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环信即时通讯云

环信即时通讯云

单聊、群聊、聊天室...
环信开发文档

环信开发文档

Demo体验

Demo体验

场景Demo,开箱即用
RTE开发者社区

RTE开发者社区

汇聚音视频领域技术干货,分享行业资讯
技术讨论区

技术讨论区

技术交流、答疑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

收集了海量宝藏开发资源
iOS Library

iOS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Android Library

Android Library

不需要辛辛苦苦的去找轮子, 这里都有

抖音消息调度优化启动速度方案实践

背景 在抖音的技术博客 juejin.cn/post/708006…中,其介绍了通过修改消息队列顺序实现冷启动优化的方案,不过并未对其具体实现展开详细说明。 本文是对其技术方案的思考验证及实现。 详细代码见github: github.com/Knight-Z...
继续阅读 »

背景


在抖音的技术博客 juejin.cn/post/708006…中,其介绍了通过修改消息队列顺序实现冷启动优化的方案,不过并未对其具体实现展开详细说明。 本文是对其技术方案的思考验证及实现。
详细代码见github: github.com/Knight-ZXW/…


模拟劣化场景


我们首先模拟一个会影响冷启动的耗时消息场景, 在demo中,插入一个耗时消息到 startActivity对应的消息之前。


package com.knightboost.appoptimizeframework

import android.content.Intent
import androidx.appcompat.app.AppCompatActivity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os.Handler
import android.os.Looper
import android.util.Log
import com.knightboost.optimize.looperopt.ColdLaunchBoost
import com.knightboost.optimize.looperopt.ColdLaunchBoost.WatchingState

class Splash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val handler = Handler(Looper.getMainLooper())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splash)
Log.d("MainLooperBoost", "SplashActivity onCreate")

}

override fun onStart() {
super.onStart()
Log.d("MainLooperBoost", "SplashActivity onStart")
}

override fun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Log.d("MainLooperBoost", "SplashActivity onResume")
Handler().postDelayed({
//发送3秒的耗时消息到队列中
//这里为了方便模拟,直接在主线程发送耗时任务,模拟耗时消息在 启动Activity消息之前的场景
handler.post({
Thread.sleep(3000)
Log.e("MainLooperBoost", "任务处理3000ms")
})
val intent = Intent(this, MainActivity::class.java)
Log.e("MainLooperBoost", "begin start to MainActivity")
startActivity(intent)
//标记接下来需要优化 启动Activity的相关消息
ColdLaunchBoost.getInstance().curWatchingState = WatchingState.STATE_WATCHING_START_MAIN_ACTIVITY
},1000)

}

override fun onPause() {
super.onPause()
Log.d("MainLooperBoost", "SplashActivity onPause")
}

override fun onStop() {
super.onStop()
Log.d("MainLooperBoost", "SplashActivity onStop")
}

}

这里的startActivity函数在实现底层会生成2个消息,其目的分别对应“Pause当前的Activity",以及 "resume MainActivity"。在函数刚执行结束时,此时的消息队列大概是这样的(为了方便理解,忽略延迟1秒对应的消息以及其它消息)。

以下视频为代码运行效果,可以发现在闪屏页展示一秒后,并未立即进行页面跳转操作,其被阻塞了3秒。


new_case2.gif
对应运行时的日志:
image.png
那么为了不让其他消息,影响到 startActivity的操作,就需要提升 startActivity操作相应消息的顺序。


优化方案


消息调度监控


提高目标消息的顺序,首先需要一个检查消息队列内消息的时机, 我们可以在每次消息调度结束时进行,如果发现当前队列中 有相应的需要提升优先级的消息,则将其移动至消息队首。

消息的调度监控有两种方式,在低版本系统可以基于设置Printer替换实现,不过这种方式只能获取到消息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无法获取到Message对象,并且基于Printer的方案会有额外的字符串拼接的性能开销。 第二种是通过调用Looper的 setObserver 函数设置消息调度观察者,相比Printer的方案,它可以拿到调度的Message对象,并且没有额外的性能开销,缺点是 有hiddenApi的限制,并且它具体实现方案可以参看之前写的文章 监控Android Looper Message调度的另一种姿势


消息类型判断


修改消息的顺序,需要先从队列中获取到目标消息,上个小节已经说过,startActivity 会有2个消息调度,分别是:“pause 当前Activity”,以及“resum新的Activity” 。 在Android 9.0以下版本,可以通过判断 message的target(Handler) 以及 what值区分,它们分别对应 ActivityThread中 mH Handler 的 LAUNCH_ACTIVITY (100), PAUSE_ACTIVITY(107)
image.png
而在Android 9.0以上版本,所有Activity生命周期事务变化被合并到一个消息 EXECUTE_TRANSACTION 中,
image.png
那么高版本如何判断一个消息是为了 PauseActivity呢?通过源码分析,可以发现这个Message的obj属性是一个ClientTransaction类型的对象,而该对象的mLifecycleStateRequest的getTargetState()函数返回值 标识了期望的生命周期状态
image.png
以pauseActivity为例,其实际的对象类型为 PauseActivityItem, 它的getTargetState 函数返回值为 ON_PAUSE =4。
image.png
image.png
因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判断Message what值为 EXECUTE_TRANSACTION(159), 再通过反射最终获取到 mLifecycleStateRequest 对象getTargetState函数的返回值,来判断消息是pauseActivity,还是 resumeActivity。


以下为整个流程具体的实现代码:
首先在startActivity 后,主动标记后续需要优化 启动页面的消息


class Splash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splash)
Log.d("MainLooperBoost", "SplashActivity onCreate")
Handler().postDelayed({
//发送3秒的耗时消息到队列中
//这里为了方便模拟,直接在主线程发送耗时任务,模拟耗时消息在 启动Activity消息之前的场景
handler.post({
Thread.sleep(3000)
Log.e("MainLooperBoost", "任务处理3000ms")
})
val intent = Intent(this, MainActivity::class.java)
Log.e("MainLooperBoost", "begin start to MainActivity")
startActivity(intent)
//标记接下来需要优化 启动Activity的相关消息
ColdLaunchBoost.getInstance().curWatchingState = WatchingState.STATE_WATCHING_START_MAIN_ACTIVITY

},1000)
}
//...
}

基于Looper消息调度监控,每次消息调度结束时,检查消息队列中的消息,判断是否存在目标消息
image.png
其中pauseActivity的Message判断逻辑为, launchActivity消息判断同理。
image.png
launchActivity消息判断同理,只是判断targetState的值不同。


修改消息顺序、优化页面跳转


修改普通消息的顺序比较简单。当遍历消息队列找到目标message后,可以修改前一个消息的next值,使其指向下一个消息,这样就从消息队列中移除了消息,之后再复制一份目标消息,重新发送到队列首部。


public boolean upgradeMessagePriority(Handler handler, MessageQueue messageQueue,
TargetMessageChecker targetMessageChecker) {
synchronized (messageQueue) {
try {
Message message = (Message) filed_mMessages.get(messageQueue);
Message preMessage = null;
while (message != null) {
if (targetMessageChecker.isTargetMessage(message)) {
// 拷贝消息
Message copy = Message.obtain(message);
if (Build.VERSION.SDK_INT >= Build.VERSION_CODES.LOLLIPOP_MR1) {
if (message.isAsynchronous()) {
copy.setAsynchronous(true);
}
}
if (preMessage != null) { //如果已经在队列首部了,则不需要优化
//当前消息的下一个消息
Message next = nextMessage(message);
setMessageNext(preMessage, next);
handler.sendMessageAtFrontOfQueue(copy);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preMessage = message;
message = nextMessage(message);
}
} catch (Exception e) {
//todo report
e.printStackTrace();
}
}
return false;
}

这里需要复制原消息是因为:在消息首次入队时会被标记为已使用,一个 isInUse 的消息无法被重新enqueue到消息队列中。


image.png


在提升mH相关消息优先级后,最新的运行日志结果如下:
image.png


此时的视频效果如下,看上去从画面上并没发生什么变化(不过生命周期函数提前了):


new_case2.gif


结合对应的日志可知,MainActivity已经执行到onResume状态,但是由于Choreographer消息被阻塞,导致MainActivity的首帧一直无法得到渲染,从界面上看,还是展示的Splash的页面。


首帧优化


接下来继续分析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进行首帧展示优化。首先需要知道首帧绘制触发的逻辑,在Activity的launch消息处理阶段,会调用addView函数向window添加View,最终会触发requestLayou、scheduleTraversal函数,在scheduleTraversal函数中,会先设置一个消息屏障,并向Choreographer注册traversal Callback,最终在下一次vsync信号发生时,在traversalRunnable函数中进行真正的绘制流程。
image.png
在resume Activity对应的消息刚执行结束时,此时的消息队列如下所示,可以发现虽然设置了消息屏障,但是消息屏障并没有发送至队列首部,因为之前的慢消息顺序在消息屏障之前,所以vsync对应的消息依旧得不到优先执行。
image.png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遍历消息队列,找到屏障消息 并移动至队首,这样就可以保证后续对应的异步消息优先得到执行。


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首先我们在MainActivity的onResume阶段设置新的监听状态,标记下来需要优化 帧绘制的消息
image.png
之后,在每次消息调度结束时,尝试优化屏障消息
image.png


通过判断message的target是否为null 来找到第一个 barrier message, 之后直接反射调用 removeSyncBarrier 移除屏障消息(当然也可以通过手动操作前序消息的next指向来实现), 最后复制这个消息屏障,将其发送至队首。


实现代码如下:


/**
* 移动消息屏障至队首
*
* @param messageQueue
* @param handler
* @return
*/

public boolean upgradeBarrierMessagePriority(MessageQueue messageQueue, Handler handler) {
if (Build.VERSION.SDK_INT < Build.VERSION_CODES.LOLLIPOP_MR1) {
return false;
}
synchronized (messageQueue) {
try {
//反射获取 head Message
Message message = (Message) filed_mMessages.get(messageQueue);
if (message != null && message.getTarget() == null) {
return false;
}
while (message != null) {
if (message.getTarget() == null) { // target 为null 说明该消息为 屏障消息
Message cloneBarrier = Message.obtain(message);
removeSyncBarrier(messageQueue, message.arg1); //message.arg1 是屏障消息的 token, 后续的async消息会根据这个值进行屏障消息的移除
handler.sendMessageAtFrontOfQueue(cloneBarrier);
cloneBarrier.setTarget(null);//屏障消息的target为null,因此这里还原下
return true;
}
message = nextMessage(message);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return false;
}

removeSyncBarrier 直接反射调用了相关函数


private boolean removeSyncBarrier(MessageQueue messageQueue, int token) {
try {
Method removeSyncBarrier = class_MessageQueue.getDeclaredMethod("removeSyncBarrier", int.class);
removeSyncBarrier.setAccessible(true);
removeSyncBarrier.invoke(messageQueue, token);
return tru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false;
}

}

以下是优化后的日志:
image.png
可以发现,帧绘制消息被成功优化到其他消息之前执行。并且该方案可以用于任何一个页面的首帧优化。
以下是优化后的视频效果:
new_case3.gif
从视频中可以发现,现在MainActivity的画面会在onResume函数执行结束后立即展示。 这里我设置了一个按钮,当点击按钮时,发现没有反应,这是因为首帧消息优化后,进随其后,其他消息开始正常处理,等执行到慢消息时,点击事件对应的消息就得不到响应了。


最终,我们通过两次消息顺序修改,完成了从页面启动到新页面首帧展示阶段的耗时优化,但这并不能解决在主线程的慢消息问题,只是将其他非高优先级的消息的处理延后了 ,如果该消息存在耗时问题,依旧会影响用户体验。
因此虽然消息调度优化可以解决局部问题,但是想要完全消除耗时消息对应用体验的影响,消息耗时的监控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记录慢消息对应的Handler、消息处理耗时、堆栈采样的方式 采集问题现场信息,再去优化对应的消息函数耗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具体问题。


总结



  1. 通过在关键流程,如启动页面、页面首帧绘制阶段 优化相应消息的顺序 可以提高相应流程的速度,避免因为其他消息阻塞了关键流程

  2. 消息顺序的修改只能优化局部问题,从整体上看,耗时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将问题延后了。

  3. 消息耗时的监控及治理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式


以上demo 示例代码已上传到 github: github.com/Knight-ZXW/… 中, 未在生产环境验证,仅供参考。


性能优化专栏历史文章:


文章地址
抖音消息调度优化启动速度方案实践juejin.cn/post/721766…
扒一扒抖音是如何做线程优化的juejin.cn/post/721244…
监控Android Looper Message调度的另一种姿势juejin.cn/post/713974…
Android 高版本采集系统CPU使用率的方式juejin.cn/post/713503…
Android 平台下的 Method Trace 实现及应用juejin.cn/post/710713…
Android 如何解决使用SharedPreferences 造成的卡顿、ANR问题juejin.cn/post/705476…
基于JVMTI 实现性能监控juejin.cn/post/694278…


作者:卓修武K
来源:juejin.cn/post/7217664665090080826
收起阅读 »

搞懂Flutter的布局约束

Flutter布局通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例如,我希望一个Container是100宽高的正方形,于是我这样写 void main() => runApp(Home()); class Home extends StatelessWidget { ...
继续阅读 »

Flutter布局通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例如,我希望一个Container是100宽高的正方形,于是我这样写


void main() => runApp(Home());

class Home extends StatelessWidget {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Container(
color: Colors.amber,
width: 100,
height: 100,
);
}
}

但是结果却是全屏.
image.png
感觉难以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Flutter布局方式是对Widget Tree先进行自上而下对每个Widget进行约束(Constraint 过程),再自下而上决定每个Widget的大小(Size 过程),最后由父Widget决定每个子Widget的位置.总结下来就三步




  • 1,向下Constraint




  • 2,向上Size




  • 3,父Widget决定位置




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上面的代码为什么会白屏.
在第一步过程中屏幕是Container的父亲,屏幕给Container的约束是和屏幕一样大,在向上Size的过程中,这里我们必须理解的是,不是子Widget想多大就多大,它必须考虑它的约束后给出一个大小,这里虽然它是宽100,高100不过约束强制它全屏了,所以向上Size的时候它就是全屏大小,最后父亲也就是屏幕决定它的位置,也就是坐标(0,0).


我们改一下代码


void main() => runApp(Home());

class Home extends StatelessWidget {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Center(
child: Container(
color: Colors.amber,
width: 100,
height: 100,
),
);
}
}

现在我们对Container包裹了一个Center,运行后是


image.png


现在和我们希望的样子一样了,因为现在的Center对于它子Widget的约束不是屏幕大小了,而是子Widget它希望自己多大就多大,最后Center决定Container的位置是居中,这样就看到了运行后的效果了。


这里可能会有个疑问是,为什么屏幕对于子Widget的约束是全屏幕大小,而Center对于它子Widget的约束却是它希望多大就多大呢?我怎么知道一个父Widget的是怎么约束子Widget的呢?


对于屏幕它是作为一个最上层的父亲,它给予第一个Widget(根Widget)的约束就是屏幕大小,无论根Widget怎么设置自己大小都授全屏约束。接下来Widget的约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定了(视Widget类型,剩余空间等影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下面我们再来一个例子


void main() => runApp(Home());

class Home extends StatelessWidget {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Container(
child: Container(
color: Colors.amber,
width: 100,
height: 100,
),
);
}
}

运行后变成这样
image.png
又是全屏了,这里证明了Container对于子Widget约束是撑满的. 那么我不想撑满,除了之前提到的Center还有哪些方式呢?
1,使用Align
Align可以用来对齐一个Widget,同时它对子Widget的大小约束是子widget想多大就多大.(当然这里还需要满足Align父亲的约束).


void main() => runApp(Home());

class Home extends StatelessWidget {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Align(
alignment: Alignment.centerLeft,
child: Container(
color: Colors.amber,
width: 100,
height: 100,
),
);
}
}

image.png
2,使用Stack


void main() => runApp(Home());

class Home extends StatelessWidget {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Stack(
textDirection: TextDirection.ltr,
children: [
Container(
color: Colors.amber,
width: 100,
height: 100,
)
],
);
}
}

image.png


当然还有其它Widget是对子Widget的大小约束是子widget想多大就多大,具体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再来看一个Colum的例子,回顾下布局约束的整个流程.


void main() => runApp(Home());

class Home extends StatelessWidget {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Column(
children: [
Container(
color: Colors.amber,
width: 100,
height: 100,
),
Container(
color: Colors.red,
width: 100,
height: 100,
),
Container(
color: Colors.blue,
width: 100,
height: 100,
),
],
);
}
}

image.png


我们来分析一遍


1,Column作为第一个Widget,自然是全屏.


2,在Column约束下,三个Container需要100的宽高,Column都能满足它们的要求


3,根据Column的布局特性决定三个Container的位置.


结语:


Flutter中Widget不能决定它自己的大小和位置,必须要结合父Widget的约束去决定,同样父Widget也有父Widget,所以我们在指定Widget的位置和大小的时候一定要把父Widget的约束考虑进去.


作者:屹森
来源:juejin.cn/post/7217770698784555064
收起阅读 »

Android 流畅性三板斧之帧率监控

前言 Android 流畅性监控的三板斧,这里所指是【帧率的监控】,【卡顿监控】和【ANR的监控】。之所以讲这三者放在一起是他们的联系比较密切。帧率的下降往往伴随着有卡顿,【过分卡顿】往往就会产生ANR。 严谨的讲,帧率下降不一定会有卡顿(这里对卡顿是从技术角...
继续阅读 »

前言


Android 流畅性监控的三板斧,这里所指是【帧率的监控】,【卡顿监控】和【ANR的监控】。之所以讲这三者放在一起是他们的联系比较密切。帧率的下降往往伴随着有卡顿,【过分卡顿】往往就会产生ANR。


严谨的讲,帧率下降不一定会有卡顿(这里对卡顿是从技术角度定义在主线程执行了耗时任务),卡顿产生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导致,比如系统负载、CPU繁忙等。关于卡顿的详细内容放在流畅性三板斧的第二篇。


【过分的卡顿】也不一定产生ANR,卡顿但未触发ANR产生的条件就不会产生ANR。关于ANR的详细内容我们放在三板斧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该篇我们从应用开发者的角度,探索在应用层监控帧率的四种方式。


温馨提示,本文涉及的实现的代码以上传至github github.com/drummor/Get…,结合代码食用更佳


1 什么是帧率



帧率(Frame rate)是以帧称为单位的位图图像连续出现在显示器上的频率(速率)。



2 Android 中帧率的监控


线下开发我们可以使用开发者选项的帧率监控或者 adb shell dumpsys gfxinfo packagename进行监控针对性优化。这些方案不能带到线上。


惯常我们在Android里线下对帧率的监控主要依托Choreographer,关于Choreographer不再赘述在其他的文章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可以看这两篇文章



3 简单监控帧率方案


利用Choreographer的postcallback方法接口轮询方式,能够对帧率进行统计。


image.png


choreographer.postCallback()内部是挂载了一个CALLBACK_ANIMATION类型的callback。轮训方式往choreographer内添加callback,相邻两个callback执行时间间隔即能粗略统计单帧的耗时。严谨的讲这不是单帧的耗时而是两个【半帧】拼凑的耗时。


代码示例如下。


class PoorFrameTracker {
   private var mLastFrameTime = -1L
   private var mFrameCount: Int = 0
   val calRate = 200 //ms
   fun startTrack() {
       mLastFrameTime = 0L
       mFrameCount = 0
       Choreographer.getInstance().postFrameCallback(object : FrameCallback {
           override fun doFrame(frameTimeNanos: Long) {
               if (mLastFrameTime == -1L) {
                   mLastFrameTime = frameTimeNanos
              }
               val diff = (frameTimeNanos - mLastFrameTime) / 1_000_000.0f
               if (diff > calRate) {
                   var fps = mFrameCount / diff * 1000
                   if (fps > 60) {fps = 60.0f}
                   //todo :统计
                   mFrameCount = 0
                   mLastFrameTime = -1
              } else {
mFrameCount++
              }
               Choreographer.getInstance().postFrameCallback(this);
          }
      })
  }
}

优点



  • 简单快捷,无黑科技


缺点



  • 无活动时,也会监控,无效信息会把帧率较低时给平均掉。

  • 对应用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4 帧率监控进化之一 hook Choreographer


针对章节三的方案,首先我们有两个主要的优化方向希望在主线程不活动的时候不进行帧率的检测


我们调用公开api Choreographer.postCallback()时会触发垂直同步(这部分可以参考另一篇文章)。


 # choreographer
private final class FrameDisplayEventReceiver extends DisplayEventReceiver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long mTimestampNanos;
        @Override
        public void onVsync(long timestampNanos, long physicalDisplayId, int frame,
                VsyncEventData vsyncEventData)
{
          ...
                mTimestampNanos = timestampNanos;
                Message msg = Message.obtain(mHandler, this);
                msg.setAsynchronous(true);
                mHandler.sendMessageAtTime(msg, timestampNanos / TimeUtils.NANOS_PER_MS);
        ...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mHavePendingVsync = false;
            doFrame(mTimestampNanos, mFrame, mLastVsyncEventData);
        }
    }


  • 【采集每帧的开始】利用Looper中Printer采集Message的开始和结束。上段代码是Choreographer中的一段代码。当收到底层垂直同步信号的时,利用Handler机制post的一个Runable,执行该帧的动作doFrame()。依次我们可以采集到每帧的开始和结束。


# Choreographer
private final CallbackQueue[] mCallbackQueues;

image.png



  • 【过滤出每帧的执行动作】我们知道主线程中不单单执行每帧的动作,还会执行其他动作。如何过滤出执行的是每帧的动作。反射往Choreographer往里添加callback不触发垂直同步,同时在同步信号回调时,会调用我们传入的callback,如果执行了传入的callbacl就可以标识该次执行动作是帧的执行动作。

  • 【采集真实的垂直同步到达时间】反射拿到mTimestampNanos

  • 结合以上,我们能够采集到每帧执行耗时,依次可以计算出准确的帧率。且比我们第一种方案要优雅很多。


  void doFrame(long frameTimeNanos, int frame, DisplayEventReceiver.VsyncEventData vsyncEventData) {
      ...
       final long frameIntervalNanos = vsyncEventData.frameInterval;
       doCallbacks(Choreographer.CALLBACK_INPUT, frameData, frameIntervalNanos);
       doCallbacks(Choreographer.CALLBACK_ANIMATION, frameData, frameIntervalNanos);
       doCallbacks(Choreographer.CALLBACK_INSETS_ANIMATION, frameData, frameIntervalNanos);
       doCallbacks(Choreographer.CALLBACK_TRAVERSAL, frameData, frameIntervalNanos);
       doCallbacks(Choreographer.CALLBACK_COMMIT, frameData, frameIntervalNanos);
      ...
  }


  •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反射的方式给Chorographer 里 mCallbackQueues添加不同的类型动作,采集不同类型动作的耗时。


补充


image.png



  • 严格意义上,该方案统计的也不是真实的帧率,而是一帧所有耗时中在UI Thread执行部分的耗时,上图doFrame部分。其他线程和进程还会执行其他动作最终才能完成一帧的绘制。但对于我们应用层来说更关注监控doFrame,我们在应用开发层面大部分能够干预的也在doFrame这部分。


(方案思路Matrix)


关于这个方案可查看: github.com/drummor/Get…


5 帧率监控进化之二 滑动帧率


#View
   protected void onScrollChanged(int l, int t, int oldl, int oldt) {
  ...
       final AttachInfo ai = mAttachInfo;
       if (ai != null) {
           ai.mViewScrollChanged = true;
      }
...
  }


  • View里如果有滑动行为产生最终都会调用到onScrollChanged(),当该方法调用的时候,会将mAttachInfo的mViewScrollChanged值设为true


#ViewRootImpl
   private boolean draw(boolean fullRedrawNeeded, boolean forceDraw) {
...
       if (mAttachInfo.mViewScrollChanged) {
           mAttachInfo.mViewScrollChanged = false;
           mAttachInfo.mTreeObserver.dispatchOnScrollChanged();
      }
  }



  • 如上代码ViewRootImpl的draw方法会如果check到mAttachInfo.mViewScrollChanged值为true就会就会调用ViewTreeObserverdispatchOnScrollChanged()方法,只要我们在viewTreeObserver设置监听,就能获取到界面是否正在滑动这一重要事件。


image.png




  • 整个过程的如上图所示,我们收到滑动回调这一事件的时候,其实是choreographer的doFrame()调用而来。




  • 结合上面我们就可以在收到【滑动事件】的时候使用Choreographer的postCallback开始统计帧率。




  • 什么时候结束呢?在没有【滑动信息】生成出来的时候看下面代码


       private var isScroll = false
       init {
           window.decorView.viewTreeObserver.addOnScrollChangedListener {
            //标识正在滑动
               isScroll = true
    //开始统计帧率        
               Choreographer.getInstance().postFrameCallback(FrameCallback())
          }
      }

      private inner class FrameCallback : Choreographer.FrameCallback {
           override fun doFrame(frameTimeNanos: Long) {
               if (isScroll) {
                   isScroll = false //重置滑动状态
                   if (lastFrameTime != 0L) {
                       val dropFrame =
                          (((frameTimeNanos - lastFrameTime) / 1000000f / 16.6667f) + 1f).toInt()
                       notifyListener(dropFrame)
                  }
                   lastFrameTime = frameTimeNanos
              } else {
                   lastFrameTime = 0
              }
          }
      }

    这样我们就实现了一个监控滑动帧率的方案,代码实现放在了 github.com/drummor/Get…




(方案来自淘宝技术团队)


6 帧率监控进化 之三 官方方案


官方出手,官方在Android N 以上新增了Window.OnFrameMetricsAvailableListener可以监听每帧的执行状态。包含总耗时,绘制耗时,布局耗时,动画耗时,测量耗时。依次我们可以计算出帧率。


  private val metricsAvailableListener =
       Window.OnFrameMetricsAvailableListener { window, frameMetrics, dropCountSinceLastInvocation ->
           val intent = frameMetrics?.getMetric(FrameMetrics.INTENDED_VSYNC_TIMESTAMP) ?: 0
           val vsync = frameMetrics?.getMetric(FrameMetrics.VSYNC_TIMESTAMP) ?: 0
           val animation = frameMetrics?.getMetric(FrameMetrics.ANIMATION_DURATION) ?: 0
           val vsyncTotal = frameMetrics?.getMetric(FrameMetrics.TOTAL_DURATION) ?: 0
           val measureCost = frameMetrics?.getMetric(FrameMetrics.LAYOUT_MEASURE_DURATION) ?: 0    
           //计算帧率
      }

this.window.addOnFrameMetricsAvailableListener(//向window注册监听
                metricsAvailableListener,
  Handler(handlerThread.looper)

同时配合Jetpack的FrameMetricsAggregator的可以统计出帧耗时情况。


 private val frameMetricsAggregator = FrameMetricsAggregator()
frameMetricsAggregator.add(this@FrameActivity)
frameMetricsAggregator.metrics?.let {
               it[FrameMetricsAggregator.TOTAL_INDEX] //总耗时概况
               it[FrameMetricsAggregator.INPUT_INDEX] //输入事件耗时
               it[FrameMetricsAggregator.DRAW_INDEX]  //绘制事件耗时概况
          }

FrameMetricsAggregator内部存储比较有意思,是有一个SparseIntArray数组SparseIntArray[] mMetrics = new SparseIntArray[LAST_INDEX + 1],存储各个阶段的耗时SparseIntArray的key为耗时,value为该耗时的个数。


mMetrics[TOTAL_INDEX]:
{3=8, 4=13, 5=2, 6=44, 7=4, 15=1, 196=1, 198=1, 204=1, 209=1, 210=1, 233=1, 265=1}

如上这是每帧总耗时的分布,耗时3ms的有8个,耗时4ms的有8个


我们可以制定自己的标准,诸如单帧耗时<30ms为优秀,单帧耗时>30ms 且<60ms为正常,单帧耗时>60ms且<200ms为过高,单帧>200为严重。


7 数据统计


首先有一个大的原则,帧耗时统计是在有渲染动作发生时统计,空闲状态不统计。


帧率的统计就是,渲染帧的数量除以有帧渲染发生动作时间得到。


另,每帧的耗时不尽相同,希望抓住主线,针对性的统计慢帧冻帧的数量以及占比。或者切割的更为精细,如Matrix里默认的把帧的耗时表现分为四个等级。



  • 正常帧,<3*16ms

  • 中间帧,<9*16ms

  • 慢帧,<24*16ms

  • 冻帧,<42*16ms


再有就是,如通过adb shell dumpsys gfxinfo packagename命令或者FrameMetricsAggregator里的统计方式,把相同耗时的帧进行合并。


帧的统计往往以page(Activity)为维度,作为一个数据大盘数据。


8 其他



  • 帧率真实一个笼统的指标,会存在单帧耗时很高,还是帧率平均下来很优秀,从数据上看问题不大,但是用户的感知会比较强烈。我们更需要做的找到那个隐藏着的【耗时高】的单帧;我们需要全面的对主线程里的执行任务进行全面的监控,也就是卡顿监控的范畴。

  • 帧率只是统计【页面绘制】的概况,不能够全面反映主线程的耗时情况。主线程如果存在耗时动作,比如一个主线程的Handler的执行了一个>100ms的任务,如果此时并没有绘制任务需要执行,此时的不一定帧率就会降低。

  • 【warning!!】最后,已经困扰好几天,实际测试中发现,使用Window.OnFrameMetricsAvailableListener与hook choreograoher方案对比,Window.OnFrameMetricsAvailableListener有漏报的情况产生。这需要看framework源码进一步追查,有对这方面有研究的同学欢迎留言讨论。

  • 本文涉及的实现的代码以上传至github github.com/drummor/Get…


关注点赞鼓励,流畅性三板斧系列剩下的两篇,卡顿监控和ANR监控也会陆续放出。



作者:Drummor
来源:juejin.cn/post/7217801491188809789
收起阅读 »

Android TextView中那些冷门好用的用法

介绍 TextView 是 Android 开发中最常用的小部件之一。它用于在屏幕上显示文本。但是,TextView 有几个较少为人知的功能,对开发人员非常有用。在本博客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其中的一些功能。 自定义字体 默认情况下,TextView 使用系统字体...
继续阅读 »

介绍


TextView 是 Android 开发中最常用的小部件之一。它用于在屏幕上显示文本。但是,TextView 有几个较少为人知的功能,对开发人员非常有用。在本博客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其中的一些功能。


自定义字体


默认情况下,TextView 使用系统字体显示文本。但其实我们也可以导入我们自己的字体文件在 TextView 中使用自定义字体。这可以通过将字体文件添加到资源文件夹(res/font 或者 assets)并在 TextView 上以编程方式设置来实现。


要使用自定义字体,我们需要下载字体文件(或者自己生成)并将其添加到资源文件夹中。然后,我们可以使用setTypeface()方法在TextView上以编程方式设置字体。我们还可以在XML中使用android:fontFamily属性设置字体。需要注意的是,fontFamily方式只能使用系统预设的字体并且仅对英文字符有效,如果TextView的文本内容是中文的话这个属性设置后将不会有任何效果。


以下是 Android TextView 自定义字体的代码示例:



  1. 将字体文件添加到 assets 或 res/font 文件夹中。

  2. 通过以下代码设置字体:


// 字体文件放到 assets 文件夹的情况
Typeface tf = Typeface.createFromAsset(getAssets(), "fonts/myfont.ttf");
TextView tv = findViewById(R.id.tv);
tv.setTypeface(tf);

// 字体文件放到 res/font 文件夹的情况, 需注意的是此方式在部分低于 Android 8.0 的设备上可能会存在兼容性问题
val tv = findViewById<TextView>(R.id.tv)
val typeface = ResourcesCompat.getFont(this, R.font.myfont)
tv.typeface = typeface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首先从 assets 文件夹中创建了一个新的 Typeface 对象。然后,我们使用 setTypeface() 方法将该对象设置为 TextView 的字体。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将字体文件命名为 “myfont.ttf”。我们可以将其替换为要使用的任何字体文件的名称。


自定义字体是 TextView 的强大功能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创建具有独特外观和感觉的应用程序。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实现自定义图标的绘制。


AutoLink


AutoLink 是一种功能,它自动检测文本中的模式并将其转换为可点击的链接。例如,如果 TextView 包含电子邮件地址或 URL ,则 AutoLink 将识别它并使其可点击。此功能使开发人员无需手动创建文本中的可点击链接。


您可以通过将 autoLink 属性设置为 emailphoneweball 来在 TextView 上启用 AutoLink 。您还可以使用 Linkify 类设置自定义链接模式。


AutoLink 是一个功能,它自动检测文本中的模式并将其转换为可点击的链接。例如,如果 TextView 包含电子邮件地址或 URL,则 AutoLink 将识别它并使其可点击。此功能使开发人员无需手动创建文本中的可点击链接。


要在 TextView 上启用 AutoLink,您需要将autoLink属性设置为emailphoneweball。您还可以使用Linkify类设置自定义链接模式。


以下是一个Android TextView AutoLink代码使用示例:


<TextView
android:id="@+id/tv3"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autoLink="web"
android:textColorLink="@android:color/holo_red_dark"
android:text="这是我的个人博客地址: http://www.geektang.cn" />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将 autoLink 属性设置为 web ,这意味着 TextView 将自动检测文本中的 URL 并将其转换为可点击的链接。我们还将 text 属性将文本设置为 这是我的个人博客地址: http://www.geektang.cn 。当用户单击链接时,它们将被带到 http://www.geektang.cn 网站。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 textColorLink 属性将 Link 颜色为我们喜欢的颜色。


AutoLink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功能,它可以帮助您更轻松地创建可交互的文本。


对齐模式


对齐模式是一种功能,允许您通过在单词之间添加空格将文本对齐到左右边距。这使得文本更易读且视觉上更具吸引力。您可以将对齐模式属性设置为 inter_wordinter_character


要使用对齐模式功能,您需要在 TextView 上设置 justificationMode 属性。但是,此功能仅适用于运行 Android 8.0(API 级别 26)或更高版本的设备。


以下是对齐模式功能的代码示例:


<TextView
android:id="@+id/text_view"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This is some sample text that will be justified."
android:justificationMode="inter_word"/>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将 justificationMode 属性设置为 inter_word 。这意味着 TextView 将在单词之间添加空格,以便将文本对齐到左右边距。


以下是对齐模式功能的显示效果示例:


image.png
同样一段文本,上面的设置 justificationMode 为 inter_word ,是不是看起来会比下面的好看一些呢?这个属性一般用于多行英文文本,如果只有一行文本或者文本内容是纯中文字符的话,不会有任何效果。


作者:GeekTR
来源:juejin.cn/post/7217082232937283645
收起阅读 »

关于Android相册实现的一些经验

一、序 我之前发布了个图片加载框架,在JCenter关闭后,“闭关修炼”,想着改好了出个2.0版本。 后来觉得仅增加功能和改进实现不够,得补充一下用例。 相册列表的加载就是很好的用例,然后在Github找了一圈,没有找到满意的,有的甚至好几年没维护了,于是就自...
继续阅读 »

一、序


我之前发布了个图片加载框架,在JCenter关闭后,“闭关修炼”,想着改好了出个2.0版本。

后来觉得仅增加功能和改进实现不够,得补充一下用例。

相册列表的加载就是很好的用例,然后在Github找了一圈,没有找到满意的,有的甚至好几年没维护了,于是就自己写了一个。

代码链接:github.com/BillyWei01/…


相比于图片加载,相册加载在Github上要多很多。

其原因大概是图片加载的input/output比较规范,不涉及UI布局;
而相册则不然,几乎每个APP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需求,有自己的UI风格。

因此,相册库很难做到通用于大部分APP。

我所实现的这个也一样,并非以实现通用的相册组件为目的,而是作为一个样例,以供参考。


二、 需求描述


网上不少相册的开源库,都是照微信相册来搭的界面,我也是跟着这么做吧,要是说涉及侵权什么的,那些前辈应该先比我收到通知……

主要是自己也不会UI设计,不找个参照对象怕实现的太难看。

话说回来,要是真的涉及侵权,请联系我处理。


相册所要实现的功能,概括来说,就是显示相册列表,点击缩略图选中,点击完成结束选择,返回选择结果。


需求细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列表:



  • 实现目录列表,相册列表,预览页面;

  • 支持单选/多选;

  • 支持显示选择顺序和限定选择数量;

  • 支持自定义筛选条件;

  • 支持自定义目录排序;

  • 支持“原图”选项;

  • 支持再次进入相册时传入已经选中的图片/视频;

  • 支持切换出APP外拍照或删除照片后,回到相册时自动刷新;


效果如图:


easy_album_cn.jpg


三、API设计


由于不同的页面可能需求不一样,所以可以将需求参数封装到”Request“中;

对于通用的选项,以及相册组件的全局配置,可以更封装到“Config"中。

而Request/Config最好是用链式API去设置参数,链式API尤其适合参数是“可选项”的场景。


3.1 全局设置


EasyAlbum.config()
.setImageLoader(GlideImageLoader)
.setDefaultFolderComparator { o1, o2 -> o1.name.compareTo(o2.name)}

GlideImageLoader是相册组件定义的ImageLoader接口的实现类。


public interface ImageLoader {
void loadPreview(MediaData data, ImageView imageView, boolean asBitmap);

void loadThumbnail(MediaData data, ImageView imageView, boolean asBitmap);
}

不同的APP使用的图片加载框架不一样,所以相册组件最好不要强依赖图片加载框架,而是暴露接口给调用者。

当然,对于整个APP而言,不建议定义这样的ImageLoader类,因为APP使用图片加载的地方很多,

定义这样的类,要么需要重载很多方法,要么就是参数列表很长,也就丧失链式API的优点了。


关于目录排序,EasyAlbum中定义的默认排序是按照更新时间(取最新的图片的更新时间)排序。

上面代码举例的是按目录名排序。

如果需要某个目录排在列表前面,可以这样定义(以“Camera”为例):


private val priorityFolderComparator = Comparator<Folder> { o1, o2 ->
val priorityFolder = "Camera"
if (o1.name == priorityFolder) -1
else if (o2.name == priorityFolder) 1
else o1.name.compareTo(o2.name)
}

出个思考题:

如果需要“优先排序”的不只一个目录,比如希望“Camera"第一优先,"Screenshots"第二优先,“Pictures"第三优先……

改如何定义Comparator?


3.2 启动相册


EasyAlbum启动相册以from起头,以start结束。


EasyAlbum.from(this)
.setFilter(TestMediaFilter(option))
.setSelectedLimit(selectLimit)
.setOverLimitCallback(overLimitCallback)
.setSelectedList(mediaAdapter?.getData())
.setAllString(option.text)
.enableOriginal()
.start { result ->
mediaAdapter?.setData(result.selectedList)
}

具体到实现,就是from返回 Request, Request的start方法启动相册页(AlbumActivity)。


public class EasyAlbum {
public static AlbumRequest from(@NonNull Context context) {
return new AlbumRequest(context);
}
}

public final class AlbumRequest {
private WeakReference<Context> contextRef;

AlbumRequest(Context context) {
this.contextRef = new WeakReference<>(context);
}

// ...其他参数..

public void start(ResultCallback callback) {
Session.init(this, callback, selectedList);
if (contextRef != null) {
Context context = contextRef.get();
if (context != null) {
context.startActivity(new Intent(context, AlbumActivity.class));
}
contextRef = null;
}
}
}

启动AlbumActivity,就涉及传参和结果返回。

有两种思路:



  1. 通过intent传参数到AlbumActivity, 用startActivityForResult启动,通过onActivityResult接收。

  2. 通过静态变量传递参数,通过Callback回调结果。


第一种方法,需要所有的参数都能放入Intent, 基础数据可以传,自定义数据类可以实现Parcelable,

但那对于接口的实现,就没办法放 intent 了,到头来还是要走静态变量。

因此,干脆就都走静态变量传递好了。

这个方案可行的前提是, AlbumActivity是封闭的,不会在跳转其他Activity。

在这个前提下,App不会同一个时刻打开多个AlbumActivity,不需要担心共享变量相互干扰的情况。

然后就是,在Activity结束时,做好清理工作。

可以将“启动相册-选择图片-结束相册”抽象为一次“Session”, 在相册结束时,执行一下clear操作。


final class Session {
static AlbumRequest request;
static AlbumResult result;
private static ResultCallback resultCallback;

static void init(AlbumRequest req, ResultCallback callback, List<MediaData> selectedList) {
request = req;
resultCallback = callback;
result = new AlbumResult();
if (selectedList != null) {
result.selectedList.addAll(selectedList);
}
}

static void clear() {
if (request != null) {
request.clear();
request = null;
resultCallback = null;
result = null;
}
}
}

四、媒体文件加载


媒体文件加载似乎很简单,就调ContentResolver query一下的事,但要做到尽量完备,需要考虑的细节还是不少的。


4.1 MediaStore API


查询媒体数据库,需走ContentResolver的qurey方法:


public final Cursor query( 
Uri uri,
String[] projection,
String selection,
String[] selectionArgs,
String sortOrder,
CancellationSignal cancellationSignal)
{
}

媒体数据库记录了各种媒体类型,要过滤其中的“图片”和“视频”,有两种方法:


1、用SDK定义好的MediaStore.Video和MediaStore.Images的Uri。


MediaStore.Video.Media.EXTERNAL_CONTENT_URI
MediaStore.Images.Media.EXTERNAL_CONTENT_URI

2、直接读取"content://external", 通过MEDIA_TYPE字段过滤。


private static final Uri CONTENT_URI = MediaStore.Files.getContentUri("external");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YPE_SELECTION = "(" + MediaStore.Files.FileColumns.MEDIA_TYPE + "="
+ MediaStore.Files.FileColumns.MEDIA_TYPE_VIDEO
+ " OR " + MediaStore.Files.FileColumns.MEDIA_TYPE + "="
+ MediaStore.Files.FileColumns.MEDIA_TYPE_IMAGE
+ ")";

如果需要同时读取图片和视频,第2种方法更省事一些。


至于查询的字段,视需求而定。

以下是比较常见的字段: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PROJECTIONS = new String[]{
MediaStore.MediaColumns._ID,
MediaStore.MediaColumns.DATA,
MediaStore.Files.FileColumns.MEDIA_TYPE,
MediaStore.MediaColumns.DATE_MODIFIED,
MediaStore.MediaColumns.MIME_TYPE,
MediaStore.Video.Media.DURATION,
MediaStore.MediaColumns.SIZE,
MediaStore.MediaColumns.WIDTH,
MediaStore.MediaColumns.HEIGHT,
MediaStore.Images.Media.ORIENTATION
};

DURATION, SIZE, WIDTH, HEIGHT,ORIENTATION等字段有可能是无效的(0或者null),

如果是无效的,可以去从文件本身获取,但读文件比较耗时,

所以可以先尝试从MediaStore读取,毕竟是都访问到这条记录了,从空间局部原理来说,读取这些字段是顺便的事情,代价要比另外读文件本身低很多。

当然,如果确实不需要这些信息,可以直接不读取。


4.2 数据包装


数据查询出来,需要定义Entity来包装数据。


public final class MediaData implements Comparable<MediaData>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BASE_VIDEO_URI = "content://media/external/video/media/";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BASE_IMAGE_URI = "content://media/external/images/media/";

static final byte ROTATE_UNKNOWN = -1;
static final byte ROTATE_NO = 0;
static final byte ROTATE_YES = 1;

public final boolean isVideo;
public final int mediaId;
public final String parent;
public final String name;
public final long modifiedTime; // in seconds
public String mime;

long fileSize;
int duration;
int width;
int height;
byte rotate = ROTATE_UNKNOWN;

public String getPath() {
return parent + name;
}

public Uri getUri() {
String baseUri = isVideo ? BASE_VIDEO_URI : BASE_IMAGE_URI;
return Uri.parse(baseUri + mediaId);
}

public int getRealWidth() {
if (rotate == ROTATE_UNKNOWN || width == 0 || height == 0) {
fillData();
}
return rotate != ROTATE_YES ? width : height;
}

public int getRealHeight() {
if (rotate == ROTATE_UNKNOWN || width == 0 || height == 0) {
fillData();
}
return rotate != ROTATE_YES ? height : width;
}

// ......
}

4.2.1 数据共享


字段的定义中,没有直接定义path字段,而是定义了parent和name,因为图片/视频文件可能有成千上万个,但是目录大概率不会超过3位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复用parent来节约内存。

同理,mime也可以复用。


截取部分查询的代码:


int count = cursor.getCount();
List<MediaData> list = new ArrayList<>(count);
while (cursor.moveToNext()) {
String path = cursor.getString(IDX_DATA);
String parent = parentPool.getOrAdd(Utils.getParentPath(path));
String name = Utils.getFileName(path);
String mime = mimePool.getOrAdd(cursor.getString(IDX_MIME_TYPE));
// ......
}

复用字符串,可以用HashMap来做,我这边是仿照HashMap写了一个专用的类来实现。

getOrAdd方法:传入一个字符串,如果容器中已经有这个字符串,返回容器保存的字符串,
否则,保存当前字符串并返回。

如此,所有的MediaData共用相同parent和mime字符串对象。


4.2.2 处理无效数据


前面提到,从MediaStore读取的数据,有部分是无效的。

这些可能无效的字段不要直接public, 而是提供get方法,并在返回之前检查数据的有效性,如果数据无效则读文件获取数据。

当然,读文件是耗时操作,虽然一般情况下时间是可控的,但是最好还是放IO线程去访问比较保险。


也有比较折中的做法:



  1. 数据只是用作参考,有的话更好,没有也没关系。

    如果是这样的话,提供不做检查直接返回数据的方法:


    public int getWidth() {
return rotate != ROTATE_YES ? width : height;
}

public int getHeight() {
return rotate != ROTATE_YES ? height : width;
}


  1. 数据比较重要,但也不至于没有就不行。

    这种case,当数据无效时,可以先尝试读取,但是加个timeout,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读取则直接返回。


    public int getDuration() {
if (isVideo && duration == 0) {
checkData();
}
return duration;
}

void checkData() {
if (!hadFillData) {
FutureTask<Boolean> future = new FutureTask<>(this::fillData);
try {
// Limit the time for filling extra info, in case of ANR.
AlbumConfig.getExecutor().execute(future);
future.get(300, TimeUnit.MILLISECONDS);
} catch (Throwable ignore) {
}
}
}

4.3 数据加载


数据加载部分是最影响相册体验的因素之一。

等待时间、数据刷新,数据有效性等都会影响相册的交互。


4.3.1 缓存MediaData


媒体库查询是一个综合IO读取和CPU密集计算的操作,文件少的时候还好,一旦文件比较多,耗时几秒钟也是有的。

如果用户每次打开相册都要等几秒钟才刷出数据,那体验就太糟糕了。

加个MediaData的缓存,再次进入相册时,就不需要再次读所有字段了,

只需读取MediaStore的ID字段,然后结合缓存,做下Diff, 已删除的移除出缓存,新增的根据ID检索其记录,创建MediaData添加到缓存。

再次进入相册,即使有增删也不会太多。


缓存MediaData的好处不仅仅是加速再次查询MediaStore,还可以减少对象的创建,不需要每次查询都重新创建MediaData对象;

另外,前面也提到,MediaData部分字段有的是无效的,在无效时需要读取原文件获取,缓存MediaData可免去再次读文件获取数据的时间(如果对象是读取MediaStore重新创建的,就又回到无效的状态了)。


还有就是,有缓存的话,就可以做预加载了。

当然这个得看APP是否有这个需求,如果APP是媒体相关的,大概率要访问相册的,可以考虑预加载。


做缓存的代价就是要占用些内存,这也是前面MediaData为什么复用parent和mime的原因。

缓存是空间换时间,复用对象是时间换空间,总体而言这个对冲是赚的,因为读取IO更耗时。

另外,如果有必要,可以提供clearCache接口,在适当的时机清空缓存。


4.3.2 组装结果


相册的UI层所需要的是: 根据Request的查询条件过滤后的MediaData,以目录为分组,按更新时间降序排列的数据。
缓存的MediaData并非查询的终点,但却提供了一个好的起点。

在有缓存好的MediaData列表的前提下,可直接根据MediaData列表做过滤,排序和分组,

而不需要每次都将过滤条件拼接SQL到数据库中查询,而且相比于拼接SQL,在上层直接根据MediaData过滤要更加灵活。


下面是EasyAlbum基于MediaData缓存的查询:


private static List<Folder> makeResult(AlbumRequest request) {
AlbumRequest.MediaFilter filter = request.filter;
ArrayList<MediaData> totalList = new ArrayList<>(mediaCache.size());

if (filter == null) {
totalList.addAll(mediaCache.values());
} else {
// 根据filter过滤MediaData
for (MediaData item : mediaCache.values()) {
if (filter.accept(item)) {
totalList.add(item);
}
}
}

// 先对所有MediaData排序,后面分组后就不需要继续在分组内排序了
// 因为分组时是按顺序放到分组列表的。
Collections.sort(totalList);

Map<String, ArrayList<MediaData>> groupMap = new HashMap<>();
for (MediaData item : totalList) {
String parent = item.parent;
ArrayList<MediaData> subList = groupMap.get(parent);
if (subList == null) {
subList = new ArrayList<>();
groupMap.put(parent, subList);
}
subList.add(item);
}

final List<Folder> result = new ArrayList<>(groupMap.size() + 1);
for (Map.Entry<String, ArrayList<MediaData>> entry : groupMap.entrySet()) {
String folderName = Utils.getFileName(entry.getKey());
result.add(new Folder(folderName, entry.getValue()));
}

// 对目录排序
Collections.sort(result, request.folderComparator);

// 最后,总列表放在最前
result.add(0, new Folder(request.getAllString(), totalList));
return result;
}

MediaFilter的定义如下:


public interface MediaFilter {
boolean accept(MediaData media);

// To identify the filter
String tag();
}

基于MediaData缓存列表的查询虽然比基于数据库的查询快不少,但是当文件很多时,也还是要花一些时间的。
所以我们可以再加一个缓存:缓存最终结果。

再加一个结果缓存,只是增加了些容器,容器指向的对象(MediaData)是之前MediaData缓存列表所引用的对象,所以代价还好。

再次进入相册时,可以先直接取结果显示,然后再去检查MediaStore相对于缓存有没有变更,有则刷新缓存和UI,否则直接返回。

APP可能有多个地方需要相册,不同地方查询条件可能不一样,所以MediaFilter定义了tag接口,用来区分不同的查询。


4.3.3 加载流程


流程图如下:

注意,下图的“结果”是提供给相册页面显示的数据,并非相册返回给调用者的“已选中的媒体”。



做了两层缓存,加载流程是复杂一些。

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增加了结果缓存之后,再次启动相册就基本是“秒开”了。

查询过程是在后台线程中执行的,结果通过handler发送给AlbumActivity。


图中还有一些小处理没画出来。

比如,首次加载,在发送结果给相册界面之后,还会继续执行一个“检查文件是否已删除”的操作。

针对的是这么一种情况:MediaStore中的记录,DATA字段所对应的文件不存在。

我自己的设备上是没有出现过这种case, 我也是听前辈讲的,或许他们遇到过。

如果确实有设备存在这样的情况,的确应该检查一下,否则相册滑动到这些“文件不存在”的记录时,会只看到一片黑,稍微影响体验。

但由于我自己没有具体考证,所以在EasyAblum的全局配置中留了option, 可以设置不执行。

关于这点大家按具体情况自行评估。


加载流程一般在进入相册页时启动。

考虑到用户在浏览相册时,有时候可能会切换出去拍照或者删除照片,可在onResume的时候也启动一下加载流程,检查是否有媒体文件增删。


五、相册列表


5.1 媒体缩略图


Android系统对相册文件提供了获取缩略图的API,通过该API获取图片要比直接读取媒体文件本身要快很多。
一些图片加载框架中有实现相关逻辑,比如Glide的实现了MediaStoreImageThumbLoader和MediaStoreVideoThumbLoader,但是所用API比较旧,在我的设备(Android 10)上已经不生效了。

如果使用Glide的朋友可以自行实现ModelLoader和ResourceDecoder来处理。

EasyAlbum的Demo中有实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5.2 列表布局


相册列表通常是方格布局,如果RecycleView布局,最好能让每一列都等宽。

下面这个ItemDecoration的实现是其中一种方法:


public class GridItemDecoration extends RecyclerView.ItemDecoration {
private final int n; // 列的数量
private final int space; // 列与列之间的间隔
private final int part; // 每一列应该分摊多少间隔

public GridItemDecoration(int n, int space) {
this.n = n;
this.space = space;
// 总间隔:space * (n - 1) ,等分n份
part = space * (n - 1) / n;
}

@Override
public void getItemOffsets(
@NonNull Rect outRect,
@NonNull View view,
@NonNull RecyclerView parent,
@NonNull RecyclerView.State state)
{
int position = parent.getChildLayoutPosition(view);
int i = position % n;
// 第i列(0开始)的左边部分的间隔的计算公式:space * i / n
outRect.left = Math.round(part * i / (float) (n - 1));
outRect.right = part - outRect.left;
outRect.top = 0;
outRect.bottom = space;
}
}

其原理就是将所有space加起来,等分为n份,每个item分摊1份。

其中第i列(index从0开始)的左边部分的间隔的计算公式为:space * i / n 。

比方说colomn = 4, 那么就有3个space; 如果每个space=4px, 则每个item分摊4 * (4-1)/ 4 = 3px。

第1个item, left=0px, right = 3px;

第2个item, left=1px, right = 2px;

第3个item, left=2px, right =1px;

第4个item, left=3px, right =0px。

于是,每个间隔看起来都是4px, 且每个item的left+right都是相等的,所以留给view的宽度是相等的。

效果如下图:



有的地方是这么去分配left和right的:


        outRect.left = column == 0 ? 0 : space / 2;
outRect.right = column == (n - 1) ? 0 : space / 2;

这样能让每个间隔的大小相等,但是view本身的宽度就不相等了。

效果如下图:



左右两个item分别比中间的item多了2px。

这2px看上去不多,但是可能会导致列表变更(增删)时,图片框架的缓存失效。

例如:

如果删除了最接近的一张照片,原第2-4列会移动到1-3列,原第1列会移动到第4列。

于是第2列的宽度从266变为288,第4列的宽度从288变为266,

而图片加载框架的target宽高是缓存key的计算要素之一,宽度变了,就不能命中之前的缓存了。


六、后序


相册的实现可简单可复杂,我见过的最简单的实现是直接在主线程查询媒体数据库的……

本文从各个方面分享了一些相册实现的经验,尤其是相册加载部分。

目前这个时代,手机存几千上万张图片是很常见的,优化好相册的加载,能提升不少用户体验。


项目已发布到Github和Maven Central:


Githun地址:
github.com/BillyWei01/…


下载方式:


implementation 'io.github.billywei01:easyalbum:1.0.6'

作者:呼啸长风
来源:juejin.cn/post/7215163152907092024
收起阅读 »

抓包神器 Charles 使用教程(含破解)支持mac ios Android

本文以Mac 系统为例进行讲解 配置手机代理: 手机和 Mac 连接到同一个 WiFi 网络 1.1 Android 系统:「以华为 P20 手机为例」 设置 -> 无线和网络 -> WLAN 长按当前 WiFi -> 修改网络 勾选显...
继续阅读 »

本文以Mac 系统为例进行讲解



  • 配置手机代理:


手机和 Mac 连接到同一个 WiFi 网络


1.1 Android 系统:「以华为 P20 手机为例」



  • 设置 -> 无线和网络 -> WLAN

  • 长按当前 WiFi -> 修改网络

  • 勾选显示高级选项

  • 代理 -> 手动

  • 服务器主机名 -> 填写 Mac 的IP 地址「Mac IP 获取方法:Charles -> Help -> Local IP Address 」

  • 服务器端口 -> 8888

  • 保存


1.2 IOS 系统:「以 iPhone Xs Max 手机为例」



  • 设置 -> 无线局域网

  • 点击当前连接的 WiFi

  • 最底部 HTTP 代理 -> 配置代理 -> 勾选手动

  • 服务器 -> 填写 Mac 的IP 地址「Mac IP 获取方法:Charles -> Help -> Local IP Address 」

  • 端口 -> 8888

  • 存储


核心功能


一、  抓包「以 iPhone Xs Max 为例」



  1. Charles 设置



  • Proxy -> Proxy Settings -> Port -> 8888

  • 勾选 Support HTTP/2

  • 勾选 Enable transparent HTTP proxying

  • OK




  1. 手机设置代理如上「配置手机代理」步骤




  2. 打开手机上任意联网的应用,Charles 会弹出请求连接的确认菜单,点击“Allow“即可完成设置




二、  过滤网络请求




  1. 左侧底部 Filter 栏 -> 过滤关键字




  2. 在 Charles 的菜单栏选择




Proxy -> Recording Settings -> Include -> add「依次填入协议+主机名+端口号,即可只抓取目标网站的包」



  1. 切换到 Sequence,在想过滤的网络请求上右击,选择“Focus“,在 Filter 栏勾选上 Focused


三、  分析 HTTPS 



  1. Mac 安装证书:


Help -> SSL Proxying -> Install Charles Root Certificate -> 输入系统的帐号密码,即可在钥匙串中看到添加好的证书


image.png


如果遇到证书不被信任的问题,解决办法:


Mac本顶栏 前往 -> 实用工具 -> 打开钥匙串访问 -> 找到该证书 -> 双击或右键「显示简介」-> 点开「信任」-> 选择「始终信任」




  1. Charles 设置请求允许 SSL proxying




  2. Charles 默认并不抓取 HTTPS 网络通讯的数据,若想拦截所有 HTTPS 网络请求,需要进行设置:在请求上右击选择 Enable SSL proxying




image.png
2. Charles -> Proxy -> SSL Proxying Settings -> SSL Proxying「添加对应的域名和端口号,为方便也可端口号直接添加通配符*」



  1. 移动端安装证书


a. Charles 选择 Help -> SSL Proxying -> Install Charles Root Certificate on a Mobile Device or Remote Browser


b. 确保手机连上代理的情况下,在手机浏览器栏输入:chls.pro/ssl,下载证书,完成安装。


Android tips


1.1. 用自带浏览器下载证书,自带浏览器下载的证书提示文件格式不对,无法安装,可以尝试用uc浏览器下载后更改后缀为.crt后直接打开安装.(如果提示type the password for credenttial storage,需要给手机设置开机密码重启后再安装)


1.2. 若不能直接安装,需要下载下来,到手机设置 -> 安全 -> 从设备存储空间安装 -> 找到下载的证书 .pem 结尾的 -> 点击安装即可


IOS tips


IOS 需要设置手机信任证书,详见 官方文档。若不能直接安装,需在手机「设置」-> 通用 -> 描述文件与设备管理安装下载的证书,完成安装后 -> 找到关于本机 -> 证书信任设置,打开刚安装的证书的开关。


charles 安装&破解:


Charles的安装
官网最新的版本:http://www.charlesproxy.com/download/
Charles的注册
1.找到这个注册官网 :http://www.zzzmode.com/mytools/cha…
2.自定义"RegisterName",点击生成,复制key值
3.Charles->help->Registered.. 填写RegisterName值和复制的key值即可


抓包内容遇到乱码,解决如下:



  • Proxy -> SSL Proxy Settings -> Add

  • Host:*「代表所有网站都拦截」

  • Port:443

  • 保存后,在抓包数据就会显示正常


四、  模拟弱网




  1. 选择 Proxy -> Throttle Settings -> 勾选 Enable Throttling -> 选择 Throttle Preset 类型
    image.png
    五、  Mock 数据




  2. 以 map local 为例,修改返回值




选择目标请求,右键选择 Save All保存请求的 response 内容到本地文件



  1. 配置 Charles Map Local,Tool -> Map Local -> 勾选 Enable Map Local -> Add 「添加目标请求及需要替换的response 文件地址」-> OK


image.png



  1. 用文本编辑器打开保存的 json 文件,修改内容,进行替换。打开客户端应用重新请求该接口,返回的数据就是本地的文件数据。




作者:CodeCiCi
来源:juejin.cn/post/7215105725387374650
收起阅读 »

Android开发小技巧-屏幕常亮与高亮的管理

前言 在使用我们国民应用微信和支付宝的时候,打开付款码给别人扫码的时候,那个页面简直亮瞎我的眼,做为一个Android开发者,我就想这个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呢? 问题:如何实现屏幕的常量与亮度控制呢?又有哪些方式来实现呢? 一、WakeLock机制 说起应用程序A...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使用我们国民应用微信和支付宝的时候,打开付款码给别人扫码的时候,那个页面简直亮瞎我的眼,做为一个Android开发者,我就想这个功能是怎么实现的呢?


问题:如何实现屏幕的常量与亮度控制呢?又有哪些方式来实现呢?


一、WakeLock机制


说起应用程序App的耗电,其本质就是硬件的消耗电量,硬件耗电单元分为CPU、基带、GPU、WIFI、BT、GPS、LCD/OLED等等。


耗电量的层级 基带非通话时间的能耗基本上在 5mA 左右, 而CPU只要处于非休眠状态,能耗至少在 50mA 以上,GPU执行图形运算时会更高, 另外 LCD/OLED, GPS等硬件又更高。


一般手机待机时,CPU、LCD、WIFI均进入休眠状态,这时 Android 中应用程序的代码也会停止执行,只会有基带处理器的耗电。 这也就是为什么微信比短信相比更加的耗电,答案就是短信使用基带耗电小, 而微信使用CUP耗电大。


Android 为了确保应用程序中关键代码的正确执行,提供了 WakeLock 的API,使得应用程序有权限通过代码阻止CPU进入休眠状态。


WakeLock 阻止应用处理器 CPU 的挂起,确保关键代码的运行,通过中断唤起应用处理器 CPU,可以阻止屏幕变暗。所有的 WakeLock 被释放后,系统会挂起。


例如以下音乐播放器,我们申请了 WakeLock 的情况下,就算按下电源键锁屏了,我们的音乐还是会播放。CPU不会休眠照样会处理我们的应用。


但是如果我们不释放 WakeLock,或者滥用 WakeLock 就会导致电池续航尿崩,用户查看电池消耗查看你的 App 耗电量高就会卸载了。


除了阻止 CPU 休眠,WakeLock 还可以让屏幕常亮,通过设置对应的 levelAndFlags 即可实现,常用的几个levelAndFlags:



  • PARTIAL_WAKE_LOCK:保持CPU 运转,屏幕和键盘灯有可能是关闭的。

  • SCREEN_DIM_WAKE_LOCK:保持CPU 运转,允许保持屏幕显示但有可能是灰的,允许关闭键盘灯

  • SCREEN_BRIGHT_WAKE_LOCK:保持CPU 运转,保持屏幕高亮显示,允许关闭键盘灯

  • FULL_WAKE_LOCK:保持CPU 运转,保持屏幕高亮显示,键盘灯也保持亮度

  • ACQUIRE_CAUSES_WAKEUP:不会唤醒设备,强制屏幕马上高亮显示,键盘灯开启。有一个例外,如果有notification弹出的话,会唤醒设备。

  • ON_AFTER_RELEASE:WakeLock 被释放后,维持屏幕亮度一小段时间,减少 WakeLock 循环时的闪烁情况


怎么使用呢?先声明权限


    <uses-permission android:name="android.permission.WAKE_LOCK"/>

然后直接使用:


    override fun init() {
val powerManager = commContext().getSystemService(Service.POWER_SERVICE) as PowerManager
wakeLock = powerManager.newWakeLock(PowerManager.FULL_WAKE_LOCK, "My Lock")

//是否需计算锁的数量
wakeLock.setReferenceCounted(false)

}

override fun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wakeLock.acquire()

}

override fun onStop() {
super.onStop()
wakeLock.release();
}

这样就可以实现一个简单的屏幕常亮的控制了。


虽然是可以实现逻辑,但是按照上面说的,谷歌可能也是怕我们滥用,导致手机续航尿崩,然后甩锅到Android系列上,说Android系列辣椒续航不行什么什么的,谷歌老早就标记过时了,并提供了新的 Api 实现此功能 SCREEN_ON。


二、KEEP_SCREEN_ON


有两种方式设置,一种是xml内部设置,另一种是通过Activity的window添加flag来设置


    <LinearLayout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background="@color/white"
android:keepScreenOn="true"
android:orientation="vertical"/>



或者oncreate方法中添加flags


    override fun init() {
window.addFlags(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KEEP_SCREEN_ON)
}

两种方法都能实现,并且是和Activity生命周期绑定的,当我们退出这个页面就可以退出常量的状态,使用起来也是非常的方便。


那如果是这样一样场景,比如我们使用单Activity+多Fragment的方式,我们需要为其中一个Fragment设置为常亮,切换Fragment的时候动态的切换亮度,那怎么办?


我们需要动态的开关这个flag


window.addFlags(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KEEP_SCREEN_ON);

window.clearFlags(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KEEP_SCREEN_ON);


又或者找到跟视图动态设置keepScreenOn属性 setKeepScreenOn 也是可行的,下面我们会以window的方式做一个工具封装类。


二、最大亮度的设置


最大亮度可以通过当前 Activity 的 window 对象设置 windowLayoutParams ,设置对应的 screenBrightness 值即可实现。


我们可以实现一个工具类来控制常亮的开关和最大亮度的开关,特别适用于单Activity+多Fragment的使用场景。


public class ScreenUtils {

/**
* 获取屏幕宽度
*/

public static int getScreenWidth(Context context) {
WindowManager wm = (WindowManager) 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WINDOW_SERVICE);
int width = wm.getDefaultDisplay().getWidth();
return width;
}


/**
* 获取屏幕高度
*/

public static int getScreenHeith(Context context) {
WindowManager wm = (WindowManager) 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WINDOW_SERVICE);
int height = wm.getDefaultDisplay().getHeight();
return height;
}


/**
* 是否使屏幕常亮
*
* @param activity 当前的页面的Activity
*/

public static void keepScreenLongLight(Activity activity, boolean isOpenLight, boolean maxBrightness) {

Window window = activity.getWindow();
if (isOpenLight) {
window.addFlags(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KEEP_SCREEN_ON);
} else {
window.clearFlags(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KEEP_SCREEN_ON);
}

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 windowLayoutParams = window.getAttributes();
windowLayoutParams.screenBrightness = maxBrightness ?
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BRIGHTNESS_OVERRIDE_FULL : 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BRIGHTNESS_OVERRIDE_NONE;
window.setAttributes(windowLayoutParams);
}
}

使用的时候在页面显示的时候常亮且最大亮度即可,然后我们可以在任意地方关闭这些设置。


    override fun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ScreenUtils.keepScreenLongLight(this, true, true)
}


override fun onStop() {
super.onStop()

ScreenUtils.keepScreenLongLight(this, false, false)
}

最大亮度打开页面简直亮瞎我的眼!



OK,完结!



作者:newki
来源:juejin.cn/post/7130424225147387935
收起阅读 »

十六进制常量还有这种玩法

前言 上一篇文章中 juejin.cn/post/715437… ,在源码解析阶段,那些判断16进制的地方,很有意思,加上我以前也写过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 http://www.jianshu.com/p/bff2b84ca… ,所以想在这里做个分享。 状态变量...
继续阅读 »

前言


上一篇文章中 juejin.cn/post/715437… ,在源码解析阶段,那些判断16进制的地方,很有意思,加上我以前也写过一篇关于这个的文章 http://www.jianshu.com/p/bff2b84ca… ,所以想在这里做个分享。


状态变量的一般写法


可能有些朋友平时在开发时定义常量状态是这样定义的: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SEX_BOY = 0; // 男生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SEX_GIRL = 1; // 女生

然后看了某篇文章之后,某个经验丰富的说,定义常量时最好使用16进制,再去看了看Android某些类的源码,嗯,好像里面定义常量确实是使用了16进制,于是之后写代码就开始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SEX_BOY = 0x00; // 男生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SEX_GIRL = 0x01; // 女生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SEX_OTHER = 0x02; // 其它

比如说有很多个状态,就从0x01、0x02......0xff 这样列举下去。


这样写对吗?我随便找个源码来举例下,随便从View.java扣出一段代码


e60a26626531e0f7231f1858adc1518.png


为什么是这样定义呢,为什么不是像我们那种写法?


叠加状态的定义方式


其实这个直接说不好解释,跟着我去操作,就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定义了。


假设我们定义状态,定义成这样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1 = 0x01;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2 = 0x02;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3 = 0x04;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4 = 0x08;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5 = 0x1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6 = 0x2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7 = 0x40;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8 = 0x80;

为什么这么写呢?

我们将16进制转成2进行,上面就对应成


0d39ccd1271903a3cc6f461d2b03217.png


有意思的就在这里,我先说的我想的过程中错误的一个思路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可以说下,因为是一个错误的思路,如果不想看可以直接跳看下面的这样定义的原因)


二进制从右往左来说

(1)我用第一位表示性别 000:女 001:男

(2)我用第二位表示角色 000:学生 010:老师

(3)我用第三位表示班级 000:A班 100:B班

那么 “A班的女老师” 我可以表示成 010 = 2

“A班的男老师” 可以表示成 011=3

“B班的女学生”可以表示成 100 .....

这样可以组成8个状态而不会冲突,但是这样的做法是只能用3个状态组合进行比较,而且单个状态下有000表示了3种,而且这种做法同一位上只能表示两种状态,假如我加个C班,那就没辙了。


然后换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假如我这样表示状态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1 = 0x01;  // 女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2 = 0x02; // 男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3 = 0x04; // 学生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4 = 0x08; // 老师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5 = 0x10; // 主任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6 = 0x20; // A班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7 = 0x40; // B班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TYPE8 = 0x80; // C班

那么 使用二进制的或运算:

“A班的女老师” 我可以表示成 TYPE6|TYPE1|TYPE4 = 0010 1001 = 41

“A班的男老师” 可以表示成 TYPE6|TYPE2|TYPE4 = 0010 1010 = 42

“B班的女主任”可以表示成 TYPE7|TYPE1|TYPE5 = 0101 0001 = 81

这样也能把多个状态组成一个状态,而且组合状态也能和单个状态进行同等级判断,并且这种做法不会产生重复的状态。


举个例子就是说你平时写


if(性别==女 && 角色 == 老师 && 班级 == A班){
......
}else if(版本 == C班){
......
}

如果用我这种方法定义状态的话,你只用写


if(type == 0x29){
......
}else if(type == 0x80){
......
}

可能有些人说就仅仅为了这样?那我写&&还好过,写成16进制转换转的我脑壳疼。我还不如多写几个&&,而且这样也更容易让别人看懂。
但这个写法不仅仅有这种好处,再举个例子,假如在很多个组合的状态中你需要去判断这个状态是“男”还是“女”等等,多状态下判断单状态多了,也不是说乱,但会写很多代码,但是现在可以直接这样写


public void switchSex(type){
if(type & 0x03 == 0x01){
// 是女生
}else{
// 是男生
}
}

就可以直接这样用二进制的与运算来实现判断。

我也仅仅是举了两个例子,我的意思是这样去定义十六进制常量,方便二进制做运算,二进制还有其他的运算呢,我仅仅举了“或”和“与”,还有什么异或啊,移位啊之类的,而且就算作用不大,按装逼来说,我直接做二进制的运算肯定比你那些乱七八糟的运算来得快吧。


总结


当然这只是我领悟的一种思路,而且我想很多人也知道这种做法,或者用16进制来定义常量不仅仅有这个好处,只是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想分享一下。


作者:流浪汉kylin
来源:juejin.cn/post/7155474762053992485
收起阅读 »

android自定义View: 九宫格解锁

本系列自定义View全部采用kt 系统:mac android studio: 4.1.3 kotlin version1.5.0 gradle: gradle-6.5-bin.zip 废话不多说,先来看今天要完成的效果: 3X3 (样式1)4*4(样式2)...
继续阅读 »

本系列自定义View全部采用kt



系统:mac


android studio: 4.1.3


kotlin version1.5.0


gradle: gradle-6.5-bin.zip


废话不多说,先来看今天要完成的效果:


3X3 (样式1)4*4(样式2)5*5(样式3)
68003856905943AF9D5C44066EC4E13128A4F0086BD411F14D83F0B04E14893C6826652AEDDA18C295974B9A54BC55C6

Tips:不止3X3 或者 5X5 ,如果你想,甚至可以设置10*10


画圆


先以3*3的九宫格来介绍!


image-20220914105128040


我们要画成这样的效果, 画的是有一点丑,但是没关系.


首先来分析一下怎么花,这9个点的位置如何确定:



  • 我们为了平均分, 单个圆的外层矩形 宽 = view.width / 3

  • 高 = 宽

  • 1号圆的圆心位置 = 0个矩形的宽度 = view.width / (3 * 2) + ( view.width / 3 ) * 0

  • 2号圆的圆心位置 = 1号圆的圆心位置 + 1个矩形的宽度 = view.width / (3 * 2) + (view.width / 3) * 1

  • 3号圆的圆心位置 = 1号圆的圆心位置 + 2个矩形的宽度 = view.width / (3 * 2) + (view.width / 3) * 2


高坐标的计算也是如此


来看看目前的代码:


class BlogUnLockView @JvmOverloads constructor(
context: Context, attrs: AttributeSet? = null, defStyleAttr: Int = 0
) : View(context, attrs, defStyleAttr) {
private val paint = Paint(Paint.ANTI_ALIAS_FLAG).apply {
//
strokeJoin = Paint.Join.BEVEL
}

// 大圆半径
private val bigRadius by lazy { width / (NUMBER * 2) * 0.7f }

// 小圆半径
private val smallRadius by lazy { bigRadius * 0.2f }

companion object {
const val NUMBER = 3
}

private val unLockPoints = arrayListOf<ArrayList<UnLockBean>>()

override fun onSizeChanged(w: Int, h: Int, oldw: Int, oldh: Int) {
super.onSizeChanged(w, h, oldw, oldh)
// 矩形直径
val diameter = width / NUMBER

//
val ratio = (NUMBER * 2f)
var index = 1

// 循环每一行行
for (i in 0 until NUMBER) {
val list = arrayListOf<UnLockBean>()

// 循环每一列
for (j in 0 until NUMBER) {
list.add(
UnLockBean(
width / ratio + diameter * j,
height / ratio + diameter * i,
index++
)
)
}
unLockPoints.add(list)
}
}

override fun onDraw(canvas: Canvas) {
canvas.drawColor(Color.YELLOW)

unLockPoints.forEach {
it.forEach { data ->
// 绘制大圆
paint.alpha = (255 * 0.6).toInt()
canvas.drawCircle(data.x, data.y, bigRadius, paint)

// 绘制小圆
paint.alpha = 255
canvas.drawCircle(data.x, data.y, smallRadius, paint)
}
}
}
}

当前效果:


image-20220914110551658


目前问题:



  • 整个view占满了屏幕,需要测量


测量代码比较简单,就是让宽和高一样即可


image-20220914111142598


此时改变number变量,就可以设置几行几列:


例如这样:


5*510*10
image-20220914111416881image-20220914111450264

接下来我们就处理手势事件,按下滑动,抬起等,来改变选中


onTouchEvent事件处理


在事件处理之前先来分析一下需要几种事件,对于解锁功能来说:



  • ORIGIN 刚开始,还没有触摸

  • DOWN 正在触摸中(输入密码)

  • UP 触摸结束 (输入密码正确)

  • ERROR 触摸结束 (输入密码错误)


那么就先定义4种颜色,来表示这4种状态:


companion object {

// 原始颜色
private var ORIGIN_COLOR = Color.parseColor("#D8D9D8")

// 按下颜色
private var DOWN_COLOR = Color.parseColor("#3AD94E")

// 抬起颜色
private var UP_COLOR = Color.parseColor("#57D900")

// 错误颜色
private var ERROR_COLOR = Color.parseColor("#D9251E")
}

接下来挨个处理事件


DOWN(按下)


首先需要思考,在按下的时候要做什么事情:



  • 判断是否选中


/*
* TODO 判断是否选中某个圆
* @param x,y: 点击坐标位置
*/

private fun isContains(x: Float, y: Float) = let {
unLockPoints.forEach {
it.forEach { data ->
// 循环所有坐标 判断两个位置是否相同
if (PointF(x, y).contains(PointF(data.x, data.y), bigRadius)) {
return@let data
}
}
}
return@let null
}

// 判断一个点是否在另一个点范围内
fun PointF.contains(b: PointF, bPadding: Float = 0f): Boolean {
val isX = this.x <= b.x + bPadding && this.x >= b.x - bPadding

val isY = this.y <= b.y + bPadding && this.y >= b.y - bPadding
return isX && isY
}

思路: 通过比较 按下位置和所有位置,判断是否有相同的



  • 如果有相同的,那么就返回对应坐标

  • 如果没有相同的,那么就返回null



@SuppressLint("ClickableViewAccessibility")
override fun onTouchEvent(event: MotionEvent): Boolean {
when (event.action) {
MotionEvent.ACTION_DOWN -> {
// 判断是否选中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将当前类型变为按下类型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DOWN
}
}
...
}
invalidate()
return true
}

override fun onDraw(canvas: Canvas) {
// canvas.drawColor(Color.YELLOW)

unLockPoints.forEach {
it.forEach { data ->
// 根据类型设置颜色
paint.color = getTypeColor(data.type)

// 绘制大圆
paint.alpha = (255 * 0.6).toInt()
canvas.drawCircle(data.x, data.y, bigRadius, paint)

// 绘制小圆
paint.alpha = 255
canvas.drawCircle(data.x, data.y, smallRadius, paint)
}
}
}

/// TODO 获取类型对应颜色
private fun getTypeColor(type: JiuGonGeUnLockView.Type): Int {
return when (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ORIGIN -> ORIGIN_COLOR
JiuGonGeUnLockView.Type.DOWN -> DOWN_COLOR
JiuGonGeUnLockView.Type.UP -> UP_COLOR
JiuGonGeUnLockView.Type.ERROR -> ERROR_COLOR
}
}

当前效果:


B6B94BC2B7487B5894E6840C1F783F7A

MOVE(移动)


move事件和down事件的逻辑是一样的,滑动的过程中判断点是否选中,然后绘制点


@SuppressLint("ClickableViewAccessibility")
override fun onTouchEvent(event: MotionEvent): Boolean {
when (event.action) {
MotionEvent.ACTION_DOWN ->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将当前类型改变为按下类型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DOWN
}
}
MotionEvent.ACTION_MOVE ->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将当前类型改变为按下类型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DOWN
}
}

....
}

invalidate()
return true
}

当前效果:


1800F1D0441C219F4F2735B706DFFB9B

可以看出,效果是基本完成了,但是还有一个小错误


通常我们在九宫格的时候,一般都是先按下一个点才能滑动, 否则是不能滑动的,


现在的问题是,直接就可以滑动,所以还需要调整一下


那么我们就需要在down事件中标记一下是否按下,然后在move事件中判断一下


// 是否按下
private var isDOWN = false

@SuppressLint("ClickableViewAccessibility")
override fun onTouchEvent(event: MotionEvent): Boolean {
when (event.action) {
MotionEvent.ACTION_DOWN ->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将当前类型改变为按下类型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DOWN
isDOWN = true // 表示按下
}
}
MotionEvent.ACTION_MOVE -> {
if (!isDOWN) {
return super.onTouchEvent(event)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将当前类型改变为按下类型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DOWN
}
}

MotionEvent.ACTION_CANCEL,
MotionEvent.ACTION_UP -> {
isDOWN = false // 标记没有按下
}
}

invalidate()
return true
}

此时效果:


980BE4943A8EBF10516BAA27E023151B

UP(抬起)


思路分析:


抬起的时候要做很多事情




  • 判断输入密码是否正确



    • 密码输入正确,那么就改变为深绿色

    • 密码输入错误,就改变为红色




  • 完成之后,还需要吧所有的状态清空




在这里的时候,先不判断密码是否成功, 默认都是成功的,



  • 先吧输入的密码toast出来

  • 并且吧状态清空


等结尾的时候再来判断密码.


那么此时肯定是需要将所有选中的都记录下来, 然后在up事件中操作即可


// 记录选中的坐标
private val recordList = arrayListOf<UnLockBean>()

@SuppressLint("ClickableViewAccessibility")
override fun onTouchEvent(event: MotionEvent): Boolean {
when (event.action) {
MotionEvent.ACTION_DOWN ->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将当前类型改变为按下类型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DOWN
isDOWN = true

recordList.add(it)
}
}
MotionEvent.ACTION_MOVE -> {
if (!isDOWN) {
return super.onTouchEvent(event)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将当前类型改变为按下类型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DOWN

// 这里会重复调用,所以需要判断是否包含,如果不包含才添加
if (!recordList.contains(it)) {
recordList.add(it)
}
}
}

MotionEvent.ACTION_CANCEL,
MotionEvent.ACTION_UP -> {
// 将结果打印
recordList.map {
it.index
}.toList() toast context

clear()
}
}

invalidate()
return true
}

/// 清空所有状态
private fun clear() {
recordList.forEach {
// 将所有选中状态还原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ORIGIN
}
recordList.clear()
isDOWN = false // 标记没有按下

invalidate()
}

当前效果:


C1A1C9AA5362879D8EB870BC953FFAD9

画连接线


还是以这张图来说:


image-20220914105128040


假设现在需要连接 1,5,6,9


那么可以通过Path()来画线


在DOWN事件中,通过moveTo()移动到1的位置


在MOVE事件中,通过lineTo()画5,6,9的位置 即可


private val path = Path()

@SuppressLint("ClickableViewAccessibility")
override fun onTouchEvent(event: MotionEvent): Boolean {
when (event.action) {
MotionEvent.ACTION_DOWN ->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隐藏部分代码

path.moveTo(it.x, it.y)
}
}
MotionEvent.ACTION_MOVE ->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隐藏部分代码

// 这里会重复调用,所以需要判断是否包含,如果不包含才添加
if (!recordList.contains(it)) {
recordList.add(it)
path.lineTo(it.x, it.y) // 连接到移动的位置
}
}
}

MotionEvent.ACTION_CANCEL,
MotionEvent.ACTION_UP -> {
// 将结果打印
recordList.map {
it.index
}.toList() toast context


clear()
}
}

invalidate()
return true
}

/*
* 作者:史大拿
* 创建时间: 9/14/22 1:38 PM
* TODO 用来清空标记
*/

private fun clear() {
path.reset() // 重置

recordList.forEach {
// 将所有选中状态还原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ORIGIN
}
recordList.clear()
isDOWN = false // 标记没有按下
}

override fun onDraw(canvas: Canvas) {
paint.style = Paint.Style.FILL
unLockPoints.forEach {
/// 隐藏部分代码
}

paint.style = Paint.Style.STROKE
paint.strokeWidth = 4.dp
paint.color = DOWN_COLOR // 默认按下颜色
canvas.drawPath(path, paint)
}

当前效果:


93DE90804F77B93312D8547F84F4609B

可以看出,已经完成了画连接线,但是还缺少一条指示当前手指位置的线,


我叫他移动线,,, (好土的名字)


移动线就2个坐标



  • 开始位置 (最后一个选中的位置)

  • 结束位置 (当前手指按下的位置)


private val line = Pair(PointF(), PointF())

@SuppressLint("ClickableViewAccessibility")
override fun onTouchEvent(event: MotionEvent): Boolean {
when (event.action) {
MotionEvent.ACTION_DOWN ->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隐藏代码

line.first.x = it.x
line.first.y = it.y
}
}
MotionEvent.ACTION_MOVE ->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if (!recordList.contains(it)) {
//// 隐藏代码

// 最后一个选中的位置
line.first.x = it.x
line.first.y = it.y
}
}

// 手指的位置
line.second.x = event.x
line.second.y = event.y
}
....
}

invalidate()
return true
}

override fun onDraw(canvas: Canvas) {

paint.style = Paint.Style.FILL
unLockPoints.forEach {
/// 隐藏代码
}

// 绘制连接线
paint.style = Paint.Style.STROKE
paint.strokeWidth = 4.dp
paint.color = DOWN_COLOR // 默认按下颜色
canvas.drawPath(path, paint)

// 绘制移动线
if (line.first.x != 0f && line.second.x != 0f
) {
canvas.drawLine(
line.first.x,
line.first.y,
line.second.x,
line.second.y,
paint
)
}
}

当前效果:


2C05F7D7EB4E102778B87581AA183E79

此时效果就差不多了,画笔默认是实心圆, 来看看空心效果


空心效果


空心效果很简单,只需要调整画笔的style即可


 override fun onDraw(canvas: Canvas) {
// 实心效果
// paint.style = Paint.Style.FILL

// 空心效果
paint.style = Paint.Style.STROKE
paint.strokeWidth = 4.dp

// canvas.drawXXX()
}

当前效果


2F8ECA7B3AE2F9DCAE2FD46F846B66C9

可以看出,此时的效果和我们想的一样,但是画线的时候从小圆圆心穿过了,不太好看


有没有一种办法,让线不从圆心穿过


那么就先来分析一下:


image-20220914144550029


假设现在是从7移动到2


那么就需要连接C点和F点,只需要计算出C点和F点的坐标即可


先来分析现在的已知条件:



  • dx = end.x - start.x

  • dy = end.y - start.y

  • d = (dx平方 + dy平方) 开根号

  • 小圆半径 = smallRadius


那么就可以算出当前的偏移量:



  • offsetX = dx * (smallRadius / d)

  • offsetY = dy * (smallRadius / d)


知道偏移量,就可以算出C和F的坐标:


那么C的坐标为:



  • C.x = start.x + offsetX

  • C.y = start.y + offsetY


那么F的坐标为:



  • F.x = end.x + offsetX

  • F.y = end.y + offsetY


只要C和F的坐标之后


只需要通过path.moveTo() 移动到C的位置


通过path.lineTo() 移动到F的位置即可


@SuppressLint("ClickableViewAccessibility")
override fun onTouchEvent(event: MotionEvent): Boolean {
when (event.action) {
MotionEvent.ACTION_DOWN -> {
/// ...
}
MotionEvent.ACTION_MOVE -> {
val pointF = isContains(event.x, event.y)
pointF?.let {
// 将当前类型改变为按下类型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DOWN

// 这里会重复调用,所以需要判断是否包含,如果不包含才添加
if (!recordList.contains(it)) {
recordList.add(it)
if (recordList.size >= 2) {
// TODO 不穿过圆心
val start = recordList[recordList.size - 2]
val end = recordList[recordList.size - 1]

val d = PointF(start.x, start.y).distance(PointF(end.x, end.y))
val dx = (end.x - start.x)
val dy = (end.y - start.y)
val offsetX = dx * smallRadius / d
val offsetY = dy * smallRadius / d

val cX = start.x + offsetX
val cY = start.y + offsetY
path.moveTo(cX, cY)

val fX = end.x - offsetX
val fY = end.y - offsetY
path.lineTo(fX, fY)

// line
line.first.x = it.x + offsetX
line.first.y = it.y + offsetY
}
}
}

// 手指的位置
line.second.x = event.x
line.second.y = event.y
}

/// 隐藏UP代码
}

invalidate()
return true
}


// 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fun PointF.distance(b: PointF): Float = let {
val a = this

// 这里 * 1.0 是为了转Double
val dx = b.x - a.x * 1.0
val dy = b.y - a.y * 1.0
return@let sqrt(dx.pow(2) + dy.pow(2)).toFloat()
}

当前的效果:


18478E736B00DAB45797EC8BC2164F9F

所有的效果基本就差不多了,接下来来比较密码


密码比较


思路分析:



  • 先将正确密码集合传过来,然后和输入的密码做比较

  • 首先先判断两个集合的长度

    • 如果长度不一样,那么密码肯定是不同的,直接标记为错误即可

    • 如果长度一样,只需要比较每一个值是否相同

      • 相同则输入成功,将正确结果回调回去

      • 有一个不相同,则输入失败,标记为错误即可






// 密码
open var password = listOf<Int>()

MotionEvent.ACTION_UP -> {
// 清空移动线
line.first.x = 0f
line.first.y = 0f
line.second.x = 0f
line.second.y = 0f


// 标记是否成功
val isSuccess =
// 先比较长度是否相同
if (recordList.size == password.size) {
val list = recordList.zip(password).filter {
// 通过判断每一个值
it.first.index == it.second
}.toList()

// 如果每一个值都相同,那么就成功
list.size == password.size
} else {
false
}

// 密码错误,将标记改变成成错误
if (!isSuccess) {
recordList.forEach {
it.type = JiuGonGeUnLockView.Type.ERROR
}
"输入失败" toast context
} else {
"输入成功" toast context
}

// 延迟1秒清空
postDelayed({
clear()
}, 1000)
}

23B8401108604115F972F00855280E1C

现在已经可以完成输入密码了,


但是状态还不对,我们希望连接线的颜色和圆的颜色一致,


当然我们可以这样:


override fun onDraw(canvas: Canvas) 
// paint.style = Paint.Style.FILL
paint.style = Paint.Style.STROKE
paint.strokeWidth = 4.dp

unLockPoints.forEach {
it.forEach { data ->

// 根据类型设置颜色
paint.color = getTypeColor(data.type)

// 绘制大圆
paint.alpha = (255 * 0.6).toInt()
canvas.drawCircle(data.x, data.y, bigRadius, paint)

// 绘制小圆
paint.alpha = 255
canvas.drawCircle(data.x, data.y, smallRadius, paint)

// 绘制连接线
canvas.drawPath(path, paint)

// 绘制移动线
if (line.first.x != 0f && line.second.x != 0f
) {
canvas.drawLine(
line.first.x,
line.first.y,
line.second.x,
line.second.y,
paint
)
}
}
}
}

但是我还是选择了通过一个全局变量,来记录当前的状态,然后给连接线和移动线设置颜色


代码很简单,就不展示了,直接看效果:


9D20C8CE4024A396D9AE75D7607F739E

到此时,效果就基本完成了,


但是,写完发现,代码真的太乱了,而且有很多设置的东西,


比如说:



  • 默认颜色

  • 移动颜色

  • 输入成功颜色

  • 输入失败颜色

  • 解锁的大小

    • 例如3,就是3 X 3 5就是5 X 5



  • 样式

    • 空心 or 实心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2种方式



  • 自定义属性

  • 设计模式


自定义属性用的很多,这里我就通过Adapter模式来优化一下


先来定义规范


abstract class UnLockBaseAdapter {
// 设置宫格个数
// 例如输入3: 表示3*3
abstract fun getNumber(): Int

// 设置样式
abstract fun getStyle(): JiuGonGeUnLockView.Style

/*
* 作者:史大拿
* 创建时间: 9/14/22 10:24 AM
* TODO 画连接线时,是否穿过圆心
*/

open fun lineCenterCircle() = false

// 设置原始颜色
open fun getOriginColor(): Int = let {
return Color.parseColor("#D8D9D8")
}

// 设置按下颜色
open fun getDownColor(): Int = let {
return Color.parseColor("#3AD94E")
}

// 设置抬起颜色
open fun getUpColor(): Int = let {
return Color.parseColor("#57D900")
}

// 设置错误颜色
open fun getErrorColor(): Int = let {
return Color.parseColor("#D9251E")
}
}

实现:


class UnLockAdapter : UnLockBaseAdapter() {
override fun getNumber(): Int = 5

override fun getStyle(): JiuGonGeUnLockView.Style = JiuGonGeUnLockView.Style.STROKE

override fun getOriginColor(): Int {
return Color.YELLOW
}
}

读取数据:


open var adapter: UnLockBaseAdapter? = null

override fun onMeasure(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MeasureSpec: Int) {
super.onMeasure(widthMeasureSpec, heightMeasureSpec)

if (adapter == null) {
throw AndroidRuntimeException("请设置Adapter")
}
adapter?.also {
NUMBER = it.getNumber()
ORIGIN_COLOR = it.getOriginColor()
DOWN_COLOR = it.getDownColor()
UP_COLOR = it.getUpColor()
ERROR_COLOR = it.getErrorColor()
}
}

来看看最终效果:


71F2901C6F6BE9DB19BBF98B95CE3FA0

思路参考自


完整代码


原创不易,您的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其他自定义文章:



作者:史大拿
来源:juejin.cn/post/7143137578080796686
收起阅读 »

Android开发仿掘金Web端登录界面(Kotlin)

Android开发仿掘金Web端登录界面(Kotlin) 前言 各位大佬好,给大家分享一下用Android原生实现掘金Web端的登录界面效果,有哪些可以优化希望大佬们可以指正,那我们开始吧 最终效果图 前期准备 我们需要先把需要的资源给download下来,...
继续阅读 »

Android开发仿掘金Web端登录界面(Kotlin)


前言


各位大佬好,给大家分享一下用Android原生实现掘金Web端的登录界面效果,有哪些可以优化希望大佬们可以指正,那我们开始吧


最终效果图


LPDS_GIF_20220905_182520.gif


前期准备


我们需要先把需要的资源给download下来,我用Chrome来进行这一步



  • 开启Chrmoe的调试模式: 按F12开启或者在设置->更多工具->开发工具


1662367049960.jpg



  • 开是网络抓包:网络->图片


1662367135318.jpg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所需要的图片资料了,我们另存一下放入我们的项目


代码


配置Gradle



  • 我们来配置ViewBinding。在build.gradle中的android添加如下代码:


viewBinding {
enabled = true
}


  • 我们需要添加一些依赖


//glide库
implementation 'com.github.bumptech.glide:glide:4.13.0'
annotationProcessor 'com.github.bumptech.glide:compiler:4.13.0'

LoginDialog


我们创建一个LoginDialog.kt文件,并且继承与DialogFragment用于展示登录的UI,具体操作如下



  • dailog_login.xml


layout目录下创建dailog_login.xml文件,用于显示登录的布局,具体代码如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androidx.constraintlayout.widget.ConstraintLayou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xmlns:app="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uto"
xmlns:tools="http://schemas.android.com/tools"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设置这个布局的高度是自适应的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CardView来优化布局(可以快速设置圆角、阴影等操作)
<androidx.cardview.widget.CardView
android:layout_width="0dp"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这里设置88dp是因为最上面的图片高度是96dp,我们这是88dp就可以实现完成重叠效果
android:layout_marginTop="88dp"
app:layout_constraintBottom_toBottom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End_toEnd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id/dialog_top_img">

//为了方便布局在CardView里面添加一个约束布局
<androidx.constraintlayout.widget.ConstraintLayout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padding="16dp">

<ImageView
android:id="@+id/imageView3"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pp:layout_constraintBottom_toBottomOf="@+id/textView2"
app:layout_constraintEnd_toEndOf="@+id/edit_user"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parent"
app:srcCompat="@drawable/ic_baseline_close_24" />

<TextView
android:id="@+id/textView2"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手机登录"
android:textColor="@color/black"
android:textSize="20sp"
android:textStyle="bold"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parent" />

<EditText
android:id="@+id/edit_user"
android:layout_width="0dp"
android:layout_height="50dp"
android:layout_marginStart="16dp"
android:layout_marginTop="16dp"
android:layout_marginEnd="16dp"
android:background="@drawable/bg_edit"
android:ems="11"
android:hint="请输入手机号码"
android:inputType="number"
android:maxLength="11"
android:paddingStart="100dp"
app:layout_constraintEnd_toEnd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BottomOf="@+id/textView2" />

<EditText
android:id="@+id/edit_pwd"
android:layout_width="0dp"
android:layout_height="50dp"
android:layout_marginStart="16dp"
android:layout_marginTop="16dp"
android:layout_marginEnd="16dp"
android:background="@drawable/bg_edit"
android:ems="11"
android:hint="请输入密码"
android:inputType="number"
android:maxLength="4"
android:paddingStart="10dp"
app:layout_constraintEnd_toEnd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BottomOf="@+id/edit_user" />

<TextView
android:id="@+id/tv_code"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End="16dp"
android:text="获取验证码"
android:textColor="#007fff"
android:textSize="16sp"
app:layout_constraintBottom_toBottomOf="@+id/edit_pwd"
app:layout_constraintEnd_toEndOf="@+id/edit_pwd"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id/edit_pwd" />

<LinearLayout
android:id="@+id/linearLayout"
android:layout_width="80dp"
android:layout_height="0dp"
android:orientation="horizontal"
app:layout_constraintBottom_toBottomOf="@+id/edit_user"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id/edit_user"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id/edit_user">

<TextView
android:id="@+id/textView5"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weight="1"
android:gravity="center"
android:text="+86"
android:textColor="#000000" />

<ImageView
android:id="@+id/imageView2"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weight="1"
android:scaleType="center"
app:srcCompat="@drawable/ic_down" />
</LinearLayout>

<TextView
android:id="@+id/btn_login"
android:layout_width="0dp"
android:layout_height="50dp"
android:layout_marginTop="16dp"
android:background="@drawable/bg_btn"
android:gravity="center"
android:text="登录"
android:textColor="@color/white"
android:textSize="16sp"
app:layout_constraintEnd_toEndOf="@+id/edit_pwd"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id/edit_pwd"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BottomOf="@+id/edit_pwd" />

<TextView
android:id="@+id/textView6"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Top="16dp"
android:text="其他登录方式"
android:textColor="#007fff"
android:textSize="16sp"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id/btn_login"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BottomOf="@+id/btn_login" />

<TextView
android:id="@+id/textView7"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Top="16dp"
android:text="登录即表示同意"
android:textSize="16sp"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id/btn_login"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BottomOf="@+id/textView6" />

<TextView
android:id="@+id/textView8"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Start="4dp"
android:text="用户协议"
android:textColor="#007fff"
android:textSize="16sp"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EndOf="@+id/textView7"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id/textView7" />

<TextView
android:id="@+id/textView10"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marginStart="2dp"
android:text="、"
android:textSize="16sp"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EndOf="@+id/textView8"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id/textView8" />

<TextView
android:id="@+id/textView9"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隐私政策"
android:textColor="#007fff"
android:textSize="16sp"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EndOf="@+id/textView10"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id/textView7" />

</androidx.constraintlayout.widget.ConstraintLayout>
</androidx.cardview.widget.CardView>

<ImageView
android:id="@+id/dialog_top_img"
android:layout_width="142dp"
android:layout_height="96dp"
android:elevation="2dp"
app:layout_constraintEnd_toEnd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parent"
app:srcCompat="@drawable/ic_login_2" />

</androidx.constraintlayout.widget.ConstraintLayout>


  • bg_edit.xml


drawable目录下创建bg_edit.xml的资源文件,设置EditText的样式,代码如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elector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不对焦的样式
<item android:state_window_focused="false"
android:drawable="@drawable/bg_edit_nofocused"/>

//对焦的样式
<item android:state_focused="true"
android:drawable="@drawable/bg_edit_focused" />

</selector>


  • bg_edit_nofocused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hape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corners android:radius="2px"/>
<solid android:color="@color/white"/>
<stroke android:color="#e4e6eb" android:width="1dp"/>
</shape>


  • bg_edit_focused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hape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solid android:color="@color/white"/>
<stroke android:color="#007fff" android:width="1dp"/>
</shape>


  • bg_btn.xml


drawable目录下创建bg_btn.xml的资源文件,设置TextView的样式,不用Button是因为设置background较为麻烦,代码如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hape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solid android:color="#007fff"/>
<corners android:radius="2px"/>
</shape>


  • LoginDialo


LoginDialog.kt中代码具体如下:


class LoginDialog : DialogFragment() {
//使用viewBinding
lateinit var mBinding: DialogLoginBinding

override fun onCreateView(
inflater: LayoutInflater,
container: ViewGroup?,
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 View {
//创建布局
mBinding = DialogLoginBinding.inflate(layoutInflater)
return mBinding.root
}

override fun onViewCreated(view: View, 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ViewCreated(view, savedInstanceState)
//初始化Dialog的相关配置
initDialog()
}

/**
* 初始化dialog相关配置
*
*/

private fun initDialog() {
//设置Dialog的显示大小
setDialogSize()

//设置window的背景为透明色
dialog?.window?.setBackgroundDrawable(ColorDrawable(Color.TRANSPARENT))

//设置点击空白和返回键不消失
dialog?.setCanceledOnTouchOutside(false)

//设置dialog的动画
dialog?.window?.setWindowAnimations(R.style.dialog_base_anim)
}

/**
* 设置dialog的大小
*
*/

private fun setDialogSize(){
val window = dialog?.window
window?.let {

//获取屏幕信息
val wm = require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WINDOW_SERVICE) as? WindowManager
val display = wm?.defaultDisplay
val point = Point();
display?.getSize(point);


val layoutParams = it.attributes;

//设置宽度为屏幕的百分之90
layoutParams.width = (point.x * 0.9).toInt()
//设置高度为自适应
layoutParams.height = 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WRAP_CONTENT
it.attributes = layoutParams
}
}
}

MainActivity



  1. 我们修改一下MainActivity,实现展示一个登录Button,点击后弹出登录界面,具体代码如下: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lateinit var mBinding: ActivityMainBinding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mBinding = ActivityMainBinding.inflate(layoutInflater)
setContentView(mBinding.root)

mBinding.button.setOnClickListener {
LoginDialog().show(supportFragmentManager, "")
}
}
}

运行一下


这个时候我们的UI大致就完成了,我们运行看一下,是不是我们所有期望的那样


Screenshot_20220905_171401_com.juejin.login.jpg


登录逻辑


我们完成了UI相关的功能,接下来我们需要开始写,登录相关的逻辑了



  • 点击不同输入框显示不同UI


在web端中,当我们点击输入手机号和请输入密码时,最上面的UI是显示不同,我们先把这个一部分功能实现以下:


我们添加一个initView()方法,专门初始化View相关操作,具体代码如下:


private fun initView() {
//设置焦点变化监听
mBinding.editUser.onFocusChangeListener =
View.OnFocusChangeListener { v, hasFocus ->
//该控件获取了焦点
if(hasFocus){
//设置获取焦点后的UI
Glide.with(this).load(R.drawable.ic_login_2).into(mBinding.dialogTopImg)
}
}

mBinding.editPwd.onFocusChangeListener =
View.OnFocusChangeListener { v, hasFocus ->
//该控件获取了焦点
if(hasFocus){
//设置获取焦点后的UI
Glide.with(this).load(R.drawable.ic_login_1).into(mBinding.dialogTopImg)
}
}

if (Build.VERSION.SDK_INT >= Build.VERSION_CODES.O) {
//让输入框获取焦点
mBinding.editUser.requestFocus()
}
}

获取验证码


我们知道点击获取验证码会出现一个验证是否为人为操作,当操作完成后发送验证码,并且会有一个60s间隔,并且需要显示出实际秒数,我们使用Captcha库来完成验证,使用CountDownTimer来实现倒计时的效果


添加验证拼图



  • 添加倒计时


val timeDown = object : CountDownTimer(60 * 1000, 1000) {
override fun onTick(millisUntilFinished: Long) {
mBinding.tvCode.text = "${millisUntilFinished / 1000}s"
}

override fun onFinish() {
//设置验证码可点击
mBinding.tvCode.isEnabled = true
//恢复text
mBinding.tvCode.text = "获取验证码"
}

}


  • 添加依赖


implementation 'com.luozm.captcha:captcha:1.1.2'


  • 添加布局


<com.luozm.captcha.Captcha
android:id="@+id/capt_cha"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elevation="2dp"
android:visibility="gone"
app:layout_constraintBottom_toBottomOf="parent"
app:layout_constraintEnd_toEndOf="@+id/cardView"
app:layout_constraintStart_toStartOf="@+id/cardView"
app:layout_constraintTop_toTopOf="@+id/cardView"
//随便找一个图片就行了
app:src="@drawable/ic_captcha" />


  • 添加事件监听


mBinding.captCha.setCaptchaListener(object : Captcha.CaptchaListener {
/**
* 验证通过回调
*
* @param time
* @return
*/

override fun onAccess(time: Long): String {
//设置验证码不可点击
mBinding.tvCode.isEnabled = false
//开始倒计时
timeDown.start()
//关闭图片验证
mBinding.captCha.visibility = View.GONE
return "验证通过,耗时" + time + "毫秒";
}

/**
* 验证失败回调
*
* @param failCount
* @return
*/

override fun onFailed(failCount: Int): String {
return "验证失败,已失败" + failCount + "次";
}

override fun onMaxFailed(): String {
Toast.makeText(
this@LoginDialog.requireContext(),
"验证超过次数,你的帐号被封锁",
Toast.LENGTH_SHORT
).show();
return "验证失败,帐号已封锁";
}

})


  • 点击发送验证码


mBinding.tvCode.setOnClickListener {
//显示图片验证
mBinding.captCha.visibility = View.VISIBLE
}

登录



  • 添加登录判断逻辑


我们还是在initView方法中添加代码:


mBinding.btnLogin.setOnClickListener {
//登录按钮不可交互
mBinding.btnLogin.isEnabled =false

//修改UI
mBinding.btnLogin.text = "登录中..."

//开始验证
//判断手机号格式是否正确,这里只做了长度的按断,其实可以用正则来判断,我这里知识简单判断
if(mBinding.editUser.text.toString().length < 11){
Toast.makeText(
this@LoginDialog.requireContext(),
"账号格式错误",
Toast.LENGTH_SHORT
).show();
//登录按钮可交互
mBinding.btnLogin.isEnabled =true
//修改UI
mBinding.btnLogin.text = "登录"
return@setOnClickListener
}
if(mBinding.editPwd.text.toString().length < 4){
Toast.makeText(
this@LoginDialog.requireContext(),
"验证码错误",
Toast.LENGTH_SHORT
).show();
//登录按钮可交互
mBinding.btnLogin.isEnabled =true
//修改UI
mBinding.btnLogin.text = "登录"
return@setOnClickListener
}

Toast.makeText(
this@LoginDialog.requireContext(),
"登录成功",
Toast.LENGTH_SHORT
).show();

dismiss()

}

总结


到这里我们模仿掘金Web端登录就成功了,如果想看源码在这里传送门


作者:zuoz
来源:juejin.cn/post/7139841541350588447
收起阅读 »

线程池也会导致OOM的原因

1. 前言 我这边从一个问题引出这次的话题,我们可能会在开中碰到一种OOM问题,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thread_create (1040KB stack) failed: Try again 相信很多人碰到过这个错误,很...
继续阅读 »

1. 前言


我这边从一个问题引出这次的话题,我们可能会在开中碰到一种OOM问题,java.lang.OutOfMemoryError: pthread_create (1040KB stack) failed: Try again


相信很多人碰到过这个错误,很容易从网上搜索到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线程过多,那线程过多为什么会导致OOM?线程什么情况下会释放资源?你又能如何做到让它不释放资源?


有的人可能会想到,那既然创建线程过多会导致OOM,那我用线程池不就行了。但是有没有想过,线程池,也可能会造成OOM。其实这里有个很经典的场景,你使用OkHttp的时候不注意,每次请求都创建OkHttpClient,导致线程池过多出现OOM


2. 简单了解线程池


如何去了解线程池,看源码,直接去看是很难看得懂的,要先了解线程池的原理,对它的设计思想有个大概的掌握之后,再去看源码,就会轻松很多,当然这里只了解基础的原理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多线程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篇文章只从部分源码的角度去分析,线程池如何导致OOM的,而不会全部去看所有线程池的源码细节,因为太多了


首先,要了解线程池,首先需要从它的参数入手:



  • corePoolSize:核心线程数量

  • maximumPoolSize:最大线程数量

  • keepAliveTime,unit:非核心线程的存活时间和单位

  • workQueue:阻塞队列

  • ThreadFactory:线程工厂

  •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饱和策略


然后你从网上任何一个地方搜都能知道它大致的工作流程是,当一个任务开始执行时,先判断当前线程池数量是否达到核心线程数,没达到则创建一个核心线程来执行任务,如果超过,放到阻塞队列中等待,如果阻塞队列满了,未达到最大线程数,创建一条非核心线程执行任务,如果达到最大线程数,执行饱和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线程不会回收,非核心线程会根据keepAliveTime和unit进行回收。


**这里可以多提一嘴,这个过程用了工厂模式ThreadFactory和策略模式RejectedExecutionHandler,关于策略模式可以看我这篇文章 ** juejin.cn/post/719502…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为什么线程池也会导致OOM了:核心线程不会回收,非核心线程使用完之后会根据keepAliveTime和unit进行回收 ,那核心线程就会一直存活(我这不考虑shutdown()和shutdownNow()这些情况),一直存活就会占用内存,那你如果创建很多线程池,就会OOM。


所以我这篇文章要分析:核心线程不会释放资源的过程,它内部怎么做到的。 只从这部分的源码去进行分析,不会全部都详细讲。


先别急,为了照顾一些基础不太好的朋友,涉及一些基础知识感觉还是要多讲一下。上面提到的线程回收和shutdown方法这些是什么意思?线程执行完它内部的代码后会主动释放资源吗?


我们都知道开发中有个概念叫生命周期,当然线程池和线程也有生命周期(这很重要),在开发中,我们称之为lifecycle。


生命周期当然是设计这个东西的开发者所定义的,我们先看线程池的生命周期,在ThreadPoolExecutor的注释中有写:


*
* The runState provides the main lifecycle control, taking on values:
*
* RUNNING: Accept new tasks and process queued tasks
* SHUTDOWN: Don't accept new tasks, but process queued tasks
* STOP: Don't accept new tasks, don't process queued tasks,
* and interrupt in-progress tasks
* TIDYING: All tasks have terminated, workerCount is zero,
* the thread transitioning to state TIDYING
* will run the terminated() hook method
* TERMINATED: terminated() has completed
*

看得出它的生命周期有RUNNING,SHUTDOWN,STOP,TIDYING和TERMINATED。而shutdown()和shutdownNow()方法会改变生命周期,这里不是对线程池做全面解析,所以先有个大概了解就行,可以暂时理解成这篇文章的所有分析都是针对RUNNING状态下的。


看完线程池的,再看看线程的生命周期。线程的生命周期有:



  • NEW:创建,简单来说就是new出来没start

  • RUNNABLE:运行,简单来说就是start后执行run方法

  • TERMINATED:中止,简单来说就是执行完run方法或者进行中断操作之后会变成这个状态

  • BLOCKED:阻塞,就是加锁之后竞争锁会进入到这个状态

  • WAITING、TIMED_WAITING:休眠,比如sleep方法


这个很重要,需要了解,你要学会线程这块相关的知识点的话,这些生命周期要深刻理解 。比如BLOCKED和WAITING有什么不同?然后学这块又会涉及到锁那一块的知识。以后有时间可以单独写几篇这类的文章,这里先大概有个概念,只需要能先看懂后面的源码就行。


从生命周期的概念你就能知道线程执行完它内部的代码后会主动释放资源,因为它run执行完之后生命周期会到TERMINATED,那这又涉及到了一个知识点,为什么主线程(ActivityThread),执行完run的代码后不会生命周期变成TERMINATED,这又涉及到Looper,就得了解Handler机制,可以看我这篇文章 juejin.cn/post/715882…


扯远了,现在进入正题,先想想,如果是你,你怎么做让核心线程执行完run之后不释放资源,很明显,只要让它不执行到TERMINATED生命周期就行,如何让它不变成TERMINATED状态,只需要让它进入BLOCKED或者WAITING状态就行。所以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当这个核心线程执行完这个任务之后,我让它WAITING,等到有新的任务进来的时候我再唤醒它进入RUNNABLE状态。 这是我从理论这个角度去分析的做法,那看看实际ThreadPoolExecutor是怎么做的


3. 线程池部分源码分析


前面说了,不会全部都讲,这里涉及到文章相关内容的流程就是核心线程的任务执行过程,所以这里主要分析核心线程。


当我们使用线程池执行一个任务时,会调用ThreadPoolExecutor的execute方法


public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 {
......

int c = ctl.get();
if (workerCountOf(c) < corePoolSize) {
if (addWorker(command, true))
return;
c = ctl.get();
}

// 我们只看核心线程的流程,所以后面的代码不用管
......
}

这个ctl是一个状态相关的代码,可以先不用管,我后面会简单统一做个解释,这里不去管它会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现在主要是为了看核心线程的流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前线程的数量小于核心线程的话执行addWorker方法


private boolean addWorker(Runnable firstTask, boolean core) {
retry:
for (;;) {
int c = ctl.get();
int rs = runStateOf(c);

// Check if queue empty only if necessary.
if (rs >= SHUTDOWN &&
! (rs == SHUTDOWN &&
firstTask == null &&
! workQueue.isEmpty()))
return false;

for (;;) {
int wc = workerCountOf(c);
if (wc >= CAPACITY ||
wc >= (core ? corePoolSize : maximumPoolSize))
return false;
if (compareAndIncrementWorkerCount(c))
break retry;
c = ctl.get(); // Re-read ctl
if (runStateOf(c) != rs)
continue retry;
// else CAS failed due to workerCount change; retry inner loop
}
}

boolean workerStarted = false;
boolean workerAdded = false;
Worker w = null;
try {
w = new Worker(firstTask);
final Thread t = w.thread;
if (t != null) {
final ReentrantLock mainLock = this.mainLock;
mainLock.lock();
try {
// Recheck while holding lock.
// Back out on ThreadFactory failure or if
// shut down before lock acquired.
int rs = runStateOf(ctl.get());

if (rs < SHUTDOWN ||
(rs == SHUTDOWN && firstTask == null)) {
if (t.isAlive()) // precheck that t is startable
throw new IllegalThreadStateException();
workers.add(w);
int s = workers.size();
if (s > largestPoolSize)
largestPoolSize = s;
workerAdded = true;
}
} finally {
mainLock.unlock();
}
if (workerAdded) {
t.start();
workerStarted = true;
}
}
} finally {
if (! workerStarted)
addWorkerFailed(w);
}
return workerStarted;
}

这个addWorker分为上下两部分,我们分别来做解析


private boolean addWorker(Runnable firstTask, boolean core) {
retry:
for (;;) {
int c = ctl.get();
int rs = runStateOf(c);

// Check if queue empty only if necessary.
if (rs >= SHUTDOWN &&
! (rs == SHUTDOWN &&
firstTask == null &&
! workQueue.isEmpty()))
return false;

for (;;) {
int wc = workerCountOf(c);
if (wc >= CAPACITY ||
wc >= (core ? corePoolSize : maximumPoolSize))
return false;
if (compareAndIncrementWorkerCount(c))
break retry;
c = ctl.get(); // Re-read ctl
if (runStateOf(c) != rs)
continue retry;
// else CAS failed due to workerCount change; retry inner loop
}
}

// 下半部分
......
}

这里主要是做了状态判断的一些操作,我说过状态相关的我们可以先不管,但是这里的写法我觉得要单独讲一下为什么会这么写。不然它内部很多代码是这样的,我怕劝退很多人。


首先retry: ...... break retry; 这个语法糖,平常我们开发很少用到,可以去了解一下,这里就是为了跳出循环。 其次,这里的compareAndIncrementWorkerCount内部的代码是AtomicInteger ctl.compareAndSet(expect, expect + 1) ,Atomic的compareAndSet操作搭配死循环,这叫自旋,所以说要看懂这个需要一定的java多线程相关的基础。自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就又涉及到了锁的分类中有乐观锁,有悲观锁。不清楚的可以去学一下这些知识,你就知道为什么它要这么做了,这里就不一一解释。包括你看它的源码,能看到,它会很多地方用自旋,很多地方用ReentrantLock,但它就是不用synchronized ,这些都是多线程这块基础的知识,这里不多说了。


看看下半部分


private boolean addWorker(Runnable firstTask, boolean core) {

// 上半部分
......



boolean workerStarted = false;
boolean workerAdded = false;
Worker w = null;
try {
w = new Worker(firstTask);
final Thread t = w.thread;
if (t != null) {
......
if (workerAdded) {
t.start();
workerStarted = true;
}
}
} finally {
......
}
return workerStarted;
}

看到它先创建一个Worker对象,再调用Worker对象内部的线程的start方法,我们看看Worker


private final class Worker
extends AbstractQueuedSynchronizer
implements Runnable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6138294804551838833L;

final Thread thread;
Runnable firstTask;

Worker(Runnable firstTask) {
setState(-1); // inhibit interrupts until runWorker
this.firstTask = firstTask;
this.thread = getThreadFactory().newThread(this);
}

public void run() {
runWorker(this);
}

// 其它方法
......
}

看到它内部主要有两个对象firstTask就是任务,thread就是执行这个任务的线程,而这个线程是通过getThreadFactory().newThread(this)创建出来的,这个就是我们创建ThreadPoolExecutor时传的“线程工厂”

外部调t.start();之后就会执行这里的run方法,因为newThread传了this进去,你可以先简单理解调这个线程start会执行到这个run,然后run中调用runWorker(this);


注意,你想想runWorker(this)方法,包括之后的流程,都是执行在哪个线程中?都是执行在子线程中,因为这个run方法中的代码,都是执行在这个线程中。你一定要理解这一步,不然你自己看源码会可能看懵。 因为有些人长期不接触多线程环境的情况下,你会习惯单线程的思维去看问题,那就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我们继续看看runWorker,时刻提醒你自己,之后的流程都是在子线程中进行,这条子线程的生命周期变为RUNNABLE


final void runWorker(Worker w) {
Thread wt = Thread.currentThread();
Runnable task = w.firstTask;
w.firstTask = null;
w.unlock(); // allow interrupts
boolean completedAbruptly = true;
try {
while (task != null || (task = getTask()) != null) {s
w.lock();

// 中断相关的操作
......

try {
beforeExecute(wt, task);
Throwable thrown = null;
try {
task.run();
} catch (RuntimeException x) {
......
} finally {
afterExecute(task, thrown);
}
} finally {
......
}
}
completedAbruptly = false;
} finally {
processWorkerExit(w, completedAbruptly);
}
}

先讲讲这里的一个开发技巧,task.run()就是执行任务,它前面的beforeExecute和afterExecute就是模板方法设计模式,方便扩展用。

执行完任务后,最后执行processWorkerExit方法


private void processWorkerExit(Worker w, boolean completedAbruptly) {
if (completedAbruptly) // If abrupt, then workerCount wasn't adjusted
decrementWorkerCount();

final ReentrantLock mainLock = this.mainLock;
mainLock.lock();
try {
completedTaskCount += w.completedTasks;
workers.remove(w);
} finally {
mainLock.unlock();
}

tryTerminate();

......
}

workers.remove(w)后执行tryTerminate方法尝试将线程池的生命周期变为TERMINATED


final void tryTerminate() {
for (;;) {
int c = ctl.get();
if (isRunning(c) ||
runStateAtLeast(c, TIDYING) ||
(runStateOf(c) == SHUTDOWN && ! workQueue.isEmpty()))
return;
if (workerCountOf(c) != 0) { // Eligible to terminate
interruptIdleWorkers(ONLY_ONE);
return;
}

final ReentrantLock mainLock = this.mainLock;
mainLock.lock();
try {
if (ctl.compareAndSet(c, ctlOf(TIDYING, 0))) {
try {
terminated();
} finally {
ctl.set(ctlOf(TERMINATED, 0));
termination.signalAll();
}
return;
}
} finally {
mainLock.unlock();
}
// else retry on failed CAS
}
}

先不用管状态的变化,一般一眼都能看得出这里是结束的操作了,我们追踪的核心线程正常在RUNNING状态下是不会执行到这里的。 那我们期望的没任务情况下让线程休眠的操作在哪里?

看回runWorker方法


final void runWorker(Worker w) {
......
boolean completedAbruptly = true;
try {
while (task != null || (task = getTask()) != null) {s
......
}
completedAbruptly = false;
} finally {
processWorkerExit(w, completedAbruptly);
}
}

看到它的while中有个getTask()方法,认真看runWorker方法其实能看出,核心线程执行完一个任务之后会getTask()拿下一个任务去执行,这就是当核心线程满的时候任务会放到阻塞队列中,核心线程执行完任务之后会从阻塞队列中拿下一个任务执行。 getTask()从抽象上来看,就是从队列中拿任务。


private Runnable getTask() {
boolean timedOut = false; // Did the last poll() time out?

for (;;) {
......

try {
Runnable r = timed ?
workQueue.poll(keepAliveTime, TimeUnit.NANOSECONDS) :
workQueue.take();
if (r != null)
return r;
timedOut = true;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retry) {
timedOut = false;
}
}
}

先把timed当成正常情况下为false,然后会执行workQueue.take(),这个workQueue是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 注意,这里又需要有点基础了。正常有点基础的人看到这里,已经知道这里就是当没有任务会让核心线程休眠的操作,看不懂的,可以先了解下什么是AQS,可以看看我这篇文章 juejin.cn/post/716801…


如果你说你懒得看,行吧,我随便拿个ArrayBlockingQueue给你举例


public E take()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final ReentrantLock lock = this.lock;
lock.lockInterruptibly();
try {
while (count == 0)
notEmpty.await();
return dequeue();
} finally {
lock.unlock();
}
}

notEmpty是Condition,这里调用了Condition的await()方法,然后想想执行这步操作的是在哪条线程上?线程进入WAITING状态了吧,不会进入TERMINATED了吧。


然后当有任务添加之后会唤醒它,它继续在循环中去执行任务。


这就验证了我们的猜想,通过让核心线程进入WAITING状态以此来达到执行完run方法中的任务也不会主动TERMINATED而释放线程。所以核心线程一直占用资源,这里说的资源指的是空间,而cpu的时间片是会让出的。


4. 部分线程池的操作解读


为什么线程池也会导致OOM,上面已经通过源码告诉你,核心线程不会释放内存空间,导致线程池多的情况下也会导致OOM。这里为了方便新手阅读ThreadPoolExecutor相关的代码,还是觉得写一些它内部的设计思想,不然没点基础的话确实很难看懂。


首先就是状态,上面源码中都有关线程池的生命中周期状态(ctl字段),可以看看它怎么设计的


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ctl = new AtomicInteger(ctlOf(RUNNING, 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UNT_BITS = Integer.SIZE - 3; // Integer.SIZE是32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APACITY = (1 << COUNT_BITS) - 1;

// runState is stored in the high-order bits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RUNNING = -1 << COUNT_BITS;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SHUTDOWN = 0 << COUNT_BITS;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STOP = 1 << COUNT_BITS;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IDYING = 2 << COUNT_BITS;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TERMINATED = 3 << COUNT_BITS;

它这里用了两个设计思想,第一个就是用位来表示状态,关于这类型的设计,可以看我这2篇文章 juejin.cn/post/715547…juejin.cn/post/720550…


另外一个设计思想是:用一个变量的高位置表示状态,低位表示数量。 这里就是用高3位来表示生命周期,剩下的低位表示线程的数量。和这个类似的操作有view中的MeasureSpec,也是一个变量表示两个状态。


然后关于设计模式,可以看到它这里最经典的就是用了策略模式,如果你看饱和策略那块的源码,可以好好看看它是怎么设计的。其它的还有工厂、模板之类的,这些也不难,就是策略还是建议学下它怎么去设计的。


然后多线程相关的基础,这个还是比较重要的,这块的基础不好,看ThreadPoolExecutor的源码会相对吃力。比如我上面提过的,线程的生命周期,锁相关的知识,还有AQS等等。如果你熟悉这些,再看这个源码就会轻松很多。


对于总体的设计,你第一看会觉得它的源码很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中断操作+自旋锁+状态的设计 ,它的这种设计就基本可以说是优化代码到极致,比如说状态的设计,就比普通的能省内存,能更方便通过CAS操作。用自旋就是乐观锁,能节省资源等。有中断操作,能让整个系统更灵活。相对的缺点就是不安全,什么意思呢?已是就是这样写代码很容易出BUG,所以这里的让人觉得很绕的代码,就是很多的状态的判断,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这个流程的安全。


5. 总结


从部分源码的角度去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线程池也可能会导致OOM


那再思考一个问题:不断的创建线程池,“一定”会导致OOM吗? 如果你对线程池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相信你也知

作者:流浪汉kylin
来源:juejin.cn/post/7210691957790572601
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收起阅读 »

从Flutter到Compose,为什么都在推崇声明式UI?

Compose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声音就是——“🤨这跟Flutter也长得太像了吧?!” 这里说的长得像,实际更多指的是UI编码的风格相似,而关于这种风格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声明式UI。 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命令式UI的Androi...
继续阅读 »

Compose推出之初,就曾引发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声音就是——“🤨这跟Flutter也长得太像了吧?!”


这里说的长得像,实际更多指的是UI编码的风格相似,而关于这种风格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声明式UI


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了命令式UI的Android或iOS开发人员来说,刚开始确实很难理解什么是声明式UI。就像当初刚踏入编程领域的我们,同样也很难理解面向过程编程面向对象编程的区别一样。


为了帮助这部分原生开发人员完成从命令式UI到声明式UI的思维转变,本文将结合示例代码编写、动画演示以及生活例子类比等形式,详细介绍声明式UI的概念、优点及其应用。


照例,先奉上思维导图一张,方便复习:





命令式UI的特点


既然命令式UI与声明式UI是相对的,那就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一个常规的视图更新流程中,如果采用的是命令式UI,会是怎样的一个操作方式。


以Android为例,首先我们都知道,Android所采用的界面布局,是基于View与ViewGroup对象、以树状结构来进行构建的视图层级。



当我们需要对某个节点的视图进行更新时,通常需要执行以下两个操作步骤:



  1. 使用findViewById()等方法遍历树节点以找到对应的视图。

  2. 通过调用视图对象公开的setter方法更新视图的UI状态


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计数器应用为例:



这个应用唯一的逻辑就是“当用户点击"+"号按钮时数字加1”。在传统的Android实现方式下,代码应该是这样子的:


class Counter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var count: Int = 0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counter)

val countTv = findViewById<TextView>(R.id.count_tv)
countTv.text = count.toString()

val plusBtn = findViewById<Button>(R.id.plus_btn)
plusBtn.setOnClickListener {
count += 1
countTv.text = count.toString()
}

}
}

这段代码看起来没有任何难度,也没有明显的问题。但是,假设我们在下一个版本中添加了更多的需求:




  • 当用户点击"+"号按钮,数字加1的同时在下方容器中添加一个方块。

  • 当用户点击"-"号按钮,数字减1的同时在下方容器中移除一个方块。

  • 当数字为0时,下方容器的背景色变为透明。


现在,我们的代码变成了这样:


class Counter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var count: Int = 0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setContentView(R.layout.activity_counter)

// 数字
val countTv = findViewById<TextView>(R.id.count_tv)
countTv.text = count.toString()

// 方块容器
val blockContainer = findViewById<LinearLayout>(R.id.block_container)

// "+"号按钮
val plusBtn = findViewById<Button>(R.id.plus_btn)
plusBtn.setOnClickListener {
count += 1
countTv.text = count.toString()
// 方块
val block = View(this).apply {
setBackgroundColor(Color.WHITE)
layoutParams = LinearLayout.LayoutParams(40.dp, 40.dp).apply {
bottomMargin = 20.dp
}
}
blockContainer.addView(block)
when {
count > 0 -> {
blockContainer.setBackgroundColor(Color.parseColor("#FF6200EE"))
}
count == 0 -> {
blockContainer.setBackgroundColor(Color.TRANSPARENT)
}
}
}

// "-"号按钮
val minusBtn = findViewById<Button>(R.id.minus_btn)
minusBtn.setOnClickListener {
if(count <= 0) return@setOnClickListener
count -= 1
countTv.text = count.toString()
blockContainer.removeViewAt(0)
when {
count > 0 -> {
blockContainer.setBackgroundColor(Color.parseColor("#FF6200EE"))
}
count == 0 -> {
blockContainer.setBackgroundColor(Color.TRANSPARENT)
}
}
}

}

}

已经开始看得有点难受了吧?这正是命令式UI的特点,侧重于描述怎么做,我们需要像下达命令一样,手动处理每一项UI的更新,如果UI的复杂度足够高的话,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诸如:



  • 可维护性差:需要编写大量的代码逻辑来处理UI变化,这会使代码变得臃肿、复杂、难以维护。

  • 可复用性差:UI的设计与更新逻辑耦合在一起,导致只能在当前程序使用,难以复用。

  • 健壮性差:UI元素之间的关联度高,每个细微的改动都可能一系列未知的连锁反应。


声明式UI的特点


而同样的功能,假如采用的是声明式UI,则代码应该是这样子的:


class _CounterPageState extends State<CounterPage> {
int _count = 0;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Scaffold(
appBar: AppBar(
title: Text(widget.title),
),
body: Column(
children: [
// 数字
Text(
_count.toString(),
style: const TextStyle(fontSize: 48),
),
Row(
mainAxisSize: MainAxisSize.min,
children: [
// +"号按钮
ElevatedButton(
onPressed: () {
setState(() {
_count++;
});
},
child: const Text("+")),
// "-"号按钮
ElevatedButton(
onPressed: () {
setState(() {
if (_count == 0) return;
_count--;
});
},
child: const Text("-"))
],
),
Expanded(
// 方块容器
child: Container(
width: 60,
padding: const EdgeInsets.all(10),
color: _count > 0 ? const Color(0xFF6200EE) : Colors.transparent,

child: ListView.separated(
itemCount: _count,
itemBuilder: (BuildContext context, int index) {
// 方块
return Container(width: 40, height: 40, color: Colors.white);
},
separatorBuilder: (BuildContext context, int index) {
return const Divider(color: Colors.transparent, height: 10);
},
),
))
],
),
);
}
}


在这样的代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操作UI更新的代码,而这正是声明式UI的特点,它侧重于描述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开发者只需要关注UI应该如何呈现,而不需要关心UI的具体实现过程。


开发者要做的,就只是提供不同UI与不同状态之间的映射关系,而无需编写如何在不同UI之间进行切换的代码。


所谓状态,指的是构建用户界面时所需要的数据,例如一个文本框要显示的内容,一个进度条要显示的进度等。Flutter框架允许我们仅描述当前状态,而转换的工作则由框架完成,当我们改变状态时,用户界面将自动重新构建


下面我们将按照通常情况下,用声明式UI实现一个Flutter应用所需要经历的几个步骤,来详细解析前面计数器应用的代码:



  1. 分析应用可能存在的各种状态


根据我们前面对于“状态”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出,在本例中,数字(_count值)本身即为计数器应用的状态,其中还包括数字为0时的一个特殊状态。



  1. 提供每个不同状态所对应要展示的UI


build方法是将状态转换为UI的方法,它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被框架调用。我们通过重写该方法来声明UI的构造:


对于顶部的文本,只需声明每次都使用最新返回的状态(数字)即可:


Text(
_count.toString(),
...
),

对于方块容器,只需声明当_count的值为0时,容器的背景颜色为透明色,否则为特定颜色:


Container(
color: _count > 0 ? const Color(0xFF6200EE) : Colors.transparent,
...
)

对于方块,只需声明返回的方块个数由_count的值决定:


ListView.separated(
itemCount: _count,
itemBuilder: (BuildContext context, int index) {
// 方块
return Container(width: 40, height: 40, color: Colors.white);
},
...
),


  1. 根据用户交互或数据查询结果更改状态


当由于用户的点击数字发生变化,而我们需要刷新页面时,就可以调用setState方法。setState方法将会驱动build方法生成新的UI:


// "+"号按钮
ElevatedButton(
onPressed: () {
setState(() {
_count++;
});
},
child: const Text("+")),
// "-"号按钮
ElevatedButton(
onPressed: () {
setState(() {
if (_count == 0) return;
_count--;
});
},
child: const Text("-"))
],

可以结合动画演示来回顾这整个过程:



最后,用一个公式来总结一下UI、状态与build方法三者的关系,那就是:



以命令式和声明式分别点一杯奶茶


现在,你能了解命令式UI与声明式UI的区别了吗?如果还是有些抽象,我们可以用一个点奶茶的例子来做个比喻:


当我们用命令式UI的思维方式去点一杯奶茶,相当于我们需要告诉制作者,冲一杯奶茶必须按照煮水、冲茶、加牛奶、加糖这几个步骤,一步步来完成,也即我们需要明确每一个步骤,从而使得我们的想法具体而可操作。


而当我们用声明式UI的思维方式去点一杯奶茶,则相当于我们只需要告诉制作者,我需要一杯“温度适中、口感浓郁、有一点点甜味”的奶茶,而不必关心具体的制作步骤和操作细节。


声明式编程的优点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声明式UI有以下几个优点:




  • 简化开发:开发者只需要维护状态->UI的映射关系,而不需要关注具体的实现细节,大量的UI实现逻辑被转移到了框架中。




  • 可维护性强:通过函数式编程的方式构建和组合UI组件,使代码更加简洁、清晰、易懂,便于维护。




  • 可复用性强:将UI的设计和实现分离开来,使得同样的UI组件可以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使用,提高了代码的可复用性。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声明式UI是一种更加高层次、更加抽象的编程方式,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极大地简化现有的开发模式,因此在现代应用程序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更多框架的采用与更多开发者的加入,声明式UI必将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以后构建用户界面的首选方式。


作者:星际码仔
来源:juejin.cn/post/7212622837063811109
收起阅读 »

Android 带你重新认知属性动画

我报名参加金石计划1期挑战——瓜分10万奖池,这是我的第5篇文章,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前言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属性动画简单使用的文章juejin.cn/post/714417… 虽然官方直接提供的属性动画只有4个效果:透明度、位移、旋转、缩放,然后用Set实现组合...
继续阅读 »

我报名参加金石计划1期挑战——瓜分10万奖池,这是我的第5篇文章,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前言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属性动画简单使用的文章juejin.cn/post/714417…


虽然官方直接提供的属性动画只有4个效果:透明度、位移、旋转、缩放,然后用Set实现组合,用插值器加一些效果。但其实属性动画能做的超越你的想象,他能做到anything。你可以实现各种你所想象的效果,改图片形状、路径的动画、颜色的变化等(当然这得是矢量图)。而插值器,除了系统提供的那些插值器之外,你还能进行自定义实现你想要的运动效果。


实现的效果


我这里拿个形变的效果来举例。可以先看看实现的效果:


sp.gif


实现要点


要点主要有两点:(1)要去想象,到了这种程度包括更复杂的效果,没有人能教你的,只能靠自己凭借经验和想象力去规划怎么实现。 (2)要计算,一般做这种自定义的往往会涉及计算的成分,所以你要实现的效果越高端,需要计算的操作就越复杂。


思路


我做这个播放矢量图和暂停矢量图之间的形变,这个思路是这样的: 其实那个三角形是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一个矩形(转90度的梯形),右边是一个三角形。然后把两个图形再分别变成长方形。具体计算方式是我把width分成4份,然后配合一个偏移量offset去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没必要太纠结,都是要调整的)


步骤:



  1. 绘制圆底和两个图形

  2. 属性动画

  3. 页面退出后移除动画


1. 绘制圆底和两个图形


一共三个Paint


init {
paint = Paint()
paint2 = Paint()
paint3 = Paint()

paint?.color = context.resources.getColor(R.color.kylin_main_color)
paint?.isAntiAlias = true
paint2?.color = context.resources.getColor(R.color.kylin_white)
paint2?.style = Paint.Style.FILL
paint2?.isAntiAlias = true
paint3?.color = context.resources.getColor(R.color.kylin_white)
paint3?.isAntiAlias = true
}

绘制圆底就比较简单


paint?.let {
canvas?.drawCircle((width/2).toFloat(), (height/2).toFloat(), (width/2).toFloat(),
it
)
}

然后先看看我的一个参考距离的计算(有这个参考距离,才能让图形大小跟着宽高而定,而不是写死)


override fun onLayout(changed: Boolean, left: Int, top: Int, right: Int, bottom: Int) {
super.onLayout(changed, left, top, right, bottom)
if (baseDim == 0f){
baseDim = (0.25 * width).toFloat()
}
}

另外两个图用路径实现


if (path1 == null || path2 == null){
path1 = Path()
path2 = Path()
// 设置初始状态
startToStopAnim(0f)
}
paint2?.let { canvas?.drawPath(path1!!, it) }
paint3?.let { canvas?.drawPath(path2!!, it) }

看具体的绘制实现


private fun startToStopAnim(currentValue : Float){
val offset : Int = (baseDim * 0.25 * (1-currentValue)).toInt()

path1?.reset()
path1?.fillType = Path.FillType.WINDING
path1?.moveTo(baseDim + offset, baseDim) // 点1不变
path1?.lineTo(2 * baseDim+ offset - baseDim/3*currentValue,
baseDim + (0.5 * baseDim).toInt() * (1-currentValue))
path1?.lineTo(2 * baseDim+ offset - baseDim/3*currentValue,
2 * baseDim +(0.5 * baseDim).toInt() + (0.5 * baseDim).toInt() * currentValue)
path1?.lineTo(baseDim+ offset, 3 * baseDim) // 点4不变
path1?.close()


path2?.reset()
path2?.fillType = Path.FillType.WINDING
if (currentValue <= 0f) {
path2?.moveTo(2 * baseDim + offset, baseDim + (0.5 * baseDim).toInt())
path2?.lineTo(3 * baseDim + offset, 2 * baseDim)
path2?.lineTo(2 * baseDim + offset, 2 * baseDim + (0.5 * baseDim).toInt())
}else {
path2?.moveTo(2 * baseDim+ offset + baseDim/3*currentValue,
baseDim + (0.5 * baseDim).toInt() * (1-currentValue))
path2?.lineTo(3 * baseDim + offset, baseDim + baseDim * (1-currentValue))
path2?.lineTo(3 * baseDim + offset, 2 * baseDim + baseDim * currentValue)
path2?.lineTo(2 * baseDim+ offset + baseDim/3*currentValue,
2 * baseDim +(0.5 * baseDim).toInt() + (0.5 * baseDim).toInt() * currentValue)
}
path2?.close()
}

这个计算的过程不好解释,加偏移量就是一个调整的过程,可以去掉偏移量offset看看效果就知道为什么要加了。path1代表左边的路径,左边的路径是4个点,path2是右边的路径,右边的路径会根据情况去决定是3个点还是4个点,默认情况是3个。


2、属性动画


fun startToStopChange(){
isRecordingStart = true
if (mValueAnimator1 == null) {
mValueAnimator1 = ValueAnimator.ofFloat(0f, 1f)
mValueAnimator1?.addUpdateListener {
val currentValue: Float = it.animatedValue as Float
startToStopAnim(currentValue)
postInvalidate()
}
mValueAnimator1?.interpolator = AccelerateInterpolator()
}
mValueAnimator1?.setDuration(500)?.start()
}

float类型0到1其实就是实现一个百分比的效果。变过去能实现后,变回来就也就很方便


fun stopToStartChange(){
isRecordingStart = false
if (mValueAnimator2 == null) {
mValueAnimator2 = ValueAnimator.ofFloat(1f, 0f)
mValueAnimator2?.addUpdateListener {
val currentValue: Float = it.animatedValue as Float
startToStopAnim(currentValue)
postInvalidate()
}
mValueAnimator2?.interpolator = AccelerateInterpolator()
}
mValueAnimator2?.setDuration(500)?.start()
}

3.移除动画


view移除后要移除动画


fun close(){
try {
if (mValueAnimator1?.isStarted == true){
mValueAnimator1?.cancel()
}
if (mValueAnimator2?.isStarted == true){
mValueAnimator2?.cancel()
}
}catch (e : Exception){
e.printStackTrace()
}finally {
mValueAnimator1 = null
mValueAnimator2 = null
}
}

然后还要注意,这个动画是耗时操作,所以要做防快速点击。


总结


从代码可以看出,其实并实现起来并不难,难的在于自己要有想象力,要能想出这样的一个过程,比较花费时间的可能就是一个调整的过程,其它也基本没什么技术难度。


我这个也只是简单做了个Demo来演示,你要问能不能实现其它效果,of course,你甚至可以先把三角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变成两个长方形等等,你甚至可以用上贝塞尔来实现带曲线的效果。属性动画就是那么的强大,对于矢量图,它能实现几乎所有的你想要的效果,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作者:流浪汉kylin
来源:juejin.cn/post/7144190782205853732
收起阅读 »

我的 Android 应用安全方案梳理

作为独立开发者,应用被破解是一件非常让人烦恼的事情。之前有同学在我的一篇博文下面问,有没有一些 Android 防破解的方法。在多次加固、破解、再加固、再破解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思路和方法。这里分享一下,如果需要用到,可以作一个参考。 先说一个结论,也是我...
继续阅读 »

作为独立开发者,应用被破解是一件非常让人烦恼的事情。之前有同学在我的一篇博文下面问,有没有一些 Android 防破解的方法。在多次加固、破解、再加固、再破解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思路和方法。这里分享一下,如果需要用到,可以作一个参考。


先说一个结论,也是我在 Stackoverflow 上面的一个国外程序员的答案,


anti_debug.png


就是说,APK 包已经在别人手上了,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提升被破解的难度,如果真的遇到非常“执着”的,要破解一样被破解。如果逻辑非常值钱,那么最好还是把逻辑放到服务器上面。此外,加固也是一个可选的方案。不过目前市面上专业的加固价格并不美丽,各大平台年费从 3 万至 8 万不等,并且对个人开发者并不友好。


下面是我开发过程中为了防止应用被破解采取的一些策略。


1、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


首先,别人要破解你的软件。如果只是在自己的手机上面使用,那么他可以修改系统的一些方法进行破解。这种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因为他们的修改只在自己的手机上生效,构不成传播。我关注的是 APK 文件被破解的情况。


我们在加密的时候会用到一些加密或者编码方法。常见的有,非对称加密算法 RSA 等;对称加密算法 DES、3DES 和 AES 等;不可逆的加密 MD5、SHA256 等。


另外,我们会把重要的加密逻辑放到 Native 层来实现,所以一些 JNI 编程的方法也是需要的。不过,如果仅仅是用来作加密的话,对 C/C++ 的要求是没那么高的。对在 Android 中使用 JNI,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在 Android 中使用 JNI 的总结》


2、签名校验


2.1 基础签名校验


在应用和 so 中作签名校验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安全策略。在应用中作签名校验可以防止应用被二次打包。因为如果别人修改你的代码,肯定要重新打包,此时签名必然会改变。对 so 作签名校验是很有必要的,除了防止应用被打包,也可以防止你的 so 被别人盗用。


可以使用如下的代码在 java 中进行签名校验,


private static String getAppSignatureHash(final String packageName, final String algorithm) {
if (StringUtils.isSpace(packageName)) return "";
Signature[] signature = getAppSignature(packageName);
if (signature == null || signature.length <= 0) return "";
return StringUtils.bytes2HexString(EncryptUtils.hashTemplate(signature[0].toByteArray(), algorithm))
.replaceAll("(?<=[0-9A-F]{2})[0-9A-F]{2}", ":$0");
}

对于在 Native 层作签名校验,将上述方法翻译成对应的 JNI 调用即可,这里就不赘述了。


上面是签名校验的逻辑,看似美好,实际上稍微碰到有点破解的经验的就顶不住了。我之前遇到的一种破解上述签名校验的方法是,在自定义 Application 的 onCreate() 方法中读取 APK 的签名并存储到全局变量中,然后 Hook 获取应用签名的方法,并把上述读取到的真实的签名信息返回,以此绕过签名校验逻辑。


2.2 Application 类型校验


针对上述这种破解方式,我想到的第一个方法是对当前应用的 Application 类型作校验。因为他们加载 Hook 的逻辑是在自定义的 Application 中完成的,如果他们的 Application 和我们自己的 Application 类路径不一致,那么可以认定应用为破解版。


不过,这种方式作用也有限。我当时采用这种策略是考虑到有的破解者可能就是用一个脚本破解所有应用,所以改动一下可以防止这类破解者。但是,后来我也遇到一些“狠人”。因为我的软件用了 360 加固,所以如果加固壳工程的 Application 也认为是合法的。于是,我就看到了有的破解者在我的加固包之上又做了一层加固...


2.3 另一种签名校验方法


上述签名校验容易被 Hook 绕过,我们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签名校验方法。


记得之前在《使用 APT 开发组件化框架的若干细节问题》 这篇文章中提到过,ARouter 在加载 APT 生成的路由信息的时候,一种方式是获取软件的 APK,然后从 APK 的 dex 中获取指定包名下的类文件。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来直接对 APK 进行签名校验呢?


首先,你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获取软件的 APK,


ApplicationInfo applicationInfo = context.getPackageManager().getApplicationInfo(context.getPackageName(), 0);
File sourceApk = new File(applicationInfo.sourceDir);

获取 APK 签名信息的方法比较多,这里我提供的是 Android 源码中的打包文件的签名代码,代码位置是:android.googlesource.com/platform/to…


这样,当我们拿到 APK 之后,使用上述方法直接对 APK 的签名信息进行校验即可。


3、对重要信息的加密


上述我们提到了一些常用的加密方法,这里介绍下我在设计软件和系统的时候是如何对用户的重要信息作加密处理的。


3.1 使用签名字段防止伪造信息


首先,我的应用在做用户鉴权的时候是通过服务器下发的字段来验证的。为了防止服务器返回的信息被篡改以及在本地被用户篡改,我为返回的鉴权信息增加了签名字段。逻辑是这样的,



  • 服务器查询用户信息之后根据预定义的规则拼接一个字符串,然后使用 SHA256 算法对拼接后的字符串做不可逆向的加密

  • 从服务器拿到用户信息之后会直接丢到 SharedPreference 中(最好加密之后再存储)

  • 当需要做用户鉴权的时候,首先根据之前预定义的规则,对签名字段做校验以判断鉴权信息是否给篡改

  • 如果鉴权信息被篡改,则默认为普通用户权限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为服务器配置 SSL 证书也是比不可少的。现在很多云平台都会提供一年免费的 Trust Asia 的证书(到期可再续费),免费使用即可。


3.2 对写入到本地的键值对做处理


为了防止应用的逻辑被破解,当某些重要的信息(比如上面的鉴权信息)写入到本地的时候,除了做上述处理,我对存储到 SharedPreference 中的键也做了一层处理。主要是使用设备 ID 和键名称拼接,做 SHA256 加密之后作为键值对的键。这里的设备 ID 就是 ANDROID_ID. 虽然 ANDROID_ID 用作设备 ID 并不可靠,但是在这个场景中它可以保证大部分用户存储到本地的键值对中的键是不同的,也就增加了破解者针对某个键值对进行破解的难度。


3.3 重要信息不要直接使用字符串


在代码中直接使用字符串很容易被别人搜索到,一般对于重要的字符串信息,我们可以将其先转换为整数数组。然后再在代码中通过数组得到最终的字符串。比如下面的代码用来将字符串转换为 short 类型的数组,


static short[] getShortsFromBytes(String from) {
byte[] bytesFrom = from.getBytes();
int size = bytes.length%2==0 ? bytes.length/2 : bytes.length/2+1;
short[] shorts = new short[size];
int i = 0;
short s = 0;
for (byte b : bytes) {
if (i % 2 == 0) {
s = (short) (b << 8);
} else {
s = (short) (s | b);
}
shorts[i/2] = s;
i++;
}
return shorts;
}

3.4 Jetpack 中的数据安全


除了上面的一些方法之外,Android 的 Jetpack 对数据安全开发了 Security 库,适用于运行 Android 6.0 和更高版本的设备。Security 库针对的是 Android 应用中读写文件的安全性。详情可以阅读官方文档相关的内容:



更安全地处理数据:developer.android.com/topic/secur…



4、增强混淆字典


混淆之后可以让别人反编译我们的代码之后阅读起来更加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应用的安全性。默认的混淆字典是 abc 等英文字母组成,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的。我们可以通过配置混淆字典进一步增加阅读的难度:使用特殊符号、0oO 这种相近的字符甚至 java 的关键字来增加阅读的难度。配置的方式是,


# 方法名等混淆指定配置
-obfuscationdictionary dict.txt
# 类名混淆指定配置
-classobfuscationdictionary dict.txt
# 包名混淆指定配置
-packageobfuscationdictionary dict.txt

一般来说,当我们自定义混淆字典的时候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呢考虑,



  1. 混淆字典增加反编译识别难度使代码可读性变差

  2. 减小方法和字段名长度从而减小包体积


对于 o0O 这种虽然可读性变差了,但是代码长度相比于默认混淆字典要长一些,这会增加我们应用的包体积。我在选择混淆字典的时候使用的是比较难以记忆的字符。我把混淆字典放到了 Github 上面,需要的可以自取,



混淆字典:github.com/Shouheng88/…



下面是混淆之后的效果,


QQ截图20220216230706.png


这既可以保证包体积不会增大,又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不过当我们反混淆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反混淆乱码的问题,比如 SDK 默认的反混淆工具就有这个问题(工具本身的问题)。


5、so 安全性


对 so 的破解,我现在也没有特别好的方法。之前我已经把一些需要高级权限的逻辑搬到了 native 层,但是最终一样被破解。如果是专业的加固,会对 so 同时做加固。我个人目前对 so 也不是特别熟,之前被破解也是因为 so 的内容被修改。后面会对 so 相关的内容做进一步学习和补充。上面提到的 so 的签名校验可以作为安全性检查之一,下面还有一些开发过程中的其他建议可以做参考。


5.1 不要使用布尔类型作为重要 native 方法的返回类型


使用布尔类型作为 native 方法的返回值的一个不好的地方是,别人破解起来会非常容易。因为对于布尔类型,它只有 true 和 false 两种情况。所以,破解者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将类地方法修改为直接返回 true 或者 false 来绕开校验的逻辑。相对来收更好的方式是返回一个整数或者字符串。


5.2 校验方法的 native 特性


如果一个方法是 native 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判断方法的属性信息来判断这个方法是否被修改。上面提到了有些 native 方法如果直接返回布尔类型,可能直接会被篡改为直接返回 true/false 的形式。此时,破解者就把 native 方法修改为普通的方法。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判断方法的 native 特性,来判断这个方法是否被别人做了手脚。下面是一个示例方法,


val method = cls.getMethod("method", Int::class.java)
Modifier.isNative(method.modifiers)

6、不要把校验逻辑封装到一个方法里


把一套逻辑封装成一个方法对于常规业务的开发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把权限校验的逻辑封装到一个方法中就不一定了。因为别人只要把注意力方法在你的这一个方法上面就足够了。这样,只要破解了这一个方法就可以破解你的应用中所有的安全校验逻辑。


但是如果把同一个权限校验的逻辑在所有需要做权限校验的地方都拷贝一份,后续代码维护起来也会非常困难。那么有没有比较折衷的手段,既可以实现逻辑集中维护,又可以把权限校验的逻辑分散到各个需要做权限校验的地方呢?答案是有,只不过要求应用中使用的是 kotlin 语言。


使用 inline 实现权限校验集中管理和分散调用:inline 是 kotlin 的一个关键字,效果类似于 C 语言中的内联。编译的时候会将 inline 方法中的逻辑内联到调用的地方。我们只需要将我们的权限校验的逻辑写到 inline 方法中,然后在需要鉴权的地方调用这个 inline 方法,就可以实现权限校验集中管理和分散调用。这样如果需要破解我们的校验逻辑,需要到每个地方依次进行破解。


此外,


1、权限校验的逻辑最好和业务代码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分开写。原因如上,分开写别人只要破解这一个方法就够了。
2、C/C++ 层也可以尝试使用 inline 方法


7、使用服务器做安全校验


上面也说了最好的安全措施还是把重要的逻辑放到后端。不过,对于我开发的应用,因为它本身基本是离线使用的,所以,无法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服务器做鉴权。对此,我使用了两个方案来让服务器参与到防破解中。


其一是,启用版本配置,在应用配置中下发强制升级信息。最初为应用设计服务器的时候我就设计了应用从后端拉取配置信息的接口。这个接口也会同时下发应用的版本信息以及升级的类型。如果是强制升级,那么会弹出一个无法取消的对话框。这样这个版本基本就无法继续使用了。通过这个配置,我们可以通过服务器配置直接禁用被破解的应用版本。


其二,在执行需要高级权限的操作的时候上报服务器。服务器通过后端存储的用户信息判断该用户是否具备该权限。如果不具备权限,那么增加一条违规记录,并记录违规用户的用户信息。后台通过可以配置的形式对单一用户进行禁用。至于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对用户进行禁用的问题。正如《七武士》中的一个桥段一样,好的防守总是会留一个入口。直接禁用很容易被破解者发现并做相应处理。


另外,最好不要直接抛出异常,弹出的 toast 不要使用明文字符串。因为,上述两种方式都很容易让别人直接定位到我们校验的逻辑的位置。如果不得不抛异常,建议触发 OOM!


总结


写了那么多东西,我也无奈,破解比反破解要容易得多,以上是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基本的技巧。对于 Android 应用安全,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和了解。毕竟,对于应用层开发来说,安全是另一个专业领域的事情。我也只能“防君子不防小人”。后续我学习了更多的内容,做了更多的攻防战,总结更多经验之后再补充。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开发者如是说
来源:juejin.cn/post/7079794266045677575
收起阅读 »

初探 Kotlin Multiplatform Mobile 跨平台原理

一、背景 本文会尝试通过 KMM 编译产物理解一套 kt 代码是如何在多个平台复用的。 KMM 发流程简介 我以开发一个 KMM 日志库为例,简单介绍开发流程是什么: 在 CommonMain 定义接口,用 expect 关键字修饰,表示此接口在不同平台的...
继续阅读 »



一、背景



本文会尝试通过 KMM 编译产物理解一套 kt 代码是如何在多个平台复用的。


KMM 发流程简介


我以开发一个 KMM 日志库为例,简单介绍开发流程是什么:



  1. 在 CommonMain 定义接口,用 expect 关键字修饰,表示此接口在不同平台的实现不一样。

  2. 在具体平台实现接口,并用 actual 关键字修饰


// ----- commonMain -----

expect fun log(tag: String, msg: String)

// ----- androidMain -----

actual fun log(tag: String, msg: String) {
Log.i(tag, msg)
}

// ----- iosMain -----

actual fun log(tag: String, msg: String) {
NSLog("$tag:: %s", msg)
}


  1. 编译、打包、发布


publish_artifacts.png



  1. 依赖具体平台仓库

    1. 如果宿主为 Android App,则依赖对应的 kmm-infra-android

    2. 如果宿主为 iOS App,需要现将 kmm-infra-iosarm64 打包成 Framework,然后 iOS 依赖 Framework

    3. 如果宿主为 KMM 库,则依赖 kmm-infra




二、Common 和具体平台的联系



了解 KMM 基本的开发流程和发布产物后,我们需要继续深入了解发布产物的结构,再来理解 Common 层代码和具体平台代码是如何建立联系的。



Common 层编译产物


├── kmm-infra
   ├── 1.0.0-SNAPSHOT
      ├── kmm-infra-1.0.0-SNAPSHOT-kotlin-tooling-metadata.json
      ├── kmm-infra-1.0.0-SNAPSHOT-sources.jar
      ├── kmm-infra-1.0.0-SNAPSHOT.jar
      ├── kmm-infra-1.0.0-SNAPSHOT.module
      ├── kmm-infra-1.0.0-SNAPSHOT.pom
      └── maven-metadata-local.xml


  • kotlin-tooling-metadata.json,存放了编译工具的相关信息,比如 gradle 版本、KMM 插件版本以及具体平台编译工具的信息,比如 jvm 平台会有 jdk 版本,native 平台会有 konan 版本信息

  • source.jar,Kotlin 源码

  • .jar,存放 .knm (knm是什么,后文会具体介绍) ,其中描述了 expect 的接口

  • .module,见下文


.module 是什么?


用 json 描述编译产物文件结构的清单文件,以及关联 common 和具体平台产物的信息。里面描述的字段较多,我只放一些关键信息,剩余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研究


{
"variants": [
{
"name": "",
"attributes": {
"org.gradle.category": "",
"org.gradle.usage": "",
"org.jetbrains.kotlin.platform.type": ""
}
"available-at": {
"url": "",
},
"dependencies": [
{
"group": "org.jetbrains.kotlin",
"module": "kotlin-stdlib-common",
"version": {
"requires": "1.8.0"
}
}
]
}
]
}



  • name,当前产物的名称,比如 common 层为 metadataApiElements,具体平台为 {target}{Api/Metadata}Elements-published




  • available-at,具体平台特有的字段,其中 url 指的是具体平台 .module 的文件路径,作为关联 common 和具体平台的桥梁




  • dependencies,描述有哪些依赖




具体平台的 .module


为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里还是贴出一份完整的 iOS 平台的 .module 文件


{
"formatVersion": "1.1",
"component": {
"url": "../../kmm-infra/1.0.0-SNAPSHOT/kmm-infra-1.0.0-SNAPSHOT.module",
"group": "com.gpt.jarvis.kmm",
"module": "kmm-infra",
"version": "1.0.0-SNAPSHOT",
"attributes": {
"org.gradle.status": "integration"
}
},
"createdBy": {
"gradle": {
"version": "7.4.2"
}
},
"variants": [
{
"name": "iosArm64ApiElements-published",
"attributes": {
"artifactType": "org.jetbrains.kotlin.klib",
"org.gradle.category": "library",
"org.gradle.usage": "kotlin-api",
"org.jetbrains.kotlin.native.target": "ios_arm64",
"org.jetbrains.kotlin.platform.type": "native"
},
"dependencies": [
{
"group": "org.jetbrains.kotlin",
"module": "kotlin-stdlib-common",
"version": {
"requires": "1.8.0"
}
}
],
"files": [
{
"name": "kmm-infra.klib",
"url": "kmm-infra-iosarm64-1.0.0-SNAPSHOT.klib",
"size": 6396,
"sha512": "2ebdb65f7409b86188648c1c9341115ab714ad5579564ce4ec0ee7fb6e0286351f01d43094bc7810d59ab1c4d4fa7887c21ce53bc087c34d129309396ceb85a5",
"sha256": "056914503154535806165c132df52819aedcc93a7b1e731667a3776f4e92ff79",
"sha1": "c43ed6cb8b5bf3f40935230ce3a54b2f27ec1d6a",
"md5": "d79166eda9f4bf67f5907b368f9e9477"
}
]
},
{
"name": "iosArm64MetadataElements-published",
"attributes": {
"artifactType": "org.jetbrains.kotlin.klib",
"org.gradle.category": "library",
"org.gradle.usage": "kotlin-metadata",
"org.jetbrains.kotlin.native.target": "ios_arm64",
"org.jetbrains.kotlin.platform.type": "native"
},
"dependencies": [
{
"group": "org.jetbrains.kotlin",
"module": "kotlin-stdlib-common",
"version": {
"requires": "1.8.0"
}
}
],
"files": [
{
"name": "kmm-infra-iosarm64-1.0.0-SNAPSHOT-metadata.jar",
"url": "kmm-infra-iosarm64-1.0.0-SNAPSHOT-metadata.jar",
"size": 5176,
"sha512": "fa828f456c3214d556942105952cb901900a7495f6ce6030e4e65375926a6989cd1e7b456f772e862d3675742ce2678925a0a12a1aa37f4795e660172d31bbff",
"sha256": "c4de0db2b60846e3b0dbbd25893f3bd35973ae790696e8d39bd3d97d443a7d4c",
"sha1": "e59036a081663f5c5c9f96c72c9c87788233c8bc",
"md5": "9293e982f84b623a5f0daf67c6e7bb33"
}
]
}
]
}


iOS 平台编译产物


我们其实可以通过上面 iOS 平台 .module 文件看到一些描述,有 metadata.jar.klib


├── kmm-infra-iosarm64
│   ├── 1.0.0-SNAPSHOT
│   │   ├── kmm-infra-iosarm64-1.0.0-SNAPSHOT-metadata.jar
│   │   ├── kmm-infra-iosarm64-1.0.0-SNAPSHOT-sources.jar
│   │   ├── kmm-infra-iosarm64-1.0.0-SNAPSHOT.klib
│   │   ├── kmm-infra-iosarm64-1.0.0-SNAPSHOT.module
│   │   ├── kmm-infra-iosarm64-1.0.0-SNAPSHOT.pom
│   │   └── maven-metadata-local.xml
│   └── maven-metadata-local.xml
└── kmm-infra-iosx64
├── 1.0.0-SNAPSHOT
│   ├── kmm-infra-iosx64-1.0.0-SNAPSHOT-metadata.jar
│   ├── kmm-infra-iosx64-1.0.0-SNAPSHOT-sources.jar
│   ├── kmm-infra-iosx64-1.0.0-SNAPSHOT.klib
│   ├── kmm-infra-iosx64-1.0.0-SNAPSHOT.module
│   ├── kmm-infra-iosx64-1.0.0-SNAPSHOT.pom
│   └── maven-metadata-local.xml
└── maven-metadata-local.xml


  • metadata.jar,主要存放了 .knm

  • .klib,也存放了 metadata.jar 中相同的内容,除此以外还有 ir,方便编译器后端继续编程机器码

  • 如果不了解 ir 是什么,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 Kotlin Compiler】IR 介绍


.knm 和 .klib 是什么?后文会具体介绍


三、.klib 和 .knm 文件




  1. klib 的文件结构是怎样的?

  2. .knm 是什么文件?为什么只能用 IDEA 浏览?



klib 文件结构


klib 指 Kotlin Library


klib
├── ir
│   ├── bodies.knb
│   ├── debugInfo.knd
│   ├── files.knf
│   ├── irDeclarations.knd
│   ├── signatures.knt
│   ├── strings.knt
│   └── types.knt
├── linkdata
│   ├── module
│   ├── package_com
│   │   └── 0_com.knm
│   ├── package_com.jarvis
│   │   └── 0_jarvis.knm
│   ├── package_com.jarvis.kmm
│   │   └── 0_kmm.knm
│   ├── package_com.jarvis.kmm.infra
│   │   └── 0_infra.knm
│   └── root_package
│   └── 0_.knm
├── manifest
├── resources
└── targets
└── ios_arm64
├── included
├── kotlin
└── native


.knm 的生成过程


knm 指 kotlin native metadata


kt2knm.svg



  1. .kt 经过编译器 frontend, 生成 kotlinIr

  2. 经过 protobuf 序列化后,生成 .knm 文件,这也解释了 vim 打开是乱码的原因

  3. .knm 通过反序列化可以得到 KotlinIr

  4. KotlinIr 通过反编译可以得到代码的细节,这正是在 IDEA 里能看到 .knm 是什么的原因


使用安装 Kotlin Plugin 的 IDEA 查看 knm 文件


idea_knm.png


使用 vim 查看 knm 文件


vim_knm.png


四、iOS 和 KMM 库的关系



iOS 中的依赖库是一组 .h 和二进制文件,所以 KMM 库最终一定要转成 .h 和二进制文件。
KMM 中,iOS 平台的编译产物是 klib


问题:



  1. Kotlin 是怎样依赖并调用 iOS Objective-C 库的?

  2. iOS 是如何使用 KMM 库的?


为了解释上面的两个问题,需要了解 KMM 和 OC 互操作的机制(互相调用),以及 klib 是如何打包



OC 互操作流程


interop_ios.png



  1. Copy iOS 工程中需要用到的 .h 文件(此处也可以直接在 KMM 工程中通过 Cocoapods 插件直接依赖 pod 库)

  2. .h 文件通过 cinterop 工具生成 klib,由于 kotlin 不认识 oc 的 .h,所以需要通过 klib 将 .h 转成 kotlin 认识的形式后才能调用

  3. 将开发完成的 kotlin 代码编译打包,通过 fatFramework 工具输出最终 .h 和二进制文件

  4. iOS 依赖 Umbrella.h 和二进制文件,此流程已经走到 iOS 原生端,和 KMM 无关了


FatFrameWork 流程


assemble_ios.png



  1. KMM 工程打包 klib 并上传

  2. KMM_Umbrella (依赖了很多 KMM 库的全家桶工程) 工程拉取 klib 依赖

  3. 执行 iosFatFramework 任务,输出最终 framework.h 和二进制文件

    • klib 中的 ir 通过 kotlin 编译器后端,编译成对应平台的二进制文件

    • 链接

    • 合并不同架构的二进制文件,比如 iosArm64 iosX64,具体可参考【mac】lipo命令详解

    • 合并头文件

    • 创建 .modulemap 文件,具体细节可以参考 理解 iOS 中的 Modules

    • 生成 info.plist ,此文件是对 framework 的描述清单文件

    • 合成 DSYM( Debugger Symbols) 文件




最终输出结构如下


fat-framework
└── debug
└── KMMUmbrellaFramework.framework
├── Headers
│   └── KMMUmbrellaFramework.h
├── Info.plist
├── KMMUmbrellaFramework
└── Modules
└── module.modulemap


总结


conclusion.png



  1. 通过在 Common 层定义 expect 接口,生成 .knm,以及关联具体平台信息的 .module

  2. 在具体平台通过 actual 实现接口,生成 .klib/.aar/.jar

  3. Android 平台比较特殊,因为 Kotlin 以前只能编译成 JVM 字节码,不存在 ir 概念,K2 Compiler 出现后,统一抽象了编译流程,使得 JVM 也有了自己的编译器后端,也可以通过 IR 编译为 JVM 字节码

  4. iOS 平台通过 .klib 存放 ir,然后经过编译器后端打成 iOS 可以使用的 .framework

  5. 将对应产物接入到对应平台工程


通过对 KMM 编译产物的探索,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 KMM 是如何实现跨平台的。


参考



作者:ZzT
来源:juejin.cn/post/7214412608400212028
收起阅读 »

使用 Kotlin 委托,拆分比较复杂的 ViewModel

需求背景 在实际的开发场景中,一个页面的数据,可能是由多个业务的数据来组成的。 使用 MVVM 架构进行实现,在 ViewModel 中存放和处理多个业务的数据,通知 View 层刷新 UI。 传统实现 比如上面的例子,页面由3 个模块数据构成。 我们可...
继续阅读 »

需求背景




  1. 在实际的开发场景中,一个页面的数据,可能是由多个业务的数据来组成的。

  2. 使用 MVVM 架构进行实现,在 ViewModel 中存放和处理多个业务的数据,通知 View 层刷新 UI。


传统实现


比如上面的例子,页面由3 个模块数据构成。


我们可以创建一个 ViewModel ,以及 3个 LiveData 来驱动刷新对应的 UI 。


    class HomeViewModel() : ViewModel() {

private val _newsViewState = MutableLiveData<String>()
val newsViewState: LiveData<String>
get() = _newsViewState

private val _weatherState = MutableLiveData<String>()
val weatherState: LiveData<String>
get() = _weatherState

private val _imageOfTheDayState = MutableLiveData<String>()
val imageOfTheDayState: LiveData<String>
get() = _imageOfTheDayState

fun getNews(){}
fun getWeather(){}
fun getImage(){}

}

这样的实现会有个缺点,就是随着业务的迭代,页面的逻辑变得复杂,这里的 ViewModel 类代码会变复杂,变得臃肿。


这个时候,就可能需要考虑进行拆分 ViewModel


一种实现方法,就是直接简单地拆分为3个 ViewModel,每个 ViewModel 处理对应的业务。但是这样会带来其他问题,就是在 View 层使用的时候,要判断当前是什么业务,然后再去获取对应的ViewModel,使用起来会比较麻烦。


优化实现


目标:



  • 将 ViewModel 拆分成多个子 ViewModel,每个子 ViewModel 只关注处理自身的业务逻辑

  • 尽量考虑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


Kotlin 委托



  • 委托(Delegate)是 Kotlin 的一种语言特性,用于更加优雅地实现代理模式

  • 本质上就是使用了 by 语法后,编译器会帮忙生成相关代码。

  • 类委托: 一个类的方法不在该类中定义,而是直接委托给另一个对象来处理。

  • 基础类和被委托类都实现同一个接口,编译时生成的字节码中,继承自 Base 接口的方法都会委托给BaseImpl 处理。


// 基础接口
interface Base {
fun print()
}

// 基础对象
class BaseImpl(val x: Int) : Base {
override fun print() { print(x) }
}

// 被委托类
class Derived(b: Base) : Base by b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b = BaseImpl(10)
Derived(b).print() // 最终调用了 Base#print()
}

具体实现


定义子 ViewModel 的接口,以及对应的实现类


    interface NewsViewModel {
companion object {
fun create(): NewsViewModel = NewsViewModelImpl()
}

val newsViewState: LiveData<String>

fun getNews()
}

interface WeatherViewModel {
companion object {
fun create(): WeatherViewModel = WeatherViewModelImpl()
}

val weatherState: LiveData<String>

fun getWeather()
}

interface ImageOfTheDayStateViewModel {
companion object {
fun create(): ImageOfTheDayStateViewModel = ImageOfTheDayStateImpl()
}

val imageState: LiveData<String>

fun getImage()
}

class NewsViewModelImpl : NewsViewModel, ViewModel() {
override val newsViewState = MutableLiveData<String>()

override fun getNews() {
newsViewState.postValue("测试")
}
}

class WeatherViewModelImpl : WeatherViewModel, ViewModel() {
override val weatherState = MutableLiveData<String>()

override fun getWeather() {
weatherState.postValue("测试")
}
}

class ImageOfTheDayStateImpl : ImageOfTheDayStateViewModel, ViewModel() {
override val imageState = MutableLiveData<String>()

override fun getImage() {
imageState.postValue("测试")
}
}


  • 把一个大模块,划分成若干个小的业务模块,由对应的 ViewModel 来进行处理,彼此之间尽量保持独立。

  • 定义接口类,提供需要对外暴漏的字段和方法

  • 定义接口实现类,内部负责实现 ViewModel 的业务细节,修改对应字段值,实现相应方法。

  • 这种实现方式,就不需要像上面的例子一样,每次都要多声明一个带划线的私有变量。并且可以对外隐藏更多 ViewModel 的实现细节,封装性更好


组合 ViewModel


image.png


    interface HomeViewModel : NewsViewModel, WeatherViewModel, ImageOfTheDayStateViewModel {
companion object {
fun create(activity: FragmentActivity): HomeViewModel {
return ViewModelProviders.of(activity, object : ViewModelProvider.Factory {
override fun <T : ViewModel?> create(modelClass: Class<T>): T {
return if (modelClass == HomeViewModelImpl::class.java) {
@Suppress("UNCHECKED_CAST")

val newsViewModel = NewsViewModel.create()
val weatherViewModel = WeatherViewModel.create()
val imageOfTheDayStateImpl = ImageOfTheDayStateViewModel.create()

HomeViewModelImpl(
newsViewModel,
weatherViewModel,
imageOfTheDayStateImpl
) as T
} else {
modelClass.newInstance()
}

}
}).get(HomeViewModelImpl::class.java)
}
}
}

class HomeViewModelImpl(
private val newsViewModel: NewsViewModel,
private val weatherViewModel: WeatherViewModel,
private val imageOfTheDayState: ImageOfTheDayStateViewModel
) : ViewModel(),
HomeViewModel,
NewsViewModel by newsViewModel,
WeatherViewModel by weatherViewModel,
ImageOfTheDayStateViewModel by imageOfTheDayState {

val subViewModels = listOf(newsViewModel, weatherViewModel, imageOfTheDayState)

override fun onCleared() {
subViewModels.filterIsInstance(BaseViewModel::class.java)
.forEach { it.onCleared() }
super.onCleared()
}
}


  • 定义接口类 HomeViewModel,继承了多个子 ViewModel 的接口

  • 定义实现类 HomeViewModelImpl,组合多个子 ViewModel,并通过 Kotlin 类委托的形式,把对应的接口交给相应的实现类来处理

  •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对应模块的业务逻辑,拆分到对应的子 ViewModel 中进行处理

  • 如果后续需要新增一个新业务数据,只需新增相应的子模块对应的 ViewModel,而无需修改其他子模块对应的 ViewModel。

  • 自定义 ViewModelFactory,提供 create 的静态方法,用于外部获取和创建 HomeViewModel。


使用方式



  • 对于 View 层来说,只需要获取 HomeViewModel 就行了。

  • 调用暴露的方法,最后会委托给对应子 ViewModel 实现类进行处理。


        val viewModel = HomeViewModel.create(this)

viewModel.getNews()
viewModel.getWeather()
viewModel.getImage()

viewModel.newsViewState.observe(this) {

}
viewModel.weatherState.observe(this) {

}
viewModel.imageState.observe(this) {

}

扩展



  • 上面的例子,HomeViewModel 下面,可以由若干个子 ViewMdeol 构成。

  • 随着业务拓展,NewsViewModel、WeatherViewModel、ImageOfTheDayStateViewModel,也可能是分别由若干个子 ViewModel 构成。那也可以参照上面的方式,进行实现,最后会形成一棵”ViewModel 树“,各个节点的 ViewModel 负责处理对应的业务逻辑。


image.png


总结


这里只是提供一种拆分 ViewModel 的思路,在项目中进行应用的话,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造。


参考文章


slicing-your-viewmodel-with-delegates


Kotlin | 委托机制 & 原理 & 应用 - 掘金


作者:入魔的冬瓜
来源:juejin.cn/post/7213257917254860861
收起阅读 »

写给Android工程师的协程指南

这是一份写给 Android工程师 的协程指南,希望在平静的2023,给大家带来一些本质或者别样的理解。 引言 在 Android 的开发世界中,关于 异步任务 的处理一直不是件简单事。 面对复杂的业务逻辑,比如多次的异步操作,我们常常会经历回调嵌套的情况,对...
继续阅读 »



这是一份写给 Android工程师 的协程指南,希望在平静的2023,给大家带来一些本质或者别样的理解。


引言


Android 的开发世界中,关于 异步任务 的处理一直不是件简单事。


面对复杂的业务逻辑,比如多次的异步操作,我们常常会经历回调嵌套的情况,对于开发者而言,无疑苦不堪言。😟


Kotlin协程 出现之后,上述问题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好的解法。其良好的可读性及api设计,使得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都能快速享受到协程带来的舒适体验。


但越是使用顺手的组件,背后也往往隐藏着更复杂的设计。


故此,在本篇,我们将由浅入深,系统且全面的聊聊 Kotlin协程 的思想及相关问题,从而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



本篇没有难度定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 Kotlin 使用者的基本技术铺垫。



ps: 在B站也有视频版本,结合观看,体验更佳,Android Kotlin 协程分享


写在开始


大概在三年前,那时的我实习期间刚学会 Kotlin ,意气风发,协程Api 调用的也是炉火纯青,对外自称api调用渣渣工程师。


那时候的客户端还没这么饱和,也不像现在这样稳定。


那个时期,曾探寻过几次 Kotlin协程 的设计思想,比如看霍老师、扔物线视频、相关博客等。


但看完后处于一种,懂了,又似乎不是很懂的状态,就一直迷迷糊糊着。


记得后来去面试,有人问我,协程到底是什么?



我回答: 一个在 Kotlin 上以 同步方式写异步代码 的线程框架,底层是使用了 线程池+状态机 的概念,诸如此类,巴拉巴拉。


面试官: 那它到底和线程池有啥区别,我为啥不直接用线程池呢?


我心想:上面不是已经回答了吗,同步方式,爽啊!… 但奈何遭到了一顿白眼。


事后回想,他可能想问的是更深层,多角度的解释,但显然我只停留在使用层次,以及借着别人的几句碎片经验,冠冕堂皇、看似Easy。



直到现在为止,我仍然没有认真去看过协程的底层实现,真是何其的尴尬,再次想起,仍觉不安。


随着近几年对协程的使用以及一些cv经验,相关的api理解也逐渐像那么回事,也有些对Kt代码背后实现进行同步转换的经验。


故此,这篇文章也是对自己三年来的一份答卷。


当然网上对于协程的解析也有很多,无论是从原理或是顶层抽象概括,其中更是不乏优秀的文章与作者。


本文会尽量在这两者中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折中点,并增加一些特别思考,即不缺深度,又能使初学者对于协程能够有较清晰明了的认知。


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


基础铺垫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对基础做一些铺垫,从而便于更好的理解 Kotlin协程


线程


我们知道,线程是 cpu调度 的最小单元,每个cpu所能启动的线程数量往往也是有限的。


在常见的业务开发中,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基于单线程,或者最多开启子线程去请求网络,与多线程的 [多] 似乎关系不大。但其实这也属于多线程的一种,不过是少任务的情况。但就算这样,线程在执行时的切换,也是存在这一些小成本,比如从主线程切到子线程去执行异步计算,完成后再从子线程切到主线程去执行UI操作,而这个切换的过程在学术上又被称之为 [上下文切换]


协程


在维基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



协程是计算机程序的一类组件,推广了协作式多任务子例程,允许执行被挂起与被恢复。相对子例程而言,协程更为一般和灵活,但在实践中使用没有子例程那样广泛。协程更适合于用来实现彼此熟悉的程序组件,如协作式多任务异常处理事件循环迭代器无限列表管道



上面这些词似乎拆开都懂,但连在一起就不懂了。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协程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可以在执行到某个位置时 暂停 ,并 保存 当前的执行状态,然后 让出 CPU控制权,使得其他代码可以继续执行。当CPU再次调用这个函数时,它会从上次暂停的位置继续执行,而不是从头开始执行。从而使得程序在执行 长时间任务 时更加高效和灵活。


协作式与抢占式


这两个概念通常用于描述操作系统中多任务的处理方式。



  • 协作式指的是 多个任务共享CPU时间 ,并且在没有主动释放CPU的情况下,任务不会被强制中断。相应的,在协作式多任务处理中,任务需要自己决定何时放弃CPU,否则将影响其他任务的执行。

  • 抢占式指的是操作系统可以在没有任务主动放弃CPU的情况下,强制中断 当前任务,以便其他任务可以获得执行。这也就意味着,抢占式多任务通常是需要硬件支持,以便操作系统可以在必要时强制中断任务。


如果将上述概念带入到协程与线程中,当一个线程执行时,它会一直运行,直到被操作系统强制中断或者自己放弃CPU;而协程的协作式则需要协程之间互相配合协作,以便让其他协程也可以获得执行机会,通常情况下,这种协作关系是由应用层(开发者)自行控制。也就意味着相比线程,协程的切换与创建开销比较小,因为其并不需要多次的上下文切换,或者说,线程是真实的操作系统内核线程的隐射,而协程只是在应用层调度,故协程的切换与创建开销比较小。


协程与线程的区别



  • 线程是操作系统调度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可以拥有多个线程,每个线程独立运行,但它们共享进程的资源。线程切换的开销较大,且线程间的通信需要通过共享内存或消息传递等方式实现,容易出现资源竞争、死锁等问题。

  • 协程是用户空间下的轻量级线程,也称为“微线程”。它不依赖操作系统的调度,而是由用户自己控制协程的执行。协程之间的切换只需要保存和恢复少量的状态,开销较小。协程通信和数据共享的方式比线程更加灵活,通常使用消息传递或共享状态的方式实现。

  • 简单来说,协程是一种更加高效、灵活的并发处理方式,但需要用户 自己控制执行流程和协程间的通信 ,而线程则由操作系统负责调度,具有更高的并发度和更强的隔离性,但开销较大。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同的并发处理方式。


那Kotlin协程呢?


在上面,我们说了 线程协程 ,但这个协程指的是 广义协程 这个概念,而不是 Kotlin协程 ,那如果回到 Kotlin协程 呢?


相信不少同学在学习 Kotlin协程 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很多人(包括官网)会将线程与协程拉在一起比较,或者经常也能看见一些实验,比如同时启动10w个线程与10w个协程,然后从结果上看两者差距巨大,线程看起来性能巨差,协程又无比的优秀。



此时就会有同学喊,你上个线程池与协程试试啊!用线程试谈什么公平(很有道理)😂。


ps: 如果你真的使用了线程池并且使用了schedule代替Thread.sleep(),会发现,线程比协程显然要更快。当然,这也并不难理解。



那协程到底是什么呢?它和线程池的区别呢?或者说协程的职责呢?


这里我们用 Android官方 的一句话来概括:



协程是一种并发设计模式,您可以在 Android 平台上使用它来 简化 异步执行的代码。协程是我们在 Android 上进行异步编程的推荐解决方案。



简单明了,协程就是用于 Android 上进行 异步编程 的推荐解决方案,或者说其就是一个 异步框架 ,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那有些同学可能要问了,异步框架多了,为什么要使用协程呢?


因为协程的设计更加先进,比如我们可以同步代码写出类似异步回调的逻辑。这一点,也是Kotlin协程在Android平台最大的特点,即 简化异步代码


相应的,Kotlin协程 具有以下特点:



  • 轻量:您可以在单个线程上运行多个协程,因为协程支持挂起,不会使正在运行协程的线程阻塞。挂起比阻塞节省内存,且支持多个并行操作。

  • 内存泄漏更少:使用结构化并发机制在一个作用域内执行多项操作。

  • 内置取消支持取消操作会自动在运行中的整个协程层次结构内传播。

  • Jetpack 集成:许多 Jetpack 库都包含提供全面协程支持的扩展。某些库还提供自己的协程作用域,可供您用于结构化并发。



上述特点来自Android官网-Android上的Kotlin协程



协程进展



:如非特别标注,本文接下来的协程皆指Kotlin协程。



本小节,我们将看一下Kotlin协程的发展史,从而为大家解释kotlin协程的背景。


image-20230220152147904


Kotlin1.6 之前,协程的版本通常与 kotlin 版本作为对应,但是 1.6 之后,协程的大版本就没有怎么更新了(目前最新是1.7.0-beta),反而是 Kotlin 版本目前最新已经 1.8.10


基本示例


在开始之前,我们还是用一个最基本的示例看一下协程与往常回调写法的区别,在哪里。



比如,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场景,需要请求网络,获取数据,然后显示到UI中。



回调写法


fun main() {
// 示例,一般为线程池
thread(name="t1") {
val message = getMessage()
// 或者其他切线程方式,底层都是这样,handler复用
val handler = Handler(Looper.getMainLooper())
handler.post {
showMessage(message)
}
}
}

fun getMessage(): String {
Thread.sleep(1000)
return "123"
}

如上所示,创建了一个线程t1,并在其中调用了 getMessage() 方法,该方法我们使用 Thread.sleep() 模拟网络请求,然后返回一个String数据, 最后使用 handler 将当前要执行的任务发送到主线程去执行从而实现线程切换。


协程写法


fun main() {
val coroutineScope = CoroutineScope(Dispatchers.Main)
coroutineScope.launch {
val message = getMessages()
showMessage(message)
}
}

suspend fun getMessages(): String {
return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delay(1000)
"123"
}
}

如上所示,创建了一个协程作用域,并启动了一个新的子协程c1,该协程内部调用了 getMessages() 方法,用于获得一个 String类型 的消息。然后调用 showMessage() 方法,显示刚才获取的消息。在相应的 getMessages() 方法上,我们增加了 suspend 标记,并在内部使用withContext(Dispatcher.IO) 将当前上下文环境切换到IO协程中,用于延迟等待(假设网络请求),最终返回该结果。



在不谈性能的背景下,上述这两种方式,无疑是协程的代码更加直观简洁,毕竟同步的写法去写异步,这没什么可比性,当然我们也允许部分的性能损失。



挂起与恢复


站在初学者的视角,当聊到挂起与恢复,开发者到底想了解什么?


什么是挂起恢复?挂起是挂起什么?挂起线程吗?还是挂起一个函数?恢复又是具体指什么?又是如何做到恢复的呢?


基础概念


在标准的解释中,如下所示:



在协程中,当我们的代码执行到某个位置时,可以使用特定的关键字来暂停函数的执行,同时保存函数的执行状态,这个过程叫做 [挂起],挂起操作会将控制器交还给调用方,调用方可以继续执行其他任务。


当再次调用被挂起的函数时,它会从上一次暂停的位置开始继续执行,这个过程称为 [恢复]。在恢复操作之后,被挂起的函数会继续执行之前保存的状态,从而可以在不重新计算的情况下继续执行之前的逻辑。



如果切换到 Kotlin 的世界中中,这个特定的关键字就是 suspend 。但并不是说加了这个关键字就一定会挂起,suspend 只是作为一个标记,用于告诉编译器,该函数可能会挂起并暂停执行(即该函数可能会执行耗时操作,并且好事期间会暂停执行并等待耗时操作完成,同时需要将控制权返回给调用方),但至于要不要挂起及保存函数当前的执行状态,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函数内部是否满足条件。


如下所示,我们用一个示例Gif(出处已找不到)来表示:


img


那用程序员的语言该怎么理解呢?我们用一段代码举例: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val message = getNetMessages()
showMessage(message)
}

suspend fun getNetMessages(): String {
return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delay(1000)
"123"
}
}


  • 当我们的程序运行到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时,此时会创建一个新协程,并将这个协程放入默认的协程调度器(即Main调度器),同时当前新创建的协程也会成为 coroutineScope 的子协程。

  • 当执行到 getNetMssage() 方法时,此时遇到了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此时会切换当前协程的上下文到IO调度器(可以理解将当前协程放入IO线程池中执行),此时协程将被挂起,然后我们当前 withContext() 被挂起的状态会通知给外部的调用者,并将当前的状态保存到协程的上下文中,直到IO操作完成。

    • 当遇到 delay(1000) 时,此时再次挂起(这里不是切换线程,而是使用了协程的调度算法),并保存当前的函数状态;

    • delay(1000) 结束后,再次恢复到先前所在的IO调度器,并开始返回 “123”;

    • 当上述逻辑执行完成后,此时 withContext() 会将协程的调度器再次切换到之前开始时的调度器(这里是Main),并恢复之前的函数状态;



  • 此时我们获得了 getNetMssage() 的返回值,继续执行 showMessage()


挂起函数


在上面我们聊到了 Kotlin 的挂起函数,与相关的 挂起恢复 。那 suspend 标志到底做了什么呢?


本小节,我们将就这个问题,从字节码层,展开分析。


我们先看一下 suspend 方法是如何被编译器识别的?如下代码所示:


image-20230304225541849


不难发现,我们带有suspend的函数最终会被转变为一个带 Continutaion 参数,并且返回值为Object(可null)的函数。



上述示例中,原函数没带返回值,你也可以使用带返回值的原函数,结果也是与上述一致。



1. Continucation 是什么?为什么要携带它呢?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及,suspend 只是一个标志,它的目的是告诉编译器可能会挂起,类似与我们开发中常使用的注解一样,但又比注解更加强大,suspend 标志是编译器级别,而注解是应用级别。从原理上来看,那最终的代码运行时应该怎么记住这些状态呢,或者怎么知道这个方法和其他方法不一样?故此,kotlin编译器 会对带有 suspend 的方法在最终的字节码生成上进行额外更改,这个过程又被称作 CPS转换 (下面会再解释),如下所示:


suspend fun xx()
->
Object xx(Continucation c)

在字节码中,我们原有的函数方法参数中会再增加一个 Continucation ,而 Continuation 就相当于一个参数传递的纽带(或者你也可以理解其就是一个 CallBack ),负责保存函数的执行状态、执行 挂起与恢复 操作,具体如下:


public interface Continuation<in T> {
public val context: CoroutineContext

public fun resumeWith(result: Result<T>)
}

context 参数类似于 Android 开发中的 context 一样,其代表了当前的配置,对使用协程的同学而言,context就相当于当前协程所运行的环境与参数 ,而 resumeWith() 则是负责对我们函数方法进行挂起与恢复(这块我们先这样理解即可)。




1 什么是CPS转换?



CPS(Continuation Passing Style)转换是一种将函数转换为回调函数的编程技术。在 CPS 转换中,一个函数不会像通常那样直接返回结果,而是接受一个额外的回调函数作为参数,用于接收函数的结果。这个回调函数本身也可能接受一个回调函数,形成一个连续的回调链。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阻塞线程,提高代码的并发性能。



比如,协程通过 CPS 转换来实现异步编程。具体来说,协程在被挂起时,会将当前的执行状态保存到一个回调函数(即挂起函数的 Continuation)中,然后将控制权交回给调用方。当协程准备好恢复时,它会从回调函数中取回执行状态,继续执行。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异步代码的逻辑更加清晰和易于维护。




2. 为什么还要增一个 Object 类型返回值呢?


这块的直接解释比较麻烦,但是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代码运行时,该怎么知道该方法真的被挂起呢?难道是增加了suspend就要被挂起吗?


故此,还是需要一个返回值,用于确定,该挂起函数是否真的被挂起。


在IDE中,对于使用了suspend的方法而言,如果内部没有其他挂起函数,那么编译器就会提示我们移除suspend标记,如下所示:


image-20230304225126237




3. 为什么返回值类型是Object?


对于挂起函数而言,在协程,是否真的被挂起,通过函数返回值来确定,但相应的,如果我们有挂起函数需要具备返回类型呢?那如果该函数没有挂起呢?如下示例所示:


image-20230304224957432


对于挂起函数而言,返回值有可能是 COROUTINE_SUSPENDEDUnit.INSTANCE 或者最终返回我们方法需要的返回类型结果,所以采用 Object 作为返回值以适应所有结果。


深入探索


在上面,我们看到了 suspend 在底层的转换细节,那回到挂起函数本质上,它到底是怎么做到 **挂起 ** 与 恢复 的呢?


故此,本小节,我们将就着这个问题,从字节码层次,展开分析,力求流程完整明了,不过相对而言可能有点繁琐。


如下代码所示:


fun main() = runBlocking {
val isSuccess = copyFileTo(File("old.mp4"), File("new.mp4"))
println("---copy:$isSuccess")
}


suspend fun copyFileTo(oldFile: File, newFile: File): Boolean {
val isCopySuccess =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try {
oldFile.copyTo(newFile)
// 示例代码,通常这里需要验证字节流或者MD5
true
} catch (e: Exception) {
false
}
}
return isCopySuccess
}

这是一段用于将文件复制到指定文件的示例代码,具体伪字节码如下:


image-20230306214535952



上述的步骤实在是难读,思路整理起来比较绕圈,不过还是建议开发者多理解几遍。



上述的步骤如下:


当左侧 main() 方法开始执行时,因为示例中使用的 runBlocking(),其需要传递一个函数式接口对象,通常我们会以 lambda表达式 的形式去实例化这个函数对象,然后在其中写入我们的业务代码。


所以根据最终的字节码对比,我们的lambda会被转化为如下的形式:


suspend CoroutineScope.() -> Unit
⚡️ ->
(Function2) (new Function2((Continuation) null){}
// 具体伪代码如下所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下面会解释
class xxx(Continucation) : Function2<CoroutineScope,Continucation,Any> {
fun invoke(Any,Continucation) : Any {}
}

接着当我们的函数被调用时,会触发 invoke() 方法,即我们的函数体开始执行,开始进入我们的业务代码中。因为 invoke() 需要返回一个Object(因为我们的函数体本身也是suspend),这时候,会先创建一个 Continuation 对象,用于执行协程体逻辑,然后去调用 invokeSuspend() 方法从而获得本次的执行结果。



这里为什么要再去创建一个 Continuation?不是在runBlocking()里已经利用lambda表达式实例化了函数对象了吗?


不知道是否会有同学有这个疑问,所以这里依然需要解释一遍。


我们知道,在 kotlin 中,lambda 是匿名内部类的一种实例化方式(简化),所以这里只是给 runBlocking() 函数传递了所需要的方法参数。但是这个 lambda 内部的 invoke() 依然是挂起函数(因为增加过suspend),所以这里的匿名内部类实际上也是实现了 Continuation(默认的只有Funcation1,2,3等等),为了便于底层调用 invoke() 时传递 Continuation ,否则后续挂起恢复流程就断了🔺。相应的,为了延续 invoke() 里的挂起函数流程,编译器在当前匿名类内部又创建了一个 anonymous constructor(无类型) 的内部类(实际上是继承自SuspendLambda),从而在其 ivokeSuspend() 里执行当前挂起函数的状态机。


所以来说,大家可以理解我们传递的 lambda 相当于一个入口,但是其内部(即invoke)的触发方法,又是一个 挂起函数 ,这也就是为什么 invoke() 里需要创建 Continuation ,以及为什么 invoke() 方法参数里需要有 continuation 的原因,以及为什么字节码中会出现 new Function2((Continuation) null) ,Continuation 为null 的情况🤔,因为它压根没有 continuation 啊(不在挂起函数内部😂)。


这里的解释稍许有些啰嗦,但这对于理解全流程将非常有用,如果不是很理解,建议多读几遍。



invokeSuspend() 方法里,即正式进入了函数的状态机,这里的状态标记使用了一个 int 类型的 label 表示。



  • 默认执行 case 0,因为我们接下来要进入 copyFileTo() 方法,而该方法也是一个挂起函数,所以执行该方法后会获得一个返回状态,用于判断该函数是否真的已经挂起。如果返回值是 COROUTINE_SUSPENDED,则证明该函数已经挂起,然后直接 return 当前函数的挂起状态(相当于告诉父callback,当前我内部已经在忙了,你可以先执行自己的事了,等我执行完再通知你),否则继续执行当前剩余逻辑。

  • copyFileTo() 执行结束后,会再次触发当前 invokeSuspend(),因为我们在 case0 里已经更新了label为1,然后正常执行接下来的流程。


我们再去看一下 copyFileTo() 方法,我们在字节码中可以看到,其默认先创建了当前的 ContinuationImpl() ,并在初始化时将父 Continuation 也保存在其中,接着进入状态机开始执行逻辑,因为我们在该方法里有使用 withContext() 切换到IO调度器,所以这里也需要获取 withContext() 的挂起状态,如果成功挂起,则直接 return 当前状态,类似上述 invokeSuspend() 里的流程。


需要注意的,我们 withContext() 范围内,虽然经历了CPS转换,但因为不存在其他挂起函数,所以并不会再返回是否挂起,而是直到我们的逻辑执行结束 ,从而触发 withContext() 内部去调用 resumeWith(),从而恢复外部 copyFileTo() 的执行,重复此流程,从而恢复 runBlocking() 内部的继续执行,然后拿到我们的最终结果。


总结


关于Kotlin协程的挂起与恢复,从字节码去看,核心的 continuation 似乎有点像 callback 的嵌套,但相比 callback ,协程做的更加完善。比如当触发挂起函数调用时,会进入其内部对应的状态机,从而触发状态流转。并且为了避免了 callback 的 重复创建,而每一个挂起函数内部都会复用当前已创建好的 continuation


比如说,对于挂起函数,编译器会对其进行 CPS转换 ,从而使其从:


supend fun test()
->
fun test:(Continuation):Any?

当我们在挂起函数中调用该函数时,编译器就会将当前的 continuation 也一并传入并获得当前函数的结果。在具体调用时,如果挂起函数内部真的挂起(函数返回值为 COROUTINE_SUSPENDED ),则将调用权交还给调用方,然后当前的状态+1。而当该挂起函数内部执行结束时,因为其持有着外部的 continuation ,所以会调用 continuation.resume() 恢复挂起的协程,即调用了 invokeSuspend() ,从而恢复执行先前的逻辑。


而我们常说的状态机,从根本上,其实就是构造了一个 switch 结构的label流转,每个 case 内部都可能又会再对应着一个类似的结构(如果存在挂起函数)。如果我们称其为分层,那每一层也都持有上层的对象,而当我们最底层的函数执行结束时,即开始触发恢复上层逻辑,此时状态回传,从而将子函数的结果返回出去。


协程的矛与盾


当我们在讨论协程时,首先要明确,我们是在说 Kotlin协程 ,下述论点也都是基于这个背景下开始。



相应的,我们也需要一个参照物,如果直接对比线程,未免有些太过于不公平,所以我们选用 线程池协程 进行对比分析。



协程是线程框架吗?


Jvm 平台,因为 协程 底层离不开 Java线程模型 ,故最终的任务也是需要 线程池 最终去承载。所以从底层而言,我们可以通俗且大胆的认为协程就是一个线程框架,这没问题。


[但],这显然不是很合适,或者说,这有点过于糙了!


在文章开始,我们已经提过了,Android官方对其的描述:



协程是一种并发设计模式,您可以在 Android 平台上使用它来简化异步执行的代码。



所以,如果我们从协程本质与设计思想去看待,显然其相比线程池具有更高层次的编程模型,故此时称其为 异步编程框架 也许更为合适。具体原因与分析有如下几点:




  • 从编程模型而言


    协程与线程池两者都是用于处理异步任务或者耗时任务的工具,但两者的编程模型完全不同。线程池或者其他线程框架,往往使用回调函数来处理任务,这种方式常常比较繁琐,业务复杂时,代码可读性较差;而协程则是异步任务同步写法,基于挂起恢复的理念,由程序员自己控制执行顺序,可读性高;




  • 从异常的处理角度而言


    在线程池中,处理异常时,我们可以通过 tryCach 业务代码,或者可以在创建线程池时,自定义 ThreadFactory , 然后使用 Thread.setDefaultUncaughtExceptionHandler() 设置一个默认异常处理方式。相应的,协程通过 异常处理机制 来捕获和处理异常,相对于线程池而言,更加先进。




  • 从调度方式而言


    线程池通过创建一个固定数量的线程池来执行并发任务。每个任务将在一个可用的线程上运行,任务执行结束后,线程将返回线程池以供以后使用,并且通过在队列中等待任务来保持活动状态。如果使用协程,它并不创建新的线程,在jvm平台,其是利用少量的线程来实现并发执行,支持在单线程中执行,并使用 挂起与恢复 机制来允许并发执行。




协程性能很高?



先给结论,通常情况,协程的性能与线程池相差不大,甚至大多数常见场景,协程性能其实是不如直接使用线程池。



同时启动10w线程和协程


在协程官网,我们大概都能看到这样一句话,同时启动10w和线程和协程等等。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如下所示:


同时启动10w线程同时启动10w协程
image-20230319122629722image-20230319122642399

协程果然比线程快多了,那此时肯定就有同学说了,你拿协程欺负线程,咋不用线程池呢?


使用线程池替代线程


我们继续测试,这次改为线程池:


image-20230319122953566



线程池就是快啊!⚡️



如果你这样想,证明你可能理解错了🙅🏻‍♂️,我们这里只是往线程池里添加了10w个任务,因为我们用例里核心线程数是10,所以,同一时刻,只有10个任务在被处理,所以剩下的任务都在队列中等待。即这里打印的耗时仅仅只是上述代码的耗时,而不是线程池执行任务的总耗时,相比之下协程可是真真实实把10w个都跑完了,所以这两者根本没法比较。


所以我们对上面的逻辑进行更改,如下所示:


image-20230319123353502


总耗时…,没工夫等待了,不过我们可以大概算一下,总耗时16分钟多(10w/10*0.1/60)🤔。


为什么呢?明明底层都是线程池?


如果注意观察的话,线程的等待我们使用的是 sleep() ,而协程是 delay()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真真实实让我们的线程阻塞了指定时间,而后者则是语言级别,故差距很大。所以如果要做到相对公平,我们应该选用支持定时任务的线程池。


使用线程池模拟delay


为了保证相对公平,我们使用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并且将这个线程池转为协程的调度器。


结果如下:


添加10w个任务启动10w个协程
image-20230319131156258image-20230319131213967

???为什么线程池更快呢?😟


因为协程底层,最终任务还是需要我们的线程池来承载,但协程还需要维护自己的微型线程,而这个模型又是语言级别的控制,所以当协程代码转为字节码之后,即需要更多的代码才能实现。相比之下,线程池就简单直接很多,故这也是为什么线程池会快一点的原因。


场景推荐


通常情况下,我们真正耗时的任务都是IO网络 或者其他操作,所以此时协程的应用层的额外操作几乎并不影响大局。或者说面对复杂的异步场景是,此时性能也许并不是我们首先考虑,而如何更清晰的编码与封装实现,才是我们所更关心的。相应的,相比线程池,协程就很擅长这个处理异步任务。比如协程可以通过简化异步操作,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我们不当的操作行为导致阻塞UI线程行为,从而提高应用性能。故在某个角度而言,协程的性能相比不恰当的使用线程池,是会更高。


所以如果我们的场景对性能有这极致要求,比如应用启动框架等,那么此时使用协程往往并不是最佳选择。但如果我们的场景是日常的业务开发,那么协程绝对是你的最佳选择。


协程的使用技巧


将协程设置为可取消


在协程中,取消属于协作操作,也就是说,当我们cancel掉某个job之后,相应的协程在挂起与恢复之前并不会立即取消(原因是协程的check时机是在我们状态机的每个步骤里),即也就是说,如果你有某个阻塞操作,协程此时并不会被取消。


如下所示:


image-20230319110607834


如上所示,我们会发现,当我们 cancel() 子协程后,我们的 readFile() 依然会正常执行。


要解释原理也非常简单:


因为 readFile() 并不是挂起函数,并且该方法内部也没有做协程 状态判断


在协程中,我们常用的函数 delay()withContext()ensureActive()yield() 等都提供了检查功能。


我们改动一下上述示例,如下所示:


image-20230319183838882image-20230319183911944

如上所示,我们在 readFile() 中增加了 yield() 方法,而当我们 cancel() 掉子协程时,当 Thread.sleep() 执行结束后,遇到 yield()时,该方法就会判断当前协程作用域是否已经不在活跃,如果满足条件,则直接抛出 CancellationException 异常。


协程的同步问题?


因为 Kotlin协程 是运行在 Java线程模型 基础之上,所以相应的,也存在 同步 问题。


在多线程的情况下,操作执行的顺序是不可预测的。与编译器优化操作的顺序不同,线程无法保证以特定的顺序运行,而上下文切换的操作随时有可能发生。所以如果在访问一个未经处理的状态时,线程很有可能就会访问到过时的数据,丢失必要的更新,或者遇到 资源竞争 等情况。


所以,使用了协程并且涉及可变状态的类必须采取措施使其可控,比如保证协程中的代码所访问的数据是最新的。这样一来,不同的线程之间就不会互相干扰。


如下示例:


image-20230314225515905


上述代码很简单,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 println() 先于我们的 repeat() 执行结束,我们使用measureTimeMillis()+coroutineScope() 进行嵌套,从而等待 coroutineScope() 内部所有子协程全部执行结束,才退出 measureTimeMillis()


不过从结果来看,不出意外的也存在同步问题,那该怎么解决?



按照Java开发中的习惯,我们可以使用 synchronized ,或者使用 AtomicInteger 管理sum。



常规方式解决


如下所示,我们选用 synchronized 来解决:


image-20230319111855237


如上所示,我们使用了 synchronized 对象锁来解决同步问题。



注意:这里我们锁的是 this@coroutineScope ,而不是 this ,前者代表着我们循环外的作用域对象,而直接使用this则代表了当前协程的作用域对象,并不存在竞争关系。



使用Mutex解决


除去传统的解决方式之外,Kotlin 中还增加了额外的辅助类去解决协程同步问题,其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即 Mutex(互斥锁) ,这也是协程中解决同步问题的推荐方式。


如下示例:


image-20230314230330867


我们创建了一个 Mutex 对象,并使用其 加锁方法 withLock() ,从而避免多协程下的同步问题。相应的,Mutex 也提供了 lock()unLock() 从而控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withLock()是这两者的封装)。


从原理上而言,Mutex 是通过 一个 AtomicInteger 类型的状态记录锁的状态(是否被占用),并使用一个 ConcurrentLinkedQueue 类型的队列来持有 等待持有锁 的协程,从而解决多个协程并发下的同步问题。


相比传统的 synchronized 阻塞线程,Mutex 内部使用了 CAS机制,并且支持协程的挂起恢复,其可扩展性,其都更具有优势;并且在协程的挂起函数中使用 synchronized,也可能会影响协程的正常调度和执行。故无论是上手难度及可读性,Mutex 无疑是更适合协程开发者的。


Mutex是性能的最佳选择吗?


在过往,我们提到 synchronized 都会觉得,它会直接阻塞线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推荐CAS作为更好的替代。但其实 synchronizedjdk1.6 之后,已经增加了各种优化,比如增加了各种锁去减缓直接加锁所导致的上下文切换耗时。


所以,我们对比一下上述的耗时:


image-20230319185125581image-20230319185132651

为什么 Mutex 的性能其实不如 synchronized 呢?


原因如下



  • Mutex 在处理并发访问时会产生额外的开销,由于 Mutex 是一个互斥锁,它需要操作系统层面的支持来实现,包括支持挂起和恢复、上下文切换和内核态和用户态之间的切换等操作,这些操作都需要较大的系统开销和时间,导致 Mutex 的性能较差。

  • synchronized 采用了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实现锁的机制,它会检查锁状态,如果没有被持有,则可以立即获取锁。如果锁被持有,则选择等待,或者继续执行其他的任务。从具体的实现上来说,synchronized 底层由jvm保证,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向锁、轻量级锁、重量级锁等。关于 synchronized 相关的问题,大家也可以去看看我这篇文章 浅析 synchronized 底层实现与锁相关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 KotlinFlow 中关于同步问题的解决方法:


image-20230319120056743


嗯,所以Mutex还要不要用了?🤨


如果我们把视线向上提一级,就会理解,当我们在选用 Kotlin 协程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为了使用方便去容忍牺牲一部分性能。再者说,如果你的业务真的对性能要求极致,那么协程本身其实并不是首选推荐的,此时你应该选用线程池去处理,从而得到性能的最大化,因为协程本身的微型机制就需要做更多的额外操作。


再将视角切回到同步问题的处理上,Mutex 是协程中的推荐解决同步问题的方式,而且支持挂起与恢复,这点是其他同步解决方式无法具备的;再者说,Mutex 的上手难度相比 synchronized 低了不少。而至于性能上的差距,对于我们的业务开发而言,几乎是不会感知到,所以在协程中,Kotlin团队建议我们使用Mutex。


协程的异常处理方式


关于协程的异常处理,其实一直都不是一个简单事,或者说,优雅的处理异常并没那么简单。


在传统的原生的异常处理中,我们处理异常无在乎是这两种:



  • tryCatch();

  • Thread.setDefaultUncaughtExceptionHandler();


后者常用于非主线程的保底,前者用于几乎任何位置。


因为协程底层也是使用的java线程模型,所以上述的方式,在协程的异常处理中,同样有效,如下所示:


image-20230319163635334



上述的 runCatching() 是kotlin中对 tryCatch() 的一种封装。



使用CoroutineExceptionHandler


在协程中,官方建议我们使用 CoroutineExceptionHandler 去处理协程中异常,或者作为协程异常的保底手段,如下所示:


image-20230319164039472


我们定义了一个 CoroutineExceptionHandler,并在初始化 CoroutineScope 时将其传入,从而我们这个协程作用域下的所有子协程发生异常时都将被这个 handler 所拦截。



这里使用了 SupervisorJob() 的原因是,协程的异常是会传递的,比如当一个子协程发生异常时,它会影响它的兄弟协程与它的父协程。而使用了 SupervisorJob() 则意味着,其子协程的异常都将由其自己处理,而不会向外扩散,影响其他协程。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CoroutineExceptionHandler 只能用于初始化 CoroutineScope 本身的初始化或者其直接子协程(即scope.launch),否则就算创建子协程时携带了 CoroutineExceptionHandler,也不会生效。


关于协程的异常处理,具体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里面有详细讲解:Kotlin | 关于协程异常处理,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常见高阶函数


在开发中,有一些高阶函数,对我们特别有用,这里就将其列出来,以便大家开发中进行使用:


image-20230319190852334


如果你对上述的方法都非常了解,那不妨为自己鼓鼓掌。👏


总结


在本篇,我们着力于从全盘看起,理清 Kotlin协程 的方方面面。从 协程背景 到 挂起函数字节码实现,一瞥挂起与恢复的底层实现,从而体会其相应的设计魅力,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与解析,从而建立起协程彻底理解。文章中挂起函数部分的源码部分可能稍显繁琐,但依然建议大家多看几遍流程,从而更好理解。相应的细节问题,也都有详细注释。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协程到底是什么呢?



在JVM平台,Kotlin协程就是一个异步编程框架,它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异步代码,提升可读性,从而极大减少异步回调所带来的复杂逻辑。



从底层实现来看:



  • kotlin协程基于 java线程模型 ,故底层依然是使用了 线程池 作为任务承载,但相比传统的线程模型,协程在其基础上搭建了一套基于语言级别的 ”微型“ 线程模型。并定义了挂起函数作为相应的子任务,其内部采用了状态机的思想,用于实现协程中的挂起与恢复。

  • 在挂起与恢复的实现上,使用了 suspend 关键字标记的函数被称为挂起函数。其在字节码中,会经过 CPS转换 为一个带有 Continuation 参数,返回值为 Object 的方法。而 Continuation 正是用于保存我们的函数状态、步骤,从而实现挂起恢复,其内部也都包含着上一个 Continuation,正如 callback 的嵌套一样。

  • 当我们的函数被挂起时,我们当前的函数内部会实例化一个 ContinuationImpl() ,其内部 invokeSuspend() 又维护着当前的函数逻辑,并使用一个 label 作为状态进行流转,如果我们的函数内部依然有其他挂起函数,此时也会将当前的 Continuation 对象传入子挂起函数内部,从而实现 Continuation 的传递,并更改当前的函数状态。而当我们最底层的方法执行结束后,此时就会再次触发父 ContinuationImpl 内部的 invokeSuspend() 方法,从而回到调用方的逻辑内部,从而完成挂起函数的恢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最开始的调用方法内;


从性能上去看:



  • 协程的性能并不优于线程池或者其他异步框架,主要是其做了更多语言级别步骤,但通常情况下,与其他框架的性能几乎一致,因为相比IO的耗时,语言级别的损耗可以几乎忽略不计;


从设计模式去看:



  • 协程使得开发者可以自行管理异步任务,而不同于线程的抢占式任务,并且写成还支持子协程的嵌套关闭、更简便的异常处理机制等,故相比其他异步框架,协程的理念更加先进;


参照



关于我


我是 Petterp ,一个 Android工程师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欢迎 点赞、评论、收藏,你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鼓励!



欢迎关注我的 公众号(Petterp) ,期待与你一同前进 :)



作者:Petterp
来源:juejin.cn/post/7212311942613385253
收起阅读 »

Kotlin委托的原理与使用,以及在Android开发中常用的几个场景

Kotlin委托的常见使用场景 前言 在设计模式中,委托模式(Delegate Pattern)与代理模式都是我们常用的设计模式(Proxy Pattern),两者非常的相似,又有细小的区分。 委托模式中,委托对象和被委托对象都是同一类型的对象,委托对象将任务...
继续阅读 »

Kotlin委托的常见使用场景


前言


在设计模式中,委托模式(Delegate Pattern)与代理模式都是我们常用的设计模式(Proxy Pattern),两者非常的相似,又有细小的区分。


委托模式中,委托对象和被委托对象都是同一类型的对象,委托对象将任务委托给被委托对象来完成。委托模式可以用于实现事件监听器、回调函数等功能。


代理模式中,代理对象与被代理对象是两种不同的对象,代理对象代表被代理对象的功能,代理对象可以控制客户对被代理对象的访问。代理模式可以用于实现远程代理、虚拟代理、安全代理等功能。


以类的委托与代理来举例,委托对象和被委托对象都实现了同一个接口或继承了同一个类,委托对象将任务委托给被委托对象来完成。代理模式中,代理对象与被代理对象实现了同一个接口或继承了同一个类,代理对象代表被代理对象,客户端通过代理对象来访问被代理对象。


两者的区别:


他们虽然都有同一个接口,主要区别在于委托模式中委托对象和被委托对象是同一类型的对象,而代理模式中代理对象与被代理对象是两种不同的对象。总的来说,委托模式是为了将方法的实现交给其他类去完成,而代理模式则是为了控制对象的访问,并在访问前后进行额外的操作。


而我们常用的委托模式怎么使用?在 Java 语言中需要我们手动的实现,而在 Kotlin 语言中直接通过关键字 by 就可以实现委托,其实现更加优雅、简洁了。


我们在开发一个 Android 应用中,常用到的委托分为:



  1. 接口/类的委托

  2. 属性的委托

  3. 结合lazy的延迟委托

  4. 观察者的委托

  5. Map数据的委托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不同种类的委托使用以及在 Android 常见的一些场景中的使用。


一、接口/类委托


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接口来实现类似的效果,也可以直接传参,当然接口的方式更加的灵活,比如我们这里就以接口比如我定义一个攻击与防御的行为接口:


interface IUserAction {

fun attack()

fun defense()
}

定义了用户的行为,有攻击和防御两种操作!接下来我们就定义一个默认的实现类:


class UserActionImpl : IUserAction {

override fun attack() {
YYLogUtils.w("默认操作-开始执行攻击")
}

override fun defense() {
YYLogUtils.w("默认操作-开始执行防御")
}
}

都是很简单的代码,我们定义一些默认的操作,如果任意类想拥有攻击和防御的能力就直接实现这个接口,如果想自定义攻击和防御则重写对应的方法即可。


如果使用 Java 的方式实现委托,大致代码如下:


class UserDelegate1(private val action: IUserAction) : IUserAction {
override fun attack() {
YYLogUtils.w("UserDelegate1-需要自己实现攻击")
}

override fun defense() {
YYLogUtils.w("UserDelegate1-需要自己实现防御")
}
}

如果使用 Kotlin 的方式实现则是:


class UserDelegate2(private val action: IUserAction) : IUserAction by action

如果 Kotlin 的实现不想默认的实现也可以重写部分的操作:


class UserDelegate3(private val action: IUserAction) : IUserAction by action {

override fun attack() {
YYLogUtils.w("UserDelegate3 - 只重写了攻击")
}
}

那么使用起来就是这样的:


    val actionImpl = UserActionImpl()

UserDelegate1(actionImpl).run {
attack()
defense()
}

UserDelegate2(actionImpl).run {
attack()
defense()
}

UserDelegate3(actionImpl).run {
attack()
defense()
}

打印日志如下:


image.png


其实在 Android 源码中也有不少委托的使用,例如生命周期的 Lifecycle 委托:


Lifecycle 通过委托机制实现其功能。具体来说,组件可以将自己的生命周期状态委托给 LifecycleOwner 对象,LifecycleOwner 对象则负责管理这些组件的生命周期。


例如,在一个 Activity 中,我们可以通过将 Activity 对象作为 LifecycleOwner 对象,并将该对象传递给需要注册生命周期的组件,从而实现组件的生命周期管理。 页面可以使用 getLifecycle() 方法来获取它所依赖的 LifecycleOwner 对象的 Lifecycle 实例,并在需要时将自身的生命周期状态委托给该 Lifecycle 实例。


通过这种委托机制,Lifecycle 实现了一种方便的方式来管理组件的生命周期,避免了手动管理生命周期带来的麻烦和错误。



class AnimUtil private constructor() : DefaultLifecycleObserver {

...

private fun addLoopLifecycleObserver() {
mOwner?.lifecycle?.addObserver(this)
}

// 退出页面的时候释放资源
override fun onDestroy(owner: LifecycleOwner) {
mAnim?.cancel()
destory()
}

}


除此之外委托还特别适用于一些可配置的功能,比如 Resutl-Api 的封装,如果当前页面需要开启 startActivityForResult 的功能,就实现这个接口,不需要这个功能就不实现接口,达到可配置的效果。


/**
* 定义是否需要SAFLauncher
*/

interface ISAFLauncher {

fun <T : ActivityResultCaller> T.initLauncher()

fun getLauncher(): GetSAFLauncher?

}

由于代码是固定的实现,目标Activity也不需要重新实现,我们只需要实现默认的实现即可:


class SAFLauncher : ISAFLauncher {

private var safLauncher: GetSAFLauncher? = null

override fun <T : ActivityResultCaller> T.initLauncher() {
safLauncher = GetSAFLauncher(this)
}

override fun getLauncher(): GetSAFLauncher? = safLauncher

}

使用起来我们直接用默认的实现即可:


class DemoActivity : BaseActivity, ISAFLauncher by SAFLauncher() {

override fun init() {
initLauncher() // 实现了接口还需要初始化Launcher
}

fun gotoOtherPage() {
//使用 Result Launcher 的方式启动,并获取到返回值
getLauncher()?.launch<DemoCircleActivity> { result ->
val result = result.data?.getStringExtra("text")
toast("收到返回的数据:$result")
}

}

}

这样是不是就非常简单了呢?具体如何使用封装 Result Launcher 可以看看我去年的文章 【传送门】


二、属性委托


除了类与接口对象的委托,我们还常用于属性的委托。


我知道了!这么弄就行了。


    private val textStr by "123"

哎?怎么报错了?其实不是这么用的。


属性委托和类委托一样,属性的委托其实是对属性的 set/get 方法的委托。


需要我们把 set/get 方法委托给 setValue/getValue 方法,因此被委托类(真实类)需要提供 setValue/getValue 方法,val属性只需要提供 getValue 方法。


我们修改代码如下:


    private val textStr by TextDelegate()

class TextDelegate {

operator fun getValue(thisRef: Any?, property: KProperty<*>): String {
return "我是赋值给与的文本"
}

}

打印的结果:


image.png


而我们定义一个可读写的属性则可以


  private var textStr by TextDelegate()

class TextDelegate {

operator fun getValue(thisRef: Any?, property: KProperty<*>): String {
return "我是赋值给与的文本"
}

operator fun setValue(thisRef: Any?, property: KProperty<*>, value: String) {
YYLogUtils.w("设置的值为:$value")
}

}

YYLogUtils.w("textStr:$textStr")
textStr = "abc123"

打印则如下:


image.png


为了怕大家写错,我们其实可以用接口来限制,只读的和读写的属性,我们分别可以用 ReadOnlyProperty 与 ReadWriteProperty 来限制:



class TextDelegate : ReadOnlyProperty<Any, String> {
override fun getValue(thisRef: Any, property: KProperty<*>): String {
return "我是赋值给与的文本"
}
}

class TextDelegate : ReadWriteProperty<Any, String> {
override fun getValue(thisRef: Any, property: KProperty<*>): String {
return "我是赋值给与的文本"
}

override fun setValue(thisRef: Any, property: KProperty<*>, value: String) {
YYLogUtils.w("设置的值为:$value")
}
}


那么实现的方式和上面自己实现的效果是一样的。如果要使用属性委托可以选用这种接口限制的方式实现。


我们的属性除了委托给类去实现,同时也能委托给其他属性(Kotlin 1.4+)来实现,例如:


    private var textStr by TextDelegate2()
private var textStr2 by this::textStr

其实是内部委托了对象的 get 和 set 函数。相对委托对象而言性能更好一些。而委托对象去实现,不仅增加了一个委托类,而且还还在初始化时就创建了委托类的实例对象,算起来其实性能并不好。


所以属性的委托不要滥用,如果要用,可以选择委托现成的其他属性来完成,或者使用延迟委托Lazy实现,或者使用更简单的方式实现:


    private val industryName: String
get() {
return "abc123"
}

对于只读的属性,这种方式也是我们常见的使用方式。


三、延迟委托


如果说使用类来实现委托不那么好的话,其实我们可以使用延迟委托。延迟关键字 lazy 接收一个 lambda 表达式,最后一行代表返回值给被推脱的属性。


默认的 Lazy 实现:


    val name: String by lazy {
YYLogUtils.w("第一次调用初始化")
"abc123"
}

YYLogUtils.w(name)
YYLogUtils.w(name)
YYLogUtils.w(name)

只有在第一次使用此属性的时候才会初始化,一旦初始化之后就可以直接获取到值。


日志打印:


image.png


它的内部其实也是使用的是类的委托实现。


public actual fun <T> lazy(initializer: () -> T): Lazy<T> = SynchronizedLazyImpl(initializer)


最终的实现是由 SynchronizedLazyImpl 类生成并实现的:


private class SynchronizedLazyImpl<out T>(initializer: () -> T, lock: Any? = null) : Lazy<T>, Serializable {
private var initializer: (() -> T)? = initializer
@Volatile private var _value: Any? = UNINITIALIZED_VALUE
// final field is required to enable safe publication of constructed instance
private val lock = lock ?: this

override val value: T
get() {
val _v1 = _value
if (_v1 !== UNINITIALIZED_VALUE) {
@Suppress("UNCHECKED_CAST")
return _v1 as T
}

return synchronized(lock) {
val _v2 = _value
if (_v2 !== UNINITIALIZED_VALUE) {
@Suppress("UNCHECKED_CAST") (_v2 as T)
} else {
val typedValue = initializer!!()
_value = typedValue
initializer = null
typedValue
}
}
}

override fun isInitialized(): Boolean = _value !== UNINITIALIZED_VALUE

override fun toString(): String = if (isInitialized()) value.toString() else "Lazy value not initialized yet."

private fun writeReplace(): Any = InitializedLazyImpl(value)
}


我们可以直接看 value 的 get 方法,如果_v1 !== UNINITIALIZED_VALUE 则表明已经初始化过了,就直接返回 value ,否则表明没有初始化过,调用initializer方法,也就是 lazy 的 lambda 表达式返回属性的赋值。


跟我们自己实现类的委托类似,也是实现了getValue方法。只是多了判断是否初始化的一些相关逻辑。


lazy的参数分为三种类型:



  1. SYNCHRONIZED:添加同步锁,使lazy延迟初始化线程安全

  2. PUBLICATION:初始化的lambda表达式,可以在同一时间多次调用,但是只有第一次的返回值作为初始化值

  3. NONE:没有同步锁,非线程安全


默认情况下,对于 lazy 属性的求值是同步锁的(synchronized),是可以保证线程安全的,但是如果不需要线程安全和减少性能花销可以可以使用 lazy(LazyThreadSafetyMode.NONE){} 即可。


四、观察者委托


除了对属性的值进行委托,我们甚至还能对观察到这个变化过程:


使用 observable 委托监听值的变化:


    var values: String by Delegates.observable("默认值") { property, oldValue, newValue ->

YYLogUtils.w("打印值: $oldValue -> $newValue ")
}

values = "第一次修改"
values = "第二次修改"
values = "第三次修改"

打印:


image.png


我们还能使用 vetoable 委托,和 observable 一样可以观察属性的变化,不同的是 vetoable 可以决定是否使用新值。


    var age: Int by Delegates.vetoable(18) { property, oldValue, newValue ->
newValue > oldValue
}

YYLogUtils.w("age:$age")
age = 14
YYLogUtils.w("age:$age")
age = 20
YYLogUtils.w("age:$age")
age = 22
YYLogUtils.w("age:$age")
age = 20
YYLogUtils.w("age:$age")

我们需要返回 booble 值觉得是否使用新值,比如上述的例子就是当新值大于老值的时候才赋值。那么打印的日志就是如下:


image.png


虽然这种方式我们并不常用,一般我们都是使用类似 Flow 之类的工具在源头就处理了逻辑,使用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在属性的赋值过程中进行拦截了。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还是有用的。


五、Map委托


我们的属性不止可以使用类的委托,延迟的委托,观察的委托,还能委托Map来进行赋值。


当属性的值与 Map 中 key 相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对应 key 的 value 取出来并赋值给属性:


class Member(private val map: Map<String, Any>) {

val name: String by map
val age: Int by map
val dob: Long by map

override fun toString(): String {
return "Member(name='$name', age=$age, dob=$dob)"
}

}

使用:


        val member = Member(mapOf("name" to "guanyu", "age" to 36, Pair("dob", 1234567890L)))
YYLogUtils.w("member:$member")

打印的日志:


image.png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map 中的 key 名字必须要和属性的名字一致才行,否则委托后运行解析时会抛出 NoSuchElementException 异常提示。


例如我们在 Member 对象中加入一个并不存在的 address 属性,再次运行就会报错。


image.png


而我们把 Int 的 age 属性赋值给为字符串也会报类型转换异常:


image.png


所以一定要一一对应才行哦,我怎么感觉有一点 TypeScript 结构赋值的那味道 - - !


image.png


总结


委托虽好不要滥用。委托毕竟还是中间多了一个委托类,如果没必要可以直接赋值实现,而不需要多一个中间类占用内存。


我们可以通过接口委托来实现一些可选的配置。通过委托类实现属性的监听与赋值。可以减少一些模板代码,达到低耦合高内聚的效果,可以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对于属性的类委托,我们可以将属性的读取和写入操作委托给另一个对象,或者另一个属性,或者使用延迟委托来推迟对象的创建直到第一次访问。


对于 map 的委托,我们需要仔细对应属性与 key 的一致性。以免出现错误,这是运行时的错误,有可能出现在生产环境上的。


那么大家都是怎么使用的呢?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或者你有遇到的坑也都可以在评论区交流一下,大家可以互相学习进步。如有本文有一些错漏的地方,希望同学们可以指出。


如果感觉本文对你有一点点的帮助,还望你能点赞支持一下,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文的部分代码可以在我的 Kotlin 测试项目中看到,【传送门】。你也可以关注我的这个Kotlin项目,我有时间都会持续更新。


Ok,这一期就此完结。




作者:newki
来源:juejin.cn/post/7213267574770090039
收起阅读 »

Dart 与 Java & Kotlin 差异一览

前言 最近学习Flutter,发现其使用的Dart语言,有些方面很像Java,有些方面又很像Kotlin,所以整理下目前发现的区别点,一方面方便自己记忆,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给尚未接触过Flutter小伙伴们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仅从Dart语言使用角度对比Jav...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学习Flutter,发现其使用的Dart语言,有些方面很像Java,有些方面又很像Kotlin,所以整理下目前发现的区别点,一方面方便自己记忆,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给尚未接触过Flutter小伙伴们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仅从Dart语言使用角度对比Java & Kotlin。)


1. 基本数据类型


Dart中,只有三种基本数据类型,数字型(num),布尔型(bool),字符串类型(String)。容器类型如List ,Map,是否属于基本数据类型,这里暂不讨论,毕竟使用也很简单。


类型DartJavaKotlin
布尔boolbooleanBoolean
数字num (int / double)int / double / long / char /byte ...Int / Double /Long / Char / Byte...
字符串StringStringString

1.1 数字类型




  • num 在Dart 中为抽象类,具有intdouble两个实现类,使用num 为类型定义变量时,会进行变量类型推断,推断为对应的实现类(int/ double)。


        ///其中需要注意,Dart中num 同样可以作为数据类型使用,如:
    num a = 10; (整数型)
    num b = 10.0; (浮点型)

    int c = 10; (整数型)
    double d = 10.00; (浮点型)



  • int 类型不仅可以表示整形数字,还代表byte 及 char类型数据,具体使用方式如下:


        ///byte 类型
    int x = 65;
    print(x.toRadixString(2));// 输出 1000001

    ///char 类型
    List<int> codes = [65, 66];
    for(var element in codes) {
    print(String.fromCharCode(element); //输出 AB
    }



1.2 字符串类型




  • 先看下Dart中字符串的定义,大概与Java 和 Kotlin相同:


      字符串定义:
    ///单引号定义字符串
    String e = 'hello world';
    String g = '''hello world''';

    ///双引号定义字符串
    String f = "hello world";
    String h = """hello world""";



  • 其中使用三引号'''"""时,会跟随文本换行,而双引号与单引号""''不会,单引号主动换行需要借助\n换行符。单引号定义的字符串中可以包含双引号,双引号定义的字符串中可以包含单引号,
    同类引号中无法包含同类引号,如:


        错误使用:
    String a = "----"hello world"----";
    String b = '----'hello world'----';

    正确使用:
    String a = '----"hello world"----';
    String b = "----'hello world'----";



  • Dart 支持 Kotlin 字符串拼接方式:


        String name = "Child";
    String s = "$name, hello world, ${name}"



2.语法区别


Dart的语法与Java基本是相同的,只不过在细节上有些差异,Dart在Java基础上,进行了优化。Dart在Java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使其更加简洁,方便。


2.1 构造函数




  • Dart中类构造函数写法有很多种,既可以使用与Java完全一样的写法,也可以使用Dart特有写法,具体写入如下:


        Class TestA {
    int a = 0;
    int b = 0;
    ///与Java相同的基本写法
    TestA(int a, int b) {
    this.a = a;
    this.b = b;
    }

    ///Dart 特有构造写法,
    ///方式1:
    TestA(this.a, this.b);

    ///方式2:
    TestA(int x, int y)
    : this.a = x,
    this.b = y;

    ///方式3:命名构造,与Kotlin中的扩展函数类似,但功能完全不同。
    TestA.instance(this.a, this.b);
    }

    个人感觉,为了方便与Java区分,不建议使用与Java相同的构造写法,而且Dart特有的构造写法,更加简洁。




2.2 对象操作




  • 对象创建:


        ///Dart中,可以和Java一样相同,使用new关键字创新对象
    TestA a = new TestA();

    ///同样也可以使用Kotlin方式一样,创建对象
    TestA b = TestA();
    var c = TestA();



  • 对象属性赋值:


        ///通用赋值方式:
    TestA object = TestA();
    object.x = 10;
    object.y = 20;

    ///Dart特有赋值方式:
    TestA object = TestA()
    ..x = 10
    ..y = 20;

    Dart特有的赋值方式看起来有些奇怪,但是多看看也就习惯了,注意分号()在赋值结束后添加,赋值过程中不需要加。




2.3 空安全




  • Dart 中拥有与Kotlin 相同的变量空安全机制。在定义可为空的变量时,需要在变量后加 ?,示例如下:


        class Test {
    String? x = null;

    void method() {
    ///当变量可能为null时,添加问号,检查对象是否为null,不为null时,才会实行
    print(x?.length);
    ///类似Java 三元表达式,Kotlin变量判断是否为null,若为null,则赋予对应值。
    String y = x ?? 'hello word';
    ///当非常非常非常确定,变量不为null时,可以使用!,强制声明变量肯定不为null
    print(x!.length);
    }
    }



2.4 可变参数




  • Dart具有与Kotlin相同的可变参数的功能,只是实现方式有些许不同,示例如下:


        class Test() {
    ///命名参数,required修饰的参数都为必填
    void method1({required int a, required int b}) {
    print('add = ${a + b}');
    }

    ///默认参数,可以为参数赋予默认值,使用时,可以不传入该参数
    void method2({required int a, int b = 0}) {
    print('add = ${a + b}');
    }

    /// 位置参数,其特点是必须按顺序依次进行指定若干入参
    void method3(int a, [int b = 1, int c = 0]) {
    print('param: a = ${a}, b = ${b}, c = ${c}');
    }

    void test() {
    method1(a: 10, b 10);
    method2(a: 10);
    method3(10);
    method3(10, 20);
    method3(10, 20, 30);
    }

    }



3.关键字区别


这里将从Dart与Java不同的关键字,讲述不同的关键字对功能及编码方面的影响。


3.1 可见范围关键字




  • Dart的类,方法,变量只有两种访问类型,可访问/不可访问:




  • 在类名,方法名,变量名前添加 _ (下划线),即为外部类不可访问;没有 _ (下划线)为可访问。




  • 没有访问范围控制关键字,public, private, protect。


        class TestB {
    ///公共变量
    int a = 10;
    ///私有变量,仅能在本类中调用
    int _b = 20;
    ///常量定义, 与Kotlin中定义相同
    const c = 30;
    ///相当于Kotlin的 lateinit,延迟初始化变量
    late String d;

    ///公共方法,可以供内部/外部类调用
    void method1() {

    }

    ///私有方法,只能在本类调用
    void _method2() {
    var object = _TestC();
    }

    //静态方法,与Java使用方式一致,TestB.method3() 调用
    static void method3() {
    }
    }

    ///私有类,访问范围在本.dart文件中(在TestB类中可以访问),其他文件中无法访问
    class _TestC {

    }



3.2 interface & implement 使用区别:




  • Dart中, 没有interface 接口关键字的定义,但是有implement




  • implement 关键字使用,可以实现所有类:抽象类及普通类,需要实现类中所有定义的变量及方法,如下图所示:


       implement 实现普通类:

    class BaseA {
    int x = 10;

    void method1() {
    }
    }

    class ImplementA implements BaseA {
    @override
    int x = 0;

    @override
    void method1() {
    //TODO
    }
    }

        implement 实现抽象类:

    abstract class BaseB {
    final int a = 0;

    void method1();

    void method2() {
    }
    }

    class ImplementB implement BaseB {
    @override
    //TODO
    int get a => 0;

    @overide
    void method1() {
    //TODO
    }

    @override
    void method2() {
    //TODO
    }
    }



  • 与Java & Kotlin相同,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类。




  • 接口二义性问题解决:当 C 类实现 A 、B 接口,会强制重写所有方法,成员变量提供 get 方法;即在当前类,方法只具有一种实现,变量值需重新赋值,这样就解决了二义性问题。示例如下:


        class C implement A, B {
    @override
    String str = 'hello world';

    @override
    void go() {
    //TODO
    }
    }



3.3 with & mixin 混入




  • 含义:with & mixin 为Dart实现混入(mixins)的关键字,混入是指将一个类的代码插入到另一个类中,以增强该类的功能,而不需要创建一个新的子类。




  • 作用:实现类功能扩展(可以同时混入多个)。比如Java & Kotlin 可以通过内部类的形式,来扩展类功能。




  • 与普通类区别:混入类,没有构造方法,无法实例化。




  • 与接口区别:接口只定义一类功能接口,没有完整功能实现;混入类需具备完整功能实现。


        ///混入类定义
    mixin Write {
    final String word = 'hello world';

    void write() {
    print('person can write: $word');
    }
    }

    ///一般类接入混入类,引入混入类实现功能
    class Person with Write {
    @override
    String get word => 'hello word! ++';
    }

    class Test {
    void method() {
    Person p = Person();
    p.write();
    }
    }



混入类功能与接口类似,所以同样存在二义性问题,那么混入类是如何解决二义性问题的呢?



  • 如C 以先A ,后B顺序混入两个类,A, B 中都含有一个变量名name的字符串,混入C后,打印字符串name,显示的为后混入B类中name的值。
    即混入多个类时,若定义的相同类型&相同名称的变量,值为最后混入的类的值。

  • 若变量名相同,但变量类型不同,同时混入会报错。


3.4 extension 拓展/扩展方法




  • 这个功能与Kotlin的扩展方法是类似的,都可以在不修改类文件的前提下,扩展类方法。




  • Kotlin不仅可以添加扩展方法,同时可以添加扩展变量。Dart只可以添加拓展方法。


        extension StringUtil on String {
    bool isNullorEmpty(String? str) {
    return str == null || str.isEmpty;
    }
    }



3.5 on 关键字。




  • on 关键字用于混入类间,实现类似 extends 的关系。即混入类可以通过 on 关键字引入其他类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混入类不仅可以引入混入类,也可以引入普通类与抽象类。例如:


        mixin D {
    String d = 'hello word! D';

    void run() {
    print('on keyword --- ${d}')
    }
    }

    mixin E on D {
    @override
    set(String value) {
    d = value;
    }

    @override
    void run() {
    super.run();
    }
    }



  • onextension 配合使用,表示对哪个类进行扩展。




3.6 switch 关键字




  • switch 关键字与Java中的功能相同,即判断执行分支。其中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Dart中,对象类型也可以作为分支判断条件。


        class Test {
    void method1() {
    Person p1 = Person();
    Person p2 = Person();
    Person p3 = Person();

    Person p = p1;
    switch(p) {
    case p1:
    //TODO
    break;
    case p2:
    //TODO
    break;
    case p3:
    //TODO
    break;
    }
    }
    }



  • Java中,判断对象只能为基本数据类型,如下图所示。




20230316164610.jpg


3.7 set & get 关键字




  • 与Kotlin类似,Dart提供了 set & get关键字,实现变量的 setter & getter 功能。示例如下:


        class Test {
    void method() {
    A a = A();
    print(' get value : ${a.getValue}');

    a.setValue(10);
    print(' get value : ${a.getValue}');
    }
    }

    class A {
    int _value = 0;

    int get getValue => _value;
    /// => 是Dart中的省略写法,完整方法如下:
    int get getValue {
    return _value;
    }

    set setValue(int value) {
    _value = value;
    }
    }



3.8 Function 函数对象




  • 定义:函数对象与Kotlin的高阶函数类似,可以理解为函数对象类型的关键字;指定传入参数,执行对应代码块后,返回指定类型的返回值。这也是Dart 比 Java 更靠近万物皆对象的体现。




  • 作用:与Kotlin的高阶函数功能一致,定义一类功能的实现规则。示例如下:


        typedef Operate = int Function(int, int);

    class Test {
    void method() {
    Operate add = (a, b) {
    return a + b;
    }

    add.call(10, 20)
    }
    }



总结


总的来说,Dart语言与Java&Kotlin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最开始学习时,记住不同点,编码方面就不会有太多的阻碍。但是从语言设计层面看,Dart与Java&Kotlin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等我悟道之后,再和大家细说。
如果有需要完善,或者不认同的地方,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作者:Child
来源:juejin.cn/post/7213232948794884155
收起阅读 »

Android App封装 ——架构(MVI + kotlin + Flow)

项目搭建经历记录 Android App封装 ——架构(MVI + kotlin + Flow) Android App封装 —— ViewBinding Android App封装 —— DI框架 Hilt?Koin? Android App封装 —— 实...
继续阅读 »

项目搭建经历记录



  1. Android App封装 ——架构(MVI + kotlin + Flow)

  2. Android App封装 —— ViewBinding

  3. Android App封装 —— DI框架 Hilt?Koin?

  4. Android App封装 —— 实现自己的EventBus


一、背景


最近看了好多MVI的文章,原理大多都是参照google发布的 应用架构指南,但是实现方式有很多种,就想自己封装一套自己喜欢用的MVI架构,以供以后开发App使用。


说干就干,准备对标“玩Android”,利用提供的数据接口,搭建一个自己习惯使用的一套App项目,项目地址:Github wanandroid


二、MVI


先简单说一下MVI,从MVC到MVP到MVVM再到现在的MVI,google是为了一直解决痛点所以不断推出新的框架,具体的发展流程就不多做赘诉了,网上有好多,我们可以选择性适合自己的。


应用架构指南中主要的就是两个架构图:


2.1 总体架构


image.png


Google推荐的是每个应用至少有两层:



  • UI Layer 界面层: 在屏幕上显示应用数据

  • Data Layer 数据层: 提供所需要的应用数据(通过网络、文件等)

  • Domain Layer(optional)领域层/网域层 (可选):主要用于封装数据层的逻辑,方便与界面层的交互,可以根据User Case


图中主要的点在于各层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单向的,所以方便了各层之间的单元测试


2.2 UI层架构


UI简单来说就是拿到数据并展示,而数据是以state表示UI不同的状态传送给界面的,所以UI架构分为



  • UI elements层:UI元素,由activity、fragment以及包含的控件组成

  • State holders层: state状态的持有者,这里一般是由viewModel承担


image.png


2.3 MVI的特点


MVI相比与MVVM的核心区别是它的两大特性:


1. 唯一可信数据源


唯一可信数据源,是为了解决MVVM中View层使用大量LiveData,导致各种LiveData数据并行更新或者互相交互时会偶尔出现不可控逻辑,导致偶现一些的奇奇怪怪的Bug。


MVI使用唯一可信的数据源UI State来避免这种问题。


2. 数据单向流动。


image.png


从图中可以看到,



  1. 数据从Data Layer -> ViewModel -> UI,数据是单向流动的。ViewModel将数据封装成UI State传输到UI elements中,而UI elements是不会传输数据到ViewModel的。

  2. UI elements上的一些点击或者用户事件,都会封装成events事件,发送给ViewModel。



PS:这里有同学问,为啥不直接调用ViewModel的方法,还要弄个events事件流这么麻烦?


的确,如果直接调用是很方便,但是这样UI和ViewModel就耦合了,这时就要像MVP架构那样定义很多接口才能解耦。而定义events事件流就是另外一种方便解耦的方法,避免接口膨胀。其次,这个也是为了保证数据的单向流动,如果UI和ViewModel能直接调用方法的话,如果方法还有返回值,就破坏了数据的单向流动。



2.4 搭建MVI要注意的点


了解了MVI的原理和特点后,我们就要开始着手搭建了,其中需要解决的有以下几点



  1. 定义UI Stateevents

  2. 构建UI State单向数据流UDF

  3. 构建事件流events

  4. UI State的订阅和发送


三、搭建项目


3.1 定义UI Stateevents


我们可以用interface先定义一个抽象的UI Stateeventseventintent是一个意思,都可以用来表示一次事件。


@Keep
interface IUiState

@Keep
interface IUiIntent

然后根据具体逻辑定义页面的UIState和UiIntent。


data class MainState(val bannerUiState: BannerUiState, val detailUiState: DetailUiState) : IUiState

sealed class BannerUiState {
object INIT : BannerUiState()
data class SUCCESS(val models: List<BannerModel>) : BannerUiState()
}

sealed class DetailUiState {
object INIT : DetailUiState()
data class SUCCESS(val articles: ArticleModel) : DetailUiState()
}

通过MainState将页面的不同状态封装起来,从而实现唯一可信数据源


3.2 构建单向数据流UDF


在ViewModel中使用StateFlow构建UI State流。



  • _uiStateFlow用来更新数据

  • uiStateFlow用来暴露给UI elements订阅


abstract class BaseViewModel<UiState : IUiState, UiIntent : IUiIntent> : ViewModel() {

private val _uiStateFlow = MutableStateFlow(initUiState())
val uiStateFlow: StateFlow<UiState> = _uiStateFlow

protected abstract fun initUiState(): UiState

protected fun sendUiState(copy: UiState.() -> UiState) {
_uiStateFlow.update { copy(_uiStateFlow.value) }
}
}

class MainViewModel : BaseViewModel<MainState, MainIntent>() {

override fun initUiState(): MainState {
return MainState(BannerUiState.INIT, DetailUiState.INIT)
}
}

3.3 构建事件流


在ViewModel中使用 Channel构建事件流



有人好奇这里为啥用Channel,而不用SharedFlow或者StateFlow?


Channel就像一个队列一样,适合实现单个生产者和单个消费者之间的通信,而 SharedFlow 更适合实现多个观察者订阅同一数据源。而这里的Intent事件更像前者,各个协程生产出不同的Intent事件通过Channel发送给ViewModel,然后在ViewModel中集中处理消费。




  1. _uiIntentFlow用来传输Intent

  2. 在viewModelScope中开启协程监听uiIntentFlow,在子ViewModel中只用重写handlerIntent方法就可以处理Intent事件了

  3. 通过sendUiIntent就可以发送Intent事件了


abstract class BaseViewModel<UiState : IUiState, UiIntent : IUiIntent> : ViewModel() {

private val _uiIntentFlow: Channel<UiIntent> = Channel()
val uiIntentFlow: Flow<UiIntent> = _uiIntentFlow.receiveAsFlow()

fun sendUiIntent(uiIntent: UiIntent) {
viewModelScope.launch {
_uiIntentFlow.send(uiIntent)
}
}

init {
viewModelScope.launch {
uiIntentFlow.collect {
handleIntent(it)
}
}
}

protected abstract fun handleIntent(intent: IUiIntent)

class MainViewModel : BaseViewModel<MainState, MainIntent>() {

override fun handleIntent(intent: IUiIntent) {
when (intent) {
MainIntent.GetBanner -> {
requestDataWithFlow()
}
is MainIntent.GetDetail -> {
requestDataWithFlow()
}
}
}
}

3.4 UI State的订阅和发送


3.4.1 订阅UI State


在Activity中订阅UI state的变化



  1. lifecycleScope中开启协程,collect uiStateFlow

  2. 使用map 来做局部变量的更新

  3. 使用distinctUntilChanged来做数据防抖


class MainActivity : BaseMVIActivity() {

private fun registerEvent() {
lifecycleScope.launchWhenStarted {
mViewModel.uiStateFlow.map { it.bannerUiState }.distinctUntilChanged().collect { bannerUiState ->
when (bannerUiState) {
is BannerUiState.INIT -> {}
is BannerUiState.SUCCESS -> {
bannerAdapter.setList(bannerUiState.models)
}
}
}
}
lifecycleScope.launchWhenStarted {
mViewModel.uiStateFlow.map { it.detailUiState }.distinctUntilChanged().collect { detailUiState ->
when (detailUiState) {
is DetailUiState.INIT -> {}
is DetailUiState.SUCCESS -> {
articleAdapter.setList(detailUiState.articles.datas)
}
}

}
}
}
}

3.4.2 发送Intent


直接调用sendUiIntent就可以发送Intent事件


button.setOnClickListener {
mViewModel.sendUiIntent(MainIntent.GetBanner)
mViewModel.sendUiIntent(MainIntent.GetDetail(0))
}

3.4.3 更新Ui State


调用sendUiState发送Ui State更新


需要注意的是: 在UiState改变时,使用的是copy复制一份原来的UiState,然后修改变动的值。这是为了做到 “可信数据源”,在定义MainState的时候,设置的就是val,是为了避免多线程并发读写,导致线程安全的问题。


class MainViewModel : BaseViewModel<MainState, MainIntent>() {
private val mWanRepo = WanRepository()

override fun initUiState(): MainState {
return MainState(BannerUiState.INIT, DetailUiState.INIT)
}

override fun handleIntent(intent: IUiIntent) {
when (intent) {
MainIntent.GetBanner -> {
requestDataWithFlow(showLoading = true,
request = { mWanRepo.requestWanData() },
successCallback = { data -> sendUiState { copy(bannerUiState = BannerUiState.SUCCESS(data)) } },
failCallback = {})
}
is MainIntent.GetDetail -> {
requestDataWithFlow(showLoading = false,
request = { mWanRepo.requestRankData(intent.page) },
successCallback = { data -> sendUiState { copy(detailUiState = DetailUiState.SUCCESS(data)) } })
}
}
}
}

其中 requestDataWithFlow 是封装的一个网络请求的方法


protected fun <T : Any> requestDataWithFlow(
showLoading: Boolean = true,
request: suspend () -> BaseData<T>,
successCallback: (T) -> Unit,
failCallback: suspend (String) -> Unit = { errMsg ->
//默认异常处理
},
)
{
viewModelScope.launch {
val baseData: BaseData<T>
try {
baseData = request()
when (baseData.state) {
ReqState.Success -> {
sendLoadUiState(LoadUiState.ShowMainView)
baseData.data?.let { successCallback(it) }
}
ReqState.Error -> baseData.msg?.let { error(it) }
}
} catch (e: Exception) {
e.message?.let { failCallback(it) }
}
}
}

至此一个MVI的框架基本就搭建完毕了


3.5运行效果


www.alltoall.net_device-2022-12-15-161207_I_ahtLP5Kj.gif

四、 总结


不管是MVC、MVP、MVVM还是MVI,主要就是View和Model之间的交互关系不同



  • MVI的核心是 数据的单向流动

  • MVI使用kotlin flow可以很方便的实现 响应式编程

  • MV整个View只依赖一个State刷新,这个State就是 唯一可信数据源


目前搭建了基础框架,后续还会在此项目的基础上继续封装jetpack等更加完善这个项目。


项目源码地址:Github wanandroid


作者:剑冲
来源:juejin.cn/post/7177619630050000954
收起阅读 »

Rust在Android端的入门开发

前言 IOS上应用还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些集成问题。在了解、学习过程中发现,IOS的Swifit UI动画真的是比Flutter做的好几倍,后面有时间可以记录记录。本次先记录Android集成吧,对比性能的话,可以在rust中for循环个10万次,对比C的时间消...
继续阅读 »

前言


IOS上应用还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些集成问题。在了解、学习过程中发现,IOSSwifit UI动画真的是比Flutter做的好几倍,后面有时间可以记录记录。本次先记录Android集成吧,对比性能的话,可以在rustfor循环个10万次,对比C的时间消耗。

参考资料

Building and Deploying a Rust library on Android

JNI Create

Create JNI


目录


Rust在Android端的入门开发.png


一、环境准备


rustup配置


这个配置,在装rust的时候就配置了,可以忽略。如果没有配置,想了解的可以看二、Rust入门之Hello World


配置NDK


第一步

先确定自己的NDK目录

默认目录一般都在 /Users/你的用户名/Library/Android/sdk/ndk-bundle 这个位置,用户目录可以用 ${HOME} 代替。


第二步

创建库crate


cargo new android_demo --lib

第三步

切换到 android_demo 项目下,创建 NDK 文件

找到 make_standalone_toolchain.py 文件,执行以下语句


python D:/Android/SDK/ndk-bundle/build/tools/make_standalone_toolchain.py --api 26 --arch arm64 --install-dir NDK/arm64
python D:/Android/SDK/ndk-bundle/build/tools/make_standalone_toolchain.py --api 26 --arch arm --install-dir NDK/arm
python D:/Android/SDK/ndk-bundle/build/tools/make_standalone_toolchain.py --api 26 --arch x86 --install-dir NDK/x86

对应的NDK目录如下


rust_ndk_1.PNG


第四步

找到 cargo的配置文件,~/.cargo/config


[target.aarch64-linux-android]
ar = "E:/VSCodeWorkspace/rust/android_demo/NDK/arm64/bin/aarch64-linux-android-ar"
linker = "E:/VSCodeWorkspace/rust/android_demo/NDK/arm64/bin/aarch64-linux-android-clang"

[target.armv7-linux-androideabi]
ar = "E:/VSCodeWorkspace/rust/android_demo/NDK/arm/bin/arm-linux-androideabi-ar"
linker = "E:/VSCodeWorkspace/rust/android_demo/NDK/arm/bin/arm-linux-androideabi-clang"

[target.i686-linux-android]
ar = "E:/VSCodeWorkspace/rust/android_demo/NDK/x86/bin/i686-linux-android-ar"
linker = "E:/VSCodeWorkspace/rust/android_demo/NDK/x86/bin/i686-linux-android-clang"

其中 E:/VSCodeWorkspace/rust/android_demo 是本次项目目录。


第五步

添加工具链


rustup target add aarch64-linux-android armv7-linux-androideabi i686-linux-android

第六步

在当前 android_demo 目录下,执行以下语句

编译Rust项目,按需要的架构编译即可。


cargo build --target aarch64-linux-android --release
cargo build --target armv7-linux-androideabi --release
cargo build --target i686-linux-android --release


  • 出现问题

    • note: %1 不是有效的 Win32 应用程序。 (os error 193) ,第三步和第六步编译不一致。解决方法:将第四步,换成Android SDK 目录下的ndk,看下面代码示例。

    • error: linker cc not found,解决方案也是按照下面,一定要使用 .cmd




解决方案


[target.aarch64-linux-android]
ar = "D:\\Android\\SDK\\ndk\\21.4.7075529\\toolchains\\llvm\\prebuilt\\windows-x86_64\\bin\\aarch64-linux-android-ar"
linker = "D:\\Android\\SDK\\ndk\\21.4.7075529\\toolchains\\llvm\\prebuilt\\windows-x86_64\\bin\\aarch64-linux-android26-clang.cmd"

[target.armv7-linux-androideabi]
ar = "D:\\Android\\SDK\\ndk\\21.4.7075529\\toolchains\\llvm\\prebuilt\\windows-x86_64\\bin\\arm-linux-androideabi-ar"
linker = "D:\\Android\\SDK\\ndk\\21.4.7075529\\toolchains\\llvm\\prebuilt\\windows-x86_64\\bin\\armv7a-linux-androideabi26-clang++.cmd"
xxx

产物


rust_target_2.PNG


二、Rust实现


Cargo.toml


[package]
name = "android_demo"
version = "0.1.0"
edition = "2021"

# See more key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t https://doc.rust-lang.org/cargo/reference/manifest.html

[dependencies]
jni-sys = "0.3.0"

[target.'cfg(target_os="android")'.dependencies]
jni = { version = "0.5", default-features = false }

[lib]
crate-type = ["dylib"]

lib.rs


/*
* @Author: axiong
*/

use std::os::raw::{c_char};
use std::ffi::{CString, CStr};

#[no_mangle]
pub extern fn rust_greeting(to: *const c_char) -> *mut c_char {
let c_str = unsafe { CStr::from_ptr(to) };
let recipient = match c_str.to_str() {
Err(_) => "there",
Ok(string) => string,
};

CString::new("Hello ".to_owned() + recipient).unwrap().into_raw()
}

/// Expose the JNI interface for android below
/// 只有在目标平台是Android的时候才开启 [cfg(target_os="android")
/// 由于JNI要求驼峰命名,所以要开启 allow(non_snake_case)
#[cfg(target_os="android")]
#[allow(non_snake_case)]
pub mod android {
extern crate jni;

use super::*;
use self::jni::JNIEnv;
use self::jni::objects::{JClass, JString};
use self::jni::sys::{jstring};

#[no_mangle]
pub unsafe extern fn Java_com_rjx_rustdemo_RustGreeting_greeting(env: JNIEnv, _: JClass, java_pattern: JString) -> jstring {
// Our Java companion code might pass-in "world" as a string, hence the name.
let world = rust_greeting(env.get_string(java_pattern).expect("invalid pattern string").as_ptr());
// Retake pointer so that we can use it below and allow memory to be freed when it goes out of scope.
let world_ptr = CString::from_raw(world);
let output = env.new_string(world_ptr.to_str().unwrap()).expect("Couldn't create java string!");

output.into_inner()
}
}

三、Android集成


SO集成


rust_android_001.PNG


RustGreeting.java


public class RustGreeting {
static {
System.loadLibrary("android_demo");
}

private static native String greeting(final String pattern);

public static String sayHello(String to) {
return greeting(to);
}

}

MainActivity.java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AppCompatActivity {

// Used to load the 'native-lib' library on application startup.
static {
//System.loadLibrary("native-lib");
}

private ActivityMainBinding binding;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inding = ActivityMainBinding.inflate(getLayoutInflater());
setContentView(binding.getRoot());

// Example of a call to a native method
TextView tv = binding.sampleText;
tv.setText(RustGreeting.sayHello("Rust!!"));
}

}

效果


Rust_Hello.PNG


作者:CodeOver
来源:juejin.cn/post/7170696817682694152
收起阅读 »

在 Flutter 多人视频中实现虚拟背景、美颜与空间音效

在之前的「基于声网 Flutter SDK 实现多人视频通话」里,我们通过 Flutter + 声网 SDK 完美实现了跨平台和多人视频通话的效果,那么本篇我们将在之前例子的基础上进阶介绍一些常用的特效功能。 本篇主要带你了解 SDK 里几个实用的 API ...
继续阅读 »

在之前的「基于声网 Flutter SDK 实现多人视频通话」里,我们通过 Flutter + 声网 SDK 完美实现了跨平台和多人视频通话的效果,那么本篇我们将在之前例子的基础上进阶介绍一些常用的特效功能。



本篇主要带你了解 SDK 里几个实用的 API 实现,相对简单



虚拟背景


虚拟背景是视频会议里最常见的特效之一,在声网 SDK 里可以通过 enableVirtualBackground 方法启动虚拟背景支持。


首先,因为我们是在 Flutter 里使用,所以我们可以在 Flutter 里放一张 assets/bg.jpg 图片作为背景,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点:




  • assets/bg.jpg 图片需要在 pubspec.yaml 文件下的 assets 添加引用


      assets:
      - assets/bg.jpg



  • 需要在 pubspec.yaml 文件下添加 path_provider: ^2.0.8path: ^1.8.2 依赖,因为我们需要把图片保存在 App 本地路径下




如下代码所示,首先我们通过 Flutter 内的 rootBundle 读取到 bg.jpg ,然后将其转化为 bytes, 之后调用 getApplicationDocumentsDirectory 获取路径,保存在的应用的 /data" 目录下,然后就可以把图片路径配置给 enableVirtualBackground 方法的 source ,从而加载虚拟背景。


Future<void> _enableVirtualBackground() async {
 ByteData data = await rootBundle.load("assets/bg.jpg");
 List<int> bytes =
     data.buffer.asUint8List(data.offsetInBytes, data.lengthInBytes);
 Directory appDocDir = await getApplicationDocumentsDirectory();
 String p = path.join(appDocDir.path, 'bg.jpg');
 final file = File(p);
 if (!(await file.exists())) {
   await file.create();
   await file.writeAsBytes(bytes);
}

 await _engine.enableVirtualBackground(
     enabled: true,
     backgroundSource: VirtualBackgroundSource(
         backgroundSourceType: BackgroundSourceType.backgroundImg,
         source: p),
     segproperty:
         const SegmentationProperty(modelType: SegModelType.segModelAi));
 setState(() {});
}

如下图所示是都开启虚拟背景图片之后的运行效果,当然,这里还有两个需要注意的参数:



  • BackgroundSourceType :可以配置 backgroundColor(虚拟背景颜色)、backgroundImg(虚拟背景图片)、backgroundBlur (虚拟背景模糊) 这三种情况,基本可以覆盖视频会议里的所有场景

  • SegModelType :可以配置为 segModelAi (智能算法)或 segModelGreen(绿幕算法)两种不同场景下的抠图算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官方的提示里,建议只在搭载如下芯片的设备上使用该功能(应该是对于 GPU 有要求):



  • 骁龙 700 系列 750G 及以上

  • 骁龙 800 系列 835 及以上

  • 天玑 700 系列 720 及以上

  • 麒麟 800 系列 810 及以上

  • 麒麟 900 系列 980 及以上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将自定义背景图的分辨率与 SDK 的视频采集分辨率适配,声网 SDK 会在保证自定义背景图不变形的前提下,对自定义背景图进行缩放和裁剪


美颜


美颜作为视频会议里另外一个最常用的功能,声网也提供了 setBeautyEffectOptions 方法支持一些基础美颜效果调整。


如下代码所示, setBeautyEffectOptions 方法里主要是通过 BeautyOptions 来调整画面的美颜风格,参数的具体作用如下表格所示。



这里的 .5 只是做了一个 Demo 效果,具体可以根据你的产品需求,配置出几种固定模版让用户选择。



_engine.setBeautyEffectOptions(
 enabled: true,
 options: const BeautyOptions(
   lighteningContrastLevel:
       LighteningContrastLevel.lighteningContrastHigh,
   lighteningLevel: .5,
   smoothnessLevel: .5,
   rednessLevel: .5,
   sharpnessLevel: .5,
),
);

属性作用
lighteningContrastLevel对比度,常与 lighteningLevel 搭配使用。取值越大,明暗对比程度越大
lighteningLevel美白程度,取值范围为 [0.0,1.0],其中 0.0 表示原始亮度,默认值为 0.0。取值越大,美白程度越大
smoothnessLevel磨皮程度,取值范围为 [0.0,1.0],其中 0.0 表示原始磨皮程度,默认值为 0.0。取值越大,磨皮程度越大
rednessLevel红润度,取值范围为 [0.0,1.0],其中 0.0 表示原始红润度,默认值为 0.0。取值越大,红润程度越大
sharpnessLevel锐化程度,取值范围为 [0.0,1.0],其中 0.0 表示原始锐度,默认值为 0.0。取值越大,锐化程度越大

运行后效果如下图所示,开了 0.5 参数后的美颜整体画面更加白皙,同时唇色也更加明显。


没开美颜开了美颜

色彩增强


接下来要介绍的一个 API 是色彩增强: setColorEnhanceOptions ,如果是美颜还无法满足你的需求,那么色彩增强 API 可以提供更多参数来调整你的需要的画面风格。


如下代码所示,色彩增强 API 很简单,主要是调整 ColorEnhanceOptionsstrengthLevelskinProtectLevel 参数,也就是调整色彩强度和肤色保护的效果


  _engine.setColorEnhanceOptions(
     enabled: true,
     options: const ColorEnhanceOptions(
         strengthLevel: 6.0, skinProtectLevel: 0.7));

如下图所示,因为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画面可能存在色彩失真的情况,而色彩增强功能可以通过智能调节饱和度和对比度等视频特性,提升视频色彩丰富度和色彩还原度,最终使视频画面更生动。



开启增强之后画面更抢眼了。



没开增加开了美颜+增强

属性参数
strengthLevel色彩增强程度。取值范围为 [0.0,1.0]。0.0 表示不对视频进行色彩增强。取值越大,色彩增强的程度越大。默认值为 0.5。
skinProtectLevel肤色保护程度。取值范围为 [0.0,1.0]。0.0 表示不对肤色进行保护。取值越大,肤色保护的程度越大。默认值为 1.0。 当色彩增强程度较大时,人像肤色会明显失真,你需要设置肤色保护程度; 肤色保护程度较大时,色彩增强效果会略微降低。 因此,为获取最佳的色彩增强效果,建议动态调节 strengthLevel 和 skinProtectLevel 以实现最合适的效果。

空间音效


其实声音调教才是重头戏,声网既然叫声网,在音频处理上肯定不能落后,在声网 SDK 里就可以通过 enableSpatialAudio 打开空间音效的效果。


_engine.enableSpatialAudio(true);

什么是空间音效?简单说就是特殊的 3D 音效,它可以将音源虚拟成从三维空间特定位置发出,包括听者水平面的前后左右,以及垂直方向的上方或下方。



本质上空间音效就是通过一些声学相关算法计算,模拟实现类似空间 3D 效果的音效实现



同时你还可以通过 setRemoteUserSpatialAudioParams 来配置空间音效的相关参数,如下表格所示,可以看到声网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参数来让我们可以自主调整空间音效,例如这里面的 enable_blurenable_air_absorb 效果就很有意思,十分推荐大家去试试。


属性作用
speaker_azimuth远端用户或媒体播放器相对于本地用户的水平角。 取值范围为 [0,360],单位为度,例如 (默认)0 度,表示水平面的正前方;90 度,表示水平面的正左方;180 度,表示水平面的正后方;270 度,表示水平面的正右方;360 度,表示水平面的正前方;
speaker_elevation远端用户或媒体播放器相对于本地用户的俯仰角。 取值范围为 [-90,90],单位为度。(默认)0 度,表示水平面无旋转;-90 度,表示水平面向下旋转 90 度;90 度,表示水平面向上旋转 90 度
speaker_distance远端用户或媒体播放器相对于本地用户的距离,取值范围为 [1,50],单位为米,默认值为 1 米。
speaker_orientation远端用户或媒体播放器相对于本地用户的朝向。 取值范围为 [0,180],单位为度。默认)0 度,表示声源和听者朝向同一方向;180: 180 度,表示声源和听者面对面
enable_blur是否开启声音模糊处理
enable_air_absorb是否开启空气衰减,即模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音色衰减效果:在一定的传输距离下,高频声音衰减速度快、低频声音衰减速度慢。
speaker_attenuation远端用户或媒体播放器的声音衰减系数,取值范围为[0,1]。 0:广播模式,即音量和音色均不随距离衰减;(0,0.5):弱衰减模式,即音量和音色在传播过程中仅发生微弱衰减;0.5:(默认)模拟音量在真实环境下的衰减,效果等同于不设置 speaker_attenuation 参数;(0.5,1]:强衰减模式,即音量和音色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迅速衰减
enable_doppler是否开启多普勒音效:当声源与接收声源者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时,接收方听到的音调会发生变化


音频类的效果这里就无法展示了,强烈推荐大家自己动手去试试。



人声音效


另外一个推荐的 API 就是人声音效:setAudioEffectPreset, 调用该方法可以通过 SDK 预设的人声音效,在不会改变原声的性别特征的前提下,修改用户的人声效果,例如:


_engine.setAudioEffectPreset(AudioEffectPreset.roomAcousticsKtv);

声网 SDK 里预设了非常丰富的 AudioEffectPreset ,如下表格所示,从场景效果如 KTV、录音棚,到男女变声,再到恶搞的音效猪八戒等,可以说是相当惊艳。


参数作用
audioEffectOff原声
roomAcousticsKtvKTV
roomAcousticsVocalConcert演唱会
roomAcousticsStudio录音棚
roomAcousticsPhonograph留声机
roomAcousticsVirtualStereo虚拟立体声
roomAcousticsSpacial空旷
roomAcousticsEthereal空灵
roomAcousticsVirtualSurroundSound虚拟环绕声
roomAcoustics3dVoice3D 人声
voiceChangerEffectUncle大叔
voiceChangerEffectOldman老年男性
voiceChangerEffectBoy男孩
voiceChangerEffectSister少女
voiceChangerEffectGirl女孩
voiceChangerEffectPigking猪八戒
voiceChangerEffectHulk绿巨人
styleTransformationRnbR&B
styleTransformationPopular流行
pitchCorrection电音


PS:为获取更好的人声效果,需要在调用该方法前将 setAudioProfile 的 scenario 设为 audioScenarioGameStreaming(3):


_engine.setAudioProfile(
 profile: AudioProfileType.audioProfileDefault,
 scenario: AudioScenarioType.audioScenarioGameStreaming);


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只推荐用在对人声的处理上,不建议用于处理含音乐的音频数据


最后,完整代码如下所示:


class VideoChatPage extends StatefulWidget {
 const VideoChatPage({Key? key}) : super(key: key);

 @override
 State<VideoChatPage> createState() => _VideoChatPageState();
}

class _VideoChatPageState extends State<VideoChatPage> {
 late final RtcEngine _engine;

 ///初始化状态
 late final Future<bool?> initStatus;

 ///当前 controller
 late VideoViewController currentController;

 ///是否加入聊天
 bool isJoined = false;

 /// 记录加入的用户id
 Map<int, VideoViewController> remoteControllers = {};

 @override
 void initState() {
   super.initState();
   initStatus = _requestPermissionIfNeed().then((value) async {
     await _initEngine();

     ///构建当前用户 currentController
     currentController = VideoViewController(
       rtcEngine: _engine,
       canvas: const VideoCanvas(uid: 0),
    );
     return true;
  }).whenComplete(() => setState(() {}));
}

 Future<void> _requestPermissionIfNeed() async {
   if (Platform.isMacOS) {
     return;
  }
   await [Permission.microphone, Permission.camera].request();
}

 Future<void> _initEngine() async {
   //创建 RtcEngine
   _engine = createAgoraRtcEngine();
   // 初始化 RtcEngine
   await _engine.initialize(const RtcEngineContext(
     appId: appId,
  ));

   _engine.registerEventHandler(RtcEngineEventHandler(
     // 遇到错误
     onError: (ErrorCodeType err, String msg) {
       if (kDebugMode) {
         print('[onError] err: $err, msg: $msg');
      }
    },
     onJoinChannelSuccess: (RtcConnection connection, int elapsed) {
       // 加入频道成功
       setState(() {
         isJoined = true;
      });
    },
     onUserJoined: (RtcConnection connection, int rUid, int elapsed) {
       // 有用户加入
       setState(() {
         remoteControllers[rUid] = VideoViewController.remote(
           rtcEngine: _engine,
           canvas: VideoCanvas(uid: rUid),
           connection: const RtcConnection(channelId: cid),
        );
      });
    },
     onUserOffline:
        (RtcConnection connection, int rUid, UserOfflineReasonType reason) {
       // 有用户离线
       setState(() {
         remoteControllers.remove(rUid);
      });
    },
     onLeaveChannel: (RtcConnection connection, RtcStats stats) {
       // 离开频道
       setState(() {
         isJoined = false;
         remoteControllers.clear();
      });
    },
  ));

   // 打开视频模块支持
   await _engine.enableVideo();
   // 配置视频编码器,编码视频的尺寸(像素),帧率
   await _engine.setVideoEncoderConfiguration(
     const VideoEncoderConfiguration(
       dimensions: VideoDimensions(width: 640, height: 360),
       frameRate: 15,
    ),
  );

   await _engine.startPreview();
}

 @override
 void dispose() {
   _engine.leaveChannel();
   super.dispose();
}

 @override
 Widget build(BuildContext context) {
   return Scaffold(
       appBar: AppBar(),
       body: Stack(
         children: [
           FutureBuilder<bool?>(
               future: initStatus,
               builder: (context, snap) {
                 if (snap.data != true) {
                   return const Center(
                     child: Text(
                       "初始化ing",
                       style: TextStyle(fontSize: 30),
                    ),
                  );
                }
                 return AgoraVideoView(
                   controller: currentController,
                );
              }),
           Align(
             alignment: Alignment.topLeft,
             child: SingleChildScrollView(
               scrollDirection: Axis.horizontal,
               child: Row(
                 ///增加点击切换
                 children: List.of(remoteControllers.entries.map(
                  (e) => InkWell(
                     onTap: () {
                       setState(() {
                         remoteControllers[e.key] = currentController;
                         currentController = e.value;
                      });
                    },
                     child: SizedBox(
                       width: 120,
                       height: 120,
                       child: AgoraVideoView(
                         controller: e.value,
                      ),
                    ),
                  ),
                )),
              ),
            ),
          )
        ],
      ),
       floatingActionButton: FloatingActionButton(
         onPressed: () async {
           // 加入频道
           _engine.joinChannel(
             token: token,
             channelId: cid,
             uid: 0,
             options: const ChannelMediaOptions(
               channelProfile:
                   ChannelProfileType.channelProfileLiveBroadcasting,
               clientRoleType: ClientRoleType.clientRoleBroadcaster,
            ),
          );
        },
      ),
       persistentFooterButtons: [
         ElevatedButton.icon(
             onPressed: () {
               _enableVirtualBackground();
            },
             icon: const Icon(Icons.accessibility_rounded),
             label: const Text("虚拟背景")),
         ElevatedButton.icon(
             onPressed: () {
               _engine.setBeautyEffectOptions(
                 enabled: true,
                 options: const BeautyOptions(
                   lighteningContrastLevel:
                       LighteningContrastLevel.lighteningContrastHigh,
                   lighteningLevel: .5,
                   smoothnessLevel: .5,
                   rednessLevel: .5,
                   sharpnessLevel: .5,
                ),
              );
               //_engine.setRemoteUserSpatialAudioParams();
            },
             icon: const Icon(Icons.face),
             label: const Text("美颜")),
         ElevatedButton.icon(
             onPressed: () {
               _engine.setColorEnhanceOptions(
                   enabled: true,
                   options: const ColorEnhanceOptions(
                       strengthLevel: 6.0, skinProtectLevel: 0.7));
            },
             icon: const Icon(Icons.color_lens),
             label: const Text("增强色彩")),
         ElevatedButton.icon(
             onPressed: () {
               _engine.enableSpatialAudio(true);
            },
             icon: const Icon(Icons.surround_sound),
             label: const Text("空间音效")),
         ElevatedButton.icon(
             onPressed: () {                
               _engine.setAudioProfile(
                   profile: AudioProfileType.audioProfileDefault,
                   scenario: AudioScenarioType.audioScenarioGameStreaming);
               _engine
                  .setAudioEffectPreset(AudioEffectPreset.roomAcousticsKtv);
            },
             icon: const Icon(Icons.surround_sound),
             label: const Text("人声音效")),
      ]);
}

 Future<void> _enableVirtualBackground() async {
   ByteData data = await rootBundle.load("assets/bg.jpg");
   List<int> bytes =
       data.buffer.asUint8List(data.offsetInBytes, data.lengthInBytes);
   Directory appDocDir = await getApplicationDocumentsDirectory();
   String p = path.join(appDocDir.path, 'bg.jpg');
   final file = File(p);
   if (!(await file.exists())) {
     await file.create();
     await file.writeAsBytes(bytes);
  }

   await _engine.enableVirtualBackground(
       enabled: true,
       backgroundSource: VirtualBackgroundSource(
           backgroundSourceType: BackgroundSourceType.backgroundImg,
           source: p),
       segproperty:
           const SegmentationProperty(modelType: SegModelType.segModelAi));
   setState(() {});
}
}

最后


本篇的内容作为上一篇的补充,相对来说内容还是比较简单,不过可以看到不管是在画面处理还是在声音处理上,声网 SDK 都提供了非常便捷的 API 实现,特别在声音处理上,因为文章限制这里只展示了简单的 API 介绍,所以强烈建议大家自己尝试下这些音频 API ,真的非常有趣。


作者:无知小猿
来源:juejin.cn/post/7211388928242352184
收起阅读 »

Android悬浮窗自己踩的2个小坑

最近在做一个全局悬浮窗基于ChatGPT应用快Ai,需要悬浮于在其他应用上面,方便从悬浮窗中,和ChatGPT对话后,对ChatGPT返回的内容拖拽到其他应用内部。快Ai应用本身透明,通过WindowManger添加悬浮窗。类似现在很多应用跳转到其他应用,会悬...
继续阅读 »

最近在做一个全局悬浮窗基于ChatGPT应用快Ai,需要悬浮于在其他应用上面,方便从悬浮窗中,和ChatGPT对话后,对ChatGPT返回的内容拖拽到其他应用内部。快Ai应用本身透明,通过WindowManger添加悬浮窗。类似现在很多应用跳转到其他应用,会悬浮一个小按钮,方便用户点击调回自身一样。只不过快Ai窗口比较大,但不全屏。


碰到以下几个问题:


1、悬浮窗中EditText无法获得弹出键盘


主要是没有明白下面两个属性的作用,在网上搜索之后直接设置了。



  • 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NOT_FOCUSABLE


设置FLAG_NOT_FOCUSABLE,悬浮窗外的点击才有效,会把事件分发给悬浮窗底层的其他应用Activity。但设置了FLAG_NOT_FOCUSABLE,屏幕上除悬浮窗之外的地方也可以点击、但是悬浮窗上的EditText会掉不起键盘。


此时悬浮窗外的事件是不会触发悬浮窗内ViewonToucheEvent函数,可以通过添加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WATCH_OUTSIDE_TOUCH标志位,但无法拦截事件。




  • 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NOT_TOUCH_MODAL


    屏幕上除了悬浮窗外能够点击、弹窗上的EditText也可以输入、键盘能够弹出来。




所以根据业务需要,我只需要添加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FLAG_NOT_TOUCH_MODAL标志位即可。


2、悬浮窗无法录音


通过Activity调起Service,然后在Service通过WindowManager添加悬浮窗。在没有进行任何操作,正常情况下,可以调起科大讯飞进行录音转成文字发给ChatGPT。


问题点一:同事为了解决我还没来得及修复的windowManger.removeView改成exitProcess问题,强行进行各种修改,最终还调用了activityfinish函数,把activity干掉。最终导致无法调起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总是报录音权限问题,找不到任何的问题点,网上资料都说没有给录音权限,其实是有的。最后通过代码回退,定位到是Activity被干掉了,同事也承认他的愚蠢行为。


问题点二:在进行一些操作,例如授权跳转到设置之后,退出设置回到原先界面,科大讯飞调不起录音,还是报权限问题。在有了问题点一的经验后,在Activity的各个生命周期打印日志,发现但onResume函数没有被回调到,也就是应用在后台运行时,该问题必现。


所以就一顿顿顿搜索后,找到官方文档:
Android 9 对后台运行的应用增加了权限限制。


image.png


解决方法:



  1. 声明为系统应用,没问题。但我们想做通用软件。

  2. 增加前台服务。实测没效果。

  3. 在2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属性:android:foregroundServiceType="microphone"。完美。


<service android:name=".ui.service.AiService"
android:foregroundServiceType="microphone"
/>

image.png


希望本文对君有用!


作者:新小梦
来源:juejin.cn/post/7211116982513811516
收起阅读 »

Android应用被抓包?防护手段需知道

为了提高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业内采用HTTPS的方式取代原来的HTTP,Android的应用开发也不例外,我们似乎只需要修改一下域名就能完成http到https的切换,无需做其他额外的操作,那么这个HTTPS是如何实现的?是否真的就安全了?在不同的Andro...
继续阅读 »

为了提高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业内采用HTTPS的方式取代原来的HTTP,Android的应用开发也不例外,我们似乎只需要修改一下域名就能完成http到https的切换,无需做其他额外的操作,那么这个HTTPS是如何实现的?是否真的就安全了?在不同的Android版本上是否有差异?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研究一下以上的问题。


Tips:本篇旨在讨论HTTPS传输的安全性,应用本地安全不在讨论范畴。


HTTPS原理



诞生背景



首先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什么是HTTPS,相信大家有有所了解,这里简单提一下:


由于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中,传输的内容是明文的,请求一旦被劫持,内容就会完全暴露,劫持者可以对其进行窃取或篡改,因此这种数据的传输方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基于HTTP协议的基础上对传输内容进行加密的HTTPS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 Socket Layer)便诞生了,这样即使传输的内容被劫持,由于数据是加密的,劫持者没有对应的密钥也很难对内容进行破解,从而提高的传输的安全性。



密钥协商



既然要对传输的内容进行加密,那就要约定好加密的方式与密钥管理。首先在加密方式的选择上,有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两种,这两种方式各有有缺。


对称加密:


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这种效率比较高,但是存在密钥维护的问题。如果密钥通过请求动态下发,会有泄漏的风险。如果密钥存放到Client端,那么密钥变更时就要重新发版更新密钥,而且如果要请求多个服务器就要维护多个密钥,对于服务器端也是同理,这种密钥的维护成本极高。


非对称加密:


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即公钥与私钥,私钥存放在Server端,不对外公开,公钥是对外公开的,这样无论是公钥打包进Client端还是由Server端动态下发,也无需担心泄漏的问题。但是这种加密方式效率较低。


HTTPS协议中,结合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两种方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挥了两者各自的优势。


假设目前Server端有一对密钥,公钥A和私钥A,在Client端发起请求时,Server端下发公钥A给Client端,Client端生成一个会话密钥B,并使用公钥A对会话密钥B进行加密传到Server端,Server端使用私钥A进行解密得到会话密钥B,这时Client端和Server端完成了密钥协商工作,之后Client和和Server端交互的数据都使用会话密钥B进行对称加解密。在密钥协商过程中,就算被劫持,由于劫持者没有私钥A,也无法获取协商的会话密钥B,因此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密钥协商过程简图如下:


密钥协商简图.png



CA证书



上面的过程貌似解决了数据传输的安全问题,但依然有一个漏洞,就是如果劫持者篡改了Server端下发给Client端的公钥的情况。


中间人攻击(MITM攻击)简图如下:


中间人攻击简图.png


为了解决Client端对Server端下发公钥的信任问题,出现了一个被称作CA(Certificate Authority)的机构。


CA机构同样拥有采用非对称加密的公钥和私钥,公钥加上一些其他的信息(组织单位、颁发时间、过期时间等)信息被制作成一个cer/pem/crt等格式的文件,被称作证书,这些CA机构用来给其他组织单位签发证书的证书叫做根证书,根证书一般都会被预装在我们的设备中,被无条件信任


以Android设备为例,我们可以在设置 -> 安全 -> 更多安全设置 -> 加密与凭据 -> 信任的凭据中查看当前设备所有的预装的证书。


设备预装的证书.jpeg


如果Server端部署的证书是正规CA机构签发的证书(CA机构一般不会直接用根证书为企业签发域名证书,而是使用根证书生成的中间证书,一般情况下证书链是三级,根证书-中间证书-企业证书),那么我们在进行HTTPS请求的时候,不需要做其他额外操作,Client端获取到Server端下发的证书会自动与系统预装的证书进行校验,以确认证书是否被篡改。


如果Server端的证书是自签的,则需要在Client端自行处理证书校验规则,否则无法正常完成HTTPS请求。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Android开发网络请求时,无需做额外操作便能丝滑切换到HTTPS,但是这样真的就能保证网络请求的安全性了吗?


真的安全了吗?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如果Client端(手机、浏览器)中预装了大量正规CA机构的根证书,Server端如果是正规CA签发的证书,理论上是解决了HTTPS通信中双端的信任问题,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这些Client端一般都会支持用户自行安装证书,这将会给Android端的网络安全带来哪些风险?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来聊聊。


由于Android版本更新迭代较快,且不同版本之前差异较大,因此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基于一个特定的系统版本,区别分析。Android 5.0(21)之前的版本太过古老,这里就不再进行分析,直接分析5.0之后的版本。


在一个只采用默认配置的的测试项目中进行HTTPS请求的抓包测试,发现在5.0(包括)到7.0(不包括)之间的版本,可以通过中间人或VPN的方式进行抓包,而7.0及以上版本则无法正常抓包,抓包情况如下



7.0以下手机代理抓包情况:



Android7.0以下.jpeg



7.0及以上手机代理抓包情况:



之所以7.0是个分水岭,是因为在Android7.0之前,系统除了对系统内置CA证书无条件信任外,对用户手动安装的CA证书也无条件信任了。


虽然说7.0及以上的设备不再信用用户自行添加的CA证书,安全性比之前的高很多,但是无门却无法阻止那些抓包的人使用7.0之下的手机,除非提高应用的最小支持版本,但这样就意味着要放弃一些用户,显然也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那么如何在保证低版本兼容性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呢,我们接下来继续探讨。


如何更安全


除了系统默认的安全校验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如下手段来提高请求的安全性,让抓包变得更加困难。



禁用代理



该方式适用于所有Android版本。


在网络请求时,通过调用系统API获取当前网络是否设置了代理,如果设置了就终止请求,达到保护数据安全的目的。因为通过中间人的方式进行抓包,需要把网络请求转发到中间人的代理服务器,如果禁止了代理相当于从源头解决了问题。


优势:设置简单,系统API简单调用即可获取代理状态。


劣势:




  1. 会错杀一些因为其他场景而使用代理的用户,导致这样的用户无法正常使用




  2. 通过开启VPN在VPN上设置代理转发到中间人服务器的方式绕过




由于设置禁用代理的方式很容易被绕过且有可能影响正常开启VPN用户的使用,因此不推荐使用该方式。



数据加密



该方式适用于所有Android版本。


对请求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然后再通过HTTPS协议传输。HTTPS本身在传输过程中会生成一个会话密钥,但是这个密钥可以被抓包获取,如果对传输的数据进行一次加密后再传输,即使被抓包也没法解析出真实的数据。


优势:安全性较高,只要密钥没有泄漏,数据被破获的风险较低


劣势:




  1. 修改同时修改Client端和Server端代码,增加加解密逻辑




  2. 加解密操作影响效率且有密钥维护的成本




在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接口上,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对传输内容进行增强保护。



证书单向认证



该方式适用于所有Android版本。


在默认情况下,HTTPS在握手时,Server端下证书等信息到Client端,Client端校验该证书是否为正规CA机构签发,如果是则通过校验。这里我们可以自定义校验规则,可以下载Server端的证书到打包到APK中,在请求时进行证书校验。


https单向认证.png


优势:安全性高。


劣势:证书容易过期,当前企业证书有效期只有1年,需要每年进行续签,Client需要维护证书更新的问题。



证书双向认证



该方式适用于所有Android版本。


在单向认证中,Client端会验证Server端是否安全,但是Server端并没有对Client进行校验,这里可以让Server端对Client也进行一次认证。这种认证需要在单向认证的基础上再额外创建一套证书B,存放在Client端,并在Client端完成对Server端的校验后,把Client端的公钥证书发送到Server端,由Server端进行校验,校验通过后开始密钥协商等后续步骤。


https双向认证.png


优势:安全性非常高!


劣势:




  1. Server端要存放Client端公钥证书,如果一个Server对应多个Client则需要维护多套




  2. 增加了校验成本,会降低相应速度





网络安全配置文件



该方案为google官方推荐的方案,也是一种证书的单向校验,不过在Android7.0及更高版本上,配置简单,只需要再清单文件的application节点下增加一个networkSecurityConfig项,并指向一个按固定的格式创建一个xml文件,即可完成网络安全的校验,体验相当丝滑,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该配置不支持7.0以下的版本。


在7.0及以上版本中,在xml文件夹下创建名为network_security_config_wanandroid的网络安全配置文件:


网络安全文件配置.jpeg


该文件只需要在清单文件application节点的networkSecurityConfig中引用该文件即可,如此就完成了对wanandroid.com域名及其所有次级域名的证书单向认证。


在7.0以下版本中:


由于networkSecurityConfig是7.0版本新增的,因此在所有7.0以下的设备上无法生效,所以针对7.0以下的设备只能通过代码进行认证。推荐使用OkHttp:


okHttp进行证书校验.png


需要注意的是,在通过代码配置指定域名的证书校验时,根域名和次级域名需要分别进行配置。


优势:安全性较高,代码改动少。


劣势:本质还是证书的单向认证。



选择要校验的证书



如果说采取了google推荐的方式进行安全校验,那校验证书链中的哪个证书比较合适呢?


理论上来说,当然是校验企业自己的证书最好,即证书链的第三层企业证书


image.png


但是该层证书的有效期比较短,一般每年都要进行重签,重签之后证书的Sha256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候就要及时更新Client端中信息,否则就无法正常完成校验。


为了规避证书频繁过期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对根证书进行校验,一般来说,根证书的有效期是比较长的:


image.png


这样就不用担心证书频繁过期的问题了,但是如果再企业证书续签的时候更换了CA机构,那就必须要更新Client端中的根证书信息了,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了。



只校验根证书会不会存在风险?



几乎不会,因为正规的CA机构在给一个企业颁发证书的时候,会有审核机制的,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办法的状况,但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CA机构被骗,将证书颁发给了相应域名之外的人。下面截图来自Google官网:


列入黑名单.png


不过这是非常小概率的事件了,因此校验域名+根证书摘要算是即安全又避免了证书频繁过期的问题,再加上google官方的推荐,算的上是最佳解决方案了。


这篇文章就介绍到这里,感谢观看~~


上号.jpg


作者:王远道
来源:juejin.cn/post/7210688688921821221
收起阅读 »

扒一扒抖音是如何做线程优化的

背景 最近在对一些大厂App进行研究学习,在对某音App进行研究时,发现其在线程方面做了一些优化工作,并且其解决的问题也是之前我在做线上卡顿优化时遇到的,因此对其具体实现方案做了深入分析。本文是对其相关源码的研究加上个人理解的一个小结。 问题 创建线程卡顿 在...
继续阅读 »

背景


最近在对一些大厂App进行研究学习,在对某音App进行研究时,发现其在线程方面做了一些优化工作,并且其解决的问题也是之前我在做线上卡顿优化时遇到的,因此对其具体实现方案做了深入分析。本文是对其相关源码的研究加上个人理解的一个小结。


问题


创建线程卡顿


在Java中,真正的内核线程被创建是在执行 start函数的时候, nativeCreate的具体流程可以参考我之前的一篇分析文章 Android虚拟机线程启动过程解析 。这里假设你已经了解了,我们可以可以知道 start()函数底层涉及到一系列的操作,包括 栈内存空间分配、内核线程创建 等操作,这些操作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长耗时现象,比如由于linux系统中,所有系统线程的创建在内核层是由一个专门的线程排队实现,那么是否可能由于队列较长同时内核调度出现问题而出现长耗时问题? 具体的原因因为没有在线下复现过此类问题,因此只能大胆猜测,不过在线上确实收集到一些case, 以下是线上收集到一个阻塞现场样本:



那么是不是不要直接在主线程创建其他线程,而是直接使用线程池调度任务就没有问题? 让我们看下 ThreadPoolExecutor.execute(Runnable command)的源码实现



从文档中可以知道,execute函数的执行在很多情况下会创建(JavaThread)线程,并且跟踪其内部实现后可以发现创建Java线程对象后,也会立即在当前线程执行start函数。



来看一下线上收集到的一个在主线程使用线程池调度任务依旧发生卡顿的现场。



线程数过多的问题


在ART虚拟机中,每创建一个线程都需要为其分配独立的Java栈空间,当Java层未显示设置栈空间大小时,native层会在FixStackSize函数会分配默认的栈空间大小.



从这个实现中,可以看出每个线程至少会占用1M的虚拟内存大小,而在32位系统上,由于每个进程可分配的用户用户空间虚拟内存大小只有3G,如果一个应用的线程数过多,而当进程虚拟内存空间不足时,创建线程的动作就可能导致OOM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某些厂商的应用所能创建的线程数相比原生Android系统有更严格的限制,比如某些华为的机型限制了每个进程所能创建的线程数为500, 因此即使是64位机型,线程数不做控制也可能出现因为线程数过多导致的OOM问题。


优化思路


线程收敛


首先在一个Android App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会使用到线程



  • 通过 Thread类 直接创建使用线程

  • 通过 ThreadPoolExecutor 使用线程

  • 通过 ThreadTimer 使用线程

  • 通过 AsyncTask 使用线程

  • 通过 HandlerThread 使用线程


线程收敛的大致思路是, 我们会预先创建上述几个类的实现类,并在自己的实现类中做修改, 之后通过编译期的字节码修改,将App中上述使用线程的地方都替换为我们的实现类。


使用以上线程相关类一般有几种方式:



  1. 直接通过 new 原生类 创建相关实例

  2. 继承原生类,之后在代码中 使用 new 指令创建自己的继承类实例


因此这里的替换包括:



  • 修改类的继承关系,比如 将所有 继承 Thread类的地方,替换为 我们实现 的 PThread

  • 修改上述几种类直接创建实例的地方,比如将代码中存在 new ThreadPoolExecutor(..) 调用的地方替换为 我们实现的 PThreadPoolExecutor


通过字码码修改,将代码中所有使用线程的地方替换为我们的实现类后,就可以在我们的实现类做一些线程收敛的操作。


Thread类 线程收敛


在Java虚拟机中,每个Java Thread 都对应一个内核线程,并且线程的创建实际上是在调用 start()函数才开始创建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修改start()函数的实现,将其任务调度到指定的一个线程池做执行, 示例代码如下


class ThreadProxy : Thread() {
override fun start() {
SuperThreadPoolExecutor.execute({
this@ThreadProxy.run()
}, priority = priority)
}
}

线程池 线程收敛


由于每个ThreadPoolExecutor实例内部都有独立的线程缓存池,不同ThreadPoolExecutor实例之间的缓存互不干扰,在一个大型App中可能存在非常多的线程池,所有的线程池加起来导致应用的最低线程数不容小视。


另外也因为线程池是独立的,线程的创建和回收也都是独立的,不能从整个App的任务角度来调度。举个例子: 比如A线程池因为空闲正在释放某个线程,同时B线程池确可能正因为可工作线程数不足正在创建线程,如果可以把所有的线程池合并成 一个统一的大线程池,就可以避免类似的场景。


核心的实现思路为:



  1. 首先将所有直接继承 ThreadPoolExecutor的类替换为 继承 ThreadPoolExecutorProxy,以及代码中所有new ThreadPoolExecutor(..)类 替换为 new ThreadPoolExecutorProxy(...)

  2. ThreadPoolExecutorProxy 持有一个 大线程池实例 BigThreadPool ,该线程池实例为应用中所有线程池共用,因此其核心线程数可以根据应用当前实际情况做调整,比如如果你的应用当前线程数平均是200,你可以将BigThreadPool 核心线程设置为150后,再观察其调度情况。

  3. 在 ThreadPoolExecutorProxy 的 addWorker 函数中,将任务调度到 BigThreadPool中执行



AsyncTask 线程收敛


对于AsyncTask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实现,在execute1函数中调度到一个统一的线程池执行



public abstract class AsyncTaskProxy<Params,Progress,Result> extends AsyncTask<Params,Progress,Result>{

private static final Executor THREAD_POOL_EXECUTOR = new PThreadPoolExecutor(0,20,
3, TimeUnit.MILLISECONDS,
new SynchronousQueue<>(),new DefaultThreadFactory("PThreadAsyncTask"));


public static void execute(Runnable runnable){
THREAD_POOL_EXECUTOR.execute(runnable);
}

/**
* TODO 使用插桩 将所有 execute 函数调用替换为 execute1
* @param params The parameters of the task.
* @return This instance of AsyncTask.
*/

public AsyncTask<Params, Progress, Result> execute1(Params... params) {
return executeOnExecutor(THREAD_POOL_EXECUTOR,params);
}


}

Timer类


Timer类一般项目中使用的地方并不多,并且由于Timer一般对任务间隔准确性有比较高的要求,如果收敛到线程池执行,如果某些Timer类执行的task比较耗时,可能会影响原业务,因此暂不做收敛。


卡顿优化


针对在主线程执行线程创建可能会出现的阻塞问题,可以判断下当前线程,如果是主线程则调度到一个专门负责创建线程的线程进行工作。


    private val asyncExecuteHandler  by lazy {
val worker = HandlerThread("asyncExecuteWorker")
worker.start()
return@lazy Handler(worker.looper)
}


fun execute(runnable: Runnable, priority: Int) {
if (Looper.getMainLooper().thread == Thread.currentThread() && asyncExecute
){
//异步执行
asyncExecuteHandler.post {
mExecutor.execute(runnable,priority)
}
}else{
mExecutor.execute(runnable, priority)
}

}

32位系统线程栈空间优化


在问题分析中的环节中,我们已经知道 每个线程至少需要占用 1M的虚拟内存,而32位应用的虚拟内存空间又有限,如果希望在线程这里挤出一点虚拟内存空间来,可以参考微信的一个方案, 其利用PLT hook需改了创建线程时的栈空间大小。


而在另一篇 juejin.cn/post/720930… 技术文章中,也介绍了另一个取巧的方案 :在Java层直接配置一个 负值,从而起到一样的效果



OOM了? 我还能再抢救下!


针对在创建线程时由于内存空间不足或线程数限制抛出的OOM问题,可以做一些兜底处理, 比如将任务调度到一个预先创建的线程池进行排队处理, 而这个线程池核心线程和最大线程是一致的 因此不会出现创建线程的动作,也就不会出现OOM异常了。



另外由于一个应用可能会存在非常多的线程池,每个线程池都会设置一些核心线程数,要知道默认情况下核心线程是不会被回收的,即使一直处于空闲状态,该特性是由线程池的 allowCoreThreadTimeOut控制。



该参数值可通过 allowCoreThreadTimeOut(value) 函数修改



从具体实现中可以看出,当value值和当前值不同 且 value 为true时 会触发 interruptIdleWorkers()函数, 在该函数中,会对空闲Worker 调用 interrupt来中断对应线程



因此当创建线程出现OOM时,可以尝试通过调用线程池的 allowCoreThreadTimeOut 来触发 interruptIdleWorkers 实现空闲线程的回收。 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因此我们可以在每个线程池创建后,将这些线程池用弱引用队列保存起来,当线程start 或者某个线程池execute 出现OOM异常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线程回收。


线程定位


线程定位 主要是指在进行问题分析时,希望直接从线程名中定位到创建该线程的业务,关于此类优化的文章网上已经介绍的比较多了,基本实现是通过ASM 修改调用函数,将当前类的类名或类名+函数名作为兜底线程名设置。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看 booster 中的实现



字节码修改工具


前文讲了一些优化方式,其中涉及到一个必要的操作是进行字节码修改,这些需求可以概括为如下



  • 替换类的继承关系,比如将 所有继承于 java.lang.Thread的类,替换为我们自己实现的 ProxyThread

  • 替换 new 指令的实例类型,比如将代码中 所有 new Thread(..) 的调用替换为 new ProxyThread(...)


针对这些通用的修改,没必要每次遇到类似需求时都 进行插件的单独开发,因此我将这种修改能力集成到 LanceX插件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 注解方便实现上述功能。


替换 new 指令


@Weaver
@Group("threadOptimize")
public class ThreadOptimize {

@ReplaceNewInvoke(beforeType = "java.lang.Thread",
afterType = "com.knightboost.lancetx.ProxyThread")
public static void replaceNewThread(){
}

}

这里的 beforeType表示原类型,afterType 表示替换后的类型,使用该插件在项目编译后,项目中的如下源码



会被自动替换为



替换类的继承关系


@Weaver
@Group("threadOptimize")
public class ThreadOptimize {

@ChangeClassExtends(
beforeExtends = "java.lang.Thread",
afterExtends = "com.knightboost.lancetx.ProxyThread"
)
public void changeExtendThread(){};



}

这里的beforeExtends表示 原继承父类,afterExtends表示修改后的继承父类,在项目编译后,如下源码



会被自动替换为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线程的几个方面的优化



  • 主线程创建线程耗时优化

  • 线程数收敛优化

  • 线程默认虚拟空间优化

  • OOM优化


这些不同的优化手段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主线程创建线程优化的实现方面比较简单、影响面也比较低,可以优先实施。 而线程数收敛需要涉及到字节码插桩、各种对象代理 复杂度会高一些,可以根据当前项目的实际线程数情况再考虑是否需要优化。


线程OOM问题主要出现在低端设备 或一些特定厂商的机型上,可能对于某些大厂的用户基数来说有一定的收益,如果你的App日活并没有那么大,这个优化的优先级也是较低的。


性能优化专栏历史文章:


文章地址
监控Android Looper Message调度的另一种姿势juejin.cn/post/713974…
Android 高版本采集系统CPU使用率的方式juejin.cn/post/713503…
Android 平台下的 Method Trace 实现及应用juejin.cn/post/710713…
Android 如何解决使用SharedPreferences 造成的卡顿、ANR问题juejin.cn/post/705476…
基于JVMTI 实现性能监控juejin.cn/post/694278…

参考资料


1.某音App


2.内核线程创建流程


3.juejin.cn/post/720930… 虚拟内存优化: 线程 + 多进程优化


4.github.com/didi/booste…


作者:卓修武K
来源:juejin.cn/post/7212446354920407096
收起阅读 »

Android无需权限调起系统相机拍照

在进行一些小型APP的开发,或者是对拍照界面没有自定义要求时,我们可以用调起系统相机的方式快速完成拍照需求 和不需读写权限进行读写操作的方案一样,都是通过Intent启动系统的activity让用户进行操作,系统再将用户操作的结果告诉我们,因为过程对APP是完...
继续阅读 »

在进行一些小型APP的开发,或者是对拍照界面没有自定义要求时,我们可以用调起系统相机的方式快速完成拍照需求


和不需读写权限进行读写操作的方案一样,都是通过Intent启动系统的activity让用户进行操作,系统再将用户操作的结果告诉我们,因为过程对APP是完全透明的,所以不会侵犯用户隐私。


有两种方法可以调起系统相机拍照获取图片,我们先讲比较简单的一种


1、直接获取用户拍照结果

val launcher = registerForActivityResult(ActivityResultContracts.TakePicturePreview()) {bitmap->
bitmap ?: return@registerForActivityResult
vm.process(bitmap)
}

launcher.launch("image/*")

这个在旧版本的API中就等于


startActivityForResult(Intent(MediaStore.ACTION_IMAGE_CAPTURE),CODE)

等到用户完成拍照,返回我们的activity时,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张经过压缩的bitmap。这个方法很简单,它的缺点就是获得的bitmap像素太低了,如果对图片像素有要求的话需要使用第二种方法


2、用户拍照之后指定相机将未压缩的图片存放到我们指定的目录

var uri: Uri? = null

val launcher =
registerForActivityResult(ActivityResultContracts.TakePicture()) {
if(it){
uri?.let { it1 -> vm.process(it1) }
}
}

val picture = File(externalCacheDir?.path, "picture")
picture.mkdirs()
uri = FileProvider.getUriForFile(
this,
"${BuildConfig.APPLICATION_ID}.fileprovider",
File(picture, "cache")
)
launcher.launch(uri)

这里我逐行进行解释:



  1. 首先,我们需要指定拍摄的照片要存到哪,所以我们先指定图片的存放路径为externalCacheDir.path/picture/cache 注意这张图片在文件系统中的名字就叫做cache了(没有文件后缀)。

  2. 然后我们通过FileProvider构建一个有授权的Uri给系统相机,相机程序拿到我们的临时授权,才有权限将文件存放到APP的私有目录。

  3. 系统相机拍照完成之后就会走到回调,如果resultCode为RESULT_OK才说明用户成功拍照并保存图片了。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张系统相机拍出来的原图的Uri,这样我们就可以用这张图片去处理业务了。


注意:使用方法二需要用到FileProvider,所以我们还要在AndroidManifest里声明


<provider
android:name="androidx.core.content.FileProvider"
android:authorities="${applicationId}.fileprovider"
android:exported="false"
android:grantUriPermissions="true">
<meta-data
android:name="android.support.FILE_PROVIDER_PATHS"
android:resource="@xml/provider_paths" />
</provider>

@xml/provider_paths是我们授权访问的文件路径,这里我写的是


<paths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external-path name="external_files" path="."/>
</paths>

关于这个"path.xml",其实还有一些可以补充说明的,后面有空会补上,这里我简单说明一下:


因为我们创建临时文件的时候,文件指定的目录是externalCacheDir?.path,对应的path就是external-cache-path,表示我们要临时授权的目录是externalCacheDir,如果文件目录指定的是其他路径,那path节点也需要改成代表对应文件夹的节点,这样其他应用才能访问到

作者:用户5944254635000
来源:juejin.cn/post/7211400484104388663
我们APP的私有目录

收起阅读 »

从framework角度看app保活问题

问题背景 最近在群里看到群友在讨论app保活的问题,回想之前做应用(运动类)开发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需求,于是便又来了兴趣,果断加入其中,和群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不少群友的想法和我当初的想法一样,这特么保活不是看系统的心情么,系统想让谁活谁才能活,作为app开发...
继续阅读 »

问题背景


最近在群里看到群友在讨论app保活的问题,回想之前做应用(运动类)开发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需求,于是便又来了兴趣,果断加入其中,和群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保活


不少群友的想法和我当初的想法一样,这特么保活不是看系统的心情么,系统想让谁活谁才能活,作为app开发者,根本无能为力,可真的是这样的吗?


保活方案


首先,我整理了从古到今,app开发者所使用过的以及当前还在使用的保活方式,主要思路有两个:保活和复活


保活的方案有:



  • 1像素惨案




  • 后台无声音乐




  • 前台service




  • 心跳机制




  • socket长连接




  • 无障碍服务




  • ......




复活的方案有:


  • 双进程守护(java层和native层)

  • JobScheduler定时任务

  • 推送/相互唤醒

  • ......


不难看出,app开发者为了能让自己的应用多存活一会儿,可谓是绞尽脑汁,但即使这样,随着Android系统升级,尤其是进入8.0之后,系统对应用的限制越来越高,传统的保活方式已经不生效,这让Android开发者手足无措,于是乎,出现了一种比较和谐的保活方式:



  • 引导用户开启手机白名单


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应用所采用的的方式,相对于传统黑科技而言,此方式显得不那么流氓,比较容易被用户所接受。


但跟微信这样的国民级应用比起来,保活效果还是差了一大截,那么微信是怎么实现保活的呢?或者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应用的生死真的只能靠系统调度吗?开发者能否干预控制呢?


进程调度原则


解开这个疑问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Android系统进程调度原则,主要介绍framework中承载四大组件的进程是如何根据组件状态而动态调节自身状态的。进程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状态值:




  • oom_adj,定义在frameworks/base/services/core/java/com/android/server/am/ProcessList.java当中




  • procState,定义在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app/ActivityManager.java当中




OOM_ADJ

以Android10的源码为例,oom_adj划分为20级,取值范围[-10000,1001],Android6.0以前的取值范围是[-17,16]




  • oom_adj值越大,优先级越低




  • oom_adj<0的进程都是系统进程。




public final class ProcessList {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TAG_WITH_CLASS_NAME ? "ProcessList" : TAG_AM;

// The minimum time we allow between crashes, for us to consider this
// application to be bad and stop and its services and reject broadcasts.
static final int MIN_CRASH_INTERVAL = 60 * 1000;

// OOM adjustments for processes in various states:

// Uninitialized value for any major or minor adj fields
static final int INVALID_ADJ = -10000;

// Adjustment used in certain places where we don't know it yet.
// (Generally this is something that is going to be cached, but we
// don't know the exact value in the cached range to assign yet.)
static final int UNKNOWN_ADJ = 1001;

// This is a process only hosting activities that are not visible,
// so it can be killed without any disruption.
static final int CACHED_APP_MAX_ADJ = 999;
static final int CACHED_APP_MIN_ADJ = 900;

// This is the oom_adj level that we allow to die first. This cannot be equal to
// CACHED_APP_MAX_ADJ unless processes are actively being assigned an oom_score_adj of
// CACHED_APP_MAX_ADJ.
static final int CACHED_APP_LMK_FIRST_ADJ = 950;

// Number of levels we have available for different service connection group importance
// levels.
static final int CACHED_APP_IMPORTANCE_LEVELS = 5;

// The B list of SERVICE_ADJ -- these are the old and decrepit
// services that aren't as shiny and interesting as the ones in the A list.
static final int SERVICE_B_ADJ = 800;

// This is the process of the previous application that the user was in.
// This process is kept above other things, because it is very common to
// switch back to the previous app. This is important both for recent
// task switch (toggling between the two top recent apps) as well as normal
// UI flow such as clicking on a URI in the e-mail app to view in the browser,
// and then pressing back to return to e-mail.
static final int PREVIOUS_APP_ADJ = 700;

// This is a process holding the home application -- we want to try
// avoiding killing it, even if it would normally be in the background,
// because the user interacts with it so much.
static final int HOME_APP_ADJ = 600;

// This is a process holding an application service -- killing it will not
// have much of an impact as far as the user is concerned.
static final int SERVICE_ADJ = 500;

// This is a process with a heavy-weight application. It is in the
// background, but we want to try to avoid killing it. Value set in
// system/rootdir/init.rc on startup.
static final int HEAVY_WEIGHT_APP_ADJ = 400;

// This is a process currently hosting a backup operation. Killing it
// is not entirely fatal but is generally a bad idea.
static final int BACKUP_APP_ADJ = 300;

// This is a process bound by the system (or other app) that's more important than services but
// not so perceptible that it affects the user immediately if killed.
static final int PERCEPTIBLE_LOW_APP_ADJ = 250;

// This is a process only hosting components that are perceptible to the
// user, and we really want to avoid killing them, but they are not
// immediately visible. An example is background music playback.
static final int PERCEPTIBLE_APP_ADJ = 200;

// This is a process only hosting activities that are visible to the
// user, so we'd prefer they don't disappear.
static final int VISIBLE_APP_ADJ = 100;
static final int VISIBLE_APP_LAYER_MAX = PERCEPTIBLE_APP_ADJ - VISIBLE_APP_ADJ - 1;

// This is a process that was recently TOP and moved to FGS. Continue to treat it almost
// like a foreground app for a while.
// @see TOP_TO_FGS_GRACE_PERIOD
static final int PERCEPTIBLE_RECENT_FOREGROUND_APP_ADJ = 50;

// This is the process running the current foreground app. We'd really
// rather not kill it!
static final int FOREGROUND_APP_ADJ = 0;

// This is a process that the system or a persistent process has bound to,
// and indicated it is important.
static final int PERSISTENT_SERVICE_ADJ = -700;

// This is a system persistent process, such as telephony. Definitely
// don't want to kill it, but doing so is not completely fatal.
static final int PERSISTENT_PROC_ADJ = -800;

// The system process runs at the default adjustment.
static final int SYSTEM_ADJ = -900;

// Special code for native processes that are not being managed by the system (so
// don't have an oom adj assigned by the system).
static final int NATIVE_ADJ = -1000;

// Memory pages are 4K.
static final int PAGE_SIZE = 4 * 1024;

//省略部分代码
}

ADJ级别取值说明(可参考源码注释)
INVALID_ADJ-10000未初始化adj字段时的默认值
UNKNOWN_ADJ1001缓存进程,无法获取具体值
CACHED_APP_MAX_ADJ999不可见activity进程的最大值
CACHED_APP_MIN_ADJ900不可见activity进程的最小值
CACHED_APP_LMK_FIRST_ADJ950lowmemorykiller优先杀死的级别值
SERVICE_B_ADJ800旧的service的
PREVIOUS_APP_ADJ700上一个应用,常见于应用切换场景
HOME_APP_ADJ600home进程
SERVICE_ADJ500创建了service的进程
HEAVY_WEIGHT_APP_ADJ400后台的重量级进程,system/rootdir/init.rc文件中设置
BACKUP_APP_ADJ300备份进程
PERCEPTIBLE_LOW_APP_ADJ250受其他进程约束的进程
PERCEPTIBLE_APP_ADJ200可感知组件的进程,比如背景音乐播放
VISIBLE_APP_ADJ100可见进程
PERCEPTIBLE_RECENT_FOREGROUND_APP_ADJ50最近运行的后台进程
FOREGROUND_APP_ADJ0前台进程,正在与用户交互
PERSISTENT_SERVICE_ADJ-700系统持久化进程已绑定的进程
PERSISTENT_PROC_ADJ-800系统持久化进程,比如telephony
SYSTEM_ADJ-900系统进程
NATIVE_ADJ-1000native进程,不受系统管理

可以通过cat /proc/进程id/oom_score_adj查看目标进程的oom_adj值,例如我们查看电话的adj


dialer_oom_adj


值为935,处于不可见进程的范围内,当我启动电话app,再次查看


dialer_oom_adj_open


此时adj值为0,也就是正在与用户交互的进程


ProcessState

process_state划分为23类,取值范围为[-1,21]


@SystemService(Context.ACTIVITY_SERVICE)
public class ActivityManager {
//省略部分代码
/** @hide Not a real process state.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UNKNOWN = -1;

/** @hide Process is a persistent system process.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PERSISTENT = 0;

/** @hide Process is a persistent system process and is doing UI.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PERSISTENT_UI = 1;

/** @hide Process is hosting the current top activities. Note that this covers
* all activities that are visible to the user. */

@UnsupportedAppUsag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TOP = 2;

/** @hide Process is hosting a foreground service with location type.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FOREGROUND_SERVICE_LOCATION = 3;

/** @hide Process is bound to a TOP app. This is ranked below SERVICE_LOCATION so that
* it doesn't get the capability of location access while-in-use.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BOUND_TOP = 4;

/** @hide Process is hosting a foreground service. */
@UnsupportedAppUsag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FOREGROUND_SERVICE = 5;

/** @hide Process is hosting a foreground service due to a system binding. */
@UnsupportedAppUsag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BOUND_FOREGROUND_SERVICE = 6;

/** @hide Process is important to the user, and something they are aware of.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IMPORTANT_FOREGROUND = 7;

/** @hide Process is important to the user, but not something they are aware of. */
@UnsupportedAppUsag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IMPORTANT_BACKGROUND = 8;

/** @hide Process is in the background transient so we will try to keep running.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TRANSIENT_BACKGROUND = 9;

/** @hide Process is in the background running a backup/restore operation.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BACKUP = 10;

/** @hide Process is in the background running a service. Unlike oom_adj, this level
* is used for both the normal running in background state and the executing
* operations state. */

@UnsupportedAppUsag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SERVICE = 11;

/** @hide Process is in the background running a receiver. Note that from the
* perspective of oom_adj, receivers run at a higher foreground level, but for our
* prioritization here that is not necessary and putting them below services means
* many fewer changes in some process states as they receive broadcasts. */

@UnsupportedAppUsag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RECEIVER = 12;

/** @hide Same as {@link #PROCESS_STATE_TOP} but while device is sleeping.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TOP_SLEEPING = 13;

/** @hide Process is in the background, but it can't restore its state so we want
* to try to avoid killing it.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HEAVY_WEIGHT = 14;

/** @hide Process is in the background but hosts the home activity. */
@UnsupportedAppUsag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HOME = 15;

/** @hide Process is in the background but hosts the last shown activity.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LAST_ACTIVITY = 16;

/** @hide Process is being cached for later use and contains activities. */
@UnsupportedAppUsage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CACHED_ACTIVITY = 17;

/** @hide Process is being cached for later use and is a client of another cached
* process that contains activities.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CACHED_ACTIVITY_CLIENT = 18;

/** @hide Process is being cached for later use and has an activity that corresponds
* to an existing recent task.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CACHED_RECENT = 19;

/** @hide Process is being cached for later use and is empty.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CACHED_EMPTY = 20;

/** @hide Process does not exist. */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PROCESS_STATE_NONEXISTENT = 21;
//省略部分代码
}

state级别取值说明(可参考源码注释)
PROCESS_STATE_UNKNOWN-1不是真正的进程状态
PROCESS_STATE_PERSISTENT0持久化的系统进程
PROCESS_STATE_PERSISTENT_UI1持久化的系统进程,并且正在操作UI
PROCESS_STATE_TOP2处于栈顶Activity的进程
PROCESS_STATE_FOREGROUND_SERVICE_LOCATION3运行前台位置服务的进程
PROCESS_STATE_BOUND_TOP4绑定到top应用的进程
PROCESS_STATE_FOREGROUND_SERVICE5运行前台服务的进程
PROCESS_STATE_BOUND_FOREGROUND_SERVICE6绑定前台服务的进程
PROCESS_STATE_IMPORTANT_FOREGROUND7对用户很重要的前台进程
PROCESS_STATE_IMPORTANT_BACKGROUND8对用户很重要的后台进程
PROCESS_STATE_TRANSIENT_BACKGROUND9临时处于后台运行的进程
PROCESS_STATE_BACKUP10备份进程
PROCESS_STATE_SERVICE11运行后台服务的进程
PROCESS_STATE_RECEIVER12运动广播的后台进程
PROCESS_STATE_TOP_SLEEPING13处于休眠状态的进程
PROCESS_STATE_HEAVY_WEIGHT14后台进程,但不能恢复自身状态
PROCESS_STATE_HOME15后台进程,在运行home activity
PROCESS_STATE_LAST_ACTIVITY16后台进程,在运行最后一次显示的activity
PROCESS_STATE_CACHED_ACTIVITY17缓存进程,包含activity
PROCESS_STATE_CACHED_ACTIVITY_CLIENT18缓存进程,且该进程是另一个包含activity进程的客户端
PROCESS_STATE_CACHED_RECENT19缓存进程,且有一个activity是最近任务里的activity
PROCESS_STATE_CACHED_EMPTY20空的缓存进程,备用
PROCESS_STATE_NONEXISTENT21不存在的进程

进程调度算法

frameworks/base/services/core/java/com/android/server/am/OomAdjuster.java中,有三个核心方法用于计算和更新进程的oom_adj值



  • updateOomAdjLocked():更新adj,当目标进程为空,或者被杀则返回false,否则返回true。

  • computeOomAdjLocked():计算adj,计算成功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applyOomAdjLocked():应用adj,当需要杀掉目标进程则返回false,否则返回true。


adj更新时机

也就是updateOomAdjLocked()被调用的时机。通俗的说,只要四大组件被创建或者状态发生变化,或者当前进程绑定了其他进程,都会触发adj更新,具体可在源码中查看此方法被调用的地方,比较多,这里就不列举了


adj的计算过程

computeOomAdjLocked()计算过程相当复杂,将近1000行代码,这里就不贴了,有兴趣可自行查看,总体思路就是根据当前进程的状态,设置对应的adj值,因为状态值很多,所以会有很多个if来判断每个状态是否符合,最终计算出当前进程属于哪种状态。


adj的应用

计算得出的adj值将发送给lowmemorykiller(简称lmk),由lmk来决定进程的生死,不同的厂商,lmk的算法略有不同,下面是源码中对lmk的介绍


/* drivers/misc/lowmemorykiller.c
*
* The lowmemorykiller driver lets user-space specify a set of memory thresholds
* where processes with a range of oom_score_adj values will get killed. Specify
* the minimum oom_score_adj values in
* /sys/module/lowmemorykiller/parameters/adj and the number of free pages in
* /sys/module/lowmemorykiller/parameters/minfree. Both files take a comma
* separated list of numbers in ascending order.
*
* For example, write "0,8" to /sys/module/lowmemorykiller/parameters/adj and
* "1024,4096" to /sys/module/lowmemorykiller/parameters/minfree to kill
* processes with a oom_score_adj value of 8 or higher when the free memory
* drops below 4096 pages and kill processes with a oom_score_adj value of 0 or
* higher when the free memory drops below 1024 pages.
*
* The driver considers memory used for caches to be free, but if a large
* percentage of the cached memory is locked this can be very inaccurate
* and processes may not get killed until the normal oom killer is triggered.
*
* Copyright (C) 2007-2008 Google, Inc.
*
* This software is licens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GNU General Public
* License version 2, as published by the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and
* may be copied, distributed, and modified under those terms.
*
* This program is distributed in the hope that it will be useful,
* but WITHOUT ANY WARRANTY; without even the implied warranty of
*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See the
*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for more details.
*
*/


保活核心思路


根据上面的Android进程调度原则得知,我们需要尽可能降低app进程的adj值,从而减少被lmk杀掉的可能性,而我们传统的保活方式最终目的也是降低adj值。而根据adj等级分类可以看出,通过应用层的方式最多能将adj降到100~200之间,我分别测试了微信、支付宝、酷狗音乐,启动后返回桌面并息屏,测试结果如下


微信测试结果:


weixin_oom_adj


微信创建了两个进程,查看这两个进程的adj值均为100,对应为adj等级表中的VISIBLE_APP_ADJ,此结果为测试机上微信未登录状态测试结果,当换成我的小米8测试后发现,登录状态下的微信有三个进程在运行


weixin_login_oom_adj


后查阅资料得知,进程名为com.tencent.soter.soterserver的进程是微信指纹支付,此进程的adj值居然为-800,上面我们说过,adj小于0的进程为系统进程,那么微信是如何做到创建一个系统进程的,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o.o,为此,我对比了一下支付宝的测试结果


支付宝测试结果:


alipay_oom_adj


支付宝创建了六个进程,查看这六个进程的adj值,除了一个为915,其余均为0,怎么肥事,0就意味着正在与用户交互的前台进程啊,我的世界要崩塌了,只有一种可能,支付宝通过未知的黑科技降低了adj值。


酷狗测试结果:


kugou_oom_adj.png


酷狗创建了两个进程,查看这两个进程的adj值分别为700、200,对应为adj等级表中的PREVIOUS_APP_ADJPERCEPTIBLE_APP_ADJ,还好,这个在意料之中。


测试思考


通过上面三个app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微信和支付宝一定是使用了某种保活手段,让自身的adj降到最低,尤其是微信,居然可以创建系统进程,简直太逆天了,这是应用层绝对做不到的,一定是在native层完成的,但具体什么黑科技就不得而知了,毕竟反编译技术不是我的强项。


正当我郁郁寡欢之时,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文章《当 App 有了系统权限,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文章讲述了第三方App如何利用CVE漏洞获取到系统权限,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干一些匪夷所思的事儿,这让我茅塞顿开,或许这些大厂的app就是利用了系统漏洞来保活的,不然真的就说不通了,既然都能获取到系统权限了,那创建个系统进程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吗,还需要啥厂商白名单。


总结


进程保活是一把双刃剑,增加app存活时间的同时牺牲的是用户手机的电量,内存,cpu等资源,甚至还有用户的忍耐度,作为开发者一定要合理取舍,不要为了保活而保活,即使需要保活,也尽量采用白色保活手段,别让用户手机变板砖,然后再来哭爹骂娘。


参考资料:


探讨Android6.0及以上系统APP常驻内存(保活)实现-争宠篇


探讨Android6.0及以上系统APP常驻内存(保活)实现-复活篇


探讨一种新型的双进程守护应用保活


史上最强Android保活思路:深入剖析腾讯TIM的进程永生技术


当 App 有了系统权限,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 深蓝洞察 」2022 年度最“不可赦”漏洞


作者:小迪vs同学
来源:juejin.cn/post/7210375037114138680
收起阅读 »

Android记一次JNI内存泄漏

记一次JNI内存泄漏 前景 在视频项目播放界面来回退出时,会触发内存LeakCanary内存泄漏警告。 分析 查看leakCanary的日志没有看到明确的泄漏点,所以直接取出leakCanary保存的hprof文件,保存目录在日志中有提醒,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a...
继续阅读 »

记一次JNI内存泄漏


前景


在视频项目播放界面来回退出时,会触发内存LeakCanary内存泄漏警告。


分析


查看leakCanary的日志没有看到明确的泄漏点,所以直接取出leakCanary保存的hprof文件,保存目录在日志中有提醒,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android11系统及以上的保存目录和android11以下不同,android11保存的目录在:


   /data/media/10/Download/leakcanary-包名/2023-03-14_17-19-45_115.hprof 

使用Memory Analyzer Tool(简称MAT) 工具进行分析,需要讲上面的hrof文件转换成mat需要的格式:


   hprof-conv -z 转换的文件 转换后的文件

hprof-conv -z 2023-03-14_17-19-45_115.hprof mat115.hprof

打开MAT,导入mat115文件,等待一段时间。


在预览界面打开Histogram,搜索需要检测的类,如:VideoActivity


screenshot-20230314-204413.png


搜索结果查看默认第一栏,如果没有泄漏,关闭VideoActivity之后,Objects数量一般是零,如果不为零,则可能存在泄漏。


右键Merge Shortest Paths to GC Roots/exclude all phantom/weak/soft etc,references/ 筛选出强引用的对象。


image.png


筛选出结果后,出现com.voyah.cockpit.video.ui.VideoActivity$1 @0x3232332 JIN Global 信息,且无法继续跟踪下去。


screenshot-20230314-205257.png


筛选出结果之后显示有六个VideoActivity对象没有释放,点击该对象也无法看到GC对象路径。(正常的java层内存泄漏能够看到泄漏的对象具体是哪一个)


正常的内存泄漏能够看到具体对象,如图:


image.png
这个MegaDataStorageConfig就是存在内存泄漏。


而我们现在的泄漏确实只知道VideoActivity$1 对象泄漏了,没有具体的对象,这样就没有办法跟踪下去了。


解决办法:


虽然无法继续跟踪,但泄漏的位置说明就是这个VideoActivity1,我们可以解压apk,在包内的class.dex中找到VideoActivity1 ,我们可以解压apk,在包内的class.dex中找到VideoActivity1这个Class类(class.dex可能有很多,一个个找),打开这个class,查看字节码(可以android studio中快捷打开build中的apk),根据【 .line 406 】等信息定位代码的位置,找到泄漏点。


screenshot-20230314-205442.png


screenshot-20230314-205600.png
screenshot-20230314-205523.png


根据方法名、代码行数、类名,直接定位到了存在泄漏的代码:


screenshot-20230314-205730.png


红框区内就是内存泄漏的代码,这个回调是一个三方sdk工具,我使用时进行了注册,在onDestory中反注册,但还是存在内存泄漏。(该对象未使用是我代码修改之后的)


修改方法


将这个回调移动到Application中去,然后进行事件或者回调的方式通知VideoActivity,在VideoActivity的onDestory中进行销毁回调。


修改完之后,多次进入VideoAcitivity然后在退出,导出hprof文件到mat中筛选查看,如图:


image.png


VideoActiviyty的对象已经变成了零,说明开始存在的内存泄漏已经修改好了,使用android proflier工具也能看到在退出videoactivity界面之后主动进行几次gc回收,内存使用量会回归到进入该界面之前。


总结:



  1. LeakCanary工具为辅助,MAT工具进行具体分析。因为LeakCanary工具的监听并不准确,如触发leakcanary泄漏警告时代码已经泄漏了很多次。

  2. 如果能够直接查看泄漏的对象,那是最好修改的,如果不能直接定位泄漏的对象,可以通过泄漏的Class对象在apk解压中找到改class,查看字节码定位具体的代码泄漏位置。

  3. 使用第三方的sdk时,最好使用Application Context,统一分发统一管理,减少内存泄漏。


作者:懵逼树上懵逼果
来源:juejin.cn/post/7210574525665771557
收起阅读 »

Android 指纹识别(给应用添加指纹解锁)

使用指纹 说明 : 指纹解锁在23 的时候,官方就已经给出了api ,但是由于Android市场复杂,无法形成统一,硬件由不同的厂商开发,导致相同版本的软件系统,搭载的硬件千变万化,导致由的机型不支持指纹识别,但是,这也挡不住指纹识别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进入An...
继续阅读 »

使用指纹



说明 : 指纹解锁在23 的时候,官方就已经给出了api ,但是由于Android市场复杂,无法形成统一,硬件由不同的厂商开发,导致相同版本的软件系统,搭载的硬件千变万化,导致由的机型不支持指纹识别,但是,这也挡不住指纹识别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进入Android市场的趋势,因为它相比较输入密码或图案,它更加简单,相比较密码或者图案,它更炫酷 ,本文Demo 使用最新的28 支持的androidx 库中的API及最近火热的kotlin语言完成的



需要知道的



  • FingerprintManager : 指纹管理工具类

  • FingerprintManager.AuthenticationCallback :使用验证的时候传入该接口,通过该接口进行验证结果回调

  • FingerprintManager.CryptoObject: FingerprintManager 支持的分装加密对象的类



以上是28以下API 中使用的类 在Android 28版本中google 宣布使用Androidx 库代替Android库,所以在28版本中Android 推荐使用androidx库中的类 所以在本文中我 使用的是推荐是用的FingerprintManagerCompat 二者的使用的方式基本相似



如何使用指纹



  • 开始验证 ,系统默认的每段时间验证指纹次数为5次 次数用完之后自动关闭验证,并且30秒之内不允行在使用验证


验证的方法是authenticate()


/**
*
*@param crypto object associated with the call or null if none required.
* @param flags optional flags; should be 0
* @param cancel an object that can be used to cancel authentication
* @param callback an object to receive authentication events
* @param handler an optional handler for events
**/

@RequiresPermission(android.Manifest.permission.USE_FINGERPRINT)
public void authenticate(@Nullable CryptoObject crypto, int flags,
@Nullable CancellationSignal cancel, @NonNull AuthenticationCallback callback,
@Nullable Handler handler)
{
if (Build.VERSION.SDK_INT >= 23) {
final FingerprintManager fp = getFingerprintManagerOrNull(mContext);
if (fp != null) {
android.os.CancellationSignal cancellationSignal = cancel != null
? (android.os.CancellationSignal) cancel.getCancellationSignalObject()
: null;
fp.authenticate(
wrapCryptoObject(crypto),
cancellationSignal,
flags,
wrapCallback(callback),
handler);
}
}
}



arg1: 用于通过指纹验证取出AndroidKeyStore中key的值
arg2: 系统建议为0




arg3: 取消指纹验证 手动关闭验证 可以调用该参数的cancel方法




arg4:返回验证结果




arg5: Handler fingerprint 中的
消息都是通过handler来传递的 如果不需要则传null 会自动默认创建一个主线程的handler来传递消息



使用指纹识别的条件



  • 添加权限(这个权限不需要在6.0中做处理)

  • 判断硬件是否支持

  • 是否已经设置了锁屏 并且已经有一个被录入的指纹

  • 判断是否至少存在一条指纹信息




通过零碎的知识完成一个Demo


这里写图片描述


指纹识别通过之后跳转到 指定页面


进入之后首先弹出对话框,进行指纹验证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LinearLayou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match_parent"
android:orientation="vertical">


<ImageView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gravity="center"
android:src="@drawable/fingerprint" />


<TextView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gravity="center"
android:layout_marginTop="20dp"
android:text="验证指纹" />


<TextView
android:id="@+id/fingerprint_error_tv"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gravity="center"
android:layout_marginTop="10dp"
android:maxLines="1" />


<View
android:layout_width="match_parent"
android:layout_height="0.5dp"
android:layout_marginLeft="5dp"
android:layout_marginTop="10dp"
android:layout_marginRight="5dp"
android:background="#696969" />


<TextView
android:id="@+id/fingerprint_cancel_tv"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50dp"
android:layout_gravity="center"
android:gravity="center"
android:text="取消"
android:textSize="16sp" />


</LinearLayout>


使用DialogFragment 完成对话框 新建一个DialogFragment 并且初始化相关的api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Bundl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获取fingerprintManagerCompat对象
fingerprintManagerCompat = FingerprintManagerCompat.from(context!!)
setStyle(DialogFragment.STYLE_NORMAL, android.R.style.Theme_Material_Light_Dialog)
}


在界面显示在前台的时候开始扫描


override fun onResume() {
super.onResume()
startListening()
}
@SuppressLint("MissingPermission")
private fun startListening() {
isSelfCancelled = false
mCancellationSignal = CancellationSignal()
fingerprintManagerCompat.authenticate(FingerprintManagerCompat.CryptoObject(mCipher), 0, mCancellationSignal, object : FingerprintManagerCompat.AuthenticationCallback() {
//验证错误
override fun onAuthenticationError(errMsgId: Int, errString: CharSequence?) {
if (!isSelfCancelled) {
errorMsg.text = errString
if (errMsgId == FingerprintManager.FINGERPRINT_ERROR_LOCKOUT) {
Toast.makeText(mActivity, errString, Toast.LENGTH_SHORT).show()
dismiss()
mActivity.finish()
}
}
}
//成功
override fun onAuthenticationSucceeded(result: FingerprintManagerCompat.AuthenticationResult?) {
MainActivity.startActivity(mActivity, true)
}
//错误时提示帮助,比如说指纹错误,我们将显示在界面上 让用户知道情况
override fun onAuthenticationHelp(helpMsgId: Int, helpString: CharSequence?) {
errorMsg.text = helpString
}
//验证失败
override fun onAuthenticationFailed() {
errorMsg.text = "指纹验证失败,请重试"
}
}, null)
}

在不可见的时候停止验证


if (null != mCancellationSignal) {
mCancellationSignal.cancel()
isSelfCancelled = true
}

在MainActivity 中首先判断是否验证成功 是 跳转到目标页 否则的话需要进行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判断是否支持,判断是否满足指纹验证的条件(条件在上面)


if (intent.getBooleanExtra("isSuccess", false)) {
WelcomeActivity.startActivity(this)
finish()
} else {
//判断是否支持该功能
if (supportFingerprint()) {
initKey() //生成一个对称加密的key
initCipher() //生成一个Cipher对象
}
}


验证条件


 if (Build.VERSION.SDK_INT < 23) {
Toast.makeText(this, "系统不支持指纹功能", Toast.LENGTH_SHORT).show()
return false
} else {
val keyguardManager = getSystemService(KeyguardManager::class.java)
val managerCompat = FingerprintManagerCompat.from(this)
if (!managerCompat.isHardwareDetected) {
Toast.makeText(this, "系统不支持指纹功能", Toast.LENGTH_SHORT).show()
return false
} else if (!keyguardManager.isKeyguardSecure) {
Toast.makeText(this, "屏幕未设置锁屏 请先设置锁屏并添加一个指纹", Toast.LENGTH_SHORT).show()
return false
} else if (!managerCompat.hasEnrolledFingerprints()) {
Toast.makeText(this, "至少在系统中添加一个指纹", Toast.LENGTH_SHORT).show()
return false
}
}

必须生成一个加密的key 和一个Cipher对象


//生成Cipher
private fun initCipher() {
val key = keyStore.getKey(DEFAULT_KEY_NAME, null) as SecretKey
val cipher = Cipher.getInstance(KeyProperties.KEY_ALGORITHM_AES + "/"
+ KeyProperties.BLOCK_MODE_CBC + "/"
+ KeyProperties.ENCRYPTION_PADDING_PKCS7)
cipher.init(Cipher.ENCRYPT_MODE, key)
showFingerPrintDialog(cipher)
}
//生成一个key
private fun initKey() {
keyStore = KeyStore.getInstance("AndroidKeyStore")
keyStore.load(null)
val keyGenerator = KeyGenerator.getInstance(KeyProperties.KEY_ALGORITHM_AES, "AndroidKeyStore")
val builder = KeyGenParameterSpec.Builder(DEFAULT_KEY_NAME,
KeyProperties.PURPOSE_ENCRYPT or KeyProperties.PURPOSE_DECRYPT)
.setBlockModes(KeyProperties.BLOCK_MODE_CBC)
.setUserAuthenticationRequired(true)
.setEncryptionPaddings(KeyProperties.ENCRYPTION_PADDING_PKCS7)
keyGenerator.init(builder.build())
keyGenerator.generateKey()
}

Demo 是kotlin 写的
Demo地址


作者:狼窝山下的青年
来源:juejin.cn/post/7210220134601572410
收起阅读 »

Android 可视化预览及编辑Json

Android 可视化编辑json JsonPreviewer 项目中涉及到广告开发, 广告的配置是从API动态下发, 广告配置中,有很多业务相关参数,例如关闭或开启、展示间隔、展示时间、重试次数、每日最大显示次数等。 开发时单个广告可能需要多次修改配置来测试...
继续阅读 »


Android 可视化编辑json JsonPreviewer


项目中涉及到广告开发, 广告的配置是从API动态下发, 广告配置中,有很多业务相关参数,例如关闭或开启、展示间隔、展示时间、重试次数、每日最大显示次数等。


开发时单个广告可能需要多次修改配置来测试,为了方便测试,广告配置的json文件,有两种途径修改并生效





    1. 每次抓包修改配置





    1. 本地导入配置,从磁盘读取




但两种方式都有一定弊端



  • 首先测试时依赖电脑修改配置

  • 无法直观预览广告配置


考虑到开发时经常使用的Json格式化工具,既可以直观的预览Json, 还可以在线编辑


那么就考虑将Json格式化工具移植到项目测试模块中


web网页可以处理Json格式化,同理在Android webView 中同样可行, 只需要引入处理格式化的JS代码即可。


查找资料,发现一个很实用的文章可视化编辑json数据——json editor


开始处理


首先准备好WebView的壳子


    //初始化
@SuppressLint("SetJavaScriptEnabled")
private fun initWebView() {
binding.webView.settings.apply {
javaScriptEnabled = true
javaScriptCanOpenWindowsAutomatically = true
setSupportZoom(true)
useWideViewPort = true
builtInZoomControls = true
}
binding.webView.addJavascriptInterface(JsInterface(this@MainActivity), "json_parse")
}

//webView 与 Android 交互
inner class JsInterface(context: Context) {
private val mContext: Context

init {
mContext = context
}

@JavascriptInterface
fun configContentChanged() {
runOnUiThread {
contentChanged = true
}
}

@JavascriptInterface
fun toastJson(msg: String?) {
runOnUiThread { Toast.makeText(mContext, msg, Toast.LENGTH_SHORT).show() }
}

@JavascriptInterface
fun saveConfig(jsonString: String?) {
runOnUiThread {
contentChanged = false
Toast.makeText(mContext, "verification succeed", Toast.LENGTH_SHORT).show()
}
}

@JavascriptInterface
fun parseJsonException(e: String?) {
runOnUiThread {
e?.takeIf { it.isNotBlank() }?.let { alert(it) }
}
}
}


加载json并在WebView中展示



viewModel.jsonData.observe(this) { str ->
if (str?.isNotBlank() == true) {
binding.webView.loadUrl("javascript:showJson($str)")
}
}


WebView 加载预览页面


        binding.webView.webViewClient = object : WebViewClient() {
override fun onPageFinished(view: WebView?, url: String?) {
super.onPageFinished(view, url)
viewModel.loadAdConfig(this@MainActivity)
}
}

binding.webView.loadUrl("file:///android_asset/preview_json.html")



Json 预览页, preview_json.html实现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link href="jquery.json-viewer.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ead>
<style type="text/css">
#json-display {
margin: 2em 0;
padding: 8px 15px;
min-height: 300px;
background: #ffffff;
color: #ff0000;
font-size: 16px;
width: 100%;
border-color: #00000000;
border:none;
line-height: 1.8;
}
#json-btn {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font-size: 18px;
width:100%;
padding: 10;

}
#format_btn {
width: 50%;
height: 36px;
}
#save_btn {
width: 50%;
height: 36px;
margin-left: 4em;
}

</style>
<body>
<div style="padding: 2px 2px 2px 2px;">
<div id="json-btn" class="json-btn">
<button type="button" id="format_btn" onclick="format_btn();">Format</button>
<button type="button" id="save_btn" onclick="save_btn();">Verification</button>

</div>
<div>
<pre id="json-display" contenteditable="true"></pre>
</div>
<br>
</div>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query.min.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jquery.json-viewer.js"></script>
<script>

document.getElementById("json-display").addEventListener("input", function(){
console.log("json-display input");
json_parse.configContentChanged();
}, false);
function showJson(jsonObj){
$("#json-display").jsonViewer(jsonObj,{withQuotes: true});//format json and display
}
function format_btn() {
var my_json_val = $("#json-display").clone(false);
my_json_val.find("a.json-placeholder").remove();
var jsonval = my_json_val.text();
var jsonObj = JSON.parse(jsonval); //parse string to json
$("#json-display").jsonViewer(jsonObj,{withQuotes: true});//format json and display
}


function save_btn() {
var my_json_val = $("#json-display").clone(false);
my_json_val.find("a.json-placeholder").remove();
var jsonval = my_json_val.text();
var saveFailed = false;
try {
var jsonObj = JSON.parse(jsonval); //parse
} catch (e) {
console.error(e.message);
saveFailed = true;
json_parse.parseJsonException(e.message); // throw exception
}
if(!saveFailed) {
json_parse.saveConfig(jsonval);
}
}

</script>
</body>
</html>


这其中有两个问题需注意





    1. 如果value的值是url, 格式化后缺少引号
      从json-viewer.js源码可以发现,源码中会判断value是否是url,如果是则直接输出




处理方式:在json 左右添加上双引号


    if (options.withLinks && isUrl(json)) {
html += '<a href="' + json + '" class="json-string" target="_blank">' + '"' +json + '"' + '</a>';
} else {
// Escape double quotes in the rendered non-URL string.
json = json.replace(/&quot;/g, '
\\&quot;');
html += '<span class="json-string">"' + json + '"</span>';
}




    1. 如果折叠后json-viewer会增加<a>标签,即使使用text()方法获取到纯文本数据,这里面也包含了“n items”的字符串,那么该如何去除掉这些字符串呢?




 var my_json_val = $("#json-display").clone(false);
my_json_val.find("a.json-placeholder").remove();

总结


使用时只需将json文件读取,传入preview_json.html的showJson方法


编辑结束后, 点击Save 即可保存


示例代码 Android 可视化编辑json JsonPreviewer




(可视化编辑json数据——json editor)[blog.51cto.com/u_56500

11/5…]

收起阅读 »

Android 插件化:插件内部跳转

在Android 插件化(加载插件)中,简单的用一个demo 讲了如何加载一个插件,并使用插件里的资源。 那如果我们的插件中有多个页面呢,要怎么办? 其实,也是很简单,还是通过外部 PluginActivity 的 startActivity来实现 一、Lif...
继续阅读 »

在Android 插件化(加载插件)中,简单的用一个demo 讲了如何加载一个插件,并使用插件里的资源。


那如果我们的插件中有多个页面呢,要怎么办?

其实,也是很简单,还是通过外部 PluginActivitystartActivity来实现


一、LifeActivitystartActivity


LifeActivity 这个插件类中定义一个 startActivity 方法,用宿主的 context 调用 startActivity 方法


public void startActivity(Intent intent) {
if (context != null) {
if (intent==null||intent.getComponent()==null)return;
Intent newIntent=new Intent();
String className=intent.getComponent().getClassName();
if (TextUtils.isEmpty(className))return;
Log.e("startActivity","className="+className);
newIntent.putExtra("className",intent.getComponent().getClassName());
context.startActivity(newIntent);
}
}

而对于第一个插件中的页面 TestActivity


image.png


可以看到,插件中的第一个页面 TestActivity 点击打开 插件页面 Test2Activity 时。写法跟我们在Android中的风格是一模一样的。其中的 findViewById 等,只要是用到上下文的,全部替换成宿主的,这里不多赘述了。


image.png


二、重写 PluginActivitystartActivity


注意:由于 Test2Activity 不是一个真正 Activity ,PluginActivitystartActivity 中,就不能打开这个页面,只能再重新打开一个PluginActivity,并将Test2Activity 类的信息再重新加载实例化一次,跟我们第一个加载TestActivity 是一样的。

override fun startActivity(intent: Intent?) {
val className = intent?.getStringExtra("className")
if (className.isNullOrBlank()) return
val newIntent = Intent(this, PluginActivity::class.java)
newIntent.putExtra("className", className)
super.startActivity(newIntent)
}

传入进去的 className 就是 Test2Activity ,在PluginActivity 走生命周期onCreate 时,loadClassActivity ,至此就完成了插件内部的跳转,是不是非常简单。


9b2ee0aed19ba5e77698cb1f9582b93d.gif


三、同理,有 Activity 就会有其他组件


我们可以在插件中自己实现 serviceContentProviderBroadcastReceiver
等等组件,并重写生命周期等方法。原理都非常简单,难的是思想,这些都是插件化中的冰山一脚,我自己的项目中的更加复杂。


由于这样的方式,需要手动创建生命周期管理,和后续Activity启动模式,入栈出栈的管理等等。其实可以使用ASM等字节码来转换,将四大组件转成普通类,这样,开发过程中容易调试,插件生成也相对简单。


四、动态加载


由于插件apk 是可以从外部sdk 等地方加载的,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而且插件部分的资源都是动态的,可以做到热更新的效果,只要我修改了再重新打包下发就行了。后续可以自己实现一套插件管理,用于加载外部apk ,做到热插拔的作用。


作者:大强Dev
来源:juejin.cn/post/7209971268483825722
收起阅读 »

[崩溃] Android应用自动重启

背景 在App开发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自动重启的功能。比如: 登录或登出的时候,为了清除缓存的一些变量,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重新启动app。 crash的时候,可以捕获到异常,直接自动重启应用。 在一些debug的场景中,比如设置了一些测试的标记位,需要重启才...
继续阅读 »

背景


在App开发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自动重启的功能。比如:



  • 登录或登出的时候,为了清除缓存的一些变量,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重新启动app。

  • crash的时候,可以捕获到异常,直接自动重启应用。

  • 在一些debug的场景中,比如设置了一些测试的标记位,需要重启才能生效,此时可以用自动重启,方便测试。


那我们如何实现自动重启的功能呢?我们都知道如何杀掉进程,但是当我们的进程被杀掉之后,如何唤醒呢?


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实现应用自动重启的几种方法。


方法1 AlarmManager


    private void setAlarmManager(){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
intent.setClass(this, MainActivity.class);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
PendingIntent pendingIntent = PendingIntent.getActivity(this, 0, intent, PendingIntent.FLAG_ONE_SHOT);
AlarmManager alarmManager = (AlarmManager) getSystemService(Context.ALARM_SERVICE);
alarmManager.set(AlarmManager.RTC, System.currentTimeMillis()+100, pendingIntent);
Process.killProcess(Process.myPid());
System.exit(0);
}

使用AlarmManager实现自动重启的核心思想:创建一个100ms之后的Alarm任务,等Alarm任务到执行时间了,会自动唤醒App。


缺点:



  • 在App被杀和拉起之间,会显示系统Launcher桌面,体验不好。

  • 在高版本不适用


方法2 直接启动Activity


private void restartApp(){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this, MainActivity.class);
intent.setFlags(Intent.FLAG_ACTIVITY_NEW_TASK);
startActivity(intent);
Process.killProcess(Process.myPid());
System.exit(0);
}

缺点:



  • MainActivity必须是Standard模式


方法3 ProcessPhoenix


JakeWharton大神开源了一个叫ProcessPhoenix的库,这个库可以实现无缝重启app。


实现原理其实很简单,我们先讲怎么使用,然后再来分析源码。


使用方法


首先引入ProcessPhoenix库,这个库不需要初始化,可以直接使用。


implementation 'com.jakewharton:process-phoenix:2.1.2'

使用1:如果想重启app后进入首页:


ProcessPhoenix.triggerRebirth(context);

使用2:如果想重启app后进入特定的页面,则需要构造具体页面的intent,当做参数传入:


Intent nextIntent = //...
ProcessPhoenix.triggerRebirth(context, nextIntent);

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 我们通常会在ApplicationonCreate方法中做一系列初始化的操作。

  • 如果使用Phoenix库,需要在onCreate方法中判断,如果当前进程是Phoenix进程,则直接return,跳过初始化的操作。


if (ProcessPhoenix.isPhoenixProcess(this)) {
return;
}

源码


ProcessPhoenix的原理:



  • 当调用triggerRebirth方法的时候,会启动一个透明的Activity,这个Activity运行在:phoenix进程

  • Activity启动后,杀掉主进程,然后用:phoenix进程拉起主进程的Activity

  • 关闭当前Activity,杀掉:phoenix进程


先来看看ManifestActivity的注册代码:


 <activity
android:name=".ProcessPhoenix"
android:theme="@android:style/Theme.Translucent.NoTitleBar"
android:process=":phoenix"
android:exported="false"
/>


可以看到这个Activity确实是在:phoenix进程启动的,且是Translucent透明的。


整个ProcessPhoenix的代码只有不到120行,非常简单。我们来看下triggerRebirth做了什么。


  public static void triggerRebirth(Context context) {
triggerRebirth(context, getRestartIntent(context));
}

不带intenttriggerRebirth,最后也会调用到带intenttriggerRebirth方法。


getRestartIntent会获取主进程的Launch Activity


  private static Intent getRestartIntent(Context context) {
String packageName = context.getPackageName();
Intent defaultIntent = context.getPackageManager().getLaunchIntentForPackage(packageName);
if (defaultIntent != null) {
return defaultIntent;
}
}

所以要调用不带intenttriggerRebirth,必须在当前Appmanifest里,指定Launch Activity,否则会抛出异常。


接着来看看真正的triggerRebirth方法:


  public static void triggerRebirth(Context context, Intent... nextIntents) {
if (nextIntents.length < 1) {
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intents cannot be empty");
}
// 第一个activity添加new_task标记,重新开启一个新的stack
nextIntents[0].addFlags(FLAG_ACTIVITY_NEW_TASK | FLAG_ACTIVITY_CLEAR_TASK);

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context, ProcessPhoenix.class);
// 这里是为了防止传入的context非Activity
intent.addFlags(FLAG_ACTIVITY_NEW_TASK); // In case we are called with non-Activity context.
// 将待启动的intent作为参数,intent是parcelable的
intent.putParcelableArrayListExtra(KEY_RESTART_INTENTS,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nextIntents)));
// 将主进程的pid作为参数
intent.putExtra(KEY_MAIN_PROCESS_PID, Process.myPid());
// 启动ProcessPhoenix Activity
context.startActivity(intent);
}

triggerRebirth方法,主要的功能是启动ProcessPhoenix Activity,相当于启动了:phoenix进程。同时,会将nextIntents和主进程的pid作为参数,传给新启动的ProcessPhoenix Activity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ProcessPhoenix ActivityonCreate方法,看看新进程启动后做了什么。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 首先杀死主进程
Process.killProcess(getIntent().getIntExtra(KEY_MAIN_PROCESS_PID, -1)); // Kill original main process

ArrayList<Intent> intents = getIntent().getParcelableArrayListExtra(KEY_RESTART_INTENTS);
// 再启动主进程的intents
startActivities(intents.toArray(new Intent[intents.size()]));
// 关闭当前Activity,杀掉当前进程
finish();
Runtime.getRuntime().exit(0); // Kill kill kill!
}

:phoenix进程主要做了以下事情:



  • 杀死主进程

  • 用传入的Intent启动主进程的Activity(也可以是Service)

  • 关闭phoenix Activity,杀掉phoenix进程


总结


如果App有自动重启的需求,比较推荐使用ProcessPhoenix的方法。


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 启动一个新的进程

  • 杀掉主进程

  • 用新的进程,重新拉起主进程

  • 杀掉新的进程


我们可以直接在工程里引入ProcessPhoenix开源库,也可以自己用代码实现这样的机

作者:尹学姐
来源:juejin.cn/post/7207743145999024165
制,总之都比较简单。

收起阅读 »

一个app到底会创建多少个Application对象

问题背景 最近跟群友讨论一个技术问题: 一个应用开启了多进程,最终到底会创建几个application对象,执行几次onCreate()方法? 有的群友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出了猜想 甚至有的群友直接咨询起了ChatGPT 但至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于是...
继续阅读 »

问题背景


最近跟群友讨论一个技术问题:


交流1


一个应用开启了多进程,最终到底会创建几个application对象,执行几次onCreate()方法?


有的群友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出了猜想


交流2


甚至有的群友直接咨询起了ChatGPT


chatgpt1.jpg


但至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于是乎,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决定先写个demo测试得出结论,然后从源码着手分析原因


Demo验证


首先创建了一个app项目,开启多进程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xmlns:tools="http://schemas.android.com/tools">


<application
android:name=".DemoApplication"
android:allowBackup="true"
android:dataExtractionRules="@xml/data_extraction_rules"
android:fullBackupContent="@xml/backup_rules"
android:icon="@mipmap/ic_launcher"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android:roundIcon="@mipmap/ic_launcher_round"
android:supportsRtl="true"
android:theme="@style/Theme.Demo0307"
tools:targetApi="31">

<!--android:process 开启多进程并设置进程名-->
<activity
android:name=".MainActivity"
android:exported="true"
android:process=":remot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MAIN"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
</intent-filter>

</activity>
</application>

</manifest>

然后在DemoApplication的onCreate()方法打印application对象的地址,当前进程名称


public class DemoApplication extends Application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jasonwan";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Log.d(TAG,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 + this + ", processName=" + getProcessName(this));
}

private String getProcessName(Application app) {
int myPid = Process.myPid();
ActivityManager am = (ActivityManager) app.getApplication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ACTIVITY_SERVICE);
List<ActivityManager.RunningAppProcessInfo> runningAppProcesses = am.getRunningAppProcesses();
for (ActivityManager.RunningAppProcessInfo runningAppProcess : runningAppProcesses) {
if (runningAppProcess.pid == myPid) {
return runningAppProcess.processName;
}
}
return "null";
}
}

运行,得到的日志如下


2023-03-07 11:15:27.785 19563-19563/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

查看当前应用所有进程


查看进程1


说明此时app只有一个进程,且只有一个application对象,对象地址为@fb06c2d


现在我们将进程增加到多个,看看情况如何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xmlns:tools="http://schemas.android.com/tools">


<application
android:name=".DemoApplication"
android:allowBackup="true"
android:dataExtractionRules="@xml/data_extraction_rules"
android:fullBackupContent="@xml/backup_rules"
android:icon="@mipmap/ic_launcher"
android:label="@string/app_name"
android:roundIcon="@mipmap/ic_launcher_round"
android:supportsRtl="true"
android:theme="@style/Theme.Demo0307"
tools:targetApi="31">

<!--android:process 开启多进程并设置进程名-->
<activity
android:name=".MainActivity"
android:exported="true"
android:process=":remote">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MAIN" />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
</intent-filter>

</activity>
<activity
android:name=".TwoActivity"
android:process=":remote2" />

<activity
android:name=".ThreeActivity"
android:process=":remote3" />

<activity
android:name=".FourActivity"
android:process=":remote4" />

<activity
android:name=".FiveActivity"
android:process=":remote5" />

</application>

</manifest>

逻辑是点击MainActivity启动TwoActivity,点击TwoActivity启动ThreeActivity,以此类推。最后我们运行,启动所有Activity得到的日志如下


2023-03-07 11:25:35.433 19955-19955/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
2023-03-07 11:25:43.795 20001-20001/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2
2023-03-07 11:25:45.136 20046-20046/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3
2023-03-07 11:25:45.993 20107-20107/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4
2023-03-07 11:25:46.541 20148-20148/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5

查看当前应用所有进程


查看进程2


此时app有5个进程,但application对象地址均为@fb06c2d,地址相同意味着它们是同一个对象。


那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启动多少个进程都只会创建一个application对象呢?并不能妄下此定论,我们将MainActivityprocess属性去掉再运行,得到的日志如下


2023-03-07 11:32:10.156 20318-20318/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5d49e29,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
2023-03-07 11:32:15.143 20375-20375/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2
2023-03-07 11:32:16.477 20417-20417/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3
2023-03-07 11:32:17.582 20463-20463/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4
2023-03-07 11:32:18.882 20506-20506/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 application onCreate: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fb06c2d,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5

查看当前应用所有进程


查看进程3


此时app有5个进程,但有2个application对象,对象地址为@5d49e29和@fb06c2d,且子进程的application对象都相同。


上述所有进程的父进程ID为678,而此进程正是zygote进程


zygote进程


根据上面的测试结果我们目前能得出的结论:



  • 结论1:单进程只创建一个Application对象,执行一次onCreate()方法;

  • 结论2:多进程至少创建2个Application对象,执行多次onCreate()方法,几个进程就执行几次;


结论2为什么说至少创建2个,因为我在集成了JPush的商业项目中测试发现,JPush创建的进程跟我自己创建的进程,Application地址是不同的。


jpush进程


这里三个进程,分别创建了三个Application对象,对象地址分别是@f31ba9d,@2c586f3,@fb06c2d


源码分析


这里需要先了解App的启动流程,具体可以参考《App启动流程》


Application的创建位于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app/ActivityThread.javahandleBindApplication()方法中


	@UnsupportedAppUsage
private void handleBindApplication(AppBindData data) {
long st_bindApp = SystemClock.uptimeMillis();
//省略部分代码

// Note when this process has started.
//设置进程启动时间
Process.setStartTimes(SystemClock.elapsedRealtime(), SystemClock.uptimeMillis());

//省略部分代码

// send up app name; do this *before* waiting for debugger
//设置进程名称
Process.setArgV0(data.processName);
//省略部分代码

// Allow disk access during application and provider setup. This could
// block processing ordered broadcasts, but later processing would
// probably end up doing the same disk access.
Application app;
final StrictMode.ThreadPolicy savedPolicy = StrictMode.allowThreadDiskWrites();
final StrictMode.ThreadPolicy writesAllowedPolicy = StrictMode.getThreadPolicy();
try {
// If the app is being launched for full backup or restore, bring it up in
// a restricted environment with the base application class.
//此处开始创建application对象,注意参数2为null
app = data.info.makeApplication(data.restrictedBackupMode, null);

//省略部分代码
try {
if ("com.jason.demo0307".equals(app.getPackageName())){
Log.d("jasonwan", "execute app onCreate(), app=:"+app+", processName="+getProcessName(app)+", pid="+Process.myPid());
}
//执行application的onCreate方法()
mInstrumentation.callApplicationOnCreate(app);
} catch (Exception e) {
if (!mInstrumentation.onException(app, e)) {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Unable to create application " + app.getClass().getName()
+ ": " + e.toString(), e);
}
}
} finally {
// If the app targets < O-MR1, or doesn't change the thread policy
// during startup, clobber the policy to maintain behavior of b/36951662
if (data.appInfo.targetSdkVersion < Build.VERSION_CODES.O_MR1
|| StrictMode.getThreadPolicy().equals(writesAllowedPolicy)) {
StrictMode.setThreadPolicy(savedPolicy);
}
}
//省略部分代码
}

实际创建过程在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app/LoadedApk.java中的makeApplication()方法中,LoadedApk顾名思义就是加载好的Apk文件,里面包含Apk所有信息,像包名、Application对象,app所在的目录等,这里直接看application的创建过程


	@UnsupportedAppUsage
public Application makeApplication(boolean forceDefaultAppClass,
Instrumentation instrumentation)
{
if ("com.jason.demo0307".equals(mApplicationInfo.packageName)) {
Log.d("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mApplication+", pid="+Process.myPid());
}
//如果已经创建过了就不再创建
if (mApplication != null) {
return mApplication;
}

Trace.traceBegin(Trace.TRACE_TAG_ACTIVITY_MANAGER, "makeApplication");

Application app = null;

String appClass = mApplicationInfo.className;
if (forceDefaultAppClass || (appClass == null)) {
appClass = "android.app.Application";
}

try {
java.lang.ClassLoader cl = getClassLoader();
if (!mPackageName.equals("android")) {
Trace.traceBegin(Trace.TRACE_TAG_ACTIVITY_MANAGER,
"initializeJavaContextClassLoader");
initializeJavaContextClassLoader();
Trace.traceEnd(Trace.TRACE_TAG_ACTIVITY_MANAGER);
}
ContextImpl appContext = ContextImpl.createAppContext(mActivityThread, this);
//反射创建application对象
app = mActivityThread.mInstrumentation.newApplication(
cl, appClass, appContext);
if ("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equals(appClass)){
Log.d("jasonwan", "create application, app="+app+", processName="+mActivityThread.getProcessName()+", pid="+Process.myPid());
}
appContext.setOuterContext(app);
} catch (Exception e) {
Log.d("jasonwan", "fail to create application, "+e.getMessage());
if (!mActivityThread.mInstrumentation.onException(app, e)) {
Trace.traceEnd(Trace.TRACE_TAG_ACTIVITY_MANAGER);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Unable to instantiate application " + appClass
+ ": " + e.toString(), e);
}
}
mActivityThread.mAllApplications.add(app);
mApplication = app;

if (instrumentation != null) {
try {
//第一次启动创建时,instrumentation为null,不会执行onCreate()方法
instrumentation.callApplicationOnCreate(app);
} catch (Exception e) {
if (!instrumentation.onException(app, e)) {
Trace.traceEnd(Trace.TRACE_TAG_ACTIVITY_MANAGER);
throw new RuntimeException(
"Unable to create application " + app.getClass().getName()
+ ": " + e.toString(), e);
}
}
}

// 省略部分代码
return app;
}

为了看清application到底被创建了几次,我在关键地方埋下了log,TAG为jasonwan的log是我自己加的,编译验证,得到如下log


启动app,进入MainActivity
03-08 17:20:29.965 4069 4069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null, pid=4069
//创建application对象,地址为@c2f8311,当前进程id为4069
03-08 17:20:29.967 4069 4069 D jasonwan: create application,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 pid=4069
03-08 17:20:29.988 4069 4069 D jasonwan: execute app onCreate(),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 pid=4069
03-08 17:20:29.989 4069 4069 D 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 pid=4069
03-08 17:20:36.614 4069 4069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id=4069

点击MainActivity,跳转到TwoActivity
03-08 17:20:39.686 4116 4116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null, pid=4116
//创建application对象,地址为@c2f8311,当前进程id为4116
03-08 17:20:39.687 4116 4116 D jasonwan: create application,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2, pid=4116
03-08 17:20:39.688 4116 4116 D jasonwan: execute app onCreate(),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2, pid=4116
03-08 17:20:39.688 4116 4116 D 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2, pid=4116
03-08 17:20:39.733 4116 4116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id=4116

点击TwoActivity,跳转到ThreeActivity
03-08 17:20:41.473 4147 4147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null, pid=4147
//创建application对象,地址为@c2f8311,当前进程id为4147
03-08 17:20:41.475 4147 4147 D jasonwan: create application,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3, pid=4147
03-08 17:20:41.475 4147 4147 D jasonwan: execute app onCreate(),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3, pid=4147
03-08 17:20:41.476 4147 4147 D 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3, pid=4147
03-08 17:20:41.519 4147 4147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id=4147

点击ThreeActivity,跳转到FourActivity
03-08 17:20:42.966 4174 4174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null, pid=4174
//创建application对象,地址为@c2f8311,当前进程id为4174
03-08 17:20:42.968 4174 4174 D jasonwan: create application,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4, pid=4174
03-08 17:20:42.969 4174 4174 D jasonwan: execute app onCreate(),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4, pid=4174
03-08 17:20:42.969 4174 4174 D 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4, pid=4174
03-08 17:20:43.015 4174 4174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id=4174

点击FourActivity,跳转到FiveActivity
03-08 17:20:44.426 4202 4202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null, pid=4202
//创建application对象,地址为@c2f8311,当前进程id为4202
03-08 17:20:44.428 4202 4202 D jasonwan: create application,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5, pid=4202
03-08 17:20:44.429 4202 4202 D jasonwan: execute app onCreate(), app=: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5, pid=4202
03-08 17:20:44.430 4202 4202 D 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rocessName=com.jason.demo0307:remote5, pid=4202
03-08 17:20:44.473 4202 4202 D jasonwan: makeApplication: m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c2f8311, pid=4202

结果很震惊,我们在5个进程中创建的application对象,地址均为@c2f8311,也就是至始至终创建的都是同一个Application对象,那么上面的结论2显然并不成立,只是测试的偶然性导致的。


可真的是这样子的吗,这也太颠覆我的三观了,为此我跟群友讨论了这个问题:


不同进程中的多个对象,内存地址相同,是否代表这些对象都是同一个对象?


群友的想法是,java中获取的都是虚拟内存地址,虚拟内存地址相同,不代表是同一个对象,必须物理内存地址相同,才表示是同一块内存空间,也就意味着是同一个对象,物理内存地址和虚拟内存地址存在一个映射关系,同时给出了java中获取物理内存地址的方法Android获取对象地址,主要是利用Unsafe这个类来操作,这个类有一个作用就是直接访问系统内存资源,具体描述见Java中的魔法类-Unsafe,因为这种操作是不安全的,所以被标为了私有,但我们可以通过反射去调用此API, 然后我又去请教了部门搞寄存器的大佬,大佬肯定了群友的想法,于是我添加代码,尝试获取对象的物理内存地址,看看是否相同


public class DemoApplication extends 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jasonwan";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Log.d(TAG, "DemoApplication=" + this + ", address=" + addressOf(this) + ", pid=" + Process.myPid());
}

//获取对象的真实物理地址
public static long addressOf(Object o) {
Object[] array = new Object[]{o};
long objectAddress = -1;
try {
Class cls = Class.forName("sun.misc.Unsafe");
Field field = cls.getDeclaredField("theUnsafe");
field.setAccessible(true);
Object unsafe = field.get(null);
Class unsafeCls = unsafe.getClass();
Method arrayBaseOffset = unsafeCls.getMethod("arrayBaseOffset", Object.class.getClass());
int baseOffset = (int) arrayBaseOffset.invoke(unsafe, Object[].class);
Method size = unsafeCls.getMethod("addressSize");
int addressSize = (int) size.invoke(unsafe);
switch (addressSize) {
case 4:
Method getInt = unsafeCls.getMethod("getInt", Object.class, long.class);
objectAddress = (int) getInt.invoke(unsafe, array, baseOffset);
break;
case 8:
Method getLong = unsafeCls.getMethod("getLong", Object.class, long.class);
objectAddress = (long) getLong.invoke(unsafe, array, baseOffset);
break;
default:
throw new Error("unsupported address size: " + addressSize);
}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objectAddress;
}
}

运行后得到如下日志


2023-03-10 11:01:54.043 6535-6535/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930d275, address=8050489105119022792, pid=6535
2023-03-10 11:02:22.610 6579-6579/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331b3b9, address=8050489105119027136, pid=6579
2023-03-10 11:02:36.369 6617-6617/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331b3b9, address=8050489105119029912, pid=6617
2023-03-10 11:02:39.244 6654-6654/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331b3b9, address=8050489105119032760, pid=6654
2023-03-10 11:02:40.841 6692-6692/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331b3b9, address=8050489105119036016, pid=6692
2023-03-10 11:02:52.429 6729-6729/com.jason.demo0307 D/jasonwan: DemoApplication=com.jason.demo0307.DemoApplication@331b3b9, address=8050489105119038720, pid=6729

可以看到,虽然Application的虚拟内存地址相同,都是331b3b9,但它们的真实物理地址却不同,至此,我们可以得出最终结论



  • 单进程,创建1个application对象,执行一次onCreate()方法

  • 多进程(N),创建N个application对象,执行N次onCreate()方法


作者:小迪vs同学
来源:juejin.cn/post/7208345469658415159
收起阅读 »

Android 获取IP和UA

最近接入了一个新的SDK,初始化接口需要传入当前设备的IP和UA作为参数。本文介绍如何获取设备的IP和UA。 获取IP 使用WIFI联网与不使用WIFI,获取到的IP地址不同。因此,需要先判断当前设备通过哪种方式联网,然后再获取对应的IP地址。 判断网络连接...
继续阅读 »

最近接入了一个新的SDK,初始化接口需要传入当前设备的IP和UA作为参数。本文介绍如何获取设备的IP和UA。


获取IP


使用WIFI联网与不使用WIFI,获取到的IP地址不同。因此,需要先判断当前设备通过哪种方式联网,然后再获取对应的IP地址。



  • 判断网络连接类型


通过ConnectivityManager判断网络连接类型,代码如下:


private fun checkCurrentNetworkType() {
val connectivityManager = getSystemService(Context.CONNECTIVITY_SERVICE) as ConnectivityManager
connectivityManager.run {
if (Build.VERSION.SDK_INT < Build.VERSION_CODES.M) {
when (activeNetworkInfo?.type) {
ConnectivityManager.TYPE_MOBILE -> {
// 通过手机流量
}
ConnectivityManager.TYPE_WIFI -> {
// 通过WIFI
}
else -> {}
}
} else {
// Android M 以上建议使用getNetworkCapabilities API
activeNetwork?.let { network ->
getNetworkCapabilities(network)?.let { networkCapabilities ->
if (networkCapabilities.hasCapability(NetworkCapabilities.NET_CAPABILITY_VALIDATED)) {
when {
networkCapabilities.hasTransport(NetworkCapabilities.TRANSPORT_CELLULAR) -> {
// 通过手机流量
}
networkCapabilities.hasTransport(NetworkCapabilities.TRANSPORT_WIFI) -> {
// 通过WIFI
}
}
}
}
}
}
}
}


  • 获取手机卡联网 IP


通过NetworkInterface获取IPV4地址,代码如下:


NetworkInterface.getNetworkInterfaces().let {
loo@ for (networkInterface in Collections.list(it)) {
for (inetAddresses in Collections.list(networkInterface.inetAddresses)) {
if (!inetAddresses.isLoopbackAddress && !inetAddresses.isLinkLocalAddress) {
// IP地址
val mobileIp = inetAddresses.hostAddress
break@loo
}
}
}
}


  • 获取WIFI联网 IP


通过ConnectivityManagerWifiManager来获取IP地址,代码如下:


private fun getWIFIIp() {
if (Build.VERSION.SDK_INT < Build.VERSION_CODES.Q) {
val wifiManager = applicationContext.getSystemService(Context.WIFI_SERVICE) as WifiManager
// IP 地址
val wifiIp = Formatter.formatIpAddress(wifiManager.connectionInfo.ipAddress)
} else {
// Android Q 以上建议使用getNetworkCapabilities API
val connectivityManager = getSystemService(Context.CONNECTIVITY_SERVICE) as ConnectivityManager
connectivityManager.run {
activeNetwork?.let { network ->
(getNetworkCapabilities(network)?.transportInfo as? WifiInfo)?.let { wifiInfo ->
// IP 地址
val wifiIp = Formatter.formatIpAddress(wifiInfo.ipAddress)
}
}
}
}
}

获取UA


获取设备的UserAgent比较简单,代码如下:


// 系统 UA
System.getProperty("http.agent")

// WebView UA
WebSettings.getDefaultUserAgent(context)

示例


在示例Demo中添加了相关的演示代码。


ExampleDemo github


ExampleDemo gitee


效果如图:


device-2023-03-12-09 -original-original.gif
作者:ChenYhong
来源:juejin.cn/post/7209272192852148282
收起阅读 »

虚拟内存优化:线程+多进程优化

在介绍内存的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讲过在 32 位系统上虚拟内存只有 4G,因为有 1G 是给内核使用的,所以留给应用的只有 3G 了。3G 虽然看起来挺多,但依然会因为不够用而导致应用崩溃。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在学习 Java 堆的组成时就知道 MainSp...
继续阅读 »

在介绍内存的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讲过在 32 位系统上虚拟内存只有 4G,因为有 1G 是给内核使用的,所以留给应用的只有 3G 了。3G 虽然看起来挺多,但依然会因为不够用而导致应用崩溃。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在学习 Java 堆的组成时就知道 MainSpace 会申请 512M 的虚拟内存,LargeObjectSpace 也会申请 512M 的虚拟内存,这就用掉了 1G 的虚拟内存,再加上其他 Space 和段映射申请的虚拟内存,如 bss 段、text 段以及各种 so 库文件的映射等,这样算下来,3G 的虚拟内存就没剩下多少了。


所以,虚拟内存的优化,在提升程序的稳定性上,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案。虚拟内存的优化手段也有很多,这一章我们主要介绍 3 种优化方案:




  1. 通过线程治理来优化虚拟内存;




  2. 通过多进程架构来优化虚拟内存;




  3. 通过一些“黑科技”手段来优化虚内存。




方案 1 和 2 相对简单但效果更佳,投入产出比最高,也是我们最常用的。而方案 3 是通过多个“黑科技”的手段来完成虚拟内存的优化,这些手段虽然属于“黑科技”,但还是会用到我们学过的 Native Hook 等技术,所以你理解、吸收起来并不会很难。


那今天我们先介绍 方案 1 和 方案 2 ,方案 3 会在下一章节单独介绍,下面就开始这一章的学习吧。


线程治理


首先,为什么治理线程能优化虚拟内存呢?实际上,即使是一个空线程也会申请 1M 的虚拟空间来作为栈空间大小,我们可以分析 Thread 创建的源码来验证这一点。同时,对线程创建的分析,也能让你能更好的理解后面的优化方案。


线程创建流程


当我们使用线程执行任务时,通常会先调用 new Thread(Runnable runnable) 来创建一个 Thread.java 对象的实例,Thread 的构造函数中会将 stackSize 这个变量设置为 0,这个 stackSize 变量决定了线程栈大小,接着我们便会执行 Thread 实例提供的 start 方法运行这个线程,start 方法中会调用 nativeCreate 这个 Native 函数在系统层创建一个线程并运行。


Thread(ThreadGroup group, String name, int priority, boolean daemon) {
……
this.stackSize = 0;
}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tart() {
if (started)
throw new IllegalThreadStateException();
group.add(this);
started = false;
try {
nativeCreate(this, stackSize, daemon);
started = true;
} finally {
try {
if (!started) {
group.threadStartFailed(this);
}
} catch (Throwable ignore) {

}
}
}

通过上面 Start 函数的源码可以看到,nativeCreate 会传入 stackSize。你可能想问,这个 stackSize 不是决定了线程栈空间的大小吗?但是它现在的值为 0,那前面为什么说线程有 1M 大小的栈空间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就能知道答案了。


我们接着看 nativeCreate 的源码实现(),它的实现类是 java_lang_Thread.cc


static void Thread_nativeCreate(JNIEnv* env, jclass, jobject java_thread, jlong stack_size, jboolean daemon) {
Runtime* runtime = Runtime::Current();
if (runtime->IsZygote() && runtime->IsZygoteNoThreadSection()) {
jclass internal_error = env->FindClass("java/lang/InternalError");
CHECK(internal_error != nullptr);
env->ThrowNew(internal_error, "Cannot create threads in zygote");
return;
}

Thread::CreateNativeThread(env, java_thread, stack_size, daemon == JNI_TRUE);
}

nativeCreate 会执行 Thread::CreateNativeThread 函数,这个函数才是最终创建线程的地方,它的实现在 Thread.cc 这个对象中,并且在这个函数中会调用 FixStackSize 方法将 stack_size 调整为 1M,所以前面那个疑问在这里就解决了,即使我们将 stack_size 设置为 0,这里依然会被调整。我们继续往下分析,看看一个线程究竟是怎样被创建出来的?


void Thread::CreateNativeThread(JNIEnv* env, jobject java_peer, size_t stack_size, bool is_daemon) {
……
// 调整 stack_size,默认值为 1 M
stack_size = FixStackSize(stack_size);
……

if (child_jni_env_ext.get() != nullptr) {
pthread_t new_pthread;
pthread_attr_t attr;
child_thread->tlsPtr_.tmp_jni_env = child_jni_env_ext.get();
CHECK_PTHREAD_CALL(pthread_attr_init, (&attr), "new thread");
CHECK_PTHREAD_CALL(pthread_attr_setdetachstate, (&attr, PTHREAD_CREATE_DETACHED),
"PTHREAD_CREATE_DETACHED");
CHECK_PTHREAD_CALL(pthread_attr_setstacksize, (&attr, stack_size), stack_size);
// 创建线程
pthread_create_result = pthread_create(&new_pthread,
&attr,
Thread::CreateCallback,
child_thread);
CHECK_PTHREAD_CALL(pthread_attr_destroy, (&attr), "new thread");

if (pthread_create_result == 0) {
child_jni_env_ext.release(); // NOLINT pthreads API.
return;
}
}

……
}

在上面简化后的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到,CreateNativeThread 的源码实现最终调用的是 pthread_create 函数,它是一个 Linux 函数,而 pthread_create 函数最终会调用 clone 这个内核函数。clone 函数会根据传入的 stack 大小,通过 mmap 函数申请一块对应大小的虚拟内存,并且创建一个进程。


int clone(int (*fn)(void * arg), void *stack, int flags, void *arg);

所以,对于 Linux 系统来说,一个线程实际是一个精简的进程。我们创建线程时,最终会执行 clone 这个内核函数去创建一个进程,通过查看官方文档也能看到,Clone 函数实际上会创建一个新的进程(These system calls create a new ("child") process, in a manner similar to fork)。


image.png


这里我就不继续深入介绍 Linux 中线程的原理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掌握 Android 和 Java 线程原理》。


除了通过线程的创建流程可以证明一个线程需要占用 1M 大小的虚拟内存,我们还能在 maps 文件中证明这一点,还是拿前面篇章提到的“设置”这个系统应用的 maps 文件为例,也能发现 anno:stack_and_tls 也就是线程的虚拟内存,大小为 1M 左右。


image.png


理解了一个线程会占用 1M 大小的虚拟内存,我们自然而然也能想到通过减少线程的数量和减少每个线程所占用的虚拟内存大小来进行优化。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如何实现这两种方案。


减少线程数量


首先是减少线程的数量,我们主要有 2 种手段:




  1. 在应用中使用统一的线程池;




  2. 将应用中的野线程及野线程池进行收敛。




Java 开发者应该都知道线程池,但有的人认知可能不深。实际上,线程池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熟悉并能熟练使用的。线程池对应用的性能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和更合理地使用线程,提升应用的性能。但这里就不详细介绍线程池的使用了,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深入来讲线程池的使用。如果你不熟悉线程池,那我建议你尽快熟悉起来,这里主要针对如何减少线程数这个方向,介绍一下线程池中线程数量的最优设置。


对于线程池,我们需要手动设置核心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核心线程是不会退出的线程,被线程池创建之后会一直存在。最大线程数是该线程池最大能达到的线程数量,当达到最大线程数后,线程池处理新的任务便当做异常,放在兜底逻辑中处理。那么,这两个线程数设置成多少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也经常作为面试题,需要引起注意。


线程池可以分为 CPU 线程池和 IO 线程池,CPU 线程池用来处理 CPU 类型的任务,如计算,逻辑等操作,需要能够迅速响应,但任务耗时又不能太久。那些耗时较久的任务,如读写文件、网络请求等 IO 操作便用 IO 线程池来处理,IO 线程池专门处理耗时久,响应又不需要很迅速的任务。因此,对于 CPU 的线程池,我们会将核心线程数设置为该手机的 CPU 核数,理想状态下每一个核可以运行一个线程,这样能减少 CPU 线程池的调度损耗又能充分发挥 CPU 性能。


至于 CPU 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和核心线程数保持一致即可。 因为当最大线程数超过了核心线程数时,反倒会降低 CPU 的利用率,因为此时会把更多的 CPU 资源用于线程调度上,如果 CPU 核数的线程数量无法满足我们的业务使用,很大可能就是我们对 CPU 线程池的使用上出了问题,比如在 CPU 线程中执行了 IO 阻塞的任务。


对于 IO 线程池,我们通常会将核心线程数设置为 0 个,而且 IO 线程池并不需要响应的及时性,所以将常驻线程设置为 0 可以减少该应用的线程数量。但并不是说这里一定要设置为 0 个,如果我们的业务 IO 任务比较多,这里也可以设置为不大于 3 个数量。对于 IO 线程池的最大线程数,则可以根据应用的复杂度来设置,如果是中小型应用且业务较简单设置 64 个即可,如果是大型应用,业务多且复杂,可以设置成 128 个


可以看到,如果业务中所有的线程都使用公共线程池,那即使我们将线程的数量设置得非常宽裕,所有线程加起来所占用的虚拟内存也不会超过 200 M。但现实情况下是,应用中总会有大量地方不遵守规范,独自创建线程或者线程池,我们称之为野线程或者野线程池。那如何才能收敛野线程和野线程池呢?


对于简单的应用,我们一个个排查即可,通过全局搜索 new Thread() 线程创建代码,以及全局搜索 newFixedThreadPool 线程池创建代码,然后将不合规范的代码,进行修改收敛进公共线程池即可。


但如果是一个中大型应用,还大量使用了二方库、三方库和 aar 包等,那全局搜索也不管用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使用字节码操作的方式了,技术方案还是前面文章介绍过的 Lancet,通过 hook 住 newFixedThreadPool 创建线程池的函数,并在函数中将线程池的创建替换成我们公共的线程池,就能完成对线程池的收敛。


public class ThreadPoolLancet {

@TargetClass("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Proxy(value = "newFixedThreadPool")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 ThreadFactory threadFactory) {
// 替换并返回我们的公共线程池
……
}

@TargetClass("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Proxy(value = "newFixedThreadPool")
public static ExecutorService 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 {
// 替换并返回我们的公共线程池
……
}
}

收敛完了野线程池,那直接使用 new Thread() 创建的野线程又该怎么收敛呢? 对于三方库中的野线程,我们没有太好的收敛手段,因为即使 Thread 的构造函数被 hook 住了,也不能将其收敛到公共线程池中。好在我们使用的三方库大都已经很成熟并经过大量用户验证过,直接使用野线程的地方会很少。我们可以采用 hook 住 Thread 的构造函数并打印堆栈的方式,来确定这个线程是不是通过线程池创建出来的,如果三方库中确实有大量的野线程,那么我们只能将源码下载下来之后手动修改了。


减少线程占用的虚拟内存


在刚才讲解 CreateNativeThread 源码的时候我们讲过,该函数会执行 FixStackSize 方法将 stack_size 调整为 1M。那结合前面各种 hook 的案例,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通过 hook FixStackSize 这个函数,是不是可以将 stack_size 的从 1M 减少到 512 KB 了呢? 当时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时候我们没法通过 PLT Hook 的方案来实现了,而是要通过 Inline Hook 方案实现,因为 FixStackSize 是 so 库内部函数的调用,所以只有 FixStackSize 才能实现。


那如果我们想用 PLT Hook 方案来实现可以做到么?其实也可以。CreateNativeThread 是位于 libart.so 中的函数,但是 CreateNativeThread 实际是调用 pthread_create 来创建线程的,而 pthread_create 是位于 libc.so 库中的函数,如果在 CreateNativeThread 中调用 pthread_create ,同样需要通过走 plt 表和 got 表查询地址的方式,所以我们通过 bhook 工具 hook 住 libc.so 库中的 pthread_create 函数,将入参 &attr 中的 stack_size 直接设置成 512KB 即可,实现起来也非常简单,一行代码即可。


static int AdjustStackSize(pthread_attr_t const* attr) {
pthread_attr_setstacksize(attr, 512 * 1024);
}

至于如何 hook 住 pthread_create 这个函数的方法也非常简单,通过 bhook 也是一行代码就能实现,前面的篇章已经讲过怎么使用了,所以这个方案剩下的部分就留给你自己去实践啦。


除了 Native Hook 方案,我们还能在 Java 层通过字节码操作的方式来实现该方案。stack_size 不就是通过 Java 层传递到 Native 层嘛,那我们直接在 Java 层调整 stack_size 的大小就可以了,但在这之前之前,要先看看在 FixStackSize 函数中是如何调整 stack_size 大小的。


static size_t FixStackSize(size_t stack_size) {

if (stack_size == 0) {
stack_size = Runtime::Current()->GetDefaultStackSize();
}

stack_size += 1 * MB;

……

return stack_size;
}

FixStackSize 函数的源码实现很简单,就是通过 stack_size += 1 * MB 来设置 stack_size 的:如果我们传入的 stack_size 为 0 时,默认大小就是 1 M ;如果我们传入的 stack_size 为 -512KB 时,stack_size 就会变成 512KB(1M - 512KB)。那我们是不是只用带有 stackSize 入参的构造函数去创建线程,并且设置 stackSize 为 -512KB 就行了呢?


public Thread(ThreadGroup group, Runnable target, String name,
long stackSize)
{
this(group, target, name, stackSize, null, true);
}

是的,但是因为应用中创建线程的地方太多很难一一修改,而且我们实际不需要这样去修改。前面我们已经将应用中的线程全部收敛到公共线程池中去创建了,所以只需要修改公共线程池中创建的线程方式就可以了,并且线程池刚好也可以让我们自己创建线程,那只需要传入自定义的 ThreadFactory 就能实现需求。


image.pngimage.png

在我们自定义的 ThreadFactory 中,创建 stack_size 为 - 512 kb 的线程,这么一个简单的操作就能减少线程所占用的虚拟内存。


image.png


当我们将应用中线程栈的大小全改成 512 kb 后,可能会导致一些任务比较重的线程出现栈溢出,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埋点收集会栈溢出的线程,不修改这部分线程的大小即可。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容易落地且投入产出比高的方案。


通过上面的方案介绍,我们也可以看到,减少一个线程所占用的虚拟内存的方案很多,可以通过 Native Hook,也可以通过 Java 代码直接修改。我们在做业务或者性能相关的工作时,往往都有多个实现方案,但是我们在敲定最终方案时,始终要选择最简单、最稳定且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方案。


多进程架构优化


在 Java 堆内存优化中,我们已经讲到了可以通过多进程优化,那对于虚拟内存,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多进程的架构来优化。比如说,下面这些业务我都建议你放在独立的进程中:




  1. WebView 相关的业务




  2. 小程序相关的业务




  3. Flutter 相关的业务




  4. RN 相关的业务




这些业务都是虚拟内存占用的大户,用独立的进程来承载,会减少很多虚拟内存的占用,也会减少相应的异常情况。并且,将这些业务放在子进程中也很简单,只需要在承载这些业务的 activity 的 mainfest 配置文件中添加 android:process = "子进程名" 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把业务放在子进程,就没法直接和主进程通信了,需要借助 Binder 跨进程通信的方式来完成。


当然,你还可能会担心把这些业务放在独立进程后,会影响这些业务的启动速度,其实这都可以通过各种优化方案来解决,比如预启动子进程等。在后面速度提升优化的章节中,我们会进行详细讲解。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介绍了两种虚拟内存优化方案,如下图:


image.png


这两种优化方案相对简单,容易落地,投入产出比高。对于一个中小型应用来说,这两个方案几乎能保证 32 位手机上有足够可用的虚拟内存了。如果这两个方案落地后,还是会有因虚拟内存不足导致的应用崩溃问题,我们就需要接着用“黑科技”手段来进行优化了,所以在下一篇文章中,会接着带大家看看有哪些“黑科技”可以用在虚拟内存优化上,它们又能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作者:helson赵子健
来源:juejin.cn/post/7209306358582853688
收起阅读 »

ChatGPT3微调-评论文本情感分析

前言 如果阅读过openai的文档,便能看到对于模型提供了fine-turning功能,即微调。GPT-3已经在互联网中进行了大量文本的预训练,当我们给出少量示例的提示时,它通常可以直观地了解正在尝试执行的任务并生成一个合理的完成。这通常被称为“小样本学习”。...
继续阅读 »

前言


如果阅读过openai的文档,便能看到对于模型提供了fine-turning功能,即微调。GPT-3已经在互联网中进行了大量文本的预训练,当我们给出少量示例的提示时,它通常可以直观地了解正在尝试执行的任务并生成一个合理的完成。这通常被称为“小样本学习”。但我们需要的是一些特定的需求,比如GPT之前未预训练过的数据或是一些私有数据,便可以用微调通过训练来改进小样本学习。


那么微调都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结合官网的指南,常见的场景有:



  • 文本生成:可以通过提供相关数据集和指导性的文本,生成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的文本

  • 文本分类:将一段文本分成多个类别,例如电子邮件分类

  • 情感分析:分析一段文本的情感倾向,是否积极或消极


本文将对情感分析进行一次尝试。


准备数据


先从网上获取了一份关于酒店评论的数据,总共就两列。


第一列是评论内容,第二列1代表积极, 0 代表消极。


image.png


有需要的可以从这里下载,总共是1w条
评论文本情感分析


不过目前的数据是不能直接使用的,我们需要转换成GPT能接受的格式


{"prompt": "", "completion": ""}
{"prompt": "", "completion": ""}
...

数据预处理


openai很贴心的准备一个工具来验证、格式化数据。


安装CLI


pip install --upgrade openai


验证、格式化


openai tools fine_tunes.prepare_data -f


image.png


执行命令后我们看到他返回的提示中告诉了数据一共有300条,并猜测我们是要进行分类模型,同时建议我们用ada模型,拆分出训练集和测试集,加入分隔符(加入分隔符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输入的数据),分别会在接下来让我们选择


为所有提示添加后缀分隔符 `->`
- [Recommended] Add a suffix separator ` ->` to all prompts [Y/n]: Y
在完成的开头添加空格字符
- [Recommended] Add a whitespace character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completion [Y/n]: Y
是否要将其拆分为训练和验证集
- [Recommended] Would you like to split into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set? [Y/n]: Y

无特殊情况全部选Y即可。


image.png


之后会生成两个jsonl文件,同时返回一段参考命令、训练预计的时间。


训练模型


选择模型


首先,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一个选择,目前只支持davincicuriebabbageada


模型名称描述训练/1K tokens使用/1K tokens
Davinci最强大的GPT-3模型,可以完成其他模型可以完成的任何任务,通常具有更高的质量$0.0300 $0.1200
Curie非常有能力,但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比Davinci更适合$0.0030$0.0120
Babbage适用于简单任务,非常快速,成本更低$0.0006$0.0024
Ada适用于非常简单的任务,通常是GPT-3系列中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模型$0.0004$0.0016

模型的训练和使用都是需要费用的。出于各种原因我们直接选择Ada。


开始训练


在此之前,我们先将key添加到环境变量中


export OPENAI_API_KEY=""


然后再来看一下之前openai给我们参考的代码


openai api fine_tunes.create 
-t ".\train_data_prepared_train.jsonl"
-v ".\train_data_prepared_valid.jsonl"
--compute_classification_metrics
--classification_positive_class " 1"

-t、-v分别是训练集和测试集


--compute_classification_metrics可以计算模型在分类任务中的性能指标,在验证集上计算模型的准确率(accuracy)、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和F1分数。这有助于评估模型的性能,并调整微调过程中的超参数和训练策略。


--classification_positive_class是指分类的积极类别或正例


这里还需要一个 -m,来设置选择的模型。我也是手快直接回车了,本来以为会报错,可它正常运行了,但是默认的模型可能不是我们期望的ada,所以我们需要取消这次训练。


3VGP%(3UDXQ@4`7`}0`IG%V.gif


openai api fine_tunes.cancel -i


不过我也是用list查了一下,发现默认的模型是curie


openai api fine_tunes.list


image.png


接下来我们加上模型等待训练完成即可。
如果过程中不小心关掉窗口或者中断了可以用以下命令恢复。


openai api fine_tunes.follow -i


结束训练


耗时25分钟,花费了0.06刀(比预计的少很多)。


image.png


最后我们看一下分析结果

openai api fine_tunes.results -i


image.png


详细的解析大家可以阅读官方文档,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准确度

image.png


使用模型


模型的性能指标给出了0.85的准确率,这里用Playground调用测试一下。


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CLI命令


openai api completions.create -m -p


或者使用API


const openai = new OpenAIApi(configuration);
const response = await openai.createCompletion({
model: "训练完后模型的id",
prompt: "Say this is a test",
});

输入的prompt末尾需要加上之前CLI自动给我们补齐的分隔符。


从大数据集中随机拿了几个例子,结果是对的,但是输出有问题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D9}6@O_VYQ@W5R)BI)J%Q_W.gif


应该是completion结尾没有分隔符的原因,明天再试试,顺便扩大一下样本。

梅开二度


第二次训练在completion的末尾全都加上了" ###"作为分隔符。


在playgroud、API、CLI中记得设置Stop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R`F1(}96)`OO(YWJD9`{U]D.jpg


作者:Defineee
来源:juejin.cn/post/7208108117837217848
收起阅读 »

Android将so库封装到jar包中并加载其中的so库

说明 因为一些原因,我们提供给客户的sdk,只能是jar包形式的,一些情况下,sdk里面有native库的时候,就不太方便操作了,此篇文章主要解决如何把so库放入jar包里面,如何打包成jar,以及如何加载。 1.如何把so库放入jar包 so库放入jar参考...
继续阅读 »

说明


因为一些原因,我们提供给客户的sdk,只能是jar包形式的,一些情况下,sdk里面有native库的时候,就不太方便操作了,此篇文章主要解决如何把so库放入jar包里面,如何打包成jar,以及如何加载。


1.如何把so库放入jar包


so库放入jar参考此文章ANDROID将SO库封装到JAR包中并加载其中的SO库
放置路径
将so库改成.jet后缀,放置和加载so库的SoLoader类同一个目录下面。


2.如何使用groovy打包jar


打包jar
先把需要打包的class放置到同一个文件夹下面,然后打包即可,利用groovy的copy task完成这项工作非常简单。


3.如何加载jar包里面的so


3.1.首先判断当前jar里面是否存在so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SoLoader.class.getResourceAsStream("/com/dianping/logan/arm64-v8a/liblogan.jet");

如果inputStream不为空就表示存在。


3.2.拷贝

判断是否已经把so库拷贝到手机里面了,如果没有拷贝过就进行拷贝,这个代码逻辑很简单。


public class SoLoa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SoLoader";

/**
* so库释放位置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Path() {
String path = GlobalCtx.getApp().getFilesDir().getAbsolutePath();
//String path = GlobalCtx.getApp().getExternalFilesDir(null).getAbsolutePath();
return path;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64SoFilePath() {
String path = SoLoader.getPath();
String v8a = path + File.separator + "jniLibs" + File.separator +
"arm64-v8a" + File.separator + "liblogan.so";
return v8a;
}

public static String get32SoFilePath() {
String path = SoLoader.getPath();
String v7a = path + File.separator + "jniLibs" + File.separator +
"armeabi-v7a" + File.separator + "liblogan.so";
return v7a;
}

/**
* 支持两种模式,如果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SoLoader.class.getResourceAsStream("/com/dianping/logan/arm64-v8a/liblogan.jet");
* 返回了空,表示可能此库是aar接入的,普通加载so库就行,不为空,需要拷贝so库,动态加载
*/

public static boolean jarMode() {
boolean jarMode = false;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SoLoader.class.getResourceAsStream("/com/dianping/logan/arm64-v8a/liblogan.jet");
if (inputStream != null) {
jarMode = true;
try {
inputStream.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return jarMode;
}

/**
* 是否已经拷贝过so了
*/

public static boolean alreadyCopySo() {
String v8a = SoLoader.get64SoFilePath();
File file = new File(v8a);
if (file.exists()) {
String v7a = SoLoader.get32SoFilePath();
file = new File(v7a);
return file.exists();
}
return false;
}

/**
* 拷贝logan的so库
*/

public static boolean copyLoganJni() {
boolean load;
File dir = new File(getPath(), "jniLibs");
if (!dir.exists()) {
load = dir.mkdirs();
if (!load) {
return false;
}
}
File subdir = new File(dir, "arm64-v8a");
if (!subdir.exists()) {
load = subdir.mkdirs();
if (!load) {
return false;
}
}
File dest = new File(subdir, "liblogan.so");
//load = copySo("/lib/arm64-v8a/liblogan.so", dest);
load = copySo("/com/dianping/logan/arm64-v8a/liblogan.jet", dest);
if (load) {
subdir = new File(dir, "armeabi-v7a");
if (!subdir.exists()) {
load = subdir.mkdirs();
if (!load) {
return false;
}
}
dest = new File(subdir, "liblogan.so");
//load = copySo("/lib/armeabi-v7a/liblogan.so", dest);
load = copySo("/com/dianping/logan/armeabi-v7a/liblogan.jet", dest);
}
return load;
}

public static boolean copySo(String name, File dest) {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SoLoader.class.getResourceAsStream(name);
if (inputStream == null) {
Log.e(TAG, "inputStream == null");
return false;
}
boolean result = false;
File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null;
try {
outputStream = new FileOutputStream(dest);
int i;
byte[] buf = new byte[1024 * 4];
while ((i = inputStream.read(buf)) != -1) {
outputStream.write(buf, 0, i);
}
result = tru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ly {
try {
inputStream.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if (outputStream != null) {
try {
outputStream.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return result;
}

}

3.3.加载

首先判断当前应用是32位还是64位Process.is64Bit();。然后加载对应的32或者64位的so。


static {
try {
if (SoLoader.jarMode()) {
if (SoLoader.alreadyCopySo()) {
sIsCloganOk = loadLocalSo();
} else {
boolean copyLoganJni = SoLoader.copyLoganJni();
if (copyLoganJni) {
sIsCloganOk = loadLocalSo();
}
}
} else {
System.loadLibrary(LIBRARY_NAME);
sIsCloganOk = true;
}
} catch (Throwable e) {
e.printStackTrace();
sIsCloganOk = false;
}
}

static boolean loadLocalSo() {
boolean bit = Process.is64Bit();
if (bit) {
String v8a = SoLoader.get64SoFilePath();
try {
System.load(v8a);
return true;
} catch (Throwable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false;
}
} else {
String v7a = SoLoader.get32SoFilePath();
try {
System.load(v7a);
return true;
} catch (Throwable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false;
}
}
}

作者:CCtomorrow
来源:juejin.cn/post/7206627150621851707
收起阅读 »

Android 完整的apk打包流程

在Android Studio中,我们需要打一个apk包,可以在Gradle task 任务中选一个 assembleDebug/assembleRelease 任务, 控制台上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构建相关task: 可以看到,这么多个task任务,执行是有...
继续阅读 »

在Android Studio中,我们需要打一个apk包,可以在Gradle task 任务中选一个
assembleDebug/assembleRelease 任务,


企业微信截图_fa2194a8-735e-4720-91be-81fd2524d20f.png


控制台上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构建相关task:


截屏2023-03-05 20.48.57.png
截屏2023-03-05 20.49.28.png
可以看到,这么多个task任务,执行是有先后顺序的,其实主要就是以下步骤:


//aidl 转换aidl文件为java文件
> Task :app:compileDebugAidl

//生成BuildConfig文件
> Task :app:generateDebugBuildConfig

//获取gradle中配置的资源文件
> Task :app:generateDebugResValues

// merge资源文件
> Task :app:mergeDebugResources

// merge assets文件
> Task :app:mergeDebugAssets
> Task :app:compressDebugAssets

// merge所有的manifest文件
> Task :app:processDebugManifest

//AAPT 生成R文件
> Task :app:processDebugResources

//编译kotlin文件
> Task :app:compileDebugKotlin

//javac 编译java文件
> Task :app:compileDebugJavaWithJavac

//转换class文件为dex文件
> Task :app:dexBuilderDebug

//打包成apk并签名
> Task :app:packageDebug

依靠这些关键步骤最后就能打包出一个apk。


首先看


第一步:aidl(编译aidl文件)


将项目中的aidl文件编译为java文件,AIDL用于进程间通信


第二步:生成BuildConfig文件


在项目中配置了
buildConfigField等信息,会在BuildConfig class类里以静态属性的方式展示:


截屏2023-03-05 21.09.18.png


第三步:合并Resources、assets、manifest、so等资源文件


在我们的项目中会依赖不同的库、组件,也会有多渠道的需求,所以merge这一步操作就是将不同地方的资源文件进行整合。
多个manifest文件也需要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文件,所以如果有属性冲突这一步就会报错。资源文件也会整理分类到不同的分辨率目录中。


资源处理用的工具是aapt/aapt2


注意AGP3.0.0之后默认通过AAPT2来编译资源,AAPT2支持了增量更新,大大提升了效率。


AAPT 工具负责编译项目中的这些资源文件,所有资源文件会被编译处理,XML 文件(drawable 图片除外)会被编译成二进制文件,所以解压 apk 之后无法直接打开 XML 文件。但是 assets 和 raw 目录下的资源并不会被编译,会被原封不动的打包到 apk 压缩包中。
资源文件编译之后的产物包括两部分:resources.arsc 文件和一个 R.java。前者保存的是一个资源索引表,后者定义了各个资源 ID 常量。这两者结合就可以在代码中找到对应的资源引用。比如如下的 R.java 文件:


截屏2023-03-05 21.19.59.png
实际上被打包到 apk 中的还有一些其他资源,比如 AndroidManifest.xml 清单文件和三方库中使用的动态库 .so 文件。


第四步:编译java文件(用到的工具 javac )


1、java文件包含之前提到的AIDL 生成的java文件


2、java代码部份:通过Java Compiler 编译项目中所有的Java代码,包括R.java.aidl文件生成的.java文件、Java源文件,生成.class文件。在对应的build目录下可以找到相关的代码


3、kotlin代码部份:通过Kotlin Compiler编译项目中的所有Kotlin代码,生成.class文件


注:注解处理器(APT,KAPT)生成代码也是在这个阶段生成的。当注解的生命周期被设置为CLASS的时候,就代表该注解会在编译class文件的时候生效,并且生成java源文件和Class字节码文件。

第五步: Class文件打包成DEX(dx/r8/d8等工具编译class文件)


image.png



  • 在原来 dx是最早的转换工具,用于转换class文件为dex文件。

  • Android Studio 3.1之后,引入了D8编译器和 R8 工具。

  • Android Studio 3.4之后,默认开启 R8
    具体的区别可以点击看看


注意:JVM 和 Dalvik(ART) 的区别:JVM执行的是.class文件、Dalvik和ART执行的.dex文件。具体的区别可以点击看看


而在编译class文件过程也常用于编译插桩,比如ASM,通过直接操作字节码文件完成代码修改或生成。


第六步:apkbuilder/zipflinger(生成APK包)


这一步就是生成APK文件,将manifest文件、resources文件、dex文件、assets文件等等打包成一个压缩包,也就是apk文件。
在老版本使用的工具是apkbuilder,新版本用的是 zipflinger
而在AGP3.6.0之后,使用zipflinger作为默认打包工具来构建APK,以提高构建速度。


第七步: zipalign(对齐处理)


对齐是Android apk 很重要的优化,它会使 APK 中的所有未压缩数据(例如图片或原始文件)在 4 字节边界上对齐。这使得CPU读写就会更高效。


也就是使用工具 zipalign 对 apk 中的未压缩资源(图片、视频等)进行对齐操作,让资源按照 4 字节的边界进行对齐。这种思想同 Java 对象内存布局中的对齐空间非常类似,主要是为了加快资源的访问速度。如果每个资源的开始位置都是上一个资源之后的 4n 字节,那么访问下一个资源就不用遍历,直接跳到 4n 字节处判断是不是一个新的资源即可。


第八步: apk 签名


没有签名的apk 无法安装,也无法发布到应用市场。


大家比较熟知的签名工具是JDK提供的jarsigner,而apksignerGoogle专门为Android提供的签名和签证工具。


其区别就在于jarsigner只能进行v1签名,而apksigner可以进行v2v3v4签名。



  • v1签名


v1签名方式主要是利用META-INFO文件夹中的三个文件。


首先,将apk中除了META-INFO文件夹中的所有文件进行进行摘要写到 META-INFO/MANIFEST.MF;然后计算MANIFEST.MF文件的摘要写到CERT.SF;最后计算CERT.SF的摘要,使用私钥计算签名,将签名和开发者证书写到CERT.RSA。


所以META-INFO文件夹中这三个文件就能保证apk不会被修改。



  • v2签名


Android7.0之后,推出了v2签名,为了解决v1签名速度慢以及签名不完整的问题。


apk本质上是一个压缩包,而压缩包文件格式一般分为三块:


文件数据区,中央目录结果,中央目录结束节。


而v2要做的就是,在文件中插入一个APK签名分块,位于中央目录部分之前,如下图:


图片


这样处理之后,文件就完成无法修改了,这也是为什么 zipalign(对齐处理) 要在签名之前完成。



  • v3签名


Android 9 推出了v3签名方案,和v2签名方式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在v3签名分块中添加了有关受支持的sdk版本和新旧签名信息,可以用作签名替换升级。



  • v4签名


Android 11 推出了v4签名方案。


最后,apk得以完成打包


PMS 在安装过程中会检查 apk 中的签名证书的合法性,具体安装apk内容稍后介绍。


apk内容包含如下:


截屏2023-03-05 22.01.14.png


总体的打包流程图如下:


截屏2023-03-05 22.02.33.png


,,


作者:大强Dev
来源:juejin.cn/post/7206998548343668796
收起阅读 »

字节跳动音视频面试一面挂,转拿腾讯音视频 offer

一、面试官: 视频为什么需要压缩 心理分析:视频压缩在音视频领域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有压缩也就意味有解压操作,我们把压 缩称为编码 解压成为解码。它们是成对出现的,做音视频最难的就在音视频编解码。如何提高音 视频播放效率,在不牺牲视频质量下 做高度压缩就显...
继续阅读 »

一、面试官: 视频为什么需要压缩



心理分析:视频压缩在音视频领域是一个恒久不变的话题,有压缩也就意味有解压操作,我们把压
缩称为编码 解压成为解码。它们是成对出现的,做音视频最难的就在音视频编解码。如何提高音
视频播放效率,在不牺牲视频质量下 做高度压缩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面试官想问的问题并不是压
缩了什么,而是编码中对视频帧做了什么



求职者:需要求职者对视频编码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从帧内压缩,与帧间压缩讲起



  • 未经压缩的数字视频的数据量巨大 下图一分钟的视频量 差不多需要68G

  • 存储困难:一张32G的U盘只能存储几秒钟的未压缩数字视频。

  • 传输困难 : 1兆的带宽传输一秒的视频需要大约10分钟。



二、面试官: 封装格式是什么



心理分析:很多人对音视频的概念停留在 苍老师的小电影上,只能理解他是一个视频文件。面试官考
的对视频文件下的封装格式,封装格式里面的内容有没有了解



求职者:首先需要从封装格式概念讲起,慢慢深入到封装格式基础下,然后散发解封装与封装过程


(1)封装格式(也叫容器)就是将已经编码压缩好的视频轨和音频轨按照一定的格式放到一个文件中,也就
是说仅仅是一个外壳,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放视频轨和音频轨的文件夹也可以。
(2)通俗点说视频轨相当于饭,而音频轨相当于菜,封装格式就是一个碗,或者一个锅,用来盛放饭菜的容
器。
(3)封装格式和专利是有关系的,关系到推出封装格式的公司的盈利。
(4)有了封装格式,才能把字幕,配音,音频和视频组合起来。
(5)常见的AVI、RMVB、MKV、ASF、WMV、MP4、3GP、FLV等文件都指的是一种封装格式。


举例MKV格式的封装



三、面试官: 一个视频文件是否可以完成倒放(或者你们的倒放如何实现)



心理分析:面试官考的是 是否有经历过音视频剪辑相关的经验,需要从求职者中得到的答案,不是
“能”或者“不能” 而是分析为什么不能倒放,



不能倒放的本质原因,对I B P有有没有了解



求职者:倒放在视频剪辑中 是必备功能,按常理来看,倒放肯定是能够实现的,但是问题就出现在
这里,求职者如果对视频编码原理不理解的话,对视频倒放肯定打不上来的,求职者需要首先答对
“一个视频不能实现倒放,两个文件可以" 这个入手, 再从编解码入手 讲解为什么不能实现倒放



答案


第一种方式:



  1. 从第一个gop然后顺序解码

  2. 将一个解码的gop的yuv写入文件中

  3. 将第二个gop顺序解码yuv写入文件

  4. 第三个gop序列,以此类推....


然后倒序读入内存中,进行编码即可.



缺点:如果文件过大,不能使用此方法,因为yuv文件较大,一分钟yuv就有1-2G左右,有可能撑爆sdcard.



第二种方式



  1. 全部遍历视频一遍,获取一共有多少gop序列

  2. 跳到(seek)到最后一个gop的I帧,然后把这个gop解码的yuv存放在sdcard

  3. 再逆序读出这个解码的gop的yuv,进行编码,这样最后一个gop就变成了第一帧的gop;

  4. 接下来seek到倒数第一个gop的I帧,依次类推,把每个gop解码、然后编码


其实在音视频岗位面试中,问到得远远不止上面的相关问题,上述知识举例,还有更多内容可以面试题可以参考:



1.什么是I帧 P帧 B帧?
2.简述H264视频编码流程?
3.视频能倒放吗,倒放如何实现?
4.硬编码与软编码有什么区别?
5.你对sps 和pps的理解?
6.如何从一段残缺H264数据 解析出画面?
7.讲讲MediaCodec硬编码底层解码机制?
8.音频播放过快,视频慢,如何选择丢帧
9.码率和分辨率都会影响视频的清晰度
10.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
11.sps和pps的区别
12.……



对一些没有学习过、了解过音视频这块知识点的朋友,仿佛是在看天书一般,在这里请大家不要着急,在这为大家准备了《Android 音视频开发入门到精通》的学习笔记:https://qr18.cn/Ei3VPD,帮助大家快速提升。


作者:冬日毛毛雨
来源:juejin.cn/post/7208092574162157626
收起阅读 »

简单教你Intent如何传大数据

前言 最近想不出什么比较好的内容,但是碰到一个没毕业的小老弟问的问题,那就借机说说这个事。Intent如何传大数据?为什么是简单的说,因为这背后深入的话,有很多底层的细节包括设计思想,我也不敢说完全懂,但我知道当你用Intent传大数据报错的时候应该怎么解决,...
继续阅读 »

前言


最近想不出什么比较好的内容,但是碰到一个没毕业的小老弟问的问题,那就借机说说这个事。Intent如何传大数据?为什么是简单的说,因为这背后深入的话,有很多底层的细节包括设计思想,我也不敢说完全懂,但我知道当你用Intent传大数据报错的时候应该怎么解决,并且简单聊聊这背后所涉及到的东西。


Intent传大数据


平时可能不会发生这种问题,但比如我之前是做终端设备的,我的设备每秒都会生成一些数据,而长时间的话数据量自然大,这时当我跳到另外一个页面使用intent把数据传过去的时候,就会报错


我们调用


intent.putExtra("key", value) // value超过1M

会报错


android.os.TransactionTooLargeException: data parcel size xxx bytes

这里的xxx就是1M左右,告诉你传输的数据大小不能超过1M,有些话咱也不敢乱说,有点怕误人子弟。我这里是凭印象说的,如果有大佬看到我说错,请狠狠的纠正我。


这个错误描述是这么描述,但真的是限死1M吗,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一样东西,Binder机制,先不要跑,这里不会详细讲Binder,只是提一嘴。


说到Binder那就会联系到mmap内存映射,你可以先简单理解成内存映射是分配一块空间给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共用,如果还是不好理解,就简单想成分配一块空间通信用,那在android中mmap分配的空间是多少呢?1M-4K。


那是不是说Intent传输的数据超过1M-4K就会报错,理论上是这样,但实际没到这个值,比如0.8M也可能会报错。所以你不能去走极限操作,比如你的数据到了1M,你觉得只要减少点数据,减到8K,应该就能过了,也许你自己测试是正常的,但是这很危险。


所以能不传大数据就不要传大数据,它的设计初衷也不是为了传大数据用的。如果真要传大数据,也不要走极限操作。


那怎么办,切莫着急,请听我慢慢讲。就这个Binder它是什么玩意,它是Android中独特的进程通信的方式,而Linux中进程通信的方式,在Android中同样也适用。进程间通信有很多方式,Binder、管道、共享内存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通信方式,因为每种通信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要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通信方式。


为什么要提这个?因为要看懂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Binder这种通信方式它有什么特点,它适合大量的数据传输吗?那你Binder又与我Intent何干,你抓周树人找我鲁迅干嘛~~所以这时候你就要知道Android四大组件之间是用什么方式通信的。


有点扯远了,现在可以来说说结论了,Binder没办法传大数据,我就1M不到你想怎样?当然它不止1M,只是Android在使用时限制了它只能最多用1M,内核的最大限制是4M。又有点扯远了,你不要想着怎么把限制扩大到4M,不要往这方面想。前面说了,不同的进程通信方式,有自己的特点,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景。那Binder不适用于传输大数据,我共享内存行不行?


所以就有了解决办法


bundle.putBinder()

有人可能一看觉得,这有什么不同,这在表面上看差别不大,实则内部大大的不同,bundle.putBinder()用了共享内存,所以能传大数据,那为什么这里会用共享内存,而putExtra不是呢?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看源码了。 这里就不深入去分析了,我怕劝退,不是劝退你们,是劝退我自己。有些东西是这样的,你要自己去看懂,看个大概就差不多,但是你要讲出来,那就要看得细致,而有些细节确实会劝退人。所以想了解为什么的,可以自己去看源码,不想看的,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就行。


那还有没有其它方式呢?当然有,你不懂共享内存,你写到本地缓存中,再从本地缓存中读取行不行?


办法有很多,如果你不知道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你找不到你觉得可行的解决方案,甚至可以通过逻辑通过流程的方式去绕开这个问题。但是你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没接触过进程通信,没接触过Binder,让你看一篇文章就能看懂我觉得不切实际,但是至少得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比如我只说bundle.putBinder()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一试,确实能解决,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你又怕会不会有其它问题。虽然这篇文章我一直在打擦边球,没有提任何的原理,但我觉得还是能大概让人知道为什么bundle.putBinder()能解决Intent传大数据,

作者:流浪汉kylin
来源:juejin.cn/post/7205138514870829116
你也就能放心去用了。

收起阅读 »

Android必知必会-Stetho调试工具

一、背景 Stetho是 Facebook 出品的一个强大的 Android 调试工具,使用该工具你可以在 Chrome Developer Tools查看APP的布局, 网络请求(仅限使用Volle, okhttp的网络请求库), Sqlite, Pref...
继续阅读 »

一、背景



Stetho是 Facebook 出品的一个强大的 Android 调试工具,使用该工具你可以在 Chrome Developer Tools查看APP的布局, 网络请求(仅限使用Volle, okhttp的网络请求库), Sqlite, Preference, 一切都是可视化的操作,无须自己在去使用adb, 也不需要root你的设备



本人使用自己的Nubia Z9 Mini作为调试机,由于牵涉到Sqlite数据库,所以尝试了很多办法把它Root了,然而Root之后就无法正常升级系统。
今天得知一调试神器Stetho,无需Root就能查看数据库以及APP的布局(这一点没有Android Device Monitor使用方便,但是Android Device Monitor在Mac上总是莫名其妙出问题),使用起来很方便,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二、配置流程


1.引入主库


使用Gradle方式:


// Gradle dependency on Stetho 
dependencies {
compile 'com.facebook.stetho:stetho:1.3.1'
}

此外还支持Maven方式,这里不做介绍。


2.引入网络请求库


如果需要调试网络且你使用的网络请求库是Volle或者Okhttp,那么你才需要配置,否则跳过此步。
以下根据自己使用的网络请求库情况来导入相应的库:
1.使用okhttp 2.X


 dependencies { 
compile 'com.facebook.stetho:stetho-okhttp:1.3.1'
}

2.使用okhttp 3.X


dependencies { 
compile 'com.facebook.stetho:stetho-okhttp3:1.3.1'
}

3.使用HttpURLConnection


dependencies { 
compile 'com.facebook.stetho:stetho-urlconnection:1.3.1'
}

3.配置代码


配置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XXX extends Application {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Stetho.initializeWithDefaults(this);
}
}

配置网络请求库:
OkHttp 2.2.x+ 或 3.x


//方案一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
client.networkInterceptors().add(new StethoInterceptor());

//方案二
new OkHttpClient.Builder()
.addNetworkInterceptor(new StethoInterceptor())
.build();

如果使用的是HttpURLConnection,请查阅相关文档。


4.使用


运行重新编译后的APP程序,保持手机与电脑的连接,然后打开Chrome浏览器,在地址栏里输入:chrome://inspect然后选择自己的设备下运行的APP进程名下的Inspect链接 即可进行调试。


三、遇到的问题


1.okhttp版本问题:


可能你还在使用okhttp 2.x的版本,在引入网络库的时候,你需要去查看一下Stetho当前版本使用的okhttp版本,避免在项目中使用多个不同版本的okhttp


PSokhttp2.x和3.x的引入方式略有不同,不可以直接修改版本号来导入:


//2.x
compile 'com.squareup.okhttp:okhttp:2.x.x'
//3.x
compile 'com.squareup.okhttp3:okhttp:3.x.x'

2.配置okhttp代码方案一报错:


//方案一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
client.networkInterceptors().add(new StethoInterceptor());

//方案二
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Builder()
.addNetworkInterceptor(new StethoInterceptor())
.build();

我在使用方案一进行配置okhttp的时候,会报错:


 Caused by: java.lang.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不知道是不是兼容的问题,大家在使用的时候请注意。



Stetho官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有什么建议或者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共同探讨学习:



作者:cafeting
来源:juejin.cn/post/7202164243612860472

收起阅读 »

Android:我是如何优化APP体积的

前言 在日常开发中,随着APP功能迭代发现打出的安装包体积越来越大,这里说的大是猛增的那种大,而并非一点一点增大。从最开始的几兆到后面的几十兆,虽然市面上的很多APP甚至达到上百兆,但毕竟别人功能强大,用到的一些底层库就特别占面积,流量也多所以也可理解。但自...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日常开发中,随着APP功能迭代发现打出的安装包体积越来越大,这里说的大是猛增的那种大,而并非一点一点增大。从最开始的几兆到后面的几十兆,虽然市面上的很多APP甚至达到上百兆,但毕竟别人功能强大,用到的一些底层库就特别占面积,流量也多所以也可理解。但自研的一些APP可经不住这些考验,所以能压缩就压缩,能优化就尽量优化,以得到用户最好的体验,下面就来说说我在项目中是如何优化APP体积的。



1. 本地资源优化


这里主要是压缩一些图片和视频。项目中本地资源用到最多的应该就是图片,几乎每个页面都离不开图标,甚至一些页面采用大图片的形式。你可知道,正常不经压缩的图片大的可以上大几十兆,小则也是一兆起步。这里做了个实验,同一个文件分别采用svg、png、使用tiny压缩后的png、webp四种类型图片进行展示(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image.png


可以看到,加载出来的效果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体积却有很大的差别(其中webp是采取的默认75%转换):


image.png


所以,别再使用png格式图片,太浪费资源了,就算经过压缩还是不及svg和webp,这里的webp其实还可以加大转换力度,但个人还是比较喜欢svg。


至于音视频文件也是可以通过其他工具进行压缩再放入本地,如非必要,尽量还是使用网络资源。


2. lib优化


一些三方库会使用底层so文件,一般在配置的时候我们尽量选择一种cpu类型,这里选择armeabi-v7a,其实几乎都兼容


ndk {
//设置支持的SO库架构 armeabi、armeabi-v7a、arm64-v8a、x86、x86_64、mips、mips64
abiFilters 'armeabi-v7a'
}

可以看看APK体积分析,每种cpu占用体积都比较大,少配置一种就能省下不少空间。
image.png


3. 代码混淆、无用资源的删除


在bulid.gradle中配置minifyEnabled true开启代码混淆,还需要配置混淆规则,否则无法找到目标类。shrinkResources true则是打包时不会将无用资源打入包内,这里有个小坑。之前使用腾讯地图时,某些第三方的静态资源会因为这个操作不被打入包内,导致无法找到资源,所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


 release {
buildConfigField "boolean", "LOG_DEBUG", "false"
minifyEnabled true
// shrinkResources true 慎用,可能会导致第三方资源文件找不到
zipAlignEnabled true
proguardFiles getDefaultProguardFile('proguard-android-optimize.txt'), 'proguard-rules.pro'
}

4. 代码复用,剔除无用代码


项目中由于多人协同开发会出现各写各的情况,需要抽出一些公共库之类的工具,方便代码复用。一些注释掉的代码该删除就删除。其实这一部分优化的体积相当少,但也得做,也是对代码质量的一种提升。


总结


其实只要做到了以上四步,APP体积优化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其他再怎么优化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了,最主要的就是本地资源和第三方so包体积占用较多。图片的使用我们尽量做到:小图标用svg,全屏类的大图可以考虑webp,最好不要使用png。ndk配置最好只配置一款cpu,几乎都可兼容,万不得已再加一个。


以上便是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似曾相识2022
来源:juejin.cn/post/7206292770277261368
收起阅读 »

面试题:Android 中 Intent 采用了什么设计模式?

答案是采用了原型模式。 原型模式的好处在于方便地拷贝某个实例的属性进行使用、又不会对原实例造成影响,其逻辑在于对 Cloneable 接口的实现。 话不多说看下 Intent 的关键源码:  //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
继续阅读 »

答案是采用了原型模式


原型模式的好处在于方便地拷贝某个实例的属性进行使用、又不会对原实例造成影响,其逻辑在于对 Cloneable 接口的实现。


话不多说看下 Intent 的关键源码:


 //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content/Intent.java
 public class Intent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
    ...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PY_MODE_ALL = 0;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PY_MODE_FILTER = 1;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PY_MODE_HISTORY = 2;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clone() {
         return new Intent(this);
    }
 ​
     public Intent(Intent o) {
         this(o, COPY_MODE_ALL);
    }
 ​
     private Intent(Intent o, @CopyMode int copyMode) {
         this.mAction = o.mAction;
         this.mData = o.mData;
         this.mType = o.mType;
         this.mIdentifier = o.mIdentifier;
         this.mPackage = o.mPackage;
         this.mComponent = o.mComponent;
         this.mOriginalIntent = o.mOriginalIntent;
        ...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FILTER) {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HISTORY) {
                ...
            }
        }
    }
    ...
 }

可以看到 Intent 实现的 clone() 逻辑是直接调用了 new 并传入了自身实例,而非调用 super.clone() 进行拷贝。


默认的拷贝策略是 COPY_MODE_ALL,顾名思义,将完整拷贝源实例的所有属性进行构造。其他的拷贝策略是 COPY_MODE_FILTER 指的是只拷贝跟 Intent-filter 相关的属性,即用来判断启动目标组件的 actiondatatypecomponentcategory 等必备信息。无视启动 flagbundle 等数据。


 //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content/Intent.java
 public class Intent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
    ...
     public @NonNull Intent cloneFilter() {
         return new Intent(this, COPY_MODE_FILTER);
    }
 ​
     private Intent(Intent o, @CopyMode int copyMode) {
         this.mAction = o.mAction;
        ...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FILTER) {
             this.mFlags = o.mFlags;
             this.mContentUserHint = o.mContentUserHint;
             this.mLaunchToken = o.mLaunchToken;
            ...
        }
    }
 }

还有中拷贝策略是 COPY_MODE_HISTORY,不需要 bundle 等历史数据,保留 action 等基本信息和启动 flag 等数据。


 // frameworks/base/core/java/android/content/Intent.java
 public class Intent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
    ...
     public Intent maybeStripForHistory() {
         if (!canStripForHistory()) {
             return this;
        }
         return new Intent(this, COPY_MODE_HISTORY);
    }
 ​
     private Intent(Intent o, @CopyMode int copyMode) {
         this.mAction = o.mAction;
        ...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FILTER) {
            ...
             if (copyMode != COPY_MODE_HISTORY) {
                 if (o.mExtras != null) {
                     this.mExtras = new Bundle(o.mExtras);
                }
                 if (o.mClipData != null) {
                     this.mClipData = new ClipData(o.mClipData);
                }
            } else {
                 if (o.mExtras != null && !o.mExtras.isDefinitelyEmpty()) {
                     this.mExtras = Bundle.STRIPPED;
                }
            }
        }
    }
 }

总结起来:


Copy Modeaction 等数据flags 等数据bundle 等历史
COPY_MODE_ALLYESYESYES
COPY_MODE_FILTERYESNONO
COPY_MODE_HISTORYYESYESNO

除了 Intent,Android 源码中还有很多地方采用了原型模式。




  • Bundle 也实现了 clone(),提供了 new Bundle(this) 的处理:


     public final class Bundle extends BaseBundle implements Cloneable, Parcelable {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clone() {
             return new Bundle(this);
        }
     }



  • 组件信息类 ComponentName 也在 clone() 中提供了类似的实现:


     public final class ComponentName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Comparable<ComponentName> {
        ...
         public ComponentName clone() {
             return new ComponentName(mPackage, mClass);
        }
     }



  • 工具类 IntArray 亦是如此:


     public class IntArray implements Cloneable {
        ...
         @Override
         public IntArray clone() {
             return new IntArray(mValues.clone(), mSize);
        }
     }



原型模式也不一定非得实现 Cloneable,提供了类似的实现即可。比如:




  • Bitmap 没有实现该接口但提供了 copy(),内部将传递原始 Bitmap 在 native 中的对象指针并伴随目标配置进行新实例的创建:


     public final class ComponentName implements Parcelable, Cloneable, Comparable<ComponentName> {
        ...
         public Bitmap copy(Config config, boolean isMutable) {
            ...
             noteHardwareBitmapSlowCall();
             Bitmap b = nativeCopy(mNativePtr, config.nativeInt, isMutable);
             if (b != null) {
                 b.setPremultiplied(mRequestPremultiplied);
                 b.mDensity = mDensity;
            }
             return b;
        }
     }


  • <
    作者:TechMerger
    来源:juejin.cn/post/7204013918958649405
    li>
收起阅读 »

Android斩首行动——接口预请求

前言 开发同学应该都很熟悉我们页面的渲染过程一般是从Activity#onCreate开始,再发起网络请求,等请求回调回来后,再基于网络数据渲染页面。可以用下面这幅图来粗略描述这个过程: 可以看到,目标页面渲染完成前必须得等待网络请求,导致渲染速度并没有那么...
继续阅读 »

前言


开发同学应该都很熟悉我们页面的渲染过程一般是从Activity#onCreate开始,再发起网络请求,等请求回调回来后,再基于网络数据渲染页面。可以用下面这幅图来粗略描述这个过程:


image.png


可以看到,目标页面渲染完成前必须得等待网络请求,导致渲染速度并没有那么快。尤其是当网络并不好的时候感受会更加明显。并且,当目标页面是H5页面或者是Flutter页面的时候,因为涉及到H5容器与Flutter容器的创建,白屏时间会更长。


那么有没有可能提前发起请求,来缩短网络请求这一部分的等待时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部分,接口预请求。


目标


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提前异步发起目标页面的网络请求,从而加快目标页面的渲染速度。改善后的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


image.png


并且,我们的预请求能力需要尽量少地侵入业务,与业务解耦,并保证能力的通用性,适用于工程内的任意页面(Android页面、H5页面、Flutter页面)。


方案


整体链路


首先给大家看一下整体链路,具体的细节可以先不用去抠,下面会一一讲到。


image.png


预请求时机


预请求时机一般有三种选择:



  1. 由业务层自行选择时机进行异步预请求

  2. 点击控件时进行异步预请求

  3. 路由最终跳转前进行异步预请求


第1种选择,由业务层自行选择时机进行预请求,需要涉及到业务层的改造,以及对时机合理性的把握。一方面是存在改造成本,另一方面是无法保证业务侧调用时机的合理性。


第2种选择,点击控件时进行预请求。若点击时进行预请求,点击事件监听并不是业务域统一的,无法形成有效封装。并且,若后续路由拦截器修改了参数,或是终止了跳转,这次预请求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这里我们选择第3种,基于统一路由框架,在路由最终跳转前进行预请求。既保证了良好的封装性,也实现了对业务的零侵入,同时也做到了懒请求,即用户必然要发起该请求时才会去预请求。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是在最终跳转前进行预请求,可以理解为是路由的最后一个前置异步拦截器。


预请求规则配置


我们通过本地的json文件(当然,有需要也可以上云通过配置后台下发),对预请求的规则进行配置,并将这份配置在App启动阶段异步读入到内存。后续在路由过程中,只有命中了预请求规则,才能发起预请求。配置demo如下:


{
"routeConfig":{
"scheme://domain/path?param1=true&itemId=123":["prefetchKey"],
"
route2":["prefetchKey2"],
"
route3":["prefetchKey3","prefetchKey4"]
},
"
prefetcher":{
"
prefetchKey":{
"
prefetchType":"network",
"
prefetchInfo":{
"
api":"network.api.name",
"
apiVersion":"1.0",
"
method":"post",
"
needLogin":"false",
"
showLoginUI":"false",
"
params": {
"
itemId":"$route.itemId",
"
firstTime":"true"
},
"
headers": {

},
"
prefetchImgInResponse": [
{
"
imgUrl":"$data.imgData.img",
"
imgWidth":"$data.imgData.imgWidth",
"
imgHeight":150
}
]
}
},
"
prefetchKey2":{
"
prefetchType":"network",
"
prefetchInfo":{
"
api":"network.api.name2",
"
apiVersion":"1.0",
"
method":"post",
"
needLogin":"false",
"
showLoginUI":"false",
"
params": {
"
itemId":"$route.productId",
"
firstTime":"false"
},
"
headers": {

}
},
"
prefetchKey3":{
"
prefetchType":"image",
"
prefetchInfo":{
"
imgUrl":"$route.imgUrl",
"
imgWidth":"$route.imgWidth",
"
imgHeight": 150
}
},
"
prefetchKey4":{
"
prefetchInfo":{}
}
}
}

规则解读


参数名描述备注
routeConfig路由配置配置路由到预请求的映射
prefetcher预请求配置记录所有的预请求
prefetchKey预请求的key
prefetchType预请求类型分为network类型与image类型,两种类型所需要的参数不同
prefetchInfo预请求所需要的信息其中value若为route.param格式,那么该值从路由中获取;若为route.param格式,那么该值从路由中获取;若为data.param格式,则从响应数据中获取。
paramsnetwork请求所需要的请求params
headersnetwork请求所需要的请求headers
prefetchImgFromResponse预请求的响应返回后,需要预加载的图片用于需要预加载图片时,无法确定图片url,图片url只能从预请求响应中获取的场景。

举例说明


网络预请求


例如跳转目标页面,它的路由是scheme://domain/path?param1=true&itemId=123


首先我们在跳转路由时,若跳转的路由是这个目标页面,我们就会尝试去发起预请求。根据上面的demo配置文件,它将匹配到prefetchKey这个预请求。


那么我们详细看prefetchKey这个预请求,预请求类型prefetchTypenetwork,是一个网络预请求,prefetchInfo中具备了请求的基本参数(如apiName、apiVersion、method、请求params与请求headers,不同工程不一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工程项目进行修改)。具体看params中,有一个参数为itemId:$route.itemId。以$route.开头的意思,就是这个value值要从路由中获取,即itemId=123,那么这个值就是123。


图片预请求


在做网络预请求的过程中,我忽然想到图片做预请求也是可以大大提升用户体验的,尤其是当大图片首次下载到内存中渲染需要的时间会比较长。图片预请求分为url已知url未知两种场景,下面各举两个例子。


图片url已知

什么是图片url已知呢?比如我们在首页跳转首页的二级页面时,如果二级页面需要预加载的图片跟首页的某张图是一样的(尺寸可能不同),那么首页跳转路由时我们是能够提前知道这个图片的url的,所以我们看到prefetchKey3中配置了prefetchTypeimage的预请求。image的信息来自于路由参数,需要在跳转时将图片url和宽高作为路由参数之一。


比如scheme://domain/path?imgUrl=${encodeUrl}&imgWidth=200,那么根据配置项,我们将提前将encodeUrl这个图片以宽200,高150的尺寸,加载到内存中去。当目标页面用到这个图片时,将能很快渲染出来。


图片url未知

相反,当跳转目标页面时,目标页面所要加载的图片url没法取到,就对应了图片url未知的场景。


例如闪屏页跳转首页时,如果需要预加载首页顶部的图片,此时闪屏页是无法获取到图片的url的,因为这个图片url是首页接口返回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依赖首页的预请求进行。


在demo配置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prefetchImgFromResponse字段。这个字段代表着,当这个预请求响应回来之后,我需要去预请求某张图片。其中,imgUrl$data.param格式,以$data.开头,代表着这份数据是来自于响应数据的。响应数据就是一串json串,可以凭此,索引到预请求响应中图片url的位置,就能实现图片的提前加载了。


至于图片怎么提前加载到内存中,以及真实图片的加载怎么匹配到内存中的图片,这一部分是通过glide已有的preload机制实现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源码了解一下,这里就不展开了。后面讲的预请求的方案细节,都只限于网络请求。


预请求匹配


预请求匹配指的是实际的业务请求怎样与已经执行的预请求匹配上,从而节省请求的空中时间,直接返回预请求的结果。


首先网络预请求执行前先在内存中生成一份PrefetchRecord,代表着已经执行的预请求,其中的字段跟配置文件中差不多,主要就是记录预请求相关的信息:


class PrefetchRecord {
// 请求信息
String api;
String apiVersion;
String method;
String needLogin;
String showLoginUI;
JSONObject params;
JSONObject headers;

// 预请求状态
int status;
// 预请求结果
ResponseModel response;
// 生成的请求id
String requestId;

boolean isMatch(RealRequest realRequest) {
requestId.equals(realRequest.requestId)
}
}

每一个PrefetchRecord生成时,都会生成一个requestId,用于跟实际业务请求进行匹配。requestId的生成规则可以自行制定,比如将所有请求信息包一起做一下md5处理之类。


在实际业务请求发起之前,也会根据同样的规则生成requestId。若内存中存在相同requestId对应的PrefetchRecord,那么就相当于匹配成功了。匹配成功后,再根据预请求的状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预请求状态


预请求状态分为START、FINISH、ABORT,对应“正在发起预请求”、“已经获得预请求结果”、“预请求被抛弃”。ABORT状态下一节再讲。


为什么要记录这个状态呢?因为我们无法保证,预请求的响应一定在实际请求之前。用图来表示:


image.png


因为预请求是一个并发行为。当预请求的空中时间特别长,长到目标页面已经发出实际请求了,预请求的响应还没回来,即预请求状态为START,而非FINISH。那么此时该怎么办?我们就需要让实际请求在一旁等着(记录到内存中,RealRequestRecord),等预请求接收到响应了,再根据requestId去进行匹配,匹配到RealRequestRecord了,就触发RealRequestRecord中的回调,返回数据。


另外,在匹配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因为每次路由跳转,如果发起预请求了,总会生成一个Record在内存中等待匹配。因此在匹配结束后,不管是匹配成功还是匹配失败,都要及时释放将Record从内存中释放掉。


超时重试机制


基于实际请求等待预请求响应的场景,我们再延伸一下。若预请求请求超时,迟迟拿不到响应,该怎么办?用图表示:


image.png


假设目前的网络请求,端上默认的超时时间是30s。那么在超时场景下,实际的业务请求在30s内若拿不到预请求的结果,就需要重新发起业务请求,抛弃预请求,并将预请求的状态置为ABORT,这样即使后面预请求响应回来了也不做任何处理。


image.png


忽然想到一个很贴切的场景来比喻这个预请求方案。


我们把跳转页面理解为去柜台取餐。


预请求代表着我们人还没到柜台,就先远程下单让柜员去准备食物。


如果柜员准备得比较快,那么我们到柜台后就能直接把食物拿走了,就能快点吃上了(代表着页面渲染速度变快)。


如果柜员准备得比较慢,那么我们到柜台后还是得等一会儿才能取餐,但总体上吃上食物的速度还是要比到柜台后再点餐来得快。


但如果这个柜员消极怠工准备得太慢了,我们到柜台等了很久都没拿到食物,那么我们就只能换个柜员重新点了(超时后发起实际的业务请求),同时还不忘投诉一把(预请求空中时间太慢了)。


总结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接口预请求,怎么实现接口预请求。我们通过配置文件+统一路由处理+预请求发起、匹配、回调,实现了与业务解耦的,可适用于任意页面的轻量级预请求方案,从而提升页面的渲染速度。


作者:孝之请回答
来源:juejin.cn/post/7203615594390732855
收起阅读 »

我发现了 Android 指纹认证 Api 内存泄漏

我发现了 Android 指纹认证 Api 内存泄漏 目前很多市面上的手机基本都有指纹登陆功能。Google 也提供了调用相关功能 API,安全类的App 也基本都在使用。接下来就一起捋一捋今天的主角 BiometricPrompt 先说问题,使用Biome...
继续阅读 »

我发现了 Android 指纹认证 Api 内存泄漏


目前很多市面上的手机基本都有指纹登陆功能。Google 也提供了调用相关功能 API,安全类的App 也基本都在使用。接下来就一起捋一捋今天的主角 BiometricPrompt


先说问题,使用BiometricPrompt 会造成内存泄漏,目前该问题试了 Android 11 到 13 都发生,而且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目前想到的最好的方法是漏的少一点。当然谁有好的办法欢迎留言。


问题再现


先看动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动画中操作如下



  1. MainAcitivity 跳转到 SecondActivity

  2. SecondActivity 调用 BiometricPrompt 三次

  3. 从SecondActivity 返回到 MainAcitivity


以下是使用 BiometricPrompt 的代码


public fun showBiometricPromptDialog() {
val keyguardManager = getSystemService(
Context.KEYGUARD_SERVICE
) as KeyguardManager;

if (keyguardManager.isKeyguardSecure) {
var biometricPromptBuild = BiometricPrompt.Builder(this).apply {// this is SecondActivity
setTitle("verify")
setAllowedAuthenticators(BiometricManager.Authenticators.DEVICE_CREDENTIAL or BiometricManager.Authenticators.BIOMETRIC_WEAK)
}
val biometricPromp = biometricPromptBuild.build()
biometricPromp.authenticate(CancellationSignal(), mExecutor, object :
BiometricPrompt.AuthenticationCallback() {

})
}
else {
Log.d("TAG", "showLockScreen: isKeyguardSecure is false");
}
}

以上逻辑 biometricPromp 是局部变量,应该没有问题才对。


内存泄漏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每启动一次生物认证,创建的 BiometricPrompt 都不会被回收。


规避方案:


修改方案也简单


方案一:



  1. biometricPromp 改为全局变量。

  2. this 改为 applicationContext


方案一存在的问题,SecondActivity 可能频繁创建,所以 biometricPromp 还会存在多个实例。


方案二(目前想到的最优方案):



  1. biometricPromp 改为单例

  2. this 改为 applicationContext


修改后,App memory 中只存在一个 biometricPromp ,且没有 Activity 被泄漏。


想到这里,应该会觉得奇怪,biometricPromp 为什么不会被回收?提供的 API 都看过了,没有发现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直觉告诉我这个可能是系统问题,下来分析下BiometricPrompt 吧。


BiometricPrompt 源码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App 相关信息通过 BiometricPrompt 传递到 System 进程,System 进程再通知 SystemUI 显示认证界面。


App 信息传递到 System 进程,应该会使用 Binder。这个查找 BiometricPrompt 使用哪些 Binder。


private final IBiometricServiceReceiver mBiometricServiceReceiver =
new IBiometricServiceReceiver.Stub() {

......
}

源码中发现 IBiometricServiceReceiver 比较可疑,IBiometricServiceReceiver 是匿名内部类,内部是持有 BiometricPrompt 对象的引用。


接下来看下 System Server 进程信息(注:系统是 UserDebug 的手机,才可以查看,买的手机版本是不支持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App 使用优化后(方案二)App 只存在一个 IBiometricServiceReceiver ,而 system 进程中存在三个 IBiometricServiceReceiver 的 binder proxy。 每次启动 BiometricPrompt 都会创建一个。这个就不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三个binder proxy,感兴趣可以看下面推荐的文章。GC root 是 AuthSession。

再看下 AuthSession 的实例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果然 AuthSession 也存在三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有个知识点,binder 也是有生命周期的,三个 Proxy 这篇文章也是解释了的。有兴趣的可以了看下。


Binder | 对象的生命周期


一开始,我以为 AuthSession 没有被置空,看下代码,发现 AOSP 的代码,还是比较严谨的,有置空的操作。


细心的同学发现,上图中 AuthSession 没有被任何对象引用,AuthSession 就是 GC Root,哈哈哈。


问题解密


一个实例什么情况可以作为GC Root,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这里就不卖关子了,直接说问题吧。


Binder.linkToDeath()


public void linkToDeath(@NonNull DeathRecipient recipient, int flags) {
}

需要传递 IBinder.DeathRecipient ,这个 DeathRecipient 会被作为 GC root。当调用 unlinkToDeath(@NonNull DeathRecipient recipient, int flags),GC root 才被收回。


AuthSession 初始化的时候,会调用 IBiometricServiceReceiver .linkToDeath。


public final class AuthSession implements IBinder.DeathRecipient {
AuthSession(@NonNull Context context,
......
@NonNull IBiometricServiceReceiver clientReceiver,
......
) {
Slog.d(TAG, "Creating AuthSession with: " + preAuthInfo);
......
try {
mClientReceiver.asBinder().linkToDeath(this, 0 /* flags */);//this 变成 GC root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Slog.w(TAG, "Unable to link to death");
}

setSensorsToStateUnknown();
}
}

Jni 中 通过 env->NewGlobalRef(object),告诉虚拟机 AuthSession 是 GC Root。


core/jni/android_util_Binder.cpp

static void android_os_BinderProxy_linkToDeath(JNIEnv* env, jobject obj,
jobject recipient, jint flags)
//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if (recipient == NULL) {
jniThrowNullPointerException(env, NULL);
return;
}

BinderProxyNativeData *nd = getBPNativeData(env, obj);
IBinder* target = nd->mObject.get();

LOGDEATH("linkToDeath: binder=%p recipient=%p\n", target, recipient);

if (!target->localBinder()) {
DeathRecipientList* list = nd->mOrgue.get();
sp<JavaDeathRecipient> jdr = new JavaDeathRecipient(env, recipient, list);//java 中 DeathRecipient 会被封装为 JavaDeathRecipient
status_t err = target->linkToDeath(jdr, NULL, flags);
if (err != NO_ERROR) {
// Failure adding the death recipient, so clear its reference
// now.
jdr->clearReference();
signalExceptionForError(env, obj, err, true /*canThrowRemoteException*/);
}
}
}

JavaDeathRecipient(JNIEnv* env, jobject object, const sp<DeathRecipientList>& list)
: mVM(jnienv_to_javavm(env)), mObject(env->NewGlobalRef(object)),// object -> DeathRecipient 变为 GC root
mObjectWeak(NULL), mList(list)
{
// These objects manage their own lifetimes so are responsible for final bookkeeping.
// The list holds a strong reference to this object.
LOGDEATH("Adding JDR %p to DRL %p", this, list.get());
list->add(this);

gNumDeathRefsCreated.fetch_add(1,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gcIfManyNewRefs(env);
}

unlinkToDeath 最终会在 Jni 中 通过 env->DeleteGlobalRef(mObject),告诉虚拟机 AuthSession 不是GC root。


virtual ~JavaDeathRecipient()
{
//ALOGI("Removing death ref: recipient=%p\n", mObject);
gNumDeathRefsDeleted.fetch_add(1, std::memory_order_relaxed);
JNIEnv* env = javavm_to_jnienv(mVM);
if (mObject != NULL) {
env->DeleteGlobalRef(mObject);// object -> DeathRecipient GC root 被撤销
} else {
env->DeleteWeakGlobalRef(mObjectWeak);
}
}

解决方式


AuthSession 置空的时候调用 IBiometricServiceReceiver 的 unlinkToDeath 方法。


总结


以上梳理的其实就是 Binder 的造成的内存泄漏。


问题严重性来看,也不算什么大问题,因为调用 BiometricPrompt 的进程被杀,system 进程相关实例也就回收释放了。一般 app 也不太可能出现,常驻进程,而且还频繁调用手机认证的。


这里主要介绍了一种容易被忽略的内存泄漏,Binder.linktoDeath()。
Google issuetracker


参考资料


Binder | 对象的生命周期


作者:Jingle_zhang
来源:juejin.cn/post/7202066794299129914
收起阅读 »

Android 手写热修复dex

.markdown-body{word-break:break-word;line-height:1.75;font-weight:400;font-size:16px;overflow-x:hidden;color:#252933}.markdown-bod...
继续阅读 »

现有的热修复框架很多,尤以AndFix 和Tinker比较多



具体的实现方式和项目引用可以参考网络上的文章,今天就不谈,也不是主要目的



今天就来探讨,如何手写一个热修复的功能



对于简单的项目,不想集成其他修复框架的SDK,也不想用第三方平台,只是紧急修复一些bug
还是挺方便的



言归正传,如果一个或多个类出现bug,导致了崩溃或者数据显示异常,如果修复呢,如果熟悉jvm dalvik 类的加载机制,就会清楚的了解 ClassLoader的 双亲委托机制 就可以通过这个


什么是双亲委托机制



  1. 当前ClassLoader首先从自己已经加载的类中查询是否此类已经加载,如果已经加载则直接返回原来已经加载的类。
    每个类加载器都有自己的加载缓存,当一个类被加载了以后就会放入缓存,等下次加载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返回了。

  2.  当前classLoader的缓存中没有找到被加载的类的时候,委托父类加载器去加载,父类加载器采用同样的策略,首先查看自己的缓存,然后委托父类的父类去加载,一直到bootstrp ClassLoader.

  3. 当所有的父类加载器都没有加载的时候,再由当前的类加载器加载,并将其放入它自己的缓存中,以便下次有加载请求的时候直接返回。



突破口来了,看1(如果已经加载则直接返回原来已经加载的类)
对于同一个类,如果先加载修复的类,当后续在加载未修复的类的时候,直接返回修复的类,这样bug不就解决了吗?



Nice ,多看源码和jvm 许多问题可以从framework和底层去解决


话不多说,提出了解决方法,下面着手去实现


public class InitActivity extends Fragment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Nullable 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这里默认在SD卡根目录,实际开发过程中可以把dex文件放在服务器,在启动页下载后加载进来
//第二次进入的时候可以根据目录下是否已经下载过,处理,避免重新下载
//最后根据当前app版本下载不同的修复dex包 等等一系列处理
String dexFilePath = Environment.getExternalStorageDirectory().getAbsolutePath() + "/fix.dex";
DexFile dexFile = null;
try {
dexFile = DexFile.loadDex(dexFilePath, null, Context.MODE_PRIVAT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patchDex(dexFile);

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MainActivity.class));
}

/**
* 修复过程,可以放在启动页,这样在等待的过程中,网络下载修复dex文件
*
* @param dexFile
*/

public void patchDex(DexFile dexFile) {
if (dexFile == null) return;
Enumeration<String> enumeration = dexFile.entries();
String className;
//遍历dexFile中的类
while (enumeration.hasMoreElements()) {
className = enumeration.nextElement();
//加载修复后的类,只能修复当前Activity后加载类(可以放入Application中执行)
dexFile.loadClass(className, getClassLoader());
}
}
}
复制代码

方法很简单在启动页,或者Application中提前加载有bug的类



这里写的很简单,只是展示核心代码,实际开发过程中,dex包下载的网络请求,据当前app版本下载不同的修复dex,文件存在的时候可以在Application中先加载一次,启动页就不用加载,等等,一系列优化和判断处理,这里就不过多说明,具体一些处理看github上的代码



###ok 代码都了解了,这个 fix.dex 文件哪里来的呢
熟悉Android apk生成的小伙伴都知道了,跳过这个步骤,不懂的小伙伴继续往下看


上面的InitActivitystartActivity(new Intent(this, MainActivity.class)); 启动了一个MainActivity
看看我的MainActivity


public class MainActivity extends FragmentActivity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Create(@Nullable 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0不能做被除数,这里会报ArithmeticException异常
Toast.makeText(this, "结果" + 10 / 0, Toast.LENGTH_LONG).show();
}
}
复制代码

哎呀不小心,写了一个bug 0 咋能做除数呢,app已经上线了,这里必崩啊,咋办
不要急,按照以下步骤:



  1. 我们要修复这个类MainActivity,先把bug解决


 Toast.makeText(this, "结果" + 10 / 2, Toast.LENGTH_LONG).show();
复制代码


  1. 把修复类生成.class文件(可以先run一次,之后在 build/intermediates/javac/debug/classes/com开的的文件夹,找到生成的class文件,也可以通过javac 命令行生成,也可以通过右边的gradle Task生成)
    class 路径图

  2. 把修复类.class文件 打包成dex (其他.class删除,只保留修复类) 打开cmd命令行,输入下面命令


D:\Android\sdk\build-tools\28.0.3\dx.bat --dex --output C:\Users\pei\Desktop\dx\fix.dex C:\Users\pei\Desktop\dx\
复制代码

D:\Android\sdk 为自己sdk目录 28.0.3build-tools版本,可以根据自己已经下载的版本更换
后面两个目录分别是生成.dex文件目录,和.class文件目录



切记 .class文件的目录必须是包名一样的,我的目录是 C:\Users\pei\Desktop\dx\com\pei\test\MainActivity.class,不然会报 class name does not match path




  1. 这样dx文件夹下就会生成fix.dex文件了,把fix.dex放进手机根目录试试吧


再次打开App,完美Toast 结果5,完美解决


总结



  1. 修复方法要在bug类之前执行

  2. 适合少量bug,太多bug影响性能

  3. 目前只能修复类,不能修复资源文件

  4. 目前只能适配单dex的项目,多dex的项目由于当前类和所有的引用类在同一个dex会 当前类被打上CLASS_ISPREVERIFIED标记,被打上这个标记的类不能引用其他dex中的类,否则就会报错
    解决办法是在构造方法里引用一个单独的dex中的类,这样不符合规则就不会被标记了
作者:one裴s
来源:https://juejin.cn/post/7203989318271483960
收起阅读 »

介绍一个令强迫症讨厌的小红点组件

@charset "UTF-8";.markdown-body{word-break:break-word;line-height:1.75;font-weight:400;font-size:15px;overflow-x:hidden;color:#333...
继续阅读 »

前言


在 App 的运营中,活跃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日活/月活……为了提高活跃度,就发明了小红点,然后让强迫症用户“没法活”。


image.png


小红点虽然很讨厌,但是为了 KPI,程序员也不得不屈从运营同学的逼迫(讨好),得想办法实现。这一篇,来介绍一个徽标(Badge)组件,能够快速搞定应用内的小红点。


Badge 组件


Badge 组件被 Flutter 官方推荐,利用它让小红点的实现非常轻松,只需要2个步骤就能搞定。



  1. 引入依赖


pubspec.yaml文件种引入相应版本的依赖,如下所示。


badges: ^2.0.3
复制代码


  1. 将需要使用小红点的组件使用 Badge 作为上级组件,设置小红点的位置、显示内容、颜色(没错,也可以改成小蓝点)等参数,示例代码如下所示。


Badge(
badgeContent: Text('3'),
position: BadgePosition.topEnd(top: -10, end: -10),
badgeColor: Colors.blue,
child: Icon(Icons.settings),
)
复制代码

position可以设置徽标在组件的相对位置,包括右上角(topEnd)、右下角(bottomEnd)、左上角(topStart)、左下角(bottomStart)和居中(center)等位置。并可以通过调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来进行位置的细微调整。当然,Badge 组件考虑了很多应用场景,因此还有其他的一些参数:



  • elevation:阴影偏移量,默认为2,可以设置为0消除阴影;

  • gradient:渐变色填充背景;

  • toAnimate:徽标内容改变后是否启用动效哦,默认有动效。

  • shape:徽标的形状,默认是原型,也可以设置为方形,设置为方形的时候可以使用 borderRadius 属性设置圆角弧度。

  • borderRadius:圆角的半径。

  • animationType:内容改变后的动画类型,有渐现(fade)、滑动(slide)和缩放(scale)三种效果。

  • showBadge:是否显示徽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控制小红点的显示与否,比如没有提醒的时候该值设置为 false 即可隐藏掉小红点。


总的来说,这些参数能够满足所有需要使用徽标的场景了。


实例


我们来看一个实例,我们分别在导航栏右上角、内容区和底部导航栏使用了三种类型的徽标,实现效果如下。


badge.gif


其中导航栏的代码如下,这是 Badge 最简单的实现方式了。


AppBar(
title: const Text('Badge Demo'),
actions: [
Badge(
showBadge: _badgeNumber > 0,
padding: const EdgeInsets.all(4.0),
badgeContent: Text(
_badgeNumber < 99 ? _badgeNumber.toString() : '99+',
textAlign: TextAlign.center,
style: const TextStyle(
color: Colors.white,
fontSize: 11.0,
),
),
position: BadgePosition.topEnd(top: 4, end: 4),
child: IconButton(
onPressed: () {},
icon: const Icon(
Icons.message_outlined,
color: Colors.white,
),
),
),
],
),
复制代码

内容区的徽标代码如下,这里使用了渐变色填充,动画形式为缩放,并且将徽标放到了左上角,注意如果使用了渐变色那么会覆盖 badgeColor 指定的背景色。


Badge(
showBadge: _badgeNumber > 0,
padding: const EdgeInsets.all(6.0),
badgeContent: Text(
_badgeNumber < 99 ? _badgeNumber.toString() : '99+',
textAlign: TextAlign.center,
style: const TextStyle(
color: Colors.white,
fontSize: 10.0,
),
),
position: BadgePosition.topStart(top: -10, start: -10),
badgeColor: Colors.blue,
animationType: BadgeAnimationType.scale,
elevation: 0.0,
gradient: const LinearGradient(
begin: Alignment.topCenter,
end: Alignment.bottomCenter,
colors: [
Colors.red,
Colors.orange,
Colors.green,
],
),
child: Image.asset(
'images/girl.jpeg',
width: 200,
height: 200,
),
),
复制代码

底部导航栏的代码如下所示,这里需要注意,Badge 组件会根据内容区的尺寸自动调节大小,底部导航栏的显示控件有限,推荐使用小红点(不用数字标识)即可。


BottomNavigationBar(items: [
BottomNavigationBarItem(
icon: Badge(
showBadge: _badgeNumber > 0,
padding: const EdgeInsets.all(2.0),
badgeContent: Text(
_badgeNumber < 99 ? _badgeNumber.toString() : '99+',
textAlign: TextAlign.center,
style: const TextStyle(
color: Colors.white,
fontSize: 11.0,
),
),
position: BadgePosition.topEnd(top: -4, end: -6),
animationType: BadgeAnimationType.fade,
child: const Icon(Icons.home_outlined)),
label: '首页',
),
const BottomNavigationBarItem(
icon: Icon(
Icons.star_border,
),
label: '推荐',
),
const BottomNavigationBarItem(
icon: Icon(
Icons.account_circle_outlined,
),
label: '我的',
),
]),
复制代码

总结


本篇介绍了使用 Badge 组件实现小红点徽标组件。可以看到,Badge 组件的使用非常简单,相比我们自己从零写一个 Badge 组件来说,使用它可以让我们省时省力、快速地完成运营同学要的小红点。本篇源码已上传至:实用组件相关代码

作者:岛上码农
来源:https://juejin.cn/post/7188124857958137911

收起阅读 »

运动APP视频轨迹回放分享实现

.markdown-body{word-break:break-word;line-height:1.75;font-weight:400;font-size:16px;overflow-x:hidden;color:#252933}.markdown-bod...
继续阅读 »

喜欢户外运动的朋友一般都应该使用过运动APP(keep, 咕咚,悦跑圈,国外的Strava等)的一项功能,就是运动轨迹视频分享,分享到朋友圈或是运动群的圈子里。笔者本身平常也是喜欢户外跑、骑行、爬山等户外运动,也跑过半马、全马,疫情原因之前报的杭州的全马也延期了好几次了。回归正题,本文笔者基于自己的思想实现运动轨迹回放的一套算法策略,实现本身是基于Mapbox地图的,但是其实可以套用在任何地图都可以实现,基本可以脱离地图SDK的API。Mapbox 10 版本之后的官方给出的Demo里已经有类似轨迹回放的Case了,但是深度地依赖地图SDK本身的API,倘若在高德上实现很难可以迁移的。


这里先看下gif动图的效果,这是我在奥森跑的10KM的一个轨迹:


轨迹视频回放_AdobeExpress .gif


整个的实现包含了轨迹的回放,视频的录制,然后视频的录制这块不再笔者这篇文章的介绍的范畴内。所以这里主要介绍轨迹的回放,这个回放过程其实也是包含了大概10多种动画在里面的,辅助信息距离的文字跳转动画;距离下面配速、运动时间等的flap in 及 out的动画;播放button,底部button的渐变Visibility; 地图的缩放以及视觉角度的变化等;以上的这些也不做讨论。主要介绍轨迹回放、整公里点的显示(起始、结束), 回放过程中窗口控制等,作为主要的讲解范畴。


首先介绍笔者最开始的一种实现,假如以上轨迹List 有一百个点,每相邻的两个点做Animation之后,在AnimationEnd的Listener里开起距离下一个点的Animation,直到所有点结束,这里有个问题每次的运动轨迹的点的数量不一样,所以开起Animation的次数也不一样,整个轨迹回放的时间等于所有的Animation执行的时间和,每次动画启动需要损耗20~30ms。倘若要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视频的时间是限制的,但之前的那种方式时间上显然不可控,每次动画启动的损耗累加导致视频播放不完。


紧接着换成AnimationSet, 将各个线段Animation的动画放入Set里,然后playSequentially执行,同样存在上面的问题。假如只执行一次动画,那么这次动画start的损耗在整个视频播放上时长上的占比就可以忽略不计了,那如何才能将整个List的回放在一个Animation下执行完呢?假如轨迹只是一个普通的 Path,那么我们就可以基于Path的 length一个属性动画了,当转化到地图运动轨迹上去时,又如何去实现呢?


基于Path Length的属性动画



  1. 计算List对应的Path

  2. 通过PathMeasure获取 Path 的 Length

  3. 对Path做 Length的属性动画


这里有两套Point体系,一个是View的Path对应的Points, 然后就是Map上的List对应的Points,运动轨迹原始数据是Map上的List 点,上面的第一步就是将Map上的Points 转成屏幕Pixel对应的点并生成Path; 第二部通过PathMeasure 计算Path的Length; 最后在Path Length上做属性动画,然而这里并非将属性动画中每次渐变的值(这里对应的是View的Point点)绘制成View对应的Path,而是将渐变中的点又通过Map的SDK转成地图Location点,绘制地图轨迹。这里一共做了两道转换,中间只是借助View的Path做了一个依仗Length属性做的一个动画。因为基本上每种地图SDK都有Pixel 跟Location Point点互相transform的API,所以这个可以直接迁移到其它地图上,例如高德地图等。


下面具体看下代码,先将Location 转成View的Point体系,这里保存了总的一个Path,以及List 中两两相邻点对应的分段Path的一个list.



  • 生成Path:


1.1 生成Path2.png


其中用到 Mapbox地图API Location 点转View的PointF 接口API toScreenLocation(LatLng latlng), 这里生成List, 然后计算得到Path.




  • 基于Length做属性动画:


1.3 Path length 属性动画.png


首先创建属性动画的 Instance:


ValueAnimator.ofObject(new DstPathEvaluator(), 0, mPathMeasure.getLength());
复制代码

将每次渐变的值经过 calculateAnimPathData(value) 计算后存入到 以下的四个变量中,这里除了Length的渐变值,还附带有角度的一个二元组值。


dstPathEndPoint[0] = 0;//x坐标
dstPathEndPoint[1] = 0;//y坐标
dstPathTan[0] = 0;//角度值
dstPathTan[1] = 0;//角度值
复制代码

然后将dstPathEndPoint 的值转成Mapbox的 Location的 Latlng 经纬度点,


PointF lastPoint = new PointF(dstPathEndPoint[0], dstPathEndPoint[1]);
LatLng lastLatLng = mapboxMap.getProjection().fromScreenLocation(lastPoint);
Point point = Point.fromLngLat(lastLatLng.getLongitude(), lastLatLng.getLatitude());
复制代码

过滤掉一些动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异常点,最后加入到Mapbox的轨迹绘制的Layer中形成轨迹的一个渐变:


Location curLocation = mLocationList.get(animIndex);
float degrees = MapBoxPathUtil.getRotate(curLocation, point);
if (animIndex < 5 || Math.abs(degrees - curRotate) < 5) {//排除异常点
setMarkerRecord(point);
}
复制代码

setMarkerRecord(point) 方法调用加入到 Map 轨迹的绘制Layer中


1.4 加入到Map轨迹绘制.png


动画过程中,当加入到Path中的点超过一定占比时,做了一个窗口显示的动画,窗口List跟整个List的一个计算:


//这里可以取后半段的数据,滑动窗口,保持 moveCamera 的窗口值不变。
int moveSize = passedPointList.size();
List windowPassList = passedPointList.subList(moveSize - windowLength, moveSize);
复制代码

接下来看整公里点的绘制,看之前先看下上面的calculateAnimPathData()方法的逻辑


1.5 Path渐变的计算.png


如上,length为当前Path走过的距离,假设轨迹一共100点,当前走到 49 ~ 50 点之间,那么calculateLength就是0到50这个点的Path的长度,它是大于length的,offsetLength = calculateLength - length; 记录的是 当前点到50号点的一个长度offsetLength,animIndex值当前值对应50,recordPathList为一开始提到的跟计算总Path时一个分段Path的List, 获取到49 ~ 50 这个Path对应的一个model.


RecordPathBean recordPathBean = recordPathList.get(animIndex);
复制代码

获得Path(49 ~ 50) 的长度减去 当前点到 50的Path(cur ~ 50)的到 Path(49 ~ cur) 的长度


float stopD = (float) (pathMeasure.getLength() - offsetLengthCur);
复制代码

然后最终通过PathMeasure的 getPosTan 获得dstPathEndPoint以及dstPathTan数据。


pathMeasure.getSegment(0, stopD, dstPath, false);
mDstPathMeasure = new PathMeasure(dstPath, false);
//这里有个参数 tan
mDstPathMeasure.getPosTan(mDstPathMeasure.getLength(), dstPathEndPoint, dstPathTan);
复制代码


  • 整公里点的绘制


原始数据中的List的Location中存储了一个字段kilometer, 当某个Location是整公里点时该字段就有对应的值,每次Path属性渐变时,上面的逻辑里记录了lastAnimIndex, animIndex。当 animIndex > lastAnimIndex时, 上面的calculateAnimPathData() 方法里分析animIndex有可能还没走到,所以在animIndex > lastAnimIndex时lastAnimIndex肯定走到了。


1.6 整公里点动画.png


当lastAnimIndex对应的点是 整公里时,做一个响应的属性动画。


至此,运动轨迹回放的一个动画执行逻辑分析完了,如文章开始所说,整个过程中其实还包含了好多种其它的动画,处理它们播放的一个时序问题,如何编排实现等等也是一个难点。另外还就是轨迹播放时的一个Camera的一个视觉跟踪的效果没有实现,这个用地图本身的Camera 的API是一种实现,但是如何跟上面的这些结合到一块;然后就是自行通过计算角度偏移,累计到一定的旋转角度时,转移地图的指南针;以上是笔者想到的方案,以上有计算角度的,但需要找准那个累计的角度值,然后大量实际数据适配。


最后,有需要了解轨迹回放功能其它实现的,可留言或私信笔者进行一起探讨。

作者:cxy107750
来源:https://juejin.cn/post/7183602475591548986

收起阅读 »

Android再探全面屏适配

.markdown-body{color:#383838;font-size:15px;line-height:30px;letter-spacing:2px;word-break:break-word;font-family:-apple-system,Bl...
继续阅读 »

前言


简单来说,以前是做app的,然后转去做了终端几年,现在又做回了app,然后就涉及到了全面屏的适配,但是很多年前做的适配也不记得了,所以来重新再探究一遍。


以前做终端的时候,适配?我不知道什么叫适配,就一个机型,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自己就是爹。现在做应用,不好意思,手机厂商才是大爹,我们都是孙子。


我简单的回顾了一下,其实全面屏的适配一开始是因为刘海屏才开始这条路线,然后就出现一大堆奇奇怪怪的东西。幸好谷歌也是做人,在28之后就提出一套规范。


Android P前后


对于Android P,其实也就android 8.0和android 9.0两个版本,因为是从android 8.0开始流行的,各做各的,然后在9.0的时候google给出了一套规范。


对于Android 9.0也就是28,google推出了DisplayCutout,它统一了android凹凸屏的处理,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 wlp = getWindow().getAttributes();
wlp.layoutInDisplayCutoutMode = 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LAYOUT_IN_DISPLAY_CUTOUT_MODE_SHORT_EDGES;
getWindow().setAttributes(wlp);
复制代码

给WindowManager.LayoutParams设置layoutInDisplayCutoutMode就行,是不是很简单。

它有几个参数可供选择


(1)LAYOUT_IN_DISPLAY_CUTOUT_MODE_DEFAULT:默认值,一般效果和LAYOUT_IN_DISPLAY_CUTOUT_MODE_NEVER相同。

(2)LAYOUT_IN_DISPLAY_CUTOUT_MODE_SHORT_EDGES:内容显示到凹凸屏区域。

(3)LAYOUT_IN_DISPLAY_CUTOUT_MODE_NEVER:内容不会显示到凹凸屏区域。


对于Android 28以下的适配


这个比较麻烦,因为在28以下是没有layoutInDisplayCutoutMode的,所以要单独去调,网上也有很多说如何去对不同的厂商去做适配,但其实这东西还是要调的。哪怕你是相同的机型,不同的系统版本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没错,就是这么恐怖。基本都是只能做if-else单独对不同的机型做适配。要么就是让28以下的统一不做全面屏的效果,比如说把内容显示到凹凸屏区域,你就判断在28的时候不做这种操作,但一般不是你说的算,多多少少还是需要做适配,只能具体情况具体调试。


对不同的场景做适配


你觉得你说你就对28做适配,28以下就不管了,我就设置layoutInDisplayCutoutMode一行代码就行。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系统的Bar主要分为3种,一种是在屏幕上方的状态栏,一种是在屏幕底端的导航栏,还是一直是仿IOS的底部横条代替导航栏,这在和导航栏一起分析但会有些许不同。


而这个过程中又会区分为横屏和竖屏的情况,多少也会又些许差异,当然我也没办法把全部特殊的常见列举出来。不同的手机厂商之间也会存在有不同的情况,还有上面说的android28前后,这里主要是对android28之后进行分析。


状态栏


假如要实现全屏显示的效果,我们要如何去对状态栏做适配。


为了方便调试,我把window的颜色设置为橙色,把布局的颜色设置成绿色

作者:流浪汉kylin

来源:juejin.cn/post/7201332537338806328

收起阅读 »

Android自定义View绘制进阶-水波浪温度刻度表

.markdown-body{color:#595959;font-size:15px;font-family:-apple-system,system-ui,BlinkMacSystemFont,Helvetica Neue,PingFang SC,Hira...
继续阅读 »

波浪形温度刻度表实现


前言


之前的绘制圆环,我们了解了如何绘制想要的形状和进度的一些特点,那么此篇文章我们更近一步,绘制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刻度与波浪。来一起复习一下Android的绘制。


相对应的这种类型的自定义View网上并不少见,但是如果我们要做一些个性化的效果,最好还是自己绘制一份,也相对的比较容易控制效果,如果想实现上面的效果,我们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重写测量方法,确保它是一个正方形

  2. 绘制刻度

  3. 绘制中心的圆与文字

  4. 水波纹的动画

  5. 设置进度与动画,一起动起来


思路我们已经有了,下面一步一步的来实现吧。


话不多说,Let's go


300.png


1、onMeasure重新测量


之前的圆环进度,我们并没有重写 onMeasure 方法,而是在布局中指定为固定的宽高,其实兼容性和健壮性并不好,万一写错了就会变形导致显示异常。


最好的办法是不管xml中设置为什么值,这里都能保证为一个正方形,要么是取宽度为准,让高度和宽度一致,要么就是宽度高度取最大值,让他们保持一致。由于我们是竖屏的应用,所以我就取宽度为准,让高度和宽度一致。


前面我们只是讲了 onDraw 并没有讲到 onMeasure , 这里简单的说一下。


我们为什么要重写 onMeasure ?



  1. 为了自定义View尺寸的规则,如果你的自定义View的尺寸是根据父控件行为一致,就不需要重写onMeasure()方法。

  2. 如果不重写onMeasure方法,那么自定义view的尺寸默认就和父控件一样大小,当然也可以在布局文件里面写死宽高,而重写该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自定义view大小。


一般来说我们重写的 onMeasure 长这样:


 override fun onMeasure(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MeasureSpec: Int) {
super.onMeasure(widthMeasureSpec,heightMeasureSpec)
}
复制代码

widthMeasureSpec ,heightMeasureSpec 并不是真正的宽高,看名字就知道,它只是宽高测量的规格,我们通过 MeasureSpec 的一些静态方法,通过它们拿到一些信息。


static int getMode(int measureSpec):根据提供的测量值(规格)提取模式(上述三个模式之一)


测量的 Model 一共有三种



  1. UNSPECIFIED(未指定),父元素部队自元素施加任何束缚,子元素可以得到任意想要的大小;

  2. EXACTLY(完全),父元素决定自元素的确切大小,子元素将被限定在给定的边界里而忽略它本身大小;

  3. AT_MOST(至多),子元素至多达到指定大小的值。


我们常用的就是 EXACTLY 和 AT_MOST ,EXACTLY 对应的就是我们设置的match_parent或者300这样的精确值,而 AT_MOST 对应的就是wrap_content。


static int getSize(int measureSpec):根据提供的测量值(规格)提取大小值(这个大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小)


通过此方法就能获取控件的宽度和高度值。


static int makeMeasureSpec(int size,int mode):根据提供的大小值和模式创建一个测量值(规格)


通过具体的宽高和model,创建对应的宽高测量规格,用于确定View的测量


onMeasure 的最终设置确定宽度的测量有两种方式,



  1. setMeasuredDimension(width, height)

  2. super.onMeasure(widthMeasureSpec,heightMeasureSpec)


实战:


比如我们的自定义温度刻度View,我们整个View要确保一个正方形,那么就拿到宽度,设置同样的高度,然后确定测量,流程如下:


    //重新测量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Measure(int 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MeasureSpec) {

//获取控件的宽度,高度
int widthMode = MeasureSpec.getMode(widthMeasureSpec);
int newWidthMeasureSpec = widthMeasureSpec;

//如果没有指定宽度,默认给200宽度
if (widthMode != MeasureSpec.EXACTLY) {
newWidthMeasureSpec = MeasureSpec.makeMeasureSpec(200, MeasureSpec.EXACTLY);
}

//获取到最新的宽度
int width = MeasureSpec.getSize(newWidthMeasureSpec) - getPaddingLeft() - getPaddingRight();

//我们要的是矩形,不管高度是多高,让它总是和宽度一致
int height = width;

centerPosition.x = width / 2;
centerPosition.y = height / 2;
radius = width / 2f;
mRectF.set(0f, 0f, width, height);


//最后设置生效-下面两种方式都可以
// setMeasuredDimension(width, height);

super.onMeasure(
MeasureSpec.makeMeasureSpec(width, MeasureSpec.EXACTLY),
MeasureSpec.makeMeasureSpec(height, MeasureSpec.EXACTLY)
);

}
复制代码

这里有详细的注释,大致实现的效果如下:


image.png


2、绘制刻度


由于原本的 Canvas 内部没有绘制刻度这么一说,所以我们只能用绘制线条的方式,就是 drawLine 方法。


为了了解到坐标系和方便实现,我们可以先绘制一个圆环,定位我们刻度需要绘制的位置。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Draw(Canvas canvas) {
super.onDraw(canvas);

//画圆环
canvas.drawArc(
mRectF.left + 2f, mRectF.top + 2f, mRectF.right - 2f, mRectF.bottom - 2f,
mStartAngle, mSweepAngle, false, mDegreeCirPaint
);
}
复制代码

这个圆环是之前讲到过了,就不过多赘述了,实现效果如下:


image.png


由于开始绘制的地方在左上角位置,我们要移动到圆的中心点开始绘制,也就是红色点移动到蓝色点。


我们就需要x轴和y轴做一下偏移 canvas.translate(radius, radius);


默认的 drawLine 都是横向绘制,我们想要实现效果图的效果,就需要旋转一下画笔,也就是用到 canvas.rotate(rotateAngle);


那么旋转多少了,如果说最底部是90度,我们的起始角度是120度开始的,我们就起始旋转30度。后面每一次旋转就按照百分比来,比如我们100度的温度,那么就相当于要画100个刻度,我们就用需要绘制的角度除以100,就是每一个刻度的角度。


具体的刻度实现代码:



private float mStartAngle = 120f; // 圆弧的起始角度
private float mSweepAngle = 300f; //绘制的起始角度和滑过角度(绘制300度)
private float mTargetAngle = 300f; //刻度的角度(根据此计算需要绘制有色的进度)

private void drawDegreeLine(Canvas canvas) {
//先保存
canvas.save();

// 移动画布
canvas.translate(radius, radius);
// 旋转坐标系,需要确定旋转角度
canvas.rotate(30);

// 每次旋转的角度
float rotateAngle = mSweepAngle / 100;
// 累计叠加的角度
float currentAngle = 0;
for (int i = 0; i <= 100; i++) {

if (currentAngle <= mTargetAngle && mTargetAngle != 0) {
// 计算累计划过的刻度百分比
float percent = currentAngle / mSweepAngle;

//动态的设置颜色
mDegreelinePaint.setColor(evaluateColor(percent, Color.GREEN, Color.RED));

canvas.drawLine(0, radius, 0, radius - 20, mDegreelinePaint);

// 画过的角度进行叠加
currentAngle += rotateAngle;

} else {
mDegreelinePaint.setColor(Color.WHITE);
canvas.drawLine(0, radius, 0, radius - 20, mDegreelinePaint);
}

//画完一个刻度就要旋转移动位置
canvas.rotate(rotateAngle);
}

//再恢复
canvas.restore();

}
复制代码

加上圆环与刻度的效果图:
image.png


3. 设置刻度动画


前面的一篇我们使用的是属性动画不停的绘制从而实现进度的效果,那么这一次我们使用定时任务的方式也是可以实现动画的效果。


由于我们之前的 drawDegreeLine 方法内部控制绘制进度的变量就是 targetAngle 来控制的,所以我们通过入口方法设置温度的时候通过定时任务的方式来控制。


代码如下:



//动画状态
private boolean isAnimRunning;
// 手动实现越来越慢的效果
private int[] slow = {10, 10, 10, 8, 8, 8, 6, 6, 6, 6, 4, 4, 4, 4, 2};
// 动画的下标
private int goIndex = 0;

//设置温度,入口的开始
public void setupTemperature(float temperature) {
mCurPercent = 0f;
totalAngle = (temperature / 100) * mSweepAngle;
targetAngle = 0f;
mCurPercent = 0f;
mCurTemperature = "0.0";
mWaveUpValue = 0;

startTimerAnim();
}

//使用定时任务做动画
private void startTimerAnim() {

if (isAnimRunning) {
return;
}

mAnimTimer = new Timer();
mAnim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isAnimRunning = true;
targetAngle += slow[goIndex];
goIndex++;
if (goIndex == slow.length) {
goIndex--;
}
if (targetAngle >= totalAngle) {
targetAngle = totalAngle;
isAnimRunning = false;
mAnimTimer.cancel();
}

// 计算的温度
mCurPercent = targetAngle / mSweepAngle;
mCurTemperature = mDecimalFormat.format(mCurPercent * 100);

// 水波纹的高度
mWaveUpValue = (int) (mCurPercent * (mSmallRadius * 2));

postInvalidate();
}
}, 250, 30);

}
复制代码

那么刻度动画的效果如下:


rote-02.gif


4. 绘制中心的圆与文字


我们再动画中记录动画的百分比进度,和动画当前的温度。


    ...    
// 计算的温度
mCurPercent = targetAngle / mSweepAngle;
mCurTemperature = mDecimalFormat.format(mCurPercent * 100);

postInvalidate();

...
复制代码

我们记录一下小圆的半径和文本的画笔资源


   private float mSmallRadius = 0f;
private Paint mTextPaint;
private Paint mSmallCirclePaint;
private float mCurPercent = 0f; //进度
private String mCurTemperature = "0.0";
private DecimalFormat mDecimalFormat;

private void init() {
...

mTextPaint = new Paint();
mTextPaint.setAntiAlias(true);
mTextPaint.setTextAlign(Paint.Align.CENTER);
mTextPaint.setColor(Color.WHITE);

mSmallCirclePaint = new Paint();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Draw(Canvas canvas) {
super.onDraw(canvas);

...

//画小圆
drawSmallCircle(canvas, evaluateColor(mCurPercent, Color.GREEN, Color.RED));

//画中心的圆与文本
drawTemperatureText(canvas);

}
复制代码

具体的文本与小圆的绘制


    private void drawSmallCircle(Canvas canvas, int evaluateColor) {
mSmallCirclePaint.setColor(evaluateColor);
mSmallCirclePaint.setAlpha(65);
canvas.drawCircle(centerPosition.x, centerPosition.y, mSmallRadius, mSmallCirclePaint);
}

private void drawTemperatureText(Canvas canvas) {

//提示文字
mTextPaint.setTextSize(mSmallRadius / 6f);
canvas.drawText("当前温度", centerPosition.x, centerPosition.y - mSmallRadius / 2f, mTextPaint);

//温度文字
mTextPaint.setTextSize(mSmallRadius / 2f);
canvas.drawText(mCurTemperature, centerPosition.x, centerPosition.y + mSmallRadius / 4f, mTextPaint);

//绘制单位
mTextPaint.setTextSize(mSmallRadius / 6f);
canvas.drawText("°C", centerPosition.x + (mSmallRadius / 1.5f), centerPosition.y, mTextPaint);

}
复制代码

由于进度和温度都是动画在 invalidate 之前赋值的,所以我们的文本和小圆天然就支持动画的效果了。


效果如下:


rote-03.gif


5. 水波纹动画


水波纹的效果,我们不能直接用 Canvas 来绘制,我们可以用刻度的方法用 drawLine的方式来绘制,如何绘制呢?相信大家也有了解,就是正弦函数了。


由于我们的效果是两个水波纹相互叠加起起伏伏的效果,所以我们定义两个函数。


总体的思路是:我们定义两个数组来管理我们的Y轴的值,通过正弦函数给Y轴赋值,然后在drawLine的时候取出对应的x轴的y值就可以绘制出来。


x轴其实就是我们的控件宽度,我们先用一个数组保存起来


    private float[] mFirstWaterLine;
private float[] mSecondWaterLine;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Measure(int widthMeasureSpec, int heightMeasureSpec) {

//获取控件的宽度,高度
int widthMode = MeasureSpec.getMode(widthMeasureSpec);
int newWidthMeasureSpec = widthMeasureSpec;

//如果没有指定宽度,默认给200宽度
if (widthMode != MeasureSpec.EXACTLY) {
newWidthMeasureSpec = MeasureSpec.makeMeasureSpec(200, MeasureSpec.EXACTLY);
}

//获取到最新的宽度
int width = MeasureSpec.getSize(newWidthMeasureSpec) - getPaddingLeft() - getPaddingRight();

//我们要的是矩形,不管高度是多高,让它总是和宽度一致
int height = width;


mFirstWaterLine = new float[width];
mSecondWaterLine = new float[width];


super.onMeasure(
MeasureSpec.makeMeasureSpec(width, MeasureSpec.EXACTLY),
MeasureSpec.makeMeasureSpec(height, MeasureSpec.EXACTLY)
);

}

复制代码

然后我们再绘制之前就先对x轴对应的y值赋值,然后绘制的时候就取出对应的y值来 drawLine,具体的代码如下:


动画的时候先对横向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变量做一个赋值:


    private int mWaveUpValue = 0;
private float mWaveMoveValue = 0f;


//使用定时任务做动画
private void startTimerAnim() {

if (isAnimRunning) {
return;
}
mAnimTimer = new Timer();
mAnim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 计算的温度
mCurPercent = targetAngle / mSweepAngle;
mCurTemperature = mDecimalFormat.format(mCurPercent * 100);

// 水波纹的高度
mWaveUpValue = (int) (mCurPercent * (mSmallRadius * 2));

postInvalidate();
}
}, 250, 30);

}

public void moveWaterLine() {
mWaveTimer = new Timer();
mWaveTimer.schedule(new TimerTask()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mWaveMoveValue += 1;
if (mWaveMoveValue == 100) {
mWaveMoveValue = 1;
}
postInvalidate();
}
}, 500, 200);
}
复制代码

拿到了对应的变量值之后,然后开始绘制:


 /**
* 绘制水波
*/

private void drawWaterWave(Canvas canvas, int color) {

int len = (int) mRectF.right;

// 将周期定为view总宽度
float mCycleFactorW = (float) (2 * Math.PI / len);

// 得到第一条波的峰值
for (int i = 0; i < len; i++) {
mFirstWaterLine[i] = (float) (10 * Math.sin(mCycleFactorW * i + mWaveMoveValue) - mWaveUpValue);
}
// 得到第一条波的峰值
for (int i = 0; i < len; i++) {
mSecondWaterLine[i] = (float) (15 * Math.sin(mCycleFactorW * i + mWaveMoveValue + 10) - mWaveUpValue);
}

canvas.save();

// 裁剪成圆形区域
Path path = new Path();
path.addCircle(len / 2f, len / 2f, mSmallRadius, Path.Direction.CCW);
canvas.clipPath(path);
path.reset();

// 将坐标系移到底部
canvas.translate(0, centerPosition.y + mSmallRadius);

mSmallCirclePaint.setColor(color);

for (int i = 0; i < len; i++) {
canvas.drawLine(i, mFirstWaterLine[i], i, len, mSmallCirclePaint);
}
for (int i = 0; i < len; i++) {
canvas.drawLine(i, mSecondWaterLine[i], i, len, mSmallCirclePaint);
}

canvas.restore();

}
复制代码

一个是对Y轴赋值,一个是取出x轴对应的y轴进行绘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裁剪出了一个小圆的图形,并且覆盖在小圆上面实现出效果图的样子。


运行的效果如下:


rote-04.gif


要记得对定时器进行资源你的关闭哦。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onDetachedFromWindow() {
super.onDetachedFromWindow();
if (mWaveTimer != null) {
mWaveTimer.cancel();
}
if (mAnimTimer != null && isAnimRunning) {
mAnimTimer.cancel();
}
}
复制代码

使用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设置温度即可开始动画。


       findViewById(R.id.set_progress).click {

val temperatureView = findViewById(R.id.temperature_view)
temperatureView .setupTemperature(70f)
}
复制代码

后记


由于是自用定制的,本人也比较懒,所以并没有对一些配置的属性做自定义属性的抽取,比如圆环的间距,大小,颜色,波纹的间距,动画的快慢等等。


内部加了一点点测量的用法,但是主要还是绘制的流程,基本上把常用的几种绘制方式都用到了。以后有类似的效果大家也可以按需修改即可。


由于是自用的一个View,相对圆环进度没有那么多场景使用,就没有抽取出来上传到Maven,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查看源码点击【传送门】


同时,你也可以关注我的这个Kotlin项目,我有时间都会持续更新。


惯例,我如有讲解不到位或错漏的地方,希望同学们可以指出交流。


如果感觉本文对你有一点点的启发,还望你能点赞支持一下,你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Ok,这一期就此完结。


作者:newki
来源:https://juejin.cn/post/7166151382154608670

收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