,等待下一次 Event Loop 到来时触发。接着执行第二个 then 中的 subTask 3 Future 3。随着下一次 Event Loop 到来,Microtask 1 被执行
  • 其次,Task1 Future 4 被执行。随后的第一个 then 中的任务又是被 Future 包装成一个异步任务,被添加到 Event Queue 中,第二个 then 中的内容也被添加到 Event Queue 中。
  • 接着,执行 Task1 Future 5。本次事件循环结束
  • 等下一轮事件循环到来,打印队列中的 sub subTask 1 Future 4、sub subTask 1 Future 5.

3. 异步函数

异步函数的结果在将来某个时刻才返回,所以需要返回一个 Future 对象,供调用者使用。调用者根据需求,判断是在 Future 对象上注册一个 then 等 Future 执行体结束后再进行异步处理,还是同步等到 Future 执行结束。Future 对象如果需要同步等待,则需要在调用处添加 await,且 Future 所在的函数需要使用 async 关键字。

await 并不是同步等待,而是异步等待。Event Loop 会将调用体所在的函数也当作异步函数,将等待语句的上下文整体添加到 Event Queue 中,一旦返回,Event Loop 会在 Event Queue 中取出上下文代码,等待的代码继续执行。

await 阻塞的是当前上下文的后续代码执行,并不能阻塞其调用栈上层的后续代码执行

void main() {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1'))
.then((_) async => await Future(() => print("subTask 1 Future 2")))
.then((_) => print("subTask 2 Future 2"));
Future(() => print('Task1 Future 2'));
}
lbp@MBP  ~/Desktop  dart index.dart
Task1 Future 1
Task1 Future 2
subTask 1 Future 2
subTask 2 Future 2

解析:

  • Future 中的 Task1 Future 1 被添加到 Event Queue 中。其次遇到第一个 then,then 里面是 Future 包装的异步任务,所以 Future(() => print("subTask 1 Future 2")) 被添加到 Event Queue 中,所在的 await 函数也被添加到了 Event Queue 中。第二个 then 也被添加到 Event Queue 中
  • 第二个 Future 中的 'Task1 Future 2 不会被 await 阻塞,因为 await 是异步等待(添加到 Event Queue)。所以执行 'Task1 Future 2。随后执行 "subTask 1 Future 2,接着取出 await 执行 subTask 2 Future 2

4. Isolate

Dart 为了利用多核 CPU,将 CPU 层面的密集型计算进行了隔离设计,提供了多线程机制,即 Isolate。每个 Isolate 资源隔离,都有自己的 Event Loop 和 Event Queue、Microtask Queue。Isolate 之间的资源共享通过消息机制通信(和进程一样)

使用很简单,创建时需要传递一个参数。

void coding(language) {
print("hello " + language);
}
void main() {
Isolate.spawn(coding, "Dart");
}
lbp@MBP  ~/Desktop  dart index.dart
hello Dart

大多数情况下,不仅仅需要并发执行。可能还需要某个 Isolate 运算结束后将结果告诉主 Isolate。可以通过 Isolate 的管道(SendPort)实现消息通信。可以在主 Isolate 中将管道作为参数传递给子 Isolate,当子 Isolate 运算结束后将结果利用这个管道传递给主 Isolate

void coding(SendPort port) {
const sum = 1 + 2;
// 给调用方发送结果
port.send(sum);
}

void main() {
testIsolate();
}

testIsolate() async {
ReceivePort receivePort = ReceivePort(); // 创建管道
Isolate isolate = await Isolate.spawn(coding, receivePort.sendPort); // 创建 Isolate,并传递发送管道作为参数
// 监听消息
receivePort.listen((message) {
print("data: $message");
receivePort.close();
isolate?.kill(priority: Isolate.immediate);
isolate = null;
});
}
lbp@MBP  ~/Desktop  dart index.dart
data: 3

此外 Flutter 中提供了执行并发计算任务的快捷方式-compute 函数。其内部对 Isolate 的创建和双向通信进行了封装。

实际上,业务开发中使用 compute 的场景很少,比如 JSON 的编解码可以用 compute。

计算阶乘:

int testCompute() async {
return await compute(syncCalcuateFactorial, 100);
}

int syncCalcuateFactorial(upperBounds) => upperBounds < 2
? upperBounds
: upperBounds * syncCalcuateFactorial(upperBounds - 1);

总结:

  • Dart 是单线程的,但通过事件循环可以实现异步
  • Future 是异步任务的封装,借助于 await 与 async,我们可以通过事件循环实现非阻塞的同步等待
  • Isolate 是 Dart 中的多线程,可以实现并发,有自己的事件循环与 Queue,独占资源。Isolate 之间可以通过消息机制进行单向通信,这些传递的消息通过对方的事件循环驱动对方进行异步处理。
  • flutter 提供了 CPU 密集运算的 compute 方法,内部封装了 Isolate 和 Isolate 之间的通信
  • 事件队列、事件循环的概念在 GUI 系统中非常重要,几乎在前端、Flutter、iOS、Android 甚至是 NodeJS 中都存在。
收起阅读 »

JavaScript中关于null的一切

JavaScript有2种类型:基本类型(string, booleans number, symbol)和对象。对象是复杂的数据结构,JS 中最简单的对象是普通对象:一组键和关联值:let myObject = { name...
继续阅读 »

JavaScript有2种类型:基本类型(stringbooleans numbersymbol)和对象。

对象是复杂的数据结构,JS 中最简单的对象是普通对象:一组键和关联值:

let myObject = {
name: '前端小智'
}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创建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JS 提供一个特殊值null —表示缺少对象。

let myObject = null

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到有关JavaScript中null的所有知识:它的含义,如何检测它,nullundefined之间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使用null造成代码维护困难。

1. null的概念

JS 规范说明了有关null的信息:

值 null 特指对象的值未设置,它是 JS 基本类型 之一,在布尔运算中被认为是falsy

例如,函数greetObject()创建对象,但是在无法创建对象时也可以返回null

function greetObject(who) {
if (!who) {
return null;
}
return { message: `Hello, ${who}!` };
}

greetObject('Eric'); // => { message: 'Hello, Eric!' }
greetObject(); // => null

但是,在不带参数的情况下调用函数greetObject() 时,该函数返回null。 返回null是合理的,因为who参数没有值。

2. 如何检查null

检查null值的好方法是使用严格相等运算符:

const missingObject = null;
const existingObject = { message: 'Hello!' };

missingObject === null; // => true
existingObject === null; // => false

missingObject === null的结果为true,因为missingObject变量包含一个null 值。

如果变量包含非空值(例如对象),则表达式existObject === null的计算结果为false

2.1 null 是虚值

nullfalse0''undefinedNaN都是虚值。如果在条件语句中遇到虚值,那么 JS 将把虚值强制为false

Boolean(null); // => false

if (null) {
console.log('null is truthy')
} else {
console.log('null is falsy')
}

2.2 typeof null

typeof value运算符确定值的类型。 例如,typeof 15是'number'typeof {prop:'Value'}的计算结果是'object'

有趣的是,type null的结果是什么

typeof null// => 'object'

为什么是'object'typoef nullobject是早期 JS 实现中的一个错误。

要使用typeof运算符检测null值。 如前所述,使用严格等于运算符myVar === null

如果我们想使用typeof运算符检查变量是否是对象,还需要排除null值:

function isObject(object) {
return typeof object === 'object' && object !== null;
}

isObject({ prop: 'Value' }); // => true
isObject(15); // => false
isObject(null); // => false

3. null 的陷阱

null经常会在我们认为该变量是对象的情况下意外出现。然后,如果从null中提取属性,JS 会抛出一个错误。

再次使用greetObject() 函数,并尝试从返回的对象访问message属性:

let who = '';

greetObject(who).message;
// throws "TypeError: greetObject() is null"

因为who变量是一个空字符串,所以该函数返回null。 从null访问message属性时,将引发TypeError错误。

可以通过使用带有空值合并的可选链接来处理null:

let who = ''

greetObject(who)?.message ?? 'Hello, Stranger!'
// => 'Hello, Stranger!'

4. null 的替代方法

当无法构造对象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返回null,但是这种做法有缺点。在执行堆栈中出现null时,刚必须进行检查。

尝试避免返回 null 的做法:

  • 返回默认对象而不是null
  • 抛出错误而不是返回null

回到开始返回greeting对象的greetObject()函数。缺少参数时,可以返回一个默认对象,而不是返回null

function greetObject(who) {
if (!who) {
who = 'Stranger';
}
return { message: `Hello, ${who}!` };
}

greetObject('Eric'); // => { message: 'Hello, Eric!' }
greetObject(); // => { message: 'Hello, Stranger!' }

或者抛出一个错误:

function greetObject(who) {
if (!who) {
throw new Error('"who" argument is missing');
}
return { message: `Hello, ${who}!` };
}

greetObject('Eric'); // => { message: 'Hello, Eric!' }
greetObject(); // => throws an error

这两种做法可以避免使用 null

5. null vs undefined

undefined是未初始化的变量或对象属性的值,undefined是未初始化的变量或对象属性的值。

let myVariable;

myVariable; // => undefined

nullundefined之间的主要区别是,null表示丢失的对象,而undefined表示未初始化的状态。

严格的相等运算符===区分nullundefined :

null === undefined // => false

而双等运算符==则认为nullundefined 相等

null == undefined // => true

我使用双等相等运算符检查变量是否为null 或undefined:

function isEmpty(value) {
return value == null;
}

isEmpty(42); // => false
isEmpty({ prop: 'Value' }); // => false
isEmpty(null); // => true
isEmpty(undefined); // => true

6. 总结

null是JavaScript中的一个特殊值,表示丢失的对象,严格相等运算符确定变量是否为空:variable === null

typoef运算符对于确定变量的类型(numberstringboolean)很有用。 但是,如果为null,则typeof会产生误导:typeof null的值为'object'

nullundefined在某种程度上是等价的,但null表示缺少对象,而undefined未初始化状态。


原文: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0222768

收起阅读 »

Web 动画原则及技巧浅析

在 Web 动画方面,有一套非常经典的原则 -- Twelve basic principles of animation,也就是关于动画的 12 个基本原则(也称之为迪士尼动画原则),网上对它的解读延伸的文章也非常之多:Animation Prin...
继续阅读 »

在 Web 动画方面,有一套非常经典的原则 -- Twelve basic principles of animation,也就是关于动画的 12 个基本原则(也称之为迪士尼动画原则),网上对它的解读延伸的文章也非常之多:

其中使用的示例 DEMO 属于比较简单易懂,但是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如何灵活运用。今天本文将带大家再次复习复习,并且替换其中的最基本的 DEMO,换成一些到今天非常实用,非常酷炫的动画 DEMO 效果。

Squash and stretch -- 挤压和拉伸

挤压和拉伸的目的是为绘制的对象赋予重量感和灵活性。它可以应用于简单的物体,如弹跳球,或更复杂的结构,如人脸的肌肉组织。

应用在动画中,这一原则最重要的方面是对象的体积在被挤压或拉伸时不会改变。如果一个球的长度被垂直拉伸,它的宽度(三个维度,还有它的深度)需要相应地水平收缩。

看看上面这张图,很明显右边这个运动轨迹要比左边的真实很多。

原理动画如下:

类似的一些比较有意思的 Web 动画 DEMO:

CodePen Demo -- CSS Flippy Loader 🍳 By Jhey

仔细看上面这个 Loading 动画,每个块在跳起之前都会有一个压缩准备动作,在压缩的过程中高度变低,宽度变宽,这就是挤压和拉伸,让动画看上去更加真实。

OK,再看两个类似的效果,加深下印象:

CodePen Demo -- CSS Loading Animation

CodePen Demo -- CSS Animation Loader - Jelly Box

简单总结一下,挤压和拉伸的核心在于保持对象的体积一致,当拉伸元素时,它的宽度需要变薄,而当挤压元素时,它的宽度需要变宽。

Anticipation -- 预备动作

准备动作用于为主要的动画动作做好准备,并使动作看起来更逼真。

譬如从地板上跳下来的舞者必须先弯曲膝盖,挥杆的高尔夫球手必须先将球杆向后挥动。

原理动画如下,能够看到滚动之前的一些准备动作:

看看一些实际应用的chang场景,下面这个动画效果:

CodePen Demo -- Never-ending box By Pawel

小球向上滚动,但是仔细看的话,每次向上滚动的时候都会先向后摆一下,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蓄力动作,也就是我们说的准备动作。

类似的,看看这个购物车动画,运用了非常多的小技巧,其中之一就是,车在向前冲之前会后退一点点进行一个蓄力动作,整个动画的感觉明显就不一样,它让动画看起来更加的自然:

Staging -- 演出布局

Staging 意为演出布局,它的目的是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并明确一个场景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完成,例如在画面中放置角色、使用光影,或相机的角度和位置。该原则的本质是关注核心内容,避免其他不必要的细节吸引走用户的注意力。

原理动画如下:

上述 Gif 原理图效果不太明显,看看示例效果:

CodePen Demo -- CSS Loading Animation

该技巧的核心就是在动画的过程中把主体凸显,把非主体元素通过模糊、变淡等方式弱化其效果,降低用户在其之上的注意力。

Straight-Ahead Action and Pose-to-Pose -- 连续运动和姿态对应

其实表示的就是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

  • FrameAnimation(逐帧动画):将多张图片组合起来进行播放,可以利用 CSS Aniation 的 Steps,画面由一帧一帧构成,类似于漫画书
  • TweenAnimation(补间动画):补间动画是在时间帧上进行关键帧绘制,不同于逐帧动画的每一帧都是关键帧,补间动画可以在一个关键帧上绘制一个基础形状,然后在时间帧上对另一个关键帧进行形状转变或绘制另一个形状等,然后中间的动画过程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这个应该是属于最基础的了,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的妙用。我们在用 CSS 实现动画的过程中,使用的比较多的应该是补间动画,逐帧动画也很有意思,譬如设计师设计好的复杂动画,利用多张图片拼接成逐帧动画也非常不错。

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适用在不同的场合,没有谁更好,只有谁更合适,比较下面两个时钟动画,其中一个的秒针运用的是逐帧动画,另外一个则是补间动画:

  • 时钟秒针运用的是逐帧动画:

CodePen Demo -- CSS3 Working Clock By Ilia

  • 时钟秒针运用的是补间动画:

CodePen Demo -- CSS Rotary Clock By Jake Albaugh

有的时候一些复杂动画无法使用 CSS 直接实现的,也会利用逐帧的效果近似实现一个补间动画,像是苹果这个耳机动画,就是实际逐帧动画,但是看起来是连续的:

CodePen Demo -- Apple AirPods Pro Animation (final demo) By Blake Bowen

这里其实是多张图片的快速轮播,每张图片表示一个关键帧。

Follow through and overlapping action 跟随和重叠动作

跟随和重叠动作是两种密切相关的技术的总称,它们有助于更真实地渲染运动,并有助于给人一种印象,即运动的元素遵循物理定律,包括惯性原理。

  • 跟随意味着在角色停止后,身体松散连接的部分应该继续移动,并且这些部分应该继续移动到角色停止的点之外,然后才被拉回到重心或表现出不同的程度的振荡阻尼;
  • 重叠动作是元素各部分以不同速率移动的趋势(手臂将在头部的不同时间移动等等);
  • 第三种相关技术是拖动,元素开始移动,其中一部分需要几帧才能追上。

要创造一个重叠动作的感觉,我们可以让元件以稍微不同的速度移动到每处。这是一种在 iOS 系统的视窗过渡中被运用得很好的方法。一些按钮和元件以不同速率运动,整体效果会比全部东西以相同速率运动要更逼真,并留出时间让访客去适当理解变化。

原理示意图:

看看下面这个购物车动画,仔细看购物车,在移动到停止的过程中,有个很明显的刹车再拉回的感觉,这里运用到了跟随的效果,让动画更加生动真实:

Slow In and Slow Out -- 缓入缓出

现实世界中物体的运动,如人体、动物、车辆等,需要时间来加速和减速。

真实的运动效果,它的缓动函数一定不是 Linear。出于这个原因,运动往往是逐步加速并在停止前变慢,实现一个慢进和慢出的效果,以贴近更逼真的动作。

示意图:

这个还是很好理解的。真实世界中,很少有缓动函数是 Linear 的运动。

Arc -- 弧线运动

大多数自然动作倾向于遵循一个拱形轨迹,动画应该遵循这个原则,遵循隐含的弧形以获得更大的真实感。

原理示意图:

嗯哼,在很多动画中,使用弧线代替直线,能够让动画效果更佳的逼真。看看下面这个烟花粒子动画:

CodePen Demo -- Particles, humankind's only weakness By Rik Schennink

整个烟花粒子动画看上去非常的自然,因为每个粒子的下落都遵循了自由落体的规律,它们的运动轨迹都是弧线而不是直线。

Secondary Action -- 次要动作

将次要动作添加到主要动作可以使场景更加生动,并有助于支持主要动作。走路的人可以同时摆动手臂或将手臂放在口袋里,说话或吹口哨,或者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情绪。

原理示意图:

简单的一个应用实例,看看下面这个动画:

CodePen Demo -- Submarine Animation (Pure CSS) By Akhil Sai Ram

这里实现了一个潜艇向前游动的画面,动画本身还有很多可以优化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值得学习肯定的地方,动画使用了尾浆转动和气泡和海底景物移动。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窗口的反光也是一个很小的细节,表示船体在移动,这个就属于一个次要动作,衬托出主体的移动。

再看看下面这打印动画,键盘上按键的上上下下模拟了点击效果,其实也是个次要动作,衬托主体动画效果:

![Secondary Action - CodePen Home
CSS Typewriter](https://p3-juejin.byteimg.com...

CodePen Demo -- CSS Typewriter By Aaron Iker

Timing -- 时间节奏

时间是指给定动作的绘图或帧数,它转化为动画动作的速度。

在纯粹的物理层面上,正确的计时会使物体看起来遵守物理定律。例如,物体的重量决定了它对推动力的反应,因为重量轻的物体会比重量大的物体反应更快。

同一个动画,使用不同的速率展示,其效果往往相差很多。对于 Web 动画而言,可能只需要调整 animation-duration 或 transition-duration 的值。

原理示意图:

可以看出,同个动画,不同的缓动函数,或者赋予不同的时间,就能产生很不一样的效果。

当然,时间节奏可以运用在很多地方,譬如在一些 Loading 动画中:

CodePen Demo -- Only Css 3D Cube By Hisami Kurita

又或者是这样,同个动画,不同的速率:

CodePen Demo -- Rotating Circles Preloader

也可以是同样的延迟、同样的速率,但是不同的方向:

CodePen Demo -- 2020 SVG Animation By @keyframers

Exaggeration -- 夸张手法

夸张是一种对动画特别有用的效果,因为力求完美模仿现实的动画动作可能看起来是静态和沉闷的。

使用夸张时,一定程度的克制很重要。如果一个场景包含多个元素,则应平衡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以避免混淆或吓倒观众。

原理示意图:

OK,不同程度的展现对效果的感官是不一样的,对比下面两个故障艺术动画:

轻微晃动故障:

严重晃动故障:

CodePen Demo -- Glitch Animation

可以看出,第二个动画明显能感受到比第一个更严重的故障。

过多的现实主义会毁掉动画,或者说让它缺乏吸引力,使其显得静态和乏味。相反,为元素对象添加一些夸张,使它们更具活力,能够让它们更吸引眼球。

Solid drawing -- 扎实的描绘

这个原则表示我们的动画需要尊重真实性,譬如一个 3D 立体绘图,就需要考虑元素在三维空间中的形式。

了解掌握三维形状、解剖学、重量、平衡、光影等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绘制出更为逼真的动画效果。

原理示意图:

再再看看下面这个动画,名为 Close the blinds -- 关上百叶窗:

CodePen Demo -- Close the blinds By Chance Squires

hover 的时候有一个关上动画,使用多块 div 模拟了百叶窗的落下,同时配合了背景色从明亮到黑暗的过程,很好的利用了色彩光影辅助动画的展示。

再看看这个摆锤小动画,也是非常好的使用了光影、视角元素:

CodePen Demo -- The Three-Body Problem By Vian Esterhuizen

最后这个 Demo,虽然是使用 CSS 实现的,但是也尽可能的还原模拟了现实中纸张飞舞的形态,并且对纸张下方阴影的变化也做了一定的变化:

CodePen Demo -- D CSS-only flying page animation tutorial By @keyframers

好的动画,细节是经得起推敲的。

Appeal -- 吸引力

一反往常,精美的细节往往能非常好的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吸引力是艺术作品的特质,而如何实现有吸引力的作品则需要不断的尝试。

原理示意图:

我觉得这一点可能是 Web 动画的核心,一个能够吸引人的动画,它肯定是有某些特质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CodePen Demo -- Download interaction By Milan Raring

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动画展开、箭头移动、进度条填满、数字变化,把一个下载动画展示的非常 Nice,让人在等待的过程并不觉得枯燥。

再来看看这个视频播放的效果:

CodePen Demo -- Video button animation - Only CSS

通过一个遮罩 hover 放大,再到点击全屏的变化,一下子就将用户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来。

Web 动画的一些常见误区

当然,上述的一些技巧源自于迪士尼动画原则,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一些思想贯穿于我们的 Web 动画的设计之中。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Web 动画本身在使用的时候,也有一些原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下面几点:

  • 增强动画与页面元素之间的关联性
  • 不要为了动画而动画,要有目的性
  • 动画不要过于缓慢,否则会阻碍交互

增强动画与页面元素之间的关联性

这个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经常会看到一些动画与主体之间没有关联性。关联性背后的逻辑,能帮助用户在界面布局中理解刚发生的变化,是什么导致了变化。

好的动画可以做到将页面的多个环节或者场景有效串联。

比较下面两个动画,第二个就比第一个更有关联性:

没有强关联性的:

有关联性的:

很明显,第二个动画比第一个动画更能让用户了解页面发生的变化。

不要为了动画而动画,要有目的性

这一点也很重要,不要为了动画而动画,要有目的性,很多时候很多页面的动画非常莫名其妙。

emm,简单一点来说就是单纯的为了炫技而存在的动画。这种动画可以存在于你的 Demo,你的个人网站中,但不太适合用于线上业务页面中。

使用动画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譬如 Loading 动画能够让用户感知到页面正在发生变化,正在加载内容。

在我们的交互过程中,适当的增加过渡与动画,能够很好的让用户感知到页面的变化。类似的还有一些滚动动画。丝滑的滚动切换比突兀的内容明显是更好的体验。

动画不要过于缓慢,否则会阻碍交互

缓慢的动画,它产生了不必要的停顿。

一些用户会频繁看到它们的过渡动画,尽可能的保持简短。让动画持续时间保持在 300ms 或更短。

比较下面两个动画,第一次可能会让用户耳目一新,但是如果用户在浏览过程中频繁出现通过操作,过长的转场动画会消耗用户大量不必要的时间:

过长的转场动画:

缩短转场动画时间,保持恰当的时长:

结合产品及业务的创意交互动画

这一点是比较有意思的。我个人认为,Web 动画做得好用的妙,是能非常好的提升用户体验,提升品牌价值的。

结合产品及业务的创意动画,是需要挖掘,不断打磨的不断迭代的。譬如大家津津乐道的 BiliBili 官网,它的顶部 Banner,配合一些节日、活动,经常就会有出现一些有意思的创意交互动画。简单看两个:

以及这个:

我非常多次在不同地方看到有人讨论 Bilibili 的顶部 banner 动画,可见它这块的动画是成功的。很好的结合了一些节日、实事、热点,当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产品去不断推陈出新,在不同时候给与用户不同的体验。

考虑动画的性价比

最后一条,就是动画虽好,但是打磨一个精品动画是非常耗时的,尤其是在现在非常多的产品业务都是处于一种敏捷开发迭代之下。

一个好的 Web 动画从构思到落地,绝非前端一个人的工作,需要产品、设计、前端等等相关人员公共努力, 不断修改才能最终呈现比较好的效果。所以在项目初期,一定需要考虑好性价比,是否真的值得为了一个 Web 动画花费几天时间呢?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见仁见智的问题。

参考文章

最后

想使用 Web 技术绘制生动有趣的动画并非易事,尤其在现在国内的大环境下,鲜有人会去研究动画原则,并运用于实践生产之中。但是它本身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有技术的事情。希望本文能给大伙对 Web 动画的认知带来一些提升和帮助,在后续的工作中多少运用一些。

原文: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0223372

收起阅读 »

这个vue3的应用框架你学习了吗?

vue
1.新项目初期当我们开始一个新项目的筹备的时候(这里特指中后台应用),项目初始化往往我们可能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统一做权限管理?如何统一对请求库比如基于 Axios做封装(取消重复请求、请求节流、错误异常处理等统一处理)如何作为子应用嵌入到微前端体系(假设基...
继续阅读 »

1.新项目初期

当我们开始一个新项目的筹备的时候(这里特指中后台应用),项目初始化往往我们可能会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 如何统一做权限管理?
  • 如何统一对请求库比如基于 Axios做封装(取消重复请求、请求节流、错误异常处理等统一处理)
  • 如何作为子应用嵌入到微前端体系(假设基于qiankun)
  • 如何共享响应式数据?
  • 配置信息如何管理?

1.1 你可能会这样做

如果每次新建一个项目得时候,我们都得手动去处理以上这些问题,那么将是一个重复性操作,而且还要确保团队一致,那么还得考虑约束能力

在没有看到这个Fes.js这个解决方案之前,对于上述问题,我的解决方式就是
  • 通过维护一个公共的工具库来封装,比如axios的二次封装
  • 开发一个简易的脚手架,把这些东西集成到一个模板中,再通过命令行去拉取
  • 直接通过vue-cli生成模板再进行自定义配置修改等等,简单就是用文档,工具,脚手架来赋能

    但其实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图片引自文章《蚂蚁前端研发最佳实践》

1.2 其他解决方式 - 框架(插件化)

学习react的童鞋都知道,在react社区有个插件化的前端应用框架 UmiJS,而vue的世界中并不存在,而接下来我们要分享的 Fes.js就是vue中的 UmiJS, Fes.js 很多功能是借鉴 UmiJS 做的, UmiJS 内置了路由、构建、部署、测试等,还支持插件和插件集,以满足功能和垂直域的分层需求。

本质上是为了更便捷、更快速地开发中后台应用。框架的核心是插件管理,提供的内置插件封装了大量构建相关的逻辑,并且有着丰富的插件生态,业务中需要处理的脏活累活靠插件来解决,而用户只需要简单配置或者按照规范使用即可

甚至你还可以将插件做聚合成插件集,类似 babel 的 plugin 和 preset,或者 eslint 的 rule 和 config。通过插件和插件集来满足不同场合的业务

通过插件扩展 import from UmiJS 的能力,比如类似下图,是不是很像vue 3Composition API设计

拓展阅读:

  • UmiJS 插件体系的一些初步理解

    2. Fes.js

    官方介绍: Fes.js 是一个好用的前端应用解决方案。 Fes.js 2.0 以Vue 3.0和路由为基础,同时支持配置式路由和约定式路由,并以此进行功能扩展。匹配了覆盖编译时和运行时生命周期完善的插件体系,支持各种功能扩展和业务需求。

2.1 支持约定式路由

约定式路由是个啥? 约定式路由也叫文件路由,就是不需要手写配置,文件系统即路由,现在越来越多框架支持约定式路由,包括上文提到的 UmiJS,还有SSR的nuxt等等,节省我们手动配置路由的时间. 关于fes更多的路由配置看路由文档

2.2 插件化支持

本质上一个插件是就是一个npm包, 通过插件扩展Fes.js的功能,目前 Fes.js已经有多个插件开源。而且插件可以管理项目的编译时和运行时 插件文档

插件源码地址 链接。fesjs也支持开发者自定义插件,详情看插件化开发文档

彬彬同学: 那什么叫支持编译时和运行时?

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是编译时的配置,就是打包的时候,就根据配置完成相应的代码构建,而运行时的配置,则是代码在浏览器执行时,才会根据读取的配置去做相应处理,如果感兴趣,可以深入理解下fesjs的插件源码,了解如何根据编译时和运行时做处理 fes-plugin-access 源码链接

2.3 Fes.js 如何使用

Fes.js 提供了命令行工具 create-fes-app, 全局安装后直接通过该命令创建项目模板,项目结构如下所示

然后运行 npm run dev 就可以开启你的fes之路, 如下图所示

2.4 为啥选择 Fes.js

像vue-cli 只能解决我们项目中开发,构建,打包等基本问题,而 Fes.js可以直接解决大部分常规中后台应用的业务场景的问题,包括如下
  • 配置化布局:解决布局、菜单 、导航等配置问题,类似low-code机制
  • 权限控制:通过内置的access插件实现站点复杂权限管理
  • 请求库封装:通过内置的request插件,内置请求防重、请求节流、错误处理等功能
  • 微前端集成:通过内置qiankun插件,快速集成到微前端中体系

期待更多的插件可以赋能中后台应用业务场景

3.回顾 vue 3

3.1 新特征

vue3.0 相对于 vue2.0变更几个比较大的点包括如下

  • 性能提升: 随着主流浏览器对es6的支持,es module成为可以真正落地的方案,也进一步优化了vue的性能
  • 支持typescript: 通过ts其类型检查机制,可避免我们在重构过程中引入意外的错误
  • 框架体积变小:框架体积优化后,一方面是因为引入Composition API的设计,同时支持tree-shaking树摇,按需引入模块API,将无用模块都会最终被摇掉,使得最终打包后的bundle的体积更小
  • 更优的虚拟Dom方案实现 : 添加了标记flag,Vue2的Virtual DOM不管变动多少整个模板会进行重新的比对, 而vue3对动态dom节点进行了标记PatchFlag ,只需要追踪带有PatchFlag的节点。并且当节点的嵌套层级多的情况,动态节点都是直接跟根节点直接绑定的,也就是说当diff算法走到了根dom节点的时候,就会直接定位动态变化的节点,并不会去遍历静态dom节点,以此提升了效率
  • 引入Proxy特性: 取代了vue2的Object.defineProperty来实现双向绑定,因为其本身的局限性,只能劫持对象的属性,如果对象属性值是对象,还需要进行深度遍历,才能做到劫持,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劫持整个对象,而proxy可以完整劫持整个对象

3.2 关于 Composition API

vue3 取代了原本vue2通过Options API来构建组件设计(强制我们进行代码分层),而采用了类似React Hooks的设计,通过可组组合式的、低侵入式的、函数式的 API,使得我们构建组件更加灵活。官方定义:一组基于功能的附加API,可以灵活地组合组件逻辑

通过上图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Composition API 与 Options API在构建组件的差别,很明显基于Composition API构建会更加清晰明了。我们会发现vue3几个不同的点:

  • vue3提供了两种数据响应式监听APIrefreactive,这两者的区别在 reactive主要用于定义复杂的数据类型比如对象,而ref则用于定义基本类型比如字符串
  • vue3 提供了setup(props, context)方法,这是使用Composition API 的前提入口,相当于 vue2.x 在 生命周期beforeCreate 之后 created 之前执行,方法中的props参数是用来获取在组件中定义的props的,需要注意的是props是响应式的, 并不能使用es6解构(它会消除prop的响应性),如果需要监听响应还需要使用wacth。而context参数来用来获取attribute,获取插槽,或者发送事件,比如 context.emit,因为在setup里面没有this上下文,只能使用context来获取山下文

关于vue3的更多实践后期会继续更新,本期主要是简单回顾

你好,我是🌲 树酱,请你喝杯🍵 记得三连哦~

1.阅读完记得点个赞哦,有👍 有动力

2.关注公众号前端那些趣事,陪你聊聊前端的趣事

3.文章收录在Github frontendThings 感谢Star✨

原文: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0236420



收起阅读 »

Esbuild 为什么那么快

Esbuild 是什么Esbuild 是一个非常新的模块打包工具,它提供了与 Webpack、Rollup、Parcel 等工具相似的资源打包能力,却有着高的离谱的性能优势:下面展开细讲。为什么快语言优势大多数前端打包工具都是基于 JavaScript 实现的...
继续阅读 »

Esbuild 是什么

Esbuild 是一个非常新的模块打包工具,它提供了与 Webpack、Rollup、Parcel 等工具相似的资源打包能力,却有着高的离谱的性能优势:

从上到下,耗时逐步上升达到数百倍的差异,这个巨大的性能优势使得 Esbuild 在一众基于 Node 的构建工具中迅速蹿红,特别是 Vite 2.0 宣布使用 Esbuild 预构建依赖后,前端社区关于它的讨论热度逐渐上升。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怎么做到的?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后,总结了一些关键因素:

下面展开细讲。

为什么快

语言优势

大多数前端打包工具都是基于 JavaScript 实现的,而 Esbuild 则选择使用 Go 语言编写,两种语言各自有其擅长的场景,但是在资源打包这种 CPU 密集场景下,Go 更具性能优势,差距有多大呢?比如计算 50 次斐波那契数列,JS 版本:

function fibonacci(num) {
if (num < 2) {
return 1
}
return fibonacci(num - 1) + fibonacci(num - 2)
}

(() => {
let cursor = 0;
while (cursor < 50) {
fibonacci(cursor++)
}
})()

Go 版本:

package main

func fibonacci(num int) int{
if num<2{
return 1
}

return fibonacci(num-1) + fibonacci(num-2)
}

func main(){
for i := 0; i<50; i++{
fibonacci(i)
}
}

JavaScript 版本执行耗时大约为 332.58s,Go 版本执行耗时大约为 147.08s,两者相差约 1.25 倍,这个简单实验并不能精确定量两种语言的性能差别,但感官上还是能明显感知 Go 语言在 CPU 密集场景下会有更好的性能表现。

归根到底,虽然现代 JS 引擎与10年前相比有巨大的提升,但 JavaScript 本质上依然是一门解释型语言,JavaScript 程序每次执行都需要先由解释器一边将源码翻译成机器语言,一边调度执行;而 Go 是一种编译型语言,在编译阶段就已经将源码转译为机器码,启动时只需要直接执行这些机器码即可。也就意味着,Go 语言编写的程序比 JavaScript 少了一个动态解释的过程。

这种语言层面的差异在打包场景下特别突出,说的夸张一点,JavaScript 运行时还在解释代码的时候,Esbuild 已经在解析用户代码;JavaScript 运行时解释完代码刚准备启动的时候,Esbuild 可能已经打包完毕,退出进程了!

所以在编译运行层面,Go 前置了源码编译过程,相对 JavaScript 边解释边运行的方式有更高的执行性能。

多线程优势

Go 天生具有多线程运行能力,而 JavaScript 本质上是一门单线程语言,直到引入 WebWorker 规范之后才有可能在浏览器、Node 中实现多线程操作。

我曾经研读过 Rollup、Webpack 的代码,就我熟知的范围内两者均未使用 WebWorker 提供的多线程能力。反观 Esbuild,它最核心的卖点就是性能,它的实现算法经过非常精心的设计,尽可能饱和地使用各个 CPU 核,特别是打包过程的解析、代码生成阶段已经实现完全并行处理。

除了 CPU 指令运行层面的并行外,Go 语言多个线程之间还能共享相同的内存空间,而 JavaScript 的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有的内存堆。这意味着 Go 中多个处理单元,例如解析资源 A 的线程,可以直接读取资源 B 线程的运行结果,而在 JavaScript 中相同的操作需要调用通讯接口 woker.postMessage 在线程间复制数据。

所以在运行时层面,Go 拥有天然的多线程能力,更高效的内存使用率,也就意味着更高的运行性能。

节制

对,没错,节制!

Esbuild 并不是另一个 Webpack,它仅仅提供了构建一个现代 Web 应用所需的最小功能集合,未来也不会大规模加入我们业已熟悉的各类构建特性。最新版本 Esbuild 的主要功能特性有:

  • 支持 js、ts、jsx、css、json、文本、图片等资源
  • 增量更新
  • Sourcemap
  • 开发服务器支持
  • 代码压缩
  • Code split
  • Tree shaking
  • 插件支持

可以看到,这份列表中支持的资源类型、工程化特性非常少,甚至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型项目的开发需求。在这之外,官网明确声明未来没有计划支持如下特性:

  • ElmSvelteVueAngular 等代码文件格式
  • Ts 类型检查
  • AST 相关操作 API
  • Hot Module Replace
  • Module Federation

而且,Esbuild 所设计的插件系统也无意覆盖以上这些场景,这就意味着第三方开发者无法通过插件这种无侵入的方式实现上述功能,emmm,可以预见未来可能会出现很多魔改版本。

Esbuild 只解决一部分问题,所以它的架构复杂度相对较小,相对地编码复杂度也会小很多,相对于 Webpack、Rollup 等大一统的工具,也自然更容易把性能做到极致。节制的功能设计还能带来另外一个好处:完全为性能定制的各种附加工具。

定制

回顾一下,在 Webpack、Rollup 这类工具中,我们不得不使用很多额外的第三方插件来解决各种工程需求,比如:

  • 使用 babel 实现 ES 版本转译
  • 使用 eslint 实现代码检查
  • 使用 TSC 实现 ts 代码转译与代码检查
  • 使用 less、stylus、sass 等 css 预处理工具

我们已经完全习惯了这种方式,甚至觉得事情就应该是这样的,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事情可以有另一种解决方案。Esbuild 起了个头,选择完全!完全重写整套编译流程所需要用到的所有工具!这意味着它需要重写 js、ts、jsx、json 等资源文件的加载、解析、链接、代码生成逻辑。

开发成本很高,而且可能被动陷入封闭的风险,但收益也是巨大的,它可以一路贯彻原则,以性能为最高优先级定制编译的各个阶段,比如说:

  • 重写 ts 转译工具,完全抛弃 ts 类型检查,只做代码转换
  • 大多数打包工具把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符号声明等步骤拆解为多个高内聚低耦合的处理单元,各个模块职责分明,可读性、可维护性较高。而 Esbuild 则坚持性能第一原则,不惜采用反直觉的设计模式,将多个处理算法混合在一起降低编译过程数据流转所带来的性能损耗
  • 一致的数据结构,以及衍生出的高效缓存策略,下一节细讲

这种深度定制一方面降低了设计成本,能够保持编译链条的架构一致性;一方面能够贯彻性能第一的原则,确保每个环节以及环节之间交互性能的最优。虽然伴随着功能、可读性、可维护性层面的的牺牲,但在编译性能方面几乎做到了极致。

结构一致性

上一节我们讲到 Esbuild 选择重写包括 js、ts、jsx、css 等语言在内的转译工具,所以它更能保证源代码在编译步骤之间的结构一致性,比如在 Webpack 中使用 babel-loader 处理 JavaScript 代码时,可能需要经过多次数据转换:

  • Webpack 读入源码,此时为字符串形式
  • Babel 解析源码,转换为 AST 形式
  • Babel 将源码 AST 转换为低版本 AST
  • Babel 将低版本 AST generate 为低版本源码,字符串形式
  • Webpack 解析低版本源码
  • Webpack 将多个模块打包成最终产物

源码需要经历 string => AST => AST => string => AST => string ,在字符串与 AST 之间反复横跳。

而 Esbuild 重写大多数转译工具之后,能够在多个编译阶段共用相似的 AST 结构,尽可能减少字符串到 AST 的结构转换,提升内存使用效率。

总结

单纯从编译性能的维度看,Esbuild 确实完胜世面上所有打包框架,差距甚至能在百倍之大:

耗时性能差异速度产物大小
esbuild0.11s1x1198.5 kloc/s0.97mb
esbuild (1 thread)0.40s4x329.6 kloc/s0.97mb
webpack 419.14s174x6.9 kloc/s1.26mb
parcel 122.41s204x5.9 kloc/s1.56mb
webpack 525.61s233x5.1 kloc/s1.26mb
parcel 231.39s285x4.2 kloc/s0.97mb

但这是有代价的,刨除语言层面的天然优势外,在功能层面它直接放弃对 less、stylus、sass、vue、angular 等资源的支持,放弃 MF、HMR、TS 类型检查等功能,正如作者所说:

This will involve saying "no" to requests for adding major features to esbuild itself. I don't think esbuild should become an all-in-one solution for all frontend needs\!

在我看来,Esbuild 当下与未来都不能替代 Webpack,它不适合直接用于生产环境,而更适合作为一种偏底层的模块打包工具,需要在它的基础上二次封装,扩展出一套既兼顾性能又有完备工程化能力的工具链,例如 SnowpackViteSvelteKitRemix Run 等。

总的来说,Esbuild 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值得学习了解,但对大多数业务场景还不适合直接投入生产使用。

原文: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0243093
收起阅读 »

Event Loop 和 JS 引擎、渲染引擎的关系

安卓就是这样的架构,在主线程里面完成 ui 的更新,事件的绑定,其他逻辑可以放到别的线程,然后完成以后在消息队列中放一个消息,主线程不断循环的取消息来执行。 electron ui 架构 开发过 electron 应用的同学会知道,electron 中分为了...
继续阅读 »


安卓就是这样的架构,在主线程里面完成 ui 的更新,事件的绑定,其他逻辑可以放到别的线程,然后完成以后在消息队列中放一个消息,主线程不断循环的取消息来执行。



electron ui 架构


开发过 electron 应用的同学会知道,electron 中分为了主进程和渲染进程,window 相关的操作只能在主线程,由渲染进程向主进程发消息。


image.png


从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所有的 ui 系统的设计,如果使用了多线程(进程)的架构,基本都是 ui 只能在一个线程(进程)中操作,由别的线程(进程)来发消息到这边来更新,如果多个线程,会有一个消息队列和 looper。消息队列的生产者是各个子线程(进程),消费者是主线程(进程)。


而且,不只是 ui 架构是这样,后端也大量运用了消息队列的概念,


后端的消息队列



后端因为不同服务负载能力不一样,所以中间会加一个消息队列来异步处理消息,和前端客户端的 ui 架构不同的是,后端的消息队列中间件会有多个消费者、多个队列,而 ui 系统的消息队列只有一个队列,一个消费者(主线程、主进程)


在一个线程做 ui 操作,其他线程做逻辑计算的架构很普遍,会需要一个消息队列来做异步消息处理。 网页中后来有了 web worker,也是这种架构的实现,但是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


单线程


因为 javascript 最开始只是被设计用来做表单处理,那么就不会有特别大的计算量,就没有采用多线程架构,而是在一个线程内进行 dom 操作和逻辑计算,渲染和 JS 执行相互阻塞。(后来加了 web worker,但不是主流)


我们知道,JS 引擎只知道执行 JS,渲染引擎只知道渲染,它们两个并不知道彼此,该怎么配合呢?


答案就是 event loop。


宿主环境


JS 引擎并不提供 event loop(可能很多同学以为 event loop 是 JS 引擎提供的,其实不是),它是宿主环境为了集合渲染和 JS 执行,也为了处理 JS 执行时的高优先级任务而设计的机制。


宿主环境有浏览器、node、跨端引擎等,不同的宿主环境有一些区别:


注入的全局 api 不同


  • node 会注入一些全局的 require api,同时提供 fs、os 等内置模块

  • 浏览器会注入 w3c 标准的 api

  • 跨端引擎会注入设备的 api,同时会注入一套操作 ui 的 api(可能是对标 w3c 的 api 也可能不是)


event loop 的实现不同

上文说过,event loop 是宿主环境提供了,不同的宿主环境有不同的需要调度的任务,所以也会有不同的设计:



  • 浏览器里面主要是调度渲染和 JS 执行,还有 worker

  • node 里面主要是调度各种 io

  • 跨端引擎也是调度渲染和 JS 执行


这里我们只关心浏览器里面的 event loop。


浏览器的 event loop


check

浏览器里面执行一个 JS 任务就是一个 event loop,每个 loop 结束会检查下是否需要渲染,是否需要处理 worker 的消息,通过这种每次 loop 结束都 check 的方式来综合渲染、JS 执行、worker 等,让它们都能在一个线程内得到执行(渲染其实是在别的线程,但是会和 JS 线程相互阻塞)。



这样就解决了渲染、JS 执行、worker 这三者的调度问题。


但是这样有没有问题?


我们会在任务队列中不断的放新的任务,这样如果有更高优的任务是不是要等所有任务都执行完才能被执行。如果是“急事”呢?


所以这样还不行,要给 event loop 加上“急事”处理的快速通道,这就是微任务 micro tasks。


micro tasks


任务还是每次取一个执行,执行完检查下要不要渲染,处理下 worker 消息,但是也给高优先级的“急事”加入了插队机制,会在执行完任务之后,把所有的急事(micro task)全部处理完。


这样,event loop 貌似就挺完美的了,每次都会检查是否要渲染,也能更快的处理 JS 的“急事”。


requestAnimationFrame


JS 执行完,开始渲染之前会有一个生命周期,就是 requestAnimationFrame,在这里面做一些计算最合适了,能保证一定是在渲染之前做的计算。


image.png


如果有人问 requestAnimationFrame 是宏任务还是微任务,就可以告诉他:requestAnimationFrame 是每次 loop 结束发现需要渲染,在渲染之前执行的一个回调函数,不是宏微任务。


event loop 的问题


上文聊过,虽然后面加入了 worker,但是主流的方式还是 JS 计算和渲染相互阻塞,这样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每一帧的计算和渲染是有固定频率的,如果 JS 执行时间过长,超过了一帧的刷新时间,那么就会导致渲染延迟,甚至掉帧(因为上一帧的数据还没渲染到界面就被覆盖成新的数据了),给用户的感受就是“界面卡了”。


什么情况会导致帧刷新拖延甚至帧数据被覆盖(丢帧)呢?每个 loop 在 check 渲染之前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也就是 task、microtask、requestAnimationFrame、requestIdleCallback 都有可能导致阻塞了 check,这样等到了 check 的时候发现要渲染了,再去渲染的时候就晚了。


所以主线程 JS 代码不要做太多的计算(不像安卓会很自然的起一个线程来做),要做拆分,这也是为啥 ui 框架要做计算的 fiber 化,就是因为处理交互的时候,不能让计算阻塞了渲染,要递归改循环,通过链表来做计算的暂停恢复。


除了 JS 代码本身要注意之外,如果浏览器能够提供 API 就是在每帧间隔来执行,那样岂不是就不会阻塞了,所以后来有了 requestIdeCallback。


requestIdleCallback


requestIdleCallback 会在每次 check 结束发现距离下一帧的刷新还有时间,就执行一下这个。如果时间不够,就下一帧再说。


如果每一帧都没时间呢,那也不行,所以提供了 timeout 的参数可以指定最长的等待时间,如果一直没时间执行这个逻辑,那么就算拖延了帧渲染也要执行。



这个 api 对于前端框架来说太需要了,框架就是希望计算不阻塞渲染,也就是在每一帧的间隔时间(idle时间)做计算,但是这个 api 毕竟是最近加的,有兼容问题,所以 react 自己实现了类似 idle callback 的fiber 机制,在执行逻辑之前判断一下离下一帧刷新还有多久,来判断是否执行逻辑。


总结


总之,浏览器里有 JS 引擎做 JS 代码的执行,利用注入的浏览器 API 完成功能,有渲染引擎做页面渲染,两者都比较纯粹,需要一个调度的方式,就是 event loop。


event loop 实现了 task 和 急事处理机制 microtask,而且每次 loop 结束会 check 是否要渲染,渲染之前会有 requestAnimationFrames 生命周期。


帧刷新不能被拖延否则会卡顿甚至掉帧,所以就需要 JS 代码里面不要做过多计算,于是有了 requestIdleCallback 的 api,希望在每次 check 完发现还有时间就执行,没时间就不执行(这个deadline的时间也作为参数让 js 代码自己判断),为了避免一直没时间,还提供了 timeout 参数强制执行。


防止计算时间过长导致渲染掉帧是 ui 框架一直关注的问题,就是怎么不阻塞渲染,让逻辑能够拆成帧间隔时间内能够执行完的小块。浏览器提供了 idelcallback 的 api,很多 ui 框架也通过递归改循环然后记录状态等方式实现了计算量的拆分,目的只有一个:loop 内的逻辑执行不能阻塞 check,也就是不能阻塞渲染引擎做帧刷新。所以不管是 JS 代码宏微任务、 requestAnimationCallback、requestIdleCallback 都不能计算时间太长。这个问题是前端开发的持续性阵痛。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61349015346610184

收起阅读 »

浏览器原理 之 页面渲染的原理和性能优化篇

001 浏览器的底层渲染页面篇 浏览器中的5个进程 浏览器在获取服务器的资源后将 html 解析成 DOM 树,CSS 计算成 CSSOM 树,将两者合成 render tree。具体如下浏览器根据 render tree 布局生成一个页面。需要理解的...
继续阅读 »

001 浏览器的底层渲染页面篇



浏览器中的5个进程



浏览器进程.jpg



浏览器在获取服务器的资源后将 html 解析成 DOM 树,CSS 计算成 CSSOM 树,将两者合成 render tree。具体如下浏览器根据 render tree 布局生成一个页面。需要理解的是浏览器从服务器获取回来的资源是一个个的字节码3C 6F 6E 62 ....等,浏览器会按照一套规范W3C将字节码最后解析一个个的代码字符串才成为我们看到的代码



浏览器加载资源的机制



  • 浏览器会开辟一个 GUI 渲染线程,自上而下执行代码,专门用于渲染渲染页面的线程。


遇到 CSS 资源



  • 遇到 <style> 内联标签会交给 GUI 渲染线程解析,但是遇到 <link> 标签会异步处理,浏览器会开辟一个 HTTP 请求处理的线程,GUI 渲染线程继续往下执行

  • 如果遇到@import 时,也会开辟一个新的 HTTP 请求线程处理,由于 @import 是同步的 GUI 渲染线程会阻塞等待请求的结果。



需要注意 chrome 中,同一个源下,最多同时开辟 6-7 和 HTTP 请求线程。



遇到 JS 资源


GUI渲染遇到script.jpg



最底部的线表示 GUI 线程的过程,渲染线程遇到不同情况下的script资源,有不同的处理。




  • 遇到 <script></script> 资源,默认是同步的。 此时 GUI 渲染线程会阻塞。等待 JS 渲染线程渲染结束后,GUI 线程才会继续渲染。

  • 如果遇到 <script async></script> 那么资源是异步的 async,浏览器也会开辟一个 HTTP 请求线程加载资源,这时 GUI 渲染线程会继续向下渲染,请求的资源回来后 JS 渲染线程开始执行,GUI 线程再次被阻塞。

  • 如果遇到 <script defer></script> 和 async 类似都会开辟一个新的HTTP线程,GUI 继续渲染。和 async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defer 请求回来的资源需要等待 GUI 同步的代码执行结束后才执行 defer 请求回来的代码。



async 不存在资源的依赖关系先请求回来的先执行。defer 需要等待所有的资源请求回来以后,按照导入的顺序/依赖关系依次执行。



图片或音频



  • 遇到 <img/> 异步,也会开辟一个新的 HTTP 线程请求资源。GUI 继续渲染,当 GUI 渲染结束后,才会处理请求的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假设某些资源加载很慢,浏览器会忽略这些资源接着渲染后面的代码,在chrome浏览器中会先使用预加载器html-repload-scanner先扫描节点中的 src,link等先进行预加载,避免了资源加载的时间


浏览解析资源的机制



  • 浏览器是怎样解析加载回来的资源文件的? 页面自上而下渲染时会确定一个 DOM树CSSOM树,最后 DOM树CSSOM树 会被合并成 render 树,这些所谓的树其实都是js对象,用js对象来表示节点,样式,节点和样式之间的关系。


DOM 树



所谓的 DOM 树是确定好节点之间的父子、兄弟关系。这是 GUI 渲染线程自上而下渲染结束后生成的,等到 CSS 资源请求回来以后会生成 CSSOM 样式树。



DOM树.jpg


CSSOM 树



CSSOM(CSS Object Model), CSS 资源加载回来以后会被 GUI 渲染成 样式树



样式树.jpg


Render tree 渲染树



浏览器根据 Render tree 渲染页面需要经历下面几个步骤。注意 display:node 的节点不会被渲染到 render tree 中



renderTree.jpg



  • layout 布局,根据渲染树 计算出节点在设备中的位置和大小

  • 分层处理。按照层级定位分层处理

  • painting 绘制页面


layout2.jpg



上面的图形就是浏览器分成处理后的显示效果



002 浏览器的性能优化篇



前端浏览器的性能优化,可以从CRP: 关键渲染路径入手



DOM Tree



  • 减少 DOM 的层级嵌套

  • 不要使用被标准标签


CSSOM



  • 尽量不要使用 @import,会阻碍GUI渲染线程。

  • CSS 代码量少可以使用内嵌式的style标签,减少请求。

  • 减少使用link,可以减少 HTTP 的请求数量。

  • CSS 选择器链尽可能短,因为CSS选择器的渲染时从右到左的。

  • 将写入的 link 请求放入到<head></head> 内部,一开始就可以请求资源,GUI同时渲染。


其他资源



  • <script></script> 中的同步 js 资源尽可能的放入到页面的末尾,防止阻碍GUI的渲染。如果遇到 <script async/defer></script> 的异步资源,GUI 渲染不会中断,但是JS资源请求回来以后会中断 GUI 的渲染。

  • <img /> 资源使用懒加载,懒加载:第一次加载页面时不要加载图片,因为图片也会占据 HTTP 的数量。还可以使用图片 base64,代表图片。


003 回流和重绘篇



layout 阶段就是页面的回流期,painting 就是重绘阶段。第一次加载页面时必有一次回流和重绘。




  • 浏览器渲染页面的流程



浏览器会先把 HTML 解析成 DOM树 计算 DOM 结构;然后加载 CSS 解析成 CSSOM;最后将 DOM 和 CSSOM 合并生成渲染树 Render Tree,浏览器根据页面计算 layout(重排阶段);最后浏览器按照 render tree 绘制(painting,重绘阶段)页面。



重排(DOM 回流)



重排是指 render tree 某些 DOM 大小和位置发生了变化(页面的布局和几何信息发生了变化),浏览器重新渲染 DOM 的这个过程就是重排(DOM 回流),重排会消耗页面很大的性能,这也是虚拟 DOM 被引入的原因。



发生重排的情况



  • 第一次页面计算 layout 的阶段

  • 添加或删除DOM节点,改变了 render tree

  • 元素的位置,元素的字体大小等也会导致 DOM 的回流

  • 节点的几何属性改变,比如width, height, border, padding,margin等被改变

  • 查找盒子属性的 offsetWidth、offsetHeight、client、scroll等,浏览器为了得到这些属性会重排操作。

  • 框架中 v-if 操作也会导致回流的发生。

  • 等等


一道小题,问下面的代码浏览器重排了几次(chrome新版浏览器为主)?


box.style.width = "100px";
box.style.width = "100px";
box.style.position = "relative";
复制代码


你可能会觉得是3次,但是在当代浏览器中,浏览器会为上面的样式代码开辟一个渲染队列,将所有的渲染代码放入到队列里面,最后一次更新,所以重排的次数是1次。 问下面的代码会导致几次重排



box.style.width = "100px";
box.style.width = "100px";
box.offsetWidth;
box.style.position = "relative";
复制代码


答案是2次,因为 offsetWidth 会导致渲染队列的刷新,才可以获取准确的 offsetWidth 值。最后 position 导致元素的位子发生改变也会触发一次回流。所以总共有2次。



重绘



重绘是指 页面的样式发生了改变但是 DOM 结构/布局没有发生改变。比如颜色发生了变化,浏览器就会对需要的颜色进行重新绘制。



发生重绘的情况



  • 第一次页面 painting 绘制的阶段

  • 元素颜色的 color 发生改变


直接合成



如果我们更改了一个不影响布局和绘制的属性,浏览器的渲染引擎会跳过重排和重绘的阶段,直接合成




  • 比如我们使用了CSS 的 transform 属性,浏览器的可以师姐合成动画效果。


重排一定会引发重绘,但是重绘不一定会导致重排


重排 (DOM回流)和重绘吗?说一下区别



思路:先讲述浏览器的渲染机制->重排和重绘的概念->怎么减少重排和重绘。。。



区别



重排会导致 DOM结构 发生改变,浏览器需要重新渲染布局生成页面,但是重绘不会引发 DOM 的改变只是样式上的改变,前者的会消耗很大的性能。



如何减少重排和重绘





    1. 避免使用 table 布局,因为 table 布局计算的时间比较长耗性能;





    1. 样式集中改变,避免频繁使用 style,而是采用修改 class 的方式。





    1. 避免频繁操作 DOM,使用vue/react。





    1. 样式的分离读写。设置样式style和读取样式的offset等分离开,也可以减少回流次数。





    1. 将动画效果设计在文档流之上即 position 属性的 absolutefixed 上。使用 GPU 加速合成。




参考


《浏览器工作原理与实践》


Render Tree页面渲染


结束


浏览器原理篇:本地存储和浏览器缓存


Vue 原理篇:Vue高频原理详细解答


webpack原理篇: 编写loader和plugin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6783503870410765

收起阅读 »

这些node开源工具你值得拥有

前言:文章的灵感来源于,社群中某大佬分享一个自己耗时数月维护的github项目 awesome-nodejs 。或许你跟我一样会有一个疑惑,github上其实已经有个同类型的awesome-nodejs库且还高达41k⭐,重新维护一个新的意义何在? 当你深入对...
继续阅读 »

前言:文章的灵感来源于,社群中某大佬分享一个自己耗时数月维护的github项目 awesome-nodejs 。或许你跟我一样会有一个疑惑,github上其实已经有个同类型的awesome-nodejs库且还高达41k⭐,重新维护一个新的意义何在? 当你深入对比后,本质上还是有差别的,一个是分类体系粒度更细,其次是对中文更友好的翻译维护,也包括了对国内一些优秀的开源库的收录。最后我个人认为通过自己梳理,也能更好地做复盘和总结



image.png


通过阅读 awesome-nodejs 库的收录,我抽取其中一些应用场景比较多的分类,通过分类涉及的应用场景跟大家分享工具


1.Git


1.1 应用场景1: 要实现git提交前 eslint 校验和 commit 信息的规范校验?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husky - 现代化的本地Git钩子使操作更加轻松

  • pre-commit - 自动在您的git储存库中安装git pre-commit脚本,该脚本在pre-commit上运行您的npm test。

  • yorkie 尤大改写的yorkie,yorkie实际是fork husky,让 Git 钩子变得简单(在 vue-cli 3x 中使用)


1.2 应用场景2: 如何通过node拉取git仓库?(可用于开发脚手架)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1.3 应用场景3: 如何在终端看git 流程图?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gitgraph - 在 Terminal 绘制 git 流程图(支持浏览器、React)。


1.4 其他



2.环境


2.1 应用场景1: 如何根据不同环境写入不同环境变量?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cross-env - 跨平台环境脚本的设置,你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命令(设置环境变量)而不用担心设置或者使用环境变量的平台。

  • dotenv - 从 .env文件 加载用于nodejs项目的环境变量。

  • vue-cli --mode - 可以通过传递 --mode 选项参数为命令行覆写默认的模式


3.NPM


3.1 应用场景1: 如何切换不同npm源?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nrm - 快速切换npm注册服务商,如npm、cnpm、nj、taobao等,也可以切换到内部的npm源

  • pnpm - 可比yarn,npm 更节省了大量与项目和依赖成比例的硬盘空间


3.2 应用场景2: 如何读取package.json信息?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3.3 应用场景3:如何查看当前package.json依赖允许的更新的版本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image.png


3.4 应用场景4:如何同时运行多个npm脚本



通常我们要运行多脚本或许会是这样npm run build:css && npm run build:js ,设置会更长通过&来拼接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npm-run-all - 命令行工具,同时运行多个npm脚本(并行或串行)


npm-run-all提供了三个命令,分别是 npm-run-all run-s run-p,后两者是 npm-run-all 带参数的简写,分别对应串行和并行。而且还支持匹配分隔符,可以简化script配置


或者使用



  • concurrently - 并行执行命令,类似 npm run watch-js & npm run watch-less但更优。(不过它只能并行)


3.5 应用场景5:如何检查NPM模块未使用的依赖。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depcheck - 检查你的NPM模块未使用的依赖。


image.png


3.6 其他:



  • npminstall - 使 npm install 更快更容易,cnpm默认使用

  • semver - NPM使用的JavaScript语义化版本号解析器。


关于npm包在线查询,推荐一个利器 npm.devtool.tech


image.png


4.文档生成


4.1 应用场景1:如何自动生成api文档?



  • docsify - API文档生成器。

  • jsdoc - API文档生成器,类似于JavaDoc或PHPDoc。


5.日志工具


5.1 应用场景1:如何实现日志分类?



  • log4js-nodey - 不同于Java log4j的日志记录库。

  • consola - 优雅的Node.js和浏览器日志记录库。

  • winston - 多传输异步日志记录库(古老)


6.命令行工具


6.1 应用场景1: 如何解析命令行输入?



我们第一印象会想到的是process.argv,那么还有什么工具可以解析吗?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minimist - 命令行参数解析引擎

  • arg - 简单的参数解析

  • nopt - Node/npm 参数解析


6.2 应用场景2:如何让用户能与命令行进行交互?


image.png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Inquirer.js - 通用可交互命令行工具集合。

  • prompts - 轻量、美观、用户友好的交互式命令行提示。

  • Enquirer - 用户友好、直观且易于创建的时尚CLI提示。


6.3 应用场景3: 如何在命令行中显示进度条?


image.png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6.4 应用场景4: 如何在命令行执行多任务?


image.png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listr - 命令行任务列表。


6.5 应用场景5: 如何给命令行“锦上添花”?


image.png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chalk - 命令行字符串样式美化工具。

  • ora - 优雅的命令行loading效果。

  • colors.js - 获取Node.js控制台的颜色。

  • qrcode-terminal - 命令行中显示二维码。

  • treeify - 将javascript对象漂亮地打印为树。

  • kleur - 最快的Node.js库,使用ANSI颜色格式化命令行文本。



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参考树酱的从0到1开发简易脚手架,其中有实践部分工具



7.加解密



一般为了项目安全性考虑,我们通常会对账号密码进行加密,一般会通过MD5、AES、SHA1、SM,那开源社区有哪些库可以方便我们使用?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crypto-js - JavaScript加密标准库。支持算法最多

  • node-rsa - Node.js版Bcrypt。

  • node-md5 - 一个JavaScript函数,用于使用MD5对消息进行哈希处理。

  • aes-js - AES的纯JavaScript实现。

  • sm-crypto - 国密sm2, sm3, sm4的JavaScript实现。

  • sha.js - 使用纯JavaScript中的流式SHA哈希。


8.静态网站生成 & 博客



一键生成网站不香吗~ 基于node体系快速搭建自己的博客网站,你值得拥有,也可以作为组件库文档展示



image.png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hexo - 使用Node.js的快速,简单,强大的博客框架。

  • vuepress - 极简的Vue静态网站生成工具。(基于nuxt SSR)

  • netlify-cms - 基于Git的静态网站生成工具。

  • vitepress - Vite & Vue.js静态网站生成工具。


9.数据校验工具



数据校验,离我们最近的就是表单数据的校验,在平时使用的组件库比如element、iview等我们会看到使用了一个开源的校验工具async-validator , 那还有其他吗?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validator.js - 字符串校验库。

  • joi - 基于JavaScript对象的对象模式描述语言和验证器。

  • async-validator - 异步校验。

  • ajv - 最快的JSON Schema验证器

  • superstruct - 用简单和可组合的方式在JavaScript和TypeScript中校验数据。


10.解析工具


10.1应用场景1: 如何解析markdown?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marked - Markdown解析器和编译器,专为提高速度而设计。

  • remark - Markdown处理工具。

  • markdown-it -支持100%通用Markdown标签解析的扩展&语法插件。


10.2应用场景2: 如何解析csv?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 PapaParse - 快速而强大的 CSV(分隔文本)解析器,可以优雅地处理大文件和格式错误的输入。

  • node-csv - 具有简单api的全功能CSV解析器,并针对大型数据集进行了测试。

  • csv-parser -旨在比其他任何人都快的流式CSV解析器。


10.3应用场景3: 如何解析xml?


可以使用以下工具:



最后



如果你喜欢这个库,也给作者huaize2020 一个star 仓库地址:awesome-nodejs



昨天看到一段话想分享给大家


对于一个研发测的日常:



  • 1.开始工作的第一件事,规划今日的工作内容安排 (建议有清晰的ToDolist,且按优先级排序)

  • 2.确认工作量与上下游关联风险(如依赖他人的,能否按时提供出来);有任何风险,尽早暴露

  • 3.注意时间成本、不是任何事情都是值得你用尽所有时间去做的,分清主次关系

  • 4.协作任务,明确边界责任,不要出现谁都不管,完成任务后及时同步给相关人

  • 5.及时总结经验,沉淀技术产出实现能力复用,同类型任务,不用从零开始,避免重复工作


往期热门文章📖:



  •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2124481053523999

收起阅读 »

NodeJS使用Koa框架开发对接QQ登陆功能

开发准备 注册开发者账号 首先我们需要先去腾讯开发者平台认证注册成为个人开发者 输入网址:https://open.tencent.com/ 然后 点击 QQ开放平台——然后点击顶部的 应用管理会提示你登陆,使用自己的QQ账号登陆后,如果是新用户会提示你注...
继续阅读 »

开发准备



  • 注册开发者账号


首先我们需要先去腾讯开发者平台认证注册成为个人开发者 输入网址:https://open.tencent.com/ 然后 点击 QQ开放平台——然后点击顶部的 应用管理会提示你登陆,使用自己的QQ账号登陆后,如果是新用户会提示你注册成为开发者,这里我已经注册并认证成功了,所以我就可以直接创建应用了,我这里是网站使用的,所以我就创建的网站Web'应用,APP小程序申请移动端的进行了 下面看我的截图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到这一步基本上就创建完成了一个应用,会有7天的等待,官方会审核检查你填写的信息是否准确,如果都是真实有效的用不了几天审核通过了,就申请到了appid和appkey的。



  • 接入QQ登录时,网站需要不停的和Qzone进行交互,发送请求和接受响应。



    1. 对于PC网站:请在你的服务器上ping graph.qq.com ,保证连接畅通。



  • 2.移动应用无需此步骤


放置“QQ登录”按钮_OAuth2.0


image.png


这里说一下我碰到的几个坑



  1. 网站名称我没有填写我到时候域名备案写的网站名称,于是出了一次错误被驳回

  2. 网站的备案号格式:(地区)蜀ICP备XXXXX号 我填写的格式不正确又一次被驳回

  3. 就是大家可能都比较容易犯错误的,回调地址的填写,刚开始我一直卡这里,总共的填写后面我也会反复给大家强调,在这里就是Api接口地址可以这样去理解,(目前我这样理解,有更好意见的欢迎反馈评论给我) 如我的网址是:lovehaha.cn 我的api接口是 lovehaha.cn/test 那么我在后端写了一个专门处理腾讯qq返回的数据的路由,是 /qqauthor 那么我的回调地址就是: lovehaha/test/qqauthor

  4. 审核的时候,网站需要可以访问,同时需要查看QQ图标的位置是否正确,应在登陆页或首页,同时回调地址的路由可以正常收到腾讯返回的数据。


代码部署


前面都顺顺利利成功了后,需要到开发者平台应用管理哪里先填写个QQ调试账号然后就开始我们的代码配置部署吧!


后端使用的是Node的Koa框架 框架的安装配置很简单(首先肯定需要大家有node环境 我这里是v14.16.1版本的,安装了Node 版本大于10还是几就自带npm了)


命令:



  • npm install koa-generator -g (全局安装koa-generator是koa框架的生成器)

  • koa 文件名称 创建项目

  • npm install 安装依赖包

  • npm run dev 就可以运行了默认应该是3000端口访问


在这里我就简单介绍一下,下面介绍我的后端代码处理逻辑


整体逻辑:



  • 获取Authorization Code

  • 通过Authorization Code 获取 Access Token (Code ————> 换 Token)

  • 通过Access Token 获取 用户的Openid

  • 最后通过获取的 Token 和 Openid 获取用户的信息


PS:(可选)权限自动续期,获取Access Token
Access_Token的有效期默认是3个月,过期后需要用户重新授权才能获得新的Access_Token。本步骤可以实现授权自动续期,避免要求用户再次授权的操作,提升用户体验。(官网文档有教程,我这里没用)

/**
* QQ登陆授权判断
* code 是前端点击QQ登陆按钮图标然后请求,然后请求这个回调地址 返回的
* 我这里就可以取到了
*/
router.get('/qqauthor', async (ctx, next) => {
const { code } = ctx.request.query
console.log("code", code) // 打印查看是否获取到
let userinfo
let openid
let item
if (code) {

let token = await QQgetAccessToken(code) // 获取token 函数 返回 token 并存储
console.log('返回的token',token)
openid = await getOpenID(token) // 获取 Openid 函数 返回 Openid 并存储
console.log('返回的openid', openid)
if (openid && token) {
userinfo = await QQgetUserInfO(token, openid) // 如果都获取到了,获取用户信息
console.log("返回的结果", userinfo)
}

}

// 封装:
if (userinfo) {
let obj = {
nickname: userinfo.nickname,
openid: openid,
gender: userinfo.gender === '男' ? 1 : 2,
province: userinfo.province,
city: userinfo.city,
year: userinfo.year,
avatar: userinfo.figureurl_qq_2 ? userinfo.figureurl_qq_2 : userinfo.figureurl_qq_1
}
console.log('封装的obj', obj)
item = await register({ userInfo: obj, way: 'qq' })
/** 从这里到封装 都是改变我获取的用户信息存储到数据库里面,根据数据库的存储,创建新用户,如果有
* 用户我就查询并获取用户的id 然后返回给前端 用户的 id
*/
ctx.state = {
id: item.data.id
}
await ctx.render('login', ctx.state) // 如果获取到用户 id 返回 前端一个页面并携带参数 用户ID
}
})


/**
*
* @param {string} code
* @param {string} appId 密钥
* @param {string} appKey key
* @param {string} state client端的状态值。用于第三方应用防止CSRF攻击,成功授权后回调时会原样带回
* @param {string} redirectUrl (回调地址)
* @returns
*/
async function QQgetAccessToken(code) {
let result
let appId = '申请成功就有了'
let appKey = '申请成功就有了'
let state = '自定义'
let redirectUrl = 'https://xxxxx/qqauthor' // 回调地址是一样的 我这里就是我的获取登陆接口的地址

// 安装了 axios 请求 接口 获取返回的token
await axios({
url:`https://graph.qq.com/oauth2.0/token?grant_type=authorization_code&client_id=${appId}&client_secret=${appKey}&code=${code}&state=${state}&redirect_uri=${redirectUrl}&fmt=json`,
method:'GET'
}).then(res =>{
console.log(res.data)
result = res.data.access_token
// res.data.access_token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result = err
})

return result
}


/**
* 根据Token获取Openid
* @param {string} accessToken token 令牌
* @returns
*/
async function getOpenID(accessToken) {
let result

// 跟上面差不多就不解释了
await axios({
url: `https://graph.qq.com/oauth2.0/me?access_token=${accessToken}&fmt=json`,
method: 'GET'
}).then(res => {
// 获取到了OpenID
result = res.data.openid
}).catch(err => {
result = err
})

return result
}


/**
* 根据Openid 和 Token 获取用户的信息
* @param {string} accessToken
* @param {string} openid
* @returns
*/
async function QQgetUserInfO (token, openid) {
let result
await axios({
url: `https://graph.qq.com/user/get_user_info?access_token=${token}&oauth_consumer_key=101907569&openid=${openid}`,
method: 'GET'
}).then(res => {
result = res.data
}).catch(err => {
console.log(err)
result = err
})

return result
}

前后端调试

前端我这里使用的是Vue2.0的语法去写的上login.vue 页面代码

<template>
<div class="icon" @click="qqAuth">
<img src="@/static/img/qq48-48.png" alt="" />
<span>QQ账号登陆</span>
</div>
</template>

// 这里我就直接写
<script>
export default {
methods: {
// 简单粗暴
qqAuth () {
const appId = 申请就有了
const redirectUrl = 'https://xxx/qqauthor' // 回调地址 我这里路由是/qqauthor 你的是什么填什么
const state = 'ahh' // 可自定义
const display = '' // 可不传仅PC网站接入时使用。用于展示的样式。
const scope = '' // 请求用户授权时向用户显示的可进行授权的列表。 可不填
const url = `
https://graph.qq.com/oauth2.0/authorize?
response_type=code&
client_id=${appId}&
redirect_uri=${redirectUrl}
&state=${state}
&scope=${scope}
`
window.open(url, '_blank') // 开始访问请求 ,这个时候用户点击登陆,就会跳转到qq登陆界面,
登陆后会返回code 到最开始我们写好的后端接口也就是回调地址哪里,开始操作
},
}
</script>

这个时候用户点击登陆触发qqAuth事件,就会跳转到qq登陆界面,登陆成功后会返回code到最开始我们写好的后端接口也就是回调地址哪里,我们把获取Code操作最后获取用户信息存储并返回一个登陆成功的页面携带用户的ID,这个返回的页面,我写了一个 a 标签 携带着 返回的 用户ID


image.png


我这里的href地址是我自己可以访问并且在线上真实的地址,跳转到了首页,我在这个页面的Mounth 写了一个事件
页面加载的时候获取当前页面的URL如果,并且分割URL字符串,判断是否存在ID,存在ID证明是用户登陆成功返回的,获取当前用户的ID,然后再通过ID请求后端,查找到了用户的数据,缓存,完成整个QQ登陆逻辑功能
image.png


完成开发


开发完成了就上线了,但肯定我的这个是存在更优的解决办法,我记录下来,供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希望大家可以喜欢,返回页面是使用的Koa的njk框架,比较方便。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7399909532041247
收起阅读 »

Docker 快速部署 Node express 项目

前言 本文章讲解如何简单快速部署 node API 项目。可作为docker入门学习。 Node 项目基于 express+sequelize 框架。 数据库使用 mysql。 Docker 安装 Docker 官方下载地址:docs.docker.com/g...
继续阅读 »

前言


本文章讲解如何简单快速部署 node API 项目。可作为docker入门学习。


Node 项目基于 express+sequelize 框架。


数据库使用 mysql。


Docker 安装


Docker 官方下载地址:docs.docker.com/get-docker


检查 Docker 安装版本:$ docker --version


Dockerfile



Dockerfile 是一个用来构建镜像的文本文件,文本内容包含了一条条构建镜像所需的指令和说明。

Dockerfile 学习地址:http://www.runoob.com/docker/dock…



在项目根目录下编写 Dockerfile 文件:


7231624506430_.pic.jpg


FROM node:12.1    :基于 node:12.1 的定制镜像
LABEL maintainer="kingwyh1993@163.com" :镜像作者
COPY . /home/funnyService :制文件到容器里指定路径
WORKDIR /home/funnyService :指定工作目录为,RUN/CMD 在工作目录运行
ENV NODE_ENV=production :指定环境变量 NODE_ENV 为 production
RUN npm install yarn -g :安装 yarn
RUN yarn install :初始化项目
EXPOSE 3000 :声明端口
CMD [ "node", "src/app.js" ] :运行 node 项目 `$ node src/app.js`

注:CMD 在docker run 时运行。RUN 是在 docker build。
复制代码

docker-compose



Compose 是用于定义和运行多容器 Docker 应用程序的工具。通过 Compose,您可以使用 YML 文件来配置应用程序需要的所有服务。然后,使用一个命令,就可以从 YML 文件配置中创建并启动所有服务。

docker-compose 学习地址:http://www.runoob.com/docker/dock…



在根目录下编写 docker-compose.yml 文件:


7241624516284_.pic.jpg


container_name: 'funny-app'  :指定容器名称 funny-app
build: . :指定构建镜像上下文路径,依据 ./Dockerfile 构建镜像
image: 'funny-node:2.0' :指定容器运行的镜像,名称设置为 funny-node:2.0
ports: :映射端口的标签,格式为 '宿主机端口:容器端口'
- '3000:3000' :这里 node 项目监听3000端口,映射到宿主机3000端口

复制代码

本地调试


项目根目录下执行 $ docker-compose up -d


查看构建的镜像 $ docker images 检查有上述 node、funny-node 镜像则构建成功


查看运行的容器 $ docker ps 检查有 funny-app 容器则启动成功


调试接口 http://127.0.0.1:3000/test/demo 成功:


image.png


服务器部署运行


在服务器 git pull 该项目


执行 $ docker-compose up -d


使用 $ docker images $ docker ps 检查是否构建和启动成功


调试接口 http://服务器ip:3000/test/demo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7256058725072932

收起阅读 »

[react-native]JSX和RN样式以及和web的不同之处

全屏状态栏 import { View, Text, Image, StatusBar } from 'react-native' <StatusBar 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 translucent={ true }...
继续阅读 »

全屏状态栏


import { View, Text, Image, StatusBar } from 'react-native'
<StatusBar 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 translucent={ true } />


JSX:React中写组件的代码格式, 全称是JavaScript xml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View, Text } from 'react-native'

const App = () => <View>
<Text>JSX Hello World</Text>
</View>

export default App


RN样式(主要讲解和web开发的不同之处)


image.png


#屏幕宽度和高度
import { Dimensions } from 'react-native'
const screenWidth = Math.round(Dimensions.set('window').width)
const screenHeight = Math.round(Dimensions.get('window').height)

#变换
<Text style={{ transform: [{translateY: 300}, {scale: 2}] }}>变换</Text>


标签



  1. View

  2. Text

  3. TouchableOpacity

  4. Image

  5. ImageBackground

  6. TextInput

  7. 其他 =>

    1. button

    2. FlatList

    3. ScrollView

    4. StatusBar

    5. TextInput




View



  1. 相当于以前web中的div

  2. 不支持设置字体大小, 字体颜色等

  3. 不能直接放文本内容

  4. 不支持直接绑定点击事件(一般使用TouchableOpactiy 来代替)


Text



  1. 文本标签,可以设置字体颜色、大小等

  2. 支持绑定点击事件


TouchableOpacity (onpress => 按下事件 onclick=> 点击事件)


可以绑定点击事件的块级标签



  1. 相当于块级的容器

  2. 支持绑定点击事件 onPress

  3. 可以设置点击时的透明度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TouchableOpacity, Text} from 'react-native'

const handlePress = () => {
alert('111')
}

const App = () =>
<TouchableOpacity activeOpacity={0} onPress={ handlePress }>
<Text>点击事件</Text>
</TouchableOpacity>

export default App


Image图片渲染


1.渲染本地图片时


<Image source={ require("../gril.png") } />


2.渲染网络图片时, 必须加入宽度和高度


<Image source={{ uri: 'https://timgsa.baidu.com/xxx.png }} style={{ width: 200, height: 300 }} />


3.在android上支持GIF和WebP格式图片


默认情况下Android是不支持gif和webp格式的, 只需要在 android/app/build.gradle 文件中根据需要手动添加


以下模块:


dependencies {
// 如果你需要支持android4.0(api level 14)之前的版本
implementation 'com.facebook.fresco:animated-base-support:1.3.0'

// 如果你需要支持GIF动画
implementation 'com.facebook.fresco:animated-gif:2.0.0'

// 如果你需要支持webp格式,包括webp动图
implementation 'com.facebook.fresco:animated-webp:2.1.0'
implementation 'com.facebook.fresco:webpsupport:2.0.0'

// 如果只需要支持webp格式而不需要动图
implementation 'com.facebook.fresco:websupport:2.0.0'
}


ImageBackground


一个可以使用图片当做背景的容器,相当于以前的 div + 背景图片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Text, ImageBackground } from 'react-native'

const App = () =>
<ImageBackground source={require('./assets/logo.png')} style={{ width: 200, height: 200 }}>
<Text>Inside</Text>
</ImageBackground>

export default App


TextInput输入框组件


可以通过 onChangeText 事件来获取输入框的值
语法:



  1. 组件

  2. 插值表达式

  3. 状态state

  4. 属性props

  5. 调试

  6. 事件

  7. 生命周期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TextInput } from 'react-native'

const handleChangeText = (text) => {
alert(text)
}

#onChangeText => 获取输入的值
const App = () => <TextInput onChangeText={ handleChangeText } />

export default App


花括号{}里面可以直接添加JS代码的


组件: 函数组件, 类组件


函数组件



  1. 没有state(通过hooks可以有)

  2. 没有生命周期(通过hooks可以有)

  3. 适合简单的场景


类组件



  1. 适合复杂的场景

  2. 有state

  3. 有生命周期


属性props (父子组件的传递)和插槽slot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View, Text } from 'react-native'

const App = () => (
<View>
<Text>==========</Text>
<Sub color="red">
<View><Text>1234</Text></View>
</Sub>
<Text>==========</Text>
</View>
)

// 子组件 props
const Sub = (props) =>
(<View><Text style={{ color: props.color }}>{ props.children }</Text></View>)

// 插槽类似于 vue中的slot
export default App



人懒,不想配图,都是自己的博客内容(干货),望能帮到大家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7283223499833358

收起阅读 »

学习一下Electron,据说很简单

Electron怎么玩 真的很简单的,面向百度编程,找寻前辈的足迹,真的很容易的。😄 直接点,开整 首先安装Electron,但是有个坑 坑就是安装卡住了,没事有办法: npm config set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
继续阅读 »

Electron怎么玩


真的很简单的,面向百度编程,找寻前辈的足迹,真的很容易的。😄


直接点,开整


首先安装Electron,但是有个坑


坑就是安装卡住了,没事有办法:


npm config set registry=https://registry.npm.taobao.org/
npm config set ELECTRON_MIRROR=http://npm.taobao.org/mirrors/electron/


第一行相信大家都做了。


第二行很关键,如果不设置的话,他会在最后卡住,一直在加载,也不知道搞什么呢。🤦‍


然后在项目的根目录下创建main.js

/* main.js */
const { app, BrowserWindow } = require('electron')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ipc = require('electron').ipcMain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qs = require("qs")
const os = require('os');

// Keep a global reference of the window object, if you don't, the window will
// be closed automatically when the JavaScript object is garbage collected.
let mainWindow;
let server;

const initServer = () => {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 (request, response) {
// 定义了一个post变量,用于暂存请求体的信息
let post = '';
// 通过req的data事件监听函数,每当接受到请求体的数据,就累加到post变量中
//当有数据请求时触发
request.on('data', function (data) {
post += data;
});
// 在end事件触发后,通过querystring.parse将post解析为真正的POST请求格式,然后向客户端返回。
request.on('end', function () {
//解析为post对象
post = JSON.parse(post);
//将对象转化为字符串
response.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text-plain' });
response.end('{"status":200}\n');
mainWindow.webContents.send("flightdata", post)
});
}).listen(8124);
}


const createWindow = () => {
// Create the browser window.
mainWindow = new BrowserWindow({
fullscreen: false,
webPreferences: {
nodeIntegration: true,
contextIsolation: false
}
});

// and load the index.html of the app.
mainWindow.loadFile("./build/index.html");

// mainWindow.maximize()
mainWindow.removeMenu()
// mainWindow.webContents.openDevTools()
mainWindow.webContents.openDevTools({mode:'right'});
// Emitted when the window is closed.
mainWindow.on('closed', () => {
// Dereference the window object, usually you would store windows
// in an array if your app supports multi windows, this is the time
// when you should delete the corresponding element.
mainWindow = null;
});
};

const initApp = () => {
createWindow();
initServer();
}

// This method will be called when Electron has finished
// initialization and is ready to create browser windows.
// Some APIs can only be used after this event occurs.
app.on('ready', initApp);

// Quit when all windows are closed.
app.on('window-all-closed', () => {
// On OS X it is common for applications and their menu bar
// to stay active until the user quits explicitly with Cmd + Q
if (process.platform !== 'darwin') {
app.quit();
}
});

app.on('activate', () => {
// On OS X it's common to re-create a window in the app when the
// dock icon is clicked and there are no other windows open.
if (mainWindow === null) {
createWindow();
}
});

这里面大部分逻辑你不用考虑,我以后的文章会讲到,而你只需要知道一点就行。

那就是我在这个mian中指定了一个静态网页,巧了!位置就在我们打包文件夹build下🤭。

// and load the index.html of the app.
mainWindow.loadFile("./build/index.html");

然后配置package.json

{
...
"main": "main.js",
"homepage": "./",
...
}

分析:

main:配置刚才我们创建的Electron的入口文件main.js homepage:如果不配置的话,就会。。,em~~~~就会。。算了贴代码吧

...
const publicUrlOrPath = getPublicUrlOrPath(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require(resolveApp('package.json')).homepage,
process.env.PUBLIC_URL
);
...

这几句代码就说明webpack会通过package中配置的homepage来设置PUBLIC_URL,so,那么配置homepage就很有必要。
否则,会白屏的!!!


对了还有个大坑,一定注意


如果你用的是react-router提供的BrowserRouter,那你会蒙圈的,因为什么都不会显示,顶多有个你事先安排好的“404”页面,就好像在用浏览器直接访问地址为https://****/index.htmlhistory模式根本不起作用,我猜这是浏览器独门绝技,electron还没支持,我猜的,不一定对。


所以一定要用hash模式

<HashRouter getUserConfirmation={this.getConfirmation}>
...
</HashRouter>

最后我们再配置一下启动脚本

/* package.json */
"scripts": {
...
"electron": "electron ."
...
},

看下效果吧

结语

这么一来,“中用”的Moderate就初步集成了Electron,直接一行命令就能打包成一个pc和mac端都能用的应用,美滋滋,但请掘友们相信,这只是第一部分🤭,接下来还有很多东西要补上。


原文:https://juejin.cn/post/6977349336044666917 收起阅读 »

Vue基操会了,还有必要学React么?

React前言 很高兴你能来到这里学习React.js技术,这是本专栏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一下小伙伴们常问的一些问题,虽然废话很多,但是还是建议你可以花几分钟看一下。 React简介 首先不能否认React.js是全球最火的前端框架(Facebook推出的前端框...
继续阅读 »

React前言


很高兴你能来到这里学习React.js技术,这是本专栏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一下小伙伴们常问的一些问题,虽然废话很多,但是还是建议你可以花几分钟看一下。


React简介


首先不能否认React.js是全球最火的前端框架(Facebook推出的前端框架),国内的一二线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在使用React进行开发,比如阿里美团百度去哪儿网易知乎这样的一线互联网公司都把React作为前端主要技术栈。
React的社区也是非常强大的,随着React的普及也衍生出了更多有用的框架,比如ReactNative和React VR。React从13年开始推广,现在已经推出18.x.x版本,性能和易用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React优点总结




  • 生态强大:现在没有哪个框架比React的生态体系好的,几乎所有开发需求都有成熟的解决方案。




  • 上手简单: 你甚至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上手React技术,但是他的知识很广,你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全驾驭它。




  • 社区强大:你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因为使用它的人真的是太多了。




React和Vue的对比


这是前端最火的两个框架,虽然说React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框架,但是就在国内而言Vue的使用者很有可能超过React。两个框架都是非常优秀的,所以他们在技术和先进性上不相上下。


那个人而言在接到一个项目时,我是如何选择的那?React.js相对于Vue.js它的灵活性和协作性更好一点,所以我在处理复杂项目或公司核心项目时,React都是我的第一选择。而Vue.js有着丰富的API,实现起来更简单快速,所以当团队不大,沟通紧密时,我会选择Vue,因为它更快速更易用。(需要说明的是,其实Vue也完全胜任于大型项目,这要根据自己对框架的掌握程度来决定,以上只是站在我的知识程度基础上的个人总结)


我们将学到什么?


我们将学习所有 React 的基础概念,其中又分为三个部分:



  • 编写组件相关:包括 JSX 语法、Component、Props

  • 组件的交互:包括 State 和生命周期

  • 组件的渲染:包括列表和 Key、条件渲染

  • 和 DOM & HTML 相关:包括事件处理、表单。


前提条件


我们假设你熟系 HTML 和 JavaScript,但即使你是从其他编程语言转过来的,你也能看懂这篇教程。我们还假设你对一些编程语言的概念比较熟悉,比如函数、对象、数组,如果对类了解就更好了。


环境准备


首先准备 Node 开发环境,访问 Node 官方网站下载并安装。打开终端输入如下命令检测 Node 是否安装成功:


node -v # v10.16.0


npm -v # 6.9.0


注意


Windows 用户需要打开 cmd 工具,Mac 和 Linux 是终端。


如果上面的命令有输出且无报错,那么代表 Node 环境安装成功。接下来我们将使用 React 脚手架 -- Create React App(简称 CRA)来初始化项目,同时这也是官方推荐初始化 React 项目的最佳方式。


在终端中输入如下命令:



npx create-react-app my-todolist



等待命令运行完成,接着输入如下命令开启项目:



cd my-todolist && npm start



CRA 会自动开启项目并打开浏览器


🎉🎉🎉 恭喜你!成功创建了第一个 React 应用!


现在 CRA 初始化的项目里有很多无关的内容,为了开始接下来的学习,我们还需要做一点清理工作。首先在终端中按 ctrl + c 关闭刚刚运行的开发环境,然后在终端中依次输入如下的命令:


进入 src 目录

cd src


如果你在使用 Mac 或者 Linux:

rm -f *


或者,你在使用 Windows:

del *


然后,创建我们将学习用的 JS 文件

如果你在使用 Mac 或者 Linux:

touch index.js


或者,你在使用 Windows

type nul > index.js


最后,切回到项目目录文件夹下

cd ..
此时如果在终端项目目录下运行 npm start 会报错,因为我们的 index.js 还没有内容,我们在终端中使用 ctrl +c 关闭开发服务器,然后使用编辑器打开项目,在刚刚创建的 index.js 文件中加入如下代码: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ReactDOM from "react-dom";

class App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div>Hello, World</div>;
}
}

ReactDOM.render(<Ap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oot"));
复制代码

我们看到 index.js 里面的代码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是一系列导包,我们导入了 react 包,并命名为 React,导入了 react-dom 包并命名为 ReactDOM。对于包含 React 组件(我们将在之后讲解)的文件都必须在文件开头导入 React。


然后我们定义了一个 React 组件,命名为 App,继承自 React.Component,组件的内容我们将会在后面进行讲解。


接着我们使用 ReactDOM 的 render 方法来渲染刚刚定义的 App 组件,render方法接收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为我们的 React 根级组件,第二个参数接收一个 DOM 节点,代表我们将把和 React 应用挂载到这个 DOM 节点下,进而渲染到浏览器中。


注意


上面代码的三个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在整篇教程中是不会修改的,同时在编写任意 React 应用,这两个部分都是必须的。后面所有涉及到的代码修改都是关于第二部分代码的修改,或者是在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之间插入或删除代码。


JSX 语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React 引以为傲的特性之一 -- JSX。它允许我们在 JS 代码中使用 XML 语法来编写用户界面,使得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 JS 的强大特性来操作用户界面。


一个 React 组件的 render 方法中 return 的内容就为这个组件所将渲染的内容。比如我们现在的代码:


render() {
return <div>Hello, World</div>;
}


这里的 <div>Hello, World</div> 是一段 JSX 代码,它最终会被 Babel转译成下面这段 JS 代码:


React.createElement(
'div',
null,
'Hello, World'
)


React.createElement() 接收三个参数:



  • 第一个参数代表 JSX 元素标签。

  • 第二个参数代表这个 JSX 元素接收的属性,它是一个对象,这里因为我们的 div 没有接收任何属性,所以它是 null。

  • 第三个参数代表 JSX 元素包裹的内容。


React.createElement() 会对参数做一些检查确保你写的代码不会产生 BUG,它最终会创建一个类似下面的对象:


{
type: 'div',
props: {
children: 'Hello, World'
}
};


这些对象被称之为 “React Element”。你可以认为它们描述了你想要在屏幕上看到的内容。React 将会接收这些对象,使用它们来构建 DOM,并且对它们进行更新。


App 组件最终返回这段 JSX 代码,所以我们使用 ReactDOM 的 render 方法渲染 App 组件,最终显示在屏幕上的就是 Hello, World" 内容。


JSX 作为变量使用


因为 JSX 最终会被编译成一个 JS 对象,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个 JS 对象使用,它享有和一个 JS 对象同等的地位,比如可以将其赋值给一个变量,我们修改上面代码中的 render 方法如下:


render() {
const element = <div>Hello, World</div>;
return element;
}


保存代码,我们发现浏览器中渲染的内容和我们之前类似。


在 JSX 中使用变量


我们可以使用大括号 {} 在 JSX 中动态的插入变量值,比如我们修改 render 方法如下:


render() {
const content = "World";
const element = <div>Hello, {content}</div>;
return element;
}


JSX 中使用 JSX


我们可以在 JSX 中再包含 JSX,这样我们编写任意层次的 HTML 结构:


render() {
const element = <li>Hello, World</li>
return (
<div>
<ul>
{element}
</ul>
</div>
)
}


JSX 中添加节点属性
我们可以像在 HTML 中一样,给元素标签加上属性,只不过我们需要遵守驼峰式命名法则,比如在 HTML 上的属性 data-index 在 JSX 节点上要写成 dataIndex。


const element = <div dataIndex="0">Hello, World</div>;


注意


在 JSX 中所有的属性都要更换成驼峰式命名,比如 onclick 要改成 onClick,唯一比较特殊的就是 class,因为在 JS 中 class 是保留字,我们要把 class 改成 className 。


const element = <div className="app">Hello, World</div>;


实战


在编辑器中打开 src/index.js ,对 App 组件做如下改变:


class App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render() {
const todoList = ["给npy的前端秘籍", "fyj", "天天的小迷弟", "仰望毛毛大佬"];
return (
<ul>
<li>Hello, {todoList[0]}</li>
<li>Hello, {todoList[1]}</li>
<li>Hello, {todoList[2]}</li>
<li>Hello, {todoList[3]}</li>
</ul>
);
}
}


可以看到,我们使用 const 定义了一个 todoList 数组常量,并且在 JSX 中使用 {} 进行动态插值,插入了数组的四个元素。


提示


无需关闭刚才使用 npm start 开启的开发服务器,修改代码后,浏览器中的内容将会自动刷新!


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们手动获取了数组的四个值,然后逐一的用 {} 语法插入到 JSX 中并最终渲染,这样做还比较原始,我们将在后面列表和 Key小节中简化这种写法。


在这一小节中,我们了解了 JSX 的概念,并且实践了相关的知识。我们还提出了组件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深入讲解它,在下一小节中我们将详细地讲解组件的知识。


总结


专栏第一篇与大家一起学习了React基本知识、后续还会有更精彩的哇、一起加油哇~



作者:给npy的前端秘籍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4651532637634568

收起阅读 »

React 毁了 Web 开发(转载)

本文并不是为了引发争论或者让大家非要争一个好坏。我仔细阅读该文章之后,发现里面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常常忽视并且对于构建可持续项目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论是小兵还是leader都应该持续的去注重这些东西。 以下是正文翻译:原文来自:medium.com/buil...
继续阅读 »

本文并不是为了引发争论或者让大家非要争一个好坏。我仔细阅读该文章之后,发现里面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常常忽视并且对于构建可持续项目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论是小兵还是leader都应该持续的去注重这些东西。


以下是正文翻译:原文来自:medium.com/building-pr…


以下为译文:


React 是一个很好的库,对于 Web 开发很重要,因为它引入了声明式与反应式模板,这在当时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范式转变。当时(也就是 6~7 年前),我们面临着需要的范式转变的问题,而 React 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另外提一句,在 React 之前,Ember 也解决了同样的问题。然而,它的性能并不那么好,而且该框架规定了太多东西,远不如 React。



然而,React 在开始流行之后,发展变得一团糟。React 社区中开启了一种新趋势,一切都围绕着炒作、新奇和创造新范式的转变。每隔几个月就会涌现一些新的库,为我们应该如何编写 React Web 应用程序设定新标准,同时还会解决大部分已经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以 " 状态管理 " 为例来说明。由于 React 缺少传统的依赖注入系统(DI 是通过组件组合实现的),所以社区不得不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后来就变成了一遍又一遍地解决这个问题,每年都会带来一套新的标准。



React 只是一个渲染引擎,在常见的 Web 应用程序中,你需要使用很多库来构建项目的框架,例如数据层、状态管理、路由、资产捆绑器等。


React 背后的生态系统给了你太多这样的选择,而这个技术栈也因此而变得支离破碎,并引发了著名的 "Javascript 疲劳 "。


此外,还涌现了一种趋势:" 框架比较热潮 "。各个 JS 框架之间经常会展开渲染速度以及内存占用等属性的比较。其实,这些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无关紧要,因为应用的速度缓慢并不是由于 JS 框架的速度过慢而引起的,而是因为糟糕的代码。


然而,就像世界上所有的趋势一样,这个趋势有点过,甚至危及了新一代的 Web 开发人员。我就在想,为什么一个库能成为 Web 开发人员简历中最耀眼的技术?更糟糕的是,它甚至算不上一个库,只不过是库中的一个模块。人们常常将 React hook 视为一项 " 技术 ",甚至可以与代码重构或代码审查等实际技术相提并论。


认真地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吹捧这种技术?


比如说,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知道:


如何编写简单易读的代码


不要向我炫耀你掌握了某个 GitHub 上获得星星数最多的库;而是给我展示一两个优秀的代码片段。


如何管理状态


不要讨论某个流行的状态管理库,而是告诉我为什么 " 数据应该下降而动作应该上升 "。或者说,为什么应该在创建的地方修改状态,而不是组件层次结构中更深的地方。


如何测试代码


不要告诉我你知道 Jest 或 QUnit,而是解释一下为什么很难自动化端到端的测试,以及为什么最低程度的渲染测试只需付出 10% 的努力,却能带来 90% 的好处。


如何发布代码


不要告诉我你使用 CI/CD(因为如今每个项目里的成员都不止一个人),而是解释为什么部署和发布应该分离,这样新功能就不会影响到已有功能,而且还可以远程启动新功能。


如何编写可审查的代码


不要说你是一名 " 团队成员 ",而是告诉我代码审查对审查者来说同样困难,而且你知道如何优化 PR 才能提高可读性和清晰度。


如何建立稳固的项目标准


除非团队中只有你一个人,否则你就必须遵守项目中的标准和惯例。你应该告诉我命名很难,而且变量的范围越广,投入到命名中的时间就应该越多。


如何审核别人的代码


因为代码审查可确保产品质量、减少 bug 和技术债务、共同建立团队知识等等,但前提是将代码审核贯彻到底。代码审查不应该只是自上而下的活动。对于经验不足的团队成员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制。


如何在 JS 框架中找到自己的方式


这与 GitHub 上的星星数量无关,你应该学习如今大多数 JS 框架都拥有的共同原则。了解其他框架的优缺点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选择的框架。


如何建立最小化可行产品


技术只是制造产品的工具,而不是流程。与其将时间浪费在技术争论上,还不如花点时间优化流程。


如何优化: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需要优化。


如何结对编程


因为结对编程与代码审查一样,这是最重要的共享知识和建立团队凝聚力的实践。而且也很有意思!


如何持续重构


因为每个项目都有技术债务,你应该停止抱怨,并开始重构。每次开发新功能之前都应该进行小型代码重构。大规模的重构和重写永远不会有好结果。


以上就是我认为 React 毁了 Web 开发的原因。很多人对这一说法很感兴趣,并热切地加入了辩论。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7944684437962788

收起阅读 »

FIL升级对矿工有哪些利好?现在是参与挖FIL币好时机

据财经媒体报道:FIL将在6月底进行系统升级,FIL升级对矿工有哪些利好?那对与刚了解FIL挖矿的朋友们现在正是参与的好时机+slf81818,为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下:Filecoin’s v13 HyperDrive网络升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人类宝贵信息的...
继续阅读 »

据财经媒体报道:FIL将在6月底进行系统升级,FIL升级对矿工有哪些利好?那对与刚了解FIL挖矿的朋友们现在正是参与的好时机+slf81818,为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下:

Filecoin’s v13 HyperDrive网络升级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人类宝贵信息的可验证存储容量将增长10—25倍。

二:GAS费大幅降低,无限期限接近于0。

三:质押费快速下降,新进场的投入成本明显降低,更有利于生态发展。

四:参与存储商激增,将实现更快的网络增长。

五:三大运营商之一(移动电信联通)智慧城市的数据将接入储存IPFS系统,进一步促进IPFS的应用落地,或将成为IPFS历史级重大标志性事件。

Filecoin V13版本的更新将是颠覆性的,也是突破共识的一次更新。其目的也不仅仅是降低Gas费,而是释放带宽,为Filecoin添加智能合约功能做准备。

目前FIL市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多数人都在观望,主要还是带着想要一夜暴富的想法去炒币。这完全是两个概念,炒币没有哪个不伤筋动骨,这还是要轻的,可以考虑一下它的恐怖程度!为什么说矿工总是食物链的顶端?合理的投资方式是看其长期收益,不需要过多地去看目前的价格高低,手中的矿机每天都能产出 FIL,不用管它涨跌,相反,炒币就是你买了多少就有多少,性质不同。

例如,买一只鸡来给你每天生蛋,头七天价格比以前低,把鸡蛋存起来不卖,第八天它的价格达到了你想要的市场价就全部卖掉,与此相反,你直接买鸡蛋来倒买倒卖,风险成本是显而易见的。炒币看运气,屯币看心态,矿机相当于永动机。













现在币价低,加入挖矿成本也会很低,最重要的是其日产币并未降低,反而还在增加产量,这也大大缩短了回本周期,未来币价上涨,矿机也将随之涨价,人多挖矿效率肯定不如现在人少,回本周期更是大幅拉长,挖矿最大优势在于自身持币增多,有“粮”就能度过寒冬,躲过熊市就是迎来资产爆发的喜悦。感谢大家关注芳姐+slf81818,了解更多币圈最新资讯。

收起阅读 »

纯 CSS 创建五彩斑斓的智慧阴影!让前景图片自动转化为对应彩色的背景阴影

几天前,我在 Home Depot(aka Toys "R" Us for big kids)处发现,他们有一个巨大的显示器来展示所有这些彩色的供销售的电灯泡!其中一项是y一组在电视后面的智能灯泡。它们会在电视的后面投影近似于电视在播出的内容的彩色阴影,与以下...
继续阅读 »

几天前,我在 Home Depot(aka Toys "R" Us for big kids)处发现,他们有一个巨大的显示器来展示所有这些彩色的供销售的电灯泡!其中一项是y一组在电视后面的智能灯泡。它们会在电视的后面投影近似于电视在播出的内容的彩色阴影,与以下内容 类似



注意电视后面发生的事情。屏幕前景中显示的颜色会被灯泡投影为电视机身后面的彩色阴影。随着屏幕上的颜色发生变化,投射在背景中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真的很酷,对吧?


自然,看到这个之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们是否可以使用网络技术创建一个足够智能以模仿前景色的彩色阴影。事实证明,我们完全可以只使用 CSS 构建出这个案例。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如何创建这种效果。


走起!


让它变成真的!


正如您将在以下部分中看到的,使用 CSS 创建这种彩色阴影似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然,只是就刚开始而言)。当我们开始进入它并将这个任务的核心分解成更小的部分时,我们其实能够发现这真的很容易实现。在接下来的几节中,我们将创建以下示例:



你应该看到的是一张寿司的图片,后面出现了一个五颜六色的阴影。(只是为了强调我们正在做这一切,阴影被添加了脉冲的效果)抛开示例,让我们深入了解实现,看看 HTML 和 CSS 如何让这一切变为现实!


展示我们的照片


展示我们的寿司的图片对应的 HTML 起始没什么特别的:



<div class="parent">
<div class="colorfulShadow sushi"></div>
</div>


我们有一个父 div 元素,包含一个负责显示寿司的子 div 元素。我们显示寿司的方式是将其指定为背景图像,并由以下 .sushi 样式规则处理:


.sushi {
margin: 100px;
width: 150px;
height: 150px;
background-image: url("https://www.kirupa.com/icon/1f363.svg");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contain;
}


在此样式规则中,我们将 div 的大小指定为 150 x 150 像素,并在其上设置 background-image 和相关的其他属性。就目前而言,我们所看到的 HTML 和 CSS 会给我们提供如下所示的内容:



现在是阴影时间


现在我们的图像出现了,剩下的就是我们定义阴影这一有趣的部分。我们要定义阴影的方法是指定一个子伪元素(使用 ::after),它将做三件事:



  1. 直接定位在我们的形象后面;

  2. 继承与父元素相同的背景图片;

  3. 依靠滤镜应用多彩的阴影效果;


这三件事是通过以下两条样式规则完成的:


.colorfulShadow {
position: relative;
}

.colorfulShadow::after {
content: "";
width: 100%;
height: 100%;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 inherit;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filter: drop-shadow(0px 0px 10px rgba(0, 0, 0, 0.50)) blur(20px);
z-index: -1;
}


让我们花一点时间来看看这里发生了些什么:先注意每一个属性和对应的值,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标记是 backgroundfilterbackground 属性使用了 inherit 继承父元素,意味着能够继承父元素的背景:


.colorfulShadow::after {
content: "";
width: 100%;
height: 100%;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 inherit;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filter: drop-shadow(0px 0px 10px rgba(0, 0, 0, 0.50)) blur(20px);
z-index: -1;
}


我们为 filter 属性定义了两个过滤的属性,分别是 drop-shadowblur


.colorfulShadow::after {
content: "";
width: 100%;
height: 100%;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 inherit;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filter: drop-shadow(0px 0px 10px rgba(0, 0, 0, 0.50)) blur(20px);
z-index: -1;
}


我们的 drop-shadow 过滤器设置为显示不透明度为 50% 的黑色阴影,而我们的 blur 过滤器会将我们的伪元素模糊 20px。 这两个过滤器的组合最终创建了彩色的阴影,当应用这两个样式规则时,该阴影现在将出现在我们的寿司图像后面:



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完成了。为完整起见,如果我们想要彩色阴影缩放的动画,如下 CSS 代码的添加能够助力我们实现目标:


.colorfulShadow {
position: relative;
}

.colorfulShadow::after {
content: "";
width: 100%;
height: 100%;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 inherit;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filter: drop-shadow(0px 0px 10px rgba(0, 0, 0, 0.50)) blur(20px);
z-index: -1;

/* animation time! */
animation: oscillate 1s cubic-bezier(.17, .67, .45, 1.32) infinite alternate;
}

@keyframes oscillate {
from {
transform: scale(1, 1);
}

to {
transform: scale(1.3, 1.3);
}
}


如果您想要一些交互性而没有不断循环的动画,您还可以使用 CSS 过渡来更改阴影在某些动作(如悬停)上的行为方式。困难的部分是像对待在 HTML 中明确定义或使用 JavaScript 动态创建的任何其他元素一样对待伪元素。唯一的区别是这个元素是完全使用 CSS 创建的!


结语


小结


伪元素允许我们使用 CSS 来完成一些历史上属于 HTML 和 JavaScript 领域的元素创建任务。对于我们多彩而智能的阴影,我们能够依靠父元素来设置背景图像。这使我们能够轻松定义一个既继承了父元素的背景图像细节,又允许我们为其设置一系列属性以实现模糊和阴影效果的子伪元素。虽然所有这些都很好,并且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大量复制和粘贴,但这种方法不是很灵活。


如果我想将这样的阴影应用到一个不只是带有背景图像的空元素上怎么办?如果我有一个像 ButtonComboBox 这样的 HTML 元素想要应用这种阴影效果怎么办?一种解决方案是依靠 JavaScript 在 DOM 中复制适当的元素,将它们放置在前景元素下方,应用过滤器,然后就可以了。虽然这有效,但考虑到该过程的复杂程度,实在是有些不寒而栗。太糟糕了,JavaScript 没有等效的 renderTargetBitmap 这种能够把我们的视觉效果渲染成位图,然后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的 API…… 🥶


以上内容为译文翻译,下面为一些拓展:




拓展


说实在的,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内容,图片可以是任意的,比如说 PNG、SVG,最终精简后,HTML 代码仅仅为任意一个元素,附上 style 规定图片地址与大小:


<div class="shadowedImage" style="--data-width: 164px; --data-height: 48px; --data-image: url('https://sf3-scmcdn2-tos.pstatp.com/xitu_juejin_web/dcec27cc6ece0eb5bb217e62e6bec104.svg');"></div>


CSS 代码如下:


.shadowedImage {
position: relative;
margin: 100px;
width: var(--data-width);
height: var(--data-height);
max-height: 150px;
background-image: var(--data-image);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contain;
}

.shadowedImage::after {
content: "";
width: 100%;
height: 100%;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 inherit;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filter: drop-shadow(0px 0px 10px rgba(0, 0, 0, 0.50)) blur(20px);
z-index: -1;
}


示例代码


一段示例代码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user-scalable=no, initial-scale=1.0, maximum-scale=1.0, minimum-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Document</title>

<style>
.shadowedImage {
position: relative;
}

.shadowedImage::after {
content: "";
width: 100%;
height: 100%;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 inherit;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center;
filter: drop-shadow(0px 0px 10px rgba(0, 0, 0, 0.50)) blur(20px);
z-index: -1;

/* animation time! */
animation: oscillate 1s cubic-bezier(.17, .67, .45, 1.32) infinite alternate;
}

@keyframes oscillate {
from {
transform: scale(1, 1);
}

to {
transform: scale(1.1, 1.1);
}
}

.shadowedImage {
margin: 100px;
width: var(--data-width);
height: var(--data-height);
max-height: 150px;
background-image: var(--data-image);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ackground-size: contain;
}
</style>
</head>
<body>
<div class="parent">
<div class="shadowedImage" style="--data-width: 164px; --data-height: 48px; --data-image: url('https://sf3-scmcdn2-tos.pstatp.com/xitu_juejin_web/dcec27cc6ece0eb5bb217e62e6bec104.svg');"></div>
<div class="shadowedImage" style="--data-width: 164px; --data-height: 164px; --data-image: url('https://sf1-dycdn-tos.pstatp.com/img/bytedance-cn/4ac74bbefc4455d0b350fff1fcd530c7~noop.image');"></div>
<div class="shadowedImage" style="--data-width: 164px; --data-height: 164px; --data-image: url('https://sf1-ttcdn-tos.pstatp.com/img/bytedance-cn/4bcac7e2843bd01c3158dcaefda77ada~noop.image');"></div>
</div>
</body>
</html>


示例效果


效果如下:


image.png



如果发现译文存在错误或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欢迎到 掘金翻译计划 对译文进行修改并 PR,也可获得相应奖励积分。文章开头的 本文永久链接 即为本文在 GitHub 上的 MarkDown 链接。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5818153376874503

收起阅读 »

小程序自定义TabBar 如何实现“keep-alive”

自定义TabBar方案 虽然在之前文章提到过了,本次采用组件化实现,具体实现如下: 我们可以新建一个home文件夹,在home/index.wxml中写一个tabBar,然后把TabBar页面写成组件,然后点击TabBar切换相应的组件展示就可以。代码...
继续阅读 »

自定义TabBar方案



虽然在之前文章提到过了,本次采用组件化实现,具体实现如下:





  • 我们可以新建一个home文件夹,在home/index.wxml中写一个tabBar,然后把TabBar页面写成组件,然后点击TabBar切换相应的组件展示就可以。代码如下:




  • wxml部分




<!-- home页面 -->

<view id='index'>
<!-- 自定义头部 -->
<head name='{{name}}' bgshow="{{bgshow}}" backShow='false'></head>

<!-- 首页 -->
<index change='{{activeIndex==0}}'></index>
<!-- 购物车 -->
<cart change='{{activeIndex==1}}'></cart>
<!-- 订单 -->
<order change='{{activeIndex==2}}'></order>
<!-- 我的 -->
<my change='{{activeIndex==2}}'></my>
<!-- tabbar -->
<view class="tab ios">
<view class="items {{activeIndex==index?'active':''}}" wx:for="{{tab}}" bindtap="choose" data-index='{{index}}' wx:key='index' wx:for-item="items">
<image wx:if="{{activeIndex==index}}" src="{{items.activeImage}}"></image>
<image wx:else src="{{items.image}}"></image>
<text>{{items.name}}</text>
</view>
</view>
</view>




  • home页面的ts


Page({
data: {
activeIndex:0,
tab:[
{
name:'商品',
image:'../../images/index.png',
activeImage:'../../images/index-hover.png',
},
{
name:'购物车',
image:'../../images/cart.png',
activeImage:'../../images/cart-hover.png',
},
{
name:'订单',
image:'../../images/order.png',
activeImage:'../../images/order-hover.png',
},
{
name:'我的',
image:'../../images/my.png',
activeImage:'../../images/my-hover.png',
}
]
},
// 切换事件
choose(e:any){
const _this=this;
const {activeIndex}=_this.data;
if(e.currentTarget.dataset.index==activeIndex){
return
}else{
_this.setData({
activeIndex:e.currentTarget.dataset.index
})
}
},
})




  • 上面代码不难理解,点击以后改变activeIndex从而控制每个组件的渲染和销毁,这样付出的代价还是比较大的,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优化。


如何实现keep-alive



我们知道,这里主要是避免组件反复创建和渲染,有效提升系统性能。



实现思路




  • 1.在tab每个选项增加两个值:statusshowshow控制组件是否需要渲染,status控制组件display




  • 2.初始化时候设置首页的statusshow,其他都为false




  • 3.当我们切换时:把上一个tab页面的status改为false,然后把当前要切换页面的tab数据中的statusshow都改为true,最后再更新一下activeIndex的值。




  • wxml代码:




    <!-- 首页 -->
<view wx:if="{{tab[0].show}}" hidden="{{!tab[0].status}}">
<index></index>
</view>
<!-- 购物车 -->
<view wx:if="{{tab[1].show}}" hidden="{{!tab[1].status}}">
<cart></cart>
</view>
<!-- 订单 -->
<view wx:if="{{tab[2].show}}" hidden="{{!tab[2].status}}">
<order></order>
</view>
<!-- 我的 -->
<view wx:if="{{tab[3].show}}" hidden="{{!tab[3].status}}">
<my></my>
</view>



  • ts代码


Page({
data: {
activeIndex:0, //当前选中的index
tab:[
{
name:'商品',
image:'../../images/index.png',
activeImage:'../../images/index-hover.png',
status:true,//控制组件的display
show:true, //控制组件是否被渲染
},
{
name:'购物车',
image:'../../images/cart.png',
activeImage:'../../images/cart-hover.png',
status:false,
show:false,
},
{
name:'订单',
image:'../../images/order.png',
activeImage:'../../images/order-hover.png',
status:false,
show:false,
},
{
name:'我的',
image:'../../images/my.png',
activeImage:'../../images/my-hover.png',
status:false,
show:false,
}
]
},

choose(e:any){
const _this=this;
const {activeIndex}=_this.data;
//如果点击的选项是当前选中,就不执行
if(e.currentTarget.dataset.index==activeIndex){
return
}else{
//修改上一个tab页面的status
let prev='tab['+activeIndex+'].status',
//修改当前选中元素的status
status='tab['+e.currentTarget.dataset.index+'].status',
//修改当前选中元素的show
show='tab['+e.currentTarget.dataset.index+'].show';

_this.setData({
[prev]:false,
[status]:true,
[show]:true,
activeIndex:e.currentTarget.dataset.index,//更新activeIndex
})
}
},

})




  • 这样基本就大功告成了,来看一下效果:


Rp63gH.gif



  • 当我们点击切换时候,如果当前组件没有渲染就会进行渲染,如果渲染过后进行切换只是改变display,完美实现了需求,大功告成!


实际业务场景分析



在实际使用中还有两种种情况:



情况1:比如某些数据并不希望他首次加载后就数据保持不变,当切换页面时候希望数据进行更新,比如笔者做的电商小程序,在首页点击商品加入购物车,然后切换到购物车,每次切换时候肯定需要再次进行请求。

情况2:像个人中心这种页面,数据基本请求一次就可以,没必要每次切换请求数据,这种我们不需要进行改进。




  • 我们给组件传递一个值:status,然后在组件中监听这个值的变化,当值为true时候,去请求接口更新数据。具体代码如下:




  • wxml代码(只列举关键部分):




<!-- 首页 -->
<view wx:if="{{tab[0].show}}" hidden="{{!tab[0].status}}">
<index change='{{tab[0].status}}'></index>
</view>

<!-- 购物车 -->
<view wx:if="{{tab[1].show}}" hidden="{{!tab[1].status}}">
<cart change='{{tab[0].status}}'></cart>
</view>



  • 首页组件/购物车组件ts代码:


Component({
/**
* 组件的属性列表
*/
properties: {
change: {
type: String,//类型
value: ''//默认值
},
},
observers: {
//监听数据改变进行某种操作
'change': function(change) {
if(change=='true'){
console.log('更新首页数据'+change)
}
}
},
})



  • 来看一下最终效果:


Rp618e.gif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6072584127315999

收起阅读 »

当前端基建任务落到你身上,该如何推动协作?

前言 作为一名野生的前端开发,自打本猿入行起,就未经过什么系统的学习,待过的团队也是大大小小没个准儿: 要么大牛带队,但是后端大牛。要么临时凑的团队,受制于从前,前端不自由。要么从0到项目部署,都是为了敏捷而敏捷,颇不规范。 话虽如此,经过4年生涯摧残的废猿...
继续阅读 »

前言


作为一名野生的前端开发,自打本猿入行起,就未经过什么系统的学习,待过的团队也是大大小小没个准儿:


要么大牛带队,但是后端大牛。
要么临时凑的团队,受制于从前,前端不自由。
要么从0到项目部署,都是为了敏捷而敏捷,颇不规范。


话虽如此,经过4年生涯摧残的废猿我,也是有自己的一番心得体会的。


1. 从DevOps流程看前端基建



很多专注于切图的萌新前端看到这张图是蒙圈的:


DevOps是什么?这些工具都是啥?我在哪?


很多前端在接触到什么前端工程化,什么持续构建/集成相关知识时就犯怂。也有觉得这与业务开发无关,不必理会。


但是往长远想,切图是不可能一辈子切图的,你业务再怎么厉害,前端代码再如何牛,没有了后端运维测试大佬们相助,一个完整的软件生产周期就没法走完。


成为一名全栈很难,更别说全链路开发者了。


言归正传,当你进入一个新团队,前端从0开始,怎样从DevOps的角度去提高团队效能呢?



一套简易的DevOps流程包含了协作、构建、测试、部署、运行。


而前端常说的开发规范、代码管理、测试、构建部署以及工程化其实都是在这一整个体系中。


当然,中小团队想玩好DevOps整套流程,需要的时间与研发成本,不比开发项目少。


DevOps核心思想就是:“快速交付价值,灵活响应变化”。其基本原则如下:


高效的协作和沟通;
自动化流程和工具;
快速敏捷的开发;
持续交付和部署;
不断学习和创新。


接下来我将从协作、构建、测试、部署、运行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快速打造用于中小团队的前端基建。


2. 在团队内/外促进协作


前端基建协作方面可以写的东西太多了,暂且粗略分为:团队内 与 团队外。



以下可能是前端们都能遇到的问题:


成员间水平各异,编写代码的风格各不相同,项目间难以统一管理。
不同项目Webpack配置差异过大,基础工具函数库和请求封装不一样。
项目结构与技术栈上下横跳,明明是同一UI风格,基础组件没法复用,全靠复制粘贴。
代码没注释,项目没文档,新人难以接手,旧项目无法维护。


三层代码规范约束



  • 第一层,ESLint


常见的ESLint风格有:airbnb,google,standard


在多个项目间,规则不应左右横跳,如果项目周期紧张,可以适当放宽规则,让warning类弱警告可以通过。且一般建议成员的IDE和插件要统一,将客观因素影响降到最低。



  • 第二层,Git Hooks


git 自身包含许多 hooks,在 commitpushgit 事件前后触发执行。


husky能够防止不规范代码被commitpushmerge等等。


代码提交不规范,全组部署两行泪。


npm install husky pre-commit  --save-dev


拿我以前的项目为例子:


// package.json
"scripts": {
// ...
"lint": "node_modules/.bin/eslint '**/*.{js,jsx}' && node_modules/.bin/stylelint '**/*.{css,scss}'",
"lint:fix": "node_modules/.bin/eslint '**/*.{js,jsx}' --fix && node_modules/.bin/stylelint '**/*.{css,scss}' --fix"
},
"husky": {
"hooks": {
"pre-commit": "npm run lint",
"commit-msg": "commitlint -E HUSKY_GIT_PARAMS"
}
},


通过简单的安装配置,无论你通过命令行还是Sourcetree提交代码,都需要通过严格的校验。



建议在根目录README.md注明提交规范:


## Git 规范

使用 [commitlint](https://github.com/conventional-changelog/commitlint
) 工具,常用有以下几种类型:

-
feat :新功能
- fix :修复 bug
- chore :对构建或者辅助工具的更改
- refactor :既不是修复 bug 也不是添加新功能的代码更改
- style :不影响代码含义的更改 (例如空格、格式化、少了分号)
- docs : 只是文档的更改
- perf :提高性能的代码更改
- revert :撤回提交
- test :添加或修正测试

举例
git commit -m 'feat: add list'



  • 第三层,CI(持续集成)。



《前端代码规范最佳实践》



前两步的校验可以手动跳过(找骂),但CI中的校验是绝对绕不过的,因为它在服务端校验。使用 gitlab CI 做持续集成,配置文件 .gitlab-ci.yaml 如下所示:


lint:
stage:lint
only:
-/^feature\/.*$/
script:
-npmlint


这层校验,一般在稍大点的企业中,会由运维部的配置组完成。



统一前端物料


公共组件、公共UI、工具函数库、第三方sdk等该如何规范?


如何快速封装部门UI组件库?

  • 将业务从公共组件中抽离出来。

  • 在项目中安装StoryBook(多项目时另起)

  • 按官方文档标准,创建stories,并设定参数(同时也建议先写Jest测试脚本),写上必要的注释。

  • 为不同组件配置StoryBook控件,最后部署。

如何统一部门所用的工具函数库和第三方sdk


其实这里更多的是沟通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几点:



  • 部门内对约定俗成的工具库要有提前沟通,不能这头装一个MomentJs,另一头又装了DayJS。一般的原则是:轻量的自己写,超过可接受大小的找替代,譬如:DayJS替代MomentJsImmerJS替代immutableJS等。

  • 部门间的有登录机制,请求库封装协议等。如果是SSO/扫码登录等,就协定只用一套,不允许后端随意变动。如果是请求库封装,就必须要后端统一Restful风格,相信我,不用Restful规范的团队都是灾难。前端联调会生不如死。

  • Mock方式、路由管理以及样式写法也应当统一。


在团队外促进协作


核心原则就是:“能用文档解决的就尽量别BB。”


虽说现今前端的地位愈发重要,但我们经常在项目开发中遇到以下问题:


不同的后端接口规范不一样,前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做数据清洗兼容。
前端静态页开发完了,后端迟迟不给接口,因为没有接口文档,天天都得问。
测试反馈的问题,在原型上没有体现。


首先是原型方面:

  • 一定要看明白产品给的原型文档!!!多问多沟通,这太重要了。

  • 好的产品一般都会提供项目流程详图,但前端还是需要基于实际,做一张页面流程图。

  • 要产品提供具体字段类型相关定义,不然得和后端扯皮。。。

其次是后端:

执行Restful接口规范,不符合规范的接口驳回。

劝退师就经历过,前东家有个JAVA架构师,连跨域和Restful都不知道,定的规范不成规范,一个简单查询接口返回五六级,其美名曰:“结构化数据”

遇到这种沉浸于自己世界不听劝的后端,我只有一句劝:要么把他搞走,要么跑路吧

必要的接口文档站点与API测试(如SwaggerApidoc),不接受文件传输形式的接口

早期的联调都是通过呐喊告知对方接口的标准。刚开始有什么不清楚的直接问就好了,但是到了后面的时候连写接口代码的那个人都忘了这接口怎么用,维护成本巨高

在没有接口文档站点出现前,接口文档以word文档出现,辅以postmanhttpcurl等工具去测试。但仍然不够直观,维护起来也难

以web交互为主的Swagger解决了测试,维护以及实时性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扯皮问题:只有你后端没更新文档,这联调滞后时间就不该由前端担起。

最后是运维方面:

除了CI/CD相关的,其实很可以和运维一起写写nginx和插件开发。

效率沟通工具


可能大家比较习惯的是使用QQ或者微信去传输文件,日常沟通还行,就是对开发者不太友好。


如何是跨国家沟通,一般都是建议jira+slack的组合,但这两个工具稍微有些水土不服。


这四个工具随意选择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844904145602740231

收起阅读 »

手把手带你入门Webpack Plugin

关于 Webpack 在讲 Plugin 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 Webpack。本质上,Webpack 是一个用于现代 JavaScript 应用程序的静态模块打包工具。它能够解析我们的代码,生成对应的依赖关系,然后将不同的模块达成一个或多个 bundle。 ...
继续阅读 »

关于 Webpack


在讲 Plugin 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 Webpack。本质上,Webpack 是一个用于现代 JavaScript 应用程序的静态模块打包工具。它能够解析我们的代码,生成对应的依赖关系,然后将不同的模块达成一个或多个 bundle。



Webpack 的基本概念包括了如下内容:



  1. Entry:Webpack 的入口文件,指的是应该从哪个模块作为入口,来构建内部依赖图。

  2. Output:告诉 Webpack 在哪输出它所创建的 bundle 文件,以及输出的 bundle 文件该如何命名、输出到哪个路径下等规则。

  3. Loader:模块代码转化器,使得 Webpack 有能力去处理除了 JS、JSON 以外的其他类型的文件。

  4. Plugin:Plugin 提供执行更广的任务的功能,包括:打包优化,资源管理,注入环境变量等。

  5. Mode:根据不同运行环境执行不同优化参数时的必要参数。

  6. Browser Compatibility:支持所有 ES5 标准的浏览器(IE8 以上)。


了解完 Webpack 的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再来看下,为什么我们会需要 Plugin。


Plugin 的作用


我先举一个我们政采云内部的案例:


在 React 项目中,一般我们的 Router 文件是写在一个项目中的,如果项目中包含了许多页面,不免会出现所有业务模块 Router 耦合的情况,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 Plugin,在构建打包时,该 Plugin 会读取所有文件夹下的 index.js 文件,再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 Router 文件,轻松解决业务耦合问题。这就是 Plugin 的应用(具体实现会在最后一小节说明)。


来看一下我们合成前项目代码结构:


├── package.json
├── README.md
├── zoo.config.js
├── .eslintignore
├── .eslintrc
├── .gitignore
├── .stylelintrc
├── buildWebpack 配置目录)
│ └── webpack.dev.conf.js
├── src
│ ├── index.hbs
│ ├── main.js (入口文件)
│ ├── common (通用模块,包权限,统一报错拦截等)
│ └── ...
│ ├── components (项目公共组件)
│ └── ...
│ ├── layouts (项目顶通)
│ └── ...
│ ├── utils (公共类)
│ └── ...
│ ├── routes (页面路由)
│ │ ├── Hello (对应 Hello 页面的代码)
│ │ │ ├── config (页面配置信息)
│ │ │ └── ...
│ │ │ ├── modelsdva数据中心)
│ │ │ └── ...
│ │ │ ├── services (请求相关接口定义)
│ │ │ └── ...
│ │ │ ├── views (请求相关接口定义)
│ │ │ └── ...
│ │ │ └── index.jsrouter定义的路由信息)
├── .eslintignore
├── .eslintrc
├── .gitignore
└── .stylelintrc


再看一下经过 Plugin 合成 Router 之后的结构:


├── package.json
├── README.md
├── zoo.config.js
├── .eslintignore
├── .eslintrc
├── .gitignore
├── .stylelintrc
├── buildWebpack 配置目录)
│ └── webpack.dev.conf.js
├── src
│ ├── index.hbs
│ ├── main.js (入口文件)
│ ├── router-config.js (合成后的router文件)
│ ├── common (通用模块,包权限,统一报错拦截等)
│ └── ...
│ ├── components (项目公共组件)
│ └── ...
│ ├── layouts (项目顶通)
│ └── ...
│ ├── utils (公共类)
│ └── ...
│ ├── routes (页面路由)
│ │ ├── Hello (对应 Hello 页面的代码)
│ │ │ ├── config (页面配置信息)
│ │ │ └── ...
│ │ │ ├── modelsdva数据中心)
│ │ │ └── ...
│ │ │ ├── services (请求相关接口定义)
│ │ │ └── ...
│ │ │ ├── views (请求相关接口定义)
│ │ │ └── ...
├── .eslintignore
├── .eslintrc
├── .gitignore
└── .stylelintrc


总结来说 Plugin 的作用如下:



  1. 提供了 Loader 无法解决的一些其他事情

  2. 提供强大的扩展方法,能执行更广的任务


了解完 Plugin 的大致作用之后,我们来聊一聊如何创建一个 Plugin。


创建一个 Plugin


Hook


在聊创建 Plugin 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下什么是 Hook。


Webpack 在编译的过程中会触发一系列流程,而在这样一连串的流程中,Webpack 把一些关键的流程节点暴露出来供开发者使用,这就是 Hook,可以类比 React 的生命周期钩子。


Plugin 就是在这些 Hook 上暴露出方法供开发者做一些额外操作,在写 Plugin 的时候,也需要先了解我们应该在哪个 Hook 上做操作。


如何创建 Plugin


我们先来看一下 Webpack 官方给的案例:


const pluginName = 'ConsoleLogOnBuildWebpackPlugin';

class ConsoleLogOnBuildWebpackPlugin {
apply(compiler) {
// 代表开始读取 records 之前执行
compiler.hooks.run.tap(pluginName, compilation => {
console.log("webpack 构建过程开始!");
});
}
}


从上面的代码我们可以总结如下内容:



  • Plugin 其实就是一个类。

  • 类需要一个 apply 方法,执行具体的插件方法。

  • 插件方法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在 run 这个 Hook 上注册了一个同步的打印日志的方法。

  • apply 方法的入参注入了一个 compiler 实例,compiler 实例是 Webpack 的支柱引擎,代表了 CLI 和 Node API 传递的所有配置项。

  • Hook 回调方法注入了 compilation 实例,compilation 能够访问当前构建时的模块和相应的依赖。


Compiler 对象包含了 Webpack 环境所有的的配置信息,包含 options,loaders,plugins 这些信息,这个对象在 Webpack 启动时候被实例化,它是全局唯一的,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 Webpack 实例;

Compilation 对象包含了当前的模块资源、编译生成资源、变化的文件等。当 Webpack 以开发模式运行时,每当检测到一个文件变化,一次新的 Compilation 将被创建。Compilation 对象也提供了很多事件回调供插件做扩展。通过 Compilation 也能读取到 Compiler 对象。
—— 摘自「深入浅出 Webpack」



  • compiler 实例和 compilation 实例上分别定义了许多 Hooks,可以通过 实例.hooks.具体Hook 访问,Hook 上还暴露了 3 个方法供使用,分别是 tap、tapAsync 和 tapPromise。这三个方法用于定义如何执行 Hook,比如 tap 表示注册同步 Hook,tapAsync 代表 callback 方式注册异步 hook,而 tapPromise 代表 Promise 方式注册异步 Hook,可以看下 Webpack 中关于这三种类型实现的源码,为方便阅读,我加了些注释。


// tap方法的type是sync,tapAsync方法的type是async,tapPromise方法的type是promise
// 源码取自Hook工厂方法:lib/HookCodeFactory.js
create(options) {
this.init(options);
let fn;
// Webpack 通过new Function 生成函数
switch (this.options.type) {
case "sync":
fn = new Function(
this.args(), // 生成函数入参
'"use strict";\n' +
this.header() + // 公共方法,生成一些需要定义的变量
this.contentWithInterceptors({ // 生成实际执行的代码的方法
onError: err => `throw ${err};\n`, // 错误回调
onResult: result => `return ${result};\n`, // 得到值的时候的回调
resultReturns: true,
onDone: () => "",
rethrowIfPossible: true
})
);
break;
case "async":
fn = new Function(
this.args({
after: "_callback"
}),
'"use strict";\n' +
this.header() + // 公共方法,生成一些需要定义的变量
this.contentWithInterceptors({
onError: err => `_callback(${err});\n`, // 错误时执行回调方法
onResult: result => `_callback(null, ${result});\n`, // 得到结果时执行回调方法
onDone: () => "_callback();\n" // 无结果,执行完成时
})
);
break;
case "promise":
let errorHelperUsed = false;
const content = this.contentWithInterceptors({
onError: err => {
errorHelperUsed = true;
return `_error(${err});\n`;
},
onResult: result => `_resolve(${result});\n`,
onDone: () => "_resolve();\n"
});
let code = "";
code += '"use strict";\n';
code += this.header(); // 公共方法,生成一些需要定义的变量
code += "return new Promise((function(_resolve, _reject) {\n"; // 返回的是 Promise
if (errorHelperUsed) {
code += "var _sync = true;\n";
code += "function _error(_err) {\n";
code += "if(_sync)\n";
code +=
"_resolve(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throw _err; })));\n";
code += "else\n";
code += "_reject(_err);\n";
code += "};\n";
}
code += content; // 判断具体执行_resolve方法还是执行_error方法
if (errorHelperUsed) {
code += "_sync = false;\n";
}
code += "}));\n";
fn = new Function(this.args(), code);
break;
}
this.deinit(); // 清空 options 和 _args
return fn;
}


Webpack 共提供了以下十种 Hooks,代码中所有具体的 Hook 都是以下这 10 种中的一种。


// 源码取自:lib/index.js
"use strict";

exports.__esModule = true;
// 同步执行的钩子,不能处理异步任务
exports.SyncHook = require("./SyncHook");
// 同步执行的钩子,返回非空时,阻止向下执行
exports.SyncBailHook = require("./SyncBailHook");
// 同步执行的钩子,支持将返回值透传到下一个钩子中
exports.SyncWaterfallHook = require("./SyncWaterfallHook");
// 同步执行的钩子,支持将返回值透传到下一个钩子中,返回非空时,重复执行
exports.SyncLoopHook = require("./SyncLoopHook");
// 异步并行的钩子
exports.AsyncParallelHook = require("./AsyncParallelHook");
// 异步并行的钩子,返回非空时,阻止向下执行,直接执行回调
exports.AsyncParallelBailHook = require("./AsyncParallelBailHook");
// 异步串行的钩子
exports.AsyncSeriesHook = require("./AsyncSeriesHook");
// 异步串行的钩子,返回非空时,阻止向下执行,直接执行回调
exports.AsyncSeriesBailHook = require("./AsyncSeriesBailHook");
// 支持异步串行 && 并行的钩子,返回非空时,重复执行
exports.AsyncSeriesLoopHook = require("./AsyncSeriesLoopHook");
// 异步串行的钩子,下一步依赖上一步返回的值
exports.AsyncSeriesWaterfallHook = require("./AsyncSeriesWaterfallHook");
// 以下 2 个是 hook 工具类,分别用于 hooks 映射以及 hooks 重定向
exports.HookMap = require("./HookMap");
exports.MultiHook = require("./MultiHook");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上面官方案例中的 run 这个 Hook,会在开始读取 records 之前执行,它的类型是 AsyncSeriesHook,查看源码可以发现,run Hook 既可以执行同步的 tap 方法,也可以执行异步的 tapAsync 和 tapPromise 方法,所以以下写法也是可以的:


const pluginName = 'ConsoleLogOnBuildWebpackPlugin';

class ConsoleLogOnBuildWebpackPlugin {
apply(compiler) {
compiler.hooks.run.tapAsync(pluginName, (compilation, callback)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webpack 构建过程开始!");
callback(); // callback 方法为了让构建继续执行下去,必须要调用
}, 1000);
});
}
}



  •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 failed 这个 Hook,会在编译失败之后执行,它的类型是 SyncHook,查看源码可以发现,调用 tapAsync 和 tapPromise 方法时,会直接抛错。


对于一些同步的方法,推荐直接使用 tap 进行注册方法,对于异步的方案,tapAsync 通过执行 callback 方法实现回调,如果执行的方法返回的是一个 Promise,推荐使用 tapPromise 进行方法的注册


Hook 的类型可以通过官方 API 查询,地址传送门


// 源码取自:lib/SyncHook.js
const TAP_ASYNC = () => {
throw new Error("tapAsync is not supported on a SyncHook");
};

const TAP_PROMISE = () => {
throw new Error("tapPromise is not supported on a SyncHook");
};

function SyncHook(args = [], name = undefined) {
const hook = new Hook(args, name);
hook.constructor = SyncHook;
hook.tapAsync = TAP_ASYNC;
hook.tapPromise = TAP_PROMISE;
hook.compile = COMPILE;
return hook;
}


讲解完具体的执行方法之后,我们再聊一下 Webpack 流程以及 Tapable 是什么。


Webpack && Tapable


Webpack 运行机制


要理解 Plugin,我们先大致了解 Webpack 打包的流程



  1. 我们打包的时候,会先合并 Webpack config 文件和命令行参数,合并为 options。

  2. 将 options 传入 Compiler 构造方法,生成 compiler 实例,并实例化了 Compiler 上的 Hooks。

  3. compiler 对象执行 run 方法,并自动触发 beforeRun、run、beforeCompile、compile 等关键 Hooks。

  4. 调用 Compilation 构造方法创建 compilation 对象,compilation 负责管理所有模块和对应的依赖,创建完成后触发 make Hook。

  5. 执行 compilation.addEntry() 方法,addEntry 用于分析所有入口文件,逐级递归解析,调用 NormalModuleFactory 方法,为每个依赖生成一个 Module 实例,并在执行过程中触发 beforeResolve、resolver、afterResolve、module 等关键 Hooks。

  6. 将第 5 步中生成的 Module 实例作为入参,执行 Compilation.addModule() 和 Compilation.buildModule() 方法递归创建模块对象和依赖模块对象。

  7. 调用 seal 方法生成代码,整理输出主文件和 chunk,并最终输出。



Tapable


Tapable 是 Webpack 核心工具库,它提供了所有 Hook 的抽象类定义,Webpack 许多对象都是继承自 Tapable 类。比如上面说的 tap、tapAsync 和 tapPromise 都是通过 Tapable 进行暴露的。源码如下(截取了部分代码):


// 第二节 “创建一个 Plugin” 中说的 10 种 Hooks 都是继承了这两个类
// 源码取自:tapable.d.ts
declare class Hook {
tap(options: string | Tap & IfSet, fn: (...args: AsArray) => R): void;
}

declare class AsyncHook extends Hook {
tapAsync(
options: string | Tap & IfSet,
fn: (...args: Append, InnerCallback>) => void
): void;
tapPromise(
options: string | Tap & IfSet,
fn: (...args: AsArray) => Promise
): void;
}



常见 Hooks API


可以参考 Webpack


本文列举一些常用 Hooks 和其对应的类型:


Compiler Hooks
































Hooktype调用
runAsyncSeriesHook开始读取 records 之前
compileSyncHook一个新的编译 (compilation) 创建之后
emitAsyncSeriesHook生成资源到 output 目录之前
doneSyncHook编译 (compilation) 完成

Compilation Hooks



























Hooktype调用
buildModuleSyncHook在模块构建开始之前触发
finishModulesSyncHook所有模块都完成构建
optimizeSyncHook优化阶段开始时触发

Plugin 在项目中的应用


讲完这么多理论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 Plugin 在项目中的实战:如何将各个子模块中的 router 文件合并到 router-config.js 中。


背景:


在 React 项目中,一般我们的 Router 文件是写在一个项目中的,如果项目中包含了许多页面,不免会出现所有业务模块 Router 耦合的情况,所以我们开发了一个 Plugin,在构建打包时,该 Plugin 会读取所有文件夹下的 Router 文件,再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 Router Config 文件,轻松解决业务耦合问题。这就是 Plugin 的应用。


实现: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_ = require('lodash');

function resolve(dir) {
return path.join(__dirname, '..', dir);
}

function MegerRouterPlugin(options) {
// options是配置文件,你可以在这里进行一些与options相关的工作
}

MegerRouterPlugin.prototype.apply = function (compiler) {
// 注册 before-compile 钩子,触发文件合并
compiler.plugin('before-compile', (compilation, callback) => {
// 最终生成的文件数据
const data = {};
const routesPath = resolve('src/routes');
const targetFile = resolve('src/router-config.js');
// 获取路径下所有的文件和文件夹
const dirs = fs.readdirSync(routesPath);
try {
dirs.forEach((dir) => {
const routePath = resolve(`src/routes/${dir}`);
// 判断是否是文件夹
if (!fs.statSync(routePath).isDirectory()) {
return true;
}
delete require.cache[`${routePath}/index.js`];
const routeInfo = require(routePath);
// 多个 view 的情况下,遍历生成router信息
if (!_.isArray(routeInfo)) {
generate(routeInfo, dir, data);
// 单个 view 的情况下,直接生成
} else {
routeInfo.map((config) => {
generate(config, dir, data);
});
}
});
} catch (e) {
console.log(e);
}

// 如果 router-config.js 存在,判断文件数据是否相同,不同删除文件后再生成
if (fs.existsSync(targetFile)) {
delete require.cache[targetFile];
const targetData = require(targetFile);
if (!_.isEqual(targetData, data)) {
writeFile(targetFile, data);
}
// 如果 router-config.js 不存在,直接生成文件
} else {
writeFile(targetFile, data);
}

// 最后调用 callback,继续执行 webpack 打包
callback();
});
};
// 合并当前文件夹下的router数据,并输出到 data 对象中
function generate(config, dir, data) {
// 合并 router
mergeConfig(config, dir, data);
// 合并子 router
getChildRoutes(config.childRoutes, dir, data, config.url);
}
// 合并 router 数据到 targetData 中
function mergeConfig(config, dir, targetData) {
const { view, models, extraModels, url, childRoutes, ...rest } = config;
// 获取 models,并去除 src 字段
const dirModels = getModels(`src/routes/${dir}/models`, models);
const data = {
...rest,
};
// view 拼接到 path 字段
data.path = `${dir}/views${view ? `/${view}` : ''}`;
// 如果有 extraModels,就拼接到 models 对象上
if (dirModels.length || (extraModels && extraModels.length)) {
data.models = mergerExtraModels(config, dirModels);
}
Object.assign(targetData, {
[url]: data,
});
}
// 拼接 dva models
function getModels(modelsDir, models) {
if (!fs.existsSync(modelsDir)) {
return [];
}
let files = fs.readdirSync(modelsDir);
// 必须要以 js 或者 jsx 结尾
files = files.filter((item) => {
return /\.jsx?$/.test(item);
});
// 如果没有定义 models ,默认取 index.js
if (!models || !models.length) {
if (files.indexOf('index.js') > -1) {
// 去除 src
return [`${modelsDir.replace('src/', '')}/index.js`];
}
return [];
}
return models.map((item) => {
if (files.indexOf(`${item}.js`) > -1) {
// 去除 src
return `${modelsDir.replace('src/', '')}/${item}.js`;
}
});
}
// 合并 extra models
function mergerExtraModels(config, models) {
return models.concat(config.extraModels ? config.extraModels : []);
}
// 合并子 router
function getChildRoutes(childRoutes, dir, targetData, oUrl) {
if (!childRoutes) {
return;
}
childRoutes.map((option) => {
option.url = oUrl + option.url;
if (option.childRoutes) {
// 递归合并子 router
getChildRoutes(option.childRoutes, dir, targetData, option.url);
}
mergeConfig(option, dir, targetData);
});
}

// 写文件
function writeFile(targetFile, data) {
fs.writeFileSync(targetFile, `module.exports = ${JSON.stringify(data, null, 2)}`, 'utf-8');
}

module.exports = MegerRouterPlugin;



结果:


合并前的文件:


module.exports = [
{
url: '/category/protocol',
view: 'protocol',
},
{
url: '/category/sync',
models: ['sync'],
view: 'sync',
},
{
url: '/category/list',
models: ['category', 'config', 'attributes', 'group', 'otherSet', 'collaboration'],
view: 'categoryRefactor',
},
{
url: '/category/conversion',
models: ['conversion'],
view: 'conversion',
},
];



合并后的文件:


module.exports = {
"/category/protocol": {
"path": "Category/views/protocol"
},
"/category/sync": {
"path": "Category/views/sync",
"models": [
"routes/Category/models/sync.js"
]
},
"/category/list": {
"path": "Category/views/categoryRefactor",
"models": [
"routes/Category/models/category.js",
"routes/Category/models/config.js",
"routes/Category/models/attributes.js",
"routes/Category/models/group.js",
"routes/Category/models/otherSet.js",
"routes/Category/models/collaboration.js"
]
},
"/category/conversion": {
"path": "Category/views/conversion",
"models": [
"routes/Category/models/conversion.js"
]
},
}



最终项目就会生成 router-config.js 文件



结尾


希望大家看完本章之后,对 Webpack Plugin 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能够上手写一个自己的 Plugin 来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


文章中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68988552075952141

收起阅读 »

当面试官问Webpack的时候他想知道什么

前言 在前端工程化日趋复杂的今天,模块打包工具在我们的开发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webpack就是最热门的打包工具之一。 说到webpack,可能很多小伙伴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几乎在每一个项目中我们都会用上它,又因为webpack复杂的配置和...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前端工程化日趋复杂的今天,模块打包工具在我们的开发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webpack就是最热门的打包工具之一。


说到webpack,可能很多小伙伴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几乎在每一个项目中我们都会用上它,又因为webpack复杂的配置和五花八门的功能感到陌生。尤其当我们使用诸如umi.js之类的应用框架还帮我们把webpack配置再封装一层的时候,webpack的本质似乎离我们更加遥远和深不可测了。


当面试官问你是否了解webpack的时候,或许你可以说出一串耳熟能详的webpack loaderplugin的名字,甚至还能说出插件和一系列配置做按需加载和打包优化,那你是否了解他的运行机制以及实现原理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探索webpack的能力边界,尝试了解webpack的一些实现流程和原理,拒做API工程师。


CgqCHl6pSFmAC5UzAAEwx63IBwE024.png


你知道webpack的作用是什么吗?


从官网上的描述我们其实不难理解,webpack的作用其实有以下几点:




  • 模块打包。可以将不同模块的文件打包整合在一起,并且保证它们之间的引用正确,执行有序。利用打包我们就可以在开发的时候根据我们自己的业务自由划分文件模块,保证项目结构的清晰和可读性。




  • 编译兼容。在前端的“上古时期”,手写一堆浏览器兼容代码一直是令前端工程师头皮发麻的事情,而在今天这个问题被大大的弱化了,通过webpackLoader机制,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对代码做polyfill,还可以编译转换诸如.less, .vue, .jsx这类在浏览器无法识别的格式文件,让我们在开发的时候可以使用新特性和新语法做开发,提高开发效率。




  • 能力扩展。通过webpackPlugin机制,我们在实现模块化打包和编译兼容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诸如按需加载,代码压缩等一系列功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工程效率以及打包输出的质量。




说一下模块打包运行原理?


如果面试官问你Webpack是如何把这些模块合并到一起,并且保证其正常工作的,你是否了解呢?


首先我们应该简单了解一下webpack的整个打包流程:



  • 1、读取webpack的配置参数;

  • 2、启动webpack,创建Compiler对象并开始解析项目;

  • 3、从入口文件(entry)开始解析,并且找到其导入的依赖模块,递归遍历分析,形成依赖关系树;

  • 4、对不同文件类型的依赖模块文件使用对应的Loader进行编译,最终转为Javascript文件;

  • 5、整个过程中webpack会通过发布订阅模式,向外抛出一些hooks,而webpack的插件即可通过监听这些关键的事件节点,执行插件任务进而达到干预输出结果的目的。


其中文件的解析与构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webpack源码中主要依赖于compilercompilation两个核心对象实现。


compiler对象是一个全局单例,他负责把控整个webpack打包的构建流程。
compilation对象是每一次构建的上下文对象,它包含了当次构建所需要的所有信息,每次热更新和重新构建,compiler都会重新生成一个新的compilation对象,负责此次更新的构建过程。


而每个模块间的依赖关系,则依赖于AST语法树。每个模块文件在通过Loader解析完成之后,会通过acorn库生成模块代码的AST语法树,通过语法树就可以分析这个模块是否还有依赖的模块,进而继续循环执行下一个模块的编译解析。


最终Webpack打包出来的bundle文件是一个IIFE的执行函数。


// webpack 5 打包的bundle文件内容

(() => { // webpackBootstrap
var __webpack_modules__ = ({
'file-A-path': ((modules) => { // ... })
'index-file-path': ((__unused_webpack_module, __unused_webpack_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 { // ... })
})

// The module cache
var __webpack_module_cache__ = {};

// The require function
function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Id) {
// Check if module is in cache
var cachedModule = __webpack_module_cache__[moduleId];
if (cachedModule !== undefined) {
return cachedModule.exports;
}
// Create a new module (and put it into the cache)
var module = __webpack_module_cache__[moduleId] = {
// no module.id needed
// no module.loaded needed
exports: {}
};

// Execute the module function
__webpack_modules__[moduleId](module, module.exports, __webpack_require__);

// Return the exports of the module
return module.exports;
}

// startup
// Load entry module and return exports
// This entry module can't be inlined because the eval devtool is used.
var __webpack_exports__ = __webpack_require__("./src/index.js");
})


webpack4相比,webpack5打包出来的bundle做了相当的精简。在上面的打包demo中,整个立即执行函数里边只有三个变量和一个函数方法,__webpack_modules__存放了编译后的各个文件模块的JS内容,__webpack_module_cache__ 用来做模块缓存,__webpack_require__Webpack内部实现的一套依赖引入函数。最后一句则是代码运行的起点,从入口文件开始,启动整个项目。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__webpack_require__模块引入函数,我们在模块化开发的时候,通常会使用ES Module或者CommonJS规范导出/引入依赖模块,webpack打包编译的时候,会统一替换成自己的__webpack_require__来实现模块的引入和导出,从而实现模块缓存机制,以及抹平不同模块规范之间的一些差异性。


你知道sourceMap是什么吗?


提到sourceMap,很多小伙伴可能会立刻想到Webpack配置里边的devtool参数,以及对应的evaleval-cheap-source-map等等可选值以及它们的含义。除了知道不同参数之间的区别以及性能上的差异外,我们也可以一起了解一下sourceMap的实现方式。


sourceMap是一项将编译、打包、压缩后的代码映射回源代码的技术,由于打包压缩后的代码并没有阅读性可言,一旦在开发中报错或者遇到问题,直接在混淆代码中debug问题会带来非常糟糕的体验,sourceMap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到源代码的位置,提高我们的开发效率。sourceMap其实并不是Webpack特有的功能,而是Webpack支持sourceMap,像JQuery也支持souceMap


既然是一种源码的映射,那必然就需要有一份映射的文件,来标记混淆代码里对应的源码的位置,通常这份映射文件以.map结尾,里边的数据结构大概长这样:


{
"version" : 3, // Source Map版本
"file": "out.js", // 输出文件(可选)
"sourceRoot": "", // 源文件根目录(可选)
"sources": ["foo.js", "bar.js"], // 源文件列表
"sourcesContent": [null, null], // 源内容列表(可选,和源文件列表顺序一致)
"names": ["src", "maps", "are", "fun"], // mappings使用的符号名称列表
"mappings": "A,AAAB;;ABCDE;" // 带有编码映射数据的字符串
}


其中mappings数据有如下规则:



  • 生成文件中的一行的每个组用“;”分隔;

  • 每一段用“,”分隔;

  • 每个段由1、4或5个可变长度字段组成;


有了这份映射文件,我们只需要在我们的压缩代码的最末端加上这句注释,即可让sourceMap生效:


//# sourceURL=/path/to/file.js.map

有了这段注释后,浏览器就会通过sourceURL去获取这份映射文件,通过解释器解析后,实现源码和混淆代码之间的映射。因此sourceMap其实也是一项需要浏览器支持的技术。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webpack打包出来的bundle文件,就可以发现在默认的development开发模式下,每个_webpack_modules__文件模块的代码最末端,都会加上//# sourceURL=webpack://file-path?,从而实现对sourceMap的支持。


sourceMap映射表的生成有一套较为复杂的规则,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以下文章,帮助理解soucrMap的原理实现:


Source Map的原理探究


Source Maps under the hood – VLQ, Base64 and Yoda


是否写过Loader?简单描述一下编写loader的思路?


从上面的打包代码我们其实可以知道,Webpack最后打包出来的成果是一份Javascript代码,实际上在Webpack内部默认也只能够处理JS模块代码,在打包过程中,会默认把所有遇到的文件都当作 JavaScript代码进行解析,因此当项目存在非JS类型文件时,我们需要先对其进行必要的转换,才能继续执行打包任务,这也是Loader机制存在的意义。


Loader的配置使用我们应该已经非常的熟悉: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 ...other config
module: {
rules: [
{
test: /^your-regExp$/,
use: [
{
loader: 'loader-name-A',
},
{
loader: 'loader-name-B',
}
]
},
]
}
}

通过配置可以看出,针对每个文件类型,loader是支持以数组的形式配置多个的,因此当Webpack在转换该文件类型的时候,会按顺序链式调用每一个loader,前一个loader返回的内容会作为下一个loader的入参。因此loader的开发需要遵循一些规范,比如返回值必须是标准的JS代码字符串,以保证下一个loader能够正常工作,同时在开发上需要严格遵循“单一职责”,只关心loader的输出以及对应的输出。


loader函数中的this上下文由webpack提供,可以通过this对象提供的相关属性,获取当前loader需要的各种信息数据,事实上,这个this指向了一个叫loaderContextloader-runner特有对象。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阅读源码。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
const content = doSomeThing2JsString(source);

// 如果 loader 配置了 options 对象,那么this.query将指向 options
const options = this.query;

// 可以用作解析其他模块路径的上下文
console.log('this.context');

/*
* this.callback 参数:
* error:Error | null,当 loader 出错时向外抛出一个 error
* content:String | Buffer,经过 loader 编译后需要导出的内容
* sourceMap:为方便调试生成的编译后内容的 source map
* ast:本次编译生成的 AST 静态语法树,之后执行的 loader 可以直接使用这个 AST,进而省去重复生成 AST 的过程
*/
this.callback(null, content);
// or return content;
}

更详细的开发文档可以直接查看官网的 Loader API


是否写过Plugin?简单描述一下编写plugin的思路?


如果说Loader负责文件转换,那么Plugin便是负责功能扩展。LoaderPlugin作为Webpack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两部分不同的职责。


上文已经说过,webpack基于发布订阅模式,在运行的生命周期中会广播出许多事件,插件通过监听这些事件,就可以在特定的阶段执行自己的插件任务,从而实现自己想要的功能。


既然基于发布订阅模式,那么知道Webpack到底提供了哪些事件钩子供插件开发者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上文提到过compilercompilationWebpack两个非常核心的对象,其中compiler暴露了和 Webpack整个生命周期相关的钩子(compiler-hooks),而compilation则暴露了与模块和依赖有关的粒度更小的事件钩子(Compilation Hooks)。


Webpack的事件机制基于webpack自己实现的一套Tapable事件流方案(github


// Tapable的简单使用
const { SyncHook } = require("tapable");

class Car {
constructor() {
// 在this.hooks中定义所有的钩子事件
this.hooks = {
accelerate: new SyncHook(["newSpeed"]),
brake: new SyncHook(),
calculateRoutes: new AsyncParallelHook(["source", "target", "routesList"])
};
}

/* ... */
}


const myCar = new Car();
// 通过调用tap方法即可增加一个消费者,订阅对应的钩子事件了
myCar.hooks.brake.tap("WarningLampPlugin", () => warningLamp.on());

Plugin的开发和开发Loader一样,需要遵循一些开发上的规范和原则:



  • 插件必须是一个函数或者是一个包含 apply 方法的对象,这样才能访问compiler实例;

  • 传给每个插件的 compilercompilation 对象都是同一个引用,若在一个插件中修改了它们身上的属性,会影响后面的插件;

  • 异步的事件需要在插件处理完任务时调用回调函数通知 Webpack 进入下一个流程,不然会卡住;


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想要开发一个 Webpack Plugin,其实也并不困难。


class MyPlugin {
apply (compiler) {
// 找到合适的事件钩子,实现自己的插件功能
compiler.hooks.emit.tap('MyPlugin', compilation => {
// compilation: 当前打包构建流程的上下文
console.log(compilation);

// do something...
})
}
}

更详细的开发文档可以直接查看官网的 Plugin API


最后


本文也是结合一些优秀的文章和webpack本身的源码,大概地说了几个相对重要的概念和流程,其中的实现细节和设计思路还需要结合源码去阅读和慢慢理解。


Webpack作为一款优秀的打包工具,它改变了传统前端的开发模式,是现代化前端开发的基石。这样一个优秀的开源项目有许多优秀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可以借鉴,我们自然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API的使用层面,尝试带着问题阅读源码,理解实现的流程和原理,也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在项目中才能游刃有余的应用。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43468761575849992

收起阅读 »

是什么让尤大选择放弃Webpack?面向未来的前端构建工具 Vite

前两天在知乎看到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讲:字节跳动已经开始“弃用Webpack”,尝试在自研构建工具中使用类似Vite的ESmodule构建方式。 引起下方一大片焦虑: Webpack是不是要被取代了?现在学Vite就行了吧 Webpack还没学会,就又来新...
继续阅读 »

前两天在知乎看到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讲:字节跳动已经开始“弃用Webpack”,尝试在自研构建工具中使用类似Vite的ESmodule构建方式。


引起下方一大片焦虑:



  • Webpack是不是要被取代了?现在学Vite就行了吧

  • Webpack还没学会,就又来新的了!


甚至有人搬出了去年尤大所发的一个动态:再也回不去Webpack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S:最近的vite比较火,而且发布了2.0版本,vue的作者尤雨溪也是在极力推荐


全方位对比vite和webpack


webpack打包过程


1.识别入口文件


2.通过逐层识别模块依赖。(Commonjs、amd或者es6的import,webpack都会对其进行分析。来获取代码的依赖)


3.webpack做的就是分析代码。转换代码,编译代码,输出代码


4.最终形成打包后的代码


webpack打包原理


1.先逐级递归识别依赖,构建依赖图谱


2.将代码转化成AST抽象语法树


3.在AST阶段中去处理代码


4.把AST抽象语法树变成浏览器可以识别的代码, 然后输出



重点:这里需要递归识别依赖,构建依赖图谱。图谱对象就是类似下面这种



{ './app.js':
{ dependencies: { './test1.js': './test1.js' },
code:
'"use strict";\n\nvar _test = _interopRequireDefault(require("./test1.js"));\n\nfunction _interopRequireDefault(obj) { return obj && obj.__esModule ? obj : { "default": obj }; }\n\nconsole.log(test
1);' },
'./test1.js':
{ dependencies: { './test2.js': './test2.js' },
code:
'"use strict";\n\nvar _test = _interopRequireDefault(require("./test2.js"));\n\nfunction _interopRequireDefault(obj) { return obj && obj.__esModule ? obj : { "default": obj }; }\n\nconsole.log(\'th
is is test1.js \', _test["default"]);' },
'./test2.js':
{ dependencies: {},
code:
'"use strict";\n\nObject.defineProperty(exports, "__esModule", {\n value: true\n});\nexports["default"] = void 0;\n\nfunction test2() {\n console.log(\'this is test2 \');\n}\n\nvar _default = tes
t2;\nexports["default"] = _default;'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ite原理


当声明一个 script 标签类型为 module 时





浏览器就会像服务器发起一个GET


http://localhost:3000/src/main.js请求main.js文件:

// /src/main.js:
import { createApp } from 'vue'
import App from './App.vue'
createApp(App).mount('#app')


浏览器请求到了main.js文件,检测到内部含有import引入的包,又会对其内部的 import 引用发起 HTTP 请求获取模块的内容文件



Vite 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劫持浏览器的这些请求,并在后端进行相应的处理将项目中使用的文件通过简单的分解与整合,然后再返回给浏览器,vite整个过程中没有对文件进行打包编译,所以其运行速度比原始的webpack开发编译速度快出许多!


webpack缺点一:缓慢的服务器启动


当冷启动开发服务器时,基于打包器的方式是在提供服务前去急切地抓取和构建你的整个应用。


Vite改进



  • Vite 通过在一开始将应用中的模块区分为 依赖 和 源码 两类,改进了开发服务器启动时间。

  • 依赖 大多为纯 JavaScript 并在开发时不会变动。一些较大的依赖(例如有上百个模块的组件库)处理的代价也很高。依赖也通常会以某些方式(例如 ESM 或者 CommonJS)被拆分到大量小模块中。

  • Vite 将会使用 esbuild 预构建依赖。Esbuild 使用 Go 编写,并且比以 JavaScript 编写的打包器预构建依赖快 10-100 倍。

  • 源码 通常包含一些并非直接是 JavaScript 的文件,需要转换(例如 JSX,CSS 或者 Vue/Svelte 组件),时常会被编辑。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源码都需要同时被加载。(例如基于路由拆分的代码模块)。

  • Vite 以 原生 ESM 方式服务源码。这实际上是让浏览器接管了打包程序的部分工作:Vite 只需要在浏览器请求源码时进行转换并按需提供源码。根据情景动态导入的代码,即只在当前屏幕上实际使用时才会被处理。


webpack缺点2:使用的是node.js去实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Vite改进


Vite 将会使用 esbuild 预构建依赖。Esbuild 使用 Go 编写,并且比以 Node.js 编写的打包器预构建依赖快 10-100 倍。


webpack致命缺点3:热更新效率低下



  • 当基于打包器启动时,编辑文件后将重新构建文件本身。显然我们不应该重新构建整个包,因为这样更新速度会随着应用体积增长而直线下降。

  • 一些打包器的开发服务器将构建内容存入内存,这样它们只需要在文件更改时使模块图的一部分失活[1],但它也仍需要整个重新构建并重载页面。这样代价很高,并且重新加载页面会消除应用的当前状态,所以打包器支持了动态模块热重载(HMR):允许一个模块 “热替换” 它自己,而对页面其余部分没有影响。这大大改进了开发体验 -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即使是 HMR 更新速度也会随着应用规模的增长而显著下降。


Vite改进



  • 在 Vite 中,HMR 是在原生 ESM 上执行的。当编辑一个文件时,Vite 只需要精确地使已编辑的模块与其最近的 HMR 边界之间的链失效(大多数时候只需要模块本身),使 HMR 更新始终快速,无论应用的大小。

  • Vite 同时利用 HTTP 头来加速整个页面的重新加载(再次让浏览器为我们做更多事情):源码模块的请求会根据 304 Not Modified 进行协商缓存,而依赖模块请求则会通过 Cache-Control: max-age=31536000,immutable 进行强缓存,因此一旦被缓存它们将不需要再次请求。


Vite缺点1:生态,生态,生态不如webpack


wepback牛逼之处在于loader和plugin非常丰富,不过我认为生态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vite,更像是当时刚出来的M1芯片Mac,我当时非常看好M1的Mac,毫不犹豫买了,现在也没什么问题


Vite缺点2:prod环境的构建,目前用的Rollup


原因在于esbuild对于css和代码分割不是很友好


Vite缺点3:还没有被大规模使用,很多问题或者诉求没有真正暴露出来


vite真正崛起那一天,是跟vue3有关系的,当vue3广泛开始使用在生产环境的时候,vite也就大概率意味着被大家慢慢开始接受了


总结


1.Vite,就像刚出来的M1芯片Mac,都说好,但是一开始买的人不多,担心生态问题,后面都说真香


2.相信vue3作者的大力支持下,vite即将大放异彩!


3.但是 Webpack 在现在的前端工程化中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4.vite相关生态没有webpack完善,vite可以作为开发的辅助。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5038104650383374

收起阅读 »

Vue3发布半年我不学,摸鱼爽歪歪,哎~就是玩儿

vue
是从 Vue 2 开始学基础还是直接学 Vue 3 ?尤雨溪给出的答案是:“直接学 Vue 3 就行了,基础概念是一模一样的。” 以上内容源引自最新一期的《程序员》期刊,原文链接为《直接学 Vue 3 吧 —— 对话 Vue.js 作者尤雨溪》。 前言 Vue...
继续阅读 »

是从 Vue 2 开始学基础还是直接学 Vue 3 ?尤雨溪给出的答案是:“直接学 Vue 3 就行了,基础概念是一模一样的。”


以上内容源引自最新一期的《程序员》期刊,原文链接为《直接学 Vue 3 吧 —— 对话 Vue.js 作者尤雨溪》


前言


Vue 3.0 出来之后,我一直在不断的尝试学习和接受新的概念。没办法,作为一个前端开发,并且也不是毕业于名校或就职于大厂,不断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才是我们这些普通前端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有些同学抬杠,我专精一门技术,也能开发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好!!!有志气。但是多数同学,很难有这种意志力。如 CSS 大佬张鑫旭Canva 大佬老姚、可视化大佬月影大大、面试题大佬敖丙等等等等。这些大佬在一件事情上花费的精力,是需要极高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才能做到的。我反正做不到(逃)。


学无止境!


一定要动手敲代码。仅仅学习而不实践,这种做法也不可取。


本文主要是介绍一些我学习 Vue 3.0 期间,看过的一些比较有用的资源,和大家分享一下,不喜勿喷,喷了我也学着 @尼克陈 顺着网线找到你家。


我与 Vue 3.0


其实一直都有在关注 Vue 3.0 相关的进度和新闻,不过真正学习是在它正式 release 后,2020 年 9 月我也发布了一篇文章《Vue 3.0 来了,我们该做些什么?》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也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


其实,学习任何一门新技术的步骤都一样:


看文档 → 学习新语法 → 做小 demo → 做几个实战项目 → 看源码 → 整理心得并分享。


学习 Vue 3.0 亦是如此,虽然我这个人比较爱开玩笑,也爱写段子,标题取的也吊儿郎当,但是学习和行动起来我可不比别人差。


学习过程中看文档、做 demo,然后也一直在学习和分享 Vue3 的知识点,比如发布一些 Vue3 的教程:



也做了几个 Vue 3.0 实战的项目练手,之后发布到也开源了 GitHub 中,访问地址如下:



in GitHub : github.com/newbee-ltd


in Gitee : gitee.com/newbee-ltd



一个是 Vue3 版本的商城项目:


img


一个是 Vue3 版本的后台管理项目:


panban1 (1)


源码全部开放,后台 API 也有,都是很实用的项目。目前的反响还不错,得到了很多的正向反馈,这些免费的开源项目让大家有了一个不错的 Vue3 练手项目,顺利的完成了课程作业或者在简历里多了一份项目经验,因此也收到了很多感谢的话。


接下来就是学习过程中,我觉得非常有用的资源了,大家在学习 Vue 3 时可以参考和使用。


image-20210228175425067


Vue 3.0 相关技术栈



















































相关库名称在线地址 🔗
Vue 3.0 官方文档(英文)在线地址
Vue 3.0 中文文档在线地址 国内加速版
Composition-API手册在线地址
Vue 3.0 源码学习在线地址
Vue-Router 官方文档在线地址
Vuex 4.0Github
vue-devtoolsGithub(Vue3.0 需要使用最新版本)
Vite 源码学习线上地址
Vite 2.0 中文文档线上地址
Vue3 新动态线上地址

Vue3 新动态 这个仓库我经常看,里面有最新的 Vue 3 文章、仓库等等,都是中文的,作者应该是咱们的大兄弟,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


更新 Vue 3.0 的开源 UI 组件库


Vue 2.0 时期,产生了不少好的开源组件库,这些组件库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看看哪些组件库更新了 Vue 3.0 版本。


Element-plus


简介:大家想必也不陌生,它的 Vue 2.0 版本是 Element-UI,后经坤哥和他的小伙伴开发出了 Vue 3.0 版本的  Element-plus,确实很优秀,目前点赞数快破万了,持续关注。


仓库地址 🏠 :github.com/element-plu… ⭐ : 9.8k


文档地址 📖 :element-plus.gitee.io/#/zh-CN


开源项目 🔗 :



目前 Element-plus 的开源项目还不多,之前 Element-UI 相关开源项目,大大小小都在做 Element-plus 的适配。在此也感谢坤哥和他的小伙伴们,持续 Element 系列的维护,这对 Vue 生态是非常强大的贡献。


Ant Design of Vue


简介:它是最早一批做 Vue 3.0 适配的组件库, Antd 官方推荐的组件库。


仓库地址 🏠 :github.com/vueComponen… ⭐ : 14.8k


文档地址 📖 :antdv.com/docs/vue/in…


开源项目 🔗 :



他们的更新维护还是很积极的,最近一次更新实在 2021 年 2 月 27 号,可见这个组件库还是值得信赖的,有问题可以去 issue 提。


Vant


简介:国内移动端首屈一指的组件库,用过的都说好,个人已经在两个项目中使用过该组件库,也算是比较早支持 Vue 3.0 的框架,该有的都有。


仓库地址 🏠 :github.com/youzan/vant ⭐ : 16.9k


文档地址 📖 :vant-contrib.gitee.io/vant/v3/#/z…


开源项目 🔗 :



NutUI 3


简介:京东团队开发的移动端组件库,近期才升级到 Vue 3.0 版本,文章在此。虽然我没有使用过这个组件库,但是从他们的更新速度来看,比其他很多组件库要快,说明对待最近技术,还是有态度的。


仓库地址 🏠 :github.com/jdf2e/nutui ⭐ : 3.1k


文档地址 📖 :nutui.jd.com (看看这简短的域名,透露出壕的气息)


开源项目 🔗 :基本上还没有见到有公开的开源项目,如果有还望大家积极评论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55129410705948702

收起阅读 »

前端智能化看"低代码/无代码"

概念 什么是低代码/无代码开发?业界对于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是否存在其他不同的理解? 行业里流行观点,低代码是更加易用的搭建系统,无代码是图形化和可视化编程。这种观点把低代码和无代码开发分别置于 UI 和逻辑两个环节,以工具属性定义搭建和可视化编程要解决的问题。...
继续阅读 »

概念


什么是低代码/无代码开发?业界对于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是否存在其他不同的理解?


行业里流行观点,低代码是更加易用的搭建系统,无代码是图形化和可视化编程。这种观点把低代码和无代码开发分别置于 UI 和逻辑两个环节,以工具属性定义搭建和可视化编程要解决的问题。另一种观点则是把低代码/无代码看作一个方法的两个阶段,就像对自动驾驶的 L0 ~ L5 共 6 个不同阶段一样,把我之前在:《人机协同的编程方式》 一文提出的人机协同编程的概念,划分为低代码/无代码两个阶段。较之第一种我更加认同第二种观点,不仅因为是我提出的,更因为第二种观点是以软件工程的统一视角定义、分析和解决问题,而第一种观点只是局部和过程的优化而非颠覆性创新。


如马云先生在香港对年轻人传授创业经验时讲到的,蒸汽机和电力解放了人类的体力,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解放了人类的脑力。马云先生在评价蒸汽机和电力带来的失业问题时讲到,人类在科技进步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向脑力劳动过渡,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天“人机协同的编程方式”把软件工程从拼装 UI 和编写业务逻辑里解放出来,逐步向业务能力、基础能力、底层能力等高技术含量工作过渡。更多内容参考:《前端智能化:思维转变之路》


低代码开发和无代码开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接着上述所答,既然低代码和无代码属于“人机协同编程”的两个阶段,低代码就是阶段一、无代码则是阶段二,分别对应“人机协作”和“人机协同”。协作和协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心有灵犀。不论低代码还是无代码,均有服务的对象:用户。不论用户是程序员还是非编程人员,均有统一目标:生成代码。不论源码开发、低代码还是无代码,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程序,有代码、图形、DSL……等。“人机协作”的阶段,这些描述有各种限制、约束,应用的业务场景亦狭窄。“人机协同”的阶段,则限制、约束减少,应用的业务场景亦宽广。“心有灵犀”就是指:通过 AI 对描述进行学习和理解,从而减少限制和约束,适应更多业务场景。因此,传统低代码/无代码和“人机协同编程”生成代码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心和无心,机器有心而平台无心。


背景


低代码/无代码开发与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些经典思想、方法和技术,例如软件复用与构件组装、软件产品线、DSL(领域特定语言)、可视化快速开发工具、可定制工作流,以及此前业界流行的中台等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库、框架、脚手架开始,软件工程就踏上了追求效率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之上,低代码、无代码的开发方式算是宏愿。复用、组件化和模块化、DSL、可视化、流程编排……都是在达成宏愿过程中的尝试,要么在不同环节、要么以不同方式,但都还在软件工程领域内思考。中台概念更多是在业务视角下提出的,软件工程和技术领域内类似的概念更多是叫:平台。不论中台还是平台,就不仅是在过程中的尝试,而是整体和系统的创新尝试。我提出前端智能化的“人机协同编程”应该同属于软件工程和技术领域,在类似中台的业务领域我提出“需求暨生产”的全新业务研发模式,则属于业务领域。这些概念之间无非:左右、上下、新旧关系而已。


此外,低代码/无代码开发与DevOps、云计算与云原生架构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DevOps、云计算……都属于基础技术,基础技术的变化势必带来上层应用层技术变化。没有云计算的容器化、弹性缩扩容,做分布式系统是很困难的,尤其在 CI/CD、部署、运维、监控、调优……等环节更甚,什么南北分布、异地多活、平行扩展、高可用……都需要去关注。但是,云计算和DevOps等基础技术的发展,内化并自动化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降低了关注和使用成本,这就是心有灵犀,在这样的基础技术之上构建应用层技术,限制少、约束小还能适应各种复杂场景。


思想方法


支撑低代码/无代码开发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我认为低代码/无代码开发的核心技术,过去是“复用”,今天是 AI 驱动的“人机协同编程”。过去的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多围绕着提升研发效能入手,今天 AI 驱动的“人机协同编程”则是围绕着提升交付效率入手。因此,低代码/无代码开发以“人机协同编程”为主要实现手段的话,AI 是其核心技术。


低代码/无代码开发的火热是软件开发技术上的重要变革和突破,还是经典软件工程思想、方法和技术随着技术和业务积累的不断发展而焕发出的新生机?


计算机最初只在少数人掌握,如今,几乎人人手持一台微型计算机:智慧手机。当初为程序员和所谓“技术人员”的专利,而今,几乎人人都会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然而,人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是间接的,需要有专业的人士和企业提前编写软件,人们通过软件使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随着计算机算力和功能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今天的人们越来越难以被提前定制好的软件所满足。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则赋予人们创造软件的能力,进而帮助人们低成本、即时、高效的直接生产符合自己需求的软件,进而操作众多复杂的电子设备和数字世界建立联结。我认为,这是不可逆的趋势,也是低代码/无代码开发的大方向。


现状进展


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


image.png


imgcook



  • 2w 多用户、6w 多模块、 0 前端参与研发的双十一等大促营销活动、70% 阿里前端在使用

  • 79.26% 无人工参与的线上代码可用率、90.9% 的还原度、Icon 识别准确率 83%、组件识别 85%、布局还原度 92.1%、布局人工修改概率 75%

  • 研发效率提升 68%


uicook


-营销活动和大促场景 ui 智能生成比例超过 90% -日常频道导购业务 ui 智能生成覆盖核心业务



  • 纯 ui 智能化和个性化带来的业务价值提升超过 8%


bizcook


初步完成基于 NLP 的需求标注和理解系统 初步完成基于 NLP 的服务注册和理解系统 初步完成基于 NLP 的胶水层业务逻辑代码生成能力


reviewcook



  • 针对资损防控自动化扫描、CV 和 AI 自动化识别资损风险和舆情问题

  • 和测试同学共建的 UI 自动化测试、数据渲染和 Mock 驱动的业务自动化验证

  • 和工程团队共建的 AI Codereview 基于对代码的分析和理解,结合线上 Runtime 的识别和分析,自动化发现问题、定位问题,提升 Codereview 的效率和质量


datacook



  • 社区化运营开源项目,合并 Denfo.js 同其作者共同设立 Datacook 项目,全链路、端到端解决 AI 领域数据采集、存储、处理问题,尤其在海量数据、数据集组织、数据质量评估等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领域的能力比肩 HDF5、Pandas……等 Python 专业 LIbrary

  • Google Tensorflow.js 团队合作开发维护 TFData library ,作为 Datacook 的核心技术和基础,共同构建数据集生态和数据集易用性


pipcook



  • 开源了 github.com/alibaba/pip… 纯前端机器学习框架

  • 利用 Boa 打通 Python 技术生态,原生支持 import Python 流行的包和库,原生支持 Python 的数据类型和数据结构,方便跨语言共享数据和调用 API

  • 利用 Pipcook Cloud 打通流行的云计算平台,帮助前端智能化实现 CDML,形成数据和算法工程闭环,帮助开发者打造工业级可用的服务和在线、离线算法能力


有哪些成熟的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低代码/无代码开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当前的软件开发方式?


随着计算机算力和功能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今天的人们越来越难以被提前定制好的软件所满足。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则赋予人们创造软件的能力,进而帮助人们低成本、即时、高效的直接生产符合自己需求的软件,进而操作众多复杂的电子设备和数字世界建立联结。我认为,这是不可逆的趋势,也是低代码/无代码开发的大方向。最终,软件开发势必从专业程序员手里转向普罗大众,成为今天操作计算机一样的基本生存技能之一。因此,软件开发方式将带来本质变化,从完整的交付转向局部交付、从业务整体交付转向业务能力交付……


展望未来


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要我说,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定是:AI 驱动的“人机协同编程”,将完整开发一个软件变成提供局部的软件功能,类似 Apple 的“捷径”一样,由用户决定这些局部软件功能如何组装成适合用户的软件并交付最终用户。AI 驱动提供两个方面的价值:


降低开发成本


以往开发软件的时候,要有 PRD、交互稿、设计稿、设计文档……等一系列需求规格说明,然后,根据这些需求规格利用技术和工程手段进行实现。然而,低代码/无代码开发交付的是局部功能和半成品,会被无法枚举的目的和环境所使用,既然无法枚举,就不能用 Swith……Case 的方式编写代码,否则会累死。


AI 的特点就是基于特征和环境进行预测,预测的基础是对模式和本质的理解。就像 AI 识别一只猫,不管这个猫在什么环境、什么光照条件下,也不管这只猫是什么品种,AI 都能够以超过人类的准确度识别。试想,作为一个程序员用程序判断一只猫的开发成本何其高?


降低使用成本


今天的搭建体系,本质上是把编程过程用搭建的思想重构了一遍,工作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成本从程序员转嫁到运营、产品、设计师的身上。这还是其次,今天的搭建平台都是技术视角出发,充斥着运营、产品、设计等非技术人员一脸懵逼的概念,花在答疑解惑和教他们如何在页面上定制一个搜索框的时间,比自己和他们沟通后源码实现的时间还要长,而且经常在撸代码的时候被打断……


基于 AI 的“人机协同编程”不需要透出任何技术概念,运营、产品、设计……等非技术人员也不改变其工作习惯,都用自己熟悉的工具和自己熟悉的概念描述自己的需求,AI 负责对这些需求进行识别和理解,再转换成编程和技术工程领域的概念,进而生成代码并交付,从而大幅度降低使用成本。


举个例子:如果你英文写作能力不好,你拿着朗道词典一边翻译一边拼凑单词写出来的英文文章质量高呢?还是用中文把文章写好,再使用 Google 翻译整篇转换成英文的文章质量高?你自己试试就知道了。究其原因,你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和概念领域内,才能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


围绕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存在哪些技术难题需要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探索?


最初在 D2 上提出并分享“前端智能化”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提出:识别、理解、表达 这个核心过程。我始终认为,达成 AI 驱动的“人机协同编程”关键路径就是:识别、理解、表达。因此,围绕 AI 识别、 AI 理解、 AI 表达我们和国内外知名大学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识别


需求的识别:通过 NLP 、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结构化机器学习……等 AI 技术,识别用户需求、产品需求、设计需求、运营需求、营销需求、研发需求、工程需求……等,识别出其中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


设计稿的识别:通过 CV、GAN、对象识别、语义分割……等 AI 技术,识别设计稿中的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设计语言、设计系统、设计意图


UI 的识别:通过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进行回归,后验的分析识别出 UI 对用户行为的影响程度、影响效果、影响频率、影响时间……等,并识别出 UI 的可变性和这些用户行为影响之间的关系


计算机程序的识别:通过对代码、AST ……等 Raw Data 分析,借助 NLP 技术识别计算机程序中,语言的表达能力、语言的结构、语言中的逻辑、语言和外部系统通过 API 的交互等


日志和数据的识别:通过对日志和数据进行 NLP、回归、统计分析等方式,识别出程序的可用性、性能、易用性等指标情况,并识别出影响这些指标的日志和数据出自哪里,找出其间的关系


理解


横向跨领域的理解:对识别出的概念进行降维,从而在底层更抽象的维度上找出不同领域之间概念的映射关系,从而实现用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类比,进而在某领域内理解其它领域的概念


纵向跨层次的理解: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 AI 算法能力,放宽不同层次间概念的组成关系,对低层次概念实现跨层次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丰富的技术、业务能力供给和使用机会


常识、通识的理解:以常识、通识构建的知识图谱为基础,将 AI 所面对的开放性问题领域化,将领域内的常识和通识当做理解的基础,不是臆测和猜想,而是实实在在构建在理论基础上的理解


表达


个性化:借助大数据和算法实现用户和软件功能间的匹配,利用 AI 的生成能力降低千人前面的研发成本,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软件服务能力,把软件即服务推向极致


共情:利用端智能在用户侧部署算法模型,既可以解决用户隐私保护的问题,又可以对用户不断变化的情绪、诉求、场景及时学习并及时做出响应,从而让软件从程序功能的角度急用户之所急、想用户之所想,与用户共情、让用户共鸣。举个例子:我用 iPhone 在进入地铁站的时候,因为现在要检查健康码,每次进入地铁站 iOS 都会给我推荐支付宝快捷方式,我不用自己去寻找支付宝打开展示健康码,这就让我感觉 iOS 很智能、很贴心,这就是共情。


后记


从提出前端智能化这个概念到现在已历三年,最初,保持着“让前端跟上 AI 发展的浪潮”的初心上路,到“解决一线研发问题”发布 imgcook.com ,再到“给前端靠谱的机器学习框架”开源github.com/alibaba/pip…


这一路走来,几乎日日夜不能寐。真正想从本质上颠覆现在的编程模式和研发模式谈何容易?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一群纯前端变成前端和 AI 的跨界程序员,开发方式从写代码到机器生成,周围的人从作壁上观到积极参与,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方兴未艾,广大技术、科研人员在这个方向上厉兵秣马,没有哪个方法是 Silverbullet ,也没有哪个理论是绝对正确的,只要找到你心中所爱,坚持研究和实践,终会让所有人都能够自定义软件来操作日益复杂和强大的硬件设备,终能让所有人更加便捷、直接、有效的接入数字世界,终于在本质上将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领域重新定义!共勉!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70962024557707278

收起阅读 »

细说浏览器输入URL后发生了什么

细说浏览器输入URL后发生了什么总体概览大体上,可以分为六步,当然每一步都可以详细都展开来说,这里先放一张总览图:DNS域名解析在网络世界,你肯定记得住网站的名称,但是很难记住网站的 IP 地址,因而也需要一个地址簿,就是 DNS 服务器。DNS 服务器是高可...
继续阅读 »

细说浏览器输入URL后发生了什么

总体概览

大体上,可以分为六步,当然每一步都可以详细都展开来说,这里先放一张总览图:


DNS域名解析

在网络世界,你肯定记得住网站的名称,但是很难记住网站的 IP 地址,因而也需要一个地址簿,就是 DNS 服务器。DNS 服务器是高可用、高并发和分布式的,它是树状结构,如图:


  • 根 DNS 服务器 :返回顶级域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

  • 顶级域 DNS 服务器:返回权威 DNS 服务器的 IP 地址

  • 权威 DNS 服务器 :返回相应主机的 IP 地址


DNS的域名查找,在客户端和浏览器,本地DNS之间的查询方式是递归查询;在本地DNS服务器与根域及其子域之间的查询方式是迭代查询;


递归过程:

GitHub


在客户端输入 URL 后,会有一个递归查找的过程,从浏览器缓存中查找->本地的hosts文件查找->找本地DNS解析器缓存查找->本地DNS服务器查找,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步找到了都会结束查找流程。


如果本地DNS服务器无法查询到,则根据本地DNS服务器设置的转发器进行查询。若未用转发模式,则迭代查找过程如下图:

GitHub


结合起来的过程,可以用一个图表示:

GitHub

在查找过程中,有以下优化点:



  • DNS存在着多级缓存,从离浏览器的距离排序的话,有以下几种: 浏览器缓存,系统缓存,路由器缓存,IPS服务器缓存,根域名服务器缓存,顶级域名服务器缓存,主域名服务器缓存。

  • 在域名和 IP 的映射过程中,给了应用基于域名做负载均衡的机会,可以是简单的负载均衡,也可以根据地址和运营商做全局的负载均衡。


建立TCP连接


首先,判断是不是https的,如果是,则HTTPS其实是HTTP + SSL / TLS 两部分组成,也就是在HTTP上又加了一层处理加密信息的模块。服务端和客户端的信息传输都会通过TLS进行加密,所以传输的数据都是加密后的数据。


进行三次握手,建立TCP连接。




  1.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客户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段,将SYN位置为1,Sequence Number为x;然后,客户端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的确认;




  2.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报文段。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SYN报文段,需要对这个SYN报文段进行确认,设置Acknowledgment Number为x+1(Sequence Number+1);同时,自己还要发送SYN请求信息,将SYN位置为1,Sequence Number为y;服务器端将上述所有信息放到一个报文段(即SYN+ACK报文段)中,一并发送给客户端,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3.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报文段。然后将Acknowledgment Number设置为y+1,向服务器发送ACK报文段,这个报文段发送完毕以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都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TCP三次握手。




SSL握手过程



  1. 第一阶段 建立安全能力 包括协议版本 会话Id 密码构件 压缩方法和初始随机数

  2. 第二阶段 服务器发送证书 密钥交换数据和证书请求,最后发送请求-相应阶段的结束信号

  3. 第三阶段 如果有证书请求客户端发送此证书 之后客户端发送密钥交换数据 也可以发送证书验证消息

  4. 第四阶段 变更密码构件和结束握手协议


完成了之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就可以开始传送数据。更多 HTTPS 的资料可以看这里:



备注


ACK:此标志表示应答域有效,就是说前面所说的TCP应答号将会包含在TCP数据包中;有两个取值:0和1,为1的时候表示应答域有效,反之为0。TCP协议规定,只有ACK=1时有效,也规定连接建立后所有发送的报文的ACK必须为1。


SYN(SYNchronization):在连接建立时用来同步序号。当SYN=1而ACK=0时,表明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报文。对方若同意建立连接,则应在响应报文中使SYN=1和ACK=1. 因此, SYN置1就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或连接接受报文。


FIN(finis)即完,终结的意思, 用来释放一个连接。当 FIN = 1 时,表明此报文段的发送方的数据已经发送完毕,并要求释放连接。


发送HTTP请求,服务器处理请求,返回响应结果


TCP连接建立后,浏览器就可以利用HTTP/HTTPS协议向服务器发送请求了。服务器接受到请求,就解析请求头,如果头部有缓存相关信息如if-none-match与if-modified-since,则验证缓存是否有效,若有效则返回状态码为304,若无效则重新返回资源,状态码为200.


这里有发生的一个过程是HTTP缓存,是一个常考的考点,大致过程如图:

GitHub

其过程,比较多内容,可以参考我的这篇文章《浏览器相关原理(面试题)详细总结一》,这里我就不详细说了~


关闭TCP连接




  1. 第一次分手:主机1(可以使客户端,也可以是服务器端),设置Sequence Number和Acknowledgment Number,向主机2发送一个FIN报文段;此时,主机1进入FIN_WAIT_1状态;这表示主机1没有数据要发送给主机2了;




  2. 第二次分手:主机2收到了主机1发送的FIN报文段,向主机1回一个ACK报文段,Acknowledgment Number为Sequence Number加1;主机1进入FIN_WAIT_2状态;主机2告诉主机1,我"同意"你的关闭请求;




  3. 第三次分手:主机2向主机1发送FIN报文段,请求关闭连接,同时主机2进入LAST_ACK状态;




  4. 第四次分手:主机1收到主机2发送的FIN报文段,向主机2发送ACK报文段,然后主机1进入TIME_WAIT状态;主机2收到主机1的ACK报文段以后,就关闭连接;此时,主机1等待2MSL后依然没有收到回复,则证明Server端已正常关闭,那好,主机1也可以关闭连接了。




浏览器渲染


按照渲染的时间顺序,流水线可分为如下几个子阶段:构建 DOM 树、样式计算、布局阶段、分层、栅格化和显示。如图:

GitHub



  1. 渲染进程将 HTML 内容转换为能够读懂DOM 树结构。

  2. 渲染引擎将 CSS 样式表转化为浏览器可以理解的styleSheets,计算出 DOM 节点的样式。

  3. 创建布局树,并计算元素的布局信息。

  4. 对布局树进行分层,并生成分层树。

  5. 为每个图层生成绘制列表,并将其提交到合成线程。合成线程将图层分图块,并栅格化将图块转换成位图。

  6. 合成线程发送绘制图块命令给浏览器进程。浏览器进程根据指令生成页面,并显示到显示器上。


构建 DOM 树


浏览器从网络或硬盘中获得HTML字节数据后会经过一个流程将字节解析为DOM树,先将HTML的原始字节数据转换为文件指定编码的字符,然后浏览器会根据HTML规范来将字符串转换成各种令牌标签,如html、body等。最终解析成一个树状的对象模型,就是dom树。

GitHub


具体步骤:



  1. 转码(Bytes -> Characters)—— 读取接收到的 HTML 二进制数据,按指定编码格式将字节转换为 HTML 字符串

  2. Tokens 化(Characters -> Tokens)—— 解析 HTML,将 HTML 字符串转换为结构清晰的 Tokens,每个 Token 都有特殊的含义同时有自己的一套规则

  3. 构建 Nodes(Tokens -> Nodes)—— 每个 Node 都添加特定的属性(或属性访问器),通过指针能够确定 Node 的父、子、兄弟关系和所属 treeScope(例如:iframe 的 treeScope 与外层页面的 treeScope 不同)

  4. 构建 DOM 树(Nodes -> DOM Tree)—— 最重要的工作是建立起每个结点的父子兄弟关系


样式计算


渲染引擎将 CSS 样式表转化为浏览器可以理解的 styleSheets,计算出 DOM 节点的样式。


CSS 样式来源主要有 3 种,分别是通过 link 引用的外部 CSS 文件、style标签内的 CSS、元素的 style 属性内嵌的 CSS。,其样式计算过程主要为:

GitHub

可以看到上面的 CSS 文本中有很多属性值,如 2em、blue、bold,这些类型数值不容易被渲染引擎理解,所以需要将所有值转换为渲染引擎容易理解的、标准化的计算值,这个过程就是属性值标准化。处理完成后再处理样式的继承和层叠,有些文章将这个过程称为CSSOM的构建过程。


页面布局


布局过程,即排除 script、meta 等功能化、非视觉节点,排除 display: none 的节点,计算元素的位置信息,确定元素的位置,构建一棵只包含可见元素布局树。如图:

GitHub

其中,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回流和重绘,关于回流和重绘,详细的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浏览器相关原理(面试题)详细总结二》,这里就不说了~


生成分层树


页面中有很多复杂的效果,如一些复杂的 3D 变换、页面滚动,或者使用 z-indexing 做 z 轴排序等,为了更加方便地实现这些效果,渲染引擎还需要为特定的节点生成专用的图层,并生成一棵对应的图层树(LayerTree),如图:

GitHub

如果你熟悉 PS,相信你会很容易理解图层的概念,正是这些图层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最终的页面图像。在浏览器中,你可以打开 Chrome 的"开发者工具",选择"Layers"标签。渲染引擎给页面分了很多图层,这些图层按照一定顺序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最终的页面。


并不是布局树的每个节点都包含一个图层,如果一个节点没有对应的层,那么这个节点就从属于父节点的图层。那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渲染引擎才会为特定的节点创建新的层呢?详细的可以看我另一篇文章《浏览器相关原理(面试题)详细总结二》,这里就不说了~


栅格化


合成线程会按照视口附近的图块来优先生成位图,实际生成位图的操作是由栅格化来执行的。所谓栅格化,是指将图块转换为位图。如图:


GitHub


通常一个页面可能很大,但是用户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把用户可以看到的这个部分叫做视口(viewport)。在有些情况下,有的图层可以很大,比如有的页面你使用滚动条要滚动好久才能滚动到底部,但是通过视口,用户只能看到页面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绘制出所有图层内容的话,就会产生太大的开销,而且也没有必要。


显示


最后,合成线程发送绘制图块命令给浏览器进程。浏览器进程根据指令生成页面,并显示到显示器上,渲染过程完成。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844904054074654728
收起阅读 »

浏览器工作原理&前端安全

网络安全 三原则 在传输中,不允许明文传输用户隐私数据; 在本地,不允许明文保存用户隐私数据; 在服务器,不允许明文保存用户隐私数据; http是明文传输,WiFi、路由器、运营商、机房等多个物理设备节点,如果在这中间任意一个节点被监听,传输的内容就会完全...
继续阅读 »

网络安全


三原则



  1. 在传输中,不允许明文传输用户隐私数据;

  2. 在本地,不允许明文保存用户隐私数据;

  3. 在服务器,不允许明文保存用户隐私数据;


http是明文传输,WiFi、路由器、运营商、机房等多个物理设备节点,如果在这中间任意一个节点被监听,传输的内容就会完全暴露,,这一攻击手法叫做MITM(Man In The Middle)中间人攻击。
在网络来说,我们知道不论 POST 请求和 GET 请求都会被抓包,在没有使用 HTTPS 的情况下,抓包我们是防不住的,如果明文传输用户隐私,那后果就不说了。


很多用户密码是通用的,一旦被不法分子窃取,去其他网站撞库,造成损失。
上文说到http传输因为有三大风险



  • 窃听风险(eavesdropping):第三方可以获知通信内容。

  • 篡改风险(tampering):第三方可以修改通信内容。

  • 冒充风险(pretending):第三方可以冒充他人身份参与通信。


所以提到了https
https 可以认为是 http + TLS TLS 是传输层加密协议,它的前身是 SSL 协议,如果没有特别说明,SSL 和 TLS 说的都是同一个协议。


加密传输(避免明文传输)


1. 对称加密

加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
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通信,采用对称加密,如果只使用一个秘钥,很容易破解;如果每次用不同的秘钥,海量秘钥的管理和传输成本又会比较高。


2.非对称加密

需要两个密钥来进行加密和解密,这两个秘钥是公开密钥(public key,简称公钥)和私有密钥(private key,简称私钥)
非对称加密的模式则是:




  • 乙方生成两把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私钥则是保密的




  • 甲方获取乙方的公钥,然后用它对信息加密




  • 乙方得到加密后的信息,用私钥解密。


    但当服务端要返回数据,如果用公钥加密,那么客户端并没有私钥用来解密,而如果用私钥加密,客户端虽然有公钥可以解密,但这个公钥之前就在互联网上传输过,很有可能已经有人拿到,并不安全,所以这一过程只用非对称加密是不能满足的。
    (严格来讲,私钥并不能用来加密,只能用作签名使用,这是由于密码学中生成公钥私钥时对不同变量的数学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公钥私钥抵抗攻击的能力也不同)
    所以为了满足即使非对称




image.png


https


HTTPS 的出发点是解决HTTP明文传输时信息被篡改和监听的问题。




  • 为了兼顾性能和安全性,使用了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的方案。




  • 为了保证公钥传输中不被篡改,又使用了非对称加密的数字签名功能,借助CA机构和系统根证书的机制保证了HTTPS证书的公信力。


    只传递证书、明文信息、加签加密后的明文信息,注意不传递CA公钥(防止中间人攻击),客户端浏览器可以通过系统根证书拿到CA公钥。(系统或浏览器中内置的CA机构的证书和公钥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环节)




加密存储
千万不要用明文存储密码
如果用明文存储密码(不管是存在数据库还是日志中),一旦数据泄露,所有用户的密码就毫无保留地暴露在黑客的面前,开头提到的风险就可能发生,那我们费半天劲加密传输密码也失去了意义。


总结
如果我们想要尽可能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我们需要做以下的工作



  • 使用https请求

  • 利用RSA加密密码并传输数据

  • 用BCrypt或者PBKDF2单向加密,并存储


强制使用HTTPS


一些网站购买了SSL证书并将其配置到Web服务器上,以为这就算完事儿了。但这只是表明你启用了HTTPS选项,而用户很可能不会注意到。为确保每个用户都从HTTPS中受益,你应该将所有传入的HTTP请求重定向至HTTPS。这意味着任何一个访问你的网站的用户都将自动切换到HTTPS,从那以后他们的信息传输就安全了。


配合cookie的secure参数,禁止cookie在最初的http请求中被带出去(中间人拦截)。


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Tcp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为了在不可靠的互联网络上提供可靠的端到端字节流而专门设计的一个传输协议


第一次握手:请求连接client->SYN=1, 随机seq=x(数据包首字节序列号)
第二次握手:同意应答,SYN和ACK都置为1,ack=x+1,随机seq=y,返回确认连接
第三次握手:client检查ack是否为x+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y+1;——>Server,Server检查ack是否为y+1,ACK是否为1,正确则连接成功!


认证授权+浏览器存储


什么是认证(Authentication)

验证当前用户的身份,证明“你是你自己”
互联网中的认证:



  • 用户名密码登录

  • 邮箱发送登录链接

  • 手机号接收验证码


什么是授权(Authorization)

用户授予第三方应用访问该用户某些资源的权限
安装手机应用时(是否允许访问相册、地理位置等权限)
登录微信小程序(是否允许获取昵称、头像、地区、性别等个人信息)



  • 实现授权的方式有:cookie、session、token、OAuth


什么是凭证(Credentials)

实现认证和授权的前提是需要一种媒介(证书) 来标记访问者的身份
登录成功后,服务器给用户使用的浏览器颁发一个令牌,表明身份,每次请求时带上。


什么是 Cookie


  • HTTP 是无状态的协议,每个请求都是完全独立的,服务端无法确认当前访问者的身份信息,无法分辨上一次的请求发送者和这一次的发送者是不是同一个人。所以服务器与浏览器为了进行会话跟踪(知道是谁在访问我),就必须主动的去维护一个状态,这个状态用于告知服务端前后两个请求是否来自同一浏览器。而这个状态需要通过 cookie 或者 session 去实现。

  • cookie 存储在客户端: cookie 是服务器发送到用户浏览器并保存在本地的一小块数据,它会在浏览器下次向同一服务器再发起请求时被携带并发送到服务器上。

  • cookie 是不可跨域的:每个 cookie 都会绑定单一的域名,无法在别的域名下获取使用,一级域名和二级域名之间是允许共享使用的(靠的是 domain


特点:
Cookie 的大小受限,一般为 4 KB;
同一个域名下存放 Cookie 的个数是有限制的,不同浏览器的个数不一样,一般为 20 个;
Cookie 支持设置过期时间,当过期时自动销毁;(max-age单位秒,如果是负数,为临时cookie关闭浏览器失效;默认是-1)
每次发起同域下的 HTTP 请求时,都会携带当前域名下的 Cookie;
支持设置为 HttpOnly,防止 Cookie 被客户端的 JavaScript 访问


什么是 Session


  • session 是另一种记录服务器和客户端会话状态的机制

  • session 是基于 cookie 实现的,session 存储在服务器端,sessionId 会被存储到客户端的cookie 中


SessionID 是连接 Cookie 和 Session 的一道桥梁,大部分系统也是根据此原理来验证用户登录状态。


什么是localStorage

特点



  • 大小限制为 5MB ~10MB;

  • 在同源的所有标签页和窗口之间共享数据;

  • 数据仅保存在客户端,不与服务器进行通信;

  • 数据持久存在且不会过期,重启浏览器后仍然存在;

  • 对数据的操作是同步的。


什么是sessionStorage


  • sessionStorage 的数据只存在于当前浏览器的标签页;

  • 数据在页面刷新后依然存在,但在关闭浏览器标签页之后数据就会被清除;

  • 与 localStorage 拥有统一的 API 接口;

  • 对数据的操作是同步的。


什么是 Token(令牌)


  • 访问资源接口(API)时所需要的资源凭证

  • 简单 token 的组成: uid(用户唯一的身份标识)、time(当前时间的时间戳)、sign(签名,token 的前几位以哈希算法压缩成的一定长度的十六进制字符串)


特点:



  • 服务端无状态化、可扩展性好

  • 支持移动端设备

  • 安全

  • 支持跨程序调用


什么是 JWT


  • JSON Web Token(简称 JWT)是目前最流行的跨域认证解决方案。(不使用cookie)


方式:通过Authorization;通过url;跨域的时候,可以把 JWT 放在 POST 请求的数据体里


和session、token的区别是JWT已经包含用户信息,所以不用再去数据库里查询了,而且


什么是 XSS

Cross-Site Scripting(跨站脚本攻击),是一种代码注入攻击



  • 存储性(任何可输入存入数据库的地方,注入脚本,服务端渲染时将脚本拼接html中返回给浏览器)

  • 反射性(脚本写入url,如路由传参,诱导用户点击,服务端渲染时将脚本拼接html中返回给浏览器)

  • DOM性(脚本写入url,前端 JavaScript 取出 URL 中的恶意代码并执行)


防范:cookie设置readOnly禁止js脚本访问cookie
前端服务端对输入框设置格式检查
转义 HTML(存储、反射)
改成纯前端渲染(存储、反射)
使用react就在前端 render 阶段避免 innerHTML、outerHTML 的 XSS 隐患用.textContent、.setAttribute()。


什么是 CSRF
跨站请求伪造(英语: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用户已经登录了安全网站A,诱导用户访问网站B,B利用A获取的凭证去访问A,绕过用户验证



  • 1.登录受信任网站A,并在本地生成Cookie。

  • 2.在不登出A的情况下,访问危险网站B。


防范:同源策略(origin referrer) token samesite


Base64编码由来


因为有些网络传送渠道并不支持所有的字节,例如传统的邮件只支持可见字符的传送,像ASCII码的控制字符就不能通过邮件传送。Base64就是一种基于64个可打印字符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表示方法。


ASCII码
在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在存储和运算时都要使用二进制数表示,像a、b、c、d这样的52个字母(包括大写)以及0、1等数字还有一些常用的符号(例如*、#、@等)在计算机中存储时也要使用二进制数来表示,用来统一规定上述常用符号用哪些二进制数来表示


unicode、utf-8、ASCII、base64、哈希md5
ASCII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用一个字节存储128个字符(其中包括33个控制字符(具有某些特殊功能但是无法显示的字符)
产生原因:
在计算机中,所有的数据在存储和运算时都要使用二进制数表示(因为计算机用高电平和低电平分别表示1和0),例如,像a、b、c、d这样的52个字母(包括大写)以及0、1等数字还有一些常用的符号(例如*、#、@等)在计算机中存储时也要使用二进制数来表示,而具体用哪些二进制数字表示哪个符号,当然每个人都可以约定自己的一套(这就叫编码),而大家如果要想互相通信而不造成混乱,那么大家就必须使用相同的编码规则,于是美国有关的标准化组织就出台了ASCII编码,统一规定了上述常用符号用哪些二进制数来表示 [2]  。


Base64是网络上最常见的用于传输8Bit字节码的编码方式之一,Base64就是一种基于64个可打印字符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方法。.Base64编码是从二进制到字符的过程


浏览器工作原理


异步编程


与同步相对的异步则可以理解为在异步操作完成后所要做的任务,它们通常以回调函数或者 Promise 的形式被放入事件队列,再由事件循环 ( Event Loop ) 机制在每次轮询时检查异步操作是否完成,若完成则按事件队列里面的执行规则来依次执行相应的任务。


javascript的运行机制(单线程、任务队列、EventLoop、微任务、宏任务)


单线程特点


单线程可以避免多线程操作带来的复杂的同步问题。


任务队列(JavaScript的运行机制)


  1. 所有同步任务都在主线程上执行,形成一个执行栈。

  2. 主线程之外,还存在一个"任务队列"(task queue)。只要异步任务有了运行结果,就在"任务队列"之中放置一个事件。

  3. 一旦"执行栈"中的所有同步任务执行完毕,系统就会读取"任务队列",看看里面有哪些事件。那些对应的异步任务,于是结束等待状态,进入执行栈,开始执行。


Event Loop

每次 Tick 会查看任务队列中是否有需要执行的任务。每次 Tick 的过程就是查看是否有待处理事件,如果有则取出相关事件及回调函数放入执行栈中由主线程执行。待处理的事件会存储在一个任务队列中
1. onclick 由浏览器内核的 DOM Binding 模块来处理,当事件触发的时候,回调函数会立即添加到任务队列中。
2. setTimeout 会由浏览器内核的 timer 模块来进行延时处理,当时间到达的时候,才会将回调函数添加到任务队列中。
3. ajax 则会由浏览器内核的 network 模块来处理,在网络请求完成返回之后,才将回调添加到任务队列中。


javascript是单线程的,浏览器是多线程的。
进程和线程都是操作系统的概念,进程是应用程序的执行实例,每个进程是由私有的虚拟地址空间、代码、数据和其它各种系统资源组成,即进程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独立运行的最小单元。


进程(process)


进程是应用程序的执行实例,每个进程是由私有的虚拟地址空间、代码、数据和其它各种系统资源组成,即进程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独立运行的最小单元。
当我们启动一个应用,计算机会至少创建一个进程,cpu会为进程分配一部分内存,应用的所有状态都会保存在这块内存中,应用也许还会创建多个线程来辅助工作,这些线程可以共享这部分内存中的数据。如果应用关闭,进程会被终结,操作系统会释放相关内存。


线程(thread)



  • 进程内部的一个执行单元,是被系统独立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系统创建好进程后,实际上就启动执行了该进程的主执行线程

  • 进程就像是一个有边界的生产厂间,而线程就像是厂间内的一个个员工,可以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也可以相互配合做同一件事情,所以一个进程可以创建多个线程。

  • 线程自己不需要系统重新分配资源,它与同属一个进程的其它线程共享当前进程所拥有的全部资源。 PS: 进程之间是不共享资源和地址空间的,所以不会存在太多的安全问题,而由于多个线程共享着相同的地址空间和资源,所以会存在线程之间有可能会恶意修改或者获取非授权数据等复杂的安全问题。



Chrome 采用多进程架构


主要进程



  • Browser Process 浏览器的主进程(负责协调、主控) (1)负责包括地址栏,书签栏,前进后退按钮等部分的工作 (2)负责处理浏览器的一些不可见的底层操作,比如网络请求和文件访问 (3)负责各个页面的管理,创建和销毁其他进程

  • Renderer Process 负责一个 tab 内关于网页呈现的所有事情,页面渲染,脚本执行,事件处理等


image.png



  • Plugin Process 负责控制一个网页用到的所有插件,如 flash 每种类型的插件对应一个进程,仅当使用该插件时才创建

  • GPU Process 负责处理 GPU 相关的任务,3D 绘制等


优点
由于默认 新开 一个 tab 页面 新建 一个进程,所以单个 tab 页面崩溃不会影响到整个浏览器。
同样,第三方插件崩溃也不会影响到整个浏览器。
多进程可以充分利用现代 CPU 多核的优势。


缺点
系统为浏览器新开的进程分配内存、CPU 等资源,所以内存和 CPU 的资源消耗也会更大。
不过 Chrome 在内存释放方面做的不错,基本内存都是能很快释放掉给其他程序运行的。


一个浏览器至少实现三个常驻线程:JavaScript引擎线程,GUI渲染线程,浏览器事件触发线程。


1.JavaScript引擎是基于事件驱动单线程执行的,JavaScript引擎一直等待着任务队列中任务的到来,然后加以处理,浏览器无论什么时候都只有一个JavaScript线程在运行JavaScript程序。


2.GUI渲染线程负责渲染浏览器界面,当界面需要重绘(Repaint)或由于某种操作引发回流(Reflow)时,该线程就会执行。但需要注意,GUI渲染线程与JavaScript引擎是互斥的,当JavaScript引擎执行时GUI线程会被挂起,GUI更新会被保存在一个队列中等到JavaScript引擎空闲时立即被执行。


3.事件触发线程,当一个事件被触发时该线程会把事件添加到待处理队列的队尾,等待JavaScript引擎的处理。这些事件可来自JavaScript引擎当前执行的代码块如setTimeout、也可来自浏览器内核的其他线程如鼠标点击、Ajax异步请求等,但由于JavaScript的单线程关系所有这些事件都得排队等待JavaScript引擎处理(当线程中没有执行任何同步代码的前提下才会执行异步代码)


问题



  1. 为什么 Javascript 要是单线程的 ?


JavaScript 为处理页面中用户的交互,以及操作 DOM 树、CSS 样式树来给用户呈现一份动态而丰富的交互体验和服务器逻辑的交互处理。
如果 JavaScript 是多线程的方式来操作这些 UI DOM,则可能出现 UI 操作的冲突。但为了避免因为引入了锁而带来更大的复杂性,Javascript 在最初就选择了单线程执行。



  1. 为什么 JS 阻塞页面加载 ?


由于 JavaScript 是可操纵 DOM 的,如果在修改这些元素属性同时渲染界面(即 JavaScript 线程和 UI 线程同时运行),那么渲染线程前后获得的元素数据就可能不一致了。所以为了防止渲染的不可预期结果,浏览器设置 GUI 渲染线程与 JavaScript 引擎为互斥的关系。



  1. css 加载会造成阻塞吗 ?


CSS 加载不会阻塞 DOM 的解析(并行), Render Tree 是依赖于 DOM Tree 和 CSSOM Tree 的所以CSS 加载会阻塞 Dom 的渲染,同时css 会阻塞后面 js 的执行



  1. 什么是 CRP,即关键渲染路径(Critical Rendering Path)? 如何优化 ?


image.png


Html可以逐步解析,和css解析是并行的,但是css不行,因为css的每个属性都是可以改变cssom的,比如后面的把前面设置的font-size覆盖等,所以必须等cssom构建完毕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CSS的加载速度与构建CSSOM的速度将直接影响首屏渲染速度,因此在默认情况下CSS被视为阻塞渲染的资源。


通常情况下DOM和CSSOM是并行构建的,但是当浏览器遇到一个script标签时,DOM构建将暂停,直至脚本完成执行。但由于JavaScript可以修改CSSOM,所以需要等CSSOM构建完毕后再执行JS。


优化围绕三因素


关键资源数量(js、css)


关键路径长度


关键字节的数量(字节越小、下载和处理速度都会更快——压缩)


具体做法:


优化dom


html文件尽可能小,删除冗余代码,压缩代码,使用缓存(http cache)


优化cssom


仅把首屏需要的css通过style标签内嵌到head里,其余的使用异步方式非阻塞加载(如Critical CSS)


避免使用@import


@import会把css引入从并行变成串行加载


异步js


所有文本资源都应该尽可能小,删除未使用的代码、缩小文件的尺寸(Minify)、使用gzip压缩(Compress)、使用缓存(HTTP Cache)


可以为script添加async属性异步加载


5.从输入url浏览器渲染的流程。


解析 HTML 文件,构建 DOM 树,同时浏览器主进程负责下载 CSS 文件
CSS 文件下载完成,解析 CSS 文件成树形的数据结构,然后结合 DOM 树合并成 RenderObject 树
布局 RenderObject 树 (Layout/reflow),负责 RenderObject 树中的元素的尺寸,位置等计算
绘制 RenderObject 树 (paint),绘制页面的像素信息
浏览器主进程将默认的图层和复合图层交给 GPU 进程,GPU 进程再将各个图层合成(composite),最后显示出页面


6.Event Loop至少包含两个队列,macrotask队列和microtask队列


async/await成对出现,async标记的函数会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可以使用then方法添加回调函数。await后面的语句会同步执行。但 await 下面的语句会被当成微任务添加到当前任务队列的末尾异步执行。


先微后宏


回流 (Reflow)


当Render Tree中部分或全部元素的尺寸、结构、或某些属性发生改变时,浏览器重新渲染部分或全部文档的过程称为回流。
会导致回流的操作:



  • 页面首次渲染

  • 浏览器窗口大小发生改变

  • 元素尺寸或位置发生改变

  • 元素内容变化(文字数量或图片大小等等)

  • 元素字体大小变化

  • 添加或者删除可见的DOM元素

  • 激活CSS伪类(例如::hover)

  • 查询某些属性或调用某些方法


重绘 (Repaint)


当页面中元素样式的改变并不影响它在文档流中的位置时(例如:color、background-color、visibility等),浏览器会将新样式赋予给元素并重新绘制它,这个过程称为重绘。


回流比重绘的代价要更高。
有时即使仅仅回流一个单一的元素,它的父元素以及任何跟随它的元素也会产生回流。



  1. 多线程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优点:


1、将耗时较长的操作(网络请求、图片下载、音频下载、数据库访问等)放在子线程中执行,可以防止主线程的卡死;


2、可以发挥多核处理的优势,提升cpu的使用率。


缺点:


1、每开辟一个子线程就消耗一定的资源;


2、会造成代码的可读性变差;


3、如果出现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一个资源,会出现资源争夺的情况。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53482213845368863

收起阅读 »

使用transform和left改变位置的性能区别

使用transform和left改变位置的性能区别现如今大多数设备的屏幕刷新频率是60Hz,也就是每秒钟屏幕刷新60次;因此网页动画的运行速度只要达到60FPS,我们就会觉得动画很流畅。F(Frames) P(Per) S(Second) 指的画面每秒钟传输的...
继续阅读 »

使用transform和left改变位置的性能区别

现如今大多数设备的屏幕刷新频率是60Hz,也就是每秒钟屏幕刷新60次;因此网页动画的运行速度只要达到60FPS,我们就会觉得动画很流畅。

F(Frames) P(Per) S(Second) 指的画面每秒钟传输的帧数,60FPS指的是每秒钟60帧;换算下来每一帧差不多是16毫秒。 (1 秒 = 1000 毫秒) / 60 帧 = 16.66 毫秒/帧 复制代码但通常浏览器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将每一帧的内容绘制到屏幕上(包括样式计算、布局、绘制、合成等工作),所以通常我们只有10毫秒来执行JS代码。

那么动画只要接近于60FPS就是比较流畅的,对比一下通过position:left 做动画和transform做动画的性能区别

假设每个人都是用性能最好的手机,浏览器,我们根本用不着去做性能优化,所以在这里为了效果明显,先将环境配置到较低,较差的情况下测试,动画也不能设置为单一的移动

1如何使用google开发者工具查看帧数

1.先按键盘F12, 然后点到performance

2.点击刷新按钮再按确定

image.png

3.把鼠标放在下面就是他对应的帧数

test5.gif

4.现在的浏览器(google为例)已经默认开启了硬件加速器,所以你去对比left和transform其实效果非常不明显,所以先把这个默认关掉

image.png

5.对比效果,应该是在低cpu的情况下测试,将他设置为6

test7.gif

6 查看GPU的使用

image.png

如果你是mac,勾选fps meter, 如果你是windows,勾选我上面写的

我是windows,但是我并看不到帧率的时时变化

7 如果你想查看层级

检查-> layers -> 选择那个可旋转的 -> 查看元素paint code的变化

如果你发现你没有layers, 可以看看三个点里面的more tools,把layers点出来

image.png

4transformcode.gif

2使用position:left (使用left并没有被提升到复合层)

<div class="ball-running"></div>
.ball-running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animation: run-around 2s linear alternate 100;
background: red;
position: absolute;
border-radius: 50%;
}
@keyframes run-around {
0% {
top: 0;
left: 0;
}
25% {
top: 0;
left: 200px;
}
50% {
top: 200px;
left: 200px;
}
75% {
top: 200px;
left: 0;
}
}

3transformcode.gif


test2.gif


在cpu 4slown down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FPS刚开始在60左右,后面掉到了4FPS,这个动画是不够流畅的.
帧率呈现出锯齿型


这是对应的帧率


image.png


在cpu6 slow down的帧率下甚至会出现掉帧的情况(下面那些红色的就是dropped frame)


test5.gif


3.使用transform进行做动画(transform提升到了复合层)

.ball-running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animation: run-around 2s linear alternate 100;
background: red;
border-radius: 50%;
}
@keyframes run-around {
0% {
transform: translate(0, 0);
}
25% {
transform: translate(200px, 0);
}
50% {
transform: translate(200px, 200px);
}
75% {
transform: translate(0, 200px);
}
}

1transformcode.gif


4.从层级方向解释transform性能优于left


建议看这篇文章:
浏览器层合成与页面渲染优化


基本的渲染流程:


image.png


从左往右边看,我们可以看到,浏览器渲染过程如下:


1.解析HTML,生成DOM树,解析CSS,生成CSSOM树
(CSS Object Model ,CSS 对象模型,里面有很多api,包括style rules-内部样式表中所有的CSS规则)
2.将DOM树和CSSOM树结合,生成渲染树(Render Tree)
3.Layout(回流):根据生成的渲染树,进行回流(Layout),得到节点的几何信息(位置,大小)
4.Painting(重绘):根据渲染树以及回流得到的几何信息,得到节点的绝对像素
5.display:将像素发送给GPU,展示在页面上。
复制代码

先了解下什么是渲染层


渲染层: 在 DOM 树中每个节点都会对应一个渲染对象(RenderObject),
当它们的渲染对象处于相同的坐标空间(z 轴空间)时,就会形成一个 RenderLayers,也就是渲染层。
复制代码

1先不涉及任何的层级问题

<div class="big">
</div>
<div class="small"></div>
<style>
.bi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yellow;
}
.small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
</style>

1普通的代码.gif

从上面来看,只有一个渲染层

2加上index

<div class="big">
</div>
<div class="small"></div>
<style>
.bi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yellow;
position: relative;
}
.small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absolute;
top: 0px;
left: 0px;
z-index: 10000;
}
</style>

1zindex.gif

从视觉上来看,small 的div确实是在big之上,但是和big在同一个渲染层上

3加上transform

<div class="big">
</div>
<div class="small"></div>
<style>
.big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yellow;
position: relative;
}
.small {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color: red;
position: absolute;
top: 0px;
left: 0px;
z-index: 10000;
transform: translateZ(0);
}

1transform.gif

如何形成合成层


上面产生了一个新的层级,也就是合成层


首先,如果你改了一个影响元素布局信息的CSS样式,比如width、height、left、top等(transform除外),那么浏览器会将当前的Layout标记为dirty,因为元素的位置信息变了,将可能会导致整个网页其他元素的位置情况都发生改变,所以需要执行Layout全局重新计算每个元素的位置,如果提升为合成层能够开启gpu加速,并且在渲染的时候不会影响其他的层


并且在使用left的时候,document的paint code一直在变化,而使用transform的paint code一直都是不变的,可看上面的动画gif


有关于层级方面的东西,希望大家共同交流,我觉得自己也没有深刻的了解有些定义,只写了自己会的理解的,希望在查看操作方面能帮到大家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59089368212439076
收起阅读 »

5个 Chrome 调试混合应用的技巧

对前端开发人员来说,Chrome 真是一个必备的开发工具,大到页面展示,小到 BUG 调试/HTTP 抓包等,本文我将和大家分享自己做混合应用开发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几个调试技巧。一、调试安卓应用 在进行混合应用开发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安卓应用中调试 H5 项目的代...
继续阅读 »

对前端开发人员来说,Chrome 真是一个必备的开发工具,大到页面展示,小到 BUG 调试/HTTP 抓包等,本文我将和大家分享自己做混合应用开发过程中经常用到的几个调试技巧。

一、调试安卓应用


在进行混合应用开发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安卓应用中调试 H5 项目的代码,这里我们就需要了解安卓应用如何在 Chrome 上进行调试。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大家还是能实际进行调试看看:


1. 准备工作


需要准备有以下几个事项:



  1. 安卓包必须为可调试包,如果不可以调试,可以找原生的同事提供;

  2. 安卓手机通过数据线连接电脑,然后开启“开发者模式”,并启用“USB 调试”选项。


2. Chrome 启动调试页面


在 Chrome 浏览器访问“chrome://inspect/#devices”,然后在 WebView 列表中选择你要调试的页面,点击“ Inspect ”选项,跟调试 PC 网页一样,使用 Chrome 控制台进行调试。



然后就可以正常进行调试了,操作和平常 Chrome 上面调试页面是一样的。


3. 注意


如果访问 “chrome://inspect/#devices” 页面会一直提示 404,可以在翻墙情况下,先在 Chrome 访问 chrome-devtools-frontend.appspot.com,然后重新访问“chrome://inspect/#devices”即可。

二、筛选特定条件的请求


在 Network 面板中,我们可以在 Filter 输入框中,通过各种筛选条件,来查看满足条件的请求。



  1. 使用场景:


如只需要查看失败或者符合指定 URL 的请求。



  1. 使用方式:


在 Network 面板在 Filter 输入框中,输入各种筛选条件,支持的筛选条件包括:文本、正则表达式、过滤器和资源类型。
这里主要介绍“过滤器”,包括:


这里输入“-”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能看到 Chrome 提供哪些高级选项,在使用的时候是不需要输入“-”。
如果输入“-.js -.css”则可以过滤掉“.js”和“.css”类型的文件。


关于过滤器更多用法,可以阅读《Chrome DevTools: How to Filter Network Requests》



三、快速断点报错信息


在 Sources 面板中,我们可以开启异常自动断点的开关,当我们代码抛出异常,会自动在抛出异常的地方断点,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到错误信息,并提供完整的错误信息的方法调用栈。
3速断点报错信息.png



  1. 使用场景:


需要调试抛出异常的情况。



  1. 使用方式:


在 Sources 面板中,开启异常自动断点的开关。
3快速断点报错信息.gif


四、断点时修改代码


在 Sources 面板中,我们可以在需要断点的行数右击,选择“Add conditional breakpoint”,然后在输入框中输入表达式(如赋值操作等),后面代码将使用该结果。
4断点时修改代码1.png
4断点时修改代码2.png



  1. 使用场景:


需要在调试时,方便手动修改数据来完成后续调试的时候。



  1. 使用方式:


在 Sources 面板中,在需要断点的行数右击,选择“Add conditional breakpoint”。
4断点时修改代码.gif


五、自定义断点(事件、请求等)


当我们需要进行自定义断点的时候,比如需要拦截 DOM 事件、网络请求等,就可以在 Source 面板,通过 XHR/fetch Breakpoints 和 Event Listener Breakpoints 来启用对应断点。
5自定义断点.png



  1. 使用场景:


需要在调试时,需要增加自定义断点时(如需要拦截 DOM 事件、网络请求等)。



  1. 使用方式:


在 Sources 面板中,通过 XHR/fetch Breakpoints 和 Event Listener Breakpoints 来启用对应断点。
5自定义断点.gif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55081218723414029



收起阅读 »

如何处理浏览器的断网情况?

好的断网处理会让人很舒适:lol的断线重连,王者荣耀的断线重连 可以确保游戏的继续进行 坏的断网处理甚至不处理会出bug:比如我手上的项目就出了个bug 业务人员表示非常苦恼 网络问题一直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比如在慢网情况下,增加loading避免重复发...
继续阅读 »

好的断网处理会让人很舒适:lol的断线重连,王者荣耀的断线重连 可以确保游戏的继续进行


坏的断网处理甚至不处理会出bug:比如我手上的项目就出了个bug 业务人员表示非常苦恼


网络问题一直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比如在慢网情况下,增加loading避免重复发请求,使用promise顺序处理请求的返回结果,或者是增加一些友好的上传进度提示等等。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断网情况下该怎么做呢?比如说网络正常->断网->网络正常。


其实我一直也没想过,直到组里的测试测出一个断网导致的bug,让我意识到重度依赖网络请求的前端,在断网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严重的bug。


因此我将在这里记录一下自己对系统断网情况下的处理,一方面避免bug产生,一方面保证用户及时在应用内知道网络已经断开连接

概览


为了构建一个 “断网(offline)可用”的web应用,你需要知道应用在什么时候是断网(offline)的。
不仅仅要知道什么时候断网,更要知道什么时候网络恢复正常(online)。
可以分解陈本下面两种常见情况:



  1. 你需要知道用户何时online,这样你可以与服务器之间re-sync(重新同步)。

  2. 你需要知道用户何时offline,这样你可以将你未发出的请求过一段时间再向服务器发出。


通常可以通过online/offline事件去做这个事情。


用于检测浏览器是否连网的navigator.onLine


navigator.onLine



  • true online

  • false offline


可以通过network的online选项切换为offline,打印navigator.onLine验证。


当浏览器不能连接到网络时,这个属性会更新。规范中是这样定义的:

The navigator.onLine attribute must return false if the user agent will not contact the network when the user follows links or when a script requests a remote page (or knows that such an attempt would fail)...

用于检测网络状况的navigator.connection


在youtube观看视频时,自动检测网络状况切换清晰度是如何做到的呢?
国内的视频网站也会给出一个切换网络的提醒,该如何去检测呢?
也就是说,有没有办法检测网络状况?判断当前网络是流畅,拥堵,繁忙呢?
可以通过navigator.connection,属性包括effectiveType,rtt,downlink和变更网络事件change。继承自NetworkInformation API。

navigator.connection

online状态下运行console.log(navigator.connection);

{
onchange: null,
effectiveType: "4g",
rtt: 50,
downlink: 2,
saveData: false
}

通过navigator.connection可以判断出online,fast 3g,slow 3g,和offline,这四种状态下的effectiveType分别为4g,3g,2g,4g(rtt,downlink均为0)。


rtt和downlink是什么?NetworkInformation是什么?


这是两个反映网络状况的参数,比type更加具象且更能反映当前网络的真实情况。


常见网络情况rtt和downlink表


注意:rtt和downlink不是定值,而是实时变化的。online时,可能它现在是rtt 100ms,2.2Mb/s,下一秒就变成125ms,2.1Mb/s了。


rtt


  • 连接预估往返时间

  • 单位为ms

  • 值为四舍五入到25毫秒的最接近倍数(就是说这个值x%25===0,可以观察常见网络情况rtt和downlink表)

  • 值越小网速越快。类似ping的time吧

  • 在Web Worker中可用


downlink


  • 带宽预估值

  • 单位为Mbit/s(注意是Mbit,不是MByte。)

  • 值也是四舍五入到最接近的25比特/秒的倍数(就是说这个值x%25===0,可以观察常见网络情况rtt和downlink表)

  • 一般越宽速度越快,也就是,信道上可以传输更多数。(吐槽一句,学过的通信原理还蛮有用。)

  • 值越大网速越快。类似高速一般比国道宽。

  • 在Web Worker中可用


草案(Draft)阶段NetworkInformation API

无论是rtt,还是downlink,都是这个草案中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downlinkMax,saveData,type等属性。
更多资料可以查询:NetworkInformation


如何检测网络变化去做出响应呢?


NetworkInformation继承自EventTarget,可以通过监听change事件去做一些响应。


例如可以获得网络状况的变更?

var connection = navigator.connection;
var type = connection.effectiveType;

function updateConnectionStatus() {
console.log("网络状况从 " + type + " 切换至" + connection.effectiveType);
type = connection.effectiveType;
}

connection.addEventListener('change', updateConnectionStatus);

监听变更之后,我们可以弹一个Modal提醒用户,也可以出一个Notice通知用户网络有变化,或者可以更高级得去自动切换清晰度(这个应该比较难)。


引出NetworkInformation的概念,只是想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这种细粒度的网络状况检测,可以结合具体需求去具体实现。


在这篇博文中,我们只处理断网和连网两种情况,下面来看断网事件"offline"和连网事件"online"。


断网事件"offline"和连网事件"online"


浏览器有两个事件:"online" 和 "offline".
这两个事件会在浏览器在online mode和offline mode之间切换时,由页面的<body>发射出去。


事件会按照以下顺序冒泡:document.body -> document -> window。


事件是不能去取消的(开发者在代码上不能手动变为online或者offline,开发时使用开发者工具可以)。


注册上下线事件的几种方式


最最建议window+addEventListener的组合。



  • 通过window或document或document.body和addEventListener(Chrome80仅window有效)

  • 为document或document.body的.ononline或.onoffline属性设置一个js函数。(注意,使用window.ononline和window.onoffline会有兼容性的问题)

  • 也可以通过标签注册事件<body ononline="onlineCb" onoffline="offlineCb"></body>


例子

<div id="status"></div>
<div id="log"></div>
window.addEventListener('load', function() {
var status = document.getElementById("status");
var log = document.getElementById("log");

function updateOnlineStatus(event) {
var condition = navigator.onLine ? "online" : "offline";
status.innerHTML = condition.toUpperCase();

log.insertAdjacentHTML("beforeend", "Event: " + event.type + "; Status: " + condition);
}

window.addEventListener('online', updateOnlineStatus);
window.addEventListener('offline', updateOnlineStatus);
});

其中insertAdjacentHTML是在标签节点的邻近位置插入,可以查阅:DOM进阶之insertAdjacentHTML


断网处理项目实战


可以基于vue,react封装出离线处理组件,在需要到的页面引入即可。


思路和效果


只要做到断网提醒+遮罩,上线提醒-遮罩即可。



  • 监听offline,断网给出提醒和遮罩:网络已断开,请检查网络连接。

  • 监听online,连网给出提醒和遮罩:网络已连接。

断网处理组件使用

<OfflineHandle
offlineTitle = "断网处理标题"
desc="断网处理描述"
onlineTitle="连网提醒"
/>
Vue组件
<!--OfflineHandle.vue-->
<template>
<div v-if="mask" class="offline-mask">
<h2 class="offline-mask-title">{{ offlineTitle }}</h2>

<p class="offline-mask-desc">{{ desc }}</p >
</div>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name: "offline-handle",
props: {
offlineTitle: {
type: String,
default: "网络已断开,请检查网络连接。",
},
onlineTitle: {
type: String,
default: "网络已连接",
},
desc: {
type: String,
default: "",
},
duration: {
type: Number,
default: 4.5,
},
},
data() {
return {
mask: false,
};
},
mounted() {
window.addEventListener("offline", this.eventHandle);
window.addEventListener("online", this.eventHandle);
console.log(this.desc);
},
beforeDestroy() {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offline", this.eventHandle);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online", this.eventHandle);
},
methods: {
eventHandle(event) {
const type = event.type === "offline" ? "error" : "success";
this.$Notice[type]({
title: type === "error" ? this.offlineTitle : this.onlineTitle,
desc: type === "error" ? this.desc : "",
duration: this.duration,
});
setTimeout(() => {
this.mask = event.type === "offline";
}, 1500);
},
},
};
</script>

<style lang="css" scoped>
.offline-mask {
position: fixed;
top: 0;
left: 0;
right: 0;
bottom: 0;
background-color: #ccc;
z-index: 9999;
transition: position 2s;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justify-content: center;
flex-direction: column;
}
.offline-mask-title {
color: rgba(0, 0, 0, 0.8);
}
.offline-mask-desc {
margin-top: 20px;
color: red;
font-weight: bold;
}
</style>
React组件
// offlineHandle.js
import React, { useState, useEffect } from "react";
import { notification } from "antd";
import "antd/dist/antd.css";
import "./index.css";

const OfflineHandle = (props) => {
const {
offlineTitle = "网络已断开,请检查网络连接。",
onlineTitle = "网络已连接",
desc,
duration = 4.5
} = props;
const [mask, setMask] = useState(false);

const eventHandler = (event) => {
const type = event.type === "offline" ? "error" : "success";
console.log(desc, "desc");
openNotification({
type,
title: type === "error" ? offlineTitle : onlineTitle,
desc: type === "error" ? desc : "",
duration
});
setTimeout(() => {
setMask(event.type === "offline");
}, 1500);
};

const openNotification = ({ type, title, desc, duration }) => {
notification[type]({
message: title,
description: desc,
duration
});
};

useEffect(() => {
window.addEventListener("offline", eventHandler);
window.addEventListener("online", eventHandler);
return () => {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offline", eventHandler);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online", eventHandler);
};
}, []);

const renderOfflineMask = () => {
if (!mask) return null;
return (
<div className="offline-mask">
<h2 className="offline-mask-title">{offlineTitle}</h2>

<p className="offline-mask-desc">{desc}</p >
</div>
);
};

return <>{renderOfflineMask()}</>;
};

export default OfflineHandle;

发现



  • offline和online事件:window有效,document和document.body设置无效


手上的项目只运行在Chrome浏览器,只有为window设置offline和online才生效。
运行环境:"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4_6)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80.0.3987.149 Safari/537.36



  • 为position增加2s的transition的避免屏闪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53868764362309639
收起阅读 »

微信小程序自定义实现toast进度百分比动画组件

目录结构wxml {{number}} {{ content }} 搭建组件结构jsComponent({ options: { multipleSlots: true // 在组件定义时的选项中...
继续阅读 »

目录结构


wxml



{{number}}



{{ content }}


搭建组件结构

js

Component({
options: {
multipleSlots: true // 在组件定义时的选项中启用多slot支持
},
/**
* 私有数据,组件的初始数据
* 可用于模版渲染
*/
data: { // 弹窗显示控制
animationData: {},
content: '提示内容',
number: 0,
level_box:-999,
},
/**
* 组件的方法列表
*/
methods: {
/**
* 显示toast,定义动画
*/
numberChange() {
let _this = this
for (let i = 0; i < 101; i++) {
(function () {
setTimeout(() => {
_this.setData({
number: i + '%'
})
}, 100 * i)
})()
}
},
showToast(val) {
this.setData({
level_box:999
})
this.numberChange()
var animation = wx.createAnimation({
duration: 300,
timingFunction: 'ease',
})
this.animation = animation
animation.opacity(1).step()
this.setData({
animationData: animation.export(),
content: val
})
/**
* 延时消失
*/
setTimeout(function () {
animation.opacity(0).step()
this.setData({
animationData: animation.export()
})
}.bind(this), 10000)
}
}
})

json

```javascript
{
"component": true,
"usingComponents": {}
}

wxss

.wx-toast-box {
display: flex;
width: 100%;
justify-content: center;
position: fixed;
top: 400rpx;
opacity: 0;
}

.wx-toast-content {
max-width: 80%;
border-radius: 30rpx;
padding: 30rpx;
background: rgba(0, 0, 0, 0.6);
}

.wx-toast-toast {
height: 100%;
width: 100%;
color: #fff;
font-size: 28rpx;
text-align: center;
}

.progress {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font-size: 28rpx;
font-weight: 700;
text-align: CENTER;
color: #07c160;
}

.img_box {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margin: 20rpx 0;
}

@keyframes rotate {
from {
transform: rotate(360deg)
}

to {
transform: rotate(0deg)
}
}

.circle {
animation: 3s linear 0s normal none infinite rotate;
}

@keyframes translateBox {
0% {
transform: translateX(0px)
}

50% {
transform: translateX(10px)
}
100% {
transform: translateX(0px)
}
}

.anima_position {
animation: 3s linear 0s normal none infinite translateBox;
}

效果截图



原文:https://juejin.cn/post/6968731176492072968



收起阅读 »

让我们一起实现微信小程序国际化吧

常见的国际化方式官方方案官方链接,其实官方的解决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麻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依赖目录结构由于gulp.js里是按照此目录结构进行处理的,如果要维持自定义目录需要修改glup文件,如下图特别好笑的一点官方示例里居然不是这个目录结构,不过依然是...
继续阅读 »

常见的国际化方式

官方方案

官方链接,其实官方的解决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麻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依赖目录结构

由于gulp.js里是按照此目录结构进行处理的,如果要维持自定义目录需要修改glup文件,如下图


特别好笑的一点官方示例里居然不是这个目录结构,不过依然是强依赖目录结构,因为gulp中路径是写死的

文档简陋

通过官方文档快速入门居然无法搭建起项目,暂时只用这种方式搭建起来了 官方github demo,通过对比发现好多必要代码都没有在文档中说明。


比如需要在app.js中开始便需要执行getI18nInstance(),否则全局都无法正常国际化。这么重要的信息居然在快速入门中没有说明


调试麻烦

每次修改代码都要重新执行npm run build,注意是每次


由于国际化必须通过npm run build来实现,而每次npm run build过后dist文件就会被覆盖,所以每次只能修改src,而小程序预览的却是dist文件,这也就导致必须频繁的执行build命令。下面演示一下增加一个表头的操作步骤

2021-05-22 07-57-21.2021-05-22 08_03_21.gif

说下优点

代码简洁。解释一下,从上图可以看到,他的书写方式和其他主流框架的国际化书写方式很类似(vue,react)。view层都是类似t(key,参数),对js侵入也很小,下面是上图页面对应的js部分。

import { I18nPage } from '@miniprogram-i18n/core'

I18nPage({
onLoad() {
this.onLocaleChange((locale) => {
console.log('current locale:', this.getLocale(), locale)
})

this.setLocale('zh-CN')
},

toggleLocale() {
this.setLocale(
this.getLocale() === 'zh-CN' ? 'en-US' : 'zh-CN'
)
},

nativate() {
wx.navigateTo({
url: '/pages/logs/logs'
})
}
})

可以说除了I18nPage以外没有别的侵入,剩下那些代码都是用于切换语言所需,如果只是最简单国际化,只需要I18nPage({})即可

聊一下为什每次都需build

其实咱们看下dist/i18n/locales.wxs文件即可

var fallbackLocale = "zh-CN";
var translations = {
"en-US": {
test: ["test messages"],
test2: ["test message 2, ", ["label"], ", ", ["label2"]],
nested: ["nested message: ", ["test"]],
toggle: ["Toggle locale"],
navigate: ["Navigate to Log"],
"window.title": ["I18n test"],
"index.test": ["Test fallback"],
navigate2: ["Navigation 2nd"],
},
"zh-CN": {
test: ["测试消息"],
test2: ["测试消息二, ", ["label"], ", ", ["label2"]],
nested: ["嵌套消息: ", ["test"]],
toggle: ["切换语言"],
navigate: ["跳转"],
"window.title": ["国际化测试"],
"index.test": ["备选"],
navigate2: ["导航2"],
},
};
var Interpreter = (function (r) {
var i = "";
function f(r, n) {
return r
? "string" == typeof r
? r
: r
.reduce(function (r, t) {
return r.concat([
(function (n, e) {
if (((e = e || {}), "string" == typeof n)) return n;
if (n[2] && "object" == typeof n[2]) {
var r = Object.keys(n[2]).reduce(function (r, t) {
return (r[t] = f(n[2][t], e)), r;
}, {}),
t = r[e[0]],
u = e[n[0]];
return void 0 !== u
? r[u.toString()] || r.other || i
: t || r.other || i;
}
if ("object" == typeof n && 0 < n.length) {
return (function r(t, n, e) {
void 0 === e && (e = 0);
if (!n || !t || t.length <= 0) return "";
var n = n[t[e]];
if ("string" == typeof n) return n;
if ("number" == typeof n) return n.toString();
if (!n) return "{" + t.join(".") + "}";
return r(t, n, ++e);
})(n[0].split("."), e, 0);
}
return "";
})(t, n),
]);
}, [])
.join("")
: i;
}
function c(r, t, n) {
t = r[t];
if (!t) return n;
t = t[n];
return t || n;
}
return (
(r.getMessageInterpreter = function (i, o) {
function e(r, t, n) {
var e, u;
return f(
((e = r),
(u = o),
((n = (r = i)[(n = n)]) && (n = n[e])) || c(r, u, e)),
t
);
}
return function (r, t, n) {
return 2 === arguments.length
? e(r, null, t)
: 3 !== arguments.length
? ""
: e(r, t, n);
};
}),
r
);
})({});

module.exports.t = Interpreter.getMessageInterpreter(
translations,
fallbackLocale
);
其实搞这么麻烦构建方式主要是为了生成这个wxs文件,我们之所以能在vue中看到{{t('key')}}的方式进行国际化,是因为wxml层本身支持函数调用且函数可以调用外部资源(国际化文件),而小程序只允许通过wxs(官方文档)的方式在页面使用函数,出于性能考虑又不允许wxs引用任何外部资源(除了其他的wxs),所以这个build最核心的诉求是把 国际化文件copy一份到wxs文件中。下面是wxs无法引用外部资源的官方说明

优化

我们国际化的核心诉求就是解决官方国际化问题同时保留他的优点,这里我们列下此次的目标

  •  路径灵活,不强依赖路径减少后期添加国际化的路径改动成本
  •  调试方便,和原始开发调试方式相同
  •  书写简洁,保持和vue一样的书写方式
2021-05-22 10-27-02.2021-05-22 10_28_39.gif

wxml代码

<wxs src="../wxs/i18n.wxs" module="i18n" />
<!-- 标题国际化 -->
<page-meta>
<navigation-bar title="{{i18n.t(locales['主页'])}}" />
</page-meta>
<!-- 一般国际化 -->
<view>{{i18n.t(locales['通往爱人家里的路总不会漫长。'])}}</view>
<!-- js国际化 -->
<view>{{jsMsg}}</view>
<!-- 支持变量国际化 -->
<view>{{i18n.t(locales['当前页面:{path}'],[{key:'path',value:'home-page/home-page'}])}}</view>
<!-- 切换中英文按钮 -->
<button bindtap="zhClick" type="default">{{i18n.t(locales['切换中文'])}}</button>
<button bindtap="enClick" type="warn">{{i18n.t(locales['切换英语'])}}</button>

js代码

const i18n = require('../behaviors/i18n');
// home-page/home-page.js
Component({
behaviors: [i18n],
/**
* 组件的初始数据
*/
data: {
},
/**
* 组件的方法列表
*/
methods: {
zhClick() {
this.switchLanguage('zh_CN')
},
enClick() {
this.switchLanguage('en_US')
},
}
})

基本维持和官方相同的写法,尽可能少的代码写入

代码段链接

解决思路

利用behaviors(官方文档)将国际化文案进行引入每个页面。然后将所有国际化数据和key值以参数的形式传递给wxs函数,这样就可以避开wxs外部资源限制实现和vue i18n相同的效果。



  • behaviors负责将国际化方法和文案导入全局,以下是behaviors/i18n.js源码:

// behaviors/i18n.js

const {
t
} = require('../utils/index')
const i18n = Behavior({
data: {
language:{}, // 当前语种
locales: {}, // 当前语言的全部国际化信息
},
pageLifetimes: {
// 每次页面打开拉取对应语言国际化数据
show() {
if (this.data.language === 'en_US') {
this.setData({
locales: require('../i18n/en_US')
})
} else {
this.setData({
locales: require('../i18n/zh_CN')
})
}
}
},
methods: {
// 全局js国际化便捷调用
$t(key, option) {
return t(key, option)
},
// 由于tab只能通过js修改,所以每次语言切换需要重新更新tab国际化内容
refreshTab() {
wx.setTabBarItem({
index: 0,
text: this.data.locales['主页']
})
wx.setTabBarItem({
index: 1,
text: this.data.locales['我的']
})
},
// 切换语种
switchLanguage(language) {
this.setData({
language
})
if (language === 'zh_CN') {
this.setData({
locales: require('../i18n/zh_CN')
})
} else {
this.setData({
locales: require('../i18n/en_US')
})
}
// 切换下方tab
this.refreshTab()
},
}
})

module.exports = i18n
wxs负责为wxml层提供国际化方法,此处逻辑比较简单,先找到国际化文件中key值对应的语句,然后根据第二参数(arr)将变量进行替换,此处替换逻辑比较粗暴,使用{key}方式代表变量。如:"我的年龄是{age}",age代表变量,参数传递格式为 [{key:'xxx',value:'xxxx'}]

// 国际化.js
{
"ageText":"my age is {age}",
}
// wxml
<view>{{i18n.t(locales['ageText'],[{key:'age',value:'18'}])}}</view>

wxs源码如下:

var i18n = {
t: function (str, arr) {
var result = str;
if (arr) {
arr.forEach(function (item) {
if(result){
result = result.replace('{'+item.key+'}', item.value)
}
})
}
return result
}
}
module.exports = i18n

同时提供一个在js里获取国际化的util方法

// 国际化
const t = (key, option = {}) => {
const language = wx.getStorageSync('language');
let locales = null
if (language === 'en_US') {
locales = require('../i18n/en_US')
} else {
locales = require('../i18n/zh_CN')
}
let result = locales[key]
for (let optionKey in option) {
result = result.replace(`{${optionKey}}`, option[optionKey])
}
return result
}

module.exports = {
t
}

这样就基本实现了同时在wxml,js中进行国际化的基本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官方调试体验不足的缺点。

不足




  • 其实调试体验还不是那么完美,由于只有在show中初始化国际化文件内容,所以当开启“热重载”时对国际化文件进行修改,国际化内容不会自动进行更新




  • 每个page的js文件都需要引入behaviors/i18n.js,wxml文件引入<wxs src="../wxs/i18n.wxs" module="i18n" />有些略显繁琐




  • require('../i18n/xxx')整个项目引入了3遍略显繁琐,可以封装一下




  • i18n.t(locales['key']) 其中locals每次都要写一遍比较繁琐,不过由于wxs的限制也想不到太好的方法

使用建议


由于只是写一个demo很多逻辑并没有写完整,所以如果使用的话需要根据项目进行修改




  1. 如果i18n路径和命名方式不同需要同时修改behaviors/i18n.js,以及utils/index.js中的路径




  2. 现在每次刷新页面国际化都会被重置成中文,建议在behaviors/i18n.js的show方法中从全局获取当前的国际化语言。这样就不会每次都被重置成中文了。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64963316493975588


收起阅读 »

要不要打造一个轻量的小程序引擎玩玩?

我们的小程序框架的底层,我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多线程模型runtime 框架js 沙箱其他我们一个一个来多线程模型和线程通信多线程模型多线程模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 UI 模型,包括 RN、flutter 统统都是使用的这个模型,小程序也不例外 它们其实只是线...
继续阅读 »


我们的小程序框架的底层,我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

  • 多线程模型
  • runtime 框架
  • js 沙箱
  • 其他

我们一个一个来

多线程模型和线程通信


多线程模型


多线程模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 UI 模型,包括 RN、flutter 统统都是使用的这个模型,小程序也不例外


它们其实只是线程主体的不同,比如 RN 主要是 shadow tree 和 jscore,而 flutter 则是 skia 和 dart engine,小程序则是 webview 充当渲染层,js engine(或 worker)充当逻辑层


尽管本质一样,但因为业务场景的不同,小程序的诉求却和 RN/flutter 完全不同


在 RN 中,app 作为一个主体,我们更乐意分配更多资源,以至于 RN 一直在跑 react 这种 runtime 浪费的框架,在过去,这被认为是值得的


但是小程序与之相反,它作为 app 的附属品,我们不乐意给小程序分配更多资源,不乐意分配内存,不乐意分配更多线程,所以我们这次分享的前提是

基于最小分配的前提,探讨小程序的每个环节

请记住前提,然后我们接着往下看


线程通信


说到多线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多线程的调度和通信,我们先讲通信,通常来说,多线程的非 UI 线程都是没有 dom 环境的,无论是 js 引擎还是 worker


所以为了能跑一个前端框架,我们不得另寻出路,主要方案有三种,其中幻灯片的第二种,写一个 dom 无关的 diff 算法,这是写不出来什么好算法的,所以我们主要看剩下两种思路



幻灯片中,左边的代码是 [ 使用 Proxy 劫持 dom ],右边的是 [ 模拟 dom API ]


这两种思路其实是类似的,模拟 dom API 是最为常见的,比如 react-reconciler,vue3 的 renderer,都是用的这个思路,就是它把用到的 dom API 暴露出来,你在不同的端去模拟 dom 的行为


甚至还有 taro-next,kbone 这种框架,他们模拟了一整个 dom/bom 层


这个思路好处是粗暴方便好用,坏处就是抽象程度低,比如 taro-next 中就用了千行代码做这件事,属于 case by case,没啥逼格


所以我提出了 Proxy 劫持 dom 的思路,其实这个思路在微前端中比较常用,只不过我们现在用 Proxy 不再是劫持一两个 dom 操作了,而是将所有 dom 操作通通记录下来,然后批量发送给 UI 线程


这个实现抽象程度非常高,我使用了不到 200 行代码就可以劫持所有 dom 操作


代码在这里:github.com/yisar/fard/…


除了线程通信,更重要的是线程的调度,因为很重要,我们放到最后说


前端框架


还记得小程序架构的前提吗?没错,就是最小资源分配


因为我们不想给小程序分配过多的资源,所以像 react、vue 这种 runtime 特别重的框架,其实是不适合用作小程序的


甚至 fre 也不适合,因为大家可能对“轻量”这个词有误解,不是代码越少就越轻量,代码量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代码的内存占用,以及算法的算力和复杂度


fre 虽然代码量少,但它的算法和 vue 是一样的,算力相同,内存占用也不少


所以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 svelte 这类框架,幻灯片可以看到,svelte 通过编译,直接生成原生 dom 操作,没有多余的算法和 vdom


实际上,我们在做性能优化的时候,讲究一个“换”字,react 这种框架,通过浪费 runtime 去做算法,“换”一个最小结果,而 svelte 则是通过编译(浪费用户电脑),去换 runtime



JS 沙箱



然后我们来讲讲沙箱,也就是 js 引擎和 worker,这部分适合语言爱好者

选型


通常来说,一提到 js 引擎,大家都是 v8 v8 v8

但是实际上,v8 是一个高度优化的 JIT 引擎,它跑 js 确实是足够快的,但对于 UI 来说,我们更多要的不是跑得快


实际上,AOT 的语言或引擎更适合 UI 框架,比如 RN 的 hermes,dart 也支持 AOT,它可以编译成字节码,只需要一次构建即可,当然,AOT 也有缺点,就是 热更新 比较难做


另外除了 js 引擎,worker 也是一个非常赞的选择,方便好用,而且还提供了 bom 接口,比如 offscreen canvas,fetch,indexdb,requestAnimationFrame……

总结



哈哈哈总结,我们基于最小分配的前提去设计这个架构,每个环节都选择节省资源的方案


事实上写代码就是这样的,比如我写 fre,那么我追求 1kb,0 依赖,我写业务框架,我追求 0 配置,1mb 的 node_modules 总大小


我写小程序,我追求最小资源分配,不管做啥,有痛点然后有追求然后才有设计


其他

其实小程序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做,比如现在的小程序都需要兼容微信小程序,也就是类似 wxml,wxss,wxs这些非标准的文件,还要得是个多 Page 的 mpa


比如 ide,我们可以使用 nobundle 的思路来加快构建速度


当然,为了服务业务,在我们公司我没有使用 nobundle


比如剧透一下,我在公司中为了兼容微信小程序,开的新坑


原理是将微信的文件(wxml,wxss,wxs)先编译成可识别的文件(jsx,css,js),然后使用 babel、postCss 去转移,形成一个个 umd 的子应用


然后通过 berial(微前端框架)的路由,沙箱,生命周期,将它们跑在 h5 端,这样就可以在浏览器中模拟和调试啦



最后我们通过三张图和一个问题,来补充和结束一下这次分享


第一张图是微信小程序的后台桌面,有没有感觉和操作系统有点像,但其实不是的,操作系统的软件是进程的关系,只能切换,不能共存,而小程序是多进程,这些小程序可以在后台留驻,随时保持唤醒


第二张图是钉钉的仪表盘,这也是小程序最常用的场景,就是和这种一堆子应用的 app


第三张图是 vscode 的插件系统,是的,想不到吧,这玩意也是小程序架构,而且也是同样的思想,我不让你操作 dom

然后最后的问题:canvas 怎么办?



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难搞,如果我们使用 worker 作为 js 沙箱还好,有 offscreen canvas 和 requestAnimationFrame


如果我们使用 js 引擎怎么办呢,走上面提到的线程通信成本就太高了,动画走这个通信,等接收到消息,动画已经卡死了


所以还有什么办法,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多线程的特性,也就是多线程的内存是共享的,我们可以 js 引擎中,将 canvas 整个元素放到堆栈里,然后 UI 线程和 js 线程共享这一块内存


这样就不需要走线程通信了,适合 canvas,动画这种场景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62028699872919559


收起阅读 »

微信小程序-自定义日期组件实现

   今日份跟大佬聊到说前端基础架构平台的东西、涉及到基础组件库、公共工具类等内容, 然后期望能自我驱动带头去做, 陷入深深滴沉思, 该考虑如何做?思绪一片混乱, 那就写篇文章冷静冷静,故有了此篇, 仅供参考。微信小程序原生有提供一套日期组...
继续阅读 »

   今日份跟大佬聊到说前端基础架构平台的东西、涉及到基础组件库、公共工具类等内容, 然后期望能自我驱动带头去做, 陷入深深滴沉思, 该考虑如何做?
思绪一片混乱, 那就写篇文章冷静冷静,故有了此篇, 仅供参考。

微信小程序原生有提供一套日期组件, 大概如下:



跟UI预期不一致的点有如下几个:

A. 期望弹窗居中显示、而不是从底部弹出;

B. 期望小于10的展示为1月,1日这种, 而不是01月, 01日;

C. UI样式跟微信原生差别有点大;

D. 不需要头部的取消&确定按钮、预期底部整个确定按钮即可;

想着让产品接受原生日期组件的, But拗不过产品的思维, 只能开干、自己撸一个自定义日期组件, 造轮子=.= 

既然原生的不能用, 那么我们看看小程序是否有提供这种类似的滚动器, 查看官方文档发现: 



那就开干, 为尽可能保持代码的最小颗粒度(这里不考虑弹窗外壳的封装、纯日期组件).
话不多说、这里直接贴上代码、预留的坑位都会在代码内有备注, 请参考:

// 组件wxml
<!-- 预留坑位: 按道理该日期组件应该是做在弹窗上的、这里为了简化代码故直接写在了页面上;
后期使用者烦请自己做个弹窗套上、用showModal属性控制其显示隐藏-->
<view class="picker" wx:if="{{showModal}}">
<picker-view indicator-class="picker-indicator" value="{{pickerIndexList}}" bindchange="bindChangeDate">
<picker-view-column>
<view wx:for="{{yearList}}" wx:key="index" class="{{pickerIndexList[0]==index?'txt-active':''}}">{{item}}年</view>
</picker-view-column>
<picker-view-column>
<view wx:for="{{monthList}}" wx:key="index" class="{{pickerIndexList[1]==index?'txt-active':''}}">{{item}}月</view>
</picker-view-column>
<picker-view-column>
<view wx:for="{{dayList}}" wx:key="index" class="{{pickerIndexList[2]==index?'txt-active':''}}">{{item}}日</view>
</picker-view-column>
</picker-view>
<!-- 预留坑位: 日期组件可能仅允许数据回选、不允许修改。
思路: 通过自定义蒙层盖在日期控件上从而达到禁止控件滚动的效果.
-->
<view wx:if="{{!canEdit}}" class="disabled-picker"></view>
</view>

// 组件wxss
.picker{
position: relative;
height: 300rpx;
width: 600rpx;
margin: 0 auto;
border: 1rpx solid red;
}
.picker picker-view {
width: 100%;
height: 100%;
}
.picker-indicator {
height: 60rpx;
line-height: 60rpx;
}
.picker picker-view-column view {
font-size: 40rpx;
line-height: 60rpx;
text-align: center;
}
.txt-active {
color: #2c2c2c;
}
/* 预留坑位: 为便于区分真的有遮罩层盖住、特意加了个背景色、实际使用过程可改成透明色 */
.disabled-picker{
width: 600r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height: 300rpx;
z-index: 999;
background: rgb(255,222,173,0.7);
}


// 组件js
Component({
properties: {},
data: {
yearList: [],
monthList: [],
dayList: [],
pickerIndexList: [0, 0, 0]
},
methods: {
// dateString格式: 'YYYY-MM-DD'
initPicker (dateString) {
let nowDate = new Date()
// 预留个坑位: 若需要指定某一日期则从外面传入、否则默认当天
if(dateString){
// 预留个坑位: 判定传入的数据类型是否符合要求、若不符合该报错的报错
nowDate = new Date(dateString)
}

// 预留个坑位: 因为下面的日期指定在1900.01.01-2100.12.31、故这里最好校验下传入日期是否在区间内.
let nowYear = nowDate.getFullYear()
let nowMonth = nowDate.getMonth() + 1
let yearList = this.getYearList(nowYear)
let monthList = this.getMonthList()
let dayList = this.getDayList(nowYear, nowMonth)

// 获取多列选择器的选中值下标
let pickerIndexList = []
pickerIndexList[0] = yearList.findIndex(o => o === nowDate.getFullYear())
pickerIndexList[1] = monthList.findIndex(o => o === nowDate.getMonth()+1)
pickerIndexList[2] = dayList.findIndex(o => o === nowDate.getDate())
this.setData({
yearList,
monthList,
dayList,
pickerIndexList,
showModal: true
})
},
// 获取年份
getYearList (nowYear) {
let yearList = []
if(nowYear < 1900 || nowYear > 2100){
return false
}
for (let i = 1900; i <= 2100; i++) {
yearList.push(i)
}
return yearList
},
// 获取月份
getMonthList () {
let monthList = []
for (let i = 1; i <= 12; i++) {
monthList.push(i)
}
return monthList
},
// 获取日期 -> 根据年份&月份
getDayList (year, month) {
let dayList = []
month = parseInt(month, 10)
// 特别注意: 这里要根据年份&&月份去计算当月有多少天[切记切记]
let temp = new Date(year, month, 0)
let days = temp.getDate()
for (let i = 1; i <= days; i++) {
dayList.push(i)
}
return dayList
},
// 日期选择改变事件
bindChangeDate (e) {
let pickerColumnList = e.detail.value
const { yearList=[], monthList=[] } = this.data
const nowYear = yearList[pickerColumnList[0]]
const nowMonth = monthList[pickerColumnList[1]]
this.setData({
dayList: this.getDayList(nowYear, nowMonth),
pickerIndexList: pickerColumnList
})
},
show (birthday) {
// 预留坑位: 这里也许会有一定的逻辑判定是否允许编辑日期控件, 故预留canEdit属性去控制
this.setData({
canEdit: true
})
this.initPicker(birthday)
},
// 预留坑位、点击确定按钮获取到选中的日期
surePicker () {
const { pickerIndexList, yearList, monthList, dayList } = this.data
// 预留坑位: 月份&日期补0
let txtDate = `${yearList[pickerIndexList[0]]}-${monthList[pickerIndexList[1]]}-${dayList[pickerIndexList[2]]}`
console.log(txtDate)
},
}
})

接下来我们看看使用方是怎么使用的?

// 页面wxml
<!-- 预留坑位: 这里仅展示触发事件、开发者替换成实际业务即可-->
<view bind:tap="openPicker" style="margin:20rpx; text-align:center;">打开日期控件</view>

// 页面json: 记得在使用页面的json处引入该组件、配置组件路径

// 页面js
methods: {
openPicker (){
// 获取组件实例、这里可选择是否传入日期
this.date_picker = this.selectComponent && this.selectComponent('#date_picker')
this.date_picker && this.date_picker.show()
},
}

一切准备就绪、我们看看效果图!
这是日期可编辑时、你是可滚动选择器的:


我们看看日期不可编辑时、仅可查看的效果图:



样式是稍微有点丑、到时开发者按照实际UI去做微调即可、这不难的=.=.

这里预留了几个扩展点:

1.支持外部传入日期、默认选中预设值;

2.支持在弹窗内显示日期控件、需要使用者自行开发弹窗;

3.支持日期控件仅可查看、不可编辑;

4.支持日期控件的关闭、一般是弹窗上有个关闭按钮或者是点击弹窗的蒙层可关闭、使用者自行开发;

Tips: 具体的代码改动点都有在上面的code中有备注、欢迎对号改代码, 若有任何不懂的欢迎留言或者私信、很愿意帮您解答。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67201721265160199

收起阅读 »

如何让10万条数据的小程序列表如丝般顺滑

某天闲着无聊想练一下手速,去上拉一个小程序项目中一个有1万多条商品数据的列表。在数据加载到1000多条后,是列表居然出现了白屏。看了一下控制台:‘Dom limit exceeded’,dom数超出了限制, 不知道微信是出于什么考虑,要限制页面的dom数量。一...
继续阅读 »

某天闲着无聊想练一下手速,去上拉一个小程序项目中一个有1万多条商品数据的列表。在数据加载到1000多条后,是列表居然出现了白屏。看了一下控制台:

‘Dom limit exceeded’,dom数超出了限制, 不知道微信是出于什么考虑,要限制页面的dom数量。

一.小程序页面限制多少个wxml节点?

写了个小dome做了个测试。 listData的数据结构为:

listData:[
{
isDisplay:true,
itemList:[{
qus:'下面哪位是刘发财女朋友?',
answerA:'刘亦菲',
answerB:'迪丽热巴',
answerC:'斋藤飞鸟',
answerD:'花泽香菜',
}
.......//20条数据
]
}]

页面渲染效果:




{{item.qus}}

A. {{item.answerA}}
B. {{item.answerB}}
C. {{item.answerC}}
D. {{item.answerD}}



2.dome2,删除了不必要的dom嵌套



{{item.qus}}

A. {{item.answerA}}
B. {{item.answerB}}
C. {{item.answerC}}
D. {{item.answerD}}



通过大致计算,一个小程序页面大概可以渲染2万个wxml节点 而小程序官方的性能测评得分条件为少于1000个wxml节点官方链接



二.列表页面优化

1.减少不必要的标签嵌套


由上面的测试dome可知,在不影响代码运行和可读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标签的嵌套,可以大幅的增加页面数据的列表条数,毕竟公司不是按代码行数发工资的。如果你的列表数据量有限,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增加列表渲染条数。如果数据量很大,再怎么精简也超过2万的节点,这个方法则不适用。


2.优化setData的使用


图五所示,小程序setDate的性能会受到setData数据量大小和调用频率限制。所以要围绕减少每一次setData数据量大小,降低setData调用频率进行优化。
#####(1)删除冗余字段
后端的同事经常把数据从数据库中取出就直接返回给前端,不经过任何处理,所以会导致数据大量的冗余,很多字段根本用不到,我们需要把这些字段删除,减少setDate的数据大小。
#####(2)setData的进阶用法
通常,我们对data中数据的增删改操作,是把原来的数据取出,处理,然后用setData整体去更新,比如我们列表中使用到的上拉加载更多,需要往listData尾部添加数据:

newList=[{...},{...}];
this.setData({
listData:[...this.data.listData,...newList]
})

这样会导致 setDate的数据量越来越大,页面也越来越卡。

setDate的正确使用姿势

  • setDate修改数据

比如我们要修改数组listData第一个元素的isDisplay属性,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let index=0;
this.setData({
[`listData[${index}].isDisplay`]:false,
})

如果我们想同时修改数组listData中下标从0到9的元素的isDisplay属性,那要如何处理呢?你可能会想到用for循环来执行setData

for(let index=0;index<10;index++){
this.setData({
[`listData[${index}].isDisplay`]:false,
})
}

那么这样就会导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listData的调用过于频繁,也会导致性能问题,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先把要修改的数据先收集起来,然后调用setData一次处理完成:

let changeData={};
for(let index=0;index<10;index++){
changeData[[`listData[${index}].isDisplay`]]=false;
}
this.setData(changeData);



这样我们就把数组listData中下标从0到9的元素的isDisplay属性改成了false

  • setDate往数组末尾添加数据

如果只添加一条数据

let newData={...};
this.setData({
[`listData[${this.data.listData.length}]`]:newData
})

如果是添加多条数据

let newData=[{...},{...},{...},{...},{...},{...}];
let changeData={};
let index=this.data.listData.length
newData.forEach((item) => {
changeData['listData[' + (index++) + ']'] = item //赋值,索引递增
})
this.setData(changeData)

三.使用自定义组件

可以把列表的一行或者多行封装到自定义组件里,在列表页使用一个组件,只算一个节点,这样你的列表能渲染的数据可以成倍数的增加。组件内的节点数也是有限制的,但是你可以一层层嵌套组件实现列表的无限加载,如果你不怕麻烦的话

四.使用虚拟列表

经过上面的一系列操作后,列表的性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如果数据量实在太大,wxml节点数也会超出限制,导致页面发生错误。我们的处理方法是使用虚拟列表,页面只渲染当前可视区域以及可视区域上下若干条数据的节点,通过isDisplay控制节点的渲染。

  • 可视区域上方:above
  • 可视区域:screen
  • 可视区域下方:below

1.listData数组的结构

使用二维数组,因为如果是一维数组,页面滚动需要用setData设置大量的元素isDispaly属性来控制列表的的渲染。而二维数组可以这可以一次调用setData控制十条,二十条甚至更多的数据的渲染。

listData:[
{
isDisplay:true,
itemList:[{
qus:'下面哪位是刘发财女朋友?',
answerA:'刘亦菲',
answerB:'迪丽热巴',
answerC:'斋藤飞鸟',
answerD:'花泽香菜',
}
.......//二维数组中的条数根据项目实际情况
]
}]

2.必要的参数

data{
itemHeight:4520,//列表第一层dom高度,单位为rpx
itemPxHeight:'',//转化为px高度,因为小程序获取的滚动条高度单位为px
aboveShowIndex:0,//已渲染数据的第一条的Index
belowShowNum:0,//显示区域下方隐藏的条数
oldSrollTop:0,//记录上一次滚动的滚动条高度,判断滚动方向
prepareNum:5,//可视区域上下方要渲染的数量
throttleTime:200,//滚动事件节流的时间,单位ms
}

3.wxml的dom结构






{{item.qus}}

A. {{item.answerA}}
B. {{item.answerB}}
C. {{item.answerC}}
D. {{item.answerD}}




4.获取列表第一层dom的px高度

let query = wx.createSelectorQuery();
query.select('.content').boundingClientRect(rect=>{
let clientWidth = rect.width;
let ratio = 750 / clientWidth;
this.setData({
itemPxHeight:Math.floor(this.data.itemHeight/ratio),
})
}).exec();

5.页面滚动时间节流

function throttle(fn){
let valid = true
return function() {
if(!valid){
return false
}
// 工作时间,执行函数并且在间隔期内把状态位设为无效
valid = false
setTimeout(() => {
fn.call(this,arguments);
valid = true;
}, this.data.throttleTime)
}
}

6.页面滚动事件处理

onPageScroll:throttle(function(e){
let scrollTop=e[0].scrollTop;//滚动条高度
let itemNum=Math.floor(scrollTop/this.data.itemPxHeight);//计算出可视区域的数据Index
let clearindex=itemNum-this.data.prepareNum+1;//滑动后需要渲染数据第一条的index
let oldSrollTop=this.data.oldSrollTop;//滚动前的scrotop,用于判断滚动的方向
let aboveShowIndex=this.data.aboveShowIndex;//获取已渲染数据第一条的index
let listDataLen=this.data.listData.length;
let changeData={}
//向下滚动
if(scrollTop-oldSrollTop>0){
if(clearindex>0){
//滚动后需要变更的条数
for(let i=aboveShowIndex;i changeData[[`listData[${i}].isDisplay`]]=false;
let belowShowIndex=i+2*this.data.prepareNum;
if(i+2*this.data.prepareNum changeData[[`listData[${belowShowIndex}].isDisplay`]]=true;
}
}
}
}else{//向上滚动
if(clearindex>=0){
let changeData={}
for(let i=aboveShowIndex-1;i>=clearindex;i--){
let belowShowIndex=i+2*this.data.prepareNum
if(i+2*this.data.prepareNum<=listDataLen-1){
changeData[[`listData[${belowShowIndex}].isDisplay`]]=false;
}
changeData[[`listData[${i}].isDisplay`]]=true;
}
}else{
if(aboveShowIndex>0){
for(let i=0;i this.setData({
[`listData[${i}].isDisplay`]:true,
})
}
}
}
}
clearindex=clearindex>0?clearindex:0
if(clearindex>=0&&!(clearindex>0&&clearindex==this.data.aboveShowIndex)){
changeData.aboveShowIndex=clearindex;
let belowShowNum=this.data.listData.length-(2*this.data.prepareNum+clearindex)
belowShowNum=belowShowNum>0?belowShowNum:0
if(belowShowNum>=0){
changeData.belowShowNum=belowShowNum
}
this.setData(changeData)
}
this.setData({
oldSrollTop:scrollTop
})
}),

经过上面的处理后,页面的wxml节点数量相对稳定,可能因为可视区域数据的index计算误差,页面渲染的数据有小幅度的浮动,但是已经完全不会超过小程序页面的节点数量的限制。理论上100万条数据的列表也不会有问题,只要你有耐心和精力一直划列表加载这么多数据。

7.待优化事项



  • 列表每一行的高度需要固定,不然会导致可视区域数据的index的计算出现误差

  • 渲染玩列表后往回来列表,如果手速过快,会导致above,below区域的数据渲染不过来,会出现短暂的白屏,白屏问题可以调整 prepareNum, throttleTime两个参数改善,但是不能完全解决(经过测试对比发现,即使不对列表进行任何处理,滑动速度过快也会发生短暂白屏的情况)。

  • 如果列表中有图片,above,below区域重新渲染时,图片虽然以经缓存在本地,不需要重新去服务器请求,但是重新渲染还是需要时间,尤其当你手速特别快时。可以根据上面的思路, isDisplay时只销毁非的节点,这样重新渲染就不需要渲染图片,但是这样节点数还是会增加,不过应该能满足大部分项目需求了,看自己项目怎么取舍。



原文:https://juejin.cn/post/6966904317148299271


收起阅读 »

css 加载阻塞问题,无废话

一、问题 & 结论1. css 加载会阻塞 DOM 树的解析渲染吗 ?css 并不会阻塞 dom 树的解析css 会阻塞 dom 树的渲染2. css 加载会阻塞 js 运行吗 ?css 加载会阻塞后面 js 语句的执行二、造成的结果以及优化方案1. ...
继续阅读 »

一、问题 & 结论

1. css 加载会阻塞 DOM 树的解析渲染吗 ?
  • css 并不会阻塞 dom 树的解析
  • css 会阻塞 dom 树的渲染
2. css 加载会阻塞 js 运行吗 ?
  • css 加载会阻塞后面 js 语句的执行

二、造成的结果以及优化方案

1. 造成的结果
  • css 加载缓慢会造成长时间的白屏

2. 优化方案
  1. CDN 加速:CDN 会根据网络状况,挑选一个最近的具有缓存内容的节点提供资源,减少加载时间
  2. 对 css 进行压缩:使用打包工具 webpack、gulp 等,开启 gzip 压缩
  3. 合理的使用缓存:强缓存、协商缓存等策略
  4. 减少 http 请求次数,合并 css 文件,或者干脆写成内联样式(缺点:不能缓存)

三、原理解析

1. 浏览器的渲染过程如下图所示:


2. 结论如下:


  • DOM 解析和 css 解析是两个独立并行的进行,所以 css 的加载不会阻塞 DOM 的解析

  • 由于 Render Tree 是依赖于 DOM Tree 和 CSSOM Tree 的,所以他必须等待到 CSSOM Tree 构建完成,也就是 CSS 资源加载完成(或者 CSS 资源加载失败)后,才能开始渲染。因此,CSS 加载是会阻塞 Dom 的渲染的

  • 由于 js 可能会操作之前的 Dom 节点和 css 样式,因此浏览器会维持 html 中 css 和 js 的顺序。因此,样式表会在后面的 js 执行前先加载执行完毕。所以 css 会阻塞后面 js 的执行

四、实际场景


1. 页面加载的两个事件


  • onLoad:等待页面的所有资源都加载完成才会触发,这些资源包括 css、js、图片视频等

  • DOMContentLoaded:就是当页面的内容解析完成后,则触发该事件


2. css 加载的影响


  • 如果页面中同时存在 css 和 js,并且存在 js 在 css 后面,则 DOMContentLoaded 事件会在 css 加载完后才执行

  • 其他情况下,DOMContentLoaded 都不会等待 css 加载,并且 DOMContentLoaded 事件也不会等待图片、视频等其他资源加载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67530166520119332





收起阅读 »

深入理解CSS中的z-index

深入理解z-index在MDN上的定义是z-index 属性设定了一个定位元素及其后代元素或 flex 项目的 z-order。 当元素之间重叠的时候, z-index 较大的元素会覆盖较小的元素在上层进行显示。但是这个说明太含糊了,当遇到z-ind...
继续阅读 »

深入理解z-index

MDN上的定义是z-index 属性设定了一个定位元素及其后代元素或 flex 项目的 z-order。 当元素之间重叠的时候, z-index 较大的元素会覆盖较小的元素在上层进行显示。

但是这个说明太含糊了,当遇到z-index不生效的情况时,就不知所以然了,最近也查看了很多和z-index相关的资料,决定把z-index相关知识系统性的梳理一遍.


以前我总是很片面的认为元素在Z轴上的层叠顺序只跟z-index值的大小有关, 属性值大的元素显示在上面、属性值小的元素显示在下面,但是就像下面, 为啥z-index不生效呢,明明box1的z-index属性值大于box2的.


事实上z-index属性并非对所有元素都生效, 它仅对定位元素生效而且定位元素的prosition属性值不为static时才会起作用:

其实判断元素在Z轴的层叠顺序取决于两个方面: 元素所在的层叠上下文元素自身的层叠级别, 在此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z-index

通常情况下,html页面可以被认为是二维的,因为文本,图像和其他元素被排列在页面上而不重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渲染进程,所有元素都知道其他元素所占用的空间。


CSS 2.1 中, 所有的盒模型元素都处于三维坐标系中。 除了我们常用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盒模型元素还可以沿着“z 轴”层叠摆放, 当他们相互覆盖时,z轴顺序就变得十分重要。这意味着 CSS 允许你在现有的渲染引擎上层叠的摆放盒模型元素。 所有的层都可以用一个整数( z 轴顺序)来表明当前层在 z 轴的位置。 数字越大, 元素越接近观察者。Z 轴顺序用 CSS 的 z-index 属性来指定。z-index的属性值默认为auto,可设置值为一个整数、可为正整数也可以是负整数


层叠上下文

MDN上的定义: 我们假定用户正面向(浏览器)视窗或网页,而 HTML 元素沿着其相对于用户的一条虚构的z轴排开,层叠上下文就是对这些HTML元素的一个三维构想。众HTML元素基于其元素属性按照优先级顺序占据这个空间。


那么如何才能创建层叠上下文呢?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 总结的很好: 目前有三类方法创建层叠上下文



  • 元素自身就能创建的

  • 需要结合z-index才能创建的

  • 不需要z-index 就能创建的


一、元素自身形成层叠上下文


文档根元素(<html>)会自动形成一个层叠上下文, 不需要结合任何其他属性


二、需要配合z-index才能触发创建层叠上下文的


position值为 absolute(绝对定位)或 relative(相对定位)且 z-index 属性值不为 auto 的元素;


采用flex布局容器的子元素, 且子元素 z-index 属性值不为 auto 的元素;


三、不要配合z-index就能触发创建层叠上下文的


position值为 fixed(固定定位)或 sticky(粘滞定位)的元素;


透明度opacity属性值不为1的元素


转换transform属性值不为none的元素


滤镜filter属性值不为none的元素


上面列举出来的都是一些常用到的属性,当然还有其他的属性值设置也能触发形成层叠上下文,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MDN文档查看.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几点:



  • 层叠上下文可以包含在其他层叠上下文中, 由于根元素HTML本身就是一个层叠上下文,所以页面文档中的创建的层叠上下文都是HTML元素层级的一个子级

  • 当某个元素创建了层叠上下文后, 应当把它及其后代当成一个整体,去判断层叠顺序

  • 父子元素、兄弟元素都可能会处于同一层叠上下文中


层叠级别

在不考虑层叠上下文的情况下, 元素的层叠级别就是判断发生层叠时,元素在Z轴如何显示的依据, 下图就是著名的7阶层叠水平:


background/border、负z-index元素、块级元素、浮动元素、行内/行内块元素、z-index为0元素、正z-index元素.

文本节点我们也看成是一个行内元素

判断层叠顺序

在理解了层叠上下文和元素层叠水平的概念后,现在我们就可以说说元素在Z轴上的层叠顺序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元素在Z轴上的层叠顺序取决于两个方面: 元素所在的层叠上下文、元素自身的层叠级别,如果抛开层叠上下文来判断元素在Z轴上的层叠顺序就是瞎胡闹


1. 当要比较的两个元素在同一层叠上下文时, 就按照元素自身的层叠级别, 如果级别相同时后则覆盖前者




  • 同一层叠上下文中的兄弟元素



上图box1、box2都处在同一层叠上下文中(html元素形成的上下文) ,二者都是行内块元素,级别相同, 所以后者覆盖前者

  • 上图box1、box2也都处在同一层叠上下文中(html元素形成的上下文),但box1是行内元素,box2是块级元素, 根据元素的层叠级别,行内元素要高于块级元素, 所以box1显示在box2上面; 但是有个奇怪的现象, box1只能覆盖box2的背景,却不能覆盖box2内的字体.......为啥呢? 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在上面也有提到过: 文本节点我们也看成是一个行内元素, 由于行内元素的级别要高于background/border,所以box1不能覆盖box2元素内的文本节点.




  • 同一层叠上下文中的父子元素


    也有可能是父子元素会出现在同一层叠上下文中, 其实刚刚上面我们说的字体的例子,就可以看成是父子元素在同一层叠上下文中, 这里就不在另外举例啦




2. 当要比较的两个元素不在同一层叠上下文时, 需要先向上查找到两者所在的共同的且最近的层叠上下文,然后在根据第1条规则来判断




链接:https://juejin.cn/post/6967737753983254564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