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件“小事”
我是09年参加的安徽高考,14年光阴白驹过隙似在昨天,从安徽农村一路求学经历了多个城市,也有幸去国外见到了世界的繁华,最后定居杭州,总之是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最近恰好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高考又多了一些理解,遂行文以记之,希望也能给大家在读书方面带来一些启发
一次公平的机会
这里我们需要认清一个事实,世界本身就不是公平的,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人就出生在罗马。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客观的认清现实,努力就好。
高考也就2天,在人生长河里面真的是小事一桩,但是它的影响却又是那么的深远。
高考,搁在古代也叫科举,“学而优则仕”,其实本质上是上层人为设计出来的让基层通往中层的一种相对公平的通道
。 上层的份额占比比较有限,中间隔着中层,上层对基层是比较友好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上层是知道基层的实际能量的可怕,因此上层需要给到基层切实能跃迁到中层的通道
,并且每年切实有一定比例的基层能够跻身中层的行列;让基层感受到有个机会是公平的,是让人能够看到希望的,比如通过教育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将来去大城市做个白领;自己能过上电视里的幸福生活等。这种希望简而言之就是 让基层感受到“公平”,能够让所有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然后通过这个机会给到我们一个相对高一点的起点,然后去竞争下一个希望,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减少戾气,保持和谐。 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搭配了一个关键动作恢复高考
。“自愿报考,严格考试,择优录取”让最广大的基层群众有机会流动起来,给了大众希望与公平以及机会,最早那批大学生在短时间内相当一部分一路冲到了上层,这属于时代的红利,后来又是教育和高考的内容逐渐规范化,国家开始打造出一个相对公平的学习考核体系。 国家要你学习那些知识是为什么呢?第一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培养你独自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第二
、筛选,把孩子们分层筛选出来。除了选拔人才,还能减少社会矛盾,比如孩子们走入社会后,会发现很多岗位明明是个人就能干,但凭什么你去干?人家是博士生,你是高中生,你有啥话可说的?这样最公平,社会矛盾更小。 对待高考,国家应试教育阶段最本质的核心是公平
,在国家能够提供的有限高的教育资源下,通过分数,将369等所有家庭当中不差的孩子筛选出来,给予一个更高的平台。国家是需要给基层一个途径,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接近中层门槛儿。如果说人生分十层,考上985、211,意味着从一层坐电梯到四层,考上普通的一本,意味着做到了三层,这是国家给予的。别的你啥都不用考虑,生而平等的一次努力得来的。总有鼓吹上学无用论的,看明白这层逻辑推导,就明白高考的红利
有多大。一个孩子去985,哪怕玩了的四年,将来的朋友圈儿和这四年的见识,都不是一个特别在家自主创业的孩子能比的。总会有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不上学也能冒出来,这在今天这个幸存者偏差越来越强烈的社交媒体时代,确实容易被炒作出来。但你知道而且这种人要是上了大学大概率会混的比现在更好。
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
在高考前的教育属于有限博弈
,局限在国家设定好的一个公平的筛选机制里,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社会的长久运转,防止社会固化分层,全都是拿分数说话,这套规则是专门儿设定出来的,给予基层一次机会,尽可能缩短进入中层的门槛儿。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或者孩子家长,如果你看到今天这个,我建议不要放弃,再辛苦一点,因为这种阶层跃迁的轻松机会未来不会再有了。但是当我们跨过高考这个门槛儿后,就要端正一个态度,所有的规则全变了,因为国家给你这个机会,是帮你达到门槛儿的,后面你要靠自己了。就像游戏一样,前面的大部分积分都被清零了,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端正好自己的态度去迎接后面的人生。 进入大学乃至工作之后,开始到了无限博弈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考察你的三种能力,不再是解题了
- 终身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没有一个牛人是不擅长学习的,没有一个牛人是停止终身学习的。大多数的失败和停滞不前,本质上都是放弃了终身学习和提高。很多草根出身,后面做成大事都是离不开这个阶段的持续学习。
- 妥善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你将来会面对大量的竞争者、协作者、执法者、帮助者,需要慢慢整理明白他们的社会身份,然后妥善应对,从而趋利避害的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借助大家的力量合作共赢
- 能抗压,面对失败能勇敢站起来的能力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有八九,利用自身的努力,调集多方的资源去将这个成功的概率提高,然后尽人力,听天命。
比较麻烦的是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 这两个阶段在教育上其实是背到相驰的
。这需要孩子们慢慢转变心态。高考因为有它的具体指正意义,这条赛道对设计的是有限博弈的算法,每道题都有解,有限博弈是在有限的赛道上给你考出无懈可击的分数,有限博弈会让你对每一次的得与失相当看重,对分数产生执念,一考定终身的可怕结果会让孩子们在年少时就会产生输不起的感觉。考不上就觉得人生完蛋了,其实还有下半场。然后在切换到无限博弈赛道里包括考上和考不上的,从此再没有规定的解题动作和规定答案了,这就会导致有很多在应试教育中如鱼得水的孩子不适应。不清楚社会运行的本质,其实把一个事业做成功的复杂度可比解题难度大多了,这玩意儿没有标准答案,没有指定路径,更可怕的是,除此之外,别人家家族可以拉伸手甚至火箭助推的,人家无论是工作支持还是小目标的支持,本质上都是可以祖孙三代齐上阵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这也没啥抱怨的,毕竟人家有着好几代人的积累,哪能被你这一代轻易超越,抱怨是最没用的,得努力改变现状,心态要稳住
。
考后人生
高考后的人生通常有两种模式
。
- 一种是跟着已经成熟的、规则明确的赛道往前走.
这个环节即便是同时起跑,那也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孩子一年顶别人十年,有的孩子起点就是别人一辈子终点,这都很正常,因为赛道已经成熟了,规则已经定好了,在规定赛道上按部就班好好走,通常也会收获一个还算不错的人生。不过这种规则已经设定了相当明确的赛道更多是为优势者设定的,是为了秩序和稳定,越是这种赛道,越意味着稳定,越意味着没啥运气可言。更重要的是,这种规则和赛道明确的行业,通常不会对人造成太大的负担,更多的是把人变成平台或者组织的零件儿,时间越长,你越离不开他,到时候就会越被这个平台的控制。
- 另一种模式是在那些规则不成熟、不明确的赛道上切换.
只有规则和秩序还没有明确形成
的时候,或者说机会还都没有被看懂的时候,布局还没形成的时候,才是后来者的机会所在。这条规则适用于创业等等大多领域。比如前十年的刚刚兴起的互联网领域,产生了大量高收入群体,本质上还是因为写代码这事儿,别的家族和既得利群体帮不上忙,所谓的人与人的距离迅速拉开,其实也就是因为变了赛道,要么他机缘巧合的得到了上层相助,跑到了上层赛道上,要么就是找到了时代的风口,提前搭了进去,然后成为了第一波儿吃肉的人,更多的都是能力、眼光、运气三位一体的时势造英雄
。 这也是我们基层群众为什么要去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城市去呢?只有最大的城市,最多的人口,才会产生出最多的碰撞,从而创造出最多的不对等,然后才有一些新的规则不成熟、不明确的赛道出现。越是小的城镇,越是固化,越是熟人,里面全都是按部就班的人,你如果是个既得利益的群体还好,不是的话,那就真的一眼望到头了。越大的城市,就算他活的有千般辛苦,即便会变成干电池,但最起码不确定性和碰运气的成分更大,能给你提供最大的新赛道,可能见个世面也比小城镇要大的多。
写在最后
我们考虑正常教育和军备竞赛的最关键点就是两者如何达到平衡的同时,让孩子们赢在无限活力的起跑线上,这是最关键的。如果辅导班儿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帮助孩子们培养兴趣。还有个抗挫折的能力,增加社交密度,上那种辅导班是一个挺好的选择。如果孩子对于那些班有其他的抵触。或者家长让孩子上辅导班就是教育焦虑,害怕孩子掉队,就没有一丁点儿意义,更不要说如果那堆辅导班儿影响了家庭的生活质量,那就更是本末倒置。每周带孩子看整个电影,就在外面儿吃顿高质量的饭,在这个过程中呢,孩子感觉到你有多爱他,远远比让他上他不感兴趣的辅导班儿要重要的多。实际上,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我们要把我们人生的理解和经验薪火相传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你成功的榜样
,你通过一辈子的言传身教
,让他知道成功与幸福的意义。我们让孩子重新学习,我们让孩子对事物充满兴趣和探索。我们自己做的又怎么样呢?我们现在还对啥有兴趣?我们每年都在提高吗?我们希望孩子在人际关系上成为大家能受欢迎的人,但我们自己呢?是哪儿都喜欢我们呢?是不是每天看好多人都不顺眼呢?我们希望孩子不担心失败,勇敢面对挫折,我们自己做又怎么样呢?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就那么一点儿不怂吗?当我们自己找到了生活的兴趣,我们的生活就会璀璨发光,孩子就会知道追逐兴趣终身学习有多么美好,你也能够指导孩子将来如何更好的保持兴趣终身学习,当我们有了温暖的气场和得体的谈吐,有了尊重他人的同理心,孩子自然而然就耳濡目染了。总之,道理都想明白后,人生就不会活的那么拧巴了。
来源:juejin.cn/post/724470947651852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