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年,我活成了理想中的样子?
又到了毕业季,不知不觉毕业已经三年了 🤔
在这三年期间对生活有了很多感悟,俗话说“字节一年,人间三年”,感觉自己又读了两个大学 hh
对这三年做个总结吧,同时也分享下自己在杭州、在大厂的所见所得所感,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关于我
第一次以这种形式与大家见面,还是自我介绍下吧
希望尽量用简短的文字让你了解我,同时磨平一些行文的信息差
那我们从一个小游戏开始吧
1.1 “生命年轮”游戏
- 以七年为一个节点,写下七年中,每年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 并分享给朋友,谈谈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让彼此更加亲近
1.2 年轮线
成都人,95后,从 2015 年大一到 2022 毕业三年的 7 年
1.3 核心事件
- 2016 年:坚持计算机行业。“软件工程”作为高考最后一个志愿,大一结束时本想转专业,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
- 2017 年:担任街舞协会 会长,举办《HipHop 之夜》晚会,邀请了各大高校协会参与
- 2018 年:大三确认技术方向,开始发力,自学前端
- 2019 年:大四实习,应届去了杭州字节跳动
- 2020 年:重新定义了学习,面向方法论成长
- 2021 年:遵从内心,学会勇敢,想清楚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什么
- 2022 年:再见杭州,你好魔都。去上海寻找无限可能
1.4 个人感受
性格成就现在的我
我是那种“玩和学”能够分开的人,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也会认真玩。所以大一、大二严格来说是“玩”过去的,我过的很开心。大三决定不考研后,开始自学专业课,应届能进大厂
方法论很重要
不得不说公司 2 年多的成长能够抵过大学 4 年的学习(没说不重要)。身边结识了一群优秀的人,才慢慢明白,自己学生生涯的思维是不全面的,学习方式是不高效的,由此才开始慢慢调整
选择大于努力
人生面临各种选择,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涉足社会。如果大方向是错的,再怎么努力也不会看到好结果
二、城里、城外
那么开始我的分享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围城》
2.1 小故事
应届拿到几个大厂 offer,拥有不错的年薪,这也确实是我大学时代的梦,骄傲地跟父母报完喜讯后,马上订了台心仪已久的 Mac Pro。来到杭州报道,同事、环境等都让我格外欣喜和满足。我终于 进入 了字节
工作一年多,萌生了 出 国留学的想法,想再深造深造。同事D 再三劝阻我重视“沉默成本”,同时目前也是快升职之际,这种时间节点不常,有应该把握,另外出国的话以后稳定了随时都可以出去。句句在理,我被说服了,还是选择 留 下来搏一搏
想着暂时不出去的话,那就先 去 外企吧。随后去报了雅思课程,无论是之后留学还是外企,总归没有坏处。却因为疫情原因,兜兜转转花了半年终于考过了雅思。有了英语能力加成,加上本身技术底子不错,准备了一阵,拿到了苏州微软的 offer,最后却因为各种原因 拒绝 了
一个饭后,阳光明媚,约着同事C 和同事D 下去逛逛,吐槽 了下当下种种。C 告知了他准备 离开 的想法,我感到稍许失落,但也表示理解。很快,我们就相聚在散伙饭桌上了
2.2 感悟
关于“城里城外”故事还有很多,相信在你的生活中也萦绕着它们
站在城里:理性看待 对当下的不满
不满足于当下,本身是中性的,它既能变成追求美好生活的 动力,也可能成为负能量的源泉,让我们迷失在报怨中。应该要正确看待欲望
- 看清改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 树立清晰的目标,制定计划
- 按照计划推进、根据状况调整
不盲目憧憬城外:按照自己的节奏走
城外风光似乎无限美好,为什么他一年就能考上研、升职加薪、出国留学……,总是被别人牵着走,和别人比较,自己永远都不会快乐
想起一个故事,高中时听班主任讲他带过的一个学姐,她想去国外读本科,所以高中就自学雅思,2013年左右,国内考点很少,无奈只能抢国外的场次,于是她一个人在新加坡考完了雅思。而我完成雅思,是在工作 2 年之后,与高中生涯相隔近 10 年,但这是属于我的 人生节奏
朋友,认真规划未来,按照自己的轨迹前行,想去的地方总会到达的。同时也能够真心为好友们的成功而祝福
跨越城墙:构筑自己的“储蓄池”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人生总会面临改变,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要学会构建自己的认知“储蓄池”
站在《系统论》角度,系统的发展,伴随着正要素和负要素的推动,此消彼长,对应着人生的起伏。我们靠什么去扛过一次次重大改变,仅靠遇事时候的打鸡血、调整心态 是远远不够的,靠的是我们在精神和认知上的 未雨绸缪。即
有计划的提升自我,建立具有缓冲能力的储蓄池,以从容应对每次的变更
三、幸存者偏差是把双刃剑
幸存者偏差效应:指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3.1 小故事
毕业三年,现在年薪也来到了 n十万,但细想身边同事好友 谁又不是呢,自己是个正常水平吧,没有什么优越;学历呢,字节背靠杭州,面向浙大招聘,同事学历也基本至一本起步,自己也没有什么异常。同事W 说如果你学历本科,月入过万,有车有房,帅气阳光,你就已经是百里挑一了。我陷入了沉思
前同事P 来到杭州阿里,相约一起喝酒。我吐槽说其实大厂也就那样,面试造火箭,进去拧螺丝,业务需求 没啥难度,写写界面,封封组件……他说:“你也不能这样说,还是有很多人想进都进不了大厂的,我觉得进大厂可以证明自己”。“证明自己”,我一惊,忽然想起这个被抛在“大明湖畔”的词。回想快毕业时,当时天天想着要进大厂。但身处大厂久了,反而被“幸存者偏差”折磨的不成样
3.2 感悟
不可否认,幸存者偏差是刻在潜意识深处的东西
身处幸存者偏差,让我们与环境拉齐
身处大厂,周围同事都很优秀,我在有意识地吸收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方法。同时也看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并积极改进,慢慢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无论什么环境,潜意识本能会 向均线拉齐,即所谓耳濡目染:大学寝室中 5 个室友都在打游戏,你会本能想加入,想着大家不都这样;同样身处于优秀的人之间,你会本能向他们靠齐,努力克服惰性
跳出舒适圈
幸存者偏差的缺点就是长此以往,自己会对当下变得麻木,失去对整体局势变化趋势的感知力 没有什么“大家都这样,那我也就这样了”的借口,当直觉层面感到不对时,要 引起重视。及时跳出舒适圈,去感受更多的可能性,慢慢从这些可能性中筛选出适宜变化的、高效的、自己够得着的生活方式
四、所谓理想
兄弟B 在英国留学,兄弟L 在云南做生意,我在杭州当码农,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新华字典》(玩个梗 hh)
4.1 三十而立
90 后是“悲催”的一代
- 1982 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宪法,90后一代基本都是独生子女
- 2000 年,互联网起步,70后、80后陆续下海创业,垄断资源
- 2010 年前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 2014 年,房价大涨,高处不胜寒,90后初入社会
- 2015 年,二胎政策全面开放,90后成为生育主力军,承受高额房贷
- 2020 年,互联网增量饱和,整个行业开始内卷
- 2030 年,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90后延迟退休
以上列举的时间线肯定不全或说准确,但我想说的是 90后,同 80后、70后一样,也是背负沉重压力的一代,每个代有着自己的低谷和红利。90后在享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时代 的便利的同时,也在 承担 着意想不到的压力,很多 90后开始学会摆烂,佛系的生活渐渐流行开来,不婚、晚婚、晚育是常态
2021 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 763.6 万对,当我妈催我谈恋爱结婚时,我却只能说:“你看,90后 不都这样?”
在奔三途中的 90后们,我认为首先要“立”的还是“立己”。一次聚餐时,询问老会长Z,我是考研还是工作好,他脱口而出,“去考研吧,提升自己是最没有风险的投资”,这句话我会记一辈子
人们普遍惰于思考,在俗成的时间点随大流,没错,你大概率不会输的很惨。平安喜乐,踞一方天地,亦岂不快哉?所以,更多的是你与自己的博弈
4.2 精神上的富裕是最难满足的
古有“饱暖思淫欲”,当代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金字塔。人有基本的生理、安全和归属需求,能生存下去后,开始思考价值认可和 理想抱负。感谢祖国的强大让我们处于和平的年代,能有机会去追求形而上的东西
每次层需求的满足都是奔赴下一境界的激励源,相对的,需求层次越高,也 更难得到满足,取决于个人的潜力点和你的预期高度。还有一点就是,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执念,是安于现状还是继续奋勇前行,也是你说的算。但我认为,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你至少应该有那么一次是为自己而活的
4.3 理想的样子
“理想”本来就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它可以杂糅进很多虚幻的东西,但“目标”不是,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勇敢地朝着这个它前进,慢慢部署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直到逐渐达到那个高度
对于我来说,为未来 奋斗 过程中的自己,本就是我 理想 中的样子!
五、回归生活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在鳞次栉比的大厦里,我用一把键盘 养活 了自己
如果你问我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我拼尽全力,只是为了能够 平凡 地度过这一生。正如万青唱的那样:傍晚6点下班……
感谢你的阅读
By Liam
2022.05.19 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