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我的30岁,难且正确的事情是什么?

3月意料之中的最后裁员到来了,在充分了解个人意愿后留下两个不想看新工作的小伙伴,IOS Android各一个。我把自己也写进了名单,跟其他能力相对强一点的一起出来了。回顾过去2年我们做的事情,我对大家还是蛮有信心的。同时基于对《钱》这本书的学习,我从前两年开始就一直留有1年以上的备用金,所以暂时也没太大经济压力,不至于因为囊中羞涩着急找一份谋生的工作。


刚离开公司的前两周,先花了1000多找了两个职业咨询师,了解目前的招聘环境,招聘平台,招聘数据,以及针对性的帮助我修改简历。都准备好以后,开始选公司试投简历,认真看完大部分JD后大概清楚自己的能力所匹配的公司,薪资范围。机会确实不多,移动端管理岗位,架构岗位就更少,尤其是像我这样工作不到10年,架构跟管理经验都还未满5年的人,选择更是寥寥无几。


先后参加了两个2面试,一个是小团队的移动 TL,在了解后双边意向都不大。另一个是 Android 架构方向。虽然拿了offer,薪资包平移,但我最终没去。一是发生了一点小误会,发offer前电话没告诉我职级,我以为架构岗过了其实没有,差一点点到P7。回看面试记录,提升并不困难,有能力冲一冲的,这一次并不会影响我的信心。


另一个则是我真的冷静下来了,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在这两周里,陆续写了一些文章,做了一些开源项目。完全是出于助人为乐回馈社区,没想到也因此结识了几个做阅读业务的同学,纷纷向我抛来橄榄枝。其中包含一个已经在行业内做到Top3的产品。这让我有些受宠若惊,毕竟我觉得我给的技术方案并非有很大门槛,只是运气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到了不同的方案而已。


正是这些非常正面的反馈,帮助我消化了很大一部分所谓的焦虑(难说我本身一点不受环境影响)。在Zhuang的帮助下,我大概做了两次自我梳理,最后在前几天我从地铁回家大概3km的步行中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每次出去旅游时,比如我躺在草原上,看着日落,说实话我欣赏不了10分钟。因为我的思绪停不下来,我就会去想一些产品或者是管理方面的问题。我很爱工作,或者说喜欢工作时可以反复获取创造性的快乐,比如做出一个新的技术方案或者优化工作流程解决一个团队问题,都让人很兴奋。但现在,我想强迫自己来思考一些更长期的事情。


我的30岁,难而且正确的事情是什么?


是找一份工作吗?这显然不难,作为技术人,找一份薪资合理的工作不难,这恰恰是最容易的


是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吗?这有一点难,更多的是需要运气。职业生涯就十几年,有几次选择的机会呢?这更多的是在合理化自己对稳定性,舒适性的追求,掩盖自己对风险的逃避。


是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以此谋生吗?这很难,比如先找到自己长期喜欢长期坚持投入的事情就很难,再以此谋生就需要更多的运气与常年积累去等待这个运气出现,比如一些up主。这可以是顺其自然的理想,但不适合作为目标。


上面似乎都是一个个的问题,或者说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就看到了自己的天花板了。因为我可以预见我在这些方向上的学习能力,积累速度,成长空间,资源储备。


这半年涌出了太多的新事物,像极了02年前后的互联网,14前后的移动互联网。我从去年12月5日开始使用GPT,帮助我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帮助我做UI设计,帮助我改善代码,甚至帮助我学习开网店时做选品,做策略,可以说他已经完全融入我的工作学习了。


开发自己的GPT应用要仔细阅读OPEN AI 的API,我再次因为英语的理解速度过慢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即使是有众多实时翻译软件帮助下丝毫不会有所改善。


翻译必然会对原文做二次加工,翻译的质量也许很高,甚至超过原文,但这样意味着阅读者离原文越远。


比如我在Tandem上教老外“冰雪聪明”这个词的意思,我很难解释给她,更多的是告诉她这个词在什么场景用比较恰当,比“聪明”更高级。但是如果用翻译软件,这个词会变着花样被翻译成“很聪明”,美感全无。


在Tandem跟人瞎聊时以涉及复杂事件就词穷,直到认识了一个 西班牙的 PHD 与另一个 印尼的大学生,她们帮我找到了关键点,基础语法知识不扎实,英语的思维不足。有些时候他们会说我表达的很棒,口语也行,有些时候他们会说我瞎搞。其实很好理解,就像他们学中文一样,入门也不难,难的是随意调动有限的词汇自由组织句子进行表达,而不是脑子里先想一个母语再试着翻译成外语,难的是在陌生场景下做出正确的表达,能用已经学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也就是进入用英语学习英语的阶段。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做日常技术学习的时候,尤其是阅读源码的时候,往往是不翻译看懂一部分注释,翻译后看懂一部分,两个一结合就半懂不懂,基于这个半懂不懂的理解写大量测试去验证自己的理解,反推注释是否理解正确,这个过程非常慢,效率极低。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东西需要依赖大佬写个介绍文档,或是翻译+延伸解释之后才能高效率学习,为什么自己找不到深入学习的路径,总是觉得前方有些混沌。


记得在刚入行的前几年写过一篇学习笔记,把自定义view 在view层测量相关的代码中的注释,变量名称整个都翻译了,备注2进制标记位变化结果,再去理解逻辑就非常简单了。跟读小说没啥区别(读Java代码就像读小说,我一直这么觉得),很快就理解了。但这个过程要花太多时间了,多到比别人慢10倍不止。


所以这第一个难而正确的事情是学习英语


达到能顺畅阅读技术资料与代码的地步,才能提高我在学习效率上的天花板。


第二个是有关生活的事情,增加不同的收入手段,主业以外至少赚到1块钱


裁员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很脆弱,我的职业生涯很脆弱,我的生存能力很脆弱,不具备一点反脆弱性。如果没有工作我就没有任何收入,只要稍微发生一点意外,就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对于我和家庭都会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中。


市场寒冬与我有关但却不受我影响,我无法改变。同时平庸的职业经历在行业内的影响微乎其微,大佬们是不管寒风往哪吹的,他们只管找自己想做的方向,或者别人找到他们。


我就认识这样的大佬,去年让我去新公司负责组新团队,连续一两周持续对我进行电话轰炸,因为当时正负责的团队处于关键期,我有很深的“良知”情节,我婉拒了,这是优点也是缺点。


而我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让人觉得有价值才能持续在这个行业跟关系网里谋生。


但是我知道,大风之下我依然是树叶,我不是树枝,成为树枝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就像在公司背小锅的永远都是一线,因为如果是管理层背锅那公司就出了决策性的大问题了,对公司而言已然就是灾难。


这几周陆续跟很多人聊了各种事情,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有双双辞职1年多就在家做私活忙得不亦乐乎,有开网店有做跨境电商的,也了解了很多用Chat GPT,Midjourney 等AI工具做实物产品在网上卖的。包括去年了解的生财有术知识星球等等,真的花心思去了解,打开知识茧房确实了解到非常多不同的方向,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


自己做了一些实际尝试,跑了下基本流程,确实有一些门槛但各不相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又因为英语阅读效率低而受阻,文档我也是硬看,不懂的词翻译一下,理解不透再整句翻译,再倒回来看原文。


比如网上midjourney的教程一大把,其实大多数都不如看midjourney官方文档来的快,我从看到用到商品上架,不过几个小时,这中间还包括开通支付跟调整模型。


至于赚到1块钱,有多难呢,当我试了我才有所体会。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10年前,其次是现在。


继续保持在社区的输出,保持技术学习。休假我都不会完全休息,Gap 中当然也不会。


后记


去年公司陆续开始裁撤业务线,有的部门直接清零,公司规模从几千人下降到千人以内不过是几个月的事情,有被裁的,也有为了降低自身风险而主动走裁员名单,这也是双赢的解决方案,公司能精简人员个人可以拿到赔偿。管理层的主要工作是尽力留下核心成员,温和的送走要离开的成员,最大程度降低团队的负面情绪,做人才盘点,申请HC做些人力补充,减少团队震动保障项目支撑。没错,一边裁员一边还会招人。


彼时我个人也才刚刚在管理岗上站稳脚跟不久,团队里没有人申请主动离职算是对我挺大一个宽慰。有的团队人员流失率接近70%,相比之下我压力小得多,但我依然要交出一个名字给到部门负责人。我当然很不舍同时也为他们担忧,过去一年多大家一起相互成长,很多人也才刚刚步入新职级。


我努力寻找第三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前做过的一个项目独立出去了,成立了独立的子公司运营,新团还没搭建完。当时跟那个项目团队的产品,后端负责人配合得相当不错,我便以个人的背书将一个曾重点负责过这个项目的成员推荐过去,加上直属上级的帮助,最终在所有HC都要HRD审批的环境下平滑的将裁员变成了团队调配。现在即使我离开了母公司,他们小团队依然还不错,没有受到后续裁员影响。这位小伙伴人特别实在,他是我见过执行里最强的人,他值得这样的好运气。


作为管理者,我有些单纯的善意,不满足于工作层面的帮助。因为我觉得个人能量实在是太小了,而未来无人知晓。


作为核心部门虽然裁员的影响波及较为滞后,但明显的感觉还是研发压力骤减,加上公司为了早点达到账面盈亏平衡,对部分薪资采取缓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部门的氛围变了,需求评审得过且过,项目质量得过且过,此类情况比比皆是,工作的宽容度也一再升高。


作为个人来讲这真是躺平型工作,工作任务骤减但薪资还照样发,绩效照发,每天到公司跟去上学一样。我心里就出现了一个声音「你喜欢在这里继续混吗?这里如此安逸」。


今年3月意料之中的新一轮裁员到来,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复了部门负责人。团里谁想留下谁不想留我很清楚,过去我们一直也保持比较健康的氛围,始终鼓励能力强的人出去看看,也明确告知留下来与出去将面临的不同风险。大家都有心理准备,但大家都没有懈怠自己的学习,技术目标按部就班,丝毫没有陷入负面漩涡,偶尔还会因为讨论技术问题忘记下班时间。


这一次,我把自己放在了名单上,当然这并不突然。我与部门负责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工作沟通频率,就向上管理这一点上,我自认做得非常不错。


离职后大家都积极找工作,我对他们非常有信心,抛开头部大厂,中厂依然是他们的主阵地,他们在各自专精的领域里技术都很扎实,尤其是去年大家一起补足了深层次的网络层知识。不出意料部分人都很快拿了offer,有的更是觉得不想面试了匆匆就入职了,这我就不行使自己好为人师的毛病了。


作者:橘子没了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24068169341763643
来源:稀土掘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