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Demo体验

Demo体验

场景Demo,开箱即用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前端中 JS 发起的请求可以暂停吗

web
在前端中,JavaScript(JS)可以使用XMLHttpRequest对象或fetch API来发起网络请求。然而,JavaScript本身并没有提供直接的方法来暂停请求的执行。一旦请求被发送,它会继续执行并等待响应。 尽管如此,你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或库来模...
继续阅读 »

在前端中,JavaScript(JS)可以使用XMLHttpRequest对象或fetch API来发起网络请求。然而,JavaScript本身并没有提供直接的方法来暂停请求的执行。一旦请求被发送,它会继续执行并等待响应。


尽管如此,你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或库来模拟请求的暂停和继续执行。下面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1. 使用XMLHttpRequest对象


你可以在发送请求前创建一个XMLHttpRequest对象,并将其保存在变量中。然后,在需要暂停请求时,调用该对象的abort()方法来中止请求。当需要继续执行请求时,可以重新创建一个新的XMLHttpRequest对象并发起请求。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open('GET', 'https://example.com/api', true);
xhr.send();

// 暂停请求
xhr.abort();

// 继续请求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open('GET', 'https://example.com/api', true);
xhr.send();

2. 使用fetch API和AbortController


fetch API与AbortController一起使用可以更方便地控制请求的暂停和继续执行。AbortController提供了一个abort()方法,可以用于中止fetch请求。


var controller = new AbortController();

fetch('https://example.com/api', { signal: controller.signal })
.then(response => response.json())
.then(data => console.log(data))
.catch(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 暂停请求
controller.abort();

// 继续请求
controller = new AbortController();

fetch('https://example.com/api', { signal: controller.signal })
.then(response => response.json())
.then(data => console.log(data))
.catch(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请注意,这些方法实际上是通过中止请求并重新发起新的请求来模拟暂停和继续执行的效果,并不能真正暂停正在进行的请求。


3. 曲线救国


模拟一个假暂停的功能,在前端的业务场景上,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渲染在界面上,如果我们能在请求发起之前增加一个控制器,在请求回来时,如果控制器为暂停状态则不处理数据,等待控制器恢复后再进行处理,也可以达到暂停的效果。


// 创建一个暂停控制器 Promise
function createPauseControllerPromise() {
const result = {
isPause: false, // 标记控制器是否处于暂停状态
resolveWhenResume: false, // 表示在恢复时是否解析 Promise
resolve(value) {}, // 解析 Promise 的占位函数
pause() { // 暂停控制器的函数
this.isPause = true;
},
resume() { // 恢复控制器的函数
if (!this.isPause) return;
this.isPause = false;
if (this.resolveWhenResume) {
this.resolve();
}
},
promise: Promise.resolve(), // 初始为已解决状态的 Promise
};

const promise = new Promise((res) => {
result.resolve = res; // 将解析函数与 Promise 关联
});
result.promise = promise; // 更新控制器中的 Promise 对象

return result; // 返回控制器对象
}

function requestWithPauseControl(request) {
const controller = createPauseControllerPromise(); // 创建暂停控制器对象

const controlRequest = request() // 执行请求函数
.then((data) => { // 请求成功回调
if (!controller.isPause) controller.resolve(); // 如果控制器未暂停,则解析 Promise
return data; // 返回请求结果
})
.finally(() => {
controller.resolveWhenResume = true; // 标记在恢复时解析 Promise
});

const result = Promise.all([controlRequest, controller.promise]).then(
(data) => {
controller.resolve(); // 解析控制器的 Promise
return data[0]; // 返回请求处理结果
}
);

result.pause = controller.pause.bind(controller); // 将暂停函数绑定到结果 Promise 对象
result.resume = controller.resume.bind(controller); // 将恢复函数绑定到结果 Promise 对象

return result; // 返回添加了暂停控制功能的结果 Promise 对象
}

为什么需要创建两个promise


在requestWithPauseControl函数中,需要等待两个Promise对象解析:一个是请求处理的Promise,另一个是控制器的Promise。通过使用Promise.all方法,可以将这两个Promise对象组合成一个新的Promise,该新的Promise会在两个原始Promise都解析后才会解析。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在处理请求结果之前,暂停控制器的resolve方法被调用,以便在恢复时解析Promise。


因此,将请求处理的Promise和控制器的Promise放入一个Promise数组,并使用Promise.all等待它们都解析完成,可以确保在两个Promise都解析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以实现预期的功能。


使用


const result = requestWithPauseControl(/*request fn*/).then((data) => {
console.log(data)
})

if (Math.random() > 0.5) { result.pause() }

setTimeout(() => {
result.resume()
}, 4000)

作者:来点vc
来源:juejin.cn/post/7310786521082560562
收起阅读 »

更改官方demo的登录方式—web端

项目场景:在环信官网下载Demo,本地运行只有手机+验证码的方式登录?怎么更改为自己项目的appkey和用户去进行登录呢?往下看👇👇👇VUE2 DEMOvue2 demo源码下载vue2 demo线上体验第一步:更改appkeywebim-vue-demo==...
继续阅读 »

项目场景:
环信官网下载Demo,本地运行只有手机+验证码的方式登录?怎么更改为自己项目的appkey和用户去进行登录呢?往下看👇👇👇

VUE2 DEMO

vue2 demo源码下载

vue2 demo线上体验

第一步:更改appkey
webim-vue-demo===>src===>utils===>WebIMConfig.js


第二步:更改代码
webim-vue-demo===>src===>pages===>login===>index.vue

<template>
<a-layout>
<div class="login">
<div class="login-panel">
<div class="logo">Web IM</div>
<a-input v-model="username" :maxLength="64" placeholder="用户名" />
<a-input v-model="password" :maxLength="64" v-on:keyup.13="toLogin" type="password" placeholder="密码" />
<a-input v-model="nickname" :maxLength="64" placeholder="昵称" v-show="isRegister == true" />

<a-button type="primary" @click="toRegister" v-if="isRegister == true">注册</a-button>
<a-button type="primary" @click="toLogin" v-else>登录</a-button>
</div>
<p class="tip" v-if="isRegister == true">
已有账号?
<span class="green" v-on:click="changeType">去登录</span>
</p>
<p class="tip" v-else>
没有账号?
<span class="green" v-on:click="changeType">注册</span>
</p>

<!-- <div class="login-panel">
<div class="logo">Web IM</div>
<a-form :form="form" >
<a-form-item has-feedback>
<a-input
placeholder="手机号码"
v-decorator="[
'phone',
{
rules: [{ required: true, message: 'Please input your phone number!' }],
},
]"
style="width: 100%"
>
<a-select
initialValue="86"
slot="addonBefore"
v-decorator="['prefix', { initialValue: '86' }]"
style="width: 70px"
>
<a-select-option value="86">
+86
</a-select-option>
</a-select>
</a-input>
</a-form-item>

<a-form-item>
<a-row :gutter="8">
<a-col :span="14">
<a-input
placeholder="短信验证码"
v-decorator="[
'captcha',
{ rules: [{ required: true, message: 'Please input the captcha you got!' }] },
]"
/>
</a-col>
<a-col :span="10">
<a-button v-on:click="getSmsCode" class="getSmsCodeBtn">{{btnTxt}}</a-button>
</a-col>
</a-row>
</a-form-item>
<a-button style="width: 100%" type="primary" @click="toLogin" class="login-rigester-btn">登录</a-button>

</a-form> -->
<!-- </div> -->
</div>
</a-layout>
</template>

<script>
import './index.less';
import { mapState, mapActions } from 'vuex';
import axios from 'axios'
import { Message } from 'ant-design-vue';
const domain = window.location.protocol+'//a1.easemob.com'
const userInfo = localStorage.getItem('userInfo') && JSON.parse(localStorage.getItem('userInfo'));
let times = 60;
let timer
export default{
data(){
return {
username: userInfo && userInfo.userId || '',
password: userInfo && userInfo.password || '',
nickname: '',
btnTxt: '获取验证码'
};
},
beforeCreate() {
this.form = this.$form.createForm(this, { name: 'register' });
},
mounted: function(){
const path = this.isRegister ? '/register' : '/login';

if(path !== location.pathname){
this.$router.push(path);
}
if(this.isRegister){
this.getImageVerification()
}
},
watch: {
isRegister(result){
if(result){
this.getImageVerification()
}
}
},
components: {},
computed: {
isRegister(){
return this.$store.state.login.isRegister;
},
imageUrl(){
return this.$store.state.login.imageUrl
},
imageId(){
return this.$store.state.login.imageId
}
},
methods: {
...mapActions(['onLogin', 'setRegisterFlag', 'onRegister', 'getImageVerification', 'registerUser', 'loginWithToken']),
toLogin(){
this.onLogin({
username: this.username.toLowerCase(),
password: this.password
});
// const form = this.form;
// form.validateFields(['phone', 'captcha'], { force: true }, (err, value) => {
// if(!err){
// const {phone, captcha} = value
// this.loginWithToken({phone, captcha})
// }
// });
},
toReset(){
this.$router.push('/resetpassword')
},
toRegister(e){
e.preventDefault(e);
// this.form.validateFieldsAndScroll((err, values) => {
// if (!err) {
// this.registerUser({
// userId: values.username,
// userPassword: values.password,
// phoneNumber: values.phone,
// smsCode: values.captcha,
// })
// }
// });

this.onRegister({
username: this.username.toLowerCase(),
password: this.password,
nickname: this.nickname.toLowerCase(),
});
},
changeType(){
this.setRegisterFlag(!this.isRegister);
},
getSmsCode(){
if(this.$data.btnTxt != '获取验证码') return
const form = this.form;
form.validateFields(['phone'], { force: true }, (err, value) => {
if(!err){
const {phone, imageCode} = value
this.getCaptcha({phoneNumber: phone, imageCode})
}
});
},
getCaptcha(payload){
const self = this
const imageId = this.imageId
axios.post(domain+`/inside/app/sms/send/${payload.phoneNumber}`, {
phoneNumber: payload.phoneNumber,
})
.then(function (response) {
Message.success('短信已发送')
self.countDown()
})
.catch(function (error) {
if(error.response && error.response.status == 400){
if(error.response.data.errorInfo == 'Image verification code error.'){
self.getImageVerification()
}
if(error.response.data.errorInfo == 'phone number illegal'){
Message.error('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
}else if(error.response.data.errorInfo == 'Please wait a moment while trying to send.'){
Message.error('你的操作过于频繁,请稍后再试!')
}else if(error.response.data.errorInfo.includes('exceed the limit')){
Message.error('获取已达上限!')
}else{
Message.error(error.response.data.errorInfo)
}
}
});
},
countDown(){
this.$data.btnTxt = times
timer = setTimeout(() => {
this.$data.btnTxt--
times--
if(this.$data.btnTxt === 0){
times = 60
this.$data.btnTxt = '获取验证码'
return clearTimeout(timer)
}
this.countDown()
}, 1000)
}
}
};
</script>


webim-vue-demo===>src===>store===>login.js
只用更改actions下的onLogin,其余不用动

onLogin: function(context, payload){
context.commit('setUserName', payload.username);
let options = {
user: payload.username,
pwd: payload.password,
appKey: WebIM.config.appkey,
apiUrl: 'https://a1.easecdn.com'
};
WebIM.conn.open(options).then((res)=>{
localStorage.setItem('userInfo', JSON.stringify({ userId: payload.username, password: payload.password,accessToken:res.accessToken}));
});

},



VUE3 DEMO:

vue3 demo源码下载

vue3 demo线上体验

第一步:更改appkey
webim-vue-demo===>src===>IM===>config===>index.js


第二步:更改代码
webim-vue-demo===>src===>views===>Login===>components===>LoginInput===>index.vue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reactive, watch, computed } from 'vue'
import { ElMessage } from 'element-plus'
import { EaseChatClient } from '@/IM/initwebsdk'
import { handleSDKErrorNotifi } from '@/utils/handleSomeData'
import { fetchUserLoginSmsCode, fetchUserLoginToken } from '@/api/login'
import { useStore } from 'vuex'
import { usePlayRing } from '@/hooks'
const store = useStore()
const loginValue = reactive({
phoneNumber: '',
smsCode: ''
})
const buttonLoading = ref(false)
//根据登陆初始化一部分状态
const loginState = computed(() => store.state.loginState)
watch(loginState, (newVal) => {
if (newVal) {
buttonLoading.value = false
loginValue.phoneNumber = ''
loginValue.smsCode = ''
}
})
const rules = reactive({
phoneNumber: [
{ required: true, message: '请输入手机号', trigger: 'blur' },
{
pattern: /^1[3-9]\d{9}$/,
message: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
trigger: ['blur', 'change']
}
],
smsCode: [
{
required: true,
message: '请输入短信验证码',
trigger: ['blur', 'change']
}
]
})
//登陆接口调用
const loginIM = async () => {
const { clickRing } = usePlayRing()
clickRing()
buttonLoading.value = true
/* SDK 登陆的方式 */
try {
let { accessToken } = await EaseChatClient.open({
user: loginValue.phoneNumber.toLowerCase(),
pwd: loginValue.smsCode.toLowerCase(),
});
window.localStorage.setItem(`EASEIM_loginUser`, JSON.stringify({ user: loginValue.phoneNumber, accessToken: accessToken }))
} catch (error) {
console.log('>>>>登陆失败', error);
const { data: { extraInfo } } = error
handleSDKErrorNotifi(error.type, extraInfo.errDesc);
loginValue.phoneNumber = '';
loginValue.smsCode = '';
}
finally {
buttonLoading.value = false;
}
/* !环信后台接口登陆(仅供环信线上demo使用!) */
// const params = {
// phoneNumber: loginValue.phoneNumber.toString(),
// smsCode: loginValue.smsCode.toString()
// }
// try {
// const res = await fetchUserLoginToken(params)
// if (res?.code === 200) {
// console.log('>>>>>>登陆token获取成功', res.token)
// EaseChatClient.open({
// user: res.chatUserName.toLowerCase(),
// accessToken: res.token
// })
// window.localStorage.setItem(
// 'EASEIM_loginUser',
// JSON.stringify({
// user: res.chatUserName.toLowerCase(),
// accessToken: res.token
// })
// )
// }
// } catch (error) {
// console.log('>>>>登陆失败', error)
// if (error.response?.data) {
// const { code, errorInfo } = error.response.data
// if (errorInfo.includes('does not exist.')) {
// ElMessage({
// center: true,
// message: `用户${loginValue.username}不存在!`,
// type: 'error'
// })
// } else {
// handleSDKErrorNotifi(code, errorInfo)
// }
// }
// } finally {
// buttonLoading.value = false
// }
}
/* 短信验证码相关 */
const isSenedAuthCode = ref(false)
const authCodeNextCansendTime = ref(60)
const sendMessageAuthCode = async () => {
const phoneNumber = loginValue.phoneNumber
try {
await fetchUserLoginSmsCode(phoneNumber)
ElMessage({
type: 'success',
message: '验证码获取成功!',
center: true
})
startCountDown()
} catch (error) {
ElMessage({ type: 'error', message: '验证码获取失败!', center: true })
}
}
const startCountDown = () => {
isSenedAuthCode.value = true
let timer = null
timer = setInterval(() => {
if (
authCodeNextCansendTime.value <= 60 &&
authCodeNextCansendTime.value > 0
) {
authCodeNextCansendTime.value--
} else {
clearInterval(timer)
timer = null
authCodeNextCansendTime.value = 60
isSenedAuthCode.value = false
}
}, 1000)
}
</script>

<template>
<el-form :model="loginValue" :rules="rules">
<el-form-item prop="phoneNumber">
<el-input
class="login_input_style"
v-model="loginValue.phoneNumber"
placeholder="手机号"
clearable
/>
</el-form-item>
<el-form-item prop="smsCode">
<el-input
class="login_input_style"
v-model="loginValue.smsCode"
placeholder="请输入短信验证码"
>
<template #append>
<el-button
type="primary"
:disabled="loginValue.phoneNumber && isSenedAuthCode"
@click="sendMessageAuthCode"
v-text="
isSenedAuthCode
? `${authCodeNextCansendTime}S`
: '获取验证码'
"
></el-button>
</template>
</el-input>
</el-form-item>
<el-form-item>
<div class="function_button_box">
<el-button
v-if="loginValue.phoneNumber && loginValue.smsCode"
class="haveValueBtn"
:loading="buttonLoading"
@click="loginIM"
>登录</el-button
>
<el-button v-else class="notValueBtn">登录</el-button>
</div>
</el-form-item>
</el-form>
</template>

<style lang="scss" scoped>
.login_input_style {
margin: 10px 0;
width: 400px;
height: 50px;
padding: 0 16px;
}

::v-deep .el-input__inner {
padding: 0 20px;
font-style: normal;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0px;
letter-spacing: 1.75px;
color: #3a3a3a;

&::placeholder {
font-family: 'PingFang SC';
font-style: normal;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0px;
/* identical to box height */
letter-spacing: 1.75px;
color: #cccccc;
}
}

::v-deep .el-input__suffix-inner {
font-size: 20px;
margin-right: 15px;
}

::v-deep .el-form-item__error {
margin-left: 16px;
}

::v-deep .el-input-group__append {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90deg, #04aef0 0%, #5a5dd0 100%);
width: 60px;
color: #fff;
border: none;
font-weight: 400;

button {
font-weight: 300;
}
}

.login_text {
font-family: 'PingFang SC';
font-style: normal;
font-weight: 400;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17px;
text-align: right;

.login_text_isuserid {
display: inline-block;
// width: 100px;
color: #f9f9f9;
}

.login_text_tologin {
margin-right: 20px;
width: 80px;
color: #05b5f1;
cursor: pointer;

&:hover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
}

.function_button_box {
margin-top: 10px;
width: 400px;

button {
margin: 10px;
width: 380px;
height: 50px;
border-radius: 57px;
}

.haveValueBtn {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90deg, #04aef0 0%, #5a5dd0 100%);
border: none;
font-weight: 300;
font-size: 17px;
color: #f4f4f4;

&:active {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90deg, #0b83b2 0%, #363df4 100%);
}
}

.notValueBtn {
border: none;
font-weight: 300;
font-size: 17px;
background: #000000;
mix-blend-mode: normal;
opacity: 0.3;
color: #ffffff;
cursor: not-allowed;
}
}
</style>


REACT DEMO:

react demo源码下载

react demo线上体验

 第一步:更改appkey
webim-dev===>demo===>src===>config===>WebIMConfig.js


第二步:更改代码
webim-dev===>demo===>src===>config===>WebIMConfig.js
将usePassword改为true



UNIAPP DEMO:

uniapp vue2 demo源码下载

uniapp vue3 demo源码下载

第一步:更改appkey

uniapp vue2 demo
webim-uniapp-demo===>utils===>WebIMConfig.js


uniapp vue3 demo
webim-uniapp-demo===>EaseIM===>config===>index.js


第二步:更改代码

webim-uniapp-demo===>pages===>login===>login.vue



微信小程序 DEMO:

微信小程序源码下载

第一步:更改appkey
webim-weixin-demo===>src===>utils===>WebIMConfig.js


第二步:更改代码
webim-weixin-demo===>src===>pages===>login===>login.wxml

<import src="../../comps/toast/toast.wxml" />
<view class="login">
<view class="login_title">
<text bindlongpress="longpress">登录</text>
</view>

<!-- 测试用 请忽略 -->
<view class="config" wx:if="{{ show_config }}">
<view>
<text>使用沙箱环境</text>
<switch class="config_swich" checked="{{isSandBox? true: false}}" color="#0873DE" bindchange="changeConfig" />
</view>
</view>

<view class="login_user {{nameFocus}}">
<input type="text" placeholder="请输入用户名" placeholder-style="color:rgb(173,185,193)" bindinput="bindUsername" bindfocus="onFocusName" bindblur="onBlurName" />
</view>
<view class="login_pwd {{psdFocus}}">
<input type="text" password placeholder="用户密码" placeholder-style="color:rgb(173,185,193)" bindinput="bindPassword" bindfocus="onFocusPsd" bindblur="onBlurPsd"/>
</view>
<view class="login_btn">
<button hover-class="btn_hover" bind:tap="login">登录</button>
</view>
<template is="toast" data="{{ ..._toast_ }}"></template>
</view>

webim-weixin-demo===>src===>pages===>login===>login.js

let WebIM = require("../../utils/WebIM")["default"];
let __test_account__, __test_psword__;
let disp = require("../../utils/broadcast");

let runAnimation = true
Page({
data: {
name: "",
psd: "",
grant_type: "password",
rtcUrl: '',
show_config: false,
isSandBox: false
},

statechange(e) {
console.log('live-player code:', e.detail.code)
},

error(e) {
console.error('live-player error:', e.detail.errMsg)
},

onLoad: function(option){
const me = this;
const app = getApp();
new app.ToastPannel.ToastPannel();

disp.on("em.xmpp.error.passwordErr", function(){
me.toastFilled('用户名或密码错误');
});
disp.on("em.xmpp.error.activatedErr", function(){
me.toastFilled('用户被封禁');
});

wx.getStorage({
key: 'isSandBox',
success (res) {
console.log(res.data)
me.setData({
isSandBox: !!res.data
})
}
})

if (option.username && option.password != '') {
this.setData({
name: option.username,
psd: option.password
})
}
},

bindUsername: function(e){
this.setData({
name: e.detail.value
});
},

bindPassword: function(e){
this.setData({
psd: e.detail.value
});
},
onFocusPsd: function(){
this.setData({
psdFocus: 'psdFocus'
})
},
onBlurPsd: function(){
this.setData({
psdFocus: ''
})
},
onFocusName: function(){
this.setData({
nameFocus: 'nameFocus'
})
},
onBlurName: function(){
this.setData({
nameFocus: ''
})
},

login: function(){
runAnimation = !runAnimation
if(!__test_account__ && this.data.name == ""){
this.toastFilled('请输入用户名!')
return;
}
else if(!__test_account__ && this.data.psd == ""){
this.toastFilled('请输入密码!')
return;
}
wx.setStorage({
key: "myUsername",
data: __test_account__ || this.data.name.toLowerCase()
});

getApp().conn.open({
user: __test_account__ || this.data.name.toLowerCase(),
pwd: __test_psword__ || this.data.psd,
grant_type: this.data.grant_type,
appKey: WebIM.config.appkey
});
},

longpress: function(){
console.log('长按')
this.setData({
show_config: !this.data.show_config
})
},

changeConfig: function(){
this.setData({
isSandBox: !this.data.isSandBox
}, ()=>{
wx.setStorage({
key: "isSandBox",
data: this.data.isSandBox
});
})

}

});



收起阅读 »

写一个万用RecyclerView分隔线,支持linear grid staggered

web
前言 2023已过半,才发现我已经大半年没写博客了,痛定思痛决定水一篇。 不知道大家平时干活的时候有没有被RecyclerView列表的分隔线困扰过,app里一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列表,横的竖的、网格、瀑布流样式的,每次要给列表设分隔线时都要自己写一个特化的It...
继续阅读 »

前言


2023已过半,才发现我已经大半年没写博客了,痛定思痛决定水一篇。


不知道大家平时干活的时候有没有被RecyclerView列表的分隔线困扰过,app里一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列表,横的竖的、网格、瀑布流样式的,每次要给列表设分隔线时都要自己写一个特化的ItemDecoration,既麻烦又难以复用,那能不能写一个适用大多数场景的ItemDecoration来减轻这类负担呢?


别急,本篇文章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我自用的通用ItemDecoration,支持linear grid staggered LayoutManager,支持横竖向、跨列等情况;支持边缘、横纵向分隔线不同宽度,使用也非常简单。


效果图和代码


代码


单个类可以直接使用,仓库包含demo


效果图 网格样式


20230621_173920.gif


瀑布流


20230621_174043.gif


这个ItemDecoration暂时没有实现分隔线上色,因为我觉得这种场景其实很少就把相关代码删掉了,要加的话建议通过继承实现。


实现和注意点


首先,由于要支持横竖向,所以定义两个轴,主轴代表可滑动的那个轴,交叉轴代表另一个轴,这样无论是横向还是竖向都能保持语义一致


// 主轴方向分割线宽度
protected var mainWidth = 0

// 交叉轴方向分割线宽度
protected var crossWidth = 0

// 边缘宽度
protected var mainPadding = 0
protected var crossPadding = 0

主轴的间隔


主轴的分隔线很简单,第一行的item和最后一行的item设置边缘间隔,其他每个item在主轴同一方向上设置分隔线间隔,关键点在于首行和末行的判断。


LinearLayoutManager情况下最简单,判断position是首个或者最后一个就ok了,但是GridLayoutManager和StaggeredGridLayoutManager都存在跨列问题。比如说列表有5列,但是第一个item就占满了整行,那么本该在第一行的2-5个item实际上就不在第一行了;末行判断同理。


GridLayoutManager通过它的SpanSizeLookup来判断,groupIndex==0在首行,groupIndex==lastGr0upIndex在最后一行


// 当前item在哪一行
val groupIndex = manager.spanSizeLookup.getSpanGr0upIndex(position, spanCount)
// 最后一个item在哪一行
val lastGr0upIndex = manager.spanSizeLookup.getSpanGr0upIndex(size - 1, spanCount)

StaggeredGridLayoutManager相对麻烦一些,看下面的注释,spanIndex代表当前item在本行内的下标


val lp = view.layoutParams
if (lp is StaggeredGridLayoutManager.LayoutParams) {
val spanCount = manager.spanCount
// 前面没有跨列item时当前item的期望下标
val exceptSpanIndex = position % spanCount
// 真实的item下标
val spanIndex = lp.spanIndex
// position原属于第一行并且此item之前没有跨列的情况,当前item才属于第一行
val isFirstGr0up = position < spanCount && exceptSpanIndex == spanIndex
var isLastGr0up = false
if (size - position <= spanCount) {
// position原属于最后一行
val lastItemView = manager.findViewByPosition(size - 1)
if (lastItemView != null) {
val lastLp = lastItemView.layoutParams
if (lastLp is StaggeredGridLayoutManager.LayoutParams) {
// 列表最后一个item和当前item的spanIndex差等于position之差说明它们之间没有跨列的情况,当前item属于最后一行
if (lastLp.spanIndex - spanIndex == size - 1 - position) {
isLastGr0up = true
}
}
}
}
}

接下来就很简单了,设置主轴上的间隔


if (isFirstGr0up) {
// 是第一行
if (isVertical) {
outRect.top = mainPadding
} else {
outRect.left = mainPadding
}
} else if (isLastGr0up) {
// 是最后一行要加边缘
if (isVertical) {
outRect.top = mainWidth
outRect.bottom = mainPadding
} else {
outRect.left = mainWidth
outRect.right = mainPadding
}
} else {
if (isVertical) {
outRect.top = mainWidth
} else {
outRect.left = mainWidth
}
}

交叉轴的间隔


交叉轴的分隔线最简单的是LinearLayoutManager,由于不存在多列直接设置为边缘间隔就可以了


if (isVertical) {
outRect.left = crossPadding
outRect.right = crossPadding
} else {
outRect.top = crossPadding
outRect.bottom = crossPadding
}

GridLayoutManager和StaggeredGridLayoutManager的交叉轴分隔线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可以统一处理,需要遵循的规则有两个



  1. 每列占用的左右间隔之和相等

  2. 每个item占用的右间隔和它相邻item占用的左间隔之和等于给定的间隔宽度


以下图为例,列表共4列,边缘间隔是15,item间隔是10,第二个item跨两列,每列应该占用的空间为15。


image.png


以第3个item为例,如何计算出它的左间隔和右间隔,公式如下


左间隔:到当前item的左边为止的总间隔(crossWidth * spanIndex + crossPadding)减去 到上一个item为止需要使用的总间隔(spanUsedWidth * spanIndex),这个例子中这两个值相等


同理右间隔:到当前item为止需要使用的总间隔(spanUsedWidth * (spanIndex + spanSize)) 减去 到当前item右边为止的总间隔(crossWidth * (spanIndex + spanSize - 1) + crossPadding);当然也可以用 当前item需要使用的总间隔(
spanUsedWidth * spanSize) - 当前item已经使用的总间隔(
crossWidth * (spanSize - 1) + lt)


这样通过归纳只使用两行代码就统合了所有情况


/**
* 交叉轴间隔
* [spanIndex] 当前item的以第几列开始
* [spanSize] 当前item占用的列数
*/

private fun getItemCrossOffsets(outRect: Rect, isVertical: Boolean, spanCount: Int, spanIndex: Int, spanSize: Int) {
// 每列占用的间隔
val spanUsedWidth = (crossPadding * 2 + crossWidth * (spanCount - 1)) / spanCount
// 到当前item的左边为止的总间隔 - 到上一个item为止需要使用的总间隔
val lt = crossWidth * spanIndex + crossPadding - spanUsedWidth * spanIndex
// 到当前item为止需要使用的总间隔 - 到当前item右边为止的总间隔
// val rb = spanUsedWidth * (spanIndex + spanSize) - crossWidth * (spanIndex + spanSize - 1) - crossPadding
// 当前item需要使用的总间隔 - 当前item已经使用的总间隔
val rb = spanUsedWidth * spanSize - crossWidth * (spanSize - 1) - lt
if (isVertical) {
outRect.left = lt
outRect.right = rb
} else {
outRect.top = lt
outRect.bottom = rb
}
}

作者:北野青阳
来源:juejin.cn/post/7248811984749527101
收起阅读 »

什么?要给localStorage加上过期时间

web
localStorage 是 HTML5 引入的本地存储机制,可以在浏览器端保存键值对数据。 特点 数据存储在浏览器端,页面关闭后数据不丢失 储存空间较大,不同浏览器支持至少 5MB 存储 API简单,可以直接像操作对象一样使用 数据格式为字符串类型,需要自...
继续阅读 »

localStorage 是 HTML5 引入的本地存储机制,可以在浏览器端保存键值对数据。


特点



  • 数据存储在浏览器端,页面关闭后数据不丢失

  • 储存空间较大,不同浏览器支持至少 5MB 存储

  • API简单,可以直接像操作对象一样使用

  • 数据格式为字符串类型,需要自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 同源的页面间可以共享 localStorage 数据

  • 数据有更好的安全性和生命周期,相比cookie更适合存储重要信息


使用



  • 存储数据:


localStorage.setItem('key', 'value');


  • 获取数据:


let value = localStorage.getItem('key'); 


  • 移除数据:


localStorage.removeItem('key');


  • 清空所有数据:


localStorage.clear();


  • 遍历所有键值:


for (let i = 0; i < localStorage.length; i++) {
let key = localStorage.key(i);
let value = localStorage.getItem(key);
}

应用场景


localStorage 适合保存应用程序需要记住的少量数据,如用户设置、表单自动填充等。

不适合存储敏感信息,因为数据可以被查看和修改。

大量数据也不适合存入 localStorage,可以考虑 IndexedDB 或服务器端存储。

总之,明智地使用 localStorage 可以在一定程度增强 Web 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



那么,如何给localStorage加上有效期呢



export default class Storage {
constructor(expiryTime) {
this.expiryTime = expiryTime;
}
set(key, value, expiryTime) {
let obj = {
data: value,
expiryTime: Date.now()+(expiryTime || this.expiryTime)
};
localStorage.setItem(key, JSON.stringify(obj));
}
get(key) {
let item = localStorage.getItem(key);
if (!item) {
return null;
}
item = JSON.parse(item);
let nowTime = Date.now();
if (item.expiryTime && nowTime > item.expiryTime) {
console.log('已过期');
this.remove(key);
return null;
} else {
return item.data;
}
}
remove(key) {
localStorage.removeItem(key);
}
clear() {
localStorage.clear();
}
}

使用


import Storage from 'xx/storage.js'
const storage1 = new Storage(24*60*60*1000); // 设置全局默认过期时间为24小时
storage1.set('name', 'nan'); // 使用全局默认过期时间
storage1.set('age', 18, 60*1000); // 设置独立的过期时间为1分钟

作者:IMyself
来源:juejin.cn/post/7296414016326713355
收起阅读 »

学到了!Figma 原来是这样表示矩形的

web
大家好,我是前端西瓜哥。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Figma 是如何表示图形的,这里以矩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明白最简单的矩形的表示后,研究其他的图形就可以举一反三。 矩形的一般表达 如果让我设计一个矩形图形的物理属性,我会怎么设计? 我张口就来:x、y、widt...
继续阅读 »

大家好,我是前端西瓜哥。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Figma 是如何表示图形的,这里以矩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明白最简单的矩形的表示后,研究其他的图形就可以举一反三。


矩形的一般表达


如果让我设计一个矩形图形的物理属性,我会怎么设计?


我张口就来:x、y、width、height、rotation。


对一些简单的图形编辑操作,这些属性基本上是够用的,比如白板工具,如果你不考虑或者不希望图形可以翻转(flip) 的话。


Figma 需要考虑翻转的情况的,此外还有斜切的情况。


翻转的场景:


图片


还有斜切的场景,在选中多个图形然后缩放时有发生。


图片


这些表达光靠上面的几个属性是不够的,我们看看 Figma为了表达这些效果,是怎么去设计矩形的。


Figma 矩形物理属性


上篇文章我们用 Figma-To-JSON 成功解析了 fig 文件,借助这个工具,我们得到了矩形图形的属性。


与物理信息相关的属性如下:


{
  "size": {
    "x"100,
    "y"100
  },
  "transform": {
    "m00"1,
    "m01"3,
    "m02"5,
    "m10"2,
    "m11"4,
    "m12"6
  },
  // 省略其他无关属性
}


没有位置属性,这个属性默认是 (0, 0),实际它转移到 transform 的矩阵的位移子矩阵上了。


size 表示宽高,理论上 width 和 height 语义更好,这样应该是用了平面矢量类型的结构体,所以是 x 和 y。


transform 表示一个 3x3 的变换矩阵。


m00 | m01 | m02
m10 | m11 | m12
0 | 0 | 1


上面的 transform 属性的值所对应的矩阵为:


1 | 3 | 5
2 | 4 | 6
0 | 0 | 1


属性面板


再看看这些属性对应的右侧属性面板。


图片


x、y 分别是 5 和 6,它是 (0, 0) 进行 transform 后的结果,这个直接对应 transform.m02tansfrom.m12


import { Matrix } from "pixi.js";

const matrix = new Matrix(123456);
const topLeft = matrix.apply({ x0y0 }); // { x: 5, y: 6 }

// 或直接点
const topLeft = { x5y6 }


这里引入了 pixi.js 的 matrix 类,该类使用列向量方式进行表达。


文末有 demo 源码以及线上 demo,可打开控制台查看结果验证正确性。



然后这里的 width 和 height,是 223.61 和 500, 怎么来的?


它们对应的是矩形的两条边变形后的长度,如下:


图片


uiWidth 为 (0, 0)(width, 0)  进行矩阵变换后坐标点之间的距离。


const distance = (p1, p2) => {
  const a = p1.x - p2.x;
  const b = p1.y - p2.y;
  return Math.sqrt(a * a + b * b);
};

const matrix = new Matrix(123456);
const topLeft = { x5y6 }

const topRight = matrix.apply({ x100y0 });
distance(topRight, topLeft); // 223.60679774997897

最后计算出 223.60679774997897,四舍五入得到 223.61。


高度计算同理。


uiHeight 为 (0, 0)(0, height)  进行矩阵变换后坐标点之间的距离。


const matrix = new Matrix(123456);
const topLeft = { x5y6 }

const bottomLeft = matrix.apply({ x0y100 });
distance(bottomLeft, topLeft); // 500

旋转角度


最后是旋转角度,它是宽度对应的矩形边向量,逆时针旋转 90 度的向量所对应的角度。


图片


先计算宽边向量,然后逆时针旋转 90 度得到旋转向量,最后计算旋转向量对应的角度。


const wSideVec = { x: topRight.x - topLeft.xy: topRight.y - topLeft.y };
// 逆时针旋转 90 度,得到旋转向量
const rotationMatrix = new Matrix(0, -11000);
const rotationVec = rotationMatrix.apply(wSideVec);
const rad = calcVectorRadian(rotationVec);
const deg = rad2Deg(rad); // -63.43494882292201

这里用了几个工具函数。


// 计算和 (0, -1) 的夹角
const calcVectorRadian = (vec) => {
  const a = [vec.x, vec.y];
  const b = [0, -1]; // 这个是基准角度

  // 使用点积公式计算夹脚
  const dotProduct = a[0] * b[0] + a[1] * b[1];
  const d =
    Math.sqrt(a[0] * a[0] + a[1] * a[1]) * Math.sqrt(b[0] * b[0] + b[1] * b[1]);
  let rad = Math.acos(dotProduct / d);

  if (vec.x > 0) {
    // 如果 x > 0, 则 rad 转为 (-PI, 0) 之间的值
    rad = -rad;
  }
  return rad;
}

// 弧度转角度
const rad2Deg = (rad) => (rad * 180) / Math.PI;

Figma 的角度表示比较别扭。


特征为:基准角度朝上,对应向量为 (0, -1),角度方向为逆时针,角度范围限定为 (-180, 180],计算向量角度时要注意这个特征进行调整。


图片


完整代码实现


线上 demo:


codepen.io/F-star/pen/…


代码实现:


import { Matrix } from "pixi.js";

// 计算和 (0, -1) 的夹角
const calcVectorRadian = (vec) => {
  const a = [vec.x, vec.y];
  const b = [0, -1];

  const dotProduct = a[0] * b[0] + a[1] * b[1];
  const d =
    Math.sqrt(a[0] * a[0] + a[1] * a[1]) * Math.sqrt(b[0] * b[0] + b[1] * b[1]);
  let rad = Math.acos(dotProduct / d);

  if (vec.x > 0) {
    // 如果 x > 0, 则 rad 为 (-PI, 0) 之间的值
    rad = -rad;
  }
  return rad;
}

// 弧度转角度
const rad2Deg = (rad) => (rad * 180) / Math.PI;

const distance = (p1, p2) => {
  const a = p1.x - p2.x;
  const b = p1.y - p2.y;
  return Math.sqrt(a * a + b * b);
};

const getAttrs = (size, transform) => {
  const width = size.x;
  const height = size.y;
  const matrix = new Matrix(
    transform.m00// 1
    transform.m10// 2
    transform.m01// 3
    transform.m11// 4
    transform.m02// 5
    transform.m12 // 6
  );

  const topLeft = { x: transform.m02y: transform.m12 };
  console.log("x:", topLeft.x)
  console.log("y:", topLeft.y)

  const topRight = matrix.apply({ x: width, y0 });
  console.log("width:"distance(topRight, topLeft)); // 223.60679774997897

  const bottomLeft = matrix.apply({ x0y: height });
  console.log("height:"distance(bottomLeft, topLeft)); // 500

  const wSideVec = { x: topRight.x - topLeft.xy: topRight.y - topLeft.y };
  // 逆时针旋转 90 度,得到旋转向量
  const rotationMatrix = new Matrix(0, -11000);
  const rotationVec = rotationMatrix.apply(wSideVec);

  const rad = calcVectorRadian(rotationVec);
  const deg = rad2Deg(rad);
  console.log("rotation:", deg); // -63.43494882292201
};

getAttrs(
  // 宽高
  { x100y100 },
  // 变换矩阵
  {
    m001,
    m013,
    m025,
    m102,
    m114,
    m126,
  }
);


运行一下,结果和属性面板一致。


图片


结尾


Figma 只用宽高和变换矩阵来表达矩形,在数据层可以用精简的数据表达丰富的变形,此外在渲染的时候也能将矩阵运算交给 GPU 进行并行运算,是不错的做法。


我是前端西瓜哥,欢迎关注我,学习更多图形编辑器知识。




相关阅读,


计算机图形学:变换矩阵


什么?Figma 的 fig 文件格式居然解析出来了


求向量的角度


图形编辑器开发:属性显示与格式转换


作者:前端西瓜哥
来源:juejin.cn/post/7314488568969478154
收起阅读 »

天天看到有人抵触ref,有人抵触reactive,把我整笑了

web
背景 这几天看到好多文章标题都是类似于: 不用 ref 的 xx 个理由 不用 reactive 的 xx 个理由 历数 ref 的 xx 宗罪 我就很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有这两批人: 抵触 ref 的人 抵触 reactive 的人 看了这些文章...
继续阅读 »

背景


这几天看到好多文章标题都是类似于:



  • 不用 ref 的 xx 个理由

  • 不用 reactive 的 xx 个理由

  • 历数 ref 的 xx 宗罪


我就很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有这两批人:



  • 抵触 ref 的人

  • 抵触 reactive 的人


看了这些文章,我可以总结出他们的想法


抵触 reactive 的人


抵触 reactive 的人,他们的想法大概就是:



  • 1、Vue 官方推荐 ref

  • 2、reactive 有类型限制,ref 没有

  • 3、reactive 使用不当会丢失响应式,比如解构

  • 4、reactive 无法修改整个对象的值


抵触 ref 的人


抵触 ref 的人,他们的想法大概就是:



  • 1、ref 的底层其实就是 reactive,用 ref 相当于多了一层,耗费性能

  • 2、ref 的 .value 用起来很麻烦,增加使用者心里负担

  • 3、ref 到模板的时候会解掉 value 这一层,这时候也会耗费性能


把我整笑了~


说实话,看到这些文章,有点把我整笑了,其实你要用 ref 或者 reactive 都没错,但是没比必要那么抵触,编程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啊。。。


既然 Vue3 推出了 ref 和 reactive,那就说明他们都有存在的必要,在项目中不同的场景去运用他们,我觉得才是最好的,而不是用一个不用另一个,不止这两个,还有很多其他好用的 Vue3 API


我想针对这两批人的想法做一个回应:


回应 -> 抵触 reactive 的人



  • 1、官方是推荐,不是抵触

  • 2、reactive 既然有类型限制,那就在特定时候用 reactive 就行

  • 3、使用不当会丢失响应式?那就是开发者对于 Vue3 API 的使用还不熟

  • 4、用 Object.assign 就可以修改整个对象的值


回应 -> 抵触 ref 的人



  • 1、耗费性能的话,这么久了,也没人贴出到底耗费了多少性能?

  • 2、.value 不麻烦,我觉得 .value 可以起到辨别响应式和非响应式数据的效果,而且现在编辑器都有插件提供的代码补全了,多个 .value 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吧?


灵活使用 Vue3 API 才是王道


其实在平时开发中,我觉得基本数据类型和数组,都可以用 ref 来管理,而对象的话可以使用 reactive 来管理,比如表单对象、状态对象


其实 Vue3 不止有这两个 API ,还有很多其他 API ,也很好用,大家只要去灵活使用它们,能让你的Vue3 项目上一个层次


readonly


顾名思义,就是只读的意思,如果你的数据被这个 API 包裹住的话,那么修改之后并不会触发响应式,并且会提示警告




readonly 的用途一般用于一些 hooks 暴露出来的变量,不想外界去修改,比如我封装一个 hooks,这样去做的话,那么外界只能用变量,但是不能修改变量,这样大大保护了 hooks 内部的逻辑~



shallowRef


shallowRef 用来包住一个基础类型或者引用类型,如果是基础类型那么跟 ref 基本没区别,如果是引用类型的话,那么直接改深层属性是不能触发响应式的,除非直接修改引用地址,如下:




注意:改深层属性能改数据,只是没触发响应式,所以当下一次响应式触发的时候,你修改的深层数据会渲染到页面上~



shallowRef 的用处主要用于一些比较大的但又变化不大的数据,比如我有一个表格数据,通过接口直接获取,并且主要用在前端展示,需要修改一些深层的属性,但是这些属性并不需要立即表现在页面上,比如以下例子,我只需要展示 name、age 字段,至于 isOld 字段并不需要展示,我想要计算 isOld 但是又不想触发响应式更新,所以可以用 shallowRef 包起来,进而减少响应式更新,优化性能



shallowReactive


shallowReactive 用来包住一个引用类型,被包住后,修改第一层才会触发响应式更新,也就是浅层的属性,修改深层的属性并不会触发响应式更新



注意:改深层属性能改数据,只是没触发响应式,所以当下一次响应式触发的时候,你修改的深层数据会渲染到页面上~




shallowReactive 用的比较少,shallowReactive 的用处跟 shallowRef 比较像,都是为了让一些比较大的数据能减少响应式更新,进而优化性能


toRef & toRefs


先说说 toRef 吧,我们平时在使用 reactive 的时候会有一个苦恼,那就是解构,比如看以下例子,我们为了少些一些代码,解构出来了 name 并放到模板里渲染,但是当我们想改原数据的时候,发现 name 并不会更新,这就是解构出来基础类型的苦恼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 toRef,这个时候我们直接修改 name 也会触发原数据的修改,修改原数据也会触发 name 的修改




但是如果是属性太多了,我们想一个一个去用 toRef 的话会写很多代码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 toRefs 一次性解构



toRaw & markRaw & unref


toRaw 可以把一个响应式 reactive 转成普通对象,也就是把响应式对象转成非响应式对象



toRaw 主要用在回调传参中,比如我封装一个 hooks,我想要把 hooks 内维护的响应式变量转成普通数据,当做参数传给回调函数,可以用 toRaw



markRaw 可以用来标记响应式对象里的某个属性不被追踪,如果你的响应式对象里有某个属性数据量比较大,但又不想被追踪,你可以使用 markRaw



unref 相当于返回 ref 的 value



effectScope & onScopeDispose


effectScope 可以有两个作用:



  • 收集副作用

  • 全局状态管理


收集副作用


比如我们封装一个共用的 hooks,为了减少页面隐患,肯定会统一收集副作用,并且在组件销毁的时候去统一消除,比如以下代码:



但是这么收集很麻烦, effectScope 能帮我们做到统一收集,并且通过 stop 方法来进行清除,且 stop 执行的时候会触发 effectScope 内部的 onScopeDispose



我们可以利用 effectScope & onScopeDispose 来做一些性能优化,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我们封装一个鼠标监听的 hooks



但是如果在页面里调用多次的话,那么势必会往 window 身上监听很多多余的事件,造成性能负担,所以解决方案就是,无论页面里调用再多次 useMouse,我们只往 window 身上加一个鼠标监听事件



全局状态管理


现在 Vue3 最火的全局状态管理工具肯定是 Pinia 了,那么你们知道 Pinia 的原理是什么吗?原理就是依赖了 effectScope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自己使用 effectScope 来实现自己的局部状态管理,比如我们封装一个通用组件,这个组件层级比较多,并且需要共享一些数据,那么这个时候肯定不会用 Pinia 这种全局状态管理,而是会自己写一个局部的状态管理,这个时候 effectScope 就可以排上用场了


vueuse 中的 createGlobalState 就是为了这个而生




provide & inject


Vue3 用来提供注入的 API,主要是用在组件的封装,比如那种层级较多的组件,且子组件需要依赖父组件甚至爷爷组件的数据,那么可以使用 provide & inject,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Form 表单组件,可以去看看各个组件库的源码,表单组件大部分都是用 provide & inject 来实现的,比如 Form、Form-Item、Input这三个需要互相依赖对方的规则、字段名、字段值,所以用 provide & inject 会更好。具体用法看文档吧~cn.vuejs.org/guide/compo…



结语 & 加学习群 & 摸鱼群


我是林三心



  • 一个待过小型toG型外包公司、大型外包公司、小公司、潜力型创业公司、大公司的作死型前端选手;

  • 一个偏前端的全干工程师;

  • 一个不正经的掘金作者;

  • 一个逗比的B站up主;

  • 一个不帅的小红书博主;

  • 一个喜欢打铁的篮球菜鸟;

  • 一个喜欢历史的乏味少年;

  • 一个喜欢rap的五音不全弱鸡


如果你想一起学习前端,一起摸鱼,一起研究简历优化,一起研究面试进步,一起交流历史音乐篮球rap,可以来俺的摸鱼学习群哈哈,点这个,有7000多名前端小伙伴在等着一起学习哦 --> 摸鱼沸点


作者:Sunshine_Lin
来源:juejin.cn/post/7311226497111916563
收起阅读 »

CSS整洁之道——:is()、:where()和:has()的用法

web
让我们写出优雅界面的CSS,它也总是把自己进化得更加优雅。 今天我们花5分钟时间学习三个优雅的CSS伪类::is()、:where() 和 :has()。 :is() - 取代组合选择器 :is() 允许你在一个规则中包含多个选择器。它接受一组选择器作为参数,...
继续阅读 »

让我们写出优雅界面的CSS,它也总是把自己进化得更加优雅。


今天我们花5分钟时间学习三个优雅的CSS伪类::is():where():has()


:is() - 取代组合选择器


:is() 允许你在一个规则中包含多个选择器。它接受一组选择器作为参数,并应用样式到匹配的元素上。


/* 传统方法 */
ul > li > a,
ol > li > a,
nav > ul > li > a,
nav > ol > li > a {
color: blue;
}

/* 使用 :is() */
:is(ul, ol, nav > ul, nav > ol) > li > a {
color: blue;
}

:is() 可以简化多层嵌套和多种选择器组合的写法,让你维护样式更方便。


:is() 优先级依然遵循CSS选择器的优先级规则,即 ID -> 类 -> 元素 的顺序。


:is(.class1) a {
color: blue;
}

:is(#id1) a {
color: red;
}


这段代码里两条规则如果命中相同的元素,那么第二条会优先应用。


:is() 的参数也可以传一个匹配规则


:is([class^="is-styling"]) a {
color: yellow;
}

这样的写法会匹配所有 class 开头是 is-styling 的选择器。


:where() - 拥有最低优先级


:where():is() 相似,都可以传入选择器或者匹配规则来简化你的CSS代码。


:where([class^="where-styling"]) a {
color: yellow;
}

但和 :is() 不同的是,:where() 拥有最低优先级,这样的好处是它定义的样式规则不会影响其他样式规则,避免了样式冲突。


/* <footer class="where-styling">……</footer> */

footer a {
color: green;
}

:where([class^="where-styling"]) a {
color: red
}


当有其他规则和 :where() 同时被命中时,:where() 一定是失效的。所以上面这个例子实际效果是链接显示绿色。


:has() - 基于其他元素进行匹配


:has() 可以根据直接后代元素的存在来匹配元素


/* 选择直接包含 p 元素的 div */
div:has(> p) {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也可以根据紧邻的下一个兄弟元素来匹配元素


/* 选择后面跟着 p 元素的 div */
div:has(+ p) {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你还可以把它跟其他伪类一起使用,比如 :has():is() 一起使用



:has() 使用场景很多,只要是强互动的页面都可能用到,以后有机会单独分享一篇~


总结


大部分浏览器的新版本都已支持 :is():where():has() 这三个伪类了,如果你的项目跑在低版本的浏览器中,那么需要考虑一下回退策略。


专栏资源


专栏介绍:分享CSS新特性和好看的样式设计

专栏地址:👉# CSS之美


作者:BigYe程普
来源:juejin.cn/post/7314841908169850891
收起阅读 »

js中?.、??、??=的用法及使用场景

web
上面这个错误,相信前端开发工程师应该经常遇到吧,要么是自己考虑不全造成的,要么是后端开发人员丢失数据或者传输错误数据类型造成的。因此对数据访问时的非空判断就变成了一件很繁琐且重要的事情,下面就介绍ES6一些新的语法来方便我们开发。 1. 可选链操作符 (Opt...
继续阅读 »

image.png


上面这个错误,相信前端开发工程师应该经常遇到吧,要么是自己考虑不全造成的,要么是后端开发人员丢失数据或者传输错误数据类型造成的。因此对数据访问时的非空判断就变成了一件很繁琐且重要的事情,下面就介绍ES6一些新的语法来方便我们开发。


1. 可选链操作符 (Optional Chaining Operator - ?.):


可选链操作符允许您在访问对象属性或调用函数时,检查中间的属性是否存在或为 null/undefined。如果中间的属性不存在或为空,表达式将短路返回 undefined,而不会引发错误。


1.1 用法示例:


const obj = {
foo: {
bar: {
baz: 42
}
},
xyz: []
};


// 使用可选链操作符
const value1 = obj?.foo?.bar?.baz; // 如果任何中间属性不存在或为空,value 将为 undefined
//除了对属性的检查,还可以用于对数组下标及函数的检查
const value2 = obj?.xyz?.[0]?.fn?.();

// 传统写法
const value1 = obj && obj.foo && obj.foo.bar && obj.foo.bar.baz; // 需要手动检查每个属性
const value2 = obj && obj.xyz && obj.xyz[0] && obj.xyz[0].fn && obj.xyz[0].fn();

1.2 使用场景:



  • 链式访问对象属性,而不必手动检查每个属性是否存在。

  • 调用可能不存在的函数。


2. 空值合并操作符 (Nullish Coalescing Operator - ??):


空值合并操作符用于选择性地提供默认值,仅当变量的值为 null 或 undefined 时,才返回提供的默认值。否则,它将返回变量的实际值。


2.1 用法示例:


const foo = null;
const bar = undefined;
const baz = 0;
const qux = '';
cosnt xyz = false;

const value1 = foo ?? 'default'; // 'default',因为 foo 是 null
const value2 = bar ?? 'default'; // 'default',因为 bar 是 undefined
const value3 = baz ?? 'default'; // 0,因为 baz 不是 null 或 undefined
const value4 = qux ?? 'default'; // '',因为 qux 不是 null 或 undefined
const value5 = xyz ?? 'default'; // false,因为 xyz 不是 null 或 undefined

//可能存在的传统写法,除了null,undefined, 无法兼容0、''、false的情况,使用时要特别小心
const value1 = foo || 'default'; // 'default'
const value2 = bar || 'default'; // 'default'
const value3 = baz || 'default'; // 'default',因为 0 转布尔类型是 false
const value4 = qux || 'default'; // 'default',因为 '' 转布尔类型是 false
const value5 = xyz || 'default'; // 'default'

2.2 使用场景:



  • 提供默认值,而不使用 falsy 值(如空字符串、0 等)。

  • 在处理可能为 null 或 undefined 的变量时,选择性地提供备用值。


3. 空值合并赋值操作符 (Nullish Coalescing Assignment Operator - ??=):


空值合并赋值操作符结合了空值合并操作符和赋值操作符。它用于将默认值分配给变量,仅当变量的值为 null 或 undefined 时。


3.1 用法示例:


let foo = null;
let bar = undefined;
let baz = 0;

foo ??= 'default'; // 'default',因为 foo 是 null
bar ??= 'default'; // 'default',因为 bar 是 undefined
baz ??= 'default'; // 0,因为 baz 的初始值不是 null 或 undefined

3.2 使用场景:



  • 在变量没有被赋值或被赋值为 null 或 undefined 时,将默认值分配给变量。


4. 注意:


这些运算符在处理可能为 null 或 undefined 的值时非常有用,可以简化代码并提高可读性。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它们是在 ECMAScript 2020 标准中引入的,因此在旧版本的 JavaScript 中可能不被支持。


作者:阿虎儿
来源:juejin.cn/post/7270900584466513974
收起阅读 »

争论不休:金额用Long还是BigDecimal?

问题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金额的数据类型用Long还是BigDecimal? 具体问题大概是这样的:关于金额的数据类型,组长认为使用BigDecimal比较稳妥,总监认为使用Long才不会出问题,然后开发认为Long用起来比较爽。 从这两个数据类...
继续阅读 »

问题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金额的数据类型用Long还是BigDecimal?


具体问题大概是这样的:关于金额的数据类型,组长认为使用BigDecimal比较稳妥,总监认为使用Long才不会出问题,然后开发认为Long用起来比较爽。



从这两个数据类型来看,这家公司使用的开发语言应该是Java,不过换成其它开发语言,也有类似的数据类型选择问题,这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所以可以和大家好好聊聊。


网友方案


针对这个问题,热情的网友们从各自的经历出发,提供了很多方案。我大概总结了下,居然有十种之多,虽然有的像调侃,但都有一定的道理。相信大家也很好奇,所以这里我先分享下网友们的方案。


Long




解读:单位到分,没有小数点,也就没有小数精度的问题。而且Long取值范围也足够了。


BigDecimal




解读:大家都这么用,BigDecimal就是为精确计算而生的。用long不专业,适应性不好。


Long和BigDecimal




解读:成年人不做选择,成年人什么都要。金额、价格这些用Long,汇率、费率这些要求的小数点比较多,那就用BigDecimal。


String




解读:万物皆可string。只是处理规则需要全部自己写,高手必备的技能。


Protobuf



解读:脱离框架讲方案都是耍流氓。Protobuf里边根本就没有BigDecimal,虽然可以用string或者自定义类型来代表Java中的BigDecimal,不过性能可能要差那么一点点。


自定义




解读:架构师的好苗子。程序不是能跑起来、不出错就行了,要考虑设计能不能自然体现业务需求,好不好理解、扩展和维护。


听领导的




解读:霍金来了中国也得站起来敬酒。这根本不是技术问题,一切听领导指示,但是也要做好自我保护。


问AI



解读:紧跟时代风口。作为有追求的技术人,就应该想着怎么偷懒怎么最快,先进的生产力工具要用起来,大语言模型回答这个问题滴水不漏、手到擒来,不信你试试!


节省型




解读:节俭是美德。就几百块钱的货,又不是航母和火箭,根本用不着Long,用int、short,甚至byte就能满足。


莫名其妙



解读:这个特定芯片是说CPU做不了浮点数运算吗?还是说不同的CPU浮点数运算的算法不同?那编程语言不能直接处理这个问题吗?还需要开发者关心。不懂,真不懂,完全不懂,请有经验的大神帮解答下。


根本问题


俗话说,结局问题先得明确问题。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问题呢?归根到底还是小数的精度问题。


有时候是根本除不尽,比如10除以3;有时候是因为小数的表达问题,编程语言中带小数的数据类型一般是float和double,它们内部使用科学计数法,转换二进制的时候有可能出现无限小数位的问题,比如Javascript中的0.1+0.2算出来就不是0.3。


所以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大家想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其实使用Long和BigDecimal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内部都是通过整数记录值,只是Long属于隐式设定小数点,BigDecimal属于显示设定小数点。


比如,使用Long表示价格时,系统约定单位是分,那么9999就代表99.99元;而使用BigDecimal表示价格时,则需要明确小数位 new BigDecimal("99.99")。


另外不管是Long还是BigDecaimal只要发生除不尽,就存在精度问题。


解决方案


这里我做个总结。


在程序中处理金额时,最佳实践通常是使用类似BigDecimal的数据类型,因为它提供了精确的小数运算能力,这对于财务计算来说非常重要。使用BigDecimal可以避免因浮点数的精度问题导致的计算误差,这些误差在金融应用中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


BigDecimal可以精确地表示和计算小数,它允许你定义小数点后的精度,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舍入模式。这意味着当你需要执行加减乘除时,可以控制舍入行为以符合金融计算的要求。


另一方面,虽然使用Long类型来表示金额(通常以分为单位)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它避免了小数的使用,从而也能保证精确性。但是,这种方法在表示和处理小数时就不那么直观,而且在需要进行货币转换或者涉及到小数的计算时,你必须自己管理小数点的位置。


例如,如果使用Long表示金额,你需要记住金额是以分为单位还是以元为单位,而且在报告或用户界面中显示金额时,通常需要将金额转换为以元为单位的格式,这就需要额外的计算步骤。


所以,虽然Long类型也可以用来精确地表示金额,但是为了代码的可读性、易用性和减少手动处理小数点的错误,推荐使用BigDecimal来处理金额。这是一种更安全、更灵活的方法,尤其是在需要精确计算小数时。


其它使用string或者自定义类的方案,当然也可以,只是需要更多的工作来完善数据处理的各种规则,容易出错,也不规范,为什么不使用现成的BigDecimal呢?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关注萤火架构,提升技术不迷路!


作者:萤火架构
来源:juejin.cn/post/7314928953193578505
收起阅读 »

用lodash开发前端,真香!

web
前言 在日常的前端开发中,总是涉及到对数据的处理,比如后端返给你一坨数据,你需要进行处理并回显到页面上,又或者提交form表单到服务端时,你需要将数据处理成后端接口定义的数据结构,而这些都离不开数据处理。 那数据处理有什么好用的工具库吗?lodash当之无愧。...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日常的前端开发中,总是涉及到对数据的处理,比如后端返给你一坨数据,你需要进行处理并回显到页面上,又或者提交form表单到服务端时,你需要将数据处理成后端接口定义的数据结构,而这些都离不开数据处理。


那数据处理有什么好用的工具库吗?lodash当之无愧。


lodash使用


使用:


// 浏览器环境
<script src="lodash.js"></script>
// npm
npm i --save lodash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下我平时开发用lodash最最最常用的一些方法。


一、数组类


1、_.compact(array)


作用:剔除掉数组中的假值假值包括falsenull,0""undefined, 和 NaN这5个)元素,并返回一个新数组。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ole.log(_.compact([0, 1, false, 2, '', 3, undefined, 4, null, 5]));
// 输出 [ 1, 2, 3, 4, 5 ]

项目中的应用:剔除数组中的一些脏数据。


2、_.difference(array, [values])


作用:过滤掉数组中的指定元素,并返回一个新数组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ole.log(_.difference([1, 2, 3], [2, 4]))
// 输出 [ 1, 3 ]
const arr = [1, 2], obj = { a: 1 }
console.log(_.difference([1, arr, [3, 4], obj, { a: 2 }], [1, arr, obj]))
// 输出 [ 1, 3 ]

类似方法



  • _.pull(array, [values]),与_.difference不同之处在于_.pull会改变原数组。

  • _.without(array, [values]): 剔除所有给定值,并返回一个新数组,这个方法的作用和_.difference相同。


项目中的应用:这个可以在某些场景代替掉Array.prototype.filter


3、_.last(array)


作用:返回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


console.log(_.last([1, 2, 3, 4, 5]))
// 输出 5

项目中的应用:有了这个方法,就不需要通过arr[arr.length - 1]这样去取数组的最后一项了,比如一个省市区级联选择器Cascader,但传给后端的时候只需要最后一级的id,所以直接用_.last取最后一项给后端。


类似方法



  • _.head(aray)方法,返回数组的第一项

  • _.tail(array)方法,返回除了数组第一项以外的全部元素


顺便一提,我在实际开发项目中还遇到过用数组的pop方法去取最后一项的,然后由于取了两次调用了两次pop,造成了一个bug,让人哭笑不得。


4、_.chunk(array, [size=1])


作用:将数组按给定的size进行区块拆分,多余的元素会被拆分到最后一个区块当中,返回值是一个二维数组。


使用示例


console.log(_.chunk([1, 2, 3, 4, 5], 2))
// 输出: [ [ 1, 2 ], [ 3, 4 ], [ 5 ] ]

项目中的应用:比如你需要渲染出一个xx行xx列的布局,你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将数据变变成一个二维数组arrarr.length代表行数,arr[0].length代表列数


二、对象类


1、_.get(object, path, [defaultValue])


作用:从对象中获取路径path的值,如果获取值为undefined,则用defaultValue代替。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ect = { a: { b: [{ c: 1 }, null] }, d: 3 };

console.log(_.get(object, 'a.b[0].c'));
// 输出 1
console.log(_.get(object, ['a', 'b', 1], 4));
// 输出 null
console.log(_.get(object, 'e', 5));
// 输出 5

项目中的应用:这个是获取数据的神器,再也不用写出if(a && a.b && a.b.c)的这种代码了,直接用_.get(a, 'b.c')搞定,_.get里面会帮你做判断,绝对省事!


2、_.has(object, path)


作用:判断对象上是否有路径path的值,不包括原型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1 };
const obj1 = { b: 1 }

const obj2 = Object.create(obj1)

console.log(_.has(obj, 'a'));
// 输出 true
console.log(_.has(obj2, 'b'));
// 输出 false

项目中的应用:这个可以代替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判断对象上有没有某个属性。


3、.mapKeys(object, [iteratee=.identity])


作用:遍历并修改对象的key值,并返回一个新对象。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1, b: 1 };

const res = _.mapKeys(obj, (value, key) => {
return key + value;
})
console.log(res)
// 输出 { a1: 1, b1: 1 }


项目中的应用:调接口传递给后端数据时,如果定义的key和后端接口数据结构定义的key不匹配,可以用_.mapKeys进行适配。


4、.mapValues(object, [iteratee=.identity])


作用:遍历并修改对象的value值,并返回一个新对象。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 age: 1 }, b: { age: 2 } };

const res = _.mapValues(obj, (value) => {
return value.age;
})
console.log(res)
// 输出 { a: 1, b: 2 }

项目中的应用:依次对对象values值进行处理,进行数据格式化,以适配后端接口。


5、_.pick(object, [props])


作用:从object中挑出对应的属性,并组成一个新对象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1, b: 2, c: 3 };

const res = _.pick(obj, ['a', 'b'])
console.log(res)
// 输出 { a: 1, b: 2 }

项目中的应用:从后端接口中,pick出对应你需要用的值,然后进行逻辑处理和页面渲染,或者pick对应的值,传给后端。


6、.pickBy(object, [predicate=.identity])


作用:与_.pick类似,只是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函数,当返回为真时才会被pick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1, b: 2, c: 3 };

const res = _.pickBy(obj, (val, key) => val === 2)
console.log(res)
// { b: 2 }

项目中的应用:是_.pick的增强版,可以实现动态pick


7、_.omit(object, [props])


作用:_.pick的反向版,忽略掉某些属性后,剩下的属性组成一个新对象。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1, b: 2, c: 3 };

const res = _.omit(obj, ['b'])
console.log(res)
// { a: 1, c: 3 }

项目中的应用:代替delete obj.xx,剔除某些属性。


8、.omitBy(object, [predicate=.identity])


作用:_.omit的增强版,第二个参数是一个函数,当返回为真时才会被omit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1, b: 2, c: 3, cc: 4 };

const res = _.omitBy(obj, (val, key) => {
return key.includes('c');
} )
console.log(res)
// { a: 1, b: 2 }

项目中的应用:与_.omit类似。


9、_.set(object, path, value)


作用:给object上对应的path设置值,路径不存在会自动创建,索引创建成数组,其它创建为对象。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

const res = _.set(obj, ['a', '0', 'b'], 1)
console.log(res)
// 输出:{ a: [ { b: 1 } ] }

const res1 = _.set(obj, 'a.1.c', 2)
console.log(res1)
// 输出:{ a: [ { b: 1 }, { c: 2 } ] }

项目中的应用:给对象设置值,再也不用设置的时候一层层判断了。


10、_.unset(object, path)


作用:与_.set相反,删除object上对应的path上的值,删除成功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 b: 2 }] }

const res = _.unset(obj, ['a', '0', 'b'])
console.log(res)
// 输出:true
const res1 = _.unset(obj, ['a', '1', 'c'])
console.log(res1)
// 输出:true

项目中的应用:给对象删除值,替换delete a.b.c。使用delete如果在访问a.b.c的时候,发现没有b属性就会报错,而_.unset不会报错,有更加好的容错处理。


三、实用函数


1、_.cloneDeep(value)


作用:标准的深拷贝函数,这个无须多言,用过的人都说好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 b: 2 }] }

const res = _.cloneDeep(obj)
console.log(res)
// 输出:{ a: [ { b: 2 } ] }

项目中的应用:代替JSON.parse(JSON.string(obj))等深拷贝方法,能处理循环引用,有更好的兼容性。


2、_.isEqual(value, other)


作用:深度比较两者的值是否相等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a: [{ b: 2 }] }
const obj1 = { a: [{ b: 2 }] }

const res = _.isEqual(obj, obj1)
console.log(res)
// 输出:true

项目中的应用:比较form表单前后的数据是否发生了变化,再也不用自己循环两次+递归去手动比较了。


3、_.isNil(value)


作用:某个值是null或者undefined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let a = null;

const res = _.isNil(a)
console.log(res)
// 输出:true

项目中的应用:有时候我们并不想用if(obj.xx)判断是否有值,因为0也是算有值的,而且可能在后端定义中还有含义,但它转成boolean去判断却是false,所以我们用_.isNil去判断更为准确。


4、_.debounce(func, [wait=0], [options=])


作用:标准的防抖函数,简单理解就是,函数被触发多次,只有最后一次会被触发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fn = () => ({
fetch('https://xxx.cn/api')
})
const res = _.debounce(fn, 3000)

项目中的应用input输入框的实时搜索,减少接口调用,节约服务器资源。


5、_.throttle(func, [wait=0], [options=])


作用:标准的节流函数,简单理解就是,函数被触发多次,在指定时间范围内只会调用一次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fn = () => ({
fetch('https://xxx.cn/api')
})
const res = _.throttle(fn, 300)

项目中的应用:监听页面scroll事件滚动加载,监听页面的resize事件等。


6、_.isEmpty(value)


作用:判断一个对象/数组/map/set是否为空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obj = {}
const res = _.isEmpty(obj);
console.log(res)
// 输出 true

项目中的应用:对传入的数据做非空校验。


7、_.flow([funcs])


作用:传入一个函数数组,并返回一个新函数。_.flow内部从左到右依次调用数组中的函数,上一次函数的返回的结果,会作为下个函数调用的入参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add = (a, b) => a + b;
const multi = (a) => a * a;
const computerFn = _.flow([add, multi]);
console.log(computerFn(1, 2))
// 输出 9

项目中的应用:我们可以把各种工具方法进行抽离,然后用_.flow自由组装成新的工具函数,帮助我们流式处理数据,有点函数式编程那味儿了。


8、_.flowRight([funcs])


作用:与_.flow相反,函数会从右到左执行,相当于React中的compose函数


使用示例


const _ = require('lodash')

const add = (a) => a + 3;
const multi = (a) => a * a;
const computerFn = _.flowRight([add, multi]);
console.log(computerFn(4))
// 输出 19

项目中的应用:与_.flow类似,遇到相关场景,用flow还是flowRight都行,看个人习惯。


小结


以上就是我个人在项目中常用的lodash方法了,使用体验是非常好的,节约了不少处理数据的时间,所以想分享给大家。


大家熟练用起来,摸鱼时间这不就有了么!


作者:han_
来源:juejin.cn/post/7277799790296416290
收起阅读 »

写 Vue 我建议非必要别用 watch

web
场景 代码大概如下,删除了很多无关内容。 <template> <div> <SearchBar @search="handleSearch" /> <Pagination v-mode...
继续阅读 »

场景


代码大概如下,删除了很多无关内容。


<template>
<div>
<SearchBar @search="handleSearch" />
<Pagination
v-model:page="pagination.page"
:page-size="pagination.pageSize"
:total="pagination.total"
/>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lang="ts">
import { reactive, ref, watch, inject, computed } from 'vue'
import SearchBar from '@/components/SearchBar.vue'

const route = useRoute()
const pagination = reactive({
page: 1,
pageSize: isPublic.value ? 10 : 9,
total: 0,
})
const keyword = ref('')
const fetchList = async () => {
loading.value = true
const res = await connect.get(`/api/${route.params.type}`, {
params: {
pageSize: pagination.pageSize,
page: pagination.page,
name: keyword.value,
},
})
pagination.total = res.total
loading.value = false
}
watch(
() => route.params.type,
async () => {
pagination.page = 1
fetchList()
},
{ immediate: true }
)
watch(
() => pagination.page,
async () => {
fetchList()
}
)
watch(
() => keyword.value,
async () => {
if (pagination.page === 1) fetchList()
else {
pagination.page = 1
}
}
)
const handleSearch = (val: string) => {
keyword.value = val
}
const handleDelete = async (item: MindMapItem) => {
await confirmModal.value?.confirm()
await connect.delete('/api/map/' + item._id)
fetchList()
}
</script>

本来只有 2 个 watch,今天新功能加了个关键词搜索,又得多 watch 一个 keyword.value


于是这里变成了 3 个 watch,而且里面有逻辑,甚至是相互依赖的逻辑。


上面的代码没写完,但是整理一下,最终目标是这样的:



  • 请求参数有三个变量:route.params.type、keyword 和 pagination

  • route.params.type 改变时需要重置 pagination 和 keyword,然后重新请求

  • keyword 改变时需要重制 pagination,然后重新请求

  • pagination 改变时需要重新请求


watch 真的好?


如果继续用 watch,因为需要重置 pagination 和 keyword,硬生生把三个 watch 写成了个像是任务委托一样的效果,例如 keyword.value 修改时如果 page 是 1 就直接请求,否则修改 page 再让 page 的 watch 触发请求。


watch(
() => keyword.value,
async () => {
if (pagination.page === 1) fetchList()
else {
pagination.page = 1
}
}
)

这么耦合真的好吗?这不好。我劝自己耗子尾汁,好好反思。


得出的结论是:watch 不是好文明,能不用 watch,就别用 watch


这不是我第一次对 watch 有意见,在工作中我就见过很多复杂组件动则 5 个以上的 watch,有的里面还有复杂逻辑。


重点是啥,还没注释……watch 天然就容易让人不写注释,给人一种“啊,这个值变了,运行下面的逻辑是理所当然的吧。”,那你问问两个月后的自己,是不是真的这样?你自己写的 watch 你自己看得懂吗?一个值变了就触发逻辑,但问题是,它变的原因可多了。


所以 watch 生而在语义上不明确,它只解释了对值的依赖,没有解释依赖的原因。


watchEffect 呢?


上面的例子,假如把 fetchList 写成 watchEffect,其实还是一样的问题,需要在里面额外加 if else 处理重置逻辑。不过逻辑集中在一个 watchEffect 大概还是比分散在 N 个 watch 里好。


总结


总结一下,watch 或者 watchEffect 有其用武之地,但最好满足以下的条件:



  • 变动触发点大于 2 个才考虑 watch(只有一个触发机会的话,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跑就好了)

  • 所有场景全都适用同一个处理逻辑

  • 与其他 watch 没耦合


不过如果没有事件机制来触发的话,那就只能 watch 了。


优化后


<template>
<div>
<SearchBar @search="handleSearch" />
<Pagination
v-model:page="pagination.page"
@update:page="fetchList"
:page-size="pagination.pageSize"
:total="pagination.total"
/>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lang="ts">
import { reactive, ref, watch, inject, computed } from 'vue'
import SearchBar from '@/components/SearchBar.vue'

const route = useRoute()
const pagination = reactive({
page: 1,
pageSize: isPublic.value ? 10 : 9,
total: 0,
})
const keyword = ref('')
const fetchList = async () => {
// 省略
}
watch(
() => route.params.type,
async () => {
keyword.value = ''
pagination.page = 1
fetchList()
},
{ immediate: true }
)
const handleSearch = (val: string) => {
keyword.value = val
pagination.page = 1
fetchList()
}
const handleDelete = async (item: MindMapItem) => {
await confirmModal.value?.confirm()
await connect.delete('/api/map/' + item._id)
fetchList()
}
</script>

修改后,只保留 route.params.typewatch,不会发生冲突,另外两个通过事件触发。至于触发事件也不用额外写 @change,直接用 @update:xxx 就可以了。


这样只有易读的重置逻辑,没有 if else!清爽!


原文传送门:ssshooter.com/vue-watch/


作者:ssshooter
来源:juejin.cn/post/7314860085931065359
收起阅读 »

小公司-小前端团队,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

web
现状 去年下半年,加入了一家小公司,前端团队也是刚刚成立没多久,虽然自己心里上已经提前预设了团队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进入以后,还是发现了一系列比较明显的问题,这里列举其中一些典型问题: 前后端代码没有分离,发布上线等没有分离 前端技术栈单一,所有项目都...
继续阅读 »

image.png


现状


去年下半年,加入了一家小公司,前端团队也是刚刚成立没多久,虽然自己心里上已经提前预设了团队可能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进入以后,还是发现了一系列比较明显的问题,这里列举其中一些典型问题:



  • 前后端代码没有分离,发布上线等没有分离

  • 前端技术栈单一,所有项目都是直接采用vue3-vben-admin

  • 代码规范,commit规范等等没有统一,CI/CD流程不规范。

  • 没有设计,产品等,导致整体开发流程不规范。

  • ...其他


之所以,列举以上这些问题,并不是对我司有任何的不满啊,哈哈哈,更多的是希望能够给遇到类似问题的小伙伴儿一些方案或者方向,同时,也能够帮助大家的前端团队逐渐走向规范与成熟。


写作不易,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欢迎 关注♥️ + 点赞👍 鼓励一下作者,感恩~


成熟的前端团队是什么样子?


前端团队刚刚成立不久,如何一步步走向规范与成熟呢?很显然,我们需要知道一个成熟的前端团队是什么样子的(当然一般谈论这种话题,很有可能被喷),其实呢?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而且公司业务不同,前端的技术栈,基建等都会不同,这里只是列举出了建设前端团队比较常见的一些方向供大家参考:


image.png


前端规范


这里,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规范,直接上图:


image.png


如果大家所在团队中,对这些规范没有进行统一,可以参考上面这些方向在团队中进行推广。


前端项目模版


大家肯定都知道vue,react的官方脚手架工具:vue-cli, create-react-app,通过这些基础脚手架,就可以帮助我们创建最基础的前端项目代码,但是随着业务的迭代,各个公司的业务场景不同,技术栈不同,往往需要在vue-cli, create-react-app创建的项目模版基础上,逐渐沉淀出符合公司的自定义项目模版代码,具体可以参考下图:


image.png


前端脚手架


上面,我们讲了前端项目模版,那如何更好的去管理模版呢?答案就是脚手架,加入没有脚手架,我们很可能是直接将模版代码放在一个单独的仓库中,每次开启一个新项目,就clone到本地,然后在copy一份出来,这样虽然也可以做,但是脚手架可以通过命令更好更快捷的帮助我们去管理项目模版,以及进行项目初始化等等操作。


image.png


当然,脚手架的技术栈和传统的前端项目的技术栈有所不同,上面图中也有说到,底层依赖NodeLerna,Yargs等,感兴趣的可以学习一些,是否要维护公司自己的脚手架,就要评估人力成本,收益等,结合团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量了。


前端自动化构建部署(CI/CD)


这部分就是大家常说的CI/CD,即前端项目如何持续集成与部署,这里就不额外展开说啦,具体可以参考我自己写的一篇文章:基于Docker + Nginx + Gitlab-runner 构建前端CI/CD


有一点说明一下:可能早期,工作经验不多的前端小伙伴儿,会遇到这种情况,每次项目发布上线,可能都是直接使用公司现成的发布系统,直接在页面点点就可以成功,但是往往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太知道怎么去排查问题,还得请教运维等相关同学,遇到好交流的同事可能还帮你解决一下,遇到一些不友好的同事,你自己内心也会一万个....


因此,随着前端的不断发展,对于前端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也有必要知道前端项目底层到底是如何进行CI/CD,如何去发布上线,这里就会涉及到Docker,K8s,Nginx,CI工具等技术栈,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些demo,了解了解。


前端全链路监控体系


其实就是随着项目的迭代,功能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一些C端的项目,我们需要去掌握用户的行为,从而,根据用户的行为,去进一步更好的迭代我们的项目,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行为进行监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埋点,


一个完整的监控体系,通常包含如下内容:
image.png


如果有的小伙伴儿所在团队有这样的需求,那么就要考虑如何去做啦,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开源的方案可以参考,例如:Sentry,当然,也要结合团队实际情况,看是否需要自己去实现一套完整的监控体系,因为实现成本也不低,尤其小公司,我们就需要调研调研,是否可以使用一些开源的方案去实现啦。


前端物料库


什么是前端物料?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组件库,工具库等可以复用的代码,具体可以参考下图:


image.png


一般大厂都会有类似的物料平台,那么,我们小公司呢?就要考虑其实现成本和收益啦,也不一定非要建立物料平台,因为小公司能够沉淀的物料也不会有那么多,比如:一般有沉淀一些组件库,工具库,我们也可以发布到npm上,这样团队内部也可以使用。


怎么做?


那具体怎么做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公司团队当前情况,按照优先级明确现有问题

  2.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的具体实现方案:通过调研,团队讨论等方式明确各个方案利弊,选择最优方案

  3. 明确具体的执行步骤:从团队实际情况出发,最好是渐进式开启,在对现有业务不影响的前提下做增量式基建工作


于是,我进一步结合我司的情况,明确了以下几点是要优先去实现的:



  • 确定前端技术栈

  • 明确前端规范

  • 前后端代码分离,打造独立的前端CI/CD


确定前端技术栈


由于我司目前主要中后台项目居多,这里确认的技术栈也主要基于此方向展开的。


首先,传统的中后台项目,前端一般会包含以下这些内容:


image.png


那以上这些内容,如何实现呢?可以从三个方向展开:



  • 自己团队手动封装,形成团队自己的一套最佳实践(其实就是结合公司业务场景,逐渐沉淀出一套初始化项目的项目模版)

  • 借助社区开源方案:这里推荐:蚂蚁开源的UmiJS
    image.png


    image.png
    简单来说,该框架就是以插件的形式集成了传统中后台解决方案常见的内容,例如常见的路由管理,权限管理等等,我们只需要引入相应的插件即可。


  • 使用现成的开箱即用的中台前端解决方案框架,这里推荐以下几个框架:





那我司是如何选择的呢?历史项目使用了一部分Vue3 Vben Admin,新项目统一采用Ant Design Pro


image.png


这里重点对比一下Vue-vben-adminAnt design pro



  • Vue3 Vben Admin



    • 优势



      • 当前使用技术栈,且用了两到三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趟过了一些坑。

      • 整体功能相对比较齐全,不需要从零开发。



    • 劣势



      • 本地版本迭代更新机制不太友好,需要开发者每次手动clone最新版本的模版仓库,然后还需要将原来的业务代码进行copy,而且如果对源码代码有更新的话,会更加麻烦,例如:一个组件,我们可能在项目中进行了二次修改,然后,我们更新vben版本的时候,作者很有可能也对该组件进行了代码更新,这个时候,就需要比对新旧组件代码,容易出现问题。

        • 底层原因一:项目架构整体相对比较简单,没有采用monorepo架构,模版项目代码中封装的hook,组件等内容没有单独发npm包,没有版本管理。

        • 底层原因二:封装的组件,自定义render能力有限,需要我们手动修改组件源码。





    • 部分源码嵌套层级较深,新手上手成本较大,随着业务的迭代,源码和业务代码容易混淆,导致后期版本升级较难。

    • 目前我们项目首屏渲染过慢(后期可能会成为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 Ant Design Pro



    • 优势

      • 整体社区生态更加完善,基于 umi + ant-design pro component,二次封装的组件等内容都有版本管理,作为开源项目,更利于开发者去通过npm包的形式去按需引入,同时提供了一下自定义入口,可以帮助我们二次开发。



    • 劣势

      • 新技术栈,初期需要一些学习成本,需要淌一些坑。






综合考虑了几点,团队计划采用 React + Umijs + And-design-pro 来作为目前复杂项目的核心技术栈,同时,一些简单项目,我们也可以直接使用creat-react-app脚手架去初始化项目,同时,一些官网,也采用了WordPress去快速建站(国外使用的较多)这样可以节省前端的开发成本。



前端中台解决方案 之 umijs + ant-design-pro 调研踩坑全记录
如果小伙伴对上面这些技术栈,尤其是React + Umijs + And-design-pro这一套有经验,也欢迎评论区分享,看有没有哪些问题或者坑可以避免。



明确前端规范


确认技术栈以后,接下来,就是要明确前端规范,保证团队开发统一,再次贴出之前总结的图:


image.png


这里,再把其中一些关键点说明一下:



  • 编码规范:除了确认规范标准之后,在项目中还需要借助工具化:Eslint + Prettier + Stylelint 要确保项目中引入这些工具,并且进行有效检测。

  • Git规范:常见两点就是:Commit Message 规范以及Branch命名规范,这些也都可以借助工具:husky + lingstaged来进行约束。

  • UI规范:对于一部分中后台项目,可能没有专门设计参与,这个时候就需要前端对于整个页面的设计交互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推荐大家可以参考:Ant Design设计规范,里面列出了常见页面场景的交互规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项目的用户体验。


前后端代码分离,打造独立的前端CI/CD


CI/CD这部分,通常也需要前端整体有一个认识和把握,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前端项目在整个集成部署过程中,内部的实现流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去定位问题,解决问题。


这里就不额外展开了,有类似需求的同学可以参考我之前总结的:# 基于Docker + Nginx + Gitlab-runner 构建前端CI/CD


文档建设


文档建设,其实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包括我们上提到的这些前端规范,项目等内容,都可以逐步去沉淀到我们团队的文档中,随着内容的积累,沉淀的文档也会成为团队必不可缺的财富。


如果想推动团队进行文档建设的小伙伴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 新人报到(VPN配置、项目启动)

  • 规范类

    • 流程规范:git分支、commit规范

    • 编码规范:eslint、文件名、代码复杂度



  • 项目类

    • 需求文档

    • 研发方案

    • 项目总结



  • 技术类

    • 常见的技术分享

    • 项目中的典型的技术点总结




总结


以上内容虽然相对基础,也很简单,但其实都是前端团队必不可少的,相信做完以上这些,我们的前端团队会变得更加规范和专业,当然,距离一个成熟的前端团队,大厂前端团队来说,我司的前端团队才刚刚起步,同时不同的团队,不同的业务,也会有不同的基建工作,这篇文档也会伴随着我司前端团队的成长去逐步的更新,相信会越来越好,前端不易,尤其这两年,前端已死,裁员,降薪等等负面消息在不断冲击着每一个程序猿,相信大家都可以熬过去的,祝大家越来越好。


写作不易,欢迎小伙伴儿们点赞收藏+关注,感恩。


参考文档



作者:寻觅人间美好
来源:juejin.cn/post/7221359467618517052
收起阅读 »

一个30岁前端老社畜的人生经历

web
前言 在掘金多年,我一直是一个读者,从事前端快8年了,每天都在看一些视频和资料以及别人的日记,零零碎碎我也做过一些笔记,但是都不成体系。这些笔记至今留存在各种应用上,写了就再也没打开过,还是没有养成习惯,我希望能坚持下去,为自己的人生添加一点历史,等以后老了,...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掘金多年,我一直是一个读者,从事前端快8年了,每天都在看一些视频和资料以及别人的日记,零零碎碎我也做过一些笔记,但是都不成体系。这些笔记至今留存在各种应用上,写了就再也没打开过,还是没有养成习惯,我希望能坚持下去,为自己的人生添加一点历史,等以后老了,我还能证明我的青春有过一些记录,偶尔回味也会是一件比较幸福的事情。


近些年,感觉社会戾气挺重的,特别是疫情的时候,抖音里面的那些评论很让人糟心,现在年轻人也逐渐选择躺平,也是对社会的卷系妥协,随着经济的下滑,一般学校的研究生可能都很难找到一个比较ok的工作,更别提本科或者大专,作为学历真的拿不出手的我,更加焦虑。


从业前端快8年了,做过很多类型的项目,小到一般的H5展示网页,大到区块链应用、智能能源项目;其实回过头来看,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感,我的从业经验只获得过一次奖杯,就是吃苦耐劳奖一个镀金的大手指,那还是我4年前在一家外包公司连续工作48小时做一个小程序上线后,老板看我确实辛苦,于是发了一个这个奖杯给我,后面被我娃摔坏了,就啥也没有了。


2023


2023年其实回头来看,收获并不是很大,归纳下来也没有几条:


  1. 今年非全研究生在读了

  2. 今年提交了入党申请

  3. 第二套房子装修完成

  4. 小孩来到了身边读书(之前在农村读幼儿园)

  5. 工作中学会了Vue3,能用Java做开发,同时更了解了业务方面的知识

  6. 开始了写作的习惯

  7. 跑了5场马拉松


2024 展望


2024年还有几天就到了,我希望每一年都能有点收获吧,立几个flag:


  1. 带妈妈旅游一次

  2. 成为党员积极分子

  3. 提高Java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three 3D方面的能力

  4. 看不低于5本技术书籍,至少写30篇技术文章

  5. 还清自己的个人债务,当然不包含房贷

  6. 跑5场马拉松


行业展望


目前行业有些自媒体在唱衰,说前端已死,但是我觉得没这么悲观,国家多次强调往智能方向发展,各行业的智能得依托计算机才能智能,像什么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农村等等都需要计算机技术来运算和展示。前端只是比以前的要求会高一些了,在5,6年前对前端技术要求没有那么高,大家0基础都可以参与,但如今可能不行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要求高一点,薪资也会高一些。淘汰的,就是一开始就不适合这个行业的人。我目前在一家大型央企工作,还是算较为稳定,但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因为或许某一天的淘汰人选就会是我,社会是残酷的,混日子终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


个人真实经历分享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真实经历,与君共勉。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初中开始接触老虎机,高中接触网吧,17岁前没有出过县城,是个十足的井底之蛙,父亲几十年一直在外地工作,一年就回家两三次,从小就我妈妈一个人带我,她做装修的,每天早上7点就骑车外出上班了,下午5点回家,我在家做好饭菜等她回家吃了后,她就马上去田里土里种庄稼,喂了很多牲畜,高中毕业前一直都是这样(不过高中我住校,就我妈妈和我妹在家),我妈妈非常节约,从我记事起,每年只有过年她才会舍得给自己买一两件衣服,因为她觉得过年要穿新的衣服,寓意者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从来没给自己买过首饰,也从来没有烫染过头发,也从来没有赌博过,但同时我父亲其实并不是有责任心的人,基本从不过问家里,以及我的学习。


我的学习打小从小就不好,学习生涯当了两个月的劳动委员,这就是我的荣耀,因为我觉得我小时就是sb,在干啥完全不知道,在学校就是为了吃那一顿饭,和同学天天玩,初中要毕业就被学校各种“”“好言相劝” 去中专学技术,学会拿高薪,实际上是为了赚中专学校的回扣。中专后面又把我们送去富士康,天天12个小时流水线,学校也是为了赚富士康的回扣,我的学业就是这样被卖来卖去,突然觉得有些可悲。这也是普遍读书不行的农村孩子的现状。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从2013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差不多10年了,那就做一个时间线看看我的悲催往事吧,这也是我第一次对外讲


2013-2014.02


毕业季,和同学们坐着学校包的几辆大巴车,开到了成都郫县的富士康厂区,哪个时候富士康才在这里建厂,每天的工作就是搬东西,从另外一个地方往厂区里面搬,后面正式开工就开始了每天12个小时的白夜班交替,本来身体从小就弱,经常生病,在富士康就是上班,生病,加上富士康十三跳以及厂区经常出事,我和同学晚上提着东西,连夜翻墙走的,对,真是翻墙走的,后面线长给我打电话,我说我已经不在成都了。不过线长是我老乡,还是跟我没算旷工,算正常离职。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在厂里,一个芝麻官都的官威都不得了,我实在看不惯,加上没前途,才走的。那时候天天12小时到手工资3500,自己上班赚钱还挺潇洒的,下班就去麻辣烫,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和同学们啤酒小菜吃着,真是潇洒,厂区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妹子,都是中专生,还是挺快乐的,因为大家年龄相同,就是吃喝玩乐。自然半年才没存什么钱,灰溜溜回了老家,被我妈骂了一顿。


总结:富士康收获: 吃喝玩乐,此刻我的人生规划一无所知


2014.2-2015.07


回了老家,每天早上我妈6点就起来做饭、洗衣服、扫地等等,我起来烧柴,跟猪熬糠羹,喂猪,经常都是公鸡还没叫,我们都忙活一阵了,坚持了十天我就受不了了,因为我得承认,我出去工作后我变懒了,但是每天晚上很晚才睡,因为我在成都买了一个山寨的洛基亚手机,我开始在QQ聊天了,枯燥的生活我受不了,我要出去上班,我就去了重庆。就我妈和我妹两个人在家,这里我的说一下,我去重庆了,我妹才读幼儿园,我妈每天已经非常忙了,我妹从小就是邻居照看,她是位留守的老人,她每天给我妹妹吃好喝好的,比我奶奶好了太多,因为我妈性格很强势,和奶奶性格不合,我奶奶从来没照顾过我和我妹,都在伯伯家带他们的孩子,我妈妈经常晚上8.9点才从田里回家,我妹都是在邻居婆婆那儿吃饭睡觉,前几年她去世了,我妈妈哭了好久,因为她是我家的大贵人,现在每次走到她的坟前,我们都会去跪拜她。现在想起来,我妈太伟大了,她一生都是这么勤劳,吃苦。


到重庆了,上了一年多的厂,其实也是浑浑噩噩的,没有学历,只有在厂里做检验员,一个月2400的工资,入不敷出,因为当时听说主管也是中专学习,干了10多年才当主管,主管才5200一月工资,我觉得没前途,加上厂里玩的好的同事也走了,我也就走了


收获:C1驾-照, 成人高考专科录取通知书, iSO9O001,iSO14001 两个体系证书


2015.7-2016.7


这一年我就像做梦一样,2015年3月去学校报到,认识了班花我老婆,然后就开始交往,然后10月的时候,检查到怀孕了,过年就去了她的老家,因为怀孕了,也就准备结婚的事情了,同学们简直惊叹,纷纷问我怎么办到的?我才23岁,当父亲完全没概念,不过这也满足了我家人的愿望,穷人家里早当家,就在这一年,我妈妈存了一辈子的钱就被我花完了。10月检查怀孕,11月孩子她妈跟我父母說了要了买房买车的事情,我妈妈非常反对,后面我外婆对我妈说:你就这一个儿子,你都不帮他,以后他不恨你吗? 我妈妈想了几晚她咬咬牙还是同意了,过年去了女方家,她父母挺喜欢我的,我妈妈第二年年初付了房子首付26万,后面装修8万,买车8万,结婚7万,对没听错,全是我妈出的,她平时在农村做装修,有的时候包工,一个月7,8000有的时候包工一万多一个月工资,省吃俭用,全部存下的,都被我全部榨干了,好在岳父岳母没有要我一分彩礼,还给我2万块钱装修,他们也是农村人,也是吃了很多苦,2万得他们在工地干很久了,他们在老家为我们办了十多桌,请了一村的人来吃饭。


我妈后面才跟我说,这么多钱,我爸只出了一万块钱,我现在都不可思议,他在外面这么多年的钱去哪儿了? 但我也不恨他,毕竟每个人想法不同,他没有义务要给我出这些费用,不过好在之前房子一个平方8000,算是重庆比较贵的房子了,现在26000一个平方,算是赚了一些,有了一个家庭的财产保障,之前还要贵一点,现在房地产不行降了一些。


2016年7月后我出来也是误打误撞的进入了计算机这个行业,我之前压根就不了解这个行业,是看的招聘网站,招聘信息写的5000的工资,我那时候才3000多,在做销售,简直是高薪了,结果去了才知道,原来是计算机培训学校,耐不住那个美女姐姐各种软磨硬泡,我还是去学了计算机,当然,钱还是我妈跟我出的,因为也是孩子她妈跟我妈说这个行业好,比上厂强,我妈才听了她的,要是我说,那根本不管用。


收获:买房,结婚,买车,装修,好像所有的大事这段时间都基本完成了,虽然都是我妈出的钱


2016.7-2018.7


2016年10月孩子出生了,我也从培训学校出来工作了一段时间,培训机构学了4个月,时间都忙家里的事情去了,所以一毕业面试了20多家公司,都被打击了,每次都想放弃,但是回到家,看到家人,我都心里说不出的滋味,为此也哭了好多次,孩子她妈跟着我这些年,没买过一件超过300的衣服,全是淘宝的几十块一件的,我妈妈为了我在农村不管工作有多远,天气有多冷,都要去工作,我觉得我就是累赘,那时我24岁,我压力可能已经超出了我的极限,房贷3000,孩子每个月2000,车子和物业1000,还有生活费,每个月花销都要8000,有的时候孩子一生病就可能要一万以上,我后面找到一份工作4500,是切图仔,每天就jQuery,才稍微帮家里分担了一下,其实压力全部都在我妈妈哪儿,我妈妈为了我,操碎了不少心。


2018年我拿到了大专学历,然后随即开始了报名成人高考本科,孩子她妈就没有报名了,她觉得女孩子大专就够了,加上家里也没钱


收获:
1.当父亲了,压力更大了。我必须得成熟一点了,在前端行业算是正式入行了,通过自己每天工作之外,在各种QQ群里聊天拉业务,我的外快收入也逐渐多了起来,虽然很多时候工作到2点,但是总算是跟家庭减少一点压力,虽然期间换了3家工作,但是我的工资也高了一些,月薪到手9000了,加上外快时多时不多,一个月平均有个1.3的收入了;我也有一点点经济带家人去自驾游了(不过只有两次)
2.成人高考本科录取通知书


2018.7-2020.7


这一年通过我经常在QQ群聊天的好友介绍,我到了一家外包公司(他当时也拿了回扣,但是我也很感激他。因为他教我怎么面试,跟我出面试题),因为通过了客户的面试,我厚着脸皮开到了1.6一个月的工资。到手14k,我当时说我拿这么多,家里人都以为骗他们,不过等发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他们觉得我以前选择计算机是对的,我妈妈也多了很多笑容,这个时候小孩也是大了,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读幼儿园,我和孩子他妈在重庆上班,我妈也在上班,家庭算是好了起来,大家笑容也多了起来。当时加上的我的外快业务,一年也能赚个6,7万,因为大家知道我在做这块,后面一些朋友陆续的给我介绍,我也会给他们相对满足的回扣。平均一个月收入已经超过2万了,不过有点不厚道的是,我上班没事也在做外包。


收获:自己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心态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收入多了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家庭矛盾也少了,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2020.7-2023.10


2021年因为公司被客户从人力资源池给移除了,我们没有资格做客户的业务了,我随即也面临着失业,我28岁了,其实我还是很恐慌的,因为家庭开支这么大,加上我长期做外包,技术底子很薄弱,可能失业找不到这么高的工资,所以我很担忧,工作随便都是全日制本科起,我一个半罐子学历,能干点啥,但是后面客户对我的技术能力还有做事能力还算比较认可的,给我推荐了另外还在资源池的外包公司,但是我都不去,我觉得外包没有前途,同时他们也开不起16k的工资(虽然技术不咋的,但是现在是这工资,让我转到其他外包公司才13k,我也心有不甘啊),最后客户他们把我转进了客户内部,于是我一个中专生进入了体制内,不过在进入之前,各部长对我的学历还是有一定质疑,不过我的直系领导以自身名誉担保,我还是通过他们的几轮面试,最终成功进入。进入到体制内,身边的同事都是985的博士,研究生,还有都是留学回来的,也有一些清华北大北航的研究生,其实还是很自卑的,大家学历这么高,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专业素养,学术知识,脑回路都比较灵活,他们的英语都非常厉害,有的同事28岁都上中央台了,太强了,我妈妈非常担心我的学历,怕我一在公司一犯错就被开除,其实有的时候她还是多虑了,我也在尽力 的追赶他们,希望差距尽量小一点点。所以在2023年我拿到了非全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继续读软件工程。在公司也申请入了党,因为他们全是党员,我在公司负责两个部门的前端管理工作,也在带一些校招的研究生,同时我也在2022年5月买了第二套房,首付42万,其他非要加上差不多47万,为此把车卖了一万五,凑点首付钱,我妈妈又出了26万,再一次吧我妈给榨干了,这次我爸也没有出一分钱。不过还在我是组合贷,每个月只出商业贷,每个月出差不多2000的房贷,第一套房贷也还有20多万就还完了,2023年我孩子读小学了,我妈妈也来重庆带孩子了,为此她没有继续在做装修了,每天接送小孩子上学放学,中间有两个小时去一家店里打扫卫生,每个月2500的收入。我在每个月给他2000多生活费,虽然她不太适应城市的生活,觉得城市的人会看不起她是农村人,走哪儿都不会用导航,但是她慢慢的还是习惯了,城市的人并没有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她还算是过得比较快乐,现在我的收入在重庆来说还算OK,外快也有,但是我也不想太累了,我想把时间利用在学习上,因为同事们都很强,我尽量向他们看齐,


收获:本科毕-业-证,非全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稳定的工作,第二套房子首付+装修(因为旁边学校更好一点)


最后


今年30了,孩子已经7岁了,我已经开始享受十天的年假了。其实我已经算是走了很多路,深夜哭了很多次,第二天依旧怀揣着斗志,我数次回想我这30年的发展,其实都过得不是很灿烂,或许平凡的就是这样,一无所有的农村人,只能靠父母,如果父母靠不住,那自己也开心点,随着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我的压力也变大了,他们很多时候会征求我的意见,我也要拿钱支持他们了,也有一些感悟:


1.每年还是得有一个目标,细分到每个月,每一周去完成它,如果没有目标,那就认真的把每一件事情尽量做好,贵人每个人都会遇到,只是看能否抓住,可能会是工作中,生活中的某一个,他愿意提携你一下,真的能少走很多弯路,我的经验告诉我,我有两三次都有贵人帮助我,只是我没有把握住,就像之前一起做区块链,一起做电商的公司老板就很喜欢我,因为我比较踏实,没攻击性,人老实。但是我还是太年轻,很多时候做事不够成熟,就这样和机会擦肩而过,他们现在已经是财富自由了


2.与人交流,说话适可而止,充分尊重他人,聊天中尽量带点幽默,学习一下话题的扩展


3.没事多扩展一下人脉,我才开始培训机构出来,基本没学,全靠在QQ群聊天的人带的我,怎么学,我每次遇到问题我都会问他们,他们在远程帮我改bug,这样我才能保住工作


4.多学习,我看了下我现在的同事,他们没事不会在网上划水,而是都在学习,最敬佩的是旁边那位,一年了从小白,到一名技术骨干,技术成长太快了,他除了学习,每天还不断在看书,我只能说佩服,我很多时候都在刷抖音,我自愧不如,我有罪


5.想办法融入更好的圈子,我之前待得公司都不大,都是外包公司,大家学历都很低,没有一个是985或者211的本科生,大家上班都在聊吃喝嫖赌,主要是聊女人那点事。但是现在我发现身边的同事几年了,没有一个人说过一句脏话,说话总会特别舒服,因为你能感受到他非常尊重你,说话也非常温柔,绝不会听到SEX,tm 这种言词。


6.接受自己的平凡。我以前有很多想法,内心很浮躁,后面发现读书越少的人想法越多,到最后越来越差,债务缠身,本来都是资本的牟利工具,平凡开心更好,把家里的事情处理好,生活上逐渐改善品质,就已经很不错了,在平凡的生活多点浪漫,对未来有一点期待,但不浮夸,我觉得就已经很不错了


7.多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吧,我是一个比较随心的人,但是后面发现,穿的邋遢,说话幼稚,身形不行,走在外面都没自信,何况别人会怎么看你呢,这一点我也在慢慢提高


8.最后我的技术其实很一般,node,vue,react,java,python,php,微信小程序,three.js 这些都有做过,有的都是为了外包业务减少点成本才去学的,但是要说哪一个比较深入,可能就前端的这几个框架,因为天天都在做,偶尔看看掘金的技术文档,但是要说特别深入的,抱歉没有,因为我从误打误撞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我的目的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工资高一点,我没有想给要为这个行业带来些什么,我只想活着,我现在觉得我没有特别喜欢做的行业,我不清楚我能在这个行业做多少年,但是只要做,我就把它做好,因为做工作的态度跟自己的喜欢没有关系,做事是做人,自己的工作做好了,下个同事才会很轻松。同时也在尽可能的弥补一些自己的软实力。希望在某一天,有更好的机会,自己能抓得住,自己不会为了自己的能力而自卑!


9.2023-12-21 17:28:53 下班了


作者:超级666
来源:juejin.cn/post/7314877697996947482
收起阅读 »

什么,你还不会 vue 表格跨页多选?

web
前言看背景就知道,国服第一薇恩,欢迎组队! 言归正传在我们日常项目开发中,经常会有表格跨页多选的需求,接下来让我们用 el-table 示例一步步来实现这个需求。动手开发在线体验codesandbox.io/s/priceless…常规版本...
继续阅读 »

前言

看背景就知道,国服第一薇恩,欢迎组队! 言归正传

在我们日常项目开发中,经常会有表格跨页多选的需求,接下来让我们用 el-table 示例一步步来实现这个需求。

动手开发

在线体验

codesandbox.io/s/priceless…

常规版本

本部分只写了一些重点代码,心急的彦祖可以直接看 性能进阶版

  1. 首先我们需要初始化一个选中的数组 checkedRows
this.checkedRows = []
  1. 在触发选中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当前行数据 push 到 checkedRows,否则就需要剔除对应行
"multipleTable" @select="handleSelectChange">
handleSelectChange (val, row) {
const checkedIndex = this.checkedRows.findIndex(_row => _row.id === row.id)
if (checkedIndex > -1) {
// 选中剔除
this.checkedRows.splice(checkedIndex, 1)
} else {
// 未选中压入
this.checkedRows.push(row)
}
}
  1. 实现换页的时候的回显逻辑
this.data.forEach(row=>{
const checkedIndex = this.checkedRows.findIndex(_row => _row.id === row.id)
if(checkedIndex>-1) this.$refs.multipleTable.toggleRowSelection(row,true)
})

效果预览

让我们看下此时的效果

2023-08-08 20.03.52.gif

完整代码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
return {
currentPage: 1,
checkedRows: [],
pageSize: 10,
totalData: Array.from({ length: 1000 }, (_, index) => {
return {
date: '2016-05-03',
id: index,
name: '王小虎' + index
}
})
}
},
computed: {
tableData () {
const { currentPage, totalData, pageSize } = this
return totalData.slice((currentPage - 1) * pageSize, currentPage * pageSize)
}
},
methods: {
currentChange (page) {
this.currentPage = page
this.tableData.forEach(row => {
const checkedIndex = this.checkedRows.findIndex(_row => _row.id === row.id)
if (checkedIndex > -1) this.$refs.multipleTable.toggleRowSelection(row, true)
})
},
handleSelectChange (val, row) {
const checkedIndex = this.checkedRows.findIndex(_row => _row.id === row.id)
if (checkedIndex > -1) {
this.checkedRows.splice(checkedIndex, 1)
} else {
this.checkedRows.push(row)
}
},
handleSelectAllChange (val) {
this.tableData.forEach(row => {
this.handleSelectChange(null, row)
})
}
}
}
script>

性能进阶版

性能缺陷分析

优秀的彦祖们,应该发现以上代码的性能缺陷了

1.handleSelectChange 需要执行一个 O(n) 复杂度的循环

2.currentChange 的回显逻辑内部, 有一个 O(n^2) 复杂度的循环

想象一下 如果场景中勾选的行数达到了 10000 行, 每页显示 100 条

那么我们每次点击换页 最坏情况就要执行 10000 * 100 次循环,这是件可怕的事...

重新设计数据结构

其实我们没必要把 checkedRows 设计成一个数组

我们可以设计成一个 map,这样读取值就只需要 O(1)复杂度

Object 和 Map 的选择

此时应该有 彦祖会好奇,为什么要搞一个 Map 而不是 Object呢?

其实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知道他们之间的区别,网上的文章非常多,也介绍的非常详细

但有一点,是很多文章没有提及的,那就是 Map 是有序的,Object 是无序的

比如有个需求要获取 第一个选中行,最后一个选中行,那么我们利用 Map 实现就非常简单。

其次 我们可以用 size 方法轻松获取 选中行数量

改造代码

1.改造 checkedRows

this.crossPageMap = new Map()

2.修改选中逻辑(核心代码)

handleSelectChange (val, row) {
// 实现了 O(n) 到 O(1) 的提升
const checked = this.crossPageMap.has(row.id)
if (checked) {
this.crossPageMap.delete(row.id)
} else {
this.crossPageMap.set(row.id, row)
}
}

3.修改换页回显逻辑

currentChange (page) {
this.currentPage = page
// 实现了 O(n^2) 到 O(n) 的提升
this.tableData.forEach(row => {
const checked = this.crossPageMap.has(row.id)
if (checked) this.$refs.multipleTable.toggleRowSelection(row, true)
})
}

完整代码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
return {
currentPage: 1,
crossPageMap: new Map(),
pageSize: 10,
totalData: Array.from({ length: 1000 }, (_, index) => {
return {
date: '2016-05-03',
id: index,
name: '王小虎' + index
}
})
}
},
computed: {
tableData () {
const { currentPage, totalData, pageSize } = this
return totalData.slice((currentPage - 1) * pageSize, currentPage * pageSize)
}
},
methods: {
currentChange (page) {
this.currentPage = page
this.tableData.forEach(row => {
const checked = this.crossPageMap.has(row.id)
if (checked) this.$refs.multipleTable.toggleRowSelection(row, true)
})
},
handleSelectChange (val, row) {
const checked = this.crossPageMap.has(row.id)
if (checked) {
this.crossPageMap.delete(row.id)
} else {
this.crossPageMap.set(row.id, row)
}
},
handleSelectAllChange (val) {
this.tableData.forEach(row => {
const isChecked = this.crossPageIns.isChecked(row)
if (val.length === 0) {
// 取消全选 只有选中的需要改变状态
if (isChecked) this.crossPageIns.onRowSelectChange(row)
} else {
// 全选 只有未选中的才需要改变状态
if (!isChecked) this.crossPageIns.onRowSelectChange(row)
}
})
}
}
}
script>

抽象业务逻辑

以上就是完整的业务代码部分,但是为了复用性。

我们考虑可以把其中的逻辑抽象成一个CrossPage

设计 CrossPage 类

接收以下参数

`data` - 行数据
`key` - 行数据唯一值
`max` - 最大选中行数
`toggleRowSelection` - 切换行数据选中/取消选中的方法

提供以下方法

`onRowSelectChange` - 外部点行数据点击的时候调用此方法
`onDataChange` - 外部数据变化的时候调用此方法
`clear` - 清空所有选中行
`isChecked` - 判断当前行是否选中

构造器大致代码 如下

constructor (options={}) {
this.crossPageMap = new Map()
this.key = options.key || 'id'
this.data = options.data || []
this.max = options.max || Number.MAX_SAFE_INTEGER
this.toggleRowSelection = options.toggleRowSelection
if(typeof this.toggleRowSelection !== 'function') throw new Error('toggleRowSelection is not function')
}

设置私有crossPageMap

彦祖们,问题来了,我们把crossPageMap挂载到实例上,那么外部就可以直接访问修改这个变量。

这可能导致我们内部的数据逻辑错乱,所以必须禁止外部访问。

我们可以使用 # 修饰符来实现私有属性,具体参考

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

完整代码

  • CrossPage.js
/**
* @description 跨页选择
* @param {Object} options
* @param {String} options.key 行数据唯一标识
* @param {Function} options.toggleRowSelection 设置行数据选中/取消选中的方法,必传
*/

export const CrossPage = class {
#crossPageMap = new Map();
constructor (options={}) {
this.key = options.key || 'id'
this.data = options.data || []
this.max = options.max || Number.MAX_SAFE_INTEGER
this.toggleRowSelection = options.toggleRowSelection
if(typeof this.toggleRowSelection !== 'function') throw new Error('toggleRowSelection is not function')
}
get keys(){
return Array.from(this.#crossPageMap.keys())
}
get values(){
return Array.from(this.#crossPageMap.values())
}
get size(){
return this.#crossPageMap.size
}
clear(){
this.#crossPageMap.clear()
this.updateViews()
}
isChecked(row){
return this.#crossPageMap.has(row[this.key])
}
onRowSelectChange (row) {
if(typeof row !== 'object') return console.error('row is not object')
const {key,toggleRowSelection} = this
if(this.isChecked(row)) this.#crossPageMap.delete(row[key])
else {
this.#crossPageMap.set(row[key],row)
if(this.size>this.max){
this.#crossPageMap.delete(row[key])
toggleRowSelection(row,false)
}
}
}
onDataChange(list){
this.data = list
this.updateViews()
}
updateViews(){
const {data,toggleRowSelection,key} = this
data.forEach(row=>{
toggleRowSelection(row,this.isChecked(row))
})
}
}

写在最后

未来想做的还有很多

  •  利用requestIdleCallback 提升单页大量数据的 toggleRowSelection 渲染效率
  •  提供默认选中项的配置
  •  ...

欢迎彦祖们 贡献宝贵代码

个人能力有限 如有不对,欢迎指正🌟 如有帮助,建议小心心大拇指三连🌟

彩蛋

宁波团队还有一个hc, 带你海鲜自助。 欢迎彦祖们私信😚


作者:前端手术刀
来源:juejin.cn/post/7264898713646153780
收起阅读 »

20行js就能实现逐字显示效果???-打字机效果

web
效果演示 横版 竖版 思路分析 可以看到文字是一段一段的并且独占一行,使用段落标签p表示一行 一段文字内,字是一个一个显示的,所以这里每一个字都用一个span标签装起来 每一个字都是从透明到不透明的过渡效果,使用css3的过渡属性transition让每...
继续阅读 »

效果演示


横版


原生JavaScript实现逐字显示效果(打字机效果)插图


竖版


原生JavaScript实现逐字显示效果(打字机效果)插图1


思路分析



  1. 可以看到文字是一段一段的并且独占一行,使用段落标签p表示一行

  2. 一段文字内,字是一个一个显示的,所以这里每一个字都用一个span标签装起来

  3. 每一个字都是从透明到不透明的过渡效果,使用css3的过渡属性transition让每个字都从透明过渡到不透明


基本结构


HTML基本结构


<div id="container"></div>

这里只需要一个容器,其他的结构通过js动态生成


CSS


#container {
/* 添加这行样式=>文字纵向从右往左显示 */
/* 目前先不设置,后面可以取消注释 */
/* writing-mode: vertical-rl; */
}
#container span {
/* 这里opacity先设置为1,让其不透明,可以看到每一步的效果 */
/* 写完js之后到回来改为0 */
opacity: 1;
transition: opacity 0.5s;
}

文本数据


const data = ['清明时节闹坤坤,', '路上行人梳中分;', '借问荔枝何处有,', '苏珊遥指蔡徐村。']

使用数组存放文本数据,一个元素代表一段文字


创建p标签


使用for/of循环遍历数组创建对应个数的p标签,添加到html页面中


const data = ['清明时节闹坤坤,', '路上行人梳中分;', '借问荔枝何处有,', '苏珊遥指蔡徐村。']
// 获取dom元素
const 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container')
// for/of循环遍历数组
for (const item of data) {
// 打印每一个item => 数组的每一个元素
console.log(item)
// 创建p标签
const p = document.createElement('p')
// 将p标签插入到container
container.append(p)
}

item代表数组的每一个元素,也就是每一段文字,所以会创建4个p标签


原生JavaScript实现逐字显示效果(打字机效果)插图2


原生JavaScript实现逐字显示效果(打字机效果)插图3


与数组元素数量对应的p标签就生成好了


接下来就是将每一个元素里面的文本添加到span标签中


创建span标签


为每一个字创建一个span标签,然后让span标签的内容等于对应的字,再将每一个生成的span插入到p标签


本节代码


// 遍历item的每一个字
for (let i = 0; i < item.length; i++) {
// 创建span
let 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 span的内容等于item的每一个字
span.innerHTML = item[i]
// 将span插入到p标签中
p.append(span)
}

合并后代码


const data = ['清明时节闹坤坤,', '路上行人梳中分;', '借问荔枝何处有,', '苏珊遥指蔡徐村。']
// 获取dom元素
const 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container')
// for/of循环遍历数组
for (const item of data) {
// 打印每一个item => 数组的每一个元素
console.log(item)
// 创建p标签
const p = document.createElement('p')
// 遍历item的每一个字
for (let i = 0; i < item.length; i++) {
// 创建span
let 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 span的内容等于item的每一个字
span.innerHTML = item[i]
// 将span插入到p标签中
p.append(span)
}
// 将p标签插入到container
container.append(p)
}

原生JavaScript实现逐字显示效果(打字机效果)插图4


此时已经完成了渲染数组,并将数组的每一个元素的文字渲染到单独的span中


接下来就要让每一个文字做到从看不见到看的见的效果


添加透明度过渡效果


将css样式中的opacity由1改为0


因为每个字的出现时间不一样,所以不能直接在循环的时候直接添加过渡效果,添加以下代码,让span标签在添加到p标签前也添加到新数组中


const arr = []
// 将span也添加到新数组中
arr.push(span)

最后遍历arr数组,为每一个元素添加一个过渡延迟效果


// 延时1毫秒等待上方循环渲染完成
setTimeout(() => {
// 遍历arr数组的每一个元素
arr.forEach((item, index) => {
// 给每一个元素添加过渡延迟属性
item.style.transitionDelay = `${index * 0.2}s`
// 将透明度设置为不透明
item.style.opacity = 1
})
}, 1)

最后的最后将css样式中的opacity改为0,让所有的字透明


#container span {
opacity: 0;
transition: opacity 0.5s;
}

完整js代码


const data = ['清明时节闹坤坤,', '路上行人梳中分;', '借问荔枝何处有,', '苏珊遥指蔡徐村。']
const arr = []
// 获取dom元素
const container = document.querySelector('#container')
// for/of循环遍历数组
for (const item of data) {
// 打印每一个item => 数组的每一个元素
console.log(item)
// 创建p标签
const p = document.createElement('p')
// 遍历item的每一个字
for (let i = 0; i < item.length; i++) {
// 创建span
let span = document.createElement('span')
// span的内容等于item的每一个字
span.innerHTML = item[i]
// 将span插入到p标签中
p.append(span)
// 将span也添加到新数组中
arr.push(span)
}
// 将p标签插入到container
container.append(p)
}
// 延时1毫秒等待上方循环渲染完成
setTimeout(() => {
// 遍历arr数组的每一个元素
arr.forEach((item, index) => {
// 给每一个元素添加过渡延迟属性
// 让每一个字都比前一个字延时0.2秒的时间
item.style.transitionDelay = `${index * 0.2}s`
// 将透明度设置为不透明
item.style.opacity = 1
})
}, 1)

至此,已经完成了逐字显示的效果,最后介绍一个css属性


writing-mode


使用这个属性可以改变文字方向,实现纵向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显示


以下摘自mdn文档


writing-mode 属性定义了文本水平或垂直排布以及在块级元素中文本的行进方向。为整个文档设置该属性时,应在根元素上设置它(对于 HTML 文档,应该在 html 元素上设置)


horizontal-tb

对于左对齐(ltr)文本,内容从左到右水平流动。对于右对齐(rtl)文本,内容从右到左水平流动。下一水平行位于上一行下方。


vertical-rl

对于左对齐(ltr)文本,内容从上到下垂直流动,下一垂直行位于上一行左侧。对于右对齐(rtl)文本,内容从下到上垂直流动,下一垂直行位于上一行右侧。


vertical-lr

对于左对齐(ltr)文本,内容从上到下垂直流动,下一垂直行位于上一行右侧。对于右对齐(rtl)文本,内容从下到上垂直流动,下一垂直行位于上一行左侧。


作者:AiYu
来源:juejin.cn/post/7271165389692960828
收起阅读 »

前端使用a链接下载内容增加loading效果

web
问题描述:最近工作中出现一个需求,纯前端下载 Excel 数据,并且有的下载内容很多,这时需要给下载增加一个 loading 效果。代码如下:// utils.js const XLSX = require('xlsx') // 将一个sheet转成最终的ex...
继续阅读 »
  1. 问题描述:最近工作中出现一个需求,纯前端下载 Excel 数据,并且有的下载内容很多,这时需要给下载增加一个 loading 效果。
  2. 代码如下:
// utils.js
const XLSX = require('xlsx')
// 将一个sheet转成最终的excel文件的blob对象,然后利用URL.createObjectURL下载
export const sheet2blob = (sheet, sheetName) => {
sheetName = sheetName || 'sheet1'
var workbook = {
SheetNames: [sheetName],
Sheets: {}
}
workbook.Sheets[sheetName] = sheet
// 生成excel的配置项
var wopts = {
bookType: 'xlsx', // 要生成的文件类型
bookSST: false, // 是否生成Shared String Table,官方解释是,如果开启生成速度会下降,但在低版本IOS设备上有更好的兼容性
type: 'binary'
}
var wbout = XLSX.write(workbook, wopts)
var blob = new Blob([s2ab(wbout)], { type: 'application/octet-stream' })
// 字符串转ArrayBuffer
function s2ab(s) {
var buf = new ArrayBuffer(s.length)
var view = new Uint8Array(buf)
for (var i = 0; i !== s.length; ++i) view[i] = s.charCodeAt(i) & 0xff
return buf
}
return blob
}

/**
* 通用的打开下载对话框方法,没有测试过具体兼容性
* @param url 下载地址,也可以是一个blob对象,必选
* @param saveName 保存文件名,可选
*/

export const openDownloadDialog = (url, saveName) => {
if (typeof url === 'object' && url instanceof Blob) {
url = URL.createObjectURL(url) // 创建blob地址
}
var aLink = document.createElement('a')
aLink.href = url
aLink.download = saveName + '.xlsx' || '1.xlsx' // HTML5新增的属性,指定保存文件名,可以不要后缀,注意,file:///模式下不会生效
var event
if (window.MouseEvent) event = new MouseEvent('click')
else {
event = document.createEvent('MouseEvents')
event.initMouseEvent(
'click',
true,
false,
window,
0,
0,
0,
0,
0,
false,
false,
false,
false,
0,
null
)
}
aLink.dispatchEvent(event)
}

"clickExportBtn"
>
<i class="el-icon-download">i>下载数据

<div class="mongolia" v-if="loadingSummaryData">
<el-icon class="el-icon-loading loading-icon">
<Loading />
el-icon>
<p>loading...p>
div>

clickExportBtn: _.throttle(async function() {
const downloadDatas = []
const summaryDataForDownloads = this.optimizeHPPCDownload(this.summaryDataForDownloads)
summaryDataForDownloads.map(summaryItem =>
downloadDatas.push(this.parseSummaryDataToBlobData(summaryItem))
)
// donwloadDatas 数组是一个三维数组,而 json2sheet 需要的数据是一个二维数组
this.loadingSummaryData = true
const downloadBlob = aoa2sheet(downloadDatas.flat(1))
openDownloadDialog(downloadBlob, `${this.testItem}报告数据`)
this.loadingSummaryData = false
}, 2000),

// css
.mongolia {
position: fixed;
top: 0;
left: 0;
right: 0;
bottom: 0;
background-color: rgba(0, 0, 0, 0.9);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align-items: center;
font-size: 1.5rem;
color: #409eff;
z-index: 9999;
}
.loading-icon {
color: #409eff;
font-size: 32px;
}
  1. 解决方案探究:
  • 在尝试了使用 $nextTick、将 openDownloadDialog 改写成 Promise 异步函数,或者使用 async/await、在 openDownloadDialog 中添加 loadingSummaryData 逻辑,发现依旧无法解决问题,因此怀疑是 document 添加新元素与 vue 的 v-if 渲染产生冲突,即 document 添加新元素会阻塞 v-if 的执性。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可能有以下几种:

    • openDownloadDialog 在执行过程中执行了较为耗时的同步操作,阻塞了主线程,导致了页面渲染的停滞。
    • openDownloadDialog 的 click 事件出发逻辑存在问题,阻塞了事件循环(Event Loop)。
    • 浏览器在执行 openDownloadDialog 时,将其脚本任务的优先级设置得较高,导致占用主线程时间片,推迟了其他渲染任务。
    • Vue 的批量更新策略导致了 v-if 内容的显示被延迟。
  • 查阅资料后找到了如下几种方案:

      1. 使用 setTimeout 使 openDownloadDialog 异步执行
      clickExport() {
      this.loadingSummaryData = true;

      setTimeout(() => {
      openDownloadDialog(downloadBlob, `${this.testItem}报告数据`);

      this.loadingSummaryData = false;
      });
      }
      1. 对 openDownloadDialog 内部进行优化
      • 避免大循环或递归逻辑
      • 将计算工作分批进行
      • 使用 Web Worker 隔离耗时任务
        • 在编写 downloadWorker.js 中的代码时,要明确这部分代码是运行在一个独立的 Worker 线程内部,而不是主线程中。

            1. 不要直接依赖或者访问主线程的全局对象,比如 window、document 等。这些在 Worker 内都无法直接使用。
            1. 不要依赖 DOM 操作,比如获取某个 DOM 元素。Worker 线程无法访问页面的 DOM。
            1. 代码执行的入口是 onmessage 回调函数,在其中编写业务逻辑。
            1. 和主线程的通信只能通过 postMessage 和 onmessage 发送消息事件。
            1. 代码应该是自包含的,不依赖外部变量或状态。
            1. 可以导入其他脚本依赖,比如用 import 引入工具函数等。
            1. 避免修改或依赖全局作用域,比如定义全局变量等。
        • 总之,编写 downloadWorker.js 时要注意它执行在一个独立环境中,只能通过消息事件与主线程通信。

          // 创建 Worker
          const worker = new Worker('downloadWorker.js');

          // 点击下载时向 Worker 发送消息
          function clickDownload() {

          showLoading();

          worker.postMessage({
          url: fileURL,
          filename: 'report.xlsx'
          });

          worker.onmessage = function(e) {
          // 收到下载完成的消息
          hideLoading();
          }

          }

          // 显示 loading
          function showLoading() {
          loading.style.display = 'block';
          }

          // 隐藏 loading
          function hideLoading() {
          loading.style.display = 'none';
          }

          // downloadWorker.js

          onmessage = function(e) {
          const url = e.data.url;
          const filename = e.data.filename;

          // 创建并点击链接触发下载
          const a = document.createElement('a');
          a.href = url;
          a.download = filename;
          a.click();

          postMessage('下载完成');
          }

          id="loading" style="display:none;">
          Downloading...





      1. 使用 requestIdleCallback 进行调度
      clickExport() {
      this.loadingSummaryData = true;

      requestIdleCallback(() => {
      openDownloadDialog(downloadBlob, `${this.testItem}报告数据`);

      this.loadingSummaryData = false;
      });
      }
    • 当使用上述方案时发现里面的内容变得异常的慢,于是去问GPT后,得到以下答案:

      使用 requestIdleCallback 来执行 openDownloadDialog 确实可能会需要更多时间。

      因为 requestIdleCallback 会在主线程空闲时才执行回调函数,所以不像 setTimeout 可以直接按指定时间异步执行。

      requestIdleCallback 的优先级较低,只在主线程空闲时才会执行,所以 download 的速度会比 setTimeout 慢一些。

      但使用 requestIdleCallback 的优点是它不会占用主线程时间,可以避免阻塞页面渲染。

      所以需要权衡执行速度和避免阻塞之间的关系:

      • 如果下载速度是优先考虑的因素,可以继续使用 setTimeout 异步执行。
      • 如果避免阻塞渲染更重要,则 requestIdleCallback 是更好的选择。

      偶尔下载任务被延迟不是大问题,但频繁的下载任务阻塞会严重影响页面体验。

      此外,可以结合两者试试:

      clickExport() {

      this.loadingSummaryData = true;

      setTimeout(() => {

      requestIdleCallback(() => {
      openDownloadDialog(downloadBlob);
      });

      this.loadingSummaryData = false;

      }, 200);

      }

      setTimeout 先异步调度,然后在回调中使用 requestIdleCallback 避免阻塞。这样就可以兼顾下载速度和避免渲染阻塞了。

      1. 分析线程模型,找到具体的阻塞点
      • 使用 Performance 工具分析线程
      • debugger 及 console.log 打印关键函数的执行时间
      • 检查是否有非主线程的任务阻塞了主线程
      1. 调整 vue 的批量更新策略
      new Vue({
      config: {
      // 修改批量更新的队列长度
      batchUpdateDuration: 100
      }
      })


作者:李卫泽
来源:juejin.cn/post/7268050036474609683
收起阅读 »

实现丝滑的无缝滚动轮播图

web
一. 目标效果 二. 实现思路 使用Animate API或者CSS动画的方式都可以,我选择的是Animate API。 实现无缝滚动的一般思路 Translate位移+无限循环动画。但是这样会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在动画结束又开始的一瞬间会闪烁一下,不是很完美...
继续阅读 »

一. 目标效果


2023-12-15-13-59-18.gif


二. 实现思路


使用Animate API或者CSS动画的方式都可以,我选择的是Animate API。


实现无缝滚动的一般思路


Translate位移+无限循环动画。但是这样会有一个小问题,就是在动画结束又开始的一瞬间会闪烁一下,不是很完美。


解决方法


复制一份数据, 原来的1份数据变成2份数据。然后动画的关键帧设置位移的终点为50%,这样每次动画的结束帧就在数据的中间位置, 注意如果数据之间有间距的话,还要加上间距的一半。这样即可实现无限滚动,并且足够丝滑。3


三. 实现


核心代码


以下代码示例都使用React框架。


  // 使用Web animate Api 添加动画
useEffect(() => {
if (!container.current) return;
// 获取gap值
const gap = getComputedStyle(container.current).gap.split('px')[0] ?? 0;

// 滚动容器(container)的50%宽度 + 滚动容器的50%gap值
// 如果不加滚动容器的50%gap值, 在动画结束又开始的瞬间会跳一下
const translateX = container.current.clientWidth / 2 + Number(gap) / 2;
if (isNaN(translateX)) {
throw new Error('translateX is NaN!');
}

// 定义关键帧, 执行动画
let keyframes: Keyframe[] = [];
if (type === 'rtl') {
keyframes = [
{
transform: 'translateX(0)',
},
{
transform: `translateX(-${translateX}px)`,
},
];
} else if (type === 'ltr') {
keyframes = [
{
transform: `translateX(-${translateX}px)`,
},
{
transform: 'translateX(0)',
},
];
}

animation.current = container.current.animate(keyframes, {
duration,
easing: 'linear',
iterations: Infinity,
});
}, []);

return (
// 使用context传递store和dispatch
<SwiperContext.Provider value={{ store, dispatch }}>
<div className={classNames(['w-full overflow-x-hidden', wrapperClassName])}>
{/* 使用inline-flex代替flex,让ul的宽度被子元素撑开 */}
<ul
className={classNames(['inline-flex flex-nowrap gap-5', className])}
style={style}
ref={container}
>

{/* 类似于HOC的效果, 为Item组件添加_key */}
{children.map((child) =>
cloneElement(child as ReactElement, {
_key: (child as ReactElement).key ?? '',
})
)}

{/* 实现无缝滚动, 复制一组子元素进行占位 */}
{children.map((child) =>
cloneElement(child as ReactElement, {
_key: (child as ReactElement).key ?? '',
})
)}
</ul>
</div>
</SwiperContext.Provider>

);

其中type只是为了区分在x轴上的滚动方向而已,根据方向应用不同的动画。动画的实例使用useRef()去保存。
方便后续调用此动画实例进行动画的暂停和播放。


完整代码


SwiperBox.tsx


import { useHover } from 'ahooks';
import classNames from 'classnames';
import { isNaN, isUndefined } from 'lodash-es';
import {
cloneElement,
CSSProperties,
ReactElement,
ReactNode,
useContext,
useEffect,
useRef,
} from 'react';

import { SwiperContext } from './swiper-context';
import useSwiperReducer, { SwiperActions } from './use-swiper-reducer';

interface SwiperBoxProp {
/**
* 轮播方向
*
* @type {('ltr' | 'rtl')}
* @memberOf SwiperBoxProp
*/

type: 'ltr' | 'rtl';

/**
* 子节点
*
* @type {ReactNode[]}
* @memberOf SwiperBoxProp
*/

children: ReactNode[];

/**
* 类名
*
* @type {string}
* @memberOf SwiperBoxProp
*/

className?: string;

/**
* 外层节点类名
*
* @type {string}
* @memberOf SwiperBoxProp
*/

wrapperClassName?: string;

/**
* 节点样式
*
* @type {CSSProperties}
* @memberOf SwiperBoxProp
*/

style?: CSSProperties;

/**
* 动画持续时间
*
* @type {EffectTiming['duration']}
* @memberOf SwiperBoxProp
*/

duration?: EffectTiming['duration'];

/**
* 鼠标悬停时触发
* @type {boolean} isHovering 是否悬停
* @type {string} key 节点key
*
* @memberOf SwiperBoxProp
*/

hoverOnChange?: (isHovering: boolean, key: string) => void;
}

/**
* 无限循环、无缝轮播组件
* 使用这个组件必须通过gap的方式(eg: gap-4)来设置滚动项之间的距离, 不能使用margin的方式, 不然无缝滚动会有问题
*/

function SwiperBox(prop: SwiperBoxProp) {
const {
type,
className,
wrapperClassName,
style,
children,
duration = 3000,
hoverOnChange,
} = prop;
const [store, dispatch] = useSwiperReducer();
const { activeKey } = store;
// 滚动容器
const container = useRef<HTMLUListElement>(null);
// 动画实例
const animation = useRef<Animation | null>(null);

// activeKey改变时通知外部组件
useEffect(() => {
hoverOnChange &&
!!Object.keys(activeKey).length &&
hoverOnChange(activeKey.isHovering, activeKey.key);
}, [activeKey]);

// 获取所有的key值并存储
useEffect(() => {
dispatch(
SwiperActions.updateKeys(children.map((child) => (child as ReactElement).key ?? ''))
);
}, []);

// 使用Web animate Api 添加动画
useEffect(() => {
if (!container.current) return;
// 获取gap值
const gap = getComputedStyle(container.current).gap.split('px')[0] ?? 0;

// 滚动容器(container)的50%宽度 + 滚动容器的50%gap值
// 如果不加滚动容器的50%gap值, 在动画结束又开始的瞬间会跳一下
const translateX = container.current.clientWidth / 2 + Number(gap) / 2;
if (isNaN(translateX)) {
throw new Error('translateX is NaN!');
}

// 定义关键帧, 执行动画
let keyframes: Keyframe[] = [];
if (type === 'rtl') {
keyframes = [
{
transform: 'translateX(0)',
},
{
transform: `translateX(-${translateX}px)`,
},
];
} else if (type === 'ltr') {
keyframes = [
{
transform: `translateX(-${translateX}px)`,
},
{
transform: 'translateX(0)',
},
];
}

animation.current = container.current.animate(keyframes, {
duration,
easing: 'linear',
iterations: Infinity,
});
}, []);

// 鼠标移入动画暂停/播放
useEffect(() => {
if (!animation.current) return;
if (isUndefined(activeKey.isHovering)) return;

if (activeKey.isHovering) {
animation.current.pause();
} else {
animation.current.play();
}
}, [activeKey]);

return (
// 使用context传递store和dispatch
<SwiperContext.Provider value={{ store, dispatch }}>
<div className={classNames(['w-full overflow-x-hidden', wrapperClassName])}>
{/* 使用inline-flex代替flex,让ul的宽度被子元素撑开 */}
<ul
className={classNames(['inline-flex flex-nowrap gap-5', className])}
style={style}
ref={container}
>

{/* 类似于HOC的效果, 为Item组件添加_key */}
{children.map((child) =>
cloneElement(child as ReactElement, {
_key: (child as ReactElement).key ?? '',
})
)}

{/* 实现无缝滚动, 复制一组子元素进行占位 */}
{children.map((child) =>
cloneElement(child as ReactElement, {
_key: (child as ReactElement).key ?? '',
})
)}
</ul>
</div>
</SwiperContext.Provider>

);
}

interface SwiperBoxItemProp {
children: ReactNode;
// 唯一标识, React不会将key转发到组件中, 因此自定义一个唯一的_key
_key?: string;
}

function SwiperBoxItem(prop: SwiperBoxItemProp) {
const { children, _key } = prop;

const container = useRef<HTMLLIElement>(null);
const context = useContext(SwiperContext);

// 鼠标hover
const onEnter = () => {
context && _key && context.dispatch(SwiperActions.onEnter(true, _key));
};

// 鼠标退出hover
const onLeave = () => {
context && _key && context.dispatch(SwiperActions.onLeave(false, _key));
};

useHover(container, {
onEnter,
onLeave,
});

return (
<li
ref={container}
className="transition-transform duration-500 ease-out hover:scale-105"
>

{children}
</li>

);
}

const SwiperWithAnimation = {
Box: SwiperBox,
Item: SwiperBoxItem,
};

export default SwiperWithAnimation;


swiper-context.ts


import { createContext, Dispatch } from 'react';

import { SwiperAction, SwiperState } from './use-swiper-reducer';

export type SwiperContextType = {
store: SwiperState;
dispatch: Dispatch<SwiperAction>;
};
export const SwiperContext = createContext<SwiperContextType | null>(null);


useSwiperReducer.ts


import { useReducer } from 'react';

export interface SwiperState {
activeKey: { isHovering: boolean; key: string };
totalKeys: string[];
}

export type SwiperAction<T = any> = {
type: string;
payload: T;
};

export const SwiperActions = {
onEnter: (isHovering: boolean, key: string) => ({
type: 'onEnter',
payload: { isHovering, key },
}),
onLeave: (isHovering: boolean, key: string) => ({
type: 'onLeave',
payload: { isHovering, key },
}),
updateKeys: (keys: string[]) => ({
type: 'update_keys',
payload: keys,
}),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useSwiperReducer() {
const initialState: SwiperState = {
activeKey: {} as SwiperState['activeKey'],
totalKeys: [] as SwiperState['totalKeys'],
};

const reducer = (store: SwiperState, { type, payload }: SwiperAction): SwiperState => {
switch (type) {
case 'onEnter':
return {
...store,
activeKey: payload,
};
case 'onLeave':
return {
...store,
activeKey: payload,
};
case 'update_keys':
return {
...store,
totalKeys: payload,
};
default:
return store;
}
};

const [store, dispatch] = useReducer(reducer, initialState);

return [store, dispatch] as const;
}


四、如何使用


import SwiperWithAnimation from '@/components/swiper-box/SwiperBox';
import { uniqueId } from 'lodash-es';


const DATA = new Array(2).fill(0).map(() => uniqueId('data'));
/**
* 测试页面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TestPage() {
// 鼠标hover事件
const hoverOnChange = (isHovering: boolean, key: string) => {
console.log('isHovering: ', isHovering);
console.log('key: ', key);
};

return (
<div>
<SwiperWithAnimation.Box
type="ltr"
wrapperClassName="py-9 m-auto !w-[600px] border border-red-200"
className="gap-8"
hoverOnChange={hoverOnChange}
>

{DATA.map((data) => (
<SwiperWithAnimation.Item key={data}>
<div className="f-c h-[300px] w-[300px] rounded-lg bg-theme-primary">
<div className="text-2xl">{data}</div>
</div>
</SwiperWithAnimation.Item>
))}
</SwiperWithAnimation.Box>
</div>

);
}


作者:In74
来源:juejin.cn/post/7312421872414818331
收起阅读 »

css 实现 'X' 号的显示(close关闭 icon), 并支持动画效果

web
最近项目上要实现一个小 'x' 的关闭样式, 今天记录一下处理过程 先看效果 HTML DOM 元素说明 要渲染内容必须有 dom 节点, 这里我们使用 span 作为容器, 然后所有的处理都基于它进行处理 <span class="close-x"&...
继续阅读 »

最近项目上要实现一个小 'x' 的关闭样式, 今天记录一下处理过程


先看效果


HTML DOM 元素说明


要渲染内容必须有 dom 节点, 这里我们使用 span 作为容器, 然后所有的处理都基于它进行处理


<span class="close-x">span>

第一步, 设置 close-x 的样式


@closeXSize: 20px; // 大小/尺寸
@closeXLine: 2px; // 线条宽度
.close-x {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closeXSize;
height: @closeXSize;
cursor: pointer;
}


  • 通过使用 closeXSize closeXLine, 方便对尺寸进行调整

    渲染出来大概是这样的
    image.png


第二步, 通过伪元素 before after 画两条线


.close-x {
// ...

&::before, &::after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50%;
width: @closeXLine;
height: 100%;
margin-left: (@closeXLine / -2);
content: '';
background: #000;
}
}


  • margin-left 的设置是为了处理'线'的自身宽度

    渲染出来大概是这样的
    image.png


第三步, 分别设置旋转角度


.close-x {
// ...

&::before {
transform: rotate(-45deg);
}

&::after {
transform: rotate(45deg);
}
}

渲染出来大概是这样的, 基本上就完成了
image.png


继续优化, 锦上添花



  • 先来定义一个动画, 动画的意思是这样的:

    • 当为 0% 时旋转角为 0 度,

    • 当为 100% 时旋转角为 360 度




@keyframes rotating {
0% {
transform: rotate(0deg);
}

100% {
transform: rotate(360deg);
}
}

持续旋转


.rotate-infinite {
animation: rotating .3s infinite linear;
}

// 使用方式 增加类 rotate-infinite
//

加载时旋转一次


.rotate-one {
animation: rotating .3s linear;
}

// 使用方式 增加类 rotate-one
//

hover 时旋转一次


.rotate-hover:hover {
.rotate-one();
}

// 使用方式 增加类 rotate-hover
//

选中时旋转


.rotate-active:active {
.rotate-infinite();
}

// 使用方式 增加类 rotate-active
//

纯JS实现


function addCloseX(content) {
const closeXSize = 20;
const closeXLine = 2;

const closeXWrap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closeXWrap.style.cssText = `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closeXSize}px;
height:
${closeXSize}px;
cursor: pointer;
`
;

const baseStyle = `
display: block;
height: 100%;
width:
${closeXLine}px;
margin: auto;
background: #000;
`
;
const xLineOne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xLineOne.style.cssText = baseStyle + `
transform: rotate(45deg);
`
;
const xLineTwo = document.createElement('i');
xLineTwo.style.cssText = baseStyle + `
margin-top: -100%;
transform: rotate(-45deg);
`
;
closeXWrap.appendChild(xLineOne);
closeXWrap.appendChild(xLineTwo);

content.appendChild(closeXWrap);
}

addCloseX(document.getElementById('close'))

需要提供一下注入的位置, 以上示例需要我们提供这样的 dmo 节点:


<div id="close">div>


  • 这种方式没有使用样式表, 所有的样式都使用了行内样式的方式实现的

  • 因为只用到了行内样式, 所以没办法使用伪元素, 故引入了两个 i 标签代替


结束


相关文档


CSS 实现圆(环)形进度条


作者:洲_
来源:juejin.cn/post/7263069805254197307
收起阅读 »

一次面试让我真正认识了 “:visible.sync”

web
面试官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何封装一个不需要在每个父组件中都定义关闭方法的全局对话框组件,类似于 Element UI 的 el-dialog。这篇技术文章将带你了解如何实现这样的组件,并解释 :visible.sync 这个 Vue 2 的语法糖。 如何...
继续阅读 »

面试官提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何封装一个不需要在每个父组件中都定义关闭方法的全局对话框组件,类似于 Element UI 的 el-dialog。这篇技术文章将带你了解如何实现这样的组件,并解释 :visible.sync 这个 Vue 2 的语法糖。


如何封装一个类似 el-dialog 的全局对话框组件


el-dialog 是 Element UI 中的一个常用对话框组件,它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式来展示模态框。在我们自己的项目中,我们可能也会需要封装一个自定义的、功能类似的对话框组件。


步骤一:创建 MyDialog 组件


在 src/components 目录下创建 MyDialog.vue 文件:


<template>
<!-- 对话框的 HTML 代码结构如上所示 -->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 组件逻辑如上所示
};
</script>

<style scoped>
/* 对话框的样式如上所示 */
</style>

步骤二:在 main.js 中全局注册


在 main.js 文件中,导入 MyDialog 并全局注册这个组件: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MyDialog from './components/MyDialog.vue';

Vue.component('my-dialog', MyDialog);

步骤三:在父组件中使用 .sync 修饰符


要想让 MyDialog 组件的显示状态能够通过父组件控制,但不需要在每个父组件中定义方法来关闭对话框,我们可以使用 Vue 的 .sync 修饰符。


在父组件中,你可以这样使用 MyDialog 组件:


<template>
<my-dialog :title="'自定义对话框'" :visible.sync="dialogVisible">
<!-- 对话框的内容 -->
</my-dialog>
</template>

<script>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dialogVisible: false
};
}
// 无需定义关闭对话框的方法
};
</script>

理解 .sync 修饰符


.sync 是 Vue 2 中的一个定制的语法糖,用于创建双向绑定。通常来说,Vue 使用单向数据流,即数据的变化是单向传播的。通过 .sync,子组件可以通过事件更新父组件的状态,使数据的变更成为双向的。


当你在父组件的一个属性上加了 .sync 时,实际上 Vue 会自动更新父组件的状态,当子组件触发了一个特定命名形式的事件(update:xxx)时。


示例:MyDialog 组件


在 MyDialog 组件中,当用户点击关闭按钮时,组件需要通知父组件更新visible属性。这可以通过在子组件内部触发 update:visible 事件来实现:


methods: {
handleClose() {
this.$emit('update:visible', false);
}
}

结论


通过正确使用 Vue 的 .sync 修饰符和事件系统,我们可以轻松地封装和使用类似于 el-dialog 的全局对话框组件,而无需在每个使用它的父组件中定义关闭方法。这种方式使代码更加干净、可维护,并遵循 Vue 的设计原则。


以这种方法,你可以增强组件的可重用性与可维护性,同时学习到 Vue.js 高级组件通信的实用技巧。


注意:在 Vue 3 中,.sync 已经被废弃。相同功能可以通过 v-model 或其它定制的事件和属性实现。所以,确保你的实现与你使用的 Vue 版本相一致。


作者:超级vip管理员
来源:juejin.cn/post/7314493016497635368
收起阅读 »

主管让我说说 qiankun 是咋回事😶

web
前言 最近乙方要移交给我们开发的一个项目的代码,其中前端用到了 qiankun 微前端技术,因为第一版代码之前让我看过,写过基础开发文档,然后主管昨天就找我问了一下,本来以为就是问下具体概念和开发,没想到问起了是怎么实现的🥲,之前了解 qiankun 也就是看...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乙方要移交给我们开发的一个项目的代码,其中前端用到了 qiankun 微前端技术,因为第一版代码之前让我看过,写过基础开发文档,然后主管昨天就找我问了一下,本来以为就是问下具体概念和开发,没想到问起了是怎么实现的🥲,之前了解 qiankun 也就是看了下开发配置,并没有去关注具体实现,一下子给我难住了。后面又给我留下了几个问题,让我去了解了解,琢磨琢磨,这篇文章就是记一下自己 search 到的一些知识和自己的理解,可能有很多问题,期待JY们指正。


QA


Q:父应用和子应用可以在不同的nginx上吗?


A:可以,父子应用既可以在同一个nginx也可以在不同的nginx上。


Q:从SLB过来的请求是先到父应用再路由到子应用?


A:不是,父应用在运行时,通过 fetch 拿到子应用的 html 文件上的 js、css 依赖(import-html-entry),划出一个独立容器(sandbox)运行子应用,所有子应用都是运行在父应用这个基座上的“应用级组件”,子应用成为了父应用的一部分,子应用中配置的代理不会生效,父子应用共享同一个网络环境,都运行在同一个IP上,请求都从同一个IP发出,子应用的所有网络请求都通过父应用配置的代理转发。


Q:父应用和子应用通信?(是不是通过网络通信)


A:qiankun的父子应用通信不是通过网络通信。


父子应用通信是直接通过浏览器存储或者内存等,例如路由的 query、localStorage、eventBus 或者qiankun提供的全局状态管理工具都可以管理。


子应用挂载时,也可以类似React组件通过props传递具体数据和父应用中改变数据的函数,也可以传递一个全局状态,其包含变量修改和监听变化的函数,父子应用都可以监听变量的变化和修改变量。


Nginx配置


父应用上的 nginx 配置类似本地文件中的 proxy 代理配置,在父应用上分别配置每个子应用的 html 文件所在的地址(资源代理),和子应用的后端接口地址(请求代理)。


export default {
"/root-app": {
target: "https://xxx.xxx.com:xxxx/",
changeOrigin: true,
},

// child1
// 资源代理
"/child1/": {
target: "https://xxx.xxx.com:xxxx/",
changeOrigin: true,
},
// 接口代理
"/child1-api/": {
target: "https://xxx.xxx.com:xxxx/",
changeOrigin: true,
},
// ......
};

不允许主应用跨域访问微应用,做法就是将主应用服务器上一个特殊路径的请求全部转发到微应用的服务器上,即通过代理实现“微应用部署在主应用服务器上”的效果。


例如,主应用在 A 服务器,微应用在 B 服务器,使用路径 /app1 来区分微应用,即 A 服务器上所有 /app1 开头的请求都转发到 B 服务器上。此时主应用的 Nginx 代理配置为:


/app1/ {
proxy_pass http://www.b.com/app1/;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server_port;
}

演示图


资源文件


从子应用 html 上解析出 js 和 css 加载到父应用基座未命名文件 (2).png


网络请求


未命名文件 (1).png


核心


应用的加载


qiankun 的一个重要的依赖库 import-html-entry ,其功能是主应用拉取子应用 html 中的 js 和 css 文件并加载到父应用基座,css 嵌入到 html,js放在内存中在适当时机 eval 运行


应用的隔离与通信


通过 sandbox 进行 js 和 css 隔离。


js 隔离

js 隔离通过给全局 window 一个 proxy 包裹传递进来,子应用的 js 运行在 proxy 上,子应用卸载时,proxy 跟着清除,这样避免了污染真正的 window,另外对于不支持 proxy 的浏览器,没有 polyfill 方案,qiankun 采用 snapshot 快照方案,保存子应用挂载前的 window 状态,在子应用卸载时,恢复到挂载前的状态,但这种解决方案无法处理基座上同时挂载多个子应用的情景;


css 隔离

css 隔离通过 shadowdom,将子应用的根节点挂载到 shadowdom 中,shadowdom 内部的样式并不会影响全局样式,但是有个缺点,很多组件库的类似弹窗提醒组件会把 dom 提升到顶层,这样注定会污染到全局的样式;


qiankun 的一个实验性解决方案,类似 vue 的 scoped 方案/css-module,给子应用的 css 变量装饰一下(一般是hash),这样避免来避免子应用的样式污染到全局。


彻底解决:约定主子应用完全使用不同的 css 命名; react 的 css-in-js 方案;使用 postcss 全局加变量;全部写 tailwindcss ......


通信

父子应用通信是直接通过浏览器存储或者内存等,例如路由的 query、localStorage、eventBus 或者qiankun提供的全局状态管理工具都可以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全局变量。


子应用挂载时,也可以类似React组件通过props传递具体数据和父应用中改变数据的函数,也可以传递一个全局状态,其包含变量修改和监听变化的函数,父子应用都可以监听变量的变化和修改变量。


理解


子应用是可以独立开发、独立部署、独立运行的应用,但在父应用上并不是“独立”运行,而是父应用通过网络动态 fetch 到子应用的 html 文件,然后解析出 html 上的 js 和 css 依赖,处理后加载到父应用基座,将子应用作为自己的一个特殊组件加载渲染到一个“独立沙箱容器”中。


问题



  • 多应用模块共享、代码复用问题没有解决。父子应用如果存在相同依赖,在子应用加载时,是不是还是会去重新加载一遍?

  • 子应用 css 隔离仍存在问题,不支持 proxy 的浏览器无法支持多个子应用同时加载的情形;

  • 当前项目是否真的大到需要使用微前端来增加开发和维护复杂度;

  • 根据我的搜索,qiankun 对于 vite 构建的项目支持度貌似不够,而我们最新项目基本都是通过 vite 构建,可能会有问题。


作者:HyaCinth
来源:juejin.cn/post/7314196310647423039
收起阅读 »

数据库连接神器:JDBC的基本概述、组成及工作原理全解析!

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是一种用于执行SQL语句的 Java API,是Java和数据库之间的一个桥梁,是一个规范而不是一个实现,能够交给数据库执行SQL语句。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库已经成为了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重要工具。而J...
继续阅读 »

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是一种用于执行SQL语句的 Java API,是Java和数据库之间的一个桥梁,是一个规范而不是一个实现,能够交给数据库执行SQL语句。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库已经成为了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重要工具。而Java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编程语言,其与数据库的交互就显得尤为重要。JDBC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通过JDBC,我们可以在Java程序中轻松地执行SQL语句,实现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操作。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JDBC的相关概念。

一、JDBC简介

概念:

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 :Java数据库连接技术。
具体讲就是通过Java连接广泛的数据库,并对表中数据执行增、删、改、查等操作的技术。如图所示:

Description

本质上,JDBC的作用和图形化客户端的作用相同,都是发送SQL操作数据库。差别在图形化界面的操作是图形化、傻瓜化的,而JDBC则需要通过编码(这时候不要思考JDBC代码怎么写,也不要觉得它有多难)完成图形操作时的效果。

也就是说,JDBC本质上也是一种发送SQL操作数据库的client技术,只不过需要通过Java编码完成。

作用:

  • 通过JDBC技术与数据库进行交互,使用Java语言发送SQL语句到数据库中,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改、查等功能,可以更高效、安全的管理数据。
  • JDBC是数据库与Java代码的桥梁(链接)。

二、JDBC的组成

JDBC是由一组用Java语言编写的类和接口组成,主要有驱动管理、Connection接口、Statement接口、ResultSet接口这几个部分。

Description

Connection 接口

定义:在 JDBC 程序中用于代表数据库的连接,是数据库编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对象,客户端与数据库所有的交互都是通过connection 对象完成的。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user,password);

常见方法:

  • createStatement() :创建向数据库发送的sql的statement对象。

  • prepareStatement(sql) :创建向数据库发送预编译sql的PrepareSatement对象。

  • prepareCall(sql) :创建执行存储过程的callableStatement对象。(常用)

  • setAutoCommit(boolean autoCommit):设置事务是否自动提交。

//关闭自动提交事务  
setAutoCommit(false);
//关闭后需要手动打开提交事务
  • commit() : 在链接上提交事务。

  • rollback() : 在此链接上回滚事务。

Statement 接口

  • statement:由createStatement创建,用于发送简单的SQL语句(不带参数)。
Statement st = conn.createStatement();
  • PreparedStatement :继承自Statement接口,是Statement的子类,可发送含有参数的SQL语句。效率更高,并且可以防止SQL注入,建议使用。

  • PreparedStatement ps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语句);

PreparedStatement 的优势:
Statement会使数据库频繁编译SQL,可能造成数据库缓冲区溢出。PreparedStatement 可对SQL进行预编译,从而提高数据库的执行效率。
并且PreperedStatement对于sql中的参数,允许使用占位符的形式进行替换,简化sql语句的编写,可以避免SQL注入的问题。

  • CallableStatement:继承自PreparedStatement接口,由方法 prepareCall创建,用于调用存储过程。

常见方法:

  • executeQuery(String sql) :用于向数据发送查询语句。

  • executeUpdate(String sql) :用于向数据库发送insert、update或delete语句。

  • execute(String sql):用于向数据库发送任意sql语句。

  • addBatch(String sql):把多条sql语句放到一个批处理中。

  • executeBatch():向数据库发送一批sql语句执行。

ResultSet 接口

ResultSet:用于代表Sql语句的执行结果。

Resultset封装执行结果时,采用的类似于表格的方式,ResultSet 对象维护了一个指向表格数据行的游标,初始的时候,游标在第一行之前,调用ResultSet.next() 方法,可以使游标指向具体的数据行,进行调用方法获取该行的数据。

常用方法:

  • ResultSet.next() :移动到下一行;

  • ResultSet.Previous() :移动到前一行

  • ResultSet.absolute(int row):移动到指定行

  • ResultSet.beforeFirst():移动resultSet的最前面

  • ResultSet.afterLast():移动resultSet的最后面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云端源想】学习平台,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这里都有你需要的一切。包含课程视频、在线书籍、在线编程、一对一咨询等等,现在功能全部是免费的,

点击这里,立即开始你的学习之旅!

三、JDBC的工作原理

JDBC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Description

1、加载并注册JDBC驱动:
这是建立数据库连接的第一步,我们需要先加载JDBC驱动,然后通过DriverManager的registerDriver方法进行注册。

2、建立数据库连接:
通过DriverManager的getConnection方法,我们可以建立与数据库的连接。

3、创建Statement对象:
通过Connection对象的createStatement方法,我们可以创建一个Statement对象,用于执行SQL语句。

4、执行SQL语句:
通过Statement对象的executeQuery或executeUpdate方法,我们可以执行SQL语句,获取结果或者更新数据库。

5、处理结果:
对于查询操作,我们需要处理ResultSet结果集;对于更新操作,我们不需要处理结果。

6、关闭资源:
最后,我们需要关闭打开的资源,包括ResultSet、Statement和Connection。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JDBC使用示例。假设我们要查询为"students"的表中的所有数据:

Description

四、面向过程的实现过程

1.在pom.xml中引入mysql的驱动文件

<dependency>
<groupId>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va</artifactId>
<version>8.0.32</version>
  1. 加载驱动类
Class.forName("com.mysql.cj.jdbc.Driver");
  1. 建立Java同数据库中间的连接通道
String url = "jdbc:mydql://locallhost:3306/test";//test是数据库名称
String user = "root";
String password = "root";
Connection conn = DriverManager.getConnection(url,user,password);
  1. 产生负责’传递命令’的‘传令官’对象
String sql ="insert into emp values(null,"苏醒","歌手",7956,now(),79429,6799,30,1)";
PrepareStement ps = conn.prepareStement(sql);
  1. 接收结果集(只有查询有结果集)
int row = ps.excuteUpdate();//交由MySQL执行命令
System.out.println(row + "行受到影响!");
  1. 关闭连接通道
ps.close();
conn.close();

参数的传递方式

//键盘赋值
private static Scanner scan;
static{
scan = new Scanner(System.in);
}

拼接字符串方式

Description

占位符方式 ‘?’

Description

使用占位符的好处:

  • 可以有效避免SQL注入问题

  • 可以自动根据复制时的数据类型来决定是否引入"

删除

  • 物理删除

Description

  • 逻辑删除

Description

查询操作

  • 全查询

Description

  • 按ID查询

Description

五、面向对象(JDBC)的实现方式

面向对象是指将多个功能查分成多个包进行对数据库的增删改查(CRUD)操作。

db包作用

db包中只需要一个类–>DBManager类,这个类的主要作用就是负责管理数据的的连接。

Description

bean包作用

一般和数据库中的表对应,bean包中的类一般都和表名相同,首字母大写,驼峰命名。

Description

dao包作用

DAO是Data Access Object数据访问接口,一般以bean包的类名为前缀,以DAO结尾,负责执行CRUD操作,一个dao类负责一个表的CRUD,也可以说成是对一个bean类的CRUD(增删改查)。

public class EmpDAO(){


// 一般对于删除操作,都是进行更新状态将之隐藏
public void delete(int id){
try{
conn = DBManager.getConnection();
String sql = "update emp set state = 0 where empNo = "+ id;
ps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ps.executeUpdate();
}catch(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catch(SQLException e){
e.printStackTrace();
}finally{
DBManager.closeConn(conn, ps);
}
}

//存储
public void save(Emp emp) {


try {
conn = DBManager.getConnection();
String sql = "insert into emp values(null,?,?,?,now(),?,?,?,1)";
ps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ps.setString(1, emp.getEname());
ps.setString(2, emp.getJob());
ps.setInt(3, emp.getMgr());
ps.setDouble(4, emp.getSal());
ps.setDouble(5, emp.getComm());
ps.setInt(6, emp.getDeptNo());
ps.executeUpdate();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finally {


DBManager.closeConn(conn, ps);
}
}

//更新--修改
public void update(Emp emp) {
try {
conn = DBManager.getConnection();
String sql = "update emp set ename=?,job=?,mgr=?,sal=?,comm=?,deptNo=? where empNo=?";
ps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ps.setString(1, emp.getEname());
ps.setString(2, emp.getJob());
ps.setInt(3, emp.getMgr());
ps.setDouble(4, emp.getSal());
ps.setDouble(5, emp.getComm());
ps.setInt(6, emp.getDeptNo());
ps.setInt(7, emp.getEmpNo());
ps.executeUpdate();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e);
} finally {
DBManager.closeConn(conn, ps);
}
}
//单条信息查询--按ID查询--将填写的信息填写在emp属性里中,然后将emp
public Emp findEmpByNo(int id) {
Emp emp = new Emp();


try {
conn = DBManager.getConnection();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emp where empno=? and state = 1";
ps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ps.setInt(1, id);
rs = ps.executeQuery();
if (rs.next()) {
//取出第一列的值赋给empNO
emp.setEmpNo(rs.getInt(1));
emp.setEname(rs.getString(2));
emp.setJob(rs.getString(3));
emp.setMgr(rs.getInt(4));
emp.setHireDate(rs.getString(5));
emp.setSal(rs.getDouble(6));
emp.setComm(rs.getDouble(7));
emp.setDeptNo(rs.getInt(8));
emp.setState(1);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DBManager.closeConn(conn, ps);
}
return emp;
}


//全表查询--集合
public List<Emp> findAllEmp() {
List<Emp> list = new ArrayList<>();


try {
conn = DBManager.getConnection();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emp where state = 1";
ps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rs = ps.executeQuery();
while (rs.next()) {
Emp emp = new Emp();//每循环一次new一个新对象,给对象付一次值
emp.setEmpNo(rs.getInt(1));
emp.setEname(rs.getString(2));
emp.setJob(rs.getString(3));
emp.setMgr(rs.getInt(4));
emp.setHireDate(rs.getString(5));
emp.setSal(rs.getDouble(6));
emp.setComm(rs.getDouble(7));
emp.setDeptNo(rs.getInt(8));
emp.setState(1);
list.add(emp);//循环一次在集合中增加一条数据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DBManager.closeConn(conn, ps);
}


return list;


}
}

多表联查


//多表联查
//方法一:
public List<Emp> findAllEmp2(){
List<Emp> list = new ArrayList<>();
try {
conn = DBManager.getConnection();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emp e left join Dept d on e.deptNo = d.deptNo where state =1";
ps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rs = ps.executeQuery();
while (rs.next()){
Emp emp = new Emp();
emp.setEmpNo(rs.getInt(1));
emp.setEname(rs.getString(2));
emp.setJob(rs.getString(3));
emp.setMgr(rs.getInt(4));
emp.setHireDate(rs.getString(5));
emp.setSal(rs.getDouble(6));
emp.setComm(rs.getDouble(7));
emp.setDeptNo(rs.getInt(8));
emp.setState(1);
emp.setDname(rs.getString(11));
emp.setLoc(rs.getString(12));
list.add(emp);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DBManager.closeConn(conn, ps,rs);
}
return list;
}


//方法二:
public List<Emp> findAllEmp3(){
List<Emp> list = new ArrayList<>();


try {
conn = DBManager.getConnection();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emp e left join Dept d on e.deptNo = d.deptNo where state =1";
ps = conn.prepareStatement(sql);
rs = ps.executeQuery();
while (rs.next()){
Emp emp = new Emp();
emp.setEmpNo(rs.getInt(1));
emp.setEname(rs.getString(2));
emp.setJob(rs.getString(3));
emp.setMgr(rs.getInt(4));
emp.setHireDate(rs.getString(5));
emp.setSal(rs.getDouble(6));
emp.setComm(rs.getDouble(7));
emp.setDeptNo(rs.getInt(8));
emp.setState(1);
Dept dept = new Dept();
dept.setDeptNo(rs.getInt(10));
dept.setDname(rs.getString(11));
dept.setLoc(rs.getString(12));
emp.setDept(dept);//引入dept表
list.add(emp);
}
} catch (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catch (SQL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DBManager.closeConn(conn, ps,rs);
}


return list;
}
}

以上就是JDBC的基本概述了,JDBC这个看似复杂的技术,其实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

只要你掌握了它,就可以轻松地处理和管理你的数据。无论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程序员,还是一位刚刚入门的新手,我都强烈推荐你学习和使用JDBC。相信我,当你掌握了JDBC,你会发现它为你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收起阅读 »

Vue实现一个textarea幽灵建议功能

web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Bing AI聊天有个输入提示功能,在用户输入部分内容时后面会给出灰色提示文案。用户只要按下tab键就可以快速添加提示的后续内容。我将这个功能称为幽灵建议。接下来我将用Vue框架来实现这个功能。 布局样式 布局使用label标签作为容器,这...
继续阅读 »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Bing AI聊天有个输入提示功能,在用户输入部分内容时后面会给出灰色提示文案。用户只要按下tab键就可以快速添加提示的后续内容。我将这个功能称为幽灵建议。接下来我将用Vue框架来实现这个功能。



布局样式


布局使用label标签作为容器,这样即使建议内容在上层,也不会影响输入框的输入。


<label class="container">
<textarea></textarea>
<div class="ghost-content"></div>
</label>

样式需要确保输入框与建议内容容器除了颜色外都要一致。建议内容可以通过z-index: -1置于输入框底部,但要注意输入框必须是透明背景。


.container {
position: relative;
display: block;
width: 300px;
height: 200px;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1px;
}
.container textarea {
width: 100%;
height: 100%;
padding: 0;
border: 0;
font: inherit;
color: #212121;
background-color: #fff;
outline: none;
}
.ghost-content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
right: 0;
top: 0;
bottom: 0;
color: #212121;
opacity: 0.3;
}

显示逻辑


显示逻辑比较简单,当输入框中显示输入内容时,找到匹配的内容后将其显示在建议容器中。以下是代码示例: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content = ref('') // 输入框内容
const ghostContent = ref('') // 建议内容
const suggestions = ['你好啊', '怎么学编程'] // 建议列表

const handleInput = () => {
ghostContent.value = '' // 内容变化时,清空建议
// 如果为空或者建议内容改变,则不进行后续匹配
if (content.value === '') {
return
}
const suggestion = suggestions.find((item) => item.startsWith(content.value))
if (suggestion) {
ghostContent.value = suggestion
}
}

const handleTabKeydown = () => {
// 监听tab键按下,将输入框内容设置为建议内容,同时清空建议内容
content.value = ghostContent.value
ghostContent.value = ''
}

按照以上代码的写法,已经可以实现幽灵建议的功能了。但还存在一个小问题,输入框内容和建议内容的重叠部分会显得比较粗。因此,最好将重叠部分的文字颜色设置为透明。我的解决方法是使用span标签来包裹重叠部分的内容,然后将span的文字样式设置为透明。此外,为了表示可以使用tab键,我在末尾添加了符号。改进后的代码如下:


// 重复部分省略
// ...
const ghostHTML = ref('') // 建议内容HTML
const handleInput = () => {
ghostContent.value = ''
ghostHTML.value = ''
if (content.value === '' || fromSuggestion) {
fromSuggestion && (fromSuggestion = false)
return
}
const suggestion = suggestions.find((item) => item.startsWith(content.value))
if (suggestion) {
ghostContent.value = suggestion
ghostHTML.value = suggestion.replace(content.value, `<span>${content.value}</span>`) + ' →' // 显示内容替换
}
}

const handleTabKeydown = () => {
content.value = ghostContent.value
ghostContent.value = ''
ghostHTML.value = ''
}

最后,补充一下HTML代码。


<label class="container">
<textarea v-model="content" @input="handleInput" @keydown.tab.prevent="handleTabKeydown"></textarea>
<div class="ghost-content" v-html="ghostHTML"></div>
</label>


  • 我们需要阻止tab按下的默认事件,按下tab键会导致切换到其他元素,使输入框失去焦点;

  • 使用v-html来绑定HTML内容。


作者:60岁咯
来源:juejin.cn/post/7273674732448120895
收起阅读 »

谈谈国内前端的三大怪啖

web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和一些外国前端开发有些交流。他们对于国内环境不了解,有时候会问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大概是这些问题的启发,让我反复在思考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今天聊三个事情:小程序微前端模块加载小程序每个行业都有一把银座,当坐上那把银座时,做什么便都是对的。“我们...
继续阅读 »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和一些外国前端开发有些交流。他们对于国内环境不了解,有时候会问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大概是这些问题的启发,让我反复在思考一些更为深入的问题。

今天聊三个事情:

  • 小程序
  • 微前端
  • 模块加载

小程序

每个行业都有一把银座,当坐上那把银座时,做什么便都是对的。

“我们为什么需要小程序?”

第一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一个法国的同事。他被派去做一个移动端业务,刚好那个业务是采用小程序在做。于是一个法国小哥就在被痛苦的中文文档和黑盒逻辑中来回折磨着 🤦。

于是,当我们在有一次交流中,他问出了我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小程序?

说实话,我试图解释了 19 年国内的现状,以及微信小程序推出时候所带来的便利和体验等等。总之,在我看来并不够深刻的见解。

即便到现在为止,每次当我使用小程序的时候,依旧会复现这个问题。在 ChatGPT 11 月份出来的时候,我也问了它这个很有国内特色的问题:

看起来它回答的还算不错,至少我想如果它来糊弄那些老外,应该会比我做的更好些。

但如果扪心自问,单从技术上来讲。以上这些事情,一定是有其他方案能解决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更像是一场截胡的商业案例:

应用市场

全世界的互联网人都知道应用市场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可以说操作系统最值钱的部分就在于他们构建了自己的应用市场。

只要应用在这里注册发行,雁过拔毛,这家公司就是互联网世界里的统治阶级,规则的制定者。

反之则需要受制于人,APP 做的再大,也只是应用市场里的一个应用,做的好与坏还得让应用商店的评判。

另外,不得不承认的是,一个庞大如苹果谷歌这样的公司,他们的应用商店对于普通国内开发者来说,确实是有门槛的。

在国内海量的 APP 需求来临之前,能否提供一个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来消化这些公司的投资?

毕竟不是所有的小企业都需要 APP,其实他们大部分需求 Web 就可以解决,但是 Web 没牌面啊,做 Web 还得砸搜索的钱才有流量。(某度搜索又做成那样...)

那做操作系统?太不容易,那么多人都溺死在水里了,这水太深。

那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既能构建生态,又有 APP 的心智,还能给入驻企业提供流量?

于是,在 19 年夏天,滨海大厦下的软件展业基地里,每天都在轮番播放着,做 XX小程序,拥抱下一个风口...

全新体验心智

小程序用起来挺方便的。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美妙感觉的具体都来自哪些?以及这些真的是 Web 技术本身无法提供的吗?

  1. 靠谱感,每个小程序都有约束和规范,于是你可以将他们整整齐齐的陈放在你的列表里,仿佛你已经拥有了这一个个精心雕琢的作品,相对于一条条记不住的网页地址和鱼龙混杂的网页内容来说,这让你觉得小程序更加的有分量和靠谱。
  2. 安全感,沉浸式的头部,没有一闪而过的加载条,这一切无打扰的设计,都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在你本地的 APP,而不是随时可能丢失网页。你不会因为网速白屏而感到焦虑,尽管网络差的时候,你的 KFC 依旧下不了单 😂
  3. 沉浸感,我不知道是否打开网页时顶部黑黑的状态栏是故意留下的,还是不小心的... 这些限制都让用户非常强烈的意识到这是一个网页而不是 APP,而小程序中虽然上面也存在一个空间的空白,但是却可以被更加沉浸的主题色和氛围图替代。网页这个需求做不了?我不信。
H5小程序
  1. 顺滑感,得益于 Native 的容器实现,小程序在所有的视图切换时,都可以表现出于原生应用一样的顺滑感。其实这个问题才是在很多 Hybrid 应用中,主要想借助客户端来处理和解决的问题。类似容器预开、容器切换等技术是可以解决相关问题的,只是还没有一个标准。

我这里没有提性能,说实话我不认为性能在小程序中是有优势的(Native 调用除外,如地图等,不是一个讨论范畴)。作为普通用户,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离线加载下带来的顺滑而已。

而上述提到的许多优势,这对于一个高品质的 Web 应用来说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注意这里是高品质的 Web 应用。而这种“高品质”在小程序这里,只是入驻门槛而已。

心智,这个词,听起来很黑话,但却很恰当。当小程序通过长期这样的筛选,所沉淀出来一批这样品质的应用时。就会让每个用户即便在还没打开一个新的小程序之前,也有不错体验的心理预期。这就是心智,一种感觉跟 Web 不一样,跟 APP 有点像的心智。

打造心智,这件事情好像就是国内互联网企业最擅长做的事情,总是能从一些细微的差别中开辟一条独立的领域,然后不断强化灌输本来就不大的差异,等流量起来再去捞钱变现。


我总是感觉现在的互利网充斥着如何赚钱的想法,好像永远赚不够。“赚钱”这个事情,在这些公司眼里就是圈人圈地抢资源,看看谁先占得先机,别人有的我也得有,这好像是最重要的事情。

很少有企业在思考如何创造些没有的市场,创造些真正对技术发展有贡献,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事情。所以在国内互联网圈也充斥着一种奇怪的价值观,有技术的不一定比赚过钱的受待见。

管你是 PHP 还是 GO,管你是在做游戏还是直播带货,只要赚到钱就是高人。并且端的是理所应当、理直气壮,有些老板甚至把拍摄满屋子的程序员为自己打工作为一种乐趣。什么情怀、什么优雅、什么愿景,人生就俩字:搞钱。

不是故意高雅,赚钱这件事情本身不寒碜,只是在已经赚到盆满钵满、一家独大的时候还在只是想着赚更多的钱,好像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一样,这就有点不合适。企业到一定程度是要有社会责任的,龙头企业每一个决定和举措,都有会影响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个行业的价值观走向。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好格局的企业,我非常珍惜每一个值得尊重的中国企业,来自一个蔚来车主。

小程序在商业上固然是成功的,但吃的红利可以说还是来自 网页 到 应用 的心智变革。将本来流向 APP 的红利,截在了小程序生态里。

但对于技术生态的发展却是带来了无数条新的岔路,小程序的玩法就决定了它必须生长在某个巨型应用里面,不论是用户数据获取、还是 API 的调用,其实都是取决于应用容器的标准规范。

不同公司和应用之间则必然会产生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墒增式的差异,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变越大。如果每个企业都只关注到自己业务的增长,无外部约束的话,企业必然会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和政策需要,选择成本较低的调整 API,甚至会故意制造一些壁垒来增加这种差异。

小程序,应该是 浏览器 与 操作系统 的融合,这本应该是推动这两项技术操刀解决的事情。

微前端

qiankun、wujie、single-spa 是近两年火遍前端的技术方案,同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微前端?

我不确定是否每个在使用这项技术的前端都想清楚了这个问题,但至少在我面试过的候选人中,我很少遇到对自己项目中已经在使用的微前端,有很深的思考和理解的人。

先说下我的看法:

  1. 微前端,重在解决项目管理而不在用户体验。
  2. 微前端,解决不了该优化和需要规范的问题。
  3. 微前端,在挽救没想清楚 MPA 的 SPA 项目。

没有万能银弹

银色子弹(英文:Silver Bullet),或者称“银弹”“银质子弹”,指由纯银质或镀银的子弹。在欧洲民间传说及19世纪以来哥特小说风潮的影响下,银色子弹往往被描绘成具有驱魔功效的武器,是针对狼人、吸血鬼等超自然怪物的特效武器。后来也被比喻为具有极端有效性的解决方法,作为杀手锏、最强杀招、王牌等的代称。

所有技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项技术的基础之上,但技术依赖的选择过程中一定需要保留第一性原理的意识。

当 React、Vue 兴起,当 打包技术(Webpack) 兴起,当 网页应用(SPA) 兴起,这些杰出的技术突破都在不同场景和领域中给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案。

不知从何时开始,前端除了 div 竟说不出其他的标签(还有说 View 的),项目中再也不会考虑给一个通用的 class 解决通用样式问题。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没有权限需要等到 API 请求过后才知道,没有权限的话再把页面跳转过去申请。

不知从何时开始,大家的页面都放在了一个项目里,两个这样的巨石应用融合竟然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上面这些不合理的现状,都是在不同的场景下,不思考适不适合,单一信奉 “一招吃遍天” 下演化出的问题。

B 端应用,是否应该使用 SPA? 这其实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微前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认准 SPA 了必须是互联网下一代应用标准的产物,好像有了 SPA 以后,MPA 就变得一文不值。甭管页面是移动端的还是PC的;甭管页面是面对 C 端的还是 B 端的;甭管一个系统是有 20 个页面还是 200 个页面,一律行这套逻辑。

SPA 不是万能银弹,React 不是万能银弹,Tailwind 不是万能银弹。在新技术出现的时候,保持热情也要保持克制。

ps. 我也十分痛恨 React 带来的这种垄断式的生态,一个 React 组件将 HTML 和 Style 都吃进去,让你即使在做一个移动端的纯展示页面时,也需要背上这些称重的负担。

质疑 “墨守成规”,打开视野,深度把玩,理性消费。

分而治之

分治法,一个很基本的工程思维。

在我看来在一个正常商业迭代项目中的主要维护者,最好不要超过 3 个人,注意是主要维护者(Maintainer) 。

你应该让每个项目都有清晰的责任人,而不是某行代码,某个模块。责任人的理解是有归属感,有边界感的那种,不是口头意义上的责任人。(一些公司喜欢搞这种虚头巴脑的事情,什么连坐…)

我想大部分想引入微前端的需求都是类似 如何更好的划分项目边界,同时保留更好的团队协同。

比如 导航菜单 应该是独立收口独立管理的,并且当其更新时,应该同时应用于所有页面中。类似的还有 环境变量、时区、主题、监控及埋点。微前端将这些归纳在主应用中。

而具体的页面内容,则由对应的业务进行开发子应用,最后想办法将路由关系注册进主应用即可。

当然这样纯前端的应用切换,还会出现不同应用之间的全局变量差异、样式污染等问题,需要提供完善的沙箱容器、隔离环境、应用之间通信等一系列问题,这里不展开。

当微前端做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不禁在想,这好像是在用 JavaScript 实现一个浏览器的运行容器。这种本应该浏览器本身该做的事情,难道 JS 可以做的更好?

只是做到更好的项目拆分,组织协同的话,引入后端服务,由后端管控路由表和页面规则,将页面直接做成 MPA,这个方案或许并不比引入微前端成本高多少。

体验差异

从 SPA 再回 MPA,说了半天不又回去了么。

所以不防想想:在 B端 业务中使用 SPA 的优势在哪里?

流畅的用户体验:

这个话题其实涵盖范围很广,对于 SPA 能带来的 “流畅体验”,对于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导航菜单不变,内容变化 发生变化,页面切换中间不出现白屏

但要做到这个点,其实对于 MPA 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你只需要保证你的 FCP 在 500ms 以内就行。

以上的页面切换全部都是 MPA 的多页面切换,我们只是简单做了导航菜单的 拆分 和 SWR,并没有什么特殊的 preload、prefetch 处理,就得到了这样的效果。

因为浏览器本身在页面切换时会在 unload 之前先 hold 当前页面的视图不变,发起一下一个 document 的请求,当页面的视图渲染做到足够快和界面结构稳定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效果。

这项浏览器的优化手段我找了很久,想找一篇关于它的博文介绍,但确实没找到相关内容,所以 500ms 也是我的一个大致测算,如果你知道相关的内容,可以在评论区补充,不胜感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浏览器本身就在尽最大的努力做这些优化,并且他们的优化会更底层、更有效的。

离线访问 (PWA)

SPA 确实会有更好的 PWA 组织能力,一个完整的 SPA 应用甚至可以只针对编译层做改动就可以支持 PWA 能力。

但如果看微前端下的 SPA 应用,需要支持 PWA 那就同样需要分析各子应用之间的元数据,定制 Service Worker。这种组织关系和定制 SW,对于元数据对于数据是来自前端还是后端,并不在意。

也就是说微前端模式下的 PWA,同样的投入成本,把页面都管理在后端服务中的 MPA 应用也是可以做到相同效果的。

项目协同、代码复用

有人说 SPA 项目下,项目中的组件、代码片段是可以相互之间复用的,在 MPA 下就相对麻烦。

这其实涉及到项目划分的领域,还是要看具体的需求也业务复杂度来定。如果说整个系统就是二三十个页面,这做成 SPA 使用前端接管路由高效简单,无可厚非。

但如果你本身在面对的是一个服务于复杂业务的 B 端系统,比如类似 阿里云、教务系统、ERP 系统或者一些大型内部系统,这种往往需要多团队合作开发。这种时候就需要跟完善的项目划分、组织协同和系统整合的方案。

这个时候 SPA 所体现出的优势在这样的诉求下就会相对较弱,在同等投入的情况下 MPA 的方案反而会有更少的执行成本。

也不是所有项目一开始就会想的那么清楚,或许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个简单的 SPA 项目,但是随着项目的不断迭代,才变成了一个个复杂的巨石应用,现在如果再拆出来也会有许多迁移成本。引入微前端,则可以...

这大概是许多微前端项目启动的背景介绍,我想说的是:对于屎山,我从来不信奉“四两拨千斤”

如果没有想好当下的核心问题,就引入新的“银弹”解决问题,只会是屎山雕花。

项目协同,抽象和复用这些本身不是微前端该解决的问题,这是综合因素影响下的历史背景问题。也是需要一个个资深工程师来把控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需要面对不同的场景给出不同的治理方案。

这个道理跟防沙治沙一样,哪有那么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好事。

模块加载

模块加载这件事情,从玉伯大佬的成名作 sea.js 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当时 jQuery 的时代里,这是一个绝对超前的项目,我也在实际业务中体会过在无编译的环境下 sea.js 的便捷。

实际上,不论是微前端、低代码、会场搭建等热门话题离不开这项技术基础。

import * from * 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最终的产物往往是一个自运行的 JS Bundle,这来自于 Webpack、Vite 等编译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组织项目结构,以构建更复杂的前端应用。

模块的概念用久了,就会自然而然的在遇到浏览器环境中,遇到动态模块加载的需求时,想到这种类似模块加载的能力。

比如在遇到会场千奇百怪的个性化营销需求时,能否将模块的 Props 开放出来,给到非技术人员,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让他们去做自由组合。

比如在低代码平台中,让开发者自定义扩展组件,动态的将开发好的组件注册进低代码平台中,以支持更加个性的需求。

在万物皆组件的思想影响下,把一整个完整页面都看做一个组件也不是不可以。于是在一些团队中,甚至提倡所有页面都可以搭建、搭建不了的就做一个大的页面组件。这样及可以减少维护运行时的成本,又可以统一管控和优化,岂不美哉。

当这样大一统的“天才方案”逐渐发展成为标准后,也一定会出现一些特殊场景无法使用,但没关系,这些天才设计者肯定会提供一种更加天才的扩展方案出来。比如插件,比如扩展,比如 IF ELSE。再后来,就会有性能优化了,而优化的 追赶对象 就是用原来那种简单直出的方案。

有没有发现,这好像是在轮回式的做着自己出的数学题,一道接一道,仿佛将 1 + 1的结论重新演化了一遍。

题外话,我曾经自己实现过一套通过 JSON Schema 描述 React 结构的 “库” ,用于一个低代码核心层的渲染。在我的实现过程中,我越发觉得我在做一件把 JSX 翻译成 JS 的事情,但 JSX 或者 HTML 本身不就是一种 DSL 么。为什么一定要把它翻译成 JSON 来传输呢?或者说这样的封装其本身有意义么?这不就是在做 PHP、.Net 直接返回带有数据的 HTML Ajax 一样的事情么。

传统的浏览器运行环境下要实现一个模块加载器,无非是在全局挂载一个注册器,通过 Script 插入一段新的 JS,该 JS 通过特殊的头尾协议,将运行时的代码声明成一个函数,注册进事先挂载好的注册器。

但实际的实现场景往往要比这复杂的多,也有一些问题是这种非原生方式无法攻克的问题。比如全局注册器的命名冲突;同模块不同版本的加载冲突;并发加载下的时序问题;多次模块加载的缓存问题 等等等等等...

到最后发现,这些事情好像又是在用 JS 做浏览器该做的事情。然而浏览器果然就做了,,Vite 就主要采用这种模式实现了它 1 年之内让各大知名项目切换到 Vite 的壮举。

“但我们用不了,有兼容性问题。”

哇哦,当我看着大家随意写出的 display: grid 样式定义,不禁再次感叹人们对未知的恐惧。

import.meta 的兼容性是另外一个版本,是需要 iOS12 以上,详情参考:caniuse.com/?search=imp…

试想一下,现在的低代码、会场搭建等等各类场景的模块加载部分,如果都直接采用 ESM 的形式处理,这对于整个前端生态和开发体验来说会有多么大的提升。

模块加载,时至今日,本来就已经不再需要 loader。 正如 seajs 中写的:前端模块化开发那点历史

历史不是过去,历史正在上演。随着 W3C 等规范、以及浏览器的飞速发展,前端的模块化开发会逐步成为基础设施。一切终究都会成为历史,未来会更好。

结语

文章的结尾,我想感叹另外一件事,国人为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为什么一定需要参与到一些规范的制定中?

因为我们的智慧需要有开花的土壤,国内这千千万开发者的抱负需要有地方释放。

如果没有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就是只能在问题出现的时候用另类的方式来解决。最后在一番折腾后,发现更底层的技术只要稍稍一改就可以实现的更好。这就像三体中提到的 “智子” 一样,不断在影响着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不论是小程序、微前端还是模块加载。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有自己的互联网底蕴,能决定或者影响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的底层能力。这些 “怪啖” 要么不会出现,要么就是人类的科技创新。

希望未来技术人不用再追逐 Write Once, Run Everywhere 的事情...


作者:YeeWang
来源:juejin.cn/post/7267091810366488632
收起阅读 »

QR码是怎么工作的?

web
原文链接: typefully.com/DanHollick/… 作者:Dan Hollick 你有想过QR码是如何工作的吗? 我也没有想过,但是它真的很低调很迷人~ 【警告】这里有一些非常书呆子的东西👇 ) QR码是由丰田的一个子公司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在整...
继续阅读 »

原文链接: typefully.com/DanHollick/…


作者:Dan Hollick


你有想过QR码是如何工作的吗?


我也没有想过,但是它真的很低调很迷人~


【警告】这里有一些非常书呆子的东西👇 )


image.png


QR码是由丰田的一个子公司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跟踪零件信息。


之前出现的条形码被证明是不足够的 - 它们只能从特定的角度读取,并且相对于他们的大小来说,并不能储存很多的数据。


那么 QR 码不只解决了这些问题


image.png


QR 码最独一无二的地方在于这些正方体,这些正方体被称为“查找器”,这些正方体帮助了你的阅读器检测到码的存在。


第四个小的正方体,被称作对齐模式,它是用来定向代码的,使它可以在任何角度呈现,阅读器仍然哪个方向是向上的。


image.png


你可能从来都没有注意过,但是每个 QR 码都有这些叫做定时模式的黑白相间的点。


这些黑白相间的点告诉阅读器单个模块有多大以及整个 QR 码有多大 -- 也就是版本。


image.png


版本一:最小的。
版本四十:最大的。


image.png


关于格式的信息被存在查找器旁边的两个条纹中。


它被存储了两次,所以即使QR码被部分遮挡,它也是可读的。(你会注意到这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image.png


它存储了三个重要的信息片段



  1. 掩码(Mask)

  2. 纠错级别

  3. 纠错格式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无聊,但是实际上,他还是很有意思的(doge


image.png


首先,纠错 - 这是什么玩意?


从本质上讲,它规定了在 QR 码中存储多少冗余信息,以确保即使部分信息丢失也能保持可读。


image.png


这真的很酷好吗 - 如果您的代码在户外,您可以选择更高的冗余级别,以确保它在模糊的时候也能正常工作。


试试下面这个二维码


image.png


第二个,这个 mask,这个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你需要知道,QR 阅读器在黑色区域和白色区域的数量一样的时候工作的最好。


但是数据可能无法发挥作用,因此使用掩码来平衡。


image.png


当掩版应用于QR码时,任何落在掩码暗部的东西都会被反转。


白色区域变成黑色,黑色区域变成白色。


image.png


有8种标准模式,一个接一个地应用。使用达到最佳结果的模式,并存储该信息,以便读者可以不应用掩码。


最后呢,就到了我们的实际数据的部分。


奇怪的是,数据从右下角开始,然后像图中那样蜿蜒而上。


从哪开始几乎不重要了,因为它可以从每个角度读取。


image.png


这里的第一个信息块告诉读者数据是以什么模式编码的,第二个告诉它长度。


在我们的例子中,每个字符占用8位块,或者称为字节,共有24个字节。


image.png


在我们的数据之后还有一些剩余的空间。这是存储纠错信息的地方,以便在部分模糊的情况下可以读取。它的工作方式实际上非常非常复杂,所以我把它省略了。基本上就是这样!


image.png


对于制作 QR 码的书呆子来说,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 QR码最酷的事情是发明QR码的Denso Wave公司从未行使他们的专利,并且免费发布这项技术!


作者:阳树阳树
来源:juejin.cn/post/7311142182810992703
收起阅读 »

商品 sku 在库存影响下的选中与禁用

web
分享一下,最近使用 React 封装的一个 Skus 组件,主要用于处理商品的sku在受到库存的影响下,sku项的选中和禁用问题; 需求分析 需要展示商品各规格下的sku信息,以及根据该sku的库存是否为空,判断是否禁用该sku的选择。 以下讲解将按照我的 ...
继续阅读 »

分享一下,最近使用 React 封装的一个 Skus 组件,主要用于处理商品的sku在受到库存的影响下,sku项的选中和禁用问题;


需求分析


需要展示商品各规格下的sku信息,以及根据该sku的库存是否为空,判断是否禁用该sku的选择。


sku-2.gif

以下讲解将按照我的 Skus组件 来,我这里放上我组件库中的线上 demo 和码上掘金的一个 demo 供大家体验;由于码上掘金导入不了组件库,我就上传了一份开发组件前的一份类似的代码,功能和代码思路是差不多的,大家也可以自己尝试写一下,可能你的思路会更优;


线上 Demo 地址


码上掘金



传入的sku数据结构


需要传入的商品的sku数据类型大致如下:


type SkusProps = { 
/** 传入的skus数据列表 */
data: SkusItem[]
// ... 其他的props
}

type SkusItem = {
/** 库存 */
stock?: number;
/** 该sku下的所有参数 */
params: SkusItemParam[];
};

type SkusItemParam = {
name: string;
value: string;
}

转化成需要的数据类型:


type SkuStateItem = {
value: string;
/** 与该sku搭配时,该禁用的sku组合 */
disabledSkus: string[][];
}[];

生成数据


定义 sku 分类


首先假装请求接口,造一些假数据出来,我这里自定义了最多 6^6 = 46656 种 sku。


sku-66.gif

下面的是自定义的一些数据:


const skuData: Record<string, string[]> = {
'颜色': ['红','绿','蓝','黑','白','黄'],
'大小': ['S','M','L','XL','XXL','MAX'],
'款式': ['圆领','V领','条纹','渐变','轻薄','休闲'],
'面料': ['纯棉','涤纶','丝绸','蚕丝','麻','鹅绒'],
'群体': ['男','女','中性','童装','老年','青少年'],
'价位': ['<30','<50','<100','<300','<800','<1500'],
}
const skuNames = Object.keys(skuData)

页面初始化



  • checkValArr: 需要展示的sku分类是哪些;

  • skusList: 接口获取的skus数据;

  • noStockSkus: 库存为零对应的skus(方便查看)。


export default () => {
// 这个是选中项对应的sku类型分别是哪几个。
const [checkValArr, setCheckValArr] = useState<number[]>([4, 5, 2, 3, 0, 0]);
// 接口请求到的skus数据
const [skusList, setSkusList] = useState<SkusItem[]>([]);
// 库存为零对应的sku数组
const [noStockSkus, setNoStockSkus] = useState<string[][]>([])

useEffect(() => {
const checkValTrueArr = checkValArr.filter(Boolean)
const _noStockSkus: string[][] = [[]]
const list = getSkusData(checkValTrueArr, _noStockSkus)
setSkusList(list)
setNoStockSkus([..._noStockSkus])
}, [checkValArr])

// ....

return <>...</>
}

根据上方的初始化sku数据,生成一一对应的sku,并随机生成对应sku的库存。


getSkusData 函数讲解


先看总数(total)为当前需要的各sku分类的乘积;比如这里就是上面传入的 checkValArr 数组 [4,5,2,3]120种sku选择。对应的就是 skuData 中的 [颜色前四项,大小前五项,款式前两项,面料前三项] 即下图的展示。


image.png

遍历 120 次,每次生成一个sku,并随机生成库存数量,40%的概率库存为0;然后遍历 skuNames 然后找到当前对应的sku分类即 [颜色,大小,款式,面料] 4项;


接下来就是较为关键的如何根据 sku的分类顺序 生成对应的 120个相应的sku。


请看下面代码中注释为 LHH-1 的地方,该 value 的获取是通过 indexArr 数组取出来的。可以看到上面 indexArr 数组的初始值为 [0,0,0,0] 4个零的索引,分别对应 4 个sku的分类;



  • 第一次遍历:


indexArr: [0,0,0,0] -> skuName.forEach -> 红,S,圆领,纯棉


看LHH-2标记处: 索引+1 -> indexArr: [0,0,0,1];



  • 第二次遍历:


indexArr: [0,0,0,1] -> skuName.forEach -> 红,S,圆领,涤纶


看LHH-2标记处: 索引+1 -> indexArr: [0,0,0,2];



  • 第三次遍历:


indexArr: [0,0,0,2] -> skuName.forEach -> 红,S,圆领,丝绸


看LHH-2标记处: 由于已经到达该分类下的最后一个,所以前一个索引加一,后一个重新置为0 -> indexArr: [0,0,1,0];



  • 第四次遍历:


indexArr: [0,0,1,0] -> skuName.forEach -> 红,S,V领,纯棉


看LHH-2标记处: 索引+1 -> indexArr: [0,0,1,1];



  • 接下来的一百多次遍历跟上面的遍历同理


image.png
function getSkusData(skuCategorys: number[], noStockSkus?: string[][]) {
// 最终生成的skus数据;
const skusList: SkusItem[] = []
// 对应 skuState 中各 sku ,主要用于下面遍历时,对 product 中 skus 的索引操作
const indexArr = Array.from({length: skuCategorys.length}, () => 0);
// 需要遍历的总次数
const total = skuCategorys.reduce((pre, cur) => pre * (cur || 1), 1)
for(let i = 1; i <= total; i++) {
const sku: SkusItem = {
// 库存:60%的几率为0-50,40%几率为0
stock: Math.floor(Math.random() * 10) >= 4 ? Math.floor(Math.random() * 50) : 0,
params: [],
}
// 生成每个 sku 对应的 params
let skuI = 0;
skuNames.forEach((name, j) => {
if(skuCategorys[j]) {
// 注意:LHH-1
const value = skuData[name][indexArr[skuI]]
sku.params.push({
name,
value,
})
skuI++;
}
})
skusList.push(sku)

// 注意: LHH-2
indexArr[indexArr.length - 1]++;
for(let j = indexArr.length - 1; j >= 0; j--) {
if(indexArr[j] >= skuCategorys[j] && j !== 0) {
indexArr[j - 1]++
indexArr[j] = 0
}
}

if(noStockSkus) {
if(!sku.stock) {
noStockSkus.at(-1)?.push(sku.params.map(p => p.value).join(' / '))
}
if(indexArr[0] === noStockSkus.length && noStockSkus.length < skuCategorys[0]) {
noStockSkus.push([])
}
}
}
return skusList
}

Skus 组件的核心部分的实现


初始化数据


需要将上面生成的数据转化为以下结构:


type SkuStateItem = {
value: string;
/** 与该sku搭配时,该禁用的sku组合 */
disabledSkus: string[][];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转化成遍历判断用的数据类型
const [skuState, setSkuState] = useState<Record<string, SkuStateItem>>({});
// 当前选中的sku值
const [checkSkus, setCheckSkus] = useState<Record<string, string>>({});

// ...
}

将初始sku数据生成目标结构


根据 data (即上面的假数据)生成该数据结构。


第一次遍历是对skus第一项进行的,会生成如下结构:


const _skuState = {
'颜色': [{value: '红', disabledSkus: []}],
'大小': [{value: 'S', disabledSkus: []}],
'款式': [{value: '圆领', disabledSkus: []}],
'面料': [{value: '纯棉', disabledSkus: []}],
}

第二次遍历则会完整遍历剩下的skus数据,并往该对象中填充完整。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
useEffect(() => {
if(!data?.length) return
// 第一次对skus第一项的遍历
const _checkSkus: Record<string, string> = {}
const _skuState = data[0].params.reduce((pre, cur) => {
pre[cur.name] = [{value: cur.value, disabledSkus: []}]
_checkSkus[cur.name] = ''
return pre
}, {} as Record<string, SkuStateItem>)
setCheckSkus(_checkSkus)

// 第二次遍历
data.slice(1).forEach(item => {
const skuParams = item.params
skuParams.forEach((p, i) => {
// 当前 params 不在 _skuState 中
if(!_skuState[p.name]?.find(params => params.value === p.value)) {
_skuState[p.name].push({value: p.value, disabledSkus: []})
}
})
})

// ...接下面
}, [data])
}

第三次遍历主要用于为每个 sku的可点击项 生成一个对应的禁用sku数组 disabledSkus ,只要当前选择的sku项,满足该数组中的任一项,该sku选项就会被禁用。之所以保存这样的一个二维数组,是为了方便后面点击时的条件判断(有点空间换时间的概念)。


遍历 data 当库存小于等于0时,将当前的sku的所有参数传入 disabledSkus 中。


例:第一项 sku(红,S,圆领,纯棉)库存假设为0,则该选项会被添加到 disabledSkus 数组中,那么该sku选择时,勾选前三个后,第四个 纯棉 的勾选会被禁用。


image.png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
useEffect(() => {
// ... 接上面
// 第三次遍历
data.forEach(sku => {
// 遍历获取库存需要禁用的sku
const stock = sku.stock!
// stockLimitValue 是一个传参 代表库存的限制值,默认为0
// isStockGreaterThan 是一个传参,用来判断限制值是大于还是小于,默认为false
if(
typeof stock === 'number' &&
isStockGreaterThan ? stock >= stockLimitValue : stock <= stockLimitValue
) {
const curSkuArr = sku.params.map(p => p.value)
for(const name in _skuState) {
const curSkuItem = _skuState[name].find(v => curSkuArr.includes(v.value))
curSkuItem?.disabledSkus?.push(
sku.params.reduce((pre, p) => {
if(p.name !== name) {
pre.push(p.value)
}
return pre
}, [] as string[])
)
}
}
})

setSkuState(_skuState)
}, [data])
}

遍历渲染 skus 列表


根据上面的 skuState,生成用于渲染的列表,渲染列表的类型如下:


type RenderSkuItem = {
name: string;
values: RenderSkuItemValue[];
}
type RenderSkuItemValue = {
/** sku的值 */
value: string;
/** 选中状态 */
isChecked: boolean
/** 禁用状态 */
disabled: boolean;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
/** 用于渲染的列表 */
const list: RenderSkuItem[] = []
for(const name in skuState) {
list.push({
name,
values: skuState[name].map(sku => {
const isChecked = sku.value === checkSkus[name]
const disabled = isChecked ? false : isSkuDisable(name, sku)
return { value: sku.value, disabled, isChecked }
})
})
}
// ...
}

html css 大家都会,以下就简单展示了。最外层遍历sku的分类,第二次遍历遍历每个sku分类下的名称,第二次遍历的 item(类型为:RenderSkuItemValue),里面会有sku的值,选中状态和禁用状态的属性。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Skus() {
// ...
return list?.map((p) => (
<div key={p.name}>
{/* 例:颜色、大小、款式、面料 */}
<div>{p.name}</div>
<div>
{p.values.map((sku) => (
<div
key={p.name + sku.value}
onClick={() =>
selectSkus(p.name, sku)}
>
{/* classBem 是用来判断当前状态,增加类名的一个方法而已 */}
<span className={classBem(`sku`, {active: sku.isChecked, disabled: sku.disabled})}>
{/* 例:红、绿、蓝、黑 */}
{sku.value}
</span>
</div>
))}
</div>
</div>

))
}

selectSkus 点击选择 sku


通过 checkSkus 设置 sku 对应分类下的 sku 选中项,同时触发 onChange 给父组件传递一些信息出去。


const selectSkus = (skuName: string, {value, disabled, isChecked}: RenderSkuItemValue) => {
const _checkSkus = {...checkSkus}
_checkSkus[skuName] = isChecked ? '' : value;
const curSkuItem = getCurSkuItem(_checkSkus)
// 该方法主要是 sku 组件点击后触发的回调,用于给父组件获取到一些信息。
onChange?.(_checkSkus, {
skuName,
value,
disabled,
isChecked: disabled ? false : !isChecked,
dataItem: curSkuItem,
stock: curSkuItem?.stock
})
if(!disabled) {
setCheckSkus(_checkSkus)
}
}

getCurSkuItem 获取当前选中的是哪个sku



  • isInOrder.current 是用来判断当前的 skus 数据是否是整齐排列的,这里当成 true 就好,判断该值的过程就不放到本文了,感兴趣可以看 源码


由于sku是按顺序排列的,所以只需按顺序遍历上面生成的 skuState,找出当前sku选中项对应的索引位置,然后通过 就可以直接得出对应的索引位置。这样的好处是能减少很多次遍历。


如果直接遍历原来那份填充所有 sku 的 data 数据,则需要很多次的遍历,当sku是 6^6 时, 则每次变换选中的sku时最多需要 46656 * 6 (data总长度 * 里面 sku 的 params) 次。


const getCurSkuItem = (_checkSkus: Record<string, string>) => {
const length = Object.keys(skuState).length
if(!length || Object.values(_checkSkus).filter(Boolean).length < length) return void 0
if(isInOrder.current) {
let skuI = 0;
// 由于sku是按顺序排列的,所以索引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Object.keys(_checkSkus).forEach((name, i) => {
const index = skuState[name].findIndex(v => v.value === _checkSkus[name])
const othTotal = Object.values(skuState).slice(i + 1).reduce((pre, cur) => (pre *= cur.length), 1)
skuI += index * othTotal;
})
return data?.[skuI]
}
// 这样需要遍历太多次
return data.find(s => (
s.params.every(p => _checkSkus[p.name] === getSkuParamValue(p))
))
}

isSkuDisable 判断该 sku 是否是禁用的


该方法是在上面 遍历渲染 skus 列表 时使用的。



  1. 开始还未有选中值时,需要校验 disabledSkus 的数组长度,是否等于该sku参数可以组合的sku总数,如果相等则表示禁用。

  2. 判断当前选中的 sku 还能组成多少种组合。例:当前选中 红,S ,而 isSkuDisable 方法当前判断的 sku 为 款式 中的 圆领,则还有三种组合 红\S\圆领\纯棉红\S\圆领\涤纶红\S\圆领\丝绸

  3. 如果当前判断的 sku 的 disabledSkus 数组中存在这三项,则表示该 sku 选项会被禁用,无法点击。


const isCheckValue = !!Object.keys(checkSkus).length

const isSkuDisable = (skuName: string, sku: SkuStateItem[number]) => {
if(!sku.disabledSkus.length) return false
// 1.当一开始没有选中值时,判断某个sku是否为禁用
if(!isCheckValue) {
let checkTotal = 1;
for(const name in skuState) {
if(name !== skuName) {
checkTotal *= skuState[name].length
}
}
return sku.disabledSkus.length === checkTotal
}

// 排除当前的传入的 sku 那一行
const newCheckSkus: Record<string, string> = {...checkSkus}
delete newCheckSkus[skuName]

// 2.当前选中的 sku 一共能有多少种组合
let total = 1;
for(const name in newCheckSkus) {
if(!newCheckSkus[name]) {
total *= skuState[name].length
}
}

// 3.选中的 sku 在禁用数组中有多少组
let num = 0;
for(const strArr of sku.disabledSkus) {
if(Object.values(newCheckSkus).every(str => !str ? true : strArr.includes(str))) {
num++;
}
}

return num === total
}

至此整个商品sku从生成假数据到sku的选中和禁用的处理的核心代码就完毕了。还有更多的细节问题可以直接查看 源码 会更清晰。


作者:滑动变滚动的蜗牛
来源:juejin.cn/post/7313979106890842139
收起阅读 »

设计呀,你是真会给前端找事呀!!!

web
背景 设计:我想要的你听明白了吗,你做出来的和我想要的差距很大,你怎么没有一点审美(你个臭男人,你怎么不按我画的做)! 我:啊?这样自适应不是很好吗,适配了大部分机型呀,而且不会有啥显示的兼容性,避免不必要的客户咨询和客户投诉。 设计: 你上一家公司就是因为...
继续阅读 »

背景



  • 设计:我想要的你听明白了吗,你做出来的和我想要的差距很大,你怎么没有一点审美(你个臭男人,你怎么不按我画的做)!

  • :啊?这样自适应不是很好吗,适配了大部分机型呀,而且不会有啥显示的兼容性,避免不必要的客户咨询和客户投诉。

  • 设计: 你上一家公司就是因为有你这样的优秀员工才倒闭的吧?!

  • :啊?ntm和产品是一家的是吗?





我该如何应对


先看我实现的


b0nh2-9h1qy.gif


在看看设计想要的


9e2b0572-aff4-4644-9eeb-33a9ea76265c.gif
总结一下:



  • 1.一个的时候宽度固定,不管屏幕多大都占屏幕的一半。

  • 2.俩个的时候,各占屏幕的一半,当屏幕过小的时候两个并排展示换行。

  • 3.三个的时候,上面俩,下面一个,且宽度要一样。

  • 4.大于三个的时候,以此类推。



有句话叫做什么,乍一看很合理,细想一下,这不是扯淡么。



所以我又和设计进行了亲切的对话



  • :两个的时候你能考虑到小屏的问题,那一个和三个的时候你为啥不考虑,难道你脑袋有泡,在想一个和三个的时候泡刚好堵住了?

  • 设计: 你天天屌不拉几的,我就要这样,这样好看,你懂个毛的设计,你知道什么是美感和人体工学设计,视觉效果拉满吗?

  • :啊?我的姑奶奶耶,你是不是和产品一个学校毕业的,咋就一根筋呢?

  • 产品:ui说的对,我听ui的。汪汪汪(🐶)


当时那个画面就像是,就像是:





而我就像是
1b761c13b4439463a77ac8abf563677d.png


那咋办,写呗,我能咋办?



我月黑风夜,
黑衣傍我身,
潜入尔等房,
打你小屁屁?



代码实现


   class={[
'group-even-number' : this.evenNumber,
'group-odd-number' : this.oddNumber,
'themeSelectBtnBg'
]}
value={this.currentValue}
onInput={(value: any) => {
this.click(value)
}}
>
...


   .themeSelectBtnBg {
display: flex;
&:nth-child(2n - 1) {
margin-left: 0;
margin-right: 10px;
}
&:nth-child(2n) {
margin-left: 0;
margin-right: 0;
}

}
// 奇数的情况,宽度动态计算,将元素挤下去
.group-odd-number {
// 需要减去padding的宽度
width: calc(50% - 7.5px);
}

.group-even-number {
justify-content: space-between;
@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360px) {
justify-content: unset;
margin-right: unset;
flex: 1;
flex-wrap: wrap;
}
}

行吧,咱就这样吧




作者:顾昂_
来源:juejin.cn/post/7304268647101939731
收起阅读 »

我在美团三年的前端工程化实践回顾

web
时间过得真快,从20年9月加入美团,转眼已经三年了。在美团的这几年,我应该有接近一半的时间,在做前端工程化相关的工作。 三年,正好合同已经到期,也到了离开的时候,最近相对不忙,正好回顾一下自己做前端工程化的一些思考与踩过的坑。 对前端工程的理解 前端技术的演进...
继续阅读 »

时间过得真快,从20年9月加入美团,转眼已经三年了。在美团的这几年,我应该有接近一半的时间,在做前端工程化相关的工作。


三年,正好合同已经到期,也到了离开的时候,最近相对不忙,正好回顾一下自己做前端工程化的一些思考与踩过的坑。


对前端工程的理解


前端技术的演进


在谈前端工程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2000年以后前端技术的演进,主要分四个阶段:



  • 页面开发阶段(2000~2009) :在ECMAScript 2009发布之前,很多前端工作都是以单页面开发为主,需要重点解决兼容性问题,靠工具库提高效率,代表技术如:jQuery、ExtJS等。

  • 模块化开发阶段(2009~2015) :以模块化开发为主,要解决性能问题,靠构建工具和UI框架提高效率,特别是基于Node.js的各种前端工具,代表技术如:Angular、React、Less、Gulp等。

  • 应用开发阶段(2015~2022) :以应用开发为主,要解决工程化问题,靠自动化工具和跨平台提高效率,代表技术如:Webpack、React Native、Flutter等。

  • 智能辅助开发阶段(2022以后) :将前端工程化与 AI 结合,将重复冗余的流程通过智能化实现开发提效,实现智能代码生成、评审、智能编写单测、代码语言转化等。


软件工程的三要素


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下软件工程的概念。1983年IEEE是这么定义的:软件工程是软件开发、运行、维护和修复软件的系统方法。


基于此,软件界一些前辈提出了软件工程的三要素:



  • 方法:是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的技术方法,为软件开发提供“如何做”的技术。

  • 工具:为运用方法而提供的自动的或半自动的软件工程的支撑环境。

  • 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


前端工程化的定义


前端工程化这个词,是国内前端圈子2018年前后才出现的,大概的意思是将(后端已经比较成熟的)许多软件工程概念、实践、工具引入前端开发,提升开发效率。


关于前端工程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我们团队在21年初,经过三个多月的调研和讨论,才形成了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定义:在前端开发和运维过程中,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质量为目的,通过一系列规范、工具、流程(分别对应软件工程中的方法、工具和过程)作为手段的实践体系。


前端工程化的演进


美团由于业务广泛,大大小小的前端团队得有30个以上,每个团队的业务场景不同,都会建设或采用一套合适的前端工程方案,但其演进过程,一般都会经历以下阶段:



  • 工具化:以针对各自业务场景开发脚手架为主,内置常用的前端组件库,提供代码格式检查、埋点及监控等插件,提升项目初始化的效率。

  • 规范化:面向完成需求的整个研发流程,梳理需求管理、视觉交互设计、评审、开发、联调、测试验收、上线部署和质量监控等相关的规范,进一步建设工具来约束研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平台化:将支撑研发的有关工具和系统聚合起来,通过套件和插件的设计模式,实现对不同场景的支撑,支持在线初始化项目,横向打通研发的整体链路。

  • 体系化:紧跟前沿技术,集成低代码、在线IDE、代码智能生成或推荐等能力,建设需求、设计、研发、运营一体化的云开发平台。


中后台项目的工程化实践


工程化演进的动力,源于业务复杂度的增加及团队规模的扩大。我在美团工作过的两个部门,都是属于基础研发平台的,在我加入后,所在前端团队需要开发维护的中后台项目都在变多(第一个部门有60多个,第二个部门也有10多个),团队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第一个部门30多人,第二个部门10多人)。


在第二个部门的工程化,主要借助我在第一个部门的前端工具建设,进行定制化应用。因此,着重介绍一下我在第一个部门的前端工程化实践。


工具建设


团队的工具建设,开始于2018年,为了建设美团私有云平台,需要收拢美团基础研发平台所有 IaaS、PaaS 产品,预期两年内会有几十个增量项目接入,我们需要提供高效、稳定的前端支持。急需解决的问题有:



  • 缺乏研发工具。 这一时期,我们的开发手段还比较原始,业务强相关的大量重复工作难以避免,如:前端工程的搭建,接入统一通用的SDK。

  • 机器资源不足。 当时的前端项目还是直接部署在机器上,团队能申请的机器资源有限,难以承接即将接入的大量项目。


针对这两个问题,首先我们建设了自己脚手架工具,并统一了研发流程:



  • 项目模板:我们提供了两套模板用于初始化项目,一套适用于接入私有云平台(面向美团所有研发,需要统一的顶导、侧导,对视觉交互要求高,上线管控严格),一套适用于普通的后台管理(只是部门内少数研发使用,重在快速实现功能)。

  • 研发工具:通过一套自研的中后台组件库把控整体的视觉交互,并提供私有云平台本地开发调试的代理转发工具,解决接口请求的鉴权问题。

  • 集成服务工具:提供了将本地静态资源发布到云存储和接入公司埋点监控等服务的工具,简化和统一了不同项目接入相同的服务。


其次,我们升级了静态资源部署方案:团队的前端大多数项目都是纯静态页面,可以使用云存储代替机器存储,从而解放大多数机器资源。故而我们基于 s3plus 对象存储,研发配套的部署工具,实现了静态 web 项目的无服务架构。


规范制定


到 2020 年的时候,我们需要支持 80 多个基础技术中后台项目的前端工作,当时团队支持项目上存在以下 2 个问题:



  • 无规范,协作难。 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各个小组的规范和工具出现分叉,同类项目有多套规范及协作工具,跨项目及跨职能协作同学认知和上手成本高,跨项目协作或人员调动阻力大。

  • 工具分散,存在内耗。 团队共存多套同类工具,低水平轮子多,维护成本高;工具没有形成生态,不能发挥规模效应,效率提升有限。


首先,我们联合多个小组接口人,共同梳理标准规范,并通过标准宣讲,拉齐各职能角色的认知,最终形成了六个大类(分别为需求、设计、研发、发布、架构和运维)、26个小类的文字版规范。


然后,我们联合多个部门的前端物料接口人,基于中后台项目前端界面的常见场景,制定了统一的设计规范,从零建设区块和页面模板库,整合已有的基础组件、业务组件和项目模板,形成了完整的前端物料体系。


接着,我们把发布工具从 Plus 平台迁移至 DevTools 流水线,并且通过 WebStatic 平台进行静态网站托管。这样的好处是,发布规则可以通过流水线定制,加入标准化监测度量等工具,从而实现卡控;流水线运行的容器天然可以作为中转站,将前端资源发布S3,解放了机器;WebStatic 平台接管静态网站托管,可以让我们省去复杂重复的路由配置。


最后,我们采用“普法”和“执法”并重的原则,首先通过课程分享和改造宣讲,普及并对齐标准化的价值,完成团队“普法”过程。“执法”前,我们基于标准沉淀多种一键接入工具降低接入成本;无法自动接入的标准,官方给出最佳实践及预计改造时长,协助业务同学排期;“执法”中,提供了检查工具,用于标准校验并收集项目标准化数据,帮助标准化持续运营。


同时,我们把规范标准区分“强制”、“推荐”两个等级。存量项目只需遵守“强制”等级,不影响项目进度的前提下达成团队标准下限;对于增量项目,提供工具高效遵循全部标准。


搭建平台


2021年团队引入了大量前端外包同学,原本的研发工具及增量项目的服务搭建对于外包同学,都有较高的学习成本,因此这一年我们将提效的重点放在了研发工具的体验优化,以及发布规范、架构规范的配套工具落地。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 架构规范难学习。项目从创建到上线,需要对接代码仓库、Appkey、发布工具、资源托管服务及网关配置等,涉及基础服务产品多,申请及系统切换操作复杂,即使工作经验丰富,也未必熟悉项目所需的全部中间件。

  • 部分研发工具难上手,体验较差。研发套件中包含工具类型繁多,建设初期,文档完善程度参差不齐,高频使用的物料工具对于新人上手也不够友好。


我们决定通过建设研发工作台落地架构规范,通过自动化的研发流程串联降低新人学习成本,快速搭建增量项目;同时,为解决研发套件使用体验问题,我们同步建设了 VSCode IDE插件,集成高频使用的插件、物料使用等工具,降低学习和切换成本,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同时,为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定制需求,我们将各场景研发流程抽象成 「场景模板」, 它是最佳实践的载体,前文中的自动化创建流程就是基于场景模板来串联。


场景模板由初始化模板(生成项目基础结构),研发工具插件(CLI 层面的插件 preset),基础服务配置方案组成,每部分可以灵活配置,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业务场景的定制需求,团队工程负责人可以按需定制自己的场景模板。


平台化以后,我们的前端工程方案就可以满足公司更多部门接入使用,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我转岗的部门在推进工程化的时间,基于这套方案,只需结合视觉项目的特点,替换前端物料、生成项目的脚手架即可。


形成体系


2022年外包团队规模和产品规模即将进一步扩大,然而当前工具对于效率的提升也逐渐出现瓶颈,我们期望对当前的主要业务场景,即对中后台业务,进行深度提效的探索。另一方面,现有大部分规范已有配套工具保障,但前置的需求以及后置的运维环节依然没有形成闭环,我们期望平台能有更沉浸式的体验,建设中后台场景的体系化解决方案。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 提效瓶颈,研发提效工具待加强: 分析业务现状和参考业界,传统编码(ProCode)的辅助工具完整性和易用性需持续加强,业界的低代码(LowCode)实践也很适用于我们的中后台场景,我们也将在这一领域探索建设。

  • 需求、运维规范未闭环: 当前的平台能够串联从创建项目到部署的研发流程,但是前置的需求、设计管理和后置的运维规范还不完善,对于相关工具(如项目管理和监控工具)的应用也没有形成标准。


我们希望将研发工作台打造为云开发平台,通过集成在线 IDE 开发工具和低代码自动化研发工具,对于中后台场景深度提效;同时也要与项目管理、设计平台、监控等平台加深协作与融合,串联前置的需求设计环节与后置的运维环节,形成中后台场景的体系化开发平台。


sdk项目的工程化实践


2022年初,为了从北京换到深圳定居,我换了部门,在新的部门,需要开发维护的npm包比之前多了很多。如果没有统一的工程标准,不仅开发维护的效率很低,同时SDK的易用性也会比较差。


过去一年,我参与了多个SDK项目的开发维护工作,同时前两年也参与了面向公司的中后台前端项目的工程建设,于是我将这些实践和采坑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一套前端sdk项目的工程标准。


业务项目和SDK项目的区别


通过表格对比可以看到,业务项目和SDK的项目还是有较大区别的,除了有一些公共标准可以复用外,SDK项目需要增加打包构建、发npm包、多包管理、文档管理和门户建设等相关的工程标准。


类型产品要求使用方式技术栈
业务项目更加注重功能的实现,如果是C端项目,还需要关注首屏。多数都过网页链接使用。以Vue/React框架开发为主(需要非常熟悉相关框架的api),还会涉及HTML、CSS,多数使用Webpack进行打包,一般不用考虑测试。
SDK项目更加关注稳定性、兼容性、性能、包大小和使用文档。一般通过npm包安装到项目中或在html 文件中以cdn嵌入脚本使用。纯JS/TS开发为主(需要深入了解编程语言特性,比如类的创建、继承和各种封装),除了组件库基本不涉及HTML和CSS,多数使用Rollup打包和使用Jest进行单元测试。

工程方案


我们基于业务项目制定的规范,对于有差异的部分,比如依赖包管理方案、目录结构、文件命名、本地开发等,制定了新的规范;而对于没有包含的部分,比如文档管理、官网建设、发布npm包及其权限管理等,补充了新的规范。


我们基于前面建设的云开发平台,提供了一个面向 SDK 开发的场景模板来创建项目:创建成功后,会自动注册前端appkey,创建仓库并使用sdk的项目模板初始化项目,把sdk官网的静态资源接入webstatic,并接入发布流水线,提供默认域名供用户访问。


相比之前的方案,这个方案不仅开发调试及发布验证更加方便,还能提供默认的域名访问该sdk网站,让用户可以快速查看相关的接入文档和教程,体验sdk提供的功能。


相关说明


整个项目使用vite工具进行构建,使用rollup 进行打包,打包成功后,即可通过本地或流水线发布到公司的私有npm。


我们没有使用lerna进行多包管理,而是使用了pnpm的方案,所以要求必须本地安装pnpm,然后通过pnpm安装package.json文件中引入的npm包。


只需配置根目录下的pnpm-workspace.yaml文件即可,示例如下:


packages:
- 'packages/**'
- site

在packages目录下,一个子目录对应为一个子npm包。site 目录为sdk 对应的官网代码,本地开发时,可以在site 中的某个页面,引入packages中的某个包进行源码调试。


在根目录执行 npm start 就可以打开sdk 官网了,然后跳转到demo 演示的页面,修改site目录下对应页面或者packages下对应的npm包,即可开始进行SDK的开发调试了。


所有的文档管理相关代码,都在site 目录下的src目录,如果需要更新文档,直接在markdown 目录编辑对应的文档即可。


如果发布了新的sdk,需要验证sdk的可用性,需要先将site目录下package.json文件对应的npm包修改为最新的版本,提交后远程仓库后,再选择对应流水线发布到自己想验证的环境。


总结


在美团工作的三年,在技术和视野上,对我的帮助都很大,接触的领导和身边的小伙伴都很优秀,有些工作是我对最终结果负责,有些我只是重在参与。


我们会把事情分为业务开发和框架(工具)开发:



  • 业务开发主要是实现产品需求,要对业务有深入了解,掌握团队所用到的技术栈和工具。

  • 框架(工具)开发主要是为提升业务开发效率而开发的框架或工具,框架是把系统可复用层抽象出来,如网络层,存储层等,工具是研发过程中效率工具,如自动化测试工具,持续交付工具等。


通常上系统是有多个模块组成,那么会有一个从复杂到简单的拆解过程,既然系统有分层架构,那我们会按照每个人技术水平来安排不同复杂度的工作。我们要不断提升两个标准,一是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高上限,二是通过工程工具建设提升团队下限。


工程化永远是围绕着质量、体验和效率三个维度进行建设,来保证高效、高质量地完成业务需求,减少跨项目、跨团队的协作成本。但前端工程化不是万金油,它是在特定时期面对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


平台体系的建设往往会被业务结构和技术架构所约束,要尽量结合团队的业务场景和技术现状来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避免仅凭个人的技术思考来主观驱动,所以还是要结合自身组织特点,先清楚地认识自己所处的阶段,再去实践并验证。


老王(王慧文)在演讲曾提到过:“不要为自己设限”,所以前端工程师在前端工程化中,应该积极承担业务工程化建设或工程工具建设工作。《论语》中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面对复杂工程,我们要学会用工具来提升效率,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2023年我的主要精力都在做前端智能化,在工程化上的投入比较少,但是我相信借助AI,前端工程化一定会迎来重大的变革。


作者:三一习惯
来源:juejin.cn/post/7268533072995598347
收起阅读 »

前端学哪些技能饭碗越铁收入还高

web
随着经济的下行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趋于成熟,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大大减少,互联网行业所有的公司都在降本增效,合并通道,降薪裁员的新闻层出不穷。 但相比其他行业,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薪资还是比较可观的,但要求也比之前高了很多,需要大家掌握更多的技能和在某些技术领域深...
继续阅读 »

随着经济的下行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趋于成熟,对软件开发人员的需求大大减少,互联网行业所有的公司都在降本增效,合并通道,降薪裁员的新闻层出不穷。


但相比其他行业,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薪资还是比较可观的,但要求也比之前高了很多,需要大家掌握更多的技能和在某些技术领域深耕。


本文,我们就聊聊,掌握了哪些技能,能让前端同学,收入高且稳定。


端智能


首推的是端智能,很多行业大咖都认为,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开启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产品都可以用大模型重做一遍。当前,我创业的方向,也和大模型有关。


当前的大模型主要还跑在云端,但云端的成本高,大模型的未来在端智能,这也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在今年一次发布会上提出的观点。


在2023年8月14日的雷军年度演讲中,雷军宣布小米已经在手机端跑通13亿参数的大模型,部分场景效果媲美云端。


目前,端上大模型的可行性和前景已经得到了业内的普遍认可,国内外各个科技大厂在大模型的端侧部署领域均开始布局,目前大量工程已在PC端、手机端实现大模型的离线部署,更有部分App登陆应用商店,只需下载即可畅通无阻地对话。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端上大模型推理将会成为智能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智能的体验。


我在美团从零研发了web端智能推理引擎,当时立项时,就给老板画饼,美团每天的几百亿推理调用,如果有一半用端智能替代的话,每年能为公司节省上亿元。


要想掌握端智能,需要学习深度学习的基本知识,还要掌握图形学和C++编程,通过webgl或webassembly 技术实现在Web端执行深度学习算法。


图形学


前面提到的端智能,只是涉及到了图形学中的webgl计算,但图形学的未来在元宇宙,通过3D渲染,实现VR、AR、XR等各种R。


计算机图形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领域,涵盖了三维建模、渲染、动画、虚拟现实等众多技术和应用。在电影、广告、游戏等领域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熟练使用threejs开发各种3D应用,只能算是入门。真正的图形学高手,不仅可以架构类似3D家装软件的大型应用,而且能掌握渲染管线的底层原理,熟练掌握各种模型格式和解决各种软件,进行模型转换遇到的各种兼容问题。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算法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图形学正迎来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是实时渲染与逼真度提升



  • 实时渲染技术:随着游戏和虚拟现实的兴起,对实时渲染的需求越来越高。计算机图形学将继续致力于研发更高效的实时渲染算法和硬件加速技术,以实现更逼真、流畅的视觉效果。

  • 光线追踪与全局照明:传统的实时渲染技术在光照模拟方面存在挑战。计算机图形学将借助光线追踪等技术,实现更精确的全局照明效果,提升场景的真实感和细节表现。


其次是虚拟与增强现实的融合



  • 混合现实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将与传感器技术、机器视觉等相结合,推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融合发展。通过实时感知和交互,用户可以在真实世界中与虚拟对象进行互动,创造更沉浸式的体验。

  • 空间感知与虚拟对象定位:计算机图形学将致力于解决空间感知和虚拟对象定位的挑战。利用深度学习、摄像头阵列等技术,实现高精度的空间感知和虚实融合,为虚拟与增强现实应用带来更自然、精确的交互方式。


再次是计算机图形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 生成对抗网络(GAN)在图形生成中的应用:GAN等人工智能技术为计算机图形学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通过训练模型生成逼真的图像和场景,计算机图形学能够更便捷地创建大量内容,并提供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 计算机图形学驱动的虚拟人物与角色生成:结合计算机图形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高度逼真的虚拟人物和角色生成方法。这将应用于游戏、影视等领域,带来更具情感表达和交互性的虚拟角色。


最后是可视化分析与科学研究。



  • 一是大数据可视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图形学在可视化分析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创新的可视化方法和交互技术,研究人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庞大而复杂的数据集,揭示潜在的模式和趋势。

  • 二是科学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重要。通过将科学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形式,研究人员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数据模式和关系,加快对科学问题的洞察和发现。这种可视化分析有助于领域如天文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的研究进展。


工程提效


其实,过去三年我在美团的工作,至少有一半的精力是做和工程提效相关的事情。当然,也做了降本的事情,从零搭建外包团队。


就像我之前总结的文章:我在美团三年的前端工程化实践回顾 中提到那样,前端工程提效,一般会按照工具化、标准化、平台化和体系化进行演进。


相比前面的端智能和图形学,除了建设低代码平台和WebIDE有点技术难度,其他更多需要的是沟通、整合资源的能力,既要有很强的项目管理能力,又要人产品思维。


前两个方向做好了我们一般称为技术专家,而工程提效则更偏管理者,未来可以成为高管或自己创业。


总结


端智能和图形学,我在美团都尝试过进行深耕,但自己性格外向,很难坐得住。工程提效做得也一般,主要是因为需要换城市而换了部门,没有机缘继续推进,在美团很难往上走,所以只能尝试自己创业。


作者:三一习惯
来源:juejin.cn/post/7310143510103064585
收起阅读 »

树形列表翻页,后端: 搞不了搞不了~~

web
背景 记得几年前做了一个报告,报告里面加载的是用户的历年作品还有会员信息,然后按照年月倒序展示出来,其中历年作品都要将作品的封面展示出来。一开始这个报告到没啥问题,而且一个时间轴下来感觉挺好,有用户的作品、会员记录、关注以及粉丝记录很全面。直到最近忽然有一批用...
继续阅读 »

背景


记得几年前做了一个报告,报告里面加载的是用户的历年作品还有会员信息,然后按照年月倒序展示出来,其中历年作品都要将作品的封面展示出来。一开始这个报告到没啥问题,而且一个时间轴下来感觉挺好,有用户的作品、会员记录、关注以及粉丝记录很全面。直到最近忽然有一批用户说一进到这个报告页面就卡住不动了,上去一查发现不得了,都是铁杆用户,每年作品都几百个,导致几年下来,这个报告返回了几千个作品,包含上千的图片。


问题分析


上千的图片,肯定会卡,首先想到的是做图片懒加载。这个很简单,使用一个vue的全局指令就可以了。但是上线发现,没啥用,dom节点多的时候,懒加载也卡。


然后就问服务端能不能支持分页,服务端说数据太散,连表太多,树形结构很难做分页。光查询出来就已经很费劲了。


没办法于是想了一下如何前端来处理掉。


思路



  1. 由于是app中的嵌入页面,首先考虑通过滚动进行分页加载。

  2. 一次性拿了全部的数据,肯定不能直接全部渲染,我们可以只渲染一部分,比如第一个节点,或者前几个节点。

  3. 随着滚动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或者一批一批的渲染到dom中。


实现


本文仅展示一种基于vue的实现


1. 容器

设计一个可以进行滚动翻页的容器 然后绑定滚动方法OnPageScrolling



<style lang="less" scoped>

.study-backup {

overflow-x: hidden;

overflow-y: auto;

-webkit-overflow-scrolling: touch;

width: 100%;

height: 100%;

position: relative;

min-height: 100vh;

background: #f5f8fb;

box-sizing: border-box;

}

</style>

<template>

<section class="report" @scroll="OnPageScrolling($event)">

</section>

</template>



2.初始化数据

这里定义一下树形列表的数据结构,实现初始化渲染,可以渲染一个树节点,或者一个树节点的部分子节点



GetTreeData() {

treeapi

.GetTreeData({ ... })

.then((result) => {

// 处理结果

const data = Handle(result)

// 这里备份一份数据 不参与展示

this.backTreeList = data.map((item) => {

return {

id: item.id,

children: item.children

}

})

// 这里可以初始化为第一个树节点

const nextTree = this.backTreeList[0]

const nextTansformTree = nextTree.children.splice(0)

this.treeList = [{

id: nextTree.id,

children: nextTansformTree

}]

// 这里可以初始化为第一树节点 但是只渲染第一个子节点

const nextTree = this.backTreeList[0]

const nextTansformTree = nextTree.children.splice(0, 1)

this.treeList = [{

id: nextTree.id,

children: nextTansformTree

}]

})

},


3.滚动加载

这里通过不断的把 backTreeList 的子节点转存入 treeList来实现分页加载。



OnPageScrolling(event) {

const container = event.target

const scrollTop = container.scrollTop

const scrollHeight = container.scrollHeight

const clientHeight = container.clientHeight

// console.log(scrollTop, clientHeight, scrollHeight)

// 判断是否接近底部

if (scrollTop + clientHeight >= scrollHeight - 10) {

// 执行滚动到底部的操作

const currentReport = this.backTreeList[this.treeList.length - 1]

// 检测匹配的当前树节点 treeList的长度作为游标定位

if (currentReport) {

// 判断当前节点的子节点是否还存在 如果存在则转移到渲染树中

if (currentReport.children.length > 0) {

const transformMonth = currentReport.children.splice(0, 1)

this.treeList[this.treeList.length - 1].children.push(

transformMonth[0]

)

// 如果不存在 则寻找下一树节点进行复制 同时复制下一节点的第一个子节点 当然如果寻找不到下一树节点则终止翻页

} else if (this.treeList.length < this.backTreeList.length) {

const nextTree = this.backTreeList[this.treeList.length]

const nextTansformTree = nextTree.children.splice(0, 1)

this.treeList.push({

id: nextTree.id,

children: nextTansformTree

})

}

}

}

}


4. 逻辑细节

从上面代码可以看到,翻页的操作是树copy的操作,将备份树的子节点转移到渲染树中



  1. copy备份树的第一个节点到渲染树,同时将备份树的第一个节点的子节点的第一个节点转移到渲染树的第一个节点的子节点中

  2. 所谓转移操作,就是数组splice操作,从一颗树中删除,然后把删除的内容插入到另一颗树中

  3. 由于渲染树是从长度1开始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渲染树的长度作为游标和备份树进行匹配,设渲染树的长度为当前游标

  4. 根据当前游标查询备份树,如果备份树的当前游标节点的子节点不为空,则进行转移

  5. 如果备份树的当前游标节点的子节点为空,则查找备份树的当前游标节点的下一节点,设为下一树节点

  6. 如果找到了备份树的当前游标节点的下一节点,扩展渲染树,将下一树节点复制到渲染树,同时将下一树节点的子节点的第一节点复制到渲染树

  7. 循环4-6,将备份树完全转移到渲染树,完成所有翻页


扩展思路


这个方法可以进行封装,将每次复制的节点数目和每次复制的子节点数目作为传参,一次可复制多个节点,这里就不做展开


作者:CodePlayer
来源:juejin.cn/post/7270503053358612520
收起阅读 »

你不会还在useEffect中请求数据吧

web
使用React Query代替useEffect获取数据的优势与对比 在构建现代React应用时,我们经常需要从后端API获取数据来渲染界面。传统的方式是使用React的useEffect钩子结合fetch或axios等HTTP请求库来完成数据获取和状态管理。...
继续阅读 »

使用React Query代替useEffect获取数据的优势与对比


在构建现代React应用时,我们经常需要从后端API获取数据来渲染界面。传统的方式是使用React的useEffect钩子结合fetchaxios等HTTP请求库来完成数据获取和状态管理。然而,随着React Query的出现,获取和同步服务器状态的方式得到了显著的改进。本文将详细介绍使用React Query代替useEffect获取数据的原因,并通过示例对比两种方式在代码层面的不同,在最后总结React Query的优势。


传统方式:使用useEffect获取数据


在没有使用React Query之前,我们通常会这样获取数据:


import React, { useState, useEffect } from 'react';

function MyComponent() {
const [data, setData] = useState(null);
const [isLoading, setIsLoading] = useState(false);
const [error, setError] = useState(null);

useEffect(() => {
const fetchData = async () => {
setIsLoading(true);
setError(null);
try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https://my-api/data');
const result = await response.json();
setData(result);
} catch (error) {
setError(error);
}
setIsLoading(false);
};

fetchData();
}, []);

if (isLoading) return <div>Loading...</div>;
if (error) return <div>Error: {error.message}</div>;
return <div>{JSON.stringify(data)}</div>;
}

这段代码虽然能工作,但存在几个问题:缺乏缓存策略、复杂的错误处理、不自动的数据更新、重复的数据请求等。


使用React Query改进数据获取


接下来,看看React Query如何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和简化代码: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useQuery } from 'react-query';

async function fetchData()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https://my-api/data');
return response.json();
}

function MyComponent() {
const { data, isLoading, error } = useQuery('data', fetchData);

if (isLoading) return <div>Loading...</div>;
if (error) return <div>Error: {error.message}</div>;
return <div>{JSON.stringify(data)}</div>;
}

在这个改进后的版本中,我们用useQuery钩子来代理数据加载。这行代码做了很多工作:它自动进行数据请求,处理加载状态和错误状态,还负责缓存和更新数据。


使用React Query的原因


简化的状态管理


React Query内部处理了数据的加载(isLoading)、数据更新(isFetching)、错误(error)状态管理,这使得开发者无需手动设置这些状态。


自动化的数据缓存和无效化


React Query还提供了出色的数据缓存策略。默认情况下,当组件卸载再重新挂载时,React Query会使用旧的缓存数据,同时在后台静默地为你刷新数据,保证数据的新鲜度。


更好的错误和重试处理


通过对错误状态的内部管理,React Query提供了错误捕获的机制并允许自动重试功能。这比手动实现要简单得多。


优化请求节省带宽


React Query会自动去重和合并并发的查询请求,减少不必要的网络请求,节省宽带。


React Query的优势


总结来说,React Query的主要优势包括:



  • 自动化:管理请求生命周期(查询、缓存、更新、重试)无需手动编写代码。

  • 减少样板代码:少写很多状态处理的逻辑,让代码简洁易维护。

  • 性能提升:智能缓存和数据更新策略,更少的重新渲染。

  • 鲁棒性:更健壮的错误处理和重试逻辑。

  • 开箱即用:丰富的功能如后台获取、分页、无限加载等。


在创建现代化的React应用程序时,React Query提供了一种更智能、更高效和简单的方法来处理数据获取和同步,这也是越来越多的React开发者选择它的原因。


React Query


下面将详细介绍React Query的功能,以及它如何在一个实际的场景中被使用。我们将构建一个用户列表的应用,这个应用将展示用户数据、支持数据刷新、加载更多用户以及处理错误重试。


项目准备


首先,确保已经在React项目中安装了React Query:


npm install react-query

或者


yarn add react-query

功能概览



  • 数据获取 (useQuery): 用于获取数据并提供状态管理,比如loading, error, data。

  • 缓存与背景更新 (staleTimecacheTime): 确定数据保持新鲜的时间,以及未被使用时保持在缓存中的时间。

  • 自动重试 (retry): 当请求失败时,自动进行重试。

  • 分页和加载更多 (页码或游标): 当我们需要分页或者无限加载数据时使用。

  • 数据预加载 (queryClient.prefetchQuery): 加载关键数据以提升用户体验。

  • 数据变异 (useMutation): 提交数据至服务器,并更新本地缓存。


示例应用


获取用户列表


我们使用useQuery钩子来获取用户数据。这个钩子会自动发起请求并监听数据状态。


import { useQuery } from 'react-query';

const fetchUsers = async (page = 0) =>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https://my-api/users?page=${page}`);
if (!response.ok) {
throw new Error('Network response was not ok');
}
return response.json();
};

function Users() {
const { data, error, isLoading, isFetching } = useQuery('users', fetchUsers);

if (isLoading) return <div>Loading...</div>;
if (error) return <div>Error: {error.message}</div>;

return (
<>
{data.users.map(user => (
<div key={user.id}>{user.name}</div>
))}
{isFetching ? <span>Updating...</span> : null}
</>

);
}

自动刷新和背景更新


React Query可以配置数据自动刷新的时间,我们可以设置staleTime来避免不必要的后台更新,同时让我们的数据保持最新。


const { data } = useQuery('users', fetchUsers, {
staleTime: 5 * 60 * 1000 // 每5分钟更新一次数据
});

自动重试


如果请求失败,React Query可以自动尝试重新获取数据:


const { data } = useQuery('users', fetchUsers, {
retry: 2 // 请求失败会尝试2次重试
});

分页和加载更多


对于需要加载更多数据的情况,我们可以使用React Query的页码或游标方法来实现:


const { data, fetchNextPage, hasNextPage } = useInfiniteQuery(
'users',
({ pageParam = 0 }) => fetchUsers(pageParam),
{
getNextPageParam: (lastPage, allPages) => lastPage.nextPage,
}
);

// ...

<button onClick={() => fetchNextPage()} disabled={!hasNextPage}>
Load More
</button>


加载更多的按钮会根据hasNextPage来判断是否还有更多数据可以加载。


数据预加载


我们可以在用户的鼠标悬浮到某个按钮上时提前获取数据:


const queryClient = useQueryClient();

// ...

<button
onMouseEnter={() =>
queryClient.prefetchQuery('more-users-data', fetchAdditionalUsers)}
>
Show More Users
</button>


数据变异


当需要提交数据到服务端时,我们可以使用useMutation来处理:


import { useMutation, useQueryClient } from 'react-query';

const addUser = async (newUser) => {
const response = await fetch(`https://my-api/users`, {
method: 'POST',
body: JSON.stringify(newUser)
});
if (!response.ok) {
throw new Error('Could not add user');
}
return response.json();
};

function AddUser() {
const queryClient = useQueryClient();
const mutation = useMutation(addUser, {
onSuccess: () => {
// Invalidate and refetch
queryClient.invalidateQueries('users');
}
});

return (
<button
onClick={() =>
{
const newUser = { name: 'New User' };
mutation.mutate(newUser);
}}
>
Add User
</button>

);
}

当我们向服务端增加一个新用户时,使用useMutation并提供一个成功的回调,该回调通过调用queryClient.invalidateQueries来标记用户列表的缓存为无效,以便它可以自动重新获取最新的用户列表。


总结React Query的优势


通过上述示例,我们可以看到React Query提供了强大且灵活的功能来处理数据的获取、缓存、更新、预加载、变异等操作。它大大简化了数据同步和状态管理的复杂性,使开发者可以专注于构建交互式的用户界面,而不必担心数据操作的底层细节。此外,React Query的自动重试和智能缓存策略可以提高应用的健壮性和用户的体验。


最后,简要地复习一下React Query的优势:



  1. 内置缓存功能:React Query 为获取的数据提供缓存机制,这意味着当组件重新渲染或者同用户交互时,相同的数据正在加载,不需要再次发起网络请求,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这减少了不必要的网络请求,提高了应用的效率。

  2. 错误处理和错误重试:在处理异常数据时,错误处理和错误和错误重试在其他较繁琐。React Query 提供了强化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状态,简化了开发者的工作。

  3. 优化数据获取:React Query 会自动合并重复的查询请求,并将它们批量处理。这意味着如果多个组件请求相同的数据,React Query 只会发送一次网络请求,并且将数据分发给所有请求的组件。

  4. 简洁高效和提高内存性能: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网络请求和优化数据处理,React Query 可以帮助节省带宽并提高应用的响应性能。

  5. 数据同步:在复杂的应用中,保持组件间数据的同步是一个挑战。React Query 通过其高层机制,帮助保持不同组件间数据的一致性。


作者:慕仲卿
来源:juejin.cn/post/7313242113436827686
收起阅读 »

深入探究npm run的底层原理

web
起因 某一天,我正在很悠闲的喝着小茶,无所事事浏览着技术文章,忽然看到一篇文章成功的吸引了我的眼球——你真的了解npm run吗,看完之后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我陷入了沉思之后,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到了不可思议。惯性思维下,我们已经习惯性的认为命令就是要通过n...
继续阅读 »

起因


某一天,我正在很悠闲的喝着小茶,无所事事浏览着技术文章,忽然看到一篇文章成功的吸引了我的眼球——你真的了解npm run吗,看完之后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我陷入了沉思之后,有那么一瞬间感觉到了不可思议。惯性思维下,我们已经习惯性的认为命令就是要通过npm run的方式进行执行,而没有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大多数可能跟我一样,第一反应是:难道不是因为在 package.json 中定义了各种的 script 命令,然后我们通过npm run xxx的方式进行执行吗?


揭开事情的迷雾,我们抱着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态来思考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执行 npm run start 命令,而不是直接执行 react-scripts start 呢?


难道不是因为使用方便吗


这是我的第一反应,但是,实际上可能不是的。为了验证一下两者的区别,我立马跑去打开我的测试项目,分别使用了两种方式。意外的发现直接执行命令的方式竟然报错了,而通过npm run 的方式执行的时候一如既往的Ok。


image.png


为什么命令会不存在呢


报错信息很明显,直接执行命令的时候,系统报错:react-scripts 命令不存在。


这个时候我就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了。


既然命令不存在,凭什么npm run就可以执行呢?


不知道大家在windows上安装node的时候,需要将node配置到系统环境变量里面去了,然后我们可以全局通过 node -v 来验证node是否安装成功和查询当前node版本信息。难道说 npm run 的玄机跟node配置过环境变量有关系吗?


抱着怀疑的态度,我在node文件夹中一通翻找(我是基于nvm进行node管理的,可能跟直接使用node的目录结构有所出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信息:安装依赖的时候,会在这里创建几个命令文件。


image.png


经过几次反复的安装、删除依赖操作之后,终于确认了我的想法。每次我们通过 npm i xxx -g 安装某个依赖的时候,除了在node下的node_modules文件夹中安装对应的依赖包之外,还会在node下创建这个依赖的可执行文件(对应不同的环境,会有好几个不同的命令文件)。


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来了linux上的操作,在linux上安装全局依赖的时候,我们安装完依赖之后,还需要手动创建软连接。两相印证,事实的真相已经很明显了。


    ln -s /usr/local/src/nodejs/bin/node /usr/local/bin/node

ln -s /usr/local/src/nodejs/bin/npm /usr/local/bin/npm

安装依赖的时候,会在bin目录下创建一个对应的可行性文件,这个其实就跟我们node文件夹下创建的这个npm文件夹的性质是一样的。


npm run 命令可执行总结


我们经过一番摸索终于弄清楚了,这里我们再一起来总结一下:



  1. 我们安装依赖的时候,在对应的文件夹下创建了对应的可行性命令;

  2. 我们执行npm run命令的时候会在当前目录中查找相关命令,如果找到的话,直接运行对应的命令;

  3. 如果没有找到的话,会到全局的node文件夹下查找相关的命令,如果找到的话,直接运行对应的命令;

  4. 如果依然没有找到的话,就会报错误信息了


为什么会创建多个可执行文件呢


前面我们说到了,创建的可执行文件是有多个。细心的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其中的一个可执行文件xxx.cmd了,它的类型很明显已经告诉我们它是什么了 —— Windows 命令脚本。大胆的猜测一下:另外几个分别对应的是不同环境的可执行命令,比方说:没有文件后缀的可执行文件,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在linux中安装的软链接的方式。


我们大致看一下其中一个cross-env.cmd的可执行命令的内容(假装可以看得懂)。


    @ECHO off
SETLOCAL
CALL :find_dp0

IF EXIST "%dp0%\node.exe" (
SET "_prog=%dp0%\node.exe"
) ELSE (
SET "_prog=node"
SET PATHEXT=%PATHEXT:;.JS;=;%
)

"%_prog%" "%dp0%\node_modules\cross-env\src\bin\cross-env.js" %*
ENDLOCAL
EXIT /b %errorlevel%
:find_dp0
SET dp0=%~dp0
EXIT /b

虽然看不懂,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其实还是可以猜出来的 "%_prog%" "%dp0%\node_modules\cross-env\src\bin\cross-env.js" %*将可执行命令 cross-env 指向对应的依赖的bin文件 bin\cross-env.js。


这里其实变相的给我们解释了另外一个问题。


为什么安装依赖可以创建可执行命令呢


在依赖的package.json中配置了bin属性,定义了可执行命令的名字和可执行命令的文件,当我们通过npm安装依赖的时候,npm就会根据声明的bin属性来创建对应的可执行文件。


    "bin": {
"cross-env": "src/bin/cross-env.js",
"cross-env-shell": "src/bin/cross-env-shell.js"
},

相信看到这里之后,大家应该心里已经很清楚npm run的底层原理了。


打完收功


好了,有关npm run的内容暂时就这么多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在下方进行留言交流。


作者:花开花落花中妖
来源:juejin.cn/post/7313203461705580580
收起阅读 »

董老师的话充满力量——手写call、apply、bind

web
前言: 大家好,我是小瑜。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东方甄选和董宇辉的小作文事件,我也一直是众多吃瓜群众的一员,看完后董宇辉俞敏洪的联合直播,心中也有很多感触。 董宇辉老师说,一放假,就喜欢往家里跑,因为接近土地可以感到踏实。一个千万网红这种纯粹质朴的精神着实让人很贴切...
继续阅读 »

前言:


大家好,我是小瑜。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东方甄选和董宇辉的小作文事件,我也一直是众多吃瓜群众的一员,看完后董宇辉俞敏洪的联合直播,心中也有很多感触。


董宇辉老师说,一放假,就喜欢往家里跑,因为接近土地可以感到踏实。一个千万网红这种纯粹质朴的精神着实让人很贴切。


特别是董老师的另外一番话:你必须人生中有一段经历是自己走过去的。你充满了痛苦,然后充满了孤独,但这个东西叫做成长,好的生活和幸福的经历是不能带来成长的,所以能见到很多人,四五十岁看着还很幼稚,说明他从来没有受到苦,能让你成长的东西,就是让你反思的东西,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进化是痛苦的,逼不得已,人才会进步很成长,所以成长都不快乐。但同时也恭喜你一直在成长。


在学习以及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是痛苦的,同时也有所收获。接下来给大家分享this指向以及手写call、apply、bind。


在这之间给大家简单举几个例子说明下this指向的不同


普通函数调用


// 谁调用就是谁, 直接调用window
function sayHi() {
console.log(this); // window
}
sayHi() // === window.sayHi()

对象中的方法调用


const obj = {
name: 'zs',
objSayHi() {
console.log(this) // obj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his, 'setTimeout'); // obj
}, 1000),
function inner() {
console.log(this); // window
}
inner()
},
qwe: () => console.log(this) // window
}
obj.objSayHi()
obj.qwe()

obj.objSayHi() => obj



  • 因为是 **obj **对象调用,所以 **this **指向 **obj **这个对象


obj.qwe() => window



  • 对于箭头函数 qwe,它捕获的是定义时外部的 this 上下文。在浏览器中全局范围内的箭头函数 qwethis 指向的是全局对象 window(或者是全局的 this,具体取决于执行上下文)。


inner() => window



  • inner() 函数是通过常规函数声明方式定义的。在 JavaScript 中,常规函数声明方式中的 this 在严格模式下指向 undefined,而在非严格模式下(例如浏览器环境中),this 指向全局对象(在浏览器中通常是 window 对象)。因此,当 inner() 函数在 objSayHi() 方法内部被调用时,其 this 指向全局对象 window


setTimeout => obj



  • objSayHi 方法中,setTimeout 中的回调函数使用了箭头函数。箭头函数内部的 this 会捕获最近的普通函数(非箭头函数)的 this 值,也就是 objSayHi 被调用时的 this。因此,setTimeout 中的箭头函数捕获到的 this 值指向的是 obj 对象。


总结:浏览器环境中, 谁调用this指向谁,但是箭头函数的this义是外部的 this 上下文。通过常规函数声明方式定义this指向window。其他关于this指向可以参考这张图


image.png


修改this指向


call


第1个参数为this,第2-n为传入该函数的参数


function myThis1(name, age) {
console.log(this);
console.log(name);
console.log(age);
}
const obj = {
name: 'zs',
age: 18
}
myThis1.call(obj, 'ls', 20) // {name:"zs",age:18} ls 18

apply


第1个参数为this,第2-n已数组的方式传递


function myThis1(name, age) {
console.log(this);
console.log(name);
console.log(age);
}
const obj = {
name: 'zs',
age: 18
}
myThis1.apply(obj, ['王五', 18]) // {name:"zs",age:18} 王五 18

bind


bind() 方法创建一个新函数,当调用该新函数时,它会调用原始函数并将其 this 关键字设置为给定的值,同时,还可以传入一系列指定的参数


function myThis1(name, age) {
console.log(this);
console.log(name);
console.log(age);
}
const obj = {
name: 'zs',
age: 18
}

![image.png](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92cfe20fc6374374bacf97bcc3d31ac6~tplv-k3u1fbpfcp-jj-mark:0:0:0:0:q75.image#?w=814&h=308&s=145955&e=png&b=fafafa)
const fn = myThis1.bind(obj, '赵六',30)
fn() // {name:"zs",age:18} 赵六 30

手写call函数


要求实现


const obj = {
name: 'zs',
age: 20
}
function myFn(a, b, c, d, e) {
console.log(`大家好,我的名字叫${this.name} 我今年${this.age}岁了`, a, b, c, d, e);
}
myFn.myCall(obj, 1, 2, 3, 4, 5)

简单思路:



  1. ** **原本并不存在 **myCall **方法,那么如何去创建这个方法?

  2. 如何让函数内部的 **this **为 某个对象?

  3. 如何将调用时传入的参数传入到 **myFn **函数中?


实现思路1:通过函数原型的方式,给原型添加 myCall 方法,这样通过原型链就可以使用


Function.prototype.myCall = function () {
console.log('myCall被调用了');
}
myFn.myCall()


实现思路2:在myCall调用的时候将obj传入到函数中,并根据谁调用this就指向谁的原则给对象添加this方法并执行


首先可以打印看一下thisArg,this 分别是什么


const obj = {
name: 'zs',
age: 20
}
Function.prototype.myCall = function (thisArg) {
console.log('myCall被调用了',thisArg,this);
}
function myFn(a, b, c, d, e) {
console.log(`大家好,我的名字叫${this.name} 我今年${this.age}岁了`, a, b, c, d, e);
}
myFn.myCall(obj)

image.png
很明显 **thisArg 就是 obj **对象 而 this就是 myFn 这个函数,那么就可以根据谁调用this就指向谁的原则,将obj这个对象也就是 **thisArg **添加 myCall 方法 = this


  Function.prototype.myCall = function (thisArg) {
console.log('myCall被调用了', thisArg, this);
thisArg.myCall = this
thisArg.myCall()
}
function myFn(a, b, c, d, e) {
console.log(`大家好,我的名字叫${this.name} 我今年${this.age}岁了`, a, b, c, d, e);
}
const obj = {
name: 'zs',
age: 20
}
myFn.myCall(obj, 1, 2, 3, 4, 5)

此时就发现,this已经成功指向了这个obj对象,但是还差参数没有传递,接下去就去实现


image.png


实现思路3:利用剩余参数加展开运算符传入参数


  Function.prototype.myCall = function (thisArg,...args) {
console.log('myCall被调用了', thisArg, this);
thisArg.myCall = this
thisArg.myCall(...args)
}
function myFn(a, b, c, d, e) {
console.log(`大家好,我的名字叫${this.name} 我今年${this.age}岁了`, a, b, c, d, e);
}
const obj = {
name: 'zs',
age: 20
}
myFn.myCall(obj, 1, 2, 3, 4, 5)

此时就基本上可以完成了,还有一点优化,就是查看** obj 发现 myCall **是一直存在的,因为之前通过给原型添加方法,希望的是使用完成后将myCall方法删除,这里只需要 在 **myCall 最后再添加一句 delete thisArg.myCall **即可


优化: 增加返回值并 利用 Symbol 动态生成唯一的属性名


Function.prototype.myCall = function (thisArg, ...args) {
const key = Symbol()
thisArg[key] = this
const res = thisArg[key](...args)
delete thisArg[key]
return res
}

手写apply


apply 方法同理 call 只是第二个参数需要改为数组


Function.prototype.myApply = function (thisArg, args) {
console.log(args);
const key = Symbol()
thisArg[key] = this
const res = thisArg[key](args)
delete thisArg[key]
return res
}
const obj = {
name: 'zs',
age: 20
}
function myFn(args) {
const div =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this.name} 我今年${this.age}岁了,${args.toString()}`
return div
}
const res = myFn.myApply(obj, [1, 2, 3, 4, 5])
console.log(res);

手写bind


Function.prototype.myBind = function (thisArg, ...args) {
const fn = this
return function (...args1) {
const allArgs = [...args, ...args1]
// 判断是否为new的构造函数
if (new.target) {
return new fn(...allArgs)

} else {
return fn.call(thisArg, allArgs)
}
}
}
const obj = {
name: 'zs',
age: 20
}
function myFn(...arg) {
console.log(`大家好,我的名字叫${this.name} 我今年${this.age}岁了,${arg}`);
const div =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this.name} 我今年${this.age}岁了,${arg}`
return div
}
const res = myFn.myBind(obj, '1')
console.log(res('122'));

作者:不知名小瑜
来源:juejin.cn/post/7313135267572121612
收起阅读 »

你真的需要Pinia🍍吗?

web
尤大大:理论上来说,每一个 Vue 组件实例都已经在“管理”它自己的响应式状态了。 🤦‍♂️:不会吧🤡!既然Vue本身具备状态管理的能力,我们还有必要引入Pinia🍍或者Vuex等状态管理工具吗? Vue实例作为状态管理器应该怎么实现?按照vue官网我们来实践...
继续阅读 »

尤大大:理论上来说,每一个 Vue 组件实例都已经在“管理”它自己的响应式状态了


🤦‍♂️:不会吧🤡!既然Vue本身具备状态管理的能力,我们还有必要引入Pinia🍍或者Vuex等状态管理工具吗?


Vue实例作为状态管理器应该怎么实现?按照vue官网我们来实践一次。


简单状态管理 😎


状态管理器


我们以Vue3为例,实现一个状态管理。首先创建一个名为auth.ts的ts文件,这文件将用来定义状态管理器。


import { reactive, readonly } from 'vue';

export interface Account {
name: string;
}

export interface AuthStore {
account: Account | null;
isAuthed: boolean;
}

const auth = reactive<AuthStore>({
isAuthed: false,
account: null,
});

export const useAuthStore = () => {
return {
state: readonly(auth),
actions: {
login(account: Account) {
auth.isAuthed = true;
auth.account = account;
},
logout() {
auth.isAuthed = false;
auth.account = null;
},
},
};
};

export default useAuthStore;

接下来创建两个组件Info.vueLogin.vue,在这两个组件中使用我们自定义的useAuthStore状态管理器。


Login.vue


使用import { useAuthStore } from '../auth';来引入这个store,通过useAuthStore()获取store实例。


<script setup lang="ts">
import { ref } from 'vue';

import { useAuthStore } from '../auth';

const username = ref('');
const { state, actions } = useAuthStore();
</script>

<template>
<div>
<div v-if="!state.isAuthed">
<div>
<span>用户名:</span>
<input v-model="username" />
</div>
<button @click="actions.login({ name: username })">登录</button>
</div>
<button v-if="state.isAuthed" @click="actions.logout">退出</button>
</div>
</template>

Info.vue


<script setup lang="ts">
import { useAuthStore } from '../auth';

const { state } = useAuthStore();
</script>

<template>
<div>
<div v-if="!state.isAuthed">
<h1>请登录</h1>
</div>
<div v-if="state.isAuthed">
<h1>欢迎:{{ state.account?.name }}</h1>
</div>
</div>
</template>

使用效果


Kapture 2023-06-25 at 21.35.52.gif


解读


使用reactive()是因为State是一个对象,当然也可以使用ref()。但是,就必须使用.value来访问数据,这并不是想要的效果。


为了实现单向数据流useAuthStore中的State采用Vue3的readonly API将状态对象置为只读的对象,这样避免了在使用该状态对象时直接操作State的情况。因此想要修改State就只能通过Actions,就像下图这样:


image.png


Vue2也可以么?😲


虽然 Vue2 中没有reactive()ref()API,但是事实是 Vue2 也实现简单的状态管理。利用 Vue2 中的Vue.observable()可以将一个普通对象转换为响应式对象,从而实现当State变更时驱动View更新。


🤔需要注意的是 Vue2 中没有 readonly() API,因此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直接使用 auth 作为状态。要确保状态不被意外修改,你需要确保只在 actions 对象中的方法内修改状态。


import Vue from 'vue';

export interface Account {
name: string;
}

export interface AuthStore {
account: Account | null;
isAuthed: boolean;
}

const auth = Vue.observable<AuthStore>({
isAuthed: false,
account: null,
});

export const useAuthStore = () => {
return {
state: auth,
actions: {
login(account: Account) {
auth.isAuthed = true;
auth.account = account;
},
logout() {
auth.isAuthed = false;
auth.account = null;
},
},
};
};

export default useAuthStore;

Login.vue


在vue2中将useAuthStore()解构进组件的data中即可。


<template>
...
</template>

<script>
import { useAuthStore } from '../auth';

export default {
data() {
const { state, actions } = useAuthStore();
return {
authState: state,
login: actions.login,
logout: actions.logout,
};
},
};
</script>

首先从 useAuthStore 文件中导入 useAuthStore 函数。然后,在组件的 data 选项中,我们调用 useAuthStore() 并将返回的 state 和 actions 解构。接下来,我们将 statelogin 和 logout 添加到组件的响应式数据中,以便在模板中使用。最后,在模板中,我们根据 authState.isAuthed 的值显示不同的内容,并使用 login 和 logout 方法处理按钮点击事件。


关于服务器端渲染 🧐


在 SSR 环境下,应用模块通常只在服务器启动时初始化一次。同一个应用模块会在多个服务器请求之间被复用,而我们的单例状态对象也一样。如果我们用单个用户特定的数据对共享的单例状态进行修改,那么这个状态可能会意外地泄露给另一个用户的请求。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跨请求状态污染


如果使用 SSR,则需要避免所有请求共享同一存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为每个请求创建一个单独的存储并提供/注入它。


// app.js (在服务端和客户端间共享)
import { createSSRApp } from 'vue'
import { createStore } from './store.js'

// 每次请求时调用
export function createApp() {
const app = createSSRApp(/* ... */)
// 对每个请求都创建新的 store 实例
const store = createStore(/* ... */)
// 提供应用级别的 store
app.provide('store', store)
// 也为激活过程暴露出 store
return { app, store }
}

优势与不足


优势



  • 简单易学:对于初学者和小型项目来说,这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和实现。它不需要引入额外的库或学习新的概念。

  • 轻量级:由于不需要引入额外的库,这种方法在体积上更轻量级,对于那些对性能有严格要求的项目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优势。

  • 灵活性:这种方法允许开发人员根据项目需求自由地调整状态管理结构。这种灵活性可能适用于一些具有特殊需求的项目。


不足



  • 缺乏结构和约束:这种方法没有强制执行任何特定的结构或约束,这可能导致不一致的代码和难以维护的项目。当多个开发人员协同工作时,这可能会导致问题。

  • 缺乏调试工具:与像 Vuex 或 Pinia 这样的专门的状态管理库相比,这种方法没有提供调试工具,这可能会使调试和追踪状态变更更加困难。

  • 可扩展性:对于大型应用程序,这种简单的状态管理可能不够强大,因为它可能无法很好地处理复杂的状态逻辑和多个状态模块。

  • 性能优化:这种方法可能无法提供像 Vuex 或 Pinia 这样的库所提供的性能优化,例如,缓存计算属性。


🚀简单状态管理 vs Pinia🚀


开发 Vue 应用时,状态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Vue 自身提供了一些状态管理工具,如 ref 和 reactive,但在某些情况下,引入专门的状态管理库(如 Pinia 或 Vuex)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优势。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你真的需要 Pinia?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使用 Vue 自身的状态管理


在以下场景下,使用 Vue 自身的状态管理就可以完美解决问题:



  1. 当应用的规模较小,组件层级较浅时,Vue 自身的状态管理可以很好地处理状态。

  2. 当组件之间的状态共享较少,且状态变化较简单时,Vue 的响应式系统足以应对这些需求。

  3. 当应用的状态变化逻辑较为简单,易于维护时,Vue 的状态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在这些场景下,使用 Vue 自身的状态管理,如 ref 和 reactive,可以满足应用的需求,而无需引入额外的状态管理库。


这样的小型项目存在吗?


小型项目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功能有限:项目的功能和需求相对较少,不需要复杂的状态管理。

  2. 规模较小:项目的代码量和组件数量较少,易于维护。

  3. 开发周期短:项目的开发和发布周期相对较短。

  4. 团队规模较小:负责项目的开发人员数量较少。


这些小型项目可能包括个人博客、简历网站、小型企业网站、原型和概念验证等。


何时考虑使用 Pinia


选择是否一开始就使用 Pinia 取决于项目的需求和预期的复杂性。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如果您预计项目将迅速增长并变得复杂,那么从一开始就使用 Pinia 可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您可以从一开始就利用 Pinia 提供的强大功能、更好的开发体验和更强的约定。

  2. 如果项目是一个小型项目,且预计不会变得很复杂,那么可以从简单的状态管理方法开始。这样,您可以减少项目的依赖和包大小,同时保持灵活性。然后,根据项目的发展情况,您可以在需要时迁移到 Pinia。

  3. 如果您的团队已经熟悉 Pinia 或类似的状态管理库,那么从一开始就使用 Pinia 可能会使团队更加高效。


总之,在决定是否从一开始就使用 Pinia 时,您应该权衡项目的需求、预期的复杂性和团队的经验。如果您认为 Pinia 可以为您的项目带来长期的好处,那么从一开始就使用它是合理的。


最后


没有最好的架构,只有最合适的选择。对于小型项目和初学者,简单的状态管理方法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然而,在大型、复杂的应用程序中,使用像 Pinia 这样的专门的状态管理库可能更加合适,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强大的功能、更好的开发体验和更强的约定。


关于项目是否应该使用第三方的状态管理库,完全取决于项目自身和开发团队的选择!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以自身看法为准


作者:youth君
来源:juejin.cn/post/7248606372954456120
收起阅读 »

第一次使用canvas,实现环状类地铁时刻图

web
前情提要 今天,产品找到我,说能不能实现这个图呢 众所周知,产品说啥就是啥,于是就直接开干。 小波折 为了实现我的需求做了下调研,看了d3还有x6之类的库,感觉都太重了,也不一定能实现我的需求。于是在沸点上寻求了下建议 掘友们建议canvas直接画 于是...
继续阅读 »

前情提要


今天,产品找到我,说能不能实现这个图呢


image.png


众所周知,产品说啥就是啥,于是就直接开干。


小波折


为了实现我的需求做了下调研,看了d3还有x6之类的库,感觉都太重了,也不一定能实现我的需求。于是在沸点上寻求了下建议



掘友们建议canvas直接画



于是决定手撸


结果


之前没有使用canvas画过东西,于是花了一天边看文档,边画,最终画完了,效果如下:


image.png


代码及思路


首先构造数据集在画布上的节点位置


 let stations = new Array(13).fill(null);

/** 拐角的节点 */
const cornerP = [
{ x: 20, y: 67.5, type: 'corner', showP: true },
{ x: 55, y: 47.5, type: 'corner', showP: false },
{ x: 337.5, y: 47.5, type: 'corner', showP: false },
{ x: 337.5, y: 112.5, type: 'corner', showP: false },
{ x: 55, y: 112.5, type: 'corner', showP: false },
{ x: 20, y: 92.5, type: 'corner', showP: true },
];
/** 生成站点笔触位置 */
function getStationsPosition(): {
num: string;
status: number;
x: number;
y: number;
type?: string;
}[] {
const middleIndex = Math.floor(stations.length / 2);
const { width, height } = canvasRef.current as HTMLCanvasElement;
let centerPoint = { x: width - 20, y: height / 2 + 20 };
let leftArr = stations.filter((v, _i) => _i < middleIndex);
const leftWidth = (width - 40 - 35 - 32.5) / (leftArr.length - 1);
const leftP = leftArr.map((v, i) => ({
x: leftWidth * i + 55,
y: height / 2 + 20 - 32.5,
}));

const rightArr = stations.filter((v, _i) => _i > middleIndex);
const rightWidth = (width - 40 - 35 - 32.5) / (rightArr.length - 1);
const rightP = rightArr.map((v, i) => ({
x: 370 - 32.5 - rightWidth * i,
y: height / 2 + 20 + 32.5,
}));

return [
cornerP[0],
cornerP[1],
...leftP,
cornerP[2],
centerPoint,
cornerP[3],
...rightP,
cornerP[4],
cornerP[5],
].map((v, i) => ({
...v,
num: String(2),
status: i > 3 ? 0 : i > 2 ? 1 : 2,
}));
}

为了避免实际使用过程中,数据点位不够,上面的点位生成主动加入了拐角的点位。


然后画出背景路径


   function drawBgLine(
points: ReturnType<typeof getStationsPosition>,
color?: string,
) {
const ctx = canvasRef.current?.getContext(
'2d',
) as unknown as CanvasRenderingContext2D;

points.forEach((item, index) => {
const next = points[index + 1];
if (next) {
if (next.y === item.y) {
ctx.beginPath();
ctx.moveTo(item.x, item.y);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
ctx.lineTo(next.x, next.y);
ctx.stroke();
} else if (Math.abs(next.y - item.y) === 32.5) {
ctx.beginPath();
if (next.x < item.x) {
ctx.arc(
next.x,
item.y,
32.5,
(Math.PI / 180) * 0,
(Math.PI / 180) * 90,
);
} else {
ctx.arc(
item.x,
next.y,
32.5,
(Math.PI / 180) * 270,
(Math.PI / 180) * 0,
);
}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stroke();
} else if (Math.abs(next.y - item.y) < 32.5) {
ctx.beginPath();
if (next.x < item.x) {
ctx.moveTo(item.x, item.y);
ctx.quadraticCurveTo(next.x, item.y, next.x, next.y);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stroke();
ctx.beginPath();
ctx.fill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arc(next.x, next.y, 4, 0, Math.PI * 2);

ctx.fill();
} else {
ctx.moveTo(item.x, item.y);
ctx.quadraticCurveTo(item.x, next.y, next.x, next.y);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stroke();
ctx.beginPath();
ctx.fill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arc(item.x, item.y, 4, 0, Math.PI * 2);
ctx.fill();
}
}
}
});
}

此处主要的思路是根据相领点位的高低差,来画不同的路径


然后画进度图层


  function drawProgressBgLine(points: ReturnType<typeof getStationsPosition>) {
const ctx = canvasRef.current?.getContext(
'2d',
) as unknown as CanvasRenderingContext2D;

const index = points.findIndex((v) => v.status === 0);

const newArr = points.slice(0, index);
const lastEl = points[index];
const curEl = points[index - 1];
console.log(lastEl, curEl);

if (lastEl) {
/**处于顶部的时候画出箭头 */
if (lastEl.y === curEl.y) {
if (lastEl.x > curEl.x) {
const centerP = {
x: (lastEl.x - curEl.x) / 2 + curEl.x,
y: curEl.y,
};
const img = new Image();
img.src = carIcon;
img.onload = function () {
ctx.drawImage(img, centerP.x - 12, centerP.y - 32, 19, 24);
};

ctx.beginPath();
ctx.moveTo(curEl.x, curEl.y);
ctx.lineTo(centerP.x, centerP.y);
/**生成三角形标记 */
ctx.lineTo(centerP.x, centerP.y - 2);
ctx.lineTo(centerP.x + 3, centerP.y);
ctx.lineTo(centerP.x, centerP.y + 2);
ctx.lineTo(centerP.x, centerP.y);
ctx.fillStyle = 'rgba(107, 255, 236, 1)';
ctx.fill();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rgba(107, 255, 236, 1)';
ctx.stroke();
}
/** 其他条件暂时留空 */
}
}

/** 生成带进度颜色背景 */
drawBgLine(newArr, 'rgba(107, 255, 236, 1)');
}

主要是已经走过的路径线路变蓝,未走过的,获取两点中间位置,添加图标,箭头。这里箭头判断我未补全,等待实际使用补全


最后画出节点就可以了


  function draw() {
if (!canvasRef.current) {
return;
}
const ctx = canvasRef.current?.getContext(
'2d',
) as unknown as CanvasRenderingContext2D;

ctx.clearRect(0, 0, canvasRef.current?.width, canvasRef.current?.height);
if (ctx) {
/** 绘制当前遍数的文字 */
ctx.font = '12px serif';

ctx.fillStyle = '#fff';
ctx.fillText(text, 10, canvasRef.current?.height / 2 + 24);

const points = getStationsPosition();
/** 画出背景线 */
drawBgLine(points);

/** 画出当前进度 */
drawProgressBgLine(points);

points.forEach((item) => {
if (item.type !== 'corner') {
ctx.clearRect(item.x - 6, item.y - 6, 12, 12);
ctx.beginPath();
/** 生成标记点 */
ctx.moveTo(item.x, item.y);

ctx.fillStyle =
item.status === 2
? 'rgba(255, 157, 31, 1)'
: item.status === 1
? 'rgba(107, 255, 236, 1)'
: 'rgba(55, 59, 62, 1)';
ctx.arc(item.x, item.y, 4, 0, Math.PI * 2);
ctx.fill();
ctx.beginPath();
ctx.lineWidth = 1;
ctx.strokeStyle = 'rgba(55, 59, 62, 1)';
ctx.arc(item.x, item.y, 6, 0, Math.PI * 2);
ctx.stroke();
ctx.closePath();

ctx.fillStyle = '#fff';
ctx.fillText(item.num, item.x - 4, item.y - 12);
}
});
}
}

最后贴一下全部代码


import carIcon from '@/assets/images/map/map_car1.png';
import { useEffect, useRef } from 'react';
const LineCanvas = () => {
const canvasRef = useRef<HTMLCanvasElement>(null);
let text = '第3遍(15:00-18:00)';

let stations = new Array(13).fill(null);

/** 拐角的节点 */
const cornerP = [
{ x: 20, y: 67.5, type: 'corner', showP: true },
{ x: 55, y: 47.5, type: 'corner', showP: false },
{ x: 337.5, y: 47.5, type: 'corner', showP: false },
{ x: 337.5, y: 112.5, type: 'corner', showP: false },
{ x: 55, y: 112.5, type: 'corner', showP: false },
{ x: 20, y: 92.5, type: 'corner', showP: true },
];
/** 生成站点笔触位置 */
function getStationsPosition(): {
num: string;
status: number;
x: number;
y: number;
type?: string;
}[] {
const middleIndex = Math.floor(stations.length / 2);
const { width, height } = canvasRef.current as HTMLCanvasElement;
let centerPoint = { x: width - 20, y: height / 2 + 20 };
let leftArr = stations.filter((v, _i) => _i < middleIndex);
const leftWidth = (width - 40 - 35 - 32.5) / (leftArr.length - 1);
const leftP = leftArr.map((v, i) => ({
x: leftWidth * i + 55,
y: height / 2 + 20 - 32.5,
}));

const rightArr = stations.filter((v, _i) => _i > middleIndex);
const rightWidth = (width - 40 - 35 - 32.5) / (rightArr.length - 1);
const rightP = rightArr.map((v, i) => ({
x: 370 - 32.5 - rightWidth * i,
y: height / 2 + 20 + 32.5,
}));

return [
cornerP[0],
cornerP[1],
...leftP,
cornerP[2],
centerPoint,
cornerP[3],
...rightP,
cornerP[4],
cornerP[5],
].map((v, i) => ({
...v,
num: String(2),
status: i > 3 ? 0 : i > 2 ? 1 : 2,
}));
}

function drawBgLine(
points: ReturnType<typeof getStationsPosition>,
color?: string,
) {
const ctx = canvasRef.current?.getContext(
'2d',
) as unknown as CanvasRenderingContext2D;

points.forEach((item, index) => {
const next = points[index + 1];
if (next) {
if (next.y === item.y) {
ctx.beginPath();
ctx.moveTo(item.x, item.y);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lineTo(next.x, next.y);
ctx.stroke();
} else if (Math.abs(next.y - item.y) === 32.5) {
ctx.beginPath();
if (next.x < item.x) {
ctx.arc(
next.x,
item.y,
32.5,
(Math.PI / 180) * 0,
(Math.PI / 180) * 90,
);
} else {
ctx.arc(
item.x,
next.y,
32.5,
(Math.PI / 180) * 270,
(Math.PI / 180) * 0,
);
}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stroke();
} else if (Math.abs(next.y - item.y) < 32.5) {
ctx.beginPath();
if (next.x < item.x) {
ctx.moveTo(item.x, item.y);
ctx.quadraticCurveTo(next.x, item.y, next.x, next.y);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stroke();
ctx.beginPath();
ctx.fill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arc(next.x, next.y, 4, 0, Math.PI * 2);

ctx.fill();
} else {
ctx.moveTo(item.x, item.y);
ctx.quadraticCurveTo(item.x, next.y, next.x, next.y);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stroke();
ctx.beginPath();
ctx.fillStyle = color ?? 'rgba(55, 59, 62, 0.5)';

ctx.arc(item.x, item.y, 4, 0, Math.PI * 2);
ctx.fill();
}
}
}
});
}

function drawProgressBgLine(points: ReturnType<typeof getStationsPosition>) {
const ctx = canvasRef.current?.getContext(
'2d',
) as unknown as CanvasRenderingContext2D;

const index = points.findIndex((v) => v.status === 0);

const newArr = points.slice(0, index);
const lastEl = points[index];
const curEl = points[index - 1];
console.log(lastEl, curEl);

if (lastEl) {
/**处于顶部的时候画出箭头 */
if (lastEl.y === curEl.y) {
if (lastEl.x > curEl.x) {
const centerP = {
x: (lastEl.x - curEl.x) / 2 + curEl.x,
y: curEl.y,
};
const img = new Image();
img.src = carIcon;
img.onload = function () {
ctx.drawImage(img, centerP.x - 12, centerP.y - 32, 19, 24);
};

ctx.beginPath();
ctx.moveTo(curEl.x, curEl.y);
ctx.lineTo(centerP.x, centerP.y);
/**生成三角形标记 */
ctx.lineTo(centerP.x, centerP.y - 2);
ctx.lineTo(centerP.x + 3, centerP.y);
ctx.lineTo(centerP.x, centerP.y + 2);
ctx.lineTo(centerP.x, centerP.y);
ctx.fillStyle = 'rgba(107, 255, 236, 1)';
ctx.fill();

ctx.lineWidth = 4;
ctx.strokeStyle = 'rgba(107, 255, 236, 1)';
ctx.stroke();
}
/** 其他条件暂时留空 */
}
}

/** 生成带进度颜色背景 */
drawBgLine(newArr, 'rgba(107, 255, 236, 1)');
}
function draw() {
if (!canvasRef.current) {
return;
}
const ctx = canvasRef.current?.getContext(
'2d',
) as unknown as CanvasRenderingContext2D;

ctx.clearRect(0, 0, canvasRef.current?.width, canvasRef.current?.height);
if (ctx) {
/** 绘制当前遍数的文字 */
ctx.font = '12px serif';

ctx.fillStyle = '#fff';
ctx.fillText(text, 10, canvasRef.current?.height / 2 + 24);

const points = getStationsPosition();
/** 画出背景线 */
drawBgLine(points);

/** 画出当前进度 */
drawProgressBgLine(points);

points.forEach((item) => {
if (item.type !== 'corner') {
ctx.clearRect(item.x - 6, item.y - 6, 12, 12);
ctx.beginPath();
/** 生成标记点 */
ctx.moveTo(item.x, item.y);

ctx.fillStyle =
item.status === 2
? 'rgba(255, 157, 31, 1)'
: item.status === 1
? 'rgba(107, 255, 236, 1)'
: 'rgba(55, 59, 62, 1)';
ctx.arc(item.x, item.y, 4, 0, Math.PI * 2);
ctx.fill();
ctx.beginPath();
ctx.lineWidth = 1;
ctx.strokeStyle = 'rgba(55, 59, 62, 1)';
ctx.arc(item.x, item.y, 6, 0, Math.PI * 2);
ctx.stroke();
ctx.closePath();

ctx.fillStyle = '#fff';
ctx.fillText(item.num, item.x - 4, item.y - 12);
}
});
}
}

useEffect(() => {
draw();
}, []);

return <canvas ref={canvasRef} width="390" height="120"></canvas>;
};

export default LineCanvas;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MshengYang_lazy
来源:juejin.cn/post/7312723512724439094
收起阅读 »

Echarts高级配色

web
Echarts高级配色 Echart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JavaScript图表库,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数据可视化效果。其中,配色是图表呈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合适的配色方案能够使图表更加美观、易于辨识,并提升数据可视化的表达力。Echarts提供了多种高级...
继续阅读 »

Echarts高级配色


Echarts是一款功能强大的JavaScript图表库,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数据可视化效果。其中,配色是图表呈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合适的配色方案能够使图表更加美观、易于辨识,并提升数据可视化的表达力。Echarts提供了多种高级配色设置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轻松地定制图表的配色方案。


Echarts配色配置概述


Echarts提供了两种方式来配置配色方案:使用预定义的配色方案和自定义配色方案。预定义的配色方案包括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的颜色配置,而自定义配色方案则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调整配色方案。


以下将对Echarts的高级配色进行详细介绍,并提供相应的代码示例。


使用预定义的配色方案


Echarts提供了一些预定义的配色方案,以供用户选择使用。这些预定义的配色方案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优化的,能够使图表在不同场景下保持一致和美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定义配色方案及其名称:



  • colorBlind:适用于色盲人群的配色方案,通过优化颜色对比度,使得色盲人群更容易分辨。

  • light:明亮配色方案,适用于明亮的背景或需要突出显示的图表。

  • dark:低亮度配色方案,适用于暗色背景或需要弱化图表的亮度。


使用预定义的配色方案非常简单,只需在图表的配置项中设置配色方案的名称即可。


option = {
// 其他配置项...
color: 'light', // 使用预定义的明亮配色方案
};

在上面的示例代码中,通过设置配色方案的名称为light,来应用明亮的预定义配色方案。


自定义配色方案


Echarts也支持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配色方案。自定义配色方案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品牌风格、场景需求等,灵活地设置图表的颜色。


以下是一个自定义配色方案的示例:


option = {
// 其他配置项...
color: ['#FF0000', '#00FF00', '#0000FF'], // 使用自定义配色方案
};

在上述示例中,通过设置color字段为一个颜色数组,来使用自定义的配色方案。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红色、绿色和蓝色来自定义配色方案。


配色方案详解


Echarts提供了丰富的配置选项,用户可以通过调整配置项来实现个性化的配色方案。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配色方案的配置项:



  • color:图表的系列颜色配置,可以设置为预定义的配色方案名称或自定义的颜色数组。

  • backgroundColor:图表背景色配置,可以设置为颜色值或渐变色。

  • textStyle:图表中文字的样式配置,包括字体、字号和颜色等。

  • axisLineaxisLabelaxisTick:坐标轴线、刻度线、刻度标签的样式配置。


通过修改这些配置项的值,我们可以轻松地调整图表的配色方案。


完整示例


下面是一个使用Echarts配色功能的示例代码,包括预定义配色方案和自定义配色方案的应用。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Echarts高级配色示例</title>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echarts/dist/echarts.min.js"></script>
</head>
<body>
<div id="chart"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00px;"></div>
<script>
// 初始化Echarts实例
var myChart = echarts.init(document.getElementById('chart'));

// 配置项
var option = {
title: {
text: 'Echarts高级配色示例'
},
// 其他配置项...
textStyle: {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2,
fontWeight: 'normal'
},
tooltip: {
// 配置提示框样式
},
xAxis: {
// 配置X轴样式
},
yAxis: {
// 配置Y轴样式
},
series: [{
type: 'bar',
// 配置系列样式
}],
// 使用预定义配色方案
color: 'colorBlind',
};

// 使用配置项显示图表
myChart.setOption(option);
</script>
</body>
</html>

在上述示例中,我们首先引入了Echarts库,并创建一个容器元素来显示图表。然后,我们初始化Echarts实例,并设置图表的配置项,包括标题、文字样式、提示框样式、坐标轴样式和系列样式等。最后,调用setOption方法将配置项应用于图表。


通过配色方案的选择和自定义,我们可以灵活定制图表的配色方案,使图表更加美观和易于辨识。


总结


Echarts的高级配色功能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图表的颜色配色方案。预定义配色方案提供了一系列经过优化的配色方案,能够满足常见的图表需求,而自定义配色方案则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品牌风格和场景需求,灵活地设置图表的颜色。


通过使用配色功能,我们可以轻松定制个性化的图表样式,使数据可视化更加美观和易于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预定义配色方案,或者自定义配色方案,都能为数据可视化带来不同的风格和效果。


通过本文的全面介绍和示例代码的演示,相信您已经掌握了Echarts的高级配色功能,并可以灵活应用于实际的数据可视化项目中。继续探索和研究Echarts的配色功能,将为您的数据可视化项目增添更多的创意和魅力!


作者:程序员也要学好英语
来源:juejin.cn/post/7313027887885123599
收起阅读 »

让你的PDF合成后不再失真

web
前言 现在的前端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如果你的业务中有涉及PDF的处理,你肯定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 在一个原始的pdf文件上合成进一张图片,或者一段文字。 之前的解决方案基本上是把图片扔给后端,让后端处理,处理好之后,前端再调用接口拿到。 如果非要前端来做...
继续阅读 »

前言


现在的前端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如果你的业务中有涉及PDF的处理,你肯定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
在一个原始的pdf文件上合成进一张图片,或者一段文字。


之前的解决方案基本上是把图片扔给后端,让后端处理,处理好之后,前端再调用接口拿到。


如果非要前端来做,也不是不可以。


一脸无奈的小


canvas


网上搜了一圈,主流的方案是,用canvas画布将pdf画出来,再将图片合成进canvans
这里也提供一下这个方案的代码


const renderPDF = async (pdfData, index, pages, newPdf, images = []) => {
await pdfData.getPage(index).then(async (pdfPage) => {
const viewport = pdfPage.getViewport({ scale: 3, rotation: 0 })
const canvas = document.createElement("canvas")
const context = canvas.getContext("2d")
canvas.width = 600 * 3
canvas.height = 800 * 3
// PDF渲染到canvas
const renderTask = pdfPage.render({
canvasContext: context,
viewport: viewport,
})

await renderTask.promise.then(() => {
if (index > 1) {
newPdf.addPage()
}
newPdf.addImage(canvas, "JPEG", 0, 0, 600, 800, undefined, "FAST")
images.forEach((item) => {
let width = item.width
let height = item.height
if (index == pages) {
item.src !== "" &&
newPdf.addImage(
item.src,
"PNG",
item.x,
item.y,
width,
height,
undefined,
"FAST"
)
}
})
})
})
}

但是!


这样会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pdf失真,显得很模糊,当然也有解决方案,那就是canvas的缩放比例增加,


image.png
但是,缩放比例的增加却带来了pdf文件大小的倍数及增加,前端渲染的压力很大,只有7张的pdf,已经渲染出了8M大小常常见到loading等待。


所以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呢?


暴漫g


有的。


pdf-lib


那就是今天所推荐的库 pdf-lib
github地址
他在github上的star 有5.6k,算的上是成熟,顶级的开源项目


image.png


在任何JavaScript环境中创建和修改PDF文档。


好,今天就只介绍如何将图片合成进pdf的功能 ,抛砖引玉。


熊猫头抛砖头 .gif


其余的功能由您自己探索。


合成的思路是这样的:



  • 1、我们的原始pdf,转换成pdf-lib 可识别的格式

  • 2、同时将我们的图片合成进 pdf-lib里

  • 3、pdf-lib 导出合成后的pdf



由于他只是一个工具,没有办法展示pdf
最后找一个pdf预览工具显示在页面即可
我找的是 vue-pdf-embed



这样,使用pdf-lib 方案,就不再是canvas画布画出来的。
我们可以看到,生成后的pdf文件体积增加不大,


image.png


而且能够保留原始pdf的文字选择,不再是图片了


image.png


同样,页面的缩放不会出现模糊失真的情况(因为不是图片,还是保持文字的矢量)。


代码


以下是代码,请查收


感谢 给你磕头 GIF .gif


import { PDFDocument } from "pdf-lib"

const getNewPdf = async (pdfBase64, imagesList = []) => {
// 创建新的pdf
const pdfDoc = await PDFDocument.create()

let page = ""
// 传入的pdf进行格式转换
const usConstitutionPdf = await PDFDocument.load(pdfBase64)
// 获取转换后的每一页数据
const userPdf = usConstitutionPdf.getPages()
// 将每一个数据 导入到我们新建的pdf每一页上
for (let index = 0; index < userPdf.length; index++) {
page = pdfDoc.addPage()
const element = userPdf[index]
const firstPageOfConstitution = await pdfDoc.embedPage(element)
page.drawPage(firstPageOfConstitution)
// 如果有传入图片,则遍历信息,并将他合成到对应的页码上
const imageSel = imagesList.filter((i) => i.pageIndex === index)
if (imageSel.length > 0) {
for (let idx = 0; idx < imageSel.length; idx++) {
const el = imageSel[idx]
const pngImage = await pdfDoc.embedPng(el.src)
page.drawImage(pngImage, {
x: +el.x,
y: +el.y,
width: +el.width,
height: +el.height,
})
}
}
}
// 保存pdf
const pdfBytes = await pdfDoc.save()
// 将arrayButter 转换成 base64 格式
function ArrayBufferToBase64(buffer) {
//第一步,将ArrayBuffer转为二进制字符串
var binary = ""
var bytes = new Uint8Array(buffer)
for (var len = bytes.byteLength, i = 0; i < len; i++) {
binary += String.fromCharCode(bytes[i])
}
//将二进制字符串转为base64字符串
return window.btoa(binary)
}

// console.log("data:application/pdf;base64," + ArrayBufferToBase64(pdfBytes))
// 最后将合成的pdf返回
return "data:application/pdf;base64," + ArrayBufferToBase64(pdfBytes)
}
export default getNewPdf


这里的传参要注意,


可爱小男生拿喇叭注意啦_爱给网_aigei_com.gif



  • pdfBase64 是base64位的格式

  • imagesList 数组对象格式为
    [
    {
    src:'base64',
    x:'',
    yL'',
    width:'',
    height:'',
    pageIndex:''
    }
    ]



最后也附上vue文件中如何使用的代码


<template>
<div>
<el-button @click="pdfComposite">生成新的pdf</el-button>
<div class="pdf-content">
<vue-pdf-embed
:source="url"
/>
</div>
</div>

</template>

<script>
import VuePdfEmbed from "vue-pdf-embed/dist/vue2-pdf-embed"
import getNewPdf from "./utils"
import { pngText, pdfbase64 } from "../data"
export default {
name: "PdfPreview",
components: {
VuePdfEmbed,
},

data() {
return {
url: pdfbase64,// 原始的base64位 pdf
}
},
methods: {
pdfComposite() {
// getNewPdf 返回的是promise 对象
getNewPdf(this.url, pngText).then(res =>{
this.url = res
})
},
},
}
</script>

<style >
.pdf-content {
width: 400px;
min-height: 600px;
}
</style>


作者:前端代码王
来源:juejin.cn/post/7293175592163049506
收起阅读 »

阿里妈妈刀隶体使用

web
最近在做的一个前端小项目,需要一种比较炫酷的字体,在网上找到了iconfont中的刀隶体,感觉还不错,本文记录了如何在前端项目中使用这种字体的步骤。 1. 找到刀隶体生成的网站 访问下面这个网站就可以了: 阿里妈妈刀隶体字体 http://www.iconfo...
继续阅读 »

最近在做的一个前端小项目,需要一种比较炫酷的字体,在网上找到了iconfont中的刀隶体,感觉还不错,本文记录了如何在前端项目中使用这种字体的步骤。


1. 找到刀隶体生成的网站


访问下面这个网站就可以了:


阿里妈妈刀隶体字体


http://www.iconfont.cn/fonts/detai…


2. 生成自己想要的字并下载到本地


找到文本输入框
image.png


然后输入自己想要展示的字体:我是一只小青蛙,最爱说笑话
image.png


最后点击下载子集按钮


image.png


下载好的压缩包:


image.png


将压缩包中的内容复制到剪切板:


image.png


3. 项目中引入


在项目中创建管理字体的目录


mkdir -p src/assets/font

然后到font目录下粘贴复制的字体文件夹


最后在项目的根样式文件中(一般来说是src/index.css)引入新字体:


@font-face {
font-family: "DaoLiTi";
font-weight: 400;
src: url("./assets/font/jHsMvOZ7UDEO/XBddIp4y0BmM.woff2") format("woff2"),
url("./assets/font/jHsMvOZ7UDEO/XBddIp4y0BmM.woff") format("woff");
font-display: swap;
}

body {
font-family: 'DaoLiT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egoe UI', 'Roboto', 'Oxygen',
'Ubuntu', 'Cantarell', 'Fira Sans', 'Droid Sans', 'Helvetica Neue',
sans-serif;
}

4. 新字体使用及效果


<span style={{fontFamily: 'DaoLiTi'}}>我是一只小青蛙,最爱说笑话</span>


5. 注意点


DaoLiTi这个名字是可以自定义的,但是在样式文件中的无论什么地方使用的时候都不能少了引号。


此外就是除了“我是一只小青蛙,最爱说笑话”,其他字是没有刀隶体效果的!


作者:慕仲卿
来源:juejin.cn/post/7305359585107738661
收起阅读 »

你真的懂 Base64 吗?短链服务常用的 Base62 呢?

web
黄山的冬天,中国 (© Hung Chung Chih/Shutterstock) Base64 前端的日常开发中可能会接触到 Base64 ,比如页面上的小图片,在为了节省网络资源的情况下,通常会将图片转为 Base64 直接嵌入到 html 或者 css ...
继续阅读 »

黄山的冬天,中国 (© Hung Chung Chih/Shutterstock)

Base64


前端的日常开发中可能会接触到 Base64 ,比如页面上的小图片,在为了节省网络资源的情况下,通常会将图片转为 Base64 直接嵌入到 html 或者 css 里。这里,我们先来看看 Base64 是什么,以及 Base64 编码做了什么。


什么是 Base64


Base64 是一种基于64个可打印字符来表示二进制数据的表示方法。一般来说,64个字符包括 A-Z,a-z,0-9 以及 +/ 两个字符(via)。换句话说, Base64 可以将二进制数据转换为这 64 个字符来表示,数据来源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任意的字符串。


Base64 做了些什么


上面提到了 Base64 做的其实就是将二进制数据按照对应规则进行转化,转化的流程其实也很简单



  1. 得到一份二进制数据

  2. 将二进制数据 6位 一组进行划分,并进行适当的补位

  3. 按照 Base64 索引表,将每组数据转换为 Base64 索引表对应的字符,补位位置用 =


下面我们来尝试一下将 aa 这个字符串进行一下 Base64 编码:


第一步:通过 ASCII 表将 aa 转换为对应的二进制表示

可知 a 在 ASCII 表对应的二进制表示为 0110 0001,则 aa 对应为 0110 0001 0110 0001

注:



  1. ascii 参考

  2. 中文等其他字符参考其他表(UTF-8)进行转换即可


第二步:数据分组和补位

按 6 位一组划分后 011000 010110 0001,我们发现数据还少两位,所以我们需要按规则对数据进行补位,补一字节(8位),二进制数据变为 0110 0001 0110 0001 0000 0000,划分为 011000 010110 000100 000000


第三步:查 Base64 索引表 进行转换

参考一张常用的索引表
image.png
可知 aa = 011000 010110 000100 000000 对应为 011000(Y) 010110(W) 000100(E) 000000(补位=) 即 YWE=,我们就得到了 aa 的 Base64 编码为 YWE= ,是不是挺简单。


Base62


说完了 Base64,我们再来聊聊 Base62。在通过 url 传递数据的场景下,通过 Base64 进行编码的数据会带来问题(Base64 中的 / 等可能会带来路径的解析异常),所以在 Base62 里,去掉了 +/= 字符。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就讲完了,Base62 就是丢掉了几个不安全的字符而已,其余转换方法和 Base64 一样,我起初也是这么认为的。


不一样的 Base62 结果


当我尝试对 aa 进行 Base62 编码时,按推算好像也不太对? = 补位已经被去掉了,怎么来做实现呢?
在我找了几个 online 转换进行测试后,发现 aa 对应的 Base62 编码为 6U5 看着跟 Base64 毫无关系对吧,实际上也是的。


揭开面纱看看


查了几份资料以及现有的仓库实现后,我发现 Base62 编码的流程是这样的:



  1. 获得一份二进制数据

  2. 二进制数据 转 10进制

  3. 10进制 转 62进制(按索引表)


我们再来试试将 aa 转 Base62:


第一步:转二进制

aa 对应 0110 0001 0110 0001


第二步:转10进制

0110000101100001 对应十进制为 24929


第三步:转62进制(参考索引表)

image.png
24929 = 6622+3062+5

按表可知,6=6 30=U 5=5,即 6U5


注:



  1. 索引表可以自行更换,并不一定是上图顺序

  2. 现有的仓库实现里,部分只实现了 10进制 转 62进制(base62/base62.js),有的实现了更完整的转换 (tuupola/base62


分析一下原因


说实话我查到的资料不多,但是根据 en.wikipedia.org/wiki/Talk:B… 猜测,文里提到 Base64 后的数据会膨胀到 133% 。Base62 还存在对数据进行压缩的改进,所以采用了这样与 Base64 差别有点大的方式来设计。


总结一下


文章简单的谈了谈 Base64 是什么,怎么实现以及 Base62 的实现,并分析了一下 Base62 设计的初衷,整体来说还是挺简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作者:破竹
来源:juejin.cn/post/7311596852264878115
收起阅读 »

关于解构赋值的一些意想不到的坑

web
今天群里有个人问了一个问题,问我们为什么报错,代码如下 var arr = [1,2,3,4,5,6,7,8,9,10] for(let i = arr.length; i > 0; i--) { let index = Math.floor(M...
继续阅读 »

今天群里有个人问了一个问题,问我们为什么报错,代码如下


var arr = [1,2,3,4,5,6,7,8,9,10]
for(let i = arr.length; i > 0; i--) {
let index = Math.floor(Math.random() * i)
// console.log(i, index);
[arr[i-1], arr[index]] = [arr[index], arr[i-1]]
// ReferenceError: Cannot access 'index' before initialization
}
console.log(arr)

我乍一看,这能报错?不应该啊,怎么能呢,于是我特意复制下来跑了一下,嘿,还真是


关于ReferenceError: Cannot access 'xxx' before initialization的报错,往往和暂时性死区有关,但我看了看顺序,是先定义的index啊,没有错。


抱着求知的心态,上网查了一些文章,都没有提到这种问题,于是只能去看ecma规范,但对不起,我英语太差了,我就连在哪都没找到。


后来我想起自己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只不过是在解构对象的时候遇到的


大概是这样的操作


let a = xxx

({
a: this.options.a,
b: this.options.b,
......
} = /*一个对象*/ ?? {})

当时也报了错,我就想起来了



js中是允许语句不使用;结尾的,许多小伙伴可能养成了这个习惯,虽然不写分号有时候确实很爽很轻松,也是一些企业的规范,但是等到流泪的时候可就知道惨了。



只需要将上述结构赋值的代码的前面一个语句加上分号,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相当于把一个语句拆开了


什么?你问我怎么就成同一个语句了?


我没记错的话,js在执行的时候是会忽略换行符的吧,或者说这个换行符没那么重要,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库打包出来的min.js文件都是只有一行的然后通过分号分割语句。


如果把上述代码换行内容忽视掉,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只放了部分代码


    let index = Math.floor(Math.random() * i)[arr[i-1], arr[index]] = [arr[index], arr[i-1]]

这不报错谁报错啊,根据等号从右到左的运算顺序,不就是访问了暂时性死区嘛


所以加上分号,问题就引刃而解了。


想当年因为先学c++和java的缘故,总是养成写分号的习惯,在切图仔里面似乎成为了一个异类,现在知道了吧,养成写分号的好习惯啊,呜呜呜呜


最后附上修改后的代码


var arr = [1,2,3,4,5,6,7,8,9,10]
for(let i = arr.length; i > 0; i--) {
let index = Math.floor(Math.random() * i);
// console.log(i, index);
[arr[i-1], arr[index]] = [arr[index], arr[i-1]]
// ReferenceError: Cannot access 'index' before initialization
}
console.log(arr)

更好笑的是,这哥们明显是想通过console测试一下的,结果他发现console就不报错,不console就报错,这是真的折磨哈哈哈哈哈哈


养成语句加分号的好习惯!!
从你我做起!


作者:笑心
来源:juejin.cn/post/7311681326712995903
收起阅读 »

如何实现一个可视化数据转换的小工具

web
前端开发过程中,经常有两个不同的组件、或者两个不同的业务模块需要对接,但是双方提供的数据结构又不一致的场景。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转换器来实现两个模块无缝对接,通过这个转换器的处理达到数据结构一致的目的。 基本需求梳理 场景中两个相同或者不同数据结构对象,对象是...
继续阅读 »

前端开发过程中,经常有两个不同的组件、或者两个不同的业务模块需要对接,但是双方提供的数据结构又不一致的场景。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转换器来实现两个模块无缝对接,通过这个转换器的处理达到数据结构一致的目的。


基本需求梳理



  • 场景中两个相同或者不同数据结构对象,对象是任意数据结构的,对接场景下数据结构是固定的

  • 针对当前场景下转换器处理是相同的

  • 尽量图形化操作就可以换成配置以及预览效果


设计基本思路


实现思路



  • 两个不同的数据结构可以通过字段映射的方式来取值和设置值,实现数据的对接

  • 取值路径和设置值的路径规则最好一条一条保存下来,作为转换器的规则描述

  • 取值路径和设置值路径可以通过lodash的get和set实现

  • 可视化操作可以通过json树的渲染及操作来实现


设计实现思路草图


我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致设计一下交互方式如下:


数据转换器 (3).png


实现步骤


json树操作


我找了一下josn树操作的组件,发现react-json-view挺不错的;可以实现值的复制、选择;但是选择是针对叶子节点的,所以这里我使用复制功能来实现,无论是叶子节点还是非叶子节点都可以复制到,(enableClipboard)复制的时候获取当前的path信息即可。另外path多了一层根路径默认是'root',如果不想要操作保存的时候去掉即可。


如下图所示,鼠标悬浮点击这个icon图标来选中key,取其路径值保存起来
image.png


// 复制的操作
const enableClipboard = (copy) => {
const { namespace } = copy;
if (namespace?.length === 1) { // 复制的根元素
setSourceKeyPath([])
} else {
const curNamespace = namespace.splice(1, namespace.length - 1);
setSourceKeyPath(curNamespace)
}
}

路径保存


路径映射保存在数组里。


转换器处理


转换器只需要根据规则数组map处理一下每条规则进行对原数据和目标数据进行取值设置值操作就可以了


// dataSource 是规则数组
// targetData 是目标数据
// sourceData 是源数据
dataSource.map((item) => {
set(targetData, item.targetKeyPath, get(sourceData, item.sourceKeyPath))
return item
});

效果预览


image.png
另外数据随机生成我使用的是@faker-js/faker


部署到网站


已经部署到我的个人网站timesky.top/data-conver…


作者:TimeSky
来源:juejin.cn/post/7313242069099954226
收起阅读 »

Antd Upload上传后还想要拖拽?行~开干!玩的就是真实

web
原创 陈夏杨 / 叫叫技术团队 基于 Antd Upload 实现拖拽(兼容低版本) 背景 哎呀!我想要的是边上传边调整位置可以拖拽的那种效果!哪种?就那种。(这句话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到这里作为开发还没领悟那就要面壁思过了~哈哈。)话不多说,目前 Ant...
继续阅读 »

原创 陈夏杨 / 叫叫技术团队



基于 Antd Upload 实现拖拽(兼容低版本)


背景


哎呀!我想要的是边上传边调整位置可以拖拽的那种效果!哪种?就那种。(这句话是不是似曾相识,没错,到这里作为开发还没领悟那就要面壁思过了~哈哈。)话不多说,目前 Antd 的 Upload 组件并未支持拖拽排序功能,社区也没有发现可以借鉴的 demo,于是我们调研后采用 react-dnd 和 react-sortable-hoc 实现“就那种”效果。


技术分析


其实这个需求之前我们已经有一些基于 react-dnd 技术的沉淀,但是都是基于 html 的 dom 元素进行 ref 绑定操作,并没有搭配 Upload 组件。如下 demo


拖拽2.gif
以上是基于 react-dnd 实现的场景拖拽,直接上核心代码


const [, dragPreview] = useDrag({
collect: (monitor: DragSourceMonitor) => ({
isDragging: monitor.isDragging()
}),
// item 中包含 index 属性,则在 drop 组件 hover 和 drop 是可以根据第一个参数获取到 index 值
item: { type: 'page', index }
});
const [, drop] = useDrop({
accept: 'page',
hover(item: { type: string; index: number }, monitor: any) {
if (!ref.current) {
return;
}
const dragIndex = item.index;
const hoverIndex = index;

// 拖拽元素下标与鼠标悬浮元素下标一致时,不进行操作
if (dragIndex === hoverIndex) {
return;
}
// 确定屏幕上矩形范围
const hoverBoundingRect = ref.current!.getBoundingClientRect();
// 获取中点垂直坐标
const hoverMiddleY = (hoverBoundingRect.bottom - hoverBoundingRect.top) / 2;
// 确定鼠标位置
const clientOffset = monitor.getClientOffset();
// 获取距顶部距离
const hoverClientY = (clientOffset as any).y - hoverBoundingRect.top;
/**
* 只在鼠标越过一半物品高度时执行移动。
* 当向下拖动时,仅当光标低于50%时才移动。
* 当向上拖动时,仅当光标在50%以上时才移动。
* 可以防止鼠标位于元素一半高度时元素抖动的状况
*/

// 向下拖动
if (dragIndex < hoverIndex && hoverClientY < hoverMiddleY) {
return;
}
// 向上拖动
if (dragIndex > hoverIndex && hoverClientY > hoverMiddleY) {
return;
}

// 执行 move 回调函数
moveCard(dragIndex, hoverIndex);

/**
* 如果拖拽的组件为 Box,则 dragIndex 为 undefined,此时不对 item 的 index 进行修改
* 如果拖拽的组件为 Card,则将 hoverIndex 赋值给 item 的 index 属性
*/

if (item.index !== undefined) {
item.index = hoverIndex;
}
}
});
dragPreview(drop(ref));

因为 Upload 组件上传文件是通过自身 fileList api 底层消化处理的,所以处理起来比较麻烦,还好 Antd 4.16.0 版本Upload 提供的 itemRender 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对于低于这个版本的后续也有解决方案。


注意:如果 Antd 用的是最新的版本 5.x.x,其实官网也提供了 集成 dnd-kit 来实现对上传列表拖拽排序


技术选型


市面上可以实现拖拽排序的库有很多,比如 SortableJS、react-dnd、react-beautiful-dnd、react-sortable-hoc 等。
我列了一个表格:


优点缺点
SortableJS足够轻量级,而且功能齐全React 中使用起来并不是太方便,而且它的配置项写起来实在不太符合 React 的思维
react-dnd库小,贴合 react 拖拽场景多行拖拽不理想,react-beautiful-dnd 库比较大赖于HTML5 拖放 API,这有一些严重的限制
react-beautiful-dnd动画效果和细节非常完美同上
react-sortable-hoc多行拖拽优势很明显(相比其他库大多依赖于HTML5拖放API ,这有一些严重的限制。例如,如果你需要支持触摸设备,如果你需要锁定拖动到一个轴上,或者想在节点排序时设置动画,事情就会变得很棘手。React-sortablehoc 旨在提供一组简单的 higher-order 组件来填补这些空白。如果您正在寻找一种 dead-simple ,mobile-friendly 的方式来向列表中添加可排序功能,那么您就在正确的位置了。)列表过长,需要滑动的列表中拖拽时,滑动后位置不匹配会发生偏移

实践中还会有一些踩坑:



  • reat-dnd 在项目中快速拖拽时一直报错,"Invariant Violation: Expected targetIds to be registered. "在他的 issue 中也有很多人反应这个问题,虽然有修复过但是并没有完全修复,在 overStack 中也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案。

  • 这里以我们实践结论,从 react-dnd、react-sortable-hoc 两个库进行讲解


react-dnd


概念

react dnd 是一组 react 高阶组件,使用的时候只需要使用对应的 API 将目标组件进行包裹,即可实现拖动或接受拖动元素的功能。
在拖动的过程中,不需要开发者自己判断拖动状态,只需要在传入的配置对象中各个状态属性中做对应处理即可,因为react-dnd 使用了 redux 管理自身内部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react-dnd 并不会改变页面的视图,它只会改变页面元素的数据流向,因此它所提供的拖拽效果并不是很炫酷的,我们可能需要写额外的视图层来完成想要的效果,但是这种拖拽管理方式非常的通用,可以在任何场景下使用,非常适合用来定制。


安装

npm i react-dnd

核心 API

介绍实现拖拽和数据流转的核心 API ,这里以 hook 为例。


DndProvider

使用 react-dnd 需要最外层元素加 DndProvider ,DndProvider 的本质是一个由 React.createContext 创建一个上下文的容器(组件),用于控制拖拽的行为,数据的共享,类似于 react-redux 的 Provider。


import { DndProvider } from 'react-dnd';
import { HTML5Backend } from 'react-dnd-html5-backend';

<DndProvider backend={HTML5Backend}>组建模块</DndProvider>;

Backend

react dnd 将 DOM 事件相关的代码独立出来,将拖拽事件转换为 react dnd 内部的 redux action。由于拖拽发生在 H5 的时候是 ondrag,发生在移动设备的时候是由 touch 模拟,react dnd 将这部分单独抽出来,方便后续的扩展,这部分就叫做 backend。它是 dnd 在 DOM 层的实现。



  • react-dnd-html5-backend : 用于控制 html5 事件的 backend

  • react-dnd-touch-backend : 用于控制移动端 touch 事件的 backend

  • react-dnd-test-backend : 用户可以参考自定义 backend


useDrag

让 DOM 实现拖拽能力的构子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useDrag } from 'react-dnd';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Player() {
// 第一个返回值是一个对象,主要放一些拖拽物的状态。后面会介绍,先不管
// 第二个返回值:顾名思义就是一个Ref,只要将它注入到DOM中,该DOM就会变成一个可拖拽的DOM
const [_, dragRef] = useDrag(
{
type: 'Player', // 给拖拽物命名,后面用于分辨该拖拽物是谁,支持string和symbol
item: { id: 1 } // 拖拽物所携带的数据,让后面一些事件可以拿到数据,已达到交互的目的
},
[]
);
// 注入Ref,现在这个DOM就可以拖拽了
return <div ref={dragRef} />;
}

返回三个参数

第一个返回值是一个对象 表示关联在拖拽过程中的变量,需要在传入 useDrag 的规范方法的 collect 属性中进行映射绑定,比如:isDraging, canDrag 等

第二个返回值 代表拖拽元素的 ref

第三个返回值 代表拖拽元素拖拽后实际操作到的 dom

传入两个参数



  • 第一个参数,是一个对象,是用于描述了drag 的配置信息,常用属性


type指定元素的类型,只有类型相同的元素才能进行 drop 操作
item元素在拖拽过程中,描述该对象的数据,如果指定的是一个方法,则方法会在开始拖拽时调用,并且需要返回一个对象来描述该元素。
end(item, monitor)拖拽结束的回调函数,item 表示拖拽物的描述数据,monitor 表示一个 DragTargetMonitor 实例
isDragging(monitor)判断元素是否在拖拽过程中,可以覆盖Monitor对象中的 isDragging方法,monitor 表示一个 DragTargetMonitor 实例
canDrag(monitor)判断是否可以拖拽的方法,需要返回一个 bool 值,可以覆盖 Monitor 对象中的 canDrag 方法,与 isDragging 同理,monitor 表示一个 DragTargetMonitor 实例
collect它应该返回一个描述状态的普通对象,然后返回以注入到组件中。它接收两个参数,一个 DragTargetMonitor 实例和拖拽元素描述信息item


  • 第二个参数是一个数组,表示对方法更新的约束,只有当数组中的参数发生改变,才会重新生成方法,基于react 的 useMemo 实现


useDrop

实现拖拽物放置的钩子


import { useDrop } from 'react-dnd';

export const Dustbin = () => {
const [_, dropRef] = useDrop({
accept: ['Player'], // 指明该区域允许接收的拖放物。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数组
// 里面的值就是useDrag所定义的type

// 当拖拽物在这个拖放区域放下时触发,这个item就是拖拽物的item(拖拽物携带的数据)
drop: (item) => {}
});

// 将ref注入进去,这个DOM就可以处理拖拽物了
return <div ref={dropRef}></div>;
};

返回两个参数

第一个返回值是一个对象 表示关联在拖拽过程中的变量,需要在传入 useDrag 的规范方法的 collect 属性中进行映射绑定。

第二个返回值 代表拖拽元素的 ref
传入一个参数
用于描述drop的配置信息,常用属性


accept指定接收元素的类型,只有类型相同的元素才能进行 drop 操作
drop(item, monitor)有拖拽物放置到元素上触发的回调方法,item 表示拖拽物的描述数据,monitor 表示 DropTargetMonitor 实例,该方法返回一个对象,对象的数据可以由拖拽物的 monitor.getDropResult 方法获得
hover(item, monitor)当拖住物在上方 hover 时触发,item 表示拖拽物的描述数据,monitor表示 DropTargetMonitor 实例,返回一个 bool 值
canDrop(item, monitor)判断拖拽物是否可以放置,item 表示拖拽物的描述数据,monitor 表示 DropTargetMonitor 实例,返回一个 bool 值

API 数据流转

image.png


react-sortable-hoc


概念

react-sortable-hoc 是一个基于 React 的拖拽排序组件,它可以让你轻松地实现拖拽排序功能。它提供了一系列的 API,可以让你自定义拖拽排序的行为。它支持拖拽排序的单个列表和多个列表,以及拖拽排序的可视化。


安装

npm install react-sortable-hoc

引入

import { SortableContainer, SortableElement, arrayMove, SortableHandle } from 'react-sortable-hoc';

核心 API


  • sortableContainer 是所有可排序元素的容器

  • sortableElement 是每个可渲染元素的容器

  • sortableHandle 是定义拖拽手柄的容器

  • arrayMove 主要用于将移动后的数据排列好后返回


SortableContainer HOC

PropertyTypeDefaultDescription
axisStringy项目可以水平、垂直或网格排序。可能值:x、y 或 xy
lockAxisString如果您愿意,可以在排序时将移动锁定在轴上。这不是 HTML5 拖放所能做到的。可能值:x 或 y。
helperClassString您可以提供一个要添加到 sortable helper 的类,以向其添加一些样式
transitionDurationNumber300元素移动位置时转换的持续时间。{ 39d 要禁用 @661 }
keyboardSortingTransitionDurationNumbertransitionDuration在键盘排序期间移动辅助对象时转换的持续时间。如果要禁用键盘排序助手的转换,请将其设置为 0。如果未定义,则默认为 transitionDuration 设置的值
keyCodesArray{lift: [32],drop: [32],cancel: [27],up: [38, 37],down: [40, 39]}一个包含每个 keyboard-accessible 操作的键码数组的对象。
pressDelayNumber0如果您希望元素只在按下一段时间后才可排序,请更改此属性。mobile 的一个合理的默认值是 200。不能与 distance 属性一起使用。
pressThresholdNumber5忽略冲压事件之前要容忍的移动像素数。
distanceNumber0如果您希望元素只在被拖动一定数量的像素之后才变得可排序。不能与 pressDelay 属性一起使用。
shouldCancelStartFunctionFunction此函数在排序开始前调用,可用于在排序开始前以编程方式取消排序。默认情况下,如果事件目标是 input、textarea、select 或 option,它将取消排序。
updateBeforeSortStartFunction在排序开始之前调用此函数。它可以返回一个 promise,允许您在排序开始之前运行异步更新(比如 setState )。function ({ node, index, collection, isKeySorting }, event )
onSortStartFunction开始排序时调用的回调。function({ node, index, collection, isKeySorting }, event ) |
onSortMoveFunction当光标移动时在排序期间调用的回调。function ( event )|
onSortOverFunction在向上移动时调用的回调。function ({ index, oldIndex, newIndex, collection, isKeySorting }, e )
onSortEndFunction排序结束时调用的回调。function ({ oldIndex, newIndex, collection, isKeySorting }, e )
useDragHandleBooleanfalse如果您使用的是SortableHandleHOC,请将其设置为true
useWindowAsScrollContainerBooleanfalse如果需要,可以将window设置为滚动容器
hideSortableGhostBooleantrue是否 auto-hide 重影元素。默认情况下,为了方便起见,React Sortable List 将自动隐藏当前正在排序的元素。如果要应用自己的样式,请将此设置为 false。
lockToContainerEdgesBooleanfalse您可以将可排序元素的移动锁定到其父元素 SortableContainer
lockOffsetOffsetValue*|[OffsetValue*,OffsetValue*]"50%"当 lockToContainerEdges 设置为 true 时,这将控制可排序辅助对象与其父对象 SortableContainer 的上/下边缘之间的偏移距离。百分比值相对于当前正在排序的项的高度。如果您希望指定不同的行为来锁定容器的顶部和底部,您还可以传入 array(例如:["0%", "100%"])。
getContainerFunction返回可滚动容器元素的可选函数。此属性默认为 SortableContainer 元素本身或(如果 useWindowAsScrollContainer 为真)窗口。使用此函数指定一个自定义容器对象(例如,这对于与某些第三方组件(如 FlexTable )集成非常有用)。这个函数被传递给一个参数(即 wrappedInstanceReact 元素),它应该返回一个 DOM 元素。
getHelperDimensionsFunctionFunction可选的function ({ node, index, collection }),它应该返回 SortableHelper 的计算维度。有关详细信息,请参见默认实现 |
helperContainerHTMLElement | 函数document.body默认情况下,克隆的可排序帮助程序将附加到文档正文。使用此属性可指定要附加到可排序克隆的其他容器。接受 HTMLElement 或返回 HTMLElement 的函数,该函数将在排序开始之前调用
disableAutoscrollBooleanfalse拖动时禁用自动滚动

如何使用

直接上demo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arrayMove, SortableContainer, SortableElement } from 'react-sortable-hoc';

// 需要拖动的元素的容器
const SortableItem = SortableElement((value) => <div>{value}</div>);
// 整个元素排序的容器
const SortableList = SortableContainer((items) => {
return items.map((value, index) => {
return <SortableItem key={`item-${index}`} index={index} value={value} />;
});
});

// 拖动排序组件
class SortableComponnet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state = {
items: ['1', '2', '3']
};
onSortEnd = ({ oldIndex, newIndex }) => {
this.setState(({ items }) => {
arrayMove(items, oldIndex, newIndex);
});
};
render() {
return (
<div>
<SortableList
distance={5}
axis={'xy'}
items={this.state.items}
helperClass={style.helperClass}
onSortEnd={this.onSortEnd}
/>

</div>

);
}
}

export default SortableComponnet;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使用 SortableContainer 组件容纳了一组可拖拽排序的元素,使用 SortableElement 组件包裹了每个元素,并且实现了 onSortEnd 回调函数,以便在拖拽排序完成后更新状态。


效果展示

拖拽3.gif


踩坑

image.png



解决:这种报错的解决方法都是 SortableElement 和 SortableContainer 返回组件时外面都要单独在包一个 html 容器标签, 例子是包了个 <div>



结果导向


Antd 版本 4.16.0及以上


使用 react-dnd 搭配 Upload 上传组件 itemRender api实现

注:这里主要基于 react-dnd 实现,Antd 5.x.x 官网有基于 dnd-kit 来实现对上传列表拖拽排序。


const Box: React.FC<BoxProps> = ({ children, index, className, onClick, moveCard }) => {
const ref = useRef<HTMLDivElement>(null);

const [, dragPreview] = useDrag({
collect: (monitor: DragSourceMonitor) => ({
isDragging: monitor.isDragging()
}),
// item 中包含 index 属性,则在 drop 组件 hover 和 drop 是可以根据第一个参数获取到 index 值
item: { type: 'page', index }
});
const [, drop] = useDrop({
accept: 'page',
hover(item: { type: string; index: number }) {
if (!ref.current) {
return;
}
const dragIndex = item.index;
const hoverIndex = index;
// 自定义逻辑处理

// 执行 move 回调函数
moveCard(dragIndex, hoverIndex);
}
});
dragPreview(drop(ref));

return (
<div ref={ref} className={className} onClick={onClick}>
{children}
</div>

);
};

使用

使用 Antd Upload itemRender


image.png


Antd 版本低于 4.16.0


使用 react-sortable-hoc 库实现


  • SortableItem


const SortableItem = SortableElement((params: SortableItemParams) => (
<div>
<UploadList
locale={{ previewFile: '预览图片', removeFile: '删除图片' }}
showDownloadIcon={false}
showRemoveIcon={params?.props?.disabled}
listType={params?.props?.listType}
onPreview={params.onPreview}
onRemove={params.onRemove}
items={[params.item]}
/>

</div>

));


  • SortableList


const SortableList = SortableContainer((params: SortableListParams) => {
return (
<div className='sortableList'>
{params.items.map((item, index) => (
<SortableItem
key={`${item.uid}`}
index={index}
item={item}
props={params.props}
onPreview={params.onPreview}
onRemove={params.onRemove}
/>

))}
{/* 这里是上传组件,设置最大限制后超出隐藏 */}
<Upload {...params.props} showUploadList={false} onChange={params.onChange}>
{params.props.children}
</Upload>
</div>

);
});


  • DragHoc


const DragHoc: React.FC<Props> = memo(
({ onChange: onFileChange, axis, onPreview, onRemove, ...props }) => {
const fileList = props.fileList || [];
const onSortEnd = ({ oldIndex, newIndex }: SortEnd) => {
onFileChange({ fileList: arrayMove(fileList, oldIndex, newIndex) });
};

const onChange = ({ fileList: newFileList }: UploadChangeParam) => {
onFileChange({ fileList: newFileList });
};

return (
<>
<SortableList
// 当移动 1 之后再触发排序事件默认是0会导致无法触发图片的预览和删除事件
distance={1}
items={fileList}
onSortEnd={onSortEnd}
axis={axis || 'xy'}
helperClass='SortableHelper'
props={props}
onChange={onChange}
onRemove={onRemove}
onPreview={onPreview}
/>

</>

);
}
);

使用方式

可直接替换掉 Upload 组件,props 不变。
如果项目中有已经封装好的 Upload 上传组件,尽量不改变原有逻辑代码前提下,更希望以插件的形式按需加载?方案:



可以剔除掉 SortableList 中 SortableContainer 包裹的 Upload 组件(这一步经过实践是可行的,说 Upload UploadList 都要被 SortableContainer 包裹,否走会重复上传和拖拽失败?目前我是没遇到,重复上传是因为 Upload 组件 showUploadList 拖拽场景下必须是 false )



使用案例:( isDrag 表示需要拖拽场景,继而加载)



{isDrag && (
<DragHoc
accept={accept}
axis={axis}
showUploadList={{ showRemoveIcon }}
fileList={fileList}
onChange={(e) =>
{
if (onChange) {
onChange(e);
}
}}
onPreview={preview}
onRemove={remove}
listType={listType}
/>

)}

注:当然也可以用 react-dnd 来实现,只是多行拖拽流畅性较差。感兴趣也可以试试


踩坑

图片按钮点击无效

在 Antd 的 Upload 组件中,图片墙上会有「预览」、「删除」等按钮,但是在 react-sortable-hoc 的逻辑中,只要我点击了图片,就会触发图片的拖拽函数,无法触发图片上的各种按钮,所以需要在 SortableList 上重新设置一下 distance 属性,设置成 1 即可。

官网:



If you'd like elements to only become sortable after being dragged a certain number of pixels. Cannot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pressDelay prop.

(如果您希望元素仅在拖动一定数量的像素后才可排序。不能与 pressDelay 道具一起使用。默认为 0)



上传图片一直 uploading

image.png

原因:当图片列表发生变化,整个 sortable 容器被删除并重新渲染,导致请求失效。


解决方案:



需要将 SortableItem,SortableList 写在 React.FC 外面,每次组件内部 state 发生变化,不会重新执行 SortableContainer 和 SortableElement 方法,就可以让可排序容器里面的元素自动只更新需要改变的 DOM 元素,而不会整个删除并重新渲染了。



图片的 disabled 状态失效

原因:SortableContainer 包裹的组件对 Upload 图片和上传进行了拆分处理,所以需要单独去控制预览和删除按钮


const SortableItem = SortableElement((params: SortableItemParams) => (
<div>
<UploadList
locale={{ previewFile: '预览图片', removeFile: '删除图片' }}
showDownloadIcon={false}
showRemoveIcon={params?.props?.disabled} //这里需要单独控制
listType={params?.props?.listType}
onPreview={params.onPreview}
onRemove={params.onRemove}
items={[params.item]}
/>

</div>

));

效果展示

拖拽1.gif


参考文献



作者:叫叫技术团队
来源:juejin.cn/post/7312634879987122186
收起阅读 »

16进制竟然可以减小代码体积

web
随着前端项目的复杂度越来越高,打包后的文件体积也越来越大,这直接影响到页面的加载速度。为了优化加载速度,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减小包的体积。使用 16 进制存储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以 @tenado/lunarjs 库为例,它提供了阴阳历转换以及获取节日...
继续阅读 »

随着前端项目的复杂度越来越高,打包后的文件体积也越来越大,这直接影响到页面的加载速度。为了优化加载速度,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减小包的体积。使用 16 进制存储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tenado/lunarjs 库为例,它提供了阴阳历转换以及获取节日信息等功能。如果我们查看它的源码,可以看到使用了 16 进制存储。例如src/lunar.js


# src/lunar.js
export default [ 0x4bd8, 0x4ae0, 0xa570, 0x54d5, 0xd260, ... ];

这些信息如果用字符串存储,会占用很多字节。但使用 16 进制后,每个阴历信息只需要 6 个字符串。这极大地减少了库的大小。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使用 16 进制存储甚至可以节省几十 KB 的大小。


此外,16 进制还可以用于压缩其他数据,比如图片等资源。使用 16 进制编码,可以达到无损压缩的效果,相比传统压缩算法可以减小体积而不影响质量。


总之,16 进制编码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存储方式,可以大幅减小项目的打包体积,提升页面加载速度。在前端优化中,合理使用 16 进制编码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16 进制的基本概念


16 进制在数学中是一种逢16进1的进位制。一般用数字0到9和字母A到F表示,其中:A~F相当于十进制的10~15,这些称作十六进制数字,在 js 中,16 进制使用 0x 前缀表示。


它的优点是可以使用更少的位数来表示一个数值,每个 16 进制位数代表 4 个二进制位,例如0x10,表示16进制的10,十进制的16,二进制表示为00010000,占用 4 个二进制位。


16 进制在代码中的表示


在库@tenado/lunarjs 中,保存了 1900-2100 年的阴历信息,数据格式如下:


{
1900: {
year: 1900,
firstMonth: 1,
firstDay: 31,
isRun: false,
runMonth: 8,
runMonthDays: 29,
monthsDays: [29, 30, 29, 29, 30, 29, 30, 30, 30, 30, 29, 30],
},
1901: {
year: 1901,
firstMonth: 2,
firstDay: 19,
isRun: false,
runMonth: 0,
runMonthDays: 0,
monthsDays: [29, 30, 29, 29, 30, 29, 30, 29, 30, 30, 30, 29],
},
}

将 1900-2100 年的数据存起来,占用的体积大概是 41k,作为包来说这个体积很大,这里存为十六进制数据,将数据压缩到 4k。


如何压缩数据呢?查看数据规律,我们发现:



闰月天数:只有三种值,即 0、29、30,在计算的时候先判断是否为闰月,再计算天数,0 代表 29, 1 代表 30




1-12 月天数,天数可以为 29 和 30,分别用 0 和 1 表示




闰月月份,闰月可能为 1-12,因此我们使用4个二进制数表示,最大可以表示 16



用 17 个二进制数表示阴历数据信息,从右到左:


1716-54-1
闰月天数1-12 月天数闰月月份

这里transform/index.js实现了一个简单的转换处理,将数据转换为 1900-2100 年依次按 index 排序的数组,数组的每一项里面存储了该年的阴历信息。


使用位运算从 16 进制中还原数据


位运算是将参与运算的数字转换为二进制,然后逐位对应进行运算。



按位与& 按位与运算为:两位全为1,结果为1,即1&1=1,1&0=0,0&1=0,0&0=0




按位或| 按位或运算为:两位只要有一位为1,结果则为1,即1|1=1,1|0=1,0|1=1,0|0=0




异或运算^ 两位为异,即一位为1一位为0,则结果为1,否则为0。即1 ^ 1=0,1 ^ 0=1,0 ^ 1=1,0 ^ 0=0




取反~ 将一个数按位取反,即~ 0 = 1,~ 1 = 0




右移>> 将一个数右移若干位,右边舍弃,正数左边补0,负数左边补1。每右移一位,相当于除以一次2 例如8 >> 2表示将8的二进制数1000右移两位变成0010 例如i >>= 2表示将变量i的二进制右移两位,并将结果赋值给i




设置二进制指定位置的值为1 value | (1 << position),例如设置十进制数8(1000)的第2位二进制数为1,注意这里index从0开始,且是从右向左计算,可以这样做8 | (1 << 2),结果为1100




设置二进制指定位置的值为0 value & ~(1 << position),例如设置十进制数8(1000)的第3位二进制数为0,注意这里index从0开始,可以这样做8 & ~(1 << 3),结果为0000



1、获取 1-4 位存储的闰月月份信息


取出16进制数据中存储的,从右边数1-4位数据,使用二进制数1111和十六进制数据按位与运算,可以获取到月份信息。通过转换1111可以得到对应的十六进制为0xf


例如,从src/lunar.js的数据里面获取1900年,即index为0的数据,进行位运算,0x4bd8 & 0xf可以得到结果为8,即1900年的8月为闰月。


2、获取 5-16 位存储的月天数信息


取出16进制数据中存储的,从右边数5-16位数据,仍旧可以使用按位与运算,获取到月天数信息。


从16开始的二进制数为1000000000000000,对应的十六进制为0x8000,到4结束的二进制数为1000,对应的十六进制为0x8,每次向右移一位进行按位与计算,可以获取到1-12月的天数数据,可以这样计算:


let sum = 0;
const lunar = 0x4bd8;
for (let i = 0x8000; i > 0x8; i >>= 1) {
sum += lunar & i ? 1 : 0;
}

3、获取 17 位存储的闰月天数信息


取出16进制数据中存储的,从右边数17位数据,使用二进制数10000000000000000和十六进制数据按位与运算,可以获取到闰月天数信息,10000000000000000对应的十六进制为0x100000x4bd8 & 0x10000可以得到结果为0,即1900年的闰月天数为29。


总结


总结起来,使用16进制保存数据可以有效减小包体积,提高前端项目的加载速度。在具体实现上,可以利用位运算来从16进制中还原数据。以下是一些关键点的总结:


1、数据格式


数据以16进制形式存储,可以有效减小体积。在JavaScript中,16进制使用0x前缀表示,例如0x4bd8。


2、数据规律


观察数据规律,了解存储的信息是如何组织的,包括每部分数据的含义和位数


3、使用位运算还原数据


使用位运算可以从16进制中还原具体的数据。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位运算操作:


按位与&: 用于提取指定位的信息。
右移>>: 用于将二进制数向右移动,类似于除以2的操作。
设置二进制指定位置的值为1: 使用value | (1 << position)操作。
设置二进制指定位置的值为0: 使用value & ~(1 << position)操作。

4、注意事项


使用16进制存储需要在代码中添加注释,以便他人理解和维护。


数据存储格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场景和需求,权衡可读性和体积优化。


综合以上总结,合理使用16进制存储数据是一种有效的前端优化手段,特别适用于需要大量静态数据的情况。


作者:是阿派啊
来源:juejin.cn/post/7312611470733836340
收起阅读 »

一个看起来只有2个字长度却有8的字符串引起的bug

web
前言 我们有一个需求,用户的昵称如果长度超过6就截取前6个字符并显示...。今天,测试突然提了一个bug,某个用户的昵称只显示了...,鼠标hover的时候又显示2个字的昵称。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 找出原因 在看到这个现象后,我发现其他昵称都...
继续阅读 »

前言


我们有一个需求,用户的昵称如果长度超过6就截取前6个字符并显示...。今天,测试突然提了一个bug,某个用户的昵称只显示了...,鼠标hover的时候又显示2个字的昵称。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是一头雾水。


找出原因


image.png

在看到这个现象后,我发现其他昵称都显示正常,但实在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查看了一下其他2个字的昵称是没问题的,然后通过console.log发现这个昵称居然长度有8,走了截取的分支。然后通过google发现这里面应该包含了零宽字符。

其实,第一时间就应该想到这个字符串不对劲的,但完全忘记了零宽字符的存在,走了不少弯路。


在查找的过程中发现,Array.from可以查看字符串的真实长度,除了emoji


image.png

不过Array.from并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使用正则匹配unicode码点过滤零宽字符


在网上找了个方法来过滤掉这些看不见的字符,最常见的解决方案就是下面这行代码。


str.replace(/[\u200b-\u200f\uFEFF\u202a-\u202e]/g, "");

然而并没有用,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方法有问题,然后遍历了这个昵称,把它的每个字符都转换成码点,发现这个昵称里的零宽字符并不是常见的这几种。


后来,又找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码点正则,但它太完善了,很长很长,也会过滤掉emoji,这可不行,用户昵称可能会包含emoji的。(这里就不贴出来代码了,太长了而且不适合我的情况。)


使用正则匹配unicode类别


一个字符有多种unicode属性,而正则支持按unicode属性匹配。


function stripNonPrintableAndNormalize(text, stripSurrogatesAndFormats) {
// strip control chars. optionally, keep surrogates and formats
if(stripSurrogatesAndFormats) {
text = text.replace(/\p{C}/gu, '');
} else {
text = text.replace(/\p{Cc}/gu, '');
text = text.replace(/\p{Co}/gu, '');
text = text.replace(/\p{Cn}/gu, '');
}

// other common tasks are to normalize newlines and other whitespace

// normalize newline
text = text.replace(/\n\r/g, '\n');
text = text.replace(/\p{Zl}/gu, '\n');
text = text.replace(/\p{Zp}/gu, '\n');

// normalize space
text = text.replace(/\p{Zs}/gu, ' ');

return text;
}
console.log("⁡⁡⁠河豚".length);
console.log(stripNonPrintableAndNormalize("⁡⁡⁠河豚", true).length);

image.png


总结


这个昵称其实就是包含了&nobreak;,通过unicode类别匹配可以过滤掉它。


我之前有在原贴用户主页的控制台中看见了&nobreak;,但当时居然没当回事,以为是别人对昵称做的处理。如果直接搜它马上就能解决问题了,有不少人遇到non-break-space引发的bug。谨以此记,吸取教训。


参考链接:stackoverflow中的解决办法unicode属性


作者:河豚学前端
来源:juejin.cn/post/7312241785542541327
收起阅读 »

告别繁琐操作!Maven常用命令一网打尽,让你的项目开发事半功倍!

Maven作为一款强大的项目管理工具,已经成为了Java开发者的必备技能。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Maven来管理我们的项目呢?本文将为你介绍Maven的常用命令,让你的项目构建更轻松!一、maven 的概念模型Maven 包含了一个项目对象模型 ,一组标准集...
继续阅读 »

Maven作为一款强大的项目管理工具,已经成为了Java开发者的必备技能。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Maven来管理我们的项目呢?本文将为你介绍Maven的常用命令,让你的项目构建更轻松!

一、maven 的概念模型

Maven 包含了一个项目对象模型 ,一组标准集合,一个项目生命周期,一个依赖管理系统,和用来运行定义在生命周期阶段(phase)中插件(plugin)目标(goal)的逻辑。

Description

项目对象模型 (Project Object Model)

一个 maven 工程都有一个 pom.xml 文件,通过 pom.xml 文件定义项目的坐标、项目依赖、项目信息、插件目标等。

依赖管理系统(Dependency Management System)

通过 maven 的依赖管理对项目所依赖的 jar 包进行统一管理。

比如:项目依赖 junit4.9,通过在 pom.xml 中定义 junit4.9 的依赖即使用 junit4.9,如下所示是 junit4.9的依赖定义: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junit</groupId>

<artifactId>junit</artifactId>

<version>4.9</version>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一个项目生命周期(Project Lifecycle)

使用 maven 完成项目的构建,项目构建包括:清理、编译、测试、部署等过程,maven 将这些过程规范为一个生命周期,如下所示是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Description
maven 通过执行一些简单命令即可实现上边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比如执行 mvn compile 执行编译、执行 mvn clean 执行清理。

一组标准集合

maven将整个项目管理过程定义一组标准,比如:通过 maven 构建工程有标准的目录结构,有标准的生命周期阶段、依赖管理有标准的坐标定义等。

插件(plugin)目标(goal)

maven 管理项目生命周期过程都是基于插件完成的。

二、Maven的常用命令

我们可以在cmd 中通过maven命令来对我们的maven工程进行编译、测试、运行、打包、安装、部署。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些我们日常开发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些maven 命令。
Description

1、mvn compile 编译命令

compile 是 maven 工程的编译命令,作用是将 src/main/java 下的文件编译为 class 文件输出到 target目录下。

cmd 进入命令状态,执行mvn compile,如下图提示成功:
Description

查看 target 目录,class 文件已生成,编译完成。
Description

2、mvn test 测试命令

test 是 maven 工程的测试命令 mvn test,会执行src/test/java下的单元测试类。

cmd 执行 mvn test 执行 src/test/java 下单元测试类,下图为测试结果,运行 1 个测试用例,全部成功。

Description

3 、mvn clean 清理命令

clean 是 maven 工程的清理命令,执行 clean 会删除 target 目录及内容。

4、mvn package打包命令

package 是 maven 工程的打包命令,对于 java 工程执行 package 打成 jar 包,对于web 工程打成war包。

只打包不测试(跳过测试):

mvn install -Dmaven.test.skip=true

5、 mvn install安装命令

install 是 maven 工程的安装命令,执行 install 将 maven 打成 jar 包或 war 包发布到本地仓库。

从运行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后面的命令执行时,前面的操作过程也都会自动执行。

6、 mvn deploy 部署命令

这个命令用于将项目部署到远程仓库,以便其他项目可以引用。在执行这个命令之前,需要先执行mvn install命令。

7、mvn help:system

这个命令用于查看系统中可用的Maven版本。

8、mvn -v

这个命令用于查看当前环境中Maven的版本信息。

9、源码打包

#源码打包
mvn source:jar

mvn source:jar-no-fork

10、Maven 指令的生命周期

关于Maven的三套生命周期,前面我们已经详细的讲过了,这里再简单地回顾一下。

maven 对项目构建过程分为三套相互独立的生命周期,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三套”,而且“相互独立”。

Description

这三套生命周期分别是:

  • Clean Lifecycle 在进行真正的构建之前进行一些清理工作。

  • Default Lifecycle 构建的核心部分,编译,测试,打包,部署等等。

  • Site Lifecycle 生成项目报告,站点,发布站点。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云端源想】学习平台,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这里都有你需要的一切。包含课程视频、在线书籍、在线编程、一对一咨询等等,现在功能全部是免费的,点击这里,立即开始你的学习之旅!

三、Maven常用技巧

1、使用镜像仓库加速构建

由于Maven默认从中央仓库下载依赖,速度较慢。我们可以配置镜像仓库来加速构建。在settings.xml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


<mirrors>
<mirror>
<id>aliyunmaven</id>
<mirrorOf>*</mirrorOf>
<url>http://maven.aliyun.com/nexus/content/groups/public/</url>
</mirror>
</mirrors>

2、使用插件自定义构建过程

Maven提供了丰富的插件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任务,如代码检查、静态代码分析、单元测试等。我们可以在pom.xml文件中添加相应的插件来自定义构建过程。例如,添加SonarQube插件进行代码质量检查:


<build>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sonarsource.scanner.maven</groupId>
<artifactId>sonar-maven-plugin</artifactId>
<version>3.9.1.2184</version>
</plugin>
</plugins>
</build>

四、第一个Maven程序

IDEA创建 Maven项目

打开我们的IDEA,选择 Create New Project

Description
然后,选择 Maven 项目
Description
填写项目信息,然后点击next
Description
选择工作空间,然后第一个Maven程序就创建完成了
Description
以上就是IDEA创建创建第一个 Maven项目的步骤啦,都看到这里了,不要偷懒记得打开电脑和我一起试一试哦。

目录结构

Java Web 的 Maven 基本结构如下:

├─src
│ ├─main
│ │ ├─java
│ │ ├─resources
│ │ └─webapp
│ │ └─WEB-INF
│ └─test
│ └─java

结构说明:

  • src:源码目录

  • src/main/java:Java 源码目录

  • src/main/resources:资源文件目录

  • src/main/webapp:Web 相关目录

  • src/test:单元测试

小结:

通过掌握Maven的常用命令和技巧,我们可以更高效地管理Java项目,提高开发效率。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Maven。

收起阅读 »

如何告别502、友好的告知用户网站/app正在升级维护

web
封面只是想分享一张喜欢的图片,嘻嘻嘻 一个产品,用户除了会在意流程简不简单、好不好用、页面好不好看以外,各种小细节也很重要。 今天讲讲我接到的一个新需求——整改版本更新功能。 一、以前是这样的 1. 发版前:微信群通知用户 如果计划今晚发版,研发部就通知运营...
继续阅读 »

封面只是想分享一张喜欢的图片,嘻嘻嘻



一个产品,用户除了会在意流程简不简单、好不好用、页面好不好看以外,各种小细节也很重要。


今天讲讲我接到的一个新需求——整改版本更新功能。


一、以前是这样的


1. 发版前:微信群通知用户


如果计划今晚发版,研发部就通知运营部,运营部再在群里通知各用户"我们将于YYYY年MM月DD日 hh:mm:ss发版,请大家......"


image.png


2. 发版时:接口502+页面无响应


在这之前,发版时用户仍停留在网站,但接口返回502,但502未告知给用户,所以用户不知道这时到底发生什么了,只知道页面没数据了、卡着动不了了、怎么刷新都没办法......


image.png


3. 发版后:app粗暴的强制更新


在这之前我们的项目还处于快速开发的过程,迭代间隔短频率高,有时我们会更新影响流程的重要功能,担心用户未及时更新,所以我们只提供了强制更新方案。


二、现在是这样的


这都什么时代了,还需要口口相传......


1. 发版前:升级预告


大家想想618、双十一、双十二,各大平台是不是很早就开始宣传“走过路过别错过,满三百减五十,快来加购吧~”


我们产品的用户群体有一线工人、办公室文员、喝茶的经理、车上的老总,提前告知用户,可以让经理及时换班、让工人规避做工单的风险等等。总之,有事早通知,准是没错的。


怎么通知呢?



  1. 在内部管理平台新增一条升级预告消息,可以包含版本号version、预告内容content、预告状态status(是否有效)、平台(区分网站和APP,因为可能不是同时都需要发版)

  2. 网站:

    1)用户登录或主动刷新页面时,页面顶部显示升级预告,实现逻辑和app一样

  3. APP:

    1)充分利用消息推送、短信推送,可以根据自身业务来定,看这次更新是否需要紧急通知用户,我们仅使用消息推送。平台新增一条升级预告后,就主动推送一条app消息给用户


    2)打开app后,弹框弹出升级提醒(包含“我知道了”和“不再提醒”按钮),在store记录预告消息的id。




  • 点击“不再提醒”,则在store缓存中将isRemind置为false

  • 点击“我知道了”,则下次打开首页还会显示弹框。

  • 每次打开首页时,从接口获取到数据,如果消息状态有效status: true,则判断消息id同缓存中消息id是否一致:一致则表示是同一条消息,则根据缓存中的isRemind来判断是否显示消息;不一致则表示是新消息,直接显示。


1702434850828_56C69DC0-7552-4e81-AA8D-0CB2B275BB09.png


2. 发版时:


场景:我们产品是全量发布,发布完成后网页能正常访问,但这时产品会进行验收,还不希望用户进行访问。


页面:pc和app的升级中页面单独写在项目中,这样可以在页面中写监听:监听到版本正常后就返回首页。


方案:发版中和验收中,运维将别人的IP设置为不能访问,将公司特定IP设置为可访问。


网站:不能访问的,nginx就设置跳转到升级中页面;能访问的就不做处理,发版时页面会接口报502(只能内部人员能看见),发版后验收时页面正常使用。


APP:app中不好重定向,所以通过配置文件来告诉前端该用户是否应该访问页面。远程存在2个json配置文件,内容就是一个对象之类的{isEntry: 1}{isEntry: 0},分别表示可以访问和不可访问;app打开时,前端请求json,根据是否可以访问做处理,不能访问的,前端让重定向到升级中页面,能访问的不做处理。


3. 发版后:


内部管理平台:上传新的安装包、配置升级文案等


网站:所有人正常使用


APP:所有人正常使用,打开App如果版本较低则会主动打开"版本更新"弹框。


APP可以提升用户体验的地方:



  • 版本判断放在登录之前,先检查是否有更新,也就是这个接口不需要用户权限控制

  • 升级页面判断是否连接了wifi,连接wifi则更新不耗流量,没连接则显示此安装包只有多大

  • 提供“暂不更新”和“检查更新”的入口


image.png


总结


思考方案时,自己感觉做了一件大事;但多思考几次后,特别是写完文章后,又觉得新的升级方案其实很简单,上面说了一堆废话。



没关系,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很好啦~~



作者:LJINGER
来源:juejin.cn/post/7311695633563795506
收起阅读 »

⭐️天啦噜~实习生被当作正式员工直接上手toc端项目啦

web
背景 本需求的提出基于谷歌应用商店的硬性要求:需要在xxx日前于谷歌商店上架账号注销的网页,保证玩家能够通过网页进行账号注销,从而满足谷歌商店的硬性需求。(问了产品和运营在谷歌商店哪,结果都找不到在哪,离谱)账号注销 配置解析 package.json 我个人...
继续阅读 »

背景


本需求的提出基于谷歌应用商店的硬性要求:需要在xxx日前于谷歌商店上架账号注销的网页,保证玩家能够通过网页进行账号注销,从而满足谷歌商店的硬性需求。(问了产品和运营在谷歌商店哪,结果都找不到在哪,离谱)账号注销


配置解析


package.json


我个人拉项目的时候比较喜欢从package.json中开始了解项目,比如项目中用了哪些第三方依赖,项目使用的是vue-cli启动还是webpack启动等等......


"scripts": {
"serve": "vue-cli-service serve",
"build": "vue-cli-service build",
"lint": "vue-cli-service lint",
"postinstall": "patch-package"
},

比如上述中使用的是vue-cli(vue官方脚手架)启动的项目


serve:不用说,使用vue-cli启动项目


build:使用vue-cli打包项目,打包成js,css,html文件,具体看下图(这里是vue-cli打包为样例,vite打包的话未说明)


image.png


这里统一说明,下列所有文件,


前面的那串类似190.xxx.xxx,是由Webpack 为每个模块分配一个唯一的数字标识,这个标识通常代表了模块在整个打包中的位置。


中间的那串类似xxx.a768c482.xxx,都是由webpack或者vue-cli在构建(build)时,通过计算文件内容生成的哈希值,这样可以确保文件内容的唯一性和变化时生成不同的哈希值。所以在文件内容发生变化时,生成的文件名也会相应变化,从而避免浏览器缓存旧的文件。



注:每个css和js的前缀都基本对应,并且由于是webacpk生成的,所以可以自己额外的对其命名进行配置。



css(压缩过)


image.png



  • chunk-vendors:以chunk-vendors开头的,主要是对于引入的第三方依赖的样式,比如项目中使用的ant-design-vue,这里面就包含了ant-design-vue的样式


image.png

  • app:项目自身的样式代码,除了路由router里配置的组件

  • 其他:路由router中配置的组件里的样式(删掉路由配置的组件后,相应的打包样式文件消失了)


js(压缩过)


与css类似,多了map(映射文件)和-legacy后缀


source map文件包含了源代码与生成代码之间的映射关系,用于在浏览器中调试时将生成代码映射回源代码。


-legacy 的后缀通常表示这部分代码是针对不支持现代 JavaScript 特性的旧版浏览器生成的。


image.png


img 项目中使用过的图片,没使用的不会进行打包


index.html 原项目中public/index.html压缩后的


favicon.icon 原项目中public/favicon.ico图标


lint: 检查代码风格和潜在错误的方法。


也可以在项目根目录下的 .eslintrc.js 文件中进行自定义的规则定制


module.exports = {
root: true, // 表示 ESLint 应该停止在父级目录中查找配置文件。
env: { // 将 Node.js 的全局对象和一些特定于 Node.js 环境的变量(例如 `process`、
node: true, // `require` 等) 考虑在内,以避免对这些变量的使用产生未定义的警告或错误。
},
extends: [ // 包含了所使用的 ESLint 规则集,包含几个扩展
"plugin:vue/essential",
"eslint:recommended",
"@vue/typescript/recommended",
"plugin:prettier/recommended",
],
parserOptions: { //指定解析器版本,确保 ESLint 解析器能够正确理解代码中使用的 JavaScript 特性
ecmaVersion: 2020,
},
rules: {
// 在生产环境中允许控制台输出,但在开发环境中关闭。
"no-console":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 "off",
"no-debugger":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warn" : "off",
"vue/multi-word-component-names": "off", // 关闭 Vue 组件名使用多个单词的规则。
},
};


检查警告效果图:
image.png


postinstall:会检测 node_modules 中的包是否有需要修复的问题,并自动打补丁。


gitHooks


"gitHooks": {
"pre-commit": "lint-staged"
}

指定了在执行 Git 提交前(pre-commit 钩子)运行 lint-staged。这是一种通过 git 钩子(git hooks)来自动化代码检查和格式化的方法。(即当你执行git commit 后会进行检查)可以在lint-staged.config.js中配置,也可以在package.json中。


// lint-staged.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js,jsx,vue,ts,tsx}": "vue-cli-service lint", // js,jsx,vue,ts,tsx文件都会检查
};


env环境变量


环境变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比如现在下面的环境变量是开发环境的,当到正式环境时,baseUrl会换成类似https://juejin.cn/,也就是把原本32进制的ip地址换成了这种形式。


后端是对打包(build)后项目进行部署的,而env文件后端需要看到并且对你的环境变量相应的替换,才能正式上线部署。


window.$$env = {
baseUrl: "/test/apis",
appId: "test",
publicPath: "/test",
};

export interface Env {
baseUrl: string;
appId: string;
publicPath: string;
}

const env = (window as any).$$env as Env;
export default env;


封装网络拦截


先使用枚举定义状态码


export enum HttpCode {
Ok = 0,
ServerError = 500,
COOKIE_INVALID = 204,
INFO_INVALID = 205,
ERR_PRODUCT_CHANGE = 402,
SUSPENSION = 503,
}


封装一个网路拦截


export class apiService {
static instance: AxiosInstance | null = null;

// 重置网络拦截
static resetConfig(config?: AxiosRequestConfig, appId?: string) {
this.instance = this.createAxiosInstance(config, appId);
}

static getInstance() {
return this.instance || this.createAxiosInstance();
}

static createAxiosInstance(config?: AxiosRequestConfig, appId?: string) {
// 创建axios实例
xxx
// 请求拦截
xxx
// 响应拦截
xxx
return instance;
}
}

创建axios实例


const instance = Axios.create({
withCredentials: true, // 允许发送跨域请求的时候携带认证信息,通常是 Cookie
baseURL: env.baseUrl, // 网路请求前缀
timeout: 30 * 1000, // 超时请求时间限制
...config,
});

请求拦截


根据项目需求传请求头,比如用户信息,Authorization等


// 请求拦截
instance.interceptors.request.use((config) => {
config.headers = {
...config.headers,
"x-yh-appid": env.appId,
};
return config;
});

响应拦截


根据后端传回来的状态码处理相应的状态


// 响应拦截
instance.interceptors.response.use(
(response: AxiosResponse<any>) => {
const { code = -1, data = {}, msg = "" } = response.data;
if (handleUnlogin(code)) {
return Promise.reject(msg);
}
if (code === HttpCode.SUSPENSION) {
redirectSuspension();
return Promise.reject(msg);
}
if (code === HttpCode.Ok) {
return Promise.resolve(data);
}
return Promise.reject(msg);
},
(error) => {
return handleHttpError(error);
}
);

根据后端发送的状态码,判断用户是否登录


export function handleUnlogin(code: number) {
if ([HttpCode.COOKIE_INVALID, HttpCode.INFO_INVALID].includes(code)) {
localStorage.removeItem(LOCALSTORAGE_CURRENCY_CODE);
redirectLogin();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处理后端返回的错误信息


export function handleHttpError(error: any) {
const { status = 500, data = {} } = error.response || {};
let msg = data.msg || error.message;
switch (status) {
case HttpCode.ServerError:
msg = "Server internal error";
break;
}
return Promise.reject(msg);
}

功能设计


国际化设计


没配置翻译前但使用了vue-i18n


// 
export enum Direction {
UP = "上",
DOWN = "下",
LEFT = "左",
RIGHT = "右",
}

使用方法,vue中通过$t()来注入翻译文本


<script lang="ts">
import { Translate } from "@/constants";
import { defineComponent }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defineComponent({
setup() {
return { Translate };
},
});
</script>

<span>{{ $t(Translate.UP) }}</span>
<input :placeholder="$t(Translate.UP)" />

实际展示


<span></span>
<input placeholder="上" />

配置翻译后


// main.ts
import i18n from "./locales";

new Vue({
router,
i18n,
render: (h) => h(App),
}).$mount("#app");

src/locales/index


// src/locales/index
import VueI18n from "vue-i18n";
import en from "./language/en";

const i18n = new VueI18n({
locale: "en",
messages: {
en,
},
});

src/locales/language/en


// src/locales/language/en
import { Translate } from "@/translate";

export default {
[Translate.UP]: "Up",
[Translate.DOWN]: "Downe",
[Translate.LEFT]: "Left",
[Translate.RIGHT]: "Right",
}

实际展示


<span>Up</span>
<input placeholder="Up" />

main.ts中引入了配置好后的i18n,就会对每个组件中$t(Translate.xx)进行翻译,然后如果想翻译成其他语言,只需要修改在src/locales/index并且在src/locales/language中新增一个其他语言的文件


比如日文(看看就行,翻译别当真)


// src/locales/index
const i18n = new VueI18n({
locale: "ja",
messages: {
ja,
},
});

// src/locales/language/ja
import { Translate } from "@/translate";

export default {
[Translate.UP]: "じょうげ",
[Translate.DOWN]: "さゆう"
}

pc端和移动端适配设计(适用于结构类似,各自两套样式)


适配原理


export class SettingService {
// 表示该属性是只读的,即一旦被赋值,就不能再被修改。
// 确保 `mode` 属性在运行时保持不变,避免了一些意外的修改。
readonly mode: "pc" | "mobile";

constructor() {
// 判断设备是什么类型的,进行初始化
this.mode = isAndriod() || isIos(false) ? "mobile" : "pc";
// 将 `mode` 作为全局变量挂载到 Vue 的原型上,以便在整个应用程序中访问
Vue.prototype.$global = { mode: this.mode };
}
// 引入该方法判断是否是pc端,便于读取mode状态
isPc() {
return this.mode === "pc";
}
}

export const settingService = new SettingService();

整个项目适配


pc端和移动端各自展示的窗口样式是不同的,所以需要在容器中设置不同的样式


// router.js
{
path: "/",
component: settingService.isPc() ? PcLayout : MobileLayout,
name: "layout",
redirect: "/notice",
}

// pc端
<template>
<div class="layout">
<layout-header />
<div class="layout-kv"></div>
<router-view></router-view>
<layout-footer />
</div>
</template>

// 移动端
<template>
<div class="layout">
<layout-header />
<router-view class="layout-body"></router-view>
<layout-footer />
</div>
</template>

在App.vue中设置了 <body> 元素的 screen-mode 属性,属性值为 settingService.mode。这样,通过在 <body> 元素上设置这个属性,可以影响到整个页面中使用了相应选择器的样式。


<template>
<loading v-if="initing" />
<router-view v-else />
</template>
// App.vue
export default {
name: "App",
mounted() {
document.body.setAttribute("screen-mode", settingService.mode);
}
}

适配案例(即使用方法)


<div class="myClass1">不会覆盖</div>
<div class="myClass2">会覆盖</div>

默认为[screen-mode="mobile"]上面的样式,当切换到移动端时,下面的会覆盖上面同一类名的样式。


.myClass1 {
color: red
}
.myClass2 {
color: red;
font-size: 16px;
}

[screen-mode="mobile"] {
.myClass2 {
color: blue;
font-size: 32dpx;
}
}

解决页面显示的是缓存的内容而不是最新的内容


// 浏览器回退强制刷逻辑
window.addEventListener("pageshow", (event) => {
if (event.persisted) {
window.location.reload();
}
});

监听了 pageshow 事件,该事件在页面显示时触发,包括页面加载和页面回退(从缓存中重新显示页面)。



  • window.addEventListener("pageshow", (event) => {...});: 给 window 对象添加了一个 pageshow 事件监听器。当页面被显示时,这个监听器中的回调函数将被执行。

  • if (event.persisted) {...}: event.persisted 是一个布尔值,表示页面是否是从缓存中恢复显示的。如果为 true,表示页面是通过浏览器的后退/前进按钮从缓存中加载的。

  • window.location.reload(): 如果页面是从缓存中加载的,就调用 window.location.reload() 强制刷新页面,以确保页面的状态和内容是最新的。


这种逻辑通常用于解决缓存导致的页面状态不一致的问题。在有些情况下,浏览器为了提高性能会缓存页面,但有时这可能导致页面显示的是缓存的内容而不是最新的内容。通过在 pageshow 事件中检测 event.persisted,可以判断页面是否是从缓存中加载的,如果是,则强制刷新页面,确保它是最新的状态。


实时监听登录状态设计(操作浏览器前进回退刷新)


popstate 事件监听器,它会在浏览器的历史记录发生变化(比如用户点击浏览器的后退或前进或刷新按钮,或者执行了类似 history.back()history.forward()history.go(-1) 等 JavaScript 操作导致页面的 URL 发生了变化)。但使用router.push之类的操作不会触发。


 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 => {
if (!settingService.hasUser() && !isLogin()) {
router.push("/login");
return;
}
});

对用户进行埋点(埋点时机)


埋点是对用户的一些信息进行收集,比如用户登录网站的时间,用户的昵称等等。


业务功能


1. 阅读须知,滑到底部并且勾选了同意按钮才能执行下一步


image.png
<div
ref="scrollContainer"
style="height: 340px;overflow-y: auto;"
@scroll="handleScroll"
>

文本内容
</div>
<div>
<input @change="handleScroll" type="checkbox" v-model="isChecked" />
<label for="customCheckbox">I know and satisfy all the conditions</label>
</div>
<!-- 执行下一步按钮 -->
// 如果阅读完了并且勾选了同意按钮,则可以执行下一步,否则不能
<button
v-if="isReaded && isChecked"
@submit="gotoPage"
/>

<button v-else disabled/>

// 创建响应式 ref
const scrollContainer: any = ref(null);
// 是否阅读须知到底部
let isReaded = ref<boolean>(false);
// 是否勾选同意
const isChecked = ref<boolean>(false);

// 滚动事件处理逻辑
const handleScroll = () => {
if (scrollContainer.value) {
// 判断是否滚动到底部
1const height = scrollContainer.value.scrollHeight - scrollContainer.value.scrollTop;
const isAtBottom = height <= scrollContainer.value.clientHeight + 20;
if (isAtBottom && isChecked.value) {
// 表示已经阅读完了并且勾选了
isReaded.value = true;
}
}
};


【1】// 滑动框的总高度 scrollContainer.value.scrollHeight = 974


// scrollContainer.value.scrollTop = 滑动条距离顶部的距离


// 滑动框的可见高度 scrollContainer.value.clientHeight = 340


// 当scrollHeight-scrollTop 达到340时,即滚动到底部了


// 在上述基础上增加一个区域20,即360,防止不同设备的滚动条滚动高度不一致



2. 勾选原因才能执行下一步


image.png

该部分主要是勾选了“other"才会弹出文本框,并且后端传的数据是数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处理。


<div v-for="option in options" :key="option.id">
<input
type="radio"
:id="option.id"
:value="option.id"
name="group"
v-model="selectedOption"
/>

<label :for="option.id">{{ option.label }}</label>
</div>
// 只有勾选了btn4才会展示
<textarea
v-if="selectedOption === 'btn4'"
v-model="textareaValue"
placeholder="If you do have any comments or suggestions please fill in here"
>
</textarea>

// 如果勾选了按钮,或者选择勾选了btn4并且输入了值
<button
v-if="(selectedOption && selectedOption !== 'btn4') || textareaValue"
@submit="gotoPage"
/>

<button v-else disabled />

const textareaValue = ref("");
const selectedOption = ref(null);
// 初始化原因列表
let options = ref([
{ id: "btn1", label: "1" },
{ id: "btn2", label: "2" },
{ id: "btn3", label: "3" },
{ id: "btn4", label: "4" },
]);

// 后端传的数据为["原因1","原因2","原因3","原因4"],需要进行处理
options.value.forEach((option, index) => {
option.label = resp.reason[index];
});

const gotoPage = () => {
// 把数组对象变为纯数组,并且由于other的值为文本输入值,需要进行判断
const reasonList = options.value.map((item) => {
if (selectedOption.value === item.id) {
if (selectedOption.value === "btn4") {
return textareaValue.value;
} else {
return item.label;
}
}
// 如果没有匹配的项,返回 undefined
});
// 最后数值为[undefined, "don't like this game", undefined, undefined]

// 再从reasonList中[undefined, "don't like this game", undefined, undefined]筛选出来原因即可
let reason = reasonList.filter((item) => item !== undefined)[0];

router.push({
path: "/reconfirm",
query: { reason: reason }
});
};


3. 文本框右下角显示输入值和限制


主要是样式,通过定位来进行布局。


image.png
<div v-if="selectedOption === 'bnt4'" style="position: relative">
<textarea
v-model="textareaValue"
:maxlength="maxCharacters"
>
</textarea>
<div
:class="{
'character-count': true,
'red-text': textareaValue.length === maxCharacters,
}"

>

{{ textareaValue.length }} / {{ maxCharacters }}
</div>
</div>

// 限制最大输入字数
const maxCharacters = 140;
const textareaValue = ref("");

.character-count {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10px;
bottom: 10px;
color: #888;
font-size: 12px;
}
.red-text {
color: red;
}

4. 输入指定的字才能执行下一步


image.png

主要是对@input的使用,然后进行判断


<div>
<textarea
type="text"
v-model="textareaValue"
:placeholder="reConfirmText"
@input="inputChange"
/>

</div>
<button v-if="isEqual" @submit="gotoPage" />
<button v-else disabled />

const reConfirmText = "I confirm to delete Ninja Must Die account";
const textareaValue = ref("");
const isEqual = ref(false);

const gotoPage = () => {
router.push("/hesitation");
};

const inputChange = () => {
if (textareaValue.value === reConfirmText) {
isEqual.value = true;
} else {
isEqual.value = false;
}
}

5. 登录界面需要使用iframe全屏引入


<iframe src="example.com" class="iframe"></iframe>

.iframe {
position: fixed;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border: none;
margin: 0;
padding: 0;
overflow: hidden;
z-index: 9999;
}

其他


代码优化(导师指点)



  1. 关于跳转路径的变量,用env传递,不要写死

  2. 常量尽量抽离出来,可以做成枚举的做成枚举

  3. 关于find,map之类的函数,能抽离出来的抽离出来,不要直接用,太抽象了


使用到的git操作(非常规)


1. 从一个仓库的代码放到另一个仓库上



场景:从第一个仓库中拉取代码到本地(比如团队中的模板仓库),但你需要把本地开发的代码(处于第一个仓库)推到第二个仓库中(真正开发仓库)



但你首先得在仓库上加ssh地址,打开powershell粘贴下述命令


ssh-keygen -t rsa -C "xxx@xxx.com"

回车到底


image.png


cat ~/.ssh/id_rsa.pub

复制所有


image.png

打开仓库,找到SSH Keys复制上去点击Add key即可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接下来就是正式操作了


git remote remove origin
git remote add origin xxx(目标的仓库ssh地址)
git checkout -b 'feature/zyj20231114'(在目标仓库新建一个开发分支)
git push --set-upstream origin feature/zyj20231114
git add
git commit
git push

2. 提交一个空白内容的提交



场景:由于是新项目,创建完主分支后,后端才会其打镜像,但需要前端再提交一次来触发dockek里镜像更新的脚本。(应该是这样,我个臭前端怎么可能太清楚后端弄镜像的啊,)



git commit --allow-empty -m “Message”

作者:吃腻的奶油
来源:juejin.cn/post/7311368716804603944
收起阅读 »

7个Js async/await高级用法

web
7个Js async/await高级用法 JavaScript的异步编程已经从回调(Callback)演进到Promise,再到如今广泛使用的async/await语法。后者不仅让异步代码更加简洁,而且更贴近同步代码的逻辑与结构,大大增强了代码的可读性与可维护...
继续阅读 »

7个Js async/await高级用法


JavaScript的异步编程已经从回调(Callback)演进到Promise,再到如今广泛使用的async/await语法。后者不仅让异步代码更加简洁,而且更贴近同步代码的逻辑与结构,大大增强了代码的可读性与可维护性。在掌握了基础用法之后,下面将介绍一些高级用法,以便充分利用async/await实现更复杂的异步流程控制。


1. async/await与高阶函数


当需要对数组中的元素执行异步操作时,可结合async/await与数组的高阶函数(如mapfilter等)。


// 异步过滤函数
async function asyncFilter(array, predicate) {
const results = await Promise.all(array.map(predicate));

return array.filter((_value, index) => results[index]);
}

// 示例
async function isOddNumber(n) {
await delay(100); // 模拟异步操作
return n % 2 !== 0;
}

async function filterOddNumbers(numbers) {
return asyncFilter(numbers, isOddNumber);
}

filterOddNumbers([1, 2, 3, 4, 5]).then(console.log); // 输出: [1, 3, 5]

2. 控制并发数


在处理诸如文件上传等场景时,可能需要限制同时进行的异步操作数量以避免系统资源耗尽。


async function asyncPool(poolLimit, array, iteratorFn) {
const result = [];
const executing = [];

for (const item of array) {
const p = Promise.resolve().then(() => iteratorFn(item, array));
result.push(p);

if (poolLimit <= array.length) {
const e = p.then(() => executing.splice(executing.indexOf(e), 1));
executing.push(e);
if (executing.length >= poolLimit) {
await Promise.race(executing);
}
}
}

return Promise.all(result);
}

// 示例
async function uploadFile(file) {
// 文件上传逻辑
}

async function limitedFileUpload(files) {
return asyncPool(3, files, uploadFile);
}

3. 使用async/await优化递归


递归函数是编程中的一种常用技术,async/await可以很容易地使递归函数进行异步操作。


// 异步递归函数
async function asyncRecursiveSearch(nodes) {
for (const node of nodes) {
await asyncProcess(node);
if (node.children) {
await asyncRecursiveSearch(node.children);
}
}
}

// 示例
async function asyncProcess(node) {
// 对节点进行异步处理逻辑
}

4. 异步初始化类实例


在JavaScript中,类的构造器(constructor)不能是异步的。但可以通过工厂函数模式来实现类实例的异步初始化。


class Example {
constructor(data) {
this.data = data;
}

static async create() {
const data = await fetchData(); // 异步获取数据
return new Example(data);
}
}

// 使用方式
Example.create().then((exampleInstance) => {
// 使用异步初始化的类实例
});

5. 在async函数中使用await链式调用


使用await可以直观地按顺序执行链式调用中的异步操作。


class ApiClient {
constructor() {
this.value = null;
}

async firstMethod() {
this.value = await fetch('/first-url').then(r => r.json());
return this;
}

async secondMethod() {
this.value = await fetch('/second-url').then(r => r.json());
return this;
}
}

// 使用方式
const client = new ApiClient();
const result = await client.firstMethod().then(c => c.secondMethod());

6. 结合async/await和事件循环


使用async/await可以更好地控制事件循环,像处理DOM事件或定时器等场合。


// 异步定时器函数
async function asyncSetTimeout(fn, ms) {
await new Promise(resolve => setTimeout(resolve, ms));
fn();
}

// 示例
asyncSetTimeout(() => console.log('Timeout after 2 seconds'), 2000);

7. 使用async/await简化错误处理


错误处理是异步编程中的重要部分。通过async/await,可以将错误处理的逻辑更自然地集成到同步代码中。


async function asyncOperation() {
try {
const result = await mightFailOperation();
return result;
} catch (error) {
handleAsyncError(error);
}
}

async function mightFailOperation() {
// 有可能失败的异步操作
}

function handleAsyncError(error) {
// 错误处理逻辑
}

通过以上七个async/await的高级用法,开发者可以在JavaScript中以更加声明式和直观的方式处理复杂的异步逻辑,同时保持代码整洁和可维护性。在实践中不断应用和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有效地提升编程效率和项目的质量。


作者:慕仲卿
来源:juejin.cn/post/7311603994928513076
收起阅读 »

推送数据?也许你不需要 WebSocket

web
提到推送数据,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 WebSocket。 确实,WebSocket 能双向通信,自然也能做服务器到浏览器的消息推送。 但如果只是单向推送消息的话,HTTP 就有这种功能,它就是 Server Send Event。 WebSocket 的通信过程...
继续阅读 »

提到推送数据,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 WebSocket。


确实,WebSocket 能双向通信,自然也能做服务器到浏览器的消息推送。


但如果只是单向推送消息的话,HTTP 就有这种功能,它就是 Server Send Event。


WebSocket 的通信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通过 http 切换协议,服务端返回 101 的状态码后,就代表协议切换成功。


之后就是 WebSocket 格式数据的通信了,一方可以随时向另一方推送消息。


而 HTTP 的 Server Send Event 是这样的:



服务端返回的 Content-Type 是 text/event-stream,这是一个流,可以多次返回内容。


Sever Send Event 就是通过这种消息来随时推送数据。


可能你是第一次听说 SSE,但你肯定用过基于它的应用。


比如你用的 CICD 平台,它的日志是实时打印的。


那它是如何实时传输构建日志的呢?


明显需要一段一段的传输,这种一般就是用 SSE 来推送数据。


再比如说 ChatGPT,它回答一个问题不是一次性给你全部的,而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加载回答。


这也是基于 SSE。




知道了什么是 SSE 以及它的应用,我们来自己实现一下吧:


创建 nest 项目:


npx nest new sse-test


把它跑起来:


npm run start:dev


访问 http://localhost:3000 可以看到 hello world,代表服务器跑成功了:



然后在 AppController 添加一个 stream 接口:



这里不是通过 @Get、@Post 等装饰器标识,而是通过 @Sse 标识这是一个 event stream 类型的接口。


@Sse('stream')
stream() {
return new Observable((observer) => {
observer.next({ data: { msg: 'aaa'} });

setTimeout(() => {
observer.next({ data: { msg: 'bbb'} });
}, 2000);

setTimeout(() => {
observer.next({ data: { msg: 'ccc'} });
}, 5000);
});
}

返回的是一个 Observable 对象,然后内部用 observer.next 返回消息。


可以返回任意的 json 数据。


我们先返回了一个 aaa、过了 2s 返回了 bbb,过了 5s 返回了 ccc。


然后写个前端页面:


创建一个 react 项目:


npx create-react-app --template=typescript sse-test-frontend


在 App.tsx 里写如下代码:


import { useEffect } from 'react';

function App() {

useEffect(() => {
const eventSource = new EventSource('http://localhost:3000/stream');
eventSource.onmessage = ({ data }) => {
console.log('New message', JSON.parse(data));
};
}, []);

return (
<div>hello</div>
);
}

export default App;

这个 EventSource 是浏览器原生 api,就是用来获取 sse 接口的响应的,它会把每次消息传入 onmessage 的回调函数。


我们在 nest 服务开启跨域支持:



然后把 react 项目 index.tsx 里这几行代码删掉,它会导致额外的渲染:



执行 npm run start


因为 3000 端口被占用了,它会跑在 3001:



浏览器访问下:



看到一段段的响应了没?


这就是 Server Send Event。


在 devtools 里可以看到,响应的 Content-Type 是 text/event-stream:



然后在 EventStream 里可以看到每一次收到的消息:



这样,服务端就可以随时向网页推送消息了。


那它兼容性怎么样呢?


可以在 MDN 看到:



除了 ie、edge 外,其他浏览器都没任何兼容问题。


基本是可以放心用的。


那用在哪呢?


一些只需要服务端推送的场景就特别适合 Server Send Event。


比如这个站内信:



这种推送用 WebSocket 就没必要了,可以用 SSE 来做。


那连接断了怎么办呢?


不用担心,浏览器会自动重连。


这点和 WebSocket 不同,WebSocket 如果断开之后是需要手动重连的,而 SSE 不用。


再比如说日志的实时推送。


我们来测试下:


tail -f 命令可以实时看到文件的最新内容:



我们通过 child_process 模块的 exec 来执行这个命令,然后监听它的 stdout 输出:


const { exec } = require("child_process");

const childProcess = exec('tail -f ./log');

childProcess.stdout.on('data', (msg) => {
console.log(msg);
});

用 node 执行它:



然后添加一个 sse 的接口:


@Sse('stream2')
stream2() {
const childProcess = exec('tail -f ./log');

return new Observable((observer) => {
childProcess.stdout.on('data', (msg) => {
observer.next({ data: { msg: msg.toString() }});
})
});

监听到新的数据之后,把它返回给浏览器。


浏览器连接这个新接口:



测试下:



可以看到,浏览器收到了实时的日志。


很多构建日志都是通过 SSE 的方式实时推送的。


日志之类的只是文本,那如果是二进制数据呢?


二进制数据在 node 里是通过 Buffer 存储的。


const { readFileSync } = require("fs");

const buffer = readFileSync('./package.json');

console.log(buffer);


而 Buffer 有个 toJSON 方法:



这样不就可以通过 sse 的接口返回了么?


试一下:


@Sse('stream3')
stream3() {
return new Observable((observer) => {
const json = readFileSync('./package.json').toJSON();
observer.next({ data: { msg: json }});
});
}



确实可以。


也就是说,基于 sse,除了可以推送文本外,还可以推送任意二进制数据。


总结


服务端实时推送数据,除了用 WebSocket 外,还可以用 HTTP 的 Server Send Event。


只要 http 返回 Content-Type 为 text/event-stream 的 header,就可以通过 stream 的方式多次返回消息了。


它传输的是 json 格式的内容,可以用来传输文本或者二进制内容。


我们通过 Nest 实现了 sse 的接口,用 @Sse 装饰器标识方法,然后返回 Observe 对象就可以了。内部可以通过 observer.next 随时返回数据。


前端使用 EventSource 的 onmessage 来接收消息。


这个 api 的兼容性很好,除了 ie 外可以放心的用。


它的应用场景有很多,比如站内信、构建日志实时展示、chatgpt 的消息返回等。


再遇到需要消息推送的场景,不要直接 WebSocket 了,也许 Server Send Event 更合适呢?


作者:zxg_神说要有光
来源:juejin.cn/post/7272564663116759074
收起阅读 »

只会Vue的我,用两天学会了react,这个方法您也可以

web
背景 由于工作需要学习react框架;最开始看文档的时候感觉还挺难的。但当我看了半天文档以后才发现,原来react这样学才是最快的;前提是同学们会vue一类的框架哈。 该方法适用于会vue的同学们食用 我们在学习以前先去想一想,在vue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继续阅读 »

背景


由于工作需要学习react框架;最开始看文档的时候感觉还挺难的。但当我看了半天文档以后才发现,原来react这样学才是最快的;前提是同学们会vue一类的框架哈。


该方法适用于会vue的同学们食用


我们在学习以前先去想一想,在vue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我们遇到一些场景时在vue中是怎么做的。


当我们想到这儿的时候就会发现,对啊;既然vue是这样做的,那么react中是怎么做的呢?别急,我们一步一步对比着来。


这样岂不是更能理解哦!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吧!


冲冲冲。。。


Vue梳理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我们在vue中常用的API或者场景有哪些。


以下这几种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些功能,主要是列表渲染、表单输入和一些计算属性等等;我们只需要根据原有的需要的功能去学习即可。



  • 组件传值

  • 获取DOM

  • 列表渲染

  • 条件渲染

  • class

  • 计算属性

  • 监听器

  • 表单输入

  • 模板


vue/react对比学习


组件传值


vue


// 父组件
<GoodsList v-if="!isGoodsIdShow" :goodsList="goodsList"/>
// 子组件 -- 通过props获取即可
props: {
goodsList:{
type:Array,
default:function(){
return []
}
}
}

react


// 父组件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tab(props:any) {
const [serverUrl, setServerUrl] = useState<string | undefined>('https://');
console.log(props);
// 父组件接收子组件的值并修改
const changeMsg = (msg?:string) => {
setServerUrl(msg);
};

return(
<View className='tab'>
<View className='box'>
<TabName msg={serverUrl} changeMsg={changeMsg} />
</View>
</View>

)
}

// 子组件
function TabName(props){
console.log('props',props);
// 子传父
const handleClick = (msg:string) => {
props.changeMsg(msg);
};
return (
<View>
<Text>{props.msg}</Text>
<Button onClick={()=>{handleClick('77777')}}>测试</Button>
</View>

);
};

获取DOM


vue


this.$refs['ref']

react


// 声明ref    
const domRef = useRef<HTMLInputElement>(null);
// 通过点击事件选择input框
const handleBtnClick = ()=> {
domRef.current?.focus();
console.log(domRef,'domRef')
}

return(
<View className='home'>
<View className='box'>
<Input ref={domRef} type="text" />
<button onClick={handleBtnClick}>增加</button>
</View>
</View>

)

列表渲染


vue


<div v-for="(item, index) in mealList" :key="index">
{{item}}
</div>

react


//声明对象类型
type Coordinates = {
name:string,
age:number
};
// 对象
let [userState, setUserState] = useState<Coordinates>({ name: 'John', age: 30 });
// 数组
let [list, setList] = useState<Coordinates[]>([{ name: '李四', age: 30 }]);

// 如果你的 => 后面跟了一对花括号 { ,那你必须使用 return 来指定返回值!
const listItem = list.map((oi)=>{
return <View key={oi.age}>{oi.name}</View>
});

return (
{
list.map((oi)=>{
return <Text className='main-list-title' key={oi.age}>{oi.name}</Text>
})
}
<View>{ listItem }</View>
</View>
)

条件渲染


计算属性


vue


computed: {
userinfo() {
return this.$store.state.userinfo;
},
},

react


const [serverUrl, setServerUrl] = useState('https://localhost:1234');
let [age, setAge] = useState(2);

const name = useMemo(() => {
return serverUrl + " " + age;
}, [serverUrl]);
console.log(name) // https://localhost:1234 2

监听器


vue


watch: {
// 保证自定义菜单始终显示在页面中
customContextmenuTop(top) {
...相关操作
}
},

react


import { useEffect, useState } from 'react';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home() {
const [serverUrl, setServerUrl] = useState('https://localhost:1234');
const [age, setAge] = useState(2);

/**
* useEffect第二个参数中所传递的值才会进行根据值的变化而出发;
* 如果没有穿值的话,就不会监听数据变化
*/

useEffect(()=>{
if (age !== 5) {
setAge(++age)
}
},[age])

useEffect(()=>{
if(serverUrl !== 'w3c') {
setServerUrl('w3c');
}
},[serverUrl])

return(78)
}

总结


从上面的方法示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其他框架(自己会的)中常用到的方法或者场景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即可。


这样的好处是你能快速的上手开发,然后在实际开发场景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去查文档或者百度。


这只是我的一点小小的发现,哈哈哈。。。


如果对你有感触的话,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方法;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注意:react推荐函数式组件开发,不推荐类组件开发,我在上面没有说明,大家也可以去文档看看,类组件和函数组件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函数组件没有生命周期,一般使用监听来完成的,监听的使用方法还是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具体的去试试,我在这儿也是告诉大家一些方法;具体去学了才是你的。


为了方便自己学习记录,以及给大家提供思路,我下期给大家带来 vite + ts + react的搭建


作者:雾恋
来源:juejin.cn/post/7268844150233219107
收起阅读 »

看不了电视直播了?那就自己做一个(一)

web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两天打开电视看直播,突然变成了下面这个画面。 开始以为是太久没更新了,想着重新安装一下就好了。结果上网一查才知道,电视直播软件都下架了。 电视直播只能安装有线,或者通过央视频手机收看了。有线暂时安装不了,用手机看又总是感觉很别扭。 虽...
继续阅读 »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前两天打开电视看直播,突然变成了下面这个画面。


j29zRYWy.jpeg


开始以为是太久没更新了,想着重新安装一下就好了。结果上网一查才知道,电视直播软件都下架了。


电视直播只能安装有线,或者通过央视频手机收看了。有线暂时安装不了,用手机看又总是感觉很别扭。


a71ea8d3fd1f4134205611b2199935ccd0c85e21.png


虽然也可以通过投屏的方式用电视播放,但切换频道时还得使用手机操作,非常的麻烦。


广电的这波操作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后续应该会提供其他收看方式,但是目前这个真空期着实有点尴尬。思来想去,干脆自己动手做一个吧


就是干.jpg


经过一个周末的折腾,过程虽然有一点点曲折,但总算是完成了第一个电视版本,感觉和以前相比,清晰度还不错,切换也更流畅。


111.gif


再来看一下卫视。


也是OK的


22 (1).gif


电视端有了,又突然想着把它放到手机上,虽然手机上可以直接使用央视频播放,但还是有点繁琐,于是又稍微做了一些调整,推出了一个手机端的版本,切换还是相当的丝滑。


手机.gif


最后我其实还改了一版在电脑上使用的,但是这个除了摸鱼好像也没别的用处,所以对于我来说意义不大。


实现篇


接下来说一下具体的实现,会涉及到一些编程相关的内容,如果不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结尾。


客户端应用开发


这一篇先介绍客户端的应用的开发,主要就是安卓应用的开发。虽然以前没有这方面经验,但是想法有了,剩下的交给chatGpt就好了。


1. 播放器


首先是播放器的选择,一开始我采用了原生MediaPlayer,主要是考虑到跟各版本安卓系统的兼容性会好一点,而且它使用起来非常的简单,十几行代码就搞定了。


public class Play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ChannelService channelService;
VideoView videoView;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Nullable 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channelService = new HttpChannelServic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play);
videoView = findViewById(R.id.video_view);
channelService.loadChannels((success, message) -> runOnUiThread(() -> {
Channel channel = channelService.getDefaultChannel();
videoView.setVideoURI(Uri.parse(channel.getSource()));
videoView.start();
}));
}
}

后来替换成了谷歌开源的ExoPlayer,因为只是简单使用,所以代码基本上也没什么差别。


public class PlayActivity extends Activity {
ChannelService channelService;
private StyledPlayerView videoView;
private ExoPlayer player;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Nullable 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initView();
initChannels();
}

private void initView() {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play);
videoView = findViewById(R.id.video_view);
player = new ExoPlayer.Builder(this).build();
videoView.setPlayer(player);
}

private void initChannels() {
channelService = new HttpChannelService();
channelService.loadChannels((boolean success, String message) -> runOnUiThread(() -> {
ChannelService.Channel channel = channelService.getDefaultChannel();
play(channel);
}));
}

private void play(Channel channel){
player.setMediaItem(MediaItem.fromUri(channel.getSource()));
player.prepare();
player.setPlayWhenReady(true);
}
}

2. 监听器


接下来就是考虑对遥控器按键的监听处理,对于这个应用而言,只需要监控方向键以及退出键就好了,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对菜单键或者确定键进行响应。


videoView.setOnKeyListener((view, keyCode, event) -> {
switch (keyCode) {
// 向下操作处理 切换下一个频道
case KeyEvent.KEYCODE_DPAD_DOWN:
if (event.getAction() == KeyEvent.ACTION_DOWN) {
Channel channel = channelService.getNextChannel();
play(channel);
return true;
}
break;
}
return false;
});

3. 视频源管理


把ChannelService留到最后讲,是因为它的作用通过下面的接口定义就一目了然了。


这里之所以要定义成接口,比如常见的通过m3u获取,是因为考虑到视频源可能有不同实现,关于实现部分会在下一篇详细讲解。


public interface ChannelService {

/**
* 加载频道
*/

void loadChannels(LoadCallBack callBack);

/**
* 获取默认频道
*/

Channel getDefaultChannel();

/**
* 获取下一个频道
*/

Channel getNextChannel();

/**
* 获取前一个频道
*/

Channel getPrevChannel();

}

4. 手机版


手机版因为没有了遥控器,所以需要对触屏动作进行监听来对视频进行操控,主要就是左右滑动的切换,以及上下滑动的音量调节等。


结语


因为是即兴的创作,也没有打算能长久使用,所以很多细节我并没有考虑,比如内容的缓存,节目回看,网络监控等等这些。但是这几天使用下来体验还是挺不错的。后续我可以把整个源码开放出来,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去补充。


到这里客户端的实现就讲完了,下一篇再讲一下其他部分的实现。


作者:双子小匠
来源:juejin.cn/post/7311961893610995748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