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求解“微信群覆盖”的三种方法:暴力,染色,链表,并查集



这是一篇聊算法的文章,从一个小面试题开始,扩展到一系列基础算法,包含几个部分:

(1) 题目简介;

(2) 思路一:暴力法;

(3) 思路二:染色法;

(4) 思路三:链表法;

(5) 思路四:并查集法;

除了聊方案,重点分享思考过程。文章较长,可提前收藏。


第一部分:题目简介


问题提出:求微信群覆盖


微信有很多群,现进行如下抽象:

(1) 每个微信群由一个唯一的gid标识;

(2) 微信群内每个用户由一个唯一的uid标识;

(3) 一个用户可以加入多个群;

(4) 群可以抽象成一个由不重复uid组成的集合,例如:

g1{u1, u2, u3}

g2{u1, u4, u5}

可以看到,用户u1加入了g1与g2两个群。

画外音:

gid和uid都是uint64;

集合内没有重复元素;


假设微信有M个群(M为亿级别),每个群内平均有N个用户(N为十级别).


现在要进行如下操作:

(1) 如果两个微信群中有相同的用户则将两个微信群合并,并生成一个新微信群;

例如,上面的g1和g2就会合并成新的群:

g3{u1, u2, u3, u4, u5};

画外音:集合g1中包含u1,集合g2中包含u1,合并后的微信群g3也只包含一个u1。

(2) 不断的进行上述操作,直到剩下所有的微信群都不含相同的用户为止

将上述操作称:求群的覆盖。


设计算法,求群的覆盖,并说明算法时间与空间复杂度。

画外音:你遇到过类似的面试题吗?


对于一个复杂的问题,思路肯定是“先解决,再优化”,大部分人不是神,很难一步到位。先用一种比较“笨”的方法解决,再看“笨方法”有什么痛点,优化各个痛点,不断升级方案。


第二部分:暴力法


拿到这个问题,很容易想到的思路是:

(1) 先初始化M个集合,用集合来表示微信群gid与用户uid的关系;

(2) 找到哪两个(哪些)集合需要合并;

(3) 接着,进行集合的合并;

(4) 迭代步骤二和步骤三,直至所有集合都没有相同元素,算法结束;


第一步,如何初始化集合?

set这种数据结构,大家用得很多,来表示集合:

(1) 新建M个set来表示M个微信群gid;

(2) 每个set插入N个元素来表示微信群中的用户uid;


set有两种最常见的实现方式,一种是树型set,一种是哈希型set


假设有集合:

s={7, 2, 0, 14, 4, 12}


树型set的实现如下:

202201110857200.webp

其特点是:

(1) 插入和查找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lg(n));

(2) 能实现有序查找;

(3) 省空间;


哈希型set实现如下:

202201110858478.webp

其特点是:

(1) 插入和查找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1);

(2) 不能实现有序查找;

画外音:求群覆盖,哈希型实现的初始化更快,复杂度是O(M*N)。


第二步,如何判断两个(多个)集合要不要合并?

集合对set(i)和set(j),判断里面有没有重复元素,如果有,就需要合并,判重的伪代码是:

// 对set(i)和set(j)进行元素判断并合并

(1)    foreach (element in set(i))

(2)    if (element in set(j))

         merge(set(i), set(j));


第一行(1)遍历第一个集合set(i)中的所有元素element;

画外音:这一步的时间复杂度是O(N)。

第二行(2)判断element是否在第二个集合set(j)中;

画外音:如果使用哈希型set,第二行(2)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1)。


这一步的时间复杂度至少是O(N)*O(1)=O(N)。


第三步,如何合并集合?

集合对set(i)和set(j)如果需要合并,只要把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插入到另一个集合中即可:

// 对set(i)和set(j)进行集合合并

merge(set(i), set(j)){

(1)    foreach (element in set(i))

(2)    set(j).insert(element);

}


第一行(1)遍历第一个集合set(i)中的所有元素element;

画外音:这一步的时间复杂度是O(N)。

第二行(2)把element插入到集合set(j)中;

画外音:如果使用哈希型set,第二行(2)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1)。


这一步的时间复杂度至少是O(N)*O(1)=O(N)。


第四步:迭代第二步与第三步,直至结束

对于M个集合,暴力针对所有集合对,进行重复元素判断并合并,用两个for循环可以暴力解决:

(1)for(i = 1 to M)

(2)    for(j= i+1 to M)

         //对set(i)和set(j)进行元素判断并合并

         foreach (element in set(i))

         if (element in set(j))

         merge(set(i), set(j));


递归调用,两个for循环,复杂度是O(M*M)。


综上,如果这么解决群覆盖的问题,时间复杂度至少是:

O(M*N) // 集合初始化的过程

+

O(M*M) // 两重for循环递归

*

O(N) // 判重

*

O(N) // 合并

画外音:实际复杂度要高于这个,随着集合的合并,集合元素会越来越多,判重和合并的成本会越来越高。


第三部分:染色法


总的来说,暴力法效率非常低,集合都是一个一个合并的,同一个元素在合并的过程中要遍历很多次。很容易想到一个优化点,能不能一次合并多个集合?


暴力法中,判断两个集合set和set是否需要合并,思路是:遍历set中的所有element,看在set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说明存在交集,则需要合并。


哪些集合能够一次性合并?

当某些集合中包含同一个元素时,可以一次性合并。


怎么一次性发现,哪些集合包含同一个元素,并合并去重呢?


回顾一下工作中的类似需求:

M个文件,每个文件包含N个用户名,或者N个手机号,如何合并去重?

最常见的玩法是:

cat file_1 file_2 … file_M | sort | uniq > result


这里的思路是什么?

(1) 把M*N个用户名/手机号输出;

(2) sort排序,排序之后相同的元素会相邻

(3) uniq去重,相邻元素如果相同只保留一个;


排序之后相同的元素会相邻”,就是一次性找出所有可合并集合的关键,这是染色法的核心。


举一个栗子

假设有6个微信群,每个微信群有若干个用户:

s1={1,0,5} s2={3,1} s3={2,9}

s4={4,6} s5={4,7} s6={1,8}

假设使用树形set来表示集合。

202201110858563.webp

首先,给同一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染上相同的颜色,表示来自同一个集合。

202201110859600.webp

然后,对所有的元素进行排序,会发现:

(1) 相同的元素一定相邻,并且一定来自不同的集合;

(2) 同一个颜色的元素被打散了;

202201110859448.webp

这些相邻且相同的元素,来自哪一个集合,这些集合就是需要合并的,如上图:

(1) 粉色的1来自集合s1,紫色的1来自集合s2,黄色的1来自集合s6,所以s1s2s6需要合并;

(2) 蓝色的4来自集合s4,青色的4来自集合s5,所以s4s5需要合并;


不用像暴力法遍历所有的集合对,而是一个排序动作,就能找到所有需要合并的集合。

画外音:暴力法一次处理2个集合,染色法一次可以合并N个集合。

202201110849433.webp

集合合并的过程,可以想象为,相同相邻元素所在集合,染成第一个元素的颜色

(1) 紫色和黄色,染成粉色;

(2) 青色,染成蓝色;


最终,剩余三种颜色,也就是三个集合:

s1={0,1,3,5,8}

s3={2,9}

s4={4,6,7}


神奇不神奇!!!


染色法有意思么?但仍有两个遗留问题

(1) 粉色1,紫色1,黄色1,三个元素如何找到这三个元素所在的集合s1s2s6呢?

(2) s1s2s6三个集合如何快速合并

画外音:假设总元素个数n=M*N,如果使用树形set,合并的复杂度为O(n*lg(n)),即O(M*N*lg(M*N))。


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四部分:链表法


染色法遗留了两个问题:

步骤(2)中,如何通过元素快速定位集合

步骤(3)中,如何快速合并集合

我们继续聊聊这两个问题的优化思路。


问题一:如何由元素快速定位集合?

202201110849865.webp

普通的集合,只能由集合根(root)定位元素,不能由元素逆向定位root,如何支持元素逆向定位root呢?

很容易想到,每个节点增加一个父指针即可。


更具体的:

element{

         int data;

         element* left;

         element* right;

}


升级为:

element{

         element* parent;    // 指向父节点

         int data;

         element* left;

         element* right;

}

202201110901745.webp

如上图:所有节点的parent都指向它的上级,而只有root->parent=NULL。


对于任意一个元素,找root的过程为:

element* X_find_set_root(element* x){

         element* temp=x;

         while(temp->parent != NULL){

                   temp= temp->parent;

         }

         return temp;

}


很容易发现,由元素找集合根的时间复杂度是树的高度,即O(lg(n))


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每个节点要指向父节点,直接指向根节点是不是也可以。


更具体的:

element{

         int data;

         element* left;

         element* right;

}


升级为:

element{

         element* root;         // 指向集合根

         int data;

         element* left;

         element* right;

}

202201110901459.webp

如上图:所有节点的parent都指向集合的根。


对于任意一个元素,找root的过程为:

element* X_find_set_root(element* x){

         return x->root;

}


很容易发现,升级后,由元素找集合根的时间复杂度是O(1)

画外音:不能更快了吧。


另外,这种方式,能在O(1)的时间内,判断两个元素是否在同一个集合内

bool in_the_same_set(element* a, element* b){

         return (a->root == b->root);

}

甚为方便。

画外音:两个元素的根相同,就在同一个集合内。


问题二:如何快速进行集合合并? 

暴力法中提到过,集合合并的伪代码为:

merge(set(i), set(j)){

         foreach(element in set(i))

                   set(j).insert(element);

}

把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插入到另一个集合中即可。


假设set(i)的元素个数为n1,set(j)的元素个数为n2,其时间复杂度为O(n1*lg(n2))。


在“微信群覆盖”这个业务场景下,随着集合的不断合并,集合高度越来越高,合并会越来越慢,有没有更快的集合合并方式呢?


仔细回顾一下:

(1) 树形set的优点是,支持有序查找,省空间;

(2) 哈希型set的优点是,快速插入与查找;


而“微信群覆盖”场景对集合的频繁操作是:

(1) 由元素找集合根;

(2) 集合合并;


那么,为什么要用树形结构或者哈希型结构来表示集合呢?

画外音:优点完全没有利用上嘛。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场景中,如果用链表来表示集合会怎么样,合并会不会更快?

s1={7,3,1,4}

s2={1,6}

202201110902034.webp

如上图,分别用链表来表示这两个集合。可以看到,为了满足“快速由元素定位集合根”的需求,每个元素仍然会指向根。


s1和s2如果要合并,需要做两件事:

202201110902653.webp

(1) 集合1的尾巴,链向集合2的头(蓝线1);

(2) 集合2的所有元素,指向集合1的根(蓝线2,3);


合并完的效果是:

202201110903263.webp

变成了一个更大的集合。


假设set(1)的元素个数为n1,set(2)的元素个数为n2,整个合并的过程的时间复杂度是O(n2)。

画外音:时间耗在set(2)中的元素变化。


咦,我们发现:

(1) 将短的链表,接到长的链表上;

(2) 将长的链表,接到短的链表上;

所使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为了让时间更快,一律使用更快的方式:“元素少的链表”主动接入到“元素多的链表”的尾巴后面。这样,改变的元素个数能更少一些,这个优化被称作“加权合并”。


对于M个微信群,平均每个微信群N个用户的场景,用链表的方式表示集合,按照“加权合并”的方式合并集合,最坏的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是O(M*N)。

画外音:假设所有的集合都要合并,共M次,每次都要改变N个元素的根指向,故为O(M*N)。


于是,对于“M个群,每个群N个用户,微信群求覆盖”问题,使用“染色法”加上“链表法”,核心思路三步骤:

(1) 全部元素全局排序

(2) 全局排序后,不同集合中的相同元素,一定是相邻的,通过相同相邻的元素,一次性找到所有需要合并的集合

(3) 合并这些集合,算法完成;


其中:

步骤(1),全局排序,时间复杂度O(M*N);

步骤(2),染色思路,能够迅猛定位哪些集合需要合并,每个元素增加一个属性指向集合根,实现O(1)级别的元素定位集合;

步骤(3),使用链表表示集合,使用加权合并的方式来合并集合,合并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M*N);


总时间复杂度是:

O(M*N)    //排序

+

O(1)        //由元素找到需要合并的集合

*

O(M*N)    //集合合并


神奇不神奇!


神奇不止一种,还有其他方法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五部分:并查集法


分离集合(disjoint set)是一种经典的数据结构,它有三类操作:

Make-set(a):生成一个只有一个元素a的集合;

Union(X, Y):合并两个集合X和Y;

Find-set(a):查找元素a所在集合,即通过元素找集合;


这种数据结构特别适合用来解决这类集合合并与查找的问题,又称为并查集


能不能利用并查集来解决求“微信群覆盖”问题呢?


一、并查集的链表实现


链表法里基本聊过,为了保证知识的系统性,这里再稍微回顾一下。

202201110849889.webp

如上图,并查集可以用链表来实现。


链表实现的并查集,Find-set(a)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集合里的每个元素,都指向“集合的句柄”,这样可以使得“查找元素a所在集合S”,即Find-set(a)操作在O(1)的时间内完成


链表实现的并查集,Union(X, Y)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假设有集合:

S1={7,3,1,4}

S2={1,6}


合并S1和S2两个集合,需要做两件事情:

202201110903959.webp

(1) 第一个集合的尾元素,链向第二个集合的头元素(蓝线1);

(2) 第二个集合的所有元素,指向第一个集合的句柄(蓝线2,3);


合并完的效果是:

202201110904476.webp

变成了一个更大的集合S1。


集合合并时,将短的链表,往长的链表上接,这样变动的元素更少,这个优化叫做“加权合并”。

画外音:实现的过程中,集合句柄要存储元素个数,头元素,尾元素等属性,以方便上述操作进行。


假设每个集合的平均元素个数是nUnion(X, Y)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O(n)


能不能Find-set(a)与Union(X, Y)都在O(1)的时间内完成呢?

可以,这就引发了并查集的第二种实现方法。


二、并查集的有根树实现


什么是有根树,和普通的树有什么不同?

常用的set,就是用普通的二叉树实现的,其元素的数据结构是:

element{

         int data;

         element* left;

         element* right;

}

通过左指针与右指针,父亲节点指向儿子节点。

202201110904586.webp


而有根树,其元素的数据结构是:

element{

         int data;

         element* parent;

}

通过儿子节点,指向父亲节点。


假设有集合:

S1={7,3,1,4}

S2={1,6}


通过如果通过有根树表示,可能是这样的:

202201110905999.webp

所有的元素,都通过parent指针指向集合句柄,所有元素的Find-set(a)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1)。

画外音:假设集合的首个元素,代表集合句柄。


有根树实现的并查集,Union(X, Y)的过程如何?时间复杂度是多少?

通过有根树实现并查集,集合合并时,直接将一个集合句柄,指向另一个集合即可。

202201110905234.webp

如上图所示,S2的句柄,指向S1的句柄,集合合并完成:S2消亡,S1变为了更大的集合。


容易知道,集合合并的时间复杂度为O(1)


会发现,集合合并之后,有根树的高度变高了,与“加权合并”的优化思路类似,总是把节点数少的有根树,指向节点数多的有根树(更确切的说,是高度矮的树,指向高度高的树),这个优化叫做“按秩合并”。


新的问题来了,集合合并之后,不是所有元素的Find-set(a)操作都是O(1)了,怎么办?

202201110849763.webp

如图S1与S2合并后的新S1,首次“通过元素6来找新S1的句柄”,不能在O(1)的时间内完成了,需要两次操作。


但为了让未来“通过元素6来找新S1的句柄”的操作能够在O(1)的时间内完成,在首次进行Find-set(“6”)时,就要将元素6“寻根”路径上的所有元素,都指向集合句柄,如下图。

202201110849591.webp

某个元素如果不直接指向集合句柄,首次Find-set(a)操作的过程中,会将该路径上的所有元素都直接指向句柄,这个优化叫做“路径压缩”。

画外音:路径上的元素第二次执行Find-set(a)时,时间复杂度就是O(1)了。


实施“路径压缩”优化之后,Find-set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仍是O(1)


稍微总结一下。


通过链表实现并查集:

(1) Find-set的时间复杂度,是O(1)常数时间;

(2) Union的时间复杂度,是集合平均元素个数,即线性时间;

画外音:别忘了“加权合并”优化。


通过有根树实现并查集:

(1) Union的时间复杂度,是O(1)常数时间;

(2) Find-set的时间复杂度,通过“按秩合并”与“路径压缩”优化后,平均时间复杂度也是O(1);


即,使用并查集,非常适合解决“微信群覆盖”问题。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思路往往比结果更重要

算法,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

作者:58沈剑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2MNL4vDpXQR94KGts4JUhA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