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你有多久,没敢“浪费”点时间了?

引言


前两天有个朋友劝我:“你写作一年半了,再不搞点产品变现,继续写作两三年,可能还是原地踏步。”


写了一年半,80多篇文章,没涨粉、没变现、也没10w+。很多人觉着我白干了,可我反而觉着,这是我这几年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


现在回头看看,真正让我成长的,恰恰是那些“什么都没做”的时光。


浪费时间才能感受到自由且主观的愿望


我们这一代人对时间的利用,已经开发到了极致,有着极强的目的性。


高中时,排队打饭背单词,午休趴在床上背公式。


大学毕业,为了面试背八股文、刷算法。


在大厂,一空下来就去研究新技术、优化工作流......


我从未停下来过,连休息都像在为下一次奔跑而准备。


我们太怕浪费时间了。


怕没成果,怕落后,怕被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淘汰掉。


可你想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应该是来探索和体验的吗,我们看似高效利用了时间,可有多少时间是真的为了你自己呢。


上篇文章我提到,回到济南之后,相比在北京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并且开始“补偿性浪费”,刷短视频、打游戏、炒股,算得上不务正业。


有一天孩子睡觉后,我从8点刷抖音刷到凌晨,但没有记住任何内容,那一刻我有一种无所事事的空虚感。


于是我开始换口味,刷一些技术社区、公众号文章。偶尔点进一些作者的首页,我发现他们很多并不是大V,也没有露脸,但写的文字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他们写自己的经历、认知的变化、对技术和生活的思考,字里行间有诚意也有深度,我有点羡慕,也有点触动。


既然他们可以写,我也可以。


那一刻我才想起来,我好像很早之前就喜欢写东西,只不过后来成家立业,一路奔波,把这件事丢在了脑后而已。


这么多年,我总是忙着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很少问自己一句:我到底喜欢什么?


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表达自己,一开始不为流量也不为变现,就只是为了找回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


现在回头看,那段“虚度光阴”的日子,并不是浪费,而是我停下来,等到了那个被遗忘很久的自己。


时间看似浪费,但是在塑造你


有一次晚上睡觉前,随手打开了一篇去年写下的文章。


看着看着感到睡意全无,逻辑混乱、语句稚嫩,没有原创的观点,更没有什么进步,可怕的是这样的文章我重复了这么多遍,我忍不住怀疑自己这一年到底在干些什么。


还有一次我花了4、5天写下了3000字,写完读了一遍,发现整个逻辑有些牵强,于是我把写下的内容挪到了“回收站”里,那一刻我感觉我自己浪费了好几天的时间。


这些文章,没有涨粉,也没有变现,也没写出个10w+,那种感觉我自己都很难说清楚,明明花了时间和精力,却有一种什么都没留下的“无力感”。


有几个一起做公众号的朋友,已经走通了自己的商业闭环,而我却连个精准的定位都没有。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我这样的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


一直以来好像都很着急,我习惯了“投入—产出—收益”的闭环,反倒忘了有些事情短期就是看不到结果。


可就是在这样反复挣扎的过程中,我好像有了一点变化,并不是我变得更高效了,而是我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表达些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image.png


我做自媒体之初并没有定位,可慢慢的我在过去80多篇文章中,我慢慢发现了几条主线。


比如作为这个时代的一个普通人,我喜欢分析一下时代困局,比如越来越卷的互联网,比如AI飞速发展下,我们面临的存在主义危机;


我热衷谈论认知提升的话题,如果我们要和那些优秀的人去对比,我们会发现除了财富和见识,差距最大的可能是认知边界;


我会谈论一些写作相关的东西,因为写作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一个品牌的时代,写作本身就是竞争力。


这几个方向不是我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过去敲下的每一个字塑造出来的。


我想起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分享的故事,乔布斯曾在大学退学后,痴迷于书法,选修    了一门看似“无用”的课程:书法美学。


直到十年后,他在打造第一代 Macint0sh 时,那些关于字体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他让电脑第一次有了漂亮的字体系统,正是这件“没用的事”,让 Apple 成为了极少数“兼具科技与艺术”的品牌。



很多事情只有回头看,点才会连接成线,你想想是不是这样。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愿意为此“浪费时间”。


我现在怎么与时间相处的


最后一点想聊聊提升效率这回事——真正的高效,不是把时间填满,而是敢于浪费一些时间。


有孩子的人一定都有体会,娃绝对算的上是一个「时间剥夺兽」。


我为了抢夺时间,做了特别多的尝试:比如孩子一安静下来,我就赶紧打开手机看篇文章;给娃刷奶瓶刷碗的时候,我就打开听书;甚至陪孩子的时候,嘴上给他讲着故事,脑海里还不停的想一些自己的事情。


我一直试图绷紧脑海里的一根弦,觉着只要把时间用满了,就没有浪费。


但现实是,我越来越累,状态越来越差,效率越来越低。


其实我们没必要给自己较劲。


直到读了《超高效》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大脑的原始设定,并不是持续“高负荷”的,而是分成了三种运行状态,符合幂律分布的节奏。


image.png
横坐标代表了工作强度,纵坐标代表频率。书里面列举了很多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的观察:那些采集、狩猎为生的人,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放松,走走停停,一点也不忙碌。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会去长时间奔跑去追踪一个猎物,而且干一次得休息好几天。


大部分时间做轻松的事情,偶尔上个强度,才是我们人类天然适合的状态。


而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却反过来了,试图每小时都高产,每天都有 产出,哪怕放假都不敢停歇。


你想想是不是很多人都这样?多少大厂的程序员,被一个bug卡住半天,却死盯着屏幕不愿站起身。明明已经困的上下眼皮打架,还是逼着自己熬夜敲着代码。领导看着没完成的工作量很大,就强迫大家周六周日加班赶进度。


你想想你身边是不是还有另一种人?


你在工位磨磨蹭蹭写代码的时候,同事下楼散散步,买了杯咖啡,再次坐回工位上时,一个小时的工作量比你半天的还要多。


更讽刺的是,代码质量还比你高。


我们为什么不允许自己休息休息呢,让自己“浪费”点时间呢?


后来我做出了个改变,我再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试着清空大脑,绝不再想下一篇文章的选题,也不想工作上的事情,就是专心的陪着孩子玩。他跑我就追,他笑我便笑,他想要只小虫子,我就抓只蚂蚁放到他手里。


看似一整天我都“没干正事”,可大脑深度放松之后,迅速让我进入高效状态。有时候写着写着没思路了,下楼转一圈卡点就能被解开。


我突然认识到,娃哪是“时间剥夺兽”,而是一个提醒我“别太紧绷”的小天使。


image.png


你也可以当自己的小天使。


如果你感到很累,就去看会轻松的小说、看看搞笑的短视频吧,只要让自己的注意力放松下来就好。如果你很累,还对工作和生活的事很担心,就出去跑一圈、打局游戏或者正念冥想,先把那个担心放下再说。


更简单的方法是订一个闹钟,千万别让自己持续工作超过90分钟,15分钟的小睡能让你迅速恢复精力。


你需要停一停,你值得等一等。


说在最后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哪怕是换份工作,都不敢在这个时候多休息几天。比如我自己,几次跳槽,从来都是今天离职,明天入职。


“浪费时间”说起来容易,可我们心理的的确确存在一些不安全感:怕别人说自己躺平,怕简历又多出一个空档期,更害怕自己没有薪资无法证明自己的价值。


可你知道吗,这些不安全感,并不是我们自身的问题,而是这个时代的结构性压力。


教育体系从小把“高效”描述成美德,互联网把内卷和35岁危机当成噱头大肆宣传,自媒体正贩卖着“日入过万”、“自由职业”的焦虑。


可丁可卯,做每一件事都只注重效率绝不浪费时间,一天到晚跟打仗一样连说闲话的时间都没有,很难做真正重要的事,高水平工作需要浪费时间。


你有多久,没允许自己浪费点时间了?


这是东东拿铁的第83篇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作者:东东拿铁
来源:juejin.cn/post/7522187483761950771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