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微前端框架,谁是你的理想型?
1. 分享目标:
2. 什么是微前端?
故事开始于三年前…
小明为公司重构了一版新的管理后台,采用了市面上最流行的SPA渲染模式,具体技术栈使用的是 react + react-router。
项目第一版很快就顺利上线了,但在后续的迭代中,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产品经理希望快速复用之前项目的某些页面。这让小明犯了难,因为老项目是用“上古神器” jQuery 写的,完全重构成 react,成本非常高。这时后端老哥丢过来一句:“你们前端用 iframe 嵌进来就可以了吧? ” 小明心里很清楚 iframe 有许多小毛病,但在当时,也确实没有比它更好的选择了。
上线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产生了困惑:
- 为什么这个页面的弹框不居中了?
- 为什么这个页面的跳转记录无法保存? ...
小明心里其实非常清楚,这一切都是 iframe 带来的弊端。
时间来到三年后的今天,小明听说微前端能够解决 iframe 的各种疑难杂症,于是展开了调研。
市面上对微前端的定义让人眼花缭乱,比如微前端是:
这里给出我对微前端最接地气的定义:
“类似于iframe的效果,但没有它带来的各种问题”——小明。
3. 主流技术方向分类
首先,“微前端”作为近几年国内前端界最火的技术之一,目前存在多个技术流派。我按照它们对 iframe 看法的不同,将主流微前端方案分为了三大派系:革新派、改良派、中间派。
3.1. 革新派 qiankun
以 qiankun 为主的革新派认为: iframe 问题很多,应避免使用它。 完全可以利用现有的前端技术自建一套应用隔离渲染方案。
3.1.1. 原理:
3.1.1.1. 基于 single-spa
将路由切换与子应用加载、卸载等生命周期结合起来是微前端的一项核心能力。这一步 qiankun 是基于 single-spa 实现的,不同的是它支持以 html 作为加载子应用的入口,不必像 single-spa 那样需要手动梳理资源链接,内部插件 import-html-entry 会自动分析 html 以获取 js 和 css。
3.1.1.2. 样式隔离
为了确保子应用之间样式互不影响,qiankun 内置了三种样式隔离模式:
- 默认模式。
原理是加载下一个子应用时,将上一个子应用的 、
等样式相关标签通通删除与替换,来实现样式隔离。缺点是仅支持单例模式(同一时间只能渲染单个子应用),且没法做到主子应用及多个子应用之间的样式隔离。
- 严格模式。
可通过 strictStyleIsolation:true
开启。原理是利用 webComponent 的 shadowDOM 实现。但它的问题在于隔离效果太好了,在目前的前端生态中有点水土不服,这里举两个例子。
- 可能会影响 React 事件。比如这个issue 当 Shadow Dom 遇上 React 事件 ,大致原因是在 React 中事件是“合成事件”,在React 17 版本之前,所有用户事件都需要冒泡到 document 上,由 React 做统一分发与处理,如果冒泡的过程中碰到 shadowRoot 节点,就会将事件拦截在 shadowRoot 范围内,此时
event.target
强制指向 shadowRoot,导致在 react 中事件无响应。React 17 之后事件监听位置由 document 改为了挂载 App 组件的 root 节点,就不存在此问题了。
- 弹框样式丢失。 原因是主流UI框架比如 antd 为了避免上层元素的样式影响,通常会把弹框相关的 DOM 通过
document.body.appendChild
插入到顶层 body 的下边。此时子应用中 antd 的样式规则,由于开启了 shadowDom ,只对其下层的元素产生影响,自然就对全局 body 下的弹框不起作用了,造成了样式丢失的问题。
解决方案:调整 antd 入参,让其在当前位置渲染。
- 实验模式。
可通过 experimentalStyleIsolation:true
开启。 原理类似于 vue 的 scope-css,给子应用的所有样式规则增加一个特殊的属性选择器,限定其影响范围,达到样式隔离的目的。但由于需要在运行时替换子应用中所有的样式规则,所以目前性能较差,处于实验阶段。
3.1.1.3. JS 沙箱
确保子应用之间的“全局变量”不会产生冲突。
- 快照沙箱( snapshotSandbox )
- 激活子应用时,对着当前
window
对象照一张相(所有属性 copy 到一个新对象windowSnapshot
中保存起来)。 - 离开子应用时,再对着
window
照一张相,对比离开时的window
与激活时的 window (也就是windowSnapshot
)之间的差异。- 记录变更。Diff 出在这期间更改了哪些属性,记录在
modifyPropsMap
对象中。 - 恢复环境。依靠
windowSnapshot
恢复之前的window
环境。
- 记录变更。Diff 出在这期间更改了哪些属性,记录在
- 下次激活子应用时,从
modifyPropsMap
对象中恢复上一次的变更。
- 单例的代理沙箱 ( LegacySanbox )
与快照沙箱思路很相似,但它不用通过 Diff 前后 window 的方式去记录变更,而是通过 ES6的 Proxy 代理 window 属性的 set 操作来记录变更。由于不用反复遍历 window,所以性能要比快照沙箱好。
- 支持多例的代理沙箱( ProxySandbox )
以上两种沙箱机制,都只支持单例模式(同一页面只支持渲染单个子应用)。
原因是:它们都直接操作的是全局唯一的 window。此时机智的你肯定想到了,假如为每个子应用都分配一个独立的“虚拟window”,当子应用操作 window 时,其实是在各自的“虚拟 window”上操作,不就可以实现多实例共存了?事实上,qiankun 确实也是这样做的。
既然是“代理”沙箱,那“代理”在这的作用是什么呢?
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全局对象属性 get、set 的两级查找,优先使用fakeWindow,特殊情况(set命中白名单或者get到原生属性)才会改变全局真实window。
如此,qiankun 就对子应用中全局变量的 get 、 set 都实现了管控与隔离。
3.1.2. 优势:
3.1.2.1. 具有先发优势
2019年开源,是国内最早流行起来的微前端框架,在蚂蚁内外都有丰富的应用,后期维护性是可预测的。
3.1.2.2. 开箱即用
虽然是基于国外的 single-spa 二次封装,但提供了更加开箱即用的 API,比如支持直接以 HTML 地址作为加载子应用的入口。
3.1.2.3. 对 umi 用户更加友好
有现成的插件 @umijs/plugin-qiankun 帮助降低子应用接入成本。
3.1.3. 劣势:
3.1.3.1. vite 支持性差
由上可知,代理沙箱实现的关键是需要将子应用的 window “替换”为 fakeWindow,在这一步 qiankun 是通过函数 window 同名参数 + with 作用域绑定的方式,更改子应用 window 指向为 fakeWindow,最终使用 eval(...) 解析运行子应用的代码。
const jsCode = `
(function(window, self, globalThis){
with(this){
// your code
window.a = 1;
b = 2
...
}
}).bind(window.proxy)(window.proxy, window.proxy, window.proxy);
`
eval(jsCode)
问题就出在这个 eval 上, vite 的构建产物如果不做特殊降级,默认打包出的就是 ESModule 语法的代码,使用 eval 解析运行会报下图这个错误。
报错的大意是, import 语法的代码必须放在 中执行。
官方目前推荐的解决方法是关闭沙箱... 但其实还有另一种比较取巧的方案:vite 生态里有一款专门兼容此问题的vite-plugin-qiankun 插件,它的原理是: eval 虽然没办法执行静态 import 语法,但它可以执行动态 import(...) 语法。
所以这款插件的解决方案就是替换子应用代码中的静态 import 为动态 import(),以绕过上述限制。
3.1.3.2. 子应用接入成本较高,详细步骤参考子应用接入文档
umi 用户可忽略这点,尤其是 @umi/max 用户,相比 webpack 接入成本要低很多。
3.1.3.3. JS 沙箱存在性能问题,且并不完善。
大致原因是 with + proxy 带来的性能损耗,详见 JS沙箱的困境 。当然 qiankun 官方也在针对性的进行优化,进展在这篇《改了 3 个字符,10倍的沙箱性能提升?!!》文章中可见一斑 。
3.2. 改良派 wujie
3.2.1. 原理:
wujie 是腾讯出品的一款微前端框架。作为改良派的代表,它认为: iframe 虽然问题很多,但仅把它作为一个 js 沙箱去用,表现还是很稳定的,毕竟是浏览器原生实现的,比自己实现 js 沙箱靠谱多了。至于 iframe 的弊端,可以针对性的去优化:
- DOM 渲染无法突破 iframe 边界?(弹框不居中问题)
那 DOM
就不放 iframe
里渲染了,而是单独提取到一个 webComponent
里渲染,顺便用 shadowDOM
解决样式隔离的问题。
简单说,无界的方案就是:JS 放 iframe 里运行,DOM 放 webComponent 渲染。
那么问题来了: 用 JS 操作 DOM 时,两者如何联系起来呢?毕竟 JS 默认操作的总是全局的 DOM。无界在此处用了一种比较 hack 的方式:代理子应用中所有的 DOM 操作,比如将 document
下的 getElementById、querySelector、querySelectorAll、head、body
等查询类 api 全部代理到 webComponent
。
下图是子应用真实运行时的例子:
至于多实例模式,就更容易理解了。给每个子应用都分配一套 iframe
+ webComponent
的组合,就可以实现相互之间的隔离了!
- 刷新页面会导致子应用路由状态丢失?
通过重写 iframe
实例的history.pushState
和 history.replaceState
,将子应用的 path
记录到主应用地址栏的 query
参数上,当刷新浏览器初始化 iframe
时,从地址栏读到子应用的 path
并使用 iframe
的 history.replaceState
进行同步。
简单理解就是:将子应用路径记录在地址栏参数中。
3.2.2. 优势:
3.2.2.1. 相比 qiankun 接入成本更低。
- 父应用:
- 与 iframe 的接入方式很类似,只需引入一个 React 组件渲染子应用即可。
- 子应用理论上不需要做任何改造
3.2.2.2. vite 兼容性好
直接将完整的 ESM 标签块 插入 iframe 中,避免了 qiankun 使用 eval 执行 ESM 代码导致的报错问题。
3.2.2.3. iframe 沙箱隔离性好
3.2.3. 劣势:
3.2.3.1. 坑比较多
- 明坑: 用于 JS 沙箱的 iframe 的 src 必须指向一个同域地址导致的问题。
具体问题描述见下图:
此 [issue]() 至今无法在框架层面得到解决,属于 iframe 的原生限制。
手动的解决方案:
- 主应用提供一个路径比如说 https://host/empty ,这个路径不需要返回任何内容,子应用设置 attr 为 {src:'https://host/empty'},这样 iframe 的 src 就是 https://host/empty。
- 在主应用 template 的 head 插入
这样的代码可以避免主应用代码污染。
- 暗坑: 复杂的 iframe 到 webComponent 的代理机制,导致市面上大部分富文本编辑器都无法在无界中完好运行。所以有富文本的项目,尽量别用无界,除非你对富文本库的源码了如指掌。issues 在这里。
3.2.3.2. 长期维护性一般。
3.2.3.3. 内存开销较大
用于 js 沙箱的 iframe 是隐藏在主应用的 body 下面的,相当于是常驻内存,这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内存开销。
3.3. 中间派 micro-app
3.3.1. 原理:
京东的大前端团队出品。
样式隔离方案与 qiankun 的实验方案类似,也是在运行时给子应用中所有的样式规则增加一个特殊标识来限定 css 作用范围。
子应用路由同步方案与 wujie 类似,也是通过劫持路由跳转方法,同步记录到 url 的 query 中,刷新时读取并恢复。
组件化的使用方式与 wujie 方案类似,这也是 micro-app 主打的宣传点。
最有意思的是它的沙箱方案,居然内置了两种沙箱:
- 类 qiankun 的 with 代理沙箱,据说相比 qiankun 性能高点,但目前微前端框架界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基准性能测试依据,所以并无有效依据支撑。
- 类 wujie 的 iframe 沙箱,用于兼容 vite 场景。
开发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整体感觉 micro-app 是一种偏“现实主义”的框架,它的特点就是取各家所长,最终成为了功能最丰富的微前端框架。
3.3.2. 优势:
3.3.2.1. 支持的功能最丰富。
3.3.2.2. 接入成本低。
3.3.2.3. 文档完善。
micro-zoe.github.io/micro-app/d…
3.3.3. 劣势:
3.3.3.1. 功能丰富导致配置项与 api 太多。
3.3.3.2. 静态资源补全问题。
静态资源补全是基于父应用的,而非子应用这需要开发者自己手动解决。
4. 选型建议
统计时间2023.12.3 | npm周下载量 | star数 | issue数 | 最近更新时间 | 接入成本 | 沙箱支持vite |
---|---|---|---|---|---|---|
qiankun | 22k | 15k | 362/1551 | 12天前 | 高 | ❌ |
wujie | 1.3k | 3.4k | 280/271 | 24天前 | 低 | ✅ |
micro-app | 1.1k | 4.9k | 57/748 | 1个月前 | 中 | ✅ |
- 刚性建议。
- vite 项目且对 js 沙箱有刚需,选 wujie 或者 micro-app。
- 项目存在复杂的交互场景,比如有用到富文本编辑器库,选 wujie 前请做好充分的测试。
- 如果你的团队对主、子应用的开发完全受控,即使有隔离性问题也可以通过治理来解决,那么可以试试更轻量的 single-SPA 方案。
- 如果特别重视稳定性,那无疑是 iframe 最佳... 因为 iframe 存在的问题都是摆在明面的,市面上现有的微前端框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隐性问题。
- 综合推荐。
主要从接入成本、功能稳定性、长期维护性三方面来衡量:
- 接入成本: wujie > microApp > qiankun (由低到高)
- 功能稳定性:qiankun > microApp > wujie
- 长期维护性:qiankun > microApp > wujie
看你的团队最看重哪一点,针对性去选择就好了,没有十全十美微前端框架,只有适合自己的。
最后
以上内容,确实会有我强烈的个人理解与观点,这也是我写文章一贯的风格。我并不喜欢那种客观且枯燥无味的文章,读完之后感觉像流水账,给不了读者任何的指导。我认为文章就是要有观点输出,技术文章也不例外,如果非常看重准确无误的表达,可以直接去看说明文档or源码,那应该是最权威的知识。如有错误或者误解,可以评论区或者私信指出,我积极改正。
来源:juejin.cn/post/730947771052326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